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造价动态管理论文

造价动态管理论文

时间:2022-02-26 06:08:57

造价动态管理论文

造价动态管理论文范文1

1.1房屋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概念房屋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就是在房屋工程建筑期间对工程的造价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变化的观点分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并且根据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新变化因素及时纠正已经发生的偏差,保证房屋施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将房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包括:价变因素;量变因素以及定额收费的变动。

1.2房屋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意义首先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可以及时纠正房屋建筑施工中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周期比较长,经常会因为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因为设计阶段的考虑不周全而造成工程项目造价上涨,对此需要及时通过造价动态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其次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房屋建筑工程的动态造价管理就是利用经济、政治手段解决房屋建筑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得房屋建筑的质量更加得到有效的保证。

2影响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因素分析

2.1国家相关法律与政策建筑工程的实施要受到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制约与控制,房屋建筑事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国法律法规对建筑工程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不仅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而且还对房屋建筑施工的造价有着严格的约束,避免因为房屋建筑造价过早,而影响社会的稳定,比如我国相关规则制度对工程造价的计算方式以及采取的计算依据都有细致的规定,因此房屋建筑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造价时一定要在我国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进行工程造价预算。

2.2地区和市场因素我国的房屋建筑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价格,分析其本质原因就是房屋建筑的造价受到地区和市场因素的影响,比如江苏地区的房屋建筑市场价格要远远高于石家庄地区的房价,因为不同地区的建筑成本价格不同,江苏地区的人工费用、土地费用要远远高于石家庄地区的人工费用,同时相同地区的工程造价也会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在房屋建筑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施工人员的短缺而造成施工人员费用的上升,结果导致工程造价的上升。

2.3设计因素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设计图纸是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如果设计图纸设计的科学合理,并且贯穿了经济因素,那么对以后的房屋建筑施工不会造成较大的变动,也不会引起工程造价的变动,而如果设计的不合理就会导致在以后的施工重要出现更多的工程变更,导致工程造价的不断变化。

2.4施工因素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各种意外的因素,就不会导致造价的变化,但是在具体的房屋施工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事件发生,比如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安全事故、施工中需要增加新的施工项目等,这些都会对现有的工程造价构成影响,导致工程造价的变更。

2.5工程造价人员的素质工程造价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工程造假的变动,比如造价人员没有过硬的技术,那么他们所制定的工程造价就不能准确地反映房屋建筑全过程的价值,同时造价人员可能会受到外界利益的影响,他们为了帮助某些个人或者集体实现私利,可能会制作不符合房屋建筑实际价值的造价。

3提高房屋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措施

3.1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动态造价的指导管理首先政府部门要制定适合现代房屋建筑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并且要定期的市场价值信息,指导建筑企业自主定价;其次政府部门要建立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信息体系,根据房屋建筑工程的信息,构建完整的信息数据库,并且对各种类型的建筑工程造价进行准确的预算、研究,进而制定相应的计算规则,为定额改革提供准确的数据;最后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定额软件和工程量计算软件的宣传与推广,提高房屋建筑施工单位对动态造价管理的认识,实现造价动态管理的全面覆盖。

3.2积极探索制定影响工程费的调差办法工程造价的变化深受工程费的变化,工程费主要由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以及其它费用所组成,因此要加强对这些费用变化的调差管理。一是建筑材料的价格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比较大,目前建筑材料差价主要采取的是建筑管理部门定期公布建筑材料的市场指导价进行定额调整,而市场指导价采取的是材料调差和按实找差方法计取价差。随着这种方法对促进造价的动态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变材料调差为定额材料费材差系数调差,这样的调差方法可以将静态定额变为动态定额,提高了对建筑材料价格的动态把握;二是对人工费差额调整。根据当前的建筑产品价格发展形势,对于人工费用的差额调整仍然采取传统的计算方法,即基本工资加各项工作性质的津贴补助。通过这样的差额调整可以解决人工费脱离实际的费用的问题。

3.3加强对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基于工程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产生的重要影响,做好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是实现动态造价管理的关键与基础,首先要采取优化的设计方案。在房屋建筑设计阶段既要重视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也要对房屋建筑的规划和设计做出准确的预算,尤其是要对房屋建筑的平面和周长系数做出具体的测量,通过招标制度择优选择方案,而一旦确定施工设计方案后就要按照方案的设计图纸严格规定施工,不能随意地改变工程,造成造价的变化;其次在房屋建筑设计中要推行限额设计制度。限额设计就是保证在施工过程中的资金使用必须要在预算的范围内,避免出现资金的随意变化现象,这样也可以尽量避免发生造价的动态变动。

造价动态管理论文范文2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步伐愈发稳健,与此同时,我国建筑工程建设施工企业也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如何细化管理工作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逐渐进入众多企业家的视线,并成为了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随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研究与应用的不断发展,动态管理在现代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成为工程造价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动态工程造价管理使得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能够根据工程进展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节,以实现科学、精准的工程造价管理。笔者从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出发,以相关文献与研究资料为基础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进行了简要论述。

二、关于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

工程造价管理是保证工程建设施工中成本控制的关键、是投资商工程投资总成本的重要管理手段。在现代建筑工程招投标中,工程造价已经成为衡量投标企业技术、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对施工企业的整体实力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工程市场的变化,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程度成为了影响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的关键。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应用与推广可以看出,动态工程造价管理能够使企业更好地处理工期、质量与造价的关系,有利于企业在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指导下提高成本控制效果。但是,由于这一理论在施工企业实际应用中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最终导致了企业在实施动态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诸多的不足。笔者以自身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现代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研究与实施进展对动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三、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

3.1认识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推动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实施

受传统建筑工程粗放型管理影响,我国仍存在相当一部分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缺乏对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足够认识,对动态工程造价管理更是缺乏了解,使得动态工程造价管理应用与推广受到了阻碍。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从提高自身认识入手,通过对动态工程造价管理认识的提高,促进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的应用,促进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

3.2建立完善的动态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促进动态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实施

为了能够贯彻执行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以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为基础构建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以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规范施工过程中各部门与人员的工作,以此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

3.3关于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要点的分析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的变化会造成人工费用差额的出现。而作为工程造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差额的产生将直接影响工程的总造价。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根据市场物价情况以及行业薪资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采用基本工资、工资津贴以及福利等方式实现不同情况下过渡性调整,将人工费用的差额、物价情况变化对人工费用的影响等进行科学的调整。

动态工程造价的实施中,动态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土建工程。在工程造价编制过程中即应加大对工程量核算与实际工程量的差异的关注。同时在工程造价管理与实施中,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动态调整。通过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使得工程造价能够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工程造价对施工成本的指导作用。

四、针对工程设计变更进行动态造价管理

在影响建筑工程造价实施的因素中,工程设计变更是影响较大的因素之_。而这一动态因素对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科学的工程造价管理、实现工程造价对施工成本控制的指导意义,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针对设计修改与变更进行工程造价的调整。通过以设计变更为基础的动态调整实现科学的造价控制与管理,促进企业造价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

造价动态管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财务管理; 理论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是一个财务管理大发展的世纪,财务管理先后经历了筹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投资财务管理和绿色财务管理等发展阶段。现代财务理论研究的对象从对企业资金筹集和资金的周转、控制等微观层次问题的描述性探讨,转向企业价值与投融资决策关系问题的定量分析。公司价值创造的基础通常是经济资本,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投融资决策实现最优配置,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事实上,经济系统在不断与生态系统发生交换活动,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促进了绿色财务的提出。但是仅仅强调环境保护是不够的,环境的保护必须伴随着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等举措,因此,一种以“3R”为原则的新型经济形态――循环经济应运而生。“3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产品生产的再利用原则和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可再利用的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可以认为是可回收资源;减量化利用的自然资源,可以视为企业进行生产的原始资源。对原始资源使用的减少和可回收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够带来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并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可回收的资源、原始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资源构成了循环经济生产企业的生态资产。

企业价值创造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已经从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为主的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转变为可循环再利用的生态资产。公司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变化意味着资本概念的泛化,企业价值的概念成为一个多维价值属性的价值体系,企业价值最大化问题转变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均衡过程。虽然绿色财务也越来越关注生态资源在公司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由于价值驱动因素变化造成的资本多元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二、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本质、研究维度的分析

(一)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本质

关于财务本质的认识,财务学界的观点很多,归纳起来有“活动论”、“关系论”与“活动+关系论”三种主要观点。“活动+关系论”吸收了活动论和关系论有益的内核,全面概括了财务的本质特征。循环经济理念实际上是对可回收资源、进入生产领域的原始资源的一种时空上的优化配置,循环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基本矛盾是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的错置。因此,生态资本的投入和收益与经济资本的投入和收益往往是在投资者之间合作的情况下进行的,并形成了投资者之间的经济责任、权利和利益关系。所以,笔者认为,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本质是投资者基于未来合理跨期配置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活动及其利益关系。资本配置的主体是投资者,资本配置的特点是跨期配置,资本配置主体、配置对象以及配置活动都存在于由利益相关者所编制的价值网络内。

(二)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研究维度

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本质所考量的是企业价值、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跨期配置活动及形成的利益关系。“跨期配置资本的论断表明……财务研究的三维视角包括时间、空间和行为,财务的时间坐标、空间坐标和行为坐标决定了财务的立体结构。”可以描绘出这样一个蓝图,如图1所示,以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构成的平面式财务研究结果为基础,放宽条件,进一步研究财务行为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建立立体式研究视角。任何一个生态资本坐标点R和任何一个经济资本坐标点C决定了一个确定的财务状态S(C,R)。任何一个财务状态S(C,R)都对应着一个最佳的财务行为方案B。财务行为B,经济资本C和生态资本R决定了企业价值V。在平面OSVB中可以看到,如果财务状态一定,财务行为将决定企业价值,并且所有小于价值V下的财务行为都不是最佳行为。所以,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核心是研究财务状态,根据财务状态选择最佳的财务行为。

三、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循环经济财务管理是在以生态资产和经济资产为企业价值创造主要驱动因素的背景下,运用公司财务理论,借助于价值网络分析,通过核心资本的价值创造模型对企业财务状态进行评析,规划并评价企业财务行为,以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一系列方法的集合。根据这一定义,笔者可以构建出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其中,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涵义、财务本质、目标、假设、原则、职能和内容构成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结构,财务状态评析、财务行为选择和财务评价构成了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结构。

根据循环经济财务本质的要求和机制原理设计财务系统,首先要界定循环经济财务目标;其次,财务目标确定财务职能与内容。财务系统运行的环境是复杂的,必须根据财务环境、目标要求和财务系统运行的规律提炼财务运行的基本前提,即相机财务假设与原则,由此构造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结构。

根据循环经济财务基本理论结构顺次,应当进一步从技术的角度研究财务状态评析、投资行为选择和融资行为选择。其中,财务状态评析是财务行为选择、财务评价的基本前提。企业价值网络的变动导致资本系统发生变动,由于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本身存在资本转换规律,资本系统发生变动必然影响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价值的创造,因此,循环经济财务状态评析就是要对企业价值网络、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价值创造模型加以评判和分析。财务状态评析指导财务行为的选择,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循环经济财务评价是提供反馈信息、保证财务系统良好运行的有效方法,由此构造了循环经济财务应用理论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1] 茅宁.软财务理论初探.会计之友,2007(2).

[2] 李心合.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会计研究,2006(7).

[3] 王化成.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造价动态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在建筑工程建设当中,工程造价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管理核心,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的成效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的成本投入。而建筑行业的长远性发展,同样离不开工程造价管理。可以说,工程造价管理对整个工程建设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行业在建设中要想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入手,来确保建筑项目获得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更是贯穿了建筑工程的整个阶段,只有充分做好建筑工程项目每个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才能实现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目标。如何明确工程各个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实现造价动态管理模式的构建,正是本文要论述的内容。

一、工程造价在设计阶段的动态管理模式

1.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动态管理

可行性研究阶段是工程建设的最初阶段,通过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可行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业主才能决策出是否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的设计和编制,需要根据使用用户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综合编制,并且需要保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工程质量。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需要技术人员对相关的施工技术资料以及相应的国家政策法律、施工方案等进行全面性的收集,并对业主在工程质量建设中的要求进行采纳,才能开始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在此阶段的工作内容,也应围绕这些施工设计方案、施工技术等成本进行相应的管理,确保企业与业主之间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体现。

2.在初期设计阶段的动态管理

初期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阶段,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内容应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优化,积极对这些施工设计方案进行初审和终审,以达到设计施工方案的设计成本满足工程造价管理的设计目标,确保造价动态管理工作更具实效性。实践资料表明,造价动态管理模式在初期设计阶段的动态控制,对整个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高达75%以上。可见,初期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对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意义。

3.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动态管理

造价管理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中的工作主要是根据施工图纸来进行的,施工图纸设计是按照建筑物的要求标准进行设计的,而造价管理工作则需要对施工图纸进行细致划分,明确施工工程量,并结合当地市场价格,对造价的金额进行动态控制。而且,施工图也是以后预结算、招投标、作业进度和拨款的重要依据。设计人员应对当地市场情况、施工现场环境、结构施工设计方案优化措施等来明确施工图的设计,力求将施工后的变更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二、工程造价在招投标阶段的动态管理模式

1.招投标过程中的造价动态管理

对招投标过程中的造价动态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招投标阶段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实现企业间的公平竞争,通过这种竞争行为,来最大程度地实现建筑施工的效益最大化。招标企业应加强招标资格审查工作,确认投标企业的竞标资格,并对招标现场进行实地勘察,避免投标企业的弄虚作假行为,保障项目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招标文件的制定,需要由招标企业内的造价人员或造价工程师通过对文件价值数据的全面搜集和整理,筛选出有用的价值数据,并对当地市场价格波动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最终完成整个招标文件的编制。造价人员还要对招标文件内的价格条款等涉及到造价的内容,进行反复研究和分析,为以后的造价控制提供有利条件。造价人员或造价工程师也要对中标价格进行分析,确保中标报价的合理性,避免企业间低价中标引起的恶意竞争,使建筑项目的质量和工期能够得到保障。

2.中标后合同签订的造价动态管理

投标企业中标后,在合同签定时,也要进行造价管理,应明确合同中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对合同中涉及到造价和工期的内容,进行反复审核,对工程价款的结算方式和违约处理等,也要有明确的规定。另外,工程造价还应对合同内的风险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控制,确保在发生风险时,能够有效规避和转移,从而全方面提升造价动态管理的控制效果。

三、工程造价在施工阶段的动态管理模式

工程造价在施工阶段的动态管理模式中,应对施工工作进行细致化管理,首先就是要对材料进行管理,确保材料价格符合市场行情,对市场行情也要进行实时掌握了解,并形成相应材料,以此做为工程结算的依据。其次就是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变更进行控制,确保每项变更都有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同意,文件上必须要有相应的盖章签字,并对工程变更单进行妥善保管,监督相关部门进行报付账,对造价变更做到实时管理、实时掌握。最后,还要对隐蔽记录的签订情况要进行实时掌握,形成结算依据,确保对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

四、工程造价在竣工阶段的动态管理模式

工程竣工阶段在对工程进行结算时,建设单位应对合同内容进行严格遵守,对实际工程造价进行严格把握,相关的工程变更和签证也要进行反复的核查,对合同风险中发生的费用进行仔细核查。对一些项目清单中的漏项,应按照相应的调整方法进行调整,由发包人对漏项进行审核同意,才能作为结算依据。对工程中的工程量化,也要依据合同规定,适当调整综合单价,并经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的审核同意后,才能作为结算依据。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工程造价在各个阶段的动态管理工作内容进行分析,从工程的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的造价动态管理模式进行讨论,明确了工程造价在工程各个阶段的动态管理内容,确立了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模式的构建思想,最终完成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目标,通过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内容的有效实施,也将进一步巩固造价管理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蒋艳芳,黄洁贞.建筑工程造价实践中如何实施动态管理模式[J].中国市场,2013(26):15-19.

造价动态管理论文范文5

摘 要:劳动价值论经过这么多年的历史演变,作为它的“内核”劳动二重性依然不变,劳动价值论不仅没有过时,当今时代的许多问题仍然可以用劳动价值论的原理去解释,只是时代的改变使得劳动价值论出现了新的特点,以科学的态度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对其进行当代阐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内核;当代阐释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0330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自诞生一百多年以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当代中国,劳动价值论不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依据。虽然这一个世纪以来,劳动在内涵和形态上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我认为当代经济生活并没有超出价值论运行的范畴,社会的发展反而提供了更广阔的运动空间。把其理论知识原封不动的强加到实际生活中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必须从不断丰富和多变的实际生活出发,去研究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更好的理解劳动价值论。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没有过时: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内核”

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145年了,世界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依据的历史经验材料——19世纪中后期英国资本主义的那些种种情况,已经看不见了。新情况的大量出现,给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必然会有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了,许多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问题无法用劳动价值论来解决了,现在我们从劳动价值论的内核出发进行探讨,看看如今承载了一个多世纪历史的劳动价值论到底有没有过时!

首先,马克思分析劳动价值论的前提没有发生变化,现代经济社会依然是以商品的交换,买卖为前提,人们远没有超出对商品的依赖,只是商品的某些形态发生了变化;劳动,即人类作用于劳动对象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以前是、现在是、未来也不会变化,它仍然是生产商品的唯一方式,只是现在凝结在商品中的剩余价值量无论是在绝对还是在相对值上都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社会分工更加细化,这点可以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就可以看出;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为了取得一定量的自然资源所付出的代价构成了生产商品的成本,但它与商品价值的创造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所以和劳动创造价值并不冲突;同时商品作为劳动产品,仍然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方面,价值作为人类劳动的凝结也是人们交换过程的基础。由此可见只要劳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方式,只要社会分工依然存在,每个人都有别人没有但却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的经济规律就依然会起作用,劳动价值论就不会过时。

其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当时那个时代学术界的顶峰人物,是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并对当时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全部思想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研究,通过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发展而演变出来的抽象分析和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最简单、抽象的范畴——商品、劳动、价值等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具体的范畴——资本、剩余价值、利润等,从价值与使用价值到创造价值的具体劳动到抽象劳动,从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对立到货币的外在统一,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体系,其原理以及逻辑构造上的严密精确和惊人的说服力都是我们后人很难突破的,更别说是过时了!

2 劳动形式深刻变化背景下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劳动价值论的新形式

我们知道无论怎么样伟大的理论大师,他的理论观点赖以为实证基础的历史经验材料总要发生局部的变化或整体性的变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例外,如今社会,历史背景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参与反而使得劳动价值论得到了发展和升华。

2.1 劳动的形态的变化和劳动内涵的扩大带来现代劳动一些新的特点

(1)从劳动的形态上看,现代的劳动形态与马克思生活的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形态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从当时的经济的现状出发,提出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而当时的劳动更多的是重复的体力劳动,但是在如今的生活中,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在现在许多产业部门中的含量和作用已近大幅下降,更多的则是具有特殊性的脑力劳动,像管理劳动、服务性劳动、创新劳动等等,这些都是劳动的部门化和差异化的发展结果,在原则上都可以划入脑力劳动和复杂劳动的范畴,但是像管理劳动有一点与原始的劳动不同,他并不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而是通过对生产要素合理的分配,对生产流程科学的设计,最大限度的挖掘生产力的方法来创造价值,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从劳动的内涵上看,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使得科技因素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科技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是人类活劳动的结果,而不是人类活劳动本身,因此,它自身并不能创造价值,科技作为一种要素应用于具体生产过程而带来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创造的价值,是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劳动者所创造的更多的价值。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劳动的本质内涵就是创造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创造性的提高和智能化程度提高的结果,从这一点出发就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因为科技劳动体现了人类独具的创新能力,它可以提高全部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在,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科技劳动所体现的人类独具的创新力就更为突出。

2.2 现代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带来了生产商品过程中价值创造的新机理

(1)在现代劳动形态下,商品的价值量并不一定都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因为生产商品存在直接生产和间接生产两方面了,在马克思时代,间接的生产商品形式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在现代社会更加普及了,最典型的就是知识产品,它的生产过程于其他商品的生产过程不同,它不是要复制已有的物品,而是要创造新的物品,所以一个知识产品的价值应该不仅包括他的发明者研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还应该有其他研究者研究该知识产品所耗费的时间,即使他们的研究是失败的,但是他们失败的经验和总结是对这个知识产品的一种间接生产,怎么能弃之不顾!这与我们传统的衡量价值量的标准还是有些出入的。

(2)在现代劳动形态下,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生产者在创造价值的劳动过程中可以脱离直接生产过程,通过其他方式与劳动对象发生关系,如管理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智力劳动,他包括计划、组织、经营、控制、创新、承担风险等活动的全过程,它虽然不直接的介入产品的生产过程,却使得资源的配置更加具有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进取精神。

3 新形式下劳动价值论仍具有指导意义

作为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价值论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对当今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1 可以作为解决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一个参考

物质利益上的差别一直是传统社会以及现代社会矛盾冲突的根本所在,收入分配不公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过去我国在收入分配和劳动价值论的关系理解上存在着误区,认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理论基础就是劳动价值论,其实不然,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前提是一个商品经济已经消亡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劳动者的劳动已不再形成价值,劳动产品也不再表现为商品。但是中国的现阶段完全没有达到共产主义,此时的经济基础和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经济基础显然也不是一个概念,在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更会出现差异,所以不能把劳动价值论作为收入分配的直接依据。

另一方面,现代劳动形态和价值形成机理发生了变化,脑力劳动,创新劳动,管理劳动等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占有决定性作用。那些劳动效率高,能够通过科学技术或自身的企业家才能创造高价值产品并为社会做出独特贡献的劳动者就应该给予丰厚的报酬,这样一方面促进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调节降低社会的不满。事实上,在现实社会中,导致收入两级分化并产生社会矛盾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坚持了劳动价值论而在于违背了劳动价值论,例如相同的甚至更少的劳动却在相同的制度下获得了于此不等的收入。所以,以劳动价值论为指导,才能更好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协调个社会阶层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2 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思想源泉

人类的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中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处,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革归根结底都是掌握了某些物质力量的人的作用,他们通过物质的生产和精神力量的凝聚,创造了历史。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商品经济中隐藏的很深的“价值”从与其关联的因素和条件中抽离出来,在复杂的生产过程中强调人创造性活动这一本质,在各种复杂的经济因素中凸显了人的创造性这一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显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人为本”的鲜明特征。“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的从事社会生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是由他们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决定的,同时也是劳动价值论的内在要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就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十中,同志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更好的保障人民权益,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关于人和人的劳动的经典概述,关于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自然更是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指导思想。如果否定劳动价值论就等于否定人的主体地位,也就否定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继而否定了唯物史观,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失去一个坚实的基础,举步维艰。

3.3 劳动价值论为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方向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商品的价值想要实现整个社会就必须有计划的按比例生产,并通过货币为媒介实现商品流通,最终实现价值。尽管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但在没有政府的干预下,市场失灵的现象还是会发生,像外部不经济问题、垄断集团的出现、社会的公平与效率、资源的浪费和利用的低效率,这些都需要政府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有计划的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有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整和控制,使得每个商品的价值又能够得到有效的实现。

劳动价值论的内在逻辑需要劳动创造和劳动成果分享的统一,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西方国家相比,经济仍处于落后的地位,不发达的国情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所改变,而社会主义本质上要求的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还需要有更高的生产力和更成熟的生产关系来支撑,所以在现实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不可能是分配制度的唯一方式,资本等生产要素仍然有参与分配制度的必要性,马克思说过:“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分配的结果。”但是参与并不能说明能创造价值,这也并不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反,这一理论使我们更深的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指明了方向。

3.4 敲醒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警钟”

自然资源是我们创造任何价值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根据劳动价值论的原理,自然资源的价值首先体现在直接劳动的耗费,其次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重置劳动耗费,正是通过人类的对资源的开采,培植,保护等这一系列的劳动,才在产品中凝结了价值。我们知道价值是决定价格的基础,再加上资源所有权的垄断而决定的那部分价格,一起构成了资源价格的整个内容。而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其价格不仅取决于利用,生产该资源所需要的劳动,更重要的是对该再生资源的预期劳动的耗费,如果资源越来越稀缺,该资源的再生产就会越来越困难,那么对其预期劳动的耗费就会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其价值就会不断地增加,再生产的价值也会逐渐高于所耗费的劳动价值,最后不可避免的就是人类对生态的赤字就会越来越大,整个生态环境的负荷也会越来越重,所以,加大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国名经济体系已经迫在眉睫,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但也禁不起十几亿人无止境的消耗。

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这就需要我国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出台必要的政治措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人的行为进行强制的约束和规范,用政府的权威来制止生态文明环境免受破坏,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切实保障和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潘志强,陈银娥.关于斯密与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J].经济评论,2006,(1).

[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杨勇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内涵、现代形态及当代意义[J].兰州学刊,2008,(11).

[6]胡仪元.生态补偿的劳动价值论基础[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1).

造价动态管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排水管网 模型 动态优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长期以来,排水管网的优化设计主要依靠模型试验或已有装置所得结果进行设计、运行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直觉优化和试验优化方法。上世纪60年代,随着系统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国际上开始对各种类型的排水系统进行最优化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将计算机软件应用于排水管网的自动优化设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明显降低管网投资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管网系统的可靠性,降低能耗,促进新技术的发展。

1.1 排水管网系统优化

排水管网由各种管道、泵站、检查井、调节阀等组成。不同的建设费用模型或者成本函数,比如考虑不同埋深、管道材质、施工技术、地理位置、服务年限等因素,这势必导致优化过程更为复杂[1]。本文在管道系统平面定线布置已定,各管段汇水面积或流量已知的情况下来讨论排水管网系统的优化问题。

1.1.1 目标函数

考虑到污水管道系统的特点,以其整个服务年限内的基建投资的最小总和为优化目标,则目标函数为:

式中:―整个污水管道系统费用的现值(元);

―表示各管段长度(m);

―表示系统中管段数。

为了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小值,需对系统的经济学数学模型和水力学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1.1.2 经济数学模型

(1)污水管网的费用模型

污水管网费用包括管道费用和泵站费用两部分,优化设计的目的是使两部分费用之和最小,以达到减少工程投资的目标。即:

minC=C1+C2

式中:C1―管道建设费用;

C2 ―泵站建设费用。

(2)管段单价模型

根据我国现行的价格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较为简单的单价模型,即单价只与管径和埋深有关。

(元/m)

式中:―管段管径(m);

―各管段长度(m);

―系统中管段数。

α、β―地方相应系数

1.1.3 水力学参数模型

(1) 管段过水断面面积

(2) 管内流速

(3) 管段水力半径

(4) 管段坡度

(5) 管中水深

(6) 管中充满度

式中: ―表示过水断面构成的圆心角。

1.1.4 约束条件

(1)本段约束条件

A、< (不同管径的最大充满度)

B、 (不淤)< < (不冲淤)

C、当设计流量小于规范规定的最小设计流量时,采用最小管径为200mm,最小坡度为0.004。

D、 (最小管径)< D

(2)相邻管径约束条件

A、V上V下(只有当V下1.2m/s时,允许减少设计流速)

B、检查井内上下游管道衔接时,应保证下游管段起端的水面标高和管内底标高都不得高于上游管段终端的水面标高和管内底标高。

C、为了充分利用坡度,节省管材,当坡度小的管道接到坡度大的管道时,管径可以适当减少,但其范围不得超过50~100mm。

1.1.5优化方法

对于多级污水管道系统,当各管段供选择的不同管径和埋深方案所决定的基建造价确定后,即可按动态方法进行总体优化设计。应用动态优化理论进行优化设计,其首要的任务是选择状态。

在解决污水管道系统多阶段问题时,可选择管径作为变量。但是对于某管段而言,选择状态时同时牵涉到两个参数:管径D和坡度i,这是一个二维的优化问题。但二维问题可用一维的优化方法来解决。我们可以通过先控制其中一个变量,而让另一个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变化,通过极差分析,优选出一系列状态。

初选出状态后,对于满足约束条件可以根据造价公式计算造价。对于满足本段约束而不满足邻段约束的状态,计算造价时,我们予以剔除。对于多管段的优化,在运用动态优化时,既要把本段与其他各段分开,又要把当前和未来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考虑。

因此,运用动态优化时,无论过去的状态和决策如何,对于前面的决策所构成的状态而言,余下的诸多决策必须构成最优策略。如此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网络状的、终端是一个开边界的优化问题[2],如果采用一个虚拟终端,让虚拟终端到终端的造价为零,利用递推关系,我们就可以从终端向起端递推,计算出最优造价。

1.2 结论及建议

排水管网系统优化设计需对整个排水管网的升级配套、污染、泄洪等紧急情况的处理进行综合考虑,对整个排水管网进行合理规划和优化设计,使成本达到最优化,同时节约资源并保证排水管网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造价动态管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强化控制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098-02

一、建筑企业工程中的造价管理和动态管理的意义

当前市场环境的竞争加剧,建筑工程中的工程造价成为我们工程企业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做好工程造价不仅对我们的建筑工程周期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还可以对质量和成本之间做出相应的平衡,以上的工作是我们的工程后期成本最坚实的保证。否则,在工程施工过程当中,会对我们建筑企业的动态管理造成很多阻碍,这也对我们的建筑工程造价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说,我们在工程造价当中要做到认真且负责,这样才会让我们的工程造价在建筑行业中有着一个健康的发展。在我们工程施工前都会对我们的整个项目做出成本预估,其中有建筑项目刚刚开始的所有的花费总计。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工程造价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比如说设计单位和业主以及总承包商和分包商这些单位,在这些单位中都会对工程造价造成种种变动,为了这些变动我们要采取比较科学的方法去进行动态化的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所谓动态化的管理,即使指针对定额取费改变、价变、量变等造价影响因素,用相应的策略强化控制及管理,以实现定额指导性的目的,同时这种计价方法更适应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因此,将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及控制运用到建筑工程之中,不仅能优化工程造价的效果,还能协调好造价、质量和工程进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提高造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动态管理在建筑工程每个阶段的强化与控制

1.做好前期的工程决策阶段工作。我们在工程决策的阶段要对项目工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决策阶段在建筑工程项目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而且还要对项目的工程施工可行性做出相应的讨论认证,同时,我们要对项目工程中的投资做出比较合理的预算与评估。在项目工程的施工方案设计和基础上,这样会对我们的施工方案做出比较优秀的选择,这样会对我们的项目工程做出非常有效的动态化管理。

2.造价动态化管理在设计阶段的应用。我们在工程项目中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其中设计阶段所花费的成本只用到了我们成本的1%。如果我们在确定设计方案的时候没有做出比较好的选择,就会对我们的项目工程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工程造价的方案只会在成本总价中占用到九成以上,所以对我们来说造价管理中的设计是不能够大意和忽视的。如果我们想要做到造价动态管理的工作,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对工程理念的价值进行有效的利用。工程造价中的设计工作人员要对做出的设计进行严格的分析,不但要重视建筑的功能,还要对工程的造价问题进行非常有效的控制。还有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那就是限额设计工作,让这一项限额设计工作在工程造价的管理得到有效使用。这样一来,对我们工程造价总额进行比较有效,对各项工程做好分配,让我们整个项目的工程得到有效的控制。

3.做好施工阶段的造价动态管控工作。施工阶段的造价是工程造价中的最重要阶段,需要在保证工程质量及施工进度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降低施工阶段的成本。目前我国的建筑材料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每种种类的施工材料都有很大的价格浮动情况。因此,建筑企业在采购环节要全面动态地分析其价格,并针对施设计及施工极端等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策略,防止材料供应问题造成的施工及成本问题。另外,工程的建筑施工是一个动态过程,由于周期较长,施工中可能出现业主更换、政策变动等一系列不可抗因素,这些都会对施工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施工之前要订立好相关的合同条款,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变更时也要严格按照条款和协议进行。最后还需要注意的是,要相应提高管理及技术人员的工程造价控制意识,便于让每位工程相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动态地进行造价控制,从而提高工程的建设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4.造价动态管理中的竣工阶段工作。整个项目过程中的竣工阶段是比较稳定的,在这个阶段对我们的工程造价一般不会出现影响。但是我们还是要对竣工阶段的造价工程做到最好,一旦出现问题会对我们工程造价的成本造成没有必要的麻烦。并且造价在竣工阶段都会对往后的项目工程造价提供比较有效的数据支持,这样的工作内容会对我们的企业造价管理上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因此,相关企业要重视竣工阶段的造价动态管控工作,在竣工阶段应选择信誉良好的审计机构对工程进行全面的审计,无论是其工程量、各项税费,还是工程单价等,都要进行严格而全面的审计。同时,要仔细对工程的所有项目进行核对与检查,以保证项目的实际建设与合同要求相符,避免出现工程建设疏漏造成的经济和信用损失。

5.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的细节动态管控工作。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及人力资本都会呈现出波动的性质。而人力及物力是建筑工程建设工作的重要技术,因此在实际的工程造价管理中也要重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建筑企业要根据现阶段的行业薪资水平来制定相应的动态造价管理策略,对人力成本实行基本工资、津贴、福利等方面的划分,便于当人力成本出现波动之时,进行一定程度的缓冲及调整。另外,对工程的动态造价管理,还要着重关注工程量的核算及与实际工程量的差异,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工程造价的实施进行动态化的调整策略,从而利用动态管控工作促进工程造价符合工程的实际需要,进而优化企业的施工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三、结语

在工程企业中,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一项工作可以让我们的工程企业更好更快地去应对社会市场的各种变化,同时对我们工程成本控制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从而保证在建筑质量不降低、施工工期不延迟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资料:

[1] 张佳丽.略论如何有效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J].中国建筑金属结,2013,(3):138.

[2] 缪丽琴.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成本优化控制[J].江西建材,2015,(16):267-268.

造价动态管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控制;

工程造价管理在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个建设项目从酝酿、规划、设计到建成投产,包括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评估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以及后评估等各个环节都与造价管理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工程造价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成败。

1.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基础和现状

1.1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基础

法定价在现实的定价中已逐渐由法定性变为指导性,定额是法定价的根本。定额虽然逐渐失去它的法定地位,但定额在现行的计价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它仍然是计价的依据和基础,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和造价的动态管理仍然离不开定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筑经济还需要定额作指导。

1.2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现状

工程造价是一种通称,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对房屋建设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建设工程造价是指完成一个建设项目的全部花费的费用总和。从我国现行工程建设项目费用组成的规定内容看,它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和工器具购里费及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即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的手段,以实现预期目的。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是指那些影响工程造价增减的变动因素,就基础建设工程造价而言,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量变因素,二是价变因素,三是定额取费的变动因素,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就是对造价实行全过程限踪管理及预测管理方法。

2.提高房屋建筑工程造价过程动态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2.1决策阶段科学地编制投资估算

项目决策阶段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是否科学、合理。因此,做好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

(1)收集详实、准确的基础资料

要做好项目的投资估算需要很多资料,造价人员要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基础资料主要有: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及大宗材料的采购地等;现有已建的类似工程的经济指标和市场情况等;项目设立地的经济发展前景、周边的环境、同行业的经营情况等资料;国家和地方对该产业的政策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2)编制投资估算

在投资估算编制中,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设计内容。设计方案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经济上更应合理,这既是编制投资估算工作的关键,也是下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依据。依据收集的基础资料,认真进行分析、多方案筛选,经过充分论证后,确定最合适的方案,使工程造价从一开始就定位在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水平上。

2.2加强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合理地编制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

(1)采取优化设计方案和限额设计

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国外专家指出,虽然设计费用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很小,不到1%,但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达到7%。很显然,搞好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重施工、轻设计的观念必须克服,控制工程费用应从设计抓起。因此,建设单位在审查设计单位的设计时,要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利用各种指标对厂区总平面图设计、工业建筑的空间平面设计进行分析比较,这两方面的设计不仅对工程造价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施工及投产后的生产、经营都有重大影响。

(2)设计过程中采用限额设计控制工程造

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分解投资和工程量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它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先分解到各个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通过层层分解,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和管理,也同时实现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数量、与概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

2.3施工阶段的造价是工程建设中最主要环节,需要重点把握

细化施工造价管理,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中,首要任务是材料价格的控制。首先,市场经济为材料的供应提供了多种渠道,且品种价格繁多,应密切注意市场行情,掌握第一手施工情况及材料信息,为竣工结算提供有力的依据。其次,严格控制项目内容变更,在施工过程中引起变更的原因很多,如工程地质变化、设计变更、业主原因等等,为工程造价的变更留下了可能。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握变更关,对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须经设计单位代表、建设单位代表、监理代表几方共同签字认可。最后,要严格现场签证和隐蔽工程记录的管理,避免因现场签证不严导致结算时的扯皮现象,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

2.4做好建设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

工程项目竣工后,要严把工程结算关,注意搜集整理好结算资料,要认真审核工程量和套价取费。工程造价中材料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动态因素,据我们测算,房屋建筑工程目前的材料费占工程造价的约65%,其中材料价差(本地材料预算价对比定额材料预算价)占工程造价的12%左右。因此,认真确定材料价格和正确处理好材料价差的调整问题,对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对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科学有效地控制材料价格这一重要的动态因素。

3.结束语

房屋建筑工程投资活动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只有用系统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实施控制,才能达到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管理的目标,即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利用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管理手段,合理的确定造价和有效地控制造价,以提高投资效益和建筑安装企业经营效果,减少耗费,增加效益。

参考文献

造价动态管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控制;

工程造价管理在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一个建设项目从酝酿、规划、设计到建成投产,包括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评估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以及后评估等各个环节都与造价管理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工程造价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成败。

1.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基础和现状

1.1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基础

法定价在现实的定价中已逐渐由法定性变为指导性,定额是法定价的根本。定额虽然逐渐失去它的法定地位,但定额在现行的计价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它仍然是计价的依据和基础,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和造价的动态管理仍然离不开定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筑经济还需要定额作指导。

1.2工程造价动态管理的现状

工程造价是一种通称,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对房屋建设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建设工程造价是指完成一个建设项目的全部花费的费用总和。从我国现行工程建设项目费用组成的规定内容看,它包括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和工器具购里费及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即对影响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的手段,以实现预期目的。工程造价的动态因素,是指那些影响工程造价增减的变动因素,就基础建设工程造价而言,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量变因素,二是价变因素,三是定额取费的变动因素,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就是对造价实行全过程限踪管理及预测管理方法。

2.提高房屋建筑工程造价过程动态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2.1决策阶段科学地编制投资估算

项目决策阶段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是否科学、合理。因此,做好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

(1)收集详实、准确的基础资料

要做好项目的投资估算需要很多资料,造价人员要对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认真分析,保证投资预测、经济分析的准确。基础资料主要有: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情况;主要材料设备的价格资料及大宗材料的采购地等;现有已建的类似工程的经济指标和市场情况等;项目设立地的经济发展前景、周边的环境、同行业的经营情况等资料;国家和地方对该产业的政策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2)编制投资估算

在投资估算编制中,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设计内容。设计方案不仅技术上可行,而且经济上更应合理,这既是编制投资估算工作的关键,也是下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依据。依据收集的基础资料,认真进行分析、多方案筛选,经过充分论证后,确定最合适的方案,使工程造价从一开始就定位在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水平上。

2.2加强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合理地编制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

(1)采取优化设计方案和限额设计

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国外专家指出,虽然设计费用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很小,不到1%,但它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达到7%。很显然,搞好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重施工、轻设计的观念必须克服,控制工程费用应从设计抓起。因此,建设单位在审查设计单位的设计时,要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利用各种指标对厂区总平面图设计、工业建筑的空间平面设计进行分析比较,这两方面的设计不仅对工程造价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施工及投产后的生产、经营都有重大影响。

(2)设计过程中采用限额设计控制工程造

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被突破。分解投资和工程量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它是将上阶段设计审定的投资额和工程量先分解到各个专业,然后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通过层层分解,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和管理,也同时实现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数量、与概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

2.3施工阶段的造价是工程建设中最主要环节,需要重点把握

细化施工造价管理,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中,首要任务是材料价格的控制。首先,市场经济为材料的供应提供了多种渠道,且品种价格繁多,应密切注意市场行情,掌握第一手施工情况及材料信息,为竣工结算提供有力的依据。其次,严格控制项目内容变更,在施工过程中引起变更的原因很多,如工程地质变化、设计变更、业主原因等等,为工程造价的变更留下了可能。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握变更关,对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须经设计单位代表、建设单位代表、监理代表几方共同签字认可。最后,要严格现场签证和隐蔽工程记录的管理,避免因现场签证不严导致结算时的扯皮现象,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

2.4做好建设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

工程项目竣工后,要严把工程结算关,注意搜集整理好结算资料,要认真审核工程量和套价取费。工程造价中材料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动态因素,据我们测算,房屋建筑工程目前的材料费占工程造价的约65%,其中材料价差(本地材料预算价对比定额材料预算价)占工程造价的12%左右。因此,认真确定材料价格和正确处理好材料价差的调整问题,对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对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阶段科学有效地控制材料价格这一重要的动态因素。

3.结束语

房屋建筑工程投资活动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只有用系统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实施控制,才能达到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管理的目标,即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利用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管理手段,合理的确定造价和有效地控制造价,以提高投资效益和建筑安装企业经营效果,减少耗费,增加效益。

参考文献

造价动态管理论文范文10

【关键词】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知识文化;知识的开发;知识领导力

一、引言

知识已成为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最重要的和最急需的能力之一。获得资源,技能和诀窍是维持组织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组织中的很多与知识相关的部门已经形成了有效的知识管理。本文把这种组织的知识管理环境,描述为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是在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中,人、知识和基础设施之间在创建,利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创建和发展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创造和传播知识,并鼓励生态系统间各实体的学习。这些知识生态系统创建,使用和利用他们自己的知识资源以适应他们的生长环境。通过进行研究和实验创造知识,通过分享知识和新的概念、理论和革新的商业化的方式来利用。文化一直是与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密切相关的,一个有效的企业知识生态系统需要以知识为本的文化,鼓励学习,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

二、正确认识企业知识生态系统

知识文化以企业的知识能力和知识优势为本构建模块。知识能力指的是从组织中获取、创造和传播知识以及学习知识的资质和能力,而知识的优势在于有更大的优势超过其对应的组织架构。具有强烈的积极的知识文化的组织经常灌输自己的员工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促进组织内部形成创造、共享、应用和利用知识的势头。

消极的知识文化鼓励知识的囤积。它限制了知识的创造和运用,正如在一个没有知识引导的文化组织中,知识的创造和运用不是其生命的一部分。这也引发了由于缺乏信任,防止员工分享和传播知识的统一行动。不信任的文化是影响知识绩效管理的一个关键因素。它的存在将制约着知识管理的成功。

建立一个有效的知识文化生态系统,需要一系列的战略,以确保在知识创造中固有的价值;需要利用和制定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每个实体的薪酬,从普通员工,中层经理,高级经理,一直到董事。Debowski(2006)将其分为四大要素,作为已知的知识文化的推动因素。这四个要素是核心价值观,结构支持,制定价值观,与同事的互动。他将这些因素称之为组织增长和实现其目标的必不可少的核心价值观。在一个有效的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情况下,这些可能包含灌输一种促进合作、交流、互动、创新、适应、学习方向、信任和积极向上的观念的文化。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应该培养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文化,鼓励灵活,适应性强的行为和共同关注的焦点,以加强协作和共享,跨越企业的界限,同时,灌输强烈的学习方向和通过提供进行研究,参加培训,会议,与他人合作,交流思想,沟通和整个行业的界限的机会,充分肯定知识工作者的积极价值。

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灌输积极的知识文化。一个以知识为导向的组织结构必然支持和促进有利于知识的文化。需要进行改造,以支持知识文化的发展,传统的组织结构和混合结构的组织功能和知识管理的角色是一个促进积极的知识文化的适当的结构。一个动态的,灵活和相互依存的组织结构,通过鼓励沟通,敏捷性的变化和学习来促进文化知识的进步。它增加了个人的可靠性和相互依存性,鼓励分享信息和知识的信任。一个透明的组织结构,促进信任,鼓励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有效的沟通系统,是在该公司的员工之间,信息和知识可以存储,可以检索和共享的这样的一个有效的学习型组织。

三、企业知识生存生态系统的综合模式

开发文化知识的综合模式,其目的是按照二个层次的知识文化的驱动力。第一层次是知识文化的推动力,目的在于促进以知识为导向的工作环境,这是一个积极的文化知识的基础,这样有助于有效的企业知识生态的发展。知识友善的组织文化的特点是所有学习者欣赏团队精神的工作人生价值;囤积知识是最小的;员工接受新观念和喜欢新的冒险,员工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学习知识他们的工作的一部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由底部到顶部和顶部到底部,跨部门的有效沟通;信任和相信别人的好意,公开和诚实的信念。第二个层次,知识组织文化的推动力是协作的组织文化,它支持知识共享和知识的创造和发展。当有利于共享的组织文化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内培养起来后,它鼓励学习,创建和发展知识。最高水平知识的组织文化推动力是以知识为本的,而不是领导力在有效的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合适的知识领导者的行为是使得知识文化能够在组织知识生态系统得到良性平衡发展中的重要步骤。在知识生态系统中领导人如果能够授权下属,灵活和开放的走向变革,信任下属,宽容失误,鼓励承担风险,将会提高管理组织知识的效率。

战略知识领袖塑造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管理策略,影响价值观、愿景、使命、战略行动、制度、战术实施和知识产权。他们还影响各级员工的知识生态系统,如知识背景和他们的动机,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建设,沟通,知识的组织文化,知识系统和知识共享。在一个积极的知识的组织文化的支持下,主管战略知识的领导将影响重要的知识管理驱动程序,这基本上决定了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战略知识管理的成功。

那么,什么是战略知识领导应当具备的特性呢?本文讨论了基于不同领域的知识领袖的领导特性。我们从4个主要方面归纳了知识领导力,即在灌输鼓励学习文化知识方面的领导,在知识发展的领导,在知识共享的领导和鼓励学习的领导。策略性知识的领导的要求,能力:领导者为榜样,以创造、传播和学习知识;行动:支持和鼓励知识创造,传播,学习的一切活动;特性:鼓励学员合作,交流,并且创造一个支持学习,改善机构知识能力。传输知识文化的领导特性:鼓励冒险,灵活和自由实践的活动;提供奖励,认识新知识;鼓励合作和对于最好实践的分享,鼓励能够分享知识,共享信息的组织结构设计的分享。

四、实践企业知识生存系统的保证措施

知识能力包括资源的可用性、技术进步、提供奖励、培训、尽量减少限制、鼓励员工的参与和实施正确的知识战略。这些知识管理技术,能够使企业的知识的生态系统创造,传播和学习知识变得更加地有效。

激励是促进员工参与知识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伴随着奖励和激励机制的刺激,员工会更主动地创造和分享新知识。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应该致力于一个很有价值的知识创造,例如个人在新产品开发和创新上的成就。企业资源应分配于激励创新和产生新的想法或知识的员工身上。

提供知识管理相关的培训,也是熟悉员工的知识管理流程必不可少的。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培训应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包括:知识管理的方案包括实施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和利益的重要性,组织变革的问题,比如管理变革,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尝试。提供给雇员的培训(包括行政和学术人员),必须帮助他们认识到为什么知识是有价值的。另外,就如何使培训人员最好地利用知识管理系统也是同样重要的。学术和行政人员都需要加强在格式和编辑上的技能,使他们能够投入到企业的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仓库等领域。

一个企业的知识生态系统,因此,必须努力减少和消除阻碍知识管理的成功实施的所有这些组织的限制。很多组织缺乏资金,在实施知识管理方案,特别是在研发和IT投资方面经常使用。因此,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管理实施必须分配足够的资金。知识管理策略指定了所采取的知识管理措施和手段来实现他们的目标。知识管理战略应与组织战略对齐。其目的是澄清知识管理在支持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目标实现的作用,为生态系统的成员创造更好的动力。

社会资本是一种多维的结构,包括共同的理解,信任和规范。共同的理解是知识共享的主要方式。基于过去的研究,共享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管理的实施,如知识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和学术的员工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之间的沟通障碍(包括隐性和显性知识)。一个企业的知识生态系统,需要创建一个共享的文化,将个人的知识转移到组织的知识库当中去。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库的充分利用,再加上潜在的个人能力将使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在未来的竞争中变得更加有效和敏捷。信任为能够导致人们认为受托人的行动将有积极影响的一系列的信念。信任能够促进开放的沟通和共享,因此,能够促进知识管理实施的成功。规范是指在组织上的合作,开放和团队精神方面,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利于共享的规范,有助于为知识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且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构成一个贡献的形式,而不是人们接受的分歧和批评使得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之间冲突的一个原因。

五、规范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进程

知识管理流程,包括知识创造,储存库,学习的传播和鼓励。

(一)知识的创造

知识的创造,涉及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下新知识的创造。大多数企业的知识生态系统通过非正式学习,创造新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与同行和专家的讨论,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成员可能开发新的想法,或产生新的知识。一些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讲师,通过阅读,课堂讨论和意见,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创建自己的新知识。然后,讲师可能在他们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推动新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此外,知识创造也可能通过理论编纂得以展现,即高等教育产业的研究和出版。

除了非正规的学习,知识创造的另一个热门地区就是实践社区(COP)。Makinster和Schkler(2004)定义COP为一个持久的,持续的人们的社交网络,人们能够利用它,分享和发展相互的知识,一套完整的信念,价值观,建立在一种常见的做法和企业相互之间基础上的经验交流。对于一个企业的知识生态系统中,“公约”缔约方会议的结构和方法为行政和学术人员的辩论提供了一个论坛,这个论坛讨论应付竞争的优先事项的策略,以及对个人层面教学和学习的影响。

(二)知识储存库

大多数企业的知识生态系统团队是潜在的知识资源库。知识仓库,就是经常组织专家编写的文件系统的集合。这些文件的目的是捕获在一个特定的问题上的专业知识和洞察力。一些常见的学术知识资料库,包括关联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内的研究兴趣,研究成果和资金组织等,基金会和联邦政府研究成果的商业机会;学习数据库,如学习管理系统和WebCT数据库管理,学习对象存储库网络。管理知识仓库的例子包括:企业财务数据库和营销部门的潜在学生的数据库。所有这些知识资料库,可通过图书馆,网络和其他在线服务来访问。知识仓库对任何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因为它有助于提高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在其内部和外部的服务和效率,促进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提高研究合同,赠款和商业机会的竞争力。

(三)知识的传播

知识的传播,包括已分析的纵向和横向的信息传输。有效的知识传播不仅包含将传输大量的信息给组织的每个人,而且通过“路由消息”或选择性分销,将知识传输给相应的个人或团体。此外,在教学和学习创新的传播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或机制也很重要。正如一个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它的主要目的是教育青少年,并鼓励学习,企业知识生态系统已经付出巨大的努力,鼓励各个层次的学习者,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学习知识。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已推广了许多活动,例如学习、组织讲座、研讨会、座谈会、公开讲座和研讨会。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是一个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所应该关注的。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教学技术和教学设计的发展,正在提高课堂和远程学习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刘玉勤.国内组织文化研究述评[J].经营与管理,2012(01).

[2]尹彦,赵涛,齐莉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群知识创新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J].中国农机化,2012(01).

造价动态管理论文范文11

[关键词] 知识资产价值增加I―空间知识移动

一、知识管理的主流观点

企业是为创造价值存在,所以任何一种管理理论被应用于企业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亦不例外。可在解释这种价值增加的过程中,现有的各种知识管理理论由于视角和理论基础的不同并没有达成一致。

在知识管理领域,一种重要理论侧重于知识的可呈现程度的研究,将知识管理看作对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的管理。野中郁次郎(I.Nonaka)。将知识创造分为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联结化(Combin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四个过程。通过这四个过程,隐性知识与显形知识可以互相进行转换1。其后,G.Hedlund提出了N型组织(N-Form Organization)理论,他除了分析了显性与隐性知识外,还分析了知识的四种社会集合――个人、群体、组织和跨组织领域。这样,知识管理又加入了对知识扩散性的研究。

对于知识进行阶层性的划分也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这种划分大致将知识分为数据、信息、知识三个阶层。这里,“数据”到“知识”的转换,被认为是一个内化过程。

知识管理是如何增加价值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种知识管理的理论都涉及到了知识的增值问题,但很少有一种理论明确地从价值增加的角度看待知识管理。

实际上,知识的价值是动态的。T.Davenport和L.Prusak论证了知识的价值链。他们认为,知识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的,有着提升和滑落的过程。知识的产生仅仅是价值产生的一部分,通过积极可控的知识管理,可以实现知识本身的价值的增加。这一过程和开发一种知识资产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但Davenport,Prusak的价值链理论还是建立在对知识进行阶层的划分(数据――知识)的基础上。实际上,正如刚才所说,知识可呈现性(显性――隐性)、扩散性(个人――组织)的改变也可以创造价值。其实,知识的价值增加可以看成是知识移动的结果。

根据J.Schumpeter的知识经济理论,知识的价值源于蓄积知识获得的租金。他提出“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的概念来解释放弃、分享知识带来的收益。而D.Teece在解释这一问题时则采用了“知识市场”的理论。将知识的价值创造归于“企业内部的非实质传递,外部非实质传递和技术的捆绑销售”活动。其共同点在于承认移动(蓄积、放弃、销售、传递等)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这就说明:知识的价值链不仅仅存在于阶层性的知识分类中,同属于“知识”层面,相同阶层知识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移动产生不同价值收益。

二、使用I―空间对知识增值和知识移动的关系的分析

1.I―空间

但是,知识是如何从低端(低价值)处上升到高端(高价值)处的呢?

1995年,Max.H.Boisot提出的I―空间(I―space)理论,创建了一个新的认识论空间7:它是三维度的,用“抽象(Abstraction)、编码(Codification)、扩散(Diffusion)之间更是实质意义的区分”代替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多少有些含糊的区分。”(J.C.Spender 1999)更重要的是,I―空间通过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对知识资产进行定位,借助于其直观的表现,我们得以将看待知识的着眼点从“相对含糊”的知识的可呈现性、扩散性等方面转移到了立体的知识的移动上。这更加接近创造价值的本源。此外,Boisot还提出了社会学习周期(Social Learning Cycle)理论。在I―空间中,技术不是静止的,其必然经过不同的编码、抽象和扩散程度的区域,有着“动态演化”过程。企业通过对其社会学习周期的认识可以选择不同的战略。Boisot主要讨论的是技术群(知识集团)在空间中的定位,并通过这种定位来解决企业战略取向的问题,而本文认为,和一个企业面临着的产业的社会学习周期一样,单个的技术资产(专利、工艺、专有技术)也会面对产品的社会学习周期的挑战,也可以通过移动优化其价值。

图1

I―空间和社会学习周期(SLC)8

2.企业单个知识资产的移动与增值

单个知识资产的价值可分为“效用”和“稀缺性”两部分(Boisot,1998),“效用”及“稀缺性”的判定又分别和编码、抽象及扩散程度相联系。由于社会学习周期的存在,随着编码、抽象和扩散程度的不同,知识的价值也是变化不定的。在I―空间中,价值最大区域在扩散程度最小(最稀缺)和编码、抽象程度最大(效用最大)处(V1区域),而价值最小区域则在扩散程度最大而编码,抽象程度最小处(V0区域)(图1),无疑,获取最大价值的方法是使知识资产到达V1区域并尽量长地在该区域驻留。

企业中产生的知识资产,因固有的编码、抽象和扩散的特性而产生于I―空间的任一位置。如果要获取最大价值,就要在I―空间中移动企业的知识资产,靠拢V1区域。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资产必然由于其周期性而移动。但在不同情况下(专利情况、媒介、语境,技术生命周期),这种移动的路径和速度并不相同。在这些影响移动的情境中,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比如摩尔定律的运行或有关专利权的法案;但有些因素是可控的,比如企业可以选择是否申请专利及采用何种传播媒介。不可控的、市场共有的情境造成了一种产品(技术)很难挑战的发展周期――所有技术都终将过时,技术市场没有永远的秘密;而可控因素的存在使企业可以通过选择知识资产的移动方式以达到其在V1区域最长的驻留时间,企业的竞争力也就在此。

实际上,这种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显形/隐性知识或个人/群体知识的转换对企业价值增加的意义。因为后两者也可以看作是在一个二维(显形/隐性或个人/群体)图轴中对知识的移动。这就暗含了这样一个命题――对于企业的知识资产,我们可以通过干预其移动方式来增加其价值。

三、知识的价值链和知识价值增加模型

1.知识的价值链

基于知识的移动,这样一种知识的价值链是存在的,它存在于社会学习周期(SCL)中。本文认为对知识移动过程的详尽论述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认识现有知识所处的状态,以及知识增值路径的选择。因此,本文将知识移动过程中的状态描述为:混沌、初始知识、终端知识、应用知识四个阶段。

(1)混沌:这是一个接近于“数据”的状态。杂乱无章的信号让人眼花缭乱,也几乎是没有直接价值的。应该说,这还不是本文意义的知识。也就是说,它在I―空间的位置处于SCL 外部。

(2)初始知识:最初产生的知识,其价值和形态都是自生的。初始知识可以随机地产生于SCL的任何一点。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它并不在V1区域中。而且,根据经验,一种新兴的知识技能一般处于V0区域的附近。

(3)终端知识:移动后的知识。通过编码、抽象与扩散的改变,终端知识将出现在SCL的V1区域内。移动知识使其再度增值,运行这一层面的知识可以得到更大收益。

(4)应用知识:实际上,“知识”的价值最终还是要在应用中体现。在这个位置,知识被嵌入某个实体中,而这种嵌入产生的反应是不可控的,所以,我们意义上的知识在此消亡,知识被应用后的反应是非线性的,它们散射开来,重归于混沌。知识又分散至SCL的外部,等待新一轮的移动。

2.知识管理价值增加模型

为了描述知识在价值链上的移动过程,本文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开放式知识价值增加模型(图2)。其主体是一个环形回路。模型力图显示两个特点:一是移动性:知识在其中是一个在SLC中不断移动的动态要素。而且这种移动不是自生(技术特性)的。二是由于采用知识的价值链的观点,知识在模型中会有多次价值的增加。

模型中设置有五个核心流程――知识开发、知识评估、知识整理和知识应用。可以相信,如果企业有效地采用这四项流程管理其知识资产,将会对这些知识资产起到优化作用。

图2

知识管理价值增加模型

(1) 知识开发:知识从不规则的数据信号集合到SLC上的某一点,也就是知识从价值链的最低的混沌上升到初始知识阶段的过程。作为一个信息处理主体企业实际上完成了三项活动:吸收数据、处理数据、输出知识。在企业KM系统中,开发过程大多由技术人员完成,在输出一端,就如刚才所说,知识仅仅被赋予技术上的自生的编码、抽象、扩散的特性。

(2)知识评估和设计:大多KM模型中的评估系统倾向于计算企业的知识资本存量目的。而在本文的模型中,知识评估将着眼于未来,着重于对知识资产在I―空间中可能的轨迹的预测。在使用这些知识资产前,企业应当先绘制其SLC曲线,按照收益最大的原则(V1区驻留)设计其后续的运动轨迹。许多企业并未意识到这点,其知识利用常是无序的,从而造成了知识价值的浪费。

(3)知识的整理:知识整理通过改变知识的固有的编码、抽象、扩散特性来影响知识在SLC上的移动。使其加速进入V1区然后减速逃离,从初始知识变成终端知识。这些改变可以是显性――隐性(编码、抽象)、个人――组织(扩散)或者其他各种转换形式。但这种转换(移动)不是随机的,所以可以称之为整理。这使知识在开发后还有多次的增值。一些过时的知识被处理、一些非核心的知识可以被出售(技术市场),一些看来无用的知识会有用武之地,其他的知识则可以在这种流动中获得更大的生机。

最普遍的知识整理方式就是改变知识的传播渠道。不同的传播渠道可以在主体间造成不同的认知差异,从而影响知识的编码、抽象与扩散。比如申请专利或公开专利技术、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产品/技术说明会或展示会、制作最佳案例并通过不同媒介、使用新的内部员工交流网络技术等。这保证知识资产进入了I―空间的V1区,也就保证了公司价值。

(4)知识应用:作为模型的最后一项流程,知识应用表现为知识嵌入某个实体的过程。在I―空间中,一些知识离开了SLC暂时进入无序状态,另一些则变成新技能以备再次开发。知识完成了一轮运动,大部分至少经历了两次增值。知识产生出有形价值,而此时的产出将比直接应用初始知识的产出更大。

四、结论

造价动态管理论文范文12

[关键词] 人力资源;激励;动态性;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2-0059-03

[作者简介] 陈 晓,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广东 广州 510665)

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的运动观要求人们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的思维去观察、思考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企业作为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总是处于不断变革和发展之中,企业的运动形式要求有相应的管理模式与之匹配。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加速和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性日益增强,企业之间的差距每天都在变化。竞争规则改写,由“大鱼吃小鱼”变成“快鱼吃慢鱼”。一方面,竞争规则变化给一些企业带来飞速发展的机会。企业快速发展依靠的是人才。于是,企业间出现人才争夺战,甚至出现抢人才的状况。另一方面,企业快速变化导致企业内部人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也迅速变化。环境的动态性越强,人才就越不满足于原有企业提供的静态激励,就越倾向于通过流动来获得动态激励。在激励机制设计中,必须保持该机制的充分动态性、灵活性。单一、绝对的静态指标是不宜用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因为单纯规定一些绝对指标并没有意义,也有悖于管理者的初衷。从管理者角度来看,激励机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在满足经营者利益的同时实现价值最大化。

一、构建动态性激励的理据

构建动态性激励的理据是人生心理发展周期理论。人生心理发展周期理论是在人生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人生发展心理学(Life span development)是心理学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种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新观点。人生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发展,在发展中有增长也有衰退,有些新特点新形式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出现并得到增强的。人生发展心理学把各发展阶段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企图揭示人生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它们在人生发展中的地位以及某一阶段中发生的事件对以后发展的影响。同样是研究某一阶段,从人生发展的观点来进行分析,就会对这个阶段有一个新的认识,就能对这个阶段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人生心理发展周期理论正是在这种关于人生心理发展新的研究基础上产生的。它反映的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可分为不同阶段,每一阶段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并且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是互相影响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和梅尔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创立的“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和梅尔把人生发展分为阶段,每一阶段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是密切关联的。下表显示了这八个发展阶段、心理社会危机和相应的结果。

埃里克森和梅尔认为,在某一阶段这些危机如何解决的方式,对人在以后各个阶段处理危机的能力有交迭作用。他们还认为,这些阶段是相互重叠的,因此年龄上的区分只是近似的。人生心理发展周期理论以其高度的适用性,对我们的工作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人生心理发展周期理论在企业激励中的运用

按照人生心理发展周期理论观点,生命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人的心理发展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虽然企业员工一般都处于青春后期、成年早期、成年期和老年初期,但是人的心理发展不是孤立的,后一阶段的心理特点是前一阶段心理特点的延续,必然受到前一阶段心理特点的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到其后阶段心理特点的形成。因此,企业应该以人生心理发展周期理论为依据,按照员工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建立动态激励体系,有效地提高激励效果。

1.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的员工。处于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的员工,由于刚出校门步入社会,他们对生活充满着许多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希望今后的生活沿着自己预定的轨道发展。但随着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多,现实生活和个人理想世界产生差距,形成矛盾,产生诸如同一性混乱或不可名状的孤独感等。对这一人生发展阶段的员工,企业应该特别注重在精神激励和心理关怀方面下功夫,以各种宣传形式,让他们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念、原则和宗旨。要关心他们的个人发展,帮助员工建立起既合乎自己理想,又比较切合现实的,且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帮助他们在个人要求与社会要求产生矛盾的冲突情景中,形成和巩固人类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如主动精神、勤奋刻苦、忠诚奉献、责任心和道德感等,引导他们获得新的自我同一性,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以便与企业文化很好的融合。由于这一层次的年轻人刚刚自立,没有多少经济基础,因此一定的物质激励(如富有竞争性的薪酬、高奖金等制度)对他们很重要。

2.成年中期的员工。处于成年中期的员工,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他们精力旺盛、体力充沛,正处于人生的顶峰时期。他们大部分是企业生产管理和技术创新的骨干,上进心强,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但他们生活负担比较重。这就导致了这部分人的心理特点比较复杂,心理压力大,容易发生心理冲突。对这一年龄阶段员工的物质激励要既稳定且有弹性。稳定是维持和谐的需要,弹性是对工作能力的认可。他们的精神激励需要时时注意兼顾个人及家庭,要让他们的家庭分享到他们的成功与喜悦,一般采取晋升、授权或参与管理、不影响完成工作任务情况下的柔性工作时间制、给受奖者家人授予支持员工工作奖等。从而激励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巩固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

3.成年晚期和老年初期的员工。处于成年晚期和老年初期员工,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但由于其生理机能的生物性衰退,感觉、知觉、运算、判断推理能力和速度的下降,他们有时在工作中往往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因此在心理发展特点上,他们大多趋向于维持原状和稳定发展,他们仍然具有一定的进取心,只不过他们实现自己进取心的途径不同于年轻人而已:年轻人靠的是精力和能力,年长者靠的则是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丰富的经验和超然的智慧。由于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们逐渐趋近退休,心理上往往容易产生失落感。对于这一阶段员工在物质激励的同时,要对他们的精神激励,给予充分的关怀和尊重,善于利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大胆委任他们适当的任务,使他们产生老当益壮的感觉;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调适状况,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生活的价值,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对社会对人生充满热情。

三、构建动态性激励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生心理发展周期理论认为,人在成长过程中可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并且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是相互影响的。为此,我们应以人生心理发展周期理论为指导,摒弃机械式的静态激励措施,构建动态性激励机制。

(一) 构建有效的组合激励机制。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固然需要外部条件的配合,但内部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激励机制是最有积极意义的调节机制。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院詹姆斯教授对人力资本的能动性曾做过专题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只不过发挥20-30%;如果得到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使员工的能力发挥提高3-4倍。物质激励是激励机制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充分条件。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最佳激励应该是变静态激励为动态激励,即把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结合起来,包容激励多样性、静态与动态等因素,组合激励的理论基础是基于人生心理发展周期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认为生命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人的心理发展也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各阶段的心理特点是互相影响的。组合激励正是基于历史条件、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而设计的激励。而静态激励受传统发展心理学阶段割裂理论的影响,只专注于员工在目前工作阶段的考核,激励失效是必然的。组合激励中的物质激励即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员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发放工资、资金、津贴、福利、股票等。精神激励则以满足干事业的需要,通过强化感情投入、授予荣誉称号、营造企业文化等方式,进行目标激励、工作激励、参与激励、荣誉激励与情感激励等,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潜能得到开发。

(二)提升人的主体性意识。所谓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时具有能动性。能动性是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在经历个人要求与自然要求、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斗争中形成并得以加强的。这种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利用和改造方面来讲,表现为人的主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二是从人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方面来讲,又表现为人的道德性、理智性、自觉性等。人的主体性是这两方面能动性的统一。

在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拥有富有进取精神、开拓精神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价值是由其对企业的重要性决定的,其价值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主动性资源。被动性的货币资本只有与主动性的人力资源相结合,才能实现保值和增值。其次,人力资源决定企业的命运。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拥有别人没有的核心技术,才能赢得竞争,而创造和更新核心技术只能依靠人力资源。建构动态性激励体系的目的是提升人的主体性意识,因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随着工业社会化的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在主体人的发展和客观对象物发展的关系中,人们的对象化活动越来越溶进了人的理性,对象化活动不再是纯粹的生命从动,而是有目的的改造和重构自然和社会,并且这种改造活动随着人们需要的增加而变得日益丰富。同时,改变了的自然和社会使人们愈加认识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主导性、自主性,自然和社会在人们的创造性劳动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刺激了人们改造世界的欲望。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有积极的求上进、求发展的心理,人的潜能的开发才能成为人力资源开发激励的侧重点。企业管理者的作用就是创造环境,利用动态性激励方法,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更大的聪明才智,把在分工和层级管理下枯燥乏味的工作变成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工作,使他们通过创造性工作获得内在的满足。

(三)建立企业员工绩效评价体系。企业员工绩效评价体系屏弃了过去受孤立的阶段割裂理论的影响建立的激励方案,用连续发展、互相影响的观点为依据建立的评价体系。企业员工的绩效有两个层次:其一,员工的行为表现,即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效率;其二,员工的行为对部门、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这两个层次构成员工的“绩效组合”。企业在评价过程中,关键是要处理好三种关系。(1)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的关系。定量评价是指对员工的绩效做出量化的分析,定性分析则是对员工的绩效的发展和预期及员工的努力做出更深入的分析。定量评价是定性分析的基础工作,定性分析则是定量评价的延续,是将定量评价的成果直接转化为管理效率的关键环节。正确处理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的关系,首先应在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均衡点。既要关注基础工作,也要做好后续工作,特别是在定性分析过程中要找准问题的关键,以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质量。(2)内部计量与外部计量的关系。内部计量指标是指企业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对具体指标设定的指标值;外部计量指标是指企业所在行业、企业竞争者的类似绩效指标的实现值。前者是企业自己的定位,是基本指标;而后者是市场定位,是参照指标。企业正确处理内部计量与外部计量的关系,可以提升企业绩效评价可比性,增强绩效评价和薪酬激励对企业的贡献度。(3)成果衡量与动因衡量的关系。成果衡量是指利用利润、市场占有率、销售完成额等指标来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价;动因衡量是指用新产品的开发、员工的培训度与培训成本、顾客满意度等指标来衡量员工的绩效。成果衡量体现了企业的短期利益,而动因衡量则体现了企业的长期利益。绩效评价与薪酬激励在设计和执行上要保持一致性,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有效性的实现和薪酬激励对员工的激励度。企业绩效评价应当具有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操作性与合理性。所谓相关性,是指绩效评价的目标必须和薪酬激励的目标保持一致,两者同时建立于企业的经营目标之上。所谓可理解性,是指绩效评价必须在员工可理解范围之内,否则即使绩效评价方案设计完美,其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所谓可操作性,是指绩效评价应该使员工感受到他们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到他们所能获取的报酬。所谓合理性,是指绩效评价的指标选取和方案制定必须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战略目标来进行,衡量合理性的尺度就是绩效评价对薪酬激励的作用程度。

四、结论

人生心理发展周期揭示出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心理特征是不同的,相应地,人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表现在人的职业生命周期也呈现出动态变化。因此,激励必须随着人的心理发展和员工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调整。企业只有正视差异,重视差异,建立完善的动态激励机制才能取得最佳的激励效果,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忠诚感、向心力和凝聚力,最终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实现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纯.激励的动态分析与评价[J].心理科学,2002,(5).

[2]黎庶静,田千禧.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3).

[3]应瑛,.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动态激励体系研究――兼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递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