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

时间:2023-05-15 15:20:52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范文1

一、华为“云、管、端”,助力教育信息化

云:华为为教育客户提供存储、服务器、数据中心、桌面云等全系列IT产品。云操作系统(Fusionsphere)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性价比业界最佳,能够实现端到端软硬件垂直优化,兼容多家虚拟化引擎和硬件,从而满足解决教育资源集中建设、总校与分校之间IT资源共享需求;融合一体机(FusionCube)实现了计算存储真正融合,内置高性能内部交换网络,完美支撑高性能科研计算、云存储、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应用;云桌面(FusionAccess)是端到端优化整合的桌面云,具有端到端系统化的安全设计、丰富的接入认证方式,低带宽,高网络容忍度,音视频优化,GPU直通的卓越体验,是校园办公协同、计算机上机室、电子评卷、多媒体教学等的最佳选择。

分布式数据中心(DC2)不仅可以大大提高IT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实现数据中心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统一管理、数据中心之间的容灾和备份。微型数据中心(MicroDC)将网络、计算、存储、安全、语音通信、远程管理集成在标准机柜中,实现3小时安装、1天上线敏捷部署,满足中小学、院系的IT信息化建设需求。

管:华为致力于面向教育客户提供全场景的网络承载及安全解决方案,包括光传输、骨干路由器、企业出口路由器、防火墙、流量整形、行为监管、多业务网关、园区及数据中心交换机、无线WLAN、XPON接入等产品。在CERNET骨干网、区域教育云网络、校园网精细化运营、无线校园、职教及普教校园网等多个场景均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及实际应用。

端:华为面向移动学习提供系列化MediaPad、面向校园安全的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面向协同办公提供的高清视频会议终端及客户端软件平台。基于需求深度定制的平板电脑课取代课桌上的书本和学生肩上的书包,成为电子书包,助力智慧课堂的各类教学应用。高清摄像头的全高清全智能保障校园安全。而高清的视频会议终端使得远程教学成为可能,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化,使得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用优质老师的面对面辅导。

二、华为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助力教育信息化

顺应第四波教育信息化建设浪潮的发展趋势,以“网筑数字校园,云播智慧教育”为核心理念,华为凭借在教育行业多年的深耕、对校园客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在整合“云、管、端”ICT产品基础之上,推出“智慧教育云”、“智慧校园”、“智慧云课堂”、“移动书包”四层次的智慧教育ICT解决方案。

智慧教育云解决方案:以华为服务器、存储、网络、云操作系统、数据中心为基础,集成业界领先的教育软件供应商,构建一个整体的、可部署的教育云数据中心、教育云网络解决方案,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让更高效的教育管理服务成为可能。

智慧校园解决方案:以万兆校园骨干网络为核心,提供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覆盖、泛在无线宽带、校园精细化运营、校园网络泛在安全、IPv4/IPv6平滑演进、校园网络可视化管理中心、校园安全视频监控、校园网络及能耗节能管理、教育E卡通、校园办公协同、视频会议等解决方案,可满足校园学习、科研、办公、生活、管理、节能、服务方面的需求。

智慧云课堂解决方案:教室作为教学的重要场所,在第四波教育信息化大潮中,正在从多媒体化向智能化升级,颠倒课堂教学模式日益普及。华为为此设计了PI3教学活动模型及SMART教室信息化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推出以云计算为核心架构,以物联网使教室智能化,以专为智能教室设计的“四合一“教室云边界(CCE),资源下沉、提升教学体验的校园云边界(SCE),简化运维管理的智能管控中心(COC),预集成教学应用平台的云课堂中心(CCC)为核心设备的智慧云课堂解决方案,满足网络课堂、远程课堂、颠倒课堂、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等教学应用场景需求,助力教学模式变革。

移动书包解决方案:提供从学习终端(电子书包)、到网络安全接入策略、终端设备管理,到电子教本内容平台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以实现教学内容实时共享,教师有效监控课堂,即问即答的互动式教学;通过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自学能力。

三、开放协作,共筑未来智慧教育生态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范文2

在互联网时代,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谁就拥有了话语权,谁就是真正的强者,但开放的网络环境,使信息安全日益复杂与严重,对安全人才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同志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强调“网络安全对国家牵一发而动全身”“;建设网络强国,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我国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目标:“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培养信息化人才,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这指明了培养掌握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网络安全组熊四皓处长讲到“人才已成为制约信息安全健康发展的‘短板’”,必须“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安全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在网络安全领域有义务培养众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我国网络安全不容乐观,严峻的现实情况要求我们对网络安全课程进行改革,使培养的人才很快能适应岗位需求。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本身因素。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包含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应用数学、数论、信息论、物理和法律等领域知识。总体上分为网络攻击技术和网络防御技术,只有全面掌握这两方面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2.适合高职学生特色的教材少。

我国高职教育自1996年从法律上确定其地位至今,在国家大力投资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本科来讲,还是个新生儿。大部分高职教师在编写网络安全教材时,由于没有直接参与过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岗位活动,没有从高职学生能力的特点出发,而是以本科教材内容为模板,选取相关知识构造了高职教材,内容偏重于本科特点的教材,理论较深,语言阐述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同时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改制而成,对高职教育认识不够,短时间内教育教学理念难以转变,以致编写的教材内容与高等职业资格要求衔接不足。

3.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操作环节。

网络安全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许多安全技术与手段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认识、体会。高职教育飞速发展,重视数量,没有重视质量。许多中专改制而成的高职,没有延续在中专时的专业特色,不断申报专业、增加学生数量,建设规模盲目“求大”,专业设置一味“求全”,根本不考虑师资的瓶颈问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的蔓延,使个性化和特色丧失。很多高职院校竞相开设与网络有关的专业,开设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但教师教学时偏重理论知识,在教室满堂灌,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很少;同时,网络安全实践环境要求较高,许多高职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环境与机会,更不用说提供处理网络安全问题的模拟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不是高职教育的初衷。

4.缺乏网络安全实训所必需的设备和条件。

网络安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很多学校因教学经费短缺问题没有建设专门的网络安全实训室,更谈不上校外实训基地。这样无法开展课程中所要求的实验,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实践和理论知识结合得不合理。所学知识衔接和相互支持不够,学生接受吃力,极大地削弱了教学效果,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动手能力差,课堂学到的知识难以应用。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优化更新教学内容,紧跟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趋势,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

高职学生录取分数低,文化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自制力不强,欠缺养成教育。对于这样的高职学生而言,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多而杂,需要学校教师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花费心思选择教学内容,抛开本科教材的影子,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首先按照“理论够用,实践要强,岗位需求”的原则,以“加强基础,培养素质,突出创新”为目的,根据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的具体情况优化选择教学内容,真正实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将学生培养成网络安全方面的高素质技能专门人才。根据多年讲授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的体会,笔者认为学习内容应包括网络安全概述、网络物理与环境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密码学基础知识、防火墙技术、数字证书及相关应用、网络安全法规等内容。内容确定后,授课教师一定要设计好理论授课过程和学生实训环节步骤。网络安全技术发展很快,新知识和新概念层出不穷,新的内容要随时补充给学生,让他们及时了解技术发展前沿状态。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高职学生自控能力很差,课外基本没有自主学习习惯,要改变学生对课程的抵触情绪,授课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带着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内容,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设置问题情景、组织讨论、启发式等。教师要动脑子想办法调动学生参与活跃课堂的热情,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机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不能以课堂讲多少知识论成绩,而要以学生会了多少知识为评判课堂效果的标准。

3.完善网络安全实训室建设,开发虚拟实训,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学生对网络安全技术缺乏感性认知,校内网络安全实训室建设跟不上,就无法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教师要参与实训室的规划、建设和技术维护等环节,精心构建网络安全实训内容、情形和步骤,引领学生完成实训操作。如数字证书实训内容,通过指导学生在淘宝网注册用户,下载、安装、使用、维护和注销证书等实践环节,使学生理解数字证书和公约密码体制的理论知识;还有操作系统安全配置的实训,学生动手安装操作系统,接着对系统进行安全设置和漏洞补丁的安装。对于如密码技术实践操作不强等知识实训,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与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开发虚拟实训,利用仿真实训环境,完成验证性实践操作,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4.重视“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对接企业,提升教师实践指导水平。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范文3

关键词:任职教育;网络课程;初级任职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2-0210-02

0引言

网络和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以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发展,使得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广“网络课程”成为现代先进教育的必然走向。

目前,全军各院校网络课程已处于全面建设和应用阶段。然而,与当前建设规模相比,网络课程教学应用明显不足,“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作为初级任职教育的重要组成,初级指挥干部培训不可或缺,分析该层次培训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探索一种适当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具有实际意义。

1初级指挥任职教育中网络课程教学需求与应用分析探索和把握初级指挥任职培养对象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是实现任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和首要前提。经过几年的任职教育教学探索,总结初级指挥任职教育与以往学历教育的区别后,一些学院确定了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即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引,依托现代教育手段,促进人才教育质量提高。网络课程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开展其在初级指挥任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1.1网络课程在初级指挥任职教育中的教学需求

(1)军队信息化建设转型对院校教育适时性和超前性的高要求和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需要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来满足。近年来,部队建设转型,新装备、新战法不断涌现,使得对指挥人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信息素质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军队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必须率先实现信息化,构建一个更新速度快、存储量大、检索方便的教学平台。“网络课程”建设是军队院校实现信息化教育工程的一部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学院向任职教育转型后,教学对象差异大等特点给课堂教学增加了一个难度,亟需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来辅助教学。在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初级指挥专业的教学对象发生了变化,学员结构复杂、专业基础参差不齐、任职经历差异明显等成为新特点。然而,人才规格、教学安排完全相同,亟需一个自主学习平台,让学员了解任职岗位需求,补习专业基础。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恰好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学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学习,在B/S模式下进行提问并获得解答,尽快转化和适应“学习角色”,也利于提升信息获取和综合处理能力。

(3)推进岗位任职教育衔接,亟需在部队和院校之间架设信息“高速路”。实现岗位合格培训是任职教育的目标,在当前院校培训能力还不能满足岗位合格培训要求的情况下,推进岗位任职教育衔接是一种有效策略。岗位任职教育衔接将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纳入军事训练同一个大体系中,实现院校教学内容、训练项目、实施环节、考核认证方式等与部队训练一致,这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做支撑,需要在院校和部队之间架设信息“高速路”,促进部队和院校之间的互动和发展。与地方远程教育形势相比,军队网络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在初级任职教育中应用网络课程遇到的问题

(1)封闭式的网络课程开发模式,生命力不强。

(2)网络课程应用空间有限,效益不高。

用户即初级技术指挥学员在使用网络课程过程中受到两个限制:一是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可用设备有限,应用有局限;二是对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生疏,缺乏学习技巧。

目前,网络课程存在“重建设、轻使用”的局面,需要在“以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应用推广。因此,探索一条军队网络课程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意义深远。

2典型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根据网络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的不同,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辅学式、自学式和协作式3种。

2.1基于网络课程辅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课程辅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简称辅学式,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应用网络课程系统平台,以教员讲授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模式下,师生进行面对面的双向交流。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增加了学员的自主参与机会,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动态信息展示和海量信息资源搜索,改变了传统课堂学习环境,既具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又具有丰富的信息认知;二是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讲授教材、电子教案和网络教材等素材重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便于学员自主学习。

辅学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全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前准备阶段,教员通过建立课程导学使学员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场所和时间安排等,让学员完成知识准备和预习工作,带着一定的学习目的进入课堂;第二阶段为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此阶段不再是教学内容的重复,而是有针对性地精讲,就学员提问进行讨论,注重增强学员的参与性;第三阶段是课后复习质疑阶段,此阶段主要对课堂遗留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强化学习、专题训练、基于B/S模式的讨论交流、作业和考核等活动,是教学反馈的主要环节。

该教学模式既具有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又可以充分发挥灵活性、交互性和网络化特点。教员在教学组织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对象、进度等进行灵活处置。

2.2基于网络课程的自学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课程的自学教学模式简称自学式,是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网络教学模式,师生之间不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教员设计学习目标,以问题或者任务为引导,学员展开主动的自主学习行为。

自主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可划分为6个阶段进行:教员提出问题、学员对问题进行分析、学员搜集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提炼上升到理论阶段、对结论进行反思推敲阶段。

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式教学模式在国内远程教育中普遍采用。

2.3以小组学习为主的课堂网络教学模式

以小组学习为主的课堂网络教学模式,是介于班级集体授课和学员个别化学习之间的教学模式,以具体任务为牵引,小组成员间可进行讨论学习,也可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模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要求小组成员明确任务,有具体学习需求,如学位论文撰写、战术想定作业和模拟对抗作业等,适用于中级以上的任职培训。

3基于网络课程的初级任职教育教学探究

3.1初级任职教育网络课程教学模式适用性分析

初级任职教育学员来自不同的合训学历教育院校,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军事职业素质,学习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开放的教学模式。但是,学员对专业技术了解不多,缺乏相关技能技术知识,学员需要在教员指导下进行专业课学习,较能适应网络课程辅学式的教学模式。

3.2初级任职教育辅学式网络课程教学操作要领

(1)做好课程顶层设计,细化教学目标。采用网络课程辅学式教学模式,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正确划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内容。网络课程不应是教案教程、课程多媒体和授课录像的重复。每一讲应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尤其要细化解读课程标准和部队需求。

(2)做好“导学”,查漏补缺。在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员要帮助学员划分学习重点、难点,对学习难点提供学习建议或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书目,并提供正确链接。引导学员围绕学习目标,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学习计划,独立自主地解决主要问题。

(3)合理安排内容,多样化呈现。网络课程宜安排一些综合、新颖、可视和趣味性内容,需要在多媒体运用方面下工夫,并注意素材的通用性和规范性,增强网络课程内容的“可读性”。

(4)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网络课程。课堂中应用网络课程,不应局限于把军队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当做电子资源的载体。涉及动态和虚拟教学内容应在线应用,便于学员课后单独使用。在课堂上,要对B/S模式下反映出的倾向性、热点问题做解答,以进一步激发学员应用热情。课后,适当安排网络课程中的作业。

(5)及时管理和分析网络课程,动态调整。网络课程是教员和学员之间的一条信息纽带。网络教学应用系统提供了两种非在线联系方式,即“讨论交流”和“答疑”。“答疑”栏牵涉到具体知识点,教员应及时作出回复。学员在“讨论交流”栏内发表个人观点,引发讨论,由于教员身份特殊,导向作用明显,不宜过早回复。此外,教员应根据学员在“作业”和“考核”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查找教学实施计划和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在“笔记本”中做好记录,利于后续的教学改进。

4结语

本文就军队院校网络课程存在的“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针对军队初级指挥任职教育,分析了其对网络课程的教学需求,以及应用网络课程教学所遇到的问题。在分析网络课程典型教学模式和军队初级任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在该层次教学中适用网络课程辅学式教学模式的观点,给出操作要领,为推广网络课程教学应用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潘玉田,耿仕信.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

[2]俞建华.首要教学原理视角下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0(279).

[3]王文清,汤志宏,郑磊.潜艇初级指挥任职教育探析[J].潜艇学术研究,2010(3).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范文4

教学平台以该课程的专题式教学资源作为设计思想,以课程理论内容和实验项目作为设计范例,目标是建立基于网络的“网络安全”课程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利用校园网或互联网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内容的实践,不受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扩展性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知识。“网络安全”教学平台主要实现在线课程、教学信息、师生交互等功能,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四者之间持续相互作用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的主要特征是:教学个性化、实践网络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和管理自动化。如图2所示,“网络安全”教学平台分别构建了课程学习平台、实验强化平台、练习自测平台、互动交流平台以及管理监控平台,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在线自学、实验内容的小组协作、练习测试的自我考核、学生教师的双向交流以及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的功能。

网络化教学实施过程研究

网络化教学不能理解为只是一种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更不能只是把教科书等教学资源搬到网络上,而应该是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基础之上,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化教学对现行教学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造,从而大大提高“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研究如何将面对面教学与网络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真正提高“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是“网络安全”课程网络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1.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为更好地将面对面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本校采用“课堂教学精讲、网络教学精练”的方式构建“网络安全”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课堂教学包括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两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筛选,选择“网络安全”重点知识设计成教学专题,并且为每一个教学专题设计一个实践演示项目,例如计算机病毒专题、Unicode漏洞专题、SQL注入攻击专题等,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对这些专题内容进行精讲。网络教学包括理论自学、实践自练和练习自测三部分。在理论自学部分,自学内容不仅包括课堂教学内容,还适当地选择课堂教学中没有涉及的网络安全知识,例如无线网络安全、数字签名等,这些教学内容作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由网络教学来承载。在实践自练部分,练习内容由课堂演示项目和实验课项目两部分组成,学生可以利用教学平台对这些实验项目进行多次强化练习。在练习自测部分,练习和自测内容都选自网络安全工程师认证考试试题库,学生通过练习和自测,不仅可以巩固和复习课程内容,同时可以为将来参加网络安全工程师认证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2.改革教学方式全面实施网络教学,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在传统面对面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但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不能保证每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理解和掌握所有教学内容。但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将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会更加自由和轻松。课堂教学内容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更深一些的网络安全知识来进行网络自学;而对课堂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可以选择课堂内容来进行网络复习。3.改革考核方式在考核方式上,本校摒弃了“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不再把教师的单方评价奉为标准,而是提倡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具体考核方式是:教师对学生成绩评定占40%,小组同学间的互评成绩占30%,学生对自己网络自学成绩评定占30%。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多角度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主体意识,最终激发其自主学习动机。[1]4.改革交流互动方式网络教学应该以交流互动为核心,构建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网络学习环境。传统课堂的交流互动包括课堂提问、课上讨论以及课后答疑等方式,这些互动方式存在教条化、模式化的缺点,而网络教学可以大大拓宽交流互动途径。网络教学中的互动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的在线交流和互动,还包括学生与教学资源、教师与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互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行为,学生可以下载或上传教学资源,这些互动方式可以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本校通过对“网络安全”课程网络化教学的具体实施,发现网络化教学存在学生网络自学情况差异较大、个别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管理监控平台的数据统计,74%的学生能够保证网络自学课时,而且能够经常在线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19%的学生网络自学课时较少;7%的学生从来没有登录过网络自学平台。因此,本校在下一步“网络安全”课程网络化教学研究中,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调查学生不参与网络自学的原因,根据了解的情况,安排教师采用个别化辅导形式,鼓励和推进网络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亲身体验网络化学习。五、总结本校利用校园网开展“网络安全”课程网络教学,丰富并补充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了多维交互的在线学习环境。实践证明,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安全”课程网络化教学可以非常明显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增强学生小组协作学习的自主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遗漏和不足,使“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更加系统,更加完善。[2]在此研究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网络化教学在“网络安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通过网络化教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体现和提升其价值。

作者:廉龙颖 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计算机学院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范文5

摘 要:“云课堂”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一种高效、便捷、实时互动的新型课堂教学形式。以ipad等平板电脑为教学终端。通过无线网络,借助于无线移动等信息技术,将“云技术”课程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开始尝试“云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对于涵盖“从摇篮到拐杖”的社区教育,是否也需要引入“云课堂”,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观点,一种观点大力赞成社区教育应积极引入“云课堂”,一种观点认为“云课堂”难以进入社区教育,第三种观点认为“云课堂”应试点引入社区教育。

关键词:云课堂;社区教育;云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008-0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教育对象已不再受到年龄的限制,终身学习成为可能。目前社区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能够不断提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文化含量,丰富我们的生活内涵。基于网络“云”技术应用的“云课堂”是利用现代通信媒体将各类网络教学资源跨越时空和地域的界限进行整合,构建教学资源池,使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要求、兴趣爱好和相应的职业需要选择自身所需的学习内容,通过互联网共享海量教学资源,构建了一种以个体化学习为主的教学活动形式和教学模式。

目前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的网络环境,大多是依靠各区县街道和社区学校自身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网络服务器,搭建网络环境,还设置专职工作人员进行设备管理与维护,但还是难以满足因社区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所产生的教学设施设备扩容的需求。而在社区教育中引入云课堂技术,可以通过租用云服务提供商完善的网络环境,而无需考虑计算机网络设施的升级更新问题,相当于始终拥有最新技术的硬件设备,“云课堂”为社区教育的数字化建设提供高性能、大容量、使用便捷的云存储系统,最大限度的满足了社区教育发展的要求。

其次,以往的社区教育模式多是通过社区学校自身的教师和课程资源来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而在云课堂的网络教学模式下,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无边界性,可以集中整合各方优秀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教学设备资源,形成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资源建设共享的前提下,不仅可以进一步实现人机交互,拉近教与学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教授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进行充分的教与学的互动,找出适合社区居民学习的方法,激活他们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位学习者既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也可以通过将自己的资源上传到云课堂中与他人分享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成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交互与共享,这样更加有利于社区教育资源的建设有针对性和社区教育质量与规模的拓展。

再次,目前各个社区学校的社区教育资源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弱,学习者的信息也相互独立,不能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和社区学习者的数据共享,也造成了一些社区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而社区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应是建设一个向全社会提供终身教育的开放教育体系,为大力提倡的学习型社会构筑的服务平台。采用云技术构建的“云课堂”首先要求建立一个公共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提供了统一的学习者身份认证和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避免出现信息孤岛,这也是社区教育走向大众化、开放化和社会化的关键。

最后,在社区教育中引入“云课堂”技术,还需要重视数据信息安全,既要防止因为互联网故障或中断造成的教育资源数据损坏或丢失,也要防止由于计算机病毒、黑客软件等造成的用户信息被窃取。因此,我们需要充分重视社区教育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安全,建立先进的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和完整的信息控制与授权管理机制。

社区教育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广阔的市场,我国的社区教育信息化还刚刚起步,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开拓,通过“云课堂”资源的建立和云技术的应用,积极实践“云课堂”在社区教育中的创新,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范文6

摘要: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人们主流意识形态观念发挥着建构或结构的作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中的主要群体,其意识形态观念结构特点与整个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环境存在着互构的关系特点。高校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对策手段以及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相对滞后等问题;要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一是要转变观念,提高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认识;二是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三是整合高校自身的资源,探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模式;四是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教育,提升学生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和错误价值观念的能力和自觉性。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一个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关的特殊场域。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3月,中国网民数量约为9.04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64.5%。庞大在中国的网民群体中,大学生已经成为主力军,成为网络空间环境中的最主要群体。数据显示,在9亿多网民中,按照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的人群占了21.5%;按职业结构来看,学生群体所占比例达到了26.9%。上述数据突显以下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是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中的主体,一方面其价值观念的形成深受网络空间信息、观念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行举止,又对网络空间环境进行着重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一方面是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必然举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一个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空间环境。本文在分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清晰的概念界定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要厘清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本质。意识形态,从其本质来看,可以概括为是一种观念的集合。每一个社会群体由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会形成一套完整的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群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认识观念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就可以看作是这种观念的集合。在政治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意识形态有其特定的功能。具体而言,意识形态主要为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秩序提供思想观念层面的合法性阐释和支持。正是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这一重要作用和功能,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禀赋、制度体系以及文化观念,是构成现代民族国家的三要素。文化观念从国家构成的角度来看,就是指意识形态。自然禀赋是国家的物质基础,制度体系为国家的正常运转提供了规则和秩序,而意识形态则是将一个国家不同群体粘合起来,形成关于统一国家认同的“黏合剂”。因此,意识形态安全,从宏观上来讲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群体对于国家、民族能够形成稳定的文化价值认同;从中观角度来讲就是对政党制度、发展道路等等制度、文化、法律等等具体观念、制度能够形成相对统一的认同;从微观角度来看,就是在面对具体境遇和观念冲击时,有相对稳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判断。意识形态因其往往涉及思想观念、价值的特性,其安全往往有着自身的脆弱性,极易受到外界舆论场域、观念和具体事件的冲击和威胁。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延伸,人们客观上已经进入了一个虚拟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空间叠加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现实社会中的事件、观点和价值观念往往能够借助网络空间迅速传播、发酵,从而在网络空间形成一定的舆论场;同样的,网络空间当中形成的舆论场,因其所引起的巨大传播效应,又反过来对现实社会形成客观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上所述,特定价值观念通过网络,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揭示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即网络空间价值观念等构成的网络空间环境,不会对网络空间中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构成威胁;反之,则可以说网络意识形态处于不安全状态。

二、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大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特点,在摆脱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导向下的填鸭式知识学习阶段后,进入到了一个知识的自由探索阶段。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网络世界的遨游,在此过程中,思想教育是否发挥了实效,个体自身科学理性思维是否形成等因素,决定了大学生认知自己、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认知结构和特点,也决定了大学生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去认知发生在自己身边和所处社会空间中的事情。另一方面,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当中,属于拥有高级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骨干力量之一;从社会进步角度来看,拥有相对较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其所展现出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在推动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进步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发展来看,大学生群体所形成的意识形态结构特点,则关系着我们事业的成败。正是基于上述两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课通过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力图强化学生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认同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生成为网络空间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大学生已不再是过去被关在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群体,而是与校园围墙之外的社会时刻发生联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甚至是治理的年轻群体。与已经发生巨大现实变化相比,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已经出现诸多局限性,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忽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仍然主要通过思政课程来完成,即主要通过课堂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形成。然而,课堂教育有其难以逾越的局限性,如课堂教学时间总是有限的,即使一趟课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离开课堂后,学生更多是被网络空间中的世界所包围。极有可能发生的是,刚刚在课堂上初步构建起的主流意识形态,转眼就会被网络空间中的热点事件以及围绕这一事件所形成的舆论场结构。从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来看,只有极少数注意到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缺乏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措施、手段。随着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群体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才能在网络空间达到相对良好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效果,绝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清晰的认知。第三,对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相对滞后。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成为网络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在这其中,不乏大量的谣言、抱有特定目的的价值观宣传以及网络营销宣传等,涉世不深的人生阶段特征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身处网络包围中的大学生难以辨别信息真假,很容易受到错误的引导。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但在实践当中,受限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高校此方面工作的开展和实效都难以尽如人意。

三、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对策

互联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以及深入教育领域已是不可逆的历史发展趋势,高校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因此也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取得实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转变以思政课堂为主的教育观念,高度重视网络空间环境对学生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影响。具体而言,就是要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社会调查方法,结合大数据分析等网络信息技术,了解和把握学生在网络空间所关心和深度参与的热点问题和事件,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此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纳入到思政课堂教育当中。二是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首先,形成对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以主题班会、团会等方式,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网络空间的双重性,即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它也有大量的潜在风险,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其次,建立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机制。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其一,能够保证学校和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其二,学生通过沟通机制,可以针对自身所关心的问题或事件与老师和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从高效解决问题。避免因沟通不畅,使学生对所遇问题、所处环境的观点看法趋向负面和激化;最后,学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便捷性、时效性的特点,凸显自身在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存在感,如组织教师定期就一些学生所关心的国内外重大热点事件进行网络直播讲座,引导学生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分析问题。三是整合资源,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模式、方法、路径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有着丰富的智力和人才资源,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具体措施等问题方面,应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组织优势,对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探寻当前难题的具体解决对策。并进一步研究提升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特有的内在规律,努力构建一套高效的教育模式。四是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抵制不良信息的自觉性。网络空间虽是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虚拟空间,但它并不是法外之地,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因此,应加强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使学生在网络世界畅享自由的同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环境因素的破坏性影响。总之,要解决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升其教育效果,首先,要把握意识形态本身的特征,以及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其次,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提高学生抵制不良网络环境因素侵蚀的能力和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构建良好网络空间秩序环境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针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脆弱性和威胁,动员一切资源和力量,采取相应的措施,争夺对网络空间环境的“控制权”,消除藏匿于网络世界中的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范文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7-0060-02

安丘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105所,在校生101743人,教职工9941人。近年来,安丘市一直把教育现代化摆在优先发展、率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配备、高水平应用、高效率管理”的工作思路,以“班班通” 建设为基础,以数字教育专网建设为抓手,以教育信息化建设助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积极探索以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与创新的新途径,建立了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推进了全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高起点定位,科学确立信息化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下发了安丘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和五年规划。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网络条件下教学与学习环境;全面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整体水平;建成多层次、交互式的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提高优质教育的数字化程度;拓展教育城域宽带网覆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五年规划是: 2011年完成全市所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施配备。2012年提升各级各类学校资源建设及应用水平。2013年全市所有学校达到省中小学配备标准。2014年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所有学校基本达到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标准。2015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高标准配备,夯实信息化软硬件基础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软硬件基础设施的配备是前提,近几年,安丘市以完成“班班通”工程和教育网络升级改造为重点,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进“班班通”实施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年来,共投入资金近9千万元。实现了农村学校班班配备多媒体、城区学校班班配备电子白板,全市专任教师人手一机、学生机达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配备标准,高标准完成了“班班通”工程。

2.把握发展趋势,创新建设数字教育专网

网络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支撑, 2010年筹资836万元,建设了全新的数字教育专网,实现了网络中心到各个学校1000M裸光纤传输,搭载了视频教学及观摩、视频会议、视频监控、网络教研、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在线培训、上网行为监控、流量控制等应用平台,极大地方便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全市教育教学整体水平。2012年投资300万元,升级教育城域网络中心,添置1台华为9312万兆核心路由交换机,1台10T存储容量的EMC VNX5300存储,2台EMC DS-300B光纤交换机,2台IBM X3850和6台IBM X3650高端服务器(均配备虚拟化系统),1台流量控制及上网行为审计设备,1台F5 1600负载均衡设备,建成了万兆交换、FCSAN存储的云数据网络中心。

三、高水平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硬件建设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不是本质,不是目的,应用才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安丘市教育局坚持应用驱动,对教育教学中各项信息化应用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评价方法和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发挥“班班通”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班班通”的实施,基础在“配”,关键在“用”。安丘市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管理应用的通知》,对“班班通、堂堂用”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措施、评价方法和要求,指导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实行市、镇(街、区)和学校三级培训,培训的重点内容是: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及保养、网络资源搜索、筛选及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方式方法等。二是加强指导,实现“班班通”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组成专门人员,定期深入学校对教师进行应用指导,同时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设计、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总结和推广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目前,全市广大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非常普遍和熟练。三是强化考核,促进“班班通、堂堂用”落到实处。制定了“班班通、堂堂用”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案,定期组织开展教学观摩和研究,对“班班通”课堂教学效果和课件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评先树优和教师成长的重要指标。

2.深化网络平台应用,提升教育综合管理能力

(1)建设网络监控平台,促进学校常规工作落实。建成综合智能监控系统,其架构分为教育局总控中心、各镇(街、区)教管办二级分控中心及各学校三级监控中心。监控覆盖校园内所有角落,重点监控范围内设立智能图像分析设备,自动分析“越界”行为,在学校易燃、易爆等区域安装了火灾监测探头,将原来的门禁等系统纳入安保系统,实现了全网联动。安排专人随机抽查学校的安全保卫、食堂卫生、校园环境与管理、作息时间、课间活动、教师课堂常规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随时记录并电话通知整改,每周汇总形成监控情况通报。

(2)建设视频教研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了覆盖城区、平原和山区的30处自动录播教室,建成了集教研中心、资源管理中心、课程中心、学生自主学习中心为一体的录播教研平台,使全市同年级、同学科师生同听、共研、同上一节课,实现了县域范围内的视频教学教研,为城乡学校开辟出一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城乡师生互动交流的全新教育空间。目前,全市的常规研讨会、主题赛课、高效课堂论坛、校际教研和教学新秀、优质课、能手评选及公治长讲堂、送培到校、专题培训等活动均在网络视频教研平台上进行。全市共直播精品课堂3500余节,其中名师授课达3000余节,平台一年访问量达到了二百余万人次,每节课平均访问量均达到了一千人次以上。

(3)建立视频会议系统,增强信息化办公效率。建成44处网络视频会议室,能够实现双向的电视会议功能,可以在教育局或其他学校设主会场召开网络会议,各分会场能够入会并发言,从而使会议变得方便快捷,增强了工作效率。

(4)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管理自动化程度。加强各学校门户系统和网络办公平台建设,实现科室及领导拟、签、批、阅文件的信息化,达到镇镇、校校有平台,所有专任教师有个人实名教学空间。

下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三通、两平台”建设,建立沟通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学习网络,将每一个多媒体教室变为智能教室,建立覆盖中小学所有课程的教育资源库并搭建人人可使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高度融合,不断提升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能力和教学教务综合管理能力,以信息化手段体现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范文8

智慧启迪梦想,科学点亮人生

——泰州医药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智慧校园” 创建工作汇报

 

泰州医药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始建于2013年,学校以“多彩还给童年”为办学理念。近年来,我校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江苏省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关于“完成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的要求,结合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扎实有序地推进了我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 智慧环境

1.校园网络。学校网络带宽达百兆以上,满足了移动教学、移动办公等应用;学校网络接入教育城域网,具备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等功能。无线网络覆盖主要教学、办公、活动场所。全网支持IPv4/IPv6。有线、无线网络统一身份认证,实行实名制上网。

2.数字终端。学校现有23个教学班,1132名学生,63位教师。所有班级都配备交互式多媒体一体机,并通过有线+无线与学校主网络连接。

3.智能广播系统。学校建有完善的广播系统,可以实现实时播放满足不同需要的广播,完成学校正常的上下课、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的播放,并完成安全应急演练及大型活动时的播放指令。

4.自动录播教室。学校建有可移动的录播系统,可实现现场录制、网络现场直播等功能。学校教师的教研课,研讨课及承办上级组织的赛课等活动均利用录播教室完成。

5.学校以焦点教育软件为平台,建有“焦点智慧教室”学习平台,焦点教育平台专门安排了工程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培训,经过培训,老师们都能熟练运用软件上课,在教学过程中采集教学与学习行为数据,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同时我们还将焦点教育软件应用于我们端午活动中,提升了活动的品味;另外我们还承办了区级智慧课堂应用现场会,在展示课中,我校赵国佑老师和陈霞老师利用焦点教育软件分别上了两节课,得到了现场老师和专家的一致认可。

6.学校建有校园电视台,在实现现场直播的同时能多机位同时录制保存,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五期的录制和播放,内容涵盖校园内外新闻的播放、安全教育、小刺猬行动、才艺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内容。

7.所有教师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服务平台、泰微课、一师一优课等公共服务平台上均开通账号,同时积极利用平台上传及下载适用于自己课堂的课件、教案等,并存于学校内网中便于互相学习参考。

8. 我校从2014年起就积极开展推进“泰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全体教师人人参与、个个应用、共建共享。学校多次开展泰微课相关培训,通过培训,极大的激发了老师们制作泰微课的热情;大家积极制作泰微课,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课堂中,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我校赵国佑老师一人就制作了一百多节泰微课,其中A等级达56节,B等级达52节,借助泰微课的应用,同学们觉得这样的课堂更加生动灵活、学习更加高效,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

未来,学校将为每个班级配备电子班牌和智能一卡通系统,借助相关系统实现对学生的考勤管理和班级文化、学生风采、电子课表展示等功能;目前已完成相关报批手续,下一步将进行招标落实等相关工作。

二. 智慧学习

1.学校建有学校内网,师生能充分应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泰微课等公共平台开展网上教研、公共科目研修、资源共享等教学活动。

2.学习空间。学校每个师生都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泰微课等服务平台建立了实名制网络空间,教师帮助学生利用网络空间进行讨论、作业、考试、拓展等创新型开放学习。目前,95%以上的学生,100%的教师空间处于活跃状态,空间得以有效应用。

3.学习资源建设。

学校通过培训,所有教师掌握了资源建设及上传共享的方法。通过校园内网建设了一大批课程资源,内容包括教学案、媒体课件、一师一优课、微课程等,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全学科资源体系。

4.智慧阅读。学校教导处利用电子图书系统和攀登阅读APP,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智慧阅读。充分利用电子大屏、黑板报、读书角、机房电子阅读、读写月等阵地宣传读书的意义,介绍读书方法,推荐阅读书目,推广古今中外的名人和大师的读书经验等;德育处、大队部密切配合,利用班会、家长学校、微信平台等渠道推荐阅读,开展美文欣赏,创设阅读的氛围,激发阅读的兴趣。

5.学生应用能力。学生利用信息课这个主阵地,学习了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各种学习资源的方法,基本适应了“智慧校园”环境。教师们在班会课、综合实践活动、信息课上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法律知识、个人安全防范、个人空间建设、参加科学素养大赛等已形成常态。此外,通过泰微课、学校网站、创客观摩等获取教育资源,将自己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自我测评等成果通过自制的PPT、WORD及个人空间与大家分享,形成了智慧学习的新常态。在2015年举行的江苏省“传承经典”阅读知识竞赛中,我校李思琪同学获得特等奖,我校也获得团体金奖。

三.智慧管理

1.学校网站。学校建设了主网站+微信平台的网站集群。主站内容丰富,板块设置合理,信息更新及时。校内各网络空间、各应用系统基本实现了互联互通。学校微信平台利用信息快、数据流量小、可移动浏览与管理的优势,很好了补充了主网站的不足。泰微课更是为每个学生,每个教师提供了属于自己的空间,大大地提高了网络信息的个性化与安全性、快捷性。

2.教师空间。老师们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泰微课等平台上拥有网络空间,并已利用空间课件、视频等。

3.管理者及教师应用水平。学校建立了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制度,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专门的信息化培训,包括泰微课的使用、多媒体电教设备的使用等。

4.教学服务系统。学校利用国家公共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泰微课、学校自主的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了专题性素材;利用网络教研、微课等系统为知识点学习与探究提供了工具;同时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网络办公系统: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管理系统、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江苏省教师管理平台、卫生管理系统、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语音教材征订管理系统、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泰州市资产装备管理信息系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等。

5.安保服务系统。

建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智能校园网络安防系统,安装有高清摄像头100多个,录像储存不小于3个月;与公安部门安全防范系统联网。安防系统结合校园百兆网对校园进行了无死角监控、一键求助报警等功能,并将配合一卡通系统实现学生出入控制、访客管理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6.家校互通。学校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微信群、一起作业等平台,进行有效的家校互通,内容包括作业传送、学生出勤、当天学习及在校表现等反馈,使家校联系真正实现了零收费,高效率;同时利用QQ群、微信群为学生提供在线服务,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此外,学校还通过微家校、学校主站、学校伏羲教育博客等平台,提供校内外科学、文化、艺术、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的信息功能。定期开展科学、文化、艺术、社会等课外活动,并发表相关报道或文章。

2015年,我校戴娥老师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刘晓棠老师在学科与信息化结合课堂比赛中荣获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2016年刘晓棠老师在一师一优课评选中获得部级优课。近两年,我校教师在一师一优课评选中获市一等奖多达30人次,在部级刊物上发表有关信息技术教学成果应用的论文多篇。2017年,杨红美老师带领学生在高新区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知识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代表高新区参加泰州市比赛获得二等奖;2018年赵日朋老师带领学生在泰州市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知识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代表泰州市参加江苏省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知识竞赛,斩获一等奖的殊荣。

四.可持续发展机制与保障。

1.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智慧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由彭小艳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各处室行政人员及相关教师参与。各项职能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总务处主任赵日朋具体负责校园信息化建设,电教处副主任卞伟、总务处主任助理杨红美协助负责相关工作。

2.规划科研。学校把“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列入学校2018年整体规划,并制订了专门的建设方案,时序安排清晰,措施切实可行。同时2018年,泰州市教育信息化课题《基于智慧教室环境的个性化教学研究》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相继开题并进入到了具体实施阶段。

3.制度保障。学校有《泰州医药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智慧校园创建方案》《校园网安全管理制度》《网络中心管理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将建设与应用纳入《泰州医药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工作考核细则》,从制度层面保障了智慧校园建设。

4.资金投入。“智慧校园”创建设施设备由教育局统一配送。学校 “智慧校园”建设的经费纳入学校预算,校党支部委员会和经审小组监督执行,保证专款专用,并且按照“三重一大”决策要求,规范严格执行,保证了可持续的经费投入。

5.机制创新。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范文9

(大连理工大学 软件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0)

摘?要:分析网络公开课和远程实时课堂这两种方式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对教学结果的对比,阐述网络教学形势的优势,为网络教学手段应用于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 :网络教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网络公开课;远程实时课堂

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远程教育类教改项目“远程教育系统在教育国际化中应用的探讨与实践”(WYJ201301)。

第一作者简介:周勇,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图像处理、远程教育研究,zy_dut@hotmail.com。

0 引 言

以网络作为教育信息的传播手段,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减小教学对空间和时间的依赖性,进而实现教育的自主化,已经成为远程教育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目前,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网络公开课,另一种是远程实时课堂。

网络公开课是由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发展而来。200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lT)发起的开放课件(OCW)项目引领之下,本着高校应服务于社会的理念,哈佛、耶鲁等美国知名高校纷纷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在网络上开放提供相关课堂实录视频,以此回报全世界求知者,使得求知者们可以在开放的状态下获得高质量的教学资源。目前,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数量丰富,涵盖了几乎所有学科[1]。2011年,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等学校又进一步对网络公开课进行拓展,完善课程的生态环境,提高课程的互动性,使得课程整体更易于求知者进行学习,整个学习的过程也更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由此衍生出了新的网络教学形式——MOOC[2-3]。2011年11月9日,由教育部牵头,我国高校制作推出的首批本土“网络公开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正式上线。远程实时课堂则是以网络的远程实时互动多媒体系统为基础开展的教学形式。与网络公开课相比,其对系统硬件的要求更高,除了视频和音频设备之外,还需要高速的网络系统以达到实时交互的目的。随着网络速度的提升,视频会议系统也开始从标清标准向高清标准过渡。尤其在2012—2013年,高清系统的需求和安装量更是大幅增加。高清视频会议系统远距离实时互动的特点吸引了很多大型企业,使其可以建立总部与各个分公司之间的实时视频会话通道,降低了公司的运营成本。在拥有多个校区的高校中,建立这种通道可以实现跨校区的实时教学,降低教师的时间成本。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由于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灵活性,在远程教育和自主学习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但通过研究显示,人们更愿意练习已经熟悉的知识,而很难自主地去学习新知识,这就使以非监督的自主方式进行知识学习的效率很低[4]。例如,网络公开课虽然汇聚了大量开放的优质教学资源,但其利用效率并不理想。相当一部分用户对网络公开课的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能安心坐在电脑前,持续深入、完整系统地研读某门课程的人并不多,很少有用户能够把一门课程从头认真学到尾。2013年,孙文斌老师对南京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的调查表明:91.3%被调查者表示知晓网络公开课,77.6%的被调查者表示使用过网络公开课,但其中67%的被调查者没有完整看完一门课程的视频。完整看完一门的只有17%,完整看完两门课程视频的只有13%,完整看完3门或者3门以上的不到3%和1%[5]。即便现在的MOOC,在其庞大的注册用户的数字背后,最终可以取得认证的人数也低于25%[6]。远程实时课堂由于高清视频会议系统较高的成本,在需求迫切性不强的前提下,只有极少数高校会采用[7-8]。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网络教学,尤其是网络公开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教育资源的利用普及率,丰富教育教学手段,为学习者提供更丰富更多样的选择,而并非改进现有的课堂教学体系。网络教学所能达到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而课堂教学所能实现的某些目的,网络教学未必可以达到。网络教学方式并不能给现有的以课堂教育为主体的高等教育培养体制带来根本的益处。因此,将网络教学同现有的课堂教学体系进行有效融合的关键点,就是要找到网络教学同现有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交汇点,使得在现有的教学框架之下,最好地发挥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优势,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我们将网络公开课和远程实时课堂两种网络授课方式,引入到大连理工大学国际软件学院培养国际化软件人才的体系中,充分利用网络公开课纯外语的授课方式和原生态的国外授课环境,以及远程实时课堂在空间上的灵活性和同步性的特点,使得学生可以更直接地体验到国外教学手段和国外的教育文化,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更大的空间。

在具体的培养计划设定中,综合考虑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课程的密集程度,两门网络课程分别被安排在大学第三年的上下两个学期,形式为专业选修课,每门课程为32学时,选课人数为60人。现已进行两个学年,第二学年的教学方式在对第一年教学结果的总结和对学生意见反馈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1 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综合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头两年所开设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整个日语强化班的培养计划,我们采用了东京大学提供的软件工程网络公开课作为实验课程。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设置一名主管教师。

在课程开展的第一年中,课程的开展形式为:①在多媒体教室中,为学生播放公开课的在线视频;②在视频的播放过程中,对视频播放的内容以及视频中出现的专业词语分段进行讲解;③视频播放之后,对学生在课程中的疑问进行解答;④期末以提交大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

在一年的教学实践后,通过学生的意见反馈以及在上课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总结,我们发现3个问题: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由于缺乏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导致课后答疑的问题较多;②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新知识,效率不高;③单纯以提交大作业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很难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为此,我们在第二年对课程的开展形式进行了调整:①将在视频播放中的分段讲解改为每次视频课程开始前,对课程内容进行中文概述,并对课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日语新词,特别是专业名词加以讲解;②在每次课程之后,根据课程讲授的内容布置作业,并在下一节课开始前对作业进行讲解;③以期末考试代替原来的大作业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这些调整提高了学生在观看视频课程中的连贯性,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提问的比例也下降了50%。

2 远程实时课堂的教学实践

2.1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

在本课程的视频会议系统中,日方授课教室配备高清摄像头,捕捉和传送日方教师的授课画面,同时还配备一台电脑和相应的软件来传送课件的视频信息。中方授课教室则配有两部高清投影仪,一部播放日方教师的授课画面,另一部同步播放高清课件视频,还有一台电脑用以接收课件信息。

2.2 课程安排

综合考虑日语强化班的培养计划,我们同横滨国立大学合作,开设了名为“知识信息处理”的选修课。同网络公开课不同的是,在第一个学年中,课程是以科技报告的形式来开展的。即每周由一位日方教师来介绍其研究室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科研成果。课程开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可以多方面地了解知识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方向和进展;二是使学生可以更多地掌握专业名词。课程最后的考查形式也是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点提交一份大作业。课程开展一学期后,通过对课程教学结果的总结和学生们的意见反馈,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①报告形式的课程,系统性较差,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连贯性;②课程中接触到的专业名词太多,学生很难完全掌握;③由于课程的内容缺少连贯性,即每次课程的主题都并不相同,所以,中方主管教师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很小。

为此,在第二个学年,我们对课程的形式进行了调整:①课程的形式改为由一名日方教师进行系统授课。②课前由中方主管教师对本此课程所讲授的内容以及课件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加以解释。③日方教师每次需要布置作业,并在下一次授课时对作业进行讲解;中方主管教师则负责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统计,并计入平时成绩。④期末由日方教师出期末考试题目,由中方主管教师根据日方教师提供的试题答案,对期末考试进行批改和评分。

通过课后的统计,这些调整提高了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逻辑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同时学生也可以有效地对课程进行预习和复习,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高效。

3 结 语

通过对比两种网络教学方式的实践以及现有的教学结果,我们发现在现有的网络教学中,加入监督和考查机制,可以将网络教学方式较好地引入到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来,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和教学形式在外语和专业知识教学上的优势,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在留学和就业方面都有更多的优势。

两种网络教学方式中,网络公开课的总体成本更低,因为课程为网络共享资源,可重用性较强。与其相比,远程实时互动课堂则无论在硬件成本还是在人工成本上投入都要更多一些。从学生对两种授课方式的适应性上来说,远程实时课堂则更好一些。因为这种网络教学方式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更接近,教师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更好,详情见表1。

当然,在本研究中的网络教学实践还有很多需要尝试和改进的地方,例如在授课时添加学生讲授部分,以提高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自主性;制作中文课件以供学生预习和复习之用等。期望在未来的授课中能够对这些加以实践。

参考文献:

[1] 蔡忠兵. 国外网络公开课进高校课堂的路径与策略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3(5): 34-37.

[2] 路翰娜. 网络公开课: 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网络与学科智库[J]. 教育进展, 2013,3(9): 105-109.

[3] 吴筱萌, 雍文静, 代良, 等. 基于Coursera课程模式的在线课堂学生体验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6): 11-17.

[4] Paul A K, Jeroen J G. Do learners really know best? Urban legends in education[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13, 48(3): 169-183.

[5] 孙文斌. 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在国内运用的研究与启示[J]. 中国远程教育, 2013(19): 78-83.

[6] 王海荣, 王美静. 国外MOOC评估报告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J]. 中国远程教育, 2014(5): 37-41.

[7] 王聪, 刘美岩, 谌探. 高校视频会议的交互式应用与实践案例[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 23(10): 76-81.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范文10

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下的虚拟校园

市梅苑学校校长段红波,刚刚被淮北市推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新闻人物”,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的他深知,从一所农村学校发展起来的梅苑学校,只有把信息技术真正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应用于学校的方方面面,大力构建智慧型校园,才能打造出梅苑学校自己的品牌。

梅苑学校针对本校特点,确立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梅苑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等活动移植到一个数字网络空间环境下,从而达到提高梅苑学校教职工的工作效率、教学质量、科研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并最终将梅苑学校构造成为一个数字空间下的虚拟校园,使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

学校将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列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育科研、校园安全、德育工作及家校互动等方面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及信息化应用层次,制订出台《淮北市梅苑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智慧校园工作领导小组、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教学管理工作小组、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德育管理工作小组、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后勤管理工作小组、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工作技术维护小组、教育信息化应用智慧办公及档案资料工作等多个小组认真落实方案实施。

五个一体智能化工程

2013年,学校建成了皖北地区首家高规格的录播室,75个班级“班班通”建成并全面投入使用,学校全面改造校园网站,将校园网络宽带升级到100兆。规划建设独立的内外网服务器,将视频服务器与网络进行整合,最大限制发展网络宣传及资源共享的功能。

学校一方面充分依托现代信息通讯和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等技术,或以其它各类教育资源库为依托,多种途径开展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同时又和深圳一家科技公司共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乐教云”教育云平台,构建出高效、便捷的学校信息化支持环境以及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体系。

为了建好智慧校园,学校实施了“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校园信息安全” 五个一体智能化建设工程。构建覆盖全校的校园网,使信息资源通畅到达管理和教学终端,包括校园网站、学校“班班通”、学校计算机教学机房、多媒体教室、录播室、电子阅览室建设,实现了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全校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源、学校数字图书馆、录播室、电子阅览室,实现了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覆盖中学部和小学部的校园教学管理系统、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以及智慧课堂教学支持系统、学生智慧学习系统等其他教育服务管理在内的统一电子校务平台,实现了教育管理一体化;以省市“校安系统”为基础,构建学校的统一的校园安全工作应急反应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实现了校园信息安全一体化;建设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在校学生数字化学习系统、校园教学管理系统、智慧课堂教学支持系统、学生智慧学习与评价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体系,实现了教育服务一体化。

信息技术助“同课异构”

为了更好地运用信息化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校管理,学校构建了多元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依托长三角网络结对学校联盟,定期选派学校领导班子和骨干老师观摩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开展校际间应用信息技术“同课异构”活动和异地网络教研活动,邀请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专题讲座,进行校际培训;根据学校各年龄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对全校师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研修培训和层次培训;利用学校网站、淮北教育网、安徽教育网、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乐教云资源应用平台,引导教师积极进行网络教研。

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信息化资源教学应用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信息化教学课件评比活动,鼓励教师自制课件,积累学校的优秀课件,推荐参加各级课件比赛,同时推进学校的校本资源库的建设。学校开展聚焦信息化课堂“三课活动”,暨新招聘教师的“上岗课”、中青年教师的“评优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教学展示活动,并将优秀展示课拍摄成课堂实录,放在网络平台上“晒课”,供网络教研之用。

如今,梅苑学校将信息化应用囊括到教育教学、教科研、学校管理等方方面面,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便捷、教师教学更轻松、学生学习更快乐、学校管理更高效,建成了立足于以教师教学为核心的“助教”平台、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助学”平台和以数字化校园管理为核心的“助管”平台,实现了以应用为主线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构建了以体现教育信息化思想和要求的信息化校园,同时实现了以网络共享思维为特点的管理模式创新,使学校的管理全部移植到网络环境下,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

信息化建设也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快速发展。庞莹老师在2013年全国历史优质课评比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周伟老师辅导的学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电脑机器人竞赛,荣获小学组足球比赛“冠军”一等奖。刘婷婷老师荣获2014年淮北市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安徽省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二等奖。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范文11

结合当前热点形势,小编为你整理了《小学教师网络教育先进事迹材料》范文,以便大家在工作学习时参照借鉴。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小学教师网络教育先进事迹材料》的相关范本。

她,积极奋战在网络教育战线上,追求着事业与梦想;她,拼搏在云端的教学岗位上,奉献着智慧与力量;她,耕耘在网络世界亦真亦幻的沃土上,播种着未来和希望。她,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也是一名好网民,明辨慎思、默默地传递着网络正能量,她就是马鞍山小学教师——王丽。

一、争做好网民,规范用网,学习提升

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王丽老师规范每一个上网细节,始终严格规范用网行为,遵守网络法规,并拥有高度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文明的网络素养,并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安全使用网络教育学习资源。而她自己也通过QQ软件加入多个教研群与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学习、在微信中关注了 “名师慧课”、“部编小学语文”、“龙江教研在线”、“语文大讲堂”、“教师锦囊”等公众号,学习、钻研教材、观看名师直播课堂、讲座等进行专业素养的提升,还通过抖音和喜马拉雅APP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音频学习资源的同时,自己也练习朗读并录制作品上传,锻炼教师基本功,凝实教师素养,追求教育事业的更高发展和梦想!

二、争做好网民,踏实教学,默默奉献

作为一名好网民,王丽老师充分地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充分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课前深挖教材的同时,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教育资源和资料,进行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每一堂课都会制作精益求精的教学课件。尤其在2020年,突然到来的一场疫情,延缓了开学的脚步,在全国上下抗击新冠疫情“停课不停学”期间,她更是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开展网络直播授课,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了特殊的教学活动!在此期间,王丽老师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新的网络教学技能及其它网络教学手段的使用,并录制了一节线上教学视频课。在踏实教学的同时,积极参加市教育学院和区教体局组织的线上教研活动和网络研修培训。并通过美篇,书写教研经验心得和学习体会。她坚持在网络中,进行研修学习和教学实践,提升网络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三、争做好网民,传播正能量,播撒新希望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代,王丽老师能够明辨慎思,始终保持客观理性。对实时新闻热点,能慎重转发,客观评论,不人云亦云。她会给家人、朋友及学生分享很多正面的新闻、百科知识、趣闻等;学生晨读时,她能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播放古诗词的音频和视频来加深传统文化的学习;在班队会的课上,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根据学校要求组织开展了各项主题教育,如:“抗击疫情中别样三八节”活动、“饮水思源,弥足珍贵”——中国水周活动、“快乐假期、安全牢记”和“诚信赢天下”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形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形成对网络虚拟世界的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用真实的情感和豁达的心态去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传播中国正能量,不诽谤不造谣有原则,从自身出发做好虚拟世界里的仁人智者,播撒新希望!

网络浩瀚无边,人生精彩无限。王丽老师表示,她会继续自觉而为,把法制意识、德行修养和理性思维相结合,运用于个人的网络生活,利用网络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爱国爱家爱社会,争做中国好网民,齐力共筑中国梦! 

安全教育网络课堂范文12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网络的使用,更加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家长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专门为孩子购置计算机,以促进孩子信息技术的学习。但很多家长本身对计算机并不了解,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计算机及网络,导致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有关网络毒害青少年的事件。针对这些情况,信息技术课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健康上网、如何正确使用网络方面的教育,使网络成为服务生活、服务学习的一种工具。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正确认识网络

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首先必须要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网络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网络的利和弊,关键是看怎么去使用。我们先来说说网络的好处。对于学习,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查找相关的资料,扩大视野,接触更多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人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另外,网络的利用可以为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如现在的网上购物、网上充值、网上银行等,很多生活中的事情都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来完成。这些都是网络为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但是,另一方面,网络上常有不良网站散播一些不良信息来误导青少年,还有来自娱乐及游戏方面的诱惑,很容易让一些青少年堕入其中,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总的来说,网络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但却容易“丧志”,对于一些意志力不够坚定和对网络认识不全面的青少年,更加容易受到诱惑。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信息技术课教学就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二、明确网络道德教育目标

课堂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引导教学按一定的步骤实施,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需的信息技术之外,还有一个目标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那就是网络道德教育。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网络道德教育目标,以目标的导向来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防止侵权行为,尊重知识产权。这方面无论是现实还是网络,都是至关重要的。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还是要遵守法律,合法地使用每一项权益。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防止网络病毒的转播和黑客的入侵,还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对一些不良信息和网站进行抵制,不随便阅读和传播,提高警惕性,不上当受骗,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三、在教学内容中进行网络道德意识的渗透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并不是每部分内容都是有关网络的,大部分是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那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就必须要在其他教学内容中进行渗透。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在一些与网络相关性较高的内容教学中进行渗透,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加工,把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设一部分有关网络活动的内容,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网络应用,如qq等网络聊天和交流的工具,讲解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应该要注意的方面,及在网络购物中应该要具备的一些安全和道德意识。在课堂中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网络应用进行教学,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四、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加强网络道德的教育

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是要通过教学体现出来的,教学又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这个目的,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是在课堂上以理论的形式渗透网络道德教育,那么学生可能听过就忘了,印象不深刻。所以,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如可以讲述一些当时有关网络危害的新闻,让学生对新闻以及当中的人物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网络的危害以及增强网络道德意识的重要性。学生通过一些新闻和事例来吸取教训,进而懂得正确使用网络,健康、安全上网。

综上所述,在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的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略了这方面的教育,学生学会了信息技术更加容易被网络吞噬,成为网络的牺牲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只有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网络才能为生活带来益处。同时,作为教师,也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意识,不能只是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