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维与智慧

思维与智慧

时间:2023-05-29 18:04:12

思维与智慧

思维与智慧范文1

关键词 道德根文化 创新教育 “智” “慧”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识码:A

人才成就的基础离不开道德品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根文化来加强道德人文素养是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启迪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1 “智”和“慧”的含义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我们的大智慧祖先早就在《周易》《黄帝内经》及《道德经》等经典中,揭示了人类的精神系统中天然地具备着两套思维模式,这就是慧性思维模式和智能思维模式。

在传统文化中,人类的“智”属于后天知识的产物,老子称为“为学者日益”,它通过每天的学习积累而获得,储存在大脑的皮层。“慧”属于先天潜在的禀赋,是心灵的火花,是灵感和直觉思维的稳定透发,有着“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通彻和悟性,它储存于大脑中间质层和核心层,占据大脑的主要空间,却有待于科学的启迪与激发。慧性思维的透发才是创新思维的源泉。但是智能思维系统对慧性思维系统中的直觉与灵感有着很强的屏蔽作用,使直觉与灵感不能够透发出来产生创造力。

因为慧性思维善于透过事物表象去把握其本质和发展规律,而智能思维仅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表象。所以慧性思维系统的开发程度直接决定着人的创造性能力的强弱。

“慧”的开发犹如往一只茶杯里倒水,首先要清空茶杯里的东西,老子称为“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慧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不断清空身心过多的欲望和杂念,每日谦恭反省,使心灵清净空灵,培养自己醇厚的道德品质。当心中的道德品质充沛了,就能为大脑质层和核心层的激活提供能量,德的修养越丰厚,能量提供越畅通,慧和智的激发就越同步和协调,所以说道德可以生智慧、养智慧。正如苏格拉底在雅典城广场上大声疾呼:“美德就是智慧。”美德能为大脑质层和核心层的激活提供能量。大脑内在的慧性思维系统启动了,外在的智能思维系统就有充足的灵气和真实的创造力产生。

2 道德文化是慧智双运创性思维的载体

我国近代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沿袭西方的模式,尤其在科学研究领域重视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实验证伪的能力,而忽视“灵感直觉思维”对创新能力的巨大作用。这就更加造成对中国古代文化科学中以开启慧性为主、慧智双运思维状态认识的困难。无法迅速认清、继承和发扬中华本土文化中慧智双运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方法的缺失必将导致民族创造力生机的缺失。这种缺失,带给我们的是科学创造力的萎缩。

民族文明的底蕴和特点,是民族文化和科学以及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分析16世纪以前中国的文化与科学为什么会走在世界的前列,而在16世纪以后又反被西方超越而甩在他们身后,其中的答案就在《老子・道德经》和《周易》这两部世界著名的经典之中。古代中国就是凭借着这两部著名经典,使我们的祖先产生大慧大智,而不仅仅是直觉与灵感,是在人的精神系统中培养出慧智双运的心灵与头脑,以慧性作为科学创造力的能量源泉,以智能实现慧性的发现,而产生科学的成果。老子的《道德经》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食粮,是中国文化能量的源泉;《周易》则是中国文化和科学发展的方法论;《道德经》和《周易》这两部经典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泉和土壤。她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和科学发展的根柢,是中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源头活水。

3 结论

世界文明发展的动力,科学创造力的来源其实至简至易,并不复杂,唯有慧和智两个字而已。西方民族对人类的慧性思维系统,虽然仅仅发现了片段式、闪现式的直觉和灵感,但是一旦发现它们具有科学创造力以后,就始终牢牢抓住不再放松,从而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迅猛发展。

而东方民族虽然拥有完整系统的开发人的慧性思维的方法,但因更注重生命的全貌,力求升华生命的存在性,并没有高度重视将这种比较全面和稳定的慧性应用于社会发展的科学创造之中。

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已洞察了生命深层的奥秘,并且将他们的大智慧深植在《老子・道德经》《周易》《黄帝内经》这几部最著名的经典之中。建立在一元四素方法论之上的经典诵读,又是我们民族古代最具特色的培养圣贤与天才的科学方法。只要我们在现行教育过程中重视对本民族道德文化及大智慧经典的继承和发扬,就能从经典中获得慧性与智能的双重精神营养,系统性地培养整个精神系统,而不是单纯的直觉与灵感闪现。这种开发培养如果一旦形成,将会远胜于西方对直觉与灵感培养的模式,那么众多的具备强盛科学创造力的人才将会在50%的灵感加上50%的汗水中顺利诞生,我们的国家也会重新走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彭富春.国学和智慧之学[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

[2] 杨振宁.什么是创新[J].师资研究,2009(1).

思维与智慧范文2

论文摘要:培养智慧的人需要智慧的教育者,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需要具有创新智慧的教师。教师创新智慧的生成是课程权力、民主决策力和反思洞察力交互作用的结果。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创新智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教师创新智慧的内涵及生成进行初步试探。

在“知识文化走向智慧文化,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投向智慧教育的领域。当研究者沉浸于如何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时,却忽视了教师创新智慧的培养;当教师沉醉于使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时,却忽略了自身智慧的凝聚。按照“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的逻辑,[1]是否能够得出“只有具备创新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结论呢?随着有关教育智慧研究的深入,涉及教师创新智慧相关的探讨却为数不多。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创新智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教师创新智慧的内涵及生成进行初步探索。

一、教师创新智慧概念的提出

1.创新智慧背景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的现象学教育学层面的教育机智论的影响,我国教育学界掀起了一股探索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热潮。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智慧的概念探讨、教育智慧的表现与获得、教育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有感于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智慧的缺失,学者开始呼唤教育智慧和智慧型教师。当化知为智成为时下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时,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也愈见清晰。教师需要智慧,不仅需要理性智慧来完善自己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需要情感智慧来丰富自己对学生的爱和关心,需要实践智慧来充实自己对教学主张的探索和感悟,同样也需要创新智慧来挖掘创造潜能,提升自身智慧素养。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创新智慧和实践智慧共同完成了对智慧的“知、情、意、行”四维度的整体把握。因此,笔者认为,教师需要生成创新智慧来指导学生的创新。

2.创新智慧内涵的厘定

“智慧”一词与洞见、知识有关。国外学者理解“智慧是一个很上位的世俗概念,表示一种饱含情感的、统揽性的实践艺术技巧,指向个人和社会的各种产品(goods)。”[2]哲学家冯契认为,“智慧就是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的真理性的认识。”[3]心理学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便是智慧。教育学中界定“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1]智慧的人依托于智慧的教育者。诚如“创造性是每个人所普遍具有的智慧潜能,教育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使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所言,[4]创造性与智慧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最核心的部分是创造性,而“教育劳动原本具有创造性,教师职能本应创造知识,它是以教师的完整智慧观来驾驭与推动的。”[4]教师要想尽职尽能,以完整智慧观来推进学生的学习,必须获得教育智慧,尤其是创新智慧。

鉴于目前有关创新智慧界定的缺失,观照创新智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笔者拟将创新智慧的内涵厘定为:作为生命主体的教师基于已有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依据自身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借鉴吸收,发挥创造潜能并灵活机智、新颖独特地开展教育活动而达到一种智慧碰撞、和谐相生的教育情境的综合性本领。这种本领是教师应对不同的教育情境所复演出来的感知、建构、重组、创造等多种能力优化整合后的高水平综合能力。

就内容划分来看,由于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集中于课堂,因此,教师创新智慧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智慧、课堂管理的智慧和课程开发的创新。就产生途径而言,“已有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借鉴吸收”是创新智慧的主要来源。有创新智慧的教师善于“以学致学”,巧妙地将国内外优秀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化为己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大化地实现智慧教学。

二、教师创新智慧的生成要素

“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智慧生成性涵义的表达。[5]有论者指出,“智慧文化综合力”是作为智慧型教师素质生成的母本范式。见下图:有关“智慧文化综合力”的母本范式示意图解。由图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智慧文化综合力”是智慧生成的最主要的“力”,是智慧型教师素质生成的重要动力。八种力的综合促进了智慧的生成,开启了教师以智慧启迪智慧、以心灵感动心灵的教育艺术之门。

那么,教师的创新智慧又是如何生成的呢?“我们在探讨智慧型教师素质时,最初(《智慧型教师塑造与教师创新智慧生成试探》)提出了创新智慧生成的‘三力’说,即文化力、思维力、审美力。”[6]基于此,参照“智慧文化综合力”的母本范式研究,通过对创新智慧生成的“三力”学说的研读,笔者认为,生成教师创新智慧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的课程权力、民主决策力和反思洞察力三大要素。

1.课程权力

教师的课程权力主要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的权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课程开发的权力。课程开发是指通过精心计划的活动,开发出一项课程并将其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方案的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等阶段。[7,8]换言之,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的主要环节。课程开发的权力就要赋予教师以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权力。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如果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完全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有选择地对教学方案进行针对性的规划,那么教师的创造性潜能才有发挥的空间,创新智慧的生成才有可能。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直接影响其课程管理的效果。我国新课改的目标是要不断创造课程管理新机制,用机制来激励教师的教学。当教师拥有较大的课程管理权力时,便能够根据实际及时作出判断,从而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和创造中。

课程权力下放到教师,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励教师的自我发挥、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如果每门课程的实施都由教师来决定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想状态。所以,“课程权力的分配与管理是影响课程实施水平的重要条件,特别是教师拥有多大的课程权力直接决定着教师创新智慧和潜能的发挥程度。”[9]教师合理、高效地行使课程权力,就可能生成并发挥自己的创新智慧。

2.民主决策力

决策力,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单地理解,决策力就是制定方案办法的能力。善于分析、果敢决断、敢于承担是决策力的三大表现。之所以把民主决策力列为创新智慧生成的一大要素,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也充当着决策者的角色。决策要民主,只有群策群力才能激发新思维;民主是平等,只有平等对话才能形成新思想。对话交往式教学保证了师生间对话的平等性。

然而,在真实的课堂上,如若教师成为“一意孤行”的决策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控制欲,由此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话语权便丧失了。

学生的反问不应当被视为一种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天地君师的传统原本就扼杀了民主。教师勿须畏惧并拒绝学生的反问,相反学生的反问往往能促使会思考的教师萌生新的教学想法。如果课堂上能够形成一种民主决策的氛围,教师不再以权威自居,那么学生就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来思考、来质疑,教师就能与学生一同思考、一同学习,从而迸发出创新智慧的火花。 转贴于

3.反思洞察力

歌德有句名言,“缺少知识人类就无法进步,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思考有助于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反思洞察力是思维力的核心部分,它是基于理性思考的前提,通过准确判断、合理推理和正确归因,进行发现并敏锐捕捉到各种问题和矛盾的思维能力。如:Richard D Parsons和Kimber lee S.Brow所指出的:“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个人所面临的独特的教学环境”,“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实践,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所获得的通过过去的经验,结合对这些经验的反思,我们得以体现机智”。[10]针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复杂性,教师可以通过敏锐洞察、缜密分析和批判反思来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突发状况。学生的一个目光、一个手势、一句不经意间破口而出的话语,都是值得教师反思洞察的。当教师的教学不能按照原定计划进行下去时,也许暂时的终止与阻碍能激发教师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具备了反思洞察思维能力的教师便会不自觉地展现其创新智慧。

从动态生成的角度来看,课程权力是创新智慧生成的激励性因素,民主决策力是创新智慧生成的发挥性因素,反思洞察力是创新智慧生成的创造性因素。课程权力激励教师去挖掘自己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的能力,在这种激励下民主决策力使教师获得思维发挥的空间和智慧启迪的力量,而反思洞察力的进一步作用,则推动教师创造性地教学。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推动了教师创新智慧的生成。

三、教师创新智慧生成路径

热爱智慧——获得智慧——优化智慧是智慧教育生成的三部曲。[4]依循此路径,教师创新智慧就当从提高知识涵养做起。只有提高知识涵养,才能从书本理论中萌生新思维,只有思维优效,才能顺利地实现即席创作,从而在创作中走向创新智慧的持续生成。

第一,知识涵养是基础。“学高为师”是传统意义上对教师角色的判断。这里的“学高”就是高水平的知识结构。为师者,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来说就是“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创新智慧的源头乃是高深的知识涵养。全面而扎实、科学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不仅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根基,也是教师创新智慧生成的基础。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是复合结构和交叉结构的。专业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日常生活常识、乃至一些常用的救护知识,都应为教师所掌握。只有满腹经纶的教师才不会惧怕反问和质疑,才能灵活自如地应对教学的不同情境。

第二,思维优效是关键。一定的行为习惯都会受到一定思维的支配。思维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和风格便形成了思维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每个人的习惯性的思维操作方式以及对意识水平还是非意识水平的思维活动的肯定,乃至偏好使用的思维工具都不尽相同。创新智慧生成的关键是思维的优效,即思维方式的优效。教师要摆脱既定思维操作方式的束缚,破除陈旧的思维习惯,寻找优效思维活动的突破口。

第三,即席创作是表现。“教学就是‘即席创作’。”[10]在马克斯·范梅南看来,即席创作就是一种临场发挥的天赋。教师创新智慧的外在表现便是即席创作。笔者认为,即席创作其实是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充满创新智慧的教师能够高度灵活地随机应变,将教学活动中的种种矛盾以无声来化解,从而出色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资源,呈现即席创作的巨大魅力。

总之,教师的创新智慧在课程权力、民主决策力和反思洞察力的交互作用下,沿着“提升知识涵养——优效思维——即席创作”的路径生成。即使创新智慧的生成遭遇了诸多现实困境,但只要能够转换教学模式,改变思维定势,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智慧这朵教育智慧艺术中的奇葩便会愈发夺目,智慧教育中的“静水投石”亦能荡起惊人的涟漪。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2](美)Henderson,J.G,Kesson,K.R,(夏惠贤等译).课程智慧:民主社会中的教育决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刁培萼等.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陶行知.“伪知识”阶级(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6]吴也显.追寻智慧型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智慧文化综合力”解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7).

[7]菲利浦·泰勒等,(王伟廉等译).课程研究导论[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思维与智慧范文3

众所周知,智慧是很难定义的,真可谓见仁见智。可是,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智慧。她把智慧的定义写在智慧的行动中,写在情境教育的天空里和田野上。于是,智慧这一似乎虚无缥缈的概念,在情境教育中鲜活起来,透射出生命的活力;智慧这一古老的概念,在情境教育中生动起来,闪烁着时代的色彩。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提示了智慧的核心——道德,彰显了教育的道德意义

智慧一定要和道德牵手,道德是智慧的核心。孔子在阐述智慧时总是与道德——仁相提并论,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者,智慧也。智与仁的并提,不仅表达了对人格完美的评判标准,而且将仁纳入智的内核。

李吉林的智慧是用道德、用美德来支撑的,情境教育始终充溢着道德意义。情境教育的创生源于她对教育现状的不满与批判,基于她对儿童真切关注和发展的深切的关怀。是这种道德感让她重新思考小学语文教学,思考教育,以此建构起情境教育。她这么说:应试教育下的语文,“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甚至改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延误了儿童发展的最佳期,扼杀了儿童的天赋才能,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是道德,是作为教师的社会良知和教育责任,让李吉林有了勇气,有了方向,生长起研究和建构情境教育的智慧。

在情境教育的开发与展开过程中,李吉林把握了一个教育的重要维度——道德的情感维度,即重视情感在道德中的特殊价值和独特功能,又让道德成为情感的理性引领。把情感与情感中的道德感统一在一起,融和起来,就确定了道德的情感维度。情境教育正是用这一维度让教育温暖起来、美丽起来、智慧起来。这样的教育具有最幸福的表情——快乐。试想,假若道德从教育中抽离,道德从智慧中剥离,那还称得上教育的智慧吗?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智慧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彰显了智慧的民族品格和世界胸怀

情境教育既汇聚、表达了东方的教育智慧、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又汲取、回应了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深情呼唤。它在内涵上把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结合、统一在一起,本革中有着国际视野,国际视野中又有着本土行动。这种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这样的智慧既有根,深深地扎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又有眼,瞭望全球的教育风景。也正因为此,才让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走上了国际教育讲坛,与世界对话,与大家分享智慧。

李吉林对民族智慧的态度和方式是:吸取、坚守与优化。她的目光始终投射在民族文化的经典中。一次又一次地阅读,她领悟了民族智慧的精髓,尤其是中国古诗词的“意境说”。她研读“意境说”,从中提炼出“真、美、情、思”,作为情境教育构架的核心元素,凸显情境教育的“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鲜明个性和独特优势。这一个性和优势,说到底是民族文化所赋予的文化个性和智慧优势。

李吉林对世界教育改革智慧的态度和方式是:借鉴、整合、尝试。她觉得“外语的情景教学训练语言生动而有趣,仿佛是在生活中学语言”,由此产生了移植的想法,并积极尝试来自大洋彼岸的做法。她的“移植”、“尝试”是领悟后智慧的迸发,是与民族文化整合的结果,智慧自然就在整合之中。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智慧的实践品格和理论品格,生发了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并把两者统一在一起

在智慧的范畴中,既有理论之维,又有实践之维,它们指向不同的领域。李吉林具有丰富的实践智慧。在她那里,实践智慧包含三层含义:关注实践、研究实践,这是一种智慧的行动;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实践中能生长起智慧。她的实践智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研究、改革从问题出发,以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过程,推动实践活动的智慧展开。二是坚持研究、改革要重视经验。经验是实践的结果,又是实践的提炼,经验也让教师获得自信。三是研究、改革以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为现场,因而李吉林对教师的指导最具现场感,最具实践性和操作性。

李吉林并不排斥理论思维,相反,她十分重视并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在理论思维的基础上创生理论智慧。而且她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引领性和提升性。更为重要的是她把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结合起来,形成了巨大的智慧张力。这种智慧张力体现在她的话语方式、风格上。她的话语是质朴而诗意的,但又有理论的含量,不生涩,不浅庸,平常中深刻,深刻中浅显;体现在她的概念系统的建立上。她所归纳的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以培养兴趣为核心,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概念系统;体现在关于情感与理性关系的理解与把握上。她以情感为动因、为纽带,激发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但她始终把情感与理性结合在一起,因而情境教育中,情感并不肤浅,相反很深沉;理性也不冰冷,相反洋溢暖意。实践与理论两个智慧维度,形成了李吉林教育的文化气象。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大智慧,揭示了智慧的灵魂——创新

智慧有大小之分。李吉林是大智者,因为她十分关注并着力研究教育中的大问题——儿童、儿童发展。

李吉林心系儿童,以主要精力钻研这门学问,获得了关于儿童与儿童发展的智慧。她不止一次地说:“不断地走近儿童,每日欣喜地凝望着一个个鲜活、晶莹的生命,目不暇接的画面、曼妙的歌唱、天籁般的欢声笑语……伴随其间,让我倾听儿童心灵纯真的童声,追记儿童心灵美妙的音符,像演奏家触摸心爱的琴弦那样,轻抚儿童情感的微波和浪花,并且努力地去把握它的节奏,去美美地猜想着那童年的梦幻和憧憬……”儿童是情境教育的主语,儿童成了最真实、最鲜活、最丰富、最美妙的情境。提出情境教育,本身就是基于对儿童智慧的充分尊重、认知和开发。儿童给了她智慧的启迪,她又用情境教育点燃了儿童的智慧,而儿童智慧又点燃了成人世界、教育世界的智慧。

儿童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的实质是创造性。李吉林以极大的精力开发这种可能性,让儿童潜能得以唤醒和开发,让儿童走上爱创造的学习之旅。显然,她把创造、创新作为智慧的灵魂,以培养、发展儿童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情境教育的主题。尤为可贵的是,她探索了儿童探索世界、创造世界的动力机制,称之为内发性动机,她作了这样的概括:“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从探究开始,走向创造、创新。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是创新教育具体、生动的体现,是创新教育的成功范式。

思维与智慧范文4

摘 要:教师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体。教师智慧是取得教育成功的活的灵魂。本文通过对“教师智慧”的概念、特征等方面的讨论,分析了如何培养教师智慧以及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智慧。

关键词:教师智慧;特征;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在教学中体现智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当代学生的信服,才能够满足学生适合个性发展更广层面、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

一、什么是教师智慧?

所谓“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而“教师智慧”也是一种能力,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中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教师生命力的源泉,是教师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教师的灵魂教师智慧滋养着学生的理想与人格,孕育着学生的精神与智慧,以此为学生树立价值坐标,并从根本上引导社会的进步。

二、教师智慧的特征有哪些?

教师智慧涵盖教师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教师已有的经验和经历。从大的方面讲,教师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从小的方面讲,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体、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境界。教师智慧的特征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

(1)具有理性智慧

教师的理性智慧是教师教育理性不断发展,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渐所形成的智慧,是教师在对教育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主要表现为对教育本质、目的、方法等有正确而深刻的理性洞察,其中既包含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吸收,又包含教师个人在教育实践中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反思。

(2)具有情感智慧

智慧不仅属于认识范畴,同时也是情感范畴的一种体现。对于教师来说,情感智慧就是基于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师爱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智慧。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关怀,不仅是教师情感智慧形成的基础,更是一切教育智慧生发的情感动力。

(3)具有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是教师基于个体经验的长期积累、实践中的切身感悟、教学中深刻反思而逐步形成的教学智慧。众所周知,课堂中的教育情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课堂的教育情景很难从属于某种概括性、普遍性的教育规则。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教育实践要求教师能够尽可能的时时刻刻机敏地感知、辨别当下教育情景。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是充满智慧的,并且总是在瞬间的判断和迅速的决定中自然而然的展现出来机智的行动。

三、如何培养教师智慧?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新的科技革命带来了知识的飞速增长,也带来了学校教育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的急剧变化。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够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社会的需求。学习是支撑人生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将是未来学习化社会的重要特征。而教师也唯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够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专业,更为有效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2)具有不断反思的能力

智慧的人善于反思。反思是对思考的再思考,是更为深邃的思考。反思也是教师智慧的特质之一,同时又能够促进教师智慧的生成,成功的经验在反思中得到固化与提升,失败的教训在反思中得到溯源。反思的过程是教师能力和教育智慧不断提升、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教师通过对日常工作保持一种经常思索的习惯,能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促使自己获得更深层次的、关于对课堂和学生以及自己教学方法的理解,并由此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自己主动适应的能力,将自己教学活动中成功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提炼,生成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善于反思的教师能够快速获得成长,提升教育智慧。

(3)具有开放的、活跃的思维

思维是智慧的核心。优化思维,积极改变不良的思维方式是培养教师智慧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学情境和教学行动进行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给出理由,善于思考是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教师要保持思维的高度开放性和创造性,即不墨守成规,能打破线性思维的束缚经常多思质疑能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况敏锐感受、准确判断、把握时机,能及时转化教育矛盾的冲突从新的角度寻找出路,迅速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如果教师能够在尽可能多的环节上表现出创造性,其实践质量必定随之提高。

四、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智慧?

教育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对于一些课堂上变量的处理具有敏感性、灵活性和艺术性,尽最大可能避免教育失误的发生。

(1)善于解决突发问题

课堂是多变的,真实的教学情境更是丰富多样的,它蕴含了无限的可能性与创造性。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在课堂上总会碰到许多新的、不能预设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在教学当中,常常是那些不稳定的、变化不定的时刻需要某种无法计划的机智的行动。这些不稳定的时刻并不是教学中的偶然事件,它们从本质上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富有教学智慧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状况,总能迅速地临场应变,把课堂上偶然的不利事件转化为有利的教学因素。要做到这一点,往往需要教师的长期实践和感悟,包括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以及应对措施。

(2)适时地“幽他一默”

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有时老师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认为承认错误就有损形象,怕出丑,丢面子等。通常会用批评或者回避的方式来对付那些挑刺的学生,结果不仅使自己威风扫地,还容易激发师生矛盾。智慧的教师敢于承认错误,尤其会适时地用幽默的话语自我调侃一番,不仅体现了“人非圣贤”的哲学智慧,也让学生从中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这样无形中还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五、结语

总之,教育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智慧型人才。要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要有具有创造能力和教育机智的智慧型教师。教师智慧是教师取得教育成功的活的灵魂,是教师长期以来全身心投入教育实践,不断反思、探索、创造的结晶。教师要具有教育智慧,最根本一条就是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有智慧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2] 田慧生,做一名智慧型教师[J].天津教育,2006(03):1.

思维与智慧范文5

2013年,互联网思维改变了众多传统行业,并塑造出了不少新创品牌,其中包括“励志橙”褚橙、黄太吉煎饼果子、雕爷牛腩、Adore Me内衣电商、乐视电视、小米手机等,这些都是成功运用互联网思维的案例,它们围绕着精准用户来做产品,一切以用户体验为最高准则,这便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思想。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传统厂商开始利用这种思维来变革运营思路。现今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为此太川提出了智慧社区建设及运营的新思路,改变旧有的把各个智能化子系统堆砌的智能社区做法,这种做法没有深入融合移动互联网精神和思维,用户的参与性差,致使智慧社区建设效果不理想。而新的智慧社区运营思路则主要体现在家庭生活智能化,家庭生活安全化以及社区生活便利化,以此为目的,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及方法,在小区内建立电信级网络,各类智能化操作、体验及流程注重用户的体验,并配备专业团队可持续的运营智慧社区,围绕最终用户(家庭成员)最基本的需求,从科技方式到最终服务体验实现智慧社区的建设及持续运营。

太川智慧社区解决方案,首先满足业主家庭的需求,实现邻里视频、智能家居、娱乐,建立物业管理以及统一的客服中心,从物业管理角度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一些无人职守统一管理,确保设备的有效运转,以及利用小区投放的门口机、PAD、手机等终端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

其提倡社区的多网合一,包括停车场、监控、对讲,安防等系统设备均采用同一条电信光纤传输,减少重复布线,统一网络、统一标准实现整个社区网络的解决方案,使得智慧社区平台形成了一个共享且开放的平台,改变了现在很多小区封闭式的监控系统的局面,未来小区的公共摄象头都会开放到居民的电脑、手机、PAD,这样用户可以通过自持终端查看小区的视频,实现社区IP化的远程监控。该智慧社区解决方案还提倡智能家居微智能化,以满足现在年轻人追求时尚的诉求,他们要求智能家居易操作,无需布线,安装简单,可手机远程操作。太川将智能家居开发成一个有乐趣的、有交互的、智能化的、简单实用的多个可自由组合的产品,由用户按照自己需求在超市就可自由选购,只需简单按照说明书安装,并与手机形成多应用,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家居。

除了变革智慧社区建设的思路,太川还提出了“智慧社区O2O+OTT运营”的新思路。运营智慧社区,是传统楼宇对讲企业未来发展智慧社区最重要的转型。太川致力于打造智慧社区生态系统,利用持续性的运作以及后续专业的运营团队,以开放心态整合多方资源,来提升最终用户(家庭成员)对智慧社区服务体验。目前在南京、杭州多个小区已成功运作智慧社区服务运营,引领着社区生活进化。

智慧社区O2O运营(线上线下社区电商运营),是太川首个提出整合社区“三公里”商圈,利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各项服务快速反应。现今单纯做线上平台的很多,但是真正做起来的少之又少,归其原因就是没有实体运营确保服务实现,所以太川在小区内建一个智慧社区运营实体机构U家小站作为线下支撑,包括智能化有效运作,服务拓展及服务监督等各项工作,将商家、小区住户通过线上跟线下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实现智慧社区电商运营服务。

智慧社区OTT运营,简单说就是把所需内容投放到各种各样类型的终端上,终端可以是家里的电视、手机、对讲屏,也可以是小区内的门口机、单元门口机及小区广告牌等,内容形式包括文字、视频、图像等多种类型,这样实现小区信息化,同时也可实现一些广告、传媒、运用等运营。

思维与智慧范文6

一、教师“讲话智慧”的题解

当今时代,“知识爆炸”与“智慧贫乏”并行,致使人类生存危机频频上演。于是,“恢复智慧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文化行动之一”[1]。那么何为智慧呢?

追溯到古代西方,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智慧”一词,他认为“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自知无知的人是最有知的”;亚里士多德也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对“智慧”提出确切的定义“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等。姚新中教授在文章中写道:“当代西方学者认为,智慧概念具有三重含义:认识的过程,美德和善。作为认识过程,智慧包括如何获得并扩展认识主体的知识;作为美德,它以价值的形式表现行为的社会性;作为善,智慧是个人欲求的状态或境况。”[2]的确,在对自然科学顶礼膜拜的西方,尚且对智慧如此重视。那么,对人文科学尤为重视的古代中国又会如何呢?

可以看到,在古代中国的文字和文献记录中,“智”亦作“知”,具有聪慧、智谋、知识、才干等多层内涵。《说文解字注笺》曾解释道:“知,智慧及知识之引申,故古只作知。”因此,在古代中国人那里,智慧被解读成“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形成并通过特定的知识形式表现的”[2]。如同《易经·赛卦·象传》所言,“见险而能止,知矣哉!”智慧意味着趋利避害,在丰富知识基础之上作出明智之选。因此,荀子提出,“知有所合谓之智”。除此以外,《墨子·尚贤中》中讲,“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已。”[3]宋朝的梅尧臣在《桃花源》一诗中写道,“英雄灭尽有石阙,智惠屏去无年华。”不仅如此,在古代佛教中,也将智慧视为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从而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大智度论》卷中讲,“般若者,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4](此中“般若”意即智慧)《敦煌变文集》中更有,“神通能动于十方,智惠广弘于沙界。”

可以看到,无论是西方、中国还是古老印度佛教的智慧观,似乎都在明示,智慧是知识,但高于知识,因为“知识是一种从生活中分离、结晶出来的东西,是已然生成的东西,而智慧则是一种活生生的、永不封闭、永不僵化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是向一切可能性敞开着的”[5]。故而,智慧是一种能力,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生活之道。通过智慧,“人类学会如何正确处理自身、自然、道德规则和宗教义务等问题,学会如何发现各种现象中的意义和规律,以指导人类的行为”[2]。

那么,何谓“讲话智慧”?这种卓越的智慧特定于教师,不仅是一种知识智慧,也是一种实践智慧。教师的职业特性使教师的智慧集中体现于出色的讲话,讲话不同于日常的随便说说,而是具有特定的时空范围,集中表现为教师的授课时段。教师讲话的过程也即教师本人卓越智慧的展现,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教师传播知识、点拨智慧的过程。教师讲话智慧具备“德”、“才”、“情”三大特质。

二、教师“讲话智慧”的特质

1.德

爱因斯坦曾言:“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同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识被认为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但更重要的是德性的提高与完善。《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概括而言,从道德的角度来理解智慧成为大多数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认同方向。儒家更是将智列为美德之一,“三达德”、“四德”、“五常”中都蕴含智,肯定了智慧的道德蕴涵。可以看到,在传统儒家那里,作为整个道德体系中的尤为重要的一环,智具有极为深广的伦理内涵和外延。智是对判断标准的把握,是善于知人与自知的正派作风,是个体先天判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孔子有言,“知者不惑。”(《论语·子罕》)孟子道,“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荀子讲,“知者知人”,“知者自知”。(《荀子·子道》)而“德”常被认为是智慧源泉的内在动力与力量。“德”由字形考证,由“心”、“彳”、“直”组成。其中“心”与情境、心态相关;“彳”意为行走或行为;“直”,取“值”。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注解“凡彼此相遇当曰值……古字例以直为值”,[6]意为相遇相当。故综合而言,“德”字本意为“心、行之所值”,引申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在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尊重自然,循道而为,广积善行,发展社会,发展个人事业。先秦思想家老子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可以看到,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范畴,“道”即指自然与人世运行共通的真理;“德”指人的德性、品行及王道。正如《周礼·地官》注中所讲:“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7]故“德行”不仅意味个人的智慧道德,更意味着个人日常践行。明学大师李贽曾言:“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因此,“行”与“言”相比,更能体现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故可以看到,王夫之所讲“身教重于言传”。在教师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言辞,更为重要的是日常自身的“行”,教师应将“行”视为教学不可或缺的过程。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才能赢得学生内心的尊重并成为学生行为的模范,才能达致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影响及效果。只有具备了个人之“德”,才能拥有“师之为师”的“行”,才具备了讲话智慧的前提。

2.才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讲:“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先生一语道破教育的先决条件,即教学对教师的才学要求。那么,何谓“才”?“才”指教师自身具备的知识能力及授课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集中表达为教师出色的讲话,授课过程中语言文采的哲理性、精练性及流畅性。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话要讲得通透、明了、简短、流畅又不失典雅艳丽,使人百听不厌、如沐春风。如同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悟”一样,现代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原原本本的传授,更是一种心智健康发展的开发与陶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简练通透的话语表达,典雅悦目的文采展现及发人深省的哲理点拨,一点点地完善“教人而非教书”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如同《论语》所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的“因材施教”;“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的“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这一切皆是教师“才”之体现。

3.情

“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中国古人讲“情深而文明”,“情”源自个体对生活的态度体验。作为教师,首先要对自身职业及自己的学生具有真情,其次要对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具有热情,最后要对自己的课堂具有深情。具备了此三情,才能从自身做起,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学习过程,融入学习过程,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情”一方面使教师自身愉悦,另一方面会显著增强学生个体积极愉快的学习情绪。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孔子、王阳明、伊壁鸠鲁学派、卢梭等,都曾对教学中的情感力量提出有益见解。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进行情感教育,将教育中的理性因素与感性因素恰当地融合,已成为现代教育良好发展的必然趋势。纯理性的教育不仅压抑着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也深刻阻碍着教学的真正意义。因此,现代教育更应追求以情为本的人本主义的教育方式。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不是一个机械、死板的知识接传过程,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育人之过程。现代教育不是仅仅追求“知”的通识教育,而是追求“知的教育、意的教育和情的教育兼备的人性教育的系统工程”[8]。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德行、出色的言论、快捷的思维、卓越的智慧,才可以称之为“教书育人”的榜样,才能成为学生敬仰和效仿的榜样。

三、教师“讲话智慧”的炼成

教师“讲话智慧”需要凝练。“炼”即具有特定目标后,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沉淀与积累,形成的一种讲话特有的风格。“炼”的过程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炼思维、炼积累、炼表达、炼心理。

1.炼思维

贝斯特曾在《教育的荒地》一书中指出,“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以及“学校的存在总要教些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的能力”。可以看到,“智慧”与“思维”具有密切、直接的关系,“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成分”。[9]的确,“思维”是真实又让人难以言喻的东西,它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能力。现代教育中的多种学科,例如哲学、语言学、神经科学、信息学,都将思维列为自身学科的研究对象。如果说,智慧是一种生活之道,那么思维则是智慧的方向标,思维要是错误,再有智慧也是徒劳。“思维”可以通过时间的培养与训练来进行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将思维的培养与练习视为“讲话智慧”炼成的第一要素。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智慧与思维的双向互动,才能收获丰硕的成果。

2.炼积累

“积累”亦作“积絫”,意为逐渐聚集。《汉书·叙传上》中讲,“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絫之业,然后精诚通于神明,流泽加于生民”。[10]同样,对于教师而言,积累不仅指知识层面,也可涵盖教学经验、人生阅历等。古人言:“温故而知新”。积累不仅指专业知识和能力,也指个人综合认识能力,即教师个人对知识的储存不仅要具有专业性和丰富性,又要力求创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积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分分秒秒的坚持。任何质的成功,都离不开量的积累,教育教学亦是如此。成功从来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开始起,持续累积锤炼而成。一个成功的教师离不开对知识日积月累的学习,离不开日益增多的教学经验,更离不开岁月沉淀的人生阅历,唯有此,才可能通向成功之路。

3.炼表达

法国艺术家丹纳说:“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的确,对于教师而言,语言表达至关重要。语言展现一种机智,一种才华,一种素养。优秀的语言表达,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充分、更流畅、更有效。如果说,思维是前奏,那么语言表达则是思维最终的结果展示。“表达”涉及表达的技巧、表达的方式以及表达的效果,它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的技巧、表达的方式以及表达的效果分别代表“怎么说”、“说出来”以及“听进去”。中国人讲“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同样,教学中语言的表达亦是如此。教学过程中,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语言的吸引力和声音的表现力。生动活泼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洒脱自如的语速,必会使学生沉浸于艺术享受般的课堂,不仅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魅力,亦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将表达的训练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表达,在表达中生活。做到日常生活表达的练习,优秀的课堂表达才会成为可能。

4.炼心理

“心理”指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反应,人的心理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这其中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也即知、情、意。对于教师而言,要做到“爱”,只有爱才能对生活、对工作、对学生充满真情、热情、深情;只有“爱”,才能在面对生活、工作、学生的难题时,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因此,在对心理的历练之前,应该先明白“爱”,唯有此,才能拥有健康心理的基础。其次,在良好心理的培养过程中,要对生活、对学生“从容、宽容、包容、共荣”,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通向良好心理的健康发展之路,才能通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襟。

可以看到,无论思维、积累、表达还是心理同样都需要“炼”。这意味着在岁月积淀的过程中——境界的升华。

走笔至此,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讲话智慧,已深深镌刻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这个时代不断创新和发展,现代教育也具有愈来愈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讲话智慧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主题。因为,它关系着一种能力,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教书育人的人本主义教育之道。

参考文献

[1] 赵汀阳.一个或所有问题.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2] 姚新中,洪波.知识·智慧·超越—早期儒学与犹太教智慧观的伦理比较.伦理学研究,2002(1).

[3] 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 王丽芳,王海明等.大智度论(敦煌写经历代小楷精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 俞吾金.智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6] 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 杨天宇.周礼译注——十三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社,2004.

[8] 张再林.关于人文教育的几个问题.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4).

思维与智慧范文7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问题;作用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课情况分析 

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的开课率较低,即使开课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唱歌和图画。少数学校,即使有了专业艺术教师,也存在艺术教育课程被严重挤占现象。艺术课由文化课替代。 

(二)艺术教师情况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配备情况远低于城镇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且多为兼职,专职和专业的艺术教师甚少。 

(三)艺术办学条件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总的来说:农村不如城镇、美术不如音乐、小学不如中学。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画架、画夹、颜料、纸笔等美术教学用品,音乐教学设施也很简单不完善。 

二、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使中小学生的感性思维得到发展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完整理想人格的构成要素,统一于一个整体中,它们都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完成统一。感性是内心的、来自心灵内部;理性是逻辑判断的、来源于大脑的思考。像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等基础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对理性思维的考察是从逻辑的、思维判断的角度去评价,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小学生只是智力和思维得到了发展,在考试中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但他们失去感性的理解,不懂得审美,不懂得欣赏生活。而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注重对生活的观察,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德、体、智、美全面培养,中小学生没有发现美的感性思维又怎能更好地全面发展呢?所以,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非常重要。

(二)艺术教育可以启迪中小学生的智慧 

智慧不等于智力,智力可以通过考试来评价,而智慧是指对待生活的态度,智慧是不可通过测试来测量的。在艺术教育中蕴含着在实践中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很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的,智慧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人的智商很高并不代表他的智慧就很高,智慧有时比智力还重要,智慧的增加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提高并不代表智慧会增高,甚至会压制智慧的成长。艺术教育恰恰就可以使人增长智慧,如:文学戏剧作品、美术写意作品和音乐舞蹈作品等作品都体现着深刻的智慧。 

(三)艺术教育可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 

在艺术教育中无处不蕴藏者生活的真、善、美。艺术教育能使中小学生懂得感恩,使人善良因善是艺术的品格之一,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欣赏中,艺术作品都能引起人的共鸣。艺术教育还可培养主体的爱美心,有了爱美心就会产生爱德之心和爱智之心,这样就有助于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灵高尚的人。 

三、结语: 

农村中小学由于各方面配备不齐全,使艺术教育不能全面开展,在素质教育时代,使得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十分不利于农村孩子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也应共享改革成果,农村艺术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各界的关注和帮助,我们期待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思维与智慧范文8

一、培养智慧人格为主体

智慧型教师其实是一种人格型教师。人格在英语中是“Personality”,被译为个性或人格。人格总是与人的外显行为和表现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人格来推断其精神面貌、思想等各方面的特质,并且它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正因为人格的稳定性特征,所以人格的塑造和改革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然,这里所指的人格不同于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心理学的人格是人人都有的,但我们却可以说某某人没有智慧人格。而我们要以培养教师的智慧人格为主体。既然谈到智慧人格,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如何去建立智慧人格。笔者认为,智慧人格的建立主要有外周和内核两个层面,前者是指一系列的行为规范组成的外在系统建设,后者是人的内在的价值观、信念等的建构。或者说的更明确些,智慧人格是由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外在表现――机智,及内在状态――智慧组合而成。

在教学中,教师的智慧人格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比对学生单纯说教的作用更大。第斯多惠曾说:“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根据他自己和别人的宝贵经验,他知道,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比要通过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收获。”对教师而言,智慧人格的培养是教师自身价值提升的标志;而对学生而言,教师的智慧人格又是师生交往中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中介,它同时具有工具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其指向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工具性是第一性的;对教师自身来说,价值性却是根本的。因此,教师在培养自身的智慧人格时,一方面要注重把自身的智慧推向更高的境界,因为“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1];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和改进自身的工具价值,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的机智如果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不能感化、触动学生,那么他的智慧人格就只是盲目的、随意的。

教师智慧人格的培养应带有很强的自觉性。新时代的教师应把智慧人格的塑造作为自己的使命。只有拥有了智慧,教师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为学生营造幸福的生活,才能恰到好处地处理师生关系,才能灵活机智地处理教学事件,才能适应新时代和信息社会的要求。

二、反思内省是基础

智慧是一种内在性品质和思维。要具备这种品质,反思内省是积淀智慧的基础。什么是反思呢?洛克认为,反思“是指对自身心灵状态的知觉或者指对心灵运做的注意,是以思维活动为思维的对象,是对思维的思维。”[2]也就是说,反思是以思维活动过程为研究的对象。杜威认为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并进一步把反思解释为“对于任何信念和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3]范梅南认为“反思含有对行动方案进行深思熟虑、选择和做出抉择的意味”。[4]加德纳认为,人类是唯一一种能拥有自我意识,能审视自己,从反思中学到东西的生物。自知―自省能力是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并与自己的内部世界保持联系的能力。[5]由此,我们可把反思看做是人们对其自身对他人的行动和思维的重新思考,以便寻找存在的问题、改进的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成长中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对经验的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一个被称为优秀的教师,如果固守他的经验而不再寻求创新,那么他也只能是暂时的优秀,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不思进取的教师,教师的成长应是一个不断反思超越现实的过程。经验对教师固然重要,但是如若教师不能从经验中获得有益的东西,不能灵活运用自己的所学,那么经验就如同给学生头脑中灌输的知识一样对促进人的发展没有太大益处。通过反思,教师不仅要把改造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作为活动的目标,更要认识到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建构自己的内部世界,在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智慧。

教师如何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呢?布鲁巴赫等人提出课后备课、反思日记、观摩分析、建立档案袋、行动研究五种反思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反思、内省,教师能够保持内在的心灵的和谐与平衡,获得理智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只有变得更加理性时,才能自主地控制教学的过程,摆脱种种束缚,坚定自身的理想与信念,从教学中获得活力与幸福感。

要培养反思意识,就要获得反思能力。根据加德纳的研究,教师反思能力具体包括: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调控能力;发现自己,改变自我认识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能回答“我是谁?”的能力;能自己激发自我创造力,客观评价自己的工作目标的能力;对自己有一定的规划的能力,等等。[6]既然反思能力可分解成一系列具体的项目,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框架。但是,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一定的条件。杜威曾提出必须具备三种态度:开放的头脑、责任感、专心致志。当然,这只是从态度的角度进行的探讨,具体到某一位教师、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可能情况又有所不同。

反思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特别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需要教师时常对自身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因为新课改提出了不同以往的全新理念,如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是课程的“实施者和开发者”等。而长时间在传统观念支配下的教师,面对新课改多少显得有些不适应,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很难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这就需要教师有反思意识,能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看到差距,自觉地寻找改变的途径以适应新的形势。

以上所述都是从教师自身谈起的,虽然反思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是教师,但仅靠教师自身的力量仿佛还稍显微弱,我们还需要外部的支持,如教师培训机制的完善、教育教学理论的正确导向、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指导、学校领导的治校方针等。

三、实践体验是关键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以传播和学习前人的文化知识为中心,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受重视,甚至被忽视。实践能力的缺乏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极大的危害,更不利于教师智慧的生成。而智慧其实是一种理性实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对自身理性精神世界的把握。智慧既来源于实践,又是对实践的超越,它能推动实践向新的阶段发展。现实中,许多教师把教育教学看做是单一的知识讲解、讲授、传递的过程,对自身的发展也倾向于从专业知识的丰富上考虑,而很少考虑教育智慧的问题,在构成教师智慧的各种素质当中,笔者认为教师尤其缺乏的是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既不能学习又不能传授,它需要的是实际生活的经验和特殊事物的知识”。[7]那么,实践智慧和实践知识又有何区别呢?教师的实践智慧和实践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来源于教学实践,带有教师的个性特征。但拥有知识而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乃是缺乏实践智慧的表现。要在教学中体现实践智慧就需要教师具备实践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就是教师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以及处理一切教育事件的能力。接下来我们关注的相关问题是:实践能力有哪些因素构成,应如何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而增强教师的实践智慧。

在此主要借鉴张武升先生有关实践能力构成因素的观点。

1.交往能力。实践是社会的实践,它首先涉及到人与人的交往,因此教师要培养自身良好的交往能力。而交往的首要工具是语言,语言是传递人的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渠道,一个讲求语言艺术的教师能改进人际关系。尤其是在教学过程,教师的语言往往影响师生关系。如案例《课堂用语比较》:[8]

上课开始时――

甲教师说:“以前我们学过11到20各数的知识,今天老师教你们100以内数的知识。”

乙老师这样说:“以前我们共同学习过11到20各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100以内的数。”

上课提问时――

甲老师说:“谁来给我说一遍?”

乙老师这样说:“谁愿意给我们大家讲一讲,使大家都明白?”

当学生讲出很有创意的题解方法时――

甲老师说:“这样算对。”

乙老师说:“你的想法真是妙极了!要谢谢你给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方法。”

遇到学生作业错误时――

甲老师说:“这道题我教了四遍了,你们的记性真差劲!重做。”

乙老师这样说:“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这道题究竟错在哪里?我相信大家只要认真分析会真正理解的。”

同学们喜欢乙老师,因为他的课堂用语体现了平等、民主的精神。

除了语言,教师还应具有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现代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交往的范围较以往也更加广泛了。因此,实践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典型的就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师师合作是促进教育整体功效,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2.设计能力。是指对实践活动进行组织谋划的能力。任何实践活动都包括实践目的、实践条件与手段、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等因素,只有把这些因素组织谋划好,才能使实践活动进行的顺利而有成效。[9]加强教师的设计能力,主要是指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活动时,会体现出不同的风格。而拥有智慧、设计能力强的教师总能使自己的教学别具一格。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深化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一般的常识性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实践教学经验中把握教学的规律,按照教学中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教学实践中的各个因素,使各要素协调运转。

3.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最重要的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问题,有些问题是教师可以预期的,而绝大多数却是偶发性的,教学情景随时都处于变化中,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时刻准备应对问题的心态。解决问题总要有策略,研究表明,有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五个步骤:(1)弄清问题,分析所包含的实质和因素。(2)探索思考,利用已有的和新发展的知识与方法,提出设想。(3)解决问题的计划步骤。(4)实施计划。(5)分析结果,总结评价。[10]教师要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培养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造革新是本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自己必须先具备这种意识和精神。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培养教师的创造精神,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智慧型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

智慧型教师在本质上就应具有创造力,教师能在教育教学中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机智地处理教学问题、敏锐地把握教育时机。那么如何培养教师的创造力而使教师过一种智慧的教学生活呢?

首先,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教育要具有创造力,就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渊博丰富的知识。知识越丰富,有效的知识量就越高、创造力越强。知识面越广,人的问题意识越强。提出问题是智慧的表现,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一种创造。知识广博的人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多样新颖,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创造性的体现。知识丰富,思维的空间、自由度也就越大,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越灵活。当然,知识不能广而杂,而要广而专,思考问题才会有深度。

当今时代知识发展日益综合化、一体化,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在分化的基础上又走向了合流。这样,教师就不能固守于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学习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使自身成为一位知识复合型人才。当然,强调知识广度的同时,也要有侧重点,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当下教师拥有的知识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知识的封闭性,很多教师因为教材多年没有发生变化,自身的知识也保持静止状态。这样的教师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打开知识的储藏库,接纳与吸收一切有用的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保持开放、动态与活力,时刻处于一种改造和更新的状态中。

其次,是教师的思维方式。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人善于线形思维,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其特点是求同、求佳。在教学中,教师亦步亦趋地遵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材内容,上课传授知识、下课要求学生练习,讲什么、问什么、答什么都有统一的规定,甚至往往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持否定、批判态度,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要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指向多种可能的答案,是多方向、多角度的,其特点是求异,在处理问题中寻求多种多样正确的途径。发散性思维能为创新提供多种可能的方法,是多方向、多角度的思维过程,它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现有解决方案的局限。这种思维方式能让我们发现新事物、开拓新视野、建立新理论。此外就是东方人习惯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在其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11]它不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判断得出合理的结论。当然,这并不否认逻辑思维在培养教师的创造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恰当的方式是,教师既要注重猜测、分析、判断等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要注重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必须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最后,可以从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来分析。教师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它是由多种单项能力组合而成的统一体。在此主要谈教师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又可划分为一些更小的类目,我们主要选择其中的三项:教学创新能力、教研能力、教育应变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可以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改造、组合、补充、修正等方面。教师对教材基于自身的理解,选择新的视角对教材重新认识,把这种新的认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也可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使用新的方法。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过改造、加工转化为自身的教学方法,把它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另一方面,教师也可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摸索而得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特点的教学理论,做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教师。

教研能力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即通过科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汇总教师的教学经验、积聚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将教师从繁重的机械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让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12]教育研究是促进教师反思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认识教育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增强教研能力的方法也有很多:如写教学日志、校本研究、课题研究、定期的教研活动等等。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不仅可以自觉地培养控制教学的理性能力,增强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而且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面。

教育应变能力,是教师在面对教育中众多的意外情况,能够正确做出判断,灵活机智地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可以说是智慧型教师教育机智的表现。当然,教育应变能力是教师平时对教育问题进行深思熟虑和教育经验积累的结果。教师只有对自身所处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等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后,才可能恰当地应对教育问题,正确地组织教学以便使教学顺利和谐的开展。教学中时常都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课堂小插曲,并把它们视为珍贵的课程资源激起学生的好奇,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能利用教学中的意外来进行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和长期对教学问题的反思。

智慧型教师是教师发展道路上的全新理念,智慧是教师教育成功的灵魂。一个拥有智慧的教师不仅能体会到教学的快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迈向智慧的榜样。它能打破现实中的种种束缚与枷锁,使教学释放生命的活力,还教学的本真面目。因此,我们还需对智慧型教师的培养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注释:

[1] 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0.

[2][3] 刘加霞,申继亮.中外教育反思内涵研究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4]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1.

[5][6] 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2.

[7] 洪汉鼎.论实践智慧[J].北京社会科学,1997,(3).

[8] 刘洪涛,吕长岐.特级教师谈教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260.

[9][10] 张武升.实践能力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

[11] 程斯辉.创新型教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45.

思维与智慧范文9

奥巴马政府经济团队与IBM共同研究“智慧的地球”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不久前,由IBM全球CEO彭明盛先生向政府郑重提出了帮助美国建立21世纪的长期竞争优势的建议。人们不难发现美国政府近来提出的“智慧的实力”,与IBM“智慧地球”,用的都是同一个核心词SMART(智慧)。面对IBM凭借百年经验和全球洞察提出的这一新理念,轻轻放过,肯定是一种智力上的冒险。

现在要做的,是尽可能从合理的角度去思考它。从下一代经济的高度上,识别“智慧地球”向我们发出的新信号。

新的世界维度信号:第三种世界

国际金融危机后,会不会出现一个美丽新世界?对上代经济的建设性的反思,就是把下一代经济创造出来。互联网革命已经发生了十多年,智慧的地球正带来新的机遇。

波普尔曾把世界区分为物质性的世界一、精神性的世界二和智慧性的世界三。波普尔将“人的精神世界”与“客观知识世界”区分为两个不同维度,这有助于我们从顶层理解智慧地球的逻辑位置。它透露的信息,是一种文明级的新维度正在成熟;回答的是,美丽新世界建立在哪里?一定是在一个有别于上一代经济的地方。新维度就是新文明的基础形式。

智慧地球从文明维度看是“一块新的世界公地”,它意味着两个基本点:第一,世界的基础结构正在向“智慧”的方向发展。从世界一的物质维度,世界二的货币维度,向世界三的智慧维度发展。新文明不再是寄居在上一代的家里,要给未来搭一个独立的家。现在人类的金融家园塌了,未来要建立一个智慧家园。这样一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就显示出来。奥巴马已经听明白了,在回应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公开信时,马上举一反三地说,建设智慧基础设施,除了建设先进医疗系统外,“我们还将投资于宽带和新兴技术,这些是美国在21世纪保留和重夺竞争优势的关键”。IBM也向中国发出了含蓄的信号,希望在4万亿投向物质基础设施(世界二的基础设施)时,“植入‘智慧’的理念”,“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如果19世纪有人提醒清代将文明维度重心从世界一,早点转向日本所在的世界二维度,历史也许会有所不同。这是一个一两百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重要信号。第二,世界的基础结构正向传统与智慧融合的方向演进。“开天辟地第一回,世界的数字基础架构和物理基础设施开始相互融合了”。这是对第一个要点的补充。三楼是不能离开一二楼单独建设的。世界三的基础设施与世界二、世界一的基础设施,是相互融合的关系,表现为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与互联网的融合。我们提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有类同之处。当然IBM提的这种结合是有方向的,“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合为统一的智慧全球基础设施”。

从这个认识上说,只有转变文明价值观,才能发现新大陆。那些误以为智慧地球没什么新意的人,在价值观上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划分根据,没有跟上时代。

新的价值信号:第三种价值

关于智慧地球,有许多经验的描述。要识别出其中的新价值信号,需要进一步概括。我认为智慧地球与上一代经济,在价值的性质上,有以下非常不同之处:

第一,智慧在于通过洞察力把握事物的意义价值,提供“更有意义的、崭新的发展契机”。从价值理论说,货物对应的是使用价值,货币对应的是交换价值,智慧对应的是意义价值。IBM反复谈洞察力。洞察力显然不同于X光,不是对付物的,也不同于验钞机,不是对付货币的,洞察力用来发现这个世界(包括物质与价值)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用来发现“此事对我有什么意义”。以前不能识别,现在能识别了。智慧地球无意中包含了一种新价值论:意义价值从依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独立为可感应和可度量的新价值种类,已不是《资本论》那种价值二分法,而是三分法。“感应和度量”不是为了搞统计调查,而是在建立新的价值尺度,以显现新的价值。其次,“我们的世界正在更加全面地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所有的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具有更深入的智能化,我们也获得更智能的洞察”。让所有的地方显出“智慧”――如智慧机场、智慧能源、智慧电网等等――为的是让所有事物包含的意义,成为洞察力的对象,显示出对我的意义。它使第三种价值(世界三的价值)落地成为可服务对象、可创造价值。将意义这种信息价值,由过去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

第二,通过差异竞争优势创造最有意义的新价值。由洞察力所能特殊加以把握的价值(意义价值)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与同质化的交换价值有什么不同?把IBM林林总总谈的归纳起来,无非以下几种:首先是差异化价值;其次是多样化价值,即异质性价值;其三是不确定价值,即风险价值;其四是复杂系统价值,包括生态系统价值。所有这些上升到理论上加以概括,都是品种价值。这里的品种从窄义的产品品种,扩展为泛指所有在数据级可分辩的异质要素。它是意义、信息得以区别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不同之处。我个人认为,用品种经济性,可以充分概括IBM所说用洞察力所把握的智慧经济,即:品种越多,成本越低,效益越高。以此区别于智慧经济之前那种品种越少,成本越小,效益越高的头脑简单的工业经济。

新的制度信号:第三种组织

智慧地球在制度创新上释放出的重大信号,体现在价值网络中。价值网络将成为人类继市场、企业之后的第三种组织。

第一,世界不仅正变得更小、更扁平,而且“更智慧”。IBM在宣传智慧地球时,一再提醒人们,下一代经济中的组织制度特点,不是只有扁平化。依我看,这是在针对过去十年把互联网误解为扁平化,及《世界是平的》对人们的误导而言的。原说法的问题在于,市场才是扁平的,说互联网是扁平的,岂不等于说互联网与市场一样,没有组织创新?事实是,网络组织兼有市场的扁平特征与企业的结构特征,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组织形态。IBM把这种组织形态称之为价值网络。一方面,价值网络是扁平的,但有别于市场在于它是组件化的;另一方面,价值网络具有企业特征,但有别于企业在于它是扁平的、开放性成长的,所以它是第三种组织。

思维与智慧范文10

一、智慧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智慧城市已成为各地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一般来说,一件事情成为热点之时便是盲目性泛滥之时,而目前盲目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造成浪费,明显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规划趋同,创新不足

智慧城市的规划大同小异已成为普遍现象,无非是通信升级、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物联网试点、云计算中心、发展信息产业等等内容。大同小异的规划模式让人十分担心,抄来抄去的模式有什么智慧可言?智慧必须与众不同,有特色的城市才能生存,模板化的智慧城市怎能带来城市的活力与特色?

(二)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模糊

智慧城市规划呈现的第二项问题是热衷于大工程,迷恋新技术。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效益却越来越模糊,人们看不清这些高新技术与效益有何直接联系。急于求成的规划者总是热衷于大工程,期待大工程能够一举创造奇迹,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越是大项目风险越大,效益越看不清,大项目成为信息化浪费的主要漏洞。

(三)智慧城市规划成为政府的独家规划

智慧城市规划带来的第三方面的问题是与社会脱节。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政府的独家事业,企业不知如何参与,也不知怎么配合,更不知如何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来创造效益,智慧城市的规划成为政府自说自话的内部业务。智慧城市并不是简单地升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而是要使城市更加智慧。城市智慧的来源主要是广大城市居民,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城市将失去智慧的源泉。

智慧城市规划碰到的问题还很多,政府面对的环境与信息化初期的环境已经大不相同,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有智慧的新思路,以信息化初期的思想方法设计智慧城市已经不行了,如何使智慧城市规划思维适应新需求、新环境,是政府部门应当思考的问题。

二、影响政府智慧思维的若干情结

错误的思想方法经常来自以往的成功经验,失误常常是成功的延续。智慧城市出现的问题很多是延续了信息化初期的一些成功做法的结果,国内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年大发展之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延续过去的思维习惯肯定会出现问题。明显的思维误区有以下几点:

(一)大工程情结成为发展障碍

一些地区政府的信息化规划非常热衷于建设大工程,因为大工程更容易显示业绩,政府领导人喜欢毕其功于一役,大工程(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化的早期是适当与必要的,因为这时的社会需求比较简单且一致。中国信息化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已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阶段,社会应用需求的复杂性、多样性大大增加,大工程就不那么有效了,智慧城市需要更多专业化、多样化的创新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不再是资金而是知识与智慧的投入,依赖大投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转向主要依赖智慧的信息化应用项目,大工程情结重投资轻智慧,不利于多样化的智慧资源开发利用,阻碍了智慧城市建设。

(二)高新技术情结忽视整体效益

人们迷恋高新技术的常见原因是对效益产生机制缺乏认识,浮躁心态会妨碍人们冷静地寻找实现效益的途径。总想着走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官员,希望信息化新技术能够成为实现信息化超越的灵丹妙药,但冷酷的现实并没有支持高新技术等于效益的公式,因为效益是综合效果,高新技术只是实现最终效益的一个环节。效益需要各个环节的配套优化,它是智慧的综合积累,单一的先进技术是无法代替所有环节的改进的。

不论是物联网还是云计算,都只是创造效益的一项工具,工具是不会自发产生效益的,效益实现的复杂性高于技术应用的复杂性,认为高新技术应用必然带来效益的观点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效益实现另有其规律,高新技术迷恋症会使人忽略产生效益的规律。

(三)政府掌控情结阻碍市场创新

凡事都要自己直接控制的老板成不了大事,直接控制情结强烈的政府也难以适应智慧城市的建设。政府信息化过程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将信息化建设视为只是政府的业务,看不到市场参与的重要性。有些工作人员认为只有自己直接控制的业务才是可靠的,将很多资源与业务把持在自己手里,不向公众开放(企业信用系统建设就是一例),这种凡事都要控制的心态已成为阻碍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障碍。政府官员应当意识到,今后的信息化已进入到高度依赖创新的时代,政府一己的创新能力是远远不足的,智慧城市成功的关键是调动社会的创新能力,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就没有智慧城市。

(四)政府资源优势形成创新劣势

影响政府冷静思维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官员急于成功、缺少耐心,客观原因是政府掌握了太多的资源而缺少足够的监督,资源掌握得多会使人高估自己的能力,缺少监督会导致投资轻率,使得某些官员热衷于尽快创造业绩而缺少科学的态度,资源聚集的优势反而成为不利的因素。

政府“十五”、“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投资取得了成功,然而成功易使人自满而失去对新事物的敏感性,看不到信息化环境的巨大变化。智慧城市的提出,意味着国内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高度依赖智慧投入的新时期,信息化初期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投资不再是关键,智慧投入才是关键,规划者应当认识到这种变化,改变习惯思维,应对智慧城市建设新形势。

三、智慧城市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一)竞争力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

评价一个城市的智慧化程度不能仅看有多少信息化实施,因为“智慧”不是一个技术性指标,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是以技术水平划分的城市概念,智慧城市与之不属同一层次,智慧城市的概念视野远比信息化的概念广阔,城市是否智慧需要更综合的考虑。城市要能可持续发展,在未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要有自己的位置,一个将被未来竞争边缘化的城市是无法被称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超出了信息技术的视野。

我们需要从城市发展前景的视角来考虑智慧城市的目标,明天城市的繁荣来自今天的智慧选择,没有竞争力成不了智慧城市。城市的发展定位不清,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就不明,智慧资源的积累将没有焦点,也就无法凝聚为城市的竞争优势。因此,明确城市在未来经济格局中的定位,是智慧城市规划首先要考虑的事情。

(二)特色化与专业化是城市长久竞争力

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通信技术与飞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现代交通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的社会经济的竞争态势,依据地理环境形成的保护性屏障已经被大大削弱了。现代通信与现代交通将来自全国、全球的竞争者送到每个城市面前,城市急切地需要确定自己在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找不到自己定位的城市只有被边缘化。世界正处于重新组合之中,智慧城市规划要有助于强化城市的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的重新组合过程中,城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不断下降,而专业化、特色化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的合作将越来越多地以知识为中心,专业化、特色化将成为城市间竞争与合作的重要优势,社会经济的合作将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与智慧财富的积累,合作者在寻找知识与智慧的密集地,而知识与智慧的高度密集也恰恰是城市能够防范竞争者的有力手段,知识、技术、人才、智慧都在向密集地集中,形成高技术、高知识的专业化密集地,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三)城市个性优势应顺其自然

在未来经济大格局中,城市发展的前景在于其能够与众不同,智慧城市的建设也要走特色化的道路,在创造与众不同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价值。除了在一些标准化服务的领域中,可以强调互相参考与借鉴,智慧城市建设更多方面要突出的是在城市主要应用方向上的创新,以信息技术和配套的各项政策来提高城市的创新活力与智慧化水平,形成城市长久的竞争优势。

影响城市特色化发展的障碍是急功近利,为了加速GDP的增长,城市很难规划长远的特色,城市越来越失去自己的风格,严重影响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智慧城市规划者要十分清楚,在地理屏障越来越不能成为竞争的阻力之时,竞争力唯一的保护就是专业化的深度,只有特色化的城市才能生存。中小型城市不能与大城市比规模,只有依仗特色化来竞争。城市规划不必追赶热点,可以发展特殊的制造业,发展农业、旅游业、文化业、教育业等。热点最后都将成为无利可图的领域,而冷门产业反而有更多机会。

在建设城市长期优势的过程中,规划者应当从实际出发,顺势而为,要按照地区经济合作分工的趋势选择城市的定位,要避免一厢情愿地“打造”热门优势,往往你想打造的优势也是其它地区也在打造的优势,结果都不成功。规划者若有二十年的竞争发展眼光,将能使城市更智慧。

四、智慧密集比资金密集更迫切

(一)资金密集型项目在减少,智慧密集型项目在增加

对于政府项目审批而言,项目大小是以投资规模衡量的。目前,政府信息化的投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而投资的效益反而日渐模糊,对于大工程的效益退化现象,人们尚未给予高度重视。

在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工程效益是好的,此时人们的需求几乎是共同的,都需要网络、都需要带宽,需要基本的服务,需求相同便于形成规模经济,政府大规模工程能够发挥作用。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主要在“十五”和“十一五”阶段。

在“十二五”阶段,虽然很多地区仍面对着通信设施的升级,但更多的资金将用在应用开发上,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应用在向多样化、专业化、深层次发展。深入的应用服务主要欠缺的并不是资金,而是知识与智慧资源。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资金充裕了许多,然而知识与智慧的缺口却无法很快填补。知识与智慧资源跟不上,这成为大工程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资金聚集容易,智慧聚集艰难

在信息化的建设中,我们看到资金的聚集容易,而知识与智慧聚集十分艰难。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几乎没有什么项目是因资金无法到位而失败的,失败的项目多是因设计问题、管理问题、协作问题、知识与技术问题而产生,信息化工程失败不是资金不到位,而是知识与智慧不到位。

信息化建设既需要资金又需要知识与智慧,对政府而言,聚集资金是容易的,资金本身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然而知识与智慧资源的聚集却极不容易,知识与智慧有很强的专业性,难以替代。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知识与智慧资源存在于专业人士的头脑中,现代通信能够方便地传递资料,但是却无法传递应用知识的智慧。而知识与智慧资源的聚集问题,又成为人才聚集、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的管理科学问题,他们都不是政府机制容易应对的事情。

资金聚集极为简单,各方面聚来的资金使用价值都是一样的,但知识与智慧的聚集却没那么简单,知识与智慧资源的聚集是一个组织的过程,是一个开发、深入、创新、提高的过程,这项工作是要通过专业化的人才完成的,并需要向各方面有关人员普及,这是一项知识工程,其艰巨性往往超出人们预料,智力投入不足将造成系统弱智,弱智系统的效能无法与智慧系统相比。

(三)依据智慧资源的能力安排工程

对照资金聚集与智慧聚集的艰难程度,我们将不难理解为什么智慧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工程大项目的效益下降了,智慧城市越来越需要智慧密集型项目,政府的资金实力越来越大,但其智慧资源聚集能力却远远跟不上智慧城市的需求,匆忙上马会产生许多弱智系统,浪费了资源却达不到预期效果。智慧资源的组织能力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缺口。

合理的智慧城市工程目标不应当只依据资金能力来规划,而应依据最稀缺资源的供应能力来规划。智能系统建设最稀缺的是人才资源,包括设计人才、研发人才、管理人才、运行维护人才。智慧城市每一项目都需要认真研究面对的实际问题,把问题搞透彻才能开始建设。没有足够的智力投入,无法构建智慧系统,人才资源不足时强行投资只会产生比没有还要糟糕的弱智系统。

五、市场机制是实现效益的捷径

(一)效益不是信息工程逻辑能够推导出来的

智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难题是如何实现效益。很多人会错误地认为效益是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结果,似乎效益是由信息技术带来的,这种观点需要纠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工具不会自己创造效益,效益是应用者创造出来的。取得效益需要一连串的环节,单一技术环节的改进并不足以保证整体效益(除非这个环节是系统的最短板),效益是在一连串环节上进行智慧选择的结果,配套环境的优化对效益的产生有着重要贡献。

系统效益的复杂性远高于技术可行性的复杂性,技术可行性是一个工程问题,有章可循,而系统效益是不确定性问题,无章可循。不同的人、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效益立场,智慧城市工程的整体效益创造了许多不确定性,信息化效益依赖于多方面智慧的积累,这些知识与智慧远远超出了信息科学的领域,仅靠信息技术创造不出信息化效益。

(二)市场机制推动了效益的自组织

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在实现信息化效益能力上存在着巨大差距。谷歌、百度这样的搜索系统,没有任何行政力量,也没有政府补贴,却实现了全球范围的信息共享。而拥有政府大力支持的电子政务,却被政府部门资料的共享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没有效益智慧的积累机制。

效益的实现在于持续的效益选择智慧的积累机制,企业机制的信息化行为选择的每一步都在考虑其是否有效是否经济,这种选择就是在注入智慧,市场行为是一连串的选择,其结果是智慧的积累也是效率的积累,这种智慧的积累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还存在于外部的合作,企业家总在寻找最有效益的合作者、寻找最有效的产品、方案与技术,这是效益智慧的自组织过程,大量自由的选择促进了效益智慧的积累。在市场上,更经济有效的业务被连接起来、组织起来,效益差的业务被淘汰出去,进而形成了更加有效率的市场。

政府缺失这种选择机制,这使得政府只适合做投资密集的基础设施工程,而不适合实施知识、智慧密集的工程,政府机制并不善于管理智慧与人才资源,而这正是市场机制的优势。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

(三)开放市场比顶层设计更有效

智慧城市规划要破除对顶层设计的迷信,顶层设计是信息系统工程中的方法,仅适用于信息完备的工程建设场合,而智慧城市的复杂性是超出工程领域的,是顶层设计无法覆盖的,靠顶层设计来解决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是不现实的。这是顶层设计的第一大问题。

顶层设计的第二大问题是没有看到智慧城市的效益需要通过社会自组织的途径实现,顶层设计完全没有考虑效益的自组织机制,只相信自己的头脑而忽视了市场的智慧,看看信息企业家创新的成绩就知道市场比政府聪明得多。政府要尽量将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向市场开放,让企业利用这些资源去做增值服务,唯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适应社会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

在信息化先进的国家与地区,电子政务已进入到开放服务的阶段,政府将自己掌握的信息资源开放给企业,让企业利用这些资源去增值服务。例如:美国将气象资料提供给企业,由企业去做气象预报;香港政府将交通定时监测的数据向企业开放,由企业去交通疏导信息。这些做法都是智慧城市规划应当认真考虑的。目前国内很多地方思路还没有转过来,例如一些政府部门把住企业信用信息不放,总想自己去做企业信用服务,至今也没有搞出什么名堂,原因在于大思路不对,政府机制不适合应对多样性的服务,发挥企业的作用才能带来智慧城市的繁荣。

六、智慧城市规划核心是机制建设

(一)智慧城市没有静态标准

可以看到智慧城市并不是一种状态的描述,我们不能说某某城市是智慧城市,因为智慧本身是相对的,今天的城市与几十年前相比,可以说都是智慧城市,然而与几十年之后相比,则可以说是未开化的城市。由于智慧城市没有静态的尺度,我们也无法通过增加信息设施投资来一劳永逸地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预见能力。重要的并不是建立何种标志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而是建立城市的智慧资源的创新与积累机制,使城市在智慧化的过程中永不停息地努力。智慧化的机制比现代化的设施更重要。智慧城市应当是有活力的城市,城市的智慧主要不是体现在静态的工程项目上,而是体现在智慧的创新与智慧资源的积累效用上。

(二)解决长期问题的办法是设计机制

对于短期的、规范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聪明的决策来处理,但是对于长期的、不确定性问题,不存在一次性解决的可能性。未来的复杂性是不可预见的,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这样一个长期的不确定性问题,无论怎样聪明的头脑都无法清楚预见未来的麻烦,更无法规划未来的最佳方案。今天能够做的是设计一种不断改进的机制,让机制帮助我们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在数学上很多函数是没有解析公式计算的,但人们可以用迭代的方法求解,不断逼近目标,智慧城市也需要这种不断逼近目标的机制。设计机制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以间接的控制手段解决直接操作的问题,智慧城市的规划需要这种高层次思维,智慧城市的复杂性超出了信息工程的范围,完善激励机制、规范市场机制比完成几项具体信息化工程更重要。

(三)确立政府在智慧城市机制中的位置

一个城市最大的智慧来源是城市居民的知识与创造力,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建立能够激发居民创造力的机制,使城市的智慧资源的创造与积累更快、更有效。完善城市的通信设施是必要的,通信环境的改善能够方便社会的合作,降低合作成本,分工与合作是提升社会效率的重要途径。一切降低交易成本的努力都有助于城市智慧水平的提升,居民的时间是城市的宝贵资源,一切能够为居民提供方便的事情都是值得去做的。改善对公众的服务,节约公众的时间与精力,就是在创造社会财富。

如果认识到人是城市最大的智慧资源,那么建立能够促进居民创新的机制就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智慧城市应当是能够发挥大多数人的智慧才能的城市,要通过市场机制让尽可能多的人都来思维。智慧城市的效益是通过自组织产生的,政府需要推动互操作的标准,帮助社会各界通过方便的互操作工具实现更方便的自组织,以实现信息化应用的繁荣。

七、智慧城市规划新视角的要点

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各地政府都是一个新题目——没有范例、没有唯一的答案,它是一个不确定性问题。今天的信息化形势远非以往所能相比,因此不能用静态思维、独家思维、工程思维来解决智慧城市的规划问题。智慧城市规划需要有新的思想方法,新思想方法应包含以下一些观点:

(一)智慧城市关键不在信息技术,而在智慧发展与积累机制

不存在智慧城市的静态标准,信息化、智慧化永无止境、永不停息,只要停息就背离了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城市智慧资源发展与积累的模式,不仅有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更有促进城市智慧资源创造、积累的机制,智慧城市的规划重点不应放在建设多少信息化设施上,而应放在智慧城市机制的设计上,以机制来促进城市各方面智慧的持续积累与创新。

(二)智慧城市超出了信息化范畴,城市定位需要大智慧

信息技术应用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方面,智慧城市的含义高于信息化技术的范畴。智慧城市首先要能在未来环境中很好地生存与发展。为此,城市必须在社会经济竞争格局中有很好的定位,以形成城市独特的竞争力,定位明确才有助于聚集各种智慧资源(信息资源、智能资源、组织资源和人才资源),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社会中有特色的城市才能生存,智慧城市的规划要围绕着城市的特色进行。

(三)智慧城市效益来自市场的自组织机制

高效益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目标,也是智慧城市的基本特点,效益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组织。效益社会不会来自静态的设计,高效益的社会依赖的是一种机制,即效益自组织机制。效益的自组织也是智慧的自组织,市场上的创新常常是在充分利用以前智慧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新智慧,它成为智慧的自组织、自积累过程,市场机制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政府项目所缺乏的正是这种效益自组织机制,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开放政府信息资源,通过市场自组织机制来加快城市智慧的创造与积累,为居民创造更多效益。

思维与智慧范文11

一、智慧课堂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智慧课堂需要创设多样丰富、有效的情景,以揭示数学规律的发生过程。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判定》中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如果完全按照课本、教参提供的思路来组织教学,留给学生的将只是抽象的推理和枯燥的结论。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和陈述自身探究过程的空间。其中一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自己的剪、拼过程,若将三角形纸片按图1所示剪开,发现剪开的两部分不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动手操作后发现:要想剪、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出的小三角形就必须有两边与剩余四边形两边相等(即图2中AD=DB,AE=EC)。于是通过点A、B重合得到边AB的中点D,同理得到边AC的中点E,然后将纸片ABC沿线段DE剪开,并将ADE绕点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到CEF的位置,得四边形BCFD(如图3),由于点D、E、F在同一条直线上,且CF与BD平行且相等,所以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创设有效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成为智慧课堂的重要策略,课堂上不断呈现操作、游戏、故事、竞赛等有效情境不但能丰富教学活动,还能促进数学知识高效地传播。

二、智慧课堂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智慧课堂上,教师应预设一些严密性和发散性的题目,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最大程度地把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引向广阔的“空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具有多变性与开放性特点;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与方法。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教学活动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深化知识的发展过程,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思维灵活性不断发展。培养发散性思维和思维灵活性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使课堂真正成为智慧数学课堂的灵魂。

三、智慧课堂的人文性和互动性

智慧课堂是师生张扬个性的精神场所,是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如学习用代入消元法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预设广为流传的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探究中得到了自信和快乐。之后又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孙子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学生流露出迫切想知道的神情,于是,笔者告诉学生:孙子用“砍足法”把每只鸡变成“独脚鸡”,每只兔变成“双脚兔”……它的思路新颖而奇特,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时,学生就会感慨:今天的方法原来我们祖先早就会运用了啊,真了不起!崇敬、自豪的神情油然而生。在课堂上,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文价值因素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有效而又无痕地渗透德育教育和数学文化,充分利用情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真正成为智慧课堂的精神磁场。

四、智慧课堂的灵动性和生成性

在复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笔者布置如下例题:如图4,在ABC中,以点A为圆心,r为半径画圆,∠ABC=45o,AB=4姨2,AC=5,则当r取何值时,A与直线BC有一个交点?有两个交点?没有交点?通过练习反馈,发现部分学生答题不够严谨,出现了漏解的情况。为此,笔者及时调整复习内容,灵机一动设计了下面的问题作为铺垫:已知:点A在直线l外,以点A为圆心,r为半径画圆,问题1:如图5,点A到直线l的距离AH为4,分析与A直线l的交点个数?问题2:如图6,点A到直线l的距离AH为4,点C在直线l上,且AC=5,分析A与射线l的交点个数?问题3:如图7,点B、C在直线l上(点B在点C的左侧),且∠ABC=45o,AB=4姨2,AC=5,分析A与直线BC的交点个数?三个问题串由浅入深,迂回曲折中见奇妙。这时,有位学生发言,说可以利用数轴讨论上述三小题的结果,分析后,学生们都觉得利用数轴分类的方法很直观也不会漏解。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分类讨论思想,又将原题变为:若AB=8,AC=6,则A与线段BC的交点个数如何?这时,学生甲站了起来,很肯定地向全班同学说了他的发现,用字母表示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一目了然。许多学生都发出了赞叹,又是惊奇,又是敬佩。这时却听到另一个学生大声说:“这个结论是错的!”刚刚还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的学生们都呆了,眼神凝滞了,真的有假?如果垂足H落在线段BC的延长线或点B、C上就不同了。有道理!这真是一个“意外”的发现!学生通过一番激烈地争论后,不仅找到了A与线段BC交点个数的一般性规律,还发现了不同情形下的不同结果。由此可见,灵动生成的课堂是学生放飞思维、展示自我的舞台,是点燃智慧课堂的绚丽的火花,给学生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喜,更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智慧课堂的渗透性和总结性

智慧课堂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不断渗透,以转化思想为例,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由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到列表、描点、连线,再到观察图象探究性质,充分体现了由“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体现了函数解析式及性质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转化对分析解决问题的特殊作用,是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它与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再一次说明了学习函数问题的一般思路。智慧课堂,应帮助学生及时总结数学活动经验,以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教学这个有效时间内,渗透数学思想和及时总结数学活动经验,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还减轻了教师自身的负担,是智慧课堂的基本素养。一位作家说过,“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学生带来自信和快乐!”智慧的课堂就是教学中的阳光和鲜花,它能提供发现问题的方法和开发思维活动的策略。采用上述方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主动学习,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构建了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数学课堂教学,最终实现了“轻负高效”的教学目标。

作者:余习军单位:湖北省公安县甘家厂中学

思维与智慧范文12

一、利用智慧型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工程实践的意识

实现智慧型教育,需要营造出良好的智慧型学习环境,以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为根本,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硬件支撑,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网络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与社会实践阅历做出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过程进行感知,并提供出一系列的教育资源(如视频,网络教学,图片等资源)与教学记录对学生进行评估,营造出学生高素质、高技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氛围,建设智慧型校园。智慧型校园建设旨在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也就是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实行智慧型教学,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提供不同的学习服务,开放式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引导高职学生自主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让高职学生的工程素质得到提升。

二、根据智慧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智慧型教学方法也就是将具备智慧型的教学特征的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差异性教学方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实现智慧型教学。智慧型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主体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并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不仅如此还将传统的课堂进行颠覆,使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主体意识。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是在信息科学技术下创设出具有科学性、生活化、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能够很好的与教师和教学的内容进行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油开关触头发热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油开关结构进行巩固,并通过动手实验来发现油开关出头发热的问题和原因让学生进行探索、分析和论证,并探讨出相关办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高职学生工程素质的提升。

三、采用智慧型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提高,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结合,形成智慧型教学手段。智慧型教学手段,是在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手段,例如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准备的PPT课件,还有一些图片、视频等教学,以及现在常用的QQ、微信、微博等信息通讯技术,教师利用通讯技术为学生布置任务,学生通过这些网络工具与其他同学之间建立联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现在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还有微视频教学,即教师通过微视频,讲解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或者是简单的知识点巩固训练等。例如学生在学习电阻,变压器这环节知识时,教师通过微视频讲解变压器的性质以及变压器在工程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利用复合型思维,将教学中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索,学生可以根据动手实验来推测变压器变压,变阻与变流的性质的特点,并将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整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工程素质。

四、Y语

综上所述,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时展的需求,利用智慧教育的教学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工程素质,有利于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也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出严格的智慧教育计划,构建智慧教育的教学体系,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进行提高,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济军.智慧教育引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5,05: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