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移动互联网技术

移动互联网技术

时间:2022-11-30 23:14:05

移动互联网技术

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1

关键词:无线 互联网 技术 移动 APP 发展 作用

1 移动互联网APP概述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移动APP在消费级领域发展得风生水起,而APP在企业级应用领域却步伐迟缓。相关数据显示,Interbrand排名全球前100名的品牌中,90%以上拥有自己的App,甚至许多企业拥有不只一个APP。同时多家国内APP开发公司人士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透露,国际性品牌的中国公司也秉承了这个特点。通过权威调查了解到,2013年,从开发个人APP转向企业APP的趋势以及企业的关注度有明显增长。近日,很多公司正式其企业级APP,通过为传统企业打造APP和提供运营服务的方式,帮助传统行业企业快速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基于此,移动APP将全面进入企业级应用市场。很多移动APP研发是传统企业进入移动互联网便捷的途径,企业可以实现信息、地图导航、在线沟通、直拨企业电话等多项功能。以中搜为例,中搜“移动船票”还将为企业提供新浪微博、微信和中搜V商的账号服务,在一个后台操作就能在三个平台显示信息。

2 移动互联新蓝海分析

随着星巴克、沃尔玛等大型实体店相继推出APP工具进军移动互联市场,中小企业也跃跃欲试。但是,目前APP产品主要集中于普通用户市场,而企业APP市场基本是一片蓝海,尤其是在传统的中小企业市场,更是空白市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全国企业总数的98%,所贡献的GDP占全国GDP的60%,提供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量的50%。另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适合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传统企业近百万,预计市场规模达220多亿。而且,一些传统企业在移动互联网的投入已经占到企业营销费用的30%左右。“现在国内寻找外包公司做企业APP的企业有很多,但产品要达到什么目的,怎么配合营销都没有想好,很多环节都会出问题。”业内人士表示。新传媒网总裁王斌坚信,移动应用下一个爆发点是企业级APP。企业在移动端营销,定制化的企业APP具有的综合尚不可替代,对此关注的企业需要探求更成熟的营销模式。易观国际副总裁刘怡则认为:“未来企业APP将像今天的企业门户网站一样普及和必需。”

3 企业移动营销应用

如何把握移动互联网的脉搏,使之为我所用,是企业老板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先知先觉者开始尝试各类方法:微信、微博、二维码手段频出。当企业面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平台,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将用户资源整合到一起,构成企业自己的“移动互联网阵地”?由原阿里巴巴、腾讯、金蝶等多位资深IT专家创办的宇鑫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拿出了自己的方案――微站360。微站360,不仅仅是构建企业的手机网站。它整合企业网络营销推广的要求,将微信、微博、二维码的数据接口一一打通,把来自这些开放平台的流量汇入企业的专有门户,从而大幅提升营销的精准度。加强企业和客户互动的同时,凸显企业品牌与商业价值。除此之外,宇鑫互联还在微站360的基础上,研发了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商城、智慧景区、智慧会展、智慧企服等一系列移动应用。通过微站360,企业可以与数亿微信用户和微博用户联接并互动,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展示企业品牌形象,进行营销推广和互动,进而提升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力。

4 移动互联浏览器的作用

移动互联网最终也会形成PC的局面。随着移动设备在硬件性能上的提升和浏览器效率的提高,基于浏览器开发的应用,其运行效率和展现效果,将很快追上基于操作系统的客户端APP。更重要的是,建立在HTML5基础上的WebAPP模式能弥补客户端APP几乎所有的缺点,有望让移动设备的应用回到浏览器的平台之上。因为基于浏览器的应用,能够实现自动更新,不需用户自己进行升级。由于HTML5的通用性,只要浏览器支持HTML5,就意味着使用HTML5开发的应用,可以在所有的操作系统和机型中“开发一次,到处可用”,形成了巨大的跨平台优势。据悉,UC已经在其新版本的浏览器中推出了Web APP平台。首批有三十款应用,主要为资讯以及娱乐类。事实上,Facebook也在计划搭建自己的Web App体系。据国外媒体报道,Facebook正在秘密开发一项名为“斯巴达”(Project Spartan)的HTML5应用项目,以摆脱苹果APP Store对其在移动领域的束缚。很多专家表示,之所以手机浏览器不如PC那么强势还有一大原因就是内核不开放。优视科技产品总裁何小鹏表示,根据他们的测试发现,大部分厂商如iPhone,Windows Phone浏览器内核的对外开放程度正在减弱,远不如PC中的IE。这导致一般的“壳浏览器”厂商无法像以前一样获得核心的资源。

5 结束语

如果APP开发只能由专业的开发者或者团队才能完成的话,这个成本就非常高,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所以,如果有更好的技术或者工具能够简化APP的开发的话,相信APP的普及速度将会更加迅速。我们相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工具的出现,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互联网。

参考文献:

[1]张为民.产业融合将成为主流――记未来10年的移动互联网[J].程序员,2010年12期.

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2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尤其是一些新型的网络技术的出现,人们越来越重视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应用。关注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研究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现状,并详细的阐述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移动 互联网络技术 现状 发展

目前,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传统的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研究的深入,一些运动子网络,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得到信息,所以,对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进行研究是必然趋势。在新形势下,研究高新移动互联网络技术是现在的主要任务。因此,现阶段研究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现状

1.1 新型移动互联网络需要更为先进的理论与协议的支撑

传统互联网络技术是以数据通信作为最初设计,这种网络理论与协议都能符合互联网发展的需求。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对网络协议适应性、可靠性和变化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互联网络理论与协议已经无法满足新型移动互联网络的需求。因此,新型移动互联网络需要更为先进的理论与协议的支撑。传统的路由协议的基础是以最长前缀匹配为原则,一旦运动主体发生位置变化,IP包就会出现错误投递。在此条件下,传统的路由协议与理论不能胜任移动网络数据传输的要求。

1.2 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

现代新型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其接入方式、链路形式和通信与应用模式等与传统的固定网络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移动互联网的拓扑结构一般更加稳定,并且承载的无线链路也比较多。一旦某一段子网络受到制约,就会形成更加稳定的运动主体。因此,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而不能照搬传统的互联网协议和理论。

1.3 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需要对运动网络动态连接的支持

为了有效地防止传统移动网络在路由效率、地址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不足,现代新型的移动互联网络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需要对运动网络动态连接的支持。尤其是技术和隧道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解决了终端运动问题,但是无法达到整个网络动态的要求。通过移动IP的应用,各运动子网中都设立了主机路由。由于移动IP的拓扑结构更加稳定,并且其只对传统互联网进行拓展,而不会影响现有的协议。但是,移动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网络的动态变化,变革路由协议与理论是大势所趋。

1.4 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的研究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在对互联网络进行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主机集合与互联网之间的分组路由机制与理论、连接运动子网与主机集合到互联网的无线技术和主机集合的有线和无线传输技术等。但是,主机集合与互联网之间的分组路由机制与理论更加具有研究空间,并且有相关的技术支撑。然而,另外两种要素通过现代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因此,移动互联网络协议与理论的研究依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2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路由协议的算法和理论

在对移动互联网中的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进行研究时,需要分析路由协议的网络扩展需求,以实现络路由技术和理论的改进。同时,为了保证动态变化网络在有基础支撑网的环境条件下,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路由协议的算法和理论显得至关重要。对移动网络运动主体进行动态研究,不仅包括对主机的研究,还包括对限定子网络的研究,但是,能够实现对移动网络运动主体进行动态研究的前提是这些主置相对比较稳定。高速变化的拓扑关系会对网络流量分布和路由策略实施带来影响。同时,移动网络的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也会对路由协议的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不仅要对子网络的动态拓扑路由进行管理,还应该对移动网络主机运动进行处理。当然,为了实现对路由协议的有效设计,应该根据移动动态变化网络的特点,对运动模型进行分析。同时,对移动网络运动主体结构进行研究,以得到动态环境下路由协议和理论设计的要求。

2.2 建立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描述理论和方法

由于新型移动互联网具有动态分布、大规模变化和拓扑频率高等特点,因而需要结合运动主体组成形式和运动行为方式对移动网络的系统结构、运动模型和分配策略等进行管理,从而保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建立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对其理论和方法进行描述时,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建立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描述理论和方法一定要保证将网络拓扑动态复杂高速变化的特点体现出来,使得其能够与移动网络运动主体拓扑复杂性相符合。第二,要充分考虑网络动态变化特点,对网络动态变化的路由协议具有较好的启发式。第三,在拓扑描述方式上新的理论应对传统网络前缀有一定的兼容性。同时,新型的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特点。

3 总结

总而言之,在分析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现状的技术上,对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未来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旨在对移动互联网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现有互联网络的理论与协议只能满足固定网络拓扑结构的特点,而无法满足新型移动互联网络技术发展的需求。因而需要提出应研究新的互联网路由理论与协议,以满足现代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因此现阶段研究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及文字组织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张宏科.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未来[J].通信发展论坛,2013(10):5-8.

[2]李强.关于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的探讨[J].互联网,2014(24):75-77.

[3]周卫宁,刘友刚.移动互联网发展技术与安全问题[J].信息科技,2012(2):210-211.

[4]欧祥斌.浅谈会议电视系统及其发展现状[J].民营科技,2009(09).

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 移动互联网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9-0000-00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技术和进步,在3G网络的成熟应用到4G网络的先进发展,移动互联网以多元化的面貌呈现给社会各界人士,在技术不断提升的前提下,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张。故此,相关机构应应用良好的技术手段,让移动互联网的运营风生水起。

1 移动互联网运营中的数字化技术概述

移动互联网运营中的数字化技术是作为计算机技书,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以实现信息数字化。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客观世界中的事物转换成计算机唯一能识别的机器语言,即是使用二进制的算法实现操作过成中的加工和处理的[1]。

2 移动互联网运营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必要性

数字化技术涉及数字方面相关的运算、转化、表达和处理等。数字化技术用数学上的二进制实现,用简单的0和1编码来表达、传输和处理,将信息数字化,一体化。这也被看为在信息史的一次重要改革。数字化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是数字计算机的基础,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数字化技术的实现和发展改善了信息交流存在阻碍的难题,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交流更加,另外,它还将虚拟网络中的信息通过合理的运算方式将其可视化,呈现给使用者。移动互联网运营中应用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改善通信效率、提高海量运营数据的处理能力。

3 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移动互联网运营的主要策略

3.1 利用先进数字通信技术,扩大运营范围

应用移动服务平台技术是一种技术统称,是指移动互联网应用商,以协议的方式把应用提供给移动互联网络的终端,现在移动互联网在服务平台上,主要包括:云计算、HTML5、WIDEGT等[2]。网络移动服务平台技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链接移动互联网络,二是移动终端的计算信息技术,2G、3G、4G、WIFI、NFC和蓝牙技术都属于网络移动服务平台技术,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前提下,3G和WIFI的运营已然相对成熟,4G仍处于发展试运营阶段。在这些通讯技术手段当中,第三代移动网络通讯系统较第二代网络通讯系统而言,在音频和视频的数据传送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在全球的无线漫游,能够提供和处理许多方式的媒体形式,例如进行电子商务会议或者普通的网页浏览和娱乐服务。3G系统在兼容性上比现有的2G有很大的改良。

WIFI即无线网络连接,它的便易性成为大批量移动网络用户通过手机上网的一个重要原因,无线网络连接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的上网,提高便捷性,增强了用户体验,由于该项技术可以满足用户随心随地上网的特点,因此已经成为全球领域的、使用最广的无线局域网技术。这项技术的特点在于信号覆盖范围广、成本较低、信号传播速度良好、操作安装方便等特点,贴近广大用户的正常生活[3]。

3.2 运用数字云技术,提升数据存储与处理能力

数字云计算技术是在2012年得到的快速发展,由于各大出版物移动互联网企业在该项技术上的技术进步和云服务平台的成功构建,这才使云计算技术在出版物互联网运营中的发展趋于成熟,它的优势就在于在数据处理上提高其处理能力,以此降低宽带成本。云计算大多是海量计算,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讲,多使用分布式计算机来完成有关计算。这项技术的核心理念在于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实现大批量计算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使用,向用户提供符合要求的服务。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的衍生产品:云技术、云方案也都可以投入到互联网的运营当中,云计算技术的计算承载和数据存储能力的优越性、科技型和进步性必将能偶加速移动互联网的纵深发展[4]。

此外,云计算是一项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可以通过网络在需要的方式进行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计算方式,它的优势就在于在数据处理上提高其处理能力,以此降低宽带成本。云计算大多是海量计算,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讲,多使用分布式计算机来完成有关计算。而互联网出版物的运营当中正有很多出版内容以及运营数据需要存储和处理,这项技术可以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实现大批量计算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使用,向用户提供符合要求的服务。

3.3 夯实数字营销技术,推广移动互联网运营

要想让移动互联网运营得到快速发展,赢得更大范围的客户群体,就要在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同时夯数字实营销技术。第一,要加强互联网运营渠道管理。渠道管理作为互联网的重点,因为本身移动互联网渠道有限,所以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应用市场、论坛或其他下载网页、移动终端的内置三个方面。在商户合作方面扩展合作伙伴,以此方法让渠道扩大;在用户数据和用户质量方面做到及时了解,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调整渠道策略,让渠道的监控有效进行[5]。第二,要完善活动营销:线上或线下进行大量推广,打响产品的知名度,以达到提升装机量、活跃用户数等相关数据的目的;数据是产品运营工作的基础,要保证产品的正常运营,就要实时对数据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并采取行管措施进行完善。

4 结语

数字化是一项造福于人类发展的技术研究,大到国家发展,小到生活娱乐,都为其带来了便捷。从社会的种种迹象来看,数字化技术下的移动互联网已然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因素,我们期待它的发展,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周洪成.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与运营模式探讨[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1(4):56-57.

[2] 杨驰原,卢剑锋.手机的“超媒体”之路[J].传媒,2010(12):23.

[3] 韩冰.手机媒体发展趋势研究与策略创新[J].中国报业,2010(5):69.

[4] 吴江文.新媒体盈利模式探析[J].当代传播,2010(1):92-95.

[5] 鲁维,胡山.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电信技术,2009(5):51.

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4

关键词:td-lte;移动互联网;高带宽;频谱利用率

当前,3g业务的逐步应用使移动互联网开始渗透和融合到社会、生活和产业的各个环节中,其用户和业务规模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截止2011年1月底,我国3g用户达到了5100万,其中td-scdma用户达到了2263.3万,3g正在由起步发展迈入到快速增长期。

在考虑3g的同时,不得不提到lte这一新技术。未来若干年,lte和3g/2g将长期互补、共存发展。今后五年,3g增强型技术的告诉增长将带动移动互联网增长;lte由试验阶段进入到商用阶段,在应用中逐步成熟、完善并走向规模应用。

1 td-lte简介

lte是英文long term evolution的缩写。lte也被通俗的称为3.9g,它以 ofdm/mimo 技术为核心,在20mhz频谱宽带下能够提供下行326mbit/s与上行86mbit/s的峰值速率,被视作从3g向4g演进的主流技术。

lte 包括 fdd 和 tdd 两种模式,td-lte是tdd版的lte技术。tdd和fdd的区别就在于tdd采用的是不对称频率,是用时间来进行双工的,而fdd则采用一对频率进行双工。作为中国td-scdma 网络的主要运营商,中国移动始终致力于推动td-scdma 后续演进技术——td-lte的发展,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建设了全球第一个td-lte业务演示网络,充分展示了td-lte的良好性能。同时英国的vodafone,日本的ntt docomo,美国的at&t和verizon都决定将lte作为其下一代网络制式,可以看出lte技术在未来市场的前景有多么的乐观。

2 移动互联网

根据2009年摩根士丹利发表的互联网报告,在经过了大型机,微机,个人电脑,桌面互联网四个重大技术周期后,人们正处于半个世纪以来的第五个重大技术周期中,这个周期的焦点就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强调的是可以在移动中随时随地的接入互联网,并且使用其业务。它与无线互联网不同,它强调使用蜂窝移动通信网接入互联网,经常特指手机终端用移动通信网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业务。

伴随着2007年苹果公司iphone的上市和google公司开源终端平台android的推出,标志着全球移动互联网进入了一个用户发展迅猛,业务创新空前活跃的新的时代。从业务特征看,现阶段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业务应用偏好与固定互联网非常相似,他们正在由传统的wap方式向完全体验的web方式转变。,其中尤其以web2.0业务为发展热点。另一方面,为适应和把握web2.0时代互联网应用开发门槛越来越低的大趋势,参与移动互联网发展竞争的各个巨头均开始api开放接口和sdk软件开发工具,并创造了应用软件在线商店模式,吸引和集聚广大的开发者利用其平台开发应用软件并通过在线商店进行,主导服务商与开发者按一定比例进行对软件下载所产生的收入进行分成。目前,苹果、google、中国移动、诺基亚、vodafone、法国电信、微软、palm等均已建立或计划建立类似的在线应用软件商店。

我国移动互联网近年来保持高速发展势头,截止2009年6月,手机网民已达到1.55亿,半年增长近4000万,其规模接近2007年6月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总体水平。我国移动互联网也初步形成了开放发展的态势,形成了一批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企业。

将移动通信的网络能力与互联网的网络与应用能力进行整合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创新出例如web2.0业务等适合移动终端的互联网业务。这也是它区别去固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3 td-lte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

伴随着人们对于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无线上网,移动视频业务,家庭和企业客户类的业务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业务,这些业务的无线网络带宽需要达到1mbps以上,而企业级别的高清视频会议等业务,更是需要8mbps以上的带宽才能满足。从而可以看出对于移动带宽的需求有多么的紧迫。td-lte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td-lte技术的峰值速率是所有现存通信技术中最高的。

其次,由于td-lte技术采用tdd制式,所以它具有在不对称频谱上工作的能力,而且移动互联网业务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上、下行数据量不对称,因此相对于fdd制式,td-lte更适合移动互联网业务。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td-lte可以灵活配置5m、10m、20m等多种带宽,因而充分的利用零碎的闲置频谱,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频谱利用率,降低无线数据的传输成本。

td-lte技术在具有高速数据传输能力的同时,还具有低时延的特点,这使各类实时业务成为可能。例如实时的联网游戏,也可以将移动状态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医疗,应急指挥等场景,从而使信息和服务瞬间可以到达任何一个角落。

并且我们可以利用td-lte的位置特性,来实现更为快速、精确的定位和导航。将该特性与高速数据传输能力相结合,将会产生更多的新型应用。例如运营商通过位置信息和用户数据的整合,可以提供定位服务,还可以实时查看街道是否堵车,精确的搜索到里用户最近的餐厅,商场,加油站等。

4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网络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条件。伴随着td-lte的出现,将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再促进现有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将催生出新的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提供例如游戏娱乐、电子商务、办公应用等各类服务,满足个人,企业,政府等不同客户的需求,对整个社会的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章海峰.引领lte业务新航标[j].无线通信,2009(4).

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5

关键词:TD-LTE;移动互联网;高带宽;频谱利用率

当前,3G业务的逐步应用使移动互联网开始渗透和融合到社会、生活和产业的各个环节中,其用户和业务规模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截止2011年1月底,我国3G用户达到了5100万,其中TD-SCDMA用户达到了2263.3万,3G正在由起步发展迈入到快速增长期。

在考虑3G的同时,不得不提到LTE这一新技术。未来若干年,LTE和3G/2G将长期互补、共存发展。今后五年,3G增强型技术的告诉增长将带动移动互联网增长;LTE由试验阶段进入到商用阶段,在应用中逐步成熟、完善并走向规模应用。

1 TD-LTE简介

LTE是英文Long Term Evolution的缩写。LTE也被通俗的称为3.9G,它以 OFDM/MIMO 技术为核心,在20MHz频谱宽带下能够提供下行326Mbit/s与上行86Mbit/s的峰值速率,被视作从3G向4G演进的主流技术。

LTE 包括 FDD 和 TDD 两种模式,TD-LTE是TDD版的LTE技术。TDD和FDD的区别就在于TDD采用的是不对称频率,是用时间来进行双工的,而FDD则采用一对频率进行双工。作为中国TD-SCDMA 网络的主要运营商,中国移动始终致力于推动TD-SCDMA 后续演进技术——TD-LTE的发展,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建设了全球第一个TD-LTE业务演示网络,充分展示了TD-LTE的良好性能。同时英国的Vodafone,日本的NTT DoCoMo,美国的At&t和Verizon都决定将LTE作为其下一代网络制式,可以看出LTE技术在未来市场的前景有多么的乐观。

2 移动互联网

根据2009年摩根士丹利发表的互联网报告,在经过了大型机,微机,个人电脑,桌面互联网四个重大技术周期后,人们正处于半个世纪以来的第五个重大技术周期中,这个周期的焦点就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强调的是可以在移动中随时随地的接入互联网,并且使用其业务。它与无线互联网不同,它强调使用蜂窝移动通信网接入互联网,经常特指手机终端用移动通信网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业务。

伴随着2007年苹果公司iPhone的上市和Google公司开源终端平台Android的推出,标志着全球移动互联网进入了一个用户发展迅猛,业务创新空前活跃的新的时代。从业务特征看,现阶段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业务应用偏好与固定互联网非常相似,他们正在由传统的WAP方式向完全体验的Web方式转变。,其中尤其以Web2.0业务为发展热点。另一方面,为适应和把握Web2.0时代互联网应用开发门槛越来越低的大趋势,参与移动互联网发展竞争的各个巨头均开始API开放接口和SDK软件开发工具,并创造了应用软件在线商店模式,吸引和集聚广大的开发者利用其平台开发应用软件并通过在线商店进行,主导服务商与开发者按一定比例进行对软件下载所产生的收入进行分成。目前,苹果、Google、中国移动、诺基亚、Vodafone、法国电信、微软、Palm等均已建立或计划建立类似的在线应用软件商店。

我国移动互联网近年来保持高速发展势头,截止2009年6月,手机网民已达到1.55亿,半年增长近4000万,其规模接近2007年6月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总体水平。我国移动互联网也初步形成了开放发展的态势,形成了一批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企业。

将移动通信的网络能力与互联网的网络与应用能力进行整合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创新出例如web2.0业务等适合移动终端的互联网业务。这也是它区别去固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3 TD-LTE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

伴随着人们对于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无线上网,移动视频业务,家庭和企业客户类的业务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业务,这些业务的无线网络带宽需要达到1Mbps以上,而企业级别的高清视频会议等业务,更是需要8Mbps以上的带宽才能满足。从而可以看出对于移动带宽的需求有多么的紧迫。TD-LTE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TD-LTE技术的峰值速率是所有现存通信技术中最高的。

其次,由于TD-LTE技术采用TDD制式,所以它具有在不对称频谱上工作的能力,而且移动互联网业务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上、下行数据量不对称,因此相对于FDD制式,TD-LTE更适合移动互联网业务。同时从表1可以看出,TD-LTE可以灵活配置5M、10M、20M等多种带宽,因而充分的利用零碎的闲置频谱,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频谱利用率,降低无线数据的传输成本。

TD-LTE技术在具有高速数据传输能力的同时,还具有低时延的特点,这使各类实时业务成为可能。例如实时的联网游戏,也可以将移动状态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医疗,应急指挥等场景,从而使信息和服务瞬间可以到达任何一个角落。

并且我们可以利用TD-LTE的位置特性,来实现更为快速、精确的定位和导航。将该特性与高速数据传输能力相结合,将会产生更多的新型应用。例如运营商通过位置信息和用户数据的整合,可以提供定位服务,还可以实时查看街道是否堵车,精确的搜索到里用户最近的餐厅,商场,加油站等。

4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网络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条件。伴随着TD-LTE的出现,将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再促进现有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将催生出新的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提供例如游戏娱乐、电子商务、办公应用等各类服务,满足个人,企业,政府等不同客户的需求,对整个社会的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章海峰.引领LTE业务新航标[J].无线通信,2009(4).

[2] 刘昌华,张巧琳.试论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技术[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04(12).

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 教学模式 研讨式 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a)-0082-02

移动互联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了解移动互联网基本概念,掌握移动互联网网络技术、移动互联网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熟悉移动互联网典型应用案例,掌握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案。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没有成熟教材、核心技术变化、缺少实验环境等问题。大多数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为主,由于教材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完善、教学方式不科学、考核体系不完善、师资水平有限、学生能力良莠不齐等原因,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 移动互联网技术简介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与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

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方式,移动互联网使人们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社交、位置、视频、购物、工作等移动互联网服务。真正实现了“无所不在的网络、无所不能的服务”的思想。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市场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截至2014年4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48亿人,伴随着移动终端价格的下降及WiFi的广泛铺设,移动网民呈现爆发趋势。移动互联网领域由于其巨大的潜在商用价值越来越被业界看重。

2 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问题

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是一个新兴技术,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因此存在定义不明、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变动等问题。目前已有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相关教材数目并不多,而且缺少精品。虽然各书籍侧重点不同,但内容基本包括:移动互联网概述、IP技术、移动互联网热点技术、移动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业务与核心技术等方面。基本都侧重于理论,内容广而杂,不利于学生自学;而且教师无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有限课时内将全部知识点讲解透彻。另外,部分教材内容已被淘汰,也给教学工作的安排和规划造成影响。

2.2 实验问题

该课程实验基本涵盖IP技术、无线网络、移动应用开发等。但此类内容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储备,且对实验室配置要求较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演示实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等,必然花费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操作、解决实验问题的时间就不能保证。另外,随着高校扩招,教学基本都按照大班进行,实验环境不能满足大量学生同时实验,或存在实验室配置更新滞后,无法开展最新实验等问题。实验课时、实验环境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2.3 教学问题

移动互联网技术学习需要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基础知识铺垫。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在高校教育中又普遍采用早已制定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所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可能出现课程衔接不当问题,影响教学效果。

传统高校教学中,采用集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透彻讲解各个章节点。而且侧重于理论的教学方式,加上专业内容枯燥、晦涩难懂,学生不能及时理解,容易造成缺少学习兴趣的局面,增加教学难度。

学生课余时间不属于教学规划时间,学生虽然可自主选择学习,但由于受到学习资料来源限制,自学效果并不是很好。

所以该课程教学容易陷入教师讲不透,学生没兴趣、听不懂、不愿学的恶性循环状态。

3 教学模式研究

3.1 “研讨式”教学模式

移动互联网技术涵盖面广泛,涉及理论知识颇多,而且每个知识点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仅靠教师的有限讲解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为使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自学和实践能力,可采用“研讨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查阅资料,对相关知识点做出基本了解。在课堂教学进行时,打破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而采用教师启发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对内容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基础知识,认同观点,构建知识体系。将学习的决定权转移到学生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保证教学效果。

研讨式教学不仅能用于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和最新前沿知识,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方式进行。以移动网络建构为例,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比较其对资金投入、技术要求、后期应用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而移动互联网技术恰恰就是需要不断创新的精神。

3.2 “移动互联网应用”教学模式

为将该课程“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思想应用于实际,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可引入“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中,网络已经做到全面覆盖,而移动终端也被普遍使用,这些都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教学模式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教师提前将教案讲义、课程重难点指引、参考文献等内容放到移动互联网技术平台上,学生只要利用智能移动终端接入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与同学、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既可以掌握课堂教学内容,预习、复习等资料,又可以通过终端仿真和录制视频的形式,提前查看实验要求,理解实验原理。在终端设备上进行仿真实验,熟悉实验设备、安装顺序和实验步骤。在具体实验环节,可采用分组形式直接进行实验,大大节约实验时间,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熟练程度,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主性。同时解决课时不足和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移动互联网,还可以将慕课、微课等新兴教育模式与内容引入日常教学中,方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前沿技术,解决教材受限问题。鉴于慕课上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课程资源齐全、授课质量高,微课时间短、内容精讲,涵盖了课前知识储备、课堂核心知识讲解、课后重难点检测、互动交流等教学全部过程等优势,引入上述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还可以打破时间、师资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为满足移动互联网技术教学需求,科任教师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快速接受新事物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而教师也可通过上述途径,学习最新专业知识,交流工作经验,分享教学心得,提高自身水平。

4 结语

革新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学生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提高学习效率,对高校、教师、学生都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鉴于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共享能力,也可能出现部分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缺少自主思考的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模式,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减少学校教育与工作需求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薛冬娟.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6(3):61.

[2] 吴大鹏.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7

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典型应用

第一,移动互联网最基本的业务能力就是移动浏览技术。利用移动终端的WAP能力,移动用户可以方便地访问互联网的信息。第二,通过移动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对媒体对象进行的远程下载技术即为移动下载技术。第三,能够有效地展示互联网精确服务基本能力的体现就是获得用户终端的位置信息。通过一组定位技术活动移动台的位置信息,从而实现各种与位置相关的业务即为无线定位业务。第四,在移动互联中,应用频率最高的依然是短信、手机MSN以及手机QQ等时讯类,这些满足了用户即时交流的需求。第五,基于移动网络搜索技术的总称即为移动搜索。

2 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优势

教育培训移动互联网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①随着时代的进步,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走进每家每户,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品。截至2012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约达11.04亿户,其中3G用户数约2.2亿户。超11亿的手机终端用户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教育培训最大的发展基础和条件。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学习软件已经趋于成熟,“教育”类移动应用已经成为继“游戏”类应用的第二大应用,教育类移动应用数量众多,市场规模大。③G通信技术的出现,使无线接入带宽大大增加,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送与下载、视频通话等。与此同时,Wi-Fi作为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Pad、手机)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也正在被迅速应用和普及之中。这也给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带来了方便。④远程教育培训的学员主要为已工作人群,该部分人群生活节奏较快,整段时间已经变得有限,更多的是零碎时间,而教育培训课程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可以使学员更好地利用零碎时间学习课程,同时增加产品粘性。

3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几种教育应用

3.1 即时通信 第一,家校互动系统是通过短信以及互联网等形式,由学校组织搭建的,方便家长与教师之间围绕孩子问题进行实时沟通、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一个平台。 第二,根据需要,通过飞信、QQ等即时工具建立群组,使得教师和家长以及学生之间能够实现及时沟通。第三,通过设立专家咨询服务,通过短信、彩信、互联网形式,教师、家长和学生能够及时咨询专家,答疑解惑。

3.2 通用路线 基于MM、校讯通等渠道,在服务端整合教育行业应用、“微课件”等;如:

“互动电子书”:类似电子杂志,图文+音视频+基于内容的评论;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阅读。

“互动练习册”:把现在的教辅书变成App,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上做题,并自动、半自动判卷,记录个人学习记录。

“口语家教”:把电脑上已经成熟的人机交互训练口语的软件,搬到手机、平板电脑上,实现随身的口语训练(注:不是复读机,而是带有人机对话,语音识别的学习系统。)

类似的应用会很多,移动可以整合、扶持一批这些内容制作商,然后利用自己渠道提供给用户。

3.3 教育行业专业服务路线 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教育专业服务系统,不是简单利用MM、校讯通的销售渠道,而是为教育行业各种应用,提供一个“移动互联网教育生态系统”。与“3.2通用路线”的差异在于,从更高层面看待教育行业的应用。就拿上面提到“互动练习册”举个例子来说明差异。

不再是简单地提供一本本独立的“互动练习册”,而是关注学生所使用所有电子书、练习册之上的统一的学习管理,如:电子笔记本、错题本、学习轨迹等等。

上面所提“通用路线”方案的各种应用,都是在“移动互联网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内容,但本方案侧重这个“容器”的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育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3.4 微博 ①微博增进了学校与家长间的交流、沟通、互动。②通过微博这个学习交流平台,不但可以实现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之间的随时交流,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③微博为锁定各种兴趣群提供了便利。④微博还可以用来管理班级。班主任通过创建微博,可以实现班级通知、班级投票以及添加班级通讯录建立班级信息档案等功能。⑤微博便于学校信息的。如:图书馆则可以新书信息、借阅提示以及图书检阅等服务;就业部门则可以就业信息以及就业指导等信息。

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8

【 关键词 】 移动互联网;身份认证;数字证书

【 中图分类号 】 TP391.1 【 文献标识码 】 A

【 Abstract 】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appli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of mobile Internet was introduced in our country in this paper currently first of all. A practical solution based on off-site authentication technology with biometric recognition and mobile digital certificate authentication technology was proposed, which aimed at the problem of personal online identity for the current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s. And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for existing mobile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technology. At last face recognition system and mobile digital certificate authentication system was detailed designed and analysised. This solution provided some models and the reference for mobile application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 Keywords 】 mobile internet; authentication;digital certificate

1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创新并深入应用,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社交、娱乐和购物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2月3日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网民手机商务应用发展大爆发,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等手机商务应用用户年增长分别为63.5%,73.2%和69.2%。

随着线上与线下渠道的打通及各类移动应用的服务带动,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公共服务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推出了移动应用,如各级政府和委办局逐步推出了微信自助服务,还有如资质申请、行政审批、数据上报等业务也逐步迁移到智能移动终端上,手机网上支付、手机网络购物、手机网上银行和手机网上预订应用网民规模快速增长,带动整体互联网商务类应用增长。此外,手机地图、手机打车等移动应用与本地化服务相结合,成为连接线上线下的重要平台,对手机网民的交通出行、娱乐餐饮带来较大便利。面向社会公众的移动应用正历经跨越式发展,在网络应用中发挥重要的地位,大大增加了手机网民对手机应用的使用黏性,加大了移动互联网对社会生活服务的渗透力度。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繁荣壮大的同时,用户手机信息被窃取、恶意软件病毒传播、信息内容篡改等问题层出不穷,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成为了亟须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的监测,2014年上半年新增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超过36.7万,传播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的网站域名811个,存在移动恶意程序的应用商店大于300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安全比发展更重要,发展需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移动互联网安全直接关系到数亿互联网网民的利益,必须有效切实维护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安全,而身份认证是移动互联网安全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 移动身份认证技术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来临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多的业务需要支持移动互联网应用已经成为共识,移动优先是许多应用的战略选择。同时,移动互联网的身份认证技术和手段也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机遇和挑战之一。目前,移动应用系统中的身份认证主要采取口令认证、电子令牌认证、数字证书认证和生物识别认证等。

2.1 口令认证

目前口令认证方式中包括有静态口令、动态口令和App动态口令等。静态口令是指长期保持不变、可以被用户反复重用的口令,是一种最原始最简单的认证方式,用户口令从被认证对象处传输到认证方时,一定要通过加密信道才能保证安全,如果不采用加密措施,窃听者就可以截获口令,然后重用口令进行假冒。为了克服静态口令长期保持不变、易遭破解的缺点,信息安全业界提出了使用动态口令的解决方案,每当用户登录时,可将用户口令、当前时间等作为某个特殊函数的输入,计算输出一个只能使用一次的临时口令,防止用户口令泄露带来的风险,目前一些银行采用短信验证码作为动态口令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App动态口令是移动互联网新兴的一种认证方式,需要用户手机上安装App动态口令生成软件,当用户需要使用口令时,运行手机口令生成程序产生一个动态口令,为了提高安全性,可以采用静态口令与手机App动态口令相结合的双重认证方式,使用静态口令保护手机用户对软件的访问权,使用动态口令保护对登录系统的访问权,目前一些电商交易平台使用App动态口令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

2.2 电子令牌认证

在动态口令技术中,由于用户无法独立进行复杂计算,可以使用一种称为“电子令牌”的硬件设备来帮助用户计算临时口令。电子令牌认证是一种安全便捷的帐号防盗措施,可以有效保护交易和登录的认证安全,采用电子令牌就无需定期修改密码,从密码认证这一环节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目前,部分银行、网络游戏等应用采用了电子令牌作为可选的身份认证方式。

2.3 数字证书认证

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是世界上主流的身份认证技术,该技术采用PKI密码体系,通过数字签名、数字信封、加密传输等安全技术对网络上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和解密、数字签名和签名验证,确保网上传递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及交易的不可抵赖性,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要求,具有法律效力。传统的数字证书认证是借助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为用户颁发基于USB-Key的数字证书,实现“双因子认证”(USB-Key和用户PIN码)。这种身份认证广泛应用于工商、税务、海关、质监、医疗、银行、金融、证券、保险等网上业务系统,实现发送安全电子邮件、访问安全站点、网上证券交易、网上招标采购、网上办公、网上保险、网上税务、网上签约和网上银行等安全电子事务处理和安全电子交易活动。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USB-Key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移动认证的需求,市场上也出现了蓝牙Key和音频Key等用来代替传统USB-Key应用于智能移动设备上。

2.4 生物识别认证

生物识别技术近来成为移动互联网身份认证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已有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主要有指纹识别、掌纹识别、手形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声音识别和签名识别等。早期生物识别技术只有在军队和保密等机构才使用,原因是采集生物特征需要专业设备,随着技术的进步生物特征采集设备的成本有所下降,人脸识别、指纹识别技术也开始逐渐进入民用领域,如在一些高端手机上,就采用了人脸识别解锁或指纹解锁。但使用生物识别还需要有基础的比对样本,目前除了人脸识别不需要用户到现场采集外,其余的都需要对用户进行样本采集。

3 移动身份认证解决方案

传统个人网上身份认证的基本流程是根据不同的业务应用需要,申请人需要到受理网点现场提供个人身份证明的相关资料,受理网点对所提供的个人身份核实后才能办理相关应用,如个人网上银行开户、个人网上证券开户等对个人网上实名制有严格要求的业务。这种方式要求申请人亲自前往业务窗口办理,显然增加了申请人办理的复杂度。移动互联网时代要解决个人网上身份认证的难题,首先要突破的是非现场对个人网上身份的鉴别。通过以上技术分析,结合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情况,现阶段面向公众的移动应用中的身份认证方式比较适宜采用基于人脸识别的非现场身份认证技术和移动数字证书认证系统来实现,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3.1 人脸识别认证

人脸识别技术是近年来最热的生物识别技术之一,特别是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为人脸识别奠定了基础。人脸识别系统从架构上分为图像信息采集模块、非现场实体鉴别模块、图像信息对比模块和身份服务模块等。

图像信息采集模块:主要实现对非现场用户身份基本信息和用户头像信息的采集,用户通过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通过互联网远程访问人脸识别系统,根据系统提示用户需输入姓名、身份证号码和手机号等个人基本信息,输入完毕后可通过带有前置摄像头的手机或其他智能移动终端对申请人的个人面部信息进行采集。

非现场实体鉴别模块:在图像信息采集系统的基础上开展对用户个人身份真实性的进一步鉴别。为了防止非法用户盗用他人身份信息,通过手持照片、或者播放视频冒充申请人,系统通过在线视频挑战应答判断申请人的存活状态,如根据系统提示申请人通过手机或其他智能移动终端摄像头进行随机挑战应答,服务端随机调用张嘴、头向左转、头向右转、抬头等一系列动作指令让申请人进行响应,实现申请人非现场实体鉴别。

图像信息对比模块:将图像信息采集模块和非现场实体鉴别模块过程中提取的用户照片与公民人口库中的身份证照片进行比对,确保申请人身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身份服务模块:人脸识别系统与第三方应用的集成模块,在本方案中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认证的用户信息自动传递给移动数字证书认证系统,为用户申请个人移动数字证书。

3.2 移动数字证书认证

传统的数字证书认证系统是将数字证书存储在诸如USB-Key等类似的硬件设备上,目前网银最普遍使用的USB-Key认证就是一种通过数字证书进行安全认证的方式,与文件数字证书方式相比,其证书及用户的密钥都采用硬件进行存储,因此能够避免非法的访问。虽然市场上已出现蓝牙Key和音频Key等适应移动认证的应用,但这种设备的成本较高,不利于推广应用。移动数字证书认证通过将数字证书写入智能移动设备的专用存储区,在安全等级上是比较高的移动互联网认证方式,同时具备双向认证机制及不可抵赖性,是一种较为适合高安全互联网应用的认证方式。移动数字证书认证系统从架构上包括移动证书账户管理模块、移动证书签发管理模块、移动证书信息服务模块和移动证书业务受理模块等。

移动证书账户管理模块为个人用户在移动数字证书认证系统自动开设个人账户,包括用户账户的设立、用户信息的变更、账户密码重置、移动数字证书资费的管理等。

移动证书签发管理模块提供移动数字证书签发、更新、挂起、解挂、删除、、证书模板管理等功能。

移动证书信息服务模块提供与个人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确认,包括用户下载移动数字证书App、用户对该程序的反馈意见等。

移动证书业务受理模块提供与第三方应用App之间调用移动数字证书实现数字证书的导入、数据加密、解密、签名和验签等功能。

4 结束语

基于人脸识别的非现场身份认证技术和移动数字证书认证系统的解决方案,是将生物特征认证、数字证书认证、移动身份认证等多种身份认证方式有机融合,创新移动互联网个人身份认证的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对面向社会公众的移动应用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突破。

目前这种解决方案已在个人查询信用报告中得到了初步使用,未来面对大量的移动应用App,社会公众不必一次登录一次认证,通过载有摄像头的智能移动终端利用个人生物特征和移动数字证书技术即可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实现一次认证全网登录,大大简化了移动网络身份认证的流程,降低了公众移动网络身份认证的成本,有助于减少网上欺诈、身份窃取、个人隐私泄漏和信息滥用的情形发生,对构建安全、可信、便捷的移动网络环境提供公共安全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 2014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环境治理报告[Z].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2014.

[3] 徐祺.基于数字证书的云计算安全认证平台的研究[J].计算机安全,2013(7).

[4] 崔久强.非现场个人数字证书申请方法及系统:中国,2014100-92904.1[P].

[5] 孙雪萍,崔久强.非现场身份认证在异地领取养老金中的应用[J].计算机安全,2014(10).

[6] 李国.基于人脸识别的实名认证方法及系统:中国,2013106-99783.2[P].

基金项目:

上海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201403037)。

作者简介:

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9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播;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3-0097-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并且网络技术也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也有了很大的突破,现在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我国好多行业中去,并且得到了很好地应用,尤其是对于信息的传播与分享更是受到各行业的认可,对于我国信息传播最传统也是最广泛地广播电视台来说如果能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其中真可谓是如虎添翼,更能加快信息的传播与分享速度,使广播电视台的所需广播的信息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范围传播到每个收听者的耳边,所以广播电视台的管理者应该打破传统广播电视台的运营模式,为了避免网络对广播的冲击力应该大力支持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广播电视台的应用,解除信息和节目传播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实现不限时不限地点、全天候,多个终端接收信息的创新型运营模式,使广播电视台信息的传播就向微信、微博那样便捷,所以推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广播中的应用。

1 广播现有业务模式的分析

1)网络技术对广播电视台的影响。现在广播电视台还是以其传统的信息播放方式来向众人传递近期的消息,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人们在各种客户端已经在消息的那一刻就了解了最新动态,并且人们通过网络接收分享消息内容还可以进行评论,及时反应人们对该消息的看法,这也是网络技术最吸引人的地方,而且也体现了消息的价值,人们不仅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知道消息,还能了解消息之后对它进行意见的发表,这也是与传统广播大不相同的地方,当到了电视台播放最新消息的时候,人们已经失去了好奇感和新鲜感[ 1 ],久而久之使电视台的收视率逐渐下降,并且面临着网络技术对广播电视台市场的冲击,使传统的广播电视台运营业务范围不断地缩小,收视率越来越低,甚至有些节目因为收视率太低直接被砍掉,这不仅打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使他们对传统的广播运营模式缺乏创新性而失去对工作的热爱,使好多电台广播工作者转行,并且网络技术对广播电视台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为了减小这种影响需要积极地引进新的技术,增加广播电视台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网络技术对广播电视台报纸业的冲击。现在人们为了消磨时间都是利用手机、平板等各种电子设备来看新闻,报纸逐渐淡出了人们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小,现在看报纸的大多数是一些老年人,对于网络技术运用不够熟悉,报纸的发展受到了冲击。但是,广播电视台依然没有放弃报纸这项业务。

3)传统广播业务模式对广播电视台发展的影响。传统广播对于一个节目或消息的传播都有规定的时间点,所以很多时候当消息播出时收听率并不是很高,因为好多人通过手机上的各种应用软件已经知道了,无需等到特定的时间点去收听消息。对于节目的播放电视台的流程也是很繁琐的,在节目正式播放前要经过一系列的制作剪辑过程[2],它主要是通过前期的大量宣传来向观众推荐这档要开播的节目,但是终于等到开播了,却没想到这个节目只在特定的时间点和特定的电视台进行播放,这就给好多感兴趣的观众设了限制,如果没有预想的那么多观众,也就失去了播放这个节目的意义,但是传统的广播业务模式就是这样,因为它主要是通过播放节目的过程中播放广告来进行营利,根本没有考虑到播放这个节目的价值,但是人们都是不愿意看广告的,所以时间久了广播电视台也就失去了他忠实的观众,使其广播业务不断地下降,也影响了广播电视台的长远发展。

2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广播中应用的优点

1)加强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好处。在广播电视台中大力引进移动互联网技术,不仅可以使电台广播向网络时代靠拢,为广播电视台增加核心竞争力,扩展广播电视台的业务领域,还可以使广播电视台的收视率上升,为广播电视台长远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例如,打通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社交媒体中的联络,因为传统的广播电视台只是单向的进行节目和信息的和播放,不能在将信息和节目分享给观众时与她们进行互动,使节目和信息的传播和播放失去了互动感[3],但是如果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媒体社交平台的应用,完全可以实现在节目播出和消息的过程中进行互动,这样不仅给观众一定的发言权,也为广播电视台的运营模式增添了活力。

2)加强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打破传统广播运营模式。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引进,在广播电视台播放平台建立手机应用客户端,观众可以通过手机下载它的客户端,不要拘泥广播电视台播放的方式和时间,有了网上客户端,想看的观众完全可以通过客户端进行关注然后选择自己合适的时间进行观看,改变传统广播电视台限时限地的播放模式,提高观众对该广播电视台的关注度,摒弃以广告播放为主的营利模式,努力做高质量的节目,将最新的信息及时的传播到听众的耳中,并且观众通^客户端看完之后还可以进行点评,这样广播电视台可以根据观众反馈的建议来完善移动互联网在广播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使广播电视台跟上时展的脚步。

3)针对微博、微信网上信息。当广播电视台新消息时,完全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通与微博、微信的连接,将消息到上面,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手机等各种移动设备随时随地的关注最新消息的动态,不用为了某个消息特地等到一定播放时间打开电视机观看了,既省时又省力,还能及时的获得消息,还可以评论消息,与关注者一同畅谈消息内容,开通广播电视台的微信和微博进行消息和消息评论内容的反馈不仅可以为广播电视台下次搜集素材发挥指导性的作用,还可以为广播电视台省去大量印制的成本,省下成本完全可以引进新的计算机技术,如果将计算机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融合到一起,然后应用到广播中,相信广播电视台在媒体市场的竞争力一定会直线上升。

3 结论

通过对传统广播模式的分析和在广播中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优点阐述中清楚知道在这个高科技的时代只保持传统的运营模式对于广播电视台的发展是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若想使广播电视台在信息媒体的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就必须在传统的广播模式中引进新技术,这不仅是对传统广播模式的创新,也是对传统广播业务的扩展,为其在众多网络媒体及各大信息分享的客户端争得一席之地,使我国广播电视台能够在新技术的支持下继续向前发展,为最新消息的传播开拓更广泛的传播路径,增强广播电视台与观众的互动,同时也使广播电视台更好的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小宁.浅析网络技术在我国广播电视中的作用[J].电子信息技术,2011(5):45-47.

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10

1.1移动学习的概念

移动学习的定义可参照英国诺丁汉大学沙尔普斯[1](MikeSharples)教授的提法,即“移动学习是通过手持式移动设备实现的跨越不同情境和地点的学习行为方式,包括那些通过使用个人移动设备在不同地点发生的结合课堂学习和扩展学习的全过程。”这一定义强调了移动学习的实现媒介和学习过程发生的时空多元化等特点。从内容与形式看,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它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丰富的交互性,对有效性学习的强力支持和基于绩效的评价。这种理解更为强调实现的手段和技术[2]。

1.2无线互联网发展现状

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世界正从传统互联网时代迅速发展到无线互联网时代。新一代的无线网络,因无需物理连线及访问便捷,建立起人们对互联网的全新感受。目前常见的无线网络技术有:GPRS、3G、WiFi、WiMax、ZigBee、BlueTooth和超宽带网(Ultra-WideBand)等[3]。它们被广泛布设在大中城市的机场、办公楼、体育馆、咖啡厅、家庭等场所。这些无线互联网技术以其接入方便和可移动性等优点,让用户摆脱固定网线的束缚,充分享受了上网的自由与便捷,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和应用。此外,近年来数码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使得最初价格高昂的移动终端设备变得日益大众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移动智能终端在一些发达城市的大中小学生中也得以普及,他们常常利用这些设备进行资料共享、问题交流、信息查询等操作。在这一背景下,由无线互联网技术支持的移动学习应用得以蓬勃的发展。具体来讲,无线互联网移动学习特指在无线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支持下,通过无线终端设备来访问学习资源,灵活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过程(如图1所示)。早期的移动学习主要以较大的笔记本电脑为媒介,使用场所相对固定。现在移动学习已广泛扩展到PDA、平板电脑、上网本、智能手机等任何可以无线访问互联网的手持设备。在这一学习方式的支持下,学习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活动,这种便利大大促进了人们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发展。

1.3高职教育的特点

现代高职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即培养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理论了解的基础上,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千变万化,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毕竟有限,教育机构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就业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这就更多地需要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多数学生在踏入职场后往往因工作繁忙而无法开展集中性的正规学习,而移动学习“短”、“小”、“精”、“活”的学习特点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4]。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倡导和推广移动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2无线互联移动学习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2.1设计合理的移动学习任务

莎尔普斯教授认为,移动技术可以支持多种形式的学习。第一类是个性化学习(PersonalizedLearning),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所处的环境,选择对自身有意义的和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学习者具有学习需求,就可以传递学习内容。第二类是对话性学习(ConversationalLearning),学习者通过与他人交流或对话进行学习,通过讨论分享思想,如带有在线聊天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就能支持移动对话性学习。第三类是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Learning),特别适合支持小组学习,比较典型的是问题解决,首先是个人尝试解决问题并获得答案,然后与小组讨论差异,小组得出解决方案,再将其呈现给全班,因此,学习者将经历从个人学习到小组学习再到全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重新思考和改变对问题的认识与解决方案。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教师应设计出合理的移动学习任务,并通过不同的移动终端设备来完成。图1移动学习应用模式

2.2结合其它教学方法

高职教学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掌握职业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移动学习的内容应注意结合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的目标进行确定。通常可在课堂教学中介绍基础理论、主要概念和关键技术,将一些辅的教学媒体纳入移动学习中,以便学生在课后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适应高职教学需要并能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教学模式。例如,在《国际商务模拟》这门课程中,可参照实际商务案例让学生分组完成某个项目。学生在执行项目过程中必须掌握相关技能并协作完成一系列任务,如搜索企业背景信息、了解行业发展现状、熟悉商务礼仪、制定商业文件、召开商务会议等。完成这些任务通常需要使用搜索引擎、观看在线视频、制作电子文档、组织在线讨论等,而这些都可以通过移动学习来实现。考虑到移动学习通常发生在室外比较嘈杂的公共空间或交通工具上,学习者注意力无法持久,手持设备也通常具有屏幕较小、计算能力较弱的局限性,所以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应更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每次提供的信息量不能太大。通常可将大的项目拆分成多个小任务来实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2.3配合充分的教师引导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自信、易产生挫折感、自律性较差、学习主观能动性差等弱点。然而,这些学生又同时具有互联网应用能力较强、易接受新生事物、迫切追求职业成功感等优势。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松散型的非正式学习形式,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并由教师积极引导,才能发挥出好的教学效果。就如何有效开展移动学习的角度而言,可以借鉴科勒提出的“ARCS动机设计模型[5],即从“Attention-注意力”、“Relevance-相关性”、“Confidence-自信心”、“Satisfaction-满意度”这4个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移动学习:(1)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对移动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前述的项目教学法,由于其仿真性和参与性强比起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此外,移动学习的素材选用也宜由简到难,材料内容要生动具体。例如在学习商务礼仪部分时,相关的视频和音频资料是很好素材形式。(2)移动学习的内容应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互为补充,保持一定的体系和连贯性,让学生能通过课外移动学习,直接促进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3)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研究表明,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会主动和其它学习者沟通并以好的表现获取认同感,从而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对于比较内向的学生还能因移动学习方式的独立性而积极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及时通过肯定和鼓励帮助学习者建立自信心。(4)教师应注意加强移动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交互,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为课程考核选择公平的学习表现评估方式等。

2.4融入新技术新方法

移动学习是伴随信息技术发展产生并还在不断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因此,应注意结合高职教学需求,充分关注新技术带来的应用方式。例如现在的移动智能设备多带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简称GPS)模块,能随时获知设备所在的位置。基于此技术实现的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Service,LBS)就是无线互联网的一个新型应用。该技术应用在移动学习上,可通过分析学习者所处的位置和状态,智能化地为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例如,当监测到用户所处的位置是在校园的图书馆时,系统可为学习者提供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任务;如果发现用户所处位置不断变化,即处于乘公交或地铁的状态中,考虑到这些情况下学生精力无法长久集中,可提供一些简单的学习材料如音频、视频等。Voxy即是采用LBS技术由一家西班牙软件公司开发的著名移动学习软件。该软件能够根据用户所处位置给学习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其应用目标是让学习者实现“在情境中学习知识”。通过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Voxy提供的某地商业机构地图及相关业务信息的用户界面,当学生到达某个银行附近时,系统能马上提供相关信息,告知学生该银行能提供哪些商业服务及应如何办理,同时辅以相关音频视频资料指导学生如何开立账户、办理贷款、偿付支票等。这种实地发生的情境式学习使学生获得了非常直观的体验式学习,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另一个新技术应用实例是最近在智能手机上出现的非常热门的一种“听读”软件。这类软件能将网页或电子书上的文字自动转化为语音,即将移动设备上的字“读”出来给学习者,非常适合移动学习的需要,可用于学生语言类和专业知识类等内容的学习。此外,MSN、飞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和博客、论坛等在线交流工具使移动学习的参与者突破了时空限制,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以及同组学生多样化的协作方式,也是提高移动学习效率很好的工具。

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11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速公路;智能交通;信息平台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速公路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快速建设,全国高速公路主干网已基本建成。当前,随着经济发展,依靠传统的高速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公众及时性、准确性、多样性的需求,对高速公路交通信息服务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移动互联网+激发了技术的不断创新,为高速公路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现方式。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变革,带动出行方式的变革,移动互联网技术因其信息技术优势大,数据通讯传输速度快,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合理应用提高了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发展,提高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于交通信息服务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携性、及时性、定向性、准确性、交互性等特征,因此移动互联网和交通信息传递服务的有效结合对于高速公路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准确性影响较大。首先,需要改变信息供求双方的角色定位,在传统交通信息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者信息供应者的角色,而公众则是需求者。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交通信息的供应主体逐渐增加,不仅有政府部门,也有智能交通参与企业,而公众则成为了交通信息的接受者和信息来源。其次,拓展交通信息的服务方式以及手段。传统交通信息均是通过电视、各大门户网站、交通广播以及路边的情报板等提供信息,服务受到较大限制,服务效率和质量不高。移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拓宽了公众的信息渠道,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有所保证。其次,移动互联网技术促进了交通信息服务的个性化以及定制化发展。传统交通信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了无差异的均质服务,而移动互联网则可以依据用户的不同进行信息准确推送,可双向交互信息,交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和差异化特征日益明显,满足了人们对于交通服务的个性化以及定制化的要求。

3高速公路智能交通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3.1系统框架

高速公路智能交通服务系统主要是由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交通信息处理系统以及交通信息系统共同组成,如图1所示。①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是由静态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以及动态信息采集系统组成。静态交通信息是通过各业务部门的数据库以及静态信息录入系统中获得,而动态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主要包括固定型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以及移动型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智能终端中的定位系统对位置信息进行确认,并通过爬虫程序采集用户信息。②交通信息处理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对交通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的交通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交通信息处理主要有数据库、静态交通信息、动态交通数据处理系统共同组成,可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与分析。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了基础信息数据库、业务数据可以及GIS地理信息数据库等。其中,基础信息数据中的信息为高速公路交通网络、收费站、服务站等信息,GIS地理信息数据库主要为空间地理信息,基础信息数据库主要为空间地理数据外的路网信息、路线信息等。采集信息数据库主要为车检器信息、气象信息、视频信息等,业务数据库为周边景点信息、客运信息。

3.2逻辑结构

高速公路公众信息服务系统中主要分为用户接入层、应用层、应用支持层以及数据层,如图2所示。①用户接入层。用户接入层是连接系统与用户,为用户和系统交互提供了路径,可将用户的相关信息输入系统中,而系统也可将信息反馈给用户;②应用层。应用层可实现系统功能,获取用户录入的信息,依据输入信息的类型应对功能的不同进行反馈,应用层可以对应用支持层发挥的数据处理与管理要求进行反馈;③应用支持层。应用支持层可以对数据的管理、分析等进行一系列操作,并且对应用层的相关数据进行响应,依据数据信息类型的不同对数据进行合理应用;④数据层。数据层是高速公路智能交通服务系统的基础,主要作用是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就应用支持层发挥的请求进行响应,并提供相关的服务,对信息进行初步处理。

3.3核心技术

①信息服务技术。信息服务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查询、信息推送以及信息交换。其中,信息查询可以进行跨平台和跨异构数据库检索,可对大量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查询,对交通系统信息进行全面扫描,使得检索功能更加完善,也可以对相关信息按照主次关系等进行排序与筛选。但是为保证信息安全,需要对用户权限进行合理设置,保证信息控制工作的独立运行。信息推送也可以独立于应用终端,可与Android等手机终端、微信终端、微博终端等相连接进行信息推送,建立可靠稳定的信息传输机制,保证信息快速快递。信息交换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网络环境中,通过数据库表等可以进行数据的抽选、整合。②工作流技术。采用Petri网调度基础建立流程控制模型,可以满足分布式、异构环境要求建立工作流管理系统,为图形化流程的编制提供工具,满足各业务的开展要求。③LBS服务。LBS服务主要是由移动通信网络以及卫星定位系统相融合,为增值业务类型,定位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地理信息,为用户或者是通信系统提供有关空间位置的服务业务信息。

4高速公路智能交通服务的实现

4.1微信应用

微信应用提供的服务类型多种多样,可进行交通信息,依据用户的具置采集当地的交通信息和天气信息,并将其推送给用户。信息查询,只需要输入用户个人信息或者是车辆信息,就可以对车辆违规事项、是否发生过故障等进行查询,并且可以提供当地的交通部门联系方式。自助服务,用户可打电话进行服务预约,并且通过快速事故处理通道对交通事故的现场照片等进行完善,处理后可离开事故现场,交警部门和保险公司依据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进行赔偿处理即可。

4.2APP应用

和微信相较而言,APP提供的服务更加多样,使用安全性更高。用户第一次登陆时需要完善用户个人信息,如用户名、密码、姓名、手机、邮箱以及身份证号等,APP的应用需要与个人账号、密码绑定,当好用户忘记登陆密码,则可以通过手机或者是个人邮箱找回。若用户连续多次输错密码,则可以登录主页面进行解绑。登录后,用户可以相关信息,也可对信息进行校核。查核属实后可将其发送到APP应用平台,供其他用户阅览。若有虚假信息,则可以向用户发出警告信息,并对其进行严肃处理。另外,APP可直接导航,为车辆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利条件。

4.3微博应用

微信、APP和微博可互通,用户在信息时,登陆微博在微博上信息均可。同时也可设置专门的信息平台,点击一个或者是多个选项即可,用户的信息可在信息平台上直接显示,但是用户无需一一登陆。

4.4网页应用

①统一数据管理后台。对系统后台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主要作用如下:对信息接入、汇总、编辑、审核、等进行统一;用户认证与管理、APP数据证书访问控制;对用户当前的位置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并提供LBS服务;系统管理,日志管理、接口及访问控制、数据交换,以及必要的业务数据查询、统计和导出功能。②身份认证。身份认证为APP的应用提供了支持,对密码设置、用户名功能的找回等进行重新设定;APP密码连续输入错误,密码即可被锁定。通过身份认证,用户可以对密码进行重置,通过微信发送验证码,验证码5min内有效。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信息网络日益完善,信息更加全面,高速公路智能交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为用户提供了更方便、更及时、更准确的信息。为此,需要加强信息平台的研究工作,并大力推广,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交通服务。

参考文献

[1]于立群.智能交通技术在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36(2):176.

[2]王燕,李永利.物联网下车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6,18(16):84.

移动互联网技术范文12

网络技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技进展之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集中体现,丰富的信息资源使人留恋,但人们对只能坐在办公室或家里通过固定网络上网是不满足的,对能够在移动之中随时随地上网、收发E-mail、查阅信息充满着幻想和希望。如何选择新的技术,使现有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得以充分利用和升级换代,就成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1 GPRS技术

从第2代移动通信向第3代移动通信过渡有许多技术可供选择,而GPRS(通用分组无线电业务)则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种。GPRS是利用分封交换的概念所发展出的一套无线传输方式。因此,GPRS技术可以令手机上网省时、省力、省花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对信息的要求,让用户在手机上也能够尽情地享受上网冲浪。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社会,移动通信的迅猛增长和瓦联网的普及是信息领域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将两者结合到一起是人们的梦想,有着广阔动人的市场前景。而GSM等为主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和以Internet为主的分组数据通信是目前信息领域增长最为迅猛的两大产业,正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而GPRS可以看做移动通信和分组数据通信融合的第1步。原来GSM的拨号方式是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GPRS是分组交换技术,由于使用了分组技术,用户上网可以免受断线的困扰。此外,GPRS中较为优越的是下载资料和通话可以同时进行。从技术上来说,声音的传送(即通话)继续使用GSM,而数据的传送便可使用GPRS,这样就把移动电话的应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且发展GPRS技术也十分经济,因为在原GSM网络基础_卜增加一系列功能实体来完成分组数据功能,新增功能实体组成GSM-GPRS网络,作为独立的网络实体对GSM数据进行旁路,完成GPRS业务,原GSM网络则完成话音功能,尽量减少对GSM网络的改动。相对于GSM的9.6 kbit/s的访问速度而言,GPRS拥有171.2.kbit/s的访问速度;在连接建立时间方面,GSM需要10 s~30 s,而GPRS只需要极短的时间就可以访问到相关请求;就费用而言,GSM是按连接时间计费的,而GPRS只需要按数据流量计费;GPRS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远远高于GSM,可以说CPRS是GSM网络演进的必由之路。

GPRS主要的应用领域可以是:E-mail、WWW浏览、WAP业务、电子商务、信息查询、远程监控等。

2基于GPRS技术实现移动互联网

GPRS分为MS(移动台)、BSS(基站子系统),包括BTS(基站收发信台)和BSC(基站控制器)、CSS(电路交换子系统)和PSS(分组交换子系统),包括SGSN(业务GPRS支持节点)和GGsN(网关GPRS支持节点)、MSC(移动交换中心)4部分。其中:MS可以看做是MT(移动终端)和TE(终端设备)功能的集成实体,物理上可以是一个实体,也可以是两个实体(TE+MT);SGSN是GPRS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MS的接人控制、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记录MS当前的位置等功能。通过SGSN建立MS的PDP(分组数据协议)上下文,为MS提供接入外部Internet的通道;GGSN主要是起网关作用,负责提供GPRS PLMN(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与外部分组数据网的接口,可与多种不同的数据网连接,并提供必要的网问安全机制(如防火墙);BG(边界网关)用于PLMN间GPRS骨干网的互连,它应具有基本的安全功能,此外,还可以根据运营商之间的漫游协定增加相关功能;DNS(域名服务器)在GPRS网络中存在两种域名服务器,一种是GGSN与外部网之间的DNS,主要功能是对外部网的域名进行解析,其作用完全等同于固定Internet网络上的普通DNS,另一种是GPRS骨干网上的DNS,其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在PDP上下文激活过程中根据确定的APN(接入点名称)解析出GGSN的IP地址,二是在SGSN间的路由区更新过程中,根据旧的路由区号码,解析出旧的SGSN的IP地址。该功能实体并非GPRS所专有的设备实体。

3 GPRS业务特点及应用

GPRS包含丰富的数据业务,包括PTP点对点数据业务、PTM-M点对多点广播数据业务、PTM-G点对多点群呼数据业务、IP-M广播业务等。这些业务已具有了一定的调度功能,再加上GSM-phase 2+(GSM第1阶段提供的9.6 kbit/s以下数据业务及Phase2+阶段提出的HSCSD都属于电路型数据业务。Phase 2+阶段提出的GPRS,则属于分组型数据业务)中定义的话音广播及话音组呼业务,GPRS已能完成一些调度功能。GPRS提供应用业务的特点如下:

a)适用不连续的非周期性(突发)的数据传送,突发出现的时间间隔远大于突发数据的平均传输时延。

b)适用小于500字节小数据量事务处理业务,允许每分钟出现几次,可以频繁传送。

c)适用几千字节大数据量事务处理业务,允许每小时出现几次,可以频繁传送。

上述GPRS应用业务特点表明:GPRS非常适合突发数据应用业务,能高效利用信道资源,但对大数据量应用业务GPRS网络要加以限制。主要原因是:

a)数据业务量较小。GPRS网络依附于原有的GSM网络之上。但在目前,GSM网络还主要提供电话业务,电话用户密度高、业务量大,而GPRS数据用户密度低。在一个小区内不可能有更多的信道用于GPRS业务。

b)无线信道的数据速率较低。

c)当采用静态分配业务信道方式时,初期一个小区一般考虑分配一个频道(载波)即8个信道(时隙)用于分组数据业务。例如某家公司的第1代GPRSBSS多时隙工作能力为:上下行各5个时隙(PDCH)用于全双工MS。一个小区仅能提供上下行最高数据速率小于67 kbit/s(CS-2编码)。当下行4个时隙(PDCH)和上行2个时隙(PDCH)用于半双工MS工作,一个小区仅提供下行最高数据速率小于53.6 kbit/s(CS-2编码)和上行最高数据速率小于26.8 kbit/s(CS-2编码)。多时隙信道一般用于Web浏览业务(数据库查询)和FTP(文件传送协议)文件传送业务等。由于多时隙信道数量有限,因此GPRS网络要对大数据量应用业务加以限制,允许每小时出现几次。 d)当GPRS业务和GSM业务共享信道,采用动态分配信道方式时,电话有较高的优先级。可利用任何一个信道的两次通话间隙传送GPRS分组数据业务,如果某个信道用于GPRS业务,一个分组数据信道(PDCH)可以实现多个GPRS MS用户共享(即多个逻辑信道可以复用到一个物理信道),因此,GPRS特别适用突发数据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信道利用率。

4网络发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