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与政治论文

教育与政治论文

时间:2022-09-01 16:31:10

教育与政治论文

教育与政治论文范文1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堂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类相关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相关老师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融进恋爱婚姻观、性价值观、性道德观教育,有效开展性价值观和性道德教育。该课程的授课对象都是大一新生,曾经被压抑的望会在大学这个较为自由与开放的环境中得到释放,如果恋爱婚姻、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没能跟上,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恋爱、性心理发展、性道德成长造成影响。由于高校的哲学和人文社科课程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所以要在人文社科类和其他相关课程中渗透性教育,比如在“大学语文”和专业的文学课程中,面对描写“性”“爱”“婚”的文学作品,老师有责任和学生探讨写作背景和作品中隐藏的思想,讨论主人公的“性“”爱“”婚”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及其与社会生活条件和思想信念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爱情、婚姻和性观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专业的法律课程要涉入婚姻法的内容,教育学生运用法律的理性精神来讨论爱情和婚姻,让大学生懂得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是幸福的爱情和婚姻的前提和基础;在“伦理学”课程中要引导大学生讨论、婚姻伦理的原则及规范,加强以及婚姻伦理教育,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性道德认知、高尚的性道德情感、崇高的性道德信仰、坚定的性道德意志,从而培养出有高尚情操、有高度责任感和义务感、能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男人和女人;在专业心理学课程中融进性心理知识,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在生物学课程中融进性生理知识进行性生理健康教育等。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性健康辅导、性心理疏导、指导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依靠班主任、辅导员的力量,班主任和辅导员一定要有责任心,把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与恋爱、择业与交友、生活与健康等问题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把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班主任和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可以广泛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行动,在与学生探讨“性”问题时要避免道德说教,“性”是非常隐秘的问题,在取得学生的充分信任之后也不能长时间地试探,学生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的时候才对其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指导。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多涉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方面的专业知识,要善于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品德结构,结合大学生恋爱的实际状况,让大学生树立性别平等、互尊、互爱、理解、自律等意识,从而增强大学生在选择时承受挫折、经受诱惑、勇于应变、善于担当的能力。高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配足配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和性心理咨询辅导。当代大学生处于文化多样、价值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性心理的冲突和困扰,如性生理成熟带来的冲动、冲动带来的性道德困惑等,这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压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善于疏导学生的这些压力,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性心理。首先,辅导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通过活动消耗精力,以合理释放性能量;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通过专业的性健康辅导、性心理疏导和的指导,帮助学生走出性认识误区,缓解性心理压力,消除性心理障碍,克服偏差。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性问题的探讨,营造良好的校园性文化氛围

首先,要促进高校“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社团”的建立和发展。学生社团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被定义为“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学生社团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社团”(简称“SRH”相关社团)是指“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涉及态度和技能、文化、社会和人权、人体发育、、性与生殖健康六大关键主题,具体包括诸如预防艾滋病、生殖卫生保健、女性自护、性与性别、同伴教育等主题的活动和宣传的社团”。①比如浙江大学的红十字协会致力于开展性教育同伴教育活动,华中师范大学的性科学协会是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全国高校中首个涉及性科学的学生社团,复旦大学知和社是全国第一个以社会性别为主题的学术类社团,成都大学性健康协会是四川省唯一一个由团体(四川省性教育师资发展研究中心)指导的性健康协会。这些丰富的社团活动确实在大学生性知识的增加、性观念的转变和行为影响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社团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也曾遭遇困难,高校的相关管理部门要以更新的视角、更多的维度来促进“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社团”的建立和发展,并给予政策倾斜和相关引导,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性健康教育提供更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当然,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也可以引导原有社团开展爱情与性的研讨活动,可以在已有的学生社团活动中融进性教育的相关内容,比如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定期开展专题性知识讲座;利用文学社、辩论协会、法律协会等就文学作品、热点性话题、重大性道德事件开展专题讨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开展性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在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能营造良好的性文化环境。其次,利用校园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性教育活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广播、网络和校报等校园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情人节”前后,校园广播或电视台播放系列爱情专题节目和情景剧,或让大学生就“我的情人节”为话题讨论爱情的真谛,以讲述“爱情经典故事”为契机讨论“爱与性”的关系等;再如设立“性健康教育宣传月”,校园网和校报在宣传月中选编性健康宣传资料,选载大学生创作的“爱情与性”方面的诗歌和小说等。笔者认为通过一系列的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性教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合理释放性能量,既接受了爱情教育和性审美教育,又在不知不觉中自觉抵制了“黄色性文化”,从而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人格。高校还必须加强教师培训,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教师进行性教育素养培训。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能胜任性教育工作的教师还非常少,所以高校急需补充师资力量,有组织地、系统地进行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据相关研究,性健康教育的开展对大学生科学性知识的获取、健康性心理的培养和完善性人格的塑造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企图改变学生日益开放的性观念,进而减少或杜绝婚前的发生,似乎并不那么简单甚至是不可能的”。②这恰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性健康教育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今后探索的重要问题。

作者:曹红梅

教育与政治论文范文2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代表一定阶级意志的主体以一种非强制性方式将其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作用于目标客体,以使客体的言行举止满足主体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在于通过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宣传、引导等,使社会成员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以实现一定阶级统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l。尤其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我们进行各项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此后,“治理”便广泛地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特别是被用来描述后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状况](H。关于治理的内涵,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罗西瑙将其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全球治理委员会也就“治理”一词给出了定义,即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o[4](P23)社会治理作为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针对自身的特定领域即社会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公权力的引导下,在公权威的保证下,通过公民社会组织(公共的、私人的)的集体合作和联合行动来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的运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并将社会治理单独列为改革的一项来实施,高度强调了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在新的发展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虽发生了变化,但其应有的功能和效用未见丝毫锐减,相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愈发丰富,特别是在社会治理领域,在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激发精神动力等方面的效用愈见显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民众思想,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安定,与治理的目标基本一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治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场域中的良好运用,主要体现在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疏导社会成员心理、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激发民众活力等。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有助于实现社会秩序的规范化、制度化。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并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简单逻辑加减,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内容上二者是传承关系,结构上二者是互补关系,发展上二者是互相促进关系。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就是要寻求基于社会治理目标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功效和作用,以及实现的条件和途径。其核心在于作为“生命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生命力的体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实现社会高效、有序、稳定地运行,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本质所在。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特征是其在社会治理方面的表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社会治理功能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特征。关注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m。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有效社会治理中非常注重人性和人文关怀,注重与民众经常性的对话和沟通来了解民众的诉求。以往以“单边政策”约束民众的做法在发挥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上确有不足,民主的发展意味着只有真正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用。二是创新发展的时代特征。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也将行于新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需正确把握当前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总而言之,就是要以整个国家发展的时代背景为基点创新内容及方式,以适合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需要。三是非强制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引导、劝服、激励等非强制性手段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注重教育和感化,相比施用强制性手段来实现社会治理的效果是有显著区别的。它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冲突发生和极端暴力出现,有助于将社会治理控制在可操作的范围之内,使整个过程在一种相对温和的氛围下进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四是隐性施效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潜移默化的效果特点。任何思想层面的理念灌输都是一个不断演化、实施的过程,其外在变化不会一蹴而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长期灌输主流意识形态,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意识内化于民众心中,继而转化为外在力量。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的潜能就可以在不经意间发挥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创新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的当下,惟有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能为中国迈向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心点在于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其中,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是内在契合的。新的社会现实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和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可靠保证。

(一)思想整合功能。文化思潮的交流碰撞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引发了人的需要多样、诉求多样,导致思想多元、价值多元、行为多元。个人主义滋长,传统美德沦丧,集体主义价值观淡化,社会风气式微等,这些思想层面的新变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念反映在行为上则表现为行动的多向化,缺少统一的规范从而使统一行动陷入困境,给有效的社会治理制造了障碍。社会成员在理解和执行党的改革政策、方针过程中存在偏差,既抬高了化解矛盾成本,也加大了社会治理难度。诚然,积极寻求解困之道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思想领域的挑战自然成为社会治理的当务之急。作为“生命线”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多种思想价值观念进行整合,使统一的规范和行动成为可能,保证了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88想整合功能,可以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民众普遍认可的共识。通过分析存在于社会成员中的思想观念,将有益于社会治理的部分充分挖掘出来并进行高度整合,使其形成统一的社会规范。同时,在民众中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意识形态内化于民众心中,最终达到民众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主动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共产主义觉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此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价值引领功能。在现代社会中,诚信问题、责任问题、社会风气问题一直是社会治理的难题。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价值观问题。价值观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表现在社会治理领域,正确的价值理念有利于社会的良好发展,反之则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价值观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空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亦相应发生变化。当下,各种错误思潮充斥着整个思想领域,部分民众因缺乏正确引导,导致价值观发生扭曲。一些社会成员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弄虚作假,损害他人的生命财产;一些则社会责任心缺失,致使事故层出不穷;而一些又在事故发生后极力推卸责任,逃脱惩罚。另外,各种形式的老人摔倒无人上前扶起的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之所以形成,究其原因就在于错误的价值观对民众的消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可以成为消弭这种影响的清除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改造工具,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能够引导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自觉抵制错误价值观的侵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大量的宣传、引导工作,培养民众的诚信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社会中大力提倡社会公德、传统美德,为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在于对广大民众进行社会价值理念教育。这种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对自身社会价值实现的认知与觉悟水平,使人们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每个个体都能尽其所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那么社会治理的目标在个体的社会价值中就会得到最大限度地实现。

(三)心理疏导功能。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社会生活方式急剧变化,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社会生活压力增大,竞争也愈发激烈,这直接对社会成员的心理层面产生了影响。通过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爆炸、袭击等案件,直接反映了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压力下,易出现极端思想和心理障碍,进而引发一系列不和谐事件甚至是惨剧。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心理疏导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传统的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需要,社会的发展要求多维度、多视域分析民众的心理特征。这就迫切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效解决部分民众在心理层面出现的偏差,以此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心理,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创新主要表现在对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民众进行心理疏导。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社会地位,也决定了他所处的社会状况。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渐起决定性作用,一部分社会成员因持有较多的经济资源可能率先成为富裕阶层,而另一部分则因所持较少会无奈落为社会底层。这两大社会阶层因其所处经济地位、社会状况相对特殊,出现心理偏斜的几率较大。因此,这两大社会阶层民众成为了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心理疏导的主要对象。一些富裕民众会因其享有较好的社会状况,滋生骄傲、享乐、蔑视普通大众、无视社会公德等心理。特别是现今一些“土豪”、“暴发户”,极易虚荣心膨胀,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公开展现其物质财力、奢侈生活。个别做法甚至违背了国家法律法规,诸如豪车撞人,事后殴打普通民众事件等。这种在公共空间竞相炫富、公然挑战正常社会秩序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对于这部分民众的不健康心理,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及时纠正疏通,以免这种病态心理在社会中迅速扩散。处于较低经济地位的部分民众也会因其所处的社会状况不佳出现报复社会的心理,进而引发动乱和一些暴力事件,破坏社会的安定,给社会治理带来威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这部分民众的心理变化,及时疏通其心理障碍,理顺情绪,降低经济因素引起的心理落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经常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有效控制这些负面心理扩大化。此外,在进行疏导的过程中,应该有更高更宽的视野,要善于做调查研究,善于总结概括,不断地交换位置思考,反复地比较研究,科学判断不同群众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把握民众心理发展的整体态势。在疏导的同时,还可以建立这部分社会成员对于生存发展需求的心理保障,如个人权益的保障、人身安全的保障、生活稳定的保障、自由发展的保障等。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功能对于社会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四)关系协调功能。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成员在进行交往实践时会出现很多的利害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各种社会关系矛盾和利益冲突的事件会由此增多,导致社会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好社会成员的关系,保证社会关系的和谐,减少利益冲突,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国家强调社会治理的创新,就是针对以往片面处理不和谐关系所导致的冲突而提出的,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关系协调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在结构上,社会关系最基础的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因此,协调社会关系必然要从协调各种经济关系人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调各种经济关系纠纷,化解因经济利益所产生的矛盾,建构稳固的经济关系基础,不仅有利于其他社会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而且为新的社会治理机制形成构筑了奠基石。至此,新的社会治理机制继续往上进行设计建造成为了可能。试想,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那么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随时面临倒塌的危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内容上,社会关系主要表现在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对于这两对关系的处理是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首先,民众个体利益之间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生俱来且不可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协调社会成员个体间的关系,尽可能地减少各种利益冲突,降低社会治理成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之间建立一种信任,使社会成员间的合作成为可能。在社会交往中,互利共赢将代替摩擦与冲突,保证了社会关系的和谐。其次,要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不同阶层的民众对于自身需求有着不同的期望,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多从社会民众群体层面来解决,势90必会造成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后果,从而导致效果不佳。强调社会成员应遵循共性特点,忽视了社会成员正当利益的实现,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时候,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导致民众与社会对立情绪日益严重,诸如普通民众对于城管执法的抵触情绪等。个体成员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总体发展,同时社会的发展也要兼顾个体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补充以往在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方面的不足,将个体的具体利益和不同诉求融人到社会整体需求上来,实现个体与群体的统一,真正实现关系协调功能的创新。

(五)活力激发功能。社会治理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治理。思想政治教育活力激发功能的核心在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力,在于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治理提供正能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学说为指导思想,科学地分析对象的思想特征。思想指导行为,积极乐观的思想能够发挥社会成员在行动上的无穷动力,使整个社会朝着健康向上的态势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力激发功能就是要通过思想动员、潜能开发、激励机制等,锻炼个体意志,完善个人品格,充分挖掘人的本质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成分,不断调动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弱化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因素,增加社会稳定的筹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增强普通民众的参与意识,让其亲身实践,从而使个人更加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积极地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通过各种形式的外部刺激,可以为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激发民众活力的方式,既体现时代性,又有可行性。从社会治理的总目标出发,把人民群众摆在突出的位置,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通过对社会优秀模范代表的宣传,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激发人本性中的真、善、美,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同时,在各种形式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意把握主体性原则,体现人性化和人文关怀,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朝着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最大程度地激发民众的活力。

(六)舆情收集和分析功能。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着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变化,作为社会主体的民众对其所持的态度和观点。在社会事件频发的当下,舆情的收集和分析对于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至关重要,而收集和分析舆情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沟通谈心收集信息,了解民意。面对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可以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交流中获得人们对于社会治理方案、实施、效果等的态度,了解舆论走向,从而把握民众心态。在分析收集到的社情民意之后,我们才能找出在社会治理中出现相关症结的原因所在,才能针对性地改善社会治理方案,确定下一个社会治理目标,做好社会治理工作。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步走向网络化、信息化。大众传媒逐渐成为进行思想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运用大众传媒,特别是借助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新型交流方式实现与民众的互动,及时准确地掌握整体的社会舆论动态及发展趋势。凭借信息化的优势,我们可以密切关注社会存在易引发公众不满和冲突的社会问题,关注民众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及早发现问题,为防控危机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通过收集社会舆论信息,可以很好地把握民众对于某一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所持观点和基本思考方向,为预知事态的发展提供信息保障。通过科学分析民情、民意,可以对当前的社会治理水平做出合理判断,对治理方案做出科学评价,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具体举措提供可靠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收集和分析舆情,可以将可能引发危机的不利因子消除在萌芽状态,以防止不利因子不断积累,并最终以危害社会秩序稳定的形式爆发出来。

教育与政治论文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2-0043-02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识别的需要,及随着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当今世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达成了一种高度共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国家,传统文化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也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高样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

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当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历史发展,特别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需要。从人的文化归属来说,任何一个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传统中成长起来的,都是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对传统的继承与批判中成长起来的,对人而言,完全超越传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1]“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东西,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东西――文化。这一观点告诉我们,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文化观念、我们的行为方式以及我们的价值取向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承认“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对现实中的人们的思想影响的现实性,也要积极地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更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

2.当前大学生自身文化定位的需要要求我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文化交流也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而不断推进,文化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化带来的人群扩散与混居,使得同一地域的民众信仰着不同的文化,也使得不同文化信仰的人分居于不同的地域。同一地域的民众如何确定自己的文化归属这是全球化给当代人带来的难题,人们是应该信仰其所生活地域的文化还是应该在文化上认祖归宗?在经历20世纪90后代的文化困惑之后,人们普遍的开始寻找文化的回归,于是也就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回归浪潮。同时,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在对外经济交流和人员交流中,各种外来文化也不断的进入中国,冲击着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冲击着人们已经习惯的文化信仰。这种冲击曾经一度被我们,特别是年轻人视作一种时尚,将对传统的背叛视为自己进步的标志。但背叛带来的传统文化生存危机以及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思维方式等诸多的差异,使得他们从背叛传统走向了维护传统,开始在文化的交流中寻求自身的文化定位。这种定位最终不可避免地要回到传统文化中去,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传统文化热就是这种回归的一种标志。针对当前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热与文化回归的需要,我们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2]

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社会认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需要。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3000美元之间,经济社会变革会加快,但也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发生,国际上一般通称为进入安全事故易发期和突发事件多发期,当前我国社会就处在这个阶段,要解决好这个社会阶段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是要加快经济建设,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尽可能快的超越3000美元,离开这个不稳定阶段;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广泛的社会认同,以广泛的社会认同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认同、社会责任认同无疑是当前增强我国居民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而有力的思想武器。特别是对当前的大学生而言,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和责任意识教育,以增强大学生对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增强

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决心。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方式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力度,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1.辩证地吸收传统文化资源,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过去我们曾有过不重视传统文化的现象,但随着全球化造成的传统文化冲击及国人保护传统文化的需要,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又存在着全盘肯定的现象,甚至对一些腐朽落后的东西也全盘肯定,而不是辩证地、批判地对待传统文化。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上,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3]所确立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一直是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的科学的态度,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4]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批判与吸收并重,即要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与现时展不一致的因素,坚决的摒弃它,同时又要积极科学地吸收和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

2.在现时代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度的现时代解读。在辩证地批判和吸收传统文化时,还需要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进行必要的现时代的解读。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使传统文化与现时代相适应,也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在站在现时代的角度去理解传统文化,同时引领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对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解读时要求我们必须以现时代的价值取向去理解一些优秀文化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主体是形成于农业文明时代的,深深地打上了农业文明时代的思维烙印和价值取向烙印,如解读中国传统的勤劳致富说,就需要我们既要看到勤劳的的价值取向的科学性、合理性,但同时又要注意到“富”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是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的,在农业文明时代,“富”是直接与物相联系的,但在市场经济时代,“富”则更多地与货币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在价值决定的基础上还存在着价值实现的问题,在肯定传统的勤劳的基础上,还需要现的中国人必须具有市场意识,必须注重价值的实现。只有这样理解,才能真正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才能够与现时代的社会发展特征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不致与现时代的价值取向相背离。

3.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解决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给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和道德上的支撑力量,使人们能够在现实的实践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注重实践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孔子那里,就高度重视实践的作用,“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5]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传统文化重行的思想充分地体现出来,鼓励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行思想,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社会的过程中,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的反思,在反思中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取向。对实践的重视,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一个重点,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6],在政策层面上肯定了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2]黄向阳.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J].社会科学家,2007(1).

[3]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2007.21(15)

教育与政治论文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了全面部署。六中全会还提出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其中一条便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这表明我们党清楚地认识到,党的方针、政策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深深植入人们心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实现现代化的生命线。

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针对本国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往往都非常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明显效果;也有过因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延缓现代化进程的教训,可以作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

一、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化肇始于200多年前的英国工业革命,随后向全欧和北美扩散,再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大。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将时间限定在20世纪以来,主要涉及美、英、法、德、日、“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践。

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迁,不仅改变社会物质生产的面貌,也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整个社会的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一切变化也带来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带来普遍的忧虑和困惑。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二十世纪尽管拥有物质的繁荣,政治与经济的自由,可是在精神上二十世纪比十九世纪病得更严重”。①面对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大量思想、道德问题,发达的科技和经济往往无能为力,各国都认识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说,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基本完成,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古典”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生产力的发展显示出巨大适应力;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结构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殖民地掠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终于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经济大萧条的爆发;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美国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后来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社会转型时期也遇到的种种问题,即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风气败坏,贿赂风行,假货、商业欺诈比比皆是,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盛行。在欧洲,激烈的社会矛盾促使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英国和法国综合国力较之以前有所下降,国内矛盾激烈。他们对文明与进步的信念发生了极大动摇。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价值观进行反省,不再相信有普遍的、共同的价值信仰,不再相信传统的国家主义说教,反对各种各种各样的束缚和规制,蔑视权威,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成为人们思想、道德的主流。

无论是欧洲或是美国,教育改革家们对历史上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其所采取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提出了质疑。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社会上不存在一种绝对的道德真理,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道德需要。在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当时人们思想道德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各种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掀起了一场“公民教育运动”。1934年,英国“公民教育协会”在其成立宣言中声明,它要给予青年以“为民主主义社会公民所必需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训练”,这种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为了公共利益而消泯个人利益及全力为社会工作的意志。提倡合作、忠诚、诚实、节制、礼貌等美德。法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公民道德教育的方针、内容做了精心调整。学校里“公民道德”课受到特殊的重视,有关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与结构的知识被放在了优先讲授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宣传教育工作。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欧疮痍满目,衰败状况更胜于一战以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唯独美国享受这次战争的胜利果实,一跃而居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形成资本主义西方以外的另一个吸引中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美国的扩张遇到了苏联的挑战。美苏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意识形态而爆发了相互对抗,即冷战。由于双方军备竞赛的加剧,导致冷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发展成了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的全面对抗。

面对战后满目疮痍和一片废墟,西方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启动满足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工业生产,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不再重要。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在一些美国人的脑子里第一次产生“美国毕竟是脆弱的”想法。②许多人认为,“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和军事的前沿与苏联展开有力的竞争,学校就应该在像道德教育这样的‘软’领域中少花些时间,而在学术性主题上多花些时间。民主更多地是依靠国家产品的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自律。”③1958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把数学、外语、科学放在学校教育首位;把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上,甚至把现代化知识作为教育的核心,大大压缩了传播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公民教育、历史、地理等课程,使伦理道德、情操教养等内容从教育领域淡出,技术至上主义、学历主义等在教育中居于支配地位。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达到了与苏联抗衡的目的,却产生了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发展至六、七十年代,酿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度阻滞了经济的发展。

3.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世界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若干引人注目的趋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日本和德国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堪称“经济奇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由于“技术至上主义”的影响,加之50年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社会一片混乱。

20世纪60年代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抗议越南战争,要求公民权利,反对种族歧视,少数民族叛乱等,使西方发达国家很快陷入极端混乱之中。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失业、贫困和犯罪率的上升,更使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性观念、、甚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60年代吸毒在年轻人中甚至成为一种时尚。在生活伦理方面的冲击尤甚:婚前同居、高离婚率、少女妈妈等现象大量出现,人们普遍对传统家庭观念淡漠。尤其是60年代席卷欧美大陆的学生风潮,使国家领导人、学校和家长普遍感到震惊,它不仅表现出对一切传统价值观念的蔑视,而且认为“暴力乃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手段”。④许多批评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繁荣和根深蒂固的道德沦丧极不相称,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远比技术上的高明更为重要。

政治风潮和教育界的涣散引起了各国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美国专门研究如何实施公民教育的学科——“政治社会化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英国思想界和教育界提出了“由道德教育解决道德问题”口号,特别是在60年代青年反抗运动的冲击下,统治阶级及其学者更加感到加强“世俗的”道德教育的迫切性,相继在一些大学成立了专门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如牛津大学的“法明顿信托研究单位”和“道德课程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这些大多得到官方资助的机构不仅研究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还为学校和社会编制道德教育的计划、教材以及进行师资培训。

在亚洲,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受到了高度重视。60年代是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基本实现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梦寐以求的现代化理想。然而,个人主义、自私自利观念大为盛行,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出现了“暴走族”等青少年反文化团体。因此,日本1977、1978年进行的课程改革中,一方面强调要培养人性丰富的学生,另一方面又强调“特别要养成尊重社会规范的态度”,要求更加重视“纪律和责任、爱国心与国际理解”等,“尤其要进一步培养敬畏超人力量的观念”。⑤新加坡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国,属于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实行“英才教育”,即重视培养职业技术人员,而对道德标准只做了软性规定,结果造成了大量社会问题。政府逐步认识到,西方腐朽和颓废的价值观,将会使国家的工业化成果毁于一旦;在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守住新加坡的“根”——“东方价值观”。以李光耀为首的新加坡领导人开始倡导“精神文明”,倡导诚实、节俭,对长辈和权威的尊敬、孝道,以及社会和国家至上等。

4.20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这一时期,现代化浪潮已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广大亚非拉国家也奋起直追,不甘落后。处于改革开放旋涡中的中国现代化洪流,更是波涛涌起,大势磅礴。同时,这一阶段世界格局也出现了巨大变化。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德的统一,宣告冷战结束。

这一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来说是“向传统回归”,以保证完成经济政治上的振兴目标,面向21世纪,迎接新的挑战。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于1983年4月发表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其中“加强道德教育,整顿校风校纪”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9.11”事件后,美国更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2002年3月的“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工作要点”重申,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期负责任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英国1988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政府规定8条基本目标中有4条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⑥90年代末,英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进一步调整,认为21世纪的竞争对于德育既是压力又是挑战。法国在统一的教育计划中规定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学校一项“不能回避”和“义不容辞”的任务,在学校开设了“共和国公民的伦理与道德课程”。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展,联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此外还有大量从事此类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

日本自80年代以来,鉴于本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犯罪日益增多等事实,各界纷纷呼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时将二战后教育实现目标的“智、德、体”顺序改为“德、智、体”,并呼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有相同的地位,设置为必修课。日本的教育改革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德育改革。日本政府正是通过包括学校道德教育在内的全民思想政治教育,把国民的爱国心和忠诚意识具体化为经济生活中的工作意识,集中了全体国民的智慧与精力,以超常的速度完成经济政治崛起的任务。

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纠正教育领域重实用、轻人文的倾向。针对学生人文素质下降、社会道德水平明显滑坡的状况,从80年代开始纠偏,实施全面道德教育。1991年,经新加坡人民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得以公布发表,制定了为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由于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新加坡在经济高度西方化的同时,保持了作为东方国家的文化和精神的菁华。

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我们会发现大都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道德滑坡—道德回归—经济再发展”的过程。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兴致勃勃发展经济的同时,遇到了由于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引发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至经济停滞不前。于是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改革和调整,其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建设则是重中之重。这无疑对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现代化的历史表明,在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进程中,传统的思想文化必然会遭到猛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又不可能很快地发育成熟,在这种状况下,社会的某些领域和群体中会出现所谓“精神失序状态”。这在发达国家往往引起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危机,在欠发达国家则易引起严重的文化“倾斜”与崇洋心理。若不能够及时关注这些不和谐因素,必然影响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不能藐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并且看到了它所拥有的巨大潜能。各国的事实对我国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提供了如下启示:

1.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是应对新形势新问题提出的重大措施。从价值和心态层面来讲,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相互了解、沟通、交流建立社会认同机制。人类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一个国家的目标、信仰、价值观等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从而为现代化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我们说,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命线。

2.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西方各国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先后都对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改革。在培养目标方面,由培养古典绅士到塑造好公民;教育内容方面,出现了世俗化趋势,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教育的方法、途径更加个性化、多样化。此外,发达国家都加强了国际化教育,培养国民的国际意识和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更加广泛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把思想政治教育窄化为政治教育,割裂内容的关联性;片面强调最高理想教育,忽视内容的层次性;片面强调社会化教育,排斥内容的个体价值取向性。存在着一定程度超现实的理想主义色彩,重集体、轻个人的倾向以及由此尔造成的意识形态中的浪漫主义情愫。在新的世纪,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进行改革。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必然要求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关注生活,和实践密切结合。

3.政治教育要立足本国,放眼世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与其他许多欠发达国家一样打开了国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们的精神与心灵也经历着强烈震撼与冲击,西方文化价值理念迅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以往恪守和坚持的价值、理想、信仰等受到严峻的考验,社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仰危机现象。有学者尖刻地指出:“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⑦所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始终与反传统的道德批判交织在一起,但始终没有真正解决道德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问题。当代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已更为密切,不仅世界的经济、科技不断得到交流与发展,而且教育、文化、价值观念也不断发生碰撞和融合。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可以吸收的好的理念和成果,这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在大力倡导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探索优良传统的新发展,拓展服务保证的新领域,形成政策制度的新体系,运用科学先进的新手段,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4.多方动员,齐抓共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是个系统工程,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政府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行强有力的干预,并承担主要责任。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只要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放任自流,社会就会动乱,青少年犯罪率就会升高,国家的经济、政治目标就难以实现。我国在这方面也有过深刻教训。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训时指出,“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方面,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同时,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非常注意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1990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国家、社区服务信托法》,法国、德国等国还有“国家服务体系”中的民事服务部分。世界各国在齐抓共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

①②③④Irichfrom.Thesomesociety.NewYork.1955。

②③戚万学:《冲突与整和——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83页、89页。

④黄海洋:《美国品质教育的复归及其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7期。

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瑞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教育与政治论文范文5

[关键词] 网络文化 大学生 思想教育对策

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使人们充分享受到了在网上工作、学习、查询、购物、旅游、聊天、游戏等活动的方便和快捷。大学生自身的内在特点与网络本身所固有的新颖与快捷,以及它所带来的互动、平等、自由相契合。因此,青年学生既是最早接受互联网的群体之一,也是受网络影响最强、最普遍的。互联网为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交往上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视野。满足了探究性学习的需要,提高了学习效率。使他们在尽情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生活的同时,也在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和冲击。而这一切,值得学校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一、网络文化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迎来新机遇

(一)网络文化的普及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传统的思想教育的弊端无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和个体价值,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活力。教育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有限且内容陈旧,难以拨动大学生情绪的兴奋点和敏感点。网络文化所传递信息的覆盖面之广,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所无法比拟的。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发展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局限,改变以往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又可以最少的投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形成教育合力,迅速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利益要求,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

(二)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说教,教育者同大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而受教育者总是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学生易产生逆反心理。而网络文化则可以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由厌倦教育转向潜移默化和自觉接受。其原因一是大学生崇尚网络文化衍生出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他们试图在网上消除现实中的不平等性,且更喜欢那种与生俱来的平等性。二是网络的虚拟性特点消除了大学生的思想顾虑,上网以匿名进入,不用担心暴露自己的身份,每个人都可以敞开心扉,自由地发表个人的意见、观点和见解,有利于心灵交流。三是网络文化集知识性、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形象直观并且极易抓住大学生的感官,引起同学们的广泛共鸣。

(三)网络文化的时代性更新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网络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各种用以进行比较、对照、选择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科学观念。互联网作为当代最革命性的科学技术之一,必然推动人们思想大解放。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必然率先受到影响,创新、求实、文明、竞争、合作、发展等观念被他们普遍地认同。网络生活让同学们形成了多元化观念、全球意识和效率观念,他们通过一些文化网站参观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及旅游胜地,不断改造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更符合时代价值导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网络文化的丰富性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首先,网络文化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形成完善的人格。其二,网络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其三,网络文化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积极上进,勤勉致学的信念。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使学生在价值观上产生异化和扭曲

最初的互联网源于美国,网络基础语言都是英语,网络上的信息95%是英文,而中文语言达不到1%。以美国为首的西文发达国家占据了国际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绝对控制权,网民们不自觉地接受着“美国文化”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长期接触网络,很容易受到网上一些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在价值观上产生倾斜。

(二)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危害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专家曾花了18个月的时间,调查了网上92万条信息、图片及影片,判定其中83.5%的内容带有色情成份,互联网上一年有45万个和文件。我国也有人搞非法,在一项“是否有网络违规或违法行为”的调查问卷中,大学生中有12.5%的人承认曾经“获得他人非法的邮件”,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这表明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三)网络可使大学生道德价值失范

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的大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这将导致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由此造成道德评价失范,最终导致大学生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四)网络可使大学生养成惰性和不劳而获的思想,并导致思维能力的减退

某些大学生过多依赖电脑,而对书本阅读和亲身实践方面的弱化,使得获取知识方式成了一种“快餐模式”,这必然使人的知识水平下降。网络的高度综合性和高度图像化的特点,也会导致人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退步。经调查发现:经常“泡在网上的大学生,其写字作文、分析综合评论欣赏的能力,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差一些。

(五)网络可影响身心健康成长

大学生长期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锻炼和参与社会实践及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长时间的上网也极易导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疾病,影响身体发育,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

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弘扬主旋律,注重大学生网络的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

强化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网上行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工作中,应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主旋律。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增强网络空间的权利、义务观念,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明辨在网络社会中的合法与非法、有罪与无罪等问题,提高对网络陷阱的识别能力。与此同时,在网络道德建设中,还必须加强“网德、网风”建设,将网络技术发展与人文精神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道德成为网络文明最坚实的依托。

(二)加强建设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教育队伍

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网络思想教育队伍,是网络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一方面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高度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要提高信息把握和处理方面的素质,具备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能够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掌握社会动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

(三)加强校园网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导功能,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

校园BBS是所有高校大学生浏览最多、最受欢迎的交流平台。因此,加强校园网BBS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导功能,是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中心环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校园生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回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要对一些敏感的思想及观点进行疏导、分析和辅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对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给予特殊关注,做好思想引导、释疑解惑,既严格把好政治关,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要在积极占领网上思想、文化阵地的同时,全面加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与舆论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兴保.网络文化与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2]欧岚.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

[3] 吕怀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四思想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云南教育. 2001(19).

教育与政治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有很多途径和手段,学习和运用心理学原理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知识,按照青年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办亭,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科学性和针对性,避免和克服简单粗暴的方法与只凭经验办辜的经验主义。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与活动是统一的。人脑的结构和机能特别复杂。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它不但能揭露事物的生理学意义,而且能揭露事物的社会意义。它整合的一切内外活动,保证适应环境,并且创造科学,改造世界。心理是脑的活动的产物。脑的活动就是反射活动,心理的反射实质在条件反射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有关条件反射的研究提示,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最主要的条件。教育中的奖励与惩罚,就其生理实质来说就是强化。有关强化的性质、强化的时间、强化的方式和反应效果的研究,为思想政抬工作中有效地进行奖励和惩罚提供了依据。例如:心理学提出,评价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往往比批评、训斥更有效。而奖惩的效果又因个体特征的差异而不同。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里包含三层意思,即: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反映论原理对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多启发。它告诉我们,人的任何品质都是在现实影响下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地开展思想教育,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而不能听任青年去接受社会上不健康的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心理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对每个具体人来说,他所在的集体—家庭、学校,特别是所在的班级、班组和小组,对他的思想行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不应局限于做大报告与个别谈话上,而应该十分重视整个校风、班风,特别是宿舍、小组的风气建设。因为它们会像染缸一样染红或污染学生的心灵。人的心理是客观现象的主观映像。人对现实的反映受到个人的生活经验、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的折射。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深人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个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一切外部影响的心理反应都会受到内部影响的折射。因此思想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一个培养人的内部意向,进行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上来。

心理与活动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体现在:心理表现在活动中,活动受心理的调节,心理在活动中展开。只有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才能了解人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但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人能够有意识地掩饰自己的心理活动,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特合内心的表现来。因此,我们的观测一定要全面、系统、有分析,以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不管一个人怎样掩饰或伪装他的内心活动,总会在行为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根据心理学的发展原理,要求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限于口头的宣传与教育,而应当把青年组织到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去,通过他们自身的积极活动,培养和改造他们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

青年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也就是离开父母,要求个人独立自主的时期,可以说是心理性的“断奶期”。青年人的身体急速发展,性机能迅速成熟,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注意把握心理特点。这些特点是:

—“闭绝性”。他们已经失去了儿童期的直率和天真。他们的内心活动不大轻易表露在外,但又希望别人理解。

—独立性。强烈的思想独立、人格独立、行为独立、生活独立等要求。可以看作是他们否认自己是儿童、确定自己是青年的正常要求。在他们寻找独立的过程中,又往往渴望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性心理的成熟引起性表现的发展,产生了性的需要和意识。情绪容易激动,短暂而强烈,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同时又开始带有文饰和内隐的特点。

—思维独立批判性显著发展。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再相信书本的解释。但他们的认识常常有表面性和片面性的倾向,容易绝对化。

青年人的这些心理特点,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一系列课题。如果忽视这些特点或无视这些年龄特征,不仅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出现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效果。例如,青年具有闭绝性,情感表现带有文饰的特点。因此就不能依一时的言行举止判断他们的感情,更不能断定是虚伪或表里不一。对青年的创造性不能压制、斥责,而应鼓励、支持并积极引导。青年性成熟和性意识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正确进行性教育的问题。回避青年的性间题,只会使间题更尖锐。

教育与政治论文范文7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育的活动中,学校要时刻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正确地对待学生的各种诉求,培养新时代要求的学生新面貌。

1.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自身的各方面发展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去引导,帮助学生实现由自发发展向自主发展的转变,让学生又自主意识,发挥主观的能动性。时代要求学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确立学生自身的理想和信念,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最后形成自主的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相当于片面发展而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要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遵行一些科学的思想观念。如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这些都使学生根据现有的科学思想观,去实施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了开放的环境和现实影响的实际,用科学的思想观政治观作为指导,联系学校学生的实际,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能按照学生的全面需要进行。

3.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内容。时代性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的一切思想政治观都是同社会的、科学的思想政治观相吻合的,它要求学校在对学生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必须发挥它的最大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上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来管理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发展的导向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管理的作用是值得实践的事情。

二、如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管理质量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管理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管理的质量,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如何发挥其在学生管理中的凝聚作用,以下对如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管理质量给出了几点方法和建议: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导向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导向性作用影响深渊,在学校内部,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各项活动的导航标,为学生建立明确的思想道德观,使学生自觉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自主的约束自身的各种行为和思想,为管理者减少不必要出现的管理问题和麻烦,从而提升学生管理的质量。

2.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蓝本,健全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学生管理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支撑的。制度建设使得学生的规范性增强,日常的管理目的更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蓝本作用也能得到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学生管理的工作机制的制定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蓝本的,它为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如按照“八荣八耻”内容建立的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3.完善学生实际需求的保障体系,提升管理质量学生的实际需求是教育的目的,同时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关心的重点问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各项工作,为学生建立起基本的需求保障体系,这样管理工作更容易实施,管理的质量相应也得到提升。

4.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各项有特色的互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单板的教授,利用新媒体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德育工作,为更好的管理学生创造一个最优环境。

5.加强学风建设,增强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学校的学风建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建立优良校风的关键,同时更是管理学生的中心内容。提升学生的学风建设工作水平,健全和完善学风建设的管理机制,增强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加强学生日常教育工作的各项管理工作,为提升学生管理质量做出努力。

6.管理人员利用科学的思想政治观管理学生科学的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观才能正确的管理学生,才能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学校的管理人员就是教师,教师在管理学生的时候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看待学生的问题,并解决各类问题,这样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如教师利用“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教育理念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自立自理”的学生管理工作观。

三、总结

教育与政治论文范文8

摘 要: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所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极富时代气息的新课题,从文化精神的培育入手,是新时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本文认为现时代的文化精神有三个方面的意蕴:在哲学层面上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在社会生存层面上,倡导新的物质价值观;在文化境界上追求诗意人生与和谐相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精神 科学发展观 新的物质观 诗意人生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化精神的四个层面

近年来,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网络世界、大众媒体以及环境与生态危机引发了思想教育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关切与思考,面对这些新课题、新机遇、新挑战,也展开了诸多方面的讨论,这些讨论毫无疑问,包含着我们的热切期望即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无疑,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所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极富时代气息的新课题,应对新课题,需要新思路、新方法。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多年来,学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政治性”、“社会性”、“科学性”等角度做过丰富且极具价值的探讨。然而,在众多的探讨中,我们恰恰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即:“文化精神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政治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它“以特定文化成果的传递、传播、践行等为基本载体,以个体由‘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政治人’、‘文化人’的发展为基本取向,是‘文化化人’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社会历史的变革时期,这种变革不仅会引起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也会在精神文化方面引起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在一个无限参差驳杂的现实世界中,在无数个体与群体的社会互动中,在主体与客体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发展着自己的文化精神意识的。所以,笔者认为,从文化精神的培育入手,是新时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是现时代的文化精神呢?我们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在哲学层面上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指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存层面上,倡导新的物质价值观;在文化境界上追求诗意人生与和谐相处。这种包含着时代气息的文化精神,所展开的四个方面的意蕴,折射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意义观。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思想。学者们从不同层而、不同角度对以人为本作了深刻生动的阐释。有学者指出,以人为本具有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它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二是,它在价值取向上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三是,在思维方式上,要求我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坚持历史的和人的尺度的统一。我们认为这种阐释无疑具有前瞻性,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包括人民,还包括社会群体的人,类存在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人以及一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这里的“人”更是有着具体的社会关系的人,是生动的现实世界的人,当然包括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是现实世界中特殊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具有创新才能。他们是社会思想文化的承载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理念,要通过,就是一方面教育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构建起与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时代心理、道德信念、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通过对文化精神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意义的判断和选择,满足了大学生的价值需要,才能被他们的心理机制内化为意识,才可能发展为一定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增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现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整个思想、感情和价值意识特别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是直接来源于自然界或生物物理世界,并不是直接由物质世界所决定的,而是来自于由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语言、教育、政治、法律、礼仪、制度以及神话、文学、艺术等等构成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现象世界。它建构、发展了人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也告诉人应该怎样生活以及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或者说人的内化过程,就是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过程,也是人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于促进大学生和社会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在他们的内在世界形成一种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精神图景。

三、倡导新的物质价值观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坚定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整个社会由计划经济的时代迈进了市场经济的时代,现代大都市的出现,商品流通的发达,科技的迅速发展,对外交流和文化交往的扩大,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有这一切都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金钱。德国哲学家西美尔深刻的指出,在日趋成熟的现代物质文明中,金钱作为衡量社会经济价值乃至个体价值的标准,以客观化、量化和平均化的导向渗透经济、文化和精神生活。人的价值日益被物质化、客观化,金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内在维度不再需要,人与人内在情感的维系被人与金钱物质的抽象关系取代,人跟钱更亲近了,人跟人反倒更疏远了。在现代,“有这么一些东西,其自身价值完全来自于其作为手段的特质、来自于其能够转化为更具体价值的能力,但从来还没有一个这样的东西能够像货币一样畅通无阻地、毫无保留地发展成为一种绝对的心理性价值,一种控制我们实践意识、牵动我们全部注意力的终极目的……货币本质的内在两极性有两个原因:1.货币是一种绝对的手段;2.对大多数人来说,货币因此在心理上成为一种绝对目的。货币从“绝对的手段”向“绝对的目的”的转换是现代货币经济深度化的逻辑产物,西美尔认为,现代经济活动导致了人们心理认识和心理依附价值重心发生了偏移,金钱代替其他价值生活追求的最终目标。货币超越人生的终极目的,引起了现代社会各个方面的方式与目的、技术与价值、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的倒置。在现代大都市,从流行音乐到服装,从装饰艺术到广告媒介,现代生活的外在化依靠的是“物的完美”而不是“人的完美”。最终,人的精神中最内在、最隐秘的领域也被金钱或货币这种“绝对目的”物化和客观化了。西美尔提醒我们,现代精神中神性―形而上的品性消退,以货币为象征的工商主义精神取而代之,它的精神结构因子正是物化、理性化和世俗化的品性。从金钱的角度看,世俗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就在于金钱不仅成为物质―经济世界的流通物和统辖者,它还成为精神世界的流通物,占据了精神世界的地盘,金钱实用主义已经内化于现代文明深层的意识形态,甚至是现代社会的“世俗的宗教”,这一过程加深了现代社会世俗化的精神景观,西美尔在《货币哲学》一书中,分析了很多与金钱这一纯粹经济物相关联的社会精神――文化现象,给我们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沉思和凝视一些现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姿态和方法。

在现代大学生中,诸如高级时装、服装、香水、项链、珠宝,品牌用品,手提电脑,移动电话等等消费,是非常流行和令人向往的。现代社会的金钱实用主义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倡导新的文化精神,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得大学生在物质化时代树立新的物质价值观即反对资源的浪费和物质的挥霍,主张更节约,更自然,更和谐,更健康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实现自我理想与抱负。我们认为,其中节约和保护环境是当代大学生新的物质价值观的最基本的诉求。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与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消费伦理观念的培育,以使得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获得强有力的道德支持。节约作为一种消费观和消费方式,在物质高度丰富的时代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反映了一定社会,一定民族的人们的价值取向。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表明,物质财富的增长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经济的无限制增长,顺从了人们的贪欲,但带来了资源的无限制开采和滥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我们在社会和思想层面上,倡导新的物质价值观,可以在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好的兼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最终实现价值理念的转向。

四、诗意人生与和谐相处

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生存其中的世界被技术大地化了,现代科学技术对自然的改造使得我们生存其中的世界失去了原初的自然形态,从遥远的乡村到现代大都市,到处漂浮着的广告,影像和技术化的产品构筑了我们的生活世界。技术化给我们带来舒适,便利和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技术产业化把消费、商品、技术、大众文化、知识的分类等注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传统开始解体,技术理性取代人文关怀,器物取代观念,零散取代整一,世俗取代典雅。工业技术和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物质欲望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也显示出双忍剑的另一面,它快速地从自然庞大的躯体上剔除财富的同时,也在顷刻之间把人同精神家园的亲缘关系割断,给人们带来了“失乐园”的痛苦。胡塞尔看到了形成近代工业技术的理性主义世界观的缺陷,提出向人类意识策源地的意向性和作为本真世界的纯粹客体还原,找到意识的真正形成机制;弗洛伊德看到了人的非理性中许多本真的人性的内涵;尼采说“上帝死了”,人们便失魂落魄地去叩问、追寻那种能够有效、合法而且可靠的阐释支点。从叔本华的“意志”到萨特的“自由”,从罗素的“实证”到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西方思想家们费尽心机地向他们认定的终极本源的还原,以此来重建新的形而上的理解方式和价值观念。到了后现代时期的德里达、福柯,那种先验本体或自我开始彻底消失,人们只能在符号、器物和话语留下来的点点踪迹中寻找到碎片般的意义了。技术使得自然破坏、大地污染、诸神逃逸、人倍受伤害,这就是技术化给我们带来的处境:人无家可归。“现代人居住在一个技术的世界里,居住于大地,确是大地的异乡人,大地已经瓦解,自然已被破坏,大地不在是家园。人居住在家里,却被电视广播和网络带到了一个陌生的、想象的或虚拟的世界。人们被各种消息扰乱或影响,变得焦虑、无聊,在希望和失望中左右摇摆。”

在这样的时代,诗意人生与和谐相处无疑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文化境界与追求。诗意人生与和谐相处一直是中外很多哲学家共同追寻的理想。中国古典哲学与艺术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的理想就很好的体现了中国人在文化境界上的本真追求和对和谐的向往。《周易》认为,天道即人道,人道即天道。人是天地化生的结果,但又不是被动的顺应自然。在《周易》中,天既象征着自然规律,又具有人格和道德意义。《周易》特别强调刚健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看成是天道的体现,这是对天人合一自觉意识的寻求,也是人的主体生命和自由意志的体现,在此基础上,主体的心灵与宇宙精神浑然合一,从而使自我突破有限的感性生命,进入到诗意的人生世界中,达到了以诗意的情怀去体悟自然与人生万物。马克思认为,社会的真正和谐在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提出过两大和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解,这正是人类及其社会的两大变革目标。诗意人生与和谐相处,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诗意关联,也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所在。它标示着一种文化境界上的精神向度和人生存在的独特姿态与现实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实现,在于我们培育一种文化精神,因为人的存在不仅是生物性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性和文化性的存在。

[基金项目: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度立项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川教函〈2006〉486号)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思想理论教育》,2008.3。

[2]蔡永海:《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探析》,《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5.2。

[3]司马云杰:《文化主体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11。

[4]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5]冯黎明:《技术文明语境中的现代主义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教育与政治论文范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校园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54-02

一、“校园文化”内涵的解读

从当前相关研究来看,“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层面。”[1]“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和美化等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和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精神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领导体制,是精神文化的外壳。观念文化主要包括思想意识、文化价值观念、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观念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内核文化。由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共同组成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2]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

从高校育人的功能来看,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方向的导向作用

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来看,受教育的主题是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他们乐于接受新思想、赶超新潮流、富有大胆创造性、思维活跃。高校人才培养的最根本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这个方向不能偏离,就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面对新的受教育群体,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他们表现出这一代人的鲜明特征,比如:坚持主流价值体系,但受实用主义影响比较明显;对传统道德观念认同度高,有较强的道德意识,但对一些不良现象也存在麻木、漠视的态度,受利己主义思想影响明显;他们重视人际关系,对各种时尚元素充满好奇和热情,但往往导致不切实际地盲目接受等。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既是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又符合时代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因而必须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阵地,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积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社会思想体系所确定的基本价值原则和取向,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二)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优秀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广大青年学生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其熏陶、影响和激励,并通过选择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逐步升华和完善自己,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容易被青年学生所接受。第二,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学生在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活动,受到特定群体意识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在此过程中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奥地利教育学家马丁?布贝尔提出“教育者的最重大任务在帮助塑造人的品格”,“名副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强调的都是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塑造功能。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学生个性和谐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在参加校园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发挥个性潜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社团活动,对满足学生交际、结伴、归属的需要以及发展兴趣和特长、开阔知识领域、完善认知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校园文化以整洁的优美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生活、充满朝气的育人氛围,通过感染、暗示、培育、激励与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改善学生的心态,改变学生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

,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途径与对策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定指引作用,高校的文化建设同样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具有一定的影响。因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把握正确的价值方向,发挥校园文化对高校大学生的认知与导向作用,从而使高校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这就使得我们在开展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必须坚定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我国传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贯穿到活动当中,从而使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二)达成共识,发挥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优势

首先,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在观念和价值导向上具有重要优势:通过静态和动态的、物化和潜隐的校园文化建设,来促使校园文化主体在观念上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从而奠定真正增强思想教育实效性的观念要求和环境基础。校园文化氛围中有了共同的意识和观念,才能保证活动过程的畅通无阻和普遍的认同感。其次,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它自身发展需要精神内核,而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内容会成为其不断完善的内在要求,凝聚成校园文化的思想内核。除了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外,最重要的内容即是当代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体系,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所以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确定校园文化价值导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具有重要作用。总之,无论从对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认同感,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校园文化的规定性来看,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价值和取得实效性上都显示重要的导向和定位优势。

(三)以先进的校园文化载体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动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不仅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断发挥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兴趣爱好,以开展适合学生口味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在把握原则好人方向的前提上,放手让学生干部策划、组织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有力地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的有效性。

(四)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环境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先进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灵、情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高校应该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充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外来的有用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可以在以往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建设校园文化环境的新的载体,例如,将网络等载体引入,在积极引导与控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网络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同时也使网络成为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此外,可以加强校园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起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将高校的校训、校歌、校徽等物化于各种高校的建筑、雕塑、楼宇花草等校园景观之中,有效地引导高校的大学生弘扬高校的优良传统。

四、结束语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校园文化的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的。作为隐性的课程,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种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应更新观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有效结合提供契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教育与政治论文范文10

论文关键词:国家文化软实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写进党的政治报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志,用于指导我国今天,乃至今后几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建设事业,是一个时代的创举。这说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由此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性作用。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明确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策,作为党的文献所展现的党的意志,是一种全新的意识和一种创新的观念。我们知道,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是在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一个世界性的重要趋势,也是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新的特点。这正如十七大所指出的那样:“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我们应该看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其中,文化软实力对社会具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在今天的世界,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尤其是文化软实力所赖以支撑的文化产业,在不少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力量,在整个经济总量里占据相当的比重。毫无疑义,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溯源的意义上来看,“软实力”(SoftPower)的概念是由曾任美国国防部部长助理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toad:TheChangingNatureofAmericanPower}(中译本为:《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他由此强调:“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我们说,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讲,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哲学与社会科学也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概括起来说,所谓的“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一般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是确定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谓“软实力”的一个表现方面,它主要表现为一种由特定文化载体所展现出来的精神与物质力量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和产生,是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最为突显的表征,它预示着文化与效益挂钩,精神与物质相连。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今天的文化发展已不是形而上的单纯的精神实体,文化也可以通过它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即文化产业,落实到物质的实存上。因此,文化软实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在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进程中,不仅能够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有利于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而且能够有利于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和繁荣文化市场,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还可以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使国家有更多的物力和财力用以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软实力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要清楚,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其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规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文化有没有吸引力、感召力,根本上取决于这种文化给予人们的积极性、向善性、唯美性和先进性,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在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就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增强文化多样性、丰富性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同时,突出中国文化丰富、多样、博大、包容等特点,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然而,文化却是一个内容很广的概念,举凡宗教、语言、教育、生活方式、民俗习惯、服装、饮食等等都可以纳入文化的范畴。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文化既是独特的,也具有普遍价值。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那么,这个国家与他国之间就会少几分敌意,多几分理解。

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和核心,文化在本质上应该是深刻而凝重的。文化就其实质而言,不是一种感性的文明形式,而是一种理性的生命精神。由于文化多是从一个国家民族的社会生活绵延不绝而来,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生命力,是国家民族的魂。

从社会的现实状况来看,文化仿佛是一个千姿百态、无所不包的生活模式和生活形态,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世界上每—个成熟的国家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模式和文化形态,尤其是通过文明形式张扬的文化个性。然而,文化却不单纯是—个国家民族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所显现的生活模式和生活形态。因此,文化大体上有两层意义的理解:

一是广义的文化概念,即指人类的生活,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大到群体的活动状态。换句话说,人类各方面、各领域、各种各样的生活总括起来,就可叫它做文化。但是,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并不是指一时间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生活现象,而必须是一种国家民族社会生活绵延过程的历史积累。我国当代著名文化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一国家一民族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加进绵延不断的时间演进,历史演进,便成所谓‘文化’。””这正如一个人的生活,加进长时间的绵延过程,那就是生命一样,文化也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

一是狭义的文化概念,即指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钱穆先生说:“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文化,那就等于没有了生命。因此凡所谓文化,必定有一段时间上的绵延精神。”概括起来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绵延不绝的共同生活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形成、发展和聚积起来的精神生命实体。它是一个国家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生命力,是一个国家民族永恒不灭的活的灵魂。

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上下五千年不灭,所得之力便在于我们民族独特的优秀文化的支撑。正如党的十七大所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从形式上,它显现为一种社会生活的积累,由此展现为一个广泛的层面,一种多样化、多形态的感性存在。

于是,从对文化的接受性来看,人们更易于被文化表现出的形式所吸引、所感动、所驾驭。然而,人们更易被接受的文化形态,一般意义上讲,只是文化的感性层面,也就是最易于激发和调动人们情感方面的社会生活现象的人为再现形式。严格地说,这是文化中最浅层的领域,也是最肤浅的文化精神。接受这样的文化形态,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只能满足人们感官、知觉的一时需要,起到一种精神调适和感官愉悦的作用。从发展文化的全部过程来看,这的确是不可或缺的起步和初始阶段,但这决不是文化繁荣的全部。

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不可能始终停留在文化的感性层面上的,必须向文化的理性层面提升。今天,严格地说,我们社会中的人们,不是理性文化多了,而是十分的不足,在一定的范围和意义上是感性文化的泛滥。人们在追求感官刺激的满足状态下,欲望已成为支撑文化发展的导向和引力。人们在感叹文化下滑的同时,并没有自觉到今天并不是没有理性的文化或高尚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我们没有能够接受理性文化的多数民众和追求高尚文化的理想主义者。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时代之策,本质上它并不代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主流和任何一个时展的精神走向。所以,我们当然不能因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牺牲掉整个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理性文化精神。可以这样认为,一个只停留在感性文化层面,只满足于感官欲望的国家民族,是一个没有生长力和希望的国家民族,因为,理性文化是一种指向理想未来的民族精神,理性文化的提升是一个国家民族、一个社会中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状态的最有力支撑。

所以,文化软实力的健康发展,在终极意义上应得力于一个国家民族整体理性文化素质的提升,应得力于一个国家民族对高雅文化艺术的欣赏和高尚文化精神的追求。这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使之得以健康发展的最根本保障,它不仅仅具有理论的意义,而且更具有实践的精神。当然,这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进程,但并不是不可以去做的。

因此,当我们强调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其有一个大的提高的时候,着重坚持理性文化走向,坚持从感性文化层面向理性文化层面的提升正如党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今天,我们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为此,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把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已经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看作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此,不可否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是今天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注重建设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要是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着重解决大学生面对新生活、新转变所出现的思想困惑与理论不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也有突出的理论性、知识性,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是体现我国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旨在培养和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教育系统与机制。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系列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任务,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等等。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无一不依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完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适应大学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更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信念,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德才兼备的创新型现代人才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从教育的规律来看,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发展,必需一定的理论灌输。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的确立,需要汲取必需的理论素养,这不可完全依赖于个体认知来完成,尤其在今天如此开放的时代,在各种社会思潮激烈动荡的世界里。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进程中,具有任何其他教育手段、知识途径无法取代的实践精神。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肩负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直接责任。我们知道,今天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步人经济社会,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开放式、信息化、网络性发展,一方面开阔了人们的思想理论视野,尤其是大学生接触的知识领域十分宽阔,思想活跃性更加强烈,自主性不断地增强,个性发展基本趋于良好的态势;另一方面,各种理论思潮冲撞激烈,各种不良行为沉渣泛起,包括国内国外各种不良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悄然孽生,各种不良行为,如贪污腐化、权钱交易、讥讽正义、诚信缺失、道德沦落显而易见。再加上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其生产力尚不发达到足以使我们的大学生,从现实生活的需要中解放出来,去自觉地、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程度;当然也不可能通过自我提升其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培养去自觉地抵制一切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对今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外在输人性,也就是所谓的组织、宣传和教育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教育”。尽管,这种教育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太完整的实践性缺陷,但是,今天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的历史使命,以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培养所提出来的目标性要求,却不得不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直接承担和努力完成。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今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支撑点和有效捷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是我国各级高校工作的首要任务,而且内容丰富、学科建设自成体系、教育时间跨度大。单以内容而言,其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三方面,时下人们又将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咨询等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范畴,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更加广泛。从落实党的精神、贯彻国家意志来看: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教育与政治论文范文11

论文摘要:学生社团是高校青年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新形势下,实现社团发展与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加强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全面实施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助手和平台,是加强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实现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高校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课题。

一.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加强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组织,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大学生社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提供了新的载体。

1.学生社团成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载体进行。没有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施、活动的开展、任务的完成都无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我国办学体制和教育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班级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已逐渐减弱,运用其他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断增强。高校社团作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形式,是班级文化活动的延伸和发展,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参与人数的增加,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日益增大,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做好高校思想到得教育与学生社团相结合的工作,为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新途径,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2.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

社团是学生思想、观点、情感、愿望、需求真实表达的重要场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具有民主、平等等组织属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社团建设之中,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那些蕴含有丰富内容的社团活动。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类社团活动,在活动中融入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并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为大学生所接受。充分发挥了高校社团的育人功能。

3.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学生的个体成才。

人的素质体现在知识实践、思想水平、政治素养、道德伦理身体状况等方面。在学生的各种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灵魂。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高素质的人才,意味着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高水准。高等学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可塑性强,是思想道德素质成型的关键时期。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成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以及道德观念的多样化,加之年龄、性别、阅历、风俗习惯、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需求的多层次性。而学生社团自发性、目的性、灵活性、专门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放松思想压力,调节情绪,舒展身心,在社团文化的熏陶感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动力,促进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三进工作中,明确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学生社团作为其中的一进,这足以说明学生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反过来说,也只有加强了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生社团本身的建设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1.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高校社团一般都是在学校团委或学工部指导下组建而成的。上挂下联,一般都挂靠在某个学院。高校学生社团体现了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集体主义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指导,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新时期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方向是完全一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为学生社团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动力与政治支持,保证高校学生社团的正确发展方向。任何排斥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校社团都会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也不可能实现高校学生社团健康稳定持续发展。2.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更好的发挥社团的社会服务功能。

学生社团的非功利特点和与社会广泛接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社团活动的社会服务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学生社团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现了大学生的志愿者精神。学生社团的社会服务功能对建设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也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体现了价值,完善了自身的发展,是一种“双赢的互动过程。

3.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加强社团自身建设。

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是社团自身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是社团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当是“重中之重。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准确地把握学生社团的特点,深入了解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增强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三.实现社团发展与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又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来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而入手:

1.积极发挥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主导性作用。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力促进学生社团发展,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要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依据国家的法律规范,按照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活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在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工作指导,把握正确方向。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并创造条件,提高社团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水平。

2.建盘学习型社团发展模式。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将成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力一式。学习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这种学习不仅仅指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为人、做事、技能、素质等各力一而的学习。由于学生社团具有的平等、互动、开放、自主的特征,在社团中的学习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学习型社团是大学社团的最佳发展模式。

教育与政治论文范文12

关键词:传统思想文化 传承 思想政治教育 精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167-02

一、引言

跨入了二十一世纪,我们眼前仍然晃动着许许多多茫然的眼睛。没有生活的目标,没有目标地生活,走不上人生正确的道路,没有正常的人生规律,这是现代人们的悲哀!虽然,人人都在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然而在这些道路上,荆棘丛生,暗礁遍布,陷阱隐匿,法网环绕。很多人就在这个路上打圈圈、绕弯弯,直到死,也没有走上康庄大道,也没有弄明白这一切。这也是现代人生的悲哀!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人生理想等,都处于支配地位。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传统的思想文化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起到主导作用。当然,如何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教导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养等内容,还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需要

多年来由于人文主义的不被重视,加之西方一些外来思想的不断涌人,对思想活跃的学生们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使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教育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豪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的献身精神;以“仁、义”为本,点出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以“百善孝为先”,传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格守的传统美德。学生作为传统文化的承担者、体现者,必须摆脱盲目的自在状态而提升到自觉自为的水平。对于传统文化主动去接受、举一反三地接受、创造性地发挥;培养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中华民族健康的传统文化心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

2.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剧,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这个机会对我们的思想进行西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学生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一定要掌握住思想阵地,利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引导全学生、教化学生,激起他们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一优秀传统要进行认真研究,在大学生的教育中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报效祖国的理想,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3.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通过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积淀而保存下来的历史精华,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心底,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遗传基因”,如果缺乏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就很难有一种广阔的境界和胸怀。创新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的品格道德完善。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道德占的成分最大。而讲是非、辨善恶,更是核心之一。凡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较重视人的行为自我规范的。这种态度重视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对现代教育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遂,有很强的哲理性。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各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正确的继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互补,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时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1.开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课程

完善课程设置,丰富学生知识结构。要改变现有的课程结构,强调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传统的教育;要设置文、史、哲等人文学科,采取措施保证这些学科的学习质量。如举行中国古典文学水平达标测试、设置双学位制辅以多种形式的选修课;举办有关学术讲座、书评会、辩论会等,以引导学生接触古典原着,逐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要建立一支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以保证教学落到实处。在文化道德素质教育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具有身教示范的人格力量。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让学生们进行学习。了解与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其中的辩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他们的思辨水平。

2.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内开展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对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的学习、实践列为重点并贯穿在一切活动之中,以一种潜在的作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大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每个场景、每个细节,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必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有利于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和内化。

3.开展经典传统思想文化导读活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传统文化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强调在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实践。可以将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通俗化,使其易懂,以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便于学生阅读和接受。倡导学生读有关经典思想的经典名着,使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各种文艺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东西表现出来,以提高宣传的效果。

四、 结束语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的传承与发扬是现代人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它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必然,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继承、创新、发扬的过程。学生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重要人才,新时期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要全面实现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使精神文明不断升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就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植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我国的各院校更应该从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入手,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治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因此,我们吸纳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把它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就是更好地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把两者结合起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段丽君.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中华励志网[J] 2013,6;

[2] 刘军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J] 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