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长爱好

特长爱好

时间:2023-05-29 17:44:47

特长爱好范文1

1、我爱好广泛,特长是弹扬琴和文学,在课余时间,我还很经常去体育馆打羽毛球,在乐趣中提高自己的 身体素质。有时还参加各种各样的征文比赛或参加朗诵比赛,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

2、在德育方面,我自觉遵守社会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学习政治课,我懂得了真善美,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集体。有时,我还参加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

3、在生活方面,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作风,为人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拥有良好的处世原则,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

(来源:文章屋网 )

特长爱好范文2

【关键词】特殊儿童;爱心;激励

特殊儿童,有其固有的特殊性。关爱特殊儿童的快乐成长,是每一个特教工作者值得深刻思考的育人课题,也是区域特殊教育的工作方略。

一、用爱心激励特殊儿童的求知欲望

作为特教工作者,应用爱来滋润特殊儿童的心田,用情来维护特殊儿童的尊严,用心来温暖特殊儿童的情感。在育人实践中为他们增添奔向未来的羽翼,探求丰富适时的生活知识,掌握改造命运的生存本领,为未来生活创造生存智慧和条件。

聋哑儿童由于先天的缺陷,致使他们学习成长颇有很大的自主障碍,尤其听障更是探求知识的一大困难。在课堂教学中要用爱心来激励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激励求知渴望的成功和喜悦,激励面对现实的感恩和幸福。在生活中还要关注良好性格的养成与发展,克服孤僻、怪癖、自私、自卑等性格心理。引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诱导钻研、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勤奋、刻苦的学习品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兴趣养成为动力,以爱心活动为抓手,把性格养成实践体验,把知识探求融入游戏,把关爱春霖滋润心田。还要通过德育课例和例会活动等载体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力,使其求知欲和立新人之培养,互为表里,互为统一。同时还要健全科学有效评价机制,激励踊跃投入丰富健康的智育和德育活动,鼓舞积极自觉参加校内外生活技能学习实践活动,并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评价档案袋,进行及时鼓励和表扬。这样,经过勤奋努力与自主实践,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而且在心灵上亦充满了老师和社会的关爱,让他们从内心里感受到跟所有孩子一样,享受社会的美好与幸福。使这些特殊儿童更加充满了生活的乐趣,更加充实了奋进的信心,更加充盈了学习的欲望。

特殊教育的师德要求,还要提高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度。师生的亲和力度,也是教师关爱学生的有效反应,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喜爱某位教师,进而对其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同理学生所喜爱的老师,该老师与其进行思想交流、生活交际以及情感交往等,就能产生良好效果。比如师生的特殊语言交流,虽然教师已掌握了一定的基本交流手语,但学生手语中的许多方言和土语却很难理解准确。就须积极深入学生当中,感知学生的“语言”,感悟学生的“心意”,感受学生的“苦衷”。为取得学生的信任,创造交流条件,奠定感情基础,最终实现特殊教育的成功。师生亲和力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效益的提高、学习欲望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学习活动,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知识,增强了信心。

二、用爱心激励特殊儿童的美好夙愿

耳聋学生是属于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听觉障碍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一系列困难,教育他们成人成才,需要教师付出常人难以体会和理解的艰辛。作为特教工作者,应用全身心的爱,去弥补学生先天的缺陷。世界上最美好的,但并一定是最完美的。听障孩子由于听力的残疾,造成了疑心重、自卑感强、自我封闭、偏狭固执等心理障碍。我们深知,这不是学生的错,而是他们太缺乏对世界的理解,缺乏与社会的交流,缺乏更多的关爱。作为特教工作者就要用自己无私的爱来弥补他们人生的缺憾,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让他们体验到做人的尊严,让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需要培养,更需要呵护。有的听障孩子由于与外界交流的障碍,导致性格上的偏执、孤僻,同学们都不愿意接触她。这就更加需要教师给她一颗温暖的爱心,教导大家主动与她交朋友,经常和她亲近。同学们看到老师那么关心这位学生,也能积极热情和她交往。从此她的性格变的开朗了,学习也变得主动了。

爱心、耐心、细心和真心乃是特殊儿童班主任工作尽责的标尺。我们要勤于思考与探索,在特殊教育长期实践中闯出一条走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子。每位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每位学生都有他的特长处,特殊儿童也不例外。要善于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性格,让每位学生都会得到爱护和关怀,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鼓舞和帮助,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快乐和希望。

三、用爱心激励特殊儿童的健康心灵

特殊儿童优良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德育辛劳过程中,作为一个特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用热心、爱心、信心、恒心付诸实践,让特殊儿童能够同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地成长,享受童年的快乐,享受生活的阳光,享受关爱的温暖。为此,在性格养成育人工作中应时刻用自己爱的行动去感染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爱的师表引领每一位学生。以学生身边的立德典型作为学生效仿的范式,以自主体验实践感受作为学生良好性格养成的标准。教师在自主体验的实践中也是学生学习的表率,不仅用心引导体验感悟,而且细心诱导自主实践。特教老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学生固有美好的心灵,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能够收到良好效果。特殊儿童的是非观念本来就很淡薄,老师若不注重自身的行为修养,就不能成为学生的立德树人之表率,相反倒产生了负面影响之作用。看来,培养特殊儿童健康心灵,老师有其双重的引导作用。一是关爱的引导作用,二是表率的引导作用。关爱的引导,变性格孤僻、自卑为相容、自尊;表率的引导,变夙愿失望、失意为理想、抱负。典范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人师表,感化众生。

特长爱好范文3

关键词: 简奥斯丁 爱玛 电影改编 女性成长

一、引言

《爱玛》问世于1815年,被公认为奥斯汀艺术和思想最成热的一部作品。爱玛也是简・奥斯丁唯一一部以女主角的名字命名的作品。爱玛是一个充满性格缺陷的女主角,她自负、任性、爱嫉妒,初看《爱玛》很多人会质疑这样一个人是否适合当女主角,甚至奥斯丁自己评价说“她是一个除了我自己谁也不会非常喜欢的女主角”。尽管有着种种缺陷,读者到最后都会发现自己已经慢慢爱上这样一个女主角。爱玛对电影改编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爱玛》被改编成很多不同版本的影视剧。这其中最被观众推崇和欢迎、被公认为最符合原著的是1996年英国ITV拍摄的由凯特・贝金赛主演的《爱玛》。在这部影片中,主演凯特・贝金赛以独特的古典气质征服了观众,加上清一色的英国阵容制作班底和优美的配乐,使这部电影成为最受观众好评和最贴近原著的版本。

二、女性成长小说与爱玛

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亦被称做启蒙小说(Novel of Initiation),此概念最初源自德国,是西方近代文学中很常见的一种小说类型,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可视为此类小说最初的代表,之后出现的《大卫・科波非尔》、《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都是成长小说的典型代表。成长小说的“主人公――通常是,但并非总是,一个少年或青年――首次了解到关于世界、现实、社会、民族或个人他或她这一重大的,甚至对其人生有决定意义的真相”。由于当时人们认为女性不具有成长启蒙的可能,因而成长小说最初基本是关于男性主角由幼年或少年至成年、自天真无知至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成长小说强调学习过程,一般从挫折中学习,学会现实地看待世界,学会与人相处,与社会融合,完成个人的定位等,这个学习的过程也是被社会捏塑的过程,可以十分漫长,需要一辈子来完成;也可以十分突然,出现‘顿悟’,达到认识上的某种飞跃”。

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作为成长小说的一种类型,女性成长小说不断发展壮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足轻重到影响深远的过程。尤其近年来女性成长小说研究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研究愈加全面和深入。女性成长小说代表作有《傲慢与偏见》、《爱玛》、《简・爱》、《小妇人》、《紫色》和《绿山墙的安妮》等。本文通过对电影版《爱玛》进行分析,探讨爱玛在成长中的困惑及如何走向成热,对女性成长主题的研究亦不无启示。

三、电影版《爱玛》的成长蜕变

1996年英国ITV出品的电影《爱玛》由英国著名编剧安德鲁・戴维斯执笔。安德鲁・戴维斯曾经改编过几十部名著,其中包括1995年科林・弗斯版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诺桑觉寺》、《名利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等,因此,在改编《爱玛》时,编剧驾轻就熟,为影片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另外,该影片从服装、道具到选角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高度还原了摄政王时期的英国乡村的面貌。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爱玛由英国演员凯特・贝金赛扮演,奈特利先生由马克・斯特朗扮演,凯特的古典气质和马克的绅士风度为影片增加了亮点。因此,该版本的《爱玛》被公认为最接近原著的改编。那么,电影是如何展现女主人公爱玛化茧为蝶的蜕变过程的呢?

1.爱玛的社会成长

爱玛漂亮、聪明,而且家境宽裕,生性乐观,仿佛将上苍美好的恩赐集于一身,在她二十一年的生命里极少有什么事情让她苦恼或者烦心。在小说的开头奥斯丁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爱玛。然而正因为这种情况造就了她高高在上、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性格。她自己不想结婚,却喜欢给人做媒,但总是乱点鸳鸯谱,闹出许多误会,弄巧成拙。她主观臆想地要保护一个叫哈丽埃特的孤女,并替她安排恋爱。哈丽埃特是一个性情温顺的女孩,她顺从地一次又一次地接受了爱玛给她选择的恋爱对象。起初爱玛自以为是地为哈丽埃特安排了当地的牧师埃尔顿先生,但是没有看出埃尔顿真正的目标是爱玛本人。接着爱玛又想撮合弗兰克・丘吉尔和哈丽埃特,而爱玛不知道的是弗兰克已经和简・法费克斯已经秘密订婚。尽管电影中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线索,但是爱玛过于自以为是的性格造就了她在了解人性方面的无知。当真相被揭开,秘密被暴露,爱玛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吸取了教训。最终爱玛和哈丽埃特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伴侣。诚然,爱玛的形象是不完美的,但在凯特・贝金赛的演绎下,这一人物性格中的缺点更突显出人物的真实立体感,让我们最后不自觉地喜欢上这样的女主人公。

2.爱玛的道德成长

电影中有两个不能被忽视的配角,那就是罗伯特・马丁和贝茨小姐。因为这两者让我们看到了爱玛的道德成熟。罗伯特・马丁曾经向哈丽埃特求婚,但是爱玛循循善诱地鼓励哈丽埃特拒绝了他,原因是罗伯特是个农民,爱玛甚至认为到罗伯特家里拜访是件有失身份的事情。爱玛的等级观念让她看不起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最后,在奈特利先生的影响下及爱玛的自我反省下,在影片的结尾爱玛邀请罗伯特来家里做客并且真诚地祝福他和哈丽埃特的婚姻。影片中的另外一个人物贝茨小姐是一个喋喋不休的、贫穷的老姑娘。她很看重爱玛,然而在一次去博克斯山郊游的时候,爱玛当众羞辱了她,认为她说的每句话都非常无聊。爱玛的举动受到了奈特利先生的严厉斥责,后者在爱玛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小说所说的,奈特利先生是唯一一个能看到爱玛身上缺点并且当面指出的人。受到了奈特利先生的严厉斥责,爱玛反省自己,真心悔过,第二天便到贝茨小姐家里拜访以期得到原谅和做出补偿。爱玛从一个世俗的、不会为别人着想的、宠坏了的富家小家蜕变成了一个平等待人、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3.爱玛的心理成长

电影中的另外两个关键人物简・法费克斯和埃尔顿太太对爱玛的成长起到了镜子一样的作用,她们能反射出爱玛的弱点,让爱玛更好地看清自己,并最终获得全面的自我认知。简虽然是个穷苦的孤儿,但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过了爱玛,是个非常优雅的淑女。简本应该成为爱玛很好的陪伴,但是由于嫉妒,爱玛并不喜欢她。简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和褒奖,这让爱玛意识到了自身对待学习浅尝辄止的态度。奈特利先生很欣赏简的才华,在生活上也很照顾简,爱玛的家庭教师泰勒小姐(维斯顿太太)提醒爱玛奈特利对简的可能情感,让爱玛意识到了自己对奈特利先生的真实情感。如果说,简的出现帮助爱玛更好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那么埃尔顿太太则是一个缺点夸大化了的爱玛。埃尔顿太太极度自负,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摆布别人,如她一厢情愿地、不停地替简找家庭教师的职位。埃尔顿太太爱慕虚荣,总是爱炫耀自己的哥哥,也看不起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无论到哪里,她总是希望成为众人的焦点,成为海伯利村的“第一夫人”。她实际上是爱玛的反面教材,让爱玛看清楚了自己的缺点,自我反思,并最终获得了全面的自我认知。

四、结语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爱玛身上的缺点比比皆是,她屡屡犯错,笑话百出。但她勇于反省自己,改正错误,最终蜕变成了一个平等待人、充满爱心的人,并且收获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爱玛这个人物形象虽然在奥斯汀作品中是最不完美的,但爱玛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追求男女平等的婚恋观,对传统文化完美女性形象的叛逆,使得这一最“不完美”的形象更加真实自然,鲜明生动,个性突出。也许电影《爱玛》并不如其他影片中固有的灰姑娘和王子式的童话那般令人心动,浪漫多姿,但在主演凯特・贝金赛的精彩演绎、影片导演缜密的构思及全英国阵容的班底的配合之下,本片还原了一个生动鲜活、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充满独特魅力的人物形象,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原著解读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1]Carl.E.Bain ed.The Norto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M].New York:W.W.Norton&Company.Inc,1981.

[2]孙胜忠.美国成长小说艺术与文化表达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3]朱虹.奥斯丁研究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

[4]简・奥斯丁.孙致礼译.爱玛[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苏珊娜・卡森.王丽亚译.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6]李道新.影视批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本论文为淮北师范大学教研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特长爱好范文4

关键词:简・爱;圆形人物;扁平人物

英国小说家、散文家和文艺评论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在1926秋至1927年春,受聘于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时主持了一个英国文学讲座,并作了题为“小说面面观”的讲演。在这个被评为“二十世纪分析小说艺术的经典之作”的讲演中,他关于小说人物提出了扁平和圆形两种概念,提供了一种人物分析的绝佳视角。

1《简・爱》中的扁平人物

按照福斯特的理论,扁平人物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二是静态的,始终不变的。这种人物类型,在《简・爱》中随处可见,除了简・爱和罗切斯特两个男女主人公之外,其他人物类型都固定为扁平人物。

简・爱的舅妈里德太太,因为丈夫临终的托付,收养了简・爱。但是,她并不喜欢简・爱,甚至是厌恶。“刻毒”、“没有同情心”,这些关键词始终定义着里德太太。里德太太偏爱自己的子女,对简・爱非常刻薄,把年幼的简关进了丈夫死去的大房间里面。里德太太会当着陌生人的面,指控简“身上最大的毛病,一种爱说谎的习性”。这种扁平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光表现在言行举止上,还影响了她的外貌。毋庸置疑,年幼的简・爱是害怕而且讨厌里德太太的。在简・爱长大后,她的表兄约翰・里德挥霍光了家产,而且自杀死亡。里德太太受到严重打击后中风。成年的简・爱清楚地记得里德太太的容貌,但是,时光销蚀了她年幼时的复仇念头,愤怒与厌恶也消散了。她对病榻上的里德太太十分同情,想握手言和。

随着女主简・爱的成长和内心情感的变化,按照一般的猜测,里德太太的扁平人物形象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她有一个可利用的自我转变的扩大为圆形人物的环境。但是,人物本身陷在了她从文本开始的性格设定中,“顽固的本性不是立刻就能感化的,天生的反感也并非轻易就能消除”,因为一句简单却有哲理的话,转变为圆形人物的可能性被抹灭了。里德太太没有改变一直以来对简・爱根深蒂固的厌恶,哪怕情节发展过程中,有过可以转变为圆形人物的萌芽,但是,因为人物自身的选择而放弃了。

与简・爱有着最直接对比的人物是贵族小姐布兰奇・英格拉姆小姐。外貌上,英格拉姆小姐“活脱脱像个月亮女神”,端庄而且多才多艺,充满活力。但是,在简・爱敏锐地观察之后,英格拉姆完全激不起她的嫉妒。因为不值得,英格拉姆小姐的人物形象定义为几个关键词:好卖弄、头脑浮浅、缺乏教养、没有同情。关于英格拉姆小姐的形象描绘,都是作为冷眼旁观者简・爱直接的反面的典型对照。

文本中出现的第二个与简・爱有交集的男性,是沼泽地的牧师约翰・里弗斯。长相俊美内心冷酷和急切的约翰先生,他愿意竭尽全力帮助没有落脚地的简,但是,在冷酷而又焦躁的心境之下,约翰・里弗斯克制自己的感情,放下对奥利弗小姐的热爱,也拒绝了奥利弗小姐对他的好感。

约翰・里弗斯“是个好人”但是“冷酷无情”。他或者纯粹是为了向往优秀伟大的东西,永远不会休息,也不赞成周围的人休息。所以,他要求简・爱以妻子的身份跟他一起去印度传教。在简・爱拒绝做他妻子后,他甚至冷淡对待。这与简・爱的生活态度也是有冲突的,简爱追求人的美德和人生的欢乐,而这与里弗斯格格不入。

文本当中,大多数人物都如同上面列举的几个人物形象一样,都是典型的扁平人物。形形的扁平人物围绕在简・爱的周围,伴随着她的成长。一个个扁平人物自始至终都是单一性格,但是,在简・爱的成长历程和爱情故事发展过程中,他们隐含在故事内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时代背景。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言谈,一个时代的风气和价值评判标准不言而喻。一个女人在社会上要有地位要让人喜爱,首先是钱。没有钱,那么也要拥有“美貌”和“贵族身份”。这些,都是简・爱缺乏的,而她唯一的身份――家庭女教师,恰恰是贵族们不尊重嘲弄的对象。

同时,扁平人物的设计,不光光是为了交代一个角色或者是简・爱的一个社会关系,他们同时对简・爱这一个圆形人物的形成和性格的改变、丰满与逐渐成熟,起到了一个促进的作用。各类扁平人物对比突出丰满了简・爱的形象。简・爱之所以是简・爱,因为她不同于表兄妹乔治亚娜等人,也不同于贵族英格拉姆小姐。更主要的是,简・爱在面对不同的扁平人物时,她的性格有着阶段性的转变和成长。

2《简・爱》中的圆形人物

在《简・爱》中,最主要的两个圆形人物是简・爱和爱德华・罗切斯特。相对的,福斯特的理论中,圆形人物最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动态的,变化的;而是发展的,演变的。

简・爱的每次出场,性格上都出现了点新意,与之前她带给人的感觉是有差异的。情节的发展促使她的性格发生变化,同时,简・爱的每次转变也在推动情节的前进。

童年时期的简・爱生活在盖茨黑德,对于欺辱她的表兄妹逆来顺受,但是,一次的爆发和反抗,便被关到了里德先生去世的房子里面。她看到了镜子中自己的影像,像一个幽灵,瘦小苍白。但是,她“依然热血沸腾,反叛的奴隶那种苦涩情绪依然激励着我”,所以,她的理智告诉她,她经历的一切都是不公的。

这种叛逆的力量一直伴随着简・爱。简・爱同时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她要跟药剂师辩解自己是被人打倒才生病,而不是因为不能和小姐们一起坐马车出去闹别扭。

对自己舅妈里德太太的感情,简・爱曾经说过一段话:我很庆幸你不是我亲戚,今生今世我再也不会叫你舅妈了。长大了我也永远不会来看你,要是有人问起我喜欢不喜欢你,你怎样待我,我会说,一想起你就使我讨厌,我会说,你对我冷酷得到了可耻的地步。[1]

年少时对里德太太的憎恨没有伴随简・爱的一生。这种感情第一次受到影响是在罗沃德碰到好友海伦・彭斯,“耐心忍受只有自己感到痛苦,远比草率行动,产生连累亲朋的恶果要好,更何况《圣经》上嘱咐我们要以德报怨”,“要是你无法避免,那你的职责就是忍受”。这个时候,简・爱的信条是“别人待你好,你待别人也好”。

简・爱没有做到对里德太太以德报怨,但是,在里德太太病倒后,她还是立即动身前往盖茨黑德府。简看着病榻上的里德太太,一度想要握手言和,但是,里德太太对她始终是冷冰冰的而且反感,简先是“感到痛苦,随后感到恼火,最后便感到决心要制服她――不管她的本性和意志如何顽强,我要压倒她”。简・爱从最初的憎恨到后来的宽容以及自尊,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转变。

盖茨黑德府中,两个表姐妹乔治亚娜和伊丽莎,一个刻薄得叫人难以容忍,而另一种鼓噪乏味得可鄙,都因为宽厚的感情不被她们所重视。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在里德太太临终之前,简・爱说出这样子的话便十分合理:“爱我也好,恨我也好,随你便吧,反正你已经彻底得到了我的宽恕。现在请你去请求上帝的宽恕,安息吧。”随着年龄的增大,保守磨难的简・爱由憎恨变得宽容。

简・爱在罗沃德受到校长坦普尔小姐的教诲,并博得她的友谊。坦普尔小姐结了婚离开了罗沃德。她感觉自己与罗沃德有几分像假的感情和联系都消失了。在别人眼中,她似乎是一个懂规矩受本分的人,但是,天性热爱冒险和追求人生真谛,使得简・爱再也不能保持平静,她渴望走出罗沃德,渴望到广阔的世界去。于是,她想到了在报纸上刊登家教广告。这一决定便彻底改变了原本的生活轨迹,简・爱的命运也在这里发生了转折。

新的工作环境,桑菲尔德府里面最先和她联系的是管家费尔法克斯太太。在没有见到费尔法克斯太太时,她以为费尔法克斯太太是桑菲尔德府的女主人,并且决心好好相处。见面之后,简・爱发现她是个可敬的好相处的老妇人。但是,费尔法克斯太太在观察和描绘人的特点方面并不知道如何刻画。所以,在与她的交流当中,简・爱无法进一步不了解罗切斯特先生的个性。这就为两人的见面布下了伏笔,也为罗切斯特先生的出场加强了戏剧性。

文本中有直接的一句话概括费尔法克斯太太,“性格温和,心地善良,受过足够的教育,具有中等智力”,这个在以后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交谈中,费尔法克斯太太理解费力中也可以看得出来。费尔法克斯太太心目中,罗切斯特先生是一个绅士,一个土地所有者,别无其他。并因为罗切斯特对身为家教的简・爱特别关注而焦虑不安,对简・爱旁敲侧击,表明两个人的身份是不相匹配的。与罗切斯特匹配的是贵族小姐英格拉姆小姐。在这样的人物衬托之下,简・爱个性中的骚动不安的东西,便显得尤为难得可贵。

没有人知道除了政治反抗之外,有多少反抗在人世间芸芸众生中酝酿着。一般都认为女人应当平平静静,但女人跟男人有一样的感觉。她们需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也像兄弟们一样需要有用武之地。她们对严厉的束缚,绝对的停滞,都跟男人一样感到痛苦。比她们更享有特权的同类们,只有心胸狭隘者才会说,女人们应当只做做布丁,织织长袜,弹弹钢琴,绣绣布包。[1]

这种性格和思想,决定了简・爱在处理以后发生的种种磨难的态度,也决定了简・爱在面对罗切斯特先生时不卑不亢的态度。简・爱对自己的定位是这样子的,她对待自己的雇主更愿意从深层次上去理解,而不是像费尔法克斯太太理解的那样,只是绅士和土地所有者。

这种个性,在简・爱处境最为艰难的时候也不曾丧失。她流浪到了沼泽地,因为貌似乞丐,而受到仆人汉娜的冷待。所以,她身体恢复后,在厨房的炉火旁,强硬地回复汉娜没有房子或铜子儿并不成了汉娜所说的乞丐,而恰恰是读过很多书的人。

虽然,汉娜没有礼貌地把她当成了乞丐,她还是会称赞汉娜是个忠厚的仆人。但是,她相当严厉地指责汉娜“在一个连条狗都不该撵走的夜晚,把我赶出门外。”这段关于金钱和贫穷的对话,让汉娜尊重简・爱,并知道自己错了。而幼年在盖茨黑德府的简・爱因为周围成年人的影响,对于贫困和金钱却是有着不同的看法的。“对我来说,贫困就是堕落的别名。”

而后来的转变,可能是离开了盖茨黑德府,看不到茅屋门口奶孩子错衣服的女人,也可能是在罗沃德学习的经历,她开始学习绘画和法文,代替了对食物的渴望,使得她“决不会拿贫困的罗沃德去换取终日奢华的盖茨黑德”。

简・爱在面对不同的扁平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中,性格和形象是发展和变化的。扁平人物们构成了一个社会背景,简・爱与扁平人物的冲突,其实是与当时一个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冲突。

《简・爱》中另一个较为明显的圆形人物是罗切斯特先生。与简・爱不同的是,罗切斯特圆形人物的成长不是面对一个个扁平人物形成的,而是在与另一个圆形人物简爱的接触中逐渐形成的。他也有一个性格改变过程。

罗切斯特先生大体中等身材,胸膛很宽。脸庞黝黑,面容严厉,眉毛浓密。青春已逝,但未届中年。两人的初次见面并不愉快,而且,罗切斯特先生是个容易发怒的人。罗切斯特初次见面就对简・爱的画作评价为“思想有些妖气”。他的一出场,便是“变幻无常,粗暴无礼”的。但是,罗切斯特情绪的反复并没有使简・爱生气,因为他的情绪起伏都是与她不相干的原因。

罗切斯特再次召见简・爱是,不那么严厉,更不那么阴沉。而且,他甚至问简・爱自己长得漂亮与否。简・爱直接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也促使罗切斯特重新认识简・爱。人物情感思想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对话来展现。而罗切斯特的性格特征是在简・爱的审视中得到展现的。罗切斯特对自己的外表毫不在乎,高傲地依赖其他内在或外来的特质的力量,来弥补自身魅力的缺陷。简・爱在默默观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被这种自信所吸引。

所以,虽然说,罗切斯特有着不自觉的优越感,但是,两个人相互吸引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有着共同的性格特征“不拘礼节”,并且二人在思想上可以交流。罗切斯特有暗示过“今后我所交往的人和追求的东西与以往的不同了”。并且,和简・爱相同的是,罗切斯特对“轻浮浅薄、唯利是图、冷酷无情、毫无意义”的出轨的情人不再是愤怒,而是厌烦。

在罗切斯特慢慢对简・爱敞开心怀和对简・爱态度逐渐改变的过程中,简对罗切斯特也多了一份理解。而这种理解,恰恰是罗切斯特在其他人身上看不到的。同时,简・爱身上的“品质新鲜健康,没有污渍,没有斑点,这种交往使人复活,催人新生”。

让罗切斯特真正重视简・爱是两次意外。一次是罗切斯特晚上睡觉差点被火烧死,简・爱冷静机智地救下了他;另一次是梅森先生在疯女人的屋里手上,简・爱协助罗切斯特将他在天亮之前,宾客们醒来之前,安全送出。过程中,简・爱显示出的冷静、机智、配合和不多好奇的种种品质让罗切斯特对她全然信任。简・爱身上有种超越美的力量。

在这些事件之后,罗切斯特已经不再是最开始的易怒冷漠的上司,而是简・爱惹怒后可以抚慰的情人。更大的转变是,罗切斯特对简・爱的改变,还在于,他甚至让众人误会自己要去英格拉姆小姐,逼得简・爱对他倾诉自己真正的情感。

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我们两人穿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1]

简・爱想从罗切斯特那里寻求尊重,同时,她教会罗切斯特学会如何尊重人。人格的独立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爱情,又恰恰是罗切斯特所期望寻得的感情。

如果说简・爱对罗切斯特形象地推进与转变,是从内部出发的话,那么,这个强势的圆形人物形象,最剧烈的一次转变,自然是桑菲尔德府发生了火灾,罗切斯特先生变得残疾了之后。这个是一个故事情节上的外部推动。意外发生之后,罗切斯特瞎了眼睛,瘸了一条腿。与简・爱在一起的优越感早已不复存在,而是担心简・爱随时会离他而去。但是,二人最终达到了和谐幸福的状态,“他同我推心置腹,我同他无话不谈。我们的性格完全投投合,结果彼此心心相印”。

在罗切斯特这一圆形人物的发展过程中,故事情节得到了推进。故事的主题,也包含在了简爱的性格形成和人物发展饱满的过程当中。

3结语

在《简・爱》中,众多扁平人物的塑造,把隐藏在文本之中的社会时代背景交代地很清楚。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言谈,一个时代的风气和价值评判标准不言而喻。同时,扁平人物对简・爱这一个圆形人物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一个促进的作用。简・爱的圆形人物形象是在与一个个扁平人物的接触中发展起来的。另一个圆形人物罗切斯特的成长是在与简・爱这一圆形人物的互动与接触中发生。扁平人物可以发展成为圆形,圆形人物也可以通过扁平和圆形形成。《简・爱》的情节,在人物形象发展中得到推进,故事的主题也得到了彰显。

参考文献:

特长爱好范文5

关键词:特殊学生 爱心 细心 恒心 团队力量

“啊、哦……”伴随着一声声奇怪的尖叫声,一五、六岁男孩赤着脚、流着口水疯子一样冲进了会议室,后面紧跟一位女教师在后面把孩子抱了起来,小男孩扭过身子用双手在老师脸上、胳膊上乱抓、乱打。我脑子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国外也有像我们学校夏晨玺一样的特殊学生。这是我在英国的University of Cambridge公办小学看到的场景,当时我们培训团一行正在倾听该小学校长介绍学校概况和有关英国教育体制问题。都说国外的月亮是圆的,我心存好奇,看看英国这样的公办学校是如何对待特殊学生的,于是我迫不及待地问了校长几个问题。听了校长的回答,又与那位陪伴了孩子一个多小时的女教师作了深入交流,感觉在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和教学问题上,收获颇丰:

问题一:遇到这样的特殊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都很棘手,班上有了特殊学生,班主任还勉强压得住,任课教师会因这特殊学生焦头烂额,甚至于恐惧上这个班的课。贵校的管理层是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的?

回答:首先和家长联系,了解这位特殊学生主要是哪方面的问题(如智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生理健康问题、家庭影响、叛逆期等),行政讨论关于这特殊学生教育教学方案,告知全体教职员工学校有这样一位特殊学生,并全体总动员,让全体教职工像爱自己孩子一样爱这样的特殊学生。

认识一:爱心

正如《学记》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只有通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多与他们促膝谈心,沟通思想,多对他们的学习、身体和生活全面了解、关爱,做他们的知心人、贴心人,才能深入他们内心世界,让心与心拉得更近。然后用爱心,抚慰其心灵的创伤。

顾名思义,身为教师的我们要用爱心去爱每一个学生,要用教师的关爱去浇灌学生,用爱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满足他们的感情需要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才能建立起友谊互信的桥梁。对待特殊学生,教师更要用爱心去宽容理解学生的缺点,去引导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发扬优点。在对待特殊学生的教育中,教师要显示出更高的修养层次,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学习榜样。

问题二:对待特殊学生,贵校有没有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做法?

回答:对待这些特殊学生有专门的成长记录袋,记录非常详细,包括在学校的用餐、学习、生活自理上的点滴进步等,及时的鼓励、激励,以求得特殊学生进步能最大化。

认识二:细心

魏书生曾经说过:“人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人的胸怀比天空更广阔。”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信奉的是: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要尽力、细心读懂每一幅画卷。

这些特殊学生就像那一幅幅意境深远而飘渺的水墨画,只有细琢才能领会这画卷的深意。那么要如何读懂这画卷?可能我们老师在特殊学生身上要加倍的细心,关注他的一言一行,发现他的点滴进步,让鼓励伴随他成长。而不是他平静时,将他遗忘;等他发作时,就怨天尤人。

问题三:天天面对这样的特殊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所有参与人员付出更多的辛劳,那么学校对负责该特殊学生的管理层也好,班主任、任课教师也好,有没有奖励制度?

回答:学校会将该特殊学生的情况向教育部门申报,并申请一些特殊基金,对负责管理层和班主任、教师进行周期性的考核和奖励,以肯定教师的付出,激励教师对待特殊学生要持之以恒。

认识三:恒心

爱迪生曾说过:伟大人物的最明显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对待特殊学生要秉着不放弃、不嫌弃的正确态度,做到爱心感人,耐心雕琢,细心教导,再有持之以恒的决心,相信特殊学生终究一天会华丽转身。

问题四:对这样的特殊学生,沟通非常困难,一次可以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博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感化他,对于反复犯错,班主任、任课教师一是精力不够,二也会情绪化。学校如何处理这问题?

回答:遇到特殊学生发作期间,管理层分时间段对该生进行管理和教育。那校长笑着说“刚那女教师是我们的教务主任,我一会儿和你们介绍完,就由我去陪那可怜的小家伙了”。

认识四:团队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他认为,不了解孩子就谈不上教育,真正教育者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学生,要有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教师必须耐心了解孩子身心的发展,了解他的思想状况,了解他的兴趣爱好。他要求教师要了解孩子的长处和弱点,理解孩子的思想和内心的感受,小心翼翼地接触孩子的心灵。

由于特殊学生本身的原因,加上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影响,导致特殊学生在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就如同一艘轮船正在朝我们所期望的方向航行时,忽然偏离航线。这时,教师需要发挥其重要性,而不是急躁。修补损坏的零件,重新扬帆起航。要知道学生也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彻底觉悟,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正如我们学校“璞”文化的精髓,任何一块美玉都不是浑然天成的,它需要被开采、原石在经过雕刻家之手精心雕琢,才形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而学生就犹如那一块块晶莹剔透的原石,教师则是那雕刻师,用耐心去精心雕琢,每一个学生都会是那灵动的玉器,散发出温润的光泽。对待特殊学生更是要发挥团队的力量,用集体的爱去呵护他们。

在我看来,中英教育没有优劣之分没有谁学谁的问题,应该是各有所长互相借鉴。这次去英培训收获之一就是对如何对待特殊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每个学生都应该用心来了解,用心来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爱心是学生成长的动力,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是照亮学生未来的灯塔。我相信有爱的教育定会有成效。有人说:“要给人阳光,你心中必须有太阳。”让我们多多的聚积爱心,然后把更多的爱心倾注在这些特殊学生身上,用特别的爱为这群“特殊学生”撑起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特长爱好范文6

一只水桶的大小取决于长板与短板,而其容量的大小则取决于短板,短板长其容量增,短板缩其容量降。一个班级的好坏取决于优等生与特殊生,优等生是指那些讲文明、讲礼貌、善学习、会思考的学生,他们引领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是班级的“长板”;而特殊生是指那些不守纪律、言行不美、品德欠佳、成绩较差的学生,是班级的“短板”,他们在一个班级中人数不多,比例不大,但它们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因此,一个班级秩序的好坏、成绩的良差、班风的优劣取决于所谓“短板”的特殊生。而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如何克服班级“短板”,弥补不足,培养一个团结友爱、文明向上的班集体呢?

一、用爱心融洽师生关系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好的教育方法一定是扎根在爱的土壤里。爱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一位教师只有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对象无私的爱,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中去,才可能创造出优异的成绩。对于特殊生来说,更需要老师倾注一片爱心,需要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用爱去感化他们。如果对他们除了冷眼相对就是批评指责,就会伤害他们的自信和自尊,而且会在他们心灵深处印上恨的阴影。这种情绪一旦产生,即使花再大的力气教育转化,也很难奏效。只有用爱心才能解开疙瘩、消除隔阂,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特殊生。除了要了解他们的年龄、学习、性格特点外,还要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以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找出恰当的问题解决方法;其次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真心与特殊生交朋友,而不要总是居高临下,把自己摆在领导者的位置上,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第三要理解、信任特殊生并尊重他们。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任,而特殊生往往具有自卑、自暴自弃心理,他们通常缺乏集体荣誉感,对一切事物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然而,他们又最看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自己正确的了解和评价。对于这些学生,要从多方面关心、帮助他们,给他们以更多的赞许、鼓励与表扬,给他们以信任与尊重,发现他们有了错误,不要轻易揭短,更不要当众批评,而是要耐心倾听他的看法与想法,这样可以使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在自尊心不受到伤害的同时,增强自信心,激起他们争取和保持荣誉的意志和行为。

二、用爱心呼唤师生真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备的基本品质,成功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学生的健康成长,关键是要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热情与关爱的班集体,拥有一个充满爱心与真诚的班主任,这样学生会处处体会到温暖,时时体会到真情。一个班级是一个集体,更是一个家,班上每个学生都与班主任有一份牵挂、一份亲情,爱是老师人格力量的核心。班主任只有把爱心奉献给全体学生,以人为本,无私奉献,教育才会展现出惊人的魅力。马克思说:“只有用爱才能交换爱,只有用信任才能交换信任。”一个班主任老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理解和爱戴,要在学生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就要用爱心与他们建立师生情谊。当今中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强,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对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关爱,更希望老师能蹲下身来与他们交往,做思想上能交流、志趣上较相投的朋友。尤其是同特殊生谈心时态度更要和悦诚恳,推心置腹,耐心疏导,用爱心与真情来引发他们的共鸣,要善于发现并放大他们的优点,弱化并淡化它们的缺点,使他们逐步克服偏激心理,扬长避短,鼓起勇气,不断进步。

三、用爱心实现师生双赢

爱则师生双赢,恨则两败俱伤。用爱心对待学生,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班主任高效工作、快乐工作的需要,一个富有爱心的班主任,既造福于学生,又造福于自己。正如某首歌唱道“爱你就等于爱自己”。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程度的学生,表现突出的是优等生和特殊生,班主任往往把优等生视为掌中宝,而对特殊生不够耐心甚至放弃。要知道,他们都是班级的一员,他们的人生道路都从此经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特殊生也有过人之处,此处不发光自有闪光处,其潜能未激发,其优点未显现。就因材施教而言,对特殊生更应该宽爱一分、厚爱一层,把“恨”铁不成钢转化为“爱”铁能成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纪、导之以行,使其得到最真切的爱心教育。中国的古圣先贤说:亲其师,信其道。当你的爱心得到学生的理解,你的言行得到学生的信任,你的工作得到学生的支持时,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班风和顺、文明向上的班级就诞生了。在你为学生赢得一片蓝天时,作为班主任你的心情同样会很舒畅。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班主任是学生的主心骨,更是班级的灵魂,在发挥“长板”优势的同时,更要用爱心去弥补“短板”的不足,使其竞相发展,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个班风纯正、昂扬奋进的班集体。

(责任编校:蓉莞)

特长爱好范文7

我的儿子布莱特今年才9岁,却是一个多情种子。

一年夏天,他的班里来了一个中国小女孩。过了一个多月,小布莱特竟然宣称他爱上了这个女孩。他总是找机会向人家献殷勤。送人家动画片光碟、贺卡,在贺卡上抄录他认为很优美的表达爱情的句子。女孩的家比我家距离学校近得多,但方向相反,他也很乐意多跑路送她回家。

德国小女孩得知有人爱她,会很得意,而中国小女孩却会因此讨厌他。布莱特曾经问我,那个女孩说他是“神经病”,他不知道这是接受还是拒绝他的示爱。

有一天,事情终于明朗化了。那天那个女孩没来上学,布莱特跑到她家去找她,却被拒之门外。他跑回学校,哭着找到老师请假,说这个中国小女孩没来上课使他很痛苦,他没有上课的心情,要回家。

布莱特的老师准了他的假,“好,我相信你会有一个好心情的。”还告诉他,那个女孩是随家长度假去了,然后请来校工把他送回了家。

布莱特回到家,很伤心地对我说,我一定要和这个中国小女孩结婚。

我问他:“她可爱吗?”

“当然。她的头发真黑,她还会跳很美的舞蹈。只是,她的德语不够流利。”

“好啊,你打算什么时候跟她结婚?”我不动声色地问道。

“只要教堂的神父允许,越快越好。”他急切地说。

我告诉他:“只要那个中国小女孩愿意和你结婚,神父也没有干涉的权力。但是,结婚要有礼服,有婚纱,有戒指,还要有自己居住的房子。想让妻子过得快乐,还要有花园,有自己的汽车等等。所以,你要先上学,拿到博士文凭,找到好工作,拿到自己的薪水,才能得到这一切。”

“那我从现在起就去做工挣钱。”他激动地说。

“可以呀。”我为他算了一笔账,“假如你从现在起每天给人家剪修4个小时的草坪,可以拿到1马克,干10年才够买一枚结婚钻戒。而你如果认真读书,10年后拿到博士学位,3个月的薪水就可以买到同样的钻戒。”

他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急切地说:“好,我回学校上课吧。”

可是没多久,他又对我说:“我不爱她了。”

原来,他把我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那个中国小女孩,而她愤怒地说我也是一个“神经病”。他很生气地说:“她把我们都说成是‘神经病’,她太不可爱了。”

后来,他又说爱上了那个17岁的送牛奶的女工,因为她送奶时满脸通红的样子非常可爱。我明确地告诉他:“你是小孩子,人家不爱你。”

“我没长大就没有人爱我吗?”他不解地问道。

“没长大的孩子有父母爱他,也有小朋友爱他,这种爱可以使他得到快乐,可以自由自在地玩。长成大人要结婚的那种爱就不一样了,就像爸爸和妈妈,要工作,要挣钱,要能给孩子买得起玩具,孩子生病时要有钱给他医治……”

小布莱特似有所悟。

后来,他说他又爱上了一位会弹钢琴的同校小女孩。但这次他非常认真地说:“我一定要等到将来能送她一架钢琴时再对她说。”

我说:“好。你应该把这个想法记在日记里。”

我没有问他是否真的记了日记,反正后来他再也没有提起过那个女孩,一定是又“另有所爱”了。

特长爱好范文8

接触《简爱》,可能要追溯到大学课程了,学习《外国文学史》需要每一位中文系学子读不少外国文学作品。在众多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我偏爱的有几部,像《复活》、《红与黑》、《简爱》等,而《简爱》留给我一个清晰的女性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激起了我内心强烈的共鸣。因为喜欢,我把《简爱》买回了家,尽管已从学校图书馆借阅过;因为喜欢,我又专门去看了《简爱》的电影;因为喜欢,我还专门去音像店购买了电影对白,至今还会偶尔聆听简爱的大胆表白……是的,曾经,深深地为“简爱”着迷。

首先,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生平让我唏嘘不已,也感叹19世纪的英国不平等的男女待遇。夏洛蒂1816年4月21日出生,5岁时母亲因癌症病逝,从此由阿姨照顾,在女子教会学校呆过一年,担任过教师及家庭女教师,出版诗集因世俗偏见不得已用笔名,到《简爱》大成功之后才开始参加高贵的社交圈。

文学来源于生活,文学又高于生活。在夏洛蒂的生平中,我们已捕捉到简·爱的影子。虽然生活于贫困中,却始终追求生命中的美好。于是,在简·爱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其强烈的自尊心,一种坚定不够地光明,圣洁、美好生活的精神。

为“简·爱”着迷,是因为这个人物。简·爱生存于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舅妈嫌弃,表史娣视与侮辱,从小身心倍备践踏,终于逃离姨妈家的阴冷,却又陷入到一个比姨母家强不了多少的桑伍德学校,幸好出现了一双善良的手,慰藉了简·爱抓冷的心,只是好景不长,恶劣的学校条件又带走了仅有的温情。卑微的简爱在一次次的打击中坚强起来,勇敢起来。终于小简爱长了了,应征了罗切斯特的家庭教师却陷入了对罗切斯特的爱恋。简爱虽只是出自卑微的家庭女教师,却敢于向地位尊贵的罗切斯特先生大胆告白;获得了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却不愿屈尊为情妇决然离去,而获知罗切斯特已孤苦一个且已残疾,却一心毫不迟疑地投入其怀抱,勇敢与之结合。是的,这一个女性,虽出身卑微,长相普通,却是爱的勇敢者,爱的自尊者。

为“简·爱着迷,是震撼于那一声声激情的控诉:“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我也会的,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象现在我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样!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站在上帝面前”!试问,在当时19世纪的英国,男女的不平等待遇司空见惯,而简·爱第一个大胆地表示要平等地追求爱情,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读着这一句句从心底迸发的宣告,似乎也感染到简·爱的几分愤慨:人生而平等,我必须,我也可以平等地追求爱。

为简·爱“着迷,是震惊于简对爱的痴迷、执著。简离开罗切斯特先生之后,获得了其叔的遗产,生活状况改善很多,且拥有了亲情,友情甚至新的感情,但内心对罗切斯特先生强烈的情感让她感知到了罗切斯特先生的呼唤(作者这一安排,充分表现了简对罗切斯先生爱之深),从而舍下一切直奔庄园只为了解罗切斯特现状,当得知罗切斯特先生为救火已成残疾又马不停蹄前往,相爱的人终于敞开心扉接受对方。简始终对爱执著,不因罗切斯特的富有尊贵迁就趋从,不因罗切斯特先生的贫穷,残疾而舍充逃离,她有着坚贞的纯洁的爱情。这样的情感,恐怕非我们这些伙食男女所有吧?

所有的着迷,依托的是作者的巧思,正是夏洛蒂成功地将自我的经历表现为一幅幅细腻的画面,才在我们面前浮现出一个个清晰的人物。好的作品离不开生活,好的人物离不开人的思想。

特长爱好范文9

我一直都不怀疑自己的特长。

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我自以为自己能写得一手好字,下得一手好棋,绘得一手好画,弹得一手好吉他,“琴棋书画”的基本特长标准我都具备。甚至我也炒得一手好菜,看来生活特长我也不赖。记得刚当班主任时,我能在两天之内叫出全班80多人的名字,说有记忆特长恐怕也不为过。

然而当女儿问起我“奶奶最喜欢吃什么”这样一个简单而现实的问题时,我却没有了底气。我一方面为读高中的女儿能关心奶奶而高兴,一方面为自己作为儿子竟不能清楚地记得母亲到底喜欢吃什么而羞愧。但我不能带这个“不孝”的头,我只好胡乱地说“橘子罐头”。语气坚定,令人深信不疑。其实,我很内疚,很胆怯,很心虚。几十年来,我一贯都是被冠以“孝子”的名号的,而今我竟不能记起母亲到底喜欢吃什么。我清楚地记得,母亲记得我们所有兄弟姐妹的生日,母亲也记得所有儿媳、女婿的生日,记得所有孙辈最喜欢吃什么……我突然觉得,似乎天底下的所有母亲都是具有记忆特长的人。这种特长就是一种爱的特长,而“爱”说到底就是“记得”,扎扎实实地记得,真心实意地记得。我突然觉得震撼,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天天教育学生要有孝心,要学会感恩,而如今我感到自己也是如此缺乏特长,尤其是这种爱的记忆的特长。

我完全应该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恭恭敬敬地坐下来,在感恩与孝顺的人生大主题面前,都发自内心地反省一下我们共同存在的缺失。也许生活中我们都觉得自己并不缺乏对父母的爱,也许我们也确实做过许多孝顺的桩桩件件。但我们往往缺少一种刻骨铭心的爱的记忆,也许父母需要的恰恰是我们对他们爱的铭记,不是空洞的许诺,不是肤浅的应付,而是细节化的刻骨铭心地记住父母最喜欢的点点滴滴。我们都不应该遗憾地让最美好的亲情渐渐消失在风化的模糊记忆里,让最抚慰父母的行动迷失在物化的表象里,让最感动父母的点滴消逝在淡漠的遗忘里。

我们所有人都应该从心底对自己说:人生的特长千千万,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特长缺失,而孝顺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爱的特长。

(责任编校

筑彭益)

特长爱好范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我”做起,切实为特殊群体儿童创造一个良好地生活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主题口号:“爱心守护    亲情永驻”

三、活动对象:各中小学特殊群体未成年人

四、目的意义

本次关爱活动以帮助“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帮扶“特殊儿童”弥补感情缺失为目标,以全校全员参与关爱“特殊儿童”为重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更深入地了解特殊儿童的需求,为其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构建学校、社会合力共育的模式,让这些孩子充分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五、活动安排

1、各校组建一支“关爱特殊群体儿童”志愿者服务队。

2、发放一份“关爱特殊群体儿童”倡议书。让全校师生共同关心、关注、关爱特殊儿童,努力为特殊儿童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

3、召开一次“关爱特殊群体儿童”座谈会。切实了解特殊群体儿童的内心需求,为这些孩子办些实事。

4、针对特殊群体儿童开展一次作业辅导、一次兴趣活动、一次两地书亲子情活动。

六、活动报送材料要求:

1、各校报送“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服务队名单一份。

2、“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座谈会、一次作业辅导、一次兴趣活动以及两地书亲子情活动只报送图片资料,图片下请附上文字说明。

特长爱好范文11

摘 要:教育是源自于爱的。要想教育好学生,我们就要用全身心的爱主动去付出,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理智科学地关心学生的成长,发现他们点滴的进步,欣赏他们的爱好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总之,我们只有用心关爱学生,才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教育 爱心 老师 学生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身为一名教师,或许你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绞尽脑汁,认真备课,满怀期望地给学生上课时,有时却发现他们漫不经心,情绪并不高涨;当我们费尽口舌,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完道理后,却又发现有些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早已将我们的话语置之脑后……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努力化为乌有,让我们爱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爱的回报呢?

有人说教师是“托起明天太阳的人”,这个比喻非常恰当。教育源自于爱,它需要我们用全部的爱去阐释这“托”的真正含义。我们要学会用爱打开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走上健康成长的康庄大道。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去关爱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我觉得一定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师爱要真诚主动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师爱博大而又深沉,纯洁而又高尚。我们只有真心关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慢慢走进他们的心灵,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求;才能赢得学生的理解爱戴,得到他们的尊重热爱;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地展开教学;才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地接受教育,奋发向上。

人们常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教师,就是要学会无条件地关爱别人的孩子,以“神”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我们的浓浓关爱中幸福快乐地成长。

二、师爱要平等全面

每位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不管他们的表现孰优孰劣,学习是好是坏。虽然我们没有权利挑选班里的学生,但是我们有义务对他们施以平等的关爱。我们决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审视他们,因为如果那样,就会伤害学生的心灵,不利于我们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所以有些教师教学时往往只会“抓两头、促中间”。这样班里两头的学生,尤其是学习表现拔尖的学生,就获得了教师相对多的爱;而大部分的中等生则被遗忘,就像沉默的羔羊,成了教室里阴暗的半边天。长此以往,必将使他们心理蒙上阴影,情感变得失落。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平等地关爱班里每一位学生,用我们的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我们的真心朋友。

三、师爱要理智科学

我们关爱学生,但不能溺爱,一定要注意尺度分寸,注意适度恰当。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并适时地加以引导教育。他们的优点进步,我们要及时表扬,号召周围同学虚心学习借鉴;他们的缺点不足,我们则要注意从正面加强引导,及时地帮助他们改正过来。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其实这些话也适用于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宽严适度的原则,让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成为正义的守护者,成为他们学习成长过程中可以依靠的坚强后盾。

但是,我们对学生的爱,又有多少、深浅之分,它常常取决于我们不同教师在不同时间的心理态度。那么,怎样做才能保证我们爱不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呢?我觉得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教师要学会细心地发现

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当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自己智能和性格的人的时候,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所不同,他们的喜好特长也各不相同。我们关心爱护学生,就要时刻注意他们外在的举动表现,就要处处留心他们内在的思想情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或许这就是我们教师细心教育学生最恰当的比喻。师爱如同和煦的春风,无声拂掠过学生的心灵;师爱如同蒙蒙的细雨,悄然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我们要细心地发现学生的每一项特长,每一处优点;洞察他们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我们要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因势利导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向上地成长。

二、教师要能够学会欣赏

虽然我们的学生年纪还小,不太成熟,但他们却有着我们成人不可多得的优点:他们不会老气横秋、死气沉沉,有的是风华正茂的积极勇敢;他们不会顽固不化、因循守旧,有的是意气风发的灵活创新;他们没有太多的人情世故、老道圆滑,有的是青春年少的单纯自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时我们老师在某一方面的欠缺,也可能正好就是学生的优点特长。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欣赏他们的优点特长,让他们在我们教师欣赏的目光下均衡地享受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让他们在我们缕缕春风的吹拂下,扬起生活的风帆,劈波斩浪驶向美好的彼岸。

三、教师要懂得激励期待

我一直坚信:学生的潜力是最大的,我们教师一定要懂得如何去发掘。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一定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以期待和激励,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激发他们进取的勇气。相信吧,只要我们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就一定能够还给我们无限的惊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我们的爱不会付诸东流,相信我们平淡的生活一样能够演绎出多姿多彩。我们只要真正做到了爱我所爱,就一定能够赢得学生的真心,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心理分析》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年5月第1版 

2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 

3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

特长爱好范文12

关键词:真挚 耐心 平等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168-01

陶行知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坚定地践行着“爱”的探索,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爱戴与敬仰。爱学生是教师从业之本,育人之根。由此我认识到,教师对学生应该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能否爱一个特殊学生才是对我们的最大的考验,而这也正是教师的天职。所以我觉得老师对特殊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这些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从而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我以陶先生为榜样,让“爱”引领自己的教师生涯,始终对学生倾满满腔的情和爱,平凡的教育同样会变得多姿多彩。那么,做为一名人民教师,如何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每一名学生,尤其是特殊学生呢?下面我就自己六年的教学,三年的班主任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 以真挚的爱成就学生的理想

陶行知不仅自己有奉献之心,而且反复强调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要有奉献之心。他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思想一直被我记在心里,所以我在这七年的教育教学中始终以其“爱满天下”的格言,去爱每一名学生。

记得有一年我带初二年级,班里有一位成绩既优秀,又懂事的女学生。可她没有妈妈,爸爸又长期在外打工,她只有带着上小学的妹妹在家生活,开学时,她没来报到。我很着急,就找到班上和她同村的学生一起去她家找。当时它正在家洗衣服,我和她打了招呼后,蹲下来帮她一起洗衣服,一边洗一边和她聊。她当时哭着对我说,她的理想是上大学,找工作,挣钱养家,让爸爸妹妹过好日子。但是家里穷,负担不起学费了,她打算打工挣钱供妹妹上学。多懂事的孩子啊,当时我对自己说一定不能让她辍学,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她完成学业,实现她的理想。最后在我的劝说下终于答应来上学了。紧接着我在班级中举行一次募捐活动,讲了她的特殊情况后,带头捐了一百块钱,然后我们班所有的学生都行动了起来,献出了自己的一片爱心,最后总计捐了有五百多元钱。钱虽不多,却解决这个学生的生活问题。后来我又带着她到校长室,把她的情况告诉了校长,最后学校给她减免了所有的费用。通过这次爱的活动,我们班所有的学生更友好了,我们的班集体变得更加团结了。后来我对这位特殊学生的生活、学习更加的关注,经常从家里带点零食给她,以前穿过的旧衣服也送给她穿,课后给他加餐,补课。就这样她的学习成绩更好了,人也变得开朗了。现在已经上高二年级了,我们经常写信交流,成了知心朋友。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只有在学生面前率先垂范,树立良好的“人师”形象,这样才能深深地影响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接受老师、信任老师乃至崇敬老师,“教育”才能得到良好的实施。我深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道理。

2 用耐心让学生创造奇迹

今年我的班级中有一位男学生,他情况比较特殊。今年已经二十岁了,智商较一般孩子低,他的父母想让他多受点教育,就把他送到中学来了。刚开学的第一天上课,我让他到黑板上写生词,这时下面的学生都笑了,我很纳闷同学们为什么笑,当我转脸看看他才明白,他反应有些迟钝,写字很慢,但写得很认真,一丝不苟,虽然有的字写错了。下面的学生仍在笑,他却依然如故。看到这样的情况后,我迅速制止了下面学生笑,走到黑板前让他停下来,告诉他字写错了,接着我在黑板上写下正确的生字,告诉他每一笔该怎么写。我教完以后,让他再把正确的写一遍,可是他写着写着又错了,接着我就一笔一笔的写,让他跟着学。当时看着他认真专注的神情,我的心顿时受到了触动,下面的学生看到我耐心地教着,他认真地学着,就变得静悄悄的,最后他终于会写了。看着他带着骄傲的笑容走上座位,我的心里也是特别的高兴,觉得特有成就感。后来他上我的每节课都会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虽然大多数都是不正确的,虽然成绩都是排在班级最后,但是每次都会有一点进步。每当考完试,我都会在班级里表扬他,也以此来教育其他学生向他学习。每次夸奖他的时候,我都会用充满鼓励的眼神望着他,而回报我的仍然是他那认真骄傲的眼神。在我的耐心教导下,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他出乎意料的语文考了七十多分,真是创造了奇迹。当时全班同学都自觉的鼓起掌来,为他喝彩。实践证明: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爱一个“特殊学生”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考验,教师的责任就是教好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身心全面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特殊学生身上,真诚的关爱这些学生,要非常耐心的帮助他们。我坚信老师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这些幼稚的花朵定会结出令人欣喜的硕果。

3 把平等的爱渗入到学生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