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

时间:2022-09-20 09:00:10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范文1

关键词:富硒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构建;优化

富硒农业企业为实现高效的内部管理,增强竞争能力,必须重视经营管理模式的构建以及组织制度的优化,从而增强富硒农业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提升经营效益,为实现健康发展提供内部保障。财务管理模式、内部控制模式、风险管理模式等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富硒农业企业提高运营效率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富硒农业企业未能针对目前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以及保障措施,使富硒农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组织活力不足,并面临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富硒农业企业应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引进科学的管理经验,并将其合理运用到自身的管理体系中,进而通过管理模式的优化达到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帮助富硒农业企业创造更高地经济收益。因此,为帮助富硒农业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全面性以及合理性,增强经营效益,本文基于富硒农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探索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路径以及保障措施。

1富硒农业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在经营规模上,近年来富硒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产品种类都逐年增长,并且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富硒农产品通过进一步的深度加工,不仅提高了食品的价值,而且为富硒农业企业拓展新的市场创造了条件。其次,政府针对富硒农产品项目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增加,给富硒农业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良好条件。并且富硒农业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使得富硒农产品供不应求,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另外,富硒农业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推广产品和品牌,进而增加了市场份额,提升了富硒农业企业的竞争实力。与此同时,富硒农业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富硒产业还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对相应富硒资源的利用还不够深入,给富硒农业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并且富硒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引导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提升整体富硒产业的规模。另外,富硒农业企业的技术研发体系不够健全,富硒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相关产品技术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开展。

2经营管理风险分析

2.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富硒农业企业内控制度的构建应强调全面性、全员参与,而随着富硒农业企业经营规模的增长,内部管理层级增多,从而给内控制度构建造成了较大的挑战,并容易在富硒企业内部出现内部控制不足的问题。内控制度未能实现全流程的、全员的构建,不仅使得富硒农业企业对各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能力降低,引起管理混乱,还减弱了各业务部门经营目标和行为的整体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富硒农业企业的内部经营效率。另外,富硒农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得各业务部门人员容易出现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徇私舞弊等私利行为的出现,给富硒农业企业的整体利益造成损害。富硒农业企业未建立严格的会计信息控制制度,从而降低了富硒农业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对不规范的会计行为控制不足。同时,富硒农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未能较好结合本行业及企业的发展状况,对市场环境的调查和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不够深入,进而影响了内控制度对企业各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作用,削弱富硒农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富硒农业企业在内控制度构建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不足,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不利于企业的经营风险防御以及市场机遇的掌握。

2.2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

富硒农业企业各经营层级人员对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不利于富硒农业企业经营效益的获取。大多数富硒农业企业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还只局限于财务部门或财务管理体系,而忽略了涉及各层级人员、各管理体系的全方位风险防范机制。当前富硒农业企业针对各管理体系风险防御机制的构建缺乏其他业务部门的参与,从而使得富硒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容易面临较多的风险。同时,富硒农业企业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忽略了企业各层级的信息沟通与联系机制,从而使财务部门及人员收集及分析各部门会计信息的难度增加,不利于及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富硒农业企业未能有效使用科学且合理的风险防范方法,导致企业在财务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面临较多管理风险。另外,富硒农业企业存在监督评价制度的建立不健全问题,容易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出现随意更改预算目标和资金用途等行为,最终给企业引致较大的风险。

2.3信息平台不完善

富硒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需要内部统一信息管理平台的保障,实现及时收集、处理内外部相关信息,使富硒农业企业不仅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环境变化,而且能够明确各业务部门的经营状况和资源配置情况,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富硒企业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环境适应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另外,富硒农业企业统一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各层级员工的联系和交流,促进各部门的互相监督和合作交流,从而减轻富硒农业企业整体监督控制的压力。统一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不仅提升了富硒农业企业对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经营信息的获取能力,而且增强了富硒农业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减少企业由于会计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问题。而目前富硒农业企业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仍不够完善,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富硒农业企业自身运营和服务的特点和要求不符合,从而不利于富硒农业企业对各业务部门经营管理活动的及时监控。

3经营管理模式优化途径

3.1采用科学、合理的内控方法

富硒农业企业应积极引进科学且适用的内控方法,从而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流程更加规范、合理,最终提高企业整体管理体系运作效率。同时,富硒农业企业在引进科学内控方法时不能盲目,要认识到自身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风险,进而针对自身的内控开展情况积极利用科学方法建立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富硒农业企业的内控方法的使用还应有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发展需求,使其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灵活性,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企业对各经营管理环节的控制能力,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企业在构建内控体系时要注意合理建立各经营流程、各业务部门的内部控制目标,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达到约束和规范各部门的经营管理行为的目的。另外,富硒农业企业应优化内部治理环境,变革组织结构,细化规章制度,从而使各经营管理流程更具规范性,并建立企业内部各经营流程、各部门的沟通合作机制,增强各部门整体性。富硒农业企业需要认清当前经济形势,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加强各层级人员的内控意识,同时需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提升对各部门人员主动实现经营目标及工作目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富硒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应注重构建全方位的风险防范机制,进而达到预期经营管理目标。首先,为提高风险防范的效率,富硒企业应完善风险防范流程,通过引进科学方法使风险防范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提升,并适用于企业各业务部门的经营现状。因此富硒农业企业应充分调查分析内部经营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利用数据分析有效评估各经营管理环节的运行情况。其次,富硒农业企业风险管理化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各业务部门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而且能够促进各业务部门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富硒农业企业应提高风险防范方法的动态性,建立动态、开放、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3.3构建信息平台

在新经济发展背景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富硒农业企业应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平台,并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强化企业专业人才对信息平台构建的认识。富硒农业企业应树立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积极引进大数据技术和人才,构建适应当前经营管理模式和未来战略目标的信息管理平台。同时,富硒农业企业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应覆盖各业务部门、各经营流程的员工,并构建涉及财务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全方位信息管理体系。富硒农业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直接关系到整体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构建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切实提高各业务部门及人员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范文2

关键词 休闲农场;运营管理;问题;经营理念;规划模式;经营原则;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65-03

随着近年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的农业也在发生新的转变。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休闲农业、休闲农庄、观光休闲旅游、农家乐、民宿的新型农业产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给传统意义的农业赋予了新的生命,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经营管理是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的需求状况,拟定研究对象的经营目标、经营方针、经营策略及其实施途径,并通过人才开发、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控制成本以及其他措施,不断提高研究对象的经济效益,进而充分满足国家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农场是特殊的经营管理对象。农场是休闲农业的经营载体,是休闲农业具体的经营单位,其经营者大多数是农户、农村集体组织、城市来的投资者或某些投资机构。休闲农场的类型也分很多种,按经营内容可分为采摘观光型、教育体验型、生态环境型、度假休闲型。

1 休闲农场运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不顺

休闲农场的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基本是一个人,或者是家族制管理方式;有实力、规模相对比较大的休闲农场会请职业化更强的中层管理人员来协助农场运营。由于绝大部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处理不好,出现“外行管理内行”“分管人员各管一摊难以统筹协调”等各种问题。归根结底是具备现代企业的组织架构,但缺乏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尤其是那种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于一体的传统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现代化休闲农场经营的需要。

1.2 现代化技术手段匮乏

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在农场运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即使是休闲农场也要有足够完善的技术体系支撑农业生产和休闲活动组织。许多农场管理人员认为“技术”就是产品技术,休闲农场所有者和运营者中有如此观点的也不在少数。通常认为,产品创新通过创造新的市场使企业获得独占性,因此必须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新产品研发。事实上,这一观点过于狭隘[1]。

传统农场中生产要素的集合方式和现代农场中生产要素的集合方式可用如下关系式概括:传统农场生产要素=场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现代农场生产要素=(场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在现代化、企业化管理的农场中,场地、劳动力和资本都要受到技术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为现代技术的采用,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可用资源,并可寻找代替资源来解决资源紧缺的问题;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的劳动者,以及使用较多高新技术的机器设备,可以使劳动生产率获得极大的提高。

由于目前投资休闲农场的大部分业主不是农业专业、休闲专业出身,对休闲农场运营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现代技术比较匮乏。与传统农场相比,农场管理的现代技术已经不仅仅是产品技术,还可以是工艺技术、营销技术、组织管理技术、客户管理技术等[2]。

休闲农场的现代化管理需要通过引入新的生产管理方法或改进现有生产管理方法,使得农场生产原有产品、组织休闲活动的成本明显下降,或者引入市场的效率明显提高,才能使农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1.3 亟须实施现代化的管理

现代企业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需要更加细致的劳动分工、更加严密的劳动协作、更加严格的计划控制,形成严密的科学管理。现代企业必须实施现代化管理,以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 休闲农场的经营理念与规划模式

2.1 经营理念

在国外休闲农业的经营以农业生产、农耕景观与自然保护、观光游憩三者并重为其发展理念与原则,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虽然水平不一,但是总体目标仍需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生活、田园景观及农村文化资源提供民众体验农业与休闲游憩。因此,休闲农业仍需维持真正的农业活动作为休闲农场经营的基本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不违背各级政府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地方经济、保护农业环境的初衷[3]。休闲农场的开发利用行为、休闲活动组织必须与环境达动态平衡,也就是作为企业经营性盈利为目的的休闲农场开发行为不应与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冲突。休闲农场经营管理者应具有以下基本经营理念。

2.1.1 认同休闲农业“生活、生产、生态”之发展理念。休闲农场属休闲农业的其中一种类型,因此经营休闲农场仍应本着休闲农业的发展理念,即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生活、田园景观及农村文化资源提供游客体验农业、休闲等生活、生产、生态之体验活动,决不能一味追求娱乐化、旅游化、建筑化等非农业类项目。只有以此理念为指导,休闲农场才不会偏离其应重视的经营主题,才能避免出现土地违规、经营受限的风险。因此,休闲农场主对于休闲农业发展理念的认同是非常基本而且重要的。

2.2.2 结合农场资源与体验活动促进实现产业融合、绿色旅游的目标。休闲农场应以产业融合、绿色旅游为长远发展目标,农场除应融合当地人文和自然、充分利用农业自然景观外,也应以合理的方式经营自然资源,且充分利用农场关键性资源,因为关键资源可能就是农场有别于其他同业的地方,也是农场特色所在[4]。因此,农场主应利用多样化的资源发挥农场特色,通过初级农产品与农产品加工、休闲体验观光产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农场内特有资源与现有农业经营活动来充实体验活动的内涵,进而促进农场面对竞争性高的休闲市场的抵抗力。

2.2 规划模式

休闲农场的经营管理依不同经营活动项目有不同的管理工作,而且只有当农场拥有良好管理时,才能更有效地经营农场各项业务。因此,应通过各项管理工作的相互协调,来发挥农场整体经营效益。休闲农场经营除需了解外在市场环境、确立市场定位与农场竞争优势外,农场更需利用其内部优势资源来发展农场特色与活动设计主线,同时以企业化经营方式来经营休闲农场,如此才能使休闲农场管理者通过提供服务来赚取利润、获得经营报酬,达成永续经营目标。

因此,休闲农场经营规划是以休闲农场市场定位与竞争优势、资源基础、企业化经营为基础,重点进行环境资源分析、核心策略、策略性资产、顾客关系与价值网络等内容的规划。

2.2.1 核心策略。核心策略是构成经营模式的第一要素,也是休闲农场选择如何在市场上生存、竞争之根本基础,而核心资源又分功能定位、产品及市场范围、差异化基础等次要素。核心策略是休闲农场经营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部分,因为核心策略可用来确定农场的经营理念、目标或愿景,而后才根据农场主经营理念将农场的产品与市场范围作出明确定位,最后再根据农场定位来规划农场所提供之产品、体验活动、服务与策略特色。因此,只有明确地定位农场才有机会发展出与众不同的差异化基础,使农场具竞争优势。

2.2.2 策略资源。各休闲农场的独特竞争优势均有其特定资源为其后盾,而策略性资源包含核心能力、策略性资产等次要素。核心能力主要指农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独特能力等,而策略性资产是指农场所拥有的特有资产(如合法证书、商品品牌、基础建设、顾客资料、顾客意见系统等)。因此,休闲农场管理者应多方参与研习教育训练、观摩交流来吸收学习新知识或建立新的核心能力,并将其应用至实际农场经营中,以补足农场管理者核心能力不足的地方。同时农场管理者还要对顾客资料库、品牌资源、农产品加工工艺等有价值的策略性资产进行充分挖掘利用,进而来增加农场的竞争优势。

2.2.3 顾客关系。由于休闲农场强调农场、管理者与顾客之间互动关系,因此农场须重视顾客关系动态。因为关系动态认为情感因素会影响顾客与生产者之互动,且情感因素又可为差异化基础;而休闲农场的关系动态主要在透过与游客间解说或体验活动而产生互动,因此互动方式多为双方互动且以游客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让游客可深刻地感受到农村的生态与特有文化,进而让游客透过对其互动对农场产生忠诚度、提高游客重游意愿[5]。

2.2.4 价值网络。农场经营成败的资源经常不是农场单方面可以直接控制的,因此农场合伙与结盟经营也是休闲农场经营模式的重点。因为合伙人通常可供应农场最终产品不足的互补品或解决方案,加上农场经营通常需要与其他想法类似的同业或跨界管理者结盟才能成功经营,尤其是在投资金额庞大、竞争性高的休闲市场中,农场更应着重同异业之结盟关系与策略,来共同分担市场风险、分享成功报酬。

因此,休e农场应联合合伙人发挥“相乘”的效果、带动农场发展,并与同业不同类型的农场或异业(如民宿、酒店等)结盟合作,彼此共同追求其经营目标,如此才能增加休闲农场营销、提升农场营运。

此外,休闲农场经营模式随着环境资源变化,呈现不断循环回馈的状态。因为休闲农场之经营模式为动态历程,其以农场核心能力、资源条件来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让农场可获利生存。在任何经营环境下,确定农场经营模式并随时加以检讨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这样农场经营才能利用最适当资源、最低成本、寻找最大消费,进而获得最大利润。

3 休闲农场的经营原则与管理模式

休闲农场经营管理者应有认同休闲农业生活、生产、生态之发展理念,并结合农场资源与体验活动达绿色旅游目标。因此,休闲农场在遵循上述经营理念外,应提升管理者经营能力,形塑农场特色与定位优势,以经营农业及生态体验活动为主、转向农企业经营方式等经营原则,对其经营原则管理模式方面提出建议分述如下。

3.1 提升管理者经营能力

目前,休闲农场经营型态偏向休闲旅游,已非纯粹农业生产,故休闲农场经营重点为农场营销与服务。因此,农场管理者应建立企业经营理念并学习相关知识,多方学习以提升管理者的内部经营能力。

3.1.1 秉持积极的经营态度。农场经营成败应由管理者自行负责,政府只是从旁辅导角色。因此,管理者应秉持着积极、主动的经营态度与经营理念,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补助与辅导,管理人员需主动积极地学习、改变经营方式,如此经营休闲农场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3.1.2 参与教育训练及农场观摩交流。多数休闲农场由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转型经营,由于农民在农场经营理念上较缺乏企业经营理念与知识,故农场管理者应多学习企业经营理念与相关经营知识,加强管理者的农场经营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农场间的观摩交流来相互学习、彼此交换经营心得。

3.2 转向农业企业经营方式

休闲农场应属于农业企业经营中的农业服务部门,区别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贸易型企业,属三级服务与营销型涉农企业,因此农场经营管理者应强化其运作组织化与团队经营概念,使农场朝向目标利润化、工作效率化、产品商品化及运作组织化迈进,也让农场主从管理者变为农业企业家。休闲农场企业化经营的要点具体如下。

3.2.1 重视企业营销并以结盟经营为方向。休闲农场也应积极为农场建立多重营销渠道,无论自行举办活动、参与地方举办活动、传播媒体宣传、建立网站微博微信、组建策略联盟等,都能打响休闲农场的知名度;此外,由于规模较小的休闲农场一般仅能以举办小型活动或半日游、一日游的方式经营,因此需与其他同业、不同类型的农场进行结盟,以此来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进而提升游客量,获取收益。

3.2.2 重视农场环境与服务质量。休闲农场的获利来源除农产品贩卖外,目前主要还是以餐饮收入为多。农场需设法吸引游客前来农场,并让游客消费、增加游客停留时间,进而让游客能有意愿再回到农场重游,增加农场的收入。对于休闲农场这种“乡土性”的餐旅服务,游客已经脱离了简单品尝乡土口味的阶段,需要能够给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因而也就更加地注重餐饮菜品解说和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与质量、顾客满意度。对于农场管理而言,应加强人才培育与训练,以高质量的服务为农场创造更多的熟客与衍生客。

3.2.3 根据游客需求提供其所需服务与活动。在具有一定知名度或者周边联盟吸引力的前提下,游客需求是多种多样而且是刚性的。经营休闲农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吸引游客进入农场,然后让游客消费、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在其经营中又应注重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因此,无论农场提供的活动还是服务都应以游客需求为出发点,为游客提供符合其需求、最适合的活动与服务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休闲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

3.3 利用农场现有资源塑造特色与定位优势

休闲农场的经营管理者若能清楚地定位出农场的市场范围,对于农场后续的经营特色与体验活动设计会较容易,且农场主题在同业竞争中相对也会比较明显。同时,以此作为农场的差异化基础,农场也才有与众不同的竞争策略与竞争优势存在。

3.3.1 寻找农场关键性资源。目前大部分休闲农场经营管理者不知道如何妥善运用自身现有的农业资源、农村资源,并将其农场特色加以包装与营销,使得多数农场无法明显地展现出农场自身优势、地方特色文化。因此,找到农场关键性资源并将其发展为农场特色是非常重要的。

3.3.2 确定农场产品与市场范围。而当休闲农场寻出农场关键性资源并提炼出农场特色后,农场应选择目标市场,吸引此目标市场的游客前来,并为其目标市场设计合适的游程与活动,如此农场相较于其他同类型的农场才能有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

3.4 以经营农业及生态体验活动为主

体验活动是休闲农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休闲农场应以体验活动来吸引游客,让游客透过活动参与而产生难忘、值得回忆的场景、体验。此外,农场亦应有独特的农业体验活动,尽量避免同农场相互模仿。

3.4.1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收入。休闲农场游客量较不稳定,常有平假日、淡旺季之游客量落差的情形。因此,农场若能保有农业生产活动与农业生产营收,除了可增加农业体验活动、维持农场基本营收外,农场整体运营也会较完全依赖游客收入的休闲农场更稳定。

3.4.2 开发独特体验活动。目前,休闲农场所提供的体验活动无法融入农场所在地农村文化中,造成各地体验活动雷同,故农场应加强体验活动设计,并减少农场间的相互模仿抄袭。由于休闲农场经营普遍有游客量不稳定的问题,且游客量多集中于假日,故农场平日较少有游客。比如,农场平日若能以中小学或幼儿团体户外教学为经营重点,甚至结合现今九年义务教育的专栏,办理乡土或生态教学,不但可实现休闲农业科普环境教育的功能,管理者同时也能拥有较固定游客量来维持农场营运。

4 结语

总体而言,休闲农场经营管理者应认同休闲农业“三生”的发展理念,结合农场资源与体验活动,达到绿色旅游的目标,并了解休闲农场经营之外在环境、市场定位与农场竞争优势,农场更需善加利用其内部优势资源来发展农场特色与活动,通过提供服务来赚取利润、获得经营报酬,实现永续经营。

5 参考文献

[1] 刘泳伦,霍国庆,鹿盟.台湾休闲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9):34-48.

[2] 林国华,曾玉荣,刘荣章,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经验探讨[J].台湾农业探索,2007(4):16-21.

[3] 陈茜.两岸产业合作之下的休闲农业合作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范文3

一、论述博及古今中外

本书认为农业企业管理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认识其内在规律,汲取相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成果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的,穷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经营思想。书中综合中外历史典籍里关于农业经营思想的记载,归纳简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思想和西方古代农业经营思想。引征《吕氏春秋》、《扶郡》、《齐名要术》、《陈旉农书》、《农政全书》、《汜胜之书》等中国古代典籍阐述了农业经营的制约因素、农业集约经营、农业生产劳动管理、农业经营效益考核等管理制度和经营思想。引用古希腊色诺芬《家政论》、十三世纪亨利《农业论》、十八世纪阿瑟杨《农村经济论》等书中的观点或主张,反映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以自给性生产为主的农业经营思想,也指示了西方古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变化历程。同时按照时间顺序逐一介绍了十九世纪后,德、美等国农业经营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和经典著作。农业企业管理制度就是以农业农业企业管理制度调查探究——评《农业企业管理》王春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管理内容为中心的制度性安排,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必须遵守,它本身是一种规范。

二、目光见及深层长远

农业企业的管理组织也是与管理制度相联系的,或者说农业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一部分内容就是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确定。按照本书的定义,农业企业组织结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而构建的企业内部关系。书中详细介绍了单体型和联合型企业组织形式。单体型企业组织形式中分为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形式下的职能型和参谋型,分别适用于规模小、产品数量少和规模大、产品数量多的农业企业,以及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形式下,适用于组织规模大的农业企业的事业型和适用于组织规模小的农业企业的职能型。此外还有国有独资公司组织形式下采用的直线参谋职能型组织形式。联合型企业组织形式则包括特许连锁经营企业组织、联营企业组织、战略联盟公司组织,以及企业集团、跨国公司。本书深刻地看到了农业企业面临的组织创新压力。外部压力来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一体化、竞争国际化,及新经济形态的发展;内部压力来自战略调整、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和企业功能变化等。同时书中也从长远考虑给出了农业企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内涵式、外延式发展并重的组织创新思路。

三、思想触及文化核心

古往今来,穿越历史长河,经久不息的唯有文化。农业企业的枝繁叶茂、长盛不衰有赖于企业文化的深厚土壤,农业企业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也离不开企业文化,某种程度上说管理制度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反映。本书将企业文化看作一种生产力,认为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励和约束员工行为,也可以激发员工进行创造性劳动,推动组织结构和行为变革、优化和创新,促进农业企业效益可持续增长。书中将企业文化分为3个不同层次,企业文化的外层文化是物质文化,中层文化是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组织制度、规章条例、管理方式等,核心文化是精神文化,包括经营哲学、企业理念等。书中比较了美国、日本的企业文化,有助于读者全面认识企业文化的内涵,从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农业企业实际的文化管理体系。将农业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及管理办法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即成为农业企业管理制度。本书以其宏富的论述,精深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范文4

【关键词】 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企业化

一、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类型

农业经营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任何个人和组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经营主体已由改革初期相对同质性的家庭经营农户占主导的格局向现阶段的多类型经营主体并存的格局转变。这种多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农户、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社区性或行业性的服务组织等。

其中,农业企业是指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实行自主经营、独立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其中农民可以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参与市场“谈判”决定价格,在购买生产资料,出售农产品方面获得更大的定价权。

农业服务组织是指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的经济组织,包括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服务队、农民经纪人等。它们为小规模农户提供农机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产品购销、储藏运输等服务,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户的资源要素利用效率。

二、现代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必要性

农业企业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在现有农村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优化资源组合,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解决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和非组织化这一当前我国农业问题的主要症结的过程。

1、现代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优越性明显

企业化经营不仅可以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培育新型的农业投资经营主体,发展集约型的现代化农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从宏观上讲,是指农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地区专业化,同时可以通过农业生产经营的集中化、商品化,扩大各产业部门和各类农场的分工,从而促进了部门专业化和农场专业化;而从微观来看,农业部门和农场专业化的发展,又把一种产品的不同部分或不同工艺阶段都分成了专项生产,推动了农业生产工艺专业化。

第二,生产管理的标准化。现代农业企业化经营是利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在体制上,健全了生产、财务、管理、质检、水电、供销等部门,为统一技术、统一操作流程奠定了基础;在生产上,可以实现连片种植,按规划进行统一开发;在管理上,实行分片、分区承包到户,按统一标准进行管理;在销售上,对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和营销,可以有效杜绝市场欺骗行为。

2、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的多样化

农业企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一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市场化、规模化和深度开发化的高度化过程,也是农村经济组织化过程。在农业发展实践中出现的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农户联合经营方式。这种方式仍以小农家庭承包为基础,土地要素没有重新组合,但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采用共同作业方式,从事某一作物栽培种植、作业管理、收获、保存、运输、销售,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委托经营方式。农户通过土地租赁的形式把土地委托给“能人”经营,土地要素仍没有流动,但已经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集中。三是合作经营方式。农民用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要素入股,组成合伙人性质的生产合作社。这种方式,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农民既可以从劳动中获得工资收入,又可以从土地入股中获得预期收益;四是公司经营方式。生产完全按现代企业运作方式管理,产权清晰,经营方式现代化,产供销一体化,面向区域市场与全国市场,甚至还面向国际市场。

3、农业企业化经营的意义重大

推行农业企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行农业企业化经营,通过把小规模经营农户进行企业化经营改造,塑造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突破“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专业化和商品化生产经营的农业企业经营主体,可以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推行农业企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推行农业企业化经营,农业企业化经营主体会自动适应市场需要和竞争的要求,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以及现代营销方式,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积极收集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市场,不断优化市场结构,各个经营主体之间会强化分工与协作,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促进市场发育和市场体系的完善,进而促进农业市场化进程。

推行农业企业化经营有利于增加农户收入。推行农业企业化经营,既可以实现农业外延规模扩大,也可以通过促进农业企业产业化经营等实现内涵规模扩大,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可大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谈判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加农民收益、减少利益损失。另外,农业企业化经营本身会促使一部分农民转移出农业生产环节,使生产环节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加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

三、农业经营主体在企业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户单独经营的自主性较大,并把农业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在经营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户的规模经营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因为我国目前农业人口多,实行农户小规模经营无法实现适度经营模式以及农地在空间上集中连片经营;二是农户需要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不能得到及时满足,增加农户的经营风险;三是农户提供的产品大部分是初级或者经过一定粗加工的农产品,产品产量较小,在市场上并不占优势,仍受大市场摆布,无力与大市场抗衡。

农业企业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现农业与农村生产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变革,实施农业与农村资本经营,建立公司制农业。但是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忽视小规模生产经营的农户在农业企业化经营中的作用。二是以土地作价入股使得农业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因为农村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而以土地入股是单个农户以集体财产作为自有财产入股并分红,是以损害集体利益为代价使少数人受益。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解决了单个农户有限的经济能力的问题,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地域跨度小,以乡村范围为主,不能实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的优化配置。二是经济实力有限,很难组织农民进行大规模的科技投资,限制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发展。三是合作经济组织市场开拓能力欠缺,对其业务主管部门的依赖性或者是某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依赖性很强,由于主管部门或者特定企业的干预,使得难以真正反映农村不同利益主体的要求和愿望。四是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是开放的,容易受自身和外界因素影响而具有变动性。

四、农业经营主体实行现代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建议

1、大力支持农业企业化经营,各级政府为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发展平台

加快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培育和发展农业企业,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利用手中所掌握的社会资源,推进强制性制度变迁,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农村经济活动中的企业化经营进程。第一,增加农业生产的财政投入。农业面临着市场与自然双重风险,同时有支撑着工业和城市建设,因此,政府要增加农业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数量。政府要有效利用财政支农资金,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尤其要加大水利灌溉排涝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大对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投入。第二,加强政府部门的管理。各政府职能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为农业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外部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和农业服务质量。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强企业市场化管理,提高农产品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为农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三,健全农技推广和社会服务体系。政府部门要加大力气建设农业企业化经营涉及生产、加工、销售等社会服务工作,为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进程提供良好的技术和社会服务保障。

2、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经营规模化

农业企业化经营必须解决好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问题。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应在保持所有权和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依照“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保护受益权”的原则,依法鼓励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和使用,实现土地经营的规模化。可以通过出租、转包等形式,使农户的土地集中到外商或者能人手中进行规模经营。

在土地流转改革中,同时政府还要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和加强土地流转的监督。一方面,通过建立土地交易场所、规则及信息系统,制定规范的土地交易操作程序和相关制度,积极发展各种中介组织,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制定和出台土地流转管理条例,对土地流转的主体、程序、条件、价格以及违约责任等进行规范。

3、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的是具有相对较大的经营规模、较好的物质装备条件和经营管理能力,劳动生产、资源利用和土地产出率较高,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经营组织。它既包括农业产中环节的生产经营组织,也包括为在产中环节提供各种服务的经营组织。一般分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规模、辐射带动、盈利能力、资金来源、市场导向、产品认证、品牌建设、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经营规模都较大,经济效益较高;普遍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人才、能够与现代化大市场直接对接,市场竞争力也较高。

【参考文献】

[1] 黄祖辉、陈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政策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范文5

关键词:农产品连锁经营;问题;对策

1 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意义

(1)农产品连锁经营避免了传统经营方式的弊端。传统农产品经营方式以是农贸市场(由众多个体小商贩构成),农产品批发市场(由农产品批发商构成)为主。规模小、交易环节多、交易手段落后,流通成本高;农产品来源渠道复杂,市场仓储、保鲜设施不完善,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首先连锁经营购销责任分明,产品质量有严格把关,有助于净化市场,避免假冒产品流入市场。其次连锁经营有助于规范流通秩序,提高流通效率。连锁企业实现大规模、快周转、低成本的优势,充分发挥规模经济,降低流通成本。再次,发展连锁经营,有助于形成统一、稳定的销售网络。

(2)农产品连锁经营有助于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是实现生产和消费对接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连锁企业能够广泛收集市场信息,使农民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品种和产量,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提高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提高农民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力,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整体价格水平,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农产品卖难和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问题。

(3)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有助农村产业化发展,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连锁经营需要产业化的支撑。连锁经营的优势最终来源于整合过的农产品产业链上的资源,通过产业化支撑连锁经营。大流通必定要与大生产相适应,规模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连锁经营为产业化和订单农业提供市场前提。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中间企业必然要适应连锁经营的要求,提升规范化运作,进行订单式生产,逐步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双赢,实现产业化经营。

2 农产品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目前已具备发展连锁经营的条件。首先,农业生产产业化程度提高,大生产必然要求大流通,传统的分散经营的方式必将改变。其次,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为农产品规模化流通和销售奠定基础。再次,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进步。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和文明消费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在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无法发挥品牌共享的优势。生产连锁经营的优势就是在与连锁企业共享品牌和信誉,提供统一的管理和服务。而我国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加工和无标流通,假冒伪劣的现象仍然很严重。许多连锁企业甚至不能提供相同的产品、服务和价格,所谓的品牌共享效应也就不能有效发挥。在构建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和流通领域标准化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特别是一些非规范认证机构和乱认证行为的出现,不断扰乱农产品标准化工作的正常进行。

(2)农产品深加工水平较低,产业链较短。产业链是产业层次、产业关联程度、深加工程度和产品满足消费程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可加工程度就越深。农产品产业链包括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配送、市场销售过程中的所有相关产业。我国农产品产业链相对较短。大部分农产品都是未加工或者是简单初加工,深加工程度低,竞争能力低,产品销售渠道狭窄,产业链短已经成为限制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桎梏。

(3)供应链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农产品连锁企业质次价高。供应链管理是指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将核心企业和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相关企业连接成一体,重新整合企业核心资源,提高联合效率,减少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整体运作的效率和效益。供应链上各个企业是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战略合作关系,追求的是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个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每个企业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只专注经营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这样既能将有限的资金集中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又可使辅助性业务高效率、低成本地运作,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连锁经营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供应链过长,相关企业合作关系不紧密,农产品经过反复倒手,质量下降,价格提高,使消费者转向农贸市场。

(4)缺乏高效的第三方物流支持,物流配送落后。我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农产品和农资专业物流企业比较缺乏,现有的国有农业流通企业,例如粮站、种子站、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缺乏规范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效率低下,亏损严重。而且现有流通企业缺乏相应的保鲜、冷冻设施,现代化、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配送落后导致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流通半径小,流通环节多。据统计,物流成本约占农产品成本的30%~40%,而生鲜农产品甚至在6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控制在10%以内。

(5)连锁经营规模小,无法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由于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规模较小,没有农村生产基地,经营网点分散,专业配送落后等原因,企业不能做到订单生产、批量采购、专业配送。导致各个经营网点大多各自从农贸市场采购,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3 推动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策略

(1)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从现有比较成功的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经验来看,有稳定的货源提供高品质产品是其共同点。实力雄厚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既能保证货源,又能保证产品质量。

生产基地为农产品标准化提供了基础。应该加快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对农产品的品质、保鲜处理、包装、计量等质量标准做出统一的规定,对主导农产品品种标准,产品质量分级,专用标准,生产规程,质量检测体系,农业投入品及其合理使用建立符合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动上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

(2)依托农产品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配套产业,实施品牌化战略。初级产品档次低、价格低廉、市场面狭窄,经过深加工既能提升产品竞争力,尤其是品牌产品更是品质和服务的象征。对于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起到重要作要。选择与生产基地和农民联系紧密,有一定规模。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形成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为发展连锁经营奠定较好的基础条件。鼓励相同业态或经营内容相近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进行资产与业务重组,建立产权清晰的股份制核心企业,以此带动连锁经营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

企业联合为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条件。农产品及初加工品其可仿制和复制性非常大,也十分容易形成产品自身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企业自有品牌产品设计和推广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实现农产品品牌效益。需要企业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制定可行的营销组合策略,充分发挥农产品品牌优势。

(3)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实现生产和销售对接。农业合作组织是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流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农村合作组织能够将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接起来,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其次,农村合作组织可以将农民组织起来增强谈判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对农产品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力。

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如专业技术协会、农业合作社、粮农、果农协会等,将生产农类产品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的程度。目前我国的农业合作组织有如下几种形式:①农户出资,用产权连接的“专业合作社十农户”模式;②农户不出资,用合同连接的“公司十农户”合作组织;③用会员制连接的农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类服务协会。

(4)依托第三方物流,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各企业相互依存。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一是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要有核心竞争力,从事核心业务的经营,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二是加强各个企业的联系,培育企业间的信任。企业的自利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将极大损害整体利益。

对连锁经营而言,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生产和销售企业可将产品配送委托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专门的物流管理人才、先进的加工配送设施,具备高度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对物流资源快速整合,具有规模经济的基本特点。依托第三方物流不但可以减轻其自建配送中心的资金压力,减少其物流成本,使企业专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提高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农产品配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畅通无阻。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范文6

关键词: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业企业都在产权明晰与权责明确的基础上实施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而这些经济行为均涉及到财务关系,可见财务管理在农业企业的管理决策中处在核心的位置上,而财务管理风险也始终贯穿于农业企业的诸多财务环节当中,特别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农业企业面临着非常艰巨的挑战。所以,加强财务管理对农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言显得极为重要。

1 强化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迫切性

所谓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主要是指以农业企业为主体而开展一系列财务活动和所产生的各类经济关系。主要包含了筹资、投资以及资金分配等活动。同时,农业企业还需要运用资金和收入成本等各类价值指标以处理价值运动之中的经济关系。一旦农业企业缺少严格规范的管理以及自我约束体系,就会导致本企业出现失控,进而造成各种生产经营上的危机,所以说强化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显得刻不容缓。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业企业提升自身经济效益之所需。强化内部管理可以说是农业企业提升自身经济效益十分重要的途径之一,而农业企业管理又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要想提升经济效益就一定要强化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一种有针对性的管理性活动,其对象主要是农业企业进行资金运作的过程。也就是运用资金和成本收入等各类价值指标,通过价值的形式来综合地反映出农业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所以,唯有强化财务管理和实现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才能确保农业企业在运营中获得更高的效益,进而为农业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业企业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要求。如今,财务管理已经成为农业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唯有持续强化财务管理,才能更好地适应于现代市场竞争形势并提升经济效益。在如今市场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的状况下,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竞争形势,必须切实规范资金的运作,有效强化成本管理。资金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企业得以维系生存之根本。要想做到更加规范、更为合理地运用资金,不但要有更加严格的内部管理机制,而且还应当有极为严格的内部约束体系,从而强化日常流动资金的管理工作,切实防止资金出现分散倾向。要积极调整资金的占有结构,持续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步伐,真正做到有缓有急,促进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在具体工作之中,农业企业要实现短期债务和近期收益之间的相互适应,长期负债和长期收益之间的相互适应,从而让我国农业企业能够有足够多的资金以保障债务的清偿,并且切实减少农业企业在财务上所面临的风险,提升其市场竞争实力。

2 推进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对策

(一)形成合理的财务管理新观念

财务管理可以说是确保要素资金得到正常运转的重要方式,农业企业只有做到财务管理和技术、生产、采购以及质量管理之间的彼此协调,才能真正解决好农业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才能更加稳妥地解决怎样平衡开发投资、近期利润与长期发展的关系问题。高质量的财务管理理应着眼于农业企业的长远运营以及与近期目标之间的平衡,从而为各部门开展经营活动提供足够多的资金支持,而不是简单以财务管理为工作中心。笔者觉得,如果不将财务管理具体落实到企业一线生产、研发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之中,不以具体环节的生产经营目标为要求,必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健全完善农业企业财务内控机制

我国农业企业的财务内控机制主要是指企业内为更加有效地开展经营管理而制订出来的各种彼此联系、互为制约与监督的一种制度、措施或者方法之总称。健全完善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能够让本企业更加规范地进行生产与销售,并且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具体财务状况,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各类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降低企业资产上的损失风险。具体来说,农业企业的财务内控管理要抓好以下内容:一是健全完善资金管理工作机制,并且致力于提升各类资金的使用率。抓好资金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因为资金之使用、周转直接牵涉到该企业的各个方面的大事。提升资金使用率,一定要确保的资金与应用能够得到很好的配合,同时应当要能够准确地预测出资金收回以及支付等时间,当然还应合理地实施资金的分配,让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能够进行合理的配合。二是健全完善财产物资管理控制工作机制,做到合理地区分出各家企业的成本。要在各类的物资采购、领取、销售和研发等方面形成完善而规范的操作办法,堵塞各种漏洞,进而维护农业企业财产的安全。企业财产管理和记录一定要相互分离,从而进行内部牵制,并且定期地检查与盘点本企业财产。农业企业经营成本一般都是依据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的,对于企业和被投资单位间在员工工资、资产占用等方面的成本,应当妥善区分或者进行分摊,让收入和成本能够做到合理配比。三是强化存货与应收账款管理。要推进农业企业各种存货的管理,合理处置已经减值毁损的各类库存物资,依据农产品之特性,采用科学方法以保障存货资金具有最为理想的结构。要落实农业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方式,对于赊销施行合理的控制,并且定期来核对相应的应收账款,落实更加健全的收款机制。对于死账和呆账,应当在获得准确证据之后施行合理的财务处理。

(三)切实改进农业企业的财务结构

为提升农业企业的资金使用率,让资金应用形成最为理想的成效,让资金来源与应用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配合,从而做到切实而合理地实施资金的分配,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之间的占用尽可能地做到均衡合理。要强化对财产的控制,健全完善财产物资管理的内控机制。要强化对存货以及应收账款所进行的管理,有效改进原有的资本结构。对于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普遍较弱的农业企业来说,必须在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间明确合理的比例,从而让负债能够始终保持在较为恰当的水平之上而不会超出自身所能承受之能力。农业企业负债经营的临界点就是所有资金的息税前利润应当等于负债所要承担的利息。在此临界点以前,一旦提升负债,就能够让股东们得到更加多的财务杠杆上的利益。在超越了这一临界点之后,如果提升了负债比率,就会变成财务危机之前兆。因为目前所预期的现金流量往往难以和债务到期之后的现金流量保持完全一致,所以就需要企业在许可现金流量波动的基础上明确负债到期结构所应当予以保持的安全边际。农业企业要对长期和短期负债盈利能力及其风险加以权衡,从而明确风险最小化和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所应当承担的长期与短期负债比。要切实优化农业企业的资产结构,明确既能保持农业企业正常经营,又不提高风险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加流动资金率。

(四)有效防范农业企业经营风险

农业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是指在农业产业化以及现代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着的农业经营成果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要科学辩证地分析判断风险有可能带来超过预期的那部分收益以及一旦超过预期有可能造成的损失。农业企业经营风险主要包含了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比如,一旦市场价格产生波动之后,农业企业一定要依靠社会网络、敏捷的市场信息来应对市场所出现的各种波动,有效化解各类市场风险。在进行农业成果推广之时,要安排专业人士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各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求控制技术风险。鉴于农业自然风险主要来自于各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因此,在农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中,应当针对以上风险因素实施系统化分析,从而应用各种综合预防举措以防范风险的产生,并且形成较为合理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

(五)形成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激励与委任机制

农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者要持续更新自己的观念,农业企业管理者也要注重财务管理人员在维护农业企业运转中的突出作用。要实事求是地抛弃传统意义上的家族经营方式,采取更加灵活高效的财务管理人才招聘吸纳机制,从而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现代人才竞争之中占得有利位置,从而吸引与稳定住高素质财务专业人员。财务管理人员则应当忠于职守,坚持财务管理的各项原则。对于在工作中不适应于继续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企业应当快速加以撤免。在一些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中,还可探索实施财务经理委任制,从而进一步激发财务工作人员的激情和活力。

(六)注重农业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在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正在变得越来越突出。农业企业在实施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之中,要逐步健全完善计价制度,从而强化对财务工作的控制。一是要明确固定资产的标准,并且编制相应的固定资产名录。要更加严格地依据国家所确定的固定资产标准,对应当划分为固定资产管理还是作为低价易耗品加以管理,要依据本企业自身情况加以决定。这就需要依据国家规定的固定资产管理标准,更加严格地编制出企业固定资产的目录,对于没有列入到目录之中的则不应视为固定资产加以管理。二是要确定计价办法。对于农业企业固定资产原价,应当依据其所取得固定资产来源之差异,划分成购入、自行建设、投资者投入以及融资进入等,并以原来的固定资产为基础,分为改建、盘赢等各类不同情况加以管理。三是要形成各种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办法。农业企业要依据财务制度之规定,更加合理地确定如何进行折旧分类,并且依据本企业的技术进步情况、自身承受能力和生产经营特点等进行折旧。在国家所规定的折旧区间之中来确定各类固定资产的各自折旧年限。在制定本企业的财务管理规定过程中,一般是应用平均年限法以及工作量法等方法,依据相关规定来实施折旧。四是要健全农业企业固定资产财务内控机制。主要包含了农业企业固定资产实物保存、出租以及产畜淘汰等各项具体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在此基础上,还应当明确农业各部门以及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财务管理人员的权限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全完善,我国农业企业必将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所以,健全完善农业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机制显得极为重要。农业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机制应当划分而且确定相关方面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责、权、利,明确财务管理中的集权以及分权关系,并且依据不同的管理要求以及运行状况,真正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财务管理机制。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范文7

关键词:乡镇供电所;规范管理;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1-0087-02

乡镇供电所管理已经是县级供电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电规范化管理和县级供电企业科学化管理的重点,是县级供电企业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适应新时期农电管理形势和今后县级供电企业发展的需要。文章从如何实现乡镇供电所规范化管理,如何加快乡镇供电所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步伐,如何建设高素质农电职工队伍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工作进行了初步分析,明确了今后农电管理工作重点和方向,以便指导乡镇一级供电所今后各项工作,尽快适应新形势下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

一、实现乡镇供电所规范化管理是农电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是县级供电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电管理已经成为县级供电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加强农电管理,规范农电管理行为,实现农电管理科学化,是县级供电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的重点,也是县级供电企业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目前,农电管理已经成为县级供电企业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县级供电企业的经营成果和发展速度。如何进一步加强农电管理,规范农电管理行为,实现农电管理科学化,是县级供电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的重点,也是县级供电企业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实现农电规范化管理是适应新时期农电管理形势和今后农电事业发展的需要

农电规范化管理,是巩固“两改一同价”成果的必然要求,为县级供电企业科学化管理奠定基础。农电体制改革和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从根本上理顺了农电管理体制,建设了安全、可靠、科学的农村电网结构,实现了城乡电网同网同价,为进一步开拓电力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规范农电各项管理工作,巩固“两改一同价”取得的成果,逐步实现农电管理科学化,为今后县级供电企业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农电体制改革是实现行业规范化管理的前提

经过农电体制改革,重点解决了行业管理混乱,管理机构重复,优质服务严重滞后及安全隐患突出等方面的问题,改革了县、乡、村三级农电管理模式和电力商品趸售模式,实现了电力行业归口管理,为供电企业今后行业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奠定了基础。

(三)农电体制改革是适应新时期农电管理形势的需要

由于原来农电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导致农电管理责任不明确,机构设置不合理、工作脱节、管理落后和经营不善等方面的后果,粗放的农电管理机制严重束缚了农电事业的发展。农电体制改革重点解决了农电管理机制、人事、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理顺了管理体制,明确了劳动关系,初步建立了规范的管理机制。

(四)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是今后供电企业更好实现电力销售和建设良好市场环境的基本条件

经过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建设了安全可靠、科学合理的城乡电网结构,改变了过去配网结构薄弱,安全供电可靠性差,供电质量差等方面的现状,提高了配网供电能力和安全供电可靠性,实现了城乡电网同网同价,减轻了农民负担,为进一步开拓电力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建设高素质的农电职工队伍是今后供电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加强农电职工业务技术培训,建设适应农电管理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是今后农电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要制订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和科学合理的职工教育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与教育工作,为今后供电企业发展储备人力支援和智力支持。

(六)实现业务规范化管理是农电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农电营销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基础资料管理都是农电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如何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建立适应新形势下新的农电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全面加强营销管理,是农电开拓电力市场,实现增供扩销的重点。如何针对优质服务需要,加强线路设备安全管理,提高安全供电水平和供电可靠性,也是农电管理的薄弱环节和重点,也是农电管理的一项长期性管理工作。基础资料管理是农电管理的一项基础工程,如何针对业务管理的需要,加强基础资料建设,为管理工作提供详实的依据,是农电管理的基础。只有全面加强农电业务管理,实现业务规范化管理,才能为农电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

(七)建立常态优质服务管理机制,是加强供电企业行风建设的根本要求

就供电企业而言,农电行风建设是影响供电企业行风建设的主要因素,是供电企业行风建设的难点,也是决定供电企业今后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如何建立农电优质服务管理新机制,实现优质服务规范化达标。只有建立常态优质服务工作新机制,适应新时期农电事业发展需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服务,更好地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电服务,树立农电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实现增供扩销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供电企业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对今后农电管理方面的几点思考

从目前农电管理的情况来看,农电管理已经纳入县级供电企业管理之中,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方向迈进。面对新的管理环境和企业发展需要,如何加快农电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步伐,解决农电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努力适应县级供电企业创一流和科学化管理的要求,是当前农电管理工作的重点。如何全面提升农电管理整体水平,建设高素质农电管理队伍,加快农电信息化建设步伐,是今后农电管理工作乃至县级供电企业努力的方向。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设适应农电事业发展的高素质队伍

农电职工是参与农电管理工作的主体,也是农电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管理水平的高低,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农电管理的经营成果和发展步伐。今后,加强农电职工队伍建设要有目标、有重点、分层次、针对性地进行。针对管理人员短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管理人员不能适应农电管理的现状,重点加强管理层人员培养,保证企业经营任务、管理措施得以贯彻落实。针对管理技术薄弱、专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加强控制层人员的充实,以满足经营活动的需要。针对专业人才匮乏、业务技术水平偏低的现状,加强农电检修队伍、营销队伍建设。通过业务技术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方式,提高农电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其参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技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适应管理需要的高素质农电职工队伍,为今后农电管理全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通过改革和加强管理,重点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就目前农电管理的现状来看,“两改一同价”和农电管理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农电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但随着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供需矛盾将不断凸现。农村电网自动化程度、供电可靠性已经不能满足对客户优质服务工作的需求,电网供电能力将不能满足地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求。从管理层面来看,农电管理工作基本上达到了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但农电信息化建设滞后,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匮乏,经营状况欠佳,管理手段和思想落后等诸多原因已经成为制约农电发展的主要因素。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管理,逐步解决管理工作中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这将是今后管理工作的重点。

(三)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加快农电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农电管理整体水平

随着农电管理步伐不断加快,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营理念的逐步转变,目前的营销手段、管理手段、服务理念已经不能满足今后农电管理的需要。加快农电信息化建设,更大程度的满足农电管理、优质服务及客户需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今后农电建设的方向和必然趋势。重点要加强农电营销系统、人事管理系统、配电管理系、信息查询系统建设。逐步形成以业务管理为主导,工作流程为基本框架的信息管理平台,不断拓展业务领域,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农电信息化管理,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农电科学管理,适应今后农电管理工作的需要。

(四)重视农电队伍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电事业健康发展

从近几年农电管理的现状来看,管理的重点侧重于机构改革、电网建设和业务管理,忽视了农电职工队伍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企业文化的传播,企业精神的培育,经营理念的贯穿,党员队伍的管理等方面没有得到重视。存在思想政治工作滞后,工会会员的管理不规范,文化娱乐活动欠缺等方面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农电职工全面发展。这些精神领域和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在加强农电管理,创造良好业绩的同时,重视农电职工队伍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电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范文8

(1)农产品连锁经营避免了传统经营方式的弊端。传统农产品经营方式以是农贸市场(由众多个体小商贩构成),农产品批发市场(由农产品批发商构成)为主。规模小、交易环节多、交易手段落后,流通成本高;农产品来源渠道复杂,市场仓储、保鲜设施不完善,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首先连锁经营购销责任分明,产品质量有严格把关,有助于净化市场,避免假冒产品流入市场。

其次连锁经营有助于规范流通秩序,提高流通效率。连锁企业实现大规模、快周转、低成本的优势,充分发挥规模经济,降低流通成本。再次,发展连锁经营,有助于形成统一、稳定的销售网络。

(2)农产品连锁经营有助于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是实现生产和消费对接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连锁企业能够广泛收集市场信息,使农民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品种和产量,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提高农民市场主体地位,提高农民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力,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整体价格水平,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农产品卖难和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问题。

(3)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有助农村产业化发展,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连锁经营需要产业化的支撑。连锁经营的优势最终来源于整合过的农产品产业链上的资源,通过产业化支撑连锁经营。大流通必定要与大生产相适应,规模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连锁经营为产业化和订单农业提供市场前提。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中间企业必然要适应连锁经营的要求,提升规范化运作,进行订单式生产,逐步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双赢,实现产业化经营。

2 农产品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目前已具备发展连锁经营的条件。首先,农业生产产业化程度提高,大生产必然要求大流通,传统的分散经营的方式必将改变。其次,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为农产品规模化流通和销售奠定基础。再次,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进步。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和文明消费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在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无法发挥品牌共享的优势。生产连锁经营的优势就是在与连锁企业共享品牌和信誉,提供统一的管理和服务。而我国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加工和无标流通,假冒伪劣的现象仍然很严重。许多连锁企业甚至不能提供相同的产品、服务和价格,所谓的品牌共享效应也就不能有效发挥。在构建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和流通领域标准化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特别是一些非规范认证机构和乱认证行为的出现,不断扰乱农产品标准化工作的正常进行。

(2)农产品深加工水平较低,产业链较短。产业链是产业层次、产业关联程度、深加工程度和产品满足消费程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可加工程度就越深。农产品产业链包括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配送、市场销售过程中的所有相关产业。我国农产品产业链相对较短。大部分农产品都是未加工或者是简单初加工,深加工程度低,竞争能力低,产品销售渠道狭窄,产业链短已经成为限制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桎梏。

(3)供应链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农产品连锁企业质次价高。供应链管理是指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将核心企业和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相关企业连接成一体,重新整合企业核心资源,提高联合效率,减少不确定性,从而提高整体运作的效率和效益。供应链上各个企业是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战略合作关系,追求的是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个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每个企业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只专注经营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这样既能将有限的资金集中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又可使辅业务高效率、低成本地运作,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连锁经营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供应链过长,相关企业合作关系不紧密,农产品经过反复倒手,质量下降,价格提高,使消费者转向农贸市场。

(4)缺乏高效的第三方物流支持,物流配送落后。我国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农产品和农资专业物流企业比较缺乏,现有的国有农业流通企业,例如粮站、种子站、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缺乏规范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效率低下,亏损严重。而且现有流通企业缺乏相应的保鲜、冷冻设施,现代化、信息化程度较低。物流配送落后导致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流通半径小,流通环节多。据统计,物流成本约占农产品成本的30%~40%,而生鲜农产品甚至在6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控制在10%以内。

(5)连锁经营规模小,无法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由于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规模较小,没有农村生产基地,经营网点分散,专业配送落后等原因,企业不能做到订单生产、批量采购、专业配送。导致各个经营网点大多各自从农贸市场采购,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3 推动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策略

(1)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从现有比较成功的农产品连锁经营的经验来看,有稳定的货源提供高品质产品是其共同点。实力雄厚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既能保证货源,又能保证产品质量。

生产基地为农产品标准化提供了基础。应该加快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对农产品的品质、保鲜处理、包装、计量等质量标准做出统一的规定,对主导农产品品种标准,产品质量分级,专用标准,生产规程,质量检测体系,农业投入品及其合理使用建立符合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动上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

(2)依托农产品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配套产业,实施品牌化战略。初级产品档次低、价格低廉、市场面狭窄,经过深加工既能提升产品竞争力,尤其是品牌产品更是品质和服务的象征。对于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起到重要作要。选择与生产基地和农民联系紧密,有一定规模。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形成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为发展连锁经营奠定较好的基础条件。鼓励相同业态或经营内容相近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进行资产与业务重组,建立产权清晰的股份制核心企业,以此带动连锁经营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

企业联合为品牌战略的实施提供条件。农产品及初加工品其可仿制和复制性非常大,也十分容易形成产品自身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企业自有品牌产品设计和推广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实现农产品品牌效益。需要企业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制定可行的营销组合策略,充分发挥农产品品牌优势。

(3)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实现生产和销售对接。农业合作组织是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流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农村合作组织能够将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接起来,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其次,农村合作组织可以将农民组织起来增强谈判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对农产品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力。

通过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如专业技术协会、农业合作社、粮农、果农协会等,将生产农类产品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的程度。目前我国的农业合作组织有如下几种形式:①农户出资,用产权连接的“专业合作社十农户”模式;②农户不出资,用合同连接的“公司十农户”合作组织;③用会员制连接的农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的各类服务协会。

(4)依托第三方物流,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各企业相互依存。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一是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要有核心竞争力,从事核心业务的经营,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二是加强各个企业的联系,培育企业间的信任。企业的自利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将极大损害整体利益。

对连锁经营而言,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生产和销售企业可将产品配送委托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专门的物流管理人才、先进的加工配送设施,具备高度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对物流资源快速整合,具有规模经济的基本特点。依托第三方物流不但可以减轻其自建配送中心的资金压力,减少其物流成本,使企业专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且提高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农产品配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畅通无阻。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范文9

1.1 农业企业的特点

主要特点:①土地在整个农业发展中占有基础性地位,是基本的生产资料;②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十分明显,劳动的时间和生产的时间有着不一致性,因此生产的周期比较长;③农业生产中由于劳动对象间能够进行相互的转换,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能被看成是生产资料重新进行再次分配;④种植业和养殖业受到依赖性和促进性管理的影响,在经营管理中两者都要适应农业发展的大环境。管理多集中在实际行业的经营管理,并且开展多种经营管理为主的政策方针;⑤农业生产在实际生产和经营上能够实现一业多主,多项经营的模式,并在管理上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

1.2 农业会计的特点

主要特点:①农业会计的核算内容较多,且具有多样性。由于农业的生产经营种类较多,其中能够涉及到的门类有农、林、渔等多项行业,不同产业打造期间要求会计核算理应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更契合企业的多项生产特点,通过建立对应的项目内容开设分项记账,让农业会计核算的层级加大,从而能提升会计预算的精准度,在数字统计中考察多行业的费用和计算结果,从而在考核各类非生产性开支的前提下让企业的生产经营达到最优;②管理体制负责。农业企业在多项经营和双层经营体制开设的前提下,可以建立国营的农场体制,包含厂部、生产对等。为让生活活动能达到最优状况,就要建立专业的服务队伍,在服务职工家庭农场的情况下,可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生产,在国营农场经营理念下,建立对应的经营和生产服务。虽然这种生产模式有很大的优势,但在优势实施期间,由于人员和部门构成的复杂性,能让计算和核算的复杂性加剧。

2 农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财务人员的权利与责任并不对等,自身的很多利益也受制于人。财务人员的首要责任是保护国家资产的安全,对资产的核算与统计要认真负责。但是财务人员的自身利益却受到企业制约,业绩考评的权利和职务任免的权利直接由企业掌控。企业可对财务人员施加绝对性的压力,使企业的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时,财务人员迫于压力而随之认之,不敢发出声音。自身利益没有合理的保护机制使财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很容易出现问题,无法有效保障农业企业的财务安全。

3 农业财务管理问题解决的有效措施

3.1 预算管理 强化监督

财务管理主要是控制现有的财务经费,在收入和支出平衡的前提下开展的必要强化手段,这是财务管理中要完成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管理期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扩大预算管理范围,收入和支出都在同一管理系统中,这能清楚的看到财政的收入和支出状况,在一目了然中能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否则收支分开,很多款项资金流失状况不明,导致部分非常规支出不够清晰。管理期间项目的收入预算是关键,杜绝支出预算期间项目建设中出现预算收支不平衡的状况;②细化预算,层层分级,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建设环节,将预算执行的状况看成是年终考核的关键点,然后放在奖惩制度种进行奖惩;③维护预算的严肃性。预算内容下达以后,尽量要按照规定实施,避免预算下达后层层修改,导致预算最终不能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3.2 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优化财务机构

企业管理中最关键的两部分内容是融资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中小企业管理中由于缺乏流动资金,导致企业长期发展不畅。企业发展时期需要为企业数量的形象,这能让企业进行融资。农业企业融资能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科学的资金预算需求量,在能确定合理融资规模后,结合企业的状况,选择适合的资金来源;②固定资产管理中农业企业都要先明确合理的计价方案,在强化现有财务状况的情况下,做好财务控制,以建立农业企业的固定资产。

3.3 外在监督 强化报表审计

农业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报表失真,为更好的防范此类状况,就要让报表的质量得到强化,在确定合理财务预案的前提下,让人员的素质和职业素养得以发展,强化对应的会计监督和审计。规范现有会计报表审计工作后建立三监合一,三审分离的机制,目的是优化报表问题,做好企业的内部监督与审计工作,使审计工作、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能更好的在整个农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中试行,在达成真正审计效果后,实施对应的审计要求。对于外部审计而言,所有的相关机构可以依法执行,保障企业会计质量的前提下,力求让国家的财产不受侵犯和损失。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范文10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评论 观察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22-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适应适宜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举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近年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下,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下面将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一、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状况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不断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势头强劲。在大部分农村采用比较多的农业经营运行方式是“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同合作社或其他中介组织签订购销合同,合作社再把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农户。在生产工程中,合作杜为农户提供购买生产资料的服务,企业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为合作社培训技术人员。农副产品成熟后,合作社验级、收购,有的还做初加工,最终由企业进行加工和销售。带动了农村的整体经济,深受农民的欢迎,但是在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农产品市场管理不善;问题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市场发育不完善等,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面对现阶段的问题经行阐释。

二、农村产业化经验出现的问题

1.农产品市场管理不善问题

现阶段的农村产业化经营中,在各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农产品市场管理不善的问题。大型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的管理、保护上做的不够好,存在秩序混乱的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一些批发商不按照规定进行采购,直接导田间地头购买蔬菜,逃避市场管理,导致市场管理无序,而且分散式的采购也满足不了对于蔬菜的需求,剩下的蔬菜也难以卖出去,给菜农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另外市场管理不严格,市场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责任感,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正常运营。

2.龙头企业较少,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要靠袋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实现农业与市场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现在的龙头企业较少,实力不强,带动经济的能力不强,现代科技要素在农业生产、加工与销售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不高,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能力有待提高,没能凸显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3.农业产业化市场发育不完善

市场的不成熟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没完全的建立,社会上各种思想泛滥,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不断的影响我们的思想,不利于市场的健康运行。市场环境不完善。市场建设和市场运行中的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情况比较严重;市场秩序尚不规范,掺杂使假、欺行霸市、虚假广告时有发生,干扰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市场法规尚不完备,还未形成体系;市场监督管理政出多门,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针对于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出现的问题,需要提出对策予以解决,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1.加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当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政府有所作为,给予政府的支持,完善市场秩序,加强行政管理,加快相关法律的出台,给予资金的支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同时尊重我国具体市场的前提下,借鉴国外先进的产业化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产业化经营。

2.积极培育完善市场体系

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在新时期进行产业化经营要打破过去市场的旧体制,祛除地区保护主义,禁止市场垄断的形成,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推进农业的市场化,要建立完备和规范化的市场机制。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发展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专业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为骨干,以期货市场为方向的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在完善市场体系的同时,政府要做好服务工作,做好市场调查,提供有效的信息,为农户的生产提供指导;政府增加资金技术的投入,研发和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培育优良的品种,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

3.加强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

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很大的程度上是我国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没能实现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的双赢。因此,要加大对于龙头企业的扶植力度,政府给予龙头企业资金、技术上的支持,推进企业内部的优化升级,推进企业与农村农户的对接更加顺利,将龙头企业的发展同农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将龙头企业的发展与乡镇企业的建设相结合,引导乡镇企业和农业相结合,形成整体的利益链条;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经验,推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同农村合作社相结合,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提升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村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四、结束语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有效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可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尽管在经营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只要政府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指导,积极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定能够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文凯.探索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营管理[J].商业经济.2009(5).

[2]刘云.谈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0(10).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范文11

一、推进“新网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多元发展的原则,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提升、整合、优化供销社系统现有经营网络,培育一批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发展和完善农村综合服务站、连锁店、农家店等终端网点,形成经营机制健全、网络管理规范、服务功能完善、流通有序和谐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保障农村消费安全,繁荣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年,全市建立县级农资配送中心10个,发展网点800个;培育县、乡农产品批发市场30个,培训农产品经纪人3000人;建立县级工业品批发配送中心10个,发展连锁经营网点2000个;培育县级再生资源交易、回收、加工企业10个,发展回收网点3000个,基本形成连接城镇、遍布乡村、方便快捷、服务“三农”的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等四大网络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连锁配送服务网络。以区域龙头企业为依托,利用系统网络和规模优势,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改造、新建、收购、加盟相结合的方法,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区域配送中心、县域配送中心和连锁经营网点,发展农资直营、加盟连锁店,打造农资连锁品牌。围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延伸服务范围,开展测土施肥,推广技物结合服务,实现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供应与服务一体化。市、县、乡(镇)三级政府要逐步建立化肥等重要农资商品储备制度,有效调节市场供应。加快基层农资网点建设,着力办好庄稼医院。

(二)发展畅通有序的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体系。加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和发展,加速构筑农产品销售平台。以“中国西部新农网”为基础,对现有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信息化、电子化改造,使其成为功能较全、辐射力较强、服务管理规范的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农业生产品牌,通过展示会、交易会等方式,推介名牌农产品。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包装等产业,促进农产品进城市、进超市。以基层供销社综合服务站、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中心为载体,构建上联市场、下联农户、高效畅通的农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创新农产品流通组织形式,依托供销合作社加快成立县级农民经纪人协会,组织农民经纪人开展农副产品购销。

(三)构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按照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的思路,对原有经营设施、经营网络进行改造、整合,在县(区)发展日用消费品超市和配送中心,在乡(镇)发展连锁超市直营店和加盟店,在行政村发展便利店或农家店。大力培育日用消费品龙头企业,以自办或引进大中型连锁企业为载体,尽快筹建和培育区域配送中心,开展区域配送业务。完善配送和采购双向流通功能,把适宜农村消费水平的质优价廉的日用品配送到农村市场,把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带进城市连锁配送网络。

(四)建设规范有序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以市、县物资回收企业为主体,以城乡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以集散市场为核心,积极推进现代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和建设符合城市功能与环保要求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再生资源深加工、精加工项目。采取合作经营、连锁经营和集团化经营等方式,推进全市供销社再生资源企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力争到年,建成“城乡社区回收点+经营大户+公司”三级回收网络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新型行业体系。

二、推进“新网工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培育连锁经营龙头企业。注重培育和发展大型龙头企业,整合现有营销网络,发展连锁经营。鼓励相同业态或经营内容相近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做大做强,逐步建立产权清晰的股份制核心企业,实现低成本连锁经营和跨地区发展。通过加盟连锁和自由连锁,培育和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辐射面广、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

(二)加快配送中心建设步伐。充分挖掘现有物流设备潜力,以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为依托,自建配送中心。鼓励实力较强的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吸收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参股或加盟经营,借助社会各方面的物力和人力,联合组建配送中心。也可联合利用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为连锁企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率、专业化的配送服务,形成多层次的物流体系。

(三)加强连锁经营规范化管理。按照连锁经营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对连锁经营进行科学分工,建立合理的营销协作体系。积极探索连锁经营企业科学决策机制、监管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实行企业标识、进货、配送、价格、管理和服务“六统一”的规范运行管理模式。加强连锁经营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对连锁经营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行全程电子网络化管理,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形成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

(四)培育连锁经营品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诚信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强化质量管理、完善售后服务等措施,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在严格品牌授权使用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利用品牌发展特许经营,吸收加盟店参与,扩大品牌效应。对现有品牌进行整合,支持龙头企业创建品牌,利用品牌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新网工程”建设所需用地,国土部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优先安排。对符合医药连锁经营条件的网点建设,药品监管部门给予重点支持。对符合经营烟草条件的网点,烟草管理部门将其纳入卷烟销售网络统一管理,并提供卷烟经销配送等服务。对符合统一纳税条件的企业,可由企业总部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市内跨区域经营连锁企业,按现行税收政策规定进行审批后,可由企业总部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金融机构要采取优惠政策,对“新网工程”建设给予信贷支持。对在农村发展连锁超市,各相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并按有关政策规定减免相关费用。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范文12

关键词:新型农村;农业产业化;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0.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业发展中的产业化发展不断全面推进,我国政府重新调整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理念,解放农业劳动生产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同时也需要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本文就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

1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中需要的职业人才主要为三种类型:

1.1乡镇企业经营管理者

随着城市化的不嗤平,乡镇企业不断崛起,这就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同时也能够产生许多的新型农民以及农业企业家。但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中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其组织管理落后,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随着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在乡镇企业中的运用,一些产业集群、创业就业以及科技创新型的乡镇企业不断涌现,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乡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些企业需要不断引进具有丰富经验并且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知识的高端管理型人才,进而在乡镇企业中发挥作用,更好地管理经营企业。

1.2新型农村组织经营管理者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的农村组织机构需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在经营模式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需要在生产中实现“产销一体化”,有效拓宽农业市场,生产中实现规模化,经营组织中实现品牌化,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平台,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新型农村组织需要具有丰富技术知识且善于管理、懂管理的领导者,提高组织的管理和经营水平。

1.3创业型农业管理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全面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能帮助农业经营者从传统的养殖种植业中脱离出来,根据他们所在地的环境、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形成乡村与农业旅游业,更加细化了农业经营者的职责。对于这些创业型的农业经营和发展来说,具有经营和管理能力、掌握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了解市场信息收集以及成本核算知识技术、能够对生产和产后商品安全技术进行研究的管理经营者是十分必要的。

2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对策

2.1正确认识农村职业教育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看,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其能将农村的劳动力转变为非农化人才,同时培养更多具有经营管理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行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农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经营管理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目前,为了能够提升农业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水平,我国需要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强职业农民的经营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充分了解“三农”的作用和本质内涵,明确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人才的技术能力,使其能够在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基础上,学习如何进行管理和经营,继而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力资源。

2.2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政府相关部门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在行动上要加大对农村的职业学校资金投入,在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基础上,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条件,建立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基础和培养基地,同时通过一些项目或者平台,加大对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培养,改善不同农村职业学校的设备,对职业农民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实行产研结合、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提高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

2.3创新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要注重学历教育,还要对学院进行职业资格技术的培训以及知识技能的培训,采取职业教育互补的方式进行职业人才培养,保证农业技术人才的壮大和发展。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模式,要与各个农民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区域性企业等进行合作和交流,采用合作办学的方式使学员们能够通过就业指导进行实习体验,满足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农村职业学校也可以创建农业产业化实习基地、校办产业等,帮助职业农民进行实践,使学员们主动参与到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管理和经营中,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结语

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培养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是十分迫切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有经验的、有技术知识的和管理经营才能的人才,所以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农村职业教育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职能和作用,政府和地方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重要性,为农业发展培养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创建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从而帮助乡镇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等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淑梅.浅析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J].才智,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