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

时间:2022-12-15 15:31:05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 机械拆装一体化教学 理论性 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On C6 Lathe Machinery Disassembly Practice Integration

Model of Teaching-learning-doing

XIONG Xiaohong, ZHAO Chang

(Jiangxi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 Nanchang, Jiangxi 330089)

Abstract C6 lathe machinery disassembly teaching is a highly theoretical and highly practical course; it can train student's comprehensive skills, mechanical assembly principle, knowledge map, comprehensive principle of operation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quality. So grasp skilled mechanical disassembly skills,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vocational students’ future career. Thus, breaking theory, break the routine of teaching, separated from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s of teaching, using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not only improve a certain level of teaching, and achieve teaching purposes of training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

Key words machinery disassembly integration teaching; theory; practice

0 前言

由于我国现阶段即将出台几种新型的教育培训方案,即两种高考模式、三类社会需要的人才。两种高考模式有:一种为技能性人才的高考,高考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另一种为纯文化的高考模式即现在的高考,高考内容为学术性人才的高考。三类社会需要的人才有: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高素质劳动者。由于之前的职业教育只有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高速升级,技能性类型的更需要技术升级作为最基本的基础工作。

作为拥有50多年办学经验的高职院校,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而随着办学时间的增加,办学规模的扩大,只有不断更新理念、创新办学模式才是生存的根本。我校基于工作模式的教学即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等改革成出不穷。而机电一体化专业做为江西省示范专业,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更是提出了1:1的要求,为此从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开发思路与措施、教学方法与手段、人才培养质量及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进一步扩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共开设了六个实训场所,核心课均在实验室里完成。

1 机械拆装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1.1 课程改革背景

高职的学生层次差距大,基础不同,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理论学习则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探索的目标,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们更愿意动手,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如何把动手能力提高到理论联系实践的高度,就需要寓教于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院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增加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致,加上通过课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结合社会实际操作的实践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1.2 行业专业人才的要求

机电专业的毕业生中,从事机电设备检测、维修、施工保养的占30%,从事机床设备操作的占60%,其他行业的占10%。因此明确了学习目标,即通过三年的学习需要掌握机电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从事基本设计和制造、生产第一线机电产品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以及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具备成为多方面的技术管理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2 课程培养目标

2.1 课程任务

课程制定了实训指导大纲,明确了实训目的、任务。了解。了解车床各部件传动系统。懂得车床维护、保养及文明生产和安全技术的知识。

通过机床的拆装与测绘的特殊训练,从而使得学生在了解车床的型号、品牌品种、规格等、主要结构构造,各个零部件的正式名称及用途和连接方式及传动方式。因此提高学生识图的能力,更好地熟悉装配的概念及零部件的拆装方法方式。我们更应该把重点放置于常用的装配工具的使用方法、方式,为了更好地、熟练地掌握基本的零部件拆装的操作方法,培育学生的细致、严谨、合作互助的工作态度和方式,增强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能制定出执行和职业活动有关的保证安全工作及防止意外的规章制度; 能够看懂机械装置、设备等方面的相关技术文献,以及了解部分主要部件的功能及相关的装配图;可以根据机械的装置及特征等,进行机械设备的拆卸或者装配、装置工艺的规程,选择正确的拆装方法,对传动机构、固定机构、轴承和轴组等机构进行正确的拆卸与装配;会进行零件的测绘和绘画,能根据测绘的数据、结果绘制出标准零件图;能正确地选择和规范使用机械设备拆装的工具、器具;能合理地选择和正确使用机械设备、精度检验设备、仪器和工具及保养方法;能对机械设备进行总装配、调整、试车及精度检验。

2.2 社会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热爱自己工作的岗位;对于事物具有仔细观察的能力及精神,善于进行相关的思考,并对于存在的不利因素进行有效的化解,时刻保持学习知识的良好心态,对并周围的工作环境快速适应;可以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增强自身的团队意识,对于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与处理;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与节能意识。

2.3 拆装实训过程

机械拆装实训场所配备传统的黑板、多媒体设备、家用车床等,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形式详尽地把车床的各部分工作原理形象、立体地展示出来,并通过现场加工零件说明各部分的功能,再说明常用零件的拆装方法、拆装工艺,拆装工具的使用,注意事项,把任务细分成四大模块, 即:车床尾架拆装;刀架及小拖板、中拖板、溜板箱拆装;主轴箱拆装;卡盘拆装。学生3人一组,以车床尾架拆装为例,绘制出结构草图及零件正规图形,并通过现场实测,标注绘制各尺寸,推测配合处的配合制、名义尺寸和配合精度等级与公差,从功能要求上考虑,选择合理的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由于时间有限,课后要求用CAD绘制非标零件的零件图及尾架的装配图,所有零件的PROE三维实体图并组装。

3 结论

总之,对于现代高校教学来说,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更加合适一些,可增强高职、高校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规律。因此,C6车床机械拆装实训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证明: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造创新能力。通过加强对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重视操作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扎实理论基础,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极致,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只有那些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实践操作经验、极强的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成为用人单位青睐的对象。C6车床机械拆装实训教学一体化教学所培育的学生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更大的空间:它可以充分应用于机械拆装、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等专业。通过对机械拆装一体化教学的探索,笔者认为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全面锻炼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洋,曲晓海,李晓春,周亮.车床主轴箱虚拟拆装系统在拆装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装备制造技术,2013(7).

[2] 严希清,陈红艳.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3] 曲晓海,杨洋,朱先勇.高校车床箱体拆装实训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以吉林大学为例.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4] 周益军,黄跃光.高职高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5] 李.浅谈一体化教学模式.科技信息,2010(26).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范文2

一、《数控机床》课程中实施虚拟仿真教学的意义

1.课程特点必须实施虚拟仿真

《数控机床》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它的教学内容包含有识图能力、金属材料、力学、机械传动、公差、电气控制、液压控制、数控原理等专业知识,其专业性很强,离开了实践环境,课程的教学达不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更谈不上专业素养的培养。本课程完全实施实践是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系统化和基础理论够用的需求,根据本课程的特殊性,课程的教学应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实施,完成数控结构、调试及保养等核心教学内容的学习。

2.实践需求必须实施虚拟仿真

很多职业学校的数控机床课程教学缺少实习场所,目前添置的数控维修装置一般采用实验台,对本门课程的教学不能完全适用。

3.教学改革必须实施虚拟仿真

很多学校的数控机床实验室建设跟不上数控机床市场发展的步伐,仿真系统要做到数控机床硬件为较前沿状态,能展现数控前沿技术。

二、《数控机床》课程与虚拟仿真的对接策略

1.数控机床虚拟仿真的特点

数控机床虚拟仿真的优势有投资小、直观、安全、耐用无损耗,学生可以自由地操作演练,实现反复训练及多种层次的实训教学。直观的数控仿真运行过程,采用三维动画的方式能真实地反映数控机床各系统的工作原理,把抽象的、难以表达的原理内容变得生动、形象、逼真,教师可以控制原理的演示进程。

2.数控机床仿真制作的要求

(1)数控机床仿真必须实现三维结构设计

数控机床虚拟仿真软件及课件必须能提供数控机床中各个组成部分零部件的三维实体造型,虚拟仿真中实现零件的360度的回旋查看,实现移动及缩放,充分反映各个零部件的真实结构,通过零部件的透明、隐藏和剖面属性设置,使学生能深入清楚地观察数控机床的内部结构,最终实施交互式教学。

(2)数控机床仿真必须实施虚拟拆装

虚拟拆装是理实一体化的直接体现,通过数控机床的虚拟零部件的拆装,让学生了解数控机床装配的基本知识、工艺要求及拆装顺序,既可以实现Z向、Y向、X向伺服拆装,也可以实现整机的机械拆装。仿真拆卸中列出本实验所需要用的设备、仪器、仪表、工具等,所有设备等均制作三维模型,并可跟真机一样操作使用。根据仿真中提供设备、仪器、仪表、工具等的操作使用方法或使用说明书,学生可以方便地找到故障现象、故障设置点,总结出故障原因,设定故障排除过程。

(3)数控仿真中应包含保养与维护

按照数控机床保养的内容及规定,让学生进行了仿真保养及日常维护的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4)数控仿真应加强资源库建设

通过丰富的多媒体素材、三维模型,交互操作的课例不断充实,形成专业教学的资源库;编制大量的试题,运用练习程序实现交互式练习,实现自学与训练结合,实现自动评分与教学进度管理,最终实现学生的鉴定与考核。

仿真是一种教学手段,实施仿真后再实施真实的实践体验,既是对知识的体验和再认识,也是对学生安全保护的一种方法。目前,学生安全问题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实施仿真教学在多个环节上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特征,我们有理由相信:数控机床虚拟仿真教学是教学手段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吴波,伊延吉.仿真软件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科技信息,2010(19).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职校 机械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79(2008)10-0132-01

职业学校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技能为重点,为社会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专门人才。企业一线的生产与管理、产品的质晕、企业的效益等与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息息相关。为了提高人才质量,满足当今社会劳动力市场对实用型人才的要求,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课程内容繁杂,知识面广,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培养方向,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增加学生今后的就业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合理处理教材,充分保证实践课时

《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共分为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和液压传动三部分。在讲授课程内容之前,首先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并作恰当处理,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对现场参观、现场教学、实物拆装实验、综合实训的内容和所需课时做出具体安排,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协调配合,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使得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得以保证。

二、感性入手,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教学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人们广泛使用着各种各样的机械,以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能。学生虽然也能感知身边的一些机械,但是对机械的结构、传动原理等他们却是比较陌生的,在学习时深感枯燥和难懂。如何使枯燥无味的机械内容变得有趣味,学生乐于学习和钻研,并且能将课本中抽象的理论与现实中的机械相联系在一起呢?我的做法是:

1、现场参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的需要不定期地带领学生到工厂企业参观,观看机械生产的全过程,让学生亲眼目睹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机器设备的内部结构、传动系统、工作情况。这不仅增加了他们对机械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增加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课外观察。课外让学生去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身边的机械。例如:自行车、摩托车、缝纫机、公交车车门的启闭、玩具、机械钟、台式风扇等等,观察他们的结构、运动情况,将观察的结果带到课堂上进行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为学生今后其它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3、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具模型和电化教学等直观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的认识难度,使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具体和易于认识。

例如:(1)在讲授“平面连杆机构时”,利用铰链四杆机构的模型通过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对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2)在讲授“凸轮机构”时,以凸轮机构的模型引入新课,边演示边讲解,让每个同学都能看清楚机构的运动情况,随着机构的演示,学生的多种感观被调动起来参与教学。然后借助模型,展开“凸轮机构的组成”、 “凸轮的形状”、 “从动件的基本类型”等内容的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易于接受。(3)在讲授“步进运动机构”时,采用电化教学法,利用录像进行教学,把现实中难以观察到的许多生产现场的应用情况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采用慢放、停驻以及对重要画面作重点讲解,使“步进运动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常见形式等内容生动易于理解和掌握。

4、现场教学。利用学校现有的实习场所,开展现场教学。如在学习“机械传动”、“常用机构”的部分内容时,我把课堂转移到学校实习工厂的车床、刨床前,让学生认识带传动、螺旋传动,齿轮传动、变速机构及四杆机构等,并引导学生分析各种传动现象。

先让学生看车床的工作情况,然后设“障”(提出问题),你知道车床主轴的回转运动是通过哪些机械传动传递来的吗?转动不同的手柄,刀架将会怎么运动呢?为什么?此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起,并引发学生各种各样的想象和争论,然后停车打开车床主轴变速箱盖以及带传动防护罩等,让学生观看并认识各种传动装置,教师再进行点拨和指导。再给学生立“疑”,车床主轴为什么能获得多种转速?轴上各零件是怎样定位与固定的?这些问题又为下一步学习“变速机构”和“键、销及其连接”作了恰当的引入。

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的总结。学生通过感触这些实物,使枯燥的机械变得“鲜活”,在大脑中形成事物的具体形象,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以及从“实践到理论”的转换和飞跃,同时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给学生学习新知识积累必要的感性经验,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奠定基础。

三、安排实物拆装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从实践中获得,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教学上增加机械实物的拆装实验。

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择一些常见的典型机械实物进行拆装。如拆装台虎钳、卡盘、连轴器、离合器以及一些典型的液压元件齿轮泵、叶片泵、方向控制阀、溢流阀、减压阀、节流阀等。学生在拆装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机械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等,同时提出一些向题,启发学生去观察、发现、分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应用工具和量具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开设综合实训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劳动力市场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快学生就业上岗的能力,开设综合实训周,安排学生到实习工厂进行综合实训。

实训内容选择应根据专业特点设定,主要包括:

(1)了解典型机器的结构和组成,理清机器中应用了哪些曾经学习过的机构和传动;观看指导教师对机器的操作,观察机器的运动情况。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数控化改造;理实一体化教;项目任务

车床的数控化改造课程是机床再制造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它综合了本专业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数控系统连接与调试、数控机床PLC控制与调试、数控机床机械部件装配与调整和数控机床液压与气压传动等课程内容,是前期这些课程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对于提高本专业学生从事机床数控化改造或机床再制造方面所需核心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1课程的基本信息

车床的数控化改造课程是“机床再制造专业”专业综合应用性课程,开设于二年级学生第四学期后半学期,实行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集中上课,边做边学;整合课改前72学时理论授课,4周机床数控化改造实训(实训结束后进行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工技能鉴定),变成目前课改后的理实一体项目化授课120学时,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工技能鉴定前1周集中培训。

2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机床数控化改造或再制造方面的改造前评估、设计、装配调试和测试检验等工作,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2)专业典型工作岗位。本专业典型工作岗位包括:机床改造工程师、设计员、工艺员和一线操作工,本课程基于机床再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满足这些典型工作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3)课程定位。“车床的数控化改造”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综合应用性课程。它具有较少的新知识和新能力要求,更多侧重于前期课程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是学生顶岗实习前夕重要的一门综合类课程。(4)课程教学目标。①能根据给定的废旧车床(包括废旧的数控车床),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改造成本、废旧车床目前状况,综合评判是否适合车床的数控化改造-废旧车床性能检测与再制造性评估;②按照国家标准(GJB5481-2005机床数控化改造通用技术要求;GB/T28615-2012绿色制造金属切削机床再制造技术导则),能够拟定或设计废旧车床整体改造方案(重点:系统选型),并进行详细设计,包括电气原理图绘制、机械结构改造设计等(20%);③按照给定车床数控化改造要求,如改造用电气原理图和接线图,装配图及装配工艺,整机改造工艺流程,相关系统用连接、调试说明书等,初步具有完成局部或整机改造的能力-拆洗修换装调(机电);④能够对改造后的车床,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借助相关工量具,完成精度检验和试切加工;⑤综合运用先修课程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解决车床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3课程整体设计

3.1项目设计

由于学院车床的数控化改造过程目前做不到重复性改造,故把改造过程涉及到的主干知识学习和核心技能训练,拆解成18个相关性项目进行训练,具体项目设计详见表1,这18个项目基本覆盖车床改造过程的典型工作过程和任务,同时侧重于车床安装、装配、系统连接与调试、精度检验和试切加工等,同时兼顾改造设计。

3.2课程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两台普车改造完成的数控车床,两台废旧数控车床经系统升级改造的数控车床,四台数控车床CAK6150Di(配置fanuc0imateTC系统),可用于本门课程的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学院与山西智创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勤美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进行深入校企合作,在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数控机床升级改造或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方面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实施联合培养机制,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强化机床改造方面的实践技能。课程参考资料:本门授课所用资料是机床厂家和数控系统厂家提供的全套技术资料,如:机床电气原理图、数控车床使用说明书(机械与电气)、fanuc系统系列说明书,数控车床典型部件装配图纸和装配工艺等;四台改造完成的数控车床改造前及改造过程中整理完成的全套技术资料。

3.3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彻边做边学教学理念,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将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融入到每一次课程当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教室与实训室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的三结合。教学过程:每一次课都通过案例或示范任务直观引入,学生模仿并通过思考,逐步完成类似或难度等级渐增任务,在做任务、做项目过程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在一些重要的项目中增加考核任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来评价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善于采用引导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课件、技术资料、实训设备、课程资源库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4课程评价

过程考核、期末考核和技能鉴定考核三者相结合。过程考核侧重学生平时学习态度、课堂上任务完成情况,考核项目或任务得分情况,过程考核占到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侧重于理论考核,占到总成绩的25%;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工技能鉴定考核占到总成绩的25%。

4课程单元设计

下面以fanuc系统选型为例,阐述教学实施过程:(1)任务引入(15min)。学院有两台废旧数控车床,1987年左右购置,系统为DJK-BS03A,该机床自购置后主要用以数控车削实训,机械精度保持较好,现需对其数控系统升级改造。鉴于学院数控实训中心大部分系统为HNC-210系统和FANUC系统,①为了便于维护管理;②同时近几年在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比赛项目中,使用fanuc系统较多;③改造完成后也主要用于机床改造课程实训和技能竞赛培训用,所以经申请领导同意升级为fanuc系统,现需确定系统配置清单和价格。(2)逆向任务实施(容易着手)(45min)。学院有四台数控车床,配置的系统为fanuc0imateTC系统,请根据课前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选型手册、部件速查手册、维修说明书、连接功能说明书等)和设备,确定机床的系统配置清单。学生可以通过现场查看各部件铭牌、系统开机查看系统软硬件配置,翻阅相关说明书,以小组分工、讨论、协作方式最终完成配置清单的填写(表2)。必要的情况下,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或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解。最终每小组向老师汇报工作。(3)教师点评总结(30min)。展示学生的成果并点评,之后集中讲解学生在做任务中遇到的难题或疑问。(4)正向任务实施(上课时引入的问题)(45min)。在完成逆向任务的基础上,已知主轴电机的功率和调速范围要求,各进给轴电机的功率和扭矩,以及其他改造要求,确定fanuc系统配置清单。(5)考核(15min)。任务考核分两个阶段,第一段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进行部分考核,另外一个阶段为上置清单后进行考核(表3)。

5结论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自锁 精度

随着齿轮制造精度以及产量的不断提高,结合子齿轮的制造精度直接影响齿轮装配效率,结合子的加工方法、检测方法、工装匹配直接决定结合子的加工精度。检测方法得当、工装合理,加工方法得当结合子的精度就相应提高,从而保证了三个结合子组装上的尺寸精度稳定性,装配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提高加工质量

结合子的加工方法为单件加工,提高加工质量就相应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

1.问题总结

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总结,针对质量、工具、技术等问题,逐项分析,找出原因,寻求杜绝方法,从而能够确保人人了解最新的质量状况,实现经验和知识的共享,保证同样问题不再重复发生。

2.开展培训

开展质量意识教育培训,针对结合子的加工有针对性进行系统培训。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加强职工对过程质量的重视,从而确保培训的有效开展。

3.完善制度

完善质量考核制度,完善质量体系,从而激励员工加强质量意识,贯彻“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

二、改善工装

1.前期试验发现使用该工装在检测合格的情况下,装配合格率仍然不满足需求,三个结合子出现自锁现象,反复拆卸自锁现象仍存在,并且检测方法上过于复杂,三个结合子尺寸精度不稳定,极易出现误差,于是重新研制新工装 。

2.三件结合子组合后保证在什么尺寸情况下能使装配达到最佳效果,避免不必要的拆卸,有效解决自锁问题。最终经过反复测量,证明三件结合子要想达到理想效果,有效解决自锁现象必须保证尺寸在0—0.30尺寸范围内。这样就要求加工的单一结合子尺寸就必须保证在0—0.10之内。而三个结合子组合后无法检测,为此对三个结合子在装配中的灵活运行情况重新计算出间接测量的尺寸,用这一测量尺寸做一检具,然后做出标准结合子样件,使结合子与其中任意一件组合测量都能达到所要求的尺寸0—0.30。并予以指导测量,最终三个结合子组合尺寸达到装配需求,自锁现象消除。

3.经过策划,首先采用这种方法,工具室做检具,员工加工出一组合格的结合子,把这组结合子淬火后作为样件,然后再加工时用单件结合子与样件任意一个结合子组合检测,使之所测量的尺寸误差在0—0.30之内,以此三个结合子样件做为工装。

三、改善检测方法

原工装的检测方法需要两人共同检测并且检测复杂,极易出现检测误差造成检测结果不唯一不准确。现改善工装后只需将三个结合子组合尺寸确保误差在0-0.30之内,一人即可完成并且检测尺寸唯一,检测结果准确无误。改善后检测方便、快捷、准确,并且能够满足装配需求,提高了装配精度及效率,同时大大减少了装配工的劳动强度,免去了因三个结合子产生的自锁现象带来的反复拆卸的问题,经过多次测量验证,测量结果一致,并有效的提高了装配效率。

四、结果验证

开展生产验证,精心试加工了每种产品5件,并送往装配进行现场验证,其结果如下:

五、效果

由于加工的三种结合子尺寸达到预期的尺寸要求,这样装配工人在装配时就比较顺利,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生产进度与装配效率,过去因为三种结合子尺寸不一致经常反复拆卸影响装配效率,工人意见非常大,现随着结合子加工精度与检测精度的提高,装配效率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不仅装配顺利,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装配精度,也提高了机床的整机精度 。

结语:

由于职工质量意识的提高,工序过程控制严格,三种结合子加工精度有了突破性的提高,因机加产生的三种结合子返修率为零,装配合格率达到了100%,装配效率明显提高,不存在三结合子自锁现象的拆卸问题,

通过三种结合子尺寸精度的验证,我们不仅提高了单一件结合子精度,而且也提高三件结合子组合后尺寸的精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装配精度。装配精度的提高,也就提高了整机的运行精度,该项目的实施,起到了一个连锁的效应。因之前结合子存在检测误差经常产生自锁现象,装配反复拆卸需求组合合格的结合子齿轮。现能够自己掌握装配尺寸的要求,不需组合齿轮,随意装配均符合装配需求,减少了装配劳动强度,装配精度也有了很大提高。因此通过该项目的验证,完全可以把它运用到所有的机床行业上。

参考文献:

[1]赵如福主编, 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1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青岛西Ⅳ场 综合 改造 施工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Lanyan railway electrification project in Qingdao West Marshalling Station hump yard large uplink (Ⅳfield ) integrated engineering program is selected,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process control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for future similar engineering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 Qingdao West IV field;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2104(2013)1-0020-02

1工程概况

青岛西Ⅳ场是继Ⅰ、Ⅱ、Ⅲ场改造后又一配套完善项目,该工程不影响蓝烟电气化开通送电。该场为既有上行驼峰编发场,既有减速器与43kg/m配套。

本次改造Ⅳ场维持平面位置不变,设计主要将既有J6+6减速器升级更换为T.JK1-D(50)加强型车辆减速,配套完成局部线路抬道顺坡和换轨。

本工程涉及的主要项目有:(见图1)

工务:Ⅳ-1~15股T.JK1-D(50)减速器安装地段配套更换为25m标准50kg/m轨道且前后过渡段采用6.25m50-43kg/m异型轨联接;Ⅳ-9、10、15、16纵断面按设计抬道顺坡,最大抬道量分别为26cm、22cm、27cm、14cm,434#-438#岔间迂回线与16股相关部分配套顺接。同步完成局部43kg/m有眼轨更换。

(2)电务:Ⅳ-1~15股中部既有J6+6减速器拆除(含配套管路、基础整体道床);Ⅳ-1~15股中部新增T.JK1-D(50)减速器安装(含配套管路、基础整体道床吊装和线间预制板安装);新增尾部停车器并纳锁,涉及室内外设备安装、电缆敷设和软件更换等配套工程。

本方案有关主要工程数量有:更换带眼轨0.95Km;溜放线抬道0.55Km;调车线抬道2.95Km;拆除并更换50kg/m减速器和尾部停车器15组。

2本工程主要特点

(1)本工程施工全部位于大型调车场运营线路上且主要集中在驼峰溜放场头部,临近线路调车作业频繁且只能分次封锁局部线路,线间距仅为5m,人身安全控制难度极大。

(2)道碴及钢轨转运、减速器重型设备拆除和安装(最重的两块端部整体道床板重约20吨)、废弃基础及废碴清理、整体轨枕板入场等材料转运及吊装需要人工跨线和大型机械相结合,吊车、轨道车、平板车等大型机械需要在运营线路之间作业和调转,施工难度较高。

(3)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既有溜放编组作业,每次最多只允许封锁3股线路,该工程持续时间长。

(4)整体道床板拆除吊装、风管路改装及减速设备工作性能调试工序复杂,且工艺标准要求精度又高,尤其是道床板为4块预制钢筋混凝土块拼装,减速器安装参数复杂。

3施工任务分工

为确保该工程安全顺利完成,结合各专业技术特点,本着“相互协作、安全有序和便于操作”的原则,对施工任务进行了专业分工:

轨道施工:负责所有与轨道有关的线路抬道、上碴整道达标、换轨等;

基础施工:配合电务公司完成既有减速器废弃基础及整体道床拆除吊装、基础平整处理、新减速器整体道床轨枕板吊装和线间预制块安装。负责水准基点引入及轨枕板顶面标高和方向控制【预留沉落量30mm:按设计轨面标高+30mm减去钢轨及胶垫厚度计算轨枕板存轨槽顶面标高)。

设备安装:由电务公司负责既有减速器及管路拆除、新减速器及管路安装、新增尾部停车器安装并纳锁(开通前拆除既有尾部停车器),涉及室内外设备安装、电缆敷设和软件更换等配套工程。

4施工方案选定

(一) 总体施工方案

施工顺序:从Ⅳ-1股开始向15股逐步顺序推进。

施工方案:每次要点停用三股道、每次点毕开通恢复启用编号最小的一股道,顺序推进。每次停用期间作业内容如下:

(1)顺序拆除停用区域各股既有减速设备(含基础)和轨道。

(2)从编号小的股道开始顺序安装两股道新设备,编号最小的一股道设备优先安装调试完成并进行试验达标后恢复使用。

(3)编号最大的一股道既有减速设备拆除后作为机械设备转运、部分小型料具临时存放和人员作业预留空间(新减速设备可暂不安装)。

(4)靠近行车线进行吊装时同时要点封锁相邻行车线(每次不少于210分钟)。

(5)尾部停车器安装和拆除、换轨、抬道在线路停用期间穿行,同步要点作业。

封锁范围:减速器拆除和安装时封锁最近起点道岔岔后至减速器以西50m,保留尾部线路调车使用条件; 尾部停车器安装和拆除、换轨、抬道时单独要点,延长封锁区至施工地点以西50m。

操作方式:日常要点由车站安排并根据施工进度确定线路分步封锁和停用时间及范围。车站配合准备路用平板车、调车机和溜放试验车辆(电务公司联系车站落实相关组织方式及配合协议);工务段配合准备道碴及轨料(轨道施工单位负责协调);电务段配合落实设备拆除安装等相关技术指导及配合(电务公司联系落实);车站配合确定吊车摆放位置及作业方式(基础施工单位负责联系和落实)。

施工工艺流程:(见图2)

(二)施工主体划分

减速器拆除及安装施工和尾部停车器拆除换装、电缆敷设及过道开挖等以电务公司为施工主体;换轨、抬道、轨料转运(含道碴和轨料跨线转运)时轨道施工单位为施工主体;吊车进出场及废弃料转运(含弃碴跨线转运及拆除轨枕板外运)以基础施工单位为主体施工单位。

5主要工序施工方法

(1)防护设置及道岔钉闭加锁

原则是“谁施工谁防护”。每次要点施工由主体施工单位负责登记要点和设置封锁防护,既有道岔钉闭由青岛工务段配合完成,既有道岔加锁由车站配合完成并确定进路,电务段配合进行联锁条件过渡处理。

(2)路料运输

道碴:利用老K车运输达到青岛西后临时存放在货场内,使用时联系车站配合经青岛西Ⅳ场尾部咽喉调车进入需要抬道的各股道卸车(减速器以西地段)。减速器以东采用人工要点转运。

(3)拆除轨枕板及废弃减速设备

采用吊车(按吊重的2倍以上考虑,采用100T以上大型吊车)吊装到空平板车上(先铺设防滑草垫、预备捆绑用钢丝或麻绳等),空平板车采用调车方式从Ⅳ场尾部咽喉调车进入编号大的停用股道或邻近运营线减速器对应位置(临时拆除停车牌),吊车摆放在已停用股道的减速器位置上(减速器拆除后),每一股道完成吊装后进行捆绑并调车送到货场卸车并恢复防护,而后利用汽车转运至弃料场。

(4)新轨枕板运输及吊装

火车运输到青岛西以后尽量保持不卸,可以与车站联系暂时停放在货场。需要进场安装前,采用调车方式从Ⅳ场尾部咽喉调车进入编号大的停用股道或邻近运营线减速器对应位置(与装运废弃轨枕板的空平板一并编组,车站配合),吊车摆放在已经停用的中间股道或编号大的股道减速器位置上(减速器拆除后,可以适当纵移以满足占用股道减速设备吊装就位)(按吊重的2倍以上考虑,采用100T以上大型吊车),从Ⅳ-1道开始顺序逐一股道完成废弃道床板吊出和新道床板吊入就位,完成后调车退出并恢复防护。

按停用三股为例,吊车摆放位置及作业方式见图3:

注意:停用Ⅳ-1、2、3道时吊车从Ⅳ-2股进入并摆放在Ⅳ-2股上进行Ⅳ-1、2股吊装;停用Ⅳ-2、3、4道时吊车摆放在Ⅳ-4股上进行Ⅳ-3股吊装,吊装时同时封锁Ⅳ-5股(轨枕板运输车辆进入);停用Ⅳ-3、4、5道时吊车摆放在Ⅳ-5股上进行Ⅳ-4股吊装,吊装时同时封锁Ⅳ-6股(轨枕板运输车辆进入);依次类推。吊车支腿时应检查邻线限界,保证平板车吊车安全进入。

(5)部分散碎废料外运

拆除废弃轨枕板以后存在部分散碎废弃碴需要清除,联系车站安排进行点外登记作业或利用线路封锁施工同时进行、跨线转运,在驼峰有车溜放时严禁进行跨线作业。

(6)轨料及零部件转运

鉴于本站需要补充部分新轨料且减速器部分零部件需要转运入场,原则上尽量采用调车进入作业区附近卸车,部分路料需要跨线转运,联系车站安排,长钢轨等笨重路料点内转运,其余一般采用点外登记防护进行转运。

(7)机械进出场通道设置(见图4)

开工前所有作业机械提前沿青西站上行驼峰场(Ⅳ场)既有平交道进入青岛西站办公楼附近停车场待令,待Ⅳ-1~3股给点停用后进入停用区域(电务配合临时拆除既有脱轨器,不含安装装置及转辙设备)。跨既有铁路时采用沙袋、废弃轮胎、废弃枕木等在停用区域搭设临时通道(但不挤压既有箱盒、管路、设备等,不损坏钢轨和枕木配件等)。施工期间一直存放在场内停用线路区域安全限界外并设置安全警戒绳进行隔离。Ⅳ-13~15股施工完毕后再次要点封锁Ⅳ1~12股(180分钟以上,车站配合),采用旧枕木或沙袋加宽既有平过道设置临时平过道供吊车出场,点内拆除设置临时平过道。吊车按进场线路出场。

]8)尾部停车器安装和拆除、换轨、抬道

在相应股道线路停用期间单独要点进行,其中:线路抬道和换轨:每次要点封锁一股相关线路,车站安排。人工换轨、人工配合起道机抬道、小型机群整道,减速器以西地段线路抬道分三次进行(每次不超过10cm)、每条线分三次且间隔施工,每次抬道结束采用老K车进场卸碴,道碴老K车直接从尾部调车进入相应股道。

尾部停车器安装和拆除按照每次要点封锁一股相关线路进行,车站安排。人工安装并调试。废弃料具可点外登记转运(溜放作业时严禁跨线)。

6安全控制关键环节

(1)邻线防护:本工程施工过程中,部分线路保持使用。为确保溜放编组过程中行车及人身安全,必须在停用线路并由车站将头部相关进路道岔临时钉闭加锁,与非停用线路间设置安全警戒绳进行安全隔离(限界应不小于2.5m)。邻线来车必须停止作业。(见图5:以封锁停用1~3股为例)

(2)跨线转料:驼峰有溜放车辆作业时不得安排跨线转运路料及机具。小型路料跨线转运时必须到车站登记驻站(点外或点内)并按规定设好防护,设置统一通道且两端设专人防护。

(3)机械防护:该工程涉及大型机械进入编发场作业,必须实行“一机一防护”和“谁施工谁防护”的原则,所有机械只能停放在封锁停用区域和邻线安全限界外。邻近运营线路吊装时应同时封锁邻线。邻线来车必须停止作业且机臂顺线路摆放。

(4)既有设备保护:作业区域存在大量脱轨器、风管路、信号箱盒及电缆,施工及机械进出前必须联系设备管理单位认真调查核实。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现场负责人必须组织现场安全技术交底,严防损坏既有管线和设备。

(5)设备调试及溜放试验:减速器和尾部停车器安装均涉及使用安全,电务公司应在封锁点内完成设备拆除和安装,严格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安装和分步试验,确保设备投入使用后的性能稳定和使用安全。

(6)联锁试验:尾部停车器拆除安装及青岛西Ⅳ场涉及软件更换和室内外设备联锁试验,电务公司应单独要点进行调试和开通试验,联锁试验人员应具备专业资质和能力。

7质量控制重点

(1)高程控制:根据设备厂家及建设单位专题会议要求,在设计轨面标高基础上增加预留3cm沉落量,基础施工单位在吊装新轨枕板前先核实既有轨面标高并对碎石垫层进行补充平整和夯实,在按照计算的轨枕板底面高程进行测量复核后方可吊装新轨枕板,轨枕板吊装就位后再次对存轨槽高程进行复核测量(电务公司配合),确保高程误差满足设备安装要求。

(2)方向控制:根据减速器厂家说明书要求,在拼装轨枕板时由基础施工单位安排测量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拉线和定位复测控制减速器安装方向(电务公司配合),确保方向误差满足设备安装误差要求。

(3)抬道坡度:由轨道施工单位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测轨面高程逐股逐段进行抬道量标注,每次要点施工完毕后向车站要点进行轨面高程复核测量,以确定下次抬道量。全部施工完毕进行再次复核测量。

(4)设备安装调试:电务公司组织所有参建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交底,在施工前联系电务段、设备厂家对设备安装说明书、技术要求、安装顺序等进行培训,施工过程中加强过程控制,确保安装次序和调试精度满足要求。

轨枕板拼装水平、方向及标高直接影响轨面标高,施工前设备安装单位应主动联系轨道、基础施工单位共同确定轨枕板承轨槽顶面标高,线路中线控制必须按照减速器安装说明予以严格控制,现场设置标线进行复测和检查。

设备安装前应对进场设备及配件进行逐一核对,尤其是小件、配料、管道等,确保进场设备及配件齐全完好。

减速器安装必须在主道床固化后方可进行安装,安装前必须先对轨枕板和道床表面进行清理,尤其是轨枕板槽内和承轨槽位置;清理完成后方可进行安装作业。

减速器安装涉及大量部件,安装前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全体安装人员对安装说明书、施工指导书和设计图进行认真学习,严格按照减速器设备安装流程及厂家技术人员要求安装并请厂家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减速器调试过程中严格按照厂家调试步骤和相关尺寸进行调试并进行多次试验多次测量的方法,使尺寸数据不发生变化,以确保设备工作在稳定状态。

8实施效果

该工程涉及基础路基、线路、信号和车务等多专业设备的更新改造,施工单位结合专业特点安排了三个专业队伍配合施工,施工持续时间长达近40天,由于面对驼峰场溜放车辆频繁、大型机械设备必须进入线间长时间存放和使用、大量重型路料需要装卸和转运等不利因素,各参建单位从队伍选择、方案比选、协调组织和现场监控等方面加强管理,既保证了施工和运输安全,又尽量减小了对运输的影响,全部安全顺利完成。可供今后类似工程施工参考。

参考文献:

国务院令第430号《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

铁道部令第29号《铁路技术管理规程》;

铁办(2008)190号《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 科研设计

健康网讯:

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 张 毅 研究员(610041)(六)盲法 盲法系指按研究方案的规定,尽量不让参与临床研究中的受试者、研究者、参与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医务人员、监视员、数据管理人员和统计分析人员知道病人所接受的是何种药物,即研究新药或对照药物,从而避免他们对研究结果的人为干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常分为双盲和单盲两种临床研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双盲研究,尤其是在研究的主要指标是易受主观因素干扰的指标时更应采用双盲研究。若条件不完全具备时,也可采用单盲设计。确实难以实施者,也可不采用盲法。采用单盲或非盲法研究应在研究方案中申述理由。盲法研究时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安慰剂与阳性对照药 在双盲临床研究中,不论是安慰剂对照,还是阳性药物对照,需要具备药品检验部门的检定,同时要求研究简要剂型、外形等一致。若难以实现,可采用胶囊技术或双模拟技术,即为研究药与对照各准备一种安慰剂,以达到研究组与对照组在用药的外观与给药方法上的一致。 2. 应急信件与紧急揭盲 从医学伦理学方面考虑,双盲研究应为每一个编盲号设置一个应急信件,信件内容为该编号的受试者所分如的组别。应急信件是密封的,随相应编号的研究药物发往各临床研究中心,有该中心负责人保存,非必要时切勿拆阅。在发生紧急情况(如严重不良事件),或病人需要抢救)必须知道该别人教授的是何种处理时,由该中心负责人拆阅。一旦被拆阅,该编号病例就作为脱落处理,不计入疗效分析,但有不良反应时仍需计入安全性分析,应急信件的拆阅率超过20%时,意味着双盲研究的失败。所有应急信件在研究技术后随病例报告表一起收回.3. 单盲和非盲研究 单盲研究和非盲研究,尽可能按照双盲要求进行,即随机产生处理编码,每个编码封存于一个信封之中,并由各临床研究中心保存。只有当病例符合纳入标准并确定入组时,方可打开对应的编码信封,按编码入组。在单盲研究和非盲中,最好另请一位不知道处理编码的研究者协助观察,尽可能地避免主观偏性。4.多中心临床研究 多中心研究是指由一个或几个主要研究者总负责多个研究单位合作,按同一临床研究方案同时进行的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者所在的单位在我国俗称为组长单位或牵头单位. 多中心研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研究所需的病例数,且搜集的病例范围广,用药的临床条件广泛,研究的结果对将来的应用更具代表性。 多中心研究必须在统一组织领导下,按一个共同制定的研究设计方案,并依此指导整个研究。多中心研究要求各中心研究人员明确研究目的,采用相同的研究方法,研究前人员统一培训,研究过程要有监控措施。当主要指标易受主观影响时,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各中心实验室化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或参考值范围不同时,需采用措施取得一致的数值,如统一由中心实验室检验、进行检验方法和步骤的统一培训和一致性测定,直至使用虚拟中心实验室的方法。这对于实验室指标作为主要指标时尤为重要。各研究中心的研究组病例一般不少于20例,每组病例数的比例与总样本的比例大致相同,以保证各中心均衡可比,这可以采用按中心分层的随机化组方法实施。5. 双盲临床研究的操作步骤 双盲临床研究的原则应自始至终地贯彻于整个研究之中。从方案制定、产生随机数编制盲底(blind codes)、根据盲底分配药物、病人入组用药、研究者记录研究结果作出评价。监查员的检查、数据管理直至统计分析,都必须保持盲态。监查员必须自始至终地处于盲态。任何非规定情况所致的盲底泄露,称为破盲(breaking of blindness)。 双盲研究需要申办者、研究者、生物统计学家、药品监督管理的行政人员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因此为保障双盲临床研究的顺利实施,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处理编码的产生见随机化节。 (2) 药品准备 首先,由药品检验所的工作人员在申办者所准备的药物中(研究组与安慰剂)进行随机抽样,这次药检对研究药和安慰剂作出药检报告。内容有①外观、形状、大小和颜色等是否一样;②鉴别两者的真伪;③检查崩解度、重量等两者有无差异;④测定是否含有有效成份等。然后,申办者需按研究方案(Protocol)准备每个受试者所使用的药物,一般根据流程表中患者就诊间隔时间准备药品,并多加2~3天的附加量,以备病人不慎将药片遗落毁损时之需,或者不能赶上下一次随访,据此可估计病人的依从性(Compliancy);多余药品需在下一次随访时收回,点数,并在临床试验病历记录表上作出记录。 (3) 标签与药盒准备 标签上面印制的内容主要有×××药物的临床研究用药;内含多少片,用法,批号,生产厂家,还需有编号一栏供编制处理编盲时填写。由于每个病人服药四瓶,所以每四瓶应有一个大包装(药盒),该药盒需有标签,内容同上。当有些临床研究中每次访视发药量有所变化时还需在药瓶标签上列上第几次访视时发放的字样。申办者需准备足够的标签及药盒。 (4) 应急信件的准备 由于这是一个双盲临床研究,从伦理学考虑为保证受试者的安全。申办者需为每个受试者准备一个应急信件。 信封: 信封用厚的牛皮纸制成,不透光,信封上印有×××药物的临床研究的应急信件,编号,编号填写时,必须由一个人完成,非必要时切勿拆阅,研究结束时随记录表一起收回,信封上还印有遇有下列情况由研究者决定是否拆阅①严重不良事件;②病人需紧急抢救。如果拆阅,需注明拆阅者,拆阅日期,原因等。 信纸:应急信封内密封有该受试者的所属组别(研究组与对照组),所以还需准备信纸,信纸上印有×××药物临床研究,编号供编盲者填写,已被分入某某组,由编盲者填写,并将信纸装入相应的信封后,密封随药物发往各个中心。以上应急信封,信纸的数量和受试者人数相同。 按处理编盲对药物进行包装:生物统计学家根据已形成的处理编码将药物分装入每个受试者所使用的药盒中,并写上相应的编号,药盒内的小瓶上也需写上该编号,当各次访视所发放药物不相同时,还需填上第几次访视时发放。 处理编码和药品分装的报告文件:全部药品编码过程应由专人书写成文件形式,作为该临床研究的文件之一,保存起来。该文件也可书写成编盲和研究药品分装的备忘录。其内容应包括有申办者药品的准备,药品的包装,用法,储存要求,药品发放办法,随机处理编码的产生,按每个受试者包装的药盒,应急信件,药品检验所对研究药与安慰剂的检验报告,盲底的保存,揭盲的规定和各个中心药盒分配的编号等。 包装好的

药盒的分发:分装好的药盒按随机确定的各中心使用编号,并与相应的应急信件一起运往各个中心,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 盲底的保存:全部处理编码所形成的盲底连同采用的随机数的初值,区组的长度,制作成一式两份,分别密封后交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带回分两处保存。 揭盲的规定:双盲临床研究常采用二次揭盲的方法,当病例报告表双份全部输入计算机,并经盲态审核(Blinding Review)后,数据将被锁定(Locked),这时保存全部盲底的试验监督管理部门行政人员将进行第一次揭盲,即将各病例号所对应的分成二组(如A组与B组)的盲底告知生物统计学家,以便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当分析结束,总结报告完成时,再在临床研究总结会上作第二次揭盲,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宣布A、B两组中那一个为研究组。当双盲研究设计不是1:1时,例如研究组与对照组呈3:1的设计,这时只有一次揭盲。 紧急情况个别病例的揭盲规定:在临床研究方案中需明文规定在什么情况下,由什么人可以拆开应急信件,获知该用药编号接受的是何种处理。一般地说受试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死亡,或需紧急抢救时,可由该中心的负责研究者报告监查员及主要研究者,决定是否需拆开应急信件。应急信件一旦打开,该用药编号的受试者将被视作为脱落病例(Withdrawal或者drop out),不计入疗效,但如有不良反应应计入。必须指出一个应急信件的打开仅仅涉及到一个病例的揭盲。 双盲研究终止和失效的规定:在临床研究中还需规定什么情况下可以终止或宣布双盲研究失效。一般地说如果在临床研究进行过程中。全部盲底一旦泄密,或者应急信件拆阅率超过20%时,意味着双盲研究失效,需要重新按排另一个新的临床研究。(七)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类型 在临床研究设计方案中, 统计设计类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它决定了研究样本含量的估计、研究过程及其质量控制。 因此, 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条件的不同, 选择不同统计设计方案。 统计设计方案有多种, 但新药临床研究设计中常用以下四种。1.随机平行组对照设计 指将受试者随机地分配到研究的各组, 各组同时进行、平行推进。 可为研究药设置一个或多个对照组,研究药也可按若干剂量组。对照组的选择应符合设计方案的要求。另外, 本设计的优点是由于贯彻随机化的原则, 有效地避免了非处理因素的影响, 增强了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均衡可比性、控制了研究误差和偏性, 更重要的是满足了统计学假设检验的要求。2.交叉设计 是一种特殊的自身对照设计, 将每个受试者随机地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研究阶段分别接受指定的处理(研究药或对照药)。这种设计可以控制个体间的差异,减少受试者人数。最简单的交叉设计是2(2形式,对每个受试者安排二个研究阶段,分别接受两种药物处理,而第一阶段接受何种处理是随机确定的, 第二阶段必须接受与第二阶段不同的另一种处理。每个受试者需经历如下几个研究过程,即准备阶段,第一研究阶段,洗脱期,第二研究阶段。在两个研究阶段分别观察二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交叉设计资料分析时需检测延滞效应,即每个研究阶段的处理对后一阶段的延滞作用。每个研究阶段后需安排足够长的洗脱期,以消除该阶段对后一研究阶段处理的延滞效应。3.析因设计 析因设计是一种多因素的交叉分组研究,通过不同的组合,对两个或多个处理同时进行评价。它不仅可检验每个因素各水平间的差异,而且可以检验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当交互作用存在时,表示各因素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一个因素的水平有改变时,另一个或几个因素的效应也相应有所改变;反之,如不存在交互作用,表示各因素具有独立性。在临床研究中,评价联合用药效应时,可考虑用析因设计。 4.成组序贯设计 相对于固定样本的研究而言,成组序贯设计是每一批受试对象研究后,及时对主要指标(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一旦可以作出结论(无论是有显著性还是无显著性)即停止研究。因此既可避免盲目加大样本而造成浪费,又不致于因样本过小而得不到应有的结论。成组序贯设计常用于大型的,观察期较长的,或事先不能确定样本含量的临床研究。成组序贯设计的盲底要求一次产生,分批揭盲。每一批受试对象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比例相同,每批例数不宜太少,以减少多次揭盲带来的信息损耗。应用成组序贯设计时,研究者可根据研究要求所确定的Ⅰ型和Ⅱ型误差大小,主要指标的性质(定量或定性指标)、研究比较的两种处理是单向或双向、结束研究所需的最大样本数等条件,确定相应的成组序贯研究类型。5.合并治疗的临床研究设计问题 临床合并治疗是出于对患者医疗的需要,原因多样,如为了协同增效,为了减少毒副作用,为了治疗合并症、并发症等,可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随时作出决定。而中医的临床研究中,为了评价受试药物或方法的真实效应则不可以象一般临床那样随时根据病人个体情况选择合并治疗,合并治疗得到的疗效是多种干预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给受试药的疗效确认增加困难,缺乏必要规定的合并治疗可能成为一种混杂因素使受试药物的评价失去真实性。尽管如此,完全限制合并治疗,对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是不现实的,科学处理合并治疗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八)几个具体问题1.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 在临床研究设计中我们希望在治疗组只使用受试药,以便评价受试药的"纯净"效果。但在不少情况下,受试药的作用特点或临床实际不允许采用这种理想化的设计,为了客观评价受试药的真实效应,为了受试者医疗需要,研究中需要合并用药。如以下的几种情况: 单用受试药物疗效有限,为证实如与现有的某些治疗药物或方案合用,可以提高现有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预期受试药只是在疾病某一环节上发挥药效,只能在该疾病综合治疗中考察受试药的这种作用;受试药只是一种辅助药;受试药在应用时需要一些辅助治疗等。此外尤其是在疗程较长的临床研究中,受试者可能合并一些与观察疾病无关的暂时性病症或不适,需要给予治疗。 研究目的、药物作用特点连带的伦理问题、受试者暂时性的病情变化均可带来临床研究中的合并治疗问题,这是不能回避的。通过科学的方法处理好合并治疗的临床设计问题,对于中医的临床研究具有实际意义。2.方案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在临床研究中如采用合并治疗,由于存在不止一种干预措施,对于干预措施之一 -受试药物的确切效应,只有通过具有均衡性的对照研究才能作出判断。这样组间合并治疗情况的均衡性就成了影响研究成败的至关重要的条件。在有合并治疗的临床研究设计中必须将控制合并治疗的组间均衡作为关键问题,这就需要尽量使合并治疗水平标准化,其中包括规定允许合并治疗的条件,如是合并使用药物的话,需明确允许使用的药物种类,使用的剂量、方法,使用的时间。 上述合并用药水平常会受到病情等条件的影响,导致预先的合并用药规定难以严格实施;此外,有时允许合并用药的种类也并非一种选择,这些情况容易使组间均衡性出现问题。因此在设计方案时可考虑在病例选择标准中对受试者的病情作出规定,并从临床需要出发,依据不同的合并用药情况,采用分层随机的方法加以处理。 在两组都采用标准治疗的合并用药的设计中,在没有伦理问题的前提下,采用安慰剂作为受试药的对照药通常更便于对受试药物的效应作出判断。 在合并用药的某些临床研究中,某些合并用药物的耗用量或使用频率可被用做评价受试药效应的有效指标。某些合并用药物已知不良反应在研究中出现的频率或严重程度的改变也可能被用来评价受试药。在方案设计选择观测指标时,上述情况应注意考虑。 对受试者合并用药情况必须及时、准确加以记录,以便事后进一步作出评估。 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合并一些与观察疾病无关的暂时性病症或不适,通常很难事前预料,但在不少情况下这些病症的处理对受试药物效应的评价可能并不产生大的影响,但这需要经过认真的评姑加以确认。一旦使用了明显影响受试药物效应评价的药物,该病例一般应予剔除。 为避免违背合并治疗规定,方案最好在不允许使用的药物或治疗方面作出必要说明。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工程环 专业建设 实训基地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38-02

模具专业脱胎于本科院校的锻造冲压工艺及设备专业(即现在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又在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的基础上建立了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当然,也有部分院校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就目前而言,全国大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都设置了该专业。但高职院校的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即不是本科专业的浓缩,更不同于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形成一个独立的受社会欢迎的专业是由其特点及专业体系而决定的。就模具成形的材料对象而言,该专业既要求学生掌握金属材料的成形方法(如:冷挤压成形、冲压成形、压铸成型等),又要求学生掌握非金属材料的成型方法(塑料的成型方法);就制造工艺而言,既要求学生掌握一般机械零件的加工,又要求学生掌握模具零件的加工(包括各种特种加工方法)和数控机床的编程及操作;就应用软件而言,即要求学生掌握通用机械绘图软件(如AUTOCAD等),又要求学生掌握专用的模具设计软件(如冲压模设计软件、塑料模设计软件等),Pre及UG软件课程的开设也越来越普遍。因此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成为其特点。模具专业的课程模块及实践教学体系应围绕这个特点而进行。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训练的重要载体,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1]。

1 模具专业的毕业生需求状况分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总理在2014年2月26号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2]。这为职业教育各专业(当然也包括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顺利实现校外实训基地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也为高职生就业指明了方向。由于塑料工业、电子工业、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计算机工业的迅猛发展,由于早已确立的中国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我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模具工业可谓遍地开花,如长三角的苏州地区、浙江的黄岩地区,甚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机械、电子工业无不与模具成型与制造有关。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在高职工科专业里每年就业率名列前茅。模具专业即属于机械制造行业又属于材料成型工业,即应用于重工业又应用于轻工业。因此,模具专业的毕业生适用范围比较宽泛,用户需求量非常大。要培养受市场欢迎的模具专业复合型人才,在模具专业培养体系中建立必要且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到目前为止,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建立多的已有十几年,各院校都程度不同的建立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和差,实训基地利用率的高和低,决定了高职生的市场受欢迎程度。

2 实训室建设的目的及要求

最早建立的高职模具专业几乎没有什么实训基地(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几乎仅有教室、教师、学生。教学质量可想而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市场需求;企业型实训基地的建立,拓宽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使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内容、方式及课程建设上能够及时地作出修正和完善,客观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3]。校外实训基地要求学生同企业职工一样完全顶岗实习。由于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运行的实际需要,对实训课程的老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3]。模具专业实训室建设有两大目的:其一是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其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工程意识。由于模具专业的特点,各院校根据自己的条件,都于校内建立了自己的模具专业实训室。实训包括校内实训及校外实训;校内实训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产物,某种意义上讲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是为提高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及切实掌握专业能力而设置的;校外实训是一个大综合,是为学生迅速适应就业岗位即胜岗而设置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因此,要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即要建立自己的校内工程环境又要建立自己的校外工程环境。改革实训内容与结构,形成具有机电类专业特色的系列项目,拓宽实训基地功能,开发培训,技术服务项目,发展目标用户。根据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积极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面向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及企业政府开发培训,技术服务项目,提高实训基地的开发共享程度,使之成为教学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3 高职学生的现状及特点

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体,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4]”是适应高职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就目前而言,多数高职生来源于普招里的第三批或第四批。这批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农村生占大多数。入学时对工厂、工程的认识几乎是零。和同期考上本科的学生比,学习的主动性较差,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差。对自己的要求较低。但他们的智商并不比本科生差,他们的感性认识强。习惯于理解看得见的东西(实物或实物模型),对于理论的抽象的东西理解力较差。这就是为什么高职院校更应把校内工程环境建设及校外工程环境建设放在首位的重要原因。

4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实训基地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个方面,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项目即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也是实训基地各种资源的结合,谁成功的开发出更多适用的实训项目,也就意味着谁拥有更多的相关资源。

4.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教育部2007年16号文件有个基本精神那就是实践教学环节应占总学时的50%以上,这个多年的教改成果是有其独特意义的。并把办学条件的优劣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基本方针。把办学特色作为申报示范院校的基本要求。特色者,别人无而我有,别人有而我优之。就理论课程体系而言,全国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差不多。而要办出特色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及应用软件使用上下工夫。就该文研究者所见广东地区的高职院校的模具专业起点比较晚,基本上无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无专业课实验开设(比如广东工贸、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仅有校内实训是不够的。但是软件课程开设的比较多。该文研究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而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做为实训之一部分。因此,模具专业实训室建设分两步走:第一步,当条件不允许时,在保证师资的前提下,能进行所有课程的教学,强化课程设计,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些都属于验证性实践教学环节。几乎所有初办模具专业的院校仅限于此种状况。第二步,当条件允许时,校内实训应包括以下方面。

4.1.1 金工实习

包括冷切削加工的车床、铣床、刨床、钻床、磨床和钳工操作以及热加工的铸、锻、焊工艺。

4.1.2 模具拆装及其他机械零件拆装实训室

包括冲压、注射、压铸、典型模具、机床变速箱、主轴箱、减速器、测量工具、拆装工作台等。对学生的要求是弄清拆装件的结构,熟练使用拆装工具及测量工具,绘制零件草图。

4.1.3 模具制造实训室建设

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机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要求学生完成数控编程及机床操作。

4.1.4 模具成形实训室建设

包括注塑机若干台、曲柄压力机若干台、通用液压机一台、本实训室可完成如下实训内容。第一使学生掌握各成形设备的原理、结构、基本操作方法,第二使学生在成形设备上完成装模、试模、成形加工等操作,第三使学生熟练掌握成型设备参数调试方法。)

4.1.5 CAD/CAM/CAE实训室建设

包括具有较高配置的计算机及应用软件Pre、UG等,通过上机操作,提高学生进行成型工艺分析及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的能力。

4.1.6 激光快速成型实训室

包括激光快速成型机一台,高配置工作站,树脂材料若干。本实训室相对超前,要求学生掌握设备的原理、结构、操作,了解快速制模方法及产品快速成型方法。

以上校内实训室仅提出了实训室的基本设备配置和基本应用及功能,校内实训基地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未做阐述。

4.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本实训基地也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即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只能看和记,而不能参与到生产过程中去,具有参观性质。第二步,建立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机制,学生不再是看客,而是学徒甚至是编外职工,一般在工厂实习3~6个月,学生应带着课题下到工厂车间。课题可以有学校教师提出,也可以来源于工厂的真实项目。学生应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完成模具设计(包括模具装配图及主要零件图),模具主要零件的工艺制定以及上机床加工,参与模具装配全过程;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还应完成对成型材料的认识和分析,对成型工艺过程的分析和控制,参与模具安装调试的全过程。由于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完成毕业设计,所以和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相比具有更真实的意义。学生在工厂还应该了解工厂的安全事项、工厂的管理及运作机制,这样学生就业即胜岗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校内实训基地要根据办学条件逐步实现,而不是一下子全部同时建成。如能全部完成以上实训室建设,对于提高模具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将产生重要影响。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5 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优质实训资源不足。由于各院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规模等方面的不同,另外也由于各院校隶属关系的不同,导致各院校的模具实训基地建设参差不齐。一般初创的模具专业实训条件相对较差,部级示范模具专业实训条件就比较完善。由于评估及晋级的需要,更由于市场的硬性要求,各院校模具实训基地建设变得越来越好。否则,可能被市场所淘汰。由于东西方办学理念的不同(我国往往先上专业再改善条件),也由于高职教育大众化(扩招)的原因,确实发现一些院校模具专业无论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几乎都是空白,即使有部分实训基地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如不改善,必然被市场所淘汰,需要大力加强。其二,实训资源利用率不高。充分发挥现有实训资源的利用率,把实训中心真正变成教学实践中心、技术开发中心以及社会服务中心。但现状是,实训基地可能设备齐全,就是没有什么实训项目或开发的项目很少。比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的成型实训室,由于模具数量及质量问题,几乎没有开发出什么实训项目,两台注塑机及两台冲床几乎闲置。估计全国此类情况不少。

6 结语

实训基地建设的优缺是检验一个高职工科专业能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关键要素。笔者从事模具专业教学二十多年,深知实训基地建设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该文从模具专业的特点、高职生的现状、等几方面出发得出了模具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较为全面的方案。该方案是符合模具专业培养目标的。该方案如能全面实现并充分开发,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提升专业基础能力建设;支撑模具专业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的能力和水平;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必将得到社会及市场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戴勇,周桂瑾,陈玉平.高职实训基地关键资源地(KR-POOL)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22-26.

[2] 罗海林.强化产教融合机制建设 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J].中国培训,2015(6):38-43.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范文9

关键词:机床维修;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研讨

黄石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开设机械制造专业以来,组织了一批专业教师深入省机械行业的工厂企业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获悉很多企业迫切需要应用型的机床设备维修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我院决定对《金属切削机床》课进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需求状况

学院所在的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处在武汉、九江、鄂州等大城市形成的金三角中心地带。近年来,正在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新能源装备制造、起重运输、矿山机械等产业群,构筑标志性工业板块。据调查,黄石及周边制造行业的绝大多数企业缺少大量机床维修人员。据劳动部门调查统计,机械行业企业对机床维修人员各学历层次人才的需求情况中高职学历约占89%,机械技术人才需求旺盛。本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具有良好的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优势,加大本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2.课程定位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机械维修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秉承我院“工学结合,厚能强能,根植一线,服务社会”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本课程面向黄石及周边各类制造企业,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机床维修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工业生产第一线,能从事机械设备的拆卸与装配、典型机床的故障诊断及维修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培养方案

在总结机械制造专业多年来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认真的讨论,我们明确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机床维修实用人才。

知识方面:要求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机床维修的计划、易损件的修复、维修工具的使用、机床的拆卸与装配、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

能力方面:旨在使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解决修理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掌握典型机床的修理方法和步骤,只要掌握好两三种机床,便可收到一直百晓,融会贯通之效。

素质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品质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一定的英汉互译专业技术资料能力和技术交流能力;有较好的协作能力、公关能力、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非技术性的相关能力。

4.培养模式

将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掌握机床维修的基本知识。

第二阶段:掌握机床设备的拆卸和装配,掌握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阶段,学院负责组织管理,社会企业作为主导者。在企业主导培养阶段,学生作为准员工进入企业,通过准就业顶岗实习,在生产过程中,了解企业文化,学习生产现场维修,积累工作经验。学生实习期间,依据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指派学院教师负责与学生和企业的沟通联系,学院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考核,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二、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并要求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中,强调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服务实践。在对理论教学体系、课程内容改革的充分认识、调研基础上,对一些环节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从而节约课时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理论教学单位学时的信息量。为了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合理设计实践内容

针对实践教学,按照课程实践的操作步骤和实际工作程序,根据实训室条件与环境,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合理设计各个环节实践内容,采用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的实训方法,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2.构建课堂实训基地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载体对原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并按照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进行重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3.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多样,除课内教学实践总学时和理论总学时的比例达到1:1外,业余时间免费开放实训室。对所有班级进行分组,要求必须在每学期完成规定的业余实践课时。课余实践行双导师制,除安排老师指导外,还采用指定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班组长兼导师的方法,既解决了指导教师工作繁重的困难,又巩固和锻炼了高年纪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组织管理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大大加强了实践教学的比重。

4.建立科学的成绩考核制度

教学中,教师使用教学信息记录册,实时记录学生的出勤状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测试成绩、期末成绩等,确定各项权重,最终给出总评成绩。为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考核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笔试、口试、操作、撰写论文、答辩等。实践教学每次实训都要求完成实训报告或产品,由专业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分别评定成绩,集中实训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次单独记入成绩。

三、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设施完备、先进的实训基地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时应采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机床维修实训中心,近年来,围绕该专业不断加大实训条件的建设。现有普通车床20台,普通铣床10台,数控机床30台是一个集教学、实训、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机床维修已经建立了关系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5家,并签订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协议书,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及技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基本满足了顶岗实习及实训要求。

四、结束语

本着教学内容综合化、职业化、技能化的原则,结合工厂生产实际和实训条件,先后编写讲义四部。当然,在机床课教学改革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如教学计划中还存在某些实践环节和课程衔接不好,课程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软件设施建设和教材建设还需要不断加强,与相关企业的产学合作还需不断深入创新等。我们要在现阶段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铁尧.金属切削机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2]顾维邦.金属切削机床(上、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

[3]吴圣庄.金属切削机床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范文10

关键词:“1221”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机床电气控制;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92-02

“1221”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高职教育近十多年摸索出来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新路子。

“122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1221”模式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延伸,其内涵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第一个“1”是指一个平台。要创新体制,整合资源,把学院建成开放平台,主要是指办学思想的开放。学校不能仅仅只有教学,要主动走进市场,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要把社会的、企业的等各方面的资源统统汇集起来,实现资源共享。

第一个“2”是指两个系统。一个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另一个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培养系统。这两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紧密结合的,能灵活地交叉进行应用,共同构成人才培养教学系统。

第二个“2”是指两个证书。用来证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两个证书是指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职业资格证书反映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

第二个“1”是指终身教育。即建立一个校企合作实施毕业生和企业员工延伸培训的机制。

《机床电气控制》课程内容框架与教学目标

《机床电气控制》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讲授机床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排除电气线路故障的实际动手能力,是机械、电气等知识综合运用较强的一门必修专业课。

我们根据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工业现场实际情况,对《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体系进行精心设计,将课程内容调整为四个单元项目,每个项目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的衔接。每个项目的教学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章节讲授教学模式,划分为不同项目,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实行项目教学。单元项目及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教学环节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提高学习自觉性。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每一个单元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真实性工作任务,学生都会经历“接受任务消化、准备制定方案绘制电气图、列元件清单安装、调试验收、评审准备交工文件文件交付、总结”这一过程,在分析、新知识学习和制定方案过程中,我们通常组织学生团队内部、团队之间进行演讲、讨论,运用“头脑风暴”法启发学生思考,在总结分析提高过程中,通常采用反思法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较为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此增强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使得教学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乐趣。表2为“项目二:C650普通车床电气控制线路装调”的教学环节设计。

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全面改革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评价,强调素质与能力的评价。考核分为理论考核、技能评价(过程评价)和职业技能鉴定三个项目,如果其中有一个考核项目没有考核合格,则该门课程的成绩不合格,补考时可以只考不合格的项目。三个考核项目全部合格后,则课程成绩按理论考核占25%、技能评价占35%、职业技能鉴定占40%进行计算。

理论考核主要根据课程质量标准,按照相关知识和技能点进行考试。本课程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技能评价遵循全方位进行的原则,不仅评价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还评价在每一个项目中的工艺、安全文明生产及技术文档等的完成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程评价,使学生养成好的工作习惯。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要参加国家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教学效果

本课程是一门职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法存在显而易见的缺点,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再卖力,效果都不见得好,因为以高职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抽象思维能力,在传统课堂上很难短时间内对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的应用有清楚的认识。通过本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把课堂搬到实训场所,全面实施现场教学就解决了这些问题。结合具体对象和产品,教师边讲解、边实验、边演示、边训练,让学生看、听、摸、想并举,眼、手、口、脑并用,通过让学生亲手“打开看看”、“拆拆装装”低压电器元件实物的办法,了解低压电器的基本结构,掌握维修中的注意事项,获得装配、调试、维修的专业技能。这样,就改变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局面,使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的思路开阔,知识融会贯通,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均有很大提高,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从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总之,在“122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对专业课程进行全面的课程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能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校企的深度融合。这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职教理念和本质要求,符合中国国情、企业利益和学校实际,其中所蕴含的思路和方法对高职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凤英.“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的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9(11).

[2]课题组.装备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1221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夏燕兰.“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建设初探[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4]杨林建.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第3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5]王柄实.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范文11

【关键词】质量控制 医学工程 精细化管理 医疗设备管理

一、精细化管理原则及其特点

精细化管理随着现代管理学的深入发展而成为了现如今实用性最高的一种管理方式。精细管理学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之上进行了创新,摒弃了以往粗放式管理的不良模式,将管理效能提升作为最基本的管理目标,通过明确的、具体的标准,淘汰掉模糊且笼统不清的管理要求,改变经验式的管理模式;在不同阶段中,渗透量化标准,通过量化数据,寻找其中的问题,衡量评价标准,分析评定指标,贯彻落实每个阶段的管理工作,让“无形”变“有形”。将数据量化之后,进而规范医疗设备管理者的行为,并为其指导、控制和调节管理进程,找出其中的问题,并予以改正。

来自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不仅是一种管理思想,而且也是一种管理技能,通过细化规则,使用标准化、流程化以及数据化的方式,让各单元的管理更加高效、精准运行。此种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要求管理者少用文字,而是多用数字,着重强调细节管理、数据管理,而不是注重经验管理、权力管理。精细化管理以规则为指导,研究的关键点在于运行阶段、组织单元。旨在以诸多方法、不同管理方式,精细化每个阶段的管理工作,清晰化组织战略的数据,最大化效益,规范化内部管理。在以往管理的基础之上不断予以优化、改进是精细化管理的实质,最终提升组织的效率以及管理执行力。这就需要管理者转变自我角色和立场,从监督转变为指导,从控制转变为服务,注重临床科室的需求。

二、确保正常运行临床工作,促设备使用效率提升

为处理好医疗设备故障问题,避免影响到临床工作,进而紧密衔接临床一线与医学装备部,前移维修保养于临床,缩短响应报修的时间,力争在最短时间之内解决设备故障这一问题。

(一)医疗设备保养与维修

(1)强化建设制度与保养维修。将医疗设备的验收、安装、维护以及调试等各个环节做好,强化建设制度,落实职责,将不同操作表格予以规范,完善不同流程的操作工作以及各类报表,针对急救、大型、生命支持等类型医疗设备,构建安全使用登记制度,进而强化监管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报废等各个阶段。

(2)强化计量管理。根据要求,做好检验设备的计量检测工作,针对CPA认证的设备、国家法定强制性检验的设备等计量设备,做好检定工作,比如B超、CT、心电图、心电监护、生化分析仪以及彩色超声多普勒等等。(3)对全院医疗设备的保养维修工作予以承担。特别是生命支持、大型急救的设备,更应该要增强保养维护的力度,让各类设备处于待机完好的状态,为临床正常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二)强化巡检力度

将月季度巡检模式转变为设备片区负责人定时实施巡检,按照临床工程师管理片区的设备类型以及专业,对类型不一的设备巡检内容进行规范。这样便可消除以往巡检模式下所累积的问题。临床工程师在接到报修电话之后,必须在一个小时之内响应,若是当日无法对设备进行完全修复,应当在当日将修复信息反馈给临床科室;巡检时间应当为一个月进行一次;巡检时必须要求临床科室与巡检人员当面交流,便于调整下月巡检工作。若是在新的巡检模式下遇到问题,要立刻上报或是予以立刻处理,并为此类问题负责,直到设备运行正常为止。

三、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行,管控好成本

(一)监管保养维修,管控成本

结合厂家维修保养与自主巡检,全方位落实设备维修保养监管工作,并对厂商维保的效率予以评估,以此来确定下一年度购买维保提供数据支持,在最大程度上,尽量将无法监管维保而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比如在与某厂商续签维保协议时,按照临床实际使用状况,将其中某个型号的维保适当的减少,或是将其中某个系统取消。医疗设备的增加,也必然会增加固定总资产。所以降低设备维保成分,意义十分重要。

(二)实施设备报废期管理,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为提升资源合理利用率,对报废的设备进行再利用、翻新、修复以及自助加工零配件等方式,来满足临床科室的要求,同时,还有利于减低设备费用的支出。

当医学装备部将设备报废单子拿到手之后,在第一时间,医工人员必须到设备所在的科室进行核对、查验,确定设备报废单与设备是否符合,而后再确定报废的等级,若是为设备运行正常,设备功能与临床使用要求相符,不予报废;若是设备运转正常,设备功能与临床使用需求不一致,但此设备符合其他科室使用要求,将其确定为A级,便于调剂。若是设备运转障碍,但通过零件更换后,与其他临床科室使用需求相符,则确定为B级,便于调剂;若是设备运转故障,配件更换依然无法正常运行,但可拆卸部分零配件,可作为同种类设备后备配件应用,确定为C级;若是设备运行障碍,零配件无法更换,确定其为D级,予以报废。

通过对报废设备的管理,根据配件拆卸、设备调剂、变卖等方式进行分类放置,构建废旧设备调剂中心,将旧物利用信息到每个临床科室中,避免了新设备的购置。

四、落实设备质量管理,促安全意识提升

为提升设备使用效率,提升人员对设备安全使用的意识,医学装备部相关负责人,组织安排临床有关科室人员进行医疗设备的操作培训。每年分期进行培训,通过集中方式,培训临床科室人员对设备的操作。针对实习学院,对其分批次到院进行设备使用的培训,按照院内医护人员对设备应用的实际情况,由医学装备部按季度或是每年一期,培训医护人员对设备的使用操作。

在培训方面,要具备针对性,不同医务人员,安排的培训内容层次也不一样,为避免因为操作错误所致的故障,培训普通医护人员对设备的操作流程、操作原理以及故障排查等内容。为降低医学装备部工作量,为临床科室与医学装备部建交流桥梁,培训临床科室负责人对设备安全防护、保养等方面的内容。

机床拆装实训总结范文12

数控技术应用。

二、入学要求与学制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3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装备制造类行业企业,培养从事数控设备操作等工作的生产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四、职业面向、职业资格与继续学习专业

主要接续专业: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

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一)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养

(1)具有较强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意识,遵守操作规程;

(2)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流能力;

(3)具有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

2.专业知识和技能

(1)掌握机械识图的一般知识;

(2)掌握机械制造相关知识;

(4)初步掌握机床数控技术的基本常识;

(5)了解常用数控机床的种类及工艺范围;

(6)掌握数控设备维护保养的相关知识;

(7)初步掌握产品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知识;

(8)具备识读中等复杂程度机械零件图样和运用一种CAD软件绘制中等复杂程度机械图样的能力;

(9)具备选用数控机床的初步能力;

(10)具备操作和使用常用普通机床(车床、铣床)的初步能力;

(11)具备对机械制造类企业生产一线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分析的初步能力。

(二)专业(技能)方向

1.数控车削加工

(1)具备操作使用常用数控车床的初步能力;

(2)掌握数控车削加工的工艺分析与编程技术,达到数控车工中级工技能等级标准,通过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初步具备数控车床维护保养的能力。

2.数控铣削加工(加工中心加工)

(1)具备操作使用常用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初步能力;

(2)掌握数控铣削加工(加工中心加工)的工艺分析与编程技术,达到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工技能等级标准,通过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掌握一种CAD/CAM软件的使用技巧,具备熟练运用一种自动编程软件的能力;

(4)初步具备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维护保养的能力。

3.数控装调与维护

(1)掌握机械测量和电气测量的基本知识;

(2)掌握数控设备装调的相关知识;

(3)能进行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

(4)会操作常用数控设备,能进行数控设备的精度检测;

(5)能进行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机械维护维修、电气的维护维修,达到该工种中级工技能等级标准,通过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六、教学安排建议

说明:

1.本方案是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三年制教学安排的参考方案,课程开设顺序与周课时安排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2.本方案中,总学时3278学时,总计191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总计1028学时,65学分,约占31.36%;专业核心课总计818学时,48学分,约占24.95%;专业(技能)方向课总计490课时,23学分,约占14.95%;认知实习、顶岗实计600学时,38学分,约占18.30%;选修课分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总计342学时,21学分,约占10.43%。学校制订的教学实施方案,应保持各部分现有比例基本不变。

3.本方案中:军训安排在第一学期开学初集中进行;入学教育安排在第1学期开学后利用业余时间集中进行;社会实践1到4学期每学期安排一次;就业指导安排在第4学期业余时间集中进行。

4.本方案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选修课内容多选自课程大纲中规定的选学模块,其中数理类选修建议课程:物理、专业数学(可含三角计算及应用、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复数及应用、逻辑代数初步等模块);人文类选修建议课程:心理健康、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职场英语口语、阅读与欣赏、口语与交际、应用文写作等。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此方案调整执行。

5.钳工工艺与实训、车工实训、铣工实训、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数控铣削(加工中心)技术训练、机械拆装实训、数控加工技术训练、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术训练等均为理实一体化课程。有条件的学校,CAD/CAM技术应用、设备控制技术、精密测量技术等课程也可采用理实一体化形式开设。

6.学校应在数控车削技术训练、数控铣削(加工中心)技术训练、数控机床装调维修技术训练课程完成后,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中级鉴定考核。

7.本专业可选考的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绘图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数控程序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车工国家职业资格五级、铣工国家职业资格五级等。

七、实训实习环境

本专业应配备相应的校内专业实训实习室(每班40人计)。

1.机械测绘室1个。

2.测量实训室1个。

3.普通机加工设备。

(1)钳工设备:台钳等50台套;

(2)6140车床20台套;

(3)砂轮机10台套;

(4)铣床20台套。

4.CAD/CAM机房2个(含CAD软件、数控仿真软件、CAM软件各50个接点;电脑各50台套)。

5.电工实训室1个(50工位)。

6.电子实训室1个(50工位)。

7.数控车床15~20台;配备较完整的工、夹、量、刃具15~20套。

8.数控铣床(加工中心)15~20台,配备较完整的工、夹、量、刃具15~20套。

9.数控机床机械装调与维修实训室(12台/套)1个。

10.数控机床电气装调与维修实训室(12台/套)1个。

八、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注意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倡导采用表现性的评价方式。

(二)校内校外评价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运用知识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以及节约能源、节省原材料与爱护生产设备、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树立。

(三)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可做进一步的细化,考核与评价的标准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九、专业师资

建立适应本专业教学改革发展要求,符合本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结构专兼职师资队伍。

专业专任教师应具有本专业或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具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获得本专业相关工种中级以上职业资格。专业带头人应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具有高级职称和较高的职业资格,在专业改革发展中起引领作用。教师业务能力要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参加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

聘请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应具有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参与学校授课、讲座等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