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

时间:2023-01-24 00:23:14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1

本文作者:王沫 石佳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外国语学院

美国许多高校建立了信息通知系统,以便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告知学生,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其网站上专门列出了“突发事件告知”专栏,包括紧急情况通告、公共安全警报以及电邮通告系统。[2]公共安全警报包含了普林斯顿大学校园内近期发生的犯罪事件以及其他危险事件,阐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性质、具体情况等,并提出安全防范的建议,有些涉及犯罪的警报还会告知犯罪分子的年龄、姓名、照片及所用车的型号及颜色等。[3]电邮通告系统是一个紧急情况通告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经授权的普林斯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向个人信息和指示。它的优点在于它具有即时性,而且可以直接地通过多种通讯方式与个人联系。[4]

此外,达特茅斯学院在此方面也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学院建立了紧急事故通告系统。一旦威胁校园群体的突发事故产生时,该系统会警告学校全体师生。达特茅斯学院的紧急事故通告系统采用多种通告及信息传播的模式,包括达特警报(DartAlert),达特茅斯每日安全系统(D2UNow),达特茅斯主页以及达特茅斯紧急通知网。达特警报是指学校挑选了一所校外公司提供信息通知服务。如有紧急情况发生,该公司将把具有时效性的通告通过各种通信设备传送给达特茅斯学院的所有人员。所有达特茅斯学院的人员的通讯电话会收到一条自动消息,邮箱账户会收到一封附有关于紧急事故的简要资料及应对指示的邮件。学校认定并训练了一组倡议者,这些倡议者被授权以达特警报的名义发出通告。倡议者小组由安全监管人事部,安全治安主任、副主任,学院院长部的数名院长,危险及内部通知服务部主任组成;达特茅斯每日安全系统是一个快速传递消息系统,它于2009年春取代了学院的大众邮件系统。该系统每日自动地向全部或特定的教职员工及学生发送安全信息,信息包括每日的安全情况及相应的提示。学院的安全部门主管、安全部门及高层管理人员都有操作此系统的权利,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时可以快速通知。[5]达特茅斯主页以及达特茅斯紧急通知网与普林斯顿大学的信息通知系统类似,在这里不作阐述。

美国许多高校在其学校的主页上提供关于防范安全事故、采取安全措施的建议,内容详尽,指导性强。普林斯顿大学提供紧急事件应对措施,告诉学生遇见紧急事件时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其对各种类型事件都有相应的详细指导,如学生遭遇抢劫、火灾、身体意外伤害、化学药品泄漏、自然灾害等。此外,普林斯顿大学还提供意外事件前的准备措施,提醒学生怎样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2]学校开办各种培训班,让学生了解户外旅游常识、意外伤害紧急救援方法等,例如,户外先遣急救员课程(WFR)、心肺复苏术课程(AED)。[6]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向学生提供安全提示,涉及各个方面,包括一般性常识、居家安全、宿舍安全、取款安全等。[7]例如,取款安全的一条提示是这样阐述的:“不要把您的社会安全号码印在支票、驾驶执照或其他财务文件上。如果银行或其他机构使用您的社会安全号码或客户帐户,打电话或写信至公司申请一个不同的识别号码。”[8]

美国高校把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作为加强诚信教育的有力手段之一,将安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普林斯顿大学设立警报热线、危机支援热线,在学校出现紧急情况下,会有专人接听危机支援热线,提供有关紧急情况和有效支援服务的信息,在没有紧急情况下,此线路保持留言状态。学生也可以通过广播收听紧急情况报告,普林斯顿大学的电视频道也会播出紧急情况通知和公告,学校的餐厅和电话亭都张贴了有关安全信息的海报。[9]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为学生编写了《安全手册》,全面地介绍学校的安全服务、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联系方式、遇见意外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各种安全提示。此外,学校每天都有安全记录,详细记录保安人员巡查的时间、地点,在什么地方有安全隐患,隐患是否得到处理等。如遇到意外事故,如学生物品丢失、身体意外伤害等,保安人员会及时处理并做详细记录。[10]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忽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当提及保证校园安全时,更多是指向于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以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而不是教育、引导学生如何避免事故、处理事故。”[11]在理论研究方面,“高校安全教育实施状况并不乐观,对高校安全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迄今为止,国内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专著仍然寥寥无几。”[12]“大部分期刊论文在论述安全教育时,很少能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见解,其论述多为蜻蜓点水似的一掠而过。而且,对于安全教育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中小学的安全防护教育,对大学是否有必要进行安全教育的问题探讨不透彻,对高校安全教育应如何开展的研究也显得模糊。”[13]此外,关于高校安全教育与国外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更是少之又少。在具体做法的实施上,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南开大学、四川文理学院将安全类课程纳入了课程体系;北京市教委于2006年召开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上海市教委2008年颁布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规定高校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山东市2010年出台高校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虽然,高校安全教育问题引起了政府、教育部门、高校的关注,但对其重视的程度仍然不够,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模式单一,缺乏前瞻性,效果甚微。[14]

高校安全教育需要完善的、规范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用以指导和规范高校安全教育的落实。美国的校园安全立法体系比较完善,多年来其一直重视和致力于制定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形成健全的校园安全法律体系,使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有法可依,为高校的安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相比之下,“高校校园安全是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的死角,当前我国没有一部统一的校园安全法。”[15]只有一些相关的政策和规定,这大大降低了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力度,不利于高校安全教育的开展和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借鉴美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应尽快制定专门的校园安全法律法规,明确权责意识,使高校安全教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走上依法治校的法制轨道,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p#分页标题#e#

做好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公开安全信息,提高信息通知的时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了解安全状况、安全信息和必要的安全知识有利于高校学生提高安全意识,有效加强自身防卫以及积极参与校园安全建设,从而大大降低危害校园安全的隐患,防患于未然。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公开安全信息,许多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安全信息通知系统,采用网络、移动电话等现代通讯设备向学校师生及时安全警报、提供详尽的安全建议,并定期年度安全报告和校园犯罪统计。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我国高校应切实公开安全信息,提高信息通知的时效性,畅通安全信息渠道,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其安全防范的常识和技能,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预防的长效机制。在具体做法上,我国高校应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安全信息通知系统,保证在安全事故发生前有预案,在事故发生时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送给学校人员;同时,提供合理化安全信息指导性建议,例如对防火、防盗、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处理建议。

“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注重校园安全环境的营造和学校安全文化的建设。环境氛围和文化熏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影响力是深入持久的。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物质建设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证,精神建设是关键。”[16]美国高校在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氛围方面做出了努力,将安全意识内化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之中,渗透于无形,润物于无声。从美国高校的做法来看,我国高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具体做法可以是课上课下,双向引导。将安全类课程纳入大学生课程体系,开设选修课或必修课,在理论层面加强安全知识的传授,引起大学生对安全问题的重视,扩大受众群体;广泛开展课下宣传教育,如在班会、研讨会、讲座过程中进行分析、探讨、宣讲,在校园内悬挂安全宣传条幅,摆放安全和事故教育展板,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利用校园广播和电子屏进行安全宣传和教育,等等。

总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其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在高校开展安全教育,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手段。我国高校应积极分析和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真正使安全教育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防范技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良好的安全责任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2

面对日益复杂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环境,高校在不断探索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如: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开展实验室安全讲座,举办安全知识竞赛,通过校园安全广播、在校报专刊上开辟实验安全专栏加大实验室安全宣传,编制“实验安全手册”等。但是,受教育资源不足等因素限制,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发展仍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1)多部门管理,责任不明确。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涉及实验仪器设备安全、实验室消防安全、实验室用电安全、实验室危险生化品安全、实验室环境卫生等多个方面,很多高校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形成了多部门分头管理现状,如学校保卫部门侧重对实验室消防及环境安全培训,对于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安全培训由资产部门管理,实验室的人员安全管理及培训由教务或实验室管理部门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一般由院系承担。这就造成了“群龙治水”,职责交叉却又有空白环节,导致实验室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2)实验室安全教育处于开环管理状态。近年随着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的不断重视,各高校都进一步完善了管理制度,注重了对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培训及实验室安全的检查监督。但是,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基本是开环状态,没有一套对各项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成果与效果检测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对于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及处理能力的判断,更是无从考证。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现在并未实现有效的闭环管理。(3)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体系结构不完整。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可以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人们对突发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理能力。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基本是以进校初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且实验室安全只是作为一个章节进行讲解。此时刚进学校的新生对于实验室各项工作并没有接触,对实验室安全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有图文的说教与讲解所达到的安全教育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所以,一个完整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体系是必要的。

2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意义

高校通过推进实验室安全教育,在师生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理念,进入实验室前掌握相应安全知识,了解实验室常见安全隐患,学习实验室安全基本知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理论知识,以减少和避免因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和技能不足引起的实验室安全事故。(1)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高校是从事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广大师生集中学习、开展教学及科研活动的地方,他们所处环境及生命与财产的安全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尤其对于跨入高校大门的学子们来说,他们承载着家庭的重托和社会的责任,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和民族的希望,全社会有责任、有义务保护他们的安全,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高校必须增强做好学校安全综治维稳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校园安全,特别是实验室安全的教育与培训,切实担负起保护好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为高校营造一个平安、文明、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2)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校园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全体师生对安全工作所形成的共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校安全隐患及事故发生的多与少。实施实验室安全教育,推进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实验技术水平发挥,降低实验技术设备在特定环境下的应用短板;有利于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树立良好的实验室形象;有利于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规范师生的安全行为,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3)大学文化传承的需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也被称为软实力。守护、传承、创新软实力,已成为当代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2011年,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将“文化的传承创新”明确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这个功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对“四大功能”的评判必将成为世界范围内对高等教育功能与作用的重新表述。高校既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领跑者,就必须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有所作为,必须承担引领者的角色。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使之具备安全文化素质,成为社会发展的合格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并借此帮助提升整个社会的安全文化水平,成为全社会安全文化的传播者。

3构建安全教育平台,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

(1)基于网络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依托校园网络,建设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的学习,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培训工作更加便捷高效。即可通过计算机登录管理平台参加培训及考试,使实验室安全培训工作突破传统的面授方式,不再受场地及人员的限制,管理人员不必统一组织学生进入课堂接受安全知识教育,让学生可以简单便利的接受安全培训,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效率,使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更加规范与便捷,增加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受众群体。(2)针对自身需求,个性化定制。针对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培训工作的特点及难点,使其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根据自身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及需求,有针对性进行功能设计,将学校各学科实验室所需要的安全知识分析、整理、汇总,经过“量体裁衣”,建设开发“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及考试平台”。通过运行管理平台,除常规性的基础安全知识培训外,各学院可以自主选择相关专业性的安全知识,对学生进一步培训,增强学生的专业实验安全操作技能,使实验室安全知识管理培训工作更加规范,并且通过个性化定制此平台,有效提高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效果。(3)完善管理体系,实现安全教育闭环管理。闭环管理是综合闭环系统、管理的封闭原理、管理控制、信息系统等原理形成的一种管理方法,使管理构成连续封闭和回路,进而使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12]。基于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实现了对学生从培训到考核的闭环管理。学生通过在线培训,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通过在线考试,完成对其的考核要求;最后考试通过后,在前签订安全承诺书,获得实验室准入资格。实现实验室安全教育“过程化管理”和“结果化管理”双结合。

4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建设

开发“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及考试平台”,将实验室安全教育上升到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高度,实现实验室安全闭环管理,完善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体系,秉承“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从实验室基础建设出发,增强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实验室通过培养并提高实验室安全意识文化,使实验室人员对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进行重视,提高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实现实验室安全文化传承。为方便用户使用,简化平台维护和升级工作,降低成本,平台系统设计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B/S结构是基于www(万维网)服务的,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来访问服务,与用户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种类和版本无关,用户使用方便快捷;B/S结构的软件的业务逻辑处理都集中在应用服务器上,客户端无需安装单独的软件,软件维护与升级工作只需在服务器端完成,方式简单,成本较低。

5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功能

为提高师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实现实验室安全的闭环管理,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及考试平台包括在线培训、在线考试、信息交互、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考试管理、培训资料库的建设管理、用户管理等系统功能,系统具体功能设计如下:(1)在线学习。学生可登录实验室安全知识学习及考试平台自主进行安全教育及在线学习,系统自动记录学生每次学习的时间及学习次数。平台系统可根据学生的登录信息自动推送其专业所对应的学习题库,并且学生也可自行选择浏览感兴趣的安全知识。(2)在线考试。考试类型分为基础类和专业类两种,基础类考试为各学院统一组织考试,全体学生均需参加;专业考试针对需进入专业实验室的学生,根据对专业实验室安全知识的要求,各专业自行组织考试。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可以在线答题考试。平台系统可根据学生登录的学号,判断其专业及该专业对应的考试试卷,按照管理员设定的出题规则,完成随机组卷。学生完成在线考试成绩合格后,并且签订了在线安全承诺书方可获得实验室准入资格。(3)信息交互。管理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窗口,可实验室安全相关的通知公告、新闻消息等。前台网页可包含学生及管理员登陆版块、重要信息通知、网站导航等信息,其中导航中包含实验室管理规定、法律法规、安全事故事例分析、安全视频及图片资料、全校实验室信息。为提高学生的培训质量,应设置答疑与意见箱等窗口,学生可通过此类信息交互窗口,提出问题,并得到相应的答复。(4)题库管理。系统题库分为通识类题库和专业类题库,从不同层次及安全知识侧重方向,提供多种安全知识题库。系统管理员可对试题进行录入、、修改、删除、批量上传等操作,试题类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专业题库为更好的满足各专业老师对安全知识培训的要求,对相关专业的老师开放上传专业题库的权限。(5)试卷管理。试卷应根据登录系统参加考试的学生专业进行出题。将考试类型分为基础和专业两类,系统对基础类试卷与专业类试卷应分为两种出卷功能,两类试卷单独出题、单独考试,互不关联。管理员按照要求设置完成相关的系统参数设置,包括学生专业、试题库比例、每个试题库下对应各题型的数目、试题分值、考试合格分数以及考试的有效时间、模板有效时间。(6)成绩管理。管理员可通过此功能查询所有学生的考试情况,并且可以分字段多功能查询,包括是否参加考试、有无考试成绩、基础考试成绩及专业考试成绩等。通过查询结果督促为完成考试的学生及时参加考试,获得实验室准入资格。(7)用户管理。系统按用户类型分类,可分为超级管理员、二级管理员、学生等三类。超级管理员权限最大,拥有整个系统功能的管理权限。二级管理员由超级管理员根据实际情况分配管理权限,设置及修改用户名、密码等初始登录信息。学生用户通过系统前台网页完成在线培训及考试等内容,且学生登陆后,其需要学习的安全知识及考试试卷类型是相对应的。(8)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作为系统的资源管理库,包含可用于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丰富多样的资料形式,并且可以不断扩充库存内容。

6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实施成效

信息化平台建设优化了安全教育管理模式。安全教育管理平台使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教学对象更具针对性,培训内容更丰富,信息视角更开阔、学习形式更灵活。平台为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学生们通过文字阅读、视频浏览、事故案例呈现以及模拟考试等教学形式,完成在线学习,不仅掌握了必要的安全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并强化了实验室安全意识。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可操作性。网络化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和考试,减轻教师工作量,减少教室使用,节约了学校的教学资源。通过安全教育管理平台,各学院可按照教学进度,针对不同专业,组织学生们完成实验室安全知识的在线学习及考核,包括确定试卷的具体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时间;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考核状况及考核成绩,只有完成指定学时的学习,通过在线考核,并成绩合格的学生,方可允许进入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并丰富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在实验室范围内的应用,为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整体水平,使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更加系统、规范和制度化,提供了值得推广的经验。

7结语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3

(一)以校园安全管理体制建设为出发点

校园安全稳定是关系学校发展的大事。要想促进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首先必须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制的建设。[5]在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成立校级层面的安全工作管理小组,集中学校各个部门的力量,科学划分各部门职责,共同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维护好校园安全稳定。其次,要不断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与时俱进,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用得上、可操作、实效强。最后,要不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队伍建设。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

当前,我国高校已经把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安全管理部门也应当切实重视起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性,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作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价值目标。学生既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又是教育对象,如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重中之重。笔者认为,要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必须避免生硬、僵化的工作方式,避免单纯事后“救火”式的工作方法,而应当以预防为主、以教育为主,借鉴和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实践,将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融入到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工作中。

(三)以多层次多样化的活动为载体

当今社会,信息传递快捷,价值观念多元,大学生群体也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面对更具自我意识、更有自主想法的新一代大学生群体,我们的安全教育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需求,更加契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需要。笔者认为,在安全教育的实践中,应当更多地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抛弃单一枯燥的说教方式,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做好安全教育。

1.系列化、品牌化突破以往松散的宣传教育方式,以系列化、品牌化为指导思想,策划组织整合一系列活动,采用固定名称,在具体执行中充分贯彻系列化、品牌化的指导思想,让大学生逐步认可接受。并且,今后每年均以同一品牌作为载体,来包装组合一系列子活动,以打造安全宣传教育的品牌。比如,可以打造“安全宣传月”、“消防安全周”等这样的安全教育品牌,在这样的品牌下策划组织安全知识巡展、安全讲座、防身术教授、消防演练等一系列活动,在各个活动的海报、展板、网络宣传等方面均采取品牌化包装,使用统一的色调、版式进行宣传报道,使学生充分认可这些安全教育品牌,从而取得更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2.点线面、多层次策划活动要充分考虑到点线面结合,多层次布局,使得安全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比如,在“面”上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巡展这样的活动,多采取漫画、表格、案例等生动活动的形式精心编写展览内容,将展板流动布展于食堂、教学楼、宿舍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让绝大多数同学都接受到安全教育;“线”上则可以参与性强的形式让一部分同学参与到安全教育中,如“安全知识有奖问答”“安全宣传标语征集”,通过有奖知识问答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到各种实用的安全知识,通过安全标语征集让学生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平安建设;“点”上则可以定期设立“处室开放日”,在“走出去”的同时把学生“请进来”,邀请一批同学参与了解校园安全管理,与安全管理人员充分互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人员能了解到学生的想法,而学生也能够更加了解、理解安全管理工作,使得今后的安全管理工作更能取得学生的理解配合,进入良性循环,避免安全管理措施遭遇反感、贯彻不力的情况发生。

3.良性互动、和谐发展活动策划中,应充分考虑安全管理部门与学生群体的良性互动,避免单一说教的僵硬教育形式,让学生以主体地位参与平安校园建设,并充分感受到安全管理部门乐于服务同学、倾听同学声音的诚恳姿态。例如,安全管理部门可以针对学生关心的某一安全问题展开调研,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建议,在具体执行中适当考虑采纳学生的合理意见,变被动为主动,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另外,安全管理部门可以凝聚一批热心安全教育工作的学生并形成人才培育长效机制,定期选拔“安全宣传大使”,或者成立如“学生安全管理委员会”这样的社团,充分发掘学生自我管理的潜力,做实大学生安全宣传教育,谋求与全校学生的良性互动和平安校园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构建

1高校实验室安全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培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4]:(1)安全意识淡漠,对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重视不够。对安全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到位,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室安全培训,没有认识到其必要性,培训往往流于形式,简单地用消防安全、防盗安全等常识性的安全教育代替专业化的实验室安全教育,部分学生没有经过必要的培训就进入实验室,无知从而无畏,导致一些不应该发生的事故发生。(2)安全培训方案不甚科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优质的培训方案可以使安全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有效地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安全操作技能、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能力。但是,目前高校缺乏规范的实验室安全培训方案,培训目标不清晰、培训内容不全面、培训计划不系统,专业性、实用性、操作性不足,存在虽经过培训依然无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情况。(3)安全培训队伍薄弱,影响培训效果。高校安全培训多由保卫处、国资处等部门的管理人员承担,他们对于专业实验室的情况并不了解,对于实验室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突发状况没有经验,也没有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有些学校的安全培训由实验技术人员承担,往往简单强调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具体问题,安全知识的培训没有系统性,缺乏政策法规介绍。(4)缺乏制度保障,无法保证覆盖面和长效性。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大多由保卫处、国资处或装备处共同负责,但是对于安全培训由谁来牵头和负责,缺乏明确的职责指向。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归口不同部门管理,其中本科生由教务处管理,研究生由研究生院管理,教师、博士后、聘用人员由人事处管理,多部门管理的情况下,缺乏制度的保障和部门之间的协调。

2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内容

系统而规范的安全培训体系应当具有完善的培训内容、专业的培训队伍、多样的培训方式,同时营造浓郁安全文化的氛围,巩固和促进安全教育的成效。

2.1化学实验室必备的安全知识

化学实验室由于存储和使用许多易燃、易爆、对人体有毒害的化学品,因此在实验中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同时,化学实验还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水电、气体钢瓶等。培训内容应当包括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化学安全、生物安全、辐射安全、设备使用、规范操作、应急(急救处理)等多方面的知识[5]。(1)消防安全:必备的消防知识,如火场逃生与自救、火灾报警、常见消防设施的使用,以及针对实验室不同类型的火情如何选择合适的灭火器材等。(2)用电安全:化学实验室中有各种电器、设备以及反应装置,需要用到的有交流电(三相和单相)、直流电和弱电,工作人员应当掌握基本的电学常识和实验室用电的常规注意事项,了解实验室存在的电气危害、触电的预防、触电后的处理和急救及电气火灾的扑救等。(3)生物安全:化学学科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涉及到部分生物安全问题,应当知晓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给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安全以及初步的防范,知晓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学会基本的处理措施,并树立生物安全的概念以及自我防护、环境保护的意识。(4)辐射安全:化学实验室会用到具有放射源的仪器、用作标记物的放射性物质,应学会如何对辐射进行防护及辐射性废弃物如何处理,并建立职业健康思想,知道需要定期对场所进行辐射监测、定期进行工作人员的身体检查。(5)实验室常见设备:化学实验室用到的设备类型很多,如高温、高速、低温、加热、压力容器等。压力容器如带压反应釜、高压灭菌锅、气体钢瓶,属于特种设备,需要定期检查,有特定的操作要求,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电炉、马弗炉、干燥箱(烘箱)等高温设备,大多功率较高,不能超过实验室用电的额定功率,不能将多个大功率设备插在一个接线板上同时使用,并应定期检查温控部件。(6)化学品安全: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化学品。由于其危害性,在采购、存储、使用、回收等各环节都有相关的规定以及特殊的规范要求,实验者掌握并遵守有关规则才可以达成化学品的闭环管理。对于剧毒品、易制爆、易制毒化学品,公安部门颁发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实验者必须了解并强制执行有关规定。(7)应急处理:学会如何处理实验室突发事故,学会简单处置实验中的小伤害,如烫伤、割破手指、化学品溅入眼中等事故。

2.2防护措施

进行化学实验时必要的防护可以使工作人员减少或免受伤害,首先应当采取自我防护的措施,如穿棉质工作服、戴防护眼镜及防护手套、穿不露脚趾的鞋子等。同时,应当在实验室硬件条件上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营造健康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比如良好的通风以及配备必要的急救设施,如洗眼器、紧急冲淋器、医用急救箱等,确保实验者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2.3环境保护

在实验工作中学会做到“三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不伤害别人。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不能影响环境和他人。应当了解化学实验产生的“三废”如何处理及在实验室如何遵守环保规定,例如实验的废弃物不得随意抛弃、生活垃圾与实验垃圾要分开收集、实验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等。

2.4规范的实验操作

据统计,大部分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是由于操作而引起的[6]。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有其特定的要求和专业的规范,不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可能引发事故。例如:蒸馏和回流时,不能是密闭回路,否则会引起冲料甚至爆炸;在加热液体时应加入沸石以防局部过热而爆沸。虽然在教学实验中已进行过实验操作的培训,但是学生真正步入科研实验室独自开展工作时,依然会有遗忘和疏忽,在安全培训中再次强调单元操作的规范性,可以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预防科研实验中错误和疏漏的发生。

2.5事故案例分析

有针对性地选择发生在高校实验室的典型安全事故,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而专业的剖析,可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警示作用和教育价值[7],可以避免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面对一个个发生在校园里的鲜活案例,也可能就是身边发生的事情,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机械地灌输安全知识,具有更好的培训效果。

2.6政策法规解读

初步统计关于安全、环保的国家、地方的政策法规多达30余种,并且随着形势的发展,法规条例也在不断修改、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现行法规进行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执行和遵守各项安全环保的规定。

3专业化的培训队伍

规范健全的安全培训体系必须具有专业化的培训队伍。实验室安全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可以由具备某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共同组织成一支培训队伍,各自承担部分培训内容,比如教师承担安全知识、操作规范的讲解,管理人员解读政策法规,消防工作者介绍消防安全知识等,这种由多层次、多类型专业人士组成的培训队伍,才能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培训人员的再教育,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促进培训人员自身水平的提高,优化其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安全环保理念。

4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为了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培训方式[8],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强化、不断重复,以期在思想意识中牢固树立安全的观念。(1)增加实践环节。安全知识的传授,更多是纸上谈兵,在实验室中面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必须经过演练和操作,在实际工作中才会真正应对。因此,消防器材的实训操作、消防演练、事故逃生演练、化学泄漏处理演练等,应当作为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实验安全事故的实际应对能力。(2)多管齐下提高培训效果。将安全培训纳入课程教学,使安全培训成为强制性的环节,例如北京大学化学院将安全教育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将安全教育作为本科生的选修课、研究生的必修课,或以讲座报告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邀请学者、环保、消防等专业人士,开展不同方向的专业讲座,可以接触到各方面的最新动态,又或者编写安全手册,让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进行自学,将自学与讲学结合起来。(3)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广和强化安全培训。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推广安全教育和宣传:在网页上开设安全园地,介绍各种实验室安全的知识和规定;制作安全教育慕课课程,开展网络学习,北京大学以及中国科技大学化学实验中心均制作有网上开放课程,供大家学习;利用虚拟仿真技术、VR技术对实验操作规范进行培训,当出现错误操作或违反操作规程时,危险状况通过虚拟画面呈现,给人带来视觉的冲击、留下深刻印象,操作培训效果更加直观。(4)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的氛围,可以提高师生的安全素质、强化“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实验室安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9]。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营造氛围:实验室门口张贴安全警示以及潜在的安全危险,做好预防提示;将实验室安全制度张贴在实验室,明确规范要求;充分利用墙报、校刊、标语牌的作用进行安全宣传和安全气氛烘托;举办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开展实验室安全月活动,进行安全实验室表彰等活动,形成与制度约束相适应的氛围,达到比制度约束更为有力的效果[10]。

5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

5.1安全培训应当与安全管理制度相结合

构建规范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必须有相应的制度进行保障、有手段促进执行、有机制激励完成,才能实施推行、达到效果。(1)建立考评制度,用考核来检验培训效果,并与实验室准入制度相联[11]。经过课程学习或自学后,参加网上的安全测试并与门禁系统联动,通过者颁发合格证书,合格者方可开通门禁进入实验室。通过强制的手段,使每一位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都经过安全测试,达到初步培训的效果。(2)通过安全检查制度,查找实验室危险因素[12],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因为课题研究方向不同或改变,以及各实验室潜在的危险因素不同且随时变化,所以要以检查促进针对性的培训、以检查促进个性化的安全管理。

5.2以学生为本,建立学生参与机制

建立课题组安全员制度,课题组安全员是由导师指定的学生。首先对安全员进行培训,再由他们将安全管理的具体规定和安全知识向导师和同学传达;来自实验室的安全员,也可以将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反映出来,大家共同商议解决。安全员同时参与安全检查,可以发现其他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提醒自己课题组注意。通过学生参与制度,使学生从被教育、被检查的角色,转换为教育者、检查者,真正成为实验室的主人,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6规范化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的优势

6.1全员覆盖

随着高校科研任务的加重,科研合作者、科研助理、博士后、联合培养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而研究生导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虽然长期在实验室工作,但是对于日益严格的安全要求及环保规定,并不了解或观念落后停滞,都需要不断地学习。通过教务处、人事处、国资处、保卫处的多部门联动,在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入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等各环节中,加入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真正实现全员覆盖。

6.2分层次具有针对性

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情况各有不同,对于不同的对象,应当分层次进行教育和培训。对于理工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实验室安全应作为应知应会的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不同的学生需要因材施教:对于大一学生,应当掌握通识的安全知识、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和防护手段;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应当掌握涉及专业方面的实验技能以及安全知识;对于大四学生及研究生,开始进入科学研究的领域,应当全面了解和掌握涉及到的各种安全问题和规定,并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解决问题和自我保护。对于新进教师以及博士后等人员,以政策法规解读为主要培训内容,培训的方式以自学为主。同时,根据各类型实验室常发生的问题和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培训教育,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才能具有更好的效果。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校 安全教育 和谐校园 问题 对策 

2004年北京林业大学首先把安全逃生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此后国内各大高校也相继效仿。2006年北京市将安全课设为高校的必修课,并和其他课程一样记入学生成绩册,这种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成熟的经验,有些高校对安全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与科研、教学等相比,安全教育仍处于边缘化地带。 

当前的形势对高校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认识到安全教育对高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高校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 

一、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认识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1 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一个快速扩张期,高校领导主要关注校园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对外交流等有形的成果,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制度缺失,致使安全教育在实施中形式大于内容。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而且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安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运行体系不够成熟,安全教育未能规范化、常态化,系统性不够理想。有些高校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制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难以落到实处。 

(二)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 安全教育师资不足。当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主要由学校保卫干部和部分辅导员承担,而保卫部门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复转军人,也有留校的毕业生,还有人才引进时安置的家属,由于教辅部门编制有限,这些人经常是超负荷运转,并且他们的工作中心还是在安全管理上,整天忙于“灭火”。兼职教师的数量都不能满足要求,更谈不上专职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了。有的学校主要依靠聘请社会相关人员来学校开设讲座,人员的流动性更大。 

2 部分人员素质难满足需要。现有的安全教育队伍中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对安全教育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遑论进行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一些学校安全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又很少对安全教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更谈不上对相关人员的实践锻炼,导致安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亟待充实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教育、既能做好具体工作又能开展教学的安全教育师资。  

(三)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时效性有所欠缺  

1 安全教育课程缺失。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高校未能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导致安全教育缺少主渠道;有些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却没有把它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安全教育的课时、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规范管理,教学体系不健全;有些高校经常以讲座、报告、公益宣传等替代安全教育课程,安全教育零敲碎打,系统性不强,因而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2 安全教育内容陈旧。现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内容老化,体现不出时代性。现阶段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与大学生有关联的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但是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等相关内容并未被纳入教育的视野,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新内容也亟待完善。  

(四)安全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如人意  

1 安全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目前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采用集中授课、展板宣传等传统方式,也有的学校通过开设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为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曾经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方式。因此,应该创新教育手段,采用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从而使安全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当前安全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输,忽视了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传输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如果只限于纸上谈兵,会导致知行相背离的现象,削弱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1 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是高校安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加强对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安全教育的领导机构,加强安全教育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规划安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加大投入以满足安全教育软硬件的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方法,逐步健全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 

2 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常态化。高校的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从目标规划、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效果考核等方面建章立制;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力求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得到保证,从制度上确保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合理选配授课教师,并对安全教育进行全程监督管理,统一组织考查,实行责任追究制,以保证安全教育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而使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1 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建设。在校内建立一支以高校保卫干部、部分辅导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相关课程教师为主体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还需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以及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在此基础上要正视物质保障,确保这支队伍的基本待遇、工作条件、职称评定以及今后的发展路径等,以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基本的工作热情。 

2 安全教育队伍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安全教育师资基本素质的研究,做好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确保在岗教师熟练掌握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及时做好继续教育工作。高校还要关注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优选基础较好的教师,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帮助他们成为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专业教师。 

(三)切实做好安全教育进课堂 

1 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规范有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天然的教育资源,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落实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要求;要优化安全教育内容,依据制定出的教学大纲,系统、规范地进行教学活动;严肃课堂管理,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引起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确保教育的效果。 

2 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渗透安全教育。首先要利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体系,有意识地渗透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是要发挥专业教学课堂的作用,任课教师在授课时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安全教育的内容,部分专业课程也应当传授一些专业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高校的特点,做好阶段性的安全教育,对重点人物、重点阶段、重点任务要做好专题安全教育。 

(四)安全教育应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 

1 理论教育要生动活泼。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不断丰富安全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在理论灌输时注意结合案例加以解释,把生活中的案例编印成册供学生阅读、借鉴,或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例,做到以案施教;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安全问题,以开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形势报告会或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活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也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栏、校报等传播媒体和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安全知识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使安全意识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并成为一种习惯。 

2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利用学生组织活动的热情,使安全教育进宿舍、进网络、进社团。对学生宿舍中的安全行为进行教育、引导、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学之间相互教育和提醒,增强防范意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引导学生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把安全教育与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把安全教育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以达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3 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在安全

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安全演练、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通过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也可尝试在校外建立安全教育基地,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五)安全文化的隐性教育 

1 注重校园安全环境建设,营造高校安全文化。高校的安全教育,应更多地关注环境和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安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安全观的形成,使大学生对安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安全教育中,要把潜移默化的环境文化熏陶与直接活跃的教育活动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作用途径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全社会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部分,是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部分,要不断完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就必须深刻理解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进而分析网络安全教育的现实途径。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应有之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特别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全面加快,网络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长。“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①维护网络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学生作为中国网民当中的主要部分,大学生既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主体、又是维护网络安全的客体,通过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强化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鉴别和防范能力,发挥大学生在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汇聚起全社会的磅礴力量。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面对错综复杂、信息良莠不齐的虚拟网络空间,青年大学生缺乏对于网络安全的正确认识,不能主动承担起维护网络安全的义务与责任,忽视甚至无视国家网络安全。在这种对于网络安全错误的认识下,导致近年来大学生有意或无意泄露、窃取国家重要机密的网络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了国家安全和大学生的个人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缺失网络安全教育,将引起大学生思想混乱特别是爱国主义情怀的动摇,网络安全教育的缺失将导致综合素质的缺失。素质教育不单单包含线下的素质教育,也包含线上的素质教育,互联网不是不法之地,网络自由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网络文明恰恰是网络自由的保障,网络行为同样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完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作用途径

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扩大网络安全教育成效,是高校普遍面对的一个问题。通过分析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途径,提出将网络安全教育融入思想理论学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和成效。

(一)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网络安全教育与维护国家安全、爱国教育,设定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将网络安全上升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清楚认识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②;要将网络安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清楚认识到“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③;要将网络安全上升到人民社会生活的高度,清楚认识到“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加强维护网络安全的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既要注意在专业课程当中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大学课堂离不开的重要方式,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结合网络安全观,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是实现专业课程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要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开设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修课,在其中对于网络安全进行详细的讲授。将网络安全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于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中增加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三)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因其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气氛活动的特点,深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旨思想,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具有学校不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使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占领大学生思想阵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先进模范榜样,结合国家安全日等特殊时间节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举办网络安全教育征文、话剧比赛、知识竞赛、微视频竞赛等系列活动,增强“四个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热点话题,提高鉴别和防范有害的网络文化。注重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多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既有大量的典型案例又有更加直观的网络视频,让学生更有兴趣、更为直观的接受网络安全教育,同时也可以避免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一步扩大网络安全教育成效。

三思考与建议

数次提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大多数地区已开始将网络安全教育视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相关理论成果较少,制约了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推进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优化升级,高校能够更快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制定适合本校发展情况的网络安全教育方案。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给予一定支持设立专题性课题专项,使研究成果更好地推动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完善。

(二)进一步强化校园网络安全教育的氛围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2013年8月,国家领导人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安全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作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意识形态生产和传播工作的前沿阵地,要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21世纪以来,网络、数字、移动通讯技术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兴起的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的霸权地位,成为舆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成为青少年获取资讯的主渠道。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扩宽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宣传渠道,成为新的思想文化传播阵地,同时,也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认识并迎接这种挑战,亟需深入研究。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意义

意识形态是和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直接相关联的观点、概念的总和,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水平,以及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处于意识形态生产和和传播的前沿阵地,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应在第一时间做出评判反应。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它所灌输的知识、传递的信息、渲染的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高校的这些使命决定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关系到党的前途和社会主义的未来。国家领导人说,“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2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校学生的发展状态,关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未来。我们要站在国家安全的层面上,看待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要从执政安全的高度,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要深刻意识到,培育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感和使命感,培育优良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前途的头等重要的大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于社会稳定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对国家的主流的价值观、政治制度、执政党等的认同与支持的状态,它不仅能抵御外部力量的侵蚀,还是国内社会和谐的粘合剂。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恶性社会安全事件,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意识形态危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因此,高校要利用自身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的主渠道这一特殊优势,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意识形态安全的意识和担当的公民,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高校学生思维灵活,善于接收新鲜事物,价值体系尚未树立,是非意识尚未明确,心智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帮助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和高校学生成为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涌进,与主流意识相互碰撞,激烈斗争,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产生一定的困惑和迷茫,在行为上有所偏差。

二、新媒体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的挑战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包括:一是多样性,新媒体的传播是多层级的非线性的。二是互动性,新媒体提供的即时通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同时,新媒体设定在线评论促使原始信息和用户反馈信息相互交融,成为“公共资源”,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一)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冲击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在传统媒体占主导地位的时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是依赖纸质书籍、广播电视及口耳相传,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成为大学生了解信息的快捷渠道。同时,他们由单向的信息接受者变成双向的信息的创造、传播、交流者,在意识形态构建中,他们的主体地位也更为凸显。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各种声音,不同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和文化价值观在这里交锋,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他们会判断、质疑,不会轻易认同。由此可见,网络新媒体的普及,冲击了高校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环境和方式,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增加了复杂因素。

(二)双向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冲击了高校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

传统媒体形成的传播方式是高度集中、自上而下、单向的理论灌输,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牢牢把握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有效阻止了不利信息的传播,极大保障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而新媒体的产生颠覆了传播的强制性和管控方式的垄断性,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接受者和消费者,大学生也不再仅是被动的听从课堂上的理论释义,在开放的、自由的、共享的、互动的信息时代,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人人都是发声人。此外,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此起彼伏的各种思潮、层出不穷的意识形态都会影响高校学生的价值培育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而网络的虚拟化也会降低人们的道德自律,容易造成网络言行有失道德规范。

(三)新媒体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便捷工具

《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即电子平台、信息战场,其目标就是西方价值观统治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3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尤其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后,新媒体已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角逐的主战场,为达目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直接发声和培植人的方式,利用新媒体的便利,在网络上大肆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不利的内容。而高校则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目前,西方敌对势力在中国建立了数千反动网站,通过制造各种政治谣言和不良舆论,来诋毁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事务。另外,也利用新媒体大肆宣扬和推销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对一些刚入高校、分辨能力不强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产生不良影响,淡化了他们的对主流意识的认同感,同时也为高校意识形态的防御带来严峻考验。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4年2月,国家领导人在信息网络安全信息小组首次会议上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42016年12月,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结合总书记的指示,高校要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新路径。

(一)整合教育主体,形成全员育人格局

一是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宏观领导。在新媒体时代,着力提高党对意识形态控制的能力,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二是加强党员干部领导班子的培育,着重加强对高校共青团、学生干部、党员队伍的建设,开辟网络教育基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意识形态认同感和凝聚力。三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必须做好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将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四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加强自我教育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自我的能动作用,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他们能将理论灌输内化为自身主观的意识,才能更好的保障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充实教育内容,保障教育效果

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的中介,要保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顺利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普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结合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实际状况。一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民族精神、大学生理想信念、中国梦,它们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帮助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政治信仰和道德观念。二是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大学生文明的用网观念,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可能引起的网络犯罪,教育大学生文明用网、安全用网,不要超过法律的界限。

(三)拓宽教育的阵地,创新教育新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高校要抓住机遇,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扩大教育的阵地。一方面,优化理论课主阵地,继续提升思政理论课的学术性和现实性;另一方面,开辟网络新阵地,高校需要深刻认识到新媒体阵地的重要地位,着力建设适应时代特性、贴近校园生活的校园“红色”专题网站,社会焦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等相关讯息,并定期制定有关时政热点的主题,设有在线交流功能,引导高校大学生积极思考,形成网上网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合力。同时,也充分运用微博、微信、QQ等平台,传播正面信息,造就良好的新媒体意识形态教育氛围,抵御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袭,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注释:

1..把思想宣传工作做得更好[G]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2.刘明福王忠远.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系列讲话的体会[N].决策与信息,2014(Z1):8-157+2

3.[英]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34.

4..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8

(一)法律知识普及教育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仅停留在理论讲授上,法律基础知识与社会违法现象、与大学生自身的利益联系不够紧密。这使很多大学生往往有这样的错觉:违法犯罪离我比较远,我既不会是违法者,违法事件也不会让我遇到,更不用说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了。教师在传授法律知识时,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同时,也不要侵犯别人的权利,触犯法律。大学生应具备的法律基础知识,包括《宪法》《刑法》《国家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游行示威法》等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大学生遵守校园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教育,如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规范学生的行为,保障学生的安全。

(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知识教育是提高其自我防范能力,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形式与手段。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包括传统安全教育和新型安全教育两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安全教育会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传统安全教育包括: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自救、互救知识;灭火技能及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的本领;交通安全知识,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法规对生命的重要性;开展防盗窃知识教育,增强学生防盗观念,减少盗窃案件发生。新型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一是网络安全教育。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黄赌毒、反动言论、教唆犯罪等侵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必须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树立网络安全意识。二是组织和非法传销组织以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和利益目的,采取隐蔽的手段拉拢学生入伙或入教,威胁到学生的自身利益。针对高校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丝毫不可放松警惕。

(三)心理安全教育

心理安全教育是校园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思想和行为的盲动性明显,如果受到外界刺激,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作出错误的或违法的行为。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不健康而引发的校园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对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交往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教育等,积极疏导大学生心理危险因素,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高校要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解决他们的一般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积极探索大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的路径

(一)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安全教育的切入点

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是传统安全教育的主体,虽然在一定时期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学生主体选择的多样性,单一的以教师说教为主的安全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发展实际。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有效行动。对辽宁省6所高校的校园安全调查显示,有88%的大学生愿意为维护校园安全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这说明学生参与维护校园安全的积极性很高。这就需要学校尊重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主人翁意识,积极探索学生参与校园安全工作的模式。一方面,安全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社团是大学生自己的社团,充分利用他们愿意参加社团活动的契机,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安全教育活动穿插或融入社团活动中,让他们在愉悦中接受安全教育;另一方面,可以组织专门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队”“学生志愿消防队”等学生组织,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同时,保卫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针对本校的实际,可以设立大学生勤工俭学岗位,组织学生参与到校园保卫工作中。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安全教育的关键

安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安全知识教授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入生动的案例教学、形象的角色体验教学,特别是列举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案例,就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对校园安全重要性的共鸣。安全理论学习是基础,但要想落实理论,不能缺少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在对辽宁6所高校进行的调查问卷中,有62%的大学生表示不会使用灭火器,有86%的大学生从来没有接受安全自救知识培训。在曾经参与校园安全演习的学生中有82%认为流于形式。这组数据说明学生接受并认可校园安全演习,并希望能对自己的安全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一方面,模拟实践演练。实践性演练活动要与本校实际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演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专门设立模拟演示区,定期开展模拟演练活动。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自管会、护校队等组织,参与安全排查、调节矛盾纠纷等实际工作。同时,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参与所在社区的安全保卫工作。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教育的重要保障

校园安全文化是通过校园和谐的氛围所营造的,能够对师生心理、态度、行为等方面形成无形或有形的影响,从而使他们产生安全感觉的一种良好状态。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如果将安全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会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如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月”系列沙龙活动,具体的活动可以包括:安全知识大赛,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以奖品为鼓励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与公安机关合作,请经验丰富的警察给学生讲解知识,分析真实的安全案例,传授安全防范方法,增强安全教育的形象性和实用性;将安全教育以话剧或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会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在欣赏中增长安全教育知识。

(四)制度建设是安全建设的基石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安全教育 创新

当代大学生热衷通过网络载体、通信媒介传递和接收各类信息,是网络最广泛的应用者、最积极的参与者。在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重管理、轻教育”的安全管理模式却没有实质的转变,网络本身的负面效应而导致的高校安全问题却愈显突出。因此,如何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保卫、学生工作者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容易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的互动平台

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个性鲜明且热衷网络通信媒介,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抒写心情日记、上传个人信息、分享优秀日志、随时关注好友动态并给好友留言等等,为朋友间的相互联系、交流和个人的情感表达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有利于老师与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环境下进行沟通互动,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相互之间的交流。

(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高效性、覆盖面广

网络通讯媒介的进一步发展,基本突破了信息传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阻碍,只要信息接收方有一台正常使用的电脑、手机等媒介,就可以与远隔千里的朋友进行及时交流。在电脑、手机日渐普及的今天,利用QQ群、飞信群、博客、微博等通讯软件的及时通讯功能,信息传递的及时性、高效性、覆盖面广的优势日益凸显。

(三)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更加贴近生活,实现常态化、规范化

大学生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宜简单的进行安全知识的灌输,也不能局限于一两次的宣传活动。只有切实保证教育内容、时间、人员、效果落到实处,将安全教育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迅速便捷的网络通信媒介等手段,在安全教育各个方面进行有针对的知识普及和实践演练,使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更加贴近生活,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安全防范知识自然地融进学生头脑中,才能有效地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创新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机制

安全工作历来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所以不断完善和健全安全教育机制,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提高安全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认识,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安全宣传教育局面就显得十分重要。安全教育机制可以紧密围绕学校和院系两个层次进行纵横落实推进管理,遵循层层落实、逐步递进的方式开展,每个层次都要有其工作重点,改革安全教育宣传形式,努力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1.学校层面:一是成立安全教育工作组。在一名分管学生工作的副职校领导的统领下,由保卫、学工、教务部门以及相关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共同组成安全教育工作组,工作组办公室可以设在保卫或学工部门。工作组负责根据高校的安全形势,组织、计划、实施学校年度的安全教育总体方案,并保障方案落实到位,任务分工,责任到人。二是结合学校自身优势,最大限度的借助外部力量,融入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中来。学校必须与公安、消防、综合、社区、防疫、城管、工商等外部门加强联系,可以通过与相关部门成立安全教育共建单位,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基地,邀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讲解,举办各类安全知识讲座,使安全教育不会与生活脱节,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2.院系层面:主要为辅导员、班主任。一是根据学校安全教育总体方案的要求,结合本二级学院(系)及分管年级学生的实际,制定安全教育方案细则并经部门领导审核后报校安全教育工作组办公室备案。二是做好日常工作台账的积累。安全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离不开日常工作的积累。作为学生辅导员、班主任需要建立每个学生档案,特别是降级、网瘾、心理健康等特殊学生群体,掌握学生基本动态,通过多方面了解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并及时更新,以便更好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三是要建立信息掌控的渠道。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及时掌控学生内部的不良动向或生活困难,以便及时予以纠正或提供帮助。

(二)加强安全宣传队伍建设,提高网络技术水平

1.专业学生管理队伍。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不仅在政治素质、专业素质要有很大的提高,而且要求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网络技术知识和熟悉网络文化。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也要求学生管理队伍也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更好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学校要尽最大的能力,定期不定期的对学生管理队伍进行网络知识培训,提高网络技术水平,鼓励安全宣传教育网络渠道的建设和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开展。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工作者开展安全法制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拨发一定科研经费作为安全宣传教育方式创新研究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好地开拓思维,努力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宣传工作。

2.成立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评论员队伍的诞生将在正面引导网络文化、促进学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真正使互联网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师生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上发挥积极作用。网络评论员可以由学校专门从事网络信息的老师组成,主要负责学校相关信息的、学校重大改革政策的评论,就网上热点新闻、有关政治和社会的时事或涉及学校有关政策和举措的反映,包括意见和建议进行评论,负责校园留言板、学生论坛、QQ群及微博上师生关于学校言论的正面引导工作;关注学生安全稳定动态(反动、罢餐、罢课、游行等),搜集各种安全稳定信息,特别是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行动性的安全稳定信息;负责学校对外宣传以及校外网络媒体的联络工作,及时处理校外网络媒体关于学校的各种言论,并进行正面引导。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

网络的开放和虚拟给予大学生们展现自我的空间,但如果把握得不好,猎奇的心态和过分追求个性张扬的心理就会使其误入歧途。随意在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传播色情图片和视频;不当言论或对他人进行诽谤、侮辱等人身攻击,或因就业压力和急迫的就业心理,不少大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工作时急于求成,利益驱动,贸然陷入网络非法传销组织“精心”编织的陷阱。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其乐于接受的安全教育模式,因势利导,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其次,加强大学生的法制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的能力。三是通过在学生论坛开辟法制与道德教育专栏、举办各类网络专题宣传、热点问题辩论、网络十佳歌手等活动,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师生互动,寓教于乐, 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最终实现人人有安全意识,处处有安全态度,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安全知识,最大限度地避免人身财产受到侵害。

(四)改进安全教育手段,搭建师生网络互动信息平台

目前,学生手机和电脑的拥有率非常高,面对如此众多的青年群体,如何利用现代、高效的安全教育手段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难题。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构建一个由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组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学工系统及保卫系统教师共同参与的呈两极管理模式的网络信息平台。一方面,学工系统及保卫系统教师建立工作联系的QQ群、飞信群,开通博客以及安全宣传官方微博;另一方面,各院系学工线老师以班级为单位在自己带班学生中建立QQ群和飞信群,同时开通个人微博。老师们要放下身段,和学生们一起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近期学校或者社会发生的时事热点的看法,注意主动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学生们也会在网络上及时留言,对老师所说的话题进行互动。就是在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互动中,老师和学生探讨着诚信,探讨着人生的职业规划。老师们通过网络这个传播载体,成为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师生的交流因为网络明显多了起来,拓展了信息传递、沟通渠道,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各类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及时将各类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大学生安全宣传教育是高校改革和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平安校园”创建的一个重要抓手。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显然,做好大学生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能脱离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反而更需要借助网络技术手段并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才能更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左元,李林英. 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与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09).

[2]阳洪霞. 充分利用网络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10

《教育安全论: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视域》这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阅读,同时为涉及国家文化安全的相关行业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如文化、安全、教育、管理等领域。全书包括绪论在内共六个章节,主要讨论的是国家文化安全对高校教育安全的意义,为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带来了积极启示。《教育安全论: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视域》在绪论中提出问题的缘起,主要是分析当前国际文化背景,阐述了教育安全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在国家文化安全的视域下研究高等院校的文化安全,并罗列当前有关文献综述,以此保证该书观点的全面性、正确性和客观性。

第一章前提与反思:国家文化安全的理论与历史演进,共有三节。第一节为国家文化安全的历史与学说,分析了文化安全的历史演变,叙述国家文化安全的特征和学说。第二节为国家文化安全理论,主要包括现实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三项。第三节为研究教育安全的意义。教育安全对国家未来发展极其重要,不仅拓宽了国家文化安全研究领域,拓宽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而且维护了国家文化安全。该章节内容主要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国家文化安全,并且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联。

第二章典型与极端:文化安全问题的教育视域,共有三节。第一节阐述教会大学对中国教育主权的侵蚀。教会大学对国家文化产生威胁,具有一定掠夺性和侵略性,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人的奴性,从思想上让教会大学生走入歧途,因此中国知识分子必须为收回教育主权进行抗争。第二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文化隐忧,即“弃美学苏”教育模式的文化困境、文化样态和文化隐患。高等教育的文化图景从封闭走向开放,并形成了当今高等教育的开放格局,但开放时期我们不能忘记文化使命,高等教育的文化也要居安思危。

第三章追求与使命: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共有三节。第一节阐述高等教育文化责任的历史追求。高等教育的改革不能忘记,当今学生要牢记高等教育文化责任的传统和时代内涵。第二节阐述高等教育文化责任的现实诉求。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要履行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责任,担负起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同样要在文化“走出去”中牢记责任和使命。第三节阐述高等教育文化主体的文化责任。学生是高等教育文化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一定要牢记文化意义与文化使命,高校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都应主动维护国家安全,担负起文化责任。

第四章挑战与困境: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现实。第一节阐述经济全球化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挑战,经济和文化息息相关。经济全球化打开了文化封闭的大门,让文化从后台走向前台,同时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不断渗透,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威胁着国家文化安全。第二节阐述网络信息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挑战。网络逐渐成为西方国家向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主要载体和平台,西方国家牢牢把控网络的话语权,意图通过网络煽动和颠覆中国。因此高等教育安全关涉国家文化安全,我们必须向学生传达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高等教育文化生态的“西化”倾向,避免教育主权遭受侵蚀,危及国家文化安全。

在第五章中,我国借鉴与参考了美国、日本及印度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举措,从中借鉴经验,提出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措施。第六章主要讲的是高等教育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策略,建立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构建新型文化安全观,完善高等教育文化安全管理机制。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视域进行高校教育改革,应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文化安全保障机制,重视对学生的文化安全教育,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切勿产生盲目崇洋媚外的思想,让教育改革紧贴中国优秀文化,秉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思想观点,主动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11

关键词:体育课程;生命安全教育;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中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到运动安全,随着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以及随之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体育课程校本化,即课程内容生活化、常态化,为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空间,不少学者纷纷开启了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1国外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经验借鉴

最早是武汉体育学院唐宏贵教授对俄罗斯的学校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发表了《俄罗斯学校体育新进展》《俄罗斯“生命安全教育”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等文章,阐述俄罗斯“生命安全教育”的产生背景及“生命安全基础”模式,由于其与学校体育的紧密关系,以至于少数学校照搬体育课教学或军事训练的模式。日本也是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培养得较好的国家,日本的安全教育主要通过体育保健课来实现,在体育保健课的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安全教育的内容。《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启示》《日本中小学学校安全保护简况》《从诉讼案例看日本学校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等系列文章告诉我们日本保健课的定位,“对个人生活中健康和安全的理解”,学会“对健康和安全的管理”,日本90%以上的中小学生都参加了体育保险,这给我们提供了日本安全教育的立法,以及安全教育实施的措施的经验。韩国保健课定位在韩国历经4次课程改革,至始至终生命安全教育贯穿于体育课程之中。美国运动医学会认为,青少年体育安全事故可以预防,Laflamme等还在1998年创建了一门安全策略学。无论是日本的体育保健课、俄国的“生命安全基础”,还是韩国的体育课程,他们虽然实施安全教育的经验各不相同,日本注重立法、保险,以及体育保健课对安全的定位来保证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保障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安全;俄罗斯专门开设“生命安全基础”课程,以解决生命安全问题;韩国始终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之中。世界各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主体、实施客体到实施途径都给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国内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

2.1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可行,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

我国著名学者李力研认为:“人类天生就有眼亮不如鹰、气壮不如牛、鼻灵不如狗的缺陷,体育正因对抗这些缺陷而产生,从而保证人类的生命安全。”华东师范大学李晓婵认为,体育课程具有活动性、实践性等特点,外加师资力量上具备优越于其他专业教师运动解剖学、生理学、保健学等专业背景,为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提供了可行性。首都体育学院教授王子朴在李小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二者之间具有较高的兼容性、教学目的地相似性、教学作用的统一性。广大学者溯本求源,从体育的萌芽、产生到进入体育课堂,至始至终都体现出维护和发展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宗旨。广大学者对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已经达成共识。

2.2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不断丰富

首先,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目标。体育萌芽本身伴随着人类生存技能的形成,人类在追求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发展力量、速度、灵敏等素质,才能保证人类胜过自然界的其他动物,特别需在不断地生存实践中形成特定的身体练习方式。身体练习未特定化之前,与人的发展需要以及生理结构之间的矛盾,使得体育成为人类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自保本身就是人的本性。体育进入课堂,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目标与体育课程目标一脉相承,可以细化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体能目标。其次,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自2001年随着体育课程新标准实施,树立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追求“以人为本”价值取向,评价标准从单纯的技能评价改变为从知、情、意、行来评价。为了顺应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必须重塑体育教育的生命安全教育价值。再次,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较为零散,基本上属于被动式、防范式的防范教育。安全教育的内容应跟随时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安全教育的实践性等特点出发,将安全教育依托学校体育体系开展。王子朴教授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的内容和体系进行了构建,得出4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相应地得出了4个二级指标。

最后是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模式的探索。王帆等运用课程模式的教学理念,从课程观、价值观及选择机制3个方面来探索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模式:(1)课程观,采用杜威的“过程模式观”,提倡课程资源“生活化”,呼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生活化与创新性特点相契合;(2)价值目标的选择,要充分尊重我国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价值选择,充分重视青少年学生在生命、生存以及生活等方面的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着眼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3)构建机制的选择,应遵循“系统理论”思想,强调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偶联关系”,构建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模式。依据课程模式的教学理论,将生命安全教育分为3个模块,即教研、校内教育、校外教育模块,实践生命安全教育的原点在于建立“校本课程”。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从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逻辑起点探索其目标确定、价值选择、内容构建及课程模式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因为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起步晚,加之体育课程是一门综合学科,受传统应试教育及“重文轻武”思想影响,历来不被重视。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还有诸多空间,需要进一步完善。

2.3体育实施课程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不断深入

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引擎,这次地震人员伤亡严重,令国人惊诧的是,居然存有一所学校无一师生伤亡,经记者深入调查得知,得益于这所学校经常开展紧急情况下疏散、自救等演练。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之中。究竟如何开展?开展的主题、时间、内容都需要深入研究。艾安丽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将交通安全、地震、火灾、急救技能采用游戏、情景教学等方式在各学段进行实验,发现体育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王东敏、张锐在大学体育教育基础上进行了安全教育的实证研究,采取“技能传授—技能提高—情景模拟—实战”的4步实践教学法,网络教学与教学相结合,实现课内外一体化。中国计量学院通过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采取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教学采用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安全知识和救护技能,实验组与对照组发生了显著性差异,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3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思想重视不够,有待加强

我国学校安全教育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不像日本出台专门的《学校保健法》《体育与学校健康安全法》,在学校设置常识的安全教育课程,明确安全教育的内容,每月的防火灾、防地震制度化;也没有像俄罗斯那样专门通过联邦部长会议253号决议,废止《关于俄罗斯普通学校青年应征训练》,代之以在普通学校、中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我国的安全教育并没有专门性的学校体育安全法,只是散见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校卫生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中,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将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分阶段、分模块设置了具体内容,要求根据地区以及学生实际选择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我国“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考评制度没有根本改变,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存在着流于表面,执行不到位。

3.2理论研究有待于完善

体育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依据本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状,以及社会现实做出的适合社会发展的教育改革。无论是澳大利亚源于挽救青少年吸毒、美国源于青少年轻视生命、日本源于本国的地理环境多发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是俄罗斯源于健康合格儿童数量以及死亡率的上升,各国针对本国的国情都有明确的生命安全教育的制度保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我国学者从课程论的视角对课程模式进行构建、采用层次法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进行构建,研究视角较为局限,研究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3.3实证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艾安丽曾经在体育课程中选取交通安全、洪水安全、地震自救以及紧急救护等几个主题进行设计、创编和实践,但是实践时间短,缺乏系统性。中国计量学院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实验效果显著,但参与实验的学校少。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需要体育教师依据当地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这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需要校内、校外的课程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合,从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安全教育的网络,这需要家长转变观点,积极支持。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丰富,如何将其创编成体育课程教学资源,需要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就需要更加深入的教学实践来丰富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

参考文献:

[1]王子朴,孙学明,李晓天.中、俄、日、韩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比较[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5):20.

[2]石岩,赵晓艳.中小学体育活动安全预防体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6):100.

[3]刘德,王华倬.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7):112-116.

[4]王帆,张雷,等.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构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31(2):111-113.

[5]王帆,杨雪芹,等.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模式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26(1):72.

[6]艾安丽.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0.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国家安全;高校英语;教育改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抵御国际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紧迫。”这说明国家文化安全已上升至政府议事日程,国家文化安全至关重要。

一、高校英语教育文化安全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实践在维护和提升国家文化安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高校英语教材偏向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文章,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高校教师在讲授课程时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讲授,高校学生吃肯德基,看好莱坞大片,用iphone,听英文歌曲,名族文化认同感较差,缺乏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另外,国家文化安全相关的国家外语教育规划政策较少。

二、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加强文化安全对策

(一)改革高校英语教材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选材遵循题材的广泛性、体裁的多样性和语言的规范性,同时注重选文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大多文章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缺乏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英文文章和教学内容,教材编撰应注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加大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内容,一方面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

(二)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高校英语教师在讲授英语课程时如遇到弘扬欧美文化的教学内容,应告诉学生理性客观看待欧美文化,遇到中国传统文化应扩展教学内容,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的同时,也应利用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可开设以比较中国各民族文化与欧美文化为主题,或者英文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讲座,辩论赛等。

(三)遵循“尊重民族文化”教学原则

民族文化淡化或消失,必将带来民族生存,国家安全方面的危机。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洪堡特曾提到:“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虽然其自在形态没有阶级性,但其内容却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极其丰富,高校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目标,自觉克服文化虚无主义倾向,加强民族精神的建构。

(四)优化外语教育政策

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民族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意义,如教育部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已提出把“跨文化知识传授”及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一项重要的任务,但相关制度还有待于完善。此外,管理部门应积极制造各方面的条件保障民族文化内容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地位。高校英语教育政策制定者应该懂得语言学,应该了解不同的语言学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对外语教育的意义、内容、过程和结果的启示。“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是涉及到一个国家、民族的中心价值体系进而涉及到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本问题。”高校英语教育处于保护国家文化的战场,高校英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和吸收欧美文化中积极的因素,摒弃欧美文化中不利或消极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做到“洋为中用”,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渗透国家文化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

[2]《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2.

[3]程晓堂.语言学理论对制定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

[4]唐兴萍.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英语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SWOT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5(5).

[5]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3).

[6]佟晓梅.全球化下的外语教育政策[N].光明日报,2010.

[7]张岱年.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J].中国文化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