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临床基础

时间:2023-07-07 17:24:36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1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基础知识

医学生以其特有的就业前景及医生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牢靠且能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同时,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形势也警示加强医学生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分析总结出目前最主要、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产生倦怠感

据研究统计,医疗、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高于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考虑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医护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也给从业者带来较大压力,且医学专业学生同样也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都使得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较高。此外,部分医学生只注重临床技能,认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而完全忽略了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二)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匮乏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现阶段,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除了患者对医生行业的认识不够、舆论压力、媒体偏激的报道等因素之外,医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部分医生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忽视传统的体格检查,问诊环节缺少,医患沟通匮乏,医生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而单纯凭借化验单、检验报告,往往会导致一些患者病情延误。另一方面,部分医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在选择检查项目上存在疏忽,不能正确选用特异性的检查,患者花“冤枉钱”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诊断结论。

二、医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不仅仅包括细胞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英语等方面的教育。医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优秀的基础知识是医学生思想升华的知识源泉

思想政治、伦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准医学生们高尚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奖助学金、评模评优的有力依据

医学生由于其培养周期和成长过程较长,费用昂贵,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医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奖助学金,来缓解一部分家庭压力。现行大学期间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各项评优评模的文件都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强。医学生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得到较高的学分,在参评奖助学金时具有超强的实力。

(三)稳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医学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们纷纷选择向更高的学历进修。但是,医学研究生考试与其他考试有所区别,硕士论文其专业性质决定其考查知识点综合且理解难度较大。本科期间基础课程的掌握有利于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疾病为主干,贯穿各科内容的复习总线。

(四)夯实的基础知识是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效掌握基础医学,首先,增强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提高未来医生的专业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再次,能够为临床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和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和研究。同时,可以从病因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等方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积极有效的治疗和预后措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三、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途径探究

(一)个人方面

1.提高自我认识。正确认识医学生的身份、肩负的重任以及基础教育对于自身、患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

2.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的重要条件。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针对各科目的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勤于归纳总结,巧妙联系前后知识点。

(二)学校方面

稳抓“三风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生干部在教室学习园地和宣传栏实时更新医学前沿信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院适当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或举办知识竞赛、讲座等,以达到知识的共享。教师应一改往日传统的说教形式,在基础课程学习开始及过程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基础理论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增强摄取新知识的本领。

(三)社会方面

实践活动是完善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医院应多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或组织生产实习,学生才能把理论知识学得更活,而且记忆持久、巩固。同时,医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和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

医学生承载着未来医疗卫生发展的希望,应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断探究创新。只有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玲,沈勤,沈梨芳.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教育,2013,10(5):199.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2

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呈爆发式增长,现代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医学教育关系着全人类的健康和未来,积极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促使医学教育水平紧跟医学科技前进的步伐,显得越发重要[1]。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方法处于不断的改革之中。pbl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最早由havord barrows提出[2]。该种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其核心是围绕“问题”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目前,pbl教学模式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少数高校已开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笔者将此方法应用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课程“内分泌高血压”的教学中,以探索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笔者的pbl设计了一名38岁中年女性,间断头晕3年,加重1周入院。3年前头晕时即发现血压升高,160/90 mm hg左右,长期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口服多种降压药物效果不佳。入院后通过完善检查,发现患者血钾降低,由此引出一系列对高血压的鉴别诊断,最终该患者肾上腺ct扫描发现左侧肾上腺肿瘤,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左侧肾上腺醛固酮瘤,患者高血压得以根治。本次pbl教学,旨在使学生通本文由收集整理过对课本知识及医学资料的查阅,能够对内分泌性高血压所涉及的多种疾病有较全面的了解,并能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发现诊断线索,做出正确诊断。最终使学生掌握内分泌性高血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同时通过该次pbl教学,还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复习了解剖、生理、生化及病理生理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使基础医学知识得以应用于临床,练就了学生们较为坚实的临床基本功。

pbl教学一般为小班化教学,一名教师带领不超过10名学生,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首先,由教师病例的临床基本表现,包括患者的主诉,起病情况,伴随症状,诊疗经过以及目前病情变化情况,但并不给出教师的诊断思路及治疗经过;然后,由学生根据现有病历资料展开讨论,包括可能的诊断方向及应该做的各项检查。对于讨论中所暴露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作好记录。第二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教材,医学文献,以及互联网检索的方式,对病例所可能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试图回答前一阶段中提出的问题。第三阶段:由教师该病例的正确诊断及治疗经过,并对该种疾病的诊治方法进行总结。教学结束后,由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给出成绩[3]。

笔者还就同一科目、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发现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接受pbl教学的学生,其考核成绩要明显更加优异,并且该组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特别是面对临床患者时,思维更加缜密、全面、敏捷,体现了较高的临床医学素质。

1 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pbl教学的优点

1.1 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有显著增强 以往的临床医学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从教师那里被动接受知识,强行背诵、记忆知识点,学习的过程痛苦,学习的效果不佳。而pbl教学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病例病情及诊疗过程的不断变化发展,学生的诊治思路亦逐渐清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查阅大量医学文献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同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1.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述内容和讲授方式完全由教师自行决定。可能也有老师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设计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由老师提出,可能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但更可能与学生们的想法大相径庭,甚至会引起反感。pbl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教学,由学生掌控,他们针对病案提出任意问题,既可以是与病案直接相关的专科问题,也可以是其他相关学科问题,对于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解答,不能解答的,可以查阅资料后回答,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更多的问题,通过pbl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将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民主、自由、平等、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只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而忽视了学生的重要作用。课堂上学生众多,大家耐心听老师讲授,很少有提问、发言的机会,课堂气氛沉闷。而pbl教学模式以7~8人为1个小组,大家互相熟悉,可以自由发言,气氛活跃,通过反复讨论,学生们对教学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对知识点掌握的也更加扎实。小组内所有学生既能自由提问,也能解答别人的问题,无形中使学习气氛更为融洽,同时老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协调或探讨宽松的学习气氛中。

1.4 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通常讲述疾病的病变部位、症状、体征及实验室、影像学的异常;而临床工作的思维方式却与此相反,是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影像学资料推测患者的病变部位。传统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课堂中学到的疾病知识往往不能与将来的临床工作密切接轨。而pbl教学的方法,通过一个个详实的临床案例,通过分析总结患者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过程,真实的模拟临床上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训练学生临床思维方法,培养他们从事临床活动的信心,在促进其将来迅速适应临床工作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这也是传统临床医学教学所不足的地方[4—5]。

2 pbl教学实践经验体会

2.1 观念的转变 长久以来,我国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其优点,但很大程度上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育决策者、教师及学生想冲破传统教育的弊端就需要转变观念。

转贴于

2.2 病案的设计至关重要 好的病案在pbl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好的病案不但可以将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融入其中,而且能够较好的激发课堂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抓住主要问题,提出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如积极广泛的查阅资料,寻根究底,从而最终达到学习目的。另外,病案的选择一定要是真实的临床病例,依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诊疗经过逐步展开,配合使用多种道具,如影像资料、化验单等,使学生有以自己为主诊医生为患者进行临床诊治的感觉及尝试。

2.3 巧妙引导讨论 为了使pbl教学顺利进行,开始教学之前,要预先设置提示性问题。当学生讨论问题进展顺利时,提示性问题可以不必使用;当学生讨论陷入僵局、争论不休,或重点有所偏移时,教师应适时使用提示性问题,从而提醒学生及时回到讨论的主题上来。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3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和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应用到法医临床学教学,PBL教学法可优化为以“案件”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在法医临床学教学中推行PBL教学法,是提高其教学质量、培养合格法医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PBL教学法在法医临床学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经典PBL的实施包含八个步骤[1]:①确定不熟悉的、难以解释的词汇和语句,寻求其他小组能提供的解释。②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解释所讨论的问题。③借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常识,对问题提出所有可能的解释。④仔细分析所产生的解释。⑤协作小组共同协作形成一系列具体的、可实现的、综合的和恰当的学习目标。⑥学生通过各种资源发现有关学习目标的资源。⑦小组间共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并融合成综合性的解释。⑧讨论经验。

在法医临床学教学中,具体过程如下:①提出问题: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针对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②针对提出的问题,要求每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预习教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寻求答案;③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由授课教师指导,对讨论结果予以肯定;④回顾总结:最后教师对该次教学内容加以归纳,并可对某些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作进一步深入讲解,扩展学生知识面。例如,在讲授眼损伤章节时,选择眼损伤典型案例。被鉴定人张某,男,48岁,2010年2月21日与他人发生纠纷,被对方用拳头击伤左眼部。2010年2月21日某医院住院病历记载:因“头面部、背部被殴击伤疼痛,左眼视物不清1小时”入院。体检:神清,精神可,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可。头颈部、胸腹部、四肢、脊柱无异常,肾区无叩击痛。专科情况:视力右眼0.5,左眼手动/30cm,红绿光可见。左眼睑肿胀,皮下瘀血,球结膜下广泛性出血,角膜透明,前房水清,正常深浅,瞳孔圆,反射存在,晶状体透明,玻璃体混浊,下方可见团块状黑影。眼底模糊,视不清,眼压Tn。右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大小,光敏,鼻部肿胀。CT扫描示:左眼眶软组织挫伤,双侧眼球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左眼玻璃体积血;左眼视网膜震荡伤。入院后给予扩血管,促进玻璃体积血吸收等治疗。出院时患者仍诉左眼视物不清,查左眼视力0.04,不能矫正,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正常,瞳孔圆,光反射存在,晶体透明,玻璃体较混,无积血,眼底视网膜无出血,视无水肿,境界清,黄斑中心反光不清。鉴定事项:对张某进行损伤程度鉴定。法医检验:2010年9月18日活体检查:一般情况好。眼科专科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0.1(矫正不能提高)。角膜(-),晶体周边部微混,玻璃体(-),左眼眼底黄斑中心凹反光欠清,视网膜平伏,未见出血和水肿。眼压:左眼17mmHg,右眼16mmHg。视觉电生理检查报告提示:左眼视网膜功能降低;左眼视路功能降低。眼底造影:左眼可见荧光渗漏。

在完整的资料显示完后,提出问题:①能认定张某的哪些损伤?②主观检查法得出的张某左眼视力障碍有无损伤的基础?③张某左眼视力降低与外伤之间有无因果关系?④张某的损伤程度如何判定?⑤何为视网膜挫伤,与视网膜震荡如何鉴别?然后我们推荐或提供部分相关文献、资料,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并学习和利用资料,针对上述问题展开充分讨论。在与同学互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损伤程度鉴定原则,损伤因果关系判定的方法,伪装视力低下的鉴别方法等。要求学生以法医鉴定人的角色对此案进行鉴定,启发学生通过对案件资料的全面分析,认定张某的损伤为左眼视网膜挫伤,损伤程度为轻伤。通过以此案例为基础的讨论式学习,将知识点融汇于案例中,不但形象生动地学习了眼损伤的相关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知识和法医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理论学习中提高法医学实际检案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效果及体会

笔者认为PBL教学法具有以下优点: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②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将各基础及临床相关学科知识融入问题中,使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同时,又巩固了原有知识;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长期习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PBL教学,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自学,这样就可以通过预习材料、文献检索、资料归纳和分析、观点提炼以及人际交往来提高资料收集、人际沟通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讨论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课堂阐述、相互点评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①个别学生有消极参与的情绪,依赖教师课后总结而不积极参与讨论,或仅抓住表面现象而忽视对问题的深入思考;②资料信息收集简单。有的学生为了快速完成任务,不进行认真仔细收集;③花费时间太多。[3]

综上所述,通过以案例分析为基础的教学,在教学中模拟法医的实际工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寓理论知识于实际案例中,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案件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真正达到提升法医临床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案例教学法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一个好的教学方法,[4]也是一个值得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Yiou R, Goaenogh D. Apply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the teaching of anatomy:the example of Harvard Medical School[J]. Surg Radiol Anat,2006(2):189

2 王 荃、李自良、刘 彦.口腔颌面外科学PBL教学实践与研究[J].吉林医学,2010(24):4223~4224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4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双向教学

基础医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在临床医学类专业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依旧为前苏联的结构式课堂教学,在校期间,学生要学习40多门专业课程,且各个课程之间缺乏关联,且教学内容繁重和存在重复,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的不关联性和枯燥性,实际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临床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为基础医学教学,它是进行临床诊断和操作的根本依据。然而,目前的基础医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缺乏临床实践,对于学生及以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隐患。

一、基础医学教学的现状

(一)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实际脱节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学课程中,同学们作为新生步入课堂,在学校学习的五个至六个学期的时间,大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性的内容学习,大部分的时间也仅仅被局限在黑板之上,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解剖学中接触到的人体标本外(而这类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实际上课次数也是相当少的),对于此外的病情等并没有具体的接触,更无从谈起与其他病人的接触,同学们唯一可获得的,现实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和病因等,大都仅仅是凭借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描述或参考教科书的形式来产生模糊的印象[2]。因此,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的脱节现象,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的做法,愈发突出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诸多疑虑,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就无法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便可能是遇到较为简单的病情等无法有效的运用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可想而知,当遇到稍微发杂的病情,对于学生来说更无从着手,这无论对于病人还是医护人员,都是非常不希望遇到的情况。

(二)基础医学的教学课时少

在调查的几家医类学校中,我们发现目前大都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课程数量较少,这也直接的导致了理论无法和临床进行适时恰当的的相关实践结合。虽然目前大部分的医学课程和课时随着高校改革的进行而进行了缩减,然而我们知道,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本的知识内容点等,却没有因为课改的缩减而缩减,个别情况反而越来越多[3]。新课改的目的虽好,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现实却背道而驰。一方面,缩短课时不减课程内容的做法,对于学生无疑意味着,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内容,另外一方面,原本一节课的时间并不多,老师现在需要利用更短的时间,讲解与之前一般的内容,有些甚至需要讲解更多的内容,这对于老师也是一种教学负担,且效果我们可想而知,往往是,作为老师不得不牺牲一些知识要点,对于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也不会那么的充分和全面,对于课程要点等原本需要着重精讲的内容,有些甚至不得不精简一笔带过,这对于老师他们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对于学生,某些知识要点的遗漏等,对于日后同学们技术的掌握,都有很大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

(三)师资问题导致基础与临床脱节

以往的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教师一般都来自一线,他们大都是在临床实际医学中等都有丰富的经验,遇到的问题等都比较多且复杂,正因为如此,诸如此类医生,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往往能够很好的将学生们日常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操作等进行很好的总结,并且将这一总结经验很好的传达给同学们,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不能得到多次的时间操作的机会,但是通过聆听诸如此类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医护人员的现场教授和分享,同样可以达到直观有效的基础医学教学,对简单或复杂病情的处理和应急处理有很好的概念和了解[4]。而现今的医学院校所选用的基础医学教师大多数来自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往往接受更多的是理论知识上的教育,而实际真正给他们的临床亲自操刀的机会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这样势必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理论知识教导,缺乏与临床结合而形成了脱节现象。除此之外,导致基础医学教学中基础和临床脱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目前的基础医学师资所具备的知识构架并不完善。基础医学师资所掌握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都来源于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积累,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不断更新,过于老旧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已无法适应当代人的需求,再加上教师过多的投入到基础科学的研究,对于现代化先进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新发现等知识的积累并不足,所掌握的的技能,也只是过多的徘徊在医疗基础上,不够超前的思维和自我学习能力,这一系列现象的存在都导致了基础医学教学中基础和临床的严重脱节[5]。在基础医学教学的师资中更是存在跟医学专业无关的生物类专业的教师,他们教育的侧重面更多的是与自己所学内容有关的,偏生物方向,可想而知,对于医疗医学等内容,他们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更不用说临床经验,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严重缺乏,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引入临床医学进行教学。

二、完善基础医学教学的措施

(一)调整现有课程设置,增设临床课程

通过调整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医学教学课程学习的同时适当的增加临床见习课程能起到以下三种作用:1.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和患者接触,及早了解患者的感受,可邀请临床医生来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同时也可通过观看临床医生的操作流程来增强学生的认知度和责任感。2.在基础理论、解剖和生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临床见习,来有效的加强医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3.增设的临床课程能增加学习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解剖学课程中的门静脉对应有三条侧枝循环,当发生肝硬化时,这三条侧枝循环的静脉会出现曲张现象,假若学生能通过临床实际接触到肝硬化患者的脐周静脉曲线,则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二)调整师资配置,提倡基础临床教师交叉上课

在医学院校中进行教学的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都存有弊端。基础教师的长期理论教学中缺乏实际临床案例,而临床教师由于长期临床工作而对基础理论意识浅薄[6]。医学课程来自临床实践,医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服务临床,是后续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因此,为加强基础医学教学和临床之间的联系,应加强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创建基础和临床教师的双向教学模式。基础教师定期从事临床工作,以具备治疗和处理医疗事物的基本技能,掌握新的临床技术。通过自我临床经验的丰富,将亲身经历增加到基础课程教学中,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基础教学质量。而对于临床教师则应定期参加和专业相关的基础教学培训或科研,以加深和巩固自我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将临床医学知识与基础医学知识充分结合。如哈佛医学院中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职位中就设立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职位,保证了临床医生来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教学课程,能最大程度上的加速学生对基础医学的掌握,同时也能促使教师的科研选题范围拓宽,针对临床需求进行研究方向的选择,提高科研成功的实用性。

(三)强化教材的基础与临床练习,增加综合性实验和案例分析

现今的大部分医学类专业的教材的编写重点大都是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缺乏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教学。因此,在基础课程教材中应增加与临床关联、病例分析的内容,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案例式教学,可增设《生理病理学与临床》、《病原生物学与临床》、《免疫学与临床》及《生物化学与临床》等课程,在传统基础医学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不同学科进行整合和渗透。除此之外,在教学课程中应增设含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并进行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将从动物实验所得的实验指标与人对应的病状、体征和检验指标进行比对,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处,从中得到启发。

三、结束语

事实证明,为了更好地进行基础医学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和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与较强的工作能力,培养综合性素质的医学人才,应将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通过在基础教学中增设临床课程、加强基础医学教师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及强化教材的基础与临床练习,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临床问题以有效的开展基础医学教学,大力提倡和鼓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学长和学姐,每年返校,与师弟师妹分享临床经验,增进彼此感情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新一代的医护人员,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在与现代先进的医疗医学技术的脱节上,学校可以加强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和联系,经常性的聘请在医学方面,具有一定建树的先锋人物,对同学们进行一定的分享和技术经验总结。帮助同学们开拓视野,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医学学习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最终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志武,郭岩,沈玉先,等.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2):1054-1056.

[2]刘军,郑碧英,赵祖国,等.基于实际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6):464-466.

[3]李萍,姚晓爱,姜涛.思维导图在内分泌临床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6):472-474.

[4]宫丽平,刘玉婷,杨慧,等.病理学病例讨论库建设及教学应用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4):269-271.

[5]陈洁,邱慧颖,徐茂锦.在教学中融入转化医学理念和思维[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22-23.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5

为临床医生和实习生提供基础医学理论支持某一科室的临床医师可能熟知与本专业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对基础学科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所淡忘或相对生疏。让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从整体上给予解释,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另外,临床上有正在实习的学生,基础课教师可以与临床医生联合指导他们对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促进基础课教师和临床医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基础医学教师不接触临床,无法从临床实践中获得思路,提出问题。所做的课题研究虽有很多与临床相结合,但这些研究大多在动物模型上进行,所获成果离临床实际应用一般都很遥远。让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可以促进基础医学教师与临床医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可行性

1制度保证医学院校的任教老师每年都有接受继续再教育的任务。以我院为例,每年需完成72学时的继续再教育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许多教师包括本人在内,参加一些与医学关系甚远的公共课程如知识产权公共教程等的培训。因此,可以将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见习纳入继续再教育学习范畴,规定一定的学时量。这样一来,既提高教师临床见习的积极性,又增加其继续再教育的实效性。

2时间允许基础医学教师有寒暑假和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统一的部署。就本教研室教师而言,因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其他各门基础课和临床学科的基础,承担的教学任务相对较多,每人年均工作量约两百至五百多课时不等,大概折合为50-100天的上课时间,应该能够腾出去临床见习的时间。

3场所具备各医学院校均有数家附属医院,有充分的临床资源加以利用。以我院为例,院直属附院弋矶山医院迄今已有120多年历史,现为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是安徽省皖南及皖江地区最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为一体的省级医学中心和医学技术指导中心。另外,还有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宣城地区人民医院等数家三甲和三乙的附属医院。

基础医学教师走向临床的注意点

1建立交流互动机制临床科室很多,且基础医学教师不仅有教学的任务,还要肩负科学研究的重担。因此,要整合整个教研室老师的力量,每人每年在一个科室见习一个月,同一年不同教师去不同的科室,各科室轮流分配。每年定期在教研室内作出临床和基础结合的心得体会的总结报告,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促进基础医学教育的发展。

2根据各医学基础学科特点制定见习方案各医学基础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特点,要各个学科区别对待。根据其学科特点安排其教师见习的具体模式,到与本学科结合紧密的临床科室。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6

1转化医学对提高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质量的影响

当前我国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培养目标模糊导致培养模式缺陷、培养动机不纯导致培养要求偏颇、培养方式僵化导致培养质量下降以及培养师资不足导致培养素质低下等现状[1]。以基础医学为主的学院式研究和以临床医学为主的临床研究共同构成了现有的医学研究格局,二者发展的速度不协调、方向不对称、缺乏合作,导致二者之间形成了“鸿沟”。

我国八年制教育一定程度受两方面现象的影响,一方面,从事基础学习或研究人员着眼于数的多少、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对于其研究成果是否真正能应用于临床则表现为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临床研究人员由于忙于医疗实践,对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与进展也缺乏兴趣,这种缺乏互动交流的现象使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步伐变缓。临床医学八年制更加凸显医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将其按前后期断然分开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缺乏必要的兴趣和实际体验,从而难以形成融会贯通的能力。如果利用转化医学的理念,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中找到交汇部分,即实现在有限的时段中扩展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基础医学能力,改变原有为发表文章而做科研的动机。

2以转化医学促进我国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改革

2.1转化医学模式引导八年制医学生基础、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共同培养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培养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在基础学习阶段,对八年制学生进行科研启蒙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尽早在该阶段向学生渗透临床意识,是转化医学教育的重点教研方向之一。这对将来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医学科学家、发展未来的学术带头人和改进患者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南方医科大学在八年制医学生学习基础课程中,采取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早期接受临床思维的启迪及培养。在相对枯燥乏味的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多内容却与当前科学前沿或热点问题密不可分。

例如,生物化学课程中,向学生渗透当前分子生物学中热门的“基因”专题;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涉及到“组织工程”部分;在免疫学和遗传学课程中均提及目前国际最为热点的“干细胞”研究内容。将最新热点问题与基础医学相结合,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基础医学的重要性、实用性的认识,并且不再固守已有的教材知识,启发学生根据兴趣寻找更多的课外材料。通过查阅文献、书籍等及小组交流沟通,启发学生寻找热点专题中与实际临床工作中的交汇。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根据科研主题,准确、快速地检索相关英文文献,撰写综述,以加强对科研思维的早期培养[2]。

2.2以转化医学模式拓展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的创新性教学内容

目前全国已有10余所高校开始招收八年制医学生,这些高校基本具有附属教学医院。承担八年制教学任务的教师多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临床医生。在此阶段,教师充当了执行转化医学的重要角色。Krajews-ki和Chandawarkar[3]提出,在住院医师教育和培训中,激励他们提出相关问题、设计实验,把他们的发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随着转化医学理念与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制度的结合,教师更多的将引导八年制医学生效仿自身成为科研与临床的有机整体,使得临床八年制的培养更具有连贯性、整体性和针对性,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

在二级学科的学习过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Schnapp等[4]认为,目前基础领域研究进展向临床转化一直不足且缓慢,为了改善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的相互作用和合作,他们创立了肺重症医学的急性肺损伤转化研究训练项目来弥补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训练的不足。通过学员选择基础或临床研究训练,辅以其他科目交叉训练。通过对比及分析训练前后学员文章发表率、研究领域合作率、转化焦点文章发表率等发现,经过转化医学研究训练项目培训的学员,其多学科合作、转化医学文章发表数量明显增长。从而得出此种培训项目能够加快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转化,提高对患者救治水平。

医学生在学习临床二级学科的同时,教师随时可将转化医学的理念引入各系统当中。以呼吸系统为例,对肺癌章节,在学生学习传统的诊断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该领域涉及到的新科技。如当前热点之一是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血清中寻找肺癌发生发展的生物标志物,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多学科交叉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实施转化医学策略,进而获得比以往更多、更精确的与癌症有关的分子通路知识和新的分子靶点。

此外,让学生明确临床的生物样本可以作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宝贵资源,成为转化医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临床问题的解决已经不能由单一的专业人员来完成,把实验室发现的有意义结果转化为能提供临床实际应用的手段,需要有强大的、稳定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设施和平台。加强转化医学领域的培训,培养新一代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可能是未来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趋势。

3八年制医学教育后续培养的思考

目前我国转化医学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实践上正在成立各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探索将基础研究结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不仅在十年前即提出了转化医学发展路线图和将多个转化性研究项目用于转化型研究中心的建设,在医学领域支持转化医学的同时,也注重加强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出台相应的教育改革计划,出资改革博士教育,如衣阿华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科学家培训计划(ClinicianScientistTrainingProgram,CSTP)[5]。

如果我国在高校构筑转化医学教育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平台,不但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还有利于提高我国当前整体医疗队伍的水平。转化医学倡导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基础与临床密切联合。这种模式可以为当前不同阶段的医学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枢纽。只有把基础医学结合于实际临床,才更能体现基础医学对临床的深远影响。同时,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事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具有转化理念和能力以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才能体现当前高端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当前随着学制越来越长、学历越来越高,基础教学不懂临床、临床又脱离基础的现象也越发明显。因此在高等医学教育过程中采用转化医学模式,既能增强基础教学科研人员及学生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理解,又为临床师生提供进入实验基地探索基础研究的机会。

在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鸿沟不断加大,基础学科的研究生临床医疗实践的机会较少,临床学科的研究生不愿或不能进行深入的基础医学研究工作。转化医学的出现对于消除基础与临床的屏障,提高医学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培养医学人才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随着医疗改革的进行,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模式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21世纪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必须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就是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医学人才。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7

1转化医学与现代医学教育的内在联系

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转化研究的概念,指出基础科研成果应及时转化到临床应用中去。在此背景下,转化医学的科研模式———BtoB模式应运而生,即从实验室到临床,再从临床发现的新问题回到实验室实现实验室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双向转化。其实质是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解决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脱节问题。转化医学强调针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其中心思想是将临床问题与基础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快转化医学的发展,首先就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体系存在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的缺陷,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时,往往需要重新培养实践能力,而临床医生又缺乏将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的能力。这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互脱离的医学教育,难以适应当前医学的发展。因此,将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医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转化医学理念引导医学教学改革

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医学人才。为此,医学教育工作者应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医学教学改革。首先,调整教学内容。医学教学要与时俱进,在确立以基本理论、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及时将各专业最新研究成果、技术应用贯穿到教学中,使医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对攻克疾病的重要性。在讲授具体知识点时,不仅要讲清基本原理,更要说明该知识在临床上的应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开展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减少演示性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其次,改革教学模式。目前,医学院校采取的教学模式有基于讲座的学习方法、基于个案的学习方法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LBL是最常用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为特点,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CBL是以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式及自学式教学模式,在塑造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有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比LBL和CBL教学模式更有优势,契合转化医学理念,但也存在缺陷,如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为克服这些教学模式的缺陷,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Michaelsen提出了基于团队的教学模式,它结合了LBL和PBL教学模式的优点,注重大班教学的系统性和小组学习的高效性,以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为引导,避免了PBL教学中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现象的发生。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新兴的医学教学模式,已在欧美多所医学院校使用,取得较好效果。最后,还应重视开展医学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多开展临床见习、病例讨论、社区见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出问题,以解决提出的问题为目标进行科学研究,实现从临床问题到实验室研究的转化。

3以转化医学理念培养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培养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在转化医学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和帮助者,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从临床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技能培训。首先,要保证教师的科研内容与临床实践不脱节。目前医学院校专业基础课程中,病理学和护理学是与临床实际工作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因为我国大部分病理学教师同时承担着附属医院病理科的病理诊断工作,护理学教师也在临床各科室轮岗。但其他一些基础课程(如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等)教师常由从事基础研究而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的研究人员担任。因此,医学院校可通过组织基础学科教师有选择地参加临床科室查房和全院疑难病例讨论,组织临床学科教师参加医学科研沙龙等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医学院校还可设立转化医学科研基金,鼓励基础学科教师与临床医生联合申请,为基础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临床医生可将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反馈给基础科研人员,基础科研人员可通过研究及时将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不仅仅是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平台和途径。这一医学教育改革能为转化医学提供全新的医学人才,也可以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只有尽早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使医学教育改革更加深入,培养的医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发展。

作者:贾薇 陶林 单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8

    论文摘要:《中药学》分段教学是指将《中药学》的基拙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基拙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拙理论与中药学基拙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拙课《温病学》、《伤寒论》、《金魔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并为临床实习与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中医药学术要在21世纪获得重大进展离不开一批完整掌握中医药理论精髓,且具备现代科学知识、技能的中医药人才,而这种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中药学》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课程,培养21世纪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教学和教材的改革是关键,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将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际衔接,也有利于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并有利于中药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各科应用的研究和发展。本文中所述的教学模式适用对象是中医医疗专业、中西医结合医疗专业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生。

    一、《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第一版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至今,《中药学》的教学基本上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后开始,学生尚未接触到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学科的学习,对中药的临床应用基本上不能理解,尤其是对《温病学》、《伤寒论》、《金匾要略》和临床各科中的病名及术语不能理解,如桂枝治疗奔豚气、半夏治疗心下痞、葛根治疗项背强几几、燕白、瓜篓治疗胸痹、柴胡治疗少阳病、黄荃治疗湿温病等,因而学生对掌握各味中药的适应症有较大困难,影响《中药学》教学的质量。而对研究生或大学后的继续教育,目前的《中药学》教材和教学模式又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

    二、《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意义

    寻求《中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提供中药教学和教材改变的成功范例:现行的《中药学》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取课堂满堂罐的教学模式,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而且从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情况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要间隔一、二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中药学》分段教学就是指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理论与中药学基础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础课《温病学》、《伤寒论》、《金匾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并为临床实习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两者结合起来学习,还可减少知识的遗忘,节省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高质量适合现代中医药发展的中医药人才,适应医药卫生改革的要求:现行《中药学》教学模式由于其与中药学术特点、学术水平存在相悖现象,在中药理论与临床应用教学方面都存在不足,学生在学习《中药学》时,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试连常用中药的药名、基本功效和临床应用均忘记的现象普遍存在,更谈不上在临床上得心应手地使用中药。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中医药在我国医疗卫生市场将有更大的需求,通过《中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也有利于《中药学》学科的发展研究,有利于推动中药学术的发展。

    三、《中药学》分段教学的依据

    1.《中药学》的学科特点、发展趋势

    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属中医药专业中重要的基础课。它既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大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既属药,又属医;既是基础课,又具临床性质。

    《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已经是在朝着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的趋势发展,近年来,中药学基础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已经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中药配伍及炮制等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中药学基础理论的专著如《中药药性论》等,已有一定数量的论文;临床中药学的研究与应用也迅速发展,并向专科临床中药学发展,专科用药和合理用药成为中药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如雷载权、张廷模主编的《中华临床中药学》、赵学敏主编的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学》等。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21世纪人才的培养需求,调整教学模式势在必然。

      2.临床中药学在中医药学科中的地位

      由于临床中药学主要是研讨中医临床各科所用药物的如何应用,所以,它又具有与临床学科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直接根于临床。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在近几十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其表现为:一是药物数量的增加及新药的不断涌现。自汉代《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后世历代不断增加,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已达1892种。而《中华本草》收载的药物达8980种,总结了中国传统药学的成绩,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的发展水平。二是新药的研制开发,许多按中医药基础理论组方研制的,如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等;并对一些临床常用的老药,发掘出新的功用,如川苟用于治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新生儿硬肿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天麻治脑外伤综合征、神经衰弱;以及肉从蓉可治氟骨症、仙鹤草治肿瘤、白及治肺结核、砒霜治白血病等等。还有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新药者,如川芍嚓、青篙素、丹参酮、鱼腥草素、靛玉红(青黛中提取)、康来特(惹茵仁中提取)等等;同时对人参、黄蔑、麻黄、附子、大黄、当归、丹参、川芍等常用中药进行了系统的药理研究,揭示了传统功效活血祛疲、扶正补虚、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功效的若干机理。临床中药学研究离不开临床学科,临床学科的发展促进中药学科的发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又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已经为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四、《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模式探讨

    通过对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的试教和研究,摸索出分段开设该课程的最佳时机,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实现21世纪中药学的教学模式新突破。

     1.内容

    基础方药学和临床方药学分段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大纲的研究、教材编写的研究、教学课件、多媒体的研究等。

      2.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编写资料。

    (2)调查研究法: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现行中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广泛的调研。

    (3)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实验班的研究,摸索出分段开设该课程的最佳时机,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

      3.特色

    从中药学的学科特点探讨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教学模式,寻找教学研究的突破口,该教学研究实用性强,有运用和推广价值。并结合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从学科特点探讨课程和教材、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使教学真正与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有较强的创新性。

      4.教学模式探讨

      (1)基础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基础中药学是指中药学中的三基部分,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体内容包括总论部分的中药的形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名称和分类、中药的产地、采集和储存、中药的炮制、中药的作用、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等,重点是在中药的药性理论;各论部分包括概说部分(各章节的定义、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分类、使用注意等;单味药物的性味、归经、性能特点、基本功效、主治病证等;基本技能包括常用药物植物、饮片的基本知识与识别。

    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要学好临床中药学,必须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而要教好《中药学》这门课,更要求教师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中医基础理论。要在《中药学》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将基本理论加以融汇贯通,有目的地将之有机结合起来。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9

关键词:临床技能竞赛;地方医学院;教学的启示;促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117-03

自2010年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主办第一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以来,该赛事每年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主要是为加强医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促进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效推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临床实践教学的改革,是教育部为大学生临床技能培养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建立培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全面素质”的临床技能教学体系

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指出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事关教育和医疗两个最为重要的民生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医学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一直是国内外医学教育关注的焦点,其临床技能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医院临床综合诊疗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多年来,我国各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一直没有较好的比较及评价平台,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举办为此提供了一个至少能部分反应情况的舞台。竞赛检验了各院校医学生的临床实践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医疗安全意识和仪器规范使用水平,检验了医学生对临床现象认真观察分析判断、逻辑推理进而做出临床结论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各院校展示日常教学成果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许多医学院校学生在竞赛中表现出了良好的临床技能水平。同时,技能大赛对临床教师素质、学生基本技能及人文素养、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不断推动医学教学各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此外,我校还意识到这种高水平的竞赛中考题的设计也较好的体现了现代医学诊疗行为对医务人员临床技能的要求,也即提出了对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的要求。而且临床技能竞赛即考查选手的技能水平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考查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即注重对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3]。

我校在不断总结参赛启示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临床技能教学改革。医学是实践性科学,临床医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素养、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必须掌握过硬的临床实践技能,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是塑造合格临床医师的基础和必经途径。我们以强化医学生医学基础理论、实际操作能力、医患沟通技巧、临床正确思维和判断能力为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诊断学和外科学总论课程内容及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影像学等相关专科的实践内容,适当加入推拿、针灸及按摩等民族医学实践技能,共同组成临床技能学课程授课内容。在理论授课及实践训练课程内容中均增加培养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的人文素质培养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要成为一名好医生,首先要有高尚医德,对患者和社会极端地负责任;其次要有精湛医术,能够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两者缺一不可。学校在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医德教育,为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素质医生打下坚实基础。建设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在教学中通过“临床实际情景模拟训练模式”等形式反复综合性的训练不断强化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临床基本操作能力、工作实际应变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人文关怀精神。通过改革在我校努力建立培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全面素质”三位一体的临床技能教学体系。

二、建立具有“规范化、标准度、统一性”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内容

提高临床教师的实习教学带教水平是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必备要素。临床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水平的临床技能,还要有较系统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善于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临床课程的理论教学要求比较明确,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则相对比较笼统。这就难免会导致教师对实践环节的教学缺乏指导性规范,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无明确标准的尴尬。在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过程中我校就曾面临此问题。因为我校临床实践技能授课教师人数较多,对于每个具体操作各位教师授课细节均可能存在不同点,而我校所教授的操作内容、手法、环节可能也与竞赛评分细则存在差异,由此导致了我校学生在最初几次竞赛中的某些项目得分很低。通过参赛中的观摩学习及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我校逐渐认识到自身在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的不足。在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校组织相关临床技能实践教学老师编写了本校的临床技能实践操作指导教材,在教材中力争将每项临床技能实践操作内容规范化。我校对每次参赛过程均组织人员全程录像,而后对比赛过程中各项目、各选手的操作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并对比其得分,从而了解选手在操作中的手法、步骤及细节情况及其失分点。通过不断的总结,我校对临床实践教学中常用的操作手法及细节建立了一定的标准度要求,也统一了各项临床实践操作的环节和步骤。以此为基础进行专门的师资培训、场地建设及物质配备,初步在我校建立了符合临床实践要求并具有“规范化、标准度、统一性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内容。

临床技能竞赛的一项重要意义就是促进相对统一的临床技能操作标准的形成,有利于规范化的培训及规范化观念的形成。作为地方院校,由于信息、师资、场地、器材、模型等诸多条件所限,其临床技能实践教学内容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地方院校所培养的医学人才的质量。如何去发现并弥补这些缺陷是地方院校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参加高水平的竞赛并在竞赛中不断的向高水平的对手学习和不断寻找并总结自身的不足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参加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并在竞赛中不断的学习和提高,我校逐渐在建立适合于本校教学同时又符合医学人才培养普遍要求的“规范化、标准度、统一性”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内容,不断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三、建设体现“临床化、实践性、综合度”的临床技能考核方式

传统医学教育中评价方法常常是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而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更强调的是形成性评价,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形成性评价更能反应学生的能力[6]。在过去的医学生临床技能考核中,我校基本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即在课程授课结束后以单一的操作项目来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通过参加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我校逐渐发现了该种考核方式对临床技能培养的不利影响。临床技能竞赛单有熟练的操作是远远不够的,比赛不是直接要求做什么操作,而是给出一个案例,让操作者自己判断需要进行哪些操作,这就要求参赛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思维。一个竞赛题干往往结合了临床病例,融合了临床技能、临床思维、人文关怀、法律法规。有些看起来很简单的题干,实际上暗藏玄机。例如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腹穿这项操作,题干给出的是一个26岁的昏迷女病人,外伤后移动性浊音阳性,让参赛者自己选择应进行的操作。乍一看,就是一个腹穿,非常简单,但是事实上这个模型的膀胱是充盈的,应先导尿再腹穿,只有少数的参赛选手想到了这一点,这样的陷阱在历次临床技能竞赛中比比皆是。因此早期参赛时我校仅参加过单一操作项目考核的学生对此明显不适应,面临此类竞赛项目时往往表现欠佳。

多次的参赛使我校逐渐认识到自身在临床技能教学考核中的不足。借助建设“临床技能学省级实践教学示范基地”的良好时机,我校整合临床技能学相关资源,建立了初具规模的临床技能训练及考核中心,以此为基础全面改革临床技能学考核方式。其具体实施方式是多站式临床综合能力考核,即在考试时根据考生人数设立数个考试站点,每个站点内准备6~8个考核方向类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试题,每位考生根据抽取的考试序号依次进入到每个站点后均自行抽签选题,选中后由其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试题。每个考试站点均有三名以上教师共同评分,其评分过程为两个部分,实践考核部分由教师根据评分细则予以现场评分,以标准化多选题为主的理论考核部分则在所有学生完成考试后统一阅卷评分,最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得分综合评判其最终考核成绩。此种考核方式中,医学生所面临的每一个试题均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试题,既有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查也有实践能力的检验,每一个站点的考试均是对医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结合数个站点的考核成绩能够比较有效的检验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学习效果,同时也能比较有效的检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此种临床技能学考核方式改革,使得本校的临床技能学教学更贴近于临床实际要求,有利于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

临床技能学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最为紧密的医学桥梁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及其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临床技能学教学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院校因为信息及资源等方面的“先天缺陷”,其临床技能教学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困难,教学质量也更难于保证,这将可能影响到地方院校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参加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各医学院校临床技能教学水平,使我校这样的地方院校了解到自身在临床技能教学中的不足。通过竞赛中的交流、学习和改进,不断完善自身的临床技能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提高地方院校培养医学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卢书明,路岩,李艳霞,等.以临床技能竞赛为契机 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1):166-169.

[2]桂庆军,游咏,尹凯,等.大临床技能教学模式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3):460-461.

[3]崔香丹.通过技能大赛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J].内蒙古中医药,2013,(22):122.

[4]孟卫东,杜娟花,陈东,等.临床技能学改革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0):968-970.

[5]张津铭,刘春艳,刘文励,等.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对临床技能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3,26(4):85-88.

[6]马丹,罗仁峰,袁慧,等.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7):70-71.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10

一、临床医学检验项目、需求及重要性分析

针对临床医疗诊断需求,临床医学检验分为血液检验、尿液检验、粪便检验、脑脊液检验、浆膜腔积液检验、痰液与支气管灌洗液检查、胃液检查等内容。针对检查项目的领域以及对临床诊疗活动的影响,各项检查内容及技术应用也存在差异。而且,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临床医学检验,不仅关系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还关系到患者能否在最佳治疗时间内开展治疗活动。因此,现代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对临床诊疗活动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药敏试验等工作更是关系到治疗活动开展方向和治疗效果。了解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应用现状,能够促进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开展、促进现代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措施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现状分析

现代临床医学中应用的检验技术的进步,需要多种学科互相配合,才能达到准确诊断和治疗的目的。基础检验技术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科学,每一门单独学科在技术上的进步都会推动检验技术的提高。现代科技对物理学、生物学、光学等的具体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检验技术的提高,因此,基础检验技术发展的最为迅速。现阶段,临床医学的检验技术既能够运用在诊疗工作中,还能够运用在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或者康复活动等。

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检验技术的基础设备、设置规模、应用范围以及技术的提高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医院体系中临床检验科室是基础的组成单位。根据临床医学检验的要求,应该预先掌握检验技术应用的方法。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和管理检验技术,加强对检验科室的内部管理,对先进技术的运用进行有效的评估等。

2、探究基础检验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临床医学中运用的检验技术,绝大部分是以检测技术规定标准为基础的。但是因为没有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在实验方面的设施、医疗器械的配置、管理药材和科室等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除此之外,新型技术的运用也对临床医学检验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具备足够的检验知识和技能,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根据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在运用中的效果,适当地进行改善,在实践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找出解决的办法,对使用检验技术的效果进行评估等,以此推动检验工作的完善和进步,从而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提高。

3、促进检验设施的完善,推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

临床医学工作中,检验设施的完善有利于推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应该大力扶持医学检验设施单位,推进检验设施的更新和完善,有利于提高检验设施单位的经济效益。政府相关政策的颁布或者采用利税的方法都能够提高医学检验生产单位在市场中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这样会促进设备单位更加有动力研究和发明更先进、更高端的检验设备,有利于推动医学临床基础检验技术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推动我国医学的检验工作的进步。1100

4、加强对检验科室的内部管理,推动基础检验技术的提高

我国对于医院的管理工作不仅应该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标准,同时还需要更新管理标准。以此来扩大检验技术的应用范围,推动检验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使用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规则加强对检验科室的管理,能够保证医学检验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同时,通过对人员素质的考核等硬性标准的,保持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针对新设备、新技术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预案,保障临床医学检验新技术应用的基础。

5、加快临床医学检验成果的转化,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

受市场经济因素影响,许多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研究成果并未实现产品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现代科研机构应加强成果的宣传与转化。针对一部分企业缺乏专利、成果转让费用的情况,采取技术入股等形式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技术入股降低科研成果转让门槛、同时开拓院校、科研机构研究经费来源,促进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6、以经验交流为重点,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

临床检验人员是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应用的一线人员,他们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及发展方向有极大的发言权。目前的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研发中,由于缺乏这类人员的参与,导致了许多技术实际应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研发单位应在检验技术研究中,加强与一线检验人员的经验交流,使技术研究人员了解检验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以此为基础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设备操作的便捷性。同时针对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快速检验的需求,加强研究工作中检验时效性的应用,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新技术的发展水平。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11

 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意见》明确了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目标,明确了建立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医教协同培养体系,统一了“5+3”培养路径模式在该培养体系中,院校教育是核心环节,《意见》也明确提出要深化院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专业素质与医德素养相结合的培养内容与方式。因此,医教协同,以质量为核心成为当今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而医学基础课程是院校教育的基础,那么在医教协同的模式下,医学基础课程怎么更好的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服务,做到医学基础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临床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质量,是当今基础医学课程教育探索的核心问题。   

一、     医教协同模式下,医学基础课程定位的思考  

 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当前还是“以学科为中心”模式为主,而“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分析,导致基础知识和临床脱节;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缺乏,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缺乏,而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制约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因素。当今国内外医学教育中,为了促进基础和临床的结合以及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院校推出了“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等教育模式,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促进了基础知识与临床的结合,符合医学人才的培养规律。基于医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国内外对医学基础课已经开展的探索,为了更好的推动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人才培养结合,我们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医学基础课程改革目标,以基础和临床结合为主体,以厚实基础、强化技能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为两翼,并且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以及以能力为指向的考核体系构建这三个方面开展探索,推进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人才培养整合。   

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和实践   

首先从医学基础课程各教研室抽调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组建教学团队,通过研讨和分工对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进行整合,构建血液、循环、呼吸、泌尿、消化、神经、内分泌和生殖八大系统,每一系统在整合中体现每一层面的知识,实现微观和宏观、形态和机能、生理和病理、基础和临床的多种综合,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的知识体系,然后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并且编写各系统的讲义和案例,同时通过多次集体备课,做到每一系统中各层次知识的有效衔接,各教师之间知识,教学和思维的有效衔接,在实施过程中,首先面向已经学习了各课程的大三床医学专业,采用教师以讲座方式讲解主要的知识,然后开展小组教学,开展“以问题为中心”(PBL)的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并且实施过程采用实施一讨论一反馈一研讨一修正一再实施的方式。实践发现,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有利学生整合以往学过的医学基础课程,系统性把握知识,并且能较好地把握知识的关联和引申,同时能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用于临床,厚实临床基础,促进医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的有效衔接。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   

基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以及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在前期的医学基础课程中,我们引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图形复习、思维导图制作和案例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首先积极主动地学习,阅读教材,然后理解和把握知识,并且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再现,讲解教材,此外还要能应用知识,能把握知识的关联和引申,能把基础知识用于临床,能从临床案例逐层把握基础知识。为此基于基础的掌握,我们借鉴国外的方式,以测带学,开展单元和综合测试;基于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我们开展了图形复习,思维导图的制作,设计实验,实验室会议答辩,小组单元学习;基于知识的应用和引申,我们引入了全英文案例,开展双语案例教学和PBL教学,而教师在各个环节中起引导和掌控作用,实践发现,引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打破传了统课堂满堂灌的学生被动局面,推动学生去主动学习,让学生上讲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案例等教学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基于临床去把握基础知识,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更系统。实施中发现,以测带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图形复习和思维导图的制作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和逻辑,深入把握知识;而案例教学促进知识的应用并且与临床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和深入的掌握知识。  

 四、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的探索   

考核体系主要从素质、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构建,注重过程考察和能力评价,其中素质主要包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讨论学习中参与度,以及对过程中问题的思考和把握,旨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参与各个环节,并且学会发现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为以后临床的学习提供基础保障。知识主要是课程中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为此我们从课程题型,知识点,认知水平,主题词和难度级别进行细化组建了课程试题库,采用组卷的方式开单元和综合测试,旨在促进学生厚实专业基础,同时在图形复习和思维导图的制作中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加工,此外在案例和PBL教学中,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分析。技能主要为实验技能,而实验技能考核主要包括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实验中综合分析能力、设计性实验中的创新能力,所以实验技能的考核包括平时和期末的操作考核,综合性实验的分析报告,设计性实验的实验室会议的答辩等环节。所以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注重过程的考核,权衡知识、素质和技能,突出能力的培养。   

总之,医教协同的导向下,教学应更好的为临床服务,也就是向临床转化,要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而通过“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构建和实施以及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构建和应用,强化学生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厚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能让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掌握知识,理论联系临床,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有利于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                            

 

中医临床基础范文12

[关键词] 转化医学;研究生培养;资源;信息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b)-0154-03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最高端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最前沿,其培养的规模以及质量是评价一个国家教育发达程度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2]。对于医学研究生来说,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医学是关乎人类生命及健康的学科,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应当谨慎对待和处理。另外,医学又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快、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学科,也是一门传统的经验学科[3]。正是因为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在医学院校对于研究生培养显得格外重视,无论是从临床还是科研的角度都应去审视应该如何培养出临床上能独立分析问题、科研上能独立解决问题的临床科研型人才。

如今,随着转化医学浪潮的冲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了新的定义和突破。转化医学到底是什么?它能为研究生们带来些什么?而研究生应该在其中充当什么角色?这是所有医务工作者和教育者所要思考和面临的问题,本文就以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 转化医学的概念及内容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出现的较为热门的概念,指的是新兴的多学科融合,并用基础医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患者的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及预后评估的一门科学。转化医学的目的就是实现从“实验室到床边”的转化(bench to bedside translation),又从临床应用中提出新的问题回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为实验室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4-6]。简单的说就是将基础发现的科研成果用于临床指导,促进临床诊治患者的效果。同时,在临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用于基础的发现和改进,也是转化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转化医学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当时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的发现,使得实验室的研究作为临床工具的转变。由此“转化研究”被人所知[7]。

转化医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通过实验室的研究,对人类疾病制定新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方案;②研制新的医疗仪器设备;③对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8]。从中可以看出,转化医学不但从临床上帮助了患者的诊治过程,也服务于临床仪器设备的更新和创新,更为重要的是使人类对于疾病的认识更为客观和准确。美国国家健康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于2006年设置临床与转化医学基金(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Award of Science,CTAS),目的在于改善国家生物医学研究状况,加速实验室的发现,应用于患者诊治过程中。截至2009年7月,已有23个州的39家医学研究机构获得CTAS,从事临床与转化科学研究。除了美国之外,法国、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都把大笔的资金投入到转化医学研究中去,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相结合[9]。

由此看来,转化医学已经成为整个医疗及研究领域尤为重要的环节,它是将临床问题带入基础研究,并将基础发现投入临床应用的核心。

2 转化医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优势

2.1 一种从实际走向理论,从理论回归实际的理念

从本意上来说,转化医学时代,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是密不可分的[10]。转化研究的注重点也是临床转化的可行性。因此,转化医学是督促研究生从实际出发,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的角度去看问题并发现问题,从根本上避免了一些单纯以发文章为目的的选题。另外,从临床发现问题也解决了有些研究生对于基础的不重视和缺乏兴趣感,甚至认为基础研究是无重要意义的。基于发现的问题,研究生能够积极查询文献,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科研思路,充分开动科学思维能力及沟通协作能力,最终将基础实验的结果运用至临床试验中,从临床的角度检验结果的应用性价值,并指导实验和研究设计的方向。

2.2 一次得到多方位训练的培养

转化医学要求研究均应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因此,转化医学的科研能力培养绝不应是简单的实验室操作培训,而是有机地将临床和基础研究结合[11]。在临床方面,研究生参与一线工作,辅助主治和教授管理床位患者,完成学生向医生的转变。同时,具备临床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判断、分析和预测能力等。在基础研究方面,研究生进入实验室,熟悉基础研究课题的建立、构思和书写,帮助提高在转化医学研究中临床问题研究可行性的分析和判断。除此之外,转化医学的建立也为研究生提供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团队良好的沟通、相互的信任,彼此的帮助以及有益的分享等等都为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施加了足够的养分。

2.3 一个多元化、国际化的交流平台

转化医学包罗万象,其中不仅仅是由临床医学、基础生理学、生化、解剖、病生及药理等经典的医学基础学科组成,更多的包括了现代的生物技术学、生物信息学等新兴学科,可谓面面俱到[12-13]。因此,当研究生在进行科研的同时,其所涉及的“面”和“点”相当广泛,为研究生带了更为多元化的知识面,也为各学科进行学术交流、课题讨论等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同时,国外转化医学开展的较早,其成果也可喜。所以在国内举办的各大国际学术会议时,与国外同行和教授讨论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的工作是必要的。转化医学也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国际平台,使中外之间的学术交流更为频繁和具有深意。

3 转化医学时代对研究生的挑战

3.1 丰富的知识面

对于研究生来说,在转化医学时代最需要打牢的根基就是扎实的生物学、医学基础及临床知识。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医学知识,才能在实践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开展转化医学的研究。而转化医学的基础是实验室研究的成果,丰富的生物学与医学理论知识对于研究生来说也是研究问题所必须的。多学科的丰富知识交织在一起,相互融合相互关联,研究生需要在所有的学科当中游刃有余,掌握最基本的,了解最前沿的,发挥最潜能的。用扎实的基础去解决临床难题,用辩证的思维进行转化的思考,为临床为患者提供一个最佳的、最合理的诊治方案。

3.2 团队精神

研究生应该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优秀的交流沟通能力。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研究是可以由一个人完成的,科学研究是以研究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携手同行为基础,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潜力,使队伍达到最大的功效。研究生,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必须起带头作用,做好患者床边的沟通者、临床与基础的沟通者、PI和Staff之间的沟通者。这不仅关系到团队氛围的和睦与否,更是成员之间交流学术成果和研究进展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成败。

3.3 先进理念

培养研究生具有一种转化医学宏观的理念。转化医学的实践要求培养学生的疾病防控宏观观念。进一步完善学生轮转过程中的过程考核体系,使研究生具有更广泛的基础与临床结合的能力,使其看待疾病不是从“点”,而是从“面”、从“全”。这对于提高学生对疾病防治的宏观观念十分必要[14-15]。

4 展望与总结

虽然目前转化医学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但是所有医学研究者和医学研究生必须牢记的是,医学科学家在基础研究时一定要把临床应用作为目标,一定要以患者为中心,把基础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去,应用到患者去,为患者的健康谋取福利。

在转化医学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可以预见的是在中国,研究生的资源和信息将会越来越多,每一名研究生具备着多元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团队作风,带着辩证、转化的思想在临床、在基础,在医疗工作的各个岗位。转化医学时代,研究生的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罗庚求,文继舫,周建华,等.八年制临床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9, 11(1):49-50.

[2] 张凤琴,张阳,蔡剑飞.关于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44-145.

[3] 程现昆,李连宏.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理念、目标与定位 [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7-10.

[4] Lehmann C,Altuwai,Jrimm,Li YC,et al. Translational research in medical informatics or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J]. Methods Inf Med,2008,47(1):1-3.

[5] Littman BH,Mario LD,Plebani M,et al. What's next in translational medicine?[J]. Clin Sci(Lond),2007,112(4):217-227.

[6] Marinicola FM.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 two-way road [J]. Transl Med,2003,1(1):1-2.

[7] Adams JU. Building the bridge from bench to bedside [J]. Nat Rev Drug Discov,2008,7(6):463-464.

[8] Mankoff SP,Brander C,Ferrone S,et al. Lost in Translation: Obstacles to Translational Medicine [J]. J Transl Med,2004,2(1):14.

[9] 黄敏.转化医学与医院科研管理[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7):6-9.

[10] 何晓.当我们进入转化医学时代[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6.

[11] 张宏家,刘欧,李艺影.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157-158.

[12] 武哲丽,陈群,莫传伟等.基于转化医学理念中医诊断学课程研究生培养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8):5-7.

[13] 刘冉冉,雷聪,王金芳,等.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建[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2):162-163.

[14] 贾琳,岳一姬,李榕.关于转化医学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J].中国医疗前沿,2012,7(17),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