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

时间:2023-01-06 17:27:35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范文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数量快速增加、企业规模迅速扩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逐渐被重视,企业工商管理的概念普遍被接受。多数企业都意识到提高自身企业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内在竞争力才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一些先进理念的引进和工商管理学科自身的发展研究,我国企业或多或少尝试进行一些企业工商管理的尝试,也从实践经验中吸取经验、进行总结,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理念。这些企业工商管理事件活动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企业。但如果就此认为我们企业已经达到现代化管理水平,处于较高的管理层级,这将是一个误解。我国企业还是处在一个转型期,还处在较低的企业工商管理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企业自身对企业的定位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不少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多数依赖外贸订单,企业处于一个代加工、贴牌加工的层次。这是产业链中最底层,价值取向最少的一个层次,很难得到快速发展。有些企业基于这样的定位会严重影响企业工商管理的水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让一些企业短时间内迅速膨胀发展,一些企业就认为自身是先进企业、自身的管理很先进,这样的企业定位,会忽略很多问题,影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这包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杜绝浪费、重视环境保护,关注社会福利和社会影响。关于社会责任在转型期的我国企业做的并不好。

(二)企业自身和内部权责划分不清晰

在企业自身权责的划分上存在问题,企业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界定不清晰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中小规模的民企中。企业自身权责清晰的划分是企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企业主体活力的要求。界定不规范的情况会影响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内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界定也存在问题。部分企业沿用老的部门架构,部门权责确认上出现空白或者漏洞。部分企业套用了西方组织架构,部门职责上不是出现空白就是出现重叠。这样以来就造成企业部门之间沟通不畅通,协调性很差,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这也导致企业不能快速规模化发展和很难做到向管理要效益。

(三)企业市场意识不强

经济形式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让企业开始认识到重视市场、照顾客户需求的重要性,市场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可是在企业工商管理层面如顾客第一的质量要求和市场意识、照顾顾客为主来开发产品的理念、创建顾客至上的售后服务体系这些内容做的都不理想,和真正的市场要求还相差甚远。企业内部的不协调也削弱了市场意识在企业内的推行。

(四)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企业工商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的推广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来完成。实际情况是我们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很缺乏。这种有知识、有能力和有技术的专业人才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我国的企业发展历史和企业工商管理历程决定我国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我国企业不能过多的依靠资源和人口红利来高速发展,企业需要从最基本的管理方面改革。上述问题的存在是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带有很大的危害性。需要找出根本原因,提出相对对策,指明发展方向。

二、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在当前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市场情况下,有效改革发展、做好企业工商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是企业改革的趋势。做好企业工商管理需要从几个方向推进:

(一)清醒的认识到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性和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要大力提升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企业工商管理需要专业人才来推广。建立和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队伍是推进企业工商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一些具体的工作也是推进企业工商管理的重要工作。

(二)企业管理需要改革落后管理方式的缺点和不足,根据现代管理理念,结合当前管理思路建立一套适合时代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管理体系。这也是企业工商管理中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企业要夯实上述两个工作的基即做到权责清晰,不管是企业的还是企业内部。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打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进而准确的掌握市场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发展方案。这是企业工商管理的目的。

三、推进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的做法

(一)引进、培养和管理专业人才是整个工作的前提。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需要具备企业工商管理基本知识、了解行业或者企业现实情况、拥有综合管理和协调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来完成。针对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引进专业的人才或者外部资源。依据企业自身发展趋势,从企业内部储备和培养后备人才。对这些后备资源可以进行定向培训工商管理知识,进行多个岗位的岗位锻炼。总之,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需要一批专业的管理人才,并且需要保持其不断创新的意识。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范文2

摘要: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从某个程度上来说,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当前的小学教育管理现状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展开浅显的论述。

关键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价值取向

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起点和基石,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与小学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价值取向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探究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价值取向的概述

教育管理的内涵分为广义和狭义上的内涵,广义上是指学校自身的管理工作和教育管理行政管理两个方面管理的综合,狭义上是指教育管理机关针对教育工作所进行的管理。本文主要是从后者的角度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展开研究。价值是一个广泛应用在生活中的概念,属于一个哲学的范畴,既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也存在于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等哲学之中。价值通常用来表示某件事物具备的意义,是一种能够满足需要的属性和功能。无论是一个具体的改革,还是大到一个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价值取向的引导。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价值取向能够为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指定一个明确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当前教育改革的成功开展和落实。大量的研究表明,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价值取向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有效结合,笔者在下文中对此展开详细的论述。

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研究

1.以人本主义为主导人本主义并非现代才有的一种价值取向,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后来随着西方的文艺复兴,人本主义逐渐变得明朗化。人是任何活动的中心,自14世纪起,人文主义运动就在西方轰轰烈烈开展了,人文主义运动重视人的价值。除了西方,我国古代也有很多的传统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譬如孔子提出“仁”的儒家思想,就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具体体现。“仁”就是仁德,仁爱,提倡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遵守道德规范等,任何活动都要以人为中心。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20世纪以后,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内都得到了认可,也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管理的核心内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同样也要以此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学校是一个以学生和老师为核心的组织,在对这个以人为核心组织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要对人的本质进行了解和掌握,克服教条化、僵硬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当前素质教育倡导老师的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这也是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倡导的思想观念,同样,对于老师的管理也要做到“因材施管”。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对老师的业绩和工作能力进行考量的时候,不能墨守成规,完全依照教条化的标准,应当结合老师的性格、特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查。在不违反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人性化的方式进行管理。不能光重视眼前的效果,更要立足于未来,以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小学教育。与此同时,教育管理工作者还要鼓励学校和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采取人本主义教育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并且能够学以致用。2.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科学主义精神包括明确的职责分工、周密的工作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组织机构等。小学教育工作管理是小学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事业的最终发展状况,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价值取向能够为小学教育工作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工作人员要以科学主义为前提,制定科学的工作分工和政策,并且对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的协调,结合实际情况,在得到实证资料的基础上科学安排工作人员、设定机构和组织,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工作。例如,在确定自然班人数的时候,要结合就近入学原则进行限定。在实际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科学量化标准是开展具体管理工作和管理工作人员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为其提供有理有据的实证资料。综上所述,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教育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遵循以人本主义为主导、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价值取向,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德新.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1):11-15.

[2]陈君.略论小学教育管理价值取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7):10-13.

作者:熊方政 单位:四川省富顺县宝庆乡大坳九年制学校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范文3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服务:模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87-05

一 引言

自“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实施以来,“截至2009年,全国累计招收网络本专科生近1000万人,毕业学生500多万人”。各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都采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网络教育服务。这些网络教学平台功能基本可为两大模块:网络学习模块和管理模块;其中管理模块“涵盖了招生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考试管理、网上作业管理、学习中心管理、教务管理等全流程”,可以看出网络教学平台中管理模块基本都是对网络学院内部活动的管理。

然而在网络学院外部,存在着大量的现代远程教育主管机构对远程教育的管理活动,如教育部对网络教育学院的年报年检、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选,各省教育厅对属地网络教育学院和学习中心的管理等。但是这些管理活动目前部分处于人工手动处理,部分处于单一信息系统处理,需要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与此同时,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持续的、全面的、多方位的对‘服务行政’及相关概念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的浪潮”的掀起,教育行政的服务功能越来越被强调。有人甚至认为在(教育行政)各种功能中,服务功能才是最基本的,“教育行政是服务于教与学的,是支援教与学的,是引导教与学的。没有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教育行政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以下简称远程教育管理)作为整个教育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其服务化趋势越发明显。

因此,本文在远程教育管理逐步走向信息化和服务化的背景下,拟从服务的角度,应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观点分析远程教育管理的行为主体和服务内容,进而构建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模型,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远程教育管理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同时通过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模型建构信息系统模型,进而实现远程教育管理服务。的信息化。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管理体制特殊,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自成体系,没有特殊说明在本文现代远程教育指参加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的67所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文中远程教育管理主要指远程教育外部行政管理。

二 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

远程教育管理作为服务型政府管理的一部分,也需要向服务型转变。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新公共服务理论,因此本文采用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远程教育管理服务分析的立足点和工具,分析服务视角下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行为主体和内容有哪些变化。

“新公共服务理论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之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评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所谓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它的核心观点是:公共行政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备民主性:承认责任并不简单;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重视人,而不是生产率。

1 面向服务的远程教育管理行为主体分析

系统的行为主体即系统的主要参与者或潜在参与者。远程教育管理服务的行为主体主要有远程教育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远程教育中的第三部门、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远程学习者、远程教育专家和社会公众。本文按其在管理中的不同地位,把远程教育管理服务行为主体分成提供方和接受方,其中远程教育管理机构是管理服务主要提供方,相对来说居于主导地位,第三部门作为管理机构与办学机构之间的中介,在远程教育管理服务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办学机构和学习者是管理服务的接受方,而社会公众属于潜在参与者。

传统远程教育管理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政府行政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具有明确的层级权力线;具有严格的指令性和强制性;具有一套行政手段和方法的特点。然而在服务型政府管理环境下,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中,现代远程教育管理行为主体的特征和职能应该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表现为:

(1)管理机构职能由管理控制型向环境提供型转变

刘厚金将政府管理范型归纳为政治统治型政府、经济建设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其中政治统治型政府、经济建设型政府都属于管理控制型政府。面对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管理型政府模式面临着职能转变的危机,即由管理控制型向环境提供型转变。政府的主要工作应是提供良好制度服务,维护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保障人民的生活和工作。

在此背景下,远程教育管理也应该从管理控制走向环境提供。现代远程教育开办初期,由于人们对远程教育认识不清,管理措施缺失,导致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因此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经过数年的强化管理,中国远程教育已经逐步走向正规。因此,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远程教育管理应该不失时机的向环境提供型转变,“要防止和反对垄断、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其它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学习者的正当权益,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促进远程教育应用创新。

(2)管理层级由金字塔向扁平化转变

“所谓组织扁平化,就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使组织的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中间管理层级越少越好。从而提高组织效率的方法”。目前远程教育管理存在着较多层级,就学习中心而言,除了遵守教育部的规章制度外,还接受属地教育主管部门(如省教育厅、市县教育局)、所属网络教育学院和依托建设单位的领导;而网络教育学院也不轻松,除了接受省、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外,还接受所属高校的领导。因此有必要减少远程教育管理的层级和管理主体,缩短上下级间的距离,加快沟通速度和准确度,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延至远程教育第一线,提高管理贯彻力;同时远程教育管理层级的扁平化还可以激发远程教育基层的创新精神,形成快速的反应能力。

(3)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提高

尼密・乔杜认为服务人员在服务递送中作用非常重要:他代表着服务,在顾客眼中代表了企业,是企业的营销人员;服务的顾客满意程度经常以他们与服务人员相互接触的质量为结果。远程教育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眼中就是服务人员,不过他们提供的是公共服务和专业服务。因此远程教育管理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服务精神,热心于高质量的服务传递,并对成功递送服务产生满

意感;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人际交流技能,熟悉远程教育管理流程;具备服务倾向,认识到自身工作的目的是为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和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4)第三部门作用的充分发挥

在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更有其特殊意义。第三部门“有利于维护公民权利,制约政府权力,参与公共决策,推进民主政治:有利于增进和激发服务公益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精神;第三部门可以参与社会制度供给过程,促进社会制度的供给”。

对现代远程教育来说,第三部门可以在管理机构和办学机构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一方面它在政府管理规章制度的制约下参与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为办学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学习者权益;另一方面参与远程教育管理制度的决策过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政府权力,激发远程教育从业人员的责任感。

因此不仅要大力发展现有的远程教育第三部门,诸如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网络教育统考委员会等第三部门;同时还需要发展不同区域、不同类别、代表不同主体利益的远程教育第三部门,出现更多的广东省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辽宁省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

(5)办学机构知情权和办学自扩大

远程教育管理向服务型转变、管理控制向环境提供转型在带来公正环境和优质服务同时,必然会带来办学机构知情权和办学自的扩大。知情权的扩大可以保障远程教育办学机构依法获取远程教育管理信息,提高远程教育管理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发挥远程教育管理对办学机构的服务作用:办学自扩大,可以发挥各远程教育机构办学能动性,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办学,创新远程教育应用。

(6)学习者知情权的扩大和接受高水平的服务

远程学习者一方面通过与远程教育管理机构和办学机构的互动改进远程教育管理服务,提高其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受益于面向服务的管理,由于信息公开而扩大知情权,享受优质资源和优质教学服务。

除此之外,作为远程教育管理服务潜在行为主体的社会公众同样受益于远程教育管理服务,增强对远程教育了解,甚至由此转化为远程学习者。而远程教育专家是远程教育管理服务一种特殊的角色,他一方面受益于政府管理服务的提升,另一方面以自身超然的地位、以自身学识为政府管理服务提供咨询、指导。

2 远程教育管理服务的内容分析

从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来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制度供给服务;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国防、道路、治安等公共服务,以及教育、社会福利与保障等准公共产品;保护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保护并维护市场竞争、维护社会公平等。

在李传军提出5种政府公共服务中,“制度供给服务”和“提供良好公共政策服务”在本文中可以合并成一种服务,即制度供给服务;

“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远程教育领域即是提供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的“远程教育”,这项工作目前主要有办学机构来实现,在此处它不是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服务应该直接包括的内容;“保护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在远程教育管理领域主要体现为管理信息资源和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保护并维护市场竞争、维护社会公平服务”对现代远程教育管理者而言,就是维护远程教育公平竞争环境。

因此对照李传军提出5种类型的政府公共服务,笔者认为具体到现代远程教育领域,应该包括远程教育制度供给服务、维护远程教育公平竞争环境服务、远程教育信息服务。其中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服务处于核心地位,远程教育制度供给服务与信息服务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实现公平竞争服务,它们的不同点在于维护公平竞争服务是直接的维护公平竞争的管理行为带来的,而制度供给与信息服务间接推动公平竞争环境。

(1)制度供给服务

制度供给,就是政府要为社会制定一个权威的、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框架或者制度模式。“人们需要政府首先就是希望政府能够给人们一个有序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的树立完全依赖于政府提供良好的制度。因为只有在良好的制度条件下,人民才能按照规矩去创造财富和谋取个人的幸福”。

远程教育管理也应该如此,为远程教育参与者提供一个完备的、公正的制度框架,例如远程教育准入与退出制度、远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学习者权益保障制度等,在该制度框架下,维护自身的办学权利,履行办学义务。同时,远程教育管理还应该根据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2)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服务

远程教育管理不仅要提供制度供给服务,重要的是通过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将制度从形式化的规定转化为远程教育行为主体实际遵守的自觉化行为。

这包括远程教育管理机构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和社会舆论等措施,使得制定的远程教育制度容易为远程教育行为主体认可、接受和行动,使之内化为他们的信念和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远程教育管理机构要对违反这些制度的行为给予制裁和惩罚。通过正反两方面措施维护远程教育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环境除了政府管理,借助远程教育第三部门的力量是个很好的选择。

(3)信息服务

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信息服务主要指管理信息公开服务和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它主要通过互联网来提供。

“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公开服务可以解决管理机关与公众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知情权,改善监督条件,提升对远程教育管理机关的监督能力;并且通过信息公开服务,可以提高管理机关的公信力。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机构应及时的、多渠道的公开相关远程教育政策,编制相应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方便查阅。

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信息服务还包括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服务。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一直是远程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各网络教育学院也一直将课程资源开发作为其工作重点之一。然而各自独立个体的教学资源开发容易带来低水平重复建设,应用水平不高的问题;这就需要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机构协调组织,开展网络教育优质教学资源评选,促进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更好的提供公共远程教育教学资源服务。

三 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模型

模型是现实系统的一个抽象,它的实质是在一组简化的假设条件下,描述一个实体活动的本质属性。建立模型的目的不是“原型再现”,用来描述事物,获取对客观事物的充分理解。

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模型构建主要包括理论假设提出、相关变量的分类和分析、理论模型的产生等阶段。

在理论假设阶段,笔者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观点“公共行政为公民服务”、“政府的职能是‘服务’”,推断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作为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其职能也是一种服务。在该推断基础之上,作者对面向服务的远程教育管理组成要素进行了抽取,将其划分为服务的提供方和接受方两类,

包括远程教育管理机构及其管理人员和第三部门,远程教育办学机构及其管理人员、远程学习者、远程教育专家和社会公众,进而详细分析了各组成要素在服务视角下的转变。同时,笔者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进行归纳综合,提出远程教育管理服务的内容应该包括制度供给服务、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服务、信息服务这三种服务。

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系统结构图的方式描述远程教育,管理服务组成要素(即行为主体)以及要素之间关系,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模型。从层次上来看该模型属于概念模型,抽象程度较高,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没有深入论述具体某项服务所涉及到的要素及其结构。

图1中左侧方框代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服务的提供方,包括前文所分析的远程教育管理机构、远程教育管理人员和第三部门;右侧方框代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服务接收方,包括远程教育办学机构、远程学习者、远程教育专家和社会公众。

服务的提供方在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支撑下,向接受方提供制度供给服务、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服务和信息服务;其中双向实线箭头表示提供服务和接受反馈,双向虚线箭头表示请求和接受推送的服务。

整个管理服务过程是在信息系统支持下发生的,借助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双向互动的、智能化和面向过程的各项服务,实现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管理。

四 结束语

面对远程教育管理逐步走向信息化和服务化的趋势,本文应用新公共服务理论进行演绎,分析了服务视角下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内容,及其行为主体的职能与特征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模型,即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服务提供方借助信息系统向接受方提供双向交互的、智能化、面向过程的制度供给服务、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服务和信息服务。然而模型只是理论的抽象,它不能改变现实,因此为了真正推动面向服务的远程教育管理实践,下一步工作将是应用该模型,结合远程教育管理实际和信息模型构建方法,建构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模型,实现可应用的信息系统,真正提供远程教育的制度供给服务、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服务和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焦新,现代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论坛举行林蕙青出席[N],中国教育报,2009-11-12

[2]丁新,聂瑞华,卢和琰,远程学习方法与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45,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范文4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1 世纪的管理理论、 管理水平、 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代表了现代管理的新走势 ,推动了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本文试就当代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 ,谈谈我们应采取的策略。

一、 教育管理理论多元化

1.校本管理论[1 ]。

“校本” 就是学校本位 ,学校相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 ,是管理主体 ,具有自主性、独立性、 创造性;管理涉及教育行政体制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问题。

校本管理是一个外来语 ,在国外 ,校本管理通常被理解为决策权由学区向个别学校的一种转变 ,或管理权由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学区或校董事会转移到学校自身。国外用以表征这种含义的术语 ,还有分权化管理、 参与或决策、 学校自治、 校本决策、 校本统辖等。尽管表述不一 ,但它们却共同意味着教育管理体制由集权转向分权的一种改革趋势。

21以人为本管理论。学校管理的主体、 客体都是人 ,其目的也是为了人 ,它通过管理主体的人 ,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 ,也是主体的人进行管理 ,最后 ,达到培养人、 发展人的目的。这事实上是把人的因素当做管理中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

因此 ,学校发展中的人本管理 ,就是学校领导在管理过程中要把教师的作用放在一个主导的地位上 ,通过一些好的方法使教师各方面素质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各项管理活动中都以调动、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使管理中的全体成员在明确学校目标和自身职能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 ,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各自的任务。

31流程管理论。流程管理论是随着社会高速发展而出现的新型的管理理论。流程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人本思想;充分相信人的积极性是可以调动的。流程管理的核心是 “有序”— — — 要求在管理中达到时序和空序的高度一致 ,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的完美协调 ,物的管理和人的管理的有机结合。

4.权变领导论。权变管理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管理学界的一种主流理论取向 ,在企业和工商管理领域产生很大影响 ,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正在形成。

概括上述教育管理理论 ,可以看出现代教育管理的内涵是通过管理使人的积极性、 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与人活得更有价值和更有尊严的统一。尤其校本管理理论和以人为本管理理论是当今高等学校管理的主流理论。

结合国外校本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 ,在我国推进校本管理 ,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1)校长管理观念由操作管理转向战略管理。目前 ,我国学校管理基本属于 “操作管理” 的范畴 ,实行的是外控制性管理 ,即上级机关高度集权 ,学校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领导机关的指令 ,其自身的需要和特点得不到重视。校本管理实行战略管理 ,校长必须由关心管理的某个方面和环节 ,转向更加注重管理的全局性;由注重规范 ,转向讲究谋略;由着眼于学校本位转向重视学校与环境的关系;由注重常规奖惩 ,转向重视用忧患意识激励学校成员。

(2)建立董事会。这意味着民间力量进入学校 ,以股份的形式共同发展学校 ,采用董事会制来管理学校。董事会作为学校最高权力决策机构 ,有利于形成民主决策 ,体现集体领导 ,更好地运用办学自主权。

(3)把教学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实施校本管理 ,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 ,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把教学管理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4)实施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的根本就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其中教育教学自主权主要是课程设置权 ,它涉及课程门类与教学时间分配规范(教学计划) 、 学科规范(教学大纲) 、 教材规范(教科书)和课程表 4 个层面。实施校本课程 ,学校可以从自身办学实际出发 ,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 ,自主设置课程 ,包括设置课程目标 ,选择课程内容 ,设定课程的类型和结构 ,落实课程计划 ,进行课程评价等 。实施校本管理将极大地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激活办学思路 ,拓展办学方向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办学质量 ,适应市场需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进 3 级管理的学校管理模式 ,增加学校各方面自主权 ,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趋势。我们应多研究国外一些校本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少走弯路 ,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 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

当今 ,网络技术已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人类迈入了新技术时代。如校园网络、 校本办公系统等在学校开始使用 ,排课、 查堂、 考试、 档案等工作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 ,引起了学校管理的巨大变化。

过去那种职责、 规章制度、 上下级关系、 安排课程、 教学常规检查、 组织考试等 “形式约束” 型的传统管理 ,已经逐渐被现代化管理手段所替代。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后 ,学校要调整培养目标 ,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 ,以适应新技术时代的需要。 “教育的网络化使学校逐步成为网络世界的一个对接点 ,各种思想和价值也会蜂拥而至 ,多元的、 多极的、 多变的教育思潮将伴随着学校发展的每一个进程。 ” [2 ]

学校在网络世界的对接点中 ,虚拟的、 物理的世界与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灵世界相互交织融合 ,改变了过去校园中 “人 +财 +物” 的单一存在方式 ,使教育管理内容愈来愈复杂。随着新技术进入校园 ,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过去单一的形象思维、 理性思维开始走向两者融合的网络思维。它涵盖了人的思想、 行为、 手段等多个层面。因此 ,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学校管理的职能。

网络技术时代学校管理应追求“实质管理” 。

“实质管理” 就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管理。它的内涵是以人为本 ,唤起人的主体能动性 ,利用财、 物、 网络等资源 ,实现各种管理目标。

学校管理从 “形式约束” 走向 “实质管理”,其管理职能的定位表现在:一是态度和价值观。新技术时代 ,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开放性的网络良莠并存。因此 ,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是进行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使每个师生的世界观、 人生观 ,得到健康发展。二是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

新技术时代 ,学校管理会受到多元化思想、社会欲求、 发展思路的干扰和冲撞。学校要保持个性 ,办出自己的特色 ,就不能随波逐流。管理的职能和学习资源库;建立教育资源评估体系。四是关照师生的要求。缺乏人情味的现代管理技术 ,教师在工作中的 “神交” 机会减少了 ,容易造就 “闹市中的孤独者” 。因此 ,学校的管理就要有意识地了解教师的所思、 所感、 所求 ,帮助他们排除思想障碍 ,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三、 教育管理环境人文化

21世纪的高等教育管理更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和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 ,人格得到提升 ,使管理从 “形式约束” 走向 “自我约束” 。

校园文化的类型有如下几种:一是陶冶情操的审美文化环境。

雕塑、 长廊、 假山、 水榭、 草坪、 绿地等优美的校园文化 ,使师生置身其中 ,耳濡目染 ,如沐春风 ,增强了 “天人合一” 的自然本体意识 ,形成了以宇宙生命为依归的生命审美观。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不仅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 ,也不只是对外在自然美的发现 ,而是生命的共感与欢歌;在这里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心灵得到净化 ,行为更自觉。

二是润物无声的导向文化环境。反映学校校风、 校训的大理石雕刻 ,无疑会给校容校貌增添丰富的内涵;具有表达对伟人的崇敬之情 ,对与本校有某些特殊关系的知名人士的怀念之情的纪念性雕塑 ,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创建人约翰· 哈佛塑像;清华大学闻一多、 朱自清先生的雕像;北京大学蔡元培、 李大钊的雕像;复旦大学毛泽东、 鲁迅的雕像等;具有该校特色和特殊意义的象征性雕像 ,如中国医科大学校园里的李时珍、 华佗像 ,他们是医学的鼻祖和象征 ,南京铁道学院铁轨的雕像等 ,作为创造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往往体现一个学校的特色 ,构成了一学校所特有的标志 ,成为校园环境最久远的象征纪念物。

这些雕塑使教师与学生不论是目标 ,还是价值都有正面的导向作用。它产生出一种向心的内聚力 ,它可增加全体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增强整体合力。

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正确的是非观、 荣辱观 ,催人奋进 ,不断进取。三是规范、 约束的自律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的行为具有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优美、 整洁、 有秩序的学习、 生活环境 ,橱窗、 宣传栏、 墙报、 校报、 名人塑像、 花草树木等物质环境 ,像空气一样让师生不知不觉 ,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 去体会 ,师生从理智上受到启迪。在整洁优美 ,绿草如茵的校园里 ,在宁静安谧的图书馆里 ,环境的无形约束使人的举止行为得到收敛 ,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自觉自律替代了三令五申。高尚和智慧、 文明和修养就这样在校园这块神圣的土壤中孕育、 诞生和成长起来了。

在高校教育管理目标体系中 ,绿色管理是其中之一。绿色管理的实质是追求校内外环境的和谐。

外环境的和谐 ,主要是搞好与学校外部有关机构和社会群体的关系 ,取得他们的支持。内环境的和谐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营造:

(1)整体规划学校建设 ,把学校建设成绿色校园 ,洁净的校园。

(2)促进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 ,不仅领导、 师生员工之间 ,而教师与教师之间 ,教师与员工之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 ,都应当建立互助和谐的关系。对于高校教育管理来说 ,追求内环境的和谐更为重要。

因为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高校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代教育管理中 ,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日益凸现 ,它的功能是多层次、 多方面的。

当前一个首要问题是如何挖掘校园文化的这些管理功能 ,为育人工作服务。一是建立校园文化的导向机制。

校园环境建设要以弘扬民主优秀文化为立足点 ,在校园中推荐蕴含学习民族精神 ,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传统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抵制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和影响。

二是提高校园文化层次。高校特定的社会文化地位和文化修养 ,决定了校园文化地位高于社会。要想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 ,必须倡导较高的文化格调和化品位。

主要表现在物质设置上应增加文化含量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两个方面。三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 ,是学校发展程度的外在标志。

因此 ,学校领导要对环境文化育人功能有充分的认识 ,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 ,丰富物质文化环境 ,因为校园内自然物质的组织、 改造、 利用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是必要的物质条件。

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 ,能达到环境文化育人的目的 ,起到环境文化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 明东,陈瑶.校本管理探索[J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 :6.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教育技术人才;教育技术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61-05

当前虽然我国成功举办了多层次、多方向、多性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但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过热”的现象值得反思,认清当前国内教育形式及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分阶段有重点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需求

1.社会背景

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是该专业人才需求上升的重要因素。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在中小学的教学和管理中得到应用,教育技术逐渐从传统电教媒体技术向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媒体技术过渡,原来的电教人员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学校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新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小学新课程的普及,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各学校急需既懂技术,又懂教育的教育技术人才。从全国来看,中小学普遍缺少这类人员,尤其是不发达和偏远地区更是如此。

2.市场需求

有关调查显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同时还有其他岗位,如;在学校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及学科整合;中小学教学媒体、计算机房、多媒体实验室(教室)、计算机校园网等的管理、维护;相关行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等。目前这方面师资主要来自于物理、计算机等其他专业,或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如果通过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则市场需求巨大。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广西有近2万所中小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如果按每所学校平均配置或更新1名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人员,则需求量将近2万人。

笔者对甘肃省民族地区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教学人员方面,甘肃省民族地区(主要是指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市七县)、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市七县)、天祝藏族自治县等)的绝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师资情况不容乐观,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中小学,平均只有0.38人/校,缺口较大,甘肃省民族地区还是非常需要教育技术教学人员,若按学校数计算,甘肃省12637所普通中小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如果按每所学校平均配置或更新1名教育技术教学人员,则需求量将近1万多人。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方面,甘肃省民族地区亟待培养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如果按每个学区平均配置或更新2名教育技术教学人员,甘肃省民族地区近300多乡镇学区,则教育技术管理人员需求量将近600人。

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现状

1.教育技术学专业开办情况

从我国高等院校开办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该专业越办越热。1978年,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首先开设了电化教育专业;1983年,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专业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教育技术学确立为教育学学科下独立的二级学科;截止2002年,我国有200多所高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近60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培养点6个;全国开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校更是蜂拥而至,数不胜数。

2.学者的看法

笔者于2005年参加了由西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举办的“全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学术研讨会”,有关专家作了学术报告,与会代表进行了分组讨论。南国农先生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相对于国外来说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形成了一个具有专科、本科、研究生完整层次的培养模式。但与会代表在讨论时提出:美国教育技术专业大多不办本科,而是从具有其他专业基础的本科生中选拔人才进行研究生培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越来越不乐观,适当压缩本科生的规模显然已经势在必行了。

这些看法对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提出了严峻挑战:是否有必要举办这个专业?如何办这个专业?

3.学生的困惑

笔者在工作期间,各届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都有一些其他专业所没有的困惑,其中主要的有以下两个:

(1)“我们专业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精!”这个困惑似乎与笔者当年上本科初学教育技术如出一辙。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称其为“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可大多数感同身受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专科生都称:“电教系的学生,搞理论不如教育系,搞技术不如计算机系!”我们是否要考虑专业学生的“精”、“深”发展?

(2)“我们专业毕业以后到底干什么?”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呢?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发现他们的思路是这样的:学语文的毕业后教语文,学数学的教数学,学英语的教英语……那我们学教育技术的毕业后教什么?学生的这些想法也不无道理,作为师范教育,一般是针对中小学培养师资,与其他专业相比,传统专业一般与中小学科目一一对应,如数学教育专业对应中小学数学,但教育技术学专业无法形成此种对应关系,尽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师资,而且也向学生讲解过,但学生的困惑依旧!

面对这些困惑,当学生问及时,有时虽然能搪塞过去,但心里却不是滋味,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该如何从根本上得到解答!

三、教育技术学专业改革

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教学和学习经验,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与“业”何在?作为教育者或学校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培养本专业学生的“专”与“业”?笔者通过亲身经历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教育技术人才可按“分类发展,指向明确,分向培养,各有侧重”的原则进行,下面对这四个原则作逐一解释。

1.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与技术支持人员分类发展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试行)中将中小学教师分为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三种,并制定了各自不同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因此,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师范类院校,应该区别对待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与技术支持人员的培养。

在教学人员的培养方面,我们暂且不谈其他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着重讨论信息技术课师资的培养。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专业名称问题。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名称为:“教育技术学”,属于“教育学”学科门类的“教育学类”(注:可授教育学或理学学士学位),专业代码是040104(教高[1998]8号);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以下简称“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的名称为:“现代教育技术”,属于“文化教育大类”的“教育类”,专业代码是660215(教高[2004]3号)。鉴于学生将所学专业与中小学科目进行对应的实际,建议采用“信息技术教育”或“初等教育(信息技术方向)”的专业名称(下文中称“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其次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在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把从教从师技能练精、练深。

在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的培养方面,专业名称仍可采用“教育技术学”(本科)和“现代教育技术”(专科)(文中统称“教育技术学专业”),但就目前形势可不必拘泥于“师范类”,在非师范类院校也可培养此类人才。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于各类电教设备的操作、采购、维护和管理及电教软件的制作方面,把各类技术练精、练深。

2.培养目标指向明确

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各自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作者对全国28个省市的108所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存在诸多问题,如:“专业乏业”的培养目标、专业不专的学生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的欠缺等,并依据课程体系面向当地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及“厚基础、宽口径、强实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等原则,设计了培养目标: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教育技术事业,适应当地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具有专科学历的合格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当地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适应21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其中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方向主要培养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远程教育机构等教育系统设计、开发、运用的应用技术人才;教育影视技术方向主要培养电视台、广告公司、(教育)软件开发公司等媒体制作单位的教育影视系统及节目设计、开发、制作等应用技术人才;教育技术管理方向主要培养高等院校、中小学、远程教育或培训机构、企业等从事教育(培训)系统管理、维护、评价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从就业方向看,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专门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师资,自从2000年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开始,全国范围内有条件的中小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应用课,但信息技术课师资大多数由其他学科如计算机老师担任,或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专科生由于指向不明确,也较少从事这一职业,因此设立专门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师资的专业是形势所需。而教育技术学专业专门培养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目前,在中小学特别是中小学专门配备技术支持人员或管理人员是不切合实际的,但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以中学、乡中心小学为中心,设置区域技术支持人员或管理人员,以解决当前中小学信息化进程中所存在的设备闲置、资源浪费或不能很好共享等现象,还是必需的。

3.专业方向因地制宜

就目前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来看,2004年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了该专业的五个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及现代远程教育。根据上述教育技术人才类型的划分和培养目标中关于专业方向的讨论,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可设置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方向,分别培养小学、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师资;教育技术学专业可设置教育媒体技术、教育技术管理、教育技术理论等专业方向,教育媒体技术又可分为教育影视技术和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媒体技术、教育技术管理两个方向专门培养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教育技术理论方向培养有志于继续攻读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人才。各院校应根据当地要求,且因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在院系不同,在各阶段凭借各自的优势,培养有特长的教育技术人才。

不同的院校将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在不同的学院或系,笔者大致将这些学院或系分成四类:教育类学院、教育技术类学院、传播类学院和信息类学院,不同设置的院系确定培养方向时,可以参考图1所示。

4.课程体系各有侧重

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至关重要。李龙教授根据课程理论提出了一个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认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而专业拓展课程属于选修课,但作者认为,专业方向不同,专业基础课也应该有所区别,甚至可以设置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

一般来说,专业课程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从课程性质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后者又可分为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而是从课程类别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或核心)课、专业发展(或拓展)课。各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往往把两种划分方式混淆,课程体系中存在两种方式交叉使用的现象;也有人认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就是必修课,专业拓展课就是选修课,其实不然,课程性质和课程类别可以看做是认识专业课程的两种维度,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从课程性质和课程类别的二维视角看待专业课程,共有9中设置方式(即图中①至⑨),理论上任何性质的专业课程在不同的专业方向中都可以按实际情况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分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但要保证必要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

根据上述分析,作者设计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如下课程体系:

(1)专业核心课程

自从我国举办教育技术学专业以来,专业核心课程几经变化,80年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有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育传播学、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电视电声媒体、电化教育管理;90年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有教育技术学、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远程教育学、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教育、网络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处理;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有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基础、媒体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项目实践、学与教的基本理论,在这些新旧更替的专业核心课程中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三门课程是始终未变的,作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应包括:教育技术学原理、教学设计学、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远程教育学、信息化教育学、教育技术管理学。

(2)专业基础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先行或预修课程,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基础看,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艺术基础三方面,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根据南国农先生的看法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技术基础包括物化技术(如图片、录音机、电视、计算机等)和智能技术(如教学思想、教学策略、系统方法等);艺术基础包括美术基础和音乐基础,由此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

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课程理论、教育传播学;摄影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视原理、电视系统、电声技术基础;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中外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美术基础、音乐基础;教育学;管理学、教育管理学、信息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哲学、技术哲学、系统科学等等。

(3)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的“精”、“深”发展、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完善知识结构而设置的课程,一般按专业方向安排(故又称“方向性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的拓展课程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标准解读、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中小学综合实践、教师口语与普通话、三笔字与书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教育测量与教学评价、微格教学的理论、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方向)的拓展课程包括:认知心理学、网络教育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常用工具软件。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影视技术方向的拓展课程包括:视听心理学、电视节目编导。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管理方向)的拓展课程包括:管理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工程、教育资源的管理与评价、教育技术装备、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绩效技术与绩效管理。各方向均可以选择可设的拓展课程包括:教育技术前沿动态、教育技术学史、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等等。

(4)实验实践课程

实验实践课程是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为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课程,除个别演示型实验依附于理论课程外,需要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均安排为独立的实验课程。教育技术学专业“依附”实验实践课程包括在专业核心课(如教学媒体实践等)、专业基础课(如摄影基础等)、专业拓展课(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中相关媒体设备操作等实验实践,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完成,不再安排单独的实验实践课时。教育技术学专业独立实验实践课程包括:电子技术实验;教育技术基础实验、教育技术综合实验、教育技术项目实践、微格教学实践、光学投影媒体教学、电教设备维修与维护、电教美术与音乐、教育技术文献检索、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录像制作、电视系统实验、电声系统实验、电声教材编制、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教育电视节目制作、DV创作、影视布光与布景、非线性编辑;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教学网页与网站建设、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技术、局域网组网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见习、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等。

四、效果及问题

1.效果

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分类培养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困惑,确立了专业之“专”和专业之“业”。一方面,在分类培养的基础上培养目标指向明确,使学生不至于有“出去以后干什么”的困惑,确立专业之“业”。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培养教育技术教学人才,其“业”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方向和教育影视技术方向)培养教育技术之技术人才,其“业”在于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远程教育机构等教育系统设计、开发、运用,或电视台、广告公司、(教育)软件开发公司等媒体制作单位的教育影视系统及节目设计、开发、制作;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管理方向)培养教育技术管理人才,其“业”在于高等院校、中小学、远程教育或培训机构、企业等从事教育(培训)系统管理、维护、评价。根据作者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发现,其毕业生目前的工作单位是教育部门和非教育部门各半,其中教育部门的以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为主,而在非教育部门就业的毕业生中,以政府机关的行政人员居多,主要工作是日常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

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向及与其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使专业学生不至于感到“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确立了专业之“专”。教育技术学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于教育理论与教学能力,其“专”在于从教从师技能,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方向和教育影视技术方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于各类电教设备的操作、采购、维护及电教软件的制作方面,其“专”在于各类技术技能,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管理方向)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侧重于教育(培训)技术系统的管理维护、职业培训与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专”在于各类管理技能。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范文6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基本上都是需要进行评定职称的,而很多职称对期刊的发表也都是会有很严格要求的,比如说教育核心期刊上,而核心期刊发表也是比较多的,今天小编就整理了一些关于有哪些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知识,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学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贯彻“双百”方针,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和交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月刊)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所设栏目:教育基本、德育、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法制与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教育。

教学与管理

《教学与管理》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双效期刊”、全国综合教育类“核心期刊”全国教育学院学报研究会“优秀期刊”、山西省一级期刊。《教学与管理》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5872,国内统一刊号CN14-1024/G4,四封彩色印刷,内文80页。《教学与管理》创刊于1984年,创刊伊始为季刊,1997年扩容为月刊,2000年扩容为半月刊,2001年扩容为旬刊。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理论与实践创刊于1981年,是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教育学术期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设有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决策与管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理论、课程论、教育心得、比较教育、教师论坛、青年论苑、学术动态等栏目。

以上都是教育方向比较好投的核心刊物,也是本站平台长期合作的,已经帮助了众多教育从业者成功发表了论文,您也可以将您的论文发给该站的在线老师,他们结合期刊要求修改润色,然后推荐到合适的刊物上不耽误评职。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范文7

1.打破霸权的主流教育管理观念,实现教育管理观念的变革

福斯特提出,教育管理的固定思维倾向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以打破霸权的传统教育管理观念,包括对实证主义及强调价值中立教育管理观念的批判,实现教育管理观念的变革。

他还指出,传统的教育管理观是建立在泰勒“科学管理”基本主题之上的,它把经验主义作为获取真理和事实的唯一源泉,而其它的任何方法都是荒谬的。福斯特简明而公正地批判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则,认为“科学管理”的原则摈弃和忽视了行政决策和管理的情感、价值维度,过分强调了劳动分工的原理,以追求组织管理的最大效率。

福斯特还批判了梅奥在霍桑研究中提出的人际关系管理模式,认为人际关系的组织管理理论虽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但其经营管理的操作策略还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最终目的,即生产的高效性和产品的价廉物美,这种对个体的“虚伪”兴趣仅仅是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过程人性化的另一种途径。福斯特认为,人际关系研究为“科学管理”的形式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对立面,成为控制工人的另一种工具,它在本质上为管理者提供了开展“社会工程”的技能,要求由同辈群体起支配作用,以控制非正式组织,并确定生产的规范、过程和质量等[5](p41)。

福斯特批判了实证主义教育管理的本质,认为实证主义是与唯名论相连的,传统教育管理科学是根据自然科学方法建立的一体化知识体系,价值判断则不具有知识的地位[2](p241)。福斯特指出,教育管理研究一直被实证主义者所垄断,他们以及一些解释主义者试图采用科学的方法,探索现实的社会结构。福斯特认为,这种科学主义研究的价值并不高,因为它只关心教育管理的技术因素。在对实证主义批判的基础上,福斯特提出,批判理论不仅要指出意识形态的关系,反思工具理性对社会交往的危害,而且要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指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这种两分法的错误本质,重新考虑教育管理所依赖的整个社会的结构。

2.作为道德科学的教育管理,应树立一种道德科学的思想方法

福斯特还认为,教育管理是一项道德科学,要树立一种道德科学的思想方法。作为道德科学的教育管理观假定,教育组织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中更大的、无所不包的教育伦理之上”的。这种教育管理观念相信,学校不仅仅是社会规范和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和保存者,而且是自由的促进者和真正民主的倡导者。学校不应使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永久化,而必须着力解决自由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问题。福斯特指出,缺乏教育管理的道德观、教育管理理论对于学校实现其目的就不具有很大的价值[5](p21)。

福斯特关于道德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是在20世纪末的激进时代中提出的,甚至一些保守的学校管理人员也接受了福斯特关于道德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福斯特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公平、民主和自由。他指出,学校管理人员必须拒绝主流意识形态的假定,使学校成为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成人与成人之间进行对话的“竞技场”。在学校“竞技场”中,需要审视以下一些问题:在学校管理中,教师能够参与多少?管理的角色是以同事为中心还是以权威为中心?学校重视基本技能,高级技能,还是社会技能?学校应当注重改正有些学生的所谓“缺陷”,还是注重不同文化和不同群体的优势?应当把学校看成是变革的者,以开创更加公正的社会,还是社会化的场所,以使年轻人适应现存的社会结构?

福斯特非常赞同萨乔万尼的观点。萨乔万尼指出:“改善社会秩序是教育管理具有规范化性质的体现……教育管理是一种设计行动过程的科学,目的是要改变现存的情境,达到理想的情境。”[6]站在道德科学的立场上,福斯特提出,要鼓励学校管理人员改变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关注更大的社会背景中的问题。福斯特强烈地批判了教育管理研究忽视或排斥伦理问题的倾向,认为教育管理研究只能是批判的道德科学,应确立一种反思的态度,树立一种道德科学的思想方法,正视和处理各种教育管理的道德两难问题。

福斯特还认为,领导是一种反魅组织结构,并洞察“常规”情形的政治行为,它是一种为参与决策而争辩的政治行为[5](p187)。福斯特精辟地指出:“领导必须了解环境和变革,授权和改革是批判理论的精神所在。授权和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把我们从意识形态的牢狱中解放出来,并赋予我们以远见……授权可以得到不受限制的对话,改革可以传达超越我们目前所取得的成就的信息和信号,它提供了一种远见,一种公正、平等社会秩序的远见。”[5](p188)

福斯特也指出,教育领导应当是一种批判的道德实践,致力于改革学校文化和学校生活中那些不受欢迎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教育实践中的种族歧视、阶级偏见和性别歧视,也可能是对某种宗教或宗教团体的偏见,还可能是对各种残疾人、处于社会不利境地的人和有智力缺陷的人的歧视[4](p54)。福斯特认为,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教育管理的伦理道德问题是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作为批判性实践的道德领导不是要“编织”更加完善的组织结构,而是要重新界定“生活世界”的实践,追求自由和民主的共同理想。

二、福斯特教育管理批判理论的形成、发展福斯特教授1977年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曾在多所大学教授教育管理导论、教育管理组织理论等课程,曾是美国《教育管理季刊》的编委。早在1980年,福斯特就探讨了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思想与教育管理的关系,用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思想分析了传统教育管理理论的合法性危机[1]。

1982年,在“全美教育研究协会”年会上,福斯特提交了《走向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一文,积极倡导建立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范式。福斯特认为,建立一种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范式是有可能的,但要对我们当前的思考偏见进行分析,并要使批判的观点具有可接受性。福斯特还指出,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应当接受并建立在解释学和经验科学的观点之上,既要对现实进行现象学的分析,又要对现实进行结构性的分析,还要对社会意义和历史背景进行批判分析;批判理论应当关注揭露教育实践的障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2](p254-255)。

1986年,福斯特出版了《范式与承诺——教育管理的新方法》(以下简称《范式与承诺》)一书,极力倡导批判与反思,把教育管理看作是一门“道德科学”,把改革教育管理实践作为批判研究的旨趣。福斯特不仅指出了教育管理研究的直接责任,而且指出了社会变革的文化框架,以对教育管理的矛盾和冲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审视,并根据社会的责任和行动,解决教育管理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正如丹特里对《范式与承诺》所作的评论:福斯特教授提出了难以回答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那些能够激发思想和觉醒的疑问的途径,《范式与承诺》是这一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它对一个令人感到兴奋的教育管理理论新范式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9年,在史密斯主编的《教育领导的批判观》一书中,福斯特又发表了《走向领导的批评性实践》一文,认为伦理的思考是教育领导者的首要责任,因此也必须是教育管理培养方案的首要内容。福斯特指出:“领导从总体上必须保持一种趋向民主价值观的伦理关照,它必须历史地与伦理的意义相关联……这里的伦理不仅仅指个体的行为,而是指一种更加综合的观念,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道德社区应当如何共同地生活。”[4]

21世纪初,福斯特教授一方面仍坚持着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论观点,将《范式与承诺》一书作为其思想的基础,另一方面则转向对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研究,对教育管理共同体、教育管理的伦理问题、学校组织变革、教育组织的管理隐喻、建构主义教育领导等方面给予特别的关注。

三、结论与评价

批判理论是历史上最为复杂的课题之一,福斯特把批判理论作为理解教育管理的一个框架,对教育管理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对教育管理研究与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从思想渊源看,批判理论可以追溯到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思想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组织中的应用。福斯特把实证主义的哲学观和科学观作为抨击的对象,重新思考了哈贝马斯的批判观念,揭露了主流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当福斯特把批判理论应用到解释教育管理和组织问题时,它已经从提供激进组织思想论坛的作用,转变为理解和评估教育行政决策和组织生活质量的过程。福斯特的批判理论试图把科学解释的逻辑与文化理解的传统结合起来,以建构一种追求美好生活和公正社会的评价框架[2](p240)。

其次,从目的论看,批判理论的本质在于对科学和工业压制个性的现性提出批判。正如伯恩斯坦指出的:“批判理论希望使主体完全意识到物质世界蕴涵的矛盾,洞察意识形态的神秘性以及曲解现存社会状况的错误意识形式。”[7]福斯特对科学主义无视个体人性的现性提出了批判,把社会的民主化和人性的解放看作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目的,试图重新塑造结构功能主义的教育组织管理主流观点。福斯特所关注的教育问题是:当前的权力结构、课程结构和教学结构是为谁的利益服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与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和政治联盟的关系是什么?

其三,从方法论看,批判理论的方法论主要是辩证法,福斯特希望通过逻辑分析和争鸣来提高人们关于其生活和工作状况的觉醒程度。在逻辑分析和争鸣的过程中,福斯特的批判理论依赖于对意识形态的分析和生成,希望指出现存社会状况的矛盾和冲突。福斯特受到哈贝马斯早期作品的影响,把科学与实证主义划等号,认为实证主义的教育管理理论只重视教育管理的技术方面,无视多元性、种族和民族问题、社会阶层问题等。

其四,从知识论看,福斯特呼吁教育管理理论应该拥有更广泛的知识来源,应该承认“交往的知识”和“解放的知识”在人类事务中的现实意义,提出教育管理的知识基础要更多地强调对教育现实的批判、道德与价值观、授权和教育变革,让那些无权的人参与到教育问题的讨论和争鸣中,让教育管理的实践人员具有批判的眼光,以分析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总之,福斯特对教育管理理论提出了众多挑战。那些相信管理方格、列表、四分图和方案的教育管理实践者无疑会对福斯特的著作失望,因为福斯特的著作抛弃了崇尚效率的领导与管理观;而那些能够从智慧和伦理道德上内省自己角色的教育管理人员则会欢迎福斯特的著作,把福斯特的著作作为兴奋剂,以丰富他们对教育管理的本质、目的和意义的探索。

[参考文献]

[1]Foster,W.AdministrationandtheCrisisinLegitimacy:AreviewofHabermasianthought[J].HarvardEducationalReview,1980,(4):241.

[2]Foster,W.TowardaCriticalTheoryof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A].InT.J.Sergiovanni&J.E.Corbally(Eds.),Leadershipandorganizationalculture[C].Chicago: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84.

[3]Dantley,MichaelE.BookReview:ParadigmsandPromises:Newapproachesto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J].JournalofEducation,1988,(2):150-158.

[4]Foster,W.P.TowardsaCriticalPracticeofLeadership[A].InSmyth,John(ed),CriticalPerspectivesonEducationalLeadership[C].London:FalmerPress,1989.55.

[5]Foster,W.P.ParadigmsandPromises:NewApproachesto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M].PrometheusBooks,1986.

[6]Sergiovanni,T.J.DevelopingaRelevantTheoryofAdministration[A].InT.J.Sergiovanni&J.E.Corbally,(Eds),LeadershipandOrganizationalCulture:NewPerspectivesonAdministrativeTheoryandPractice[C].Urbana: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84.278.

[7]Bernstein,RichardJ.(1976).TheRestructuringofSocialandPoliticalTheory[M].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76.182.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范文8

论文摘要:实施科学而有效的德育管理,在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维护高校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学校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和完善德育管理体系,要高校德育管理的目标制定、内容选择、原则确立、途径优化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以促进德育管理向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

一、高校德育管理目标的制定

目标是德育管理的灵魂,直接指导和制约着整个德育过程。构建德育管理体系.制订目标是前提。在德育管理过程中,既要合理地设立目标,也要明确地表述目标。德育管理的目标是德育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设想或结果。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提高德育管理的水平,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提高德育的效益。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德育目标的要求就不能强求一样、同等对待。高校德育目标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定。而且德育是一定民族文化的产物,民族文化要发展,必然要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现代德育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因而所订的德育目标要体现时代精神,坚持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统一。

明确地表述目标,也是制订德育管理目标不可回避的问题。目标表述不清,或是有所歧义,人们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并执行它。因此,在高校德育中,要制订规范的德育管理目标,科学地陈述目标,实施目标管理。实施德育目标管理,首先要制订一个总目标,然后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个别,将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分解为一级目标、二级目标、三级目标甚至针对某种德育现象更为具体的目标,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目标体系。通过各个子目标的完成,实现预期的总目标。

二、高校德育管理内容的选择

德育管理的目标,既要靠内容来体现,也要凭借内容去实现。内容是管理活动中最为实质的因素。高校德育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不仅反映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劣,而且也反映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育民族魂。三是要以基本道德准则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觉悟,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交替、社会转轨时期,受其影响,不少大学生身上表现出行为失德、诚信缺失、学术剽窃等不文明现象,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一再被提上日程。要以“八荣八耻”作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准则,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及纠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

3.德育环境管理。在高校中,德育环境管理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其一,要重视校内文化设施管理。设计好校园、图书馆、教室和阅览室的布置,完善校园规划和建设,特别是要做好绿化、美化工作,增强大学生对校园建筑的认同感。其二,要加强校风建设管理。通过精心策划和组织校园的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建设的深入发展。

三、高校德育管理原则的确立

要促进学校各项德育工作具体落实,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德育管理的原则是根据德育管理的目标和任务,遵循德育管理的规律而制定的对德育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德育管理活动的准则和依据。高校德育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这是依据德育工作的社会制约性这一基本规律而提出的一条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是保证德育管理活动沿着正确路径运行的指航灯,是德育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德育管理活动的方向指代不明,或是迷失方向,都不利于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坚持德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必须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把坚定正确的方向放在第一位,才能保证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培养和造就符合时代精神实质的一代新人。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从事德育管理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是为了准确地把握理论和深入地了解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没有理论导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也必然是缺乏根基的理论。因此在德育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德育管理理论和德育实践的结合和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管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通过运用管理理论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既定德育目标的过程。

3.动态性原则。高校德育管理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管理目标的不同、内容的不同、方法的不同等发生改变。用静止的、僵化的、固步自封的思维去指导德育管理活动,是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益的。尽管德育管理原则是德育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总结,但管理过程的动态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视角去观照德育管理过程,应根据时代的特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和不同时期变化了的管理任务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4.多元化原则。高校德育管理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决不能单靠学校方面的力量。需要政府、家长、社会、社区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学校德育管理者要主动地和家长、社会进行沟通,调动他们参与学校德育管理的积极性,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协调校内外的关系,共同做好德育管理丁作。

5.开放性原则。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德育管理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开放的理念。要立足于我国高校德育管理的实际情况,摆脱“闭关锁国”的思维禁锢,放眼世界,特别是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管理的经验、方法与技巧。为我国的德育管理服务。

四、高校德育管理途径的优化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范文9

摘要:应用型本科是一种比较新的教育类型,在教学中,既要解决理论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技术的应用和实际的操作。这类本科生的理论教学,首先要对这类学生的特点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在理论教学体现出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理论教学 价值

0 引言

应用型本科是培养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规格、培养层次、服务岗位面向等,与高职学生、其他类型的本科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对应用型本科生的理论课教学,更要从其培养模式出发,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 对应用型本科生要有正确的判断

1.1 求知欲强。这类本科生相对于普通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求知欲望比较强,对成功的渴求更紧迫。对于这类学生的培养,既要使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比较突出和明显。因此,学习的动力不仅来自于学生个人,从应用型本科的特点来看,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外部更为明显。

1.2 职业性大。应用型本科是针对特定的岗位培养直接从事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技能,因此,这些本科生入校以来就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性特点,教育的本身也必须注意这种职业性的特点。

1.3 学生差异性小。从入学的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来看,这些本科生的起点大体上是一致的,差距不大,个性与共性比较容易结合,在实施理论课教学上,难度相对比较小一些。

1.4 自律能力强。这些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约束自我,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主动性强,个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标明确。

1.5 理性思考多。本科学生对知识与问题的把握,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更多地对规律性、本质性东西的思考。这种理性思考具有了较强的社会性,这也为本科生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议题。

1.6 管理方法的需求。这类学生对于管理方法的需要,绝对不是单纯的强制手段,一定要处理好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关系。制度关系是针对特定群体所实施的强制性管理,这种管理具有不可对抗性的特征,也是组织文化所必须的,具有外在的强制性;文化管理是通过积极向上的文化,发挥文化的内涵特征,使特定的群体主动适应某种约束的管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具有内在的凝聚性。实施应用型本科生教育,就要把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逐渐突出文化管理的主导性。

2 应用型本科生理论课教学的几个结合

针对上述应用型本科生的特点,教育教学的实施也应该存在着差异性,尤其是从理论课教学角度,更要体现其教育规律。

2.1 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 在研究应用型本科生理论课如何运用教育的艺术时,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准则,即在理论课教育过程中,必须体现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理论的科学性是指理论能反映客观的规律,它必须具有规律性和真理性;理论的价值性是指理论对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主要指对人和社会发展在导向、动力、方法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即指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简言之,理论必须是有用的,能提高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理论的价值性就是理论的有效性、实践性。对于应用型本科生的理论课而言,教育的艺术就体现在教师在充分演绎理论的科学性的同时,也充分展现出科学理论的价值性,理论教育就会对学生产生磁力,就能体现真、善、美的和谐一致。

2.2 理论的指向性与价值性相结合 理论的指向性是指理论所指向的实际生活的部位,即理论的应用范围;理论的价值性,即理论的有用性,理论在实际生活中一定有其发挥作用的地方,当然也有其发挥不了作用的地方。

所有理论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它来自于实践,也必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得到它的位置,从事本科生教学的教师,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明确理论的实际应用范围,引导学生体会该理论存在的价值,反之,教育者若不明确(包括夸大)理论的应用范围,受教育者就无法理解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意义,就会认为该理论是空洞的、无用的、过时的,是说教的,科学理论的价值性便无法体现。因此,从事应用型本科生教学的教师一定要善于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实际生活和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设置恰当的问题,再通过理论内容的展开体现出理论对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意义,这样,必能激发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可以说,恰当的设问是理论的指向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结果,体现出理论教育的艺术性。

2.3 理论的逻辑性与彻底性相结合 理论的逻辑性,一是指理论内容、概念的一致性,即概念与本学科的理论内容是相融的;二是指论证的逻辑性,论证或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或遵循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理论的彻底性是指理论的根源性,理论都来源于实践,以逻辑推理形式表现出的理论必须与历史事实、现实生活相统一。

假设我们已经设置了很好的能打动受教育者的问题,然而在紧随其后的理论展开过程中,逻辑不通,理论与事实不符,那么,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性也就无法体现,以理服人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讲清理论的逻辑性和彻底性。理论的逻辑性与彻底性相结合是通过论证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论证必须是符合逻辑的,所讲的必须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其次,论证应该是彻底的,有正面论证和反面佐证,理论有彻底性,才能有说服力,如果我们对理论进行了彻底地论证,学生就会相信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就会一定程度地提高学习的兴趣。

2.4 理论的比较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理论的比较性是指通过与别的理论对比,看其长短、优劣及其共同性,即通过横向比较看哪个理论具有科学性、价值性、指导性。理论的发展性是指通过纵向比较看同类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范文10

Abstract: The article and f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oothold native place, inherits with innovates,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explores three aspects, has analyzed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hought development path and the rule dialectically, causes it to become educates practices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the instruction.

关键词:教育管理 思想 现代化

Key words: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hought; Modernized

作者简介:王光辉,男,商丘市人,1973年出生,管理学讲师,主要研究行政管理学

一、关于继承与创新

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既割不断历史,又不能拒绝未来,“割不断历史”意味着一种继承,“不能拒绝未来”意味着一种创新和对现实的超越。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的思维形式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它把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统一于一体,把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统一于一身。教育管理思想是在“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运动中不断地向现代化逼近的。

二、关于立足本土和面向世界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一,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差异,民族特点和历史文化传统各异,教育的发展道路和教育管理实践的方式不同,因而作为对客观存在的教育管理实践的反映形式,也就有自己的特质。这就决定了教育管理思想的发展必然是“本土化”的东西。因而,我们努力探索的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

“面向世界”是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管理思想在向现代化的发展和演变中,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或多或少的受其他国家、地区乃至民族的教育管理思想的影响。这是客观的普遍的现象。其次,“面向世界”是指要密切关注世界各国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规律和新成果,总结别国在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概括出一般的普遍性的规律,以给本国的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提供借鉴和指导,加速本国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的进程。

三、关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教育管理思想作为对客观存在的教育管理实践本质的认识,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规律。首先,如何加强这方面思想理论的研究,我们认为应具备几个意识:第一,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管理实践中的核心问题是思想理论得以发展的突破口,看不到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管理思想的发展就没有希望。比如,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了40多年,与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实现了最紧密的结合,高校也相应建立了自己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然而改革开放20余年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扎下了根,它给原有的高校管理体制带来了冲击和困惑,诸如封闭办学的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原则之间的不协调;高校之间竞争的不平等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性原则之间的不协调;高校没有相应的办学自与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原则之间的不协调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研究探索乃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不竭的创造意识。教育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需要我们具备置疑的意识和精神,敢于突破旧有的管理框架,超越旧有的管理思想,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管理哲学同我国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先进的管理思想成果,开创我国教育管理思想变革的新时代。

第三,审慎的科学意识。科学的思才能产生科学的思想。教育管理思想如果要真正成为科学,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出经验主义的泥潭和摆脱直觉思维的束缚,把理性科学的思维建立在唯实、唯真、充分尊重和利用客观规律,尤其是教育管理实践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系统地抽象概括和超前的研究探索。

一.如果我们只顾教育管理思想理论的探索和研究而不使之下嫁教育管理实践,则不可能验证教育管理思想的正确与否,也不可能找到教育管理思想得以修正、补充、完善、革新的根据。二.教育管理实践发展所遇到和产生的新问题,不仅提出了发展教育管理理论的要求,而且还同时提供了发展教育管理理论的条件。教育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方法,为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材料和经验。教育管理实践还为教育管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确定了方向和新的内容。三.教育管理实践是检验教育管理理论正确性的标准。教育管理理论是在教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对现实教育管理实践的反映,但是,教育管理又是包含着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性、系统性活动,所以在教育管理理论指导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就会发现其不足,甚至错误之处,于是推动人们去不断修正和发展教育管理理论。

综上所述,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不仅仅是理论层次上的探索和研究,而更重要的是要把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某一管理思想再运用到教育管理实践当中去指导这个实践,验证其正确与否,并使之得到发展。只有某一种教育管理思想成为指导某一教育管理实践的普遍性的原则,才能说这种教育管理思想是科学的,是得到发展了的。正如唯物辩证的认识论一样,教育管理思想必须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地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范文11

考试时间

考试专业及课程

10月18日(星期六)

10月19日(星期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公共课  03706

03709

00009

0003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心理学  00429  教育学(一)  03708

04729

037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学语文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2

00015  英语(一)

英语(二)  04183

00018

0219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计算机应用基础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0020

00023

00022  高等数学(一)

高等数学(工本)

高等数学(工专)  04184

02198

02197  线性代数(经管类)

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420  物理(工)  经济类

00065

00054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管理学原理

00043

00051

0005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面向社会开考专业(专科)

考试时间

考试专业及课程

10月18日(星期六)

10月19日(星期日)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2:30—5:00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2:30—5:00  序号

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课 码

课 程 名 称

课 码

课 程 名 称

课 码

课 程 名 称

课 码

课 程 名 称

1  A020105金融  00075

00041  证券投资与管理

基础会计学

00066

00055  货币银行学

企业会计学

2  A020109国际贸易  00088

00093

00041

00091  基础英语

国际技术贸易

基础会计学

国际商法  00076

00058  国际金融

市场营销学  00090

00089

00094  国际贸易实务(一)

国际贸易

外贸函电  00092  中国对外贸易  3  A020201工商企业管理  00147

00041  人力资源管理(一)

基础会计学  00148

00058

00146  国际企业管理

市场营销学

中国税制  00055

00144  企业会计学

企业管理概论

4  A020203会计  00041

00067  基础会计学

财务管理学  00146  中国税制  00156

00144

00070

00155  成本会计

企业管理概论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中级财务会计

5  A020207市场营销  00041

00177

00180  基础会计学

消费心理学

企业定价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44

00182

00181  企业管理概论

公共关系学

广告学(一)  00179  谈判与推销技巧  6  C030112法律  00242  民法学  00245

00261  刑法学

行政法学  00243

00247  民事诉讼法学

国际法  00244

00223  经济法概论

中国法制史  7  A030301行政管理  00163

00147

00107  管理心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一)

现代管理学  00341  公文写作与处理  03350

00182  社会研究方法

公共关系学  00040

00312  法学概论

政治学概论  8  A040103小学教育  00409  美育基础(选)  00407

00410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  00408

00411  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论  00395

00412  科学·技术·社会

小学班主任  9  A040106教育管理  00444

00107  教育政策学

现代管理学

06180  学校管理心理学  00442  教育学(二)  10  A050102秘书  00163

00345  管理心理学

秘书学概论  00341

00058  公文写作与处理

市场营销学  00144

00182

00315

00346  企业管理概论

公共关系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  00040

00509  法学概论

机关管理  11  C050114汉语言文学  00529

00535  文学概论(一)

现代汉语  00530

00536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古代汉语  00534

00531  外国文学作品选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0053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12  C050207英语语言文学  00596

00595  英语阅读(二)

英语阅读(一)  00795  综合英语(二)  00522

00597  英语国家概况

英语写作基础  00794  综合英语(一)  13  A050409美术教育  00504  艺术概论

14  A080701计算机及应用  02318

02323

02142  计算机组成原理

操作系统概论

数据结构导论  00342

02141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  04732  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  02120  数据库及其应用  15  A080801房屋建筑工程  02391

02400  工程力学(二)

建筑施工(一)  02387

02394  工程测量

房屋建筑学  02396  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02398

02389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

建筑材料  16  A090101农学  02665

02672  农业生态基础

作物育种学  00135

02660  农业经济与管理

植物学(二)  02664  农业气象学  02670  作物栽培学(二)  17  A100701护理学  02901  病理学  02903

02996  药理学(一)

护理伦理学  02998

02113  内科护理学(一)

医学心理学  03002

03001  妇产科护理学(一)(选)

外科护理学(一)  18  A080306机电一体化工程  02230  机械制造  02159

02195  工程力学(一)

数控技术及应用  02236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02232

02237  电工技术基础

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  19  A082207计算机信息管理  00041

04754  基础会计学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  00342

02141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  02384

00144  计算机原理

企业管理概论  02120

02382  数据库及其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  20  A100801药学  03024  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技术  02911  无机化学(三)  03027

03033  植物化学

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  03029  药剂学  21  A090501水产养殖  02000

02822  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  02818  水产养殖企业经营与管理  02820  鱼类增养殖学  02821  水产动物饲料学  22  A020118餐饮管理  00177  消费心理学  00054

00977  管理学原理

餐饮业法规  00982  餐饮服务(选)  00978  烹饪工艺学(二)(选)  23  A020231劳动和社会保障  03312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  00341  公文写作与处理  03320  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与计算机应用

24  A020228物流管理

00148  国际企业管理(选)  05362  物流英语  05372  国际物流导论(选)  25  A020163调查与分析  04767  现场调查组织与管理

04775  宏观经济指标分析      26  A020245酒店管理  03955

03963  旅游基础英语

酒店管理实务  03957  形象塑造

03958  饭店服务心理学

面向社会开考专业(本科)

27  B020204会计  00162  会计制度设计  00149

00058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市场营销学  00159

00150

00160  高级财务会计

金融理论与实务

审计学  00161  财务报表分析(一)  28  B020208市场营销  00186  国际商务谈判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055

00150  企业会计学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98

00183  国际市场营销学

消费经济学  29  C030106法律  00230

05678

00249  合同法

金融法(选)

国际私法  00262

00227

00257  法律文书写作

公司法

票据法(选)  05680

00263

00246

00258

婚姻家庭法

外国法制史(选)

国际经济法概论

保险法(选)

00233

00169

00228  税法(选)

房地产法(选)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30  B020115经济学  00143  经济思想史  00142  计量经济学  00138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31  B030302行政管理学  00320

00067

00318  领导科学

财务管理学(加)

公共政策  00319  行政组织理论  00144

00321

00315

00316  企业管理概论(加)

中国文化概论(选)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西方政治制度  00322

00312  中国行政史(选)

政治学概论(选)  32  C050105汉语言文学  00540

00812

外国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  0081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选)  00820

00538

00321

00539  汉字学概论(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文化概论(选)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541

00815  语言学概论

西方文论选读(选)  33  C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00600  高级英语  00836

00830

00837  英语科技文选(选)

现代语言学(选)

旅游英语选读(选)  00833

00838

00094  外语教学法(选)

语言与文化(选)

外贸函电(选)  00839

00603

00840  第二外语(俄语)(选)

英语写作

第二外语(日语)(选)  34  B080702计算机及应用  02331

04747  数据结构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04737

02197

04735  C++程序设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数据库系统原理  02333  软件工程  35  B020102统计  00056  国民经济核算与综合统计分析  00058

00054  市场营销学

管理学原理  00055

00057  企业会计学

统计应用软件  00053

00059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投入产出分析  36  B020104财税  00067

00069  财务管理学

国际税收  00058

00054  市场营销学

管理学原理  00070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00053

00071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社会保障概论  37  B020106金融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058

00054

00076  市场营销学

管理学原理

国际金融  00078

00077  银行会计学

金融市场学  00053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38  B020110国际贸易  00100  国际运输与保险  00101  外经贸经营与管理  00055

00102  企业会计学

世界市场行情  00099

00098

00097  涉外经济法

国际市场营销学

外贸英语写作  39  B020202工商企业管理  00067

00153  财务管理学

质量管理(一)  00054

00149  管理学原理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4

00150  企业管理咨询

金融理论与实务

40  B040108教育学  00464

06159  中外教育简史

教育社会学(加)  00451

00469

00471  教育经济学(加)

教育学原理

认知心理(选)  00465

00472

00449

00466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比较教育(选)

教育管理原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467

00456

00453  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教育法学  41  B050410美术教育  00688  设计概论(加)  00745  中国画论  00744  美术鉴赏  00743  雕塑  42  C050305新闻学  00662

00529

00643  新闻事业管理(加)

文学概论(一)(加)

公关心理学(加)  00659  新闻摄影  00661

00321

00182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中国文化概论

公共关系学  00660

00312  外国新闻事业史

政治学概论  43  B050104秘书学  00320  领导科学  00261  行政法学  00321

00528  中国文化概论

管理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加)  00312

00526  政治学概论

秘书参谋职能概论  44  B040107教育管理  00454

06159  教育预测与规划

教育社会学(加)  00451

00458  教育经济学

中小学教育管理  00449

00465

00466  教育管理原理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加)  00456

00453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教育法学  45  B040102学前教育  00409

00401

00403  美育基础(加)

学前比较教育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0883

0088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399  学前游戏论  00467

00885  课程与教学论

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  46  C030108律师  00230

05678

00249  合同法

金融法(加)

国际私法  00993

00227  法院与检察院组织制度

公司法(加)  00229

00924

00247

00246  证据法学

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

国际法

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33

00228

00925  税法(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公证与基层法律服务实务(选)  47  B080307机电一体化工程  02245

02194

02199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工程经济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240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2200

02202

02197  现代设计方法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41

02238  工业用微型计算机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  48  B100702护理学  03006

03007

03201  护理管理学

急救护理学(加)

护理学导论  03008

03009  护理学研究

精神障碍护理学  00182

03005  公共关系学

护理教育导论  03010

03011

04436  妇产科护理学(二)

儿科护理学(二)(加)

康复护理学(加)  49  B020121调查与分析

00058

00142  市场营销学

计量经济学(加)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50  B020119餐饮管理  00989  国外饮食文化(选)  00986  中国饮食文化  00182

00987  公共关系学(加)

餐饮美学(选)

51  B020232劳动和社会保障  00147

03323  人力资源管理(一)

劳动经济学  03325  劳动关系学  03322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03326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52  B080709计算机网络  02331

04747  数据结构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49

04741  网络工程

计算机网络原理  04735

02379

04751  数据库系统原理

计算机网络管理

计算机网络安全  03142  互联网及其应用  53  B082208计算机信息管理  02142

00910

02323  数据结构导论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

操作系统概论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04737

04735  C++程序设计

数据库系统原理  04757

03173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

软件开发工具  54  B020229物流管理  05374

00147  物流企业财务管理(选)

人力资源管理(一)(选)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选)  55  B040125义务教育

(初中语文方向)  09291  初中语文课程与教学  00407

00458

09289  小学教育心理学(加)

中小学教育管理(选)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09339

09292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选)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选)  56  B040125义务教育

(初中数学方向)  09294  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  00407

00458

09289  小学教育心理学(加)

中小学教育管理(选)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09339

09295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选)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选)  57  B040125义务教育

(初中英语方向)  09297  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  00407

00458

09289  小学教育心理学(加)

中小学教育管理(选)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09339

09298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选)

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与反思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选)  58  B040125义务教育

(小学教育方向)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00407

00458

09289

小学教育心理学(加)

中小学教育管理(选)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09339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选)  00456

教育管理方向论文范文12

论文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

我国自1979年正式引入继续教育概念,30余年来我国的继续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尚处于不断完善阶段。从函授时代的脱产、夜大、函授形式的成人教育、80年代的自学考试到90年代末网络教育,不仅包括专科起点升本科、高中起点升本科,也涵盖高中起点升高职(高专),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不断的自我突破与发展壮大,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也不例外。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为满足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不断朝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方向努力。不过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模糊不清、学校特色不突出、教学方式僵化等。如何优化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进一步突出自己的特色和方向,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实证分析

1.调研情况概况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开展,随机选取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内容涉及基本情况、就业因素、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程建议等方面。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99份,其中男生58名,占总人数的29%;女生141名,占71%;生源地是上海的180名,约占90%。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12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2.调查结果总结

关于学习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发现:在目前就业单位调查中,有37.2%的同学就业于民营企业;28.6%的同学在外资企业;20.6%的同学在国有企业;8.5%的同学在事业单位;2%的同学在国家行政机关。问及工作行政的问题,30.2%的同学选择行政类;7.5%的同学选择“人事类”;4%的同学选择“咨询类”;1%的同学选择“文职类”;55%选择“其他”。

关于学习者对大学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发现:约44%的同学表示满意;5%的同学表示非常满意;49%的同学表示一般;但仍有2.5%表示不满意。问及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原因,29.1%的同学选择“缺乏与实践的联系”;13.6%的同学选择“内容太宽泛,缺乏针对性”;10.1%的同学选择“课程安排太分散,影响实习时间”;9.6%的同学选择“理论性太强”。对于“您在大学中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您现在的工作要求”的问题,52%的同学表示一般;31%的同学表示适应;3%的同学表示非常适应;6.6%的同学表示不太适应;但仍有5%的同学表示很不适应;5%的同学表示很不适应。关于实践课程评价的调查,18%的同学选择“实践形式单一”;16.6%的同学选择“实践基地太少”;12.6%选择“实践经历与所学专业相关度比较低”;6.5%选择“实践时间太短”。

关于学习者对教学方式灵活性及教学手段先进性的满意度调查,按评分规则分值越高越满意,78名学生选择“3”,占39%;44名选择“4”,占22%;22名学生选择“5”,占11%。但仍有6名学生选择“1”,占3%;47名学生选择“2”,占23.6%。

在“希望老师如何改变”的问题中,部分学生表示了“希望老师能够加强实践课程”或者“增加学生主动性”、“与实际相结合”等愿望。个别同学表示“希望老师能够开拓学生眼界”等愿望。这表明老师在教授该专业课程时过多强调理论,缺乏实践课程。在教学方式方面,学生建议采用因材施教、案例教学及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这样可增加课堂互动性。

二、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情况的调研以及与其他高校的比较,不难发现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与其他高校情况相同,同济大学行政管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也存在重专业知识掌握轻人文素养培养、重定性类课程轻定量分析类课程的问题。在理论教学体系以外,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公共伦理教育。而且,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政治学、管理学类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相当大,经济类、统计分析类等定量化课程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仅限于经济学原理与方法、社会学原理与社会调查和统计等几门定量类课程。这极大限制了学生对社会公共问题进行正确有效的定量化分析,不利于继续教育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应用所学知识。

2.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虽然近年来学校在教学方面越来越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来改进课程教学,但这些尝试仍处于探索阶段,是否真的有效提高知识掌握度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而且这些方法往往只是在某些课程或者某门课程的某些内容教学中得以运用,整个教学体系还是以知识传授型为主来构建的,课堂讲授仍占据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

其次,教学方式未考虑到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与本科学生相比,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往往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更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工作中问题的能力。简单注入式教学法已不适用于他们,亟需增加课堂参与度,进行师生互动、双向沟通。

3.教师资源有待开发

继续教育的正常开展需要获得学校在师资方面的支持,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学校在师资配置方面存在着教师特长不能较好发挥及资源联动机制缺乏的问题。首先,学校不能很好按照教师的研究方向及专长来合理安排其担任的课程,这样不仅需要教师再投入大量时间准备,而且教学效果不佳。其次,教师资源整合不佳,与全脱产教育、MBA、MPA等项目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政管理继续教育的发展。

4.专业特色有待突出

虽然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具有独特的办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化氛围,但是特色不鲜明、个性不够突出。课程体系单一化和趋同化,未突出本校在城市管理方面的优势,导致行政管理学生知识结构同质化。同时,当今行政管理专业尚没有摆脱政治学对它根深蒂固的影响,整个课程体系依然由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等作为主干学科来进行架构,未能体现出世界各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再造政府流程、推行电子政府建设的发展趋势。并且在我国政治制度日益完善、行政活动日益高效的趋势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

三、对策及建议

虽然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设置时间不长,但它一直以改革进取状态不断发展。作为工科背景的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系如能针对社会需求,突出培养城市发展人才的优势,依托上海大都市的地理优势和同济大学城市建筑、规划的优势资源,在公共管理领域走城市管理和发展的特色道路,将能大大提升品牌影响力。结合前文分析,建议在五个方面进行调整。

1.调整培养目标,借鉴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调整培养目标定位,把能力培养明确作为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写入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之中。在修订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将培养目标调整为: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公共管理、城市管理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具有管理学、经济学、行政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知识,能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解决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类城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涉外单位从事现代化行政管理工作。同时,培养目标也需要定位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严进严出”的制度,有创造潜力的人员才允许参加继续教育,否则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人才质量。

2.调整课程体系,推出精品课程

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是模块式教学的重要内容,指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科目安排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以理论性、方法性、领域性为三个基本模块,突出城市管理,强调工具及应用性,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了行政伦理学、应用心理学、公共管理案例和分析、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等必修课程,将社会调查和写作从选修课转为必修课程。同时增设了中外管理思想比较、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教育发展与管理、社会保障导论、中国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等选修课程。同时,应积极改变行政管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重原理轻技能的现状,建议大量增加增加公共政策和方法类课程以及作为学科新基础或反映学科前沿和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同时打造精品课程。

3.更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

我系拟加强改革教学方式,重视夜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技能训练。行政管理专业由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要求更新教学方式。要积极尝试以下教学方法:一是讨论式教学法,即教师提出讨论题目或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指定相关参考书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对讨论进行归纳总结。二是专题式教学法,即老师将本课程中最基础、最核心或最受关注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突出重点,讲透内容。三是案例教学法,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典型案例,或要求学生就某一知识点写出相应的案例。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管理学科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案例教学法,辅之以理论讲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实习等。我系也可以通过城市管理中的案例教学,或是请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为学生授课,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现实的或虚拟的案例,学习和积累实际的城市管理经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坚持综合性与典型性有机结合的原则,综合性反映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复杂程度,在于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辩证思考能力;典型性反映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规范化和针对性程度,在于重点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技能和定义问题性质的基本能力。

4.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师资培训

第一,对内做好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系里教师在城市特色系列即城市发展与公共政策、城市公共管理和城市社区管理三个模块中找到各自的学术发展方向,尤其是推动青年教师迅速成才。每位教师可以在不同模块内就城市公共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力求就相关城市问题研究领域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对外引入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制,吸引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到同济任教、授课、培训。第三,鼓励并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培训、进修、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