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

时间:2022-06-04 09:41:09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 施工企业 计划统计 作用 建议

计划统计工作作为重要的管理措施是现代施工企业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统计工作能够实时的掌握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动态过程,为建筑施工项目的决策层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在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统计管理当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计划统计,能够将建筑施工的进度和动态变化过程实施掌握,将业务模块各种分散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汇总,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保证建筑施工企业项目进度管理目标的实现,提高项目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管理决策效率,有助于缩短项目工期,节约项目建设成本,提高项目整体经济效益。

一、计划统计工作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计划统计工作保证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证书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准入证,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生产水平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达到资质等级规定的调整,才能够有资质参与建筑施工项目的投标工作。而且《建筑也企业资质证书》进行年检工作必须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建筑企业报表制度》要求的格式来表式填写,填报资料也要严格按照建筑企业的统计部门填报的数据为为准。另外,每年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业绩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基本信息等都需要严格按照统计资料进行登记汇总并填报,建筑企业为了保证资质的就位和企业年检审核需求,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必须对建筑企业的资质就位和相关的统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保证企业符合相应的资质条件,达到年检审核要求,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计划统计工作为建筑施工项目现场管理提供服务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普遍采用的管理方法是责任成本管理,这是以成本控制为核心,将建筑施工的质量、安全、工期等纳入考核的一种管理方法。企业责任成本管理的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在企业责任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其难点是对于每一个成本控制指标的确立过程,成本控制指标定的太松,不利于促进项目施工成本的节约,无法实现责任成本管理的目标,指标定的太紧,造成项目成本管理目标难以实现,会严重的措施员工的积极性,因此,成本指标的确立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计算才能够得以实现。而建筑施工企业采用现场计划统计的方法,能够促进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指标的确立。计划统计工作依据其深入的调查、统计和分析,来确定建筑企业项目施工的各个环节的人、财、物的消耗,从而建立科学的内部定额体系,保证企业成本控制指标的有效确立。企业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通过企业的计划统计人员协调企业的施工生产、财务、采购以及仓库等部门共同努力,能够充分的发挥计划统计在建筑项目现场管理中的作用,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计划统计工作为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加强企业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提升自身的计划统计能力,培养超前意识,针对错综复杂的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发展决策,促进企业的市场份额的提升和中标率的提高,保证建筑施工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提升。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投标工作中,分类施工组织、报价和商务等三个部分完成。建筑施工企业的投标商务部门需要大量的计划统计部门提高的资料,例如企业的基本情况信息诸如企业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构成、企业的完成产值以及企业的利润总额等数据;另外,在《企业近五年类似工程一览表》当中,建筑工程的名称、主要的施工内容、施工特点、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等内容,都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统计部门在平时进行详细的整理和汇总并提供给企业的投标部门。

另外,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对企业的报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工程招投标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施工企业能够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企业大多数的工程招标采用的是最低报价法和复合标底法等报价方式进行评标。中标可能性最大的一般是最低合理报价的单位。因此,这种措施给建筑施工企业的报价带来一定的困难。企业为了既能够中标,又可以保证企业能够充分的盈利,不会造成亏损或者落标,必须提高报价决策的准确性。因此,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日常的建筑企业的统计积累,编制科学的内部定额体系,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中标率,并且可以减少项目工程的亏损风险,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建筑施工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计划统计工作重要程度的认识

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项目施工的过程中,缺乏对计划统计工作的正确认识,其重视程度也不够。建筑企业的领导人物计划工作只是下达一个生产经营的计划,认为统计工作只是数据上的简单处理和汇总,缺乏对计划统计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和预见性的认识。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重视经营管理和项目施工,忽视了对建筑企业计划统计在作业和职能的认识,造成建设施工企业计划统计工作的地位得不到提升。

2、企业计划统计的队伍建设不够

建筑施工企业在计划统计方面缺乏人员组织配置。企业计划统计岗位的编制和人员配备不足,计划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缺乏对企业计划统计人员的知识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企业的计划统计人员缺乏学习培训的机会。专业业务水平的不熟练制约了计划统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影响计划统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和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信息质量。

3、计划统计工作方法落后、分析能力不强

建筑施工企业在实施计划统计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计划统计工作方法,对计划统计数据的分析能力不强,存在计划编制简单和深度不够的问题,制约了计划统计工作的效果发挥。在实施计划统计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计划执行过程的有效跟踪和分析调整,对统计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说明,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的分析,造成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计划统计工作的目标难以实现,没有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动态,系统的分析、评价、预测、监督和反馈,造成计划统计工作的管理目标难以有效实现。

4、缺乏对计划统计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计划统计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渠道,造成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决策和项目施工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充分有效的利于计划统计信息数据,在进行招投标,实施成本计划编制、和下达施工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无法充分的利用计划统计结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三、提升建筑施工企业计划统计工作水平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企业计划统计规章制度

强化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必须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统计的规章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统计质量关键性措施就是健全计划统计工作的领导责任制。通过健全领导责任制有助于提高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保证计划统计规章制度在企业内部顺利的制定和实施,促进计划统计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通过加强计划统计工作的制度建设和规章确定,能够提高计划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提高计划统计只能够数据整理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计划统计工作能够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2、提高计划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计划统计工作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计划统计工作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对计划统计工作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作为计划统计人员应该具有团队意识、积极性、责任心和扎实的专业素质。具备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重视加强计划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估计计划工作人员参与企业的管理和支持决策,培养出计划统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工作积极性,打造业务精湛的企业计划统计队伍。

3、转变建筑施工企业决策者的计划统计工作观念

计划统计工作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决策的做出通过科学的依据支撑。因此,企业的决策者应该转变计划统计的观念,充分的运用计划统计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重视严密的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对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强化企业的计划和统计管理工作,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计划统计工作的实施,把握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信息和数据,改变传统的信息收集和统计的模式,促进计划统计在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活动中作用的科学发挥。

4、提高计划统计数据的综合分析研究

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复杂,因此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的分析与研究,能够提高计划统计管理分析工作的价值,保证统计结果的有效利用。统计人员在对企业经营管理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之后,以后加强事后的分析和综合整理研究,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对建筑施工企业各个部门的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分析,及时的将统计数据反馈给决策层和各个部门,充分的掌握和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为改善提供对策建议。

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应该提高对计划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计划统计工作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促进计划统计的信息数据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在企业计划统计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企业应该重视改善和加强计划统计工作,为企业建立高效的、科学的、通畅的统计信息渠道,利用科学的计划统计分析手段与方法,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中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服务,促进建筑施工企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焱:统计决策在建筑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J].数据,2007(12).

[2] 张秀珍:建筑施工企业统计工作的突出问题与对策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 计划统计工作 实效性

一、前言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而言,计划统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对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基于这一分析,我们不但要对计划统计工作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还要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重点做好计划统计工作,关键是要提升计划统计工作的实效性,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实效性就是指事物经过某种活动过程后,产生的客观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或状态。为此,我们应从明确工作目标、把握工作原则和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等方面入手,确保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在实效性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充分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力的手段支撑,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发展。

二、企业计划统计工作要想提高实效性,应明确工作目标

对于企业而言,为保证计划统计工作中计划管理的前瞻性、预见性,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因此要想提高计划统计工作的实效性,就要明确工作目标

(一)根据计划统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

结合当前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实际,根据企业的现实需求,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是保障企业计划统计工作有效实施的关键。在制定具体工作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计划工作要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要确保企业工作目标具有一定高度,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工作目标可实现性。因此,只有重视计划统计工作目标的制定,才能保证计划统计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二)围绕计划统计工作目标,制定具体工作措施

明确了工作目标之后,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中,就要以此为依据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推动计划统计工作全面开展,保证计划统计工作的整体质量满足实际需要。基于这一认识,围绕计划统计工作目标,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通过详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保障统计工作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三)计划统计工作,应认真贯彻落实工作目标中内容

工作目标制定之后,工作目标的落实是是保证计划统计工作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工作目标中的内容,才能有效推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有效进行。为此,我们应将贯彻落实工作目标作为推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全面开展的关键措施。

三、企业计划统计工作要想提高实效性,应把握以下工作原则

(一)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应把握实效性原则

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中,基于计划统计工作的预见性和实效性,只有把握实效性原则,才能保证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使企业的计划统计工作能够在实效性上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把握实效性原则,是推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有效进行的关键,同时也是保证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我们应对此要有正确认识。

(二)企业计划统计工作要具有准确性原则

考虑到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中,只有认识到计划统计工作的准确性原则,使计划统计工作按照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才能保证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取得实效。因此,把握准确性原则,是推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全面有效推进的关键。只有做好这一工作,才能推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全面有效进行。

(三)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应把握可操作性原则

对于企业计划统计工作而言,在计划统计工作推进过程中,只有把握可操作性原则,使企业计划统计工作计划能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提高企业计划统计工作质量,满足企业计划统计工作需要,确保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得到全面有效的实行,推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深入开展。

四、企业计划统计工作要想提高实效性,应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一)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应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基于企业计划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为了保证企业计划统计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有效开展,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中,我们应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具体的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实现对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人员的考核。

(二)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应注重对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培养

考虑到企业计划统计工作的专业性,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是决定企业计划统计工作整体效果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一认识,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中,只有注重对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培养,才能保证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得到全面有效实行。

(三)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应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价

由于工作人员是推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全面实施的关键,因此,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价,是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有能力做好计划统计工作的关键。所以,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有效评价,是提高企业计划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中,要想提高计划统计工作的实效性,就要从明确计划统计工作目标、把握计划统计工作原则和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等方面入手,确保企业计划统计工作得到全面有效实施,提高企业计划统计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利华.关于中小企业计划统计工作有效性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13期

[2]董喜萍.论网络时代下计划统计工作的有效性[J].经营管理者;2013年26期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1

一、引言

综合计划是统领企业各项目标和工作的纲领,是加强集约管理、精细过程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手段,是把经营工作的各个环节归入目标、完善内控制度、提高企业效益和效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实施的重要举措。如今,在基层供电企业实施综合计划管理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基层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统筹、引领和调控功能得到增强,对提高供电企业整体管控能力,实现公司整体效益优先,促进公司整体运作和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及面临的问题

(一)综合计划管理的特点和意义

1.综合计划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综合计划管理是指对主要计划指标的编制、上报审批、执行、协调控制、考评等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通过闭环管理,实现精准计划、精确执行、精准控制,确保企业年度各项计划目标和业绩考核指标全面完成。

综合计划管理是运用“全面系统”的观点和“统筹兼顾”的方法,摒弃过去计划按照部门分头编制管理的弊病,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坚持部门服从全局、专业服从综合的原则,经过综合平衡,把经营工作的各个环节归入目标,将各专业计划有机的衔接,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年度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是企业年度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纲领,具有优先性和统领性。

2.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意义

综合计划管理是国家电网公司实施“四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企业管控能力,实现整体效益最优,促进公司整体运作和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两年来,综合计划的龙头作用日益凸显,约束力和调控力得到加强,综合计划和全面预算管理一道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基层供电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任务。

(二)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的初步建立,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两个转变”的深入推进,供电系统对综合计划的预见性、准确性和调控力、执行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供电企业原有的综合计划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范围和管理质量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一是综合计划的广度不够,没有实现对经营管理的全覆盖、全介入、全监控。原有的管理指标体系主要依据上级下达的指标为主,按部门、分层级分解拓展指标不够。有些专项工作计划没有纳入综合计划统一管理。二是综合计划的深度不够,计划管理精益化水平不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分头编制、简单集成”,“重规模管理、轻项目控制”,“重宏观、轻细节”,“重独立、轻协作”的现象,综合计划管理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指标的制定存在“差不多”的观念和“能高不高、能低不低”的现象,计划指标的预见性和准确性和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三是综合计划的监控约束力不强,计划管理基础不到位、分析监控跟不上精准管理的需要。四是综合计划管理没有实现常态机制。综合计划管理在企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和业绩考核、全面预算管理等工作衔接不够紧密。

二、做好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管理机构与职责

1.管理机构。为进一步加强综合计划管理工作,成立以企业负责人为主管领导,由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综合计划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并明确工作职责和归口管理部门。

2.职责。管理机构负责全局的计划管理工作,如配网改造及大修资金安排,年度月度计划,计划实施、调整,项目资金的调节。根据多年电力企业工作经验,本人认为归口管理部门发展基建部应设立综合计划管理专职岗位,负责全局的综合计划日常管理工作;其他相关部门,如办公室、生技、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专业管理部门应设立计划管理兼职人员,负责综合计划专项管理工作、这是行之有效的分工方法。

(二)管理范围与目标

1.管理范围

管理范围涉及电网发展、营销服务、电网运行、资产经营、人力资源、农电管理、科技发展等七大类生产经营活动,覆盖面广,涉及部门较多。具体内容包括完善制度、健全网络、规范流程、数据采集与汇总、报表编制与报送、针对分析、查找短板、制定措施、贯彻落实、改进提高、绩效考核,及时反映和监控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提升公司生产经营业绩。

2.管理的目标

(1)科学制定计划,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经营指标和任务;

(2)夯实基础管理,建立健全综合计划常态管理机制,促进综合计划管理长效发展;

(3)及时、准确、科学地提供计划完成情况信息,为公司生产经营和战略决策提供第一手信息,向相关方公布有关信息,为企业评价和绩效考核提供数据;

(4)全面、客观地开展专业分析,为公司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5)查找短板、落实整改、提升指标管控成效,提高生产经营业绩,实现pdca的持续改进提高。

(三)加强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相关建议

1.紧密结合专业管理。将数据的管理和控制延伸到基层单位,在明确各基层单位职责的基础上,要求各职能部门与基层单位紧密结合专业管理和现场生产,通过月度分析和季度分析,明确每月管控目标,切实制定管控措施,认真落实整改,促进管控成效的持续提升。 2.加强精细化管理。随着管理的深入,综合计划质量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断加强。以精细化管理为主要方法,不断健全组织与制度,稳步提高指标预测的准确率,指标报送正确率和及时性,持续提升分析的准确性以及对策的针对性,努力增强计划管理和控制成效。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电网企业;物资计划;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毕子键(1984-),男,河北唐山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部,助理工程师;王翎颖(1985-),女,四川遂宁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物资分公司招标工作部,工程师。(北京 100053)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181-03

电网企业以建设和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承担着保障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如今,我国电网企业正在全力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以实现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推行现代化管理,具有较高的国际化水平的发展目标。物资是电网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物资集约化管理在保证电网正常建设运营、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物资计划管理作为物资管理的龙头和关键,是了解物资需求和资源,保持物资数量、质量和品种规格平衡,合理安排物资使用方向,有效利用物资资源的手段。做好物资计划管理对提高物资供应链经济效益,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物资计划管理的基本概念

物资计划是指对物资的流通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各种计划手段的总称,是以物资为对象,为组织达到既定目标、提供物资保证而进行的计划工作,是组织计划期内物资管理活动的行动纲领。物资计划是采购、仓储、配送等物资管理活动的基础。

物资计划管理是制订合理的物资计划,为确保物资计划能够顺利执行和全面实现而进行的调查研究、监督检查、调节控制和考核总结等活动,也是对物资从生产到消费过程的中间环节的管理过程。管理范围包括用于生产、建设、经营的设备、材料以及大宗办公用品、消耗性物资等的计划管理。

基于以上定义及实际业务开展模式,物资计划具体包括需求计划、储备计划、采购计划、供应计划。需求计划是需求单位(部门)根据企业生产、建设、经营需要,提出项目类及成本类需求计划;储备计划是根据企业生产、应急需要,形成一定规格、数量的物资储备;采购计划是以需求部门提出的需求计划为基础,结合储备计划、库存情况,提出的实施招标采购的物资计划;供应计划是采购计划的执行计划。[1]

二、物资计划管理发展历程及现状

近十年来,电网企业一直致力于提升物资集约化、精益化管理,以不断提升企业集中采购的规模优势,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2004年以前,各网省公司负责各自业务范围内的物资采购,没有统一的物资计划管理;2005年至2008年,电网企业实施两级集中规模招标采购模式,逐步建立起统一的物资计划申报、审查、上报的管理机制及流程;2009年至今,电网企业实施全面的物资集约化体系建设,按照物资集约化整体设计方案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全面提升物资集约化、精益化管理。物资计划管理作为物资管理“九大关键业务”(包括:物资计划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物资合同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资质量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应急物资管理、废旧物资处置管理)的龙头,已逐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体制机制、管理模式,且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丰富管理内涵,逐步实现物资计划与工程里程碑计划、综合计划、财务预算的协同,努力提高物资计划前瞻性、准确性、及时性,力争在一定时期内达到计划准确率100%,全面计划覆盖率95%的目标。

三、建立科学、完整的物资计划管理体系

物资计划管理是发展物资集约化、精益化管理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省级电力公司在电网企业物资计划管理体系建设的统一部署下,逐步建立科学、完整的,适宜企业发展、管理的,切实能合理配置物资资源的物资计划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

1.物资计划管理模式

物资需求计划、采购计划管理作为现阶段物资计划管理的重点,已基本形成全面覆盖、界面清晰、相互联动的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年度需求计划与批次需求计划管理。年度需求计划是指公司系统各单位(部门)全年需求的汇总、预测和综合平衡,是年度总需求;批次物资需求计划是指需求单位(部门)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或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司的批次计划安排,对应于项目编制的物资需求计划,是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的具体执行。电网企业总部与省级电力公司实施年度需求计划与批次需求计划管理的工作界面详见图1。

(2)物资采购计划层级管理。按照电网企业不断扩大集中招标采购范围的思路,省级电力公司正在努力建立“总部直接组织实施”、“总部统一组织监控、省公司具体实施”两种层级的物资采购计划管理模式。现阶段两种采购层级对应的物资范围详见表1。

2.物资计划管理流程

根据上述管理模式,基于省级电力公司的物资计划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流程和批次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流程。

(1)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流程。省级电力公司物资部门一般在上一年度的12月启动下一年度的年度物资需求计划上报工作;公司所属各单位需求部门依据项目储备库、综合计划、财务预算提出年度需求计划;公司所属各单位物资部门审核、上报年度需求计划;省公司物资部门汇总、审核年度需求计划,并上报总部;总部物资部门汇总并形成企业年度需求计划。具体管理流程详见图2。

(2)批次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流程。总部下发全年集中招标采购批次计划安排;根据各批次时间安排,各单位需求部门填报各类项目、非项目的物资需求计划;省公司专业部门对物资需求计划进行专业审查;各单位物资部门组织一级物资集中审查并上报省公司;省公司物资部门组织二级物资集中审查并上报总部;总部组织集中审查工作,按照采购层级不同,在总部和省公司层面组织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具体管理流程详见图3。

3.管理重点

实施全面物资计划管理,重点需要做到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程管控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全面覆盖。做到对纳入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综合计划和财务预算所需物资的全面覆盖,做到两种采购模式的实施计划有机对接、采购范围界定清晰,实现年度物资需求计划“一本帐”管理。

(2)全员参与。明确规划、基建、生产、营销等物资需求项目主管部门的物资计划管理职责。做到在编制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综合计划和财务预算时,尤其是结合公司项目储备库建设,同步提出物资需求,构建供需双方双向互动的计划共管模式。

(3)全程管控。强化物资计划编制、审核、上报、平衡、执行、考核、反馈各环节管控,重点加强对上报计划的审核把关。建立县、市、省公司和总部层层审核、层层把关的计划申报审核机制。[1]

四、实施高效、合理的管理措施

为进一步发挥物资计划管理在调配企业物资资源,提高供应链经济效益的作用,省级电力公司结合自身业务开展情况,不断归纳总结、优化提升,提出若干高效、合理、可行性强的管理措施,对于提升物资计划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总结归纳起来,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措施比较成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

1.深化物资标准化体系建设

物资计划管理是物资管理的龙头,物资标准化管理则是物资计划管理排头兵,它关系到物资全流程业务操作,物资标准化体系的规范程度将决定计划、招标、合同、供应等各个业务环节运转的准确性和效率。现阶段,总部已完成物资采购标准的统一、物料主数据体系的统一,相应物资技术规范管理则成为了目前物资标准化管理的重点和关键。

按照总部统一的管理模式,编制每一条需求计划前需要首先在信息化系统中编制对应的技术规范,而在不同输变电项目中的同类物资,技术规范要求基本是一致的。基于以上情况,对于根据物料描述及技术规范就能确定的物资需求,由省级电力公司或总部统一编制标准技术规范,需求单位编制需求计划时,无需重新编制技术规范,仅需要选择物料编码,填写数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等内容即可。这样便可省掉技术规范的编制、审查工作,大幅提升了需求计划的申报效率和准确率,同时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如今,总部和各省级电力公司正在稳步开展该项工作,逐步形成标准技术规范体系。

2.优化信息化管理系统

近年来,为转变企业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电网企业总部及大多数省级电力公司均部署应用ERP系统。通过应用信息化系统固化管理标准、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同时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业务流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降低管理运营成本、发挥整体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物资计划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物资计划管理具有涉及专业广泛、人员众多的特点。因此,要通过信息系统支撑,做到物资计划管理的全面覆盖、及时准确、闭环管理,需要根据管理、业务要求的特点,不断调整、优化ERP系统的功能,以满足企业管理、发展的需要。以审批流程优化为例,为在保证管理流程严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流程运转效率,先进的省公司采取适用不同情形的触发式的需求计划审批流程,即对于使用非标物料的需求计划、非招标采购需求计划、超期提报需求计划、超范围采购等类似有考核或法律风险的情形,将管理要求及处理预案,以信息化手段设计成适用不同情形的触发式的需求计划审批流程,不同情形由对应主管部门或责任人审批,从而达到明晰、规范审批流程,提高业务流转效率的目的。

3.创新物资计划审查模式

目前,物资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标准技术规范的应用已经为物资计划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要达到标准技术规范全面覆盖所有物资类别仍然需要一段时期的努力,因此,在现阶段,为保证物资计划的准确性,对需求计划及对应技术规范的审核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从传统意义来讲,一般电网企业的各级物资计划审核采取的是邀请中立专业专家,以会议的方式开展集中审查。该种审查模式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审查专业专家与需求单位、设计单位“面对面”沟通,操作流程规范,适用于条目数量多、参与单位多、涉及专业广的批次计划审查,但是对于专业特性强、计划条目较少、涉及专业单一等情形的批次计划审查,则会暴露出集中审查模式组织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等弊端。

为了合理、高效地安排好各类物资需求计划的审查工作,先进的省级电力公司积极创新物资需求计划审查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展需求计划审查。以下是三种在实际业务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新型审查组织模式:

(1)日常实时审查。对于项目合规性、技术规范书规范性、ERP需求计划规范性等非专业内容的审查,作为物资计划业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开展实时审查。这种审查模式通过对审查任务分解,明晰了审查工作职责,缓解了审查会中审查专业专家的压力,提高了审查效率和审查质量,降低了管理成本。

(2)远程异地审查。对于专业较为单一、需求计划条目数量较少的批次计划,针对其特点,为提高审查效率,采取远程异地审查模式,即:物资业务人员直接将需求计划及技术规范通过电子邮件发给相关专业的审查专家,由审查专家在异地进行审查,审查结束后,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系统,与需求单位交换审查、修改意见。该种审查模式的优势在于审查效率高、操作成本低,但不适用于需求单位多、涉及专业广的批次计划审查。

(3)交叉互助审查。该种审查模式一般适用于各地(市)级供电公司之间开展的需求计划审查工作。由于地(市)级供电公司开展需求计划审查工作的难点在于本单位专业专家资源不足,难以对所有专业的需求计划开展有效的专业审查,因此,专业专家资源优势互补的地(市)公司之间,开展取长补短式的互助审查,则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另一方面,交叉互助审查的持续开展,也有助于地(市)公司培养相对弱势专业的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水平。

五、结论

物资计划管理作为电网企业物资供应链管理的龙头,承担着提高物资供应链经济效益,合理配置企业物资资源的重要使命。电网企业需要坚持物资计划管理“统一、集中、全面、刚性”原则,统一申报平台,强化采购层级和批次计划管理,规范采购策略,确保计划实现刚性管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计划协同管控机制,探索建立以需求分析为导向的物资计划主动协同工作机制,掌握项目建设储备和物资需求情况,跟踪项目实施进度,与采购实施、库存管理对接,实现需求、利库、采购、供应的统筹协同,努力做到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程管控。电网企业通过不断强化物资计划管理在物资管理领域中的引领作用,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精益化管理水平的目标。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客车行业统计问题建议

一、中国客车行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目前,中国大陆进行汽车行业统计的有好几个部门:国家统计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编辑部、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公安部车辆管理局、交通部下属单位中国公路车辆机械总公司(中国商用车辆网)等。

国家统计局统计了国有、国有控股及规模以上非国有汽车工业企业,虽然统计了汽车、改装车、摩托车产销量,但车型分类不细。

作为全国汽车行业统计工作归口部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做了最全面的汽车行业信息统计工作,统计对象涵盖所有整车和主要零部件企业,每月《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快讯》(下称“产销快讯”)。目前,中汽协每月统计的内容有:汽车、车用发动机、摩托车的产销量,乘用车、商用车的产销存和销售流向,汽车工业主要企业和重点企业(集团)的经济指标报表。统计年报的内容有:汽车工业企业基本情况,改装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中汽协沿用已久的“月度统计汽车及底盘,年度统计外购汽车底盘改装生产的汽车”的统计制度产生不少问题:月度统计无法全部按最终产品统计,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产销状况及水平;年度统计信息滞后,时效性差,不能反映出国内销售流向。为此,中汽协于2002年制定《商用车(客车部分)月度统计报表制度》,开始按最终产品统计客车月度信息。

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信息中心统计全国机械行业数据(含汽车),但汽车工业企业统计不全面,仅统计900家左右主要企业。

《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编辑部,每年做一次汽车行业的年报统计,共统计汽车工业约2500家企业。在汽车零部件方面产品分类比较细致,并统计了主要企业的汽车产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出口国家和地区。

国家海关总署统计处每月统计国家汽车产品进出口数据,统计后数据库对外有偿服务。各部门都购买海关总署的数据库进行整理。

国家公安部车辆管理局统计全国汽车保有量(含私人汽车保有量)、新车登记量、汽车报废量(由各省、市车管局统计,上报至公安部),由国家统计局工交司按分省、直辖市予以公布。

中国商用车辆网对客车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做统计。每月统计客车产品的产销存,每季度统计客车企业的出口情况和主要经济指标。客车企业可获得相应反馈资料。

从上述可知,进行汽车统计工作的部门虽多,但工作各有侧重,对客车的统计也就各取所需,不尽相同。一般的,客车企业根据各部门的要求报送统计数据,并主要通过购买、反馈等途经得到相应的统计信息。

二、目前客车行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笔者在客车行业从事多年的统计信息分析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大量的统计数据和行业信息,认为中国客车行业统计工作中存在车型统计划分标准多样、车型型号不一致、行业产销量的统计数据差距大、统计资源不能有效共享等问题,分述如下。

(一)客车车型划分标准各部门不统一

在做客车行业的统计分析中,最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各部门的客车车型划分标准不统一,数据打架,不便使用。

中汽协于2005年参考GB/T3730.1-2001和GB/T15089-2001两个国标制订新的汽车工业统计分类标准,大的分类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类,商用车包含了所有的载货汽车和9座以上的客车,分为客车、货车、半挂牵引车、客车非完整车辆和货车非完整车辆五类。在客车分类中,先后按照车身长度、用途和燃料类型进行了细分类。车身长度按照米数细分又可以按照旧分类中的大、中、轻型客车的划分标准进行归类(见表1)。按用途,将客车分为城市客车、长途客车、旅游客车、铰接客车、越野客车、无轨电车、专用客车、其他客车等。按燃料则分为柴油汽车、汽油汽车和其他燃料汽车。

在中汽协按最终产品统计的“全国商用车(客车部分)月度信息”中,车型按大型、中型、轻型分类,并在每个类型下按燃料分具体车型。

中国商用车辆网对客车产品做产销存统计,其按车身长度的分类和中汽协是一致的,细分米段的同时可按大、中、轻型客车分类。按产品则分为座位、卧铺、公交和其他四项,和中汽协的产品用途分类不同,但分类操作简单易行。

海关按税则号将客车细分为三十多项,主要是依据座位数、排气量和柴油汽油的不同分型。中汽协整理的海关进出口数据中,将客车分为机坪客车、大客车、中轻型客车、小型客车四类(见表2),并对小型客车做了汽油柴油不同排量的分类统计。

公安交管部门按养路费收费标准划分汽车类型,公安部车辆登记注册标准中的大型客车仅≥6m,座位≥20座(见表3)。

而交通部出台的JT/T325-2006《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营运客车分为客车及乘用车两类。客车按车长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种(见表4)。

综上所述,各部门都是根据各自需要按车身长度、乘坐人数、排量、用途、燃料等对客车类型进行划分,标准五花八门,相互交叉。同样按车身长度的划分,各部门大、中、轻型客车的划分是不一致的,公安部的大型客车在交通部的统计为中型以上客车,在中汽协的统计则可能是轻型客车。而海关总署的统计不采用车身长度,只按座位数的统计,使得企业难以进行细分车型的出口份额统计,例如,9座位以下的金杯海狮在中汽协的统计中视为商用车,而在海关的统计中则是计入小客车。划分标准不一导致统计数据的不一致,令人眼花缭乱。

客车行业统计标准不统一,各部门管理过程也就产生了许多矛盾,不利于行业生产规划、市场布局,企业在进行各项申报时也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工作量。近几年,各部门纷纷出台新标准,但依然是各自为政,没有将统计标准统一分类,究其原因,一则是没有部门牵头也无强制性规定,二则乃历史沿袭之故,各部门根据职能履行的需要制订的标准有实用性,坚持自己的一套方便履行各自的职能。

(二)客车车型型号不一致

我国车型型号按国家标准有一定规定,在国标GB/T3730.1-2001出来后,汽车产品型号标准并没有进行新的梳理,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

依据相关国标规定的《汽车产品型号的构成》(见表5),越野车是2字头,客车是6字头(如KLQ6120),而在GB/T3730.1-2001中,有越野乘用车,也有越野客车。在中汽协新的统计划分标准中,SUV、MPV都是属于乘用车。

在汽车产品公告中,SUV、MPV的型号不一致。SUV型号有的6字头,有的2字头,例如湖南长丰生产的CFA6501A、CFA6470L3和CFA2032A、CFA2031A,都是SUV。大多数MPV为轻客型号,例如东风柳汽MPV风行LZ6500,但也有的为其他型号,例如东风日产的MPV骏逸DFL7180AA是轿车型号。

在公告中,还有一些客厢式载货汽车型号为载货车,实际上应为客车,只是拆除前排以外座椅,例如昌河CHl018X、长安SCl011X、东风柳汽LZl020XXYCL等。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综合计划管理是电网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计划是以公司发展战略和规划为指导,对主要计划指标进行综合平衡、优化后形成的公司年度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案,是深入推动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公司整体管控能力,实现公司整体效益优先、促进公司整体运作和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综合计划管理现状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电力企业面临的宏观形势和内部环境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全面建立电力生产市场化、实施厂网分开战略的背景下,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逐步变为现实,电力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新形势下,为适应电网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规范和统一各级电网子企业的计划管理行为,把经营工作的各个环节纳入目标管理,不断提高电网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健康协调全面发展,电网企业初步推行实施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对涵盖企业整体效能价值目标的各项指标进行编制、平衡、控制、调整、监督及考核等全过程的管理。在企业及各级子企业内部建立综合计划的业务流程,建立有关企业安全生产、建设、财务、营销、物资、人力资源等各方面中央数据平台,实现计划管理的基础数据信息化,确保各指标可控在控,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综合计划管理模式与一般单体计划管理模式相比,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中系统管理、目标管理、量化管理、过程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思想,主要特点为追求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注重各指标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注重各企业之间及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状况控制与分析、企业基础信息数据集中整合与管理,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分析。

二、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综合计划的建立,为企业年度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使各项活动均在统一的目标下进行,增强了企业决策管理层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和控制作用;二是整体效益观念形成。在资源配置、电网投资、资金管理等方面,遵循局部服从企业、专业服从综合、注重总体的原则,做好综合平衡优化,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合理组织人、财、物,积极寻求企业整体效益最优化;三是建立了扁平化、清晰化的组织管理机构,完善分层分专业的管理体系,从各个细节优化业务流程,部门之间协调顺畅、有机统一的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四是企业的基础数据集中管理和信息一致性已经形成,“四统一”即“统一编制、统一上报、统一下达、统一调整”的要求已经初步实现。

电力企业将综合计划管理作为全年生产经营工作重点来抓,“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计划管理模式已经形成,实现了“制度完善、指标科学、流程清晰、调控有力”的目标,计划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企业各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整体合力,促进了电力企业整体运作和全面协调发展,确保了年度综合计划各项指标全面完成。

三、综合计划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在实施综合计划管理过程中,将综合计划指标作为考核各集团公司、分公司的重要依据。综合计划指标分为公司经营业绩、电网发展、资产质量、供电服务4大类指标,全面体现了供电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客观准确地反应了供电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但是综合计划管理作为供电企业的导向性管理手段,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范围和管理手段方面还需要不断强化。

1.综合计划管理的龙头导向作用需要加强。为保证综合计划的全面实施,必须保证综合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综合计划管理与供电企业发展、电网发展和市场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实施供电企业年度目标计划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成为供电企业各专业层面工作的主要依据,成为涵盖供电企业发展层面和生产经营层面的龙头。

2.计划管理理念需要转变。计划管理中,各单位相对独立的条块分割式管理理念没有根本改变,计划依然为分散、多头管理,不能体现企业规模经济、整体利益,“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计划管理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只重视日常工作和生产而轻视总体计划的观念依然存在。

3.管理流程不够优化。目前,在综合计划管理中,各部门相对独立的条块分割式管理理念没有根本改变,使计划管理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存在计划分头编制、简单汇总集成、各自为政的现象,由于分口管理、条块分割,可能造成专项计划与综合计划不一致。综合计划的统筹协调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4.计划管理制度不健全。计划涉及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由于相关制度不够健全,有时造成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工作流程不顺畅,影响到计划的管理在各个工作环节出现偏差。

5.综合计划管理的全面预控和监督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公司实施综合计划以来,虽然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部门对全面工作任务和主要指标进行了分解下达。但在具体的过程监督和过程管理与控制方面还存在研究力度不够、措施不力等问题。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部门虽然已逐步加强管理,但还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管控机制,以监督各专业层面完成预期指标:综合计划管理没有形成计划下达、过程监控、考核评价、总结提升的闭环管理机制。供电企业的整体管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6.计划覆盖的广度不够,深度不足,不能适应企业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

7.计划下达部门和执行部门为一体的情况仍然存在,计划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很好建立。

四、加强综合计划管理的建议对策

综合计划是供电企业发展经营的年度目标,综合计划管理是供电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供电企业完成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和工作任务的实施措施。因此,建立与供电企业战略规划一体化的综合计划管理管控体系十分必要。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电力设计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生产计划;生产产值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 implemen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internal management and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for power design enterprises.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in traditional production management pattern, it puts forward the detail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platform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describes the key implementation points for information platform of production plan and production output value, and illustrates the significances for information platform implemen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Keywords: Power design enterprises;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Production Plan; Production output value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我国电力设计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传统管理模式和基于信息化手段的管理模式。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生产管理工作多采用人工方式,工作量大且不留痕迹,不利于跟踪、监督和控制,使得生产计划制定得不够精细,落实得不够到位;设计产值核定得不够准确,分配得不够合理;企业管理层不能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生产情况并及时有效做出决策;企业作业层沟通不畅,工作效率较低,设计成品质量不易保证。基于信息化手段的管理模式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并提高工作效率。

1生产管理信息化框架

电力设计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电力设计企业生产管理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是电力设计企业生产管理工作在信息技术的驱动下由传统模式向高度集约化、高度知识化、高度技术化模式转变的过程,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管理信息化和生产产值管理信息化。

实现电力设计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第一步是要梳理并建立生产管理工作流程,明确每个流程涉及到的岗位和相应工作内容,给出每个工作点的前后序,规范并督导管理步骤,实现各项生产管理工作流程化;第二步是进行生产管理信息需求分析,对每项工作进行功能和步骤描述,以便信息技术人员了解电力设计企业的需求,提高生产管理系统设计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三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生产管理流程和信息需求分析导入生产管理系统,通过系统自动采集在线生产信息,自动形成与生产管理有关的资料和指标,实现生产管理信息化。

2生产计划管理信息化

生产计划在电力设计企业管理中居于首要地位,是企业生产指挥的中枢系统,它的任务是通过科学安排,对设计进度、专业资源、组织方式进行合理的调配,以控制工程的工期、质量和成本[1]。

生产计划管理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管理工作。计划管理部门根据工程业主对进度的要求,在生产管理系统编制生产计划,对生产部门进行计划分解和安排,并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生产部门负责生产计划的执行、落实与完成。因此,可从编制、安排和控制三个层次着手逐一实现生产计划管理信息化。

作为项目管理软件,P6(Primavera Project Planner)在国际上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与普及度,主要功能是对进度、费用和资源进行整体动态的管理。P6与生产管理系统紧密结合后,二者会更有效发挥生产计划管理功能。首先,要对P6进行需求分析,协调P6厂商,完成P6与生产管理系统的挂接与联动;其次,利用P6编制生产计划,过滤滞后于目标计划的所有工作项,明确进展超前于目标计划的工作项;最后,运用生产管理系统有针对性地跟踪、控制计划,找出设计高峰时间段,对已发现的滞后工作项,及时调配设计资源,制定追赶计划,对进展超前工作项,放慢部分速度,尽量保证各阶段设计能力均衡合理,同时由系统自动显示各工程进度完成百分比,自动核算计划保障率(即超前和按期完成计划的工作项占目标计划工作项的百分比),反映计划完成情况。

生产计划管理信息化使编制的生产计划更科学合理,贴合工程实际,使生产部门前后序专业沟通顺畅,计划安排落实到位,使管理部门动态跟踪、控制生产计划,及时纠偏,提高工作效率。

3生产产值管理信息化

生产产值是反映电力设计企业各项生产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指标,在电力设计企业中普遍有两种来源,一是工程的最终合同价,二是企业内部基于工程工作量的虚拟值。

生产产值管理包括制定年度和月度产值计划,核定各工程产值,分配生产部门下属各专业的产值,分析完成产值与目标计划的差距并提出补救措施。生产产值管理中最繁杂的工作是对各专业的产值分配,分配时多参考中国电力规划协会编制的《电力工程专业设计工日定额》,由于该定额代表的是各专业工日消耗的平均水平,所以电力设计企业在内部使用时,可根据工程特点,对其适当调整,立足于生产产值管理有用、常用的原则,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专业工日定额,作为各专业产值分配的依据。

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产值管理可化繁为简,提高准确率,增强客观公正性。首先,将本企业的专业工日定额导入生产管理系统,在工程启动后,产值管理部门利用系统核定工程产值,并以导入的工日定额为依据,进一步核定各专业总产值;其次,在工程设计开展中,通过系统自动采集计划管理指标之一:工程进度完成百分比,核定各专业已完成产值(各专业总产值×各专业工程进度完成百分比)、各生产部门已完成产值(∑各专业已完成产值)和企业已完成产值(∑各生产部门已完成产值);最后,系统自动核算企业产值完成率(企业已完成产值/目标产值)、人均产值(企业已完成产值/人数)等产值指标,便于企业管理层及时分析影响指标低的因素,并找到相应对策。

此外,生产产值高低直接影响电力设计企业员工的薪酬水平,是决定企业能否留住骨干等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生产管理管理信息化减少了人为操控,使产值管理过程透明,产值分配合理公正,对激励企业员工有着重要作用。

4结语

实施生产管理信息化,可跟踪、控制生产管理过程,实现生产管理前后序工作无缝连接,提高工作效率;可实时查询生产进度、产值等生产指标,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快速决策依据。成熟完善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可更好地服务于电力设计企业,本文提出了电力设计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实施的要点,对电力设计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范文8

--无锡市分行二四年上半年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随着粮食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和深入,“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已日趋突出,农发行的管理职能和业务范围也发生了变化,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在市分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这个中心,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以总行的规范化管理考核为工作准则,以努力实现提高信贷资金运用效率和切实防范信贷风险为双重目标,调动资金计划条线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资金计划工作的职能作用,使我行资金计划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2004年上半年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和细化考核评比办法

继全省分、支行长会议之后,市分行召开了2004年工作会议,把风险管理摆在了全行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了年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凸现机关处室的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为宗旨,灵活务实地开展计划信贷管理工作。并且对照省行资金计划处的考核办法,对资金计划工作百分考核内容进行了量化和细化,从处室到基层行都相应建立了计划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在百分考核办法中,把资金计划工作细分为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现金及利率管理、统计管理、等级行管理、业务综合管理七大块,做到了岗位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半年来的工作表明,年初制定的工作意见和考核评比办法方向明确,切合实际,对做好全市资金计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加强资金营运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以来,我行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营运管理,信贷资金回笼后及时归还系统内借款,贷款回笼和借款下降基本保持一致。上半年每月信贷资金运用率均保持在99.5%以上,信贷资金保持较高的营运水平。

1、坚持资金头寸限额管理。今年以来我行计划部门进一步提高经营核算意识,严格对资金头寸的管理,在省行核定的资金头寸限额内按季核定基层行的资金头寸限额,并要求在保证正常业务开展的前提下,各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限额内尽量压缩头寸占用,对不合理占用及时调整,保证了各行科学合理占用头寸资金,做到不闲置、不浪费。

2、完善资金调度管理。在资金调度环节上,市县明确专人负责资金调拨管理工作。在请调资金时,做到资金调拨与信贷计划的衔接,增强了资金与计划双重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了资金供应脱节情况的发生。今年以来电子联行资金请调系统运行正常,我行继续坚持“小额度、勤调度”的资金调度原则,尤其是总行调整了资金请调时间以后,更加方便了基层行的资金使用,减少了资金请调时间,减少了资金头寸占用,今年上半年全行共请调资金87笔23350万元。同时我行严格按上级行的要求,规范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调拨通知书》、《资金请调单》、《资金申请审批情况表》等,建立了《系统内资金往来台帐》,按月通过电子联行系统与总行对账,全年账务无差错,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运行。

三、加强统计管理工作,提高统计资料质量

(一)我行各级统计人员克服统计工作量比往年有大幅提增、统计报表上报时间节假日不顺延等实际情况,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保质、保量、按时做好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地上报了省分行与人民银行的各类统计报表,统计工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为加强对现金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我行建立了现金投放、回笼月度分析报告制度,按月对辖内支行、部现金收支情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造成当期现金投放(或回笼)的原因予以重点分析。

(三)我行在统计管理上始终坚持按照国家统计法以及人民银行和农发行的有关规定进行,统计数据完全来源于各支行(部)会计部门的各项报表,坚持报真情、报真数,不擅自公开发表统计资料和泄露统计机密,在按时完成好省分行规定的各项统计资料的同时,认真地做好当地人民银行要求上报的各类统计报表。

四、加强财补资金管理,做好监督拨付工作

今年以来我行对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重点是加强与财政、粮食部门的联系,积极向政府、财政、粮食主管部门汇报粮食销售、保管情况,补贴资金能否及时拨付到位直接影响到我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自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各项财政补贴已逐步减少,加上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给粮食企业经营和我行收息率的顺利完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严重影响到我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在新形势下,我行年初对所辖支行、部的财政补贴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各级粮棉油储备数量、库存值的增减变化及其原因,对各项补贴的项目、金额、来源、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已掌握的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情况,认真实施规范化操作,切实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的督促到位和监督拨补等管理工作,按时正确上报各类财政补贴报表及有关情况分析;认真及时登记各类财政补贴台帐,确保台帐间数据准确、衔接。

(二)积极加强宣传,密切与财政、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理解和支持,为管理财政补贴资金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支行、部落实配备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兼职人员,积极主动督促同级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及时拨付财政补贴资金,弄清每一笔补贴资金的来龙去脉,及时将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反馈财政部门,督促下拨资金,避免了由于职责不清、信息不对称造成补贴资金滞留的情况,并与会计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柜面监督,共同做好了财政补贴资金专户和拨付手续的管理。

(三)经过我行与当地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及监测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至6月末,全市应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6243万元,实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4857万元,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率77.8%。

五、监测和分析等级行管理指标,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2004年度等级行考核与以前年度相比有很大的调整,首先市行要求各支行认真领会等级行管理文件,掌握新的指标精神,并对考核指标提出反馈意见,分析各项指标完成的难易程度,指导全年工作。其次根据各行按月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市行对各行的失分项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通过对经营指标的监测反映,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找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方向,为领导的预测决策提供了保障,有效提高了各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六、加大调查研究深度,做好业务经营分析,发挥业务综合职能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计划业务部门的综合职能作用,我行十分注重提高业务经营分析水平,增强业务分析的实用性,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通过对所辖支行、部和粮食购销企业信贷资金运用、粮油物资运动、信贷资金活动的变化、信贷资产结构变化及存贷款异常变化等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动态情况,深入分析影响全行业务活动的各种因素,并且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态相结合、近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银行信贷业务活动分析与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紧紧抓住收购资金封闭管理重点和疑点,揭示规律,找出特点,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增强了全行业务经营分析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七、加强现金和利率检查,确保政策正确执行

(一)今年以来,我行按照有关现金管理的文件精神及具体实施办法,继续抓好现金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现金计划管理,现金计划一经下达,认真组织执行,同时要做好与当地人行现金投放计划的衔接工作。二是做好大额现金支付的内部审批工作,严格按照大额现金支付三级审批制度。三是加强粮棉购销企业现金帐户管理,严格控制粮棉购销企业帐户现金的支取,合理核定企业淡旺季库存现金限额,切实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减少现金使用。各支行(部)在信贷监管中强化了现金管理,并不定期地进行现金专项检查。市分行也在利率检查的同时对各支行(部)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企业现金收支基本能按照管理要求执行。

(二)我行利用多种形式向购销企业宣传利率政策,明确公布人行规定的企业存款利率、正常贷款利率,按合同利率计息、按利率调整分段计息以及逾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加罚息等政策,指导企业计算好利息收支帐;银行内部严格执行各项存贷款利率及收息政策,切实维护利率政策的严肃性,有效地发挥利率的调控、激励和约束作用。在严格执行利率政策的同时,我行要求各支行(部)每季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并书面上报市分行。市分行也对各支行(部)全部贷款的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利率执行情况基本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

八、认真做好夏季信贷资金需求预测,为经营决策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2004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保证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我行主动和粮食、农业等部门联系, 搜集相关农业经济部门的信息资料,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变化情况,粮棉油种植面积变化、产量变化,粮棉企业改革改制进程等。并深入企业,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量,为计划预测服务。通过对今年夏季粮油购销形势的分析,预计前期收购进度较慢,收购时间会拉长,可能会出现收粮困难的现象。随着粮食收购准入条件放开,粮食收购主体呈多元化,收购量势必降低。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预计全市将收购小麦约6200万公斤、收购油菜籽1945万公斤。

回顾2004年上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照省分行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新形势下,全市计划在岗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充实,业务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所辖各支行、部每月(季)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不甚理想,有待进一步加大与当地财政部门协调力度。

九、下半年工作打算

二四年下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要积极适应当前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紧紧围绕年初制订的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意见,积极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综合职能作用,更好地为全行的各项业务工作服务。

(一)根据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加大资金计划工作考核力度,按季向所辖支行、部公布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促进全市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预测年、季度企业购销量,编制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根据粮棉市场供需情况和预期购销价格测算,按照“以效定贷,以销定贷”的贷款原则预测信贷投放量,编制年、季度贷款投放计划。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粮棉市场变化趋势,及时修正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和贷款投放计划,以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范文9

关键词:超越预算;分权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4日

一、引言

预算是研究企业资源如何有效配置、协调分配企业各部门管理工作、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管理工具,预算的内容不仅仅是对将来的预测,还涉及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巧妙处理企业面对的问题。传统预算管理对企业在控制现金流和执行计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企业采用的传统预算管理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已暴露出一些缺点,而超越预算能解决传统预算的不足。

超越预算的概念诞生于1998年1月,跨国型高新科技制造业联合会在欧洲成立了“超越预算圆桌会议论坛”,该组织负责人认为传统的预算增加了企业内部的职能失调,越来越不适应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并提出了“超越预算”这一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洲一些大企业开始提倡和推行超越预算,并在一些西方公司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而我国则刚刚起步,对其研究有限。

二、超越预算的概念

超越预算基本的定义为:为满足一线管理人员对决策权的需要而设置的一套管理模式,通过综合运用多种预测方法和绩效管理工具,使用把计划执行与业绩评价奖励分开等方法来克服传统预算的缺点,例如预算计划限制了各部门决策的灵活程度,绩效管理则让各部门重视既定的绩效目标而不是重视效益等问题,使企业的管理流程更具“灵活性”、下放部分权利给一线管理人员,使一线管理人员应对市场变化时能及时取得权限作出决策、并实现组织的不断改革、持续改进。与高层管理人员相比,一线管理人员往往更早接触到市场变化,超越预算基于一定的规则下放给一线管理人员权限,使一线人员较传统管理模式能更快地做出行动,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在下放权力的同时下放责任,使员工自我管理,提高员工的主动性、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和传统预算相比超越预算没有年度预算计划,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改进,不断向前滚动的滚动预算,因此超越预算能不断改革创新。

目前,我国实行的传统预算,通常是企业管理层编制预算,下层按计划实施,或者上下结合,管理层和下层单位共同编制预算,而超越预算则是基于一定规则,将决定预算的权利交给一线管理人员,抛弃了预算编制自上而下的模式。在超越预算管理模式下,超越预算有以下几点创新:

(一)灵活、动态的财务预测和计划。通过预测企业未来短期财务状况,设置合理的业绩目标来协调各部门资源配置,平衡企业的各项活动,运用分权管理体制,创建柔性的组织结构。在超越预算的管理体系中,企业各业务单位具有一定的自,超越预算的运行基础就是分权管理,即以各业务单位各责任中心为主,高层管理人员遵循一定的规则授予一线管理人员部分的预算制定、调整和执行等相应的自治权,使一线管理者有足够的权限和动力,为适应市场变化做出灵活合理的决策,财务预测和计划并不是传统预算的一年一次,而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做到动态的预测和随市场环境改变计划。

传统预算在编制时多以财务指标为中心,编制时只重视企业自身的财务数据,通常一个会计年度的总目标下,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步汇总”的原则编制年度预算计划。预算的编制参考以往年度的财务数据,却忽视了非财务数据,而且并未考虑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企业不同的分部组织特点。编制年度预算计划的过程通常是繁杂的,并且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成本,而年度预算计划对企业绩效改善的贡献却微乎其微。超越预算结合了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采取不断改进的中短期的绩效管理替代年度预算管理。和传统预算不同,超越预算没有固定的年度财务目标,而是以不断改进的相对目标代替。相较于传统预算对会计报表中所有科目都制定指标,超越预算将部分权力下放给一线管理部门,不同的管理层只对一些关键的指标制定预算标准。超越预算同时兼顾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性指标,综合各项指标并找出对业绩贡献的动因功能得以落实,只有这样,预算管理机制才能实现其意义和价值。目前,我国大型企业仍在使用传统预算管理,因为编制年度预算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小型企业受资源限制,编制年度预算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超越预算除了可适用于大中型企业,也适用于能迅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小型企业。相对传统预算,超越预算的理念更具适用性、弹性和灵活性。

(二)综合指标绩效管理与评价系统。综合业绩评价系统分离了资源配置功能和考核评价功能。超越预算将预算的资源分配功能和考核评价功能分开,使员工不再按预算计划执行任务,而是灵活的和管理层沟通并改进计划。超越预算理念认为预算的作用应在对现金流量的预测和计划上,传统预算的控制与激励功能由其他绩效管理制度来替代,并加入非财务指标,例如绩效评价不再是设定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和同行业比较,和同期其他部门比较或者是和往年比较,不再设定绝对的目标,而是以相对目标代替。这样做可以解决员工只重视实现既定目标,执行预算计划而缺乏对效益的考虑问题,综合各项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可以使考核更全面,多方位考虑问题。

传统的预算编制以静态为主,为了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设定的预算目标一般会覆盖整个会计期间,即一年编制一次预算,固定不变,而这与不断变化的不可预知的市场环境是矛盾的。超越预算采用的动态预算,以阶段性或中短期目标取代年度目标,使得管理层能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传统预算模式在执行年度计划过程中无法兼顾短期内市场的变化,年度计划成了约束员工手脚的工具,一线管理人员无法采取灵活的决策,市场变化需要临时改变预算计划时,需要层层上报上级审批,在大型企业中传统预算计划降低了企业效率。超越预算强调基于一定的规则,将决策权利下放的分权管理,要求不同部门之间做到自由决策,自担绩效责任,因此超越预算需要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保持稳定协同。超越预算抛弃了以预算这种单一的手段来确保责任履行的方式,提出在企业中以非年度计划的控制来代替以预算为核心的严格的控制。传统预算执行的另一项缺点是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资源资金的分配问题,预算要么成了各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获取私利的工具,要么成了取得业绩考核奖励的手段,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员工对预算资金的使用仅仅是为了完成既定的预算目标,忽视了企业效益。而超越预算鼓励管理者通过下放权力,合理调配资源,适应短期变化,资源的分配不局限于年度预算,赋予管理者在必要情况下一定的自主决策权力,超越预算的本质是按需调配资源。

(三)以相对标准为考核评价。主要指运用同行业领先公司,企业内部业绩优秀部门的相对业绩进行奖励,而非以传统预算中的既定预算目标为考核评价标准,建立以综合指标为基础的业绩管理与评价系统,以相对标准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传统预算的考核评价往往以既定的财务绩效为重点。而超越预算的考核评价提倡对相对业绩的考核。以固定目标(如往年业绩)作为考核指标时,激励效果往往欠佳。而以相对目标,例如竞争对手、行业水平或企业内部的其他单位等作为考核标准,能更直观的反映出企业存在的问题。

传统预算有计划控制和业绩评价两个功能,但这两者往往无法兼顾,目前大部分企业中存在只注重预算的计划协调控制功能的问题,而业绩评价功能则成了附属。超越预算认为计划控制和业绩评价这两个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业绩评价功能没有有效的控制功能作为前提,必定产生问题。同样,如果只重视计划控制而忽视了有效的业绩评价机制,将使员工丧失工作积极性。超越预算没有每年一次的预算计划制定,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向前,持续发展的不断改善的计划。因此,超越预算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分离了计划控制和业绩评价两个功能,使得评价和控制两个功能互不影响,设计出独立的业绩评价系统和激励机制。传统预算模式仅定期将企业的经营情况与预算计划加以比较,把与计划的差异与考核各责任部分的绩效考核相挂钩,超越预算模式改变了这种模式。预算计划只是用于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市场环境,为改进生产流程提供帮助。业绩考核则根据各部门不同的组织特点和所处的市场特征,以相对指标为基础设计激励机制。超越预算模式的分权化的特点,给予了一线团队一定的决策权限,并让他们对结果负责,责任自负,对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负责,这样便能提高各部门的责任意识,促成不同组织部门探索适合自身的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由此,超越预算模式为企业提供了相对宽松灵活的工作环境,员工们不再受计划限制,而是能积极主动地工作,改善效率,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促成预算计划目标的达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超越预算在我国企业应用现状

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超越预算实施的外国企业,我国企业开展预算管理较晚,高层管理更为注重会计报表的财务数据,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加剧,我国企业所面对的运营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企业自身的管理理念也急需进行新的改变,我国学者于2005年引入超越预算管理的理念,之后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探究如何将其应用于我国企业管理中,在这一过程中超越预算存在的应用局限性也显露出来。尽管实施超越预算有诸多优点,并且有成功案例,但同欧美实施超越预算成功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推广实施超越预算上具有一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传统预算的改革风险较大。我国大部分企业实施传统预算管理,部分企业传统预算管理效果不佳,取消传统预算制度将对我国企业的管理体制造成极大的冲击。我国现行的预算制度与按月决算的制度相互依存,预算管理、业绩预测和绩效考核相互关联。现阶段要改革传统预算制度存在较大的难度,取消传统预算制度实行超越预算对于我国企业来说不具备可操作性。

(二)我国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的不足。超越预算的编制往往需要管理人员对市场的变化足够灵敏,能准确判断市场走向,虽然超越预算能使一线管理人员应对灵活多变的环境,但决策失败的风险却比传统预算大,这就要求企业相关人员要具有足够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具有对未来准确的“预测能力”和“不断改进”的做法。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员工的业务水平有限,和西方国家企业的优秀员工还有一定差距,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对员工继续教育投入不足,职业道德观也不是很强。因此推行超越预算这种下放一定权利的管理方法还要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三)缺乏与超越预算相匹配的信息系统。超越预算的执行需要各部门之间协同合作。这就要求企业各部门之间打破部门的界限,采取行动前要全面考虑,不单单思考这种行为是否对本部门有利,还要考虑这种行为是否能为公司带来效益。但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企业需要有一套快捷的信息系统来协调公司内部及各层管理人员的事务,同时还要改变现有的部门考核和业绩评价方法综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寻找一套能够配合超越预算管理的综合业绩评价系统,实施超越预算需要改变的种种制度造成了超越预算推广的阻碍。

由此可见,尽管超越预算有诸多优点,并且能够改善传统预算存在的缺点,而现阶段我国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超越预算推广实施并不现实,但超越预算的分权管理、绩效考核与计划分离的理念值得管理人员参考,将超越预算的思想融入传统预算管理,以改善传统预算的缺点更适合我国企业现状。

四、结论

综上所述,超越预算理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发展的新趋势,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但盲目的将超越预算管理引入我国企业是不明智的行为。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尚不具备导入超越预算管理模式的条件,但部分发展良好、具有超越预算实施条件的企业可以优先进行探索,引入超越预算管理,改革传统预算存在的弊端,取得更优秀发展,为超越预算在我国企业的推广积累宝贵的经验。而在逐步改善传统预算,实行超越预算的过程中,我国企业能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并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在立足现有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提升,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茜雯.基于“超越预算"思想的企业预算管理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10.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范文10

一、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和细化考核评比办法

继全省分、支行长会议之后,市分行召开了 XXXX 年工作会议,把风险管理摆在了全行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了年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凸现机关处室的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为宗旨,灵活务实地开展计划信贷管理工作。并且对照省行资金计划处的考核办法,对资金计划工作百分考核内容进行了量化和细化,从处室到基层行都相应建立了计划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在百分考核办法中,把资金计划工作细分为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现金及利率管理、统计管理、等级行管理、业务综合管理七大块,做到了岗位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半年来的工作表明,年初制定的工作意见和考核评比办法方向明确,切合实际,对做好全市资金计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加强资金营运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以来,我行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营运管理,信贷资金回笼后及时归还系统内借款,贷款回笼和借款下降基本保持一致。上半年每月信贷资金运用率均保持在 XX.X% 以上,信贷资金保持较高的营运水平。

X 、坚持资金头寸限额管理。今年以来我行计划部门进一步提高经营核算意识,严格对资金头寸的管理,在省行核定的资金头寸限额内按季核定基层行的资金头寸限额,并要求在保证正常业务开展的前提下,各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限额内尽量压缩头寸占用,对不合理占用及时调整,保证了各行科学合理占用头寸资金,做到不闲置、不浪费。

X 、完善资金调度管理。在资金调度环节上,市县明确专人负责资金调拨管理工作。在请调资金时,做到资金调拨与信贷计划的衔接,增强了资金与计划双重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了资金供应脱节情况的发生。今年以来电子联行资金请调系统运行正常,我行继续坚持“小额度、勤调度”的资金调度原则,尤其是总行调整了资金请调时间以后,更加方便了基层行的资金使用,减少了资金请调时间,减少了资金头寸占用,今年上半年全行共请调资金 XX 笔 XXXXX 万元。同时我行严格按上级行的要求,规范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调拨通知书》、《资金请调单》、《资金申请审批情况表》等,建立了《系统内资金往来台帐》,按月通过电子联行系统与总行对账,全年账务无差错,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运行。

三、加强统计管理工作,提高统计资料质量

(一)我行各级统计人员克服统计工作量比往年有大幅提增、统计报表上报时间节假日不顺延等实际情况,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保质、保量、按时做好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地上报了省分行与人民银行的各类统计报表,统计工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为加强对现金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我行建立了现金投放、回笼月度分析报告制度,按月对辖内支行、部现金收支情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造成当期现金投放(或回笼)的原因予以重点分析。

(三)我行在统计管理上始终坚持按照国家统计法以及人民银行和农发行的有关规定进行,统计数据完全来源于各支行(部)会计部门的各项报表,坚持报真情、报真数,不擅自公开发表统计资料和泄露统计机密,在按时完成好省分行规定的各项统计资料的同时,认真地做好当地人民银行要求上报的各类统计报表。

四、加强财补资金管理,做好监督拨付工作

今年以来我行对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重点是加强与财政、粮食部门的联系,积极向政府、财政、粮食主管部门汇报粮食销售、保管情况,补贴资金能否及时拨付到位直接影响到我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自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各项财政补贴已逐步减少,加上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给粮食企业经营和我行收息率的顺利完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严重影响到我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在新形势下,我行年初对所辖支行、部的财政补贴情况进行了调摸底,及时掌握各级粮棉油储备数量、库存值的增减变化及其原因,对各项补贴的项目、金额、来源、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已掌握的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情况,认真实施规范化操作,切实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的督促到位和监督拨补等管理工作,按时正确上报各类财政补贴报表及有关情况分析;认真及时登记各类财政补贴台帐,确保台帐间数据准确、衔接。

(二)积极加强宣传,密切与财政、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理解和支持,为管理财政补贴资金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支行、部落实配备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兼职人员,积极主动督促同级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及时拨付财政补贴资金,弄清每一笔补贴资金的来龙去脉,及时将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反馈财政部门,督促下拨资金,避免了由于职责不清、信息不对称造成补贴资金滞留的情况,并与会计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柜面监督,共同做好了财政补贴资金专户和拨付手续的管理。

(三)经过我行与当地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及监测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至 X 月末,全市应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 XXXX 万元,实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 XXXX 万元,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率 XX.X %。

五、监测和分析等级行管理指标,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XXXX 年度等级行考核与以前年度相比有很大的调整,首先市行要求各支行认真领会等级行管理文件,掌握新的指标精神,并对考核指标提出反馈意见,分析各项指标完成的难易程度,指导全年工作。其次根据各行按月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市行对各行的失分项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通过对经营指标的监测反映,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找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方向,为领导的预测决策提供了保障,有效提高了各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六、加大调查研究深度,做好业务经营分析,发挥业务综合职能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计划业务部门的综合职能作用,我行十分注重提高业务经营分析水平,增强业务分析的实用性,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通过对所辖支行、部和粮食购销企业信贷资金运用、粮油物资运动、信贷资金活动的变化、信贷资产结构变化及存贷款异常变化等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动态情况,深入分析影响全行业务活动的各种因素,并且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态相结合、近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银行信贷业务活动分析与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紧紧抓住收购资金封闭管理重点和疑点,揭示规律,找出特点,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增强了全行业务经营分析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七、加强现金和利率检查,确保政策正确执行

(一)今年以来,我行按照有关现金管理的文件精神及具体实施办法,继续抓好现金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现金计划管理,现金计划一经下达,认真组织执行,同时要做好与当地人行现金投放计划的衔接工作。二是做好大额现金支付的内部审批工作,严格按照大额现金支付三级审批制度。三是加强粮棉购销企业现金帐户管理,严格控制粮棉购销企业帐户现金的支取,合理核定企业淡旺季库存现金限额,切实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减少现金使用。各支行(部)在信贷监管中强化了现金管理,并不定期地进行现金专项检查。市分行也在利率检查的同时对各支行(部)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企业现金收支基本能按照管理要求执行。

(二)我行利用多种形式向购销企业宣传利率政策,明确公布人行规定的企业存款利率、正常贷款利率,按合同利率计息、按利率调整分段计息以及逾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加罚息等政策,指导企业计算好利息收支帐;银行内部严格执行各项存贷款利率及收息政策,切实维护利率政策的严肃性,有效地发挥利率的调控、激励和约束作用。在严格执行利率政策的同时,我行要求各支行(部)每季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并书面上报市分行。市分行也对各支行(部)全部贷款的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利率执行情况基本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

八、认真做好夏季信贷资金需求预测,为经营决策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 XXXX 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保证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我行主动和粮食、农业等部门联系,搜集相关农业经济部门的信息资料,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变化情况,粮棉油种植面积变化、产量变化,粮棉企业改革改制进程等。并深入企业,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量,为计划预测服务。通过对今年夏季粮油购销形势的分析,预计前期收购进度较慢,收购时间会拉长,可能会出现收粮困难的现象。随着粮食收购准入条件放开,粮食收购主体呈多元化,收购量势必降低。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预计全市将收购小麦约 XXXX 万公斤、收购油菜籽 XXXX 万公斤。

回顾 XXXX 年上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照省分行的要求还有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新形势下,全市计划在岗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充实,业务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所辖各支行、部每月(季)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不甚理想,有待进一步加大与当地财政部门协调力度。

九、下半年工作打算

二四年下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要积极适应当前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紧紧围绕年初制订的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意见,积极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综合职能作用,更好地为全行的各项业务工作服务。

(一)根据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加大资金计划工作考核力度,按季向所辖支行、部公布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促进全市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预测年、季度企业购销量,编制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根据粮棉市场供需情况和预期购销价格测算,按照“以效定贷,以销定贷”的贷款原则预测信贷投放量,编制年、季度贷款投放计划。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粮棉市场变化趋势,及时修正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和贷款投放计划,以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范文11

一、统一思想,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和细化考核评比办法

继全省分、支行长会议之后,市分行召开了2004年工作会议,把风险管理摆在了全行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提出了年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凸现机关处室的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为宗旨,灵活务实地开展计划信贷管理工作。并且对照省行资金计划处的考核办法,对资金计划工作百分考核内容进行了量化和细化,从处室到基层行都相应建立了计划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在百分考核办法中,把资金计划工作细分为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现金及利率管理、统计管理、等级行管理、业务综合管理七大块,做到了岗位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半年来的工作表明,年初制定的工作意见和考核评比办法方向明确,切合实际,对做好全市资金计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二、加强资金营运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以来,我行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营运管理,信贷资金回笼后及时归还系统内借款,贷款回笼和借款下降基本保持一致。上半年每月信贷资金运用率均保持在99.5%以上,信贷资金保持较高的营运水平。

1、坚持资金头寸限额管理。今年以来我行计划部门进一步提高经营核算意识,严格对资金头寸的管理,在省行核定的资金头寸限额内按季核定基层行的资金头寸限额,并要求在保证正常业务开展的前提下,各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限额内尽量压缩头寸占用,对不合理占用及时调整,保证了各行科学合理占用头寸资金,做到不闲置、不浪费。

2、完善资金调度管理。在资金调度环节上,市县明确专人负责资金调拨管理工作。在请调资金时,做到资金调拨与信贷计划的衔接,增强了资金与计划双重宏观调控作用,避免了资金供应脱节情况的发生。今年以来电子联行资金请调系统运行正常,我行继续坚持“小额度、勤调度”的资金调度原则,尤其是总行调整了资金请调时间以后,更加方便了基层行的资金使用,减少了资金请调时间,减少了资金头寸占用,今年上半年全行共请调资金87笔23350万元。同时我行严格按上级行的要求,规范使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调拨通知书》、《资金请调单》、《资金申请审批情况表》等,建立了《系统内资金往来台帐》,按月通过电子联行系统与总行对账,全年账务无差错,保证了资金的安全运行。

三、加强统计管理工作,提高统计资料质量

(一)我行各级统计人员克服统计工作量比往年有大幅提增、统计报表上报时间节假日不顺延等实际情况,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保质、保量、按时做好统计工作。准确及时地上报了省分行与人民银行的各类统计报表,统计工作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为加强对现金计划执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我行建立了现金投放、回笼月度分析报告制度,按月对辖内支行、部现金收支情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造成当期现金投放(或回笼)的原因予以重点分析。

(三)我行在统计管理上始终坚持按照国家统计法以及人民银行和农发行的有关规定进行,统计数据完全来源于各支行(部)会计部门的各项报表,坚持报真情、报真数,不擅自公开发表统计资料和泄露统计机密,在按时完成好省分行规定的各项统计资料的同时,认真地做好当地人民银行要求上报的各类统计报表。

四、加强财补资金管理,做好监督拨付工作

今年以来我行对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重点是加强与财政、粮食部门的联系,积极向政府、财政、粮食主管部门汇报粮食销售、保管情况,补贴资金能否及时拨付到位直接影响到我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自粮食市场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各项财政补贴已逐步减少,加上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给粮食企业经营和我行收息率的顺利完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严重影响到我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在新形势下,我行年初对所辖支行、部的财政补贴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各级粮棉油储备数量、库存值的增减变化及其原因,对各项补贴的项目、金额、来源、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已掌握的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和财政补贴资金拨补情况,认真实施规范化操作,切实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的督促到位和监督拨补等管理工作,按时正确上报各类财政补贴报表及有关情况分析;认真及时登记各类财政补贴台帐,确保台帐间数据准确、衔接。

(二)积极加强宣传,密切与财政、企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理解和支持,为管理财政补贴资金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各支行、部落实配备了财政补贴资金管理的兼职人员,积极主动督促同级财政和企业主管部门及时拨付财政补贴资金,弄清每一笔补贴资金的来龙去脉,及时将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反馈财政部门,督促下拨资金,避免了由于职责不清、信息不对称造成补贴资金滞留的情况,并与会计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柜面监督,共同做好了财政补贴资金专户和拨付手续的管理。

(三)经过我行与当地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及监测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至6月末,全市应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6243万元,实收各项财政补贴资金4857万元,财政补贴资金到位率77.8%。

五、监测和分析等级行管理指标,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2004年度等级行考核与以前年度相比有很大的调整,首先市行要求各支行认真领会等级行管理文件,掌握新的指标精神,并对考核指标提出反馈意见,分析各项指标完成的难易程度,指导全年工作。其次根据各行按月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市行对各行的失分项进行原因和对策分析,通过对经营指标的监测反映,适时调整工作思路,找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方向,为领导的预测决策提供了保障,有效提高了各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六、加大调查研究深度,做好业务经营分析,发挥业务综合职能

为了充分发挥资金计划业务部门的综合职能作用,我行十分注重提高业务经营分析水平,增强业务分析的实用性,做好领导的参谋助手。通过对所辖支行、部和粮食购销企业信贷资金运用、粮油物资运动、信贷资金活动的变化、信贷资产结构变化及存贷款异常变化等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动态情况,深入分析影响全行业务活动的各种因素,并且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态相结合、近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银行信贷业务活动分析与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紧紧抓住收购资金封闭管理重点和疑点,揭示规律,找出特点,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增强了全行业务经营分析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七、加强现金和利率检查,确保政策正确执行1

(一)今年以来,我行按照有关现金管理的文件精神及具体实施办法,继续抓好现金管理工作。一是做好现金计划管理,现金计划一经下达,认真组织执行,同时要做好与当地人行现金投放计划的衔接工作。二是做好大额现金支付的内部审批工作,严格按照大额现金支付三级审批制度。三是加强粮棉购销企业现金帐户管理,严格控制粮棉购销企业帐户现金的支取,合理核定企业淡旺季库存现金限额,切实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减少现金使用。各支行(部)在信贷监管中强化了现金管理,并不定期地进行现金专项检查。市分行也在利率检查的同时对各支行(部)进行了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企业现金收支基本能按照管理要求执行。

(二)我行利用多种形式向购销企业宣传利率政策,明确公布人行规定的企业存款利率、正常贷款利率,按合同利率计息、按利率调整分段计息以及逾期贷款、挤占挪用贷款加罚息等政策,指导企业计算好利息收支帐;银行内部严格执行各项存贷款利率及收息政策,切实维护利率政策的严肃性,有效地发挥利率的调控、激励和约束作用。在严格执行利率政策的同时,我行要求各支行(部)每季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并书面上报市分行。市分行也对各支行(部)全部贷款的利率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利率执行情况基本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

八、认真做好夏季信贷资金需求预测,为经营决策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2004年夏季粮油收购工作,保证粮油收购资金的供应,我行主动和粮食、农业等部门联系,搜集相关农业经济部门的信息资料,如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变化情况,粮棉油种植面积变化、产量变化,粮棉企业改革改制进程等。并深入企业,获取企业的经营信息量,为计划预测服务。通过对今年夏季粮油购销形势的分析,预计前期收购进度较慢,收购时间会拉长,可能会出现收粮困难的现象。随着粮食收购准入条件放开,粮食收购主体呈多元化,收购量势必降低。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预计全市将收购小麦约6200万公斤、收购油菜籽1945万公斤。

回顾2004年上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照省分行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新形势下,全市计划在岗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充实,业务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所辖各支行、部每月(季)财政补贴资金到位情况不甚理想,有待进一步加大与当地财政部门协调力度。

九、下半年工作打算

二四年下半年我行资金计划管理工作要积极适应当前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紧紧围绕年初制订的资金计划管理工作意见,积极性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综合职能作用,更好地为全行的各项业务工作服务。

(一)根据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加大资金计划工作考核力度,按季向所辖支行、部公布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促进全市资金计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按照“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的原则预测年、季度企业购销量,编制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根据粮棉市场供需情况和预期购销价格测算,按照“以效定贷,以销定贷”的贷款原则预测信贷投放量,编制年、季度贷款投放计划。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粮棉市场变化趋势,及时修正年、季度粮棉购销计划和贷款投放计划,以逐步建立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信贷投放预测机制。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范文12

关键词:数学统计;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实践运用;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06-02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数学统计常常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而存在。它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主要扮演着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处理数据的角色,能够将所有的信息资料总结起来,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一些可靠的结论,给企业管理者们提供决策依据,让企业能够在运营发展中正确地把握时代的动向和经济市场的变化趋势。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数学统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一、数学统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一般企业使用的统计方法上来看。如今,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在国家的号召下,现代企业也一般都非常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理念,一切都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基准,这是要依靠数学统计来实现的。通过各种数学统计方法的运用,企业可以进行市场调研,科学、客观地对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进行调查和统计,根据数学统计的分析结果,指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向,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企业要想把握时代的脉搏,也必须科学正确地使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按照科学的结论来管理企业,顺应时代的潮流[1]。

其次,当前经济的发展质量也可以依据数据统计的结果来分析,观察宏观的经济发展质量水平。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收集2010―2013年间的经济信息,分析市场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得出这几年间关于环境和资源的生态税收情况,每年都有所减弱,生态环境和生态税收的收入比重都有下降,这就说明这些年来,国家一直在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努力构建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最后,数学统计还可以应用于经济管理。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如果将各种信息资料都简单地收集起来,而不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加以分析,就难以形成直观、清晰的结论。我们知道经济管理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并非轻而易举能完成的,其中有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互相作用,难以把握。数学统计的方法能够结合企业运营管理的特点,分析当前的经济状况,直观地表现出这些因素的变化情况。

二、数学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功能

(一)企业计划离不开数学统计

企业管理就是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明智的、正确的决策,让企业能够朝着正确的发展目标前进。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在掌握了大量数据和资料的前提下,才能够制订企业计划,这就必须有数学统计的支持了。在进行计划管理时,不仅要考虑到数据统计,更不应该忽视检查方法,这二者是数学统计应用于企业计划管理所必不可少的。数据统计是制订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而检查计划更是保C计划的科学性的重要一步[2]。

(二)企业管理活动离不开数学统计

一个企业要想做好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有足够充分的事实依据作为支撑,而数学统计提供的正是确凿的事实依据。虽然它呈现出来的是现有的指标体系和数学语言,但是这种语言所代表的却是非常准确的信息,它能够更加直观地描述企业最近执行的业务活动,数字化的量化表达形式更加具有针对性。比如统计报表,它的作用就是让企业的经营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企业近期的生产经营情况。其中商品流通统计报表,管理者就可以从中知道商品的库存量、流通情况,只需在统计报表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地分析和计算,就能够得出,并且可以将本年度的情况与上年度进行对比,根据商品流通的变化,总结本年度在生产经营中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找出管理上的不足,尽快对企业的管理方法进行调节,这样就能够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始终处于紧跟市场潮流的状态,实现更好的发展。

不仅使商品流通情况,还有商品生产情况、当前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本企业的发展情况、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发展情况等等,这些信息都关乎到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必须经过专业的社会调查和市场调研才能下结论,这些工作都是不能离开数学统计的。现在,为了这些调查工作成立了一些专业的统计调查组织,借助这些组织的帮助,能够完成一些专业性的市场调查,将有效地数据统计起来进行分析,了解市场上的情况,发现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并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良的管理决策[3]。

(三)监督企业活动离不开数学统计

企业的管理活动必须要得到监督,不断自省才能够不断前进。企业应该定期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自我检查,通过数据的统计来对自身活动进行监督。在统计的结果中,蕴含着一些深层的问题,还能够从中找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需要,能够为企业的管理改革提供有效的改革方案。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利用数学统计的方法进行改革是一个非常有力的管理措施。

此外,利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进行企业管理,还能方便管理者随时查看企业活动的执行情况,对各项管理资料进行监督和检查。企业制订的执行计划,需要高效的执行力,这种检查活动能够观察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各项活动的执行力度。这样,管理者能对业务活动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企业的近期动态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在执行计划期间,管理者还能够通过对预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进行对照检查,对整个活动形成清晰的认识,反思活动的整体规划,对活动的剩余部分进行调整,从宏观上调节整个企划。如果预估的时间不够用,就应该及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进度;如果预估的时间还很充足,可以按照计划进行微观地调整,提高活动的细节处理。总而言之,数学统计在监督企业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管理者来说,运用好这一统计方法,有利于他们牢牢把握企业计划的开展节奏,在执行期间控制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能够提高企业各项业务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企业计划的完美实施。

企业的经济核算工作,也需要数学统计方法的运用,既能够帮助经济核算的实施,又能够对经济核算进行监督。企业的科学管理需要严格的经济核算,它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也是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数学统计给企业的经济核算工作带来的便利是多方面的,它提供的数据可以反映出企业最近的经济效益,同时作为一种统计的手段,它还可以为经济核算提供新的工作思路和参考意见[4]。

(四)企业经济研究离不开数学统计

企业的管理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管理方法,引进科学的管理理念,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谓科学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把握客^的经济发展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让主观的管理理念符合客观经济发展状况。如果不能够做到这些,企业的活动就会处于盲目的状态。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对经济规律进行研究,这是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当前市场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特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等等。这些内容的研究也必须要有信息材料的支撑,要求材料的完整性、充分性和可靠性,因此还是离不开数学统计方法的应用,例如动态数列、平均指标等数学方法。由此可见,企业的经济研究必须要加入数学统计方法的应用。它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为企业提供总量庞大的信息和数据,从而反映出企业的生产情况和经营管理情况,为管理者们制订下一步的经济活动计划提供重要的参考[5]。

(五)企业劳动竞赛和群众参与离不开数学统计

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来看,我国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在我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既是生产活动的主体,又是消费活动的主体。所以,一切发展为了群众,一切发展依靠群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是一样的,是无法脱离人民群众的。因此,企业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企业与群众的关系。企业应该将生产经营情况及时统计整理汇总,并将统计结果公之于众,让群众们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鼓励员工们积极参与生产和经营活动,开展员工竞赛,这样有利于调动员工们的动作积极性。实行这样的民主化企业管理,才能够将所有员工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推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在上述的企业活动中,公开企业的发展活动信息,就必须要应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将各种信息资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处理,尽可能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员工面前,让他们清晰地了解到企业的各种情况。此外,在开展员工竞赛时,也需要将员工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果统计起来,这些工作都需要数学统计的帮助。

三、结语

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生产和经济的主体。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将数学统计运用到企业管理中,能够使企业管理更加高效,也能够提高管理者对企业的监督力度,加强自查和内省。因此,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中,一定要重视数学统计的方法,运用多样化的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按照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来管理企业。希望数学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分析能够引起管理者的广泛注意,在未来的企业管理中,如何将数学统计更好地利用起来,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许可.浅析数学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15,(2):117.

[2] 杨丽婷.浅谈统计分析在企业资金经营管理中的运用[J].经营管理者,2015,(13):174.

[3] 王忠联,张今声.谈谈数学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