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舞蹈专业论文

舞蹈专业论文

时间:2022-10-18 03:53:22

舞蹈专业论文

舞蹈专业论文范文1

高质量超额完成《大纲》教学任务,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占据重要作用的课程设置,是与专业教学和研发密切相关,相补相成。舞蹈教学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多元性和实用性,是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成败的重要因素,更是检验我们人才教育和培养模式是否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倡导独立自主的学习思想理念。通过独立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创新、潜能等全面发展,使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主角。全面培养学生学科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精堪,艺术素质过硬的综合型高素质舞蹈艺术人才。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存在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和不实用等问题,突显不出自身优势和特色,严重影响到舞蹈艺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认真落实执行教学大纲各项要求,学习吸取兄弟院校经验和方法之外,切实联系自身教学和科研工作实际,发挥民族地域的优势,充分挖掘民族地区艺术特色作用,开发与创编、优化与整合资源,探索适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多元化结构体系。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区域,几千年积淀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浩如渊海,源远流长,民间舞蹈艺术种类繁多且内容丰富,气息淳朴、特色浓郁、风格独特、内涵深远,是民间艺术遗产的宝贵财富。针对广西区域壮族、苗族、瑶族、京族、侗族、水族等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种类,开设广西地方特色民间舞蹈、民间艺术采风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壮乡村屯、侗家、瑶胞和鱼家水乡的生活生产第一线感受地气,近距离接触民间舞蹈艺术,向民间艺术家、老艺人访问学习,抢救稀少濒危的艺术品种。通过系统的收集和挖掘、归纳和整理,了解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精神内核、艺术特征,亲身感受民间舞蹈艺术的内在魅力、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广泛积累丰硕的原生态材料,从中涉猎那无价的甘蜜,丰富自身营养,为学生即将走出学校融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对新时期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二、彰显学科特色,完善教学体系

当今信息化社会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更综合化。传统模式的男女大班或是模仿网络媒体“画葫芦”式,或是教师一个动作学生模仿一个动作等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特别是高校招生的连年扩大,学生翻倍增长,教学课时少;而教学设备的硬件和软件没有丝毫增添,师资队伍没有按生均比例配备,教学资源的匮缺或日趋陈旧而仍超负荷的工作。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不实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相同或重叠,舞蹈教学与专业必修(选修)课或文化公共课之间的产生不合理的问题等,使得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不得不面对现实,重新调整、优化整合,展开对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创新。如采取男女分组、基功组合、舞种组合、成品组合等多形式多样化、灵活机动授课。在基本功训练课中改变以往单元或阶段性的授课形式,采用两个星期为一个授新课单元的模式;而舞蹈组合和节目排练课,则单周完成一套组合,双周完成一个舞蹈节目作为教学要求;注重突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少儿舞蹈节目,以及社会阶层、厂矿和社区急需的各种舞蹈节目。有计划安排好上半段、中段、下半段的教学工作检侧,期末考试(查)验收等。这样的教学既连贯又紧凑,既有针对性又具有灵活性的实施舞蹈基本技能、组合与节目成品的排练,突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彰显学科特色和优势,完善学科教学体系,是全面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主要手段。

三、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通过有组织的积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收集和处理知识技能,并在自主探究和构建知识活动中获取新知识、新问题。通过认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创新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主人翁。舞蹈艺术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创造思维过程,从收集材料的一度创作到舞者加工、塑造和雕琢打磨的二度创作、再到演出修改的三度创作,即创作、实践、再创作再实践过程。舞蹈艺术材料来源于生活生产劳动,若想让自己舞蹈作品构思独特,艺术特色浓郁且生命力强,就必须要坚持深入生活生产第一线,体验生产劳动多姿多彩韵味和丰富的节奏韵律,让心与物碰撞出灵感火花,升华到肢体艺术并融汇到舞蹈艺术创作当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亲身体会舞蹈肢体艺术形象的内在感官,深刻理解舞蹈肢体动作艺术表现的感觉,并通过不断思考、实践与拓展,用全新思维、多角想象、创造贴近生活并具有新意的舞蹈艺术形象。因此,我们要大力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田野采风、平时观察和发现,收集和整理民间舞蹈艺术魂宝,引导广大学生借助先进创作手法与独特的民间艺术元素相结合,改编和创作新颖的韵味浓厚的舞蹈艺术作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关注和学习不同民族,不同舞种的艺术形式,关心本专业的知识信息,提高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潜力和能量。同时,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团结友爱、独立创作、互相交流的学习氛围,敢于让学生发挥专长亲自策划、自编自演的能力,多以支持和肯定的点评,称赞学生艺术创新精神,艺术思维和创作亮点,关心和爱护学生艺术个性和发展空间,以平等友善、包容理解、谦虚负责的态度,鼓励和激发学生创新定精神,促进学生学习全面发展。

四、更新思想观念,注重艺术实践

现代教育思想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将教学过程当作与学生交流知识、合作探究、沟通情感的人生平台,改变过去传统的“传授者”思想,变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成员,成为学生学习研讨的鼓励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一是,要解放思想,废除传统教学观念和落后管理制度,开发和运用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深入调查与分析、改革与创新;二是根据信息化社会文化大发展的要求和自身条件,不断更新人才教育方向,从长期受专业舞蹈院校教学套路影响中摆脱出来,建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理论体系,注重舞蹈艺术理论知识与技术技巧相结合,加强对舞蹈编导课程基础知识引入,开展实施和研讨等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规范学科教学结构体系;三是舞蹈其高度的综合了表演性、艺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课堂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术都要通过“大舞台”实证验证。因此,广大学生要踊跃投身到社会的大熔炉,经受各种层次的实践和锻炼,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紧密相结合,从中获取课堂无法学到的知识,增长个人阅历。如校园文化艺术节(艺苑杯)、班级汇报晚会、毕业汇报晚会、五项全能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从舞蹈表演艺术、心理素质进行培养,积累丰厚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舞蹈技术技能水平,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向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成为现代化社会建设的栋梁。

五、实施竞争机制,强化师资建设

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大发展,要求我们改变旧的教育理念和偏、难、繁的教学内容。教师肩负着国家和民族昌盛,造就开拓创新人才的光荣使命,更应具备与时代精神相融汇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对教学工作的本质、责任、目的、要求和特点具有独到理解。具有拓展课程领域,广集课程资源,研发课程内涵,变“教课本”为“用课本”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因此,在舞蹈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内容与方法、排练与演出、理论研究和技术分析等实践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在教师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钻研,学习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高综合素养,而最终体现在教师之间的竞争、教学水平的竞争。由于历史原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师队伍在人员结构、梯队建设不科学、不合理,严重阻碍了舞蹈教学向高层次发展。虽然有个别经过努力取得了部级、部级或规模较大的大型表演活动奖,技术技能、艺术表现力等堪称完美。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舞蹈教师从孩童起就进行舞蹈基本功练习,小学、中学再到大学甚至硕士研究生,文化课学习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和影响,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素质极为贫缺和浅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较低,学术研究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低,面对自己熟悉专业感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这种不协调的现象不仅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师,在综合大学的舞蹈教师乃至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师都比较突出。如何改善这一严重的问题呢?这就要求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以及教师自身,要脚踏实地、负责任的做好各环节工作,加强自学提高、进修培训、观摩取经,做好职业形象、知识结构、工作作风和态度等素质转变。坚持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和探索精神,丰富和拓宽文化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要与时俱进,博览群书,不断的充实和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成为现代社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六、结语

舞蹈专业论文范文2

音乐与舞蹈艺术表演专业是实践与舞台表演艺术,是以展现舞台艺术效果,达到表达艺术内容为目的的形态艺术,表演者须在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展现思想与技能相结合的成果。因此,其学科特色即注重舞台表演与社会实践的客观规律。作为音乐、舞蹈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在其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中,以举行音乐会、舞蹈专场表演为其设计内容,并结合撰写艺术实践体会、学习心得、社会调查报告等,使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展示,完成一套更符合音乐舞蹈艺术表演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而不要求其单一的以撰写毕业论文为改革方案,这样的探索举措比较符合其专业特点,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指导思想与相关分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环节,在培养本科生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贵州民族大学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本科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即本科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一次综合考核与展示,体现学生在知识运用能力、专业技能以及独立工作能力方面的素质状况。

鉴于音乐舞蹈学院大多数学生写作基础较差,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往往大多学生写论文都是走捷径,网络拼凑,形式应付,没有起到论文撰写的实际作用,很难达到毕业论文撰写的真正目的。另一方面,音乐舞蹈专业其专业形态属于表演类型,学生从进校至毕业的专业课程均根据舞台表演实施教学,各专业教学计划及其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生专业表演技能和艺术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理论、作曲专业除外)而制定的,舞台实践的环节显得非常突出和重要。基于前述两个方面的考虑,为了有效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贯彻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为了给学生以非常必要的舞台实践机会,有必要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为以专场(音乐、舞蹈)专业音乐会、表演汇报会为主,并与撰写专业学习总结(体会)、艺术实践感想、社会调查报告相结合进行的模式。

二、实施内容与具体操作

音乐舞蹈学院目前所设三个专业方向,即音乐表演(含作曲理论、少数民族特色专业)、音乐学(含民族音乐、音乐普修专业)、舞蹈学。从专业方向分析,基本可以分为形态表演和理论创作。由此,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分两种模式实施:i)理论性质的专业(民族音乐学专业、音乐理论、音乐学理论选修专业)撰写毕业论文,按学校毕业论文要求实施。2)表演性质的专业(含音乐表演、民特、作曲、音乐学声乐普修、音乐学器乐普修、舞蹈学)实施专业表演(音乐、舞蹈)汇报会并撰写专业学习总结(体会)、艺术实践心得、调查报告的模式。其中,作曲专业学生完成音乐作品创作并演示。具体实施由教研室负责。作曲理论专业由理论教研室指导,表演专业类由声乐、器乐(钢琴、民乐、西乐)、音乐学、舞蹈教研室组织实施。

设计内容包括:

1.音乐会的表演形式可为独奏、重奏、合奏等,音乐学(音乐普修方向)专业的毕业汇报音乐会以重奏、合奏为主。音乐会要有详细的节目单及参加演出的学生名单和指导教师名单。

声乐、器乐、音乐学普修专业学生音乐会(设计)表演可以三种方式进行:1)个人独唱、独奏音乐会(由专业教师推荐教研室讨论同意专业突出的毕业生举行,音乐会演唱作品在8~12首之间)。2)以本教研室毕业班为年级组织的分场音乐会,每场音乐会3~5人。3)自由组合组织音乐会,个人演唱、演奏作品3首。

每场表演汇报会当场给予学生表演成绩评定,教研室安排评定小组,评定小组由5人(含组长1人)组成,均为讲师及以上职称。成绩由教研室根据本教研室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毕业生要撰写2000字以上的四年专业学习总结(或心得),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分初稿和定稿完成,初稿要有指导教师的红笔批改记载,撰写完成后,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交叉评阅,成绩评定由教研室组织评定。结合汇报表演成绩,评定最终成绩,由教研室主任填写。最终要填写《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生艺术实践系列活动意见表》(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计划表、指导过程记录表、毕业设计音乐会、舞蹈汇报会评分表等),按一式二份制作交教务处存档。

2.舞蹈专业表演汇报会。教研室根据舞蹈专业毕业生人数及学生表演状况确定表演场所选择。每个学生汇报表演涵盖‘‘基训、民间舞、剧目”三个部分。教研室制作节目单成品,节目单供演出及存学生档案用。学生存档节目单一式二份。表演汇报会后给予学生表演成绩评定,教研室安排评定小组,评定小组由5人(含组长1人)组成,均为讲师及以上职称。成绩由教研室根据本教研室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毕业生要撰写2000字以上的四年专业学习总结(或心得),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分初稿和定稿完成,初稿要有指导教师的红笔批改记载,撰写完成后,教研室要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交叉评阅,成绩评定由教研室组织评定。结合汇报表演成绩,评定最终成绩,由教研室主任填写。最终要填写《音乐舞蹈学院毕业生艺术实践系列活动意见表》,按一式二份制作交教务处存档。

高校教学改革研究

理论作曲专业由理论教研室负责组织,包括民族音乐学专业及其他专业选择撰写毕业论文的,按程序进行论文写作、指导、答辩工作,完成的时间按学校毕业生毕业论文相关规定进行。

作曲专业的论文撰写,分两类进行:其一,毕业生指导老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特点提出创作要求,学生写作毕业作品(范围可涵盖器乐、声乐、舞蹈等音乐作品),并写出创作感想以及技术分析,进行作品展示。指导教师对作品进行评判、评语,教研室做出结论并按五级制进行打分。其二,学生可选择撰写音乐理论的相关毕业论文,完成的时间按学校毕业生毕业论文相关规定进行。

音乐舞蹈学院以2011届、2012届试行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案,以本文方案执行。其中2011届学生为106人,举行音乐会10场,参加学生54人,舞蹈专场演出1场,参加表演人数48人。撰写论文即答辩4人(篇),撰写学习总结、专业学习心得102篇。2012届毕业生133人,举行音乐会11场,参加学生76人,舞蹈专场演出1场,参加人数40人,撰写论文即答辩15人(篇),音乐作品创作2人(件),撰写学习总结、专业学习心得118篇。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学生普遍积极性得到很大的调动,他们均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将自己四年的专业学习展现在舞台,展现给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反应和效果良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分类处理,音乐理论专业的学生也充分体现其理论研究的特点和水平,所撰写的两篇民族音乐理论论文,评选为我校毕业生优秀论文并发表。

尤为突出的是两场舞蹈专场在贵阳大剧院演出,面向社会,充分地展示了民族大学教学水平与教学成果,省政府有关领导、各专业院校和团体的专家老师到现场观看演出,对晚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特别是一些专业院校的专家同行,得知我院以此方式作为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方案,都予以很大的关注和讨论,并认为这对各有关专业院校毕业(设计)内容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与改革。其中,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舞蹈专业等学院已经借鉴我院的经验对毕业(设计)方案进行了改革试行。由此可以认为,以一套完整的毕业生毕业(设计)方案为探讨的改革措施,将会对艺术专业院校的音乐舞蹈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舞蹈专业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舞蹈学专业作为一个舞蹈理论专业,具有不同于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其“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目前已不能适应舞蹈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新打造,“量身定做”。

才民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应该以风格性与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将“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舞蹈史论系在学院1996年的系、部调整中舞蹈史论系更名为舞蹈学系,下设舞蹈史论专业。经过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舞蹈学系舞蹈史论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正式更名为舞蹈学专业目前开设舞蹈史论专业方向。自85年学院开办舞蹈史论系至今已经培养出了85级、92级,95级、97级、99级等5届毕业生。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理学人体运动科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其次在课时方面,如果说在开办舞蹈史论专业之初,“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还行得通那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课时量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由于当时学院正处于由中专改制成大学的初期舞蹈史论专业的舞蹈技术课课时量和课程设置基本处于中专状态并开始逐步向大学状态靠拢那时的特点是课时总量多、相对于现在来讲舞蹈技术课比例大而理论课比例较小。以85年课表为例:中国古典舞课课时最多时曾达到432节(4节*18周*6个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360节【(4节*18周*4个学期)+(2节*18周*2个学期)】在这样多课时量的情况下,学生们的确从这些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虽然学生所接触的教材与中国古典舞系表演专业相比较为有限但在好的班级中,学生们所掌握的教材也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见地道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演和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完成。这些对于他们充实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增加对舞蹈的感性认识甚至对拓宽就业门路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以来根据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了使舞蹈学人才培养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舞蹈学系在此后几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使之进一步脱离中专状态而更加符合大学本科和舞蹈学专业的教学规律。这一过程表现为课时总量逐渐减少,理论课的比例逐渐上升,技术课的比例逐渐下降,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的课时都不断地被缩减,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其课时目前减到,44节(4节*18周*2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180节【(6节*18周)+(4节*18周)】与85年相比中国古典舞课课时减少72/3(288节)芭蕾舞课课时减少了1/2(180节)。

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十分必要。根据国家“培养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方针根据舞蹈学专业“培养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和“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舞蹈学系历届和未来的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去向舞蹈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和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意义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的内容在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专业素质.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进而提升其理论认识,为其日后所将要从事的舞蹈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做好准备。

舞蹈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等舞蹈教育 专业舞蹈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84-02

自从1978年成立北京舞蹈学院开始,高等舞蹈教育便在我国拉开了序幕,高等舞蹈教育刚开始主要是以专业舞蹈教育为主,教育目标主要是为各艺术团体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舞蹈教育逐渐的从专业课堂走入了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作为高等学校德育和美育的重要手段而被大力推广,其目的主要是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因此,现在的高等舞蹈教育已成为专业类舞蹈教育、师范类舞蹈教育和非专业舞蹈教育相结合的格局,专业舞蹈教育主要是北京舞蹈学院等一些专业舞蹈院校,主要培养舞蹈专业人才,教育重点在于舞蹈的专业性和艺术的纵深性;师范类舞蹈教育主要是以培养舞蹈类教师为目的的教育;非专业舞蹈教育主要是各普通高校以培养非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为目的,强调德育和美育的功能。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具体介绍高等舞蹈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

1 专业性高等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改革开放之前,专业性舞蹈教育基本上是在中专院校进行,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高校的发展和扩招,舞蹈专业性教育才在高等院校兴起。专业性高等舞蹈教育的目的主要培养舞蹈学、舞蹈编导、舞蹈演员等专业人才。以北京舞蹈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湖北艺术学院等等艺校中的舞蹈专业。还有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舞蹈学校、广东舞蹈学校、沈阳音乐学院等均是我国一类专业舞蹈院校。这类院校的舞蹈教育重点主要在于学生的专业舞蹈技能培训。其还有着系统的专业培养计划,从舞蹈基础知识,到各类舞蹈的专业技能,再到实训实习,都有系统的课程设计,其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都有明确的安排。比如北京舞蹈学校,其设计有专门的中国古典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舞蹈史与舞蹈理论系、社会舞蹈系、编导系、音乐剧系、传播系、设计系等等,每个系就相当于一个细化的专业舞蹈方向,其舞蹈人才培养更强调专业化、技能化发展。如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人才培养分为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培训、主干专业课培训、实训实习课培训四块,其中公共课有思想与邓小平理论、艺术概论、舞蹈概论、英语等等;基础理论课程有:舞蹈作品赏析、民间舞蹈文化、中国民俗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基训与技巧、中国民族民间舞动作分析与编舞等等课程,专业主干课主要有各类舞蹈风格基础概论、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创组合、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统典型组合等等;实训实习课培训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剧目排练、教学实习等等。总之,专业性高等舞蹈教育人才培养主要以培养学生专业舞蹈技能为目的,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跟过去中专舞蹈教育相比,现代的高等舞蹈教育在培养重点上更注重舞蹈演员等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能否认的是,跟之前中专舞蹈教育相比,不管是在技能技巧训练上还是舞蹈学理论知识培养方面都比不上中专舞蹈教育在文化知识课方面的重视力度,从而限制了舞蹈专业性培养的长足发展。总之,专业性高等舞蹈教育人才培养主要以培养学生专业舞蹈技能为目的,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跟过去中专舞蹈教育相比,现代的高等舞蹈教育在培养重点上更注重舞蹈演员等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能否认的是,跟之前中专舞蹈教育相比,不管是在技能技巧训练上还是舞蹈学理论知识培养方面都比不上中专舞蹈教育在文化知识课方面的重视力度,从而限制了舞蹈专业性培养的长足发展。

2 师范类高等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师范类高等舞蹈教育主要是指各种师范大学中所设置的专业舞蹈教育,其主要是以培养幼儿园及中小学等舞蹈教师为目的,通过基础教育舞蹈教师的培养,实现舞蹈教育的全面普及。设置有此类高等舞蹈教育的学校主要有:北京师范、西北师范、华南师范、山西师范、山东师范、上海师范、天津师范、云南师范、首都师范等大学。这类高等舞蹈教育不但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更注重舞蹈教育类知识的培养,其在培养模式中除了专业性高等舞蹈教育所拥有的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主干专业课、实训实习课等教学模块,还设置有教育学培训模块,教育学培训模块中设置有舞蹈教育学、舞蹈教材分析、基础教育、教育心理学等等课程。总之,在师范类高等舞蹈教育人才培养中,其主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教育技能,不但重视学生舞蹈技能的训练,而且更注重舞蹈相关知识的教育技能的培养。事实上,跟专业性高等舞蹈教育一样,师范类高等舞蹈教育在舞蹈课程设置、舞蹈教学模式等领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北京舞蹈学院的高等舞蹈教育的影响,甚至许多院校照搬专业性舞蹈教育培养的模式来进行师范类高等舞蹈教育培养,可是,不同的是,这类师范类高等舞蹈教育正形成具有独自特色的舞蹈教育培养模式,并且努力在寻找着适合自身发展的舞蹈教师培养方式。并且在师范类高等舞蹈教育中,许多师范类高校基本上具有广泛且全面的专业发展方向,这对于他们创建具有特殊的舞蹈教育有着极大的帮助,也促进他们利用更有利的教学环境和资源开展专业舞蹈教师教育培养。

3 非专业性高等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非专业性高等舞蹈教育主要存在于综合类普通高校,在这些综合型普通高校中,由于各大学在舞蹈师资力量、舞蹈教室、本校经济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从而使得他们所采取的舞蹈教学方法和标准都不一样。一些大学将舞蹈教育看成人物素养培养而列入学校的社科部;一些大学将舞蹈教育归于大学生舞蹈团,设立独立的艺术中心,由学校团委负责;一些大学将舞蹈教育纳入学校的体育学院或者体育系,为大学生们开设舞蹈选修课……。比如清华大学中的舞蹈教育主要是以体育系开设选修课为主,如选修课:舞蹈欣赏、形体训练等等。总之,非专业性高等舞蹈教育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不再是以培养学生舞蹈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以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为主要目的,充分体现其舞蹈教育的德育、美育、娱乐功能,为学生陶冶高尚的情操以及塑造良好的体态美。

随着舞蹈教育的普及,各种非专业性舞蹈院校都开设了舞蹈课程。这一类高等舞蹈教育中非专业舞蹈教育的范围,主要是指包括在各类综合性院校中素质教育或同时教育中的舞蹈教育,这一类别的培养目标不再是专业的舞蹈从业人员,而是借助舞蹈教育及艺术教育对于人的美育作用,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就是说它的培养目标是有艺术修养和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人”。它是近年来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素质教育在高校中的提出和开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所涉及的院校众多,主要是各级各类的综合性院校,在这里不一一枚举。

综上所述,现在的高等舞蹈教育已成为专业类舞蹈教育、师范类舞蹈教育和非专业舞蹈教育相结合的格局,高等舞蹈教育主要存在专业性、师范类、非专业性(普通性)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模式下,其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所采取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都不一样。专业性高等舞蹈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舞蹈专业技能为目的,如北京舞蹈学院,师范类高等舞蹈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舞蹈教学技能为目的,如北京师范大学,非专业性高等舞蹈教育主要是以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素养以及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能力为目的,如清华大学。总之,高等舞蹈教育跟中专舞蹈教育有所不同,它既存在专业性舞蹈技能培训,又存在普及性舞蹈知识传播,而中专舞蹈教育主要是以舞蹈技能培训为主。但是,中专舞蹈教育是高等舞蹈教育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晓.中国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舞蹈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师教育;舞蹈专业;音乐理论课;艺术素养;综合能力

面对新时期社会对基础教育综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的舞蹈专业,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革,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以培养符合教育实践需要的合格的舞蹈学科师资作为自身教育教学的目标,都成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现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细致而重要的系统工程。

高师舞蹈专业是以培养基础教育的舞蹈师资为主导,有别于专业舞蹈院校的教育机制。而过去针对高师舞蹈专业的教学,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大多沿用专业院校的办学模式,侧重于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舞台表演经验的积累,以及系统掌握舞蹈基本理论和研究舞蹈作品的方法等方面,忽略了对学生“师范性”的培养,也与基础教育实践的要求相背离,从而导致了学生就业后不能适应针对中小学学生的舞蹈教学,违背了高师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基于高师舞蹈专业所培养的教学师资要求具有较强师范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学特点,通过合理、适当地开设音乐理论课程,以及开展适合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课教育,重视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1]、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教育前提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思路的不断发展,逐渐完善高师舞蹈专业的教育体系。

1 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加强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针对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应区别于对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具备了解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的内涵、演绎不同形式的舞蹈作品的能力,以及对本专业及其相关艺术形式的内在联系与发展动态能够有所认识。

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曾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戏剧、文学、电影等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同为表现艺术的音乐学科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原始的舞蹈通过身体的律动与敲打的节拍相伴和;还是经典舞剧在管弦乐的配合和衬托下意境得到深化;抑或是现代舞蹈在音乐的帮助下更准确地传递情绪和烘托气氛。舞蹈都需要通过音乐的伴奏来表现美感、交流思想、深化主题,因此,音乐在舞蹈艺术中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

在高师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音乐理论课的比重,强调音乐理论课不仅是高师舞蹈专业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而且通过音乐理论课中的音乐训练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舞蹈表演的能力[2],增强对舞蹈作品的表达和艺术感染力,从而避免因单一的模仿舞蹈动作、追求高难度技巧而造成缺乏对舞蹈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无法完整地展现艺术意境,以及过于专业化倾向等问题。所以,加强高师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理论课的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高,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更好地表现舞蹈作品、提升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能力和艺术素养,为将来的基础教育教学打好坚实基础的有效途径。

2 通过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提高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

舞蹈一般有音乐伴奏,是一种以有节奏的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也是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人体运动表达艺术。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通常在如何与音乐衔接、配合,以及如何准确地表现舞蹈作品的情绪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归其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缺乏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也就是“乐感”,以及对音乐基础技能的训练,尤其是对“节奏感”的培养。对于高师舞蹈专业学生所开设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实际操作与运用,意在通过加强学生的乐感与节奏感,达到提高音乐与舞蹈的协调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教学目标。

2.1 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对我院舞蹈专业学生的调查中显示,93%的学生在进校前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技能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识五线谱、没有音高概念,音准和节奏感也较差。普遍存在着因缺乏音乐基础知识和对音乐学科的基本认识,而不具备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问题。因此,面对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应与其他音乐专业所开设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在授课方法、教学要求上相区别,应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特点,将各种教学手段灵活运用。

以《视唱练耳》课程为例,在教学中应避免强调单纯的听音练习、重复机械的技能训练,以及一味要求严格的记谱等。而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为出发点,让掌握对音乐要素听、读(唱)、写的实践技能[3],只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运用。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听、唱、写的过程中全面感受音乐的表现作用,掌握和积累音乐语言[4],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时代、风格迥异的各种音乐作品的特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尤其对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通过学习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增强舞蹈表现力和展现舞蹈作品的内涵,是实现自我升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为适应基础教育中灵活多样的舞蹈教学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有的放矢,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舞蹈是一种有音乐伴奏的、以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能力,但这种技巧动作本身并不是舞蹈艺术表现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如果在表现舞蹈作品时,学生只是单纯的运用舞蹈动作技巧,不考虑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重要性、不具备良好的节奏感,那样,舞蹈就会缺乏美感、表现力和艺术的完整性,从而丧失了舞蹈所具有丰富感染力的艺术特性。

对于高师舞蹈专业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更应强调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一方面,学生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节奏感,无论是舞蹈队形、动作、速度、幅度,还是在舞蹈姿态、造型等舞台效果上都会大打折扣,不但舞蹈画面会非常的凌乱,而且也体现不出舞蹈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2];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加强节奏训练,让学生更好地将身体的律动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让他们的舞蹈创编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具备一定的舞蹈编排能力,这也是成为一名优秀舞蹈教师的重要前提。在有关“节奏训练与强化”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设置时,可将《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这两门课程进行综合与整合,在一年级开设学时均为一学期(共18周,36学时)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并列为专业必修课程。采用因材施教、分类训练、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基础理论与音乐训练相结合,在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通过音乐理论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提高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

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舞蹈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艺术学科的内在联系和艺术特性,且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上也有一定的修养[5],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和要求。在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音乐理论课的教学中,应探索如何从丰富学生相关学科知识着手,培养其艺术修养,加强审美能力和提高综合能力,从而起到让学生全面发展、“专业性”与“师范性”并重的作用,这也是提高中小学舞蹈师资培养质量的关键。适当开设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理论专业选修课,如:《艺术概论》、《中国戏曲赏析》、《音乐与文学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表演艺术鉴赏》、《艺术美学》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与舞蹈、音乐相关的其他艺术形式的内容和特点,并对“学科综合”有所认识,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感受、思考、理解这些互相渗透的艺术材料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加他们的艺术素养,提高其人文素质的综合发展[6]。

总之,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开展的音乐理论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在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同时,将掌握音乐及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作为提升艺术修养、增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并充分考虑高师教育的教学规律及特性,明确教育方向,始终以培养具备一定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作为高师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常娟娟.论高师舞蹈专业中艺术实践课的教育价值[J].西昌学院学报,2010.

[2] 唐可.试论音乐课在舞蹈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

[3] 钱今帼.视唱练耳教学的多元化趋向[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

[4] 文剑.对少数民族地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

舞蹈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群众舞蹈;特征;发展

随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群众舞蹈活动蓬勃发展,人民群众通过舞蹈形式抒发他们对自然、时代、生活的赞美颂扬及质朴的民族情感。群众舞蹈的普及发展对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对发展我国文化事业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它已成为我国艺术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劲旅。因此,有必要对群众舞蹈的活动特征及发展进行研讨,使其更好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一、群众舞蹈的概念

群众舞蹈主要是针对非专业舞蹈而言。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由群众自己参加表演的,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社会性舞蹈。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自己用舞蹈形式反应生活、抒感、进行教育、自我娱乐的一种手段。由于群众舞蹈的创作与演出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不同身份、层次的人,并广泛活动在社会各部分,所以,又构成它是社会性舞蹈,它不像专业团体必须是适应于舞蹈专业的人,在一定条件下从事专业舞蹈,并带有一定商业性。而群众舞蹈则不受期限,只要条件可能便可舞蹈,更无经济任务。所以,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自己表演的有一定观赏价值的社会性舞蹈。

二、群众舞蹈的发展措施

(一)紧跟时代脚步

群众舞蹈要表现时代特色,首要是引领时代文化风尚。舞蹈艺术在当今时展是不断走向舞蹈本体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深刻化和形式多元化。群众舞蹈只有结合自身特点,寓教于乐,把时代文化精髓吸收并蕴含于艺术创作中,才能推动群众舞蹈艺术创新与发展。

(二)贴近群众生活

舞蹈创作者只有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逐步积累这些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分析理解和熟悉,从中筛选典型、具备象征意义的素材,并对它们有真正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后,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群众舞蹈根在民间,在社会生活当中。作为一个群众舞蹈编导始终不能离开这片肥沃的创作土壤。走进生活,你就会发现新的创作之源,走进人群,你就会找到新的灵感。

(三)弘扬民族文化

舞蹈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分别表现不同民族思想感情和生活乐趣,反映其社会关系、精神和意志、理想和愿望。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我们缺少真正可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整体精神境界的群众舞蹈。我们在强调地域风格、特色、继承传统同时,又必须着眼当今时代审美需要,以创作出真正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民族特征的作品来显现中国人的灵魂,特别是显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灵魂。

(四)表现生命之美

美是舞蹈艺术最本质特征。舞蹈必须讲求美,以美的动作、线条、造型、画面、旋律、服装创造出美的形象,表现美的情操和生活内容,触动人们心灵,满足人们审美需要,陶冶人们道德品质,激励人们生活热情,鼓舞人们革命意志。这就是舞蹈的品格和功能。

三、群众舞蹈的发展展望

作为一个群众舞蹈干部,不仅要进行舞蹈普及提高,还有创作、教学、示范等任务,同时,还要掌握舞蹈动向及各方面信息,从而有利开展工作。首先要有好的知识结构,要掌握两方面知识,一是专业知识,二是社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舞蹈理论、编舞技法等舞蹈本体的一些有关知识,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服装、道具等专业艺术知识。群众舞蹈是一门社会学科,我们工作对象包涵社会各阶层的人,不了解人和社会,我们工作起来定会困难重重。要掌握这方面知识,靠两方面学习,一是向书本学习,二是向生活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作为群众舞蹈组织者、建设者,就要拓展思维,勇于创新,吃苦耐劳,拥有献身精神。

针对今后群众舞蹈如何发展,一是要建立理论研究队伍。对群众舞蹈活动、实践进行科学总结,上升为理论,形成自己理论体系,从而更好的指导群众舞蹈工作,尤其针对那些平时不重视理论研究的人,觉得只要能为基层单位编几个舞,辅导他们跳起来或再夺个名次就行了,这恰恰是忽视了自身价值。而有的长期从事群众舞蹈工作,注重学习研究,有丰富经验,有自己工作方法和实践,很好的概括总结就是最有价值的理论,建立理论研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建立创作队伍,群众舞蹈的提高狠抓创作,主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狠抓创作,给群众舞蹈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总之,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已给我们群众舞蹈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繁荣和振兴中华民族舞蹈文化,为发展群众舞蹈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珏.试论在当代群众文化活动中动态的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化――海宁《花灯》艺术生命生机勃发的启迪[A].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文集[C].2004年.

舞蹈专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校舞蹈 教学 问题 改革

现今,高校舞蹈已经成为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践行者。不断革新的舞蹈教育理念以及新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高校舞蹈教学产生了不大不小的冲击。一些高师院校、音乐类院校都将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列入学校教学计划之中,分别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学校舞蹈教学实际的发展规划,使得高校舞蹈专业人才更加层次化、丰富化。因而,现阶段进行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是推行素质教育,实现高校舞蹈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一、目前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

我国舞蹈教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舞蹈起步晚却发展快,出现遍地开花之势,各高校纷纷设立了舞蹈专业课程。但受困于我国传统的舞蹈教学观念,舞蹈教学的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

(一)薄弱的教学师资

由于现代舞蹈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从事现代舞蹈教学领域的人才也极度匮乏,同时这种舞蹈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对舞蹈教学的从业者的要求也较高。以目前很多高校舞蹈专业为例,仍活跃在学校舞蹈教学一线的教授、讲师,大多是歌舞团、舞剧院调过来的,缺乏专业、系统的舞蹈理论知识。另外,这些老师舞蹈技法陈旧,而且年龄偏大,仅仅依靠个人丰富的舞蹈表演经验并不适合现代舞蹈的发展需要。所以,这类舞蹈学校和舞蹈老师要认清现实、立足当下,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当今世界舞蹈发展的方向,如果一味按照传统的舞蹈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失去对舞蹈学习的兴趣。

(二)陈旧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舞蹈教学呈现出的一个普遍规律就是:教学模式陈旧。这是由我国舞蹈教育历史悠久形成的,也就是说,舞蹈教学模式很难打破历史的束缚,这也就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现代舞蹈的快速发展。“一刀切”的传统模式仍是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的主要模式,方法极其单调,个性化教学,一对一指导这些现代教学模式很少有学校采用。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创造利差,舞蹈技巧水平落后,学习热情大减,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不合理的课程安排

任何课程的教学,离不开科学的教学课程设置。合理的教学安排,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现阶段我国高校舞蹈教学课程安排只看重眼前利益,给学生安排的课程基本上围绕舞蹈技术实践为主,舞蹈理论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这种忽略学生理论文化学习而只偏重舞蹈技术训练的课程设置是不利于舞蹈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的。任何课程必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强行地偏重某一科目。另外,高校扩招之后,舞蹈专业的学生也渐渐增多,如果高校在学生课程设置上没有关注就业方面的舞蹈培训,学生就算学到了舞蹈技术,走出校门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舞蹈特长。

二、舞蹈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整合性原则

目前,我国现代舞蹈教学要积极践行整合性原则,要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将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贯穿其中。并且注重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将舞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二)基础性原则

舞蹈教学改革措施中,需重视舞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舞蹈水平,制定出一套符合大众化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舞蹈动作。当然,基础性的舞蹈动作不是一般的舞蹈基本功训练,而是具有代表意义的舞蹈动作,例如“胚胎作用观念”、“有发展力的观念”等等这些舞蹈意识的动作内容,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舞蹈技术,还让学生感受到了不同的舞蹈风格,接触到了新颖的舞蹈教学方式,也就不自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检验舞蹈教学效果的最终标准。舞蹈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最后都要从学生的舞蹈中得到反馈。在培养学生舞蹈技术技巧的同时,要注重对舞蹈动作技能运用的实践,可以是训练中的实践,也可以在头脑中默默联想,将自己放入到某一舞台场景中,训练自己融入不同情景的舞蹈意识,在这种实践与联想中,培养学生的个人参与意识与主动创造力。

三、目前我国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

(一)打破传统,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求高校舞蹈教学要联系实际,紧跟世界舞蹈发展的趋势,创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传统的“说教式”,打造多元化舞蹈教学体系。例如进行民间舞学习时,学校可以组织专业的民间舞蹈团队进校园,给学生们进行现场民间舞表演;还可以通过了解民族乐器、服饰等,对民间舞蹈有深层次的认识,这样对个人的民间舞蹈表现有极大的帮助。另外,舞蹈专业就业形势严峻,新的舞蹈教学模式也包括向学生灌输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在舞蹈教学时,应当教授学生如何以社会需求为指导,加强自己舞蹈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个人的其他能力,包括舞蹈理论、舞蹈历史和舞蹈编导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

(二)合理调整,完善课程设置

舞蹈教学不仅仅只是舞蹈技术的传授,它应该包括舞蹈理论、美学欣赏、人文历史等综合性知识的学习。我国高校舞蹈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要合理调整课程偏重技术锻炼的“传统”,发展多功能型舞蹈人才,就应该完善课程设置,将舞蹈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等合理规划,平均且有侧重地调整课时。比如,在上实践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给学生播放世界上不同舞蹈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让学生观看优秀的舞蹈视频集锦,使得舞蹈实践课的内容得以延伸,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到舞蹈的独特魅力;同理,在上舞蹈理论课时,可以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丰富舞蹈的内涵,便于学生理解舞蹈相关理论。

(三)以老代新,强化师资力量

任何一所高校,其教学水平的高低都是由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的。舞蹈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对舞蹈教学效果的好坏常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舞蹈专业在招聘教师时,应该全面考察老师的综合素质;培训老师时,要让老一辈的舞蹈去发展新的教师队伍,以老带新,新的教师队伍也可以用时尚的舞蹈思维去影响老的舞蹈教师。

综上所述,舞蹈艺术属于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高校在舞蹈教学方面应当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学习设备,完善教学体系,实行多元化教学,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静. 师范院校舞蹈教学改革的新途径[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舞蹈专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普通高校 舞蹈专业 舞蹈表现力 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的人文主义精神同时也在快速发展。舞蹈属于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其在我们的心路历程中同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舞蹈艺术的广泛普及,不管是专业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普通职校和普通高中,亦或者是社会群体、投资商业教学等,促使我国舞蹈行业的不断发展扩大。许多人喜欢舞蹈优美的舞姿,然后把舞蹈当做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用生命去演绎不同的舞蹈人生。梦想的道路总是充满荆棘,除了高超的艺术技能外,还需要感染人的舞台表现能力。而现在许多院校并不注重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而仅仅将重心放在学生的舞蹈技能上,缺乏对学生表现力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并不能真正领悟舞蹈的魅力。

1.舞蹈的意义

舞蹈的意义是利用肢体语言传达各种情感或者事物。舞蹈并不是浅义的认为仅仅是动作的拼接和罗列,更不是专属于舞台的高超技艺的炫耀。舞蹈是人们从生产生活发展至今的历史活动,其不仅是美的化身,更是舞者的情感纽带,通过肢体语言的展示,表达人的情感和内心,代表着一个个艺术品的内涵和精神。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道:“艺术应该通过什么来感染人呢?一般来说,感动就是在感情上的共鸣。”舞者需将自己带入到所演绎的角色之中,经过自己去理解和领悟其中的乐趣,然后进行创造性的去刻画形象,然后利用准确的肢体语言传达,进而去影响观众的内心[1]。

2.舞蹈表现力

舞蹈表现力是考核一个舞者综合能力的表现,其并不仅仅为一个单纯的动作和表情,汇聚了人内心的情感和艺术的升华。其涵盖着舞蹈者自身的经历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针对舞蹈创作者的意图和理解,然后进行二次创作,演绎更加丰富的舞蹈精神。

3.提升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措施

3.1有效的课堂指导

教师于学生的求学生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为学生的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应该为学生人生道路的支持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指导学生的个人舞蹈技巧的同时,讲述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联系,告知学生肢体语言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动作的指导和内心世界的讲述,促使学生能否理解和明白其中的意境。有效的课堂指导,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的的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

3.2培养学生的自我领悟能力

根据调查发现,许多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会一味的追求与老师教师相像,缺乏自我开动脑筋研究其动作的意义,忽视了自身的创造性,导致舞蹈表现仅是机械的、苍白的和无感染力的动作表现。学生缺少对舞蹈动作的理解和剖析;缺乏细微的揣摩;缺少内心世界的感情;缺少体味音乐的能力,从而忽略了舞蹈真正的内在美,该为学生“会跳舞不会表演”的主要因素。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领悟能力非常重要,只有独立自主的去想象和创造,才能感知人物的内心,锻炼个性语言。每一个舞蹈者都是带着枷锁的灵魂,由于外界因素的束缚,而内心的渴望得不到满足,教师于课堂教学时,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施针对性的个人辅导,向学生抛出一个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自我探索和发现答案[3]。

3.3加强舞蹈理论的教导

舞蹈相关理论于舞蹈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理论作为实践的基础,其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提升自我的高度。许多普通高校针对学生的舞蹈知识理论并不重视,认为理论只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时间,只注重舞蹈的表演,忽略了舞蹈表演为理论点作为强大的支撑。于常理而言,理论属于现实生活中实践的结果,反过来同时指导着实践的进行,没有理论作为舞蹈实践,学生同样于舞蹈中找不到感觉或者方向。舞蹈历史和文学知识对舞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文学理论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减少忧愁和解除顿悟,净化人的心灵,促使人的内心世界更加多姿多彩,舞蹈艺术属于一个人动作的诠释和内心的表达。倘若舞者的内心无法领会理论上的内容,缺乏内心的感受而舞蹈,那势必是没有灵魂的舞蹈,更加没有意义。

著名舞蹈家张平曾说:“舞蹈演员的心中应当有一个意象的仓库,无论是生活的情景,还是大自然的景色,或是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象……有了这个意象的仓库,我的内心就会酝酿成最大的激情和冲动,可以自由的索取、创作。”该意象即为舞蹈表演的内在中心点,所以加强舞蹈的理论指导非常重要。

3.4丰富面部表情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道出了眼睛作为人的一个视角的同时,也是人表达情感的所在点,所以于舞蹈表演中,面部表情非常重要。正所谓“眉目传情”,人的内心想法均有面部表情展示出现,舞蹈表演中的喜、怒、哀、乐,均由人的面部表情传达,是感情传达最直接与最重要的窗口[4]。

本文针对普通高校舞蹈专业舞蹈表现力不足提出几点建议,希望给予舞蹈专业的学生一些参考,然后将舞蹈专业的舞蹈表现力重视起来,进而从各方面充实自我。细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体味生活,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感怀这个世界,然后将这些感受和经历融入到舞蹈当中,针对新作品和旧作品均勇敢的去尝试创新的表达,去体会其中的要领。

参考文献:

[1]李美虹.谈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大众文艺,2010(03):163.

[2]李菁.普通高校复合型舞蹈专业人才培养[J].艺术教Art,2012(09):98-99.

舞蹈专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36-01

幼儿舞蹈创编是每一个幼儿园老师的基本技能,也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重要科目。幼儿园老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拥有良好的舞蹈素养,更应该具备相应的舞蹈编排能力,以便幼儿教学顺应时展的潮流,紧随时代的步伐,更好地推动整体幼儿教学的进步。

一、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师创编能力现状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学前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具备一定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幼儿学校从事相关教学工作的人才。在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舞蹈专业知识的学习占很大比重,其中幼儿舞蹈创编能力是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课题。舞蹈课是学前教育中的一门专业技能课,它注重学生对于舞蹈专业知识、动作技巧、音乐气质以及旋律的学习,为学生以后在幼儿教学或者舞蹈创编中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经过调查研究,幼儿园老师在舞蹈创编过程中,很多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用成人的眼光去编排舞蹈,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要求学生动作到位,忽略幼儿活泼好动好奇的性格,很多时候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舞蹈动作过于单一、呆板、缺乏激情,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在幼儿舞蹈学习和表演中多采取早操的形式,所以老师在舞蹈编排中动作编排相对僵硬、单一没有柔美的舞蹈感节奏感,让学生对于这些单一动作失去学习兴趣。在课堂上采取强制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学生只是死记动作,并没有体会到舞蹈学习的乐趣所在,无法真正做到艺术启蒙。

二、怎样提高幼儿舞蹈表演与创编能力

要想提高幼儿老师的舞蹈创编能力,就需要幼儿园老师在具备良好舞蹈功底的同时,带着舞蹈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进行舞蹈创作,将生活体验转化为舞蹈动作更好地感染学生,创编优质的舞蹈。教师应该互相交流学习,可以组建舞蹈创作小组,让老师在讨论中进行舞蹈编排,对相P优秀的幼儿舞蹈进行观摩学习,总结经验,在遵循舞蹈创编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幼儿舞蹈的特点,并从儿童的心理和喜好出发,编排适合幼儿学习的舞蹈。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一)创造性舞蹈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智力结构的核心,拥有创造性的舞蹈思维能力是创造优秀舞蹈作品的关键所在。舞蹈的创编离不开创新,要强化幼儿园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谓“见多识广”要不断开阔老师的眼界,只有对舞蹈资料了解得多了,看得多了,思维开阔了才能创编出优秀的幼儿舞蹈。经常在互联网上搜集一些舞蹈视频资料进行观摩学习,或者播放一些舞蹈视频,观察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喜好,进行相关创作。

(二)理论与舞蹈实践的有机结合。舞蹈是以身体为语言进行交流的艺术形式。幼儿舞蹈是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综合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舞蹈由于其边歌边舞、形象直观等特点便于被儿童理解和掌握,幼儿舞蹈的学习对于增强孩子身体协调能力,培养身体对节奏的敏感性,带给孩子审美感受和艺术熏陶,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意义重大。

在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儿童舞蹈创编不仅需要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而且还需要理论联系实践。首先,幼儿舞蹈创编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结合孩子的心理进行相关创作,不能将孩子和成年人的喜好、心理、审美简单地等同起来,要在歌曲选用以及动作编排中结合学生的心理和实际接受能力,并进行细致的改编,使舞蹈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动机。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的学习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而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幼儿教学打基础。首先,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学习前对于舞蹈完全没有接触,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虚心学习。其次,要明确幼儿舞蹈的创编是为了创作出适合幼儿发展的舞蹈,所以在编制过程中,在内容选择上一定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遵循人体运动的生理变化规律,把握好运动量和难易程度,创编出轻快、活泼适合儿童发展的舞蹈动作,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幼儿舞蹈创编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儿童舞蹈创编能力也不是一蹴而成的,它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慢慢积累和掌握的本领,老师要不断创编幼儿舞蹈,不断完善幼儿舞蹈教育,推动幼儿舞蹈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舞蹈专业论文范文10

关键词:高等院校;舞蹈编导;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J7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140-02

人类自衍生以来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方式就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语言、文字、音乐以及肢体等。其中,肢体的表达主要通过舞蹈形式来实现,舞蹈艺术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珍宝,通过舞蹈形式展现出来的人类情感更加厚重,也更加深化,而优秀的舞蹈作品来源于舞蹈编导的创作,那么如何紧跟时代前沿,不断创作出符合当今现代人审美观的优秀作品?这是舞蹈编导教学中应该重视的内容。

一、高校舞蹈编导专业开展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国民经济水平日益超前,在国民教育方面的支持力度也随之加大。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综合人才的主要阵地,其开设的内容与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一致性,特别是在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充实的前提下,在精神世界上的需求也愈加丰富。舞蹈艺术是重要的精神文化之一,大众舞蹈审美与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保持着统一步调,为满足观众多种舞蹈审美需求依靠舞蹈编导行业对舞蹈作品进行创新开发创作,因而舞蹈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应是适应于舞蹈艺术时代审美需求。

开展舞蹈编导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对高校舞蹈编导专业学生采取综合素质培养模式,除了舞蹈教学方向的培养,还需要关注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只有通过不断更新舞蹈编导教学方案才能够始终保持教学活力,使舞蹈艺术教学更具无尽魅力。

二、当前舞蹈编导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开设有专门的舞蹈编导专业与课程,舞蹈编导专业也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探索演变成一个体系完善的学科,然而当前高校所开展的舞蹈编导教学工作始终基于过去的教学经验与社会旧况,对已经焕然一新的舞蹈行业需求难以准确把握。部分高校当中开展的舞蹈编导教学工作存在很多不足与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

(一)培养模式片面,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提升

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包括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以及通识课程教学,舞蹈课程教学当中涵盖了众多舞蹈技能实践训练课程以及舞蹈专业理论课程,将一些基础的古典、芭蕾舞技法以及编导理念等都通过系统化课程教授。此外还专门开设供艺术专业学生选修的声乐、钢琴、体育、教育等通识课程。单一从课程体系构建角度上看,舞蹈编导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将舞蹈技能与素质文化结合,坚持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应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学过程始终难以打破课堂教学空间的桎梏,少有能够训练学生专业应用技能的舞蹈实践活动,让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沦为无用的“纸上谈兵”而难以配合实践需求,这样教学功能单一的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舞蹈编导人才,也难以满足舞蹈行业的真正需求。

(二)教学理念落后,漠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高校所开设的舞蹈编导专业采用的教学方式本身具有强制性特征,是过去教学经验累计的结果,也说明了高校当前的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已经出现明显矛盾。舞蹈编导专业教师落后的教学惯性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霸权主义,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动性与思维创新能力不能给予肯定,甚至伤害学生对舞蹈编导学习的热情。此外,大部分理论课程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完成,过于单一的课堂教学难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缺乏实践示范与模仿练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学习思维难以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三、如何提升舞蹈编导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提高教学队伍的质量水平,增加针对舞蹈编导教育者的专业考核

舞蹈编导教育者是开展舞蹈编导教学的主导者也是重要参与者,而教学队伍的水平能够直接决定舞蹈编导教学质量的好坏。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蹈编导教育者,除了基本的身体舞蹈素质之外,最重要的具有较高的舞蹈情感表现能力、较高的舞蹈艺术鉴赏水平以及优质的舞蹈编导教学能力,通过开展针对舞蹈编导教学队伍的专业考核,对外引进优质编导教学人才能够保证舞蹈教育队伍的高水准,从而确保舞蹈编导教学的质量水平。

(二)提炼舞蹈编导课程设置,缩减教学耗时

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学习不同于一般专业的学习,其专业课程设置应坚持动静结合,尽量缩短教学战线,集中教学资源。在保障教学课时量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减少教学周期,让学生更好的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的同时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参加编导实践活动。

(三)解析经典舞蹈编导案例,细化舞蹈情感教育

舞蹈不是单一的肢体语言表达,而是由人类身体姿态,音乐艺术以及人类情感三部分组成,优秀的舞蹈表演无论在人物肢体表达上还是情感投入上都应具备超高的水准。因此,在一般舞蹈编导教学中,需要加深学习者对以往经典舞蹈作品的情感理解,从而提升学习者在舞蹈编导过程对舞蹈情感的渲染能力。此外,舞蹈编导教学不能始终停留在口头的教授,应通过海量的舞蹈作品分析与欣赏,让学习者直接感受舞蹈编导技能的魅力所在,通过熏陶学生的舞蹈艺术气质,从而实现舞蹈编导基本素养的提高。

(四)强化学生艺术审美训练,刺激舞蹈创造性,以练促编

审美水平的优劣能够直接影响人类对于艺术的欣赏、追求与创作方式,同时也能够展示出现代人的心理最深处隐藏的内在情感。对于舞蹈艺术的审美能够让学习者就舞蹈本身富含的情感做更加深入化与细致化的理解,刺激学生舞蹈创新思维的萌发,从而促使学习者对舞蹈情感有更加细致的表达。舞蹈艺术是糅合了身体语言和音乐语言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优秀的舞者除了在舞台上完美的展现舞蹈艺术动作,并将丰富的内在情绪通过舞蹈形式展现出来以外,也需要在舞蹈表现形式以及舞蹈艺术的内涵、精神上做出创新。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应专门针对学习者的舞蹈艺术创新能力进行培训,激发学习者的舞蹈艺术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人类自衍生以来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方式就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语言、文字、音乐以及肢体等。其中,肢体的表达主要通过舞蹈形式来实现。舞蹈艺术也是人类艺术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而舞蹈的价值意义在于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感悟抒发,舞蹈编导则是实现舞蹈艺术向外界更好传递艺术情绪以及艺术美学的一门专业学科,必须从舞蹈编导人才培养紧抓舞蹈编导行业质量,通过落实教学改革,实现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以及先进的舞蹈编导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质舞蹈编导人才。

参考文献:

[1]保剑.北京体育大学舞蹈编导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2]耿晓静.云南高校舞蹈编导人才培养浅论[D].云南艺术学院,2014.

[3]尹珂.论舞蹈思维的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4]梁婷.“启发式”教学在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

[5]李玲琰.舞蹈编导教学论――教师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J].教学研究,2013.

舞蹈专业论文范文11

关键词:舞蹈教育 人才培养 改进 教育模式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被颠覆,新型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科舞蹈教育专业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在舞蹈教育专业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系统、全面的作用,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目前来说,本科舞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拿来主义”的明显弊端,本文将就这种缺陷阐述当前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引发的思考。

一、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

现代舞蹈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以往的教育制度不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部分将从四个方面分析现代舞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便更好的了解本科舞蹈教育模式的构架。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科舞蹈教育专业培养从事中国舞蹈教育专业的高级人才,为全国各地区的各大艺术类院校、文艺团体和职业艺术学院培养舞蹈老师,同时也为舞蹈文化单位、舞蹈研究、舞蹈编辑专业提供专业人才。

(二)人才基本规格

除了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外,本科舞蹈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专业知识,并拥有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与为继承和发展文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三)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掌握舞蹈专业所需要的基本功和专业技能。

2.掌握中国舞蹈专业文化的风格和内涵。

3.具备较好的舞蹈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4.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

5.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编排舞蹈和舞蹈编辑的能力。

6.具备检索文献、查询资料的基本能力。

(四)主要课程

本科舞蹈专业教育的主要课程设置中,除了基本的舞蹈专业课程,还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社会基础学科;文学与写作、舞蹈艺术概论、中国舞蹈史等专业历史学科;以及人体解剖学等医学基础学科。

二、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从中国本科舞蹈教育专业的历史来看,虽然舞蹈教育专业发展至今,已经日臻成熟,学科课程设置也接近完善,但是与国际本科舞蹈教育专业相比,仍然存在些许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舞蹈教育专业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内容也应随着社会发展内容的丰富而日渐丰满,但多年来舞蹈教育专业课程一成不变,没有根据社会发展而调整相应的内容,这是在日后的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课程特色程度不足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舞蹈教育专业曾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舞蹈教育专业与舞表演专业的区别是什么。在参与问卷调查的170名学生中,有82%的学生选择了“专业课程设置”这一项。而在这个问题之后的另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当代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与舞蹈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区别明显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92%的调查参与者选择了“不明显”这一项。这些数据说明,学生们认为就目前来说,舞蹈表演专业与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区分并不明显。这是现代本科舞蹈教育专业的一个明显不足。

(二)课程实用性不足

当代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中,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虽然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并逐步趋于完善,但仍然存在实用性不强的问题。比如,某些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性不强,十分普遍化;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不协调不科学;学时安排不合理;教学与实际差距太明显等问题。

(三)课程缺乏实践

众所周知,不论什么课程,实践都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对教育方向专业的学生来讲,实践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舞蹈教育专业脱离了实践,就脱离了该专业的本质,起不到任何效果也不会对舞蹈专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而在现实的教育课程中,学生实践机会很少,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实现教师角色的有效转换。因此,目前来说,本科舞蹈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

综上所述,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些许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若能加强这几个方面的培养,必会加强舞蹈教育专业的发展进步。

三、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

(一)树立新型舞蹈教育观念

树立新型的、正确的舞蹈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倡导新型的教育观念,从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实践,定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根据新型的教育观念,重新规划本科舞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学习与理论实践并重,将传统的教学观念逐渐过渡,以便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专业性舞蹈教育人才。

(二)明确专业舞蹈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把学生塑造成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性人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实现教育的目的。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通过专业的课程设计和规划,培养适合舞蹈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展开更有目的性的教育。

(三)根据社会需要进行培养

提到本科教育,不得不提的是本科教育的就业率,这是衡量一个专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业率的提高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只有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才能实现本专业更好的发展。近年来,本科舞蹈教育专业蓬勃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舞蹈教育专业的优秀人才涌入人才市场,根据社会需要进行专业细分的培养,不论是对高校还是社会,都是有利的。

四、结语

中国本科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来没有实现真正的蜕变,始终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未能真正摆脱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并未接轨国际先进教育水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如果根据以上的建议,进行系统的教学体制的改革,本科舞蹈教育水平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邓银城,陈友华.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12,(04).

舞蹈专业论文范文12

课题名称:

舞蹈艺术欣赏

—— 一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课程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人类生存方式、文化价值观念 、文学活动以及艺术文化等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

我之所以会选择《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我关注的问题,是因为我觉得,在这个变化多彩的社会中,我们这些正处于毕业阶段的高师音乐系学生应多学习专业以外的多面知识,以不变应这万变的复杂社会。

虽然《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并不成为我们系的一门必修课程,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专业课程。“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对舞蹈中各种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对音乐系不同专业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从我自身的体会来说,舞蹈艺术欣赏对学习舞蹈专业很有帮助,对舞蹈艺术作品的反复领悟、探究、剖析形式美以及构成美的技法,不仅直接培养了舞蹈艺术欣赏能力,为自己的表演和创作寻找到坐标,而且对舞蹈专业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是开阔眼界,学习并借鉴他人舞蹈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变化万千的舞蹈世界中不仅要通过自身的实践,还要多看、多听、多鉴赏,因此,《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必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更要成为我们音乐系的一门核心课程。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一、开头

⒈由学习者在《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中的课堂表现引发我对学习者的调查;

⒉学习者的态度是由于《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本身的几大特殊性所导致,分别是:

① 学习者——本系各个专业学生;

② 课程时间的安排——大四的第一个学期;

③ 课程的性质——非必修(选修)的专业课程;

二、⒈ 舞蹈艺术欣赏的概念;

⒉ 分析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⒊ 特别提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对舞蹈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⒋ 从感知方面来谈欣赏舞蹈的三个层面 :

①形象感觉 ②体验想像 ③探究领悟

⒌舞蹈艺术欣赏的审美价值;

三、结尾

呼吁全系学生要用更为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舞蹈艺术欣赏》这门课程。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 为什么《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不能得到重视?

2. 什么是舞蹈欣赏?

3. 舞蹈艺术欣赏与其他艺术有没有关系?

4.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对专业学习者有没有作用?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网上、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2、请教指导老师黄平副教授,确定选题方向;

3、与同学共同讨论本课题,互相交流意见;

4、写好开题报告;

5、根据已选题目进一步搜集资料,并拟好论文提纲;

6、论文写作;

7、论文修改并定稿。

进度安排:

1、9月10日——10月30日 依据论文参考选题,作好论文先期搜集工作;

2、11月1日——11月20日 选题,写开题报告;

3、11月24日——05年3月6日 开题报告定稿,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

4、3月6日——3月20日 论文写作阶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论文中期检查;

5、3月20日——5月10日 修改论文阶段;

6、5月10日——5月15日 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田静主编 《中国舞蹈名作赏析》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490-1999

[2] 汪流 《艺术特征论》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6

[3] 科林伍德 《艺术原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4] 选自《全国舞蹈教育研讨会文集》中黄小明著《试论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 》

[5]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6] 贾作光《贾作光舞蹈艺术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7] 于平著 《中外舞蹈思想教程》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

[8] 王宏建主编 《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