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与制度

管理与制度

时间:2022-06-22 01:31:17

管理与制度

第1篇

关键词:制度管理 心理服从 自然法则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242-02

神秘的大自然贯穿着一个不朽的法则,叫做对称美。天与地,上与下,植物与动物,雄性与雌性,正确与错误……无数对矛盾体相随相伴,相辅相成,两者本质不同,却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像两条永不相交又永不分离的平行线,构成一幅对称美的自然画卷。我们的先祖伏羲氏、周文王几千年前命名的阴阳鱼、八卦图就是高度描述世间这一变化规律的,因此,中国古代三大奇书:《易经》、《山海经》、《黄帝内经》,无愧为世界哲学经典。与西方哲学大师黑格尔的对立统一矛盾律一脉相称,而又更加深刻更加形象更加生动。制度与服从,管理与心理同样是组织行为学中一对矛盾体。人心的本质是崇尚自由,喜欢指令别人,讨厌被外在的制度约束管理。人的秉性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天下没有圣人。制度集中体现集体意识,黑格尔认为:离开集体意识,人毫无意义。而社会的群体活动又必须要由人为制定的各项制度来管束,随着社会发展的复杂化、多样化,管理的意义更显突出,这一对矛盾既困扰着人们的心灵,又激发这个社会快速发展,所以人们说,有矛就要盾,这就是哲学。管理学是现代社会的热门话题,虽然自古以来就有管理制度,但真正成为完整的科学,只有在近代工业化时代。谁要成为真正的企业家,谁必定是管理的独到者,不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论是比尔·盖茨还是张瑞敏,都是深刻例证。

管理是一种具有科学原则和运用艺术的方法及工作程序,管理是以最高效率为目标,管理的核心是管人、管人心,可见管理学是人学,心学。管理学是科学,严谨而统一,来不得半点虚假;管理学又是艺术,有较大可塑性和多样性,是为建立分工合作融洽人际关系的准则。古代军事管理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多么深刻的经典论断。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针对工人的磨洋工现象而提出定额管理。泰勒提出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永远不失为管理的基础工程。梅奥精心设计的霍桑试验进一步证实;要永久提高工作效率,单靠改善劳动环境和增加工资福利还远不够,还要求决策者们深入开展劳资互动访谈和组织员工的社团组织生活,8年时间的霍桑试验使后人尤为震惊。X理论和Y理论是对人性的假设条件的描述,在现代人群中都可以找到依据,不失科学成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或曰经济人和社会人,是永远不朽的话题。马斯洛进一步探讨管理的原动力,从人的五种需求的递进关系分析管理原理,更令人佩服。

恩格斯也曾指出,不论将来人类进化到何等高级程度,但人的生物属性永远不会改变。自1945年世界成立联合国以来,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人们说“地球村”很形象,可见人类进入社交需求的伟大时代,出国游、太空游已不是神话。社会交往中出现相互尊重的新问题,大国小国、穷国富国,一律平等,只有580人,0.4万平方公里的梵蒂冈与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在世界享有同等地位和权利。从世界国家大事到个人私事小事无不证实人类客观需求的存在性和递进性,这就为管理学提供了依据。在社会现实中,人们和团体时常有非分之需,超越之求,必然与法纪发生冲突。无视人的智力与努力的差异,片面曲解了平等权利的真正涵义,心理毛病自然发生。进入信息时代,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提出:“管理学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针对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复杂化,人们又提出系统管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老三论,加上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实变论的新三论,使得管理学成为一门深刻完整复杂的系统科学。

文化是个复杂的大概念,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又可以分解为表层文化、里层文化和核心文化。制度管理是里层文化,受制于核心文化,决定了表层文化(或器物文化)。处于中间过渡的关键位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的成功无疑是三种文化的完美结合。自从人类形成的那天开始,就同时产生制度文化。大禹治水、万里长城、金字塔工程充满了人类的智慧,同样也成为制度管理的结晶。

国家、社会组织、学校、企业、家庭等无不依赖于各种行之有效的制度管束,其中企业是管理制度与心理服从的经典之作,因为企业不同于各种非盈利性组织,企业的生命在于效益,一天无效益,一天就危机,很现实。在适销产品定位后,效益只有从管理中来,管理不是发号施令,而是由系统的制度说话,现代管理是从企业开始。企业的宗旨:“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效益是核心,国家政权的支撑就在于企业的税收,可见企业是国家的最大功臣,企业的兴衰决定国家兴衰,这也是美国的成功经验,美国的总统就是大企业的营销员。现代企业管理与政府管理和学校管理不同,重道轻术,也就是重硬指标,企业精神浓缩为“敬业、团队、创新,”每个企业都可以塑造自己的企业品牌、企业文化,把企业各项制度融入到职工的心灵中,让员工认识到没有第二种选择,非此即彼,非生即死,心悦诚服。制度的初步建立可以让职工自己去探讨,有话讲尽,有理讲清,使职工都认可,这个管理制度就产生道理,就产生力量,就产生效益。在制定和执行制度管理中,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仁、义、礼、德、和”,说穿了,就是重视人脉关系的和谐。这并不错,错在法制观念淡化,人脉关系甚至取代制度。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实质就是进入竞争经济和法制经济,却让一些人误解进入自由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先一些领导干部绝对权力取代法律,带来绝对腐败。一些企业也跟着学,商品造假造到食品危机。制定那么多法律法规效果有限,有些人不怕违反,这就很可悲也很可怕。

企业是社会功臣,全社会要向经典企业学习,因为企业没有铁饭碗,只有汗水换来幸福,在管理中求生存。泰州乡镇企业春兰公司靠“三铁管理”(铁条例、铁纪律、铁管理)获得全国500强之誉;海尔公司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面对天下,张瑞敏总裁被评为世界30个最受推崇的伟大的企业家中唯一的中国人;华为公司老总任正非让出99%的利润给职工持股,使得该公司成为世界通信工程科技精英;陶华碧靠爱心赢得民心,使老干妈麻辣酱享誉全球。他们都是中国民族希望之所在。美国不仅把IBM、Microsoft、通用、宝洁、杜邦公司做大做强,连不起眼的方便餐麦当劳、肯德基,还有米老鼠、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都推向全世界。中外经典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制度管理与心理服从的成功秘诀:(1)管理目标明确。在选择和培养职工的活动中,就要把管理者、决策者的远大目标变成全体职工个人追求的目标,这个大前提解决好了,职工对各种制度管理的习惯性逆反心理就会淡化或消除,“要”就自然转换成“我要干”。西游记中的唐僧没有多大能耐,但奉皇上指令去西天取经,这个冠冕堂皇的伟大目标聚集了四个秉性不同的徒弟。对核心人物孙悟空则恩威并重,错念紧箍咒,悟空并不怨恨,跑回花果山让唐僧悔过。八戒去请,悟空立即返回,完成使命。八戒虽然怀念高老庄,但最终都服从大目标。(2)管理者带头执行各项制度。当今中国,法不上大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所有成功者无不模范执法、守法,比尔·盖茨、张瑞敏受世界人民尊重,首先他们自己过硬;黄光裕、褚时健的失败就是将自己处在制度之外。《红楼梦》中决策者贾母认为:这个大观园一天也少不了凤丫头,因为王熙凤是个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大管理家,她与政敌和谐相处,与情敌不卑不亢。刘姥姥进大观园,同样认真接送,站在阳光下,不忘角落人,是贾府人人害怕、人人喜欢的管理者。(3)奖惩分明激励有方。要清楚,马克思认为物质利益原则是根本的原则,孔方兄是永不退色的绝招。人的觉悟、智力永远不会等同,决定了各人的贡献必然有差别,没有奖励的制度等于一堆废纸。华为公司越干越大,正是任正非在物质利益上用了大手笔。犯罪心理学认为,法律和制度对违反者的惩罚要做到及时、准确、公开、适度,没有这四点,再好的制度也是空文。我国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困惑,问题就出在这四点上。决策者的责任就在于寻找个人心理服从与管理制度的最佳动态利益集合点。(4)学会识人、用人、留人、去人。这绝非易事,现代人智力进化很快,越有问题的人越会伪装。要用制度,要依靠人民共同决策用人、识人、留人、去人。人才有全才、偏才、怪才、奇才。要知人善用,用人之长,避人之短。(5)团队建设至关重要。任何事业都要靠众人的集体力量。要使全体员工产生归属感、自豪感、成就感,这是国家和企业希望之所在。

诚然,政府、学校、企业三大块社会组织主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支柱和形象,各具特色,各显才华,发挥优势,靠各种制度管理行事,靠人心服从为支撑。要抓住制度这个推动社会前进的基本构件,使各项事业发扬光大。换句话说,德治与法治并举,我国在今后关键的30年,就能够迎来中华民族的真正崛起。

参考文献:

1.王笑.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班级管理的制度创新.文教资料,2009(19)

第2篇

一、地方本科院校试行岗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教务处甚至于各院系的主要领导都异常细致地规定了教案的书写格式、字数与页数;作业布置与批改的次数以及作业的批改用语;上课的方式甚至于讲课的姿势(譬如不能坐着讲);考试试题的各种题型的命题格式与分数分布等。这种事无巨细的种种规定事实上就意味着教师教学权利的丧失。同时,不容置疑的是,在地方本科院校之中各种管理岗位尤其是行政管理岗位人员往往在年度考核方面显得比较随意和形式化,基本上不需要接受学生和教师对于年度内工作情况的监督与评判,而只是形式化地填写完年度考核表格,就算完事。而广大一线教师不仅需要接受学生的年度评判,而且还需要接受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种种考核。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之中行政与教学岗位之间的这种年度考核方式与考核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既得利益者的政策与制度偏差。显然,这不仅使得行政优于学术的不合理现状有加剧的趋势,而且还进一步诱导了人们竞相竞逐行政管理岗位的心态。再次是岗位待遇倒挂的问题。就岗位管理制度之中的待遇设计而言,其本身意味着按照岗位性质、工作难度以及重要程度等进行经济待遇上的必要区分,这是彻底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大锅饭”的必要举措。从理论上来说,在地方本科院校之中,教学科研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应当处于整个学校层面上的关键或核心地位,而行政以及教辅人员应当紧紧围绕着教学来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从而使得教学在培养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的战略目标上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在经费分配上偏重于教学,积极地提高广大一线教师的收入。但是,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却由于种种原因不仅不肯提高教学人员的收入,反而还有日趋降低教学收入的趋势。譬如,一些地方本科院校规定广大一线教学科研型教师年教学工作量为多少小时,按照此标准来奖励教师的超工作量,即超过的课时即按照教师的职称来发放相应的额外补贴,但是,一旦到了年终结算之时,教务处却总是以经费不足或其他种种原因大幅度地削减教师的超工作量的额外补贴,使得教师超工作量的不足往往不能按照既定的标准发放。此外,对于没有完成定额教学工作量的教师执行处罚制度,如有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年终不仅没有教学补助,反而却被从工资中扣除多少元以作为处罚。显然,这种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广大一线教学岗位人员的教学积极性。最后是进退机制失衡的问题。岗位管理制度的优点之一就在于“定岗不定人”,即按照实际需要来确定某一岗位,并且定期在大范围内重新选择更加合适的人选,以确保岗位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促进岗位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在调查之中,笔者发现尽管在地方本科院校所试行的岗位管理制度中也有一个职务能上能下和待遇能高能低的奖惩与竞争环节,但从实际的状况来看,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并没有真正地付诸于实践。譬如,各级管理岗位的人员只要没有什么大的原则性错误就基本上属于“铁饭碗”,至于设置的岗位年度目标是否按质按量地完成则几乎“无人问津”。事实上,这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岗位设置之中权责不清的必然结果,即所谓的岗位考核与年度考评甚至于岗位竞聘几乎都是在走过场。因此,必须建立起实质性的岗位进退机制,才能够切实推进岗位管理制度的深入进行。正如有人提出:“约束和退出机制的建立是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也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试行岗位管理制度中所面临着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主要原因分析

至于地方本科院校试行岗位管理制度中所存在着的上述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首先就在于地方本科院校之中的人治思维。而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之中,这种人治思维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在地方本科院校之中,各种岗位的设置与人选尤其是管理岗位中层干部的选拔等并不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群策群力的基础之上,而是仅仅依靠学校主要领导者的个人喜好,并且随着领导者个人喜好的转变而即时性的变化与更替。因此,管理岗位的聘任方式还多是传统意义上的任命制,只要和主要领导搞好关系,那竞聘管理岗位的事情就等同于走过场。因此,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管理岗位的聘任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的制约。譬如,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中,学校会不定期地增选与公布一些中层管理人员的名单,尽管在选拔的过程之中,还有所谓的学校层面上组织部门的民意调查,但是民意调查的结论却没有公开,而只是在随后的几天里进行干部任命的公示。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与制约了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的管理。这些负面影响还在于加剧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权高于甚至于垄断学术权的现状,即学校的行政领导者不仅享有行政的各种决策权,而且还在学术方面的问题上依然享有最高的决策权。学校校长与副校长等主要领导者同时掌握行政与学术的权力,这使得行政与学术权的分离与独立丧失了必要的逻辑前提。此外,这方面影响还在于导致地方本科院校普通教职工权力的失真,即普通教职工的代表委员会事实上处于一种形式化和虚设的境地,其所享有的监督与表决权等基本上成为管理权的点缀。这最为明显的标志就在于名誉上设立教职工代表大会以充分代表广大普通教职工的利益和对于学校各级领导与中层干部管理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与批评。但是,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之中,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所谓代表却往往由各级中层管理岗位的人员占据了2/3的名额,而真正意义上的普通教职工的名额仅仅占1/3甚至于比例更低。试想,这样的教职工代表大会还能够真正代表广大普通教职工的意愿和利益?还能够真正地充分地行使所谓的监督与批评权吗?总之,地方本科院校之中这种人治思维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偏离了既定的岗位管理的理论设计。因而在引进、使用、培养、发展人才过程中存在着政策、职务、规范、保障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不足。

三、改进对策

首先是学校管理的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的转变。这是切实促进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与完善的首要逻辑前提。否则,再完善的理论改革设计也只能是流于形式。为此,需要加大学校层面上的管理思维模式的转变,即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领导者需要加强自律意识,充分尊重民主意愿,给予广大教职工监督权的切实保障,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在于大幅度增加普通一线教师(指没有任何管理职务的教师)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中的名额,至少应当占到70%~80%的名额,以有效增加一线教学岗位人员的发言权以及批判与监督权。此外,学校应当在年度内教职工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就在广大的一线教师之间进行各种议案或提议的征询,从而体现出议案或提议的群众性与现实性。其次是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层面上的转变,即地方本科院校主要领导者以及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以及各职能部门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地转变自身的管理观念,彻底消除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凌驾于学术之上的观念,从而为尊重学术权力与凸显学术权力在地方本科院校之中的重要性营造一种必要的观念上的氛围。因此,不仅需要地方本科院校中主要领导者的自律意识和必要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的改革与完善,而且还应当鼓励地方本科院校明晰行政与学术之间的权责,尤其是鼓励主要行政领导者放弃在学术组织之中领导权,以便为学术与行政两者权力的相对独立设置一个区分的管理权限或权力边界。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改进原有引进人才模式,对于引进人才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尤其是新引进的“三高”人才更应当从学科带头人以及学术骨干等角度进行资源配置,并且给予必要的跟踪服务,切实为解决这些人才在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必要的保障。再次是从人力资源制度层面上加大改革与完善的力度。其中重要的问题在于各种岗位的设置、运行以及管理需要符合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原则。这就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即围绕着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核心环节来设置教学岗位、科研岗位以及必要的管理岗位以及教辅岗位,并且确保各种岗位的权责明晰与年度考核的平衡,为此,针对地方本科院校中管理岗位人员的权责不清和年度考核形式化的问题,应当进一步具体地明晰地方本科院校之中各种岗位尤其是管理岗位人员的日常责任与应尽义务,并且接受必要的服务对象的年终统一意见的反馈,这不仅包括学生层面,还应当包括教师层面的意见。此外,还需要真正地依据岗位人员的实际表现来进行职务能进能出和待遇能高能低的年度奖惩,以彻底体现岗位管理制度的按需设岗、按岗择人以及竞聘上岗的初衷。同时,还需要对学校的年度经费进行偏向一线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分配,以此激发广大一线教师岗位人员的内在积极性。

作者:姚晓琴 单位:运城学院人事处

第3篇

1. 验收和保管,每日对照采购单,对所采购物品进行核实验收

2. 制订菜单和领用物品计划,食堂厨工实行厨师值班轮流制

3. 就餐,就餐期间食堂内部事务统一由食堂管理员进行协调。负责打菜的职工要固定窗口

4. 餐后清洗、清理与打扫食堂卫生,餐后厨工对餐桌、厨具、餐具进行清洗,并分类,对剩余饭菜进行适当处理

二、食堂工作制度

1. 按时上、下班,坚守工作岗位,服从管理员安排,遇事要请假

2.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各种厨具、餐具要固定放置,使用完毕后及时放回原处,各种物品不随处乱放

3. 做好食堂卫生工作。工作期间必须穿工作服,注意做好食品卫生,餐具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工作,如有咳嗽、发烧等症状,应请假,离开厨房

4. 食堂工作人员既要分工明确,要团结协作,工作期间不争吵,不打闹

三、食堂卫生制度

(一)食品卫生

1. 不购买不新鲜食品,不购买及使用腐烂变质的食物,以及其他异常食物

2. 要做到生品与成品、熟品相隔离,成品与半成品相隔离,食品与杂物相隔离。冷藏时要做到荤腥类食品与其他食品相隔离

3. 食物制作及销售过程中要注意防蝇、防灰尘,以避免杂物混入食品

4. 隔餐食物如可食用,必须经过回锅加热

(二)餐具、厨具卫生

1. 刀、菜墩、桶、盆等厨具要每餐清洗,保持厨具的干净卫生

2. 厨具和餐具要固定摆好。

(三)环境卫生

1. 要经常性打扫和清洗食堂地面,做到地面无杂物和积水

2. 储藏室要保持干净、干燥和通风,储藏间不得存放其他杂物及个人物件,物品存放要离地,隔墙,分类

3. 对食堂周围的阴沟、角落、潲水桶,垃圾堆要经常性清理,预防细菌感染食物 对食堂的排污沟要及时清理

4. 对存放厨具,餐具的各个角落要注意清洁。

5. 不得在食品加工期间及销售食品前抽烟,不正对食品咳嗽、打喷嚏,不随处吐痰

四、监督与管理

食物原料清洗不干净,责任人:清洗职工,管理员;

食品腐烂变质,责任人:采购员或保管员,加工人员,厨师

食堂管理实行“主管负责制”,即由食堂主管对本食堂饭菜质量、卫生状况、就餐环境、员工配备等全面负责,并对发生的问题承担相应责任。

食堂采购要精打细算,勤俭节约、适宜,合理安排好每天的用餐量,不造成菜肴变质、浪费或者份量不够。

食堂用膳一天三餐,式样品种要变化多样,每天蔬菜、鱼肉、瓜果必须新鲜、洁净,无污染、无变质、无发霉,过夜变质食物严禁使用。

烹调菜肴时,肉鱼豆类菜肴做到烧熟煮透,隔餐菜应回锅烧透。食物不油腻,味精等尽量降低使用量。

厨房操作间内的设备、设施与用具等应实行“定置管理”,做到摆放整齐有序,无油腻、无灰尘、无蜘蛛网,地面做到无污水、无杂物。

餐厅要清洁、卫生、通风,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定期开展消灭蚊子、苍蝇工作,应采用防蝇门帘、纱窗、电子灭蝇器、灭蝇纸、灭蝇拍、定时喷撒药剂、实行垃圾袋装等各种防护措施,将餐厅蝇蚊污染减低到最低限度,做到无苍蝇、无蟑螂、无飞虫叮咬。

桌椅表面无油渍、摆放整齐,经常清洗;地面每天清扫一次,每周大扫除一次,每月大检查一次,保持清洁,玻璃门窗干净,地面干净、无烟蒂。

餐具使用后要清洗干净,不能有洗涤用品残留,每天消毒二次,未经消毒不得使用;消毒后的餐具必须贮存在餐具专用保洁柜中备用,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具应分开存放,并有明显标志。

食堂工作人员要待领导、职工全部用餐完毕,清理好桌面,打扫好卫生后方可离开。

食堂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定期身体检查。

烹调加工管理制度

1 厨房工作人员必须穿戴洁净的工作衣帽,头发应梳理整齐,并置于帽内,并将手洗净。

2 厨房工作人员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不得在加工场所内吸烟。

3 加工时必须认真检查食品及食品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有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使用。

4 备有足够的工具和容器。标志明显,防止等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

5 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其中心温度不低于 70 ℃ 。加工后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

6 烹饪后至食用前需要较长时间(超过 2 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 60 ℃或低于 10 ℃ 的条件下存放,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必须充分加热后方可食用。

7 食品添加剂应当按照国家卫生标准和有关规定的使用。

8 存放烹调用调味品、食用具专柜分别存放,柜内卫生状况良好。

面食制作管理制度

1 面粉采购渠道正规,防止掺假及禁止使用的漂白剂。

2 搅拌机及面条机必须使用食用油作剂。

3 搅拌机及面条机使用后必须洗净。

4 原料堆放必须离地隔墙。

5 制作需用肉制品经兽医卫生部门检疫检验合格的

6 制作需用蔬菜类必须安全 ( 无农药残留 )

7 馄饨、包子等馅,当天加工,防止变质。

8 操作人员要有健康证上岗,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

配餐管理制度

1 配餐间必须专人负责。操作人员经更衣、洗手消毒、穿好工作衣、戴好帽子口罩后,方可进入配餐间。

2 配餐间必须设有洗手、消毒、及更衣设施。

3 配餐间要有紫外线空气消毒装置 。

4 配餐间内容器、用具、抹布等必须清洗消毒后方可使用。

5 配餐间室温不得高于 25 ℃ 。

加工管理制度

1 要设置固定,相对独立加工区域。

2 必须认真检查待加工的原料,质量新鲜,否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异常的食品。

3 肉类要检查有无检验合格证明。

4 粗加工必须要有充足水源,设备和容器,下水道必须保持畅通、洁净。

5 各种食品原料必须洗净。蔬菜应当与肉类、水产品类分池清洗并按池用途分池清洗。禽蛋在使用前应当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处理。

6 蔬菜在使用前 2 至 3 小时,必须浸泡,并洗净。

7 清洗后食品应当分类、分架、隔墙、隔地存放。

消防工作制度

1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2 做到自查安全、自除隐患、自负责任。

3 让员工做到会使用灭火器和会报警 “ 119

4 一定保障安全通道畅通。

5 做好应急照明灯和应急标志的使用。

6 每人要做到落实消防安全。

7.所有用于消防的通道严禁摆放任何障碍物

8.严禁在厨房抽烟

9.随时清理炉具上的油污和积垢

10.严禁用火时人员离岗

11.严禁在煮液体时盛装过量

12.严禁强行使用未修复的炉具。

13.对松动的电路和泄露的炉具要及时报修

第4篇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信息化建设活动及对其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对保密和电信业的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从事信息化建设应当遵循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本地区信息化总体水平;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信息化建设领域,依法保护信息化建设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统一规定,准确及时地提供信息化统计资料,接受统计调查和统计监督。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拟订本省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技术标准;

(三)对本省计算机信息网络、信息安全及重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综合协调,促进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社会服务网络的互联互通;

(四)配合各应用部门搞好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

(五)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内信息化指标的收集、整理和汇总工作;

(六)完成国家信息化管理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发展与改革、建设、公安、国家安全、保密、通信、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依据法定的职责做好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

第八条市(州)、直管市、县(市)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协调与监督工作。

第九条省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省信息化发展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省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在全省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本部门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并报省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各市、州、直管市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省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凡使用或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建设单位应按照法定程序向投资主管部门申报审批或核准。投资主管部门在审批或核准前,应当征求同级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一条从事信息化建设项目设计、开发、施工、服务及保障业务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经过资质认定,并在其资质等级相对应的范围内开展业务。

禁止无资质证书者或者超出资质等级承接信息化建设项目。

第十二条从事信息化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可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具体措施,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质量实施监督,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并完善信息化建设招标投标制度、监理制度、竣工验收制度。

第十四条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与信息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与保密设施建设同步进行,经市(州)级以上保密部门验收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

第十五条下列信息化建设项目应当依法实施招标投标和监理:

(一)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项目;

(二)全部或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或者国家融资的资金,以及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总投资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规避招标、监理、质量监督和验收。

第十六条从事信息化建设项目监理活动的单位,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应资质。同一项目的建设和监理必须由相互独立的机构分别承担。监理单位要先于建设单位介入。没有确立监理单位的项目,建设单位不得开始建设。

第十七条未按国家规定取得监理资质证书的单位不得从事信息化建设监理业务。

监理单位不得伪造、转让、出租、买卖资质证书;不得转让或者超越资质等级承接监理业务。

第十八条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方法及步骤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组织验收。

对本办法第十四条所列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

未经组织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不得交付使用。

第十九条全省各地、各部门应当因地制宜,在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鼓励使用公共基础网络资源,建设电子政务传输平台,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使用宽带网络及安全无线网络技术。

第二十条政府信息专用网络机构应当制定网络用户名单,经同级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接入政府信息专用网络。

第二十一条政府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应当统一数据标准,重视元数据建设,提高数据的规范化程度,构筑数据共享的基础,实现多源信息的集成整合与深度开发。

第二十二条信息资源开发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分类开发;

(二)政务信息资源由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开发;

(三)保密的信息资源按照有关保密法规进行开发;

(四)公益性信息资源,由相应服务单位开发,面向社会开放。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发信息资源。

第二十三条信息提供和者通过公共信息网络信息,应当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合法的信息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信息所有者许可或者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删除、修改信息的网络功能或者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

第二十四条经营公共信息网络和利用公共信息网络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其服务收费标准必须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公共信息网络的经营单位和应用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网络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并接受公安部门对于安全保障的检查和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合法授权,不得擅自侵入公共信息网络系统,妨害公共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

第二十六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利用信息网络制作、复制、、下载或者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一)违反宪法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和,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泄漏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

(三)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的;

(四)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和封建迷信的;

(五)散布谣言或者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的;

(六)散布、色情、赌博、吸毒、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七)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八)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对行政处罚已经做出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限期改正,并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但罚款总额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取得相应资质从事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设计、开发、施工、服务、保障及监理业务的;

(二)在信息化建设活动中规避招标、监理或者未经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

(三)伪造、转让、出租和买卖资质证书的。

第5篇

关键词:教学管理;目标管理;“制度化管理”;联系

一、教学管理与目标管理

(一)教学管理实质。

教学管理在借鉴目标管理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教学管理的任务包括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明确教学工作目标,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运转;建立和健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明确职责范围,发挥管理机构及人员的作用;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学工作改革;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检查指导,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务行政管理工作。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管理,分别是:

(1)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与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等要素构成。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客观因素。教师教学的过程是由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评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学生学的过程是由课前预习、听课、复习巩固、考查、掌握和运用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教学过程的管理,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建立相应的方法,通过计划、招待、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

(2)教学业务管理。

教学业务管理是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教学业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

(3)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监控管理。

教学监控分为教学质量监控(可归科组管理)和教学过程监控(可归年级管理)。所谓教学质量监控,就是根据课程对教学的要求,对教学的过程和情况进行了解和监测,找出反映教学质量的资料和数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纠正存在问题的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保证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监控是过程,评价是结果,目的是促进。

(二)教学目标管理。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要素进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获得、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目标管理理论对于教学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标管理是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提出并倡导的一种科学的优秀的管理模式。目标管理是一种基本的管理技能,它通过划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的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全面、有效的管理。目标管理指导思想上是以Y理论为基础的,即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

高校教学管理,就是要激发起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努力奋斗的动力,结合高校的教学总体目标构建目标体系以及相应的策略,并组织实施,以此来完成高校的教学总任务,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教学目标管理注重分而治之,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从这个角度而言,高校教学目标管理就是要将高校的教学总体目标分解为各职能部门分别执行的一个个小目标,以此来实现管理的高效率。教职员工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负责的分目标,并知晓自己的分目标与学校总目标之间的关系,主动采取有力的策略去完成自己的分目标。当所有职能部门和教职员工所负责的分目标都完成时,学校的教学总体目标自然就实现了。

(三)教学目标管理的意义。

从人类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目标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因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显示,目标是引起行为最重要且最直接的动机,制定恰当的目标不仅可以使人产生达到该目标的动力和信心,而且还能对人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促使其不断付出努力完成该目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特点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来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劳动周期长,且劳动成果见效慢。实现目标管理,可以让高校教职员工一起参与到工作目标制定中去。运用民主的形式,激发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从学校发展的全局来思考自己工作的局部问题,促使其在完成学校总方针的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个人利益,从而实现教育管理的最大效益。

目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呈爆炸式增加,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同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这种形势下实施教学目标管理,可以有效处理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关系,促使高校各项教学活动围绕学校总目标进行,实现科学、有序的教学管理,并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使其发挥最佳功效。

(四)目标管理的缺陷。

目标管理有许多优点,但它也有缺陷,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有些缺陷是方式本身存在的,有些缺陷是在实施过程中因工作没到位而引起的。真正可考核的目标是很难确定的,尤其是要让各级管理人员的目标都具有正常的“紧张”和“费力”程度,即“不跳够不到”“跳一跳够得到”的合理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几乎在所有实行目标管理的组织中,确定的目标一般都是短期的,很少有超过一年的。其原因是组织外部环境的可能性变化,各级管理人员难以做出长期承诺所致。由于目标是经过多方磋商确定,要改变它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常常修订一个目标体系与制定一个目标体系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是差不多的,结果很可能不得不中途停止目标管理的进程。

二、教学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联系

正因为目标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相对较高,且在目标的设定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目标管理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管理学者们顺应管理学的不断发展,根据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性的不同认识,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式。教学管理过程中除了有明确的目标,还要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制度化管理。

所谓制度化管理,是指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理性的、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制度化管理在教学中是民主管理的体现,因为制度的制定必须通过充分的讨论,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所以制度是多数人的意志体现。制度化管理依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不是依据少数教师的指令进行管理。

教学管理制度就是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用外延方式来下定义,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常规)的总和,它包括教学思想管理、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与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等。

三、实现教学“制度化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虽然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总目标是明确的,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工作目标是各有差异的。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即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教学研究要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必须进行制度的建设。同时通过制度化的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这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学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高校必须紧密结合各院系的专业特色和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各院系必须切实实施学校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积极协调教学目标实施中的问题。

(二)建立“依制管班”的教学机制。

班级管理工作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本单位,是组成学校这个有机体的不可缺少的细胞。学校的各科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一般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即使是举行全校学生参加的集会或大型活动,也要通过各班做好大量的组织工作。因而,能否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人和培养人这一宏伟工程的质量。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根据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工作需要和学生实际而制定出可行性强、操作灵活的班规班纪及配套管理制度,使班管工作既能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能有益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班级管理正规化和制度化,从而克服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盲目随意性,更好地落实班级管理的责任目标和提高教管质量。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可以通过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管理工作。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功能,达到共同管理、共同转化学生思想、促使学生进步的目的,从而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奠定基础。

(四)建立“促进教师成长”的考评制度。

教职工取得的成就与奖励紧密挂钩,把目标考核和目标激励和总结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目标评价考核机制,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要注意各级评价指标的制定必须要根据教育统计学原理和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各级评价指标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各级评价指标必须相互独立又互为一体。首先在制定考评内容和标准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最后,考评结果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为教师建立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高校要积极推进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促使教学管理者牢固掌握现代教育与管理理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知识,促使他们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为教学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目标管理”是任何一个组织实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和根本。因为没有统一目标,教学就不能正常运转,就不能产生有效管理效果。因此,制度化管理要结合“目标管理”。新时期教学管理模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革命,是对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学校教育全面的整体变革,它绝不是用用一种教学技术去更换另一种教学技术,而是包括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制度在内的全方位的变革。而一旦教学组织机构、规范体系、内在激励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管理模式才不会流于形式,半途而废,才会持续深入。可见,原来的一套常规管理制度已有很多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重建符合新教学形势的教学管理制度已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姬军荣.人性与制度:摇摆中的百年管理史[J].企业导报,2009,(6).

[2]周荣华,张太雷.以人为本与制度化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

[3]汪杰.论行为科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国土资源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研究,2004,(1).

[4]余长惠.目标管理理论对构建地方服务型政府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5]米靖.竞技体育参赛目标管理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

[6]胡国柳,王莉.高校二级教学单位内部教学目标管理体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7]冯淑霞. 论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3).

[8]林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9]贺雪娟,雷庆礼.高校教学目标管理效益研究[J].求索,2004,(4).

第6篇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制度管理 人文管理 刚柔并济

在学校管理中,无论是制度管理还是人文管理都是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既要强化制度管理,又要重视人文管理。只有将二者有机融合,形成既有制度约束又有人文关怀,既有个人心情舒畅又有整体严格和谐的工作局面,才能达到学校和谐的管理境界。

一、制度管理:规范化的保证

哈佛大学的管理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它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校规看守下的哈佛已成为一所世界知名大学,实践证明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一所学校的管理,无论是思想引领,还是文化立校,都必须建立在基本的制度之上,否则学校的管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制度前进一小步,管理前进一大步。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决定学校的成败和兴衰,决定学校办学的高度和跨度。学校要建章立制,切实做到依法办学、按章治校,以优秀的制度建设带来优秀的管理水平,如:学校管理章程,质量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教职工奖励制度,师生常规管理制度,教学研究制度,学生教育与评价制度,等等。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学校一旦拥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就能实现学校管理有章可循,发挥其强有力的规范、引导、激励和保障功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

学校的制度管理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尚未健全,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优化制度的过程,另一方面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还没有统一到学校的要求上来,尚未达到自律的境界,群体良好风气尚未形成。这时通常要借助于制度管理,约束师生的行为,帮助他们逐步养成习惯,把遵守规章制度变为自觉行为,促进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即使在学校管理的成熟阶段,制度管理也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管理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制度管理也应拥有新的内涵,以适应新形势,发挥新作用。由此可见,制度管理应是学校管理的永恒基石,有了它才能改变学校管理的无序状态,消除“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混乱局面,从而提高管理的效能。

二、人文管理:民主化的需求

在如今逐渐走向创新的时代,人文管理已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尊重人的人格、价值和合理利益,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促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最终达到实现学校发展的目的。如果一味强调制度的强制力,就容易造成逆反心理,产生种种后遗症,给学校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可见,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温暖胜于严寒,宽容比惩戒更有效。领导要体恤教师的疾苦,相信教师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例如:我们制订了教师工作奖惩条例和月考核方案。最初,严格对照条例,有奖有罚。但老师们反映,大多数老师工作是认真的,有的老师被扣分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条例有了罚的内容,老师的心理负担加重了;虽然罚得很少,“意思”而已,但老师是看重面子的,真的被罚,脸上挂不住,反而会影响教学积极性。我们听取老师意见,取消罚的内容,加大奖的力度;如果老师总是拿不到奖金,就和被罚差不多。有的老师被“无形”地罚了,受“无形”罚的启发,我们把条例的制订侧重于引导教师早日成材、多出成果,用奖励的方式引领教师的价值观。制度管理中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引领教师实现自己的价值,“无形”的被罚就变成了“无声”的教育。

实施人文管理,就要满足师生的合理需求,对他们政治上鼓励、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实施人文管理,就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广大师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发挥他们的才能和特长;实施人文管理,就要发挥管理者的榜样示范作用,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教师,引起教师情感上的共鸣和行为上的同一;实施人文管理,就要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整合教师个人与学校发展目标,采取“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策略,帮助教师加速专业发展步伐,努力让他们的教坛人生更加精彩。

三、刚柔并济:和谐化的走向。

钢太硬则易折,水太柔则无形,刚柔相济才是管理的智慧法则。我们力求多理少管,既加强科学规范的制度化管理,又强调弹性化的人文精神。

1.让教师民主参与制度的形成。

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教职员工都感到自己重要”,从而使每个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学校规章制度正式出台前,要充分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只有“取之于师生,用之于师生”的规章制度才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更易于为广大师生所接受,才能以制度来促进师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凡涉及全校教职员工利益,为重大规章制度或重大决策的,都要提交教代会商量决定。办公会只通过一些一般管理规章,或进行临时性、突发性事项和一般事项的决策。要让制订规章制度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认识学校、发现学校的过程。

根据规定,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金点子”征集评比活动,重点让教师对学校制度建设提出修改建议,对教师意见集中的一些制度,学校会启动修改程序,不断优化制度。

2.把“人文”写入制度。

学校在设计相关制度时,要遵循教育规律,以保护人的自尊、激励人的情感和彰显人的价值为出发点,使制度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载体,而不是扼制教师创造性的条条框框。如:怎样评价教师的工作?“过程数教案,结果比分数”的简单管理制度就是对教师劳动复杂性的漠视,是对应试思维的鼓励。而“过程写案例、赛设计、评优课,结果比教学实绩,更比教科研成果”的管理制度则是对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引导鼓励,也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这样的考核制度虽然严格,更有竞争,但事实促进着教师的学习成长,这是最大的人文。因此,从制度内容可以反映学校的管理思想,好的制度在执行中浸润着人文思想,慢慢也就转变为一种制度文明、学校文化。

3.让制度“软着落”。

第7篇

[关健词]学校工作 制度管理 人本管理

提及学生管理,大家谈得较多的是如何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学校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教职工的管理来实现的。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要管理好学校的工作,单靠制度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教师,以情感人。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结合起来,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实现由制度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变,这样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为收到预期的效果。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管理工作人员要以高尚的人格来影响带动教师

人格是一个人性格特征的核心成分。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给学校管理工作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因此,校长必须具有令人信服的思想品德修养。我在作好自己管理工作的时候,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所有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即使看见地上一片纸屑,我也当着师生的面捡起,以此来带动影响全校师生。坚持公正无私,不带偏见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在分配工作、考核评优、晋级升职等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一视同仁,不搞厚此薄彼。我事先制定并提出标准或准则,交由行政班子或全体教师讨论统一后再实施,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位教师的责能勤绩等方面的情况,使整个教师群体有一种大家都是“自己人”的感觉。

二、管理工作者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工作环境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办好学校,教师是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的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他们最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欢领导不负责任,让教师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的管理。他们希望和欢迎领导能以民主的作风,为学校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大家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作为校长,要因势利导,尊重教师的民利和愿望,自觉接受教师的批评和监督。我们管理工作人员一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凡重大问题,都经班子成员充分酝酿协商,发挥每个班子成员的聪明才智,集体讨论决策。决策之后,分头实施,各负其责。在学校管理上,坚持教代会制度,认真听取教代会代表对办学的建议和意见,让代表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工作之中,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凡是应公开的内容都向教师公开。特别是学校预算外经费的收支情况,定期向教代会报告,使代表们心里明明白白。在教改实验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在平时的工作中,坚持倾听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反对的意见,念人之功,容人之过,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给教师穿“小鞋”,让教师工作有安全感,进而努力工作。正因为学校民主氛围比较浓厚,所以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创建省示范小学,开展“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接受市教育督导评估活动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管理工作者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的价值取向。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教师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发生了多元变化,知人善任就显得尤其重要。知人善任,重在“知人”,难也在“知人”。“知人”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了解、双向交流的过程。校长要知教师,教师也要知校长。知人要知心。校长要放下架子,对教师主动关心,坦诚交心,教师才能对校长付出真心,对学校树立信心。校长通过谈心、交心,达到知人、知心,从而把广大教师凝聚在校长(领导群体)的周围。“知人”的目的是“善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校长应根据教师的学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水平,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人尽其才,整体高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我校在教师调配时,首先征求教师的个人意见,尽可能把教师的个人意愿同工作需要统一起来,使教师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有位教师,对植物栽培颇有兴趣,学校就安排他担任《自然》专职教师,他十分愉快地接受,在搞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兼管学校的树木花卉的栽培管理,受到师生的好评,被市科协授予“科技辅导员”的称号。

四、管理工作者要善于尊重、理解、激励教师

教师从事的劳动,是需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劳动。因此,最有效最灵验的管理方法就是领导对教师劳动的理解和对教师人格的尊重,是领导对教师的感情投入和思想沟通,是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同事之谊,手足之情。教师作为特殊的脑力劳动者,普遍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对尊重的需要,高于对物质的需要;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高于对金钱的追求。他们最大的愿望是精神上的鼓励,事业上的成功;最大的苦恼是精神上的创伤,能力上的受压抑。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我在工作实践中,努力构建教师激励机制,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以此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一是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想方设法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让教师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我校有位外地青年教师寄宿在亲戚家,学校调整挤出一间宿舍妥善安排,安居使他坚定了事业心;二是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与教师建立起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当教师遇到烦恼时,当教师生病住院时,当教师家有婚丧喜庆时,我都上门关心,慰问或祝贺;三是为教师创造一个施展才华,实现自我的良好条件。培养他们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别优秀者,吸收入党,提拔到领导岗位,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近年来,我校有三位教师被评为三明市学科带头人,有二位教师被评为三明市优秀青年教师,有三位教师获得省市学科教学竞赛一等奖,有四位教师被选拔到学校中层领导岗位上来。事实告诉我们,校长的管理效能源于积极的情感。校长与教师的关系越融洽,校长的威信就越高,影响力也就越大。

第8篇

关键词:高校 学分制 学籍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17-02

为维护正常的高等教育教学秩序和高校学生的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规范管理行为,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随着学分制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学籍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和改进。

一、针对学分制的理解

学分制可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一种集学年制和学分制的主要特点于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属于学年制和学分制过渡时期的折中形式。完全学分制是由学生自主择专业、课程、教师和上课时间进行学习的,不受时间限制完成专业培养法案规定要修读的所有课程。只要满足毕业要求的学分即可。其内涵是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分数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以每学期授课时数、实验课程时数和实习课程时数以及课外制定自学时数为依据的学分计算,根据各门课程成绩要求给予相应学分,规定各专业课程的相应学分总数,作为学生毕业的总学分。学分制的优势是教育目的明确、培养目标全面、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因地制宜,还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同时亦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包含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学年注册、学籍异动(异动种类包括休学、复学、退学、留级、降级、转学、转专业等)、成绩录入、统计分析、毕业资格审查及毕业证书的制作和发放、后续完成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不是随意创新、百花齐放又能随时推陈出新的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三、当前学分制改革与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等学校学生学分制管理下,由于很多高校教学培养方案不稳定,二、三年更新一次,甚至有的高校一年一换培养方案,这样不断变更培养方案,导致教学任务经常变化,学生选课乱套,给学籍管理带来不一致性和不连贯的弊端。在我国完全学分制的实现必须还要经历学年学分制,逐步过渡到完全学分制。就我国情况来说,大多数高校不具备真正开展完全学分制的教学条件,如教学资源、教学软件、教学硬件均达不到完全学分制实施规模。

2.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高校开展学分制管理办法,但是十几年来学生数量猛增,进入大众化教育模式,高校面对有限的教学资源,根本无法实现完全彻底的学分制管理和学籍管理。在现存的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和教学楼宇等条件下,不能将教学大纲规定的所有学业课程同时开课,就无法实现纯粹的学分制学籍管理。

四、针对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下学籍管理应做好的几方面

1.学分制改革下一定存在弹性学制。弹性学制是根据国家专业目录规定的学制前提下提前1~2年或延后几年毕业。学生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是可以提前修读培养方案上的课程,全部课程通过后允许毕业。如个别学生学习能力及家庭个人等特殊原因不能在所读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年限内毕业,允许其延长学业时间修读未通过课程。

2.学分制的学籍管理模式下定有选课制度。在不违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择专业培养方案下规定的课程及授课教师等,并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如若个人为了开拓知识,跨专业选修一些与就读专业无关课程是不给予计入总学分的。

3.导师制度建立。由于学生本身不了解所学专业及开设课程,所以应建立导师制。由学生导师按照学生培养方案、结合专业需求及学生个人喜好方向,有针对性地、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选择制定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相关具体课程和学习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4.重修制代替补考制。以往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可通过自学后参加下学期开学补考、各种大补和清科考试等等直到考试通过。自选课制、学分制、导师制的实施,就要开展重修制了,对于期末考试不及格者或缺考、旷考和被取消考试资格者,都可申请跟随下一年级学生一起修读该门课程,重修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计入相应学分。

5.引进高级学分制管理教务系统。学籍管理已经是网络电子注册模式,过去的繁琐复杂的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是以档案和学籍卡等纸介质形式进行保存、整理、分类、统计方式进行管理的,已经不能应付现在高校大规模学生学籍管理了,必须采取网络注册制度,全国各高校统一使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同时还得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设计一套适合本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务系统,启动资源共享,使得全校教师和学生及时登录教务系统管理平台,完成选课、上课、打分、查阅等,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创建高校的信息管理平台,完备现条件下学籍管理工作任务。

6.及时修订学籍管理制度和配备专业学籍管理人员。高校原有的学籍管理办法已经无法适应学分制改革下教学管理的步伐,面对弹性学制、选课制、导师制等,以及选修课、必修课、免修课和具体实施的情况和管理办法,应及时尽早出备的学籍管理制度,达到与时俱进。且在完善学籍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必须配备好专职学籍管理人员,具备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网络办公,并定期参加培训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推进学籍管理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 张金艳.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探索与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1)

[2] 申翠英.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高校学籍管理新模式探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第9篇

一、制度建设是提高离退休管理水平的坚实基础

一提到制度,通常大家都会说,制度就是管人管事的一个尺度,是规范人们行为一个约定。离退休管理中心所辖退休站的工作制度涉及八个方面42项,对于退休站工作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工作质量做出了详细规定。这些工作制度对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服务起着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对克拉玛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离退休管理中心各部门、各站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使管理水平不断攀升,并取得良好效果:获得全国性奖项两项、自治区级奖项七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奖项五项、获得克拉玛依市奖项15项。

二、制度建设是提升为老同志服务能力的基本保证

新疆油田广大离退休干部、职工在不同阶段、不同岗位上为油田的建设和克拉玛依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是新疆油田的宝贵财富,也是克拉玛依的宝贵财富。在建设美丽克拉玛依的今天,离不开油田广大离退休干部、职工的建言献策,更离不开他们的积极参与。加强制度建设,就是要使各级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新形势下,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离退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规定,认真落实离退休管理中心的各项工作制度,都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体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此,要从制度建设上保障所有的管理人员都要高度重视离退休管理工作,弘扬大爱精神,努力做到在政治上尊重老同志、思想上关心老同志、生活上照顾老同志;都要加强新时期离退休老同志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使他们为建设美丽克拉玛依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制度落实是做好离退休管理各项工作的根本

首先,在制定出科学严谨且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落实执行。制定和落实两个环节缺一不可,但后者的难度更大些。纵观各项工作制度,不难发现我们从来都不缺制度的制定,最缺的是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没有制度的执行与落实,制度就只是纸上谈兵,如同虚设。从目前来看,我们已经有了相当规范、完备的规章制度,但也有落实不力的问题。这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将制度作为管理工作的标准,这就造成了每个人身上的责任都不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责任不清晰,每个部门的工作责任不确定。制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约束,关键还是在于责任的落实。要真正将制度落到实处,执行到位,确保清晰的责任落实才是根本,要把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管理人员,使他们对于自己的责任有清晰的认识,对于不履行职责有什么的处罚有全面的了解。很多岗位设置以及岗位职责通过规章制度予以清晰的表述,但是在工作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同岗不同劳的现象,有些管理人员做的事情多,责任重,而有些则无事可做,责任轻,这样势必会造成员工的不满情绪和排斥心理。应把责任具体科学分解到每个管理人员,让每个管理人员都有具体的责任,而不是大锅饭一起吃,让做事的人流泪,闲逛的人高兴。

四、落实几项具体工作制度的认识与建议

(一)落实形势政策教育规定的认识与建议

在离退休人员中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目的就是宣传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统一离退休人员的思想认识,准确理解各项方针、政策。

在北区总站管理与服务的实践中,采取的形势教育途径有几个方式:一是电视教育的形式,这种形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广泛性和及时性。比如:北区总站各退休站就利用电话通知收看电视的形式,在规定时间里让在当地居住的离退休人员通过退休站提供的电视,或者利用自己家中的电视收看有关“十”的系列报道,形成浓厚的宣传、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对“十”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二是采用图片展板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集中性。新疆乌鲁木齐发生“7.5事件”后,北区总站各退休站组织了离退休人员集中观看“7.5事件”图片展,使离退休职工对事件的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样就澄清了社会上流传的各种蛊惑性言论,明辨了是非,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经住了考验;三是报告会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最大好处就是通过宣讲老师的系统讲解,现场直接释疑解惑。北区总站各退休站通过上述三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落实丧葬后事处理规定的认识与建议

第10篇

关键词:周代;财计官制;会计管理制度;国库

1周朝财计官制与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比较

会计管理制度是对会计活动的规范,当然它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早在奴隶制时期就出现了基本的会计管理制度,主要是官厅会计制,而其中以周朝的财计官制最具代表性。

《周礼》一书中也曾对周朝的财计官制进行的记录:周王之下设六卿,天官之长大宰为六卿之长总揽王朝政务大权,包括采集筹划,组织与管理。下设两大职能部门。即是说,周朝的会计管理主要是两大部门,一个是会计组织部门,一个是国库组织部门。管理会计工作的总负责人是大宰,即是天官。相当于企业的财务经理,接受周王的监督管理。

会计组织部门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围绕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周朝的会计组织部门设最高长官是司会,类似于现代企业的财务主管。他的主要职能有三个:一是组织对官厅财政收入的全面核算,定期提供会计报告,供大宰理财使用,接受周王检查。在企业中,财务主管总管公司会计、报表、预算工作,定期将自己的各项工作及下级部门工作以书面的形式向总经理报告,同时领导会计部门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供股东以及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使用。二是通过定期钩考,监督各种税收的实现及财物在各管理部门的收支动态,凡财用必管,凡会计必揽。而财务主管则是负责财务部门的运行,负责制定和管理税收政策方案及程序,制定公司利润计划、资本投资、财务规划、销售前景、开支预算或成本标准,这点也是相似的。三是通过下属司书掌管户籍及土地图册,将此数据作为考核赋税征收的依据。这是与现代财务主管职能的不同之处。因为古代要按人头征税,而司会此时相当于人口统计人员,向国家提供土地面积,农作物和人口数量,以作为征税依据。

在司会下面又设了四个职能部门,分别是司书、职内、职岁、职币。司书掌管户籍及土地图册,相当于现代企业中的会计一职,管理会计核算。而职内、职岁、职币这三个职位则相当于现代企业中的出纳一职,即主要负责现金业务。而与现今出纳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将出纳一职一分为三,也就是分工更细,其中职内是负责现金的流入,职内负责现金的流出,职币则负责现金的余额。职内、职币、职货负责的事务时整个国家的,事关重大,再加上当时没有计算机,经济业务的记录,确认,计量等的速度当然不能与今天的相提并论,分工的细化在当时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2周朝财计官制与现今国库管理制度比较

2.1会计组织部门的比较

当然以上我们只是将周朝的会计组织部门与现今企业的会计组织体系进行了比较粗略的比较,其实在我们当今的国家会计管理体制中,也有一些与其相似的地方。我国当今的国家会计管理模式:①围绕企业会计的组织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制度安排所展开的会计管理体制,截至目前为止,共出现了三种会计管理模式,它们分别是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和稽查特派员制;②财政拨款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组织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制度安排所展开的会计管理体制,截至目前为止,共出现了两种会计管理模式,他们分别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其中,财务总监制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凭借其对国有企业的绝对控股地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派出财务总监的一种会计管理体制。在这种会计管理体制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国有资产管理局向管辖的国有企业派出财务总监;财务总监根据授权,对国有企业的整体财务进行专业、专职财务监督。这与企业的会计主管相似,也与周朝的司会工作职能相似。

2.2国库组织部门的比较

除会计组织部门外,周朝还设有另一个管理财务工作的部门,即国库组织部门。相当于企业的物资保管系统以及政府的国库。在周朝的国库组织部门中最高长官为小宰,与司会平级,掌握预算,相当于企业中的预算管理部门。国库的具体领导官员为大府,也属于天官系统。,级别小于小宰。大府的职责有四个:一是总管国库的财务收入,二是统领各库长官,三是总管国库的财务支出,四是岁终组织总考国库财物入出,向上报告考核结果。在大府之下,分仓设官专库管理,即不同物品放入不同仓库管理,不同仓库由不同人员管理,同样也是分工明确。而现代国库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财政国库是财政部门受政府委托、代表政府履行职能的一种体现;第二,财政国库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国库资金收支操作,而是一系列管理职能的集中体现;第三,财政国库重在控制预算执行,要保证财政资金收支严格按照部门预算规定执行;第四,财政部门要对政府资产和负债实施管理,要提高政府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效率。由此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接受政府委托的,都负责预算工作,对政府资产负债进行管理。当然我们也有创新,比如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它的特点主要是:其一,财政部门统一设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预算单位不设立财政资金存款账户,所有财政资金收付活动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其二,财政资金收付方式规范。税收和非税收入通过银行系统及时缴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财政资金支出由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财政资金余额只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其三,实现财政收支实时动态监控。财政部门实时监控每一笔财政资金收入以及支出情况。

2.3税收事务管理的比较

对于部分税收事务也不由国库管理,而是由地官大司徒主管。周朝时,大司徒系统分掌税负收入组织工作,从税种方面讲主要集中在商税和农牧赋税的组织管理方面。也包括部分杂税。商税征收由司事下大夫征收,由泉府负责铅笔保管。商税可以赊货;农业税由载师,闾师及县师负责,所收粮谷的保管发放由廪人负责。

周朝的国库组织管理制度与部分税收事务的管理类似于现今的分税制,也就是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这样中央与地方各有所得,一方面有利于集中中央财政收入,加强政府的转移支付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同时减轻中央工作负担,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3对周代财计官制的评价及启示

周朝的财计官制确定与组织设置总体格局及其所体现的总精神,主要是“九府出纳,统由司会监管”。所谓“九府出纳”,“九府”是指职内,职币,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及春官宗伯统管之下的天府和秋官司寇统管之下的职金。天府掌管祖庙里的全部财物,职金则掌管锡石,颜料和罚金。由于以上九大保管部门掌管着整个王朝的财物保管与收发工作,古史称“周礼九府”。所谓“统由司会监督”,从组织设计方面讲,在这“九府”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牵制的关系,其中总出纳部门起总控制作用,通过大府,地官,春官,秋官系统控制国库,而大府直接控制玉府,内府和外府。这九大保管出纳部门又统一受到司会的控制。司会通过司书控制总出纳部门,而总出纳又控制着国库组织系统,这样,最终使王朝的财物保管,出纳之权通过会计核算都置于司会控制之下。这种相互牵制的,分工明确的现象在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中也有应用。比如出纳和会计这两个岗位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

在周朝还设有宰夫,他负责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相当于现在的审计。

从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现在的会计管理制度有许多历史的痕迹,当然也有自己的创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预算管理制度;复式预算;绩效预算

自现代预算产生以来,各种预算形式层出不穷,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多种类别,包括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基数预算和零基预算,投入预算和绩效预算。每种预算形式都有其自身特点,各国应根据本国特点选择最符合本国国情的预算形式。

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国信奉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用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资源,而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单式预算的组织形式完全满足预算管理需要。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一度陷入了危机,为了复苏经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步被凯恩斯主义取代,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不断加深,正常的收入已不能满足支出,通常需要举债来增加收入。但是借债不同于其他的收入手段,具有有偿性,因此用债务收入安排的支出应该是有效益的项目,就有必要把政府的支出划分为一般性支出和有收益的资本性支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预算不但是监督控制政府收支的手段,还应作为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的重要手段。显然传统的单式预算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复试预算便应运而生。

而对我国来说,早在1986年年底,实行复式预算的建议便被提了出来,于是我国财政界开始研究复式预算在我国的可行性问题。一般认为我国实行复式预算的优点有以下几点:首先,实行复式预算由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身份决定,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及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依据资金的不同性质分列预算分别管理,以正确发挥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双重职能,还能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提高财政分配的透明度;此外,实行复式预算能推动其他方面的改革。实行复式预算,涉及投资管理体制、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财税管理体制、国债管理和各项基金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这种配套改革对于各方面的改革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然而在实行复式预算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相应出现,比如,建设性预算规模和结构应怎样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另外,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的关系问题应如何确定。但是,我们应该正确理性看待这些在我国实行复式预算制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识到复式预算很早就出现在许多国家,但我国却才开始实行,我们应肯定复式预算的优点,但同时也应认识到复式预算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财政困难,再者我国的国情和制度与西方国家差异较大,这些问题的出现具有其合理性。对于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的关系,但凡遇到特殊情况,经常性预算不平衡时,应该根据我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具体国情来探讨压缩建设的规模与否,从建设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来弥补经常性预算赤字的后果,选出最符合当时国民利益、最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做法。

我国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进行经济建设所需的资金,除银行贷款和社会集资外,仍有一大部分需要靠国家财政筹措。当国家财政安排的建设性资金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时,许多国家会通过举债的方式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来兴建一些大型建设项目。但是,举债并不能没有限度,必须考虑社会承受力、债务的使用效益和以后的财政偿付能力,保持合理的结构和规模,否则会遇到国家债务危机之类的问题。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进行研究,规定合理的借债规模,确定每年发行的债务额应该是多少,明确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预算监督体制健全与否对于一个国家的预算制度是否可以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国家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西方各国财政监督机制,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财政监督制度相对比较严格,普遍实行独立审计制度,使审计机构独立在政府部门之外。以美国为例,其预算执行的监督职责主要由四种机构和人员负责,它们主要是确保政府机构各项支出按照预算拨款法案完成,并且所有支出还应体现出应有的效益。此外美国也在法律中规定主计长必须与政府独立开来,主计长由参众两院联合决议并且总统签署命令,会计总署经费由国会单列预算予以保证。

预算监督机制作为预算管理体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我国的预算监督机制存在值得完善的地方:随着我国预算改革不断深化,旧预算法的某些规定太过笼统,弱化了预算编制及预算监督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度,因此,建立健全完备的预算法律体系对我国预算监督体系的法治化、民主化、公开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另外,加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权威性,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程序,强化实质监督,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明确财政部在预算编制前的指导意见,改善财政部门之间的预算编制协商谈判机制。

总言之,不断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根据我国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国家预算管理制度应该提上日程,另外通过建立健全、完备的预算法律体系、加强预算审查监督的权威性来完善我国的预算监督体系,来进一步深化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王加林.发达国家预算管理与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李兰英.政府预算管理[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刘娜娜,朱黎珊.西方国家预算监督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网络财富,2008(09).

第12篇

【摘要】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存在一种矛盾:西方国家在经济上主要实行私有制,在政治上则主要实行公有制。民主制本质上是一种对政治权力的公有制。西方国家的“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理念导致政府与公民在本质上是一种提供服务与购买服务的关系,是一种裸的金钱关系,这难以表明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是优越的。因此,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都存在逻辑问题。

【关键词】西方;经济;行政管理;自由主义经济学;公有制

一、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制,在行政管理上实行公有制,这表明西方国家由以建立的逻辑基础是混乱的

北美、西欧、澳洲等地的以美国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一种矛盾,即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实现私有制、在政治上实行公有制。这种矛盾反应了一种理念上的矛盾,该矛盾显示出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是存在逻辑矛盾的。笔者所谓的经济上的私有制是容易理解的,笔者所说的“政治上的公有制”何谓呢?“政治上的公有制”就是指民主制。民主制的理论基础是“人民为者”、“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一人一票决定国家事务”等。也就是说,民主的理念主张国家的或国家的终结权力应当是全体公民共有的,而且每个公民都拥有相等的一份——这也就是说,如果把西方国家比作一个“公司”,那么其股份由全体公民享有等额的一份。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讲,民主制是一种公有制———尽管公有的是政治权力而非财产,但从政权的组织形式上看,民主制无疑是一种公有制。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私有制是优越的,有利于调动私有企业主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如果这种论调是有道理的,那么西方国家的政府也应当实行私有制———“君主制”或“寡头制”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效率。也就是说,按照主张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的逻辑,如果国家被一家所有,即实行君主制,那么这个掌管国家的君主才会把国家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才能充分调动管理国家的“君主”推行精细管理、谋求国家发展的积极性,才能实行国家的最好的治理和发展;按照主张实行私有制的经济学家的逻辑,如果国家被全体公民所有,即全体公民共有、公有,那么就会出现如公有制企业中的那种管理者不把企业当作自己家的产业从而难以真正严细认真地进行管理,难免会出现公有制企业的“跑、冒、滴、漏”的现象。也就是说,以下二者必居其一:如果西方国家承认私有制能够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经济性,那么西方国家就应该实行君主制,君主制才是私有制,才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应当推崇的最理想的政体;如果西方国家认为君主制不是理想的政体,而民主制才是,那么西方国家的企业也应当实行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西方国家认为私有制最有利于经济发展,那么国家实行私有制———也就是实行君主制———才是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的;如果西方国家认为国家不应当实行君主制,那么在经济领域也不应当实行私有制,而应该建立公有制企业。由此可见,西方国家一方面在经济上主要实行私有制、一方面在政治上主要实行民主制,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其间存在理论上的矛盾。西方国家的这种实践恰好证明了公有制未必一无是处,私有制也未必万能。

二、从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可以推导出严重的消极逻辑后果

近现代西方国家的立国理念“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存在严重的缺陷。这种缺陷表现在“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逻辑其实使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沦为了裸的利益关系。何以得出这一结论?因此“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理念的本质是:人民出钱(纳税)购买服务,具体购买的是政府提供的服务,而政府只不过是拿钱替公民办事而已;人民如果不满现政府的服务,则有权购买新一届政府的服务。在这种认识模式之下,政府对公民是不必有责任心的,因为西方的理念会认为:政府拿多少钱(收多少税)就为公民办多少事,如果政府没钱了,那么政府就不必为公民办事,例如我们看到西方国家的多次发生政府“破产”的情况,在政府“破产”后就停止对公民提供的一些服务,而西方政府这样做从理论上来讲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一逻辑前提就决定了政府不必把公民的事当成自家的事,不必在没有钱的情况下仍然为公民办事。根据民主制的理念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在西方国家发生自然灾害时,如果政府没有向公民收取用于救援的费用(税收),那么从理论上来说政府没有义务去救援群众,因为西方国家近现代的理念基础,西方国家现行的关于建立政府、关于政府与人民关系、关于民主制度的逻辑就能推导出这种结论。按照本文的上述分析,西方国家的执政者是在民主制这种“公有制”模式之下管理国家的,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执政者就像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一样往往倾向于关心自己能否继续统治下去,往往倾向于关心自己的任期之内别出问题;因此,当国家的长远利益与执政者的利益或任期内的利益相矛盾时,西方执政者会做出何种选择就是不言自明的了。故而,民主制并不总是有利于西方国家的长远利益、总体利益的。相反,中国传统的、看待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的理念就比西方近现代的民主制的理念显得更有人情味。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认为国家是一个大家庭,政府是家长,人民是子女;因此按照这种逻辑,人民的所有事情国家都必须负责,政府不能拿“没有向人民收某类税”、为理由来拒绝对人民负责。例如中国发生自然灾害时,政府不会想收没收相应的税、有没有这笔预算,而会想尽办法开展救灾工作。由于中国有这种传统的关于政府与人民的关系的理念,因此中国人习惯于有事找政府,因为“父母官”、“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理念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已然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人不会想“我为政府纳了多少税,因此我有权要求政府相应地为我提供多少服务”,而会想“政府既然为民之父母,就应当满足我的一切正当需求”。总之,西方国家的“政府应基于人民的同意”的逻辑在把公民摆在政府的主人的地位上的同时,也就使政府有权利疏远与人民的关系———因为这种逻辑导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金钱关系、就是购买服务的关系。相反,“家天下”的观念却有其人性的一面.

作者:吕规 夏庆宇 单位:南昌工学院思政部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