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媒介工作经验总结

媒介工作经验总结

时间:2022-04-09 09:25:41

媒介工作经验总结

媒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

关键词:金融脱媒现象;平稳性检验;因果关系检验

中图分类号:F823/8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074-02

所谓“金融脱媒”就是指在分业管理和分业经营的制度背景下,资金盈余者也就是储蓄者和资金短缺者也就是融资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这种现象将增加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其原因如下:一是从居民角度说,在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倾向于更高的回报率和更为多样化的资产形式,从而影响居民定期存款比率,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最后影响央行的货币供给量;二是企业为寻求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廉的融资成本,通过债券、股票、融资票据等证券直接筹措资金,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而信贷规模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之一;三是各类理财机构如基金等,在传统的直接和间接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方式以赚取收益,这会影响央行货币供给量的统计口径。本文试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角度分析金融脱媒现象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含义及选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测和调整的中间性或传导性的金融变量。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中,中介目标的选择至关重要,通常需要遵循相关性、可测性和可控性三原则。因而本文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来评价金融脱媒现象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一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金融脱媒现象的冲击下能否正确定义与计量;二是货币当局能否有强有力的手段来控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三是受金融脱媒现象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或均衡关系。

二、金融脱媒现象破坏了中介目标的可测性

1.货币结构。在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之前,货币层次的内涵是比较明确的,作为交易余额的货币和作为投资手段的流动性资产之间的界线清晰,特征分明,货币存量的统计也相对容易。然而由于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各种新型货币性金融工具大量涌现,增强了金融资产之间的可替代性,改变了作为交易媒介的资产和高度流动性资产的构成,引起经济主体资产组合发生变化,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发生改变。

2.货币性能。金融脱媒产生了多种新型金融工具,大多金融工具具有高度流动性和再造能力,只是风险不同而已。按照现行货币定义,它们具有货币的某些特性,甚至可以成为新的货币成分,从而使货币的性能和特征产生变化。比如,网络货币、基金凭证、股票保证金存款、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保险、保险信用卡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已有的货币成分相近似,但是,它们基本上不属于通常的货币统计范围,这种货币性能的变化使得货币当局更加难以清晰地区分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以及M1、M2、M3 等货币层次的内涵。

3.货币供应数量。就货币供应量而言,尽管一定时点上社会财富和货币数量相对确定,而且货币供应统计口径比较稳定,但当社会财富从已有的货币定义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之后,货币创造的机能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有的货币变成基金凭证、股票保证金存款、投资连结保险等,这样,原有货币供应统计的覆盖面变得相对狭窄,产生货币统计上的“遗漏”现象。从动态来看,货币结构的变化会抑制货币的创造能力,货币替代现象可以更好地得到解释。比如,在储蓄资产转化为其他形式金融资产之后,货币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相应的货币创造能力也会有所减弱,这便相当于财富从货币形式转化为其他金融资产形式。因此,金融脱媒的出现,会产生货币替代现象。

三、金融脱媒现象降低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控性

金融脱媒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升了金融资产的证券化率,众多介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新型金融工具涌现。这些金融工具大多既具有资本市场工具的高收益特征,通过各种避险操作组合,又呈现出货币市场工具的短期限高流动性的特征,符合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原则。如货币市场基金、银证转账、银证通等等,这些货币性极强的信用工具和存款种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流动性需要,从而减弱了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导致货币需求总量下降。而且由于货币(狭义货币)不生息或很少生息,既然其他资产可以带来更高的回报,于是人们开始在其资产组合中尽量减少货币的持有量,增加非货币性的金融资产,其结果直接导致交易性货币需求减少和投资性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货币结构发生变化。

四、金融脱媒现象削弱了中介目标的相关性理论及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1999年1月至2007年8月的月度数据,比较检验贷款总量与货币供给总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股票市场融资额与货币供给总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里之所以选择股票市场融资额这一变量,是因为我们无法获得企业债券发行融资的季度或月度数据,故而无法获得资本市场全部证券发行融资额的季度或月度数据。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不发达,发行量一直不大,股票市场融资可以近似代表资本市场的融资。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股票市场融资额包含股票首发融资、配股融资以及可转债融资。选取的三个变量:贷款总量(ALLLOAN)、货币供给总量(M2)以及股票市场融资额(SECFUND),其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以及历年《中国金融年鉴》。

(一)检验模型说明

(1)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模型。DF平稳性检验就是以回归模型:Yt=α+β×Yt-1+ ut和Yt=α+ρ×Yt-1+ut进行估计,公式中Yt为时间序列,α、β为常数,ρ=β-1为随机误差项。备择假设H0为:ρ=0,说明观测的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否则,该序列的统计量绝对值大于DF临界值的绝对值,认为该序列是平稳时间序列。Dickey和Fuller在检验过程中发现,在DF检验中不能保证回归模型中μt为白噪声,于是对DF 检验进行了修正,提出了ADF检验模型。回归模型为:Yt=α1+α2×t+ρ×Yt-1+βi×∑Yt-i+ut,等式中α1、α2、ρ、βi为参数,m为最优滞后项,ut为残差项,t是线性时间趋势项。

(2)最优滞后阶数m的确定。由于检验结论对滞后阶较为敏感,不恰当的滞后阶数将可能产生错误的结论,本文采用AIC定阶准则:AIC(k)=-2L/n+2 k/n (7) 来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其中L=-n/2×ln2π-n/2×lnσ2-n/2,式中n为估计方程的有效观测值数,k 为回归解释变量的个数(即滞后阶数),σ2 为方差的极大似然估计值。AIC 的大小取决于L和k,k取值越小,AIC 值越小;L 取值越大,AIC 值越小。滞后阶数k小表明模型简洁,L 大表明模型精确。满足AIC(m)=min{AIC(k)k=1,2,3...}的m就是最优滞后阶数。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1)检验“股票市场融资额不是导致M2变化的原因”的零假设,需要对无条件限制模型:M2=c+∑αiM2t-i+∑βiSECFUND和有条件限制模型:M2=c+∑αiM2t-I进行估计。2)用各个回归方程的残差平方和计算F统计量。3)检验零假设:H。:βJ= 0(J=1,2,3,...,n),若其中至少有一个显著地不为零,则拒绝“股票市场融资额不是导致M2变化的原因”,的零假设,接受股票市场融资额是导致M2变化的原因;反之亦然。检验“贷款总量不是导致M2变化的原因”的零假设,仅需对模型M2=c+∑αiM2t-i+∑βiALLLOAN的有条件及无条件限制模型做类似上面的回归估计和统计检验即可。

(二)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1)经济变量的平稳性检验。三个经济变量的平稳性检验采用ADF方法,确定滞后阶数的原则为AIC最小准则,差分序列的检验类型按相应原则确定。检验结果如下表:

(2)经济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运用经济计量软件Eviews3.1,分别对贷款总量ALLLOAN以及股票市场融资SECFUND 是否显著地影响货币供给总量M2的检验结果如下表,确定滞后阶数的原则AIC最小准则。

表2

表2说明,股票市场融资额SECFUND在96.06%的显著性水平上是货币供给总量M2的格兰杰原因,贷款总量ALLLOAN在8.4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货币供给总量M2的格兰杰原因。综合两个Granger检验的结果,可以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金融脱媒的深化,作为货币政策传统中介目标变量的贷款总量不再能显著地影响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化,从而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也就不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李扬.脱媒――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新挑战[N].中国证券报,2008-01.

[2] 李扬.理性认识发展直接融资与资金脱媒[N].中国金融时报,2007-12.

媒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2

总书记的一席谈话在新闻学院的师生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如何应对新型传播手段带来的新闻工作的变化和挑战?如何理解和把握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出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些早已在学院的各类会议上多次讨论的话题再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学院立即组织了教师座谈会,结合学院的具体工作讨论和研究人才培养的规划与策略。

一、新技术如何影响新闻教育?

新技术的运用使传播媒体与传播手段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融合成为媒介变局的主旋律。我们不妨将新闻传播实务按照“采集—编制—”三个阶段进行划分,可以清晰地看到,信源结构、新闻生产流程和媒介终端呈现方式这三个领域都受到了媒介融合变局的深刻影响。

在信源结构上,大量的非新闻工作者涌入了信息提供者的队伍,他们中,有一部分成为了新闻媒体的新的信息提供者,另一部分,甚至自己掌控了一定的渠道比如博客、微博等个人化媒体,直接面对受众,影响了整个传播格局。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职业新闻记者应该担负起什么样的使命和职责?新闻学院应该教给未来的记者们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新闻生产流程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与融合使新闻媒体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一体化的数字内容生产平台的建构、一个采编团队同时面对多种媒体终端的内容整合,要求新闻组织与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能胜任媒介融合带来的新的任务。

在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三个方面的挑战已经摆在面前:一是传统媒体如何“旧貌换新颜”,或者说,如何让传统媒体在保持自身严肃性和特性的前提下,更容易被新的受众所接受,能更好更长久地生存下去?二是如何将现有的部分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和穿插利用,比如报和网、台和网的融合,需要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思路。三是要考虑,未来是否会有一种全新的媒体出现,它能否超越现在各大媒介存在的桎梏,成为未来的媒体主流?这一问题的思考,是需要充分顾及到技术、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综合作用,是一个更有难度、更难把握的问题,也可能是关系到未来谁能成为媒体领跑者的重大话题。

显然,新闻院校需要把握上述变化带来的挑战,认真研究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对于媒介融合更为敏锐,对媒介趋势做出自己的合理判断,理解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媒体单位和受众关系的变化。

二、培养“技术全才”还是培养“专家型记者”?

在人大新闻学院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的若干次研讨中,坚持要将专业理论和多学科知识放在重要位置上的观点和强调全面的媒介技能培养的观点一直旗鼓相当。我们认为,在教学规划和管理中,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如何在这两个方面找到平衡。

在世界范围内,媒介融合对新闻院校培养全媒体人才的要求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因为随着新闻生产流程的进一步改变,将诸多类型的新闻作品在同一数字生产平台上进行制作、策划、组合,已经成为一种较为主流的趋势。这就要求记者编辑能够对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种类型的新闻都有所了解,理解它们在呈现理念上的差异,并学会这些新闻的最基本制作技巧。这与我国长期以来以传统媒体人才需要为基础的新闻学专业设置的整体框架不尽相同。传统的新闻学专业主要为报刊、通讯社培养记者编辑,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主要为广播电视机构培养人才,这样的设置并不能满足新媒体的发展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也不能适应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活动的变化。因此,我们看到在媒介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国家,已经有一批新闻传播学院开始了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如果我们的学生不掌握最新的传播技术,不具备媒介融合的理念和操作方法,何谈将深度调查、新闻解析、舆论引导等等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新闻作品中?纵使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好的知识素养,也会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我们不能指望媒体有耐心对新闻院校的毕业生进行基本技能的从头培训,更难以想象不懂技术的学生能在数字化采编平台上展现他对新闻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重新整合。虽然,技术是变化最快的,也是相对容易掌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身为应用性学科的新闻教育可以淡化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更何况,新闻业务教学并不只是技能的培训,新闻的专业理念和职业规范在业务教学中本身就是技能训练所要围绕的核心和重点。

但同样不可忽略的是,媒介融合也对培养“专家型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普通民众介入新闻传播可能性渐高,单纯的信息采集和已不足以让新闻媒体立足,全面的视角、独到的观点、鞭辟入里的解读,使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并不断通过裂变与聚合,形成新的内容产品,从而促成媒介集团中产品链和价值链的生成,才是媒介新的生存之道。针对这一需求,在相关领域拥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新闻人才,甚至是在某一领域拥有一定权威的专家型记者,也是新闻院校的培养重点。这些记者,有部分可能是在其他专业领域有一定工作经历,之后再通过职业培训进入新闻领域的人;更多的较大规模的新闻人才输送,仍需要依靠新闻院校。正如有业界人士提出的,“媒体的多元化、信息的广泛性和技术的交互性导致的传播小众化、专业化,在这一趋势下,大众传播与小众传播,广播与窄播并存不悖,分众传播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一个新的选择。服务对象的专业化必将导致服务内容的精细化、个性化,这既是传媒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业界竞争的选择。但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要求是深度、独特和贴近,这就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是某个行业或领域的专家,这样,媒体才能为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提供贴近性的精细化信息服务。因此,媒体融合时代表面上看来需要的是人才的技术适应性,实际上更需要的是人才的内容适应性,需要的是在某个领域、某个学科有较深造诣的专才。”①

现在对于新闻院校来说,最大困难是如何在有限的教育时段中同时平衡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本科四年的培养方案如何确定才能兼顾技术全能与专业深度?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转贴于

三、新闻教育实践中的探索和思考

实际上,各新闻院校对于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探索业已展开,并处于不断深化与完善之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这一方面也做了尝试,2009年,教改项目“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平台建设”获得了全国教育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成果一等奖。这一教改项目作为学院本科教育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开设“数字新闻传播”专业方向,作为拓展新闻学专业培养方向的实验平台,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建设国内一流的新闻传播实验中心,为培养“全媒体”型新闻人才提供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学生媒体集团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开创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建设成全国第一个“新闻传播学案例库”,为在新闻学教育中推广案例教学、实现新型新闻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支撑。作为在新闻学教育方面有较长办学历史的学院,我们一直把新闻传播实验中心的建设当作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在“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中实验中心一直是建设重点,1999年以来用于实验中心设备建设的国家专项资金超过1000万元。2006年和2007年,实验中心在1999年启动与北大方正集团的合作的基础上,又两次扩大合作范围。方正集团提供的报社采编系统、网络信息系统、多媒体数字报纸出版系统等多种软件,使实验中心具备了从报社到网站的完整的新闻生产环境。2007年,实验中心与美国思科公司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建成中国首个“思科网真演播室”,使实验中心的建设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在实验中心开设的实验项目均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许多实验作品直接为媒体采用,社会效益明显。2006年,新闻传播实验中心获得“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2008年,该中心获得了“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2010年9月9日下午,新闻学院的师生们就是在现代化的网真演播室中亲耳聆听了总书记的谈话,感觉是对自己的巨大鼓励和鞭策。

在建设实验中心的同时,学院将新闻传播业务课程的教学与学生媒体建设相结合,形成课堂教学和业务实践相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学院在已有的学生媒体《新闻周刊》基础上,近几年又创办了学生网络电视台、网络电台和网站,形成“接力传媒集团”,吸纳全院本科生阶段性地进行业务实验。从2006年开始,新开设了一门专业课程“跨媒体传播实验”,将学生媒体的运行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指派专业教师具体承担教学和指导工作。近期,在迎接学院55周年院庆前夕,评选出了一批学生自己制作的“跨媒体作品”优秀成果,对学院的实验教学进行了一次检验。

2009年,新一届学院领导班子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院的专业设置和治理结构进行了调整,最终确定了四系(新闻系、广播电视系、广告与传媒经济系、传播系)一部(基础史论教研部)的建制,任命了一批年轻的系部负责人,并对2010年的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在这一轮改革中,数字新闻传播专业方向由新闻系移至传播系,同时,将这个方向最早探索的全媒体技能培养的路子全面扩展到学院的所有专业。

在学院的改革进程中,大家思考和讨论最多的问题还是技术和理念、专攻与通识的关系问题。由于技术教学是立竿见影能看到成果的,也较容易考量和评价,而新闻理念则更为抽象和多元,在部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中,难免出现重视技术学习、欠缺理念思考的问题。他们更迫切地想要学习更高难度的电视剪辑、平面设计技巧等,将学习重心放在这一部分,而忽视了对于人文社会知识、新闻理念、新闻原则的学习和思考。这是我们应该通过课堂教学予以疏导和避免的,一个能够把电视片段剪辑得非常花俏,却不懂得最基本的新闻规律和采编规范的学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新闻专业的学生。

同时,也有一些师生对全技能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担心学生疲于学习各类新闻技巧,而最终导致学生“会而不精”、“缺乏专长”。对于这一点,我们也需要在改进培养方案时进行深入谨慎的思考,在课程设置上保持一定的弹性,来保护同学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让那些在某一类新闻领域有着极强兴趣或是过人之处的同学,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施展。

更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是,如何通过跨院系、跨专业的合作,探索出培养具有复合型的专业背景的新型新闻人才。人大新闻学院在这一方面也对学生有所倡导。我们在学生一进入大学后,就告诉他们现在媒介所面临的变局,鼓励他们充分倚靠人大在法律、政治、经济等学科上的优势,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自己有兴趣的其他专业。对于申请“第二学位”、“第二专业”学习的同学,学院都给予支持和帮助。近两年,已经有多位毕业生在完成本学院的学业的同时,还在人大商学院、经济学院等获得了第二学士学位或完成了第二专业的学业。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有计划、成规模地培养复合型的新闻人才,还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设计双学位的培养方案,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论证和尝试,而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总书记所要求的,让学生“努力掌握新闻工作新知识新本领”,在“实践中巩固学到的知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实验中心教师、博士研究生)

媒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3

[关键词]媒介融合 地方院校 新闻传播教育 地方优势

[作者简介]姚建惠(1984-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吴海涛(1965- ),男,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传播学;张文婷(1985-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分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河北 衡水 05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水平提升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0327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12-02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技术也在进一步地革新,这不仅推进了媒介发展的步伐,还加强了媒介间界限的进一步模糊,网络、内容、终端的融合,促发了新闻传播的新形态,这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主体地位的地方院校,为地方培养输送人才,有助于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所以地方院校在新媒介形式下,更要认清形势,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媒介环境的变化,深化改革,提升新闻传播教育水平。

一、加宽培养路径,更新专业方向

地方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特点,所以应该实时了解地方的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培养也要实时进行改革。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地方院校在新闻传播学的人才培养方面,应根据实际的市场变化和需求,加宽培养的路径,在专业方向上进行更新,结合媒介的发展,设置更能与行业、市场接轨的专业方向,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同时,还应该以短小的课程或独立的项目的方式,补充专业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设置与媒介融合相关的课程,甚至以媒介融合为背景,设置相关的专业方向,让学生能够精专于这方面的知识。然而地方院校也不能仅是就媒介环境进行闭门造车,而应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传媒行业及社会的互动,打造开放式的平台,进行传媒方面的教育。

但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空间毕竟有限,更新专业方向后还要进行必要的改进。首先,强化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内容和实操业务流程之间的逻辑关联,整合部分课程,尤其是相似相仿的课程尽可能地合并,比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广告策划、广告创意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合并,同时相关的课程还可以进行重组。其次,适当删减不适于本科教育的研究性强、层次过高的课程,去除课程设置与本科教育的冲突。比如可以设置一些媒介应用类的课程,尽量减少媒介研究等课程的比例。再次,结合媒介融合的现状,开设一些媒体融合、新媒体发展和技术应用等业务课程,加强与行业的对接。最后,从本地的企事业单位、传媒单位中汲取意见、搜集资料,了解地方的媒介技术应用和发展情况,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让企业走进学校,让学生走进企业。总之,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方面,地方院校要清楚认识媒介发展的现状,及时转变观念,胆大心细地改革,从自身已有的教育模式出发,结合地方资源展开全方位的改革。

二、结合区域资源,形成自身办学特色

在新媒介形式下,地方院校欲提升教育水平,首先要形成自身的个性特色,这不仅需要在学科方面有精准的定位,还要避免简单复制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教育模式,一味追求大、全的教学方式。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社会与行业在人才需求方面也有了变化,尤其是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变强,这便要求地方院校充分分析市场需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改变思路,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培养出有差异竞争力的人才。

地方院校应及时发掘和搜集本地区的现有及潜在资源,尤其是在新闻传播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创新力的企事业单位、传媒单位,一方面寻求合作教育的方式,培养订单式的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在合作中发现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本校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前,地方院校应该根据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以体现自身人才培养的差异性的目标,进行精准定位,而不是照搬其他学校的教育模式。在充分分析自身发展形势之后,地方院校需要做适当的调研,发掘当地可以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根据开设专业的情况,进行分类分级;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和运行情况,发掘合作的方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既满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又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应予以就业推荐。地方院校可以订单的方式,根据地方相关单位提出的明确的规格需求,培养定向的人才。比如与各类媒体、广告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沟通,确定他们紧缺的人才类型,在现有培养方案允许的基础上,调整培养的重点,以小班、精优班为单位,培养专门人才。此类人才不仅能适应当地的企业,还能在同类城市中相似企业进行就业。同时,邀请当地经验丰富的传媒行业从业人员走进学校和课堂,将市场的变化、需求以及从业技能及时地带给学生。地方院校与传媒单位合作,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还应从实践中总结分析工作经验,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突出地域性的差异,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就业率高,较之其他同等院校的学生也更有竞争力,院校的培养模式也将进入良性循环,从而促成自身的更好发展。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类人才应在理论知识体系完善的基础上,还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尤其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还需要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向着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强,多方向、宽口径的方向发展。而媒介融合的推进,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有了新的要求,转化到教学中,各院校则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的加强,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创新校内实验、实训课程。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很多地方院校都面临着财政、师资、生源以及设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局限了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设备方面的欠缺,使得校内实验、实训课程的开展遇到很多阻碍。这便要求地方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校内实验、实训课程的创新,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校内的实验实训课程更应该进行革新。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首先促发了观念的变化,所以在进行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时,不仅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还要先传输给学生在新闻、传播、媒体方面的全新理念,让学生对自己学、做的事情有全新的认识,再注重应用技能的训练,才能培养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创新。在以往的实验实训教学中,也已经在使用项目式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做专练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项目式教学应该更多地结合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的变化展开,采用模拟式与实操式相结合的方式,渐进式地推进,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到创造,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训练。在实验实训的内容方面,还应根据地方院校的地域特色,适当结合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模拟演练及深度创造。比如,可以根据当地媒体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其设计并制作相关的产品,并进行相关的数据调研和可行性调查,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2.充分发挥实习、见习基地的作用。高校的人才培养一直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即毕业生很少能迅速地接手业务工作,并做出良好的成绩,这不仅仅是学校培养的责任,还需要与社会沟通互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习、见习基地的开发,不仅能补充在校内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行业一线工作的深入了解。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媒介环境的快速转型期,媒介环境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实习、见习基地的建设和应用,一方面能解决地方院校由于经济等原因而面临的硬件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中体验学习,有助于日后就业的顺利进行。地方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地方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建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习、见习基地,定期定量地向实习、见习基地输送学生。初期以让学生了解掌握基本技术、理解行业的经营理念为主,下一阶段则应由学校牵头,以专业资深的教师带队,配合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的合作,将实习、见习转化为行业生产力,真正地为企事业单位做出产品,体现成效,这样才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

四、提升教研转化力,服务地方经济

新闻传播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不仅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还要求教师以及学校都具有前卫的实践意识。作为教学单位,高校要做好教学和科研,更要重视教研的转化。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实现科研转化,服务地方经济,更能体现其本身的应用型特征。在教研转化的实践中,地方院校可以结合研究所的方式展开。首先,研究所的建立能够促进学科及专业科研队伍的完善,形成科研梯队,从而有助于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研究;其次,研究所形成科研效益之后,不仅能够服务于地方企业的发展,还有助于学校的品牌推广,让地方企事业单位对学校有更多的了解;最后,研究所可以切实承担政府、企事业单位、传媒行业相关的新闻传播方面的科研项目和应用型研究课题,以研从用,以用养研,从而充分地结合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做到产学研的良性发展。在具体项目建设上,可以根据本地的自然、文化、历史资源,展开品牌传播、宣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根据地方的传媒、广告行业的具体运作需求,打造适合本地企业发展的具体方案等。地方院校的研究所不仅能够搭建起学校、企业和传媒的桥梁,还能为本地经济的品牌化发展做出贡献。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地方院校更需要充分运用其自身的地方优势和机遇,紧抓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从应用型本科教育出发,形成更具合理性和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培养出更多适应时展,具有更强专业思维、技能和实践力的专门型新闻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操慧.从“大教育观”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走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2]单波,陆阳.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J].新闻记者,2010(3).

[3]高山冰.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4]贾菁.论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J].中国报业,2012(3).

媒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革新;新闻学专业

我们处于向多媒体进发的时期,媒介融合是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特色,所以这个时代也可称为全媒体时代或媒介融合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推广,新媒体技术快速成熟,以电子化及数字化为特点的全新媒介使传媒生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当今传媒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媒介融合,而固有的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进步,是传媒界正在面临的一项深刻及关键的变革。

1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1.1教育理念较为传统,对实践教学部重视

在近几年高校学生增加及办学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我国的新闻教育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11年底,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专业本科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20万人,教学部门高达975个。很多具有高学历的青年老师毕业于新闻院校并进入工作岗位中,没有经过媒体实践的锻炼,不具备丰富的业务经验及实践本领,专业教学缺乏实践训练。

1.2设置新闻专业的课程不能紧跟时展的需要

首先,固有的新闻教育中,专业导向是新闻实务课程的内容指向,以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络等单一媒介介质进行区分,不重视当今不同媒体间逐渐融合的总体形势,缺乏媒介融合的思想。专业间分业比较显著,学生不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及跨专业学习的本领。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媒体,对同一种实务技能进行课程的划分,也必然会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及教学内容的重复。在新媒体阶段,这种课程体系所塑造的学生的专业本领不能很好的满足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另外,在设置新闻专业课程时,或因为没有及时转变老师的思想,或受有限的专业实践平台条件的制约,我国很多的高校面临轻实践课程、重理论课程的状况,实践课程很少,导致实践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实质性的锻炼及改进实践动手能力。

1.3专业实验室较为单调,且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前于建设

因不同的高校具备有差异的办学经济状况,高校新闻院系不一定开设专业实验室。尽管某些高校具备专业的实验室,实验室彼此间也具有相互分离的情况。例如,摄影实验室、报纸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等,这种彼此无关联的实验室不能使融合性实验教学得到满足;另一层面上,媒介技术逐步发展,革新速度快,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实验室装置较为落后,不能适应新时代实践教学的要求。

2新媒体视阙下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媒体人需要掌握的能力是资讯整理、跨媒体传播策划、大数据的收集及分析能力及“融合新闻”的制作本领等,都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准则额。目前很多综合类高校新闻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综合性新闻传播人才。“一专”指的是深厚的新闻传播知识的能力,“多能”表现在多媒体技能及多学科环境,在媒介融合的时期,单一的专业技能不能符合媒体工作的需要。从新闻传播学可采用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目的角度上出发,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制度创新的两个关键点是跨媒体工作能力教育制度的塑造及专门学科基础教育制度的引入。

3媒介融合时期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途径

3.1加强教学思想的创新及专业教师全媒体实践技能的训练

面对新媒体背景,高校新闻教师团队面对着实践技能迈向全媒体发展、知识系统重新组装的紧急状况。首先,高校应注重专业间的彼此结合,分析新闻专业及与媒介息息相关的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在新闻专业师资队伍中引入具备多媒体技术背景的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带领本专业老师学习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增强其全媒体实践的本领。

3.2创新考察形式,增加融合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

我国媒介技术的高速进步及高校专业课程安排的周期性存在很大的冲突,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前于新闻专业课程内容。媒介融合环境下。我们必须结合未来的发展安排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同时,还应增加融合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

3.3改进教学装备,努力搭建融合媒体实验基地

建设交互式的新媒体教学实验背景。媒介融合时期的新闻专业应打破固有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以媒介形式为根据,努力构建跨媒体、多功能的融合媒体实践教学基地。并不断的更新平台的教学装置,努力实现前沿性及时新性。

4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期的到来,媒体融合逐步发展,作为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新闻传播对社会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影响力及地位得到了更多的社会人士的关注。为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逐步进步、满足全媒体时期新闻传播工作的要求,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及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与时俱进、坚持理想、改革创新及放眼世界,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敏军.探析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5(21)

[2]王雅琴.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的“二律背反”变化[J].鸡西大学学报,2016(02)

[3]王哲浩.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经营管理的优化策略[J].新闻战线,2015(16)

媒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5

博睿传播副董事总经理

博睿传播(China Media Exchange)作为全球领先的媒体传播集团――阳狮媒体集团(Publicis Groupe Media)旗下全新的战略业务单位,担负着实力传播和星传媒体在中国的全部购买业务。博睿传播的成立,绝不仅仅标志着中国又诞生了一家巨无霸的媒介购买机构,更重要的是它创造性地提供给广告主、公司、媒体一个交易、议价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交流想法和激发创新的平台。

博睿传播在阳狮媒体集团中担任着专业谈判的职能,这无疑是在媒介策略企划与媒介排期组合之外,确保客户达成最佳ROI的最后防线。如果将当今的媒介市场比作金庸笔下的江湖武林,各家媒介公司都有自己扬名立万的绝招,那么博睿的绝杀技就是令人闻风胆寒的独孤九剑!

第一剑:天量交易。博睿传播集结了实力传播与星传媒体的购买总量,凭借可口可乐、上海通用、欧莱雅等世界知名品牌的强大购买实力,博睿每年创造着任何一家媒体机构都无法小视的巨大广告营业额。公司旗下所的品牌均受益于此集合巨量所带来的谈判价值。

第二剑:英才荟萃。广告公司的核心价值是员工。有人说,晚上下班员工尽散以后广告公司就一钱不值了。博睿传播尽揽天下英才,在上海、北京、广州三地共汇聚近200名专业人士。他们毫无争议地确保着公司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第三剑:系统管理。博睿传播的管理层是东西方文化的结晶,在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之中,冷静地在多元文化中去芜存真、择善而从。博睿采用高效的管理系统,使得公司各个内部环节紧密结合、高效运转,从而为客户与姊妹公司提供最具ROI的服务。

第四剑:全球资源。博睿传播在阳狮集团内部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但它却绝不稚嫩。诞生之初,它便已吸收了阳狮集团数十年来在全球各地积累的丰富的客户服务与媒介购买经验。这些经验经过消化以后,均迅速转化成博睿为国内客户所提供的增值服务。

第五剑:本土网络。在重点市场建立联盟公司网络是博睿传播的一项基本经营策略,也是博睿承诺客户贴近市场的实际行动表现。迄今为止,博睿传播已在国内建立了15家联盟公司,业务覆盖23个省份。通过联盟公司的拓展,博睿网络的员工数量超过千人,成为中国最大的、最贴近市场的媒介网络。

第六剑:媒体关系。作为媒体公司,良好的媒体关系当然是为客户提供最佳ROI的重要利器。博睿传播的谈判人员,承启星传与实力在中国市场的丰富积累,进一步加深了与全国媒体的沟通与了解,在国内各级各类媒体全方位地树立起了自己权威、专业、诚信、互助的良好商业合作伙伴形象。

第七剑:策略优先。博睿传播区别于其他的媒介公司,永远将策略性思考置于一切行为之上。博睿每年为公司及客户单品签署数以千计的协议,每一份协议背后都会有基于客观数据的专业谈判策略书以及公司媒介专家的集体智慧。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将最大化的ROI呈现给信任我们的尊贵客户。

媒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6

一、加宽培养路径,更新专业方向

地方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特点,所以应该实时了解地方的经济发展需要,人才培养也要实时进行改革。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地方院校在新闻传播学的人才培养方面,应根据实际的市场变化和需求,加宽培养的路径,在专业方向上进行更新,结合媒介的发展,设置更能与行业、市场接轨的专业方向,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同时,还应该以短小的课程或独立的项目的方式,补充专业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设置与媒介融合相关的课程,甚至以媒介融合为背景,设置相关的专业方向,让学生能够精专于这方面的知识。然而地方院校也不能仅是就媒介环境进行闭门造车,而应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传媒行业及社会的互动,打造开放式的平台,进行传媒方面的教育。

但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空间毕竟有限,更新专业方向后还要进行必要的改进。首先,强化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内容和实操业务流程之间的逻辑关联,整合部分课程,尤其是相似相仿的课程尽可能地合并,比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广告策划、广告创意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合并,同时相关的课程还可以进行重组。其次,适当删减不适于本科教育的研究性强、层次过高的课程,去除课程设置与本科教育的冲突。比如可以设置一些媒介应用类的课程,尽量减少媒介研究等课程的比例。再次,结合媒介融合的现状,开设一些媒体融合、新媒体发展和技术应用等业务课程,加强与行业的对接。最后,从本地的企事业单位、传媒单位中汲取意见、搜集资料,了解地方的媒介技术应用和发展情况,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让企业走进学校,让学生走进企业。总之,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方面,地方院校要清楚认识媒介发展的现状,及时转变观念,胆大心细地改革,从自身已有的教育模式出发,结合地方资源展开全方位的改革。

二、结合区域资源,形成自身办学特色

在新媒介形式下,地方院校欲提升教育水平,首先要形成自身的个性特色,这不仅需要在学科方面有精准的定位,还要避免简单复制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教育模式,一味追求大、全的教学方式。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社会与行业在人才需求方面也有了变化,尤其是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变强,这便要求地方院校充分分析市场需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改变思路,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培养出有差异竞争力的人才。

地方院校应及时发掘和搜集本地区的现有及潜在资源,尤其是在新闻传播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创新力的企事业单位、传媒单位,一方面寻求合作教育的方式,培养订单式的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机会;另一方面在合作中发现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本校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前,地方院校应该根据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以体现自身人才培养的差异性的目标,进行精准定位,而不是照搬其他学校的教育模式。在充分分析自身发展形势之后,地方院校需要做适当的调研,发掘当地可以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根据开设专业的情况,进行分类分级;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和运行情况,发掘合作的方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既满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又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应予以就业推荐。地方院校可以订单的方式,根据地方相关单位提出的明确的规格需求,培养定向的人才。比如与各类媒体、广告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沟通,确定他们紧缺的人才类型,在现有培养方案允许的基础上,调整培养的重点,以小班、精优班为单位,培养专门人才。此类人才不仅能适应当地的企业,还能在同类城市中相似企业进行就业。同时,邀请当地经验丰富的传媒行业从业人员走进学校和课堂,将市场的变化、需求以及从业技能及时地带给学生。地方院校与传媒单位合作,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还应从实践中总结分析工作经验,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突出地域性的差异,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就业率高,较之其他同等院校的学生也更有竞争力,院校的培养模式也将进入良性循环,从而促成自身的更好发展。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类人才应在理论知识体系完善的基础上,还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尤其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还需要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向着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强,多方向、宽口径的方向发展。而媒介融合的推进,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有了新的要求,转化到教学中,各院校则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的加强,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创新校内实验、实训课程。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很多地方院校都面临着财政、师资、生源以及设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局限了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设备方面的欠缺,使得校内实验、实训课程的开展遇到很多阻碍。这便要求地方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校内实验、实训课程的创新,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校内的实验实训课程更应该进行革新。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首先促发了观念的变化,所以在进行实验实训课程教学时,不仅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还要先传输给学生在新闻、传播、媒体方面的全新理念,让学生对自己学、做的事情有全新的认识,再注重应用技能的训练,才能培养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创新。在以往的实验实训教学中,也已经在使用项目式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做专练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项目式教学应该更多地结合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的变化展开,采用模拟式与实操式相结合的方式,渐 进式地推进,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模拟到创造,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训练。在实验实训的内容方面,还应根据地方院校的地域特色,适当结合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模拟演练及深度创造。比如,可以根据当地媒体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其设计并制作相关的产品,并进行相关的数据调研和可行性调查,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2.充分发挥实习、见习基地的作用。高校的人才培养一直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即毕业生很少能迅速地接手业务工作,并做出良好的成绩,这不仅仅是学校培养的责任,还需要与社会沟通互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习、见习基地的开发,不仅能补充在校内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还能从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行业一线工作的深入了解。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媒介环境的快速转型期,媒介环境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实习、见习基地的建设和应用,一方面能解决地方院校由于经济等原因而面临的硬件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中体验学习,有助于日后就业的顺利进行。地方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地方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建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习、见习基地,定期定量地向实习、见习基地输送学生。初期以让学生了解掌握基本技术、理解行业的经营理念为主,下一阶段则应由学校牵头,以专业资深的教师带队,配合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的合作,将实习、见习转化为行业生产力,真正地为企事业单位做出产品,体现成效,这样才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切实的贡献。

四、提升教研转化力,服务地方经济

媒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7

每一份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加工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以单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例子来说明。软件工程瀑布模型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如图所示:通过图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课件制作共分为五个部分,以及这五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其中虚线表示反馈的作用。

1.1项目定义软件工程的多媒体制作

对于项目定义,我们首先要有明确的项目计划,需要对整个项目过程有所了解。对此,我们可以采用“一个小球平抛”的演示列子,来说明及讲解应用瀑布模型软件,以及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程。首先,在教师的讲解下,我们会先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大概的模型,其次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模型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最后结合实物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实验我们需要演示的就是两个小球发生碰撞之后会发生什么,碰撞后发生的平抛运动又是为什么,以及整个运动的过程和需求又是什么?这都要有非常明确清晰的思维才能将整个实验摸透。1.2配置相应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使用软件工程瀑布模型去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必须要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正常运行,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配置,只有配置相应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才能更好更方便的使用瀑布模型去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一般来说,配置中的硬件环境我们只需要一个单机系统,并且可以支持一般软件的基本运行就可以了。对于软件环境,我们需要windows95以上的系统,并且系统要安装Authorware7.0以上的版本,当然系统配置越高越好。

1.3基本需求

一般来说,如果针对的演示对象不通,所需要的多媒体也不同,其功能根据演示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在我们面对初中生时,一般我们所使用的多媒体一般只需具备三点功能:第一,必须能形象生动的表现和再现物理实验。第二,必须要有一定的描述文本。第三,必须色彩鲜明、具有一定得欣赏感。

1.4总体设计

该实验项目,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以下的几个模块来实现。从项目的总体设计图,清晰明了的给出了具体的几个模块。其中,进入界面主要是给出该演示的标题和相关的交互信息。实验简介的功能是在平抛演示的过程中,在演示的图形右侧给出相关的描述信息。平抛运动演示模块,是该项目的主要模块负责实现整个小球平抛的演示过程。结束演示,是一个用来退出该演示程序的模块。使得用户在不想演示的时候可以随时退出演示。实验简介进入界面平抛运动演示模块结束演示

1.5项目实现

在总体设计的基本描述下,通过进一步的设计和软件制作才能实现多媒体演示小球平抛实验。由于其他三个模块的实现都相对简单。在这里主要说明一下小球演示模块的详细设计。小球演示模块的详细设计如下:用以上一个简单的解析图,描述了在小球平抛演示过程中的演示安排情况。小球平抛的主要流程图,用Auhtorware7.0画出来非常的简易,主流程图中简介,给出平抛演示的名称。在简介显示图标后的等待时间,是给予学生学习和反应的时间。群组图标就是整个的演示过程。平抛主流程中,首先要构建模型包括支架、绿球、红球三个基本模型。该实验中都是应用Authorware7.0自带的绘图工具进行建模的。

2结论

媒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8

【关键词】媒介;儿童媒介;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0-0020-04

儿童媒介是专为0~18岁儿童制作有益信息、进行有益信息传播的大众传播媒介。〔1〕儿童媒介是儿童信息获取与传递过程中所依存的媒介,是为成长中的儿童服务的重要载体。

儿童媒介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不仅有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共同属性,同时也具有儿童媒介所特有的个别属性。儿童媒介有以下属性:(1)大众传播属性。儿童媒介与其他大众媒介一样,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具备职业传播者制作信息、采用某种机器复制信息、拥有广大的接受者三大要素。(2)受众的独特性。儿童媒介的受众特指0~18岁的未成年人。(3)信息的有益性。儿童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确保信息的有益传播,防止不良信息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有益传播”是儿童传播媒介的特性,儿童媒介在制作、复制、传播信息的全过程中必须排除那些“儿童不宜”的信息,进行有益信息的传播。

在现阶段,电视、计算机、互联网媒介等以其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例如,有研究表明,在一两岁阶段,多看电视的儿童比较聪明,表达能力强。〔2〕同时电视等媒介信息的泛滥也为儿童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耗费过多时间接触媒体等(袁文丽,2005)。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英国学者希姆威尔特曾说过:“电视对儿童有益还是有害?其实等于在问,打针对儿童有益还是有害……电视对儿童的影响也要根据节目的内容、儿童年龄等个人因素、儿童家庭生活关系等社会因素来判断。”〔3〕要想了解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不能仅仅了解媒介本身。观看同样的影片,不同的儿童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媒介的影响作用会因儿童的年龄、性别、社会环境、个人经历以及父母影响的不同而不同。〔4〕因此,研究儿童媒介的影响作用,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儿童的生活以及儿童如何使用媒介。

一、儿童媒介在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的价值

儿童媒介对幼儿园教育的冲击直接反映在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上。儿童媒介的加入使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特别是电子媒介能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美妙的声音,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儿童有机会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5〕在现阶段我们应力图把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营造成一种与儿童生活一致的高度综合的课程形态。随着儿童媒介在幼儿园的渗透,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模式、过程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人们开始倡导运用媒介技术支持和引导的幼儿园系列主题活动。

1.儿童媒介使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资源空前扩容

目前,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儿童媒介的主要形式。互联网具有容量巨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等优势。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挖掘大量的教育资源,吸纳优秀教学成果,极大地丰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资源。

2.儿童媒介使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是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普遍形式,单个教师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主要力量。而在今天,主题教育活动内容不断扩展,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个教师,而应成为由教师、家长、儿童及其同伴、网上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师群体,儿童的学习也真正演变成集体探究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在教室中进行,只要发现问题,儿童随时可以借助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手段,在家庭内部、同伴之间,甚至个人独立开展探究活动。儿童媒介的加入,拓展了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随之发生变化。

3.儿童媒介使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更富有活力

电子媒介出现之前,人们对未知领域、未来世界的探求,主要凭借想象力去勾勒、描绘。而电子媒介特别是网络、电视的虚拟技术则将这种幻想用数字叙事的方式进行创设,使其变为“真实”。例如,在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儿童媒介设置多种多样的活动情境,营造良好的视听效果,使活动内容更为逼真,形式更为活跃,吸引力更大,感染力更强。儿童媒介的强大叙事功能,有力地促进儿童的思维方式由一维向多维、由平面向立体、由线性向非线性、由收敛性向发散性转变,有利于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向新的领域拓展。

4.儿童媒介使家长与儿童形成朋友或伙伴关系

“在信息时代,需要成长的不仅仅是儿童。与孩子一同成长,应该是父母最大的幸运。”(卜卫,1998)主题教育活动是一种扩散式的活动,不仅仅在幼儿园开展,同时也会向家庭教育延伸,因此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与参与。主题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就是资料的收集,这一环节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而大众传媒的普及与发展为家长的参与提供了便利条件。家长和儿童结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一起参与主题活动,为活动收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这本身就是促进亲子沟通的有效手段。

二、利用儿童媒介促进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

像电影、广播、电视刚刚开始普及时所引起的喝彩和担忧并存的状态一样,网络这一新兴媒介的迅速普及在为儿童带来前所未有的欢乐和自由的同时,也为教育者和家长带来了许多严肃的、必须认真面对的崭新课题。我们应树立正确的儿童媒介观,合理利用儿童媒介,更好地开展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

1.构建基于媒介的多种学习方式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使儿童实现自主学习和知识的自主建构,因此儿童必须转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尝试和运用基于各种媒介的主动学习方式,比如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

儿童对陌生的成人社会有着太多的好奇和探索冲动,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在进行体验式学习时往往会面临实际的困难。儿童媒介的利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儿童通过计算机媒介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树叶是绿的,为什么要上学,和小朋友发生冲突时应该怎样解决,外国人是怎样生活的,等等。儿童一方面通过询问成人来解决疑问,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儿童媒介来获得相关的知识。同时网络媒介的虚拟环境又为儿童提供了模拟真实情境的机会,儿童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社会角色,加深对社会的理解,获得社会行为的良好发展。

在探究式学习中,儿童媒介的作用同样不能低估。例如,在“猫医生过河”的语言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通过交互式学习和主动探索,使儿童对猫医生不同的过河方式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教师引导儿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一步想象“假如你要去参加小动物的音乐会,面对宽宽的河面会怎样做”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显示出船、天鹅、孙悟空、手机、飞毯等图像及声音。这种时空跳跃、物像迥异的表现手法会使儿童产生强烈的科学探究欲望,有利于儿童开拓思路,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2.创设基于电子媒介的虚拟工作坊的主题探究环境

只有为教师与儿童的共同探究提供开放的、非线性的、自由的学习空间,他们对不同教育行为与学习方式的尝试、总结与内化才有可能。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尝试引进虚拟工作坊的理念,在优化和整合各种媒介资源的基础上,将主题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分解成不同的主题,并以此为基点建立工作坊,并将相应的媒介资源提供给各个工作坊,然后依据主题探究线索及儿童的发展逐步调整、更换工作坊。在虚拟工作坊中,儿童可以自由利用多种媒介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和自由表现,比如儿童在工作坊中可以分别担任教师、医生等角色,通过收集的资料给“学生”讲解知识或给“病人”讲解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此时教师不用刻意去教儿童知识,而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引导来帮助儿童完成他对“教师”、“医生”角色的诠释,实现儿童的自主学习。总之,基于电子媒介构建的虚拟工作坊为教师与儿童的探索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是教师转变教育行为、儿童改变学习方式的实践场所。

3.营造家园合作的互动学习社区

儿童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众传媒,其中大众传媒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组织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及教育的大型调查”,调查发现:92.3%的独生子女家里有录音机,91.8%有电视机,91.8%有收音机,62.1%有录像机,60.3%有电子游戏机,35.9%有学习机,20.6%有计算机;每个家庭平均订阅3.8种报纸杂志,其中为孩子订阅2.58种;上述8种媒介平均每个家庭拥有6.56种。〔6〕随着信息传播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视、计算机、网络通讯已成为许多家庭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在大众传媒时代,家庭环境与父母的行为已经成为影响儿童媒介需求的主要因素。家庭环境是塑造儿童健康人格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与儿童共同参与探索和学习,将是学校教育的准备和有益补充。〔7〕儿童由于自身的特点和认知局限性,在接受信息时并不会意识到信息对自己的生活以及学习各方面的重要影响,这就需要成人的引导。家长和教师与儿童一起交流和讨论主题活动的经验,共同观察和探索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儿童兴趣开展主题活动,鼓励儿童通过图书、收音机、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收集资料并积累经验,与儿童一起网上冲浪、一起阅读图书等,这都有利于营造家园合作的互动学习社区,促进家长、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实现共同成长。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媒介对学前教育的冲击,合理地应用儿童媒介开展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让儿童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对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海飞.童媒概念与童媒崛起〔J〕.传媒,2004,(5):28―29.

〔2〕〔3〕卜卫.媒介与儿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243-244.

〔4〕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254-255.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4.

媒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媒介素养;提升对策

一、数字媒介素养基本内涵

结合数字媒介的特点,数字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能力

知识掌握能力指大学生通过对数字媒介知识的学习,能认识数字媒介的属性、功能、特质,了解数字媒介信息的产生方式、传播方式,理解数字媒介信息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从而理性面对数字媒介信息。

2.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借助数字媒介工具检索、搜集信息,并且能清晰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分析、选择、储存、利用。通过对信息的有效获取时刻保持对信息资源的新鲜度。

3.内容创建能力

内容创建能力是指大学生对数字内容的创建不再局限于转发与分享,重要的是能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对信息进行整合、提炼、创新(或可借助新颖的呈现形式),实现对信息创造性的表达。

4.交流沟通能力

交流沟通能力是指大学生能秉承合作态度和责任意识,充分利用数字媒介工具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资源共享,增进情感,且在此过程中能有效防范风险、保护自我身份与隐私。5.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大学生能有意识地利用数字媒介,选择合适的数字媒介工具在相应法律规范、道德伦理范围内解决自己在学习、生活领域遇到的问题,或有效参与社会,助力解决社会问题。

二、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数字媒介素养基本内涵的界定,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了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五所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有效问卷469份,有效率93.8%。其中男生249人,占53.1%,女生220人,占46.9%;大一学生176人,占37.5%,大二学生156人,占33.3%,大三学生137人,占29.2%。根据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掌握相对片面,学习意愿较为强烈

数字媒介知识是学生理性理解数字信息的基础。调查显示,对于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选择基本熟悉、非常熟悉的学生共占78.3%。但对各类数字媒介的发展变化、数字媒介信息的采编和推送方式,学生并不熟悉,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基本不熟悉和一般的选择项。对比发现,学生对日常用到的技术知识掌握良好,但对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对数字媒介的历史沿革知识知之甚少,影响学生对数字媒介发展的充分认识;对数字媒介信息采编和推送方式的不熟悉,不利于学生对数字信息真实意图的把握,影响学生对信息的理性辨识。虽然学生对数字媒介知识掌握不全面,但对继续学习数字媒介知识的想法比较强烈和非常强烈的学生共有86.9%,学习意愿比较强。

2.信息检索方式单一,易受其他信息干扰

学习生活中,学生利用数字媒介检索信息的意识比较强烈。但调查显示,获取信息的主要类别中,选择影音娱乐信息的学生占了91.3%,检索信息更多地出于娱乐目的。对学生信息检索方式的调查发现,有68.4%的学生依赖百度、搜狗等引擎,而在人民网、央视网等网站以及利用数据库资源进行信息检索的学生占了很少一部分。对于英文信息,有71.4%的学生表示因看不懂英文,不愿去点击阅读。信息检索方式暴露了学生信息来源较为单一、缺乏一定的权威。检索信息时,大部分学生表示会偏离检索主题,选择经常如此和总是如此的学生共占34.3%,这表明学生易被其他信息吸引,注意力易被分散。

3.内容创建形式简单,规范意识相对缺乏

内容创建是学生参与数字媒介生活的重要形式,尤其是微信、QQ社交平台上。调查显示,学生利用社交平台进行信息浏览的人数比例最多,达88.7%,而进行信息创作的比例仅有20.5%,在参与创造方面学生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文章信息引用时,是否会标明引用内容的出处,选择偶尔会、从不会的学生共计59.7%,而选择每次都会的学生只占了19.4%。虽然部分学生有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但这一规范意识和行为有待进一步强化。

4.交流沟通频繁,安全意识较为薄弱

调查显示,对数字媒介的使用72.9%的学生表示只要一有时间就会使用,最主要的使用目的选择交流互动和娱乐消遣的学生占了最多比例。在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中,对于是否愿意与他人分享权威资讯,选择了愿意和非常愿意的学生共有71.6%,可见大部分学生愿意共享资讯,这也是学生加强互动沟通、建立良好人际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有交流需要时,分别有47.1%、28.4%的学生表示有时会、经常会发起与陌生人的主动交流,可见在交流互动时学生有积极性、主动性。对于杀毒软件的功能,选择了解少数功能的人为47.1%,所占选项人数最多。当电脑中病毒时,分别有42.2%、11.7%的学生表示基本不能、完全不能自己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

5.社会责任意识不够,问题解决能力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当学习出现问题时,有82.5%的学生会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解决,占了较大比例,可以看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学习问题的意识较为强烈。但有75.7%的学生是直接利用百度、搜狗等引擎解决问题,对快餐答案依赖较重,而对数据库资源学生利用意识不强。在网络问政方面,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既没有参与过也没有关注过。面对缺乏真实性的信息或言论,54.8%的学生表示看过之后便会直接忽略,只有38%的学生表示会通过发表观点对信息进行辟谣。由此可见,学生在利用数字媒介进行社会参与方面缺乏主动性,社会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提升对策

目前,我国数字媒介素养教育正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较为成熟的教育模式和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文章结合杭州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出发,探讨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提升对策。

1.充分利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数字媒介素养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应将其纳入高校的教育体系中进行落实。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协调各方的力量,在人员组织、财物经费、制度政策上给予保障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凭借着专业知识背景,在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研判学生思想动态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一定教学平台、实践基地、师资力量、政策制度等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为合适的选择。为此,高职院校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的力量,统一领导开展教育工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高职学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这两门课中加入相关教育内容,如可以围绕“数字媒介法律规范”“数字媒介的利与弊分析”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逐步积累了相应经验之后,完成相关教学大纲的汇编。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与地方电台、新闻制作中心等建立合作联系,不定期带学生参观考察,让学生了解新闻信息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加快数字媒介素养教育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教育力量的缺乏成为制约高校开展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综合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为数字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师资力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数字媒介素养教育涉及到的学科内容较多(如计算机、新闻学、传播学),所以教育任务的开展应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体,以相关学科教育者为辅的模式。高校一方面应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业务培训。可以邀请传播学、新闻学等专家传授业务知识,如课堂数字教学技能、大众媒介的运营方式,帮助教师实现与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贯穿和对接;或者选派教育骨干力量前往数字媒介教学或媒介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校进行学习或培训。另一方面,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定期举办座谈交流会,总结反馈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现状,交流教学指导经验,集思广益,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此外应邀请校外相关学科的教育专家或新闻媒体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

3.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培育意识

数字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渗入其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不仅靠教师教育,还需要学生的自我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在知识信息获取层面。除课堂之外,数字媒介成为学生获取数字信息的主要渠道,然而数字信息的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使得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难以成为他们有利的参考。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鼓励学生多使用校园数据库资源,多利用央视网、人民网等网站,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微信公众号,时刻了解社会新闻,以便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在自我约束层面,在使用过程中,学生要重视行为与目标的贴合性,如在检索信息时,所浏览的信息是否为了完成检索目的,不要让自己陷入浏览无关信息的漩涡当中。同时,审视自己的使用行为,思考使用行为是为了何种目的,分析其中的利与弊,让学生养成健康使用数字媒介的习惯。

媒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0

北青传媒的成功上市,既得益于当前中央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宏观环境,也得益于北京市作为综合试点城市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

一、上市工作经历三个阶段

从2004年6月11日北京市委宣传部确定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到2004年12月22日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北青传媒上市工作前后历时约半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起跑阶段

在中介机构的配合下,经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研究决策后,按照设计方案和上市工作的要求,对北青传媒的资产、业务、人员等重新进行了调整。

一是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保留了北青传媒原来的股东结构,即仍由北京青年报社绝对控股87.9%,其他四家股东和股比不变(北京知金科技投资有限公司5%,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3%,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1%,神州电视有限公司2%)。

二是将北青传媒2002年的未分配利润转为股本,在保持股东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使公司注册资本扩大为1.474亿元人民币。

三是为保证上市后给股民良好的业绩回报,对北青传媒的资产和业务结构重新进行了整合,将小红帽、北青网的资产从公司中剥离,保留了北京青年报现代物流有限公司和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并委托相关中介机构对资产重新进行了审计和评估。

四是分别就北青传媒董事会、监事会人员组成及总裁、副总裁的人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法定程序予以确认。

五是为适应上市工作需要和未来搭建跨媒体平台的发展要求,在中介机构的建议下,将北京青年报传媒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加速阶段

根据北京青年报社的整体发展战略,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北青传媒上市后的募集资金投向进行了研究。北青传媒本次募股发行占总股本25%的H股,全球发售完成后,北京青年报社的控股比例相应减少到65%左右,但仍为绝对控股,确保了北京青年报社对股份公司的管控力度和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上市募集的资金,将包括用于投资开办北京青年报周末版,收购其他报纸,开办系列专业杂志;进行电视节目制作和发行;收购户外广告公司,形成广告经营的产业链等。

从10月份开始,北青传媒陆续向中国证监会、香港联交所递交香港H股上市发行的相关申请文件,接受审查和聆讯。此前,、北京市委宣传部,以及国家发改委、国资委、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北京市相关主管部门等,对北青传媒的上市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3、冲刺阶段

11月24日,中国证监会对北青传媒上市工作作出正式批复,同意北青传媒在境外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请。

12月2日,北青传媒正式通过了香港联交所的聆讯,股票代码确定为“1000”。

12月6日,北青传媒开始为期两周的全球路演,成为香港上市发行推销时间最短的股票之一。

北青传媒的上市引起投资者的极大关注,取得了社会公众散户超额认购422倍、机构投资者超额认购16倍的好成绩,成为下半年香港H股散户超额认购倍数名列第一的新股。而且,机构投资者的质量较高,前30大订单的需求总额超过11亿美元。机构投资者中,亚洲投资者占总需求的81%,欧洲占14%,美洲占5%。

随后,在分析师和中介机构的建议下,最终确定北青传媒以每股18.95港元的价格挂牌上市,这是原定价格区间(14.95-18.95港元)的最顶端,市盈率在完成超额配股之后达到20.4倍,成为近期赴港上市公司估值最高的股票之一。

12月22日上午10时,作为中国内地传媒企业境外上市第一股,北青传媒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当日开盘23.75港元,收盘于22.70港元,较招股价每股涨了3.75港元,涨幅为19.8%,成交股数超过2560万股,总成交金额约为5.917亿港元。

同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全面行使超额配股权,按发售价格额外发行716.1万股H股,其中651万股为北青传媒发行的新股,另外65.1万股为国有股减持股份,超额配股的H股总数约占初步提呈发售股份数量的15%。连同超额配股计算,本次发行的总股数为5490.1万股,其中国际配售的H股数目为3103.1万股(含超额配股716.1万股),公开发售股份数目为2387万股,以招股价每股18.95港元计算,本次发行的总规模为10.4亿港元,约为人民币11亿元,其中北青传媒融资总额为9.5亿港元,约为人民币10.07亿元。以当天收市价22.70港元计算,行使超额配股权后的北青传媒股份公司市值为44.8亿港元,约为人民币47.5亿元。

二、上市工作解决三个难题

作为中国内地传媒企业境外上市第一股,北青传媒的上市之路没有其他任何可供借鉴的经验,完全依托于上级领导部门的及时指导和北青传媒自身的积极探索。回顾总结北青传媒的上市经验,我们认为现阶段中国内地媒体上市融资,首先要考虑和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构筑适合两分开体制的“防火墙”

综合性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舆论阵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只有在宣传和经营两分开后,在保证宣传工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经营部分才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谋求做强做大。因此,在两分开的管理体制下,媒体、尤其是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媒体,上市前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宣传和经营两部分之间构筑一道“防火墙”,确保经营部分上市后,宣传部分的舆论引导功能不被削弱。

北青传媒成立和重组后,与北京青年报社在人员、资产、财务上实现了严格分开,以确保上市公司的人员、财务独立及资产完整,保证彼此之间的一切行为都能遵循市场规则。

同时,以签定协议的方式,北青传媒获得了北京青年报社拥有的北京青年报、今日北京英文周报、中学时事报与北京少年报30年的广告版面经营权转让,由北青传媒负责四报的印刷及相关费用,并每年向报社支付四报全年广告收入的16.5%作为广告版面经营权的转让费。

2、建立适合上市公司要求的组织结构

由于目前国内媒体市场化程度不高,经营人才相对匮乏,媒体上市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能不能建立起适合上市公司要求的规范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塑造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北青传媒确定上市以后,在中介机构的帮助下,对公司董事会、监事会进行了改选,重新修改了公司章程,充实了具有媒体编采和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建立并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北青传媒开始着手制定与上市公司相适应的工作流程、管理流程以及相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薪酬激励体系,以进一步整合好内部资源,提高管理效益。

3、确定适合公司未来发展的资产组合

传媒企业通过上市前的改制重组,应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实现资产的最佳组合,这样才能建立起富有前景的盈利模式。而传统上,我国媒体长期生存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中,机关化运作的痕迹明显,在改制重组中往往不容易做出真正适合上市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资产组合。

北青传媒的未来发展目标是建立跨媒体集团。因此,北青传媒在上市前的调整中,在股东选择方面仍保留了主营业务与北青传媒关联度较高的股东结构,并且后来在吸引机构投资者方面也充分考虑了这一需求(如与南非米拉德传媒公司的合作,该公司主要业务为付费电视、互联网、印刷媒体、出版、教育)。在资产和业务调整方面,北青传媒将国家暂不允许外资介入的批发发行业务和盈利尚不明朗的网站业务剥离,而将具有良好社会影响力和发展前景的中国网球公开赛纳入,实现了资产的优化组合,吸引了投资者的极大兴趣。

三、上市工作总结三点体会

1、上市是手段不是目的

媒体上市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北京青年报社在经历过一段高速发展后,社会影响和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表面上看来似乎不缺资金。但实际上,报社目前正进入一个新的平台期,受制于盈利模式单一和运作机制的影响,未来只靠广告的增长和积累满足不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求。我们运作上市,一方面是为了融来资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主报北京青年报,收购竞争对手形成早报市场上的战略优势,进军电视领域打造跨媒体平台;另一方面,市场对上市公司公开、透明且非常严格的要求,会强制性地把“北青传媒”打造成既懂规矩又懂规律的具有良好信誉和形象的股份公司,实现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从而增强事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2、机遇能创造不能坐等

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变化息息相关。以往,我们老是埋怨政策不配套,体制不健全,因而阻碍了包括媒体在内的大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实际上,政策只是改革的助推器,并且政策总是伴随那些闯市场的先行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机遇是可以创造的,而不能坐等,坐等就迈不开步子,就拿不到发展的第一桶金。北京青年报社早在2001年就将经营业务剥离成立了股份公司,并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进入了上市前的辅导期。当时有很多业界人士不理解,但是2003年以来,随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这一预想变成了现实。北青传媒由于前期是严格按照股份公司来运营,并且有三年的盈利业绩,所以在机遇来临时能够及时抓住,成为中国内地传媒企业境外上市的第一只股票。

3、资源要整合不要孤立

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媒体的资源其实是非常丰富的。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能够产生1+1>2的效果,释放出巨大能量。这不仅体现在对公司自身产业链的整合,还包括对集团公司内部人力、财务、品牌等多种资源的整合,以及对社会、政策等外部资源的整合。北青传媒上市运作的成功,可以说是对各类资源充分加以整合运用的结果。

上市之后,北青传媒的管理运营将在国家主管部门、行业中介、香港股民以及机构投资者的多重监管下规范运行,公司发展由此迈上了新的台阶,也面临着一系列崭新的挑战。北青传媒将严格按照香港有关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做好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着力发掘和培养能够适应国际化传媒经营的人才队伍,逐步把北青传媒打造成一家与国际水平接轨的现代传媒集团。

同时,公司在经营中将认真吸取以往一些企业的经验教训,认真对待广大股民和机构投资者投入的每一分钱,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运营,努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媒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1

【关键词】手机媒体;新媒介;青少年;社会化;影响

引言

随着手机网络色情等利益链被媒体频频曝光,我国针对打击网络的工作持续推进,青少年受网络、手机等媒介影响的话题再度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当前智能手机高速发展,各种智能手机网上冲浪、手机上网已成为非常普遍和容易的事情,近年来,一些不良风气致使的一些网络色情信息不断通过手机媒介进行传播,让家长、教师面对网络、手机媒介传播多少有些无所适从:一方面,他们非常警惕网络、手机等新媒介对青少年的侵害,担心“互联网这些不良信息会引发青少年学习暴力和色情”,进而一些发声呼吁限制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等新媒介;而另一方面,当前信息化社会下,青少年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手机媒介,家长和教师有不得不创造条件让青少年去接触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介。限制还是允许,成为教师和教师直面的一个难题。

一、正确看待青少年对手机新媒介的需求

作为家长和教师以及社会要正确来看待和了解青少年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需求,要正视手机传媒对青少年传播带来的影响以及多大程度会影响青少年的观念和行为。以上两个问题,当下社会中很多人都一定程度而言存在着一些认识层面的误区,这些人群往往过度关注了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而忽视了青少年对网络的实际需求。青少年喜欢互联网等新媒介,是与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青少年从出生到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对多种媒介的需要。在不同的情景下就会有不同的需要,有时还会有多种需要同时存在。

青少年需要成长,而成长的长期过程中需要大量有关自我确认和社会适应的信息。从某种意义而言,青少年的童年时代是主动寻求信息的关键阶段,而互联网上不断更新和大量的信息满足了青少年的这种需求。另外,青少年通过手机终端上网不仅更加便捷的自行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随着信息化交流手段的更新发展、如陌陌、微信等等,手机终端网络让青少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交流和展现,青少年藉由此也找到了自信和交流带来的满足。

二、手机媒介对青少年产生的多重影响

1、手机对青少年的长期影响

青少年使用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介,有其内在的需要。家长、教师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引导孩子们正确使用互联网等新媒介,适当满足孩子们的需要,而不是采取堵截或者强制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堵截或强制,并不一定会带来好的影响。因为手机等新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即时发生作用,而是媒介因素与儿童的生活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与家长、教师的引导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具体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手机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长期的。由于大众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一幅现实生活的图画,也为青少年提供了社会规范,并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生活和社会经验。但其社会行为和社会规范不是青少年即刻就能学会的,而是在一段时间内与社会互动的结果。手机媒介影响不仅是社会化的一个过程,也与青少年个人的原有认知结构、态度、个性及价值观密切相关[1]。也就是说,手机媒介的影响与孩子个人的生活经验、态度有关。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对手机媒介的需要、媒介兴趣和媒介选择,通过选择和接触媒介,孩子可能改变或消除了某种知识和价值观念。

2、有效选择和区分青少年对手机媒介的需要

有的家长经常担心“我的孩子总爱看武打片,到底对他好不好呢?”回答这个问题要看他的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如果孩子的生活比较愉快和成功,出于娱乐的需要看武打片,并且能理解武打片,一般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的生活不太愉快和成功,不能区别电视剧与现实生活,那么就可能受到非常不好的影响。

在接触媒介时,青少年不是一张白纸,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或等待被打中的靶子。青少年上通过手机上网,是出于某种需要。这些需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青少年个人生活环境影响下产生的,是在与各种新媒介、传统媒介交互作用中产生的。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青少年产生了不同的媒介需要和接触经验,就会选择不同的媒介、不同的媒介内容来满足自己,这就导致了不同的媒介影响。

3、要强化手机等新媒介在现代教育中的功能

手机新媒介已经分享了一些现代教育的功能,并成为青少年娱乐和社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来源。在这种情形下,比较全面地认识手机媒介对青少年的作用,不偏重某一种作用,并且能够根据自己孩子的特殊情况来理解他们对手机媒介的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利用手机媒介和网络等新媒介,一些国家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就在教师、家长和儿童中推行“媒介素养教育”,配合符合国情的媒介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证青少年在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这种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当下,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不是排斥手机、网络等新媒介或指责媒介没有承担起“拯救儿童学习成绩”的责任,而是要反思我们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使用媒介的影响。

三、总结

手机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使其成为当前社会中一个最重要的信息开放平台,但爆炸性的信息也导致受众思维的跳跃、叛乱,弱化青少年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他们虽会表达自我观点,但缺乏个性和独创性。手机的高粘度使用对青少年将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如何加强青少年社会化的手机媒介引导以及加强青少年应用手机媒介的素养教育,将对青少年正确使用手机媒介等新媒体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媒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2

关键词:自媒体;辅导员;工作媒介

作者简介:史迎霞(1977-),女,满族,辽宁鞍山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教授。(辽宁 大连 11605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现代信息手段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及运用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WSZ20114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89-02

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这种媒介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在改变传媒生态的同时也使网络学生工作因信息的高度自由化而更加复杂和充满挑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自媒体时代辅导员能否运用现代媒介平台创新工作,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效果。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

1.多样化的自媒体平台挑战辅导员的传统教育载体

教育者只有与被教育者在同一个平台下实现话语的对接,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可能。在媒介日益发展、社会舆论环境逐渐宽松的今天,始终走在潮流前沿的大学生早已不再满足于结论化的新闻表述,不再满足于只做传播流程中被动的接受者。他们通过QQ、博客、微博、微信等多样化的自媒体平台,不仅随时随地接收各种信息,也随心所欲的信息、表达观点、传递情感,成为一个个富有个性的麦克风、传话筒甚至是扬声器。在这一背景下,班会、讲座、谈心等这些辅导员常用的传统教育载体,已经因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而不能适应辅导员工作。只有充分运用QQ、博客、微博、微信等多样化的自媒体平台,与学生同台共舞才能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影响力、辐射力和感染力、亲和力,从而切实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实效。

2.青年亚文化的流行挑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从2009年至今,我国的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媒体文化是经过层层把关过滤后自上而下传播的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具有天然的教育和影响功能,使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与外部媒体的文化环境保持一致而容易产生实效。[1]但自媒体拓展了自下而上的新传播模式,学生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他们参与信息的创造与传播,有“自己动手做新闻”的热情,这也是自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在这一背景下,自媒体平台上大量未经把关和过滤的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形成了形形的亚文化,而青年亚文化是重要的表现形态之一,青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这种处于破坏、颠覆状态的亚文化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错觉,将全部媒体上的青年亚文化内容当做主流文化来接受,把亚文化宣扬的价值观念当做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来吸收,对辅导员宣传的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抵制,从而大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大学生“网络异化”挑战辅导员的既有经验

人与网络的关系本应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但现实世界中,人常常在网络世界中迷失甚至丧失主体性、丧失自己应有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这就导致人与网络的颠倒化和异常化。人成了受制于网络的客体,网络反倒成了控制人的主体,这就是人的“网络异化”。[2]在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实状况下,“网络异化”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他们在人际交往、学习行为、娱乐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异化:大学生注重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却忽视甚至拒绝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学习上遇到问题不再自己思考而是习惯“百度一下”,做作业写论文不再自己完成而是习惯“复制”;玩网络游戏本是为了休闲娱乐却被游戏绑架,甚至个别人不分昼夜的无节制的沉迷于艰巨的游戏任务,等等。辅导员工作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特别是在多年实践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更是宝贵的财富。但面对“网络异化”的大学生,辅导员既有经验也会变得苍白乏力,甚至要求辅导员进行彻底的洗脑、转换思维,以全新的视角来面对全新的学生。

4.自媒体传播特点挑战辅导员的舆情监控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社会的话语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形成了一个异常复杂而又精彩纷呈的网络舆论场。在这里,真与假、善与恶相互交织,特别是在个别网络推手的推动下,虚假信息的即时“裂变式传播”容易使不良情绪急剧蔓延、发酵,形成网上具有巨大的舆论影响和破坏力的舆情事件,甚至升级成现实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高校大学生是网络大军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又因涉世不深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极易被虚假信息误导,甚至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和被鼓动者、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这对辅导员的舆情引导、监控能力以及群体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当前辅导员现代信息媒介使用的现状和问题

1.各种媒介使用状况参差不齐

在对辽宁省9所高校128名辅导员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各种自媒体媒介在辅导员工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但总体情况差别较大。与微信、微博、飞信、博客等媒介相比,QQ是辅导员工作中使用的主流媒介,不仅被调查的辅导员100%都有QQ,其所带班级也全部建有QQ群。QQ也是辅导员工作中最常用且运用最熟练、最有效、最适合与学生交流思想的媒介平台。另外,虽然超过75%的辅导员都开通了微信、实名制博客和微博,但无论是与学生的对接、活跃度还是使用频率、效果等,与QQ相比都有较大的差别。

2.新兴媒介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

除了1999年产生的QQ在被广泛的使用外,2000年之后陆续出现的博客、微博、微信等都在辅导员工作中一定程度的使用。调查发现,目前辽宁省81.8%的辅导员开通了微博,79.4%的辅导员开通了微信,75.6%的辅导员在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下建立了实名制博客。辅导员所管理的大部分班级都建立了与辅导员对接的微群、微信群和班级博客,所带的学生大多开通微博、微信,部分学生建立了实名制博客。辅导员认为在工作中最能够看到学生真实思想、发现问题的平台是QQ、微信和微博,分别占40.5%、22.7%和15.9%。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运用这些新兴媒介工作通知外,部分辅导员能够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部分辅导员能够运用这些媒介发现并通过交流解决学生的问题,开展卓有成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自媒体媒介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自媒体时代的媒介功能较之传统媒介更为丰富和完善,无论是QQ、微信、博客还是微博用户都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一句话,或发一张图片,随时随地分享给朋友,一起分享、讨论;还可以关注朋友、加好友,即时看到朋友们的信息。但从辅导员工作中的具体使用情况来看,这些媒介的即时互动交流功能发挥不够充分。以使用频率最高的QQ为例,数据表明:辅导员在QQ上的最多的信息是单向传递的工作通知,占75%;对学生留言的回复和节日问候,分别占15%和10%;而与学生分享的幽默笑话、经典文章段落或句子、时事评论等均为空白。表明辅导员在工作中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的即时交流思想教育还十分薄弱。

三、推进高校辅导员运用自媒体媒介的对策

1.高校要不断完善相应的保障条件

与传统的辅导员面对面工作相比,自媒体媒介的运用不仅需要相应的设备保障、经费支持还需要适当的技术条件。在辽宁省9所高校的调研中发现,辅导员认为自身在运用现代媒介手段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技术更新太快,希望高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设备保障。因此,高校要切实推进辅导员工作中与时俱进的创新手段,与学生同频共振,就必须完善相应的保障条件。实现辅导员办公室一人一机,保障必要的办公设备;制定相应的经费补贴制度,对辅导员工作中运用自媒体媒介按工作半径、工作量等予以不同程度的补贴;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尽管目前自媒体媒介几乎都是零技术壁垒,但要充分运用好自媒体,还需要高校辅以必要的技术支持。高校只有完善相应的保障条件,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现代信息手段在辅导员工作中更为广泛和快速的运用。

2.高校要不断健全配套的激励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W·James)教授在对员工激励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分配制度仅能让员工发挥20%~30%的能力,如果要得到充分激励的话,员工的能力可以发挥出80%~90%,两种情况之间60%的差距就是有效激励的结果。

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运用自媒体绝大部分是自发行为。调查表明:84.8%的辅导员是出于方便自己工作的主动尝试,只有15.2%的辅导员是因为学校要求而被动参与。表明辅导员在与时俱进丰富工作载体上是积极主动的,这为不断出现的新媒介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是辅导员每天使用各种现代媒介用于工作不仅要耗费大量工作之外的时间,还要自己负责在此过程中的金钱耗费,而高校大多又缺乏在这些方面相关的激励制度,必然容易导致辅导员对自媒体运用的积极性弱化。目前辅导员对于各种自媒体使用的单向性、信息内容的单一性、频率更新较低、互动性较弱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与推动相应的激励机制,使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正激励和负激励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辅导员更加积极、主动、充分的使用各种现代信息手段。

3.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在工作中的作用

尽管QQ、博客、飞信、微信、微博等现代信息手段都是双向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但目前这些手段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过程中,依然是以单向传递为主。对于这些去角色化的、开放对等的交流平台,辅导员在使用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并不充分,如图1所示。

辅导员不仅要把这些现代媒介作为信息的平台,更要通过及时的撰写、分享、交流,使这些媒介成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现学生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和实际问题的载体;成为和学生交流情感、凝聚情感、以情感人的媒介;成为展示辅导员个人魅力、塑造网络世界教师形象的平台;成为指导服务学生、引领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舞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