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系统论文

银行系统论文

时间:2022-02-18 10:30:10

银行系统论文

银行系统论文范文1

(一)测试输入要素自身分析

在银行管理系统中,系统功能输入主要包括文本框、下拉框、选取、日期等。测试输入要素自身分析如下:首先根据具体功能输入判断其合法性;然后确定输入要素规则中取值的有效等价类个数,每个要素规则的1个有效等价类为1个输入要素测试点;最后汇总所有输入要素的有效等价类ni=1∑ftpi,记为FTP。

(二)单一功能输入要素分析

单一功能输入要素分析是从需求文档出发,通过对每个单一功能可能涉及的规则进行输入要素测试点计数,求得该功能点的输入要素测试点数。首先按照需求文档功能框架对每个单一功能涉及的输入要素进行枚举。接着根据业务规则的要求,从输入要素的值域出发,分析可能的取值,确定其等价类。然后计算等价类组合总数,如果等价类取值之间有判定或者依赖关系,则输入要素之间等价类数相乘,否则相加。最后将单一功能输入要素所有等价类组合计数的测试点相加,汇总得到单一功能输入要素测试点nj=1∑sftpj,记为SFTP。

(三)组合功能输入要素分析

在银行管理系统中,组合功能是多个单一功能业务流、数据流的组合,包含多个组合实例。首先结合输入要素自身分析,得到组合功能中单一组合实例中的单一功能的输入要素个数,根据输入要素个数和组织级定义,计算出该功能相应的复杂度C,则该功能的输入要素测试点为1×C。然后汇总该组合实例中所有单一功能的输入要素测试点,得到组合功能中单一实例的输入要素测试点计数。最后枚举管理系统中所有可能的功能组合实例,所有功能组合实例输入要素计数点之和即为组合功能输入要素计数点nk=1∑mftpk,记为MFTP。

(四)测试劳动生产率

软件测试生产率包括测试设计生产率和测试执行生产率。影响测试设计生产率的因素有:测试用例的可重用性、测试用例的复杂度、人员熟练度等。影响测试执行生产率的因素有:测试用例的复杂度、测试用例的可执行性、人员熟练度、测试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的稳定性和可用性、测试数据的可用性、测试工具的复杂度、业务复杂度等。结合企业级和项目级劳动生产率,可以确定项目采用的测试劳动生产率TLC。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估算出基于输入要素分析的测试点总数,即测试工作规模TS=FTP+SFTP+MFTP。根据测试工作量=测试工作规模/测试劳动生产率,可以计算出技术活动工作量TAW。

(五)非测试技术活动工作量

非测试技术活动指测试过程中的测试计划撰写、测试环境准备、测试管理与沟通、测试总结等活动。在定性与定量结合估算的模型中,需要考虑非技术活动风险因素,包括测试人员经验、项目需求清晰度与稳定性、关联系统接口复杂度、测试条件完备性、测试资产要求、测试质量要求、测试全面性等。结合风险模型:RNTAW=NRNTAW×(1+beta)。其中,RNTAW为考虑风险因素非技术活动工作量,NRNTAW为不考虑风险因素非技术活动工作量为,beta=人员经验+需求清晰度与稳定性+关联系统接口复杂度+测试条件完备性+,根据项目经验,beta的取值约为-0.5~0.5。

二、结论

银行系统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其核心是风险管理水平的竞争。随着我国人世协议的逐期履行,我国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来自国际金融界的强劲挑战。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新的金融风险产生、及早化解己经形成的金融风险,是当前我国银行业巫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人世协议的逐期履行,中国银行业将进一步融人国际金融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来自国际金融界的强劲挑战。同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也将与日俱增。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其核心是风险管理水平的竞争。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新的金融风险产生,及早化解已经形成的金融风险,并在与跨国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用风险即借款人由于经营不善或主观恶意等发生债务危机,无力全部或部分偿还商业银行债务,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一个较高水平。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按五级分类法计算的不良贷款合计为2.54万亿元(约合3100亿美元),不良贷款率为19.6%。在全部不良贷款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0070亿元,占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80%,不良贷款率为22.2%。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和存在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加大,各行通过自身努力增加资本的成效甚微,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羁绊。

2流动性风险即银行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资产不足,不能满足支付需要,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的风险。目前这方面的风险虽然暂时被居民的高储蓄率所掩盖,但仍然存在潜在的支付困难。曾有专家学者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从“技术上讲已经破产”,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目前并未出现居民挤提存款、商业银行倒闭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其背后有强大的国家信用的支撑。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必将成为真正按市场化运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优胜劣汰将成为市场的游戏规则,那些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不顺应市场发展的商业银行必将被淘汰出局。到那个时候,缺少了国家信用支持的我国商业银行必将有一些会陷人流动性危机,进而破产。

3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个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国际最低标准,而目前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远高于其资本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自1993年财务体制改革以来,将大量的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人反映,夸大了银行的盈利,而实际上多数银行虚盈实亏。

4市场风险这主要由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起。一方面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人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中大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担保或发行的,由于企业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随之转化成金融风险。

5.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和《贷款通则》“四法一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人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同时,商业银行为增强素质,也制定了很多内部规章制度,其完善程度和极强的针对性是前所未有的,但银行内部经常发案,大要案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此外,还存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高负债风险、信用卡风险、金融欺诈风险等。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也很容易转化成现实的风险。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很多。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迫切要求。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实践证明:风险控制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密不可分。控制风险、减少风险正是为了商业银行自身更好的发展。只有稳健合规经营、资产质量优良的银行才能真正留住并不断吸引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客户群,才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而资产质量差的银行,包袱日益沉重,不良资产大量侵蚀利润,不仅不能吸引优质客户,还会丢失原有较好的客户。

二、构建我国商业

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设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健康、稳健的风险控制体系已是迫在眉睫。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1.建立完善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西方发达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说明,大凡风险控制得比较好的商业银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仅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而且建立了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具体说来我们应在总行一级设一个风险控制委员会,全行的首席风险控制官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与此同时,各业务部门和每一个分行都设有风险控制官,但他们都是对上一级风险控制官负责,而不是对同一级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

2.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三个方面。从程序控制上看,包括采用合适的会计政策、确定合适的呆账准备金比例、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从内部审计上看,包括控制和管理政策的确立、控制程序完备性的测试、确认银行内部的操作办法符合外部监管的要求;从法律管理上看,包括银行活动符合法律要求、与监管部门保持联系、为业务活动提供合同文本、警告违约风险等。

3.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各项指标体系,建立一套专门的信贷资产法律。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科学的风险指标体系来实现的,包括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一系列指标,并根据这些风险指标及时提供的预警信号严格控制风险、消除风险。鉴于目前逃废银行债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非常有必要依靠法律的力量予以保护。因此,在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金融法规的同时,要建立一部专门维护信贷资产安全的法律来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对于借款不还,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要严格绳之以法。

4.建立健全各项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各种风险商业银行应当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其中应包括建立健全以整体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及岗位操作与责任约束制度,以风险控制和评估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以风险转化为内容的保障制度。在贷款增量和存量考核方面,首先要坚持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即谁发放谁负责收回。存量方面除密切注意监测贷款的流动性比率外,还要对那些即将形成的风险或已经形成的风险贷款划分责任,把贷款增量和存量在流动过程中形成的风险额与责任人的工资奖金挂钩,建立贷款风险抵押承包制和责任人比例赔偿制度,定期考评,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兑现奖罚。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各业务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既要给予业务部门应有的权力,又要防止将权力过于集中在某个部门。

银行系统论文范文3

关键词银行帐户系统;VC;ODBC;SQLServer2000

1小型银行帐户系统概述

随着银行行业的发展,银行的业务发展也逐渐地走向了多样化,业务类型逐渐增多,使银行的服务范围逐渐地变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银行已走向了国际化,不仅为国内的众多客户提供了更优质服务,还使外国公民从中获得更多益处。

本系统主要实现了开户、销户、用户信息修改、存款、取款、办卡、挂失卡、数据查询(用户信息查询,及交易记录查询)。根据这些功能及系统设计方面的考虑,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各模块分别实现为:

“管理用户模块”包括:

开户:由客户提供姓名、身份证号、联系地址、联系电话、存入金额、初始密码等。开户时间有系统自动生成。

销户:提供帐号用于销户,系统显示客户姓名及余额以便确认。

数据查询:查询客户存取款记录。

用户信息查询及修改:通过帐号、卡号、证件号进行查询。系统显示客户信息并可修改。

“管理员模块”包括:

业务设置:利率等相关业务设置。

管理员密码修改:修改登录的管理员密码。

“卡管理模块”包括:

办卡:输入帐号信息,生成卡号,并由客户提供密码。

换卡:输入帐号信息,生成新卡号,并由客户提供密码。

挂失卡:由客户提供卡号及身份证号(此为真实用户挂失依据)。

“存取操作模块”包括:

存款:提供帐号或卡号以及存款金额,操作完成后显示余额。

取款:提供帐号或卡号以及取款金额,操作完成后显示余额。

同时,系统还实现了客户信息及客户交易记录的打印功能。

2数据库设计

根据本系统实现的功能,我们需要建立5个表,分别是用户数据表user_data,用户密码表user_password,交易记录表user_exchange,用户余额表user_balance,管理员密码表admin_password。user_data表用于开户时,前台应用将用户开户时所需要的客户信息写入此表。

其中包括的数据有用户名、证件号、联系地址、联系电话、业务类型、存入金额、开户时间、帐号、卡号,共9个数据。为了便于简化前台应用与数据库的存取,其数据类型都设为字符型(char),但不影响正常的程序功能与精度。如user_data建立如表1所示。

表1user_data表

列名数据类型长度允许空

用户名char15

证件号char20

联系地址char80

联系电话char15

业务类型char15

存入金额char15

开户时间char20

帐号char15

卡号char15允许

创建user_data表的SQL语句为:

USEBankManager

CREATETABLEuser_data

(

用户名char(15)NOTNULL,

证件号char(20)NOTNULL,

联系地址char(80)NOTNULL,

联系电话char(15)NOTNULL,

业务类型char(15)NOTNULL,

存入金额char(15)NOTNULL,

开户时间char(20)NOTNULL,

帐号char(15)NOTNULL,

卡号char(15)NULL

)

GO

3各模块代码实现

因为各模块的代码实现基本上都是在用CRecordset类,所以在这里只给出具有代表性的代码实现的分析,其它模块的代码不再讲述。

先来分析登录代码:

登录代码的第一个语句为:

UpdateData(true);

这条语句是将登录对话框中的数据传递给Login类中对应绑定的String变量。这样可以对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密码、数据源等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然后我们需要判断用户是否输入了用户名、密码和数据源,如果没有输入提示用户输入。代码如下:

if(m_UserName==_T(""))

{

MessageBox("请输入用户名!");

return;

}

if(m_Password==_T(""))

{

MessageBox("请输入密码!");

return;

}

DataSource="ODBC;DSN=";

DataSource+=m_DataSource;

if(m_Database.Open(NULL,false,false,DataSource)==false)

{

MessageBox("请正确输入数据源!");

return;

}

如果用户输入了用户名、密码、数据源信息,我们还需要根据管理员静态变量Admin,判断用户是作为管理员登录还是用户登录。

如果是管理员登录,就查找admin_password表,要访问Admin_password表,我们需要先建立个CRecordset类:

CRecordsetm_PasswordSet(&m_Database);

用前面打开的数据库连接构造CRecordset类。

然后必须打开此记录集,打开时,第一个参数指定记录集以向前只读方式打开,第二项用SQL语句指定返回给记录集的列,代码如下:

CStringstrSQL;

strSQL.Format("select*fromadmin_passwordwhere[管理员]=''''%s''''",m_UserName);

m_PasswordSet.Open(CRecordset::forwardOnly,strSQL);

在此,我们忽略了对Admin变量的判断。

下一步判断是否存在此管理员,通过记录集类的IsEOF()可以知道返回的记录集是否有记录,没有说明不存在此管理员,那就return。

if(m_PasswordSet.IsEOF())

{

MessageBox("没有此管理员!");

m_PasswordSet.Close();

m_Database.Close();

return;

}

如果有记录我们需要判断管理员密码是否正确,首先要先把密码取出,然后跟用户的输入进行比较。

CStringtempPWD;

m_PasswordSet.GetFieldValue("密码",tempPWD);

if(pare(m_Password))

{

MessageBox("密码错误,请正确输入管理员名和密码!");

m_PasswordSet.Close();

m_Database.Close();

return;

}

如果是作为用户登录,就查询user_password表中的卡号和卡密码,这是先建立记录集类,这次我们建立的是我们自己定义的派生自CRecordset类的CuserPasswordSet类,此类中的数据与user_data表中的数据对应,已经绑定好。打开方式我们选CRecordset::snapshot,即快照方式,因为我们在后面要对数据库中绑定的数据进行查询(使用Requery()函数),其实我们也是可以用前面查询admin_password表的方法的。

strSQL.Format("select*fromuser_passwordwhere[卡号]=''''%s''''",m_UserName);

CUserPasswordSetm_PasswordSet(&m_Database);

m_PasswordSet.Open(CRecordset::snapshot,strSQL);

然后我们看看是否存在此卡号,与前面的方法相同。

下一步我们查询user_data表中的挂失状态,看看是否此卡已经挂失,若挂失就return。

m_PasswordSet.Requery();

if(m_PasswordSet.status==TRUE)

{

MessageBox("此卡已经挂失,暂不能用!");

m_PasswordSet.Close();

m_Database.Close();

return;

}

然后就是确认密码是否正确了,与前面不同的是用m_PasswordSet.m_CardPassword!=m_Password进行判断,m_CardPassword与数据库中的卡密码对应。

如果用户输入的各项数据都正确,就销毁登录框,进入主界面。

CDialog::OnOK();

如果用户按了“取消”,退出整个程序,实现是在BankManager.cpp中的InitInstance()中完成的。如下:

Login*m_pLogin=newLogin();

if(IDCANCEL==m_pLogin->DoModal())

{

returnfalse;

}

接下来我们分析开户模块:

开户时我们需要在user_data表中添加数据,所以要用记录集类中的AddNew()和Update()函数。一些代码实现与登录框的很相近,我们就主要说差别的地方。

首先我们检测用户是否输入了所有数据,并且检测存入金额是否合法:

if(m_CunRuJinE<COleCurrency(0,0))

{

MessageBox("输入的“存入金额”小于零!");

return;

}

然后查看“证件号”是否使用过,若使用过就提示并返回,方法和查看前面的卡号是否挂失等同。

下一步取得用户的帐号密码给全局变量transfer:

CPasswordm_Password;

if(IDOK!=m_Password.DoModal())

return;

然后整理要存入数据库的各变量值,大部分是由用户输入的,而卡号和开户时间是由系统生成的。

根据用户的输入,将业务类型记录到m_Item变量中。

开户时间的生成比较简单,建立了ColeDateTime后,获得当前时间并格式化成字符串后即可:

COleDateTimenow;

now=COleDateTime::GetCurrentTime();

m_KaiHuShiJian=now.Format();

帐号利用时间生成(后来的卡号也是),前面加个A,是Accounts的第一个字母,共15位。

最后我们要把数据写入各个表先打开对应的记录集,然后AddNew(),添加新值,下一步Update(),最后对所有表进行更新。

比如说向user_data表写数据:

m_DataSet.Open();//CRecordset::snapshot,strSQL1

if(!m_DataSet.IsEOF())

m_DataSet.MoveLast();

m_DataSet.AddNew();

m_DataSet.m_UserName=m_XingMing;

m_DataSet.m_Type=m_Item;

m_DataSet.m_Certificate=m_ZhengJianHao;

m_DataSet.m_Accounts=m_ZhangHao;

m_DataSet.m_Address=m_LianXiDiZhi;

m_DataSet.m_Telephone=m_LianXiDianHua;

m_DataSet.m_Time=m_KaiHuShiJian;

m_DataSet.m_Currency=m_CunRuJinE.Format();

密码表需要写入帐号、密码和挂失状态,余额表写入帐号和余额,写入方法同写入user_data一样。更新如下:

if(m_BalanceSet.Update()&&m_DataSet.Update()&&m_UserPassword.Update())

MessageBox("开户成功!");

else

MessageBox("开户失败!");

在我们的应用程序中,一用到密码,基本上都要调用密码框,相应的类是CPassword,它的作用是将用户输入的密码传递给全局变量transfer。代码如下:

UpdateData(true);

if(m_Password1.GetLength()!=6||m_Password2.GetLength()!=6)

MessageBox("你确认输入6位密码!");

elseif(m_Password1!=m_Password2)

MessageBox("请确认两次输入的密码一致!");

else

{

transfer=m_Password1;

CDialog::OnOK();

}

4总结

文中设计的银行帐户系统主要用VC和SQLServer2000,对于VC我们要掌握MFC的编程框架,以及一些类的使用,这些类主要是CDatabase类、CRecordset类、COleDateTime类、COleCurrency类、CString类、CcomboBox类,而这里主要应用的就是CRecordset类。因为这个系统可以说就是一个数据库应用程序,而文中使用的是ODBC编程,所以程序的编写也就应用MFC提供的ODBC类。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应用的类成员函数有:CRecordset类中Open(),AddNew(),Edit(),Delete(),Update(),Close()Requery(),GetFieldValue(),IsEOF();Cdatabase类中的Open(),Close();ColeDateTime类中GetCurrentTime(),Format(),GetYear(),GetMonth(),GetDay(),GetHour(),GetMinute(),GetSecond();COleCurrency类中的Format();CString类中的Format();CcomboBox类中的GetCurSel();这些函数有的需要带一些复杂的参数,而且还是多态的,设计过程中要多加留意。

参考文献

[1]刘胜华.个性化银行帐户的设想.《金融电子化》2004年12月7日.第12期,总第111期

银行系统论文范文4

学分银行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参与“学分银行”的不同角色,二是“学分银行”功能设计。学分银行系统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1.1学分银行系统角色定位

高职学分银行系统有四大主角,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必须做到四位一体同共推进才能促进学分银行建设与应用快速发展。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学分银行建设领导工作。建议组建学分银行建设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由教育厅主管职教的副厅长、职能部门领导及高校部分专家组成,专家组由“985”、“211”高校及部级高职院校的相关专家组成,工作组由教育厅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中、高职院校教学副校长组成。领导小组从宏观上制定制度和政策,专家组负责课程标准体系、优质资源与名师的认定、学分认定与兑换等具体制度建设;工作组负责学生银行管理系统的开发与推广应用,负责中高职之间、高职与本科之间学分互认、折兑工作的指导与落实,以及学历(学位)确认等衔接工作。学校:学分银行系统是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完善而发展起来的。学分互认主要是学校之间相互沟通与合作,相互承认学习者在他方取得的学分与本校具有同等的效用。学校之间需签订互认协议,主要涉及互认原则、互认的专业与课程、学分折算标准以及费用分配等内容。教师:根据专家组制定的课程标准化体系(主要包括每个专业的培养规格、课程计划与标准,规定专业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以及获得该专业相应学历或学位的最低要求)和课程资源建设规范,以世界大学城为载体创建优质的课程资源。经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认可的优质课程资源和名师课程资源构成学分银行的学习资源库重要内容。学生:是学分银行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学生可以通过以上六种途径取得成绩,并向学分银行申请学分,经学分银行进行认定、折算、兑换成为银行标准学分,当标准学分累积到规定数额时,学生可以申请转入合作高校学习,当标准学分累积达到某校规定的毕业要求时可申请学历或学位。

1.2学分银行基本功能

依据银行运行机理,学分银行应具备学分认定、学分折算、学分信贷、学分兑换和学分积累基本功能。学分认定:建立在学校互认基础上开展学分认定,学习者持互认的学历教育成绩证明或职业培训等技能证书提交认定申请,经学分银行认定后存入学分银行。学分折算:学生所获得的学分具有时效性,获得标准学分时间越长,其有效值以负增长比率降值越多;另外,有些课程名字相近但内容相去甚远,还有职业资格证书、重要的技能训练、工作经历等等在学分消费时(如申请学历、学位)都需要进行学分折算。学分信贷:学分银行作为银行就应有信贷功能,借贷需要考虑“银行利息”,还贷不能等量交换。学分信贷可分抵押信贷和诚信信贷两类,抵押信贷可采用抵押高级别或同级别的证书来信贷急需的学分,或者先颁证但暂缓交付使用,当信贷学分还清领取证书;诚信信贷就是建立诚信档案并进行评估,根据诚信和学习能力进行适当的学分信贷。学分兑换:学分可分原始学分、标准学分和有效学分。学分兑换分非标准学分兑换成学分银行存储的标准学分、标准学分兑换成有效学分两类。比如,专业学科竞赛获奖、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替代相应的专业课学分,不同级别学校的学分兑换,均属非标准学分兑换成学分银行存储的标准学分类型。当学生申请学历、学位等证书时,需要对学生所拥有的标准学分进行分类取出,属于标准学分兑换成有效学分类型。学分积累:如同将钱存到储蓄银行一样,学生可以将学分存到学分银行。在新生入学时候,高校根据学生的身份证号在学分银行为学生设置一个账号,同时建立其终身学习卡,学生根据身份证号登录学分银行系统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学校、教师、课程进行学习,可以申请参加相应学校组织的考试(通常以大学城在线考试为主要方式),通过一门课程的考试后,可向学分银行申请学分,学分累积到达到毕业要求时,可以申请相应的学位、学历证书。学分积累没有时间限制。

2学分银行管理系统设计

2.1系统功能模块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管理学分银行,需要开发学分银行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便利、灵活多样的学习服务。通过此系统学生可以选择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可以申请学分、存储学分与消费学分。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由用户管理、学分认定与存储、学分转换、标准课程管理和系统管理五大模块组成。用户管理:负责用户注册、权限管理及学分银行分站管理。对于在校生,管理员可以直接导入学籍信息进行注册,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份证号可以访问该系统;对于非在校生,学习者通过系统注册,经管理员审核通过后方可访问该系统。管理员可以为用户设定访问权限。为了方便学生,可以分地区建立学分银行分站。学分认定与存储:主要是对学分的有效性进行处理。管理员根据院校提供的学分数据进行批量导入,也可以单个处理,然后进入学分认证审核,审核通过的将存入学分数据库,审核未通过的学分信息将自动被删除,从而保证了学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学分转换:包括学分互认、兑换、折算、信贷等功能实现。学生提出学分转换申请,管理员根据校际学分互认协议文件进行审核,只有符合文件要求的学分才可以进行转换,否则系统会自动撤消申请,学生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撤消申请,通过系统学生可以查询学分兑换、折算、信贷及学分累积的结果。标准课程管理:学分银行建设领导小组针对学分银行制定相关政策,对中、高职院校申请学分银行的项目申请组织审批,并组织高校的相关专家制定标准化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开放课程标准。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建设规范,以世界大学城为载体创建优质的课程资源。认可的优质课程资源纳入系统管理,成为学分银行的学习资源库。系统管理。负责数据的定期备份,数据出现问题可进行自动恢复;提供系统使用说明,提供在线帮助。

2.2系统开发技术建议

银行系统论文范文5

贺晓宇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通过CoVaR实证方法利用4家国有银行和2家私有银行的股权收益率值求得中国银行相对其他银行的风险溢出值和各银行相对中国银行的风险溢出值、各银行相对整体银行系统的风险贡献度。结论:中国银行与招商银行的关联程度最高,中国银行与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关联程度较低。同时招商银行对于银行系统的风险贡献率最高,说明了私有银行在发展私人业务上与投资民众联系更紧密。

【关键词】CoVaR法;风险贡献率;审慎监管

一、引言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关于金融机构之间风险传播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尤其是银行等传统资机构在危机爆发时对于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传染贡献程度,而巴塞尔协议也将审慎性监管划为银行监管的主要形式。

在衡量监管必要性条件中,巴塞尔协议主要集中于考察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率和损失准备金率等指标。在理论上衡量审慎监管的必要性条件,Adrain和Brunnermeier(2008)的working paper中提到了利用计量条件风险价值的增量和其对总体风险贡献率来衡量。

二、本论文研究对象、数据处理和采用的原理

(一)研究对象和其数据选取

由于我国银行的特殊性,大规模的上市银行基本为国有,其对于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本论文选取了中国几大国有银行。农业银行的上市时间较晚,数据的量不能满足本论文的实证需求,舍去农业银行,确定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为研究对象。同时为方便计量,添加两家资本规模最大且上市时间较早的股份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

论文的数据选取范围:2008-20112年。受到财务数据报表限制,本论文研究数据的性质是季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二)本论文选取采用的原理方法

1、风险价值

本论文的计算基础是风险价值。风险价值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某一金融资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VaRa=inf {v|P(WT£W-v)31-a}(公式1)。

其中a表示一定的置信度水平,WT表示T时刻期望财富量,W-v表示最大损失量及在险价值。

我们也可以采用Jorion(1996)[2]中提出通过数学的标准化计算可以得到一个计算VaR水平的公式:(公式3),其中 是标准化后的股票收益率分布,且其置信度水准是a。 是收益率标准差, 是计算的时间区间。

2、q分位数回归

(公式4)

公式4中,Qy(τ|x)为关于x的条件分位数,Qμ(τ)为随机扰动项的分位数。对于分位数回归模型,则可采取线性规划法(LP)估计其最小加权绝对偏差,从而得到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得:(公式5)

本文中由于风险价值是定义在一定置信的度水平下的最小损失量,所以采用此回归方法。

3、关于CoVar方法的具体讨论

定义P(Xi

公式6表示在a的置信水平下如果i银行的风险价值为VaRia,则基于这一水准下的j银行的风险价值为CoVaRaji|xi= VaRia。

i对j风险溢出贡献率可用:ΔCoVaRj|iq = CoVaRj|iq -VaRj (公式7) 表示。

如果j表示的是整体银行的风险价值,则公式(7)就表示某一i银行对于银行系统整体的风险溢出贡献程度。

三、实证过程结果分析

(一)实证过程

在处理股权收益率时选择每季度结束日的收盘股价价,计算收益率公式为:Ln(Pt/Pt-1),其中Pt为计算日股票收盘价,Pt-1为股票计算日前一期股票收盘价。为增强计算准确率,将算得的收益率扩大十倍。选取95%的置信度水平,并且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得到Za的值为1.658。利用公式(3)进一步得到各个银行单独的风险价值,留备用。本文以中国银行为例,见表1,得到中国银行对其他每家银行的风险溢出贡献和其他每家银行对于中国银行的风险溢出贡献。

(二)实证结果分析

单个银行对其他银行以及系统的风险溢出贡献中首先分析中国银行对于其他银行的风险溢出影响,在中国银行陷入困境时建设银行的风险价值最大,即建设银行此时风险绝对值是最大的,再之是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中信银行。再考虑中国银行对于风险溢出的贡献程度,中国银行对于招商银行的风险溢出贡献率是最大的,再之是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这种风险溢出的贡献率程度最大化也说明两者银行之间的关联性是比较高的。

再之,分析每家银行对于中国银行的影响。发现如果当招商银行陷入困境时其对于中国银行的风险溢出贡献是最大的,其次是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通过上述,得知国有银行之间的关联程度反而相对较低,而大型国有银行和大型的私有银行之间的关联度是非常高的。

若考虑每家银行对于整体银行系统的风险溢出贡献值,可发现招商银行的风险溢出贡献绝对值是最大的,其次则是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如果再进一步考虑风险溢出贡献的相对值即风险溢出贡献率。

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我国股份银行已经逐渐在实力和整体重要性上有赶上并且超越众多国有银行的趋势。实证对于审慎监管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即监管机构在选择那些重要性银行进行重点监测时应该考虑各方面因素,考察其风险的相对值而非风险溢出的绝对值,同时注重银行的业务与投资者等民众的紧密程度而非只是资产规模的大小。

参考文献:

[1]Jorion, Philippe, 1997, “Financial Futures: Risk Management”, Published by Irwin Professional, Chicago.

[2]毛奉君,2011: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问题研究》,《国际金融研究》第9期。

银行系统论文范文6

【关键词】银行业 同业市场 系统性风险 传染

一、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多家银行的倒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由次级抵押贷款所引发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危害之大,让我们重新思考在危机面前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管理的问题和缺陷。只有深入对银行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认识,才能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提高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管理能力。

二、银行系统性风险定义

目前国外学者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概念表述主要有以下观点:Schoenmaker认为银行业的传染风险就是银行系统性风险,可以被定义为一家或几家银行出现财务困难会产生溢出效应,使得其他大量的银行或整个金融体系也产生财务困难。Crockett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是由于银行金融资产价格的异常、剧烈波动,或由于许多经济主体和金融机构负担巨额债务及其资产负债结构趋于恶化,使得它们在经济冲击下极为脆弱,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可能性。Nenovsky等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是银行系统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其对金融市场的严重破坏会损坏市场的基本功能,使经济遭受巨大破坏,且这种破坏还会扩展至他国。Kaufman等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表现为某一个国家、某些国家或全世界所有国家由于银行失败导致的高度相关性或聚合作用。

国内学者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表述主要有:翟金林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是指在银行系统性事件发生后,银行体系发生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的潜在威胁。包永全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应分为广义系统性风险和狭义系统性风险。广义系统性风险指整个金融系统丧失基本功能的可能性;狭义系统性风险指系统中个别单位或几个单位受到其他不利冲击,其损失给系统中的其他单位带来的负外部性,当这种负外部性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系统的基本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完全丧失。朱元倩等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是由某个触发因素引起的导致不稳定性在整个金融体系内蔓延,甚至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危害的不确定性,其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与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不同,系统性风险具有宏观性和系统性,更大的负外部性风险,收益不对称性和广泛的传染性等特征。

三、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理论性研究

关于银行间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的研究有很多,在目前对银行间系统风险的研究文献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理论性的研究,从银行同业间市场的形成,以及银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对银行间系统性风险进行研究。另一种是实证性的研究,侧重于对某一国家内部的银行间同业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进行实际的数据分析,并对系统性风险进行计量。

理论性的研究以Allen and Gale为代表。Allen and Gale(2000)通过建立居民的不同时期的消费模型,结合三种不同的银行间拆借市场结构,分析了不同的市场结构的银行间危机传递,指出如果每家银行都与其他银行都有同业拆借往来,那么风险传递的可能性会很小;而如果每家银行都只与自己相邻的银行有同业拆借往来,那么风险在一家银行产生后极易传递给其他银行;如果每一个领域的银行内部有同业拆借往来而不同领域间没有往来,那么危机的传递可能也很小,一个领域的危机完全不会传递给另外一个领域。

Freixas等人也对银行间系统性风险进行了理论性的研究。Freixas等认为,当存在流动性冲击的时候,银行间资金流动的网络结构会影响银行系统的稳定性。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Freixas的研究中,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结构是由于存款人不确定他们在哪里消费而产生,并着眼于单个银行出现的流动性不足引发的系统不稳定。而Allen and Gale的研究中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是作为一种保险而产生的,当流动性偏好在地区间不完全联系在一起时,相互持有流动性可对流动性进行再分配,并着眼于随机数量的消费者提前消费引发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系统不稳定。

四、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实证性研究

国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典型的实证性研究有:upper and worms最早运用最大熵法对德国银行间借贷市场的风险传染机制的研究;Muller就瑞士银行的双边银行风险敞口和信用额度对瑞士银行间系统性风险进行了估计;Elsinger and Lehar用奥地利中央银行关于银行间债务的详细数据和市场风险敞口数据,运用标准风险管理技术,结合银行间拆借市场结构分析对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冲击。Nguyen针对比利时银行间市场的结构特征及其对银行风险传染的影响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Upper and worms(2003)最早将最大熵法运用到对银行间借贷市场的传染机制进行研究。通过最大熵法对德国银行间借贷矩阵进行估计,得到一个系统借贷矩阵,分析得出危机的传递与违约损失率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违约损失率小,那么危机的传递的影响就越小。

Muller2006)就瑞士银行的双边银行风险敞口和信用额度对瑞士银行间系统性风险进行了估计。和upper 和worms运用的方法不同,该篇文章运用了一种递归算法(Eisenberg and Noe),将银行的损失率设为内生变量,并考虑了循环性互相依赖的情况,对两种风险传递途径:银行间风险敞口和信用额度进行了建模分析。Muller的研究与其他研究不同之处还在于其违约损失率是内生的,而在其他研究中是外生的。

Elsinger and Lehar也使用了最大熵法,用奥地利中央银行关于银行间债务的详细数据和市场风险敞口数据,运用标准风险管理技术,结合银行间拆借市场结构分析对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冲击。Elsinger and Lehar建立的模型中的违约损失率为内生变量,而非事先给定

国内对银行间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的研究,以马君潞等为代表。马君潞将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假设为完全的市场结构,利用最大熵法得到银行间的借贷矩阵,对单家银行和多家银行的倒闭对整个银行系统个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所有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国有银行单个倒闭不具有传染性,宏观经济因素导致的多家银行的倒闭的危机传染效应收敛,更多的银行倒闭不会过多的增加银行系统的不稳定性。

李宗怡等人对我国银行同业间系统性风险做了与马君潞等人相似的研究,通过矩阵法,得出的结论也与马君潞等人一致,认为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的概率非常低。不同之处在于李宗怡等人对1996至2003年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效应进行了动态的分析,得出我国银行同业间风险传染的概率和导致的损失在逐年下降的结论。

五、结论

鉴于银行间同业借贷数据获取难度非常大,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是使用模拟仿真的方法,对银行间同业借贷矩阵进行估计,并对风险的传染机制进行分析的。首先得到银行同业间借贷数据,并对缺失数据进行估计,其中最大熵法运用最为广泛;再假定其中某家银行破产倒闭的违约损失率,以此估计与破产银行相联系的债权银行的风险损失。最后,在模拟传染过程后,考察总的倒闭银行数量和损失资产总额,进而估计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大小。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将银行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同业市场结构不合理,或者对同业市场可能造成的系统性风险估计不足,那么不可能在系统发生之前采取监管措施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也不可能在风险发生后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将风险传递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Dirk Schoenmaker. Contagion risk in banking[J].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1996,(13).

[2]Andrew Crockett. Why is financial stability a goal of public policy[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1997,(10).

[3]Nikolay Nenovsky, Kalin Hristov. Criteria for evaluation of the systemic risk under currency board[J]. the Banking Sector in the Conditions of the Currency Board, 1997,(66).

[4] Kaufman George G, Scott Kenneth E. What is systemic risk, and do bank regulators retard or contribute to it[J]. IndependentReview,2003,(7).

[5]翟金林.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研究[J].南开学报,2001,(4).

[6]包全永.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研究[J]. 金融研究,2005,(8).

[7]朱元倩,苗雨峰.关于系统性风险度量和预警的模型综述[J].国际金融研究,2012,(1).

[8]Franklin Allen, Douglas Gale. Financial Contag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0,(48).

[9]Xavier Freixas, Bruno M. Parigi, Jean-Charles Rochet. Systemic Risk, Interbank Relations, and Liquidity Provision by the Central Bank[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0,(32).

[10]Christian Upper, Andreas Worms. Estimating bilateral exposures in the German interbank market: Is there a danger of contag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4, (48).

[11]Jeannette Muller. Interbank Credit Lines as a Channel of Contag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06,(29).

[12]Helmut Elsinger, Alfred Lehar. Risk assessment for banking system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52).

[13] NGUYEN G. The Belgian Interbank Market: Interbank Linkages and Systemic Risk[J].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 of National Bank of Belgium,2003,(42).

[14]Larry Eisenberg, Thomas H.Noe. Systemic Risk in Financial Systems[J].Management Science,2001,(47).

银行系统论文范文7

(一)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不完善

我国引入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时间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晚,虽然现阶段对此理论的介绍和推广已经逐步落实,但由于未将此理论与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发展状况紧密融合,所以在理论普及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全面、准确的认识,致使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并未确定战略管理会计运行的总体原则和完善的运行机制,甚至未实现对战略管理会计实施步骤的统一规划和安排,导致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于战略管理会计仍是“想怎么做,怎么做”,这对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滞碍。

(二)传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阻碍

现在部分商业银行仍采用传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此种系统虽然能够满足商业银行内部运行预测、规划、控制、考核、决策等环节的信息需要,但战略管理会计不仅将眼光定向商业银行内部,信息更应该覆盖商业银行的竞争对手及顾客,这样才能够实现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通过收集、分析战略对手的相关信息,判断竞争对手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并根据商业银行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战略调整,例如收集竞争对手的产品种类、市场营销活动等,但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在此方面并不能体现优势。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使用的传统管理会计系统将收集的信息按部门或系统构成分类,这导致原本不全面的信息被再次分割,信息分析、整理受限,阻碍了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

(三)商业银行推行作业成本法存在实际困难

成本作业法是一种成本核算的方法,即作业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资源,将消耗的资源计入相应的作业中,并确定产生消耗的成本动因,进而实现各作业成本向成本计算对象的分配,商业银行其资源即人事、场地、设备、事务等产生的花费,而作业即商业银行所提供的所有无形业务,如贷存款、财务会计等。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作业比较复杂,对其进行成本管理不论是分析资源动因还是划分作业成本库等都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实践中会发生诸多与理论不完全相符的情况,造成作业成本法应用存在现实困难,例如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间接成本会发生变动,而且造成变动的因素较多,这就为作业动因的确定制造了难度,如果将所有因素都视为作业动因就会使数据收集的难度加大,造成不必要的人员物资浪费,而选取部分因素作为作业动因,可能造成产品成本信息不全,成本控制管理过于片面,所以现阶段成本作业法应用不灵活也阻碍了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

(四)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存在问题

商业银行在绩效标准方面,普遍以部门的角度进行员工绩效,而忽视组织层面的全局战略绩效,将平衡计分卡单纯应用于员工个人绩效方面,使其与组织的愿景、发展战略等相脱离,并未发挥预期的目的;在绩效指标方面,由于错误的将绩效以员工个人为对象,所以在确定绩效指标时只能以员工岗位职责为依托,指标往往不能显示关键问题;在评价体系方面,商业银行往往将眼光定位于银行内部的财务指标,而对外部竞争对手影响下的长远目标并未重视,所以评价体系并不全面。

二、改善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措施

(一)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力度,逐步落实实践

在理论方面首先应认识到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其次组织在会计学、管理学等与战略管理会计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成立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实现组织理论研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集合;再次对理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逐渐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然后将国内外理论成果与我国具体国情和商业银行现阶段发展状况相融合,提出适合于商业银行应用的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最后将会计理论按照先试点后推行循序渐进的办法,应用于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实践有充分的理论作指导。

(二)加强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力度

信息是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基础,所以要加大其应用必须提升信息质量,实现全面、准确、及时收集、分析,考虑到传统管理会计系统的缺陷,所以建立针对竞争对手或顾客的外向型信息采集系统是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使商业银行战略决策可以有充足的外部信息做依据。另外成立专业的、权威的信息管理部门也是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不共享造成信息分割,阻碍商业银行战略决策;除此之外,要实现商业银行内部信息及外部信息的全面收集、科学分析,需要配备统一的计算机设备、统一信息机业务编码、实行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并有统一的监督做支撑,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不仅包括信息化系统建设,还包括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作业成本法

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是作业成本法不变的法则,可以看出通过作业成本法可以有效的提升成本准确度,但对于精确成本信息却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所以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时要注意成本对象的划分满足成本管理需要即可,并不是划分的越精准越好;在选取成本动因时要考虑其与间接成本相关性,通常相关性与计算准确性成正比,而且要从重要成本动机入手,这样可有效减少工作量,提升准确性;在进行成本分配时,主要考虑不能够直接对应成本对象的资源,这样会避免成本消耗被重复分配。

(四)加强平衡计分卡的实用性

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普遍存在片面性的问题,为了扭转局面可以应用战略地图,通过战略地图将战略全方位的表述出来,使员工能够清晰的掌握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会计,由此可见战略地图是平衡计分卡的补充说明,是商业银行与员工的沟通媒介,从而使员工对个人的绩效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在确定绩效指标的过程中,可以监理部门的数据库,既存储部门历史运行数据,又存储竞争对手的相关指标,使指标确定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与现实更贴近,这样不仅可以调动部门完成绩效的积极性,为商业银行创收,而且逐渐完善商业银行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其长期发展。

(五)将战略管理会计理念与商业银行内部文化相融合

商业银行内部文化是商业银行长期运营过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其对员工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强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如果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能够与其内部文化实现融合,就会为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员工自发的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现而做出努力,这样不仅能调动员工积极探索战略管理会计,而且可以实现商业银行各层员工的力量集中化,这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三、结论

银行系统论文范文8

关键词:商业银行;模拟银行;实验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51-0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强调了教育的实用性。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增强,商业银行日益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培育出适应社会需求,能够快速适应金融行业要求的实用型人才,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是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本科层次主干课程,开设时间较长,理论教学基础丰富。然而也存在教学方式相对单一,理论教学有余而应用教学不足的问题,与培养高能力、高素质适用型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当前,各高校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创新,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讨论、银行实习、开设模拟银行实验课程等形式,实现理论与实务的有机结合。其中,模拟银行实验教学,借助于系统实务操作技能训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银行理论的理解,加快掌握银行业务操作技能。与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相比,模拟银行实验教学增强了操作性与实用性;与银行实习相比,费用相对低廉。

一、高校模拟银行操作实务实验课程概述

模拟银行实验课程,包括模拟仿真实验和银行实训教学两个方面。依托高度仿真的银行模拟环境和真实的业务内容,通过模拟银行实验操作,将银行实务理论与实践结合,阐明银行业务操作实务的流程和方法,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当前已成为国内外不少金融类大学或学院实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的模拟银行实验课程集实际操作、理论与业务培训、课程教学于一体,融银行、证券、保险业务于一身。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与康柏公司联合建立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位于成都西南财经大学,集金融科技开发、研究、实验和培训于一体,当属颇具代表性的模拟银行。

随着银行业务的综合化发展,银行业务日渐丰富和多样化。相应模拟银行业务涉及内容也逐步增加。当前,比较齐全的模拟银行实验课程所涉及的业务主要包括:一是储蓄业务,包括活期储蓄、定活两便、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活期一本通、定期一本通、特殊业务等。二是公司业务,包括结算业务、贷款业务、联行往来业务等。三是商业银行营销业务,包括产品定价、个人理财等。四是电子银行业务,包括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等。五是银行卡业务。六是业务,包括支付结算业务、凭证式国债、基金、代收费业务。七是国际业务,包括结售汇业务、外汇贷款业务等。八是表外业务,包括承兑业务、保证业务等。此外,还包括系统通用模块、客户关系系统、证券期货、理财分析、现金业务、票据业务、清算业务、汇划业务、事后监督等。

二、当前金融院校模拟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没有充分反映银行业务发展变化

商业银行当前业务已经远远超出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单一存贷款业务,实现了综合化、全能化发展。为方便客户业务办理,银行推出集存、贷、汇、中间业务、表外币业务、本外币业务于一体的一站式“金融超市”。银行系统也进行了相应一体化改造,推出几乎囊括了商业银行所有业务的综合性网络。而在当前金融院校模拟银行课程开办当中,真正能够集以上业务于一体的系统非常稀少。

(二)业务操作种类单一且有失偏颇

实验课程业务操作大多集中在柜员前台业务,较少涉及客户关系管理、证券期货、理财分析、现金业务、票据业务、清算业务、汇划业务等业务。柜员前台业务中又多集中在银行会计、出纳、储蓄等常见业务,对在银行业务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较少涉及。当前,商业银行基本都已经实现了本外币一体化,而在高校模拟银行业务中,还存在本外币分离,重本币、轻外币的情况。

(三)业务操作相互隔离,系统性、整体性不足

银行业务中,前后台、储蓄、会计、出纳、汇划清算、银行卡、中间业务、事后监督等都相互关联,而在实验课程中,大多停留于完成单项业务操作。能够通过系统办理整套业务,把各项业务有效结合与有机串连起来的少。当前,商业银行基本都实现了全国联网,并且部分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税务局等公共机关之间;也实现了实时联网业务。而在模拟银行操作中,大多模拟某一家银行中一个网点的业务,没有将同一银行各个网点之间、不同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银行与相关公共机构之间,整体联系起来进行模拟业务训练。这种静态、个体、隔离性的操作学习,势必不利于学生对银行体系业务系统的整体认识和全面把握。

(四)实验环境落后,不能满足课程开设要求

一是实验设施落后,各项设备配备不齐全,导致模拟银行对许多新兴业务无法实验,不能有效满足实验要求。二是软件系统功能项缺失和更新滞后,对于商业银行新业务、新功能没有适时升级换代。三是虚拟实验实现的基础应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联网联合是一种必然要求。而实验环境中不乏局限于对一个分离网点的业务测试,没有提供实时联网的模拟实验环境。

(五)教材与系统不配套,更新不同步

模拟银行实验课程包括实验操作和课程教学两个部分,二者不可分隔,应相互结合,同步推进,这样才能充分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模拟银行实验操作具有理论基础。而在现有课程开设中,存在教材与系统不配套,操作系统与教材更新不同步的现象,使得教学和实验效果大打折扣。

三、模拟银行实验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人力资源培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模拟银行操作实务实验课程要求指导老师兼具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务操作技能,培养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对课程建设至关重要。首先,高校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育,加强模拟银行操作实务课程多层次人员的组织建设,培育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配备高素质、专业化教学教师与实验教师,专职教学与实验工作;另一方面,注重从金融行业和科研院所引进行业型、专家型的兼职教师,注入行业新鲜血液,提高专业水平。其次,把模拟银行操作实务实验课程放到实验课程建设的系统工程中,通盘考虑,系统建设。通过加强实验课程的组织搭建、制度建设、人员配备、系统管理,促进模拟银行实验课程的建设;以模拟银行课程的建设,带动金融学科建设向纵深化发展。第三,教师要不断充实自身银行业务综合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并争取到银行实地观摩实习,积累实践经验。第四,教学实验课程紧密结合,教学教师和实验教师加强沟通。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普遍将教师分成教学和实验两个系列,讲授理论课的教师不去参加实验教学,很容易造成教学实验不同步、相脱节,使得教学和实验效果都大打折扣,这种现象应予以改变。

(二)加强实验课程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建设

模拟银行的建设要以当前最先进的商业银行体制为模式,配备现代银行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在软件方面,模拟银行实验课程要在高度仿真的银行模拟环境下进行,要具备银行业务经营操作系统。该系统除必需的系统管理、中心操作、行政管理、公用数据管理外,还包括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综合账务、往来存款、外币兑换、定期存款、活期储蓄、零存整取、存本取息、整存零取、个人支票、自动柜员机等。在硬件方面,要尽量与银行业务的最新发展状况保持相当标准,配备控制机、主机、联机终端、自动柜员机、电子化记账设备、打印机等机器设备,票据和记账凭证以及办理相关业务等文件、资料,模拟网络建设齐全。

实验课程模拟环境的软、硬件建设经费投入可采取多种方式。学校自行筹建投入最大,应与学校现有实验课程相结合,共享场地、设备等硬件环境,尽可能开发与现有课程(比如会计、证券投资、计算机等)能够兼容和共享的软件系统,同步开发,整体建设,以有效节省成本;也可以与银行和开发公司联合建设,与银行或开发公司协商,把学校建设成为银行或开发公司的一个培训和实验基地,资源共享,成本分摊。

(三)建立高校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实时联络机制,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银行业务变化快,只有与商业银行、银行业监管机构、银行业协会等金融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才能跟上其业务变化的步伐,把握最新动向。可以采取多项措施,建立高校与银行业的实时联络机制。

其一,与银行业联合办学,建立人力资源培养共享机制。学校可以为银行业提供人力资源的培训环境,作为银行业务培训基地,以此加强与银行业的联系和交流沟通。其二,建立高校向银行业的人才输送通道。学生在高校学习及毕业阶段,可到银行实习培训,选拔优秀的毕业生到银行就职。其三,定期召开银行、学校座谈会,聘请实务界专业人士到学校培训,方便了解银行最新业务变化和具体业务规程,把银行的新业务及时补充到实验教学中来。其四,高校教学人员经常到商业银行实习交流,或不定期组织教师到实验教学开展较好的学校进行观摩、培训,提高教师实务操作技能,保持教学、实验与银行业务的同步发展。其五,可从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到高校任教和兼职,充实教学队伍,促进教学、生产、科研有机结合。

(四)建立系统性、特色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银行实验教学体系应当系统化。当前,商业银行业务日新月异,向综合化发展,绝大部分商业银行系统都是集储蓄、会计、出纳、结算、理财等于一体,全国实时联网的综合网络系统和一体化操作平台。当前,一些高校的银行模拟实验还多集中在储蓄、会计业务上,应当对操作系统和实验培训进行相应配配和更新,完善模拟银行的业务种类,将银行卡业务、信贷业务、业务、资金清算业务、电子银行业务以及外汇业务等都纳入系统,实现一体化、综合化的系统建设。而从学生就业来看,一体化、综合化的银行业务实验培训将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学生毕业分配到商业银行工作之后,轮流换岗无论对职工还是对银行都需要支付时间成本、学习成本、转换成本和机会成本,寄希望于通过实际工作来全面熟悉了解银行业务大多是一种奢望,因此,在商业银行的现有员工中,全面了解银行业务的人员也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人力资源。模拟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低廉的方式和宝贵机会。通过模拟银行实验课程的开设,培养出一批熟练掌握各项银行业务的全能型人才,必将受到银行的欢迎。

建立特色化的银行实验体系。随着银行竞争的日渐激烈,各家银行的业务发展已由同质化向特色化发展。各家银行的特色业务,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业务创新的灵魂。当前,银行特色化发展的金融产品集中体系现五彩缤纷的本外币理财产品和各类产品创新上。银行实验除了模拟同质性业务,也需要模拟一些反映银行最新发展动向的特色业务。

(五)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实验制度和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实现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被动学习向学生操作为主的主动学习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实验设计的积极性,鼓励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在掌握基本业务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操作和开放性实验。提倡学生进行业务探索和实验创新,从非常规实验中总结经验,尝试业务与产品创新。

建立并逐步完善实各项实验室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制定合理有效的考核办法,建立多层次的实验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实验课堂表现、期末实验考试成绩纳入课程考核,采用科学的考核办法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与实际操作能力,并把实验考核作为学生考评和就业推荐的依据之一。定期举办金融产品设计与开发竞赛,激励学生将理论、实验知识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尝试有益的金融产品开发与创新。

(六)增强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超前性,培育适合社会需求的实践性人才

模拟银行课程实验要具有可选择性。进行模拟银行实验的系统性、全面性操作培训,有利于培育全能性、综合性金融人才。但另一方面,银行业务种类繁多,其业务操作、经营和管理活动十分复杂,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很难对整个业务系统有深入了解。鉴于学生择业偏好和专业特点各有不同,所侧重的实验操作培训也应有所区别。因此,在对整个系统进行框架性、系统性培训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学生的就业取向和专业特征,组织学生结合分组,分工合作,有选择性地对某几个业务模块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实验。

模拟银行的实验内容还应具有一定超前性。模拟银行不仅仅要对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业务进行模拟,更重要的是,要借鉴国际银行业务创新经验和发展规律,对目前银行尚未开办或还未普及的业务,进行模拟实验,如信用证业务、金融租赁业务、信托业务、远期利率协议、期货、期权、互换、咨询顾问等。通过进行模拟实验和研究,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此类业务提供经验借鉴和指导。

(七)与时俱进,编制和修订模拟实验配套教材

与模拟银行操作实务的实验内容紧密结合,编辑配套实验教材,提高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和规模化。当前,已经有模拟银行操作实务的一些相关教材,在模拟银行实验操作系统和实验内容不断更新的同时,教材编制也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保证实验内容既与教材密切联系、同步更新。

参考文献:

[1] 钟云燕.模拟银行实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 楼雪婕.模拟银行操作实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 王弦洲.商业银行综合业务实验教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 苗绘,刘秀兰,李海申.建立和完善金融院校模拟银行的设想[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5):57-58.

[6] 祝文峰.模拟银行实验教学在金融学专业课中的应用――以《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1,(5):112-114.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mulation bank experiment course in colleges

SONG Xiao-ling

(Commerce college,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银行系统论文范文9

论文 关键词:小额存款账户;管理费;中间业务

论文提要:我国商业银行对小额存款账户开征管理费已经施行了三年多时间,学界的态度已渐趋理性。本文试图从银行经营管理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回顾和再探索,指出该管理费的开征对提高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高于账户数量减少带来的成本节约。

一、问题背景

2005年5月11日,

综上所述,银行对小额存款账户收取管理费应经过切实的测算和论证,并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居民储蓄习惯和收入水平。在发达 金融 市场上,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储户的细分来分类收取管理费,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具体到各个地区的分行所面对的收入结构并不一定能支持这种细分,此时稳定储户来源比一窝蜂的收费更为重要。

从我国商业银行对收费标准和实际收费后的效果来看,与理论推导并不完全一致。目前,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于开收小额账户管理费将会带来多少收入均没有公开的测算数据。但仍有相关统计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问题。如,据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的统计数字显示,建行广东省分行原有3,150万户个人活期账户,其中有80%的账户(约2,500万个账户)是小于400元的小额账户,排除了免收的14类账户以后,列入收费范围的小额账户数量大约为1,000万个。按照建行每个账户每季度收费3元的标准,每月账户管理费为建行广东省分行带来的增收效应则为1,000万元,全年将为1.2亿元。相对于建行广东省分行公布的2004年度账面利润41.29亿元而言,其贡献率也接近3%。作为国内营业网点最多、覆盖范围最大、占据国内银行市场份额最大的工商银行在启动小额账户收费以后带来的净利润绝对值的增加,以及对全行资产收益率的贡献,可能要超过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这还未考虑节约系统维护成本和人力资本后的收益。

有业界资深人士表示,银行储蓄业务的平衡点大约在1,000元,账户余额低于1,000元的业务银行会亏本。但实际中银行的收取界限鲜有定为均衡数额的操作。率先启动小额账户收费的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制定500元的标准是与当地储户的习惯相关的:许多低收入的深圳打工者都是在存够500元以后取出寄回老家,这直接导致该类账户的日均余额远低于500元。各家银行多制定300元或者500元的标准,似乎只是同类推定的结果,并无 科学 测算的依据。

另外,要提出的是,许多小额账户的存在与2000年前后银行无节制地推销自己的借记卡,掀起“发卡大战”不无关系。不少银行基层单位当年出于吸引存款的需要,再加上银行内部管理的不到位,没有注重账户信息的内部共享,在开立银行账户没有任何限制,结果许多客户开立银行账户后长期并不使用,银行系统在办理每笔业务时均需对这些账户进行扫描、识别,并需长期备份、保管这些账户的 历史 数据。当这些账户占用了银行系统巨大的空间,延缓了系统的运行速度后就开征管理费。将银行当初的不审慎行为的后果强加到储户身上,有碍于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一流大银行业务经营水平的转变。

三、结论

经过理论推导,商业银行对小额存款账户的收费具有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方面的合理性,也存在理论上的免费与收费之间的平衡账户余额,并且开征管理费后银行吸收存款数量显著减少的情况几乎未出现。我国商业银行宣称的收费目的与实际的执行效果有较大出入,增加非利息收入的效应似乎超过系统成本和人力成本的节约效应。商业银行在“小额”的界定和免除管理费的对象方面还有待科学的论证和考量。但可以确定的是银行的对小额账户收取管理费这一行为符合利润最大化的追求,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而提高了银行的效益

银行系统论文范文10

一、一般工商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的简要介绍

1958年开创性的资本结构理论MM理论指出,资本成本已成为一个完全主观的概念,效用方法从规范和分析的角度而言具有严重的缺陷,因而为资金成本找到了一个替代的方法,需要将资本结构理论建立在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之上。由此,我们认为西方主流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是为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所需负债资金的比例问题,即负债在企业全部资金中所占的比重问题。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就是资本结构决策,而资本决策的中心问题就是最优资本结构如何确定。

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1946年Hicks在“Value and Capital”一书中开始研究资本结构理论。Durand(1952)将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划分为三种类型:净收入理论(Net Income Theory)、净营业收入理论(Net Operating Income)和传统理论(Traditional Theory)。但是,这些研究只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对资本结构理论的一种初步认识,是对企业所有者行为的一种推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资本结构理论。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是经过严密的数学推导而形成的,始于1958年由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的MM定理。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深入探讨了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套严密推论的资本结构理论,形成了著名的MM资本结构理论,奠定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也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的核心理论之一。

近年来,随着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化,资本结构问题已远远超出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的关系,资本结构理论进一步扩展为包括融资结构、投资结构以及利润分配结构在内的涵盖公司整体资本运作结构的研究范畴。汤谷良(2000)提出了“资本结构复合概念”:资本结构的内涵包括资本结构的要素和组成,如诸要素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和动态调整。资本结构概念的外延至少应该从三个角度来界定:

1、在纵向上,包括不同层次的资本空间结构和不同层次资本结构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资本结构。

2、在横向上,包括资本结构许多超越纵向控制的、多样性的横向联系和多样化功能。这些联系主要表现在:权益资本与负债融资的比例关系;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的比例关系;资本各种筹资方式的比例关系,如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的比例关系、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关系等;各有关投资者成员之间资本投资数额的比例关系。

3、从时间序列上,包括资本结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各种时间结构。

总之,资本结构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集合而成的复杂巨系统,同时也是一个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而需要不断改革调整和发展的动态系统。

二、国内外银行资本结果理论研究的简要回顾

(一)国外银行业资本结构的研究进展

20世纪70年代,很多学者开始将企业资本结构理论引入银行行为中,发展出了银行企业论(Theory of the Banking Firm),Klein(1971)作为这一理论的开创者,把银行作为一般的企业,利用预期利润最大化方法对银行最优资产组合、负债结构和最优规模进行研究。

Pringle(1974)认为,由于金融市场不完全,银行可以通过贷款或投资获得超额利润,以达到股东权益最大化。当贷款的超额边际收益等于权益资本的超额边际成本时,银行的权益资本达到最优水平。另外,他还指出,在不完全金融市场里,若银行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那么,银行资本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因素。Kareken和Wallance(1978)指出,在有进入障碍的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储蓄存款获得独占利润。因此,负债越多,银行价值越大。一个极端的情况是,权益资本为零,银行价值最大化。但当破产成本存在时,风险会伴随负债的增加而提高,因而部分抵消了负债增加带来的利益。因此,在考虑负债税盾和破产成本时,银行存在一个最优资本结构。Buser、Chen和Kane(1981)对有存款保险的银行进行分析。他们认为,资本管制作为隐形担保,可以减少银行因资本不足而发生危机的概率,同时也会减少存款保险公司的理赔概率。当同时考虑存款保险公司的保费和政府隐性担保时,银行存在一个最有资本结构。Maisel(1981)认为,应该将破产成本、不完全资本市场、公司所得税和信息不完全等因素考虑到银行资本结构中。Orgler和Taggart(1983)以Miller(1977)的银行资本模型为基础,将所得税、金融服务成本、破产成本和成本等要素引入银行资本结构决策中。结论是银行财务杠杆与存款准备金的数量以及银行规模有关。即政府管制会影响银行的资本决策,破产成本会降低银行财务杠杆,而银行管制和存款保险会降低财务杠杆的效果。

(二)国内银行资本结构的研究进展

国内对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研究时间并不长,其中对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的关注居多。

张杰(1999;2003;2004)的研究发现,国有银行的资本结构十分特殊,它是国家声誉与居民存款在特殊改革背景下的一种奇妙组合。国有银行改革须着眼于资产结构而不是资本结构,或者说以资产结构调整来改善资本结构。王胜邦(2006)从经济资本、监管资本、会计资本3个角度进行考察,分析表明商业银行存在一个最优资本结构,但是在一个长期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无法用一个神奇的公式进行精确计算。1988年资本协议确定的8%最低监管资本要求是根据发达国家银行市场状况得出的经验数据,也是试过集团内部相互妥协的结果,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张丽华(2004)指出,单纯依靠补充资本和剥离不良资产等类似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商业银行银行资本结构单一和资本不足的问题,必须加强资本管制。侯菁(2004)认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过低、财务杠杆过高的资本结构不合理现象主要是由产权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李喜梅(2011)指出,国家控股上市银行有利于其绩效的提高,而核心及附属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不仅是商业银行应对资本监管的需要,也是其绩效提高的要求。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上,不仅包括股权结构关系,同时也包括股权和债权的比例关系。杜后扬、张兰波(2005)指出了资本结构理论在银行领域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提出银行经济资本理论很好地把银行价值(市值)最大化和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是未来资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胡援成(2009)指出,银行资本结构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是根据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账面或市值资本资产比率的决定,一派是探讨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对银行资本的影响。卢斌、郑丽丽(2009)在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过程中,得出有些传统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对银行业的资本结构影响并不显著,也因此而验证了银行业自身发展的特殊性。梁媛(2002)认为,由于银行的主要债权人――存款者受到政府的保护,银行倾向于持有较少的资本,并选择更高风险的投资,因而资本充足率监管可看作是监管者为了减小其存款保险的运行成本而采取的制度安排。郑鸣、肖健(2008)年基于对中小股份制银行财务数据的分析,讨论了资本结构是否对银行发挥了积极的治理功效,其实证研究表明银行股权的资本结构对银行价值的影响并不显著。

(三)有关银行资本结构理论的简要评价

上述理论通过引入银行破产成本或信息不对称的理论说明政府监管或存款保险的逻辑必要性,但是大部分的实证分析依然无所得到银行资本结构与银行绩效指标的直接的、显著的关系,资本结构理论在商业银行的适用性依然存在谜团。对于现在逐渐兴起的能够覆盖银行非预期损失的经济资本概念,无法与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联系到一起,使得我们对资本结构理论在商业银行领域的解释能力持有怀疑的态度。已有的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理论大多数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假设条件,即资本结构在银行的应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无需将银行的特殊性包括在资本结构理论中做特别的说明,但是本文认为如果对银行的特殊性纳入到银行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框架内的话,因为无法说明银行的特殊性进而研究的结果解释能力就会大大减弱,而这一点也可以说明为何实证分析中银行资本结构与银行绩效之间影响不直接的原因。

三、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研究层次

本文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银行资本结构就是一般公司资本结构理论在银行领域的简单运用,由于银行高杠杆、高负债比率而具有的高风险特征是引发大规模经济危机的重要隐患,银行股东和经理为了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不具备消除风险的自主性,使得银行具有较高的负外部性,必须依靠外力加以解决,资本监管和存款保险就此孕育而生。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主要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的企业法人,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最为特殊之处就是它经营的是货币,而一般企业经营的是商品。由于货币的特殊性导致了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一般的工商企业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运营整个企业,转化为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存货等构成了整个企业的价值,而银行用权益资本和次级债、混合债等资本取得了银行的经营牌照后,购买的“商品”为货币,用属于自己的权益资本和短期内可作为权益的次级债、混合债等债务资本去吸收存款,按照企业的价值恒等式V=S+D,银行的价值因为吸收了公众存款而比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扩大了数倍。

由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可得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可以为以下几个层次:

1、广义的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就是银行的总资产中各种资金的比例及其关系,即为权益资本与各项负债资本的比例关系。

2、狭义的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就是银行的权益资本,次级债、混合债等银行长期稳定的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权益资本增量的比例关系和方式;次级债、混合债之间的比例关系;商业银行再融资过程中内源融资与外部融资的比例关系等。

参考文献:

[1]Modigliani,F.and Miller,M.H.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e finance,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

[2]Modigliani,F.and Miller,M.H.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e finance,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

银行系统论文范文11

1.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一种新的支付体系与其相适应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要求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告诉我们,经济领域一旦出现资源的不合理运用就会出现帕累托改进的空间。调剂资金余缺是银行的基本职能,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必将会出现规模更大的资金流,运用传统的货币支付体系将会产生各种资源的浪费,所以经济金融市场的顺利运行要求电子银行这一新的支付体系来满足更大的资金支付和转移。

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进入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了飞速发展。这就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金融也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无论是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还是国内的金融市场开放方向,其趋势都将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更加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科学技术的进步正是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各种基础金融服务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将会使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服务迅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是金融服务网络化,这一趋势促使中国要发展电子银行

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发展是推动金融业务国际化的重要力量,也大大便利了国际资本的流动,形成了灵敏的国际信息网络,有力地推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今年来不断开放自己的金融市场,国内的银行业服务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水泥加板凳式"的服务①,如果中国金融业要想在融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中,自身的网络信息建设绝对不能落后于其他的国家。

4.电子银行的优势

第一,没有分支机构,具有费用开支少、服务功能全、业务市场大等优势。而商业银行完全有能力将这种优势转换为客户的低成本服务优势;第二,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增加银行利润,具有低成本高回报优势。国外有关资料表明,通过网上银行实现一笔交易所需的费用仅为1美分,不足营业网点的1%;第三,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具有实时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网上银行日渐成为国内外银行业竞争的焦点。

二、中国发展电子银行的制约条件

金融业务电子化的发展趋势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应的技术、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等条件也存在着差异。中国要发展电子银行的制约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体系依然还不能完全满足电子银行的要求

金融机构经营的所有业务都是以完善的信用为基础。人们都知道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更加冲击不完善的信用体系。实际上,传统的金融业务就要求比较完善的信用体系,电子银行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信用体系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现在还不存在完整的信用体系,致使企业不愿意接受客户提出的信用交易结算方式,个人之间的小额交易更加的倾向于现金交易等传统的交易方式。这就对电子银行的发展形成了最大的制约。

2.城市网络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这里说的基础设施是指发展电子银行必须的网络软件和硬件设施。中国目前有一些非电子化网点以及众多独立分散的数据处理中心,还存在低档次重复投入,运行成本高服务效益差的问题。特别是县以下的银行机构,由于受资金设备的影响,普及银行电子化还存在很大的难度。中国电子银行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造成资金在线支付的滞后,部分客户在网上交易时仍不得不采用"网上订购,网下支付"的办法。虽然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但在网站的构架和服务内容上仍然离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这就需要中国在发展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网络设施的同时借鉴国外电子银行发展的经验,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来补充自身的不足。

3.网络安全是个大问题

金融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电子银行网络化经营更加要求经营机构提起高度的重视。由于技术开发的特殊性,电子银行面临如计算机网络病毒、网上犯罪以及软件运行等风险。计算机病毒可能毁掉整个系统,网上黑客可能破坏网络,系统软件自身的不完善可能会引起系统故障,甚至导致系统崩溃。这些都严重威胁着电子银行的安全营运。如何确保交易安全,为个人保密,就成为电子银行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虽然都采取了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定了相应规定。但是在执行上普遍存在管理不严格的现象,如密码的保管和定期更换主机房的安全管理、灾难备份、病毒防范等等。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必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所以网络安全同样是中国发展电子银行面临的大问题。

4.法律法规难以严格约束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监管措施的发展比较落后

中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是电子银行是建设对于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挑战,各项法律建设要重新开始,所以必定存在法律建设,监管方面的问题,如对电子银行的设立及日常经营活动的相关法规刚刚出台,还不完善;电子资金的转移和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如何用法律保障,服务和交易合约的合法性及可依法性均需进一步明确。

三、最后的结论

中国要建立自己完善的电子银行系统,这已经是不能改变的。要认清自身面临的制约条件,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子银行发展模式,完善信用体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网络应用技术和安全监控技术,才能创造条件,促进电子银行的发展。只要中国突破面临的制约条件,电子银行的建设必将赶超其他的发达国家。CNAPS②的建设已经为中国电子银行系统的完善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注释

①水泥加板凳的服务就是国内银行的服务地点局限于水泥建筑的营业大厅,客户到营业厅办理业务,先排队,然后坐到柜台前跟里面的服务员交流。

②CNAPS--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hinaNationalAutomaticPaymentSystem。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它是各银行和货币市场的公共支付清算平台。现代化支付系统由大额支付系统(HVPS)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两个应用系统组成。

参考文献

[1]陈进.电子银行发展趋势与发展战略,中国报道,2006年第8期.

[2]王玮.电子银行发展之路,银行家,2006年第8期.

[3]林娜.试论我国电子银行的风险与防范,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银行系统论文范文12

价值链是企业在一个特定行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这些活动可分为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Michael E.Porter),企业只有充分运营各种活动的组合力量,适应市场需求,才能赢得竞争优势。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引导市场供求主体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企业所面临的同业竞争激烈程度和客户需求个性化程度越来越高,管理方法必须从简单的强调生产各环节协调,向企业内部各部门间业务流程协调,最后向企业内外部协调转变,这正是价值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银行不是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其生产活动是一系列无形的创新服务的组合,面对业内产品、服务、渠道、系统等方面日新月异,如何有效实现运营活动效率和效益的统一?同所有的运营活动一样,银行运营活动也都需要经历一个形式为“输入—转化—输出”的变换过程,这与工业企业活动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已有不少工业企业运营理念被运用到银行管理方面,如“流程银行”、“运营工业化”等,价值链管理论是否也对银行运营有启发性作用呢?银行运营在狭义上仅指后台部门的运营活动;而在广义上,银行前、中、后台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运营流程及其管理。本文所探讨的银行运营为狭义的银行运营——银行后台部门对自己的运营流程进行系统化的设计、指挥和控制,将输入资源有效转化为提供给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的产品或服务。

二、银行运营部门价值链特征分析

价值链管理理论源自系统论、信息论、权变理论,这些基础理论在判断银行运营管理是否可使用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同时,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在银行运营部门里采取价值链管理方式,并为下文我们构建属于银行运营部门的价值链优化模型提供思路。

(一)系统论:银行运营系统的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系统论的论点是世界复杂性,其中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对本文的指导意义最大——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即任何一个组织主体本身,及其组织内部的分支体都具有主动适应性。

银行同其他企业一样,也是一个不断适应性发展的复杂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各主体之间差别会发展和扩大,因此现在我们不难发现银行系统内前、中、后台各部门之间分工明显,甚至后台运营部门内部各子部门职责划分也逐渐鲜明。从价值链角度分析,运营部门主体与其他部门主体、运营主体内部各子部门个体作为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又必须以聚集的方式进行联系和协调以保证整体功能的扩充和发挥,实现方法便是主体之间、主个体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联系和交换以信息流的交换为主,因此我们必须引入信息论方法来辅助构造价值链。

(二)信息论:银行运营部门信息传递模式的非线性

信息是价值链维持内部有序、适应外部环境的指示信号,信息传递的关键词是效率。当前大部分银行都为总分行制,系统内部运营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运营部门内部各子体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信息传递从基层到最高管理层要经过多个管理层次,且不同信息流的作用不同。

在同层次的主体之间(总行各部门间、分行各部门间),存在信息共享机制,前台部门必须告知后台部门其业务支撑需求,后台部门也需要让前台部门了解对其业务需求的后台运营情况,在不同层次的主体、个体之间(总行部门与分行部门间)存在信息反馈机制,个体是接触外部客户的最直接信源,它负责将得到的客户或市场需求信息进行统筹分析(编码)后按照业务条线化管理模式(信道)反馈至总行管理端,总行管理端通过对市场需求信息进行重新编码,再向个体下达下一阶段业务的新增或优化方案(业务流程调整)。

这种复杂的系统结构和信息交流方式启示银行运营部门的价值链管理必须采取非线性方式,相对于主体对子体下之指示而言,更恰当的方式应该是创造高效有序的流程传导机制,从而保证系统内个体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和协调。

(三)权变理论:银行运营部门的价值链优化思路

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认为环境因素、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因素之间存在变数关系,组织因据此来确定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根据Fred Luthans的观点,在权变关系中环境是自变量,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这种函数关系可以在银行运营领域中找到映射。Fred Luthans用二维坐标系来表现这种观念性结构,根据银行组织体系中银行运营部门所处的位置,我们可以将其扩展为三维观念性结构。

环境因素包括一般环境(社会、政治、法律等)和特有环境(客户、对手等),银行运营部门作为后台业务支撑部门,所服务的对象呈现二维特征——不仅包括一线柜面各类个人和公司客户,还包括银行内部各前台、业务部门。银行运营部门的活动特征决定了其管理方法论应同时考虑到内、外部环境,尤其是其中的特有环境变化,分析所从属管理观念和方法的合理性。因此与Luthans提出的企业二维权变关系结构图不同,银行运营部门所面临的权变结构呈现三维特征,要寻找的最佳权变位置在柱形体E点。

阴影部门很直观的体现了由内部客户(前台部门)和外部客户(通过柜面端服务)构成的扇形环境变数区域,假设某一时点面对的具体变数值为X1和Z1,那么运营部门需要应对的管理变数值为基于扇形区域变数值的弧线与顶部圆弧面的切点E点处值。这一分析告诉我们要实现价值链优化,信息获取和活动安排是最重要的两个条件。银行运营部门实现价值增值方式必然是通过改善价值链各环节活动的安排,使得价值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接近价值链信息联系的要求,从而在价值链各环节联系逐渐接近理想状态的过程中,价值增值逐渐增大。

三、银行运营部门价值链结构及其优化

(一)银行运营部门的“坐标式”价值链结构

价值链结构是价值链优化的基础,在本文对银行运营部门价值链的分析中,银行运营部门的价值链结构图直观地为我们需要相应采取的运营改进方式提供了指导思想和逻辑起点。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银行运营部门进行价值链管理的重要论点——属于银行运营部门的权变结构十分独特,视图上呈现三维特征,将其中运营部门的面分析调整为点分析,并引入外部价值链环节后,可以得到属于银行运营部门的“坐标式”价值链结构。在水平面方向上,总行端运营部门需要满足总行端其他部门提出的业务需求,为各类银行业务运维实现后台支撑,而在垂直方向上,通过分行运营部门满足外部客户的业务需求,同时也承担对后者的管理职能。

在前面的系统论和信息论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银行内部的信息传递模式中,所有的新业务需求的提出来自前台部门,而运营部门很大程度上是收信方,其战略角度是从不同业务的运营成本、质量、反应速度等绩效方面出发,以流程为核心进行运营改进。因此我们从此处开始引入流程的概念,这是运营改进活动得以完成的唯一载体,银行运营条线的业务对象包括内部客户(下文的X客户)和外部客户(下文的Y客户),因此运营改进的导向必须是“以客户为中心”。为了更好地分析基于价值链结构的运营改进,下面我们以总行运营部门为基点展开分析。

在水平方向上,银行内部在总行端、分行端均存在后台运营部门与前台业务部门的端对端流程,在总行端表现为新业务需求的提出和实现,分行端则表现为业务开展过程中 的配合,后者的实现来自于总行运营部门的管理指导,这一运营活动特征体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性过程。在垂直方向上,面对的是来自外部的各类客户,这是银行系统真正的服务对象,他们通过银行实现个人需求的媒介是银行柜面(分行运营部门),这一运营活动特征浓缩于“精度”,对银行而言,是一项持续性的运营活动。明确了运营活动类型和特征后,相应的运营改进方法便可对症下药。

(二)基于“坐标式”价值链结构的银行运营改进方法

1、对突破性运营活动的改进——流程再造

X客户是一个集体的概念,这一集体由各分行相应事业部门组成,其特点是有诸多新的业务需求蓄势待发,要求后台部门具备全面的支撑能力。当客户需求是以创新为导向,实现运营改进的方式是对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这种改进活动必须站在完整的业务流程角度进行安排,而不是对整个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工作职能进行分别改进。面对银行业产品创新能力和业务盈利模式的提升,流程再造便是适应规模扩张而采取的方案。

X客户的需求可能来自其“第一手”创新理念,也有可能来自于其集体中X客户的“二手需求”,以最效率的方式实现需求满足,可以用一“收”一“放”两个动作来体现。所谓“收”,意即将业务流程分拆成前、后台模块,后台分行端收集“信息”后通过“信道”传递至总行端,后者采取合并集中、标准化的处理方式。而“放”的概念,代表现在还是总行集中化管理的业务,随着规模扩张,在确保安全运营的前提下,有可能将对部分重点客户实施差异化服务模式的权限下放至分行,后台运营部门将在一个业务项下对总行前台部门和对应分行部门实现双重支撑。那么,业务集中程度应该如何安排?

首先,在不彻底更改现有流程且系统成熟性可保证的前提下,已经标准化以及经前台部门确认的可以统一化的流程点和业务内容借鉴工业化大生产模式,网点运营前台负责客户服务和产品介绍,业务处理由集中统一的金融工厂完成。其次,对于特殊情形(例如系统故障等突发事项),仍需“收”至总行管理部门。最重要的一点,由原来的总行端一对一模式变为行内总分间一对多模式,事件响应通道和业务处理效率必须对应起来,个别X客户的特殊情况不能影响到X客户集体,更不能影响到Y客户,这就要求总行运营部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保证业务的时效性。

2、对持续性运营活动的改进——流程优化

Y客户在“坐标式”价值链结构中,是以运营条线为媒介实现业务需求的,且所享受到的服务均已具备一套可行的业务流程。当客户需求是以绩效为导向,实现运营改进的方式是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小步快跑”式的渐进性改进方法——流程优化。对这一改进方法而言,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改进速度有多快,而是改进动力有多大。Y需要的支撑模式与X客户在服务流向上相反。支撑X客户时,是由客户提出需求,运营部门进行流程调整;而对于Y客户,更多是进行运营发起的主动式流程调整,使得Y客户对于自己获得的业务结果满意。

Y客户是存在与银行体系外的个体概念(单个个人或单个机构),其需求特征是准确、高效、简明,更简单的说就是高精度的业务结果。这一流程优化我们可以采取的方案是“外包”与“内包”相结合。

外包主体主要是指行外第三方,有条件地将专业研究工作或系统建设工作外包,以博采众长的方式使得内外部资源有效结合起来,这也将对我们后续的“内包”工作提供解决方案。内包主体不仅指行内集中作业中心,也包括集中处理系统。通过集中作业方式将总行业务人力释放出来,提高业务管理和流程管理水平;通过系统集中处理程度的提高来缓解集中作业中心的操作压力,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