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维导图科研工作计划

思维导图科研工作计划

时间:2023-02-13 07:35:35

思维导图科研工作计划

思维导图科研工作计划范文1

 

一、学科思维导图的内涵

 

“学科思维导图”的概念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刘濯源提出,即以思维导图技术为表现形式,融入逻辑思维理念的内涵,结合各学科特性、思维规律、学科规律、考试规律,以实现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广泛应用于“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中。现被广泛传播的博赞思维导图主要强调放射性思维,而学科思维导图则更强调结构化思维。学科思维导图的结构化思维强调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求每个概念之间必须要有清晰明确的逻辑关系,才能用引导线将其连接起来,不能没理由的连接。所以学科思维导图的绘制更严谨,更规范,必须按学科本身的结构、规律、特点来绘制,侧重对知识深度的理解及学习者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学科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整体把握教材,树立全局观念

 

在电工电子技术的授课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只有树立全局性的观念,才能做到有条不紊,有的放矢。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关注点仅仅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上,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系统性汲取知识的能力和水平。系统性的知识结构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关注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组织架构,进而学以致用,同时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潜力和学习主动性。学科思维导图在梳理知识体系,灌输全局理念,理清知识架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学科思维导图有助于将电工电子技术教材形象化、立体化,充分发挥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的指导性,从全局出发,挖掘学生潜力与其对知识的渴望,同时让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充满乐趣,寓学于乐方能学有所成。

 

(二)制定教学计划,规划教学进度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制定严谨的学习计划,规划合理的教学进度是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成功与否的直接因素。认真研读电工电子技术教材,仔细分析学生整体水平,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制定教学计划,能有效地学习进度计划的系统性、整体性、合理性、科学性,最终确立正确的教学方向。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将所有课程内容及关键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梳理和整合,这是树立明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关键步骤。这样的教学计划更清晰、更明了、更直观地体现教学的具体内容,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调整,大大提高备课与授课的水平与效率。

 

(三)梳理教学流程,优化教学步骤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还需要关注教学流程的设计与教学步骤的优化。在讲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时候,有效利用思维导图,简明扼要地提取主要的概念、定律、公式,有助于明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教学流程。优化教学步骤,不仅有助于教师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还能够让学生接受起来多而不乱,更容易提高学习与记忆效率。此外,在设计教学流程过程中,板书设计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运用思维导图,可以简洁地绘制课堂板书,构建主干知识体系,有助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点、线、面有序进行,构建起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调动起学生课堂上的整体关注度和认真度,在互动中求发展,在平等中求进步。

 

(四)简化课堂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做好课堂笔记是极为关键的学习方法。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课堂笔记总是根据教师所写、所说进行填鸭式的记录,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导致整体知识体系和知识架构属于僵化式的死记硬背,使后期知识的提取和应用不能灵活自如,长期发展下去,会严重阻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倡导简洁的课堂笔记,作为快速的学习方法和工具,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打破了传统笔记系统性不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放射性思维特点,调动多种感官,有效管理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将知识的储备和应用可视化、具体化,大大提高大脑的运作效率,提高思考技巧,增进记忆力与组织创造力。

 

学科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可操作性强,可以帮助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制定教学计划、梳理教学流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绘制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结构,还能够帮助学生重新塑造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减少学生思考的枯燥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总之,思维导图在电工电子技术教与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解决了一些传统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积极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思维导图科研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 思维导图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高职 内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中的一门核心课程,理论知识涉及面广、内容枯燥,加之大多数学校的内科护理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很少接触临床患者导致学习效果不好。虽然近年来医学院校逐渐推广多媒体教学,但其课堂讲授信息量大且师生互动较少,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本研究提出基于思维导图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将思维导图的联想、绘制、分析渗透到PBL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期能对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构建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法意义

1.1利于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产业发展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指出: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应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模式将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从过去被动学习改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出高端技能型、复合型护理专业人才,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1.2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模式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思维导图即心智图,是一种以图像形式展现思维轮廓的工具,具有辅助展开发散性和集中性思考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将思维导图引入到护理教育中,其广泛应用在护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继续教育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众多的研究表明,思维导图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上有着独到的优势,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本研究提出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模式,将思维导图的联想、绘制、分析渗透到PBL教学的各个环节,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该教学模式利于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

护理学是一门融合多学科知识体系的应用学科,对护理工作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要求极高。而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模式能系统培养和提升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就业质量,适应我国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2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流程

2.1开课前准备

课题组系统回顾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进程、应用价值等理论,了解PBL教学法实施的意义、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思维导图PBL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2.2教学内容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所使用同版《内科护理学》教材,实验组学生实施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模式,对照组学生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由相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以上教学的授课计划、课时、目标、进度均相同。

2.3教学过程

(1)疾病选择:首先由教师根据选定的内科教学内容,每次课前发放给学生预习思维导图,向学生进行简单的病情介绍,明确重点和难点,避免遗漏知识点。

(2)提出问题:教师针对所选疾病,进行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及护理评价等关键环节提出几个中心问题,问题主要以为什么、是什么以及怎么办的形式展开。

(3)查找资料、自学并每位同学制图。

(4)小组成员讨论并修订思维导图。

(5)小组从疾病的识别、分析、治疗全过程进行汇报,教师指导。

(6)教师点评:突出强调重点、难点,强化相关的护理理论及护理技能,巩固学生学习成果并评出最佳小组团队。

2.4教学评价

为客观评价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模(下转第57页)(上接第42页)式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可采用师生间的访谈法收集学生对两种教学模式的看法和建议。对两组学生采取理论考试,分析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形式对学生客观学习成绩的影响。同时,对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其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提高能力、教师评价和促进学习4部分,以期客观分析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的学习效果。

2.5数据的统计处理

全部数据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3小结

我国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部分医学院校引进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其在高职院校临床护理教育中应用较少,因此其有效性、可行性研究有限。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部分思维懒惰的学生容易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常采用回避、拖延等应对策略。因此在剖析PBL教学过程,总结各环节教学特点,分析PBL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原因的基础上,研究思维导图的原理和框架,挖掘思维导图的特点及其与PBL教学模式的共通点,提出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模式,将思维导图的联想、绘制、调整与分析渗透到PBL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期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其学习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讯作者:张先庚)

基金项目:该研究受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院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王红艳,(1986-),女,硕士,助教,科研处干事,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老年护理和护理教育。

通讯作者简介:张先庚,(二级)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护理教育研究及管理;研究方向:高等护理教育 、管理和老年护理。

参考文献

[1] 台宏达.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软件导刊,2016, 15(2):185-188.

[2] 姚磊,黄海树,乔露.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 2012,11(12):177-179.

[3] 袁贵仁.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2011年12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Z].2012:58-65.

[4] 马梅.思维导图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

思维导图科研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卓越计划;机械制图;改革;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47-02

“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标主要是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作为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大学,创造性地开始研究和实践产学研合作的本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并于2011年正式启动“卓越计划”,迄今已有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共计5个本科专业试点了“卓越计划”,并开设了卓越工程师试点班。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在广泛调研国内三大石油集团公司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国内其他石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凝练我校的办学特色和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因我校刚刚启动此计划,缺少具体的专业培养标准,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学改革尚处于摸索阶段。

机械制图课程作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性,该课程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的机械制图教学缺乏应用性和时代性,过于侧重“画图”和“读图”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难与企业接轨。为实现卓越计划的目标,必须对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改革

在制图教材的选用上,“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仍选用以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编写的《机械制图》(第六版)(2007年7月出版,“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和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机械制图》编写组编写的《机械制图》(第六版)(2010年7月出版,“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为主体的制图教材,教材基本上反映了教学大纲知识系统的逻辑性、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有固定的结构框架。这些教材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主要宗旨是培养学生画图与读图能力,各章节内容详细,知识点清晰。但理论性的内容偏多,实际应用性的内容不足,缺乏制图知识与工程实际的融合,缺少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打破原有教材传统框架,注重实用性和时代性,力求简单、紧凑、精炼。减少对理论知识的阐述,加强其与工程实际即机械加工、机械设计等知识的融合和关联。例如,减少画法几何部分内容,在零件图部分增加制图测绘学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为使教学与企业接轨,可采用企业中现有图纸及机械产品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讲解。尽量采用简单易读的图例,重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国家标准规定的表达方法。突破单纯地教会学生“画图”与“读图”的思想,培养学生设计制图的指导思想。另外,随着CAD / CAM技术的迅猛发展,设计与制造的理论和加工手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制造企业已实现无纸化生产,直接进行三维造型设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体现这一特点,在增加计算机绘图学时,尤其是计算机三维绘图学时,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机械绘图软件,如Solidworks、UG、Pro / E等。

在结构上,可以参照现有教材做适当的调整。减少基础知识章节,增加实用型章节的扩展。例如,将计算机绘图课程(二维、三维)安排在组合体、机件表达等章节后,针对具体例题或者绘图作业讲解;将零件图章节分散安排在机件的图样画法、标准件与常用件章节中介绍;装配图多引用机械设计中的图样做讲解,这样便于与后续课程的衔接。

二、课程设置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制图课的设置仅仅是将它作为一门课程,大多开设在第1或第2学期,对于“卓越计划”试点班而言,机械制图的多数授课内容与同专业的普通班基本相同,并未体现出工程特色。因此,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技能掌握能力出发,在课程设置上,将培养制图、设计的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在整个教学体系下,可将机械制图课程分为基础制图、计算机绘图和设计制图三部分。并且,在制图课程之前应先进行金工实习、机械工程入门课程的学习,这样能使学生对机械加工方法、工艺结构等实际应用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以加深对制图中图例的理解。

在总的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制图课程的开设时间,将制图课程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使之与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很好地衔接,从而保证学生的绘图训练不间断,绘图技能不断得以提高。在这期间,侧重于计算机二维、三维绘图软件的不间断应用。

三、教师队伍建设

虽然现有制图教师队伍不断向年轻化、高学历化方向发展,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实践经验缺乏,起不到很好的启发作用。所以,围绕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这一目标,为满足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性质,机械制图教师可由同时讲授机械设计、机械制造、金属工艺等专业课的教师担任。同时,增加机械制图教师去企业学习及与企业合作的机会,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建立教师轮训制度,培养教师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既能使制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制图教学有效地与设计知识、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单纯孤立地讲授制图知识,还能增加制图教师的科研能力,能适时地将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企业合作开发成果等内容穿插在教学中。

四、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有效的改善教学效果。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同时,可应用计算机绘图软件进行三维造型,动态的教学、直观的立体模型,会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可帮助学生验证想象的结果,有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产实际采用案例式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减少单纯板书、多媒体讲解。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启发、正确诱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积极主动的思考、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模式。在制图测绘环节,以分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全程参与进来,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增加在绘图室的零件测绘练习和计算机训练中心的上机练习,增加徒手图、轴测图的训练,使学生在技能、素质上得到真正的提高。

五、结语

“卓越计划”下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对于学生、教师、学校都有重要意义。

(一)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成为“卓越工程师”的驱动下,学生会自然地由被动的“灌输”转变为主动的“求知”,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另外,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因材施教。

(二)可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教师运用典型工程案例可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并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的积极性,这既能保证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工程实践的自我效能,同时还能增强他们选择工程职业的信心。另外,通过运用现实或模拟的工程项目作为案例来训练学生,可增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认识以及动手能力。

(三)可为机械制图教师提供去企业学习、培训的平台,丰富了教师的设计经验和科研工作经历,扩展、更新了教师的知识面

对于教师来说,这解决了科研压力,改变了制图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的现象。通过改革,制图教师能进一步适应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这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卓越计划”下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增强了学校和教师的竞争力,能做到高校和企业的真正接轨,使学生的就业不再是难题,还能提高学校的生源。

[ 参 考 文 献 ]

[1] 董国耀,李莉.关于图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67-69.

[2] 舒宏,胡清泥,高菲.中日机械制图教材的比较及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工程图学学报,2010(4):166-171.

[3] 张晓报.我国“985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反思――基于课程的考察[J].高等教育管理,2013(6):24-30.

思维导图科研工作计划范文4

科学家已经能对许多自然现象进行预测。比如,明天会不会下雨,明年小行星会不会撞击地球,某地的活火山会不会在下个月爆发。但是,科学家却很难预测一个人在下一分钟想什么:他会产生一个积极的想法,还是会冒出一个罪恶的念头?科学家的共识是,自然界中最复杂、最难研究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的东西,那就是人类的思维。科学家认为,如果能绘制出人脑活动图谱,就可以了解人脑的运行机理,从而可以监测人们的思维活动,也可以检测脑部疾病。

人类脑计划

2011年9月,在英国召开的一次科学会议上,美国哈佛大学分子遗传学家乔治・丘奇和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家拉斐尔・尤斯特的一份提议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提议内容是:通过合作来开发一些新技术,用于追踪人脑各个区域的活动,最终达到可以测量每一个神经细胞活动的水平。此后,不少科学家开始宣传这项提议,最终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

2013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政府将“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简称“人类脑计划”)。2013年9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宣布,在2014财年将重点资助9个人脑研究领域。这是美国推出人类脑计划后,相关政府科研机构首次公布具体研究与实施细节。美国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吸纳公立和私营的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人类脑计划。多家联邦公立机构将为此计划拨款。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将提供2000万美元,用于开发分子尺度的探测装置,力争能感知并记录神经网络活动,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增进对人脑思维、情感、记忆等活动的理解。

美国军方也参与其中。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计划投入5000万美元,着重开发一系列能捕捉、处理神经元和染色体活动状态的工具,建立相应的信息处理系统和修复机制,以期在士兵遭遇应激压力、脑损伤、记忆损失等问题时协助诊断和治疗。私营机构中的一些相关研究项目也纳入到人类脑计划中,例如,艾伦脑科学研究所每年将提供6000多万美元用于开展探索人脑活动的研究项目。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有一片研究神经网络的科技园区,每年将提供至少3000万美元的资助。

虽然人类脑计划目前由美国科学界主导,但是大多数神经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不可能由美国“吃独食”。就像人类基因组计划当时由美国科学家主导一样,庞大而复杂的人类脑计划最终还得靠中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多国科学家合作完成。

人脑活动图谱

在人类脑计划中,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绘制人脑活动图谱(英文简称为BAM)。或许不少人会误解人脑活动图谱就是人脑的三维图像,其实描绘人脑的“外貌”并不困难。人脑活动图谱中最困难的部分是“活动”,主要是“记录每一个神经环路中每一个神经元的每一个锋电位”。也就是说,要记录每个脑部位中各个神经细胞的活动情况。最终完成的人脑活动图谱将展示人脑中每一个神经细胞的活动模式,也会展示何种神经纤维在何时放电,以及各种神经活动是以何种方式同步发生的。

虽然人脑活动图谱名为图谱,但是它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张图画,而是一个庞大数据库的集合,其中展示了人脑中的各种生物电活动。就像人类基因组图谱一样,人脑活动图谱也十分复杂而深奥,我们是难以看懂的,甚至一些脑科学家也看不懂,因为它其实是一些数据的图示,得借助专门的电脑软件才能“读懂”。人脑活动图谱相当于一个标准,把我们的脑部活动和这个图谱进行对比,就知道我们的所思所想。

目前,科学家只能对人脑活动进行粗略的测量。他们可以通过一些仪器对人脑广阔区域的活动进行探测,或者测量单个或小群的神经细胞的活动。然而,这些仪器扫描人脑生成的是一些模糊的图像,缺乏对细节的描绘。聚焦于单个或小群的神经细胞,倒是能生成相对清晰一些的图像,但是这些图像用途不大,因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多个区域共同合作的结果,涉及的神经细胞至少有几千个,复杂一点的思维活动则需要几百万个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来完成。

正因为目前的人脑扫描方法存在局限性,科学家希望开发出新的方法来直观地展现人脑的活动。这要求新型脑成像技术具有高时间、空间分辨率,并与电子探针、纳米技术等密切结合。绘制人脑活动图谱的方法与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的方法有些类似,那就是从局部到整体。人类基因组是从单个基因开始,然后延续到一些基因片段,最后连接成整个人类基因组图谱。同样,绘制人脑活动图谱得从神经细胞开始,然后延续到功能区域,最后扩展到人脑乃至整个神经系统。

尽管测绘人类人脑活动图谱是一项更艰巨的任务,但这一巨大的挑战是刺激新工具的研发以及跨学科的科学家通力协作所必需的。丘奇和尤斯特等人认为,人脑活动图谱相关技术的开发将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发新影像工具,可以利用光去穿透脑组织,探测并操控细胞功能;第二阶段,通过利用新一代的电子探针,同时监测和操控大量的细胞;第三阶段,利用最新的纳米技术,对单个神经细胞内的活动进行实时汇报;第四阶段,利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相关模式,建立数据分析和共享系统,多国科学家合作绘制出完整的人脑活动图谱。

从动物到人类

由于科学和道德的原因,科学家开始将不会大规模进行人脑活动图谱的研究,而是从一些“模式动物”入手开发新技术,并积累相关研究经验。从科学的层面上来分析,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循序渐进的,一些低等动物的脑要比人脑简单得多,它们的脑部活动图谱相对容易获得。从道德的层面来分析,新的脑部扫描技术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危害,先对动物进行实验和观察,就可以逐步改进和完善相关技术,最终可以做到没有危害或者危害十分微小,这样应用到人脑扫描时就没有道德风险了。

根据人类脑计划的相关规划,科学家在5年以后才能完成对秀丽隐杆线虫脑部活动图谱的绘制。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低等动物,它的脑部只有302个神经细胞和大约7000个神经节点。10年之后,科学家预期可以绘制拥有大约13万个神经细胞的果蝇的脑部活动图谱。15年后,预计可以观测更加复杂的斑马鱼的脑部活动,或老鼠脑部皮层中一些区域的活动。从这些规划可以看出,人类脑计划的研究任重而道远,20年内是难以完成对人脑活动图谱的绘制的。

为什么要研究脑部活动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之前,曾有人认为基因测序是白日梦,然而人类基因组图谱最终绘制成功,令基因科学出现了革命性的进步,也彻底让反对者“闭嘴”了。科学家进行脑科学研究,也是希望人类脑计划能使神经科学的技术发生变革,最终使人类对人脑功能的理解发生革命性变化。

人类脑计划的倡导者之一保罗・埃尔维赛特斯认为,人类脑计划的意义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历时十多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让科学家完成了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让人们可以从基因层面来认识人类的一些外貌、行为和疾病的产生原因,对研究人类行为和促进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脑计划的目标是探索人脑工作机制和绘制脑活动图谱。它也将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一样,更加深入地探索人类行为的深层原因,并有利于促进人类神经系统的健康。

思维导图科研工作计划范文5

1974年,BBC播出了英国人东尼·伯赞(Tony Buzan)的10集电视系列片《思维导图使用手册》,第一次向世界正式介绍了“思维导图”(Mindmapping)的概念。这是一种以直观形象的图示来建立起一种网状联系的记录方法。它能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发散性思维的模式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因为这一创举,东尼·伯赞被誉为“世界大脑先生”,而思维导图也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到了人们的工作、学习中,甚至是生活当中,也引发了各界对它的使用方法的研究和讨论。

近年来,国内关于思维导图的虽然呈快速上升趋势,但理论探讨类的研究多以文献综述为主,缺乏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实践研究类则以简单经验介绍为主,鲜见严格控制变量的实证性研究。而在国际上,对思维导图的研究已经拓展到从简单的纸笔构图迁移到计算机构图、协同构图等方面。整体上看,国内外对思维导图的关注度都越来越高,但研究方向上国际上更加前沿,研究规范上国外也显著高于国内。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引发的师生比严重失衡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的教学时长缩减,都使得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成效堪忧。而对于一门语言来说,听、说、读、写等技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必须全面提高对各个技能的培养水平。作为一所以农科专业为主的西部二本院校,云南农业大学的生源受到地域、专业和经济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总体而言未能满足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水平。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收效甚微。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受到应试教学的限制,这与长期主导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机——CET四、六级考试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学生学习的动机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他们的关注点就不可避免地放到了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之上。而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侧重于对词汇、句法和衔接手段的正确使用,及时纠正写作过程中的所有错误,并给予正确范例供学习者效仿,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学生也倾向于在写作时以采用规范语言为主要目的,忽略了写作所必需的思想性,也缺乏对其他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结果,传统的教学法虽然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所学写作格式、语法、词汇等知识的掌握,但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究其根本,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习惯性地让思想服从于自身语言表达能力,而不是让语言来为表达思想服务,属于一个逆向的学习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再多的写作练习和写作方法教学都显得徒劳无功。学生缺乏发散性的思考过程,也就失去了用英语自由表达思想的动机和正确的学习模式。

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当中,目的就是尝试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模式,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入手,锻炼学生以思想来决定表达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导向和模式,促进深层学习,从而真正培养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虽然之前也有相关的研究涉及用思维导图辅助英语写作,但这些研究并未以大学英语写作作为具体研究目标,亦缺乏相应的评价研究。从研究角度来看,要想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思维导图的评价研究亟待加强。

对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应用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基本内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如何让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熟练使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写作水平。思维导图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受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所限,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一方法并不了解。所以,研究当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原理、方法和作用等有全面的认识,能在写作时熟练使用思维导图为习作服务,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写作能力。

这个部分又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如何使用纸笔进行直接简单的思维导图制作。学生得到习作题目时,基本都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简单构建,但受个人语言能力和学习习惯所限,往往会急于行文,对文章主题、结构和铺排缺乏深入思考,也就不太可能写出高质量的习作。运用思维导图对发散性思维的辅助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针对文章命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更好地设计行文结构和表达主次。行文记事,首要的应该是言之有物。当学生熟悉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以后,在简单的纸笔的辅助下,即可进行针对命题的发散性思考,从而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命题作文。这是针对学生当前学习英语写作的主要动机——迅速提高应试中的写作水平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如何使用思维导图计算机软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进行某一主题的陈述,进而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能力,提高其书面语言的表达水平。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不能忽视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当前,由于思维导图的作用已经得到许多知名企业和教育专家的认可,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许多制作思维导图的计算机软件,如inspiration、mindmanager、personalbrain、brainstorm等。在制作思维导图上,计算机也以它的操作快捷、图像形式多样和容量大的特点显示了比“纸+笔”工具高效的优势。

在各种思维导图软件中,应选用适合用于写作、项目计划,而且利于制作精美的陈述辅助幻灯片的软件。在学生掌握了用纸笔熟练绘制思维导图之后,引入软件的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进入深层学习模式,从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能力入手,提高其书面语言的表述水平。

第二,如何有效评价思维导图对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能的作用。作为一项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研究项目,作为一项全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研究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是否能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证明其可行性。在对之前的研究成果的检索中,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外对思维导图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研究,但 国内的研究结果中较少出现具体针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具体研究,更缺乏严格控制变量的数据分析。所以,如果要开展有效研究,必须尝试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对思维导图能否有效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能进行对比分析,最终证明思维导图能否成为确实可行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手段。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变量的控制。研究项目应对不同原始英语水平、不同性别的实验对象开展教学实验,得出实验对象不同是否会影响思维导图的效果的有效数据。也要采用不同的写作主题作为实验素材,找出思维导图对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是否会受到不同写作主题的影响。

其次,应该以多种数据收集手段来从多角度求证采用思维导图的预期目标是否能够达成。

通过对比实验对象在使用思维导图前后的作文成绩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数据搜集,以科学有效的论证来说明思维导图是否能有效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及其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否有所促进。

综合以上考虑,我们认为,对于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应用研究的开展过程应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构成:

1.对思维导图进行介绍,了解和熟悉过程

首先以讲座的模式详细介绍思维导图的由来、发展、应用范围、作用原理、绘制方式、对英语写作的促进作用等相关知识,然后以系列研讨会的形式让学生熟悉如何采用纸笔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和如何利用mindmanager和inspiration两个计算机软件。

2.实验对象和参照对象的选择

研究项目将采用不同变量来开展研究。在实验对象和参照对象上,将从云南农业大学2014级大学英语A6级(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A4级(高考英语单科成绩高于100分,且大学英语II成绩属全年级中上水平)、B级(高考英语单科成绩为70~99分)和C级(高考英语单科成绩为69分以下)四个教学级别中,各抽出大学英语II的期末考试平均分基本一致的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各级别的实验班和参照班,预计涉及约500名学生,约占2014级大学英语课程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

研究开始时在实验班和参照班都统一进行一次前测(pre-test),以供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级的学习效果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在实验教学班引入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参照班级则应用传统的命题—习作—评阅的教学方法。各级别的实验班和参照班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习作)都将由不担任教学任务的一名教师完成评价并进行对比。

3.完成不同写作主题的相关研究

为了证明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促进作用是否会受到写作主题变化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写作教学的内容将按三种主要写作体裁开展:议论文、记叙文和应用文。因此,研究过程中将开展三个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单元的教学实验。通过实验结果的数据对比,找出思维导图对不同的大学英语写作任务完成效果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4.体现研究结果的数据收集

通过实验组和参照组的最终习作的横向对比,及实验组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的纵向对比,来证明思维导图是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提高其写作能力;通过对实验组的问卷调查来求证思维导图及相关软件是否能够提高其学习兴趣和信心,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以上研究计划是针对云南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的研究设想,我们希望在研究过程中能顺利实施研究计划,根据研究进展适当调整研究策略,从而得到科学可信的研究成果,证明思维导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的模式来更好地开发大脑的潜能。  

思维导图科研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思维导图;机械制造技术;应用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需要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行动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复习掌握知识要点一直是我在教学进程的复习阶段关注的问题。理工科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复习主要有两个难点:知识点多不易记忆,公式多计算难。我所讲授的《机械制造技术》是高机电专业的专业课,内容涉及机械制造的方方面面,有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等领域。课堂教学时,主要以讲授为主,配合现场加工及多媒体教学为辅,达到了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但是,复习阶段如果还是以课堂讲授、教师总结这种形式来进行,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达不到复习的目的。通过思维导图的学习与使用,我认为在复习阶段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显著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下面是我在高机电06-3班进行思维导图教学的过程与反思。

一、介绍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2课时)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1970年前后提出的一种记笔记方法。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在我校应用较少,学生对这种新的学习方法比较陌生。思维导图有其特有的编制方法及制作步骤,掌握了它的核心内容,应用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详细介绍了相关知识,演示了制作方法,展示了不同专业制作的图例,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论,使学生在进行制作本专业相关内容的思维导图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并让学生尝试完成简单的思维导图形式的作业来加深对思维导图的认知与理解,为后续的自己动手完成项目实施打下基础。

二、在《机械制造技术》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探讨(6课时)

高机电06-3班共有三十六名同学,根据学生学习成绩进行搭配分组,每组六人,形成以强带弱、激发兴趣、共同进步的复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遵循完整的行动过程,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各组的工作任务书即按照这六个环节设计并进行实施。

(一)、资讯环节:确定项目任务

由教师提出复习重点章节,每组分配一个复习重点,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在学生分组讨论时,学生们都有共同的表现,即都能够认真倾听,表现出对完成任务的极大兴趣。分析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参与积极性。

(二)、计划环节:制定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

当进行计划时,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将本组所有重点内容写出来,然后标出先后顺序,就可得出一个清楚、具体的计划。运用思维导图能让学生环绕主题进行思考,不会迷失方向,完成设计后很容易组织及写出报告。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开始进行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倾听别人的意见,开始了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锻炼。

(三)、决策环节:做出决定

当要选择及做出决定时,应引导学生将须要考虑的因素、目标、限制、后果及其它可行性,用思维导图画出来,再将所有因素以重要程度或喜恶加权,最后尝试做出决定。经过前期的准备,各组逐渐进入状态,投入到思维导图内容的讨论和绘制上。这从各组工作时的姿态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在开始的计划、决策阶段,各组围坐在一起,各就其位,各自看书思考,有时交流一下。随着工作的深入,各组讨论越来越热烈,形成一个个的小圈子。各组成员由最初的坐姿,到逐渐有人站起身来讨论,到最后每个组基本全部都是站立状态,脑袋聚在一起。这充分体现了各组的投入程度,小组成员已经进入到工作状态,团队意识、合作意识逐渐形成。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各组更是气氛热烈,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参与其中。记录下来和体验到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完成任务的需求,是一种忘我的精神状态。上课时看手机、看小说、打瞌睡等现象不复存在。从这一现象就看出思维导图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显著区别。

(四)、实施计划:根据决策,绘制图形

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之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这一步骤很快就得以实施,尤其对于喜爱绘画的同学来说更是奇思妙想,图形生动有趣、视觉冲击感极强,虽然在思维导图使用上不够熟练或还有一些错误,但整个学习氛围都调动起来了,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点的掌握就轻松容易了。

(五)、检查控制

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比较自己与同学或老师的思维导图,找出差异,就能及时发现问题,矫正错误。

(六)、评定反馈

通过对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评价以及对学生最初和最终的思维导图加以比较,就可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诊断学生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努力把新的意义并入已有知识中,这就是形成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时,通过建构自己的思维导图中遇到的困难,清楚地联想到自己的不足,激励自己去努力弥补。

(七)、展示成果

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代表讲解本组的思维导图内容。台上讲的认真,台下听得专心。通过台上讲解、台下提问的方式不知不觉中就把复习的知识点都复习到了。学生在展示成果时,思维导图可以协助学生在预备时清楚自己的构思,令解说更具组织性及更容易记忆。在解说时利用思维导图可令听众容易明白,印象更深刻。如果有发问时,学生可灵活地在思维导图上处理扩张,不会迷失在其它思路上。

三、应用反思及展望

经过6学时的思维导图训练及制作,已经激发了高机电06-3班学生对这一新的学习方法的兴趣,只是因为时间有限及掌握理解不够深刻,在整个应用过程的初期进行较慢,花费大量时间去选题,去找中心句,去梳理知识点。经过激烈的讨论及研究,主题一旦被确定下来,思维导图的绘制就非常迅速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在图形绘制中也五花八门,奇思妙想。这一过程也反映了同学们对这一学习方法的接受与认可,这一点在课后的问卷调查中也有所印证。

虽然思维导图在职业教育教学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加以改进。但是,将思维导图引入到机械制造项目教学中,能够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还有着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更多的应用形式有待我们去实践!

参考资料

思维导图科研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 城市规划;GIS;Google earth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47-03

1 引言

为什么要建立数据—形态联动思维?形态能反映一定的信息,但有其局限性。如一个矩形,它既能代表一个橡皮擦,也能代表一块黑板。如果没有数据对形态进行标识,便会造成表达上的错误。建立数据—形态思维的联动,可以使信息的表达更加完整、有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1],各种先进技术应用在城市规划教学中。以下将探讨两个分别在数据领域和形态图像领域有较强优势的城市规划辅助软件——GIS与Google Earth。通过对两者应用以及两者结合使用的研究,探究如何建立数据—形态联动思维,辅助城市规划教学过程[2]。

2 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归类统计分析(表1、表2),发现这些论文主要分为:

1)GIS和Google Earth在城市规划中的辅助;

2)GIS和Google Earth功能类型的理论研究;

3)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引入GIS和Google Earth课程的研究;

4)城市规划中GIS与Google Earth、CAD等软件的结合使用。

本研究将着重探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GIS、Google Earth各自的特点,以及这两款软件在不同设计情况下的使用。

3 软件应用

3.1 GIS软件的功能使用

GIS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将复杂的数据整合化,将枯燥的地理数据转化为形象的图形。

1)制图功能。GIS软件的分析功能是对图层进行属性编辑,通过内部运算,得到相应的数据和图像。在对属性进行编辑的过程中主要对该图层的符号系统和字段进行编辑,可为图面增添符号化表达的数据和相应的图形文字标注,然后通过添加图框、指北针、比例尺、图名等图纸构件,最终完成一幅完整的分析图纸[3]。

2)GIS空间分析研究功能。空间分析叠加技术主要应用于计算土地使用现状容积率[4]。使用CAD等其他软件绘制土地轮廓线和建筑轮廓线,导入GIS软件中。在GIS中建立起建筑轮廓图和建筑层数的数据链接,使二维的建筑轮廓拥有高度属性。容积率计算和分析需要给相应图层添加双精度字段,分别来表示基底面积和建筑面积,并选择算法,使其计算出容积率的数值。接下来再将数据可视化,用色阶来表示不同的数值段,使抽象的容积率数据变成直观的颜色等级,更快捷清楚表现容积率与地块的关系。

3)交通网络研究。在交通网络分析当中首先是道路系统的建立[5],导入文件当中已经描绘出路网的基本情况,通过GIS软件建立网络数据集。首先可以通过要素属性编辑道路行驶状况、行驶方向[6],并且通过编辑器,对道路的特殊使用进行编辑,以显示出道路行驶方向、道路节点等。通过属性编辑,绘制路口转弯状况,来模拟实时路况、禁止转弯等现实因素[7]。

4)公共设施优化布局。公共设施配置与道路系统的可达性和抗阻有密切关系。

3.2 Google Earth软件的功能使用

Google Earth在实际应用如城市规划、教学、GPS的联系中不仅仅扮演着图像提供者的身份,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数字平台,它还可以精确添加地标、图片、模型、文字,为城市规划及教学的研究提供数据与形态思维的联动。

1)教学。Google Earth具有显著的地理特色,既可提供高清晰度的遥感影像,还可在影像上加载点标记及影像标记,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如何使用Google Earth创建用于教学的数字平台?首先,需要在“位置面板”创建不同等级的文件夹,形成教学目录;接着在目录下创建地标、线与面,用以表达教学内容中不同的地点、线路及区域;最后导入文本信息、图像信息和视频信息[8]。

2)城市规划。Google Earth提供的数字地球平台,在提供规划所需基础资料、定量分析相关数据、建立城市漫游体系及激发规划设计灵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Google Earth能提供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上的遥感影像,为城市规划的研究提供最基础的图像资料。而“标尺”工具和日照阴影功能使得遥感图像有了定量分析的工具。“标尺”工具可较准确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而日照阴影的功能则使建筑高度的判断变得直观,通过计算某一建筑的高度与其阴影长度的比例,便可大致地推断出其他建筑的高度,从而得以大致判断建筑容积率及相关指标。传统的城市规划三维建模方式是通过3DS MAX等软件来完成,此种建模方式胜在真实性以及在虚拟漫游上较为出色,但程序相对复杂,修改更新较为繁琐。基于Sketchup+Google Earth的组合模式方便设计人员修改,能有效改善传统规划设计在三维表现上的不足[9]。

3.3 GIS与Google Earth的结合

GIS强在数据思维上,而Google Earth强在形态思维上。所以,当这两个工具联合用于规划、教学等相关方面时,便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规划、教学中形态—数据思维的联动。两个软件联合使用前提,在于两者之间的数据交互,即KMZ、KML格式与SHP格式转换。

将ArcGIS的数据导入Google Earth较为简单,直接在GIS的目录栏工具箱中将文件转为KML格式,便能在Google Earth中打开。将Google Earth的数据导入GIS则复杂一些,需用到global mapper软件:首先将Google Earth文件另存为KML格式,用global mapper软件做部分修改后转为shapefile格式,便能在GIS中打开。

4 结论

本文基于GIS与Google Earth在城市规划教学中的结合使用,探讨数据—形态联动思维。通过研究GIS软件和Google Earth的功能以及文件之间相互转换,建立城市规划教学的数据—形态联动思维。在数据工作量巨大的今天,使用软件辅助分析整理管理数据,进而帮助教学、设计新思维建立和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Tang Jian. Cantilever Structures’ Environment Symbiosis Technologies in Mountainous Housings[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368-373):3249-3253.

[2]Tang Jian. Submitting of Architectural Redundancy Concept through the Study on Changes in Per Capita Living Space Demands of Urban Residences. Advanc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2(209-211):544-547.

[3]牛强.城市规划GIS技术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张晓瑞,周国艳.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09(6).

[5]唐坚.轨道交通高架站桥建关系的类型化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1-47.

[6]TANG Jian. The Analysis of Planning Guide Effect of Guangzhou Metro Line Five’s Construction to the Non-existed Central District of the City[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2(253-255):1130-1134.

[7]董明照,阳慧,莫琳.基于GIS的交通压力分析辅助城市规划系统初探[J].地理空间信息,2010(6):92-94.

思维导图科研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信息架构;图表设计;空间规划;空间认知;环境导视;互联网移动终端交互设计

1 环境图形设计的概念及发展

1.1 环境图形设计的概念

环境图形设计(EGD)是一门亲源关系复杂的交叉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平面、建筑、室内、景观和工业设计。国际权威机构―――美国环境图形设计师协会(SEGD)将环境图形设计定义为:在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中规划、设计指示系统以及其他视觉传达形式并制作成型的职能活动。专业杂志SegdDesign的定义是:环境图形设计与寻路(Wayfinding)的视觉层面有关,属于传播识别性和信息塑造场所概念。

从环境图形的定义来看,不难发掘其概念之宽泛、体系之模糊。也不难理解尽管其具有交叉学科的属性,在众多艺术设计专业中这一概念也并不陌生,都曾开设过类似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却至今没有较为明晰、稳定和成熟的体系。笔者尝试通过本次课题项目的机会整理概念来源、发展,通过与教学课程结合建立较为合理、饱满的学科体系。

1.2 学科的发展

1.2.1 建筑指引系统

从19到20世纪,西方建筑与城市开始发展起作为城市公共环境指引系统的环境标识设计。从21世纪初,建筑标识标志设计项目也在此影响下开始在国内发展起来。起初这部分的设计主要由一些平面广告公司和传统标牌制作公司承担,设计任务多是环境指引中差漏补缺性质的零散标牌设计,这些就是最初非正式的环境图形设计项目。此时国内部分高校开始研究环境导视与信息设计、环境心理相关的理论体系,同时由于建筑规模、城市区域规划以及城市信息逐步开放的意识越来越强,此类型的建造项目、改造项目越来越多,规模随之越来越大。建筑指引项目也开始进入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公司,作为其中一种新旧项目的配套业务类型被固定下来。

1.2.2 场所营造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西方,随着建筑表皮材料与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环境图形设计也逐渐超越起初独立与环境的方向指引与识别标牌单体,开始与整体环境空间融合,创造本身即极具个性化和场所感的空间图形。1984年,设计师苏斯曼(DeborahSussman)为洛杉矶奥运会设计了彩色的大型场地图形,成功示范了以图形为主体视觉特征创造三维空间、塑造场所感的设计尝试。

自此,新艺术运动之后运用图形塑造空间形式的装饰风格再次兴盛起来。环境图形结合材质、灯光、建筑构件甚至空间错觉,将场所特征结合导视特征对环境进行分区、标注、引导。“环境图形”这一概念也更加饱满,图形设计师开始加入到空间设计的团队中,形成了真正意义的跨界合作。

1.2.3 数字媒体交互设计

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终端产品逐渐大面积普及,西方城市中的重要公共性建筑与环境均引入了网络导航系统。包括机场、火车站等主要交通枢纽建筑;包括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大型公共场馆成为数字媒体导航系统的主要对象。对于大型空间中如何快速、实时的进行空间认知与识别通过新的载体形成新的工具。

环境图形在实体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虚拟平台拓展,图形元素完成了从平面向空间的扩展之后再如何创造性的回到平面?这也成为了图形设计师、环境设计师、交互媒体设计师共同参与的课题。

2 教学案例

2.1 国外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据相关院校网站上的课程资料显示,目前西方开设环境图形设计课程的院校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环境设计专业下与建筑、景观、室内并列开设,共同构成空间设计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奥蒂斯艺术设计学院(OtisArt&DesignCollege)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就有“室内/环境图形”这样一门综合的交叉学科工作室课程。其二是在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环境图形设计选修课或高级图形设计(AdvancedGraphic Design)课程,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设计理论、观念技巧及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属于专业特色课程。

2.2 国际机构、培训及国际大赛

环境图形国际权威机构―――SEGD的全称是SocietyFor EnvironmentalGrapicDesign(环境图形设计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国际教育组织,主要为在环境图形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师们提供资源,致力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推进。SEGD协会有一千多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员,他们都是在环境标识设计、展台设计、主题环境设计等方面非常优秀的设计师。

从1998年开始,SEGD每年都会举办环境图形设计大赛,并评选出SEGD大奖,评选出的优秀设计作品会春季召开的成员会议上宣布,作品也将在随后的展览中展出。SEGD大奖是该领域唯一的国际级设计奖,也是传达设计届的5大赛事之一。从2013年开始,该奖正式在中国区进行推广。

SEGD在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ADA)之前20余年就已经开始关注和指导环境图形与建筑传达在无障碍方面的设计。法案之后,SEGD协同ADA以此为主题开展了无数关于无障碍方面的workshop培训课程。除此之外,SEGD还有许多以交通枢纽建筑导向、品牌商业建筑场所感图形环境等为主题开展专题workshop培训课程。

2.3 国内环境图形设计教育

目前为止,国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大部分将环境图形归属于视觉传达、平面设计专业下较高年级的实验性课程―――导视设计。比如广州美院的《导向设计》既是面向视觉传达专业3年级的实验性必修课程。课程中以空间环境为背景,讲解图形的公共信息传达机能及导向标识系统的建立模式,形成对公共环境图形设计的认识和导向标识的方法。教学内容中包含城市景观、城市结构、信息传达以及人体工学标准。

相比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设计系统教育中所强调的环境认知、空间序列等基本设计理念对于导入环境图形识别非常有力。但是,环境图形设计在国内艺术院校归属环境设计专业下的情况却实属少见。这也直接导致从事空间设计的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缺少图形与环境结合增强使用者对空间理解的观念,使得许多空间存在导视设计条件先天不足的情况。

从环境图形的学科性质不难看出其包含平面图形、空间设计、环境心理以及人机工程等各方面内容的交叉学科特征,非常适合跨专业公共选修或工作室课程。然而目前来说,在这方面有所尝试的国内高等院校几乎没有。

3 《环境信息设计》教学实例

笔者在同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阶段已开展关于环境导视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内外学术著作以及实际项目操作中环境导视的概念与方法,并撰写《寻路行为与导视设计》硕士论文。从事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环境设计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之后,在学校和专业开明的课程设置中,有幸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取得《环境信息设计》的课程教学机会。同样面对没有相关教学先例的情况下,经过近5年不断探索,课程体系逐渐合理化,教学成果也逐渐现现。

3.1 课程介绍

环境信息设计课程自开课以来已有五年时间,就课程内容的探讨和设定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课程是面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室内与景观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共48学时,3学分,为期两个多月。

开课之初即设定课程将信息论作为课程的基础方法论之一。初期阶段,如同国内大部分类似课程一样,主要关注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但环境设计学生在图形设计能力上的先天不足让课程成效甚微。在近期的改革中,把课程分为三段,第一阶段引入运用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方法对设计概念进行策划的思维方式;第二阶段进入环境导视的规划与设计;第三阶段加入信息媒体和载体,将互联网手机终端APP交互设计与环境导视中的图形设计配合。这一改革将信息设计不仅仅作为图形表现的方法,更增强了信息化的逻辑思维对设计前期、中期相对严谨的控制,甚至将信息技术直接引入设计成果中。在课程之后同学们的其他项目实践运用中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

3.2 课程特点

考虑到信息学、交互媒体设计、图形设计等交叉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在有限的课时中结合课程阶段加入了多次图书管理学、信息交互设计、环境导视设计等行业专家的讲座,在课程后期甚至通过网络平台与交互设计师在网络会议平台上边体验边指导。课程让多个不曾有交往的学科和企业集合在一起,学校图书管理团队、思科中国网讯交互设计团队、腾讯CDC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中心团队、现代设计集团环境图形所、复旦尚科交互设计机构因为环境信息课程聚集在一起,形成真正的跨学科指导专家组。

3.3 课程在过程中的关注

3.3.1 信息组织、用户研究与图表设计

信息学(台湾称资讯学),又称信息科学、资讯科学,旧称情报学,主要是指以信息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及其程序设计等技术为研究工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问,是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我们也能在信息学中“信息架构”概念的英文“informationarchitect”中看到它与空间设计之间有趣的关联。探究两者不难发现,其中“信息组织”的方法在空间设计前期策划、空间序列与组织方法中隐约可见。

信息组织方法中的“分类法、聚类法、主题法、标签法、本体法”结合用户研究中典型的“卡片分类法”的操作形式将空间规划中的各个功能区域根据的形式、事件、情境、时间、用户等等形成各种发散性的策划方案。一个设计项目中看似没有关联的众多条件,经过这样的整理归纳,设计角度、方案概念层出不穷,通过概念拼图帮助理清项目条件和设计思路。

这一阶段另外引入的是平面设计中已有些发展的“图表设计”(diagrams)概念。延承自数据统计的统计图形学(statistical graphics)在1970年代首次被提出,在美国也常被称为文档设计(documentdesign)。这种通过视觉图形将大量复杂的数据信息快速清晰的表达方法目前已经深入国内不少艺术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类似“信息设计”课程。这种手法对于环境设计前期策划与概念构思阶段大量“无特征”数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甚至更为实际有效,但类似的教学训练却少有看见。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和清晰明确的概念整理和表达关系密切。3.3.2 寻路、空间认知与空间规划

根据经典著作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对城市空间认知的归纳―――区域、边界、路径、节点、标志物,结合Passini《Wayfinding inArchitecture》中对建筑空间认知的归纳―――分区、通道、节点、标志物,基本能够了解人们对空间认知从点到线到面的学习过程。Passini的专著中还提出寻路动线的概念,也就是在执行到达目标场所的任务前,人们需要制定预先的行动计划。计划中寻找目标地的过程恰恰是空间认知过程的倒序―――从面到线到点。

能够通过清晰的寻路(事件―――路径模型)分析产生空间导视信息标注的重要前提是空间规划层次清晰、动线明确。这一先天条件的优劣对导视设计成败的重大影响越来越被认识到。换句话说,空间规划只有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使用习惯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环境。因此不论建筑内部、户外环境还是城市区域的设计者都必需了解这一过程,明确的区分区域、醒目的标志物、综合信息中心的节点、流畅清晰的路径、内外一致的边界形式,同时了解事件―――路径模型,这些是第二阶段课程的重点。根据空间认知特征及寻路模型理清空间层次、序列关系,最终产生合理的界面形式。

3.3.3 互联网交互技术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上的APP运用越来越普及,国内外各大城市的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建筑甚至城市旅游区等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导航系统,数字导航与空间导航的虚拟与现实将成为一个新的结合点。同样基于信息架构技术的建筑规划与互联网APP程序设计在这里很容易相互对接。

通过思科网讯的技术支持,引入以用户为中心的UCD(User CenteredDesign)设计流程―――确定人物与情境、确定需求、解决方案、评估设计。同时引入程序设计流程中线框图表到界面形式的概念。这些流程与方法与空间导视规划与设计流程如出一辙,也验证了两种设计类型来自同一根源的事实,也让环境图形设计在空间与虚拟平台通过这一课程对接顺利。

4 总结与更多尝试

环境图形设计对应的课程名称从开始的“界面设计”到“环境图形设计”到近来的“环境信息设计”。变化的过程并非盲目,而是越来越清晰于空间规划与图形的关系以及新技术载体对空间图形的转换。课程中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将课程性质定位跨专业合作课程,虽然通过课程设置避免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图形能力的缺陷,但是对于完整课题来说仍是很大的不足。

课程内容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关于“环境图形设计”的探讨却又产生了新的理解。新的技术对环境图形的影响仅仅只是载体的变化么?或许新技术在图形的成形和成型上都能产生空前的影响。正如当下参数化设计以及分形技术对图形语言、空间形式语言甚至空间概念设计思维方式的影响令人刮目相看。这是否会是环境图形设计的新方向,笔者也正在这个领域中与相关的专家和设计师共同探索,希望在“现代技术下环境图形设计”的题目下继续有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PetraSchmidt,Birkhauser.PatternsinDesign,Artand Architecture[M].2007.

[2]Space&EnvironmentalGraphicsYasuhikoTaguchi[M].株式会社六耀社,2010.

[3]莫洛根.信息架构学:21世纪的专业[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岳小莉,曹存根.信息设计和知识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斯宾塞.卡片分类:可用类别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赫什伯格.建筑策划与前期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黄维达.寻路行为与导视系统设计[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5.

[8]MarkSmiciklas.thePowerofInfographics[M].

[9]JasonLankow.Inforgraphics,thepowerofvisualstorytelling[M].

[10]新图表设计,国际知名设计公司的新方案[M].李鸿杰,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1]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平,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

[13]RomediPassini.wayfindinginarchitecture[M].1992.

[14]隆格.城市导视,城市公共指引系统[M].王婧,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5]UCDChina.UCD火花集2,有效的互联网产品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16]徐卫国.数字建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思维导图科研工作计划范文9

1 计算思维与项目教学法

1.1计算思维

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和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一起被称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三大科学思维。

进一步地定义为: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把一个看来困难的问题重新阐释成一个我们知道问题怎样解决的方法;是一种递归思维,是一种并行处理,是一种把代码译成数据又能把数据译成代码,是一种多维分析推广的类型检查方法;是一种采用抽象和分解来控制庞杂的任务或进行巨大复杂系统设计的方法,是基于关注分离的方法(SoC方法);是一种选择合适的方式去陈述一个问题,或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使其易于处理的思维方法;是按照预防、保护及通过冗余、容错、纠错的方式,并从最坏情况进行系统恢复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利用启发式推理寻求解答,也即在不确定情况下的规划、学习和调度的思维方法;是利用海量数据来加快计算,在时间和空间之间,在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之间进行折衷的思维方法。

1.2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对C++项目式教学法还包括:人员的组织与管理、软件度量、软件项目计划、风险管理、软件质量保证、软件过程能力评估、软件配置管理等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项目的训练,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计算思维是信息社会中创新的需要,是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C++项目式教学不能仅限于软件工程指导下的C++语言基础的综合训练,还应该在软件项目管理原则下的培养创新性思维。

2 C++项目的教学实践

2.1教学内容

2.1.1项目的选取

以《全国计算机二级C++考试大纲》的要求为准绳,制定适合我院特点的《C++课程设计标准》,选取《学生成绩管理》项目为案例。《学生成绩管理》学生比较熟悉,能覆盖C++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减少材料收集,缩短调研、需求分析时间,相对增加C++基础的学习时间。学生可领悟到项目源于生活,创新、发明源于日常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同时布置同步练习项目《企业工资管理》,学生在项目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写代码、测试等有关方面的内容有一定的独立训练。

2.2教学方法

2.2.1复杂任务简单化

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将《学生信息管理》划分为系统初始化、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输出、数据维护、帮助等子项目(或模块)。如果划分后的子项目还复杂,例如数据处理,就进一步再分:数据排序、数据查询等。这样直到每个部分只完成单一功能,代码行数不是很多为止。

2.2.2合适的描述方式

UML是面向对象开发中一种通用的图形化建模语言,它定义良好、易于表达、功能强大且普遍适用。面向对象的分析主要在加强对问题空间和系统任务的理解、改进各方交流、与需求保持一致和支持软件重用等4个方面表现出比其他系统分析方法更好的能力,成为主流的系统分析方法。引入UML,对项目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写代码、测试等各个阶段各个部分进行描述,尤其利用UML图描述算法。同时,讲解UML图到程序的转化方法。

2.2.3注意鲁棒性

鲁棒性(robustness)就是系统的健壮性。它是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生存的关键。比如说,计算机软件在输入错误、磁盘故障、网络过载或有意攻击情况下,能否不死机、不崩溃,就是该软件的鲁棒性。明显地,成绩的值域,一般成绩不能为负数等,但常被初学者忽略,致使程序执行时接受负数。在高校,成绩范围一般在0-100,要对超过这个范围的数据进行检测,并给出相应的处理。变量的数据类型定义,要根据使用数据集的具体情况,如考试成绩,如果是在正整数0-100范围内,定义考试成绩变量无符号短整型较好,否则浪费存储空间。

2.2.4启发式教学

对冒泡排序:依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数,将小数放在前面,大数放在后面。第一趟得到最大数放到数组最后元素的位置上,第二趟将剩余的元素再两两比较,将剩余元素中的最大值,放到倒数第二个位置,……。这样,从中找到趟数与该趟比较次数之和等于元素个数。同时,启发学生对于二维数组,如果按行(或列)排序时,对应的列(或行)中元素也要交换。通过启发,使学生在处理某问题时要考虑相关问题,包括异常问题。

2.2.5算法的优化

对数据的冒泡排序,当进行某趟排序后,数据已经满足排序要求了,是否还进行排序?如果结束排序,应该设计一个标记。该标记初始值为不需要排序。如果有交换,将该标记置位需要排序,当本趟排序结束后,检查该标志是否是不需要排序,如果是不需要排序,则排序结束,否则继续进行排序,进而优化了算法。再如求质素问题、斐波那契序列问题等的优化。通过算法优化是学生深入了解算法执行时间和数据占用的空间的估算。

3 教学过程

3.1创设情境

3.1.1用已知问题,创设情景

语法上,先回忆数学中的有穷序列,再讲解数组,并将数组和有穷序列加以对照;二维数组与矩阵、平面对照;三维数组与立体坐标以及3D电影等对照。

算法上,以往用目测方式将一组数有序,进一步给出两两比较进行排序的冒泡法。再如,如何判断一个正整数M是否是质数,根据数学定义求解,同时用正整数分解两个因数积的形式得到最大因数不超过M/2,再进一步分析,最大因数不超过M的平方根。

3.1.2 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情景

让学生回味“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含义,进而提出“人”有哪些特点和活动。再让学生回忆“演绎和推理”知识,在函数、结构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有关“类”的概念、特点、语法格式等。

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计算机中很多概念、编程思维源于数学。用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优化师生关系

3.2.1 学生自主探究

在提出问题之后或总结所讲知识 之前,都给学生思考甚至是查阅资料的时间,强化学生自学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让同学讲解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方法,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对良好的研究结果给予肯定,对不足的研究结果给予分析,找出不足的原因,提示合适的解决方法,使学生不会因为一次的研究结果不足,就成为学习的障碍,甚至萎靡不振。同时,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一层不变的,鼓励学生积极怀疑已有的算法,探讨更优的算法。“尽信书不如无书”。

3.2.2 创设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养成计算思维的外部环境。通过各种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模仿中逐渐形成计算思维能力;通过《学生成绩管理》项目的讲解,一方面解决语法知识,另一个方面也要讲解项目设计的原则、思想、方式方法等, 把学生引入真实的工作情景,通过练习项目激发其自觉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原则;在讲解项目和练习项目上,鼓励同学各抒己见,并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其思想流畅,思维活跃。

3.3 鼓励学生探究

对于设计的项目,其设计思路更是多种多样。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方案,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出错,引导学生去探究、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相关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3.4 软件项目管理

3.4.1 项目设计

在项目设计阶段,每组学生通过广泛调研,并与教师进行充分的思维沟通后确定选题并明确项目的总体目标。

3.4.2 制订计划

通过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确定项目的实施计划,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现与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阶段、确认测试、文档编制等各个阶段的任务、输入、输出、实施等内容、完成时间以及组员间的分工等,制订系统实施计划书。分成系统分析和设计、系统实现和测试三个团队。每组只有四人,每个组员负责其中一个团队,其余两人作为成员,项目负责人总协调,但也是团队中的一个成员。

3.4.3 实施计划

按照实施计划书中确定的工作步骤和分工,完成项目的开发。分工时要特别关注任务量的均衡性,尽量在同一时间段完成任务。

4 教学效果考核

4.1 阶段考核

在老师的监督协调下,各个组都认真完成项目的实施计划,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现与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阶段、确认测试、文档编制等各个阶段的考核,检查相应的资料、文档和代码,没有完成就不能进入下阶段设计,做好各个阶段的考核记录。

4.2 小组自评

在自评阶段,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迭代和收敛的概念,不断迭代地优化系统模型,一方面消除功能性错误;另一方面,按照预防、保护及通过冗余、容错、纠错的方式,从最坏情形恢复系统的计算思维原则,使系统足够强壮,此时视为收敛,得到最终的系统。

4.3 交流

完成自评过程后,每一组的代表在全班展示各自的系统,并说明系统设计的过程,遇到过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其他组的学生,包括教师都可提出问题,让代表或组内成员做出解释。这个过程是暴露思维的过程,在彼此的交流中,不同观点之间相互碰撞,使每一位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都对问题获得了多方面的较深入的认识。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而且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都大有好处。

4.4 综合评价

在每一个阶段都要求学生记工作日记,并给出相应的评价表,包括自评和组内互评,不仅对工作,还对其表现出的包含计算思维在内的能力、态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教师根据项目完成情况,以及与学生思维沟通、观察平时表现、查看工作日记等给出自己的评价。最终的评价由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三者构成。

5 结论

通过C++项目《学生信息管理》教学,以及《企业工资管理》项目的练习,使学生在积极学习掌握C++课程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了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等相关内容以及企业文化,用计算思维指导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考核四个方面,给学生独立思考、共同研究的空间,严格的阶段考核,使学生即了解了软件开发的一般原则,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意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3(11):83-85.

[2] 何明昕.关注点分离在计算思维和软件工程中的方法论意义[J].计算机科学,2009,36(4).

[3] 廖伟志,李文敬,王汝凉.计算思维在离散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科学,2008,35(11).

[4] 李芳,李一媛,杨兵.计算思维在《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实践及应用[J].计算机科学,2008,35(11).

[5] 陈杰华,戴丽娟.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程序设计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

[6] 牟琴,谭良,吴长城.基于计算思维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5).

思维导图科研工作计划范文10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

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附一.全书基本构架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方法研究

前言

一.思维的奥秘

1.神奇教练的解决之道

2.全脑运动---人脑思维的奥秘

3.理性思维程序化

4.日常生活中的思维程序

二.设计有序

1.系统设计系统---浅析设计

2.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的兴起

a.设计计划学的需要

b.设计计划学的发展与前景

c.设计计划学的角色

3.设计计划方法论

4.Steptostep---计划的展开(全书之重)

5.一起来吧(具体案例)

6.计划书

a.操作方案书的要求

b.实施方案书的要求

c.计划书的构成

d.计划书的表现技法

7.十八般武器---计划工具介绍

三.计划从身边做起

a.处处留心皆学问---以窥视来训练

b.排除确信无疑的定论

c.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d.培养有效运用分配时间的能力

后记

附二.参考书目(仅列二十条)

1.《兰德决策—机遇预测与经营决策》/乔迪译著?—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10

2.《麦肯锡理念》/[美]埃森?拉塞尔保罗?弗里嘉著;赵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

6.《企划书实用手册》/[日]小泉俊一著;于大德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

10.《企划训练入门》/[日]悴田进一著;李幸纹译?—台北:小知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11.

11.《设计过程与方法》/[日]沈祝华,米海妹编著?—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10

47.《创意企划案》/小管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

48.《新企划力:创意思考解决难题的六大能力》/郭泰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

50.《创意企划案》/小管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

53.《现代策划学》/[美]苏珊著;?—北京:中共党校出版社,2002,1

5.《策划学全书》/胡屹编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6

14.《丰田方式》/[日]片山修著;陈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9

2.《星巴克咖啡王国传奇》/(美)舒尔茨(Schultz,H)(美)扬(Yang,D?J?)著;韩怀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跨国公司行销中国》/卢泰宏编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1

13.《未来生活的选择》/[英]约翰.埃尔金顿朱丽娅.黑尔斯著;张葆华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

17.《体验经济》/[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著;夏业良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

18.《消费者行为》第三版/[美]所罗门著;张莹,傅强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1

38.《麦肯锡理念》》/[美]埃森?M.拉塞尔保罗?弗里嘉著;赵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

39.《公司战略计划》/[加]明茨伯格著;张艳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1

44.《体验营销》/[美]B.H.施密特著;周兆晴编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10

45.《麦当劳店铺管理手法》/俞浪复编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46.《钢索上的品牌战士》/[英]菲欧娜?吉尔摩著;黄富厢,刘军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9

52.《米奇的魔杖—迪斯尼的经营之道》/[美]比尔?卡波达戈利,林恩?杰克逊著;关海歌、路小林译;?—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3,1

54.《供需新规则》/[美]

里克?卡什著;音正权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2

55.《金字塔原理》/[美]明托著;王德忠,张询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22.《工业设计理论基础》/李乐山著?—待补

15.《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新都市主义论》/王受之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7

4.《品牌再设计》/(美)凯瑟琳?费西尔编?夏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5

16.《器具的进化》/[美]亨利.佩卓斯集著;丁佩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7

19.《速成读本:设计》/克拉克,弗里曼著;周绚隆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

20.《剧本导引—资讯时代产品与服务设计新法》/[台]洪德彰,林文绮,王介丘著?—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5

21.《包豪斯》/[英]慧特福德著;林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2

23.《外国艺术设计史》/邬烈炎,袁煦炀编著?—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6

24.《国际4A广告公司基本操作流程》/朱海松编著?—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4

21.《大系统思维论》/王营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

25.《工业设计方法学》/简召全等编著?—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待定)

26.《物生物》/[意]布鲁诺.莫拿利著;曾育,洪进丁译?—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待定)

27.《最新日本广告实务》/王润泽编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8.《市场调查手册》/中华征信所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

30.《品牌领导》/[美]艾克,乔瑟米塞勒著;曾晶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4

31.《不守规划的创意》/[美]鲍.吉尔著;邱顺应译?—台北:滚石文化,2001,1

34.《定位》/[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著;王恩冕,于少蔚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

42.《总体设计》/[美]凯文?林奇加里?海克著;黄富厢,朱琪,吴小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1

40.《品牌的建立》/钱竹主编?—北京:艺术与设计出版社,2002,9

49.《世界顶级设计作品选--世界著名设计公司卷》/蔡军,徐邦跃编著;?—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

29.《游戏的人》/[荷兰]约翰.赫伊津哈著;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0(1997,5重印)

32.《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5

33.《分析的艺术》/陈功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0

3.《跳出思维的陷井:日常生活中逻辑的威力》/[美]坎纳沃著;王迅,徐鸣春译?—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2,3

35.《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英]弗兰克?莫特著;余宁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36.《小逻辑》/[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

37.《社会学(第十版)》/[美]波普诺著;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1.《右脑与创造》/[美]托马斯?R布莱克斯利著;傅世侠,夏佩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

思维导图科研工作计划范文11

【关键词】高职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 居住小区规划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57-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目前全国城镇化水平为49.68%,广西为40.01%并今后5年力争每年达2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发展,广西城市住宅建设量处于空前高涨的状态,城市居住区建设的发展与变化急需大量规划、建筑类建设人才,社会行业岗位的需求对于各建设高校中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教育以高等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如何区别于本科凸显高职特色,发挥建筑与规划相结合优势,培养岗位所需高等技能型人才?继建筑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的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正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如何凸显高职特色的教学改革?如何做好各阶段各教学内容顺利衔接?一系列问题都是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居住小区规划课程的重要性及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特点

居住小区规划是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核心职业技能课程,通过对湖南某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后期就业情况跟踪,学生毕业3~4年后,80%的学生主要从事居住小区住宅建筑设计及施工的工作(见图1),居住小区规划所涉及的设计方法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和职业前景。同时,规划设计从总体布局到单体建筑方案设计的设计方法对转入三年级整体入手的毕业综合技能训练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可见居住小区规划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经过一年半的专业基础教育,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已逐步掌握建筑制图、工程测量、建筑设计、美术和cad绘图等专业知识,开始逐步扩展向规划专业知识的课程学习,进一步训练和巩固建筑设计基本技能,从深度和广度强化规划与建筑设计、技术规范等方面的核心技能,使其具备三年级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建筑方案综合技能。不同于以往“建筑设计”注重建筑形体、构图、表现手法的思维模式,也不同于本科需要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考虑更多如社会学、 经济、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设计因素,高职教育需要学生掌握规范及技术经济指标,解决一定范围内建筑群体的规划布局。

因此,居住小区规划课程中学生面临着从建筑单体设计角度到区域性建筑群学习的转换,由于对一些前期基本的城市规划知识背景、内容、规范还不了解,很多学生反映在进入学习该课程时很难适应。需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作进一步分析和反思,结合具体实践改革措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传统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教学往往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无相关规划知识入门学习。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不了解城市规划概念、规划与建筑的关系与区别,以及各处建设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因此容易忽视规划学习的重要性,对大尺度群体布局的控制难以把握,并影响今后单体建筑方案设计综合能力。

(二)对前期的调研分析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案例小区参观调研的组织,如果前期缺乏小区相关资料收集及参观要点,忽视小区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关系使学生缺乏整体与区域意识,导致现场参观不能深入,往往是走马观花,没有收获,更无益于学生对规划理论、规范知识的理解并进行规划设计。

(三)图纸成果的相似性和表面性。学生图纸成果的相似性显示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范例收集及学习;设计成果表面性体现在照搬规范,设计呆板,典型的“四菜一汤”模式是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三、改革措施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结合高职教学特点及学生情况,其课程建设以“因岗施教,因材施教,项目导向,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相应的尝试与改进。

(一)导入城市规划背景相关知识。在开始课程学习之前,通过图例简单向学生介绍城市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到修建性强制规划等内容范围,明确居住小区规划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并强调其重要性以及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影响作用,提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逐步过渡到规划设计学习的角度转变。

(二)加强规划设计前期调研工作。进入设计任务前期,结合教学模块指导学生完成课外实地调研报告,分两个实施阶段控制。

第一阶段: 自主调研。以小组为单位,对所选的本地的附近的3种不同类型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和居住综合体)的周边环境及现状中所涉及的规划基本内容进行认识、分析、比较,形成图文并茂的调研报告,并在班上以PPT形式集中展示和汇报,同时培养学生演讲、讨论、自由交流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参观深化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第二阶段:集体参观调研。结合已有调研经验,由任课老师组织学生参观本地优秀居住小区,现场参观实际居住小区楼盘场景、沙盘、规划图,进行教学讲解小区规划的基本概念和设计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调查表收集相关小区资料,并在现场勘探中对居住小区的区位、场地分析、道路交通流线分析、空间形态结构分析、环境景观分析、住宅建筑风格形式和公建布局的分析等,结合该小区总平面图纸进行现场测绘,深入了解其案例,发掘个案的优点和规律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的途径。

(三)项目导向,工学结合。具体如下:

1.项目驱动教学法。与本科教育注重原理的教学方式不同,高职教育重视实地勘探与案例研究,强调工学结合,借助不断完善的教学信息平台,在教学方法上形成“以例导理”、“企业进课堂”、“互动式教学”、“案例纠错分析”等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其中以一个已完成的项目为教学内容,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展开。课堂的组织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内容分模块,突出前期已学习的各项知识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创新。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师起主导作用。在企业技术人员配合下,教师先把企业提供的经典项目分解成不同的工作过程,结合项目的设计工作过程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再结合成功的项目给予演示。通过项目活动过程来培养学生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技能水平,实现整个教学内容。其中“案例纠错分析”效果显著,针对案例中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学生一起发现和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进课堂”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根据项目工作过程和内容边讲解、边操作示范,使学生熟悉项目的设计思路和表现技法。让学生直接了解和掌握各阶段的工作方法、流程,并感受其中的职业气氛,养成职业素质。

2.强调规范,内容分解,建立模块化知识体系结构。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来组织整个教学模块,充分体现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方向。

通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学习能让学生认识到规范的地区性、灵活性、初步具备承担详细规划实际工程的能力,因此,以实际项目结合教材和规范,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小区规划的调研与分析、小区规划结构形式与布局设计构思、居住建筑规划布置、公共服务设施设计构思、道路结构设计构思、绿地景观设计构思、竖向规划设计构思、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等九大模块,分模块分阶段完成教学任务,在每一个阶段强化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并将考核成绩纳入学期总成绩,改变以往教学进度和计分方式。

(四)草图与模型结合的思维教学模式。在电脑图流行的今天,学生阶段手绘图容易被忽略,然而构思草图的绘制,可快速捕捉创造性思维并快速修改草图,进行设计创作。因此,在规划设计前期专门安排针对高职学生的分析图画法技能训练,整个草图过程中注重学生徒手表达规划结构构思,道路流线组织及场地空间布置的能力。

模型对规划空间的布局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但是不同于本科建筑学专业对模型体块细致推敲,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将建筑单体“摆卡片”、“摆体块模型”培养空间感并结合规范要求确定建筑在基地中的位置、朝向,并运用“草图大师”软件建模,快捷并直观完成建筑空间布局调整,了解各不同功能空间对日照、采光、通风、防噪声、防视线干扰,基地内外景观空间的合理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用日照分析软件进行简单的建筑间距分析,等等。在方案可实施的基础上,高职教育强调多种计算机软件技能的熟练操作,灵活运用各种软件将方案可行性和技术经济指标结合起来,不断强化软件和知识技能,达到岗位技能训练要求。

(五)尊重个性,强调交流。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而言,即便是绘图员,也不能完全缺失创新意识。高职教育因材施教应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教师在改图时对学生的方案应该尽量保持原来的布局和构思立意特色的部分,尽可能帮助学生去充实、完善其立意构思,同时辅助修改和纠正各种功能、技术及规范上的不足和错误,并与学生一起探讨方案的发展意向。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做出个性方案。

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小组交流能够使学生们之间产生意想不到的启迪效果。在教学评图过程中,应该尽量给学生们提供展示自己草图或模型作品的机会,比如可以采用组织方案公开评析的方式,创造尽可能多的相互交流机会,既可以让学生公开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讲述自己的设计思想,又可以征求老师以及其他同学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设计。优胜者方案将作为教学范例留下,这种做法极大促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当今社会行业岗位需求的考虑,还是从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出发,居住小区规划对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强调实践性的岗位技能训练是高职院校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改革探索中,通过调研汇报和评图过程中用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和设计构思的能力;通过项目导向把握居住区规划的原理、规范和指标的方案设计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强调手绘草图及模型空间体验,加强建筑的空间设计能力;在后期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加强了多种软件操作能力等,整个设计流程中将相关学科的知识如住宅建筑设计及规范、建筑设备、园林景观等进行贯穿与融合以相互促进,强化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本技能并提高综合实践训练,为学生后续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从该专业学生实习毕业后的反映来看,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训练真实有效,这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加强校企合作,以便更好发挥该课程在培养专业人才上的作用,从而为社会培养出能够规划设计出满足人类生活需求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舒适、怡人、优美的居住区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居住小区规划课程教学研究[J].高度建筑教育,2014(1)

[2]李若.建筑学平台转型期《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缺失与应对思考[J].福建建筑,2011(2)

[3]丰燕,王操.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思维导图科研工作计划范文12

关键词:教师成长;专业技能;教学艺术;精品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1-005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1.035

教研工作,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教师只有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才可能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博取专业发展。教师一定要挤出时间来参加教研活动,千万不可以功课多,教学任务紧来搪塞,须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把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游刃有余地在三尺讲台上任意挥洒,激扬文字,指导教学。只有通过教研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迅速,否则会步履蹒跚,成长滞后,只有教师能力得到发展,才能居高临下,打造精品课堂,创建高效课堂。学校要搭建各种教研平台,组织和引领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通过各种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们互相学习,才能洗去教师身上的那种狭隘的教育教学观。教而不研则浅,没有教研的指导,没有教研氛围,教师只是一个教书的匠,缺乏研究和探索的气息,也达不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高度。下面就我校在科研方面的一些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具体做法,分而析之。

一、抓常规教研活动

一是每学期根据学校科研重点,针对性制订业务学习计划(思维导图、希沃技术、课题立项、教育叙事、微课制作等)。每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目标组织有效教研组活动一次,每周围绕PCK优化教学设计进行互动式集体备课一次。二是按以解惑为主的集体备课、以创新为主的教学研讨、以反思为主的“群体式教研”、以提升为主的叙事研究分类探讨具体研修流程。三是以“三力工程”(水平标高影响力、团队领导号召力、专业伙伴凝聚力)为抓手着力推进学科组长、备课组长队伍建设建设。四是规范学科组活动流程(组员签到学习展示研讨交流工作安排备课活动)。

二、抓三项工程实施

三项工程即“三格工程”“青蓝工程”“梯次成长工程”。一是依托“三格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入格、推动成熟教师升格、提炼骨干教师风格)”,科研处要积极推进“四课”(金牌名师示范课、骨干教师研讨课、青年教师创新课和入职教师汇报课)和教师梯次成长课堂教学认定工作,以此切实带动和促进全体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依托“青蓝工程”,科研处着力青年教师的培养,特别要在培养制度、培养成效上下功夫,使“青蓝工程”落地生根,形成有效的“传帮带”机制。三是依托“梯次成长工程”,制定学校《教师梯次成长认定方案》,初次设立“合格型、骨干型、特色型,专家型”四级教师专业发展层级并进行认真的认定工作,掀起教师专业梯次成长的热潮。

三、抓精品课堂研磨

2016年我校教师参加全区初中优质课比赛,各学科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7年区教育局将举行小学优质课比赛,备课组以此为契机备课待赛。结合“一师一优课”和“德育精品课”活动,使用课堂观察技术,用一学期时间,为每位教师反复打磨精品课,让每位教师充分把握优质课、精品课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框架,确保取得更好的优质课成绩,实现以研促教的目的。

四、抓PCK深度拓展

从认识PCK到教学目标叙写、教学策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使老师们对PCK教学设计有了整体的把握,我校教师在PCK优化教学设计的叙写方面业已成熟。为深度拓展PCK优化教学设计的叙写与应用,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把思维导图广泛应用于PCK教学设计中,每位教师在学科组的引领下从学科思维导图的思考原理及要素、学科思维导图的逻辑内核训练、运用思维导图深度理解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导图的分型应用等方面进行学科教研学习交流和展示活动,使思维导图成为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的常用工具。

五、抓课题传播品牌

今年开校初,学校集体项目课题《基于教师PCK优化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被省教科所推荐为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立项课题并被推荐为全国教博会展示课题。在课题申报论证会上,专家对我校项目给予高度评价,为我校科研品牌提供了学术支持。

2017年4月,是市级课题立项时段,科研处要做好宣传工作和培训工作,争取更多的课题在市上立项,并通过立项课题做好品牌的传播,同时为教师职称晋升铺设基础。

六、抓微课攻关难题

所谓微课,是指基于一定的教学思想,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一般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理解、题型精讲、小结拓展,也可以是方法傳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本学期,我校成功举办“第一届教学微课大赛”,有力提升了教师进行微课创作的意识和能力,让老师们清晰认识到了微课在解决教学中一些难题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课程的开发上重视微课,捕捉恰当有效的教学点,结合课堂教学的有效时机,使学生真正走进微课的学习,真正实现微课的“翻转作用”,促进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七、抓希沃提升技术

希沃授课助手是一款由希沃(seewo)自主研发的基于无线Wi-Fi网络,实现移动终端与PC(及智能平板)之间的互联互动的移动应用软件。通过运行于移动终端的应用,可对PC(及智能平板)进行无线的PPT演示、上下翻页、退出操作、通过移动终端实物拍照文件传输、实物拍照展示、触摸板控制、手机电脑同屏等手机操控电脑等操作。

我校学期初制定全校性统一培训、学习、展示“四步走”计划:第一步利用教职工大会由信息中心负责人领导教职工进行培训学习;第二步利用三周时间推荐应用比较熟练的教师在教职工大会上进行展示;第三步分学科组让每位教师在学科组活动时间进行逐一展示;第四步推荐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演示并参加相关比赛活动。

随着希沃教学助手的学习、培训和展示活动的开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摸索应用,我校教师在教学先进技术的应用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课堂教学模式也有所改变和创新,引起了师生的极大兴趣。

作为一线教师,应拓宽渠道、灵活多样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要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服务育人为宗旨,立足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作者:王兴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