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整改报告

银行整改报告

时间:2022-04-27 06:02:01

银行整改报告

银行整改报告范文1

***银保监局:

****在接到贵局下发关于《***银保监局办公室关于深入做好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行领导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排查整改方案,现将***行整改方案及整改报告,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

今年是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进行集中整改的最后一年,****各级机构高度重视,强化担当,提升站位。坚持把问题整改作为“一把手”。***专门成立扶贫小额贷款工作小组对***扶贫小额贷款进行全面排查,确保排查不留死角。我行成立排查小组,由行长任组长,***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扶贫小额贷款排查工作小组设在****。由风*****负责排查工作的组织安排。

二、排查工作主要内容

1、扶贫小额贷款信贷管理办法落实情况。***对扶贫小额信贷制度及操作流程进行梳理、完善,排查扶贫小额信贷贷前、贷中、贷后等环节操作流程。

2、对扶贫小额信贷贷款投向、贷款主体、贷款用途等进行逐一排查。

三、排查工作措施

****目前扶贫小额信贷贷款余额***万元,***户。累计发放**户,金额***万元。首先通过调查客户流水了解其资金流向。其次对存量***户进行逐村逐户逐项目进行现场排查,最后对累计发放的贷款进行一一核查。确保其扶贫小额信贷用途符合要求。

四、排查结果

通过****行认真仔细排查,***未发现扶贫小额信贷“户贷企用”、“户贷社用”、信贷投放不精准、“见户即贷”等相关问题。****目前扶贫小额信贷严格按照我行扶贫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发放。严格按照项目推荐,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愿申报,乡村两级金融扶贫组织受理、初步审核、公示,上报金融扶贫服务中心汇总、公示。****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填写表格盖章后推荐给***。***通过调查进行授信审批、贷款核保等。手续严谨、放款真实、投放精确。未发现扶贫小额信贷存在违规问题。

银行整改报告范文2

2006年的中国银行黑龙江双鸭山支行票据案,2007年的建设银行平原支行刁娜案件,到2011年齐鲁银行卷入巨额骗贷案,2013年银行涉入债市丑闻,债市扫黑拉响银行内控警报等,频发的银行舞弊案件反映出我国目前的实践中存在诸多不足,使得社会强烈要求加大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来改善银行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面对国内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以及频发的银行舞弊案件,如何遵循规范提升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成为了国家和公司所面对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话题。

本文在我国目前有关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披露规范和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2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附件、监事会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年报中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展开的分析,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对策。

一、我国关于上市商业银行内控披露的相关法规及主要关注点

(一)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规定:公司在内部控制的检查监督中如发现内控存在重大缺陷或重大风险,应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并由董事会及时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报告该事项,经该所认定后,公司董事会应及时公告。董事会应根据公司内控的情况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在年度报告披露的同时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披露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规定:公司董事会应依据公司内部审计报告,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议评估,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公司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应对此报告发表意见。如注册会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表示异议的,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应针对该审核意见涉及事项做出专项说明。公司应于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四个月内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注册会计师评价意见报送本所,与公司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

(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相关规定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执行该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行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三)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规定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6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特别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在定期报告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说明。监事会应就董事会所作的说明明确表示意见,并分别予以披露。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12年修订)》中第五十一条与五十二条分别规定:公司应当披露董事会关于内部控制责任的声明,并披露建立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依据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主板(不含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应当按照规定的实施范围披露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报告期内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具体情况,包括缺陷发生的时间、对缺陷的具体描述、缺陷对财务报告的潜在影响,已实施或拟实施的整改措施、整改时间、整改责任人及整改效果。鼓励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披露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按照规定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公司,应当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或者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董事会的自我评价报告意见不一致的,公司应当解释原因。

仔细分析以上法规,可以发现: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对于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的主要关注点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商业银行董事会需在定期报告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作出说明,同时监事会要对此发表独立意见,并分别予以披露;第二:公司董事会应针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形成自我评价报告,并由注册会计师作出评价意见之后,与公司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第三:当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或重大风险时,经证券交易所认定后,公司需临时内控公告。

二、2012年16家上市银行内部控制披露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上市的商业银行包括平安银行(000001)、宁波银行(002142)、浦发银行(600000)、华夏银行(600015)、民生银行(600016)、招商银行(600036)、南京银行(601009)、兴业银行(601166)、北京银行(601169)、农业银行(601288)、交通银行(601328)、工商银行(601398)光大银行(601818)、建设银行(601939)、中国银行(601988)和中信银行(601998),共16家。

纵观2012年,16家上市银行都对内部控制情况做了不同程度的披露,有粗有细,有详有略。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基于法律法规要求的强制性披露,流于形式化现象严重。下面,本文从形式、内容和依据三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一)形式方面

16家银行均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附件、监事会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年报四种形式进行披露,如表1所示。

进一步研究发现:

1.自我评价报告是董事会对内部控制发表的责任说明,只有浦发银行、交通银行披露了存在有待完善的事项,其余的银行董事会都得出“本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中未发现重大内部控制缺陷。”附件则是对2012年度内部控制评价相关情况的介绍,除了兴业银行将报告与附件合二为一外,其余的银行都单独进行了披露。

2.监事会报告是监事会对董事会做出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发表独立意见。但除了平安银行另发表公告外,其余银行都在年报中进行披露。在年报中,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中国银行8家银行仅仅发表了对报告期内监督事项无异议,并无特指内部控制情况;而其余银行监事会就内部控制情况发表独立意见。

3.审计报告格式因为已经进行了规定,所以16家银行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形式一致。

4.年报对于内部控制披露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公司治理下设内部控制小标题,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了披露;中国银行只对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说明,但没有再在年报中对内部控制进行其他说明;其余银行均在年报中单独以内部控制为大标题,对内部控制进行详尽说明。

通过分析可知,形式、位置上的不一致性,需要投资者花费更长的时间搜集数据、查找信息,这样时间价值和机会成本过大,投资者不能有效进行分析比较。

(二)内容方面

1.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果比较

16家银行在2013年都了2012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报告的结果如表2所示。

披露结果显示,16家银行均不存在重大缺陷,其中12家银行存在部分一般缺陷或重要缺陷,但是只有4家银行详细披露了缺陷以及整改方案,其余的8家只披露了现状但没有披露明细。

通过分析可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信息量大,是银行提供内控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投资者获取内控信息的主要来源,由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格式并不统一,导致16家银行的披露内容各有差异,而披露不一则进一步影响了银行间的可比性。

2.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比较

16家银行都将缺陷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但是,对于每类缺陷认定的标准却不统一,如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就详细披露了该行各类别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分别制定了财务报告内控缺陷的定性和定量标准以及非财务报告内控缺陷的定性标准,但没有具体披露;浦发银行和建设银行则直接参照定义,没有详细叙述;平安银行和农业银行则根本没有披露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的相关标准;除上述银行外,其余银行都是粗略提出认定标准由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方面构成,列示了一些指标,但没有具体的判断标准。

缺陷的认定关乎最终的报告结果以及意见的发表。通过分析可知,银行之间的认定标准不统一,所以使结果缺乏可比性,例如该银行按照本行标准认定为一般缺陷,可是按照其他银行标准则会认定为重大缺陷,继而导致结果缺乏可信度。

3.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比较

注册会计师审核意见是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进行披露,但没有对所有内部控制发表有效意见。

对于2012会计年度,所有的审计报告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发表了肯定意见,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可以看作是事务所对被审计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个保证,但完全一致的审计意见,并没有有效传达出银行内部控制的具体信息。

4.内部控制审计单位的选择比较

16家银行都选择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相关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四大”的选择是为了增强投资者对被审计银行的信心,这样也从侧面表现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银行愈发注重内部控制,愈发注重投资者,愈发注重向市场传达出有利的信息。

5.内部控制措施披露的比较

16家银行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不同程度地披露了2012年度内部控制基本框架的建设情况,如表3所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格式并不统一,每个银行披露的内容不尽相同,有些银行详尽地披露了内控建设状况,有些银行则根本未涉及,这样就导致投资者不能很好地进行比较分析。

另一方面,16家银行的自我评价报告中都没有对上年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措施以及效果进行披露,披露缺乏连续性。

(三)依据方面

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使内部控制披露具有强制性,但16家银行各自参照的依据有所不同,如表4所示。

根据上表可知,16家银行都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评价指引》以及本行内部控制基本指引的要求进行了披露。但是,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选择上,却出现了不一致性,有的银行参照了该法律法规,有的银行则没有,再加上在深交所、上交所上市的银行,所参照的内部控制指引文件不同,也会导致最后披露结果的不一致性。

通过分析可知,由于16家银行所参照的依据不一致,导致了银行披露的形式、内容、标准差异较大,这也是上市银行内部控制披露存在的问题之一。

三、提高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建议

(一)明确形式,提高质量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适当借鉴国外经验,在相关规范中明确规定上市银行内部控制报告的具体披露形式以及在报告的具体部分披露哪些具体内容。一方面,投资者可以更好地使用各种内部控制信息文件,明确查阅哪些部分,就可以获取信息,节约时间、节约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增加其可比性,避免分歧和意见。

(二)完善内容,提高透明度

随着将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数量不断增加,竞争日益激烈,潜在的风险也随之加大。所以需要完善内部控制披露的内容,以提高透明度。

1.加大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结果的披露。详细披露是否存在内控缺陷,存在怎样的缺陷以及将要采取的整改方案,提高透明度。

2.统一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国家的法律法规虽然对相关缺陷做出了定义,但这是共性的;银行作为特殊的行业,需要对缺陷认定标准做出特别的规定,且每个银行各自的规模、风险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也需对标准进行规定并予以公布,并与其他行的不同之处做出注释,以方便投资者了解。

3.增大对内部控制建设状况的披露。国家应出台相应的规定,要求银行从内部控制五个基本要素方面详细披露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可以使利益相关者了解上市银行在过去一年所做的努力;另外,在探索建立上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评级体系的道路上,不遗余力地运用市场手段,逐步建立并完善针对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评价指标或评价体系。同时,要求披露对上年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以及效果,保持连续性,使得投资者明确缺陷是否真的不存在了,措施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了。

(三)统一依据,提高可比性

银行整改报告范文3

关键词:ERP;国有控股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079-02

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起源于制造业,但随着其管理理念日益成熟、系统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管理先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开始引进这一管理理念和管理系统。

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由ERP系统生成上市银行法定财务会计报告及附注、分部报告信息,及时向境内外投资者披露真实、准确、透明的会计信息,成为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新选择。本文试从探讨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具体目标入手,以国际上较为流行的ORACLE软件功能以例,分析了ERP系统在改善国有控股上市银行财务会计报表出具和使用流程、优化审计调整账务处理流程、自动生成财务信息披露数据等方面的运用,并提出运用中应予以考虑的问题,以期对如何利用ERP系统实现会计信息披露目标有所借鉴。

一、ERP系统在国有控股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运用

相对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国有控股上市银行具有会计机构数量大、会计核算层次多、会计信息传递路径长的特点。ERP系统采用ORACLE产品的标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适应性开发,能够从不同方面改善国有控股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实现信息披露目标。

(一)改善财务会计报表出具和使用流程

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整个会计活动的最终产品,也是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组成。由于上市银行披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需验证,对外报出的必须是审计后的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报表以是否依据审计师的意见进行了审计调整来划分,可分为审计调整前会计报表和审计调整后会计报表。由于国有控股上市银行采用总分架构模式,总账系统数据、审计调查表的编制、审计调整意见的出具,往往采取由下而上层层汇总的方式生成。这种传统的会计报表生成模式,信息传递路径长,也存在人为调整的可能,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不利于上市银行经营管理决策分析。

ERP系统能够改善国有控股上市银行的财务会计报表出具和使用流程。首先,ERP系统充分利用Oracle总账模块中功能强大的报表建立工具――财务报表生成器(FSG),根据总账中的会计要素生成财务报表。通过灵活地制定FSG报表,能够更好地满足上市银行财务会计报表多种业务需求。对于全行固定格式、统一公式、定期的报表,由总行进行定义,全行机构登录系统查询,如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分行固定格式、统一公式、定期的报表,由分行进行定义,分行各级机构登录系统查询。同时,ERP系统维护部门负责维护FSG报表定义权限。对于全行统一的报表,无论是审计调整前还是审计调整后,都可通过ERP系统直接由总行统一出具,并经财务报表展现平台分发给各分行,分行可直接进行权限范围内的报表查询,避免了手工调整总账的可能性,能够充分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准确。

(二)优化审计调整账务处理流程

上市银行的审计调整存在调账事项和调表事项之分,对于调账事项,需要在次年进行审计调整的账务处理,但财务报告年度已于12月31日关账,审计调整的账务处理不能自动追加于财务报告年度,但审计调整的账务处理应归属于财务报告年度,而不是次年。由于审计调整账务处理的实际会计年度与相应归属财务报告年度之间存在差异,在财务报告年度的次年,年初至审计调整账务处理期之间各月份的期初余额都与审计调整后报表的期初余额不相符,这段期间一直存在账表不符的问题,直至审计调整账务处理期的下一会计期,账表不平现象才会消失。

ERP系统在会计期间设计上,针对审计师对上市银行进行半年和年度审计的现实情况,结合Oracle系统标准功能,可以设置两个调整期,即在系统中设置每年十二个自然月会计期段和另外第十三期、第十四期调整期段,通过合并自然月期段以及调整期的账务内容,生成完整的审计调整后财务报表。ERP系统利用ORALE调整期功能,将差异调整做在特殊的会计期,可以在不影响正常账务的情况下完成审计差异调整,实现账表数据一致,彻底解决上市银行审计调整后账表数据不符的现状,实现由ERP系统出具全行审计调整后的财务会计报告,可降低上市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成本。

(三)自动生成财务信息披露数据

会计信息是以财务信息为主,其他信息为辅的综合信息。从财务报表的生成来看,国有控股上市银行原有的总账系统就能实现财务报表定义;但从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内容来看,由于较为复杂,很难直接从核心业务系统现有的会计科目或账户运算得到,主要依赖于审计师的审计调查表,使其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处于被动状态。

由ERP系统出具上市银行财务会计报告、满足多准则会计信息披露要求是该系统的一个特色。例如在账簿设计上,ERP系统可以建立中国准则账簿、国际准则差异两个账簿。各币种业务在中国准则账簿中核算,各币种的国际准则差异数据放在国际准则差异账簿中核算,月末通过FSG报表定义合并中国准则账簿和国际准则差异账簿的数据,出具国际准则报表。在财务信息披露数据的生成上,ERP系统将信息披露指标化,针对国际准则和中国准则的披露报告,对披露信息进行详细的分类整理,转化为指标项。在对披露信息进行指标化处理之后,国际准则和中国准则要求下的报表附注,基本都可通过各项指标直接或简单运算获得,对无法通过简单运算得到的指标,系统设置手工指标补录的方式。

二、采用ERP系统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应注意的问题

(一)ERP系统在审计调整期需进行特殊的账务处理

ERP系统在会计期间设计上,在设置一至十二个自然月会计期间以外,还将中期和年度审计调整期设置为十三期和十四期。ERP系统在审计调整期进行审计调整的会计处理,会追加在财务报告年度的账务中。但国有控股上市银行存在功能强大的核心业务系统,而ERP系统只具有财务会计的部分功能,不是一个完整的核算系统。除了在ERP系统的审计调整期中进行处理外,审计调整的账务处理还必须在核心业务系统中进行。但核心业务系统的审计调整的账务处理会和其他数据一样,通过数据通道传输到ERP系统,使得ERP系统的审计调整数据重复反映,因此,为保证审计调整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核心业务系统中进行审计调整账务处理后,必须及时在ERP系统中对原审计调整进行反向冲销的账务处理。而这一系列调整无法通过系统控制实现,只能通过制定严密的管理程序,保证各级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审计调整在某一时间完成,并在同一天于ERP系统中进行反向冲销。

(二)ERP系统的会计科目和披露指标需及时维护

采用ERP系统进行会计信息披露,会计科目与披露指标的维护成为影响上市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准确性的关键因素。首先,根据证券交易所、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上市银行的年报、中期报告内容需要进行相应地调整。其次,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发生变更时,上市银行应相应地调整ERP系统会计科目的设置,以适应准则或制度的变化。因此,为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上市银行应根据年报、中期报告披露事项及会计科目的调整,及时维护会计科目、重新定义或修改披露指标的运算公式。

(三)ERP系统的披露指标设计程序需得到审计师的认可

银行整改报告范文4

在上述种种报告中,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相对更为中立,分析也更为全面,因而尽管其中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不全面和准确的地方,但是同样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在这份2002年10月的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宣布在综合考虑了在政府主导下的银行业改革措施、市场开放带来的压力、整个银行业正在面临的挑战等因素之后,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确定为稳定。

一 穆迪公司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评价

在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的银行业在改革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是中国政府在制定其改革日程表时优先考虑的行业。这是由中国独特的改革路径所决定的:中国银行体系积存的高额的不良贷款,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轨的成本;中国政府如果要试图建设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必须要寻求适当的方式和渠道为这些巨额的成本买单,同时控制新的不良贷款在银行体系中产生。

因为中国银行业目前问题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其解决也需要一定的步骤和阶段,同时也考虑到银行改革过程中可能来自金融、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压力,穆迪公司认为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目前如果断然全面在银行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必然是弊大于利。这种渐进的改革思路显然与前述高盛公司激烈的银行改革思路有明显的区别。

由于国有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因此国有银行改革的进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对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进展的评价。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垄断中国的金融系统,它们也是整个系统风险的来源;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业务范围狭窄、国有企业表现不佳、沉重的税负和僵硬的利率政策,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高,而资本水平则很低。四大银行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核销自己的不良贷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强调,如果单纯依靠银行自身的经营,四大银行很难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偿付能力;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的银行有可能需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谁应当为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买单”的问题,巨额的不良贷款已经形成,损失也已经形成,要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显然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在穆迪公司看来甚至可能会威胁到国有银行对于金融体系偿付能力的支持水平。显然,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评价。如果按照穆迪公司的看法,研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就必须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但是如果在注入公共资金的同时又不能给国有银行形成预算软约束的预期和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目前看来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尽管中国的不少银行的负责人反复强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问题,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银行业的透明度和公司治理机制仍然不佳,由此穆迪公司预期政府在未来五年内将国有银行转变为按照市场机制运营的商业实体的目标显得有些过于乐观。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判断:我们的监管机构陆续宣布的一系列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目标,究竟是否可以按期完成?

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提及的中国银行业在2002年可圈可点的改革进展并不多,无非是一些国有银行开始意识到来自中国政府的直接支持在将来会逐渐消失,有的国有银行采取了新的风险管理措施,有的还退出了无利可图的产业,撤并了位于不太富裕的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另外,一些新上市的银行经营状况相对较好,机制也相对较为灵活,穆迪公司甚至乐观地认为这些上市银行可能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这些银行的成功在穆迪看来甚至也有可能引领国有商业银行走出困境。如果考察目前为数不多的上市银行并不十分出色的经营业绩、以及新桥集团入主深发展之后发出的“随处可见可以改进、创造价值的空间”的感叹,我们认为穆迪公司确实是高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可能的影响力,也低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在股权结构、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从具体的银行业务领域看,穆迪的研究报告特地提及了中国的银行业在2002年的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是增长的亮点,但是穆迪认为因为中国缺乏良好的信用文化以及个人信用数据的积累而制约了这些业务的发展。实际上,信用数据的积累和个人信用风险的管理并不一定有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全球的模式,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同样可能寻求到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增长空间和立足点,只是银行业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来把握这些业务的增长能力而已。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特地强调说2002年中国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认为相关政策和定价措施都不是十分明确是重要原因,实际上2002年中国的银行业对于中间业务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在对于中间业务的管理方面也显著地放松了管制,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如果价格的管制能够进一步放松,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在2003年会有一个显著的发展。

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判断与许多媒体的刻意炒作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实际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整个银行业的自由化,而且这些影响对于中国内地的银行的影响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步体现,但是,穆迪公司也坚持认为,外国银行的竞争则要在更长的时间以后才会对本地的银行形成真正的威胁,而且这些国际银行会带来资本和专业技术。穆迪公司没有看到的现实是,由于中国银行业在激励机制、市场开发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处于劣势,中国的银行业在客户和市场创新等方面正在逐步被边缘化;规模十分有限的外资银行重点争夺的就是中国银行业中最为优秀的客户、最为优秀的人才、推出的也是最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一趋势在媒体刻意炒作的南京爱立信事件之后已经成为当前国内银行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趋势。

二 2002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银行业洗牌还没有展开

在比较中国的银行改革与工业企业改革时,中国的银行界人士经常强调银行业改革是落后于工业改革步伐的,现在这一判断也出现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在此基础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政府五年内将国有银行改造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的目标有些过于乐观,但是穆迪公司还是认为会有一些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的表现将会优于其它银行,而且这种优势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加强。显然,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只是在2002年这个洗牌过程并没有充分的展开。

首先看国有银行。因为国有银行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穆迪公司强调认为国有银行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一如既往的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穆迪公司坚持认为国有银行要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必须得到政府的帮助,其中特别建议要政府在恰当的时候注入资本金。这显然是呼吁政府注意在银行体系积累的巨额不良资产及其可能对于银行的稳健性和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压力。一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四大银行依然垄断了整个系统的资产、存款和贷款,根据穆迪公司的统计,目前四大银行占整个系统存贷款的份额分别为67%和61%,贷款市场份额的下降(1998年为68%)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表现不佳,而这些国有企业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主要客户。

与国有银行在保持垄断地位下的市场份额下滑相对照,中国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的增长空间有所拓展。穆迪公司注意到,20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10家股份制银行已有4家上市,这些银行目前看来盈利能力更强,不良贷款率更低,其关注的客户重点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国公司和合资公司;而且这些银行也易于吸引外资银行的合作。穆迪公司还强调,中国的城市银行增长很快,一些银行,如上海银行、南京城市银行,已经获得了外资银行的投资,但城市银行的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也不高。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其在目标客户的定位、目标市场的界定、已经相应的经营方式上,外资银行实际上与国有银行基本上没有太多直接的竞争和冲突,倒是这些股份制的银行和城市银行将更多地承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压力,这一点值得穆迪公司在分析中国银行体系时重点关注。

至于政策性银行,基本上是主导政策性贷款的格局,在穆迪公司看来,国家发展银行的增长速度最快,它也是三家当中改革最深入的一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银行市场上,尽管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究竟如何界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之间的区别、政策性业务究竟应当控制在多大的规模之内、多大的范围之内?都是缺乏明确的问题,换言之,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针对政策性银行的“政策银行法”,这是制约中国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可惜这一点在穆迪的报告中没有提及。

随着国有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目前,中国8亿农民的金融服务主要来自于38,000个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些信用合作社大约占整个金融系统资产的10%。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注意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其经营活动蕴藏了很大的风险。穆迪公司预期,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是国有金融机构,但从稳定角度出发,穆迪认为政府会在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活动中蕴藏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地方政府干预严重、关联贷款的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如果由于考虑稳定的原因就过多地给予这些机构以政策性的支持或者是隐含的担保,实际上并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健康发展。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政府会在2006年年底前完全取消对银行业的业务和地域限制。在当前阶段,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与本地的银行合作,这样运作的成本更为低廉。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不会有很大幅度上升,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外资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对于中国的银行业的冲击实际上在直接推动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中国银行业走向边缘化。

三 中国银行业的增长空间何在?

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而外资银行还是纷纷涌入?其中一个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是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的前景吸引了他们的进入。具体来说,中国金融市场为银行业的增长创造了多方面的业务空间。

首先,在穆迪公司看来,零售银行业务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现实,不少的银行已经宣称就业务增长的重点转向零售业务。实际上中国的零售银行的两大增长点为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因为网点众多、客户的基础广泛,国有银行将在这一市场上占有优势。从国际比较角度考察,中国的消费信贷近两年来虽有增长,但水平较其他亚洲国家低,仍有增长潜力。从不同银行的市场表现来看,2001年中国的住房信贷占消费信贷增长的70%以上,工行于2001年年底超越建行,成为这一市场上的最大放贷者。汽车信贷也在价格、利息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刺激下成为另一增长点。目前看来,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所谓“小康社会应当也是小车社会”,因此未来这两个领域的增长不仅会带动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同样也会带动银行零售市场的增长。

其次,银行卡业务增长显著也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个显著的增长点。根据穆迪公司的观察,中国银行业在银行卡市场上的竞争已经使得市场进一步细化,不过市场的渗透率总体上依然偏低。基于当前中国信用环境的现实,中国的银行业发出的银行卡主要为给零售及公司存款客户的借记卡,真正的信用卡反而发展有限,商业银行从这些银行卡业务中刻意获得的收入除了通常的利差收入之外,还有电子支付、资金转移及购买与出售投资产品(如银证通等业务)等方面获利。

第三,穆迪公司关注到中小企业与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满足程度问题。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改进对于中小企业和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服务,如鼓励银行向部分企业放贷,修订法规,对中小企业重新界定,建立信用机制等,人民银行放宽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息幅度的限制等等,不过穆迪公司考虑到这些客户的信息透明度与资信质量问题后,认为这些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大笔的贷款。实际上,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没有注意到一点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首先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次融资难并不仅仅是贷款难,仅仅依靠银行贷款也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而需要政府的扶持、创业资本的介入和股票市场的建立等多个方面的支持,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其对于贷款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四 中国银行业当前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重点指出了中国的银行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的问题:(1)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这一问题在国有银行中尤为严重。穆迪公司注意到,最难进行改革的地方是管理责任制,国有银行的官本位导向,使得国有银行内部的运作有如政府内部的官僚体系,被委派的高级管理者任期短,多强调短期目标而非持续性的改革。同时,缺乏管理激励机制也会阻碍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归结穆迪公司的分析,国有银行的治理问题,无非是官本位和激励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几乎所有银行界人士的共识,但是目前的关键是如何采取行动。(2)会计与披露标准的改善: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改善银行的透明度与信息披露,如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针对金融机构的新的会计准则。2002年起,中国的银行必须公布5级分类的结果,根据不良资产水平做出计提准备并向人行做出季报。但国有银行被豁免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做出计提准备。同时,穆迪公司注意到财政部对计提准备的限制放宽,但财政部对坏帐冲销仍严格控制。显然,这个领域是有一定进展的,但是进展十分有限。(3)如果说前述公司治理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是两个老问题的话,穆迪在研究报告中还专门提出了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操作风险的问题。穆迪公司强调,由于经营规模与历史遗留问题,国有银行的操作风险要比股份制银行高。这主要是因为四大银行有广泛的网络与官僚体系。内部信息不流畅,决策机制官僚化,要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库还需要好几年,目前为止,部分客户信息还通过手工获取与传输,易发生错误。同时,穆迪公司认为中国的银行业存在的不恰当的管理责任制赋予高层管理者极大的决策权,导致滥用职权和舞弊现象的发生。另外,穆迪公司认为过去国有银行的管理是基于一致同意的基础,责任不明确,导致低效率和操作风险,目前国有银行正在机构扁平化、责任与权力分工明确等方面做出努力,穆迪公司认为长远来讲这可能有助于降低操作风险与提高效率。实际上,中国的银行业的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使得总行对于偏布各地的分支机构实际上处于失控的状况。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银行业的问题主要是层级过多、授权不当等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内部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网络的支持问题,这一点是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新的关注点。

银行整改报告范文5

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受较大压力

报告显示,在当前银行业风险攀升、息差收窄、监管趋严等因素的影响下,2016年上市银行的年度业绩总体呈现出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速、净利润增速大幅下降、不良贷款率显著上升但仍处于国际较低水平等特点。

报告分别从战略管理、资产负债、业务发展、资产质量等维度对上市银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从战略管理维度看,报告根据近3年的上市银行年报及相关资料,整理了各家银行采取的主要战略,主要是五大类即零售金融战略、互联网金融战略、小微金融战略、同业金融战略、组织和管理转型战略。报告分析了这几大战略实施的痛点和障碍,找到银行业战略缺乏落地执行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未来重塑的方向,如改变过去重视业务战略和轻视客户定位、管理转型战略,建立差异化战略、客户聚焦战略和低成本战略的"三位一体"大战略体系。

从资产负债维度看,报告发现,当前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端表内贷款增速回落,应收款项类投资扩大、标准化债券投资大幅增加、同业拆借、现金和存放央行资产下降等趋势显著,负债端吸收存款大幅下降、同业负债大幅上升、应付债券力度加大,资产负债配置的期限错配等问题突出。因此,应加强表内、外综合视角的资产负债优化管理策略、并表管理,推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提高外部定价能力,加强资本对资产负债组合管理的约束,构建系统的资产负债管理机构。

从业务发展维度看,报告提出,为克服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存款波动性加大、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放缓等不利影响,各家上市银行都加强了业务创新力度。下一阶段,上市银行需密切关注时局变化,保持定力,稳中求变,实现新旧业务发展思路的迅速更迭、新旧业务关注领域的无缝链接、新旧业务服务模式的有机融合、新旧业务拓展手段的有效配合以及新旧业务风控模式的升级换代等,通过创新尽快实现业务水准与新形势要求的匹配。

从风险管理维度看,报告认为,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偿债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下,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受较大压力。尽管通过国际比较,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水平仍然处于世界各银行的低位,2016年资产质量也相对平稳,但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拐点尚未出现,不良贷款指标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特别是要高度警惕房地产去库存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并关注不良贷款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同时,应采取多方面措施,着力化解不良资产,相关部门也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上市银行经营预测

报告对2017年上市y行经营进行了十大预测:第一,资产规模持续保持两位数的稳健增长水平;第二,不良贷款率上升势头持续放缓,但难言“见顶”;第三,净息差有望到“L”形底部,息差业务仍面临挑战;第四,非息业务收入贡献度站稳30%台阶;第五,成本收入比面临长期拐点;第六,净利润增速与2016年基本持平;第七,资本充足状况面临压力较大;第八,国际化发展进入战略优化阶段;第九,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有望迈入新阶段;第十,“金融科技”稳步向传统银行业务渗透。

具体来看,2017年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增速将分别保持在11%和10.5%左右。由于中西部部分地区以及一些传统行业不良资产化解仍面临较大压力,预计2017年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小幅上升至1.8%左右的水平,相比2016年1.7%左右的水平有小幅上升。

对于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下滑的原因,报告分析认为,受宏观经济下滑和结构调整影响,实体经济不景气,信贷需求动力不足,去杠杆、去产能过程中,银行不良贷款攀升,银行纷纷加大拨备计提力度,侵蚀了同期利润;利率市场化改革叠加利率下行周期,导致银行净息差持续大幅收窄,利息收入下降。

中国银行业品牌价值全球第一

经过持续改革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银行业资产规模最大、净利润规模最高的市场,品牌价值位居全球第一。报告指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中国银行业发展将增添新的动力,预计2017年16家A股上市银行在规模、盈利、结构、效率和质量等方面仍将保持稳健经营态势。

银行整改报告范文6

目前,信息化技术被应用到社会经济的多个领域,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全面、精确的财务报告,为银行的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在提高银行业务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会计信息化下财务报告模式的创新以及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索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前景,并提出提高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合理建议,以达到提高银行管理水平的目的,从而促进银行综合业务的发展,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会计信息化的涵义

会计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处理传统的会计工作内容,并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原始数据的统计、核算、汇总、分析以及储存等工作,同时结合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对数据进行高端处理。由于计算机技术具有多样性、精确性以及及时性,从而使会计数据信息可以有效的为银行的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会计信息化不仅包含着会计电算化的全部功能,而且完善了会计电算化的不足,通过结合现代化网络技术,会计信息化具有高效、精准、快捷等优点。

通过上述分析,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基础理论与现代化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包含了会计信息、成本信息以及人力资源信息等的管理与分析,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以及分析,进而实现资源信息共享。会计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财务信息数据的核算和分析为银行的经济决策和生产经营提供参考信息,充分展示了财务核算的控制和决策职能。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传统会计数据信息的录入与处理方式,其覆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财务数据的共享。会计信息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扩大了财务审核范围,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优化了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科目的设置关系着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合理的会计科目不仅可以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可以让财务人员进行更加准确、全面的财务核算。会计信息化系统对会计科目的设置遵循准确性、高效性和全面性的原则,可以使财务人员更加清楚的了解账目信息,准确录入财务数据,便于财务人员更加准确的核算会计数据,生成财务报告,同时有助于其他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数据集成和共享。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将银行整个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的信息全都收集到系统中,实现信息的转化和传递。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对各部门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只要部门具有合法授权,就可以从系统中提取想要的会计信息,而整个过程不需要财务人员的参与。会计信息化可以加强银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相互了解有关信息,便于对银行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和调配。

第三.运行和管理过程智能化。传统的会计核算是通过手工处理完成财务数据的统计与核算,最终形成财务报表。而会计信息化不仅可以实现自动汇总和核算财务信息,而且可以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控和管理,充分展示了智能化的特征。会计信息化系统结合了人、计算机技术、网络程序等资源,形成了现代化的应用程序。

二、银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软件功能性不强

目前,很多银行的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的功能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代替传统会计的手工记账。只是集中在财务数据的录入与核算等基本职能,其工作目的主要是在规定时限内提交财务报表。但是,银行在运用会计电算化时,忽视了会计电算化的其他管理职能,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汇总、分析与调控等功能,没有建立适合银行经营管理和经济活动的信息数据库,也没有为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数据性的经济决策。因此,从目前银行的会计信息化发展状况看,无法全面满足银行管理和经营的需求。

(二)会计电算化高素质人才缺乏

作为银行内部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而且需要懂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目前,银行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虽然具备财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却不了解计算机相关的应用知识。如果在平时工作中遇见计算机故障问题,工作人员几乎无法独立的解决问题,从而对银行财务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拖延了财务工作进度。而部分财务人员虽然了解一些计算机应用知识,但是對财务软件的操作不熟练,无法很好的利用软件功能完成会计数据处理工作,不能满足银行财务工作需求。由于银行缺乏既懂得计算机技术又了解财务知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使得银行的会计电算化发展遭受到一定的阻碍。

(三)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安全性较差

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依附于网络技术,会计数据都由电子符号代替,传统的纸质媒介也由计算机媒介代替,使得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的安全受到影响。例如银行工作人员可以对财务原始数据进行更改或删除,使得财务信息失真或缺失;计算机媒介容易受到网络黑客或病毒的攻击,从而造成财务数据的丢失或破坏;当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或软件问题时,很可能导致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无法运行,对银行的财务工作造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系统登录时所使用的用户名密码、指纹识别等权限设置方式,也无法全面保证财务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再加上银行部分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对病毒和黑客的攻击缺少防范措施,一旦系统瘫痪,其内部数据很难完全恢复。所以,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安全性较差,使得银行部分财务报告等缺乏可信度。

三、会计信息化财务报告模式的创新

(一)财务报告专用性

在银行的实际财务工作中,有很多特殊用途的数据和信息,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这就体现了会计信息化财务报告的专用性。根据不同类型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向其提供不同形式的专用报告,体现了会计信息化具有信息披露特殊性的特点。

(二)财务报告多栏式

财务报告多栏式是指针对银行同一经济业务进行不同方式的会计处理,进而使得不同信息在财务报告中得以披露。在传统的会计处理中,对单一信息无法进行不同计量的比较,也不能对不同信息的价值进行总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可以改变传统会计处理的这种局限性,可以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用途,对单一信息进行多元化处理,为银行的发展提供经济决策依据。

(三)财务报告实时性

依靠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使得会计信息化具有实时性,使得财务报告模式具有时效性。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将银行发生的经营活动体现在财务报告中,并且财务报告可以进行定期更新,便于信息使用者随时在线查看。

四、提高银行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银行应该加强对管理者的思想和管理培训,从而提高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明确会计信息化对银行发展的重要性。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会计领域的稳定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传统会计数据的储存方式,改变了传统会计信息的处理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财务审计和财务控制的质量。会计信息化改变了银行的财务工作分工形式,提升了财务工作质量。因此,作为银行的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工作,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使会计信息化为银行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决策,从而使银行的发展取得新突破。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银行应该为财务人员定期安排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实操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培训,从而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从业素质。银行的培训计划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比如对于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要着重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操作;对于会计信息化软件功能十分熟悉的财务人员,应重点培训其财务理论知识,以达到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综合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银行应培训一批计算机系统维护人员,使其可以为财务人员解决较为专业的系统问题,同时可以为财务人员提供指导,从而促进银行会计信息化发展顺利进行。

(三)保障會计信息化的安全性

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所有的财务数据都是电子形式储存在计算机媒介中,系统很可能遭受非法攻击,造成财务数据丢失或破坏,对银行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保密原则、岗位职责制度、日常工作制度、系统维护与更新制度等。同时应保证各项制度全面公开,让银行员工清楚了解,并自觉约束工作行为。另外,银行应该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对会计信息化进行监控以及风险预测,从而保证银行会计信息化有序进行。

(四)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优化会计信息化的运行环境

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涵盖银行各个工作部门以及各个工作岗位,包括审核、授权以及确认等多个职位。健全的内部体系可以有效保证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可以使银行各个部门之间更加准确的进行信息沟通,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根据研究表明,由于计算机自身运行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化出错的概率几乎不存在,但由于人为操作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层出不穷。会计信息化改变了传统会计手工记账的方式,数据信息的处理不再需要纸质凭证,极易造成数据结果被更改或删除。因此,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信息化的录入程序、权限设置、更改程序、监督制度等,从而提高银行会计信息化质量。

(五)完善会计信息化的法律体系建设

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法律体系是会计信息化规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定科学、健全的法律制度可以为银行会计信息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在正确的方向上平稳发展。同时,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规范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避免财务人员任意更改财务数据或不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进行数据备份。同时,健全的法律体系可以有效监督和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运行,为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五、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的必然性

(一)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趋势

会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理念和方法都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改变、更新和完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以及会计发展环境的变化,都迫使会计领域进行改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也使传统会计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对传统会计进行架构重组,将现代网络技术融入到会计工作中,形成先进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因此,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体现了会计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影响作用。

(二)会计信息化是银行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银行发展会计信息化,其目的是实现经营管理活动的自动化,即利用电子、网络技术对管理活动进行设计、预测、分析以及控制。因此,银行需要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对财务工作的统计、核算、分析以及调控等工作。从而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银行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银行必须大幅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银行间竞争的本质是管理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因此,银行需要利用具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功能的会计信息化系统,通过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为实现银行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会计信息化系统可以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对单一信息进行多元化处理,为其提供不同形式的财务报告,体现了会计信息化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因此,集收集、汇总、分析、核算、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可以为银行的发展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实现银行规范化、高效化的发展模式。

(三)会计信息化将实现管理一体化

目前,银行会计信息化在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下,以基本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使银行的管理趋于规范化和整体化,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但随着网络技术、云数据等快速发展,将逐步实现银行会计信息管理一体化。在未来,会计信息化将集成银行各个部门的不同信息,共同形成新模式的财务数据报告,同时生成综合数据库,实现各部门之间管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ERP技术的出现为管理一体化的发展提供的重要保障,将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信息集成范围将扩大到银行外部市场和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

银行整改报告范文7

银行缺乏代位监管职能,降低了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改革试点下贸易信贷管理政策取消了银行对贸易信贷协同监管的职能。即银行无需再进入监测系统进行相关贸易信贷的审核,通过银行版的监测系统也无法查询企业相关的报告信息,这既加剧银行办理收结汇业务的风险,也降低了企业贸易信贷报告的准确性。

由贸易融资引发的贸易信贷行为加大外汇局的监管难度。如企业因办理90天以上境外代付融资业务,而引发的企业超过90天以上的延期付款是否应报告尚待明确。因为境外代付行实际发生的付汇业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延期付汇业务。可见,由贸易融资业务引发的企业贸易信贷行为,必然会虚增部分贸易信贷数据,扰乱贸易信贷秩序。

贸易信贷未实行额度和期限管理,报告金额无上限,企业资金可自由进出。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制度未采用额度和期限管理,致使企业资金可无限制地自由进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大量资金涌入,企业可无限制地进行100%以上的预收、延付报告;一旦形势出现逆转,企业又可无限制地进行100%以上的预付、延收报告。贸易信贷无期限约束助长了超长期贸易信贷的存在,容易成为境外“热钱”流入的便利渠道,显然不利于外汇局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

未制定针对特殊行业的贸易信贷管理办法,不但显失扶优限劣原则,而且增加了外汇局监管工作量。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制度未对如船舶、飞机、大型成套设备等特殊行业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而将其等同于普通行业一并纳入总量核查管理。由于特殊行业的产品、时间周转以及金额等均具有特殊性,贸易信贷指标也常处于超标状态,导致外汇局频繁地对其进行非现场监测指标筛选和现场核查,影响外汇监管效率。同时,将特殊行业等同于普通行业进行管理,无法体现扶优限劣原则,不利于支持实体经济的贸易信贷需求。

缺乏有效的贸易信贷惩处机制,弱化了监管力度。新的贸易信贷管理办法仅明确将报送贸易信贷数据错误率高且严重影响外汇收支与进出口匹配的企业,移交外汇检查部门或将其列为B类企业。对违反贸易信贷管理规定的各种情形,均未明确相关的处罚依据,也没有细化对贸易信贷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

改革试点下提高贸易信贷基础数据质量的思路

为了提高贸易信贷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增强外汇局对贸易信贷监管的有效性,建议依托外汇金宏系统全面采集贸易信贷登记数据,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贸易信贷的期限结构监测指标、综合监测指标和差额监测指标。通过额度管理、期限管理、特殊行业有针对性的管理等手段,结合原有的总量核查、分类管理、现场核查等措施,进行深度监测与多维度分析,进一步提升贸易信贷管理效率。

设想一:实行全口径数据采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一)具体方案。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增设贸易信贷数据的申报功能,实现国际收支申报数据和贸易信贷报告同时生成。监测系统可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到全口径的贸易信贷数据,进一步提升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工作效率。

(二)前提条件。修订现有贸易信贷管理制度,将企业向监测系统报送的预收货款和预付货款数据的时间口径,改为与外汇金宏系统中采集的预收货款、预付货款数据的时间口径保持一致。

(三)实行全口径数据采集的制度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1.利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全口径数据的优势:

(1)进一步推动贸易便利化。一是由于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增设的内容与监测系统中企业贸易信贷报告的内容一致,数据导入监测系统后即可自动生成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取代了企业通过监测系统报送的贸易信贷报告和到外汇局的现场报告。二是将企业报告贸易信贷前移到国际收支申报时一并处理,企业只要在同一系统进行一次操作,即可同时完成收支申报和贸易信贷报告两项工作,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

(2)提高贸易信贷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目前贸易信贷管理数据的获取主要依靠企业通过监测系统自主报告来实现,但如上所述,这一管理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影响了贸易信贷非现场核查的有效性。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贸易信贷数据,借助银行在对企业国际收支申报数据进行审核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企业贸易信贷相关单证的审核,有助于克服由企业报告随意性所带来的数据不准确性和不完整性。同时,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的贸易信贷数据,可在监测系统中自动转化为企业的贸易信贷报告,企业可在导入数据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核对、修改、删除、补漏等项事宜,进一步提高贸易信贷数据的准确性。

(3)可赋予贸易信贷管理更多的数据支持。鉴于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的数据属于全口径数据,外汇局可监测到任意时间段的贸易信贷情况,因此外汇局可在更广的统计范围、更全面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提高贸易信贷外汇管理的有效性。如针对实际收汇与实际出口报关的时间差,可设定按期限统计外汇局可监测到的延期收款在30天、60天、90天、180天等的数据,便于外汇局准确掌握企业贸易信贷的期限结构、规模结构等情况。

2.利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采集全口径数据带来的挑战。为了使现有国际收支申报系统涵盖贸易信贷的内容,便于贸易信贷数据的采集,必须在系统中增设相关统计功能,并相应带来国际收支申报内容、法规和各种要素凭证的修改。此外,全口径数据采集也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设想二:部分口径采集和银行审核与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双向核对制度相结合

(一)部分口径采集是指仍通过国际收支申报系统进行预收货款、预付货款数据的采集,转化为企业的贸易信贷报告。(做法同设想一)

(二)银行审核与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双向核对制度。即银行在审核延期收款和延期付款时,必须审查企业提供的进出口报关单,要求进出口与实际收付款的时间差超过90天的A类企业或超过30天的B类、C类企业,必须提供监测系统打印的贸易信贷报告单。银行或企业如发现报告信息与实际收付款信息不符,企业必须对错误的贸易信贷报告内容进行调整、修改或删除。

(三)部分口径采集和银行审核与企业贸易信贷报告双向核对制度相结合的优缺点。从优点来看,一是与现行法规一致,不必改变现行系统的操作。二是强化银行的代位监管职能,提高企业延收延付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通过银行的审核可督促企业及时通过监测系统进行贸易信贷业务的报告,及时发现错误并督促企业进行修改。三是与全口径数据采集的制度相比,双向核对制度从总体上可减轻银企双方工作量。从缺点来看,主要是平添了对企业进出口报关单的审核,即必须多审核企业在监测系统中录入的进出口报关号、金额和进出口日期的准确性。

改革试点下提高贸易信贷管理有效性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系统贸易信贷监测统计预警功能。可按贸易信贷债权债务、期限、行业类别、所有制性质、企业规模、境内区域分布、境外国家/地区、货物类别等设置统计指标,对指标异常变化及时预警,并且在系统中增设企业贸易信贷指标监测功能,对贸易信贷报告期限较长(1年以上)且余额较大(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频繁修改、删除、变更报告内容(特别是收付汇 时间、进出口时间)的,增加系统自动提示功能,防止企业通过自行报告随意删改数据,从而影响贸易信贷监测效率。

(二)对贸易信贷实行分类管理。要在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前提下,建立贸易信贷交易主体分类管理机制。对不同类别企业办理贸易信贷业务采取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引导和激励企业合规守法经营。一是对A类企业只要求实行必要的贸易信贷报告及银行审核操作。二是对B类、C类企业则实行较为严格的贸易信贷管理措施,限定上述两类企业各项贸易信贷发生比例,同时禁止其办理一定期限以上的预收货款、预付货款、延期收汇和延期付汇业务。

(三)实行地区贸易信贷业务规模总量控制,制定防范贸易信贷资金异常流动风险应急预案。要结合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化,适度控制我国贸易信贷业务总体规模。对各地区按贸易信贷预收、预付、延收、延付比照年进出口总量设定一个平均比例,各地区、各企业有义务执行比例管理。当这个总体平均比例被突破时,由外汇局根据跨境资金异常流动情况,及时调整贸易信贷管理方式,并对贸易信贷监测指标阈值进行调整。当外汇收支净流入或净流出较为严重时,缩小债务类或债权类指标的监测阈值,增加B类、C类企业的数量,同时缩减B类、C类企业债权或债务类贸易信贷的比例及期限。

(四)增设“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标志,对船舶、飞机、大型成套设备进出口等特殊行业贸易信贷实施差别化管理措施。建议在系统中增设“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经外汇局审核同意,将上述特殊行业中进出口合同金额超过100万美元、进出口周期达1年以上的企业,纳入“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管理,不实施总量核查,由外汇局对其实施专项监测,其纳入特殊标识的期限与对应合同项目执行期限一致。上述特殊行业中进出口企业应如实向外汇局申报相关信息,如发现虚假、不实申报等违规情况,外汇局可取消其“特殊贸易信贷标识企业”资格,并将其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银行整改报告范文8

关键词:财务报告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

一、中行IFRS的转换过程

编制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的会计报表是中国银行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并不简单是一系列在总行层面做的会计调整而已,而是对银行核心会计基础的一次重大挑战和变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金融改革的总体部署,中行、建行股份制改造的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就是“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和股份公司的标准和要求,从现在起,逐步实施国际会计准则,完善财务核算体系,执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2004年以前,我行是按照1993年版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93制度)来编制财务报告。2004年9月,我行开始在境内外机构全面推行2001年版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01制度),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并在11月底完成大量的系统改造工作,为进行IFRS转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5月,我行正式启动了IFRS转换工作,经历了将93制度财务报告转换为01制度财务报告,再转换为IFRS财务报告这一过程。在转换之初,我行详细对比分析93制度、01制度与IFRS之间的准则差异,在与业务部门、信息科技部门和外部会计师共同讨论和对分行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后,确定了信息缺口的最佳采集模式。

在转换过程中,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国家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行克服了准则差异大、境内外机构众多、境外机构所在地监管和会计标准不一、信息系统不完善等诸多困难,历时15个月,顺利完成了2002——2004年IFRS转换工作,首次实现了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进行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或披露,对信贷资产足额提取减值准备,对非信贷资产,包括国内外机构的各项股权投资进行了逐项梳理,确定减值金额。同时,在员工福利精算、资产管理公司债券本息担保等重大事项上也取得了一定突破。

2005年8月30日,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对中国银行转换后的2004年IFRS报告签署了无保留审计意见。按照审计后的财务报告,中国银行集团2004年12月31日的所有者权益为2007.55亿元人民币(不含少数股东权益271.52亿元)。

二、IFRS对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影响

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股份制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已基本形成并开始运行。这次股份制改造是一次全新的实践和深刻的变革,总的目标是紧紧抓住改革管理体制、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绩效这几个中心环节,把中国银行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

国际会计准则把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归纳为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四个方面,比较重要的财务会计原则包括真实、中立、审慎、完整、及时、公允、透明等等。我认为,对于一家商业银行,特别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商业银行,这些财务会计原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有利于从技术上促进和保证银行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国际通行的财务会计准则评价国有商业银行过去的经营管理状况,有两个问题是足以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是业务经营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不审慎、不真实,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资产质量和真实效益。二是信息的内部反映和对外披露不充分、不透明,过分使用计划经济工具和行政手段,削弱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实际效能。

(一)全面审慎原则,夯实财务基础

过去,我们是按照1993年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财务报告。93制度的规定相对宽松,对于资产减值损失、预计负债等项目没有明确要求,没有从账面上真实反映经营效益,导致银行容易忽视资产的质量问题。过去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分追求业务的扩张,而不注重发展质量的问题。1999年和2004年,中国银行两次剥离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超过过去数十年的账面利润总和,暴露出国有商业银行在执行全面审慎原则、夯实财务基础方面的重大缺陷。

中国银行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这是重要的契机。进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转换,银行就要考虑业务发展对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影响。盲目扩张必然加大银行的运营风险,带来资产质量的下降,进而是资产减值损失就会增加,导致经营效益的恶化,影响到银行在资本市场的业绩表现,为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带来种种负面影响。IFRS强调“全面审慎原则”,有利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业绩观,提高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动力,从制度上保障商业银行持续稳健经营。

按照IFRS披露的更加审慎的财务信息也进一步改进了我行业绩考核的方法,即从强调业务扩张速度转变为重视核心业绩指标(如资产回报率、股本净回报率等)的完成情况。目前,在强调推动业务发展的同时,中行坚持资本约束优先,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从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转向强调质量和效益,合理安排资产业务发展的总量和结构,防止授信资产过度扩张,不断优化资产质量。

(二)公允价值导向,真实反映效益

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鼓励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公允反映企业价值。例如,《国际会计准则39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要求将金融资产按持有目的区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类、可供出售类、持有到期类、贷款及应收款类等四类金融资产。其中,前两者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分别计入损益和权益。除符合现金流量套期的衍生金融工具外,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进入损益。

对于银行而言,持有的部分债券、衍生金融产品等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往往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与历史成本发生较大的偏移,其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预测的未来现金流现值。此次我行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对金融资产与负债按照持有目的,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对部分金融资产与负债,以公允价值进行了计量。相对于传统的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做法,有关财务数据可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从持有金融工具到报告时点间市场状况的转变,同时也可揭示企业所面临的未来市场趋势,便于报告使用者对于企业的风险与收益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三)提升管理理念,加强风险控制

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银行需要有强大的风险驾驭能力。因此,IFRS特别注重银行各类风险信息的披露。例如,为了反映银行资产负债到期日的匹配程度和银行对其他流动性资源的依赖程度,IAS第30号《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财务报表中的披露》要求银行披露其流动性状况。IAS第32号《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对金融工具的披露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企业披露每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利率风险、公允价值,披露金融资产的最大信用风险和集中度等等财务风险管理信息。

庞大的信息披露量与复杂的信息披露度是银行管理层前所未闻的。为达到IFRS的要求,管理层必须理解IFRS中所阐述的关于公允价值、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等先进概念的含义,进而理解先进概念中蕴涵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将科学的管理理念运用到银行的日常运营、流程改革和系统改造中,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和建立功能强大

的数据库,增强银行防御风险的能力。

目前,中国银行对所有的资产与负债,实现了分货币、分到期日以及再定价日进行披露,从信用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公允价值、行业、地区等多个维度反映了中国银行集团所承担的风险,以及管理层针对各类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策略。可以看出,采用IFRS,对于改进银行的内部管理理念,深化银行内部的流程改革,提升银行内部的管理水平尤其是风险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对资金产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时候,我们发现实现对所有的资金产品全面采用市值进行估价,必须建立额外的产品估价及风险控制流程。为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不相容的职责应由不同的工作人员承担,该项功能既不能为资金交易的一线人员承担,也不能由资金业务结算的后线人员负责,必须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来对资金产品进行定价及风险控制。在考虑由哪个部门来进行该项工作时,就涉及管理流程的改革问题。通过设立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资金产品的估计,实现了按照责权利相适应的原则对职责进行划分,通过相互牵制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建立权力制衡机制,明确各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的权利和责任,从而使业务流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四)增强信息披露,完善公司治理

透明度建设也是中国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行近几年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积极推进审慎的会计制度建设,执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与以前年度披露的信息相比,财务信息的披露更加透明,内容更加翔实,信息披露的质和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从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标准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到按照贴现现金流及迁移模型的方法计提准备金,从衍生金融工具表外确认到对所有衍生金融工具(包括复杂的嵌入式及混合式衍生工具)进行公允价值表内确认,从按照成本计量债券投资到根据持有意图进行公允价值或摊余成本计量,从采用应付税款法确认所得税到按照资产负债法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方方面面,无不体现出中行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透明性不断在提高。

IFRS是公司财务报告的国际语言,是各国投资者借以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有利工具,按照IFRS披露真实、可靠、透明的信息,加强了报表使用者对公司财务报告中数据的信任度,吸引了国际知名的战略投资者加盟中行,实现了股权的多元化,促进了中行与国际先进银行在业务发展、公司治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等银行营运的基础设施领域,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商业银行上市后,其对外披露的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是反映银行股价高低的晴雨表。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还加强了外部监管者及中小投资者对银行的监督约束作用,有利于强化公司治理,大大推动银行建立有效的市场激励和效益约束机制,锻炼和提高银行的市场适应能力,有利于银行长远发展。

(五)提高人员素质,培养会计人才

进行IFRS转换工作恰是检验一个银行员工整体素质的试金石和提高员工素质的好机会。被推向转换前线的中国银行的员工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转换过程中体现出了勤勉好学、勇于思考的精神,在夜以继日地为报表转换奋战之余,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我行的员工,包括各级管理层对IFRS的认识和了解得到了很大提高,锻炼出一批能懂会用IFRS的专业人才,大大提升了我行员工的整体素质,为进一步推进股份制改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银行整改报告范文9

【关键词】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 商业银行

一、引言

虽然近几年中国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不断完善,但是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违规案件仍不断出现,暴露了银行内部控制机制,风险防范和监管体系薄弱。监管部门,专家,学者,商业银行内部以提高银行的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为重点对象。中国的上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有关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基础上实施的是大多过于模块化和形式的,是不利于的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同时由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也有较高的风险投资问题。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出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 2008年6月28日,中国的财务部,在国资委等5部委联合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实行自我评价,披露的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会计事务所审计的证券及期货业务资格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标志着中国的上市公司,以完成一个完整的披露内部控制的片面披露,以满足监管需要的外部用户的信息,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强制性披露与国际标准的全面改造,以满足决策的需要。

三、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本文主要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11年的内控信息披露为基础,探讨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如何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

目前我国上市的商业银行包括浦发银行(600000)、华夏银行(600015)、民生银行(600016)、招商银行(600036)、南京银行(601009)、兴业银行(601166)、北京银行(601169)、农业银行(601288)、交通银行(601328)、工商银行(601398)、光大银行(601818)、建设银行(601939)、中国银行(601988)、中信银行(601998)、平安银行(601318)、宁波银行(002141)。这样,我们研究的对象限定在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南京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十六家上市银行2011年年度报告。我们的数据来源于上述十六家银行网站的2011年年报全文。

(一)披露的总体情况

16家上市商业银行都从不同层次对内部控制进行描述,并由监事会进行披露,大部分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

(二)董事会报告

大部分上市商业银行董事会均进行了对于内部控制责任的声明,如华夏银行对内部控制的责任声明“目标是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真实完整和可靠、防范重大错报风险”。董事会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对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进行了评价,并认为其在2011年12月31日有效。另外相似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成立于华夏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本公司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发展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并确保其有效运作,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此外,南京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还披露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三)监事会报告

各上市银行审阅了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对董事会报告无异议,并认为公司制定了较为完整、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核报告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核报告中,南京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和中国银行没有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的审计报告,其余的银行的内部控制的审计报告虽表述形式略有差异,但是都明确了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和公司建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并评价其有效性的责任。以及披露了内部控制具有固有局限性,存在不能防止和发现错报的可能性。

四、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不足

首先,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格式和内容比较随意,达不到标准,缺乏统一性。一些商业银行应付了事,并没有透露详细的信息。这种缺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格式和内容要求的详细信息,造成商业银行披露中无从入手。

其次,董事会,监事会对内部控制的意见都比较表象,缺乏实质性评估。这方面主要是由于董事会,监事会的缺陷,另一方面,也与目前的相关规定不够明确。

五、对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证监会要规定商业银行的内控信息披露的相关格式及内容,用来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很多都只是停留于表象,缺乏实质性。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应具体评价银行的内部控制,要求审计委员会或者独立董事会对上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独立意见。

参考文献

[1]蔡文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唐红娟.论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J].证券保险,2009, (10):42-43.

银行整改报告范文10

近几年,欧美主要国家陆续推出银行业结构性改革——自营圈护政策,包括美国“沃克尔规则”(Volcker rule)、英国“维克斯报告”(Vickers report)、欧盟“利卡宁报告”(Liikanen report)以及法国、德国先后出台的法律草案等,都希望通过强制金融机构分业经营、控制大型银行集团经营规模等方式,来降低由自营投资交易而产生的金融系统风险,以达到防范金融危机的作用。

2010年,美国最早推出沃克尔规则。沃克尔规则是2010年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严格限制在美银行机构(包括存款基金机构、美国商业银行或外资银行的分行和子公司、银行机构控股公司在美子公司等)进行风险过高的投机易。2013年12月11日,包括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联储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内的五家监管机构投票批准了沃克尔规则。 危机反映出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将自有资本过多投入到自营交易,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而金融机构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增加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并且可能进一步将风险传染给其他非金融企业。

沃克尔规则主要包括:一是限制银行利用自有资本进行自营交易。自营交易包括银行机构利用自有资金买卖股票、债券、商品期货期权及其他衍生品的业务。这意味着银行机构必须剥离投资银行等其他业务,即要求其必须分业经营。二是禁止银行机构拥有或资助对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的投资。沃克尔规则给银行在传统借贷业务与高杠杆、对冲、私募等高风险投资活动之间划出明确界线,不再允许商业银行拥有、投资或发起对冲基金,也不能拥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能从事与自己利润有关而与服务客户无关的自营交易业务。三是限制商业银行的规模。规定单一金融机构在储蓄存款市场上所占份额不得超过10%,此规定还将拓展到非存款资金等其他领域,以限制金融机构的增长与合并。四是内部合规计划要求。沃克尔规则要求银行机构设定确保遵守沃尔克规则的内部合规计划,并向监管机构提交相关计划和报告重大交易活动情况。五是沃克尔规则的豁免。沃克尔规则在对银行机构做出上述限制的同时,对一些特定交易行为做出了豁免,包括政府担保债券(例如美国国债、房利美和房地美债券)的相关交易、客户买卖证券的做市交易、风险对冲交易以及大型银行集团在美国之外的分子公司的自营交易等。

2011年,英国维克斯报告。2011年9月,英国银行独立委员会(ICB)维克斯报告,该报告由英格兰银行原首席经济师约翰·维克斯爵士(Sir John Vickers)领衔起草,就金融危机后如何对英国金融系统进行结构性改革提出了独立建议,目的是将零售银行业务通过设置围栏的方式“圈护”(ring-fence)起来,以降低圈内银行与金融市场的关联,从而降低风险。报告的执行对象包括所有在英银行机构,英国立法已经于2013年12月17日正式通过这一报告。

维克斯报告主要包括:一是对圈内银行进行了定义。凡是属于欧洲经济体(European Economic Area,EEA)内的个人、中小型企业(年产值少于2590万英镑,总资产少于1290万英镑,员工少于250人)的业务以及对大企业的存款和贷款业务(原则为不增加外部风险的前提下的相关业务,如对非金融业大企业的放贷等),可以被列入圈内。作为圈护对象的零售和中小企业业务将只允许子银行经营,分行不得经营,经营上述业务不得同时经营投资银行业务,也不得服务于EEA以外客户,以防止风险传染。二是对圈内银行经营范围进行了界定。圈内银行可以经营的主要业务包括从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吸收存款和提供透支业务、从欧洲经济体EEA以内的任何客户吸收存款和提供支付业务(包括开立现金账户,储蓄账户,提供无须圈内银行增持用于抵御市场风险的法定资本金的投资产品)、对于EEA以内的个人客户和任意规模的非金融企业可以提供个人或企业的抵押或非抵押贷款等。三是对圈内银行禁止开展的业务类型的规定。包括不能对任何在EEA以外客户提供的服务,不能为其他金融中介提供除吸收存款和提供支付以外的任何服务,不能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做市服务,不能投资股票、企业债券合股权益以及共同基金等。但是,圈内银行可以发起并保有自己的证券、承销债务和股票证券,包括非公开销售。

2012年,欧盟利卡宁报告。欧洲委员会委员、芬兰央行行长埃尔基·利卡宁(Erkki Liikannen)领导其顾问团队经过调研后,于2012年10月了利卡宁报告,目前该报告正在欧盟范围内征求意见。作为欧盟为银行业结构性改革做出的重要举措,报告建议拥有超过1000亿欧元交易资产或交易资产金额超过总资产的15%-25%的银行另设独立附属机构来承担自营业务。随着利卡宁报告的,法国和德国政府也先后出台了法律草案以促进银行业结构性改革,两国的法律草案可以视为是利卡宁报告在当地的适用。

2012年12月19日,法国政府法律草案,对一些特定的投机活动进行了限制。法律草案要求法国银行机构建立一个独立的子公司来承担包括自营交易、对冲基金投资等在内的投机行为。但是,法律草案也允许银行机构进行包括风险对冲交易、财富管理、债券投资(用于长期持有)在内的投资类业务。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当地特点,法律草案规定,从事上述投机经营活动的子公司,不能进行频繁的投机交易,也不能从事与农业衍生品相关的交易,以避免对法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2013年2月6日,德国政府推出法律草案对银行业结构进行改革,根据这项法案,德国银行机构的自营交易资产超过1000亿欧元或超过其总资产20%时,需强制将其从事的风险交易项目从零售业务中剥离出来,使普通储户的存款不至于因银行大额资产交易亏损而蒙受损失。法律草案要求德国银行机构在2015年7月前成立独立的附属资本机构,并将高风险自营交易纳入上述机构进行监管。该项法案还要求商业银行保证在出现经营困难或金融风险等紧急情况时,自动停止继续大额交易并采取资产重组等有效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可能出现的损失。 监控重点与区别

欧美自营圈护政策改革初衷一致。即通过强制银行机构分业经营,降低整个金融业的系统风险,通过对高风险业务进行独立的监督与管理,起到积极的风险防范作用,同时避免风险向实体经济传染。目前各国的结构性改革举措尚处于初级阶段,各银行机构也表示了对相关改革举措不确定性的担忧,欧美银行机构认为,分业经营将在降低银行盈利能力的同时,让零售银行业务更加单调,也削弱了欧美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尽管如此,银行业结构性改革举措的风险防控作用却不可忽视。以上自营圈护政策对国际金融体系的作用可以总结为:一是降低监管体系的复杂度。随着大型银行集团的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其业务范围也日益广泛、业务品种日趋复杂,各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的监管压力也随之加大。通过立法的方式,强制银行业将较为复杂的投资银行业务进行剥离,或将零售业务单独进行圈护监管,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国监管的复杂程度,使各国监管体系能够在一个较为明确的范围内做到专注的、适当的、符合各国情况的监管。二是扩大监管范围,使监管架构与金融市场结构相匹配。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与金融市场保持着同步发展,然而随着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的不断出新,一些新业务可能处于监管政策的灰色地带,监管机构不得不对此做出调整以完善监管体系,降低系统风险。由此,监管机构与银行机构之间存在博弈。而自营圈护政策的出台将使博弈的天秤出现倾斜,使得各国监管机构掌握主动,明确的分业经营监管体系也将进一步扩大和完善,最终达到与市场结构相匹配的状态。三是防范金融体系的风险扩大与传染。美国和欧洲作为金融创新最为活跃的经济体,其金融体系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2008年金融危机前美国银行集团的投资银行业务有40%在欧洲开展。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到一年,欧洲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陷入债务危机,欧债危机随之爆发。由此,欧洲区域的监管机构也担心美国的金融风险传染而进一步对欧洲的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圈护举措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限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金融体系之间的风险传染与蔓延。

欧美国家自营圈护政策各自有别。

一是圈护范围有所区分。与美国沃克尔规则相比,英国维克斯报告对圈内银行经营范围的限制更为严格。同时,由于划定了圈内银行,维克斯报告实现了较为明确和彻底的双重隔离,即在完成将零售业务从金融市场中分离出来的同时,也实现了将零售业务从大型银行集团内部的剥离。

与欧洲区域的圈护政策相比,沃克尔规则对银行业务的限制范围较小,该规则对银行机构的自营交易做出限制的同时,却允许其从事代客买卖的做市服务等业务。但是,沃克尔规则对大型银行集团附属机构(包括分公司、子公司以及控股公司)的限制却较为严格,即规则限制了所有在美银行机构的自营业务,包括大型银行集团的附属机构也不得从事相关业务。

二是对待大型银行集团的态度有所不同。与美国沃克尔规则不同,欧盟利卡宁报告允许在银行集团内部存在包括自营交易、做市服务等在内的投资银行业务。尽管如此,银行集团必须通过成立独立的控股公司(上述附属资本公司和交易实体)的形式来开展相应的投资银行业务。利卡宁报告认为,现有的对集团公司的监管体制能够保证这些投资银行业务得到适当的监管,将此类业务控制在集团范围内的做法也能避免该类业务向缺少监管的影子银行方向转移。

三是业务拆分角度不尽相同。英国维克斯报告与欧盟利卡宁报告都是为了实现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分离,但两者的处理角度有所不同。维克斯报告侧重于将银行机构现有的零售业务从整体业务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圈护监管,而利卡宁报告建议各银行机构将其自营交易和市场化经营活动等纳入到独立运作的附属资本机构进行。此外,对于对冲基金业务和特殊投资工具业务(Special Investment Vehicles, SIVs)也需要纳入单独的交易实体进行。上述资本机构或交易实体不能从事任何零售业务或通过客户存款进行融资。欧美银行业结构性改革举措对比如下表所示。

欧美自营圈护政策有别的主因是源于金融市场结构和监管体系的差异。欧美国家的金融体系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国际金融监管的变革史可以看作是一部由“危机塑造”的历史。由于各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历程不同,导致其目前的金融市场结构和监管体系之间存在差异。

一是金融市场结构的区别。在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其金融市场体系为市场主导型,该体系中资本市场比较发达,企业的长期融资来源以资本市场为主。该体系鼓励企业自由发展、鼓励金融产品创新,体系中的银行机构更专注于提供短期融资和结算服务。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区域的金融体系为银行主导型,该金融体系是以银行间接融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为基础的金融体系。该金融体系中,银行体系发达,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通过间接融资,银行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以及在提供风险管理手段上发挥主要作用。

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将风险分散在很多方面,而银行主导体系中,经济危机带来的风险需要由银行来承受。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以银行为主导的国家如果能保住大银行则基本上能控制住危机,而以市场为主导的国家即使政府及时注资,却很难有效阻止危机蔓延。因此,市场主导的国家遭受的冲击更大。

据此,欧美国家圈护政策的出发点是不同的,美国和英国以市场为出发点,虽然对银行机构的业务范围做出限制,但其实质是限制市场行为,保护储户权益,而德国所代表的欧洲区域基本是以银行为出发点,以控制银行行为为主。

二是监管体系发展历程的差异。在20世纪30年代前,受反对中央集权的杰斐逊主义思想影响,美国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和限制很少,而30年代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拯救濒于崩溃的美国金融业,罗斯福总统颁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离,逐步形成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

相对于美国而言,欧洲的发达经济体的监管体系相对宽松。从15世纪开始,英国的金融机构一直处于分业经营状态,商业银行负责短期融资,商人银行(承担投资银行职能)负责长期融资,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促进英国金融业发展,英国的商业银行开始涉足投资银行领域,1986年的大爆炸法案也使得英国金融业迅速发展,巩固了伦敦作为欧洲金融城的地位。而对于银行体系发达的德国、瑞士,由于其金融体系一贯的稳定表现,其金融机构一直实行混业经营制度,当地也以全能银行为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程度逐步提高,为提升美国金融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打破了分业经营的界限,以“效率与竞争”的理念整合了美国的金融法律体系,放松管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趋势。在放松管制的大背景下,美国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广,金融创新越来越多,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加之金融业普遍存在的注重短期效益的薪酬激励制度,在市场盲目乐观的氛围中,金融风险在不断积聚,2008年9月,以全球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次贷危机为源头、一场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了,金融变革被提上议事日程。

可以看出,欧美国家的监管体系在其经历的一次次金融危机中不断完善,而其出台新规的形式,都与其波折的监管体系发展历程有着直接联系。因此,美国逐渐形成了目前适应其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即对银行机构(具有吸收存款职能的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银行机构的控股公司等皆做出了限制,而德国所代表的欧洲区域的监管体系,更加适应其现有的混业经营和全能银行的发展需要。 作用与影响

欧美监管机构在新规推进过程中体现出的积极态度迫使国际大型银行集团不得不在短期内做出应对,据此,自营圈护新规对国际大型银行集团的国际化战略存在着直接冲击:

一是对组织架构的影响。沃克尔规则要求在美银行机构不论分子公司都不得开展自营交易等业务、维克斯报告要求圈内银行零售业务只能由子行经营,而利卡宁报告、法国和德国的法律草案也要求集团公司成立独立的资本附属机构来进行相关的投资银行业务。这些都将使得集团公司必须要采取撤销分支机构、分公司转换为子公司,或者单独设立子公司的办法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同时增加机构分拆或者申设成本。

二是对集团公司业务范围的影响。投资银行业务在为各大银行带来可观的营业收入的同时,已经成为了大型银行集团不可缺少的业务类型。而上述改革举措的出台,将使包括自营交易在内的投资银行业务受到冲击,在对集团公司整体盈利性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势必打乱集团公司原有的战略布局,各国际大型银行集团也不得不为此做出积极的战略调整。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资银行集团的国际化战略也在快速推进。除了上述对大型银行集团的影响外,圈护政策对中资银行集团的影响还包括两个方面:

银行整改报告范文11

2021年上半年风险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公司“有价值、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持续推动偿二代各项规则落地实施、加强资金运用风险管控以及组织开展风险识别评估等多项举措,有序开展、稳步推进,为公司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现将2021年上半年的风险管理部工作总结暨2021年下半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202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抓好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重点工作

1、认真开展2021年SARMRA自评估工作。依据中国银保监会偿付能力管理有关规定,风险管理部于4月至6月组织相关部门开展2021年SARMRA自评估工作。对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评估表》180项评估点,全面细致地对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认真查找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编写了《公司2021年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自评估报告》。经评估,2021年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得分为90.444分。

2021年SARMRA自评估共发现8个问题,风险管理部会同各相关部门就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沟通讨论,对自评估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待改进问题组织制订了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计划责任人,规定整改期限,风险管理部将对整改事项进行持续追踪,确保整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2、认真做好2020年偿二代问题整改追踪工作。2020年偿二代自评估共发现7个问题,风险管理部持续追踪整改计划的落实情况,积极推动整改工作进展。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已全部完成整改。包括:修订九个风险应急预案;改善公司资产负债久期匹配状况;妥善留存声誉风险培训底稿;定期评估现金流压力测试模型使用假设的合理性等。

3、完成偿二代绩效考核得分测算。根据偿二代监管要求,按照《公司偿二代风险管理及内控合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保法〔2019〕520号),结合2020年公司偿二代风险管理工作、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及合规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风险管理部组织开展了针对高级管理人员及部门负责人2020年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工作,完成了绩效考核得分测算。

4、学习偿二代二期工程最新监管要求。中国银保监会1月15日了《偿二代二期工程20项监管规则(征求意见稿)》,为提前做好偿二代二期工程落地实施的准备工作,风险管理部对征求意见稿第11号文《风险综合评级》和第12号文《偿付能力管理要求与评估两项监管规则征求意见稿》积极开展学习,对变化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形成了《关于偿二代二期工程征求意见稿第11、12号文变化情况的报告》。

(二)扎实开展投资风控各项工作,防范资金运用风险

1、落实董事长对风险项目处置工作的批示。接到董事长关于风险项目处置的工作批示后,风险管理部高度重视,与投资管理部、计划财务部、法律合规部召开关于风险项目处置的初步沟通会议。根据初步沟通情况,公司现存风险项目情况以及江苏银保监局相关要求等,对落实董事长批示提出建议方案。

2、认真做好投资项目的审批与风险评估工作。风险管理部高度重视投资项目的审核及风险评估工作,严格防范资金运用风险。2021年上半年,已审批回购、债券、债券型基金及固定收益类资管产品等固定收益类交易548笔、金额1127.94亿元;审批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等权益类交易360笔、金额85.86亿元;审核其他金融产品、股权投资、债权计划共计25笔拟投资非标项目。参与中保投壹号城市发展投资基金、华鑫信托•久鑫5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投资项目的现场调研7次和电话调研1次。

3、配合做好股票投资资格申请等各项投资能力建设相关工作。风险管理部积极配合投资管理部做好股票投资制度建设工作。一是对《公司股票投资管理办法》、《公司股票投资决策管理办法》等13项制度进行审阅并反馈意见。二是在研究学习同业公司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初步编写股票投资绩效考核、风险控制相关制度条目,明确对内幕交易、隔离机制、账户申报、绩效考核的要求。同时,风险管理部配合做好股权及不动产投资能力建设相关工作,对照风险控制体系评估点的各项要求,梳理公司股权及不动产制度体系建设及投资系统建设情况,做好评估工作。

(三)组织开展监管要求的各项风险排查工作

1、组织开展中国银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全面风险排查工作。2021年一季度,根据银保监会《关于开展保险资金运用全面风险排查的通知》(资金部函〔2021〕4号),风险管理部组织开展了公司资金运用全面风险排查工作。在风险管理部精心组织,投资管理部、法律合规部、计划财务部、精算部积极配合下,对12张风险排查统计表107个排查点进行逐项排查,并拟订了排查报告。本次排查全面真实反映了公司资金运用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风险。经排查,公司资金运用各项业务总体比较规范。

2、组织开展江苏银保监局“大排查、大处置、大提升”工作。为落实江苏银保监局下发的《关于常态化推进风险防控“大排查、大处置、大提升”行动的通知》(苏银保监发〔2021〕13号)要求,风险管理部拟订了《公司关于常态化推进风险防控“大排查、大处置、大提升”行动的通知》(保发〔2021〕507号),组织相关部门及各省级分公司完成了各项风险排查工作。

(四)按时完成风险管理报告报表编制与报告工作

1、完成内部季度风险限额监测报告。依据《公司2021年资金运用内控比例方案》、《公司2021年风险偏好体系方案》、《公司2021年二级风险限额方案》的要求,风险管理部密切关注关键风险指标状况,每季度对风险指标进行识别、评估、监测和预警,并提出风险应对建议。对于异常指标,风险管理部及时提示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寻找异常原因,提出改善措施,形成风险限额监测报告、报表,按时向总裁室汇报公司整体风险状况,持续做好对各类风险的防范和管控。

2、完成2020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的编制与汇报。2021年一季度,风险管理部拟订了《公司2020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经总裁室、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后,提交董事会审批通过。报告对公司风险管理组织2020年履职情况进行了回顾;对2020年公司风险管理制度流程的建设与完善情况、风险偏好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汇报;对2020年公司七大类风险状况进行了客观分析;对公司当前面临的重点风险进行了提示,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3、完成2020年度投资风险分析报告的编制与汇报。2021年一季度,开展了2020年度投资风险排查工作,对公司当前投资资产持仓情况进行了风险排查,拟订了《2020年度投资风险分析报告》,并向投资管理委员会进行了汇报。截至2020年末,公司风险类项目4个,无重点关注类项目、一般关注类项目11个,其中重点关注类、一般关注类项目较上一个报告期均有所减少,上期提示的资金运用风险点逐步化解。

4、按时完成各类监管报告报表的编制及报送。包括向中国银保监会报送季度风险监测数据、风险综合评级数据等;向人民银行报送月度重大事项、季度风险监测报表、季度金融稳定报告等。

二、2021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2021年下半年,将继续围绕“突出重点、持续优化”的总体思路,在对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偿二代监管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按照I类保险公司监管要求开展风险管理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做好偿二代风险管理各项工作

1、认真组织2021年偿二代监管评估各项工作。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开展2021年度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监管评估有关事项的通知》(银保监发〔2021〕13号),今年公司将接受江苏银保监局的现场评估。风险管理部将认真做好接受江苏银保监局SARMRA现场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现场评估检查期间,优先办理评估组安排的各项工作,按要求向评估组汇报工作,及时提交相关材料。评估结束后,根据江苏银保监局现场评估意见,认真做好工作总结,及时组织评估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

2、精心组织开展偿二代二期工程落地的各项工作。偿二代二期工程监管规则即将下发,公司将按照监管最新要求,认真做好“偿二代”二期工程的落地实施。一是加强学习研究,掌握二期工程监管规则的变化与要求,积极参加相关培训。二是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贯彻落实“偿二代”二期工程的工作方案。三是认真组织落实“偿二代”二期工程工作方案,贯彻执行监管要求,不断提升偿付能力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3、进一步完善风险偏好体系运行机制。认真评估和检视风险偏好体系以及一级、二级风险限额指标运行的有效性,编制《公司2021-2023年风险偏好体系方案》运行评估报告。同时,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公司业务发展战略和面临的风险状况,对《公司2021-2023年风险偏好体系方案》进行更新,并制订下一年度二级风险限额方案及资金运用内控比例方案。

4、组织开展年度风险应急演练。根据制度规定,计划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保险风险、操作风险、不动产投资风险等风险应急演练工作,并根据演练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梳理风险管理流程,优化风险防范和处置措施。

(二)扎实开展投资风控各项工作,防范资金运用风险

1、扎实开展投资项目风险审核工作。下半年年,风险管理部将继续加强对投资业务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位的风险管控。事前管控方面,一是严格依据公司投资决策授权体系及授权额度,进行投资决策授权风险审核;二是依据公司内控比例方案,监测各类资产的投资比例,控制各类投资风险。事中审核方面,加强对拟投项目的风险排查,及时出具风险审核意见,提示投资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事后跟进方面,加强对已投项目的风险监测,定期开展风险分析与报告,防范项目风险。

银行整改报告范文12

中报预告带来的业绩惊喜,对半年来萎靡不振的市场无疑是一剂定心丸。尽管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放缓已经成为共识,但由于市场预期此前已经过充分调整,中期业绩的明朗显然有助于消除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中报行情或值得期待。

预告喜多于忧

从目前中报预告的数据来看,报喜的公司从数量上压倒报忧的公司,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公司业绩预增超出预期。

截至7月4日,沪深两市已有58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上半年业绩预告。据Wind统计,业绩预增的公司达到216家,业绩续盈的公司为27家,业绩略增的公司93家,业绩扭亏的公司有52家。预告的公司中,业绩预减的公司仅为42家,另有46家公司首次出现亏损。从统计数据看,中报报喜的公司占比约66%,其中预增100%以上的有108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披露中期业绩预告的公司中,产品市场价格的上涨已成为多数公司业绩高增长的主因。比如新和成,受益于公司维生素系列产品的大幅涨价,并且有效抵消了原材料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将较去年同期增长12111%。同样受益于产品涨价,并且业绩预增惊人的公司还有天邦股份,半年报预增2068%以上。还有川化股份,其主导产品尿素价格的持续上涨,公司业绩预增1366%。

和以往不同,此次还出现不少上市公司上调业绩预告的信息。比如中小板中的联合化工,出现过两次业绩修改公告,第一次是5月10日,公告中将一季度季报中预告的增幅50%至80%修改为70%至100%之间;第二次是6月27日,公告中再次调高中期净利预期230%至260%之间。除此外,兴化股份、金风科技、中核钛白等诸多个股均多次调高业绩预增幅度。

同时,令市场如释重负的是,银行股的业绩预告大大超越了市场此前的预期,例如工商银行预增50%,招商银行预增100%。银行股集体表现喜人,包括中信银行预增150%以上,深发展A预增85%~95%,浦发银行预增140%以上。民生银行和宁波银行,也均是业绩喜人。

从中报预告来看,行业之间的分化也在加剧。目前已预告的公司中,银行、煤炭、电气设备、汽车及配件、软件及服务、商业等公司中八成以上预增或预盈,中期业绩较为值得期待。而公路、酒店旅游和电力3个行业中,八成以上公司预降或预亏,中期业绩令人担忧。显而易见,在通胀和原材料价格高企的背景下,节能环保、消费、农业以及上游资源等抗周期性较强的行业表现较好。

银行地产股应声而起

曾一度成为领跌龙头的金融、地产股,近期受到中报业绩预增的刺激开始明显走强。已经预增公告的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深发展、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宁波银行等,均是业绩喜人。这一导火索,成为近期大盘上攻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导致银行股一季度业绩增长的六大因素,包括规模扩大、利差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成本收入比下降、拨备释放以及所得税率的下降,在2008年第二季度继续发挥作用,银行股业绩因此增长明显。当然,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中期业绩增速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去年一季度银行股业绩的基数较低,由于银行股下半年规模增速将明显回落,并且大部分上市银行在第四季度的费用开支将明显加大,因此银行2008年全年的利润增速将放缓的趋势或许是不可避免的。

从估值上看,天相投顾认为,由于银行板块业绩增速仍远快于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同时银行板块2008年的PE约为12.9倍,PB约为2.5倍,仍具有相对优势。但考虑到业绩驱动因素的减弱和多方面的风险,应当谨慎对待本轮中报行情。随着行业共性的净利差扩大因素的减弱,预计各银行的经营表现将出现分化。在市场信心尚未恢复的情况下,将首先考虑拨备充足因而信贷成本有望控制在低位的银行,如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以及估值相对较低且增长较为确定的银行,如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

瑞银对银行股的看法则较为正面。瑞银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预期,今年中资银行股的纯利较去年增长48%,原因是强劲的收益增长和资产质量的提高,虽然面临不良贷款增加及净息差下跌的因素,但仍预期中资银行股2007至2010年的收益复合年增长率将达26%。瑞银又称,即使在经济硬着陆的最坏假设下,中资银行股7至10年的收益复合年增长率亦可达到22%。其中,瑞银最为看好的是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和工行。

除银行股外,地产股的业绩预报也是最值得期待的板块之一。7月9日保利地产率先预增220%~到270%,当日地产板块走势强劲,多只一线地产股以涨停报收。

一些分析师认为,房产公司的业绩增收主要来自其2007年的“预售账款”。以保利地产为例,2007年报显示,预收账款高达109.39亿元,折合每股预收账款达4.46元,数量相当可观。由于预收账款在销售收入得到确认之后,经过匹配成本与费用就可确认净利润。上述数据意味着地产股2008年业绩或许相对确定。

从估值来看,地产板块的市盈率大都低于20倍,相对其业绩而言明显超跌,这恐怕也是近期地产板块表现突出的主要原因。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地产股的分化也是十分明显,一线地产企业由于资金充裕,土地储备较多,经营规模较大,在宏观调控的环境中,反而相对其他地产公司具有更明显的相对优势。这些中长期的趋势,预计也将反映在今后地产股的走势中。

仍有隐忧

不过就负面因素而言,过去半年来困扰A股市场的不确定因素,目前来看仍然是存在的。例如此前市场较为担心的利润增速放慢问题,从此次半年报预告中也已可见端倪。

截至7月7日,已经业绩预告的231家中小板公司中,有157家公司业绩同比预增,占比67.97%,但其中仅有30家公司预计净利润增幅可超过100%,占比仅13%,而增幅小于30%的公司却有88家之多。即在157家预增公司中,过半数公司的增幅都小于30%,只是同比略微有所增长,这一点和去年之情形差之千里。从侧面说明中小板正在从过去的高成长走向普通增长,其未来业绩还有可能出现进一步的调整。

银行股的业绩增长也可以充分说明利润增速下降的事实。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宁波银行和深发展A等中期业绩预增公告,分别较去年同期预增50%、140%、70%和95%,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则分别预增150%以上和100%以上。但以工商银行为例,虽然中期业绩预增50%,但和2007年业绩增长66%相比仍略有差距。关于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放缓的预期,至少目前来看已经得以部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