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

时间:2023-05-29 17:44:47

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范文1

关键词:管理创新

 

引言: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高度重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参建各方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是工程建设中政府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质量职能的主要体现。为了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必须积极探索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管,努力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

随着国家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工程质量监督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工程质量监督领域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监督,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十几年来形成的基础、主体、竣工三部到位等级核定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方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也出现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

工程质量“谁核定,谁负责”,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变相成为工程质量的责任者,而直接参加工程建设的各方责任主体,反而“袖手旁观”,进而颠倒了市场经济活动中产品的制造者以产品直接负责的规律,而质量监督机构的行为是政府授权的,质量监督是政府管理行为的延伸,政府同样也成为工程质量的责任者。客观上造成了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与现行三部到位等级核定的工程质量监督运行方式的矛盾与不和谐。

建筑工程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和材料设备多品种的特点,决定了传统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方式已远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单纯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的几次到位。施工几百天,“判断”一阵子,难免使监督的全面性受到约束,造成无法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准确的核验、评定和有效控制。

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监督机构的人员素质、设备、监督理论和经验乃至权威性虽然取得了质的变化,但一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人员素质不高、设备相对滞后以及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这些势必影响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和深度,直接削弱了政府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亟待改进和完善。

上述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质量监督机构作为监督者的监督职能。《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验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后,改“工程质量核验制”为“竣工验收备案制”,客观上对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和地位作了重新的审视和界定,这将改变质量监督机构沿用十数年的工作方式。为了全面贯彻执行一系列工程建设法律、法规以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根据工程质量不断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实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的情况下,针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角色和职能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理念,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健全执法运行机制,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新模式。

质量监督机构是受政府委托的执法单位,代表当地政府对工程质量实施监督,质量监督机构不再是工程建设的主体,质量监督机构应当从工程建设的主导地位上退出来,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客观地行使监督职能,才能建立起更权威的监督者形象。,管理。。

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变直接管理为重点监督,变具体指导为宏观把关,质监员不再是建设工地上的,而是更高层次上的监督者。具体而言,质量问题的出现,不应视作是质监员的过错,而发现质量问题应是质监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业绩。

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监督执法。应改变现有的监督方法,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一个专业配备两名以上监督人员,并规定要持证上岗。在日常工程质量监督和调查违法行为过程中,推行“一人为私,两人为公”的执法理念。同时规定不同级别的监督文书分别由各科室的监督人员、科长以及站领导按权限范围签发,保证执法检查和处罚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针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过程过程和事后控制三大环节,在做好过程监督和工程违规行为的严肃查处的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的事前监督,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服务性。当工程质量出现下降的趋势或工程施工到难点部位、易出现质量通病的部位时,监督人员应及时到现场提示和指导,以此扭转滞后监督、被动应对的局面。

方质量行为监督的延伸。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以及其结果,即工程产品质量,均列为监督对象,将工程建设参建各方推向工程质量责任第一线,通过日常监督、监督巡查与结构工程季度大检查相结合的监督形式,对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全要素实现全覆盖的监督。,管理。。

没有高素质的质监队伍,就很难建立与质量监督职能相适应的权威。,管理。。因此,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必须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的学习,提高监督队伍的业务素质。还应不断完善质量监督手段,增加检测设备,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水平。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不断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严格遵循质量监督程序,充分发挥各方责任主体的主导作用,依靠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充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监督管理工程质量活动,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建立起规范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1] 赵界欢. 高校修缮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浅析. 高校后勤研究 , 2010,(03):30-31

[2] 陈向东. 试论高校纪检监察工作的创新.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0,(01):58-61

管理创新范文2

在美国,领先的互联网行业如Google、eBay和雅虎,依靠在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了稳固的地位,而在中国,我们看到互联网企业的领先地位在发生不断变化,现有的领跑者与紧随其后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表1)。

领先企业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

也许以下因素可以部分解释为何中国互联网企业领先者领先地位难以稳固:

中国的互联网市场规模比较小,但发展迅速。今天的领先者今后几年就可能面临新的和不同的竞争,其市场份额可能会因此而萎缩。比如,按照以GMV(商品总值)衡量的市场份额计算,eBay易趣网的份额在一年内减少了一半,这主要是因为面临淘宝网的激烈竞争。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仍然是处于初期阶段的实体,尚未形成自己的文化。与任何正在成长的实体一样,它们也会犯错误并因此落伍。

监管方面的不确定性,比如无线增值业务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竞争的复杂性。截至今年第1季度,由于新浪受到了一系列监管限制,TOM在线超过新浪,成为在无线增值业务销售上的领先者。

赢在业务专注,失于缺少创新

中国互联网在线领先者的大部分收入一般是来自某一单一业务。作为业务比较单一的企业,这些公司可以更集中资源,用于技术开发、客户服务和市场推广,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经营循环(表2)。

新浪是一个例外。虽然新浪有多元化的业务组合,但仍然在无线增值业务和在线广告上处于领先地位(基于2004年的业绩)。这是由于新浪在新闻内容上的竞争优势,使其成为白领读者和广告商首选的门户网站。新浪收购了讯龙和网兴,两者对新浪2004年收入的合计贡献率为30%。但是,在2005年第一季度,新浪在无线增值业务上的领先地位已被TOM在线这个业务更单一的无线增值营运商所取代。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目前仍然缺少“原创性”。上世纪90年代后期,第一代中国互联网创业者看到了美国发生的情况,于是把门户网站、在线拍卖和付费搜索等美国互联网模式引进到中国。无线增值业务目前是中国最受欢迎的与互联网有关的服务;但这却是日本和韩国互联网公司率先推出的。在在线游戏领域,电子艺界(Electronic Arts)1997年开始在美国推出第一个MMORPG“网络创世纪”游戏,NCSoftl998年在韩国推出《天堂》游戏。迄今为止,除了网易等极个别的公司之外,大部分在线游戏公司都缺乏内部开发的能力。新的互联网应用,比如VoIP和博客,一般是先诞生在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受到欢迎之后才被中国公司采用。当一项新的在线服务受到欢迎时,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会迅速出现数十种、有时是数百种中国的仿制品。

创新是脱颖而出的关键。在外国竞争对手试图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需要在创新上下功夫,以保持竞争力和保住自己的领先地位。到目前为止,网易的《梦幻西游》(一种自主开发的游戏)已取代盛大的《传奇Ⅱ》(获得经营许可的韩国游戏),成为中国最流行的在线游戏。

过于关注短期利润损害长期价值

在我们看来,中国的一些互联网公司过于注重短期的利润,尤其是为了通过华尔街设定的“季度收益测试”。因此,它们可能会设法通过非理性和错误的营销手段,从客户那里获取更多的钱。

2004年,几乎所有上市的无线增值业务提供商都因计费违规行为(比如错误地向停机的客户收费)、营销上的违规操作(比如未经客户认可强行推销)和不健康的内容而受到移动运营商的处罚(表3)。ISP在提高短期利润上的这类行为,最终使其股价受到了影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恢复到处罚前的水平。

创始人与管理团队不稳影响发展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成长方式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我创建,另一类是通过收购。第一类的代表是网易和腾讯,这些公司一直是注重本身的发展;第二类的代表是盛大(它收购了浩方、边锋、数位红以及新浪和Actoz的股权)、TOM在线(收购雷霆无极、TreasureBase和Indiagame)、搜狐(收购中国人网、17173.com和焦点房产网),以及新浪(收购讯龙和网兴)。

在中国目前的商业环境下,我们认为收购最大的障碍是整合,在整合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文化冲突和创始人及主要管理人员的自我中心而出现问题。

中国的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是年轻的企业家创立的。这些人有才能、有活力、有韧性。不过,我们发现他们本身也有一些局限性:

抓权。一些创始人不愿放权,因为他们视公司为自己的作品。他们抓权不放往往导致职业经理与自己关系紧张,而这些职业经理接受聘请就是为了进行自己独立的判断并利用自己的眼力实现增值。一些创始人会把权力交给老的属下,而当公司达到一定规模后.这些人的技能和管理知识就会遇到瓶颈。

目光短浅。一些年轻的企业家把IPO视为最终目的。一旦他们通过IPO筹集到资金,他们一般就跻身于中国最富有的阶层。他们可能会失去紧迫感,开始享受财富创造的果实。我们认为,如果他们的目光仅限于IPO和个人收益,那么他们的企业就不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不再有闯劲。与美国的企业家比尔・盖茨(微软)、斯蒂夫・乔布斯(苹果)和拉里・埃利森(Oracle)之间激烈的竞争不同,我们很少看到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对竞争的“恐惧心理”。在发展势头强劲的情况下,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在目前的阶段可以容纳多个赢家。不过,这一市场最终是会放慢发展速度的,而且会被实力最强的公司整合。

管理创新范文3

[摘要]进行管理沟通创新,有助于和谐企业的构建和人力资源优势的进一步体现。本文就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队伍建设创新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管理沟通创新

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进行管理沟通创新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充分发挥管理沟通重要作用,强化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有助于和谐企业的构建和人力资源优势的进一步体现。

一、观念创新

要结合企业自身性质和特点开展管理沟通,以解放思想为突破口,倡导创造性思维;转变过去形成的管理沟通工作的思维定式和教育模式,把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在平等交流中激发受教育者参与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坚持把管理沟通融入现代企业管理之中,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并举;转变管理沟通片面追求短期效应和保持平衡中庸的做法,以先进思想为主导,倡导先进、弘扬正气,批评错误、抵制歪风;注重精细、准确、定性量化,掌握员工的心理和思想活动规律,做到思想工作预防在前头,增强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机制创新

1.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以党组织为领导,专职思政管理者为骨干,行政管理者为基础和群团组织共同参与的管理沟通新体系,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立体式组织管理体系。机制设置要与企业中心任务融为一体,紧密衔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2.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管理沟通本身要制度化、规范化,各个时期的管理沟通要做到统筹规划。建立完善干部理论脱产培训制度、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学习制度、职工学习制度,坚持集体决策制度、定期谈话制度、形势任务报告制度、对外宣传制度、职工思想分析制度等,做到有计划安排,有检查考核。

此外,还要建立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机制和科学有效的工作责任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等。建立正常的工作程序和必要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对每个时期出现的具体问题、员工群体的情况等分类记录,做到心中有数。

三、方法创新

要学习和掌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基本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其基本原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员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讲究思想工作的艺术性,从而创造更多的管理沟通新方法。

要寓教于乐,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比如,通过对成功企业发展案例学习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等,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文体活动、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员工的合作精神,通过组织各种业余活动,如集邮、影评、读书提升员工的文化素质;通过庆祝活动、表彰活动等,激励员工奋发向上,热爱企业,爱岗敬业。

要把对思想的关心和物质利益的关怀结合起来,切实帮助员工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多做理顺员工思想情绪的工作,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抓住情、理、法几个关键点,保证管理沟通有底气、讲正气、人顺气,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要切合实际,灵活多样,有针对性。尤其是对青年员工要用新办法,如职业生涯策划、组织行为分析、团队合作教育等,充分了解其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实施企业VI形象设计工程,让员工认同接受企业文化;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各种丰富的员工培训活动等,使管理沟通和企业新的管理方式实现科学有机结合。

要加强对网络的运用,加快管理沟通调研局域网络建设,利用ERP内部信息系统,开展献计献策活动,收集反馈员工意见,了解员工实际想法,积极开展网上宣传,把网络办成联系员工群众,特别是青年员工的渠道,使网络成为开展管理沟通的有效载体。

四、内容创新

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实际和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充实管理沟通内容,在加强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正面教育的同时,以科学知识开启员工心智。

1.突出形势任务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引导企业员工从国际大环境、改革开放大格局、社会发展大趋势、企业生死存在之关键等方面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正视社会和企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对社会发展适应能力和改革的承受能力,不被局部的,暂时的困难所吓倒;有力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愚昧的思想,使其不被一些社会的阴暗面所迷惑,不被一些反科学、迷神、落后的思潮所左右,切实增强自信心。

2.进行信用教育和法制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企业员工遵纪守法,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平和的心态和文明有序的行为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大诚实信用教育力度,强化信用、契约等观念,培育“信用至上”的诚信意识和社会道德。

3.加强思想意识转化教育。引导员工从个体意识向团队意识转变,从过于谦虚向更加自信转变,从敏感猜疑向相互信任合作转变,从勤劳向高效转变,从注重关系向把握机会转变等。

4.强化爱岗敬业教育。通过开展对职工的危机意识、敬业精神教育等,自觉接受新的知识和提高自身技术素质,立足岗位成材。注重培养企业员工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思想深入人心,做到敬业、创业、勤业、精业。

五、队伍建设创新

管理创新范文4

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创新,必须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创新来实现。观念创新是前提条件,制度创新是决定因素,技术创新是时代要求,经营创新是最终目标。

项目管理的观念创新

项目管理是一门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即工程项目管理学,它的应用性特别强,并在不断发展。但是,许多项目管理的从业人员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样,就带来了随意性管理,有“大干苦干拼命干”的口号型管理,严管严罚的整顿型管理,听之任之的自由式管理等等。

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项目成本的高低,因此,要切实转变观念,从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管理转变。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环节,加强项目财务、现场、分包和设备管理,规范管理行为,有效降低成本,向管理要效益。

项目管理的制度创新

审视我们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其低效、亏损的根源,管理落后是重要原因,尤其是管理制度的落后,导致了项目管理的失控,“泡、冒、滴、漏”现象严重,比如:现场管理混乱,材料浪费丢失;工程质量管理把关不严,返工现象时有发生;人工费超支,工资含量居高不下;工程预决算工作松散,分包工程管理、材料设备管理不到位,使施工企业竞争力受到了严重制约。所以,通过项目管理制度创新,着力解决项目管理水平低下、项目管理风险加大等问题,已刻不容缓。

一是要创新项目承包考评制度。完善项目承包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责任制的考评,将责任指标细化为进度、安全、文明施工、材料管理、劳动力管理、技术、质量、成本、结算管理等多项内容,并且详细制定考评标准,以此来规范项目部及项目经理的责任范围和行为,然后进行考核量化打分,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是建立健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推行项目经理责任承包,一些企业建立“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由项目经理按工程产值的一定比例,拿出较大数量的风险抵押金,对项目全责经营,赢利重奖,亏则重罚,形成一种“责任、风险、权利、利益”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改变以往项目承包包赢不包亏的状况。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这一承包方式展现了其优越性。

三是完善项目成本管理制度。目前的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基本上停留在“事后算”的被动控制为主,尚未建立起比较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因此,要侧重于对实际成本的控制,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和牵制制度,抓好项目成本管理与核算的基础工作,强化项目成本费用的日常管理,实施对施工现场成本管理的过程控制,建立成本考核的预警机制,保证项目承包责任制落实到实处。

项目管理的技术创新

首先要积极推广新技术应用。建设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是国内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集大成者,已在许多项目工程中应用推广。在施工中要大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展创建科技示范工程活动和群众性的QC攻关活动。

再次是加快人才培养,要加快高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以重点工程为舞台,加快培养青年人才群体,让他们在施工第一线挂职锻炼。

项目管理的经营创新

管理创新范文5

关键词:政府;创新;目标模式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城市政府为了适应全球一体化及由此形成新的竞争规律和态势,就必须不断改革和调整原有的政府体制和公共治理模式,以积极应对和快速回应来自国际和国内社会各种环境因素的挑战。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政府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都与政府改革不到位、政府改革滞后相关。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会自治组织之间的权力分散化倾向日益凸显,发达城市的分散化治理结构开始迅速发展;另一种力量是一些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对发达城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一些超级跨国企业落户在发达城市等。

一、政府管理创新的层次

当代中国政府管理面临着许多方面的创新,如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等等。这些创新之间相互联系,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但从不同处着手,会有很大不同的效果,或者事半功倍,或者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做负功。所以说,政府管理创新是具有一定层次性的体系,第一层次涉及管理人员和方法。这里的管理人员包括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一般公务员和代表民意参政议政的代表;第二层次是运行机制;第三层次是组织机构;第四层次是行政体制;第五层次是政治体制,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共权利和公共社会的关系;二是公共权利系统的内部关系。

二、政府管理创新的内容

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看,政府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政策管理、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与之相对应,政府管理创新能力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公共政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1、公共政策能力。公共政策能力是指政府部门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具体的管理创新行动方案的能力。公共政策能力不强,缺乏操作性,是我国许多政府部门的通病,表现在:政府部门缺乏根据自身实际来制定的领导者,战略规划制定出来以后,领导者往往出于尽早看到战略实施效果的迫切愿望而匆匆上马,甚至认为制定实施计划是在浪费时间或延误战机。

2、资源管理能力。资源管理能力是指政府部门获取、配置并有效使用管理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能力。每个公共组织至少都应拥有四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的硬性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除此之外,还应拥有必要的软性资源,包括信息、制度以及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等。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资源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但仍然有待提升。

3、项目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是指将战略规划具体执行的能力,是将理想的目标转化为可见的现实的能力,项目管理是从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借鉴的概念,它在政府部门中被证明同样能提高绩效。项目管理在我国政府部门中的运用处于起步的原始阶段,项目管理能力也相对十分低下,在项目的实施中,政府部门对于时间、成

本、收益、风险的关注甚少,项目管理极其不规范。

三、政府管理创新的目标模式

1、针对市政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实际需要,将事关全市的决策、执行、监督监管和市民整体权益的事务从城市公共事务中分离出来,建立统一的城市治理(公共管理、服务和监管)平台。

2、针对人口结构的特点,逐步打破市民身份制度,根据市民、新市民和准市民的实际需要,综合配置公共资源,安排制度供给,逐步建立社会公平机制。

3、针对空间资源特点,应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全面导入差异成长或有机成长理论方法,并针对不同区域(建制区、历史遗留区、新增区)的特点建立差异规划治理模式。

4、针对区划结构的特点,在城区内应将行政区划、经济区划、功能区划、空间规划和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行政区、功能区和经济区,探讨跨行政区的综合行政和资源配置方式,探索适应全方位区划理念和结构的公共治理模式。

5、针对治理结构的特点,加大市政体制、治理模式创新的力度,探索适应本市未来建立和谐社会需要的政府治理、合作治理和社会治理(自治)模式以及相关过渡环节。

6、针对社会结构的特点,把社会结构因素作为治理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并把它作为基本要素渗透到行政体制、城市治理、城市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等各项工作中去。

7、在公共治理的具体模式问题上,大概有以下几种选择:(1)政府管制的、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的、官僚化或行政化的管理模式;(2)政府主导以绩效合同和委托(执行机构)关系为基础的公共治理模式;(3)政府与企业、社会合作治理的、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公共治理模式;(4)自治模式。

四、政府管理创新的意义

管理创新范文6

[关键词] 文化创新 引领 管理科技创新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决定企业在竞争中成功的法宝。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企业竞争的成功已不局限于传统的产品开发或战略经营,而越来越依赖于生产出大量的使消费者满意的新产品及新服务的智力资本。建立在这种智力资本基础上的竞争变成了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竞争力创新的实质是不断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这一过程中,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最关键的因素。而经营战略不过是企业发挥智力资本的潜能并充分应用到新的开发领域的活动与行为。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

国外学术界关于企业核心竞争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和考察,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研究学者普拉哈拉德(cokoprahalad)和英国学者麦哈尔(gary han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题为《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他们给出的定义是,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近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的相关观点和表述主要有: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经营运作,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它是由市场预测、研究开发、运输、今后服务等等一系列关键程序、能力、机制构成的一个企业发展力、竞争力系统。一般来说,每一个稍大一些的企业都有其特定的核心竞争力(机制、系统、实力),不论他们是实行多元化战略,还是实行专业化战略,区别仅在于核心竞争力的机制方面。”“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系统,不仅仅是销售能力或技术开发能力等等某一个子系统。”

2.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称为“独特竞争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ies)。独特竞争能力不是指企业具有什么资源或能力,而是指企业拥有的与竞争者不同的“一套”能力。“资源(生产过程的投入)和能力(将资源组合起来完成一项任务或作业)为企业提供了在制定和完成战略任务时所需的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和能力都能够成为战略性资源和能力,只有那些能够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者(独特)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概括为:某企业自身拥有的、具有垄断性的、不可模仿的、持久的、高创利性的市场竞争能力合成。核心竞争能力被广泛看作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是某种单项能力,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合成,即企业技术、管理、营俏、决策、信息、文化等能力的合成。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包括新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员工价值和形象价值。高创利性是核心竞争力的突出表现和市场竞争中的终端实现形式,它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战胜对手。

二、企业概况

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锦天化”),是我国第一家以海底天然气为原料,以化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化工生产企业。设计能力为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其中合成氨装置采用美国布朗公司深冷净化工艺,尿素装置采用意大利斯那姆公司氨气提工艺,整套装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锦天化坐落于辽宁省西部沿海开放名城——葫芦岛市,毗邻京沈高速公路、102国道、京哈铁路、秦沈高速铁路、葫芦岛港、锦州机场,具备得天独厚的公路、铁路、航运等便利运输条件。公司现有员工1836人,其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60人,公派出国访问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8人,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7人,高级职称118人,中级职称197人。锦天化自1993年投产以来,荣获国家和省市级科技成果20项,对引进装置进行重大技术创新50余项,不仅使主装置设计产能提高10%以上,而且实现了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的进一步升级,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企业环境

无论企业的变革管理技能多么高超,总有提高的余地,记住这点非常重要。找出你的薄弱方面通过持续学习与改进提升的变革能力(韦尔奇)。2002年初锦天化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及企业面临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1.对市场控制能力。锦天化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足,因为我国尿素的年产能力是3000万吨,而锦天化的产能是52万吨,只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5%。2.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独具、竞争对手所没有的,难以模仿,在超额利润之后隐含的那些非常独到、特别的东西。锦天化在2002年当时的企业暂时的市场热销,那种靠外部经济增长而带来的企业效益的增加不能称其为核心竞争力。3.生产能力。设备老化程度。2002年时锦天化主装置已投产近十年,设备运转周期实际已到中年,产能已到极限,主业的成长已到极限,企业处在成熟期而不是成长期,但是要等到进入衰退期再谈变革、谈发展(所谓“二次创业”)为时已晚。4.产品单一。锦天化当时只有尿素一种产品,而合成氨只是用来生产尿素的中间产品。而且普通尿素就是同质化产品,谈不上差异化产品。5.管理理念不新。锦天化当时虽然比起同行业其他企业要好一些,但也存在着基础管理不扎实,文化理念不超前等国有大型企业的通病。

四、创新文化

锦天化以“求实创新、以人为本、客户满意、诚信共赢”的核心价值观重塑企业文化,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培育这种文化的主要途径,以“尊重人、理解人,营造有利于员工个性创造和价值发挥的空间”这一理念作为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宗旨,倡导并培育“求实创新,追求完美”的企业精神。

小事成就大事,细致铸就完美。为了塑造高品质员工,打造优秀团队,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超越,2003年初,锦天化引入并全面推行6s管理。推行6s,既是一种管理方法的导入,也是一场思想观念变革。锦天化以“员工品质提升与公司发展同步”为推行理念,以“零杂物、零浪费、零事故、零违纪、零缺陷”为推行目标,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和素养来强化企业基础管理,达到规范行为、提升素质、重塑团队、安全生产的目的。锦天化推行“6s”管理是“以人为本”文化理念的深入和细化,是对过去零散管理做法的系统整合。在推行过程中,锦天化创造性的提出了6s与企业基础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相结合的两个推行观点,实现了文化与管理的整合。

锦天化运用“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形成“愿景分享、管理变革、提升队伍、知识管理、专家咨询”五个推进力,来打造员工的“学习力、思考力、行动力、融合力、冲击力”。员工的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无疑会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五、创新科技

缓释尿素做为国家“863”计划的产业化项目,是锦天化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经过多年合作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自2004年2月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它的肥效期由普通尿素的40天~50天延长到110天~120天,氮素利用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等量施肥下增产效果达10%以上,等产量下节肥15%,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005年,缓释尿素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围绕该产品的后续研发课题于同年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并获得科技部资金支持。

锦天化碳酸二甲酯生产工艺采用锦天化与国内院校合作的技术苣,该工艺的原料为环氧丙烷、二氧化碳、甲醇,产品除碳酸二甲酯外,每年还联产丙二醇1.2万吨,整套装置具有操作运行易于控制,对设备无腐蚀,无三废排放等优点。特别是通过将合成氨、甲醇、碳酸二甲酯装置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能量流进行集成和优化配置后,产品成本具有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锦天化始终致力于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探索,秉承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国际标准。通过持续开展清洁生产,严格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将清洁生产不断引向深入,实现减污、降耗、增效的目标,开创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建设锦天化生态科技工业园区是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的最佳切入点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必要手段。园区的建设依托中科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保持产品研发与生产技术的持续改进与创新,力争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与产品群,打造一个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生态科技工业园区。列入园区内中长期规划的有化肥产业链,碳酸二甲酯产业链,甲醇产业链等。

六、创新管理

锦天化通过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企业内外部资源高效整合,以“适度投资、实用为主、效率为先、管理导向”为方针,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质量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分销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制造执行系统等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在锦天化成功实施,实现了企业管理模式的全新变革。

锦天化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省、市高度重视,成为辽宁省化工行业信息化建设优秀示范项目。锦天化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基于愿景,以及战略构建面向客户的研、供、产、销一体化系统—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从研发的角度,产品研发的定位要贴近客户与市场,并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入手,对于研发所需的资源要给予保证;从供应的角度,对原料的采购要重视物流的管理,以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从生产的角度,产品组合与生产线要体现“柔性制造”的原则,以适应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从销售的角度,营销模式、营销机制和人员素质要满足“订单驱动”的要求,并通过高效的信息化平台来实现经销环节和物流管理的整合,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增大客户的满意度。

锦天化1998年成功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荣获2004第13届国际认证联盟(iqnet)“管理优秀奖”,辽宁省仅有3家企业获此殊荣。为了更有效地整合内部管理资源,锦天化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体化管理体系。

七、小结

纵观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二次变革”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企业寻求环境和资源和谐的过程,还是一个企业战略跨越和管理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通过文化创新奠定了企业核心能力——学习力提升的价值观基础作用的典型案例。总体看,对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寻求“二次变革”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从锦天化成功的案例剖析中不难发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不断的积累、深化、升华而相对稳定和系统化的有机整体。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过对手的能力。它是市场预测、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经营决策、人事管理、人才开发、运输、售后服务等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的关键技术、关键程序、关键机制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它的本质内涵是“消费者剩余”——企业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不可取代性品质和价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25

管理创新范文7

一、国外企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和未来新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优秀企业管理创新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在管理的诸多领域都有大胆的创新,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和趋势。

(一)流程创新与再造。随着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西方各国企业对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成为一种趋向。这一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形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段比,无一人负责整个流程,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它之所以具有很大的余地,是因为大多数公司的生产经营流程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即使新成立的公司其业务流程也是从老公司那里照搬过来的。而科技的进步使流程可以有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更高效率的设置方法。一些著名公司已对其传统流程进行创新,设置全新的流程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如福特汽车公司,IBM公司等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二)以人为本管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资金、技术、专利、先进设备已能在全球范围内流转,需要这些物质资源的企业或国家,可以在全球市场上采购和转让。唯一不能转让的是一个国家的人员尤其是企业职工的文化技术业务素质。有人认为,掌握新技术业务的人才,将成为21世纪的胜利者。过去,对企业来说,紧缺资源是资金,有了资金才能建厂房,购设备,买原材料,企业才能运转。而人才则是为了用来运作这些物质资源的。但进入21世纪,资金的筹集已可扩大到世界范围,因此紧缺资源已不再是资金,而人才则已成为21世纪及今后真正的紧缺资源。现在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正被重新提到突出地位。开发人力资源正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国策与企业的首要战略。现在知识已成为经济实力的基础。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其新著《巨大变迁时代的管理》中所说:“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成为竞争力的关键”。创造知识的能力,把信息转变为知识的能力,让知识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以及使知识得以不断更新的补充,这些都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要求,也成为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三)管理战略的新兴起。为营造企业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当今一些优秀企业开始制订一种新的管理战略,即CS战略。CS是英文customer satisfication的缩写,即顾客满意度。其核心是提高顾客对企业产品、服务及形象的高满意度。CS中的顾客是一个广义概念,它不仅是企业产品服务销售对象,而且是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这里的合作性在于顾客对企业的产品、服务和形象的高满意度,只有高度满意了才会不断地与企业合作,即不断地重复性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而这样的企业才能良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一经营理念显然与过去常说的“顾客至上”、“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有明显的区别。如果一旦某个顾客不满意和不合作,对企业而言,不仅仅只是损失了这一合作者,还可能因该顾客的社会关系损失一大批现实和潜在的合作者。因而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特点,通过不同手段、方式达到顾客的高度满意,则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

(四)组织结构的新变革。随着高科技的发明和应用,管理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也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为对付日益变化多端的环境和市场需求,纷纷着手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与构造。改革的方向主要有三:(1)小型化。小规模是人们产生责任感的因素,并有利于推动企业内部的竞争,因而人们不再迷信大公司,转而认为小型组织更能适应环境和市场变化。(2)简单化。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也变得日益复杂,管理效率也随之降低。为克服这一不足,现代企业在组织结构设计上开始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目前一些大企业总部组织结构设计的“百人法则”就是这一理论的反应。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从总裁到第一线基层管理员工之间只有五个层次。(3)有机化。有机的组织结构是指其类似一个生命有机体,可以自动、及时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而且更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经营环境。所以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向有机化方向发展。

二、转轨时期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企业也由工厂制向公司制转轨,这使得企业无论在体制保证、价值取向和经营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中国企业唯有积极借鉴国外企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顺应管理创新的新趋势,才能适应国际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一)业务流程的创新。在传统计划经济下,企业的职责设置比较粗糙,管理环节之间缺乏明确的程序,规章制度往往停留在纸面上,职工民主管理流于形式。企业转轨过程中,既需要对科学管理和行为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课”,又需要根据经营战略,对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进行调整和动态更新,使企业从采购、研发、生产、销售、财务,以及后勤保障等各个环节,都建立起合理的规范和工作流程,在整体上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并用书面描述予以明确和严格实施。尤其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管理的引进,要求公司内部的信息传递和对信息的编撰整理具有更高水准,通过合理设置管理职责、管理程序和信息流程,形成公司完整、健全的反馈和控制网络。ISO系列以质量保证体系为主线的认证,对有效实施管理规范和工作流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人力资源开发。企业转轨过程中的管理创新活动需要在企业制度适宜的条件下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关键是建设领导班子和带好职工队伍,在实践中培养高层经理具备创业精神和合作本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抓紧实现企业高层经理面对市场竞争的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一方面要积极实施德才兼备的领导梯队建设和专业人才开发。通过必要的管理教育和激励措施,使企业的管理创新具备人力资源和管理素质上的保证。

(三)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的创新。企业经营者的思维方式要从追求政绩的“乌纱帽”函数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市场变量”函数;从不计成本消耗的粗放经营到建立计算投入、产出和资金使用效率的投资回收观念;从家长专断型的随意管理到建立基于广泛咨询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管理流程;从事无具细的越级干预到注重决策和预算的权责明确的层级管理;从对职工的形式化约束到建立互动式自我教育与激励型行为规范;从眼睛向内练服从型“内功”到盯住市场练创新型“内功”和以市场开拓意识导向、满足顾客需求的“市场功”。凡此种种,都是从小生产意识向社会化分工协作型经营观念的革命性转变。

管理创新范文8

关键词:财务管理;管理创新;创新路径

一、引言

管理科学的进步具有一般规律性,掌握这些规律,对于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管理创新一般被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应用型创新;一种是原发型创新。前者是指企业新采用一种已有的理论与方法;后者是指企业新创立一种理论与方法。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管理创新,掌握管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都是重要的。对一般规律性的把握,有助于企业找到管理创新的路径。笔者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演化一般规律的描述,为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提供了一般的路径。因为任何一个阶段的财务管理的进步都是与企业当时所处的环境背景相联系的,都是为了满足在特定的背景下企业特定的需要。如果企业进入了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有了这样一种特定的创新的需求,企业就可以遵循这个演变的规律,找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路径。

二、财务管理对象的演进

财务管理对象是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从有形的资本到无形的资本,从单一的资本金到虚实结合的多维度资本,还有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资本。总之,财务管理的对象由单一的要素发展到多要素的结合,并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对象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不断扩大,新的对象不断出现。随着战略管理的发展,财务管理的对象还会扩展到诸如智慧资本。

(一)从单一要素到多要素

财务管理是随着筹集资金的出现而产生的,大约在15-16世纪,起初的职能只是筹集资金和简单的分配,所以那时财务管理的对象是那些筹集到的资金——用来购买设备和原料的货币。

到了19世纪末,工业革命的成功、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引起资金需要量的增加,筹资作为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企业的运营中越来越重要。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出版的《公司财务》中阐述了企业中的筹资问题,提出了资金成本这一概念。随着金融市场的兴起,筹资方式增多,发行股票和债券成为企业主要的筹资渠道,金融中介如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信托投资公司,成为企业筹资的主要对象,于是股票、债券作为虚拟资本在这一时期也成为财务管理的对象,并在会计账簿中出现。这样,财务管理的对象从资金扩展到虚拟资金(股票和债券)。

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罗弗(W.H.lough)在《企业财务》中提出企业财务管理除了筹集资本以外,还要对内部资金的周转进行控制。当时英、日的财务管理学者也十分重视资本运用问题。1922年奎因坦斯(H.W.Quaintance)出版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人门》(ManagerialAccounting:anIntroductiontoFinancialManagement)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管理会计”之后,也开始重视生产成本。

二战以后,投资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建立了一系列的投资分析评价的指标,如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货币的时间价值等,财务管理同时也向这些指标转移。

20世纪80年代后,市场竞争的发展,企业经营从以规模取胜发展到以速度取胜。尤其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全球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以无形资产为中心地位的资本结构的形成,改变了企业资产的结构,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总资产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企业收益的决定因素。财务管理从传统的财务资本管理转向对知识资本的管理。

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时代,信息为财务管理带来很多方便,财务管理无论是在投资、筹资环节,还是在利润分配环节,都需要大量的有关信息。财务信息业成为财务管理对象之一。另外由于企业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媒体空间扩大、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以及无形资产投入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以高新技术为内容的风险投资在企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日趋上升,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特点,使企业的投资风险不断增加。而企业要想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不得不投资于高新技术,于是企业在做财务决策时,把风险资本也作为财务管理的对象,并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VCA)曾对风险投资这样表述“风险资本是新兴的、迅速发展的、蕴藏着巨大潜力的一种企业的权益性投资”。

(二)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

19世纪20年代以前,财务管理只有筹集资金的职能,管理的对象也就是企业筹集到的资金和盈利之后要分配的资金。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导致经济普遍不景气,有的公司甚至面临倒闭,投资者利益严重受损,政府开始对企业进行监管,于是财务管理也随之转向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的对象也从那些虚拟资本扩展到企业日常运营所需的生产资料和资本。另外由于管理会计在这一时期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对生产成本的控制也成了财务管理的重点。企业内部资金的耗费和会计中的一些资产类账户引起财务管理者的重视,企业实物资产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这时由于经济环境的限制,财务管理的对象只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资金、生产资料,等等。

然而在投资管理时期,财务管理中资金的运用被分为两部分:企业内部的资金运用和企业外部资金的运用——投资。企业对外投资,是为了获得更多收益,于是用来衡量收益的资金报酬率这一概念在这一时期出现,艾荣菲莎(IrvingFisher,1867-1947)在19世纪末提出的资金时间价值在这一时期备受关注。这样,资本的耗费从内部扩展到外部,企业资本的流动延伸到企业外部,财务管理的对象从企业内部运用的资本扩大到企业外部投资对象运用的资本。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财务管理进入跨国财务管理阶段,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企业的经营更加复杂,尤其是通信技术的发展缩小企业间的距离,国际市场向企业敞开大门,跨国公司发展迅速,财务管理也随之变化,从管理本国资金发展到管理多国资金,投资、筹资都开始国际化,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延伸到国外资金。

新经济时代的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网络的普及,财务管理的国际化、网络化,远程处理财务问题和集中式管理成为现实,信息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者作决策时不再以货币信息为唯一依据,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部门的各种资料组合起来,做出基于全面可靠的信息决策。财务管理的对象也扩展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网络资源。

三、财务管理方法的演进

财务管理方法是企业财务管理者在进行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中所采取的方法。下面从几个方面阐述财务管理方法的演进。

(一)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

筹资是财务管理的起点,起初筹资方式、渠道比较单一,筹资对象有限,企业规模小,金融市场不发达,所以筹资没有标准的方法,只要找到有资金的人就可以了,资金的数量也没有相对标准,完全依靠个人经验以及当时的筹资对象。

直到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资,财务管理才有了初始的理论形态,开始向科学管理迈进。到了二战以后,随着投资的兴起,金融市场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从对一些出现的问题的本质认识发展到用一些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

在筹资方面,引入科学管理理论较晚,主要出现了一些学派,如解决怎样分配普通股和债券的资本结构理论,如早期以格兰特(gurand,1952)为主的融资理论学派。

投资管理发展较晚,科学化程度高,如投资项目决策程序科学化,提出了一些量化的投资分析评价指标,资本报酬率、资金的时间价值等。投资项目的决策过程中,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科学的程序,并同宏观大势相联系,做出项目决策。1951年,美国财务学者迪安(JoelDean,1951)在他的著作《资本预算》中就提出了企业在投资时要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评价投资项目,成为投资理论的源泉。

19世纪以前,由于金融市场不完善,企业融资的渠道和方式比较单一,因此分配收益也没有专门的理论方法,只是根据企业和股东的需要简单地在所有者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直到二战后,股利理论的发展才使分配决策程序科学化。1956年3月,美国著名的财务管理学教授詹姆斯。E.沃尔特提出了关于股利分派和股票价格的理论模型,与此同时,哈佛大学教授约翰。林特纳(JohnLintner)也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阐述了分配股利的行为。

财务管理方法发展到今天,理论模型多种多样,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精细,统计学、运筹学等其它学科在财务管理理论中的应用,使财务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

(二)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财务管理中的一些筹资、投资理论模型的发展始于二战后,二战前的财务管理只注重内部生产,筹资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虽然发展早,但只提出了一些诸如资金成本、时间价值等一些基本概念,没有固定模型来分析筹资的数量和成本。

到了二战以后,随着投资的兴起,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筹资管理开始逐渐成熟。在筹资分析方面,财务管理从对一些出现的问题的本质认识发展到用一些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如解决怎样分配普通股和债券的资本结构理论,早期以格兰特(gurand,1952)为主的融资理论学派。1958年,莫迪格莱尼(FrancoModigliani,1958)和米勒(Merio.H……Miller,1958)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著名《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中提出了MM理论,用于分析企业筹资的资本结构,提出的MM定理构成了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的核心。后来该理论形成两个分支:以法拉(Farrar,1967)、塞尔文(sharevell,1966)及贝南(brennan,1978)等为代表的税差学派,将税收差异引入企业融资结构的理论中;以巴克特(betker,1978)、阿特曼(altman,1968)为代表的破产成本学派,研究企业破产成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问题。在此基础上,斯科特(Scott)、罗比切克(Robichek)、梅耶斯(Myers)、考斯(Kraus)、李真伯格(Litzenberger)等人提出了权衡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众多学者开始在不对称信息角度研究企业融资结构问题,把融资理论推向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阶段。该时期的理论有罗比切克(Robichek,1967)、梅耶斯(Mayers,1984)、斯科特(Scott,1976)的平衡理论,后来的詹森和麦克琳(jensenandmeckling)用理论、破产理论和财产所有权理论来分析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融资结构问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哈里斯与雷斯夫(HarrisandRaviv,1990)阿洪与泊尔顿(AghionandBolton,1992)等人对理论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建立了控制权理论。

投资理论在二战后的发展也是以量化模型为主,哈里。马科维茨(HarryMarkowitz,1958)在他出版的专著《组合选择》中,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并指出风险和收益的计量是资产组合理论的关键。托宾(James.Tobin,1958)于1958年在《经济研究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作为处理风险行为的流动性偏好》中,阐述了对风险收益的理解,对投资理论作出很大贡献。到了1964年,夏普(WilliamSharpe)、林特尔(JohnLintner)、莫森(JanMossin)在马科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分散投资减少风险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资产定价模型(CAPM)。托宾(JamesTobin)在资本市场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离理论”,泰勒(J.L.Treynor)提出了“特征线”,试图通过基金资产组合与市场组合之间的关系来定系统性风险。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发展的基础上,诺斯于1976年在《经济理论学刊》上发表了一种全新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的套利模型(APT)”。另外还有针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布莱克(Black)、斯科尔斯(Schole)提出的B-S期权定价理论。随后(E.Peters)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说(FractalMarketHypothesis),利用混沌理论研究市场的随机性和确定性。上述理论模型在随后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改进,加入了一些不确定性投资方面的因素,形成了关于测量和评价投资风险数学模型的理论,如风险资产的结构、最优资本配置原则、分散化分析、风险资产组合,等等。企业在投资时还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提高投资收益。都为投资理论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企业投资管理的创新,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国际投资也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悄然兴起,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尤其是90年代以后,国际投资的数额急剧增加,从1980-1985年年均126亿发展到1995年2195亿,可见跨国公司的经营促进了投资的国际化,同时也完善了投资理论,使其应用面向国际投资市场,形成了国际投资理论,并成为研究的热点。

1956年3月,美国著名的财务管理学教授詹姆斯。E.沃尔特提出了关于股利分派和股票价格的理论模型,与此同时,哈佛大学教授约翰。林特纳(JohnLintner)也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阐述了分配股利的行为。1961年莫迪利亚尼教授和米勒教授提出了不变形定理,也称“股利无相关假说”,指出公司的股利支付比例与股票市价无任何关系,成为股利理论的基石。这个时期的分配理论也是随着金融市场和企业筹资多样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到了90年代以后,金融市场的完善,企业筹资和投资的发展,经营的复杂化,财务管理中的分配管理更加多样化,企业根据发行的股票种类制定各种股利政策,同时还根据本企业的性质制定相应的高股利政策或低股利政策,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利用财务预算的结果在企业和所有者之间分配利润。

(三)从关注物到关注人

从财务管理对象的变化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企业的生产经营主要依靠机器设备,虽然人的技术知识在生产中也占一定地位,但从未被重视。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就在他著名的演讲中,提出并解释过“人力资本”的概念,在经济的发展中,人的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直到80年代后,计算机的普及,信息在生产经营中地位的提高,使人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信息、知识、技术以及接受、利用、加工、创造这些信息和技术的员工在整个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知识成为企业价值的主要决定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J.K.Galbrainth)在这时首先提出知识资本概念,为新型企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现在的新经济时代,企业的价值增长也不再依赖于厂房、机器等有形资产,知识资本承担了这一重任,成为企业中最有价值的资本,包括反映学习知识的能力、掌握技能的能力、发明创造力和完成任务能力的人力资本和为支持人力资本最大化的结构性资本,如企业的所有制、企业的计划、领导力、企业的数据库、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企业的设备结构、企业的产品品牌和企业的公众形象,等等。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投资的重点转向无形资产投资:知识资本——人才的取得日益重视起来,企业开始关注用什么渠道和什么方式取得知识资本,如何降低知识资本的成本,怎样优化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之间的关系,如何提高知识资本的效益。企业的价值不再体现在企业的规模或者企业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和债券的市价上,而是体现在所拥有的知识资本上。在分配收益时,知识资本也要与财务资本共同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使用知识及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成为重要的分配依据。与此相适应,企业传统的收益分配格局将被打破,企业员工的工资及其他形式的报酬提高,资本所有者的报酬会相对减少。将来知识资本的拥有者可能成为企业主要股东,分配理论也会随之创新。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方法的发展也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从简单的筹资、投资、分配,到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筹资、投资。一开始是定性的管理,逐步发展到利用数字模型的定量管理。在统计学、运筹学等一些其他学科应用于财务管理中之后,从单纯依靠数字分析问题到数字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模型理论,也就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国际筹资、投资的发展,为企业经营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是财务管理理论朝国际化方向发展。总之,这些变化说明财务管理的方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总会有和其它方面相匹配的财务管理方法出现。

四、财务管理手段的发展

财务管理手段是财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工具。在财务管理发展初期,只有筹资功能,职能的单一性决定了手段的低级性。直到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后,财务管理也开始向科学化发展,开始把重点转移到内部控制,出现了一些量化模型,1914年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提出后,标志着财务管理进入数字管理时代。

(一)从人工到利用工具

财务管理的工作主要是对一些会计方面信息的处理,而会计方面的信息主要是数据,所以在发展初期,经济环境决定了只能依靠人工。到了财务管理向科学化发展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量化模型,但是工作中的计算量加大了。后来简单计算器的出现,财务管理工作才开始运用简单的工具——计算器。之后计算机的发展,大大减少了财务管理者的工作量,同时也使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迈进了一大步,将统计学、运筹学等复杂的运算应用于财务管理理论中。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单一记账功能的财务软件的应用,大大简化了财务管理者的工作,方便了数字模型的应用,尤其是运筹学在财务管理决策中的应用,简化了财务管理决策的程序,同时也减少了在决策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到了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数据信息储存、传递、分析更加方便,核算型财务软件也开始应用于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用范围从单机模式扩展到具有一定数据共享能力的小型局域网,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90年代以后,MRP、MRPⅡ、ERP等管理型软件的应用,将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人机财务管理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其他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为主要依据,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结构化的问题进行自动或半自动实时处理,而对那些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问题,则通过提供背景材料,协助分析问题,找出可能方案,确定各种可能的结果,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为企业决策者制定正确、科学的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在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中,财务管理者可以准确及时地获取大量所需信息,并根据企业的具体管理问题采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建立模型,解决财务管理活动中的综合性问题。

(二)从单一功能系统到多功能相结合的复杂系统

财务管理起始于筹资,所以在财务管理产生时,只有筹资功能,另外传统财务管理以企业内部情况为管理重点,提供的信息也局限于一个财务主体,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财务管理有了筹资、投资、分配等功能,但是企业设置的财务管理部门主要的工作还是会计记帐,作一些简单的预测分析。

当前,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交互式Web应用的出现,电子商务浪潮作为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引擎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从大规模的生产到个性化生产,从企业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从企业间产品的竞争发展到信息和人才的竞争,从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到供应链竞争,从区域竞争到全球化竞争,从以规模取胜到以速度取胜,这些变化使财务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的手段随之提高,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信息得以高速流动,资源高度集中,电子商务浪潮的掀起使企业财务管理走向网络化,IT环境的形成,信息可以被实时动态地获取、存储、加工和传递,尤其数据平台的建立,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其他职能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将企业的财务流程和经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也是财务管理网络化的一个动因,在供应链管理中,财务管理用信息流将物流和资金流整合起来。这样,财务管理的网络化为企业经营在资金和商品之间的传递节省了大量时间,降低了经营费用,加速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同时在企业做财务决策时,也可以在这个链上获得及时的信息。可见,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引起了财务管理手段的变革,使财务管理从一个简单的系统成为渗透到企业各个部门甚至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的复杂系统,网络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基于网络的财务软件普遍应用。除此之外,财务管理的外延不断扩展,如知识财物、财务智能,使财务管理更准确地把握企业全局经营活动的总体概况,出现了智能分析型财务软件,如财务雷达预警系统,可以保证企业执行计划的有效性,增强管理控制职能,业务环节上的预警机制如短缺预警、应收账款预警等,都是财务智能的应用。

五、财务管理视角的演进——战略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理论方法的发展异乎寻常,硕果累累。然而,纵观其发展,无论是理论的提出与完善,还是方法手段的改革,都是站在企业一个部门职能的角度。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筹资、投资等财务管理的职能实施的目的只是针对短期的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SC梅厄(SCMyers)教授曾指出:尽管财务管理理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它对战略规划却几乎没有影响,财务理论必须扩展,以协调财务和战略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起,战略因素被引入财务管理理论方法中,首先是应用于管理会计中,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KennethSimmonds)在8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之后有关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即SCM)的理论初步形成并在2006年内得到深入研究,把成本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的层次上,从战略高度对企业生产运作的总体成本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从而努力寻求并创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桑克(ShankJ.K.)和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使战略成本管理更加具体化。1998年,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CooPer)也提出了以ABC(activity-basedcosting,作业成本计算)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成本管理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战术),SCM得到了快速发展。战略成本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证明,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已经有了战略的特性:全局性、长期性。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和战略管理结合的越来越紧密,财务管理的视角从企业本身转移到市场竞争者、供应链上的企业,战略眼光从眼前转移到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企业的长期利益。

管理创新范文9

【关键词】创新管理 辰光连锁酒店

一、成绩是辰光连锁酒店成长的见证

辰光大酒店自开业以来,坚持“以质量创名牌、以名牌闯市场、以市场求效益、以效益求发展”的名牌发展战略,使酒店获得了长足发展。在这十几年里,我们勇于创新,实现了诸多的“第一”。

1995年12月,邢台市第一家三星级标准的辰光大酒店正式开业,拉开了辰光人进军酒店业的序幕。

2004年3月,辰光荣膺牛城第一家四星级大酒店,结束了牛城没有高星级酒店的历史。

2007年7月,辰光快捷酒店开业,开创了邢台酒店业经济型酒店的先河。

2010年6月,辰光商务酒店开业,填补了牛城没有商务酒店的空白,11月正式成为三星级酒店。

2012年12月,分别与永康房地产和河北工业大学科技园签订辰光印象酒店委托管理合同和合作开发河北工业大学邢台科技园区酒店的战略合作意向书。

对酒店业来说,已由单一的星级酒店变为多主题、多元化酒店的今天,在大家都在喊“生意难做”、“没有发展空间”的时候,辰光大酒店为什么能长盛不衰,由一个普通三星级酒店实现跨越式大发展呢?其诀窍在于:

二、科学化管理是辰光连锁酒店持久红火的保证

(一)质量管理体系纵横交错

1997年成立了质管办。质管办在管理总经理领导下,负责对酒店各部门进行全面服务质量监督和检查;各部门由经理、办公室人员对本部门各个班组进行监督和检查;领班级对本班组进行监督检查,这样组成由质管办到部门到主管到领班的四级督导制度和质量管理网。

酒店质管办主要对质管工作重点和方向做出指挥,主持各项管理制度的修改与制定。质量管理机制形成后,质管办采取了多种沟通途径,下发《质管简报》是重要形式之一。在此基础上,还通过“黑板报”、“质管工作通知单”等多种形式使质量管理工作贯彻到每个部门的每个岗位。随着子公司的逐渐增多,质管办还在每季度对各子公司的财务、安全、服务进行大联查,其结果以简报形式进行通报。每期简报下发后,各子公司对于《质管简报》均给予高度重视,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落实解决,增加了各公司的凝聚力,在连锁酒店内部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性风气。

(二)培训与管理相统一

培训工作是酒店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新员工的素质,保证酒店整体服务质量,质管办做出进一步细化管理,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工作,以授课、示范操作等形式让员工对辰光大酒店进行了解,针对《员工手册》、酒店服务、形体礼仪及酒店规章制度等内容进行培训,并进行严格考核。质管办还每年利用春夏两个淡季组织内容丰富的专项培训,从高星级酒店聘请管理专家,对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培训。每年定期派员外出到高星级酒店实践观摩或考察。

(三)评定服务员岗位职称

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效激励,才是赢得员工之心的基础,每个员工都希望获得与自己表现一致的报酬,授之以能,奖之以功,是辰光大酒店对员工激励的基本原则。除采用奖惩分明、升降职务等手段外,每年由质管办组织的服务员岗位职称评定工作,是对服务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及敬业精神全面考核的结果,将星级的“名”与工资的“利”紧密挂起钩来,充分调动着员工的积极性。每年的星级评定采用动态管理,即每年在春季培训结束后对所有一线员工星级进行重新评定,实行星级能高能低,真正通过星级评定达到促进酒店全体员工积极钻研业务,好学进取的良好氛围。

三、战略发展成就连锁之路

(一)留心市场,将空缺变为商机

1995年,辰光大酒店玉树临风般拔地而起顺利开业,成为同行业中一个新靓点,一时间引起了邢台市同行业的广泛注目。在几家涉外饭店中更似巨石击澜般产生了广泛影响,而短短的几年内,辰光大酒店就以美观、整洁、舒适的环境,温馨、周到、细致的服务赢得了全市人民的信赖与认可,成为牛城人民入住、就餐以及娱乐的第一选择。

(二)细心观察,抓住机遇

自2005年开始辰光领导层先后对财富酒店进行多次考察、调研,又外出对各地经济型酒店进行了实地考察。最终将合作的财富酒店定位为房价适中的经济型酒店,将客户锁定为中小企业商务人士、休闲及自助游客人。牛城人民便拥有了第一家经济型酒店――辰光快捷酒店。它的诞生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连年攀升的营业收入再次印证着辰光大酒店领导层的细心和敏锐。

(三)慧眼识“破”,变废为宝

位于邢台市中兴东大街的原花园岛酒店,已荒废多年。继成功创办了邢台第一家经济型酒店后,辰光大酒店领导层独具慧眼,识“破”了其中的奥妙。自2006年初,开始与原花园岛酒店业主洽谈合作事宜。2008年下半年酒店领导层最终将该项目确立为:辰光商务酒店。它与辰光大酒店、辰光快捷酒店同处中兴大街这一邢台市中轴线上,使得辰光在市区主干道上有三家酒店,高、中、低档分开,形成了集团优势,确立了品牌地位。

(四)品牌魅力,铸就更多发展机遇

管理创新范文10

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4-0047-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导致了不平衡、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已成为当代中国重要而紧迫的实践课题。而发挥伦理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

一、发挥伦理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是我国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实践的必然选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的发展,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但经过三十余年连续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社会矛盾和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开始凸显,变得复杂。这需要我们转变社会发展理念,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专项社会发展转向社会整体的或综合性的科学发展。这是我国社会发展方式的一次重大转变。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转变的关键时刻,发挥道德、法制、文化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探究并构建社会伦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便具有了十分关键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说,社会管理的主题和根本目的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而和谐的社会伦理关系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伦理在社会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伦理是社会管理中的重要约束力量,它是人的一种内在的软约束。和谐的社会秩序,必须依靠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的种类很多,如法律、章程、守则、命令、公约、民俗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法律规范、行政组织规范和伦理规范。法律规范和行政组织规范都是以某种强制力为后盾的,都体现为制度。与它们相比,伦理依靠的是非强制性的力量,如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因而,在社会管理中有着自己的特殊作用。

社会管理,归根到底是人及其各种关系的自我规范和调理(管理),因为人的理想信念、责任感、荣辱观、价值观都会直接影响到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管理不能只靠法律和行政组织规范的硬约束,还要有伦理道德的软约束,这种软约束往往更普遍、更持久、更具亲和力,因而更贴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政治宗旨;不仅要有制度的外在约束,更需要人的内在自觉。伦理规范和法律规范及行政组织规范相互依托、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合力攀援,才能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从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现实来看,一些伦理的理念、伦理的方式已经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作用,需要我们加以总结、提炼、推广和强化。比如,石家庄建南社区的志愿者服务队,主动承担着夜间巡逻、上门服务等社会职能;石家庄藁城市上岗村“公德录”,村民做了好事都刻在“公德墙”上,从而使上岗村不仅村风良好,村办企业效益也好,村民生活富裕。这些都是社会“善治”的典型。

二、伦理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伦理具有教育的功能、调节的功能、沟通的功能、导向的功能和激励的功能。发挥好伦理的这些功能,有助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从而实现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

从社会管理的领域来看,社会管理主要划分为职业生活领域、公共生活领域和家庭生活领域。在职业生活领域,发挥伦理的管理作用,能够促进决策更加以人为本、更科学、更民主,能使决策者在多重利益关系及其矛盾中正确理解和把握自身的伦理责任,能使决策的实施者忠实地贯彻执行。在公共生活领域,伦理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塑造,确立正确的公共生活准则,改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在家庭生活领域,伦理可以协调家庭成员关系及其社会关系,促进和谐家庭建设,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伦理在社会管理中作用的实现途径,要构建社会伦理管理体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第一,在管理层面,即执政党、国家机构和全体公职人员层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聚社会精神力量,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确定职业伦理准则,促进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过程中,既以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又恪守社会对每个人的道德准则要求;推进伦理的制度化建设;设立伦理委员会,以伦理的方式调解和处理社会管理中的矛盾与纠纷。第二,在社会层面,发挥好基层组织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即依靠城市社区、农村村委会组织的志愿服务组织,发挥社会管理作用。第三,在个人层面,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提升个体道德素质;发挥好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的作用,如林秀贞义务抚养孤寡老人,高淑珍建立爱心小院,主动承担起对残疾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三、在社会管理中伦理要与制度相互支持、相互作用

现代社会管理中,只有伦理和制度不断完善,相互作用,才能促进协调好人民内部各种关系,促进社会团结友爱和相互尊重的公共性社会伦理的达成。对伦理与制度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的理解,应该从伦理和制度的不同视域来把握和诠释。

第一,从伦理视角来看,任何制度都是以一般伦理规范预设为其前提的,伦理之于制度的先在性和基础性不言而喻。制度的制订与实施,脱离不了相应时代的道德背景和道德动机,任何制度的内涵表达,都是受一定道德支配的,因为规范系统的建构总是以价值的确认为前提,应当之事必须是善的才具有价值意义和实践根据。伦理是衡量与评价制度是否具备正义性要求,评价社会结构和制度运行的价值尺度。伦理之于制度的作用,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减少社会风险和动荡至关重要,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任何法律制度欲发挥规范效力,必须具备伦理上的正当性,即必须符合正义性的要求。因此,制度是以一定的伦理道德为基础的。

第二,制度本身应蕴涵着伦理精神,为伦理在社会中进一步发挥其效力提供保障和制度性支持。只有从制度视角来关照伦理,才能切实保障“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的落实,才能使社会管理促进人民群众利益,发挥好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在社会道德建 设中,近年来发生的诸多道德公共事件说明了伦理的发展、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持续和建设,必须要有制度的保驾护航,从制度层面来真正保障诚信、责任感、信任、助人为乐等美德的发扬和传承,为伦理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重要内在约束性作用提供制度力量支持。

第三,伦理与制度在社会管理中的相互支持、相互作用,表现在二者在功能上相互补充,在实施过程中相互凭借,在内容上相互吸收。同时,可借鉴国外管理方面的先进做法,比如,志愿者制度、义工制度等,形成一种制度约束。这样既为政府节省了大量财政开支,又培养了人们的爱心和公益心,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双赢。

四、社会管理创新中伦理与制度的功能整合机制与路径

伦理和制度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社会管理中对任何一方的忽视与偏废,都将无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将伦理和制度的功能加以整合,形成有效运行机制和路径,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

我们知道,当代社会管理主要是通过社会规章制度运行并保障实施的,而制度实质上就是社会管理活动中的技术性层面,它是管理活动得以开展的物质载体。而从制度的发轫和设计以及实施的有效性问题上,伦理是重要的精神基础。从现代社会管理理念来看,制度就是规范与管理人的行为及人与人关系的规则系统,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规则实施机制所组成,其中伦理观念和规范就包含在非正式规则之中,甚至是其核心构成。伦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只有和制度功能结合,才能促进社会秩序走向良性循环。

管理创新范文11

论文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 法院管理创新 定位分析

一、社会管理创新与法院管理创新的概念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这一理念在2004年我党举行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中被提出,并且在2007年举行的我党十七大报告中被进一步强化。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发展到2009年底,在我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更进一步的提出要把社会管理创新与社会矛盾化解、公正廉洁执法等同起来作为全国政法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做客人民网和最高人民法院网,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服务大局保障民生”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又提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人民法院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完全可以有所作为”。更加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所作的报告也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重要议题,并且在大会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主张。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是由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和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工程,它需要党、政、群、政法、团体等各行各业的参与和配合。

基层法院作为政法系统的一部分,在社会管理体系中,不仅仅是管理者,同时又是社会管理机制和社会管理秩序的维护者。基层人民法院又该如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中基层人民法院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哪些?社会管理创新中基层人民法院的角色应该怎样定位?

法院作为政法系统中特殊的社会组织,在不同社会层面的创新中基层法院的创新是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法院管理创新这一概念,国内理论界目前的观点还存在着一些分歧,观点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认为法院管理创新的概念内容包括:培养创新观念是法院管理创新的前提,优化行政审批制度是法院对社会事务进行规范管理的一种手段,创新从作风、管理体制、行政体制的角度入手进行法院管理创新,解放思想,有选择性的借鉴西方各级法院管理创新成果,努力建设新型的、维护公平正义的法院。第二种主要认为法院管理创新的关键是强调法院管理创新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体系,是从多方面创新之间的关联性出发,构造出不同层面的法院管理创新体系,不同的管理层次包括管理的人员、审判方法与手段为一层次,运行机制作为一个单独层次,其他层次主要为组织机构、行政体制、政治体制、社会治理结构、法院管理的系统哲学、社会假设基础等,法院管理创新是一个系统体系,这些层次之间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必须要全面的推进法院管理创新,而不是从单一层面推进法院管理创新。第三种认为法院管理创新从根本上讲,是由于行政环境与行政任务等因素的变化而导致的包含行政方式、行政作风、行政职能、行政体制等方面的变化。第四种主要是指法院管理创新就仅仅是指探索法院行政方式的全新模式,以达到提高行政效率与增进公共利益的目的创造性改革。这些不同的观点虽然都在表达各自所强调的重点略有差别,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大都注意到了意识、体制、方式方法和目的的基本内容上。

所以综合以上观点,我认为,法院管理创新主要是在现在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法院在行政系统、行政环境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根据现在法院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重新整合这些管理要素,在组织结构、管理方式、观念职能等方面进行全新的具有实践意义的调整,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从而达到法院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法院管理创新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所要面临的问题

面对当前社会的全新局势,我党提出以公正廉洁执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以及社会管理创新为主题的三项重点工作。公正廉洁执法在三项重点工作中起到基本保障的作用,同时公正廉洁执法也是对我们人民法院的基本要求。社会管理创新不仅作为三项重点工作的载体,同时也是我们人民法院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有效方式。在这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中,社会矛盾化解作为三项重点工程的基础工程是值得我们人民法院更加关注的,同时也是我们人民法院的职责所在。

首先,我们要对司法权与社会管理这两者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从传统意义上来讲,社会管理的概念是指国家通过制定社会政策与法律规范来对社会事务和社会组织进行引导和规范。而司法权则的主体则是人民法院,客体是纠纷当事人,法院依照法律对纠纷当事人的法律问题进行判断并且以此来维护法律价值的一种终局性权力。以传统的意义上来说司法权只是一种判断的权力,它并不直接参与到社会管理上来,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不论从国家的产生极其功能出发还是从司法权的属性及其作用这一宏观视角出发,归根结底司法权本身就是为了国家实施社会管理而存在的一种有效手段。

与此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司法权本身就具有公共权力的属性,也正是由于这种属性决定了司法权不能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超然于党派、超然于政治,更加不可能超然于生活。或许在不同的国家里面司法权的配置与权限范围的大小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但是我国乃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是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司法权乃是我党重要的执政权,我党领导人民与管理国家事务正是通过人民司法的方式来实现的,所以司法权不仅要满足基本属性同时还要服务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现在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由传统社会向法治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我国社会管理的主体、理念、方式及方法也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如此,我们的社会生活也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而产生了多元、多变、多样的“三多”现象,这对我们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提出的挑战也是十分严峻的。面对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人民法院作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一部分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也理应有所作为。

其次,法院管理的创新也应在认清我们国家处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社会管理创新特点的前提下进行。第一,我国社会管理的最大创新就是由原来的“单位管理”向全新的“社会管理”的转变,一些新的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社会阶层也在我国的这一特殊时期出现,原先人们都是“单位人”,他们的生老病死都由单位包办,但是单位的管理和约束在人们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消失。第二,社会的治安治理也从以前的“单一治理”向着“综合治理”转变,社会治安的突发性、隐蔽性、复杂性的特点也随着人口大量流动导致的单位管理越来越弱化而呈现出来,高科技犯罪作为科技发展过程中新兴的一种犯罪模式也对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提出新的挑战。第三,网络虚拟社会从以前的“边缘化”慢慢向着“主流”发展,公众意见的表达也随着虚拟社会的发展变得空前活跃,并且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维持网络正常的、规范的发展,加强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也势在必行。

最后,法院必须认识到法院的角色的多重性,正确把握社会管理创新中法院的角色定位是发挥法院职能作用的必备条件。法院不仅仅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参与者”,同时法院还担负着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为社会确立行动规则的行为导向、推动社会公共政策实施的“保障者”、“引领者”、“推动者”的多重角色。

“参与者”是指社会管理的首要目的是调节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实现秩序的稳定,虽然不同国家对法院功能的设置不同,但是解决纠纷是法院唯一共同目的,保持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法院为民众表达利益提供了一条重要渠道。“保障者”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主体政府,而法院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是通过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来实现的。“引导者”是指社会管理最主要的两个途径就是制定社会政策和行为规范,将各种不同的社会行为引导或者纳入预定的轨道中来,以此来避免社会的混乱与动荡,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政府这一管理主体行为的规范化和决策的稳定性。“推动者”是指公共政策的实施离不开司法的推动,这种推动主要从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途径是通过个案的裁判来实现的,另一种途径是通过司法解释或者是司法政策的方式来实现的。

三、社会管理创新中法院的定位分析

法院管理创新的意义只有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作用中才能得到体现,从根本上来说法院管理创新还是为社会管理创新服务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正确认识法院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定位是尤为关键的。法院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定位主要从职能性和功能性这两个大的方面来体现的。

管理创新范文12

社会管理创新意义何在

总书记日前提出的“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全国上下的热词。现阶段提“社会管理创新”, 其意义首先在于,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要逐步改变“大政府、小社会”的政治格局。当前,社会矛盾很多,不断,说明社会的管理已经远远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很多地方与现实需求脱节,所以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

其次是,社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以往我们一想到社会管理,首先会想到这是党和政府的事情,而没有考虑到让群众也参与进来。这种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既不民主,也不科学。在很多问题上,若将群众排除在外,往往成效就不是那么好,或者就不如政府当初承诺的那么好,结果是吃力不讨好。实际上,政府应该尝试把这些问题交给社会去解决,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现在讲创新,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让社会和群众也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力量和智慧。

当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脱节的时候,很多矛盾就必然会出现。要化解这种矛盾,治理的理念必须由堵变疏。如果单纯把社会管理创新理解为维稳的子概念,这就将社会管理创新矮化了。

我们为什么要在社会领域改革?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现在人民与官员之间的主人翁与公仆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颠倒了。理顺这种关系,厘清政府与社会的界限和分工,显得非常急迫。

九大制度建立社会协商对话机制

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字说明我们现在的社会管理方式是落后陈旧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完善和规范。一些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缠绕中国发展的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依靠公众、媒体、社会团体等力量来解决。从前我们总是认为“水能覆舟”,现在我们应该更看重“水能载舟”。

我认为,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应当广泛吸纳各种积极的社会力量参与,引导民众有序参与到社会管理事务中来,从而实现民众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权利。这种参政权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个体层面的参与,即公民自身的公共参与;另一个是公民通过一定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围绕上述两个层面来展开,其目的就是更好地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

不同的地方政府会从不同的着眼点,将社会管理这一概念具体化,落地为实。我在不断的讲学和研究中,逐步总结出了一套社会协商对话机制。

具体而言,这一社会协商对话机制主要包括九大制度:首长接待日制度、听证质询制度、发言人制度、对话制度、特别领域的信息公开制度、谈话制度、党务政务公开制度、举报人保护制度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开述职制度。

我首推首长接待日制度。这里的“首长”包括各部门、各组织的一把手,从居委会、村委会、物业管理委员会主任,到县长、专员,到局长、市长、省长、部长、各级党组织的书记们,都应定期或不定期地与部属或群众见面,听听他们对自己工作的建言,也让公众知道自己到底都在干什么,消除人们对政府的神秘感。我认为,这是听取群众意见最好的一个机会,社会从下到上都应该有。

其次是听证制度。各级政府在做出关系民生的重大决策之前,必须进行严格听证。目前,听证最大的问题是走过场。通过听证会,领导干部不仅了解了大多数人的意愿,而且了解了少数人的意见。把这些人工作做通了,实际上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可以减轻很大的压力和阻力。我们要将它看成是民主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反对意见并不可怕,并且即使是少数派的反对意见也有价值。把少数的结果公示之后,让民众知道什么是公正的,什么是可行的,这样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戴,包括少数人的拥戴。这是一项工程得以顺利实行的很好推动力。要学习借助社会力量,这是一种领导的智慧。

第三是特别领域的信息公开制度,尤其是关系到公民民利实现的领域的信息。以举报权为例,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反腐,不清楚纪委和检察院的分工。我认为,在政府大厅内应宣传举报信息,让群众清清楚楚知道如何举报反腐。

第四是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党务政务信息应该向本地区民众,或者向党内、党外公开。以前讲政务公开比较多,现在我们必须提出党务也要公开,特别是将人员的任用、罢免,以及决策、考核这些党务政务主要环节的运行展现在阳光下,让民众知晓和监督。

比如湛江纪委就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区县的书记述职述廉在网上公开了,我把它称为党务公开的“湛江模式”。 它的创新之一表现在,增加了公民的质询环节,网民可以对这些书记们正式发问,而书记们必须做出回答,这么一来有利于化解民众的不满。第二点创新表现在,述职现场公布评分结果。以往很少当场打分、当场公布结果,留下暗箱操作的空间和猜想。现在实行当场评议、当场打分、当场计票、当场公布测评结果,这大大增加了官民之间的信任。

做好“湛江模式”要注意几点:第一要做好执行后的环节,同时要维持好在线网民的秩序;第二是公示结果;第三,让党委委员和纪委委员有发言权,过去普遍的是书记说了算,现在党委委员也可以提出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党内民主;第四,可以把网站上的网民意见也汇集过来,或者在网民中推选一个代表提出意见。另外一个重要的举措,是同时设立举报箱,对书记们说的真与伪作出一个判断,他说了没说、做了没做,应该做出一个结论。

同时,与媒体沟通是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部分。怎么样运用社会资源、运用现在的高科技来做好我们的工作,实际上是现在的领导们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政府部门应该和媒体有一个定期通报制度。

最后,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开述职制度。我主张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应每年至少一次分别在所选区域向选民或推荐单位汇报自己是如何履行代表职责的。对于民众不满意者,选民或推荐单位可以向有关组织提出罢免的要求,解决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徒有其名、滥竽充数的现象。

政府的两大转变

政府在尝试社会管理创新的时候,将会面临很多转变。首先是从大政府变为小政府。现在政府的职能太多,很多不需要它来做的事情它也在做,存在越位现象;很多需要它来做的地方,它反而缺位。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政府的职责不清。一个现代的政府,必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