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

时间:2023-03-24 15:04:20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1

建筑是文化的反映,当文化随着时生变化时,建筑必然也要跟着变化。 在中国建筑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这种变化就不断在发生,但比起近现代来说,发展速度是比较缓慢的。中国传统建筑在经历了数个发展高潮,取得过独特的伟大成就之后,从20世纪开始,与世界其它曾经存在过的众多古代建筑体系一样,终于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让位于新兴的新建筑文化。

但是,随着现代建筑的高速发展以及传统建筑的逐渐淡去,我们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时代,是否还需要传统,我们究竟应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对待传统,这已经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而要讨论在现代建筑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还不仅仅是一个“是”与“否”的问题,重要的是要从历史的发展与变迁的本源中去寻求答案。基于这一点,我们不如以中国新建筑的发展历程为例,借前辈的探索过程来寻求一个答案。

中国新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近代(20世纪初~1949)和当代(1950至今)两个阶段。

一、 中国近代建筑

新与旧、中与西这两对矛盾复杂交织构成中国近代建的特征,与西方近代建筑面临的情况一样:一方面,一大批前所未有的建筑类型出现,以及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新型建筑材料的大量生产及与之相应的结构形式的应用,都极大的冲击着传

统的以木结构和手工业施工为主的建筑方式;另一方面,传统的建筑类型如宫殿、坛庙、帝王陵墓等都停止了建造,这一切都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客观上具有积极的意义。总之,近代以来,总体上已发展到终点的中国古典建筑已逐渐淡出,新建筑已成了中国建筑的主导方向。

但是,这种“新”却不是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内部自然演化而来,而是随着列强的刺刀从外部强加在中国土地上的。一大批西方式样――古典主义、折衷主义以及“摩登建筑”的洋房,首先在各大城市出现,其建造的目的在于掠夺财富。于是,一批受过西方现代教育的中国爱国建筑师自然会起来与之抗争,中国建筑掀起了一股颇有声势的“民族形式”运动。

在二、三十年代,与西方建筑在中国流行的同时,这种“民族形式”运动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其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基本坚持古代式样,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这类建筑大都是一些功能单纯的纪念性建筑物,如南京中山陵等;第二种方式用于功能较复杂的大型建筑中,平面设计类似西方现代建筑,只是披上了一个中国传统的经过“创造”的外壳,由于对中国传统建筑并没有多少研究,往往不伦不类;第三种形式以形式的简化为特征,出现在人们开始对此前的作品产生怀疑之后,如上海中国银行等,这类建筑已经与西方当时的现代建筑相当接近,只是局部运用了一些传统花饰图案。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建筑运动处在一个大转折的过程中。

二、 中国当代建筑

从50年代至今,中国建筑艺术进入当展阶段,建筑事业飞速发展,创作数量巨大,建筑史及理论研究也百花齐放,更具深度也更为全面。在50年代以前,创作方法仍以“民族形式”为主导,比较有影响的作品如重庆大礼堂等,它们大都有一个庞大的犹如宫殿般的屋顶,覆盖着彩色琉璃瓦,檐下布满钢筋混凝土浇铸的斗拱,遍布彩画。由于“民族形式”造价昂贵,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仍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就显得更不合时宜,很快就加以纠正了。

进入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以北京国庆十大工程为代表的一批建筑,其处理方式是在建筑上集中置放一个或数个缩小的宫殿式屋顶或采用平顶,虽然也采用琉璃,但造型和装饰都有所简化和创新,代表了当时中国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进入以后,与中国其它领域一样,建筑创作也受到很大摧残,被要求必须体现“政治”概念,可称之庸俗艺术论,随着的结束,这种不健康的思想也随之土崩瓦解。

以上事实,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宏观文化环境对建筑创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以上这些观点并不相同,甚至有些还尖锐对立,但可以认为它们都属于一元建筑论,总是不能认识到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不能成为多元建筑论中的一个正常构成。

从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促成了思想的活跃,关于传统的再认识,关于几十年所走道路的反思,以及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而关于建筑传统与当代建筑创作的关系问题也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而没有一种不变的,通用的应用模式,我

们认识建筑创作作为对传统的认同与体现问题,也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这一时期如果用“流派”来分,大致可分为古风主义、新古典主义、新乡土主义、新民族主义和本土现代主义几种,而这几种流派也可以看作是现代建筑创作中对待传统的几种态度,很值得我们归纳起来加以比较分析,以求借鉴。

•古风主义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更多借鉴传统建筑外部形象的严肃创造,其作品几乎全在名胜之地,原有古建已毁,而作为旅游建筑重建的,如南京夫子庙与秦淮河。旅游有它的特殊要求,需要文化品位抒发思古之幽情,所以,作为一种适应当代人某种生活要求的特殊创作方式,并不是复古。

•新古典主义是对传统建筑的外形有更多创造,侧重于借鉴其神志意趣的一种创作,如西安历史博物馆。这些作品对传统是以借鉴而不是以模仿为主,多因处于著名古建筑附近而采取的一种协调处理手法或建筑本身性质要求人们更多地联想起传统文化。

•新乡土主义则另辟蹊径,不是向以宫殿庙宇的传统主流而转向地方民间建筑采撷精英。它们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将更多自然景色引入群体间,建筑形象则借鉴当地优秀民居加以创造,延续和发扬了详图文脉。

•新民族主义指80年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兴起的带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创作,如拉萨贡嘎机场和西双版纳体育馆等。

•本土现代主义是采用更加普遍的一种手法,如果说前几种风格都带有特殊性质,使它们与传统具有内在的有机性,那麽在更多情况下,建筑都不一定和传统有那麽明显的直接关系。但建筑师仍然没有忘记使它们在多元创造中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感和中国气派,是中国式的现代主义,其中的佼佼者如重现整体环境艺术氛围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具有强烈时代活力同时又隐喻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审美观的上海博物馆等,此外一些外籍人士与中国建筑师合作,在中国创作出的一些优秀作品,也都注意到与中国文化的衔接和协调,如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SOM设计的金茂大厦,金茂大厦高达420.5米,明显借鉴了中国古塔的形象。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大量优秀作品,既有侧重于从传统吸收营养,开拓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也有侧重于从异域借鉴灵感,转化为具有中国气派的作品。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传统文化元素

1引言

现代社会随着资讯的发达和各国文化之间的广泛融合贯通,现代建筑文化上,也更多地可以看见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建筑装饰与设计是艺术的表现方式,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风格一直影响着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通过不断的融合和发展,传统文化元素在我国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得以传承并广泛应用。

2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现代建筑装饰首要的表现为在主题基础上,通过设计和各种装饰产品、元素的点缀,将建筑艺术以实物形式表现出来,并由此寄托现今社会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活的美好意愿。

2.1现代建筑装饰

现代建筑装饰一直被广泛应用,是建筑史上浓重的一笔,在数千年历史的演变下一直得到传承和不断发展。时至今日,现代建筑装饰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手法更为多变而复杂,材料的应用更为丰富,从传统的土木砖瓦石等,到金属、玻璃、化纤等材料的广泛应用。材料的增广使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工艺有了更多的革新和想象空间。现代建筑装饰主要以图纹装饰、建筑架构组合、和材料对比等手法进行设计。现代建筑装饰有很强的表现力,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设计方式以烘托和加强建筑物本身的主题意义;另外,现代建筑装饰还具有标志和符号功能,不同的装饰图纹和材料应用体现建筑物功能、社会现状、个人信仰和建筑技艺水平等多种深层内容。

可以这样说,在现今社会,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在建筑艺术当中起重要作用,它与建筑主体共同构成了建筑的主题。装饰设计是建筑灵魂和精髓的点缀烘托以及升华。

2.2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在建筑当中,建筑架构和建筑装饰设计必须互相配合,以建筑风格主题为中心,利用建筑装饰配合建筑的整体架构,以求达到建筑主题的表现和彰显,其中,现代建筑装饰在设计当中结合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合到建筑设计当中去,与时代结合,去糠取髓,是我国建筑史的发展和进程。

在现代建筑装饰的传承发展当中,每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和影响。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沉积和淬炼同时不断影响着建筑装饰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而对于近代建筑设计领域的影响也很深。建筑装饰发展本身就有其文化根源,传统文化元素是现代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建筑装饰当中既融合了科技材料和西方建筑风格特色,也大量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在各种元素的结合当中,使得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谐于其中,寻找“现代”与“传统”的契合点,成为了建筑设计师们技艺能力评定的要点。

3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表现

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大大丰富了建筑设计的内容,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当中,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图纹、传统元素、传统建筑技艺和传统建筑架构都起到表现建筑美感、提高建筑内涵的重要作用。而纵观当代不少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表现。而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3.1传统纹饰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中国的传统装饰资源十分丰富,许多为世人喜爱或具美好寓意的装饰资源亦一直为人们沿用至今,其中很多极具地域和历史文化意味。例如图腾(如朱雀、玄武、太极、八卦等)、图案(如山水画饰、日常用品、花鸟鱼虫等)、纹饰(如祥云、回纹、水纹中国结等)以及众多具有深层象征,寓意美好的吉祥事物符饰(如蝠鼠图、石榴图、迎客松等)。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深层意义的挖掘,并结合现代科学材料的革新,以现代的装饰处理手法进行表现,使传统文化元素成为既有文化韵味,亦具时代品位的建筑装饰。在我国,传统纹饰的应用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无论室内装饰还是庭院设计、无论简约风格还是复古路线,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小至阳台一角的图案雕花修饰,大至整个客厅的装饰设计,都可以运用传统纹饰进行配搭装饰。

3.2传统材料的应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主体建筑经已从过去的土木架构向混凝土、玻璃等建筑材料转变,但在建筑装饰设计上,传统材料仍然有相当的应用空间。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人们在建筑装饰当中,仍然偏向以自然材料为主。在建筑装饰上,自然材料具有浓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表现,亦极具地区性风土人情表现,例如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筑中,竹子是必不可少的材料;而贵州地区则喜用山石岩为建筑装饰原料,木雕也是建筑文化当中浓重的一笔。这些富有特色的传统材料和装饰风格,在现代建筑装饰当中亦得到很好的吸收和采纳,成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3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

另外,我国传统的建筑装饰风格和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装饰当中亦有广泛应用。例如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中,会较为着重于室内布置和主题装饰,从色调上、纹饰应用上、统一布局上都讲求协调融和;传统的建筑设计讲求风格的厘定,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按照其主要的功能有鲜明的建筑装饰表现,鲜明的风格极具视觉感。这些传统建筑设计的理念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当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和传承。

现代建筑装饰在前人基础上有更多的表现和特色,但又将传统文化元素包含于其中,与现代元素融会贯通之后得到更好的运用,以形成中国特有而富有文化内涵的建筑风格,是中国文化通过建筑的表现形式推向世界的美好追求和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高阳.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对传统装饰元素的运用[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民族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187-190.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3

闽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及审美情趣,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闽南的建筑风格,闽南传统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等极具闽南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其中,泉州地区的红砖古厝已经成为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风格。

(一)红砖建筑文化的起源

红砖建筑文化起源并发展于泉州。泉州地区盛产含有三氧化二铁的土壤,经过烧制加工就能得到颜色绚烂的红砖,产量高成本较低,且该红砖耐久性,耐腐蚀性强,非常适合闽南地区潮湿、温差大及台风多的气候条件,因此在闽南地区得到极其广泛的使用[1]。厦门、漳州,台湾地区都有大量的红砖建筑。在泉州古街古巷中还保存着大量具有西洋风格的闽南红砖古建筑,俗称“洋楼”,把闽南民居古建筑的文化元素和西洋建筑的文化元素融为一体,成为泉州闽南民居古建筑的又一特点。

(二)泉州红砖建筑的传承

泉州的红砖建筑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承与发展。位于泉州清源山风景区内的锦绣庄民间艺术园,占地30亩,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整个民间艺术园完全按照闽南传统红砖建筑文化风格建设。锦绣庄采用闽南独有的官式大厝形制,闽南人称之为“皇宫起”,即按皇宫式样建造的大厝。建筑的屋顶脊饰则采用燕尾脊,建筑正脊两端线脚向外延伸并分叉,按照民间流行的说法,只有举人以上的官宅方可使用,但泉州地区的居民对于燕尾脊的使用十分普遍[2]。锦绣庄的部分外墙装饰则采用闽南的烟炙砖,拼接出各式各样的造型,其中以“万字封壁”最具代表性。这些图样寓意吉祥,内容讲究虚实平衡,形成了独具韵味的墙体艺术[3]。泉州市政府在旧城区的改造中也体现出了对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涂门街、北门街、东街等民居的整体改造就传承了闽南红砖建筑风格,这样的改造既让旧城区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城区街道焕然一新,又不失老泉州的韵味,可谓一举两得。

二、提高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一)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呈逐渐消亡趋势

虽然泉州的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和保护,但整体上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元素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很多具有闽南传统文化特点的古建筑的现状令人堪忧。由于年久失修,很多红砖古建筑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很多屋主由于常年居住在外,没有对红砖古建筑进行修缮,导致这一部分红砖古建筑被长期废弃。而有的红砖古建筑虽然进行了修缮,但是采用的却是现代化的修缮手段,使得很多红砖古建筑原有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被现代气息所覆盖,失去了其应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现象在闽南地区还较为普遍。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保护意识的缺乏,是导致传统建筑文化呈逐渐消亡趋势的重要原因。

(二)现代建筑缺失地域特色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钢筋混凝土高楼大厦已经成为城市的新面孔,城市正在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失去了地域的建筑文化特色。泉州地区新的建筑已经很难找到闽南文化的特点,取而代之的则是设计风格日趋雷同的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现今大部分的工程和建筑项目都采用招投标的方式,但最终选择方案时,很少考虑建筑与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的融合与协调,更多的是盲目地追求建筑物外观的新潮,最终导致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消失。主要原因首先是决策者以及设计师们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今国内的建筑市场,决策者和开发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设计师的设计,对于设计师一些关于传统建筑文化的设计观点并不认同,一味追求建筑的现代化,扼杀了不少包含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方案。其次,土建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设计师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设计师直接借鉴国外的建筑设计方案,而忽视了城市的传统建筑文化元素,设计时很少考虑建筑方案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导致了城市传统风格的缺失,泉州也不例外。

三、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素养提升的对策

(一)政府应为土建人才的传统建筑文化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

政府可建立土建从业人员的考察实践基地。可定期组织土建从业人员,特别是设计人员参观具有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和含有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现代建筑。泉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红砖建筑就是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蔡氏古民居于清同治六年(1867)至宣统三年(1911)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民居主体建筑均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因此,蔡氏古民居可以作为一个亲临体验学习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实践基地,让土建从业人员对闽南传统建筑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政府应加大对于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素养提升的投入。展示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可作为土建人才的传统建筑文化素养提升的教育平台。泉州最具代表性的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博物馆是闽台缘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主体建筑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南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博物馆内展示了闽南传统建筑样式、闽南传统文化生活内容、闽南传统工艺品等闽南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博物馆可以作为土建人才培养的教育平台,来提升土建人才传统建筑文化素养。还可以在即将进行改造的旧城区中规划一些展厅、小型博物馆来展示闽南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生产施工工艺、建筑设计的独到之处、建筑文化与民俗风情的关系,例如红砖的烧制过程、墙体出砖入石的砌筑方法、泉州红砖古厝“皇宫起”的建筑特色和产生原因等。这些博物馆、展厅不仅可以作为土建人才重要的教育平台,又可以成为新泉州人了解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窗口。当然,教育平台的建设、教育展厅的布展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经费的投入,并作为闽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土建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土建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行业协会可为会员单位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咨询与服务,为会员的信息交流、业务交流和业务培训提供机会和搭建平台。因此,土建协会要在每年的培训计划中,有意识地设计闽南传统建筑方面的培训内容,包括泉州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闽南建筑文化与泉州当地民俗的关系;泉州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交融的文化成就;闽南传统建筑艺术欣赏、建筑技术学习、建筑人文思想介绍、建筑案例点评等等,渐进式持续地对土建人才进行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渗透,不断提高土建人才的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素养和建筑技艺。而且行业协会在本行业中具有一定的权威,一般能够参与制订本行业政策、法规,具有一定的法规制定与管理权限,并成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因此,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土建行业协会要充分重视发挥这一桥梁和纽带作用,把传承和发扬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责任与政府的城市规划的科学理念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使之成为政府城市规划的参考依据。

(三)土建人才继续教育要重视传统建筑文化元素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 仁义礼智信 和谐

一、“正、清、和”涵盖全部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为“风”和“骚”两部分。风的代表人物是孔子,“风”取之于《诗经》,代表中华民族共性。那个时代听民歌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的如何,叫审乐知政。“风”的主旨是关心别人大于关心自己。中国文化首推儒家文化,而其代表是孔子的伦理观,可概括为“修已”和“安人”,最终实现“平天下”。风的学习方法强调向群众学习,用孔子的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首先要对家庭负责任,然后腰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护的话。又怎么能爱国呢?

(一)正,正心,修身。正,表现在先正身,然后正人。一个人必须自己保证自己的言行是正确的,之后才能约束别人。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二)清。清气,“智”在传统美德中主要指明辨善恶、并能身体力行。指的是人具有聪明智慧的品德。在尔虞我诈、陷阱很多的商海中,要靠人才、靠超群的智慧和谋略才能走向成功,这就是“智”。在现今世界竞争的焦点已经从市场的竞争转移到人才的竞争。凡是发达国家都重视人力资源的投资,这项举措。实际上是智力投资。

(三)和,和谐,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礼节的表化或者结果。

“礼”是指人与人之间怎么样处理人际关系,相对于“仁”而言。“礼”是人类礼节外在的体现。礼让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仁”呼吁每个人的心中要有仁义的道德,在关键的时候,应该尊崇孝道,忠义。

二、建筑企业管理现状及几点问题

(一)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强,即没有达到“正”的要求。现在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景气,许多企业的业务量大量缩减,从而导致企业有大量人员闲置办公室,在没有工作压力的情况下,上网成了办公室人员打发无聊时光的最佳方式。于是聊天的,QQ、MSN等;玩游戏的,如QQ游戏,开心网游戏,大型在线网络游戏等;下载视频看电视电影的;通过网络发展第二职业的,如在线炒股,淘宝网开店等等。虽然大环境下经济越来越萧条,但是整个网络却呈现出一片惹火朝天的景象。由于网络的大量使用,流量的加大,从而导致企业局域网不堪重负常常无法正常运行,企业的不正之风盛行。这时候管理者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让员工努力工作已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更要考虑员工在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的原因,然后正确实时的引导,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所在。

(二)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即不“清”。现在,“大企业病”成为一个泛指的概念,是指企业规模扩大、产业类型和管理层次增多后,可能产生的信息阻隔、信息传递速度衰减或内容失真、决策得不到不折不扣贯彻、指令执行出现严重偏差、企业成本增加、制度繁琐以及组织机构官僚化等,使企业响应市场的能力降低,生存质量不断弱化,逐步走向低劣甚至衰败的一种慢性综合病症。

“大企业病”是当今世界各国大型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企业一旦患上“大企业病”。往往会失去创业的激情与冲动,丧失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显得步履艰难、老态龙钟。“大企业病”的病症往往表现为:

1 身躯肥胖。表现出:企业机构臃肿,部门林立,层次多,冗员多;企业内部壁垒严重,部门间协同松散,信息传递较慢,或信息传递失真失效;企业制度繁琐,职责不明,扯皮增多,办事程序复杂,官僚习气十足。

2 心动无力。表现出:重大决策不能得到有效执行,或实施不力,达不到预期效果;领导者陷于具体的日常业务中。企业缺乏有效的中长期计划。

3 步履艰难。表现出:员工不计成本。不讲实效导致成本居高不下,效益下滑;企业生产与市场严重脱节,畅销的供不上,滞销的大积压,技术创新不足;不注重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对企业产生信任危机。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应用;空间;建构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中国历史渊源流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深刻地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才能更恰当地于建筑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建筑师的使命就是寻找一条既能融合传统和现代建筑文化,又能以现有物力表达其完美结合的建筑设计之路,这需要现代建筑师卓越的工作能力与强烈的责任感去逐步实现,探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建筑设计风格和形式。建筑设计无法与传统建筑文化割裂,即便是“反传统”一族,也得以“传统”作为参照物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因而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需要我们正确对待,也是我们创新的丰富源泉。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意义

过去和现在是矛盾的统一体,割裂过去的现在无法完整。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中国过去的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建筑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体现着民族性,时代性和当代人文精神的审美理念。中国的建筑设计历来就受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老子的《道德经》提及:“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了建筑设计中“有”与“无”、“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当然,目前某些具有超前意识的建筑师声称要抛弃传统,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而事实上却是传统建筑文化已经渗透到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筑设计根植于传统建筑文化,任何现代建筑设计无法完完全全地逃离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

从当今诸多享受世界级美誉的建筑作品中可以看出:好的建筑设计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当今时代为根,以优秀的民族传统为魂。如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充分结合了传统的古建风格。其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将传统建筑文化巧妙地与现代设计结合在了一起,同时又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博物馆主体造型设计得新颖巧妙,充分运用了当地传统建筑的基本色调,给人以亲切的相识感。在博物馆的选材上完全是就地取材,可以说整个建筑就是土生土长的特色建筑。这正是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何能如此密切地融入当地环境之中的原因。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融入了老子《道德经》中的空间理念,解决了建筑与自然的之间的融合,在充分尊重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做到了“中而新,苏而新”。不难得出,如能够很好的融合地域的建筑文化风貌,就很有可能做出成功的经典之作,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艺术中应用对当代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传统建筑文化之区别

建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处处体现着文化,文化是建筑的灵魂,是建筑设计之源。古代世界建筑概括可分为七个体系,欧洲体系、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等,其中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建筑形式的不同源于文化的不同,即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不同源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不同,而现代建筑文化深受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了解中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不同,才能更好地应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一)建筑材料的不同,折射出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而西方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被誉为“石头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了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和理念不同,是不同理念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中国起源于农业和农耕,由此决定其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了自然与人系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西方人以狩猎为主,决定其对石材的肯定,体现了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他们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折射出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建筑几乎都是类似于“四合院”格局模式,是一种“集体”的美,如北京明清宫殿,曲阜孔庙等均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而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如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时的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既反映了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也反映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

(三) 建筑的发展不同,折射出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

从建筑发展过程来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相对而言,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

(四)建筑价值的不同,折射出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

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依靠计算、定量分析、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徒相传,靠实践,靠经验。而在西方,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2000年前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指出“适用、坚固、美观”经典性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

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实例应用分析

因中国的历史变革,中国传统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烟消云散”,而此时,很多建筑师在吸收西方建筑文化,也在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如王澍“象山校区”、王戈“深圳万科第五园”和上海金茂大厦等项目取得了国内和国外建筑界同仁的认可和赞许,这也让更多的建筑师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一)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以下简称象山校区)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地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地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相对于一个现代建筑组群,象山校区的整体建筑群,无论是空间上的变化,还是材料的使用,都是空前的丰富,无论从规划角度、单体空间还是园林造景上都潜移默化的融合着中国传统建筑语境。整个建筑群受西湖景色的启迪,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意境中获得升华。

整个校区规划自由巧妙,建筑造型简约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的诗情画意,又具有中国园林的“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特点,山,湖,溪,竹,木构成一个和谐灵动的整体。南方建筑中常见的砖,瓦,泥,竹,木,檐等材料的巧妙运用又进一步赋予了整个校区以江南意蕴,同时通过这些有记忆的朴素材料,王澍在设计中探索了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探索了如何将民间的传统建造工艺同简单纯朴的现代主义构造方式相结合。

在建筑灵魂捕捉上,象山校区沿袭了传统规划上散点透视的布局原则,忽略建筑比例在建筑中的位置,建筑在松散随意的布置过程中围合出空间各异的的庭院空间,从而打造出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趣味,从不断的对透视和比例的结构中创造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有趣味和意境的过程,成为整个象山校区的设计灵魂。

(二)万科第五园

白墙、黑瓦、竹林、水系、玻璃幕墙、大空间……在中国传统徽派民居风格与现代设计手法的和谐统一中,深圳第五园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具有中国传统建筑标签的都市建筑模式。正如它的设计者王戈所言:“尝试采用现代材料、现代技术和现代手法,但不失传统韵味,就如同用白话文写就传统。”

第五园在建筑群的总体风格上以中国的元素——徽州民居加上苏州园林,使建筑在鳞次栉比的、分不出特点的高楼大厦中流溢出清新的意蕴。在建筑的院落设计上,前庭后院中天井和通过组合形成的六合院、四合院、叠院House(房子)的立体小院(院落与露台)以及合院阳房的围合所形成的大院,种种院落形式无不着力体现中国传统民居当中那种内向型庭院,为居住者提供一方自得其乐的小天地。

中国的传统建筑空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尤其建筑与园林的互动及相互渗透的空间表现上,更是登峰造极,“第五园”在传统建筑空间的传承方面无疑是一个精品。该项目的室内空间处理充分表现出了空间灵活性的特点,在不同的使用空间中由于人的介入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的不同会使空间表现出不同的使用功能,一些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而产生的灰空间在不同的需求下会产生微妙的功能转变。在景观处理上,对景,欲扬先抑等各种手法的运用,让你在空间行进过程中不断的感受空间给你带来的享受,并且你会发现每一空间,在不同时间及光线下又会给人不同的心里感受。

第五园整个项目展现了对实现传统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与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

(三)上海金茂大厦

上海金茂大厦为美国著名的SOM设计事务所设计,其具有独一无二的设计理念,其巧妙地将世界最新建筑潮流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合为一体。当然,他也是最好地利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建构”概念的典范。SOM的主要负责人史密斯声称其最开始的灵感来源于造型美观的中国塔,将中国的塔的“建构”元素充分利用,以高层建筑的设计平面及超高层技术手段为基础融入中国传统表象,证明了钢与玻璃也能演绎出颇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品位的建筑。同时金茂大厦是采用了双周对称的平面之形,阶梯式的逐层递增,让参观者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欣赏到塔的完美。作为现代科技与东方塔形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建筑,金茂大厦的设计结合了中国的传统建筑符号,以切角与体形的方正,尺度与节律也完美的体现了中国塔建筑的艺术。中国塔造型又充满了想象与智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同传统文化碰撞,这恰巧又是经济可靠的结构体系与合理的超高层建筑平面组合的巧妙结合。金茂大厦的建筑风格体现的是似塔非塔的建筑特色,并具有了造型的多样性以及变幻性等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容丰富,不论是象山校区整体展现的传统意境、万科第五园体现的灵动空间,还是金茂大厦结合塔似的建构概念,仅仅是体现了冰山一角,如何在众多的项目中巧妙地应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应用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扬弃式继承,将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完美结合,既能营造出适合中国人居住的传统居住环境,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

结束语

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已经意识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好处,并将发扬下去,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中国传统建筑好是好在哪里,继承什么内容,是形式上的继承还是精神上的继承,传统的继承应该是一个多层面的问题,不仅仅是单一空间、形式、符号、理念简单的组合形成外表的“中国风”建筑,而应该是传统建筑文化的再生和创新,创造出富有中国建筑文化意蕴的设计作品,在充分尊重世界建筑文化传统异殊的基础上,用开放的思想面对设计,对现代建筑设计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王先祥.论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设计[J].艺术探索.2008年01期

[2]张宾.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及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安徽建筑.2011年第3期(总178期)

[3]侯斌.传统建筑文化符号与建筑设计浅析[J].中国建材科技.2009(2)

[4]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古吴轩出版社.2007(4)

[5]甘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3)

[6]eva.现代居住建筑中的中国意境.2010.8. eva love m的空间网址 /eva_love_m/item/656ebe49500028066dc2f08e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6

张锦秋坚持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创作道路,开创了新时期唐风建筑风格。她的“新唐风”建筑的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主张传统(民族的、地域的)与现代有机结合,着重在环境、意境和尺度方面表现传统,而在功能、材料和技术方面突出现代感。在“现代建筑创作的多元探索”、“在有特定历史环境保护要求的地段和有特殊文化要求的新建筑创作”、“古迹的复建与历史名胜的重建”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和而不同”的建筑观、“和谐建筑”的创作观,坚持科学与艺术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理念,创新实践,因地制宜,因题而异,通过对建筑环境、意境、尺度的把握,通过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充分满足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

张锦秋总结自己的设计方法为两种方式:一是紧邻风景文物名胜,主张建筑应该融于历史环境风貌,与整个环境形成和谐的整体。具有强烈地历史文化性质内涵的建筑应在满足现代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与建筑风貌和内容相协调,应是具唐代风格的现代建筑。另一种是建设项目远离风景文物名胜,应具有时代感又要突出地域性的现代建筑,主张“传统的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

二、三唐工程

三唐工程包括唐华宾馆、唐歌舞餐厅和唐代艺术展览馆,简称“三唐工程”。唐艺术陈列馆采用三重四合院布局,其纵轴线同唐歌舞餐厅一起与慈恩寺纵轴平行,其建筑布局东、西两部分并不对称;唐华宾馆则按照园林布局方式错落布置,运用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传统手法。在建筑形式上,三组建筑与大雁塔的距离不同,其体现唐风的做法也由近及远依次简化:陈列馆采取唐风浓郁的仿古形式,唐华宾馆结合现代功能与结构,唐风逐渐淡化。

唐华宾馆将公共活动部分采用大柱网框架结构;而客房部分采用砖混结构。入口门廊设计成典型的唐风敞轩,门廊两侧衬以传统形式的院墙。沿主轴线建筑的檐下都设有一跳斗拱,中部庭院采用传统风格的山池院,其他部分则采用坡度平缓、出檐深远的唐风瓦屋面和墙窗划分方式。屋面采用机制灰筒瓦和板瓦,墙面用乳白色面砖,仿木的部分用茶色锦砖,台基用青石,外门窗为茶色铝合金门窗及茶色玻璃。建筑统一在灰色、白色、茶色的基调之中,这正是唐代比较典雅的外装饰色彩。在宾馆的建筑装饰上对于传统风格采用淡化处理,中国的传统风格更多的通过陈设品体现出来。而唐歌舞餐厅是欣赏唐代乐舞的文化休息场所,其室内装修具有较浓的唐风。

三、新唐风建筑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国唐代时期空前繁荣,取得灿烂的文化成果,其建筑也独树一帜。但是经过百年沧桑和世间的动荡,真正的唐代建筑已所剩无几,而现存的唐代建筑也因为时代的久远而显得十分古旧,这对我们学习和研究唐代的建筑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阻碍。而“新唐风”建筑风格的产生恰恰说明了我们现代人对我国传统的唐文化的渴求,期望唐代建筑的精华得以继承,使我们的优秀传统与现代化建设接轨。

“新唐风”建筑设计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对我国唐代建筑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掌握唐代建筑的构造、平面构成、色彩、内在精神和设计理论,从而在设计中能够较准确的继承唐代建筑的风格和结构方法。“新唐风”建筑就是继承了传统建筑文化和城市地域特色并使其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及理论。采用现代建筑的创作方法表达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精神、设计手法和理论依据的精华,是以传统建筑观和文化为基础进行建筑创作的一种建筑风格;其创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是对西安古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探索。

四、总结

“新唐风”建筑继承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城市地域特色并使其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及理论,采用现代建筑的创作方法表达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精神、设计手法和理论依据的精华,是以传统建筑观和文化为基础进行建筑创作的一种建筑风格。“新唐风”建筑的创作理念和原则是尊重历史、尊重环境,坚持“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和而不同”的建筑观和“和谐建筑”的创作观。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因地制宜,通过对建筑环境、意境、尺度的把握,通过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充分满足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7

关键词:当代建筑;建筑文化;创新;趋向

建筑文化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社会文化的体现,还有效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而在我国,建筑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许多传统的建筑结构在当代社会中,不但显示了它们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还真实的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因此,如何继承传统的建筑文化并怎样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革?也成为了当代我国主流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人们。不过在现代化主流建筑中,对传统的建筑结构的继承,并不只是对其建筑结构进行相关的改进,而且通过对当前建筑结构的一些新认识,将设计师们独特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融入到其中,在利用创新改革的方法,来为我国主流建筑文化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下面我们就对当代中国主流浇筑文化新趋向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1 传统文化给当代建筑留下的痕迹

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相关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国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还使得人们在对传统建筑文化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得到一些新的启发,并应用到当代建筑设计当中。目前,我们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施工的过程中,其建筑设计经常会应用到传统建筑文化的相关特色,并且将传统建筑文化的风格和气韵,和当代建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但充分的展现出来当代建筑结构中蕴藏的文化力量,还体现了“中国式”建筑文化的特色。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许多建筑设计都借用了传统的建筑文化,使其建筑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在体现出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充分的体现出来建筑结构的个性化特点。

2 我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向

在不同的国建、地域、城市中,其建筑文化也存着一定的差异,而在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不仅要将地域文化和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还要使其建筑结构充分的体现出当代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而在我国主流建筑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来看

在我国现代建筑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的利用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为人提供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而且为了体现出当代建筑结构的特点,我们还将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的内涵融入到其中,使其建筑艺术美感和建筑结构的使用功能相互统一。在我国传统的建筑结构中,其建筑文化主要是讲究色彩、装饰完美的结合,使其建筑结构有着较强的对称性,让建筑整体结构给人们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因此,在当代主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就要就将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应用到其中,从而对我国当代建筑文化的趋向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2.2 从当代建筑设计构思整合来看

在建筑研究的学术领域,统治性的话语不再是宣言式地谈论传统继承之有无必要或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实现,而是转向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开展对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研究,并逐渐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拓展了建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市建筑设计要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确定其色彩、风格、形式等的主要基调,对建筑做出整体性设计。否则将会使其城市建设失去方向,在建筑的历史长河中随波逐流。

2.3 延续历史性和创新传统民居特色

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做到既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又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是中国当代城市建筑文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当代城市建筑文化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时,要突破传统局限,并与现代科技和时代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构思上、造型上、艺术上进行突破,反映出现代人的思想感情、使用要求和审美意识,化腐朽为神奇,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而传统也总是要发展的,过去的传统发展到现代的传统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增加、不断减少、断减少、不断积累、不断代谢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要发展到未来。

3 在传统建筑文化下,当代建筑应坚持的原则

过去与现在,建筑师们在建筑创作的继承与创新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而在未来这些问题仍可能出现,所以,在在传统建筑文化下,当代建筑应坚持的一些原则。

3.1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继承传统文化并非眷恋过去,而是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就意味着传统文化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而传统文化的更新的过程就是将适宜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等传统因素与现代的技术手段、现代的新生活特色等现代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且,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这个问题上,除了“形似”还应重视“神似”。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建筑设计的永恒目标,建筑设计以满足特定人群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为目标。

3.2 解放思想,跨文化交流

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对文化的源流不应限定,要吸收外来文化,取长补短,融汇贯通。对待外来文化,我们不能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当代西方流行的建筑思潮,尽管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在某些方面依然具有启迪作用。在设计中,应立足于本国文化,对其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己知彼方能融会贯通。只有把引进来的东西与本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方可创造出一种既具有活力又富有地域特色的新东西来。

3.3 强调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的建筑理念

城市与建筑的核心是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建筑中必须遵守的设计法则。一般来说,与自然山水非常和谐的城市和建筑,其建筑的尺度、空间、功能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呼应都堪称典范。这些建筑并非是一个建筑师的作品,甚至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它们源自人的需求,源自当地的条件。当人们不顾国内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等情况,盲目地把西方的建筑形式照搬过来,将会造成更大的能源浪费。建筑的意义,不在于是何种设计,采用何种材料,更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适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承接当地的历史脉络,只有这样的建筑才算得上是当地的特色建筑,这是值得建筑师们继承和发扬的建筑设计理念。

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到来,我国的建筑设计文化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怎样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我国当前主流建筑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逐渐局限于单个民族的建筑文化设计,要将传统的建筑文化和当代的建筑设计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充分的体现出了建筑结构的价值,还为我国建筑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从而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8

关键词:当代建筑;传统建筑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 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如果我们能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并加以创新,我们就能和我们的祖先一样,将引进中国的世界文化同化,而向世界提供宝贵的经验。但传统建筑的现代化继承,并不是简单的重返过去、简单的复古,而是要研究和认识形式所拥有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加以现代体现,以求得当代建筑创新。

1.传统文化给当代建筑留下的痕迹

对传统民居及其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在于对传统建筑的系统归纳和总结,更重要在于吸取传统建筑的精髓,运用传统元素应用并服务于现代建筑设计。一般来说,当代建筑常常运用将传统建筑中具有特色的局部,如形状、色调、质感、线条、纹样等,或寻找传统建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象征,将其抽象为符号,局部运用于创作中。从官式建筑到皖南民居,用直白的中国式文法,玩足了传统的功夫。不仅展现出了中国民居潜藏的文化力量,同时在这种精神和气质的鼓舞下出现了一批对古典文法借用的“中国式”建筑。并且,这些设计并没有简单地复古和照搬,而是扬弃式继承,无论从手法还是心态都比过去更加成熟。

2.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中的延续

一个城市的特色,应该是其地域文化与具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使得建筑与人的活动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在对传统建筑进行现代化解释的基础上,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汲取推进中国特色建筑创造的思想资源和人文智慧。

2.1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来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中国建筑空间自然和谐,尺度合理,意境独特,组合高妙,建筑艺术与功能相统一;符号、色彩、装饰与构件,是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形式因素,达到功能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中国传统建筑的肌理具有强烈的程序感和对称均衡性。这些原则采用了几千年还在继续流淌于时间的长河中,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总平面构图方式。

2.2 从当代建筑设计构思整合来看

在建筑研究的学术领域,统治性的话语不再是宣言式地谈论传统继承之有无必要或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实现,而是转向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开展对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研究,并逐渐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拓展了建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市建筑设计要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确定其色彩、风格、形式等的主要基调,对建筑做出整体性设计。否则将会使其城市建设失去方向,在建筑的历史长河中随波逐流。

2.3 延续历史性和创新传统民居特色

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做到既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又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是中国当代城市建筑文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当代城市建筑文化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时,要突破传统局限,并与现代科技和时代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构思上、造型上、艺术上进行突破,反映出现代人的思想感情、使用要求和审美意识,化腐朽为神奇,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而传统也总是要发展的,过去的传统发展到现代的传统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增加、不断减少、断减少、不断积累、不断代谢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要发展到未来。

3.在传统建筑文化下,当代建筑应坚持的原则

过去与现在,建筑师们在建筑创作的继承与创新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而在未来这些问题仍可能出现,所以,在在传统建筑文化下,当代建筑应坚持的一些原则。

3.1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继承传统文化并非眷恋过去,而是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就意味着传统文化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而传统文化的更新的过程就是将适宜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等传统因素与现代的技术手段、现代的新生活特色等现代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且,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这个问题上,除了“形似”还应重视“神似”。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建筑设计的永恒目标,建筑设计以满足特定人群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为目标。

3.2 解放思想,跨文化交流

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对文化的源流不应限定,要吸收外来文化,取长补短,融汇贯通。对待外来文化,我们不能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当代西方流行的建筑思潮,尽管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在某些方面依然具有启迪作用。在设计中,应立足于本国文化,对其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己知彼方能融会贯通。只有把引进来的东西与本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方可创造出一种既具有活力又富有地域特色的新东西来。

3.3强调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的建筑理念

城市与建筑的核心是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建筑中必须遵守的设计法则。一般来说,与自然山水非常和谐的城市和建筑,其建筑的尺度、空间、功能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呼应都堪称典范。这些建筑并非是一个建筑师的作品,甚至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它们源自人的需求,源自当地的条件。当人们不顾国内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等情况,盲目地把西方的建筑形式照搬过来,将会造成更大的能源浪费。建筑的意义,不在于是何种设计,采用何种材料,更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适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承接当地的历史脉络,只有这样的建筑才算得上是当地的特色建筑,这是值得建筑师们继承和发扬的建筑设计理念。

4.结语

全球化对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面对今天多元化文化环境,建筑创作既要多样化,又要不满足于多样;既要反映各民族的民族形式,又不局限于单个民族。而中国建筑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面对当今建筑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挑战,中国建筑师理应肩负对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使命。所以,对传统文化与建筑创新的联系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对地方传统文化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进行建筑创作或建筑创新,它更致力于探索对于建筑的地区性如何进行正确的理解、认识,并且保持和发展,创建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因此在建筑创作中,构建出多元的建筑文化,促进世界建筑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都,孟岩,王辉.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J]. 时代建筑,2009(3).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9

关键词: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综述

中图分类号:J59;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3—0101—08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2 500年的历史。其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自然风景优美,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重镇,经济繁荣。扬州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亦居显赫地位,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园林、扬州漆器、扬州雕版、扬州美食等等,精彩纷呈。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扬州的传统民居建筑也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存扬州传统民居建筑大多位于扬州老城区内。老城从明清时期遗存至今,面积5.09平方公里,城内400多条老街古巷纵横交错,50余万平方米的传统民居绝大多数保存良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陈从周教授在《扬州园林》一书中这样评价扬州传统建筑:“扬州位于我国南北之间,在建筑上有其独特的成就与因格,是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地区”,“扬州的园林与住宅在我国建筑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同时,民居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文化追求和艺术审美趣味,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背景和某一地域的特色。对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的研究,对扬州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文脉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扬州老城区保护和更新工作的进行,对传统民间建筑特征的研究,则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继陈从周教授的研究之后,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扬州传统民间建筑进行了考察研究,成果包括文史专著、学术论文、科普读物,等等。本文对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研究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及主要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明确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一、研究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从相关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来看,对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时期: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

对扬州传统建筑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亦是中国传统民居研究开始并迅速发展的时期。1957年,当时任教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刘敦桢教授出版了《中国住宅概况》一书,引起了全国建筑界、文物界以及文化界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浓厚兴趣,至20世纪60年代,在全国兴起了传统民居研究的热潮。扬州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传统园林与古建筑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重视。对扬州传统民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以陈从周教授的相关著述为代表。

陈从周教授与扬州有着特殊的感情,一生中多次来扬州,写下了数首与扬州有关的诗篇。1961年夏天,他带领同济大学建筑系师生对扬州近30处的园林和住宅进行了测绘,完成了《扬州园林》一书的初稿。1962年8月底,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在扬州组织了一次学术活动,对扬州的十余处园林及古建筑进行了考察与讨论。刘敦桢教授和陈从周教授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并对扬州园林与古建筑的研究价值予以肯定。在《扬州园林》一书中,陈从周教授给予扬州传统建筑高度评价,对扬州传统住宅建筑的特征也作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

虽然《扬州园林》一书在当时并未能立即出版,但其仍可视为扬州传统园林与建筑研究的开端,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阶段研究的总体特点:在实地测绘调查的基础上,注重建筑手法和建筑技术的归纳分析,如平面布局、内外空间、建筑造型、装饰、结构、构造和材料,等等;而较少论及建筑产生的气候地理、时代背景,以及社会文化、使用者的习俗和信仰等对建筑的影响,属于单纯建筑学范围的调查。

2.第二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民居专业学术委员会相继成立,传统民居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视角更为全面综合,研究方法更为科学系统。随着全国范围内掀起的传统民居研究的第二次热潮,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研究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名列其中。这带来了一系列关于扬州城市保护及发展的思考和讨论,如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的文章《扬州小秦淮保护规划》,扬州规划与建筑界的老前辈朱懋伟先生的文章《十里扬州景物稠——历史名城的保护及其发展远景》、《扬州历史名城保护与建设发展》、《春风十里扬州路——扬州古城区东西干道改建规划》。关于建筑特色本身的研究多集中在一些文物建筑、名胜古迹和园林建筑上,如沈福煦《扬州的个园与何园赏析》,肖汉贤《扬州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等等。对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专门研究则相对较少。陈从周教授《扬州园林》书稿中的总论以《扬州园林与住宅》为题发表,《扬州园林》一书也于1983年出版,这些关于民居建筑特色的调查研究成果,在这一阶段出现,但并未得到更多的关注、延续和深入。

与逐渐成熟的全国民居研究相比而言,这一时期的扬州传统民居研究,虽有一定数量的成果出现,但总体发展已明显滞后。虽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但扬州传统民居并未跻身于江南民居研究热潮之中;虽受徽州民居的影响较大,但并未如徽州民居一样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10

1980年以来,中国的建筑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跳跃式的变革;同时,随着中国的入世,外国文化纷纷涌入中国,中外文化发生强烈的碰撞与冲击。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以及民族特征形式存在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说:“西方人在很多情况下确实具有剥削性,如何更好的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这才是我们最关注的。”当今中国又一次处在中外文化碰撞冲击的历史时期,文化现状着实让人担忧,中国建筑的前景将会怎样?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遭遇挑战

加入WTO,举办奥运会,为我国与世界融合提供了“契机”,大量造型奇特的建筑物出现在大江南北的都市中。就拿北京来说,国家大剧院、奥运会的“鸟巢”赛场、“水立方”游泳馆、央视新楼等,诸多耗资巨大的建筑,一方面吸引了人们惊异的眼光,另一方面又引来专家学者们不少关于设计和理性的讨论。外国设计师们并不考虑作品是否符合周围城市环境,只关心自己的作品够不够个性,能不能体现出自己的“大师”水准。

外国建筑文化的涌入,中国本土的建筑首当其冲。拆毁之风早在几年之前就吹刮大江南北,而且愈演愈烈。有人戏称“CHINA”为“拆那”,“拆”可见一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城建筑的建设,导致大批新的建筑拔地而起,并且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拆毁与建设两个极端在中国的建筑领域内大行其道,其直接后果是,城市失去了明显的独立的建筑风格,成为一批批建筑的简单复制。城市不仅是“钢铁的森林”,更是“水泥的荒漠”。

难道中国的建筑从此将一蹶不振?乐观地说,这样的形势不会长久存在,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建筑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湮灭于历史大潮中。梁思成先生早就指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诸多高校的建筑专业也培养了一批批的中国建筑设计师,当今的现状能激发起他们振兴民族文化的热情。

2.传统与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

在传统建筑中,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注重的观念和思想,如皇权至上的政治伦理观、尊卑有序的等级道德观、群体意识及“贵和尚中”等(秦红岭《建筑的伦理意蕴》)。北京的四合院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建筑形制如屋顶、台阶样式,正符合了儒家思想“礼”的规范,以及前文提到的居住建筑中真切体现封建社会中三种人的气质。

在现代家居建筑中,这套理论早已被抛诸脑后。一方面是工业化大生产的冲击,使原本完好的封建礼教大家庭不复存在,长幼尊卑、伦理纲常就变得不那么为人所看重;另一方面,家居环境随新城建设在大幅度发生改变,不论是家居方位或是布局已经不能提供传承传统伦理观念所必需的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经历胡风蛮雨的冲刷,但仍旧持续了几千年,由此可见其强大力量。当年印度的佛塔进入中国后,被兼容并包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同化,在造型、功能和材料运用上,都得到改革和创新,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式塔建筑,其中最典型的是用来供人登临游览的楼阁式塔。塔的变迁是中外建筑文化融合的最好例证。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我们已能看到一些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意蕴、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建筑例子。如美国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吸收了中国园林建筑的特点,对轴线、空间序列及庭院的处理都显示出建筑师良好的中国古典建筑修养,反映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3.城市的和谐布局与发展

当风格迥异的城市建筑凌乱的摆在面前时,可以设想,这些建筑终究会朝相对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建筑整体风格的统一、城市独特精神面貌的体现、更注重建筑与所处自然与文化环境的融合等。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从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李泽厚《美的历程》)。这正体现了整体和谐的观念。

在城市建筑中,和谐更多地体现在建筑群的一致上,城市建筑风格、城市文化底蕴都是和谐的力量来源。当今的城市建筑的矛盾在于新老城区的共生共存。新兴建筑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这要靠城市建设之前的统筹规划以及后期建筑审批上看重建筑风格与城市氛围的和谐。从“人造的城市”中脱离出来,以人为本,使城市真正成为“人的城市”。

另一方面,古人讲究居住地的“上风上水”,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风水学说并不是封建迷信,其中自有一套自然法则。我们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展示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德,这种美德就是现代西方建筑所探讨的生态型和共生论(陈世民《中国建筑文化的反思》)。各地的民居如福建永定的土楼、傣家的竹楼、湘西凤凰的吊脚楼、陕北地区的窑洞等,正是体现了传统建筑与环境特别是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的契合。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当代建筑理论西方建筑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总体来说中国当代的建筑市场更像是西方建筑设计师展示自己设计理念与才华的试验基地。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就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全球化的世界发展模式必然包括了建筑领域的交融。而在这个阶段中国更多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吸纳,由于长时间以来中国建筑理论的停滞与断层,必然导致外国设计思想的流入,对外学科、边缘学科的消化吸收。可是现实却是更多的照搬照抄西方建筑理念,中国建筑师自我健全中国的文化体系却是表现的极其不成熟。

二、原因

提到原因,我们有必要提一下当今中国的建筑现状,大量雷同的现代高层建筑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复制粘贴,大众对物质的高度追求,对精神生活世界的忽视。现在的这种状态更像是西方国家现代建筑状态的复制。诚然,经济的发展会促使建筑也需要模数化的材料设计,高技术的声光环境设计,舒适的室内环境设计来迎合高品质的物质需求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筑的需求。由于中国建筑领域文化的部分缺失,政府对城市建筑景观形态的长期忽视,我们的建筑创作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不够地域性,过于玩弄形式主义,过于依赖外国建筑设计师的并不一定适合本土文化的建筑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的理论受基本理论(本体论、价值论、创作论等);应用理论(方法论、工具论、设计原理等);跨学科理论(建筑史学、建筑美学、建筑教育学、建筑技术、哲学、技术等)以及建筑评论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里边最重要的因素应该属人们的观念世界,人们的价值体系以及人们的认知体系。武汉大学赵冰教授曾经总结中国当代的建筑理论――“在我看来,中国近现代从西方输入的建筑理论,其中包括设计理论,在基本形态上保持了西方的特征,它伴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在文化理智上中断了中华文化八千年承传发展的易的设计理论,象我们通常说的风水理论等。一般的中国建筑师几乎对中华的易的设计理论一无所知,因而中国近现代的建筑根本上是和中国本土相冲突的。而随着殊相文化的中华主义的发展,我们越加感到了中华主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必要。”

而他提出的太极理论,营造思想,语言与书写的设计联想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

三、中国建筑创作的进步

时下外国建筑师的先进设计理念对我国当代的建筑领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例如SOM建筑设计事务所、雷姆.库哈斯、安德鲁以及最近较为流行的“建筑女神”扎哈.哈迪得。我们以扎哈为实例来研究一下,扎哈推崇的是一种前卫艺术,她坚信建筑具备一种力量,可以从重力中解脱出来,让身入其中的人们获得解放,感受自由。无疑扎哈的作品充满着动势,流畅的线条让人震撼。扎哈的数学学习经历给她的设计具有深厚的结构到功能的设计能力。尽管人们对她的建筑设计作品褒贬不一。但是扎哈对自己建筑设计理论的深入探讨与执著追求也影响着很大一批中国的建筑师。我国对这类建筑师才华的吸纳也是建筑领域的进步。对处于全球化的中国,对外来文化有选择的吸收与自我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同等重要。

说到这里我们很容易想到提倡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设计理念的设计师――贝聿铭。贝聿铭有着丰富的西方留学经验,有着对中国文化的热忱,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公司经营管理经验。他成功的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去,为业主和更多人接受。这应该算是中国建筑创作的又一进步了。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贝氏的人生经历,他的早期作品偏密斯风格,继肯尼迪纪念图书馆之后寻求了新的出路――柯布式雕塑风,后来当他接手台湾省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的设计便开始寻求中国式建筑的出路。贝氏认为中国的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他援引自然,试图为中国的现代建筑寻找新方向。北京香山饭店借鉴古典园林与江南民居,是对中国式建筑的成功探索。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殊技法运用得淋漓尽致,随着贝氏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与发觉,他成功的为中国当代建筑创作提供了典范。

四、当代建筑创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王澍的“业余建筑”是对中国建筑师职业“专业”但却商业的运作的反驳。国内专业领域中有很大一部分崇洋的心理成分。同时方圆大厦、福禄寿大厦以及新建成的广州铜钱大厦可识别性很强但显得过于商业化肤浅化,当然侧面也能体现出中国人对于本族文化浅层次尊崇。毕竟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状态,而我们的建筑理论体系在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断层之后必然呈现对外来建筑理论体系的崇尚与偏好。当然我们当代有很大一批建筑师正在努力寻找本土建筑的出路并有了显著的成效。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状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文化很长一段时间被外来文化侵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缺失导致当代建筑师失去了一部分最重要的文化建筑理论指导。其次,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当代紧张高效的生活状态中,我们似乎忘却了中国人温文尔雅的生活特质,更多的呈现出了对物质与金钱的过度追求以及对精神文化生活、个人修养的缺失。物质与精神,享受与品位同样重要。中国的建筑教育体系有待完善与提升。再者,中国的建筑大潮风生水起,开发商和业主要求的是高效,是利益,更多的建筑师为了生计会妥协于这个现状,缺乏创新性,忽视建筑环境与场所性精神。但我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对艺术的追求愈加强烈,中国的建筑创作之路会愈加成熟。

五、结语

西方建筑美学讲求比例、尺度、色彩、空间、视错觉等分析,追求理性至上主义;而中国本土建筑理论讲求实用理性精神和中国建筑文化中物我一体的环境理论及营造理念,空间与实体并重,钟情于空间与意境的塑造。我们应该树立起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较为清醒地保持自身的文化独立性,与更新中传承,与传承中更新。

【参考文献】:

[1] 邹德侬 《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的解困――五谈引进外国建筑理论的经验教训》 [J] 华中建筑 1988.09.16

[2]刘林 《活的建筑:中华根基的建筑观与方法论――赵冰营造思想评述》 [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12.30

[3]黄海峰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贝聿铭建筑哲学与作品诠释》 [J] 建筑设计管理 2009.08.28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范文12

论文摘要:传统符号是文化历史的浓缩精华,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建筑与符号的内在联系出发,本文分类解析传统建筑符号的特征及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指出传统建筑符号的多义性、复合性,及其反映形式与内容间的特定关系。希望通过在建筑设计中对传统符号的运用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一、符号概述

早在中国古代就已有了关于“符号”思想的记述,在《易传·系辞》中提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救谓之象。象也者,像也。”在古罗马时期,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对符号下了这样的定义:“符号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我们想到在这个事物加诸感觉的印象之外的某种事物”。创造与运用符号能充分体现设计师的艺术功底与素养。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独特建筑,其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考察,我国的建筑遗产是一份丰厚的,独特的建筑符号遗产。当今如何发掘和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并且使传统建筑符号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建筑与符号的内在联系

符号学作为形式语言的—种表现形式,在中西建筑中却早已存在。

从对符号理论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媒介,建筑的视觉信息正是以符号为载体传达的。建筑符号是一种艺术符号,也是一种表现性符号,它们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必须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号如同人类的语言,没有语言人们无法表达感情、交流思想。没有符号,建筑也难以显现其隐喻与象征。因此,应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支持下,结合未来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吸收地域环境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的形式语言,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

三、传统符号的分类及其应用

根据符号本身的抽象性及其涵义的复杂性,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把符号划分为图像性、指示性、和象征性三类,运用他界定符号的原则传统符号也可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三大类。

1.图像符号

图像,即用线条、颜色显示出来事物的形象。

在传统建筑中一些具象的彩画、纹饰石雕、木雕、琉璃饰件及门式、窗式等,都属于图像符号或它的复合体。传统建筑的图像符号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和概括(如来自水波形象的水纹,来自云彩形象的云纹);其二是对动植物的描绘与概括(例如山鱼或飞鸟的形象简化而形成的几何纹样、植物、动物纹样、传统吉祥图案以及历史题材典故等。传统的图像符号最主要特点就是它的直观性。

2.指示符号

指示符号是指表现形式与内容涵义之间存在着内在因果关系的符号。指示符号在建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传统建筑符号的主干。传统建筑的构件形象和空间形象,大多数都是指示性符号及其复合体。 转贴于  指示符号在建筑中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指示符号所表达的内容就是它自身,是—种“本体形态”的符号,实质上反映着作为符号载体的构建自身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如窗户的形象表达采光、通风、眺望的功能意义,门的形象表达着出入交通开启闭合的功能意义;另一类指示性符号是与它所表达的内容相分离的“标志形态”的符号。在一些建筑细部上也时常可以见到指示性符号的实例,如表示方向的标志、箭头;表示工作状态的灯光。

3.象征符号

象征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象征符号是指表现形式与内容涵义之间存在约定俗成联系的符号。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培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每个地区、民族在他们的建筑中都应用了独具特色的象征符号,它们的研究对于建筑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北京香山饭店是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经典之作,饭店的外墙上有规律地排列着中国传统的如意等图案,象征事事如意,传达着浓浓的中国文化。

四、三种符号在建筑设计中内在联系性

在中国传统符号之中,图像、指示与象征之间并非有着严格的界限,传统建筑符号呈现着多种多样的复合形态和变叉方式,有时一种符号既具有图像性,同时又具有指示性、象征性。

建筑符号内容层面的复杂性和内涵层次的多意性,以及认识主体本身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不同,都会带来对符号认识的不确定性。建筑符号的意义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它是以当地文化作为基础,与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使用者的生活方式、生活经历以及人们的观念有密切联系的。三种建筑符号的组合运用,是对于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制约关系的处理,要在实践中逐渐了解符号同的相同、相似、相反关系,通过恰当组合达到不同的效果。

五、结 语

传统符号是历史文化的浓缩精华,在一定时期和地域内产生,是人们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生活文化的反映,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传统符号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传统符号具有丰富的多义性,我们可以根据表达需求灵活地运用图像性、指示性和象征性的手法,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充分挖掘我国传统符号文化的丰富内涵,以使其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哲学新论,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8

[2]张书鸿:《室内设计概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9

[3][英]G·勃罗德彭特:符号、象征与建筑,北京: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4]罗楠著:《当代建筑创作手法解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