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图书馆普查工作计划

图书馆普查工作计划

时间:2023-02-04 18:32:06

图书馆普查工作计划

图书馆普查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区域协作联盟 公共信息资源 宁夏

中图分类号: G25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6-0121-03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Books Storage System in Ningxia Area

Wang Gang Yin Guanghua(Ningxia Library, Yinchuan, Ningxia, 750011))

Abstract:Based on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proposed a scheme of storing ancient books in Ningxia area.

Key words: local association; publ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Ningxia

CLC number: G255.1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1-0121-03

为了全面保护中华古籍,国务院自2007年起,决定用3至5年的时间在全国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国家文化部于2007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标志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2007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正式成立。2007年5月14日,经中编办批准在国家图书馆设立“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并于2007年5月25日举行了揭牌仪式。2007年8月1日,国家文化部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印发了“全国古籍普查工作方案”、“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方案”、“《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暂行办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并设立专家委员会,聘任有关专家负责珍贵古籍的定级审核和普查咨询工作。此次普查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的对古代文献典籍进行广泛、细致的调查统计,其结果将对古籍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从而更加有效地保存、保护和整理这些蕴含着中华灿烂文明的珍贵文献典籍,使之永泽后世。

宁夏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开展“全国古籍普查”及古籍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文化部文件精神。2007年2月,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图书馆的领导同志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会后及时向文化厅党组做了专题汇报,并根据会议精神,结合宁夏地区实际情况启动了古籍普查工作的前期筹备工作。2007年8月,自治区文化厅下发文件,成立了“宁夏古籍普查与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含专家委员会)和“宁夏古籍文献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宁古保中心”)。“宁夏古籍普查与保护工程”职责是:按照国家文化部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统一部署,组织、领导、协调、监督检查宁夏地区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古籍鉴定、定级和普查咨询、审核工作等。2008年,在宁夏图书馆的倡议下,将宁夏图书馆承办的“全国第十次民族图书馆科学讨论会”的主题确定为“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普查、整理、研究与利用”,会议期间还重点对起草中的“全国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进行了专家论证与研讨。2009年5月26日,“宁古保中心”经自治区编办批复正式成立

宁夏图书馆、宁夏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开展“全区古籍普查”工作,对宁夏古籍文献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加大了保护古籍工作的力度,并进一步保存、开发和利用古籍文献,本文特针对宁夏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宁夏古籍文献保存寄存体系模式,以期抛砖引玉。

1 宁夏地区古籍珍贵文献保存现状及建设

2007年以来,宁夏图书馆、宁夏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对我区各地、市、县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考古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进行了全面调查,基本掌握了宁夏地区古籍收藏的数量及保存状况。

1.1 宁夏地区古籍珍贵文献保存机构与设施状况

除宁夏图书馆一家有达到国家《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建设指标的古籍文献专藏书库外,我区各地、市、县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考古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的古籍文献专藏书库几乎是空白,宁夏图书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之后,根据国家新颁相关标准另追加投资130余万元,对地下“珍善本书库”进行了恒温恒湿系统改造,并于2009年7月交付使用。该书库总面积为1152m2,实际恒温、恒湿面积约708m2,能容纳50万册古籍文献。该书库是宁夏地区第一个采用现代化技术保存古籍善本书的书库,它在宁夏地区的古籍保护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宁夏图书馆馆藏古籍及其它珍贵文献约20万册已于近期完成整体搬迁入库(“二次搬迁”)。

宁夏大学图书馆古籍库只有恒温恒湿温控设施。社科院图书情报中心、宁夏医科大学图书馆、固原图书馆虽有单列专藏书库,但没有恒温恒湿温控设施,也没有防风防霉防虫防菌设施,书库面积狭小。绝大多数县级图书馆都没有古籍文献专藏室,只有专柜,但保管条件极差。更有甚者,隆德县图书馆整体建筑陈旧破败,所有书柜、文献都穿着“雨衣”,用透明塑料布裹盖着;书库地面更因返潮而水迹斑斑。

由于经费原因,宁夏各古籍收藏单位(除宁夏图书馆新馆已建成具备恒湿、恒温的珍善本保存书库外)的古籍保存环境及设施状况还相当薄弱,与国家颁布的各种古籍保护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是建筑环境差,缺乏恒湿、恒温及防止古籍酸化、老化的设备与手段。这些问题都需要今后逐步得到解决和改进。

1.2 宁夏地区古籍珍贵文献状况

目前,宁夏地区古籍收藏大约18余万册,其中善本约100部1300册。已整理、编目的古籍数量为101200册;待编目的古籍数量为81105册。其收藏主要分布在以下单位:宁夏区图书馆约10万余册(97243册,其中已完成分编89224册;未分编7605册;地方文献414册);宁夏大学5万余册;宁夏医科大学4500余册;宁夏社科院17000余册;宁夏博物馆6000余册;固原图书馆5500余册;中宁县图书馆2000余册;银川市第九中学1000余册;隆德县图书馆50余册;民间古籍收藏情况目前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摸查。

按照国家文化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暂行办法,经过“宁古保中心”的积极组织和宁夏各收藏单位的认真挑选、申报,宁夏地区共有4种古籍分别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即: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夏木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2306);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元活字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现存一卷:七十六,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2321);宁夏大学图书馆藏稿本《汉石例六卷》,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4352);宁夏图书馆藏清乾隆宝应王氏白田草堂刻本《朱子年谱四卷考异四卷附录二卷》,焦循题记,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3978)。

2 建立寄存体系的现实意义

2.1 国外寄存图书馆的发展

寄存保存思想在国外的图书馆学界早已产生。1941年,波士顿地区的8个图书馆建立寄存处――新英格兰寄存图书馆(New England Deposit Library―NEDL)。 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欧洲大陆开始建立寄存图书馆。2000年在耶路撒冷举办的第66届国际图联大会将寄存图书馆分为3种类型: [1 ](1)保存处(store),在图书馆以外另行组织一个处所,图书馆完全拥有存放在那里的文献的所有权;(2)合作的图书馆保存处(cooperative storage library),几个图书馆之间的寄存处,每个图书馆完全保留寄放在那里的文献的所有权;(3)图书馆寄存处(repository library),图书馆之间的寄存处,每个图书馆把自己对文献的所有权转移给它,这样,可以避免馆藏的重复,降低副本。对于实体文献,欧美国家的寄存保存模式主要可划归为以下几种:(1)寄存保存可以不移动馆藏,也可以把馆藏移到特别的房间;(2)寄存处可以属于一个图书馆,也可以属于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图书馆团体;(3)寄存图书馆可以是多方面的,如音乐磁带的寄存和为盲人等残疾人服务的文献寄存。

随着社会信息量的激增与信息产品内容与介质的多样化,国际文献信息寄存制逐步发生了变化。同时,随着公共信息资源的范畴越来越大,各国根据对公共信息资源类型与性质的划分对其实行不同的寄存制,除了实体公共信息资源的寄存,也建立并逐步完善了虚拟文献――网络文献的物理存储地点寄存。如美国的政府出版品寄存制,加拿大的 “寄存服务计划”(DSP)。[2 ]在资源保存方面,世界各国也有大量的研究、报道及实践,如保存合作联盟、开放存取与数据仓库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数字化保存合作联盟(Digtial Perservation Consoron)和加拿大政府网络归档项目(GCWA)。[3 ]

从上述寄存体制的发展来看,寄存体制可以是多方面的,也可以是多模式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它都为我们建立地区古籍文献寄存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指导。

2.2 建立古籍文献寄存制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大资源观下,建立寄存制的集约化管理能够实现各文献保护机构内外资源的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扩展发展空间,共享技术设备、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创造1+1>2的协同效应。从宁夏的实际情况来看,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无论是古籍文献保存的物理环境、设施资源条件,还是人力资源环境都是较为落后的,远远达不到开展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的软硬件条件。如在上文我们已经介绍了宁夏地区的古籍文献收藏保护的设施状况以及古籍文献收藏分布的分散状况。同时经统计,宁夏古籍文献保护专职人员共有10人,其中宁夏图书馆3人,宁夏大学图书馆2人,宁夏博物馆1人,宁夏医科大学图书馆1人,宁夏社会科学院图书资料中心1人,固原图书馆1人,宁夏文物考古所1人。这些人员中,具有文献保护专业及相近专业学历与技能的只有3个,古籍文献保护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的需要与要求。因此,从在大资源观的视角,构建宁夏地区古籍文献寄存体系,使得各个古籍文献收藏单位通过对内部能力、战略目标和市场目标的广泛认识以及对多样的、共存的读者机遇的把握,以合作协调方式组建多形式的古籍文献寄存组织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这种组织能够从一个区域整体上节约建筑资源、经费资源、人力资源及管理成本等。[4 ]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个古籍文献收藏单位都按照国家标准要求投资建立古籍文献书库,那么一次性投入需要多少,更不要说后续的维护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投入,更何况,宁夏地区的古籍文献收藏量小且分散。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组织机构可以共享一个共同的管理机构,资金来源和相同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背景,也具有相同的需求和共性问题,容易形成共识并取得资金支持,有利于其发展。因此,对于宁夏来说,构建本地区的古籍文献寄存中心或古籍文献寄存联盟是实现宁夏地区古籍文献共建共享、共同保护与传承的基础和有效途径。

3 建立宁夏地区古籍文献寄存体系的构想

3.1 寄存体系的构建模式

(1)建立古籍文献寄存中心。加强古籍保护工作,首先要统筹规划,逐步改善宁夏地区古籍的保存环境。其损害主要来自自然界的侵蚀,包括酸化、氧化、老化等方面;其次是鼠啮虫蛀、火灾水侵等。要延缓古籍的老化程度,延长其使用寿命,科学而完善的保护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但要普遍建设具有恒湿、恒温,防止酸化、老化的现代古籍保存书库,需要很大的经费开支,在目前看来显然不现实。所以应该统筹规划,先行投入、扶持一些重点或主要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使其改善古籍文献保存条件,然后逐年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宁夏地区古籍文献的整体保护环境。同时,对于一些收藏古籍数量不多的的基层收藏单位,可以考虑通过主管部门的协调,将其所收藏古籍文献寄存至“宁夏古籍保护中心”,采用恒温、恒湿书库集中保存、管理,但归属权仍为原收藏单位所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因此,根据宁夏古籍收藏单位不多的现况,应建立一个两级的实体古籍文献收藏寄存体系,即寄存中心――收藏单位。寄存中心设在“宁古保中心”。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可自愿将所收藏古籍文献按收藏级别要求寄存在中心。中心与收藏单位按照所签订的寄存协议履行各自的职责与义务。

(2)寄存体系的构建原则与中心馆的任务。根据宁夏地区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外寄存体系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宁夏古籍文献保存寄存模式,即建立地区联合式中心寄存制,在自愿、协议的基础上,各地区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把符合规定的古籍文献按照级别寄存到不同等级的中心馆。中心馆的主要任务是:(1)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全面普查登记,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区公藏私藏古籍情况;(2)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点、鉴定真伪、编目整理;(3)依据国家文化部新颁布的部颁标准对登记古籍进行定级。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区古籍信息数据库,编制全区古籍联合目录;(4)依据普查与定级结果,遴选申报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5)根据相关标准,组织评定全区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遴选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6)适时启动全区古籍修复工作;(7)适时启动对民间珍稀古籍的征集、收购工作;(8)对宁夏区图书馆馆藏中文特藏文献进行专家鉴定、定级工作;(9)积极做好古籍普查及古籍保护工作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10)制定、规划全区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的发展策略、计划与实施步骤。

3.2 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

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既能保护古籍文献,又能充分利用古籍资料,是最有效保护古籍的途径之一。在目前国家尚未有统一的古籍数字化协调方案的状况下,加强地方性的古籍数字化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多种因素,宁夏地区尚未对现存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应适时把此项工作放到议事日程上来。根据宁夏地区的具体情况,可以考虑通过统筹规划,建立数字化古籍文献数据库三级组织结构,即由“宁古保中心” ――宁夏图书馆、宁夏大学、宁夏社科院图书资料中心三个分中心――古籍文献收藏单位构成,由宁夏图书馆、宁夏大学图书馆、宁夏社科院图书资料中心分工协作,分别负责本系统的古籍数字化工作,从而分担、减轻古籍数字化工作所需经费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等各项资源短缺的压力。在完成古籍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宁夏地区古籍收藏数据库”及宁夏地区古籍文献网络服务平台,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古籍文献资源共享与古籍文献传播。

4 结语

需要强调的是,根据宁夏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建立古籍文献寄存体系时,应首先制定我区古籍文献寄存体系的发展对策,宏观上要加强古籍文献寄存公共政策的制定,鼓励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与个人积极参与,加强古籍文献寄存网络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古籍文献寄存体系的功能。同时,要加强古籍文献寄存技术与服务标准的合作,以提高古籍文献寄存体系资源(包括资金、人力、建筑、文献、信息)的效益,并应注意立足于加强有关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学术交流,提高古籍文献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王林军, 孙俊彩.浅谈建立中国的文献剔除体系[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24 .

[2]陈传夫,黄璇.欧盟推进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模式及其借鉴意义[J].图书馆论坛,2006,(6):233-237.

[3]黄璇. 国际上政府出版品寄存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J].现代情报,2008,(1):2.

图书馆普查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 大学图书馆 战略规划 战略目标

1引言

20世纪60年代末,国外图书馆界开始将战略规划引入图书馆,并进行初步研究,到了70年代,各大学图书馆普遍积极开展战略研究与长期规划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财政支持紧缩、用户需求不断变化以及图书馆自身管理与转型等多方面的挑战,大学图书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战略规划的指导。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是面向未来确定大学图书馆的使命、愿景、目标、战略及其实施计划的思维过程与框架,是大学图书馆赢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指南,也是图书馆管理规范化与现代化的标志。与国外相比,我国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借鉴与学习国外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经验,是提高我国大学图书馆制定与实施战略规划能力的捷径。

我们选取“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的2015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50名大学的图书馆作为研究样本(见表1),从规划文本的形态特征与内容特征两个维度多个方面详细分析这些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的特色。

2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形态特征

2.1关于拥有情况的调查

笔者通过逐一访问50所大学图书馆的主页,调查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拥有度、链接目录层次、在网站中隶属的板块及其文本表现形式,了解与战略规划相关的内容。其中,文本拥有度是指在图书馆主页能否检索到战略规划文本;链接目录层次是指战略规划在图书馆网站中的深度,规划文本往往不会直接呈现在网站主页面上,而是依据图书馆的设计理念被放置于不同的深度与板块,链接层次可以反映大学图书馆对战略规划的重视程度;隶属板块是指战略规划相关类目的上级目录名称;文本表现形式是指战略规划文本呈现给用户的形式,包括网页全文浏览、提供PDF格式文本下载、浏览且能下载等。调查结果见表1。

(1)关于文本拥有情况。

由表1可知,有2个图书馆因网站的英文网页暂不完善而无法调查,在其余48所大学图书馆中,有34所图书馆(70.83%)都在网站上提供了与战略规划相关的文本,且大多向用户免费开放(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图书馆战略规划页面无法打开,伦敦大学学院战略规划中具体的实施计划仅限馆员访问);

(2)关于链接目录层次。

笔者l现战略规划在图书馆网站中往往被设置为2级(16所)或3级(16所)目录,有1所处于4级目录,还有一所图书馆的规划文本是利用网站提供的“搜索”功能直接下载获取的,没有在各级板块中找到相关类目;

(3)关于隶属板块。

除耶鲁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的一级目录为“使命”外,其余均为“关于”,二级目录则较为分散,涉及“使命”“管理”“行政”“出版物”“组织”等多个栏目,说明各图书馆对战略规划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并不十分一致;

(4)关于文本表现形式。

多数图书馆(24所,72.73%)提供PDF版本供用户下载阅读,7所图书馆既提供PDF版本以供下载,也允许用户直接在网页浏览全文。有的图书馆在网页上比在PDF版本中提供了更多关于战略规划的信息,如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图书馆、墨尔本大学图书馆。此外,马里兰大学大学城分校的规划文本以刊物的形式呈现,供用户在线播放阅读,具体情况如图工所示。

2.2关于制定情况的调查

剔除2015年前失效的战略规划,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于2010年,且未注明适用年限,作剔除处理,最终剩余29个规划样本(见表2)。我们从规划名称、制定主体和规划时长3方面调查了这29个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情况。从规划名称来看,一般由“战略规划”字样与规划实施年份两部分组成,一些名称中含有战略规划所起到的目的与作用,如爱丁堡大学图书馆的“筹款”、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的“领导、挑战与连接计划”,此外,有的图书馆还使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或概括总结、或表达希望、或阐明重点,如“传递成功”“传递一流的用户体验”“支持研究、教学、服务计划”等等。

从制定主体来看,绝大多数为图书馆主导并自行编制。虽然近五成的战略规划中并未注明制定主体,但可从图书馆网站或规划文本中了解到,战略规划往往是由多方力量、经由多次调查与咨询制定而成,体现出参与力量多样化的特征。如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图书馆组织高层对话,使学生、教职工和行政人员参与分析调研数据,以确定图书馆战略重点与方向,并对规划草案寻求反馈;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也指出战略规划是在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调研中形成的。由表2可知,在标明制定主体的图书馆中,图书馆领导小组和专门的战略规划组是战略规划的主要负责者。其中,图书馆领导小组由馆长、各部门主任等多人组成,战略规划组作为图书馆的常设部门,负责战略规划的前期调研、制定、修改、评估等工作,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项目组就有明确的分工与职责,能够有效保障战略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各个环节。

战略规划作为周期性的管理活动,其时效性通过规划时长得以体现。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时长,是图书馆根据自身的发展愿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设定的特定时间段。在29个调查样本中,标明战略规划实施年度的有28个(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图书馆除外),时长从1年到10年不等,平均为4.4年。由图2还可以看出,57.14%的大学图书馆以4-5年作为战略规划适用与更新的周期。

3大学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内容特征分析

3.1战略规划的文本体例

图书馆战略规划文本的体例目前尚无固定统一的模式。柯平认为一份全面合理的战略规划,应当能够准确地表达组织的使命、愿景、战略制定过程、战略规划原则、战略目标等全部内容,并确定使命陈述、愿景展望、发展历程、环境分析、目标体系等2。项作为规划文本的构成要素;盛小平指出大学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框架至少应包含愿景、使命、价值观、目标体系、战略五部分。我们调查了29个样本馆的规划文本的内容,结果如图3所示,文本中涉及较多的要素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战略目标(29,100%)、使命(21.72。41%)、愿景(20,68.97%)、价值观(9,31.03%)、引言(7,24。14%)和指导原则(6,20.69%)。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统计和论述的方便,我们对文本中含义一致而名称不一的内容进行了合并,如“使命”和“使命陈述”、“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战略方向”、“原则”与“指导原则”等。除此之外,各馆战略规划的体例也有各自特色,如,根据自身情况加入环境扫描、制定过程、制定背景、评估方式、概要、时间表、财务等要素。

3.1.1使命

使命是图书馆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与所追求的价值。它明确地揭示了图书馆存在的目的、信念及图书馆的自我定义,概括了图书馆要做什么和为谁而做。词频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代表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我们利用ROST词频统计软件和Word 2010词频统计功能对21份战略规划文本中的“使命”进行词频统计,剔除无实质意义的介词、连词、助词等词语,合并单复数、动名词等形式,结果见表3。根据我们对文本的阅读和对高频词的统计,发现样本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的“使命”主要有三:一是利用图书馆馆藏、服务、馆员、空间等资源为学生以及教职工提供学习、教学和研究支持,这是大学图书馆最基本的使命,如耶鲁大学图书馆的“通过员工、项目和服务为耶鲁和世界学术社区提供杰出的教学、学习和研究支持”;二是连接世界知识,促进知识的创造与发现,如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图书馆的“促进批评探究和有益于社会的知识创造”、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图书馆的“通过联结人与知识,促进知识发现和丰富人们的生活”;三是创新服务,如纽约大学图书馆的“为不同用户群发展有创意的服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图书馆的“设计可效仿的典范性信息服务”,等等。

3.1.2愿景

愿景是图书馆以使命为基础对未来发展的定位,也是对图书馆蓝图的描绘,它揭示了组织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意愿,是组织成员为之奋斗的未来目标。同样,根据我们对包含“愿景”的20份规划文本的阅读,和利用Word 2010的统计功能对“愿景”的词频的统计结果(见表4),发现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愿景”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建设研究型图书馆,如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愿景是“我们是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图书馆,促进知识创造、探索和发现”、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图书馆的愿景是“我们渴望成檠术研究型图书馆的领导者,能够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的需要”;二是发展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如伦敦帝国学院图书馆的“我们将提供一流的、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专长和空间,我们为研究者和学习者导航信息变化,以创新、主动和敏捷的方式工作”、耶鲁大学的“图书馆服务是直观的、无缝对接的,并且是由对用户研究实践和不同需求的实证理解所驱动的”。

3.1.3价值观

价值观是定位图书馆有用性的体例,它揭示了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是图书馆基于使命和战略目标而形成的价值取向。战略规划中往往使用几个单词或几句话对图书馆的价值观加以概括陈述。例如,在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2016-2018年的战略规划中,价值观为“知识、开放、服务、合作、多样化”;伦敦大学学院图书馆则以“相互尊重、卓越服务、合作、激励、创新”作为其价值取向;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图书馆的价值观是“合作、用户中心、多样化、专业、创新、职业化”;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则将价值观定为“卓越服务;与学校和社会团体合作;馆藏管理和制度化;创新、敢于冒险;开放、包容、相互尊重的工作环境;通过组织获得领导力与个人成长;知识自由、追求知识”。

3.1.4指导原则

由图3可以看出,这一要素是样本馆的战略规划中较少采用的。原则是确保图书馆始终与其使命、愿景和价值保持一致而给出的宏观性定位,它揭示了图书馆开展业务工作、制定战略规划的指导方针,是图书馆必须始终遵守的准则。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在其2014-2016年的战略规划中指出,为更好地实现使命和愿景,图书馆需要一套基本的原则作为指导,这些原则是图书馆规划与行动的基石,并确定了7条指导原则;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一香槟分校图书馆将其指导原则概括为“使命中心(Mis-sion-Focused)原则、行动导向(Action-Oriented)原则、用户中心(User-Focused)原则、基于实证(Evi-dence-Based)原则、包容性(Inclusive)原则、授权原则(Empowering)、主导性原则(Leading)”。

3.2战略目标的体系内容分析

战略目标是图书馆在未来几年着重建设与发展的方向,是战略规划中最核心的部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与战略意图。通过阅读29份规划文本中关于“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向”等的具体内容,将战略规划目标体系涉及的内容进行归类统计,可分为13类,即:资源建设、空间、教与学、服务、研究、员工、管理、合作、财务、技术、营销、基础设施和评估。出现次数和比例较多的是:资源建设(27,93.10%)、空间(24,82.76%)、教与学(22,75.86%)、服务(20,68.97%)、研究(20,68.97%)、员工(19,65.52%)与管N(9,31.03%),这些是规划文本中比较关注和重视的内容(见图4)。

3.2.1重视资源建设

资源是图书馆存在、发展与开展服务的根基。从调查结果来看,几乎所有的样本馆都很重视资源建设。为适应信息技术的进步、用户需求与行为的变化,资源建设的内容也在不断调整与扩展。阅读样本馆规划文本目标体系中与“资源建设”相关的陈述,发现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实馆藏。建立跨学科的实体馆藏和不同格式的虚拟馆藏;(2)强调存取。应当支持各种移动便携设备,使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上检索并使用图书馆的资源,一些图书馆还明确提出优化发现与传递系统、图书馆网站和服务平台的性能,同时,多数图书馆也支持研究资源的开放存取;(3)重视资源的数字化与长期保存。如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致力于保存印刷本,包括善本书、档案、手稿和濒危视听数字资源等,康乃尔大学图书馆则指出“提供数字内容的长期存取是学校的学术使命,加大对包括研究数据,可视化资源、学科库、电子书、流媒体等资源的保存力度”;(4)资源共建共享。共建共享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已经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与其他机构合作是多数样本馆的选择;(5)建设机构知识库,收集、保存并促进对学校研究成果的利用。如牛津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等均建有机构知识库。

3.2.2空间职能拓展

基于网络的资源和服务正在快速扩张,但并不表明师生对物理空间的使用有所减少,而且由于用户的研究行为、教学与学习模式等的变化,传统的图书馆空间越来越无法满足需要,对此,各馆纷纷审视、评估现有空间环境的利用状况,或与师生共同规划图书馆空间,主要改变体现在:(1)调整物理空间,各馆根据评估结果和需求调研,增设信息共享空间、个人和团体研究室、人文科学实验室、培训室等空间,或者扩建附属建筑;(2)打造虚拟图书馆,实施基于学科的数字学术中心计划,以适应用户日益复杂的需求,促进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3)升级配套设施,采购与研究、学习相关的技术设备,提供灵活、舒适的基础设施,提升用户体验;(4)举办各种活动,如讲座、展览等,促使用户参与,充分利用图书馆空间。

3.2.3支持教学

一直以来,为教学服务就是大学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大多数样本馆的战略规划中均强调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支持师生的教授与学习,提供教学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基础设施、馆藏资源、新技术设备、空间需求等;(2)强调信息素养教育,使用户学会有效地发现、评估、组织、管理、利用和创造信息,值得说明的是,这些大学图书馆普遍采用嵌入式教学的方法,通过与教师、各个院系的主任、技术人员、行政人员等多方面的合作,创造性地将图书馆教育服务整合到大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中,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技能;一些图书馆也比较重视在线学习环境的构建,不断完善线上培训,如MOOC、数字化学术中心、在线指南等。

3.2.4注重服务

大学图书馆是为大学师生的研究、教学和学习活动提供服务而存在的。大多数图书馆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确定为战略重点,重视用户需求,聚焦于:(1)研究服务,为研究服务是样本馆规划文本中提及最多的服务行为,与研究人员合作,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为研究人员提供高水平的咨询服务、设计创新服务以加强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之间的连接;(2)数字化服务,主要体现在数字化内容和数字化工具两个层面,图书馆鼓励维基、博客、社交媒体、数据可视化工具等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并将服务与专长嵌入到系统和工具中支持教学与科研;(3)基础服务,如根据用户需求调整图书馆开放时间,完善RFID、扫描、打印等自助设备等。

3.2.5支持科学研究

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吸引更多更好的研究者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之一,也是这些大学的图书馆的战略目标之一。图书馆对研究的推动是多渠道与多方位的,在上述资源、空间和服务层面也有一定体现,除此之外,还表现在:(1)支持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中的思维碰撞、跨机构或跨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学术创新;(2)支持研究全过程,延伸数据管理服务,贯穿研究人员的整个研究周期;(3)支持学术出版与开放存取,与学校出版社或学术项目合作,为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成果提供多种出版形式,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提高学者研究成果的影响力;(4)设立研究项目,如牛津大学图书馆的IT基金资源发现项目、杜克大学图书馆的开放图书馆环境项目等。另外,也有一些图书馆从设施、政策、图书馆研究文化等方面进行努力,促进学术研究进步。

3.2.6强调员工发展

图书馆员工是联结图书馆资源和用户之间的桥梁,是战略执行的关键环节之一。样本馆的战略规划中涉及员工的内容可慨括为以下四点:(1)日常工作中,图书馆员要熟悉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并鼓励T工采用新方法、跨部门协作,根据员工专长安排工作内容,把员工意见作为决策参考;(2)培训,图书馆鼓励员工参加培训项目,学习新技术、新工具、新知识、新方法,以适应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更新换代,促进馆员的职业发展;(3)招募,制定相应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招募多样化、具有不同专长的员工;(4)组织文化,培育积极、高效、相互尊重、充满活力的、创造性的组织文化,使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更好地工作与成长。

3.2.7用户参与及管理

大学图书馆的用户包括本科生、研究生、教师、行政人员、图书馆员等,他们对图书馆的需求与兴趣点有所不同,吸纳不同身份的人群参与战略规划的拟定、为图书馆献计献策,无疑会对图书馆的良性发展起推动作用。有8所图书馆将“公众参与”写进战略规划中,主要运用在:把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情况作为评估资源与服务的标准,通过用户调研完善资源、空间和图书馆的服务,不断创造机会使用户积极参与学术信息环境的管理等。此外,一些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提到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附属馆的管理工作。

图书馆普查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员;专业馆员;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35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4100

Abstract The status of recognition and demand of professional librarians'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academic library is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and the number of professional librarians in academic library, recognition and demand of the ability that professional librarians should possess, classified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of the librarian in academic library are analyze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librarians' professional ability development in academic library: the definition of professional librarians and assistant librarians be made clear; the frame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be determined; professional ability promotion system be set up, and establish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authentication system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 academic library; librarian; professional librarian; professional competency

美国法律图书馆协会、美国科技情报学会、美国专门图书馆协会、加拿大研究图书馆协会等12家国外图书馆及其相关专业机构都制定了图书馆职业能力声明[1],如美国法律图书馆协会制定的《法律图书馆员研究生课程指南》将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能力与学科能力[2]。美国专门图书馆协会将专门图书馆信息专家应具备的能力分为3种,分别是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核心能力[3]。此外,国外的一些大学图书馆也制定了馆员的职业能力,如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图书馆制定的馆员的核心能力包括责任心、适应性、交际能力、职业知识/技术取向等[4];南佛罗里达大学图书馆制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每年业绩表现检查的代表性指标有8个,分别是:岗位知识、生产率、工作质量、沟通、服务标准、团队协作、能动性、解决问题[5]。我国尚无特定组织对图书馆员职业能力提出标准,仅见一些图书馆和学者对图书馆员职业能力进行了相关培养实践和学术研究。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展了馆员素养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前沿追踪、其他素养[6];宋姬芳[7]以北京地区16所高校为调查对象,调查了图书馆对聘任人员的学历要求、学科专业要求,图书馆对馆员继续教育的规划、内容与形式等;郭晶等[8]研制了一套“中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标准体系”。但目前,图情学界对于专业馆员的职业能力构成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也尚未有明确的指标。本文在调查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认识与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发展的建议。

1 研究方法和过程

本研究中的专业馆员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以下简称《规程》),专业馆员一般是指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的图书馆员[9]。职业能力指专业人员为执行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领域相关知识与技能。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调查问卷根据国内外图书馆职业能力相关文献设计,正式调查前,进行了试调查并征求了数位实证研究专家的意见,在综合考虑收到的反馈意见基础上修改完善问卷。问卷分为选择题和开放题两部分,共设20小题,以选择题为主;问卷内容分为两个部分:问卷填写者个人信息、专业图书馆员认知与需求调查,在专业图书馆员认知与需求调查方面,主要涉及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数量情况、对专业馆员应具备的能力的认识与需求、高校图书馆开展馆员分类管理与馆员培养情况等方面。调查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将问卷内容通过问卷星,并通过C人堂QQ群等多个社交平台发送调查问卷的链接。调查时间为2016年3月31日- 4月30日,收回有效问卷412份。

2 问卷填写者的基本信息

回收的412份问卷的填写者,除一位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外,其他411位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问卷填写者所在院校的办学层次来看,分别涉及985高校、211高校、地方本科院校、军校、高等专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等;从其性别来看,女性占67.96%,男性占32.04%;从年龄分布来看,30岁以下人士占12.38%,30-39岁人士占51.7%,40-49岁人士占27.43%,49岁以上人士占8.5%;从其职称来看,正高占5.1%,副高占27.91%,中级占51.46%,初级占12.62%,其他占2.91%;从学历看,博士研究生占6.31%,硕士研究生占57.52%,本科生占35.19%,大专生占0.97%;从其职务看,馆长/书记占3.16%,副馆长/副书记占5.34%,部主任占32.28%,无任何职务者占59.22%。问卷填写者分布范围广,从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来看,问卷填写者多为精力旺盛、学历较高、关注图书馆发展、对于图书馆发展具有重要贡献的中坚力量,所以,问卷填写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 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数量情况

本研究设置所在馆的专业馆员数量占本馆总人数的比例分为6个数值段:

3.2 对专业馆员应具备能力的认识与需求

“对专业馆员应具备能力的认识与需求”部分也是本次调查的重点,该部分的调查共涉及4个问题,其中有一个是开放式问题,另外3个问题都设有开放式回答的选项。

(1)“您认为图书馆哪些岗位最需要专业馆员”(可多选),问卷中列出了4大类岗位,分别是学科服务、资源建设、技术支撑、图书馆管理(见图2)。调查

结果显示,各个选项所占的比例按学科服务、资源建设、技术支撑、图书馆管理这一顺序依次降低,选择学科服务岗位和资源建设岗位的比例差不多,可见,问卷填写者对这两类岗位的专业馆员要求已经达成了共识;选择“其他”选项并填写了相关信息的占5.83%,通过这些信息,我们了解到,一些问卷填写者认为:馆长领导层、情报研究、阅读推广、参考咨询、信息检索、文献检索课、科技查新、档案特藏管理、知识服务、读者服务等岗位也需要专业馆员,另有一位问卷填写者认为:每个部门都需要专业馆员,但不是需要每个部门全是专业馆员。

(2)“您作为高校图书馆馆员,已具备以下哪些职业能力”(可多选),此题共列出了7种能力,并允许通过“其他”选项自行填写。其中选择信息素养、基础业务能力(英文文献阅读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岗位业务能力(岗位相关基础知识、岗位操作技能等)、服务能力(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实效、准确性、与用户沟通能力等)、职业道德(主动服务的意识、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等)等选项的比例都超过了80%,选择学术研究能力(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撰写专业研究论文的能力)的比例为62.38%,选择创新能力(服务项目及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等)的比例为48.3%,可见,问卷填写者普遍比较欠缺的能力为创新能力。此外,有1.7%(5位)的问卷填写者通过该题的“其他”选项填写了内容,涉及具备良好的书面和口头沟通能力(对外能与数据商谈判、对内能够主持各类会议、写报告)、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见表1)。

(3)“您认为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应具备哪些职业能力”(可多选),此题的选项设置与上一题相同。其中,选择信息素养、基础业务能力、岗位业务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职业道德等的比例都在9成以上,选择学术研究能力的比例稍低。此外,有6.55%(16位)的问卷填写者通过该题的“其他”选项填写了内容,他们认为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涉及:不断学习的能力,数据挖掘技术及数据推送技术,领导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管理能力,团队精神,宣传表达能力,更高层次的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教学能力等方面(见表2)。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技术环境、应用环境、用户环境,以及我国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政治法律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密切相关。图书馆事业为满足不同读者需求而进行相应要素组合所形成的运行形态,是影响图书馆职能及图书馆职业能力变化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信息素养、基础业务能力、岗位业务能力、服务能力、职业道德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均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尤为迫切。《大学与研究图书馆新闻》(C&RL News)2016年第6期了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研究计划与审查委员会撰写的研究报告《2016年高校图书馆发展大趋势》:研究数据服务;数字学术;馆藏评估趋势;图书馆集成系统与内容提供商/完成并购;学习证据:学生成功,学习分析,证照审核;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新方向;替代计量学;新兴员工职位;开放教育资源[10]。面对上述大趋势,职业能力因需而变,尚有诸多“其他”职业能力涌现。

(4)“您对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有何其他意见或建议”(如专业馆员应该是什么样子?专业馆员应 岗位谈),在412份问卷中,有47份问卷未提出具体意见或建议,其中有42份问卷填写“无”,其他5份问卷表示“不清楚”;其他365份问卷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或建议,这些问卷中填写的内容可以归为三大类:第一是关于专业馆员自身能力条件的看法;第二是关于专业馆员制度贯彻实施方面的建议;第三是关于专业馆员及发展现状相关的表达。①关于专业馆员自身能力条件的看法。填写结果中体现的专业馆员应具备的能力条件主要涉及: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意识、创新能力、职业道德、除图情专业外的其他专业背景、信息素养、沟通能力、宣传及营销能力、岗位技能、科研能力、熟悉学校学科设置及课程安排等基本情况、熟悉图书馆各岗位基础工作、团队意识、计算机技术、英文阅读能力、社交媒体运用能力、专业馆的图书馆员应具有双学位、专业馆员应具有硕士学位等;②关于专业馆员制度贯彻实施方面的建议。主要涉及面向上级机构的建议、面向高校图书馆的建议两个方面。在面向上级机构的建议方面,主要涉及如下内容:参考美国(国外)关于专业馆员的政策;国家进行专业馆员资格认证;国家应该出台强制性在职培训制度,将此纳入高等学校评估体系;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最好不与职称直接对等;加强政策层面的引导;由统一的机构开展专业馆员培训;工作内容上对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有明确划分;出具更加详实可行的馆员职业发展规划,并由高校图书馆支持馆员进行深造;形成相关的硬性规定,提高专业馆员制度执行的效果;应该用学历要求制定统一的入门门槛;高校提高对图书馆的重视等。在面向高校图书馆的建议方面,主要涉及如下内容:高校图书馆应加强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的建设;高校图书馆有计划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高校图书馆应鼓励馆员在职学习和进修;高校图书馆的领导要鼓励馆员提升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实行专业馆员进馆后各部门轮岗制;新馆员入馆时辅导其规划职业生涯,确定今后工作发展方向,制定学术发展研究方向和培训计划;专业馆员首先在部分类别中(学科馆员)推行,采用自愿原则,分步培训、考核;鼓励馆员进行继续教育,开展图书馆学界的交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开展岗位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专业馆员应该更加细化,如做学科分析的最好是文献计量学专业出身,做查新的最好是专业技术出身;高校图书馆应该提高专业馆员的比例;高校图书馆目前要做的工作应该是对在职馆员的职业能力进行梳理归类,对每个人进行职业规划,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制订培养计划,派馆员进行培训和进修等;③关于专业馆员及发展现状相关的表达。主要涉及如下方面:一些高校(专科或职业技术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还比较低;受限于图书馆经费,馆员很难有外出培训机会,大多需要自费培训,经济压力大;图书馆内人手紧缺,团队协作意识不够强;个别问卷填写者对专业馆员术语不理解等。

3.3 高校图书馆开展馆员分类管理与馆员培养情况

3.3.1 馆员分类管理

本次调查设置了“贵馆是否实行了或正在酝酿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的分类管理”一题,调查发现,7成以上的问卷填写者选择了“目前还没有”这一选项,而选择“已经实行”选项的仅占4.37%,选择“正在酝酿”选择的占12.62%,其他8.98%选择了“不清楚”。选择“已经实行”选项的问卷填写者来自16所高校,除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外,其他15所高校分布在江苏、广东、辽宁、贵州、湖南、湖北、重庆、浙江、上海等省份,其中,江苏、广东两省各有3所院校;15所高校涉及985院校、地方本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等办学层次的院校。已经实行馆员分类管理的高校图书馆数量虽然不多,但也说明了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具有了馆员分类管理的意识;这些高校分布的省份较广,涉及不同的办学层次,有利于馆员分类管理理念的进一步传播与推广。

3.3.2 馆员培养

高校图书馆实施馆员培养计划能够促进馆员的发展。本次调查共有2个馆员培养方面的问题。

(1)高校图书馆为提高馆员职业能力开展的培训工作。随着图书馆的发展,馆员职业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为提高馆员职业能力开展一些培训工作,能够促进馆员职业能力的发展。问卷中设置的“贵馆为提高馆员职业能力开展的培训工作包括”选题共设置5个选项,此题为多项选择题。调查发现,开展“岗位技能培训”的比例最高,达67.96%;其次是“图情基础知识培训”,达58.01%,开展“馆员职业道德培训”的为41.2%,没有开展任何馆内培训的占16.75%;可见,“岗位技能培训”和“图情基础知识培训”都是高校图书馆重视的培训内容,这些培训可以让馆员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及相关的图情专业知识,较好地完成基本的岗位工作。选择“其他”选项并填写相关内容的占7.77%,通过问卷填写者填写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除了问卷设置比较大众的三类培训外,个别高校图书馆还开展了数据分析、前沿研究进展、互联网应用能力、学科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还有的高校图书馆以交流会的形式安排外出学习馆员回馆后为其他馆员介绍所学知识;也有高校图书馆派馆员参加省图工委举办的业务培训、图情行业内的培训、学术年会等培训或会议,或派馆员到其他高校图书馆交流及学习;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图书馆则有固定的政策,即“每个馆员每年有固定经费,可自由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专业会议、培训讲座;管理员则需要申请”。此外,个别高校图书馆的培训还存在不系统、惠及的馆员少等方面的问题。

(2)高校图书馆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以及实行“馆员在职学习和进修”计划的情况。《规程》要求:“高等学校应将图书馆专业馆员培养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重视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在职学习和进修,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依据《规程》这一要求,本次调查共设置了3个问题。①“贵馆是否重视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有41.02%的问卷填写者选择“重视”,其他58.98%的问卷填写者选择“不重视”,可见,尚有较多的高校图书馆未对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选择“重视”选项的问卷填写者的进一步调查发现,仅有44.51%的高校图书馆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措施来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其他55.49%的问卷填写者所在的高校图书馆还未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②“贵馆是否正在酝酿或已经出台‘馆员在职学习和进修计划’”,选择“已经制定该类计划”的占18.93%,选择“正在酝酿该类计划”的占22.82%,选择“无该类计划”的占36.65%,有21.6%的问卷填写者表示“不清楚”,由此可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在职学习和进修还有待于更多高校及高校图书馆的重视,作为高校图书馆,宜针对本馆岗位设置情况,以及本馆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岗位能力等情况,制定馆员在职学习和进修计划,并积极争取学校有关部门的同意,使本馆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在职学习和进修的途径,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③“您是否有过在职学习或进修的经历”,62.14%的问卷填写者有过这种经历,其他37.86%的问卷填写者没有过这种经历;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在有过在职学历或进修经历的问卷填写者中,有5.67%的人有国外学习或进修经历,另外94.33%有过国内学习或进修经历,可见,被派到国外学习或进修的图书馆员还很少,由于国内学习或进修的花费及办理手续都相对简单,使得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仅有国内学习或进修的机会。

4 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发展建议

4.1 理解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与辅助馆员的界定

笔者在通过QQ、微信等宣传本次问卷调查事宜时,一些高校图书馆员反映,不知道如何界定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规程》中虽首次提出了专业馆员与辅助馆员这两个术语,但也未对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进行明确的界定。对于此问题,参与修订《规程》的专家给出了界定的方法,以帮助高校图书馆员深入理解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如雷震[11]指出:专业馆员承担文献采选、编目、信息咨询、学科文献服务、数字图书馆建设、信息素质教育教学等专业工作,是需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方能胜任的工作;辅助馆员承担文献加工、书库管理、解答一般咨询、安全值守等经过短期培训即能上岗的工作;燕今伟等[12]指出:在区分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应为专业馆员,而中级专业技师职务则是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交叉的一个区域。专家们分别从从事的岗位、培训的内容及时间,专业技术职务等方面界定了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的区别。结合《规程》中对专业馆员的界定及专家的解读,我们可以理解为:具有硕士学位,或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并掌握专业服务技能是高校图书馆成为专业馆员的必要条件,能够胜任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工作的文献资源建设馆员、编目员、深层次咨询服务馆员、学科服务馆员、科技查新馆员、图书馆信息技术馆员、阅读推广馆员、信息素养教育馆员等都可以称之为专业馆员,已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馆员也可以称之专业馆员。

4.2 构建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框架

构建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框架,明确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需要具备的能力,是提升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必要工作。职业能力框架有助于图书馆员认识自身所在机构拥有技能方面的差距,依据有关职位能力的描述,可以开展自我评估,亦可供职业能力培训提供参考。目前,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相关工作才刚刚起步或尚未起步,结合笔者的前期研究成果[1]及此次调查结果,笔者构建了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框架雏形(见图3)。

图书馆事业为满足不同读者需求而进行相应要素组合所形成的运行形态,是影响图书馆职能变化的重要因素。由于泛在网络发展和商业信息服务竞争,使用户需求朝着多渠道、移动化、社交化等方向

发展,进而促使图书馆向着新的业态转变。而图书馆新业态环境要求图书馆馆员职业核心能力随之改变,以应对信息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图书馆的冲击。图书馆员是图书馆运作的重要资源。各类型图书馆对核心能力的要求不同。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由于图书馆性质、任务和目标不同,对图书馆员的能力要求不尽相同。职业能力内涵具有历史发展性,并且呈现出逐步丰富与宽泛的趋势。

4.3 建立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提升体系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对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也会随之变化,因此,专业馆员需要根据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变化提高自身能力。专业馆员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一个个体,其职业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其所处的环境,一是其工作的图书馆,二是图书馆界的整体环境,因而,需要建立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提升体系。

4.3.1 高校图书馆重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

高校图书馆需要根据馆内岗位设置情况以及馆内专业馆员的职业能力情况,制定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计划。首先,制订馆内培训计划。如对于新进馆的具有硕士学位人员、拟调到新的专业性强的岗位的人员,高校图书馆应开展内部培训,请岗位专业技能强的专业馆员为上述人员开展能力培训,通过馆内培训,提升其岗位能力。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邀请馆外的专家到馆开展培训,如邀请图情界的专家讲授图书馆发展趋势方面的知识,开阔专业馆员的视野,提高其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意识;其次,制订专业馆员外出培训计划。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馆员参加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如编目培训、科技查新培训等;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与学校相关部门协调,安排馆员在职攻读国内图情专业名校的研究生,全面提升专业馆员的职业能力。

4.3.2 图书馆界上级机构重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

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上级机构的宏观协调与指导。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简称“图工委”)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中发挥了协调、咨询、研究和指导作用,中国图书馆学会是我国全国性的图书馆及相关行业的社会组织,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简称“高校分会”)是中国图书馆学会的一个分支机构,“图工委”和“高校分会”都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图工委”直接指导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因此,“图工委”拟定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将会极大地提高培训效果。首先,“图工委”可以召集高校图书馆界的专家,进一步深入解读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拟定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计划,由专家制订的培训计划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次,由“图工委”组织拟定的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计划具有很强的执行力,这种自上而下的培训安排容易得到高校主管领导的认可,从而使高校图书馆更多的专业馆员有机会参加培训。此外,“高校分会”可以发挥联合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号召高校图书馆联合开展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成立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培训联盟,由联盟内高校图书馆的专家组建培训指导委员会,在联盟高校图书馆中开展到馆培训工作。

4.4 建立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是对个人是否具备从事图书馆工作所需知识与技能,并达到图书馆行业规定水平的一种资格认证行为[13]。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实行了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14-17],我国也有研究者提出建立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18-21],但是我国尚未建立此类制度。在美国,专业馆员必须在ALA认定的图书馆学院系取得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当前,我国也正式提出了“专业馆员”术语,在馆员队伍建设理念方面已经实现了突破,我国图书馆界应该以此为契机,建立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首先,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及实行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研讨,由政府部门进行决策;其次,“图工委”和“高校分会”作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指导组织,应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主动承担起制定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及实施方案的工作[22],这也契合了国家关于“按规定需要对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水平评价的,改由有关行业协会、学会具体认定。”的政策要求[23];第三,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应以我国“专业馆员”的界定方法为前提,综合考虑到学位和专业技术职务等两个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到图书馆专业岗位因素,针对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的专业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5 结语

国内对于图书馆员职业能力、高校图书馆的价值、专业馆员等,尚未有明确性的指标或共识。需要结合图书馆和图书馆学发展史、图书馆社会职能和社会责任、图书馆学科体系和工作内容、图书馆工作者特质和素养等多角度考察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我国高校办学方式多样,目前处于又一次改革大潮,国家相关政策在调整之中。全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不平衡,量化指标提出的要求不宜过高,但对于高校图书馆职能的扩展要反映当前形势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本文旨在了解我国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认知与需求的情况,征求图书馆专家、同仁对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做出分析判断,为促进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我们将围绕如何在新业态环境下培养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新的职业能力,通过对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员、图书馆学教师、图书馆用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地问卷访谈数据运用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具体量化各个影响因素对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的影响,为提出并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馆专业馆员职业能力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启云.国内外图书馆职业能力研究进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3):23-29.

[2] AALL Guidelines for Graduate Programs in Law Librarianship[EB/OL].[2016-06-04].http:///about/graduate_guidelines.asp.

[3] Competencies for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EB/OL].[2016-06-04].http:///about-sla/competencies/.

[4] UNL Libraries’Core Competencies[EB/OL].[2016-06-05].http://libraries.unl.edu/StaffDevCore.

[5] Smith D J,Hurd J,Schmidt L E.Developing core competencies for library staff How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Library re-evaluated its workforce[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2013,74(1):14-17,35.

[6] 李杨,潘卫.高校图书馆馆员分类发展探索与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1):21-27.

[7] 宋姬芳,祝小静,于淼,等.高校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构建问题探析――基于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的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9):44-51.

[8] 郭晶,兰小媛,宋海艳,等.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标准与资质认证规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1):48-53.

[9]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教高[2015]14号)[EB/OL].[2016-06-10].http:///sites/default/files/attachment/zxdt/guicheng2015.pdf.

[10] 2016 top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A review of the trends and issues affecting academic libraries in higher education[EB/OL].[2016-07-11].http:///content/77/6/274.full.pdf+html.

[11] 雷震.《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前后之比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2):14-19.

[12] 燕今伟,朱强.《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述要[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2):9-13.

[13] 魏春梅,盛小平.美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实施制度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4):17-23.

[14] 初景利,李麟.美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体系[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29-35.

[15] 邝婉玲,盛小平.英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实施制度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4):24-30.

[16] 陈娟,盛小平.日本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与实施制度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4):31-38.

[17] 李吉子.韩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3):41-44.

[18] 陈传夫,王云娣,盛钊,等.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4-18.

[19] 马祥涛,田家才.我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探析[J].图书馆学刊,2013(7):24-26.

[20] 郭晶,兰小媛,宋海艳,等.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力标准与资质认证规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1):48-53.

[21] 王凌.从职称制度的弊端论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J].图书与情报,2009(6):123-126,143.

[22] 胡京波.图书馆学会在实施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中的作用[J].图书馆论坛,2006(6):328-331.

图书馆普查工作计划范文4

Abstract: This paper mad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situati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as well as and opportunities and prospect of university library litera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modern litera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浅说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litera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195-02

0 引言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科学技术正在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手段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快速地向着信息的网络化、资源化方向迈进。计算机技术得到了空前的普及。这给高校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及学生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查阅科技资料,撰写科技论文等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地提高了科研和教学的效率,使广大师生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去。但是,随着信息网络化的普及和查阅手段的现代化,给高校图书馆手工信息检索的各个环节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冲击,旧的、传统的、以书刊为主要收藏载体的图书馆面临巨大挑战。

1 现行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图书资料的严重浪费 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规模,是图书馆办馆规模的重要体现,更是一所大学办学规模和水平的重要体现,这主要与读者传统的阅读方式密切相关,即使用手工检索方式查阅资料,同时,这种检索方式也与高校肩负的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的特点相适应,网络的管理无序和可信度低下,使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自学及查阅资料,大部分是在图书馆里完成的,而图书馆得天独厚的、优越的学习(自习)环境及方便的查阅条件,是读者青睐于图书馆的重要原因。

1.1.1 以东北石油大学(以下称“我馆”)为例,一个普通的高校图书馆,每年平均购进纸本图书大约700余种,20000余册,国家需要投资近百万元,而用于科研和教学的图书占的比例却不大,相当一部分读者,尤其是学生和一线的科研教师,在需要查阅资料时,仍然以手工查阅为主,各种数据以图书资料的记载为准,但实际上,图书馆现存的图书科技资料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

1.1.2 图书购进比例失衡,高校图书馆应当以教学和科研为主,在此前提下,其它各种图书适当购进,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科技和教学图书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其它方面的比例。

1.2 人力资源的浪费

1.2.1 虽然计算机网络已经得到了空前的普及,极大的方便了用户的需要,加之图书馆科技和教学图书的不足,使得手工查阅资料的人员还是相对于从前减少了许多,经常用到的资料图书缺乏,利用率不高的图书闲置,因此,员工们变得比从前清闲了许多,无所事事,劳动纪律涣散,甚至读者需要他(她)时,却找不到人,读者意见较大。

1.2.2 员工工作效率低下的第二个表现,就是贪图享受,工作不是比贡献,而是比条件,看谁的工作更清闲,长此以往就会在图书馆内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对学校,对单位、对个人都是极为不利的。

1.3 资金的浪费 图书馆每年用于房屋的维修、物业管理加上员工工资,以及购置图书等各项开支每年大约在500万元左右。由于计划和管理缺乏科学性,使得管理上出现许多漏洞,造成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的浪费集中表现在资金的浪费上,使得国家的资金得不到合理和科学的使用。

1.4 资金的不足问题 资金不足是困扰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头等问题,它不仅存在于图书馆领域,在其他领域资金不足也是妨碍其发展的头疼问题。计划之内的各种文献期刊,由于资金的不足不得不被砍掉,我馆2007年共订购文献期刊43种,到2008年为22种,2010年仅剩11种,到2012年文献检索期刊现刊已所剩无几,当读者来管查阅资料时,工作人员不得不耗费时间去做大量的解释工作。

2 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

2.1 资金的合理使用。图书馆合理使用政府资金,提高馆藏质量,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使服务质量走上新台阶。怎样做才算是资金的合理使用呢?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是现代高校图书馆的立馆之本。

2.1.1 我国目前各大城市综合性图书馆及各高校图书馆的建设规模和现代化程度,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适当提高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投入,调整传统图书馆建设的投入比例,使传统图书馆的投资占有一定的合理的比例(先多后少,逐年减少到合理的比例)逐步提高自身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资金的分配比例不妨参考发达国家的投资比重,对引进数字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如美国的大型的、研究性强的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购置只占20%左右,2005—2007年哈佛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投资比重分别为15.85%、19.25%、22.52%,年增幅只有3%—5%;耶鲁大学图书馆三年间的数字资源投资比重分别为15.59%、13.83%、20.60%,其间还出现了2%的回落。数字资源比较昂贵,过多的投资会危及纸本馆藏的发展,网络化的数字资源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审慎对待,以避免重复投资和不必要的浪费。在我国现有的高校图书馆用于数字资源建设的资金多数占整个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的40%—50%,有的甚至更多,重庆交通大学的周庆红认为:“耗费巨资引进的数字资源大都是仅获得数据库商(或数据库服务提供商)的使用“许可”而非实际拥有的资源。这必然导致我国高校图书馆对数字资源尤其是引进的国外数字资源的依赖程度加大。当图书馆缩减其他项经费预算并无法继续投入硬件设备的更新或扩充时,就会造成已购置的数字资源无法使用。”

2.1.2 提高纸本馆藏的投入力度,对于过刊等实体文献虽然利用率较低,但它的存储和保护对于图书馆来说,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加强,数字资源在图书馆的馆藏中所占有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但这并不能说明数字资源将在短时期内完全取代纸本资源,因为有些资源有其电子形式或可以转化为电子形式,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其电子形式或没必要转化为电子形式,全世界的各大高等院校,尤其是名牌大学,他们的纸本资源的数量每年还在不断增加,它们当中大多就没有电子形式。象法律图书馆中的法律论文并没有其电子版,各种原始的手稿和图片等就没必要转化为电子形式。一些发达国家的图书馆继续获取纸本馆藏的速率比数字化馆藏快得多,足以说明这一点。

2.2 加强纸本资源的保护力度。保护纸本资源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怎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好这些优秀的纸本文化遗产呢?领导重视,员工认真负责自不必多说,笔者认为,科学地把好每一关是至关重要的。

2.2.1 把好购买关,图书馆购置各种资源的经费,是来自政府的拨款,是纳税人的钱,每一位手握这笔经费的负责人员,都必须本着对国家、对高校、对图书馆尤其是对纳税人高度负责的态度用好这笔钱,绝对禁止购买伪劣(尤其是纸张伪劣)盗版出版物,把好质量这第一关,使图书馆的纸本资源有一个良好的入门质量。

2.2.2 加强纸本资源的保护和保养工作,科学地制订保护和保养的有关规章制度,做到专职专人负责,并做到奖惩分明;对保护和保养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严格把关,如对阅览室或书库的温度、湿度和通风要进行定期监控和检查,使书籍处在最佳的保护和保养环境中;对读者要做好耐心的指导和说明工作,要求每一位读者爱护国家的宝贵文化财产,制订好读者须知和必要的惩罚办法。破损的刊物及时修整和装订,严格借阅制度,借阅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专人负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弥补漏洞,切实做好纸本资源的保护和保养工作。

2.2.3 适当增加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旧的、使用多年的存储质量低、条件差的书库,要及时地改进和升级,要严格按照馆藏存储标准(BS 5454:2000—Reeommendations for the Storage and Exhibition of Archival Documents)进行更新换代和整改。

2.2.4 把好防火关,严格按照消防的有关规定,制订防火措施,责任到人,防火设备经常检查,及时更新,确保使用性能可靠,不留任何消防死角。

2.3 资金不足的解决办法。争取政府投资和和理科学地使用现有的政府资金,是解决资金不足的最好办法,另外,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有关规定,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有偿服务,进行适当的创收,也是解决资金不足的有效办法,除国家规定的免费对公众提供的服务项目之外,如对外开放的电子阅览室,高级自习间,各种有偿服务的商业场所(超市等)及各种惩罚所得,都可以作为资金不足的弥补来源。在不违反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扩大和开放对外的有偿服务,以增加资金来源,都可以作为解决资金不足的办法加以尝试。

2.4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结构合理,数量适中,素质优良,骨干稳定的图书馆人员队伍,是完成图书馆各项工作,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具体做到,在争取学校支持的前提下,①制订好合理的人员建设计划;②引进和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人才;③对现有人员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培训。

3 信息资源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振兴和发展的良好机遇,信息技术和数字图书馆使图书馆业有了空前的发展和质的飞跃,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使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所有馆员必须认清信息资源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制定和规划相应的信息资源管理办法,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数字图书馆给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主要以纸本文献为主,紧密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学科建设及专业设置的特点,充分发挥现有的纸本资源,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馆藏体系,而在网络环境下,读者对数字化文献的需求不断增长,数字资源在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体系中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图书馆必须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进程,拥有自己的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馆藏数字化,在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

4 前景展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迅速普及,使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以空前的速度提高,纸本文献与数字化信息资源并重发展已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格局,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毫无疑问,图书馆仍然要重视纸本资源的投入和馆藏规模,但也必然会从单一的实体馆藏结构模式转向纸本资源与数字化信息资源二者并存的新模式。图书馆联盟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和共享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现代信息资源建设正在向全新的多元化合作模式发展,它不仅表现在图书馆馆际之间的合作,还表现在图书馆和其他领域的跨行业之间的合作,一个呈现图书馆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正在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参考文献:

[1]周庆红.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投资比重的权衡分析[B].图书馆建设,2010,(8)37-39.

图书馆普查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数字化建设 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 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 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 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 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 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 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 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 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 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 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 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 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 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 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 (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 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 国 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 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 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 ,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 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 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 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 资源的准备。

3 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 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 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 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 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 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 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 。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 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 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 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 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 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 ;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 。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 。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 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 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 即 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 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 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 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 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 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 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 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 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 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 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 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 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 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 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 ,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 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 。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 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 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 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 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 ,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 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 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 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 ,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 、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 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 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 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 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 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 ”、“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 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 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 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 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 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信息资源共享。

(来稿时间:2001年9月)

参考文献: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2.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1(3)

图书馆普查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数字化建设 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 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 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 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 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 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 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 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 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 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 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 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 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 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 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 (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 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 国 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 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 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 ,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 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 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 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 资源的准备。

3 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 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 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 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 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 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 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 。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 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 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 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 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 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 ;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 。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 。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 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 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 即 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 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 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 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 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 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 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 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 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 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 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 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 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 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 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 ,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 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 。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 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 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 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 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 ,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 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 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 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 ,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 、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 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 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 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 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 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 ”、“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 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 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 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 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 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信息资源共享。

(来稿时间:2001年9月)

参考文献: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2.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1(3)

图书馆普查工作计划范文7

1本次统计的特点

1.1参与馆保密、统计结果共享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本次调查保证从公开的任何统计数据中无法推理出这些数据来自哪个图书馆,参与馆在第一时间获得统计数据,以此鼓励各馆参与调查,不同于目前传统统计调查中图书馆单向提供数据,数据可靠性不能保证的情况。

1.2合理制定填报项目、制定详细的填写说明根据国内外高职高专图书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省略或简化了一些不必要的传统统计项目,注重输出服务指标,提供一些长期为国内图书馆界忽视的指标项。为了避免歧义导致数据不准确,各项指标均有详细的说明。

1.3关注生均比较点及分布统计数据的最大用途就是在于馆际比较。现有各类统计由于统计口径不同而不利于馆际比较,因此本次统计结果主要以生均值来表现,并提供最高值、上四分值、中间值、下四分值、最低值等符合统计学原理的合理数据的分布情况。

2各项数据的中间水平

2.1基本情况、投入情况一个典型的江苏省高职高专图书馆的情况是这样的:学生读者10103人,工作人员22人,千名学生的工作人员数为2.6人,生均图书馆面积1平方米,阅览座位共1000个。百名学生计算机数1.5台,其中85%收费;有复印机、刻录机、扫描仪,复印机有50%收费,刻录、扫描不收费。经费情况:生均总经费125.62元,其中生均文献经费112.10元,视听文献0元,纸质和电子文献经费比为9.63,一次性出版物和连续出版物的经费比为4.72,文献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为93.6%。馆藏情况:纸质图书395,522册,年新增34,184册;纸质图书112,425种,年新增11,332种;生均纸质图书44.9册,生均年新增3.1册。年剔旧0册,复本量3.1册。纸质连续出版物904种。以上数据均为中间值,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图书馆超过这个水平,也有一半的图书馆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各项数据均为该单独指标的各馆数值的统计,不是简单地将代表不同馆的中间值进行运算。本调查在国内首次统计了各类设备收费的情况。美国图书馆的计算机一般都免费供读者使用,而国内一般都收费,甚至成为图书馆经费和工作人员福利的重要来源。日前文化部宣布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包括电子阅览室的免费,这对高职高专图书馆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电子数字资源的发展,各馆面临经费如何在纸质和电子资源间分配的问题,也面临一次性出版物和连续出版物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以及文献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问题。这三项比值数据反映了目前图书馆对文献建设非常重视,对纸质图书、一次性购买的文献比较重视的现状,也说明教育部的生均藏书量指标发挥了很大效果,但大部分馆的生均藏书量仍然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要求。本次调查在业内首次提供了一个经过精确计算排序后得到的复本量统计数据,在这两年馆藏建设投入较大的情况下,这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指标项。美国大学图书馆采取单本原则,高职高专类图书馆2000年的复本量仅1.18册。另外,调查显示剔旧的中间值为零。实际上除少数图书馆外,绝大多数图书馆都主动停止了剔旧。这样做固然有利于馆藏量的增加,但是应剔旧的图书不但占用图书馆的书库和人力管理资源,也干扰读者的注意力。教育部保证生均教育资源的良好本意非但没有能通过相挂钩的招生计划体制来控制住,反而意外地使得图书馆不但停止日常的剔旧工作,而且进而接受大量的本应该剔旧的捐赠和特价书。

2.2基本服务情况一个典型的高职高专图书馆的周开馆时间为82.0小时,借还时间59.5小时;年生均流通量11.5册,I类图书占流通总量的比例为36.3%;读者周来馆7000人次,生均0.7人次;周参考咨询量10次,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均为0;12个馆中只有2个馆将信息素养教育列入学院任务目标。尽管大部分馆一般能满足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关于每周70小时的开放时间,但核心服务之一借还流通时间实际上普遍存在和开馆时间不一致的情况,各馆流通时间占开放时间的比例的中间值为85.5%,最小的才只有35.7%,这是一个业界普遍忽视的问题。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是图书馆的传统业务,国外在计算机目录未普遍应用时就已有非常成熟的操作。国内对各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在理念认识上也不存在什么大的障碍,馆际之间的联系不少,但知易行难,由于业内普遍缺少图书馆职业精神,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经验思维难以突破,馆际共享的使用量一直偏低,除少数馆外,这方面服务的数量大多为0。

2.3电子服务情况从统计数据看,OPAC电子目录基本上已经普及,92.9%的馆可以在馆内,85.7%的馆在馆外校园内都可以访问,但对外网开放程度不是很高,只有57.1%的馆可以在校园外访问,社会读者可以访问的只有42.9%。电子全文期刊数据的情况和OPAC类似,但通过远程访问在校外也可以使用的比例下降到46.4%,对社会读者开放的只有7.1%,实际上只有1所。以电子方式提供参考咨询的图书馆只有55.6%,而且主要是电子邮件。馆内提供电视播放的图书馆也只有1所,比例很低。总体上社会读者到馆或通过网络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比例要比馆内或校园内的均值低,说明高职高专图书馆目前对社会读者开放的程度很低,这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定位很不一致。这其中有观念的问题,也存在许多高校均建在远离市区和居民区的郊外这样的客观现实问题,但由于电子服务可以轻松地跨越空间,主要还是理念的问题。2.4数据库本次调查还对各馆购买电子数据库的情况做了调查,得出的数据如下:CNKI期刊(21家购买,下同)、超星数字图书(16)、维普期刊(11)、读秀(11)、万方期刊(10)、Springer(9)、CNKI硕博论文(8)、EBSCO(8)、万方标准(6),万方硕博、CNKI报纸、CNKI会议、方正电子图书都有4家图书馆购买,其余还有24个数据库个别馆有购买,但分布就比较散。从中可以看出中文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这二块的购买比较集中,但高职高专图书馆没有形成集团采购的良好机制。依托以本科院校图书馆为骨干的省高校图工委主持的集团采购,高职高专图书馆得到不少实惠,如二个外文数据库最为明显,如果高职高专图书馆单独议价的话,购买数量不会有这么多。

3馆际比较

3.1馆际指标值差距通过对各馆生均值的比较,各项指标比值差距在1.7-91.0倍之间,差距相当大。即使示范性高职高专学校,相对应该比较整齐划一,各馆之间的生均值差距依然在1.3到7.1倍之间。最核心的生均纸质藏书量的倍值分别为3.6和2.2倍。显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法用一个统一的固定数值指标来衡量所有的高职高专图书馆,哪怕是某一类型的高职高专图书馆。

3.2指标间的关系

3.2.1各馆指标差距在未来的变化是否能够缩小。图1高的一排立柱表示的是生均藏书量,各馆数值按降序排列,低的一排立柱表示的是其对应的年生均新增藏书量。从该图可以验证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增新书在馆际之间的差距,更可以清楚地看到生均藏书量低的图书馆其年生均新书不一定高,不存在理想之中的联系。

3.2.2投入越大是否产出越多。从图2可以看出,生均藏书量大,不一定年生均流通量大,甚至可能会出现反而小的情况。我们可以意识到,一味只注重数量而忽略质量的藏书指标对促进图书馆服务水平作用有限。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不可基于以上结论就简单地以生均流通量指标来取代生均藏书量指标,因为流通量指标远比藏书量指标更容易操纵,无本之源的高流通量无疑更加不能反映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情况。当然我们要客观看到影响流通量的因素比较多,除了藏书量、藏书质量外,还有流通服务时间、流通制度、服务质量、读者学习态度、教学模式等多种因素。其实,高职高专院校之间藏书同质化倾向明显,图书馆之间服务项目基本雷同,但各种因素交织导致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表明各馆的办馆效率差距明显,不是简单的增加投入这一方式所能够解决的。

3.3中美高职高专图书馆之间的比较国内现有的各省所做的高职高专图书馆统计数据,由于统计时间点差异、统计口径不同、统计项目错位、数据公开有限等原因,即使某一指标的比较都很困难。现将本次调查统计数据、2004年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公布的116所高职高专图书馆的上报数据[1]和美国大学图书馆统计公开的部分数据[2][3][4]作一比较。从表1、表2可以看出,江苏省28所高职高专图书馆2009年的以上三项指标值均不如全国116所高职高专图书馆2004年的数据。总体上说,江苏高职高专图书馆还是处于一个和高职教育大省不是很相符的地位,因为毕竟是拿2009年的数据在和2004年的数据比,国内大学图书馆的藏书没有剔旧,在高标准的要求下这些年指标是一直上升的。将我国的数据和美国的数据相比,数据相差很大。我国的藏书量、年增新书和流通量均大幅超过美国,但工作人员的数量却被美国反超。藏书量、年增新书我国极占优势,美国工作人员占优势,反映出我国重馆藏轻服务的一贯思维。至于年生均流通量,我们不可掉以轻心,自以为高人一筹,且不说我们有相当庞大的藏书量在支撑,江苏省高职高专的流通量中有中间值36.3%这样的比例是虚构性文学作品的流通量,如果和美国作同比,那么不含虚构性文学作品的年生均流通量中值只有7.6册(为统计值,非计算值),如果剔除其它和课程无关的流通,那么流通量数字将更小。虽然流通量值依然高于美国的水平,但中美大学图书馆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特网信息、电子图书等对美国大学图书馆已形成的影响在未来数年必将对我国图书馆产生进一步的巨大影响,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年生均流通量近年来的大幅下降已经开始体现这种趋势,美国2000年以来的相关统计值也是一路下滑。另外,美国同类大学的学生大多为走读、并且靠业余时间打工来支付学费的不少,社团活动丰富,看书时间较紧,而国内大学多在远离城区的市郊,学生为全日制住宿生,时间相对宽裕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匮乏使得图书馆成为学生重要的活动场所。因此,我国高职高专图书馆对流通量数值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此外,整个图书馆样本中参与统计的图书馆比例对统计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1047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872所,在参与藏书量调查的116所全国高职高专图书馆中,基础较好总体实力相对较强的高等专科学校的比例较高,有42所,经过计算可得:高职高专整体参与率为11.1%,高职图书馆参与率为8.5%,高专图书馆参与率为24%。一般来说,参与调查的图书馆的各项指标相对较强,所以,教育部高校图工委的调查反映的应该是全国较好的水平。江苏省的本次调查参与面相对较大,达36.4%,而且绝大部分是高职院校,也有实力较弱的民办院校参与,反映的只是江苏的较好水平,在比较时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美国大学图书馆统计的参与率较高,2008年3827所大学图书馆中有87%的图书馆参与率调查,其中高职高专图书馆达1434所。从某种意义上说,江苏的36.4%的参与率表明其中间值应该和美国的上四分值比才合适,全国高职高专11.1%的参与率表明其下四分值就应该和美国的上四分值相比。

3.4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结构国内传统的统计对工作人员的分类都是按照学历、职称、年龄、性别等外在特性来统计,即使学历已按专业来统计,由于图书馆专业服务往往需要复合型人才,而且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实际上从事流通等事务工作的有一半左右的比例[5],因此本次统计按岗位专业性质来统计,有利于明确职责,也可和美国大学图书馆进行同类比较。馆员定义为图书馆系列馆员及以上职称人员,不包括初级职称人员。其它专业技术人员是为图书馆专业服务提供支撑的非图书馆系列的、有其它系列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含初、中、高各级职称专门列为其它专业技术人员。其它有薪人员是馆内不属于馆员和其它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工。2008年美国高职高专图书馆中,馆员占32.5%、其他专业技术人员8.1%、其他有薪人员占37.8%、学生勤工俭学占21.5%;江苏高职高专的图书馆中,馆员占19.6%、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7.5%、其他有薪人员占31.6%、学生勤工俭学占31.2%。可见我国图书馆中馆员比例太低,而实际上我国的馆员的评定还是不论所学专业的,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一般在工作满五年后均可以获得馆员职称,相比之下国内图书馆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还是很低。具体到每一个图书馆,各类人员之间比例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

我国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高于美国一倍,而事实上在图书馆从事网络管理等工作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大多还是评的图书资料系列职称,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大学普遍存在教师及非图书馆必需的其他专业的人员占据图书馆工作岗位的现象,既有当老师不称职到图书馆上岗这一现象,也有馆领导为专业教师的情况,目前还有一些副教授升正教授无望或很困难,想通过转评副研究馆员后升研究馆员这一跳板得到正高级职称。这些都反映出图书馆职业性没有体现出来。

图书馆普查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 非技术因素 大学图书馆

[分类号]G354

1 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况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缩写为IC)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的创新服务模式。它的宗旨是提供信息服务,促进并提高高校教、学、研的群体水平。它为用户获取信息技术、数字资源,访问信息专家等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以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为依托,在这里用户可以利用很多设备、查询资料、保存个人信息,写作论文,可以休闲娱乐,玩游戏、听音乐,也可以阅读学习,与同学、老9币交流思想、学习体会,还可以得到图书馆及技术人员的帮助,筹划、设计并完成项目等等。

1992年,由Iowa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创建了IC,当时的名称为信息走廊(Information Arcade),1994年进一步扩建,将名称改为IC。这种新型的一站式学习和研究模式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欧美大学图书馆的一种流行的信息服务模式,是用户获取信息资源、寻求信息技术问题答案,求教专家学者不可或缺的服务平台,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

早在几年前,我国学者就开始关注IC,介绍其概念、特点、模式、运作及发展情况等等。普遍的观点是对于我国高校图书馆来说,IC是值得借鉴的,是谋求自身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途径。笔者也认为IC的理念与国内强调的读者服务工作、“以读者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也与促进学科建设,提升服务质量的目标是相同的。大学图书馆不仅是信息的保存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不仅是校园内的信息资源中心,也是促进读者进行学习交流、互动合作、研究创新和社交的最佳场所,IC将成为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新潮流。

2 高校图书馆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现状

国内图书馆大部分都具备了IC的组成要素,有的已开展了相关服务,目前迫切需要做好IC的拓展与整合。IC是我们正在从事的各项读者服务工作的整合与提升,包括流通借阅、参考咨询、学科馆员、影视沙龙等等。我们具备构建IC的软硬件设施,包括丰富的资源,信息技术、场所、资深馆员。依靠这些条件,我们可以在电子阅览室、参考咨询服务、查新服务等基础上建立IC,提供信息资源集成化的研究、学习和培训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11工程的深入,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备受重视,馆舍建设空前高涨,很多图书馆都建立了新馆,这在客观上给IC的建立提供了条件,拥有足够宽敞的空间,统筹规划,将IC嵌入新馆中。

目前一些高校图书馆IC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如暨南大学图书馆加强学科馆员的现场咨询和服务、用户培养等,而且新馆大楼也规划了个人研修区、无线上网、主题展览等,开始为全面构建IC作准备;2005年,上海大学开始规划“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东校区建设项目时,引入IC服务理念,把它作为一个经过特别设计和确保开放获取的综合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复旦大学图书馆在视觉艺术学院分馆正式挂牌运行IC,其江湾校区新馆也正在构建IC,交通大学图书馆正着手准备在闵行校区的新馆试点IC,笔者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从2007年开始在奉贤校区新馆内筹建IC。

可以说我国高校图书馆的IC建设刚刚起步,从IC层次划分的角度看,正处于实体层的构建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购置设备、布置无线网络、划分功能区、开辟休闲室等。实体层由技术和各类设备、软件支撑;虚拟层由IC中所能提供的信息构成,支持层是基于技术、设备、软件,融入各项信息服务,用户互动参与等非技术因素。这些非技术因素是IC设计最具个性的一些环节,也是IC能否可持续运作的关键。

3 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非技术因素

3.1经费与模式的选择

建设IC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软、硬件设备的一次性投入和维护费用、工作人员的培训、设备更新及日常的运作费用等。

Iowa大学图书馆在创建IC时,投入经费共119.2万美元,其中包括私人赞助的79.2万美元以及大学拨款40万美元。1999年,Calgary大学图书馆将政府划拨的250万美元用于IC建设,主要用来改善和购置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增加新的辅助公共存取设备,增设图书馆员办公室和IC员工办公室,重新设计信息咨询台与更好的文献传递服务系统,增加新的学术数据、地图及高空照片等数据中心等。可见多年以前国外大学图书馆筹建IC所需的经费就相当可观了。

我国大多数图书馆的经费有限,因此建立IC要从实际出发,首先进行充分的调研,进行主要要素的设计,包括建设的规模、功能模块、空间布局、人员配备、培训机制、运行机制等,做好预算,选择合理的模式,量力而行。

从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构建IC主要有三种模式:计算机室型、图书馆整合型和IC大楼型。计算机室型是在现有电子阅览室和参考咨询台等服务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改造,将IC服务区与现有的服务区相结合,这种方案适用于暂时没有一次性投入的图书馆。图书馆整合型是从空间布局、设备配套到人员配置,新建IC服务区,这适用于正在筹建新馆,具有一定资金投入的图书馆。IC大楼型代表IC架构的趋势,是将图书馆功能与学校其他服务整合在一起,把整座大楼构建为IC,大楼内装备多种高科技设施,功能齐全,为读者提供无缝式综合服务,这是IC发展的一种更高模式。

我馆采用的是第二种模式,并且引入第三种模式的一些理念。一方面划出独立的空间环境,整合电子阅览室与参考咨询台功能,组建服务队伍,扩展服务项目,并逐步实现与其他服务区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与学院合作,解决一部分经费问题,由学院出资建立专业空间,集中放置该领域的书籍等资源,配备相应的设备,为师生提供学习、讨论的场所。这即可以在经费上得到一些保证,也可以作为IC建设的试点工程,积累经验以求继续发展。

3.2管理

正如美国一位资深的信息共享空间人士所说“信息共享空间建起来容易管起来难,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它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①人员管理问题:如何管理来自两个或者多个单位、部门的员工,并使之融合,员工之间的相互培训、工资等级、交接班及日程安排等;②服务问题:开放时间、室内布置和摆设,采用梯级服务还是传统服务以及电子资源的更新等;③公共关系问题:如宣传、用户互动等;④技术问题:如系统安全,管理权限、图像更新、设备维护

等。其中人员管理是关键。

IC的工作人员有两个特点:①IC涉及到馆内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一起工作,而且需要学校内其他部门配合,如网络中心、学院等。如美国Texas Christian大学,从信息共享空间筹备之初开始,筹备委员会由图书馆员和计算中心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咨询台的工作人员由经过基本的图书馆和计算机技能培训的学生助手,具有专业技能的全日制计算机咨询人员和图书馆员组成。②IC的工作多由图书馆其他部门员工兼职。由于人员有限,原有的工作也需要开展,除了设立几个咨询专职岗位,其余的都由员工兼职。如Iowa大学图书馆,主要由学生承担初级咨询工作,其他的咨询及使用IC可以通过预约来实现。因此如何管理来自两个或多个单位和部门的员工,并使之融合;如何安排以兼职为主的IC员工的工作是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梯队管理模式与全新的绩效考核体系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办法。

梯队管理模式在国外许多IC中被运用,即设置咨询台、普通咨询(包括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多媒体服务)、资深咨询三层服务模式,形成一个梯队。由经过培训的学生志愿者担任咨询台工作,解决一些指引、馆藏介绍等问题,遇到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求助于IC专职或者兼职的普通咨询员,而资深咨询服务负责培训、学科建设、科研追踪等。采用梯队管理,引入学生志愿者,让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可以缓解图书馆员工有限的问题,而且来自不同部门的员工在担当普通咨询工作时,以兼职形式为主,每个人负责某些领域的问题。可以发挥每个人的专长,也可以避免互相推诿的弊病。另外资深咨询员是整个IC的协调与管理者,确保IC的正常运作。梯队管理模式包含了一部分知识管理的理念,而IC的运作是对图书馆科层化管理现状的变革。

与之相呼应的绩效考核体系也应当有所变革。目前图书馆大多采用计量考核的办法,这在几年前图书馆“提高工作效率”、“满负荷工作”的变革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单一的考核办法在IC中显然不适应。因为专业人员对于专业的忠诚大于对图书馆组织的忠诚。他们的创新激情无法以数量来衡量,而且Ic的服务时间很长,服务方式多样化,不再局限于8小时之内,如有些员工在暑假中通过e―mail给用户解答问题、提供帮助。单一的计量考核可能使从事简单加工工作的员工比在IC中服务的员工绩效分数高出很多,这会挫伤后者的积极性,影响IC的创新性。因此改变目前单一的考核办法,充分考虑IC员工的工作特点,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是IC成功的重要因素。

3. 3 实体空间布置

实体空间布置也属于IC管理的一部分,它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方面。北美医学图书馆期刊部主任李晓莉在“数字化的挑战与信息共享空间”的讲座中提到:IC的实体空间是图书馆比google更具有优势的部分,两者都具有丰富的资源,而google没有实体空间,用户查找信息是单一的行为,而图书馆的实体空间是可以为用户提供面对面的交流、互相讨论学习的人性化的空间。因此这个空间的位置选择、室内布局与摆设、氛围的营造就显得非常重要。

空间的构建必须考虑到各种不同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的需要,根据学习风格和习惯,IC中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区域,如安静的供个人计算机用的空间,安静的供个人非计算机用的空间,喧闹的供小组计算机用的空间,喧闹的供小组非计算机用的空间等,以适应不同学习和研究的需要。IC展现在用户面前的是有着浓厚学习气氛的场所,能便捷利用的设备以及个性化的服务。

空间的舒适度也相当重要,它涉及到空间大小、采光、通风、色彩、地板、装饰画、绿色植物等细节。一个舒适的空间才能挽留读者,比如高大的窗户保证了充足的光线,而且增添温暖怡人的气氛,从窗口可以看到户外的风景体现了“阅读时偶尔的走神和专注一样重要”的情趣。再如廊柱可以划分出独立的隔间,由书架遮挡,在“建筑的褶皱处发现的小地方”,给用户提供一些相对私密的空间。实体空间的设计、布置不仅仅基于各种功能分区的考虑,也应基于对用户心理的洞察,以创造出一种宜于学习的环境,营造阅读的氛围,体现人性化的考量。

3.4评价

IC是图书馆服务的一种新模式,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还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其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评价与优化必须伴随着IC发展的始终。长期以来,针对图书馆各项工作的评价相对薄弱,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同行实行的评价体系结合本馆或本项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Ic发展的评价体系。

LibQuAL+是美国图书馆界利用SERVQuAL基本原理,结合图书馆实际情况而开展的比较成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评价项目,值得我们借鉴。它包括4个层面,25个问题:①信息,资源的可获取性层面:期刊的完整性,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及时;重视用户对交叉学科的信息需求;方便的开馆时间;完备的印本资源。②服务感受层面:愿意帮助用户;工作人员彬彬有礼;可靠地解决用户提出的问题;给予用户个别的关注;工作人员待人友善;工作人员具有解答用户咨询的知识;随时准备回答用户的问题;工作人员培养用户的信心;工作人员了解用户的需求。③图书馆环境层面:有利于安静学习;适于独处;宜于思考、发挥创造力;舒适、有吸引力,启发思考。④用户个人控制层面:在家中或办公室即可获得电子资源;现代化的设备使用户能够容易地获取所需信息,图书馆网站可以使用户自行查找信息;方便使用的存取工具使用户能够自己找到信息;信息便于存取供独立使用;图书馆馆藏能方便地利用。

LibQUAL+评估标准特别强调资源的可获取性,用户使用的便捷性,用户对服务的感受和图书馆的环境,这几个方面也适用于对IC的评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评估的侧重,筛选或添加各层面下的具体问题。如针对服务层面,增加是否接待读者礼貌热情、仪表整洁、服务准确、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否进行读者培训讲座,是否能对批评建议及时回复并改进等。

IC对用户服务也需要用户参与,评价数据需要用户真实地反馈。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才能获得全面的评价信息。为用户开通多渠道评价途径,包括网页上设置“反馈按钮”、开通热线电话、设计调查问卷,也可以设有留言本,放于IC中等。

图书馆普查工作计划范文9

图书馆营销是指图书馆对其拥有与存取的文献知识资源与信息服务进行分析调研、组织计划、分销促销等处理,实现与用户的某种价值交换,从而满足用户文献知识与信息需求的过程[4]。在过去20多年里,非盈利机构(如图书馆)营销研究如雨后春笋,研究内容从早期的理论研究逐步发展到可操作的研究策略[5]。例如,IFLA管理与营销部门于2011年出版的MarketingLibrariesinaWeb2.0World,探讨21世纪图书馆和信息机构利用Web2.0工具进行营销和推广的策略[6];Ketcham等通过调查制定针对不同类型图书馆的营销手册[7]。在Web2.0时代,营销成为图书馆规划的重要部分。图书馆网站(website)是网络时代图书馆的新形象标志,作为图书馆的信息门户,组织着图书馆相关的内容,串联着图书馆所有资源,提供着相应的图书馆服务,体现着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也首当其冲地面对着读者,在图书馆营销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图书馆网站对于图书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此方面的研究很多。相关研究认为,图书馆网站应该持续地呈现准确的信息,努力吸引用户并鼓励用户经常访问[8]。图书馆网站应该有特色、易于获取、有推广活动、有优质的服务并能持续地提升网站质量和内容[9]。2009年南开大学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战略规划模型与实证研究”项目的资助下,成立中国图书馆网站评价研究组,对15所“211工程”高校的图书馆网站进行评价,认为图书馆网站存在发展水平不均衡、普遍缺少与读者互动版块等问题,建议图书馆要加强网络的交流与建设,提供用户与图书馆的互动空间,关注用户需求,使网站建设更具人性化,加强高校图书馆网站之间的互联与共享[10]。其他学者同期也提出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式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模式、提高图书馆网站用户体验的途径、基于用户体验的WEB界面细节设计原则等[11-13]。还有研究采用链接法对我国排名靠前的高校图书馆网站影响力进行评价,并提出通过丰富网站内容、优化网站链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友情链接数等手段来提高网站影响力[14]。总体来看,业界普遍认识到并承认图书馆网站的重要作用,并努力提高网站访问量,但是真正明确地将图书馆网站与图书馆营销结合起来的研究还很少。

2图书馆网站营销案例调研和分析

笔者从2013USNews美国大学排名Top100榜单[15]、我国大陆“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等选取70所有代表性的图书馆。其中国外图书馆51所,我国图书馆19所(含我国港澳台图书馆7所),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图书馆,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德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日本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等。笔者以网站首页为主体进行调研,通过浏览和测试,对一站式检索、个性化导航、多媒体版块、首页关注读者需求情况、社交网络的设置情况等五个方面进行调研,结果见表1。总体来看,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图书馆网站在一站式检索功能、个性化导航和多媒体版块设置上更胜一筹,更关注读者需求,重视与用户的交互,重视利用社交网络等新技术推广服务。与之相比,我国大陆图书馆网站存在页面信息繁杂、重点和亮点不突出,导航功能、亲和力、吸引力和交互性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根据调研结果,笔者归纳出图书馆网站采用的五个主要营销策略。

2.1一站式检索是大势所趋

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平台是指图书馆门户中的一个集成检索平台,该平台将馆藏目录、数据库/电子期刊导航、学术信息发现平台、个性化服务、网络搜索引擎等整合到一个框架系统中,为用户提供一站式、集成化、一步到位的整合检索服务[16]。实践证明,网站的整合能力能明显地增强网站的访问量。70所图书馆都具备一站式检索功能,49所(占70%)提供网站检索,12所(占17%)提供课程、研究帮助相关检索,如Researchguides、Subject&CourseGuide、Newarrivals检索。此外,受欢迎的读物、特色馆藏、咨询、Libguides、Quicklinks、Google搜索等也被多所图书馆整合到检索区。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图书馆的检索功能给用户提供的信息量更大,检索目标划分更为详细(如用户可检索手稿、电影、照片等),而且大多无需读者进入二级界面即可在首页完成检索。近年我国大陆图书馆也在逐步拓展一站式检索服务,陆续将学术发现系统、网站检索、Google检索与馆藏资源检索功能整合在一起。搜索引擎使得图书馆更加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从而带动图书馆网站的营销。

2.2个性化导航方便读者

图书馆网站的信息只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才能体现其价值,因而个性化导航的设置尤为必要。在70所图书馆中,有30所(占43%)提供针对不同类别读者的导航,如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在首页提供教工、本科生、研究生、校友、游客、博士后的访问入口;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Resourcesfor”栏目提供针对本科生、研究生、教师、远程学习者、图书馆同行、甚至图书馆求职者等多个对象的导航;台湾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威克森林大学图书馆分馆等将各类别读者的链接放在首页醒目位置;美国国会图书馆提供针对盲人、残疾人的服务导航;德国国家图书馆提供该国旅游、文化、该馆的特色服务等资源导航。相比而言,我国大陆部分图书馆虽然在网站上推出新生或校友专栏,但少有提供针对不同类别读者的导航功能,导航功能整体表现为不够集中化、系统化,读者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寻找适合自己的“入口”。

2.3多媒体版块吸引眼球

与我国大陆图书馆网站相比,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图书馆网站一般会用较大篇幅的图片、海报、视频、flash等多媒体版块吸引眼球,使得一些在网站中藏得较“深”的特色资源得以更快地被用户了解。70所图书馆中,有59所(占84%)设置多媒体版块。具体看,52所(占74%)首页设置海报切换版块,或将馆藏检索框的背景设置为新闻、特色馆藏、建筑等切换图片;22所(占31%)在首页展示精美的馆藏图片;6所(占13%)在首页运用视频或flash。例如,哈佛大学图书馆首页有独立的馆藏宣传区,图文并茂地宣传名人签名、独立宣言手稿、馆藏发展计划等内容;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首页进行多种资源和服务的宣传;清华大学图书馆首页上方采用时尚的flas,平时展示图书馆建筑图片及常用栏目链接,当举办重大活动时,flash则更换为炫目的宣传横幅[17]。此外,视频、微电影、动画等形式也被更多图书馆应用,如密西根州立大学图书馆网站的研究生页面设置视频窗口;卡耐基梅隆大学图书馆首页设置新书展示区。近年我国大陆图书馆比较重视多媒体在营销中的重要作用。例如2010年、2011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先后推出教学培训宣传短片《我的神秘助手》和自创短剧《爱上图书馆》,后者于2012年荣获IFLA国际营销大奖。图书馆网站对这些资源进行首次揭示,并在优酷等网站进行跨媒体宣传,获得了很高的点击量。在主页系统抓取公告消息的点击量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重点宣传的内容或读者关心的服务内容,点击率高于其他同时段的信息。可见多媒体版块的运用符合数字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和使用习惯,更能吸引眼球。

2.4首页关注

读者需求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更加关注读者需求,将读者关注的信息(如个人账号登录、咨询、设施利用情况)放在首页的醒目位置,方便读者查找和使用。绝大部分图书馆将个人登录账号放在图书馆首页,有的则直接提供账号登录框,方便读者登录。49所图书馆(占70%)在首页提供研究帮助,17所(占24%)将开馆时间罗列在首页。例如,佩珀代因大学图书馆提供当天的开馆时间;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what’son”栏目可按主题检索当日、当周或当月的图书馆活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在首页公布笔记本电脑、Ipad的空余数量、用户拍摄的受欢迎的图书馆照片等;耶鲁大学图书馆首页上方提供个人图书馆登录、咨询、预订研讨间、可自习的场所等链接。相比而言,我国大陆大部分图书馆虽然也提供更加人性化和细致的服务,但通常将服务内容归类到特定栏目下,或是放在公告消息中以文字揭示,但没能抓住读者眼球,使读者不得不多次点击才能进入了解。为满足读者短时间内获取信息的需要,图书馆需要将新的资源和服务经常拿出来“晒一晒”,使资源和服务得到更充分地揭示和利用。

2.5与社交网络工具结合,网站交互性强

当前图书馆网站设计更加注重网络交互功能,所有图书馆都设置咨询或互动反馈栏目,社交网络工具的应用更是如雨后春笋。在本调研中,48所图书馆(占69%)使用Facebook;43所(占61%)使用Twitter;25所(占36%)使用Youtube;14所(占20%)使用Flicker;同时使用两种及以上社交网络工具的图书馆有56所(占80%)。此外,Tumblr、Mitlibraries、Pinterest、Linkedin、Hkulib、Plurk、Blog也被部分国外图书馆使用。我国大陆图书馆近年开始利用博客、微博、人人网、微信等平台开展与读者的互动,社交网络发展方兴未艾。具体看,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图书馆一般将咨询和社交网络链接放在首页的醒目位置,方便与读者交流讨论。部分图书馆首页上除设置咨询入口外,还设有读者反馈入口,如TellUs、Feedback、Telluswhatyouthink、Submityourlibraryevent、Reportaproblem等栏目。例如,密西根州立大学图书馆咨询栏目和读者调查问卷在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三个界面均有入口;俄亥俄大学图书馆网站的每个页面都有Accounts和Askus的链接,该馆还将Blog、Twitter中重点推荐的内容链接公布在首页;美国国会图书馆提供Share/save链接,读者可在多个社交网站上分享对自己有用的资源或保存相关链接;清华大学图书馆先后开发并推出了人人网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18]、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图”[19]、信息资源发现平台“水木搜索”系统[20]、微信等服务,将社会网络元素整合进来,赢得读者的喜爱。

3对我国大陆图书馆网站营销的建议

3.1将网站营销纳入图书馆发展规划

通过对图书馆传统和网络环境下新的营销方式的调研分析,涂志芳等认为我国大陆图书馆所进行的营销方式是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而客观上产生的“无意识营销”,其主动营销意识仍然薄弱。图书馆生存环境的压力、读者需求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图书馆自身实现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图书馆能够更加专业化、高水平地做好营销工作,以实现图书馆与读者的“双赢”,达到社会资源的价值最大化[21]。因此,图书馆应合理借鉴营销策略,将营销纳入发展规划中。

3.2建立营销团队,提供专业研究和服务

当前国外很多图书馆设置了营销或市场推广部门,而我国大陆图书馆在网站营销方面还很薄弱。尽管我国大陆愈来愈多的图书馆重视网站营销,但营销活动表现为较为零散、无系统规划、缺少营销专业背景的馆员团队的状态。专业的营销团队是有效实施营销计划的重要保障。图书馆员具有营销图书馆服务的知识十分必要,图书馆员应该受到相应的教育和培训[22-23]。调查发现,国外大部分图书馆都设有规划与战略发展部(如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并将营销活动列入图书馆发展规划。例如,波士顿大学图书馆的网站设计由该校的营销和交流部门负责[24]。我国大陆图书馆应逐渐与国际接轨,重视营销在图书馆中的作用,建立营销团队,还可借助外援(如学校具有专业背景的院系、设计公司、学生社团、校友资源等)协助营销策划。

3.3基于网络营销理论设计

图书馆网站图书馆应结合网络营销理论,将网络营销的主要思想应用于图书馆网站设计中,实现图书馆网站的营销化管理。营销型图书馆网站要根据现代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以及信息资源(图书馆的核心产品)的访问渠道,设定网络目标客户群体(读者),针对读者的访问习惯和需求思维,站在读者的角度在网站页面上呈现读者感兴趣的内容,进而塑造现代图书馆形象、展示信息服务、为读者答疑解惑,通过网站营销,获得服务线索,最终完成服务目标[25]。此外,图书馆在资源整合过程中也需对营销服务方式进行整合,以实现资源与服务的联动效应[26]。

3.4跟踪最新技术和动态,吸引读者眼球

早在2007年,DarleneFichter就在《Web2.0世界的七项营销策略》中建议图书馆应积极了解并有效利用多媒体与YouTube视频分享网站等社交媒体作为图书馆的“营销引擎”,让图书馆的资源向外扩散传播,让使用者容易发现、获取及分享,使图书馆成为多媒体潮流的一部分[27]。Web2.0的发展为图书馆加强与读者联系建立了更加畅通的途径,社交网络、移动图书馆、微信、微电影等媒介迅速被年轻读者接纳和喜爱,图书馆应重视信息技术发展给图书馆带来的机遇,增加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积极跟踪最新技术和动态,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检索功能,提升网站用户体验和交互性,使得图书馆网站更加吸引读者眼球。

3.5重视用户体验用户体验

(Experience)最早被广泛认知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用户体验设计师唐纳德·诺曼(DonaldNorman)提出和推广。用户体验涉及馆藏建设、网站建设、读者培训等多个方面,网站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网络信息服务要体现出便捷性、及时性、高效性的特点,就需要增加图书馆馆员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通过信息交互,将众多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个人知识群体化[28]。ARL在2011年2-3月对126个成员馆开展的用户体验调查表明:几乎所有图书馆在过去三年中至少开展过一个用户体验项目[29]。雅各布·尼尔森(JakobNlelsen)提出的“十大可用性原则”已成为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要参考标准[30]。虽然本文调研的内容不能完全涵盖这十个方面,但上述五个方面都很好地契合了易取原则、灵活高效原则、易扫原则、人性化帮助原则。可见,“以用户为中心”已成为网络营销中不可忽视的标准。

4结语

图书馆普查工作计划范文10

关键词 地方文献工作 研究 调查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规定,图书馆首要的社会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座图书馆都没有能力把所有的文献资料收集齐全,必须有所侧重。1982年文化部颁布的《关于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第一章总则的第二条规定,省级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在第二章藏书与目录中要求省级馆“通过多种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补充馆藏,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读者需要的藏书体系。”同时还规定,“本省(自治区)的正式出版物和地方文献资料应尽量收集。”《条例》把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提到了重要地位。1994年、1998年、2003年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中,都设立了地方文献专项考核指标。为此,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都根据条例要求,结合本地区需要和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始重视与加强地方文献工作。无论在基础业务方面,还是在服务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同时,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有些图书馆开始了对地方文献工作现代化和文献资源数字化的探索,我国的地方文献工作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工作转型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对地方文献的概念认识不一致,收藏范围有差异;地方文献整理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影响文献数字化建设;馆与馆之间沟通不畅,制约资源共享等。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全面掌握全国各地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基本情况,给领导决策和研究工作者提供第一手资料,中国图书馆学会地方文献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委托甘肃省图书馆对全国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情况进行调查。2003年4月发放调查表49份,2004年2月再次向没有反馈信息的馆发放调查表,至2004年4月共收到调查表18份,回收率为三分之一。18份调查表虽然不能准确地反映全国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情况,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对甘肃全省90个地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收藏情况进行普查。本人参与了此次调查活动,通过工作实践,对以下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敬请专家指正。

一、地方文献的概念问题

18份调查表反映出,虽然当前大部分图书馆基本上都设立了地方文献工作的专门机构,也形成了一定的资源布局。但显而易见的是,由于各馆对地方文献工作的概念认识不同,使得具体的地方文献工作出现了众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有的馆设立专门机构,有的则附属于其他业务部门,其职责范围亦不甚清楚。尤其是对地方文献的界定存在歧义,有的只收反映地域内容的各载体文献,有的则将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作作为地方文献的组成部分。18个馆中除首都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以外,其余14馆都将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作作为地方文献的组成部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分歧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我国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先驱杜定友先生,在1941年提出广东省立图书馆“以保存广东文献为第一”;“本馆为保存本省文献便利学者研究期间特设广东文献专藏。”地方文献的藏书组织被分为三类,即:广东史料、粤人著述(包括外省人在广东工作、生活过的“寓贤”)和广东出版物。刘国钧先生在1944年创立国立西北图书馆时,倡议建立“西北文物研究室”。1947年刘先生在《国立兰州图书馆与西北文化》一文中提出,该馆的任务为:“一、募集西北文献:西北乡贤著作及其手稿;西北地志及姓氏家谱;藏、蒙、维、哈等文字之著作;其他有关西北问题之中外书籍。二、搜罗西北文物:陶器;汉简;碑石;金甲。三、编篡西北问题参考书目、西北问题论文索引、西北乡贤著述目录及西北学者著述表等。”并于该年8月成立了“西北资料专室”,专门从事地方文献的搜集、收藏、研究工作。杜定友、刘国钧两位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在上个世纪先后明确地指出了地方文献工作在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地位、作用、工作内容及地方文献的组成部分,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半个多世纪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与理论探讨,学术界对地方文献的概念取得了新的更为科学的定义,即“地方文献就是指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文献的出版地、出版期、文种、文献形式、文献载体等都不作为界定该文献是否属于地方文献范围的标准。1982年文化部《关于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规定,省级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本省(自治区)的正式出版物和地方文献资料应尽量收集。”在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中,分别设立了地方出版物和地方文献专项指标。可以看出,在条例和评估标准中“地方文献”和“地方出版物”应该是作为两个概念提出来的。既然理论上已经明确,在实践中,地方文献的构成就不应该包括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是以文献出版地作为文献的划分标准、地方人士著作是以著作者的出生地作为文献的划分标准,两者都是以文献的外部形式来划分文献,与内容无关。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准,也应该是图书馆的收藏重点,但我们现在需要确定的是“地方文献”的概念,“地方文献”的构成不包括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作,并不影响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对这两类文献收藏的重视程度。

目前各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基本概念上的认识不同,造成了地方文献工作中的不规范。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任何事业、任何工作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先导作用。地方文献理论研究的不成熟、地方文献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使已经形成的理论不能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其次是对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培训不够,从业人员对地方文献概念的认识不清。要持续地、有效地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必须有相应的机构及专业人员作支撑。从甘肃全省地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普查情况看,各馆在对地方文献基本概念的认识上达到了共识,这与甘肃省图书馆近年来在对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中,加强了地方文献工作业务基础知识的培训是分不开的。通过定期的业务培训、讲座等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在各馆建立有本地特色地方文献藏书体系。同时通过举办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重点培养一批地方文献工作研究者,推动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和工作的规范化。

二、地方文献的分类问题

依据地方文献的概念、性质和使用目的,杜定友先生曾提出“地方文献应有特殊的分类法”。他以《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初稿》(1956年版)为基础,根据广东的特点加以变通,编制了《广东地方文献分类表》;60年代初,首都图书馆由冯秉文先生执笔,编制出《北京地方文献分类表》;80年代开封市图书馆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了《开封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分类法》。多年来甘肃、山西、天津等图书馆为编制二、三次地方文献而制订的地方文献专用分类表,都体现出地方文献工作者在文献分类工作中的探索。但从调查表反映出,在地方文献藏书组织中,除了首都图书馆,其余各馆均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类分地方文献。各馆在编制二、三次文献时,又根据各自区域地方文献的特点编制了不同的分类表。这种不规范现象, 严重制约着地方文献藏书体系和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影响了地方文献

的资源共享,也给读者造成了诸多不便。对地方文献分类问题的研究,在1999—2002年发表的近200篇地方文献研究论文中仅有6篇。理论研究的滞后,是导致地方文献分类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原因。文献的地方区域性、历史资料性与文献的完整性、系统性是地方文献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确定地方文献分类确实有其独特的规律存在,尽管每个省份和县份都会有某些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但就地方事物的整体而言应该是大致相同的。组织有关专家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充分论证,着手编制一部通用型的《中国地方文献分类表》和《地方文献数据库专用分类主题词表》,以规范文献整序的基础工作,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

三、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化问题

从地方文献的工作流程来看,其藏书目标、标准、服务对象、工作方法等方面,与图书馆的常规业务的确存在着从原则到方法的差异,这决定了地方文献工作机构在公共图书馆中实际上是处在一个馆中馆的位置。通过调查表可以看出,在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的要求下,地方文献工作获得了普遍的重视,各馆纷纷在90年代成立了地方文献工作机构,极大地促进了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大发展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地方文献工作的专业化问题。目前在地方文献工作中,除浙江有《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条例》外,在工作中将采、编、流等业务自成管理体系的,仅有首都图书馆。大多数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业务与经费缺乏独立性,科学的管理系统并没有建立。即使在那些地方文献工作相对发达的省级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的实际投入也仅占全馆工作的极小部分,以至影响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质性发展。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一)政策方面的规范:在我国的图书馆管理条例中,应明确规定省、市、县三级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任务、责任、义务和权利。

(二)工作程序的规范: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科学化的管理系统,把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分类、保存、开发、利用等各项业务工作纳入正规化、制度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的管理轨道。(三)建立保障体系:根据图书馆方针、性质、任务、馆藏基础、本地区特点和发展需要,确定本馆地方文献的藏书范围、藏书重点及藏书布局,使地方文献工作成为一个专业化、规范化、功能完善、服务效益显著的体系。

四、地方文献资源布局问题

从18个图书馆的收藏范围看,由于历史原因,甘肃省图书馆是以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为界;广东中山图书馆是以广东、海南、港澳地区作为自己的地方文献收藏范围。其余16个馆都是以本省、本地区为收藏范围。从藏书量看,浙江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总量约10490种,新疆图书馆6398种。从甘肃省图书馆对全省地、县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状况调查的反馈情况看,55个图书馆中收藏文献百种以上的馆有15个,收藏文献20种以内的馆有14个。有的县级图书馆由于经费困难等原因,连本地区的新修县志都没有收齐,更谈不上其他文献的收藏。有的图书馆至今还未制订地方文献的采访条例,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严重。从总体情况看来,一方面文献缺藏、少藏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文献又重复征集,地方文献资源得不到系统完备的收藏。全国的地方文献工作缺乏统一的领导、管理与协调,是造成这种地方文献资源布局的无序、分散局面的根本原因所在。文献资源的布局牵涉到体制和组织机构的布局问题,建立合理的布局,形成一个全国的完整体系,其目标和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各级地方文献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自身组织系统,合理安排地方文献资源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形成地方文献独立的收藏体系;二是通过各级地方文献中心的管理和协调,提供政策、经费、人员培训各方面的保障。同时在省、市、县三级图书馆及其他文献系统建立起文献信息传递与共享数据库网络,实现地区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和系统收藏,实现资源共享。

五、数据库建设和馆藏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

图书馆普查工作计划范文11

Abstract: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y in book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because receives the appraisal target the influence, exists generally increases the library holding blindly, extends the light connotation again the phenomenon, these phenomena like are not prompt correct, serious influence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y book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Jiankang will develop, will create the manpower, the physical resource, the financial resource loss to the country, regarding this, how will this article make the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y book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will improve the book collection quality, proposed from already the view, by will teach in the colleague.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 藏书建设 评估指标 思考

key word: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y Book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Appraisal target Ponders

作者简介:吴兴功,男,1958年生,江苏宿迁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现在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工作,已4篇。

我国的高职院校起步较晚,80年代初,正规化职业教育刚刚起步,90年代后,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高职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大发展和大调整的欣欣向荣景向,高职教育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现状令人担忧

高职院校的前身大多是中专层次的中等专业学校,虽然办学历史比较悠久,但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购书经费不足,普遍低于学校总经费的5%,藏书数量严重不足,近几年高职院校大量扩招,使生均书刊数跌到了最低保障线以下,藏书结构不合理,以中专系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居多,而合并或升格后也没有即时剔旧更新,造成馆藏图书老化现象较为严重,利用率偏低,馆藏的现状令人担忧。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受评估指标的影响

早在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指出,教育管理部门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对成绩卓越的学校给予荣誉和经济上的重点支持,对评估不合格的学校要整顿或停止办学。根据这一要求,自2004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指标进行监测,并下达《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明确规定综合性的普通高职院校人均图书合格标准是80册,限制招生人数人均45册,其中测算时电子图书不包括在内,而工科、农林院校也需要达到生均图书60册(合格标准)。按照此标准,一个规模5000人的学校其纸质图书的总量一般要达到40万册才能符合基本办学条件。因此,各高职院校图书馆都需要大幅提高馆藏图书总量,否则就要被黄牌警告或停止办学,这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为了生存,许多学校不得不拿出资金,突击购书。为了添数,不少陈旧的、破损的和没有使用价值的图书不剔除。在采购图书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以最少的钱购最多的书,除了加大复本数以外,薄本书、低价书、打折书、特价书、过时书大量流进图书馆。既破坏了图书资源的整体建设,又造成了经费、人力资源、书库空间等一系列的浪费,些最终违背了人才培养工作办学水平评估“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

三、评估对藏书建设影响的认识

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均册数80册的指标要求,要客观的看待,其一,他确实促进了学校对图书馆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力度。其二,在藏书建设过程中出现盲目增加藏书量的现象,作为上级主管部门与制定办学水平评估指标的部门,应考虑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客观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允许他们有一个发展过程。毕竟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历史短暂,无法和其他的普通高校相比。目前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藏书总量均未达标,如果让这些学校的馆藏一下子在原有的基础上翻一翻,建设思路是不科学的。其三,大批图书的同时购入,书商的服务问题,分类编目问题,架位的涨满问题随之而来。为了向合格标准靠拢,大多数学校加大了经费投入,却难以保证藏书质量。笔者认为: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开发利用资源,使文献资源建设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益。图书馆如何以评估为契机,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高馆藏质量,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争取院校领导对图书馆的重视,加大图书经费的投入

任何决策都需要领导的支持,要使院领导和馆领导充分认识到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性,得到经费的支持,保证计划的实施。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购书经费主要是以学校拨款为主,《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图书资料购置费占全院教育事业费中应占适当比例,一般可参照5%的比例数”。尽管文件的规定是明确合理的,但学院执行起来难度很大而不能兑现,挪用图书馆购书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首先要做好调查,统计出图书资源价格上涨的幅度、图书资源数量不足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难,向分管院领导汇报,宣传图书馆藏书建设在教育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争取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2.通过立法,根本解决图书馆经费的投入不足

对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而言,藏书建设的“瓶颈”就是经费问题。要解决图书馆事业经费,靠创收和捐助是不行的,根本出路还在于立法和国家拨款,同时辅以检查、评估的压力。制定图书馆法,用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图书馆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投入,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图书馆界人士一直呼吁图书馆法尽快出台,法律法规可以加强国家对图书资源的保护,保证购书经费的正常投入,变“人治”为“法制”。

3.明确藏书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制定图书馆藏书发展规划

馆藏文献资源是评估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指标和主要观测点,也是图书馆存在的物质基础,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才能形成资源规模效应,才能适应近年来学院规模扩大、专业调整、教学改革的需要,才能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广泛可靠的文献信息服务。

高职院校图书馆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图书采购上一定要注意把好质量关,根据学院的办学规模和学院的发展态势,制定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同时,在每年经费指标下达后,再根据学院的培养目标,专业开设情况,制定跟经费额度相吻合的年度采购计划。一个科学合理的、完整的专业藏书体系若干年科学合理、专业门类齐全的馆藏体系才会呈现出来。馆领导和采购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有一个长期的馆藏建设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规范操作,确保专业藏书体系建设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定要在较高起点上进行规划,有条件的学校要购买正版书,本着对事业负责精神,努力把好图书采购的质量关。

{1}建立特色馆藏,提供特色服务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馆藏如果没有特色,很难吸引读者。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确定本馆特色馆藏定位,在重点学科原始收藏的基础上,构建体现学院专业特色的核心藏书保障体系。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大发展,学院规模不断扩大,学科范围不断拓展,虽然图书经费每年有所增加,但是与学院的发展规模、专业的增加相比差距还很大。一些新专业的图书资料基础比较薄弱,而有限的经费又不能满足各专业对图书资料的需求。根据现有条件,在有计划、按比例逐年加强各专业图书资源建设的同时,应该把经费用在重点学科资源建设上。航海类院校,航海、轮机、船电是我院的特色专业,因此,要注意收集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要有先进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还要收集不同学派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同时要保证品种、减少复本。构建特色馆藏,一方面可以改变过去全而不精的馆藏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使本馆的藏书特色在馆际互借、资源共享中发挥重要作用。

(2)优化馆藏结构,增加电子文献的收藏。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物日益增多。电子文献按出版形式分为两大类:一是光盘、软盘等形式的电子文献;二是网络电子文献。电子文献具有存储量大、内容丰富、检索快捷等优点,同时也存在着使用时受条件限制的弊端。但是,电子文献是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处理好纸质文献和电子的关系,适当收藏电子文献,是非常必要的。电子文献的收藏要与纸质文献进行合理配置,特别是利用率较高的文献,在以收藏纸质文献为主的基础上,兼收电子文献,众多读者同时使用电子文献的优势,可以解决复本少的矛盾。电子文献,尤其是全文电子期刊、检索二次文献,非常符合高职院校读者的文献需求,在硬件设施及网络环境的支持下,电子文献的增长将成为必然。

另外提高馆藏质量,就必须要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

图书馆的大部分图书是经过采购人员的选择而购买进来的,所以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馆藏建设的质量,一名合格的采购人员要热爱图书馆事业,要会选书,把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作为采购人员的责任,在工作中,不但要熟悉图书馆专业知识,更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对文献信息具要敏锐的辩别能力,抵制不健康的作品,对学院培养目标,专业开设情况,学历层次水平,今后发展趋势的了解,以及对学生阅读状况的了解等,这些都是需要采购人员掌握和了解的业务知识。在网络时代,由于采购信息来源的广泛性,文献载体的多元性,文献出版发行形式多样,使文献采集的难度大大提高,这就要求采购人员要具备更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知识,由于工作性质要求,采购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交活动能力、协调能力、能与出版社、书店等单位及个人交往中,形成和谐气氛,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强现有采购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引进专业人才,是提高采购人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采访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加上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体系将会逐步完善,馆藏质量也会逐步提高。

总之,藏书建设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保证,藏书建设质量的高低,乃是衡量一个图书馆存在价值和工作成就的重要标志。因此,图书馆一定要抓住评估这个契机,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努力做好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全面提高文献资源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玉 关于高职院图书馆馆藏建设思考[J].图书馆建设 2003(增刊)

[2]刘凡儒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分析与采购 [J]. 图书馆学刊 2004(2):46―47

[3]裴雪芬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发展状况分析与对策[J] .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3(2)

[4]胡宇梁 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现状与发展问题的若干认识[J] . 图书馆论坛 2005(5)88―90

[5]吴志德 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10):21-23

[6]陆建芳 高校图书馆如何迎接本科教学工作评估[J].河北科技图苑,2006(3):54-56

图书馆普查工作计划范文12

一、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现状

不同的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定位不同,以四川警察学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为列进行调研分析可知,电子阅览室在高校图书馆具有教育和辅助科研教学的使命,因此各软硬件措施应配备齐全。四川警察学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1位于图书馆一楼大厅右侧,内设30座位;电子阅览室2位于图书馆七楼,内设124座位。分别配有先进的DVD视听设备,利用馆藏原版光盘和磁带等各类视听资料为读者提供视听服务。

通过IP 控制,在电子阅览室内的用户只能访问校内电子资源数据库不能登陆外网,并没有充分发挥电子阅览室的功效。用户普遍反映限制访问外网不利于资料的检索,信息的查询。每台机器上所安装的软件只是常用的基本软件,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还反映电子阅览室的内网运行速度慢存在噪音等问题。以上问题均是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现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电子阅览室改进措施

不同图书馆要根据自身需求对电子阅览室进行规划设计。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电子阅览室的布局设计及功能区划分

电子阅览室的布局应简洁明快, 在整体上应采用开放式设计, 便于管理人员的管理,布局设计合理可以提高读者工作效率和设备利用率。

结合目前的网络环境, 建议电子阅览室的规模一般以30左右为宜。机器数量太多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对公网访问的拥塞, 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划分功能区。根据不同的用途可划分为四个区:工作区、培训区、阅览区以及上网区。工作区是管理人员解答读者问题、指导读者就坐、帮助读者取还光盘的地方;培训区是对读者和本馆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地方;阅览区是读者上机操作和浏览多媒体光盘的地方;上网区是读者检索馆藏光盘、数据库和internet网上信息的地方;保证上网速度的同时,又充分利用了资源。

2.远程Internet数据库查询服务与网络通信

(1)建立internet数据库查询服务的重要性

Internet网上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及时方便的信息传递手段已逐渐为用户所关注。高校图书馆本着方便用户信息服务则把开展Internet信息服务作为提高信息服务的一个有力手段。搜索、浏览校内外网上信息,发送电子邮件,查询专业数据库,Internet网络阅读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需求的驱动下能利用网络去检索、获取各类信息资源,电子阅览室应提供平台以支持网络阅读。

(2)网络通信网络结构的选择建立

电子阅览室网络是常见的小型局域网。按照网络的拓扑结构来划分,可以分为总线型结构、星型结构、环型结构、树型结构和网状结构, 其后两种主要采用光纤连接, 成本相对较高, 主要用于一些可靠性要求高、环境干扰大的地方连网,而总线结构和星型结构是目前较普遍的网络结构, 特别是星型结构因其传输介质双纹线的价格十分便宜, 结构简单, 建网容易, 传输误差低, 便于管理,为各高校电子阅览室普遍采用。电子阅览室应结合自身现状建立星型结构网。

3.电子阅览室配套设施方面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规划设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在现代信息社会日益更新的情况下,要及时对电子阅览室的软硬件设施进行升级维护。在硬件方面应尽量配置计算机、Internet服务器、交换机、扫描仪、数字相机、光盘刻录机、投影机等设备。软件方面一是要完善数据库:包括网上运行的数据库、多媒体光盘数据库、镜像全文数据库等类型。如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等。二是要配置一些学生较喜欢的软件或程序:office.wps.photoshop等。还可以配置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 如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多媒体CAJ教学课件、各种电子出版物和vcd光盘等。

4. 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监管工作

开展网络信息资源监督工作,单纯的限制IP访问外网是不科学的。电子阅览室应当与有关部门联手对校园网络资源进行监管, 利用防火墙、网络杀毒软件等网络技术, 通过网络监控、过滤、屏蔽等措施对网上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进行控制, 净化网络阅读空间, 为大学生营造良好校园网络环境。

电子阅览室专门配备管理员,积极主动地控制大学生的网上的不规范操作, 及时发现, 及时制止。只有在良好的网络阅读环境中, 大学生才能提高网络阅读效率, 网络阅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自身优势。电子阅览室才能发挥其功效。可在校园图书馆主页推荐给大学生一些免费的网络数字资源、论文下载资源等等。通过馆藏数字资源、网上图书馆建设等为大学生提供较为完善的、健康有益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