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政治生活论文

政治生活论文

时间:2023-01-16 21:04:02

政治生活论文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1

教学情境就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间建立具体联系,使知识点能够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把知识点理解透彻。而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更多地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住知识点,而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批评的:这好比是“在岸上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学生缺少真实体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不信,知而不行”。使学生习得的知识也只不过是空洞的理论而已。因此,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将知识点弄懂弄透之后并熟记在心是新课改条件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按照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适合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来体验和感受。

二、采用启发式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般来讲,启发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各种方式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和积极地思维。启发式教学是教师的“启”和学生的“发”有机地结合,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双边活动。而在采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又不可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贯彻。

三、制作取材于生活的教学课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课件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有在技术上兜圈子,翻花样。而这些材料的应用不但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还要在掌握生活素材的基础之上结合所要讲的知识点,准确地选取和恰当地运用。课件集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内容为一体,但课件不应当是用图片和文字“拼接”出来的,用音乐和动作按钮“堆砌”出来的,而应当是内容与形式、图片与文字相互渗透的统一体,这样做出来的课件才能真实、自然。课件制作中的“有米可炊”单靠在生活中观察、搜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勤于积累。教师必须广泛阅读,在网上浏览时事信息,收集可以在讲课中用得到的或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图片和影音资料,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工夫,这样才能在课件制作时信手拈来。五、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通俗地说,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包括教材、社会生活、录像、图书、网络、小品相声、时政资料、电视广告等等。这里我们以社会生活、网络、电视广告三种教学资源为主来谈一谈如何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如何将这些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社会生活走进社会生活是构建

“生活化课堂”的延续。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一般只局限于书本和教室,但随着教学的生活化理念的提倡,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拓宽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有意义的活动,把政治课置于社会生活实践当中,为学生打开了解社会的窗户,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政治,生活中时时有思想政治。

(二)网络资源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的出现

为人类提供了最为广泛的教学资源。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形势每日都在变,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充实新的素材。网上资源时效性强,正是我们思想政治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库。

(三)广告资源借助广告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领会基础知识,理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不管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状况,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政治课的观点。

四、总结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2

教学情境就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教学,其目的就是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间建立具体联系,使知识点能够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把知识点理解透彻。而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更多地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住知识点,而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批评的:这好比是“在岸上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学生缺少真实体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不信,知而不行”,使得学生习得的知识也只不过是空洞的理论而已。因此,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将知识点弄懂弄透之后并熟记在心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按照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适合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具体做法总结为以下两点。

(一)实验法

人们一般认为实验是中学理化科教学中的专利,人文学科一般很少涉及课堂实验。这样理解实验就过于狭隘了。实验是对人类社会活动中某一领域的探究,是对真理的追寻,完全可以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上使用。如在讲授高中政治教材《哲学与生活》中的内外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做实验:取等量的水和油同时加热,发现水比油先沸腾。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边观察边体会及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从而得出结论水和油这两种物体的沸点不同,进而联系所学知识点,总结出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与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二)情境再现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形象化语言描绘、探究性问题设置、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把生活情境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活和课堂融为一体,用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营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上关于法律法规的内容时,如果仅是通过语言向学生灌输不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如果让学生用表演小品的形式或教师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将青少年违法现象和违法后的忏悔录进行再现,这样不用教师说教,学生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就会接受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制作取材于生活的教学课件

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怎样能干的媳妇,没有米也是做不出饭的。制作课件同样是这个道理,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有在技术上兜圈子,翻花样,是不行的。而这些材料的应用不但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还要在掌握生活素材的基础之上结合所要讲的知识点,准确地选取和恰当地运用。课件集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内容为一体,但课件不应当是用图片和文字“拼接”出来的,用音乐和动作按钮“堆砌”出来的,而应当是内容与形式、图片与文字相互渗透的统一体,这样做出来的课件才真实、自然。课件制作中的“有米可炊”单靠在生活中观察、搜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勤于积累。教师必须广泛阅读,在网上浏览时事信息,收集可以在讲课中用得到的或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图片和影音资料,实实在在地下一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细工夫,才能在课件制作时信手拈来。例如,在讲授高中政治教材《经济生活》中的“恩格尔系数”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恩格尔系数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我从网上搜集了有关资料,并制作了“1998年到2008年我国城镇消费结构变化的走势图”,不仅形象直观反映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状况,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又如,讲授“消费心理面面观”时,我出示了几张生活中常见的消费现象的漫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三、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通俗地说,是指一切可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物化了的显性的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学组成要素。这包括教材、社会生活、录像、图书、网络、小品相声、时政资料、电视广告等等。这里,我们以社会生活、网络、电视广告三种教学资源为主来谈一谈如何开发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如何将这些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社会生活

走进社会生活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延续。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一般只局限于书本和教室。但随着教学生活化理念的提倡,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拓宽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参观访问、赴敬老院献爱心、研究性学习等有意义的活动,把政治课置于社会生活实践当中,为学生打开了了解社会的窗户,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政治,生活中时时有思想政治。

(二)网络资源

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最为广泛的教学资源。与旧教材相比,新课程中思想政治教材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读性大大增强,也缩小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形势每日都在变,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充实新的素材。网上资源时效性强,正是我们思想政治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库。

(三)广告资源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3

一、探寻生活细节,展情之以深邃

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同学们会遇到各种各样跟生活细节有关的知识内容,他们可能是反映了一个社会现象,也可能是反映出一个社会问题。学生主动参与生活的积极性,政治学习与生活细节的相关联性,都是学生体验生活的鲜活与精彩。如在学习《多彩的情绪》这一章节的时候,有一个小节叫做《走进情感天地》。初中的学生思想细腻而敏感,处在青春期,对生活的阅历也变得丰富,使他们有了自己的小情感,他们懂得了喜怒哀乐之外的情绪,懂得了“沉默是金”的道理。这时教师利用各种生活小细节去开导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这样的政治课堂,展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学生对教师的感激之情。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情感对待青春期面临的各种问题,保持身心健康,这也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积极作用;反之,不正常的、消极的或不良的情绪则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妨害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抓住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敏感点,让学生在慎独与反思的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闪光点。

二、细品日常琐事,论理之以真切

日常生活就像是一个多彩多姿的舞台,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好戏,每一场剧都有特定的剧情,上演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在政治课堂中,这种小事中却蕴含着大道理,让我们不得不去深思。将这些日常琐碎事情引入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中,会让课堂更亲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来自生活的亲切感。在学习《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这一章节的时候,我们学到“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用生活的实例,给学生例证生活与初中政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导入新课前,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小短片,然后让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短片中,一个骑电动车的人因为闯红灯撞到了一个横穿马路的人。紧接着怒火冲天矛盾冲突加剧。但是最后画面却是定格在一个交警和两个低着头的人身上,之后教师提出猜想,引出教学内容: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规矩,会怎么样?这就很好地引出了“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主题,就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懂得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教师利用看到的一些日常琐事去导入课文,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感悟到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受到规则的约束。

三、观察身边人情,解德之以高尚

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作为我们的榜样,而这些正是政治课程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为人之道理。观察身边的人情事物,看到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看到那些自私自利的人,相互比较,了解为人的道理。如在学习《让人生更有意义》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三个一小组,以小组的形式练习,模拟情景对话,让学生以对话的形式相互交流,主题就是谈谈自己的理想。小组间讲了很多,有的学生想要成为教师、有人想成为医生,但是他们并不是很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师收集的一些小短文,内容主要以志愿服务、抗震救灾、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事例为主,向学生展示了我们身边的一些好人好事,让他们感受到雷锋离我们并不远,我们的生活中同样充斥着这种无私奉献的人,他们虽然有的早早地终结了自己短暂的生命,但是他们却将无限的伟大精神留给了社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这就是生命、人生的意义所在,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德育教育的框架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认识的主体、活动的主体、道德内化的主体,教师则成了德育工作的领航者,让学生的德育水平不断提高,让他们不但知道了榜样的力量,还能够在生活中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四、践行社会服务,显行之以无私

政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品德优秀的人,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道德标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领学生不断地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珍惜生命,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笔者认为,应当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去真正了解身边的事情,并且能够自己动手,坚守服务社会才是最正确的事情。为此,笔者组织学生上了一堂特别的政治思想教育课。笔者将地点定在了社会福利院。在社会福利院,学生面对的都是失去父母的,先天有着缺陷的儿童,他们有的年纪相仿,有的年纪更小。笔者让学生了解到了这一群社会的弱势群体,让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到他们的困难,以自己的志愿服务活动,去帮助他们,在行动中展现自身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的爱心,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同情帮助弱势群体,做一个不自私自利、有爱心的人。让他们了解到亲近社会首先必须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参与到社会服务实践中,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总之,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基于生活化思维的教学,不但能够进一步挖掘学生内在的生活情感,更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扩大学生的视野,真正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意义,同时对政治课程有正确的认识。

作者:沈华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吕墅中学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4

1、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教学目标,它能够通过非常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而令学生知荣辱、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对实现教学目标而言非常实用。

2、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优点之二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对学生开展能力训练,它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从而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优点之三是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在生活化教学之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都不再局限于课本之内,而是非常贴近生活,非常具有生活当中的乐趣,这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学习政治。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优点之四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深刻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作用,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二、开展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措施

1、更新教学理念

若想开展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首先应当要更新教学理念。高中政治教师应当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重视起开展生活化教学,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多组织学生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实践、去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再者,学校领导层也应当重视起开展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要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与支持,积极组织教职工进行培训,以及还可以定期在校内开展一些有关政治课程的实践活动,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进实践学习中来。

2、改变教学模式

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大大促进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开展。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多多引入一些如实践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从而在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拥有更多的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分组开展政治知识的资料查阅和课题研究,然后再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多媒体课件、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将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从而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亲身参与到政治课程的实践学习当中。

3、完善评价机制

完善评价机制也是开展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师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高中政治教学评价机制,使其考核形式不仅仅局限于笔试打分等,而具有更多生活化形式的考评。例如实践报告、辩论大赛等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方式,都可以是评价学生政治课程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才能够真正全面地掌握并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学习当中所存在问题,并找出其解决方案。

三、结语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硬性灌输 软性灌输

[作者简介]房咏梅(1970- ),女,山东汶上人,通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吉林 通化 134002)周丹(1988- ),女,吉林通化人,江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56-02

“硬性灌输”指采用有形的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把特定的内容传授给教育对象。主要包括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培训、理论研讨等具体教育形式,其在高校中表现为各高校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授的教学形式。“软性灌输”指采用无形的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把灌输的内容融入一定的载体之中,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软性灌输”贯彻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原则、民主原则、层次原则、激励原则等重要原则,是上述诸原则综合运用的一种理论成果。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有利于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落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等问题,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为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服务的作用。

一、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有助于“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它是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最直接的方式。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活动载体之一,能较好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活化”,让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能在将受教育者个体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道德生活的直接经验与社会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智慧相结合的形式中才能取得,所以需要有一种媒介将两者联系起来,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两者相结合的重要媒介。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生动、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使受教育者能够直接感知它,并将对教育内容的理性理解和感性认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又在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产生直接经验,能够更好地将教育内容内化,极大地感染人们,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因此,为了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我们提倡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生产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相结合。

1.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生产活动相结合。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让受教育者知道了“硬性灌输”教育方法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是怎样产生的,让受教育者在知其然的同时又知其所以然,使受教育者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体系。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生产活动相结合,首先,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其次,教育者要及时将受教育者在生产活动中获得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将这些经验与书本中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比较,让受教育者在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生产活动相结合,不仅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2.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区服务活动相结合。参加社区服务可以使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并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高校应坚持理论学习,同时与各种社区服务活动相结合,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文化、教育”下基层、进社区活动,让学生到基层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坚定信仰,让学生在服务群众中深入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服务活动相结合,作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之一,有利于受教育者亲自去领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实现主人翁应有的权利。同时,它也间接地为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并改变原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抽象的问题。

二、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是校风、教风、学风最直接的反映,具有内在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载体。因此,在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方面,我们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从而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

1.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校园物质文化载体相结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物质文化载体相结合,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校园文化载体相结合的具体措施之一,它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为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建筑景观、校园绿化和美化、场馆布置、文体设施、教育教学设施等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受教育者随时随地接受现阶段国家正在提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还可以根据高校培养目标、办学历史和办学传统,对校园建筑、公共设施、主要道路、办公场所等进行全方位的设计,赋予物质环境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充分发挥它们导向、凝聚、激励、协调等教育作用。

2.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校园精神文化载体相结合。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主要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方针、治学态度、道德观、价值观、校风等。社会转型期,当代大学生往往处于反抗与屈从、自负与自卑、自信与气馁等困惑和矛盾之中。通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精神文化载体相结合,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受教育者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让受教育者在学习和工作中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并让所传授的理论知识更加细化地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校园精神文化载体为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到巨大的作用。

3.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校园制度文化载体相结合。在高校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校园文化制度载体相结合,可以防止“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再次落入思想政治教育重制度轻育人的误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可以使校园制度更加合理化、人性化,使校园制度发挥其本来应该具有的育人功能,这也为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发挥育人作用奠定了基础。在高校应充分利用师生道德行为规范、校园管理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奖惩制度和社团活动制度等校园制度文化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养成文明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长期存在。

三、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学生社区载体相结合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与学生社区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社区载体对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学生公寓和学生社团的各种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的结合。

1.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学生公寓。首先,在学生公寓内设置党团的工作点,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发挥党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其次,在各公寓中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使其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载体;再次,通过创建文明宿舍、宿舍文化建设竞赛、公寓板报、宣传橱窗,开展遵守公寓规定、诚实守信等活动,让大学生时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刻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个人素质。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场所,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推进学生公寓,更有利于促进“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并达到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学生社团。丰富的社团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它不仅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还可以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极佳渠道。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建设,不断强化学生社团干部的学习和培训,配备专任指导教师对社团进行分类指导,注重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通过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四、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媒体载体相结合

在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上,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体载体相结合,正是充分利用了媒体时效性强的特点。

1.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电波媒体。电波媒体作为媒体的一种,其在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采用广播电视这样形象化的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了过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僵化、时效性不强、内容传送滞后等方面的不足,为广大的学生更快捷、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因此,高校应积极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电波媒体,使“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高校中得以实施。

2.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平面媒体。平面媒体主要是指报纸、杂志等媒介。充分发挥平面媒体的作用,使“硬性灌输”所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软性灌输”教育方法的帮助下,让受教育者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得到传播和弘扬。因此,我们提倡在高校中要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平面媒体,做到从无形中推动“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

3.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网络媒体。提倡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媒体相结合的过程中,不能缺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媒体相结合这个重要的措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网络领域,实质上就是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助推器,为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网络媒体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实现“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相结合的速度。另一方面,在网络领域中,高校通过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得到拓展,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活动。

[参考文献]

[1]郑润权,陈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9).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程敬华,万宝方.马克思论实践与人的本质[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6

关键词:思政教育;生活化;概述

【中国分类号】G621

思政教育生活化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当前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本文旨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的研究

1.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的提出。最早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一词进行阐述,是2004 年李焕明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最终成为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自然构成因素。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的界定。

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育引导中促进大学生生活实践,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依据的研究

1.理论依据之一:马克思主义人本论思想的研究。众多学者论述,马克思主义人本论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现实的人”和“实践的人”,是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出发的,因而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人本论”。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的人出发,融入人的生活世界,让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理论依据应当是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而不是学者们所提的“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论”。

2.理论依据之二:回归生活世界观的研究。“回归生活世界观”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许多学者们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和作用点,离开生活世界这一基点,思想政治教育将变为虚无。

3.理论依据之三:以人为本理念的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是对经典作家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应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依据的新来源。以人为本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接轨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贴近大学生生活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生活化。虽然学者没有提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但已经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联系。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回归趋势的研究

胡凯针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回归趋势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生活化的趋势,而这两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上,从教条式、封闭式、单向强制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走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主动发挥生活实践的教育作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二是在教育行政、教育政策上呈现越来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现实生活变化、反映现实生活需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行的趋势。

四、关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缺失状况的研究

钟平艳、周丽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中,主要提出了三点现存问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凌驾于生活之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式理论化,研究内容脱离现实生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理想化、单一化;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过多注重教育主体的外在工作性质的现状,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生活本质。

五、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义的研究

杨治华、钱军在《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一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提高民族的创新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还是大学生现实生存环境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体现了一种正确的教育主体观,在平等的主体交互作用中,启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他们在结合了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情况下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途径的研究

1.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途径研究的现状。关于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目前学者们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一是从教学主体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二是从教学目标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2.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途径研究存在的局限性。经过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学者们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理论基础、回归趋势等有了比较深刻的论述和论证,但是都没有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指导原则,虽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途径进行了研究,但是观点具有一定的笼统性,不容易掌握,缺少全面具体的措施。

七、国外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实践的相关研究

20 世纪初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理论,被众多学者们视为国外将学校生活中融入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开始。英国的道德教育旨在培养良好公民,学校的道德教育通过与各科教学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校园美化相结合、与学生指导相结合,独具特色。德国在道德教育生活化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地方,它的道德教育称为“政治养成”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人们在政治上了解情况的意识和做出政治判断的能力,引导人们认定自由民主制度的价值。

针对当前我国的高校建设、大学生自身发展凸显新特点的情况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不应当仅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更应当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体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指导原则,在指导原则指导下,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探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7

【关键词】政治文化;校园;学生;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日益密切。这些变化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高校政治文化既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体现,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基础和实现方式,建立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先进和谐的校园政治文化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文化和校园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由美国政治学家G・阿尔蒙德于1956年首次提出的,主要是指相关政治互动模式和政治制度的信仰系统。具体而言,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主要包括政治主体或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对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活动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状态和价值倾向。”政治文化反映社会政治的实际状况,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现实生活中,政治文化会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政治心理、政治态度等,并由此影响政治过程。

高校政治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政治文化,依存于校园文化大系统之中,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主要内容,具有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等功能。高校政治文化既存在于以政治理论、思想道德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中,又存在于高校一般的管理制度、学生活动、精神文化之中,具体表现在校容校貌、校风校纪、校园思潮、思想观念等。大学生置身于大学校园,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的校园政治文化的影响并参与其中。

二、加强高校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高校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教育体制的改革、思想文化观念的创新、社会管理角度的转移等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加强高校政治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第一,学校层面存在薄弱环节。部分高校不重视校园政治文化建设,教育内容和手段比较落后,忽视了对大学生政治知识的传授和政治热情的培养;过多倚重政治观点和政治理论的灌输,仅仅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上,对政治规范、政治技能、政治行为能力等传授较少,政治实践活动偏少,疏于实际操作。部分高校教师的政治素质不强,教学水平有限,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某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本身所具有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存在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师角色开展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忽视了大学生在其自身政治社会化过程和校园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作用,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单向灌输的方式,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力军作用,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学生层面存在诸多问题。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多元价值观念的渗透对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由于自身政治知识、政治阅历不足,对各种政治思潮的认识不准确,对重大政治问题和某些政治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的分析,政治观点还不成熟,政治理想还不坚定,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如“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盛行,对前途和未来感到迷惑,心理问题和青少年犯罪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同学政治认知能力不强,把政治等同于“搞运动”、“听广播,开大会”等等,蔑视、冷落政治,党员不愿谈宗旨,青年羞于论理想,写入党申请书找人代等现象十分常见,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政治责任感匮乏。政治认同感降低,归属感不强,政治敏感度不够,对国家和政府的认识有限,认同度较低,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只注重个人利益、眼前利益,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够。

(二)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十分巨大的正面作用,对于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宣传政治知识,帮助学生获得政治知识。必要的政治知识是人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前提,也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成为政治人的内在要求。校园政治文化通过各种方式或渠道传播政治知识,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政治认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由政治实践过程中政治知识的运用,积累政治经验,提高自身参与政治生活的技能,获取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政治能力。

其次,培养政治心理,影响政治态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影,反映着人们对现实政治环境的认识和评价。校园政治文化大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心理,通过大学生自己的主观加工,形成一定认知程度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一般被认为是主体对一定的政治现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向。校园政治文化通过与学生个体的不断互动,不断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传递着有关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等政治信息,而大学生在这些观念和信息的反复刺激下,通过自己的主观思维,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向,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政治态度。

再次,树立政治理想,塑造政治人格。政治理想,是国家和社会对政治主体未来发展的期望,这种发展期望与个体未来发展的主观愿望应该是相一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个体应该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政治人格一般是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价值心理结构和政治行为特征。校园政治文化的良性运行能够有效地塑造个体健全的政治人格,使大学生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世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后,培养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运用自己政治行为能力广泛参与政治活动是现代社会公民政治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向度。校园政治文化的建设,要求我们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政治实践活动,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力军作用。学生通过亲自参加这些活动,能够增强参与意识,提高行为能力,为日后走向社会政治舞台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强高校政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承担着传授政治知识的重任。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采取切实措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面,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方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大学生对政治现象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需求意识的培养,重点关注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兴趣点,重点讨论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引导中训练政治思维,提高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

第二,重视大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政治工作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教育者所具有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会无形地影响着学生。高校在选择教师时,首先要把好“政治关”,选择一些年富力强、政治觉悟高、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来开展政治工作、建设校园政治文化。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校也要重视对教师的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教师的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教师的言行。要注重对教师政治理论和政治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定期开展培训班、不定期开展考核评比等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有效地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和高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

第三,注重政治实践,重视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和社团组织工作,培养锻炼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政治实践是检验政治知识、发展政治知识和政治行为能力的唯一方式,是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一环,是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基层党团组织和各类社团活动组织是大学生政治实践的最佳平台和最好实现载体,也是高校政治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力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政治实践活动,完善大学生参与政治实践的模式,拓宽深度和广度,为大学生政治实践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如模拟民主选举,让学生体验民主选举的真实性;开办时政论坛,广泛讨论时政大事等。通过政治实践,可以真正使大学生提高政治认知能力,形成符合规范的政治态度,从而增强学生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重视校风、学风建设,以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促进校园政治文化建设。校风是校园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所积淀的、为大家共同认可的学术氛围和精神追求;学风是指学校的学习氛围、科研氛围。学校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政治文化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坚持德育和智育的统一。具体细节上如悬挂国旗、国徽等政治符号吸引学生的注意;重视通过开学典礼、颁奖典礼等重大活动来进行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注重社团建设和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引导各类学生组织开展活动等。通过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通过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激起学生的政治意识,促进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惠言,韩冬雪.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1.

[2]郭芬云.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1998(1).

[3]李洋.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3).

[4]刘红旗.论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社团管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8

关键词:大众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崛起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文化环境更加复杂,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众文化以商业性、媒介性、娱乐性、世俗性、流行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体系产生了消解作用,从而威胁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决定了文化可以以资本的形式赎取和转化为经济价值,语言符号也成为可供消费的文化商品。文化的资本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于价值理性的道德话语体系带来挑战,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色彩,资本本位取代价值本位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主导逻辑。

大众文化的媒介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诉求的是感官经验的视觉形象,而非书面性概念意义的文本修辞效果。由于大众文化的影像、模拟和仿真在高校思想政治思想理论课中过度再生产,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反思精神。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将感性层面的本能欲望满足所获得的消遣愉悦作为卖点,而不是深层精神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就此造成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庸俗化和低俗化。大众文化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持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以游戏的形式消解了教学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宜教色彩。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反映的是大众日常生活的平凡叙事,而不是基于抽象的价值理性的宏大叙事,也就造就了大众文化的日常化、琐碎化甚至是庸俗化。大众文化以现实的关怀和当下的感受为切入点,弥散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在某种程度上使教学话语体系的深度结构转为丧失深度的平面结构。

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立足于感性层面形象的审美化,而不是精神层面信仰的审美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所导致的话语体系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使教学话语体系丧失对思想内容的形式分类、抽象概括和逻辑论证能力,最终导致语言世界的空洞化、思想世界的虚无化、情感世界的零度化。

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是以纯粹欲望的满足构建自我价值体系的快餐文化,而不是以心灵的震撼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经典文化。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学话语体系的语言符号不再反映现实,而是遮蔽现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技术化的批量生产,显然是对教学话语体系表意方式的必然性消解。

二、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具有创造性作用

诚然,大众文化本身蕴涵着能动的解码力量。大众不是单质的一元化群体,而是复杂的多元化组合;大众文化的受众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着生命活力的自由创造者。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文化的内涵,并对既有的文化格局带来严峻的挑战,但是文化走向大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文化的发展将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路径。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天然的平等品格和民主精神,在文化形式上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等级化向民主化的转变、神圣化向世俗化的转变。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促使教学话语体系从控制支配转化为对话交流。正是在这种主体间性的语言交往中达到相互理解,进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系统。

大众文化的媒介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广泛性、普及性和开放性,从根本上消解了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中的差异性、等级性和垄断性,这对于文化资源的共享、共同意识的建构、价值信念的传承等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众文化的媒介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扩展了教学话语体系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空间,进而促进教学话语体系形成有效的理论自觉。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以其温馨、轻松、休闲、欢乐、回忆等手法,使在紧张疲惫、超荷压力生活下的大众放松心理状态,弥补生活的单调性、片面性和孤独性。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以风趣幽默的话语风格表达严肃庄重的思想内涵,使大学生对抽象思辨的文本更易理解;以民主平等的语言对话传递高尚深刻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大学生与教师达到价值的视域融合。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交互式体系的转变,达成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普遍认同。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文化走向民主化、平民化和生活化。大众文化的世俗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能够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内建立公共文化交流空间,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政治上的公民权,也会塑造大学生文化上的公民权。

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新颖性、动态性和独特性。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并不是基于控制性思维的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重建,而是要将触角伸向身体领域、消费领域和符号领域,在无意识世界中探寻大学生自我平衡和信仰皈依的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效率性、活跃性和创新性,大众文化从其审美趣味的普泛化出发,紧紧把握时代流行的脉动,吸纳广泛的接受者,力求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灌输者,学生不再是纯粹的接受者,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商品的交换价值原则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语言符号的消费,维持与现实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三、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实现路径

大众文化由于对感性层面物质欲望的执着,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功利化、标准化、庸俗化和空洞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众文化对教学话语体系的创造性作用。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要实现从教学理念、教学机制、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的全方位创新,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于实践的语言交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转变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交往不仅涉及互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而且语言交往作为内在的环节实现了价值和意义的生成。这种语言交往实践规避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可能导致的灌输化、控制化和同质化等消极影响,倡扬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产生的平等化、现实化和效率化等积极意义。

(一)语言形式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返回生活世界,建构起基于生活世界的语言交往,开辟充满意义的语言交往的公共空间,意味着扬弃教师抽象的独语,在师生之间的语言交往中达到普遍性共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生活话语转化消解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可能造成的功利化、平庸化和浪漫化等消极影响,强化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生发的亲民化、平实化和风趣化等积极意义。

(二)语言形式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发展的另一方向。在大众文化视域下,语言形式还有朝着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使之更加深刻地把握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性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决定了其语言交往形式不应停留在生活世界的具体化层面,而应该上升到精神世界的抽象化层面,通过精神层面的语言交往观念地建构起意义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世界的语言交往对于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避免痴迷低俗的物质欲望,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应尽可能地创造精神世界的语言交往,构建起抽象化的普遍性价值共识,进而将价值共识引向实践过程本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学术话语性质定位避免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可能引起的肤浅化、平面化和粗疏化等消极影响,提升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引动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积极意义。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发展的方向要求语言交往具备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等特点。在大众文化视域下,科学技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交往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发展的助推器。现代科学科技使语言交往超越了自然语言的局限性,构建出纯粹形式的科学语言,通过语言的逻辑化实现对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精确把握。在大众视域下,科学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交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创造了语言符号的新形式,创新了交往主体的新观念,创制了交往方式的新样式,最终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活动的交际能力获得空前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技术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必要前提和理论方法的创新动力。

在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回到交往实践中去。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语言交往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亲近生活世界;通过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富有意义;通过交往语言的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的生成—以科学发展观为视域[J].东南大学学报,2010(4):117

[2] 王金玲.关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69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9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设立,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不断推向深入,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被提了出来。陈秉公教授就把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系统化的第一个具体课题。按照他的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阐释“大概可以归结为四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心理综合教育实践”。为此,他呼吁要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要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笔者深以为然,并提出以下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本质内容。一个国家、一个群体必须对生活在这个政治共同体中的成员从普通大众到政府官员进行政治教育,以形成关于政治权利、公共权力、政治活动多方面的共同政治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政治理想、政治行为规范、政治秩序等。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是说人不可能脱离政治体系而独立存在。而要使个人成为优秀的政治动物,要使政治共同体形成优良的政治生态,则必须使自然人经过政治社会化而成为“政治人”,而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方面就是对政治共同体的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人们科学的政治意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和谐是其关键领域,而政治是否和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树立又是基础。因此,“政治教育”的弱化乃至消解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不利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存在泛化和转化的倾向。2006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思想理论教育热点问题》、《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和《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四本书组成的一套丛书,非常醒目地推出了“思想理论教育”这一核心概念。《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开宗明义讲到:“思想理论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也明确指出:“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由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和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两部分构成。在我国,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而在《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中,作者认为:“思想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三个同时并用的概念。这三个概念由于分别在字面和意象上突出了道德、政治和理论,因而具有不同的特色。而且如果从狭义上来看,可以说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层次。其中,‘思想道德教育’层次较低,同时范围最广,可以面向社会所有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更高一些,并不是社会中所有的人都得懂政治,都对政治感兴趣。‘思想理论教育’层次最高,它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因而主要面向学养较高的人群。从道德到政治,再到理论,体现着一种上升的阶梯。因而,由低到高的排序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这个论述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这个论述来看,“思想理论教育”不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简称了,而是在教育内容、教育对象上相互区别的两种教育。其次,就政治教育而言,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政治体系之外。尤其是在政治民主化的现代生活中,政治生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再次,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真属于不同层次而呈现为一种上升阶梯吗?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政治教育”性质的泛化和转化现象是应该纠正的。正如在2006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学术会议上达成的共识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姓“马”,既不能将其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也不能搞“借船出海”,“耕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马克思主义学科如此,它下属的二级学科理应如此。借用这个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应该彰显“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彰显政治教育本性的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怎么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改善?当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政治教育”,也不是变相地泛化和转化“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从宏观角度,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政治生活已经基本走出专制政治的历史阶段,正大踏步迈向民主政治的新天地。在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自身政治生活的主人,也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人。从中国的政治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已经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宏伟目标只有当每个人的政治热情即主人翁精神、创造活力被充分激活出来才可能实现。

其二,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际上这也是对全民族各个阶层一切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即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所有社会成员培养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其三,要科学规范政治教育的墓本内容。这个基本内容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应是政治实践、政治生活层面,包括国家不同时期的大政方针、具体的政治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层面即政治理论、基本的政治原则的教育,也就是“政治观”教育。它应包括对人的政治人本性的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假设的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的认识、政治生活的基本制度的把握、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的把握等。这两个层面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层面的教育是第二层面教育的具体体现,第二层面的教育是第一层面教育的理论基础。离开第一层面的教育,第二层面的教育就失去了价值;离开了第二层面的教育,第一层面就可能背离真理,从而难奏实效。就目前我们面临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具体任务而言,我们特别需要的是加强第二层面的教育。而要实现第二层面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科学研究则是基础。

三、“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它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两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学术理论支撑和人力资源支撑。相应的,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为此本文认为,对政治教育进行“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模式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模式主要依托校园资源的利用,形成有机的资源整合,“五位一体”教育模式包括了理论教育、实践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构建、队伍建设五个方面。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基础,实践活动和政治活动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主要途径,文化构建和队伍建设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主要形式。高校开设的“两课”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主要课程。“两课”是经实践证明,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政治信仰的途径之一。但目前,高校“两课”取得的成就并不显著。“两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为什么这些课程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方面却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大学生容易受身边消极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必须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政治信仰,用他们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其次,改变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利用新媒体,如PPT、视频等,使课堂更加活跃。同时,针对专业课,学校应该制定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任务,让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起制定政治信仰培育计划,结合专业课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插入政治信仰教育内容。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升华自我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增加专业课程的趣味性。政治信仰理论课与专业课是政治信仰理论教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结合也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必然趋势。

二、大学生红色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红色教育是指利用革命精神,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通过观看革命遗址、人文博物馆、体验革命行动、观看革命电影的方式,影响和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红色教育是建立在利用红色资源的基础上的,红色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而物质资源的价值也主要体现在红色精神上。红色教育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途径之一。大学生红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爱党敬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红色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要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性。社会实践同样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必要环节。只有把在课堂上、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才能升华理论的价值。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坚定的政治信仰。红色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大学生红色教育包括了部分社会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是与红色精神紧密相连的。红色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塑立。

三、党团组织活动与政治参与相结合

高校党团组织包括学校党支部、党小组、团总支、团支部和团小组。高校党团组织活动是通过党、团的途径,组织一系列活动,达到对学生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的培养。党团组织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了党组织及团组织主题活动、论坛讲座、社会实践及影片观摩等。通过参与党团组织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能力,拓宽人际交流平台。党团组织活动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重要渠道。政治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通过正规的渠道和合法的方式参与表达自我的政治诉求,参与选举、各级政协组织活动、监督各级政府的行为。政治参与是大学生政治信仰的一种政治实践,同时政治参与也会影响学生的政治信仰。大学生政治活动是通过党团组织和政治参与实现的。高校党团组织是大学生政治技能培养的摇篮,也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桥梁。只有把党团组织活动与大学生政治参与有机结合才能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并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指导个人的实践活动。

四、校园文化构建与网络平台的利用相结合

文化构建不仅包括了校园内的文化氛围,而且包括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冯骥才先生说过:“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而校园文化同样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包含了一个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生活在校园里的老师、学生及工作人员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及校园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校园文化同时也与学校的历史积淀相关。校园文化可以熏陶校园主体的道德情操和个人素质。校园文化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政治信仰。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校园网络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意识形态。大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发表个人看法,扩展交际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基于校园内文化建设,占领高校网络平台,建立红色网站,引导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通过网络平台,解决大学生政治信仰困惑,个人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校园文化与网络平台是网上、网下的关系,两者统一起来相互促进,不断发展,促进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五、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党员骨干队伍相结合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队伍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和学生党员骨干队伍。教师队伍与大学生党员骨干队伍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中坚力量。这里的教师队伍包括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高校工作人员。因为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及政治信仰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学生党员骨干队伍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这些党员骨干队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党员学生和群众学生。加强教师队伍与学生党员骨干队伍建设有以下几点措施:首先,制定系统的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党员骨干队伍的选拔任用、监督考核制度;其次,提高教师队伍与学生党员骨干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制定定期培训计划,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使教师队伍与学生党员骨干队伍保持与时俱进,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最后,针对教师队伍与学生党员骨干队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实行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或荣誉嘉奖,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教师队伍和学生党员骨干队伍都严格要求自己,并积极引导和帮助他人。

【参考文献】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1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探寻的问题。如何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的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外在化、低效性的现状。笔者认为要走出这种消极困境,就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这既是教育主题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理性回归,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然选择。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最早理论渊源来自于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后经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发展为生活教育理论,后经发展演变。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奇迹,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立足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下一个定义,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育引导中促进大学生生活实践,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最终成为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自然构成因素,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

从理论层面上来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回归。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讲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强调了现实的人、实践的人。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研究人的本质,寻求人的社会解放途径,实现“人对自身本质的真正占有”,始终立足于人类的生活需求与素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融入人的生活世界,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再到“学会做人”,享受人的权利、人的尊严等,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精神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更加体现了“人本论”的思想。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生活世界观的回归。20世纪初实证主义思潮广泛流行,社会产生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对立,片面的理性和客观性盛行。现象学家胡塞尔倡导回归生活世界,呼吁人们重视事实,重视研究价值与人本身的问题。论文大全。认识生活世界的主题,人不仅要满足肉体需要和精神需要,也要以自身特有的活动来满足人性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和作用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回归现实生活,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相一致,就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以学生为本,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学生展开,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满足了和谐社会的“人本”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和谐社会价值理念上的构同。以人为本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接轨的客观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实生活的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带来的弊端,人们开始进一步反思其中的原因,并进行改革,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呈现出一种生活化的趋势,但现今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问题上,仍存在着不足。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凌驾与生活之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脱离现实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内容存在远离现实生活和大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缺乏生活性和鲜活性,不能有效、深刻地解释社会现实生活中反映的现象与我国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合拍,不能及时有效的回答学生们所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以及解决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困惑和偏差。

二是思想政治的实践教学活动理想化、单一化。由于我国缺乏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教育体系,且该体系的实现路径较少,导致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着较为理想化、单一化的实践活动,极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功能和辐射功能,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一些生活和思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达不到预期教育目的。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生活本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过多注重教育主体的外在工作性质的现状,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相悖。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导致大学生只能被迫的接受强制性的说服规劝、封闭式的灌输教育,禁锢了大学生的思想,致使阻碍了其全面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切近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必须要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途径。

(一)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指导原则

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途径,首先必须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指导原则。一是主体参与的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非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失去独立性,而是使其作为价值主体积极渗入到生活世界之中,坚持“交互主体观”,即以教育者正确的主体意识和较强的主体能力为基础,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平等的主体性交互作用中,启发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二是现实化原则。现实化就是教育目标要现实化,即要贴近受教育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理想化,要使教育目标既体现理想性、先进性,又体现现实性、普遍性,兼顾多方利益。论文大全。三是学校指导与家庭指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家庭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辅助手段,应搭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平台,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教学主体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把教育主体置于生活之中,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坚持“双主体观”,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同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相互影响和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相互理解、双向交流,达成共识,从而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主体与能动主体。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要回归生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纯粹的知识、理论教育中走出来,回归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使教育目标既体现理想性、先进性和普遍性,又体现现实性和特殊性;既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又考虑人的现实生活利益,引导大学生从多彩的生活中领会人生价值、学会创新生活,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包括很多理论性教育,对大学生实施理论教育时,要在深入分析和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研究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理论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形成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讲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活化,要将现设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并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辅助课程,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论文大全。

(五)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应多样化,可灵活运用实践教育法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生活中接触、感受、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更好地体验大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利用情境教育法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大学生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教育,并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利用心理咨询法,发挥心理咨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既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能有效解决传统教育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兰荣,张震.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21).

[3]胡凯.生活世界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2005(9).

[4]谷佳媚.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契合[J].理论探讨,2009(3).

[5]柳礼泉,陈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政治生活论文范文1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22-02

党的十报告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就鲜明宣示了,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阶段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一批“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引领国家民族发展的优秀人才”,就必须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在实践教学进程中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效果,但在实施方面仍面临许多窘境,实施环节比较薄弱。为此,面对此现状,非常有必要探索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改变目前实践教学的窘境。

一、 诠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含义及特征

1.“实践教学”特定内涵是指校外的实践,即走出校门,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要求,有组织地参与“五位一体”的教育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教学则是一门独立设置的课程,它实现了思想政治课由课堂到社会、由书本到实际、由理论到实践的教学过程。从形式上看,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三种形式,它能够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科研有机的相结合。其中课堂实践强调了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现实生活过程,科研实践拓展了教育空间,三者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

2.从课程设置特征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自成课程体系,是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平行存在,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亲身体验、深入社会实际为核心,以主题形式对课程资源整合。

3.从课程本质特征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特征。课程结构由单向性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教学和潜在性实践教学构成。凸显出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不仅包括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性学习活动,还包括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的广义的德育活动。

4.从课程形式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实践性学习活动与研究性学习并重的课程,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强调实践性学习过程中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结合。课程实施方式上除本身固有的实践性学习特点外,还具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以科学研究方式获取综合运用知识,内化相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拓宽学生学科知识的视野,这种学习过程是学生独立完成,教学方式将科学理论内化为主体信念,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价值。

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

在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础上,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它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三种基本形式。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实践教学,即单项性教学实践,表现为学科内容独立操作,把课上实践与课下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课上实践主要是以教师专题讲授、学生之间辩论、案例教学分析、主客体异位教学的方式;课上实践教学还体现在案例教学和学生模拟教学之中,教师将社会一些新的热点、焦点问题作为案例进行课堂理论教学。课下实践是教师组织学生听报告、看录像、影视欣赏等学习方式深化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疑惑点的求知欲,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延伸,能够在有效的时空中教与学双方相互促进,整合了教育资源,对学科理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2.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实践教学,即理论学习与科研相结合。科研实践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新知、共享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体,学生可通过不同的课题去探索实践,从选题、调研和评估等环节的实践过程中亲自实践、操作和体验。教师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和意外问题进行引导而发挥作用,因势利导地将学生的研究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并推向深入。在活动时空上,没有固定的教师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即课堂与社会相结合。主要有教学实践、专业学习、暑期社会实践、学生社会工作、科技学术活动、军政训练、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勤工俭学、校园文化活动等九大类型。最佳方式是让部分学生干部进行短期挂职锻炼、岗位见习以及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开展系列社会调研工作;还可以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学生活动空间,让学生去亲自感知和体验。但要强调的是,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不可以代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也不是简单等同于社会实践,需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策略

改变模糊认识,提升“实践教学”课程的认知,不能将社会实践等同或替代实践教学,也不能用社会实践补充单一的理论教学。

1.明确方向“定”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按照课程体系及教学规律,以学生能力为主线,以主体项目为明线,以知识内容为暗线的实践教学,不能以实践活动替代实践教学。所以,要坚持针对性原则:应用针对性原则进行实践教学探索,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层次和思想意识,选择适宜的实践活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展开社会调查、观看影像资料、举办读书活动、开展演讲赛、主体辩论等体验性活动;针对以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项目为任务的创新性实践活动。坚持时效性原则: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在奉献中体现人生价值。坚持时代性原则:要充分体现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要求,反映社会现实的发展和时代特征。坚持计划性原则:把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整体工作计划之中,保证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按照一定的步骤规划进行。

2.资源整合“定”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机制。全员育人要以整合专业课教学、学工处、团委及学生社团组织的实践活动等资源相互配合。构建传授知识技能教育与人文道德教育并重、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动、理论引导与实践锻炼相统一、形成实践教学合力机制。全程育人方面加强学校特有的人文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设大学生校内创业基地、开展专题讲座。积极利用学校的文化资源、资源和基地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拓路径,真正达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教育。在全员育人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要结合本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发挥学生专业技术的特长,组织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强化实践教学对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化的促进作用。借助本土社会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中选择实践教育内容,积极与地方政府、党团工妇组织、专项性行业协会、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等部门协调沟通,利用本地资源达到全员教育的效果。

3.形式创新“定”路径。通过课内课外自我实践教学、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假期实践教学基地,以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基地、科研讲坛、学者论坛、专题演讲等教育活动为载体。课内自我实践教学,以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等形式,观看经典影视,阅读经典文学,欣赏经典文化展览,根据学科课程要求确定具体内容。在课外自我实践教学中,要模拟实践教学、课外学习活动,关注并重视网络、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的完善和利用。在研究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了解社会现实,增进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增强对社会现实世界的自觉性,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4.搭建平台“定”保障。要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其首要任务是搭建平台,创建具有生命力的社会实践基地,按照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政策要求,要满足经费投入和财力保障。科学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根据思想政治教学学科综合性特点,配合理论课教育内容的需要,可逐步建立有道德建设、法制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及和谐社会建设基地;搭建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搭建校际、校企、校所等之间的合作关系;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发挥综合育人的功能,全面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立足现实生活世界而又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的辩证演进中教育人、引导人、提升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时展特点和党的战略部署,真正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协同性;要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建设,为建成小康社会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于秋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互动·探究教学模式”[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

[2] 沈丽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性主体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12).

[3] 吴丹.蒋南翔德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