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05 17:54:23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范文1

【关健词】仲景;伤寒杂病论;大黄

大黄又名川军,绵纹、性寒、苦泄,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为临床常用药之一。早在《草经》就有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的记载。仲景为善用大黄之鼻祖,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大黄”共计有36方。

1其用药特色

从剂型上据病情的急缓分别以汤、丸应用;用量上因药量的大小之别,作用部位不同;炮制上的“薰”、“酒洗”、“去皮”制作不同,药效各异;煎法上的“水煎”、“酒煎”、“后下”、“麻沸汤”浸渍等煎法不同,作用各异;服法上因病情不同,有“顿服”、“得利则止”、“分温再服”或“日三服”及“少少温服之”等服法。

2其药功著效卓

2.1攻下导滞仲景灵活应用大黄于攻积导滞,成为下法之源,主要体现在配伍不同,分别有寒下、温下、润下等几法。即:①以大黄配芒硝、枳实、厚朴、甘草组成著名的治疗阳明“胃家实”之三承气汤。其分用治热结胃肠的痞、满、燥、湿、坚等症。并根据其症不同,即上述症状具备、证情急迫者,则以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急下存阴;若病情较缓,症见“痞实而满”者,则以小承气汤泻实消痞,除满痛;若病缓仅见“燥实而坚”者,则用调胃承气汤润燥通便,调和胃气。②以麻仁丸(小承气汤加大大黄用量,配合养阴润燥下泻热之麻仁、杏仁、白芍)治胃强脾弱之“脾约”证,成为润下泻热之范例。③以大黄配大辛大热的附子、细辛(名大黄附子汤)主治寒湿闭阻证,为温下之祖方。

可见,古云“大黄乃荡涤之将军”很形象的说明了本品是一味难得的攻下导滞、去菀陈莝之要药。

2.2泻火解毒凉血仲景据其大黄性寒、入气血分、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临床广泛用于火毒上攻之症。

以大黄配黄连(名大黄黄连泻心汤),以麻沸汤浸渍(取其轻扬)用治邪热入胃,壅滞成痞之证。以大黄配芩、连(名泻心汤)煎服顿服,治疗火毒上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之症。又大黄配芒硝、丹皮、桃仁、冬瓜仁(名大黄牡丹皮汤),治下焦瘀热之肠痈。有泻下逐瘀,凉血解毒之效,为治肠痈之祖方。总之,仲景以大黄作为泻火解毒凉血之用,为历代医学所推崇。

2.3活血逐瘀仲景以大黄配桃仁赤芍、丹皮、水蛭、蛰虫等治疗“瘀热在里”、“干血内着”等引起的谵语如狂,腹满疼痛、经水不利,五劳虚极症瘕疟母等证。如将大黄配破瘀逐干血之桃仁、蛰虫(名下瘀血汤),治疗干血内着之“产妇腹痛”或“经水不利”等,用蜜丸、酒煎、顿服,取其缓攻入血,柔中有刚,逐瘀而不伤正。又以大黄配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蛰虫(名大黄蛰虫丸),主治“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之证,用本方攻补兼施,峻剂丸服,使之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即谓“缓中补虚”。总之,仲景以大黄作活血逐瘀之用,为后世活血化瘀学说形成奠定了基础。

2.4泻湿热、利胆退黄仲景以大黄为主配伍他药,分别治“谷黄”、“酒黄疸”等阳黄证。如用大黄配伍清热利湿之茵陈,栀子(名茵陈蒿汤)主治“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之“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证;亦治“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证。总之,仲景以大黄为主清利湿热退黄之理论久经临床验证,至今沿于临床。

3现代医药学对“大黄”的研究及临床运用

3.1大黄的药理作用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大黄主要成分为具有泻下作用的蒽醌化合物,其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肠,能增强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属接触性泻药;大黄有抗病原微生物(如抗细菌、抗病毒等)、抗内毒素、抗感染、解热等作用。内含鞣质有止泻作用,故在服用较大剂量大黄产生导泻作用后,能产生便秘的后作用。此外,大黄还有止血、保肝、利胆、健胃、抑制胰消化酶、降血脂、降压、增加免疫及抗衰老作用。超级秘书网

3.2在给药途径上扩展到采用针(剂)、粉(剂)、膏(剂)、散(剂)等制剂,以口服、灌肠、注射液、外用等多种途径给药。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范文2

在“双轨合一”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得到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被部分削弱。因此,如何在“双轨合一”模式下提高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在分析“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实施中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轨合一;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医学高层次人才。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往往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一定矛盾[1]。2013年,教育部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掀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探索。虽然“双轨合一”模式解决了两者培训内容的重复性问题,但也凸显了一些新的问题:明显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和技能得到加强,但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在此背景下,我们分析了科研能力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如何提高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探讨,以期为“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1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根据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3-4],而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研究生本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用于临床实践的时间增加,用于科研能力培养和实践的时间必然减少。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文化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对等的情况下,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者往往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石春蕊[5]等认为,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加强和创新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注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就业预期相结合。此外,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不管是从研究生以后的长远发展或是提高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导师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导师的引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7]。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导师一般由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但某些导师可能存在临床科研能力的缺乏或者对科研能力不重视问题,导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再者,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导师一般只进行三级查房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略,导致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同时,在医院组织的讲座和培训中,关于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的活动很少,且科室缺乏针对住院医师和研究生设立的基金项目,导致科室科研氛围不足。

2.2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缺乏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学年上学期为理论知识学习,两年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剩下半年的时间用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论文撰写。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三年一直在临床科室轮转,很多高校为了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时间和效率,压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程学习时间,精简科研课程教学。对于如何培养科研能力、如何掌握科研操作均未有相关的介绍,对于循证医学、临床科研方法以及统计学软件等课程研究范围涉及少,往往忽视科研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2.3对科研意识培养不够重视科研意识是指科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觉察和主动性,对临床医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看到很大的成效,因此需要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意识培养起,一点一滴的积累。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临床技能的提升较为重视,对科研意识培养重视不够。在这种条件下,很多研究生经过三年轮转后,临床科研意识逐渐退化,重临床、轻科研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此外,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科研的欲望,认为只要把日常医疗工作完成即可,认为科研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可有可无。

3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3.1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双导师指导制”[8-9]即每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两位导师指导临床和科研,其中一位导师是传统的导师,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和指导研究生科研培养经验的医师担任,其主要负责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位导师主要是医学院校或医院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其主要负责传授科研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理念。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也是“双导师指导制”的一种形式,由一个团队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单一的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有局限性,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能够发挥团队每个导师的长处,能取长补短,促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王健[10]等认为“双导师制”可以灵活的将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利于实现“学、研、用”有机结合,适合培养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2开放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是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11]。利用科研实验室的平台,让每一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求进入实验室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科研实验室开放包括对科研仪器和设备的开放,如基因测序仪、基因芯片工作站、蛋白电泳系统、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切割显微镜,等;对科研资源的开放,如开放相关的文献查询数据库,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查询文献;对科研时间的开放,如科研实验室在晚上、周末或者节假日均面对研究生予以开放。

3.3提高对毕业生的科研要求在“双轨合一”模式下,研究生管理部门可适当增加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如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科学性,同时要求从研究目标、科研设计方案、选取指标、技术路线等方面列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探讨其可行性。此外,科研选题也必须要求结合临床实践并使研究结果能够用于临床上,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上述措施,也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要求增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发表刊物的档次,如增加篇数,要求发表核心期刊的文章,等。

3.4建立、健全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建立健全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保障。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包括设立专项基金、定期开设科研讲座、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台和建立激励机制,等。为了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管理部门可以设立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项研究基金,积极鼓励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课题和参与科研;此外,还可以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开展科研专题讲座,并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听取足够场次的讲座才能取得硕士学位;医院也应当充分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授课,加强国内外学者与研究生的交流,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包括对带教教师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励,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撰写的论文录用后,的版面费可以报销,带教教师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临床科研[12]。科研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在“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下,容易出现“重临床,轻科研”的培养偏差。然而,不管是出于研究生毕业后职业生涯的发展还是提高医学院校培养人才水平和层次的需要,都离不开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重视。因此,不管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途径如何变化,科研能力的培养应当始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研究生教育应予以充分重视和不断采取措施予以强化,切实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关嵩,齐德广,钱频,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中临床与科研的矛盾及解决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2):196-199

[2]蒋秋燕,蒋桂秀,唐乾利,等.对广西中医学院2007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分析与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1):112-114

[3]赵宏伟.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7-20

[4]LiddellPW,HeuertzRM.Studentsasvitalparticipantsinresearchprojects[J].ClinLabSci,2011,24(2):66-70

[5]石春蕊,唐宇宁,赵丽,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习目标与就业预期的现状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8):897-901

[6]陈旻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与传统临床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123-125

[7]经纬,陈樱,沈洪兴,等.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开展导师制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21-22,46

[8]羌建峰,王晓冬,戴正庆,等.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J].医学与哲学,2010,31(17):74-75

[9]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15所三级医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7):526-528

[10]王健,韩忠燕.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10):960-961

[11]王雅杰,董成亚,李昊文,等.科研型实验室在研究型医院研究工作主体人员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5(2):76-78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范文3

[关键词]循证医学 本体论 元数据 电子病历

[分类号]G202

1 引 言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20世纪80年代才从医学实践中独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科学。“循证”就是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检查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经验,再依循前人最佳临床证据,对患者做出科学的诊治决策,提高医疗质量和诊治效果…。

最佳临床证据的产生离不开真实、准确、完整的临床数据,最佳临床证据的获取离不开有效、全面、快速的检索途径。在这两个方面国内外医学机构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其探索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采用元数据,一方面对临床数据的主要来源(电子病历)的元数据进行标准化、互操作、共享性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对循证医学信息进行组织时,采用元数据提高对循证医学信息资源科学、有效、全面、快速和方便的利用。

由于电子病历研究是临床元数据研究的主要内容,全球医院信息管理的数字化趋势正加速电子病历的开发与研究。国际上具有影响的电子病历相关标准包括HL7、CEN 13606、OpenEHR、HeahhConnect等。

著名的国际HL7组织对电子病历的研究已从最初的支持临床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格式标准的研究而形成HL7参考信息模型(Reference Information Model,RIM)发展到关注临床病历本身内容的HL7 CDA,进而发展到目前对用于临床研究的电子病历功能需求模块提出执行方案(EHR/Clinical Research(EHR/CR)Functional Profile)。

CEN 13606由欧洲标准委员会开发,用于电子健康记录交换和互操作的信息模型标准,目前该标准还未正式定稿。该信息模型由一系列的类(classes)和属性(attributes)构成。

0penEHR是欧洲通信研究和技术发展计划制定的Good European HeM~care Record项目(后又称为Good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GEHR)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而形成的。OpenEHR是电子病历系统用于信息表达的体系结构规范,它不仅借鉴了国际标准HL7、CEN13606的设计思想,也影响着这些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改,同时还与这些国际标准有着良好的接口。

澳大利亚HealthConnect计划的临床信息项目(简称CIP)是为了在该国实现临床信息获取、保存、表达和利用的框架,也是支持电子医疗卫生信息交换和系统间临床信息互操作的框架。它的建立结合了ISO/IEC 11179信息技术一元数据注册库标准和OpenEHR的原型(archetype)格式。

而对于电子病历用于循证医学的研究属于电子病历二次利用的范畴,国际上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研究为HL7的用于临床研究的电子病历功能需求执行方案(EHR/Clinical Research(EHR/CR)FunctionalProfile)。该框架旨在构建能直接用于规范化、前瞻性临床研究的电子病历循证医学功能要求模块。尽管EHR/CR框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直接利用电子病历系统进行规范化临床研究,但它还没有发展到制定具体元数据的详细方案。

在我国电子病历的研究也开始成为医院信息管理研究的热点。国内对电子病历的研究与开发主要是市场自主发展,缺乏政府或权威部门在政策面上搭建标准化平台,所以现有的电子病历系统开发仍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难以实现电子病历系统交互使用和循证医学利用。因此,建立我国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体系已经势在必行。

2 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在临床数据组织中的应用

元数据(描述数据的数据)是一种人工编码语言,同时又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组织的工具。它在临床数据的组织和管理中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采用循证医学本体论对临床元数据进行研究。来源于哲学领域的本体论探讨存在的本身,在信息领域应用时则指对概念及其关系的表达。我们的研究采用ISO/IEC 11179标准对本体论的定义,即本体论是在特定领域建立模型的类目元素网络结构,包括对象、对象属性、对象间关系的理论。其实质就是在特定领域中分类法和主题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语义网络体系。循证医学本体论则是从循证医学角度揭示概念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语义网络体系研究。在循证医学本体论指导下的临床元数据语言研究能充分揭示l临床信息中概念本质及其关系,构建有效体系模型表达临床领域内特定知识结构,最终实现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临床数据的规范表达、无缝链接、智能检索、知识挖掘等功能。

2.1 临床元数据宏观体系设计

临床元数据的循证医学本体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①建立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I临床元数据语言需求体系;②建立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语言语义结构体系;③建立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语言语法结构体系。

通过对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的需求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全面、系统并具有可扩展性、可操作性的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语言,并基于临床文献原文、电子病历、数字图像文献,建立面向循证医学的临床元数据模型、元数据语义体系、元数据语法体系以及适合各类循证医学信息资源描述的专门元数据。具体如图1所示:

图1表达了建立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语言宏观体系设计。建立高质量的元数据标准首先都需要进行需求分析,临床元数据标准的研究也不例外,从不同角度和方法分析元数据需求,建立需求模型,形成临床元数据集。为了增强临床元数据的互操作性,应该考虑其与国内和国际标准的兼容。对临床元数据集中的元数据元素进行语义规范和表达能形成临床元数据语义模型,其中循证医学本体论是核心的语义建立方法。语法是实现语义功能的置标规则,在建立临床元数据语义模型后,还要建立临床元数据语法模型,形成完整的临床元数据方案,为电子病历系统,临床研究和临床知识库中临床元数据的结构、表达、功能实现提供了依据。

2.2 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语言需求体系设计

临床元数据需求的研究方法采用自上而下的演绎法、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和系统集成法。在自上而下的演绎法中,从临床元数据需求的法规、标准、政策、规范等概括临床元数据。该方法不仅使临床元数据标准的

建立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还能使元数据标准的建立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兼容,实现临床数据共享。自下而上的归纳法主要通过搜集分析特定医院纸质病历或电子病历中临床数据、临床医生在临床研究中需要的临床数据以及临床文献中涉及的临床数据来确定临床元数据。最后采取系统集成法,系统地集成基于演绎法与归纳法的文献保证法、理论推演法、流程分析法来综合归纳,形成需求体系。“系统”意味着“全面”,“集成”意味着“有机构成”,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集成各种分析方法的优长,使需求分析的结果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拼盘”,从而保证临床元数据标准建立的科学性,满足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的概念模型框架建立,为语义元数据的制定及将其映射于语法元数据集奠定基础。

2.3 临床元数据语义结构体系设计

语义结构体系是元数据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反应元数据本体论的呈现形式。在建立语义结构体系时不仅要考虑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自身适合的表现形式,同样也要使其表达与国内和国际标准相兼容。我们设计的『临床元数据语义结构将与目前国内现有标准《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元数据标准》、国际标准《ISO/IECLll79信息技术一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一第三部分:数据元的基本属性》和OpenE-HR标准中的原型(archetype)设计等建立互操作接口,有助于对元数据元素语义进行科学、有序、统一、规范的分类与定义。

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角度建立临床元数据的语义结构,应结合分析电子病历临床研究用元数据和临床文献中包含的主要J临床元数据以及各元数据之间的关系。临床文献中包含的临床元数据都应能在电子病历中找到对应元素。我们目前对中美有关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的回顾性研究论文进行了收集和全文分析,初步建立了回顾性临床研究(clinical retrospective re-search)、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及医学知识库中临床文献库(medical knowledge base)之间的本体关系。

回顾性研究形成的论文通常也采用国际通行的温哥华格式(IMRAD格式),即论文由前言(Imroduc.tion)、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不同的回顾性研究中每一部分包含的临床元数据都基本一致。

前言部分一般是研究产生的动因,主要内容是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或是与前人研究不同之处。其中前人的研究来源于医学知识库中临床文献数据库内容。虽然这部分内容不直接涉及到临床元数据,但如果电子病历系统与医学知识库实现了链接,那么也可通过电子病历系统直接获得这些信息。

方法部分是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电子病历中有关基线、诊断、用药、手术等信息均可在方法部分出现,是在临床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检索点。如果电子病历系统中这些临床元数据能尽可能采用标准化语言著录,无疑将大大提高电子病历用于临床研究的优势。

结果部分通常是预后的情况或各种检查结果等。

讨论部分一般是该研究与其他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因此也涉及到医学知识库中的临床文献库。 采用本体论编辑工具Prot6g63.3.1,建立临床元数据的语义网络模型如图2所示:

模型图中电子病历、临床回顾研究、医学知识库中的临床文献库三个模块中的临床元数据组织方式不同,如临床回顾研究按照论文格式进行组织;电子病历可根据SOAP(主诉、客观症状、评估、诊疗计划)或本地电子病历体系来组织。本文的电子病历信息模型分类采用0penEHR电子病历信息模型中信息分类方法,即临床流程的分类方法。该方法将电子病历首先分为基线信息(demographies)和诊疗信息(care informa-tion),其中诊疗信息又分为历史记录(history)、指导(instruction)、评估(evaluation)等以及更细化的内容。虽然三个模块中临床元数据组织方式不同,但是却通过它们共同使用的临床元数据建立起相互关系。揭示出这种网络本体关系,有助于三个模块中概念及其关系的无歧义表达,建立清晰的逻辑语义体系,使电子病历系统更好地用于循证医学研究与教学中。

2.4 临床元数据语法结构体系设计

在语义结构体系基础上建立的语法结构体系是元数据实现计算机化的手段。目前多采用XML语法方案建立语法结构。因为XML语言人机均可读,表达不依赖任何软硬件。

现有的XML设计方法主要有俄罗斯套娃模式(Russian Doll Design)、意大利腊肠模式(Salami SliceDesign)和软百叶窗模式(Venetian Blind Design)三种模式。

俄罗斯套娃模式采用的是仅具有一个全局元素(element)的嵌套结构,元素中的所有其他下位级次组件都封装在根元素中,均本地化。俄罗斯套娃模式这种层层嵌套的结构非常简洁紧凑,元素间联系紧密,但致命的缺点是对其他语法方案来说,其中的内容是不透明的,对元素及组件的修改困难,且不可重用。

而意大利腊肠模式将所有元素及其组件都采用元素声明(element declaration)独立定义,然后通过引用方式进行组合。意大利腊肠模式弥补了俄罗斯套娃模式的缺点,所有的元素及组件都是透明的,对元素及组件的修改变得容易,而且对某一元素的修改能使引用它的元素也相应修改。但意大利腊肠模式不足的是,根据该模式编写的实例内容相对冗长,元素及其组件难以重用,且所有的元素及其组件都是全局化的,命名域都是公开的,不能进行本地化隐藏。

软百叶窗模式也是先独立定义所有元素及其组件,但与意大利腊肠模式不同的是,软百叶窗模式采用类型定义来定义元素及其组件。这种方式不仅具有前两种方式的优点,而且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重用元素及其组件,另外还能根据情况将命名域隐藏或公开。

通过对现有的三种XML设计方法分析不难看出,基于循证医学本体论的临床元数据语法结构模式应采用软百叶窗模式。医学领域中,医学概念、内容、元素是极其庞大的,如仅医学术语编码标准SNOMED就包含35万个基本概念和100多万个关系…。。对元素的重用性能大大提高医学概念、内容、关系的利用效率。软百叶窗模式命名域可灵活、方便地在隐藏或公开间切换,这一特点适用于电子病历系统中临床信息模式的构建。因为不同电子病历系统之间临床数据交换和共享需求不断增加需要命名域的公开,而另一方面,本地电子病历系统中部分信息可能根据情况需要隐藏。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范文4

“循证医学”从文字的表述上可以认为指的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围绕着什么是“证据”?如何获取“证据”?如何利用“证据”?“证据”的价值是什么?这是循证医学讨论的焦点。

(1)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医学的实践和诊疗、医护决策必须建立在医生个人的优良临床知识、经验、技能与从系统研究中获取的最佳的临床证据的完善结合基础上[3]。从系统研究中所获取的证据,也称之为“外部证据”(Externalevidence)。个体的诊疗知识、经验与技能来源于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同时必须在不断地学习和利用外部证据时得到充实与更新。从这一角度看,实施循证医学是医护人员终身自我学习的过程。为了改善对病人的诊疗结果,两者缺一不可。不从系统研究中获取最佳外部证据,诊疗水平无法提高,旧的、无用甚至有害的诊疗方法无以摒弃,新的、有益的诊疗方法无以应用;没有以个人的诊疗知识、经验为基础,易为外部证据所左右,因为即使是最佳的外部证据,也不一定适合某一具体病人。循证医学是“科学治病”(临床决策科学化)的医疗模式。

(2)系统研究包括基础医学研究,但更主要指的是临床上有关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康复、预防措施以及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循证医学强调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开展上述的研究,以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证据基础上,从而使研究成果具有可应用价值。对于防治措施的效果的评价,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所获取的证据被认为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最强,而来自应用Meta分析对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综合结论对比于单个的随机对照试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下述关于证据的真实性级别的评定在国际普遍被采纳*。证据级别的评定(其真实性依次减弱):Ⅰ级,证据来源于所有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Ⅱ级,证据来源中至少有一个试验应用了正确的随机对照设计。Ⅲ_1级,证据来源于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但未用随机方法。Ⅲ_2级,证据来源于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尤以多个中心或多研究组的为佳。Ⅲ_3级,证据来源于多个时间序列,或有干预或无干预措施;无对照组但效果显著的试验亦包括在此级中(如1940年青霉素治疗的结果)。Ⅳ级,有威望的专家基于临床经验的描述性研究或专家委员会报告的意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临床研究课题都必须是应用随机对照试验,应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可应用的设计。例如,评价诊断方法的价值,通常应用的是横断面研究(Cross_sectionalstudy)。

(3)临床流行病学强调临床研究以人的整体作为对象,而不是人体的局部,更不是动物[1]。基于这一观点,循证医学认为从临床试验中获取的证据必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将病死率、致残率、生存期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的重要临件如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猝死、心衰加重等作为主要的结局指标(Primaryoutcome),并十分重视对病人主观感受、功能状态、生存质量(Qualityoflife)和卫生经济分析(Economicanalysis)的评价,而单纯的生物学指标包括实验室理化检测和体征发现诸如血脂、血糖、血压升高等被视为次要指标(Secondaryoutcome)或替代指标(Surrogateoutcome)。次要指标只有在被证实与真正重要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并确定是由于治疗所带来的结果时才具有意义[1,5,6]。实践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这一理论,对推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

(4)循证医学强调诊疗效果(Effective-ness)和效益(Efficiency)的统一。循证医学的创始人英国流行病学家ArchieCochrane正是因其1972年发表论著“疗效与效益:健康服务中的随机反映”[4]而闻名的。自该文首次提出关于在健康服务中如何才能达到既有效果、又有效益的命题以来,对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广泛的革命性影响[7~10]。Cochrane在该文及随后的著作中,强调随机对照试验的重要性,提倡开展进行系统性综述(Systematicreview),指出系统性综述在临床研究结论和卫生健康服务的结果这两者间的连接中所占有的关键作用。1987年,也就是Cochrane去世的前1年,他提到有关孕妇和新生儿的医疗保健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性综述是“在随机试验研究的历史上和卫生健康服务评估中一个真正的里程碑”,并且建议其他专业也应遵照这样的做法[1]。Cochrane主张,这些有用的资源应该合理地被应用于卫生健康的服务中,担心这些资源不能为那些需要用它来进行决策的人们所利用,并猛烈抨击质量低劣的研究和过时的研究对健康服务决策带来的危害。20世纪80年代以后,Cochrane的主张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推动着世界范围内临床医学的许多重大变革,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得到普遍重视。国际性的医学文献系统性分析合作网络已经形成[9,10,12];不少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的防治方法得到重新评价,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之上的新的研究结论正在被应用于临床实践,改善了患病人群的预后[13~15]。获取最佳的外部证据,并与个人诊疗经验相结合,其最终目的在于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改善病人的诊疗结果,取得疗效与效益的统一。

2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的关系

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是关系十分密切的姊妹学科。临床流行病学一词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临床流行病学发展为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确立了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原则,以期全面、准确、系统地获取临床研究中的信息,并应用概率论和严格的逻辑推断,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推导研究结论,使研究结论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之上。临床流行病学强调在回答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中,应用严谨的科研设计、合理解释研究结论,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同时也十分重视临床医师对医学文献的批评性鉴定(Criticalappraisal)能力的培养。这些原则与方法都为循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在谈及循证医学的时候,往往无法离开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3中医药学临床研究的基本特点众所周知,中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防病治病方法和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基本特点似可从下述几方面加以概括:

(1)在临床实践中提出并检验假说是中医药学临床研究的重要模式。对于假说的检验,以至于理论的产生、方法的形成都主要通过在人体身上的医疗实践而完成。因此,临床实践在整个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的构建和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一点与西医学从动物实验—临床研究的过程有着显著的差异。直接的临床研究结论避免了结论外推过程中从动物到人的种属差异,但同时由于研究因素不似实验研究中易于控制而可能增加人为的误差,也由于医学伦理的原因,有些从临床观察中提出的假说无法通过临床研究加以验证。由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医学的临床研究和中医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中医药的临床研究以疾病防治与养生保健的方法、理论为重要内容。“辨证论治”集中体现了中医药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规律的认识和临床治疗水平,是有别于现代医学诊疗体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证候”是疾病(泛指非健康,不是单指西医学中的“疾病”单元)过程中某一阶段(时点)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作出的综合反映,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是从整体观出发对疾病内在变化的概括。抓住“证候”这一关键环节开展临床研究,有可能带动临床其他领域的进展,并推动中医药学术的发展。然而,由于证候的判断(辨证)乃以症状、舌象、脉象等一系列软指标或定性指标为依据,并很大程度上还有赖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因此,证候研究的客观性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仍有待于科学方法学的应用。

(3)中医药临床实践,历来重视人的禀赋、体质、心理活动(七情)以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中医临床不仅是以“病”为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以患病的“人”作为对象,这就决定了“个体化治疗”成为中医学的重要医疗模式,同时也决定了中医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规律,临床治疗学(例如,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复方的应用)等具有多维的性质和丰富的内容。因而对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衡量、治疗反应的评价上不应仅限定于生物学发病机理微观指标的改变,更应重视其自身整体功能的调节及对于环境(自然、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些方面,反映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难度与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向现有的临床科研方法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4)中医药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对中医药理论体系和诊疗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内容极其丰富,既有哲学方法,如归纳、演绎、推理判断、概念化等,也有一般的科学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法、分类法、调查法、试错法等,也有自身独特方法。其中的许多方法也是现代科学方法论的雏形或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正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相结合的过程。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束缚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许多已经萌芽或初步形成的方法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总的来说,中医药传统科研方法着重于宏观性、整体性和直观性,因而形成了宏观描述较多而精确量化较少、综合推理较多而具体分析较少、直观观察较多而实验研究较少的特点。“三多”是其优势;而“三少”却是劣势,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正确地应用现代科研方法学,合理地继承中医学传统研究方法,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将对发挥中医药学的固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4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

循证医学和中医学分别形成、发展于不同年代,并且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和方法。它们之间是否互相冲突?抑或互有联系,或可相互为用和结合?循证医学的方法能否应用于中医学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4.1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的若干共同特点

从上述关于循征医学基本特点和中医药学临床研究基本特点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这两门学科有着许多共同点,可能也应该可以互用。有学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循证医学无任何新意可言。虽然这个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但新东西仅仅是收集资料的标准、分析资料的工具以及资料得以使用的社会背景[7]。事实上,人类社会自从有医疗实践以来,就一直在寻找有关证据以揭示疾病与健康的规律,寻找和发现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中医药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在获取临床证据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思辨。中医学关于证候的理论和实践就是明证。“证”是“证据”、“证明”,“候”是外观、是表现。从四诊获取信息、证据,进而进行辨证、施治。中医学还十分重视医学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并强调历代医著在理论、实践上的指导意义。这和循证医学强调从医学研究文献所获取的系统信息指导临床决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循证医学着重从人体对于干预措施的整体反应去选择临床试验的结局指标,和中医学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观,其思辨方式则几乎是一致的。中医药学的发展、循证医学的兴起,其目的同样在于提高诊疗水平、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两门学科之间无法互相渗透。有学者认为,循征医学和传统医学并不是相互对抗的术语[16]。事实上,国内外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循征医学的方法开展传统医学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在提示和证明包括中医药、针灸在内的传统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方面做了极有意义的工作[17~21]。

4.2循证医学方法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总的来说,循证医学方法可广泛地应用于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各个领域。从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关键环节看,下述有关领域的研究,循证医学方法的应用显得特别重要。

4.2.1中医药治疗性研究文献系统性分析(Systematicreview)医学文献的系统性分析是医学科研的基础性工作,对指导临床医学的治疗决策也具有重大的意义。自1992年英国Cochrane合作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国际上对临床医学文献的系统性分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国际性的合作研究网络。在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卫生部的支持下,华西医科大学已加入该合作网络。我国中医药临床医学研究文献的系统性分析工作可以说还处于初始状态。医学文献的系统性分析不同于传统的描述性综述(Traditionalnarrativereview)。它是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方法对某一课题或项目所有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的定性分析,同时对符合条件的研究论文加以综合,进行定量的Meta分析(Meta_Analysis),以较全面准确地掌握该项研究的现状,研究结论的真实性程度及其可应用性,为临床决策或者为未来的研究决策提供依据。传统的文献综述是一种叙述性综述(Narrativereview)。其最基本的弱点在于没有规定系统的方法以获取原始数据或综合其发现,而是凭综述者的主观判断。这样,综述文章的质量和结论就无法得到恰切的评价;另一方面综述者没有通过定量方法来综合数据,当发现相同几个研究具有不同的结果时,综述者往往主观加以选择或摒弃、或无所适从[22]。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方法进行中医药治疗性研究文献的系统性分析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至少将在下述几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①全面了解中医药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②对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也可为患者、卫生管理部门、医疗保险部门及药品研制者提供有用的信息;③对未来的临床研究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④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提出指导性意见;⑤由于合理的治疗决策及研究决策的推行,将极大地提高对卫生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提高卫生经济效益;⑥由于文献系统分析法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将有利于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有关系统性分析、Meta分析的具体方法与评价在此不作赘述。

4.2.2探讨建立具有相对“黄金标准”的证候专家量表,推动证候的标准化和客观化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是中医学有别于西医学的特色和优势。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学的辨证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对指导临床实践和治疗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一定标准对于疾病或亚健康状态的思辨、分析、度量和归类的过程。从真正的科学意义上说,作为度量客观事物的标准,必需具备准确性和可靠性的特点。然而,由于学科的特点和历史的原因,中医学的证候标准在上述的两个特性上仍有相当的距离。50年代以来,我国卫生管理部门、中医药界在证候的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这一工作的难度和研究方法学上的不尽成熟,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有必要在原有基础上,选择若干中医学的“基础证候”或“基本证候”,在广泛分析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设立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家咨询(“老手法”)。并经过严格的数理统计分析,从效度(Validi-ty)、信度(Reliability)和反应度(Respon-siveness)加以评价[23~25],将有可能建立具有相对“黄金标准”的证候专家量表。证候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不仅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国际医学界认识中医学证候的客观存在,对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也有重要的作用。

4.2.3中医药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直至目前为止,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仍然为医学界所公认是对干预措施有效性评价提供最有力支持强度的研究方法。应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中医药有效性进行评价,也具有同样的价值。近年来,随着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在中医系统的引入,国家《新药审批办法》的公布与实施,中医药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逐步得到重视,试验设计水平在不断提高。然而其应用范围仍相当有限,方法学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加之中医药治疗特点给研究带来的难度,以至不少中医药疗效评定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阻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药的临床试验应遵循随机、对照、重复、盲法的一般原则,同时必须结合中医药的理论与临床特点,进行专业设计,尤其是对重大疾病的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评价,对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的辨证论治规律将具有重要的价值。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具有无可置疑的价值,将使中医药有效性的评价建立在牢固的科学基础上,并加速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范文5

【摘要】:临床医学行为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即从单纯地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为由社会、心理、生物综合性的医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过去,临床医学行为大多为由个人经验和理论知识加以指导,现在大多采用的是以偱证医学来作为依据的临床医学模式,并且渐渐地成为了决策医学治疗学的指南和方向。偱证医学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不仅成为了医学领域的一大创新,同时还改变了过去那种以经验作为诊断基础的医学模式,意义重大。

【关键词】:偱证医学、儿科、临床

正文:

一、 循证医学概述

偱证医学还被称之为实证医学、求证医学和有据医学,顾名思义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偱证医学的概念即为“慎重、准确和明智的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的结合,制订出患者的治疗措施”[ Sackett DL,Straus SE,Richardson WS,et al.Evidence-based medicine: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M].2nded.Churchill Livingstone:Edinburgh,2000.]。当前,偱证医学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诊疗之中,使得医生在为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结合医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在考虑到病人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以当下最佳的临床结果作为证据,从而为病人的诊治做出最佳的决策。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最佳研究证据

最佳研究证据的功能是确保诊断的方法和手段更加的精确以及确保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措施更加的安全有效。在内容上,最佳研究证据指的主要是在研究结果中所产生的科学结论。这些研究结果主要包括基础医学研究、临床相关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临床研究是来自于患者本身。

(2)临床专业知识技能

医生在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通过临床积累,高效率地做出对于患者临床医疗决策的判断。

(3)患者的需求

患者的需求主要包括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患者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的适合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方案。

二 偱证医学的意义

2  学习循证医学的意义

(1)及时获取临床科学证据

受到时间的限制以及教科书知识陈旧的影响,加之医学杂志数量有限,致使临床医生很难及时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临床证据。在研究防治性医疗证据中,最好的来源之处就是Cochrane协作网所给出的系统评价。临床研究当中一种较好地方法就是系统评价,其相较于传统的文献评述方法更加的系统和科学,所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述形式,评价过程包括首先是较为系统全面地收集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未发表或者是已经发表过的相应的临床研究,然后对于这些文献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的评价方法和原则,以此筛选出来最符合质量标准体系的临床研究,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进行Meta分析,也就是根据定量合成进行的统计学处理技术,最后才能得出可靠且具有综合性意义的结论。在这一点上,Cochrane协作网则具备了众多的优势。首先,在收集资料方面,其非常的全面,不仅包含了已经发表的论文,同时还包括一些尚未发表的论文,这些论文经过严格的质量评价,保证随时更新,就使得医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自己需要的临床研究信息。

(2)掌握临床科学证据

要想获得高质量的疾病诊治决策,就要求临床医生对于临床科学证据要熟悉且能够熟练应用。偱证医学所作出的系统评价,就是综合分析了同类型的随机对照试验,所得出的结论更加的科学更加的可靠。伴随着偱证医学的不断发展,其所面临的问题也就逐渐显露了出来。偱证医学已经不单单是提供新科学证据的任务,同时还应该将视线转移到如何把这些已有的证据应用于临床一线上去。

(3)更新临床知识

以高血压为例,有研究显示,医生的临床知识已经过时,其所掌握的最新水平与其毕业年限之间所呈关系为负数。所以说,临床医生如果在工作中不注重新证据的获得,就会造成所掌握的知识过时,从而不能够进行正确的临床决策判断,严重影响着医疗的质量。

三 循证医学在儿科临床领域的应用

在儿科的临床实践中,偱证医学理念的应用相对较早,儿科专家也认为,不能够直接应用基础研究的那些结果来解决临床问题,更加不能够照搬不动地运用临床研究结果,而应该是将儿童健康作为医治患儿的主要目的,在决策过程中要以最佳的临床研究证据来作为诊治依据。在偱证医学运用于儿科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对于儿科医生自身的医疗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确定出来临床证据是否是适用于个体患儿的。在英国、美国等一些国家,针对于不同儿童的临床情况要制定出来不同系列的儿科偱证临床诊治指南。在指南中,给出了对于儿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推荐建议,并以此来规范临床的诊断活动,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

偱证医学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的过程为:第一,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临床问题;第二,根据患儿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收集研究证据;第三,对证据进行评价;第四,运用研究结果来指导病人的具体处理。我们以一个被初次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的6岁小儿为例,医生和家长的治疗理念发生了偏差,医生建议利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是由于其强烈的副作用,家长很是担心,又很想知道这种治疗方法的利弊关系,这一案例的实践过程如下:

首先,提出可以回答的临床问题:可以根据病因、诊断试验、鉴别诊断、预防、治疗和预后等方面提出问题。其次,查找当前存在的最佳证据:在进行防治性研究中,最好的临床证据来源于Cochrane协作网所作出的系统评价。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样本量,过去单个的随机对照的研究的样本太小,对于防治方法的运用疗效和安全性所作出的评价不够系统和全面。在最佳证据的寻找过程中,首先要寻找的就是来自于Cochrane协作网所给出的系统评价,如果没有找到,则可以进行单个随机的对照试验查询、已经设立了对照组但是还未采用随机分组方法研究的查询以及那些没有对照的临床观察研究查询,在进行这些论证查询时,应注意的是这些论证在强度和可靠度方面是依次降低的。第三,评价证据本身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根据临床流行病学与偱证医学所建立起来的整套评价方法和体系,诸如关于病因、治疗、诊断和预后等证据,依据这些方面的证据可对所检索的证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予以评价。最后,应用证据进行临床指导决策:告诉家长这些类似于患儿的最新研究结果,家长可放心的进行选择,从而完成整个疗程。

结语:

21世纪是生物科技时代,信息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偱证医学将有效的帮助医生做好文献的取舍工作,达到最终的目的,以此将临床问题转变成为提问、系统查询、系统评估、运用最新的文献结果来为儿科临床做出可靠科学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蔺世平.加强儿科医师继续教育方式和途径的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

[2] 万朝敏.循证医学及其在儿科领域的应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范文6

以课程为依托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不能适应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特点。现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以课程传授作为主要模式。然而,临床医学研究生三年学习中只有第一年是集中授课,因此,能够接受课程传输人文素质知识的时间较短,而且学校能够开设的课程类别也十分有限,如在我国医学院校中,公共人文课程一般有大学外语、大学语文、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几门课,因此,把人文素质教育重点放在课堂,无法满足临床医学研究生所需的人文素质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践针对性。不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知识还是本科阶段的陈旧知识,在新的学习阶段,他们需要更深、更新的人文知识以帮助解决临床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面临的价值理念、关系处理、职业发展素养等问题。从调查来看,进入实践阶段的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觉得有很大帮助的仅有18%。这不是说明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没有意义,而是现阶段的课程设计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笔者认为主要是医学院校没有在空间(不同环境,如教室、临床)和时间(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同阶段)两个维度构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人文素质教育忽略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多样性背景。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来源不一,有从本科直接读研的,有工作后继续读研的,本科教育、工作经验等人文背景不尽相同,已有的调查研究表明,不同阶段和不同背景的医学研究生对学医的首要目的、个人利益、医患纠纷等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显着差异。这表明不同背景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在价值观、社会技能等方面也存在区别,因此,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必须因人而异。现在很多学校的集体授课、导师统一指导等形式不能适应研究生个性化的特点,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导师忽略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多数医学院对研究生导师考核主要停留在两个方面,一是规章制度里面的导师职责,二是科研成果,由于规章制度没有硬性规定导师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因此,不少导师往往忽略了这个方向。另一方面,由于科研成果是评价教学和科研产出的最直接标准,研究生往往成为导师实验或者项目的主力军,造成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和导师的关系是“老板雇员型”,[3]最终导致研究生长期身处实验室而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甚至几年的研究生学习结束后,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能力较本科阶段有所退化。以上现状的存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学生重科研轻临床,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人文关怀精神以及主人翁精神等人文素质水平较低。有调查表明,当前医学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素质缺失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4],见表1。不少学校和学者都在积极探索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方面,如廖虎等(2009)提出在课程、师资、教材、考试改革等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5]然而,目前专门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较少,且主要也是将焦点集中在课程设计、氛围营造、导师作用等几个层面,[6-7]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特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结合起来研究的更少,笔者认为,临床医学研究生是集学生、师长以及医生为一体的高等级专业人才,他们的角色特点与人文素质教育是有联系的,正是因为医学院对其角色认识存在缺失,造成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盲点,本文从角色认知视角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全方位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方法。

二、临床医学研究生角色认知与人文素质教育联系

笔者认为从角色认知视角进行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研究是有可行性的。医学生的角色占有与人文素质内涵的联系历来存在,如我国古代医家认为“医者意也,医者艺也”,明确指出医学是一门哲理思辨、观念理性的学问,表明医生不仅是具有技术技艺,还是一名思想者;“夫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下医医病,中医医人,大医医国”的观念,更是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联系、高度概括,认为医生应该是一名博学者、有责任感之人;西方医学的奠基者希波克拉底是医学人文科学的先哲,他对医学的人本思想有深厚的见解,强调医术是“一切艺术中最美好、最高尚的艺术”,医生“应当具有最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爱丁堡公报指出“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 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代言人、出色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卡琳?卢特菲(Karen Lutfey,2005)认为医生必须扮演多种角色,教师、谈判专家、侦探、商贩、程赞者和警察等。基于对以上关系的认识,笔者建立了临床医学研究生角色认知与人文素质教育关系模型,见图1。

临床医学研究生接受教育的渠道一是来源于课堂教学,二是导师指导,三是临床实践,在不同的角色环境中表现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课堂上,一方面他们是接受知识的学生,另一方面,对于低年级本科生来说,他们承担了部分专业课带教的任务,是小老师的角色;在临床实践中,他们既是向临床带教老师学习的学生,也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临床指导的师长,另外,他们还是病人眼中的医生;在导师眼中,他们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研究者,是未来医学事业的执行者。因此,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角色占有归纳为学生、师长以及医生。医学院校要抓住学生、师长、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要点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培养,具体表现为角色实践,在图1中反映为6个要点。临床医学研究生角色认知与人文素质教育关系模型反映了医学院校可以在不同的角色环境进行角色实践,最终达到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每个角色占有应该具有的人文素质要求。

三、角色认知下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笔者认为可以从角色认知角度出发,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开展,建立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角色认知体系,以期在最大程度上完善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首先,课程设置能彰显临床医学研究生多样化特点。目前,不少大学在寻找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做法,如首都医科大学实施的“多平台、不同模块设计方案”,从公共必修课程平台、综合素质培养平台、基础实验课程平台、基础理论知识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六个方面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素质培养,中山大学医学院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采用了理论教学—调查研究—撰写总结相结合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自学、专题讲座、师生讨论、社会调研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正如笔者在之前提到的,他们的背景具有多样性,笼统的课程不能最大范围满足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因此,课程设置在模块化和程序化的同时,不应忽略对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课程设置应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达到每个层次和层面的学生都有人文素质的提升,通过师生有效互动,最终赋予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最广泛的意义。

其次,利用角色扮演加强人文教学效果。临床医学研究生具有鲜明的角色特点,因此,运用角色扮演不失为强化他们自我认知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根据已有文献,对于医学生角色扮演的研究大多关注护理专业,其他医学专业涉及较少,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角色扮演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同时,不少角色扮演的研究停留在对某一课程的效果评估上,而将角色扮演理论用于系统课程设计的研究较少。医学院校应该根据角色扮演方法的原理和规律,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多角色的平衡发展建立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

第三,将职业素质拓展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威廉?古德(William Goods,1957,1960)认为,医学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初学者相比要经历更加严格的社会化过程,大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在此阶段将初步接触社会并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诱惑和需要学会解决的问题很多,围绕树立医德观念并掌握相应的社会知识技能进行职业素质拓展是这一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尤其要注意利用临床实践中发生的医学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对待医患关系、各种行业不正之风现象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展医德案例教学与讨论,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道德判断能力及道德责任感,同时教给学生需要的关系沟通、法律、社会经济等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拓展其职业生涯所需要的人文素质。

第四,充分利用“隐性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载体。隐性课程是指能够让学生无意识地获得各种经验的途径或方法,它包括教育的空间环境、教风学风营造和素质教育活动等方面。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学生认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隐形课程很重要。尤其是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在传统课程模式不适应的情况下,“隐性课程”是重要补充。医学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隐性课程”,一方面,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要加强塑造校园人文环境氛围建设,通过人文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拓展人文素质教育新载体。尤其要指导学生开展自愿参与性质的兴趣小组、论坛、讲座、竞赛以及各类活动,建立能够符合不同需求的个性化的人文素质教育渠道。另一方面,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根据调查,有92%的研究生希望由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临床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医德教育,教师言传身教是研究生最喜欢的教育形式,临床医学研究生在各种角色形成时期最直接的模仿者就是导师,导师正是对研究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人选。隋允康(2010)就提出过导师应该拥有亦师亦父、亦仁亦德、亦示亦言、亦道亦术、亦德亦才、亦慈亦严的师贤标准,[13]可见导师榜样作用的重要性,为此,要重视导师队伍的人文素养提升,健全导师考核和责任机制,增强导师对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与投入,通过导师的亲身示范、人文关怀和思想行为指导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其人文素养水平。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范文7

对 目前 中医 文献 研究 的现状冷静 分析 后认为,中医文献研究要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必须面向中医临床诊疗的主战场,必须面向当代科研的最前沿,必须面向中医 教育 的大课堂。 

【关键词】  中医文献研究 三个面向 中医临床 当代科研 中医教育

 中医文献研究,历来是中医 发展 和进步的重要方面。对于这一点,所有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们都是心知肚明的,可是要自觉地做个清醒的中医文献研究工作者,要清晰地明了自己的工作方向,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认真努力而且无怨无悔地做好中医文献研究工作却不容易。目前,各大出版社竞相出版了不少中医典籍,许多中医文献研究人员都做点校、注释的整理研究工作,但是我们只要认真去翻阅一下,就会知道真正有新意、有见地的倒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是重复和雷同的。这已经是个严重的 问题 了。

    我们现在怎样来做中医文献的研究工作?既不能象 社会 现实中那些为名利来做中医文献的研究工作,也不能仅仅从书本到书本,为研究而研究。笔者经过长期的认真思考,逐步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那就是中医文献研究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分述如次。

    面向中医临床的主战场

    中医文献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对于中医文献研究,首先要面向中医临床诊疗这个主战场,以充分发挥中医文献的真价值,即中医文献研究要紧密围绕怎样对于中医临床诊疗有帮助来进行,要真正把中医文献中所蕴涵的 科学 医学思想和行之有效的 方法 、技术、手段与经验明确、完整、准确表达出来,并且由中医临床医生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医临床诊疗中去。这就是说,一要发挥中医 理论 思想的启迪作用,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中医文献中对于临床有启发作用的重要理论观点、见解挖掘表达出来,以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也显示理论的力量和魅力。二是把中医文献中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技术、手段、经验(包括具体的方药)直接运用到中医临床 治疗 中,以事实表明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的实用价值,中医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的临床有效性。只要我们中医文献科研工作者在实践上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的中医文献研究面向临床的主战场的工作就做好了。

    例如,遇到肝病患者,发现他们无论是黄疸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还是甲、乙、丙、丁型肝炎,甚至是肝腹水,都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反应:胃口很差,不思饮食,由此导致患者更加虚衰。假如这时临床医生还是按常规的治疗肝病的方法疏肝理气,柔肝保肝来治疗,临床疗效可想而知。但如文献研究者把《难经》、《伤寒杂病论》中关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1]的思想见解告诉临床医生,他就会 自然 而然地想到中医的整体观,懂得及时调整机体功能状态的重要性,懂得五脏之间的生克关联,他就会自觉地拓展思路,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采取健脾开胃的方法和方药,进行整体调整,从而由患者机体本身的抵抗力来对抗病毒,并进行机体功能的自我修复,这就是西医所强调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的作用。真正这样来发挥中医理论思想的作用,那么临床诊疗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良效。

    又譬如在青蒿素的提取研究中,再次显示了中医文献研究的重要性。当临床上用西药奎宁治疗恶性疟疾产生抗药性,使用奎宁几乎失效时,临床医生把目光投向中医药,一个开发中医药直接服务于临床治疗的契机由此自然出现。

    当然,有的学者把青蒿素的发明、小夹板固定骨伤的 方法 ,都说成是中西医结合的成果,退一步讲,就算这样,这又何尝不是中医的光荣?!中医有价值、有成就的地方,西医才愿意来结合啊。看到中医有 研究 开发的光明前景,又正说明有思想的西医所具有的战略眼光。这说明围绕临床诊疗的实际需要来进行中医 文献 研究是大有可为的,一条也是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大成果的,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通往成功的大道,未来的实践还会证明这一点。因为,我们知道: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面向当代科研的最前沿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范文8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的必要性 

既往医学研究生“重基础科研轻临床实践”、高学位与临床能力不相称的矛盾引起了广泛关注。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增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这是我国医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改革和发展。相对学术型学位而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其本质是职业型学位。以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本要求,以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并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合并疑难病症,从而提高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最终目标。它的建立,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健全和发展。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实践 

我院从2014年开始在部分研究生中试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这为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和成就未来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也促使医院不断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 

1.完善培训工作的规章制度 

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医院将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硕士研究生组成一个培训班,各科室成立专科医师培训指导小组,由临床科室副主任及个人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的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组成。为了提高我区专科医师培训质量,医院作为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完善了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管理制度;制定了完整的硕士研究生专科医师培训计划;成立专科医师培训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在临床科室建立轮转学习导师负责制;建立培训前一周的军事化训练制度;成立院内临床技能专项培训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每月病历修改,体格检查、心肺复苏、穿刺等多种技能培训;建立班主任负责制,由班主任负责分管研究生的日常生活管理、考勤、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补贴发放及培训手册填写等。 

2.提供有力的培训保障 

在培训期间,为研究生提供以下保障:给予工资和补贴以及本单位同年资职工的同等待遇;提供规定的社会保障;妥善解决人事档案和工龄累计;办理研究生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开放实验室、技能操作场所、标准化模拟人及图书、文献检索平台等条件。 

3.培养综合能力 

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是使住院医师达到某一临床专科(包括普通专科和亚专科)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成为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的专科医师。在此基础上培养医师的医教研的综合能力。 

医疗:临床能力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和基础环节,其强弱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硬标准。每个临床科室由临床业务能力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任研究生带教老师,辅导研究生采集病史、体格检查、阅片、检查报告单分析、诊疗、病历书写,采用专业知识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手术操作演示等方法,对研究生进行充分、系统、规范的临床综合能力培训。临床能力考核分为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和毕业考核,采取理论考试、实践操作与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出科考核通常在本科室完成,而阶段考核和毕业考核分别在医院和大学的考核基地完成。为保证考核质量,医院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和标准,将考核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训的全过程。医院每年还组织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专题培训、参加临床技能大赛,以此促进研究生临床能力的提高。 

教学:医院要求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必须在听课、集体备课、撰写教案试讲后进行。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本科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讲授示教课程,进行教学查房,进而组织简单的病例讨论:也可以参与科室的小讲课、通过讲授临床理论课程等形式完成。基地还采取观摩教学、示范教学、教学比赛、教师听课等方式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能力。 

科研:医院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结合科室特色和优势,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与临床实践脱节。课题来源广泛,类型多样,涉及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等,包括调查研究、经验总结、随访研究、实验研究等。基地研究生在科研训练的同时,还要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参与研究生学术论坛,开阔学术视野,拓宽科研思路,激发创新潜能。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基地还经常邀请知名专家举办科研讲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题也进行开题、预答辩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过程监控。医院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考核一般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完成。 

综上所述,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衔接,使培养的研究生一毕业就具有医疗机构所要求的临床实践能力,增加竞争能力,利于实现就业;反过来,也可以提高招生吸引力,使招生一培养一毕业进入良性循环,做出研究生品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卓越医师。 

参考文献: 

[1]张晓枫,粱万年.医学教育学制学位与专科医师的培养.心肺血管病杂志,2006,25(2):125—126 

[2]梁军,曾甫清.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3-24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2-01-09)[2012-01—12] 

[4]汪玲,包一敏,吴海鸣.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和专科医师准人制度的相互作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78-80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范文9

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借助医学人才的培养以促进人类健康,但是,医学和医学教育领域“重临床、轻基础”的现象普遍存在。事实上,临床医学为基础医学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而基础医学为临床医学提供理论分析和科学方法,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的合作是解决临床相关问题的关键,两者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基础研究人员都认识到加强临床与基础结合的重要性,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采取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基础医学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和其他医学院校相似,我校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招生、培养和就业中存在生源欠佳、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发展薄弱、就业渠道不畅等问题。如果采取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培养,将有助于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综合医学研究素质,拓宽学术视野和就业途径。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如何做到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有机融合,以及在基础医学各学科和专业中的具体操作措施,还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近年来,针对我校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中曾存在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等情况,我们在导师选拔、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课题等方面注重基础与临床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了我校基础医学教师与临床一线医技人员的交流和融合,提高了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增强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技人员的交流,组建联合导师组

为了保证基础医学研究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学术视野和科研技能,在师资力量配备上注重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医技人员的交叉与融合。我们利用学校附属医院的资源组建了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根据研究方向,由基础医学教师和相关临床医技人员组建联合导师组。例如,联合神经外科、骨科和脑外科等临床科室的教师组建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导师组,联合医学检验科、感染科等科室的教师组建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导师组,联合病理科、肿瘤科和ICU等科室的教师组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导师组,联合放射科、核医学等临床科室的教师组建放射医学专业导师组。导师组根据学生入学前的专业基础、研究方向及学生的研究兴趣,制定基于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并且保证每个研究生可以在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实习或实践,充分依托临床医学专业资源为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服务。

2调整课程设置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近年来我们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首先,调整了公共课考试方式和授课学时,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自然辩证法等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减少了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授课学时(分别从108学时和54学时缩减为72学时和36学时)。基于网络信息环境中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新变化,医学信息检索与应用课程由25学时缩减为18学时。公共课的调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专业实践的学习时间。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方面,仅保留了高级生物化学、高级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培养技术、医学科研方法学等共同基础课程,其他课程由学生和导师组根据学生入学前所学专业及课程、研究方向等因素共同商定,实现了基于学生个人基础和不同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培养。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加强科研实验技能的训练以及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多开设临床问题相关的专题实验,传授更多的技术方法,以提高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基础医学科研能力。

3加强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的学术交流,鼓励基于临床问题的选题研究

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的沟通。我们既鼓励基础研究人员深入临床实践一线寻找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也重视临床一线医技人员通过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为此,我们定期组织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临床医技人员、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会,就肝炎、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衰老、感染与免疫等重大疾病及基础与临床研究专题展开经验交流并探讨相关问题,最终实现以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有效沟通和共同攻关。在这种交流中,基础医学教学和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生可以敏锐地从临床中发现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且可以得到临床实践人员的积极反馈,真正做到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协同发展,并促进医学研究逐渐深入,从而创新了研究生培养模式。

4促进基础医学各学科整合及与临床医学的融合,加强学科建设

基础医学作为医学各学科的重要支撑,加强其学科建设非常必要。为了充分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交叉融合,我们首先在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进行了整合:将原有的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两个学科合并,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人体机能学,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此外,我们还建设了由人体解剖、组织胚胎、病理解剖及病原生物等标本模块组成的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和生命科学教育中心,作为医学人才培养、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基地,有效实现了学科间科学研究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促进了基础医学内部各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学科群组建、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以健康和疾病为基础,以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基础医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学校相关政策支持,注重基础医学教师和研究生的个人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科研素质,提升基础医学的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协同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表明:尽管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生源类别和质量有各种差异,但通过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在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使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得到基础医学研究人员和临床医技人员的联合指导,并通过所掌握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敏锐发现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好地促进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学生医学科研素质的提高,为适应医疗卫生单位及医学研究等部门的相关工作奠定了职业技能基础,从而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

作者:李小波 王伟章 褚夫江 金小宝 单位:广东药学院基础学院 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临床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 培养质量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86

近几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数量急剧上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指出:“高等学校内部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1]。自1998年起我国开始在试点单位招收临床医学研究生,这一重大改革举措的本质特点是培养临床应用型(有别于实验型)人才,这些人才主要供职于国家的高等级医院,其研究方向主要立足于临床。如今14年过去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目的、实施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何保证临床研究生培养质量,还需要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笔者全面探讨了临床教学与临床实习的质量监控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临床专业研究生的重要作用,现报告如下。

1 研究生生源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扩大规模,加大了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比例,导致生源鱼龙混杂,这样加大了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难度。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可以因人施教,慢慢培养,而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则一视同仁,对于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不管不顾,造成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最后影响学生就业与发展前途,更是影响学校声誉。就此现象,目前不少学校加大了硕博连读和优秀硕士生提前读博的比例,以提高研究生生源的质量。研究生的招生工作虽然由学校研究生院负责管理,但院系和导师的工作往往更为重要。特别是临床医学类研究生的录取,不仅考察在外语、专业课等基础课是否掌握的扎实,更要给院系和导师更大的自去考察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以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生源的质量。

2 临床质量管理

2.1 增加临床课程 研究生教学不能够像过去一样以基础教育为主,要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加入大量的临床教学课程。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临床课程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可以增加一些与临床技能相关的实训课程,使之区别于基础科研学位,突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强化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的专科培养;对于中医临床的研究生,不仅要扎实中医学理论,更要在实践经验中体会中医的博大精深,从望闻问切的中医诊疗方法中摸索专研领悟中医学的精髓,强化研究生中医功底的培养,架设中医基础经典理论与临床运用的桥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2 改革教学制度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生源数量激增,研究生的质量与过去相比却是直线下滑。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是抓质量、上水平、增效益。特别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学生。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来说,亦要改变传统的书本理论教育模式,要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主要是采取临床教学的方式来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学习积极性,多动脑,多动手,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总结知识,运用知识。具体实施研究生临床教学,必须做到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内容的实用性、手段的先进性。教学质量要严格控制,在开展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制定一套针对新的教学模式的评估方案,以便定期收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方面的信息,及时地向学校与教师反馈,同时学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临床考核,使学生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既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学校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断摸索适合现代临床研究生教育的新方法,一举两得[2-3]。

2.3 组织专业培训 为了确保临床科室带教规范化、一体化,各大实习医院的带教科室组织修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总则和各学科的学科培训细则。临床科室以此作为培训依据,对到科室轮流实习的研究生统一进行授课培训,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尽快熟悉临床科室,也可以保证临床实习质量,避免了临床带教由于多重标准所导致的复杂化,避免不同带教老师强调的重点不一致,减轻了临床科室的负担,规范了带教行为,明确了学生临床实习目标。

2.4 建立临床考核制度 进入临床科室后,带教医生要对学生定时进行临床考核。考核要根据《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制定各专科研究生轮转出科考核制度。明确规定某临床科室轮转后需掌握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常规,使研究生能够深刻地掌握临床科室必备的临床知识。比如查房时要进行考核,针对有特征的患者,医师在床边可以随时提问学生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出科时由导师小组集体考核,包括书面考核与技能考核。

2.5 实施病例监控制度 病历书写是培养和锻炼正确临床思维的主要方式之一,病历的书写水平能够反映研究生对临床疾病的的诊断治疗能力。因此,对研究生病历质量的监控也是保证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以病历书写为切入点,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将所见、所学的内容整理清晰后,规范地表述在病历中,从中可以检测实习生对临床疾病的认知、判断的综合思维能力。医师可根据《病历书写规范评分表》进行评分。考核评估分别按平时考核、出科考核和病历平均评分综合评定,并结合毕业临床实践技能考核[4-6]。

2.6 鼓励临床科学研究 鼓励研究生选择密切联系临床实际的课题进行科学研究,着重培养科研思维方法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我国人口众多,有着最为丰富的临床资源,但是某种疾病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却少之甚少。特别是针对于某种疾病的新药开发,不能只重视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轻床边研究,更要注重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这样才更接近新药的真正用途,也为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应该鼓励结合临床实际问题开展科研工作,做出能够真正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研究。

总之,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教学模式改革主要是要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性临床人才,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临床医师的技术水平,促进祖国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军文.论研究生教育扩招与质量保证[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1(1):104.

[2] 周健,田宝鹏,叶玉梅.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与管理[J].中国医院,2008,12(8):32.

[3] 王建东.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带教老师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98-99.

[4] 黄秀云,廖雅琪.加强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提高临床教学效果[J].中医教育,2005,24(3):l3.

[5] 杨志梁,邹俐爱,关勋强,等.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8):474-476.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范文11

[关键词] 转化医学;研究生培养;资源;信息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b)-0154-03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最高端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最前沿,其培养的规模以及质量是评价一个国家教育发达程度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2]。对于医学研究生来说,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医学是关乎人类生命及健康的学科,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应当谨慎对待和处理。另外,医学又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快、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学科,也是一门传统的经验学科[3]。正是因为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在医学院校对于研究生培养显得格外重视,无论是从临床还是科研的角度都应去审视应该如何培养出临床上能独立分析问题、科研上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临床科研型人才。

如今,随着转化医学浪潮的冲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了新的定义和突破。转化医学到底是什么?它能为研究生们带来些什么?而研究生应该在其中充当什么角色?这是所有医务工作者和教育者所要思考和面临的问题,本文就以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 转化医学的概念及内容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出现的较为热门的概念,指的是新兴的多学科融合,并用基础医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患者的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及预后评估的一门科学。转化医学的目的就是实现从“实验室到床边”的转化(bench to bedside translation),又从临床应用中提出新的问题回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为实验室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4-6]。简单的说就是将基础发现的科研成果用于临床指导,促进临床诊治患者的效果。同时,在临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用于基础的发现和改进,也是转化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转化医学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当时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的发现,使得实验室的研究作为临床工具的转变。由此“转化研究”被人所知[7]。

转化医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通过实验室的研究,对人类疾病制定新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方案;②研制新的医疗仪器设备;③对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8]。从中可以看出,转化医学不但从临床上帮助了患者的诊治过程,也服务于临床仪器设备的更新和创新,更为重要的是使人类对于疾病的认识更为客观和准确。美国国家健康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于2006年设置临床与转化医学基金(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Award of Science,CTAS),目的在于改善国家生物医学研究状况,加速实验室的发现,应用于患者诊治过程中。截至2009年7月,已有23个州的39家医学研究机构获得CTAS,从事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除了美国之外,法国、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都把大笔的资金投入到转化医学研究中去,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相结合[9]。

由此看来,转化医学已经成为整个医疗及研究领域尤为重要的环节,它是将临床问题带入基础研究,并将基础发现投入临床应用的核心。

2 转化医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优势

2.1 一种从实际走向理论,从理论回归实际的理念

从本意上来说,转化医学时代,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是密不可分的[10]。转化研究的注重点也是临床转化的可行性。因此,转化医学是督促研究生从实际出发,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的角度去看问题并发现问题,从根本上避免了一些单纯以发文章为目的的选题。另外,从临床发现问题也解决了有些研究生对于基础的不重视和缺乏兴趣感,甚至认为基础研究是无重要意义的。基于发现的问题,研究生能够积极查询文献,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科研思路,充分开动科学思维能力及沟通协作能力,最终将基础实验的结果运用至临床试验中,从临床的角度检验结果的应用性价值,并指导实验和研究设计的方向。

2.2 一次得到多方位训练的培养

转化医学要求研究均应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因此,转化医学的科研能力培养绝不应是简单的实验室操作培训,而是有机地将临床和基础研究结合[11]。在临床方面,研究生参与一线工作,辅助主治和教授管理床位患者,完成学生向医生的转变。同时,具备临床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判断、分析和预测能力等。在基础研究方面,研究生进入实验室,熟悉基础研究课题的建立、构思和书写,帮助提高在转化医学研究中临床问题研究可行性的分析和判断。除此之外,转化医学的建立也为研究生提供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团队良好的沟通、相互的信任,彼此的帮助以及有益的分享等等都为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施加了足够的养分。

2.3 一个多元化、国际化的交流平台

转化医学包罗万象,其中不仅仅是由临床医学、基础生理学、生化、解剖、病生及药理等经典的医学基础学科组成,更多的包括了现代的生物技术学、生物信息学等新兴学科,可谓面面俱到[12-13]。因此,当研究生在进行科研的同时,其所涉及的“面”和“点”相当广泛,为研究生带了更为多元化的知识面,也为各学科进行学术交流、课题讨论等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同时,国外转化医学开展的较早,其成果也可喜。所以在国内举办的各大国际学术会议时,与国外同行和教授讨论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的工作是必要的。转化医学也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国际平台,使中外之间的学术交流更为频繁和具有深意。

3 转化医学时代对研究生的挑战

3.1 丰富的知识面

对于研究生来说,在转化医学时代最需要打牢的根基就是扎实的生物学、医学基础及临床知识。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医学知识,才能在实践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开展转化医学的研究。而转化医学的基础是实验室研究的成果,丰富的生物学与医学理论知识对于研究生来说也是研究问题所必须的。多学科的丰富知识交织在一起,相互融合相互关联,研究生需要在所有的学科当中游刃有余,掌握最基本的,了解最前沿的,发挥最潜能的。用扎实的基础去解决临床难题,用辩证的思维进行转化的思考,为临床为患者提供一个最佳的、最合理的诊治方案。

3.2 团队精神

研究生应该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优秀的交流沟通能力。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研究是可以由一个人完成的,科学研究是以研究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携手同行为基础,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潜力,使队伍达到最大的功效。研究生,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必须起带头作用,做好患者床边的沟通者、临床与基础的沟通者、PI和Staff之间的沟通者。这不仅关系到团队氛围的和睦与否,更是成员之间交流学术成果和研究进展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成败。

3.3 先进理念

培养研究生具有一种转化医学宏观的理念。转化医学的实践要求培养学生的疾病防控宏观观念。进一步完善学生轮转过程中的过程考核体系,使研究生具有更广泛的基础与临床结合的能力,使其看待疾病不是从“点”,而是从“面”、从“全”。这对于提高学生对疾病防治的宏观观念十分必要[14-15]。

4 展望与总结

虽然目前转化医学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但是所有医学研究者和医学研究生必须牢记的是,医学科学家在基础研究时一定要把临床应用作为目标,一定要以患者为中心,把基础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去,应用到患者去,为患者的健康谋取福利。

在转化医学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可以预见的是在中国,研究生的资源和信息将会越来越多,每一名研究生具备着多元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团队作风,带着辩证、转化的思想在临床、在基础,在医疗工作的各个岗位。转化医学时代,研究生的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罗庚求,文继舫,周建华,等.八年制临床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9, 11(1):49-50.

[2] 张凤琴,张阳,蔡剑飞.关于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44-145.

[3] 程现昆,李连宏.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理念、目标与定位 [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7-10.

[4] Lehmann C,Altuwai,Jrimm,Li YC,et al. Translational research in medical informatics or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J]. Methods Inf Med,2008,47(1):1-3.

[5] Littman BH,Mario LD,Plebani M,et al. What's next in translational medicine?[J]. Clin Sci(Lond),2007,112(4):217-227.

[6] Marinicola FM.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 two-way road [J]. Transl Med,2003,1(1):1-2.

[7] Adams JU. Building the bridge from bench to bedside [J]. Nat Rev Drug Discov,2008,7(6):463-464.

[8] Mankoff SP,Brander C,Ferrone S,et al. Lost in Translation: Obstacles to Translational Medicine [J]. J Transl Med,2004,2(1):14.

[9] 黄敏.转化医学与医院科研管理[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7):6-9.

[10] 何晓.当我们进入转化医学时代[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6.

[11] 张宏家,刘欧,李艺影.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157-158.

[12] 武哲丽,陈群,莫传伟等.基于转化医学理念中医诊断学课程研究生培养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8):5-7.

[13] 刘冉冉,雷聪,王金芳,等.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建[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2):162-163.

[14] 贾琳,岳一姬,李榕.关于转化医学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J].中国医疗前沿,2012,7(17),86-87.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范文12

关键词:研究生;心血管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6.010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06-0028-02

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是当前医学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短板[1]。当今就高等医学教育而言,我们需要紧紧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为中心而奋斗,在新形势下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就必须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即把医学生培养成为“思考型”专业人才。心血管内科是内科学的二级学科,是一门理论知识丰富而又非常重视实践过程的学科。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要把研究生培养成为“思考型”专业人才,以提高他们临床实践能力[2]。现就如何强化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1明确医师的职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要让医学研究生明确定位,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首先必须具有高度责任心,与此同时应具备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医学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必须要端正好学习的认真态度,实事求是;无论做哪一门学问在注重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和做人,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习医学知识是为了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了谋取金钱利益,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医德的前提下,才能在不断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生,经过临床经验的积累最终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2加强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2.1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基石,应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医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拓展研究生的知识面,并把相关知识关联起来、前后呼应的系统学习,此外还应对医学伦理学、人文关怀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在临床实践中也要结合基础知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最终使医疗工作者在诊治患者的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在與患者沟通过程中能保持思路清晰、思路开阔,这些都非常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想让医学研究生有兴趣的主动学习、学好、学精,就得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一体的师资力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医学道德和稳扎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科实践技能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敢于创新,教导研究生们在工作中学会团体合作,共同服务患者,医学教师队伍也应加强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储备,才能与当前高校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吻合。

2.2树立系统的、科学的临床思维观人体是一个整体,面对患者时应该用系统的观点去剖析问题。我院研究生管理科及毕业后继续教育科在研究生从课堂上走向临床工作前对研究生进行为期2~4周的以诊断学及内科学知识点为主的强化训练,对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岗前系统归纳、整理,并且在轮转不同科室期间对其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储存记忆,入科室前进行入科前培训,经过一定周期的轮转后进行出科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下一个科室轮转学习。这样对研究生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能准确、快速地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综合分析、解答难题有巨大推进作用。提高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力,也就是提高了医学生的思维能力。

2.3改进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临床教学的模式传统教学法是以教师硬性向学生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性质教学,虽然可以较为系统地传授书本中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对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不利的。由这些问题引申的教学方法逐渐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导,西方国家开展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法称之为PBL(problembasedleaming)教学方式,在观察期间已取得了可观的成效[3]。与传统LBL教学方法不同的是,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这强调了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鼓励学生能够自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争论,并促进其对学习内容和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最终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国外有研究表明,PBL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远远的优于传统讲授教学法[4]。一个PBL教学核心专题包括: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由学生导师首先介绍一例患者的病情发生、发展过程及病情的转归与预后,然后提出设计好的问题。②提出假设,自学解疑。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组并拟定小组长,在小组长的安排、学生的合作下在规定的时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就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症状体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性总结。③论证假设。由各组小组长代表同组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进行发言,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同学们再一起回顾病例并对结论展开讨论,导师对所有学生的讨论结果做出评价及总结,最终在导师的带领下所有同学去病房查看患者,由导师在病床旁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系统查体,对已经讨论的该项病例边回顾边讲解,再一次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加强。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单单是学生接触、认识的过程,而且是同学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互动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合作、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促进了师生和谐关系及相互促进作用,从而形成和谐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有利于培养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心血管内科专业特点,由心血管专业导师主持专题讲座及集中讲座,我院开展工作为每月1~2次,内容按研究生培养计划要求制定,如疑难病例讨论,常见易漏诊、误诊病例分析、心电图解析讲座等,也有介绍本专业当前在国内外的学术动态,诊疗方面的新进展,使研究生学会辩证分析,学到许多在教科书上没有,但与临床实践相关的新知识;通过接触大量医学前沿和新进展信息训练临床思维能力,为进行医学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我院在对研究生临床能力的考核包括入科宣教、出科考核、阶段考核、集中训练后考核及毕业考核这几个方面,将出科考核和阶段考核过程统一集中在临床毕业的考核上,进一步加强了对于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