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才中介工作计划

人才中介工作计划

时间:2022-06-14 14:59:41

人才中介工作计划

人才中介工作计划范文1

在过去的2013年中,绍兴市柯桥区围绕传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社会事业转型发展等三大中心工作展开人才工作,截至2013年12月底,柯桥区累计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500多人,其中,入选国家“”8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省“”8人,绍兴市“330海外英才计划”58人;创建省、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9家,入站院士12人。新年新气象,对于2014年的柯桥区人才工作,柯桥区又有怎样的考虑呢?记者专门采访了柯桥区委人才办专职副主任吕瑜洁,她为记者详细介绍了柯桥区2014年的人才引进计划工作。

延续“鉴湖英才计划”

“根据党管人才要求,人才办重点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整合政策资源,科学分解任务,定期召开例会,提高议事决策针对性。”采访中,吕瑜洁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区委人才办及镇街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抓总作用做了说明。2014年,柯桥区将会实行人才项目问题督办制度,完善重点人才工作考核办法,以此调动成员单位、镇(街道、开发区)的积极性,合力推进人才工作。

2013年,“鉴湖英才计划”进展顺利,柯桥区科技园在2012年成功创建市级海创基地的基础上,2013年创建成功省级海创基地,如今已集聚50多家科技型企业,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014年,“鉴湖英才计划”将继续深入实施,并不断完善人才项目落户联审、重点人才项目跟踪评估等机制,择优培育海创典型,做到资金资源向优质项目倾斜。

优化人才格局

在柯桥区2014的人才工作思路中,记者看到了“管理”和“服务”这两个关键词。吕瑜洁指出,柯桥区将努力构建政府无偿公共服务和中介有偿特色服务相结合的人才服务格局。所谓无偿公共服务,是指人才来柯桥创业,落户镇街要指定工作人员无偿帮助人才寻找合适的办公场所、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手续;所谓有偿特色服务,是指在柯桥集聚一些成熟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一个中介超市,为人才项目产业化提供市场推广、资金对接等高效、便捷的服务。

在引才用才平台方面,2014年,柯桥区将重点发挥园区、高校、企业等3种平台的作用。关于园区,科技园二期投入使用后,将创新管理运行机制,优选落户项目,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关于高校,将发挥浙工大之江学院人才驿站优势,推动其与人才、企业全面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关于企业,将支持人才工作重点企业特别是企业研究院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成为人才的主战场。

为民间人才搭建舞台

在不断引育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民间人才也是2014年柯桥区人才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4年,民间人才“”将依托各镇街的文化大礼堂、“幸福水乡才艺秀”等平台,充分展示民间人才风采,发挥民间人才作用,不断完善民间人才激励保障、培训教育、联系服务、作用发挥、动态管理等长效机制,在全社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

人才中介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园林设计;市政工程;介入时间;问题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09年,我们的城市化百分比已近50%。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大规模住宅区建设和道路的扩展。这两种土地改造形式势必会改变城市原本的生态环境,但城市化的最终目的是打造和谐进步的人居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讲,市政园林设计就变得十分重要。从人文环境建设的角度来讲,市政园林设计的意义可以说是长远的,因为城市中绿地的数量和规模关乎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的高低优劣,更确切的说是关乎人的健康。现在人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城市中有多少高楼大厦,更关心的是这些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建设。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愉悦人的身心,激发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创造力。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国土面积广大,城市数量大且分布不均,城市规划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城市规划更没有形成规模和系统,作为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市政园林设计当然也就相应的需要更多的重视。另外,我国国土面积跨度大,各地自然环境各有差距,这也为市政园林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相比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的市政园林建设更具宏观性。

2 景观设计提前介入的重要性

作为市政工程,园林景观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市政工程的开发空间是不可再生的,景观设计的巨大功能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好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景观既可以打通各个功能区的连接,使市政工程各个服务区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最大程度的提升城市的环境价值;又能促进城市的发展,进而产生巨大价值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我国市政工程中景观设计存在的不足

3.1景观设计人才不足

由于我国景观设计起步晚,在培养景观设计人才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从而使我国景观设计人才欠缺,能够做出优秀景观设计的人才更是稀少。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园林设计行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截至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我国的园林设计行业的竞争比较混乱,无需可循,不过最大的缺陷是缺少复合型的专业设计人才。因此,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市场中,无论是培养上还是市场竞争都说明了景观设计人才稀缺这个问题。

3.2规划设计理念不够先进

作为一座城市,首先应做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然后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精心设计好每项园林工程和其他城市建设工程。然而,城市建设由于受历史、经济发展水平、建设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城市建设大多是“改造发展型”模式。这种模式给现代化城市建设带来了极大难题,园林景观单调、呆板,观赏价值不高;绿地总量不足,缺少大型绿地。环境标准要求城市的绿地面积应达到城市总面积的30%,才能维持城市的环境质量,目前能达到这个指标的城市并不多。

3.3城市园林设计不合理

目前城市园林设计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可总结为“十七化”:袖珍园林多要素化、设计标准豪侈化、简单设计复杂化、广场设计八股化、绿荫不足硬质化、居住绿地山水化、居住区景观展示化、集中绿地架空化、构图理念非哲理化、文化运用标签化、电脑设计重复化、城雕作品庸俗化、植物配置与景区划分程式化、反季节植树常规化、猎奇潮流化、置景手段舞美化、城市湿地公园化。

3.4衡量城市环境质量的园林绿地指标

传统的绿化工程往往以绿地率、绿化盖率、人均绿地等指标来衡量,这种衡量办法往往造成绿化建设片面追求指标,而把城市园林建设的功能忘却,使园林绿化建设失去其意义;再者,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也不允许以大幅度扩大绿地面积来改善城市环境,因此,应以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求为出发点,采取可持续发展,利用有限的资源、财力和物力去改变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恶化;利用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设计出更好的绿地系统来改善城市环境,并运用一些体现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绿化指标去衡量。

3.5种植与养护管理不到位

园林植物是在城市生态条件下由人工组建的植物群落,而城市土壤多为已被破坏了原生结构的土壤,且建筑垃圾充斥其中,较之森林土壤条件相差甚远。很多施工单位在种植环节上不科学,种植穴(沟)尺寸不够,不客土,基本不施肥,建筑垃圾清理得不彻底;种植时苗木根系没有充分舒展开,有窝根现象,浇水量不够或不及时,致使成活率降低。另一方面,工程责任期结束后的养护管理不到位,持久天旱时不及时浇水;病虫害预防工作做得很少,由于树木生长势弱,极易感染病虫害。

4 园林景观设计提前介入的思考

从园林设计对于市政工程的作用来讲,园林设计一定要尽早介入,不管是从整个市政工程总体规划,还是园林景观设计工作本身来讲,园林景观设计工作都要尽早进行,这样既能更好地理解整体市政工程,也方便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从园林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讲,园林设计工作也要尽早介入,园林景观设计工作早介入、早开展,问题就容易早发现、早解决。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要提前介入。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景观设计师的选择

对于市政工程园林建设单位来讲,选择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师,比什么都重要,优秀的设计师可以给市政工程带来长效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好的设计师事务所或设计师是不愿花时间去招投标,因为他们的任务多、时间紧,所以说园林建设单位不要指望招标来选择设计师;再者,很多招投标时间短,很难满足正常景观设计的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完成所有比较详尽的设计资料,根本就不可能作到。所以说,园林建设单位要在项目前期就着手寻找优秀的景观设计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招标。寻找和培养适应于市政园林建设单位自己的高素质的景观设计师显得尤为重要。

4.2项目策划阶段的介入

在项目策划阶段,需要景观设计师提前介入其中,从园林树种的选择、空间距离的把握、对于地形的利用以及园林所要发挥的长效作用等方面综合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利用。

4.3规划草案阶段的介入

实质上在做草案的时候,应该是通过现场的操作来实践完成的。景观设计师一般在现场勾勒出草图来解决主要问题。在这一阶段,景观设计提前介入,与园林建设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清楚地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和需要达到的意图,规划好各段道路景观设计功能,并使之趋于明晰化,并在现场快速地获取很多人的智慧和理念火花,用最精良的设计速度快速设计出多个草案,并与园林建设单位相互商讨,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案。

4.4市政工程建设过程的介入

一切设计方案完成后,景观设计师要深入到园林建设单位内部的各职能部门,与他们进行沟通,听取他们对景观设计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方案改造和整理。特别要与施工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沟通,监督他们严格按照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避免那种景观施工与市政工程的现象,更不能等施工完成后,再进行景观设计和施工,从而导致不协调的现象。

5 结束语

景观设计在市政工程建设中,景观设计提前介入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提前介入项目的策划、项目方案的制订,还要介入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达到景观设计与项目施工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以优秀的设计扮靓小区商品房,提高商品房的价值的品味,为城市的绿化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扶启军.论园林景观设计提前介入的重要性[J].现代园艺,2012(8)

人才中介工作计划范文3

3月1日下午,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隆重举行。图为会议现场。

大风起兮“云”飞扬。3月1日下午,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隆重举行。

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推介会。省委书记赵克志,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致辞,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作推介。省领导秦如培、陈刚、王江平及来自全国著名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来自大数据及其关联产业的知名企业家出席会议。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主持推介会。

赵克志在致辞中说,视察我省时深刻指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贵州突破工业化和信息化“两道门槛”、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信息存储等技术实现新的突破,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我们站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门口。大数据产业方兴未艾,为我们缩小数字鸿沟、突破“两道门槛”提供了历史机遇。借力大数据,实现“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愿景可期,曙光在前。我们将以大数据基地建设为先导,尽快形成行业核心数据存储优势,加快大数据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产业基地建设,吸引信息技术企业入驻,促进大数据人才汇集。我们将以产业集群集聚为核心,大力发展与大数据配套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商务、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关联与横向融合,形成产业联动、上下游企业集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核心价值突出的信息产业集群。我们将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依托大数据技术改造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有序构建公共信息平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

赵克志说,刚刚过去的2013年,被认为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大数据元年”,也是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奠基之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的南方数据中心落户我省,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开工建设,为我省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打下了坚实基础。贵州近半个世纪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军工基地的建设,积淀了大量信息技术产业人才。清爽宜人的气候、清新自然的空气、青山绿水的生态,能够为大数据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的环境。风起“云”涌的贵州诚邀大家投资大数据产业,与我们一起做好“无中生有”的产业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我们郑重承诺,对于大数据产业项目,将从项目核准、要素供给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对于大数据产业企业,将从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对于大数据产业市场,我们将从政府系统开始,组织有关领域运用大数据平台;对于大数据产业人才,我们将积极纳入我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充分享受优惠奖励政策。

王安顺在致辞中说,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的召开,是双方良好合作迈出的新步伐。北京和贵州在大数据产业上合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双方携手共进必将为我国战略新型技术创新制高点和产业发展的前沿作出积极贡献。希望出席推介会的业界精英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为,做深化两地合作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推动两地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

苗圩在讲话中说,大数据正在成为继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信息技术新热点,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国家竞争的前沿以及产业竞争力和商业创新的源泉。相信随着此次推介会的召开,贵州一定能够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全面实现大数据产业发展与应用规划纲要的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在规划、政策、项目等方面,对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陈敏尔在推介讲话中说,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将大数据作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之一,以分享更多的“数据红利”。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具有相对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完全符合对贵州工作提出的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基本要求,符合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政策。为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贵州制定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贵安新区和贵阳市两大核心区。规划重点包括实施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计划,推动大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整合和深加工;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计划,推动整合、处理、管理和分析大数据的关键技术产品产业化;实施产业配套升级计划,集聚和配套发展智能终端设备、云存储、云超算、云管理、数据清洗等产品和服务;实施大企业培育和大项目带动计划,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落户。贵安新区将以三大通信运营商云计算基地和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为重要依托,重点发展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应用服务、配套保障等产业,引导大数据产业上下游优势企业聚集发展。贵阳市将依托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借重各类高端要素特别是首都资源,加快打造全国大数据创新发展示范区。贵州将坚持发展为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环境为重的理念,强化政务服务,强化政策保障,强化人才支撑,为广大企业和机构在贵州投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大风起兮“云”飞扬,贵州好戏正开场。借天时、地利、人和,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有各位专家、各路精英的倾情加盟,多彩贵州一定会因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而更加精彩、更加珍贵。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等作了发言。

人才中介工作计划范文4

2013年6月,教育部、联合颁布了《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筒称《意见》),对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行了规划,提出了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它是各高校新闻院系实施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性文件。自此,部级、省级、校级等3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陆续展开。由于该计划实施的时间不长,没有先例,如何才能取得实效?这不仅是重大实践问题,也是重要理论问题,需要学界和业界共同去探讨。

一、明确理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内涵

市场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导向性,尤其是世界一体化、经济多元化的当代人才市场。包括新闻传播人才在内的传媒类人才教育当然也不可能不与市场接轨。当下,受传媒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我国高校新闻院系在传媒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培养类型上,主要体现为三种取向:一是培养传媒研究性人才,以满足传媒学科建设和传媒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研究和教学人才,比如一些办学历史较长的研究性高校;二是培养媒体行业的中坚力量,致力于培养适应传媒行业要求的高素质行业专门人才,比如一些传媒行业特色性高校;三是培养泛媒体行业人才,以满足当前非传媒机构对传媒人才的需求,比如一些新办本科院校。如此看来,如何理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各高校因自身条件和特色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不过,依据《意见》精神,不论选择上述哪种取向,卓越新闻传播人才都必须满足一个前提,即以马克思新闻观为指导,立场坚定。同时,必须具备4个方面的素质:(1)富有社会责任感;(2)具有敏锐、正确的思辨能力;(3)能从容适应科技的飞跃进步,熟练运用高新传播科技手段从事新闻传播工作;(4)具备专精的新闻传播的专业实务技能及理论素养。

换一个通俗的说法,所谓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备两个特质:“愿做”和“能做”。“愿做”就是指学生要养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命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对社会充满兴趣,养成高度的传媒自觉;“能做”就是指学生“必须在市场那种挑剔的目光下接受选择,既要有真才实学,又要有使市场‘一见钟情’的才能。”总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必须能坚定地坚持马克思新闻观,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崇高的职业理想,且学养深厚,具有跨学科、跨媒体的视野,能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形成“一专”的同时,还要练就多种能力,成为全媒体技能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二、充分认识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转型与变革带来的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需要新闻传播恰当地扮演减压阀的角色,主动为减少或化解社会矛盾尽其所能。而且,越是社会转型,社会矛盾就越是集中多发,媒体就越要勇于担当,越要敢于面对社会乱象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另外,快速发展的数字媒体技术,带来了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导致传媒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媒介融合巳成为当下新闻传播的主流。关于媒介融合,美国密苏里大学布莱恩?布鲁克斯教授早有预测,他说:“关于未来的新闻工作,我们有一种大胆的设想,媒体将大规模合并与联合。记者必须跨平台承担不同媒体交给的工作。98%的工作将和今天要做的极大不同。媒体将穿越不同的形式,打破藩篱,创造出媒体融合的新平台。”而媒介融合的结果,即是催生了传媒市场对两类新型传媒人才的需求: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前者强调新型的媒体管理者必须熟悉新闻、知晓技术、懂得管理、长于策划;后者要求传媒人才必须是“多面手”,就像美国媒介综合集团那样,所融合的媒介都是同处一地的地方媒体,外出采访的记者技能全面,既能为报纸撰写文字稿件、又能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还能为网站策划、写稿。

由此看来,当下的传媒市场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而且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宽广的理论视野,以及掌握多种传媒技术的强大动手能力。

目前的现状却正如上海大学吴信训教授所说的那样,无论是传统大众媒介的报纸、广播、电视,还是最新媒介的因特网,一方面面临着“求职者如潮”,一方面又都在惊呼“急需人才”。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不少高校新闻院系固守传’统的新闻教育观念,缺乏媒介融合的视野,新闻人才教育未能充分考虑行业标准和市场需求。这也正是教育部、联手部署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动因,其目的就是要不断深化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市场对全媒体技能型、应用型和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

三、深入反思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的主要方式

据调查,目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方式主要有3种:实验班、虚拟实验班、常规班。

实验班主要在全校非新闻学专业学生中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独立成班,有统一建制。这种形式容易管理,好落实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但需相关条件支撑,特别是需要学校大力支持。比如南昌大学实行跨学科选拔、精英式培养,其实验班学制4年(2+2,即前两学年在非新闻系学习,后两学年在新闻系学习)。长沙理工大学实验班,通过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合作,采用“3十1十1”的培养模式,即国内读3年,美国实习1年。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实验班主要采取目标驱动、项目引领、团队合作等培养策略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合作培养等方法。

虚拟实验班,顾名思义,是不具独立建制的班级。一些暂时不具备开设实验班条件的学校常倾向于在同一届的新闻学专业中挑选部分基础较好的、或者有某方面特长的同学,组成虚拟实验班,即形式上的实验班。平时由原班级管理,按原班级形式上课,只有在“开小灶”的时候(比如举办特色讲座、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实施项目化训练,组织新闻沙龙等等)才临时组成班级开展活动。这种形式,除举行特色活动之外,不好统一管理,难以进行系统的课程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

常规班是指高校新闻院系面向新人学的新闻学专业自然班学生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这种培养方式,不存在选拔,能照顾到所有学生,体现出一定的教育公平,而且便于管理,在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模块、实践教学等改革与创新上也比较容易整体推进。但这种全员式的培养,人多面广,一些特色活动,特别是一些实践创新活动难以组织实施,势必会影响计划实施的效果。而那些基本功扎实,有一定兴趣和专长的同学却很难有机会得到“特殊照顾”,容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有违“卓越计划”的精神。

这3种方式各有优劣势,相比之下,实验班是其中相对容易操作,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应该加以推广。.当然,高校新闻院系由于多种原因存在不少差异,各自有自己的优势与特色,究竟采用哪种方式,应因校制宜,不可一刀切。

四、积极探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的重要路径

毋庸讳言,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新闻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模式的变革、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教学的创新、师资队伍的建设等诸多方面。

(一)认识新闻传播新常态,转变新闻教育观念

如今的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传播使得纷繁的信息扰乱了我们获取系统化知识的视线,传播变成了简单的信息堆积,而非系统的知识阐释,以致我们缺乏认识世界和反思自身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需要带着反思和批判的态度去审视新闻教育,思考如何摆脱信息堆积,克服现象性描述,将信息变成知识。显然,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进行新闻教育观念的反思,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新闻传播的新常态对新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就时下的媒体生态看,新闻院系必须在马克思新闻观的指导下,实现以下几个转向:由简单的信息堆积转向系统的知识阐释;由以学科为中心,重学术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重实用;由车间式产品生产培养方式转向市场化产品需求培养方式;由关注单一媒介转向注重媒介融合;由单一型人才(采编)培养转向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培养?,由专注本土化转向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

(二)探索校媒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高校与宣传部门、新闻单位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新模式。校媒合作是教育主管部门根据现实人才的需要和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学界和业界要通力合作,深人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高校新闻院系应与所在地城市的新闻单位(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合作互动,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共同创新实践教学。在双方的合作互动中,新闻单位与新闻院系均成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主体,实现校媒合作常态化、校媒交流经常化。校媒共建,打造强大的新闻传播人才培育场,尤其是要借助媒体的平台,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通过合作,我们不仅要夯实学生的新闻基础理论知识,培育学生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宽广的专业视野,而且要把学生打造成能适应市场,能应对媒介融合的“一专多能”的新型跨媒体应用型人才,从而很好地服务时代,服务社会。

(三)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孙志刚教授就我国当下的新闻教育提出了几条中肯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新闻专业课程,以使新闻教育更加专业化;二是进一步加强新闻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三是全方位引人新媒体的理念和实践;四是拥抱、鼓励和提供跨学科的课程m。孙志刚教授的4条建议中,有2条强调了课程建设,可见,新时期的新闻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重视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高校新闻院系在与媒体联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新闻学专业综合改革,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媒介融合的市场促使高校新闻院系必须重视通识选修课,夯实大类平台课,整合专业理论课,强化基础和专业实验(实训)课。这里特别强调要将那些附属于专业理论课中的实验(实训)课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从易到难,逐步提升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四)创新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

创新实践教学主要体现为建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及相应的考核体系。可以尝试把传统的隶属于专业理论课中的实验(实训)剥离出来,将其与其他零散的训练进行整合,分类形成独立完整的实验(实训)课程,构建由基础性实验(实训)课程、专业性实验(实训)课程和综合性实验(实训)课程构成的进阶式的四年不断线的实践课程体系,规范课程名称,明确课程内容。

基础性实验(实训)课程是指传媒类各专业学习与发展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性训练课程,比如非线性编辑相关软件(图像处理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简易动画软件等)的操作与应用,摄影(摄像)人门等。专业性实验(实训)课程是指与新闻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旨在提髙专业技能的实践性课程。它是在基础性训练的基础上开设的与专业理论课程相匹配的实验(实训)课程,比如《新闻采访实验(实训)》《新闻编辑实验(实训)》《新闻摄影实验(实训)》《新闻摄像实验(实训)》等。综合性实验(实训)必须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性技能和专业性技能之后才能进行。这种综合性实验(实训)不宜设计固定的课程名称,一般应因时、因地、因事以“专题性训练”“项目性训练”等形式进行。

实验(实训)课程考核必须坚持能力本位,应该围绕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采用多元化考核方法,构建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拟定合理实用、操作性强的课程考核指标,确保课程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实效性。

(五)改变教师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眼下,高校专业教师结构的分裂是个普遍现象,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新闻学专业也不例外。受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影响,高校新闻院系的教师结构分裂,师资结构性矛盾明显:一是专业教师为追求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而潜心理论研究,而忽视行业实践。不少讲授新闻业务的教师,整天封闭在象牙塔里,可能根本就没做过新闻工作。他们所传授的知识和外面的行业实际严重脱节。二是有思想、懂技术、实战经验丰富的资深媒体人士,不愿到新闻院系任教,或者即使去了,也很郁闷,因为他们的学术研究相对薄弱,很难过职称这一关。正因为如此,《意见》才特别强调“实施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逐步推动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的结合。”现在的关键是要将“”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另外,除“”之外,“请进来,送出去”应该成为高校新闻院系和媒体单位人才交流的常态。这些办法是解决目前高校新闻院系师资力量结构性矛盾,加强技能型教师力量的有效办法。

人才中介工作计划范文5

一、工作进展情况

(1)高层次专家选拔服务工作不断加强。按照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要求,完成了“”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的初评,完成了201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工作。

(2)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取得新进展。印发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提供签证及居留便利有关问题的通知。开展了广州留交会、山东海洽会和福建创业周等留学人才交流活动。

(3)博士后工作稳步推进。印发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并组织召开贯彻落实座谈会。在北京市等部分省市开展了博士后分级管理。部署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工作。

(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启动实施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赴境外培训工作。

二、今年工作安排

(1)抓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做好2013年“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遴选工作。启动新一轮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开展部级人选选拔工作。推进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继续组织开展各类专家服务活动。

(2)加大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力度。完善落实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办法的配套政策体系,制定面向全体留学人员的回国支持政策。配合做好“”有关工作,开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 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等工作。

(3)推进博士后制度改革。印发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促进博士后事业发展的意见。新设立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做好博士后日常经费和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工作。开展新设站评估工作以及评估不合格单位的检查验收工作。继续开展博士后国际国内交流。

人才中介工作计划范文6

实践表明,一个地区能否得以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人才方面的竞争已成为地区间竞争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国际化人才作为人才队伍中的一种稀缺性战略资源、稀缺性要素,凭借其拥有的特殊知识和技能,其流入可以提高他投入要素的生产率,从而产生有利于地区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多重影响。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而言,人才流动机制设计至关重要。

当前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除市场机制外,政府引导机制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06年锡市实施“530”计划以来,无锡高新区是全国最早大规模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计划的国家高新区。2007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008年,中组部实施“”,伴随其后,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启动实施了本地区的人才引进计划。当前各级政府都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本地区的创新人才流动机制进行着顶层设计。

当前,无锡新区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推进人才强区建设,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推动科学发展、建设新区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要选择。因此,如何打破传统人才管理桎梏,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流动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进人才国际化成为新形势下面临的新命题。

二、新区国际化人才创业现状

无锡新区是首批20个部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之一,截止当前,引进海外国际化人才创业企业500多家,其中55%来自美国,9%来自英国,7%来自加拿大,6%来自日本等,其中70%来自于麻省理工、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重点聚集在微纳传感、软件外包、生物医药、IC设计、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1.高新区国际化人才企业引进的整体情况

高新区历年共引进落户市级国际化人才企业636个,占比无锡市1/3左右。无锡新区2006年-2011年累计引进“530”计划国际化人才526名(123个A类、132个B类、264个C类),2012年市级政策调整后引进“东方硅谷”创业国际化人才107名、创业团队5个(有2个与国际化人才重合)。“530”国际化人才55%来自美国,其他主要来自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地,创办企业主要集中在物联网、生物医药、软件外包、IC设计、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国际化人才企业当前的存活状况

当前存活的国际化人才企业276家,占比总数的43.4%,持平于无锡市平均水平。全体国际化人才企业每年4次、每个季度初均要登陆“市国际化人才企业发展信息报送平台”填报企业的运营数据,主管部门总体上参照企业是否能正常报送数据作为企业是否存活的衡量依据。2016年1月份的数据填报情况显示,无锡市有825家国际化人才企业能按期填报(视为存活),其中高新区占比33.5%。

存量企业的内部归类统计显示,目前存活的276家企业中,有66家被列为“重点企业”,72家被列为“值得关注企业”,138家被列为“普通企业”(占比50%)。随着时间推移,普通企业绝大部分会成为死亡企业,真正有望产业化发展、在本地生根形成规模的,预计100家左右。

3.??际化人才企业的产业化发展情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环境下,高新区优化政策、集聚资源、做强服务,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创业,搭建科技金融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全面推进创新创业融合发展、通过信息化平台加强互动服务,全年举办超过50场专题活动促进企业产业化发展。2015年全体存量国际化人才企业实现销售总额56亿元、纳税3.3亿元,销售超亿元企业10家、超千万元企业63家。一批国际化人才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在高新区生根开花。

(1)国际化人才企业整体产出平稳快速增长

①纵向比较来看,国际化人才企业产出总规模快速增长。2009年-2015年国际化人才企业销售总额逐年翻番:2009年45家企业实现销售总额0.9亿,2010年131家企业实现销售总额2.9亿,2011年229家实现销售总额7.65亿,2012年272家企业实现销售总额16.67亿元,2013年275家企业销售总额38.54亿元、实现再翻番。2014年257家企业销售总额55亿元,比2013年增长50%左右;2015年销售总额56亿元,除感知集团、买卖宝等个别龙头企业因受大环境影响产出规模下降明显,其它存量企业总规模增长近50%。②横向比较来看,高新区国际化人才企业产出居无锡市全列。2015年无锡全体国际化人才企业销售总额240亿元、超亿元企业20家左右,其中江阴远景能源一家企业销售近120亿元,占总量的50%。除去远景能源的数据影响,高新区国际化人才企业产出总规模、超亿元企业数均占比无锡市的50%左右;以规模企业(销售2000万元)标准衡量,高新区国际化人才企业有33家销售超2000万元,占比无锡市34.4%(无锡市96家);以产业化后备(销售500万元)标准衡量,高新区国际化人才企业有88家销售超500万元,占比无锡市32.1%(无锡市274家)。

(2)国际化人才企业开始批量登陆资本市场

经过多年引进培育,一批国际化人才企业逐渐做大做强,逐渐成为新三板挂牌的重要来源。2014年高新区的众志和达成功挂牌新三板,成为无锡市首家国际化人才挂牌企业;2015年高新区挂牌新三板国际化人才企业4家,占无锡新区挂牌数的20%;2016新年伊始,尚沃医疗电子、圣敏传感已获批挂牌迎来开门红,朗新科技、观为监测等近10家国际化人才企业均已启动程序,有望在2016年上市挂牌。据悉,无锡市目前国际化人才挂牌企业11家左右,高新区占比超60%。

(3)国际化人才企业频受投资机构和科技银行青睐

据统计,2015年高新区有近20家国际化人才企业新获得创业投资总额6.6亿元、近30家企业新获得银行贷款2.9亿元。和邦生物经过多年累积发展,获太龙金茂投资1.4亿元投资,航亚科技获华睿联创和优能尚卓基金联手投资3000万元,庆源激光被中机天正以1.2亿元估值并购,汉和航空继2015年引进投资4300万元、2016年被上市公司德奥通航以7亿元人民币估值受让6%的股权。

(4)国际化人才企业已成为科技人才项目的主力军

2015年无锡新区引进培育“”、“”11人,其中培育入选“”2人,占无锡市25%,“”3人,占无锡市50%;累计集聚“”人才75人,由高新区推荐入选的24人,占无锡市的30.4%;无锡新区集聚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97人、团队15个、博士计划51人,入围数无锡市第一。2015年国际化人才企业对上争取科技人才资金4700万元。9家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立项、占无锡新区53%,6家获省创新资金立项支持、占无锡新区的50%,16家新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占2015年无锡新区新增的26%,16家入选“530”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占无锡市42%。至今国际化人才企业获得省级以上人才项目立项超过200个、资金2.9亿元。其中高新区入选的15名“”创业类人才中除施正荣外全部为国?H化人才,79名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来自于国际化人才企业,占高新区81%,创业类人才占总数90%;12个领军团队入围省创新团队,占高新区80%。

(5)国际化人才企业的创新创业成果正成为媒体关注焦点

千人企业中感微电子、新硅微电子产品入围2015年“中国芯”,物讯科技产品成功通过核电部级科技成果鉴定,海斯凯尔总经理邵金华博士成功入选省“发现双创之星”,蝶和科技是无锡市唯一入选人社部指导的2015年“最具成长潜力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知谷网络和CNTV负责人参加赴美赴英出访的国事活动,成为中国高层次人才企业创新成果走出国门的代表。

三、新区国际化人才创业转型存在的问题

1.“530”引才政策先发优势消失,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尚需健全

2012年无锡市推出新的科技创业国际化人才计划,与原有的“530”计划做法上调整很大,在周围城市同样大手笔的引才策略环绕下,新的引才品牌效应很难短期内建立。同时,在人才政策供给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性,倾向高层次人才和在职在岗人才的政策多。在人才政策布局上,存在一些空白,没有特定行业、产业类和吸引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尚未对产业人才发展作出规划,产业专技能人才供给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2.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尚未建立,教育培训难与国际最新知识、技术和理念及时接轨

普遍存在“重引进、轻培养”的现象,无锡新区缺乏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统筹规划的管理部门,未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导致难以提供有效的人才培训指导服务,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培训需求和渴望继续教育的迫切愿望;社会中介培训资源稀少,缺少品牌培训机构和知名教育机构,培训难与国际最新知识、技术和理念及时接轨。

3.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局面未形成,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尚需优化

人才服务业仍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的专业人才、猎头服务、律师业务、会计事务、税务等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偏少且较为分散;缺乏为创业者提供咨询辅导的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创业导师团等服务机构,缺乏定期咨询辅导和企业发展会商机制等;现有的大学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产业技术联盟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核心资源平台留才能力较弱,人才长远发展环境仍不容乐观

新区目前缺少高等教育资源和一流的科研院所,仅有的东南大学无锡分校培养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流失;“530”引进重点人才及项目后劲不足,先发优势不在,与周边园区相比差距逐渐拉大;廉价的配套齐全的人才公寓供不应求;优质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设施资源缺乏;功能园区周边交通、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不够。

四、新区国际化人才转型创业突破的对策建议

推进人才国际化,无锡新区已经推出一系列的实质性举措,新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两个率先”,就必须推动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向企业一线流动,打造一批以人才智力为动力,多元化创新为源泉,价值链高端为方向,全球化战略为举措的创新型企业。

1.加大集聚高端人才,发挥太科园主阵地作用

无锡新区太科园是新区国际化创业人才引进的主阵地。分析研究国家“”入选人才的创新创业经历、产业发展分布、项目投资规模等评判要素,重点加强对太科园内各专业园区、各街道组织专题人才政策培训,帮助了解人才政策,分析宏观动向,配合做好人才项目的招引工作,引导他们在招商过程中多引进符合和双创人才标准的人才和项目。太科园围绕物联网发展引进了大量科研院所和高校,这些机构应为新区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贡献力量,历年来为引导这些机构重视和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开展了大量工作。目前此类机构陆续到了协议三年支持到期和考核的时间节点,建议签订下阶段发展协议时,明确将“”、省“双创”等重点人才引进作为这些机构的发展任务和考核目标。

2.拓宽引才渠道,提高企业为主体的引才地位

企业是引才用才的主体,改变目前政府主导人才引进的局面,采取企业投入,政府补贴的方式,通过“一企一策”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引进行业顶尖人才,整合国内优秀人才,引导企业成为人才引进的主体。深度实施《无锡新区引导和鼓励企业为主体引进和培育人才的实施意见》,全面激励区内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重点民营企业及“530”企业自主引才。近年来无锡新区坚持不懈向新区骨干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宣传人才引进工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引进人才,获得了一定效果。如13年11名“”全部依托科研院所和企业引进,银邦铝业引进飞而康吴鑫华团队成功入选省“双创”2人,引进3人,引进的庄林忠团队入围省创新团队。

3.加快建设创新载体,提升企业人才承载能力

大力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化科技载体,加快推进“四园一谷”建设,即以太湖国际科技园、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生命科技园、站前智慧谷为核心的科技载体建设力度。打造国际化“三创”载体开发运营商,发挥国资集聚创新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做大做强软发、科创、微纳等综合运营商。加强平台支撑,完善孵化服务体系,加快整合集成电路EDA设计、FPGA验证、软件及信息服务、微纳传感、生命科技等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真正做到公共服务平台齐全、千兆宽带到楼宇、百兆宽带到桌面。载体内加大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各类研发机构,探索建设高水平的科学家工作室,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的人才承载能力。

4.加快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创新创业成功率

坚持国际化人才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扩大新区国际化人才发展资金规模,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投入。成立国资中介公司,统一拨付各项激励扶持资金,强化对政府扶持资金的监管。深化“五首型”(首投、首贷、首担、首保、首购)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大力推动科技金融项目合作,加快打造集创业投资、产业投资、科技贷款、融资担保、基金募集和管理等多元化业务于一体的全国示范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创新实施“拨改投”、“拨改贷”、“拨改股”等政府帮扶机制,改“财政上直接支持”为“用有限的财政撬动更多、更专业的社会资本”。

5.搭建高端人才交流服务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1)搭建国际化引才平台。设立10-15个国际引才工作站,予以相关职能,并加大对海外引才联络人的激励力度,进行实体化运作,提升新区引才项目的品质。借助国家各项引才活动平台,充分利用“”太湖峰会、海外引才江苏周、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海外博士江苏行等品牌活动,扩大新区引才影响力。加强与经济发达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科技合作,支持建设1-2家国际创新园区和产业化基地,推进新区产业创业国际化。

(2)集聚国际化中介服务机构。强化与国际、国内权威人力资源机构的合作,加快建设人才与资本、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的融合与对接通道,充分集聚国内外猎头机构和培训机构,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吸引人才。探索参照港、澳在大陆设立人才中介机构的规划,争取允许在新区试点外资设立独资人才中介机构,发挥市场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在人才开发中的积极作用。

人才中介工作计划范文7

2007年11月26~27日,中国科学院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2007年工作研讨会暨年度工作会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举行,中国科学院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第四届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局长刘毅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第四届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李和风主持,来自中国科学院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理事会成员单位的90余名人事、人才和科技主管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中国科学院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第四届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局长刘毅做关于中国科学院出国留学与海外人才工作报告,题为《把握形势面向未来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在报告中,刘毅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留学与海外人才工作的形势,取得的成绩以及发展的历史现状,指出新形势下出国留学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对未来留学工作的构想。他说,留学与海外人才工作要博采众长,创新人才吸引的模式和工作方法应借鉴印度等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对现行做法有新的突破;要更加关注青年人才,一方面要利用留学手段强化对国内青年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海外有潜力的青年才俊的吸引;要大力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吸引留学人员的氛围还要加强留学工作研究,注重留学效果评估,进一步规范留学管理工作。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陈进在会上致辞,中国科学院所属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昆明动物所、成都分院、电工研究所和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6家单位分别介绍了本单位的留学与海外人才工作的成果和经验,和与会人员进行交流。

会议还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成员名单,白春礼、何岩为名誉理事长,刘毅为理事长,李和风为常务副理事长。

据刘毅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院十分重视出国留学工作,始终坚定地执行党和国家的留学政策,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不同时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留学和海外人才项目:1990年设立留学基金奖学金项目;1990年推出优秀拔尖留学人员暂行管理办法;1991年设立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项目,鼓励和支持海外学者与国内学者加强交流与合作;1991年设立王宽诚科研奖金项目,吸引国外学有所成的学者短期回国服务;1991年设立留学经费择优支持回国工作基金,为留学回国人员提供科研启动支持;1993年开始设立海外人才库,着手收集海外优秀人才情况;1994年设立短期留学项目,使留学派出项目多样化,培养目标更为明确;1994年推出“百人计划”,这是我国最早实施的高起点、高强度支持的人才吸引和培养计划;1996年推出高级访问学者计划,支持国外优秀人才与中国科学院院交流合作;1998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又推出了“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海外评审专家系统”、“海外博士生导师制度”、“留学工作若干管理办法”,“海外杰出学者基金”、“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中国科学院学术研讨会”、“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外籍青年访问学者奖学金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截至2005年,中国科学院共派出公派留学人员1.7万人,有1.2万人学成回国。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的10年间,中国科学院向美英德法日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各类留学人员3491人(其中访问学者2955人;研究生462人),其中已有2887人学成回国。

在海外人才引进和凝聚方面,目前通过“百人计划”引进海外杰出人才960人,组建“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35个,共聘“海外知名学者”224人,其中有的华人教授通过这个计划最终全时回国工作,并在团队吸引和凝聚了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

多年来,通过这些人才项目的实施,中国科学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促进了科技布局的调整和学科发展,提高了中国科学院人才队伍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领衔式学科带头人和战略科学家。据统计,在中国科学院现任的院长和研究所的所长中,95%以上都是留学回国人员。

人才中介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工程实践 提前介入 培养质量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35

1 前言

在我国现行的工程实践教育体制下,工程能力培养质量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与工程能力培养的质量不相适应;实验教学经费不足,设备条件有限,不能满足更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习环节运作存在一定问题,学生没有太多的机会在工厂中进行实践;课程设计选题等脱离实际问题,缺乏对现代工程所必须具备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等方面知识的了解,缺乏参与现代工程的决策、协调、控制、领导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的基本素质,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工程实践提前介入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将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定岗实习的部分内容提前到大二上学期执行,到企业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工程实践活动。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以求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方法,对培养具有现代工程意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工程实践提前介入”与“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有着相互推进的关系,对加快地方经济建设、加快科研技术成果转换、实现伟大中国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系与一汽大众、五粮液集团等大型知名企业搭建了在校学生“工程实践提前介入”教学和生产平台,建立了与之相应的教学体系、管理体系,提供了“工程实践的提前介入对培养质量的保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 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实践

2.1 课题研究的目标

系统构建“工程实践提前介入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教学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实施保障体系,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课程体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探索一条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特色的工学交替模式,供其他兄弟院校可借鉴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之路。

2.2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2.2.1 制定管理制度

第一,制定学生管理方案。根据学院的学生管理制度要求,结合工学交替实习与学习的特点,就工学交替学生学制,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包括各门课程、各项技能、顶岗实习、思想品德。实习期间,因其违纪(规)行为处理等作了相关规定。原辅导员管理不断线,工程实践的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仍属于原辅导员管理,实行全程遥控。指导教师负责工程实践的学生的现场管理、结合企业指导师傅的意见,负责完成学生思想品德评价。

第二,制定教学管理方案。根据学院工学交替(一汽大众)的要求,按照学院教学质量的标准,工学交替学生毕业学分与原教学计划毕业学分相同,但按照调整后的教学计划执行。为保证学生周学时(控制在40学时间内)相对均匀,因此对工学交替返校学生按专业组成相对固定的教学班,该教学班独立运行,直至毕业。专业必修课由系部根据教师规划安排任课教师,公共必修课与基础部及相关系部协商,由对应系部安排任课教师。在选修课安排上,根据各专业当期任选课修读学分要求,结合学生选课意愿进行开课组织,达到开班条件的课程进行开班教学。

第三,制定“工学交替”的指导教师管理方案。现代制造工程系教师结合带本系学生到一汽大众参与“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专业实习、学生管理和自身到企业锻炼。圆满完成任务,达到企业考核和学校考核要求。

2.2.2 课题的实践

选择一汽大众公司作为工学交替合作单位。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一汽大众公司人才培养规划,从2009年开始,每年从数控、模具、汽车专业二年级中,学生自愿报名,体检合格,综合考察学生能吃苦耐劳、学习成绩较好(一般成绩好的同学,而且以报考自考本科的不鼓励参加、否则将影响按期完成自考课程。学习成绩较差的,一般在工程实践企业工学交替期间又待不住),有意向毕业后愿意到本工程实践企业工作的学生中,择优选择160名学生到一汽大众公司进行工程实践6个月,毕业时一汽大众公司根据学生工学交替表现,结合学生的学业情况择优录用。

3 工程实践提前介入的工学交替模式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分析

3.1 “工程实践提前介入的工学交替”模式的教学体系与原有体系的对比分析

以我院模具2010级“工程实践提前介入的工学交替”层次和非工学交替层次的教学体系进行对比分析,非工学交替层次的学生,周学时27左右,按照一周五天排课,5.4学时/天,工学交替层次的学生,周学时35左右,按照一周五天半排课,6.4学时/天,均能符合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参与工学交替学生比非工学交替将延迟6周结束在校课程学习,均可满足企业对当年即将毕业学生人才选择和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要求。

3.2 工程实践提前介入的工学交替模式教学管理与机制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分析

根据近三届的工程实践提前介入的工学交替模式实施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制定工程实践提前介入的工学交替教学计划、工学交替期间完成部分课程学习、返校上课按专业组成相对固定的教学班、组成相对固定的教师担任教学。

从工学交替实施来看,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冲击较大、需多个部门协调才能完成。对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选择教师,个性化选择选修课程有一定的限制。以2010级两个行政班为单元,分别选取40人进行对比结果见表1,非工学交替的学生,完成自考本科的比例下降65%、通过技能认证的个数比例下降45%、按期毕业率比例下降1%、一次就业面试成功率上升30%。

表1 非工学交替与工学交替学生学习结果对比

备注:留校-非工学交替学生、返校-参与工程实践提前介入的工学交替学生。

3.3 工程实践提前介入的工学交替模式的教育管理与机制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分析

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机制:学生选择、辅导员职责、指导教师职责、企业管理职责。

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参与工学交替的学生回校后,学习态度、纪律观念有显著提高、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3.4 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分析

根据对模具2010级专业参与工学交替学生和非工学交替学生各40名,“工学交替”之后就“学习、人生目标、人际交往、个人综合素质认识及建议”等因素调查对比分析汇总见表2。

表2 工学交替对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影响汇总

工学交替学生返校后,比非工学交替学生更能珍惜大学学习时光、人生目标更明确、喜欢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了择业与创业的思想准备。

4 结语

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践,主要取得突破,第一,与企业深度合作,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工程实践提前介入的工学交替”模式的教学教育管理体系,形成与之相应的企业对学生实习教学大纲,实习内容标准化和标准,实现了人才共育、风险共担、过程共管、结果共享。

第二,针对提前介入工程实践的工学交替学生,对专业教学计划作适当的调整(如09级工学交替返校后每周增加课时补课,10、11级在工学交替中结合实习内容完成部分课程学习和返校后每周增加课时补课,12级提前一期补上二门课以及在工学交替中结合实习内容完成部分课程学习和返校后每周增加课时补课),实现了教学运行的最优。

第三,制定符合工程实践提前介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与学生素质提高方案。

第四,构建校企互通型“工程实践提前介入”教学共同体。

总之,“工程实践提前介入工学交替”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教学运行的影响,制定新的教学运行方案,学生周课时同比增加18%。二是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影响,工学交替学生更能珍惜大学学习时光、人生目标更明确、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有了择业与创业的思想准备;但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有一定的限制。

参考文献:

[1]李淑芳.基于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建设[J].时代教育,2013,(1):8.

[2]白东海.关于高职校企合作现状及其有效模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32):14-15.

人才中介工作计划范文9

纵观国内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少数已开通多条线路的轨道交通单位对运营介入工作比较重视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更多轨道交通单位仍处于摸索阶段。运营介入工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运营介入总体滞后,主要介入时间节点还停留在验收、接管阶段,前期规划、设计工作缺乏运营方意见。(2)组织机构设置不当,不能提供足够的协调力度和有效沟通渠道。许多城市轨道交通单位甚至不设立组织机构,导致运营介入流于形式而缺乏实效。(3)工作机制不完善,部分轨道交通公司仅了指导性的原则,无配套的规章文本和工作制度进行落实,介入工作不能顺利实施。(4)工作内容不明确,介入组织工作未能形成标准工作流程,诸多问题不能在建设前期得以反馈、纠正。

2运营介入策划

介入工作策划应与新线工期策划同步进行。针对目前轨道交通介入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需从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工作计划等方面入手精心策划。

2.1成立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需精简高效。依据轨道交通项目管理特点,可成立三层(决策层、指挥层、执行层)垂直管理架构(见图1),统筹管理、分层对接。此机构专门针对运营介入工作成立,不影响也不替代原公司各部门职能,同时满足后期验收接管、联调演练等工作组织需求。决策层的领导组由监管部门、建设单位、运营单位领导组成。负责制定介入工作的指导方针,决策工作组上报事宜,决定重大问题处理意见。指挥层的工作组由建设单位及运营单位的相关部门经理组成,负责统筹指挥介入工作的开展、协调处理各类问题、督促相关方落实问题整治。执行层的各专业组由建设单位、运营单位专业(车间)负责人组成,负责介入工作的具体实施,汇总、对接、处理各类问题,提出问题处理意见。

2.2建立工作机制

为使组织机构有效运作,必须配套对应的工作机制。运营介入需制定系统化工作机制,包括管理办法、规章文本、工作制度、资料归档等。运营介入总体工作机制见图2。(1)审定、《运营介入新线建设管理办法》。此办法是运营参与新线建设的核心管理文件,明确界定运营介入新线建设工作中各相关方职责,明确工作内容、方式、要求等,并组织实施运营介入工作。(2)建立规章文本体系。依据轨道交通工程特点,与介入工作相关的规章文本主要包括安全(含工地)管理规章、验收工作流程、移交管理办法、联调演练总体方案、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方案等。以上规章,部分可结合前述参与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进行修订或新编。(3)制定工作制度。工作制度具体体现为运营介入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有效运作手段,主要包括例会制度、周报制度、对接制度、协调制度、考核制度等。(4)成果总结与资料归档。所有介入过程相关的技术资料、会议纪要、问题记录表、现场记录、调试记录、专题报告等均按照工程验收资料归档。在线路开通运营后,进行运营介入总结,形成介入成果文件,作为后续线路工程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

2.3制定工作计划

2.3.1采取WBS(工作结构分解)进行工作分解原则上轨道交通开通试运营前的工程行为均属于建设方职能。“运营全介入”要求运营方全面参与试运营前工程建设相关工作。可采取WBS对轨道交通工程进行工作结构分解(见图3),以明确运营介入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2.3.2依据工期策划制定介入计划在WBS基础上,提前制定总体计划及实施计划。总体计划应结合轨道交通工程工期总策划进行制定,主要是统一各部门之间的阶段性工作安排,并落实年度人、财、物等筹备工作计划。实施计划应结合各设备设施设计、施工、调试具体计划制定,是介入工作的落地执行计划。2.3.3动态调整实施计划因受诸多因素影响,原工程进展会实时变动。一方面,介入实施计划必须随工期实况动态调整、优化,提高计划可行性;另一方面,运营介入也应根据运营筹备的需求(如试运行期3个月等),对工期的实施提出调整的建议和措施,以期轨道交通线路能如期、顺利、安全地开通试运营。

3运营介入组织

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期可划分为工程前期、工程实施、验收接管、综合联调演练等4个阶段。运营介入新线建设工作需结合工程实况采取有效方式分阶段逐步组织实施。有效地介入工作方式包括组织调研、开展专题、提供或审核各类资料、参与会议、现场检查、跟进施工作业、参与调试等。

3.1工程前期阶段

(1)规划及工程可行性研究。建设方应向运营方提供规划选线等基本情况;运营方应根据线路运营经验,对工程可行性报告运营相关章节内容提出修编意见,并参加工程可行性报告交流和专家评审会。(2)总体及初步设计。建设方、总体设计单位就设计技术原则及依据征求运营方意见;运营方应选取部分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并就设计文件相关章节内容提出意见。设计文件编制完成后,建设方向运营方提供设计文件初稿,安排运营方参加设计文件会审,并就运营方所提意见的采纳情况进行反馈。(3)施工图设计。设计单位完成施工图设计(含设计变更)后,建设方向运营方提供施工图目录和具体图纸资料,并组织运营方参加施工图设计文件会审、强审工作,运营方及时提出意见。

3.2工程实施阶段

(1)工程招标。在编制工程招标技术文件时,建设方安排运营方参与用户需求书及技术要求的研讨工作,运营方应组织调研并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对设备的功能要求、技术规格、维护保养、备品备件、专用工器具、专业培训等方面提出明确的需求。建设方安排运营方参与设备系统开标、授标前澄清、合同谈判等工作,运营方及时安排人员参与。(2)设计联络。建设方向运营方提供设备系统设计联络相关文件,组织运营方专业人员参与设备系统设计联络、设计沟通等相关会议。运营方应结合运营需求审核技术资料,对设备系统的具体技术细节提出意见,积极配合完成设计联络工作。(3)设备系统生产制造。建设方组织运营方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设备的监造、调试、出厂验收等工作。运营方需依据设计文件、合同技术文本、试验大纲、运营需求等,参与相关设备的制造、验收过程,及时提出优化建议。(4)施工、设备安装、装修。运营方依据工程筹划、计划、工程进度等相关文件,跟进现场施工(含隐蔽工程)进度,掌握工程施工动态和重点工程进度,及时调整优化运营筹备工作。建设方敦促施工单位、供货商及时提交设备安装相关技术资料并向运营方提供,协助运营方参与现场施工、设备安装等监理、工地例会。运营方依据技术资料、相关规范要求,及时提出施工安装存在的相关问题。建设方将相关例会会议纪要抄送运营方相关部门。(5)单体(系统)调试。运营方需根据运营筹备、人员培训计划需要,向建设方、供货商提出设备系统资料需求及培训需求;建设方、供货商根据运营方需求,按计划提供设备系统的技术功能说明书、维护手册、操作手册等文件资料。运营方应及时学习研究并提出资料的优化及补充意见;各供货商应按要求进行修订,并组织开展相关技术培训。建设方组织运营方参与设备(系统)单体调试,运营方安排专业人员配合,完成后在调试记录上签字确认。单体(系统)设备调试完成后,供货商向运营方提供系统调试报告、测试记录表、遗留问题汇总表等。

3.3验收接管阶段

(1)工程验收。运营方应作为建设方代表成员参与各阶段工程验收工作,就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建设方相关人员沟通协商;建设方相关人员对问题作跟踪处理并明确回复。为确保试运营评审顺利进行,建设方须在各阶段验收后向运营方提供1份非正式的验收资料。正式验收资料应在竣工资料交接时一并向运营方移交。(2)三权接管。三权接管主要包括属地管理权、设备使用权、调度指挥权的交接。运营方与建设方共同起草编制接管方案,并经领导组审核后实施。移交前及移交过程中工作组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协调解决各专业组交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及期限。对重大行车、消防、设备的安全问题,专业组、工作组组织相关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整改;不能协商一致的问题,报领导组决定处理意见。

3.4联调演练阶段

(1)综合联调。运营方牵头组织,协同建设方各部门共同实施综合联调工作。运营方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综合联调发现的问题。建设方相关部门敦促各相关设计、施工、供货商积极处理运营方提出的问题并作回复。(2)运营演练。运营方应负责编制试运行演练方案,并组织实施;建设方需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商配合试运行的演练、保障等工作,确保在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前基本完成试运行及各项演练。运营方应将试运行及运营演练的有关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建设方就报告所列问题及时组织整改。(3)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运营方需及时全面配合评审主办部门编制试运营准备综合报告及提供相关资料,并参加评审会议,负责运营相关内容汇报及交流。根据试运营专家评审会的评审报告,建设方负责实施相应工程整改工作;运营方应积极配合为整改工作创造条件,做好整改相关记录及备案。

4问题收集与处理

4.1问题收集

运营介入实施过程中,各方应采用统一EXCLE表格对问题进行记录、汇总。对于每个问题,所需填写的内容不限于表1所列项。填写问题纪录表的具体规范填写要求见表1。

4.2问题处理

所有发现问题应按收集、反馈、协调、整改或消除、归档等进行处理。处理过程总体遵循分层协调、逐级上报原则。遇重大问题,专业组可直接上报工作组、领导组处理,具体流程见图4。

5结语

人才中介工作计划范文10

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建构:以广东省为例”(13YJC840017);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建构:以广州、深圳和顺德为例”;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建构:以广州和东莞为例”。

作者简介:雷杰(1983―),男,汉族,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中山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

引文格式:雷杰,黄婉怡.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14(3):18―24.

摘 要: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发展经历了从边缘到核心、从单一到全面以及致力突破瓶颈三个阶段。表现出微观“人力资本”、中观“社会资本”和宏观“劳动力需求”的模式。在人力资本方面,社工按照待业青年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实行分类帮扶,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以及协助在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社会资本方面,社工透过重建弱势青年社会网络,提升他们的就业机会。在劳动力需求方面,社工通过创造岗位、服务自雇、青年创业以及发挥社会企业作用等方式来解决岗位供给问题。香港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透过投资社会资本整合能有效促进青年就业,社工可以通过与企业和公营机构合作甚至自己开创短期职位的方式为青年创造就业岗位,有效的就业服务应是预估、培训、辅导、跟踪全程的工作链条。而这一切都需要对内地青年开展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培育。

关键词:

香港; 青年; 就业服务;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4)03-0018-07

一、问题提出

青年失业已成为全球性社会问题。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劳动力市场急剧变化的冲击,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到2013年底,全球15岁到24岁青年失业人数达7 340万,失业率为12.6%,[1]青年失业率更为成人失业率的三倍之多。[2]我国青年失业问题也非常严峻,统计显示,城乡登记失业人员中青年占70%左右。[3]另一调查显示,我国青年的失业率为9%,高于6.1%的社会平均失业率。在这些失业的青年中,72%的人属于长期失业。[4]严重的失业问题会造成青年自身的生活满意度低落,加剧社会排斥,引发政治动荡,造成“失落的世代”[5]。因此,各地政府(例如香港)都会将青年视为众多失业群体中最优先要解决的一群。[6]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也成为转型期我国政府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由此可见,面对不断上升的青年失业率及由此衍生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已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期规划(2011―2020)》明确提出社会工作应用于“就业援助”领域,也有学者明确提出“就业服务社会工作(employment service social work)”的概念①。但是,有学者回顾我国的就业服务历史后指出,内地社工在实务上还没能与就业服务、就业促进充分地有机结合。即使内地专业社工对青年就业服务有介入意愿,以哪种模式介入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7]因此,本文希望通过介绍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模式,为亟待发展的内地社会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二、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

发展的概况

青年就业服务曾长期处于香港社会工作服务规划的边陲位置,但当20世纪90年代青年失业率上升至双位数之后,香港的社会工作者就开始关注“边缘青年”(如年青释囚等)的就业问题。[8]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重创香港经济,到1999年,青年失业率已经由两年前的5.0%猛增到13.3%,影响近6万青年。[9]此时突显的青年失业危机迫使香港政府接连推出“展翅”②、“青见”③等相关计划。社会工作者借着这些计划的平台与不同“社会伙伴”(如学校、家长、以至雇主等)充分合作,使青年就业服务逐渐成为香港社会工作的核心元素之一。[8]经过回顾后,笔者认为香港的青年就业服务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边缘到核心(1998―2003)、从单一到全面(2004―2009)和致力突破瓶颈(2010年至今)(见表1)。

第一阶段“从边缘到核心”(1998―2003)主要是在探索传统的青年服务的改革方向。在青年失业率急升的形势下,原先只集中以“边缘青年”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就业辅导,逐步扩展至一般的青少年离校生。到了2003年,香港出现了专责支持青年就业的社工中心,如香港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青年就业网络、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职业发展服务处等。不过,此阶段社工的工作主要是为青年提供个别辅导和就业配对,在服务理念上侧重青年人力资本的提高,初步尝试与商界合作,服务内容单一。[6]

第二阶段“从单一到全面”(2004―2009)主要是指香港社工介入青年就业服务快速发展的时期。2004年香港政府推行就业支持试点计划及青年自雇支持计划,打破单纯强化人力资本的就业促进方案。社工介入青年就业的模式开始多元化的探索。同年,青协开展“人生理才”生涯规划服务,将服务对象延伸至在校学生,服务理念也由补救性向预防性、发展性发展。随着社会资本等理念的逐步成熟,社工角色进一步向充权增能方向延伸。到2009年,香港青年就业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以“展翅青见”计划为核心,与政府部门、私营企业、公营机构以及非营利组织紧密协作,在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技能培训、开创短期职位、支持自雇创业、培育社企人才和建立社会网络等方面相互配合的服务格局。[10]

第三阶段“致力突破瓶颈”(2010年至今)是致力于提升服务的时期。挖掘潜在的青年就业需求以延伸服务触角,是此时期社工的主要任务。2009年的学制改革⑤对香港社工介入青年就业服务提出新的要求,有辍学打算而又没有清晰方向的青年进入社工的视野。例如,“GPS”就业计划为年满17岁的辍学青年提供工作实习,协助他们清晰自身的定位。在青年完成一年实习后,计划还会为他们提供奖学金和提供重返校园的机会。然而,即使在青年就业服务发展日益完善的今天,一批最弱势的青少年(约占10%~15%),即学习能力和动机都低,或因其社会经济地位而很难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的青少年,亦未能于现存就业服务的协助下有效地进入劳动力市场,社工也需要正视他们的需求。[11]

三、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

服务的推行模式

笔者认为,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推行模式包括以下三个面向:微观层面上以“人力资本论”为基础的培训和规划服务、中观层面上以“社会资本论”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工程和宏观层面上以“需求不足论”为基础的创造职位政策。

(一)微观:人力资本论

人力资本论从劳动力供给方面入手,认为造成青年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本身缺乏就业所需的技能、知识、态度、价值和经验,认为通过推动职前以及在职的技能培训计划,可以提升青年的受雇能力和可塑性。[6]从人力资本论出发,香港的社会工作者针对不同类型的青少年进行相对应的介入服务(见图1)。

图1 人力资本论下的社会工作介入

针对“学习能力高―动机高”的青年(A),社工主要担当个案管理者。例如,在“展翅青见”计划中,社工为求职阶段的青年提供课程支持和就业辅导等服务;对成功就业的青年还提供在职辅导,协助青年持续进修,增大他们持续就业和社会流动的机会(见图2)。

针对“学习能力高―学习动机低”的青年(B),社工就按他们的独特性,通过另类的培训来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例如,针对隐蔽在家、上网成瘾的青少年,“网上青年外展试验计划”的社工通过互联网与隐蔽青年接触,逐渐了解他们的想法,以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服务提高其学习动机。[12]这种通过虚拟网络介入的手法有别于传统的、以面对面为基础的三大工作方法。

针对“学习能力低―学习动机高”的青年(C),社工则采取较为长期和持续的培训,配合政府“以工代赈”方式来培训他们。例如,展翅青见计划下的“Action S5”针对受听觉障碍、肢体残障等影响的弱势青年,为他们提供为期12个月的在职培训。为了避免这些弱势青年消极地依赖综援救助,社工为学员提供就业机会,职业康复、就业训练、就业见习、就业选配、在职试用和就业后跟进服务等一站式服务,旨在培养他们的S5:自尊(Selfrespect)、自省(Selfreflection)、自信(Selfconfidence)、自强(Selfenhancement)和自立(Selfreliance)。[13]

对于学习能力和动机都低的青年(D),他们面对的问题较为复杂,通常涉及心理困扰及学习障碍。因此,传统的培训模式并不适合他们,社工需要将就业培训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例如,学习障碍的青年因无法逐行阅读文件,从而失去求职的意欲。但是,社工坚信只要选对工种以及提升雇主对学习障碍的认识,有学习障碍的青年同样可以具备就业能力。因此,社工推出能力评估、技能培训、就业选配和情绪支持服务,来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机会。[14]

另外,从学校向工作岗位过渡是每个青年必须经历但并不容易的过程。社工通过与学校、社区和家庭合作,协助青年进行生涯规划。如社工开发有关生涯规划的桌游和应用手册,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要设计生涯规划课程,为老师提供职业辅导技巧和就业信息⑦。另外,社工也通过提供职业导向的社区服务和“以家为本”的职业辅导计划,为父母提供有关子女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和方法。[15]

(二)中观:社会资本论

投资社会资本是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新面向。社会资本理论认为,青年失业问题不仅是青年的人力资本出现问题,重点是在于供应与需求不配合。传统的家庭、亲友、工友及邻舍网络的破落,使到原来联结供应和需求的机制受到破坏。[6]弱势青年生活在一个封闭而同质的社会网络当中,由于种种社会性的障碍(如种族、贫穷或阶层的阻隔),使弱势青年缺乏与社会其他社群接触的机会,从而无法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源来改变自身的劣势。有鉴于此,香港社工越来越重视以社会资本为导向,希望透过重建失业青年的正规和非正规网络,加强需求和供应之间的联结。

香港仔坊会于2009年7月推出一个名为“跃动工房”的青年就业支持计划。该计划针对香港南区15~24岁的待业待学青年,通过跨界别协作的方式来增强青年与官、民、商、学各界之间的联系与信任,从而重建青年的社会资本,解决他们的失业问题。依托劳工处的“展翅青见”计划,区内商户、湾仔警区警察义工团、海洋公园、香港青年厨师协会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金融商业学院等组织联合为学员提供职前培训、师徒配对、职业指导和实习机会。社工则鼓励这些雇主以正面的态度了解及培育青年,改变他们对失业青年负面的看法。同时,青年透过学徒制的方式,在人生导师的指引下寻找人生目标,逐渐建立积极的价值观,重建社区信任团结和互助互惠精神。完成训练后,部分学员会与导师共同经营小区内的餐饮服务,从服务接受者转变为社区经济的贡献者。三年下来,已有210名青年参与此计划,其中128名学员在确立其个人发展目标后,选择继续升学;另有70名学员则成功就业。[16]

(三)宏观:劳动力需求论

劳动力需求论关注宏观层面经济劳动力岗位的供给问题。这种观点认为,青少年失业问题主要源于经济、社会结构出现重大转变,令劳动力的需求出现结构性转变。[10]因此,社工的介入要以“创造职位”为主要入手点。

1.创造岗位

社工通过主动构建雇主网络和举办招聘会,根据不同雇主的需要度身订造计划。如“展翅青见”计划下的“I.T.种子”,通过培训青年人为学校提供IT技术上的支持,减轻老师负担,并为资讯科技界提供人力资源。[17]“机场大使”则以公营机构为创造职位的基地,社工与香港机场管理局、劳工处合作,每年招募青少年接受12个月的在职培训,为旅客提供即时服务及协助。这既满足机场客服人手不足的需求,也可提升学员的就业能力。[18]

通过接受政府的资助,社工机构自身也可开设短期职位(如活动助理),为有志投身于社会服务的青年扩展就业渠道。例如,东华三院的护老天使照顾行业见习计划要求青年完成超过300小时的安老服务训练课程和实习。成功完成之后,这些青年将有机会受聘为东华三院安老服务的训练助理。[19]

2.创业服务

创业已经被公认成为促进青年就业的重要途径。有调查显示,虽然2010年香港青年的创业比率只有6%,但创业三年或以下的企业有68%已做到收支平衡。[20]这与社工的创业支持服务息息相关。以香港青年协会为例,该机构从资金、教育、支持网络、智力支持和传播推广等方面协助青年建立生意网络及解决生意过程中的问题(见表2)。

3.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的目的并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而且它具有一种能力,可为社会排斥和失业问题的解决带来创新性的办法。[22]社工机构通过转型为社会企业,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服务和培训机会。同时,社工也培育有兴趣的青年成为社会企业家,推动社会企业发展。香港至今已有超过130家社会企业,创造约2 300个就业机会[23]。

4.自雇服务

香港劳工处于2007年正式推行“青年就业起点”计划(简称Y.E.S)。社工为青年开展一站式的自雇支持服务,除了传统的培训,还根据自雇的特点搭建全面的网上支持平台,提供品质鉴定、市场推广、法律、财务、行政和文件范本等服务。同时,社工也进一步结合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来推动青年自雇创业服务的发展。

四、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

对内地的启示

从上述三种模式可知,香港青年就业服务是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体系可归纳为图3。社工介入青年就业服务涵盖从学校到职场后的青年就业历程。在人力资本方面,社工针对不同青年需求提供多样化、一站式的就业服务。在社会资本方面,社工响应社区需要、发挥不同群体的互补效能,改变青年价值观。在劳动力需求方面,社工通过多样的形式创造岗位,舒缓青年失业问题。

内地社会工作在青年就业服务中正进行着有益的探索⑨,但仍存在很多改善的空间。整体而言,目前开展青年就业服务的组织或机构数量很少。因此,鼓励和培育对青年开展就业服务的

社工机构的成长,以及发挥社区社会工作的作用,是完善内地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首要条件。一方面,政府应该推动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开展青年就业服务的社工机构给予政策、资金、场地上的支持;以能力为本为原则为开展青年就业服务的社工提供技能培训;完善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监管、评估体系。另一方面,当前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与街道社区、人才市场、企事业单位等众多组织开展合作,既通过外展等服务形式挖掘潜在的服务对象,也为有明确就业需要的青年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并且在服务的探索推进中优化服务流程,总结本土化的经验。

根据人力资本论,香港社工给我们的启示是:有效的就业服务应是预估、培训、辅导、跟踪全程的工作链条。目前内地的青年就业服务只强调单一环节(如就业咨询),尚未引入个案管理流程。香港注重根据不同青年的特质进行针对性的介入,内地青年就业服务尚未有效实现青年群体的全覆盖。另外,香港注重在校学生生涯规划,内地青年社工服务甚少关注此领域。因此,内地社工在介入青年就业服务时,需要将前期评估、职前启动、就业辅导和在职支持等内容进行有效整合,针对青年的不同特点,采用分类帮扶方式和依托驻校社工平台,为学校提供就业辅导信息,协助青年做好生涯规划。

根据社会资本论,香港的经验指出:透过投资社会资本来整合社会功能面,能有效促进青年就业。但是,目前内地青年就业服务在整合社区资源,加强青年、雇主及社区之间的联系和信任方面还停留在摸索阶段。从香港的经验可以看出,跨界别的合作和社区资源的联结有利于重建和发展青年与雇主之间的网络。这既契合和谐社会以及社会治理的要求,也是解决内地青年失业的重要办法,需要学界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根据劳动力需求论,香港社工的经验指出:社工可通过与企业和公营机构合作,甚至自身开创短期职位等方式为青年创造岗位。目前内地社工主要协助政府举办社区招聘会,与公营机构联系很少,自身的发展尚未成熟。香港社工为自雇或创业的青年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尽管内地也开展各种青年创业比赛,但是赛后欠缺跟进服务。同时,虽然内地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但是自雇就业的发展始终面临着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另外,香港在社会企业实践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内地社会企业的发展则大大落后于香港地区。因此,在创造岗位方面,社会工作需继续加强与企业的联络,搭建青年与企业的对接平台。社工可开展与公营机构合作策略的研究与政策倡导,并进一步推进行业的职业化发展。在创业服务方面,内地社工可与目前创业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紧密协作,完善创业服务跟踪机制。在自雇服务方面,社工需积极推动政府创造有利于自雇的环境和条件。另外,在社会企业方面,社工也可进行相关的政策研究来推动社会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青年就业服务体系。

注释

①赖两阳将就业服务社会工作界定为:“以尚未或即将进入职场的弱势族群为服务对象、以就业服务、职业辅导评量、职场协助、适性就业安置、就业后追踪辅导等稳定就业措施为服务内容,在社会福利或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服务的,以个案、个管、团体、社区为主要服务方法的社会工作领域”。见赖两阳.《当社工遇到劳工:建构“就业服务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刍议》《社区发展》2007年119期,第282-297页。

②展翅计划由香港劳工处于1999年推出,为15~19岁刚离校青少年推行职前培训、工作实习训练、择业辅导和技术服务。2009年,该计划与青见计划被劳工处合并为展翅青见计划。

③青见计划由香港劳工处于2002年推出,为青少年提供见习机会和在职培训。2009年,该计划与展翅计划被劳工处合并为展翅青见计划。

④新扎创奇职计划由社区投资共享基金与香港劳工处于2008年底合作推出。该计划是香港首个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的概念来协助青年就业的服务。

⑤香港原来施行3年初中、2年高中、2年预科,3年大学的“3223”学制。从2009年开始,香港进行学制改革,施行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的“334”学制。在旧学制下,学生只需完成较为浅显的两年制高中课程,便可获得认可资历。新学制下高中的时间延长,课程难度也有所增加,令更多成绩不好、觉得升学无望的学生选择辍学(见尹世昌《香港新学制迎来验收季》《人民日报》2012年3月29日),部分青年辍学后变得漫无方向。(见《东方日报》《“GPS”助高中生投身职场》《东方日报》,2013年7月22日)。

⑥资料来源:香港劳工处.2012/2013年度展翅青见培训机构资料手册,2012:附件11,笔者整理。

⑦如香港青年协会推出的《高中生事业探索课程应用手册》和“成功在梦”教材游戏系列。

⑧资料来源:香港青年协会.2012/2013年度香港青年协会年报,香港青年协会网站,2014年5月15日,.

[20]沈帅青.政府设基金,青年创业可成真[N].经济日报,2013-07-17.

[21]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全球创业观察[R].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8:11.

[2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节选[M]//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第二辑.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97.

人才中介工作计划范文11

(一)跟踪审计的内涵

跟踪审计是指审计事项发生后,审计机关依法对政府投资项目或公共资金运行全过程分阶段、有重点进行的持续性、过程性审计。审计主体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审计客体是政府投资资金使用者从事的经济活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将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确定若干重点建设事项,由审计人员随着建设进程,及时对各阶段的审计对象(或确定的重点事项)进行审计并做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存在的问题, 改进、完善建设工作,使其得以规范、有序、有效运行,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益。因为视角不同,所以跟踪审计的表达也多种多样。一般认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含配合审计部门协审的社会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员)运用审计技术,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要求,按规定程序,对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及竣工结算等投资管理活动全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审计,并进行监督、分析及评价,通过发现和评价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协助有关部门纠正偏差,实现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监督与控制。

(二)跟踪审计的特点

1.过程监督与服务并重。传统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以事后决算审计为主,导致审计人员脱离了具体的建设过程,影响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即便发现了问题,造成的损失也难以挽回。而跟踪审计通过审计的提前介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监督中体现服务,为决策者提供事前事中的参考意见,加强沟通合作,充分发挥审计“免疫功能”作用。

2.审计依据既要合法也要合理。审计依据的获取既要符合一定的法定程序,一般通过集体决策,还应做到客观、合理、适当,保证程序到位与合理性并重。

3.重点审计与风险防范并重。跟踪审计强调对审计事项全过程审计,但全过程审计并非全面审计或全部审计,而是有重点、分阶段地对审计事项进行审计,找准关键环节与控制点,根据问题的重要性采用全面或抽样审计,注重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4.查阅审计资料与勘察现场并重。在跟踪审计过程中,不仅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隐蔽工程等的现场勘查力度,严防高估冒算、偷工减料等行为的发生,发挥审计监督功能。

5.真实合法与绩效并重。在跟踪审计中,不仅要做到真实合法,更要强调重点抓住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投资管理、资金使用及投资效果四个环节,对贪污腐败、资金流失等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与措施,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

(三)跟踪审计的方式

1.定期跟踪审计。将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实施审计或分期进行审计。

2.定点跟踪审计。将工程建设项目的若干重点环节确定下来,并对其实施跟踪审计。

3.驻场跟踪审计。审计人员进驻建设项目现场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

4.组合跟踪审计。将定点跟踪审计与定期跟踪审计相结合的一种跟踪审计模式。

定点跟踪审计是对审计部门设定或与建设单位协商确定的重点环节进行跟踪审计。定期跟踪审计是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选择月、季、半年度定期实施审计,不同阶段审计侧重点可以不同。定点定期的数量与频率可依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进度、力量配置、管理水平等综合考虑。该模式是一种灵活主动、行之有效的跟踪审计方式。

总之,选择跟踪审计方式没有固定模式。就理论而言,跟踪审计越早介入,审计效果越好。

二、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与跟踪审计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现代审计方法,在审计逻辑、确定重点、选取证据、防范风险以及对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审计人员承担着重大的责任与风险,因此,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与内部规范作为依据,它不仅作为审计人员开展跟踪审计工作的支撑依据,同时也是衡量审计人员跟踪审计成效的标准。但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内部规范、程序与操作指南、管理办法以及标准设置等诸多方面建设不完善,有些方面甚至是空白,这就使得跟踪审计在法律上缺乏直接依据,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缺乏统一标准与规范,最终导致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审计风险增加。

(二)双重领导体制下审计工作定位不清、审计内容难界定

双重领导体制下,因地方政府对跟踪审计的定位与期望不同,审计机关的工作定位、审计内容差异也很大。以服务为主还是以监督为主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建设单位过分依赖审计,把审计人员当作他们的助手与军师,利用审计人员帮他们解决本应自身解决的问题,使得审计监督与管理难区分,导致审计缺位与越位,加大审计风险。另一方面,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没有明确规定跟踪审计的工作内容、收费标准等。因此,审计机关为了弥补审计力量的不足,利用社会审计资源进行跟踪审计,审计机关通过委托、授权中介机构来进行跟踪审计,中介机构的审计监督观念比较缺乏,尽管拥有国家审计监督权力,往往比较迁就被审计单位,审计工作容易受到被审计单位的影响与干扰。甚至有的中介机构与被审计单位存在招标、编审标底、工程监理等经济利益相关的经济业务,使得中介机构对被审计单位不能形成有效监督。另外,由于被审计单位支付中介机构费用,加之中介机构人员的流动性大,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导致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不符合要求时,却又找不到相应的合同依据,因此,审计机关对协审单位的工作质量难以进行有效约束,从而加大了审计的风险。

(三)审计介入时间点难以确定

在地方政府投资项目中,跟踪审计何时介入很难把握,究竟从项目决策阶段还是从招投标、施工阶段介入,各地做法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采用的审计方式是竣工决算审计,对决策与设计阶段的跟踪审计缺乏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项目前期审计基本上未涉及。因此,目前的跟踪审计在施工阶段介入的比较多,从项目建设单位方面看,跟踪审计的主要成果体现在控制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但实践表明,没有进行招投标审计、设计质量及概算审计等前期审计,往往出现概算不完善、设计深度不到位、概算的编制单位计算不准确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投资失控。

(四)跟踪审计监督与项目建设各方的责任难以划分

跟踪审计监督是基于各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完善并具有自身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之上。但现实并非如此,投资建设项目涉及建设方、代建方、监理方、施工方、质量监督部门等主要单位。监理方的职责主要是控制投资、质量与进度,管理合同与信息及协调各方关系。但因目前的监理市场人才流失、恶性竞争,导致监理未尽职尽责。跟踪审计涉及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容易介入到项目管理与决策的具体工作之中,以服务替代监督,破坏跟踪审计的权力制衡机制,加大了审计人员的责任与风险。

(五)审计队伍力量不足,难以满足跟踪审计的要求

跟踪审计对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参与审计的人员数量众多,而且要求审计主体具备经济管理、企业战略、投融资决策、财务会计、审计技术、工商管理、预算管理、合同管理及法务工程等诸多方面的业务知识与实践技能。跟踪审计是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审计,政府对跟踪审计的要求高,审计领域涉及面广,有些领域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这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配备理论功底扎实且实践经验丰富,能综合运用经济、管理、工程、财务、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型审计人才,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极其短缺,这也是制约着跟踪审计发展的因素之一。

三、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与跟踪审计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作为一种新型审计模式,需要制定一套系统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跟踪审计的有效运行,使之工作法制化。需要制定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准则与指南,需要明确跟踪审计的定位、跟踪审计的内容、跟踪审计的方式方法等,加强审计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

(二)合理定位审计工作的内容,抓住跟踪审计的关键控制环节

合理定位审计工作的内容,对工程建设项目前期的控制造价意义重大。为了保证合理控制造价,优选工程建设的设计方案,应该由专业的规划部门与审图机构来评判方案设计的优劣。跟踪审计要把审计合理定位贯穿审计工作的始终,做到到位不越位,不能介入管理者的职责范围,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分清审计与监理的职能,搞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叠,但侧重点不同,跟踪审计侧重于控制工程量与造价,而监理把重点主要放在工程质量的控制上,二者所得出的结论可以参照与共享。在质量审计方面,应从制度的建立与运行开始检查,再检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内控制度与质量保证体系,检查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与流程,检查总监的工作情况,并结合现场检查情况来分析与评价。在跟踪审计时,审计人员没有定价权,只需提供咨询服务方面的建议。跟踪审计跨时长、任务重,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般采取抓大放小的方式,找准审计的关键环节与重点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招投标与合同审计。对招标文件与合同进行重点审查,对重要条款完整性、严密性作重要检查。如:合同是否违背招标文件精神、工期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对潜在投标人的不合理限制条件、合同主要条款、工程质量标准、价款支付、奖惩措施等方面条款是否明确,防止工程项目在施工中与竣工结算时出现扯皮现象。

2.监督控制施工过程。审计人员要防止工程量的虚报与虚增,对隐蔽工程、设计变更以及现场签证的真实性、合理性要重点关注。投标人为了获得项目,投标时压低报价,中标后通过工程变更谋利,想方设法增加现场签证、对图纸进行变更设计。因此,审计人员要对其真实性、必要性以及变更价格实施重点审计。重点关注隐蔽工程的施工与验收,以防弄虚作假。

3.项目价款支付与结算审计。工程建设项目的价款支付与结算必须按照合同与招标文件的规定,对计算工程量、调整价差、套用定额等的准确性、合理性进行详细审计。

4.项目竣工决算审计。项目竣工决算涉及项目从开始筹划到竣工投产整个过程所发生的费用,是投资控制的最后环节。要确定是否按规定列入每笔费用,是否准确计算。要检查工程项目的竣工图、工程造价指标及分析材料,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进行分析,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总结与回顾,将实际与计划进行对比分析,查明原因,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三)合理确定审计介入时间

一般来讲,把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概算审计作为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比较合理。因为,在工程建设项目总造价中,概算起到统领作用,不仅是工程建设项目正常实施的保证,对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也起到控制作用。当然,不同的政府投资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要综合考虑项目的重要性、规模、审计成本、审计人员等多种因素后再决定合理的介入时间。若项目对社会具有深远影响且意义重大的,也可从决策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开始组织专家论证。

(四)正确处理审计人员与被审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

审计机关要督促各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完善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严格执行内控制度,行使各自的职责与权力,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各参与方的有效交流与及时沟通。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心理素质、实践经验、表达能力、沟通技巧及职业判断在跟踪审计中非常重要。审计人员在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时,要讲究技巧与方法,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得被审计单位主动配合,积极采纳审计意见,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同时,审计部门还要处理好与建设方、代建方、监理方、施工方、质量监督部门等的关系,加强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五)建立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机制

跟踪审计工作比较特殊与复杂,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因此,作为一名审计人员不仅要进行自我磨练与学习,还要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教育培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审计人员要依据客观、公正、谨慎的原则,不受私利左右,不受他人干扰,发表审计意见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2.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要不断培养知识面广、知识结构多元化的综合型审计人才,不仅要精通会计与审计,而且要懂工程技术与管理,还要掌握项目的投资、质量、进度控制的内容与方法等。

3.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手段。要不断培养审计人员的审计软件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网络技术,通过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人才短缺,大大制约了跟踪审计的发展。加强跟踪审计人才的培养与补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1)内部培养。通过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技能得到更新,满足跟踪审计的需要。(2)人才引进。从外部引进既精通会计与审计,又懂工程技术与管理,并且还掌握项目的投资、质量、进度控制的内容与方法等的综合型审计人才。(3)建立审计人才网络库。与社会上的一些知名度高、信誉好的中介、咨询机构的专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需要时聘请参与跟踪审计。(4)招标协审单位。通过公开招标,选择信誉高、服务好的优质中介机构协助审计机关参与跟踪审计。

人才中介工作计划范文12

一、提高认识,廓清思路

(一)提高认识。中介服务业是介于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居民之间,提供信息咨询、市场交易、法律财务、监督鉴证、协调自律服务,由经济组织、社会团体所构成的行业,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市场经济成熟度和经济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市正处于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增创体制新优势;有助于提高产业组织效率,增强经济竞争能力;有助于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部门、各镇区要切实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将加快发展我市中介服务业作为重点经济工作来抓。

(二)廓清思路。加快我市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中介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以资源整合为手段,着力推进中介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和中心商务区建设,为中介服务业发展打造产业集聚平台;以充分发挥职能为目标,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型行业协会、商会,为中介服务业发展提供健康的商务环境;坚持培育发展与加强规范相结合,行业自律与政府管理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努力提高中介服务行业的整体素质,逐步建立起政府管理有序、平台支撑有力、行业自律规范的中介服务业发展体系。

(三)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文化传播、信息资讯、物业租赁、广告、产品设计、咨询策划、商务会展、金融理财、人才中介、职业介绍、产权交易、居民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规范发展会计、税务、审计、评估、律师、仲裁、公证等鉴证及法律服务中介组织;全面提高行业协会、商会发展水平;积极推进中心商务区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和东部、西北部、南部组团重点镇区中介服务业发展,提高中心城区和组团重点镇区的综合服务能力。

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一)加强统筹协调。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订推进我市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全市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及中介行业协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登记管理机关负责中介机构的登记,各行业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中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中介机构的工商登记和监督。

税务部门:负责税务师事务所的税收业务指导和监督。

司法部门:负责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和公证等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管。

建设部门:负责工程监理、招投标等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产品质量检测检验、计量服务、认证、认证培训、认证咨询等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管。

科技部门:负责技术产品交易、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技信息咨询、专利、技术入股认定、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等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管。

民政部门:负责行业协会、商会等机构的登记和监管;负责婚介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职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管。

人事部门:负责人才中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管。

公安部门:负责因私出入境等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管。

经贸部门:负责拍卖、典当等中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管。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负责检验检疫、公证鉴定、检验检疫报检等中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管。

文化部门:负责文化传播、演出策划等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管。

人民银行:负责推进信用评级业发展,培育信用市场。

审计部门:负责独立审计机构审计业务质量的业务指导和监管。

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工程咨询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监管;负责中介服务信息平台、中心商务区的规划和建设推进工作。

其他有关职能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做好中介机构的相关管理工作。

(二)强化工作考核。将促进中介服务发展各项工作纳入年度相关部门服务业发展主要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并作为服务业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打破壁垒,开放市场

(一)优化市场准入。贯彻“非禁即入、不适则调”的市场准入原则,凡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中介服务领域,允许各类资本进入;凡是不利于中介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地方政策和管理方式,必须予以清理和调整;依托市行政服务在线,对中介机构设立审批逐步实行网上办理。对中介机构的设立依法实行工商登记制度,未办理工商登记的中介机构,不得从事营利性中介活动;鼓励新设立的中介机构进驻商业楼宇;鼓励新设立和原有中介机构采用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制或逐步改制为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制。

(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凡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行政事项,要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授权、委托或转移给行业协会或中介机构管理。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实现公共信息的社会共享,逐步解决中介机构取证难、获取公共信息难的状况。对法律、行政法规要求选择中介机构提供中介服务的,要按照公平、公开、公正原则通过招投标选定中介机构,鼓励外地中介机构与本地中介组织联合为我市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中介服务。

(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借助我国加入WTO和CEPA实施机遇,大力引进港澳和国际知名中介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性总部。进一步加强中介服务行业的对外交流与协作,鼓励本地中介机构与国内外同业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吸引国内知名中介服务品牌进入我市。

四、完善中介服务链,推进行业集聚发展

(一)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各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服务企业信息资源,加快建设集网上展示、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供求信息搜索等功能于一体的中介服务公共信息平台,为中介服务企业的上下游联动提供条件,完善中介服务链条,引导中介服务行业集聚发展。

(二)构建中心商务区。结合组团发展战略实施,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写字楼宇、酒店商住、文化娱乐、休闲购物等商务配套设施完善的区域,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吸引强优中介机构进驻,使之成为我市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平台。

(三)促进中介服务业与优势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积极支持为我市优势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五、实施品牌战略,扶持优势企业

(一)鼓励申报著名商标。引导中介服务企业增强品牌意识,积极申请商标注册。鼓励中介服务企业争创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对确认为国家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的中介服务企业,参照《关于实施名牌战略的通知》(中府〔*〕80号)予以奖励,并享受相应扶持政策。

(二)开展行业评优表彰活动。开展一年一度的中介服务行业评比活动,对服务水平高、社会效益好、信用度高、管理理念新的优秀中介机构和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促进企业规模化经营。鼓励中介服务企业实行跨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类型的联合、兼并、重组,实现集团化、网络化、规模化经营。鼓励不同中介服务企业之间形成策略性联盟,实现优势互补,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

六、实施人才战略,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一)积极引进职业中介人才。重点引进中介服务业发展急需的高级职业人才,符合《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引进工作意见》(中府〔*〕20号)和《*市技能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中府办〔*〕115号)有关规定的,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中介机构改进人事管理制度、业务考核和薪资分配办法,建立“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机制。

(二)加强专项培训。鼓励中介机构设立专项培训基金,积极参加各种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鼓励中介行业协会为行业内中介机构开展业务培训。从*年起,一定3年,每年从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50万元,作为中介服务业专项培训资金,用于对中介服务企业和行业协会人才培训的专项补贴。

七、加强监管,构建信用评价体系

(一)加强职能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管。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中介服务组织的业务指导,严格执行中介机构专业资质认定和执业资格制度,依法审批进入本行业的中介机构和执业人员;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监督、查处中介机构和执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对已不具备继续执业资格的中介机构和执业人员要依法及时停止执业;对行业协会制定的执业标准和职业规范实行备案制度。

(二)构建信用评价体系。整合部门和行业中介服务业管理数据,开发诚信监管功能软件,为诚信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建立以诚信数据收集范围、诚信评定程序、诚信等级标准、诚信公示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诚信评价制度,为诚信管理提供基本依据。建立诚信奖惩制度,使中介服务机构诚信状况与银行授信额度、执业风险基金额度、行业评优表彰、政府招投标等相应挂钩。

(三)加强执业风险防范。各类中介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提取风险基金或参加商业保险公司的执业风险保险。各类中介机构破产、解散和清算,其业务档案资料应妥善保管;已提取的风险基金不得私分,应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或交由本行业的行业协会管理,以支付可能出现的风险赔偿。

八、发挥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一)建立健全中介行业协会。支持尚未成立行业协会的中介服务行业成立行业协会。逐步实施当然会员制度,凡进入中介服务业的中介机构,都应当加入本行业协会组织,接受行业协会的监管。

(二)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按照《广东省行业协会条例》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的决定》精神,结合*实际采取切实措施,有序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政府职能管理部门脱钩,加快行业协会、商会民间化进程,建立发挥其职能作用的长效机制。

(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中的独特作用。各中介行业协会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本行业的章程、行业执业标准、行业执业规范、行业内机构和人员惩戒制度等规范性管理办法,建立行业自律性监督管理机制。加强行业执业信息库建设,建立行业信用服务机制,提高行业公信力。

九、加强财政扶持,完善发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