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少儿形体礼仪

少儿形体礼仪

时间:2022-10-13 11:33:24

少儿形体礼仪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1

关键词: 大班幼儿 文明礼仪教育 途径与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1)指出:注意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要着眼于长远行为效应,注重对其一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品质培养与终身受益的文明礼仪教育,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华上下五千年,素以“礼仪之邦”为誉。《论语・学而》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便是华夏文化与民族精魂的价值导向。幼儿阶段恰为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抓住关键时期开展礼仪教育,将使教育事半功倍,幼儿获益终身。

礼仪是指以建立和发展和谐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为主要目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以礼节、礼貌、风俗、习惯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现代社会对礼仪的界定抛弃了传统社会等级观念和儒家道德限定,更强调互为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倡导“以人为本”、关注自我价值,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显示其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礼仪教育是根据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全面系统的影响,使之掌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模本等活动。幼儿园礼仪教育是引导学前儿童认识礼仪文化、实施礼仪言行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学前儿童了解礼仪常识、掌握礼仪行为并内化礼仪情感。

一、现况分析

礼仪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德育的基础工程与意义途径。现代学校礼仪教育的基本构想是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遵循自律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整合性原则。付诸实践,更多表现出论述性多、实践性少,规范性多、论证性少,概述性多、专题性少等现实问题。在幼儿园,幼儿常表现出礼仪意识认知不足、礼仪行为时有缺失,以及园本教育途径单一、内容涣散、不成体系;幼儿教师缺乏以身作则的自觉性与营造一体化教育环境的延展思维的问题。使得幼儿园礼仪教育抑或止步不前,或者若有若无。

我园自2005年开展幼儿文明礼仪特色教育。通过引进《幼儿礼仪》课程读本,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各领域,在且行且思中发现大班幼儿礼仪教育明显表现出:教师在组织活动中目标性不强、计划性不够、组织力匮乏,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延伸不充分等,并就此问题展开行动研究。

二、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阶段及其所处生态微系统,将礼仪教育定位于幼儿园礼仪、家庭礼仪及公共场所礼仪的三大模块。

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个由总目标统领、若干层级分目标关联而成的体系。学前阶段,其总目标是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礼仪的重要意义和生活价值,了解日常必要的礼仪常识及行为表现,初步形成尊重礼仪的思想意识,养成礼仪行为习惯。落实在大班,即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规范与个性和谐的发展。

目标统摄教学内容的科学制定与具体规划,在该目标下,结合礼仪本质内涵与幼儿道德教育范围,得出大班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内容。幼儿礼仪包括生活礼仪、学习礼仪、运动礼仪、游戏礼仪,家庭礼仪包括敬老礼仪、待客做客礼仪、进餐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包括交往、公共秩序、公共环境。

三、实施途径与有效方法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2

一、“打招呼”现状阐述

在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效果下,幼儿几乎都知道“打招呼”是一种礼仪行为,见面要打招呼。但在实际打招呼的过程中有较大差异,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种不同层次的现状:

1.知之,不愿为。

站在门口,不一会就相互玩起来,完全无视看到进园的家长和幼儿。进园的幼儿也很少与他们打招呼,自顾自地进来。一些幼儿虽然有家长提醒,但仍会自行跑开。这也是在幼儿中常见的问题,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

打招呼的礼仪行为停留在知晓层面,不为或者不愿意为,行为中体现较少。

2.知之,不会为。

打招呼,但仅限于说声:“早”。一些幼儿在问好时声音特别响,之后会玩闹般笑起来,似乎更享受重复“问好“这一行为动作。还有一些幼儿脸上十分严肃,与进园的家长和幼儿打招呼,几乎无眼神交流。进园的幼儿需提醒,且这类幼儿占据着大多数。

很多时候幼儿能够与他人打招呼,但表现出行为不当的现象。如把打招呼当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嬉闹起来;或是机械地按照成人要求表现出打招呼的行为。

3.知之,不坚持为。

会一直站着望着家长和幼儿进园的方向,有人进来了,会看着对方笑、大声问好,甚至会鞠躬。被打招呼的幼儿不需要提醒,会主动笑着做出回应。此类幼儿较少,但无论是哪个年龄段、哪个班级都有几名这样的幼儿。但经常地,即使在专项活动中很会打招呼的幼儿在平日生活中则变得不会或不愿打招呼了。

当然也不乏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与别人主动打招呼的幼儿,但数量相对较少。综上所述,幼儿在打招呼的实践中呈现三种问题:一是不愿意打招呼;二是不知道为什么打招呼,所以单调地执行成人的要求或当做好玩的把戏;三是只在类似“礼仪小天使”的专项活动中才表现出礼仪行为,平日活动无彰显。

二、“打招呼”现状分析

幼儿礼仪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打招呼以及对视、微笑等表现与其说是这一礼仪行为的外在要求,不如说是与人交往中对人尊重的表现。但显然,大多数幼儿在“打招呼”的过程中并未表现出礼仪“真心与尊重”的核心。而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则是礼仪行为的教育并未进入幼儿内心,形成内在驱动力。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有:

1.年龄特点――交往需求。

上述三种情况,越是年龄小的幼儿表现得越倾向于前面的情况,越是年龄大的幼儿越是倾向于后面的情况。处于刚刚踏入集体生活的小班年龄段幼儿似乎更不愿意与人打招呼,甚至会被打招呼的人“吓跑”,一些幼儿表现出想要交往的动机,但仍无行为体现,如看着打招呼的人害羞地笑。随着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大班幼儿则表现出友好的交往态度,如主动与人打招呼。其次还要视幼儿的个体差异情况而定。

2.教育偏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随着对幼儿了解程度的加深,很多家长和教师意识到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以在活动中他们会有意识地告诉幼儿一些礼仪行为――见到他人要说“你好”等。很多人会觉得幼儿年龄太小,不懂,只要行为中体现即可。但很多时候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约束机制,如在调查中幼儿知道升国旗不能讲话,问其原因则是:“老师要批评的。”所以当这种外在约束消失时,幼儿的行为表现也会随之消失。就算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心中也无衡量的标准。

3.家长――虎头知晓,蛇尾跟进。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现在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自身对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很注重幼儿礼仪内容的传授和要求。但在门口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长提醒孩子和老师或幼儿打招呼,但当孩子表现出不愿意打招呼的行为时,家长则一笑了之,并无后续跟进。礼仪如果变成了一种知识经验或是仅以知晓为目的,那么就会成为一个泡影消失在幼儿的生活中。所以家长这样的行为何以能够让幼儿做到、做好呢?

三、“打招呼”入心策略阐述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积极、活动、发展地存在。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幼儿“内在生命力”的发挥。礼仪教育更是内心支配下的外在行为表现,因此“打招呼”这一礼仪行为也要从幼儿内心入手,在知晓礼仪行为的同时,采取措施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并给予幼儿持续坚持的动力,从而实现礼仪教育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

(一)会打招呼――知晓礼仪的具体要求

礼仪有具体行为要求,所以在礼仪教育中要让幼儿知道“做什么”和“知道如何做”才能让幼儿实现“做好”的效果。而“入心”式的“会打招呼”也不再局限于教师告知幼儿该如何做,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同伴分享,互动知晓。

同伴差异资源的互动是适宜幼儿的学习方式之一,同伴之间的差异更利于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在家庭教育的力量下很多幼儿都知道要打招呼,也知道打招呼的一些要求。所以当幼儿之间的经验互动时,很快会形成幼儿之间共性的关于打招呼的经验,如看着对方、微笑、问好、鞠躬等。在行为践行过程中,自然也会呈现出几种差异,好的差异资源也自然成为学习的样本。

2.图片学习,提醒知晓。

整个幼儿园阶段幼儿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借助于可视图片的学习成为幼儿礼仪教育中的有效策略。在学习“打招呼”的礼仪行为中,教师可将幼儿的认知经验用图片或符号的形式呈现出来,张贴在教室中的显眼位置,以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3.成人示范,模仿知晓。

幼儿天生爱模仿,因此模仿学习是其学习的主要方式。每天早上教师在门口迎接幼儿时,以及家长送幼儿入园与教师或其他幼儿打招呼时都是成人发挥良好影响力的机会。这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进行正面示范,将打招呼正确的礼仪行为体现出来。成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幼儿的眼中,潜移默化为幼儿自己的行为。

(二)乐打招呼――激发内心驱动力

1.现场回放,对比中纠错。

体验是最能触动内心的一种形式,远远大于成人苦口婆心说服的力量。教师可将幼儿做“礼仪小天使”时的行为拍摄下来进行播放。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有着对“打招呼”行为的判断标准,所以他们在对比中很自然地建构出正确打招呼的经验,对自身行为进行隐性的行为修正。

2.师流,感受上的引导。

众所周知,很多时候礼仪行为是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感受的,如微笑等。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即使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自身也无意识。所以教师可引导幼儿感受到一些礼仪行为带来的快乐。如让幼儿体验打招呼后,对方的言行举止的变化;别人回应招呼后自己的心理感受等。让幼儿感受到打招呼是一种美妙的行为,从而愿意去这么做。

如:T:你最喜欢哪个小天使?

C:千千,因为她站得好。

C:脸上笑眯眯的,看起来很好看。

T:这个妈妈在干什么?

C:看着这个小天使。

C:打招呼。

T:看到微笑着看着你,你的心情怎么样?

C:很开心。

3.环境支撑,无形中引领。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因此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也必然会被应用到幼儿礼仪教育中来。教师可在班级中创设“打招呼礼仪墙”,将日常捕捉到的一些幼儿打招呼的照片张贴在班级的礼仪墙上,形成促进幼儿自主打招呼的力量。

环境除了物质环境外,还包括心理环境。“打招呼”是一种互动行为,如果仅仅教育幼儿主动打招呼,而总得不到回应,这种“乐为”的状况也持续不了多久。所以要同步在家长中宣传“打招呼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合力,促进打招呼双方间的互动,形成此礼仪行为的良性循环。

(三)坚持打招呼――建立持续激励机制

幼儿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乐为、会为还不足以确定其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还需要在行为中采取一些策略帮助幼儿建立持续激励机制,巩固强化此行为。

1.创设机会,练习行为。

促进幼儿“打招呼”礼仪行为的养成要在幼儿打招呼的践行过程中。打招呼是生活礼仪行为,所以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渗透,而并非是借助刻意创设机会就能完成的教育内容。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创设一些促进幼儿打招呼的实践平台。如早上与来园家长和幼儿之间互动招呼、区域中“打招呼”情境的创设等。同步设计打招呼的系列课程,如体验活动《我做礼仪小天使》、谈话活动《礼仪小天使》、绘画活动《美丽的礼仪小天使》、记录活动《今天,你打招呼了吗》等,逐步跟进幼儿的行为。

2.多样奖励,强化行为。

幼儿有获取性和满足性两种需求。因此可适当对幼儿进行奖励和鼓励。

贴花纸几乎是所有幼儿阶段孩子的最爱。在礼仪教育中可投其所好,将贴花纸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引入。当孩子表现出礼仪行为时,适当送一些贴花纸给幼儿。对于贴花纸的选择,教师可固定一种贴花,专门作为幼儿表现出“打招呼”行为时的奖励。而且在奖励时要让幼儿明白为什么得到贴花纸,只有这样才会有“打招呼”行为的奖励效果。此外还可以定期与班级幼儿一起推选“礼仪小标兵”、“礼仪小能手”等,促进幼儿坚持礼仪行为。

幼儿年龄较小,其行为是可塑的、可引导的。因此教师对幼儿表现出来的打招呼行为进行表扬,以成为幼儿愿意打招呼的动力支撑,促进幼儿行为的引导式自我强化。此外教师要多多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及时跟进。特别是在专项活动外幼儿有打招呼行为表现的,更要强化,形成心理环境上的影响力。如丁丁在进区域时会与其他人打招呼,区域结束后教师请小朋友一起来找找丁丁在区域里值得表扬的地方,以形成共性经验推广下去。

3.联手家长,增加合力。

家长资源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扶手,因此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将家长资源引入到教育中来。对于“打招呼”的礼仪行为,可以开展“爸爸妈妈来比赛”打招呼礼仪活动,将设计好的表格发给家长,以一个月为限,请幼儿与其选定的一名家长进行比赛,互相监督、记录一个月内打招呼的情况,交到幼儿园后教师与幼儿互动点评。这样不仅增强了家长的示范作用,还扩大了幼儿礼仪行为的生活面,有效克服幼儿家园表现不一致的现象。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3

很巧的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礼仪典籍。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孔子的“克己复礼”,直到后来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这份遗产我们本来应该继承。很遗憾,因为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遭遇战乱兵祸,革命潮流冲刷,社会不停震荡,加之1949年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把古代礼仪典籍当作扫除对象,致使这份遗产渐渐零落,渐渐被民众遗忘。而日本与韩国则把来自中国古代的这份遗产很好保存于民众行为举止里,所以他们的国民举止显得彬彬有礼,素养良好。

今日,开展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使得我们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也担负重大责任。伟大的民族复兴首先是现代文明人的培养,包括使人的行为习惯与举止礼仪进入高度文明的层次,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社会。而借鉴古代培养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显然是可行的。今日之学前教育,学习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把国学礼仪典籍纳入课程内容结构里,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礼仪知识,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仪、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因此,国学礼仪典籍教育被放弃是错误的,它成为学前课程礼仪教育内容唯一内容也是不对的。把它和现代礼仪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比之现代礼仪教育更丰富的内涵还在于它以吟诵或诵读的方法,使幼儿在记忆力最佳的生理敏感期记住古代语言精华,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这对幼儿今后继承古代文化精华、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也是很重要的。

我国最重要的幼儿园教育行政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并无关于经典礼仪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我园自主定位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为:(一)幼儿能逐步熟悉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喜欢诵读。(二)幼儿能理解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乐于进行实践。(三)幼儿能在学习经典礼仪内容和现代礼仪内容后,形成较好的文明礼仪素养。

建设礼仪典籍教育的潜课程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为课程内容。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较好地具备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是潜课程。基于此点,我们在开展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时,特别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力求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

走进幼儿园大门最醒目的位置,就是体现我园办园思想的标语:“育苗以爱树人以德培才以道”,“用放大镜看幼儿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幼儿的潜力,用望远镜看幼儿的未来”。这用于经常性地提醒教师。在新建的教工会议室里,最醒目的是八块由厦门书法家书写的礼仪典籍内容牌匾,有《孝经》、《弟子规》等。每一次会议前,都有一位教师来主持讲解其中内容.让教师了解这些作品所隐含的礼仪精髓,内化古典礼仪知识,言传身教,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教师对幼儿来说,是人际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幼儿天天接触教师,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

我园设置了书架,添置大量图书,其中包括古代礼仪典籍或对礼仪典籍进行解说的书籍,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亲子阅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们在充满书香与温暖亲情的环境中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

我园建有培才育德的“润德廊”。在这条文化长廊上,充分体现了“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在长廊的右边,展示的有将礼仪典籍“弟子规”与我园集邮园本课程相结合,设计制作的《弟子规》邮票系列:“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以此开篇,《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每天放学,总能看见家长拉着幼儿的手,耐心解释图文中的内容。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另外一版《常理举要》宣传栏中,同样图文并茂,将在校、居家、餐桌、做客……各种各样的礼仪内容形象展示,让幼儿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典籍中行为规范对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在班级的工作坊里,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和环境一体的潜课程,你说不清它的作用有多大。但是,毫无疑问,它还真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幼儿园礼仪典籍教育起支撑的作用。它是熏陶的同义词,对幼儿的礼仪学习心理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作用的积累,意义重大、不可忽视的。

礼仪典籍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当我们把礼仪典籍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必须重视课程实施问题。不落实课程的实施,它就是虚的,只是纸上、嘴上的课程,是一堆口号罢了。那么,它的实施途径又是什么?根据礼仪典籍适合于诵读的特点和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特点主要是游戏与生活实践,我园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途径主要是:

(一)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

礼仪典籍教育融合于学前教育课程,它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内容,无须过多强调识字,因为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我园安排了诵读礼仪典籍活动,内容有《弟子规》《常礼举要》等,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在缺少对礼仪典籍语言感知的情况下,礼仪典籍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只是感知与记忆,而不理解礼仪典籍内容意义,这种教育也是无效的死读书。在不影响幼儿园课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

礼仪典籍诵读平台承载多样的方法与形式:

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

读只是感知,还必须辅以言语解释,辅以礼仪故事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读之前、之中、之后,都可以以相关幻灯或图片来帮助幼儿进行理解。诵读时,要以背景音乐来优化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加强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还包括具体操作的礼仪训练、静定训练等形式,以帮助幼儿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提高处事能力;此色训练形式是利用户外活动练习“弟子规少儿经武”,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锻炼意志力,协调身心平衡能力。读经练武的同时培养幼儿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

总之,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除了学习礼仪知识,还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语感能力、阅读能力、演示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提高幼儿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实施经典礼仪教育

礼仪典籍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些行为要求和道德要求,需要教师在专门的诵读之外,首先在动态的生活环节里通过随机的解说或带读,帮助幼儿理解其意义,并且立即应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来学习感受经典礼仪,以达到内容和情感,语言和行为,感受和实践的统一,并通过行为的反复,积淀为幼儿的素养和内涵。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一日生活各环节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典籍教育就是很必要的。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小朋友交往、尊敬师长乃至幼儿的用餐、举止等礼仪,我们都与经典礼仪教育密切结合。

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已经成为习惯,园长教师等都能站好鞠躬问好。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主持教师为全园幼儿解读《弟子规》内容,并带领幼儿诵读礼仪典籍片段;每天餐前进行诵读《弟子规》,由班级教师给幼儿解释其中含义,并强调小朋友切实的身体力行。

幼儿在列队、练操、游戏、等户外活动实践礼仪知识,寓教于乐;利用餐前手指运动,放学前的生活整理等环节,播放和诵读《弟子规》。

总之,这一途径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随机、全面渗透、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在游戏学习中渗透经典礼仪教育

利用经典礼仪教育促进幼儿美好礼仪素养和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或几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又要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幼儿以游戏为主要学习形式,游戏学习必然是我园开展经典礼仪教育时要利用的途径。

但是,这种经典礼仪教育的渗透不能削弱幼儿的游戏乐趣,不能影响其游戏过程,而是要把相关礼仪的要求和实践融进游戏内容及社会生活情节,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或实践经典礼仪知识。

我园充分利用了特有的“工作坊”这一实验场,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班级开展为主创设了一个一个的小社会,提供多维度的实践与发展的空间,巧妙的将经典礼仪渗透其中,多渠道、多方位的促进幼儿深切感受、习得运用。

中二班开展了“小天使乐团”的主题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了“叮当音乐教室”的工作坊,目的就是要让有特长的幼儿有发挥的舞台。从平时的交流中教师发现这部分幼儿确实有这样的需要,想把自己学到的与同伴们分享。这正好与我园的经典礼仪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弟子规》中有一句:“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就是告诉我们“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教师在指导中综合了幼儿的需求、经典礼仪教育的需求及主题工作坊特点与幼儿共同讨论、设置音乐教室的游戏规则,分配了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给音乐教室增加了学校角色游戏的趣味性,幼儿们真是开心极了!每天的工作坊活动,总能看到几个小朋友挂着“老师”的吊牌,认真、仔细地指导小朋友学习五线谱、钢琴等等。不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部分幼儿的资源,幼儿的音乐知识很快得到了提高。让幼儿从同伴中学到知识,也正切合了经典礼仪教育的精神意义:“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幼儿们也从这样的活动中认识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重。”他们都特崇拜有特长的小朋友,这活动不仅让个别幼儿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再次增强了他们学习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在小三班的《汽车叭叭叭》“公共汽车”工作坊,幼儿们能活学活用教师讲解的《弟子规》“长者立,幼勿坐。”平常乘车过程时,让座已经成为幼儿们的自觉行为。在小一班《宝宝餐厅》,幼儿们能根据营养配餐进行点菜。对个别爱挑食的“顾客”,“小服务员”还会告诉他们“对饮食,勿挑拣”的道理。其他工作坊也是如此,在《植物园》工作坊中渗透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在《宝宝客厅》工作坊中渗透居家的礼仪等等。幼儿在工作坊中边玩边学,得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条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途径共同配合,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经典礼仪教育就这样全面融入幼儿园课程。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4

【关键词】礼仪 品格教育 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72-01

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礼仪是一个人美好心灵的展现,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懂礼仪、有礼仪,是对一个人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

一 什么是礼仪品格教育

礼仪品格教育是修心养性的教育,是注重孩子内涵修养的教育,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是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是礼节教育、品行教育,是教人明事理的教育。

礼仪品格教育人要有感恩之心。当感恩父母给予生命和养育之恩、朋友的帮助与支持时,更应感恩成长路上曾有意或无意伤过我们的人,因为是他们让我们学会了坚强和执着。当人怀有感恩之心时,才会有大爱之意、大善之举。

礼仪品格教育人们要有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工作态度,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良好的心态是每个人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源泉,礼仪品格教育是使人受益一生的教育,也是让世界充满爱与尊重的教育。

二 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带给幼儿成长的积极因素

1.让幼儿学会自主、自信、尊重他人

幼儿在分享、合作、轮流、等待等活动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并能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与人交往中,他就会感受到被人接纳、受人欢迎的快乐,从而逐渐形成健全人格和与人交往、处事的能力。在孩子一生的发展道路上,就会拥有更多朋友,而这些朋友又直接或间接地给他带来相应的发展机会。

2.提升幼儿的专注力、秩序感

幼儿学习的最基本保障是有一个安静、有秩序的学习环境。幼儿学习礼仪后,就会知道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想介入别人工作的时候要有礼貌地征求别人意见等,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升孩子学习的专注力、秩序感。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显示,那些懂得礼节、礼貌的幼儿,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也更好。

3.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情绪情感是孩子的身体生长发育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开心事能和小朋友们分享,遇到烦心事时会向教师、亲人倾诉,孩子就能经常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况,这种心理状况进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三 幼儿教育中礼仪教育的价值功能

1.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识培养

幼儿由于受生活场所的制约,接触社会外界人士不多,许多生活常识比较缺乏,而通过礼仪教育可以让幼儿学习进餐、仪表仪态、行走、交往等基本礼仪和节日礼仪、安全礼仪,从而懂得许多诸如如何称呼别人、问候他人、怎么样与别人交谈等待人接物方面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知识。

2.对幼儿进行德育品格教育

礼仪不仅是社会个体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在礼仪教育中,幼儿学会了爱亲人,尊长辈;学会了团结同学,礼貌待人;学会了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知道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增强自律能力。

3.对幼儿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向来有“礼仪之邦”之称,有着很多优秀文化传统。《弟子规》《三字经》就是我中华民族经典的传统文化,讲了很多传统美德,举了不少以礼待人的案例,规范了做人的礼仪。幼儿园可将这些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生活的点滴之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让幼儿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知恩图报、以礼待人等。

4.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通过对幼儿进行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公德的礼仪教育,幼儿学会怎么样与其他个体、其他群体进行交流、沟通,知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群体;学会公共场所不乱扔垃圾等,获得了社会习惯,增强了幼儿的生存能力、与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使之逐步趋向社会化。所以说,礼仪教育也能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5.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礼仪教育教幼儿如何拥有优雅的仪容仪表,如何优美地坐、站、立、行等,这些无不渗透着美,这种美感染着幼儿的同时,也促进幼儿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5

关键词:礼仪教育;幼儿园;一日活动

幼儿是祖国的希望,他们必将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要逐渐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让他们学会真诚、宽容和谦让,学会坚韧和自强,学会友好待人。每个良好的品质都不是幼儿自己所学会的,要从幼儿的日常活动和学习中加以引导,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慢慢地他们就会形成良好的品质和性格。目前,在利益超前的情况下,一些优良的品质被扭曲,使一些传统美德变得阴暗。因此,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尤为重要,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充满阳光和舒畅,培养他们传统美德,让他们在文明礼仪的氛围中茁壮成长。下面就谈一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如何进行礼仪教育渗透。

一、在生活活动中进行礼仪教育,逐渐使他们形成一种习惯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非常优越,他们简直就是家中的“小少爷”“小公主”,所有的人都由他们呼来唤去,衣服由爷爷、奶奶穿,饭也让爸爸、妈妈喂。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完全丧失了自立能力,不自觉地就养成了很多坏毛病。他们独来独往,非常霸道,自己的东西不让小朋友玩,自己的吃的也不给小朋友吃,对小朋友不知道忍让,一点礼貌都没有。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的时候,他们身上的一些“臭毛病”就会带到园中,带到班级中。因此,幼儿园老师要把礼仪教育在一日生活活动中逐渐渗透。这些活动包括:入园、洗漱、吃饭、睡觉等。这些日常的活动都是进行礼仪教育的最好载体。当幼儿踏入幼儿园大门时,老师站在门口,用满脸的微笑和坚定的自信迎接他们的到来。不管是喜欢打招呼的还是不愿意打招呼的小朋友,老师都会亲切的迎接,“小朋友今天好漂亮”“好干净的小手”“好帅气啊”,老师用不同的语言夸赞着孩子,或者上去抱抱哭闹的小朋友,使每个小朋友都真挚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让他们找到了妈妈的感觉,找到了家的感觉,这样孩子就会主动跟老师说话,对老师充满了信任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这样小朋友就会主动跟老师、家长和其他小朋友交流,逐渐就会关心人、信任人。然后,老师对表现好的小朋友进行表扬,其他小朋友也会跟着他学习,主动进行交流,学会讲礼貌,使幼儿和父母心里感到非常踏实,气氛非常温馨、融洽,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幼儿学习礼仪的良好习惯。

二、通过集体活动使礼仪教育逐渐渗透,使礼仪意识得到巩固和加强

礼仪教育就像空气,散布在每个角落,老师可以抓住每个细小的环节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幼儿的活动一般都是集体活动,老师可以抓住集体活动这一载体,使小朋友在良好的习惯中成长,促进他们良好品格的形成。幼儿在家中被娇生惯养,总是选最大的归自己所有,把小的留给父母。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就认为大的、好的归自己所有,始终认为自己就是所有人的“中心”。这样,他们在幼儿园就会不自觉地把这种习惯带进来。例如,在进行午餐的时候,幼儿遇到自己愿意吃的食物就拼命往自己的盘子里面挑,专捡一些个头大的,结果自己盘子里面满满的,而其他小朋友却没有多少。对于这种现象,专门找来了《孔融让梨》的影片让他们观看,看后让小朋友纷纷发言,说一说孔融为什么会吃小的梨,而把大的让给哥哥呢?小朋友们各抒己见,虽然观点不太正确,但是他们也积极思考问题。当小朋友发表完毕,我就告诉小朋友《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要我们在和人相处的过程中互相谦让,要把好东西分享给其他人一起享用。这样,有的小朋友就主动把自己盘中的食物让给了其他小朋友,他们自己也从谦让中体会到了快乐和真诚。这样,在以后的就餐中小朋友就学会了谦让,彼此都把最好的让给其他小朋友吃,使就餐气氛非常融洽,也使小朋友学到了谦让的美德。

三、在游戏活动中使礼仪教育逐渐渗透,使幼儿礼仪行为不断规范

游戏在幼儿园中非常重要,和幼儿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伴随他们的成长。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要有坚忍的意志,要不断克服困难,并享受游戏带给他们成功的乐趣。这样向幼儿渗透礼仪教育时机非常恰当。游戏中扮演角色非常多。比如,在玩“蛋糕店”游戏中,每个小朋友轮流做“店长”,另外其他小朋友做“顾客”。顾客在买蛋糕的时候一定要排好队,按照先后顺序进行销售,不能插队,每个小朋友可以和店长进行对话。店长会非常热情地说:“请问您需要买什么?”然后小朋友就会说:“叔叔(阿姨),我想买奶油蛋糕。”虽然是简单答的对话,也体现了文明礼仪,也会融入小朋友的游戏中,这样更能加深对礼仪的运用和掌握。买好蛋糕的小朋友可以到休闲区就餐,这时老师可以告诉小朋友:“请把垃圾投放到垃圾箱中,保护好环境。”这样,小朋友就会主动把自己剩下的垃圾投放进去。通过这样的游戏,使小朋友融入日常生活中,并把礼仪教育融进去,促进文明礼仪的形成。

四、通过亲子互动使礼仪教育渗透,为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和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从怀孕到出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幼儿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作为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使幼儿在与人交往中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但是,有的家庭却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作用,把一些不良的礼仪带到日常生活来,这样就会影响孩子。比如,有的家长赶时间上班,就把幼儿放在幼儿园门口,也不跟老师说句话就匆匆走了,这样一来,幼儿也就不跟老师问好,就会影响幼儿文明礼仪的形成。所以,家长要在孩子中树立正确的礼仪形象,从而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品格。

总之,幼儿是民族和祖国的栋梁,是家长的希望。因此,幼儿要不断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渐形成良好品质,做祖国有用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幼儿的礼仪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老师和幼儿园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礼仪教育是我国幼儿的传统教育,需要常抓不懈,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把礼仪教育和幼儿活动相结合,逐渐把礼仪教育渗透到活动中去,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品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邹卫欢.播下礼仪之种 收获博爱之果:浅谈礼仪教育在小班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3).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6

我们尝试着这么做的:

一、对老师进行礼仪培训

首先,组织教师学习礼仪知识。我们购买了不少礼仪方面的书籍,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礼仪资料,又请专家来园做礼仪知识讲座。

其次,开展专题讨论。怎样将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专题讨论。如:同事间的礼仪专题,教师与家长间的礼仪专题,教师与幼儿间的礼仪专题。幼儿礼仪的内容等等。文明礼仪的内容很多,鉴于幼儿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及循序渐进原则,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对孩子文明礼仪提出要求:一是文明的外表,比如说手脸干净、衣着要整洁;二是礼貌的语言,比如见面要会主动问好,请求别人帮助或得到了别人帮助要会说谢谢;和别人分手时要会说再见,做错了事,即使是无意的也要说对不起;三是文明的行为,比如要学会谦让,好玩具要一起玩,不能独占,更不能无端攻击别人,学会宽容,被别人无意间碰撞了,要学会宽容别人无意的过错,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不能影响他人等。

最后,总结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礼仪教育尝试后,教师们都有了一些感悟,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经验。通过讨论、交流,群策群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共享教育经验。

二、要求家长合作

首先,让家长了解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及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通过开家长会,家园小报,倡议书、家长园地等形式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向家长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帮助家长摈弃“树大自然直”的错误观念,使家长意识到学前期的幼儿可塑性强,容易接受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的理想时期,更是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如果错过这一时机,就像我们织毛衣时掉了一针,即使以后发现再补总会留下补过的痕迹,如果没有发现,这丢掉的一针将来就可能成为一个大洞。毛衣丢掉一针可以重织,而孩子的行为习惯难以重来。因此及时对幼儿进行礼仪启蒙教育,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对幼儿今后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其次,要求家长做好孩子的榜样。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有责任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做好孩子的榜样,促进孩子文明礼仪的发展。讲礼貌是待人接物最基本的礼仪,作为家长要自己带头讲文明、讲礼貌,对和孩子起模仿作用。比如家长离园时主动和班级老师、孩子说“再见”,接孩子时主动和班级老师、孩子打招呼。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处于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氛围里,不一味迁就孩子,更不无理要求孩子,不以自己的好恶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在孩子面前讲粗话,耐心引导孩子,生活中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

三、各种途径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训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礼仪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培养与不断地提示。针对目前幼儿礼仪教育的现状和我园的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进行了一些礼仪教育的初步尝试。

1.关注细节,在一日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

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都有礼仪教育的契机。如每天早晨孩子来园时,从幼儿园的大门到晨检室一直到教室,有值班老师、保健老师、班级老师,用我们热情的微笑、真诚的问候,教师们用自己的言行,传播着礼仪的气息,熏陶着孩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初步形成了能正确大胆的运用礼貌用语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桌面游戏时,假如来晚了的孩子想玩别人手里的玩具,我们会提醒孩子们自己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你玩一会儿,我玩一会儿,也可以一起玩,学会礼貌和谦让,并体验这样做的快乐。在区域游戏时,我们和孩子一起分析每个游戏的特点,提醒幼儿在“图书馆”看书时要保持安静,玩别的游戏的小朋友经过“图书馆”的时候也要“脚步轻轻的”不影响“图书馆”中看书的小朋友……

2.选择合适的教材,帮助幼儿丰富礼仪认知

翻开我们的教学参考书,能作为礼仪教育的教材比比皆是。如歌曲《我叫轻轻》,故事《萝卜回来了》,《两个好朋友》等等。礼仪教育可以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习惯的熏陶。如在组织音乐活动《我叫轻轻》时,可以先问问小朋友:为什么要走路轻轻、说话轻轻、敲门轻轻呀?使小朋友懂得心中要有别人,做事是要尽量不影响他人。又如组织语言活动《两个好朋友》时,可以先让幼儿观察图片,说说“哪个对”“哪个错”,然后再请幼儿说说“为什么”“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争辩,使幼儿懂得了在公共场所应该怎么做,丰富了幼儿对公共场所礼仪的认知。

3.利用生活事例,提高幼儿辨别能力

虽然礼仪教育进行了有一段时间,但不文明的事情却屡屡在校园里发生。如不少家长将接送孩子的车辆乱挺乱放,甚至堵到了大门口,保安耐心上前解释却招来大声呵斥;园内烟头,装早餐的马甲袋随地乱扔;放学的那一幕更是让人提心吊胆,园门还没有完全打开,家长们便蜂拥而入,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教室,生怕晚了自己的孩子会被抢了一般,有的家长还大呼小叫地唤着孩子的名字等等。家长的这些不文明行为,任我们教职工苦口婆心,效果甚微。后来,我们想:何不学学媒体的做法,让这些不文明行为曝光,一方面给孩子提供一个反面教材,帮助孩子提高辨别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孩子教育家长,小手拉大手,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我们将以上典型的现象从监控录像中调出来,给孩子看(当然为了照顾孩子的自尊心,我们选内容时注意,尽量不选本班家长)。然后讨论:谁的做法是对的,谁的做法是错的,为什么,应该怎么做。强化孩子已有礼仪知识。

4.参加社会实践,巩固礼仪知识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7

针对这种普遍现象,各地区各幼儿园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或是提出实施计划等对幼儿园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普及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还需要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等更多的努力才能进一步解决。

    一、幼儿园礼仪教育的内容

    1.交往礼仪

    中华民族是传统的文明古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古代中国注定人文伦理的培养,并规定了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所有人遵守。虽然现在我们不需要像古代那样苛刻地要求幼儿,但是进行一定的道德规范教育还是必须的。幼儿时期的儿童一定要培养起重视文明礼仪的观念,摆脱“小少爷”“小公主”脾气,学习一定的礼貌规范,掌握日常礼貌用语,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学会谦让,与伙伴们和谐相处。

    2.生活礼仪

    生活礼仪主要包括用餐礼仪、仪容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方面。用餐礼仪要求幼儿培养节约粮食的习惯,保持桌面、地面等的整洁,不挑食、不抢食、不在喝汤时发出怪声响等;仪容礼仪主要包括保持服装整洁、干净,讲卫生,学会规范的走、站、坐等姿势;公共场所礼仪主要包括了解并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行走时注意让路,公交车上为老人、孕妇让座等。

    3.学习礼仪

    学习礼仪主要包括遵守课堂秩序,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观看演出时保持安静、不乱扔垃圾等。

    二、开展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措施

    1.从细节入手,开展一日活动,将礼仪教育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幼儿从早上进入幼儿园开始,要进行学习、进餐、睡觉、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幼儿园教师应该针对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规范的做法,并针对幼儿容易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提出更加具体、细致的要求,引导幼儿进行改正。例如可以要求幼儿在校园内主动与教师、同伴打招呼,进餐时按照一定的步骤、注意桌面的整洁,自觉收拾餐具,养成擦嘴、漱口的习惯,便后洗手,不小心踩到别人要说对不起,麻烦别人要说谢谢,睡觉时间不影响他人等。

    2.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融入礼仪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指出:儿童生来都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在游戏时,往往会将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发挥到极致。因此,对于一些包括社会道德观念在内的礼仪规范,都可以通过设计游戏让儿童参与进来,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这种形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体育游戏《跟不倒翁做朋友》,通过让幼儿把不倒翁当做伙伴,邀请不倒翁做游戏、请不倒翁到家里做客、与不倒翁一起吃饭等,要求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一定做到礼貌、谦让,使幼儿初步理解“你对朋友好,朋友就会对你好:你对朋友不好,朋友就会对你不好”的道理,提升他们的礼仪交往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机智、活泼、外向的性格。再比如幼儿园教师在培养儿童谦让精神的时候,可以让幼儿对《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角色演绎。教师首先提出孔融遇到的问题,倾听幼儿园儿童的回答,然后引出游戏。随后让儿童各自扮演角色上演孔融让梨的故事,最后启发儿童进行讨论,得出同伴之间应该礼让的结论。通过游戏这样的教育方式,既可以使幼儿玩得有积极性、玩得有水平,又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3.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

在群体生活中,儿童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自觉地掌握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诵读《弟子规》,教育幼儿如何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如何读书、学习、做事等;通过开展“学礼貌用语,做文明少年”活动,培养幼儿的说话习惯,教授幼儿文明用语,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使用;通过开展“孝敬父母”活动,要求幼儿回家为父母做捶背、收拾碗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幼儿从小养成关心父母的习惯;通过开展“快乐学礼仪”活动,从培养幼儿“站、坐、蹲、走、递、接”等基本动作开始,进行规范的指导、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教育,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适当进行一定的评比、奖励,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部分物质、精神奖励,激励获奖的幼儿再接再厉,没有获得表扬的儿童继续不断努力,提高礼仪教育的成效。

     4.引导家庭参与,紧密配合共同进行礼仪教育

幼儿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内,另一部分时间则基本上都是与家长在一起的。为了让幼儿礼仪教育更好地进行并保持其持续性,必须让家长配合幼儿园教师的礼仪教育工作。幼儿教师应通过举办幼儿礼仪讲座、电话、当面交流等形式,向幼儿家长宣传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礼仪教育并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像幼儿教师一样随时教育幼儿,对幼儿的不规范行为及时作出提醒,并促使其改正。同时,家长一定要做好模范榜样作用,一言一行要符合文明礼仪规范,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模仿的家长行为时习得文明礼仪规范。

     5.在中外节日里进行礼仪教育活动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8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0-0010-01

幼儿园一日活动是进行幼儿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要精心设计一日活动内容,力争在尊重幼儿人格与权利的同时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在重视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今天,礼仪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礼仪教育环节,教师要通过环境创设,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形成礼仪意识;要通过合作游戏设计,规范和矫正幼儿的礼仪习惯;要通过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实现幼儿德、智、体、美、礼的全面发展。

一、环境创设,逐渐影响

幼儿正处于善于模仿的学习阶段,周围环境会对其行为习惯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在礼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幼儿的这一特性,为幼儿创设知礼、懂礼、守礼的周围环境,使其潜移默化地形成礼仪意识,为其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奠定基础。譬如创设环境时,首先,每天课堂开始前,教师指定一名外表整洁、礼仪文明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并表扬这名学生,指出合格学生规范的地方,比如衣服整洁无污渍,头发整齐不凌乱等,让其他学生明白怎样才是整洁、文明的外表。其次,幼儿要规范礼仪语言。教师明确告诉幼儿见到老师要讲“老师好”,早上见到同学要说“早上好”,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等。另外,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应主动向学生问好,让不敢张口的学生鼓起勇气说话,并逐渐形成习惯。最后,幼儿的行为要规范。教师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为例,说道:“大家平时坐不坐公交车?在车上如果见到爷爷奶奶没有座位,你该怎么做?是不是应该把座位让给爷爷奶奶呢?”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来规范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效果非常好。因此,在礼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创设学习环境,让幼儿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礼仪意识,让幼儿在模仿与观察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二、游戏合作,矫正引导

幼儿阶段是对新鲜事物与游戏非常具有探索精神的时期,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获得远远超出游戏本身的快乐。通过大量的实验与观察发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更容易接受游戏内的知识,并且动脑与动手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所以,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矫正幼儿的礼仪思想与行为。譬如,教师设计超市购物游戏,让幼儿分别扮演售货员、收银员、顾客。教师通过独白引领故事的发展,让幼儿在无准备、未知的情况下对现场做出反应,教师从中纠正幼儿的语言与礼仪错误点。首先,教师开始独白,要求幼儿按照独白内容进行表演,“小王同学走进一家超市,售货员向小王打招呼”,此时,售货员说了一声“欢迎光临”,表现得非常得体。当教师说“小王同学站在一名佝偻着身躯的老爷爷前面,等着付账”的时候,小王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教师便对大家讲道,“如果平时我们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应该让老爷爷先付账呢?”小王同学听了,恍然大悟,对老爷爷说道:“爷爷,您先付账吧,我不着急。”可见,教师利用游戏引导幼儿学习礼仪,并在游戏过程中及时发现和纠正幼儿的错误,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礼仪思想和行为。

三、家园结合,组织实践

礼仪教学不仅是幼儿园的重要内容,更是家长对孩子的一份教育责任。幼儿的礼仪习惯代表着幼儿家庭的文化素养,是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素质。因此,学校应重视家园结合教育,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譬如,在家园结合教学环节,教师首先通知所有家长召开“家园合作幼儿礼仪教学家长会”,家长到齐后,教师给家长们发了一张关于“孩子回到家后不注意礼仪的问题”的调查表格,让家长填写。教师看了家长填写的表格后,开始一条条地针对每个幼儿的问题与家长进行?论。通过讨论,大家发现了自己孩子的一些问题。比如,小H家长说:“我们夫妻俩下班晚,比孩子回家晚,我们到家后孩子别说出来迎接了,连出来看一眼都没有,自己窝在房间里玩游戏,并且催促我们赶紧做饭,真是一点儿礼貌都没有。”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与小H家长一起分析,最后达成共识:小H缺乏与家长讲礼貌的意识,家长可以主动地和孩子讲礼貌,比如回家后先跟小H热情地打招呼,逐渐引导小H形成礼仪意识,并教导他也要跟父母讲礼貌,帮助他养成讲礼貌的习惯。就这样,家长会开得很成功,每个孩子的问题都找到了解决途径,家长在之后的实践中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家园结合教学,组织幼儿与家长进行礼仪实践,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总之,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其道德品质的提升是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的礼仪教育。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园一日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大胆创新,让幼儿礼仪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从而提升一日活动的整体教学效率,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礼的全面发展。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9

摘 要:幼儿处于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要明确良好的用餐礼仪能够带给幼儿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打好营养基础,培养起良好的用餐习惯对于他们一生的健康大有裨益。改进传统幼儿园中用餐礼仪教育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并能不断创新教学和实践,结合时展的新特点提高幼儿的用餐兴趣,真正发挥礼仪教育的功效。从实际的幼儿教育经验分析,论证了新课程体系下幼儿用餐的礼仪教育,为广大幼师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和培育工作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营养常识;良性循环;礼貌;好奇心;交流合作

一、传统幼儿园中用餐礼仪引导方面的问题

1.体系设置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学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使得学龄前的幼儿也开始在家长和老师们的压力下,端起课本进行专业学习,所以早期课程教育是幼儿园中幼儿教育的重点,故幼儿园的用餐礼仪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在学校层面历来得不到有效重视,常常伴随着幼儿教师的个人安排,也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体系,所以一个不完备的体系自然就无法真正调动起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这在教育体系设置方面需要进行改革。

由于幼儿的身心发育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和掌握比较肤浅,所以幼儿的用餐礼仪教育需要专业的幼师进行指导才能有效完成。体系设置是和幼师密不可分的,幼儿教师的配备不尽合理,因为有些幼儿园的师资条件还达不到标准幼儿用餐课程开办的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不少幼儿园的老师是中专毕业甚至未毕业,由其他科目的老师甚至食堂阿姨兼职的情况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幼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够,这尤其体现在非科班出身的幼师身上,无法系统性地讲解用餐礼仪、食物营养等知识,对幼儿用餐程序缺乏科W认识,既无法对身心发育关键期的儿童及时开展生理卫生的讲解和情感方面的疏导,也无法做到在幼儿发生食物伤害如食物中毒后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等。这些基本却十分重要的能力缺失,都反映出体系设置存在问题。

2.用餐礼仪教育环节的问题

在具体用餐礼仪教育环节,传统课堂在“量”和“质”两方面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量”,从幼儿园用于用餐礼仪教育的时长和安排来看,排课长度和位置应当更加合理,很多用餐礼仪教育课程被排在了一天当中的最后一节,临近幼儿用餐,表面上看起来与他们的进食处于同一个时段,效果会更好,但处于这个时段的幼儿在经历一整天的玩闹和学习后往往筋疲力尽,不愿意进行相关礼仪教育,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此外,通过大量幼儿园教学实践来看,用餐礼仪教育课程的频率保持在一周三次左右,课时非常少。

3.好奇心引导的问题

幼儿由于年龄特征,对外界事物敏感且充满兴趣,好奇心比较强,大部分幼师却不能有效抓住这一特点,用餐时间的放任自流容易让儿童养成无法专注于吃饭的坏习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二、幼儿用餐礼仪教育的创新途径

1.均衡膳食,夯实基础

用餐礼仪的架构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即用餐食物本身上。所以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十分重要。幼儿正处于身体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均衡膳食、平衡各类营养是保证他们能够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膳食健康的创新可以从国外一些实践中获得启发。例如日本,他们的幼儿教育就十分重视各类蔬果的搭配、高品质肉类蛋白的摄入和各型号维生素的补充,启动行之有效的“膳食提高计划”,配备具有专业素养的膳食营养师,全程监督指导幼儿园的用餐工作,让孩子们懂得吃。越来越科学地进食,这在用餐礼仪中也应得到不断的加强和重视。

2.快乐交流,开心用餐

交谈是幼儿快乐的源泉。幼儿每天在幼儿园生活的时间中,教师掌握的时间占去了绝大部分,幼儿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在幼儿用餐礼仪的教育实践中,可以积极引入适当的共同就餐模式,让幼儿充分交流,并把交流上升为礼仪。因为在交谈中,孩子有了倾听对象,一番倾吐后,孩子们心情愉悦,伴着食物飘来的阵阵香味,让幼儿食欲大开。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表扬那些和自己及其他小朋友互动的幼儿。破除自我封闭式的进餐环境,让幼儿结识更多小伙伴,收获友谊和快乐,真正让“礼仪”的核心“礼”,变得通人情,变得可交流、可感触。

3.卫生用餐,扎实常规

幼儿生性好动,接触外界物体较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细菌、病毒等沾染。从小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将终生受益。用餐礼仪要教导他们养成餐前、餐中、餐后的良好就餐习惯。老师们可将习惯编成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如进餐前三字经:好宝宝,吃饭啦。一双手,搬椅子。先如厕,再洗手。握小手,静等待,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就餐习惯。

4.家园共育,习惯持续

幼儿园教育必不可少,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为此幼儿园、幼师和家长要有效沟通和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将幼儿用餐礼仪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最好。家长做好榜样作用,家庭成员都共同遵守餐桌规矩,让孩子感受到用餐必须是在餐桌上做的事,并能和家人一起愉快地享受用餐时光。家长和老师一起引导孩子,对孩子节约粮食、文明用餐的习惯同步培养,认真对待幼儿用餐礼仪教育,切实通过各种手段提升他们的兴趣,孩子们的兴趣有了,积极性提高了,饮食的效率也随之提高,更加喜爱文明用餐、礼貌用餐、健康用餐,体质也渐渐转好,带动成长的其他面,构建起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将良好的礼貌意识和健康认知根植于幼儿的内心深处,这会让他们受益终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幼儿用餐礼仪对他们的健康和身心发育都十分重要,幼儿园和老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新课程体系下更多探索创新途径,真正惠及幼儿的成长。

参考文献: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10

关键词: 幼儿园环境 礼仪教育 幼儿教育

中国有句古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生受其害。”幼儿期是培养习惯的重要时期,但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幼儿来说并非易事。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自控能力弱,十分需要成人的帮助,创造良好的环境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对他应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我认为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礼仪行为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从环境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一、活动室环境的创设

亮丽、整洁、和谐的教育环境,对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

我们可以在幼儿餐厅、洗手间、午睡室里布置与礼仪相关的图片和儿歌,如:手拿小茶杯,大家来喝水,喝多少,倒多少,全部喝完不浪费。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图文并茂,幼儿在喝水排队的过程中就会三两结对,一起念儿歌,互相交流,礼仪习惯慢慢地就渗透到了行为中。

我们还可以在教室的各活动角落,设置“保持安静”的标志,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感同身受,可以让他们参与制作。每一个标志都在默默地提醒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要注意,不能吵闹,不要影响他人。我们可以将这些标志张贴在午睡室的墙上,孩子看到自己设计的标志,就会有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游戏区域的墙上,我们可以运用儿歌进行文明礼仪的熏陶,如:宝宝都有家,玩具也有家,你有家,我有家,游戏结束都回家。这样朗朗上口的儿歌可以帮助孩子们养成游戏结束后整理游戏区的良好习惯。孩子们在学会儿歌的基础上,懂得互相监督。再比如:我们可以在娃娃家游戏区中制作立体的垃圾箱,垃圾箱上面张贴“不要随便乱扔垃圾”的标志,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遵守规则,而且会互相提醒。

在“家园互动”的窗口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个专栏,取名“文明礼仪宝宝”,家长和老师都可以在里面评分。这样家长与教师可以关注相同的目标、相互沟通培养的方法和效果,这样的做法可以强化幼儿的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给教师带来更多信息,及时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文明礼仪培养情况,家长从教师的评分中了解孩子文明礼仪习惯培养的进度,孩子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各种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二、游戏中环境的创设

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礼仪与能力的培养比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重要。游戏活动的环境创设为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起着推动作用。

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良好途径,同样也是幼儿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的训练场地,孩子们可以在各个游戏区中学习、运用、迁移各种礼仪习惯。游戏为幼儿与同伴交往、与材料互动创造了机会。在模拟小社会的游戏中,幼儿心情愉悦、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扮演角色表现角色,实现角色的转换,从而习得他人的行为,体验他人的情感,积累社会经验。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组织“娃娃家”、“美容院”、“医院”、“点心店”、“小舞台”等模拟小社会游戏,这些游戏的开展,对幼儿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孩子喜欢的表演区:用纱制作背景,营造一种梦幻的感觉;再制作几盏霓虹灯,增强舞台效果;配上一个立体的话筒,同时在小舞台前摆放一排观众席,让他们在表演区中自由结伴,与好朋友一起表演自己拿手的节目。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也可以得到大大提高。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养成互相谦让、互相欣赏的良好礼仪习惯。

在美工区中,我们可以用KT板制作大的展示台,让幼儿在完成作品后,可以自由展示。他们在展示的过程中互相欣赏、共同讨论、互相帮助。环境活了,孩子们的兴趣就提高了,为各种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语言区中,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礼仪有关的书籍和图片,幼儿可以看着图片模仿,在一次次的学习和模仿中,自然而然会转化成一种礼仪习惯。语言区的环境作用是非常直接的,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慎重选择。

在生活区中,我们可以尽量多地提供各种日常用品,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引导幼儿创设更加真实的生活情境,如:如何招待小客人;如何使用礼貌用语;如何照顾病人等,让礼仪教育渗透到游戏活动中。

综上所述,游戏区的材料决定游戏中的礼仪教育。幼儿的游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提供游戏材料应该是一个变化的、非静止状态过程。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游戏的节奏,根据不同的游戏时机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开展适宜的礼仪教育。

三、家庭环境的创设

家庭环境是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土壤。父母高尚的情操,文明的举止,会深深感染幼儿。相反,家长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园报、家园互动窗口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礼仪教育,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同步。目前有很多家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妈妈很重视宝宝的礼仪习惯培养,而爸爸却不以为然,他在宝宝面前使用各种粗话,弄疼了宝宝也没有道歉的习惯。这让教育产生了分化,宝宝的生活阅历有限,无法判断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我们应该杜绝这样的现象,给宝宝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通过树立榜样,让宝宝模仿、学习,这样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各种良好的礼仪习惯。

四、精神环境的创设

精神环境虽然无形,但对幼儿礼仪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重要支柱之一。幼儿虽然年龄小,但同样需要在相互平等、尊重和信任的环境中生活。为此,分享交流时,教师和蔼的语气、耐心的态度、及时具体的鼓励,以及提问的层次性、让每个幼儿都有表现的机会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运用赏识教育对幼儿的良好礼仪习惯进行肯定和鼓励,比如称赞一声“你真棒”;抚摸一下幼儿的头;给幼儿一个微笑;无声地伸出大拇指,等等。幼儿就会在不断的赏识中,巩固各种良好的礼仪习惯。

伙伴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支柱。礼仪的核心是爱心,幼儿爱心的形成是实践的过程。可能孩子最初的礼仪行为只是纯粹的行为模仿,当他的这种行为得到同伴的肯定时,就会感到很高兴。因此,我们可以经常为幼儿提供一些好的榜样,明确提出是非的评价标准。

适时开展社区和外出交往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如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调查活动“社区采访活动――成人的工作及工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调查“需要关心的人“等,还可以开展爱心捐款、环保小卫士等活动,让孩子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学会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尊重他人,使礼仪行为成为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11

关键词: 幼儿礼仪教育 终身发展 必要性

礼仪教育,对于我们这个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来说,是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讲文明、用礼仪,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礼仪素质,小则属于个人修养,影响事业和人生成败,大则属于社会公德,影响国家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的日益增多,人们对礼仪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礼仪是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应通过礼仪教育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逐步培养幼儿良好道德素养,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所以文明礼仪及其习惯的养成对儿童的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现在生活的改善,以及国家计生的规定,现在很多家庭就只有一个小孩。而最早期家庭教育,则是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关键。所谓早期家庭教育,不是指早期就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而是要给孩子灌输各种各样的道德礼仪知识。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礼貌用语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的礼貌。而今孩子的礼貌教育越来越不被重视,有的家庭对孩子过于“民主”,让孩子感觉说话可以毫无顾虑,因而轻易养成了孩子的那种“没大没小”的说话习惯。在幼儿园里,每天都会看到一些孩子因为一些小事,而对家长们大发脾气,甚至抱着父母,对爷爷奶奶拳打脚踢。有的孩子还会坐在小椅子上,翘起二郎腿,一甩一甩的;有的则把鞋子脱了,整个人蹲在椅子上;随地吐痰、乱扔饭菜、公共场合大叫大嚷、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看见长辈或熟悉的人当作没看见等不文明行为比比皆是。因此更需要我们对孩子进行家园同步的礼仪教育,使之形成一定的礼仪习惯,以此提高幼儿的礼仪素养。

二、幼儿园中的礼仪教育

在幼儿园中进行礼仪教育,不仅是塑造幼儿健全人格,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其人生基础的工作,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完善自身素质,为幼儿树立榜样。

健康人格的形成,与个体所处的环境、氛围,尤其是教师的言行都是密切相关的。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孩子做到与人交往时相互尊敬,相互谦让。教师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所以在幼儿园教师与教师之间讲话、与小朋友讲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并注意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别人讲话时不随便打断,等别人讲好了再讲等尊重别人的礼貌习惯时时都在影响幼儿,使之形成尊重他人的形为习惯。因此,教师自己先学礼仪,处处注意以礼待人,并以身作则是正面实施礼仪教育的重要保证。如在游戏“到小朋友家做客”中,孩子们按意愿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在“妈妈”(教师扮演)的陪同下到小朋友家做客,“妈妈”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妈妈”更是身体力行,做客时应尽的礼仪一丝不苟地完成,孩子们在玩乐中感受到了礼貌做客和热情待客的友好。

2.从一日常规训练入手,使礼仪具体化。

我们将幼儿礼仪进行分类,细化分为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先让幼儿进行系统的“规范”学习。为了让幼儿真正掌握“规范”的内容,运用“规范”待人接物,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争做文明小卫士”,“尊长友爱伴我行”,等等。为了让幼儿更容易掌握这些礼仪,我们还创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让他们边念边做,如:学习礼仪(你来问,我来答,先举手,再回答,站得直,声音响,眼睛围着老师转,大家夸我好娃娃)。

3.密切家园关系,共同教育。

家庭中的礼仪教育是幼儿礼仪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重要的教育力量。为了得到家长的重视与配合,一方面我们定期向家长开办有关礼仪方面的知识讲座,统一认识,引起共鸣,并邀请个别经验丰富的家长作交流与讨论。另一方面邀请家长参加公开活动,如在就餐时,我们现场指导家长如何引导幼儿文明用餐。另外还结合讲座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如“家长礼仪须知”,并制作家长信息反馈卡,及时获得家长的建议与要求,真正做到了家园同步教育,使礼仪教育延伸到了教育的空间,切实巩固了教育成果。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同时,家长们的观念也在彼此的学习和交流中逐渐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总之,礼仪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因为一项文明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一个阶段就能实现的,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只有从幼儿着手,不断对儿童、青少年直至公民反复教育训练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而真正提高一代人的素质。

少儿形体礼仪范文12

关键词:“教为不教”;礼仪;情境教学;幼儿园

在引入叶圣陶“教为不教”的现代核心理念和至理名言鞭策下,为了让这一核心理念融入我们的教育,需要从幼儿的启蒙教育抓起,从最基本的学礼开始,这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都至关重要,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中,社交礼仪的培养尤为首要。我们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核心思想,在幼儿日常活动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揣摩幼儿的心理变化,思考如何拨动幼儿敏感的心弦,如何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由扶到放,实现在“授之以鱼”的过程中“授之以渔”,通过幼儿礼仪、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教学和融合,达到通往“不教”之境的人格及品性生成路径。

一、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核心思想阐释

在叶圣陶毕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思考与感悟浓缩了这句至理名言,他指出“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些观点辩证地阐述了其理论精髓。

首先,体现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所谓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教师“教”的行为要与学生“学”的行为相呼应,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生的“学”而定的,本实质内涵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先教“需要教的”,然后,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与路径,从而摸索出、得出自己学习的路径,进而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我们要注意区分“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和“不教”之间的不同,正确地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其次,在这个核心理念中,还涵盖了学习与人的发展内涵。学习的过程使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经验的历练中出现相对持久的变化,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一个身心素质不断成长与完善的过程,那么,这种个体的成长与素质的发展正是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理念的基本立足点,在这个立足点之下,“教”的行为目的即是促进学生个体的“自能”化学习,即使学生个体学会了学习的方法而具备了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的形成又促成了个体的素质发展,成为其终身的学习体系。

二、幼儿园礼乐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日常的幼儿行为礼仪表现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园礼乐教育的缺失。如,幼儿之间在无意识的过错行为中,不愿主动向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在争抢玩具时,不懂得协商与礼让,以争强和好斗为制胜的法宝;还有的幼儿不懂得孝敬与礼让,在享乐的时候不愿意将自己喜爱的食物或物品让给长辈,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不懂得尊老和孝敬。而在幼儿教师的层面,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礼乐教育即纯粹地讲文明、懂礼貌,缺乏深刻的认知与实践;部分教师不擅长应用礼乐的核心理论进行教学,而仅仅用生活方面的内容进行宣讲,体现出无规范化、无系统的幼儿礼乐教育观。因而,幼儿礼乐教育尤为重要,其受到下面几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1.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的家庭和社会氛围之中,有一些败坏风气、道德沦丧的不良习气,导致许多人对社会道德的缺失、滑坡现象颇感缺憾,引起多人热议。另外,家庭环境的礼仪现象也让人颇为失望,许多家长不知如何在幼儿面前保持涵养,不知道在幼儿面前进行避忌,以为幼儿还小,还不懂事,其实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被幼儿敏感的眼睛所感知,其不良行为习惯让幼儿心灵受到蒙蔽,使幼儿于无形中加以模仿与运用,影响了幼儿礼仪素养的形成。

2.幼儿教学在礼乐教育的缺失

首先,我们的幼儿园没有开设特定的礼仪素养培育课程,也没有幼儿礼仪课本,因而,幼儿园的礼乐教育从其内部制度和模式上便缺乏创建,这也导致许多幼儿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日常幼儿活动中的礼仪说教,体现出表面的、沦于形式的礼仪教学,对幼儿仅仅进行了最初的礼仪培养,而缺乏深入的理论阐述和引导。

三、幼儿园内的幼儿礼乐教育的不同路径探讨

1.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生活礼仪教育渗透

我们在幼儿园礼仪教育过程中,要将这种礼仪教育渗透入幼儿的每日生活环节,引导幼儿生活中的礼仪培养,让幼儿在每日的成长中筑就健康人格。

首先,要使礼仪成为幼儿生活化的内容,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在幼儿日常生活的情节当中,不管是生活起居,还是游戏与活动,都要渗透入礼仪教育的内容,使幼儿在日常的就餐、睡眠和洗漱生活状态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教师要寻找每日生活中的契机,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从生活各方面做起,例如,晨间的幼儿入园时,教师要面带微笑地迎接幼儿,欢迎小朋友的到来,并引导幼儿回应教师的热情,向老师问好,传递和表达关切之情;在幼儿进食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幼儿建立清洁及卫生的概念,养成杂物垃圾入桶的卫生习惯。

其次,培养幼儿遵守校园规则的礼仪内容。在幼儿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经由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校园成长历程,因而,让幼儿在校园的环境中逐渐适应,养成校园规则的礼仪学习活动,这有助于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脱离家庭,进入校园生活,为以后的小学入学奠定校园规则理念及相应的礼仪基础。例如,教师要培养幼儿在每日的入园之时,指导幼儿学习《文明礼仪歌》;还有,在校园集体的活动之时,指导幼儿掌握和了解集体活动中的展示礼仪:领队儿童的礼仪姿态展示、每个幼儿遵守老师口令的礼仪展示等。

2.幼儿舞蹈活动教学中的礼仪培养

在幼儿的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适宜的礼仪元素以舞蹈动作的方式与练习,达成礼仪的渗透与融入,通过幼儿舞蹈的动作模仿、情感输入及角色演绎等方面,培养幼儿的礼仪素养。例如,简单易学、优美流畅的“礼仪操”,其不具有华丽绚烂的包装,也不注重服装及服饰的装潢效果,而是将日常行为中的站、行、鞠躬、握手、着装、拥抱等动作进行流畅的衔接,展示出标准的礼仪风范,幼儿在这套优美自然、动作连贯的舞蹈动作中,不但学习了舞蹈中的身形训练,而且不自觉地收到了水到渠成的礼仪效果。

3.幼儿情境角色扮演的礼仪培养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化的情景环节是幼儿最喜爱和擅长的活动,教师要通过对情境的设计、人物角色的扮演,实现幼儿想象和模仿行为下的礼仪教学,幼儿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到不同的情感享受,感知到不同情境下的社交礼仪。教师可以创设实际场景的模拟化情境游戏,如:“娃娃家”“医院里医生与护士的工作”“超市购物”等情境表演。在“娃娃家”的模拟情境中,让一名幼儿扮演家中的主人,选取几名幼儿作为客人,具体场景如下:几名幼儿敲门,家中的幼儿主人迎接客人,客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幼儿主人要进行应对。在这个模拟“娃娃家”的场景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客人首先要轻重适度地敲门,不能大声喊和用脚踢;然后,指导幼儿主人进行礼貌而热情的迎接,并招呼客人“请坐,我给你们泡茶。”其时,客人不能在主人家中四处翻箱倒柜,要指导幼儿客人进行礼貌的询问:“你家里有好看的故事书吗?能不能让我看一下?”或者有不同的幼儿也可以提出“有什么好玩的玩具吗?可以一起玩吗?”在经过主人的允许下,才能进行翻阅。又如,在医院和超市的模拟公共场所中,教师要指导幼儿在情景活动中遵循社交礼仪,懂得公共秩序与公共场合的基本规范礼仪,如:按顺序排队等候、不随意扔丢东西、在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等,使幼儿在各式各类的情景模拟扮演中,习得不同的社交礼仪,模仿规范、秩序的礼仪行为。另外,教师还可以在适当的外出活动之时,指导幼儿观察不同的场景,用实践中生动而真实的礼仪感受回忆自己在模拟场景中的不同细节,不断增设情境礼仪内涵,拓宽自身对礼仪内容的理解与学习。

4.阅读和故事的礼仪感染

阅读与儿歌的形式优美而动听,其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语言特色以及富有儿童情趣的特色内容,都能引发幼儿的心灵共鸣与互动。教师也可以阅读文学作品中的礼仪内容,向幼儿诵读,例如,幼儿教育兴起的国学经典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都是中国礼仪最好的启蒙教材,其朗朗上口的经典传统语言文化对幼儿的文化传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奠基作用。同时,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幼儿儿歌形式,借助轻松愉悦的歌唱方式,让幼儿学唱“见老师,问声早;见同伴,问声好;告别时,说再见;向人家,借东西,说一声,谢谢你……”这种社交礼仪的培养,不但使校园环境清新宜人、轻松而愉悦,而且在艺术与文学的感染力,促进和丰富了幼儿的礼乐知识,有助于幼儿礼仪的形成。

俗语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幼儿时期的礼仪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及品性的培养,具有启蒙的重大意义,在校园环境的天地里,我们不但要依靠学校的教育和培育,而且要联合家庭和社会的共生力量,将校园里的礼仪知识与生活中的实践礼仪相融合,在多方的配合和支持下,运用经典名言“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指导幼儿在游戏、情境、阅读与舞蹈的教学方式中养成每日必修的礼仪习惯,在获得礼仪体验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生活之中的自觉的礼仪学习,为幼儿的后续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1]李二波.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的当代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白雪.叶圣陶日记中的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李淦.叶圣陶作文教学观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3.

[4]潘晓江.让文明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J].考试周刊,2012(86).

[5]傅雅萍.营造氛围,创造条件,帮助幼儿自然习得文明礼仪[J].考试周刊,2013(24).

[6]黄丽娟.加强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策略的研究与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7).

[7]周龙梅.幼儿文明礼仪教育之我见[J].甘肃教育,2011(11).

[8]张兰香.浅谈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