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与创新

管理与创新

时间:2023-06-04 10:49:49

管理与创新

管理与创新范文1

关键词:公共管理;创新;公共事务

前言:公共管理涉及到社会的多种领域,其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将继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是,国家在进行公共管理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公用事业市场化问题、民营化后的公用服务定价问题,以及定价机制缺失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国家公共管理服务的发展。只有不断对公共管理进行创新,才能让公共管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才能让国家对公共事物的管理更加高效、高质。我国的历史发展表明,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才能让国家富强,国泰民安。对于国家公共管理方面也同样如此,寻找最优、最好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建设是提高国家公共管理质量的可靠途径和保障,也是解决现存的公共管理问题的最有效方式。

一、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治理体系与治理目标有差距。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实现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透明化、科学化、制度化、协同化。我国当前的治理体系总体来看是好的,符合质量目标实现的要求,但是其中也存在很多亟待改进的方面。比如我国的治理体系中制度的法治化和民主化程度还有待提升,治理主体结构还需要调整,制度运行机制缺乏灵活性等。可见,治理体系与治理目标之间还存在差距。

2.公共管理技术可行性和实践性手段单一。公共管理技术是各种综合管理技术的统一,其蕴含了现代之力观念中的数字治理技术、应急管理技术、科学决策管理技术等等内容,其在进行公共管理过程中应当结合其可行性和实践性进行选择,保证技术的应用满足治理的需要。但是,当前公共管理主体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从管理的需要和公众的角度出发,体现管理的利益最大化,保障管理技术的实现,一些主体所采用还是传统的、单一的管理手段,这就给管理带来困难,甚至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3.顶层设计与推动方式的问题。依法治国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现阶段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为实现国家顶层设计,国家不断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方针政策,表明了国家对于治理的决心。但是,我国所推动的改革方式对于很多顶层设计的意愿并没有进行很好的践行,很多措施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护。自上而下的改革进程在基层运行中并不健全。

二、公共管理模式创新

1.建立以公民为中心的模式。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的时候应当建立以公民为需求和利益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注重政府对公民需求的回应性,让公民参与到公共管理中,保证公民从公共管理中获得相应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体现民主社会的根本价值。我国政府本就是民主的政府,让公民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中一方面可以满足公民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我国民主的性质,拉近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距离。政府建立公民为中心的公共管理模式要坚持以公民的满意度为目标,坚持让公民更多的参与到公共管理中,坚持政务公开,坚持公民利益最大化,只有此思想元素综合,才能建立公民满意的公共管理事务。

2.市场模式。传统理解中,市场与政府是相互对立的,将公共管理进行市场化建设额,可以说是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但是,并不是说公共管理市场化完全抛弃了政府的作用,而是建立一种政府与市场并存的管理模式,让政府进行宏观管理,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对其进行保护和监管。在公共管理能够稳定运行的前提下,进行市场自我调控,两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防止市场运行中漏洞或者危险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政府公信度,保证公共管理市场运行的规范性。

3.弹性管理模式。弹性管理模式能够通过灵活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方法,对公共事务进行姑那里,其从权变的角度出发,对公共事务和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弹性管理能够对组织机构进行有效的反思,对政策的制定进行全面性的思考,其趋向的是政府的扁平化,让政府的地位上升到一定程度的高度。进行弹性管理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跨功能性质的团队,管理人员具有多变性和灵活性。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也敢于创新,大胆尝试。弹性管理是公共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但是因为其对于政府的政策的连贯性会有一定影响,因此,政府组织应当在发展到一定程度阶段之后在对此模式进行考虑。

三、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方式

我国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方面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坚持制度创新,才能让公共管理融入新的元素和动力,才能让公共管理更加具有质量与效率。我国在进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时,应当兼顾整体性与部分性,发挥其最大下能,在具体制度创新选择上,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选用。

1.渐进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渐进型制度创新坚持的是以大局为重,稳步进行创新,主要应当对关于我国重要事务的公共管理中,比如对于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方面,都不应当贸然改变,而是应当在稳步、大局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采用循序渐进的制度创新方式。多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渐进式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是一种成本较为低廉,社会摩擦与动荡较为轻微的方式,其适合中国国情,促进国家大事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2.激进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激进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能够解决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够将事情的解决时间予以有效缩短,属于“快刀斩乱麻”的管理制度创新。激进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主要针对的是一些非国家根本制度层面的较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公共管理制度。比如听证会制度、公务员奖惩制度等,激进型公共管理制度需要进行整体思考和整体设计,避免从前“孤军奋战”的习惯作法。

3.中央主导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中央主导型公共管理制度具有其天然优势,其能够支配我国的制度资源,无论从国家制度稳定还是从国家的总体创新来说,中央主导型公共管理制度都是最重要的创新需要。中央主导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主要适用于关系到人民根本利益方面的公共事务管理,只要坚持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中央机构的主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将我国的各种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资源进行整合,才能保证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

4.自主创造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自主创造型公共管理制度其需要通过公共管理制度自我进行创新和研究,进行自我构建,是一种自发型的管理制度创新方式。此种制度创新方式因为之前没有先例可供参考,只能通过对理论的分析进行制度创新,此制度创新方式正处于探索阶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因为其成本较高,因此在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方面较多。公共管理制度进行自主创新还需要经过较为慎重的统筹和规划,才能真正运行到实践生活中。

结语:公共管理及其创新对于我国的公共事务管理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国家及政府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对其进行创新运用,让公共管理为人民带来更多的利益,让人们更多的享受到公共管理所带来的福利,让人民在公共管理中感受幸福。(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刘B,郝索.我国服务产业公共管理创新机制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0:45-47.

[2]乔治・H・弗雷德里克森,李文彬,裴祖军.公共管理与真正的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5,04:127-133.

[3]杨杰.以公共管理创新促进我国转型发展[J].才智,2015,20:345.

管理与创新范文2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实践的创新和业绩的创新。

1.观念的创新:早在1998年,我国就在基本教育领域率先将教育定位于服务,并以此为指导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以制度为保障,率先提出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将学校的核心功能定位于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的服务。

国内教育界也率先提出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理念。现代教育必须实现现代科学管理,借现代企业精神、现代企业最新管理成果与国际先进管理标准接轨,从教育实际特别是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现代学校的管理理念。

2.制度的创新:现代学校管理依据最新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各个要素进行系列的创新整合,同时创建许多新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3.实践的创新:根据学校教育管理规律和特征进行创新和改造,建立起适应于教育行业,尤其是中学、小学、幼儿园的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学校自身督导评估管理体系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督导评估体系的结合。

4.业绩的创新:有了以上几点,才会有业绩的创新。

二、管理创新对现代学校管理的意义

与创新相对应的是“维持”,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维持和适度创新的结合。但是,仅有维持的“有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旦系统封闭起来,只能自发地走向无序。因此,把创新列入一切管理活动是取得成功的第一素。“缺乏创新是现有机构衰败的最大单个原因”。

教育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教育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信息、管理职能、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六大基本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社会需求在不断地变化,现代学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则无法应对新的挑战,也无法取得管理的绩效,有可能被淘汰或为内部要素所冲击。正因为如此,现代学校管理“服务观念”的定位直接决定于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的引入和强化,从而促进了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革命和突破。

三、当今学校管理的失缺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深化教育改革,其总体思路是“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另一方面,转变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评价等都与改革的步伐大不一致。由于管理思想与心态、观念等还被固锁在传统意识之中,学校“偏爱于惯常策略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再具备成功地迎接日前挑战的能力”,成为改革的阻力。其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管理者习惯于经验管理或传统角色工作,不认为管理就是创新。第二,学校行政管理与教育改革相分离,两张皮现象明显,等待观望、一般应付与敞表面文章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管理者心目中的改革,常常是向上对国家、政府的办学自主权要求,或是内部向下的人员精简,很少考虑管理思想、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第三,受中庸管理观念的束缚,多年的校园文化积淀,用人与干部考核标准上的教训,使许多身居要职的管理者,宁可按照规矩行事而停滞不前,也不愿通过创新冒险去取得成功。

四、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

1.创新表现为教育管理的核心

现代学校管理在管理职能方面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计划职能通过确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规划、方案等形式表现;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员配备表现;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指导和激励被领导者以及解决冲突来表现:控制职能通过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然而社会与环境的改革是管理的现实,应对改革是每个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一项职能中,事事处处皆应创新。

教育管理围绕系统的目标运行,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是由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导致新的计划,开始新的管理循环,由此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地位,成为推动循环的原动力。

2.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管理过程和要素看,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创新、结构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和管理人员创新。从客观上看,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教育体制、学校育人观念;主观上包括学校的课程结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管理评价机制;微观上包括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及师生、生生和干生间等三个层面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动力系统。

人们常说,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不体现创新精神,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学校管理目标的创新首先表现为对学校发展目标的优化。根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学校定位,进行前瞻决策,定时反馈,灵活调整目标,并通过高效的活动来谋求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办学目标上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学校,是难以谈得上创造性的。其次,目标创新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变革,目前我国的教育重知识灌输,轻主体内化;重单向管理,轻知、情结构;重显性效果,轻隐性环境,从而导致重知识、轻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滞后,单有一般性的调整或局部的教学改革远不足以触动,只有把目标创新作为管理者的最基本工作,并认真按阶段去实践,才有可能突破。

学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每一个人,从学生、教职工到学校管理者都是具有个人尊严与价值的独立个体,都享有受尊重,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要使广大师生感受到在工作、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应具有“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的管理思路,在学校现代管理中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效应的学校教育环境,从优化德育环境,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活动体系,优化评价机制及他们的互动效应来创设、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创新体系。

在学校工作中,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学校首先必须有一支起模范带头作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广闻博取,精思深索,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的教师队伍,以形成成才教育管理模式、情感教育管理模式、民主教育管理模式、角色体验管理模式、心理疏导管理模式。

3.制度的创新

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之适应学校的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实施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把竞争机制融于学校管理之中,使校长的负责意识,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民主意识,班子其他成员的助手意识,都得到创新。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努力做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打破平均分配,打破铁饭碗,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实施课程改革,要从以制度为主,以规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为主,以划一的考试成绩管理激励管理为主的刚性管理,转变为以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以激发激励师生的创造性教与学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

4.结构的创新

结构的创新是指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的变革,核心是机构与组织的创新,其目的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机关不能变成按部就班地履行日常管理职能的“政府”,更何况政府也在变革,校领导与重要部门负责人,至少应是半个教育家。

管理与创新范文3

摘要:图书馆管理创新已成为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灵魂,需要全方位推动、多途径实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本文探讨了目前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方向以及实现方法。对图书馆创新的主要途径和图书馆管理创新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创新;创新途径

创新是当今世界,尤其在我国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它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它是观念更新的标志、变革的标志和有活力的管理标志,需要长期的付诸实践和艰苦努力。

1 图书馆管理创新的主要途径

1.1 管理观念创新

1.1.1 观念创新是一切管理创新活动的前提,并始终贯穿着创新全过程。首先, 要破除“封闭办馆”、“坐门等客”的思想, 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全体馆员还应树立强烈的服务观念、效益观念和竞争观念,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使自己成为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1.1.2 事实创新。理念行,行为不至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从观念的创新到行为的实施,是有很大一段距离的。创新不光是口头上的创新,而且要付诸实施的创新、行之有效的创新。

1.1.3 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不断地提高学习意识,更新服务观念,拓宽服务领域,大胆开拓创新,图书馆管理才有高度、有特色。

1.2 管理模式的创新

1.2.1 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图书馆工作创新的关键。管理模式是指管理的组织形式,不同时代的图书馆有不同的管理模式。科学的管理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新思维。内部管理工作人员可采用聘用制,机构与个人之间是契约管理,各层次工作人员按职位说明书确定的职责,向社会公开招聘,按相应的职位薪酬签订合同,工作人员社会保险完善,保持社会人的身份。

1.2.2 实施知识管理。现代图书馆馆藏载体趋于多样化,而且又正处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过渡期。它包括信息技术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图书馆馆员的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对图书馆馆员的智力知识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提供知识服务最为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1.3 管理手段的创新

1.3.1 高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其核心内容是以自动化作业为中心,打破传统的分工理论的方法,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使其能够采用标准格式来完成图书馆的各业务部门工作。建立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建立图书馆在现代代环境下新的管理机制,以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的用户需求。

1.3.2 加强图书馆协作网建设。图书馆协作网是图书馆合作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或平台,馆与馆之间建设馆藏、联机合作编目、馆际互借和文献检索一系列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资源共享才能变为现实。

1.3.3 加强对光盘数据库资源及网上资源的开发利用。以馆藏特色为主,针对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需要图书馆有针对性地利用一、二次文献加以分析研究,编制各种专题参考资料等检索工具。

1.3.4 做好宣传推广工作。编写读者指南,定期对读者进行入馆教育,不定期举办图书馆专题知识讲座等,让更多的读者充分了解图书馆。可通过采访、座谈会、调查表、问卷、意见箱等形式,了解和掌握读者的有关情况,以利改进各个环节的工作,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

1.4 服务方式的创新

1.4.1 岗位职责规范化是管理与创新的保证。从机构设置到各种岗位职责、目标任务、奖惩措施都逐步完善, 要把全馆纳入工作制度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现代化轨道。如人事改革采取竞聘部主任、竞聘岗位、双向选择、减员增效制度。

1.4.2 服务创新是图书馆管理创新的落脚点,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相比,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无论从信息来源,服务方式,提供信息的载体和范围以及服务内容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网络环境下的服务创新必须强化信息服务功能,运用现代设备技术和网络工具,发挥图书馆信息优势,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开展各种有效的服务工作。

1.4.3提高馆员的服务素质。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业务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等。

1.4.4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提供网络信息资源链接。要使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丰富、最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图书馆就要把相关的网络连接,按专题提供给读者,方便读者查询。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对服务内容适时进行调节,面向需求。

1.4.5做好图书馆主页。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网站来展示本馆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功能,通过收集、整理、传播一体化的途径来完善电子信息资源的辐射功能,让读者在网站的任何一台电脑上都可以享受到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馆藏书目数据、馆藏报刊、多媒体资料、网络信息资源等服务。

2 图书馆管理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2.1 图书馆的创新要建立在有长远规划的基础上。

成功的图书馆创新不是主观随意的行为,必须依据客观情势而行动, 利用变化而不是试图强行变化。高校的图书馆创新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程序、有方向的变革行动。因此,图书馆创新要从实际的需求出发,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思想。要以方便读者、让读者满意为宗旨,让读者理解和感受到他们实际上是这些制度的最终受益者。

2.2 加强管理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要加强领导班子自身能力建设,提高领导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的水平,提高总揽全局、统筹协调的能力,准确把握图书馆发展规律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和应急处理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的能力、构建和谐图书馆和优化发展环境的能力。

2.3 转变工作作风,开展调查研究。

深入基层调研,及时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坚持馆领导深入基层调研制度,加强与群众沟通,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2.4 借鉴吸收,科学创新。

管理创新既要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又要横向借鉴兄弟馆的成功经验;图书馆领导者应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办事,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及早实现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预期目的。

2.5 走群众路线,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应讲科学、顺民心、重民意,应本着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负责的精神来规划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

2.6 重视理论学习,深刻认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

创新是当今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业持续发展。对此,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应该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深刻认识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遵循管理创新的客观规律,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创新途径,敏锐地捕捉图书馆变革的新形式、新动向,积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实践,以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更大发展。

3 结束语:

改革是动力,管理是根本,创新是灵魂。图书馆管理与创新是时代所需、经济发展所需,只有靠科学管理和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为现代社会多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管理与创新范文4

管理创新是指为了更有效地运用资源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活动或过程。管理创新贯穿于管理全过程,通过对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职能的创新,推动着管理向更有效地运用资源的方向前进。经过归纳总结,笔者认为管理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的创新。创新需要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思想的创新首当其冲。思想上的创新分很多种,比如“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推荐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这意味企业的领导已为集体智慧的网络终端,使员工获得更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2.企业文化的创新。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种创新。当今时代是一个注重发掘人内在潜力和积极性的时代,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的实现,使得员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高的发展空间。

3.管理组织的创新。这部分也是管理创新的重点研究对象,具体企业制度、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三方面的内容。一个企业是否可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与完善企业制度,是否实行了制度化管理,是否每名员工都各司其职。组织机构的创新主要是指是否针对企业本身优化了相关的组织机构,是否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体现在企业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和考核制度方面,都是直接关系企业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方面。

4.经营战略的创新。为适应当前经济环境,满足当前市场要求,企业需制定全球化的战略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一是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财政金融政策与风险来配置资本;二是需要根据不同地区技术发展水平和优势来组织技术开发;三是需要根据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的差异和企业需要来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5.市场营销的创新。这里主要是指营销方式上的创新,因为产品销售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一环。目前来说,网络销售可能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6.管理技术的创新。管理技术的创新实际上就是开发知识型的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谁先技术创新、将高新技术运用到营运环节中、控制低成本、更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谁就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永葆企业旺盛的生命力。

二、管理创新的几个误区

1.误区一:创新是偶然间产生的。如果认为创新是一种偶然现象,那你就不太可能再做出积极的回应与规划。譬如,试着向世界地图投掷飞镖,经过1000次尝试后,如果恰巧在其中3枚飞镖标明的位置上发现了大油田,那么,这种“飞镖找石油”的方法是否能够取代一步一个脚印、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石油勘探呢?很显然,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2.误区二:创新源于敢吃螃蟹的人。很多人会认为,创新那是少数“敢吃螃蟹的人”干出来的,企业在他们的带动下创出一片天地。但是,现实情况下,创新者扮演的不过是“游击队员”角色,这无异于把创新当作企业危急最后关头的一根救命稻草而已。久而久之,大多数人自然而然地卸下了创新这份思想、这份任务,不会为推动创新承担应有的责任。

3.误区三:创新乃稀奇古怪的事。在大多数人们眼里,创新者就是那些脑瓜里装满奇思怪想的“异类动物”。实际上,创新来源于艰苦而扎实的工作当中,而非异想天开所能解决的事。有创造力是一件好事,但要记住,创造力并非凭空妄想,而是一种行为的综合。做好管理创新就不得不正确对待这三种误区,因为管理上的创新往往是在正确认识现有管理状况的基础上完成的,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某个人的事情,更不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是事物向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很合乎逻辑的自然之物。

三、实现管理创新的方式探析

在认清三种创新误区基础之上,我们应树立三种观点:一是创新源自人的头脑;二是人人都能创新;三是持续的创新是全面的。笔者认为,企业实现管理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借鉴成功经验,实现企业管理思想上的创新。避免生搬硬套,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整合运用理论与经验,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对企业内部体制结构进行设计,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经营效率最优化。

2.摒弃经验主义,建设学习型组织。生搬硬套在管理创新上是行不通的,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自身和他人的经验进行理性思考,找出具有规律性的实质内容;然后再结合企业实际和客观环境,创造性应用,主要就可以将企业过去成功的经验转化为今天的财富,将他人成功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财富。

3.创新企业用人制度。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完全竞争模式,即能者上,无为者下。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着新老交替,那么到底什么影响竞争结构呢?这不能靠一个人的工龄来决定,应该综合多方面来考评其能力,创新竞聘方式,对企业的发展是极有益处的。

4.创新企业管理组织。一般来讲,创新企业内部管理组织机构的原则是精简高效兼顾市场导向,通过该拆分不必要的管理机构,精简臃肿的人员机构,引入例如矩阵等创新组织模式。

5.创新企业管理技术。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当前CIMS系统是建立在现代管理模式基础上的企业管理系统,是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而组织其资源、经营生产活动的基本框架和方式,由于其自身的先进性被广大企业采纳。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CIMS在过去的几年内已经取得了成功,仍有必要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并改进。

管理与创新范文5

关键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

世界最大影像产品商美国柯达公司于今年向法院提出申请破产保护,这个胶卷时代曾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鼎盛时期拥有全球超过14.5万名员工的巨无霸,面临着可能被无情淘汰的厄运。这几乎让全世界感到了震惊。

一、战略管理的失误将柯达公司拖入了深渊

在分析柯达公司破产原因的时候,不少新闻媒体认为,是高速发展的数码技术扼杀了柯达。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柯达进入数码摄影行业并不晚,而且最重要也最不可思议的一点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就是柯达自己于1975年研发成功的,直到目前为止,柯达公司仍然在数码影像方面掌握着许多专利技术。只是,正当全球市场为数码摄像技术而激动的时候,柯达却不愿意过早放弃在胶片领域的技术基础、商业模式和市场链条,固守着自己的传统产业,从而错失了转型的最佳时机。与此同时,柯达的竞争对手富士却用果断的决策抓住了机遇,努力发展自己的数码业务,成功实现了转型。到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富士已达到了60%。言辞犀利的人们将柯达的破产形容为“亲儿子整死了好爸爸”。

应该说,柯达的破产是一个源于技术创新又超越了技术创新的命题,正是在战略、管理上的滞后阻断了柯达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转化的进程。其实,柯达并不是唯一在掌握先进技术的情况下被竞争对手打败的企业。我国安徽一家企业在1993年研制出了世界第一台VCD机“万燕”,但却忽视了将先进技术市场化的因素,导致以自己倒下的代价替别人做了嫁衣,成就了其他公司。

诚然,富士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有敏锐地洞察了数码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将先进技术进行产业化这一条,能创造出今天的辉煌,富士在企业文化、营销模式等方面也有其他企业无法复制的独特之处,但柯达、“万燕”的案例依然让人感叹。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除了与柯达一样的对市场的错误预见和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外,其他各种各样的管理失误也有可能会把企业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核心技术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它不会自发地促进经济发展。苹果公司因推出了iTunes和iPod而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就在于其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合二为一。创新能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管理体制机制相当于“软实力”,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企业不仅要注重包括方法、工艺、产品等技术方面的创新,还要注重战略、文化、制度、组织、营销等管理方面的创新,只有统筹兼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关系浅析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二者相辅相成,都是推动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技术创新并付诸于产业化,必然要以一定的管理体系以及科研、生产组织方式作为基础。而技术创新在为管理创新提供硬件保障的同时,也会对现有的管理方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并有赖于新的管理方式的建立。

技术创新能够为管理创新提供更好的条件。比如,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应用于管理实践,使人们能够轻松地分析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迅速、机敏的反应,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技术创新的进步也会对管理创新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技术的升级换代,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如若墨守成规,将成为阻挠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如若与时俱进,将为技术创新插上翅膀,为企业的成长加速。

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推动和保障,体现了企业的软实力。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种资源的互相配合,而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如何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握技术创新方向,通过对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等信息进行全面的研究,就可以选择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二是组织和推动创新活动,做好科研队伍的组织、激励,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三是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帮助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三、企业应该开展的五个方面的工作

基于以上对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企业必须以加强管理和管理创新为基础,不断丰富技术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创新工作效率,推动技术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并使这一过程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要倡导创新精神,建设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是提升竞争软实力的要求,企业要将创新文化建设融入管理、切入业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融合。企业管理者要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提倡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创新的有利条件。

2.要构建技术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企业要制定和完善能够支撑科技工作良性循环的制度和措施,全面实施技术创新长效机制。一要完善技术创新的决策程序,强化对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统一管理。二要制定和完善技术创新决策跟踪评价制度,形成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科技咨询程序,提高创新效率。三是以部门业务信息化和公开化为基础,形成科技与生产、投资、财务、营销等多部门共同推进的协调互动机制,确保技术创新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和有效性。四是建立起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的机制,保证科研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五是完善科技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开放式的研发体系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有效整合各类科研资源。

3.要健全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体系。技术创新要依靠人才。高素质的人才不仅有创新成果的渴望,而且有创新成果得到尊重的要求。因此,企业首先要做到以情待人,对科技人员的付出和努力给予足够的尊重,培养科技人员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其次,要对科技人员的贡献给予合理的回报。要建立起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薪酬制度,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等作为要素参与分配,并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科学确定薪酬水平。要重视科技人才的中长期激励,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可通过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方式进行奖励,进一步激发其创新动力。

4.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企业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管理、使用、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与环境的建设,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造就一支能够站在产业发展前沿、加速企业科技进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要面向市场,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市场和新技术支持。要坚持以事业凝聚人,以精神鼓舞人,积极为个人的发展铺路,营造人才与企业和谐发展的氛围。要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积极搭建青年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5.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使创新成果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创新。要把技术创新方向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依据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行技术研发的超前部署和战略布局,使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途径永远保持畅通。要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能力,以达到保护创新成果并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要加强营销管理,建立起适合本企业实际和产品特点的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模式。要实施品牌战略,重视自有品牌的塑造,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品牌带动市场销售,提高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企业必须把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结合融入企业的经营理念,推动和保障技术创新的高效开展,并选择正确的时机将创新成果送入产业化的轨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托尼·达维拉等著,刘勃译.持续创新的七条法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黄丹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EB/OL]. /n1180/n1566/n258237/n258854/13733191. html,2011-07-29/2012-8-10.

管理与创新范文6

【关键词】创新思维;高校办公室;管理创新

引言

高校办公室是当前高校中各级领导去处理日常工作的重要助手,不仅如此其还是高校中各个指令的传达着和实施者,如今,全国高等教育已经在进行不断的改革深化,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更应该去提高高校办公室中的创新思维,使管理创新得到有效强化,以便在新时代背景下去更好的处理高校中的上下级关系,从而有效保障高校事业的健康发展[1]。

1.创新思维对于高校办公室管理创新的意义

在现代化的高校管理当中,创新思维观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念,它是高校去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的科学思维方式。只有去充分掌握创新思维,才能够更好更快的去实现当前高校办公室的管理创新,让新时代高校办公室能够完成向科学型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高校办公室适应当前时展的步伐。在人们的日常认知中,创新思维属于比较高级的层次,它是人类智慧的升华,也是人类智力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级形式,同时创新思维也是人类各种素质和脑力的有效结合,然而管理创新却是一种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的创新活动,并且这也是高效管理的新型变革[2]。现如今时代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所以管理创新的内容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想要去创造出杰出的成绩就必须要去实施专业化的管理,所以,现阶段中的管理创新和创新思维是不可分离的。

1.1创新思维的超与凡,决定个体的勇气谋略

众所周知,创新思维模式较强的人们,他们的思想往往比较流畅而且非常善于想象、反映能力也比较敏捷。就比如说,高校办公室中的任职工作人员一定要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办公软件,以及具备管理、写作和公关等方面的一定能力,这对于高校办公室中的工作人员来说必定是更高的要求。如果高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不能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或者这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那么其一定不能适应当前高校办公室工作的需要。

1.2创新思维显与隐,决定管理的目标设计

一般而言,对待问题善于思考的人群,基本上是可以通过七种食物的发展规律从而去了解其中的发展规律,从而使事物的本质能够浮现出来,从而更好去预见该事物的发展情况,也能够更好的去揭示其原因和结果。相反而言,如果一个人创新思维能力比较薄弱,看待问题通常只会去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总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这样显然是不能够去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因此,一定要去在员工和高校的发展需求之间去组成最好的组合,这样才能够去保障员工的职业发展以及高校的管理目标,并且着也是高校以及个员工之间的共同愿望,在此过程里面,其中工作人员创新思维的显和隐就直接性的决定了高校办公室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目标。

1.3创新思维的高与低,决定管理的成就大小

不管是高校亦或是社会中的组织企业,它们的管理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在高校的办公室中,对其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还是比较的高,因为高校中办公室不仅仅具有纽带的作用而且起还是高校里面各级领导的助手。众所周知,良好的创新思维是可以去直接反映人们的创新能力,不仅如此,其还可以去帮助人们去提出新的创造性方案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因此,创新思维能力的强与弱,是能够直接决定着管理成效的好与坏,更能够决定高校事业发展的优劣。

2.高校办公室管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管理工作的随机性明显

高校办公室中的管理工作非常繁琐,而且相关的工作也具有极强的被动性,其中的被动性主要体现在当中的随机性比较强。首先,高校办公室中的工作安排经常缺乏条理性,基本上每天都会有新的情况出现,然后相应的工作就要随着新情况的产生而去进行调整,然后就是其中的管理工作非常短暂,高校办公室管理人员的相关工作任务基本上周期非常短,有些工作甚至只有几分钟,在这项任务完成之后,对于相关的工作经验并不会得到有效的积累,在面对下一次的新任务,以前所存在的问题照样又会出现,从而导致相关的工作效率不能去得到显著的提高[3]。

2.2管理工作的资料化现象严重

高校办公室当中的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去完成领导所安排的工作,而且这些工作大部分都具有非常强的资料化倾向,这样的工作就只能体现出相关任务的本身含义,对于资料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却不能够去进行体会,其中的发展现状以及变化的原因更得不到有效的论证。

3.提高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创新思维的途径

3.1训练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包括众多的特征,主要有多向性、直觉性以及变通性等,其中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往往是不会去满足对已有情况的认知,遇到事情喜欢去思考,富有想象力,并且敢于去提出自己的主张和新方法,真正具有创新思维的员工往往是先让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发挥,然后再去牢牢结合现实中的实际情况,从而去得出相关的结论。在创新思维的训练上,可以去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来进行案例分析[4],通过这种方式去帮助高校办公室中的人员更好地去融合案例和创新思维,然后再去形成对应的思维效果,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去使办公人员的牵引能力和促进能力得到提升。

3.2搭建交流平台

在高校办公室的成员当中去建立具有学习性的组织,并且充分调动各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使办公室中成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和改善,从而去推动相关的组织创新建设,在这里面特别要去注意开发工作人员的思维敏锐性品质。因为思维敏锐性是工作人员思维主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敏锐程度的一大体现,它能够帮助办公室工作人员去省略思维的步骤,能够快速的深入到管理系统的深层次中,使思维进程得到有效的加快。比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开普勒,能够从前人第谷所观察记录的众多数据里面找出行星运行的三大规律;著名物理学家牛顿能够根据苹果落地的现象得出万有引力的结论等,其实都是思维敏锐程度高的集中体现。

4.用创新思维推进高校办公室管理创新

4.1提高人员素质,实现管理团队创新

现如今的时代背景已经大不一样,高校办公室将要面临的新问题势必会更多,这其中的很多问题单纯地去依靠之前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就可以轻松取得到解决,但是在当前现存的办法却非常少,在这当中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一定要自觉的去看得更远,为高校办公室的发展去提供更多的帮助。而作为高校来说,一定要去积极提倡“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的新型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创新思维的方式和实践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更好去解决工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使相关的通过效率和学习成果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4.2加强制度管理,实现制度创新

高校办公室要去展开相关工作必须要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办公制度,然后用创新思维的方式有效推进高校办公室中的管理创新,这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去做到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有效去推进高校办公室在制度建设、办公室信息公开和外界人员的信息交流等方面的监督工作,这样才能够及时的去了解学校教职工、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对高校建设所提出的相关意见或者看法,使高校的各项工作能够得到顺利开展;第二,一定要去明确高校办公窒中各个人员之间的分工,让办文、办事和办会能够得到有效分离,可以使得高校办公窒中的各项工作得到有序的开展和运行;第三,使高校办公室中工作人员的工作程序做到规范化,即使在忙也要做到有序;第四,在高校办公室当中去实行奖惩制度,从而去营造健康的办公室竞争环境,这样的举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效办公室的工作效率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

4.3树立现代意识,实现管理手段创新

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墨守成规一定是找不到出路的,如果想要更好的去生存发展,就一定要对新事物和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面对一些老问题能够去结合当前的新情况然后进行思考,对于别人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去展开全面的认证和评估,从而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做到标新立异、大胆独创。因此,现阶段的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一定要去改变之前那种传统的被动式服务理念,要去从根本上形成主动化的服务管理理念,从而为高校中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去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4.4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实现工作职能创新

当前高校里面的一大重要职能就是去辅助高校领导进行相关的决策,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办公室一定要站在整体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经可能让相关的决策都能够去符合当前社会、学生以及高校自身的实际需求,要去从整体角度兼顾多个方面的利益[5]。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在当前的高校办公室中去贯彻落实这种观念,让高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能够从整体的角度上出发去考虑相关决策所带来的后果,以及社会大众对于相关决策的看法,将以前那种封闭式的思维方式转变成当前的开放性思维方式,变单向性思维方式为多维性思维方式,变守成性思维方式为创造性思维方式,从根本上去形成新的发展观念,能够去熟练的掌握社会公众的心理诉求以及相应的政治背景,是必要在领导在进行决策之前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只有通过这样的做法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去帮助高校的领导去更好地做好高校里面的管理工作以及执行决策。

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要想去提高高校办公室的管理创新,一定要从创新思维的角度出发,然后对高校办公室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技术以及管理方法去进行更进一步的创新。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高校领导在开展日常工作时一定要去采取创新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切实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从而使高校在当前的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去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欣.试论创新思维与高校办公室管理创新[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10):40-41.

[2]刘冠.试论高职院校办公室行政管理的有效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7(32):255.

[3]刘冰.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高校办公室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5,29(03):55-58.

管理与创新范文7

关键词:施工;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无论在哪个行业,管理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是整个行业能够充满活力、健康运行的重要支柱,也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取有利地位的至尊法宝。建筑行业无不例外。要保证建筑施工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一个建筑施工管理者,在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必须注重创新的重要作用,并在实践中运用创新精神进行科学管理。

一、现代建筑施工管理

成本、质量、安全、工期等是建筑工程本身所包含的程序,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工序,因此在对建筑工程管理起来程序也比较复杂。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协调控制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必备的职业要素。它要求管理者从发展的视角、全方位系统的,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材料、资金、技术、劳动力、机械设备等生产要素是工程进行的前提条件,其目的性、集合性、相关性以及与环境的适应性的特点,需要管理者对生产要素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可通过以下两方面管理生产要素:

(1)合理、优化配置,

为了确保工程施工的有效性,使生产要素发挥最大潜力,在对生产要素进行配置时,要根据具体时间,地点,以及材料的分量上进行按比例合理调整,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优配置。

(2)“动静结合”

力求在动态中管理,保持生产各要素的协调发展。管理者根据工程施工的基本规律,合理的对各生产要素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由于成本、质量、进度是每个建筑工程施工都必不可少的重要要素。它们能否有机结合,是决定这个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每个工程策划管理人的潜在目的,因此成本问题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要方面之一。关于成本控制方面,需注意以下事项:

1.坚持成本最低化原则。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降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各行业追求的目标。很多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成本投资不合理降低,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严重的不仅会在安全质检中被重新返工,同时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的成本问题需要在合理配置的前提下降低,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体系中资源调配。

2.动态控制原则。因为建筑工程具有不可逆转的性质,所以在施工前,对成本的规划时,就要统筹全局,系统控制。随着施工各阶段的变化进行变动调整,实时控制好成本。

3.目标管理原则。在工程施工前,为了确保施工的过程中,不会造成施工的浪费,且能确保工程质量,应先树立长远目标,进行规划。

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将责、权、利与成本有机结合,奖罚明确,职权分明是管理者为达到预期目的应处理好的重要因素。

5.进度控制是管理者必须进行的一项程序。其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真个工程的进程和成本投入的多少。如果进度控制的不好,施工过程中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同样错误可能会呈恶性循环发生在下一个工序中。所以管理者要对工程的进度合理控制,在施工计划中合理配置资源,在工程进行中,定期做好进度总结。

二、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2.1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

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是建筑施工单位加强管理的重要部分。只有管理好人员,才能进一步谈其他方面的管理。为了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技术交流,经常的安全培训可以让施工人员养成安全意识,好的技术交流能够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升施工的质量。2、设立奖惩机制和竞争机制。对于表现好的施工人员给予奖励,出现失误的施工人员给予处罚,这样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励每位施工人员不断进步。

2.2 做好建筑施工监理工作

建筑施工监理工作是建筑施工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它确保了工程进度的顺利进行和工程造价的合理运行。同时,要想做好施工监理工作对监理工程师具有很高的要求。为了做好监理工作,提升施工管理水平,监理工程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做到当有不足出现时,能够及时迅速的针对不足做出最佳合理的方案,以保证建筑施工不受影响。另外,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代表着公正的第三方,必须要学会权衡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通过协调,让工程顺利进行,保证施工的质量,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2.3 掌握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制约的范围和重点

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要学会掌控管理的重点和范围。在一般情况下,“质量制约的首要环节是学习及会审设计图纸;质量制约的关键环节是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制约;质量制约的主要环节是分部、分项工程按规定、规章施工。只有掌握这些过程,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建筑质量通病,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

4 总结

三、完善项目工程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要建立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施工团队,管理者必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让各工程参与人员积极应对、职责明确,加强队伍凝聚力的培养,建立科学培训机制,使施工人员的素质得以提高。在进行监控管理时,应在材料的采购、运输、质量检测以及建筑配件等各种设备进行全程监督和控制。为了顺利进行施工计划、完成预期目的,应制定质量、工期、成本等项目的施工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另外,还要不断加强对施工技术进行更新和完善,秉持创新原则,不断给施工工艺加入新元素,提升设计水平。

四、完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及创新

组织管理工作是确保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为做好组织管理工作,首先规范技术如施工图纸流程、标准等进行说明,建立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其次让施工人员会审和学习利用施工图纸十分必要,再次应对工程技术档案管理进一步加强。

技术的创新是施工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学习、引进和利用、以及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生产方式进行合理运用,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只有不断对技术创新,才能保持施工管理团队充满活力,保质保量完成施工。

结语

在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只有联合实际切实解决问题,且抓住创新机遇,在管理各项目中注入创新思维,才能让整个团队充满生机,不断进步。建筑施工管理关系着建筑企业的存活和发展,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筑施工管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我们要不断的加强管理,提高意识,创新建筑施工管理对策及时发现工作的不足并给予纠正,这样才能在确保质量的情况下有效的提高建筑施工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兔强. 浅谈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不足及解决措施[J]. 科技资讯,2009,

[2]张庆彬,李景波. 谈对建筑施工管理的探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4)

[3]佘国文.浅谈建筑施工管理与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6).

[4]臧明龙.我国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创新[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1).

管理与创新范文8

【关键词】金融;创新;风险管理

在过去的一轮经济周期中,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一个系统性作用形成的合力,在系统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应从中汲取相应的教训,而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作为金融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金融创新的主导者,尤其应从中产生深刻的反思。下面我们就首先来谈谈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反思。

(1)利润与生存孰重?

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对于银行经营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所谓的“创新发展”、“风险偏好”“又快又好”等理念。然而象雷曼兄弟公司这样,拥有着158年历史,连续40年在美国抵押贷款债券业务上独占鳌头的金融企业,都会因为“所持有的不良资产太多”而破产。那么这个问题就好像不那么简单了。这既应验了“利令智昏”的成语,又好像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非洲草原的大象,在痛快的饮用池水时,不知不觉地将全身探出水面,全然忘记了身处危险之中的事实,灾难发生在失去平衡的刹那,既在意料之中又猝不及防。对于这样的结果,所有未落水的大象都应引以为戒。

(2)技术可行是否意味着风险可行?

随着通讯手段的日益迅捷,计算机应用的高度普及,银行业务也一马当先,快速升级,交易手段、记账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一些创新的思维方式被引入到金融领域,并且在新技术的支撑下从原来的不可能逐渐变为可能和技术上可行。处于这样的日新月异的时代,如同驾驶着一辆高速奔驰的跑车,更应该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技术上的可行,同时也必然还伴随着其他的风险和代价,需要慎之又慎,认真权衡,三思而后行。

(3)全新路段如何安全行驶。

人类社会发展到二十世纪以来,银行业务也面临着各种前所未遇的新的情况与机遇、诱惑与挑战,呼吁加强金融监管,恐怕是本轮金融风暴所取得的最广泛共识之一,然而,监管部门毕竟不是金融活动的直接参与方,由监管部门拉响警报提示风险固然很好,然而从警报拉响到做出反应,已经错过了第一时间,更无法做到及时预判和防患于未然,所以,警报应该由银行自己拉响,在操作员的心中拉响才是最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其次,我们从金融企业经营的实质看金融产品创新。随着现代金融服务范围向深度广度的拓展,人们对银行经营实质的认知也逐渐引向深入,虽然在传统认知上人们普遍认为银行业就是依靠信用经营资金的社会部门,但伴随着银行业务的拓展,银行是依托自身信用经营金融系列产品的企业,这一观点,逐渐被人们接受,而所谓的“金融产品”,更有人依据现代银行业的特点把它抽象总结成“可量化的风险”。而后者跟切近问题的本质。

因此如果从风险的角度穷究银行业经营的本质,或者可以把银行所经营的产品描述成一种量化的风险,那么产品的创新,同理也可描述成对风险的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因为风险有事前、事中、事后,有外部、内部、主观、客观,短期、长期,以及集中、分散,等等,所以把上述风险要素的排列和整合,就是所谓“产品创新”的实质风险内涵。而风险管理的实质正是对风险的跟踪、监测、计量、预警、判断、控制等一系列技术与措施的总称。分析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的实质,更便于了解这样的结论:

(1)产品创新并不特殊,其本身就是一个风险事项。

(2)产品创新的出现打破了一种固有的风险平衡,而风险管理就是对这种失去的平衡进行全程监测、准确计量,并在判断风险可行的前提下,给出相应的风险对价,使之重新归于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3)推而广之,面对不同的经济周期所导致的风险预期、经营环境、政策法律、客户结构的变化,都有可能使原本处于风险收益平衡状态的存量产品出现某些不平衡的倾向,从而具有如同新产品的风险特征。

(4)重视新产品的操作风险。

与成熟产品相比,一项新产品好比是嵌入拼图一个新的版块,既要与市场、客户实际情况对接,也要与我行的原有的政策体系、操作系统对接,面临着内部外部的双重操作风险,使得操作风险环节的特点尤其突出,而一些不良资产往往由此发生。

再次,谈谈产品创新与风险偏好。虽然风险偏好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其精准程度与风险计量、风险评估等有一定的距离,但与决策的距离较近,他更接近于决策的动机,决策者从各种风险事项的综合判断中提取出风险偏好,再从风险偏好出发,推进各项产品和服务,所以风险偏好是所有风险事项的提炼,也是所有产品创新的动机和原点。

辨析这个问题,是为了把握风险偏好这一主观因素对于产品创新的影响。控制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偏好的转移,而这一转移,又会使得原先作为新产品推动的初衷和基础发生改变,如果风险偏好发生转移,无论是趋向于积极或保守,建立在它基础上的对应该偏好的产品特征均应予以重新的审视,因为当初产品设计时的假设基础已经有所不同。

影响风险偏好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周期,金融政治环境,投资回报预期,绩效考核指标等因素,一旦这些大的板块发生位移,并且位移量到足够左右风险偏好时,就应及时对产品政策予以适当的调整。

最后要谈的是机制建设与风险文化。

(1)健全产品创新的全程风险机制。

在产品设计初期就要给出该项产品的风险适用范围,并提示主要的风险诱发因素;在产品推广阶段,要进行密切持续的跟踪观察其风险特征和适用区间,给出适当的“风险说明书”;在产品应用的中期,要在相当一段时间验证产品的风险适用性,风险成本与收益的匹配性;在产品应用的后期,对该项产品的创新依据客观的评价指标,得出结论,判断这个产品是否最终适应市场,是否是一项可持续安全拓展的成熟产品。可以说一项产品从设计推出到到成熟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各部门精细化控制、计量、协作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上的创新,或者一个新思路的实践,不应该仅从技术或风险的任一侧面,单边推进,更应避免陷入“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功利主义的怪圈。

(2)重视和保护基层经办人员的话语权。

从某种程度上说,最靠近风险前沿的人的话语权应当收到重视和保护,虽然他们没有决策权,甚至有些时候,因为离得太近而“不见森林”,但是,作为风险事项的“第一目击人”,他们的意见应当受到关注,建立这样的反馈机制和渠道,不但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非常必要,而且应当成为一个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立产品推广 “虚拟团队”。

就像是知子莫若父的道理一样,建立并长期保留某项产品的设计推广原始“虚拟团队”,以便于其固定地,不受干扰地在长期经营中跟踪、监测,维护、调整,预警、纠偏。

(4)建立产品的经验分享机制。

管理与创新范文9

“现代学徒制”的实现可以依赖于这样几个关键要素:可靠的立法保障,高质量、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柔性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规范的管理体制,先进的课程设置,优越的学习环境设计,科学的评价机制,以及专业的资格认定。这些要素有些是属于国家层面的,比如立法保障、专业的资格认定和就业准入制度等等;有些是属于微观层面的,比如高质量、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柔性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规范的管理体制,先进的课程设置,优越的学习环境设计和科学的评价机制,等等。“现代学徒制”的实质是直接将企业生产岗位上的技能实践与职业学校里的基础理论学习相结合,由企校双方共同对学徒(学生)进行深度培养。

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一直致力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继在广东省首创“车间进校”、“企业课堂”办学模式之后,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规律,构建和完善校企双赢的利益共同体,从微观层面上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2012年又提出并开始“岗位学制”办学模式的实践。

一、“岗位学制”的创新内涵

“岗位学制”是对“企业课堂”的发展和创新,也是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模具人才的一次突破。

“岗位学制”是针对职业学校高年级学生已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操作技能的特点,以企业岗位为学习场景,以企业岗位生产任务为学习载体,以企业岗位师傅为老师,以企业岗位生产要求为考核标准,在实际生产情景中将现场学习与课堂经验有效结合,通过岗位学徒的方式实现所学到所用之间的有效迁移,获得胜任岗位能力的一种“现代学徒制”模式。

二、“岗位学制”的创新背景

目前中职学校通常采用的“2+1”课程模式,但如果疏于管理的话,“顶岗实习”就会演变成“提前就业”,“2+1”的课程模式也就会蜕变成“3-1”的课程模式(学生就读两年职业学校后直接就业),这就会大大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为学生在学校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所以“2+1”课程模式也普遍很难实现学生专业对口顶岗实习,也普遍存在顶岗实习学生难于胜任技术岗位工作的难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将“2+1”的课程模式,改造成“2+0.5+0.5 ”课程模式,即学生先到“企业课堂”跟着企业兼职师傅学习半年,然后再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最终形成“2年(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操作技能)+0.5年(企业岗位学习)+0.5年(顶岗实习)”的课程模式。而对半年的“企业岗位学习”,企业和学校共同创建了“岗位学制”的培养模式,企校共同制订《岗位学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工作页》课程和《岗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课程。学生一学期的企业课程,由企业师傅带领在企业的不同岗位中完成。

学生在 “企业岗位学习” 的半年中不帮企业“项岗劳动”,而是“跟岗学习”,企业不需发给学生工资。学生在企业校区也像学校一样“朝八晚五”,周一上学、周六、周日放假,作息时间与校园无差别,但学生换成了企业学员、学校课室换成了企业车间、老师换成了企业师傅、学习课程换成了“工作页”、教学场景换成了生产过程、成绩考核换成了标准检验。

三、“岗位学制”的创新环境

东莞市钜升(香港)塑胶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现代化、高科技模具企业,厂区占地面积7万6千平方米,员工1500多人,拥有包括投资两亿多元建造而成的模具自动化柔性制造生产线、瑞士GF阿奇夏米尔生产的五轴激光雕刻机等大量先进设备。公司主要从事精密模具制造、精密模具件生产及高端产品处理等方面业务。公司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注重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品牌客户遍布全球。公司的模具生产流程完整,人力和管理资源丰富,能提供模具生产流程所有岗位参与校企合作。

公司专门挑选了二十二位不同岗位的技术精湛的师傅,经过学校专门的培训,作为“岗位学制”学生的老师。学校校长为他们颁发聘书,企业师傅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培训和管理。

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公司出资一百多万元,装修了六个空调教室,采购了新的课桌椅和办公用品,一次性能容纳200人就读。公司还改造了学生专区宿舍楼,准备了专门的用餐场所和运动场所,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

四、“岗位学制”的创新体系

从2012年9月开始,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2010级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首批学生,在班主任和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入钜升公司进行“岗位学制”学习,担任学生指导老师的则是钜升公司内各个岗位的熟练技术师傅。学生分成十四个岗位,十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三到六名学生,每组有一位师傅全天候指导,直到熟练掌握一个岗位的技能才进入下一岗位继续学习。

1. 定员创新。

参加“岗位学制”的学生,是从三年级模具专业的学生中挑选出来的,通过书面申请、家长同意,由学校与企业人力资源部共同按照企业用人标准选拔产生。

2. 定岗创新。

经学校模具专业部的骨干教师前往考察并与企业商量后,由校企双方共同研讨分析生产流程中的典型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车工、磨工、铣工、CNC加工、快走丝切割、快走丝切割、五轴加工、柔性制造生产线、省模、火花机加工、模具精密测量、激光加工、模具装配、试模等十四个学习岗位。

3. 教学创新。

“岗位学制”的教学采用基于岗位工作的“情境化”教学,教学内容是岗位生产中的“活任务”,师傅在岗位上做什么工作,学生就在学做什么工作。教学方法是在岗位生产中的“做中学”,师傅在手把手教学生,学生熟悉每个岗位的生产流程。

4. 过程创新。

学生在岗位的学习分“模块轮岗”和“阶梯提升”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模块轮岗,熟悉流程。学生在十四个岗位上按生产流程分模块轮岗学习,学时为两个月。所有学生在十四个不同的岗位,跟师傅学习。每个岗位学习的时间为2-8天。

第二阶段,阶梯提升,提高技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挑选企业提供的岗位并提出申请,经师傅考核,定人定岗,在固定的岗位上进一步熟悉生产流程,以达到独立操作的要求,学时为两个月。

5. 激励创新。

学生通过岗位师傅考核合格后才进入下一个岗位的学习,完成模具制造流程所有岗位学习后,考核合格的学生,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

6. 评价创新。

学生每天都要填写《学习日志》和《工作页》,经企业师傅签名后,交给班主任评阅,作为学生学习评价依据。学习工作页的内容包括学习岗位、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成效、学习感想等。

五、“岗位学制”的创新管理

(1)学校每期安排两位专业骨干教师下企业实践,跟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负责管理学生八小时之外的生活、思想、纪律。还要负责和企业师傅一起编制《工作页》。

(2)“岗位学制”的学生实施淘汰制。第一阶段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企业师傅对学生表现的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能否进入第二阶段学习的标准。

(3)专业部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岗位学制”教材的编写小组,负责制定“岗位学制培养方案”,及编写和整理每个岗位的“工作页”。小组成员每星期都抽出一两天时间到企业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到固定的岗位去了解生产任务、生产流程。

六、“岗位学制”的创新成效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校“企业课堂·岗位学制”学生在企业兼职老师(师傅)手把手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对模具生产的整个流程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企业的生产环节以及各项规章制度都有较深的认识,基本能实现从知识技能到岗位能力的跨越。

(1)通过“岗位学制”的学习,学生熟练掌握了模具加工的流程。

(2)学生在大型的知名企业学习,可以接触到优秀的企业文化、先进的设备、技术与管理,对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视野产生深远影响。

3.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轮岗学习、第二阶段的定岗学习后,出去就业就能直接上岗,真正实现从学生到技术工人的无缝对接。

七、结语

“岗位学制”的创新目标是以企业岗位为学习场景,以企业岗位生产任务为学习载体,以企业岗位优秀技术人员为老师,以企业岗位生产要求为考核标准,在实际生产工作情境中将实践与课堂经验有效结合,通过岗位学徒的方式让学生实现从知识技能到岗位能力跨越,完成由学生到岗位熟练从业人员的完整教育过程。

编程工岗位——冯兆基:

这段时间我们学编程,由于是进口设备,全部是英文,看不懂,师傅很耐心,教我们一些专门针对编程的学英语的技巧,很快我们就有些眉目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开始可以编一些简单的程序。经过这次学习,我们觉得学习英语很重要,要继续加油,努力!

模具拆装岗位——杨达成:

在师傅的教导下,我知道了如何装拆模具,如何区分前模、后模,如何更省力地卸螺钉,了解了浇注是怎样做出来的,如何进行修正改正,如何改行位、改图纸。师傅的耐心和专业让我们受益匪浅。

修模工岗位——何强:

今天,我跟着一个师傅学修模,就这套模来说,要磨床打磨,要攻牙,要准备相应的铜工及对铜工修正,多了的要磨平,少了要烧焊后再磨平,装配后要进行省模并抛光,然后进行模配,让前后模吻合,不然要再修正,无误后,就可以试模,试模没问题才可以进行生产。

火花机工岗位——张文振:

今天我被安排学习火花机,我们按图纸操作时才发现原来学得很不扎实。在师傅的讲解示范下,经过亲自操作,对于各个步骤以及不同情况下的处理都印象很深了,最后终于能顺利完成加工工件的操作。

加工中心岗位——叶绍君:

我在CNC岗位学习,懂得了加工钢料和铜料,开始以为很难,但操作了两三遍后,基本都会操作了,钢料加工要垫高底部,夹好锁住,再叠加钢料,校正,再在电脑四面分中,检查刀具磨损,发送程序,检查刀库是否与程序相同,更改和删除程序就可以加工了。

管理与创新范文10

[关键词]现状分析 档案管理 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07-01

档案管理不仅能够保证整个行政事业单位协调、有序、高效的运行,更重要的是对单位自身的科学发展、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人民群众正当权益的维护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原本存在的不足,慢慢的显现出来。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应如何进行改革,才能促进其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被淘汰。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就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状的分析

1、对档案工作的不够重视。一直以来,没有认清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从单位领导到职工本人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单位领导来说,因为档案工作是幕后工作,不能为单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年度和任期考核中,上级领导也没有考虑把档案工作纳入其中,导致领导不重视档案管理的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特别是在档案管理中需要的配备、硬件设施的投入,还有档案日常管理等方面。再有就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的问题。因没有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因此责任心不强。在管理过程中,怀着只要不丢失、不泄密档案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责任。致使工作人员没有尽职尽责的收集、整理档案,然后一到年终便把不齐全、不规范的档案往柜中一堆便完事,致使档案工作严重搁浅。最后就是干部职工个人,因他们认为档案工作与自身并没有什么必要的联系,因此在工作人员收集资料时,存在消极情绪,不愿意配合。在起草文件材料和填写相关资料时,存在应付心理,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档案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档案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规范化和标准化更是不会被谈及。

2、档案人员业务素质欠缺。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因此,对档案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如今人事制度的改革逐渐深入,包括调整机构及重组内部科室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岗位变动。原有的、专业素质较高的档案管理人员被调走,而分配到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大多是生手,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档案的管理过程不知晓,管理意识淡薄,存在着消极、懈怠的情绪。还有一些管理人员,不是因为业务不精就是因为责任心不强,在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方面不够认真,常出现档案不按时立卷归档和未及时移交综合档案室等情况。

3、现代化管理设施较落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计算机信息也逐渐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然而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由于没有及时、充分的认识和发挥先进技术手段的作用,所以没有将计算机技术广泛运用到档案管理中。更有一些单位的档案室的库房建造不规范,并将易燃的杂物堆放在里面,尘土飞扬,空气污浊不堪,档案现代化及档案保护设备配置基本不全。

4、档案检索效率较低。档案检索包括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对于手工检索而言,计算机检索的效率较高,目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采用的仍是手工检索。显然,档案检索的效率和档案的硬件设施具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提高档案检索效率,许多部门专门研发多种检索工具,认为检索效率与检索工具的数量呈正比。然而若是将检索工具设置的太细、过于繁琐,可能会出现搜索档案重叠的情况,反而不利于检索。因此检索效率的提高,在于检索工具的精益求精,而不是数量。

二、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措施

1、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策略

要克服上文中所列举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不足之处,对档案管理进行创新性管理,首先需要事业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转变思想,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从制度上入手,在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加强对档案的有效利用,采用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并选用专业性强、素质过硬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水平,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从业经验,对管理的创新性手段进行了归纳总结:

2、提高认识,完善职责

要使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有条不紊的进行,必须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从制度上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相关职责。事实上,对档案管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但是这种宣传也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机构上。我们要通过宣传,提高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干部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还应该完善档案管理机制,明确各个负责人的相关责任,也可以根据内部机构的设立配备兼职性质的管理人员,在单位建立起一个档案管理的网络,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

3、 培养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

上文提到,档案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要做好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重视人的力量。首先要为单位招纳业务技术过硬的管理人才;其次,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熟悉和处理相关的管理工作。培训内容应该分为两个部分,一要加强其专业领域方面的培训,结合事业单位具体的工作,使理论知识能够与实际工作很好的结合;二要加强对其工作态度的培养,改变以往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工作心态,将激励机制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4、 建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体系

加强对事业单位档案创新性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将计算机技术引入管理过程中,提高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从而使档案管理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必须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强化他们信息化技术操作手段,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完成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和电子化处理。

三、 做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在作为事业单位工作查考依据的同时,也是生产生活的参考资料,最重要的是在单位与职工正当权益的维护中,可作为重要的凭证。另外,它也是提高事业单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因此,它在事业单位管理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是衡量一个单位业绩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每一个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来说,是最主要的任务。若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么就会在事业单位健康发展中埋下隐患。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有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从单位出发,单位领导可以根据所记录的档案,及时、全面的掌握单位的整体情况,据此进行策略调整和制定;从社会各界出发,社会各界可依据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档案,分析事业单位的业绩,分析情况,从而为选择合适机关进行合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也加深了档案管理工作创新与改革的进程。只有勇于探索和尝试,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才能将本单位整体发展的状况和工作成果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来。档案管理工作与单位其他方面管理的有机结合不仅可实现机关单位管理战略,还能提高单位的管理效率。总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能让社会各界对本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形象认识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 杨虹.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34).

管理与创新范文11

【关键词】 管理创新;精益六西格玛;持续改进

一、企业管理创新特点分析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具有系统化的流程,只有持之以恒, 加强组织和管理, 才能提高管理创新的有效性。系统的、持续的企业管理创新活动应具备以下特点。

(1) 高层管理支持和参与企业管理创新活动。(2) 管理创新靠团队合作来完成。(3) 管理创新活动需要创建良好的创新文化。(4) 管理创新活动需要科学的方法。(5) 管理创新活动要有专门的推进机构和推进机制。

因此, 企业应从以上特点出发, 寻求管理创新理念和方法的支持, 并从企业自身特点出发, 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管理创新模式。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和源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六西格玛管理, 作为 20 世纪两个重要的管理创新成果, 是被业界证明为非常有效的企业业务流程改进模式, 两者具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精益六西格玛是六西格玛和精益生产的整合, 已被许多企业实践证明为有效的企业管理创新方法。

二、精益六西格玛管理

(1)精益生产简介。精益方法综合了大量生产与单件生产的优点, 是一种最大限度地消除浪费和降低库存以及缩短生产周期、力求实现低成本准时生产的技术。

(2)六西格玛简介。六西格玛基于统计学的正态分布, 六西格玛质量水平要求百万缺陷机会中的缺陷数不超过 3.4, 但现在六西格玛的概念已完全超出其统计含义, 它不仅是一个质量目标, 更重要的是, 它已成为一种理念、文化和方法体系的集成。

(3)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对于六西格玛与精益生产的比较和整合问题, 已有大量的研究和企业实证。从根本上讲, 六西格玛和精益生产都是旨在实现持续改进和管理创新的活动, 都强调顾客满意与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系统集成, 因此其目的是一致的。在工具层面上, 六西格玛强调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识别问题的根本原因, 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精益生产强调暴露问题, 通过价值流图分析消除浪费和非增值性活动, 实现过程改进, 因此二者在方法上有互补性。从理念和文化层面上讲, 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的实施均需要建立挑战现状、持续创新和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文化氛围, 因此其基本理念和价值观是趋同的。精益六西格玛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不仅能通过六西格玛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增加顾客价值, 同时能利用精益方法减少资本投入、提高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

从技术层面上, 六西格玛和精益生产的整合方式, 虽然学术界和企业实践层面都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但是本质上是基本一致的, 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将精益的工具融入到六西格玛成熟的技术路线中去。

(4)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实施流程。

成功地实施精益六西格玛须从企业战略和经营创新层面进行, 高层领导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参与是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模式成功的关键。首先, 企业要成立高层领导团队作为精益六西格玛推进的倡导机构并由高层领导担任倡导人, 高层领导团队和倡导人须接受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培训, 进而从公司战略和顾客需求出发, 综合利用水平比较和平衡计分卡确定企业的主要改进机会, 并基于改进机会进行利益相关方分析, 以便确认改进机会所涉及的范围。其次, 根据改进机会, 选定精益六西格玛项目团队, 并采用学以致用的方式对其进行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理念和技术培训, 即培训和项目交叉进行, 并通过定期评审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进而取得预期收益。最后, 要对成功完成项目的团队进行表彰, 如授予项目团队队长 “黑带”资格等。当然, 要使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模式成为企业持续改进和创新的机制绝非易事, 其涉及因素很多, 有高层管理方面、文化方面、组织方面、激励制度方面等。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持续改进的模式与方法体系, 有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一是从管理模式上, 精益六西格玛将战略管理和战略执行力有效结合, 通过高层领导的参与和一套精益六西格玛的推进基础架构实现战略实施、流程优化、持续改进、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的效果; 二是从方法本身来讲, 将已有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工具有效集成并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技术路线, 本身就属于集成创新。

三、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创新实施案例

宝钢“六西格玛精益运营”。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钢)在热轧精益生产试点的基础上于 2003 年提出了“六西格玛精益运营”, 将解决“缺陷”和“波动”问题的“六西格玛管理”与解决“浪费”和“速度”问题的“精益运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六西格玛精益运营”改进体系, 这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追求卓越和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

“六西格玛精益运营”体系从四个层面支持了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 ① 宝钢战略目标发展层面; ② 宝钢战略目标贯彻落实层面; ③ 具体达到公司战略目标及各部门业绩指标的行动层面; ④ 建立宝钢“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层面。

宝钢“六西格玛精益运营”从试点到全面实施, 达到了充分挖掘运营系统的各种潜力、加速培养支撑公司持续改善的各类人才、营造全公司追求卓越、科学管理的创新氛围的目的。尤其在变革文化、绩效收益和公司价值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成效。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成果应运而生, 为各大公司带来显著成效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和完善。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具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 企业只有取长补短, 进行有机整合, 最终实现企业的全局整体最优, 才能准时提供令客户完全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适用、实用和有效。企业只有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 在学习精益六西格玛的基础上, 以新思维、新观念和新方法结合企业实际进一步管理创新, 发展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模式,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并为下一个企业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延虎,何桢,高雪峰.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管理的对比与整合[J].工业工程,2006,9(6):1- 4

管理与创新范文12

关键词:图书管管理;管理创新;服务理念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对各行各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国家而言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兴盛繁荣的不竭动力。对一个民族而言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同样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和服务理念创新也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灵魂和主要方向。图书管管理创新和服务理念的创新是在原有图书馆管理体制和服务理念的基础之上,用现在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服务理念和思想优化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使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得到调高,使图书馆向着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因此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要从不同方面加入创新元素,推动创新型图书馆的发展和壮大。针对我国的图书馆管理现状和服务体系,我国现今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要从体制创新和理念创新两大方向努力。

1 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和服务体系

图书馆最重要的作用是服务人民,为国民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国民也是图书馆重要的组成部分,国民对图书需求的不同,就要求图书馆建立与之相对应的体系。所以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体系不仅符合国家以人为本的要求,更是图书馆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在我国很多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制定者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基础。例如当今很多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把图书馆当做一个书籍储藏的地方,没有考虑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阅读需求的变化,所以有很多图书馆只有很多的图书但没有读者,这就造成了图书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建立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可以使图书管适应来自外部环境的激烈竞争。图书馆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可以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从而了解用户的需求,这样可以使图书馆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整合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能力。以人为本的创新和管理体系是当今图书馆建立创新型图书馆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 管理方法创新

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小的集体都需要一个合理的管理方法与之对应,图书馆也是此。一个好的管理方法可以使图书馆更好地发展。图书馆的管理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加入创新元素,改变原有不适合当代图书发展的管理方法,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要,才能更好的体现图书馆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图书馆的管理方法的创新要从非自动化的人工管理转变为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管理;一方面,图书馆要加强与其它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图书馆从非智能到智能管理体系的转变可以极大地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使图书馆拥有更多的阅读途径,开创更多高科技的服务项目,强化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加强与其它图书馆的沟通和联系可以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因为无论图书馆有多少丰富的阅读资源,它都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全部需要。管理方法上的创新是图书馆向高效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3 改变服务理念

在当今社会中,因为观念陈旧许多现实和潜在信息的传递和需求被堵塞,有价值的信息被忽略,因此服务实践的改变需要观念的改变作为基础,服务观念的改变是服务创新思想形成的前提。当今在我国图书馆服务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服务观念陈旧、服务意识不强。受到陈旧服务理念的禁锢,使得图书馆工作者的服务范围仅仅局限在图书馆内部,这样就使图书馆的服务难以满足当今用户多层次、内容多变的需求。针对这种图书馆服务理念陈旧的问题,图书馆应在管理理念上发挥创新带头作用,对图书管理工作者进行服务思想理念教育,改变图书馆内部工作者的服务观念,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对图书馆内部工作者进行服务创新意识的教育,使图书管理工作者树立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图书馆的不同部门之间要消除部门之间的工作范围限制,要有统一服务的全局观念。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不是仅仅涉及单个部门,而是靠图书馆内部各个部门的通力合,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成度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所以图书馆的各个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合作,以最优质的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当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打破陈旧的服务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服务意识和全局意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才能正真的提高。所以改变服务观念,树立创新服务意识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石。

4 利用人才和高新技术结合创新

人才和技术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撑,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兴盛都离不开人才和技术。对于当今图书馆而言,人才和高新技术也是特别重要的。当今评价一个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储存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图书馆的信息数字化自动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建立要依靠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只有当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时才会发挥最大作用,才能使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存储、应用内力以及技术创新力有一个质的提高。所以图书馆的管理应从这两方面努力。第一,图书馆要引进科技人才,对不同的部门要分配不同的技术人员,加强各个部门的技术强度,建立部门内部的技术人员共享制度,使科技人才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第二,图书馆要加强高新科技的研究及应用。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当中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持是建立一个功能完善、性能稳定、具有先进技术的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一个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团队运用高新技术来完成。所以人才和高新技术是图书馆向数字化和创新技术方向发展的两个重要技术支持。图书馆管理只有更多引进高新技术和科技人才并加强高新技术和科技人才的结合,才能使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走向科技创新之路,才能满足新世纪下用户的需要。

5 资源共享联合创新

互利共赢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发展趋势。当今我国的图书馆的发展与管理存在着图书和数据资源单一利用、图书资源存在着地域性,这些都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在21世纪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以图书馆为为主体,按照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的联合图书馆组织是当今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方向。联合图书馆组织要求所有参与其组织的图书馆按照图书馆联合组织制定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实现图书馆的协同管理。这种图书馆联合组织可以弥补单个图书馆资源单一和管理方法单一的缺陷,并且这种联合组织从更大范围上联系知识源、更快的实现知识聚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服务体系。通过联合图书馆组织的资源共享制度和协同管理制度,图书馆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内容的需求,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图书馆的联合组织的协同范围越广、协同层次越高就可以更大限度的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资源共享的创新管理之路是图书馆应对当今激烈的外部竞争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图书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要途径。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在资源共享联合创新中得到最大的体现。走资源共享联合创新之路可以实现图书馆之间的互利共赢,发挥图书馆的最大作用、实现图书馆创新发展的目标。

6 总结

总之,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用户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的管理必定要走上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道路。所以每个图书馆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深化改革,从制度创新、服务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图书馆发展的创新之路。只有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上得到创新,图书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发展壮大,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彦新.论图书馆管理创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21(2):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