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时间:2022-10-21 16:45:32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范文1

梵蒂冈是个独立的国,这个国家小得让人不可思议,国土面积只有0.44平方千米,与我国的天安门广场一样大,人口只有1400人,但常住人口仅540人,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但却是全球八亿多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彼得广场外,国界以梵蒂冈古城墙为标志,而进入的梵蒂冈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国界仅是一条灰石铺成的国界线。车到圣彼得广场,就看到这条国界线了,导游说线外是意大利,线内就是梵蒂冈,原来这里的国界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到圣彼得广场时,广场已经是人山人海了,听说教堂里有个宗教活动,不能进去的教徒和游客就暂时在广场上听广播或看大型电视屏显示直播。

圣彼得广场是被称为世界上最对称、最壮丽的广场,是17世纪著名建筑大师姜,洛伦佐,贝尔尼尼的建筑杰作。广场略呈椭圆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块铺砌而成。两侧由两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形成三个走廊恢宏雄伟。这两组柱廊为梵蒂冈的装饰性建筑,共由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组合成四排,形成三个走廊。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队伍排列在广场两边。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台抱。顶上竖立着140位圣人的大理石雕像和教皇阿勒桑德罗,苦季七世巨大的徽志,虽然没有几个游人能一一记住这些圣人的名字,但那艺术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确让人感到惊叹。这些大理石像是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所雕刻。

圣彼得广场的建设工程仅用了11年的时间(1656―1667年),而欧洲一些有名的大教堂从施工到建成都需要几十年或上百年,或几百年时间。

在广场的中央耸立着埃及独立方尖碑,它是广场最古老的文物。这座石碑原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为装饰皇宫旁边的圆形广场远从埃及运来。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圣彼得广场。据说为此曾动员900多名工人、150匹骏马和47台起重装置,花了近5个月时间,才完成这项搬迂工程,圣彼得广场全景,在方尖碑顶上竖有阿勒桑德罗基季家庭的青铜徽志:五座小山丘、一颗圣十字架残片的星。

广场上两个美丽的喷泉是在不同时期建造的。右边那个是马德尔诺于1615年所建,左边的喷泉是贝尔尼尼在1677年建成的,它是广场上最后完成的建筑。

在两个喷泉和方尖碑之间的两边地面上,分别嵌入一块圆形大理石。站在这块大理石上观望广场四周的长廊,就会感到长廊内只有一排圆柱。而实际上是四排圆柱,可见设计者贝尔尼尼当初设计的绝妙。不知旅游客从哪来得到信息,这块大理石上拍照的络绎不绝,没耐心根本排不上号。

游客和罗马市民每个星期天的正午都要聚集在圣彼得广场,接受教皇的祝福。每年的1月1日、圣枝主日、复活节、圣诞节,广场上往往都会聚集20多万之众。广场设计可容纳50万人。

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希腊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彼得大教堂,于公元326年落成,为巴西利卡式建筑。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称新圣彼得大教堂,为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1870年以来的重要宗教仪式均在此举行。

圣彼得教堂不仅是一座富丽堂皇值得参观的建筑圣殿,更是一个艺术宝库,它所拥有多达百件的艺术瑰宝,更被视为无价的资产。

大教堂东西长187米,南北宽137米,能容纳5万人,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不少是名家作品。最著名的雕刻艺术杰作主要有三件。一是米开朗琪罗24岁时的雕塑作品《圣殇》,二是贝尔尼尼雕制的青铜华盖,三是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宝座。此外,教堂中央的穹隆拱顶是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双重结构,周长71米,为罗马全城的最高点,游客可以乘电梯登顶俯瞰罗马全城。教堂左侧有卫兵守卫,他们身穿的别致制服500年不变,手中的长戈也是15世纪的产品。他们也不拒绝旅游拍照,倒是成了梵蒂冈的一道拍照景点了,他们都是来自瑞士,是雇佣兵。

梵蒂冈博物馆,位于圣彼得教堂北面,占地约5.5万平方米,建于公元5世纪末,早期为教皇的一座宫廷,后来改成综合性博物馆,拥有12个陈列馆和5条艺术长廊,汇集了希腊、罗马的古代遗物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华,收藏有文艺复兴时期三大艺术大师之一的拉斐尔艺术珍品以及其他名家的原作,均属无价之宝。西斯廷小教堂,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分,因天花板和墙壁上保存有米开朗琪罗花费4年时间绘制的著名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而久负盛名。

梵蒂冈是世界天主教中心,特殊的政教合一的国家。梵蒂冈域早在公元774年形成教皇国,8世纪已成为教皇国的中心。梵蒂冈在拉丁语中意为“先知之地”。早在公元4世纪,教皇康斯坦丁就在罗马城西北角耶稣门徒圣彼得殉难处建立了康斯坦丁大教堂以示纪念。到了15至16世纪。康斯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公元756年,法兰克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其周围区域送给教皇。其后教皇权势日益扩张,在意大利中部出现了以教皇为君主的教皇国。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教皇被迫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宫中。1929年,意大利政府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国家,其属教皇。梵蒂冈为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进入教堂内,不论你有什么信仰,都如时光倒流,好像是进入中世纪的时空。好像大师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罗丹、康丁斯基、达利、蒙克这些名人忽然成了眼前真实的存在一样。梵蒂冈的艺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无数次洗礼,无数次沉淀才成就的。每个人都可以把梵蒂冈当成一本书来读,一本超越政治、利益、金钱的人类文明艺术史的教科书。这里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洗去了几百年人世浮沉的伤痕,洗去了俗世荣辱的尘嚣,在其中走上一遭宛如经历了一次纯美的朝圣之旅。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范文2

【关 键 词】邓小平/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

【 正 文 】

从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立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历史事实,突出强调了生产力、世界交往、世界市场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趋势和方向。邓小平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对外开放的思想、积极融入世界市场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等,赋予了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新的内容和时代价值,形成了邓小平的世界历史发展观。探索和研究邓小平的世界历史发展观,对于在全球化已作为现时代重要特征的背景下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发展的基本内容

第一,邓小平在深刻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外开放思想,指出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所依据的外在条件,把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认识发展到新水平。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十分清楚地阐明了他们的世界历史思想。他们指出,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和世界交往普遍发展的结果。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生产力、地理条件、交通工具等方面的限制,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是非常稀少的,各个民族处于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从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民族发展图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往范围的扩大,才最终突破了国家、民族的地域局限性,使民族历史开始逐步转变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发展,“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p.88)。

如果说在资本主义早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才初显端倪,那么在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相互联系和交往则更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企业甚至个人的活动,以国际市场和信息技术进步为纽带,越来越连接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开放、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世界整体,世界历史进入了它发展的新阶段,即全球化阶段。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邓小平在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这种新趋势的基础上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p.64 )他更主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p.78 )即中国要快速发展和繁荣稳定,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在条件。同时,邓小平还指出,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其他领域都要对外开放。他认为,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东西,社会主义国家都可以在“扬弃”的基础上拿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由此可见,邓小平在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新趋势的背景下提出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在现时代下的具体运用,把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发展到新水平。

第二,邓小平关于各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必须积极融入世界市场的思想,指出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实现经济“台阶式”发展的核心机制,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市场思想发展到新阶段。在世界历史条件下,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造成了不断攫取剩余价值的无穷贪欲;而它的市场经济的交往形态,则赋予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的扩张力量。这样,资本必定会创造出世界市场,换句话说,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而世界市场的建立必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进而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因为通过融入和参与世界市场,人们摆脱了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通过全球的全面生产为人们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分析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指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俄国恰好又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它可以通过世界市场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的东西而避免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的波折和痛苦。这为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二战以后,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而且这种发展越来越呈现出由中心国家向国家发展的趋势。邓小平根据这种趋势从一方面指出,当前世界经济的整体繁荣依赖于世界市场的发展。因为国际间的商品、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 2](p.79)。因此,不断开发发展中国家的新市场,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世界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另一方面邓小平又指出中国要赶超世界水平,必须实施“台阶式”发展战略。而要真正过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必须立足于世界市场。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指出:“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2](p.290)而要立足世界市场,还必须通过改革以适应世界市场。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是通过改革适应世界市场的一个重大举措。由此可见,邓小平的世界市场思想,充分说明了各个民族国家,尤其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实现经济“台阶式”发展的核心机制,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市场思想发展到新阶段。

第三,邓小平关于在现代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出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所依据的最重要因素,把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动力的思想发展到新高度。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考察了近代科学技术在工场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和在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把科学技术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现代生产中,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生产工具的改革、生产新工艺的采用,都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深刻而准确地认识自然物的属性,有效地对其进行加工以及发现和创造新的劳动对象,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动密切相关;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提高,知识水平的增长,体力和智力的强化,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武装。事实证明,18世纪中后期正是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历史持续、快速的发展。科学技术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动力。

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经历了一场伟大革命,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而是几乎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邓小平指出:“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3](p.8 7 )根据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这种作用,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把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对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崭新概括。它说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促进因素和支撑力量,也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最重要因素,把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发展到新高度。

第四,邓小平关于在两种制度并存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搞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指出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政治保障,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条件下的国际矛盾运动作出了新判断。随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各个民族国家进入了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中谋求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发展时期,人类总体的发展历史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史不仅具有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且还具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具有不同的性质、结构和运行机制;但是,随着世界历史条件下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又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地域性界限,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作用。这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逐渐成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性矛盾运动;另一方面表现在这种矛盾运动在扩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各个民族国家固有的社会矛盾运动产生碰撞和冲突,从而使各个民族国家的社会矛盾运动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运动相互激荡,“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此外,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1 ](p.115—116 )这就使世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基本矛盾既表现为一定的民族性矛盾,又表现为各个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体现为民族性矛盾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间矛盾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两种社会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对抗关系。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趋明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主要形式和解决对抗关系的主要手段,也由军事较量转向“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这既表现在国际领域两种社会制度比优势、比竞争力、比吸引力之间的较量和竞争,也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之间的较量和斗争。邓小平指出:“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2](p.195)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方面必须防止西方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和平演变”的图谋;另一方面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邓小平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从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视角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作出了新判断。

第五,邓小平关于要建设共同富裕的、比资本主义更为优越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出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后实现的首要目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最终指向是实现共产主义作出了新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不仅为资本主义创造了世界历史的前提,而且更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产生创造了广阔的前景。他们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1](p.87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之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建成的。由于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体系得以建立,最终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大致相同,以致在所有这些国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成为社会上起主要决定作用的两个阶级,他们的斗争形式也成了社会的主要斗争形式,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必然的而且是世界性的。

邓小平运用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的视野和方法,分析研究处在世界历史下的中国国情,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第一次科学而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是与我们最终建立的社会主义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始终认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只要能够建立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最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邓小平深刻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 2](p.382—38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已充分证明我们正在向这个目标迈进。 这是邓小平提出的世界历史的前进方向。 他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最终指向是实现共产主义作出了新的概括。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发展的现代价值

第一,邓小平世界历史思想使我们能以更为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以及世界历史向纵深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将各个国家和民族卷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世界有机系统之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谋求社会发展时,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特点,同时也必须确立观察世界的正确方法。面对全球化的现实,深刻领悟邓小平世界历史思想的深刻内涵,会极大地拓宽我们观察世界的视域和思维空间,改变人们往往从本国或本民族出发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狭隘眼界,促使人们更加自觉地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去观察和处理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事务,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近两年来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问题的关键是要辩证地看待这种全球化趋势,既要看到它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利的一面。这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地对待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对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趋利避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邓小平世界历史思想使我们能进一步认清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加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世界历史是各国间普遍联系和对外开放的历史。这种态势决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我们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验、管理办法,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才能以跳跃式的发展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邓小平指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东西,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尽可能地有选择地学习和利用,从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第四,邓小平世界历史思想使我们能够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邓小平的世界历史思想都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这使我们在当今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时期进一步认清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二战以后,虽然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是不管在国际范围还是在国内都还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邓小平指出:“如果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资本主义制度,它们的经济文化肯定还会有更大的进步。所以资本主义国家中一切要求社会进步的政治力量也在努力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努力为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不公正、不合理现象直至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而斗争。”[3](p.168)社会主义在当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大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p.383)。“到下个世纪五十年,如果我们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2](p.320)邓小平还指出:“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2](p.135)因此,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吸收和引进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文明成果,在社会生产力、社会文明等方面缩小同发达资本主义之间的差距并逐渐超过资本主义而建立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经过一个长过程发展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收稿日期:2001—03—18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范文3

论文摘要:邓小平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当代国际形势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观察和分析,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重要思想理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系全局的突出问题;战争危险虽然存在,但世界大战可以推迟和避免,世界仍不安宁,霸权主义是构成世界和平的新威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最好方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的国策等。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呈现出一系列新情况、新特点。邓小平同志在多年从事频繁的国际外交事务伟大实践中,以他深邃敏锐的目光,洞察秋毫的智慧和他那伟大外交家的气魄和胆量,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当代国际形势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观察和分析,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的重要思想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这些重要思想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和平与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带全球性、战略性和关系全局的突出问题

20世纪60年代,我们党根据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把世界矛盾概括为四大基本矛盾,即社会主义阵营同帝国主义阵营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被压迫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垄断资本集团同垄断资本集团的矛盾。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世界的主要矛盾却发生了引人关注的重大变化。其一,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这两大陈营的矛盾已不复存在了。其二,由于生产国际化和社会化大潮流的出现,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由过去军事争夺为主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向经济上既对抗又联合逐步转化。其三,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生产的迅速发展,使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其四,由于殖民地国家政治上逐步获得独立,帝国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国家的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相互间经济发展上的矛盾。由于以上四个变化,使得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关系也出现了新格局,即东西南北关系问题。

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邓小平同志认为东西关系和南北关系,即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是当今世界带全球性、战略性和关系全局的突出问题。他指出:“世界上关系到全局的两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同志的这一科学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主要矛盾的思想,对我们分析理解战争与和平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前提。

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世界大战是可以推迟和避免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关系的缓和和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性逐步降低。对此.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指出虽然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如果搞得好,战争是可以推迟和避免的。如果世界和平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因为邓小平认为,和平力量首先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它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国家众多,因而成为谁也不可忽视的力量。美苏以外的发达国家人民也不希望有战争。同时冷战结束后,世界和平的呼声更加高涨.以中国、巴西、东盟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和平的中坚力量迅猛壮大。就战争力量而言.冷战时期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只有美国和苏联。美国虽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有能力发动和进行世界大战,但世界科技、经济竞争的严峻现实也促使它用更多的精力去解决国内问题,把立足点放在经济、科技的和平竞争上。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虽然是唯一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军事大国,但其实力已不足以支撑同美国进行全球范围的军事较量,更无力也无必要发动一场世界大战,其内政外交也不以其为目标。尤其是当代世界国际关系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并存和日趋激烈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立国、科技强国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日益不得人心,谋求平等、寻求合作、加强对话、和平共处已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各种进步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迅速得到发展,对战争因素也产生了空前的制约。以上这些因素形成了日趋强劲的维护世界和平的时代主流,而动摇了世界性战争发生的基础。

三、世界仍不安宁,霸权主义是构成世界和平的新威胁

1984年10月10日,邓小平同志会见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讲话时指出:我们感到战争危险仍然存在.仍要提高警惕。第2年3月4日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谈话中又指出:世界和平的力量在发展,战争的危险还存在。邓小平同志通过对战争后国际形势的透彻分析,在继续肯定维护和平是有希望的同时,又强调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世界仍不安宁,并明确指出,霸权主义是危害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的根源,是世界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霸权主义过去是讲美苏两家,现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也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邓小平同志这一观点,对马列主义关于战争根源于帝国主义的观念作了继承和发展,是完全符合当代社会现实的。因为从当今国际形势看,前苏联的解体结束了两个超级大国对峙争霸的局面,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有所抬头。西方某些国家违背国际关系准则,利用人权、贸易等问题干涉别国内政.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垄断传媒的优势,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思想渗透,力图充当“世界警察”,向不合其意的国家政府施加压力,甚至不惜使用武力,从而引起争端或紧张局势,进而爆发局部战争。例如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公然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军事侵略.以及2002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就是最好的说明。

四、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当今世界,在相对和平的条件下,如何制止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这是历史发展到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宏伟气魄,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思考,创造出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这一重大课题的新途径。他说: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有个想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种问题,不用战争手段,用和平方式。他认为,和平共处是以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稳定国际局势的基本原则。他在1984年10月3I日会见缅甸总统昊山友时的谈话中说:“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还说,和平共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据此,邓小平又提出了著名的“一国两制”思想。我国原香港问题、原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充分证明了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正确性。我们相信随着“一国两制”思想在国际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解决国际争端的成功,必将进一步证明这一思想的正确性。

五、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的国策

早在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同志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谈话中就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并且指出,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谈话中.在谈到“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时指出:“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制定了中国的国策,同样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同年6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又重申:“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正确的外交路线和对外政策.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谁搞霸权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在1990年7月11日又指出:现在出现的新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不能长久的。少数国家垄断一切.这种形式过去多少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今后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近几年来,我国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贯彻执行了中国的这一国策,并付诸于伟大实践,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树立中国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形象十分重要

邓小平同志曾在1985年6月4日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现在树立我们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形象十分重要,我们实际上也要担当这个角色。同时,邓小平同志还在1989年10月26日会见泰国总理差猜的谈话中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是谁也动摇不了的。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强权政治在升级,少数几个西方发达国家想垄断世界,这是我们看得很清楚的。社会主义中国谁也动摇不了的。邓小平同志回忆说,1989年7月14日至16日由法国、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七国首脑和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在法国巴黎曾举行会议,决定制裁中国,他们使用经济手段,也使用政治手段,但这些东西并没有影响中国,动摇中国。邓小平同志指出,美国也好,法国也好,他们的决策人至少有两点对中国认识不清。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打了22年仗才建立起来的,建国以后又进行了3年抗美援朝战争,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可能取得胜利。这样一个国家随便就能打倒了?不可能。不但国内没有人有这个本领,国际上也没有人有这个本领。超级大国、富国都没有这个本领。第二,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锁、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国。建国以后,我们处于被孤立、被封锁、被制裁的地位有几十年之久,但归根结底没有损害我们多少。为什么?因为中国块头这么大,人口这么多,中国共产党有志气,中国人民有志气。还可以加上一点,外国的侵略、威胁,会激发起中国人民团结、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共产党的热情,同时也使我们更清醒。所以,外国的侵略、威胁这一套在我们看来并不高明,而且使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益处。事实表明,那些制裁我们的人也开始在总结经验了。总之,中国人民不怕孤立,不信邪。不管国际风云怎么变幻,中国都是站得住的。这是我讲的怎样真正认识中国的话。

七、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并郑重指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历史证明,越是富裕的国家越不慷慨,归根到底,我们要靠自己来摆脱贫困,靠自己发展起来。主要靠自己,同时不能闭关自守。

对中国的发展,国际上可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会从各种角度来分析,中国的发展对他们有利还是有害?邓小平同志从两个角度来考察和回答了这个问题。一是政治角度,一个是经济角度。他指出:从政治角度说、“中国发展的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所以从政治的角度来认识,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都是有利的。我们算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国又是小国。大是地多人多,地多还不如说是山多,可耕地面积并不多;另一方面,实际上是个小国,是不发达国家或叫发展中国家。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的话,现在这个力量还很小。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

邓小平同志在这里说明了这么一个道理,这就是说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起来,才能担负起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所以邓小平还提出,“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总之没有发展,就没有和平;没有和平,也就没有发展。这正如邓小平所提出的,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所以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范文4

[关键词]中美关系;和谐世界;小康社会

[DOI] 10.13939/ki.zgsc.2015.22.092

1 中美关系简述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GDP总量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约占世界总额的40%。作为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中美有条件进一步加深加宽合作领域,同时也有责任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平稳增长,推动国家合作发展,创造和谐世界。

4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到访中国,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乒乓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由于意识形态性质的不同,中美关系被看作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值美苏冷战时期,美国与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孤立政策。19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更是让中美关系跌人冰谷。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发表《上海公报》;1979年,中美双方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中美正式建交。此后的三十年间,中美关系波折不断。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西方大国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新兴大国影响力日益上升,各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后,积极推动美国的全球化战略,重视与中国的合作。2009年11月17日中美《中美联合声明》,双方同意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伙伴关系,中美两国政府将中美关系定位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它的达成对世界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2011年1月18日至21日,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中美双发于19日签署《中美联合声明》,明确中美应共同致力于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新形势下两国关系的发展确立了新框架。

40年来,两国关系能够延续和发展表明双方尽管有许多差异,但仍有共同的利益,同时也要认识到,在合作共赢的道路上仍会发生分歧、波折不断。世界局势变化影响着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也影响着世界局势,中美关系的状况成为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例如,2013年主席提出筹建亚洲基础投资银行的倡议,两年后英国于2015年3月12日正式申请加入亚投行,对于这个政府问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一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持有不同的看法。在这个极为复杂的世界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处理好负起大国责任构建和谐世界与强我国家对内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呢?

2 和谐世界与小康社会内涵初探

(1)和谐世界。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逐步提出并阐释了和谐世界的思想。2005年4月,主席在雅加达亚峰会上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同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2005年7月,和谐世界这一理念载于《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和谐是指事物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和谐世界要求世界各国共同促成一个公正、平等、宽容、公意和多远的世界,和谐世界不是现实,而是目标。和谐世界的利益诉求是指和平、发展、对话、合作与共存,要求各方求同存异、理性对话。

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和谐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20世纪以来,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维护和平的保障。和谐世界思想是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体现,彰显了中国这一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也会为中国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谐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当今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时有出现,基于当前不和谐的世界形势,只有各国协调合作、互帮互助才能在一个和平繁荣的世界中更好的发展。

(2)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邓小平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把一个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作用为一种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生活状况,如食品、衣着、住房和交通等物质条件;生活环境状况,如水质、空气、气候等;社会环境状况,如社会秩序、社会安全以及道德风尚。它包含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的来说是为了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小康社会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目标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现代化相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全面落实,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国内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3 构建和谐世界与小康社会的关系

(1)基点与目的一致。构建和谐世界与建设小康社会同处于一个体系框架之内,都是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而提出的战略方针,都基于中国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价值需要。从价值的层面看,只有当全世界都解放了,人类就解放了。构建和谐世界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没有战争,只有人类和谐共处的发展,合作终究大过分歧。而对于建设小康社会,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保证所有中国人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让中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五十六个民族和谐发展。二者的基本目标具有一致性。可见,构建和谐世界与建设小康社会并不矛盾,是前往美好路途上必须同时注重的方面。

(2)相辅相成,彼此促进。构建和谐世界相较于建设和谐社会来讲是长远目标,而建设和谐社会是现阶段目标。就现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来看:长远目标是由一个个现阶段目标的实现而达成的,长远目标是现阶段目标的最终目的;现阶段目标是基于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而制定的,只有将现阶段主要矛盾解决好,才能达到长远目的的目的。

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稳定的局部环境加以保障。1978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设计师邓小平进行改革开放,在阐述改革开放前提条件中有这样一条:和平与发展是现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各国基本都处于和平发展阶段,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安心搞建设,促发展。可见,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只有外部环境稳定了,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利因素,最大可能的建设小康社会。就中美关系来看,只有与美国求同存异,共同努力创造稳定的地区环境,才是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想要建设稳定的局部环境以及构建和谐世界又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持,只有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升,在国际事务上才有话语权。中国政府先后在2005年和2011年发表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白皮书,表示中国坚持走和平与发展道路,坚持永远不称霸。可见,中国外交政策秉持维护和谐世界问目标,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外交部部长在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时曾说:我们绝不会以大压小,但也绝不接受以小取闹。在设计领土和的问题上,中国的立场坚定而明确:不是我们的,一分不要;该是我们的,寸土必保。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上说话才能更有底气,更加有力的保障我国外部环境的和谐。也更有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稳定的局部环境需要强大的国力,构建小康社会为主有利于营造好的环境。好的环境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建立。

(3)在最佳平衡点上稳步前进。本文已论述了二者目标一致,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关系,那么在处理二者关系上,我认为应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稳内为先,二者兼顾。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和为贵、和而不同、和文生物的思想,和合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欲抵御外强,必先立足国内。倘若国内事务都处理不好,怎能有力量去维护外部和谐呢。同时处理好对外输出与对内建设的关系问题,让中国人民真正过上好日子,让社会和谐稳定;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也不能对外部事务不管不问,与美国等世界重要力量合作共赢;履行其负责任大国的职责,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谐稳定。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范文5

迪拜(Dubai)很小,面积3885平方公里,于1971年12月2日才脱离英属殖民地的命运,与其他6个沙漠游牧民族――阿布扎比、沙迦、阿治曼、富查伊拉、乌姆盖万、哈伊马角共组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

20世纪60年代,自发现石油与天然气后,迪拜就从贫瘠的小渔港,摇身一变成了小富邦。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人口也开始快速增长,如今已经高达280万人。人口虽少,但它已经让全世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区区一家帆船饭店,就让全世界一夕之间认识了迪拜,这栋独步填海造岛的风帆形建筑,自1999年12月31日建成以来,平均每年吸引600万以上的观光客涌进迪拜,秘诀只有一个:第一名只有一位,全球最贵的饭店只有一栋。虽然饭店的分级最高只到五星级,但它远远超过五星级标准的设备与服务,让它被一位英国记者尊称成“七星级”,也瞬间提高了它的世界知名度。这就是迪拜邦酋长在2006年4月所出版的《MyVision》中所提到的观念:“谁会记得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

迪拜的地理位置,比不上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几国相连的欧洲观光腹地,在旅游版图上也可说是非常孤零零的,而且没有如北欧峡湾冰川的自然风光,没有如东欧、西欧保存完好的人文资产,没有中国、南美以及北非的千年文明古迹,迪拜只有大面积的沙漠、酷热的天气、极小的面积,其条件充其量只能当转机地。正因为如此,迪拜有的是比别国更大的重新创造空间的可能。若想要在全世界上百个国家中异军突起,它必须非常有想象力、创造力,且能无中生有。上帝以六天创世,之后就让物种自己繁衍,同样的,迪拜在小而贫瘠的土地上,以最大的梦想执行力创世纪。

仅剩不多的石油库存,让迪拜很早就有危机意识,成功地将国家提前转型。现在石油产业收入值只占全迪拜国内生产总值(GDP)不到6%,其余是运输贸易、观光休闲、建筑地产、金融服务、制造业、电信等。迪拜自称到2010年前,要把石油产业收入值缩减到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

就像手上只有一小盒乐高积木的小孩,很天真地想要什么就去做什么,完全不会因为可行性,或是经济效益裹足不前。整个迪拜的计划,绝大多数来自酋长一人的点子。他在荒芜之地上,清楚看到了梦想中的饭店、海滩、岛屿……他每天都有新点子,只要打开报纸,就可以看到他刚出炉的新梦想,然后整个执行团队,甚至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行业精英,不分国籍、克服万难来到迪拜,以地球史上最快的兴建速度,追赶他的狂想,让昨天的梦迅速成真,让明天更大的筑梦计划接着成形,把如亚历山大大帝的世界梦,一处处地兴建起来。换句话说,如果领导者没有一张出奇制胜的蓝图,只依循目前各国既定模板来规划,那么迪拜将会与世界其他地方雷同――“很纽约”拥挤、“很东京”消费、“很埃及”观光……而迪拜就不会是迪拜。这也就是所说的:“没有风险的事不值得做,勇敢的人才能创造惊奇……”

迪拜正在走一条无人能走、无人能追的路。在创立一个强国的道路上,已经有许多广为人知的思维被提出,并在数年间一传十、十传百,不少国家都吸取了迪拜经验。

迪拜政府以完全免税、外国人可优惠置产的方案,吸引世界各地的观光客、富商、地产大亨、各国知名企业前来消费与投资,让小小的迪拜,有条件容纳,并描绘出了全人类最大的梦想蓝图――世界最大的杰贝阿里机场(预计2050年前完成)、世界最大的购物中心、世界最高的建筑、世界最大的办公室、世界最大的高尔夫球场、世界最大规模的人造岛群、世界最大的迪拜乐园。除此之外,迪拜还规划了以下设施。

迪拜媒体城――目标成为全球的媒体集中地。

迪拜网络科技城――目前已有微软公司、HP(惠普研发有限合伙公司)、Nokia(诺基亚公司)、Oracle(甲骨文公司)、Dell(戴尔公司)、Siemens(西门子公司)、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Canon(佳能公司)等将近300家厂商,近万名IT工作者进驻。

迪拜国际空海运、物流城:目前已有世界最大的人工港,也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区,加上免税优惠,与世界最大机场联运的搭配,使各国乘客转机、货物转运省钱省时间,让迪拜有足够条件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转运地。

……

迪拜不只是在“空间”上极尽创世之能事,还将一年从头到尾的“时间”,排满了会议、商展等等。迪拜自称为庆典之国、享乐之国、未来之国。

迪拜在石油将尽的关键时刻,从传统宗教社会,成功转型为知识经济社会,并把自己直接摆上世界第一的位置,不只玩沙漠的游戏规则,如骆驼、金字塔、肚皮舞等这些小规模的观光特色,而且置身在无限可能的状态,创造出顶尖的富裕环境,吸引全世界最有消费力的富豪、最能影响全球产经界的知名企业、创意最疯狂与工程最大胆的建设投资案前来,让迪拜不会因为石油用尽又再度回到贫穷渔港的时代。

若为迪拜写一句很极端的Slogan(广告口号)就是――“如果你还没受邀到迪拜,表示你还不够重要!”

迪拜某全国连锁店总经理SalahKhoory说:迪拜不只是个城市,而是为所有人提供任何东西的全球胜地。当我人在迪拜,感觉它仿佛是独立于其他国家的迷你联合国,可以看到全世界各种族文化的人、吃到全世界各地的顶级美食、买到全世界各地的精品,世界能叫得出名号的品牌沿街都是,像是地球上人类的迷你文明橱窗,如果外星人在地球只有半天行程,那么安排在迪拜,就可以把人类世界一览无余。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范文6

1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基本格局

历来亚、非、拉和北美是农产品出口地区,而西欧是世界农产品主要进口市场。但是近年来这种传统的农产品贸易方向发生了变化。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农产品贸易变化很大。欧洲联盟的建立和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的实施,使得欧洲特别是西欧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也成为世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最集中的地方;主要农产品不仅由短缺变为自给,而且还有大量的剩余供出口。北美地区由于受到欧盟的激烈竞争,出口地位有所下降。

美国历来是世界农产品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它的出口额一般占到了世界出口额的12%到19%,农业出口总额在1996年达到了660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纪录。目前农产品进出口国家的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垄断地位也受到冲击;欧盟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贸易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以往发达国家多数以出口工业品为主,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农产品为主。近些年来发达国家不仅增加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而且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资本大力发展农业,大量剩余产品出口。

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同时也是主要的农产品进口国,这种现象显示了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在1996年欧盟无疑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进口总额为642亿美元。

2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中国有近一半的农产品首先出口到日本和中国香港,其次是欧盟、东南亚、韩国和朝鲜,这些国家和地区大约占中国农产品的30%。中国的农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国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拉丁美洲和欧盟。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顺差主要来自亚洲地区,而贸易逆差主要来自于北美地区。

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园艺产品,出口额占到农产品出口额的50%以上,而且呈上升趋势。谷物和大豆是中国主要进口农产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约50%左右。出口的农产品中畜产品出口呈上升趋势,成为第二大出口农产品。

3世界主要农产品贸易国家进出口分析

3.1真正的农产品贸易冠军——荷兰。荷兰位于西欧大西洋沿岸,冬暖夏凉、降水丰沛的气候,为荷兰发展畜牧业和园艺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荷兰的园艺业主要种植花卉、蔬菜、水果及观赏植物。其中郁金香花的出口居世界首位。2001年的出口额约30亿欧元,花卉出口占世界份额的58%。荷兰的畜牧业分为放牧型和集约型。前者主要是饲养奶牛、肉牛,牧场用地远远大于种植业耕地;后者主要是在室内实行人工喂养的养猪业,猪肉的出口曾经占据过世界第一位。

荷兰农业从整体规模上来看虽然远远比不上美国,但农产品贸易远远大于美国,是真正的农产品贸易冠军。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从1989年开始在世界农产品净出口额的排行榜上,荷兰一直是被公认为仅次于美国的居世界第二的农业大国。但这种统计口径没有包括花卉等园艺产品和渔业水产品,如果加上这两项产品,荷兰的农产品的净出口值远远大于美国,居世界第一位。1999年统计荷兰的净出口值(包括花卉和水产品)为180亿美元,而美国只有126亿。

除花卉出口世界第一外,马铃薯、鸡蛋、番茄、洋葱头、奶酪的净出口额均为世界第一。荷兰农产品贸易中除出口外还需要大量进口。由于土地资源少,谷物等饲料、热带水果、咖啡、茶叶、酿造啤酒的大麦、麦芽、啤酒花等均需依赖进口。

3.2世界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加工国——美国。国际贸易对于农产品一直是很重要的,对于美国农业来说尤为如此。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商,也是美国经济发展和世界争霸的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农产品的出口是美国重要的外汇来源之一农产品贸易年年顺差,2001年农产品出口额564.8亿美元。主要出口的农产品有粮食(玉米、小麦)和经济作物(棉花、大豆、烟草)。其中小麦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45%,玉米占70%。小麦出口占世界市场的45%,大豆出口占34%,玉米占21%以上。1996年至2004年,美国农产品进口大幅度上升,进口增加了近70%;在进口方面,咖啡、可可、茶叶、热带水果等热带经济作物完全依赖进口。2006年美国农产品出口创汇687.21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顺差达46.96亿美元。美国的畜牧业也很发达,2002年美国出口牛肉111万吨,位居世界第二。每年猪肉大量出口,2003年猪肉出口创历史记录,达72.6万吨,其中一半出口到日本,另有22%出口到墨西哥。

3.3世界上农产品进口依赖程度最高的国家一日本。长期以来,日本推行一条“牺牲农业,发展进口”的政策。20世纪末农业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日本农业劳动力投入相对较高,粮食自给率却相对较低。多年来日本的农产品自给率在不断下降,1980年为53%,1990年为47%,1995年下降到42%。工业生产中所需的原材料(初级产品)进口率是相当高的,成为世界上进口资源最多,依赖程度最大的国家。除稻米和鸡蛋能够自给自足外,其他粮食作物产量很少,小麦、大麦、马铃薯、玉米的自给率微乎其微,日本每年仍需进口大批粮食,约2500万吨,成为世界主要粮食(包括饲料)进口国。

2003年,日本进口农产品总额为508.59亿美元,世界农产品贸易额的1/10是日本进口的。肉蛋奶的自给也建立在进口饲料的基础上,饲料粮玉米几乎全由美国进口。小麦约有一半从美国进口,其余由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供给,还从美国进口大豆等。日本每年从中国及其台湾省、美国、菲律宾、韩国等进口蔬菜和水果。2000年进口蔬菜276万吨,共占总进口额的12.8%。现在土畜产品进口量大,尤其是肉类进口量约占世界进口量的10%以上,2000年进口量246万吨,价值88.2亿美元,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水产品进口金额最多,2000年进口渔产品310万吨,价值154.6亿美元,约占总进口额的33.6%,中国每年出口到日本的水产品占出口总量的90%。

3.4欧盟四国。

3.4.1欧盟第一出口大国——德国。德国农业发达,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仅占GDP的1%,但农业发展速度快,技术水平高。德国既是欧盟主要的农产品进口国,又是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法国、荷兰的第四大农

产品和食品出口国,1996年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尤其是牛肉的进口已经接近日本。国家已经变成农业产品的重要出口国家,尤其是加工食品,但它仍然是一个大的进口商。在农产品贸易中,德国为逆差,农产品贸易的2/3是与欧盟国家进行的,并且以畜牧业为主。

3.4.2欧盟最大的农业国——法国。法国农业十分发达,是世界最大的农副产品输出国之一,是西欧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和世界第一大农业食品加工产品出口国;小麦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位,大麦出口居世界首位,玉米出口量居世界第五位,葡萄酒的出口世界称雄。法国农业在世界农业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国农产品出口值占法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例接近18%,每年出口农产品和农业食品加工业产品约为150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市场的10%以上,居欧盟首位。在世界谷物进出口国家中仅次于美国。大麦、奶油、马铃薯、甜菜、葡萄、葡萄酒、小麦、玉米、牛肉、牛奶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法国每年出口农产品约180亿美元左右。目前法国出口的农产品2/3以上销往欧盟各国。花卉和早鲜蔬菜也大量出口。现法国农畜产品中约73%以上经加工后出口,全世界每年需求鹅肥肝1.5万吨,80%产自法国。法国渔业经济不发达,水产品主要依靠进口。

3.4.3欧洲主要的渔业大国——英国。农业在英国经济中一直不占重要地位,农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农业从业人数少,产值大。畜牧业是英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重要性超过了种植业,英国的气候有利于牧草的生长,为英国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英国的森林覆盖率较低,仅8%,原木和林产品90%以上需要进口,每年进口值达80亿英镑。小麦已向欧洲其他国家出口,是欧盟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有牛肉、奶制品;进口的只要农产品有粮食、烟草等。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品出口量大。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范文7

在国际音乐舞台上,一个亚洲人的名字永远被载入了国际小号的音乐史册,这个亚洲人就是小号演奏家――葛韬,同时受聘于美国职业交响乐团和美国音乐学院。他是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小号演奏家。葛韬的成功,不仅给我们中国音乐界带来了极高的荣誉,成为我们国家与民族的骄傲,还为世界音乐带来了一份莫大的惊喜。葛韬名副其实地成为亚洲小号界进军世界的领军角色。

当今活跃于世界乐坛的著名小号演奏家葛韬,现任美国Columbus交响乐团成员,Columbus Ballet交响乐团首席小号,Columbus州立大学、Schwob音乐学院讲师。他曾与众多知名交响乐团和重奏团合作,其中包括加拿大铜管五重奏、哥伦布铜管五重奏,巴尔的摩交响乐团、科罗拉多交响乐团、新世界交响乐团、拉格朗日交响乐团、梅肯交响乐团等。他还曾与大卫・泽曼、大卫・罗宾逊、约翰・威廉姆斯、詹姆斯・康伦、马林・艾尔索普、科米・肖纳等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合作。并且被邀请出席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荣誉音乐会,以及与马友友、吉尔・沙汉姆、谭盾等世界级音乐大师同台演出。与此同时他还被特邀参加包括阿斯本音乐节、布雷肯里奇音乐节、布莱福德音乐节、美国西方音乐节、美国国家乐团学院、美国国家曲目交响乐音乐节等一系列世界最著名的音乐节。

葛韬的音乐足迹遍及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厅,其中包括美国肯尼迪中心、纽约林肯中心爱丽丝杜利音乐厅、巴尔的摩梅耶霍夫交响音乐厅、西雅图贝纳罗亚音乐厅、洛杉矶拉克曼艺术中心、日本东京三得利音乐厅、大阪交响音乐厅、汉城艺术中心、新加坡维多利亚音乐厅、香港文化中心、北京人民大会堂以及上海大剧院。

葛韬,2000年赴美国留学,并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全额奖学金,以及彼博第音乐学院院长奖学金。师从该院著名小号教授JoeBurgstaller和Edward Hoffman。并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年出任Peabody交响乐团首席小号,2007年作为首席小号被邀请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荣誉音乐会上演出,作为美国艺术界最重要的演出之一,此次音乐会仅仅邀请最杰出的音乐家出席,与此同时美国总统也亲临现场。并且由CBS国家电视台、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以及巴尔的摩太阳报全面报道。

由于葛韬的出众才能,彼博第音乐学院授予他事业发展基金,并推荐他与克里夫兰交响乐团首席小号MichaelSachs、巴尔的摩交响乐团首席小号Andrew Balio、大都会歌剧院首席小号Mark Gould等世界著名交响乐团的首席小号进行交流学习。葛韬的出色成绩吸引了美国音乐界的目光。2007年,他被邀请与美国巴尔的摩交响乐团合作演出阿尔卑斯交响曲以及春之祭。乐团首席小号AndrewBalio先生评价道:“他是一位具有极强个人魅力小号演奏家,他的演奏总是给人带来那种自然、新鲜、以及令人惊讶的感染力”。此次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演出的实况录音,被灌制成CD进行发行,并且成为美国当年最畅销的古典音乐唱片。

作为一名出色的小号演奏家,葛韬凭借过人的音乐才华夺得多项大奖,在2004年他获得大赛评判团的一致通过,夺得“Jan and Beattie Wood”协奏曲大赛一等奖。并且成为历史上唯一获得“亚洲小号演奏家”殊荣的亚洲音乐家,同时他被邀请与Brevard交响乐团合作演奏Hummel小号协奏曲,并获得巨大的成功。葛韬的演奏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将古典协奏曲作品中那种华美、瑰丽、雍容、显贵的气氛充分发挥出来,而他高超的吹奏技巧,也从他快速且清晰的音符,以及他与乐队、指挥默契的配合上反映出来。2007年,在巴尔的摩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国际演奏大赛中,他一路过关斩将,最后以明显优势夺得职业表演组的冠军,刷新了中国音乐家在此项赛事中的获奖纪录。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首席小号Paul Merkelo先生谈到他的演奏说:“葛韬先生的演奏贯穿着激情和自信,他强烈的感染力,以及技术的灵活性贯穿着每一段乐句。他的艺术赋有诚意并且令人耳目一新”。

葛韬作为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的亚洲音乐家,曾多次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并曾与国际著名的加拿大铜管五重奏合作演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大量音乐作品。世界著名小号演奏家,加拿大铜管五重奏成员Joe Burgstaller先生谈到他的表演时说:“虽然我们是不同年代的音乐家,但是我极其欣赏他的演奏。他有一种对小号的突出的掌握能力,他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能够表达出深厚的音乐内涵,葛韬是真正在美国成功的极少数的国外铜管演奏家”。

葛韬的成功,不仅代表了他突出的个人能力,也在亚洲的铜管演奏者的心中树立了一个世界级演奏家成功的代表形象。在美国,音乐界是一个极赋有竞争力的行业,尤其是在美国的职业交响乐团,每一个职位的选拔都有数十位或是上百位出色的音乐家进行试听。能够考上的外国音乐家更是凤毛麟角。2008年5月,葛韬被Columbus交响乐团邀请,试听该乐团的小号职位。这次试听吸引来自美国各地76位出色的小号演奏家出席。葛韬从第一轮幕后试听,直到最后一轮只有5人的开幕考核。他凭借那完美的声音,出众的技巧,优雅的艺术风格,以及对音乐的出色理解能力脱颖而出。成为该团第一位亚裔音乐家。并且成为唯一的亚洲小号演奏家受聘于美国职业交响乐团。该团音乐总监,著名指挥家George DelGobbo先生评价道:“他是我见过的最出色的小号演奏家之一”。

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事业上最重要的两件事在于:“演奏”和“教学”,对于葛韬在此两方面都有着非凡的事迹。他的突出贡献和卓越的能力使他成为Columbus州立大学,Schwob音乐学院的第一位亚裔讲师。在教学方面,葛韬有着独到的见解,能够最有效的提高任何水平下学生的综合能力。他的综合教学能力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在厦门出版社出版的《小号考级曲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小号基础教程》书和光盘,葛韬被特邀演奏了大量曲目,由于他的精湛演奏,使其发行量大增。在当年音乐期刊的发行榜中名列前茅。葛韬除了在交响乐团的领域里有很深的造诣外,同时在独奏室内乐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2009年6月。他被邀请成为美国哥伦布铜管五重奏的成员,并且出席了该团的大量演出和教学工作。这一系列卓越的音乐活动获得了美国音乐界同仁的一致好评。世界知名杂志《Santa BarbaraNews-Press》以及《Peabody Magazine》等多家刊物曾对他的成功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在美国成功的国外音乐家大多数是钢琴、弦乐、木管、声乐等专业,但是对于铜管来说,成功的范例却是少之甚少,葛韬的成功正是弥补了这一空缺,他成为了第一位在美国成功的亚洲小号演奏家。葛韬的成功对于亚洲管乐界,尤其是小号界具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对于国际音乐舞台而言,这也成为了世界音乐界了解亚洲管乐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中国的小号界也正在向世界最前沿迸发,而葛韬的成功正是验证着这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期待中国铜管乐能够飞速发展,我们也预祝葛韬在演绎和教育事业上勇攀新的高峰。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范文8

“嘘!长得帅不是我的错,崇拜我的要低调。”在一旁的黄金脸颊微红,笑露八齿。

“谁说你啦,我是说迪拜的黄金街!”

“迪拜?不就是前阵子刚盖好世界上最高摩天楼的迪拜酋长国吗,怎么又蹦出个黄金街来了?”黄金一脸疑惑。

接着他一握拳:“藏黄金的地方怎能少得了我黄金的慧眼?走,去看个究竟!”

“不论你是狮子还是羚羊,只要早晨第一道曙光出坝,你一定要跑得比对方快,才能活命;对国家和民族来说,与竞争者的赛跑,胜利的奖赏惊人,而失败的灾难同样惊人。所以我们跑,为胜利而跑。”

――迫拜酋长《我的愿景》

世界上的国家形形,各有绝招搞发展。据黄金考察,迪拜是一个相当有魅力的地方,是富翁的天堂,为什么这么说呢?

迪拜是阿联酋的第二大酋长国,起初只是沙漠边上沉寂的小渔村。1930年,马克图姆家族来到迪拜湾,靠捕鱼、打捞珍珠和贸易起了家,时至今日,迪拜仍由马克图姆家族领导着。我们知道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极其丰富,从1960年起,迪拜正是靠卖石油换来的“石油美元”发了家。但石油终究是会枯竭的,迪拜打起了“转型”的算盘,利用地处港口的地理位置优势,搞起海外贸易。经过短短20年的发展,迪拜华丽转型为阿联酋的“贸易之都”,成为全球瞩目的世界级都市。在阿联酋迪拜,你常会听到一句话:“没有人会记得第二名,人们永远只会记住第一名是谁。”如今的迪拜是奢华的代名词,频频出现在迪拜的“世界之最”,使它成为一个挑战人们想象力的“外星”城市。

号称世界第奇迹――迪拜棕榈人工岛

中国有“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而迪拜的人工岛正在把神话变成现实。完全用沙子和岩石填海,不仅如此,这海还填得别具一格,那就是它的形状宛如一棵巨大的棕榈树!迪拜棕榈岛一共有三个,其中朱美拉棕榈岛、阿里山棕榈岛已竣工,代拉棕榈岛预计201 5年竣工。每个岛均呈棕榈树的形状,一座比一座大,再由一弯月形岛包围,加上旁边的“世界岛”,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岛,在太空都能看得见,堪称现代“世界第奇迹”。

岛上建有旅馆、豪华住宅、办公楼、购物商场、高尔夫球场、电影院以及主题游乐场,一条体现未来主义风格的空中单轨列车将载运游客在巨岛上穿梭。这些奇异的人工海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腕儿们抢购楼盘,英国球星贝克汉姆、欧文已经各自订购了岛上一栋豪华别墅。

世界上最神奇的人工岛――迪拜地球群岛

如果说迪拜人工棕榈岛是把迪拜放到了世界地图上的话,那么迪拜地球群岛则是把地图放到了迪拜上。这不是痴人说梦,或者纸上谈兵:这也不是一幅普通的地图,而是迪拜酋长的大创意:用沙石在海面上填出300个面积从2.3万至8.4万平方米不等的小岛,然后逐一进行商业出售。从空中看去,这些小岛正好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微缩世界地图。真是太神奇了如果能乘上直升机在高空俯瞰迪拜的海岸线,绝对是见证这个人类绝佳创意的最好方式。

现在,55%的填海工程已经完成,1/3的小岛已经售出,6%的岛屿被保留做私人岛屿――它们是售价最贵的。购买者可以在岛上修建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是也必须遵守一些事项,比如在“北美”中部的一个岛屿不能修六层以上的建筑,因为那将会遮挡到别人的视线。有消息透露,“英国”已被以约3300万美元的售价卖给了英国大亨理查德・布兰森;一个私人财团则已买下了整个“大洋洲”,欲把它打造成一个度假村;影星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更买下了“世界岛”中的“埃塞俄比亚”;艾尔・帕西诺对某一小岛情有独钟;“澳大利亚”、“科威特”、“法国”等岛屿也已名花有主。

一位中国温州的商人用2800万美金买下了世界岛中的“上海”,他一心想完成自己心中那个大上海的梦想,投资在岛上建一个“S”型的海河,代表上海的黄浦江,在海河两旁还要“翻版”建设外滩、陆家嘴等上海标志性景观。

盘点迪拜的“世界甲”

经过黄金的考察,迪拜好看好玩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世界“之最”在这里到处可以找到,看来迪拜酋长的野心真是大得匪夷所思

世界最高级的酒店――迪拜七星级酒店。五星级酒店够酷够炫吧,还要再加两个星!矗立在海边那个帆船形状的建筑物,就是著名的迪拜七星级酒店――阿拉伯塔(迪拜帆船酒店)。据说它可是用了40吨黄金装饰的,真是触目皆金!

世界最大的机场――迪拜国际机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港――杰贝拉里人工港,世界上最大的购物中心――迪拜购物中心……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范文9

世界上最早发明电影摄影机的人是法国里昂的卢米埃尔兄弟于1894年2月发明。

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是法国里昂的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12月28日制作放影的无声电影《工厂大们》、《水浇园丁》。

世界上最早的故事片是英国桥治·梅里爱于1895年摄制的《魔鬼之宅》。

世界上最大的电影银幕是印尼雅加达的NMAKC电影院,银幕有七层楼房大小。

世界上名称最长的电影院是印度一个有一百个座位的小影院,名称叫:“KaHHNKanapa

MECBapN”。

世界上名称最短的电影院是美国伊利诺州的一家电影院。名称只有一个字母“K”。

世界电影院史上最早的一位女导演是法国爱丽丝·居伊,她于1896年推出她最早导演的电影作品。她导演过许多根据童话、神话、《圣经》故事和原着喜剧改编的影片。从1896年到1915年,她总共执导了270余部影片。

世界上最早的电影院是美国洛杉矶的“电气剧场”,建于1902年。

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院是莫斯科艺术电影院,建于1911年。

世界上最早使用蒙太奇(剪辑)的导演是美国人格里菲斯。他于1914年摄制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运用各种距离拍摄全、中、近、特写镜头。

世界上名导演们拍摄的影片中,最愚蠢出影片是1927年弗里茨·郎导演的《Mc Tponoinc》,内容是讲述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兄弟情谊。

世界上最早的有声电影是袄纳兄弟于1927年制成的《爵士乐歌唱家》。

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画片明星是米老鼠,1928年主演由迪斯尼设计的第一部有声动画片《威利号汽船》。

世界上最早的彩色故事片是马摩里安于1935年拍摄的《名利场》。

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博物馆是巴黎电影博物馆。展品中有电影发明、发展的历史资料,有世界上第一部无声电影,有最原始的电影摄影机,许多优秀影片中用过的服装、道具,还有当代世界上许多国家拍摄的以现代题材和历史题材为内容的各种影片60万部。

世界电影史上最受欢迎的影片是1939年维克多·弗莱明导演的《乱世佳人》。整整十年,在所有影片中,卖座率一直最高。

世界电影史上最大的悲剧是五十年代中期,美国着名影星苏珊·海华、阿格尼斯·摩海得和约翰·韦恩突患绝症先后去世。截至八十年代初期,染上同一种病症而相继死去的有46人。

世界上成本最贵的影片是1963年伊丽沙白·泰勒,同理查·赫顿合拍的《埃及艳后》一片,耗资达2.13亿美元。

世界上片酬

最高的演员是阿诺德·施瓦辛格参加《终结者》的拍摄,片酬达一千五百万美元。

世界上最受各国人民欢迎的电影演员是卓别林,他的每部影片的观众都达到3亿多人。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上下集影片是美国的上集《荣誉何价》和下集《放眼世界》。

世界上获奥斯卡奖项最多的是美国影片《宾虚》(《宾赫传》),获11项。

世界上最第一部大型动画故事片是迪斯尼根据格林童话摄制的《白雪公主》。

世界上在银幕上出现次数最多的历史人物是法国的皇帝拿破仑,至少在163部影片中出现过这个角色。

世界上粗野骂人话最多的影片是1983年摄制的《带伤病的人》,粗野骂人话达一百八十多次。

世界上最长的影片是美国1987年摄制的长达85小时的《治疗矢眠》。

世界上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规模的电影奖—“世界电影奖”于1995年问世。该奖由一个非赢利性质的机构—“世界电影会”举办,为设立这个世界电影奖,意大利着名影评人安东尼·吉里尼已经为此努力了十年之久。第一届颁奖典礼于1995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在美国好莱坞的希尔顿大饭店内举行。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范文10

不过,中国必须深化政府管理与企业产权的改革,建立统一市场、企业治理结构、健康的金融体系、政府良治、合理再分配与民主机制以及良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维持政治稳定,鼓励科技开发和创新。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和发展趋势,成为亚洲的“北美”,而不是亚洲的“拉美”。

与贸易有关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是资源禀赋、规模经济、出口带动增长这三大理论。瑞典学者赫克歇尔和奥林建立了著名的资源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Heckscher and Ohlin,1991)。该理论指出,生产和贸易中,各国用己之富,换己之缺,互通有无。在赫克歇尔和奥林看来,生产要素可分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三种,当然也可以分成更多种。一国会用它最丰富的生产要素制造和出口产品,从它国换取它缺乏的生产要素所制成的产品。如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土地和资金短缺的国家,会专门生产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将产品出口他国,换取土地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迭尔多夫(Deardorff)指出,即便在关税和运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资源禀赋理论仍然有很强的说服力。然而,利昂提夫(Leontief)却对资源禀赋理论提出了疑议。人们本认为美国是个资本资源丰富的国家。他发现,美国进口商品中的资本含量比出口更重。这就是所谓的利昂提夫之谜。但是,利玛(Leamer)认为,利昂提夫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他只是简单地比较美国进口出口产品中资本与劳动力的比例。利玛重新分析利昂提夫的数据,发现美国属于资本密集型国家。利玛通过对资源禀赋理论所做的最系统和仔细的经济计量检验,证明该理论是正确的(Leamer,1984)。

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家发展出新的贸易理论。他们意识到,规模经济大,可带动国内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克鲁曼(Krugman,1979)指出,贸易可帮助公司扩大生产,降低每单位产品成本(单位成本),增加利润。马库森(Markusen)认为,跨国公司可在全球范围划分工种。这样,可避免在各国建立相同的工厂,造成无谓的重复投入和效率的低下。这种内在的规模经济,可带动贸易与增长。在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外在的规模经济同时会起作用。在大国,公司可拥有巨大的市场,降低运输成本;随着公司数目增加,为公司提供服务的企业就可降低其服务价格。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大国如能保持经济开放,则可享受低的单位成本,其出口产品价格更低,因而出口的竞争力则更强。与此同时,其巨大的国内市场也可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西方学者弗兰考尔(Frankel)和柔马(Romer)通过对98个国家进行计量研究,发现在控制国际贸易这一变量(因素)后,人口较多、地域较大的国家人均收入较高。

近几十年来,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理论已为西方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该理论认为,贸易可对经济带来多重好处。第一、出口可带动生产的扩大,提高国民收入。贸易的结果,参预的双方生产能力上升,消费产品总量增加,国民收入增长。贸易还有助于合理地分配资源,带动产业的升级换代。第二、贸易促进创新、就业、储蓄、投资,提高生产力、技术、劳动技能、经营水平、创业精神,诱导民众消费。这些影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外在效应(positive externalities)。第三、贸易有助于外资的流入。外来投资可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禀赋(如廉价的劳动力),制造产品,然后出口或内销。这样一来,生产扩大,就业机会增加。第四、政府为了保证出口的持续增长,要采取有效率的政策,以此可减小寻租活动。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实证研究证明,贸易较多的国家增长较快(Michalopoulos and Jay,1973)。

后进国家的贸易与增长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两个国家先后主导了世界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老大”。英国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世界贸易最大国,而美国则从二次世界大战后到现在仍是世界贸易最大国。1830年,英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5%,1870年上升到25%,但在1900年下降到19%,1938年进一步下降为14%。在上述年份,美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4%、7.5%、10.4%、10.7%,远在英国之下。在1830年到1938年间,英国仍为世界经济中当之无愧的“老大”。1953年,美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飞升到16%,英国只占10%。美国一举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新领袖。

本文称英美分别为前后两个世界经济中心国,称这两国主导世界贸易的时期分别为“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当然,这里所谓的“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是经济意义上的。世界经济中心国往往拥有世界最大、最开放的经济体和市场。它也是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的主要来源地,对后进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时,需要着眼于它们与世界经济中心国的贸易关系。

上述三个理论,能帮助我们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产业间的贸易,如农产品与工业制成品间的贸易。而资源禀赋理论又最能解释产业间的贸易。如资源禀赋理论所示,与世界经济中心国资源禀赋互补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经济中心国的贸易来往会较大。按出口带动增长理论来看,与世界经济中心国的贸易来往较多,经济增长潜力则较大。由此,我们可推出以下的假设:假设一:与世界经济中心国资源禀赋互补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经济中心国的贸易来往会较多,经济增长较快。这一假设,是相对世界经济中心国资源禀赋互补性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上升,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差距会缩小,与发达国家开展的产业内贸易(如以汽车发动机换汽车轮胎),会迅速增长。规模经济对国际和国内贸易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上述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最能解释产业内的贸易。该理论指出,大国从规模经济得益更多。大国单位生产成本较低,出口价格竞争力更大;国内市场更大,国内贸易对经济推动作用明显,也易吸引外资。因此,大国经济发展的来源更多、更有力。进而,我们可以推出假设二: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在其它因素相同情况下,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经济中心国的贸易会更多,该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贸易发展会更快,经济增长也会更快。(注:在这里,作者要说明两点。一、作者无意否认其它经济因素如储蓄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作者只想专门探讨国际和国内贸易对增长的作用。二、除专门说明处以外,本文中亚洲主要指东亚和东南亚。)

美洲、亚 洲的贸易与发展

“英国世纪”时期的美洲发展

英国是第一个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国家。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它一举成为世界经济中心。英国土地贫乏,但劳动力丰富。这点与东亚相似。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则土地丰富而劳动力贫乏。1875-1889年间,英国、日本、中国、法国为世界上可用土地最贫乏的国家,人均可用于农牧林业的土地分别为1.4、1.8、2.4、2.7英亩。特立尼达、马来亚、俄国、哥斯达黎加人均可用土地面积在5.7到8.5英亩间,居中间水平。智利、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巴西、南非、澳大利亚、阿根廷人均可用土地面积在25到216英亩间,属于土地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从资源禀赋贸易理论和上述假设一来看,发达的英国与发展中的北美洲和拉丁美洲,是理想的互补型贸易伙伴,可互通有无。英国与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贸易应当很大,而与亚洲的贸易有限。历史事实的确如此。以1900年和1913年两年为例,土地丰富的北美和拉美,与英国的贸易来往密切。在1900年和1913年,对英出口平均占七个美洲国家出口的四分之一(25%),却只占亚洲国家出口的7.5%到10%。

英国的贸易数据显示,在1860年,食品、家畜和原料占英国进口的92.7%,到1927年,仍占80.7%(Mitchell1982,p.521-522,474-477)。北美和拉美成为英国最大食品和纤维供应地。通过与英贸易,北美和拉美扩大了生产规模,赚取了外汇,取得了资金,获得了新科技,提高了劳动技能,从而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在1900年和1913年间,北美和拉美主要国家的产品大量出口英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较快。根据麦迪森的资料,在1820年和1870年间,拉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0.2%,在1870年和1913年间平均每年增长1.5%,在1913年和1913年间平均每年增长1.5%。相比之下,英国价廉物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机器制造的纺织品),与亚洲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手工纺织品)激烈竞争。结果.亚洲许多手工业破产,引发政治纷争甚至内乱。另一方面,亚洲主要国家向英国出口总量有限,亚洲经济因而增长缓慢。在1820年和1870年间、在1870年和1913年间、在1913年和1950年间,亚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分别为0.1%、0.6%和0.1%,远远落后于拉美(麦迪森,1997)。

“美国世纪”时期亚洲的发展和拉美的落伍

正如上面所指出的那样,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取代了英国,成为世界贸易最大国和世界经济中心。到1990年,美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仍远远高于另一个世界贸易大国日本。日本只占约8%。在1946-1949年间,美国和拉美仍是土地丰富的国家与地区,美国、智利、哥斯达黎加、墨西哥、阿根廷、巴西人均可用于农牧林业的土地,分别为11.8、12、16、20、29、30英亩。

而亚洲则是土地贫乏而人口密集的地区。例如,新加坡、日本、台湾、韩国、中国大陆人均可用于农牧林业的土地,分别为0.08、0.95、0.98、1.85、1.97英亩。在“美国世纪”时,亚洲和拉美与世界经济中心的贸易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正如资源禀赋贸易理论和假设一所阐述的那样,资本和土地丰富的美国,对亚洲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甚大;对拉美的土地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则相对地小。

在1950-1973年间,劳动力丰富的亚洲国家地区,对美国出口的增长,要比土地丰富的拉美快得多。日本和东亚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看到美国巨大的潜在市场,便大力推动出口。在1950-1973年间,亚洲经济体日本、台湾、韩国对美出口年平均增长率在15%到28%之间。强劲的出口扩大了生产规模,带来了利润、储蓄和新技术,促进了管理和劳动技能的提高,推动政府采取合理的经济政策。东亚丰富和熟练的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外资。因此,东亚经济体逐渐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其比较优势和技术也逐步升级。在对美出口的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在1953-1973年间,日本、韩国和台湾的人均国内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5.2%到8%。

相反,拉美在出口美国和世界市场方面不太顺利,出口市场波动甚大。在1953-1973年间,阿根廷和智利对美出口平均每年分别下降2.3%和0.5%,巴西、哥伦比亚对美出口也毫无增长。此间,只是秘鲁对美出口平均每年增长为7%;墨西哥得益于与美为邻,对美出口平均每年增长为13%。总的来说,拉美在这个时期对世界经济中心国的出口强差人意;与英国主导世界经济时比,更是一落千丈。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拉美国家抛弃了在“英国世纪”奉行的贸易自由主义,改用对外封闭的进口替代战略。在1950-1973年间和1973-1992年间,十一个亚洲国家人均国内总产值平均每年分别增长3.1%和3.5%,而七个主要拉美国家的人均国内总产值平均每年分别仅增长2.4%和0.4%(麦迪森,1997)。

规模经济与美洲、亚洲的经济中心

美洲和亚洲的发展经验也证实了假设二,即规模经济促进国内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当美洲在“英国世纪”期间蓬勃发展时,最大的美洲国家美国最终成为美洲和世界的经济中心。当亚洲在“美国世纪”期间蓬勃发展时,外贸大国(首先是日本、后来是中国)先后成为亚洲最有活力的经济体。

早在1820年,美国便成为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那时,美国人口为970万,相当于拉美总人口两千万的一半(麦迪森,1997)。美国可供耕种、养牧、造林用木的土地面积,居世界首位。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特别是食粮、玉米和棉花)、肉食用和产奶用的家畜、木材的最大生产国之一。在1854到1900年间,美国成为英国头号粮食和纤维供应国。美国产品在英国进口的比例,逐年上升,从1834-1836年间的6.1%,激增到1854-1860年间的19.7%和1889年的22.4%(Mulhall 1892,p.128-134,146)。美国得益于庞大的英国市场,获得宝贵的英镑、先进的英国技术,经济增长有了外在动力。在1820-1870年间,美国人均国内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3%,高于英国的1.2%、德国的1.1%、拉美的0.2%。在1870-1913年间,美国人均国内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高于英国的1%、德国的1.6%、拉美的1.5%。到1913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最富有、最大的经济体。不过,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才成为最大的贸易国。

随着美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贸易日益成为重要的增长来源。庞大和日益扩展的国内市场,也带来了规模经济效应。大规模的生产,有利于单位成本的下降以及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1820-1870年间,美国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1.1%,略低于英国的1.16%;也可能由于美国在这期间增长靠资本的大量投入,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降低0.15%,英国却平均每年增长0.15%。在1870-1913年间,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提高到1.88%,大大高出英国的1.13%;美国在这期间资本生产率明显改善,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得以平均每年增长0.33%,高于英国的0.31%。在1913-1950年间,美国劳动生产率明显改善,平均每年增长高达2.48%,大大地超出英国的1.66%;在这期间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得以平均每年增长1.5%,高于英国的0.81%(麦迪森,1997)。总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美国拥有两大优势——与世界经济中心国(英国)资源互补,对英出口频繁;美国本身经济规模大,生产成本低,国内贸易对经济和生产率增长推动作用大。美国因此能在二十世纪成为美洲和世界的经济中心。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也就是“美国世纪”的最初几十年,日本是亚洲唯一大力推动出口政策的大国。而中国和印度都奉行自力更生政策,不重视出口。在1953年,日本人口为87 50万,韩国人口为2100万,台湾880万,泰国2120万。日本人口,多于其它大力发展出口的亚洲国家地区人口的总和。在1953年到1990年间,日本出口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对美的出口占日本总出口的26.5%。在1950年到1973年间,日本出口每年增长16%。可观的国内市场和较大的生产规模,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在1950年到1973年间,日本劳动生产率以平均每年高出美国4.8%的高速度追赶美国。相比之下,韩国只高出美国1.3%,台湾只高出2.8%。在1950年到1973年间,日本人均国内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高于韩国的5.2%、台湾的6.2%(麦迪森,1997)。到八十年代,从经济实力来看,日本已成为亚洲经济的中心国家。

东南亚与中国的崛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效法经济成功起飞的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东亚经济体,大力推动出口。马、泰和印尼出口飞速发展。在1980-1990年和1990-1999年间,马来西亚的出口分别每年平均增长10.9%和11%,泰国的出口分别每年平均增长14.1%和9.4%,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分别每年平均增长2.9%和9.2%。

在资源禀赋方面,这三国与东亚有所不同。在1991年前,这三国的出口产品中,石油、矿产和农产品占首位。自1992年起,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产品才开始超过石油、矿产和农产品,成为最大宗出口产品。在强劲出口的带动下,在1985-1995年间,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人均国内总产值每年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7%、8.4%和6%(World Bank,1997,p.214-215)。

但这个时期经济增长最强劲的、表现最耀眼的,是亚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奉行自力更生政策,出口和经济增长缓慢,在1953年到1978年间,中国人均国内总产值平均每年仅增长2.2%(麦迪森,1997)。自1979年起,中国开始效法东亚大力推动出口的政策。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从1980年的9.8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521亿美元,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从1980年的5.4%,上升到2000年的20.9%(MOFTECC,1992,p.409-415,403-404;2001,p.587-591)。如果我们把中国转口香港、再出口美国的部分算进去,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会更高。出口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85年的8.9%,上升到1999年的20.1%(《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1年,第70页)。中国因有大量廉价和合格的劳动力,外商直接投资源源不绝地流入。中国吸引的外资,从1984年的12.6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407.2亿美元。1985年到1999年间,在外资和出口的带动下,中国人均国内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成为亚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对亚洲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渐增加。

中国与亚洲其它经济体的竞争

如假设二所揭示的那样,与其它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亚洲国家地区相比较,中国经济规模的优势十分明显。具体来说,第一,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多元化的劳动力资源。首先,中国人口总量高居世界第一,为12.5亿,是印度人口的1.25倍、印尼的6倍、泰国的20倍、韩国的26倍、马来西亚的54倍。其次,中国的劳动力素质比印度更高。在1998年,印度的成人识字率仅为55%。中国则为83%,略低于泰国和马来西亚,与印尼相当。另外,中国的劳工成本相当低。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约为马来西亚的25%、泰国的40%,比印尼仅高约30%。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达2.6亿,这是庞大的廉价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在1997年,中国有七千万农业剩余劳动力到城市打工。除此之外,中国还有一支庞大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1997年,中国有3200万人接受过大学以上教育。这个数量,相当于泰国或韩国人口的一半。中国每百万人中科学工作者和工程师的比例,高出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印度1.5倍以上。在1995年,共有25万中国人到海外(主要是美国)留学或留过学,其中32%即8万人已经回国效力。将来这个比例将继续上升。与外资一道,这批数目可观、有一定素质、多层次的劳动力促进了中国的制造品的出口和经济增长。到1998年,工业制造产品占中国商品出口的87%,比马、泰、印三个东南亚国家高。1998年,高科技产品占中国工业制造产品出口的15%,高于印度和印尼,但比韩国的27%、泰国的31%和马来西亚的54%低。

第二,中国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国内贸易方面拥有规模经济巨大的潜在优势。由于人口众多,中国有着数目可观的有消费能力的顾客。约5%的城市居民即430万户每年收入在50000元(6300美元)以上。30%的城市居民即2750万户每年收入在15000元到50000元(1800-6300美元)之间。另外,6.4%的农村居民即约5800万人每年收入在5000元(630美元)以上。也就是说,3100万户城市居民收入较富有,5800万人的农村居民是工业制成品的潜在消费者。在未来,这些数目会进一步上升。因此,在中国,公司可在较大的规模上运作,降低单位成本。1998年,在中国最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即轻工业产业中,大型企业已占了产值的49.3%,17家大企业每家生产1百万个单项产品。2000年,3到5个名牌产品占领了80%以上冰柜的市场、70%以上的电冰箱市场、60%以上的彩电市场、50%的空调市场。规模经济带来了低廉价格和出口的低价格优势。1999年与1995年相比,在有统计数据的28类产品中,14类价格下降,另3类价格持平。即使除去外资的作用,在1995年到1999年间,在14类主要工业产品中的11类中,中国的贸易竞争力增加了14%(《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1年,第72页)。一项研究表明,亚洲金融风暴和东南亚货币贬值并没有明显削弱中国出口的竞争力。

第三,如假设二所揭示,随着中国人收入的增加,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加,因而可减小国际市场的大幅波动对中国消极的影响。在1990-1999年间,在主要亚洲国家中,中国服务业(其中大部分是国内贸易)增加值的年增长率达9.2%,居这些国家之首。

第四,中国经济增长将受益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2008年主办奥林匹克运动会。近年来,中国有竞争力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出口时,受其它国家的限额、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但是入世后,这些壁垒会逐渐消除,这些产品的出口会增加,而外资会进入中国发展较慢和滞后的服务业,会带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当然,外资和外商的进入,会迫使中国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提高效率、改善经营上下功夫。从长远看,这有利于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奥运会显然会刺激国内投资、消费 ,吸引游客,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由于上述的有利因素,中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资输入国。在1994年和1998年间每一年,流入中国的外资,比东亚四小龙总和高出150亿到195亿美元,比东南亚五国(马、泰、印、菲、越)的总和更高出199亿到302亿美元。在1994年到1997年间,外资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值年增长率的15.2%,与马来西亚的15.8%相当,比泰国的4%、韩国的1.1%和台湾地区的2.8%,高出一筹。

东南亚(本文把新加坡列入东亚四小龙)直接面临中国的竞争。东南亚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去不远,况且所出口的大多又是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和家用电器)以及劳动力密集型农矿产品(如羽毛、蔬菜、鸡鸭、海鲜、香料、燃油、钨矿石和荧石)。东南亚和中国近年来也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增加这类产品的出口。此外,东南亚和中国贸易出口的主要国家也相同,以美国、日本和西欧为主。因此,中国和东南亚可能会在不少领域相互竞争。然而,正如上面所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多元化的劳动力资源,有规模经济巨大的潜在优势,又将受益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2008年主办奥运会,中国对东南亚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当然,东南亚可采取以下对策:向中国大力出口热带或优质农产品(如棕榈油、大米),出口原料(如天然橡胶、原油),选择有比较优势的制造行业大力发展。即使在电子产品方面,东南亚近年对中国大量出口集成电路、计算机和有线通讯器材,在制成品和半成品方面,向中国出口塑料、纸、胶合板、石油产品、铜、铜产品、锡等。此外,某些东南亚国家在服务业、法治、公司治理方面领先于中国大陆。因此,中国与东南亚贸易来往还是有一定空间的,东南亚的服务业也可打入中国市场。

中国与日本和东亚四小龙也会有一定的竞争。当中国逐步地提高工业产品中的技术和资本含量后,中国会吸引这些国家地区的企业、资金,间接影响它们本地的工作机会,对这些国家地区的中低层次制造业,形成挑战。中国庞大、多元化的劳动力资源、巨大规模经济的潜在优势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2008年主办奥运会的优良商机,对日本和东亚四小龙有明显吸引力。近年来,这些经济体的许多企业把劳动力密集型甚至是高新科技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大陆,来逃避原产地的昂贵的地租和劳动力成本。1999年,中国外资的64%来自于日本和东亚四小龙。例如,1999年惨烈的大地震后,台湾的多家半导体厂家把生产线转移到广东、苏州、昆山。现在,这些地方成为了世界磁头、机箱、敷铜板、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等部件的世界生产基地之一。在亚洲,中国已成为继日本后最大的个人计算机生产基地(《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1年,第156-159页)。日本和东亚四小龙须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以应付中国的挑战。不过,除科研相对落后的香港外,日本和东亚三小龙,有其明显的优势——它们有很强的研究开发能力,技术和资本含量高的产品远比中国多。例如,中国平均每百万人中只有454名科学工作者和工程师,而日本有4909人,韩国有2193人,分别是中国的11倍和5倍左右。1999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占工业产品出口中的15%,而日本占26%,韩国占27%。如日本和东亚三小龙能迅速提升产业结构,则可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对中国的技术优势。它们在服务业方面远远领先于中国,可打进中国市场。此外,它们对市场经济的了解比中国更深,经济方面的法治远远领先中国大陆。因此,它们对外资的吸引力,不逊色于中国。东亚四小龙吸引外资的总和,在过去5年远远落后于中国,却在1999年达到了433亿美元,超过了中国大陆的404亿美元。

经济中心向中国的转移

过去1500年,世界经济曾出现巨大而有趣的变化。在世界贸易的广泛兴起前,先进技术和稳定、有效的政府,带动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出现。公元500-1850年间,世界历史上出现几个经济大国。其中两个是中国与英国(另一个是阿拉伯帝国)。中国的实用科技先进,中央政权强大,科举制度择优录用,官僚制度便于施政。中国经济得以在数百年内,居世界上游。麦迪森认为,在公元500-140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欧洲,相当长的时间内在世界独占鳌头。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在实现工业革命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自由的经济政策,也促成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英国大力推动世界贸易,提高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英国经济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经济领袖。按麦迪森的估计,1820年英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为中国的3.4倍。英国的成功,也带动邻近西欧和北欧逐步工业化。

1850年后,世界贸易兴起,席卷全球。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国,往往经济规模很大、与旧的世界经济中心国资源互补并有大量贸易来往。通过世界贸易,资源与英国互补的美洲,对英贸易和经济迅速增长。美洲中经济规模最大的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二战后,与美国资源互补的东亚和东南亚,对美出口和经济飞跃发展。其中经济规模最大的日本、中国,先后成为发展最快的经济体。

近2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已经从劳动力密集的英国转移到土地丰富的美国;看来会再从美国转移到劳动力密集的中国。在中国与早期的美国相似,国内潜在市场庞大,与世界经济中心国(美国)的贸易将继续增长,经济有持续发展的巨大潜能。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有可能首先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然后再慢慢地在其他方面超过美国,逐步成为下一个世界经济中心。

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世界经济中心国需要先进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后盾。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国力长盛不衰,技术不断创新,雄踞世界之首。当初英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议会民主,又有最早的工业化的市场经济,更奉行自由贸易。经济霸主美国,有世界上最完善和稳定的宪法民主政体,有合理的联邦制来调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世界上最自由的市场经济和鼓励竞争和创新的制度,技术一直保持世界的领先地位,同时奉行自由贸易。

较之于当初称雄世界的英美,中国在政府治理和市场发育和机制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中国必须做到以下事情:一、打破地区封锁、变相的地区贸易保护主义,让有竞争力的企业的产品在全国市场畅通无阻,兼并低效企业,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效益。一些研究表明,在一些重要行业(重工业)如汽车行业,地方市场分割相当严重,汽车生产的规模相当小,生产成本很高。二、政府要加强和鼓励科研创新及应用,促进产业升级,保护知识产权,占领世界科技领先领域。三、私营、民营与国有企业都要改善管理,建立起好的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负责和守法地经营,及时向董事会、股民或有关机构提供准确信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让市场的力量更有效地决定生产、销售、分配。深化国有银行的改革,建立起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模式,理性和透明地决策,逐步减少银行坏账,控制金融风险。建立强有力、独立、透明、经常性的监督机制,以有效地防止政府官员和国企管理人员的贪污和失职行为。四、政府必须建立良治(或善治)(good governance)。政府要透明和负责地施政,维持政治稳定。政府与社会须养成遵守法规的习惯,实现 经济法治。五、政府反腐败要继续进行并深化。要防止官商合一,保障一般民众与弱势群体的利益。政府官员和党的干部须改变干预市场运作的习惯,认真履行中立、友好的市场裁判员的职责。这样,才能向外资、内资和创新发明提供良好环境和制度保障。六、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要深化。中央与地方应建立良性互动和法制性稳定体制。在保障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财政再分配主导权和紧急状况下干预能力的前提下,国家可逐步扩大地方的自治范围。让地方民众参与地方官员的推选,借用民意对官员的真实政绩进行有效审核。让地方政府针对本地人民的需求,有效施政。可逐步扩大选举以及舆论自由度,让专家、民众和社会参与决策,让他们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产生强烈认同,自觉捍卫政治经济体制。

总之,中国有两大优势:与美国互补的有利资源禀赋、潜在巨大的经济规模。中国改革的深化,有利中国仿效当年美国和日本,实现经济的起飞,成为亚洲经济的发动机甚至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国。

【参考文献】

1 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李德伟、盖建玲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3 Frankel,Jeffrey and Romer,David."Does Trade Cause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 no. 3 (1999): 379-399.

4 Heckscher,Eli and Ohlin,Bertil(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Harry Flam and M. June Flanders). Heckscher-OhlinTrade The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1.

5 Krugman, Paul."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 (1979): 469-79.

6 Leamer, Edward. 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4.

7 Michalopoulos, Constantine and Jay, Keith. "Growth ofExports and Incom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Washington: AID Discussion Papers, No. 28, 1973.

8 Ministry of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of China(MOFTECC),ed.Almanacs of China's Foreign Economic Trade.Beijing:Foreign Trade

Publishing House, 1992, 1995, 2001.

9 Mitchell,B.R.ed.British Historical Statis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10 Mulhall, Michael. The Dictionary. of Statistics.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and

Sons, Limited, 1892.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范文11

“齐达内退役了,法国队12年没缓过劲儿来;普斯卡什退役了,匈牙利队60年没缓过劲儿来;高俅退役了,中国队1000年没缓过劲儿来。”

“知道西班牙队为什么会大比分输给荷兰吗?”“因为他们的球衣跟中国队太像了。”

不能在球场上露脸,便在段子里调侃。连亚洲区十强赛都没打进的国足,频频“躺枪”,成为网民奚落的对象。

不过,调侃归调侃,国足也不会白白躺枪。按照国际足联计划,总共会有2亿美元的奖金分别发放给其所有成员国以及足协。今年每个会员协会将得到25万美元;明年初,每个协会将再得到50万美元的奖金。

如此说来,像中国这种只打了预选赛而没有进入决赛圈的球队,也能得到75万美金,合着有460多万人民币呢。等于躺着就把钱赚了。

不止是国家队,涉及到队员参加世界杯比赛的俱乐部,会收到每人每天2800美元的津贴,时间从世界杯开始之前的15天算起,一直算到球员在最后一场比赛之后的一天。这些球员只要代表国家队打完小组赛,其所在的俱乐部就能拿到8.4万美元。若能坚持到决赛,这笔补贴大概能到12万美元左右。

2010年南非世界杯时,国际足联为球员向俱乐部支付了4000万美元的补助,其中巴塞罗那得到了最高的86万美元。本届世界杯,国际足联准备了7000万美元的奖励,以确保俱乐部的利益。类似拜仁这样拥有众多世界杯球员的俱乐部,补贴超百万美元不在话下。

照此规定,中国俱乐部也能从世界杯中分得一杯羹,因为广州恒大、山东鲁能等六家俱乐部各自贡献了一名世界杯球员。

谁说咱隔岸观火只看热闹了?这分明是排排坐、分果果的节奏啊,人家吃肉咱喝汤,坐享其成也有咱一份。有道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国际足联该是一棵怎样的大树?缘何如此阔绰?且听细细道来――

43亿,好一块大蛋糕

“足球皇帝”贝肯鲍尔曾说过:国际足联始终把赚钱作为举办世界杯的第一目的。如果把这家注册在瑞士苏伊士的非营利机构比作一个企业的话,这个跨国垄断巨头的拳头产品就是世界杯。

早期世界杯,并没有赞助商的概念。国际足联只是单纯的赛事组织者,举办世界杯的费用都由主办国承担。1974年,巴西人阿维兰热就任国际足联主席时,账户上只有24美元的结余。在他任上,世界杯开始了商业化运作。阿维兰热搞定了阿迪达斯和可口可乐公司,以售卖商业赞助的形式给国际足联掘到第一桶金。

1994年的美国世界杯,成了阿维兰热足球商业化的巅峰之作。在获得大量商业赞助之外,他还找到了更快捷的赚钱路子――售卖世界杯电视转播权。至今国际足联的收益模式依然沿着阿维兰热设计的路线图前行。到了2009年,足联主席布拉特已经开始为10亿美元的盈利而欢呼了。

随即,布拉特便意识到,自己小富即安了,他低估了这台名叫世界杯的印钞机的能量。次年南非世界杯,电视转播权售出24.08亿美元,赞助商赞助费10.72亿元,出售特许商品销售权及招待特权约为1.75亿美元。一届世界杯收入达到36.6亿美元。

选择一个小数目,眼下的巴西世界杯,稳赚不赔没有悬念。据英国一家体育营销研究机构数据称,国际足联将从2014年巴西世界杯收益43亿美元,国际足联副秘书长卡特纳的估计是45亿美元。无论是43亿还是45亿,都将创历史新高。

且来看看43亿是怎样得来的――

媒体转播费用已经让国际足联有逾25亿美元入账。本届世界杯吸引了诸多国际品牌成为赞助商,赞助费已经超过13亿美元,预计最终将达到17亿美元。门票方面,300万张门票几乎售罄,总价值达到了3亿美元。纪念品收入约2.3亿美元。

透过两届世界杯的收益账单可以看出,国际足联的收入主要由转播权销售、厂商赞助与纪念品及门票销售构成。至于这个构成的比例,大致有两种说法。之前流行的说法是“721阵型”:70%的收入来自媒体版权分销,20%来自广告和商业赞助,剩余10%为门票以及特许经营商品的销售收入。

不过国际足联秘书长瓦尔克将这个阵型简化成了“6+4阵型”。他说:“门票和特许经营商品销售收入,在国际足联和世界杯整体收入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媒体版权收入的提升,是整个世界媒体变革影响的体现,估计大概能占到国际足联四年世界杯周期整体收入的60%~65%。市场营销收入的比重可能达到35%~40%。”

钱从何处来

世界杯是最受欢迎的国际赛事之一,或许“之一”都有些赘余,从来不缺观众,因此转播权一直是稳步增长的业务。2010年南非世界杯,320亿人次观看比赛,决赛观众达10亿。从2002年韩日世界杯开始,世界杯赛转播权皆由第三方买断后再进行分销。单是本届世界杯的转播费用就已经让国际足联有逾25亿美元入账,其中来自欧洲电视网的就达到了17亿美元。

国人熟知的中央电视台,从国际足联买断2010年和2014年两届世界杯转播权,花费大约1.2亿美元(按当时6.8的汇率相当于人民币8亿元左右)。当然,仅2010年一届世界杯的广告招标,央视已经收回转播权成本。本届世界杯,央视做出独播的决定,不再出售卫视转播权和网络直播权,只是将点播回看权卖给视频网站。如此一来,央视本届世界杯的广告收入应该超过15亿元人民币,可谓赚个盆满钵满。

世界杯也是国际品牌集中火力投放广告的时段。经过40年运转,国际足联已经塑造出一个成熟的商业赞助体系,为赛事正常运转提供资金支持。

根据不同职责和授权范围,国际足联将其市场合作伙伴分为三个层次:国际足联合作伙伴、国际足联世界杯赞助商以及主办国支持商。

合作伙伴是最高等级。能成为伙伴的只有六个品牌,分别是阿迪达斯,可口可乐,现代-起亚,索尼,VISA,阿联酋航空。合作伙伴的权限很大,代价也高。据悉,本届世界杯六家公司共向国际足联提供高达7.3亿美金的赞助费,每家至少贡献1.2亿美元。

第二级别叫世界杯赞助商,共有8家,多是世界品牌,比如百威啤酒,麦当劳、嘉实多机油等等,其中最让国人骄傲的是中国英利。这家总部位于河北保定的太阳能公司,光伏组件销往全球。作为赞助商,这8家公司共给国际足联贡献收入5.5亿美元,每家至少交6800万美金。

顺便提一句,本届世界杯,英利的广告牌出现在全部64场比赛中,每场至少出现8分钟。只有赞助金额超过1.7亿美元的才会出现在广告牌上,看来英利没少花钱。

第三层级叫做主办国支持商,必须为主办国公司,只能在本国使用国际足联标示推广。此次有8家来自巴西本土的企业成为主办国支持商。这一层级的企业没有进场权,但每家也需投入2125万美元以上,8家共计能给FIFA贡献1.7亿美元的收入。

另外,门票和相关纪念品的销售也为国际足联创收锦上添花。本届世界杯门票的最低票价为90美元,最高的决赛门票高达990美元,总值达到3亿美元,会有谁担心票不好卖吗?简直是杞人忧天。本届世界杯场均观众人数超过5.3万人,是近五届世界杯最高的一次,你只管担心太抢手买不到或者黄牛要价太高就行了。

如果巴西世界杯的收入能达到预计的43亿美元,那么,国际足联的盈利将有多少?答案是20亿美元左右。

财往何处散

收入约43亿美元,盈利20亿,剩下20多亿哪去了?

答案很简单,世界上没有空手套白狼的买卖,国际足联不可能只收不出,高收益的背后是高成本运作,大把赚钱的国际足联支出方面也格外大方。

这届世界杯,国际足联估计会支出20亿美元的款项,最大头当属奖金。国际足联将向参赛各国的足协、参赛球员所属的俱乐部以及俱乐部保护项目总共支付5.76亿美元,而在四年前的南非世界杯时,总奖金额是4.2亿美元。

在2010年,世界冠军西班牙拿到了3000万美元的奖金,本届冠军德国队将多拿500万美元奖金。亚军、季军和殿军的奖金数额,分别为2500万美元、2200万美元和2000万美元。在1/4决赛出局的四支球队,将得到1400万美元奖金。在1/8决赛出局的球队,将得到900万美元的奖金。在小组赛出局的球队,奖金数额则为800万美元。

这样累计的话,32支参赛球队,将分享总额3.58亿美元的奖金。而除此之外,每支球队还将获得150万美元的备战费,这一数额总计将达到4800万美元。另外FIFA还准备了7000万美元的奖金以发放给俱乐部,以表彰参赛球员所在俱乐部为本次大赛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本文开头提到的每人每天2800美元的补助,便来自于此。

球员在国家队集训或备战时遭遇伤病,这是俱乐部最不愿意看到的,好在国际足联舍得砸钱。在巴西世界杯的总奖金中,将有1亿美元被用于“俱乐部保护计划”。从2012年9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这段时间内,任何球员在国家队备战和比赛中遭遇重伤的话,国际足联都会向其所在的俱乐部赔钱。

此外,国际足联还在电视转播设施、巴西世界杯组织上花费2.2亿美元的费用。

国际足联预测,此次巴西世界杯他们投入的成本大约在20亿美元左右。根据英国媒体预估,本届世界杯是国际足联历届投入最多也是最赚钱的,收支相抵后,最终国际足联将赚取20亿美元左右的总利润。按照32天赛程来计算,国际足联相当于每天赚4亿元人民币左右。日进斗金,一点都不夸张。

东道主的算盘拨得响

世界杯最大的受益者是国际足联,主办国从申办到场馆建设到赛事组织,忙里忙外,图的是什么?

“无利不起早”。对于主办国来说,这笔账很复杂,有眼前的商业收益,更有长期的红利效应以及国际影响等等。否则,不会有这么多国家对于承办世界杯趋之若鹜了。

去巴西看世界杯需要多少钱?多则几十万,少则六七万,以珠海女球迷崔迅为例,为去巴西看世界杯拿出了7万元的预算。赛事还未过半,她花在机票、球票和住宿上的费用已经接近5万元。

缘何花钱如流水?一个字,贵!贵到球迷直呼伤不起,为了看球简直到了倾家荡产的节奏。

一瓶可口可乐21元,一顿麦当劳120元,一件球衣1500元,贫民窟附近的酒店上千元一晚。银子都流到了谁的腰包里?自然是巴西。巴西将获得航空、酒店、餐饮、旅游等消费收入。

让我们看一下巴西的收支详单――

今年的世界杯,后年的奥运会,巴西政府希望以两次体育盛会为契机,实现国家振兴。本届杯赛是史上是昂贵的世界杯,巴西为此投入了149亿美元,具体账目如下:改善公共交通状况支出65亿美元、12个球场建设投资近35亿美元、安保支出8亿美元

四年前南非世界杯花费不到40亿美元,2006年德国世界杯花费90亿美元。巴西149亿的投入可谓孤注一掷,收益呢?预期收益约为140亿。

对于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仅为0.2%的巴西来说,收不抵支显然会惹来争议。5月初,巴西公交车司机、银行安保人员等发起了大规模罢工活动,巴西的交通和银行运营系统基本瘫痪,直接经济损失约1.14亿美元。

巴西人罢工的主要原因是抗议政府对世界杯的过度支出,比如巨资修建场馆,从而忽略急需改善的教育、医疗设施等。

执政者显然视角不一样。巴西总统罗塞夫推测,世界杯赛事将会使巴西GDP增加0.5个百分点,并带来超过50万的工作岗位。巴西央行对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为2%,这也就意味着世界杯将为全年经济增长贡献四分之一的动力。

巴西的经济学家列举了世界杯可能会给巴西经济带来的利益,如外国游客增加、经济总量增加、机场容量翻倍、中小企业收益、就业增加、税收增加和国际形象提升等。

经济学家应当不会糊弄大家伙儿。对于巴西来说,眼下最能见到“回头钱”的便是旅游。巴西旅游部估计,在世界杯期间将有60万外国游客来到巴西,人均每日支出500美元在酒店、机票、旅游与食品上。巴西因此而获益的总收入预计将达到30亿美元(巴西GDP的0.2%)。另外还有300万巴西本国游客也将带来逾79亿美元的消费。

有个细节足以佐证,巴西球星大、小罗也趁着世界杯经济潮大赚一笔,小罗将里约热内卢的豪宅以每天1.6万美元的价格租给外国游客,大罗把位于黎布朗海滩边上的豪宅以50万欧元的价格租给了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供其世界杯期间居住。这完全是全民淘金的火热场景。

从历年世界杯数据来看,承办国很难获得纯利。2006年,国际足联在德国世界杯期间收益为15.16亿欧元,而德国作为承办国,最终盈利约8000万欧元。2010年,南非世界杯投入53亿美元,收入49亿美元,账面亏空不小。有前车之鉴,巴西当心态淡定,放眼长远。

巴西在世界杯上能否打破惯例,实现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盈余?可能性不大。不过,主办国的钱也不会仅是打个水漂听个响。巴西政府新建和翻修了12个球场,并对全国多个地方的道路、机场等相关设施进行“升级换代”。这些基建投资,将使巴西不少城市建设焕然一新。

更何况,还有无形的价值,比如通过世界杯树立的国家形象,宣传国内的环境政策,以吸引国外投资和旅游者等等。这些效应在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显现。

顺风车搭载贸易伙伴

巴西世界杯用球“荣耀桑巴”畅销,据说可以卖到1000万个左右,足球上的几个LOGO的信息量值得分析。

三个LOGO依次是国际足联、巴西世界杯、阿迪达斯的标志,代表着三方利益格局。如果人们仔细看,会看到一行小字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寓意再明显不过,一届世界杯盛宴,不会是几家独享,而是见者有份,利益均沾。

不用羡慕东道主,尽管远隔万水千山,中国依然分享世界杯衍生品的消费红利,国内的家电、餐饮、零售业已经创造相当可观的利润,包括。7月15日,国家体彩中心公布称,整个世界杯期间,竞猜足球销量达到123.19亿人民币。

搭车世界杯经济的顺风车,中国企业在巴西也赚钱不少。早在5年前,中国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全世界都想赚世界杯的钱。哪里少得了最大的贸易伙伴?别看国足一再缺席世界杯,中国制造却保持着全勤,产品遍及巴西市场。

先来看看小物件。除了“荣耀桑巴”,还有杭州协程公司制造的吉祥物“福来哥”,与此同时,观众席上球迷们手中挥舞的各国国旗以及场外小贩兜售的世界杯纪念品基本来自浙江义乌。

来自中国的设备设施为世界杯保驾护航。世界杯期间,接送世界各地球迷前往里约热内卢马拉卡纳球场的地铁,就来自中国北车,这是中国研制的高端轨道车辆首次服务世界杯,也是中国地铁首次进入南美市场。

中国南车研制的首批油电混合新能源公交客车,在库里蒂巴上线运营,有效满足世界杯期间高负荷的运营需求。

比赛场馆里,球迷们随身携带的包裹要接受由同方威视制造的X光机安检,LED显示屏由奥拓电子生产。夜晚提供照明的设备也是中国制造――英利集团提供27套光伏系统,同时设置了很多大型太阳能充电站来服务世界杯。

最后再来看大建筑,在数座世界杯球场的建造工程中,主导施工的是三一重工、徐工等厂家的起重设备。据估算,2013年巴西成为中国汽车起重机的最大出口国,总额达到1.4亿美元。

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胡一帆撰文称:世界杯组织的主要受益者最终可能是中国,其在与巴西世界杯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商品销售和运输环节扮演着重要角色。

看得出,本届世界杯上,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由低端代工升级为高端制造。有媒体进行过不完全统计,此次参与巴西世界杯建设的中国内地企业有31个,在全球面前展示中国企业的新形象。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范文12

 

关键词: 马克思;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 同时胜利论; 改革开放

abstract: lenin’s theory of “communist victory in one coun try” successfully a pplied in “october revolution”, which meant a revision of marx’s theory of “ synchronic victory of communist revolution”, later became the theoretical weapo n in socialist revolutions in other countries. however, the late 20th significan t event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world call for a deeper contemplation of t he two theories. in considering this issue, close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marx ’s judgment with regard to “regional communism” in his discussion on the theo ry of “synchronic victory”, which has long been ignored by the academic world.today, only by reinterpreting this theory of marx’s, can we really understanddeng xiaoping’s theo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door.

 

key words: marx; deng xiaoping; socialist theory; theory ofsynchronic victory; reform and opening door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是近代以来人类在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基础上,依 靠世界市场的自发联合,在世界范围内共同创造的历史,也是人类社会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地 自发地实现统一的历史。造成人类自发统一的客观力量是工业革命,它产生的大工业“首次 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 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1]114,因为它 “创造了 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死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 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资本集中”[1]114。实现人类在世界范围内自发统一的 主体力量——资产阶级凭借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力量开创了世界历史,实现着人类的自 发统一。资本所具有的无限扩张的本性驱使它的主人“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 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 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276。在这个历史阶段,“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 是建立世 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3],因为“资产阶级 历史时期 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相互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 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造成发达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 统治”[4]。

由于资产阶级开创了世界历史,因此资产阶级的统治必然是世界性的,无产阶级只有 在世界范围内联合起来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资本主义。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只 有 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 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1]86-87。这样一来,“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 各民族 ‘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1]86-87。这就是马克思十 分有名 的关于共产主义革命的“同时胜利论”。为了实践这个理论,马克思在世的时候曾经组织过 “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6月建立),并为该组织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 无产者联合起来。1864年又建立了第一国际,并通过第一国际领导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 动。尽管马克思晚年根据俄国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提出“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5]。这样,就可以使俄 国社会避 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而“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 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6]251。但是,马克思同时也指出这种跨越资本主义卡 夫丁峡 谷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相互补充的 话”[6]251。也就是说“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 发生的行 动”才能成功,这说明马克思直到晚年并没有根本改变自己的观点。随着世界历史的深入发 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马克思当年关于共产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设想在 实践上无法立即实现。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之后,列宁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并率先在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十 多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把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的观点看作是对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 的发展。但是,当我们面对社会主义实践后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20世纪后期所发生 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时,今天重新比较这两个观点,可能对我们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 阶段的性质、地位、使命和前途等问题会有一定的启发。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确实是对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只是局部 意义上的补充,而不是全局意义上的推进。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实际是从世界历史视野 出发,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战略性判断,它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指导意义。 而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实际是从世界历史发展的特定时期(即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时期)对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战术性决断,它对于某些国家和地区来说具有实际的战术指导作 用。当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进行瓜分殖民地的世界大战时,在帝国主义统治比较薄弱的地区就 出现了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机会,如果无产阶级政党能够及时地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社会主义革命就完全可以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历史已经证明列宁这个战术性的决断是正 确的,苏联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赢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也 是利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机遇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后来的历史同样证明了 马克思的战略性判断并没有错,也没有过时。因为在世界历史阶段,由于资本主义的统治具 有世界性质,反对并消灭资本主义的斗争就不可能在个别国家取得彻底的胜利。只有全世 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并在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在世界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能够消灭 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彻底胜利。在此之前,个别国家的无产阶级可以发挥 创造历史的能动性,在世界历史阶段利用有利的时机夺取政权,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但这 种社会主义实际上属于“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据丰子义和杨学功的考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 ”作为未来社会的两个名称,有时加以区分,用以表示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不同阶段或在实现 理想社会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有时又未作区分,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二者 都是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参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人民出 版社2002年版,第258-259页)因此,这里所说的“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也就是地域性的社 会主义。

马克思在论述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是“同时胜利论”的时候,顺便提出了对于“地域性的 共产主义”的看法。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来看,这种“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发展前途并 不美妙。因为在世界历史阶段,由于资本主义的统治使整个人类普遍被异化了,而“这种‘ 异化’(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说)当然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要使这种 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 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 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另一方面,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 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 必须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 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其 次,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只是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 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 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 ,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 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 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 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1]86。

马克思的这段经典论述已经被人们普遍地理解为个别国家和地区不能独立进行社会主义 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起的行动。当苏联“十月 革命”取得胜利之后,特别是“二战”后世界上有了十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马克思当 年的这段论述就成为过时的看法被人们忽略了。但如果联系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 训,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社会主义国家所发生的变化,并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来重 新理解这段论述,那么,马克思在论述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是“同时胜利论”时,关于“地域 性的共产主义”的论断应当合乎逻辑地蕴涵着这样的看法:

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的社 会主义只能是“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因为这些国家的发展还处于地域历史阶段。这种看法 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20世纪世界上所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比较落后的 国家,这些国家的发展正处在由地域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由于西方比较发达的国 家率先实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并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创了世界历史,因此,在世 界历史形成过程中比较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成为被殖民和被征服的对 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就成为比较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进行民族自救、实现历史转型、 希望跨越发展的一种选择,而且历史也证明了只有这种选择才能有效地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的殖民侵略。

其次,在个别国家搞的社会主义也属于“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必然处于 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和封锁之中,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存在着被资本主义渗透、颠覆和演变 的危险性。这种看法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20世纪世界上所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基本上都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和封锁之中。即使后来有了社会主义阵营,世界分裂 为对立的两大阵营,社会主义被资本主义包围和封锁的局面也没有多大的变化。因为资本 主义在世界历史阶段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资产阶级不但要“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 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民族,使东方从 属于西方”[2]276-277,而且还要使无产阶级屈服于自己的统治,使社会主义国 家和阵营 从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整个20世纪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和阵营所发生的战争、制裁、封锁、渗 透、颠覆和演变活动,就是资本主义企图统治和消灭社会主义的活动。经过多半个世纪的较 量,有相当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最终被资本主义所演变,但也有个别的社会主义 国家正在通过改革继续坚持着社会主义道路。

最后,在比较落后的个别国家也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但这种“ 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在世界历史阶段要能够存在下去,并最终取得世界性的胜利,就必须明 确认识“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并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实行对外开放 政策,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否则就只能是死路一条。马克思的世界历 史理论对于“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论断,从表面上看似乎对“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持否定 态度,但它的真实底蕴则是揭示了在世界历史阶段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充分条件。这些条件 可以概括为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第二句话就是要弄明白“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这里说的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指的就是对“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而弄明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际是指对“地 域性的共产主义”的历史任务必须十分清楚,并且通过一定时间的努力积极完成这些任务。 如果不具备这些充分条件,那么“(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 )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 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1]86。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潮流使社会交往扩大为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正是在这 种交往 的扩大过程中,有些“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被资本主义消灭了,而个别的社会主义国家依然 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马克思的论断是十分正确的 ,也说明了创造使“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充分条件是多么的重要。

在列宁的“一国胜利论”观点的指导下获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要坚持和搞好社 会主义,就必须创造使“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能够生存和发展的那些充分条件。

而在“十月革命”的故乡苏联,人们一开始并没有认识到“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性质 、地位和任务,革命胜利后就立即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规定在农 村实行余粮征集制,在工业中加速实行普遍的国有化,并在商业领域实行国家贸易垄断,取 消商品生产,禁止自由贸易。人们以为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就可以直接过渡 到共产主义。而且列宁当时也认为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就可以很快地取消商品货币。但 是,“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的实行却使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工 业生产几乎瘫痪,黑市贸易猖獗,投机倒把泛滥,工农联盟几近瓦解,当时的形势已经十分 险恶,这使列宁也不得不承认:“我们遭到了苏维埃俄国内部巨大的、我认为是最大的政治 危 机,这个危机不仅引起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民的不满,而且引起工人的不满。”[7]661 他马上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严峻的形势促使列宁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实践问题, 他放 弃了彻底革命的办法,采取了改良主义的办法。“所谓改良主义式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 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只 是随着它们活跃的程度能够使它们受到国家的调节。”[8]575当有人对这种改良 主义办 法提出质疑,并认为当初就不应当进行革命,而应该从改良开始。列宁指出这种看法“不是 政治上‘饱经风霜’的人的诡辩和彻头彻尾的骗人的鬼话,就是‘没有经受’真正考验的人 的幼稚无知的言语”[8]575。他还特别批评了那种夸大革命性的人“忘记适当地和 有成 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并指出,“真正的革命家,如果失去清醒的头脑,一心 设 想什么‘伟大的、胜利的、世界性的’革命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 的方式来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而且一定会遭到毁灭”[8]576。因此, 他主 张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应当考虑退却问题,“凡是在不久的将来准备直接向资本 主义进攻的政党,现在也应当考虑一下如何保障自己的退却问题。我认为,除了从我国革命 经验中吸取其他一切教训外,如果我们还能注意到这个教训,那么,这对我们不但没有任何 害处,而且在许多场合下很可能对我们有好处”[7]661。苏联的教训就是在“十月 革命”胜利后没有及时进行退却,几乎导致了毁灭。多亏列宁有十分清醒的头脑,他很快 就意识到 革命胜利之后,“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不是我们力所能 及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只去完成一些比较容易的任务,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我觉得危机是从1921年2月开始的。就在这年的春天,我们便一致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7]661-662。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在1921年由国内战争转变到和平经济建设时所实行 的经济政策,其重要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缴税后的剩余粮食,可以自由 出卖;发展商业,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自由贸易和私商存在;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并 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新经济政 策实行一年半之后,“农民不仅战胜了饥荒,而且缴纳了这么多的粮食税,……至于轻工业 ,我可以有把握地说:在这方面有了普遍的高涨。……根据这一切可以得出结论说,新经济 政策现在已经收到成效”[7]664-665。正是这个卓有成效的新经济政策,才使苏联 避免了“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被消灭的命运。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根据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的形势提出来的,但它所具有的意义 远 远超出了苏联当时的特殊情况,对于世界历史阶段存在的“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具有普遍的 启示和指导作用。如果说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对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的一种战术 性 补充的话,那么他所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恰恰是对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从相反方面进行的 战略性论证(即个别国家独立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无法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也表明列宁对马克思关于“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论断所蕴涵的真实底蕴有了清醒的认识 ,无疑这个清醒的认识意义十分重大。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清醒的认识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略 ,而他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也随着他的逝世没有得到长久而有效地贯彻,苏联后来在斯大林时 期完全中断了新经济政策,搞成了“集权、计划、封闭”式的社会主义模式。由于对世界历 史阶段比较落后国家所搞的社会主义,即“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没有充 分、清醒的认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最终走向了灭亡。

客观地说,斯大林后来的许多做法也同列宁对于“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性质、地位和 任务的认识不够彻底有一定的关系。尽管列宁也认识到比较落后的国家所搞的社会主义“不 够格”,因此,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而这种“国家资本 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即当时的)(也就是“战时共产主义”——作者注)情 况,是一个进步”[7]659。“如果我们先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然后再实行社会主 义,那也 许更好一些。”[7]660但他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个政权建立 社会主义 制度。所以对我们最重要的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做好经济准备。我们不能用直接的方法来进行 这种准备工作。我们不得不用迂回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7]667实行国家资本主 义实际就是这种迂回的方法,虽然“我们已经退向国家资本主义了。但我们的退却是有限度 的”[8]581。当苏维埃政权稳固之后,这种退却就达到了最后的限度,退却重新转 变为进攻,而这个进攻的任务是由斯大林完成的。

实际上作为第一代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领袖人物,列宁和毛泽东一样,他们对资本 主义和商品经济的看法十分相似,革命的本能使他们对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充满了敌意和高 度警惕。虽然他们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及时地提出了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之间必须有一 个“小过渡”时期,但他们都把这个过渡时期设想的过于短促,而且把搞国家资本主义和商 品经济看作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这种对“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的不彻底 认识,在苏联最终导致了斯大林主义,在中国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

如果说列宁提出的“一国胜利论”解决了帝国主义阶段个别国家和地区能否进行和如何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话,那么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论”则解决了“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在世 界历史阶段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当邓小平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反复思考并在改革开 放初 期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时,他实际上思考的正是世界历史阶 段存在的“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处境和命运问题。长期痛苦思考的结果使邓小平同志清醒 地认识到,在世界历史阶段我们所搞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属于“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这样的 社会主义只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 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9],所以“现在虽说我们也在 搞社会主 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 社会主义”[10]225。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有机会吸取2 0世纪 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个阶段由于生产力落后使得社会主义不够格,因此,必须经历 很长一段时间的建设,在中国“如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算起要用上百年时间”的发展, 到 21世纪中叶才能说真地搞了社会主义。这种对于“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性质的明确认识和准 确的历史定位,使我们才真正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即我们现在搞的是什么样的社会 主义),显然,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克服过去由于对此认识不清楚而急于过渡的极“左”思 想和行动。

我们现在搞的社会主义在“事实上不够格”,这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判断, 这个判断可以说适合迄今为止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这个判断和马克思关于“地域性的 共产主义”论断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只不过马克思从他的论断中得出“同时胜利论”,而 邓小平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他的判断中提出了“改革开放论”。这种“改革开放论”认 为“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或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要能够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 核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因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10]225。“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 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1]63 因此,“ 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 主义”[12]。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把发展经济放在核心地位,没有生产力的大力发 展,就 不能赢得和资本主义斗争的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 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 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86。中国“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完全 证明了这个道理。

其次,必须积极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积 极参与世界历史的创造活动。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清醒地看到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对外开放 。在邓小平看来,中国从明朝中叶以来就闭关自守,结果“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而新中国成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对苏联和东欧开放,以后就关起门来,没有什 么发展 。所以,中国在历史上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 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11]64。邓小平还认为:“资本主义已 经有 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 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 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13]“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 学、技 术、经营管理方法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 [14]在他看来,“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 借鉴人类 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 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15]373。这样,社会主义才能在事实上 超越资本主义,成为吸引人的先进制度。

再次,必须坚定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通过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普遍交往 ,并在普遍交往中使“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发展为世界性的共产主义。在大工业基础上,资 本主义通过市场经济创造了世界历史,建立了超越地方局限的普遍交往。而社会主义国家由 于普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反倒把自己局限在地方性的交往之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地域性 的共产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全世 界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普遍存在的个人崇拜和迷信现象,证明了马克思的论断是多么 地具有远见。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与资本主义世界彻底断绝关系,不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不 但不能发展上去,而且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为了克服社会交往的地方局限性,为了能够摆脱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 为了使社会主义在交往的任何扩大过程中不被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或初级阶段的社 会主义必须走市场经济道路。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为 中国改革指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他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 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5 ]373。正是市场经济这个手段才能建立起普遍的社会交往,“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也只 有利用这个手段才能克服自己的地方局限性,并通过普遍交往使自己发展为世界性的共产主 义。

最后,必须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 义在 世界将始终站得住”[16]。20世纪80年代末所发生的社会主义的世界性哗变,一方 面说 明了“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要能够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把自己的事情搞好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资本主义最终想战胜社会主义,过去拿武器,用原子弹、氢弹,遭到 世界人民的反对,现在搞和平演变”[17]。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过程 中必须始终 保持独立自主性和高度警惕性。因为“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 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如果我们不坚持 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中国 本来是个穷国,为什么有中美苏‘大三角’的说法?就是因为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为什 么说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8]。 邓小平 为我们指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而且也“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 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10]225。

我国的改革正沿着邓小平所指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当本世纪中 叶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将会对整个世界发生巨大的影响。那个时侯,我们“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成为吸引整个世界的先进制度。也只有在那个时候,“ 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由于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才能发展为世界性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当年所 担忧的“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历史命运将通过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论”而得到彻底改变, 应当说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论”真正揭示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地域性的共产 主义”论断的真实底蕴。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1858年10月8日)[m]∥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8.

[4]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3.

[5] 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36.

[6] 马克思,恩格斯.1882年俄文版序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列宁.俄国革命五周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m]∥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 民出版社,1986.

[8] 列宁.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m]∥列宁.列宁选集:第 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 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10] 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11]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3.

[12]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13]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3:154.

[14] 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

[15]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 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