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

时间:2022-09-02 04:40:38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1

一、什么是师范类的舞蹈人才

师范类的舞蹈人才,就是在毕业后会从事舞蹈教育事业,在专业能力和教育能力上有一定过人之处,能够在舞蹈教育事业中起着潜在的促进作用,能够在工作中有着思辨创新的教学能力,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的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能够对学生产一定的影响力,这样才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师范类舞蹈人才,才能更好地为舞蹈教育事业服务。其根本是要使自己在专业素质、文化底蕴、思想品德,以及身心、审美、教育职业道德上都得到多方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舞蹈教育事业的接班人,与社会和国际接轨。

二、培养师范类舞蹈人才的重要性

“教师培养舞蹈人才的重要性就是把受教育的人才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决定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一个根本性质问题,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培养创新师范类舞蹈人才是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如何培养师范类的舞蹈人才是长时间以来讨论不止的话题,直接影响到舞蹈教育事业在今后的传承与发展。只有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师范类舞蹈人才,才能更好地为舞蹈教育事业服务。才能更好地促进舞蹈教育事业积极向上的发展,使舞蹈的教育工作更加完善,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使我国舞蹈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三、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和道德文化修养

老师的提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培养。要想培养出师范类的舞蹈人才,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和道德文化修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教师的业务能力:舞蹈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舞蹈进修课,坚持练功,保持较好的体型和体力,保持身体应有的舞蹈所需要的协调,另一方面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文化修养。教师言传身教,而他本人的品格,对人、对事物的看法,甚至是语言习惯,都会通过言行渗透给学生,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模仿老师的言行。所以说老师的好坏决定了学生的好坏。要想培养新世纪全面、优秀的师范类舞蹈人才,首先教师自己应当全面发展,这是重中之重。

2.教师文化道德修养:舞蹈艺术是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这种艺术表现手段要想表现出人们的内在深层精神世界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所以教师不能只注重培养舞蹈人才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切合实际的丰富文化知识和道德涵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去采风,丰富学生的视野,从最朴实的艺人身上得到原生态的宝贵财富,推上舞台,运用到教学当中。这样使教师个人和学生都丰富了文化知识,也是教师提高自己文化道德的一种方式。

四、如何培养师范类舞蹈人才

师范类舞蹈人才不能只有舞蹈教育的才能,还要有高水平舞台表演能力,这样才能使师范类舞蹈人才在舞蹈教育的道路上有着更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从而体现人才的多样性。如何使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大幅度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除了教师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提供给学生释放自我的实践机会,这种机会不能仅限于学得好、条件好的学生,教师不能把教学的的重心放在拔尖的学生身上,更重要的是要面对广大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与积极性。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简单的形体训练,老师给予纠正和讲解;也可以组织观摩课,让学生之间相互观摩、切磋,提高学生的互帮互助能力。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汇报性的演出活动,和参与团体的大型的舞蹈演出,引导学生进入以演代练,以练促演的精神状态,提高学生的舞台经验和协同表演能力。

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和发展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研究舞蹈教学的内容、方法,探讨舞蹈教育的规律、价值和作用,利用一切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师范类舞蹈人才,是当前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高等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相结合的科研课题,也是艺术教育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科研任务。实现学生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从舞蹈文化传承的角度,探索舞蹈传承机制向现代化转型的具体教学方法,以创新为特色的发展思路,寻求本土文化资源,以文化为依托,立足多元文化教育;分析动作运动形态,掌握动作风格;以逻辑思维,即兴创作,调动内在因素的潜能;以多媒体教学形式,拓展教学效果,达到传承文化,思辨创新的教学理念。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2

关键词:美育;民族体育舞蹈;模式

一、民族体育舞蹈的美育功能

(一)美育概念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一个教育过程,也称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主要包括审美情感、审美形态、审美观念三个方面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实行的审美教育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道德美、心灵美、行为美、思想美的教育活动。通过美育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融合发展,也可以让学生感知美的力量,以美来改造自己、改造世界。

(二)舞蹈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家庭、学校、社会、艺术和自然作为实现美育的五大重要土壤,其中,学校是美育的基地,是公民从家庭到社会的过渡桥梁,一个人的成才,主要靠学校阶段的基础教育。同样,舞蹈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美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生根发芽也离不开学校这块肥沃的土壤。舞蹈是以肢体语言作为载体来体现自身情感的最为原始的表达方式。在人类文明起源之前,人们就通过舞蹈来表达对于丰收的喜悦、对祭祀的祈福、对于丧葬的悲痛之情,舞蹈传承了各个地区与民族最初的文化与文明。时至今日,社会文明不断进步,舞蹈更增添了艺术性与时尚性的特征,但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传承了本民族地区的思想、文化、艺术、音乐、服饰、风俗等重要民族元素。对学生实行舞蹈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内在气质与高尚情操,拓展学生思维,也能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培养,从而陶冶人。

(三)民族体育舞蹈融入美育教育中的价值民族体育舞蹈是昆明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团队以少数民族舞蹈为基础,结合目前较为时尚的体育舞蹈元素创新融合而成的舞蹈。云南作为少数民族大省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昆明学院教师团队以本院体育舞蹈优势学科为背景,结合舞蹈文化原生地的采风和理论研究,深度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蹈的瑰宝,萃取民族特色精髓,通过合理编排及多年的创新实践经验,创编出了傣族华尔兹舞、佤族恰恰舞、彝族牛仔舞三种民族元素与国际元素相融合的民族体育舞蹈,并面向全省推广。同时学院也借助本院音乐特色以本民族音乐与语言元素自主原创了三组民族体育舞蹈的歌曲伴奏,让民族体育舞蹈在国际流行的时尚舞步中更增添了民族风情特色。民族体育舞蹈的美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创编思想来看,民族体育舞蹈是在提出的“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一指导思想下诞生,所以民族体育舞蹈具有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之美育功能;其次,从编创形式来看,民族体育舞蹈是以民族的舞蹈文化元素为基础结合国外流行元素创编而成的,民族体育舞蹈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更具有增强民族自信,弘扬民族文化之美育功能;再次,从编创内容来看,民族体育舞蹈的舞蹈动作继承了民族的优秀文化与经典动作,如傣族华尔兹有傣族孔雀舞的“三道弯”、彝族牛仔舞中有彝族烟盒舞元素、佤族恰恰借鉴了佤族甩头舞,所以民族体育舞蹈具有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之美育功能。

二、民族体育舞蹈美育“云南模式”个案研究

(一)民族体育舞蹈在云南开展的背景2019年,在伟大祖国七十周年华诞之际,昆明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也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刻。在《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决定》中,昆明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作为665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之一,接受了的亲自授牌和表彰。昆明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团队在注重文化艺术创新发展的同时,使国际性的体育舞蹈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用国际的舞蹈元素来讲民族的故事。通过艰辛的研究与编排,推出了民族体育舞蹈系列舞蹈———彝族牛仔舞、佤族恰恰舞、傣族华尔兹。不仅如此,学院教师团队也致力于舞蹈的推广与发展,通过与云南各地州积极开展体育舞蹈公益进校园帮扶活动,推出了“学生创新帮扶实习模式”,为各地州幼儿园、小学、中学民族体育舞蹈的规范发展打开了新思路。同时,学院在云南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的指导下,组织全省中小学体育舞蹈教师培训1500人次,推动了云南省民族体育舞蹈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舞蹈实践方面,学院借助“大课间”比赛的形式,让民族体育舞蹈进入中小学生的课间操,以此面向全省中小学生普及。在赛事平台建设方面,以本校优质两大赛事资源———中国大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与云南省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使民族体育舞蹈增设为体育舞蹈教师培训内容和比赛项目,为云南省大中小学与全国高校学生的舞蹈实践提供平台,以此展示学习成果,让民族体育舞蹈在学校中发挥出重要的美育功能。截至目前,云南省有将近三万人次参与了民族体育舞蹈的比赛。

(二)对民族体育舞蹈美育模式在云南成功开展的分析民族体育舞蹈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开展,采取了“高校”+“中小学”的教育模式,经过六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民族体育舞蹈编创、师资培训、实地授课、教学研究、课程+比赛的较为完整的民族体育舞蹈教学体系。一是结合本校优势学科与文化原生地美育资源进行理论研究。民族体育舞蹈理论研究以本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挖掘民族文化的美育元素,通过收集最新的资料,汇总、分类、分析、设计路线图、时间表、编制研究方案,完成省级民族体育舞蹈科研项目1项,教材3部和相关论文7篇。二是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参与创编、教学和科研。参与研究的教师从民族体育舞蹈创编、教学、学生培养、竞赛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入手,编创的教材在北京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高校及全国多家中小学推广运用。三是借助本地教育政策对成果进行推广。联合云南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把民族体育舞蹈纳入到中小学的“大课间”,通过寓教于乐发挥民族体育舞蹈的美育功能。同时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推进了云南省民族体育舞蹈的师资队伍建设。四是发挥校本赛事的平台作用,对成果进行检验。昆明学院作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体育舞蹈分会主席单位和云南省学生体育协会体育舞蹈比赛的承办单位,把民族体育舞蹈纳入为比赛项目,借助优质的全国比赛和省级比赛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也为美育的成果提供了检验的方式。正是基于上述成果,昆明学院被授予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单位和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三、民族体育舞蹈的美育模式构建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3

【关键词】舞蹈课堂教学;渗透;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古人谓之“礼”,是培养人们的思想品德,塑造人们灵魂的教育活动,故将其列为“六艺”之首。我国伟大思想家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说明实行“孝”、“悌”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义”。舞蹈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主要科目,当然也不例外。因此舞蹈课堂要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和情感在教师的“润物细无声”中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

一、在舞蹈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我们职业学校很多学生来自农村考不上高中的学生,难以体验城市社会竞争的激烈,更无从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视学习为家长给自己安排的任务,一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便不假思索地向同龄人、朋友、同学求助,却对父母、老师的劝导、学校的管理不以为然。由于他们大多数心理发育尚不成熟,遇事缺乏理性和准确的判断力,一旦受到同龄人负面的影响,就会盲目跟从。

实际上,职业学校学生也有着自身特殊的思维方式,当他们从简单的逆反心理过渡到独立思考理想与现实的时候,就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当他们发现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与理想信念中的公平、合理等原则背道而驰的现象时,就会感到迷惑、不解与失望,导致消极情绪与内心矛盾冲突的产生。此时,用品德教育来浇灌学生的心灵,为他们指明方向是相当关键的。但是,长期以来,“德育教育”这四个字总是给人一种板起面孔、敬而远之的感觉。家长不在乎,学校不重视,衡量没标准,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境遇。德育课没有现成的教材,需要以一系列活动为载体。舞蹈教学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品德教育的最经常的途径。舞蹈学科同其他文化学科一样担负着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舞蹈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舞蹈是各类职业学校的主要课程之一,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舞蹈课堂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逐渐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就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在舞蹈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渗透的可行性

舞蹈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是教学具有教育性客观规律的反映。所谓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施教者的主观意愿如何,是否自觉,学生都在客观地接受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一定政治立场、世界观、方法论的影响和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的熏陶感染。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谈到品德教育的方法时曾经强调通过教学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学本身乃是品德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这种教学应该导致自觉信念的形成,导致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他指出,教育与教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过程,教师以身作则,是道德教育体系中最好的手段和方法。“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因此,进行品德教育离不开其他各科教学,因为学生大量时间是学习其他各科课程,我们应该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作用。作为舞蹈教师,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自然也肩负着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任,也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在舞蹈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舞蹈如同学习其它文化科学知识一样重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觉性。

三、舞蹈课堂教学渗透品德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通过舞蹈教师自身得体的仪态、行为让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彰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中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而舞蹈是最重模仿性的一门学科,舞蹈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学生都可能在模仿,逐渐地也许连老师的品格、人格也会被受到模仿。作为育人在先的工作者,我们更要以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去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正如乌申斯基先生所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所以由表及里,为学生作表率,树立仿效榜样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优雅文明的言谈举止,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才能激起学生的“信”以及对老师的“爱”。

(二)隐蔽德育目标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则决定了在没有说教色彩和强迫性质的前提下,德育目标才能比较容易实现。过早暴露德育意图,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成功的品德教育,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而应似春雨“润物细无声”。舞蹈学科本身的特点是重模仿性、实践性和工具性,由此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活跃思维,培养辩证思想,培养坚强、进取、豁达、乐观的性格,使品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交往等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舞蹈教材、课外读物,多以欧美国家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为主要来源这一特殊性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接触到不同的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客观、合理地看待并解决社会及生活问题。

(三)挖掘教材深度和广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等思想教育,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

1、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国标舞、芭蕾舞等舞蹈,了解国际形势,汲取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弘扬民族精神。同时,引导学生中西对比,以“一分为二”的眼光来分析事物,从而加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通过看《天鹅湖》、《大河之舞》,等舞蹈,使学生从中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将西方舞蹈与中国舞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了舞蹈的博大精深。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紧迫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利用全人类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财富,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理想主义教育。以一节具体的课《刺绣阿姑》为例,对象是高职二年级学生:

(1)指导学生复习土族舞动作,并编舞。

(2)学生看编舞《刺绣阿姑》,并介绍土舞的博大精深。教师引导学生从编舞中得到的收获:让世界所有的人都了解土族,了解土族的舞蹈,从而,热爱土族,热爱土族舞蹈,让我们土族走向世界。

(四)从教材出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依据舞蹈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仅要紧密联系教材,更要把它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结合教学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奋发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把真理、经验、知识、思想、价值、意义、情感、态度都显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理解去辨析和接受。而当今的职业院校舞蹈教材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要教师善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就能自然而然地融思想教育于舞蹈教学之中。

(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例如,在一些活动中,带领学生在拍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时要求学生就“同情与报复”和“爱情与金钱”这两个贯穿始终的线索为话题进行讨论。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直接或侧面反映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对此,教师有责任给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观,以明辨是非并做遵纪守法的公民。根据学生思想的热点和兴奋点寻找最佳结合点,使品德教育富有真实性和创造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思想的热点、疑点和兴奋点,以及针对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望强烈,对一些现象认识模糊的情况,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再进一步鼓励学生结合实际,书面表达出心得体会,这样学生就会在讨论和思考中得到品德教育的滋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诸如讨论、辩论这样的团队活动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学生学会了如何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彼此激励、互相帮助等团队意识。学生当然会欣然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形式。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4

王旭东,汉族,1967年10月出生于江苏南通,中共党员,教育学博士,教授。1989年7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1992年7月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6月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办公室秘书、高教研究室副主任、学生处处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职委员,北京物资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等职,现任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管理。

北京舞蹈学院由1954年成立的北京舞蹈学校发展而来,在六十多年的历程中始终引领着中国当代舞蹈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从早期舞蹈中等职业教育到新时期以来的舞蹈高等教育,迎来送走无数为舞蹈追梦圆梦的学子,被誉为“舞蹈家摇篮”。在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专门的舞蹈高等教育最高学府,以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舞蹈大学为目标,其舞蹈教育如何更好地与世界对话交流,以真正实现对传统的传承?如何借“一带一路”的东风,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时代风貌的舞蹈艺术?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北京舞蹈学院(以下简称北舞)党委书记王旭东。

传承北舞“爱国、爱校、爱舞蹈”的传统精神

记者:王书记,您好!您来到北舞一年了,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您觉得北舞的气质与特色是什么?从校长到艺术院校的党委书记,您是如何完成角色转换的?

王旭东:我于2016年3月来到北舞工作,有些出乎意料,自己从没想过会到一所艺术院校当党委书记。北京舞蹈学院前身为北京舞蹈学校,是新中国党和政府建立的第一所专业舞蹈学校。学校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实验芭蕾舞团―北京舞蹈学校附属实验芭蕾舞团是中央芭蕾舞团的前身,先后成功上演了多部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学校的东方音乐舞蹈班后来发展成为东方歌舞团。学校早期的建设和发展得到过、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特别是总理曾多次观看学校的演出,对学校的建设给予了直接的关怀和指导。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北京舞蹈学院,隶属于文化部,2000年划转北京市人民政府。一直以来,学校承担过很多国家重大任务,如2008年奥运会、国庆60周年庆典、APEC、G20峰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中都有北舞师生的身影。

学校教师多年来一直秉持“执着于艺术、奉献于课堂、用心于学生”的师德标准,无论是建校初期的老专家,还是教学一线新教师,都深深热爱舞蹈艺术,全情投入舞蹈艺术教育之中。教学主楼的练功房每天从早6点到晚10点,一直灯火通明,言传身教、艺无止境的精神在师生们翩翩起舞中得以绵延。“爱国、爱校、爱舞蹈”的舞院传统从“中国舞蹈之母”―我们第一任校长戴爱莲先生开始薪火相传,如今在一代又一代师生身上予以传承。舞院人常说,只要教学楼的灯还亮着,“舞蹈家摇篮”就希望无限,中国的舞蹈事业就希望无限。

来到北舞后,我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去课堂看课听课、观摩舞蹈演出、与师生交流座谈等,被全校师生在舞蹈艺术专业领域体现出来的追求卓越、止于至美的精神深深打动。如果说这所学校有什么特质的话,我觉得她就像一只白天鹅,给人一种特别高雅、优美、恬静的感觉。

我来北舞之前担任北京物资学院校长,行政一把手的经历帮助和促使我在新的工作岗位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努力构建党政协同配合的良好氛围,以班子的凝聚力来提升战斗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我刚到这个岗位,恰逢北京市委巡视组入校,巡视帮助我们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指导促进我们整改落实。可以说,借着全面从严治党、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政工作这个大的东风,我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履行好党委书记职责,推进学校工作顺利开展。

充分认识艺术院校师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记者: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发表了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北舞作为一所艺术院校,如何贯彻落实讲话精神?

王旭东:六十多年来,北舞一直以发展和繁荣舞蹈文化艺术为己任,倾力培养高素质舞蹈专业人才,开展高水平舞蹈科学研究和作品创作,积极发挥舞蹈文化艺术智库作用,为国家文化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一代代北舞人在舞蹈艺术教育领域里耕耘所达到的水平与成就,可以说是国内翘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专业舞蹈教育最高学府,北舞理应有这右恢质姑感:一定要做到最好!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工作。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又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两个讲话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相互呼应的姊妹篇,是引领我国文艺工作的旗帜和指南。我们北舞师生要有政治敏锐性,要把这两个讲话的精髓、精神实质理解透,明确文艺工作之于民族、社会、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承担起引领舞蹈艺术教育和繁荣发展舞蹈艺术的责任和使命,为党的文艺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为此,学校专门召开学习贯彻文艺工作相关讲话精神座谈会,各部门、各教学院系师生代表结合工作实际,交流学习心得。党委印发了《北京舞蹈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中共北京舞蹈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北京舞蹈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文艺工作相关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各教学院系、各部门都积极行动起来,以重要讲话精神为行动指南,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高校重要职能,细化分解落实方案,真正把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师生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勇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努力做到德艺双馨,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为服务首都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开展富有艺术院校特色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记者:在艺术院校如何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市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如何抓好党建和思政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切实取得实效?

王旭东:在艺术院校开展好党建和思政工作,我认为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艺术院校实际,发挥艺术专业优势,开展富有特色的党建和思政工作。现阶段要把学习贯彻好关于文艺工作相关重要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市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党对学校事业的领导。

一方面,要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切实加强党委和院(系)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针对全校中层干部、教师、党员、学生等不同群体进行学习培训。同时,注重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北京艺术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实施,建设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增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艺术创作”等特色课程。我来到北舞这一年,是我上党课频率最高的一段时间,我先后给所在支部党员、学校机关党员干部、基层党务工作者、研究生、本科生、附中师生等上党课十余次。为上好本科生的一堂形势政策课,我结合学生实际,将党的十以来中央的治国方略用“一、二、三、四、五、七”几个数字进行归纳总结,以“数读新政”为主题,不仅把逻辑关系、重点梳理清楚,而且也将数字背后的精神实质阐释明白,帮助学生真正了解、理解、认同从党的十到十八届六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调动了学生听课积极性,增强了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受到学生欢迎。

另一方面,要将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等相融合。要接地气,结合艺术院校师生实际和专业特点,在“融入”上下功夫。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创意快闪献礼党的生日”,通过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国标舞、爵士舞的转化和舞动,学子们以青春姿态,跳跃呈现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1921年、1936年、1949年、1978年、2016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祝福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2016级新生军训汇报与“纪念长征”主题融合在一起,展现出继承先烈遗志、学习长征精神的昂扬精神风貌,部队同志看了觉得很生动,很有特色。创意学院创作了舞蹈诗《长征》,用舞蹈语汇来展现长征精神,我与参演学生交流,学生们一致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次艺术实践,更是一堂受益匪浅的思政教育课。多年来学校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今后我们还要认真加以总结,不断探索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

坚定文化自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记者:北舞怎样借国家“一带一路”的东风,真正助力中国舞蹈“走出去”,体现出舞院人的文化自信与担当?

王旭东:北舞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专门化的舞蹈专业教育最高学府,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和号召。2016年5月,郭磊校长与中东欧14国代表共同签署了《中国―中东欧国家舞蹈文化艺术联盟成立宣言》,标志着中国―中东欧国家舞蹈文化艺术联盟正式成立。这是继2015年12月总理代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政府签署《联合公报》“双方将加强人文合作,增加人文交流活动次数,发展科研中心合作,努力共建欧亚中国研究中心。双方支持北京舞蹈学院同哈萨克斯坦国家舞蹈学院开展合作”之后的又一重要成果,体现出北舞主动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之中。今后双方将在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学术研讨、成果展示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2016年,学校利用中外舞蹈院校展演的机会将东南亚、中亚一些国家的艺术院校请进来,进行“一带一路”国家舞蹈专场展演。近期又在文化部以及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应中东欧三国邀请出访进行“欢乐春节”演出,赴新加坡进行“妆艺庆典”演出等。学校也在与海南省有关部门洽谈面向东南亚建国际舞蹈学校事宜,探索更多的发展路径。

多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教师交流、学生互换、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合作项目。师生每年都会有各种出国演出交流,学校选取能够代表“中国精神”的高水平舞蹈作品,打造出“大美不言”等系列高端演出品牌。在成功举办过五届北京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请赛的基础上,“2016北京中外舞蹈院校展演”和舞蹈孔子学院等涉外项目,搭建了中外舞蹈院校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了国际舞蹈院校人才培养与艺术创新,在世界舞台上树立国家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

在“走出去、请进来”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更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r值的高度信心,坚定文化自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坚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舞蹈大学

记者:在“双一流”的战略目标下,您觉得当下北舞与“世界一流舞蹈院校”之间的距离在哪儿?针对这一目标,学校都做了哪些方面的调整与准备?

王旭东:北舞的发展目标是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舞蹈大学。目前,学校正在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积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舞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行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论证研讨。在顶层设计上,继续发挥好自身原有的传统学科优势,引领国内舞蹈学科的发展,同时本着“整合、打通、扩充、完善”的原则,对现有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以高精尖作为起点和目标,扩充与舞蹈相关的其他专业学科,最终达到“结构要合理、综合重基础、创新强特色、系统建机制”的核心目标。

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舞蹈学科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是学科体系构建问题。在以前的学科目录中,舞蹈学与音乐学、美术学、电影学等并列为文学门类下一级学科“艺术学”的二级学科,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之后,设立“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对于独立设置的音乐或舞蹈专业院校来讲,难以在“音乐”和“舞蹈”两方面都加强建设,事实上面临着“半个一级学科”的尴尬。就舞蹈学而言,其下的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如何构建?是把不同的舞种,如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国标舞、现代舞等作为学科建设单元,还是从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理论、舞蹈教育的不同领域探究学理?抑或是两者的融合?这需要进一步的论证、梳理和规划。

第二,是学科建设的实际推进问题。艺术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艺术院校的教师十分重视艺术创作和表演的实践。相对而言,学科思维、对学科建设的认识偏弱,对艺术规律的学术研究、理论创新重视不够。来到北舞后,一方面,我为学校在舞蹈人才培养、舞蹈创作表演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而骄傲自豪;另一方面,也深感我们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不足。我们既要有充分的自信,更要有扬长补短的勇气和决心。如果说中国的舞蹈学科要冲击世界一流,北京舞蹈学院必须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要有这样的使命担当!学校要把学科建设作为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龙头工程,加强学科规划、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平台、多出学术成果、提高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扎实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舞蹈学科建设。

总之,北京舞蹈学院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引领舞蹈艺术人才培养之先和促进社会主义舞蹈艺术繁荣发展为目标,以“需要什么样的舞蹈艺术人才”和“如何培养高素质舞蹈艺术人才”为切入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精益求精搞创作,潜下心来做研究,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舞蹈艺术作品,创新舞蹈学科理论;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优势和艺术资源,不断发挥舞蹈文化艺术智库作用,为国家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学校党委将进一步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作用,学习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动力,以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进行“管理建设年”为抓手,推进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不断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舞蹈大学的步伐,努力开创舞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微访谈:

记者:您了解教师、学生生活和困惑的渠道与方式是?

王旭东:走近学生、走进教室。

记者:对您启发最大的一句教育名言是?

王旭东:用心做教育。

记者:您经常说的一句是?

王旭东:自信而不自满,脚踏实地而追求卓越。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5

关键词:朝鲜族;舞蹈;教育

一、前言

19世纪末,作为朝鲜人体文化的民族舞蹈也被带入中国,从此中国朝鲜族舞蹈在这片土地开始新的里程。民间流传的朝鲜族舞蹈文化作为历史基础。迄今尚在中国朝鲜族中传承的民问舞蹈约有四十余种,其中一大部分是从朝鲜半岛带入的。在这些民间舞中,有的原本即为传承于民众的民俗舞,如《刀舞》 《鹤舞》等;此外另有原属妓房舞蹈的,如《僧舞》 《萨儿普里》等。这些本貌煌系统、存在空间有异、功能有别的乐舞,传人中国后,均落根于民间。其中,附着于民俗活动,且易为民众掌握的舞蹈,由民众传承;而记忆颇高,较难习得的舞蹈则为艺人保存下来,

延边朝鲜族自治洲成为中国朝鲜族艺术文化中心,义勇军宣传队的艺术骨干成为中国朝鲜族艺术事业的中坚力量,在造就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朝鲜族近代艺术文化的历程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重要位置。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孜孜不倦的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才形成了如今既是整体中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朝鲜民族艺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又具有独特个性的中国朝鲜族艺术文化,不仅为今后的中国朝鲜族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为中国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舞蹈艺术文化基础。

二、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以延边大学为例,学院舞蹈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结构较合理,学院1998年升本以来,坚持不懈地抓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引进教师,增加教师数量,一方面调整结构,提高素质,形成了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目前延边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在编教师21人、外聘代课教师2人,舞蹈专业在校生共362人,其中中专250入、本科102人、硕士10人。师生比为(含代课教师)1:15。7,趋于合理。

学院舞蹈教育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分别为35岁以下6人,占28,606:35-50岁9人,占42,9%;50岁以上6人,占28,6%。中青年教师比例几年来保持着稳定并略有增长的态势,呈现了年富力强的特点。

在职称结构中,有教授2人,占9,5%;副教授8人,占38,1%;讲师9人,占42,9%;助教2人,占9,5%。从职称结构整体看,通过外引内培等措施。高级职称比例与以往相比保持较高,达到47,6%,师资队伍总体数量稳中有升,职称结构总体合理,能够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

学位结构近几年来,通过引进和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的学位结构明显改善,虽有待提高,但发展趋势良好,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占9,5%;具有硕士学位的8人,占s8。l%;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总数的47,6%。

教师队伍在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以及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水平和素质在外界得到肯定和好评。如李爱顺被选为教育部艺术类音乐舞蹈家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吉林省第二批八件创新人才第三层次人才,向开明被评为吉林省教学名师。金英花被评为全国巾帼岗位明星、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等, 三、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培养方案; 中专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可以满足艺术团体所需要的专业舞蹈艺术人才为目标。设有芭蕾、朝鲜民族舞蹈、中国民间舞、教学剧目、编舞技法、毯子功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踢踏舞、国标舞、拉丁舞、现代舞、长骨节奏等非主课程,并设置舞蹈理论课程舞蹈欣赏、舞蹈简史、音乐基础理论20等。使单一的教学内容逐步丰富多样化使学生舞蹈视野更加广泛,并且积累一定的舞蹈理论知识。

本科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舞蹈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具有扎实的舞蹈表现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能在艺术、教育、文化等领域从事舞蹈教学、创作、表演、辅导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实际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科基础课程为艺术概论、舞蹈概论、中外舞蹈史、朝鲜民族舞蹈史、舞蹈解刨学、舞蹈欣赏、音乐理论、长骨节奏课程。专业课程中必修课为学校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芭蕾、现代舞、朝鲜民族舞蹈、钢琴、中国民间舞、教学剧目、编舞技法。选修课为朝鲜民族舞蹈教学法、民歌、舞蹈美学、社交礼仪、芭蕾教学法、健美舞、中国古典舞身韵、化妆、外国代表性舞蹈、舞蹈评论、速写、合唱指挥等课程。把重点放在注重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的原理的同时开发舞蹈思维与意识,并且可以看出本科舞蹈教育科目类型广泛,其教学有着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也迎合社会对综合性人才需求的发展方向,

四、关于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师资队伍及研究队伍建设

学校需要定期聘请有名的国内外教授、学者到我校进行讲座、教学,使学生与教师们接触到国内外最先进的舞蹈艺术教育信息与舞蹈相关知识。虽然学校在聘请国内外著名教师到我校进行过短期的培训,但是聘请外教的次数远远达不到学校学生所需要的次数。如东北师范大学虽然舞蹈教育的建设远不及我校但在作品创作方面连连获得国内大奖,笔者曾在东北师范大学受培训时体会到东北师范大学舞蹈系学生与我校舞蹈系学生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舞蹈的技能性而是在于对舞蹈的意识性与创作性。其原因在于学校不惜重金从北京、上海、美国等国内外著名的大学聘请教授、学者进行讲座、培训。通过这些讲座与培训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国内外最先进的舞蹈教学及舞蹈信息。其结果自然会在最终的舞蹈作品及舞蹈人才中表现出来,

如果想进一步提高专业舞蹈教育的层次学校,应建立一个以大学为中心教授、博士、硕士为主的舞蹈研究团队,并不断壮大建设成在国内外舞蹈研究领域中具有较高影响力水准的舞蹈研究团队,以此为基础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舞蹈艺术理论体系,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边缘学科与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兴学科,创造出可促进具有中国朝鲜族舞蹈艺术特征的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

五、关于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课程改革

第一、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6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语境;民族民间舞蹈;舞蹈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J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136-2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处在“多元”和“多层”的状态,并没有被统一而刻板的模式制约和束缚。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面相互取长补短而又各有侧重,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培养着民族民间舞蹈方面的高端人才,对民族民间舞蹈专业学生全面素质进行培养。

一、在素质教育语境下全方位提升民族民间舞蹈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引导学生通过多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文化科学素养

在我国现有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体制下,艺术类学生文化课水平整体上偏低。较高的文化水准和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对于民族民间舞蹈专业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从理性的角度更加接近舞蹈艺术的真谛,理解舞蹈艺术作品力求表现的主题和其中的艺术精髓所在。因此,民族民间舞蹈专业教师在教好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督促他们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平时的课程选择上,建议学生多选择人文学科的课程,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养。另一方面,舞蹈专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属于吃“青春饭”,而且竞争相当残酷,大部分舞蹈演员一过了最佳表演年龄,就面临不得不被迫改行的窘境。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民族民间舞蹈专业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西方国家舞蹈专业再深造体系值得我们借鉴,保证舞蹈专业学生在全方位知识结构方面的培养。因此,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化素质的培养不仅是专业学习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前途和就业的保障。

(二)引导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舞蹈起源于劳动,它与文学、音乐、美术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各民族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加工创造的,这些民族民间舞蹈展现了我国灿烂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艺术水准。舞蹈教学和音乐、美术等艺术一样,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效载体。舞蹈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锻炼体魄、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融于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民族精神更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与引导作用。舞蹈教育也不应再像以往那样只偏重于舞蹈技能和一般性舞蹈理论的传授,教师应在挖掘、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三)引导学生全方位提升自身的舞蹈专业素养

民族民间舞蹈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艺术家,而塑造独立的人格和摆脱艺术作品的束缚需要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中逐步加入艺术常识和编舞常识课的内容便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具体表现。前者要求民族民间舞蹈专业的学生必须懂得一些各门艺术的基本常识;后者则要求学生在习舞过程中,通过对身体表现功能的开发,逐步创造属于个人对生活与情感的体会的独特表现方式。如果将视唱、练耳与音乐欣赏等课程纳入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这对于提高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提升学生舞蹈专业素养方面还应当强调舞蹈动作的规范性,因为只有动作规范了才能有效地传达出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

二、素质教育语境下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素质

(一)素质教育语境下,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知识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一方面,舞蹈专业教师要注意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教师应利用空余时间对我国55个少数民族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元素进行采风和田野作业,挖掘、整理、提炼、加工并使素材转化为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因此在讲授时比较生动,具有感染力,从而可以取得良好的实际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舞蹈专业教师还要注意间接知识的汲取。教师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机会毕竟有限,因为这牵涉时间、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间接知识的获取就成为一种有益的补充。通过对相关书籍和其他教师长处的学习,吸取其中有益的部分为我所用,这便是另一种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好办法。

(二)素质教育语境下,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有的教师认为,作为舞蹈教师只要会跳舞、示范到位就可以教好学生。可是许多教师发现,自己一味地表演,学生只是简单地模仿,即使累得满头大汗,学生还是稀里糊涂。其实,这都是教师没有注意课堂语言运用所带来的后果。在民族民间舞蹈课上,语言的运用不仅仅表现在对动作名称的介绍方面,更多地表现在传授技能过程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上。因此,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是素质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性条件。

三、总结

在素质教育语境下,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要求教育者本身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够引导学生全方位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民族民间舞蹈方面的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美哈阿依・喀依尔.素质教育语境下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0,(03).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7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舞蹈; 教学

198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纳德提出了其影响深远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1]。每个人的智能是不同的,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使人们不同的智能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和运用。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其影响至今仍长盛不衰,而加纳德本人也被视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就舞蹈教学而言,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同样为舞蹈教学在专业认识、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检测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舞蹈课程及专业目标的认识

国内很多大学都设置了艺术系或艺术专业,舞蹈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也是历史较为悠久的专业,但在专业目标的设置上大同小异。基本上可以分为这样几块:思想政治上的要求、文艺方针上的要求、理论上的要求、职业上的要求以及审美创造上的要求、舞蹈教学方法上的要求。在更为广大的中小学的范围内,舞蹈课同样众多,除此之外,还有社会力量开设的种类舞蹈班,它们针对的对象多是青少年和儿童,其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培养舞蹈技能,同时接受一定的审美熏陶。无论是大学还是儿童的舞蹈教育,他们都与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不太相同。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加纳德后来又加上了自然智能。加纳德指出,“按照我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1]加纳德之所以这么认为,有其潜在的逻辑性。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上述的智能,但每个人的智能体现却是不同的,教育的目的与宗旨就是使这些智能得到最好的发挥。从理论上讲,加纳德的上述观点是十分正确的。如果把其与现在大学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各种类型的舞蹈培训课程来看,真正要实现依据每个人的智能进行教学还是的不少的障碍的,其中主要的有两个。第一个方面,重语言与逻辑-数学智能的社会教育氛围及其所产生的专业考核机制所形成的障碍。传统的智能主要是指人的智力,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比内和西蒙的对抽象思考与抽象能力的推崇,其中比内更是认为个人的智能是唯一且固定的,是由语言和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构成;二是推孟把智力看着人的学习能力;三是品特把人适应环境的能力看作是智力;四是桑代克为代表,把智力看作是解决问题的能力[2]。上述四种传统的关于智能的认识都有其可取之处,但同时也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即对于人的多方面的智能理解过窄,从而对于教育的引导作用并不全面。在具体的实践中,特别是现代教育活动的实践中,人们往往把语言和逻辑-数学的智能作为最为主要的智能进行考量。这种考量只考察了人们一般情况下的智能水平,对于长于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以外的学生的智能的考察来说,显然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的智能情况,同时也忽视了环境等其他非智能因素的影响。从上述的舞蹈教学专业或舞蹈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这些建立于对传统智能理解基础上的专业目标设置不能够满足人的智能的全面发展,从这样的专业考核机制出发对学生舞蹈进行考核显然具有局限性。即使是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对他们进入这个专业的考核时,仍然是以语言的逻辑学-数学为前提的——他们往往是各类以语言和逻辑-数学考试中不出色的人——被迫选择了舞蹈专业。第二个方面,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对自身所形成的阻碍。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教学模式并不完全是十多年前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单纯听的模式,许多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被引入。但问题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的方式与手段尽管发生了变化,但对于智能进行缜密的分析并没有完全实现。可以这样说,在大学舞蹈专业和众多的舞蹈培训机构里,对于单一智能的推崇仍然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他们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上课的方式使从事舞蹈学习的学生只注重了运动智能的训练,对于语言等其他的智能并不看重。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考核采取了统一的标准,使学生其他的智能得不到相应的发展。表面上看来是目标明确,但实质上却并没有实现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也阻碍了学生在舞蹈实践与舞蹈理论上的深入探讨。要进一步推进多元智能理论在舞蹈教学上的运用,就必然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与专业设置进行检视。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把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贯穿于专业目标的设置之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在于依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发展人们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的产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就必须依赖于人的各种智能。特殊的个体在某个方面的智能相对突出,具有解决问题与创新的能力就必须得到尊重。舞蹈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必然要体现出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尊重等内容,同时在教学模式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在考核的方式与方法上也需随之跟进。不难看出,多元智能理论在舞蹈教学中要想体现出应有的作用,首要的就是要在专业目标与课程目标上进行重新认识。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舞蹈教学方式的转变

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观念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从理论上而言得到了人们的认同。但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如何在教学的一线进行实践都是人们必须面临的问题。美国的教学工作者卡罗林•查普曼就为人们在一线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参考,这一点同样或以结合舞蹈教学实践加以相应的改造并进行运用。查普曼首先对智能理论所对应的具体应用对象进行了区分。她指出,语言智能主要强调人们对语言的敏感性与驾驭语言的能力,诗人、作家、演讲者等都代表了语言智能的运用。音乐智能体现于人们享受音乐体验,与歌唱家、作曲家等联系紧密。逻辑-数学智能则与抽象推理的能力有关,在数学家、物理学家等那里表现得很充分。水手、工程师、建筑师、医生等则是空间智能运用的典范。舞蹈家、演员、运动员则充分运用了运动智能。此外,心理学家等之于自我认知智能、植物学家等之于自然智能、教师等之于人际交往智能等。要指出的是,查普曼的上述智能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排斥关系,而是指在某一些职业中,哪些智能得到较好地运用。除此而外,查普曼还提出了八种智能的标准以及潜在原则。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且人成长在不同阶段具的不同的智能体现。[3]舞蹈智能显然是属于运动智能,同时也涵盖了对其他智能的一些要求。由之出发,必须把舞蹈教学与对学生的培养置于各种智能的综合考虑之中,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身体运动智能使我们能够控制并理解身体运动,熟练运用各种身体对象,在思维与身体之间建立起和谐的能力。”[3]这一判断的意义在于不再把舞蹈当成是一种单纯的身体运动,而是思维与身体运动的结合体。换言之,在舞蹈智能的培养中,身体与思维都处于核心的地位,其是最为重要的是思维与身体的和谐结合。涉及到思维则使身体运动本身具有了更为广阔地理解:身体是处于空间之中的,身体运动也是在某一特定的空间里的运动,同时这种运动主要是以视觉形象呈现的,这就使其必然注重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思维往往与语言是一体的,甚至语言就是思维的体现,同时,各种身体运动的精确分析也离不开数据作为基础。这也使身体运动智能与语言以及数理逻辑智能密不可分;舞蹈的过程往往伴随着音乐,并且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身体运动的引领,音乐智能成为身体运动智能不可缺少的基础之一。除此之外,自我认知、自然、人际交往等智能在身体运动智能的培养中,特别是舞蹈的培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既然舞蹈教学所要教授的并不是简单的身体运动,那么,如何在不离开身体运动教学核心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并提高其他方面的智能就成为舞蹈教学必然面对的问题。其中一个较为明显的途径就是围绕身体与思维和谐这一宗旨,采用的教学方式必须要为实现这一宗旨服务。这个方式的难点在于每个教学对象本身的智能情况并不是相同的,而教学却又是统一的活动,实现这种教学方式的重点就在于克服学生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与教学时间相同之间的矛盾。显然,由于时间的限制,传统的授无法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解决这一问题。但如果在教学方式上做出改进,却又是可以实现的。把教学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二是具体指导。学主要是解决学生身体运动智能的培养。具体指导则是解决思维与身体运动的主谐问题。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可能只是注意到了前者,而改进后的教学方式的重心在于后者。解决思维与身体运动之间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了挑战,较大地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其原因在于要实现思维与身体运动之间的和谐必然要涉及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了解每一个学生智能上的不同要占据教师大量的课外时间。同时,即便是在课堂教学中也会让教师的工作量大增。以前只需学,现在却要在分析不同学生智能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指导。但要实现对培养对象的思维与能力的结合,这个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在不可改变授课时间的前提下,对于学生智能情况的了解必然要在授课之前就完成,并建立起相应的学生智能个人档案,这就需要对学生智能情况进行测试。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舞蹈教学的测试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的舞蹈教学测试可以依据教学进度分三个时间段进行。这三个时间段是整个课程开始之前的测试、课程中的测试以及课程结束后的测试,这三个阶段时间不同,其测试的目的也不同,但宗旨都是为实现身体运动与思维的和谐。在舞蹈教学课程开始之前的测试直接决定了教师对于学生智能的把握,也影响到学生对自身智能的认识。美国教育家拉齐尔指出了人们以往的测试方式所存在的缺陷,而这些缺陷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从暗中影响人们对智能的认识。拉齐尔指出,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一种基于缺陷的评价方式。“这种测验确切就是要查找学生的‘缺陷’、他们的‘弱点’、他们所做不到的。”[4]这种评价最终转化为一种学业评价。这实际上是一种基于标准化的、具有缺陷的测试方式,并不能真正地反映学生的智能情况,同时还可能使学生或人们对于智能产生错误的认识,这就意味着对学生本人产生了伤害。基于这样的认识,拉齐尔力图找到超越偏见的智能评价与实践方式。拉齐尔认为,“转变我们现行的有偏见、不公平的评价实践最有效的方法是,实施多元智能模式。”[4]通过多元智能模式在公众对于智能认识以及教学设计方面带来转变。拉齐尔的上述观点实际上是加纳德观点的进一步发挥。在《多元智能的评价方法》一书中,加纳德就指出,如果要对学生的智能进行较为合理公正的评价,就必须用至少三种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智能,这样也就能较为客观地对学生的智能进行把握。这种方法至少意味着两点:一是测试学生智能方式的多样性,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多样化的测试较为客观地把握学生的智能情况;二是在测试标准上要突破传统的标准化的模式,不以追求问题的正确答案为重点,而把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运用放在首位。针对舞蹈教学的测试而言,在做出测试方式的改变之前,一定要充分地了解舞蹈教学的教学目标,这是测试的基础与出发点,也是测试方式得以改变的出发点。毫无疑问,舞蹈教学之前的测试不是为了找出不适合进行舞蹈学习的学生,而是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测试同时也是以身体运动为基础的测试,但必须要注重身体与思维的和谐。身体运动的测试与学生的各个器官,尤其是肌肉感知运动,同时这些肌肉感知又是与人们的思维及文化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于肌肉感知的测试是舞蹈课前的测试中重要的一环。除此之外,还需要空间测试,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的,对于空间的把握有利于舞蹈思维的发展。这同时也涉及到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测试,舞蹈,尤其是由多个人构成的舞蹈,人与人之间的位置感,以及舞蹈者之间的情感交流都是舞蹈得以成功的基础。因此舞蹈课之前的测试至少包含了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以及音乐智能的内容。只有建立起一个包含了上述要素的智能测试,才可能较完整地对学生的身体与思维的和谐状态做出评估。在正式的舞蹈课中,依据课程开始时做出的智能测试,作为学生分组学习的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组,有意识地发挥各个组学生的优势所在进行舞蹈课程的教学,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智能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组别调剂,及其纠正课程之前测试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对于每一个学生,都用统计图的方式,直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各个方面智能的变化趋势,进而采用最具针对性的方式加以引导。在某一阶段的课程结束后,及时对学生和智能情况进行总体分析,特别要针对身体运动与思维和谐的情况进行评估,并为以后的进一步培养打下基础。由此看来,测试与评估在多元智能的舞蹈教学中占据着引领性的地位,其过程体现为课程前的测试,课程中的智能运用与调整,课程后的总结与建议,其最终的目的就在于使多元化智能教学方式在学生舞蹈教学中得到较好的运用,使身体运动与思维达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纳德.多元智能.沈致隆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美.卡罗林•查普曼.郅庭瑾译,在课堂上开发多元智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8

一、舞蹈在少儿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培养良好的道德和意志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首先进行对应当是对其情感,道德方面的培养,这种培养主要是从环境中获得的。而舞蹈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能够在这种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通过接受舞蹈教育,能够在一种相对放松的环境中,通过肢体语言来感受音乐的内涵,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都很好的表现出来,因此能够帮助其形成乐观积极的良好性格。另外,儿童学习舞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艰苦努力的过程,因此帮助塑造儿童吃苦耐劳品质,以及养成坚强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身体素质

儿童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动作的模仿,学习来使得自己的关节得到训练,增强肢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且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也有较大的体能锻炼,一次能够增强儿童体能,促进身体各个部分的发育,从而使儿童的身体机能能的到提升,身体素质能力也能得到增强。

(三)增强审美能力

舞蹈是人们表达情感最有效的的方式,儿童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伴随着舒缓动人的旋律,通过优美的舞姿来表现自己对舞蹈,对音乐的理解,从而能够使其对音乐,对艺术,对美有自身的感受,在舞蹈过种种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通过舞蹈,使儿童能够对自身有充分的展示,并从中获得自信心,从而对舞蹈有更深的体会。

二、如何增强舞蹈队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一)舞蹈老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在进行知识的传授时,应当注意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面对少儿时,应当充分考虑少儿对知识的教授能力以及了解能力,在教授时语言应当具有艺术性,生动形象,多比喻,拟人的方式对其进行教导,从而能够使儿童对舞蹈教学保持兴趣,并且学到知识。另外,教师在教授动作时,应当循序渐进,对重点动作应当着重说明,对于一些较难的懂多动作应当鼓励为主,防止儿童出现畏难情绪。舞蹈艺术是一项非常有技巧性的运动,因此需要老师拥有良好的专业实施素养,对所教授动内容应当准备十分充分,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

(二)选择适合儿童的舞蹈和音乐

儿童舞蹈通畅旋律活泼,节奏鲜明,容易被儿童锁接受和喜爱。而且儿童舞蹈的内容通畅也能起到一定寓教于乐的作用,并且舞蹈动作也相对不会很难,儿童能够很快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也利于学生兴趣的养成,不会使学生反复练习,保持对舞蹈学习的兴趣,从而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到舞蹈学习中去,对于学生舞蹈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作用。

(三)教授过程循序渐进

教师在对儿童舞蹈选择和编排时,应当遵循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本动作的进行教授并且在进行舞蹈训练之前,应当对儿童进行初步的音乐入门教学,使其能够更好的感受舞蹈的旋律与节奏。在舞蹈训练中,在学会基本的简单动作后,再教授一些負责的动作,这样能够使儿童对于舞蹈的理解更加深入,身体综合素质和协调能力在不断的提升,从而能够更加容易接受后续的学习,培养对舞蹈学习的兴趣。

(四)鼓励儿童发挥想象力

创造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只重视幼儿对舞蹈动作含义的理解,较少考虑幼儿在舞蹈学习里获得的喜悦和成功感。当前我们对与学生的教学应当以提高学生到自我认识学习能力为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导,对其进行详细的讲授后让其自己去联系,去理解。幼儿通过在学习中自己时间,来提高歇息舞蹈的积极性。所以,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要保持儿童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9

关键词:教材;教学设计;创新思维

一、教材选择结合实际学情

初中学生,年龄在12~15岁之间,生理和心理上已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在心理上逐渐产生鲜明的男女意识,并且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在男女同堂的舞蹈课上,在异性面前,经常会出现“不愿意表现”“不配合教学”的情况。而且,绝大多数学生的舞蹈基础相对薄弱,对于“学舞蹈”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因此,传统的考级教材或者艺术学校舞蹈教材,并不一定适合普通中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尽量避免枯燥的“口传身授”教学模式,着重引导学生发掘舞蹈的魅力,享受舞蹈的乐趣。这个年龄的学生,又有好玩、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不断思考实践,开发出真正适合中学生的舞蹈教材。如,教师可以经常在课堂上构思一些生动有趣、参与性较强的舞蹈活动:用造型模仿英文字母,不出声用动作表现某位学生的名字,用身体的某一部位写数字等。根据观察,学生可以很积极乐意地投入到这些舞蹈活动中,并产生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通过这样的“舞蹈游戏”,让学生认识到舞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舞蹈就在身边,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舞蹈”,借助“身体运动”的手段,最终达到美育的目的。

据长期观察,很多学生有驼背、含胸的体态。因此,教师在舞蹈教材的选择上,要注意这个问题,选择合适的教材设计教学,逐渐改变学生的不良体态,引导其形成挺拔外展的体态习惯。比如,学习“蒙古舞”时,可以提示学生展开想象,站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目光远视,展胸开背,或者像鸿雁展开双翅,在天空翱翔;又如,学习“华尔兹”,让学生去体会欧洲绅士那种的自信昂扬的气质。通过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启发学生的智慧,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树立他们的自信,塑造他们优美的体态和昂扬的精神面貌。

二、教学设计在传统中求变化

1.生动有趣的热身活动

活动热身,是舞蹈课堂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热身灵活身体、避免拉伤。传统的活动热身,常常以舞蹈组合的方式进行,极易在枯燥乏味的压腿和拉伸中消耗掉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中学舞蹈课堂中,活动与热身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舞蹈组合,尝试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完成热身活动。如,在“踢踏舞”课堂,着重于膝踝部位的活动,可以先带学生原地小跳,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跳?你们能想出多少种跳跃方法?一人展示,全班模仿。再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模仿力,并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放松身心,灵活身体,达到热身的效果。

2.舞蹈学习结合生活经验

据长期观察,大部分中学生的舞蹈基础相对薄弱,身体表现力有限,舞蹈动作又大多是抽象的动作符号,因此,在学习舞蹈的初期,很多学生会出现“不理解,不适应”的情况。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新的舞蹈动作学习与已有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比如,在“蒙古舞”课堂上,学习“提压腕”,先让学生想象“骑马的动作”,然后再提动作要求;“柔臂”的学习,结合草原上“鸟儿展翅高飞”的场景。这样的教学方式,避免了舞蹈语汇的生涩难懂,使枯燥的动作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舞蹈编创活动启发创新性思维

“舞蹈编创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是启发创新性思维的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已经学习的基本动作元素,启发让学生展开联想,自由发挥,用舞蹈去表现思想。如,在“蒙古舞”课堂上,学生学习了提压腕、柔臂、柔腕三个基本动作,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地引出编创活动。教师问学生,提到“草原上的大雁”,学生的脑中还能浮现出什么场景?学生会回答出许多的答案,例如,“一群鸿雁在空中不断变化队形”“鸿雁飞累了停在湖边”等。让学生结合大雁飞的主题,自主创设情境,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动作元素,以6~8人的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编创一组小舞蹈,并分小组展示。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将所学东西灵活运用。同时,通过共同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课后舞蹈知识的拓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舞蹈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运动,它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身体符号。每一种舞蹈背后,总伴随着一段曲折的历史,或许多有趣的故事。尤其是民族舞蹈,多是该民族或地区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教师对舞蹈的教学不应仅局限在舞蹈动作的口传身授上,可以通过舞蹈知识的拓展,让学生在课后能继续关注舞蹈,进一步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素养。如,学习蒙古族舞蹈《鸿雁》,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民族舞蹈中经常出现动物的形象,想一想其他民族舞蹈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并思考其中的原因。很多学生会想到傣族的“孔雀舞”、汉族的“舞龙、舞狮”,并能以此为切入点,了解到民族舞蹈中的动物形象,大多源于该民族古老的图腾,表达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如,在学习“爵士舞”时,教师让学生猜一猜风靡世界的“爵士舞”是源于哪个国家?让学生课后上网查资料,寻找爵士舞的故事,追溯爵士舞从非洲大陆走向世界的曲折历史。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舞蹈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席勒提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中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在中学开展舞蹈美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12~15岁,也是身体发育的黄金阶段,在此阶段进行舞蹈训练,有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体态及精神面貌。因此,如何将舞蹈教育更好地作用于素质教育,更有效地帮助孩子们成长,是需要我们舞蹈教育者去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走出一条真正属于我们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10

【关键词】 知行统一;高校;舞蹈类课程;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高校逐渐实现了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展了大量的艺术类专业,如舞蹈、音乐、绘画等。对于我国的普通高校而言,舞蹈类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存在着课程时间少,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加上相对陈旧的舞蹈教学模式,使得舞蹈类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本文在知行统一的指导下,对高校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改革。

一、知行统一概述

知行统一中的“知”,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思想道德观念等,“行”则是指人的行为行动。知与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可以为“行”提供指导,“行”可以为“知”积累经验。知行统一实际上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是指导学生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知行统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和道德修养,还可以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引起高校教师的重视。

二、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高校舞蹈类课程的设置存在问题,除艺术类院校外,其他高校的舞蹈课程都是作为选修课而存在,在实际教学中流于形式,往往每周安排一节专业课,无法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舞蹈教学;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注重对于学生舞蹈动作的传授,而忽视对于学生音乐领域能力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进行舞蹈学习时,缺乏对于音乐、动作等方面的理解,只是对教师动作的机械性模仿,使得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2、缺乏先进的教学模式

高校舞蹈教学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专业院校而言,起步晚,发展慢,受设备、师资等方面的局限,在教学模式和教程的设计方面缺乏创新,多是直接沿用著名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而没有对学生的舞蹈素质进行分析,使得课程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例如,部分院校在进行舞蹈类课程的教学时,套用北京舞蹈学校等专业性艺术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课程专业性较强,对于普通学生而言,难以达到相应的动作标准,使得教学活动难以推进,影响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缺乏完备的师资力量

师资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更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但是,在当前的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中,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师资能够匮乏,舞蹈教室的专业水平较低,还存在流动授课的情况,教学任务繁重,使得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缺乏充足的备课时间以及自我学习时间,使得教师逐渐难以适应舞蹈课堂教学的发展需求。

三、提高舞蹈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知行统一理念的影响下,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切实提高舞蹈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1、改进教学内容

知行统一重视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在进行舞蹈课程设计时,要对教学内容和课时进行合理安排,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针对当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理解和认知,对于音乐的感受,使得学生明确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例如,在对我国传统民族舞蹈进行教学时,要结合舞蹈形成的原因、发展历程、意义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舞蹈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剖析,从而明确舞蹈动作代表的意义,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记忆。另一方面,要对课时进行合理安排,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替进行,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切实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

2、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兴趣。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舞蹈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通过电影短片的形式,将舞蹈教学的内涵充分表现出来,使得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了解舞蹈的艺术美,从而提升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舞蹈表演,使得理论可以接受实践的检验,真正提升舞蹈教学的质量。

3、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舞蹈教学刻板的教学模式,教师和高校要充分重视,大胆对其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炼,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审美欣赏、舞蹈技巧等为教学目标,而不是单纯地将专业性的舞蹈训练方法照搬到课堂中。同时,教师要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不断更新,顺应新时代舞蹈教学的要求,指导学生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去理解和掌握相应的舞蹈动作,加深对于舞蹈内涵的理解,提升舞蹈课堂教学的效果。

4、强化师资力量

舞蹈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对于高校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对于舞蹈教室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以及对于社会学、美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掌握,形成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于专业舞蹈教师的招收力度,多招收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舞蹈教师,进一步强化师资力量。此外,还可以通过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与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到取长补短,以适应时展的要求。例如,可以邀请专业舞蹈演员或舞蹈教师,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传授舞蹈教学的经验,提升舞蹈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正如火如荼的展开,相关舞蹈教师要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知行统一的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舞蹈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对舞蹈教学进行改革,从而全面提高舞蹈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 吕璐.高校音乐舞蹈教育的开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9)75.

[2] 刘荔.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关于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1(18)226-227.

[3] 李罡.高校舞蹈专业有效教学研究[J].金田,2013(9)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11

关键词:优美;舞姿;升华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68-01

一、舞蹈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舞蹈教育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的发展,这是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职能。其他职能如:提升社会文明水准,增强综合国立,增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都不过是这一“最重要、最核心的职能”派生物,除了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黑暗的、邪恶的势力都可能利用“教育”来压制、摧残、戕害、泯灭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外,一切进步的、正直的人们都希望教育成为人的解放力量,推动人发展的力量。在舞蹈教学方面我往往采取一些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能唤起意外与惊讶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开丰富经验系统的教学,也只有能给学生足够的资助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的增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发展的即时感受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里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把个体从日常生活的琐屑与平庸中提升到精神的超越的和行上的层面,从而赋予生命因为遐思冥想和憧憬而秉有的灵动、舒展和充盈,这就是舞蹈教育可以为个体的发展铺就的现实之路。在舞蹈教学中,时常注重把德育渗透到课践中,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人才作为标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代有崇高的信念的新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正义感,责任心增强学生承受挫折能力,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等方面,作为舞蹈课我都赋予不可缺少的德育内容。

二、舞蹈教学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德国美学家席勒所说:“有促进健康教育,有促进认识教育,还有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情和精神的力量的整体,到尽可能的和谐”。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特别是在人的一生最充沛的学生的时代,若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那么学生的热爱美、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心愿是最强烈的也是最迫切的,通过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树立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优秀的舞蹈动作动之以情,理在情中,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真、善、美和对假、恶、丑的憎恨,是学生在情感方面得到愉悦和陶冶在道德上有鲜明的是非观。舞蹈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经过熏陶反复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日积月累,久而久之,烩铸了美好的心灵。

三、舞蹈课必须注重学生“手、眼、身、法、步”的训练

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古代和最直接的形式之一,舞蹈的本人是综合艺术形式,舞蹈是以人的肢体活动为媒介,以动觉为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中进行表现艺术,它通过舞蹈的形体动作和肢体语言的表达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因此必须注重学生“手、眼、身、法、步”的训练。

手—是形意的舞姿,是舞姿的最大拓展和延伸。

眼—是表现灵魂,是角色内心活动的窗口,所谓手到眼到则体现出一种精神气质和动作韵味

身—是体态,在动作中腰为行动的主轴,也是体现动作韵味的关键。

法—是度,是恰如其分,即多一分为过,少一分则不到位

步—是舞姿形态变换的前导

一个舞蹈的完成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手、眼、身、法、步等进行多次调动和配合,这种情绪式的调动和配合训练时无论是在地上还是空中,也不论是过渡和落地,都必须使连贯和流畅、柔美和完善。另外,在舞蹈训练中还要注意气息的掌握运用,可借鉴现代舞蹈训练中“身韵”练习,使形体动作幅度的大小,速度快慢与呼吸的轻重缓急相结合让气息成为形体动作的韵味之本,从而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张弛相融的戏曲舞蹈动作风格和韵味。要顺利完成这些要求需要学生具备过硬扎实的基本功。如:学生的“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动作的弹性和自主的控制能力和关节的力度等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强压”下刻苦的训练才能受到一定的效果,绝不能等闲视之。

四、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

舞蹈在表演中,其内在情感被激发的依据是音乐舞蹈形象是一种随着音乐飞翔的形象,它的激情和体验是蕴藏于对音乐感觉之中,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贯穿。例如:在热身时间便开始播放将会教授那套舞蹈的音乐,主要是让学生熟悉音乐的节奏,教师要带领学生按着每个音乐小节,朗读节拍,从而转换每个热身的动作,随后是学生自行听从音乐小节来转化动作。在舞蹈教学中往往选择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大方与动作形式、风格相符的音乐来进行训练。例如:朝鲜舞优美雅典,其舞姿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枝佛水或刚劲跌岩,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我选择了一些《大长今》、《阿里郎》、《三只熊》、《布娃娃》、《月儿弯弯》等乐曲供学生练习。蒙古舞讲究跳跃,由低到高的联系旋转都要做的无比轻捷、洒脱,他们都是模仿鹰的姿态,我往往选择一些《梦归》、《敕勒悲歌》、《牧歌》、《草原晨曲》、《森吉德吗》等音乐作为蒙古舞的音乐练习。至于拉丁舞风格更加热情更加活泼是比较流行的社交行舞蹈,这方面的舞蹈音乐就更多。

总之,舞蹈是一门集德育、美育、音乐、文学、哲学、美术等的综合艺术,舞蹈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不能单打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入手,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用一副审美的慧眼细致的观察生活找到舞蹈素材动作的原型来,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艺术班的改造功夫,设计出优美的舞姿与舞段来,反映、展现出生活的真、善、美给人以启迪,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心灵上的升华。

作者单位:永济市职业中专学校

参考文献:

[1]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2]李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12

文章来源自文秘站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传统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舞蹈教学的需要。文章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改革的必要性及新的舞蹈教学模式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⑴纵观现阶段我国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其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的“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学模式上,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与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提倡的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指导思想是想违背的。因此,改变现阶段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模式已是刻不容缓。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其主干课程是教育学和心理学。这就决定了其它课程的从属地位,舞蹈也不列外。这也就决定了舞蹈教学具有以下的现状:

1、舞蹈课的课时太少

通过对省内外多所高师学前专业舞蹈教学的调查研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专科阶段学制为三年,实际的上课时间为五个学期,每学期教学周17周,每周2课时,五个学期加起来才170课时。这样的课时数对于舞蹈这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而言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由于课时数的不足,少必然会带来训练时间的不足和课程内容的缩减,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舞蹈技能及舞蹈基础知识的学习,以至于无法胜任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

2、教材不规范或没有相适应的舞蹈教材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它好比士兵手中的枪。教材结构的合理性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于学生而言,教材更是学习的理论依据,没有教材的课堂就是无从谈起教学质量的。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没有适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材,有的使用的是舞蹈专业院校的教材,有的学校甚至使用的是中等师范学校的教材,这严重偏离了教学实际,不利于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

3、舞蹈教师不够专业或专业性太强

从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师来看,舞蹈教师基本都是由音乐专业的专职舞蹈教师来担任。这对于学校而言当然是一件好事,因为这能节省学校人事的编制。但这给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带来了弊端,它将激化专业教师的高要求和业余学生的低能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培养出符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专职舞蹈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4、课程设置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是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主,加之没有专业的舞蹈方面的管理者,这势必给舞蹈课程的设置带来弊端。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舞蹈课程是没有科学的教学计划的,舞蹈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这看似给了老师很高的自,但实际上是与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想违背的。

5、学生自身条件局限性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人的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的行为艺术。因此,舞者动作是否优美和到位将直接影响着欣赏者的感受。然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前并没有接受专业训练,且年龄偏大,骨骼生长发育已经定型,在基本功训练方面的可塑性降低。加之有的学生进校前根本没有接触过舞蹈,更无从谈起舞蹈肢体语言的表达。

6、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现实的情况是很多高师院校并没有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这一特点出发来制定教学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而是制定出了一些仅仅停留于粗略接触和了解一些舞蹈基础知识的阶段,加之学生舞蹈素养低、模仿能力和舞蹈表现力不足,更不要说编创舞蹈片断的能力了。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必须制定出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目标,新课程的主题思想才能够得以体现。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构建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必须要有合理的教学模式,这是获得优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学前专业的舞蹈教学亦不例外。由于学前专业现阶段的舞蹈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探寻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建立乐舞融合的学前舞蹈教学模式

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而言,笔者认为应该轻技能重趣味性。就是说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以音乐为切入点,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和体验音乐,再通过学生有节律的肢体语言,从而达到让学生充分的感受自我显示的形体之美、气色之美、神韵之美和力量之美,最终达到内情外化、内外交触的目的。这即是乐舞融合的舞蹈教学模式——舞蹈游戏。

2、建立“我要学”的学前舞蹈教学模式

教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学会分析和揣摩学生的心理,通过各种巧妙的手段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技能探求的欲望,从而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

3、构建 德育与舞蹈教学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

舞蹈教学是以人的体态练习为手段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但要对学生的舞蹈技能技巧进行训练,更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引导。这是因为舞者之间存在着竞争,竞争就要有规则,竞争就有成功和失败,竞争就应该尊重对手。因此,教师应该教育学生遵守规则、正确面对成败和尊重对手。这即是德育在舞蹈教学中的渗透。

构建现代信息技术式的舞蹈教学模式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也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它对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如网上舞蹈教学、网上舞蹈信息的交流、网上视频及面对面的沟通等,这些都为学前舞蹈教育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