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图书馆下乡送书

图书馆下乡送书

时间:2022-04-18 12:23:25

图书馆下乡送书

图书馆下乡送书范文1

1播种精神文化,培育新型农民

新农村文化建设以来,各地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科技下乡……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热潮不断。每次送书下乡都在当地引起轰动,呈现人头攒动、争相看书的壮观景象。足见农民对精神文化之渴望,文化下乡的必要性,然而,哪怕把“三下乡”变为“常下乡”也替代不了农民终身受益于文化。毋庸置疑,送书下乡确实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应看到,形式上送书,送科技下乡对农民停留在一种“喂食”式的形式上,你送什么,农民被动接收什么,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到产品种类,选择余地不大,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图书资料中农科技术书籍过时,资料陈旧,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的现象普遍存在,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会削弱。尤其是对那些走出过家门,见过世面的农民来说,送到乡下的书籍如不对路,就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农村年轻人,多数都有出门打工的于多元化了。

仅仅形式上的“送书下乡”己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农民们迫切希望,能够贵在把“送”变为“种”,在农村逐步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然而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说明农村并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源泉,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尚有卧虎藏龙,分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大量的民间工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布于农村,大量的生产能手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知识养分直接来自农村,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农民知识分子,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的受惠者,更应该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培育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把送书下乡变成播种精神文化的长远方针来抓,是刻不容缓的。

2学在农家长智慧,时代催生有文化的农民农村文化让农民唱主角,农民自办文化日益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的重要形式。在遵义市的广大农村,农民自发创建“四在农家”活动,“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它是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化的一种自发、自觉的社会行为,是遵义农村的农民群众创造文明,享受文明的一种实践。

   “四在农家”活动的开展,可逐步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项活动也可促进改造乡村公路,改善居住环境卫生,建立文化娱乐场所。在各村自建图书馆(室)将改善基层农民看书难、读报难、看电影难、欣赏文艺演出难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其中,市级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助镇村,建立农村自己的图书馆(室)是发展农村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让即使是边远山乡的农民也有书可看,有报可读,这是遵义农村“四在农家”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还需要我们市、县级图书馆有长远的规划,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以满足农民朋友,尤其是农村孩子对知识、对阅读的要求。

3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现状导致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一是乡镇图书馆(室)尚未列入乡镇政府对乡镇公益事业的发展范围。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制只到县,而没有到乡镇,乡镇图书馆是资助或民办事业,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二是缺乏办馆经费,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文化站由县的文化主管部门划归乡镇政府管理,而随着乡镇企业转制,文化站因经营部门剥离而失去经济支柱,从而导致乡镇图书馆(室)经费得不到保证,难以购置新书吸引读者;三是图书管理人员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服务工作不到位;四是藏书质量不高,藏书多为东拼西凑,或发动单位、个人捐献,或凭个人爱好随意采购,没有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室)建设的采购机制,不能满足农民读者的需要;五是文化主管部门扶持力度不够。在抓乡镇、村图书馆(室)建设上,面上工作做得多,深层次、实质性工作做得少,特别是在乡镇图书馆(室)的巩固与发展问题上未下功夫。例如:遵义市海龙镇的某村,在市图书馆的扶持下建起了村图书室,但却没有巩固,更没有发展,一段时间后,当市图书馆下去检查村图书室时,却发现所辖镇企业竟把图书拿去作烟花、爆竹的包装纸了……

4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图书馆(室)的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新农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农村图书馆(室)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怎样发挥乡镇、村图书馆(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新机制

411政府主导,做好规划,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力度。制定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方案,将方案落实到县、乡镇各级政府,要把图书馆(室)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要对图书馆(室)建设有明确目标,任务及措施,要求领导亲自抓,当成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重要事来落实,列入干部考核.目标责任制度,形成层层抓、合力抓的氛围。

4L2通过政策法规促进乡镇图书馆(室)事业的发展。通过法律形式,使农村图书馆(室)从硬件设施,经费投入到人才队伍,“软件”服务等方面有法律保证。

4L3广开图书馆(室)经费资金渠道。可以采取上级拨一点、社会助一点、企业捐一点的办法酬集资金,购置图书资料。

4L4培育人才。要培养一支复合型的图书专业管理队伍,分期分批组织到发达地区先进的图书馆学习,地(市)、县级图书馆应义不容辞担任起培养乡镇、村图书馆(室)专业人员的任务。培养他们具备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培养他们具备信息开发、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信息服务的能力,成为知识的“导航员”。

42充分发挥各地(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其馆藏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对乡镇图书馆(室)进行有层次、分阶段的建设和系统化的科学管理。主要可以通过建立业务辅导站和图书流通点帮助提高农村图书馆(室)服务水平。

421建立业务辅导站。有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实力雄厚,对乡镇图书馆(室)的建设投入大、起点高、设施全、藏书丰富、自身发展后劲足。对这样的农村图书馆(室)公共图书馆应经常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对其藏书结构、图书加工整理、读者活动、图书借阅、规章制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等方面开展辅导活动,使其业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服务工作。同时利用这个乡镇图书馆(室)的优势,开展业务协作协调,把服务工作延伸辐射到周围乡镇的农民读者中去。

422建立图书流通点。这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文献流通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它比较适合于农村经济实力不是很强,财政投入有限,藏书数量不足的图书馆(室)建立图书馆流通点的合作关系,由乡镇出场地,设备及管理人员,由公共图书馆配备相应的文献资料,提供业务辅导等项服务,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两种调配图书资料的形式,保证农村图书馆有充足的文献资料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文献服务。图书流通点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文献数量可多可少,文献的载体形式可以互相补充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建立特色图书文献流动点,使其服务更具针对性,更能发挥文献资料的作用。

图书馆下乡送书范文2

一、送书刊下乡

为丰富彭水县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我馆从有限的购书经费中拨出一笔资金,特意从新华书店购买版权所有了一批新书分别赠送给彭水县图书馆和郁山镇文化站,这批新书共计272册,价值6986元,内容主要为文学艺术、传记、科普、励志等方面。所赠图书中,还有一些是从我馆征集交换的所得的书中选出的。所送期刊主要为市文化局、广播电视局办公室赠送,少部分为本馆职工赠送。

此次共赠送两单位图书333册,期刊410册,合计743册。

二、编制、发放农科资料

针对彭水县农业生产的具体信息需求,我馆收集、整理、编制了烟草、食用百合等28个专题的资料70页,共印制了35000页。这些资料在活动现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全部资料发放一空。

三、网上信息现场查询

为了满足乡镇群众查询信息的需求,同时让他们对互联网信息查询方式有直观的认识,我们在每个活动场地都开展了上网查询信息的服务。这项服务受到了现场群众的欢迎,共为他们查询了蚕茧收购政策、青蒿栽培技术及市场情况、直销企业情况等近10个课题。版权所有

四、培训活动

此次文化局组织的送培训下乡活动中,我馆承担了“基层图书馆(室)管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概况与资源利用”两个专题的报告,主讲人分别为龙滔和宋继珍。龙滔同志从乡镇图书馆的概念、服务内容、业务工作、评估等方面介绍了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及管理工作;宋继珍同志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缘起、全国及本市的工作进展、国家及本市的发展政策及趋势、共享工程的资源与服务等方面介绍了共享工程,同时还介绍了数字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互联网利用等相关知识,展望了数字化文化服务在广大农村的发展前景。来自彭水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机构的20多位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活动受到了基层同行的好评。

五、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宣传活动

此次三下乡活动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宣传共享工程。除通过培训班宣传外,我们采取的主要宣传方式为展版、宣传资料、电脑演示三种方式。这次共制作、展示宣传共享工程的展版6块,不少群众仔细阅读后,还对展版的内容与我们进行了探讨;发放宣传共享工程资源与服务的资料500多份。此次活动对宣传共享工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六、共享工程基层点安装

图书馆下乡送书范文3

【关键词】 农村文化 阅读服务 体系建设

国家“十二五”提出: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那么,在占绝大多数地区和人群的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水平如何?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怎样?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对缙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进行了调查。下面是笔者的调查总结和思考:

1 缙云县农村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缙云是浙南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较快的一个县,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建县以来,已有1300余年历史。今天的缙云县共辖8乡8镇,分为6个社区和253个行政村,户籍人口约44万,外来务工人员10万余人。

缙云建有县级公共图书馆一个,建筑面积3200余平方米,目前藏书20.6万册。开设了图书外借、报刊阅览、电子阅览、少儿借阅、视障阅览、资料查阅、基层辅导、农村图书流通配送中心、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等服务窗口。常年向社会公众开放服务。“十一五”期间,年均接待读者10万余人次,书刊外借8万余册;年购书及专项服务费65万元(其中县财政拨购书专项10万,关书下乡专项30万,省补助送书工程专项25万);年增新书近2万册,年订购报刊320份(其中成人类260份,少儿类60份)。

从2006年开始,为了弥补广大农村地区阅读资料贫乏,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均等共享,缙云启动了图书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建设初期,主要以农村原有的图书室和文化示范户为基础,设立了60多处图书流通服务点,定期将图书配送到流通点供读者借阅。在重大节庆或特殊时期,图书馆都会组织举办一些图片展览、知识讲座等活动,以丰富图书服务内容,引导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十一五”期末,全县16个乡镇均建设了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设有书刊借阅、信息资源共享等服务科室,藏书3千至1万册不等。2010年,由县主管局发文,分别在各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立了基层图书流通配送服务分中心,负责承接县总馆配送的图书和向辖区内图书室开展流通服务;2012年,又在壶镇开设了县图书馆中心镇分馆,进一步完善了图书服务网络。

从2010年到2012年6月,全县先后投入553.62万元资金,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建成农家书屋270个,其中行政村农家书屋25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16个,实现了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

67%的社区开设有向居民提供阅读服务的图书室,藏书均在500余册,并与县图书馆建立了共建图书流通点合作关系。

在广大农村,还建有县级文化示范户100多家,乡镇级文化示范户300余家,藏书普遍在百余册左右,基本是一些过时的政治或经济类图书,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阅读服务阵地的“空白”。

从调查看,除了各级学校外,缙云全县有公共藏书约60万册,可供公众阅读的却不到六分之一;全县有公用的信息服务电脑设备近700台,但真正能提供给公众使用和发挥作用的不到五分之一。

2 阅读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基层阅读网点不足

首先是县图书馆馆舍建设滞后,难以发挥阅读服务龙头阵地作用。县图书馆建造于1986年,当时的建设规模小,没有预留发展空间,在进行“文化创先”之际,为了满足馆舍面积,将一墙之隔的闲置人民银行原综合楼划拨给了图书馆使用。对于一个拥有45万余人口和1300余年历史的文明县――缙云是省级文明县城、教育强县、旅游强县、卫生强县,目前正在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来说,硬件设施相对滞后,不能满足读者阅读需要;其次是村级图书室建设仍处于“自发阶段”,财政资金扶持不够,管理员基本无报酬,所以开放时间难保证,让农民去书屋阅读的想法多为空谈。

2.2 管理人员不到位,事业经费无保障

在调查中发现,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三无”现象,即:一是“无人干事”:虽然全县编制有45名文化员专干,但除了少数文化员正常从事乡镇文化工作外,绝大多数人员均被乡镇聘用从事其他工作,而本职的文化工作成了他们的副业;二是“无钱办事”:文化员的养老统筹及福利待遇未落实,文化事业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无法保障文化工作正常开展;三是“无章管事”: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保障文化事业正常有序开展。村级文化活动室管理员没有经济补助,纯属个人爱好而义务服务。

2.3 阵地建设重建轻管,电子阅读网点瘫痪

缙云所辖16个乡镇均建设了5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综合文化站,设立了书刊借阅室、共享工程服务点等,并配备了相应数量的书刊、书刊架、阅览桌椅、电脑、相机、电视机、音响等必要的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多数文化站基本还处于“闭门谢客”状态。而村级文化室管理更是随意性大,没有服务时间概念,运行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就拿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来说,全县行政村合并前的642个村全部依托党员远程教育网络设备,共建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点,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设备日久失修,即使是在行政村调整为现在的253个后,能正常运行的村级服务点仍不足半数。

2.4 书刊普遍重藏轻用,流通利用率极低

基层图书室、服务点等阅读网点多数是为了应付上级考评等原因建设起来的,在一些领导思想上根本没有引起重视,不是没有落实管理人员而图书室被“铁将军把门”读者进不去,就是过分看中藏书数量,害怕图书遗失而不予出借。另一个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村级图书管理员都是义务管理者,缺乏长期开放服务的动力,工作随意性很大,读者难有机会阅读。全县270多个公共图书借阅室,只有县图书馆、中心镇分馆及少数几个图书室坚持长期开放,所以县内虽有几十万册公共藏书,但多数只是“藏”着,真正能被读者阅读到的只有极少部分图书。

3 构建新农村阅读服务体系的构想与措施

3.1 加大硬件投入,完善阵地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乡村“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县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阵地,在三级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中担负主导作用;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二传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村级文化活动室是终端服务点,连接千家万户读者。

为此,县馆必须具备本地域公共图书服务功能的相应规模,有为全县提供图书阅读服务的能力。一般来说,建设一个县图书馆,起码应符合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要求及本县未来20年的文化发展需求(重大投资不可能短时间内就拆了重建)。从缙云实际看,县图书馆建设规模应在6000至10000平方米,藏书40至60万册。对于缙云县图书馆项目建设,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都高度重视,在“十一五”期间多次进行研讨,并将其作为“民生工程”项目,列入全县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但项目赋之实施,还有待社会各界的努力“催生”。

缙云乡镇级公共文化设施虽然目前已初具规模,但与国际图联每5万人口需建设一个公共图书馆的标准及“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每个中心镇建有县图书馆乡镇分馆,全省建设200个县图书馆乡镇分馆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加大建设力度。

村级文化设施依然显得簿弱。结合浙江省十二五农村文化发展和农家书屋全覆盖要求,缙云必须针对村级文化建设作出全面发展规划,参照省财政对村级文化室达标补助标准,由县政府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和经费上给予补助,鼓励村文化室建设和健康发展。

3.2 开展流通互借,共享图书资源

即以县图书馆流通配送中心和乡镇图书配送分中心为骨干,在全县开展图书流通配送服务,盘活存量图书,共享阅读资源。县图书馆图书配送中心主要向乡镇分中心配送图书,同时有选择的为部分重点村级流通点配送图书;乡镇图书流通配送分中心向区域内的村级流通点或文化示范户流通配送图书。这样,就在全县形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为一体的“三级图书服务网络”体系。

3.3 依托网络技术,共享信息资源

近年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正逐步推进,浙江省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已经全面铺开,广州及长三角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程度不断提升,就连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城市――丽水市,网络图书馆建设也成为了全省“十大民生”工程项目。因此,缙云在建设新农村阅读服务体系中,必须不断加大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设备的投入,在乡镇文化站共享工程服务点基础上建立电子阅览室,在村文化活动室建立共享工程服务点,从而不断完善公共电子阅读服务体系,实现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早享。

3.4 保障管理费用,确保服务时间

众所周知,各级图书馆(室)是承载知识和传播信息的公共阅读场所,是新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但这个阵地建立起来了就必须有人守,这个“守阵地人”也不能老是义务劳动,得有一定报酬,维护阵地运行也要有一定费用。这些管理人员工资补贴和事业运行经费,是关系农村文化阵地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行的根本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由政府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应资金,给予保障。

就缙云县而言,确保农村文化阵地正常运行而需要增加的费用数目也不会“太大”,因为乡镇文化员是事业编制人员,只要按事业待遇执行就可以正常开展文化工作;而村级文化管理骨干,每月只要补助数百元乃至千元,就能保证每天数小时定期开放;至于维护费,每个服务点每年能有五千至万元就可维护运行(当然,如果财政宽余,可以再多些)。有了这些基本经费的投入,全县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就能正常运转,广大农村群众就有了享受阅读的去处。

参考文献:

[1]冯守仁.《图书馆建设实务: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主要指标分析及应用》,2008.6.

图书馆下乡送书范文4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对策

1.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从磐石市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上看,磐石市作为一个县级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0%以上,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农村文化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农民的文化权益保障不足。为改变这种局面,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磐石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磐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县级图书馆为中心,大力推进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资源,把原有的农家书屋、文化大院、街道社区图书阅览室纳入磐石市公共图书馆统一管理利用。全市目前17个乡镇(街道)中已完成12个分馆建设,299个行政村(社区)已建成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图书阅览室230个,占应完成76%以上。实现所有馆藏资源免费阅览,免费阅读,读者可持证到任何一处网点借还文献资料、图书,有力地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建设发展,提升了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水平。

2.基层公共图书馆(室)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磐石市82家乡村图书馆事业发展,馆舍建设,资源建设,设备设施配置,服务状况进行了问卷和实地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发展不平衡,资金投入不足.图书阅览室、文化大院网点建设,基本按行政区域进行布局,没有综合考虑人口、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因素。由于各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乡镇财政支持力度,投入水平有很大差距,还有近30%左右的村还没有办公室、图书室,甚至没有村级行政办公场所。已建成的村级文化大院,其藏书也是少得可怜,没有制定和形成长期投入机制,经费没有保障,使得图书资源增长,更新阅读设备及服务人员配置受到遏制。

图书缺乏吸引力,数字资源建设滞后。绝大部分基层图书馆(室)、文化大院层次低、规模小,仅停留在报刊阅览室水平。相当或大多数书籍为过时的没有文化价值淘汰书,受读者欢迎的新书、社科类、自然科学类、文化教育类、农村科普使用类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村级文化大院用于阅览的电脑、网络系统设备是捐赠的淘汰落后设备,网速极慢或根本就不好用,会应用的人太少,缺少培训。前去借阅或读书的人不到10%,根本就没有利用的阅览室达85%以上,文化服务层次,质量低,对阅读吸引力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专业指导人员缺乏,服务意识不强。80%的村(社区)图书室没有设服务管理人员,在村级文化大院或者图书阅览室50%左右管理人员是村委工作人员或聘请的更夫兼职。业务素质低,缺乏培训,无法承担咨询、指导、互联网检索服务工作。积极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对弱势群体更跟不上服务,更难以选出去开展品评读书、文化交流,深层次读书等基层的文化需求,造成读者对服务水平满意度不高。

3.创新基层公共图书馆均等化发展的对策

努力构建县、乡、村(社区)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城乡一体化连锁体系,完善基础设施,扩大服务群体,改进服务制度,努力保障全体城乡居民平等享用图书,文化信息资源及读者服务活动。

3.1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提高全民阅读平台

提高全民综合文化素质,认真推广并实行全民阅读,是各级党和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全民应尽的义务。各级政府要将全民阅读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史欠账补回来,跟上时展的步伐,文化落后经济就落后,文化落后民族就落后,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强国梦、文化强市就必须提高认识,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日程上来,加大精力,财力,物力,人力上的投入力度,改变现状,提高全民族阅读水平,使阅读向深度广度发展。首先,做到资源整合。将乡镇文化馆与图书分馆合拼,实现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进行统一的文化领域有效传播。大的乡镇街应设有3~5人,也可以招聘公益岗位人员择优录用;文化馆、图书馆面积应在200~300平方米,一馆多用;馆藏书籍按人均2~3本书籍。小的乡镇街应设有2~3人岗位编制;文化馆、图书馆面积应在150~250平方米左右,人均藏书保持在2~3本。村(社区)图书馆面积应在100~150平方米,藏书应保持在5000册以上。市、乡两级财政每年为馆藏书添置10%左右的图书。更新改造陈旧设备设施,创建良好的人文阅读环境。

3.2服务标准化,构建有效管理机制

服务的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基层图书馆开展服务效果。为使区域内各分馆有序、经常、健康发展,应从管理制度入手、人员配置,业务流程、服务内容统一规范标准,健全基层图书馆及阅览室管理制度和监督考核机制,奖优罚后。加强对基层馆的业务培训和指导,使服务人员熟练掌握业务知识,系统操作,数字资源使用方法,服务礼仪,提高职业素养,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制定《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管理建设手册》《分馆服务手册》《规范化建设考核标准》等,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多级分馆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全民阅读服务提供优质、便捷服务。

3.3提供数字化服务,突破服务时空限制

目前,在三网融合等新技术的背景下,无间断不受时空限制的互联网服务,是提供信息资源均等化的重要途径。基层图书馆应加快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不断扩大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资源库互通互联,除提供纸质文献外,积极提供多种电子格式的国内外、图书、期刊、论文等文献资源,多种类型的讲座、课件、考试信息等教学资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乡土,文化信息、历史传统文化,各种休闲杂志,音频视频军事等文献资源,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工作、学习需求。

3.4延伸服务,实行送图书下乡

首先,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资金做好保障。可实行定期组织人员下乡镇、村、社区,街道小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宣传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开展每周一次大篷车送下乡活动,将交流、捐赠,添的新书送到村屯,方便阅读。针对一些发展地方或偏远村屯开展送书到屯、到户。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了解并走进图书馆,文化大院及农家书屋。积极开展品评读书活动,公益性讲座走进最基层,营造爱书读书的文化氛围,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文化艺术展览,读书心得,经验交流。表扬优质服务人员,品质高尚的志愿者团队和个人,为全民阅读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调动广大群众读书用书,科学致富的热情,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丰富的法律知识,卫生健康知识,应用科学知识,传统道德文化知识,提升综合文化素质,促进和推动学习型新农村社区建设,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实现中国梦奠定扎实基础。

图书馆下乡送书范文5

摘要:文章介绍了甘肃省流动图书车的运行情况,论述了流动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指出甘肃省流动图书车工程是甘肃省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体现,是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与服务理念的重大转变,是公共图书馆保障民众“平等、自由、免费”的重要举措,同时认为地方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投入,充分认识并承担建设和发展公共图书馆的主导地位与作用,更好地保障公众图书馆权利的实现。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14-03

1甘肃省流动图书车的运行状况概述

1.1流动图书车的配备情况

流动图书车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甘肃省有58个贫困县纳入了该工程。甘肃省首批29辆流动图书车于2014年7月21日在兰州举行发放仪式,第二批29辆多功能流动图书车于2015年5月7日上午从兰州驶往下属的29个贫困县区,至此,甘肃省58个贫困县区都有了流动图书车[1]。流动图书车内配置有图书、手提电脑、电视、书架、桌椅、音响、空调、LED宣传屏和大型多媒体播放设备,具体服务项目包括现场为读者办理借书证、图书借还、预约借书、阅览、解答读者咨询、现场指导数字资源、网上借还书等业务。流动图书车工程将有效解决甘肃省边远贫困地区基层民众“看书难”的问题[2]。

1.2流动图书车的流动情况

配备流动图书车的图书馆都制订有合理的流动服务计划,定服务点、定图书、定时间、定线路,采取固定服务站、流动服务站、临时服务站等方式,以方便、快捷、灵活的方式为读者提供证件办理和图书借阅服务,为读者送去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流动图书”,让有限的图书无限流动起来。流动图书车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有效地提升了图书馆的知名度和读者的认知度。

拥有流动图书车的图书馆按照本馆的流动服务计划,配备足够的图书、报纸及期刊,将图书流通车开往大街小巷、乡镇社区、学校、部队、消防队等,免费为读者办理图书借阅证。读者可以登上流动图书车自由选择图书进行借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阅读需求。仅甘肃省图书馆一台流动图书车2015年全年出车100余次,借阅图书52,640册,发放宣传资料37,800余份,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流动图书馆的发展模式[3]

2.1固定流通点模式

固定流通点模式是指在图书馆以外的机构设立固定的图书流通点,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换图书,为附近群众提供借阅服务。固定流通点通常会选择设立在人口密集的场所,如:学校、社区活动中心、文化站等,开展图书借阅服务,服务类型仅限于图书、期刊借阅,且数量有限。尽管如此,固定流通点因其便利性仍然广受民众的欢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学习的好去处。

2.2巡回流通点模式

巡回流通点模式是指图书馆借助各种运输工具定期或不定期地在远离图书馆或交通不便的人口聚集区域所设立的预定服务点之间巡回流动,为服务点附近的公众提供借阅服务。目前,流动书车和流动书船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流动车船能够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读者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除传统的图书借阅服务外,还可以提供网络预约借书、网络参考咨询、馆际互借、电子资源使用等服务。流动车船在流动服务站之间巡回流动,服务范围较广,真正把服务送到了读者家门口。甘肃省的流动图书车模式属于典型的巡回流通点模式,利用流动图书车开展流动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对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了解和掌握公共文化信息、提升全民阅读习惯、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2.3图书物流模式

图书物流模式是指根据实际需要,由物流公司把新书直接从书商供应地运输配送到流动图书馆分馆,新书每半年流动一次。按照预定的流动路线,物流公司把新书物流至下一分馆,同时把另一批新书补充到位,每批图书在流动数次后最终回流至总馆。图书物流模式由广东图书馆始创,是一种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其建设和发展模式突破了目前省、市、区(县级市)、街(镇)四级图书馆的层级管理体制,突破了省、市、区(县级市)三级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实现了图书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最大效益。图书物流模式的适用前提是建立流动图书馆分馆,虽然首次建立流动分馆成本较高,但流动分馆在服务时间上保证每天都开放,在服务范围上保持固定性,且服务资源项目比较完备,方便流动图书馆分馆周围群众就近利用。

3流动图书车工程是甘肃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体现3.1流动图书车工程是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对“十二五”时期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了具体规定:“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流动图书车工程是甘肃省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这一文化惠民工程以贫困县区和农村为重点,旨在加强县级图书馆及农家书屋建设,扩大图书馆服务覆盖面,消除图书馆服务盲区。

帖梅:甘肃省流动图书车模式与公共图书馆权利保障研究3.2流动图书车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实施的又一项文化惠民工程

流动图书车工程,是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流动舞台车配送等文化工程之后,文化部、财政部实施的又一项文化惠民工程,甘肃省58个贫困县区图书馆列入流动图书车配送计划。流动图书车应该成为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车”、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车”、科技信息的“服务车”和引导群众致富的“连心车”,开到最需要的地方,开到群众的身边。流动图书车面对不同的读者群,通过不同的形式开展借阅服务,保障了民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对于改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4流动图书车是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与服务理念的重大转变4.1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与服务理念

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是图书馆职业特色、功能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具体包括:保存人类记忆与文化传承、终身教育与学习、知识自由与平等获取、社会服务等内容。公共图书馆新服务理念坚持公共、公开、公益、共享,以充分保障和实现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图书馆权利为己任,通过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法,通过点点滴滴的服务举措来普及推广图书馆,使民众意识到图书馆的存在,认识图书馆的价值,吸引读者主动利用图书馆,高效利用图书馆。

4.2实用高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公共图书馆落实其核心价值与服务理念的前提

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公共图书馆落实其核心价值与服务理念的前提。覆盖城乡意味着覆盖全社会,即不存在“服务盲区”[5]。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标准,是每5万人应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且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半径不超过4公里,才能使公共图书馆普遍服务民众,成为地方的信息中心。

4.3精心计划和准备,积极开展巡回的图书流动服务

配备流动图书车的甘肃省各县区图书馆充分利用这一惠民政策,精心计划和准备,积极开展巡回的图书流动服务,将一车车满载“精神食粮”的流动书车开出去,走乡入村,与农家书屋工程相配合,缩小服务半径,增加服务点,为边远地区送去各类书籍和信息;同时,依托现代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实现图书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5流动图书车是公共图书馆保障民众“平等、自由、免费”图书馆权利的重要举措5.1民众的图书馆权利

“人人享有平等、自由、免费利用图书馆的基本权利”是现代公共图书馆保障民众图书馆权利的集中体现。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机构和制度安排,在保障公民自由平等获取信息资源、保障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方面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图书馆服务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同等情况同等对待的原则、给所有人以平等机会的原则和注重保障弱势群体读者的平等权利的原则[6]。

5.2保障民众的图书馆权利

公共图书馆是民主社会维护和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而选择的一种制度安排,在保障和维护民众的图书馆权利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如何加快基层图书馆建设和农家书屋建设,保障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群众享受图书馆的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点和难点。张新鹤认为,普及公共图书馆是目前我国民众图书馆权利的重点和保障途径,社区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是普及公共图书馆的良好方式[8]。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已经得到国家政策的全面确认并逐步落实到图书馆具体实践当中。文化部、财政部在甘肃省实施的流动图书车工程,有效地增加了图书馆服务点,延伸了图书馆服务方式,推广了图书馆服务,为实现民众“平等、自由、免费”的图书馆权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5.3注重保障弱势群体的图书馆权利

甘肃省流动图书车主要分配在甘肃省58个贫困区县,由各个区县公共图书馆具体负责实施流动服务,临洮县、环县、高台县、靖远县、麦积区等县区图书馆积极利用流动图书车开展巡回流动服务,组织图书馆业务人员多次深入基层乡村开展业务辅导和文化帮扶。流动图书车与农家书屋相配合,将知识和信息送到群众家门口,为其提供获取资源的便利,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弱势群体的阅读需求和信息需求,缩小了城市与农村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差距,保障了弱势群体使用图书馆的权利。

6结语

程焕文认为民众的图书馆权利传播任重道远,实现起来困难重重[9]。但只要政府发挥在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与作用,重视并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投入,以县级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建设为投入重点,为县级图书馆和农家书屋配备更多的图书资源、设备和人才,实现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共享,就能使所有的民众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图书馆下乡送书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公共图书馆;作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221-1

1 公共图书馆的概念

进入本世纪以来,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是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各级政府资金的投入,县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村一级文化活动室都有了极大地发展。如何推进这一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是当前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一个课题。

每个公共图书馆都是一个以图书和影像资料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文化机构。图书馆利用图书和影像资料以及所掌握的大量先进信息,用来提高广大人民的政治觉悟、科学、文学、艺术知识,推进他们的工作能力,从而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任务。

公共图书馆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离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比较近,许多科研成果、科技发明,都能尽快被公共图书馆所吸纳,是人们获得政治、历史、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信息的主要来源,这是公共图书馆的优势。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如何使广大的农村人口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公民对知识的需求,缩小城乡差别,这是公共图书馆事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俗语说“农民富天下富,农民安天下安”。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利用自己的优势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的图书馆事业和其他一切文化活动。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我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公共图书馆有必要承担起这个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2 建设农村图书馆的意义

农村图书馆是最贴近农民的基层图书馆,是农民最好的第二学校和培训基地,承担着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科技普及、信息传播等职能。通过这一切帮助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知识水平,现代生产技术水平,了解党的政策信息和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农村图书馆对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我国农村图书馆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办图书馆经费短缺和有关领导重视不够所致。虽然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图书馆的资金投入,但与应该投入的资金相比,还是微乎其微的。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应该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最需要的县城或乡镇采取对口帮扶的办法,帮助一两个农村图书馆是大有作为的:一是帮助培训人员,实现农村图书馆的科学管理。二是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每年清点整理图书的机会,把本馆多余、下架的有用图书送到农村图书馆。三是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让当地领导和广大农民认识到农村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和争取多渠道资金的筹集。

利用公共图书馆信息量大,采购范围广的优势,帮助农村图书馆尽快采购到最急需的书籍。

图书馆通过管理,可以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地配置和组合,将现有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提高农村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极为必要。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请上来”、“派下去”或开班授课等形式,帮助农村图书馆培训管理人员。

3 建设农村公共图书馆的具体措施

在僻远农村,建立图书馆很困难,必须帮助他们克服许多困难。公共图书馆可以建立流动图书站,定期下乡,开展流动借书业务,把先进的文化、优秀的图书送到农民身边,以此引导农民读书热潮兴起,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依托图书流动站,有针对性地开展读书征文、知识讲座等形式贴近农民实际和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加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通过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促进新农村新时尚、新农民新气息。

送科技信息下乡是公共图书馆常用的服务方式,也是开发馆藏资源,加快信息传递,深受农民欢迎的成功之举。公共图书馆可以与农业科技部门联合行动,定期组织送科技、信息下乡活动,力求服务效果,力戒流于形式。

公共图书馆尤其要做到:一要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农民信息意识、增强鉴别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二要抓住农业生产的规律,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坚持科技下乡活动;三要在送印刷信息产品的同时,定期公开召开农民座谈会、开展实用技术讲座,在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效果上努力实现创新与突破。

现在农村的青年农民一般都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接受新知识很快,寻求新技术的欲望也很高。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购买了电脑.开始利用互联网,搜寻新的信息,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公共图书馆可以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可以变传统的书面咨询为通过电子邮件为咨询者提供解答;可以为上网的青年农民开展网络信息代查服务;还可以将相关网站、相关网页的信息合法下载,组成专题数据库提供给读者使用。

图书馆下乡送书范文7

[关键词]乡村图书馆;图书馆建设;农村

社会稳定是国家振兴的前提,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又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作为社会文化事业一个重要方面的图书馆事业,其协调发展是文化知识普及和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需要。现阶段我国乡村图书馆受地理环境、交通通讯、居住分散等因素制约,发展水平普遍比较低下,尚不能满足农村和农民的需要。因此,加快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乡村图书馆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在我省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人们普遍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富裕以后快速增长的精神需求。例如山东省寿光市委、市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作为着力点,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精心打造“蔬菜文化”品牌、推动城乡文化交融互动、加强乡村图书馆设施和队伍建设,以特色文化熏陶农民,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乡村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信息服务的功能,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做出努力,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图书馆通过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够让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熏陶,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塑造积极、和谐、健康、文明的乡风民风。

3.有利于提高农民利用科技知识的本领。新农村建设,先要培养有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乡村图书馆可以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利用图书馆的书籍和资料开展活动。培训机构还可以依据自身的实力购置一定的书籍、电子资料及电脑等硬件设施,来扩大乡村图书馆的规模和提高现代化水平。

二、乡村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2005年对农村文化共投入35.7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6.7%,直接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投入经费只有9.4亿元。2006年对农村文化共投入44.6亿元,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为28.5%,比对城市文化投入低43%,全国每个农民一年只能享受国家财政1.48元的文化投入。据调查,有些农村虽然建起了一定规模的图书馆,但乡村图书馆由于受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的制约,经费投入极为不足,导致图书品种单一,不能适应新世纪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2.藏书量不足。一些开始进入小康阶段的农村,全民和私营图书经营协调发展,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图书市场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藏书数量少也是乡村图书馆面临的难题之一,国际图联标准人均藏书量为1.5~2册,但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38册。由于村级没有财政经费,也很少有其他收入来源,导致了乡村图书馆不可能有大量经费用于购买书籍。其次是藏书内容陈旧,有滥竽充数之嫌。

3.乡村图书馆普及不够。近20年来,在政府文化工程的带动下,乡镇、乡村图书馆终于在乡镇文化站里占有一席之位。通过海内外公益捐赠和农民自筹自办等多种途径,也促进了图书馆在为数不多的乡村里安家落户。但是由于体制等原因,大部分乡村没有文化设施,在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设施普遍落后于城市。在3.8万个乡镇中有2.7万个文化站需要新建、改建,一些乡村图书馆则沦为应付上级单位检查的摆设,上面来人时匆忙开馆装装门面,检查完了就关门大吉,完全丧失了应有的文献信息服务和文化休闲的功能。

4.乡村图书馆人才匮乏。由于受农村生产、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民都讨厌农业劳动,都在想方设法脱离农业劳动,出现了我国大部分农村图书馆工作队伍人员老龄化,知识更新、创新存在难度,老中青没有形成年龄梯度。有的地方没有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专职人员,工作处于涣散状态。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文化骨干流失,成为制约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地位待遇不保,身份难以确定,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一些乡村图书馆人员出现青黄不接、人才断层和知识老化现象,使农村文化活动难以有效地开展。

三、乡村图书馆建设完善方案

1.多渠道投入。民办公助,多渠道投入,是巩固和发展乡村图书馆的根本保证,乡村图书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经费不足。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现状,乡村图书馆的经费支出,完全由政府财政拨款是不可能的。努力满足乡村图书馆发展需要:一是政府在政策方面要给予一定的优惠,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在资金及物质上对乡村图书馆进行投入;二是确保财政补助资金按时拨付到位。专款专用,也就是所谓的“公助”,这是巩固乡村基层图书馆建设的根本保障。

2.建立分馆制。分馆制就是中心图书馆或称总馆下设一些分馆,各分馆统一由总馆管理,统一采购,统一分编,统一分配图书资源,各馆之间图书信息资料相互流通,用较少的钱干尽可能多的事。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需求和总馆的经费状况来设置市、县、乡镇级分馆。扩大图书馆的服务网点和提高服务能力,使省、市图书馆的大量的馆藏文献资源得到流通周转,这种方式将大大缓解县、乡、村图书馆因经费紧缺而无力更新图书信息资源的困境。

3.建立乡村图书流动点。为了更好地发挥乡村馆藏图书的作用,提高馆藏图书的利用率,在乡村建立图书流动点(一乡一点),采取邮寄互借或汽车带书等多种办法借还图书。有条件的馆可配备一部送书车,巡回送书到点,每月周转一次,更换书刊资料,以后扩大范围,逐步向更多的周边乡村延伸。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各乡村特点来提供书籍,乡村图书馆收藏不要“小而全”,要根据村民的需要随时购进急需的读物。

随着国家的富裕,农村乡镇财力的增强,乡村图书馆会成为广大农民自由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佳场所,乡村图书馆的建设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问题。目前乡村图书馆面临经费投入不足、藏书量不足、人才匮乏等问题。因此,多渠道投入,建立分馆制和乡村图书流动点,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是解决乡村图书馆建设问题的主要措施,使乡村图书馆不断完善,高效率,高质量服务于农民。

图书馆下乡送书范文8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洮南市文化振兴乡村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我市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助力。

一、洮南市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

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前,乡村文化活动场地较少,群众活动单一,主要的业余休闲活动范围就是在“牌桌”“酒桌”。近年来,乡村文化振兴的阵地建设卓有成效,群众身边有广场、有文体活动室、有农家书屋、还有乡村博物馆、乡镇影院,为群众提供正能量的文化服务。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逐渐将群众从“牌桌”“酒桌”上带到文化阵地上来。截止2019年6月,我市农村文化惠民工程(乡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村级全覆盖,累计投资6500万元。洮南市乡村正在逐步形成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文化活动阵地。

1.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

我市2011年以来,洮南市建设完成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向阳乡、洮府乡在省里为街道编制)。每个文化站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内设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厅、电子阅览室、室等,配备了电脑、投影仪、乐器、音响、服装、图书、阅览桌椅、乒乓球台、各种棋类及健身器材。

2.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情况

我市自2009年开始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含农民小剧团),到2013年年底已达到全覆盖。每个文化大院配发了乐器、音响、服装等文化活动器材。

3.农家书屋建设情况

2007年以来,洮南市共建设农家书屋221个。认真做到每建一处书屋都能达到省厅要求的标准,所建书屋面积都达到20平方米以上,设有电脑、书柜、书架、书桌、座椅和不少于2000册图书等必备设施。

4.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根据《推进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方案》要求,洮南市从2016年开始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均按照“两室、一场、一栏”标准建设,每个村投入资金3万余元,到2018年上半年全部建设完成,每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了电脑、投影仪、组合音响、不少于2000册图书、乒乓球台、羽毛球柱及其他配套设备等。

5.农村文化健身小广场建设情况

2013年以来,我市新建、改建了408个文化小广场(全市633个自然屯,目前建设完成的占自然屯总数的61.5%),每个农村文化大院小广场投入10万元以上,硬化面积均在800平方米以上,同时配建了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和标牌等,目前已经全部投入使用。

6.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

2018年文广新局开始对221个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为每个农家书屋配备两台电脑、一台数字电视,2018年底已完成221个农家书屋数字化图书馆设备采购、设备发放、安装工作。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大大提升农家书屋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电子信息对人们生活的改变。

7.乡村博物馆建设情况

乡村博物馆建设,对传承、发展区域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017年以来,我市累计申报“吉林印记”乡村博物馆建设项目5个(东升乡福民村、洮府乡万福村、万宝镇碱土村、安定镇四海村、胡力吐蒙古族乡),目前已经全部获得省文物局批准,相关奖励资金也正在陆续发放。

8.乡镇电影院建设情况

洮南市共有12支电影放映队,坚持每村每月一场电影,每年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2544场以上,惠及全市28万农村群众;2017年我市又完成洮南市18个乡镇影院建设工作,乡镇影院建设完成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冬季看电影难的问题。2018年乡镇影院正式进行放映工作,目前累计为农村群众放映电影1064场。

二、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及特色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前,村屯环境卫生、家庭环境卫生、赡养老人、家庭贫困等问题尤为突出,群众没有提振生活的信心、安于现状、没有集体荣誉感。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国家大力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乡村文化振兴的思想建设也逐步占领高地,近年来,我市共实施十项文化惠民工程,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点、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村农家书屋达到全覆盖,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送培训下乡达到常态化。依托逐步完善的乡村文化阵地广泛开展的送书、送演出、送培训、送电影、竞赛、评选等文化活动,各项活动的开展对群众陶冶情操、弘扬文化、鼓舞士气发挥了积极作用,激发了群众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源动力。

1.打造特色品牌,深入开展特色群众文化活动

一是以“草原之夏系列活动”特色品牌为主线,积极开展群众文化系列活动

“草原之夏”系列活动已成为洮南市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不断有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农村文化大院优秀节目展演”“农民自办小剧团优秀节目展演”“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书画展”“农民阅读季”“农民篮排球赛”“广场舞汇演”等文体活动,成为群众生活一部分;以馆、站、院为依托,大力开展“最美家庭”“脱贫能手”等为评选主题的文艺汇演活动;“志智双扶”系列活动;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将道德模范故事、村规民约、好家风、好家训等助力农民长精神的文化力量送到群众的田间地头。这样的文化活动,不仅真让农村长出更多的精气神,还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打造了一批内涵充实、形式多样、符合需求的乡村文化品牌。

二是以馆、站、院为依托,开展符合本地实际的特色文化活动

近几年,我市在农村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活跃度越来越高,利用率大大提升,开展的活动越来越丰富,每年举办“农村文化大院优秀节目展演”、“农民自办小剧团优秀节目展演”,“我的书屋,我的梦”走进乡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农民书画展”、“农民阅读季活动”等等,同时很多社区、乡镇、甚至村屯都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包括美术书法辅导培训、木雕、根雕、文艺演出、大秧歌广场舞表演。

洮南市农村文化大院活动主要以小剧团、秧歌队和广场舞队为主,其中小剧团45个,秧歌和广场舞队321支,每年全市农村文化大院开展活动都在13070次之多,最少的乡镇开展活动在400次以上,最多的可达2300次以上,参与人员可达到360000人次。随着农村文化生活的进一步深入,各个乡镇的文化大院活动秉承本域特点,逐步打造当地文化特色,由单一的文化活动模式,逐步拓展到活动的多样性,从传统的东北大秧歌、二人转,发展到广场舞、健身操、太极系列、美术、书法、刺绣等文化系列活动,可谓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三是以“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为契机,丰富广大农民朋友的业余文化生活

全市每年都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做好“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工作。每年完成送书下乡两个周期、送戏下乡60场以上、送电影下乡2544场,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送去精神和物质食粮。

2.大力培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

一是培训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为培养基层文艺骨干,我市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例如“馆、站、院骨干培训班”、“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文化大院带头人培训班”、声乐班、美术班、书法班、摄影班、舞蹈班等,大大提高了基层文化队伍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还积极开展“送培训”下乡“种文化”活动,文化馆、艺术团加强对农村小剧团、文艺爱好者进行培训,把艺术留在农村,交给农民;文化馆、文化广播总站每年走乡入村,对乡镇文化大院管理员、小剧团创作人员进行业务、文艺辅导和培训;图书馆每年要下乡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读书爱好者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群众农业、科技、文化知识能力和水平,带动贫困群众智力脱贫;鼓励和支持农民小剧团、文艺爱好者创作符合新时代精神的文化作品,并为优秀的乡村文化作品和演艺人员提供展示的平台,洮南市正逐渐形成了一支来自民间、扎根基层、作用突出的乡村文化队伍。

图书馆下乡送书范文9

被访问人:

所在部门:

职务:

日期:

1、请您介绍一下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的总体情况,当地为推广公共文化服务做出了哪些努力。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要求,我局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能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生活问题,推动“文化社旗”建设。

(一)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情况

我县图书馆、文化馆已经评估定级为三级馆,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关于三馆免费向社会开放的通知精神,县图书馆、文化馆、古镇博物馆均开展免费开放惠民活动。

县图书馆对图书借阅、电子阅览、基层服务等基本服务项目对公众实行了免费开放,实现了近距离零门槛公众服务。县图书馆还举办了“活力校园经典诵读”、“弘扬国学.诵读经典”等活动,通过经典诵读活动使参与者的家长、全体师生都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效推进了我县全民阅读工作开展。

县文化馆开展兵乓球、桌球等文体器材免费开放活动,文化大讲堂免费开放,各类艺术教室免费开放,美术培训免费开放,每年接待人数10000余人,并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踩街活动。

古镇博物馆全年向社会免费开放,在带动古镇经济发展,服务大众的同时,保存生活记忆,传承文化精神,也为全省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启迪了思路,拓展了事业。

(二)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全县12个乡镇(街道)已建成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余下4个乡镇建设资金我局已经向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申请,资金尚未下达,16个乡镇(街道)均配备专人对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各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在坚持正常上班免费开放活动的同时,都根据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了多次民间艺术表演、体育比赛等活动。

2、请您谈谈市(县)对省级下拨的专项资金如何分配、是否配套相关文件进行规范、项目单位又是如何管理该资金(有无相应资金管理办法;重点了解资金管理的方式、方法),请您谈谈目前项目实施的进度如何,在项目实施中如何进行管理。

3、请您谈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保障演出的质量和安全。相关的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情况。

一、为保障演出的质量和安全,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制定了具体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有序推进。“送戏下乡”活动是党委、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文化工作,我局也把“送戏下乡”活动纳入重要议程,认真研究筹划,深入动员部署,继续推动“送演出下乡”活动扎实有效开展。特别是近两年都没有演出的社区、村,要想办法创造条件,确保“送戏下乡”活动不留死角。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近几年度送戏下乡演出注重城乡统筹和需求与供给相结合,注重文化惠民和文化服务均等化相结合,各乡镇(街道)做好辖区内社区、村的调查摸底工作,在舞台基础设施、演出场地安全、观众集中和电力保障等条件的基础上,筛选定点,报送我局备案 (三)按照要求,确保质量。送戏下乡演出节目旨在弘扬主旋律,注重作品原创,讲求社会效益。节目演出团体负责节目安排(每天两场。之后若继续演出,演出团体与社区或村居可按自愿原则协商解决)。

二、监督考核 :(一)各演出团体要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送戏下乡活动精神,繁荣演出市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各演出团体在文艺演出结束后,认真填写《演出下乡活动演出回执单》,并由演出所在社区(村)及乡镇(街道)签字并盖章确认后,反馈至我局。 (二)我局将组织人员采取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演出场次、演出时间、演出质量、演出安全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如发现弄虚作假、虚报谎报,将视情况通报批评、取消下一年度演出任务等相应处罚。对单位演出时间长度不够、演出效果欠佳、经费挪作他用的场次重新演出。演出团体完成本年度演出任务后,需持演出情况反馈单、演出节目单、演出现场照片(每场3—5张)和正式税务发票至我局统一结算。 (三)我局将建立监督公示制度。要求各演出团体在演出前上报演出计划表,由我局通过微信平台公布演出场次计划、演出团体名称、演出所在地等相关信息。并通过设立举报电话、网络举报信箱等多种形式,接受社会监督。

4、请您谈谈专项资金对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怎么样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软硬件项目的实施,极大完改善了我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建成了由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社区)书屋、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电视“户户通”工程综合覆盖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广播电视宣传载体,传达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递了致富信息、转变了生产生活观念,提升了城乡居民的综合素质,改善了文化民生,激发调动了广大群众自我发展的潜质,加快了本地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5、请您谈谈目前项目实施过程主要遇到哪些困难。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政策性项目争取力度小资金不足、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覆盖率不够、文化专业人才缺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没形成、4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需要建设办公场所等。

图书馆下乡送书范文10

    关键词: 文化欠发达地区; 促进; 全民阅读

    中图分类号: C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088-01

    一、全民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开启民知,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阅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曾松林老师指出全民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大力提倡,在全社会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并尽可能多地为全民阅读提供便利,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加强修养,走出迷惘与困惑,克服偏见与陋习,远离浮躁与喧嚣。“全民阅读”与“全民健身”一样,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县图书馆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兵头将尾”,是社会的信息枢纽和公民的终身学校,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和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担负着知识信息的组织、储存、开发、交流、服务和管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教化民众,培养青少年形成阅读习惯等重要社会职能。

    二、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促进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发展

    2008年定边县图书馆向县文体广电局提交了“关于确立定边县全民读书月活动推动书香定边建设的建议”,主动向县上四大班子成员以及各社会团体、机关、单位领导汇报和宣传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对促进定边经济社会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2010年,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建设书香定边指导委员会”,联合11个机关单位组成。为方便工作委员会在县图书馆设立了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同时,也将全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服务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支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办公室设在了县图书馆,县图书馆挑选精干人员组建了综合办公室,实行多块牌子,一班人员,由县图书馆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文化共享、农家书屋、全民阅读活动四项工程资源进行整合,实行捆绑建设,具体协调,统一建设方法、步骤,分别配套不同设备,防止重复投资,开创了多家投入,一馆建设管理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有序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充分发挥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一)举办全民读书月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知识服务主阵地优势,县委、县政府决定将每年四月确定为“定边县全民读书月”,每年举办一届,以此促进全民读书活动长久开展。

    (二)举办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县图书馆以开展各项活动为契机,营造群众性读书热潮。每年与县域内各企业事单位、政府部门团举办各类讲座读书活动达40余次。多次举办了大型的读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和征文活动,逐步形成了“勤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在馆内举办的“读有益之书,做文明少儿”的读书演讲比赛,与定边县电信局、农业银行定边县支行、与定边县移动公司、定边县联通公司在电信局楼前、东大街广场、文化广场举办全民阅读谜语活动15余次。同时,他们与县知名画家共同举办了“书香定边书画展”与科技局举办“青少年海洋生物科普展”、与县老龄委举办“健康人生吃出来知识讲座”,还邀请了宁夏文科状元陈益辉同学到馆传授学习技巧和成功经验,吸引了500多名的学生及家长同堂听讲。与老科协举办了“迎国庆诗歌朗诵联欢会”、与定边县三中老教师钟继文先生举办书法作品研讨会、与人劳局举办“人劳系统新聘人员岗前培训班”、与地病办举办“全县鼠疫防治电视知识大奖赛”等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广大市民重新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转变以往的服务模式。

    (三)开展人性化服务,扶持弱势群体。定边县图书馆为了加强服务意识,开展了为科技工作者、老年读者、残疾读者定期送书上门活动,为方便在校学生,征求学生意见,定期为学校送去他们需要的、喜欢的图书,为高三学生编排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简报,帮助他们做好高考前心理素质的调节。

    四、大力推进服务网点建设,开辟农村阅读先锋

    针对定边县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因素,定边县图书馆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县政府与中省共同投资390万元,着力推进“农村示范文化室”、“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职工书屋”工程进度。截至目前全县共建立了10个乡镇文化站图书室、344个村(社区)“农家书屋”,8个职工书屋,为每个乡镇文化站图书室配置2500余册图书、3个图书柜、1套阅览桌椅、1台电视机、1台计算机、1个移动贮存播放器、1个投影仪等,为每个农家书屋配置了2000册图书,29种报纸期刊,5个图书柜,阅览桌椅、报纸架等装备。同时,每年为看守所“新希望图书室”配送图书1550余种,期刊15种,进一步的满足了在押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五、全面推行总分馆制,整合资源,捆绑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为了全面盘活全县资源,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网络进行文献预约借阅,在全县范围内实行通借通还,打破“各自为阵”的服务模式,组借全县图书资源总库,开辟数字资源阅读来吸引大众眼球,统一配置,统一流通,充分发挥总馆资源总平台作用,激活全县图书资源存量,同时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文化共享、农家书屋、全民阅读活动四项工程资源进行整合,捆绑建设,具体协调,统一建设方法、步骤,分别配套不同设备,开创了多家投入,一馆建设管理的县乡村三级知识信息公益服务体系,配备了流动图书车为各服务网点调配资源,让知识信息服务进入单位居民社区、村和家庭,实现了农民足不出村,居民足不出区,职工不出单位和企业都能享受到图书馆多元文化知识信息服务。

    受历史的影响人们没有读书习惯,人们的文化水平较低,这给全民阅读的普及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基本公共文化网点建设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图书网点少,精神文明建设落后。图书资源更新缓慢,不能定期将新书配送各服务网点,无法吸引当地的农民群众。解决这些问题,本人认为要做好几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宣传教化民众养成阅读习惯;加强针对性阅读推广,建立完善促进全民志的长效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建设;积极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形成管理服务有效运行机制,提高资源的流通;五是建立农村流动图书车,定时、定量、定人配送规定的新书好书。

    总之,全民阅读活动项目要在文化欠发达、人们没有阅读习惯地区进行推广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按照常规的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才能全面高质量地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履行图书馆应有的职能,来提高经济欠发达、信息闭塞地区国民思想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图书馆下乡送书范文11

关键词:城乡统筹;沙区;图文建设;探讨

城乡统筹首先意味着城乡经济的互补、生态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然而,在我们努力实现上述目标的同时,还必需注意消除在此过程中,由于城乡固有文化结构失谐所可能带来的隐患。因此,城乡统筹同时还需要致力于缩小城乡间业已存在的文化差距,在破除封建迷信、保存与发扬城乡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构建与时俱进的新型社会文化,这样才能真正践行科学发展观。而作为图文部门在该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城乡统筹与文化事业的关系

作为新时期的重庆人,我们应该如何来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呢。城乡统筹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要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就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也有赖于图文工作的开展。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在城乡统筹中,文化建设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

(一)缩小城乡差别

相对于城乡经济的巨大差距,城乡文化和技术上的差异更是不可比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和艺术等领域发展严重滞后。统计表明,农村各类科教文卫人员只占农村总人口的2.5%。 正是这样巨大的差距严重的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和社会的共识。

(二)提高劳动力素质

勿庸讳言,当前城乡经济的差异呈继续拉大的趋势。对我国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提高迫在眉睫。而文化教育的滞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相关文化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构建文明和谐社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城乡统筹的进程中,我们图文单位又能做些什么呢?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就是收藏并且传播先进文化。公共图书馆是文化战线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公共服务机构,它的好坏优劣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化进步与否的标准。重庆又一次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如何搞好城乡统筹中的文化建设,已成为图文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图文建设作为公共文化宣传的基础工具,在文化传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一轮城乡统筹的进程中,我们还需坚定贯彻中央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城乡文化差距,为城乡统筹中的文化建设尽自己的努力。

二、对沙坪坝区图文事业现状调查

(一)沙坪坝^图文资源调查

为进一步讨论城乡统筹中的沙区图文建设,我们先对本区图文事业现状作一个调查,现分析如下:

1.第一版块

(1)重庆市图书馆

在本文里把重庆市图书馆作为沙坪坝图文资源的重要一部分进行归纳,是因为新市图书馆于2007年6月在沙坪坝区凤天大道正式面向读者开放。虽然市图书馆读者更具有广泛性与综合性,但其地理位置已让沙区的群众成为主要受益者。该新馆现拥有藏书达300余万册,未来预计将达到500万册,新馆每天能为5000人次读者提供服务,其相关配套设施完善。但在一定程度上,读者受到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的限制。

(2)沙坪坝区图书馆

沙坪坝区图书馆作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藏书20余万册,年增新书1.1万册,年订报刊1000余种。每周开放81小时,年均接待读者25万人次。其读者对象主要是沙区主城及附近居民,图书馆周边中小学学学生亦是巨大的借阅群体。

(3)社区书屋

社区书屋作为一种文化共享资源,对于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8年沙坪坝区政府已投入经费30余万元,共采购书籍11900册,7871个种类。而从2008年起到2010年,区政府将连续3年每年为全区119个社区分别配送100册适合社区居民阅读的书籍。

2.第二版块

沙坪坝区作为重庆市的文化区,也是市内高校的聚集之地,沙区是重庆市的科教文化中心,教育底蕴丰厚,教育资源聚集。因此高校的藏书则是沙区图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沙坪坝区人均图书占有量分析

仅以上述藏书为基础,结合沙区人口基数,分析本区人均图书占有量如下:

根据2007年人口普查统计,沙坪坝区常住人口24.21万户,74.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4.25万人,农业人口20.4万人。沙区人均图书拥有量若按现状(以800万册)计算,平摊在沙区75万人头上,将达到人均拥有图书10.6册,这一数字在全市相较而言是领先的、非常理想化的。但目前这又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就高校藏书而言,当前其服务对象局限在本校教职工和在校学生,并不面向社会人群。其次,就现有的图文资源分布来看,主要是集中在沙区中心片即城镇部分,分布严重不均。对农村书屋和社区书屋发展,尽管区里已做出了较大的投入,但与沙区20万的农业人口这一巨大群体的需求相较,仍显得滞后与发展缓慢,人均占有量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三) 沙坪坝区图文建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一方面看到了沙区坝区图文事业有着较雄厚的基础,在前期建设中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另一方面要适应当今城乡统筹的进程,图文建设仍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资源整合问题

对沙区两大部类图书馆藏书总量的统计虽然让人乐观,但公共图文系列与高校图书馆各自为阵的现状又令人堪忧,互相之间缺乏对现有图文资源合理的整合和有效的共享,造成了图书利用率的极大浪费,这极不利于沙区整体图文事业的发展,也有悖于文化共享的宗旨。

2.流通渠道问题

公共图书馆采用的是免费阅览方式,面向社会各阶层(包括大、中、小学师生在内)的所有读者,办证借阅收取押金的流通方式。

3.村民读书问题

从整体上看沙区图文资源城乡分布是不均的。主要体现在城内的大馆藏量与农村书屋的零星配置差距上,其它还包括农村社区图文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图书更新速度慢,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技能学习的需要等方面。诚然,这在客观上主要是城乡功能差异的造成,但如此巨大的距离毕竟不利于广大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更不利于城乡文化统筹工作的顺利开展。

由上可见,沙区现有的公共图文系列和高校图书馆总藏书量是相对丰富的,它为本区城乡统筹中的文化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确也存在着诸如城乡图文资源分布不均,在形式和内容上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现有图文资料流通渠道不畅,公共图文系列和高校图书馆缺乏在资源利用方面的有效合作,资源得不到更广泛、更合理的利用等不利因素。而这些不利因素,如今已成为沙区城乡统筹过程中的障碍。

三、对沙坪坝区图文事业建设的思考

基于上述笔者对沙坪坝区图文事业所作初步的调查、分析与探讨,本文就沙坪坝区图文事业如何在城乡统筹中更好发挥自己的作用,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建立全局意义上的图文信息中心

建议政府文化单位牵头,建立区图文信息中心。其职能如下:(1)图文资讯的收集。对全区图文资源进行收集与调查,要做到胸中有数。按不同门类进行整合、排列、梳理备查,使全区图书实现资源共享。(2)实施有效投资。资源理清后,可避免重复投入造成浪费,从而有的放矢地将有限的资金投到最需要的资料购买上。

(二)畅通全区图书借阅渠道

由图文信息中心协调,加强公共图文系列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将高校间互借的模式在全区推广,在人力物力允许的情况下逐步面向更广泛的读者敞开高校借阅之大门。在对读者行方便之时,同时也是对读者信用的一种约束。现在国外较先进的公共图文系列正是采用的这种方法,以完善的社会信用系统为基础进行统一管理,既是对读者的方便也是对图书馆工作的简化。这也可以作为未来图书管理发展方向的一种参考。

(三)健全图文资料下乡机制

我区业已经建立的图文下乡机制已初见成效并得到了好评,但该机制的健全还有一个过程。还需在送什么书?怎样送书?上功夫。首先,书的内容要“与时俱进”,通过调研切实把握和引导农村群众喜欢和需要的书籍、资料;除旨在提高文化水平的科普读物外,还应特别注意选择、介绍能够引导农村文化健康l展、且与城市发展接轨的图文资料。

(四)培养基层图勤人员

要使图文建设在农村真正扎根,仅靠城里次数有限的几次送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培养为数众多社区图勤骨干。于是,培养基层图勤人员工作任重道远,目前,该工作主要依靠公共图文系列的力量来完成,但随着农村图文需要量的增大和专业化需求的凸现,则可引进借用高校图勤人才对社区图文工作进行额外帮助和专门指导,这样将有利于整个基层图文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城乡统筹使沙区又一次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如何搞好城乡统筹中的文化建设,已成为图文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沙区现有的图文事业为本区城乡统筹中的文化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确也存在着诸如城乡图文资源分布不均、流通渠道不畅、公共图文系列和高校图书馆缺乏在资源利用方面的有效合作等不利因素。因此,建立效率更高、更为完善的图文管理机制,是沙区文化事业科学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重庆2008统计年鉴.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2]重庆2008年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年鉴社出版.

[3]重庆图书馆馆史(1947-2007)重庆图书馆 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图书馆下乡送书范文12

改革开放30年是江阴文化事业尤其是群众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并逐步走向全面繁荣的30年。江阴的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服务模式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元、由简陋到繁荣、由区域文化到城乡互动、全面开花的发展轨迹。我作为一名老文化工作者,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

20世纪70年代末期,江阴的群众文化设施稀少而简陋,拥有5万常住人口的市区没有一家专门的图书馆、博物馆,唯有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的市文化馆。一幢老旧的4层楼房座落在市中心,一楼300平米是仅有515万册图书的图书室,年发放借书证不足3000张,月购书经费仅300元。二楼是文物室和资料室,难得对外开放,积满了灰尘。就是这样一个场所,全市所有的群众文化设施全部集中在这里。乡镇的文化设施更是贫乏:一间房子、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位子、几张报纸是乡镇文化站的真实写照。

那个年代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样匮乏,市文化馆一年仅组织一次全市性的小戏汇演或故事会讲,参加会演的节目由各乡镇文化站自编自导自演,少得可怜的经费由文化站自负。会演结束后各节目打道回府,从此束之高阁,广大农民很少有机会欣赏。

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经济发展的大潮席卷长三角,江阴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改变了农民沿袭千年的生存状态,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向往文化娱乐活动,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全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新的文化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功能齐全、设备一流,书场、排练厅、歌舞厅、桌球厅、阅览室、培训室等一应俱全,成为市区群众文化娱乐的集散地,也是当时省内最先进的文化馆。总面积37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设立了书库、外借厅、报刊阅览室等9个服务部门,藏书达到10万册。博物馆常年对外开放,藏品达到6700件。马镇、夏港、璜塘、周庄等乡镇先人一步建起了功能基本完善的文化大楼,农村基层文化设施逐步与城市接轨,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群众文化活动不再是单一的小戏会演形式,在“五一”节、国庆节、建军节等重大节日开启了节日文化活动,面向广大群众,组织全市性大型文艺表演,人民群众开始品尝到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尤为喜人的是,江阴群众文化创作、演出队伍得到长足发展,全市30多名群众文化创作骨干的作品开始在省内外各类文艺刊物发表,《小校长怒砸校门》、《儿子睡中间》等一些优秀作品获得部级奖项。

2005年,江阴在率先跨入江苏全面小康市以后,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构想,以民本视野,将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力求实现幸福江阴的跨越发展,这也为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营造了新的历史机遇。2005年政府投资6亿元的江阴天华文化中心落成开放。该中心集江阴大剧院、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于一体,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广场面积14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0万册,光盘1.5万盒。博物馆藏品1.3万件。天华文化中心成为全国县级市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环境最美、功能最全的群众文化设施。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着手部署实施三大文化惠民工程。一是城乡一体,实施“一二三”读书工程,到目前为止,全市85%的家庭拥有一顶书橱、订阅二份以上报刊、藏有300册以上图书。二是实施“幸福进万家・文化欢乐行”工程。由政府出钱买服务,把文化精品送下乡,2007年市、镇两级政府共支出1040万元,全年送戏进村230场,送电影进村1510场,受惠群众达80万人次。三是实施“欢乐夜晚・品味幸福”工程。每逢星期五在江阴文庙、步行街、黄山湖公园、文明广场、天华文化中心等10多个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夜晚文化活动,有文艺演出、卡拉OK大家唱、讲故事、书市、电影、评弹、棋类培训、文化沙龙、票友活动等多种形式,更有各乡镇送戏进城,农民艺术家们把充满泥土气息的文艺节目搬上城里的广场舞台,和市民们同庆共乐。江阴的夜晚文化活动让传统戏曲和现代歌舞交相辉映、专业演出与自我展示相得益彰,动静有别,各司其好,城乡互动,使人耳目一新。

30年改革开放,江阴的文化事业发展如同经济发展一样,走过了从贫乏到繁荣、从单一到多元、从少数人享有到全民共享的历史轨迹,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面对当前新的发展形势,笔者深深感到,只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求得文化的繁荣,同时以文化的繁荣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