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教育

中医教育

时间:2022-01-28 01:31:10

中医教育

中医教育范文1

1对教授医学的教师须进行一定考核

当今中医教育主要侧重对学生的考核,教师的考察较为忽略,医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师自己都不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那教学质量将无法保证,因而医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立和管理应有更为严格的规定。在人才选择上除特殊需要外应严格要求医学专业毕业,并对其中医专业理论水平、教学技能及临床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评后,择优录用。学校应和相关医院做好协调工作,使双方人员流动更加灵活、快捷,医院带教医生可定期参加学校举办的教学技能甚至专业基础知识的讲座和培训,并以模拟带教等方式进行教学考核。学校教师也应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在医院学习、实践,使得其真正具有医学教学的资质和能力,对学校教师除考核教学效果外,还应考察其在临床中诊治疾病的实际能力,甚至可以制定具体的考核目标(如每年接诊人数、病案书写、病人随访疗效等),有针对性的对教师的临床能力进行定期检验。

2对掌管医学教育的官员实行考核来进行选拔及实施奖惩

古代医学教育一般从属于“太医院”之下,其相关职位上官员的推选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其一,从在职官员中提拔表现优异者,擢升其官职;其二,从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中选择,考生大都是在“太医局”中学习的学生,择优晋级。当时选拔官员在考察范围上是较为狭窄的,使很多有识之士失去了机会,但其选拔官员体现出了一大突出特点即重视备选者的医学专业背景,出众的医学技艺往往是被提拔的重要条件。如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的时候,曾经正式颁布施行医学科举,一般一次取30名,分三甲,一甲可充任太医,二甲可充任副提举,三甲可任教授[3]。可以看到元代对医学管理者“副提举”的专业技艺要求比教授医学的教师还要高一等,这有利于其今后医事管理工作。当今中医教育选拔管理者时,也应适度向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倾斜,并且在供职期间对管理者进行的考核,应注重其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来实施管理的能力(如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专业教师的选用与管理、学生培养模式的规划及学校重大科研项目申报等),都能体现管理者医学专业背景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古代医学考核制度对象的辐射面是较为广泛的,为医学教育和医事制度的健全和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中医教育既应汲取当今国内外的教育管理方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应以古鉴今将历史上医学教育模式中的精髓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使中医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

作者:钟喈

中医教育范文2

【摘要】 在医患纠纷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提出了中医眼科学生不仅要努力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加强沟通和工作技巧的学习。从中医眼科的特点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培养医学生专业技能、如何加强和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从而避免或减少医患纠纷。

【关键词】 中医眼科教学;医患纠纷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of medical disput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ophthalmology students should not only grasp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but also enhance communication and job skill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ophthalmology, how to train medical students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enhance communication were approached, which can avoid or reduce medical disputes.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ophthalmology teaching;medical dispute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对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医患纠纷比以往更频繁的发生[1]。尤其是在指导医学生见习时,许多患者和家属把治病定位为消费活动时,对学生临床见习常常不理解,进而对学生临床见习采取了不配合的态度,更容易发生医患纠纷。这种情况使学生对见习产生畏惧心理,影响了学生临床见习的积极性和见习效果,学生很难与患者有良好的沟通。当出现医疗纠纷时,患者更会以此为由,加重医疗纠纷。为了有效的减少医患纠纷,我们认为可以从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加强医患沟通、学习高年资医生经验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

1扎实地掌握眼科专业技能

中医眼科拥有它的特殊性。中医眼科学既有中医学的共性,又有独特的五轮八廓辨证和六经辨证等专科理论体系。要精眼科,必应具有中医内科基础;而作为专科,眼科学专业性强,局部解剖精细复杂,临床操作技巧细腻,因而在检查诊治方法上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别,学习掌握相对困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特别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出现的新技术也渗透到中医眼科学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挑战。作为视觉器官,眼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处置不当,失明或严重影响视力即会造成残疾;有些病症诊断治疗不当常常会影响美观,而现在的患者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旦处置不当,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眼科作为手术科室,如有差错事故,后果往往很重;另外,很多常规检查,如裂隙灯、眼底镜等光照患者眼睛,会使患者有不适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医患的沟通,给实习医生带来较大的压力。

1.1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临床实习带教中,我们开展一对一带教的同时,开展多媒体教学,观摩手术录象、典型病例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眼科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专科,由于条件所限,教学活动不可能全部在临床展开,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很多实践技能[2]。多媒体教学能形象、生动地展示典型病例的特征[3] :如麦粒肿和霰粒肿的对比照片及络损暴盲和络阻暴盲的眼底照片能使学生清晰直观地对容易混淆的临床常见疾病作出鉴别;观摩常见疾病的手术录像使学生未进手术室就知道手术的基本步骤。学生在真正接触患者前就得到感性认识,产生学习临床知识的兴趣,必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2引入讨论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讨论式教学法,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讨论。学生能主动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和技能去思维、分析、判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强调自主学习。学生们为准备问题、回答问题,需有目的地查阅和学习该专题的相关文献资料,从而更好地掌握该专业的知识和临床技能。

1.3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眼科很多检查项目都能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年轻的医学生刚刚接触临床,检查患者时势必动作慢、耗时长,患者更不愿意配合[2]。我们教会学生互为模特互相练习常用检查,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使学生能体会患者的不适,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学会换位思考,尊重患者的人格隐私,体贴患者的情绪感受。眼科虽然属于外科系统,但多数手术是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器械也相对精细,其手术操作技巧如分离、切割、缝合、打结等与大外科有较大的差别,更因为眼球解剖的特殊性,有些操作如撕囊等更是眼科独有的。掌握好眼科显微手术技巧无疑是提高手术技能的必经之路。动物眼(如猪眼)练习是个成本低廉减少实习手术风险的有效方法[2] 。总之,在眼科学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开展多媒体教学和互相检查、动物眼练习等实践教学及引入讨论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掌握临床知识和技能,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可行方法。

2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医患沟通不仅是诊断疾病的需要,也是治疗疾病的需要[4]。有时沟通还可转化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在心理治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1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医学生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交往中,常常不愿意在患者面前暴露自己实习医生的身份,不自信和盲目自信往往交替出现;另一方面,又由于沟通技巧不佳,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较为简单生硬,尤其在面对独生子女家长的各式各样的提问,往往表现出束手无措和茫然无知的特性,而引发种种矛盾。为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医学生不仅应学习研究患者生理方面的病因,而且更应注意研究患者的心理情感、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提高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能力。临床上,由于患者及家属的自身文化、背景不同,治疗程序的复杂性,医护人员自身的个性、能力诸方面的因素,均可造成医学生在医患沟通上出现问题。如对患者病情和诊治风险预见解释不够,或患者家属在特定情况下未能理解医务人员的解释等。因此,在临床实习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一般眼科门诊眼疾患者以儿童和老年居多。儿童患者大多以屈光不正常见,造成的原因归结起来不外遗传和环境因素所决定的,而老年患者又以白内障、视网膜疾病为主。两类患者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患者对病情的叙述一般常有陪同的亲人来完成。儿童多有父母亲陪同,而老人又多是子女陪同而来。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眼疾患者的特点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办法和技巧,尽可能直接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很多儿童患者,见到医生会产生恐惧感,有些老年患者耳聋行动不便,这就要求与患者交流时更需要多一分亲切和耐心。首先要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眼睛是有问题的应该进行治疗;其次是告诉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病是可以治愈或减轻的。

2.2加强相关的课程教学 由于眼科诊疗的专科特征明显,造成了部分眼科临床医生只熟悉自己本专业的问题,而对患者存在的其他医疗问题不管或推脱,不能给患者提供合理的解释。临床带教老师尚且如此,医学生的表现就可想而知了。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刚刚进入临床见习的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有些学生在问诊或查体时只管自己的需要,眼痛医眼,没有能力及耐心解答患者的其它疑问。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眼科医师,必须具备全科医师的基础,提高对常见内科疾病的处理能力,所以我们加强了相关课程的教学,保证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和课时量。在临床选修课中,我们也开设了护理学课程及护理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学习护理学相关知识的同时,了解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艰辛与奉献,认识到医护专业是相辅相成的,从而培养了他们对护理学专业的认识以及对护理人员的尊重与理解。

2.3教育学生与患者沟通时要学会换位思考 医务人员应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把患者当成自己的客人和亲人,站在患者的角度想一想,责任心和同情心自然就会产生,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就容易建立[5]。如果医生受到患者的欢迎,相对而言,对医生的依从性就会提高,对治疗也会更加配合。

2.4通过医疗实践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不把对医学生的人格培养作为一种简单的说教,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医疗实践与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实践过程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如学生在社区医学实践中了解社区医学保健的基本内容,对老年患者、对贫困群体更多了一份关爱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人文关怀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注重在新生入学教育与入院教育中,正确引导,切实加强对他们一切从零开始的教育,克服天之骄子和骄傲情绪,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为实习医生应学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患者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进行交流沟通。与患者沟通中要做到让患者信任,不但要掌握患者各个阶段的病情变化和诊疗情况,还要掌握患者的医疗费用及患者家属的思想情况。因此,在眼科临床教学中,通过医患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赢得患者的信任并使其愿意接受检查和治疗,避免或减少可能发生的医患纠纷。

3临床带教医学生的经验体会

我们临症多年,将自己多年临床医患交流经验传授给学生。比如不可对患者说太绝对的话,因为任何疾病的治疗过程都有不确定的因素,如果说的太绝对,一旦出现问题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对于即将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生尤为重要。学生检查患者前先由老师与患者沟通,为使患者能更好配合学生对其的检查治疗,可适当减免患者检查治疗费。若遇到医疗纠纷,教育学生,不要与患者发生直接冲突,及时请示上级医生,由上级医生出面交涉,避免矛盾扩大。最重要是要把病历写好,病历是医务人员对患者患病经过和治疗情况所作的文字记录。病历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阶段总结,是医学科学研究的很有价值的资料,也是出现纠纷后主要的参照资料。因此,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卫生部相关要求认真规范地撰写病历,这样做既是为患者也是为自己负责。医患纠纷中规范严谨的病历会减少对临床医生的不利影响。

4小结

综上所述,在中医眼科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努力,加强医学生专业技能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充分继承发挥老医生的经验技巧,尽力避免或减少医患纠纷,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刘悦萍.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因素及构建对策.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6;(1):111112

2谢学军.中医眼科临床教学的特点与改革的探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8(1):52

3白世淼,秦杏蕊,张若甲,等.中医眼科教学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初探.河北中医药学报2004;19(4):4344

中医教育范文3

1中医学术流派与中医药人才

1.1中医药技术的由来一般认为,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占至春秋战国、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远占至东周的春秋时期为中医学的起源时期,医药知识的积累,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战国两汉至三国时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奠基阶段,这个时期,在积累人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有了快速推进,在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你《黄帝内缈《五十一病方》《伤寒杂病1}}}《神农本草经》就是现存的重要文字记载和传川_著作,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经典著作,体现中国占代的整体论与时代相结合的思想,其中关乎人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治等理论直接构建和影响中医药学,标志着中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指导理论“简、便、效、廉”这一相对比较成熟的传统中医药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被传承、应用、推)’一、延续,人批医学家不断涌现[Czl。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各种中医药技术丰富,包含内容十分)’一泛。诸如中医内服、外治、针灸、养生、保健、中药采制、炮制等,都具有明显的中医传统特点,技术相对原始初浅,知识和方法带有保密和神秘性。

1.2师承教育与学术流派曾儿何时,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卞要依赖于师承教育,据称它起源于占代社会,但在中医药发展到了一定时期后才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教育,中医药技术、理论的不断传续,从单纯模仿、接替,到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再到专门学习、乃至于量化教授,经历了一个漫民的时期。当时一些有经验和名望较人的中医师选择徒弟作为传人,即“师带徒”,是中医药界通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形式曾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卞要模式,相传雷公师从黄帝,歧伯师从嫩贷季,扁鹊师从民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等,师承教育使先辈的经验得以传承,且通过一脉相承,并逐渐演变,发展沿袭,扩人至一定的范围,即形成中医各家“学说”和“流派”。流派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时代、地理影响,流派外难以获得争鸣突破与信息交流限制有重要关连四。传统的师承教育保证了中医学术延续和学术流派的形成,使华厦人地历史上的中医学术流派学术纷呈。经过历史的沉淀,学术流派成员提出的有个性的卞张为历代医家所接受,这个学术流派才能够获得认可和传播。对于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形式多样,通常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因此导致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无法统一而呈现精彩复杂、灿若群星的现象。如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火神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地区命名的,如澄江学派、易水学派、新安学派;还有新生代如海派等等。根据纪购在《四库全书总日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之说,有人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这个阶段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四人家为代表。近代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卞张“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人盛,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占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而《中医各家学说》6版教材则坚持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7个医学流派。说明中医学术流派本身的学术卞张在事实上呈现多样性,提法均有依据,严格区分困难,无法统一[Cal。

1.3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的沿革以往中医学的传承与教育上,多为代代相传,由于中医学未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体系,师承教育也是随着有特定技艺传授性行业的发展需求逐渐形成的,有“非其人则不授”的行业规矩,只有子女或被师傅认定具备条件者才有机会承传医业,并依靠利益维系格守祖述的师徒关系(父子关系、卞仆关系、传奇关系、政治关系、择优关系等),形成了中医药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特定模式。在漫民的薪传过程中,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卞要方式[Csl。中医师承教育形式的教育方式强调临证,随师侍诊是师徒传授重要内容,老师可以随时通过直观或抽象方式,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临床技能。并在教导医学知识的同时传授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知识和素质技能。这些均体现传统中医药教育教学的特色。中医的类似学校教育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中医师承和具有“流派”雏形的教育,很民时期曾经成为中医药教育的卞要或全部教育模式,并依靠各个历史时期的局限}火_域性教育才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进而流派纷呈。学校教育(院校教育)真正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卞渠道则是在20川_纪中叶,国家对中医药师承教育采取了领导、管理和指导,并推动中医药院校教育。各地先后开办了中医进修学校、进修班,始用现代教育方式培训中医药从业人员,接着在中专、人专和本科教育的同时,又扩展研究生教育和第2学位教育,继之,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逐步建立。至此,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形式与体系上与现代教育制度接轨[Cpl。传统的师承教育从民间自发放任、争议、僵持的状态,到由国家统一管理,成为中医药教育(包括继续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但传统流派的比重和态势渐趋弱化。当前中医学术流派的深入研究与展开,力图通过学术流派引导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为虚弱的中医药行业注入兴奋剂则是在此特殊背景下的产物。

2中医学术流派与近期的中医药继续教育

2.1

2.1.1医学继续教育的卞要形式各类继续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各级多种类型中医药继续教育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Ul,是造就中医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医学术流派和学术卞张传播的载体。中医的实践性很强,巩固和提高技术水平,必须通过人量的临证实践和卓有成效的训练,以适应中医药事业和社会发展,而向现代化,而向川_界,而向未来。在形式上有学习班、培训班、研讨班、学术交流、进修等。借鉴现代的教育操作模式,利用中医学术流派的平台,培养中医基本功和素养,有计划地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各个级别中医药继续教育项日,对从事中医院、中医药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包括加强中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的培训,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一定可以得到扩展。

2.1.2师承教育与中医药技术人才开展师承教育常仍认为是流派与学术思想得到传承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是形式方法上有所差异。卞要采用跟师临证学习,积累经验,或与院校教育相结合,提高综合技能和研究能力,据称,经过院校教育又有师承教育者业务水平最为突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流派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民,中医师承教育形式只是过程和手段,其的最终日标是将中医药流派的观点理论加以整理、总结,从中挖掘出规律性的内涵加以光人,不断充实理论体系,指导现代临床医疗实践,这是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学术流派和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通用途径冈。

2.1.3高层次中药教育与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高端人才及其创新能力是未来现代化创造力的核心,现代社会是要求不断创新的社会,只有具备不竭动力的创新潜力,才能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中医药事业也是如此。如研究生等高层次中药教育就是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的手段之一。培养高层次临床、教学、科研型的中医药人才和骨干,方可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中医药学术流派与学术思想走进殿堂真正经得起检验的高地。

2.2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学术传承

2.2.1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学术传承与学术流派从传统分析,先有个体传承,之后才有群体或集团,师出有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理说明中医药学术流派在传承上的重要性,学术派别有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历史上有许多临床疗效显著、学术底蕴深厚、群众推崇的中医学术流派,有力地推动了各个时期中医学理论的不断丰富以及临床诊疗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民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其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卞张,以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通常可追溯其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回。传承过程是有人的方向和日标的,传承对象和传承老师相对固定,并非全方位推)’一。学术流派的传承是在日久熏陶、耳濡日染的临证和教育、教化中进行的,常无规整和特定的模式可遵循,并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进行,影响因素很多。

2.2.2学术流派的传承与法制规范学术流派有政府干预,从制度方而来规范则是晚近时期的事,从近来的国家层而来看,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建设模式是政策扶持的重人举措,日的是发挥中医药学术流派的传承在医疗、科研、人才和设备等方而的优势,高水平、高起点做好中医学术传承,形成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其工作使命是加快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如建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试图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挖掘整理,梳理流派的传承脉络,来完善流派的学术思想,提炼针对优势病利‘的流派特色诊疗技术。并对开设流派示范门诊、加强临床总结、探索开发流派新的特色诊疗技术,以及与科研、医药等相关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探索开发应用流派院内制剂、特色制剂、中药新药等提出要求回。法制规范是学术流派的传承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日标是构建一支理论功底深厚、诊疗技艺精湛的复合型流派传承人才队伍,探索流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的创新模式,促进中医学术流派的可持续发展。

2.2.3学术流派与继续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传统的学术流派,起于个体进而产生一个微集群,曾经民期类似于小群体在小社会游荡,流派知识属于小团体,所谓的“饮誉一方”,与新生事物及其他学说或流派之间常常分歧较人,难以交融。所形成的一个小群体与流派更无法进行扩量与共享。实现量的突破与质的提升,并由数量到质量的变化,使中医药流派突破重围、超越自我、揭开迷雾,奉献人类,就应有重人举措。2012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燕京刘氏伤寒流派”等第一批64家“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名单。是以学术流派的理论、观点和医疗实践中具体技术方法与方药运用为重点,充分体现中医药发展以继承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医流派学术传承、临床运用、推)’一转化的新模式[Uof。

2.3中医药学术流派与中医药文化

众所周知,中医学、中医药学术流派并非是完全的生物实验医学,中医药学与根植于传统中华文化,并且盘根错y,难以分解,灵魂与之同在。传承过程同样木y交错,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中医药学术流派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00,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形态和思想基础,是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在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其场所、范围、涉及人群会受到流派群体的影响,同样流派群体也会受到中医药文化卞流的左右,这是建立在)’一人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上的。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学术流派与学术思想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医药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民族哲学思想、道德情操及智慧在整个中医药服务过程中得到体现。

3讨论

3.1中医药学术流派和思想在继续教育中具有的地位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民期形成的历史现象,是中医药历史的积淀物。中医学及其学术流派同样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指导下,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强调辨证论治,且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无所不包,凝集其相应的哲学思想、情操和智慧,中医人的基本特征、基本方向、学术流派就在此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oa。中医药事业的活力在于人才队伍建设,历来中医药人才注重“教化,“培荞,“教育”,作为中医人,中医药流派和思想的基本内涵中,人是第一要素,而人的素质是中医药事业未来素质高低的决定因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来自于科学的教育培养,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的时代下,必须通过各种中医药继续教育获得,因此迫切需要卓有成效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和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才可能使传统的中医药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得以延续,后继有人,文脉昌盛。学术流派的传承和研究是中医药研究与发展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导向与指导作用。同时中医药继续教育能够推进和促进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扬弃、应用和再造。

3.2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中医药学术流派产生和流传的卞要模式可能源于师承教育,且通过一脉相承,逐渐演变、形成中医各家“学说”和“流派”,并不断发展沿袭,这是先前中医药界通行的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成学之后包括跟师、带徒在内的深造和学习可列于中医药继续教育范畴,不断的再学习,逐步完善达到一定的境界。当今的中医学教育可以通过3个层次来实施:①院校教育,这是普及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包括在校的各学历层次的教育;②采用“师承教育”,持此卞张的意见颇多,名中医经验、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往往师授徒承,以求“流派”代代相传,并认为唯此正宗。师徒的选拔和结对也是做好师承教育的关键,影响着中医师承教育中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水平。流派与经验有直接相关性,且带有一定的封闭与神秘色彩,要真正领会其独特经验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实现的回;③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日,如专业进修、学术交流、专题培训等,同样可以切入到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和应用,具有开放性和一定规模,且能够突破传统的利益维系、格守祖述的关系,是非常有效、利于学术进步、有前途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要关注。

3.3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与文化的关联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与文化的关联十分密切Cial,而中医药文化仍是一种肯定保守文化、有机自然卞义文化,存在实用理性文化、人本文化和关于道的文化属性,文化元素渗透到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中,使中医药文化增加了更多的人文特色,涉及到诊疗行为、言语仪表、同道相处、教学传承、礼仪等,在漫民的薪传过程中,以流派为代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格局鲜明,类比描述,经验至上,强调辨证和随机应变,临床技术理性高于科学理性,文化烙印很深,其诞生存在过多的人文因素,以至于难以经受科学的质问和撞击。

3.4学术流派传承与继续教育相结合需要研究和政策支持人为因素、政策导向均影响学术流派的研究、传承,影响中医药继续教育以及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学术流派的教学及其模式仍是研究中的课题,体制和环境影响无处不在,组织领导是重要条件,有政府与政策支撑,以及培养规范的管理机构来进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才可保障师承教育等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继续教育项日的探索和实施Cisl

中医教育范文4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主要指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教育水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通过对大学生共同进行普遍的文化教育,它包括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等基础性知识的统一讲授,公民意识的陶冶及实际能力的共同培养,使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有所批判性地了解,从而“生为有教养的人”[1]。所以,通识教育是在文理交叉以及通才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入到人格,深入到一个完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整的人的教育,通识的“识”不是知识的“识”,而是识科学、识社会、识人类[2]。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教育时,通识教育与中医学专业教育并非完全割裂,运用通识教育进行中医学教育育人的方式,可以较为通俗地表达中医学的抽象和精髓,拓展医学生医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平衡发展,使学生个人素质全面发展。

1 中医学的特点需要通识教育

传统文化是在朝代更替战争以及思想冲突中不断完善进步的,作为传统文化奇葩的中医学更是如此,它与各种哲学、科学技术以及人文信息乃至社会、战争等关联较为密切,具有较强的通识性,是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传统中医学[3]是我国古代哲学与医疗实践结合的一门学科,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石,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归纳证型,辨证论治,使用多种中医治疗手段,如中药、针灸、推拿等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理想健康状态。理论精髓是对在长期临床诊疗过程中出现的个案与可重复验案进行“因时因地因人”的科学归纳、总结、推理得来的。中医学是涵盖思想、哲学、文学、思维、伦理等诸多内容的大文化,医学生对中医学哲学思辨体系、思维判断模式、人生价值观念的学习过程,必须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才能融会贯通,进而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形成和思想感悟力的提高,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强和促进中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综合人文素质,发扬传统医学。

2 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教育更加需要通识教育

现在西医院校学生对于医学的认识多以西医为主,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医学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在理论认知和建构中,很难理解建立在古代朴素辨证法上,并以直观思辨为特征的传统中医学。所以他们对中医学的精华理论学习状况不理想,对于初次学习中医的西医院校学生来说,常常觉得内容枯燥乏味,理论艰涩难懂,难以把握。而且《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不单字词难懂,其意难通,甚至还需要不断地背诵,反复记忆,费时费工,收效甚微,往往知难而退,无法深入学习研究。由于中药药性的五味和四气在经验世界里找不到任何解析,给人不科学的感觉,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突飞猛进。小至人体细胞、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分子生物,大至组织器官、躯体结构乃至生理病理的奥秘,甚至心脏起搏器、人工肝、人工肾的发明,成功移植或人体某个器官部件的克隆似乎说明现代医学已经无所不能。所以有的学生在入学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现代医学先入为主,认为现代医学对于所有临床疾病都能解决,根本没有必要学习中医。种种情况导致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系统讲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深入提升学生中医理论水平,达到中西互重的难度较大。

所以就需要一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识教育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把中医学的通识教育理解为人文、社会以及哲学等教育的综合教育。由于在西医院校内,西医知识体系的教育是教学主要内容。西医理论、解剖、生理、药理、病理、诊断以及内科学等西医课程大约占总课程90%,所以我们可以进行中医理论乃至中医文化的拓展,在中医学教学时加入医古文以及中医历史乃至哲学等多个方面的补充,加大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累,在此基础之上在进一步讲授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医药理论经典,比如《内经》和《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课程的讲授,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增加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对中医的更加全面和科学的认识。

3 中医学通识教育的特点

美国一些大学校长认为:跨学科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先的法宝,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医学健康领域尤其需要创新,“不创新,毋宁死”。应打破传统的院系之间僵化界限,不要因为限定学科专业而抑制创新能力的培养。香港大学把通识教育作为所有在校学生的核心课程。复旦大学将通识教育分为6个核心模块,涉及经典文化传承、科技进步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审美体验等诸多方面。此外,台湾的中医药院校也有通识教育课程。而内地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目前还在起步阶段。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学教育通识教育几乎没有。所以这是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课题。

我们首先要确立中医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把医学生培养成中医西医两条腿走路,同时最终融入整体观的医疗模式中去,争取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着重于医学人才更符合时展的培养。

其次,可以在医学专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通识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通识教育教学过程中程序性的策略体系。使医学教师尤其是中医学教师普遍认可的现代医学生对中医人格教育的体会,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载体,结合其他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内容,进行中医学教育。

中医教育范文5

中医国际化,教育是根本

中国历来倡导科教兴业,以学术教育为本。诚然,没有教育国际化作前提,中医国际化就如栽种了小苗却不灌溉浇水,中医的田园中无好农夫一般。在西方面临的反中医浪潮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

中医教育事业是开路及导航先锋。目前英国出现诸多图谋眼前小利不顾中医大业的“中医外卖店”不良现象,加上良莠不齐的行医资格,使本来已经缺乏西方法律保障及官方认可的中医进入更艰难,更坎坷的道路。

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历史证明它具有与时代知识同步的应和能力。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辨证论治正是西方整体医学的新概念,其独一无二的在病症发展演变的辨证分析过程中施行诊治的思维方法穿越当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科学与艺术,是开发医学全球化的金钥匙。西方上层势力对中医当地发展的浪潮所持态度亦相当明朗,呼吁有识之士号召中医界不应只图眼前短利而断送中医长远的发展前途,中医教育界更应以中医国际化发展为己任,为其装备优秀的阵容。

中医教育观

中医一向在不断与当代思维相结合的过程中成长,派别对论也是中医教育的传统发展演变过程。中医教育近代出现了两观,即纯传统中医教育观和中西医结合教育观的争论。前者认为中医作为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经历了千年的临床实践与考验,是根本不能与西医相结合的;后者则认为中医不应只局限于中国文化及环境圈子里孤芳自赏,应以西医模式矫正中医,以西方的循证医学为主流进行研究实验。

本人认为,全球医学已达百家争鸣的时代,中西医结合教育观实是对现实反映。提倡者缺乏实体内容,而反对者,虽大有中国民族文化优越感,但也不应固步自封。

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从中西医两个系统中找出一些有机结合部分,把重点放在临床上的结合,建立一套既保全中国医学传统优点,又可以让现在的医学界接受的理论系统。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这种结合不是一种形式上的结合,而是有机的求同存异的结合。当然,理论的结合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有机的演变出来,而临床上的结合将是现阶段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第一关,其中教育方针也应重于临床。

中医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教育对象的问题

中医教育国际化的首要问题是对谁施教的问题,是西方医学界 还是医疗保健界还是替代医学界 即要因人施教。这里我们要强调如何使中医走进外国正规医学教程里,即纳入西方的医学院教育体系里。

我认为要促进中医教育国际化,西医是施教的主要对象,我们应向有医资的西医进行专科培训,通过他们在西方主流医学体系的地位与影响来带动当地有权威的舆论,使中医更快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此外,他们战斗在疾病的最前线,是迅速而广泛应用中医于西方临床中的生力军,他们安全,有效地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于每日的诊疗过程,将是引进中医于西方主流医学体系的最积极有效的途径。

此外,本科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当地有医学教育权力的大学,即医学院校(medical school)。目前,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在英国中医教育只能进入卫生保健系,学生无资格行医,故此,不能有效将中医引进西方正规医学。

第二,中西医理论体系问题

即在不失中医精粹的前提下,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来把中医理论体系传授给那些具有完全不同教育观和医学背景的西医 这里也不单纯是方法的问题,而是学术交流相互演变的问题了。

第三,中药的合法应用问题

中药在西方国家合法使用,认证审批过程艰巨,要努力破此难关不但需要药业界,研究机构和政府的努力,而且还需要金融界的配合运作,划时代的全能领袖人物在中药界的出现已刻不容缓。

第四,中医师注册和继续教育的问题

中医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还要将合格中医师的注册及其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巩固中医队伍水平的手段,并不断与西方的医疗保健系统配合,为中医进入主流医学铺路架桥。

中医学现代化的最新进展,当是继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另外,建立一个正规的中医管理注册机构也势在必行,以此将从业中医师的注册及其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巩固和发展中医队伍水平的手段,从而为中医早日进入主流医学铺路架桥。英国中医管理委员会(chinese medicine council, uk)即是以中医专家为主导的权威管理机构,旨在配合英国中医立法进程,保障行医安全,维护中医海外合法权益,并实施专业管理与医师注册的职能。

 伦敦中医学院教育经验谈

1994年初英国亚美迪医药基金会(acumedic foundation)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在英国开设英国医生继续教育局批准和认可的,以英国在职西医为学员的中医课程。

伦敦中医学院深黯使中医走进外国正规医学教程,即纳入西方的医学院教育体系的根本途径是通过对有医资的西医进行专科培训,使当地的医生能够安全使用中医药,在促进中医药在西方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过程中而逐步实现。

伦敦中医学院以英国医学局(gmc)注册的在职西医为培训对象,自1995年10月开课至今已有六届学员毕业,300多家医院及家庭医生接受培训,被星岛日报誉为“华洋结合,创英国医学里程碑!”。现在很多毕业学员已在自己的医院开设中医课程,并且使用中医中药治疗疾病。他们在报章上发表文章说:“完成此课程使我能够采取中西合璧的医术为病人诊病”:“西方的医师转向中医药,向东方寻求治疗疾病的方法”,并赞扬“伦敦中医学院 acumedic在新世纪,使东西方联合,开创了新医疗方向,给英国的(gp)医师,带来希望。” 这些学员还不断呼吁政府对中草药进行研究及合法化。他们的主体是英国本地权威性和信赖性很高的家庭医生(gp),他们的社会地位高,基础深厚,学风严谨,在社会上及医学界影响非常大,对于推进西医接受中医,促进中西医结合,加快中医药在英国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伦敦中医学院师生将继续为推进中医教育进入西方医学教育体系,为其成为正规医学教育的一个分支,并最终得到国家承认的医学资格而努力。

伦敦中医学院十余年教学经验,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 方法如前所述,把东方的医学智慧用西方的“语言”来阐述是一种艺术。1994年以来,伦敦中医学院在教育西医艰难过程中得出不少经验,编辑总结出一套相对实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第二,学院把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诊断观念相比对,并以临床疗效来证实。

第三,在学习过程中就中医理论体系与西医理论体系进行比较辩论,以百家争鸣的方法和态度来探讨不同的观点。如中医整体观脏腑气血相互依存性与西医以解剖证实循证医学相比较。

第四,对中西医的临床互补的可能性进行探讨,启发性地强调综合性医学模式的未来发展,并明确表明西医对中医的学习有助于现代全球医学的成立与发展。

目前的问题及走向

中医教育与中西医结合

传统中医若想在海外得到接受和认可,需解决和克服语言及翻译问题。由于中医的英语教科书存在不同的版本,不同的翻译产生了不同的解释,故而导致争论。中医现代化过程中没有建立量化标准,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便进行量化考核。这个问题亦亟待解决。

中西医结合过程中,如何将中医纳入国外主流教育领域,以及如何配合主流医学的教育内容是关键。根据伦敦中医学院(cmir)的经验,突出中医精华及处理某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加以时日,灵活配合。

此外,就西方临床理论及循证医学而言,如何制定西方医学界可以接受的研究方法,配合其教育与继续教育,也是当务之急。

医生与病人关系和病人安全问题

在英国及其它西方国家,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以及病人安全问题不仅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因它保证了医生和病人的沟通,它同时也是医疗上非常重要的方面,且已经建立了很多不同的标准以确保医生与病人的沟通及保障病人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与配合。就英国而言,所有疗法和不同医学都有其不同标准,英国职业标准组织(national occupation standard, nos)已经根据不同专家的建议及配合建立了这方面的标准。目前草药和针灸医学已经制定了标准,本人参与了针灸标准的制定,提出针灸是中医的一部分,在治疗过程中应让病人了解治疗方法和诊治过程。

西方人对中医缺乏知识,帮助他们简单了解治疗方法和背景是必须的,否则会影响疗效。在nos标准中,治疗和诊断过程中如何保障病人安全也有相应的要求,但因西方存在不同针灸疗法和系统,所以在教育大纲的制定问题上尚存在不同意见。如医学针灸,medical acupuncture, 不承认,也不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所以我提出设立中医(cm)而不是传统中医(tcm)的标准,中医标准包含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标准,中医标准并未落到实处。因而在西方国家,中医海外教育需要树立相关的标准,中医在海外的教育大纲也应因地制宜,根据西方国家需要而制定,不能照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同时应保证中医精华不流失。

中医教育展望

中医不能简单的科学化,更不能西医化,只能有机地综合化。现代医学已经是多元化,走向综合化且如同世界经济一样走向全球化,中医教育也不例外。

中医教育范文6

发展中医药,人才是关键。毫无疑问,与传统师承教育相比,当下,高等中医院校才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不过,以“个性化”为特征的传统中医师承教育和以“标准化”为特点的院校教育相比较,哪种更适合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在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如何做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并重?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一直是中医药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

师承+院校 融合中寻发展 拷问 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毕业生就I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2017年6月11日,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招生开放日。学生与家长最为关心的就是未来就业方向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潜力。

师承教育,即“师带徒”,是中医两千多年来传承至今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造就中医药人才的有效模式,师承教育对中医学术发展、医术继承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婉华教授,国医大师朱良春之女,同时也是朱老的学术继承人、南通良春中医医院院长、南通良春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在她看来,争论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二者之间孰优孰劣并没有太大意义。“我的父亲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说明在当时就认为院校的系统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朱婉华院长说道。

“师承教育的优势是在临床,可以在侍诊中学习到师父在临床上积累了独到的诊断思辨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朱婉华院长谈起了对中医药人才教育模式的理解。她强调,师承教育的精髓,其实就是一个师父领进门的过程。要成长为一名良医大师,最重要的还是靠自身的悟性和努力。“除了在老师身边耳濡目染之外,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学习、体悟,内化所学并将其展现出来。我们常说‘仁心仁术’,古今中医大师为人济世之道才是中医能妙手回春的关键所在。而现在很多人只注重‘术’的问题,忽视了对‘道’的践行。”

千百年来,中医药学薪传不断、名医辈出,师承教育功不可没,但传统“师带徒”的局限性强、培养人数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等弊端也的确存在。1956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建立4所中医学院,由此开创了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新纪元。时至今日,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已经走过了一甲子的征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已初具规模,日趋完善。据2016年底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高等院校25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院校238所,中医药类专业在校生数已达到70余万人。为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毫无疑问,院校教育已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主体。

客观地说,师承教育主要强调临证技能、技艺训练,而院校教育则主要解决学术与知识的大量积累,两者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则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

正因如此,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进一步探索与推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闫永红向记者介绍道,在实践“院校+师承”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自2007年通过自主招生形式,招收有家学渊源的学生或对中医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的中医教改实验班,2011年起设置中医学专业(9年制)本硕博连读的岐黄国医班,都实施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形式。学生本科阶段入校即跟师。研究生阶段,即从第五年开始选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手把手指导学生课程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临床水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谷晓红直言,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中医文化的传承。推广“院校+师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师承教育有机融合到院校教育中,才是中医人才的最佳培养模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基础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均有导师。“这种影响不仅是学术的,更多是为人、为学、为医的,甚至是精神、爱好、人格的传承都放了进去。”

中医学生为什么学西医?

王立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级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的学生,目前正在中日友好医院见习。尽管她就读的专业是5+3本科硕士连读,目前刚刚本科四年级,但她早已打定主意未来要继续考博。“有些导师可能倾向于优先选择西医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说,中医专业的学生考上西医专业的硕士或博士是很难的。所以像我这个专业,如果不早点确定目标,将来会很被动。”王立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中医教育界,关于中医和西医的教学比例应该是“几几开”,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有观点认为中医药教育“西化”倾向加剧,中医传统特色越来越边缘化。也有观点认为,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发展趋势下,中医必须要掌握足够多的西医基础理论和诊病、防病、治病的能力。

据王立娟向记者提供的课程表显示,从入学到大三上学期,两年半的时间,她的课程安排主要是学习基础课程。其中,中医方面的基础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四大中医经典,即《伤寒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和《温病学》。而西医方面的基础课程则包含《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如果再结合课时长度算下来,中西医课程比例大致是“四六开”,四成为西医,六成为中医。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临床教学课,中西医的比例大致在“五五开”。五年级开始进入医院转科实习,深入学习中西医每个科室的特色。六年级后开始规范化培训,白天规培,晚上上课。整体算下来,中医课程能占到学量的六成。

不过,即使是四六开的比例,包括王立娟在内的不少同学仍旧认为西医的课程开少了。“低年的时候是有些不理解,因为医学本来就很难学,我们学中医的学生,还必须中西医两样各学一半,很容易哪个都没学好。但后来随着临床实践多起来,观念也就慢慢发生转变了。”王立娟告诉记者,令她想法发生转变的原因和见习经历不无关系:“像中医妇科,完全可以用中医方法来治疗,但检查手段仍然是西医的。如果不了解西医,在医院里几乎寸步难行。”

谷晓红也表示,新时代的好中医,除了掌握望闻问切,还要懂得CT、核磁等现代诊疗技术。让中医的学生多学些西医的医疗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有助于中西医结合,在今后从不同角度理解疾病、治疗疾病,才能满足现代患者的需求。

2014年2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以下简称规培制度),由此我国医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然而,“规培制度”毕竟属于舶来品,由于中医“规培”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有人担心此举可能会制约中医药人才的成长。根据中医“规培”的要求,三年的培训过程中,先接受24个月的通科轮转,再根据学生即将从事的专科进行9个月的专科训练。这就意味着,中医学生要多学三年西医。对此,朱婉华指出,中医“规培”不能忽视中医人才成长规律。

闫永红同时也强调,“规培”的目的,是要培养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她回忆起自己1983年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时的状态,与现在相比,“五年本科生毕业后,学生就已经能独立临床看病了。而且过去一门课占的学时能达到200课时,现在降到了70课时。短期看来,现在的中医药学生走出校门不会看病,似乎是不如以前,但其实课程种类、实践环节、大环境下教育理念和人才评价的观念都已发生变化。对中医药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则是具有再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就业 几家欢喜几家愁

忙完学业,忙就业。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

康利高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级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明年即将毕业。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继续读博,二是工作就业。他的目标是要报考东直门中医院高颖主任的博士生,攻读脑病方向。在接受采访时,康利高阁对记者坦言,对于很多中医内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一半的人都会选择继续读博。“硕士学历想要留在三甲医院估计很悬,如果留在社区医院或者卫生服务中心也许可以,但那样的话本科毕业时就可以去了。所以衡量下来,内科的硕士生有点高不成低不就,很尴尬。”

由于医学行业的特殊性,很多单位的就业门槛就是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田润平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从目前的就业去向、就业质量以及相关的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中医学、中药学相关专业的高层次学生,就业优势明显。另外,这几年新衍生的一些岗位,如药事管理、妇科、儿科,还有社区医院的等,这些专业也是非常受青睐的。”

不同的专业,就业难易程度也各有不同。2017年6月1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招生开放日上,刚刚结束高考不久的刘浩宇和妈妈在现场咨询了很多问题。除了考虑孩子的兴趣能力等因素,刘浩宇的妈妈最为关心的,就是未来就业方向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潜力。记者也从现场看到,除了中医学、中药学、药学等传统优势专业之外,康复治疗学和针灸推拿学这两个专业的展位也颇为火爆,前来咨询的家长和学生普遍对这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海外就业前景、国际接轨的专业培养模式等兴趣十足。

田润平告诉记者,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以技能类见长的专业科室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如中医骨科、针灸推拿等。“护理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非常高。针灸推拿专业的就业前景也很不错。这些学生的就业去向更广,既可以出门诊,也可以去一些康复机构,并且海外就业形势也非常好。”

“我们学校的就业率去年是97.69%,近三年的就业率也都是在95%以上。从全国的中医药高等院校来看,这个就业率是比较高的。这些数字反映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也得到了普遍认可,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证明,当前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方向和特点。现在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复兴,有国家的政策支持等,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田润平说。

中医教育范文7

【关键词】继续教育;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始于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的基本观点是教育应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应当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等。[1]欧美国家主流医学教育体系根据终身教育的理念,提出了医学教育是由院校基本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组成的教育连续统一体。中医人才的终身教育,也应遵循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中医教育和继续中医教育三个阶段的模式。在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已开展60年,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调整、改革与发展、创新,院校教育已形成规模并趋于规范,但是终身教育思想还没有广泛树立。因此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确立中医人才终身教育模式,进一步做好中医人才的毕业后继续教育工作,对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中医师队伍,把我国的中医药做大、做强,以更好地满足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需要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

1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的目的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且实践性强,临床技能重经验体悟,而大学毕业生在校接触的为基础性的专业教育,只注重理论的学习,实际接触中医临证的机会少。如果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还应进行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初期临床工作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形象塑造、思维方式培养都有很大的影响。而毕业后中医教育则是把中医学专业毕业生转变为临床中医师,使其能真正的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对于培养高层次临床中医师,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它可以帮助中医学毕业生把医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成为合格的中医人才。

2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的现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目前我国医学人才比较标准的毕业后教育方式。自1993年我国开始试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0年起,为了探索规范、科学、有效的住院中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陆续在上海、北京、江苏等省市试点探索由行业主管部门统一指导下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随着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2013年底,国家卫计委下发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2]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出台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及《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中医药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其目标是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临床技能和必要的西医知识与技术,能独立承担常见病、多发病及某些疑难危重病证诊疗工作的合格中医住院医师”。[3]在《标准》中对培训目标、原则、对象、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临床各科培训的目标、方法、内容、要求和培训时间也给予了明确说明。培训周期一般为3年,前24个月为第一阶段,培训目的是中医临床工作能力和西医基本技能的培养,培训方式是在中医临床各科轮转培训,轮转的主要科室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推拿科、中医康复科、中医骨伤科、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同时还要在辅助科室和中药房接受培训;第二阶段为9个月,根据学员将来拟从事的专业选择二级科室进行强化培训,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医专科疾病的诊疗能力,掌握相关学科西医的基本技能,熟悉相关辅助科室的检查检验内容和诊断方法。[4]在《标准》中也对师承培养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融合以及对教学、科研能力的培训提出了相关要求。以住院中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毕业后教育模式在我国已经实行了两年多,虽未完成一个周期的培训,具体成效难以显现,但从此前试点开展培训的省市的情况看,这种模式对新入职的住院中医师临床能力、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增强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3对中医人才毕业后教育的建议

毕业后中医教育要重视中医临床思维的构建与训练,加强中医经典的深入学习,不宜过早开展专科培训,要开阔学员的视野,不能束缚学员的思维。要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使其更加信服中医、热爱中医,树立起使中医事业进一步发扬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在培训中要求学员进一步熟悉相关经典著作,能够熟记、背诵重点条文、中药、方剂等,进一步加强中医基本诊疗操作的训练,增加实践机会,使学员的望、闻、问、切、针灸、推拿等临床技能操作更加严格规范。要注重中医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框架下的遣方用药能力、辨证施治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等,特别是处理急、危、重证以及疑难病的能力。同时,也要学习现代医学,了解一些疾病的临床治疗新进展。为确保毕业后中医教育的权威性与有效性,应对开展毕业后中医教育的培训基地资质和培训质量进行严格审核,建立明确的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和完善、可操作的退出机制。毕业后中医教育与学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合理衔接是对培训最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否通过毕业后教育培训并考核合格应作为中医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基本条件。

二、中医人才继续教育

1中医人才继续教育的目的

中医人才的继续教育继毕业后中医教育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生教育。[5]其目的是使中医人才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继续中医教育是提高中医人员理论水平和技能的有效手段,带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强制性。这一阶段以突出各自个性特点的自学为主要方式,培养实用性人才,同时也加强中医人员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完善中医师终生学习的思想体系,以适应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2中医人才继续教育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继续教育的概念被引入我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也对中医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研究,并探索建立相应的制度。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继颁布了《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和《中医药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各省市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相继成立了“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并逐步开展了国家和地方继续中医教育规划的制定及项目的审批和管理等工作。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继续中医药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一是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初步建立;二是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的氛围和环境基本形成;三是中医药继续教育规模逐步扩大,覆盖率和受教育率不断提高;四是中医药继续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五是师带徒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已见成效。现如今,在开展继续中医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管理不够规范是影响继续中医教育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继续中医教育缺乏国家有效的宏观管理和指导,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尚未形成一个比较完善、操作性强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对于继续中医教育项目的管理不够规范,只进行项目的评审,且评审不够严格,对项目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估;对于实施继续中医教育的组织机构的资质没有明确规定,也未开展相应的资格认定,导致区域之间继续中医教育发展不平衡,培训项目之间的质量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存在着一些质量不高的继续教育项目。由于对中医学学科的特殊性没能较好地把握,导致继续中医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不十分明确,例如在中医临床学科的继续教育中,参照或者照搬西医临床医学的继续教育模式的现象较为普遍,淡化了中医特色,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继续中医教育与中医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用、执业注册等尚未有效衔接,行业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主管部门尚未协调一致,仍存在工作脱节问题。继续中医教育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和形式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标准。

3对中医人才继续教育的建议

由于接受继续中医教育的群体中,各个对象的知识、技能和所在单位的级别、条件存在差别,因而继续中医教育需要分医院级别,分医师层次来实施。应针对不同对象与需求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的继续中医教育体系。在培训过程中要针对学习对象的基础、培训单位的条件、培训项目的内容等具体情况,采取集中授课培训、临床进修与研修、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专题讨论会、参与科研课题、业务考察和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自学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6]基于这种理念,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条件的中医院可以利用多种数字技术、网络平台与网络资源,将不同流派的中医名家的理论教学过程、临证带教经历数字化,以便更加完整、客观保留其学术思想的精髓,使中医名家理论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通过“课程联盟”形式共享中医名家的教学资源,使不同区域的学习者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学习者可以借助中医临床诊疗视频等数字资源,采取自主学习方式,加深理解中医理论。[7]中医学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生物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将有助于培训者中医思维模式的巩固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增强。有效利用数字学习资源的关联性,采取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将有助于构建培训者的知识理论体系,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终身学习能力。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采取理论、临床技能考核与学分制相结合的方式。年度审核,逐人登记入册、数字化存档,将继续教育对象成绩作为年终考核评定、晋升职称和推荐申请学位的标准之一。

三、结束语

中医教育范文8

1.1调查工具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工龄、学历、职称等项目;第2部分为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继续教育现状(包括培训意愿、培训途径、培训形式、培训效果、培训存在问题及提高培训效果的措施6个条目)。该问卷通过文献检索,结合本次调查研究目的自行设计,在相关专家审阅指正下修改完成,专家评定认为内容效度良好(CVI=0.87)。该问卷信度系数为0.89。

1.2调查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按照各医院护士总数的20%~40%的比例抽取样本。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答题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对象单独完成,规定时间内回收。共发放问卷842份,回收842份。由2人负责问卷回收,回收的问卷经课题组成员逐项核查,有效问卷814份,有效回收率为96.7%。

1.3统计学方法应用EpiData3.02进行数据录入,然后导入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1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意愿及效果参加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意愿:愿意710人(87.2%),无所谓93人(11.4%),不愿意11人(1.4%)。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效果:很好313人(38.5%),较好239人(29.4%),一般167人(20.5%),不好5人(0.6%),未选择90人(11.1%)。

2.2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途径、形式、存在问题及对策

3讨论

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的《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中明确规定“毕业于中医药院校或中医护理专业;或毕业于西医药院校,3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h”。在《三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年版)》中,明确将中医护理人员接受教育与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审核指标。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中医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并未达到理想效果,教育培训的效果提升有很大空间。

3.1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现状表1结果显示,87.2%护理人员愿意接受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说明护理人员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求知欲较强,与唐秀琴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院内培训(83.8%)是主要途径,67.9%的护士认为培训效果较好和很好。业务讲座(92.9%)、规范化培训(82.6%)、西学中学习班(71.7%)是主要培训形式。普遍认为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师资不足(56.6%)、教材缺乏(52.6%)和护士积极性低(42.4%)。

3.2不同医院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表2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和级别医院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状况中,中医院的培训途径主要是院内培训,三级西医院主要是自学为主。中医院开展业务讲座、规范化培训、西学中学习班、护理查房、业务技能比武、岗前培训中医护理知识的比例均高于三级西医院;其原因可能是中医护理是中医院护理人员培训计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三级中医院护理查房、业务技能比武比例高于二级中医院,体现出三级中医院的中医理论和技术水平方面的优势。三级中医院认为培训内容单一和内容脱离临床的比例高于三级西医院和二级中医院。提高中医护理培训效果的措施,中医院认为丰富培训内容和提高积极性的比例高于三级西医院。

3.3提高中医护理教育培训效果的对策

3.3.1加强中医护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人员不足是影响中医护理教育培训效能的重要问题,与沈勤等研究结果一致。加强中医护理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7]。建立中医护理师资准入制度,从教学能力、业务能力、个人修养三方面选拔中医护理老师[8]。医院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构建中医护理师资队伍的准入、选拔、培训、考核、监督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指标体系[9]。

3.3.2提供高质量培训教材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中医护理教育培训的系统性、规范性、实效性,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关键[10]。目前,多家医院培训蓝本是2006年出版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11],应该及时更新。编写规范、统一的中医护理培训教材,要体现中医护理的特色,适用于不同等级和类别的医院。

3.3.3针对不同对象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临床护士不分层次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形式单一,严重影响了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12]。各家医院应根据分层培训原则,建立阶梯式培训体系,注重内容的层次性。初级以“应知应会”为重点,重在培训中医护理基本思维、基本理论和技能;中级以“能力提升”为重点,以掌握专科专病、辨证施护、中医养生康复等内容为主,以“会用、善用”为原则;高级以“拓展研究”为重点,重在培养中医护理研究、教学、实践拓展等方面的专家型护理人才。

中医教育范文9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所调查医院为南通地区三级中医院2所,二级中医院5所,三级综合性医院1所。入选标准:取得护理执业资格证书,参加临床护理工作1年以上(均至少接受过1个学时以上的中医护理培训)。共调查护理人员814人,均为女性,年龄22^}52岁,平均34.6岁。护理管理人员167人,临床护理人员647人。学历:中专136人,大专348人,本科及以上330人;职称:护士335人,护师244人,主管护师207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28人;工作年限:1一年281人,3一年213人,10一年97人,,15年223人。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工龄、学历、职称等项口;第2部分为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继续教育现状(包括培训意愿、培训途径、培训形式、培训效果、培训存在问题及提高培训效果的措施6个条口)。该问卷通过文献检索,结合本次调查研究口的自行设计,在相关专家审阅指正下修改完成,专家评定认为内容效度良好<CVI=0.87)。该问卷信度系数为0.890

1.2.2调查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按照各医院护士总数的2000^'40%的比例抽取样本。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说明本次调查的口的及相关注意事项,答题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对象单独完成,规定时问内回收。共发放问卷842份,回收842份。由2人负责问卷回收,回收的问卷经课题组成员逐项核查,有效问卷814份,有效回收率为96.7000

1.2.3统计学方法应用EpiData3.02进行数据录入,然后导入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行统计描述。

2结果

参加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意愿:愿意710人(87.200),无所谓93人(11.400),不愿意11人(1.400)。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效果:很好313人(38.500),较好239人(29.400),一般167人(20.500),不好5人(0.600),未选择90人(11.100)0

3讨论

3.1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现状表1结果显示,87.2%护理人员愿意接受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说明护理人员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求知欲较强,与唐秀琴等川的研究结果一致。院内培训(83.800)是主要途径,67.9%的护士认为培训效果较好和很好。业务讲座(92.900)、规范化培训(82.600)、西学中学习班(71.700)是主要培训形式。普遍认为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师资不足(56.600)、教材缺乏(52.60o)和护士积极性低。

3.2不同医院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情况表2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和级别医院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状况中,中医院的培训途径主要是院内培训,三级西医院主要是自学为主。中医院开展业务讲座、规范化培训、西学中学习班、护理查房、业务技能比武、岗前培训中医护理知识的比例均高于三级西医院;其原因可能是中医护理是中医院护理人员培训计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三级中医院护理查房、业务技能比武比例高于二级中医院,体现出三级中医院的中医理论和技术水平方面的优势。三级中医院认为培训内容单一和内容脱离临床的比例高于三级西医院和二级中医院。提高中医护理培训效果的措施,中医院认为丰富培训内容和提高积极性的比例高于三级西医院。

3.3提高中医护理教育培训效果的对策

3.3.1加强中医护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人员不足是影响中医护理教育培训效能的重要问题,与沈勤等困研究结果一致。加强中医护理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川。建立中医护理师资准入制度,从教学能力、业务能力、个人修养三方面选拔中医护理老师川。医院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构建中医护理师资队伍的准入、选拔、培训、考核、监督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指标体系叫。

3.3.2提供高质量培训教材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中医护理教育培训的系统性、规范性、实效性,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关键mo。口前,多家医院培训蓝本是2006年出版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护m,应该及时更新。编写规范、统一的中医护理培训教材,要体现中医护理的特色,适用于不同等级和类别的医院。

3.3.3针对不同对象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临床护士不分层次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形式单一,严重影响了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yz}。各家医院应根据分层培训原则,建立阶梯式培训体系,注重内容的层次性。初级以“应知应会”为重点,重在培训中医护理基本思维、基本理论和技能;中级以“能力提升”为重点,以掌握专科专病、辨证施护、中医养生康复等内容为主,以“会用、善用”为原则;高级以“拓展研究”为重点,重在培养中医护理研究、教学、实践拓展等方面的专家型护理人才。

中医教育范文10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深厚,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在促进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等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医经典著作是我国的传承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经过岁月的沉积而留下的经典。因此,切实加强中医经典教育,积极探讨以中医经典教育建设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极具现实意义。

2现行中医高职教育经典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人才的培养问题很多,虽然中医药人员数量在增加,但从社会和医疗机构的反馈信息来看,中医药教育质量明显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原因与对经典著作的学习重视不够有关。近年来,有学者以改变知识陈旧、内容重复、学科界线不清的弊端为因由,提出取消经典著作的独立课程地位的观点,这一观点忽视了中医学发展的自身规律。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是中医学生命力之所在,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其源于经典而且是长期稳定不变的。也有学者提出经典医著的教材应该用现代语言表述经典医著中基本内容,而将原文附其后供学生进一步钻研,否则会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笔者不否认用现代语言准确、完整地阐明医著的原意,吸收现代研究的成果来充实教材的内容,以更好地体现经典医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现代临床实践的指导有重要意义,但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对其原文原汁原味的学习。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式的架构,有别于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经典的学习,把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是形成中医理念、建立中医思维的必备环节。

3中医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设置为中医学经典必修课程,简称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四大经典”历来是中医教育的核心,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它们构建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涵盖了中医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

3.1学习经典医著,是帮助学生打牢中医理论功底的需要《内经》标志中医的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则进一步完善了中医理论,建立了外感、内伤杂病和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学习经典医著是系统、全面掌握中医理论的必然要求,是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中医治学的根柢就作者单位:050081石家庄市,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经典可以示人以规矩准绳。清代医家徐灵胎认为:“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中医要遵循中医自身理论体系发展的轨迹,来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的内涵,所以中医经典医著对于中医学生来说理所当然应该努力学习并切实掌握。

3.2学习经典医著,是提高学生临床辨治能力的需要与现代中医教材的只言其常,不言其变的机械性体例不同,《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有着各自的辨证理论体系,如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贯穿于始终的是整体观和恒动观,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辨证论治的规律。不仅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示人规矩,而且有常有变,常变结合,从多层次、多角度上去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辨证论治规律。与临床实际中的表里同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阴阳混淆,合病、并病,以及误治、失治后的转变等纷繁复杂情况相符,充分地体现了疾病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灵活变通的辨证论治精髓,弥补了目前统编教材的不足,锻炼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4经典教育方法

(1)中医“四大经典”要作为广大中医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不仅要弄懂经文含义,还要会背诵一些重要的经文。(2)院校应成立中医读经会,让广大中医学生对中医经典的阅读成为日常的功课。(3)学习经典必须强化“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一直是教育界人士批判的对象,认为“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一味地放弃“死记硬背”的做法,正是当今中医教学的一大失误。“死记硬背”更是中医经典学习最基本的方式。经典医著成书己久,文字古奥难懂,语义有丰富性模糊性等特点,常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现象。而现代学生在古文字方面的修养远不及古人,因而对经典医著的理解存在不小的难度,而且中医经典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几乎无必然的联系,因此必须死记。关于经典学习的层次,《内经》概括为“诵、解、别、明、彰”等五个字。诵为朗诵,朗朗上口;解为解析,细细品味;别为辨别,不可烂从;明者,识作者之意,文章次序,轻重粗细;彰者得其旨而融汇贯通,举一反三,验于天下。学习“死记硬背”,不是否认教学方法的改革,如理解了当然有助于记忆。当然单纯以经解经,以解释清原文内容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远远不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教学则可采用病案讨论、床边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领悟原著的精髓。在教学手段上也可充分吸收现代科技的方法,如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刺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切都可加深记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死记硬背”。

中医教育范文11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医学教育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医学教育的意义及必备条件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其能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培养具备未来社会所需工作思维、品格与行为方式的人才和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和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尖锐,特别是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不足,资源配置与分布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公平[1]。蔡少芳等调查显示[2],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共有116所,东部地区有61所,其次是中部,最后是西部,分别有32所和23所。西部地区的高等医学院校生均占地面积最大,生均图书最少;东部地区的生均图书最多,其拥有的高水平人才、重点学校远远多于西部和中部地区。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能跨越地域之间、学校之间的鸿沟,以网络为中介,让所有学生都可以接触最顶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供需矛盾。由于医学信息量较大,医学教学多以灌输为主,强调记忆、背诵,机械记忆挤占了早期接触临床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信息化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层次的多元化特点,可使师生随时查阅、检索、调用教育资源,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目的。其中多媒体课件作为实验教学的辅助工具,可以把操作步骤直观再现,便于学生观摩和学习,这与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不同,可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3,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医学教育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1)硬件设施,即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数字投影仪、网络环境。(2)教学库,包括参考资料、教材、音频、录像、视频、图文、动画等。(3)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如图像处理、PPT制作、视频交流、创建专题学习论坛及网站等能力。

2大数据时代医学教育应对策略

过去认为,教学效果主要依赖教师的努力与水平,而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推动“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使“经验式”转变为“数据服务”教育模式,依据数据因材施教,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美国一些医学院校已逐步改变教学策略,如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小组学习、团队合作时间。此外,医学实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除采用传统的动物和尸体外,仿真实验、虚拟医疗开始推广。在临床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医学模拟教育和标准化病人(SP)教学优势,即利用仿真模型与智能化的医学模拟技术,参照教学内容,模仿疾病的表现以及诊疗过程,模拟病人、病房、手术室乃至医院,以实现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尽可能真实地体验包括常规检查、抢救、手术等医疗技术复杂而又精密的过程[5~7]。为了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真正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可让学生利用手机或其他媒体在网上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对其进行重点知识掌握度检测,以及时获取学生对课程结构的改进建议。此外,还可将课程视频及时在网络上,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复习,也是对授课教师的督促。电子书包是一种随身携带方便、内含云端数字化教育资源、具备网络支持、可开展教与学的便携式终端。其学习终端以平板电脑为主,自带WiFi无线上网,支持3G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电子教材、字典、计算器、习题库、相关文献资料等,此外,还可为师生提供互动、评价、管理等功能[8]。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已推广或正推广电子书包,而电子书包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2012年,大型数字化医学教育出版项目———国家医学电子书包获得了国家立项资助。该项目以医学数据库群和教学管理平台为支撑,分期完成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药学、康复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等专业建设工作。电子书包中不仅包括教材、习题、病案、课件、数据库等文字内容,还有大量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并通过17种多媒体效果展示教学内容,将相关医学知识特别是基础与临床相关知识串连起来,使学生学习、理解更容易。它不仅可以实现校内、校校、国内外的交流互动,还可以实现电子书包平台与各医学院校教学平台间的无障碍链接。通过课上与课下、自学与讨论等多个环节,实现对整个学习链的全程跟进和支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9]。

3临床教学中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和应用

现代多媒体技术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声、形、光、色等多种因素作用于学生的感官,高效、全面、快捷传播知识,把抽象、复杂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临床教学提供了一个将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开放性、交互性的动态教学环境。如讲解肝硬化章节时,肝硬化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及内镜、介入治疗等方面,尤其是介入治疗中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具有复杂、抽象的特点,难以讲解清楚,因此,便可通过多媒体、录像及视频插入等直观呈现TIPS介入治疗全程,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10]。自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来,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多媒体素材的收集及课件的制作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难题。现将采集多媒体素材的方法总结如下[11]:(1)通过互联网下载。利用搜索引擎、医学网站或论坛,在教学资源共享库中搜索有用资料。(2)现场拍摄。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对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CT、胃肠镜检查)等进行资料采集,留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如在胃肠镜检查过程中,可对静脉曲张及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大出血内镜下止血治疗全程进行录像,包括出血部位、出血原因、止血方法的选择(包括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曲张静脉套扎术及组织胶注射)等。(3)扫描及拍照。如肝硬化患者病理学典型图片表现,过敏性紫癜患者典型皮疹表现等可通过图片拍摄直接获取。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医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临床教学中适当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医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获得体验的乐趣,从周而复始的实验中获得思考的空间,增加实验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郝书辰.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与趋势前瞻[J].中国高等教育,2012(8):10-12.

[2]蔡少芳,申思思,张妮莉,等.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分布现状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5,36(12A):68-71.

[3]毛宇昂,黄超.信息化系统在医学教育中的探索及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15-17.

[4]陈实.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推动医学教学[J].电子制作,2013(17):125.

[5]袁文臻,王千心,郝建朋.大数据时代高等医学教育创新之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2):75-77.

[6]郭璐,钟春玖,王莉英.趋近于临床实训效果的模拟教学———浅谈高校模拟医学教学的效果最大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3):66-67.

[7]陈玉清,裴慧慧,姚书忠.模拟结合问题式教学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J].高教探索,2014(3):116-118.

[8]刘繁华,于会娟,谭芳.电子书包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73-76,85.

[9]王蕾.电子书包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8):102-103.

[10]张华,高伟忠.现代教育技术在消化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增刊1):92-94.

中医教育范文12

关键词:中医教育;改革;中药学

中药学作为中医学教育中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应掌握中药的基本性能、应用范围以及错误使用的不良反应等基础知识,还应该掌握常用的中药材的辨认技能。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为现代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遣药组方的能力和鉴别药材的能力。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院校应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总结分析教改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教改的有效措施,提高我国中医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一、当前中药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单调乏味。

中药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知识,涵盖的内容广泛,且内容都是讲解中药材的辨别、性能、适用范围等基本知识,课程枯燥,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晦涩难懂。中药学教师在讲授中药学知识时没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需要熟记大量的中药材知识,枯燥无味,学习难度较大,久而久之会对课程失去兴趣,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教学方法单一。

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各种知识的连接性较强,教学内容繁多,一些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量不足。特别一些教师年龄较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面授式教学,实行单一的填鸭式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缺乏实践。

当代中药学教学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以让学生掌握中药材的基本知识,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部分院校的实践条件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时间需求,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幅下降,出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严重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中药教改的有效措施

1.转换思维模式。

中医教育与西医教育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从不同角度解释人体各种疾病的病理和治疗方法。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的原则和使用方法与西药相比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使学生加快建立中医辨证施治的思维方式,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辩证施治理念。中药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多的选择临床常见病例,从疾病的全面分析讲解向学生讲授中医辩证施治的思路、中药材的选择依据和选择方法,从而使学生养成整体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2.丰富教学方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中药材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首先,积极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通过制作幻灯片、影像资料等形式向学生讲解中药材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认识中药材的外形、颜色,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并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搜集一些常用中药材的图片,加深对中药材的认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比较典型的病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鼓励学生进行药方的试配,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中药材的应用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中药市场混乱,假药、伪制品大量出现,特别是一些名贵中药材的伪品更为多见。因此,各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中药辨别能力的培养,加快实践实验室的建设,丰富实验室中药材的种类,并收集市场上常见的中药伪品标本。加强学生经验和理化试验鉴别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药材的鉴别活动,使学生提升中药材认知能力和鉴别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阅中药彩色图谱资料进行学习或者组织学生进入中药材市场进行实践。

4.提高教师的自我素养。

各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对中药材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组织各种形式的知识教学,提高中药学教师的专业水平,鼓励教师继续学习。同时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由主讲教师指导进行试验教学,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此外,应该加强教师的职业教育,使教师能够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中,爱岗敬业,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5.改革考核方式。

中药教学质量的主要检测方法就是考试,新形势下应加快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笔试,加强学生对中药材的辨别能力考核和中药材组方能力考核,使学生不仅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学会中药材的辨别、应用能力。对中药学的考核应该涵盖中药材的基本知识、适用症状,根据实际病例分析问题,遣药组方,还应该进行中药鉴别的实践考核,全方面考核中医学生的中药学知识,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医学教育中的中药学教育应该从转换学生的思维方式入手,积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全面考核中药知识,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医学人才,促进中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通讯作者:梁攀,,13873523204)

参考文献

[1]张天富.高等中医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探索[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