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业务学习材料

初中业务学习材料

时间:2023-01-23 23:27:39

初中业务学习材料

第1篇

烹饪原料初加工课程是技工院校烹饪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文阐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以及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优势,客观地分析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实施情况并指出改进方向,以期为技工院校烹饪专业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1.理论与实践脱节。烹饪原料初加工课程是一门实训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演示某一种原料的初加工过程,在演示过程中讲解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如果有相关的新鲜度鉴别、营养方面的知识,教师只是口头讲授,学生也只是围起来听着,并没有时间和条件记下理论要点。在练习时,学生也只是有样学样,回忆教师的操作流程,完成初加工工作,最后教师看到学生的初加工成品后给出本次课程的成绩。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弱化了理论知识的作用,在学生评价上也非常不重视过程性评价,单一地将初加工成品作为评判成绩的唯一标准。而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操作,目标仅限于完成课堂任务。2.培养方式脱节。当前餐饮业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的烹饪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但技工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却缺乏充足的调研数据,没有对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深度分析,企业专家虽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会议中,但实质上并没有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这就导致中级工、高级工的培养只是在课程上存在差异,同一门课的授课内容的一致性却颇高。于是,中级工学生的学习内容有些“超纲”,知识面广,难度较高,教师在授课时会感觉困难重重,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费劲,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高级工学生的学习内容非常多而杂,有的课程与岗位要求不符,使得学生的抵触情绪较大,师生矛盾较多。3.教学方法脱节。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教师思想上的不先进、技术上的落后,大多教师仍旧采用填鸭式教学。三尺讲台,一本教材,一台多媒体设备,一遍一遍地讲理论知识点,一遍一遍地示范实操技能,这就是烹饪专业传统教学的常见方式。枯燥乏味的课堂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模式也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知识要点,无法将课堂知识带到实际工作中。比如在烹饪原料知识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教师会重点讲授鱼类的特点,学生能通过多媒体直观感受多种类型的鱼,但在烹饪原料加工技术课程的实训课中,学生领取原料时甚至辨别不出鱼的品种,这就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在教师的示范过程中,学生只是兴致勃勃地观看与交流,最后自己一上手就漏洞百出,这就是典型的“眼睛会了手没会”。

二、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优势

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是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烹饪专业首批课改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必修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具备烹饪原料初加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在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烹饪专业抽取骨干教师组成课改团队,对不同层次的餐饮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亲自到餐饮企业厨房初加工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并编写餐饮行业的调研报告。随后邀请10名酒店行政总厨作为企业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对烹饪原料初加工课程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制订课程标准,确定学习任务。在课改团队所有成员的努力下,我们摒弃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重组,开发了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这门课程融合了烹饪原料知识、饪原料初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安全等多门专业课程,借助学生工作页这一媒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带领学生进入到学习任务中,还能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既要动脑、动手又要动口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团结协作、敢于实践,课后总结,举一反三,最终达到能力拓展的学习目标。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开设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也是唯一一门一体化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这种新模式的课程,一方面打破传统教育的思想禁锢,另一方面为后续一体化课程的开展做好引导工作。另外,学生一旦进入到职业教育中,各种职业素养的培养即刻启动,因此,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是一个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大目标放在重要位置的课程,也是将学生的职业素养、综合能力放在重中之重的课程,更是脚踏实地培养一个个工匠、传承中国饮食文化、发扬工匠精神、用心锻造一个个匠魂的课程。

三、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情况

1.齐全的一体化工作站。为了更好地促进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的实施,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建设了初加工一体化工作站,站内设定三大主要区域,即资讯区、学习区、工作区。资讯区的设施为与互联网联接的多台计算机和书柜,书柜用来存放一体化课程教学辅助资料,比如教材,教具等,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学习区的设施由桌椅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组成,桌椅和多媒体采用分组设置的形式进行布局,主要是让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前的团队学习以及后期的自主学习,也方便教师后期进行观察巡视辅导;工作区由专业配置的多种类型的生产设备组成,能够满足课程的加工需求。2.新式的教学方式。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总结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结合餐饮企业的用人需求,改进了枯燥的讲授法、示范法,制订了新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教师下发初加工任务,学生团队合作,组内分工,查阅资料,在教师的组织及引导下,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工方案的制定和加工难点的攻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辅助并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归纳、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补充、完善各类知识点与技能点。工作页作为一种载体,将每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点都以纸质形式保留下来,学生在书写或练习过程中能够加深印象,课后可以自行巩固,举一反三。3.全面的教学评价。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的评价方式一改往常通过加工成品给出成绩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对学习任务的每一个环节(接受任务、明确任务,制定方案、加工准备,实施方案、过程控制,任务拓展、总结汇报)都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有利于激发和维持烹饪专业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完成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评价细则包括学生的学风学貌、工作态度、团结协作、学习成果、语言表达、组织分配、相关技能、卫生习惯、创新意识、总结汇报等多项评价内容,从多方面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技能水平,职业素养,检验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和学习目标的科学性。

四、一体化教学的改进方向

1.一体化教师队伍需壮大。目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烹饪专业一体化课改的参与教师仅有10位,每人承担1-2门课程的课改任务及授课任务,工作量繁杂。多年级的不同一体化课程的开展使得一体化教师的需求数量增加,而未参与一体化课程开发及培训的教师由于不熟悉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及教学方法,很难承担一体化课程的授课任务,因此出现了一体化教师课时量大,非一体化教师无课上的极端情况。为解决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的教师紧缺问题,应尽快安排教师参与一体化课程的相关培训,让教师尽快理解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理念,学习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参与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的听课、评课活动。如果有条件,可以安排年轻教师充当本课程的助教,在课前参与到教学设计、工作页和教案的编写中,与老教师合力创新教学活动,跟随正常教学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这样师徒结对的一对一辅导,能够在解决烹饪专业一体化教师紧缺问题之余,助力年轻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成长,同时还能为后续课程的改革和完善打下基础。2.一体化教材需开发。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没有规定的教材,目前学生所用的工作页由开发课程的教师编写,既是学生理论学习的书本,又是学生技能操作的学习成果。工作页中会有“小提示”作为知识链接,用于拓宽本课程在原料分类、感官鉴别、营养价值、加工要求、净料率计算等方面的知识面。另外,为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一体化工作站会配有烹饪原料知识、烹饪原料初加工技术、食品营养学、餐饮成本核算与控制等教材,但是学生在查找资料时依然会出现盲目翻书无果,过度依赖手机和电脑而导致专业知识掌握不规范的情况。因此,为了提高学生查找的效率,规范初加工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急需开发属于本课程的一体化教材。3.教学方法需创新。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由5个学习任务构成,分别是常见新鲜蔬菜及水果的初加工、常见禽类原料的初加工、常见畜类原料的初加工、常见水产原料的初加工、普通干货类原料的初加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都是按照相同的一体化上课流程进行的,主要包括接受任务、明确任务,制订方案、加工准备,实施方案、过程控制,任务拓展、总结汇报4个环节。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教师把1个学习任务上5次的错觉,而教师也会出现同样的教学方法使用多次的情况,进而导致教师与学生都丧失新鲜感与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讲授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而应该多开发新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4.教学资源需完善。烹饪原料初加工一体化课程在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已开设3年,而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再加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教案、学生工作页等辅助教学资料绝不可能一成不变,要在发展中改革,在需求中完善。为了开发与完善一体化课程,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要求相关一体化教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一体化实习,一方面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技能,另一方面则是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掌握最新的加工技术。教师要利用实习阶段搜集到的信息,做好教学资料的更新与换代,杜绝出现一份资料用3年、上课经常“热剩饭”的情况。

作者:袁森 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第2篇

[关键词]史料证据;有效教学;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6702

证据意识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要让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必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尤其对于《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而言,学生特别难以理解,张冠李戴、思维混乱的现象十分严重。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重视史料证据

正所谓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傅斯年先生曾说,历史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把历史等同于史料学自有其偏颇之处,但是也说明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朱光潜说过:“真正的史料只有两种:证据与批判,即生活与思想。”而史料大致也有两大功能:一是为我们呈现较为真实的历史,二是我们从中得到的感悟和理解。史料证据大体从出处上可以分为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材料才是好材料呢?怎样才能选择到好材料呢?笔者认为史料的选择要立足课标,立足学生,立足教学。

1.体现“课本”原则。历史课程标准是初中历史教师开展教学的指导方向和行动指南。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教学建议是:(1)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洋务运动的有关资料,谈谈对洋务运动的看法。(2)收集孙中山的事迹,举办关于孙中山的故事会。教师在史料的选择上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课程目标入手去选择材料。

《洋务运动》一课的重要人物是李鸿章,基于初中生喜欢绚丽的色彩,喜欢形象的图片,更喜欢生动的语言的特点,教师可以用这样一段材料切入主题:他,历史上褒贬不一;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为此留下千古骂名;他在中国近代兴办洋务,创办海军企业,为自强而不懈努力,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学生在第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判断出“他”指的是李鸿章。在讲述《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孙中山照片以及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雕塑、匾额题字等素材引发学生兴趣,然后选择电影《十月围城》的片段使学生感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以及革命志士前仆后继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2.体现“生本”原则。基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在史料的选择上要注意难度的控制,通过多增加描述性的语言和情境性的句子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如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讲到:“自强的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而没有获得工业上的突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败绩,更是确凿无疑地证实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段材料突出了“自强”二字,把洋务运动与“自强”“工业”“失败”串联起来就是其展现的价值。在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不要采用古文或理论性过强的句子,初中生的阅读能力还达不到此要求。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运用史料证据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C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中,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1.问题驱动教学,善用史料。教师要引导学生为结论寻找依据,寻找史实。例如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如何运用这段史料呢?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如:书上哪些史实可以佐证李鸿章的伤感?证据: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紧接着反问一句:洋务运动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没有促进作用呢?给出如下史料:上海轮船招商局在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发展到30艘,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学生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初步结论:中国的企业发展壮大了,还一度兼并了美国公司。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你认为书上哪些句子和刚才你的表述意思是相近的?从而归纳落实答案: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通过上述两段材料的运用,学生基本完成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既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也完成了书本知识的归纳,有效地实现了学习目标。

2.寻找关键词汇,分析史料。通过历史史料的呈现,学生能从中学到什么呢?是知识,是能力,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很显然教师要给学生以导向。有效的方法就是针对所给史料的核心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史料的关键词,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如引用以下材料。

史料一: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史料二: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从“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入手可以看出要清政府的统治,而《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中只有辛亥革命提出要清朝统治。同样从“民主维新”“君主立宪”入手,马上可断定这讲述的是。关键词既是平时学生记忆的重点词汇,也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抓住关键词既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又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

3.追寻教材内容,甄别史料。材料分析题的答案多数来自课本,但新史料新观点的趋势也不容小觑。如引用以下材料。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中华民国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提问:根据材料,你对教材中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的理解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一直接触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这段材料明显说明“老农”并不知道中华民国的成立,因而问题的答案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所以我们不应迷信书本教材的总结性评价,必须结合材料,依据材料的实际情况得出结论。

民谣、对联、故事、论述、图片……史料是丰富多彩的,人物、视角的不同展现出多样化的历史画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开发、积累形式多样的史料既有助于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史料教学的路上,我们一直在不断前行。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英语教学 新课程

引言:初中英语教学是学生接触外语的窗口,是培养学生多元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主要方式,也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接触世界、规划自己未来职业的契机。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初中英语教学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初中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是值得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们探讨的。

1.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学概述

1.1 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已经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表现在学生在中考中成绩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初中英语教学真正达成了教学目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种种不良表现,教师对教学的无助感和教学有效性迟迟得不到提高,都显示着初中英语教学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1.2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课程性质做了明确的解释:“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这直接说明了初中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而使用差异化教学方式、从多角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是能够解决目前英语教学问题的有效方法。

2. 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研究

2.1 使用教学微技能为学生创设学习平台

很多教师在英语教学课堂中使用任务教学法或者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但往往由于学生对英语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一旦教师完全将课堂教给学生,学生们反而容易手忙脚乱,此时需要教师采用一些列的疏导技能,帮助学生走上英语学习的平台,即教师应针对教学过程使用微技能进行疏导,为学生导疑、导情。我在一次任务教学法的课堂上使用微技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疏导,在发下任务之后,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前先通过内部讨论解决下面四个问题:第一,任务完成过程中的领导者是谁;第二:将任务完成的策略和步骤进行细节性划分;第三,将任务细节进行组内分配;第五,确定完成任务的时间。这四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给予学生关于如何完成任务、如何进行任务学习的指导,在这四个问题解决之后,我明显的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更明确,课堂时间应用更有效率。

2.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新课标对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人本教育理念下对教师教学作出的最好建议。英语教师选每周的一、三、五早自习作为英语口语练习专项早自习,每周的口语练习的内容由某个学生自主选择,然后交给教师打印成口语练习材料,发给全班同学。选择材料的同学先要熟悉材料,带领全班同学进行朗读,在读熟之后,全班同学再一起进行整齐的朗读。这样循环下来的口语自主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还能够使全体同学担负起“教学”的责任感,是直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态度的有效方法;并且,朗读的材料由学生自行选择,相信同龄人所选的英语朗读内容,也更符合学生们的兴趣和口味,有趣的朗读材料和负责任的学习态度,对构建高效的课堂更有助益。

2.3 采用差异教学保证教育公平

差异教学是保证教学公平的最有效办法,可以通过巧妙布置作业实现初中英语的差异教学。英语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学习的知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交过进行检查,对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差异教学侧重学生能力的最大发挥,如果作业的太简单则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反馈学习效果不利,作业太难则使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无所适从。因此英语教学中应该设计弹性作业。例如,作业的内容是“Write a letter to your friend”,则作业的设计应该有三个层次:不限制内容的“letter”,给定关键词的“letter”,已有结构,需要填充句子的“letter”,请学生尽量完成作业。相信这样的作业设计,即使学习能力最差的学生也能够填写出正确的句子,也有可能试着完成更高级的作业目标,并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是否有提高。

3. 对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的分析

教学微技能的使用使学失措的学习情绪转为积极的、有计划的学习情绪中,学生对任务教学法掌握的更好,任务完成的更完美;自主学习习惯的建立使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根本态度发生转变,英语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个“任务”,而是一种责任和一种乐趣。分层教学使英语学习的乐趣能够持续下去,不论是优生还是英语学习的后进生,都能从英语作业的完成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关键点,也能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可见,先进的教学方式能够促使初中英语教学更符合新课标要求,而广大英语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控制、教案设计方面做精、做细,使初中英语课堂标准化,使初中英语教学结构化,只有这样初中英语教学才能够真正完整的实现“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而新课程标准为初中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也为教学问题的解决指明方向。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初中英语教学的发展,使教学更符合新课程发展的要求,初中英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是新课程初中英语教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 潘凡.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方法的改进[J].黑龙江信息科技,2011(08):115-117.

[2] 冯春.新课程下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1):115-117.

第4篇

根据《历史课程课标》《2015年福建省初中历史考试大纲》的精神,初中历史试题充分体现课改理念、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现基础性;试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考试要求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体现发展性。试题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自主与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意试题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二、中考题型解读

今年厦门中考题型由选择题,组合改错题,感悟题改为选择题、辨析题、材料解析题和综合阅读题。从题型的变化看今年中考历史难度增加,同时注重学科素养,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内容上看更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又兼顾学科素养。

三、中考历史在初中课程的地位

厦门为等级闭卷考试,ABCD,这等级对学生考高中几乎没有影响;对非历史学科的老师及初三老师来说,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P值只算及格率,所以只要把不及格的同学落实清楚就行,特别是和占20%中考分数的政治同时考试,学生、家长和非历史的科任老师都说把时间花在政治上,拿下尽可能多的分数,历史没有关系,两节课搞定。这对历史老师来说,特别是对初三历史老师而言,想让学生花时间读历史,那是老师的个人魅力。

四、值得商榷的地方

历史教育的终极价值是领悟人生智慧,服务人生。初中历史教学为学生高中学习服务的理念下,我对初中历史中考提出几点看法。

1.关于题型

省纲的题型为选择题、组合改错题、辨析题、材料题、综合题,今年厦门市的中考和福建省其他省市的命题有一些不同。厦门中考的综合阅读题对学生能力和阅读的拓展显然是很有帮助的,增加对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查。但材料题对初中学生来说,设问增强指向性、严谨性,尽可能让学生看材料就能提取关键词和关键信息,降低门槛,让学生尽可能得分。

综合阅读题题型对初中学生而言,训练他们对材料的积极反应,能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展开联想,结合现实,学生情感得以加深,人格得以升华,体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很好的题型和素材。但建议对初中学生来说,尽可能和所学的知识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2.关于内容

结合省纲和福州的命题看,试题的趣味性和初步训练学生的基础能力有待提高。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创设,在再现识记能力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实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建议在选择题中出一些材料性的题目和材料题,这和省纲相符合,也有利于学生高中的学习。

3.关于解题方法

2015年的试题出现了许多史料(文字、图表、曲线、柱状、图像、漫画),《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所有这一切的实现,归根结底都取决于对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课程的内容更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图片、自由阅读卡等,使课堂的阅读量增大。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已经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怎么在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运用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需要平时的训练。但2015年有些选择题题目过分简单,有向学生灌输现成答案的嫌疑,这种题目看起来虽节省了时间,但学生没有思考,无法体验初始的困惑到正确答题时的喜悦。如果经常出现类似的题目,学生对学习兴味索然,是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学习”。

4.中考对老师专业成长的促动

(1)命题导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潜在的,学科研讨,钻研教材,专题意识;专题意识是培养学习能力的主要抓手,把零散、孤立的知识串起来,客观上把握知识的脉络。基本历史学习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进一步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以有效的措施切实搞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关,教材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背景、意义、活动及评价要逐一落实到位。

(2)平时注重史料教学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进一步加强历史学科的材料教学,历史材料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体现和能力要求的载体,阅读历史材料(文字材料、经济数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归纳事实材料由具体到一般)、运用知识回答问题是材料分析的主要要求。

第5篇

关键词:会计 学生 教学

一、 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以学生为主体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只重视教学进度的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单向的灌输式,教师的作用是单一讲授知识,学生是被动的学习。为了实现基础会计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法。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讲练结合,边讲边练,少讲多练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本节课当成是一次企业的实习,教师准备好一些凭证,账簿,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现金日记账等,上课前我们发给每位同学几张账页、凭证,并选择会计实物比较多,比价正规的中小型企业,以其一年内产生的经济活动作为模拟对象,让学生进行真正的模拟练习。通过这些系统化的练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账薄、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在练习过程中掌握什么是复式记账原理,并能够正确、规范、快速、准确的填写各类登记账薄和凭证,从而真正了解和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和通用模式,通过这样系统化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有个初步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提高对会计课的兴趣,为今后学习中级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针对学生实际,试行分层教学

目前职业学校招生对象面向应届初中毕业生,招生的门槛低,学生的基础较差、年龄偏小,他们大都对经济领域出现的现象不了解,社会阅历也很欠缺。他们不喜欢会计学知识,不感兴趣。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应以教学大纲为原则,研究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合理的确定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需求,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要耐心的起发,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新知识的教学,应采取从易到难的原则,潜移默化,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达到教学要求。对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我们要提出更高要求,让他们练习经济活动业务中比较复杂的分录,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三、自主探索,完成任务

自主探索是当今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提倡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学生积极地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一堂好课,不仅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地学习新知识。自主学习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而是要发挥同学们的各种潜能,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遇到问题能够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学生要学会学习,它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自己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去主动地创造性学习。我们教师在平时上课时,我们应该先讲重点,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找出和本课内容相关联的地方,然后自己去总结思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创设情境,小组讨论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往往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教学点与学生的兴趣点不一致,教材理论性较强与学生实际脱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贴合生活实际,这时创设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职学校专业课的学习当中,一些表格和数据较多,这增加了教学难度。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以大纲为目标,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安排的顺序和内容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根本不需要或只需要创设很少的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不仅教师的工作强度大,教学结果还不是很理想。要想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电脑技术创设情境,联系实际,结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和相关的配套资源于一体,具有便于学习、形象直观、易于理解等优点。不仅可以缩短学时,还能够提高授课效率,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架设问题情境,然后让小组模拟会计实物,如企业怎样去购买材料业务,我们可以设定采购科、计划科、厂部、仓库、财务科等业务部门。同时让学生分组扮演厂长、财会科长、采购员等角色,然后让学生进行购买生产材料的情景演示。首先由计划科科长提出生产采购的计划,由计划科长上传给厂长进行批示,接着把批准购买材料的计划反馈给采购科,采购科根据供货商报价的性价比,确定供货商,并与之订立采购合同,合同中要明确采购材料的金额、数量和种类,以及结算的方式、发货的时间等细节。供货商发货后,采购员取得发货票,并申请付款,将有关原始凭证送到财务部门登记。财务部门的科员首先审核发票的可靠性、真实性以及所填写内容的正确性,然后按照购销合同注明的结算方式付款,如付现金或转账支票等方式。学生要按所填列的转账支票的要点开出支票存入银行。然后由记账员根据转账支票的存根和发货票填制:“借:材料采购,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的记账凭证。”并由复核员审核,会计主管复核签章,由出纳员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由记账员登记银行存款总账和材料采购的总账和明细账。当材料验收入库之后,由仓库保管员填写入库单登记库存保管账,并把其中一联传递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依据入库单填列:“借:原材料贷:材料采购记账凭证。”审核后由记账员登记原材料和材料采购的总账和明细账。

参考文献:

[1] 中专会计课的五步教学探索 教研 聂荣军 2 0 1 2.0 1(中旬刊)

第6篇

【关键词】可编程控制 PLC 高中劳技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68-03

一 开设可编程控制课程的背景

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通用工业自动控制装置。可编程控制是当代工业自动化三大支柱(PLC、机器人、CAD)之一,是当今自动化控制的主流技术。松江工业区是上海市首家市级工业区,区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及现代装备制造业发达。

可编程控制既是一门有较高技术含量、符合松江经济特色、具有时代特征的劳技课程,又是一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劳技课程。四年前松江劳技中心率先在高中课程中开设了可编程控制课程。

二 实施可编程控制课程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存在知识上的盲点

可编程控制课程是高校及中职机电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前必须具备电器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这样学起来才比较容易。而来我中心学习可编程控制课程的学生主要是普通中学高一、高二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学习过电器控制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学生直接来学习可编程控制存在诸多知识上的盲点,给教学带来了较大障碍。

2.没有面向高中学生的可编程控制劳技教材及教辅资料

目前市面上的可编程控制教材绝大多数是面向高校学生编写的,少数是面向中职学生编写的,没有适合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可编程控制劳技教材及教辅资料,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3.学生的学习时间短,教学内容多

高校及中职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的时间大多为一个学期50个课时左右,而我们劳技中心的教学时间集中在一周4天半,共24课时。可编程控制的内容很多,在这 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习哪些知识、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4.现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不适合高中学生

起初我们也曾参考高校及中职的教材,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项目,如电动机控制、抢答器控制、水塔水位控制等具有实际应用的项目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但是实践发现,学生对这些虽有实际用途、但在他们实际生活中接触不到的项目并不感兴趣,学生觉得“不好玩”。大部分学生反映可编程控制课程比较难且枯燥乏味。

三 实施可编程控制课程过程中进行的探索

1.编写可编程控制校本教材

第一,编写原则。(1)科学性。我们编写可编程控制校本教材是供学生一周劳技学习用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将这门课程所有的内容都包含在校本教材中。例如,仅三菱FX2N型PLC的指令就有150余条,在4天半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哪些指令呢?在经过了为期2年的教学实践之后,我们初步确定了数十个知识点,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但是可编程控制课程有其自身的科学体系,我们在编写可编程控制校本课程时,尽量遵循了课程原有的科学体系。可编程控制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既有理论部分也有实践部分。希望学生通过一周的劳技学习,体验可编程控制设计的一般过程,从而对可编程控制这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可行性。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确保学生能够接受这门课程。例如,电器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的必备知识,而中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并未学习过,所以必须给学生补充这方面的知识。但电器控制方面的知识内容很多,到底补充哪些知识点呢?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觉得,继电器的知识很重要,如果学生不理解继电器,那么将给后续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决定将继电器、线圈、常开触点、常闭触点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为学习可编程控制的预备知识补充在教材中。(3)实践性。可编程控制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的时候,以项目为载体,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我们的校本教材,理论部分的篇幅约占三分之一,实践操作部分约占三分之二。(4)趣味性。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动力是兴趣,没有兴趣,就不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最终把彩灯、LED数码显示、机器人、机械手、电梯等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

第二,教材内容及教学要求。《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试行稿)》对自动控制系统有明确的教学要求。虽然《课程标准》中的控制部分只明确列出了单片机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但实际上PLC是一种建立在单片机之上,能直接应用于工业的自动控制装置。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参考单片机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我们制定了可编程控制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如下表所示)。

2.可编程控制课堂教学初探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以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PLC程序设计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知识和技能。其中的任务,既包含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包含了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训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法一般包含如下几个过程:明确并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补充必要的新知识)――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任务――教师适时指导――交流及评价。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首先教师明确教学任务即任务设计,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有趣性、实用性等原则,要求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融入任务中。然后教师提出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该任务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步骤,由学生来完成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目的是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学习内容,培养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参与探索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领悟,适时在班级交流,发现新思路,推广新思路,鼓励创新。教师进行比较、评讲、归纳,学生从中得出结论,主动交流,共同进步。

3.可编程控制教学评价初探

评价是劳技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觉得通过一周的课堂教学,并非让学生掌握许多高深的理论知识,也并非让学生掌握很多操作的技能与技巧,而是希望通过一周的教学,使学生对可编程控制技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感受到自动控制技术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初步萌发职业理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以过程性评价、教师评价为主,自评、互评为辅,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席、纪律、安全、卫生等),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 已取得的成果

经过一年半的实践与探索,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完成了松江区劳技中心《可编程控制(高中适用)》第一版校本教材的编写,并已印刷成册。配合校本教材,我们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专题教学网站以方便教学。2009年,汤铭老师面向全市同行开了一节《材料分拣可编程控制》公开课,得到了市教研员及其他区县教研员的肯定。2010年,我们参加了松江区首届劳技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我们设计并制作的作品《机械手写“世博”》获得教师创新作品一等奖。

五 今后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可编程控制课程的兴趣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参加可编程控制课程学习的学生普遍反映这是一门有难度且枯燥乏味的课程。如何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我们今后要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我们的课程谈谈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第一,创设情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中情境创设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进行材料分拣的教学中,我通过一段UPS生产流水线视频引入课题,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分拣自动控制系统在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感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第二,设置项目。有趣的学习内容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可编程控制课程初始阶段,我们也曾参考高校及中职的教材,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项目,如电动机控制、抢答器控制、水塔水位控制等具有实际应用的项目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但是实践发现,学生对这些具有实际用途的项目并不感兴趣,学生觉得“不好玩”。通过一年半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机器人、带传动、音乐编程等项目比较感兴趣。今后我们准备根据学校的条件可再开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

第三,重视操作。学生对于自己学校中“灌输”的知识已经厌烦了,如果我们劳技课堂再给学生讲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学生肯定不喜欢,因此除了一些必需讲的知识外,劳技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我们的课程中,我们除了周一上午讲一些理论知识之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以项目的方式组织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第四,科学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体态、手势、表情语言的作用,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赞扬。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好的想法、方法,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好的作品,要及时与学生分享。总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可编程控制有兴趣之后,必然会喜欢学习这门课程。

2.完善可编程控制校本教材,做好初中课程的延伸

起初我们设立可编程控制课程主要是面向高中学生的,实际上来我们劳技中心学习可编程控制课程的学生既有高中生也有初中生,一般来说第一学期以高中生为主,第二学期则以初中生为主。初中生和高中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完善现有可编程控制(高中适用)校本教材,而且要做好可编程控制初中课程的延伸,编写适合初中学生的校本教材,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3.开发学生感兴趣的可编程控制项目

可编程控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操作是本课程重要的一个环节,给学生设置什么样的操作项目,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目前我们可编程控制课程可以提供的实验项目有交通信号灯、机器人、挖掘机、机械手、四层电梯、带传动、电动机等。其中有些项目学生并不感兴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校的条件,开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项目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云生.项目学习――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J].河北教育,2001(12)

第7篇

关键词:课程项目化 高职 教学设计 模具材料与热处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44-01

《模具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是高职模具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必修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在企业及学院的支持和帮助下,该文对该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的探讨与实践。

1 教学方案设计

1.1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通过完成项目,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模具各类模具零件性能要求和应用范围,设计模具零件时知道选择何种模具材料,对具体零件的成分、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热处理工艺规程并进行实施,对加工后样品能够进行组织、硬度检测并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完成整个零件的热处理工艺流程,培养具有设计、执行、分析热处理工艺方案的能力。

(2)知识目标。通过完成项目,使学生具有金属的组织结构、铁碳相图、钢铁热处理工艺、模具材料的性能及要求的相关理论知识,并掌握热处理过程中组织性能转变规律,掌握热处理工艺执行中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并会对零件检测结果的进行科学分析。

(3)素质目标。通过课程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肯干、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经济意识和安全意识。

1.2 教学内容设计

经过到企业调研,选取了6个真实热处理项目,项目都来自台州地区企业的实际项目,共包含10个任务,基本涵盖了模具材料与热处理的核心知识与技能。项目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能力要求逐步提高。项目按照完成的先后分为初级项目、主要项目和自选项目。初级项目:45钢CA6140车床主轴热处理。主要项目:Cr12MoV钢制冷作模具凹模热处理;5CrNiMo钢制转向节热锻模热处理;3Cr2W8V钢铝合金压铸模。自选项目:40Cr连杆螺栓的调质处理;50CrVA螺旋压缩弹簧的热处理。

2 教学项目实施

2.1 教学方法

实施项目化教学,学生在接近真实职业环境的场所进行学习和技能联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引导者。体现在课堂上,即通过项目驱动让学生主动学习,动手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点:(1)注重每个项目采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以学生为本,通过选用典型工作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简要分析,安排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教师注意正确的引导。(3)注重生产现场情境的设计,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演示法、可视化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采用如动画、图片、视频资料、案例分析、三维造型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积累生产实际方面的经验,体会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要求。

2.2 组织实施

教学过程中,首先用真实的案例说明本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模具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重要意义;其次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考核方式,使学生对本课程全面了解;最后用视频演示零件热处理的全过程,让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清楚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项目实施时,让学生首先初步掌握模具材料及热处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明白零件选材及合理的工艺设计对于模具制造的重要影响,为后面的学习任务打下良好基础。项目实施中,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有5~6名成员,组内学生轮流担任项目组长、零件工艺分析员、工艺设计员、质量控制员,其中有个人行为,也有团队协作。按照“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理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完成,为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夯实理论和实践基础。对于具体的项目任务,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提供任务书,每一项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零件热处理工艺过程。学生在阅读任务书的基础上查阅相关的资料,明确任务的内容。

2.3 教学环境

为配合项目化教学,实训室里配有教师计算机和投影仪,每组学生具有各自的工作台外,还配备1台计算机,每台计算机连接进入局域网,方便收集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座,可活动的桌椅可满足小组人数随项目任务而变化;学生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实现了项目化教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4 考核方案

项目化教学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的方法,突出过程的重要性,教师、小组、学生个人都参与考评,实现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考核采用百分制。总成绩为初级项目成绩的(占10%)加上主要项目成绩的(占70%),加上自选项目成绩的(占20%);完成每个任务的成绩为学生自评成绩(占10%),加上小组评定成绩(占20%),再加上老师评定成绩(占50%)和期末考核(占20%)。考核的内容主要涉及零件工作环境、失效方式分析、热处理工艺方案制定、可行性分析、最终结果检测、自评互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安全环保意识等方面。

2.5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该课程的重点:(1)零件的工作环境确定及失效机制分析。(2)零件力学性能指标的确定和材料选择。(3)零件的热处理工艺方案制定。

该课程教学的难点:(1)对教师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理论、实践方面的问题予以解答。(2)课程理论概念多且内容分散,而项目化教学偏重于从实践中学,教学时易使某些知识点漏掉,致使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3)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同时职业教育现状每个班级编制规模较大,教师难易对每位学生做到有效管理,易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

解决方法:(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如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学校引进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专家到学院任教等。(2)考虑项目教学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保证其涉及知识的全面性。(3)小组是分工合作的关系,注意对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做好督促与鼓励工作。

3 结语

项目化教学立足于实际,需要职业院校的教师不断地深入探索和研究。实践证明,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逻辑思维和探索创新等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改善,较好地实现了本课程教学目标。

第8篇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技术分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为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本文介绍了高职“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近年的教学实施与改革历程,探讨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法,指出教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项目化教学;纺织材料与检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86-03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是纺织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纺织原料和产品的品种,正确处理纺织原料结构与产品性能的关系,具备正确操作纺织检测设备并进行数据处理等相关职业能力。

该课程依托项目化教学和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自治区棉纺织公共实训基地进行改革。项目化教学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它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和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并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开发首先要确定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最后进行教学实施。“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遵循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设置依据新疆纺织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要求,结合企业需求,共同确定课程典型工作任务,以纤维、纱线、织物常规性能检测等技能为核心,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融于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将工作过程中的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其课程开发步骤见图1。

(一)学习项目设计

该课程根据生产实际和工作能力重组教学模块,重构学习情境,改革实训教学体系。新的“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讲授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典型产品的性能检测与应用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实际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将知识、技能、素质训练融合于实际产品的检测过程中。我们初步确定了五大学习项目,见下页图2。

(二)教学流程设计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流程设计依照项目化教学要求,按教学准备、解释任务和方法、确定重点与提出问题、确定小组和工作时间、学生加工信息、学生展示工作结果、讨论与评价、保证工作结果的正确性八个阶段有序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院“纺织材料与检测”教学保持了教学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即八个教学阶段缺一不可,同时在给学生安排任务时,注意工作的全面性,做到“六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对象明确、工作方法明确、劳动组织明确、工作进度明确、工作成果明确,使教学过程能保质保量完成,防止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

(一)课程项目总体实施

在“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共设计了五大学习项目,九个单元,每个项目都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工作)单元。课程主要以“纤维、纱线、织物”等三个方面的鉴别、检测、性能评定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为项目载体,项目设计的典型性既要有普遍应用的含义,又要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考虑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们构建了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逐步递进实施教学,课程项目总体实施过程见图3。

(二)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以纺织纤维的鉴别项目为例)

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 (1)在上课前教师安排本次课程的主要任务,派发课程的工作页、任务书,阐述课程的基本要求。(2)向学生提出项目任务。该项目最终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鉴别出10种以上的纤维。(3)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要强弱搭配,每组4~6人,设组长一名,协调本小组成员的学习和任务的完成,并对组员完成课程任务的情况给予初步的评价。(4)实验设备及材料的准备:酒精灯、镊子、小刀片等及10种或10种以上的纤维(包括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课程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教师首先向学生讲清楚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求教师要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已设计好的学习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先给出几种比较易分辨的纤维,在简单演示如何鉴别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教师适当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注意观察,留心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判断完成后再指导学生修正错误。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3)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要精心设计,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和针对性。例如,教师此刻就可以提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光泽有何区别,二者的手感有何区别等问题。(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并理解和识记。教师可适时地介绍纤维鉴别常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5)回归工作任务:让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在掌握了专业知识后,再对纤维进行鉴别,看学生能否把任务完成得更好。(6)成果展示:该项目的成果就是由每小组派代表,或由教师指定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和其他小组要对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7)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最后总结纤维鉴别的步骤。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8)评估应用:作为项目化的教学成果,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应把项目工作的结果归档或应用到学习或教学实践中。例如该项目课程结束后,可由教师提供部分面料,由学生尝试分析面料的成分,或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经常接触的纺织日用品成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其主要职能必须从“授”转变成“导”,即引导、指导、辅导,要检查学生项目的进行情况,要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

课程能力的应用

基于项目化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的意识,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注意课程能力的后续课程应用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有“现代棉纺技术”、“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等,在课程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对比同种纤维、纱线、织物检测的连续性,既可得到企业中常规纤维、纱线、织物的检测报表,也可得到一套完整的检测样品检测数据,这些数据可支持后续课程的实训。

同时,我们增加了“纺织材料综合检测实训”项目,进行两周的集中实训,培养学生将纤维性能的检测(如细度、长度、马值等)和纱线性能检测(如纱线强力、捻度、毛羽、线密度等)能力应用到“现代棉纺技术”课程中;将织物性能检测(组织分析、经密、纬密等)能力应用于“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的课程中。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各种纺织材料的检测能力,对后期课程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为学生考取“针纺织品纤维检验工”职业技能证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课程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按照教学计划,“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此时,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还未开设,学生专业理念尚未形成,难以将企业实际生产引入课堂。作为弥补,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纺织材料贴近生活的特点,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日常生活的例子。例如,为什么潮湿的布条会比干燥的布条难撕破,刚洗完头发顺着摸较光滑,但逆着摸感觉毛躁,北方的窗户为什么会用双层玻璃等日常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日常纺织品应用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实现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是学习者、工作者、任务完成者;教师则要“扶着学生走”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是学习的监督者、指导者、辅助者。

在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始时要强调对时间的控制,明确整个教学活动的时间表,每个过程、阶段临近结束前要作出提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十分重要。

在授课过程中,最好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目前,我院纺织专业的学生每班人数在40人左右,人数较多,会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这就要加强组长对组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

为了完成项目,学生要把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需要在课后查阅很多课外资料,同时我们还要仿照纺织企业检测实际环境设置课程实训,使得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完成学习,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产生成就感。

结语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说明,“项目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紧跟最新标准的步伐,主动学好课程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伦超.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实践——以《公路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31-33.

[2]潘志娟,李春萍,杨旭红.纺织材料实验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纺织教育,2011,26(2):149-151.

[3]朱进忠,毛贤慧.本科院校纺织材料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纺织教育,2010,25(4):56-59.

[4]李岳.高职《纺织材料及试验室操作》课程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181.

[5]刘梅城,张冶.“纺纱工艺设计与实施”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3):280-282.

[6]宗亚宁,徐淑萍.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4): 348-349.

第9篇

河南发布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商丘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商丘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10篇

河南发布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信阳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信阳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11篇

摘要:近几年来,会计学专业逐渐成为了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但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了挑战,初级会计学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基础课更需要授课模式的创新。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会计流程核算的角度进行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以有助于会计初学者的了解和认识会计实务。

关键词:初级会计学;教学模式;会计流程             

近几年,在我国甚至在西方,会计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从2004年开始剧增。会计专业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设有会计专业,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但是目前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高校一般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会计学教学往往偏重于会计账务、会计准则的讲授,抽象、枯燥且不断更新的会计知识和概念很难使学生理解现实中的会计实务。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运用能力,难以适应未来的会计工作。

对于任何学习会计的学生来说,无论是会计学专业还是非会计学专业的,初级会计学显然都是会计学的基础课或启蒙课,因此必须做到授课生动、有趣而又浑然一体才能改变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会计是一门枯燥、无趣的学科”观念,甚至激发学生对未来会计学习的兴趣。而本人面对的现实却是,学习会计十余载,见证了无数的同学从校园走向社会,当真正从事会计工作时茫然无措,无从下手,大呼书本与现实的差距。事实上,这些同学至少没有切实掌握初级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因此,基于一个好的视角讲授初级会计学显得尤为重要。讲好一门课需要一本好的教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朱莲美教授主编的《会计学原理———基于会计流程核算的新思维》(立信出版社,2008年6月版) 的教材正是基于“会计流程核算”的角度。这也是朱老师结合二十年讲授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她认为:“学生刚接触会计,对所学专业一无所知,因此该课程应让学生了解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内容、核算对象及其流程,尤其是要让学生了解一般会计核算程序,即从原始凭证开始到编制会计报表结束这一过程。”

基于“会计流程核算”,该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教材内容按会计核算流程的逻辑顺序安排。第一章总论,简要介绍了会计的涵义、基本职能、会计要素等基本概念。

从第二章到第七章按会计核算流程的逻辑顺序(如图所示)展开: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才能进入会计核算系统;对于大量的原始凭证如何进行分类———记账凭证(第三章);对于大量的记账凭证如何进行汇总———会计账簿(第四章);如何根据账簿资料计算成本和利润———成本和利润的计算(第五章);财务会计是通过财务报告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会计信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在编制报表前必须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第六章);最后是财务会计的最终工作成果———财务报告(第七章)。

2.教材内容

按出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让问题自然而然的产生,再逐个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经过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之后,自然出现的问题就是对大量原始凭证如何进行归类。如果不是因为大量原始凭证需要归类的问题产生,学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如何归类,对会计科目、账户(借贷记账法)等内容的学习也就缺乏主动性。至于如何归类,在第三章记账凭证中,让学生了解记账凭证的格式和内容,利用真实的记账凭证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类的问题解决之后,问题再一次自然产生:面对大量的记账凭证应该如何汇总?此时阐述“账簿”顺理成章。类似地,最终完成报表的编制。

3.与会计实务训练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该教材通过模拟工业企业供、产、销等经济活动编制了一套完整的记账凭证,并根据这些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的登记,又利用该账簿资料进行成本和利润的计算,还包括对账、错账更正、结账和编制报表等内容,从记账凭证的填制日期、摘要、编号、书写格式到如何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会计毕业论文簿、如何利用账簿资料进行成本和利润的计算,以及如何对账、更正错账、结账和编制报表等方面提供了范例。总之,该教材具有鲜明的特色就是“会计核算流程”的思想贯穿始终,这也成为区别于其他初级会计学教材的创新之处。在整个教学完成后,学生至少可以了解会计工作是从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的过程,以及其中每个程序需要做什么,如何做。这正是这本教材难能可贵之处,它把会计从复杂的工作变成了简单的程序,而这种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恰好能使学生更为清晰客观地了解会计工作,并为日后的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的学习,甚至日后的会计实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无论是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金融危机,还是我国迅猛发展的资本市场,都日益凸现了会计专业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人想掌握会计学知识甚至成为真正的会计人。《会计学原理———基于会计流程核算的新思维》一书以其创新性的教学视角对初级会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新的安排,将更有助于会计初学者的了解和认识会计实务,该书可以成为会计学专业或非会计学专业学习会计学的启蒙教材和参考读物。

 

参考文献:

[1]朱莲美.会计学原理———基于会计核算流程的新思维[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第12篇

一、完成学生荣誉评定工作

一是,完成了综合测评系统使用测试及其纠偏工作,在此基础上,审核了-学年第一学期学生的综合测评数据;

二是,完成了学生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单项奖、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生干部、优良学风示范班、优秀班集体等系列荣誉评定、审核及奖金发放工作;

三是,查阅了其他高校优秀大学生、大学生标兵、十佳大学生评选的基本做法,设计了十佳大学生评选方案初稿;

二、承担学生信息统计任务

一是,节日信息统计。起草了十一国庆、元旦等重要节假日期间学生工作通知初稿;及时完成了节后未返校学生信息统计工作;

二是,管理信息统计。完成了学生学籍异动、校外住宿、违纪处份及其谈话记录等信息统计工作;

三是,学风信息统计。完成了晚自习调研情况统计,并撰写报告初稿及工作通知初稿;

三、开展学生思想动态调研

一是,参与了级新生思想调研,与其他辅导员合作撰写了调研报告初稿;与杜联合等合作撰写了考研指南初稿;

二是,调查了暑假学生返校思想动态,并撰写了调查报告初稿,组织完成了六十年国庆阅兵典礼等重大时事热点问题学生座谈会议;

三是,参与了学校大学生思想工作面对面与学业生涯规划调研工作(随同董老师等去动科学院开展了调研);并撰写了新一轮的大学生思想工作面对面开展文件初稿;

四、配合做好新生入学工作

一是,参与了新生迎接工作,按要求在南校区值班;

二是,及时分发了新生入学教育材料,配合组织开展了部分入学教育活动,参与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总结;

五、协助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是,统计辅导员队伍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及时更新、入住宿舍补助统计与报送、宿舍电脑统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报告初稿撰写等;

二是,协助开展辅导员考核工作。调研了外校十佳辅导员评选工作,并撰写了我校评选初稿;完成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评选人选参选材料的汇总与梳理工作;协助完成了优秀辅导员评选会议的准备工作;

三是,协助组织开展辅导员工作研究。包括辅导员沙龙的举办,优秀论文成果奖、优秀论文参评论文汇总及评选会议的材料准备;积极参评了辅导员优秀论文;

四是,参与班主任队伍服务工作。参与了兼职辅导员、班主任选聘会议的组织及材料准备工作;参与了级优秀班主任表彰大会暨级新生班主任聘任大会的材料准备及会议相关组织工作;完成了年度内参与职称评定的班主任工作经历确认;完成了班主任学生民主评议表的审核及班主任津贴发放审核、制表、报送等工作;

此外,我还从事了学生证办理、补办、注销,部分学生活动的组织及届毕业生文明离校值班等学生服务工作;完成了部分外校经验学习、科室文件归档规整等科室办公事项。

总的来说,一个学期以来,我主要做了学生事务管理及部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具体事项;学习撰写了相当部分的工作文件(主要完成初稿);配合完成了重要会议的材料准备与基本组织工作,并调查了部分兄弟院校的教育管理经验。基于这些工作,总结感悟如下:

六、基本感悟及年工作设想

一是,学生思想教育方面。个人认为核心在于动态掌握学生思想教育的最近方式方法与理论、动态调研本校学生思想问题;目前,存在的问题可能是调研工作多,动态研究少,理论分析不足。

二是,学生事务管理上。感觉主要在于明细学生事务管理流程。,也即是处长一直强调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问题,这方面还有待于基于上年度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别设计流程予以改进,可以制定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应尽快制定;

三是,科室工作方式的理解。认为,很多工作的开展需要院系学工队伍的配合。因此,工作的重点应当促使学工队伍工作流程化、规范化,促使与院系工作配合深化;作为个体,我应当强化沟通,更多地加强与辅导员队伍工作外的联系及情感沟通,争取更大的工作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