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床电气实训总结

机床电气实训总结

时间:2022-02-03 04:58:46

机床电气实训总结

机床电气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实践教学;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42-02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以往教学中一般是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按照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不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课程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未能达到技能培养的要求。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课程培养目标,重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要按照本课程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中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一条主线、两个模块、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是指全部教学过程贯穿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两个模块是指按照渐进性、先进性原则将实践教学分为两个模块,一是基础模块,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专业实践能力;二是创新模块,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模块的内容要统一规划,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四个层次是指按实训任务确定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第一层次是基本实验(培养基本技能),在课内边讲边练,主要包括电器元件的认识、选型、检测、安装和机床控制线路基本环节等实验内容的训练,在实验教学中,既要严格按照“6S”管理训练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知识的转化,又要在实践中反复训练学生使用工具、仪器、接线等方面的职业素质与操作规范性,形成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维修电工的实践考核奠定基础。第二层次是专业实训周教学(培养专项技能),以典型机床电气技能实训考核鉴定装置作为实训工具,内容包括典型机床控制电路原理分析、模拟故障现象分析、故障检测与排除、调试与维护等,通过实训,要求学生能正确对机床故障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在电气控制线路图上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编写简明故障检修计划,能熟练运用仪器仪表找出故障点并排除故障,经试车使机床各项功能恢复,并撰写实训报告与总结,从而具备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检修、调试与维护的能力。第三层次是课程设计教学(培养综合技能),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原则性要求对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进行PLC改造,在教师指导下拟定改造计划,进行初步设计,将设计后的方案在PLC实训室进行设计验证,对方案进行修订,最后根据方案列出选购元器件清单,然后进行硬件连接、软硬件调试。第四层次是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训等(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系统性、渐进性的训练,使学生既能掌握必要的技能,又能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精神有较好的效果。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科学

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文件的精神,“各种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严格考核”。依据课程标准,应从课程的实际及教学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学会典型机床控制系统功能原理分析、故障检修、设备维护,掌握电气设备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备从事企业电气设备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改造等基本职业能力为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完善实践教学大纲,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实践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让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不断线,确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整合优化实训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要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实践教学内容与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整合优化技能训练项目内容,培养出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技能训练项目内容如下页表1所示。

按照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线路图,按照安全规范要求,正确利用工具和仪表,熟练完成电气元件安装、线路安装、通电调试,而且对调试或运行中出现的故障应能独立分析处理。经过强化训练后,及时安排学生进行维修电工考证,严格按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要求进行考核,经真刀真枪的实践操作,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该项目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考证也可检验自己哪些基本技能还没掌握好,以便及时补上。

实训教学方法改革

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确定不同的要求。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可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1)基本操作技能。要求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和工具以及安全用电与操作知识;会识读电气原理图、电气安装图、低压配电线路图;会根据负载合理选用常用低压控制电气和导线;能熟练掌握机床控制电路基本环节的安装配线及调试,符合GB3797-2005和DL/T5161-2002规范要求。(2)专项技能。要求掌握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安装、调试、故障检修、安全检查与维护知识,具备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检修、调试与设备维护的能力。(3)综合技能。要求学生能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对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进行PLC技术改造,掌握硬件连接和硬软件调试的方法与技巧。在实训过程中要求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

挖掘潜力 提高兴趣 可将每班学生分成几个组,分别指导他们查找有关资料和手册,在完成给定课题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充分挖掘潜力,各组自行设计控制电路,或有意在安装电机时设置故障(需教师把关),然后各组交换进行安装和故障检查,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帮互助 共同提高 由于班级学生的个人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技能有强有弱,在分组时可有意将他们搭配开,以强带弱,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实训室全天开放,指导教师、班干部和实训组长各负其责,个别能力较低的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课,进一步巩固和消化。

改革实训考核方式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宜。以完成实训任务的质量为考核标准,采用学生、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每个实训任务的评价,采用过程考核方式,实训结束后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结果考核,考核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实训总成绩由出勤及实训报告、技能考核、理论考核三部分组成。分数比例按106030分配。技能分数宜以 36 分为合格,理论分数宜以18 分为合格,如果有一项达不到要求,视为成绩不合格。

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占30%,可与技能考核同时进行,考核内容为提出实训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结合理论分析解答。例如,操作X62W万能铣床,在进行主轴电机变速冲动时,按下变速冲动按钮如时间过长,松开按钮后主轴电机由点动变为常动,对此故障原因进行分析;通过控制电路的故障排查,最快、最准确地分析出故障点的位置;通过给出的课题尽快地设计出合格的电气控制电路等。

技能考核 技能考核占60%,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将实训中的全部内容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学生以抽签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任务,制定评分标准,着重从操作技能的完成情况、职业素质与操作规范执行情况、现场的布置情况、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当场打分,这样可使学生在心理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安全文明规程执行等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出勤及实训报告 出勤及实训报告占10%,出勤由班组长负责,每天认真记录,最后汇总。实训报告由每个学生根据实训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总结和体会。

实训考核每一单元都应有成绩评定,根据“各单元成绩×权值”进行综合,作为操作技能过程考核成绩。

教学实践表明,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实训方法和实践考核方式是成功的,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娟花.《机床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差异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5).

[2]吴浪武,邹时华.浅谈《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J].南昌高专学报,2011(2).

[3]彭丽.浅谈《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9).

[4]廖申学.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0(7).

[5]蔡少权,苏桂文.《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机床电气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 机床排故实训 机床电气线路故障 教学方法

1. 识图电气控制原理图

机床排故之前首先要看懂机床的电气控制原理图,根据原理来发现故障、排除故障。否则学生就会失去排故的方向。

1.1掌握电气控制原理图的识读方法

1.1.1根据对常用低压电器动作原理读图。首先学生要对常用的低压电器工作原理有一定的认识。如交流接触器得电动作时,常开触头闭合,常闭触头断开,且常闭先断开,常开后闭合。反之常开先断开,常闭后闭合。中间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差,这对于学生分析相关电路具有重大意义。否则分析时就可能会出现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两个交流接触器线圈同时得电,引起电源短路,造成判断失误。

1.1.2根据常用基本电路读图。常用基本电路如电动机的点动控制、自锁控制、顺序控制、正反转控制、Y—降压启动等。而一张复杂的电气原理图经常是由常用电路组合而成的。在读图时,结合常用电路,分清主次,化整为零,对于读懂电气原理图是非常有帮助的。

1.2掌握电气控制原理图的识读步骤

电气原理图的阅读方法采用“从主电路着眼,从控制电路着手”的方法。

1.2.1从主电路看有哪些控制元件的主触头及其组合方式,就可以大致了解电动机的工作状况。

1.2.2根据主电路中主触头的文字符号,在控制电路中找到控制元件(接触器、继电器等)的控制环节,按功能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个局部控制电路来分析。

1.2.3根据电气原理图纸上标题栏中对每小块电路分支的解释来读图。如镗床KA2线圈上方标题栏中标注的是反转长动,此时就可以分析出KA2线圈的作用是实现主轴的长动,而其中KA2线圈的其中一对常开触点是使KM2线圈得电,从而得出KM2线圈是控制主轴的反转。从而将主轴反转长动的原理迎刃而解。

1.2.4按下操作按钮、行程开关,分析其触头如何控制其他控制元件动作并分析电动机如何运转。在分析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注意常闭触头先断开,常开触头后闭合,中间存在很短的时间差。

1.2.5初步分析每个局部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控制关系后,还应分析整个控制电路,即从整体进一步理解其工作原理。如铣床主轴电动机的控制方式分为主轴变速冲动、主轴启动和主轴制动停车。在了解主轴的控制方式后,这时就需要结合起来操作主轴电动机,操作过程中要分清步骤,主轴先变速冲动接着是主轴启动最后是主轴制动停车。观察主轴工作在不同方式的时候,对应的是哪个交流接触器线圈得电,从而更深入地全面理解铣床主轴电动机工作原理。

2. 机床工作原理一体化教学

2.1“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意义。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理论与实习交叉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让实践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2讲清机床工作时机械与电器的联动,是讲授生产机械控制线路的关键。大多数生产机械有很多机械—电器联动控制,即由机械手柄或机械部件的动作操纵电器开关的接通与断开,例如X62W铣床工作台的手柄操纵,手柄操纵时触碰控制位置开关SQ1 ~SQ4,搭上相应运动方向的丝杠,从而实现对工作台的操纵。

2.3抓住每种控制线路的特点。由学生来操作机床观察主轴制动的现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了操作训练,又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机床排故中教师现场示范的必要性

教师在讲解机床电气工作原理分析和机床排故方法和步骤后,学生已经对机床排故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通过教师的示范操作,让同学掌握规范操作方法,并且在操作过程中把之前所讲的知识点再实践观察一遍,加深理解。教师示范操作是学生掌握动手能力的开始。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并纠正,培养同学规范操作的习惯,引导学生掌握问题的方法,对每个故障都应该从原理上分析,明白故障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可以分为集中指导和个别指导。

3.1集中指导。集中指导主要是解决排故中一些共性问题

3.1.1比如使用电压档测量时,要分清控制电路电压,一般选择500V档位,若档位选择太低,当被测电压高于电压表选择档位时,很容易会把万用表烧毁。

3.1.2电压分阶测量法检测时,往往需要学生一手拿住万用表、一手按住按钮,若参考点和测量点离的距离较远,学生就很难做到。这时候就可以利用电压分段测量法,检测这对触点闭合时,电压是否为零。

3.1.3使用万用表电阻档时,档位不能选的太高,控制电路的线圈电阻有的时候2KΩ,若选择过高档位,则测量时,指针会偏转到零,引起误判断。还有就是表笔的使用也要注意,手如接触到表笔的金属头,在测量电压时会造成触电事故,在测量电阻时,会造成读数不准确。

3.1.4电阻测量法中有分段和分阶,检测之前要将机床电源总开关断开,在检测时同样要注意一个细节问题。在检测接线排的导线时,万用表表笔不能直接搭在接线排的触点上,应该接触在导线的线头部分。因为接线排左右触点是导通的,而搭在接线排的触点上,接线排的另外一根导线正常的时候就会导致误判断。

3.1.5检测过程中要灵活运用电压法和电阻法,不能只局限于其中一种。例如故障设置在铣床主电路熔断器FU1上,则上电操作后,机床什么都不工作。这时可以采用电压法去检测变压器一次侧,若电压为零就可以判断出故障范围在主电路三相电源部分。从而可以利用电阻法对每一相进行检测,迅速查找出故障点。排故时间大大缩短,提高了效率。若不采用电压法,则故障范围可能在控制电路熔断器到急停按钮部分,也可能在主电路电源到变压器一次侧部分,检测时间将会增加。但是灵活运用电压法和电阻法时,必须要对万用表准确进行切换,机床电源总开关也要准确无误地打开或关断。

3.2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主要是解决排故中学生个别出现的错误。每个学生在排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会千变万化。如有的学生在电阻档测量时,在检测熔断器两端触头导通时,忘记检测两端 触头导线是否正常。在电压档测量时,又很容易忘记将一段回路中的启动按钮按下,导致电压为零,引起误判断。

4. 加强实训中的总结

每个实训小项目结束后,应指导学生做好课题总结,把操作机床的步骤、出现的故障现象、分析得出的故障范围、检测的过程、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把整个排故过程记录在笔记上,以便于同学之间课后相互学习、交流、相互提高。

机床电气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PLC;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46-02

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PLC)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控制装置,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具有可靠性高、功能强、使用灵活方便和易于编程等优点,应用越来越广,目前已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三大支柱之一。PLC技术与机床电气控制是实现机床自动化的重要技术之一,随着PLC在工业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以及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广泛应用,现代工业企业对PLC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大。对于独立学院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好这门技术,可以为今后的就业增加筹码。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PLC与机床电气》是综合了机床设备、电气控制和PLC应用技术的一门新兴科学,是我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典型机床加工设备的机械结构组成、生产工艺过程、对电气控制的要求以及传统机床设备电气控制特点,并了解传统机床电控技术上的落后,从而采用先进的PLC技术加以改造和研发创新。以往的《机床电气与PLC》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通常分为理论、实验和实训三大部分。理论教学主要介绍常用低压电器、简单的电器控制线路、PLC基本指令、步进指令以及常用的功能指令,课堂讲解过程中结合一些常见的实例加以说明,总的来说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问题。实验教学方面,学校实验室虽然配备了多套三菱FX1N系列PLC试验台,但是由于实验台上的模块有限,并且相应的程序已经固化,因此只能开展验证性试验,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得不到锻炼。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PLC与机床电气》课程的学习,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考察,绝大部分高校师生感到教学效果不佳。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机电结合,以机为主,电为机用,具备机械电子工程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制造、系统控制、测试维修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专、通、雅”协调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筹码,这些都是我们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探讨的课题。另外,《PLC与机床电气》课程设计应该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与机械制造行业的工程师、专家合作,以行业和岗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进行系统化的项目课程开发与改革。

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机械制造业发展需要,课题组针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了适合我专业的教学大纲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案,课程内容的排序是基于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工作过程来组织的,并兼顾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以形成完整的工作任务和学习体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理论教学方面,经多次研讨,课题组决定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纳“项目驱动教学法”,将机床结构,电气控制基本概念及PLC指令系统的讲解穿插在各个项目中进行讲解。为此课题组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进行了改革,精心准备教学实施项目,具体项目及相关知识点安排如下:常用低压电器组装及测试(4课时),熟识常用低压电器的外型、文字及图形符号、动作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停控制(2课时),掌握机床电机的基本控制原理,了解电气控制线路结构特点、绘图原则及标准,熟识线路的保护环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点动和长动、正反转控制、星形/三角形减压启动控制(4课时),了解PLC基本指令,PLC控制和继电器控制的区别,自锁与互锁概念,时间原则,并会设计三相交流异步电机的起停及正反转切换控制线路等;普通机床的电气控制(4课时),了解简单机床结构、功能、控制原理和相应的控制线路等;水塔水位控制模拟(4课时),PLC基本指令及编程方法;运料小车控制模拟(4课时),基本指令编程,步进指令编程,多种方式控制的编程;LED数码显示控制(4课时),掌握移位指令SFTL在控制中的应用及其编程方法;机械手动作的模拟(4课时),常见功能指令的应用。在实践教学方面,我院配合加工中心的建设,加大了实验室资金投入的力度,建成了以FX1N系列可编程控制器实训装置22套,可开展多种基本验证性试验;同时配备了THJDQG-1型机电一体化组合实验实训平台4套以及THJDME-1型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2套,可开展综合性实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体现在将实验分为三块进行:第一是验证性实验。配合上述项目紧跟理论教学进程进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电气控制基础,PLC基本指令和常用功能指令的使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基本的软硬件调试能力。第二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此类试验可在THJDQG-1型机电一体化组合实验实训平台以及THJDME-1型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上开展,在较好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入。具体项目有:机械手搬运的自动控制、皮带输送机的自动控制、物料传送与分拣控制系统设计,步进电机控制等。教师只提供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老师引导为辅,在此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拟订设计方案,写出I/O分配表、设计I/O接线图,编写系统控制程序,最后上机调试、修改等。通过这类实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用PLC进行产品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是创新性实验。对于基础较好、学有余力以及兴趣浓厚的同学,鼓励其利用实验室所具备的条件进行创新设计。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为以后从事本专业的设计、研制开发新产品打下基础。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偏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生的厌倦感,长时间下去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进行学习。课题组以项目驱动教学法为主,综合应用一体化教学法、示范教学法、相互交流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法,突出任务驱动,培养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1)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依托;(2)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3)学习成果以多样化为特征。在项目教学中,每个学生会给出不同的解决任务的方案与策略,因此学习成果是多样化的。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情况给学生分组。这样,既能保证项目活动按时完成,又有利于学生间互相交流,有助于专业较差学生提高。分组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项目活动的计划,包括任务分配以及各项内容需要的时间等。教学手段上,全面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结合企业参观及现场教学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教学时,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协作式学习,及时地安排适当的实训、课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除此之外,课题组老师定期安排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企业PLC控制设备的安装或改造过程;聘请校外行业专家来校介绍实际操作经验,带产品进行现场安装演习,并对我校的实训项目和具体内容进行指导;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的PLC控制系统设计大赛,获取更多的实际操作能力,确保学生经过培训后掌握课程所要求的职业技术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考核评价方法

由于采纳了“项目驱动教学法”,《PLC与机床电气》课程对实践教学要求比原来更高,考核时应综合考虑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两方面。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50%)细节为:平时练习占15%,课堂表现占1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实训考核(占总成绩的50%)主要注重过程,考核细节为:实训课堂纪律和表现占25%,实训总结报告占15%,操作技能占60%。实验报告要求整洁、完备,内容正确,概念清楚,文字通畅,符合规范。

实践表明,课程教学经改革后,教学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学生反映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为课后进行自我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收获很大,受到了学生欢迎。然而我们对于《PLC与机床电气》教学探索刚刚开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多,我们会不断努力并坚持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真正做到课程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志锋.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与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张万忠.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王炳实.机床电气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王子文.PLC技术及应用项目教程[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5]芦蔚瑶.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3).

机床电气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数控机床;维修;项目式教学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数控机床来进行生产。在数控机床普及的过程中,如何解决新设备由于使用不当、旧设备由于缺乏维护而引发的各种故障以提高机床使用率已成为众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现在制造业企业急需我们高职院校培养大批熟悉机床结构、能解决数控机床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报警及故障的维护维修人员。

但在国内大部分职业院校《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数控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目前仍没有走出学科体系的框架。教学内容仍以大量的、抽象的理论为主,少量演示性实验为辅;教学形式仍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操作练习为辅。这样一种学科体系式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过多的抽象理论使得学生因无法接受而逐步丧失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离,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

(3)实践训练偏少,无法掌握相应技能,使得学生进入企业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无法胜任相应的岗位。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对课程进行项目式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做”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的“做中学”,教师的“做中教”。

数控机床由机械结构、机床电气、数控系统三个部分构成,各种故障无外乎这三个方面的排列组合。因此,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那么他们就能快速胜任企业机床维护维修的工作。

由于在实际工作中数控机床的硬件故障多于软件故障,机械故障多于电气故障,同时,软件的设定又和硬件的连接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实施中,先机械后电气、先硬件后软件、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所以,结合各种常见故障和学校实际我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课程划分为了以下三个项目及若干任务。

1.数控机械结构拆装

数控机床的故障主要出在机械部分,要解决相关故障,必须熟悉其结构组成,只有充分了解故障点各个关联环节,才能顺利的查找并排除故障。如机床X轴进给过程中总是出现过载报警,一般人分析总是循着电机-传动带-滚珠丝杠-工作台-刀具-工件这条线进行查找,而忽略掉丝杠支撑轴承这个环节,从而导致故障迟迟无法排除,但经过机械结构拆装的人确深知这一重要而薄弱的环节。所以在这个项目中我以一台典型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拆装为主体,分为机床拆装工艺及工具使用、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拆绘、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的拆装、辅助功能装置的拆装等四个任务。

1.1机床拆装工艺及工具使用

课程开始即给学生介绍各种机床拆装工具的使用,让学生在熟悉工具的过程中,结合机床讨论拆装工艺,这样一开始学生就能亲自动手,可以在课程初期就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对学生讨论进行引导,确定出拆装工艺。

1.2数控机床主传动系统的拆绘

通过拆装主轴箱,让学生对主轴各部件有一直观认识,然后结合实物介绍相关理论,如结合主轴拉杆、拉钉等主轴部件讲主轴刀具自动夹紧相关知识。这样便于学生对复杂知识的理解。最后,根据整个过程,安排学生绘制主轴箱装配图,通过点评使得学生更进一步熟悉机床运行时的各种位置保证、密封、变档等相关知识。

1.3数控系统进给系统的拆装

通过一个典型运动轴的系统拆装,让学生掌握进给传动方式、滚珠丝杠的支撑、滚珠丝杠螺母副、导轨以及间隙调整等相关知识。

1.4辅助功能装置的拆装

主要通过回转刀架的拆装,让学生熟悉机床上各种辅助装置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对于机床上的开关量信号有一个基础的认识。

通过这个项目学习训练以后,学生便能具备根据故障寻找相关故障链、故障点的能力。

2.数控机床电气系统接线

除了机械故障外,数控机床故障频发的部分就在机床电气这一块,这一块又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数控系统各模块间的信号传递问题、一个是电气控制柜中的各种电子元器件损坏。而要解决这一部分的故障,我们必须要熟悉机床的各种信号(包括弱点和强电)的传递路线和控制过程。所以在机床电气这个项目中我设置了两个任务: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硬件连接图绘制和数控机床电气接线图绘制。

2.1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硬件连接图绘制

在完成绘制数控系统硬件连接图这个任务中,学生必须掌握,数控系统的硬件构成,知道CNC模块、主轴模块、伺服模块、I/O模块、电源模块等典型模块的相关知识,然后通过绘制连接图,熟悉各模块间的信号传递,从而掌握数控系统硬件结构与维修等方面的知识。

2.2数控机床电气接线图绘制

在完成数控机床电气接线图这个任务的时候,学生必须先熟悉机床常用的各种电子元器件的作用,比如接触器、继电器、断路器等相关知识。然后通过寻线,绘制接线图,学生便能在自己脑海中将数控机床各部分的电气控制原理构建起来,加之老师的讲解与总结,最终对于电气相关内容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通过这个项目的训练之后,学生便能具备体用替换法、参考电压法判断机床相关故障的能力。

3.数控机床系统参数及PMC编程

由于数控机床的系统都是经过很严格的调试的比较成熟的软件,其相对与机床硬件来说,故障较少且多为操作人员操作不当所引起的,因此,要解决软件故障,那么学生必须熟悉数控机床各参数的意义及对梯形图有一定认识,所以,在这个项目中我也设置了两个任务:机床参数全清后的设定训练和利用PMC编程实现机床功能转换训练。

3.1机床参数全清后的设定训练

在这个任务中,由易到难分为两步,首先,让学生掌握系统参数的备份和系统参数的灌装,通过这个操作训练让学生先具备在有条件情况下解决软件故障的能力;其次,清空参数,让学生重新设定参数来排除报警并让机床运行,通过这个操作训练,使得学生熟悉哪些参数与哪些报警相关,哪些参数与加工精度相关,进而提升其机床调试方面的能力和任何情况下解决参数问题的能力。

3.2利用PMC编程实现机床功能转换训练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CNC(系统、参数)和MT(机械结构)均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两者之间究竟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数控机床的控制原理究竟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主要通过利用PMC编程实现机床功能转换训练这个任务来进行讲解。

让学生进行机床操作面板按钮梯形图的编辑,不仅能够使得他们对于机床控制原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中,借助PMC梯形图来辅助进行判断。

这一部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相对难于接受,因此,我只设计了两个最基本的任务,希望通过这些任务,让学生掌握软件故障的基本处理方法:灌参数和梯形图。同时,让学生对于PMC监测有一个基本概念,对于其以后在企业的发展大有益处。

随着数控技术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社会对数控维修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才能适应现代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教学步伐,培养出与时代接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机床电气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课程;项目载体;工作过程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48-03

《数控系统运行与故障排除》课程是高职院校数控维修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专业培养能够从事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课程对机床调试与维修的基本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起着关键的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本着“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原则,我们与企业开展了“零距离”合作,从“项目载体的选取、教学过程的实施、产品评价、师资内移”等方面实施教学,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

一、课程的总体设计

本课程实行校企共建的方式教学,以企业的真实产品为载体,按照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工岗位工作要求,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实施“三进阶”教学。“三进阶”指校内一体化教学阶段:学生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实训室的实训平台上进行“学中练”,按任务工单完成实训平台的反测,同时得出结论;企业产品实践阶段:将企业的产品引入课堂,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产品的制作;企业现场调试阶段:产品完成后交由企业,每组安排代表在企业现场实现机电联调,按企业规范完成任务,做中思考各环节的优化。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为教学实施项目,以校内课程教学为基础,课程结束后产品交还企业,校企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的产学合作平台。

同时,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分工指导。企业工程师与学院教师共同作为课程的主讲教师,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双师”配备资源。企业工程师将产品的标准指导学生实践,同时将其在企业工作过程中得到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智慧传授给学生。按照企业唯一的产品标准及技术要求,实施个人及小组测评校内教师检测企业检测。

二、教学项目的选取

经过企业调研、行业专业论证、专业团队商讨,我们得到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就业岗位: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工、数控系统运行调试工、机械装调工设备维护员、售后服务工程师等。其中,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工岗位工作过程为:数控系统上电回路的连接主轴控制系统连接伺服控制系统连接手轮等其他控制回路连接PLC输入输出口分配及机电联调。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课程选取企业产品“数控机床强电控制柜的连接与调试”为载体,如图1。结合岗位工作过程,以“为了工作而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为指导思想,按照行动导向教学要求设计教学活动和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

三、学习单元的设计

根据岗位职责,结合行业发展特点,我们对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整合,形成了本课程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数控系统及数控机床电气控制部分的分析、设计、安装、调试方法;掌握数控机床典型故障的诊断方法。根据岗位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能调试典型数控系统、分析机床电气控制柜的原理、维修机床典型故障的能力,基本达到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工的水平。为达到教学目标,结合“数控机床电气装调工岗位工作过程”,本课程设计了5个学习单元,对每个学习单元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提出了要求,如表1。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

项目教学以企业提供的数控机床典型故障现象导入,与解决该故障相关联的任务作为工作过程知识,依托机床电气柜,按照工作任务完成电气柜上述各单元的电气连接与调试。每组在完成各个学习单元的同时会发生相应的故障,再学习该故障的排除方法。完成5个教学单元后进行机床的功能调试与参数设置,要求在连接各控制回路时,电气作业过程规范,遵循5S习惯,并进项成果汇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和反思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的教学实施

课程实施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以连接数控机床各控制系统及排除机床典型故障的任务为中心,课程实施“资讯(听)——决策与计划(想)——实施(做)——汇报(议)——检查(查)——评价(评)”,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统一。学习单元三的实施过程如图2。

在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实施案例先导、任务引领、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推动课程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转变。以学习情境三为例,教学时将学生按5人分为一组,通过不同的案例故障导入。故障均来自企业一线或校内实训车间内,明确任务后,学生根据现象讨论故障部位,实施过程通过小组动手连接进给轴控制线路来理解进给轴控制的电气原理。检修后,小组汇报解决方案,每组提供一个线路连接过程中碰到的故障,集体分析解决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汇报交流来共享学习成果。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是职业院校数控维修类专业最核心的专业课程,内容跨度大、覆盖面广、实践性强。本课程在“学作合一、能力推进”的课程体系引领下,实践了“一目标、两结合、三进阶、六步骤”的教学模式,开展了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选取企业真实的产品作为项目载体,教学过程生产化,按照企业产品的技术要求和标准,实施多元化考核,同时将教学项目任务化,聘请企业教师定期参与课堂教学。体现了如下创新之处:①职业素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贯穿学生的素养教育。由于基于企业的真实产品,整个实施过程根据企业的产品要求实施。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规范、操作工艺等列入5S考核内容;②“真项目、真设备、真要求”的生产性学习环境,“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资料、课程实施、考核方式、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学习与工作的整合;③成立售后团队,接受实训车间的机床故障维修,成立由教师、学生组成的维修团队,随时接受校内数控设备的故障报修,同时其故障案例及时引入课程教学中;④师资内移,企业主动参与课程教学。 企业技术人员主动来现场调试产品,结合产品技术要求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⑤教学内容源于生产实际又高于生产实际。学习任务以欧泰数控机床的产品——“数控机床的制作”为项目,针对现有设备的技术缺陷,优化了其设计。

本课程职业性极强,企业根据教学需要,给学校提供教学用的产品,派出工程师来学校指导实践过程,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学校共同开发科研项目,教师给企业优化技术资料。整个过程做到了“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今天的培养与明天的就业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工学结合”特色。我们将继续立足行业,面向市场,坚持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审视和指导课程改革,从而推进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登红.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装调与维修[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机床电气实训总结范文6

电气自动化安装与维修专业主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各类电工工具、仪器、仪表,掌握常用高低压元器件的原理和应用,掌握供电设备的电气线路、各类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维修技术,掌握自动控制系统与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修技能。它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一、课程性质

机床线路故障检修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综合实训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机床线路的主要结构和运动形式,如主电路部分、主轴线路部分、进给线路部分、变速线路部分、快速移动线路部分和辅助线路部分等。整个教学过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勤动脑、勤思考,注重学生的实用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有机统一。

二、学情分析

机床线路故障检修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必修课,它是建立在学生已掌握电力拖动控制线路、电工仪表与测量、电机和机械知识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是对这些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任何一门课的欠缺都会对本课程的学习产生障碍。中职学生由于初中知识底子薄,自制力差,理解力低,学习兴趣不高。成为中职学生后,依旧学习兴趣不浓厚,对专业的理论知识有抵触心理,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但是对实训课还是抱有一定的兴趣,有想学习专业知识的欲望。基于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积极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动手能力,从实训中找到乐趣。

三、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项目教学的方法,以W生为主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欲望与激情。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操作,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中职学生的教学要求是掌握4个常见的机床线路,它们是CA6140车床线路、Z3040摇臂钻床线路、W62X万能铣床线路和T68镗床线路,共分了4个项目,4周进行,每个项目都有一个系统的流程。以CA640车床线路为例:

一是组织学生去机加工车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机床进行操作,熟练车床的主要结构和运动形式,了解车床的各种工作状态和操作方法;

二是参照CA6140车床原理图,熟悉电器的位置图和接线图以及各器件的实际位置和走线情况;

三是分解CA6140车床原理图,可把线路分成主电路、控制线路和辅助线路,其中控制线路又可以分成主轴电动机部分、冷却泵电动机和刀架快速移动电动机,细化原理图,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是学生观摩检修,在CA6140车床教学仪器上人为设置自然故障点,根据故障现象,分析有可能出现的故障点,由教师示范检修,边分析边检修,直至故障排除;

五是学生分组练习,人为设置若干个自然故障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是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考核内容涉及所有本机床的相关知识,其中故障检修是重点;

在项目教学进行之前,学生应该明确每个项目实训的目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系统学习,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达到教学大纲项目训练的要求,让学生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有所收获。

四、教学展望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和学校做到无缝对接,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口学生,将企业的生产和学生实训有机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企业工作的适应力。

五、小结

机床电气实训总结范文7

目前X院机械专业主要有数控加工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校内教学实训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起点,并为后面的加工生产奠定基础,因此通过教学实训使学生应达到以下的能力结构要求。

(一)通过钳工实训,培养手工制作工件的基本技能

现代机械加工技术虽然早已取代原始的手工加工技术,但手工操作技能对学生的能力形成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地位,且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到。钳工实训内容包括了解利用手工制作工件所需的设备、工具、刃具及量具,掌握锯削、锉削、錾削、划线、钻孔、攻丝、套丝等基本操作方法,钳工加工工艺的制定,能制作一般难度的工件及镶配件;通过钳工实训掌握机械加工常用量具(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等)使用方法,工件精度检测方法;还能让学生知道从事机械专业工作要不怕脏不怕累,培养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锻炼毅力,增强体魄;熟悉钳工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及安全文明实训要求。

(二)通过普通机床加工实训

(如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等),培养普通机床的加工技能在现代机械加工行业中,由于历史原因,传统的普通机床加工仍然占据较大比重,掌握普通机床的加工技术仍具有重要意义。了解普通机床的分类、结构及功能;熟练掌握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的操作规程和方法,能分析和制定一般难度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掌握刀具的刃磨、安装、调试方法,工件的装夹及调试,切削参数的选择;能独立完成一般难度的零件加工、零件的精度控制和检测方法;熟悉普通机床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及安全文明实训要求。

(三)通过数控机床加工实训

(如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床等),培养数控机床的加工技能随着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控机床加工技术逐步取代传统的普通机床加工技术,机械专业的学生掌握数控机床加工技能是不可缺少的。了解数控机床的分类、结构、功能及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机床及电火花成型机床的操作规程和方法;掌握数控编程基本原理、编程方法和技巧,能利用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方法编制一般难度零件加工程序;掌握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加工工艺制定;合理选择工具、刃具、量具及切削参数;掌握零件精度控制和检测方法,能利用数控设备独立完成一般难度零件的加工;了解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电气控制原理,熟悉数控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及安全文明实训要求。

二、改善机械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可行路径

(一)制定教学实训计划

学制为三年制的数控加工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高职学生,根据教学实训应达到的能力结构和目标要求,结合实训设备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实训各工种实训流程,学期安排,实训课时,实训内容,实训设备台数,每台设备人数及相关工具、刃具、量具、夹具和材料配备。1.钳工实训只安排一次,并安排在新生进校第一学期,实训时间3周(84课时)。实训内容以钳工加工工艺知识,锯削、锉削、錾削、划线、钻孔、攻丝、套丝等操作方法、手捶及镶配件的制作。每位学生一个台虎钳工位,若干台台式钻床,相关工具、刃具、量具和材料配备。2.普通机床加工实训安排在第二学期,实训时间4周(112课时),以车、铣为主,刨、磨为辅。实训内容主要为普通车、铣、刨、磨床的基本操作;学习车、铣加工工艺分析,工艺制定,车削外圆、内孔、圆弧、台阶、内外锥面、内外螺纹等;平面和沟键的铣削、刨削工艺分析、工艺制定及加工方法;平面及内外圆磨削工艺分析、工艺制定及加工方法;一般难度零件的综合加工练习。每台机床2-3名学生,相关工具、刃具、量具、夹具和材料配备。3.数控加工实训安排在第二、三学期,实训时间10周,其中数控车工3周(84课时),数控铣工(加工中心)4周(112课时),线切割(电火花)1周(28课时),数控故障诊断与维修2周(56课时)。实训内容主要学习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机床的基本操作;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工艺制定,数控程序编制及零件加工方法,一般难度零件的综合加工练习;学习数控设备故障分析与诊断,电气控制原理,对一般性故障进行分析及排除练习。每台设备3-4名学生,相关工具、刃具、量具、夹具、材料及电工器材的配备。

(二)制定加工生产训练计划与目标

加工生产主要是承接外协企业的产品加工业务,属校内生产系列,其本身具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性质,原本属于教学系列之外。为使加工生产服务于教学实训,可将加工生产形式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总的实践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的时间从事外协企业的加工生产任务,既可以节省实训材料,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能力结构范围,加深技能难度,延伸企业管理知识。把校内教学实训和加工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兼顾,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加工生产安排在第四、五学期进行,学生从事加工生产时间7周(196课时)。根据产品结构特点及难易程度,既可利用普通设备也可利用数控设备进行加工。通过承接企业生产任务,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结构、形状的零件,自己分析、确定加工工艺,选择和刃磨刀具,自己编制加工程序,自己对刀,自己加工及检测零件。能对零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和排除,能分析和排除设备的日常故障。通过加工逐步熟悉企业生产模式和企业环境,碰到问题自己想方设法解决,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工艺制定、操作能力和水平。当外协业务不足时,可用一定难度的零件项目进行补充。

(三)教学实训与加工生产相结合衔接方案及应达到的预期目标

机床电气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级维修电工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73-03

中级维修电工是许多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两个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直观性。其以培养满足生产企业低压维修电工岗位需求的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为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几种典型机床的结构、动作过程、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使学生具备典型机床控制线路的设计、选料、原理分析及如何正确排除故障与日常电气维护能力,具备一定的机床电气技术改造能力与班组管理能力;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常见故障分析及具备定子绕组绕制与接线能力;掌握基本的电子电路工作原理,具备基本的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能力。为了不断改进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本文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中级维修电工课程教学应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主线,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评价等诸环节进行改革。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中级维修电工内容较为繁杂,涉及典型机床控制线路的维修、三相异步电动机维修、基本电子线路安装与调试等模块。结合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际情况特点:低压维修电工作业、电工电子技术等知识都接触学习过,但基础相对薄弱,没有针对典型机床进行综合应用,电气控制线路设计方法缺乏等。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熟练掌握常用机床电气控件线路故障排除、三相异步电动机维修技能和电子线路安装与调试为目标而设计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了11个教学项目。(见表1)。

项目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参考在技能考证中所涉及的电气维修技能训练项目,设置了适合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相近电类专业学生所易于接受的教学项目,体现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有职业针对性、实用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的实施过程,可以很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达到中级维修电工所需技能要求。

二、教学方法的采用

(一)注重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又称现场实训教学,在中级维修电工课程教学中引入现场教学,将一些抽象枯燥、难于理解的理论概念和规律借助于直观、具体的实训来展示给学生观察,再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现场讲解,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实践,就能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并加深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机床线路的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设计线路与分析线路的能力,更要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给学生提供实训场地、充足的实训材料和时间,通过现场接线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掌握机床控制线路安装接线工艺要求。另外,在安装接线的过程中,学生对机床的工作原理又会进一步加以分析,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使学生了解了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实习工厂现有设备如:M1432A型万能外圆磨床、CW6140普通车床、Z3050型摇臂钻床、M7120型平面磨床、X62W万能铣床等,采用现场讲解、演示等方式,按课程标准要求完成教学计划,既减少实训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矛盾,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兴趣,给教师的指导工作带来方便。

(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解决科研课题人手不足等问题。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从多方面支持教师主持或参与教学科研项目,同时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在研究“开放式数控系统设计与研究”项目中,鼓励学生参与数控系统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液压泵、液压缸、液压马达、液压阀的主要性能参数设定等,使学生对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了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锻炼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机床电气控制线路、三相异步电动机等出现故障时,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常会接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协助维修工作的任务。教师会临时调整授课课程内容,让学生也参与其中,更多地了解生产企业机床电气控制线路、三相异步电动机等故障发生情况,故障判断及维修对策。通过生产企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现场实践操作技能,牢固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三)改验证性实训为探索性实训,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往的检验性实训,要求学生在实训课内对教材的实训结果进行重新验证而已。这种方法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不利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改革,结合课程的性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实训。例如,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的排除实训,排除方法有电压测量法、电阻测量法、短接法等,不同的故障排除法所耗费的时间长短不一,在教学中教师不直接将最佳的故障排除法和排除技巧告知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训,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变被动为主动,树立战胜困难、挑战自我的信心。最后通过实训与分析,找到最佳的故障排除方法。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锻炼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指导学生进行维修电工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能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柳州工矿企业机电设备常见故障发生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行进行故障分析,故障排除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得以提高和培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三、教学评价的展开

本课程每个模块主要从职业素养、岗位能力、应变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机床专项—综合维修模块为例,考核内容见表2,考核评分表见表3。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考核20%+机床维修考核40%+电动机维修考核20%+电子模块考核20%。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利用学生学习质量反馈结果改进教学。

总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改革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脱节、重复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践问题能力、专业操作技能等,培养学生科学求实、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教学质量显著,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韦春义.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森林保护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

[2]雷志坤.浅谈高职电子技术教学中的现场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2(5)

[3]李志斌,龚崇权,苏满红,等.高职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发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2)

机床电气实训总结范文9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训练;临床实践;误区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3-3513-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呼吸心跳骤停在院内临床各专业科室均可发生,心肺脑复苏(CPCR)作为临床医生的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以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指导,经过严格规范的CPCR训练。我们在近几年训练考核及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不注意院内CPCR的特殊性,单纯按照《指南》学习,学员容易走进认识误区。若在学习《指南》的基础上,对常见认识误区加以强调讲解,可以在考核及临床实践中加以避免。现将我院近两年来对院内心肺复苏实习进修以及刚毕业大学生进行CPCR培训及考核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总结2005年7月~2007年12月我院对实习、进修以及刚毕业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训练312人,其中第一年172人,第二年140人,两年各类人员组成比例相当;教员为同一教学小组,教学材料均为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1]以及心肺复苏模型,考核时模拟不同病例类型,但2年模拟病例类型相同。同时分别统计2年来我院院内心肺复苏187例,抽取其中病因、复苏人员及复苏场所大致相匹配,各种记录相对完整者各18例。

1.2 方法:2006年单纯按照《指南》逐项讲解并在模型上示范,2007年在上一年内容基础上增加我们在临床及教学过程中总结出10个常见认识误区,并加以强调讲解。培训时间均为8学时,考核时模拟10种呼吸心跳骤停病例,由学员随机抽取1个病例,以笔试和模型操作综合答题,统计10个常见认识误区在2年的考核及临床实践中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

数据均以百分比表示,考核数据行χ2检验,P<0.01表示差异有显著性;为相匹配而选择的临床实践数据,因样本含量较小,未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常见认识误区形成的客观因素分析:从报道可以看出,无论在考核还是在临床实践中,如果只是单纯按照《指南》学习,不着重强调常见认识误区,误区发生率非常高(36%以上)。这可能严重影响到复苏的效果。如果加以强调,这些常见认识误区发生率明显下降(18%以下)。有专家提出,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对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要求[2],院内CPCR培训,其主要对象为具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的医务人员,由于场所不同,条件不同,要求掌握的也不仅仅是初级复苏技术,还包括高级生命支持技术。但又由于专业不同,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学员均能掌握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因此,也应具有的相对针对性学习教材供此类人员学习,但目前尚未发现适合此类人员的培训教材。因此,我们在培训时仍然以《指南》为基础,但《指南》常针对心跳呼吸骤停目击者,主要目的是普及心肺复苏知识,为了CPCR培训的方便、简单以及容易掌握,主要强调标准化、程序化的院外心肺复苏技术。因此,不适当的教材,在客观上常常会使学员走进一些认识误区。

3.2 常见认识误区形成的主观因素分析:不少的学员,甚至有部分教员,主观上注重CPCR的操作,不重视复苏理论的学习与知识更新,也是常见误区形成的原因。如认识误区(1):无论病因如何,均按标准CRP程序。我们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时再灌注心律失常CCU现场,不选择紧急除颤而按照基本CPR程序进行复苏者,显然是主观认识问题。又如认识误区(2):任何时间,给氧浓度均为100%。短期内高浓度氧疗可能对成人复苏有益,但长时间高浓度给氧,有可能导致氧中毒,不利于脑复苏。此外,新生儿复苏时很多资料提示空气或40%以下氧浓度可能更加有益[3,4],这是不注意知识更新所导致的误区形成。认识误区(3):胸外按压,频繁中断看ECG。《指南》中始终强调胸外按压的尽量减少中断,但总是有部分学员频繁中断观看心电图恢复情况,可能是复苏者心情焦急的表现,也可能是胸外按压疲劳导致的错误。认识误区(4)、(5):人工呼吸,频率越快越好;辅助呼吸,潮气量越大越好。则是学员从缺血缺氧的角度出发,认为尽可能多的通气,应该更有利于复苏。其实,因为复苏时肺血流明显较少,而通气/血流比值是恒定的,单纯增加通气并不能解决缺氧问题。频率过高、潮气量过大,反而影响胸外按压的效果,使肺血流进一步下降,起到负面作用。不少学员认为,除颤后立即就有正常窦性心率夺获而不必立即行胸外按压,导致走进认识误区(6):电复律后,不用立即胸外按压的发生。实际上,除颤只是导致心脏瞬间同时除极而不能使心脏起搏,起搏由心脏最先达到起搏阈值电位的起搏点完成,常需要数秒至数十秒的时间,这中间的空挡心脏没有舒缩,重要脏器没有血流,因此应该在除颤后立即胸外按压。我们还应注意,有时在监护仪上可以看到心电图有正常波形而血压、脉搏仍然是零的现象,提示,可以看到心电波形并不等于必然心脏有收缩,因为缺血缺氧,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可能导致心肌电-机械分离,即心肌有电活动而无机械活动,此时应该继续胸外按压,避免走进认识误区(7):心电图有心电波形,不用胸外按压。认识误区(8):自主循环恢复后,血压仅需维持在低水平。研究表明,适当升高血压,使血压较正常略高水平,可以提高脑血管的灌注压,增加脑灌注;而有人可能认为,低灌注期,头低位或许可以同样增加脑血管的灌注压,其实不然,头低位因影响了颅内静脉的引流,使之处于充血状态,压力增高,反而可使灌注梯度下降,不利于脑灌注[5],走进认识误区(9)。一般来说,体温越低,脑代谢率越低,就可以增加受损神经的保护。所以有人认为,低温疗法,体温越低越好,也就是我们提出的认识误区(10):实际上,过低的体温,循环功能很难保持稳定,可能使脑血液供应相应减少,更加不利于复苏。所以,治疗性低温,常常是亚低温,使体温维持在32℃~34℃左右[6]。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2005). AHA Guidelines for CPR & ECC[J].Circulation,2005,112(24 Supplement):13.

[2] 秦 俭,孙长怡.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常见错误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3):183.

[3] Davis PG,Tan A,O'Donnell CP,et al.Resuscitation of newborn in-fants with 100% oxygen or air: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2004,364:1329.

[4] Ma′ximo Vento,Juan Sastre,Miguel A,et al.Room-Air resuscitation causes less damage to heart and kidney than 100% oxygen[J].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5,172:1393.

[5] Richard O. Cummins.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M].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Inc,1997.15.

机床电气实训总结范文10

一、课程标准的确定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2],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课程教学质量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标准是教学大纲的继承和发展,二者都是规范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体现。“机电产品电气控制”课程标准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来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标准,一是体现职业性原则,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二是突出能力原则,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建立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有效教学模式,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习成果;三是可学习性原则,“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机电产品电气控制”课程标准涵盖电气控制和PLC两大类共八个项目。电气控制包括送料小车电气控制线路运行维护、C650-2车床电气控制线路运行维护、Z3040B钻床电气控制线路运行维护、X62W铣床电气控制线路运行维护等四个项目;PLC包括多种液体自动混合装置的PLC控制设计、十字路通灯控制、呼叫送料小车控制、PLC在C650-2车床电气控制系统改造中的应用等四个项目,每个项目由若干个人任务组成。

二、与实训设备相一致的教材建设

“机电产品电气控制”课程采用自编教材。教材的编写紧密结合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从内容选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训配套等方面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摆脱理论分析长而深的模式,增加并充实应用实例的内容,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恰当的设计安排。在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上多下功夫,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操作与实训,把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融汇于教材之中,并贯穿始终[3]。在内容组织上,以符合教学要求的工作过程为基础,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层层递进,将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系统的串在一起,教材内容基本涵盖了基本电气控制规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的组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每个部分都有实践训练,指导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提高效率,动手能力能够得到逐步提高。在教材编排上,打破以往教材先理论后实践的编写模式,以典型工作任务和任务的完整性及为主线,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线索,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编排教材内容。教材共有与《课程标准》内容相一致的八个学习项目,根据项目理论知识要求,将项目分解成各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都有自己独立的知识点和训练内容,完成了子任务的学习,也就完成了整个项目的学习,并能使知识融会贯通。编写教材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形式掌握融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和技能,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技术,还需要在获取技术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使学生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有能力对社会、经济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实施环节,我们选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边进行知识讲解和操作示范,一边让学生进行课程同步训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将知识点溶解到任务的实现中,完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教、学、做三者融合,“教”为指导,“学”为过程,“做”为中心。学生在学了以后立即实施,实施完毕再进行总结,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了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利用教学软件、仿真软件等课程资源解决课程疑问,提高学习主动性。2.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化教学模式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化教学模式是在校内维修电工实训室、机床电气实训室及PLC实训室完成。围绕“控制线路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这一学习情境,把工作过程分成了8个项目,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一步一台阶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基本电气控制线路、机床电气、PLC综合技能实训领域的学习过程。在完成职业活动的学习过程中,也逐步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系统的工作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了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教学过程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从教师指导学习教师引导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指导作用逐步减弱,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加强[4]。3.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这种方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教学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我们将课程教学课件、实训课件和PLC编程软件与仿真软件挂接到课程网站。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并不能通过一两次的模仿操作就可以理解操作要领和知识点的,少数学生不能独立及时完成一次完整的操作任务。因此,反复练习是提高理解和掌握技能的重要手段。

四、评价体系的改革

实践考核更注重学生的工作过程、职业素养,而非结果。同时,把学生的平时操行纳入考核的范围,对平时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给予加分;纪律及学习态度不好的,酌情减分。采取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各部分考核所占的比例如下:职业素质考核方法:沿纵向以项目为单元,逐项考核。即在学生完成每个项目的工作任务和实操训练之后,对学生完成该项目的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能力给予评价和认定。当本课程全部项目的工作任务和实操训练完成后,将各项目考核成绩累加。横向重点考核学生能力发展的渐进过程,即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评价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合作能力及个人素质等,将纵向和横向的考核成绩按比例综合,即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最终成绩。

五、结束语

“机电产品电气控制”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有着一定教学难度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直接影响到日后工作中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专业技术能力。“机电产品电气控制”课程改革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宗旨,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一体化项目化式教学,把课堂讲授的内容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起来,把各个知识点融合在实际的项目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完成项目实训。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从模仿到自行设计的过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实践中构建了电气控制知识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进满 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机床电气实训总结范文11

关键词: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就业能力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mproving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i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construct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Chen Wei, Fan Jun, Xia Xianming

The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of Jiangsu, Nanjing, 210036, China

Abstract: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constructed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the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It can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reform. It can well solve the problem that college lock of practical training equipment. It can realize zero distance docking in the talents training and the demand of the enterprises. It can cultivat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on 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construction;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outside; employment ability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了许多校内外实训基地。这些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日益凸显,已形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关键,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发挥基地功能,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有效途径。

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技能,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可以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2)解决学校实训设备的不足。

(3)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4)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 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是因为,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与专业建设关系很大,也与学生所学课程和掌握的技能有关。因此,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能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是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知识保证。

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学校通过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可共同探讨专业课程的开发,制定与企业需求和特点相适合的课程培养目标[3];在企业参与下,可构建适合企业、社会发展的各种课程模块,形成围绕职业能力设计的模块课程体系;可不断听取企业人士的意见,采纳合理的建议,改进具体专业课程的结构,促进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持续提高。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能够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操作技能提升为切入点,构建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

我校在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构建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制订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其具体的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社会需要,我校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分为3个方向,即数控设备方向、工业控制方向、数控技术方向。这3个方向,除了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不同外,其余的公共基础平台课模块、专业群通用技术平台课模块和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都是相同的,体现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共性和不同方向的差异性。

现在,许多机电产品都采用可编程控制技术对工作过程进行控制,因此我校采纳了西门子(上海)工业自动化与驱动技术集团的建议,在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中,开设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的课程。该课程的教材系与西门子合作开发,为我校的精品课程。另外,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中,开设了机电控制实训课程和数控加工实训课程。

对于数控设备方向,考虑到变频技术在机电产品中的应用很普遍,在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中,采纳了西门子(北京)有限公司的建议,开设了数控设备伺服与变频应用的课程。

对于工业控制方向,在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中,采纳了康尼机电有限公司的建议,开设了基于LOGO!的变频控制技术、组态技术应用、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课程。

对于数控技术方向,在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中,采纳了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和南京华兴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的建议,开设了UG造型与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以及加工中心编程与操作实训等课程。

所有课程的制订与实施都是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成果,这些课程很好地满足了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 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学校实训设备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也将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能够很好地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是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物质保证。

仍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主要面向信息产品制造业、机电一体化设备运用企业和机电设备安装公司等,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数控加工技术、数控设备调试与维护、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技能,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使用、维护管理等工作。购买齐全的数控加工设备和生产线控制设备能达到最佳的实训效果,但投资过于巨大,且日常维护费用很高,设备利用率低,对于一般的学校而言很难实现。因此,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或将企业引进学校,建立“校中厂”,利用企业带入的设备进行实习实训,或将学生直接送到企业学习锻炼,建立“厂中校”,利用企业的设备提高学生的技能,或帮助企业宣传产品,获得企业的设备赞助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方式,能够解决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

我校引进了南京浩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中厂”,引进设备价值一百多万元。我校数控机床及应用技术、UG造型与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工艺规程编制与实施等课程均在“校中厂”进行,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又进行了实训,技能提高得很快。

我校还在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中,建立了“厂中校”。该企业资产达2亿元,其中机床设备总值1亿元以上,可满足学生所有机床实训的要求。我校学生的数控机床安装、数控机床诊断与维护课程的实训均在“厂中校”进行,所有学生都获得了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颁发的证书。

我校与上海西门子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SIAS)合作,在校内建立了数控技术实训室、机电控制及PLC实训室、工业控制及MPS实训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室、CAD/CAM实训室和液压气动实训室共6个实训室,西门子公司捐赠设备价值近二百万元[4]。

可以说,我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很好地解决了学院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也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可以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真实的平台,让学生更早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更好地提高和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掌握生产的工艺与流程,掌握产品的设计与加工方法,掌握设备的操作与使用。如此便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的对接,既使企业能源源不断地直接从学校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直接保证。

我校已与西门子(上海)工业自动化与驱动技术集团、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苏州东昱精机有限公司、南京浩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华兴数控技术有限公司、康尼机电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协议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相关实训基地现已初具规模。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到这些企业中顶岗实习实训,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技术人员(企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很快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此外,实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利于学生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还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让企业能有更多的时间考查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预选优秀人才,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零距离对接[3]。同时实习的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校能够节省大量的实训资金,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也能得到缓解,由此可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良好效果。

4 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还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上。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就必须强化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能够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是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实践保证。

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生所选专业及其专业方向上,体现在学生是否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上,还体现在学生是否具有娴熟的工作能力上。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满足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就业率。

4.1 满足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

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紧扣市场经济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信息产品制造业是江苏工业的主要支柱产业,与之相关的企业有机电一体化设备运用企业和机电设备安装公司等。我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即瞄准这一市场而设,其专业方向也是根据市场的变化动态设置的。

我校与西门子(上海)工业自动化与驱动技术集团、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苏州东昱精机有限公司等合作,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设置了数控设备方向;与西门子(上海)工业自动化与驱动技术集团、康尼机电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设置了工业控制方向;与南京浩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华兴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设置了数控技术方向。这3个方向,基本适应了江苏相关市场的需求。

同时,这些专业方向也满足了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学生在这3个共建实训基地实习,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练就基本的实践技能。

4.2 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

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在企业实训中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我校以多种形式让学生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实际锻炼。对于学生来说,这样一种工作经历,既积累了工作经验,也培养了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接触社会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我校与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共建实训基地,在基地中建立了“宁庆班”,选择20名学生进入“宁庆班”学习、工作、锻炼,为期一学期。公司提供8个技术岗位对“宁庆班”全体学员进行轮岗培训,全权负责相关的学业考核,为考核合格者发放培训结业证书。通过一学期的实训,每位学员都在8个技术岗位上进行了实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有些学生能独立进行数控系统的接线、调试工作,有的学生参加了出口数控机床的整机安装、调试工作。

我校与苏州东昱精机有限公司共建实训基地,选派了7名学员参加顶岗实习,所实训的岗位是机床组装(根据机床大小分为720系列和850系列)、部件组装、电气装配、业技课。这些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积累了工作经验,可以独立完成生产任务。

我校与南京浩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实训基地,选派5名学员进行顶岗实习。在实训期间,学生完成了数控实训台的布线、安装和调试,完成了自动生产线的安装和调试,到相关企业对数控设备进行维护和改造等。所有这些,都丰富了学生的工作经验。

4.3 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能使学生在企业的实训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非常注重受聘人员的工作能力。如果高职学生在毕业前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将会提高自身的录用率。

在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宁庆班”接受过培训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实训锻炼,具备了相当的工作能力,基本掌握了数控机床的安装和调试、学会了数控系统的编程,其中不少学生直接被该公司录用。其他学生也被相关的企业录用。

而在苏州东昱精机有限公司实习的学生,工作能力普遍获得了提高。有的学生掌握了720和850系列机床的线轨、螺杠的安装和校准,机床工作台的水平度测量,磨床的基本使用(打磨垫片),3轴精度(机床各轴垂直度)的认知,机床零点设置;有的学生学会了轴承的安装,轴承盖的切削,气动装置(用于自动换刀、自动门等)的组装,水槽、油压部件的安装以及各类小部件的安装;有的学生学会了电气柜电气部件的布局、电气的连接,能正确美观地接出两类系统的线路,能正确安装各类电器部件;还有的学生已了解了机床的基本信息(工作台大小、最大刀具直径、最大刀具重量等)、机床配件(切削运输机、水槽等)的认知、电气部件的认知和部分部件的基本信息(性能、厂家等)。目前,这些学生已全部被该企业录用,并已独立承担工作。

在与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中,选派的顶岗实习学生参与了半高站台门导轨的设计,获得了很好的实践锻炼,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这些学生被该公司录用,并被破例安排在设计岗位。

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由于工作能力强,在毕业后的3年内,绝大多数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有的担任了部门经理的职务,有的当上了部门的主管,还有的在外资企业当上了经理助理兼翻译。

5 结束语

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推动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很好地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解决了学校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丰富了学生的工作经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培养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试论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7(3):76-79.

[2]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1):91-92.

机床电气实训总结范文12

关键词:案例教学 实践 驾证式考核

《机电设备控制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由《机床电气》、《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技术》等学科整合而成,故教学内容取舍以及教学方法方面是课改的重点。经调查发现,该课程在省内外同类院校都有开设,教材也有很多,每个院校对该课程都非常重视,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均不一样,部分高职院校把电类的课程全部归类到该课程,也有院校仅包括机床电气与PLC。我院倡导以就业为导向政策。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教研室根据自己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1 课程改革的依据

为了做好《机电设备控制技术》这门课的改革,首先要明确改革的方向,下面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1.1 走访问卷、调查顶岗实习学生

学生们到了大三就走上顶岗实习,为了做好《机电设备控制技术》这门课的改革,我们开展了走访调查工作。为了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问卷,问卷中设置了大量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①实习中你认为学校学到的哪些知识对你的工作很有帮助。②工作中哪些知识是学校没有学到的。③机电设备控制技术中哪些知识是你认为必不可少的。④机电设备控制技术中哪些知识你认为课时可做删减的等项目。调查结果统计得出,73.3%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到的机电设备控制技术这门课对工作有较大的的帮助。有65.8%的学生提到了变频器的知识是在学校没有学到的知识,另有48.4%的学生提到了步进电机与伺服电机的知识是在学校没有学到的知识。对于问题③,98%同学选择机床电气与PLC的基础知识是本门科必不可少的内容,另有2%的学生选择不清楚。对于问题④有30.6%的学生选择传感器的内容可以做下删减,另有40%的同学选择低压电气理论课时可以做下删减。对顶岗实习生的走访调查表明,对课程的内容要有所调整。

1.2 前续课程分析

根据我院的培养方案,《机电设备控制技术》是安排在第三和第四两个学期学习,也就是说学习本门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学过了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与机电设备控制技术部分内容存在重复教学的情况,主要重叠的区域在低压电气部分。针对上述情况,故要对该内容进行课时的调整。

1.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调研

我院每年6月份会组织一次由本专业教研室主任及专业教师组成的调研队伍,对东阳及周边的机械、电子、电力、食品、轻纺等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发现目前该课程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①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所拥有的文化素质基础课与技术基础课都较好,所欠缺的是故障的诊断与排查、维修的能力。②现今的考试制度不太利于衡量学生的掌握情况,还不太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机电设备控制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故完善其教学内容对于本门课意义重大。根据顶岗实习学生走访调查分析、前续课程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调研,确定本门课在原先的机床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与传感器技术三大模块的基础上,增加变频器技术与伺服电机技术两个模块。教学内容包括低压电器、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电路、典型机床的电气控制、变频器控制技术、伺服系统、传感器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基本指令及程序设计、S7-200PLC顺序控制指令及应用、S7-200PLC的功能指令、PLC联网通信技术与应用、典型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分析等。课程内容包含了经典的机床电气控制、也包含了先进的可编程控制器、伺服电机、变频器的控制系统,也包含了在工厂极需要实用的与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相关的内容。对于专业调研反应学生动手能力的不足,针对这种情况,课程组讨论决定对实践课时进行调整,增加了CA6140车床故障诊断、Z3040摇臂钻床故障诊断、变频器控制等实践教学等内容、并增加了一周机床电气控制实训。

3 教学次序的改革

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实训课程当中,将经典案例带入到理论课堂中,两者有机地穿行。授课时先给出经典案例,分析完成本案例需要那些知识点,哪些问题是通过我们已经学到过内容能够解决的,哪些问题是目前解决有困难的,然后引入本次课所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并讲解指令(元器件)的功能及特点,最后通过所学的内容,把这个经典案例给完成了。下一次课紧接着就安排学生去实验实训室去做实验,学生在实验设备上按照老师的提示完成操作,很快就掌握了指令(元器件)的使用方法,并能仿照老师提示的案例,完成相似的任务。例如在讲授定时器指令时,第一次课先拿出经典案例红绿灯,进行分析需要哪些知识点,并引出本次课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定时器,讲解各种定时器指令的特点和作用,并对该知识点内容穿插一些小案例,最后根据所学的内容,完成红绿灯这个案例。第二次课学生在实验实训室的实验装置上输入定时器指令和其他运用程序,通过PLC主机与仿真实验台来验证相关结果。随着对定时器指令的理解和深入,学生便能完成相关的程序设计,如使用定时器编写三相异步电动机星型三角形降压起动控制程序。在这次实验中要求学生根据控制工艺确定输入输出点数,并根据实验台控制面板,列出输入输出表,绘制出接线图并完成接线,然后根据控制要求绘制功能图,并把功能图转换成梯形图,写入、编译、下载、运行程序,调试程序是否达到控制要求。

4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核心,以任务驱动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目前本门课主要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如下几种:

4.1 现场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训设备进行现场教学。课程教学强调实践实训环节,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新序化,重点体现在根据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将课堂搬到实训室、生产现场进行,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了在课堂上无法讲解的问题。

4.2 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以实际工程为案例,以工程中的控制系统设计任务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按照设备的选型、工艺的分析、程序的编制、程序的调试等先后顺序,构建学习情境。通过完成某一具体项目的任务来组织课堂教学,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4.3 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将工作任务分到各个学习小组,通过集体分工协作,集中集体的力量来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掌握学习要点,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中解脱出来。

5 考核方案的改革

由于《机电设备控制技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固传统的理论卷面考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体现不出学生真实的掌握情况,根据我院“以技能立身、靠素质发展”教学理念并积极推行驾证式考核方案,重视实践技能考核、教学过程考核,通过“应知”、“应会”两个方面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应知、应会中考核不合格的要分别补考。

5.1 应知部分考核(采用百分制)

应知部分考核包括平时成绩评价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从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方面评价,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占总评成绩的70%。主要考核学生对机床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传感器技术、变频器技术与伺服电机技术等模块的理论知识点掌握情况。

5.2 应会部分考核(采用百分制)

应会部分的考核采用阶段性考核的方式,针对每个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评价标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能力训练项目并形成训练成果,教师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分,学期结束阶段考核成绩的总和即为学生应会部分的考核成绩。考核的项目主要有四大模块的内容:机床故障诊断(20%)、变频器控制(20%)、可编程控制器编程与调试(20%)、综合案例(40%)。

6 结束语

《机电设备控制技术》这门课课改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具备了实操的能力。《机电设备控制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作为课程改革我们还将继续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李红,张国德.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辽阳科技学院学报,2009.11(3):45-46.

[2]康志亮,许丽佳,陈松伯.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机化,2011(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