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4:51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博物馆的功能与职能也不断拓展。1977年,国际博协(ICOM)宣布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以开展相关宣传活动来促进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相互了解与支持。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已经走过了35年的历程,其主题为“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
上海市文物局紧紧围绕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与各区县、各博物馆联动,在5月18日、19日、20日掀起了一股“博物馆热”。
启动仪式 拉开序幕
5月17日,上海市文物局在上海世博会纪念展所在地举办了“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主会场启动仪式,拉开了今年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的序幕。仪式上,对上海市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做法和2011年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进行了表彰,还进行了《文化上海·博物馆导览图》首发赠送等。
集中免费 汇众惠民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期间,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全市91家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集中在5月18日(周五)、5月19日(周六)、5月20日(周日)三天免费对公众开放。既为部分规模不大、知名度较小、影响力有限的博物馆汇聚更多的观众和关注度,也推动博物馆的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的民众。此举受到市民游客的广泛欢迎,不少场馆开门便迎来了参观潮。据统计,国际博物馆日,91家单位共接待观众157851人次,其中上海博物馆三天里共接待了22517参观人次,日均参观量超过7500人次,在上海博物馆南门北门入口均排起了数十米长的队伍,游客观众络绎不绝;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参观人次更是惊人增长,三天共接待5025人次,接常两个半月的参观量。
活动多彩 特色鲜明
全市各区县文化(广)局、文管委和博物馆向广大市民推出特别展览、文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互动参与等活动。
其中,杨浦区在国歌纪念广场举办“唱响振奋中华的歌——聂耳作品展演”活动,将“5·18国际博物馆日”与“聂耳诞辰100周年”主题有机结合,联手高校、社区、企业等多方力量,对聂耳音乐作品进行展演,通过演出让更多市民了解聂耳的知名曲目及其创作过程背后的故事。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老上海风情展”5月18日在松江博物馆开始展出;上海科技馆在5月18日举办科普剧、科学表演和DIY实验活动;上海动漫博物馆在5月18日至20日举办知识寻宝大赛。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具有鲜明的博物馆文化特色,既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科学知识的传播,也注重参与者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群体的互动体验。
彰显文化 凸现服务
为了集中展示上海各博物馆的内涵与特色,加强对全市博物馆资源的宣传,展现博物馆的历史、艺术、人文内涵和自然科学信息,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文化上海·博物馆导览图》在国际博物馆日推出。《博物馆导览图》涵盖了国家文物局2011年公布的“全国博物馆名录”中上海的79家博物馆,首批的10万份通过全市主要的博物馆向公众免费提供。《博物馆导览图》立足于方便广大市民与游客快速检索和了解全市博物馆资源及特色,合理安排参观计划,节约出行成本,并由此激发持续参观博物馆的热情,有效提高博物馆社会服务率。在博物馆日期间,《文化上海·博物馆导览图》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上海博物馆第一天就发放了七千余张,世博会纪念展也在5月18日赠出六千余张,上海科技馆表示“博物馆导览图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不少观众就是冲它而来”,参观博物馆进入“读图时代”。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内容的博物馆,正处于全面免费开放和努力融入民众教育的新阶段,朝着“更突出公益、更讲究科学、更注重质量”的方向,不断提升专业化、现代化及服务社会的能力。今年上海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也正是围绕着这些理念加以开展的。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期间,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全市91家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集中在5月18日(周五)、5月 19日(周六)、5月20日(周日)三天免费对公众开放。既为部分规模不大、知名度较小、影响力有限的博物馆汇聚更多的观众和关注度,也推动博物馆的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的民众。
历届国际博物馆日主题
1992年:
“博物馆与环境”(Museums and Environment)。
1993年:
“博物馆与土著人”
(Museums and Indigenous Peoples)。
1994年:
“走进博物馆幕后”
(Behind the Scenes in Museums)。
1995年:
“反应与责任”(Response and responsibility)。
1996年:
“收集今天 为了明天”
(Collecting today for tomorrow)。
1997年:
“与文物的非法贩运和交易行为进行斗争”
(The fight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of cultural property)。
1998年:
“与文物的非法贩运和交易行为作斗争”。
1999年:
“发现的快乐”(Pleasures of discovery)。
2000年:
“致力于社会和平与和睦的博物馆”
(Museums for Peace and Harmony in Society)。
2001年:
“博物馆与建设社区”
(Museums: building community)。
2002年:
“博物馆与全球化”(Museums and Globalisation)。
2003年:
“博物馆与朋友”(Museums and Friends)。
2004年:
“博物馆与无形遗产”。
2005年:
“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 ”。
2006年:
“博物馆与青少年(Museums and Young)”。
2007年:
“博物馆和共同遗产”
"Museums and Universal Heritage"。
2008年:
“博物馆:促进社会变化的力量”
(Museums as agents of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2009年:
“博物馆与旅游”(Museum and tourism)。
2010年:
“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
(Museums For Social Harmony)。
2011年:
“博物馆与记忆”(Museums and Memory)。
2012年:
“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始建于1204年。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建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MuseumofArt)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位于纽约5号大道上的82号大街,与著名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遥遥相对。它是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列宁格勒美术馆齐名的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
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Winter Palace)
冬宫坐落在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原为俄国沙皇的皇宫,十月革命后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现在的冬宫一般被称为艾尔米塔什国立美术馆,它和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以古文字学研究和欧洲绘画艺术品闻名世界。
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故宫博物院现在中国一共有两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者均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Tokyo National Museum)
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并陈列着日本及整个东洋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博物馆的主体建筑由象征日本历史的建筑物构成,历来被称为“美术馆建筑与博物馆建筑的博物馆”。4个藏馆内的常设展不仅涵盖了日本2000余年历史中孕育的深厚文化,同时记录了亚洲其他主要国家的历史。
埃及博物馆(Egyptian Museum)
埃及博物馆位于埃及首都开罗的解放广场,是一座具有 3000 多年悠久历史的古代埃及文明的遗物宝库,是由被埃及人称为“埃及博物馆之父”的法国著名考古学家玛利埃特于1863年在开罗北部的卜腊设计建造的。因这座博物馆以广为收藏法老时期的文物为主,埃及人又习惯地称之为“法老博物馆”。
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Mexico National Museum of Anthropology )
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位于墨西哥城查普尔特佩克公园内,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馆内收藏和展出的主要是印第安人文明遗存。开放于1964年9月。前身是1808年的墨西哥大学古物委员会。
梵蒂冈博物馆(The Vatican Museum)
梵蒂冈博物馆位于意大利罗马圣彼得教堂北面,原是教皇宫廷。所收集的稀世文物和艺术珍品,堪与伦敦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卢浮宫相媲美。 广大的梵蒂冈博物馆有六公里的展示空间,著名的西斯汀教堂就在其中,是欧洲排名第三或第四的艺术殿堂。
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Nationa Archadeolo-gical Museum)
与开罗的埃及博物馆一样,雅典的国家考古博物馆是全希腊最大的考古博物馆。不少文物出自希腊不同的考古地点,年代由史前到晚古时期都有。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并且藏有最丰富的古希腊文物。
土耳其托普卡匹宫殿博物馆(topkapi palace)
托普卡匹皇宫位于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以东的一片高地上,向南可以眺望马尔马拉海,向北可以欣赏博斯普鲁斯海峡。在1465~1853年间,一直是土耳其苏丹初期的皇宫。如今,已成为土耳其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宅家看展览,菜鸟变行家
2004年7月,法国卢浮宫把35000件馆内珍品和超过13万幅的库藏放上网,并提供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日语4种版本的3D虚拟参观服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完备教育功能的虚拟博物馆。也许你会问,虚拟博物馆的出现,会否降低实体博物馆的游客数?真相是,虚拟博物馆不仅让卢浮宫网站的点击率持续上升,更扩大了卢浮宫博物馆在世界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到实体馆体验。
新加坡虚拟博物馆平台的社会反响颇具代表性。国际性3D互动虚拟博物馆平台Cybermuseum为新加坡国家遗产文物局创建了整套3D虚拟在线展厅,其中包括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亚洲文化博物馆、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集邮馆、新加坡国家档案馆等。一些大中院校的青少年会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博物馆藏品,很多学生因此对文化遗产感兴趣,不少学校老师组织学生们去实体博物馆参观,Cybermusuem已经成为学生们了解艺术的一个窗口。
可以说,网上博物馆通过提供虚拟的体验,给宅男宅女们以走出网络、走进博物馆的动力。参馆前“预览”一遍,或参馆后看下虚拟导游的讲解,足以让菜鸟变行家,让同行的云里雾里的伙伴们羡慕去吧。
世界珍品,随点随赏'
与现实的博物馆相比,网上博物馆固然不能满足艺术狂热者们近距离欣赏珍品实物的欲望,但其便捷性却切切实实地拉近了人与艺术的距离。2011年7月6日,谷歌艺术之旅项目(Google Art Project)上线。这是谷歌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法国凡尔赛宫等17家让全球艺术迷们痴迷的知名博物馆合作,推出的网上3D博物馆。虚拟博物馆内所有的摆设,包括门廊、墙纸、休息区的椅子等都与真实的场景一模一样。这意味着,网友轻点鼠标,就可以把千里之外的展馆搬到眼前,如现实中逛博物馆那样行走和停留。
而对于艺术强迫症患者来说,虚拟博物馆甚至有优于实体博物馆之处,那就是可把世界名画无限放大,放肆欣赏与窥探艺术品的各种细节,并且排除了其他游人的打扰,随时随地享受与艺术品幽会的时光。
永不落幕的上海世博会
在国内,中国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都有供线上浏览的虚拟展厅,通常的做法是以实景拍摄与3D漫步、导览的结合,将艺术机构的实体展览搬上网。如为今日美术馆打造的“数字美术馆”提出“可移动的永不落幕的美术馆”,将今日美术馆过往的一些重要展览通过虚拟展示的形式连同作品与空间“打包”留存下来。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6月22日报道,在连续四年成为全世界吸引游客最多的博物馆之后,卢浮宫在国际主题娱乐协会和AECOM公司的“2016博物馆指数报告”的参观人次排名榜上的名次跌至第三。巴黎这家大名鼎鼎的博物馆在这一设立仅5年的指数排名榜上的名次首次被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超越,华盛顿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也战胜了卢浮宫,它在2016年的访问人次方面名列第二。
前三名博物馆接待的游客人次都超过700万:中国国家博物馆当年共接待了755万人次,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接待了750万人次,而卢浮宫则接待了740万人次。
根据这份报告,世界前20家博物馆2016年接待的参观人次比它们先前的纪录高出了100万人次,总计约为1.08亿人次。
报道称,不过,卢浮宫的参观人数出现了近15%的下降,这一下降被认为与巴黎游客人数的总体下降有关,而巴黎旅游业的萧条则被部分归咎于经济和政治因素。
巴黎的另一个博物馆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表现却多有改善,其参观人次比2015年增加了6%,从而使其以330万访问人次登上2016年排行榜的第20名,该市的奥塞美术馆则在2016年排名榜跌出了前20名。
在伦敦,2016年开业的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扩建推动该馆的参观人数上升近24%,从而使其登上排行榜的第10名。
报道称,名列第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参观人次上升了3.6%,报告将这一增长归因于人口规模、免门票政策以及该馆位于北京主要旅游景点的地理位置。
中国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a)简称国博。它创办于民国二年7月9日(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决定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国子监为馆址。民国七年7月(1918年),迁址到故宫的端门与午门。民国十五年10月(1926年),正式开馆。
1958年10月,在天安门广场东侧修建新馆。1959年8月工程竣工,成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
前一段时间故宫博物院连曝“十重门”—“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哥窑门”、“瞒报门”、“屏风门”、“拍卖门”、“封口门”、“门票门”和“古籍门”,将人们的目光引向那些看似庄严肃穆、高深莫测的博物馆。
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笔者带着浓厚的兴趣,遍查相关资料,对中外博物馆的方方面面,做了一回浮光掠影式的探究,试图揭开现如今中外博物馆之神秘一角。
『 视角一
“是名画总会被偷的”
2011年5月8日,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在北京故宫斋宫举办的展览《交融—两依藏珍选粹展》,发生展品离奇失窃事件。一个小毛贼竟然连闯几关无障碍,将展品顺利偷出故宫。公众为之哗然。
其实,类似的失窃案件在国外的博物馆时有发生。毕加索的《鸽子与豌豆》、马蒂斯的《田园曲》、布拉克的《埃斯塔克的橄榄树》、莱热的《静物吊灯》以及莫迪利亚尼的《持扇的女人》等价值1亿欧元的艺术品在法国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失窃;埃及的马哈茂德·哈利勒博物馆收藏的价值至少5000万美元的梵高名画《罂粟花》被人从画框中切割后盗走;大英博物馆2004年连续两次发生中国文物失窃案件,15件中国珠宝首饰艺术珍品不翼而飞;在美国的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内,两名盗贼从容摘走墙上的13幅名画,其中包括伦勃朗、莫奈等人的作品……
“全世界失窃的艺术杰作可以组建一座博物馆,堪比世界上任何一家最伟大的博物馆。”美国研究艺术品犯罪的学者爱德华·多尼尔克在他的《是名画总会被偷的》一书中这样说。失窃艺术品的数量和档次可见一斑。据美国艺术品失窃登记处2010年的报告称,自1976年以来,英国是全世界艺术品失窃最多的国家,共有53709件艺术品遭窃;美国位居第二,有21079件失窃艺术品登记在案;法国、意大利分列第三位和第四位。近年来,失窃艺术品的数量还在逐年增加,而被找回的只占5%左右。
博物馆发生失窃案例,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管理混乱,二是。以《罂粟花》的失窃原因来看,主要是马哈茂德·哈利勒博物馆内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据说当时馆内共安装了43个摄像头,但被盗时只有7个在工作,即使这7个也不都好使。大英博物馆内有着非常先进的报警系统,但当盗贼撬开锁的时候,不知何故,报警器竟然不响。发生在美国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的盗窃案更有意思—两个化装成波士顿警官的盗贼敲门称发生骚乱,要求进入博物馆例行检查,工作人员毫无防范地为他们开了门。盗贼将工作人员捆绑后,顺利地摘走了墙上的13幅名画,在81分钟的时间内对博物馆进行大洗劫,然后逃之夭夭。被绑的工作人员竟然睡着了,没有及时报警。
这一切似乎都印证了西方著名的“墨菲定律”—“凡事只要可能出错,就会出错。”
据了解,在发生艺术品盗案的国家中,英国是登记失窃艺术品数量最多的,竟占到失窃艺术品总数的四成。美国以占总数16%而位列其后,另几个艺术收藏大国如法国、意大利、德国等也名列前茅。所幸的是,艺术品失窃的统计多以西方艺术品为主,中国的艺术品馆藏量丰富却并未出现在这个榜单的前列。尽管前些年有一部电视剧《九一案》,表现河南洛阳博物馆的文物盗窃案的侦破经过,曾经热播一时,但此类案件在我国的发生率毕竟是凤毛麟角,绝无仅有,希望这个状况能一直持续下去,让文物永远平安。
『 视角二
中国博物馆落后在软件
今年4月,笔者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感触颇多。从“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从过去相对简陋、单调的展厅设计和布置,到如今的现代化设计和高档次的装修装饰,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已成为国内顶级、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但置身其中,除展品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之外,博物馆的呆板氛围和工作人员冷冰冰的面孔都让人难有亲近感。展馆内被安置多名工作人员,他们不懂得展品的奥秘,也不能为观众答疑解惑。相反,令人感到一种震慑的压力。
近日,国家文物局了《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报告(2010年度)》,全国有82个博物馆参评,总体运行评估平均总得分为65.00分(满分100分)。在藏品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教育、公共关系与服务、博物馆管理与发展建设这五个评比项目中,民众普遍对博物馆的硬件方面较为满意,而得分低的有两个:“科学研究部分”和“公共关系与服务部分”,都是软件服务。
在中国,如果你到博物馆参观,常能见到展品旁树立的“请勿抚摸”的牌子。而国外的博物馆往往是鼓励观众参与展出活动,如英国的军事博物馆,观众可以爬进展出的老式战斗机,去亲身体验一下飞行员当年作战的感受。该馆还在展示二战历史时,特意布展了一条二战样式的战壕,观众可以随意跳进去学做一回当年的老兵。
国外的许多博物馆都设置了向学校或社会单位出租文物和艺术品的制度,如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海洋博物馆就在学校中实行文物租借,设有经常性出租的“百宝箱”,其中影像资料、器物模型、航海仪器、服装、钓鱼用具等一应俱全。这些从收藏者中购置的物品一次次出借、流转于航海爱好者之中,不仅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也为培养未来的航海家打下了基础。
近20年来,国际博物馆界形成了一个重要共识:博物馆不仅要关心“物”,更要关心“人”,人的因素是衡量一个博物馆能否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基本标准。国外博物馆在办馆、办展中很注意尊重观众的意愿,很注意体现人性化,力求让观众切实感到博物馆是自己参与、思考、休闲的地方,是自己陶冶情操、升华气质的地方。这样,参观者的收获就不是浅表性的,而是深刻长久的。
此外,国外的博物馆关注的不是文物,是艺术品,或者说首先是艺术品;而中国的博物馆首先把可以入馆收藏的东西定位为文物。由此而突现了两者的不同理念:艺术品的范围比较广,所以国外的藏品比较丰富,而中国只关注文物,路子就走窄了,错失了很多好的东西。同时失去的还有意趣——也因为于此,中国博物馆的功能基本上限于办展览,博物馆的活动很少与参观者互动,比较呆板。
目前,中国的博物馆已达到3000多个,其中一半以上都已经实现免费开放。让民众免费享用“文化大餐”自然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给博物馆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博物馆传统上更加重视保藏和研究功能,而今,虽意欲转向更加突出文化传播、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的功能。但是,展览内容不吸引人,即使免费也不一定会有人看。
『 视角三
博物馆不追求营利
上溯博物馆的起源,得从十六世纪说起,当时,欧洲的航海事业迅猛发展,各地的珍宝被人搜集珍藏,加之伴随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古物学研究,及文物分类法与修护技术的成熟,都促进了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学的发展。十七世纪,最先出现了私人博物馆,接着,公共性博物馆也相继成立。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间,美国率先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随后,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
1946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成为博物馆的定义,世界上大多数博物馆都实行免费开放政策。
目前,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因性质不同而运营方式各异,一般来说,国家对博物馆都给予免税政策,国家博物馆和各省区博物馆基本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私营性质的博物馆,如名人故居博物馆等,主要自筹资金;还有属于大公司和企业基金会管理的专业博物馆,如雀巢集团的食品博物馆等,就靠公司和企业来扶持。
美国的博物馆享受政府的免税政策,经费主要来自社会,比如通过博物馆基金、民间捐款、纪念品销售等,有时候地方政府也会特别拨款。博物馆也能通过租赁藏品或投资的方式获得资金。
英国的博物馆数以万计。大型博物馆都免费开放,管理费用主要来自:一政府拨款,二社会捐助,三博物馆举办的主题展览。
法国是世界上拥有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各种类型博物馆达4975座。法国大多数国立博物馆需要购票参观,票价由政府机构“国立博物馆联合会”制定,并受该机构监督。很多博物馆每逢月初第一个周日、法国国庆日及“文化遗产日”免费参观。
门票收入在欧美国家博物馆的经营之中所占比例很小,主要的经费来源是依靠社会捐助。博物馆接受资助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不外是藏品的捐赠与资金支持。
说起文物与艺术品的捐赠行为,如大收藏家张伯驹捐给故宫博物院的《伯远帖》《游春图》书画双璧,苏州潘氏家族向上海市文管会捐出的大盂鼎、大克鼎,著名报人邓拓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宋元明清字画佳作二百余件,成为文博界一致公认的壮举。但是,总体而言,与国外的博物馆相比,我国博物馆发展的不足主要在于缺少社会捐助。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制定和完善有关措施,鼓励社会对博物馆进行广泛捐助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方面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比如,香港名流徐展堂曾经向大英博物馆捐赠了一批中国明清瓷器,馆方特辟以徐氏命名的展厅陈列这批瓷器精品,以示对他的推崇和敬重;而中国某些文博单位出现了捐赠藏品流失、失窃,还有阻挠捐赠者后人探视捐赠品等现象,这些都会造成社会的负面影响,从降低潜在捐助人的捐款意愿。
『 视角四
让博物馆成为“观众乐于访问的艺术殿堂”
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的冬宫和中国的故宫博物院被西方人并称为世界著名五大博物馆。它们是世界博物馆的代表,收藏丰厚,各具特色。
卢浮宫博物馆最著名的要数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达·芬奇的绘画《蒙娜丽莎》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这三件“镇馆之宝”。
大英博物馆馆藏主要包括五个主题—埃及文物、希腊和罗马文物、东方文物、西亚文物,以及英国中世纪文物。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油画《圣母与圣婴》是该馆最珍贵的藏品之一,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艺术家杜西欧的一幅传世杰作。
冬宫以古代多民族文字学研究和欧洲绘画精品而闻名于世。
中国故宫博物院古代艺术品的所有门类,具有级别上、品类上、数量上的优势,是中国皇家收藏传统的延续和仅存硕果。
五大博物馆把东西方文明最精湛的艺术品和高级别的文物尽收囊中。假设一个人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将五大博物馆的藏品全部浏览一遍,那么他应该是地球上精神阅历最为富足的人了。
博物馆已成为人类物质文化的累积与凝聚、民族精神历史的记忆与传承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目前,不论经济发达与否,各国都普遍注重博物馆的建设。博物馆已成为一个国家的脸面和名片。
不论你在世界各国哪个重要的博物馆,都能看到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游览。在博物馆中上历史课,生动有趣、有实物直观、有环境气氛,会给孩子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在欧美国家,公众早已养成参观博物馆的习惯,甚至成为一种文化习俗、一种生活方式。每逢节假日,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是游客盈门。那些精彩的专题展览更能吸引观众从四面八方赶来,甚至一票难求。
然而,中国博物馆的创建和博物馆文化的发展相对于国外是滞后的。迟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博物馆还是一种文化机构,是组织以及探讨学问的场所,并不属于大众。有统计数字表明,2008年一年当中,我国进入博物馆的参观者是1.5亿人。反观国外单独一家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卢浮宫一年的参观人次是850万人、大英博物馆593万人、华盛顿国家艺术馆496万人、伦敦Tate现代艺术馆495万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482万人。在亚洲,日本东京国家艺术中心247万人,这个数字大约在全球占第13位,如此说来,中国根本排不上名次。我国参观者的绝对数太小,与总人口数量更不成比例。
以每平方英尺所拥有的博物馆计算,荷兰当之无愧位居全球各国之冠。
来荷兰看梵高,观伦勃朗的艺术真品,无论是懂艺术的或者不懂艺术的,
这件事都算是人生清单中“必从购物车转移到已付费”的一项。
阿姆斯特丹作楹衫嫉氖锥迹也是艺术和经济的中心,
这里有世界最棒的42座博物馆,是荷兰博物馆之旅的启蒙地。
而我的阿姆斯特丹48小时足迹都留在了博物馆广场里。
阿姆斯特丹作为荷兰的首都,也是艺术和经济的中心,这里有世界最棒的42座博物馆,是荷兰博物馆之旅的启蒙地。而我的阿姆斯特丹48小时足迹都留在了博物馆广场里。
一座价值连城的博物馆广场
博物馆广场上坐落着荷兰最热门的3大博物馆:国立博物馆、梵高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市立博物馆。荷兰国立博物馆是荷兰部级的历史和艺术博物馆,始建于1885年,是世界十大顶尖博物馆之一。在博物馆门口,巨大的字幕雕塑――IAMSTERDAN已成为拍照留念绝佳地点。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到镇馆之宝――伦勃朗的《夜巡》,还可以看到梵高自画像噢。博物馆的80个展厅根据编年顺序展示8000件艺术品和历史文物,讲述荷兰从黄金年代到现代800多年间的精彩演变。来到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到绘画、素描、银器、代夫特陶器,更有家具、珠宝、服装和历史文物,以及独特时期的房间等,拾阶而上,可以在二楼看到精美绝伦的壁画。参观完这个荷兰部级博物馆,我明白了当时的荷兰得以统治世界的原因,懂得了这个国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国立博物馆被看作是阿姆斯特丹的地标, 来到阿姆斯特丹的你一定不能错过。
梵高是荷兰最有名的画家。梵高博物馆中收藏了梵高黄金时期最珍贵的200余幅油画作品,包括最著名的《向日葵》,580多幅素描和水彩画,以及750余封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其中收藏的油画约占梵高所有油画的四分之一。梵高博物馆可提供中文随身导游讲解器供游客使用。我花了5欧元,收获了一堂极为珍贵的艺术鉴赏课,站在世界名画“向日葵”前,可以亲身感受到梵高世界的惊艳与魅力,所有赞美的文字在这幅画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梵高美术馆更能让游客有机会一次欣赏到如此众多的梵高作品真迹,可以有机会深刻了解梵高如何从最初批判现实的写实色彩到狂热的表现主义转变的过程。
市立博物馆的建筑建于1895年,为半透明砖红色新文艺复兴风格,1938年内部涂成了白色,鲜亮而具现代感,是一个展示经典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和新颖设计的博物馆。收藏了90000多件世界上最重要的现代艺术和设计藏品,而且博物馆会定期举办新展,当我抵达博物馆的时候,正好遇上年轻势力的当代艺术作品展,该展旨在激发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和欲望。博物馆商店艺术书籍种类之丰富,绝对是收藏爱好者的宝藏。
一座通往博物馆的奢华驿站
坐落在博物馆广场地区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酒店,也是博物馆地区有名的建筑,前身是建于19世纪末的斯韦林克音乐学院。酒店由意大利著名的当代设计师Piero Lissoni设计,天才的他使得这座富有文化内涵的建筑,不仅融入历史,且浸淫着奢华的生活方式,舒缓的古典音乐在拱形天花板上萦绕。用餐区摆放着长长的餐桌,每张餐桌下配了一排黑色木质的传统扶手椅,营造出一种严肃正式的氛围。而那些高宽不一的开放式矩形架子则彰显着现代气息,柜子上摆放着颜色各异的瓶子杯子和碗,俨然是一场视觉的演唱会。设计师Piero Lissoni通过极简设计,将现代化和生活化别致混合,运用反差和幽默的手法,通透的玻璃和稳固的木条持续了整个建筑物自然采光。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