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移动互联网论文

移动互联网论文

时间:2022-09-19 23:20:36

移动互联网论文

移动互联网论文范文1

1.1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正在改变

传统的校园四大媒体受各种因素影响,在校园内的影响力受到削弱。学校官方的信息、推广的精神难以高效地到达学生。学生实际使用传统校园媒体时,表现为信息获取型,使用频率较低。学生在校园内处理人际关系、休闲娱乐以及发表个人想法时,常常选用QQ、微信、微博以及一些社交网站。QQ群、微信群是目前校园内最常用的下达官方信息的平台,是因为手机QQ和微信能够持续后台运行,保证信息的顺畅传递。微信朋友圈、微博、社交网站是大学生主要的网络交友平台,和线下关系形成互补,构成了大学生的交际圈。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在线音乐、电子商务则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休息时间,这种在线的休闲娱乐方式甚至减少了大学生户外体育活动。由此,我们应当转变观念,不能将校园媒体局限为“由学校开办的媒体”,而应扩展为“在校园里出现的媒体”。

1.2校园文化的传播内容不断丰富

移动互联网对于校园文化内容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学校教学内容、学生人际关系、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2011年,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新增为本科专业,说明学术界深刻认识到新媒体的重要性。在大学课堂上,移动互联网的案例开始成为教学内容,新闻与传播学院更是如此。移动互联网对校园文化影响最直接的当属学生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应当包含线下的实际关系和网络上的虚拟关系。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交友时空上的限制,学生们能够随时随地,在现实和虚拟环境中结交朋友,极大地扩大了交友的范围。同时,各类信息、谣言更加容易在学生群体中传播,校园舆论形成更加迅速和不可控。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和内容比以往愈发丰富。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每年新生入学以后社团招新大会被称为“百团大战”。社团过去借助下寝宣传、张贴海报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以求吸引更多会员。如今,除了传统的推广方式,社团都有自己的微博主页、微信公众号,在新生入学之前就开始推广自己的公众账号,通过公众账号传播社团的优秀活动、成果,文字、图片、视频,信息量和观感都是海报所不可比拟的。招新结束后,微信公众平台能够及时推送各类通知,并且展示活动成果,能够及时与会员进行一对一沟通,大大增加了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社团在校内外的影响力都得到了提升。

2如何创新地建设校园文化

2.1物质文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校对外展示形象是多平台、全方位的,其传播速度、广度都是不可估计的。这种形象展示,有些是学校官方组织,通过官方平台;然而更多的是学生自发、无意的传播——学生将在校园内拍摄的照片、视频分享给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中的朋友。图片和视频把真实的校园景况反应到互联网上,而这些内容一旦在互联网上留下了足迹,就会被永久地保存下来[4],如果内容是负面的,后果不堪设想。学校为保证在互联网上拥有很多的正面评价,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实现校园形象在官方和非官方平台的统一性、整体性,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和社会美誉度。校园内学生生活设施是滞后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远远无法满足学生正常的上网需要。校园是人相对聚集的地方,而移动运营商并没有为学校增加建设通信基站,使得校园内手机上网体验不佳。经常性的手机上网信号微弱,会使重要信息传达受阻,特别是那些需要借助微信群聊、QQ群聊传达的紧急通知。调查发现,部分学校联合移动运营商,实现校园内WIFI覆盖,供学生使用。这种做法既能避免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站,又大幅度提升手机上网体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当增加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在保证学校主体性的前提下,实现双赢。

2.2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包含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不仅影响本校的各项工作,更是学校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印象。一所学校的校风是该校学生的精神脊梁,是学校立足于社会的金字招牌。移动互联网时代,校风的好与坏都很容易对外传播。学院内活跃的移动互联网媒体,是学生自由组织和交流的场所,传播的内容、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能够真实地反映大学的精神风貌[5],并且都会在互联网上流传。这些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强势发展,一定程度上会盖过官方媒体,也不可避免地传播着负面、不良的信息。因此,学校应当在移动互联网上建设官方的对内、对外宣传平台,如官方微信公众号。而公众平台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精神,传递真实、正面的校园风貌,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公众平台的内容必须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精神,具备一定的可读性与传播性,内容时间要有周期性与规律性,从而保证平台与受众的良性互动,提升平台的影响力,最终能够引导积极的校园精神文化。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特点,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影响课堂秩序和教学质量。对此,学校不能一味禁止,要合理引导。学校应该定期举办讲座,开设课堂,让学生认识到互联网上信息的碎片化属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让学生明白如果长期阅读互联网信息,忽视书本知识、课堂知识的学习,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校在思想层面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网有利于建设优良学风。

2.3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教学秩序的制度保障。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内部长期发展形成的道德规范、师生礼仪和学校管理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6]。长期以来,学校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时缺乏必要的民主性。在规章制度施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难免会产生不满和抵触的情绪。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情绪容易在群体中相互传递,甚至形成校园舆论,在互联网中传播,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其实,学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重大事件的决策过程中,普通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便利地反馈给决策者,决策者也能方便地获取大多数人的意见想法,这样一来有利于决策过程民主性的发挥,减少决策失误和因为信息不对等引发的误会。所以,借助移动互联网来完善校园制度建设,是学校应当重视的环节。需要重点说明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校需要重视互联网上的信息管理,完善相关制度。互联网的普及让学生接触到良莠不齐的信息,学生对事物看法的自主性增强。校园舆论的产生与传播十分迅速,校园突发事件的传播面更广。为了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监管体制,必要时引进网络监控分析系统,由专人负责管理校园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实况。学校应确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以更好地查清事实,通过移动互联网官方平台及时事件真相,保障学校利益。再者,学校应当转变观念,积极引导校园内自发使用的各类移动互联网媒体,使其服务于时代性与引导性相统一的校园文化。

3结论

移动互联网论文范文2

为了满足对煤矿安全生产各个环节快速、全面的监测,平台将各类安全监控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等多个异构子系统的数据,通过统一的采集模块,经分析后存储到平台数据仓库中,并依据生产中的各类实际业务逻辑需要,由表示层向用户展现各类信息。平台整体架构由3大模块组成,分别是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存储以及Web终端模块。

1.1采集模块

采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各类异构子系统的数据统一采集到一起,为后期的各类业务分析与展示提供数据基础。针对瓦斯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电力监控系统等各种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平台通过标准的数据协议进行数据适配,兼容不同厂家不同版本的此类系统,提供一致的数据采集方式,生成协议规定的标准格式。而对于生产过程控制相关的各类子系统,如主胶带监控系统、生产用水系统和压风机监测系统等,平台通过提供统一的OPC适配模块,实现数据的采集。这种分系统适配的方法,为平台开发实现带来了明显的好处,那就是特殊系统提供专有的数据适配模块,如安全监控类子系统;对其它较相似的子系统使用通用的适配模块,如各类生产过程子系统,非常方便后续子系统的接入,增加了对异构系统融合的扩展性,提高了子系统的接入速度,降低了接入成本和维护代价。

1.2分析存储模块

将各类子系统按照相关协议,生成格式化的数据文件,由采集模块通过统一的传输协议和传输网络,上传到解析服务器,由数据分析与存储模块,将各类数据经过分析后,写入到数据库服务器中。由于所有数据都遵循标准的协议约定,因此,数据解析和数据写入相对独立,处理流程相对简单,处理速度也比较快。

1.3Web终端

Web终端分为3个部分,分别分为数据处理层,业务逻辑实现层和表示展现层。数据处理层是根据业务逻辑层的要求,向平台数据服务器请求各种类型的数据,并以数据集的形式返回给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将获得的数据进行一定的逻辑分析后,再由表示层根据用户的要求,以合理的组织方式予以展现。对于用户的某些反馈所产生的数据,也最终通过数据处理层而存入数据库中。Web终端基于.NETFramework和ASP.NETMVC实现,并以重庆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通用的Web框架Cqccri.Web.Framework为基础,支持插件的开发模式和自动的菜单处理与权限控制技术,方便快速地展开各种业务的实现。各子系统业务模块插件以寄宿的方式,运行于基础框架之上。基础框架还提供了统一的消息传递机制、异常处理、报表模板、日志记录查询等,满足平台的开发需要,提供报表、曲线、柱图等各类展现方式。平台的Web终端还提供了基于SVG的动态矢量图形技术,模拟矿井实际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流程,与实时数据相结合,将相关子系统数据实时准确地展现在模拟生产环境图上,提供直观全面的实时监管。

2平台功能模块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安全监控类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类系统2大模块,并添加了集成报警与管理模块,组成了平台的主要功能与特点。

2.1安全监控功能模块

安全监控功能模块包括了瓦斯监控、人员定位和电力监控3个主要的监控类子系统,提供包括实时数据展示、历史报警查询与统计、井下员分布、人员考勤、人员下井记录和变电站电压电流实时监控等功能,并提供报表统计和曲线柱图等多种展示样式。

2.2生产过程功能模块

生产过程功能模块包括生产过程控制类子系统的功能,提供了这些主要设备的运行参数与运转状态,它与安全监控功能模块类似,提供实时数据与历史报警查询,并提供报表和图表等多种展示方式。

2.3集成报警与管理功能模块

集成报警与管理功能模块,是平台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充分利用了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相结合,提供诸如手机短信、手机简报和手机视频等多种展示方式,并利用基于SVG的动态模拟图形,在各种智能终端上提供友好直观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的实时模拟数据显示。考虑到实际的操作需要和用户体验的友好性,并充分利用移动终端与电脑终端的不同特点,平台提供基于PC端的后台管理功能,管理员可以方便的进行用户权限管理与分配、简报模板编辑、手机短信人员分组管理和报警条件编辑。

3平台特点

1)通过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煤矿安全监测平台,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了解煤矿生产重要数据,这是区别于以往电脑终端监控的一个创新,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可以更方便地查看各类关键信息,保证重要监管监测信息的及时传递,为快速处理各类事故和下达各种决策提供支持。

2)其次,平台以B/S模式为移动终端提供访问服务,实现了一次部署,跨平台访问,全面兼容An-roid、IOS、WindowsPhone等多个移动操作系统,不仅省去了开发与维护不同平台App的费用,也降低了软件频繁升级,给用户带来的各类麻烦。

3)平台提供了重要生产场所的实时视频监控,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实时浏览视频信息和录像回放。在移动终端实现生产现场的模拟图形显示,在行业中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4)平台实现了各个不同的异构系统关键数据的快速整合;在Web开发上,充分利用MVC技术,实现基于插件的开发模式,快速完成不同子系统的功能集成。

5)利用智能终端实现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这也是对监管模式的一次创新与尝试。

4结论

移动互联网论文范文3

1.1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1.1.1信息来源

信息主要来源于提供商和个人用户。这里提供商又分为服务提供商,以及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即通常是指在移动网内运营增值业务的社会合作单位。它们为终端用户提供一系列信息服务,如娱乐、游戏、短信、彩信、WAP、彩铃、铃声下载、定位等。内容提供商通常是指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内容服务的社会合作单位。信息内容来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本单位自行开发制作的,另一类是依法或依约定从某些版权拥有者获得授权或邻接权,比如音乐歌曲影视作品等。而个人用户由于移动互联网交互式服务以及用户参与水平较低,目前来自个人用户的信息相对于Web2.0互联网网站来说少得太多。

1.1.2信息资源类型

按照资源属性进行划分,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包括时事新闻、公共信息、商业信息、交互信息和个人信息。时事新闻即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时事新闻重在描述事件发生的事实,时间性和空间性很强。公共信息是指大家都能自由获得的信息,比如12580和12114等声讯平台提供的各种信息。商业信息是指比如移动商城、手机证券等移动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关于商业方面的信息。交互信息就是常见的手机QQ、微博以及短信等相互交流沟通的信息。个人信息则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注册信息、电子邮箱、个人账户信息、位置信息等隶属于信息用户个人的一切信息。按照信息种类进行划分的话,移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可以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信息等。由于终端设备的特殊性和显示屏的局限,目前移动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种类还是以文字为主,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占据越来越多的比重,但是与互联网相比,这些类型的信息由于需要较高的设备性能作为支持,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数量和比例都相对较少。

1.2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1.2.1增值信息服务

随着3G信息时代到来,传统的通话服务进一步减少,移动网游、移动动漫、移动电子商务、移动视频等一系列移动互联网增值信息产品逐渐融入百姓生活,移动增值业务的市场需求将日益旺盛,其商业模式将更加多样化,并为移动互联网带来更多的盈利模式。

(1)一般增值信息服务。一般的增值信息服务有手机网游、移动动漫、移动商务等。手机网游的优点就是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但在网络条件、平台建设、付费渠道、盈利模式的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弊端。同样,目前我国手机动漫也存在内容稀缺、产品质量偏低、产品稀少、主题单一等问题;移动电子商务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增值信息服务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项,把WEB、WAP和SMS三者结合起来,既能继续使用2G时代原有资源,又能把现有资源延伸。但目前的手机支付业务大多体现的是“便民”性,而对于用户来说,“利民”性可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是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提供商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2)农业信息增值服务。面向农村的信息增值服务在各大运营商的服务版图上也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分量。比如,中国移动与农业部在三农信息服务、农机调度信息服务、农商对接平台等项目开展了重点合作。其中,“12316三农信息服务”由农业部门提供农业专家咨询服务、由中国移动提供信息服务平台和呼叫中心,通过语音热线、短信咨询等方式为全国农民提供市场行情、农业技术等专家咨询服务。比如在广西已有近两千名专家通过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3)移动金融信息服务。移动金融信息服务有望实现用户、ARPU双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0年网络炒股用户规模为7088万人,同比增长24.8%,而随着国内3G用户的高速增长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金融信息服务将保持高速增长。

(4)位置信息服务。互联网地图和GPS手机整合点之一就是LBS(基于位置的服务)。位置服务是指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通过通信网络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从而为用户提供相应位置服务的一种新型业务。众多通信运营商、地图厂商、软件开发商加入了LBS的行列。LBS是一个位置服务协作平台系统,目的是为了实现具备可以随时、随地、为任何人、任何事提供的各种移动信息服务,如个人位置信息搜索、推荐服务和个性化地图构造等;任何人通过平台可以方便、多向互动地为虚拟组织中的其他人提供的各种移动信息服务。其中终端用户的功能包括:基于位置的信息查询、位置感知的信息查询、系统消息推送、黄页查询、群组协作、传统通信、用户管理等。由于位置信息服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尚短,因此目前各方面都不成熟。

(5)面向教育的增值信息服务。面向教育领域的信息服务有移动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等,如手机一卡通之类,将校园卡和手机绑定,便可以通过手机的网络服务进行电费网费的缴纳等活动。教育领域的信息服务还有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移动图书信息服务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移动设备(如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的延伸与补充。

1.2.2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和效果

按照工信部的统计,截止2013年8月,我国移动电话的用户数达到11.96亿,而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8.2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电信运营商切实推进3G网络建设和推广,调整手机上网资费,引入明星终端,极大刺激了市场需求和用户购买及消费意愿;另一方面,手机应用商业模式成功整合大量个人开发者和团队,使得基于不同操作系统平台的手机应用数量大幅提升,极大丰富了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升用户黏性和体验度。从用户的认知角度分析,目前用户对移动互联网工具类应用的认知较高,其次是娱乐类应用。清科研究中心分析认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用户认知将延续互联网应用用户认知的过程,由此预计未来移动互联网商务类应用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移动互联网用户具有移动性、个性化等特点,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机遇所在。任何一个手机号码背后代表的都是一个用户,用户的行为和消费习惯都可以通过手机这个终端“暴露”出来。但是实际上,许多用户是在自动开通GPRS情况下被动上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形成用手机上网的习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机网民。而且由于手机键盘小,输入存在障碍,很多用户不愿意使用手机上网。

1.3信息人才现状

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可以促使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现在的信息社会由于具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因此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共同努力才能谋求发展。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当前信息人才的现状是:传统的固网运营人才比重偏高,新兴的3G、NGN、IPTV等方面的运营人才稀缺;网络型和技术型人才比重偏高,业务型和经营型人才比重偏低;执行型人才比重偏高,战略型与规划型人才比重偏低;专家型人才比重偏高,复合型人才比重偏低。而四类短缺的人才正是我国移动互联网实施战略转型所必须具备的,因此信息人员的这些现状不容乐观。

1.4信息技术现状

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信息技术除了基本的通讯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新技术需要特别引起关注。①Web2.0技术:Web2.0已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标准互联网运用模式。以博客、内容聚合、百科全书、社会网络和对等网络为代表的Web2.0应用已被用户广泛接受和使用。伴随手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该类技术应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②云计算:云计算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各种服务,并且能够实现按需支付的需求。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Web2.0提供了云计算的接入模式,也为云计算培养了用户习惯。随着云计算平台的建立,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和运营成本会大大的降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创造了新的生命力,运营商需对这些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找到合适的定位才能创造出比互联网时代更多的价值。

1.5信息安全与保障现状

移动互联网来自于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可谓是取之于传统技术,而超脱于传统技术。但是不可避免地,移动互联网也继承了传统技术的安全漏洞。此外,移动互联网由于本身的特点,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安全问题。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传统移动通信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扁平网络、丰富业务和智能终端。不同于全部由运营商管理的单一业务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承载的业务多种多样,部分业务还可以由第三方的终端用户直接运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引入了众多手机银行、移动办公、移动定位和视频监控等移动数据业务,虽然丰富了手机应用,但也带来更多安全隐患。移动互联网服务过程中会发生大量的用户信息(如位置信息、消费信息、通信信息、计费信息、支付信息等)交换,如果缺乏有效管控机制,将导致大量的用户信息滥用,使用户隐私保护面临巨大的挑战,甚至会出现不法分子利用用户信息进行违法活动。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垃圾信息的传播空间将大大增加,垃圾信息的管理难度也会不断增大。

2我国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移动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快捷的信息,高速发展的时候,同时又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移动互联网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是移动互联网在发展中所遇到的挑战。

2.1移动信息服务市场欠缺规范

服务市场欠缺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很多移动服务现在还处在开创阶段。业务种类从短信、彩信、手机上网、无线音讯互动服务到彩铃、手机游戏、手机电视、移动支付、移动即时通讯、移动电邮、位置服务、二维码等,种类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同时进入的SP企业数量得到了快速增加,截至2011年底,全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数量为21291家。随着进入门槛降低,经营企业良莠不齐的情况非常明显。很多企业为了快速发展业务,追求短期效益,采取很多违规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用户权益。②具体表现在服务收费标准不明确,存在消费陷阱。

2.2用户信任问题

有些移动运营商只在乎自己是否盈利,而忽略了用户的需求,使得用户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从而流失了一部分用户。另外移动运营商还存在欺骗顾客的现象,使得顾客在制定了信息服务后却得不到相应的服务,这就使用户对其的信任大大下降,妨碍了移动互联网健康快速的发展。

2.3信息安全问题

移动互联网定位于一个开放的信息承载网络,其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质疑。首先,智能手机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移动终端在向平板电脑、上网本、电子书等便携式终端扩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因而使移动互联网安全面临更大挑战。其表现为智能终端病毒及木马病毒大幅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或出现对电子商务的安全威胁。其次,来自传统互联网的恶意代码、僵尸网络、垃圾信息等问题,以及来自新业务模式的移动电子商务中诈骗、隐私泄露等问题将越发严重。由于移动互联网用户基数大,节点自组织能力强,同时涉及大量的私密信息和位置信息,因此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攻击和信息发掘,包括拒绝服务攻击及其对于特定群组的敏感信息搜集等。此外与固定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恶意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具有即时性、群组的精确性等特点。

2.4信息资源质量问题

“信息爆炸”现象严重,移动互联网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常常被大量无用信息所淹没,因而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信息“洪水”中搜寻有用的信息,搜索过程难免造成大量信息流失,从而造成信息的极大浪费。另外,大量的不良信息充斥着移动互联网,如果等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再治理,难度更大,代价也更高。

2.5移动通讯行业监管问题

目前,我国对移动互联网的监管还比较薄弱。我国监管机构缺乏法律的充分授权,由于立法相对滞后,监管部门运用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综合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其次,技术上防范难度也比较大,移动互联网违规发送内容和频次的多变性、隐蔽性以及跨地域的传播使得调查取证困难。另外,移动互联网的监管涉及范围广泛,涉及技术、经济、公民权利、社会价值的判定等诸多领域,需要公安、工商、新闻、文化、电信等在内的多个管理部门和企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通力合作,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综合性治理。

3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对于移动互联网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要制定出一些对策来改善这些问题,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能够顺利进行。信息服务的规范有待进一步加强。①应该加强政府监管。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市场准入对经营者提出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和承诺;服务质量通告,定期通报违规信息服务企业信息;通过年检手段,清理不规范的经营企业;开展各项专项治理活动,提高电信服务质量;还要着手建立和完善业务评测机制、信誉机制以及退出机制。②基础运营商在提高改善电信服务质量中应承当相应责任。基础运营商给信息服务经营者提供了业务接入网络平台,如果信息服务经营者内容上有问题,从法律责任上讲应该由经营者自己承担,但实际上这些消费者都是基础运营商的客户,基础运营商应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因此对信息服务经营者的监管是基础运营商无法推卸的义务,基础运营商应从制度、手段两个方面入手,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和审核流程,理顺信息服务经营者准入及退出机制,严抓信息服务经营者服务质量问题,这将有助于规范移动信息服务经营者的经营行为。③还有加强行业自律、信息服务经营者也应自身提高服务质量。④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对移动信息服务企业的监督作用,尤其要利用媒体的力量对电信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移动互联网论文范文4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概念界定

 

20世纪以前,教育管理思想主要来源于管理者的经验总结。之后,教育管理者借鉴了一般管理思想中的精髓,同时又结合了教育学自身的发展,教育管理理论逐步系统化和体系化。基于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教育管理理论划分为不同的类别,20世纪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有主观主义、价值理论、批判理论、文化理论、后现代主义等。狭义大学生教育管理主要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学生事务的管理的结合,而广义上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还应包含学生在学期间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以及校内校外的综合服务管理等。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发展历程

 

1、国外教育管理思想的研究历程

 

西方教育管理思想大概经过了以下四类的理论研究历程:管理效率理论,人本化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管理效率理论认为在管理中制度建设是第一位的,倡导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作人员负有共同的责任;人本化理论认为效率的产生不是权威的力量,而是情感的力量;科学管理理论强调教育管理的科学性,注重理论的系统化、可操作化,可以以科技手段来检验其发展水平;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提倡要重视管理理论的多样性和价值性等等。

 

2、国内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发展历程

 

就国内而言,从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大学生教育管理政治色彩浓厚,工作内容单一。这一时期的高校教育管理内容除了学习相关社会主义理论之外,还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各大高校虽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教育管理方面开始重视发挥学生党、团、学生会的作用,初步建立了一支以党团组织为核心的学生政治工作队伍,但并没有开展系统的当代意义上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改革开放后,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开始得以确立,学生管理内容逐步完善,逐步在高校确立了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同时,也逐步构建了以学籍管理、奖助学金、德育考评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管理体系,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逐渐被重视起来。

 

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管理工作日趋专业化,工作外延不断扩大。“两课”制度的建立与邓小平理论进入高校,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催生了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不断朝着专业化发展。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程度不断加深,大学取消毕业生统一分配,学生就业工作逐渐成为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正不断朝着学生心理咨询、学生资助、勤工助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方向发展,除了强调教育、控制、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功能,还开始强调指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的功能。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1、移动互联网概念界定

 

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根据移动互联网网络和终端的不同,移动互联网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广义的移动互联网定义中,移动互联网就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手持移动设备来实现网络连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服务,泛指一切无线网络;狭义的移动互联网则将终端设定在手机,指用户以手机作为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获取移动数据和信息服务。已有研究发现,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被逐渐运用于定位研究中,尤其是基于WIFI的室内辅助定位技术。

 

2、移动互联网技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移动学生管理系统就是把传统的学生管理系统从电脑上延伸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实现了学生管理工作公共服务信息等的标准化、应用性和共享管理,为各级用户提供了综合数据信息的集成共享环境,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方便地利用移动通讯网络,提高工作效能,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和途径。美国的学生事务工作大多实行垂直式的扁平化管理,涵盖了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工作内容包括校园安全职业指导、学习困难学生指导、学生经济资助、学费管理、注册管理等等。移动互联网技术除了在事务管理方面提供便捷性外,也广泛运用于网络教育。

 

国内也广泛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及时与准确共享教育教学信息,推送和提醒重要信息,形成有组织、可管理的交流与互动平台,在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主要从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工作队伍利用新技术的工作能力、加强移动互联网络的舆情分析和信息监管和完善校园网络文化体系等路径开展。

 

四、移动互联网技术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研究较少

 

更多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仅研究3G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还提出了创新措施与策略。大学生教育管理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以外,还包括日常管理、学生公寓管理、学生心理管理、学生资助管理、社团活动管理、就业创业管理等方面,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应扩展研究领域,将移动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例如研究在移动终端上实现学生资助申请、实时了解学生情况、高效审核批准等,实现学生管理的智能化和人性化。

 

2、以理论性研究为主,缺少实证调查研究

 

以往的研究,都认识到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以及利用移动互联网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缺少全面、深入和有说服性的实证调研,缺乏建设性的实际工作指导意见,需要继续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新方法和路径过程。

 

3、缺少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育管理利弊研究

 

现有的研究中,大多学者基于移动终端的多样化、时间的碎片化、用户多样化等对教育管理活动进行研究,探讨移动互联网技术给教育管理活动提供的有利平台,分析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移动办公等方面的应用,却缺乏探讨移动互联网带给教育管理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学生信息窃取问题、信息的误传播、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影响等。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方兴未艾。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不仅是一种通信和上网工具,更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载体,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将越来越广泛,给学生和教师及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

 

【作者简介】

移动互联网论文范文5

>> 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整合创新研究 我国移动互联网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我国互联网企业融资模式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问题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机制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互联网消费权益保护研究 我国互联网信息管理研究 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 盛小宁 2011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综述 近五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综述 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策略与展望 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刍议 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移动互联网演进策略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行业机会分析 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移动互联网演进策略分析 移动互联网在我国旅游业中应用发展分析 明年我国移动互联网信息消费规模将达2.16万亿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简版2008-2009年》,艾瑞网,2009年8月19日,

[3]黄妍:《手机媒体传播模式及市场营销分析》,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第7页

[4]包冉:《从全业务到全媒体――电信、互联网与广电的竞合之路》,《中国数字电视》,2009年第4期,第24-28页

[5]徐超:《3G之下移动互联网的五个细节》,《通信世界》,2009年8月10日,第A19版

[6]谢萌:《3G时代移动互联网展望》,《科技和产业》,2009年第九卷第3期,第75-76页

[7]庾志成:《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移动通信》,2008年第5期,第22-24页

[8]尹小明:《云计算――将成移动互联发展催化剂》,《通信世界》,2009年4月13日,第B5版

[9]危贵川:《2008-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评述》,《电子商务》,2009年第4期,第32页

[10]贾丹华,黄慧:《苹果应用程序商店为何走红》,《中国新通信》,2009年第6期,第53页。雷震洲《移动应用商店的故事》,《世界电信》,2009年第10期,第15-18页

[11]刘华:《从SP到地球村――移动互联网内容模式之变》,《软件工程师》,2009年第12期,第37-39页

[12]雷震洲:《不能过于夸大无线互联网的作用》,《IT时代周刊》,2009年2月5日,第108页

[13]雷震洲:《移动终端贵在移动》,《世界电信》,2009年第8期,第1页

[14]黄妍:《手机媒体传播模式及市场营销分析》,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第52页

[15]匡文波:《Web2.0的反思》,《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3期,第81-83页

[16]陈新:《央视网访谈聚焦国内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中国网,2009年12月31日,

[18]刘伟:《“融合”是3G下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通信世界网,2009年11月26日,

[19]侯自强:《面向移动互联网发展3G》,《信息网络》,2009年第3期,第4-5页

[20]闫跃龙:《“免费”的移动互联网?》,《通讯世界》,2009年第11期,第4页

[21]项立刚:《从万蝶的关闭看手机网商业模式及未来机会》,项立刚博客,2009年11月30日,.cn/xiangligang

[22]徐超:《五问移动互联网》,《通信世界》,2009年8月10日,第A18版

[23]曹飞:《3G时代的新媒体传播》,《现代视听》,2009年第9期,第26-29页。汤健萍:《从“彩信新闻”看3G时代电视新闻的变化与对策》,《当代电视》,2009年第4期,第48-49页。栾轶玫:《新闻网站的未来趋势与模式创新》,《青年记者》,2009年第6期下,第15-16页

[24]匡文波:《我国手机报发展的趋势和制约因素》,《对外传播》,2009年第2期,第39-41页

[25]韩冰, 王蕾:《手机媒体存在形式解析及前瞻》,《新闻界》,2009年第1期,第74-75页

[26]韩涛:《3G时代如何真正实现报网互融》,《传媒观察》,2009年第9期,第38-39页

[27]姜妍,于燕枝:《手机电视能成为新媒体主角吗?》,《传媒》,2009年第3期,第59-60页

[28]栾轶玫:《新闻网站的未来趋势与模式创新》,《青年记者》,2009年第6期下,第15-16页

[29]张君昌:《3G问世――超媒体初露端倪》,《中国广播》,2009年第4期,第41-43页

[30]李玉晓:《畅想中国3G手机时代》,《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5期,第15页

[31]陆平:《3G时代新媒体人才的培养》,《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8期,第171页

[32]马新华:《“融媒时代”的媒介竞争策略》,《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7期,第19-20页

[33]栾轶玫:《融媒体时代:我拿什么奉献给你?》,《视听界》,2009年第4期,第15-16页

[34]包冉:《从全业务到全媒体――电信、互联网与广电的竞合之路》,《中国数字电视》,2009年第4期,第24-28页

[35]陆占奇:《手机媒体发展与信息传播自由度的扩大及其约束》,《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第3期,第30页

[36]项立刚:《打击手机色情呼唤手机网时代的管理体制》,项立刚博客,2009年11月30日,.cn/xiangligang

[37]彭兰:《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5期,第87-92页

[38]匡文波:《论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8期,第72-75页

[39]肖志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电信科学》,2009年第25(10)期,第30~36页

[40]彭兰:《有关手机媒体发展的深度剖析》,《中国记者》,2009年第4期,第81-83页

[41]谢萌:《3G时代移动互联网展望》,《科技和产业》,2009年第3期,第75-76页

移动互联网论文范文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95后大学生;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6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08-04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本文移动互联网是狭义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使用手机或其他终端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访问APP终端或者浏览WAP的网站。移动互联网手机用户,以其便捷性和交互性为显著特征,已成为影响中国网络舆情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因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有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正逐渐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根据《2014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达到6.86亿,与2013年12月相比,用户数增长5%,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并持续增长趋势,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1]。便捷的移动互联网使得大学生有了更加迅速获取各类信息的途径,参与网络舆论的方式便捷多样化,这给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对大学生舆情工作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一、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舆情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功能性强、使用便捷的互联网,便于大学生迅速通过移动互联网查看接收国内外动态、国家政策、高校新闻动态等信息,更直接方便地影响大学生网络舆情。移动互联网所具有的便捷特征同时也让大学生参与舆论越来越便捷,影响着以“自由精神”为理念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管理[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网络虚假信息造成信息误导、混淆舆论。移动互联网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其实是校园舆情、网络舆情、社会舆情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纵横交错的结果,加上大学生的热情与冲动很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从而增加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的难度。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在某些时候的冲击是深刻的,大学所承担的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手段和载体都受到了严峻挑战[3]。在此情形下,全面调查了解现状,分析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网络舆情带来的挑战,探索大学生网络监管如何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网络舆论教育工作进行大胆创新,是很有必要的。

二、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调查

本研究是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进行的,随机抽取了江苏省的部分高校,在各高校又随机抽取了2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收回了1687份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456份。样本的具体构成情况如下:被调查对象中男生658人,女生798人,男女比例略有偏差,可能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受调查者年龄跨度从18到32岁,其中20~24岁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77.6%;24~32岁研究生(含博士生)占总人数的10.8%;18~20岁的专科生人数占总人数的11.6%。根据被调查者的所学专业分为文、理两科,文科(包含艺术类)大概占47.7%,理科大概占52.3%。具体构成如表1:

三、移动互联网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

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目前高校学生99.8%使用的是能上网的智能手机,主要通过微信朋友圈、个人微博、QQ等载体在网络上随手拍摄并分享自己的见闻,时时浏览网络信息并评论。同时,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参与各种社会现象、政治热点的交流和探讨,而且很容易参与到网络舆论中并将舆情信息形式借助微信朋友圈、个人微博、QQ等载体进行分享转载[4]。大学生具有如此高的移动互联网活跃度,较以往相比,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契机,高校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建设显得前所未有的迫切。

(一)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同度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每天被各种网络信息充斥着,根据对江苏部分高校调查的结果,值得欣慰的是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知识群体并没有完全相信和依赖网络信息。根据对江苏部分高校调查的结果,仅有2.3%的大学生完全相信和依赖网络信息;17%的大学生比较相信网络信息;69%的大学生都表示相信部分网络信息;10.6%的大学生基本不相信网络信息;1.1%的学生完全不相信网络中的信息,认为都是炒作。其认同度和频率如表2所示。

从调查统计的结果看,大学生较热衷于讨论网络舆论信息。对于大学生是否讨论网络中所出现的信息时,有78.8%的学生表示会就自己所浏览到的部分网络信息或网络新闻与周围同学进行讨论。关于网络舆论有时会出现的一些过激事件或不正当言论,有接近40%的大学生持反对态度,45%的大学生觉得属于他人言论自由,对这些言论持漠然冷淡态度,也不会去参与。江苏部分高校普遍采取的态度是“倡导大学生:关注热点,不参言论,止步制造不正当言论”。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论环境

针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江苏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调查研究表明:69.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大学网络舆论环境良好,尽管有部分不良信息传播;15.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大学网络舆论环境较差,存在着反面消极情绪和大量消极信息;14.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大学网络舆论环境很好,学校有明确的舆论导向。如图1所示:

(三)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舆情对在校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存在的影响力,根据调研数据显示:25.8%的大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影响力很大,会改变自己的较多价值观和行为;42.3%的大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有存在影响力,但仅仅改变自己某些方面的思想观念;23.6%的大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仅有部分影响,然而不会改变自己的主观原则;8.3%的大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基本没有影响。如图2。

(四)大学生对高校网络监管效果认可度

在调查中,针对学校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的监督效果认可度的数据显示:14.3%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数以万计,学校无能力监督网络舆论;58.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监督能力有限,不能全面监督网络舆论;27.1%的学生认为学校监督有力度,能及时删除不良信息,能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如图3。

(五)高校对网络舆情信息管理规范程度

针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舆情信息管理是否规范,62.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舆情信息监控管理一般,在相关方面尤其是尊重学生隐私方面做得不够规范;23.6%的学生认为学校舆情现象管理很好,但也有13.9%的学生认为学校舆情信息管理完全不规范,不是公安局,没有法律或相关条文来管理。如图4。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舆情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对于网络舆情有一定的辨别力,大学生网络舆情风气状况较良好,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存在影响力,尤其是一些网络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但高校在对网络舆情信息监管以及管理规范程度方面却表现一般。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剖析

通过研究江苏省部分高校的调查数据(可多项选择)发现:65.2%的大学生认为高校95后学生群体的冲动张扬个性因素容易引发大学生网络舆情隐患;49.3%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监管不认可的因素给网络舆情带来隐患;56.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不规范的因素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出现问题。此外,52.8%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网络舆情的隐患也是引起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的因素。

(一)95后大学生群体易引发网络舆情隐患

一般来说,95后大学生这个群体普遍具有个性冲动的特征,一般有着自律意识与自控能力缺乏、感性大于理性、有一定从众心理、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干扰的特点。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重要时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十分热衷,尤其是网络舆论热点事件。95后大学生喜欢关注前沿、热门话题,渴望展示个性评论或发表个性状态引起他人的注意并参与互动交流。他们不再仅仅关注自己的学习、生活,还对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件、政府政策等都较敏感、热衷。95后大学生敢于对于社会的阴暗面表示不满,敢于同违背社会伦理和道德的现象针锋相对。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充分展示自己意见的平台,便捷到随时有灵感随时发,但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长的阶段,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很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5]。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尚缺少相应的直接限制,使得这些95后大学生缺少这方面的顾忌,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传播消极的、错误的信息误导其他同学,引发一些信任危机。

(二)学校监管不能全方位给大学生舆情带来漏洞

在调查中,江苏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认为网络舆情学校能够监管,但是网络范围太大,部分社交工具中有些庸俗的内容和灰色信息,学校没办法监督到。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等院校对高校舆情其实已经高度重视,但移动互联网的各种信息传播终端APP不断更迭,比如后来居上的APP“微信”:2014年5月移动端统计,微信活跃用户数达35986.73万,QQ活跃用户数达30733.06万,微信活跃用户已开始赶超手机QQ。2013年底,在所有年龄段调查用户中,手机QQ的活跃用户数量都是稳居第一。但到2014年5月,微信已经成为21岁以上用户的首要手机应用。信息传播终端APP不断更迭是造成高校舆情隐患的重要原因。

海量网络舆情信息,学校管理控制不易。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隐匿性、虚拟性、开放性,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使得网络舆情传播增加了迅速性、直接性。一些庸俗、错误的言论和虚假的信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集群效应,容易得到传播,对大学生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6]。一旦发生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往往容易引发或者恶性事件。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尤其是微信圈、微博、QQ等,大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反应快,舆论多元而分散,容易形成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

(三)社会舆情复杂导致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

大学生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交纵影响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也属于社会舆情的一个部分。一般而言,社会舆情中的热点话题或突发事件会成为校园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焦点,同时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爆料的事件或热点也可能成为社会网络中讨论的话题。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舆情与社会网络舆情已经出现了较大程度的相互干扰、有机融合。因此,现实社会的各种复杂的网络舆情以及社会经济腾飞发展建设中所出现的道德精神缺失现象成为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具有如此高移动互联网活跃度,面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各种状况,引起负面舆情的原因较多,如何来抑制负面网络舆情的传播,如何来引导、监管高校舆情,并以此作为契机,加快院校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建设,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

五、对策建议

根据江苏省部分高校实际调研数据分析结果,在可多选的情况下显示:78.6%认为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倡导网络舆论好风气;45.6%认为大学生需要加强舆情引导信息员的培训,但不是培训同学间的网络间谍,影响同学关系;42.3%认为要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能力,要跟得上不断发展的网络更新步伐;82.7%认为网络舆情发展迅猛,需要完善大学生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

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的引导,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分七个部分,其中第四点“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第五点“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明确指出了高校今后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说明第一课堂的引导老师首先要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课程教学的每一位老师自己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对一些热点事件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说明第二课堂的引导要壮大主流正确舆论,在这主流舆论过程中学生干部和学生社团要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深入同学的朋辈引导,也是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第一线,由于同学之间更加容易沟通,引导效果也更加显著。高校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正面主流引导时,要注重高校对舆论信息的把握和及时,从而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舆情引导。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

良好的舆情引导队伍是高校舆情向着社会主流思想舆论发展的保障。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这支引导队伍主要由网络管理人员、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咨询的专门人员以及学生班团干部共同组成。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人们更为信任的是事件的当事人和亲历者,应让他们成为有效影响源,可采用建立官方微信推送平台、校园官方微博、人人网主页等方式来扩大交流的平台,进一步促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此外,这一支队伍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社交软件、信息传播平台对大学生舆情信息进行关注、收集、分析,并及时上报。这支队伍在开展大学生舆情信息引导时要在学校领导的统一指挥下,由舆情信息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统一协调和组合,这样才能促使舆情的收集、分析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跟上网络发展步伐,提升监管能力

大学生舆情的监管,要求高校从技术层面提升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的能力。如今网络信息传播多样化,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终端的APP不断更迭,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应该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有能力且有效地进行监管[7]。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校园信息安全的防护工作,建立防护的软件、硬件监测系统,进而来维护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稳定监管、把控。其次,对于所发现的移动互联网通过某APP终端发的虚假舆论或造谣等,及时进行跟踪与处理,进而不断完善针对信息源的控制与追溯等工作。当然,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管最有效的方式还是从思想层面深层进行正面的引导。

本文是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江苏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实证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同度、网络舆论环境、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高校网络监管规范层度及认可度,从而对高校网络舆情问题进行探索分析,并提出三点建议。当然这些都只是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研究的一个方面,未来根据《意见》中提出的“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要求,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黄U.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4,(3):48-49.

[2]苏娜.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应对[J].江苏高教,2014,(3):123-125.

[3]卿立新.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及其应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移动互联网论文范文7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2-0038-0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在移动终端的大屏化和智能化愈加完善的同时,人们选择移动终端上网这一趋势愈加明显。数据表明,我国有5.94亿人使用移动终端进行上网。随着3G-LTE、4G-LTE在中国的进一步普及,传统互联网已经逐渐过渡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下,大学生作为移动终端上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和对待事物的思考方式。因此,移动互联网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为其有效传播搭建了网络化和信息化平台。通过对移动互联网应用到思政课教学中这一新领域的调查研究,为思政课教学创新提供有效的依据,是目前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首先要正确认识移动终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创新思政课教学课堂,借助新的网络环境,发挥移动互联网辅助教学的最大优势,是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挑战。同时,移动终端也给教师进行课堂改革和利用移动互联网更好的应用在思政课的教学探索中提供了机遇。因此,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教学,既突出课堂教学的优势,又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的优势,在解答学生对于课程本身以及相关现实问题困惑的同时,是研究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目的所在。

1.MOOC网络教学兴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互联网时代下,更要为大学生创建一个真心喜爱,因材施教,受益终生的课程。这就一定要重视互联网对于课堂的影响,作为一种借助互联网兴起的教学方式,慕课无疑会为思政课教学带来新的影响。

MOOC 是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四个单词的缩写,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区别于网络公开课和一些教学视频,慕课有其独特的体系,首先根据学生个人意志进行选课,通过互动讨论形成自己的思路后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点。其次完成学科考核评价,最后结业。大量精品的慕课课程免费向大家开放,这样可使学生获取到了更前沿的知识和科研成果,在不同学校同一门课程的讲解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进行学习。如中南大学的网络公开课《中国近代史纲要》,武汉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粹九讲》,四川大学公开课《政治伦理学》,清华大学慕课平台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教育相关的课程,都可使学生们在本校教师教授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吸取其他学校教师讲授的精华。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斯・乔伊斯认为,“所谓教学,就是创造由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作用、社会关系、活动类型、设施等组成的环境。”[1]因此,教学在其本质上就是创设一种环境。

MOOC拓宽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传统教育中,只有在校学生才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求学机会,而因某些原因不能上大学的人便无法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因而造成了他们永远也不可能获得大学生在校可获得的知识教育与智慧启迪。在MOOC模式下,注册免费,不论何种学历以及何种知识程度,都可以在该平台上汲取知识。不仅在校大学生可以接受名师的教育和指导,所有青年,都可以通过MOOC平台,领略到世界名师的风采,接受世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世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把握世界科技动态走向,实现“教育共产主义”。

MOOC实现了个性化学习的愿望。MOOC注册后,每个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与知识程度,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并完成相关的自学任务。不仅如此,每个人均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去选择众多的网络课程,以成就学习的愿望,进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MOOC冲击着整个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的模式普遍采用的是“一对多”,教师一人在前面涛涛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记着笔记,有的听懂了,有的没有听懂,有的在认真听讲,有的学生思绪万千,一堂课下来,有何效果或者何种程度的效果教师并不十分清楚。但在MOOC 教学方式下,这种方式实现了变革,它可以让“一对一”教学成为现实。学生可逐一向教师发问,教师便可以有针对性地予以回复。MOOC的课程被分成多个视频,根据学生的时间、地点以及需要,适时适地地选择你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对于已经了解掌握的可以跳过,使得学习具有极大的针对性,从不浪费时间和精力。

MOOC是一种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传统教学课堂中的重要的手段和创新平台,它将优化传统课堂,但在可预计的未来绝对不会取代传统课堂。MOOC会对枯燥的教学课堂形成挑战,但对拒绝乏味、追求新的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依然会非常好的开展。MOOC出现之初,有人说,“MOOC点燃了学习者的热情。”“点燃”这个词用得一点也不过分。但MOOC同时点燃的,还有教师、信息化工作者的热情。

2.在线教学向移动教学转换

除了慕课外,还有微课在线教育形式。微课,是一种以 5到10分钟左右时间的视频,它主要记录教师课堂内外教学的知识和学习的整个过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微课通过搭载到手机、Pad等移动终端上,为所有追求学习机会人提供了可整合、移动式的学习新模式。无论是慕课,还是微课,都是通过互联网,将有限的学习机会扩大到了无限,为实现“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对于知识的“个性化”需求,那么,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将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所服务。如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的推广,使网络教育逐渐从个人电脑转向移动终端,移动网络教育已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广义上来说,移动教育属于在线教育。但是,由于移动教育实现方式主要依靠的是便于携带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类移动终端,而在线教育主要则是使用台式机或者笔记本电脑。因此,在设备特性与用户使用行为上来说,二者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别。自然,不同的终端特性也就决定了在线教育与移动教育各自的着重点不同。现在,校园里很多学生的移动终端都下载了大量的教育类软件,如学习中国、扇贝单词、考研移动课堂等。此类教育应用软件具有海量的学习资源并且使用方便、快捷、具有互动性强,这些优势使得教育类应用软件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习惯,深受“90 后”大学生的欢迎。因此,在线教育转向移动教育教学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式学习也将优化传统课堂。

二、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革命性影响并为传统的课堂改革提供了平台。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须自觉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重视各种依托于移动终端的应用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那么,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何影响,如何使之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如何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如今WIFI的全面覆盖,以及移动终端没有了传统网线的固定,移动互联网使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越发便捷。在各大高校中,大部分学生人手一款移动终端,并且愿意通过其连接网络来进行学习与互动。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有88%的大学生通过移动终端方式上网,如图1。

通过调查分析出来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们更加倾向于手机等具有便携性的移动终端进行上网,其较台式机可以自主整合碎片时间,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消息及时性强。一些移动终端所搭载的搜索引擎,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及时性,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丰富了学习资源,使学生了解时事政治更具实效性,促进知识更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连接了重要的纽带。

那么对于“低头族”在课堂上依赖“移动互联网”的原因,有65%的学生表示感到无聊(图2),因此反映出要重点加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对于“低头族”现象宜疏不宜堵。利用移动互联网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对于“扶不扶”现象,不妨从扶起与不扶起层面转换为组织同学讨论如何去扶?但是要怎么扶?因为扶起的不仅是个人,更是一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每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其背后都暗藏着个人情感与价值观,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如此不单有助于构建和巩固师生间的相互关系,还通过分享讨论形成了表达个人意志和情感交流的移动平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且又具有挑战性的道路。利用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特殊性与思政课课堂相结合,教师起到主流引导作用,控制舆论环境增加与学生们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拒做“低头族”,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思政课教学,有40%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32%的学生表示希望如此,22%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如图3),因为移动互联网搭载平台信息浓缩、传播及时、有效沟通、接收资讯多渠道等特质,它只有依托于课堂教学,并与课堂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课堂的“抬头率”。

将移动互联网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可以在MOOC和翻转课堂的基础上,未必一定要建设一套标准化的模式,只要融会贯通在线教育的优势,合理利用并借助其来发挥移动教育的优势,辅助课堂教学,同样可以提高“抬头率”,为同学们所喜。例如,建立思政课相关微信平台或微信公众号,将课前所要思考的问题、知识点、阅读材料、需要讨论的社会热点、时事政治推送给学生,在课上由教师组织思考与发言辩论,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优化课上学习体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移动互联网在思政理教学中的运用要符合互联网的传播机制,要有减少的部分,也要有增加的部分。对于学生的整体学习基础方面,难度上应做到适度降低,否则只会打消学习积极性。增加的部分是交互的部分,主要是“混合式学习”在实体课堂内的尝试。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在移动终端上把基础知识过一遍,以便有更多讨论时间留给课堂。这个过程里,教师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思考,既需要符合互联网传播模式,也要考虑实际学习者的心理需求。

总的来说把移动互联网应用到教学中,利用其搭载的平台,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交流、互动,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课堂出勤率与抬头率不高等问题,增强了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但相应的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知识及付出更大精力来经营这种“混合式”教学。

三、加强“移动互联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中的对策

1.探索移动互联网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法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灵活利用移动终端来辅助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尊重并发扬学生的个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与互动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讲授的内容,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分组合作形成观点,或者就当下时事政治组织课堂讨论。学生们在交流内容时能够提高参与感,每个人都去思考参与其中,对热点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路充分发言讨论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用一些新的媒体手段,在一定条件下,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实时交互相关的信息资料;开展知识竞赛,在比赛中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巩固知识,超越自我;创建微信公众号,推送需提前预习的知识点,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课堂内容;创建思政课讨论群,及时和学生互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与此同时,要重视课外互动。课外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现在有条件的学校都鼓励教师建立起网络课程网站,同时国家、省市部门也对网络精品课程进行评比。网络课程都有师生互动这一板块,方便进行课后交流。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建立网络课堂,鼓励大家参与网络课堂的讨论交流,通过课后互动,弥补传统课堂的局限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2.拓展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创新

高校思政治课不仅是理论上的灌输,还应探索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由单一课堂向学校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转变,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手机APP打造游戏教学法。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与应用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其中游戏法是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网上流行的“严肃”游戏就是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把相关知识编程到游戏中,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轻松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再生产理论,尽管马克思通过数学模型分析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总供求平衡的公式,但是对于一些抽象思维差些的学生而言,难免感觉枯燥,如果采用游戏法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两大部类之间进行的三次交换,十分有助于理解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通过移动终端平台开发类似的游戏软件更能调动学习者的兴趣。

利用移动互联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交流互动环节,可以在有限时间内了解人文知识、内化人文精神和外化人文行为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哲学素养,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追求马克思的“教育共产主义”的目标。

3.调节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下教育身份的转变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变革青年教师的教育空间是这种教育模式的表面特征,更深层次的是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职业角色的转变,即从思想理论的教授者转向了思想难题的答疑者。从社会学职业流动的角度看,工作身份的变迁不只是思政课青年教师职业角色的变更,更多的是思政课青年教师内心深处思想价值观念的变革。在此情境下,很容易使一些思政课青年教师内心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价值定位较轻,导致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失去兴趣,进而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产生倦怠,影响新时期思政课的整体效能。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群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责任和义务全面提高自觉性,切实做好应对准备,迎接“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挑战,完成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

四、结论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良好发展时机。它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而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来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利用这个大好时机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论研究札记之一[J].外国教育研究,1984(3):16.

[2]汪馨兰,戴钢书.新媒体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46.

[3] 杜亮.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辅导员工作研究,2010(17):82-86.

移动互联网论文范文8

从行业分布看,游戏延续了在PC互联网时代的吸金能力,继续在移动互联网扮演“摇钱树”的角色,包括排名在榜首的腾讯公司,今年30强榜单上的大部分企业移动收入或多或少与游戏相关。与广告、佣金等收入模式相比,游戏在移动端的流量变现能力最高,是现阶段移动互联网最赚钱的领域。

在移动营销领域,百度延续了PC时代的优势,全年取得181.49亿元的移动收入,远远领先于这个领域的其他公司。优酷土豆以及爱奇艺PPS则首次登上这个榜单。在过去的一年,视频流量从PC向移动端迁移的速度明显加快,去年10月优酷土豆移动流量已经达到PC的两倍。用户规模也在继续扩大,2014年底,中国移动视频用户规模达到3.41亿,较2013年底增长32.7%。

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公司是今年榜单的另一个亮点。移动端已经不仅仅是电商PC渠道的补充,而是正在成为带来新用户、拓展新品类的新的增长引擎。在前五强中,阿里、京东、唯品会占据三席。2014年“双11”当天,阿里集团天猫以及淘宝移动端交易额占比达到了42.6%。京东商城去年第四季度移动订单占比比第三季度增长372%。而以“闪购”模式为代表的唯品会,在去年第四季度移动端销售占比已经达到66%。

移动端的机会也让另一些公司得以重新梳理自己的业务逻辑和商业模式。以提供商旅服务为切入点的携程网2014年移动端收入大幅增长,目前携程APP激活量达到2亿,移动端单日交易额峰值超过3亿元。从“百团大战”中脱颖而出的美团网,更是借助移动将业务由团购拓展至生活服务O2O平台。目前美团网移动端交易额占比达到90%。而就在滴滴与快的高调血战高调“闪婚”时,神州租车已经在移动端取得超过10亿元的收入。

但从整个榜单看,一个显见的现实却是,腾讯、百度、阿里三家总收入超过另外27家企业之和,BAT攫取了移动互联网现阶段的大部分收入,马太效应明显。而且,在这份30强榜单上的公司,有接近一半分属于BAT生态圈,比如腾讯投资的京东、乐逗游戏,百度投资的爱奇艺PPS、蓝港互娱,阿里投资的美团、优酷土豆以及新浪微博。

另一个可能会令创业者沮丧的事实是,与2013年的榜单相比,今年榜单上许多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公司淡出了视线,在PC互联网占据优势的公司同样强势占领了用户的移动端,今年上榜的30家公司中绝大部分是PC互联网的“移民”。

移动互联网会复制PC互联网的竞争格局吗?BAT的垄断优势能否被打破?

在愉悦资本(JoyCapital)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看来,如果就此判断移动互联网格局已经尘埃落定,还言之尚早。“现在只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早期,如果说Online(线上)和Offline(线下)的距离像太平洋,那PC到手机的距离就像黄浦江,在PC互联网有优势的公司很容易跨越黄浦江,但优势能否延续,现在还不能下结论。”

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经超过7亿,达到PC互联网用户数的两倍。无论是从用户还是应用角度,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扩展了互联网的疆界。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体的延伸,由于移动终端的便携性,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黏性和活跃度也远远超越PC互联网。通过与LBS、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以及传感器、二维码等接入技术结合,辅以大数据、智能硬件,移动互联网描绘出的美好蓝图将重塑未来生活与生意的方方面面。面对汹涌而来的移动互联网大潮,传统的PC互联网公司不会坐以待毙。

优酷土豆集团董事长古永锵坦陈,过去几年PC互联网公司向移动端延伸是为了“保生存”,这个危机感普遍存在,从BAT到优酷土豆。“大家都很担心失去了先机之后会对自身生态造成致命的伤害,其实到底有多大的伤害大家都不清楚。”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谈道,“这些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种浓厚的危机感下,可以看到过去几年移动互联网领域最活跃的是以BAT为代表的PC互联网公司对移动互联网的投资、并购,烧钱、卡位。

依靠品牌、资金、技术以及用户红利,大举入侵移动互联网的巨头们得以延续PC时代的势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年的榜单上大部分都是老面孔的原因所在。但有趣的却是,所有接受《福布斯》中文版访谈的企业负责人、投资人都认为,移动互联网并不是PC互联网的简单延伸,移动互联网无法完全复制PC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马化腾就认为移动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它像电一样改造着各行各业。”但究竟如何去改造?将由谁来改造?却依然是个令人迷惑的问题。即使手中握有“微信”这副好牌的腾讯,也在寻找答案。

造成今天这种令人困惑局面的原因在于移动互联网与PC互联网之间的差异。从终端形态、用户使用方式、使用习惯,甚至底层技术架构,移动互联网都有别于PC互联网。它的特点是“碎片化”,用户使用时间碎片化,流量入口也碎片化。

在移动端目前没有类似于PC端浏览器、搜索框这样的“超级入口”,因此流量分布表现为“去中心化”,在这样的形势下,PC端传统的流量变现方式,如展示广告,变现能力都在降低。而对于移动电商,如何有效展示SKU(库存量单位),提高用户转化率,最大的挑战也是“效率”。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手游在2013年爆发,几乎转瞬间就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红海。

如何创新出适合移动互联网的新的商业模式,找到适合移动场景的收入模式,这不仅仅是创业公司,也是这些传统互联网大佬的“痛点”所在。如何将移动互联网流量转化为真正的商业价值,是目前这场移动大战共同的难题。微信去年底的朋友圈广告可以看做是腾讯对微信商业化迈出的实质性一步。优酷土豆通过与阿里的数据打通,尝试将视频观看与电子商务结合。猎豹移动则选择收购移动营销公司MobPartner和投资移动社交广告软件Nanigans,通过提供更精准的广告投放服务,以提高移动流量变现率。

但移动互联网未来的竞争将是“大佬”之间的战争吗?创业者还有机会吗?

如果你是想在移动互联网复制PC互联网已有的模式,那答案是否定的。这些PC互联网的“移民”已经各自建筑了牢固的城池,实际上在过去几年,BAT也分别向对方的核心业务渗透,但效果均不理想,最后是腾讯放弃了电商和搜索,改为投资京东和搜狗。

数字中国联合会主席、中泽嘉盟投资基金董事长吴鹰认为:“移动互联网打开一扇巨大的窗,互联网+与任何一个行业结合都可以产生新机会。”刘二海也认为,在BAT占优势的领域创业者不太可能颠覆,但一定会有适合移动互联网的新模式出现,比如陌陌、今日头条、wish、有赞购物,都是移动互联网的全新尝试,移动互联网一定会有下一个BAT出现。

由于移动互联网巨大的渗透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未来市场竞争格局也将发生变化。蓝港互娱董事长王峰认为,互联网行业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无边界化。马化腾也认为目前看各个领域,从O2O到打车、旅游,一串公司粘连在一起,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竞合”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题,无论是创业企业还是老牌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更为复杂,这更加考验企业家的智慧。

李彦宏认为,未来的竞争将更多表现为“生态系统”竞争,一方面以BAT为代表的公司通过投资、并购、流量分发等动作,向内容、生活服务以及智能硬件等领域横向蔓延,而另一方面,这些互联网公司也围绕终端从应用向手机底层操作系统甚至终端本身深入,力图在更底层控制终端,掌控用户。腾讯投资了安卓操作系统公司Cyanogen,阿里选择投资魅族,奇虎360则是通过投资宇龙酷派向智能终端一步步靠拢。在这场刚刚开始的移动互联网鏖战中,连接用户和各种应用、服务的“终端”,手机终于凸显出价值,也许将成为影响战争走向的关键变量。

今年的榜单上,小米公司作为唯一的硬件厂商上榜。今年2月,小米董事长雷军在美国宣布小米操作系统MIUI已经在全球联网激活超过1亿用户,而且,小米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内容的重要提供者。小米应用商店日均应用分发能力达3,500万,总分发量已突破140亿。而小米主题商店已经收录了超过1万款精品主题,小米游戏中心月流水达1.97亿元。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也在不久前表示,联想“不会把用户白白交给互联网公司”。从目前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看,手机将不仅仅是移动互联网的中心,也将是智能硬件、物联网的中心,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关键先生”,互联网公司与手机品牌的合纵连横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另一个战场。

马化腾认为,移动互联网让每个人和接触到的服务发生了可以直接实时的连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真正实现以人为中心,重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谁可以先把产业中的生产关系重新理顺,把不合理的环节去掉,就可以诞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打车、教育、医疗等领域都可以看到很多创新的空间。在经历了前期的布局,占据了用户的屏幕后,以今年为原点,移动互联网大战将从软到硬,从线上到线下全面打响。

移动互联网到底走向何方?目前仍看不到答案。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争论从来没有如此嘈杂。HTML5会颠覆APP吗?移动端是否会出现类似于“浏览器”或者“搜索框”的超级入口一统江湖?微信的软肋到底在哪里?无论是投资人还是企业家、创业者对这些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移动互联网的前景是这样的美好,局势却又是这样混沌,但世界就是在这样的混沌中昂首前进的。

京东商城:破译移动电商“密码”

2014年“双十一”让京东无线产品研发中心副总裁江川感觉既兴奋又紧张,虽然在此之前已经演练过多次,但当11月11日当天,看到“指挥部”大屏幕上不断飙升的移动端订单数,已经连续奋战超过48小时的京东无线团队还是激情爆棚。在去年“双十一”的电商大战中,包括京东商城移动客户端、微信购物、手机QQ购物等平台的京东商城移动端下单比例超过40%,其中,京东微信购物入口和手机QQ购物入口达到10月份日均水平的20倍。

优酷土豆古永锵:自制内容推动多屏掘金

优酷土豆集团(以下简称优土)有个老规矩,当下哪个业务最重要就会把整个团队搬到董事长古永锵眼前。刚刚圆满完成任务顺利从古永锵眼皮底下搬走的就是优土的移动团队。

移动互联网论文范文9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络;高校;思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231-02

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通信设备性能的大幅度提升,便捷而高效的移动互联网络正在逐步形成。无线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Wifi全覆盖。校园移动互联网络在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政工作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当前,受移动网络发展趋势的冲击,高校思政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因此,研究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特点

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灌输,教学内容局限于教师的课堂传授,教学环境相对封闭,这就使得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比较容易开展。当前,受移动互联网络的冲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思政教育对象更加个性化。现在的大学校园已是“95后”的天地,“95后”的他们正处于社会经济大发展、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文化交融不断深入,新技术和新事物层出不穷,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教育对象,“95后”的大学生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他们关注自我,个性张扬,但又同时表现得开放自信,富于创新,他们更喜欢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和发散式的思维模式,抵触传统的只重视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体验的思政教育模式[1],个性化特点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2.思政教育环境更加开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当代大学生与外部世界互联的渠道更加通畅,互动的便利性和及时性得到了极大提升,思政教育环境已经由传统的较为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转变为现代的比较开放的社会教育环境,又可称为网络教育环境。在这种条件下,当代大学生不仅接受教育的渠道更广,方式更灵活,同时,他们接受网络上新鲜事物的速度更快,积极性也更高。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环境变化对学生思政工作产生的影响,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响应[2]。

3.思政教育工作难度加大。便捷且丰富的网络信息在增长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网络上充斥着的大量不良信息也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不小的冲击和影响。面对网络上的各种社会负面问题,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旁观者,一味被动地接受正向的舆论引导,而是更急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质疑。但由于学生阅历尚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立场尚不成熟,这种质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大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碎片化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使大学生的社会成熟度加速提高[3],而碎片化的特点则会使学生的社会认知或个人认知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思政工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对高校思政工作发挥着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1.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积极影响。首先,移动互联网络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全新载体。传统思政教育局限在课堂教学和面对面的谈心谈话,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受众面狭窄。而建立在移动互联网络基础上的新兴信息传播平台如微信、微博、QQ、博客、论坛等突破了传统思政工作的时空限制,打破了传统思政工作的局限,为思政工作提供了全新载体,使得现在的高校思政工作方式更加灵活,工作效果也更加明显。

其次,移动互联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政工作内容。移动互联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载体,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为思政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网络信息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融合了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诸多特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思政工作的影响力和感召力[4]。

最后,移动互联网络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者自身能力的提升。移动互联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和教育平台,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思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同时,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有了更宽泛的知识获取渠道和更多元化的文化熏陶,这会在无形中提高对高校思政教师的要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移动互联网络也可以倒逼高校思政教师提升自身能力。

2.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消极影响。第一,削弱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移踊チ网络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和方式由教育者主观控制的局面,熔断了信息单向传输渠道,冲击着思政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威性。同时,网络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和选择的空间,网络的共享性和时效性则可能会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多于或先于思政教师[5],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着传统思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加剧了多元文化思想对青年学生价值体系的渗透和侵蚀。移动互联网络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环境下社会主流文化思想在青年学生价值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为多元文化思想的传播和渗透提供了良好平台。尤其是西方强势文化和价值观念对我国主流思想的冲击,很容易在价值体系尚不健全、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的青年学生群体中进行渗透和侵蚀,对学生的思想信念、道德伦理、社会认知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充分显示了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宿舍里,学生已经养成了手机不离手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而用在身体锻炼和人际交往上的时间则少之又少,@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同时,网络上的大量垃圾信息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于学生健康的性格和人格塑造,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对策

移动互联网络的出现和普及是时展的产物,面对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出现的新特点,高校思政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满足时展要求,把握思政教育规律,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络带给高校思政工作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对移动互联网络给高校思政工作造成的消极影响保持清醒认识,通过切实有效的举措降低消极影响,从而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坚持传统思政教育,重构思政工作新模式。移动互联网络对高校思政工作造成了不小冲击,这是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但思政工作者更要清醒地看到网络环境下传统思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传统思政教育,一方面要从思想上重视高校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借助移动互联网络提供的全新载体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强化传统思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思政教育方式和内容的创新增强传统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队伍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大力整合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才资源,强化传统思政教育。与此同时,高校思政工作者还要适应网络环境新变化和新形势,积极应对,着力把网络打造成思政教育的新阵地,使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线上引领教育和线下指导教育相结合,着力构建思政工作新模式。

2.增强时代意识,注重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移动互联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开放的网络环境大大增加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难度,因此,要防止学生的思想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还要能够让学生直接应对网络上各种不良思潮和文化的侵蚀,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必须增强时代意识,充分运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时代内涵、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增强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内涵的时代性,注重思想引领,切实做到体现主旋律,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同时,高校思政工作者还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络本身强大的价值渗透功能,及时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不断传播社会正能量,对于社会负面信息要进行正面引导,快速有效地消除负面信息的影响和扩散,通过将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再塑造。

3.注重营造人际氛围,构建友好型和学习型校园文化环境。移动互联网络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较多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以及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网络的这些特点恰恰迎合了大学生追新猎奇的围观心理,但却淡化了人际关系和感情交流,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思政工作者应在工作实践中注重营造人际交往的文化氛围,创新人际交往和感情交流的活动载体,让校园文化活动真正起到促进学生交流和成长的作用,而不是以应对学校考核为目的的形式主义。只有从现在做起,从提升思政工作队伍自身素质做起,通过长时期的积累和沉淀,才有可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重新从虚拟网络回归到现实教学活动中,才能逐渐构建起友好型和学习型的校园文化环境。借助校园文化熏陶和感染,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低头族”现象的危害,还要能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人际交往带来的温情,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

四、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当前的高校思政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这就要求思政工作更要具有时代感和针对性。思政工作者应客观全面认识移动互联网络发展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双重影响,充分利用积极影响,努力消除不良影响。要树立网络环境下的思政工作新理念,重构思政教育新模式,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网络带来的新媒体技术有机融合,使高校思政工作更加灵活,更加有效,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小兰.高校思政教师面临的职业困境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7):282-283.

[2]张颖帅.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探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3(7):11-13.

[3]杨忠东.手机网络信息化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困境及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4(6):76-77.

移动互联网论文范文10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产品设计 交互设计产品创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54-01

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在于产品与商业模式的创新,产品的创新需要优秀的产品设计人才,这是移动互联网企业生存发展与壮大的关键。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总体上不太适合创新人才的培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对于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目前国内各等级院校开设相关课程的专业,都制定了不同学时、不同方法,内容也各有侧重的教学大纲。有的高校偏重于技术的培训,有的高校偏重于UI的设计,也有的高校借鉴了互联网产品的设计思路,但目的都是为了把一个个富有个性的学生塑造成具有全面完整的创新能力的人。互联网与移动互联产品设计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出学生丰富的创造性,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创作,为企业培养适格的设计人才。

为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与较强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课程主要分成三大块:一是理论基础,该课程以人机交互与用户体验的理论为指导,重在设计心理与用户体验。二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激发,此为该课程的重点。第三部分为实践项目的培养与训练,在该部分中会与校企合作单位联合培养。

在如何引导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上,英国爱丁堡陇比亚大学艺术与设计产业学院副教授宗诗婷博士的心灵编制工坊做了有益的探索,她的分组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心灵编制工坊的启发下南航金城学院艺术系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将其方法优化后延伸到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教学中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体上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以互动设计的基本方法为理论指导

该课程以互动设计与用户体验的相关知识为理论基础,在进行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课程以前,需要对与互动设计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有简单的了解与认识,对人因工程、界面工程、可用性工程、使用者经验设计与信息架构有较好的掌握,对用户体验有较好的掌握,对服务设计有基本的了解。

2 实践上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的步骤:

2.1 材料准备

为比较直观地展现与提炼优秀产品的优质基因,需要准备竹签、两种以上色彩的便签条、LED灯泡与细绳子若干。

2.2 分组与产品借鉴

5-6个学生分为一组,在其中一张便签上让每个学生写出自己印象最深、认为最优秀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名称。然后总结出该产品最能打动自己的几个亮点,在其他色彩的每个便签上写出一个关键词,每个产品写出五个左右的关键词。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优秀产品的认识并提炼出其优质基因。

2.3 组合

把便签用竹签串起来,串的时候,务必保证有产品名称的那张便签在第一个,剩余的几张带有关键字的便签随机等距串在准备好的竹签上。每位同学一串,完成这一步操作后每组应该有五六支竹签。然后每组同学将本组的竹签组合成一个立体形状,三角体、方体均可。组合完毕后将其用细绳悬挂起来,以便展示与交流。

2.4 互动交流

各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并查看对方的组合,并在自己认同的产品优质基因上夹上一盏LED灯泡。经过这一步的操作后,可以直观地提炼出不同类型产品的共同创新点,这些创新点就是一个优秀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优质基因,也是自己进行设计创作时需要着重关注的关键因素。

2.5 重组与再现

将优秀产品的优质基因提炼出来并加以组合,随后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产品设计项目。在实施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优质基因逐点运用。

优质产品的优秀基因是一个移动互联网产品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对优质基因善加组合并在自己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上重现是创新性培养效率较高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对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深度洞察力,又能培养学生的产品转移与再现能力,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效果上也远胜于传统说教式的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融理论贯通、动手实践与产品创新为一体,打破了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理论为中心、填鸭式课堂教学的方法,体现了以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主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宗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效果上,在经过本教学方法的培养后,学生对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多同学进入到各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企业从事产品设计与交互设计的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2011年本系学生参与江苏省检验检疫局商检平台的策划与设计,截止到2014年3月份,累计服务企业3000家,在线销售500余万元,获得淘宝卖家一致好评,检科院也成为淘宝合作伙伴“淘拍档”。2012年本系学生参与大型社交型移动互联网产品项目-掌缘的产品策划与设计,以单位认证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截止到目前该产品已超过60000优质会员。

实践证明该方法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激发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应继续坚持这种方法并不断加以优化与创新,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敬文.浅谈移动互联网产品设计及用户研究[J].大众文艺,2014(6).

[2] 黄成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3] 鲁放.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4] 肖敏,王英,宋秀丽,等.信息安全专业网络管理课程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3).

[5] 张继河,张帆.高校培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基于实践教学路径角度[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

[6] 王丽,陈江博,苏雪琼,包传辰,彭月祥.科研融入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

移动互联网论文范文11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通信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33-02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主要是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利用移动通信网或者各种无线网作为接入网络访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的主要区别在于:终端和接入网络以及由于终端和接入网络的特性所带来的独特应用。[1]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移动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移动互联网目前已经成为技术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应用前景最为广阔的新兴产业。以移动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迅速兴起,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移动互联网领域课程的学校非常少,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当中。传统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已无法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如能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思路和培养方案,就能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生存空间,培养的学生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发展趋势

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普及率增长幅度与2012年情况基本一致,整体网民规模增速持续放缓。与此同时,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而新网民较高的手机上网比例也说明了手机在网民增长中的促进作用。2013年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

2013年是移动互联网市场加速“重塑、培育、共建”的一年,快的打车等打车软件的出现让出租车市场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PC端网站的日均覆盖人数基本保持在2.3亿人次上下并趋于停滞,而移动端APP的日均覆盖人数则呈现持续上涨接近2亿,移动互联网的日均覆盖超过互联网成为必然。[3]4G的商用,虚拟运营商的进入,无不显示着移动互联网市场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行业变革。移动硬件普及、网络基础设施提升带来的市场容量扩张将为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持续增长提供内源动力,而行业参与者的增加也将为市场竞争注入鲜活的力量,移动互联网市场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与培养情况

1.人才需求情况

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偏向硬件,一类偏向软件开发。从目前的招聘需求来看,后者的需求更大。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包括手机终端游戏应用软件开发、移动增值业务开发和其他嵌入式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等。移动互联网人才通常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的最大特征和基本要求。第二,复合型人才。移动互联网本身结合了移动通信和传统互联网两个不同行业,并且在很多传统行业上进行多样化的应用,因此移动互联网人才复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第三,学习适应能力强。移动互联网行业变化日新月异,一个新的应用可能很快得到普及,也可能很快走向没落,所以必须具备快速学习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

2.人才培养情况

目前移动互联网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供需失衡状态,缺口比较大。高校的培养机制、专业设置和市场的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脱节。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并没有“移动互联网”专业,目前国内一些学校都是依托相关专业开设移动互联网方向。就通信工程专业而言,国内高校都偏向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方向。

为了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紧跟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进行改革和尝试。

三、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对于传统的通信行业,移动互联网具有自己特有的行业特征,所需求的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移动通信技术,还应该掌握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教学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对最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黑龙江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根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定期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首先由通信工程专业骨干教师讨论培养方案,根据行业的变化确定交流考察的重点。接着由学院组织相关教师,采取向社会问卷调查,走访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与历届毕业生座谈等多种形式,弄清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及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根据通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内容。同时,还需协调学校相关授课部门,讨论培养方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通信工程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1)实行分专业方向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对专业课按不同的方向实行分专业培养并设了专业方向类课程,重点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技术性。模块课程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在专业方向上将通信工程的专业课程分为通信网络和通信软件两个方向。

(2)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理论课程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平台构成,如图1所示。第一层次是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该平台主要由国防与安全教育模块、思想政治教育模块、体育与健康教育模块和通用基础教育模块组成。第二层次是专业基础教育平台,是在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课程的基础上,为专业教育平台课程提供学习基础的课程。第三层次是专业教育平台,分为两个方向,即:通信网络方向和通信软件方向。

(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鉴于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态势,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了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工程实践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计40周,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近44%。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所开设的所有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中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创办于2002年,近几年来,通信工程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采取了引进、培养、访问交流等几个环节,并且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有教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具有硕士学位17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所占比例为100%。

(2)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我校属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师不但理论知识丰富,更需要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尤其是擅于将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来解决工程实践的教师,所以师资队伍的培养应以“双师型”教师为目标。具体采取用了以下几个措施:第一,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由有经验的教授和专家做导师,从青年教师的教学、工程实践及学科方向、科研等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和培养,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青年教师不仅能从导师那里学到教学经验,而且导师的思维方式、人格魅力都会对青年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举办课件制作大赛,提高教师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选派青年教师到省内外高校盯课、学术交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或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目前已有5名教师到深圳NC中兴通讯学院进行课程培训,实现了教学内容与通信技术发展的同步更新,保证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长效性培养。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4]我校在2007年投资200多万元与中兴通信和H3C公司联合建设了通信工程实践基地。[5]整个通信工程实践基地包括程控交换平台、智能网平台、光网络传输平台、宽带接入平台、数据通信平台五大系统,并提供包括中兴通信的NC程控交换、网络通信工程师认证,以及H3C的数据通信工程师认证。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建设的通信工程实践基地有助于学生及早接触业界,了解专业学习方向,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交织使用,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并具备了针对此类系统设备的上岗工作能力,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链接。今年我校与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签订了大学计划项目,共同建立了“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创新实验室,还将建设“Android平台仿真开发实验室”,可以给通信软件方向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环境。

四、总结

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本文从国内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志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电信科学,2009,(10):30-36.

[2]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

2004.

[3]杨.2013年移动互联网回顾与展望[J].电信技术,2014(1):7-9.

移动互联网论文范文12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及发展

无线通讯行业的鼻祖Alston & Maqitalu(奥斯顿?马齐塔卢)曾经说过以PC端为主的网络时代只是一个过渡期,以移动电话为代表的无线通讯技术才是占据未来市场的主流互联网技术。现阶段,随着4G时代的来临,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每年都在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无限魅力。据不完全统计,在手机用户中,3G和4G用户2014年1月至5月间增加6990万户,总数达到4.72亿户,渗透率达到37.5%,进入高速发展期。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其中移动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上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POS机甚至包括车载电脑。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是指手机或者具有多种应用功能的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简单来说,移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相互覆盖。它既具有传统互联网即时性、交互性、延展性等特征,又具备便携性、随时随地收发、浏览信息等优势。现阶段,在一些新兴媒体的帮助下,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迅猛发展,人们都在利用着移动媒体技术进行交流与沟通,随着这些新习惯建立、4G时代的来临,相关行业专家预测,移动互联网将会成为21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势力。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1995诞生了第一代移动通讯设备,当时手机只能进行简单的通话功能,没有数字通讯功能,只能被称为1G。1996年,中国电信首次开放了移动数据流量业务,也就是后来的2G网络。九十年代的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落后,手机通讯行业的服务技术水平低,服务内容也是单一的。1999年WAP制式网络首次以杭州为试验基地开通运营,移动数字通讯行业从此进入WAP时代。2000年,中国移动首推移动梦网的概念。2009年初,国务院批准发放3G牌照,为移动通讯网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颁发三张TD-LTE制式的4G牌照,这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正式步入上网速度更快、业务应用更多、流量价格更低的4G新时代,移动通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移动互联网也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二、移动互联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作为伴随着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90”后是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在大学校园、教室、宿舍随处可见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网上冲浪的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在高校学生中被广泛使用,对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一)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使高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想要知道的信息,这使得高校学生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形式。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只是一味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只是扮演听众角色,根本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年龄层次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日常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因素,致使他们无法像年轻学生一样能在短时间内接受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处于信息时展的劣势地位。如果教师没有及时了解时事新闻,紧跟时代脚步对所教授知识进行融合发挥,就会使学生怀疑教师的能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校思政课堂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学生手机上网成热潮,教师一个人唱着独角戏的现象。

(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项关于“90后”大学生上网状况的研究指出,当前用手机上网的大学生比例相当大,高达84.6%。“90后”大学生每天上网平均时间为3.18小时,23%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5.5小时,43%为3~5小时,24%为1~2小时,只有10%低于1小时。此外,89.5%的“90后”大学生以QQ和短信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其中77%全天24小时保持手机QQ在线,67.5%认为网络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乐趣,61%因为互联网而减少其他课外活动,42.2%认为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36.7%表示课余时间大多在网上度过,只有6.2%认为网络在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这些数据表明,网络尤其是手机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第一,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

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使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一旦离开了手机就会觉得全身不自在,无法专心致志的学习。大学生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会拿出手机,即使是课堂时间也随意地拿出手机,这样的习惯会使得大学生变得随意懒散,漠视规则、纪律的约束,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不愿意动脑、动手去解决,而是一味依靠网络,在网络上下载他们需要的学习资料,这最终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移动互联网世界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体味学习的快乐,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等,但是移动互联网也存在很多低俗信息,这些信息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影响使用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人们。此外,移动互联网的存在使大学生无时无刻感受到发展变化的世界,会使大学生觉得,对于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似乎只有不断进入网页、刷新、查看,才能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这使得大学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跟精力。大学生长时间海量的不断接收新信息,使得他们对现实世界周遭发生的事情反应迟钝。这些情况使得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缺乏科学合理理解,对事物的看法一旦产生错误,很容易形成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

移动互联网的诞生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虚拟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不必忌讳什么,可以随心所欲发表自己的言论,进行情绪的宣泄,释放生活、学习的压力,这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但这也促使越来越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的世界。大学生对网络世界的沉迷,使他们对现实世界越来越冷漠,导致大学生日常缺乏人际交流沟通机会,严重减低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久而久之会使大学生养成封闭的性格。网络虚拟世界的不稳定性和网络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会使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信心不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并且,大学生长期进行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转换,比较严重的情况是个别大学生的精神出现分裂,形成不一样的人格。此外,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控性,不能控制上网时间的长短,长此以往,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移动特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必再限制于特定的地点和时间,使大学生在只要能接受手机讯号地方都可以实现移动学习。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教学,可以使教学成本大大降低,方便快捷。移动互联网虚拟性的特点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面对面的尴尬,大学生可以用别的名字,讲出对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意见,这种方式就避免了大学生因为自身身份的顾忌,而对一些教学方面意见有所保留的情况发生。移动互联网技术开放性等特点也促使学校、家长的沟通更加的便捷。总之,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挑战。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新途径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我们应该积极的顺应这种趋势,顺应时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想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除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改革之外,还必须要探索利用好移动在线教育,为此要不断加强教师自身建设,在网络技术运用及学习上多下功夫,使自身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一)积极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教学改革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把大学生从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局面,就必须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课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在辩论中学习。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紧贴大学生生活实际,就社会热点问题和各种社会现象,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讨论、辨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此外,要想完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还必须要注重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大学生网络习惯入手,使他们养成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的习惯,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在正确时间地点使用手机,使移动互联网真正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开放思想,以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更加注重对不同的思想之间进行有效地互动。这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深入思考,理解其根本内涵。另外,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各种资本主义思想进行关注,研究其跟马列主义的根本不同点,认清其危害,善于利用课堂环境,引导学生更好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门学科,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准则规范自身。

(二)充分利用移动在线学习将思想政治课堂扩大到无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个人学习需求,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必将获得长足发展,而随着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客户端的普及,让在线教育逐渐从PC端跨入到移动端则成为在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线教育顾名思义,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学员与教师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近两年在线教育最火的一个词是MOOC(慕课),MOOC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词的缩写,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012年,哈佛、斯坦福等美国顶尖大学投入数百万美元陆续设立了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与此同时,Udacity、Coursera、edX等多家专门提供MOOC平台的供应商兴起,这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也引起了世界很多国家及地区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因此,2012年被有关学者称作“MOOC元年”。2013年,北大、清华、复旦等中国的一流大学陆续加盟了Coursera、edX课程提供商,2013年又被称作“中国的MOOC元年”。2013年10月,清华大学了中国大陆第一个由高校主导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此外,还有网易云课堂、过来人公开课、好大学在线,2014年5月爱课程与网易联袂打造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这些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定能更好的满足广大国内学习者们的需求。不同于网络公开课和精品课程,MOOC有一套集“选课听课――互动讨论――课后作业――评价考核――结业”于一体的全套完整过程,免费的MOOC课程使更多的学生汲取到了更多更前沿的知识和科研成果,在比较中学习到了不同学校对同一门课程的不同解读。如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中清华大学公开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网易云课堂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公开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北京大学公开课《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好大学在线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公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都可使广大学生在本学校教师教授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吸取其他学校教师讲授的精华。

为加快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丰富课程资源,笔者学校山东管理学院引进了“尔雅通识课”,作为我校全校任选课程,并于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初步实施。尔雅是以MOOC为基础的定向课程体系学习平台,尔雅通识课以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为突破点,与国内外百余所名校合作,涵盖6910名知名教师,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修习学分的形式来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实现了MOOC与高校学分制学习的融合,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的新形式。《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启了我校思想政治课在线学习的先河,《形势与政策》系列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八大以来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与群众路线教育、三中全会精神解读等当今形势政策的动态变化。本课程需要学生在线学习41集视频(20分钟/集),根据要求按时在线完成课后作业和考试,最终得到教务处确认的综合成绩达到60分以上者,可以认定相应学分。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的诞生,有利于克服思政课堂学生人数太多、缺乏互动等缺点,学生随时可以通过论坛、在线即时通讯等工具与教师进行沟通,并获得在线帮助。同时,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学生可根据具体课程安排,参加见面课程答疑或小组讨论等,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及效果。

除了MOOC外,还有微课在线教育形式。所谓微课,是一种以5~10分钟甚至更短时长为单元的微型课程,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课网通过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为所有希望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新体验。为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并于2014年3月启动了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2014年4月至7月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和《时事报告》杂志社举办了山东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微课教学比赛,这些比赛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投身在线教育的热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无论是MOOC,还是微课,均利用网络,将有限的课堂扩大到了无限,为实现“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现阶段,虽然PC是互联网在线学习的最主要工具,但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在线教育也逐渐平移到了手机移动端。例如,过来人公开课为全力布局移动互联网,陆续推出了iPad版、iPhone版、Android版客户端,覆盖全球10亿移动互联网人群。移动端学习方式已经开始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学习方式,特别在学生群体中。《2013-2014中国在线教育趋势报告》数据显示,在学生群体中,使用手机获取知识的比例甚至超过了PC,二者分别为90.5%和71.5%。很多大学生手机用户都下载了大量的教育类APP,如掌上新东方、英语流利说、超级课程表等。诸如此类的教育类APP便携、灵活、互动性强、有很强的趣味性,这些优势使得教育类App更好地实现了“寓教于乐”,深受“90后”大学生的欢迎。由此可见,移动应用开发是在线教育的必然趋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式学习也将大有用武之地。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积极地去接受学习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积极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实现自我学习,优化自己的讲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尤其是提高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能力。此外,加强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发展。

(四)建立校内网等自身移动媒体终端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为了能够更好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以建立属于学校自己的校园网络,积极创建校园网络文化基地。充分利用能够为大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的视频技术、游戏技术等形式,以符合大学生网络浏览习惯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在吸收网络文化的同时,剔除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学校还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公众微信号等,让学生们进行关注,形成一个综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五)加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监控

面对移动互联网良莠不齐的信息,加强对网络站点信息监管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就移动互联网监控的技术来谈,监控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完善、加强对移动互联网信息的监控刻不容缓。为了帮助学生科学利用移动互联网,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在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设置安全提示,通过这些安全提示,警示学生屏蔽不良信息。学校应该对校园微博,还有学校的贴吧等进行技术程序研发,借助高新技术智慧,分析学生日常在学校的动向,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动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