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时间:2022-09-25 09:49:46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1

1.知识目标: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条件及运动的性质。

(2)掌握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其大小、方向。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解决自由落体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在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主动性,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

四、教学思路与设计理念

将物理引入生活,从生活中举例。本课程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引入和分析论证课题;二是由打点计时器实验数据分析及频闪照片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前者是教学的组织进展形式,后者是课题的重、难点,两者相结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推理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师生合作共同探究

七、教具准备:课件、牛顿管、刻度尺、铁架台、计时器、电源、重物、纸片

八、教学过程

(导入)上一节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那么,在我们生活实践中有哪些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呢?

课件显示汽车的启动,刹车过程,六楼高空坠物等。

引出:今天我们将对最常见的一种运动――物体的下落运动进行分析。

(演示实验,师生互动)

分别将1.重物和纸片;2.重物和纸团;3.纸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请同学们观察他们下落的快慢。

由学生观察并得到:1.重的物体下落更快;2.物体下落的快慢似乎与质量无关;3.物体下落的快慢应该与空气的阻力有关。

如果我们排除空气阻力的影响,我们又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演示实验)利用牛顿管演示金属片和羽毛在1空气、2真空环境中下落的快慢(附:事先抽成真空做2实验,再现场充气做1,现象区分明显,效果更佳)

学生观察得到一致的结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任何物体下落的快慢与质量无关。

(新课教学)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在有空气的空间,若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我们可以忽略阻力,物体的下落就近似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忽略次要因素而抓住主要因素的科学研究方法。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重物的自由落体运动。

复习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和纸带上的数据处理方法。由学生完成实验设计,探究并得出结论:相等时间内重物下落的位移越来越大,且由X=at2=恒量,判断出重物的下落是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

(课件演示)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

分析频闪数据,进一步证实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我们发现在同一地点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的快慢相同。那么这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就是相同的。我们将它称为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

3.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

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与纬度有关,纬度越高g越大,纬度越低g越小。一般取g=9.8 m/s2或g=10 m/s2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4页)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都适用,同学们能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表达式?(由学生自主完成推导)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vt=gt;

h=■gt2;

vt2=2gh

九、课堂反馈

课本45页第2、3、4、5题。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2

1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1(必修)》第2章第5节内容。它是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之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学生既了解了一种具体的运动,又巩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对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的学习,为今后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物体的下落运动普遍存在重快轻慢的错误认识。本节课拟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日常见到的现象是因为受空气阻力影响的缘故,从而有效地消除学生从生活中得来的错误观念,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学生已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运动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得出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然后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水到渠成”地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施。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思路如下。

(1)由一个小实验的演示提出问题来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明确课题。

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实验、讨论、答辩方式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然后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过程,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2)利用对打点纸带的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特点。利用牛顿管实验理论推导得出:同一地点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是相同的结论。

(3)利用前面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能力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及相关概念,掌握其规律。

4.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从观察实验中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能力,归纳概括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能力。

通过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等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观。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多层次考虑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追求科学真理的学习品质。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科学、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科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初步领略科学的美妙与和谐,体验解决问题时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

5教学重点和难点

5.1重点

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5.2难点

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无关系,同一地点,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为g。

6课前准备

6.1学生准备

一元硬币1枚、与一元硬币等大的纸片1张、等大的纸片2张、小石子1颗。

6.2教师准备

除与学生准备的相同以外再准备电磁打点计时器1个(附铁架台、重锤、纸带、学生电源)、牛顿管1个(附抽气机1台)。

7教学过程设计

7.1复习提问(教师口述题目学生回答)

(1)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 s秒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是s m。试写出加速度a的表达式。

(2)一个质点做直线运动,测得在t0、t1、t2……时刻速度分别是v1、v2、v3……已知Δt1=t1-t0;Δt2=t2-t1……且Δt1=Δt2=……Δv1=v1-v0;Δv2=v2-v1……在Δv1、Δv2……之间满足什么关系时,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3)已知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试证明:在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点时刻t/2的瞬时速度。

学生证明,教师巡视,由3名学生板演。

教师引导归纳以下3点,为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做准备:

①由(1)得a=2s/t2,当s、t相同时,a相同;

②由(2)得Δv1=Δv2=……时,该质点的运动一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质点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③由(3)得到了一种求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瞬时速度的方法。

7.2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1:将粉笔头在空中由静止释放,让学生观察。

问1: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教师演示2:将一小球挂在铁架台上,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问2:挂在细线下静止的小球,受哪些力的作用?(重力、拉力)

问3:如果把细线剪断,小球下落过程中受哪些力作用?(重力、空气阻力)

问4:那么小球将在什么方向上运动?(竖直方向)

问5:这就是我们常见的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将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快慢相同吗?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探讨这一问题。

7.3新课教学

7.3.1科学探究一——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

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做实验,观察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各组交流,展开辩论。

方案1:将一元硬币与等大的纸片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观察谁快。能不能得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各组答辩。

方案2:将一小石子与一比小石子重的大纸片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观察谁快。能不能得出物体越轻下落越快?各组答辩。

教师小结:从观察到的现象看,物体下落的情况比较复杂,直观感觉和经验告诉我们,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物体下落的快慢不仅与重力有关,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那么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呢?请各组继续做实验。

方案3:取两张完全相同的大纸片,重力相同,这样重力对下落的作用是一样的,把其中一张揉成纸团,让它们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观察谁快。重力相同的物体能否同时落地,为什么?请各组继续设计做实验。

方案4:取一元硬币1枚,与一元硬币等大的纸片1张,将纸片揉成团让它们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观察谁快。教师提出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有关吗?那么为什么有时重的下落的快呢?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呢?

学生猜想:是空气阻力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话,物体自由下落的情况会怎样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检验。

教师演示3:教师做牛顿管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若无空气阻力,不同物体自由下落快慢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物理学中,把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而在日常生活中,物体下落不可能不受空气阻力,如果空气阻力对于重力而言很小可忽略的话,物体由静止下落的运动就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通过理想化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使问题简单化,这是物理学中常用到的一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7.3.2科学探究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教师讲述:教师给学生介绍伽利略如何用简单明了的科学推理,巧妙地揭露了亚里士多德学说内部的矛盾,并推断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加速运动。伽利略用科学推理揭示自然规律的方法,对现代的科学研究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并揭示出它的规律。

演示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打出若干条重锤自由下落运动的纸带。

分组测量分析:将打出的纸带分发到各小组,进行有关测量,测出相邻点间的距离S,计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及重锤运动的加速度。

交流展示结果,教师归纳总结:

①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②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方向竖直向下,通常情况下g=9.8 m/s2,粗略计算时,也可取10 m/s2。

学生推导规律:让学生按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请3名学生到黑板上推导。

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vt=gt,h=1/2gt2,v2t=2gh。

7.4课堂小结

我们运用了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情况入手,抓住影响运动的主要因素,去掉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建立了理想化的物理过程——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用到。

通过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要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知识的结论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获取知识和处理知识。

8教学反思

本案例设计从新课程标准出发,定位于力求做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恰当分析学情,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考虑在内,使教学起点尽量定位准确,并从三维目标要求,确定教学要求和教学重点和难点。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3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

3、会应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能力目标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这体现了物理学从简单问题入手,用理想化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给出了频闪照相机的照片,但没有作定量的详细分析,只要求从图上看出物体越落越快,物体作加速运动即可.教材为了简便,援引伽利略的研究结果,直接给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的讲述,也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根据实验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的事实.由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是做好实验和推理分析.

教法建议

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实验,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

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为.

主要设计:

一、自由落体运动

[方案一]

1、思考与讨论:

(1)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2)请举出一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团棉花和一块石头下落的现象)

(3)请举出一轻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小粒石子和一大张纸片下落情况)

2、分析引导:

(1)上述实验现象是因为有空气阻力存在使现象变得复杂,(教师指出)

(2)演示:把纸片团成一个小纸团,再让它和小石子同时下落的现象.

(3)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如何?

(4)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顿管”实验.

3、分析与小结:

(1)分析“牛顿管”实验的特点,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2)展示课件“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

(3)分析频闪效果,分析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运动,进而指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方案二]

1、教师提出我们要研究一种见得非常多的物体运动,即物体下落的运动,问学生: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的快?

2、启发学生回想所见过物体的下落运动,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物体下落现象总结为“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配合演示)

3、提问:怎样从理论上说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让学生看教材30页有关伽利略的推理,认识到从“重的物体下落快”会导出矛盾的结论.

4、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可通过前面的演示启发学生想到:空气阻力的作用使得物体下落问题变得复杂.

5、教师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引导学生想到研究问题应从简单到复杂,因此应首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指出可根据实验来研究.

6、演示:“牛顿管实验”让学生得出结论:没有空气阻力,只有重力作用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7、教师小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轻重不同的物体自由下落快慢相同.

8、展示课件“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总结特点: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分析引导: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物体,下落到同一位置时(这个位置是任意的)所用时间总是相同的.可知:这些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里发生了相等的位移,由

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

2、让学生看书,记住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了解一些地区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3、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若学生基础较好,可根据自由落体频闪照片,用分析纸带的方法粗算一下自由落体加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4

——山西天池公司运搬工区党支部事迹材料

自2010年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我们运搬工区党支部按照公司党委“一支部一特色,规范创新做工作”总要求,选准“A+N”载体,即突出A的主导作用,发挥N的辅助功能,规定动作求规范,自选动作创特色,扎实开展“双创三争”暨创先争优活动,团结带领干部职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推进安全和形势任务教育、党建、廉洁从业等重点工作,为工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等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思想支持。

一、“A+N”落实制度共建,规范活动开展

我们认为,制度是根本性和指导性的东西。开展一项中长期活动,必须保持制度的跟进、修订和完善。在“制度怎么建,如何完善”上,我们的做法是:与以往征求意见建议反复进行修缮做法不同的是,在深化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党支部“A”的牵头作用,直接吸收“N”个非党积极分子、班组长、骨干技术工人、老工人代表参与,对原有制度进行梳理完善,开展全员参与互动的创先争优活动。通过“面对面”的扁平化管理工作方式,减省了原来征求意见、反馈、再修改、再反馈的周折,先后建立健全了工区精神文明和新闻宣传管理制度、“支部无事故,党员无三违”管理制度、宣传思想预警管理机制、运搬工区党支部党员安全先锋岗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方案等。在严格落实“学创讲评树”月讲评活动制度的基础上,随着活动面的拓展,我们还相继建立落实了党员义务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方案、“双创三争”创先争优光荣榜方案等,延伸细化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方案,拓展并活化创争活动效果。

二、“A+N”推行“学案”导学,强化理论武装

抓好理论武装是创先争优活动必不可少、必须做好的首要任务。就改变过去的“念念报纸”、“学学文件”等“你读我听”旧做法,如何增强理论学习载体丰富化、效果实用化上,我们认真研究,创新推行了“学案导学制度”。我们注重发挥支部班子的整体作用,突出党支部书记“A”的教育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和班子成员“N”的参谋助手作用,政治理论学习学案由支部书记牵头制定,支部书记因休班、公差、公务等原因外出,由区长制定。按照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2次的要求,要制定出相应的学案。学案制定人至少在每周三政治学习日前3天将本周政治学习内容筹备好,并提交工区班子成员交流审阅,并结合工区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向学案制定人提出修改增删意见。政治理论学习原则上必须按学案内容组织,参学人员均要对照学案,做好学习记录。支部每半月组织一次对干部职工学案学习记录情况的检查,如有问题存在,以会议、谈话等适当形式给以指导反馈。对应付学习、记录差乱的,给以绩效考核和批评教育,对学习认真、记录规范。按照这个学案导学办法,我们先后围绕公司年度会议精神、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党员创先争优、党风建设与反腐倡廉等主题,以及党政文件和煤业公司安全教育三本书,组织党员干部、管理人员,利用政治学习日、学创讲评树会议、专题民主生活会、制作幻灯片课件等形式,进行学习,起到了学习效果转化和延伸递进的助推作用。

三、“A+N”加强安全宣贯,助推安全生产

我们将“创先争优”活动的落脚点放在推动安全、实现安全上。为此,我们突出“三为六预”安全文化“A”的统领安全宣传教育和管理作用,结合实际,党支部编制并认真落实了《运搬工区构建特色安全文化实施自主安全管理活动方案》等“N”个活动分方案和措施,着力强化安全教育和宣传,努力做到有抓手,有实事,有实效。

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公司各周安全办公会议精神,每班严肃认真地推行落实职工岗位安全预知辨识确认活动,强化落实了“三违防治与帮教”、“防骄反松”,围绕轨道安全运输与服务管理等,认真抓了安全教育和现场督导管理。大力推行了“党员干部和管理人员安全巡查”办法,全力开展了“党支部无事故,党员无三违”活动。对地面副井井口、副井上信号室、翻矸区,井下副井斜巷、副井下信号把钩岗、调度站、充电室、三采轨道及上下车场、一采轨道及上下车场、1150大巷延伸等重点务岗位(场所、地段),围绕“设备安全完好、灵敏、可靠状况、手指口述有效落实执行情况、应知应会和必知必会知识掌握应用情况、安全规范操作和持证上岗情况、环境与文明卫生达标情况等内容,进行动态安全工作巡查,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实现。工区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安全巡查记录台账。安全巡查记录必须坚持“日记录,月统计”,严禁“集中补记、冒充填记”现象。现场情况由巡查人员用电话汇报当日值班长,当日值班长或值班协管人员做好记录。所查问题、隐患等不安全因素,根据严重性、强度等,分别按照“不过班”、“不过天”等时间限度,按照消号管理法进行整改落实。

四、“A+N”强化宣教引导,树立清风正气

我们认为,“双创三争”创先争优活动不是一人一事的活动,不光需要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A”的主体牵头作用,更需要用职工身边的、看得见的“N”个典型作用,引导和动员全员共做、全员落实、融入共建。为此,我们决定从三方面着手,引导全体人员共同融入活动、落实活动、创新实践。

第一,健全完善了宣传思想工作预警管理机制,建立了《宣传思想工作预警管理台账》,工区各级管理人员按照逐级负责制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要把岗位责任制教育做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来抓,特别是运搬工区区长、书记带头亲自对运搬工区副职、班组长和职工进行岗位责任制宣传教育,各级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各工种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宣传教育工作。工区把岗位责任制教育宣传工作做得好与坏做为每月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这个要求,支部根据由各分管副区长负责、各班组具体落实来提供信息,每月编制《运搬信息》1期,定期更新“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5

导学案主要是指建立在教师个人备课基础上,对教案进行可行性、有效性研究,将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作为基础而制定一种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及学习的学习策略和方案。导学案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具有立体式特点,通过建立喜欢学习———如何———自主学习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末,让学生在汲取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为学生日后成长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物理教学内容及学科特点,为导学案实施奠定了基础,将二者有机结合,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够实现教学“学以致用”的目标。导学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课时化原则,一般围绕着一个课时内容展开教学活动,能够构建高效课堂;问题化原则,通过问题的提出、讨论及解答,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为自主学习奠定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坚持方法化、层次化等原则,从而推动导学案发挥积极作用。

二、基于导学案,建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课前预习,引出问题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就是课前预习,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预习,能够促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内容及目标,并在预习过程中,利用自身已掌握的知识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将难点标记好,并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答疑解惑。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这一内容时,学生会疑惑物体下落与物体自身重量是否存在关系,就将课堂教学重点提出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验等验证方法,帮助学生解答,诚然,课前预习是首要环节,也是重要环节,但是,预习时间要把握好,否则,会因为时间过长,影响学生兴趣。通过良好的课前预习,不仅能够促使导学案发挥基础引导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开展课内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在预习之后,便已经了解了一部分内容,教师在明确学生存在的疑惑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值得教师注意的是,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并结合合作学习方法,结合学生特点,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对自己的疑惑进行假设和验证,最终将问题解决。例如,仍然用自由落体运行这一内容进行举例,学生提出问题的共性都会集中在一点上,即物体下落与质量有无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实验,通过观察同一高度金属片与羽毛的下落速度,并得出物体下落与质量无关这一答案。在学生得出答案后,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教师还需要进行精讲,运用比较、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疏通思路,确保学生能够形成条理化、系统化及网络化知识结构,学生通过这一阶段合作探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而且,由于高中物理实验性较强,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为探究等活动顺利进行提供支持。

(三)重视课后巩固,强化记忆

得出答案并非是教学的结束,课堂反馈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是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记忆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预留一些时间,进行课堂反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分清知识条理,从而夯实基础知识。另外,针对课后练习部分,由于学生在知识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为了能够实现均衡发展目标,教师要结合学生层次的不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有所提高。

(四)完善教学评价,优化导学案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6

探究式教学模式能满足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实践与个人想法。探究式教学摸索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一定的材料,在已有知识结构下,自主通过课外书籍、网络等手段获取相关知识,自主设计实验并寻得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正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并实施。

二、高中物理课程探究性教学模式策略

1。讲授与探究有机结合

新课标中提出探究式教学,并非全盘否定传统的讲授教学的模式,而是提倡在讲授的过程中加入探究的方法与思想,扩宽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探究式教学与讲授教学相辅相成符合认识论的基本思想。有机结合的教学是提出问题后,教师在利用传统的思路来教学之前,先抛砖引玉式的让学生思考,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预期结果、得出结论并和预期结果对比并对设计的实验进行反思。因此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基本的概念、理论等知识之后进行探究式教学。例如对“阻力”、“加速度”、“初速度”、“速度”、“自由落体规律”等物理量进行详细的划定之后,可以提出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自由落体运动的定律,验证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经典自由落体实验,还可以通过相关视频对此实验进行演示。课堂上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与学生进行探讨,例如乘坐电梯时候的“超重”与“失重”现象;漏水的瓶子在自由下落的时候不再漏水;通过对实验的设计与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并思考,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物体的运动规律,并会发现物体运动都有规可循。课堂上讲授的结果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生活上常碰到的现象和相关的教学视频,使得学生加深了理解,更好掌握相关内容。

2。重视高中物理实验课的开设

物理实验课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试验。验证性实验提供相应的实验条件,能增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巩固已学知识点;探究性实验在增强学生兴趣的同时,需要学生主动与同学交流、合作,强化团队意识,强化学生对探索物理界自然规律的思维,提升学生创造性与探究能力。实验课中探究性实验的开设更能体现共享的意识。思想是点亮道路的引线,而思想交流是人类进步的火花。因此探究性实验课的开始就是集体的星星之火,是未来之路的明灯。验证性实验是在前人探讨的基础上进行验证,而探究性实验是披上学生个人想法的翅膀在空中肆意的翱翔,即使是个错误的想法,通过整个探究也能收获良多。

例如描绘便携式小台灯的伏安特性曲线,即台灯的I-U图像。同学们必须设计出测定台灯在不同电压、电流时的电路连接方案并测定其电压与电流。通过已有知识排除不可能方案,并对理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作图、计算并得出最终的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反推各方案的优劣,最终确定最佳方案,寻得电压电流读数范围最广的方案。具有探究性的实验还有很多,例如设计实验证明从相同高度开始,相同的圆球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时间相同。

3。课内探究适当延伸至课外

平常的课堂教学,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可能不能迅速的根据老师所提的探究性问题得出准确的思路和实施方案,而这些问题都是启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科学兴趣的实例。因此就要把教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延伸到课堂之外,利用课下甚至假期时间进行详细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实施与得出结果。延伸到课外的探讨更能提高学生对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对海量信息进行总结的能力、创新性思维的激发、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当然,这其中教师必须对展开课外延伸探究的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鼓励与支持,引导同学一步一步探讨科学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一个生鸡蛋从高处落下,分别下落在海绵垫子上和桌面上。掉在海绵上的完好无损,而掉在桌面上得鸡蛋则会粉身碎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掉在桌面上得鸡蛋与掉在海绵上得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例如海绵与桌面的硬度不同、作用力不同、受力面不同等等。但是对于没有学习动量定理的学生,对这样的概念还是非常的模糊。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向着动量定理的方向思考,并鼓励学生通过收集并查阅资料,对各种猜想进行理论解释。而当老师详细的介绍动量定理时,学生自主动手学习加上老师教授,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抛物线运动、公路上拐弯处外弯比内弯高的原因、利用反冲动力减速的火箭等。

三、结论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7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能力;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5-0065-03

2010年5月,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更应着眼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一、《风险投资运作》 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各高校《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看,基本上仍遵循传统的方式,绝大多数教材内容呈现“多而全”的状态,使得与其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交叉和重复性严重;有的教材在内容体系上逻辑性比较混乱,难以形成对课程相关理论框架的完整和系统理解;现有教材未能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的最新动态; 作为一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未能突出实务性特征, 相反却由于零散性、规则性的知识点较多,显得理论性突出。就该门课程本身的知识架构而言,图1说明了这种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当前《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理论性和实务性层面,尽管课程最终落脚在应用性层面, 但理论性层面的内容占了80%以上。 由于这些理论知识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缺乏趣味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如果不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入领会,以一般本科生的知识水平和架构很难从系统性层面把握相关知识,从而会导致知识点难以深入,单纯记忆性学习,应付考试等。而对于实务层面而言,虽然学生对于相关的操作很感兴趣,也符合他们对于“应用性”知识的需求,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这些实务往往只能简单地落实在“案例分析”的讲解层面,使学生失去兴趣,降低参与度,导致与实践脱节。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下,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学生应付考试、课堂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的情况,同时又很容易影响教师的情绪,导致其备课不足,授课难度偏低,教研脱节。

(二)面临较大的“双功利”约束 [2-3]

1. 学生学习的功利性。 当前大学生学习功利突出表现为学习活动密切围绕着文凭与就业等短期实际利益,普遍重视实用性课程而轻视理论性课程,重视技能性课程而轻视基础性课程,学习专业课时间较少,大部分时间用于考取各类证书。《风险投资运作》具有很强的实务性,但由于当前课程内容构架具有较强理论性, 必然面临着这样的制约。具体表现在:(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风险投资运作》一般为面向全校公开设置的通识性选修课程。由于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选课时非源自自身兴趣,而是考虑该学科知识是否能够快速提高求职竞争力。从当前用人单位标准考虑,文凭学历与实践经验无疑是决定职业竞争力的两大主要因素。基于这一现实,《风险投资运作》很难获得学生重视。它不像其他一些实践性课程,可以立竿见影提升动手能力,因此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一两年公共基础课与理论经济学后,大都急切期盼投入到实际金融领域大展身手。《风险投资运作》虽然从其内容本身看应该偏重于实务,但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很快让学生掌握风险投资活动的一手技能,必然导致学生预期落差、学习热情下降,直接影响到学生到课率和参与度。(2)从当前教学实践看,学生大都为分数而学、为考试而学,对课程的热情大都呈现先高、后低再转高的“U”型曲线变化态势。这是因为,在课程开始阶段, 学生往往对一门课程抱有试探性的学习兴趣,预期较高,渴望能通过学习迅速获取实务知识、提升操作能力,并能很快运用于实践。随着课程的跟进,以概念和理论为重心的教学模式,以及引导不强的惯常性案例分析与学生的预期相背离,导致学生兴趣消减,到课率降低。临近考试,由于考试压力增大,学分成为现实得失,学生往往又“应试性”地采取“强记忆”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是短暂和零散性的,无法构成体系,更不能上升成为一种能力。

2. 教师功利性教学。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教师群体中功利性教学现象比较突出,大都存在科研重于教学、科研优于教学,科研高于教学的思想。一方面,由于在职称评定上对于科研有所偏重,这种政策导向造成教师对教学与科研成就感认同的心理差异,追逐成功的动机决定了其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而学校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的行为选择也成为教师轻视教学的助推剂。而《风险投资运作》作为通识性、 创新创业类课程在该层面上的约束尤为突出。从这种情况来看不断完善《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和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打破“双功利”的约束,寻求两者间的统一均衡至关重要, 而能力导向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凸显意义。

二、《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变革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指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综合;第二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教学进程,不仅包括教学内容、学时数和教学顺序安排,还包括规定学生具有的知识、能力、品德等的阶段性发展要求;第三是指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和它们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开设顺序等的总称。总体来看,传统课程凸显了规定性、要求性,其本质是对固化知识的一种安排。 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突破了传统课程的内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获取零散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拓展性引导, 形成系统性知识进而上升为综合的系统性知识, 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其突出特征是突出教师的引导, 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拓展性学习。

鉴于此,在《风险投资运作》的课程内容体系安排上,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一是突出教学的引导性。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风险投资运作》教学要打破传统课程的统一性,将传统课程体制的“划一”和“封闭”转化为“个性”和“开放”,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崇尚个人差别和见解,将零散、专业性较强的知识落实在普适性的方法论层面,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打破学生层面“功利性”学习的约束。

二是与实践的动态契合。《风险投资运作》 是通识性、创新类课程,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因此,要突破当前教材中过多的理论性知识,增强以案例为核心的图文信息资料。此外,课程内容体系要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是动态的,而非一成不变的。这种动态的体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突破功利性的学习,另一方面,对于高度重视研究的教师群体而言, 也是对其研究能力包括把握热点、梳理体系、创新研究的挑战,有助于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突破功利性教学的约束。

三是教师与课程融合。学生进行拓展性、创新型学习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教师对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掌握程度和引导力。因此,创新型课程与创新型教师不可分割。这与英国课程学家斯腾豪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

三、《风险投资运作》教学模式改革

(一)强化案例教学

传统《风险投资运作》课程教学偏重理论的阐述及其逻辑辨析,叙述性的内容多,决定了教学方法必然是“灌输型”的。而以能力培养导向的《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强调将内容落实在方法论层面,强调分析和实践,反映在教学层面上,必须强调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拓展性创新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精选国内外风险投资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事件,通过创设科学、合理、新颖的问题情境来带动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和见解。与传统的案例教学相比,这里的案例教学凸显两点特征:一是突出课程案例的前沿性与关注现实问题的热点性。二是案例的形式应是多元化的,不局限于书面的案例材料,也包括访谈、记录等纪实材料。

不同的案例虽然着重于不同的知识点,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以拓展性地分析问题,从而将案例教学过程最终落实在方法论层面。一方面,培养的是学生剖析、发掘、联想、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方法论层面的引导具有普适性,易于落实在应用层面,从而满足了学生对于“应用性”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其行为相对来说是固化的,而在流变的教学状态下,教师向创新型转化首先面临着的是个人反思, 即如何增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加强知识储备,还要提高自身研究能力,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与教师的科研得到有效的融合统一。

(二)行为引导和受众的“微格”化 [5]

1. 师生交互。这一层面和互动式教学是一致的,但更凸显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这个过程以授课内容的延伸为起点,以文为本,但不受文的约束;学生对信息进行有差异性的反馈, 这种反馈也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部分,从而促进双方能力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把最新的成果、方法、事件等引入和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引导拓展性思维。

2. 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选择组团,强调“自主合作”,形成小的团队,即把大范围的受众“微格”化,每一个被“微格”的受众团体成员虽有差异性,但具有共同感兴趣的主题或知识点, 他们能通过相互探讨和合作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各“微格”团体间也具有差异性,不同“微格”团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互通方法和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模块化、专题式教学

以上提到,要打破学生的“功利性学习”,必须将理论性强且零散的知识落实在方法论层面上。除了上面所说的案例教学外, 还必须辅之以引导性的模块。这种模块应凸显分析问题的“范式”,旨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拓展性和创新性思维, 并最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专题式教学也是拓展性创新型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专题式教学,需要关注的是:

1.专题内容应该同教师的兴趣点以及课程核心内容密切结合。 一方面专题讨论的过程就是教师分享自身研究成果的过程,而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发现自身研究的不足,并能激发创新。从这种层面讲,教学的过程则与教师的科研达到了有效的融合统一,从而突破“功利性教学”的约束。

2. 根据模块内容配备师资。 传统的教学虽然也有专题式教学,但一般都存在于“学科前沿讲座”和“学科专题”等授课内容相对独立的课程中,在一般的课程中极为少见,且是由单个任课教师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风险投资运作》课程体系涉及的模块较多,单个教师不可能对每个模块知识都有深入的把握,因此,在以能力导向型的教学模式中,《风险投资运作》课程教学应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一门课程贯穿始终的单一、僵化的授课组织模式,建立新型的以课程内容板块划分为依据配置师资资源的授课模式,在师资配合上强调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相互协作。从操作层面上看,即创设《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团队,在共同讨论、研究、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课程教学基本要素的“统一”。对于专题教学,根据各教师自身体系和实践经验能力,负担相对应的独立性较强的专题单元,也就是专题教学部分由团队中多个教师承担。这种以课程内容为主导的师资结构优化最终必然会促进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组织形式的新颖性和动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参与度的提高是引导其拓展性学习能力的关键,这将对打破其“功利性学习”约束起到重要的正向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过程突破了原有的一成不变的呆板模式,也有利于激发教师上课的积极性,而与其自身研究密切结合的专题模块更能充分发挥不同研究特质的魅力,也能使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更好地发现问题,有效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多渠道、非固化沟通

大学本科生从其年龄和心理特点来看,尚处于“塑造期”,学习过程要着重于“引导”。因此良好的心理沟通对于引导其拓展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沟通”是无形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沟通——“答疑”为例,传统的答疑方式多为规定时间和地点,方式比较僵硬,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模式也比较固定化。在以能力培养导向的《风险投资运作》课程改革中,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答疑方式上,采用“非固化”的答疑方式,答疑问题不局限于课程架构本身,而是更加落实到分析问题层面。

事实上,这种“非固化”的答疑方式对于突破“双功利”的约束是有重要意义的。非固化的答疑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一方面对课程内容体系以及分散性的“点”知识要有更加系统性的认知;另一方面,由于《风险投资运作》课程突出的实务性,也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知识,因此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系统性地掌握学科内容和实践进展,这对于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发现“研究点”,促进其科研的深入和创新具有一定的价值。 从这个层面出发,“非固化”的答疑行为,可以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突破“功利性教学”的约束。而对于学生而言, 但凡其自主性的答疑行为,都意味着探究该层面知识的基本动机,如果加以合理引导, 则有益于突破其纯粹为了应试的“功利性学习”行为。

总之,《风险投资运作》 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和模式, 打破教学活动中的“双功利”约束,有效促使其从专业化走向通识化,从理论化走向实际化,切实可行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艳梅,冯婉玲.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3(8):11-12.

[2]赵韩强,赵树凯等. 浅谈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 高等理科教育,2007(3):101-104.

[3]解凤敏. 论当前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体系面临的约束与应对[J]. 中国电力教育,2011(10):102-103.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8

【关键词】高中物理 支架模式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05-02

在传统物理课堂上,教师忽略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性,专注理论讲解,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导致其兴趣渐失,思维能力无法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结合学情,充分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利用“支架”挖掘其潜力,做好课堂“主导者”的工作,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层层递进,最终实现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能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

所谓“支架”,简单来说就是当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我们借助已经有的知识或者一些功能性的知识来提供帮助,让其能顺利接收新知识。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对理论和实验产生疑问,笔者就针对问题,依据其“最近发展区”建立支架,帮助其理解和掌握,以使其思想、智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一、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通常来说,新课教学中有很多难点,考虑到学生在理解时会出现偏差,笔者就会建立问题支架引导其思考,并适当点拨,促进其理解和掌握。在建立支架时,笔者会结合学情从不同角度出发,力求以学生为本,突出重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笔者围绕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支架,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首先,笔者让学生阅读例题,自主理解,侧重对相关概念的掌握。其次,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由易到难,层层深入:(1)通过测量得出例题中相邻的任意相等时间内物移的增量Δx 有什么规律。(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方向如何变化?(3)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和物体质量有什么关系?(4)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公式如何变化?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借助多媒体向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自由落体现象,引导其思考以上问题。在不断地探究理解中归纳总结,明白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规律以及各个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借助支架深入思考,有效完成学习目标,促进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搭建实验支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

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思维能力,让其在数据的分析中总结归纳,有效掌握方法和理论。搭建实验支架,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独立探索,掌握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结合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借助多媒体设计或者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会,主动地融入教学中。比如,讲惯性一课时,笔者围绕理论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先把硬纸片放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上,然后将一个鸡蛋置于水杯上方,通过打击玻璃上的纸片让鸡蛋掉入水杯中。然后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简单实验中亲身体会到惯性的存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如,在讲“楞次定律”时,笔者组织学生合作实验,让其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完成。首先,让学生根据笔者的指导正确使用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并且用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其次,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小组里进行讨论探究。深刻认识“感应电流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通量的变化”的楞次定律。最后,让学生选出小组代表在台上汇报,根据实验数据,结合理论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实验支架进行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深入探讨,培养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自身发展。

三、搭建合作学习支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合作学习是支架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不仅能促进学生相互合作,群策群力,攻坚克难,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减轻教学负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设计中,实现教学的优化。

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引入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当学生遇到较难的知识点或者进行小组实验时,笔者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更好地融入学习中,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比如,在讲自由落体实验时,笔者让学生合作学习,激发其实验兴趣。首先,让学生自由分组,平均一组四到五人,等到小组成立后,笔者再作适当调整,以使每组的整体水平大抵相当,以确保合作顺利进行。其次,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提出各小组的实验猜想并且提出实验设计方案。这种借助小组的力量共同猜想实验,进行实验设计,无形之中提高其探究能力。然后,集中学生的实验方案,在班级里展示,让大家比较、分析、讨论,挑出一个最合适的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分组合作实验。最后,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大胆总结,得到结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始终不变的,它与运动的物体无关,大小为9.8 m/s2,方向竖直向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实验,而且把思维引向更加深入的地方,推导出相关的位移、速度公式。合作学习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实验能力。

四、搭建科学评价支架,有效提升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效果评价是支架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它一方面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肯定;另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了可靠的反馈信息,引导我们根据效果进行及时调整,让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为此,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忽略这一环节,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学习。

教学评价的方式有很多种,一般笔者会采用小组评价、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比如,在讲完自由落体运动后,笔者针对要点给出几道实际问题,让学生合作解决:(1)小石块A从塔顶自由下落5 m时,小石块B从塔顶下方10 m自由下落,两块石头同时落地,问塔高几米?(2)跳伞运动员作低空跳伞表演时,他们离开飞机后先作自由落体,在离地面125 m时打开降落伞,开伞后,由于受到很大的阻力,运动员以14.3 m/s2的平均加速度作匀减速运动,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为5 m/s。问运动员离开飞机时的高度是多少?离开飞机后,经过多少时间到达地面?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然后再根据笔者的讲解相互打分,给组员进行合理评价。学生互评之后,笔者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评。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确保学生能顺利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笔者进行巡视,根据各小组的情况进行适当点拨,并观察其交流思考情况,以便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尽快地进行解决,弥补学生的不足,有效提升和优化教学质量,促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9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83.3 R 184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0-0868-02

【关键词】 流感病毒A型,H1N1亚型;综合预防;学生保健服务

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正在全球持续快速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截至9月3日,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约25万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人数达2 837例。世界卫生组织还估计,未来2 a内全球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人数可能多达2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新病毒,从目前来看,虽然该病毒的毒力比较温和,但传染性很强,专家认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力明显高于季节性流感病毒。大型集会活动特别是室内集会活动,由于人群密集,稍有不慎,非常容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因此,如何在开展大型活动时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确保参加活动人员的身体健康,是保障活动取得圆满的关键。2009年8月教育部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了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参加本次运动会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及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近万人,在长达近10 d的比赛中,没有发生1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也没有发生1起食物中毒,充分说明本次赛事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措施是到位的,采取的防控工作模式是可行的,也为今后的大型集会活动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借鉴。本文仅就本次赛事中甲型H1N1流感防控模式介绍如下。

1 本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特点

1.1 比赛场馆多为室内场馆 本次中运会共设武术、健美操、游泳、排球、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8个比赛项目。除田径、足球项目的比赛在室外进行外,其余6个项目均在室内进行,即训练与比赛在10个室内体育比赛场馆进行。

1.2 运动员均住在中学的学生公寓 本次中运会共有34个参赛团队,仅运动员、教练员就有5 000多人,除香港、澳门队外,其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代表队分别住宿在长郡中学、明德中学、南雅中学、周南中学、雅礼中学等16所中学的学生公寓。为保障运动员得到充分的休息,学生宿舍均装有空调。

1.3 天气与气候 本次中运会正处炎热的夏季,运动会期间举办地长沙平均温度在36℃左右。

2 甲型H1N1流感防控模式

鉴于本次赛事在住宿、比赛场馆以及天气上的特点况,使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面临着一次巨大的考验。为做好本届中运会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本次中运会采取了“条”+“块”结合的防控管理模式,重点采取10条具体措施。

2.1 “条”+“块”结合的防控管理模式 “条”指各省代表团的纵向管理;“块”指场馆(住宿)学校的属地管理。

2.1.1 条块管理职责分明 本次中运会采取条(代表团)、块(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卫生安全保障管理模式。“条”代表团管理由教育部体卫艺司负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指导,各省代表团秘书长具体落实;“块”属地管理具体由组委会负责,当地卫生部门具体指导,赛点及提供住宿的学校具体落实。条块结合的管理,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各项卫生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2.1.2 责任分解到“边”沉“底” 为做好中运会期间的卫生安全工作,组委会与代表团均建立了以甲型H1N1流感防控为重点的卫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部门、到具体人员,形成组委会安保部―赛点学校医疗点―志愿者,教育部体卫艺司―代表团疫情报告人―运动队领队、教练的卫生责任工作网,确保了防控工作到“边”与沉“底”。

2.2 采取多种措施,全方位严防严控 为了保障赛事期间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运会期间采取了全方位的防控措施。

2.2.1 制定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 早在中运会开幕之前,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做好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期间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省级代表团务必结合集训与参赛的实际情况,按照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的规定要求,制订具体的防控工作方案,全面细致地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2.2.2 配备随团、赛点医务人员 各省代表团都必须配备随团医务人员,随时对学生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和监管。同时中运会组委会为每个赛点学校配备了有资质的医务人员并进行了统一的培训,以随时监控和督促各赛点及运动队落实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情况。

2.2.3 实行运动队集训和参赛期间的晨午检制度 以项目运动队或宿舍为单位,指定1名学生为卫生员,每天2次对学生进行体温测量并做好记录,领队或教练每天对学生晨午检日志进行检查,并分别将运动员健康状况报告代表团疫情报告人和学校疫情报告人。

2.2.4 明确疫情报告人 各省代表团指定1名工作人员作为中运会期间的代表团疫情报告人,每日18:00前向教育部体卫艺司报告代表团全体人员健康状况;各赛点学校确定1名校医作为学校疫情报告人,每日17:30前向组委会安保部报告赛点学校运动员、教练员、领队、志愿者、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2.2.5 实行每日疫情零报告制度 为确保疫情信息报告工作不留空白点,中运会期间实行每日疫情双途径报告制度,一是赛点学校疫情报告人,每日17:30前将本校所有相关人员的健康状况,通过电话、报表报送到组委会安保部;二是,各代表团疫情报告人,每日18:00前将本省代表团所有人员的健康状况通过短信、电话、报表报告教育部体卫艺司。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2.2.6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一是由各代表团或各项目运动队教练/领队负责,向运动员进行以甲型H1N1流感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控和食品卫生安全教育;二是各赛点学校在运动员集中地方醒目处设置宣传栏,或向运动员发放宣传小册子,宣传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同时,赛点学校还在运动员宿舍门口以温馨小贴示的方式提醒运动员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经常开窗通风等,提高全体人员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

2.2.7 落实室内比赛场馆和运动员宿舍通风措施 为做好场馆及宿舍的通风换气工作,组委会要求各赛点学校必须做到室内场馆在没有比赛任务时必须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各赛点学校医务人员带领志愿者,每天对室内比赛场馆的通风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运动员宿舍在运动员外出时应做到开窗通风,宿舍管理人员或生活老师要注意提醒和检查。

2.2.8 建立每日巡查制度,促进各项措施落实 中运会期间,教育部体卫艺会同组委会、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专家,每日对赛点学校特别是接待运动员住宿的学校、裁判下榻宾馆进行巡查,督促其认真落实防控措施和要求,及时指导改进存在的问题。

2.2.9 建立奖励制度 将甲型H1N1流感为主的疾病防控工作,作为本届中运会所设的“体育道德风尚奖”重要的参评指标和条件,以调动和发挥各代表团或运动队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中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促进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2.2.10 做好赛点学校的卫生保障和医疗服务工作 为保障所有参赛人员的食品卫生安全和医疗救治工作,中运会组委会向每个学校赛点学校和接待单位都派驻1名食品卫生监督员和有执业资质的医务人员,24小时为参赛人员提供卫生服务。

3 几点体会

3.1 领导重视、组织落实是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 教育部和中运会组委会对中运会期间和赛前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周密部署。一是将甲型H1N1流感防控纳入中运会组委会重点工作之一,由组委会亲自负责,并成立了组委会安保部,安排专人分管中运会期间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二是中运会期间,教育部派出主管学校卫生工作的负责人会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专家全程予以监督与指导防控工作。

3.2 制定方案、周密部署是做好防控工作的基础 针对以甲型H1N1防控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控以及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等,教育部赛前下发了《关于做好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期间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针对赛前、赛中健康管理特点,对各省提出了具体要求;中运会组委会根据比赛及接待实际制定了《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甲型H1N1防控工作方案》、《接待单位食品卫生工作规范要求》等,从组织领导、职责分工、健康监测(包括健康申报、健康巡查)、疫情报告、宣传教育、人员培训与演练、隔离地点与救治机构、诊断与治疗等全方位提出了具体的、明确的要求。为预防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还统一制定了运动员食谱。各方责任明确、措施具体、细节清晰的工作方案,夯实了防控工作的基础。

3.3 管理到位、责任落实是做好防控工作的保证 本次中运会采取的“条”+“块”结合的防控管理模式,将防控责任分解落实到代表团、落实到赛点学校、落实到领队与教练员,通过相互衔接、无缝对接、一环扣一环,确保了防控工作横向到边,防控措施纵向到底。

3.4 措施得力,抓好细节是做好防控工作的关键 本次中运会将工作重点落在“预防发生”和“控制蔓延”上,围绕工作重点,采取并实施了上述10条具体措施。除此之外,在“预防发生”上,还将关口前移到赛前运动队集训期间。在集训期间,要告知学生避免去人群拥挤的地方及有疫情发生的地区,特别是参赛报到前7 d,严加管理,实行封闭式管理。参赛出发前,代表团所有成员如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流涕或鼻塞、肌痛、头痛、发冷和乏力等流感症状的,不得随团前往参赛。在“控制蔓延”上,还要求参赛期间各运动队如发现有发热症状的人员,要立即由随团或驻地医生进行诊治,甄别情况,同时要求无论甄别情况如何,患病运动员的住宿必须进行调整,实行单间隔离管理;随团或驻地医生不能确定的,要及时向本代表团领队及中运会组委会办公室报告,以便联系定点医院就诊。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10

一、强化组织领导,目标责任落实。

今年以来,联社把安全保卫和综合理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与两个方明建设同步推进,制定规划,确定方案,保证经费,真抓实干。一是健全组织机构,落实领导责任制。今年在领导班子和机构网点人员调整的情况下,联社及时调整充实安全保卫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确保了我社安全和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层层签订了《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责任书》,各网点与友邻单位、公安派出所签订了《治安联防协议书》,实行了逐级负责,责任到岗到人,明确了为官一任,确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三是在职工中牢固树立了“安全重于泰山”、“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法纪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观念,从而促进了信用社安全运营、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经济指标稳步增长,为振兴xxx经济,支持“三农”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二、强化队伍建设,职工教育落实。

我社充分发挥党委、党支部、调解组、工会、帮教组、女工会等组织机构的积极作用,狠抓职工的思想政治、理想宗旨、遵纪守法、遵章守制、反腐倡廉、安全防范意识及典型案例警示教育。通过学习教育,提高了遵纪守法、遵章守制的自觉性,纯洁了党员、干部职工队伍。

(一)认真开展行业作风整顿,深入实践“三个代表”。为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我社以行业作风整顿教育为契机,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干部职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大家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开展行业作风整顿教育活动,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践行“三个代表”,切实搞好各项工作,不断推动我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向前发展。

(二)抓职工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干部职工法制意识。为了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我社始终坚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普法工作相结合,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法律水平,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自觉做到了依法办事、依法从业、依法管理。我社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了《宪法》、《民法通则》、《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行政许可法》、《合同法》、《劳动法》、《新刑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使我社全体干部职工的法律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在业务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无一例违法现象发生,所作出的金融处罚决定,无一例复议案例发生,树立了信合员工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抓警示教育,强化干部职工警钟长鸣的思想意识。为了增强干部职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常抓不懈的思想意识,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保安全的格局。我社始终坚持警示教育,一是将上级转发的金融案件、案例通报及时转发各社,传达到每位员工。二是组织干部职工观看有关金融案例录像片和“××功”等非法组织由隐蔽到公开的一系列犯罪活动的新闻报道、案例剖析,使广大干部职工明确了抓好社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安全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必要性和紧迫感,干部职工对安全工作和综合治理工作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由被动行为转为自觉行动,由消极应付变成了积极防范的三个根本性转变。

三、强化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

200#年,我社仍然把安全和综合治理工作纳入了联社总体发展目标,采取分级管理,上下结合,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真正做到了管人、管事、管思想,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的各种规章制度,做到了组织落实,责任落实,人员落实,制度落实的规范化管理。层层签订了《安全保卫综合治理责任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保证书》,与每位职工签订了《安全防范岗位责任书》,提高了全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有效预防了经济案件、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事故发生。全年重新建立修订了各科室及各岗位职责,完善了《安全保卫制度》、《综治工作职责》、《调委会工作职责》、《治安联防职责》、《民事纠纷调解原则》、《帮教制度》,明确了综合治理工作目标任务。并将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编印成册,下发各社,从而规范了行为,做到了令行禁止。强化内部管理,落实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防范的治安管理机制,提高了干部职工强烈的自我约束和工作责任感。

四、强化检查监督,考核奖惩落实。

一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纪委、监察、稽核、保卫、人事等部门和综治办的职能作用,把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与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逗硬兑现,并与干部政绩考核考评直接挂钩,实行一票否决权制。做到了按制度严格检查,按目标责任严格监督,突出中心,抓住重点,控制要害部位,把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在检查监督中,以综合治理和“三防一保”工作为重点内容,坚持自查与互查、分类检查与交叉检查、重点检查与普遍检查、白天检查与夜间检查,现场检查与电话抽查相结合的办法,检查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到位情况,督促对安全隐患的按期整改。检查结果采取量化考核与平时检查监督考核相结合起来,以综合治理及安全防范责任书为依据,逗硬奖惩。一年来,联社加大了治安保卫工作力度,从严检查监督,奖惩逗硬,全年查处违制33人次,实施经济处罚款2350元,口头教育6人次。同时联社对规章制度落实好的社和个人利用会议和简报表扬,从而充分调动了职工做好治安保卫工作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安全保卫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抓要害岗位、重点部位和环节,防范措施落实。

联社不断加强安全保卫、经警队伍建设,充实调整治安保卫力量,保证了治安保卫工作的需要。基层营业机构实行了安全值日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服务网点的治安管理,落实保卫、经警人员值班巡查,安全检查,武装押运,确保了节假日、重大集体活动和重点部位、重要岗位和环节的安全。认真组织保卫干部,经警队员定期学习政治、业务知识,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职业道德,学习各种案例通报,对照检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防患堵漏;定期组织保卫干部、经警队员进行军事训练,学习专业技术,提高应急防卫能力。同时,各信用社,营业网点与当地公安派出所和友邻单位,联社与公安局、县武警中队和金融单位建立了治安联防组织,形成了群防群治,联防联动联治网络。

加强“三防一保”和内部综合治理工作,落实了各种安全防范措施,把防诈骗、防盗窃、防抢劫,保障信用社资金和人身安全的“三防一保”工作贯穿于业务经营工作的全过程。重点加强了“三室一库”(即:营业室、守库室、监控室、库房),“三铁一栏”(即:铁窗、铁门、铁柜、防护栏),“三器一机”(即:报警器、灭火器、防卫器、电话机)的规范化建设,做到了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加强社内的综合治理,禁止信用社干部参与、等“六害”活动,违者从严查处。坚持双人临柜、双人管库、双人押运、双人守库“四双”制度,严把“临柜、守库、押运、管库”关,随时撑握要害岗位人员的思想动态,建立了重点部位、要害岗位、危险环节的考核考评制度,坚持定期考核考评工作,对不称职人员及时调离要害岗位。坚持钱、帐、证、印、押、章分管制度,健全制约机制,对重点部位和要害岗位人员的职责进行细化分解,互相受到制约监督,严格把关堵口,防外控内,有效地揭制了内外案件和事故的发生。全年动用运钞车到各社实施武装押运178趟(次),行程8255公里,押运现金10178万多元,无一例差错事故,顺利完成了到人民银行存取款押运和城内网点的早晚接送等押运工作,实现了准确、及时、安全的要求。

六、抓安全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技防水平。

今年我社仍然坚持“花小钱,保大钱”的原则,加大安全设施改造工作。一是及时维修监控、报警器等安防设施,保障了防范的正常运行。全年维修电视监控1台、报警设施6处、电警棍8支、保险柜5个;二是购买配发灭火器40具,购置更换报警器5台;三是投资改造了蒿溪分社和竹园坝分社的营业室、金库、守库室,改造了胜利街分社的营业室和木鱼信用社营业部的守库室,对部分网点进行了加固改造。从而使我社整体技防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七、加强“安全文明小区”和“平安社区”建设。

一年来,在县综治办的指导下,按照安全文明小区建设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以有利于管理开展工作的原则,根据农村信用社营业、办公、职工住宅比较集中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强了“安全文明小区”建设和管理,“强化细胞工程”建设。在职工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开展创优胜信用社、优质服务岗、文明科室,做文明人、创文明家庭等活动,增强道德意识,提高了全员的整体素质,确保了联社整个“安全文明小区”无脏乱差,无打架闹事,无黄、毒赌等“六害”丑恶现象,全年无案件发生。基本上做到了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经常化,职工普遍有了责任感、荣誉感、安全感。在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在社会治安形势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做到了保支付、保稳定、保安全的“三保”工作常抓不懈,宣传工作到位,教育工作深入,整改措施落实,钞币配送及时,实现了安全,高效运转,实现了全年无案件无事故的总体目标。

200年的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年度工作目标

1、进一步增强全体职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卫技能。

2、各营业网点的技防设施、装备得到进一步更新改造。

3、有效防止各类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

4、确保信用社职工、资金和财产安全。

(二)主要措施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组织保障有力。

2、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3、认真落实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安全意识和防卫技能。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11

关键词:机械自动;加法进位;启智教具

引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50%的基础智力是在幼儿时期获得的,因此幼儿的智力锻炼得到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强,为了锻炼幼年儿童基础智力的发展,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想象力,各种具有趣味且直观的演示教具得到了教育机构和众多家长的亲睐。

作为算术入门的演示教具或玩具,市场上已有较多。但他们并不能直观地自动显示加法运算的过程,也不能充分直观地体现算术加法原理。在算术加法中,“逢十进一”的进位、“先低后高”的运算等概念是孩子们在学习中面临的不小门坎。为帮助幼年儿童顺利地迈过这个算术入门的门坎,设计出一款具有趣味性、能自动实现加法运算的演示玩、教具,无疑具有较大的现实价值。

1 概念方案设计

装置针对幼年儿童直观感性认识事物的智力特点和好奇心理,在直观、娱乐趣味性上做足文章,使幼年儿童在娱乐玩耍中满怀激情地、顺其自然地掌握数的大小及算术加法原理,并在对装置机构运动的零距离观察中激发好奇心、启发逻辑思维和创新想象力。同时为突出装置的实用性,其结构应尽可能地简单、安全,装置只需实现百位内的加法运算且不采用复杂的驱动源和控制模式。

为了实现该装置的上述定位,进而进行结构的概念方案设计,需对百位内加法的运算流程进行分析如下:

(1)被加数载体按个、十位先存放目的寄存处,加数载体则先按个位相加再十位相加的机制依次运算。运算执行后,被加数的目的寄存处显示的即是运算结果;

(2)当个位上相加有进位时,则刚进位的加数载体进入被加数的十位目的寄存处,实现进位;同时,被加数个位的目的寄存处的载体应清零,即实现个位加法的进位;

(3)十位上的进位原理与(2)同理。

根据上述装置的定位及百位内加法运算的流程分析,该装置概念方案的结构组成及其相应的功能如图1表示。

图1 机械加法示教装置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框图

该方案装置的结构布局见图2所示。其基本原理是:每个加数和被加数容器只能存放9个数载体,且加数和被加数容器分别置于机架的上部和下部;加数数载体在间歇传递机构的作用下,沿着通道下落,自动进入被加数容器,实现相加;加数和被加数容器有刻度,可直观体现数的多少;当某位被加数容器已达到9个数载体后,若再有1个数载体欲进入被加数容器时,由于被加数容器已存满,这个数载体将不能进入,而是沿着斜向滑道进入更高位的被加数容器,实现进位;进位的同时,按算术加法原则,该被加数容器中已有的9个数载体清空,落入回收容器,且清空后,这个被加数容器复位,为存放下一个加入的数载体做好准备;实现被加数容器的进位清空和复位,由进位机构来实现;由控制机构执行先低位再高位相加的算术加法原则。

2结构设计

该装置结构的总体设计见图3所示,其主要由数载体弹珠、机架(设有存放容器与通道)、转轮式间歇传递机构、双摇杆四杆进位与复位机构、滑行拉杆顺序控制开关机构等组成。

图3 总体三维结构设计

2.1 数载体选型

数载体是数的具体符号,应选用幼年儿童喜欢玩耍的小玩具。同时考虑到装置内机构运动的驱动不采用另加的电力等驱动源,只能借助于示教装置本身的重力势能的设计目标。从概念方案结构的组成中可发现,能利用的重力势能只能是作为数载体的结构,即数载体既是数的符号,其自身的重力势能也是整个装置的驱动能源。基于驱动源目标要求,数载体选用幼年儿童喜欢玩耍的弹珠类结构,自身比重较大,有利于获取足够的重力势能驱动整个装置的运行;同时,结构形状为圆形,减少摩擦,有利于数载体的移动。

2.2 间歇传递机构设计

如果加数载体的弹珠是连续沿着通道下落进行自动相加的话,则当有进位、清空时,由于被加数容器还没有复位,则后续的数载体弹珠也会随清空的弹珠,一同下落至回收容器,使加法运算出错。因此,数载体弹珠必须以一定的间歇逐次下落。即要实现数载体相加的进位与复位等操作,需要具有精巧的时序配合,即数载体间歇传递时间应大于进位、复位及滑行时间之和,即要设计一个数载体的间歇传递机构。

对于该装置,若采用电磁开关闭、合实现通道开、关的方法,进行间歇传递的话,可能会得到一个结构较为简单的设计方案。但该装置设计的一个目标是,除了可利用弹珠自身下落的重力势能外,不能借助其它能量对该装置进行驱动。也就是说,在这个间歇传递机构中,按方案目标要求,弹珠即是间歇操作的对象,又是间歇传递机构的驱动源。从一般的间歇传递机构类型中,难以进行选型设计。

根据该装置间歇传递机构的特点,经过对比、发散等设计思维方法,创新地设计了一类转轮式间歇传递机构,见图4所示。该间歇传递机构主要由传递转轮和传递滑道组成,传递转轮上设有比数载体弹珠直径略大的半球传递孔;转轮通过配重,在静止状态时,传递孔正好位于弹珠下落通道的下方。

其工作原理是:通道内数载体弹珠下落进入传递孔后,由于转轮轴与传递孔不在垂直面内,在弹珠的重力作用下,转轮旋转,带动弹珠在传递滑道内滑动;当弹珠随转轮滑动到滑道下方时,弹珠在重力作用下自然落入下方通道。当下落的弹珠没有落入传递孔时,由于滑道空间的限制,弹珠不能沿着滑道下滑。由于转轮上只设一个传递孔,转轮旋转一圈只能传递一个弹珠,从而实现了数载体弹珠的间歇传递。当然,也可根据加法器机械系统时序的配合情况,在传递转轮上多设传递孔,使转轮转一圈,传递多个数载体弹珠;但必须保证传递转轮在静止状态时,必有一个传递孔位于弹珠下落的正下方。

2.3 自动进位与复位机构

自动进位与复位机构见图5所示。其主要由双摇臂四杆机构、驱动杆及容器开关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当驱动杆被数载体弹珠触动,带动上摇臂转动,由双摇臂四杆机构传动,带动与下摇臂相连的容器开关,在容器内数载体弹珠的重力作用下,容器开关一直处于打开状态,当容器内数载体弹珠清零后,该机构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复位,容器开关闭合。

2.4 加法顺序控制机构

加法顺序控制机构为滑行拉杆机构,其主要是实现加法先个位、再十位相加的算术相加的控制过程,其结构见图6所示。

该工作原理是:拉杆与机架滑道配合,形成一个直线滑行机构,拉杆上两个开口各为个位和十位数载体上通道的下部开关。由于两个开口间距和数载体弹珠通道口间距设计的不同,使弹珠上通道与操作杆开口发生正位或错位,从而通过操作杆拉动长度的不同,实现个位和十位数载体弹珠上通道的闭合。即实现个位先加,再十位相加的加法顺序的控制。

3 结束语

该装置是一种全新的纯机械式自动加法装置,其工作原理及机构设计均属原创,功能清晰、直观,操作简单,互动性强,娱乐趣味性好。

该示教装置的样机通过在幼儿园、小学及商场超市等场所的应用实验表明(见图7所示),其对幼年儿童具有很好的吸引性,对他们的算术加法的入门学习具有很好的帮助与启迪作用。

图7 装置在某小学现场照片

参考文献

[1]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濮良贵.机械设计(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邹慧君,颜鸿森.机械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范文12

关键词:探究、实践、困惑、对策

一、对探究教学的认识

探究式教学法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探究过程大体有五个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实验(4)数据分析(5)得出结论。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步骤,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这种教学法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经过探究活动,由学生主动去发现概念、规律。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作为物理教师,我在物理教学中就实施探究式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

二、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创设问题,营造探究

发现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所以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 学生经过探究,逐步寻找正确的答案。合理启发,适时设问,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的原因提出大胆的猜想,并要求说出这样猜的理由,以防胡乱猜。例如,在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时,学生观察羽毛和粉笔的下落,粉笔和纸团的下落情况后,就能回答出影响物体下落快慢有质量、体积、空气阻力等因素。

2.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形变关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弹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同学们发现问题后就去探究,通过拉弹簧,发现弹簧被拉得越长需要越大的拉力,从而得出定性关系: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 接着我又问:弹力跟物体形变量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然后同学们一起讨论、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指导学生自己去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再设问用什么材料做好呢?使学生通过探究不同弹簧发现弹力跟形变的比值是不同的,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归纳,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解释和评估。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样的探究活动告诉他们科学探究并不遥远,科学探究的活动其乐无穷,只要留心生活就可以获得知识。

三、探究式教学存在的困惑

尽管探究式教学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创新等各种能力,但教学中存在不少的困难,做不好就造成课堂失败。下面就实验探究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

1.刚进入高中部分学生不适应探究式教学,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要留有足够时间实验,所以开始学习的概念或规律得不到当堂训练,有些学生反映对所学的概念及公式不深刻,不会运用解题。

2.实验探究中,学生数学能力还不够强,数据处理慢,课堂难控制,时间不够,容易造成课堂不完整,影响教学容量。例如,我在上《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中,只能讲了自由落体运动定义,还有就是让学生分组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刚刚得出结论就下课了。剩下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等内容只能留到下一节了。

3.实验设备跟不上,没有那么多的器材,所以很多人分一组,这不利于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实验探究后,我只能在我办公室再摆放实验设备,让没得亲自做实验的同学能做一下。

4.见有器材在旁边,学生上课容易分心,还不时搞小动作影响课堂纪律。这与比赛课有很大的不同。

5.教师课前备课需要大量时间写学案、创设情景、设计问题、找器材安排等,加大教师备课难度。建议采取合作式的备课方式。

6.大量器材搬动不方便,到实验室上效果又不好。

四、教学对策

探究式教学中,有大量的学生实验、课堂讨论、实验探究、理论探究等内容,所以容易造成上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织引导,把握好最近发展区,选择好探究的重点,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

首先,探究式教学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

其次,探究活动的数量应该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第三,由于探究式教学法的特点,决定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加长了,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处处渗透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同时又不能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进行完整的探究式教学。

第四,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该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不同,教师参与的程度也不同。

第五,指导学生合理分工、交流合作

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各种方式的交流合作十分重要,许多工作不可能由单独的个人完成。在探究活动中,需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在《自由落体运动》和《弹力》的教学中,由于有实验探究内容,所以我总感觉时间不够用,难控制把握时间,甚至有的班内容上不完。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课程的完整性,特别是有实验探究内容的课,课前教师要安排好学生分组,帮助学生作好分工,指导学生交流合作。还有设计好学案,特别是列好表格记录数据,数据处理方法等。例如,在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形变量关系中,我分好小组,由组长安排操作员、记录员、数据处理员和课堂发言员等。还有,设计好记录表格和要求如下:

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其形变的关系:悬挂钩码个数5弹力F(N)5指针对应刻度X(cm)5弹簧伸长量X(cm)05F0=5 X0=5 X0=15F1=5 X1=5 X1=25F2=5 X2=5 X2=35F3=5 X3=5 X3=45F4=5 X4=5 X4=55F5=5 X5=5 X5=请通过计算各组F与X比值找出弹簧弹力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

课堂上学生小组内明确分工,各自完成相关任务,充分发挥每个组员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他们通过分工、交流合作很顺利的完成实验,几乎每个小组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得出结论。这过程中不但要重视书面的表达,如探究报告、设计表格、图象等,也要重视口头表达,学会用科学的术语条理清晰地表达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学会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作出简单的评述或分析。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相互取长补短,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正是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当然,在下次探究课中,还应进行角色的转换,以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

总之,采用探究式教学,课堂的学习气氛确实比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活跃得多,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这不仅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科学探究,互相合作的精神。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这种教学的不足之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其它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来创造一种平衡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保证科学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