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辅导员工作计划

初中辅导员工作计划

时间:2022-12-14 14:32:46

初中辅导员工作计划

初中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深度转型;工作要求

一、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深度转型

现今的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转型”已经成为各种话语的预设语境和前提。这种社会转型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的市场化,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法治化以及思想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些转化是一种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方向与趋势。逻辑上讲,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工作也面临这样的形势。具体说来,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符合这些转化的要求,否则就会被历史潮流所淘汰。高等教育如此,作为高等教育工作有机组成部分的辅导员工作亦是如此。高校辅导员工作只有经过符合顺应趋势的转型,才能符合高等教育工作的需要,培养出有益的高等人才。

在传统意义上,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同时,由于辅导员在整个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实际上还承担着学生管理和服务等多方面的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中国高校的辅导员工作的定位、性质以及功能开始进入转型期,历经十年的转型建设与发展,无论是在制度层面还是在现实的工作中,高校学生辅导员都已成为或正在转化为高等教育工作中一支承载更多、更新任务的独立的教师队伍。在现实工作中,在高等教育事业顺应潮流逐步向前推移过程中,辅导员工作的现实根基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地位与作用也由此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进入更深层的发展阶段,高校辅导员工作也进入和深度的转型期,在深度的转型期,如果说初级阶段的转型工作是通过既有的行政力量对辅导员工作的人员队伍身份转化、确立和发展、对工作的经费进行统筹和发掘,对工作任务和功能进行制度确立和建设,那么深度意义上的辅导员工作的转型则是在初步转型的基础上,如何来在现实的工作中真正实现辅导员工作的现实功能。

二、初步转型后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容的发展

深度转型是整个辅导员工作转型的深度发展,是初步转型的继续。深度转型是在初步转型完成的基础上,在既有的人员队伍构成、财力支持、工作定位以及相关制度支撑下如何在社会功效上实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价值和功能。因此,若想因势利导推进辅导员工作的彻底转型或者转型成功,有必要对初步转型后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性质、内容和功能的初步变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发现相关的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

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说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即:思想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不过在现今的高等院校青年学生的生活中,政治思想、价值观念以及个人品德认识都出现了多元化,并且这样的多元化已经为国家、社会与党团工作所认可、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性质、方式以及所追求的效果与价值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果从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上来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单一的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比较小,工作方法单一,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与教导。

在现今的辅导员与学生的思想政教育工作中,由于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与价值选择的多元化,使这样工作的空间比较大,工作方法多样,不仅存在着教育与教导,而且存在着比较、启发与引导。更重要的是这种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形式丰富的沟通、交流、建议等更多方面关系,呈现出平等与对话的态势。辅导员若想能够胜任工作,首先要掌握学生丰富的思想关念与价值选择,更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工作中的位置,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工作关系。这样的工作在态势上不再表现为强烈的执行党团的思想价值标准,而是作为一个咨询者和建议者。

(二)学生管理

在传统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对于学生管理的工作主要是依托于班级和党团组织。班级和与其并行的党团组织是对学生进行管理与学生生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单位。在这样的一个集体中,班委与党团组织构成全班的主要管理运行机构,但是,通常情况下,重大决策必须向辅导员进行汇报并征得同意,辅导员对于班组织的决策与运行具有实质性的最终决定权。

在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上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是整个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的变化。随着高校学生生活日益丰富,校园内学生自发组织与社团活动风云突起。学生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与社团,具有较强的凝聚力,逐渐成为青年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基地与空间。传统班级作为实现学生辅导员工作的基础与堡垒,在功能与意义上受到了一定挑战。班级在整个学生生活中的归属感与凝聚力的降低,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作用下降,以致不在承担主要的作用。传统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的决策、指导、奖惩、裁判等多方面的作用难以找到有效的运行空间。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空间、地位、职责、角色、工作方式与方法以及所发挥的作用在传统与现今是不同的。在传统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的空间维度是较为单一的,具有较强的可操控与可驾驭性。在现今的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空间是多维度的,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有效的操控与管理系体,甚至有些空间还无法触及,更多的学生组织在进行着自我管理与发展。可以这样说,传统的辅导员工作主要体现的是一种色彩浓厚的行政指令与行政管理,而现今的辅导员工作,更多地表现为学生的政策、法律法规咨询者,以及为学生遵循法律与政策搭建平台,学生更主要地是依据法律规则与政策进行学习与生活,并面对社会实施个人的成长成才计划。

(三)学生服务

高校辅导员的另外一项工作职能是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服务。这样的服务种类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学生就业与助学工作。在传统中,助学工作不是典型的学生服务工作,更主要的是就业。

事实上,高校辅导员的就业工作是与社会或市场对人才招用模式是紧密相关的,或者说前者是受后者决定的。在传统的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社会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的培养数量,人才的种类以及人才的就业方向,早已经在计划中做好。学生的毕业去向,工作种类与性质的选择,事实上个人的选择空间非常小,只能按照国家的计划指令就业。实际上,这样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分配的计划模式,决定了高等院校必须按照国家的较为单一的人才成才标准、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人才培养活动进行行政性的推进。作为辅导员,可以根据国家的单一标准对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进行评价,也可以据此直接决定或者实质性地影响一个学生的工作岗位与发展方向。

但是,随着班集体的弱化,在现今的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中,以班为单位的组织以及在这样的组织的管理体系中具有决定权的辅导员,再也没有如传统一样的功能与权力。辅导员在学生的就业工作中,尽管依然存在思想品德鉴定或者推荐,不过这些活动往往更具有程序性或者形式上的特征,很难在学生的就业选择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人才市场的形成以及市场机制对于人才的就业产生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在这项工作中,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地位以及作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工作性质而言,传统的辅导员工作直接决定人才的岗位分配与人才去向,具有决定作用,因此,这种工作是管理与服务的复合体。就工作地位而言,传统的辅导员工作属于国家行政性人才计划运行体制的一部分,而现在是市场人才供求机制下的一部分或者一个角色,辅导员工作实质上是给学生以就业为目的培养与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建议,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成才与就业规划。因此,现今的辅导员服务工作正在朝着独立于管理工作方向发展,二者之间的相互独立的界限越来越清晰。

三、深度转型后的高校辅导员的基本工作要求

在现实中,转型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背景、条件、地位、性质以及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工作内容、职能与作用正在愈发发挥现实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功能。如何将当前的这种转型成果因势利导,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中不断扩大,从而在深度上彻底实现辅导员的工作转型,笔者有以下几点粗浅意见:

(一)继续加深认识高等教育新的办学理念、彻底转变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意识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制在逐步实现社会化、市场化以及多元化,新的办学理念是以人才市场需要与社会发展为现实来源的。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晴雨表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辅导员的工作空间的基础部分存在于市场中,而不是在具有行政指导性的计划体制中。与大学一样,高校以及高校的辅导员在性质上更主要的是人才的培养服务者,而不是教育机构的管理者,辅导员只有认清这样的一个工作位置与空间,才能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价值体现与发展目标,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可以遵循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与工作原则。

(二)要继续转变对辅导员工作性质、地位以及作用的认识,协调高校辅导员工作于其他工作的关系

在明确认识高等教育办学形势与理念的基础上,高等教育机构要进一步在工作机制上转变对辅导员工作性质、地位以及作用的认识,并协调与教育工作的关系和明确定位。笔者认为,在工作性质上,辅导员的工作不局限于教育。在社会化与市场化的前提下,辅导员更是对人才的进行设计设、打造与营销;在地位上,辅导员不仅是高校体制下的一员,更是站在现代社会的运转机制以及市场的一端;在作用上,辅导员执行的任务不仅是宣传与强化党团政治思想的行政管理,更主要的是在市场与社会的规则下,作为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组织者、设计者以及有用的成才与职业选择顾问,等等。在高校整体工作格局中,高校决策层要深刻地意识到并把辅导员作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资源组成部分,在工作中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忽视辅导员的德育教育而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并且要在制度的更深层面保障辅导员与专业知识传授者的相同地位、待遇和实现功能的条件。

(三)要逐步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

在社会化分工日益明确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也需获得更大提高。专业化是与职业化紧密关联的。辅导员工作的质量若想得到改善,实现工作目标,就需要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专业研究,发觉该项工作的基本规律,使之成为一门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样便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发展与进步,有利于形成稳步成熟的高等教育工作机制,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方有了强大竞争力的可能,才符合市场与社会的需要。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知识解构应当更加趋于合理,去学习心理、法律、职业发展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与此相关的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

(四)辅导员要更新工作理念,满怀工作热情,努力学习知识,提高工作技能。

作为教育工作者,辅导员要明确认识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更新工作理念,以便对自己的工作作出适当的调整,成为一名赶潮者。辅导员作为不可或缺的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要拥有荣耀感,满怀热情地开展学生工作。站在学生工作的最前沿,辅导员还要成为一名弄潮儿,在深度转型时期,面对崭新的日益丰富、复杂的事业,在知识与信息充斥着整个社会生活的时代,要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善于进行工作经验总结与研究,提高工作能力,大胆进行工作方法创新,在遵循为国家与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原则指引下,要敢于超越,敢于面对挑战。

综上上述,在经过初步转型,明确了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念与指导思想,明确工作定位和目标指向后,经过十余年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在初步转型的框架下已经获得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为这份工作的深度转型创造了理论和实践的条件。在未来,高校辅导员工作若想彻底实现其转型初级阶段的目标和功能,就应当在思想意识、工作能力和技术方面深入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与市场化的转变,如此,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就一定会实现科学化的转型,从而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为国家与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目标。

初中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MPEF模式 规范化管理 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57-05

[作者简介]张灵犀,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教务员;谢继荣,南昌大学建工学院党委书记(江西南昌330031)

一、前言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这个定义较全面地提出了辅导员的地位、工作性质、主要工作内容、工作重点。

辅导员常规性工作顾名思义就是指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本文特指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者日常必须完成的管理性工作。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现在高校辅导员都担负着超额的工作量和繁杂的事务,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呼声也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有些高校还对辅导员有科研和教学的要求,这让辅导员分身乏术,苦不堪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员一直以来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他们既是“电脑程序员”,又是“救火队员”:一方面对学生的非学术活动进行日常管理,另一方面又得努力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工作效率的提高日益受到高校管理者和一线辅导员们的关注。对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是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采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对辅导员工作进行管理是规范化管理的主要手段。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将辅导员日常工作纳入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是学生工作或学生事务管理系统的一部分,以数据库形式居多,如学生信息数据库、助贷信息库,并附带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见图1)。总体来说,这类系统分类缺乏科学性,功能单一,执行中容易流于形式,难以满足日常管理的需求。

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事先展开合理与详尽的需求分析是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对此,本文拟提出基于统筹(Masterplan)――计划(Planning)――执行(Execution)――反馈(Feedback)模式(即MPEF模式)的辅导员工作管理需求分析方法,实现对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系统性、科学化管理。

二、MPEF模式的提出

MPEF是统筹、计划、执行、反馈的英文字母缩写,MPEF模式的提出旨在规范对辅导员工作进行管理的需求分析过程。

(一)统筹

“统筹分析”是从全局把控辅导员工作。该阶段要系统地搜集、分析辅导员工作资料,对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对职务和岗位进行概览;与资深辅导员面谈,确定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的动机、态度和个性等中介变量;对任务和中介变量进行优先程度分级,确定重点关注项。

(二)计划

将统筹分析看成是主计划,则计划分析是更为详尽的计划。该阶段要整理辅导员各项工作内容,明确划分常规性工作项目,初步规划各项工作可能的环节和步骤,其中辅导员工作划分可采用树形结构分析法。本环节的主要工作包括:将辅导员工作进行归类分析;整理常规性、日常性的工作内容,划分常规性工作大类;对每一类工作进行树形结构分解,划分出小类;草拟各类工作的环节和步骤。

(三)执行

“执行分析”中要详细规划各项工作的环节和步骤,重点考虑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干扰因素,准备应急方案,确保计划的顺利进行。其主要内容有:制定常规工作执行步骤;例举辅导员个人突发因素(内部要素)和外界限制条件(外部要素),制定应急预案;制定计划执行的预警机制和监控过程。

(四)反馈

“需求分析”本身是一个反复完善的过程,反馈是闭环需求分析的重要步骤,其目的在于确定辅导员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为前述统筹、计划、执行各环节提供修改意见。反馈分析内容包括:执行结果的定性、定量分析;执行结果与预期的对比分析,确定执行误差存在的原因;根据执行误差,针对性地修正统筹、计划、执行环节中的工作内容。

三、规范化管理的需求分析

MPEF模式的提出为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需求分析提供了参照途径和指标,管理需求的进一步明确,需要在对调研获取的辅导员实际工作情况与辅导员常规性工作树形结构进行对比分析过程中得出。一般将辅导员工作划分为三大模块(即三大类):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和学生服务。本文也将基于该分类展开分析。

(一)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通过党团活动、讲座、社会实践、报告、征文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为日后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统筹分析是对思政工作进行通盘考虑,制定初步的工作纲领。思政工作模块的统筹分析包括:明确辅导员在该模块应履行的职责,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规划出工作内容、工作形式、评价指标和改进措施。计划分析中首先要明确思政工作模块的小类划分如图2所示。它将思政工作划分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三个类别,这三个类别的进一步细分,即思政工作的常规性工作。对这些具体工作可以按照本分析阶段的工作步骤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借助信息系统实施完成。

高校辅导员工作很多是由辅导员、班干部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在执行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就执行分析而言,要求辅导员事先根据每一项工作的难易程度确定工作任务的完成人,能够交给班干部或学生助理完成的应尽可能地交由他们去做。此外,辅导员还要考虑到任务进程的监控,设定任务完成的标志。反馈分析中由辅导员制定反馈信息提取方法和步骤,并根据反馈信息修订前几项需求分析的内容。反馈分析的具体工作可在管理软件系统中完成。因此,辅导员需要及时将自己工作的情况编制成文字,录入管理系统,由系统自动分析或生成反馈信息。比如,学生思想动态信息录入后,系统自动分析各学生和全班总体的思想分析结果,对思想不稳定的学生可通过面谈、家庭走访等工作形式进行辅导解决。此外,上级管理部门(如学生工作处)也可从系统中获取辅导员工作数据,以便更好地掌握并支持辅导员的各项工作。

(二)学生管理工作

与辅导员相关的学生管理工作包括班级管理、生活管理和学习管理,其主要任务就是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有一个积极、稳定、和谐的学习环境,并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学生管理工作范围很广,内容繁杂,涉及的人员相对较多。做好统筹分析工作,主要是明确各项工作的范围和边界,以及各项工作的参与人员,并采取得当的工作手段予以解决。例如,可以动员任课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管理。

“计划分析”中对该模块中的班级管理、生活管理和学习管理类别再进行细分,可进一步确定各类别的常规性工作,图3所示。突发性工作往往蕴含于常规性工作之中,从管理的角度看,详细计划中还应充分考虑各项常规性工作中的突发事件,制定多种应急处置预案。

“执行分析”要求辅导员、任课教师、班干部、学生等所有工作参与者提供工作的信息,最终归口由辅导员统一管理。例如,辅导员根据预定的学生成绩管理方案,动员和组织任课教师参与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由学习委员记录活动内容,并负责录入管理系统,辅导员对录入信息进行审核。反馈既是工作的事后调查,又是后续工作的事前分析。反馈形式多样,如抽查、问卷、访谈等,需要辅导员与参与者的沟通。上述实例中,辅导员可以通过与任课教师、学习委员或部分学生的交谈,了解组织活动的效果,为今后的类似活动提出改进意见。

(三)服务咨询工作

服务咨询工作包括心理咨询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和其他服务。这些工作内容往往和学校其他相关机构有交叉,各高校都会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服务部门、学生会等机构。所以,辅导员的服务咨询工作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做好与这些部门的工作对接。在总体规划中,辅导员要了解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自己在服务咨询工作方面的位置以及与这些部门的对接形式,这些都有助于本职工作的各项规划。图4是辅导员在服务咨询工作方面的工作内容划分,辅导员可根据该内容划分制定出更详尽的工作步骤。如职业生涯服务计划中,体现出对学生就业意向的调研方案,学生就业辅导的次数、时间和人数,与学校就业部门沟通的时间和内容等等。

在“执行分析”中,要制定常规事件的工作步骤,针对突发事件制定应急方案并对结合反馈分析,对执行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如针对个别学生的就业恐惧心理进行访谈,聘请专业心理辅导老师一对一辅导,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校外活动,向学生校内外就业信息等等。这些工作形式和内容都需要辅导员有长期的工作经验,而且对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态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咨询工作的反馈信息来源于相关的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服务部门、学生。辅导员应做好各方反馈信息的采集和应对方案,并付诸实施,及时改变工作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初中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3

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近年来受到了国内诸多高校的广泛关注,许多高校辅导员上岗前也参加了相应的岗前培训及考试.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工作对象的动态性和多变性,部分高校的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值得我们深思.一是培训定位不明确.初入职辅导员专业学科、年级分配、学生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培训的内容应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工作特征的具体情况加以安排.在培训内容上强调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核心是学习的内容与工作需要相结合.然而,囿于传统思维观念的限制,一些高校组织的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考核,“大多数高校只能说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很少有高校分析过应采用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基于什么样的培训动机,达到什么样的培训目标,缺乏系统性的考虑”,因此,我们发现在很多高校出现初入职辅导员与专任教学教师培训课程一致、考核内容也完全相同的现象,没有体现辅导员专项或定向培训目标,缺乏辅导员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培训制度不健全.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在形式上是人为设计的构造人类行为互动的约束.”

培训制度的健全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培训对象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目前,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及考核还存在较大的制度缺陷和制度执行困境,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评估考核体系.譬如,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一般要求入职前进行一定时间的脱产学习,然而,一些高校基于自身工作繁重性或人力资源短缺的考量,往往允许甚至鼓励初入职辅导员先上岗后培训或请假处理自身的教学和管理事务,教育培训规范化凸显不足;一些高校在培训考核上往往只采用走过场的“考勤叠加”或“提交训后感”或“划重点,开卷考”等单向性考核方式,无法真实、客观、全面地把握初入职辅导员的实际受训成效,也无法保证初入职辅导员学习和回应渠道的畅通.

三是培训方式不丰富.英国政府曾在《教育:一然而,一套科学有序、合理有度、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还是能在很大层面上影响初入职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效果.综观当前,初入辅导员职包括高等学校教师几乎不分门别类地参加了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对于诸如学生党团建设、学生资助工作、学生就业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等学生常规事务管理却鲜有介绍,既少有案例分析,也少有情景模拟,这种“大一统”的培训内容往往脱离辅导员工作实践的具体需要,难以深入解读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也难以使受训的初入职辅导员真正把握工作重点以及工作技巧.另外,当前的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在方式上还多停留于课堂理论教育的单一封闭模式,且受训时间较短,这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教学教育方式也难以使马上步入学生工作的新辅导员真正收到实效,致使许多学员缺乏受训的意愿和热情.

四是培训投入不到位.一个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的过程需要必要的资金、物质、设备、人员做支撑.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经费一般要占全年教师培训经费支出的一定比重.当前,为确保初入职高校辅导员教育培训任务的完成,大多数高校或教育部门也已经建立起了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专项经费.但是,由于近年来高校对于辅导员需求量的迅速增加,一些高校出于节省开支的考虑,将辅导员培训的经费支出分流到各院(系)自行负责,没有形成统一的辅导员培训组织机构,导致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在资金投入和培训质量上参差不齐.同时,在师资选择上,受困于高校辅导员培训师资数量的稀缺及经费“支付危机”的限制,一些高校也无法或不愿邀请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历丰富的教师,这也是阻滞初入职辅导员在教育培训中真正收到实效的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问题.

加快初入职高校辅导员教育培训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

1准确定位,设立和强化科学的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目标

开展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首先要明确教育培训的目标和意义,即为什么要进行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怎么进行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通过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精神,加强辅导员教育培训是为了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胜任能力,培养辅导员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更好的掌握辅导员工作的技能和本领,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好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的成效,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绝不是可有可无,也绝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评比等流于形式的简单过场,而是要以人为本,真正瞄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瞄准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需求和关切,引导初入职辅导员真正认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过程、环节、步骤,做到规范清晰、条理清楚、环环把握、有机衔接,切实提升教育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完善规章,促进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全面推进初入职辅导员的教育培训管理有赖于一套健全的教育培训制度为载体,以保证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建设.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快关于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管理的制度研究,确保教育培训管理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过程中有章可循.要加紧制定和出台具体的、可操作的初入职辅导员评估制度,确保初入职辅导员的各项培训、考核在内容、指标、程序上有据可依,避免教育培训工作走入偏门.要加强对初入职辅导员培训班、培训课堂、培训基地、培训组织机构的检查和监督,确保各项制度的实施能够落到实处.譬如,以英国教师入职培训制度为镜鉴,英国在教师入职培训制度上设立了全国性的引导标准,并对初任教师的表现进行较为公正和客观的监控与记录,不但激发了初任教师的积极性,也给予他们一定的约束力.

3拓宽思维,构建合理的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方式和方法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方式不仅可以节约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益,而且可以促进初入职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规避或减缓辅导员职业恐慌和职业倦怠.为此,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要加强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科际整合,寻求特定问题的共享解释.要多采取课堂交流研讨、案例解析、情景示范、角色扮演、现场观摩等方式帮助初入职辅导员更具体地了解辅导员的工作实际.要推进校本培训建设,把握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要整合党校、行政学院以及专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力量,发挥他们的知识补给功能和智力支撑作用.有条件的高校还应该组织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及优秀辅导员开展初入职辅导员沙龙,积极利用自媒体工具,搭建辅导员交流平台,随时随地分享和讨论工作经验或心得.同时,学校也可根据老辅导员的实际经历组织编写诸如《高校辅导员培训教程》或《辅导员工作案例汇编》等初入职辅导员自学资料,帮助新辅导员尽快熟悉工作内容.

4加强投入,确保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真正收到实际成效

初中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4

又一学期结束了,家长工作落实期初规划要求,并在几个活动中有出色表现。具体回顾本学期的工作,策划明年的工作新方向及新目标。

一、 常规工作落实到位

1、 组建新一届的家长委员会,并聘请校外辅导员和班内辅导员。家长们明确具体的工作细则、工作责任,使家委会成员参与家长学校工作的落实和指导。

2、 组织二次讲座,聘请校外资深专家和本校老师进行讲座,从理论到实际的对家长进行指导。

3、 召开家长委员会例席会议,共同商讨家长学校的具体工作,并对家校工作提出实质性的问题,很好的发挥了家长与学校的桥梁作用。

4、 以〈家校通讯〉为窗口,二期的通讯栏目受到家长的认同,所开展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支持。

5、 各项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工作落到实处,有条不紊。

二、 特色工作:

1、“百万家庭网上行”在各位班内辅导员及专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工作顺利展开四期的培训班,共有122位学员在我校参加培训,且110位家长顺利获得“网上行”的合格证书。超出计划的22%。

2、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推出一(3)班班级办报的新模式。

3、顺利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一年级家长的参与率达90%以上。家长们对我校的各项要求满意率达95%以上。并对家长们提出的一系列学校建设方面的意见要求以〈家校通讯〉的形式予以解答。

4、开展的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对全校的学生及家长进行了实际操作问题的调查。我们将根据相关的内容筹划编辑《家庭教育行为实用指导手册》。

5、各位辅导员撰写相关家庭教育指导个案及指导家长的心得体会,并将编成小册子给辅导员交流,以提高辅导员对家长工作的指导能力。

6、家长参与家长会制度,使家庭与学校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形成共同教育的良好环境。

三、 获得荣誉

1、 被评为2000—2003年浦东新区优秀家长学校。

2、 撰写的小论文《执手伴童心心智共成长》在《新区家庭教育模式》一书中发表。

四、 不足与反思:

1、 由于诸多原因,学期初制定的特殊学生的亲子活动未开展,将在下学期中加以落实。

2、 家庭教育计划、活动的制定与其它德育、大队部活动的渗透性不强,有机结合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家校活动的设计应面向广大家长,活动形式应多样化些,下学期完善这一环节。

工作的落实,要注重于实际的收效,因此,下学期的工作力求在形式上、实效上更努力。

初中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5

结合学校要求和本班实际情况,以锻炼同学能力、提高同学素质、增强班级凝聚力为目的,制定如下计划:

首先,本团支部要积极响应学校号召,认真落实学校和团委交给的各项任务,对工作严谨负责,脚踏实地为同学服务。及时传达上级组织的精神和要求,成为支部成员与团组织联系的纽带。例如:认真落实主持人大赛和英语口语大赛的报名及其他活动。

第二,积极配合班长和各班委的工作,进行班级建设和优化。使班集体更加团结和紧密,班级气氛更加和谐。并积极协助班主任老师的工作。

第三,继续进行社会基地公益活动。在继续为天津市福利院、碰碰凉快餐店和居委会义务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的活动基地,为社会奉献的力量。让的人得到我们的帮助,感受温暖。并让一中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树立一中学生形象。同时,要让的同学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锻炼社会工作能力,培养爱心与责任感。

第四,经常组织有意义的团队活动,开展团内教育活动。提高团员素质,明确学习目的和前进方向。让大家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一个团员一面旗”。

第五,积极开展党的先进性学习教育,提高广大团员,尤其是党校成员的思想觉悟。

以上是本团支部本学期的工作计划,我们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落实,用实际行动为同学们服务,团组织增光。

XX中学团支部工作计划范文二:

20xx年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奥运年,也是全面落实“xx”规划至关重要的一年,

中学团委工作计划。长中团委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围绕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核心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自身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教育、引导、服务长中学生和青年教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利用改革开放30周年、“五·四”、“一二·九”等重大节庆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团结带领全体团员践行八荣八耻,为全面构建和谐校园而努力。

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1、进一步加强团员思想道德建设

在上级团组织和校党总支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长中党校、团校管理制度,明确教学目的,丰富教学内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活动。组织开展以《xx文选》、党的xx大和共青团琼海市xx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琼海市社会实践考察、18岁成人仪式、走访优秀共产党等活动,不断激发青年团员学习理论的热情。认真做好推优入党、推优入团的工作。

2、进一步加强团学组织能力建设

推选出新一届团委委员和学生会成员,进一步明确团学干部职责。指导团委和学生会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项活动,如“文明天使”文明行动、“我爱我校”环保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帮困送温暖等活动。加强宣传工作。

3、努力打造“长坡中学生涯导航活动”品牌

根据我校学生需求,开展不同形式的生涯导航活动。针对初一、高一同学,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开展 “如何迈好(初)高中第一步”讲座;针对高二同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xx历史我讲解,民族精神我传承”义务讲解等活动;针对初三、高三同学,开展“如何正确对待(初)高考”心理辅导讲座。

4、进一步规范各项常规工作

进一步规范各项常规工作,如团员注册、团关系转入、转出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能,完善考核、评比制度,继续开展“特色团支部”评比、评优活动,明确考核各项细则,鼓励各个团支部在创出特色的同时,开展各项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组织开展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志愿者、优秀学生会干部、理论学习积极分子等各项评优活动。

5、认真完成上级团委和学校布置的其它各项工作。

6、以“弘扬雷锋精神,创建文明长中”为主题,继续开展中学生志愿者服务。

坚持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服务精神,以“撒播爱心、传承文明、奉献社会、完善自我”为行动口号,开展中学生志愿者活动。以此提升广大团员的奉献精神和团队凝聚力。

一、指导思想:

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依托,深入开展教学研究,让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的学习和研究,从而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工作目标: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现代教育观,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指导平常的教学工作。

2、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使教师的自我反思行为纵深发展。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开学初组织教师学习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及教研组工作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课标、新教材,集中备课,写好计划。

2、按照学校要求,每学期进行两次教学常规检查(期中及期末各一次),检查的内容包括计划、总结、备课、批改、上课、辅导、考核、听课、评课等内容。各项的要求有:

(1)备课要求教师做到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积极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开展创新学习的研究,突出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的落实,同时在每一堂课后写上这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2)教师每周至少听一节课,做到记录详细完整,并有评议和建议。

(3)作业布置,每授完一课时布置一次作业。作业要求教师做到全班统一格式,排版合理,书写工整,作业封面填写规范。教师批改要及时、详细认真,批语规范工整,打分准确,必要时还要做到有批注。

(4)认真抓好辅导,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辅导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课外辅导要做到抓两头,促中间,达到全面提高。

(5)按学校要求抓好单元考核及期中期末、特长生竞赛的考试。单元考试要及时统计好三率一分送交教导处。及时查漏补缺,力争三率一分达标。

3、抓好毕业班的辅导工作,培养尖子生,迎接水平检测考试。

4、抓好一到五年级课改实验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班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进行课堂研究并做好课后记、教学随笔、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总结、试卷分析等文字积累工作。

5、做好师徒帮带工作,促进年青教师尽快成长。

初中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6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高校学生也经历了80后独生子女到90后新新人类的代代传承,学生性格特点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高校生源出现了复杂多样的变化。在价值观多元化,学习网络化等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价值观也出现多种形态。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老师来说,他们开展工作的思路、方式必须发生改变,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制订了一系列可行的标准。那么针对目前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如何更好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首先要梳理出辅导员的基本职业能力维度,再根据维度构建有效的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体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的应对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应有的作用,全面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绩效,是本文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1)高校辅导员培训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高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导师。辅导员自身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带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手段就是培训学习。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非专业素养社团活动工作的关键点,是推进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着力点。高校针对辅导员开展基于胜任力为突破口进行系统培训,可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能力。

(3)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切实可操作性的思路和理念。从学生管理的实际现状和目前已经成熟的理论相结合,提出辅导员遴选机制、学生管理工作有效的思路、措施、绩效评价机制,为提升辅导员业务水平提供依据。

2 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职业标准

为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工作挑战,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质量,《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颁发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成为以后高校进行辅导员培训的参考标准和执行参照。本标准是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中需要运用到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以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为基本准则,是高校辅导员遴选、培训、评价、退出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制定、实施基于胜任力为特征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强基层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定位,将辅导员这一岗位提升到专家级别的水平;其次,也促使各高校完善基于职业能力的培训、发展、评价体系的建设,完善辅导员队伍遴选、培养、评价、退出机制;三是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和提高指明方法和路径。四是通过提高能力素质,在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同时,提升辅导员职业自信心和个人价值。

2.1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知识

(1)基础知识

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政策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2)专业知识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思想政治道德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史相关原理;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相关知识;党团、班级建设的相关知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知识;困难资助、奖罚管理、心理干预、校园文化体验活动、社会实习实践、公益活动开展等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内容;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发事件应对与管控的相关知识。

2.2辅导员的职业标准

本文结合山西大学陈建文教授研究总结的辅导员胜任力模型与国家教育部2014年颁发教育部以教思政〔2014〕2号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建立胜任力模型,整理成5个大项,20个分项,根据教育部文件初级辅导员工作年限在1-3年,应该初步掌握胜任力模型中的各项工作能力。中级辅导员工作年限4-8年,要求熟练掌握各项工作能力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系统的工作,能够承担学生工作的某一方面的教学或系统研究工作。高级辅导员要求工作年限8年以上,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能够针对辅导员开展相关培训和研究,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辅导员胜任力职业标准如图2.1所示。

图2.1 辅导员胜任力职业标准

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研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胜任力理论的出现将胜任力与“人”结合到一起,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方法。实践证明,将胜任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在员工的选拔招聘、绩效管理和培训开发各个环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针对辅导员培训我们国家基本上已经建立了三级分层递进的培训体系,以国家、省、校分为三级。本文作者主要探讨的是辅导员的培训体系建设。

(1)两个核心--两个核心指的是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发展战略,这两者息息相关却有相互影响和制约。职业规划必须以高校发展战略为根本,而高校发展战略又需要以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依据。

(2)三个层面--培训体系在规划上可以分为制度层面、物质要素层面、实施与评价层面三个层面。制度层即是培训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度、培训经费的使用制度。物质要素层指的是构成员工培训系统的教材、场地、培训设施等物质要素。实施与评价层就是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内容筛选和流程、员工组织等。

初中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团体;结构化;非结构化;心育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15-0018-03

一、何为团体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

所谓“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是指需要事先作好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并安排有一系列有固定程序的团体活动。在这类团体中,团体领导者的身份易辨认,角色明确,而且经常采用较多的引导技术,促进团体成员的互动。这类团体的优点是初始阶段就能增加团体成员的合作,降低参加者的焦虑,容易聚焦,一般比较适合青少年,心育活动课就是属于“结构化的团体辅导”。

所谓“非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是指不安排有程序的固定活动,领导者配合成员的需要,根据团体动力的发展状况及成员彼此的互动关系来决定团体的目标、过程及运作程序。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催化、支持团体成员,常常以“非指导”方式来进行。“非结构团体”一般适合年龄较长、心智成熟、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强调后面这一点是特别意味深长的,经验证明,往往只有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才有可能围绕一个活动步步深入地走进自己心灵的隐秘之处,而且这样的深入分享往往不是短短40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的。

研究表明,有关儿童与青少年的团体训练,一般是结构化比无定式的效果更好。一个结构化的(但是灵活的)团体环境能够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安全感,给予其指引,同时结合自由的探索及表达自我,创造无威胁的气氛。可见,在学校的心育活动课中,基本上按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来进行操作是比较妥当的。当然,也要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就是樊富珉所说的,在团体中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去带领,却忽略了团体本身的目标。她强调,“团体领导者切记,活动只是团体的催化剂,是手段不是目的”“团体的重点不是做完活动,而是对活动引发的感受的讨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瑞也主张团体要有结构,但他同样认为要把握一个尺度,他说:“结构要么是有效的,要么会阻碍团体的发展。缺乏结构性将导致成员过度焦虑,从而抑制了他们的主动性;然而,太强的结构性以及方向性会助长成员依赖的态度和行为,成员可能只是在等待指导者决定该做什么,而不是考虑该怎么去寻找方向。”这一点同样是值得心理教师注意的,因为有时我们也会面临两难情境:根据课时的限制,我们必须提供结构化的设计;但是,如果提供的结构化架构过多,那么学生将无法学会在课堂上运用自身的资源。

二、对“结构化”的质疑往往源于“开场”

尽管从理论上讲,心育活动课“结构化”设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笔者长期“听课、评课、改课”的实践中,时不时地会遇到一些心理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可不可以不设计热身活动,直接进入主题?”当笔者追问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实在想不出什么可以用来做热身活动的了”。有的心理教师由此也质疑心育活动课是否一定要有几个阶段的基本架构,提出“是否可以跳跃某个阶段”的疑问,而这类问题同样源于教师们认为“热身活动太难设计了,我会的那几个游戏学生都已经做腻了”。还有一些心理教师则对心育活动课的结束阶段的活动设计掉以轻心,常常是用自己的几句话加以总结便草草收兵;另有一些教师对心育活动课结尾部分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工作阶段设计的活动过多,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在最后进行整合梳理。可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影响教师们掌控“结构化团体”的难题常常出在“开场”,即出在“万事开头难”上面。

客观地说,一节心育活动课的核心内容必然是在“掐头去尾”之后的主体部分,但作为团体辅导的一种课程载体,这个“头”怎么开却不可小觑。不管我们把它称作“初始阶段”“暖身阶段”还是“破冰阶段”,如何“起头”对一个团体来说确实非常重要。

笔者曾经听过两位女教师的心育活动课。第一位女教师在初中一年级组织一节人际交往的团体辅导,因为课临时排在下午第二节,没想到前一节课的教师“压堂”了,当这位女教师走进教室的时候,虽然上课铃声已经响过,但教室里人声嘈杂,还不断有学生喊“报告”进来。笔者看到这位女教师显然有些焦虑,等安顿好课堂,上课时间已经过了五六分钟,这位女教师临时更改了活动方案,直接呈现一个人际交往的文字案例让学生讨论,结果课堂一片沉寂,学生们明显没有进入角色。此后,这一节课就出现了“学生说得越少,教师就讲得越多;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说得越少”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下课之后,一进入评课的会议室,这位女教师就流泪了。后来她自己谈体会时,将这节课的问题归结为“没想到为了保证下面活动的时间,临时砍掉热身活动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其实,这位女教师恰好陷入了雅各布斯所说的“一些领导者过于迅速地进入工作阶段,导致成员感觉不适”的误区。

另外一位女教师在杭州一所小学五年级借班上一节心育活动课,因为学生到达阶梯教室时间比较早,为了等待上课铃声,女教师就请这个班的班干部带领大家唱歌。没想到站起来的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女孩子,她们面朝全班学生,一左一右,各指挥一半,而且指挥时的表情极为认真严肃,手势极其刚劲有力。全班学生挺胸背手,整齐划一,唱了一首又一首,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位女教师终于意识到需要给出一个指令,于是她微笑着感谢两位班干部,结束了这一课前的“大合唱”。但她对当时的团体氛围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这个班的规矩可能是比较严格的,学生那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令行禁止的班风在班主任眼里当然是值得骄傲的,但它对团体辅导的推进却可能是一种阻力,此时需要有一个相当活跃的热身游戏才能真正达到“破冰”的目的。可惜这位女教师对激活团体互动气氛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依旧用原计划的一个动感不很强的热身活动切入,结果整堂课虽“井然有序”却“僵而不活”。

由此看来,我们对心育活动课的“开场”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心育活动课初始阶段应该有一个计划好的开始活动,这个活动要能打破“开局”时常有的沉寂状态,激活团体氛围,集中团体成员的注意力,避免团体起步阶段的犹豫和不自在,以利于后一阶段过渡到相关的辅导主题,并引入讨论和分享。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教师就得运用许多快速变化的活动,以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激活他们的参与动机。如果缺少这样一个阶段,过于迅速地进入团体转换阶段或工作阶段,则可能造成团体成员的不适感,导致团体动力僵滞,那么将很难带领团体达到预定的目标。正如雅各布斯再三告诫我们的那样:“一些领导者未能计划有趣的热身阶段,这是错误的”,“计划持续过久的热身或介绍活动,也是一个常犯的错误”。他还特别强调,在“教育团体中,领导者常常会提供一些信息,虽然成员们可能会相互作用,但这并非是最重要的动力。在这类团体中,如果领导者没有完备的计划,效率可能比其他团体更差”。所以,“确保开端是有效的,且不会拖长到令成员们厌烦,这点非常重要”。

2.心育活动课初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融合以及认同”,建立一个安全和接纳的环境。因为团体活力的根基在于“信任”。辅导教师的投入程度、人格魅力、心理专业水平以及收放自如的组织能力会对团体的“开局氛围”产生影响。而教师能否在开局之初就成功地建立起团体内基本的信任感以及安全感,主要取决于他为这节课所做的准备工作如何。这就是欧文・亚隆所说的“初期有必要运用一系列的策略来增进凝聚力”。

3.如果在心育活动课上“起”的阶段是有效的,学生们就能够在心灵上相互靠拢、互动,被团体所吸引,这样一个相互信任的氛围和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是团体发展下去的前提条件。即使是一些团体凝聚力比较高的班级,团体内的信任度和舒适度可能都已经比较高,这样的班级在上课的初始阶段也同样需要通过热身活动来启动团体动力(即“破冰”),只是所耗费的时间会略少一些,一般在3~5分钟内就可以基本完成。但有的教师在“起”的阶段耗费过多的时间,那就很可能带来团体结构上的失衡,甚至导致相反的效果。

4.团体结构与团体历程在心育活动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团体结构是指在某个时间段里组成元素的分配状况,它包括一系列预设的或现场生成的元素以及紧凑的时间安排。每个单元结构里,组成元素都是互动性的,团体的历程就是这些结构元素互动的产物。

5.许多辅导教师在过去接受的大多是团体咨询的训练。而在团体咨询中,因为关注的重点在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身上,所以活动较少,有时候甚至是一个活动做到底。而且,团体咨询常用的游戏数量确实是有限的,这就难免会让一些教师产生“资源枯竭”的感受。其实,“开场”的热身活动不等于游戏活动。笔者在多年前就说过: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条出人意外的新闻,一个惊心动魄的案例,一部来自学生生活场景的DV,一支拨动心弦的乐曲,一串发人深省的数字,一组震撼人心的照片,一段诙谐风趣的动漫,一出自编自演的小品,当然还包括一个经典的游戏……都可以成为团体热身阶段的重要素材,只要它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心灵、思绪、情感、注意力及焦点,并引导学生走向今天这一堂心理辅导课的主题。

三、对“非结构化”的误解常常在于“收尾”

笔者曾经听过一些心理教师的课,发现他们受社会性成人团体培训(如EAP)的影响很深。社会性成人团体训练一般以2~3个小时或2~3天为一个活动单元,团体进程的节奏比较缓慢,但相应地,成员的分享和体验程度也就比较深入。很多心理教师就是因为参与了这种体验性的成人团体训练,才获得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成长感悟,因此会很自然地想在心育活动课上复制这样一种团体的运作模式。而一般说来,中程或长程的团体辅导,对结构化程度的要求往往比较宽松,甚至可以是“非结构化”的。

但是,如果把中长程团体训练的运作模式放到心育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内容与时间的冲突。也就是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范围内,如果不精打细算地分配每一个内容所需的时间,就会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结果。我在本地区听过的一些心育活动课就曾碰到“铃声一响,戛然而止”的情况,辅导教师只好说“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个星期我们再来继续这个话题”。可以想象,辅导过程的这种不确定、不可控感,很容易引发学生对全面理解和感受辅导主题或辅导内容的缺失感,一堂心育活动课好像被“腰斩”了一般。

因此,对于心育活动课的“收尾”需注意以下几点。

1.在团体进行到最后阶段,我们应该要让学生产生一种结束的感觉,对团体训练目标和辅导体验的评估也将在这个阶段进行。因此,要预留一定的时间,并设计适当团体动力强度的结束活动。结束活动常常包括对所涉及内容的总结,有时还包括对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和作出反应。

2.认真设计课外拓展性作业。这种活动性作业的目的就是要制造一个机会,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运用在团体中所学到的东西。因为学生在完成这个作业时,并非处在教师监督之下,所以学生有机会靠自己来尝试各种行为,以内化在课上获得的感受。总之,课外活动作业是心育活动课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

3.对于某些辅导主题,结束阶段将是一个情绪性的体验;而对于另一些辅导主题,结束仅仅意味着团体已经完成了计划。结束阶段的长短取决于团体的类型、过程的长度以及团体的发展。

四、“入格”是基础,“合格”是方向,“破格”是境界

台湾学者夏林清指出,日常生活中,多数的大团体是采取结构化的方式在运作的。笔者在实践中也体会到,在短期团体辅导中,结构化可能是极有效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团体成员聚焦于一节课的辅导主题,推动团体成员更快进入任务中。同时,结构化会给全体成员带来一种维持秩序和正确方向的安全感。在整个辅导过程中,这种安全感一旦形成,团体就真正建立起来了。当然,在具体运用时仍要把握适度的分寸,过多结构化或过少结构化都会与辅导效果成负相关。

欧文・亚隆对于结构化团体治疗的操作建议是:“为每次团体治疗时段都安排一个明确一致的程序。”他认为这能够帮助有特定时间限定的短期治疗团体获得最大的效果。他推荐采用以下流程。

(1)最初几分钟:使团体成员明确团体活动的结构以使团体成员对整个治疗过程有所准备。

(2)明确任务:在此期间,团体治疗师尝试决定最有益于团体的治疗方向。但是记住,千万不要犯这种错误,即在第一个问题的讨论上一下子陷入过深,而无法讨论其他具有潜在作用的主题。

(3)完成任务:一旦对该次治疗中潜在的众多问题有了一个大概的框架,治疗师就必须尝试讨论这些问题,并确保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尽可能多的成员参与进来。

(4)最后几分钟:这是总结的时间。治疗师表示本次团体治疗工作结束,需要大家用几分钟回顾分析今天的治疗,也可以在结束前理顺一些内容,或询问成员(包括主动或沉默少语的成员)对这次团体聚会的体验与评价。

虽然亚隆提出的基本结构是针对治疗团体的,但对于归属团体辅导性质的心育活动课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团体运作的一种基本“格局”。有了这样一个“格”,初学者就有了一个路径,就可以渐渐“入格”,继而达到“合格”,再进而力求“破格”。毋庸赘言:“入格”是基础,“合格”是方向,“破格”是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论及治国与改革的问题时,提出了“形”“势”“术”三个概念。“形”,就是基本架构、规范、格局,道家讲究 “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讲究“大道无形”。“势”,就是动力、走势、趋势、方向;李白的千古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的就是“势”。儒家讲究“因势利导”“因势而为”“势成而一切皆可为”。“术”,就是方法、技巧、利器、权变;法家里有一派强调“术”,但“术”是因人而异的,是含而不露的。当然,“术”与“大道”相比,许多时候只是“小技”。

其实,团体辅导也需要讲求古人说的“形”“势”

初中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8

新学期新气象,作为一名老师,必须时时“更新”自己,为自己充电。这样才能给教学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编者搜集了优秀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供您参阅。

新的一学年又开始了,全区的初三化学教师又投入到了20xx年的中考备考工作中,作为初中的化学教师,每年的轨迹都是一样的,紧张而忙碌,通过大家的辛勤努力,我们圆满完成了20xx年的备考复习工作。为搞好20xx年的复习备考工作,特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简单的概述:

1、制定复习计划: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实际情况,在开展总复习之初,对整个复习工作制定出详尽的复习计划。主要是安排章节复习、模块复习及专题复习。

2、开展多种形式的复习辅导工作:知识点的辅导:如模块复习和重、难点知识的专题复习,主要由我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对各知识块的知识进行系统讲解,同时结合近几年的中考命题趋势对有关题型进行分类解析。组织经验交流会。组织学区片教研活动。组织复习研究课活动: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课堂来提高复习效率。面向学生的辅导讲座:区教研员到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辅导讲座。

3、编写适合我区学生的复习用书:我区使用的是新教材,市面上适合的用书极少,我们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参与编写了适合我区学生使用的复习用书。

4、深入学校,了解情况:为了解学校情况,中教研组织了集体视导,我也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到学校听课并听取复习情况介绍,了解复习中的问题,并在教研活动中和老师们进行交流,相互借鉴、改进,共同提高复习质量。

5、命制模拟试题及组织模拟考试后的试卷分析活动:根据《中考说明》命制了两套模拟试题,并在模拟考试后进行了试卷分析活动。找出了复习中的不足之处。

6、充分发挥中考指导小组成员的作用:在复习备考工作中,指导小组成员为中考化学复习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为全区的化学教师做了多次的辅导讲座,为全区化学复习质量的提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初中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9

一、完成学生荣誉评定工作

一是,完成了综合测评系统使用测试及其纠偏工作,在此基础上,审核了-学年第一学期学生的综合测评数据;

二是,完成了学生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单项奖、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生干部、优良学风示范班、优秀班集体等系列荣誉评定、审核及奖金发放工作;

三是,查阅了其他高校优秀大学生、大学生标兵、十佳大学生评选的基本做法,设计了十佳大学生评选方案初稿;

二、承担学生信息统计任务

一是,节日信息统计。起草了十一国庆、元旦等重要节假日期间学生工作通知初稿;及时完成了节后未返校学生信息统计工作;

二是,管理信息统计。完成了学生学籍异动、校外住宿、违纪处份及其谈话记录等信息统计工作;

三是,学风信息统计。完成了晚自习调研情况统计,并撰写报告初稿及工作通知初稿;

三、开展学生思想动态调研

一是,参与了级新生思想调研,与其他辅导员合作撰写了调研报告初稿;与杜联合等合作撰写了考研指南初稿;

二是,调查了暑假学生返校思想动态,并撰写了调查报告初稿,组织完成了六十年国庆阅兵典礼等重大时事热点问题学生座谈会议;

三是,参与了学校大学生思想工作面对面与学业生涯规划调研工作(随同董老师等去动科学院开展了调研);并撰写了新一轮的大学生思想工作面对面开展文件初稿;

四、配合做好新生入学工作

一是,参与了新生迎接工作,按要求在南校区值班;

二是,及时分发了新生入学教育材料,配合组织开展了部分入学教育活动,参与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总结;

五、协助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是,统计辅导员队伍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及时更新、入住宿舍补助统计与报送、宿舍电脑统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报告初稿撰写等;

二是,协助开展辅导员考核工作。调研了外校十佳辅导员评选工作,并撰写了我校评选初稿;完成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评选人选参选材料的汇总与梳理工作;协助完成了优秀辅导员评选会议的准备工作;

三是,协助组织开展辅导员工作研究。包括辅导员沙龙的举办,优秀论文成果奖、优秀论文参评论文汇总及评选会议的材料准备;积极参评了辅导员优秀论文;

四是,参与班主任队伍服务工作。参与了兼职辅导员、班主任选聘会议的组织及材料准备工作;参与了级优秀班主任表彰大会暨级新生班主任聘任大会的材料准备及会议相关组织工作;完成了年度内参与职称评定的班主任工作经历确认;完成了班主任学生民主评议表的审核及班主任津贴发放审核、制表、报送等工作;

此外,我还从事了学生证办理、补办、注销,部分学生活动的组织及届毕业生文明离校值班等学生服务工作;完成了部分外校经验学习、科室文件归档规整等科室办公事项。

总的来说,一个学期以来,我主要做了学生事务管理及部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具体事项;学习撰写了相当部分的工作文件(主要完成初稿);配合完成了重要会议的材料准备与基本组织工作,并调查了部分兄弟院校的教育管理经验。基于这些工作,总结感悟如下:

六、基本感悟及年工作设想

一是,学生思想教育方面。个人认为核心在于动态掌握学生思想教育的最近方式方法与理论、动态调研本校学生思想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可能是调研工作多,动态研究少,理论分析不足。

二是,学生事务管理上。感觉主要在于明细学生事务管理流程。,也即是处长一直强调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问题,这方面还有待于基于上年度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别设计流程予以改进,可以制定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应尽快制定;

三是,科室工作方式的理解。认为,很多工作的开展需要院系学工队伍的配合。因此,工作的重点应当促使学工队伍工作流程化、规范化,促使与院系工作配合深化;作为个体,我应当强化沟通,更多地加强与辅导员队伍工作外的联系及情感沟通,争取更大的工作上的支持;

初中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10

“学校辅导”是具有台湾特色的一个词,它的意思大体相当于我国大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变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据叶一舵教授的研究,台湾“学校辅导”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萌芽期(1940年代中期至1950年代)、实验期(1960年代初中期)、建制期(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推展期(1980年代)、提升期(1990年代)、转型期(1990年代后期至今)。

学校辅导的内容与特色

台湾的学校辅导开始于1950年代中期的侨生教育。当时,为了减少来台学习的海外华侨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萌发了台湾最早的学校辅导工作。此时恰逢辅导运动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许多留美辅导人士纷纷返台,参与到对侨生的辅导工作中,积极介绍辅导理念,开展辅导实践。此后,学校辅导陆续在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大专、大学中全面推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在机制设计、机构设置、课程安排、人员培训、资源配置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台湾辅导界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学校辅导的本土化尝试,在学校辅导的专业方法与技术方面,积极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台湾社会实际开展研究和探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期、中期,结合台湾实际开展的台北东门小学儿童心理卫生实验――“东门方案”、国民学校课程及资优儿童教育实验、中等学校辅导制度与辅导方法实验等一系列探索,为学校辅导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围绕着指导(辅导)活动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各级辅导组织和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培养和任用,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规章的健全与落实,台湾确立了完整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校辅导体制;1990年代实施的“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直接针对青少年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不仅投入了高达几十亿新台币的费用,内容设计也十分具体,比如“朝阳方案”为问题行为学生辅导计划,“春晖专案”为防药物滥用、防艾滋病、反辅导计划,此外还有问题家庭辅导计划等,彰显了强烈的台湾色彩;1990年代后期开始的“青少年辅导计划”和“教训辅”三合一学生辅导新体制,除了延续“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部分目标外,又针对青少年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增添了新的辅导内容,如情绪、校园暴力、少年犯罪、儿童辍学、法律、性、亲情教育等。

在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两个相当有特色的机构――“中国辅导学会”和“张老师”。成立于1958年12月的“中国辅导学会”是台湾学校辅导的开拓者、推动者、领导者和核心力量,其成员既有官员,也有辅导专家和“海归”学者,它创造了学术社团与行政力量完美配合的范式,造就了台湾学校辅导的辉煌。校外辅导机构“张老师”成立于1969年11月,初期只有两张桌子、四张椅子、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一条专线和20余位义务“张老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张老师”的服务机构已遍布台湾各县市,有32条咨询专线、26个晤谈室、68位专任“张老师”及1086位受过200小时训练的义务“张老师”,还拥自己的报刊社、出版社,并与广播、电视等众多传媒和社会机构合作,开辟“张老师”专栏,制作各类节目,举办巡回演讲、座谈等,向公众推广心理卫生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及行为的发生。“张老师”的服务种类、辅导理念与工作方法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建立起了自身独特的辅导架构,不仅深受台湾民众信赖,其影响力甚至扩及东南亚华侨社会。此外,台湾还有众多其他校外辅导机构,构筑起了完整的社会辅导工作网络。专家认为:学校辅导的兴起与发展深刻影响了当代台湾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台湾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方面的发展与改革。

值得推广的台湾经验

台湾学校辅导取经于西方,却经过长期的本土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华文化圈这方面做得最早也是做得最好的。海峡两岸同种同文,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整体情况比较相似,在华人社会中具有“样本意义”与“样板价值”的台湾学校辅导无疑也是最适合和最值得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借鉴的。

叶一航教授认为,台湾学校辅导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官方主导,自上而下推行;二是法规健全,刚性政策突出;三是学校辅导工作体系完整;四是普及程度高。与此相适应,台湾学校辅导的成功经验也可以归结为四点:一是制度建设优先,使辅导在短期内即成为一种教育制度;二是独立设置辅导专业课程,以课程化方式推进;三是行政主导与学术社团专业支持的完美结合;四是致力于学校辅导的本土化。这些特点和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借鉴和思考。

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专家强烈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克服形式主义现象,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项为学生的一生成长谋福利的事业;教育行政部门要多一些“刚性”的、可操作的、配套的政策,通过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建立师资培训和任用制度等,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加以落实;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改革、德育等工作的整合度,充分发挥专家、社团和一线教师的协同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有效沟通的长效机制,理顺各种关系,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强有力的支持性网络。

(摘编自《博览群书》2011年第11期,原题为《台湾学校辅导的启示》)

责编:戴利朝

初中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11

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需注重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而内部讲师体系就是人才的动力来源之一。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以下简称“卡中心”)自2008年开始,通过“T计划”建设人才发展的“永动机”,使卡中心的内训师队伍从37人快速扩张到1300多人(见副栏1)。

2016年,卡中心提出“二次创业”,实现“三年三倍增”的近期发展目标,并且将“发挥区域势能,存量变流量,做大平台业务”作为战略重点。为了打造内训师特种部队,支撑组织战略目标达成,“T计划”三期正式启动。培训与发展中心通过与卡中心高层领导、各业务片区负责人的一对一访谈,确定用“以赛代培”的全新形式来开展“T计划”三期内训师项目。将内训师大赛作为项目主线,辅以标准建立和能力规划,“T计划”三期同时起到了赛水平、建标准、活团队等作用(见图表1),支撑着项目达成目标。

以赛代训、以赛促培的模式迅速盘活了卡中心庞大的内训师队伍,孵化出一批来自一线、懂业务语言的优秀内训师,真正实现“让会做的会说,让会说的会教”。

赛水平

全方位调动学习积极性

以赛事的形式进行人员培养及课程沉淀,能全方位调动参与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为此,卡中心开展了以“燃・备战未来”为主题的首届“金火炬好讲师”内训师大赛(见图表2),这也是“T计划”三期的第一模块,于2016年7月-9月举办。每一阶段比赛之前都设置了相应的线上及线下辅导,让所有参与的内训师在各个赛段都有所收获和提升。

合理规划赛程 确保有序进行

赛水平是项目当中涉及人员最多的任务模块。针对这一模块,卡中心对赛事初期的报名宣传,到决赛后期的收尾工作进行全程把控,以确保大赛有序进行。

宣传造势 炒热氛围

宣传方案是大赛启动阶段的关键。整个项目报名宣传以及各阶段赛事宣传的目标是,在卡中心内部营造内训师大赛的激烈氛围,宣扬内训师大赛的价值和内涵,激发卡中心员工积极性和参与度,引起领导层的关注和重视。关于宣传,卡中心主要采用了三种模式。

第一,制作精美评委电子邀请函,定向发送给片区总及部门总手中。通过这种由上而下的宣传,取得了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重视,并他们了解到“T计划”三期项目中内训师大赛的进程及内涵。

第二,通过运用目前最前沿、最容易传播的渠道――手机端H5的形式,对赛事进行阶段性地宣传,让更多的员工了解、关注“T计划”三期项目进度和项目内涵。

第三,携手《培训》杂志“培伴”直播平台,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企业外部人士直播企业内部赛事,让更多的人通过了解“金火炬好讲师”内训师大赛来了解信用卡中心企业的理念、正能量态势,起到宣传企业品牌与文化的作用。

四轮角逐 层层进阶

大赛设立了初赛、复赛、特训营选拔、决赛四轮赛程。

初赛海选:通过“硬指标筛选+分中心比赛自评”的形式,筛选150人左右进入复赛。赛前凡是参赛选手,均可通过线上学习获得授课能力的提升。

赛区复赛:设置四大分赛区,通过现场评审选拔33人进入半决赛集训,赛前对参赛选手进行一天授课技能提升训练。

特训营+选拔赛:对选手进行集中面授辅导和线上辅导,提升进阶授课技能的同时产出一批素质类课程,通过评审选拔选出17人进入决赛,参加金牌讲师评选。

决赛:结合教师节活动,评选最终的金牌讲师,赛前进行针对性的技能提升训练。

创新赛制 学习与竞争双管齐下

“金火炬好讲师”大赛参与者主要包括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内训师,以及具备一定授课经验的员工。为使参赛人员的课程设计及演绎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使评选能够公平、公正进展,卡中心对于赛制安排和辅导工具做出了许多创新尝试。参与其中的内训师学习意愿度非常高,在赛事进行过程中与其他选手互相学习、帮助、竞争,形成积极、正向的氛围。

现场呈现 综合评审

为了从众多内训师人员中甄选出一批精英加以培养,卡中心在最初制定评选标准时,就以衡量外部优秀讲师的标准来确定本次大赛的评选维度――形象、演绎、内容和场控。其中,演绎呈现占比50%,课件内容占比50%。

整个大赛中,都由选手现场呈现课程,接着卡中心内、外部专业评委进行现场点评打分,对内训师的专业能力进行综合评审。

多种方式支持赛前辅导

卡中心在大赛中聘请了外部专家开启赛前线上、线下培训,引导选手思考、练习如何设计和演绎课程或把握课堂等内容,从而提升参赛选手们的内训师技能,助其在各赛点取得优秀的成绩。同时,为了帮助评委们统一评选标准,卡中心还针对评委们安排了关于赛事评选维度解读的培训。

此外,本次大赛的赛前辅导充分运用了网络平台与工具,特别设立中高级内训师网络版“绿色直通问卷”。所有中高级内训师均可登录指定网址,进入直通问卷答题,分数合格者均可直接进入复赛赛程。

从成本、效益角度出发,本次大赛在初赛段采用线上微信群辅导的方式,开启移动课堂;在辅导课程结束后还安排了“朋友圈内感受分享、集赞活动”,此活动激发了选手们的活跃度,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建标准

为选拔精英打下良好基础

在卡中心数量庞大的内训师队伍中,助理级别的内训师们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由于地域及资源的限制,助理级内训师主要依靠各地分中心内部的培养,有时未能掌握标准的授课技巧,甚至站姿、持麦方式都未能统一和达标,基本功亟待提升。因此,在他们加入内训师队伍之初即建立标准化的技能要求、授课规范等,极为必要。

为提升广大助理级内训师的能力,为今后卡中心持续选拔精英内训师打下良好基础,在大赛进行过程中,卡中心也同时招募了有意愿、有经验的优秀内训师,在专业讲师的辅导下撰写内训师标准化文件――《内训师宝典》。这一宝典适用于卡中心全国内训师,将快速普及内训师基础授课技能,其开发流程包含五个步骤。

招募令

宝典撰写任务,并面向卡中心优秀内训师进行团队成员招募,组建宝典任务组。项目启动后,卡中心面向全国范围内人事培训岗任务征集令,成功招募到五位人事培训岗的工作人员加入任务组。

任务组启动会议

在专业老师的辅导和教练下,启动宝典任务会议。卡中心聘请内容专家发起视频会议,陈述宝典撰写的目的和作用,并引导任务组成员讨论宝典风格、形式(见图表3),梳理宝典涉及的内容及结构大纲。

分工撰写

根据宝典结构大纲设定,任务组组员各自收集宝典内容素材,进行初步的分工撰写。随后,邀请内容专家就各组员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调整意见,以确保整体文案风格一致、内容协调。

合并复审

组员完成撰写后,合并文稿并进行复审,交互检验以确保宝典成稿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终审定稿

由培训与发展中心对宝典进行最终审核并定稿,校验以确保宝典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这将为助理级内训师提供相应标准,以提升其授课技巧及准备度。

活团队

规划内训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选拔精英内训师、树立标杆形象,并不是卡中心的终极目标。卡中心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标杆作用激励更多的人才加入内训师队伍,培养出更多的精英内训师。

从长远规划来看,面对过千人的内训师队伍,必须整w规划其发展,明确其定位并进行持续培养和激励。因此,卡中心完善了内训师能力模型,并依据其为内训师的选、用、育、留制定更为全面、客观的衡量工具;同时,在培养内训师期间,卡中心设立了内训师积分机制,以积分驱动任务,以任务驱动业绩,使内训师实践所学,促进其持续成长。

会议研讨为主要形式

内训师管理制度和细则的优化通过会议研讨的形式开展。

卡中心召开启动会议,按照实际情况对内训师的能力要求进行梳理。关于内训师管理制度修订的编、审、用,各方需根据卡中心内训师队伍的现状,以及选、育、用、留四方面的需求,详细定义各能力,充实培养方案,在优化方向上达成共识。

搭建能力模型 设置积分体系

会议讨论得出的优化方向帮助修订组梳理出了具体的优化建议。

第一,搭建内训师能力模型,并明确该模型在内训师队伍选、育、用、留各方面得到怎样的运用。卡中心借力外部专业公司的相关成果,根据卡中心对内训师的要求,将内训师能力定义为五大维度――专业基础、研发设计、演绎呈现、辅导沟通、学习转化(见图表4)。该模型与内训师管理制度中的选、用、育、留紧密结合,并针对不同级别讲师的发展都提供了系统规划(见图表5)。

第二,设立内训师积分体系,用以完善内训师激励、评估制度,盘活现有资源(见图表6)。

最后,将达成共识的优化建议融入卡中心已有的制度条例中,形成最新版内训师管理制度。

从整体效果看,卡中心2016年首届“金火炬好讲师”内训师大赛获得了参赛选手和任务组成员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五项重大成果:

・成功盘活了内训师队伍,选拔了33位精英内训师,对每位内训师现有能力进行评估,并给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为33位内训师建立档案;

・成功选取了优秀内训师,以线上、线下推广宣传方式打造卡中心标杆内训师;

・成功开发20门全新课件;

初中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12

关键词:辅导员绩效;考核关键;绩效指标;德尔菲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对于当前的辅导员考核与激励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剖析和对策制定上。威廉・詹姆斯(1907)指出,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人可以发挥出潜力的 80%至90%(较弱的激励环境则只能使人发挥20%至30%的潜能);王志军(2008)认为辅导员工作有独立性、自主性、多样性的要求,有效的激励方式就在于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彭庆红和张瑜(2006)认为现阶段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薪酬的相对不公平,人员调配与晋升中存在不公正行为,奖励力度不够以及考核效力发挥不够四个方面;罗涤(2007)认为,辅导员激励机制是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挖掘和发挥辅导员的潜能所采取的制度、方式和措施;汤秀娟(2007)认为当前高校政治辅导员激励管理的不足及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引导、缺乏关注、缺乏稳定性和缺乏凝聚力四个方面;程贯平(2009)认为现阶段高校辅导员主要存在工作投入多、物质报酬少、职业声望低、职业前景暗淡、心理契约减弱的问题;周宪宾(2008)认为目前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状况是:辅导员收入相对不公平;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不够明确;精神激励的力度欠缺;辅导员晋升空间不大;辅导员的职业声望不高。童伟中(2006)认为现阶段高校在辅导员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岗位职责不明晰,薪酬水平较低,心理失衡;发展空间较为狭窄、奖励不够,惩罚性措施很少应用。以上学者在指出问题的基础上,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路径和策略。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现状

(一)辅导员工作的任务目标尚不明确,角色定位多层次化。辅导员工作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辅导员基本任务的解释是:辅导员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基层政治工作干部,应在院校及系部党组织的领导下,关注学生并对学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除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担任诸如奖学金发放、卫生评比等学生工作,这些本应由专门的学生管理人员负责。此外,辅导员除了服从党组织的领导,实际上还处于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的多重管理模式之下,如院校的宣传部、学生处等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这实际上使得辅导员无法专心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专一性和稳定性。

(二)辅导员人均指导学生数量不断攀升,工作难度不断加大。近些年来,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5年我国高等院校在校生共有1660万人,201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4018万人,随着大学生人数的激增,辅导员队伍却并没有同比例增长,目前,一名辅导员带班动辄以4个班、5个班为单位计算,所带人数最少也在100名左右,多的达到300人,同时,辅导员还要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和越来越主张其个性凸显的大学生群体,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这些都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日益增加,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难以充分保证。

(三)辅导员引进的学历要求较高,但是其发展路径没有合理机制。目前很多高校新引进的辅导员基本上都要求具备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从引进后的辅导员从事的工作来看,确实在提升学生素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获得很大提升,但一般情况下,这些辅导员需要工作两至三年,才有可能获得流动机会,而且绝大部分引进的辅导员所学专业并非教育学专业,在工作期间由于工作繁忙,大部分已无暇再继续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这种追求高学历、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的初衷无可非议,但是对于辅导员自身来讲,可能会使其归属感和成就感大大降低,对其进一步发展并没有更好的规划,从而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要解决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以上问题,除了高校自身需要进行晋升通道、人员流转等方面的改革,如何对辅导员所做的工作进行科学考评是重中之重,只有对辅导员工作实行量化管理,才能为其岗位轮换和职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合国内外经验,KPI方法是截至目前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和量化体系。

三、KPI考核方法概述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绩效考核,也称作“关键业绩指标”,早在上世纪的1954年,便由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是在目标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本义是作为企业绩效考核的一个标准,其运用的一个基本规律是“二八定律”,即企业在创造其价值的过程中,占总数量20%的关键员工创造了企业80%的利润和价值,每一名员工所执行的20%关键行为实现了其80%的任务和目标,基于此,每个企业都应当重点关注20%的关键员工,而每个员工则应聚焦其20%的关键行为。必须指出的是,KPI指标考核体系遵循了“SMART”原理,具体包含以下5个原则:(1)Specific,即绩效考核不能笼统,必须切中要害,指向特定的关键指标;(2)Measurable,即关键指标必须是可量化的,员工的每个行为都是可记录可观察的,而且这些量化的原始数据可以有效获得;(3)Attainable,即关键指标的设立应当能够实现且切合实际,而不应设立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指标;(4)Relevant,即关键指标的设立必须与所要达到的目标密切相关;(5)Time-based,即在制定关键绩效指标时,应当考虑关键绩效指标的特定时限,避免拖沓或过早完成。

四、辅导员工作的KPI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经过与多位辅导员的认真讨论,在遵循科学性、稳定性、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适用于高校辅导员的KPI绩效考评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包含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5项,每项指标都有其对应的赋分。详细解析如下:

(一)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辅导员的首要与核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所应当作为第一项关键一级指标,且其赋分也应当最高,将其赋分值为30分。具体二级指标及其细分指标如下:

1、常规思想政治教育

对学生进行常规性、日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本二级指标赋分为10分。具体可包含策划安排某一主题的演讲、分析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讲解党的理论知识等,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细分指标,并将10分的分值分赋给细分指标。

2、党团建设

党团建设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手段,本二级指标赋分为10分。具体可包含民主生活会的组织和举办次数等情形、入党积极分子的发展和考察情况、对已经成为中共党员的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按照学校党委要求开展党团活动等,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细分指标,并将10分的分值分赋给细分指标。

3、心理健康辅导

近些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每个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中心,作为最直接接触大学生的辅导员,有能力也有义务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初步的心理疏导,本二级指标赋分为10分。具体可包括每学期进行一次心理测验、对自己发现或学生反映的心理异常做出的反应速度、与学生谈心情况等,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细分指标,并将10分的分值分赋给细分指标。

(二)班级建设

由于实辅导员在现实工作中除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承担大量的班级工作,因此班级建设也应当作为关键一级指标进行考察,将其赋分值为15分。具体二级指标及其细分指标如下:

1、班干部民主选举

至少每学年初,应当进行一次班委民主选举,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本二级指标赋分5分,具体可包含民主选举的次数、参与选举的学生规模、计票唱票环节的监督环节等,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细分指标,并将5分的分值分赋给细分指标。

2、班级活动情况

本项指标指的是班级日常工作进行情况,本二级指标赋分5分。具体可包含英语四级(六级)的通过比率、各种学习竞赛的获奖情况、所带班级在学校或二级院系的卫生、精神文明运动会等评比情况,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细分指标,并将5分的分值分赋给细分指标。

3、班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

班干部能否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特别是党员班干部能否发挥其先进引领作用,是班级建设的原动力,本二级指标赋分5分。具体可包含班干部在全班的学习成绩排名、活动组织情况、突况的处理效果、在校内和二级院系的评比排名等方面,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细分指标,并将5分的分值分赋给细分指标。

(三)学生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建设的服务对象就是全体学生,加强学生管理也能反过来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建设,将其赋分为20分,具体二级指标及其细分指标如下:

1、对学生的了解情况

对学生是否了解,是检验辅导员是否全心全意做好学生工作的标志,只有对学生充分了解,才能够从基础层面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本二级指标赋分10分,具体可包含掌握学生个人信息的程度、每周检查宿舍卫生情况、学生人数和所在宿舍等情况的了解等方面,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细分指标,并将10分的分值分赋给细分指标。

2、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情况

学生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充分了解所带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特别是思想变动情况,双向沟通必不可少,本二级指标赋分5分,具体可包含至少每月与所带学生的谈心情况、学生违反学校纪律后的及时沟通与教育情况、每周甚至每天进班级和进宿舍与学生面对面沟通情况等方面,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细分指标,并将5分的分值分赋给细分指标。

3、对非常规事件或突发事件的处理

对突发事件能否妥善处理,是考验辅导员学生工作能否随机应变、灵活处理的一项重要标准。本二级指标赋分值为5分,具体可包含突发事件后的响应时间、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能否快速而规范的解决、能否迅速消除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等方面,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细分指标,并将5分的分值分赋给细分指标。

(四)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无论表现如何,最终都要进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因此,必须在大学期间就帮助大学生制定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及兴趣爱好,以尽早融入社会。本一级指标赋分为15分,具体二级指标及细分指标如下:

1、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班会

本二级指标赋分分值为10分,至少每学期应举办一次职业生涯规划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充分了解当今社会潮流和趋势,为毕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细分指标,并将10分的分值分赋给细分指标。

2、提交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报告

本二级指标赋分分值为5分,至少每学年应收集学生的报告,并与上一学年提交的报告进行对比分析。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细分指标,并将5分的分值分赋给细分指标。

(五)奖助贷与就业

奖学金、勤工俭学、助学贷款是激励与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手段,而正确的就业指导则能促进学生更快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本一级指标赋分为10分,具体二级指标及细分指标如下:

1、奖助贷的合理性与完整性

本二级指标赋分分值为5分,可具体包含奖学金的评选过程是否公平公正公开、助学贷款的评选是否公平公正公开、勤工俭学对象的考查及其工作考察等方面,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细分指标,并将5分的分值分赋给细分指标。

2、就业工作指导

本二级指标赋分分值为5分,可具体包含搜集就业信息、就业指导报告会、用人单位宣讲会、模拟面试等方面,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细分指标,并将5分的分值分赋给细分指标。

(六)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

学生作为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对于辅导员是否完成了本职工作,是否使学生基本达成大学目标,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除了学校和院系层面对辅导员的考查,还应重视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本一级指标赋分分值为10分,具体二级指标及细分指标如下:

1、学生的认可程度

各院校在设计本二级指标时可参考学生评教的分值构成,赋分分值为5分。

2、辅导员之间的总体评价

每位辅导员与其他辅导员相比,都有其个体差异,因此应当相互取长补短,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也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长处,本二级指标赋分分值为5分,每个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细分指标,并将5分的分值分赋给细分指标。

总体而言,通过KPI绩效考核,能够清晰的量化辅导员的工作水平与能力,为其业绩考核提供科学方法,同时,KPI绩效考核还应结合其他定性方法,毕竟,辅导员的很多工作单纯采用量化方式也并非完全客观。

参考文献:

[1] 饶征 , 孙波. 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 胡君辰,郑绍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