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舞蹈创作

舞蹈创作

时间:2022-02-13 04:36:12

舞蹈创作

舞蹈创作范文1

【关键词】舞蹈起源;舞蹈分类;知识型编导;舞蹈创新

闻一多先生对“舞蹈是什么”作出了精辟的阐解:“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舞蹈不仅娱乐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当前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需求,还起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如何创作一个好的舞蹈作品摆在了舞蹈工作者和爱好者面前。本文通过舞蹈常识、舞蹈编导个人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

一、舞蹈常识

(一)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早起源于劳动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舞蹈是多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用这种丰富的肢体语言开始表达思想感情,继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结合中国远古的传说以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记载,舞蹈的演变经历了例如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等岩画中体现的上古时代原始舞蹈,随后在奴隶社会的图腾舞蹈,到了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例如史书上记载中国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的汉魏和隋唐时代,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以及从欧洲宫廷舞蹈中发展而来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纪出现的现代舞,

(二)舞蹈的分类

舞蹈按照社会作用的不同可概括为两大类:

1.自娱性舞蹈。自娱性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跳的舞蹈。自娱性舞蹈剧具备广泛的群众性,例如,人数、场地、时间均由大家自己选择决定,同时更以群众舞蹈娱乐活动为互相交际为手段而到达交流感情的特殊性。例如,各民族民间在一些公共公开的场合所跳的舞,国际上的“交谊舞”,我国的“集体舞”等。当大家在一起尽情欢跳时,大家注重更多的就是自我娱乐,调节心情,锻炼身体为主,不带有任何性质的表演形式。同时健康快乐的氛围更多带来的积极的社会作用。

2.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专门为观众欣赏而表演的节目。这种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规范性,除了在个别的场合由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即兴表演之外,大多数一般都在舞蹈编导的精心的编排下,提炼出主题思想、故事情节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来塑造人物,通过扮演者的表演来娱悦观众,让观众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表演性舞蹈具有特殊性:有人为的编导编排而成,演员受到了场地和作品情景的限制不能够脱离节目主题随意发挥;需要运用专业演员的动作技巧和情感表达从而体现舞蹈编导的意图;当代的舞蹈需要利用舞台的各种条件,如灯光、舞美等,来帮助帮助表达作品的内容。

表演性舞蹈细节上又可以分为群舞、单项舞蹈(单、双、三)、组舞、歌舞、舞剧等不同类型的演出形式。

二、舞蹈编导个人素质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很多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为主要的症结。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需要诸多的条件和因素。客观的教学条件到个人的文化素质形成了密切联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编创的规律法则制约下,切实提高编导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一)舞蹈的文化内涵

最初舞蹈在舞台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内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编导、演的技巧,学养、文化人格等诸因素中,影响创作的终极因素是舞蹈艺术者自身的文化人格。”一个舞蹈的文化内涵完全取决于编导的个人内涵,他创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二)做文化知识型编导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灵》《踏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等众多经典作品。目前社会提倡的是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才能符合当前社会趋势的发展。一个能让人从舞蹈中读出知识读出文化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的作品,这个舞蹈作品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艺术类的表演,更多得起到了社会的作用,让人们在沿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利用好这种广泛而又直接的艺术形式继续创新发展。具体地说一个编导的“知识性”很强,那么她必然是一个舞蹈人才,是一个从简单的艺术表演到知识型和复合型转化成功的艺术家,她会给我们编创出一个汇集美学、文学、音乐、舞美,民族学、建筑、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各学科的艺术作品。我国舞蹈艺术家们不停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舞蹈艺术作品,那些都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饥火》、《奔腾》、《黄土黄》、《边城》、《东方红》、《阿诗玛》、《一个扭秧歌的人》、《残春》、《奔月》、《红色娘子军》……当我们慢慢回味这些作品时,我们心存感激和无限的激动,我们在这些作品中看到是一代艺术家用自己的情感和渊博的知识而铸就的一个个丰碑。

伴随着近几年来电视的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舞蹈都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百变的样式、翻新的手法,让我们眼花缭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舞蹈上的

“腐化”,舞台上是让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是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的观众,这样的场面和舞蹈的编导有直接地关系,这种舞蹈缺乏知识,是一个浮躁的表现,以一种功利的表达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离的艺术的本质。现在的状况更可悲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泛滥——搞自己的艺术,这些舞蹈编创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知识的缺乏,盲目的抄袭一味的追求技巧上的难度以及绚烂的舞台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识型。

贾作光先生说过“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从这些著名的舞蹈艺术表演家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知识对一个舞蹈编导的重要性,舞蹈工作者应该花大时间下大功夫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抛开浮躁的功利心情,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文化,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出文化内涵,最好更多的是和一些“大家”交流,去领悟他们身上所积累了几十年的文化底蕴,这样在学习中就能快速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三)舞蹈编导应当深入到生活中

在2007年的春节晚会上有一个舞蹈作品《进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它借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现象的题材,用舞蹈的形式搬到了舞台上,把一个生活中主题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业舞蹈演员们用质朴而投入的表演把打工者的现实生活和情感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观众们看到的是农民工的艰辛和积极进取乐观的精神,同样也感受到了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通过这样一个舞蹈,大家开始重新思考农民工问题,那么《进城》这个舞蹈就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作用。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除了专业的技巧外,重要的就是生活中的元素在节目中体现,这样大家都看得懂,都会拍手叫好。舞蹈本身就来自人民群众在劳动和生活中根据自娱、祈福、达情所需而创作并直接传承的一种艺术形式.

当前舞蹈创作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除了恩爱情仇没有什么可以表达得了,导致不少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过分重视舞蹈技巧而缺乏对生活本质的挖掘。这样的编导编出的作品都会流于平凡,人民大众已经对这种题材已经看腻了。还有不少年轻的舞蹈编导在编创舞蹈是比较注重外化的动作,甚至在根本没有生活的体验下单凭大家熟悉的几个基本动作就敢进行“创作”,这样编出来的舞蹈往往就只能是夸张地强调动作技巧,我们从这个舞蹈的舞台表现上看味道很浓,但是我们深入讨论它的时候发现实际上不伦不类,既不是民族的也不是外国的,东一个动作西一个情节凑拼出来的“杂牌”。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舞蹈形象就更是这样,我们要使在编创出来的舞蹈充分体现出不一样的特色,舞蹈编导们只有通过生活的真正的深入才能做到,刀美兰老师说过“舞蹈不是体操不能只注重动作的组合和肢体技巧的展现”。舞蹈来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编导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在生活中提炼并升华,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转化的过程中,有一项技能是编导们要学习的就是“模仿能力”,这种摹仿可以在编出的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观众也可以从这种摹仿中揣摸出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这个模仿要不到生活中体验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我们一些舞蹈界的大师级艺术家经常就去民间采风,许淑瑛老师曾经邀请云南16个民族的50个原住民学习民族文化的传习,当时没有任何的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她就用笔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她从这些的老艺人身上学习到的技能充分运用到了《秘境乐舞祭》中。

贾作光老师指出:“舞蹈形象和生活的美是相互作用的。生活的美是基础的,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因而舞蹈编导必须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观察、分析,然后把自然形态上的人体美给予加工,创造出美的舞蹈形象”通过贾老师的一席话,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应该得到人们正确的理解,可以在舞蹈的表现中揭示生活,美化生活,感悟生活。

(四)舞蹈既要创新又要保持传统文化

我国的舞蹈资源丰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经过艺术大师们的挖掘已经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遗产沉睡在民间中,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临的就是怎么样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的创新,这种创新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的发挥它的特色,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总书记曾经对经济科学界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对我们舞蹈创作同样也指明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我们要求舞蹈的创新不是要求舞蹈动作的重复组合,而是要求编创者在传统舞蹈语言上去创作更加丰富的艺术语言。还有就是结合我们提出的“知识型”编导,结合各个学科来进行舞蹈的创编。我国著名的舞蹈表演家杨丽萍女士并不是什么科班出身,但是她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经典的剧

目《雀之灵》、《两棵树》,以及近几年来她在云南文化中挖掘出的舞蹈《云南印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就是她在原来传统的艺术上进行了创作和改编,让大家去了解云南的文化,她同样成为了云南文化的传播者。这就说明了一个好的舞蹈编导需要有超前的观念,本体的探寻。更需要的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使她们身上所具有“时代精神”在舞蹈中得到升华和体验。

三、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

(一)向知识舞蹈教学发展

一个定位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作为当代的舞蹈演员们,更要着眼于未来,抛开功利心,搞艺术不是搞商业,舞蹈是经济建筑中的高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从事舞蹈生涯的演员们应该以知识舞蹈为导向,改变观众对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不能沦落到伴舞的地步,更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的卖弄。这就要求我们从事舞蹈的工作者们从自身的素质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编导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达舞蹈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二)学会体验感情

在“交银理财杯”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众创作表演专场,舞蹈《牵手》打动了很多的观众,这个舞蹈来自生活,我们没有把它放在舞蹈来源于生活着个章节中讲,是因为这个舞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真挚的感情,两名两位残疾演员用残疾演绎完美,她(他)们没有屈服命运的不公平,而是选择了挑战残疾,与命运抗争,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残疾的肢体,完成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在他们表演过程中,将他们的情感通达肢体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正是两位演员的倾情演出打动了评委和众多的观众,我们从他们的舞蹈中读出了真心真爱和真诚,我们用一个演员参加一个访谈所说的话来总结这个舞蹈的成功。翟孝伟说:我们是用心灵在舞蹈,是用灵魂在舞蹈。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在文化的大前提下,其次更重要的就是要让观众们看出演员的感情流露,真正的打动观众,让他们融入到舞蹈情节中来,在心灵上和舞者达到共鸣,一个人的感情不是说可以随便调动的,一群人的感情更不是容易调动的。

四、其他外在条件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在具备好的舞蹈演员的情况下,还要取决于其他的条件,例如音乐、舞美、服装及运用(下转第103页)(上接第93页)到现实生活中的数码技术。音乐深化了舞蹈形象。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是由每个单一动作连续而成的表现感情的组合,音乐是启动舞者感情的钥匙。“舞者必须有旋律感。旋律感不只是舞蹈形象所需要的速度和节奏、空间和时间,其核心是要体现音乐的内在冲动”。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张艺谋的舞剧《图兰朵》和世界著名舞剧《阿依达》他们的舞美都做到了世界一流,让观众迅速地融入到舞蹈的场景中,可以加深观众对舞蹈本身的理解,观众朋友对他们的服装服饰印象一定很深刻,这些服装和道具都充满了冲击力。2007年春节晚会上舞蹈《小城雨巷》中的那江南的诗情画意,运用科技数码元素打造了细雨飘飞的江南水乡街道,青青的石板路和白墙灰瓦的特色建筑,悠扬的丝竹声,现场水幕制造的烟雨效果顷刻间展现江南文化中的婉约典丽之美,高挑的舞蹈演员身着洁白与藕荷相间具有浓重中国画特色的旗袍,手执一把纸伞,在空灵的旋律中翩翩起舞。令全国观众怦然心动记忆犹新。

创作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融入了诸多的因素,本文通过四个方面的阐述,认为当前社会文化是创新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的结合体,所以编排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就需要大家静下心来认真地去学习知识深化自身的阅历,深入到生活中去真正的体验体味民族风情,因为有了体验,有了生活的经历编排出的舞蹈才有灵魂、才是真实的、感人的,才能引起-

共鸣。

【参考文献】

[1]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材[M].高教出版社,2004.

[2]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舞蹈创作范文2

关键词:舞蹈作品;舞蹈创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71-1

舞蹈是以动作为语言的一类艺术,其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取代的,当人们情感达到一定程度,舞蹈就成为抒情表意的最好方式。舞蹈是大众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 一、舞蹈来源于生活

舞蹈是人民大众的艺术,其本质已决定了它的群众性。舞蹈创作不是什么神秘王国,只要掌握了舞蹈创作的基本,把握正确的创作方法,抓住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根本,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就会有许多好作品涌现出来。能够鼓舞人们斗志的舞蹈作品,如舞蹈作品《敦煌彩塑》,其中不存在对英雄任务的直接歌颂,也没有对某种崇高品质的特别赞美,而是从敦煌石窟中取材,对一群少女舞蹈的形象进行了塑造。从表面上来看,其舞蹈创作似乎很难表现出深意。但是作者却仅仅抓住了女性恬静、委婉、端庄、温柔的特质,对东方少女群像进行了动人、活泼的刻画,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舞蹈作品的创作有着两个层面的目的:第一,通过舞蹈造型、动作、姿态同舞蹈意境的有效融合,加之舞美灯光氛围的营造,来对足够精美造型艺术和灿烂祖国文化进行反映,从而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和爱国意识;第二,通过对女性独特魅力的展示,来让人感受生活之美,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舞蹈艺术并不只是简单的舞蹈动作,而应当有着其更为深层的内涵。恰如一个人一样。既要有肉身也要有灵魂,而动作中所富于的精神就是舞蹈的灵魂。因此,在舞蹈创作中,对于崇尚品质等相关品质的挖掘十分重要。舞蹈作品的创作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作舞蹈的基本条件。舞蹈作品《养蜂的小妞》通过真实的养蜂工作场景联想到养蜂人与蜜蜂之间亲密的感情,仿佛看到了他们在嬉戏玩耍的场景,在这样的基础下在舞蹈中展现养蜂人与蜜蜂之间的情感交流。该作品整体的基调是欢快活泼的,通过养蜂人和蜜蜂的舞蹈动作来完善舞蹈的形式和情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它拥有着丰富的精神遗产,这些精神遗产为广大舞蹈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创作材料,舞蹈创作者应当将其充分应用融入到舞蹈中来,借此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

二、舞蹈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情感塑造

现如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人们的心态变得日益浮躁动荡,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缺乏实际的思考,只注重对视觉上的包装,因此创作出的舞蹈作品就显得十分的漂浮,没有深刻的意义在里面,舞蹈的艺术性质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们追求的方向变为了娱乐。

(二)曲解民族精神

在创作民族舞蹈时,一些舞蹈创作者把对西汉舞蹈的学习和借鉴看成是模仿,随意的改变民族舞蹈的面貌精神,美其名曰舞蹈“时尚化”,当然不能否认在此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但是大多数还是缺乏情感,只为营造噱头的失败作品,任何一种艺术和情感都是不可分离的,舞蹈艺术的根本目的就是用其表现出的情感来感化人们,如果只有形式上的动作,缺失了情感,那么就会表现出公式化,不能达到创作舞蹈的追求。

三、对舞蹈创作的建议

(一)认真观察生活,熟悉生活

舞蹈艺术的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因为生活是舞蹈艺术创作的来源,我们说看到的所有的舞蹈艺术作品中塑造出的形象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舞蹈创作者要认真仔细的

观察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丰富累积自己的视野和创作素材,理解熟悉生活中的典型素材,最终选取有代表意义的和有精神层面的素材来进行艺术性的创作,这样最后出来的舞蹈艺术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成为成功的优秀的舞蹈作品。

(二)舞蹈作品要歌颂崇高品格,富于精神

众多经典的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到现在而不被淘汰必定是有其独特的魅力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们体现了某种精神品质,展现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并能够在作品上达到一定理想上的高度,我们现在之所以要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就是为了使我们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能够有一定的高度,艺术作品要围绕时展,民族文化是民族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它们蕴涵着民族奋发向上、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等值得我们歌颂的优秀品质。

(三)强调舞蹈的创新

舞蹈创作要注重创新,对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作品进行创新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其独有的特点,并且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现如今时展的要求,创新并不仅仅是指动作的组合,而是对舞蹈中所传达出的感情加以升华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戴利.关于舞蹈作品的题材[J].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03).

[2]潘叶霞.浅谈舞蹈创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2).

[3]王小萍.时几个舞蹈作品的分析及舞蹈创作的探索[J].青年文学家,2009,(04).

[4]陈路芳.论优秀舞蹈作品的构成要素[J].艺术探索,2008,(22).

舞蹈创作范文3

    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舞蹈的本质已决定了它的群众性,因此,舞蹈创作就不是什么神秘王国。只要掌握了舞蹈创作的基本方法,把握正确的创作途径,紧紧抓住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根本,在不断的总结与实践中,就会有许多好作品从你手中涌现出来。

我将从“舞蹈创作的前提”、“舞蹈创作的基本技法”、“与广场舞蹈创作的同与异”、“少儿舞蹈创作的若干问题”等几个方面,漫谈有关舞蹈创作的一些问题,希望能为舞蹈创作的繁荣出一点微薄之力。

我们首先谈舞蹈创作的前提。

    要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必需有正确的途径。前提是创作者必需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这些修养的靠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的。概括讲,要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察生活,熟悉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例如:浙江省孙红木在谈她创作《养蜂的小妞》的创作过程时说:从表面看,养蜂的工作按照舞蹈创作要求缺乏动态,即可舞性,难以很好的树立舞蹈型像。但从舞蹈长于抒情的角度认真地思索分析,发现蜜蜂这种神奇的小昆虫勤劳、坚韧、勇敢,它为人类创造财富,送来甜蜜。而养蜂人常年四处奔波,追踪蜜源,工作辛苦、平凡。养蜂人的工作和蜜蜂的精神都值的我们去赞美。但是如何用舞蹈去表现呢?经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养蜂人与蜜蜂有着不同寻常的亲蜜的爱的关系,而这种特殊关系使我们在他们“静态”的劳动中看到他们“动态”的内心世界。他们那种欢乐、甜蜜、幸福的内心世界洽洽适合用舞蹈去表现。具体的方法就是把思想、情感化为能被观众看见的“动”的形像,这种形像是情感,升华的表现,绝不是去勉强模仿表现他们劳动的外部形态,而是要始终抓住并表现养蜂人的“情”。

    艺术作品不夸张就没有表现力,而夸张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联想到养蜂人的头、身、手都沾满蜂蜜,引起蜂对人的追逐、嬉戏,从中体现蜂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这种交流形成的欢乐劳动中的“节奏因素”使舞蹈“形”、“情”具备,由此产生了舞蹈的形像基础。加之巧妙的运用道具,突出养蜂小妞可爱的性格特征等,使《养蜂小妞》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像。

生活美不等于艺术美。创作者对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要进行高度的浓缩与升华,要善于像蜜蜂吮吸花蜜那样,吸取生活中最甜美的营养,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使其成为鲜活动人的舞蹈形像,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与薰陶。

(二)舞蹈作品要歌颂崇高品格,富于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它所处于的那个时代,跟不上时代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价值。大量民族民间舞蹈能在我国长、期流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能顺应人民大众一断变化的审美追求,紧根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才得以生存。众多的经典舞蹈作品之所以常盛不衰,也是由于他们所表现的主题抓住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在作品的内容、形式上达到了理想化的高度。现在我们提倡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文艺作品要反映时代主弦律。弘扬民族文化是指我们民族数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粹,它蕴含着我们民族开拓奋进,勇往直前,富于创新,敢作敢为,无私奋献等最歌唱家贵的精神品质。而文艺工作者由其是进行作品创作的人们,就应该用大量蕴含着民族崇高精神品格的艺术作品去教育感染人,鼓舞激励人,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

    我们所指的“时代精神”,应该是一种积及向上的、催人奋进的、能鼓舞人们斗志的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迸发无穷的力量,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能使人深切的感受生命自然的美好,从而对生活充满着希望。“时代精神”不是某些人追求的所谓“时尚”任何时尚都是有他的属性的,有的代表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有的却表现出一种颓废、落后的观念。在当前的一些创作作品中,确有一些人追求的“时尚”背离时代,远离生活。作者把自已狭隘、消沉的人生理念融进自已的作品中,表现他们自身的与时代极不合拍的精神和内心世界。这是我们应该坚决摒弃的。有的作者为了标新立异,为了迎合市场中一些观从低级趣味的需要,即强调所谓的剧场效果、经济利益。对一些优秀的、能体现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独特魅力的民间舞横加扭曲,

一些最能代表东方含蓄美的舞蹈,被硬性的塞进西方的剧烈的弹胯、顶肚、顶胸的动作。认为这样才有“性感”,才能迷住观众,才够刺激且不论社会上怎么样评价,仅是这种无视我们民族的审美感情,无视或淡化我们民族所独特的、为国际社会所赞叹的东方美的创作思想,也是我们应该批评的。

  大量好的作品,能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从这种艺术美的享受中,领悟一种精神情操的美,使人们对生

活、对社会产生一种深切的爱,这就很好地起到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

例如《闪闪的红星》中冬子妈英勇牺牲的舞段,烈火熊熊,英勇顶立火中;震憾人心的音乐旋律,满场红彤彤的灯光;叠印出潘冬子一句无声的“妈妈!”给观从众以及大的冲击力,震憾了人们的心灵,引发了大家强烈的精神共鸣。

    又如《春蚕》根据唐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的名句,把春蚕、蜡炬献身精神体现了出来。编导着重塑造和体现春蚕的心灵美,突出了他造福人类的品格。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设计了一片硕大透明的桑叶,叶子背后是充满曲线美的“春蚕”(演员)。通过演员优美的双臂动作和手中漂渺的纱巾,表现春蚕吐丝作茧自缚的过程,展示“丝方尽,情不断”的意境,并从中给观众以春蚕丝尽至死无憾的深刻思想内蕴。这个作品表现的是春蚕,实际歌颂的、给人的启示是献身精神。

    再如舞蹈《敦煌彩塑》,作品没有直接歌颂英雄人物,也没有赞美某种崇高思想。而是取材借鉴敦隍石窟中的“飞天”,塑造了一群少女的舞蹈型象。作者抓住女性美中最能打动人的几个方面——温柔、端庄、委婉、恬静,刻画出鲜活动人的东方青春少女的群像,使人观后难以忘怀。作品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舞蹈的姿态、动作、造型,与舞蹈意境融洽的音乐,以及营造出特定氛围的舞美灯光,反映了伟在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精美绝伦的造像艺术,由此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一是通过优美的舞蹈,展示女性美的独特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事例都是说明,舞蹈作品虽然以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去创作艺术形象,但这些作品的品格是崇高的,是健康向上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去反映生活,并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薰陶。因此,它符合当今的时代精神,能很好的为时代服务。

(三)熟悉积累专业素材,全面提高专业修养。

1。多看多学舞蹈语汇。

    舞蹈语汇(动作)是靠积累才能丰富的,只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

另外,对是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们劳动或其它习惯动作进行分析,了解它们的型态、动作规律、动作节奏等选择其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进行美化提炼,使之成为闪烁光彩的舞蹈型像。如《浪里人》的创作,作者深入到渔民中,观察渔民劳动生活如织网、拉网、撑篷、摇橹;渔民习惯两腿分开站立,走路步伐沉稳有力;战风斗浪形成他们勇敢、豪爽、憨厚、直率的性格特征等。作者对这些素材进行了典型化的表现,创造了生动丰满的舞蹈型像。

2。对各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因此,创作舞蹈不仅要有对人体动作的娴熟运用,还要通过其它的艺术手段,为作品的主题、人物型像、情节发展、高潮的兴起等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首先,创作者应具有很强的音乐感。音乐感是指对音乐的理解。不仅在理伦上理解,更重要的是对音乐表现情感和音乐型象上的理解。例如,一个舞蹈家和一名画家同时听一首名曲,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就会不同。画家脑海里出现的是画面、构图、布局、是各种色彩、明暗的对比。舞蹈家则会根据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响的强弱、脑海中不断闪烁着各种跳跃,旋转和时而翻腾激烈,时而舒展委婉的动作形像。虽然二者理解不同,但他们都是很强音乐感的欣赏者。

(2)要对构图、画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

    舞蹈构图在作品中至关重要,好的构图能给人以振奋,感到它变化无穷,内蕴丰厚。呆板的、一成不变的构图画面会使人感到枯燥,毫无感染力。俄罗斯小白桦歌舞团的《小白桦树》,虽然动作简单,但它却运用蜿蜒流动的队型,迭幻繁复的变化,描绘出深邃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闪射着迷人的魅力。重庆龙灯艺术节开幕晚会中的,《中国人》舞段,仅靠此起彼伏的万里长城的阵型、四大片块交错、快速穿插和组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浩大的气势,给人以很强的震憾。

(3)要对灯光、服装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学习,以便于在创作时综合考虑运用。

    舞台灯光变化运用的好,就能深化作品的主题,渲染浓烈的氛围,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景中。《春蚕》的背光、顶光、侧光的运用,形象地造就“蚕”晶莹剔透的美妙胴体;《再见吧,妈妈》通过特殊的灯光效果,营造出朦胧的、如梦似幻的母子相见的画面。这些巧妙运用灯光的艺术手段,都是灯光师按照编导的创作和设计要求而解决的。

    舞蹈服装的设计当然是设计师的工作,但是编导要提出对服装的设计要求。这个要求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有助于点题,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就能明白你要表现何题材;二是服装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另外,服装设计要充份考虑舞蹈上人体艺术,是用身体、四肢来“说话”,表达一定内容的。服装设计不合格,不符合作品的要求,不但无法表达作品的内容,甚至会破坏预想的效果。好的舞蹈服装,会给观众以鲜明的人物形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中的变色长裙,先后变出黄、红、绿三种颜色,表达出不同的内涵;《丝路花雨》的“飞天技乐”服饰,把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

(4)编导要充份培养自已的想象

舞蹈创作范文4

【关键词】舞蹈创作;舞蹈道具;作用;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92-01

舞蹈创作,就是以音乐、艺术等技能为基础,通过思维将情感通过舞蹈表达出来的过程,而舞蹈道具则是在舞蹈创作表演过程中所应用的一切道具的总称。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但是单纯的人类的肢体语言往往无法表达出舞蹈应该表现出的效果,这就需要相应的道具来支持。具体来说,舞蹈创作中舞蹈道具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舞蹈道具是舞蹈创作者表达情感的必要辅助

舞蹈是对情感的演绎,任何一个成功的舞蹈创作作品都有一个核心的思想在里面,都有一种感情需要舞蹈创作来表达。对于舞蹈创作者而言,只有把感情与舞蹈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舞蹈创作的目的。通常情况下,在舞蹈创作过程中,会有服装、场景等来实现情感的表达,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内容对于舞蹈创作来讲都是不够的,也就是说,舞蹈道具是舞蹈创作者表达情感的必要辅助。舞蹈道具对于舞蹈创作者表达情感的辅助作用表现在:

第一,舞蹈道具本身的外在特点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性意义,比如柳枝的送别之意,舞蹈创作者通过对柳枝这种道具的应用,就可以很容易的表达出送别之情;第二,舞蹈道具也是舞蹈语言符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加强舞蹈语汇,舞蹈表达情感往往是通过特定的动作语言的暗示来完成,但由于人自身原因的限制,能够进行表演的动作语言并不多,这就大大局限了舞蹈情感的表达,但是通过道具的应用就可以适当丰富这些有限的动作语言,同样一个挑起的动作,如果选用的舞蹈道具是红丝带,那么所要表达的感情就有可能是喜悦的,或是期盼,但如果使用的舞蹈道具是其它物品,就可能表达其它感情。

总之,舞蹈道具是舞蹈创作者表达感情的必要辅助,他它不仅可以简化情感表达过程,还可以丰富舞蹈语言的内涵。

二、舞蹈道具可以与舞台背景相协调,烘托舞蹈创作氛围

舞蹈创作离不开舞台背景的烘托,舞台背景可以让观众第一时间掌握舞蹈创作作品的大致情感脉络,同时舞台背景也能增强舞蹈创作的视觉效果,但事实上,如果只依靠舞台背景来实现舞蹈创作过程中这些方面的要求是不够的,只有舞蹈道具与舞台背景恰当的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烘托舞蹈创作氛围。

对于舞蹈创作而言,舞台背景对于氛围的烘托的固定的,而舞蹈道具对于舞蹈氛围的烘托则是灵活的,有生机的,特别是在今天,科技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传统的舞台道具在不断进步,这样一来,舞蹈道具在舞蹈创作氛围的烘托中的作用就更大了。试想,在一个蓝色舞台背景中,如果恰当的使用移动的船这一舞蹈道具,在辅以舞蹈创作者到位的表演,就很容易把海边船夫的角色表演的淋漓尽致,同时,船的移动、位置的变化等也可以推进整个表演情节。所以说,舞蹈道具与舞台背景相协调,配合运用,可以更好的烘托舞蹈创作的氛围,增加舞蹈创作的效果。

三、舞蹈道具有利于观众对舞蹈创作作品的理解

由于舞蹈作品的情感表达是通过舞蹈动作等专业的舞蹈语言来实现的,这对于非舞蹈专业人才来讲,准确理解舞蹈创作所表达的感情就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个时候舞蹈道具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舞蹈道具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物品或者是这些物品的改变,观众对于它们会很熟悉,在观看舞蹈创作表演的过程中,一旦遇到无法理解的舞蹈语言,就可以根据这些道具大概的判断出舞蹈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舞蹈语言本身就很复杂,而作为观众的舞蹈观看者,大多数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只有适当的使用舞蹈道具,才能把专业的舞蹈语言转化为观众所能理解的内容,让观众更好的理解舞蹈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更好的融入到舞蹈表演中。

四、舞蹈道具可以激发舞蹈创作者的创作灵感

舞蹈道具对于舞蹈创作者的创作灵感激发也是非常有帮助的,由于舞蹈道具大多来源于生活,而好的舞蹈创作作品也应该是对于生活的升华,但是舞蹈创作者特殊的职业性质决定他们不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挖掘生活中的情景,这样一来,舞蹈创作者就可以根据表演中常使用的道具来找到生活中的故事,就可以节省时间,也能更真实的反映生活。舞蹈道具是舞蹈创作者接触最多的物品,在他们之间无数次合作之后,舞蹈创作者可以通过舞蹈道具回忆出之前的表演,同时舞蹈创作者也能在舞蹈道具中读出更多的内涵的东西,进而获得创作灵感。所以说,舞蹈道具可以激发舞蹈创作者的创作灵感,丰富舞蹈创作者的创作情感。

舞蹈创作范文5

关键词:舞蹈艺象,舞蹈表演,舞蹈意境

Abstract: dance art like through the dance of the whole language and dance image, to show a kind of inner angry, emotion, soul, strength and spirit. Dance performance requirement to Jane and numerous, with little more than the total, exquisite and vivid, emphasized that through the external image of the mold conveys the inner spirit,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of the subject. Dance artistic conception, is mainly refers to lyricism of the dance art like present in that scene blending, and void-solid combination image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and aesthetic imagination space.

Keywords: dance like art, dance performances, the dance artistic conception

中图分类号: 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舞蹈是时空表现艺术和动态造型艺术,它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即通过人体富有协调性、韵律感、审美化的动作、姿势、造型、动作组合和动作过程来表达内心情感,是人类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在人体动态形式中的对象化,是舞蹈艺术劳动的具体成果。

1 舞蹈艺象通过舞蹈语言和整体的舞蹈形象,来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优秀的审美艺象应当具有比艺术形象本身更加深广隽永的内涵,这种内涵蕴藏在艺术形象内,只有凭借欣赏者的细心体察、玩味、感悟、领会,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艺术意蕴是优秀舞蹈艺象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出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一般来讲,艺术意蕴还不完全是由舞蹈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它是比主题思想更加形而上的东西,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超越言象之外、自然含蓄、天机妙悟、悠然神会、绵绵不尽、余味无穷的哲理和诗情,它也是优秀舞蹈艺象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舞蹈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语言。在舞蹈艺象的特定情境中,构成动作的姿态、节奏、速度、空间走向、动作力度与情感强度的统一所体现的情感倾向,以及动作在运动中的“力效”,在音乐、舞美等多种手段的配合下,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展示无数复杂的心境和情感冲突,使舞蹈艺术在连绵不断的起伏跌宕中展示内容,表现人物情感,创造各具特色、生动鲜明的舞蹈艺象,具有造型美、流动美、情感美的巨大欣赏价值。

2 舞蹈表演要求以简代繁,以少总多,讲究生动传神,即强调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内在的神韵,抒发主体的胸臆情怀。从整体追求上看,含蓄蕴藉,追求神似,注重当众展现人物的灵魂和情感,注重整体效果的传神写意。虚拟的动作表演重在动作的高度美化和感情的充分抒发,创造出剧情需要的舞台环境和氛围,使舞蹈表演更加自由,拓宽表现生活的领域,超越有限的“实境”,营构无限的“虚境”,创造出一种超脱、空灵、古朴、高雅的审美境界。表现手法的突出特点是夸张、变形,追求超乎常形之上的艺术真实,旨在调动观众的想象,共同完成审美意象的创造,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 舞蹈意境,主要是指抒情性舞蹈艺象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分虚实,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实境是指生动、逼真表现出来的景、形、境,即“如在目前”的“象”。虚境是指由实境引发的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形象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的“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是伴随着由具象引发的想象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的“象外之旨”,其意蕴虚涵,具有暗示性,只能领悟,不能直陈。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居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无形君有形”。但再好的虚境也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表现上,“真境逼而神境生”,“有形发未形”,虚境要通过实境来创造。就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看,意境创造又是情、景结合的艺术,“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与景会,景与情合”,意境是在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交融中创造的。借用王夫之的话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舞蹈艺术也是如此。韵味无穷,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隽永的意蕴和综合美感效应。意境是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共同创造的多层次、整体的、动态的、空间的意象,是作者得于心、观者会于意的产物。艺术主体的创造是意境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欣赏主体在接受中的再创造,是意境创造的复现、衍生和深化。意境的整体性象征具有朦胧性、模糊性。创作主体的个性、创作的时代性与欣赏主体的个性、欣赏的时代性之间的差异,形成同一艺术意境在创造和再创造的时代、历史背景中的意蕴的变异性。同一艺术意境可以生发出多种不同的阐释,从而构成意境的多义性。意境美的创造是有抱负的舞蹈艺术劳动者刻意的审美追求。

每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都力求意境美,舞蹈主要是依靠动作,姿态,步伐及整个身体的律动来抒感,表达意境。人们之所以一遍又一遍观看《天鹅湖》,实在是被这部舞剧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是那些美丽动人的舞蹈形象,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以及富丽堂皇的舞美设计,和各种艺术因素完美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艺术美感,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使其艺术魅力永存。所以,在舞蹈中意境美是舞蹈的灵魂。

舞蹈意境是通过各方面的艺术手段来表现的。主题的深与浅,造型手段,包括舞蹈语汇,姿态造型,技巧等。是创造意境美的重要因素。另外,舞台上的色彩,形状,声音,也是创造意境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红色具有生命力,它能引起人们热烈,兴奋的情绪;绿色是大自然本身的颜色,象征着美丽,平和;白色明亮纯洁;黑色深沉,凝重,令人肃穆。各种颜色不同的特性,能引起人丰富的联想。

形状,也是构成意境的手段之一。舞蹈是在运动中创造形象的。既然是运动,就会有运动的方向和轨迹,这就是舞蹈的线条。各种线条图形所引起的情感反映是不同的。但却和某些情绪相对应。如横线,给人以稳定,安静;竖线则有直接逼来的压迫感;斜线似乎前程远大,意味深远;而曲线,波浪则给人以婉转,柔和,富于变化的感觉等。

声音同样是创造意境的形式之一。舞蹈动作是一种节奏上的动作。所以舞蹈音乐的节奏,旋律,风格都会对舞蹈意境的构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意境还能引起观众的联想和回味,使观众再次得到感官的享受与满足。它不仅产生于编导头脑的巧妙编织,还产生于经作品启示后的观众头脑。对于舞蹈作品来说,它是编导,演员的创作重点,又是观众再创造的起点。它贯穿于从作者到观众创造的全过程。它应是深远悠长,回味无穷的。因此,一个舞蹈作品中的意境美否,是这个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应当指出,舞蹈艺象的三个层次的美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每一个层次都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在舞蹈艺象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艺象都必须具有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这两个层次。意蕴,不是每个艺象都有。有,也不是每个欣赏者都能体悟到。能体悟到的,也有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别。有的舞蹈艺象,或者有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或者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或者有发人深思的艺术意蕴。但是,真正优秀的舞蹈艺象,必须是用生动传神的舞蹈语言、塑造出内蕴着隽永深邃意蕴的栩栩如生的舞蹈形象的结构有序、有机融合成的一个完美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舞蹈艺象才能传世不朽。

舞蹈创作范文6

关键词:少儿舞蹈;创作

少儿舞蹈作为群众文化活动中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文体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对少儿舞蹈的创作,是群众文化少儿舞蹈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基础,创作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舞蹈的热爱。

一、少儿舞蹈基本特性

1.少儿舞蹈的题材具有广泛性

舞蹈创作题材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点滴提炼与升华。少儿舞蹈作为舞蹈的组成部分,其素材也是舞蹈创作者根据自身思想认识,结合实际表达需要,从社会生活中筛选出来的最具表现力的题材。对题材的选择与处理是创作文化舞蹈的基础,而题材选择的质量将直接决定着舞蹈作品的成败。群众性的少儿舞蹈题材一般都是选取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熟悉、接受的文化题材,具有广泛性特点。

2.少儿舞蹈的形象具有亲和力

群众文化少儿舞蹈的形象具有亲和力,具有亲和力的形象与舞蹈题材的广泛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少儿舞蹈的艺术形象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这与舞蹈创作者在进行少儿舞蹈创作的过程中,深入群众日常生活、广泛搜集创作题材,寻求具有群众亲和力的舞蹈形象密不可分。亲和力的形象作为文化舞蹈创作的主要形象,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更能让人们乐于接受与喜爱。

3.少儿舞蹈的情感具有平民性

情感是舞蹈的美学特征之一,少儿舞蹈之所以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其根源在于舞蹈本身所表达的情感具有平民性,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舞蹈艺术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对于少儿舞蹈而言,其情感的表达就是整个舞蹈的内涵的体现,也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情感紧密联系的心声。在创作少儿舞蹈的过程中,创作者在了解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情感的基础上对素材所能表达的情感进行整理,从而创作出能抒发人民群众朴实而又真实情感的舞蹈作品。

4.少儿舞蹈的风格具有民族性

少儿舞蹈的风格是对整个舞蹈的个性体现,也是该舞蹈成熟的标志,世界上所有的舞蹈艺术,都是立足于民族性上。舞蹈的地域风格越鲜明,其民族特色也就越鲜明。如创作新疆地区的少儿舞蹈,其舞蹈必须具有浓烈的维吾尔族风格。特别是群众文化的发展带动起来的广场舞,更是处处体现着民族性的特点。

二、少儿舞蹈创作要点

1.少儿舞蹈的主题要鲜明

从少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发现、探索少儿关心和喜爱的生活形象。选取的创作主题要鲜明化,能够充分展现童心,让作品深受少儿的喜爱。少儿特定的生长阶段决定了少儿舞蹈的创作、编排与成人舞蹈相比更具有天真、单纯、活泼、形象、夸张和拟人化等特点。少儿舞蹈创作者要从少儿的角度观察生活的点滴,在成人看来普普通通的的事物中,找出生活中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素材,创作出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少儿情趣的舞蹈形象来。比如少儿舞蹈作品《小蚂蚁》,描写了一群小蚂蚁的团结,不怕困难。小蚂蚁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小动物,但孩子们却觉得它们很有意思,小小的身体却能搬动大虫子,会摔跤,会在树叶下躲雨。编者充满童真的表演设计,增加了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根据少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创作舞蹈,才能更好的表现、教育少儿,才能被人们接受和喜爱。

2.少儿舞蹈音乐要多元化

音乐和舞蹈是亲密的伴侣,他能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一首动感十足的乐曲,可以让创作者浮想联翩,让舞者激情四射,让观者心旷神怡。少儿舞蹈音乐同时要具有儿童特色,旋律流畅、动听、节奏鲜明具有多元化、音乐形象活泼生动,充满趣味性和联想性,易于少儿理解和接受。在少儿舞蹈创作阶段,舞蹈创编人员首先要对乐曲充分认识,风格把握得当,这样不仅可以大大缩短排练周期,更可以在后期的调整和修改中体现更多的便利。在创作舞蹈作品时,理解音乐想要表达的情感,舞蹈动作与音乐情感和谐与统一,产生共鸣,真正把舞蹈与音乐融为一体。少儿舞蹈作品《我的爸爸》,背景音乐中孩子们说“我的爸爸姓张,但我不知道他长什么样”,老人靠拣破烂卖钱资助贫困学生。在舞蹈编排时充分体现了,希望小学的孩子想要见到资助爸爸的心情。音乐和舞蹈动作的结合,把整个作品的主题更加完美的展示给观众。

3.少儿舞蹈动作设计要主体化

舞蹈的语言既肢体语言,在创编少儿舞蹈动作时,舞蹈创作者要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原形中提取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变成观赏性极强的少儿舞蹈作品。由于少儿所处生长阶段的独特性,决定了少儿在认识舞蹈,学习舞蹈以及观看舞蹈时,往往是从有趣的形象动作开始。因此舞蹈创作中的核心内容是形象创作,这就要求少儿舞蹈创作者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多捕捉现实生活中少儿喜闻乐见的形象,并运用到舞蹈编排中。少儿舞蹈编排中的动作设计要重点考虑少儿的年龄特点,把握住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注意少儿舞蹈的生理性和生活性。比如舞蹈作品《戏雨》,在“下雨了”的喊叫声中冲出一群男孩子,任其雨水将自己淋透,甩鞋子赤脚戏水,用雨水浇洒同伴的脸,浇灌同伴的脖子,在冲锋声中分成两排打水仗等展现了男孩子的顽皮个性。

4.少儿舞蹈服装设计要具有独特性

舞美设计包括服装、道具、灯光等,服装在舞蹈中也决定着整个作品的效果,舞蹈服饰总体要求除了轻便、精美、合体,美化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还要求款式、色彩和作品的内容、风格、气氛等相吻合,也就是必须贴近生活。少儿舞蹈创作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观察多思考,及时更新舞蹈创作素材库存以求充分表现丰富多彩的少儿生活,创作出喜闻乐见的少儿舞蹈,让少儿在舞蹈中获得身心与情感的熏陶和滋润。比如少儿舞蹈作品《抬轿轿》群舞者的造型设计是头戴一顶大而绣有“王”字的老虎帽,胸前是大头娃娃的面具,长衫盖至脚背,舞蹈动作设计以民间矮子舞为动律,融入儿童的形体动作,两个主要小演员各扎着两个朝天的纠纠辫,会说话的大眼睛交流着情感,加以顽皮的风趣的舞姿,给人以民间儿童年画的美感色彩,突出了儿童画色彩的艺术美和孩子的稚气可爱。

综上所述,在少儿舞蹈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喜好,创新性的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并能促进我国群众文化少儿舞蹈的发展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舞蹈创作范文7

摘要: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中,我们更多的强调了其形式、内容、教育、融合发展等问题,对于舞蹈创作问题却很少提及。本文基于舞蹈艺术创作问题,以中国古代舞蹈艺术为切入点,结合舞蹈生态学的分类方法,审视特定历史时期舞蹈艺术创作的本质。

关键词:古代舞蹈舞蹈创作发展创新

一、一眼千年,一跳百年

历史的回眸,我们曾多次回首舞蹈所呈现出的魅力。作为艺术之母的舞蹈,自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变承载着人类无限的能量。一眼千年,一跳百年,舞蹈艺术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我之间有效沟通的手段,它的使命和功能不断壮大与丰富,在百花齐放中不断推陈出新,成为一种具有独立性质的表现艺术。舞蹈艺术创作作为舞蹈艺术作品生成的必要途径,创作能够赋予作品内容与形式,赋予其内在精神内涵,最终通过欣赏者赋予作品审美价值。舞蹈艺术作品的产生必定会有创作者———舞者本身亦或是编舞者,他们的创作受制于时代的上层建筑,创作意识会影响社会思潮与艺术发展走向,同时影响本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与价值取向,反之同样影响着国家的上层建筑。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的发展与舞蹈艺术水平的提升大多是处于正比例平衡状态,为数不多的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体制的上层建筑并未影响舞蹈艺术的停滞,反而促进了其快速融合与发展,为唐代舞蹈的辉煌成就做铺垫。舞蹈艺术创作者作为舞蹈艺术作品的主体,在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与职能。以舞蹈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中国古代舞蹈中舞蹈创作者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从远古时代的舞蹈艺术开始,舞蹈创作者大多为各部落的先民———舞者本人,他们承担着那一时期舞蹈艺术的全部生产、表演活动;夏商时期的舞蹈艺术创作者,出现了“巫”这一特殊而又神圣的职业类别,他们是这一时期的舞蹈专家,作为神权至上的时期,由“巫”全权负责舞蹈艺术作品的创作与表演;周代开始进入封建时期,乐舞机构的设立则出现了专门的管理者与创作者,他们负责对乐舞的教学、排练工作;朝气蓬勃的汉代出现了专业的编舞者,并且开始运用一定的技法进行舞蹈创作,初显专业舞蹈创作特征,并且上层贵族出现了即兴舞蹈创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其体制的断裂,舞蹈创作者多为民间艺人,上层贵族的即兴舞蹈创作在汉代的基础上延续;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的唐代,舞蹈创作者的身份更加多元,上至皇帝、高官重臣,下至民间,创作种类丰富多样;宋代开始宫廷舞蹈逐渐衰落,舞蹈创作者大都是由宫廷长期奉养的专业艺人走向民间;宋以后的元明清主要发展为戏曲舞蹈,这类艺术形式有特定的创作者,其创作已经走向成熟,艺术表现有明显的程式化、剧场化、商品化。虽然舞蹈艺术作品、舞人等根源都是来自民间,但每一时期的舞蹈创作存在的巨大差别,根本原因则来自舞蹈创作者时代的不同与审美需求的差异。

二、“神”与“人”共存

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中,创作者创作的作品功能和目的往往具有较强的指向性,最基本的目的为“娱神”抑或是“娱人”,目的与功能不同影响着表现方式,并通过特殊记录方式进行留存。原始时期创作的舞蹈作品大多为歌功颂德部落首领或是图腾崇拜,如神农氏、黄帝、各类鸟兽图腾等,其表现方式大多为“连臂踏歌”的围圈而舞,以图形的方式记录在了岩石壁画、彩陶盆等。夏商时期的舞蹈作品大多为祭祀求神,同时出现了供统治阶级欣赏取乐作用的乐舞,乐舞专门的表演人员———女乐的出现,标志着舞蹈艺术由自娱向表演性发展,甲骨文的出现成为以文字方式记录舞蹈艺术的滥觞;周代礼乐制度的建立使舞蹈在前朝乐舞已有功能的基础上增添了教化功能,更多的为统治阶级服务,乐舞机构的出现成为乐舞记录与保存的承载者;汉代的欣欣向荣使舞蹈艺术的表达功能走上了新台阶,以“百戏”为俗乐代表的舞蹈不仅用来供皇帝欣赏娱乐,同样对民间、域外少数民族的人们具有重要娱乐作用与政治作用。这一时期以汉画像砖石和舞赋为主记录了汉代丰富的舞蹈艺术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舞蹈作品的功能和目的显现度较弱,与那时的社会背景相似,大多为抒情性的舞蹈表现及时行乐的思想,战乱的年代舞蹈的遗存还是依靠静态的“石头”———石像等;唐代的舞蹈艺术作品,不同的功能和目的颇为丰富,如歌功颂德的坐部伎与立部伎、彰显国力的十部乐以及各类娱人的民间和宫廷乐舞、娱神的宗教舞蹈等,与此同时,出现了能够反映出时代艺术高度发展的记录方式———舞谱;宋代的宫廷“队舞”和民间“舞队”分别承担着政治性与娱乐性的功能,同样汇集在了德寿宫舞谱之中留存至今……此外,明代朱载堉的拟古舞谱以更直观、准确的方式记录了那一时期舞蹈艺术的走向,明清时期的戏曲舞蹈更是为世人所熟知,流芳百世。宏观上看,不论哪一时期的舞蹈,其基本目的和功能可分为“娱神”或“娱人”,但在各自“娱”的类别里又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分支,分支越多,则反映出艺术发展的繁荣度,这也正是舞蹈所带来的魅力。

三、“万变”不离其宗

对望过往中的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创作,其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已足够多姿多彩。从舞蹈创作技法的角度出发,最具代表性的属汉代与唐代,汉代的群舞创作技法在调度与构图上强调整齐、统一、协调的律动。唐代舞蹈除群舞外,双人舞技法同样精湛,出现了强调工整统一的整齐对称和富于变化的对比呼应两种处理方式,已经能看出那一时代的高超的舞蹈技术水平和编排这些舞蹈的编导家。明代朱载堉的拟古舞谱中,同样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舞蹈创作技法,《人舞谱》等通过摆字形来展示舞蹈的调度与构图。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舞蹈创作技法丰富了我们今天的舞蹈创作技法与创作理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艺术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的基础需要对传统进行深刻认识,舞蹈艺术创作亦是如此,在“继承传统与创造革新”这一对相依相联、相互消长的矛盾关系中,需要理清其内在属性。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其中“万变”指创新、发展,“宗”是指固有的文化基因,对于古代舞蹈创作而言,每个时期的舞蹈编导者都在不断的创新其形式,发展其内容,以此满足特定历史时期各类人群的审美需求,但不论古代的艺人们如何创新发展新的舞蹈样式,始终没有变化的是以时代文化为根基,将内在文化属性内置于舞蹈,并且舞蹈艺术创作的根源都是来自于广大民间,民间能够使人们能够汲取更多的生活元素将其艺术化,也符合其艺术真实性。由此,不论时代如何更迭,我们始终能够依托强大的文化———“根”基本,使舞蹈艺术创作形成多元化发展。

四、结语

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走向并非单纯的一脉相承,它们是在百花齐放的状态中去继承、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使得舞蹈艺术不断发展而未式微。舞蹈创作作为一度创作,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有重要的引导性作用,没有创作者,就没有艺术作品的产生,欣赏者也就无法进行艺术审美。对于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创作而言,通过分析在不同时期下创作者身份不一,创作作品的目的与功能侧重不一,创作手法技能不一等内容,以舞蹈生态学的视角梳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创作分类,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古代舞蹈创作问题。在对望过往中,我们总能惊喜的发现,艺术以创作开始,以作品呈现,以各样方式留存。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今天的我们没有时空的界限,去细细品味舞蹈艺术创作带给我们的美好,去用心探索舞蹈艺术创作中的未知空间,以期能够补充当下舞蹈创作理论与实践内容并形成有效借鉴。

舞蹈创作范文8

关键词:舞蹈作品;舞蹈分析;舞蹈创作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12-01

舞动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形式一样舞蹈来源于生活,其艺术特点在于动静结合,利用身体的延展性、变化性、柔韧性充分发掘出身体内在的美和身体可以表象美的可能。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舞蹈也具有独特性、艺术性、创造性,其艺术根源是生活,来源于百姓之中,所以这种艺术注定不是高雅脱俗的,不是脱离群众,是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它来表达想法的形式,生活给舞蹈灵感,我们赋予舞蹈生命,只要舞者热爱生命并观察生命好的舞蹈作品是不难创造的。

一、个别舞蹈作品分析及感悟

《养蜂的小妞》舞蹈作品分析:这部作品是孙红木的经典作品之一,是具有浓郁个人特色和舞蹈内涵的作品。舞蹈讲述了一个小姑娘与蜜蜂之间的故事,在如何将这个故事的思考上孙红木费了些心思,一方面养蜂工作是不容易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出来的,就算表达出来了有没有美感、舞蹈动作能都与主题契合、动作编排能不能真是反映出养蜂人的具体工作内容等等一些问题都说明养蜂工作流程不适合被搬到舞蹈的舞台上来,但另一方面采蜂蜜人每一天用自己的汗水和劳作换取更多的人的甘甜,而蜜蜂作为辛勤劳作者的化身其身上有着劳动人品普遍的勇敢、善良、勤劳等精神,是不可多得的好主题。这样孙红木就在表达情感方面下足功夫,利用舞蹈演员的身体大开大合的伸展方式表达养蜂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刚好是无声的,就和养蜂人在的实际工作环境一样是无声,他们与蜜蜂之间的交流也是采用肢体,有一种沉默的默契,这恰好和舞蹈组成元素切合,使情感实体行为化,使实体行为艺术化,最终成就了这部舞蹈作品。

二、当下舞蹈创作中真是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关注包装形式、忽视了本体存在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突飞猛进,人们更多的把精力用在最大经济利益方面,而忽略了对自身素养的要求,这样就导致了“眼球经济”的出现,利用扩展华美的表现形式体现宏大辉煌的注意,将舞台布景、人物着装尽可能的视觉化,根本不考虑这种夸张的视觉处理是否与舞蹈表现内容相一致,而目的只是为了制造宣传爆点,增进收入而已。当下的社会环境已经是人们的心蒙上了一层纱,在日益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我们忽略了自己空虚的心,而作为一个编舞者非但没有填满人们心里面的内容,还是为了迎合他们而做出没有灵魂的舞蹈,这样下去只会是一个恶性循环。

(二)过度关注经济效益、迎合低级趣味市场

诚然我们当下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经济效益,尤其是对象舞蹈表演者、舞蹈编排者这样的艺术工作从业者,他们的就业收入就更不保证了,在以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环境中怎样明泽保身给自己一碗饭吃就成了摆在绝大多数艺术从业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从而牵引出一连串关于艺术作品是要保持艺术性还是要迎合商业性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艺术从业者有不同的答案,再加上低俗情趣的经济效益让不少大老板想编舞者投来了极大诱惑,所以低俗情趣市场一直繁盛不败,甚至有超过主流舞蹈市场尽头,这样经济形势下的舞蹈发展必然是不健康的、畸形的。

(三)过度迎合消费者心理、扭曲了舞蹈的精神内涵

在国际上,可以说当下的舞蹈原创作品仍然保留着我国古朴的民族精神内涵,虽然在形式上以经变得多种多样,但我们仍然能一眼认定,这是中国舞蹈。但在国内竞争激烈的市场内可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消费者喜欢看什么编舞者就得编什么,有些编舞者或者直接用“拿来主义”,将国外的舞蹈形式直接搬过来,不加修改、不加掩饰,完完全全丧失了舞蹈的原创新和其中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长此以往下去中国舞蹈的原创能力就会降低,我们就更不要谈精神继承了,需要使就把旧的、好的拿出来拼一拼,为了创作而创作,舞蹈失去灵魂,舞者失去了创作精神,我们的情感也会死在舞蹈里。

三、如何优化舞蹈市场提升编舞者的创作能力

(一)明确编舞者的责任

舞蹈是属于人民的,是我国在几百年的劳作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出来的精神结晶,是包含着广大劳动人民善良精神的艺术形式。所以我们不应该为了迎合消费者而去创作舞蹈,而是应该让舞蹈主导人们的民族意识,编舞者首先应该把自己的位置摆正,创作舞蹈是为了更好表达人们心里情感,这样才能持续长久的吸引来更多的消费者、赢得更多的口碑,从而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丰收。

(二)明确舞蹈创新的重要性

民主精神是通过本民主保留下来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来的,所以说能否在日后的艺术作品创作中保留和继承先辈们的艺术精神就是我民主优秀的民族精神是否能得到继承的重要依据。舞蹈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它可以在任何国家以任何形式达到交流的目的,而当代编舞者能否在保持原创性的同时加入属于民族的、本土特色的元素,使舞蹈有民主和个人的味道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像《养蜂的小妞》舞蹈作品所表达出来的精神内涵一样,它是属于中国广大劳动者的,是具有一般性的。另外还不得不说一点,在看待舞蹈作品的商业性和经济性这个问题上,我们可是使艺术与经济相结合,但绝对不可接受低级趣味。

总结:

舞蹈的灵魂离不开民族和创新,舞蹈是用身体表达情感的艺术,其形在身体但其意却可以意义深远,而编舞者要做的就是怎样在这深远的意里找到与人们的共鸣点、情感的激发点,并且要完整地保持民族精神的完整,这些都是一个合格的编舞者所要做到的。

参考文献:

[1]戴利.关于舞蹈作品的题材[J].艺术研究.2011,(03):82-83.

舞蹈创作范文9

关键词:舞蹈创作;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92-2

近段时间的舞蹈创作,编舞技术一直完善,可是舞蹈作品中的艺术气息在逐步退化。据笔者观察,近些年来舞蹈作品越来越强调技术要求。可是艺术性却变成了附属品。艺术作品是以一种审美艺术展现方式而存在的,技术要求的存在价值也是为了平衡这种艺术性而存在的,可是在现在技术中却成了主角。舞蹈创作中的技术要求和要表达的目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脱节。舞蹈的创作过程因为缺少灵感或想想进而使舞蹈创作没有一个平缓发展的空间,舞蹈的动作也更多的出现格式化这种状态,和创作初期的空间假设大相庭径。介于此,若想重新给予舞蹈活力及艺术生命力,一定要让创作者用于调动灵感,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在本质上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平。一、舞蹈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和灵感的重要性

创作舞蹈室有目的和意图的创造活动。舞蹈的思维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创作者根据心中所想的内容再经过艺术加工和意图加工改造成为新的形象的过程。只有一定的灵感和一定的艺术想象力。如果没有艺术想象力,舞蹈创作将是一种麻木的状态和极度缺乏美的体现的状态。感性是艺术创造的最根本特征,美以及艺术都是在感性的基础上存在的,和形象关系很大。形象的东西可以让人联想,产生共鸣,还能引起关注者的想象。艺术想象及艺术创造,都是艺术和美的本质属性、精髓和灵魂。不管是艺术赏析还是作品创造,其关键在于灵感和想象,不在于感觉。想象力在文艺创作活动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很多人吧灵感和想象作为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根本。如果没有想象和灵感的参与,舞蹈创作就是一纸空谈。

二、怎样在创作过程中合理运用想象力

(一)直接过程

1、创作者需要具备“三力”才能达到舞蹈创作要求。这里所说的“三力”即理解力、观察力、模仿力。创作者要有“舞蹈的眼睛”,善于对生活的感受进行艺术加工,对身边的新鲜事一直保持“动作感”。创作舞蹈要建立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创作者创造出来的作品一定要在形式上新鲜。作品创作之初必须要深入生活,并且需要会挖掘社会生活当中的新鲜人新鲜事,找出舞蹈创作最初情感冲动的原始点。

2、创作者的表达方式要借情于物。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记忆,善于积累,这些都与精准的理解密不可分。创作者需要选出有典型意义的事物进行加工创作,其根源在于必须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创造者具有较深的思想认知水平。创造者不仅要对生活现象深刻理解,还需要更加广泛的从当下社会环境和历史社会环境中找到一种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或横或纵的千丝万缕,从而使观察升华到理性的角度和高度,再通过理性的思维做出正确的选择,并需要在艺术角度加上恰如其分的处理。

3、舞蹈创作者在摹仿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方面是把文学性的东西转化为动作性是一种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是现实是由编导创作思路转化过来的。摹仿其本质不过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加工动作和设计动作的过程都是在摹仿的前提下进行的。可以摹仿的内容种类繁多,可以是矛盾冲突的行为举止动作、现实生活中的任务关系构成、阐述人物情感表情的神态等

(二)间接过程1、效仿舞蹈语汇

舞蹈语汇需要积累才可以丰富起来。只用积累起来了丰富的舞蹈语汇,才可以在作品创造和作品表现之中如鱼得水,对舞蹈动作都了如指掌,才能联系起来各个动作之间的变化规律和运动倾向。这也就方面进一步对舞蹈动作进行深加工深处理。掌握各个动作之间的变化规律、节奏和形态等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形态进行美化提纯,让其形成为生活鲜活有生命活力和感染力的舞蹈形象。

2、各个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

舞蹈室人体的肢体语言艺术,创作舞蹈需要对人体的肢体动作形态了若指掌,还需要其它艺术手段为舞蹈艺术做辅助,使舞蹈中人物的形象、作品的主题、情节的发展等方面加以烘托,使主题表现的更明确。

三、舞蹈创作中的创作者的想象力。

(一)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就是创作者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具体形态进行观察分析以及抽象思维转化的能力,在脑海中可以想象出实际物体的抽象形状或状态等。

(二)联想和想象两种能力之间的关联

联想是脑海中对一种事物进行加工整理,推导出另外一件事物的内心活动,其形式有因果联想、接近联想、推理联想、自由联想等形式。想象是在已经拥有的感性事物在脑海中创新出新形象。想象中包含联想,联想则是想象的基石。只有拥有比较强的关联的能力,才能顺利且快速的把新知识融入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中,进行新老知识的关联和辨别他们之间的区别。

(三)实际运用的能力

舞蹈创造者要把握舞蹈的三大基本要素:表情、动作和节奏。使其统一起来,组合成完美的表现形式。舞蹈本质的艺术特征为: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和时间内,运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感情的艺术。这种艺术手段的特性,也决定了舞蹈是善于表述感情,而不善于讲故事的特性。介于此,舞蹈的编排者要从实际出发,善于扬长避短,选择适宜于肢体语言表现的题材进行创作。

四、总结

舞蹈艺术美的实质是创造性和想象力的结合,是舞蹈好与坏的核心,只有这两者结合的好,才能创造出打动观众的作品。所以,舞蹈一定要伴随着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舞蹈作品才是具有深刻内涵和生命活力的前提。

参考文献:

[1]张骄.想象在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07).

[2]王帅.初探舞蹈创作的想象力[J].文教资料,2008,(17).

舞蹈创作范文10

一、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

(一)少年儿童的生理特征

把握少年儿童的生理特征,也就是把握少年儿童舞蹈创作的物质条件。小学生的年龄跨度虽有六七年之久(即6、7岁至11、12岁),然而,从总体上看,他们的生理机能都处于平稳而有序的发育阶段,这个阶段的骨骼组织硬度小,韧性大,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是,如果遭遇过度的外力,便容易弯曲变形,甚至出现损伤,影响正常发育。另一方面,此阶段的肌肉组织也正处于健全成长的时期,有较大的可塑性。但同时也缺乏持久的耐力,不可以进行连续长时间的训练。

(二)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

把握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也就是把握少儿舞蹈创作的精神条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对各种事物的浓厚兴趣和热心好奇,并由此而展开的无极至的想象,直至模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性纯真。这一年龄的思维特点,以形象为主,同时向抽象思维发展,既有形象性,又有跳跃性;既有奇特性,又有探索性。相比较而言,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极易为周围琐事而分散精力。此外绝大部分小学生都潜伏有强烈的表现欲,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心态,哪怕自己根本就不知所以然,也争着一试高低。

二、少儿身心特点的主要表现

人们常说,儿童舞蹈要表现童心,捕捉童趣,突出儿童特点。究竟什么是童心,什么是童趣,什么是儿童特点,它们之间有没有区别,有没有共同点。却又难以简括地用一两句话予以说清。从本质意义上看,童心,童趣儿童特点,它们是一个同义词。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对整个少儿舞蹈创作来说,表现了童心,也就表现了童趣。把握了童趣,也就把握了儿童特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肯定,儿童特点是儿童舞蹈的生命之源。一个儿童舞蹈作品,若缺乏最基本的儿童特点。它的优势也就当然无存。因此辨析儿童特点的具体内容,认定儿童特点的各种表现,是儿童舞蹈创作获取优势,显现活力的先导。综观儿童群体,尽管他们年龄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活动方式不同。但就其显示的特点,则大同小异,差别无几。这些特点,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喜欢嬉闹

凡是孩子们聚集的地方,往往是笑声不断,嬉语不断,他们通常都是欢声笑语,完全乐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和节奏,创造了热情洋溢、抒情优美的舞蹈形象,给人以愉快的审美享受。

(二)喜欢模仿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一般都是由模仿开始的,从语音到表情,从行走到跑跳,无不渗透着模仿的过程。尤其是自然界的各类小动物。飞的,跑的,跳的,以及生活中的鸡鸭猫兔,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并从中寻找乐趣。显现童心,袒露童趣,浮泛儿童特点。就好像许多儿童舞蹈所表现的那样,蝴蝶飞舞的形象,白兔跑跳的形象,熊猫翻滚的形象,以及小鱼游动螃蟹爬行的形象等,都是由生活原型通过模仿而来的。

(三)表现欲强

孩子们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实际上是好胜与要强的儿童心理的自然流露。对于自己不能或不熟识的东西,往往回摆出一种我能或我知的架势。这种特点,可以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原动力之一。它包含着对知识的吸纳,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对成器的欲望。如对某些玩具的大拆大卸,重装重组。都所反映出一种潜在的探索精神和创作意识。而在某些自然现象面前,也总想以一个胜利者姿态居高临下。

以上所提各个儿童特点,从总体上讲,是洞察儿童,剖析儿童,研究儿童过程中的初步辨析。童心,童趣,儿童特点是儿童舞蹈区别于其他一切舞种最根本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越亮丽,儿童舞蹈便越风光,越能焕发出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因此,把握童心、童趣、儿童特点;运用童心、童趣、儿童特点;研究童心、童趣、儿童特点,当是儿童舞蹈编导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三、少儿舞蹈的题材

选材是少儿舞蹈创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亦可称之为第一个步骤,或第一程序。选材的过程也就是确定作品思想立意的过程。因此,所称选材,就是选择表现作品的思想立意的材料。有道是“选材得当,成功一半”,可见选材对作品是多少重要。

(一)从直接生活中选材

少儿生活是少儿舞蹈创作的源泉。这里所说的直接生活,就是创作者亲身走到少儿生活当中,体验少儿生活,这样才可以真正了解少儿的生活习性和内心思想,从中筛选出符合现代潮流,适合少儿表演的素材,使之成为创作动因。有了这样的基础,便可进而加工为拥有舞蹈性的艺术形象,使生活原型步入艺术典型的境界。

由直接生活提取创作元素,通常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现实生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范畴的活动:一是社会人群的各种活动,就少儿来说,有少儿的个体活动,少儿与少儿之间的活动,少儿与本体之外的一切物体之间的活动。二是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活动,以及宇宙间星月雷电、风雨云霞的交替变换等等,都是少儿舞蹈创作索取题材的丰富资源。如《小球迷》、《步步高》、《姥姥门前看大戏》等,均属于少儿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些作品,都源于生活的某个侧面,或者表现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或袒露他们急于长大成材的心情,或揭示他们亲密无间、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

(二)从间接生活中选材

如果说少儿的确直接生活为少儿舞蹈创作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那么少儿的间接生活所涉及的空间,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少儿的间接生活为少儿舞蹈选材所拓展的空间之广,层面之宽,范围之大是一片无尽的天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归结起来,大体有两大类:一类是文字性的汇总,另一类是形象化的演示,或简称为文字类和形象类。如从文学作品中选材的有《上海童谣》、《买火柴的小女孩》,在音乐作品中选材的有《种太阳》、《采蘑菇的小姑娘》。其实,所谓从间接生活中选材,实际就是从其他各种类型的姊妹艺术中吸取养料,创作者的知识面越宽,阅历越深,眼界越开阔,想象力越丰富,少儿舞蹈题材的来源就越广泛,品类和形式就越多样。

四、少儿舞蹈音乐的选择

音乐是舞蹈声响化的体现,舞蹈是音乐形象化的体现。少儿舞蹈是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的音乐也必须与之相适应,依照它自身的规律一展风采。儿童音乐作为儿童舞蹈这门独立艺术学科的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有的创作思维特征。它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而又具有创作性的精神活动的成果,需要把长时间的生活体验,艺术审美经验,通过积累、思考、综合、提炼、外化、形象化和物化,最终成为艺术品。

在儿童歌曲领域,拥有一大批为小朋友所喜爱的儿歌它们长时间地在小朋友中传唱,朗朗上口,经久不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儿歌的传播为少儿舞蹈的音乐取向拓展了十分便捷的途径,使儿歌作为少儿的舞曲。首先要符合舞蹈内容的要求,使两者珠联璧合,水乳相融。音乐对舞蹈有启发、提示的作用,是对整个舞蹈结构的把握。它不是简单地解释舞蹈,更不是被动地依附于舞蹈,而是在舞蹈基本框架下,调动一切音乐手段,为舞蹈创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刻画舞蹈角色性格,烘托舞蹈情绪气氛和意境。如上海艺术团的《雨中花》,就以新的音乐元素来表现都市儿童充满个性与青春活力的形象,让观众耳目一新;吉林延边朝鲜族儿童舞蹈《银铃声声传喜讯》用十分明快、流畅。

五、少儿舞蹈的创作

(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

孩子们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可以凭空想象出美妙的图像,更喜欢模仿自己看到的景物,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创作少而舞蹈必须结合少儿的心理、生理特点,了解少儿心理、生理特点是创作少儿舞蹈作品的基本要求。只有把握少儿身心特点,并通过细心观察少儿的日常生活,了解少儿内心的大千世界,编创者才可以发掘出更多的与众不同的素材,可以看到少儿区别与成人的一面,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少儿情趣的舞蹈形象来。如少儿舞蹈作品《小蚂蚁》,描写了一群小蚂蚁的团结,不怕困难。小蚂蚁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小动物,但小孩子却会觉得它们好有意思,小小的身体却能搬动大虫子,会在树叶下躲雨。编导把握了这一点,使此作品十分吸引人,并获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二)夸张的舞蹈语言

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少儿舞蹈的创作源于生活,更应该高于生活,把生活中的事情扩大化,显现更高的艺术境界。而夸张就是创作高于生活的基本法则。编创者应该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才可以在少儿生活中搜索素材,加以夸张的舞蹈手法,提炼出适合少年儿童的舞蹈语汇。但夸张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所要表达的艺术形象。如作品《下雪了,真滑》,一般编创者看到这个命题酒会在情节上做文章,如几个小孩打雪球,堆雪人等,但此作品的编导却把它夸张化了,在“滑”字上做文章,把这个动作发展到极致。于是一个个滑地而行的动作应运而生,始终洋溢着孩子们雪中的快乐,还增添了很强的韵律和节奏美。这就是夸张的手法的一个表现。

(三)拟人化的手法

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少儿心理特征。他们觉得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有爸爸、有妈妈。因此,编导可以把植物,动物都拟人化,将一些做人的道理教给孩子们。如小蜜蜂、小蚂蚁的团结精神,小鸟哺乳后代的母爱精神等,这样孩子们更容易掌握这些道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编导在用拟人化的手法时要避免成人化,少儿舞蹈必须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不可以用成人的角度去看他们。如舞蹈《宝宝和蜡笔》,讲述的是宝宝作画的小故事,舞蹈中蜡笔一个个欣喜地蹦跳出来,宝宝亲了红色又抱了黄色,当黑色主动跑到宝宝面前时,宝宝却不喜欢他,把他关在笔盒里。宝宝指挥蜡笔画小人,当要画眼睛时却画不出来,于是宝宝主动向黑色道歉,请他把眼睛画出来。这个作品通过把蜡笔拟人化,生动地教育孩子们要平等对待每个人、每件事的道理,使孩子们通俗易懂。

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少儿舞蹈不仅在舞蹈百花园中起着其他任何舞种都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正是少儿舞蹈的编导者要着力探求的最本质的东西,有了这些,少儿舞蹈作品才能具有灵魂,才能名副其实。

愿少儿舞蹈园地迅速呈现迷人的新姿新貌,把我们的舞蹈舞台装点得更娇艳、更壮丽。

参考文献:

舞蹈创作范文11

关键词:群众舞蹈;创作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42-01

舞蹈是人类比较古老的艺术之一。是一种运用人体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行为,人们可以通过舞蹈来与人交流,认识,还可以通过舞蹈进行锻炼,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它能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我们的情操。 某种意义上说,群众舞蹈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是一种具有全民参与性,普及文化的一种形式。舞蹈一方面极大的充实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大家寓情于舞蹈,在舞蹈中情感产生共鸣,是心灵上的一种美的享受。那么,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如何让群众舞蹈尽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需要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本人试着从舞蹈的创作上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对群众舞蹈的进一步普及、繁荣出一份力。

一、创作的主题贴近生活,取材可以为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题材或以当地民俗选取

舞蹈来源于生活,要想创作出大家喜爱的具有感染力的作品首先,编导必须深入生活,细心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以舞蹈的形式来反映文化生活,抒感。比如本人创作的舞蹈“说媒”就是取材与当今生活中比较时兴的相亲现象,创作手法于媒人婆为主介,通过突出媒人婆诙谐、生动的动作语汇贯穿整个舞蹈,生动的展现了从媒人婆的热心撮合到相亲的过程。舞蹈充分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与诙谐的形象,通俗易懂的极富娱乐性的题材很好的引起大家的共鸣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节目。取材于本土文化,以当地历史文化为背景加以提炼的作品,如深圳东部渔民传统的婚嫁形式――“水上迎亲”, 是深圳东部沿海地区流传下来的民族风俗,渔民常年生活在海上所以子女的婚嫁都是在海上举行,当地渔民都是划着船娶亲的。沙头角文化站创作的大型歌舞剧“中英街的故事”其中就把“水上迎亲”这一题材经过艺术的加工提炼以舞蹈的形式搬上舞台成为舞剧里精彩的一部分;该剧曾应中国文化部邀请前往北京中南海礼堂慰问演出两场。还有沙头角中英街的鱼灯艺术历史悠久,它起源于渔民的劳作生活,在当地无论老人小孩都会用简单的材料参与扎鱼灯,家家户户都有扎好的鱼灯存放家中,随时都能拿出来参加村里的表演活动,沙头角文化站就是根据这一当地民俗题材进行深层的挖掘和艺术加工,在尽量保持原有风格的情况下通过新的服装道具、舞蹈调度、舞蹈语汇编排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广场舞蹈――“鱼灯舞”成为当地逢年过节的必备节目,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在2003年沙头角被中国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光荣称号。

二、作品内容要健康,积极向上

舞蹈在娱乐人们身心的同时,也在传递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所以,舞蹈作品一定健康,积极向上,反映人类生活美好的一面,给人们以正面的鼓励,引导人们更加去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作品可以反映中国广大人们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也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以挖掘身边的各种有意义的题材,尤其是当今,人们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就更注重精神享受了。积极向上的作品能更好地鼓舞和激励人心,如由沙头角文化站组织创作、排演的舞蹈“桅杆上的凉帽”就是以当地的客家人为主体,讲述的是在革命抗战时期,男人都打仗去了,女人肩负养家糊口的责任。舞蹈创作手法新颖、以简单、准确和富有创意的舞蹈语汇,从客家渔民原始的劳动生活中提炼素材,能在保持原有民族民间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粗犷之中不失细腻的舞蹈语汇风格,既有浓厚朴素的区域特色,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充分体现了客家妇女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朴实形象,讴歌了中国劳动妇女勤劳、勇敢、坚韧的性格和对生活永不泯灭的信念。舞蹈极大地激励了人们要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拼搏,才能战胜困难,并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该作品获全国“群星奖”舞蹈比赛金奖。又如本人今年创作、排练的藏族舞蹈“吉祥香巴拉”该舞蹈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动作编排以藏族人们的劳动、生活场景及独有的虔诚的情景为素材,因学习对象是社区中老年业余舞蹈爱好者所以在动作编排上力求简炼而不失韵律美,在原有的传统舞蹈语汇基础上加于创新既有浓郁藏族舞蹈的特色又具有时代感。从开始的庄严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祈祷到欢快的舞步节奏从低沉、辽阔到明快、高昂、把整个舞蹈慢慢推向了高潮。作品体现了藏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虽然生活环境比较艰苦她们对生活始终着不懈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信仰支持着她们追求美好的生活。该作品在今年深圳市“第八届”鹏城金秋舞蹈比赛中获创作银奖。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需要群众舞蹈,群众舞蹈也离不开生活。

三、动作要简单易学

社区辅导舞蹈面对的都是业余的舞蹈爱好者。他们没有什么舞蹈功底。且大部分学舞蹈的以社区退休的中老年人居多。那么,舞蹈的动作一定要简单易学,动作幅度要掌握在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作为中老年舞者大多只是舞蹈爱好者,没有受过基训,加之受身体的局限,韧带软性差了,肌肉的松弛力度差了,体型也差了。如果强行做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是不现实的。因此,设计中老年舞蹈动作不宜过于复杂,应考虑中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年龄、水平条件和接受能力等特点,尽量避免大幅度扭颈、转腰、转髋等动作,尽量设计出形象鲜明、新颖大方、动作简洁、等适合老年人表演的舞蹈动作,并通过突出队形的变化、道具、服装色彩的完美搭配来晕染整个作品才能收到好的艺术效果。动作太难就会影响他们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信心而且不利于普及,有的动作幅度大的,可能会对他们的关节不利,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所以,动作在设计上一定要避免过于复杂,要简炼而不失韵律美感。

四、作品的形式多样性、欣赏性、普及性

舞蹈创作范文12

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二、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三、拟人化的手法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会生病,有爸爸、有妈妈。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借助小蜜蜂,小蚂蚁提倡集体主义和勤劳的精神,以小天鹅、小鸭子等可爱的艺术形象传达儿童之情,使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体现出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儿童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四、自然天成的童趣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五、为了明天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动作,都产生于心灵内在的启示。舞蹈动作是心灵深处之情感世界的形象表白;如古语所谓“心声”、“心华”,佛语所谓“心水”、“心波”所构成的心貌、心境,传介于艺术化了的形体动作,便成之为人类艺术思想及其情感内涵的载体——舞蹈。少年儿童成长发育日日更新的生理特征,以及其五色斑斓梦幻叠彩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他们对舞蹈独特的表现特征。作为一名少儿舞蹈的教育及创作工作者,笔者认为: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成人舞蹈创作有相通之处,但它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使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缩短这一差距,这就需要儿童舞蹈创作者熟悉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儿童特点,受孩子们欢迎的好作品,达到教育儿童,并陶冶其情操的目的。一、童心纯真,富于幻想唐代刘长卿有诗句云:“心镜万象生”;即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于大千世界、万象自然;而生存游戏于这万象自然中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会使他们看到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物。儿童清新烂漫,天真活泼,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野地上的小草,花,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天空中游弋飞翔的小鸟、白云,爱江河上跳跃闪映的小鱼、帆影,他们用心灵去拥抱自己喜爱的对象,他们具有求知欲强喜欢模仿,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等特点。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

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是创作儿童舞蹈的基本要素,只有努力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便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二、夸张与变形的舞蹈语言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美学家朱彤说:“只有通过虚构进行夸张,才能创造艺术美。”在生活基础上的虚构与夸张,正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显现出更美好、更浪漫的艺术境界。“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高尔基语)。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成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的属于少年儿童心花吐绽的少儿舞蹈语言。但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情信息。夸张是从生活中提炼与升华,将生活中形体感觉反应扩大化。如喜、惊、冷、痛、看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的夸张,有的则要将作扩大延伸,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从对逻辑规定的质实的超越达到形象神奇的境界,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三、拟人化的手法拟人化的手法,很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在孩子们的眼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会说话、会吃饭、会生病,有爸爸、有妈妈。创作者按作品的内容需要,将儿童的各种特征和思想注入动、植物溶化成一个完整的感人形象。借助这些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涵,如借助小蜜蜂,小蚂蚁提倡集体主义和勤劳的精神,以小天鹅、小鸭子等可爱的艺术形象传达儿童之情,使孩子们进入角色,在美的节奏的动作中,自由自在地表演,从而体现出儿童舞蹈语言更追求形式的新颖性、变化性,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和夸张,不是照搬成人现成的动作,而是在不断积累素材的基础上建造自己的素材结构,努力去创造,去寻找新意,寻找新奇,以美的成功的工艺形式吸引广大儿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激情,满足他们的欣赏需求,儿童舞蹈语言的创造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以夸张、简洁、明了、灵活的语言,展现儿童的神与形,情与趣。四、自然天成的童趣自然,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山中采蘑、放鸭行船,捉蛐蛐、大树下的游戏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选取大自然中的山林、草木、鸟虫为艺术对象就能有艺术的自然风貌。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能为儿童心领神会的绕有兴趣的事和物,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创造令孩子们神往的意境和生动的艺术形式,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五、为了明天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时代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趋向复杂、成熟。知识丰富了,审美需求不断地变异拓宽,对此创作者必须更新自身的生活库存,去表现绚丽多彩的儿童生活,对舞蹈新意识,新观念的出现,创作者需要拓宽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不断探索追求,为了祖国的明天,使孩子们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们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