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闻会发言稿

新闻会发言稿

时间:2023-01-14 11:25:38

新闻会发言稿

新闻会发言稿范文1

动物园门票价格调整新闻会上的发言稿

云南野生动物园价格调整新闻会发言稿尊敬的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早上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云南野生动物园有限公司向出席今天新闻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社会各界朋友长期以来对云南野生动物园一如既住的关心和支持!云南野生动物园自20xx年7月4日恢复试营业以来,在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及领导的极大关注和支持下,特别是在新闻界各位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园区知名度大大提高,运营情况良好,成功完成了“十、一”旅游黄金周的接待工作,做到了“安全无事故、服务无投诉、卫生无死角”的服务目标,得到了广大游客的好评。与此同时,我们一直不断的自我施加压力,征求、收集广大游客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不断增加服务项目,完善和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力求精益求精。但由于一些客观方面的原因:云南野生动物园作为新生的外来企业,对昆明本地市场了解和预测不够充分准确。同时,园区的硬、软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为充分考虑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企业效益的有效结合,根据昆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昆计收费[20xx]335号《关于对云南野生动物园门票价格请示的批复》文件精神,结合我园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昆明当前的旅游市场行情,同时为报答昆明市广大市民长期以来对我园的支持与厚爱,经公司商议决定于20xx年1月15日将门票价格由原先80元/人的全票价调整为35元/人的全票价,针对学生、军人、残疾人实行每人次25元,对70岁以上老人(持有老人证)和1.2米以下儿童实行免票。我们希望通过此次门票价格的调整,吸引更多的省内外、国内外的游客到我园参观游览,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南,了解金孔雀,了解云南野生动物园,昆明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旅游城市,我们有信心,也有实力吸引到更多的旅游者。我们希望通过努力以及在座各位的支持,逐步把云南野生动物园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更高的水平,逐步建成部级著名的旅游景点。借此机会,我对给予我们支持的各大媒体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希望在座的各位继续给予我们支持,关注我们的发展!谢谢大家的光临。谢谢大家!

新闻会发言稿范文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核实是记者的基本功。这是新闻业的abc。对于人名、地名、数字及专业术语等,记者与编辑均会认真核实,但对于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新闻通稿,常常是不疑而用,结果出现了新闻失实,成为近年来我国假新闻激增的一个重要源头。

新闻通稿在我国原指新华社的重要稿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为统一口径、便于记者采访也谨慎一些新闻通稿,这些通稿具有权威、真实的特征,不容记者质疑。但在社会利益分化日趋严重,公关之风兴盛的今天,新闻通稿日趋频繁,其权威与真实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些新闻通稿成了方单方观点的陈述,有些则是方为试探民意故意释放的气球,有些甚至成为掩盖事实真相的遮羞布。记者与编辑若不抛弃新闻通稿的刻板印象,掉进方精心设计的“通稿陷阱”的几率必将倍增。

近年来的“通稿陷阱”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扭曲新闻事实间的逻辑关系,推卸方的责任。如去年6月份的郑州南刘庄村3死16伤的拆迁血案。当地政府的新闻通稿将真正肇事者偷换成被迫自卫。这类新闻通稿常常出现当地党政相关部门在因拆迁、凶杀、强奸等诱因导致的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善后处理过程中。因事故原因与当地党政部门的相关成员利益密切相关,或关涉到党政部门相关领导的政绩,或影响其升迁,逐使其利用政府威信,炮制新闻通稿,企图以侥幸心理掩盖事实真相。二是使用修辞性语言粉饰关键性的新闻事实,使关键性新闻信息处于半真半假状态,并以此来搪塞记者的追问。如2009年的邓玉娇事件中,巴东县有关部门的新闻通稿就三番五次修改关键性信息,如将原来的“特殊服务”变成了“异性洗浴服务”,将原来的“按倒”变成了“推坐”,将原来的“修脚刀”变成了“水果刀”等。这类通稿陷阱属于玩弄文字游戏型,它常常借助于同一语词的不同内涵的方式偷换概念,企图以词语的陌生化方式重新阐释事实真相,并以专业术语为借口掩盖语词的原有内涵,以此让公众产生相关部门已尽职的错觉。三是仅仅为了让媒体突出报道,扩大新闻事件的社会影响力而提供错误的关键性信息。如北京150件圆明园的文物从去年11月16日开启全国巡展之旅,其在南京新闻会,将150件部分文物首次走出北京,说成“150件来自圆明园的文物将首次走出北京”。这类通稿中常常利用 “最”字或“第一次”做文章,通稿中常在关键性信息前面使用“首次”、“第一次”、“最多”、“最大”、“最强”等词语,以利用记者或编辑历史知识的不足而企图侥幸蒙混过关,达到宣传效果。

这三种通稿陷阱,对社会、对媒体的危害程度也不同。记者若无深入调查,毫无质疑地刊发第一类通稿,不仅损害自身的媒介信誉度,甚至还会激起受害者再次情绪化的集体反抗,恶化事态。若不加质疑地刊发第二类通稿,也许能蒙蔽部分不明真相的公众,为既得利益者为虎作伥,使社会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却使该及时解决的矛盾潜伏化,成为更大社会矛盾的一个因子。第三类通稿似乎没有前面两类通稿陷阱危害大,但它对公众知识无疑产生了深远的误导作用。因此,不管什么形态、什么目的的假新闻,始终是社会的公害,应尽可能地铲除之。

记者之所以会陷入方的“通稿陷阱”,根本原因不在于记者不具有核实精神,而在于记者把通稿视为真实、权威的信息来源,又懒于深入实际调查所致。但通稿原有属性的悄然改变及“通稿陷阱”的危害,必须让记者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将通稿,尤其是通稿中的核心信息纳入核实、质疑的视野。也只有以高度的质疑精神,核实、核实、再核实的理念去求真去假,才能摆脱方为记者设下的通稿圈套,发掘出有价值、爆炸性的新闻。事实上,只要记者具有质疑、核实的精神,是能够发觉“通稿陷阱”的。如,郑州南刘庄村的拆迁血案、邓玉娇事件等,都是记者不信任通稿,深入调查后才还原了事实真相,维护了社会正义。再如,“150件圆明园文物首次走出北京”这条新闻,略有常识的记者就会怀疑,新中国60年都过去了,圆明园的文物才首次走出北京吗?即使一时无法核实通稿中的关键性信息,只要具有的质疑、核实的精神,也会让记者保持清醒头脑,在新闻报道中予以恰当处理。如记者在写作中明显表露怀疑倾向,在文中使用“传”或列举与此信息相反的意见、事实。编辑也可利用标题、编者按、短评等方式做文章,表达编辑的质疑声音,迫使方继续提供相关新闻信息,消除公众对此事的疑虑。

新闻通稿本是辅助记者发稿的一种公关材料,新闻采访本应是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去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调查研究过程。因此,记者拿起质疑和核实的职业工具,是完全能够避免“通稿陷阱”的。

新闻会发言稿范文3

以前没有一个标准告诉企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内容素材,如何分配布局文字与图片、视频等,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对于多媒体新闻稿的使用。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使受众偏好发生了变革,新闻稿或信息传播的方式必然随之改变。在未来的企业信息传播服务中,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将企业信息直接送达目标受众的形式会获得更广泛的采用。

不论传播技术如何进步,媒体环境如何变化,企业始终需要有效渠道向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探寻如何利用经济、高效、表现力强且易于追踪效果的传播服务,同时尽量规避由于信息及传播渠道泛滥带来的负面作用,这成为促使企业新闻稿和企业信息传播行业改革模式的一次契机。

作为企业新闻稿行业的开拓者,美通社看准这一契机,通过综合性平台,将多媒体形式的企业信息传递给媒体记者、博客写者、行业人士、消费者和普通大众。对于企业的多媒体新闻稿而言,以前并没有一个标准告诉企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内容素材,如何分配布局文字与图片、视频等,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对于多媒体新闻稿的使用。针对这些现实问题,美通社不断根据企业的传播需求对多媒体新闻稿模式进行调整,并有望成为企业多媒体新闻传播的标准制定者。按照其制定的标准,美通社为摩托罗拉制作了数字新闻套件,包括多媒体新闻稿、符合广播电视规格的高清视频、社交媒体链接、产品介绍和图片资料。

目前在欧美国家,企业多媒体新闻稿服务快速增长。有调查显示,在新闻稿中使用多媒体内容会使记者和公众参与度提高35%。这种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多种Web2.0功能的方式,将会成为未来企业信息传播的主流模式。美通社拥有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服务于全球4万多家企业和机构,2009年仅在美国市场就有40%以上的客户从传统的文本新闻稿转到多媒体新闻稿。在中国也有包括国航、迪斯尼、香港贸发局、北京产权交易所等企业和机构多媒体新闻稿。“多媒体传播是传统文本信息传播的一种延伸,其传播范围和渗透率高,可以迎合受众不同的偏好,” 美通社(亚洲)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玉如此评价。

多媒体新闻稿不仅增加了传播的互动、与受众产生共鸣,也让企业的营销更加多元化。更为重要的是,让企业直接面向公众发出声音,而非经过媒体的加工或转述。相比于经过媒体二次传播的模式而言,这种直接交流的多媒体新闻模式更加快速高效、更易追踪,性价比也更高。以美通社为《吉他英雄:Metallica》游戏打造的多媒体新闻稿为例,稿件页面包括了企业标识、视频、音频、高分辨率图片、交互功能和社交媒体的相关链接等。由于直接与消费者交流,音视频的播放量、页面点击量、文档下载、媒体转载等数据易于追踪,从而使企业更容易评估营销效果。

随着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呈现方式直观化,受众更易筛选所需信息。对于那些无法迎合他们的偏好或是表现形式不够吸引的多媒体内容,可能会立刻遭到抛弃,甚至会引起受众的不快。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的服务商显得尤为重要,为企业在数字时代建立沟通渠道,实现企业传播史上又一次飞跃。

新闻会发言稿范文4

雷越:(1990.11-),四川民族学院学生

摘 要:民族高校校报既有一般高校校报的普遍性,也有民族高校校报的特殊性。从文章内容来看,民族高校校报在民族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新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办报技术水平等方面实力仍然较弱。本文以四川民族高校校报,分析民族高校校报在文章内容上担任的思想舆论引导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调查并阐明民族高校校报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据此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民族高校;校报;文章内容;思想舆论;民族文化

“民族高校是培养民族地区人才的摇篮”,而民族高校校报作为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不仅是繁荣校园文化的基地,也是助推学校发展的平台,肩负着校园文化建设、维护校园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任务,发挥着引导正确舆论导向、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思想、沟通学生家长、联系师生员工、对外宣传学校等作用,是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弘扬校风、教风、学风的平台。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学校办学特色和地区环境、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族高校校报的发展方向,促使校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办报风格、办报规律和办报特色。

一、结合实际、突出特色,体现办报风格。

民族高校校报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在内容分布上,要做到主次分明,次重有序,围绕学校办学特色,贴近校园生活。我院院报在发展中形成了四个有规律、清晰明朗的版面内容分布。第一版“时事新闻版”,反映学院党委中心工作,传达党政方针要领;第二版“校园风景线”,反映校园文化生活;第三版“综合版”,反映师生言论观点;第四版“文艺副刊”,刊登师生原创文学作品。版面内容分布主次分明,稿件类型兼具党政新闻、校园文化活动报道、深度报道、评论文章、散文、诗歌、游记、图片、书法等,稿件来源于学院领导、师生员工、学生记者和校外读者,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展示三位一体的办报风格和特色。如:我院院报在第二版“校园风景线”分期全程报道的第二届康巴研讨会,介绍了我院教师立足民族地区,在经济、历史、文化、文学、旅游、教育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对甘孜州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是学院着力提高科研水平,体现办学特色,服务民族地区的集中体现,引起了校内师生的共鸣。也通过高校校报展示平台的展示,引起了外界人士的良好反应。

另外,栏目的精心设计,有助于体现规范的版面内容分布格局,凸显办报风格。民族高校校报的栏目设计要抓住自身拥有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其深邃性,新颖别致,呈现出与其他普通高校不同的办报风格。我院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青藏高原东南部,这里有古老的藏民族风情和文化。根据地理优势,我院从2006年开设了“康巴文化专栏”和“读、写、说康巴专栏”,这两个栏目立足康巴地区藏民族文化,刊登了大量作品。有阐释藏民族文化,如:经桶、扎木聂、巴塘锅庄、哈达、藏族壁画深刻内涵等文章,有感受藏民族人文景观的游记散文,也有反映甘孜州建州后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快速发展的调查性文章等,为师生了解康巴地区的民风、民俗、民情等方面提供了参考,也为学院毕业生选择在藏区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立足现实,创新办报方法,体现办报水平。

“新闻媒体的发展水平必然受到媒介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的制约。”[1]民族高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对于校报办报条件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优势在于有丰富的民族资源,劣势在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导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信息闭塞,无论是报纸还是办报人与外界的交流少,客观的地理条件制约着民族高校校报的正常发展。再加上电子科技产品和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不断在拓宽,在校内,有校园广播、校园网、电视显示屏、手机等,校报担任的校内主流媒体的地位受到影响。但是,民族高校校报自身存在的不足是制约报纸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

本文作者在校园内对四川某民族学院报文章内容作了抽样调查,有意识的选取了不同层面的100位师生,调查结果中显示:在获取校园信息方式上,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和校园网来获得信息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28%、19%和17%,另外36%的人兼具3种方式来获取信息;在院报四个版面关注度上,时事新闻版关注度最高,为29%,其次分别是文艺副刊版、综合版和校园风景线,所占比例分别为24%、23%和19%;在院报文章阅读的喜好上,46%的人喜欢阅读学生的文章,其余是学生记者、老师和领导,所占比例分别为19%、14%和6%;在投稿方式上,57%的人不知道院报的投稿方式;在是否愿意向院报投稿的问题上,48%的人表示愿意向院报投稿,43%的人表示没想过给院报投稿,9%的人表示不愿意向院报投稿;在报道方式上,59%的人认为应该从大学生生活角度报道,16%的人认为应该从深度报道上报道,比例为9%的人认为应该简从报道。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在校内新闻信息传播中,校报因其时效性差、报道的深度、广度不够,不敌校园广播,差距较大;时事新闻版同其他三个版面比较,关注度最高,但所占比例偏低,优势并不明显;学生记者的文章虽在报纸上占据相当大的部分,但因为新闻写作缺乏活力,创新能力低,新闻素材少,给读者的说服力不强;报纸自身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法不当,多数人不知道怎样向院报投稿,导致文章的来源狭窄,稿源不足,报道单一,从而影响了读者心理和参与热情;深度报道和评论性报道在报纸上所占比例低,报纸体现不出实力和水平。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然而,民族高校校报要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和提高,更应该找准自己的服务宗旨,找准自己的定位,立足学校,立足学生,立足别具风味的民族风情,挖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外塑形象,内塑实力。

第一,发挥时政新闻在思想舆论引导方面的堡垒作用。民族“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2]履行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3]和地区稳定的职责。民族高校在培养民族地区发展人才的过程中,对培养对象的思想进行教育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思想素质过硬、把民族稳定和祖国兴旺牢记在心里的人,才能更好地扎根民族地区,为地区发展和祖国和谐作出贡献。因此,民族高校校报在文章内容选材上,应坚持围绕大局,积极配合学校稳定与发展,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把舆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关键任务来抓,坚持宣传党政方针,密切关注校内思想动态,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促进各民族同胞互敬互爱、团结互助。在报道形式上,减少文件式、会议性的报道,选择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报道方式,用平实、真实的语言代替口号式、官方式的语言,读来更加实在,让人信赖。

第二,提高记者专业化的写作水平能力,扩大深度报道,评论性新闻在报纸上的占有比例,走“创、改、新”的新闻内容报道路线。高校校报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专职人员少”甚至“没有专职人员”,记者的“专业化程度低”,[4]这种状况在民族地区高校校报就表现得尤为严重。校报团队很大程度上由爱好新闻写作的老师和学生组成,新闻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较弱,专业化程度较低。很多责任编辑老师只能在工作之余拿出部分时间来办报,学生也只有在上课之余的时间来尽学生记者之职,任务重,工作量大。再加上,人员的流动性大,增加了办报的难度。但“受众是新闻传媒存在的基础”。[5]文章是组成报纸最重要的部分,只有提高文章质量,才能扩大受众范围,才能提高办报水平。从自身而言,记者除了要有一双发现新闻、捕捉信息的“千里眼”之外,更应该通过网络媒体、书籍和部门新闻写作培训,以及在实践中的不断训练,提高新闻的写作能力,创新报道形式,提升文章质量。从外部学习条件来说,首先,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校报和新闻电视内容报道的创新之处和优势所在。其次,整合校内各部门的新闻资源,建立长效、健全、互利合作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再次,记者团队人员分工合作,合理分配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决工作量大,工作时间少和学习任务重的冲突。

第三,加强深度报道在报道前、中、后的策划,确保采写内容完整和报道效果。校园新闻传播媒体较多,今天的新闻信息随即便可通过校园网、广播等方式播出,等到报纸上相同的报道再进入人们眼球时,新闻已经变成旧闻,关注度也就大大降低了。所以,校报记者要及时捕捉和筛选新闻信息,对已经被播报过的、信息量少、可挖掘程度浅、思想教育意义不显著的新闻,可采用短新闻的报道形式,确保更多的人了解校内信息,对那些有新闻背景、前景广阔、有教育意义的新闻素材,及时做好采写人员、资料收集、报道角度和报道形式等的策划与安排,群策群力,做好资料收集的记录,整合资源,抓住新的报道点,选择新的报道形式,“言简意赅、化繁为简、举重若轻、解疑释惑”。[6]形成有深度、有广度的文章。从而扩大受众范围,有效解决报纸时效性差和文章内容质量低的问题,提高办报水平,让一月一报更显成绩。

第四,明确稿件征集的倾向性,扩大报纸本身的宣传力度。报纸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集体不仅仅指校报编辑部的成员,而是全校师生。校报作为全院师生交流的平台,应该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出谋划策、集体努力的成果,而征稿就是师生员工有效交流的方式之一。以往的征稿方式多是布告征集和邮箱投稿的方式,方法有限,影响力不强,效果甚微。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借助校园广播、校园网、校内电视显示屏等方式进行征稿,广泛邀请师生热情参与,增加与民族地区相关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文章或调查报告的稿件征集和投用比例,为学校培养民族地区人才服务,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同时,建立公平公正的稿件征集、使用和奖励制度,确保稿件征集的多样性和长期性,实施好征稿信息反馈的流程和,保证征稿的有效性,激发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新闻媒体往往会成为一面镜子,折射出各种社会力量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不同实力和影响力。”[7]从而扩大人们对校报的认知度。

总之,“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校报,校报的发展离不开学校。”[8]民族高校校报既要牢牢坚持政治教育、思想育人的阵地,也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文化优势,有效促进民族高校校报发展的新前景。(作者单位:四川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 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291页

[2] 闵黎.加强民族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发展论坛,2010年5月第42页

[3]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采编经验选萃》[M].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398页

[4] 王世华.《我国高校校报从业人员发展状况调查》[J].新闻界,2011年第4期第43页

[5] 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49页

新闻会发言稿范文5

【摘要】丹东日报社始终把讲政治作为全社采编人员开展工作的第一要求,教育引导全社网络平台编辑记者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充分发挥党报各主流新媒体作用,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媒体融合中做精做强主流宣传内容。

【关键词】新媒体;运营管理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手机端的应用,新媒体成为政务宣传、信息公开、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是密切联系干群、改进工作作风、引导宣传舆论、塑造单位形象、建设网络文化的重要措施。一直以来,丹东日报社始终把讲政治作为全社采编人员开展工作的第一要求,教育引导全社网络平台编辑记者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充分发挥党报各主流新媒体作用,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媒体融合中做精做强主流宣传内容。

一、多点开花推进深度融合

近五年来,丹东日报社新媒体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共创办“丹东”“鸭绿江晚报”“今日丹东”“东港新闻”“鸭绿江之声”“丹东报业”“鸭绿江宝贝儿”“传递生鲜”等包括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号、人民号、电商APP多种平台在内的20多个新媒体,总订阅户达到100万。丹东日报社新媒体综合影响力和创收能力在东北地市级媒体中排在前列。其中,“丹东”稳居全省政务微信三强,“今日丹东”“鸭绿江晚报”两个微信公众号进入全省地市级新闻公众号三强。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抗疫期间,“丹东报业”多条抖音视频达到1000万+的点击量,引领了主流权威的声音,更好地服务了广大市民。丹东日报社创建的多个媒体融合项目和新媒体平台获得中国报业协会、中国传媒年会授予的部级奖项;采写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得中国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辽宁新闻奖一等奖。2020年2月末至3月5日,丹东日报社推出特别策划:“鸭绿江晚报联手武汉晚报”,向武汉城区爱心捐赠60吨丹东新鲜果疏。央视《新闻联播》予以报道,辽鄂两地20余家媒体全程报道,引发社会共鸣。2020年一年,丹东日报社新媒体各平台共编发丹东各界战疫稿件近一万篇(次),推出战疫专题片、短视频300余部,累计编发稿件200多万字。整个战“疫”报道中,新媒体团队主推短视频新闻产品创下了四个单条流量“1000万+”的纪录。丹东日报社力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推动报社新媒体与《鸭绿江晚报》深度整合,成立独资国有企业丹东报业传媒发展有限公司。丹东报业积极创新新闻形式、内容,力推“有用、有趣、有力、有情”的“四有”新闻。同时,狠抓经营业务,《鸭绿江晚报》在连续十年订量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实现了逆势增长,晚报团队获得全国报刊经营“金推手”奖。

二、统一管理严格“三审三校”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其宣传力度无限倍增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但对传播内容的导向性、安全性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丹东日报社出台《丹东日报社新媒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凡是以报社或下级各部门名义建设、认证并作为单位运行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头条号、人民号、微博、APP移动客户端及相关短视频平台均适用于本办法。《办法》第一章明确:所有新媒体平台编审流程坚持“三审三校”,报社各采编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全员负责新媒体内容的搜集、整理、编辑上传工作,各部门主任为一审责任人。各平台内容须经编委会成员审定后。丹东日报社新媒体部是新媒体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监督检查与考评新媒体运营状况的总协调和监管部门,本单位所有新媒体平台建立须经新媒体部审核、备案,报请社党委会批准。《办法》对新媒体的开通、信息变更、年度检查制度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新媒体建设管理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严格遵循“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和“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原则。新媒体建设管理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包括建立责任体系、完善工作队伍、落实审核机制、细化工作流程等,各开设单位须落实专人具体负责新媒体内容审核与日常维护等工作。新媒体的信息应严格履行审核程序,由记者采写、提供,由编辑收集、整理,提出申请,经部门负责人初审,经平台负责人编审,最终经总编或编委审定后方可,未经审核的信息不得。新媒体平台建设管理单位和平台主脑(负责人)对所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严格执行“先审后发”制度,严禁不实、不健康等违规信息。新媒体内容严禁“标题党”及故弄玄虚、脱离实际、辞藻粗俗、无端关联式的表述方式。

三、安全规范提升内容质量

全媒体发展,新媒体是关键。新媒体建设,内容是生命。无论传播平台、形式、手段和媒体环境如何变化,“内容为王”始终是一个核心的、不变的规律,内容的来源渠道尤其重要。丹东日报社编委会明确,一般情况下,新媒体信息包括三个方面来源:一是本社新闻记者自采内容,二是上级宣传部门指令性内容,三是国家和省权威媒体的相关内容。具体来说,新媒体信息范围包括:由本单位记者采写的相关政务信息、动态资讯、宣教资讯、服务信息、重要事项;由各局办和县区通迅员提供的行业动态;形象宣传、文化建设、公益活动等;经上级部门和主管领导批准的信息;结合工作需要,认定需要或转发的权威来源信息。新媒体信息要确保准确性、时效性和适用性。内容应简洁、文字表达要清晰,语言生动风趣,多运用网络化语言、生活化语言,信息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各新媒体平台必须高度关注民生,讲好丹东故事,传递社会正能量。严格遵守信息纪律,严禁有碍和谐稳定的内容,严禁助推炒作负面、敏感话题,严禁传播“三俗”。严把内容关。报社进一步明确采、编、播、发管理流程,要求各新媒体平台按照报纸出版要求,严格规范“三审三校”制度,确定稿件选发重点和方向。坚持从源头上把好内容关,要按照报纸出版流程管理好网络平台工作,从选稿范围、发稿流程、审稿程序、责任明确、问责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整改,对网上网下、大屏小屏实行同一标准、一体管理。新媒体账号推送稿件,要加强对内容、排版、配图等审核把关。特别是要对页面封面、标题表述等认真核对,避免产生歧义,造成不良影响。强化规范管理,抓好采编队伍。对于地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尤其重要,人才保障是内容输出的根本。丹东报业不断带领全体采编团队充分学习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坚持定期对新媒体所有编辑、记者进行集中的系统的政治理论和业务能力的专题培训。原则上,要求新媒体采编从业人员须具备新闻从业资格证和国家新媒体管理师证书。

作者:李志成单位:丹东日报社丹东报业传媒发展有限公司

新闻会发言稿范文6

当迪克 ・ 科斯特罗(Dick Costolo)在2015年6月中旬不再担任推特CEO时,全世界的媒体都在问:谁是继任者?尽管科斯特罗宣称继任者不需要是“动漫英雄”的角色,分析者们还是倾向于认为,驾驭推特这家开创性的公司需要视野开阔的强势人物。

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一个明星CEO当道的时代。乔布斯(Steve Jobs)的个人形象和苹果的精妙创新赢得了大量狂热信徒,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故事赢得了好莱坞的青睐,总统候选人费奥莉娜(Carly Fiorina)也曾是惠普公司CEO。

但是问题在于:明星CEO的光环来自何处?是有效地管理新闻界,还是公司优秀绩效的结果?研究者们通常假设媒体更倾向于关注成功公司的CEO,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研究者(Elizabeth Blankespoor 与Ed deHaan)分析了标准普尔1500公司在2003至2013年的57万多篇新闻文章,以及新闻后两天内的其他相关文章。这些文章既包未提及CEO的公告,也包括在不同程度提及CEO的文章。分析显示,那些热衷于向记者推销其CEO的大公司赢得了三倍多的媒体报道。但是过度曝光CEO的公司在长时期中会经历绩效下跌,也许是因为这些CEO习惯了他们在报道中的角色,不再推陈出新,而是安于现状。

研究者指出,近三分之一的公司新闻稿提及了CEO姓名,约四分之一的公司新闻稿引用了CEO的言论。推销CEO比公司经营上的成功更为普遍,虽然后者更能推动股票价格上升。而且,新上任的CEO也往往能赢得记者的注意,增加曝光率。

研究者经过测算发现,公司新闻稿提及CEO姓名,媒体报道提及该CEO的概率会提高12.9%;公司新闻稿引用CEO言论,媒体报道引用该言论的概率会提高12.2%;公司新闻稿中的CEO言论若清晰而生动,媒体报道提及该言论的概率会提高17.7%。更吊诡的是,有吸引力的CEO言论会使得记者更依赖该公司的新闻稿,而非求证其他的信息来源。

那么,CEO曝光率高对股东是好是坏呢?四分之一的公司新闻稿都会引用CEO言论,看上去不会错;但事实上,一些公司确实是过度营销其CEO了,可能缘于强势的公关团队或乐于与记者打交道的CEO。

因此,分析者、董事和股东们也许应当格外审慎,不应把媒体报道等同于CEO的真实工作能力。媒体报道对CEO的事业有多方面的好处,譬如薪酬、任期、公司绩效和吸引高水平高管。但是,当CEO过于积极地站在镁光灯下时,股东可能会对他们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CEO自身也囿于已有的名声,墨守成规,不愿尝试创新。

考虑到媒体报道的频率取决于公司信息的策略性披露,而不仅仅是公司的会计、股票表现或者CEO之前的媒体曝光度,公关团队必须仔细考虑如何将CEO推到媒体面前,或者为了公司业绩如何把CEO从媒体面前拉回来。(来源:http:///;作者:Matt Palmquist;编译:晏言歌)

新闻会发言稿范文7

在新闻学里有一个专业术语叫“编辑主导制”,是近几年来,很多纸媒一直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笔者所在媒体《中国组织人事报》是我国组织人事领域的专业报纸。既存在专业约束,也存在媒体发展掣肘。作为专业领域报纸,“编辑围着记者、通讯员转,跟着记者、通讯员走”现象目前依然存在,也就是说,记者和通讯员写什么稿子,编辑就编发什么稿子。多数编辑事实上是组版员,是一个“画版匠”。很长一段时间,本应由编辑承担的如报道策划、选题选材等主要功能被弱化,仅仅局限于“安排版面”、“文字删改”的功能。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组织人事报》也在经历着自我成长与完善,不断探索适合本报的采编管理方式方法,逐步由采编合一转向采编分离。在版面上倡导编辑主导制,激发编辑的创新意识。编辑主导制,顾名思义,就是由编辑来“主导”版面。

实行编辑主导制,就要通过关键环节来强化编辑对于版面的导向作用。具体而言,主要需做好以下几个环节工作:

策划。编辑主动参与选题策划,就如何报道,及时与记者、通讯员沟通对接;同时,对一些新闻事件或现象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根据新闻预判,指导记者、通讯员进行有目的、有效率的采访,保证新闻稿件“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组织。记者在前方采访,后方编辑也要随时处于备战状态。不断搜集线索,掌握新闻状态,随时调整报道方案。需要与其他编辑、部门协调,还要通知和调动有关记者进行采访,任务到人,分工明确。此时的编辑起的不仅仅是承上启下、左右关联的桥梁、沟通作用,还有统筹、组织、协调、指导记者采访的责任。

编审。编辑的编审能力直接影响稿件效果。同样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图表等等,由于不同编辑的编审效果、要求、标准等不同,在版面上就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宣传效果也大不一样。

制题。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制作标题是编辑的一项基本功。新闻题目讲究准确、生动、形象。因此,编辑必须加强锻炼,提高素养,下大力气制作出紧扣核心新闻点、令人眼前一亮的标题来。

统筹。编辑作为报纸版面的规划者,应该科学版面布局,搞好版面包装。稿件安排要注意版面语言,注意整体配置,注意宣传效应。在众多可发、必发的稿件面前,编辑的布局谋版就显得更加重要。对孰重孰轻、位置高低、题区大小、表现强弱、标题字号等等都要有一定的研究。一般来说,编辑都会遵循“内容相关显其重,内容相似示其多,内容相反见其异”等原则。另外,要想更加突出组版思想,也要搞新闻链接、背景资料、延伸阅读等,以作深作足作透新闻。

若编辑主导能力不强,指导作用发挥不好,编辑记者沟通不到位,对稿件、版面认知不到位,就容易影响版面和稿件质量。那么,主导能力指什么样的能力呢?怎样做才能具备主导能力呢?

经过数年编辑实践,笔者认为,编辑应该具备的主导能力包括选题策划能力、编审把握能力、编辑加工能力、组版统筹能力。总而言之,主导能力就是综合能力。笔者认为,这每一项能力的提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贯通,水到渠成的。要想提高编辑的综合能力首先要明确编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何有思想呢?就要多读书、多学习。

做编辑会碰到形形的作者,每个人的学识和专业都不一样,笔者所在报社虽属于专业类报纸,但是也会涉及很宽领域的知识。比如,我们人才版的重点栏目人物风采,约稿也好,采访也罢,涉及到各行各业,为能更好的和作者、采访对象沟通,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对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开拓。即使是我们系统内的工作报道,也要求我们不断阅读各种文件、材料和专业书籍,建立我们的知识架构。如果编辑自身业务能力不强,就很难把稿件编好,也很难指导记者和通讯员写出好作品。此外,对新闻专业的知识也要不断学习,培养广阔的视野和理论功底,提高专业水平。这样才可以真正地从历史与现实、从理论与实践、从国内到国外去想问题,策划选题、编辑稿件。

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八项规定,要求切实改进文风,改进新闻报道,其中要义是要写短稿编短稿。这种“做减法”的能力就是是否有思想的反应。同样彰显是否有思想,也表现在每个月开选题会时,有些编辑能提出选题,有些编辑压根没想法,这就是思考得不够。只有思考得深入才能提出好的选题。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善于思考善于学习。这是需要长期积累与磨练的,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

有思想的编辑编出的版面,不仅仅表现为对版面内容及其形式的谋划,在更深层次上,还反映了报纸及版面栏目规划的价值取向和观念定位。

其次,做一个充满亲和力、有凝聚力的编辑。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中央对新闻媒体的要求。作为编辑,一定要多下基层,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才能够积累经验。在策划选题时,才能够提出问题,与受众对话。同时,要多交朋友。与人为善,为读者服务。这样可以让我们广开思路,获益良多。“听君一席言胜编十块版。”

2012年底,笔者所供职报社策划一期人事工作特刊,在整个版面策划与布局时,我发动了很多通讯员,从文字、亮点、图片等方面,大家集思广益给了很好的建议。因为报道内容关系,很多亮点工作比较抽象,没有合适的新闻图片配发,就决定用漫画、图表等形式来表现。但是,其中关于产业园的图形,太抽象,至于如何约稿与绘制,笔者的心里没有把握,和很多通讯员沟通之后,大家纷纷着手,给我画了图,只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就收到十余幅绘图。终于,在里面选出来一张不错的能表达编辑意图的图表。也就是最后见报的那张图。还有其余三幅漫画,也十分恰当表达了编辑意图。

我们这一代编辑,赶上了很好的时代,有很多现代通讯方式,把过去老编辑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做到的事情变得简单化。比如说,现在可以通过电话、Email、QQ以及QQ群、微博、微信等等现代信息平台,做好交流以及征稿工作。大大减少了过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可以说,有思想、有凝聚力,是主导版面的编辑所应达到的一种境界。也惟有如此,才能具备主导版面的综合能力,从而成为版面的真正“主导”者。

新闻会发言稿范文8

中文与英语电视新闻写作有许多相通之处。作者自走出校门以来,一直在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栏目从事采编工作。本文从探讨英语新闻写作技巧出发,总结了一些中、英文电视新闻写作的共同点。

用好写作“三字经”

一些西方电视新闻教科书开篇探讨的问题往往是“手艺还是职业?”,意在强调新闻的实践性。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简单――写作能力和新闻意识是这门手艺的全部,有了好手艺,新闻职业自然得到提升①。中国人做学问提倡深入浅出、提纲挈领,办事情讲究窍门和要领。外国人也不例外,他们在新闻写作上总结了ABC原则―― Accuracy(准确)、Brevity(简短)、Clarity(清晰),我们不妨称其为“三字经”。

1.准确是新闻真实性的体现。对于记者来说,新闻真实性出问题轻则在观众和同行面前丢脸,重则惹下大祸,另谋生路。如美国著名电视新闻记者、主持人丹・拉瑟(Dan Rather)就是一例。他工作之余著书6册,其中一本谈到好新闻标准时,只列出两条:准确和及时②。然而,他却因为“准确”出了问题离开了主播的岗位。2004年9月小布什竞选连任期间,拉瑟揭露小布什曾经躲避越战兵役,但是节目引用文件的真实性遭到质疑。由于拉瑟无法鉴定文件真伪,他对观众承认错误并道歉,后来辞职。这一事件提醒记者,扎实和确凿的事实是新闻的基础。

2.语言的简短和清晰是电视新闻特点决定的。与报纸和杂志不同,电视新闻有“易逝性”。对于电视观众来说,一句话没听明白,就没有机会听第二遍了。成名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已故美国记者、播音员Hughes Rudd曾经说过,每次播出一条含混晦涩的新闻后都想为观众重念一次,播得更明白些,但是他的“想法”从来没有实现过,因为没有第二次③。播出去的新闻就像泼出去的水,观众不可能让记者再说一遍。这就对电视新闻稿件的写作提出了要求,如果由于稿件写得不清晰明了,妨碍观众理解新闻内容,记者的工作等于事倍功半。因此,记者写稿时要时刻想着“易逝性”,出繁入简是电视记者必备的写作基本功。

3.口语化的句子是“出繁入简”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电视新闻靠口头语言传播,犹如友人之间的谈话。口语化的句子都不长,而且以主动语态的简单句为主。写作遇到拗口和超过两行的句子时要坚决改写。这些要求都是为了写出易播易懂的稿件。拉瑟曾经说过,他把摄像机另一端的观众想像成一个人,那个人好像在说:“丹,出什么事了?你给我讲讲。”当记者依据新闻稿和一些报告、文件撰写电视新闻稿时,不妨想想如何把要表达的内容亲口告诉自己的朋友。一些西方教材提倡记者写稿子时边写作边朗诵、一句话表达一个意思,就是这个道理。美国电视新闻人都知道KISS的掌故:一个实习生写了篇稿子,让编辑看。编辑瞟了一眼,说:“Keep it simple, stupid!”(写简单点,真笨!)④除了简单句,记者还要意识到,观众看电视时既要看画面又要听解说词,没工夫也没闲心思考。因此,稿件中的细节必须“一听了然”。以数字为例,化零为整并使其形象化是基本写作技巧。譬如,“市政府决定拨款98.76万元在市中心修建一个54321平方米的花园”。54321平方米有多大?猛一听谁也不知道,观众难免费解。因此,记者可以如此处理:“市政府将拨款近百万元在市中心修建大花园,花园面积5万多平方米,相当于7个半标准足球场”。这样一来,基本新闻事实表达清楚了,观众对花园大小有了形象的理解。有了口语化句子,还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性,稿件整体清晰、流畅的关键在此。

把握好“三维”写作

电视能捕捉并展现新闻事件发生的瞬间,从而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这是电视新闻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这些特色和优势需要活动画面、现场音效和记者解说三个要素的互相配合。“9・11”事件中的飞机撞大楼、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一瞬间的爆炸,以及植物博览会中百花齐放的场面都是蕴涵了文字无法取代的丰富信息。因此,电视新闻需要“三维”写作,即画面、声音和文字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互相配合中相得益彰。画面是基础,理所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和运用,但是先写稿子再贴图像的做法,往往造成声、画两张皮,使两者失去了内在联系。文字语言往往只能通过字、词、句、段落和篇章表达思想,而视觉语言则是通过镜头和镜头组完成信息的传递。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两者各有“语法”。从理论上来说,为了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文字应该辅助画面完成新闻报道。特别是当文字的叙述与画面的叙述发生冲突时,应该以画面为主。

记者写稿时,脑子里一定要有画面。首先,坚决避免声画不对位现象,不能稿子里说市长,画面上是书记,这一点在运用资料画面时尤其重要。其次,不要描述画面,应该解释画面内容。电视画面中一目了然的内容用不着文字的重复描述,文字应该为观众提供图像未能充分表达的内容。举例来说,画面是市长和工人握手,解说词既不能是“市长和工人共进午餐”(声画不对),也不宜是“市长和工人亲切握手”(描述图像),可以是“市长接见了劳动奖章获得者”(解释图像)。声画不对和描述图像是电视新闻写作中常常出现的失误,究其原因是重文字轻图像。记者写稿子时 只顾传递新闻内容,忽视电视的“三维”表达方式,电视新闻成了广播报道。

一些新闻中的确需要空镜头和资料画面,这些图像素材放在哪里都能用,如何把表现力不强的画面和新闻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对记者电视新闻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2年4月,南非国家电视台记者Kathy Hearn在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担任语言专家期间,曾经制作一条北京水资源的报道。新闻开始是密云水库的空镜头,解说词是两个短句子:“密云水库,北京唯一的饮用水源⑤。蓄水高度曾经高达158米,现在少了20米。”这两个简单句解释了画面,指出密云水库的重要性和蓄水量减少的现象。接下来,记者介绍了政府为了保护密云水库免受污染而禁止发展水上旅游业的措施,并采访了水库附近的农民。画面呈现了几个农民打扑克的场面,解说词是:“这样的情况让当地人觉得摸到了一手坏牌⑥”。经过这样的处理,与水资源保护没有任何关系的打牌场面被雕琢成反映新闻主题的生动素材。还值得一提的是同期声的处理,素材中一位老大妈接受采访时语句重复,车轱辘话来回绕。Kathy选择了一段老大妈表情最丰富和手势最夸张的一段,她认为这一段能够表达被采访者丰富的情感信息。Kathy编辑此报道时与笔者讨论过构思,她认为拍摄不理想,因为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但是从成片来看,她已经尽其所能让文字配合画面讲故事。其实,在日常采访报道中,记者拍到精彩画面的机会很少,更多的时候要靠写作技巧让文字和画面互相配合,通过解释、补充画面信息,赋予画面更多含义,让画面和文字相得益彰。

新闻结构中的“婚姻”

每条电视新闻不过一两分钟,如何构思如此短小的篇章?一位西方记者把新闻结构比喻成婚姻:婚姻嘛,开始总是激动人心,中间靠动人的细节不断充实,不管怎么收场,劳神是免不了的⑦。他们的这番比喻,和我们所说的电视节目要“开头抓住人、中间吸引人和结尾留住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元代文人乔梦符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的乐府诗歌章法一直被奉为好文章结构的宝典。

在电视新闻中,开头吸引人的办法很多。一句标新立异的话、一个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一段现场声都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新闻现场的背景声开头是最普遍的手法。现场声可以是凶案现场的警笛鸣响、气象灾害的疾风暴雨、交通高峰的车水马龙,也可以是清晨公园的鸟叫和潮起潮落的海浪。用一两秒的现场声开头,不但在播音员导语和记者配音之间形成了“缓冲地带”,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还可以渲染气氛,将电视观众带到新闻现场。用现场声音开头的办法应用十分广泛。比如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很多发自世界贸易组织多哈会议现场的电视新闻都不约而同地以“一锤定音”为开头。

中间吸引人也有常见套路,即记者用自己的声音(解说词和现场出镜)将不同的采访同期声按照逻辑关系串起来,让观众感觉到新闻内容十分丰富而生动。组织新闻的中间部分并不难,因为记者采访时积累了不少要告诉观众的话,关键是把握好逻辑顺序,让新闻细节流畅地入耳入心。相比之下,结尾就不那么好写了。不过仍有规律可寻,比如总结新闻主题、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等等。如果报道中涉及矛盾双方,而新闻大部分篇幅侧重报道了一方情况,结尾可以替另一方说两句。还有一种办法,是把幽默有趣的细节放在结尾。比如报道市长活动的新闻可以如此收尾:“市长夫人临产突然进了医院,市长闻讯后取消了去工会讲话的安排,而他准备的演讲题目是:如何处理危机。”⑧

一本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电视新闻制作手册推荐的新闻结构如下:40%的记者配音,40%的现场声和20%的采访⑨。这里的现场声指记者在新闻现场做的采访、收集的音效和即兴出镜报道。比如在火灾现场对消防队员的采访、人群嘈杂的背景声,以及记者面向摄像机介绍火势的只言片语。“20%的采访”是在新闻现场以外进行的采访,比如专家分析。这样的结构突出了新闻现场元素的重要性,强调解说词不应该在新闻中占据主要篇幅。道理很简单,与其让观众被动地听记者讲故事,不如让观众更多地体验、参与新闻事件的发展。这样分配新闻篇幅,记者写作的内容就不多了,一条时长一分半的新闻,一二百字的稿子足够了。字数虽然不多,要考虑的东西却不少:声画配合、条理逻辑、突出中心,还要生动流畅。不难想像,修炼出笔简而神动的造化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注释:

①Cohler, David Keith. (1994) Broadcast Journalism: A Guide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News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②Rather, Dan. (2000) Deadlines and Datelines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③Stephens, Mitchell and Beth M. Olson. (2005) Broadcast News (4th ed.) USA: Thomson Wadsworth.

④KISS是这4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组合。

⑤“唯一”在原文是“ONLY”,记者特意用大写的方式以示配音时加重语气。此句的准确说法应该是“北京唯一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

⑥原文是:A situation that leaves them with the feeling of having picked an unlucky hand.

⑦原文是:It is always exciting in the beginning, then in the middle you try to boost it with interesting details, but for all the different kinds of reasons it ends with a kick。这段文字简单生动,但是翻译成中文后却难以再现其幽默和双关。最不好翻译的就是结尾的kick一词,它既可以代表兴奋、快乐也有踢和踹的意思。

⑧Stephens, Mitchell and Beth M. Olson. (2005) Broadcast News (4th ed.) USA: Thomson Wadsworth.

新闻会发言稿范文9

民国时期的新闻检查制度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新闻检查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清代的报律,倡导和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政策。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法令中,均庄严列入保护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文并付诸实践。然而,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建立之初那短暂的新闻自由随即被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所取代。

为了钳制言论,袁世凯于1914年4月颁布《报纸条例》,全文35条,集中了日本等国报律的限制性条文。同年12月,他又颁布《出版法》,对所有文字、印刷品作了类似的规定。

1916年,黎元洪就任大总统后,恢复《临时约法》,《报纸条例》即被废止。但这种新闻自由是短暂的,不久便被张勋复辟和段祺瑞专权扼杀。段祺瑞政府除沿用袁世凯时期的《出版法》外,于1918年10月公布了新的《报纸法》、《管理新闻营业条例》,并设立新闻检查局,实行新闻邮电检查。他们还动辄以“赤化”、“过激”罪名,严禁共产党报刊、革命报刊的出版发行。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新闻检查制度的完备化

1928年,执掌全国政权后,组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事业网。根据“以党治报”的方针和新闻统制的思想,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新闻出版的法律、条例,并根据这些法律、条例建立起新闻检查制度与各种新闻统制机构。

当局最初实行出版后审查制度。于1928年6月开始建立新闻宣传审查制度,先后公布了具法律效力的《指导党报条例》、《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根据这三个条例的规定,所有报刊均须绝对遵循的主义与政策,服从中央及地方党部的审查。这标志着新闻检查制度的初步建立。

1929年,中央又颁布了《宣传品审查条例》和《出版条例原则》,这些条令,使其对新闻界的管制日趋强化。

1930年12月16日,又以国民政府名义颁布了《出版法》,为其新闻统制政策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又进一步颁布了《日报登记办法》、《出版法实行细则》和《宣传品审查标准》等文件,使对新闻界实行的审查追惩制度越来越严。①

自1933年起,当局的新闻统制政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再实施原来的审查追惩制度,而开始推行旨在事前预防的新闻检查制度,直接干涉新闻事业本身的业务工作。中央先后通过和颁布了《检查新闻办法大纲》、《新闻检查标准》、《重要都市新闻检查办法》、《各省市新闻检查所新闻检查规程》、《各省市新闻检查所新闻检查违检惩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有关文件。据此,当局先后在上海、北平、天津、汉口等重要都市设立了新闻检查所,由当地政、党、军三方机关派员组成。1934年,当局又将这一制度推广到图书杂志。

抗战爆发后,鉴于中国进入战时状态,政府“名正言顺”地颁发了一系列战时新闻检查法令,建立和健全战时新闻检查制度。1937年8月12日,中央常委会议修正通过了《新闻检查标准》,对军事、外交、地方治安和社会风化4类新闻规定了13项禁载内容,其中有些确与战事有关,但也有些与战事无关。这次会议还通过了《检查书店发售违禁出版品办法》。

1939年,当局又颁布了《图书杂志查禁解禁暂行办法》、《战时新闻检查办法》等,规定原军事委员会新闻检查机构改组而成立战时新闻检查局,各省、市设立战时新闻检查所,重要县市设立战时新闻检查室。就这样,建立起了一个从中央到县、市一级,从报刊社、出版社到印刷所、书店的新闻出版检查的网络,使其新闻出版检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上世纪40年代后,当局还将党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将党的新闻检查变为政府执法行为,开始以政府的名义管制新闻出版事业,于是,有关新闻出版检查的法律、法令的颁布机构也不再是系统的机构,而是国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这种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严重妨碍了民众的言论自由权,也有悖于世界民主进步潮流。但值得注意的是,战时的新闻检查制度有其积极作用。对报纸杂志的严厉控制,可以避免作战政策等国家机密的泄露,为抗战取得胜利提供了保障。因此,在战时建立新闻检查制度也是有必要的。

抗战胜利后,中国转为和平建设时期,一切旧的新闻检查制度应该废止。但政府还以国家处于非常时期为由,继续实施战时的新闻统制政策,遭到了来自新闻界乃至全国人民的反对。1945年8、9月间,国统区人民为了争取新闻出版自由,发生了声势浩大的“拒检运动”。迫于压力, 9月22日,中央第十次常务会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办法。虽然如此,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当局对言论的控制还是非常严格的。

在1927~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政府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新闻检查制度。这种完备性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比拟的。

当代的事后审读制

新中国成立前后,依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的力量,迅速完成了对旧中国新闻事业的整顿。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废除了政府长期实行的文化专制主义和原稿审查制度,实行出版自由和事后审读制度。

建国初期,新闻出版总署在关于建立事后审查制度这一问题上宣布了一些法规。1949年11月,《出版总署最近情况报告》指出:“对于改进书刊素质并防止反动宣传问题:拟不采取事前检查制度,而采取事后审查制度。审查结果,遇有特别有利于人民的出版物,由国家奖励其著作人及出版人,如发现有反动性质的书刊,由国家加以查禁或处罚。”从1950年5月30日的《出版总署、新闻总署关于各级新闻出版行政机关的任务与组织暂行规定》(草案)、1950年6月26日的《出版总署关于管理当地出版业的有关事项复广东省文化厅函》中的规定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从一开始就致力于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自此,中国人民长期争取的出版自由和事后审查制度,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实行了,广大人民从的言论、思想钳制中解脱出来,从而开创了新中国新闻自由的新时代。

2005年12月1日公布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及同时间公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是新时期我国保障新闻自由的体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实行事后审查制度的同时,我国继续实行出版计划和选题计划的申报备案制度。在涉及国家机密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选题上,实行选题和原稿同时备案制度。在这些做法上,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与事后审查制度的精神不符。实际上,这是一种特殊措施,是事后审查制度的一种补充。因为国家机密和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版工作者有保护的义务。当然,这方面的选题和原稿,其数量应当极少,要依法行事。

总 结

通过以上对以上新闻检查制度的综述,我们可以发现,新闻检查制度的目的大体有三个:政治目的:为了维护现行政权和政治制度;国家安全目的:为了确保国防安全,防止国家机密(特别是军事机密)的外泄;道德目的:为了维护社会公德和良善风俗。

注释:

①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新闻会发言稿范文10

所谓信息图表,就是利用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等路径来传递新闻信息,将新闻内容、新闻数据、新闻背景知识等图形化表达。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一些冷冰冰的数据及信息以丰富的图形语言来说明,在清晰传达信息的同时又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正所谓一图胜千言。现在,信息图表视觉识别已经成为报纸竞争的重要手段。

在《中三角》系列报道的版面中,我们以多样化的设计手段对新闻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可视化处理,运用信息图表,筛选相关的信息数据,以视觉化的逻辑语言,直观、简练、明确的图形、符号等,帮助人们快速识别不同的信息,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这成为《中三角》版面与其他常规版面的不同之处。

1.新闻信息的形象化(图1)

在图1中,新闻内容要传达几个重点信息:中三角的地理位置 、中三角所覆盖的城市、中三角所辐射的周边区域及中三角内所包含的城市群的基本信息。所涉及的每个信息内容都有很多文字和数据要描述,如果仅仅只用文字,无法简练、直观、明确地告诉读者。这些庞杂的信息都在这样一张图表中呈现出来,虽然整个设计只使用了很简练的颜色处理。并且整个图形设计成“中国弓”的形式,形象地比喻中三角仿佛一张强弓,将箭矢向前方射出,飞向更高更远更美的未来!

2.形成版面中的视觉焦点(图2)

信息图表作为版面构成的一种元素,它不光有着传达信息的作用,还可以成为整体版面的视觉焦点。

图2中,“小三角”的地理位置图,用清新的色彩,巧妙地使色彩的明暗,表现出了“小三角”在中三角中位置,以及与周边城市群的关系,再辅以简洁的文字说明,结合明显的统计数据,形象化地传达出各种相关的数据。

作为构成版面的要素,图2不仅承载了将信息可视化的功能,还以这张图表为中心,四周围绕着整体版面的相关稿件,形成了稿件是图表的进一步延伸,图表对稿件的有序化整理。同时,图表在版面中形成了视觉强势,达到读者在阅读版面时会由图表而后四周稿件延伸的目的。

3.信息图表中的颜色运用(图3)

在制作信息图表中可以运用丰富多样的颜色,但如果作为配合图片的信息图表,需要通盘考虑适度把握,中性、谐调是颜色搭配优先考虑的问题。太过于浓烈的色彩是不太合适的,而一些不饱和颜色可以使信息图表满足多数人的审美要求。

在以上“中三角水系港口图表”的设计中,设计者只采用了浅土黄色调与淡蓝色调。浅土黄色呼应整个版面主图中长江江水的主色调,使得整个制图与主图整合在一起,主图成为图表的一个具体写实部分,图表为主图做一个全景的概括。图表中的水系用淡蓝色勾勒出来,在整个版面中与其他点缀的底纹互相呼应,又使得整个版面的色彩清新、有序。

4.增加版面美化元素(图4)

适当地添加几个信息图表在版面中,能够活跃版面,填充空间,平衡视觉。但如果这些信息图表中的信息含量有限,则在视觉上不能强于版面中的主图,只能充作调节版面的作用。

上面版中,“矿石来源分布图”与“石油来源分布图”,由于只是对局部情况的说明,在版面中不宜将两图发得过大。但由于两张图表都可以简单直接说明矿石与石油的来源分布,且图中的矿石与石油采用了矢量图,是美化活跃版面很好的元素。在视觉上对版面中的主图起到一个辅助补充的角色,两张图不规则的形状,也给版面留白创造了空间,所以并不会对上方的主图造成干扰,平衡了视觉。

信息图表设计是视觉设计的新领域,它是一种富有潜力、能够跨越语种屏障的设计语言,将会满足目前信息时代人们对视觉的要求,形成现阶段信息时代视觉的新表达语言与信息传达手段。

新闻会发言稿范文11

【摘 要】在网络媒体风靡海峡两岸并迅速发展普及的今天,新闻评论这一重要新闻体裁在对台网络传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只有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涉台网络评论的内容与形式,提高涉台网络评论的质量,才能更好地适应对台传播的形势需要,更好地服务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

关键词 新闻评论 网络传播 台湾 两岸

新闻评论是开展对台网络传播的重要新闻体裁,是引导网上涉台舆论、争夺两岸关系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网站原创内容、塑造网站特色、扩大网站影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中国台湾网、华夏经纬网、华广网等大陆新闻网站高度重视涉台新闻评论,积极开展对台评论宣传,服从服务于中央对台工作大局,有力地宣传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有力地驳斥了岛内“法理台独”等形形色色的错误言论和思潮,为营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舆论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进入了巩固期和深化期,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形态层出不穷、日新月异,这些都对我们运用新闻评论开展对台网络传播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多课题。为更好地发挥新闻评论在对台网络传播中的功能作用,应在继承和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提高新形势下涉台网络评论的传播实效。

一、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始终坚持正确导向

对台传播中的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和导向性,在这个问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和马虎。涉台新闻网站评论栏目的编辑人员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涉台讲话、国台办负责人或发言人的重要表述、以及中央其它部门出台的涉台政策等。要认真学习中央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方针政策,了解宣传工作特别是对外宣传、对台宣传的新要求,掌握相关宣传口径和规范用语。只有准确把握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和对台宣传的具体要求,才能敏锐感知两岸关系发展大势和积极动向,才能主动恰当地策划评论选题,才能在约稿、选稿、改稿、写稿等各个编辑环节上做到有原则有分寸、不盲目不轻率,真正把好政策关、内容关,确保对台评论宣传的正确方向。网络评论因其易被转载、容易扩散、影响面大,因此更需认真对待、严格把关,需要网络编辑具有更强的政策观念、更高的把关水平和更严谨的工作作风,防止因一时疏忽而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二、满足网民信息需求,积极拓展评论领域

台湾网民的信息需求是多方面的,两岸关系发展也是多领域、多层次的,开展对台网络传播也应当适应台湾网民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努力反映两岸关系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不断拓宽对台网络传播的内容和范围。在评论宣传中,同样应当开阔视野、多方选材、多维思考。目前,大陆各涉台新闻网站的评论题材主要是时政和经济领域,偶尔涉及两岸社会、文化题材,其它方面题材的评论就更少。这和台湾受众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丰富性不相适应;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多领域格局不相适应;和网络传播的大众化、草根化特点不相适应。因此,应当在继续做好时政、经济类涉台评论的基础上,加大对两岸社会、文化、历史等题材的关注度,并可就两岸青年网民都感兴趣的娱乐、时尚、旅游、美食、体育等“软新闻”题材展开评论。既要注重从宏观上积极阐释中央对台方针、分析岛内政经走向、批驳各类错误言论,也要善于从微观层面就两岸交流交往中的许多具体现象、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对两岸青年网民共同关注的学习生活、创业就业、婚恋家庭、休闲娱乐等各方面话题给予关照和评述,说明两岸同胞不但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和血脉渊源,还有着相同相似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追求,双方的差异更加表明两岸交流交往的重要与迫切。通过拓展评论题材,不断增强对台网络评论宣传的贴近性和亲和力,提高评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三、加大组稿约稿力度,建好用好作者队伍

优秀的作者队伍是建好网站评论栏目(频道)的重要条件。大陆各家涉台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开展对台评论宣传提供了充沛的作者资源。应通过签约聘任、走访座谈等方式,加大和专家学者的联系沟通,探索建立较为稳定常态的合作机制。要根据对台传播的要求和评论题材的拓展需要,在以政治、经济问题专家为评论员主体的基础上,邀请国际关系、历史、文化等各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为特约评论员,扩大评论员队伍,注重专家作者的权威性、代表性和专业性,不断丰富稿件来源。要围绕对台传播的工作重点、两岸发生的时事热点、两岸交流的最新亮点、两岸网民的关注焦点、两岸青年的共同兴趣点等内容主动策划评论选题,加大组稿约稿的针对性和广泛性。在从根本上坚持中央方针政策的大原则下,可提倡作者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用各自论述表达观点,形成各抒己见甚至争鸣讨论的热烈氛围,通过观点的交流和切磋将道理越说越透、将形势越析越明,使得评论从总体上主题更加凸显、论据更为充分、论证更显严密,从而更好地营造舆论声势、实现说服效果。

四、适应网民接受习惯,不断丰富评论形式

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的即时性、草根性、参与性、开放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互联网移动终端兴起以后,微博、微信等“微传播”形态广受欢迎,“快餐式”浅阅读日益成为网民浏览网络新闻信息的主要方式。涉台网络评论应当主动跟进网络传播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积极适应台湾网民的接受习惯,不断创新和丰富评论样式,提高涉台网络评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在继承借鉴传统媒体评论写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在网络评论的短、精、快、巧上做文章。短就是篇幅要短,三五百字甚至一两百字均可,让人一目了然;精就是观点要新颖、见解要独到、论述要精辟、语言要精当,要在较短的篇幅内以画龙点睛之笔阐明一家之言,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文,又要避免刻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快就是要速度快,网络评论要及时跟进和紧密配合新闻报道,力争做到“今天的新闻今天评”,甚至“现在的新闻现在评”,凭借新闻事件的热度迅速传达观点的角度和深度;巧就是要善于运用写作和编辑技巧,特别是要制作好评论标题,使之既能够反映评论主题又能够吸引眼球,同时还可在评论稿件中视情加入图片、漫画等辅助元素,增强感染力。可根据题材和时间要求,将采访专家、采写评论式报道作为约稿的有益补充。还可尝试制作网络访谈节目,以图文或视频访谈的形式呈现专家意见,并加入网友在线提问环节,充分运用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和互动优势,提高涉台网络评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五、优化栏目美化页面,突出重点彰显观点

网站评论频道是集纳网络评论的基本平台,是引导网民“二次阅读”、延伸阅读、深入阅读评论文章的重要载体。在对台网络传播中,同样需要重视对网站评论频道的栏目设置和页面设计。和综合性新闻网站的评论频道可以包罗万象、涵盖各种话题不同,涉台新闻网站由于传播对象明确,其评论频道通常以刊载涉台评论文章为主,这就决定了涉台新闻网站的评论频道涉及面相对较窄、评论刊载量相对较少。因此,涉台新闻网站评论频道的栏目设置和页面设计应当秉持“少而精”、“小而美”的原则,栏目层次分明,页面简洁美观,便于网友浏览并争取给人留下较深印象。要以独家评论文章和特色选题为主要内容,着力打造涉台评论名牌栏目,在频道页面显著位置加以突出显示。要按评论题材和领域合理划分栏目板块,便于编辑分类和网友选择阅读。要善于提炼文章内容,合理制作摘要和导读,让读者既能够通过摘要了解文章重点,又能够产生继续点击、阅读全文的兴趣。可为特约作者建立专栏,集中呈现并及时更新其原创文章。可设立评论排行榜,吸引网友点击热门评论,同时也便于反映评论文章的受关注程度,有利于提高文章作者的积极性。应在频道页面适当位置显示投稿邮箱、投稿要求和联系方式,方便作者知晓。在页面设计上注重将图片和文字相结合,将可读性与可视性相统一,增强页面美感。

六、拓展评论平台,互动讨论渐进影响

网络传播的平台多种多样,对台评论宣传也应善于利用各种网络平台评论,不但要巩固新闻网站评论频道(栏目)的传统阵地,还应主动跟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积极发声,努力扩大对台评论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可鼓励两岸问题专家学者在涉台新闻网站上开设实名博客,发挥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可在两岸网民使用较多的各类社交网站上开设涉台评论栏目的官方帐号,运用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表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涉台评论,既可以是专家评论的观点浓缩,也可以是网络编辑原创的即时短评。要注重和网友展开互动交流,及时对网友的评论作出回应,这本身也是一种网络评论的形态。在互动中要善于使用富有亲和力和台湾特色的“网言网语”,博得台湾网友的认同和好感,在平等善意的网上对话中讨论两岸热点话题、巧妙表达大陆立场,积少成多、积微成著,逐步达到影响台湾受众、引导网上涉台舆论的目的。

新闻会发言稿范文12

新闻贵在一个“新”字:新鲜、新奇、新意。别人不知道的,你写出来,那就是新闻;读者关注的,也是新闻。有些事件,看似普通,但只要你用心去挖掘,也有新闻价值。

有的基层通讯员说自己身处一个没有特点的单位,身边都是些小事,没有什么可写的,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新闻。难道我们身边的“小事”真的没有新闻价值吗?我看并不尽然。只要我们看看一些有经验的报道员的新闻作品,翻阅一下军报和杂志,我们就会看到“小事”中同样有新闻价值。

那么,如何从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发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亮点,把公安边防部队的工作报道出来,把广大官兵的精神风貌反映出去,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作为《边防警察报》新疆边防总队记者站的一名记者,我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眼明手快,从身边的普通小事中锁定新闻点

生活中美处处皆是,关键是缺少发现。缺少色彩感觉的人不可能成为画家,缺少韵律感觉的人不可能成为音乐家,同样,缺乏新闻敏感的人也不可能成为出色的新闻工作者。

所谓“眼明”,就是要求我们平时要多用新闻的眼光去看待一件事,了解一个人,遇有不清楚的事和具体环节,不妨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刻不让我们的第三只眼——新闻眼闲着。

所谓“手快”,则是我们在了解事情的真象和人物的先进事迹后,形成稿件要快。

世界上的事物纷繁复杂,生活中的问题千丝万缕,假若我们没有一双独特的慧眼,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条条活鱼、大鱼上了别人的金丝线,而自己抓到的永远只是小鱼,甚至是空手而归。这就要求我们采访前要提前搞好策划,有针对性地写稿、发稿,在不同之处找共同,共同之处找特殊,特殊之处找特点,特点之处找独一。

自2012年2月3日以来,一股强冷空气突袭伊犁边境山区,伊犁河谷察布查尔县境内5个乡不同程度遭受了暴风雪袭击,一些山区积雪最深处厚50余公分,部分边境山区交通道路被积雪堵塞,牧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灾情发生后,察布查尔县边防大队官兵迅速启动抢险救灾预案,成立了抗雪救灾突击队,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雪救灾中。我精心策划组织,积极组稿发稿,充分展示支队官兵恪尽职守、执法为民、无私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对内提振士气、激励斗志,对外扩大影响、赢取地位,有力推动了部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法制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新华社、新疆电视台、伊犁电视台等近30家媒体以《寒潮来袭边防官兵畅通生命通道》、《气温骤降25度 边防官兵齐力抗风雪》、《暴风雪袭击新疆北部 边防官兵救助被困牧民》等为题,纷纷进行了报道和转载。

二、耳聪心细,从身边的信息平台中捕捉新闻点

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多准备几个剪贴本和笔记本,遇有好的文章可剪辑起来,遇有好的语句可摘录在笔记本上。在剪辑、摘录的过程中,要分门别类地按大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小到通讯、消息、言论等方面,多建立几个剪贴本,一旦自己需要用时,则可以信手拈来。同时,还要借助各种力量搭建起一个属于自己的、便于获取新闻线索的信息平台,做到单位里的每一丝风吹草动都尽早知晓,官兵们每一不同寻常的事件都尽快收入眼底,使脑海中的“问号”遇到某个“引子”时便会有灵感迸发,产生强烈的不吐不快的冲动。

2012年年初,察布查尔县孙扎齐牛录乡遭遇百年难遇的特大凌汛灾害后,支队察布查尔县边防大队先后出动警力200余人次,出动车辆8台次,配合有关部门转移、疏散被困群众324人,转移牲畜400余头(只),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当时我正在家过春节,获悉这一情况后,我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做好第一手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的积累工作,及时撰写材料向相关媒体投稿。《光明日报》、《人民公安报》、《法制日报》、人民网等近40家媒体以《边防官兵救助冰凌灾害受灾群众》、《初四奋战冰凌救援第一线,牧民获救》、《为了一个牧民兄弟》等为题,纷纷进行了报道和转载。

三、勤于思考,从上级精神中发掘新闻点

观察和挖掘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有效途径。我们报道员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决定了我们身边不可能经常发生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情让我们去报道,我们只能通过平常细心的观察和了解,才能在平凡的小事中找出它的与众不同,并且通过挖掘使它产生报道价值。我们做宣传报道工作的同志要善于从大量初级信息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将零星的、散乱的、表象的信息加以整理,使其成为系统的、本质的、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这样才能避免稿件流于形式,缺少内涵。另外,我们报道员不能只呆在办公室里写材料,而是要深入到一线、现场,只有这样,才能触发我们的创作激情,焕发出高昂的写作灵感,才能写出真实细腻动人的好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