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利率

银行利率

时间:2022-05-08 13:35:34

银行利率

银行利率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一、引言

利率是金融商品的价格,也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市场化是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前提下,由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我国现行的管制利率,在优化资金配置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造成银行风险收益不对称、金融业缺乏公平竞争、国际收支不平衡、内外经济失衡等,利率市场化刻不容缓地被提上了改革的日程。但从管制的利率制度走向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开放的利率制度,从固定的利率水平走向可合理浮动的利率水平,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无疑会给国内的商业银行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利率波动引起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以及表外头寸市场价值的变化,而导致金融机构的市场价值和所有者权益损失的可能性(宋清华,李志辉,2003)。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来源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自身的管理。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政局动荡、金融市场波动、国际利率和汇率变化等。内部因素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决策管理失误、内部管理缺乏效率。由于利率的波动对银行的利息收益以及银行的市场价值产生直接影响,严重时会迫使银行破产清算,所以如何防范利率风险成为了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因素的分析

1、重新定价风险。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增。利率作为对推迟消费的补偿,具有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的性质。因此银行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就会借入短期资金、贷出长期资金,导致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另一方面,当政府逐渐放开利率管制时,利率敏感性敞口增大,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与利率的相关系数上升,一单位的利率波动会引起较大的银行净值变动。

2、基差风险。即使是期限结构相匹配的金融工具,在收益利率与成本利率的调节机制不能完全匹配的情况下,也会使净利息收入和现金流发生变动,从而产生利率风险(左科华、陈四清,2001,2003)。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二是在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利率变动的浮动、频率与幅度都会加大,基差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3、收益曲线风险。收益曲线是用来反映银行收益与期限关系的。一般而言,期限越长,利率越高,收益也越大,所以收益曲线呈向上倾斜状。目前市场上债券的利率要高于存款利率,所以银行很乐于将存款剩余资金投资于国债,以获得稳定的收益。但如果出现利率倒挂,或者利差缩小的情况,银行的收益曲线就会出现偏离,这也就是银行所承担的收益曲线风险。

4、选择权风险。名义利率的变动往往使得人们产生一种利率幻觉,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当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将提前偿还以前高利率获得的贷款再获得该期低利率的新贷款。随着利率的波动,商业银行的客户选择提前还款或提前取款,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

5、客户流失的风险。在利率波动频繁且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客户必将追求具有保值效果的金融工具,以分散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一旦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很难满足客户的要求,客户将选择其他的投资方式。

6、利率决策风险。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上,利率决策是银行经营决策的关键。存款负债利率或贷款资产利率的不合理,就会面临丢失优质存贷款市场的风险以及不必要的利息损失(邹敏,2006)。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分析

利率风险的管理方法主要是缺口分析和缺口管理,一般用久期来衡量和测定,它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和解释。(1)麦考莱久期(MacaulyDuration),建立在收益率曲线是平坦的、用于所有未来现金流的贴现率是固定的该前提假设下,即时间的权重是每期收到的现金流的现值。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如果利率风险的久期缺口为0或尽可能地小,则利率波动对银行权益价值的影响很小;如果久期缺口为正,则银行权益价值与市场利率变化的方向相反;若为负,情况相反(Santomero,1997)。(2)修正久期(ModifiedDuration),实质上是债券价格的利率弹性,等于债券价格等式对收益率的一阶导数(除以债券的价格),代表了价格相对于收益率变化的敏感性。(3)有效久期(EffectiveDuration)和凸度,即用利率水平发生特定变化的情况下债券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表示,以不同收益率曲线变动为基础的债券价格进行计算,这些价格反映了隐含期权价格的变动。有效久期又称期权调整久期,它考虑到隐含期权的存在,认识到随着利率的变化预期现金流会发生改变。利率变动100点后的价格取决于不同情况下的隐含期权价值,因此应计算出在高或低一些的国库券收益率曲线上的隐含期权价值。收益率变动100点下的价格用期权调整利差来描述。

由于缺口分析一般是银行事后对策中的静态分析方法,缺乏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程度、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的监督。因此在静态管理的同时,应当通过借助金融产品来动态地调整暴露的风险。可采取的管理技术如下。

1、远期利率协议。是有关利率的一种远期合约,买卖双方同意从未来某一商定的时期开始,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按协议利率借贷一笔数额确定的、以具体货币表示的名义本金。对于那些未来有借款债务或贷款资产,但又担心将来市场利率发生不利变动而增加了利息成本或减少利息收入的商业银行来说,选择远期利率不失为一种好的防范利率风险的方法。

2、利率互换。又称利率掉期,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人民币本金交换现金流的行为,一般不涉及本金的支付。可分为同种货币的固定利率对浮动利率互换,同种货币的浮动利率与浮动利率互换,以及交叉货币浮动利率与固定利率互换。对商业银行来说,当利率变动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市场价值和利息收支发生变化时,通过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以及利率结构的表外重组,进行互换交易的银行可以对银行净利差的波动保值,达到减少或消除利率风险的目的。

3、利率期货。是以利率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是指买卖双方在有组织的集中性市场,通过公开竞价,约定在将来某一时期按成交价格交割一定数量的金融凭证的合约。分为多头套期保值和先卖后买的空头套期保值。假如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如果预测利率水平将下跌,银行净利差将缩小,这时可以做多头交易套期保值,可用期货的收益来弥补现货的损失,从而稳定银行利差。同样,如果预测利率将上升,银行则可以做空头交易进行保值。由于期货合约是标准化的,未必与银行风险头寸金额完全相符,所以需要一些技术手段来找出适当的期货合约份数。国外通常通过计算套期保值比例来找出适当的期货合约份数。

4、利率期权。是指以各种与利率相关的金融产品,如国库券、政府中长期债券以及它们的期货合约作为标的物的期权。它有几种常见的形式:利率上限、利率下限、利率上下限。通过限定利率的上下限,期权的购买者可以在利率水平向不利方向变化时得到保护,而在利率水平向有利方向变化是得益。

四、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风险意识、管理架构,还是人员素质、风险控制技术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首先,表内资产负债结构单一,表外的金融衍生产品匮乏,商业银行很难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利率来调节资产负债结构;其次,缺乏完备高效的利率管理机制包括利率决策机构缺位以及利率体系构成中重要决策因素缺失;第三,利率风险的避险机制尚未建立;最后,目前商业银行资金定价实践仅局限于对贷款利率进行一定幅度的浮动,基本上没有在市场中进行资金定价的经验。

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风险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虽然,我国国内的金融衍生产品数量较少,中间业务的规模很小,但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有必要重视这一业务范围的变化,并将衍生产品定价和中间业务纳入到利率管理中来。除了在观念上要对利率风险管理足够重视外,还应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第一,尽快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实行适宜的缺口管理方法,利用金融工具合理规避风险。利率风险不仅难于事前控制,而且容易迅速传递和扩散。各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和监测国内外金融市场利率和汇率动态,运用科学方法与先进技术手段,对本外币利率趋势进行科学和基本准确的预测,通过资产和负债的合理配置以及利率工具的运用,将缺口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

第二,开展价值分析,建立完善的兼顾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资金的定价对外是银行与客户商定借出资金价格的行为,对内是对资产运作风险和预期收益的控制性活动。各商业银行可以以中央银行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等为基准,根据各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别和当地竞争差别等因素,通过授权分别规定不同的浮动权限,同时在产品定价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单个客户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预期现金流。

第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提高中间业务规模。如、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中间业务可以调整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由利率市场化造成的风险。利率风险并不是完全能够通过银行内部管理解决的,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金融衍生工具。因此,金融创新,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银行利率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制度

一、我国利率的变化情况

在过去,我国实行利率管制,利率由官方确定,官方调整利率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上升下降,商业银行只能被动接受,即使官方利率做出调整,商业银行一直也保证了稳定的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也无须考虑利率变量。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其实质就是金融交易资金定价机制的改革,即利率由政府定价改变为利率由从事金融交易的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来确定。这种制度变化不再能保证商业银行能获得稳定的收益,使得商业银行收益会随利率出现剧烈的波动,甚至为负,出现经营困难的局面。所谓利率风险是指利率变化导致金融产品价格变动,使持有这些金融产品的经济主体的收益和经济价值产生波动。

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尚未最终完成,但利率水平由于受市场资金供求、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不定,已经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中央银行对于利率的频繁调整已近似模拟出一种市场利率环境。1980年至2004年,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共进行了23次调整,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最高形成于1989年2月,达11.34%,最低形成于2002年2月,为1.98%。利率水平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使金融市场上各经济主体承受着较大的利率风险。表1列出了1993年至2005年一年期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及存贷利差的变化情况,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利率变化的特征:(1)利率调整频率快,利率调整幅度大。从1993年至2005年利率调整了12次,其中仅1998年利率就调整了三次;一年存款利率最高为10.98%,最低为1.98%,变化幅度高达九个百分点,一年贷款利率最高为19.18%,最低为5.31%,变化幅度高达十多个百分点;(2)存贷利差经历了大幅下降,缓慢上升,缓慢下降又缓慢上升的过程。

我国与国外商业银行的一个明显差别就是利息收入历来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利率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资料来源:金融统计年鉴

行经营收入的影响比利率对国外商业银行的影响力度大。表

2列出了四家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本行总收入的比重,四家银行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平均占70%,可见利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生存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我国商业银行都要转变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商业银行能否在市场上生存,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重视利率管理,建立专门的利率管理职能部门,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利率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现状

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重要负债和资产产品都是存款和贷款,因此在任何经济体制下,利率变化影响商业银行收益和经济价值的机制都是相同的。《巴塞而协议》将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分为四种类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同样是这四种。

1.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成熟期不匹配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它来源于银行可重新定价资产和可重新定价负债数量和持续期的不匹配。由于可重新定价资产和负债数量与持续期的不匹配,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它们可能给银行的收益和内在经济价值带来意外波动。当可重新定价资产数量多于可重新定价负债,利率上升会使商业银行收入增加,利率下降会使商业银行收入减少;当可重新定价资产少于可重新定价负债,利率上升会使商业银行收入减少,利率下降会使商业银行收入上升。

过去,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存在定期存款多于活期存款,而长期贷款少于短期贷款,也就是我国商业银行用长期资金发放短期贷款,存在可重新定价资产大于可重新定价负债的状况,一旦利率下降就会导致银行收益下降,存在严重的重新定价风险。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的流动性不断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不断下降,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失配的现象日趋改善。负债方面,由于存款利率的期限结构随着历次调整而逐步趋于水平,长期存款与短期存款之间的利差不断缩小,居民的储蓄存款结构呈现出显著的短期化倾向。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74.08%下降为2004年的61.98%。资产方面,由于借贷交易主体双方的预算软约束和低利率敏感性问题并未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新增贷款仍然缺乏利率弹性。贷款利率经过历次调整后,贷款利率的期限结构日益平坦,长短期贷款的利差不断缩小,刺激了企业对长期贷款的需求,导致中长期贷款一直以高于短期贷款的速度在增长,中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00年的42.48%上升为2004年的88.33%。从表3可得出以下结论:以2002年为界限,2002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是可重新定价资产大于可重新定价负债,到2002年基本不存在可重新定价风险,2002年之后开始出现可重新定价资产小于可重新定价负债,一旦利率水平上升,这种结构会使我国商业银行遭受严重损失。

2.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曲线风险是指收益曲线的意外移动(即不同期限利率非平行变动,也可理解为重新定价不对称)对银行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的影响。一般而言,长期利率总是高于短期利率,收益曲线在通常情况下会随期限的延长而逐步上升(称为正收益曲线),但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由于货币政策反向操作,短期利率可能会高于长期利率,从而使银行等经济主体所期望的利差收益落空。特别是在金融恐慌时期,长短期利率倒挂现象会频繁出现。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泰国、香港的隔夜利率曾一度高至300%~1000%。这时短期负债比重较高的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就较大,收益曲线风险也就因此产生。银行利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长短期利率水平的差异可给银行带来期望利差的收入。当收益曲线异常变动,长短期利差缩小甚至出现倒挂时,银行的利差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

目前存贷款利率由人民银行制定,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人民银行出于各种因素不会使存贷利率出现倒挂,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还不会面临收益曲线风险。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商业银行2004年贷存比在73%~77%之间,进入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贷存比从74%回落,2005年8月为68.27%,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资金过剩,因而将大量的资金投放在票据市场和债券市场,导致银行投资比重的上升,有些银行投资与贷款的比重达到40%左右,而债券市场的收益率不断下降,2006年我国发行的3年期和5年期国债的票面利率分别为3.14%和3.49%,而我国目前3年期和5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为3.24%和3.60%,国债利率与存款利率基本持平,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正面临利率倒挂的收益曲线风险。

3.基准风险

基准风险是由于对具有类似定价性质的不同工具在利息支付和利息调整上的不完全对称引起的。当利率发生变化时,这些差异就会导致到期日和重新定价频率相似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之间的现金流及收益利差发生意外的变化。换句话说,只要资产和负债利率调整幅度不同,经济主体就会面临基准风险。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准风险体现为银行存贷款利率变动幅度不同的风险,也体现为存款定价机制与债券定价机制的不同。从表一中可看出,我国从1993年至今,每次存款利率的调整幅度与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都不同,每次利率调整都给商业银行造成了基准风险。另一方面,债券投资在银行资产的比例不断上升,存款利率由人民银行制定,债券利率由市场确定,定价机制的不同必然造成利率调整的不对称,使商业银行面临基准风险。一些国家利率市场化前后利差变化情况表明,在利率市场化过渡时期,尤其是利率放开的初期,银行业因为激烈的竞争而导致存贷利差缩小。如果以此推论我国银行存贷款利差的未来变动方向,那么利差的收窄也将是我国的发展趋势。因此可以说,这一变化将长期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

4.期权性风险

期权性风险产生于银行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包含的期权。根据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存款人可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支取定期储蓄存款,当利率上升时,存款人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然后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定期存款;而当利率趋于下降时,贷款人会要求提前还款,然后再以新的、较低的利率贷款。利率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往往是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水平,从而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例如,自1996年起我国存贷款利率大幅下调,一些资信情况好、经营状况佳的企业纷纷提前偿还长期贷款,并以新的较低的利率再融资,商业银行出于种种原因往往被迫同意这种安排,使得银行收益降低,这就是典型的期权性风险。

银行利率范文3

投资要看闲钱多少,鸡蛋别放一个篮子里;根据承担风险能力,理性跟进银行利率上浮。不必一味追求银行存款高利率,可选择多元化理财组合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几家银行现在一年期存款利率有高有低,我还是偏向于利率上浮的银行吧。”在北京金融街一家商业银行内,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百万存款客户高先生如是说。在央行降息的基调下,确实有部分银行客户,尤其是大资金量客户已经在为存款“搬家”蠢蠢欲动。降息虽然让一年期利率下调至3.25%,但也打破了以往各家银行存款利率一刀切的状况,最高允许存款利率上浮10%,当前就有数家银行执行上浮1.1倍的最高利率。这让储户不仅开始比价,也开始具有“议价能力”。

在调息的这短短几天里,高息银行自然有吸引力。“这几天在我们接触到的客户中,确实有50万-100万的资金量较大的外行客户与我们接洽,从外行转入存款。”北京某家上浮至3.575%年利率的银行个贷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其原因自然不言而喻。

利率上浮10%,一年期理财利率还是高于存款利率,没有特别严重的冲突情况。所以客户手中的理财产品即便到期,多半也不会选择定存。

面对“不降反升”的利率,专家建议存款理财基金多元化组合,投资者在此时不妨做存款、中长期理财品、纯债型产品三块资金配置。

“存款肯定是最稳定的,尤其现在利率上浮,但是没必要如此回避风险,可以通过中长期理财产品锁定5%左右的收益,同时可以投资纯债型产品。”某银行个贷部经理如是说。

钱存银行拿利息,风险小,收益也比较小,按72法则[72÷(投资收益率×100)=资金翻一倍所需年限]和115法则[115÷(投资收益率×100)=资金增长两倍所需年限]做了精准核算,而结论都是至少要花14年。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翻番时刻表对比,从9大投资方向可以看出,风险与收益成正比。投资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甄选。

不管选择哪种投资方式,做好投资理财收益预期是比较重要的。如果闲钱较多,普通市民可选择风险较高的投资,反之,选择风险较小的适宜。

当前,理财产品已经打开下行通道趋势,但是中长期产品还是稳定在5%左右。如果投资短期理财,很可能到期后就没有如此预期收益率了。而保守型客户除了考虑高利率银行存款外,还可以考虑纯债性产品,比如债券基金等。这二方面都是最常见和稳健的投资方式。风险偏好再高一些的可以选择预期收益率担风险更大的理财产品。

《金融理财》特别提醒:投资要看闲钱多少,鸡蛋别放一个篮子里;根据承担风险能力,理性跟进银行利率上浮。不必一味追求银行存款高利率,可选择多元化理财组合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对于稳健投资者来说,投资国债和基金都是不错的选择。对于实力投资者可选择信托、黄金、艺术品收藏等高收益投资;对于激进投资者依然可选择股票、期货等理财品进行投资,以获取更大收益。

银行利率范文4

1、上网查询:这是最简单的方式,需要进入银行官网,找到具体的贷款产品,一般而言,每个产品下面都会标注贷款利率的区间,比如日利率:万分之五左右,这样你就可以算出大概的年利率。

2、电话咨询:基本上所有的银行金融机构,都有专门的客服系统,不管是官网客服、微信客服、软件APP客服、电话客服,都可以询问到具体的详情。比较快捷的方式,就是找到银行官网电话,直接打电话过去咨询,有些会直接回答你,有些可能会转接到当地支行,后续工作人员会联系。

3、柜台咨询:这种方法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了,因为每个银行贷款政策不同,基准利率上浮标准不同,所以利率差别很明显,建议直接去银行询问,不仅可以知道具体的利率、额度,还能够了解到整个产品和业务流程。

(来源:文章屋网 )

银行利率范文5

一、 利率管制下银行的盈利模式

由于我国目前还未完全放开银行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仍然处于管制状态,因而,我们取我国1996-05-01――2004-10-29年间银行一年期定期存贷款的数据来进行分析。从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在96年至04年期间,人民银行9次调整存贷款利率,但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在一段时间内却是确定的,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值。由各年数据所得到的利率历史曲线图的波动也是相当稳定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银行净利差的公式:

净利差=贷款利息收入-存款利息支出

收入(支出)*(贷款利率-存款利率)

规模*利率差

上式意味着商业银行凭借利率管制,在利率差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银行收入支出规模越大,利差收入就会越多,盈利也会越多。从而,商业银行相互之间的竞争仅局限于存贷款的数量,基本上不用考虑利率的问题。在利率市场化以后,情况会大大的不同。

二、利率市场化下银行盈利模式的变化

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没有了上下限的限制,存贷款利率的波动幅度必然会明显加大,在图一中,存贷款利率曲线可能随时都是变动的,在一段时期内,利率差将不再是一个稳定的值。也就是说在净利差的公式(净利差=规模×利率差)中,利率差将是变动的。另一方面,此时商业银行间存贷款市场的竞争既包括量的竞争也包括价格(利率)的竞争。长期来看,面对优质客户,竞争的结果必然是贷款价格一降再降、存款价格一升再升;而面对中小客户,出于风险控制目的与考虑客户的承受能力,起风险补偿作用的高利率却不可能无限制上升,因此这种价格竞争最终势必缩小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将出现商业银行整体利差缩小和经营困难的局面, 若一直以大客户为主(注重规模),也不能实现多盈利,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改变以存贷款利差(利差收入)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传统思路,积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转变银行盈利模式的途径

1、 发展中间业务,增加服务费用

未来我国存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后,商业银行靠利差收入提升利润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因此寻找更多更具潜力的利润增长点成为今后国内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而其中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增加中间业务在整个收入中的比例(增加非利息收入),减少对存贷差的依赖。据统计,西方商业银行在近年来,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都呈快速上升趋势。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均在40%左右,美国花旗银行收入的80%来自于中间业务。与国外相比,中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总体发展水平低、效益差,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低。目前,就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比重而言,中国银行约13%,中国建设银行约8%,中国工商银行约5%。入世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逐渐萎缩,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以及中资银行之间必然在中间业务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势在必行,这不仅符合国际惯例,也是新时期商业银行生存的必然。

2、 大力开展个人金融服务

个人金融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上升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美国,到1996年,美国全部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中,个人金融业务的比例由1985年的31%上升到45%,其中资产规模前100大银行的相应比例更高。2000年,花旗集团净利润为135亿美元,其中个人金融业务实现利润53亿美元,占全部利润的39%。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比较薄弱,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家银行才逐步认识到个人金融业务对整个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性,纷纷成立个人业务部,以加大个人金融业务开拓、管理力度。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加强个人金融业务竞争力,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先进经验,从银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重视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个人金融业务的市场营销。

银行利率范文6

中资银行机构:后危机时期全球金融业的“黑马”

中资银行机构似乎从未在全球金融业中享有目前的尊崇地位——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代表的中资银行在全球各类排名中表现抢眼、群体崛起。

例如,在2013年7月1日由英国权威的《银行家》杂志所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榜单中,按照一级资本排名,中国工商银行首次在全球银行中登顶,这也是该榜单出炉近100年来亚洲银行的历史性的突破。根据该杂志统计,在考察年度中,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一级资本均实现了15%的增长率,中国建设银行也由此力压花旗集团居于第五位。实际上,在其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排名中,中资银行机构的表现均非常突出:4月18日,福布斯了“2013年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中国工商银行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最大企业,首次荣登榜首,中国建设银行位列第二。

在《财富》杂志最新公布的“世界500强”排行中,2012年中国工商银行也以322.14亿美元的总利润,位列全球金融企业首位,在全球企业利润排名中位列第三。在这些权威排名中,包括五大国有银行(含交通银行)以及一些入围的中资股份制银行成功实现了全面崛起。

全球排名的背后,拼的是净资本、净利润、资产规模等“硬指标”。在后危机时期,在欧美银行业深受危机之困的同时,中国各大银行却逆势突围,实现了各类指标的全面增长。在中国工商银行3月27日的2012年度业绩公告显示,去年工行实现净利润2386.91亿元,同比增长14.5%,稳坐全球最赢利银行的宝座;另外,截至2012年末工行市值为2364亿美元,连续五年蝉联全球市值最大银行;同期工行总资产达到17.5万亿元、核心资本总额达1.04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4.88万亿元,这些指标均位居全球银行业之首。除了工、农、中、建等四大国有银行,以交通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也均不同程度实现了指标快速增长。

行业垄断和存贷差:我国银行业“爆发式”成长的“利器”

我国银行业“爆发式”成长有其独特的发展环境和时代背景,主要成因归纳起来,除了商业银行业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之外,非常关键的因素在于相对垄断的金融业地位以及利率的行政约束条件下银行业存贷差领域存在丰厚的利润空间。

一方面,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资银行机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彰显出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取得了良好成效。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并于2006年顺利完成过渡期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显著提速,在此过程中大量外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快速涌入国内并参与市场竞争。值得欣喜的是,国内金融业在参与挑战中获得了历练与成长,中资银行业甚至还成功在欧美等海外市场中实现了“突围”。以工行为例,目前该行境外分支机构已经遍布六大洲、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分行和分支机构数量为31个、境外控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数量达到349家,境外业务规模及利润额稳步上升。另外,我国四大国有银行还通过股份制改革、企业上市等途径实现了股权结构和管理转型,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因此,银行业整体经营能力的提升,不仅很好地迎合了我国实体经济崛起的金融需求,而且为银行机构大规模海外拓展业务提供了保障。

另一方面,中资银行业的高赢利现象等也值得反思,行业垄断和利息收入比重过高等现象折射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其一,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信贷融资渗透到了企业生产、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社会融资结构看,虽然我国近些年来在大力推动多元化融资——尤其是资本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但信贷比重仍居高不下。央行在2013年上半年的《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的占比为52.1%。从国际金融发展趋势看,该比例目前仍然偏高,亟待通过各类直接融资方式的更快发展来加以改变。其二,国有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垄断格局,在短期内仍难以突破,虽然我国股份制银行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但国有银行的高赢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仍得益于其长期保持的垄断优势;近期我国关于放开设立“民营银行”的政策逐渐松动,但其成长道路仍很漫长。其三,在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利益平衡中,银行业的“暴利”特征显著。根据《证券日报》有关统计,截至4月25日,共有2318家A股上市公司公布2012年年报,合计实现净利润18996.69亿元,比2011年的18894.08亿元增长0.54%;其中已经披露年报的14家上市银行2012年合计净利润10112.40亿元,占2318家上市公司全部净利润的53.23%,且只有宁波银行一家净利润不足百亿元;银行业成了资本市场上的“利润大户”,大量实体经济的收益被输送到了银行业之中必然会削弱实体企业的竞争活力。其四,由于我国尚未充分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存在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这两道重要的“门槛”未有效突破,无形中为银行业博取“存贷差”收益营造了巨大空间。

具体从我国各大银行的收入和利润结构看,“存贷差”已然成为“顶梁柱”。根据工行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财务报表,营业收入为1447.43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1067.17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341.85亿元;利息收入的占比为73.7%。另外,从股份制银行——民生银行的一季度财务公报看,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88.77亿元,其中净非利息收入87.6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0.35%,而利息收入仍高达69.65%。由此看来,“存贷差”带来的利息收入已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利润的重要来源,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我国对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依然存在,成为利率市场化亟待攻破的难题。不可否认的是,依靠垄断地位和“存贷差”利器,我国银行业步入了全盛时期。

新政推出后中资银行全球夺冠的势头会否出现逆转?

在央行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中,详细提出了“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等四条具体措施。这标志着我国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再下一城,并将有力地推动金融市场发展。

虽然在2012年央行已经在扩大银行业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方面作出规定,并可视为加速利率市场化的重要铺垫,但此次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的新政对于增长势头迅猛的国内银行业仍如“一盆冷水”,其推行结果必然是对固有的银行业垄断格局及利润结构带来直接的冲击,对银行业竞争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首先,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化发展,将加剧不同金融行业的竞争,降低银行业的垄断程度。企业、消费者将可获得日趋多元化的金融选择和更为廉价的金融支持,尤其是企业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包括通过债券、股票等进行直接融资,这样有利于推动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并为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更多机会,但银行业市场受到挤压。其次,在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在各类金融机构竞相采取差异化的利率定价过程中,传统格局下“存贷差”的利润空间将受到存、贷款利率两方面的挤压,从而对银行业过度倚重于“存贷差”的业务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虽然有业内人士提出,“新政环境下贷款利率受到贷款的供给总量、信贷需求者的谈判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并认为在当前‘信贷供给小于需求、利率有上浮压力’的环境下,新政对银行业影响有限”,但毋庸置疑的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银行机构面临的市场压力将不断增大。

因此,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银行业的生存环境将发生新的变化,这将对资本资产规模、利润率等一系列重要指标产生影响,银行机构能否在全球金融业中继续保持领先,值得持续跟踪。而不容忽视的是,近期部分美国银行机构已初露走出危机阴影的端倪,如花旗集团在7月15日公布的财报显示,受益于收入增长和净信贷损失下降,其第二季度实现利润42亿美元,同比激增42%,合每股盈利1.34美元;从业务的区域特征看,北美地区的本土业务同比下滑4.5%,而在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业务收入同比却增长20%,亚洲业务收入也增长了4.2%;从业务结构特征来看,第二季度花旗的证券和投行业务收入63.8亿美元,同比增长25%,成为突出的亮点,并与我国银行业的业务结构形成鲜明对比。另外一家有影响力的美国银行集团的财务数据也显示,其第二季度实现净利润40亿美元,同比增长63%,其中全球财富和投资管理部门实现赢利7.58亿美元,同比增长38%。由此来看,中资银行在参与全球竞争过程中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而利率市场化将成为推动银行转型、管理升级的重要转折点。

利率市场化下

我国银行业面临转型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转变经营模式、推动业务创新、提升服务水平等将产生重要的倒逼作用,从长远来看,其影响是积极的。面对新的形势,国内商业银行业必须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银行业在金融危机后的一些新战略、新措施,深入推动业务创新和管理转型,走上一条更符合国内经济发展要求、更具国际化特点的发展道路。

——转变银行业传统经营模式,推动中间业务规范发展。在美欧发达国家,由于完全实行利率市场化,“存贷差”利润空间较小,大量的商业银行都将中间业务作为获得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特别是随着上世纪末美国推行一波新的金融自由化热潮以后,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出现了快速上升,近些年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等该项指标比重均超过70%,部分银行该比重则超过80%。因此,在金融市场高度竞争的环境下,银行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挥网点和渠道优势,推动中间业务的有序发展。就我国银行业而言,应当进一步加快业务结构的转变,从原先主要依靠“吃”利差向更多依靠开发新产品、增加中间业务、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转型。

虽然近年来国内各商业银行也充分意识到这方面问题,纷纷制定了新业务发展战略,密集推出了许多中间业务产品和各类增值服务。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行业规范和收费标准,导致了国内银行业乱收费、委托理财的合同欺诈等现象频繁出现,从而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从国际趋势看,在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各国都普遍加强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2012年2月,针对消费者反映的日渐增多的银行乱收费问题,我国银监会曾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提出“七不准”、“四公开”,对银行业系统不规范经营行为进行专项整治。从监管趋势看,抑制银行业各种不合理收费的现象,并加大现场抽查、市场访谈等配套措施的力度将伴随着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过程。因此,银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规范的前提下,推动中间业务大发展。结合国内需求看,银行机构一方面要加大对新型中间业务如金融租赁、私人银行、跨境人民币、海外出行与移民留学服务、顾问咨询、代客理财、资产托管、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网络金融等领域的投入和研发力度,推出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的新服务、新产品;另一方面在中间业务过程中也更应注重提供优质服务而非巧立名目地向客户“收费”,通过高品质的服务能够有效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并有效降低同行业低水平重复竞争的投入成本。

——积极对接国内金融市场,拓展跨业金融合作渠道。“金融脱媒化”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长期趋势,相对而言,直接融资方式在对接资金供求者过程中具有更低的交易成本、更多样的服务方式,从而逐渐取代银行业“金融媒介”的传统渠道。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将有利于多元化金融市场主体的培育,提升市场的竞争性,推动市场机制的完善。然而,在“群雄逐鹿”的时代,银行业与其他金融行业也并非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可以积极探求交叉合作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共生发展”。

例如,在资产管理方面,商业银行可以与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诸多金融行业之间开展合作。而“大资产管理时代”的来临则为这些合作业务提供了战略机遇:7月10日,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了62.4万亿美元,一举突破2007年57.2万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其中中国则是增速最快的,达到23%。

如此巨大的“金融蛋糕”,将激发各金融行业的战略资源整合。另外,根据广发证券《银行业深度分析报告:中间业务国际经验及比较分析》的数据,近年我国信托和保险资产仍将保持30%-40%的高速增长,基金资产增速接近20%,相关托管费率按照银行业协会规定的下限测算,银行托管收入增速将可达到30.25%。

银行利率范文7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利率风险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问题日益突出。现如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着巨大的利率风险挑战。在利率市场化这一过程中,会逐步加大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利率风险将成为影响商业银行市场发展的一大障碍。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够成熟,结构比较单一,各种有效应对风险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在利率风险管理中进行深刻探索,寻求先进的管理对策,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健康稳定发展。

一、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的含义

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减少对利率的直接行政手段的控制、干预,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波动幅度,让市场及主体不断自我平衡、自我定位,在市场供求机制的促使下形成。这一机制的形成将有利于我国各个机构的相互配合、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管制,并能够提升金融机构的整体水平,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好地向前发展。

2.利率风险管理的含义概述

利率风险管理是指,在市场利率变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波动,避免不了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也就是实际收益会远远低于预期所想的收益。这时商业银行为了控制风险,维持其收入的稳定,不使资产负债而要采取的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利率风险问题在银行的管理中一定会常常遇到,是银行管理的核心部分,重点是研究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合理性将会对银行经营收益的提高,银行在市场上发展前景、价值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影响的现状分析

1.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促进了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创新,业务市场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在原先是由人民银行统一管制的,不能随意改变。这种利率管制体系违背了时代的潮流,阻碍了市场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抑制其向前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密切关注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控制问题,而金融机构产品的创新就能够很好地规避风险。促进了商业银行能够行使经营自,提高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商业银行利率严格管制时期,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自身实力都很受限制,各方面的风险成本不能够承担,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就很难反映出来。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完善,营造了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利率市场化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过渡最后完善的一个过程。它使各个机构之间公平的展开竞争,相互促进发展。优化了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市场管制不再受限开放后,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关注市场随时变化的动态情况,调整完善内部结构制定相应可实施的战略部署,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优化银行的客户结构。

2.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挑战

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管理难度加剧。市场情况是变幻莫测的,利率完全自主化实行后,利率波动频繁又难以预测,利率风险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对商业银行的人才竞争、价格竞争加剧。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更多的贷款者,这种方式会使存贷利差的减小从而导致银行收益的减少,利率丧失调节功能。为了谋取更大的竞争空间,竞争方式改变不再简单局限于对客户资源份额占有,银行减小风险控制来获得利益。那么银行的道德信用风险则会加大,信誉降低,影响其整体实力。银行经营管理层的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落后,利差收入占比过大导致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落后,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利率风险量化能力薄弱,息差减少、利润降低、存款分流现象加剧,资产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以及各种风险的频发收益曲线风险、期权风险、基准利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这些挑战对商业银行的发展都有着阻碍作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要完善内外部结构,有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特点和所要发展的目标进行内部结构的治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进行资产及负债规模的调整。调整资产期限结构、负债期限结构,存款贷款都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资产,只有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相应的变动调整才能不被风险所吞噬。机制的完善,制定合理可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对外部市场情况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2.要加强对专业人员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培养

利率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操作,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还不够高、不成熟,风险管理专业的人员又少之又少。所以为了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好地运营就需要培养专门的人才,制定全面系统的培训计划,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指导,督促人员对该专业的了解学习并考核,只有专业人员的素质、综合能力提升了,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才有好的基础保障。

3.要完善差异化定价体系,加快推动业务转型

定价体系的完善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工作人员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良好的战略政策,在对资金、管理、风险成本都有了很好地考虑下进行。完善授权约束机制、对贷款利率下浮政策谨慎使用、提升定价能力。业务转型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所以要对大客户进行全面的金融服务,增加客户对银行的信赖忠诚度、粘合度,推动集合理财业务的发展,减少利息波动收益的影响,只有如此,商业银行的收益才会确保稳定,当风险来临时,有完善可行的体系、对策来应对。

我国在新政策的正确引领下,不断进行深化体制改革,这也伴随着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进行。在这一进程中,利率风险问题层出不穷而我国抵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因此,结合本研究对我国这一现状的分析和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我们得出在银行风险管理中,要注重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完善内外部环境,实行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使银行风险来临时能及时应对。在利率市场化中,只有风险有效防范了,我国的商业银行市场才能更好地发展,提高社会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左玉宝.我国利率市场化与上市商业银行再融资研究[D].山东大学,2012.

银行利率范文8

关键词: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5-0105-02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简称shibor),作为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于2007年开始运行,在市场化产品定价中得到广泛运用,促进了中国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2012年6月人民银行又进一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存款可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的政策,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步伐。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风险管理等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需要基准利率

1.基准利率有助于利率市场化

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融资者衡量融资成本,投资者计算投资收益,客观上都要求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基准利率水平作参考,所以,基准利率是利率市场化形成的核心。今后随着央行利率管制的不断开放,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将由盯住法定基准利率,过渡到参照市场基准利率。如果短期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出现真空,法定利率的基准地位将无可替代,利率市场化也难以最终实现。

2.基准利率有助于银行产品定价与创新

如果中国短期资金市场利率体系内部没有相应的基准利率体系,各种金融产品就缺乏有效的基准作为定价参考,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性就会偏低,新产品定价就会混乱,这就影响了金融市场向广度、深度进一步发展。同时,如果没有可供参考的市场基准利率,商业银行难以构建高效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以及资产负债定价机制。

3.基准利率有利于货币政策调控

在当前的货币政策调控中,价格调控的分量越来越大,其发展方向逐渐由数量调控向定价调控转变,培育基准利率是前提条件和基础。不以市场供求关系生成的非市场化利率,难以真实反映资金稀缺程度,自然也就不能作为准确的资金价格信号,从而使央行运用利率工具适时调控时往往难以到达到预定目标,甚至有可能加剧经济波动。

二、shibor推出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1.shibor的形成机制

shibor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多家银行组成报价团,对各类期限的资金拆借自主报价形成的。目前,参与shibor报价的共有18家场内商业银行,还有多家场外报价银行,报价包括16个期限品种,涵盖了货币市场的主要期限,其不仅能反映拆借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也能反映真实的即期资金成本。shibor每天准时报价,具有较好的连续性,、稳定性,能够为市场提供完整有效的短期利率曲线。而且,shibor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进行报价,更能真实反映即期资金成本,基本解决了信用风险定价问题。shibor具备基准利率所应具备的特征。

2.shibor具备基准利率所应具备的特征

shibor作为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是货币市场利率,反映和影响着金融市场上银根松紧的变化,制约或主导着整个利率体系中所有其他利率。由于央行是整个利率系统储备资产唯一的最终提供者,央行无论是通过国外净资产渠道或国内信贷渠道向金融系统提供储备资产,都将会影响金融系统的超额准备金和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所以央行对其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可见,shibor确实适于作为央行货币调控的基准利率。

3.发达经济国家也将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

国际间经验表明,作为金融市场上引导其他利率走向的核心利率,基准利率比较容易在货币市场上形成。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一直被认为是信贷资金充裕或短缺的风向标,是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最重要的中介工具。例如,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调整时,一般都会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上调或下调若干个基点;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也是引导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朝着目标利率范围变化。

三、shibor变动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影响银行间拆借、存放交易量

由于银行那个间市场拆借和存放的定价参照shibor利率,所以shibor的变动会影响到拆借和存放的交易量,而拆借和存放属于信用融资,为提高以shibor定价的拆借和存放的成交概率,商业银行不断完善自身同业授信体系,加强与同业的交流与合作,争取与更多外部机构相互授信,增加拆借和存放交易。

2.影响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商业银行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一般采取以shibor为基准利率的转移定价,如在银行间市场融通资金时,总行每日根据各时间段shibor利率以加减点差的方式确定本行内部的指导利率,以此作为分支机构吸收同业存款和融出存放资金的指导价格。

3.影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

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发行定价上也采用shibor利率加点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这样更加贴近市场,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可以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因此shibor的变动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计划,商业银行需要根据shibor的变动情况合理调整产品结构,使其能够得到更多客户的认可。

四、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商业银行面临的同业竞争加剧

利率市场化之前,由于市场利率比较刚性,变动不大,客户对于银行的选择区别不大,而利率市场化以后,市场参与主体增多,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企业、还有居民对资产保值增值多元化需求较多,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自身的产品和业务模式,才能争取到客户,使得商业银行对于市场资源的争夺更加剧烈,业务开展难度加大。

2.对流动性管理提出新需求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市场经营环境和业务模式的变化,以及资金来源的不稳定,商业银行强化流动性管理成为必要,为经营平稳发展创造良好前提条件。如2013年6月份至年底银行间市场引发的流动性危机,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打击很大,采取各种措施,不惜成本地保证流动性。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于未来流动性走势的分析研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结构,保证其业务经营平稳开展。

3.包括利率风险在内的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目前,利率风险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但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更多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利率的波动更加频繁和难以预测,利率风险加大。另外,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多,新业务、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投资行为也不断发生变化,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合规风险等的防范和识别,避免潜在的巨大损失。

五、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1.加强流动性管理

提高流动性管理人员素质,做好每日对未来流动性缺口和流动性各项指标情况的测算,合理、准确地安排融资规模、融资期限;稳固与市场各类大中型金融机构的沟通与交流,维护正常的融资渠道;建立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应急融资合作机制,进一步保障日常流动性安全。

2.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商业银行通过对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合理安排,优化流动性储备资产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融资的整体成本,并合理配置稳定收益的资产,提升整体业务收益。可通过开发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将表外资产负债业务统一安排,细化管理要求,在强化资本约束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资本使用效率。

3.加强市场形势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频繁,而利率的波动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收益的提高和成本的控制,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未来市场利率走势、流动性波动情况、市场机构投资行为变化和风险偏好变化等的综合研究,做好形式预判,在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规避市场风险等各种风险,减少损失,提升整体收益。

4.控制交易资产规模,用利率互换交易来对冲利率风险

为避免市场风险,稳健经营,商业银行需要控制交易资产的整体规模,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合理地进行买卖,降低大幅度亏损的可能性。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银行间市场资金成本上升和债券收益率上升,可通过细致分析,提前预判利率走势,利用利率互换交易来对冲,锁定利差收益。

5.开拓创新,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市场参与主体增多,带来较多的产品创新、业务模式创新和新业务开展的机会,如可申请包括资产托管、债券承销在内的多项业务资质,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来源。另外,发行各类理财产品,积极向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销售,为银行提升更大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文平.经济发展中的利率政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张健华.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 连平.利率市场化谁主沉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银行利率范文9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基准利率;Shibor

关于我国的利率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央行出台了一系列包括提高银行利率水平在内的政策,但从本质上来说,对利率的调整仍未被放开。直至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管制被取消,才宣告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而到了2004年,央行出台政策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这一项重要举措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006年10月到2007年1月,在经历三个月的试运行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正式投入运行,担任我国基准利率的重任,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新利率时代。

但事实上,Shibor本身也存在着种种不足,研究我国的金融市场究竟需要怎样的基准利率,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1.理论分析

1.1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

在发达国家,通常可以运用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利率理论,以及IS-LM模型等讨论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但这些西方的利率理论大都是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的。

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界关于利率理论的研究对象首次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973年,当时著名的金融发展理论专家罗纳德・麦金农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同年,另一位专家爱德华・肖又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这两个理论都认为,发展中国家过分地抑制市场机制和采取金融管制政策带来了深度的金融抑制现象,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麦金农和肖将金融抑制理论与深化理论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成为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和金融改革实践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从20世纪70年代起,许多发展中国家先后取消了严苛的金融管制,踏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1.2 市场基准利率的决定原则

基准利率的选择反映了国家政府对本国经济状况的预测情况,每个不同的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国情作出选择。但对于基准利率的决定原则,各国的标准大多相同。总的来说,基准利率必须具备以下基本属性:市场性、基础性、相关性、稳定性、可控性。在以上五个市场基准利率的基本属性的作用下,我们可以总结出确定市场基准利率时一般遵循的原则:

(1)市场主体结构良好,体现在交易主体数量多、类型广、交易活跃等方面;

(2)市场交易量大,说明市场参与者依赖程度大,且单个参与者影响程度小;

(3)市场工具结构良好,以保证各期限利率水平相关联,保证了高市场化程度;

(4)利率期限结构合理,以满足不同交易工具的期限多样性要求。

2.实证研究

根据上一章中总结的对我国市场基准利率的选择原则,我们将从利率指标的市场性、基础性、相关性、稳定性和可控性这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定性研究。

2.1 市场性

(1)市场交易量分析

从上一章的市场基准利率决定原则,以及金融行业较为发达的英美两国的经验来看,基准利率大多来自于市场交易量较大、参与程度较高的货币市场。因此,首先我们对我国市场上主要几种利率指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债券现券利率以及再贴现利率2007-2011年的市场交易量进行比较。5年内,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量分别为:10.65、15.05、19.35、27.87、33.44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量分别为:44.06、56.38、67.70、84.65、96.66万亿元;债券现券交易量为:15.6、37.1、47.3、64.0和63.6万亿元。这里可以看出银行间债券回购占有了最大的交易份额。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虽然随着金融同业资金往来越来越频繁,但是其市场准入仍然实行批准制,使得交易量受到一定的局限。其次,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受到商业银行以及银行间交易市场成员的普遍认可,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也较低,拥有较大的交易量。第三,由于债券现券发行规模有限、品种单一,交易量也不及银行间债券回购。最后,再贴现利率虽然说传统货币政策三大工具之一,但由于我国目前的票据市场还不发达,且再贴现利率也偏高,交易额一直很低。

(2)市场交易主体分析

市场性的另一个体现就是市场交易主体的结构。只有在中央银行设立了账户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才能成为的交易主体,因此与其他三个市场相比,再贴现业务交易主体最为单一,市场性也最弱。

对于债券回购市场,其参与主体则更为丰富,目前我国的参与者数量已经超过一万,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金融体制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市场,推动了这两个市场的发展。在2011-2012年,债券现券交易市场交易量远不及另外两个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中,获得央行批准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占了绝对多数的地位;而债券回购市场中的参与主体分布较为平均。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回购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其中债券回购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还高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2.2 相关性

接下来我们着重对这两种利率指标进行其他方面的比较研究。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用Shibor来代替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用质押式回购利率来代表债券回购利率。我们在这里研究2007年至2011年这5年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质押式回购利率以及一年期存款利息这三种利率之间的相关性。

表1相关性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Shibor和质押式回购利率两者的相关性最好,由于Shibor和质押式回购利率均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利率,其波动情况均由市场供求决定,因此相关性极高。而存款利率是由央行进行统一调控的,其不确定性较大,且容易较长期内维持不变,但与前两者的相关程度仍达到0.6以上。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Shibor与质押式回购利率与其他利率间均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2.3 基础性

本节要对Shibor和质押式债券回购利率的市场基础地位进行检验。我们选择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三个月期shibor、三个月期质押式债券回购利率以及市场存款利率在2007年至2011年的月度数据,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来讨论利率间的因果关系。使用的计量软件是EViews6.0。

对三组变量两两进行因果检验,滞后期定为5,由于F值大于临界值时拒绝原假设,从结果中可以看出,Shibor既是三月期质押式回购债券利率和存款利率的Granger成因。我们有理由相信Shibor的基础性水平优于质押式回购债券利率。

2.4 稳定性

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另一个重要的性质是稳定性,在此我们选择期限分别是隔夜、一周、两周的Shibor和质押式回购债券利率进行对比研究,主要是因为在债券市场,期限较短的利率指标的债券交易量更大,利率连续性也较好,因而数据也更全面准确。

我们主要比较同样利率期限的两种利率指标,从均值、方差、离散系数方面看,隔夜品种上Shibor的稳定性低于回购债券利率,而7天和14天期限上则Shibor的稳定性较高,但总体来说,两者的稳定性水平差异不大,且都能够符合基准利率的要求。

2.5 可控性

市场基准利率虽说是利率市场化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国家就完全放开利率任其发展,而对于基准利率的调控就是其间接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

对于Shibor央行有多种手段对其进行调控,且又是有多家银行的同业拆借利率报价综合得来的,在可控性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目前中央银行仍然主要采用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法定利率作为手段来调控货币政策,缺乏相应的调控方式。

对于债券回购市场利率,央行也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调整的目的,因此债券市场更直接的受到国家的调控。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国债市场的发行种类过于单一,且期限结构较为不合理,都限制了其可控性。

综上所述,Shibor和债券回购市场利率各有优劣,可控程度上大致相当,均能达到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要求。

3.结论

在前面的研究中,笔者从市场性、基础性、相关性、稳定性、可控性这五个方面对我国市场基准利率的决定问题展开了实证研究,并对目前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和债券回购市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优劣进行了比较。本文得到如表2的结果:

表2 实证研究结果

从上表中各项指标的对比可以看出,从市场性上来说债券回购市场利率稍强,但从基础性地位和稳定性程度来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则更胜一筹,因此本文认为,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是当前市场的最优选择。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的优势在于它的基础性地位和稳定性指数都很高,市场化程度也较高;但劣势在于目前它与其他利率指标的相关程度还不够高,且央行还没有专门针对Shibor的调控方式。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经验来看,多数选择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因为它能敏锐地反映出货币市场对资金的供求关系,目前世界金融市场上影响力最大的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就是由各银行的同业拆借率报价得来,我国的Shibor也与其类似。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完善我国的利率体系,逐步将Shibor培育为我国长期、有效的市场基准利率。

参考文献:

[1] 张友先,董芳菲. 浅谈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基准利率的选择[J]. 国际金融, 2011,(5)

[2]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 银行间市场基准利率体系选择及Shibor运行分析[J]. 金融论坛, 2008,(4)

银行利率范文10

1、银行房贷利率一般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基准利率执行的。

2、房贷利率,是指用房产在银行办理的贷款,该贷款要按照银行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中国房贷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的,各个商业银行执行的时候可以在一定的区间内自行浮动。

(来源:文章屋网 )

银行利率范文11

一、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改革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仍旧以较为传统的存贷利差为主,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因而这种影响进一步通过银行的利润水平和营业收入反映出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将面临的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上。

(一)商业银行的阶段性风险在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部分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由此所产生的金融风险称为阶段性风险。1.市场竞争风险。一直以来,存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存贷利差。在有严格管制的固定存贷利率制下,存贷利差稳定,商业银行能够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常规业务获取稳定且巨大的收益。而放开利率市场化后,由于长期的利率压制,现有利率水平不能很好的反映资金的实际价格,市场化的利率水平必然会升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存放贷款的利率上有了一定的自主决策权,意味着商业银行间的竞争点将落在存贷款利率上,银行间为了争夺优质客户,短期内无疑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等价格手段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争夺市场。商业银行间的相互竞争使得原本稳定且较大的存贷利差收窄,严重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201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下调基准利率的同时将存款利率上浮上限从1.1倍提高至1.2倍,各银行纷纷上浮了各自的存款利率,以浙商银行、绍兴银行为代表的部分银行更是将五年期定存利率上浮到顶,达到5.4%。2.逆向选择风险。受利率市场化影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将会上升。尽管由于商业银行间的价格竞争,贷款利率上升幅度将略小于存款利率涨幅,但对于企业而言,其向银行融资的成本较原来仍有较大的提高。在我国商业银行定价能力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银行难以针对不同企业给出合理的贷款利率。对拥有完善的经营模式和稳定营业收入的低风险企业而言,过高的银行融资成本促使其转向通过其他融资成本更低的方式取得资金,而风险较高且经营不佳的企业难以通过其他渠道筹集资金或筹资成本更高,所以只能继续向商业银行寻求贷款。同样,当获得银行贷款的成本更高,贷款单位必然会寻求高风险的项目进行投资以求得高回报率,而当贷款对象逐步被高风险企业取代,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升高,银行只能通过提高贷款利率的方式进行弥补,这又进一步使优质企业转寻其他融资方式,恶化了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产生更多的问题贷款。3.储蓄分流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利率变动势必带动其他投资产品的收益变动。当其他信用工具的收益相对银行存款利率更2015年第4期中旬刊(总第585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4,2015(CumulativetyNO.585)高时,银行的存款很容易被分流至银行外,增大了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和不足,或是通过其他途径再回流至银行,提高了银行吸储的成本。以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代表余额宝为例,截止2014年9月底,在4%左右的利率水平下,这款投资于货币基金的产品规模已经达到人民币5349亿。尽管对于银行而言余额宝的规模不算惊人,却也给银行敲响了警钟。随着各种收益高于银行货期存款利率的理财产品出现,商业银行无疑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商业银行恒久性风险恒久性风险即为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导致利率产生不利变动时银行的净利差收入降低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较为严重的存贷款期限失衡问题,因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风险将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面临四类基本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1.重新定价风险。重新定价风险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到期日的不同及重新定价的时间不同。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存放贷业务时,往往通过将短期储蓄存款用于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发放的形式赚取利差。由于长期贷款的利率要高于短期利率,银行能够获得相对稳健的利息收入。利率市场化放开以后,短期利率有明显的提升,银行的融资成本增加,而在长期贷款业务上银行的收益并没有相应的提高,导致了银行盈利能力的降低。商业银行由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规模的不平衡,产生利率敏感性缺口,则当利率出现不利波动时,银行的净利差就会随之减少,对银行的收益产生消极影响。2.收益曲线风险。收益曲线风险是由于收益曲线斜率的变化导致期限不同的两种债券的收益率之间差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业务时,通常会购入一定规模的国债以保证稳定的收益率和较低的风险性。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放开,市场利率升高,长期债券的价格下跌,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国债难以达到预期利润。另一方面,市场利率的升高也抵消了债券收益的优势,阻塞了商业银行对国债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尽管货币市场的短期利率一般总是低于长期利率,受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市场上也可能出现利率倒挂,即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的情况。如2013年6月,受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飙涨至13.5%左右。此时,商业银行的利差收益大幅减少乃至成为负值,短期负债比重较大的银行面临明显的收益曲线风险。3.选择权风险。选择权风险源于银行所经营的资产与负债业务具有期权性质。我国的银行业以客户自愿为原则,允许客户提前取出存款或偿还贷款。因此相较于银行,客户有着更大的主动权。当贷款利率降低时,客户往往会选择提前偿还贷款,而当存款利率上涨,储户也可以选择提前将定期存款提出重新存入银行,尽管客户的这种选择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当利率变化明显时,客户总是会选择提前结束存贷关系,即客户可视为掌握选择权的理性人,做出的选择必然是符合自身利益的,与此同时,银行的利益将受到损害。利率市场化放开后,利率浮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而不受银行控制,利率变动会更为频繁和明显,客户在存贷业务中的主动地位使得银行很难准确控制资产的收益和负债的成本,商业银行的选择权风险大大增加。

二、对策建议

利率市场化打破了商业银行通过存贷差稳定获利的盈利模式,直接影响了银行的盈利水平。商业银行面对全新的经营环境和盈利模式,必须采取相关措施。

(一)强化利率风险控制短期内,商业银行难以迅速找到能够弥补存贷利差收入收缩的盈利业务。银行应当关注利率风险,通过建立内控机制、提高利率预测水平、差别定价等手段加强对利率风险的控制能力。1.提高利率预测水平。利率的频繁变动使得商业银行在经营资产负债业务时很难调整恰当的资产负债比例,资产和负债的规模和周期搭配不能达到最优。商业银行应当时刻监测利率的变动方向、波动幅度和周期拐点,并以市场供需形势为基础,根据宏观经济状况和国家的货币政策对利率进行走势判断,做好利率的预测工作。通过对利率区间的预估来调节适当的资产负债规模和比例,优化资产负债结构。2.完善利率内控机制。巴塞尔委员会在《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当遵守的四点利率管理原则。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需要严格遵照四点原则,妥善监控利率风险;不断强化和完善内部制度,做到外部审计的独立;执行恰当的利率风险管理程序;健全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完善利率内控机制,有利于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有客观全面的把握,有能力规避或淡化潜在的利率风险,降低银行可能因利率意外变动而面对的计划外风险。3.增强差别定价能力。银行在调整存贷款等传统业务定价时,要加强对不同顾客区别定价的能力。银行需要充分了解客户的经济实力和资金去向,综合客户的信用等级、还款能力和贷款的金额、期限等因素给出合理的报价。例如,对于国企、资金较为雄厚,有稳定盈利模式和良好商业运作机制的大中型企业,可以给予相对优惠的利率,既利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在利率制定上获得的自由,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又能够尝试与优质客户建立起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有助于银行的长期发展。而对于存在风险较大的企业,银行应当在充分了解企业贷款用途和企业前景,确认风险相对可控的情况下,适当调高贷款利率,使银行预期取得的收益能够与其承担的风险相互匹配。

(二)寻求多种渠道避险除了应对利率风险以外,商业银行也可以向国外银行学习经验,通过发展中间业务、投资金融衍生品,参与存款保险制度等多种渠道弱化利率市场化中利率风险给银行盈利能力带来的不利影响。1.开展金融创新业务。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放开而日趋激烈,针对利率的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商业银行可以尝试推出金融创新产品,通过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方式对冲利率风险,也可以将资金投入期权、期指交易中以达到避险保值的目的。以利率互换为例,交易双方根据约定数量的同种货币名义本金交换利息额,并不发生本金的交换,通过这种方式,银行能够在不改变资产和负债基本结构表的前提下,达到分散风险、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2.发展传统中间业务。面对存贷利差持续压缩的市场,中间业务的展开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其他业务收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存贷业务盈利能力的下滑。且由于传统中间业务中,商业银行利用自身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佣金,并不需要动用自身资金,避免了风险的承担,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低成本的稳定收入来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目前仍然处于规模小、贡献低的状态,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机制,提高中间业务的综合技术,重点培养优质客户,参照国外商业银行经营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比,中间业务能够有效降低银行对存贷款业务的依赖程度。3.反映存款保险制度诉求。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向某一保险机构按相应比例缴纳存款准备金,并在发生经营危机时得到保险机构的资金支持。作为中国已全面展开的金融改革的重要环节,存款保险制度是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最后手段。2014年11月30日,《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利率市场化浪潮中商业银行面临经营危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表达自身诉求。

三、结论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随之而来的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银行因获得了利率的定价自由,产生了新的同业竞争点。银行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利差减少压缩了银行的盈利空间;利率变动的频繁,给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带2015年第4期中旬刊(总第585期)时代Times来了更大的困难。要妥善处理这些风险,商业银行既需要通过提高利率预测水平,完善利率内控机制,增强差别定价的能力来强化对利率风险的控制,又要开展金融创新业务,发展中间业务,积极寻求多种渠道的避险方式。通过以上途径,商业银行能够在保证良好收益的情况下对风险有足够的控制和承担能力,从而谋求新环境下的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陈厚铭 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银行利率范文12

关键词:利率调整;利率风险;管理

1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种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利率结构与利率水平,不断的改善管理体制,加强对利率手段的利用,逐渐让利率变为一个重要的调控杠杆。近年来,针对国内物价持续攀升、经济过热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数次提高了贷款利率,每一次的提高,对于控制通货膨胀、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利率以及利率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多变性,也使得其风险系数陡增,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许多的风险,其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重定价风险。这种风险又叫做成熟期错配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该风险往往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就固定利率而言)或重新定价期限(就浮动利率而言)所存在的差异。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例如,如果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仍然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值降低。

(2)基差风险。基差风险一般是收益利率与成本利率的调节机制不能完全匹配,导致净利息收入、现金流发生变动而产生的利率风险。其一般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出现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导致存贷利差缩小,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二是在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利率变动的浮动、频率与幅度都会加大,基差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3)收益曲线风险。收益曲线是指用来反映银行收益与期限关系的变化路线。通常是期限越长,利率越高,收益越大,收益曲线呈向上倾斜状。如果商业银行的债券利率普遍高于存款的利率,那么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商业银行可以将存款剩余资金投资于国债中,能够保证稳定的收益。反之,如果利率倒挂,或者利差缩小,那么商业银行的收益曲线就会偏离,就会导致收益曲线风险,所以说收益曲线风险也是利率风险的主要风险之一。

(4)选择性风险。选择性风险也可称之为期权性风险,一般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购买期权获得在一段时间中对融资重新定价的权利,在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行使这个权利,但是这个权利就很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比如,利率的上升可能会促使存款人提早取出存款,转而以新的利率重新存入该笔存款;如果利率下降了,则借款人也会提前归还贷款,以一新的利率再借入资金,这些行为都会给银行带来损失。尽管购买或行使期权将会给融资人带来一些费用支出,但在利率变动比较大的情况下,行使请求权的收益将会超过这些费用,从而给银行带来期权风险。

2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日益突出,已经建立起了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组织,即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通过这个组织来管理利率风险。在西方,这个组织的目的就是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管理,主要是试图将利率水平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并尽可能地提高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而在我国还没有这样的组织,对于我国银行来说,无论是从内部管理机制,还是外部管理的环境而言,都存在诸多难以适应当前市场化利率的风险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两大方面:第一是当前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制,难以适应不断出现的利率风险管理的新需要。长期以来,因为我国在利率机制的构建上存在观念与执行上的僵化与扭曲,所以导致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管理缺乏一种主动的、内在的适应能力,敏感性不强。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还是附属在计划资金与财会部门,仅仅是从事着僵化的利率文件的管理与利率正常的观测落实,真正具有统筹的、战略性的管理几乎还是空白。即使一些银行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的部门,但是由于其职能不集中,对利率风险的分析往往不够专业,或者是只注重资产在全国的调配,根本就很少涉及利率风险的管理。不难看出,当前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最大障碍,当然这也跟管理人才紧缺有关。第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相当高,但同时,我们国家仍对商业银行给予了极大的信用支持,大部分中国公众也并没有对商业银行失去信心,至今我国的商业银行仍然维持了支付能力。然而随着我国利率的市场化,在日趋激烈的利益竞争中

[1] [2] 

,众多的商业银行又不得不采取提高利率的手段来吸引客户存款。笔者以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自身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央行又缺乏严格的监管体系,那么随着存款利率的大幅度上升即银行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必将会促使商业银行出现高风险(即随着竞争的日渐激烈,商业银行的成本就会大幅度的提高,利益就会受损);另外,由于成本上升导致的恶性影响也会加剧,为了生存或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商业银行必然要想尽办法弥补存款成本上涨的损失,这必将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进一步恶化,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长,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首先要加强利率风险内控机制的建设。即增强利率风险管理的意识,增加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投入,培养专门的管理人才,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等,最终健全利率风险管理的内控制度;其次,在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短期内甚至是长期内利率水平的上升趋势是难以避免的,商业银行要建立战略性的缺口管理策略,从短期、中期、长期的发展战略上做好资产负债管理,以防范利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