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学术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世界上最长的桥梁通用六篇

时间:2022-06-02 10:33:58

世界上最长的桥梁

世界上最长的桥梁范文1

新型桥梁拔“水”而起

1988年建成的广东番禺洛溪大桥,是我国建造大型新型桥梁的典型代表。这座大桥采用新型的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制成。预应力混凝土是在钢筋混凝土中加入高强度钢丝而成,其突出的优点是克服了单一钢筋混凝土易产生裂纹的缺点,提高了桥梁的使用寿命。洛溪大桥在建造中采用了先进的悬臂安装法和顶推法施工,因而成为当时最大跨度的梁桥,也成为我国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建造的里程碑。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新型斜拉桥建造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相比传统的梁桥,斜拉桥的跨度更大。它由索塔、主梁、斜拉索组成。桥中部的索塔上伸出许多拉索,像千手观音一样,拉着桥身,因而使桥的建造用料更省,桥身更轻。上海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是我国首次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大跨度斜拉桥。它们的建成, 不仅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而且使我国从建造跨度200多米的斜拉桥向建造主跨400多米和600多米斜拉桥跃进。2008年,我国建成拥有世界第一跨径(1088米)的苏通斜拉桥,而且它还保持着世界斜拉桥最长拉索、最高桥塔和最大群桩基础的纪录。

继成功建造斜拉桥后, 我国又开始建造现代悬索桥。这种桥的桥面支承在悬索上,因而得名。悬索桥的特点是造型优美、跨越能力大。1994年建成的主跨452米的广东汕头海湾大桥,是我国建造大型悬索桥的首次尝试。它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加劲梁,每根主缆有110股。接着,又自主设计和建成主跨888米的广东虎门珠江悬索桥。2005年,建成了居世界大跨径悬索桥前列的主跨1490米的润扬大桥,实现了建造大跨径悬索桥的“三级跳”。

新型钢管混凝土(即在钢管内填充混凝土)拱桥由拱桥演变而来。这里所说的拱桥,是一种最古老的桥,其洞呈弧形。弧形桥洞具有传递压力的特殊能力,这就好像把一个没有裂缝的鸡蛋握在手掌中,使出全部握力也不能把鸡蛋攥破一样。这是因为圆弧形可以把表面上受的力沿弧形传递到各个部位,使承受的力分散了,因而能承受很大的压力。我国隋代建成的赵州桥,距今已1400多年了,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完好的石拱桥。20世纪90年代,我国相继建成数十座钢管混凝土拱桥,其代表作是广州丫髻沙大桥和重庆万州长江大桥,标志着我国钢管混凝土拱桥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而于2016年6月建成通车的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拱桥跨度达445米,为世界跨度最大的铁路拱桥,也是最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

公路桥的“千米跨越”

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已成为我国自主建造大桥的里程碑。1972年建造的山东北镇黄河公路大桥,其钻孔桩的入土深度达107米,在我国公路钢桥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后,在长江三角洲和中西部山区高原相继掀起了公路桥梁建设的热潮。

在绵延几千千米的长江干流上,短时期内一座座跨江大桥拔“水”而起,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景观。连接南通与苏州的总长达8千米的苏通长江公路大桥, 以其“千米跨越”的身姿成为世界第一公路斜拉桥,代表了当时中国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这座大桥300米高的桥塔,误差不超过10厘米。更令人惊奇的是, 这座大桥的垂直度达1/42000,误差仅为9毫米。它的另一个创新亮点是对主桥墩基础进行了永久冲刷防护,这在国内大型桥梁建设中尚属首例。

1999年建成的江苏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是中国自主设计完成的中国第一座超千米的大跨径悬索公路大桥,其巨大沉井基础的北岸锚碇以及混凝土桥塔,均由我国自主施工建造,并全面达到了高标准的要求。

21世纪初建造的东海大桥和杭州湾大桥,是两座长达30多千米的超长跨海公路大桥,它们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高新科技建造而成,堪称世界造桥史上的奇迹。这两座犹如掠过蓝色海面比翼双飞的大桥, 无论是设计水平、建造材料, 还是施工工艺和质量监控,都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等大跨径公路桥,其最大跨径分别达330米、550米、1088米、1490米,分别位居世界同类桥梁的前列。

铁路桥的异军突起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铁路桥梁建设异军突起,数以千计的各种现代化铁路桥梁相继建成通车。这些自主创新设计和建造的铁路桥梁, 采用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桥梁式样美观新颖,跨度大,稳定性好,施工和安装精度高,使用寿命长,其中有的还创造了国内外先进纪录。与此同时,我国科技人员还开创性地用铁路桥梁即高架桥代替路基,成为世界的创举。这不仅节约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而且减少了铁路线对城市的切割。例如,京沪高铁丹阳至昆山段的丹昆特大桥,全长164.85千米的路段完全用高架桥替代,节省的土地资源相当可观。这表明,现代铁路桥梁的功能已大为扩展,既用于铁路跨江过海,也用旱桥式的高架桥托举铁路。

现代高速铁路列车运行速度很快,要求路基必须铺设不用石子而用混凝土浇铸的无砟轨道。而桥梁基础的沉降控制,则是铺设无砟轨道及保持轨道平顺性的关键。这要求桥梁基础在承重后沉降不超过15毫米,桥梁相邻墩台沉降相差不超过5毫米,条件非常之严格。

被称为“中国铁路桥梁第一跨”的乌江黄草铁路大桥全长410.65米,高63米,梁体一跨过乌江,跨度达168米。黄草铁路大桥地质结构复杂, 施工难度大。施工人员不仅制服了乌江汹涌的地下渗水, 而且采取了先进的挂篮技术进行悬灌施工, 圆满地完成了架桥任务。

九江铁路大桥是我国继武汉、南京长江大桥之后, 在长江上建造的第3座大桥。这座大桥是全长2000千米的京九铁路线上的一颗明珠。它全长7675米,正桥主跨216米,10个水中桥墩托起了1806米长的正桥钢梁。而三跨一连的钢梁挺立在桥墩上, 宛若翩跹起舞的蛟龙腾跃在长江江面之上。九江铁路大桥在中国桥梁建造史乃至世界建桥史上创造了一系列第一:第一个桥面铁路线上无道砟和无轨枕;在箱梁上铺无缝钢轨(每米重60千克),最大轨节长2700米,创国内桥上无缝线路最长的纪录;大桥长度和正桥主跨度均为国内同类型之最;钢梁H型杆件全部焊接而成,最大厚度52毫米,突破了世界钢板焊接最大厚度纪录;近2000米长的主桥桁梁在悬空跨中合拢,对接误差仅为0.2毫米,创造了奇迹。

武汉天兴洲铁路公路两用长江大桥,主跨504米,为目前世界上主跨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斜拉桥,并实现了我国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主跨从300米级到500米级的飞跃。这座大桥可同时承载2万吨载荷,是世界上载荷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在建造世界最长的郑州黄河铁路公路两用大桥时, 对其主桥钢桁梁首次创造性地采用了中主桁竖直、两边主桁外倾的“三斜主桁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承重能力强,结构新颖,但技术难度大。2005年建成的宜昌-万州长江大桥,正桥采用连续钢桁架桥式,其300米长钢桁拱立跨在世界同类型铁路桥梁中名列前茅。

跨海大桥敢为人先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约1.8万千米,加上星罗棋布的岛域和海湾,海岸线总长达3万千米,而且沿岸多为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我国跨海大桥的建造,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很快,而且造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创造了多项世界先进纪录。

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5.67千米,北起嘉兴市海盐,南止宁波市慈溪。作为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大型跨海大桥,其工程规模之大、技术难度之艰巨国内外未有先例,建成时成为当时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为了防止桥墩不被海水侵蚀,保证大桥的安全和使用寿命,建桥科技人员研制成耐海水腐蚀的新型混凝土,填补了世界建桥史上的空白。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以下几大亮点:一是研制成世界上第一架“千脚蜈蚣”运梁机,并把“梁上架梁”的世界纪录从900吨一举提高到1430吨;二是为解决大型混凝土桥梁早期开裂的世界性难题,创造性地对预制箱梁实施了二次张拉;三是为了钻孔灌注桩施工安全,首次采用有控制放气工艺,避开了浅层沼气对施工安全构成的威胁,开创世界同类地质环境成功建桥的先河;四是为了克服风浪对施工的影响,创造性地研制出可在潮多、流速急的海面上施工的打桩船;五是为保护杭州湾大桥和过往船只,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一种全新的桥墩柔性防撞装置。另外,特别应提及的是建桥施工中打下了5513根整桩螺旋钢管桩,这些被称为“定海神针”的钢管桩,最大直径1.6米,最大长度89米,其个头巨大,形象说横着放管内可走人,竖起来有30层楼高。这样大的钢管桩,此前在国内外特大桥梁建造中从未被成功地使用过。

此后,我国又相继建造了多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跨海大桥。例如:青岛海湾跨海大桥,全长35.40千米;上海东海大桥,全长32.50千米,是我国第一座建在外海的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全长48.16千米,它与杭州湾大桥相连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岛陆连接工程。

展望未来,我国已规划建造更为宏伟的跨海大桥。其一就是在被誉为“黄金水道”的琼州海峡上建造跨海大桥。琼州海峡东西长约80千米,南北平均宽度30千米,它不仅是沟通北部湾和南海中、东部的海上走廊,也是广东至海南岛和越南等地的海上交通捷径。规划中的琼州海峡跨海大桥为公路、铁路两用大桥, 以实现环北部湾陆路通道的无缝对接。大桥跨海部分长度将达26.30千米,预计2020年建成通车。跨海大桥建成后, 驾车跨越琼州海峡只需20分钟,乘铁路列车仅需10分钟,比原来的轮渡通过海峡(候船和行船时间约3小时)节省大量时间。更引人注目的是,大桥将对南海资源开发、实施国家能源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其二是建造大连湾跨海大桥。跨海大桥全长24千米,与其相配套的工程为大连湾海底隧道和人工岛。大桥建造工程已于2015年启动。大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 将突破大连湾海域对城市交通的切割,形成大连新老市区的环形交通网,也为我国建设大规模跨海交通集群工程项目积累宝贵的经验。

立交桥独树一帜

由于城市各种车辆飞速增长,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特别是交叉路口通过的车辆频繁,用红绿灯限行的平面交叉型道路已无法应对车辆像潮水般拥堵的局面。于是, 人们将以往跨水过谷的桥梁请来,使它走出河谷、山涧,在城市中施展本领,承担起疏导交通的重任。就这样,传统的桥在城市里演变成拔地而起、立体交叉的旱桥,这就是式样新颖、气势壮观的立交桥。

说起立交桥,有人可能认为这种现代化的交通设施是外国发明的,实际上,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立交桥的雏形,当时称为阁道、复道,后来发展为天桥。也就是说,立交桥的故乡在中国。早在秦始皇时期,所建的阿房宫阁道直通骊山。这种高阁式的通道,上层为空中通道,桥下地面又有交叉或平行的道路,显然已是一种带有立体意味的古代交通设施,完全可以称为早期的立交桥雏形。不仅如此,世界上最早的具有立体交叉的桥,是1256年在绍兴建造的“八字桥”。这座桥高5米,长45米,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可称为现代立交桥的“祖师爷”。从造型上看,这座桥的主桥和两端的通道构成的“八字形”人行梯桥,就像现在城市中的过街立交桥――天桥。

世界上最长的桥梁范文2

【关键词】公路桥梁;现状;发展趋势

Abstract:Recently, Chinese highway and bridge construction business is at full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the huge achievement, it will reflect on the Chinese complex national reinforcement, it will stand for the Chinese bridg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o realize the national advance standard. In this paper, it will introduce the highway and bridg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look into the dista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 highway and bridge; present, development trends

中图分类号: U44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公路桥梁建设以令世人惊叹的规模和速度迅猛发展。如今,在祖国的江、河、湖、海和高速公路上,不同类型、不同跨径的桥梁,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展示着我国公路桥梁建设的辉煌。

1.公路桥梁建设现状

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对桥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的江、河、湖和高速公路上随处可见的立交桥、高架桥、高速铁路桥、海峡大桥等这些新型桥梁,犹如一条地上的彩虹,将城市装扮的格外美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水平的提高,我国桥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跨度方面,我国大跨径桥梁的建设已进入了一个最辉煌的时期。诸如正在建设的重庆朝天门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度钢拱桥,并创造了该类型桥梁十余项世界第一;苏通大桥以主跨1088m为世界第一跨度斜拉桥,同时成为世界上连续长度最大的双塔斜拉桥;世界10大悬索桥,我国也占据2个名次。一座座大桥,实现了天堑的跨越,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美化了秀美山川,为我国疆域的沟通和经济的腾飞起了重要的作用。

2.公路桥梁的发展趋势

未来桥梁的发展将向着跨海,跨国际,轻质,多用途,环保的方向发展。中国桥梁界专家们曾预言:21世纪世界桥梁将实现新型、大跨、轻质、灵敏和美观的国际桥梁发展新目标。

2.1跨径不断增大

目前,世界上钢梁、钢拱的最大跨径已超过500m,钢斜拉桥为890m,而钢悬索桥达1990m。随着跨江跨海的需要,钢斜拉桥的跨径已经突破1000m,钢悬索桥将超过3000m。至于混凝土桥,梁桥的最大跨径为300m,拱桥已达420m,斜拉桥为530m。

2.2桥型不断丰富

20世纪50~60年代,桥梁技术经历了一次飞跃:混凝土梁桥悬臂平衡施工法、顶推法和拱桥无支架方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混凝土桥梁的竞争能力;斜拉桥的涌现和崛起,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极大的生命力;悬索桥采用钢箱加劲梁,技术上出现新的突破。

2.3结构不断轻型化

悬索桥采用钢箱加劲梁,斜拉桥在密索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开口截面甚至是板,使梁的高跨比大大减少,非常轻盈;拱桥采用少箱甚至拱肋或桁架体系;梁桥采用长悬臂、薄板件等,这些都使桥梁上部结构越来越轻型化。

2.4重视美学与环保

20世纪90年代以来,桥梁界设计与建造桥梁时将实用功能与艺术构思融为一体,充分考虑周边环境保护,使一座座桥梁成为城市中新的旅游风景线。闻名遐尔的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澳大利亚悉尼港桥、英国伦敦桥、中国上海杨浦大桥、南京长江二桥,这些著名大桥都是一件件宝贵的空间艺术品,成为陆地、江河、海洋和天空的景观,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

下面结合常用的桥型谈谈对公路桥梁发展趋势的看法。

(1)梁式桥

梁式桥的种类很多,也是公路桥梁中最常用的桥型,其跨越能力可从20m直到300m之间。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是公路桥梁最常用的大跨径梁式桥,由于它具有桥面接缝少、梁高小、刚度大、整体性强,外形美观,便于养护等在构造、施工和使用上的优点,满足人们出行快速、舒适的交通要求。近年来已成为建成较多的桥梁。

(2)拱式桥

拱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属于我国传统建筑工艺,在桥梁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拱桥是大跨径桥梁形式之一,跨径从几十米到四百多米。因其具有形态美、造价低、承载潜力大的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大跨度混凝土拱桥的建设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拱桥按其建造材料可分为圬工拱桥、钢筋(骨)混凝土拱桥、钢管混凝土拱桥、钢拱桥等。

(3)斜拉桥

斜拉桥是我国大跨径桥梁最流行的桥型之一,目前为止建成或正在施工的斜拉桥共有40余座。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的数量已居世界第一。斜拉桥作为一种拉索体系,比梁式桥有更大的跨越能力。由于拉索的自锚特性而不需要悬索桥那样巨大锚碇,加之斜拉桥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经济指标,已成为大跨度桥梁最主要桥型,在跨径200~800m的范围内有着很大的竞争力。

(4)悬索桥

悬索桥是特大跨径桥梁的主要型式之一,由于造型优美,规模宏伟,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桥梁皇后”。多年来,在悬索桥的设计与施工方面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已建成的润扬长江大桥(主跨1490m),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悬索桥由于主缆采用高强钢材,受力均匀,因此具有很大的跨越能力,但是也存在着整体刚度小、抗风稳定性不佳,费用高、施工难度大等缺点。此种结构只有当跨径大于800m时,才会显示出自身的优势。

3.小结

桥梁建筑不仅是交通线上重要的工程实体,而且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快桥梁建设势在必行。相信未来的桥梁,将成成为造福人类,代表社会进步与高度文明的标志性建筑物。

【参考文献】

[1]柯原.我国公路桥梁建设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

[2]那木拉.我国公路桥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1(23).

[3]陈明宪.对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创新的思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世界上最长的桥梁范文3

关键词:桥梁工程;发展历程;发展展望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b)-0000-00

引言:

交通对于世界的意义不言而喻,桥梁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拉近世界的距离,减缓解决城市的拥堵问题,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象征。因此,桥梁建设的多元化,经济化以及安全性能成为我们的重要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桥梁建设也日益现代化,无论是从设计、建设还是验收、维护,科技的运用越发重要。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当代桥梁工程的发展。

1.桥梁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实现,交通工程和工具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建立全面、完善的交通网络,大力发展交通事业成为了我们的当务之急。而桥梁建设作为交通建设中较为关键的一步,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敦促了桥梁的高水平建设。连接各城市的适合快速行驶的高速铁路桥和高架桥,解决城市拥堵路况的城市高架桥和立交桥,跨越海峡、河流的跨海、跨河大桥等主要的交通建设除了方便我们的生活外,无一不对我们当代的桥梁技术形成了严峻的考验。提高桥梁设计、建设技术,研究更为安全、方便的桥梁成为了交通建设者夜以继日的工作。因为桥梁建设不仅是交通建设重要的一部分,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时代,桥梁建设也常常作为一个国家建设技术甚至是科学技术、综合国力的体现。

2.桥梁工程发展历程

18世纪以前,桥梁以木材和石材作为主要材料,最有名的当属中国的赵州桥(跨度37.02米,公元605年)。科学的设计、优秀的施工成就了百年屹立的美名。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西方国家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元素融入到桥梁建设中,其中以位于英格兰中西部的世界首座铸铁桥(跨度30米,1779年)和法国巴黎塞纳河上的亚历山大三世铸铁拱桥(跨度107.5米,1899年)最为著名,以此为例,欧洲也真正的进入了工业社会。期间,中国也建设了大渡河铁索桥(跨度100米,1803年)。19世纪中叶,随着建筑钢材和钢丝的发明,人工建筑材料实现了飞跃,桥梁建设也实现了历史的跨越。桥梁建设的主跨长度由百米飞跃到五百米左右。二十世纪初期,欧美国家的工业发展盛况空前,国家日趋发达,大跨悬索桥的建设此起彼伏。美国纽约华盛顿桥(跨度1607米,1931年)、旧金山金门大桥(跨度1280米,1937年),都显示出了西方国家在桥梁建设领域的绝对实力。二战后,德国、日本再度崛起。五十年代初期,复苏的德国经济使得德国的桥梁发展更上一层楼,斜拉桥结构展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六十年代,日本、丹麦率先实施了跨海工程计划。日本以关门桥为起点,建设具有东中西三条通道的本州―四国联络线工程;丹麦则以小海带桥为起点,最终建成连接领土两岛的大海带桥(1642米,1997年)。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杨浦大桥、南浦大桥的成功建成重新确立了我国在桥梁界的世界地位。

3.桥梁工程发展现状

如今,桥梁工程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认可,成为了各大知名工科院校不可或缺的专业,抛弃了初期紧靠经验和智慧创造的方式。并且不断吸取相关科目的优秀经验,不断开拓新领域,完善桥梁工程建设系统。与此同时,关于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的相关学科也在不断增加,例如桥梁抗风、抗震、桥梁CAD等等。而且,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也使桥梁结构三维线性分析成为可能。

对桥梁技术体现最明显的还是桥梁工程规模和建设速度。我们以悬索桥和斜拉桥为例。仅在20世纪一个时代内,悬索桥的跨度便从威廉斯堡桥(跨度488米,1903年)到明石海峡大桥(跨度1991米,1998年),实现了4倍跨度的增长。在这里我们还应特别提到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计划的意大利墨西拿海峡桥。这个跨海工程前后经历了40多年的准备工作,考虑了当地地震活动频繁等多种地理因素,经多次修改方案,设计方最终确定了主跨3300米的单孔悬索桥方案。这将是世界跨海大桥工程的丰碑式建筑。斜拉桥则从斯特伦松德桥(跨度183米,1955年)发展到至今为止承重量最大的斜拉桥―厄勒松大桥(跨度490米,2000年),再到多多罗大桥(跨度890米,1998年),斜拉桥跨度增加近5倍。由此看见,桥梁工程在20世纪至21世纪初这段时间内发展迅速。

谈到桥梁建设,就不得不提到桥梁设计,由于计算机等高科技的出现和发展,桥梁设计可使用的工具日益增多,至今已取代绝大部分的手工设计。桥梁设计也从最初简单的浮桥、拱桥发展到如今的钢桥、塔桥等,形式繁多,为国家建设、城市建设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也为历史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桥梁工程发展展望

在20世纪,世界桥梁工程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部分国家完成了本国桥梁建设任务,小部分国家实现了跨国、跨海桥梁建设。实现了全球交通网络连通的初级目标,桥梁建设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21世纪,桥梁发展应以20世纪的成就作为基础,在完善基础的同时开拓创新。如上所述,桥梁工程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主体框架基本构筑,但羽翼远未丰满。可以预见,在桥梁建设未来的发展中,学科分支将逐步完善,且独立发展直至成熟。例如在桥梁抗风领域,大跨度桥风致振动控制技术将成为研究的热点,试验将依托风洞,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值风洞技术将有望突破瓶颈。

说到计算机技术,我们不得不谈论一下其在桥梁建设发展中的未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桥梁设计、评估、施工和管理将不断使用计算机软件。一来降低工作量,二来实现了对桥梁工程的立体化管理。从建立模型展示最初的设计到成型展示,再到施工管理控制以及最后的使用管理,计算机技术将近乎完美的展示桥梁建设的魅力。

至于桥梁本身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20世纪,桥梁已经从最初的100米左右的跨度发展到现在的2000米左右的跨度。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为了建设全球交通网络,我们还需要不断突破现有瓶颈,挑战极限。加大跨度,丰富桥型将是桥梁工作者不变的课题。桥体轻型化、结构简易化等问题也将随着更大跨度桥梁的出现而解决。

总结:我国从古至今桥梁发展呈现良好事态,古人的伟大智慧以及国外的先进经验都对我国桥梁建设起着推动作用,最重要的还是我国科研人员,工程师们的辛勤探索。虽然桥梁本身的发展略有不足,但我相信经过更深入的研究,我国桥梁工程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许立英.桥梁工程发展浅述[J].甘肃科技2005(4):146-147

[2]方明山.20世纪桥梁工程发展历程回顾及展望[J].桥梁建设.1999(1):58-60

世界上最长的桥梁范文4

中国工法 实现行业新高

超级工程的背后,是无数辛勤的劳动者无私的奉献,他们用“工匠精神”创造了“中国工法”,用劳动托举起了中国梦。

LNG船是在-163℃低温下运输液化气的专用船舶,是一种“海上超级冷冻车”,被喻为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现只有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的少数几个国家的13家船厂能够建造。它的建成将承担起上海市一半的天然气供应。然而,在上海船坞建造过程中,工人们的一滴汗水都有可能成为它的致命威胁。

从最基本的一块钢板开始,LNG船就有精度标准,切割一块17米的钢板,精度必需控制在1.5毫米之内,相当于盖6层楼房,墙体的垂直偏差不能超过1毫米。如果不这样,之后的焊接质量得不到保证,将来容易造成泄露事故,这对LNG船来说是致命的。

常规钢材在-163℃环境下,将变得脆弱而不堪一击,而LNG船采用了特种钢材,但这种钢材对焊接提出了极大地挑战。

在LNG船的货舱绝缘层,需要铺设殷瓦钢,这种钢板十分娇贵,只要用手触摸它,不久殷瓦钢上就会留下锈点,因此殷瓦焊接,是世界上难度最高的焊接技术。舱顶焊接是货舱内焊接最难的位置。参与建造LNG船舱顶焊接的焊工们表示,殷瓦件比较薄,只有0.7毫米厚,很容易烧坏,工艺十分麻烦,所以我们配戴羊皮吸汗手套工作。有时候需要左右手同时焊接,而这样的“绝活”,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才能掌握。

该船在建造过程中,采用分段建造方式,要求每一个细节甚至是小到螺丝钉的尺寸都要精确无误,每一个分段工程上的疏忽都会给工程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建造、组装到运输,超级LNG船的建造,创造了一系列超级的“中国工法”。

“中国工法”,不仅仅在超级LNG船的建造中体现,被英国《卫报》评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工程,多项施工工艺和标准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创造了一系列“中国工法”。特别是分项工程九洲航道桥桥塔的安装,采用整体竖转提升方案,也属国内首创,填补了用提升支架整体提升、滑移滑道竖转方式安装上塔柱领域的一项国内空白。

在解决海上桥梁的耐久性问题上,科研人员创造性地提出“港珠澳模型”等防腐防震措施,系统地保障了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达到120年,打破了国内通常的“百年惯例”。

中国智慧 实现科技突破

在中国西部,高山耸立,峡谷横行,地势险要至极。

不久前,四川雅西高速全线贯通,国内外专家学者公认为它是国内乃至全世界自然环境最恶劣、工程难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山区高速公路之一,被称作“天梯高速”。

雅西高速需要穿越海拔3000多米,犹如高墙一样阻隔的横断山区。在建造过程,其中有57公里要爬1500米的竖直距离,有一段4公里内要克服500米的高差,这意味着平均坡度将达到9%,对于满载货物的重型卡车来说,这是一个绝对危险的坡度值。

设计师必须发挥想象力,将坡度减少70%。

经过多项测量、研究,最终,设计师们借用了停车楼里螺旋线攀爬到楼上停车的思想,在这里设计了两次螺旋线展线,通过螺旋爬升的方式克服了这个竖直高差的困难。

雅西高速的五大代表性控制性工程创造了多个国内外第一,其中干海子特大桥堪称“云端上的高桥”。该桥在国内公路建设史上首创钢管桁架连续梁轻型桥梁结构,减轻结构自重55%以上,减少桩基数量近一半,是适合高地震烈度山区复杂地形的桥型式,大桥长1811米,最高钢管格构桥墩达117米,是世界第一座全钢管混凝土桁架梁桥,其桁架梁长度和钢管格构墩高度均为世界第一。

它的建成,实现了京昆高速四川境内全线贯通,成为了西南地区的主要通道,并节省了一半的行车时间,为四川经济的又一次腾飞插上了翅膀。

从1988年,中国拥有第一条高速公路开始,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中国高速公路里程爆发式增长到12万公里,超过加拿大和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同样是在西南山区,不久前在贵州山区的一块洼地里,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睁开了“双眼”。

射电望远镜的“锅盖”越大越灵敏,500米的“超级天眼”究竟有多灵敏?科学家打了个比方,有人在月亮上用手机打电话,也逃不过它的“眼睛”。在精准性上,中国自主研发的超级“天眼”比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了10倍。

然而,超级工程的背后,有着超多的“未知”。在建设过程中,科研人员遇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困难。

按照工程要求,“中国天眼”信号传输用的光缆要能在5年内抗6.6万次拉伸、信号衰减小于0.1dB,而国家标准仅为1000次、0.2dB,并且国外的相关技术被封锁。

“经过多次试验,花费4年时间,最终用在‘天眼’上的光缆可经受反复弯曲、卷绕和扭转等机械性能和恶劣自然环境考验,满足了设计需求,但项目预算的研制经费只有300万元。”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说。

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说,中国“天眼”采取了轻型索支撑馈源平台方案,把馈源舱减重到30吨,覆盖天顶角是美国望远镜的两倍,并通过并联机器人二级调整,最终在降低建造成本的同时,实现毫米级高精度定位。

从预研究到建成,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克服了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等困难,在射电望远镜口径、灵敏度、分辨率、巡星速度等关键指标上全面超越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速度 实现跨越发展

南京大胜关大桥,G254次高铁,每天正点从这座桥上呼啸而过。

时速300公里的列车通过大胜关的时间只有28秒,列车上的乘客不会知道,为了这28秒,中国的工程师们已经为此准备了多年。

该项目经理文武松介绍说:“大桥具有体量大、跨度大、荷载大、速度高‘三大一高’的显著特点,创造了四项‘世界第一’,大桥隐身在水中的桥墩,一个的面积就相当于7个篮球场那么大,其混凝土总方量是南京长江一、二、三桥的总和。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京沪高铁的控制性工程,在同类型桥梁当中,六线铁路线处于同一个桥面上的,在国内这是第一座。出色的设计和建造工艺使得它获得了包括乔治・理查德森大奖在内的国际国内重要的建设奖项。

桥梁在跨越天险上功不可没,它极大地缩短了出行的时间成本,推动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一改变不仅仅在南京。

北京三元桥,高峰时1小时就有1.3万辆车等待通行,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整座桥的桥面需要更换。如果按正常方式封道维修需要2个月,这样的话,会给北京市民带来巨大的麻烦。桥梁工程师们计划在极限时间内将旧桥梁完成更换,为此使用一个天才的方案。

2015年11月13日23时,三元桥换梁工程启动。不到6个小时,拆除了1600多吨的中央旧梁。24个小时后,旧梁清理完毕。两台驮梁车举起新梁,以每分钟行走1米的速度移动60米。70分钟后新梁就位,浇筑混凝土,摊铺沥青。11月15日18时,交通恢复。

43小时的背后,是150个日夜的精心准备,而周一上班的北京市民甚至没有注意到旧桥已换新颜。

一座座桥梁,贯通阡陌乡村,跨越天堑深海,工程建设者们用智慧与责任托起了“中国速度”。

大桥,长度不是唯一衡量标准。但长度,的确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工程技术、建筑功力乃至科技水准。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它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之一,建设以来,更有60多个国家的专家和团队前来参观。作为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港珠澳大桥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谭国顺表示为了保证使用寿命120年,港珠澳大桥建设几乎用了世界最苛刻的标准,比方说平均长度130余米、直径2.5米的深海桩基必须保证10cm以内的平面偏差和1/250以内的倾斜度,但凡对桥梁工程技术略有研究的人,都会为以上几个数字而惊叹:技术和质量要求太高啦!桩基施工伊始,建设者们即遭遇钢管桩沉桩倾斜度不能大于1/250的挑战,远超于1/100的行业标准,在国内桥梁外海施工中尚属首次。

世界上最长的桥梁范文5

范立础,1933年6月出生于上海。1951年9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52年9月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同济大学路桥系攻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1955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同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结构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2001年范立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桥协常务理事及中国团组主席,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振动控制分会副理事长,《土木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荣获“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1976年唐山发生特大地震,促使国内工程学界意识到,亟须启动包括桥梁在内的工程抗震研究。其时,范立础在他的导师、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李国豪院士的要求下,开始攻关桥梁抗震理论研究。

范立础不仅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理论研究,且经过多年努力,奠定了中国桥梁抗震研究的基础。他建立了大跨度桥梁抗震理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基于寿命期与性能期的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他还开发了第一代、第二代减震耗能技术,并在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中得到了验证。

范立础主编了中国首部《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50余座国家重大桥梁工程的抗震研究。

30多年过去,范立础院士一直带领研究团队,执着坚持桥梁抗震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研究,首创性地提出了基于桥梁寿命周期和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如今,这一抗震设计新方法已经被国家行业标准采用,并应用于多座国家重点工程的抗震设计中。

范立础还具有令人称道的学术预见。进入本世纪后,他一方面继续从事桥梁抗震研究,另一方面他洞察到国际工程界的最新发展趋势,并历经从调研、论证、审批到开工建设总计8年时间,最终实现了“建设一台15年不落后的多功能振动台实验室”的夙愿。目前,这一当前世界规模最大、由四座振动台组合而成的“同济大学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已投入使用,成为中国土木工程领域防灾的一个开放试验平台。

世界上最长的桥梁范文6

关键词:桥梁工程 展望 推动因素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5-013-01

自从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科技实力得到了质的提高,无论是各行各业都出现新旧技术的交替,各领域发生了深刻的革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各行业注入了新的操作方式,我们所关注的桥梁工程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传统技术在桥梁工程中还占据着重要地位,处于这样一个交接的过渡阶段,我们对桥梁工程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1. 桥梁工程的现状分析

上个世纪,世纪桥梁工程中最重大的成就莫过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使用和斜拉桥的复兴。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融入,使得桥梁工程进入了三维分析阶段,此阶段斜拉桥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日本等国家率先实现跨海工程。中国自从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桥梁工程也高速发展起来,长江大桥等一系列达到世界领先要求的大桥建成标志着中国的桥梁技术已经进入世界前列,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的缩小。

2. 桥梁工程发展的推动因素

2.1 建筑材料的变更

在建筑施工中建筑材料的变更给工程的实施带来的进步是巨大的。近几十年,建材的发展经过了一次次的革新,桥梁工程也因此而迎来了一次次的进步。原始社会,祖先们居住在原始的土洞中,随后由于砖的出现迎来了土木工程第一次的质变,19世纪水泥、钢筋的出现使得土木工程出现了第二次革新,上世纪由于混凝土的出现,桥梁工程也进入了混凝土时代,最近几十年来,化工合成材料的大量发展,特别是各类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出现,开始一步步的渗透到桥梁工程中。因此,每一次建材的革新都将使得桥梁工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桥梁的发展带来机遇和契机。

2.2 计算机技术的日越成熟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各行各业的传统作业,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得机构工程的分析历史彻底改变――计算结构力学由此诞生,有限元法替代了传统的人工计算,成为分析复杂桥梁结构的主流方法。随后CAD等相关技术的发展,桥梁工程融入了计算机时代。

2.3 预应力思想的诞生

上世纪结构工程中最重要的思想革命无疑是预应力思想。预应力思想首次被使用是法国工程师金,弗来西奈,20世纪10年代金,弗来西奈设计建造的足尺试验拱桥跨度为72.5m。此后该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可,逐渐被运用到混凝土技术中去。在现代化的桥梁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思想的出现促进中小桥梁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大跨度桥梁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斜拉桥中,该思想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思想无法替代的。当今由于预应力思想的结合,使得预应力混凝土已成为本世纪最主要的桥梁材料。

此外自架设体系思想的诞生,它带来了大跨度桥梁施工技术的变革。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跨国际之间的合作,桥梁设计竞赛机制已经逐步形成,这些都推动了桥梁工程的进步。

3. 21世纪桥梁工程的运用展望

在二十世纪科学技术以及桥梁工程思想的革新,各地的桥如梁雨后春笋纷纷崛起,在完成本地的桥梁建设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越密切,整个地球被比作一个村落,交通建设也开始放眼于世界格局,有人甚至构想通过交通路线的建设把世界五大洲之间实现陆路的畅通,也是在这一思维的指导之下,全球范围内开始兴起一股跨海工程,在我国跨海工程也已经逐渐展开,不难预测在本世纪或许很久以后,桥梁工程的发展都将以以下趋势为主:

3.1 桥梁工程的跨度不断增大

随着跨海工程的展开,需要的桥梁跨度将面临挑战,但是技术的发展,预应力思想及自架设体系思想的产生,使得跨度面临的挑战已经变得不再那么严峻,目前,钢梁、钢拱桥的最大跨度已超过500米,钢斜拉桥为890米,而钢悬索桥的跨度达1990米。只要跨海工程需要,那么依照近几十年的技术发展革新,更高要求的跨度也将被实现。

3.2 桥型将变得更加丰富

上世纪50~60年代,桥梁技术经历了一次飞跃:混凝土梁桥悬臂平衡施工法,顶推法和拱桥无支架施工方法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混凝土桥梁的竞争能力:斜拉桥的涌现和崛起,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极大的生命力:悬索桥采用钢箱加劲梁,技术上出现新的突破。所有这一切使得桥梁技术在21世纪将得到空前的发展。

3.3 轻型化发展

悬索桥采用钢箱加劲梁,斜拉桥在密索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开口截面甚至是板,使梁的高跨比大大减少,非常轻盈。拱桥采用少箱甚至拱肋或桁架体系;梁桥采用长悬臂,板件减薄等,这些都使桥梁上部结构越来越轻型化。

参考文献:

[1]方明山,项海帆,超大跨度桥梁结构体系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5增刊:33―38.

[2]陶虹,刘明武,浅谈桥梁工程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施工控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