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造价培训总结

造价培训总结

时间:2022-06-23 00:34:34

造价培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培训教师教材

l造价管理从业人员的现状及发展需求分析

1.1全国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现状

全国水电系统共有职工(正式、在职)284万人,其中从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有99868人。

1.2全国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培训需求分析

从上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一些判断:

(1)需加大培训力度。

目前全国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接近10万人,是一个庞大的队伍。根据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造价管理从业人员必须持资格证书上岗。国家建设部99年第l号文件建标11999血号文,《关于印发<建设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价格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再次明确:负责工程价格计算、审价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和执业专业人员必须持有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资质证书和造价工程师注册证书或造价管理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凡未经持证人员编制的概预算书一律无效,预算审查部门不予受理。从历史和现实需要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要取得执业资格证书,不参加造价管理培训是不可能的。到目前为止,全国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只有约3000人接受过培训,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比例是非常低的。因此要加大对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多办各种培训班,使尽可能多的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达到国家建设部和电力、水利部门对其从业人员资格的要求。目前的每年办2~3个造价管理培训班,培训200~300人的规模太小,要加快速度,以每年培训1000人的速度,以适应水电工程建设需要。

(2)综合素质急待提高。

从全国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学历构成来看,在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中,仅具有初中以下和高中学历的人员达50933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7%,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有5794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8%,这两个比例比全国水电科技人员同类学历人员所占比例分别高出15.6个百分点和低于8.6个百分点,大量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造价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水电工程造价管理行业水平带来极大挑战。这是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加强造价管理人员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重要措施。

(3)应全方位、系统的培训。

从全国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构成和知识结构来看,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学过经营管理、企业管理和管理工程类专业知识的人分别为4394人、1198人、699人,合计6291人,占总数的6.3%。再加上学水电类的5992人,也不过占总数的12.3%。其他约88%的从业人员既没有学过水电工程,又没有学习过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显然,这样的专业构成和知识结构是不能满足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对其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的,必须加以改变。这就需要对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培训。这样的培训,不仅包括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圳,而且还应包括对相关的人员进行水电工程基础知识的培训,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的培训,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以及合同、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等,因而培训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目标的系统培训。

(4)是自然更新的基本要求。

目前从业于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有42544人年龄在35岁以下,有14880人年龄在50岁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水电事业的发展,将有大批的年轻人跨入水电工程造价管理行业,大量的年轻从业人员无论从工作考虑,还是从个人考虑都需要进行培训。

综上所述,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是水电工程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从业人员个人的时代需要,也是造价管理工作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的责任,必须认真抓好。

2培训的意义

2.1培训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从当前从事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素质来看,尚不能令人满意,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需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般来说学历教育是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我国目前实行的造价工程师注册制度,对造价工程师的学历和工作经历的要求也比较高,且需参加全国统一的造价工程师执业考试。这些要求只有通过培训才能达到。

2.2开展造价管理培训是提高经营决策水平的关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一切行为应当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决定的,要做到这一点,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是关键,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建筑工程作为商品,理所当然应该满足商品的一般规律,水电工程与其它商品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水电工程具有多次性计价的特点,如预可行性研究阶段有估算,设计阶段有概算,承发包阶段有标底,报价,合同价,施工过程中有结算价,竣工阶段需要编制决算。一句话,在水电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都与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密切相关,各阶段的造价计算无不是科学决策的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因而熟悉造价的确定不仅仪是造价管理人员的事,作为一个经营决策者,应该而且必须掌握造价管理方面的知识。随着我国招标承包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如投标的决策问题,报价的策略,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问题,各阶段的投资控制问题,都是经营决策者们不能不面对的问题,不能不认真研究的课题。要解决这样的一些问题,答案只有一个:对经营决策者们进行造价管理知识的培训。

2.3进行造价管理培训是规范建筑市场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旧的体制还没有完全打破,新的体制又没有完全建立,建筑市场的规范化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表现在,统一定额的法定性还未动摇,招投标竞争还欠规范,经营决策者们的知识结构尚不完善。超概算现象比较严重,投标报价水平参差不齐等。我们应该承认,这对规范建筑市场是极为不利的。如大幅度的超概算问题,这不仅仅对工程本身带来问题(如工程效益等),而且也打乱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又如低报价问题,不仅仅是企业经济受损,给工程管理带来难度,更严重的是扰乱了建筑市场,使竞争无规则可言。一个合格造价管理人员不应该不知道怎样给建筑产品定价,一个决策者不应该不知道建筑产品也要遵循商品的价值规律。因此进行造价管理培训也是规范建筑市场的客观需要。

3造价管理培训的目标及其知识结构要求

3.1培养目标

造价管理培训的直接目标,应该是培养造价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就是造价管理培训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其目标如下:

①具有编审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优化建设方案并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的能力;

②具有对设计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优化的能力,并能编制工程造价;

③具有编制工程标底及投标报价的能力,并能对标书进行分析评定的能力;

④具有在建设项目全过程中对工程造价实施控制,管理的能力,能编制工程结算,决算;

③熟悉合同管理条件,能熟练处理施工过程中的索赔、结算,保险等问题;

⑥具有组织编制和管理工程造价各类计价依据和各类造价指数的测定、分析整理能力;

⑦具有运有计算机确定、管理工程造价的能力;

⑧熟悉建设项目各个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3.2知识结构

从造价管理培训的具体目标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合格的造价管理人员应该掌握:工程技术知识,工程经济知识,工程管理知识,经济合同及法律法规知识。“工程技术”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无从谈起。“工程经济”是目的,造价管理工作的成败直接与效益紧密相连,而工程经济就是研究在技术合理的条件下如何使利益最大化。“工程管理”是手段,如何有效地科学地实施管理是建设项目的重要问题,而对造价的管理是其核心问题:“经济合同及法律法规”是途径,工程的管理是通过“三制”即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合同管理制等来体现的。

4培训的型式与教学方法

4.1培训的型式

4.1.1操作型培训

所谓操作型培训就是培养动手能力,应该说目前的培训型式基本属于该类型。

培养的目标:具有编制造价管理文件的能力;熟悉招投标的程序及标底、报价的编制;了解定额的编制原理,会编制补充定额。

培训的内容:工程定额原理,概沦,项目划分及费用,基础单价,单项工程造价管理编制,总概算文件编制,招标投标概论,工程汁量与结算,合同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对象:具有一定施工组织经验和工程管理知识,拟从事造价管理工作的人员。

4.1.2研究型培训

所谓研究型培训是指理论与本学科前沿知识的培训,型式上可以是理论研讨式或高级研修培训班。

培训目标: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熟悉工程造价的运动过程,了解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方向,具有解决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具有工程造价管理方向的科学研究能力。培训内容:工程定额原理,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招投标技巧,索赔管理,合同管理,计算机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培养对象:具有一定资历的造价管理人员,从事经营合同管理的人员。

4.1.3经营决策型培训

经营决策型培训是指对经济营决策人员进行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培训目标:熟悉工程造价管理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掌握工程造价的控制的理沦与方法,运用造价确定与控制理论进行科学决策。

培训内容:工程造价的费用组成及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工程造价管理与招投标决策,工程造价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培训对象:项目经理,经营管理人员,合同管理人员。

4.2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教学法:主要从事造价管理的理论教学,如,工程定额原理,工程造价的组成及运动规律,造价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等。

实践教学法:主要是施工组织现场参观以及小的课程设计,如,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各种枢纽建筑的感观认识,施工总平面的布置与造价管理文件的编制的关系,课程设计包括:基础单价工程单价的编制,小型单项工程概算文件的编制等。

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某个案例的剖析,使学员的知识连成一个整体,培养学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亲验式教学法:通过亲验式(或情景式)教学,使学员更加贴近实际,如临其境(国外亲验式教学非常普遍,我国尚处在发展阶段),例如,招投标的模拟,合同谈判的模拟。

5师资与教材建设

师资与教材建设是实现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达到培训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措施。

5.1师资队伍素质要求

(1)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师德素质。作为培训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教师,不但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和人生价值观,还应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善于教书育人,做到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乐于献身水电工程技术教育,有严谨治学的作风。

(2)知识结构要求“线专面宽”。师资队伍中应既有工程造价的专家,又有工程管理的行家。既熟悉现行工程造价的编制方法,又高瞻远瞩,站在该行业的前沿,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方向有所研究,这样才能保障学员的高起点。

(3)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工程造价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了达到前文论述的培训目的,实现提高培训层次的目标,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应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这就要求相应的师资队伍,不仅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更应具有丰富的处理工程造价管理问题的实践经验。不仅如此,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教师还应具有理论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实践性教学的管理能力。

(4)具有从事教学的其它基本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理沦知识,掌握教学组织原则,教学方法,以及继续教育的教学艺术,才能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组织,提高教学效果。

5.2教师的来源

对于不同的培训型式应有相应的师资队伍。操作型培训理论教学宜从高等学校中聘用长期从事工程造价管理相应学科教学的教师;实践性教学,对于造价的编制,招标文件的编制等宜从设计院中聘用教师;对于工程变更的处理,索赔的处理等内容的教学宜从工程管理人员(如从事合同管理的监理等)中聘用。

研究型与经营决策型培训应聘用资深的,从事工程造价管理研究的,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经营决策经验人员,他们应该具有解决工程造价管理实际问题的经验,能够把握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方向。

5.3教材的组织

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培训教材应该方便自学,贴近工程实际,可操作性强,案例丰富等特点。目前的教材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因此要提高目前的培训质量,提高学员的素质,拓宽知识面,应编写一套系列教材,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6结束语

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从业人员除了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和管理,政策法规方面的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和工艺流程方面的知识。

第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员工培训 风险 防范

一、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企业员工培训风险主要是指在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的容易对企业造成损失的潜在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员工观念突变、组织异动、技术问题、工作环境问题等,这些因素有可能对企业造成直接的损害或者潜在的发展影响,总体上来说,企业员工培训的风险主要就是指在培训过程收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之后对于培训结果所造成的不确定性的影响。 中国

就总结出的培训风险概念来看,可以从风险造成的结果对于风险类型进行分类,即企业的内在影响和外在影响两类,内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培训的效果较低,其产生原因也有很多种,例如培训工作的安排不合理、执行不到位、管理失效等,培训效果过低也会使得培训工作的成本产生浪费,会对企业造成直接的内在损失影响。而外在影响的表现相对较多,例如在培训之后员工的能力提升后不再满足于现有的职位而出现跳槽、员工将一些企业机密性技术或信息外漏、企业对员工能力要求的压力使得竞争对手争抢核心员工等等情况,

二、员工培训风险管理内容的认识

单就风险管理这项当前时代较为前沿的内容而言,其内容包含了风险的认识、对风险项目的预测、对风险的防范三个过程,因此具体的员工风险管理工作也可以分为员工培训风险的认识、员工培训风险问题的评估、对员工培训风险的防范方法制定,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对具体的风险进行首要的认识。Www.133229.CoM

企业的员工培训的风险在上文中提到的主要分为两类,即内在和外在的影响两类,将这两类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细化,主要表现为使企业的成本投入扩大、培训的整体收益偏低、观念认识不足、培训内容的制定不足、培训制度的失调及人事影响。

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的成本投入和收益是一个相对的问题,二者需要进行互为的参照。员工培训工作的成本投入是必然的,否则工作就无法开展,而只有预定的培训收益没有达成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员工培训工作的成本浪费,因此,二者之间的协调如果出现了问题,就会产生相应的风险。

观念认识问题也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管理者的认识不足和受训者的认识不足,这两类人群对于培训工作的认识不足会对培训效果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管理层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培训工作不能正确认识,例如认为培训只是对员工的一种奖励,没有认识到员工能力提升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受训者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员工对培训的认识过于片面,例如认为培训只是企业的强制要求,因此自身对于培训的效果也没有过多的关注。

管理及制度上的问题产生的本质就是管理松懈及管理方式上的科学性,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应当是针对有潜力的员工进行的工作能力扩展的培训,因此在培训之前就要进行合理的人员挑选、培训内容制定等工作。选取适合的员工进行培训,以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力资源;科学的培训内容制定是为了保证培训工作投入的收益最大化。在培训之中要保证员工签订相应的协议,保证一些事关商业机密或技术机密的信息不被泄露。在培训之后还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验收方法,对员工的培训成果进行检测,进一步的稳固培训的效果。

人事风险主要表现为员工跳槽、竞争企业的挖角以及员工压力过大产生的辞职,这些风险的产生因素主要由员工的心理问题所影响,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员工的心理培训,端正员工的心态。

三、员工培训风险的评价及防范方法

在具体的员工培训风险评价中需要首先对上文分析的几类员工培训风险进行总结,将风险进行分类之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分析。在具体的评价标准制定中需要针对所有的风险制定一个总体量化标准(100分),针对每一项风险内容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指标的比重依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类,并针对每一项指标的量化标准制定出安全范围标准,这样在总体的问卷结束后,可以对当前培训计划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判断,从而了解此次培训是否具有可行性;并且可以根据每一项风险内容进行评价,依据评价内容了解企业培训中较为普遍的风险问题,针对此项问题也可以进行合理的改善。

具体的员工培训风险防范要从四个方面着手:1)加强培训观念的落实,需要在管理层和员工中进行全方位的观念贯彻,管理层的认识高度决定了培训工作开展的顺利性,员工的认识高度决定了个人在培训中所能取得的成果高低,两者认识的提升能够最大程度的保障培训投入与效果的平衡;2)在企业内部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制定培训内容的划分标准、培训计划中的保证及协议的签订标准、培训时间安排、培训人员的选定标准以及培训效果的评价制度,总体上保证员工培训工作开展的顺利性;3)通过人事管理和法律手段加强对于员工的约束,并克制竞争对手的对企业造成损害的行为,人事管理中要制定严格合同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并通过相应的协议保证员工不会对培训当中的一些机密信息进行泄露,借助法律的手段对已经发生的机密泄露等行为的损失进行挽回;4)加强心理指导,降低员工的压力,提供合理的岗位提升流程,以此加强员工的信心,并进一步加强员工对于培训工作的认识,提升培训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胡亚妮,常勇.当前我国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02)

[2]王斌.基于组织视角的职业经理人工作倦怠研究[d].山东大学,2009,(31)

第3篇

引入一个企业真实设计项目,根据项目完成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展开,细分为11个工作任务:

1.成立项目组。

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企业全程参与,学生、老师角色转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全案设计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企业项目见面会,学生角色转换—从学生到项目负责人,教师角色转换—从指导老师到项目总监;教学场地为企业、多媒体教室、工作室、校内实训室之间相互切换!

2.市场调研。

告知学生设计调研的重要性,做任何设计都必须强调“设计之前调研先行”只有调研之后才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全面准确调研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项目相关背景、产品属性研究,现有包装、材料、工艺、卖场陈列方式分析,同类产品分析,消费者分析;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校外包装市场、企业相互切换,强调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做一体!

3.项目分析。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提炼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找到设计的切入点;教学内容包括项目组讨论分析总结,企业参与,项目组向企业汇报调研结果,和初步的设计,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

4.材料与工艺。

要求学生熟悉常用包装材料的特性和制作工艺,并能运用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创作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包装材料实训行现场教学,材料与产品属性的关系,常用材料特性及制作工艺,走访包装材料市场,实地教学;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材料市场,多媒体相互切换。

5.结构与造型。

培养学生具备运用合适的材料,进行产品包装内部结构和外部造型的设计能力;教学内容以纸制材料包装结构造型设计为主;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结合包装操作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之间相互切换。

6.容器设计。

培养学生具备运用三维造型设计进行包装容器外观设计的能力;教学内容为液体类产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结合包装操作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之间相互切换。

7.草模试验。

培养学生具备精细手工制作的能力,和细心、耐心的工作态度;教学内容为指导学生进行包装草模的制作;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结合包装操作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之间相互切换。

8.视觉设计。

培养学生具备视觉元素分析、提炼、设计排版的综合设计能力;教学内容包括视觉设计构成要素,视觉设计的构思方法,视觉元素版面编排设计;教学场地为包装设计多功能机房。

9.制作与印刷。

要求学生掌握包装印前的印刷常识和印后的各种印刷工艺流程;教学内容包括包装印前印刷常,包装印后各种印刷工艺流程,考察包装印刷制作企业;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10.项目提案。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设计过程提案汇报的能力;教学内容为企业参与,项目组向企业汇报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案;教学场地为企业、多媒体教室。

11.总结分析。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为指导学生撰写项目总结书;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

二、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针对上述课程体系的11个教学任务,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首先是四合一教学模式的导入。

1.教室和设计工作实训室合一。

教室和设计工作实训室的合一,实训室的设计模拟设计公司办公的格局,有集体讨论听课区、设计区,制作区,作品点评提案区,加强实训室的设计氛围。再次是教室和企业办公室合一,学生在专业课程期间、定期安排到企业进行实习,学习、实习交替进行,实现教室和企业办公室的合一

2.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

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①学校灵活调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和课时计算方法引进更多的企业一线设计师到学校任课;②从企业兼课到企业深度参与设计专业课程结构,让企业设计人员成为教学团队的中坚力量;③企业为教师提供挂职岗位,专业教师得到更多的一线实践机会和经验;④通过深度合作,企业设计师带来大量的实操项目、专业任课老师通过挂职锻炼积累实操项目,学生得到大量进行实操训练的机会,最终实现企业、学校,项目负责人、指导老师之间的角色互换合一。

3.学生和企业设计师合一。

因教室和工作实训室的合一,学生在工作室内完成角色的转换;因教室和办公室合一,学生在实习学习过程中完成角色的转换;因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学生在实操训练中完成角色的转换。

4.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合一。

艺术设计类专业技能强调动手能力,实做的能力,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操练!但高职教育也决不是单纯的培养技术操练工,实践操练应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支撑,如何有效的将理论知识灌输在实践操练中?这里提出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的合一,强调边实践操练边理论教学,边理论教学边实践操练,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互补,缺一不可。其次是多形式的教学环境更替。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场所,校内包装材料实训室、包装制作实训室,电脑后期处理实训室,多媒体教室,校外个大商场、超市,材料市场,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等,学生在各种教学场所中进行角色的转换,实现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再次是启发式、鼓励式、卡片式、头脑风暴式等创新教学方法的交替循环实施。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按单元教学独立评价,每个教学单元根据工作任务设计要点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的标准侧重点会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工作能力去衡量,同时每个教学单元的评价成绩汇总取一平均分为课程的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75%,其中包括企业对于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给予的成绩,如“项目分析”和“项目提案”单元教学中,企业直接参与到教学中,教学评价的标准以企业的要求为主;在注重学生工作能力培养的考核,同时也强调学生综合创新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考核,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5%。课程结束后的综合评价,按各工作任务的评价成绩和综合创新素质、职业素质考核成绩直接生成。课程评价应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素质及能力。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电网公司;新员工培训

近年来,广东电网公司全面统一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和考核评价,通过准军事化训练、团队建设操练、企业文化宣贯、基本业务知识和安全技能学习,使新员工加速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为基层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当前,广东电网公司正处于全面深化创先工作的重要时期,加速提升新员工履职能力、适岗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南方电网公司新员工培训工作统一部署,结合前期新员工培训实践和基层单位意见,开展新员工培养规划研究。

一、适用范围

广东电网公司系统新员工(含中专中技毕业生)。

二、总体思路

新员工入企后实施“五年培养规划”,按照适岗期、成才期、发展期三个阶段,使新员工全面掌握岗位技术技能,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阶段(0-1年)适岗期:统一建立集中培训、专业轮岗、定岗见习和评价上岗四个环节的标准培养模式,使新员工快速适岗上岗。

第二阶段(2-3年)成长期:明确新员工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并按照培训规范继续编制学习计划,采用导师制和回炉锻造两种培养方式,逐级参加初、中、高级作业员工培训课程,提升岗位胜任能力,把新员工打造成班组技能骨干。

第三阶段(4-5年)发展期:在具备本专业岗位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拓展职业能力,参加学习班组管理知识、通用管理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等,鼓励新员工提升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促使新员工多通道发展。

三、工作内容

(一)第一阶段(0-1年)适岗期

采用集中培训、专业轮岗、定岗见习和评价上岗四个环节的标准培养模式。

1. 集中培训。集中培训主要目的是加快新员工与企业融合。总结新员工培训实践经验,缩短培训周期,精简培训课程,增强培训互动性和针对性,提升培训效能,确保新员工做好入企准备。

(1)培训时间。为期约1个月。

(2)培训重点。传递企业文化。通过广东电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讲解、广东电网公司创先工作介绍,对新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熏陶,并开展法律常识、保密意识及职业角色认知培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职业化素质。培养工作作风。以准军事化训练、团队建设操练为主,全面培养新员工“令行禁止、严勤细实”的工作作风。掌握基本技能。通过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知识学习,使新员工掌握广东电网公司运营的基础技能。强化安全意识。学习十个规定动作、消防灭火、现场急救等安全技能,并前往安全体感中心进行体验式培训,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3)组织形式。采用统一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和考核评价的“五统一”标准化培训模式。

组织安排:集中培训由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统筹管理。直属各供电局、输变电广东电网公司分别承办本单位新员工培训,东莞供电局承办其他直属非供电单位新员工培训。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承办粤中西北片区供电局的安全体感培训,惠州供电局承办粤东南片区供电局的安全体感培训。

培训课程:共设广东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企业保密与法律常识、电力基础知识、安全生产教育等9门课程。

培训教材:由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负责新员工集中培训教材、试卷的编制和发放工作。

培训师资:由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统一开展内训师培养。

(4)考核评价。集中培训结束前新员工须参加综合测评、基本知识考试和撰写心得体会等环节的考核。

2. 专业轮岗。专业轮岗主要目的是增加新员工对企业感性认识。通过前往生产、营销、基建单位进行轮岗学习,使从理论到实际,从整体上了解电网建设、经营管理和基层班组日常作业的全过程。

(1)培训时间。专业轮岗在集中培训结束后开展,为期约1-3个月,单个岗位的轮岗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2周。

(2)培训重点。业务概况。采取专题讲座、座谈交流或参观实践等方式,组织新员工学习了解各单位组织架构、主要业务开展情况和基本规章制度。

岗位概况。充分利用现场教学、跟班见习等方式,使新员工熟悉相关岗位工作职责、安全知识、工作设备和作业技能要求等。各单位新员工工作现场培训时间不得低于轮岗总时长的60%。

(3)组织形式。专业轮岗由各单位组织,制定轮岗学习计划。各单位可按实际分成若干小组,对应分配到生产、营销、基建单位进行专业轮岗,确保使每个小组完成三个专业线条轮岗学习。其中:生产单位轮岗主要为前往各地市局的变电管理所、输电管理所,在变电运行、继保检修、输电线路、输电电缆等班组进行跟班学习。营销单位轮岗主要为前往各地市局的客户服务中心、计量中心,在业扩报装、装表接电、电费核算、95598客服、计量检定、电能计量等班组进行跟班学习。基建单位轮岗主要为前往各地市局就近的多经三产基建工程广东电网公司,在电气安装、设备调试等班组进行跟班学习。

(4)考核评价。由各轮岗单位(班组)按照轮岗学习计划,组织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考核,评估培训效果。

3.定岗见习。定岗见习是新员工实习关键阶段。将新员工预分配到各基层单位(班组)进行见习,使新员工认识对基层班组之间协作关系,学习掌握实习岗位的主要作业流程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定级上岗做好准备。

(1)培训时间。定岗见习在专业轮岗结束后开展,为期约7-10个月。

(2)培训重点。依据《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按“单元制、模块化”思路,学习各岗位初级作业员岗前班和一年级学习课程。具体岗位培训课程见《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

(3)组织形式。各单位可采取单向选择(用人单位或新员工主导)、双向选择(用人单位和新员工相互选择,人力资源部统筹安排)等方式,对新员工进行预分配,定岗见习。

制定定岗学习计划。依据《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由新员工定岗见习单位(班组)和员工个人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形式、进度、目标和评价考核等,学习计划由新员工指导老师负责实施,见习单位及时协调解决实施所需资源。

签订“师带徒”协议。指定具有较强责任心,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工及以上水平的资深员工担任新员工指导老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指导新员工定岗见习期培训学习,并通过签订协议规定培训目标、双方责任和奖惩措施。各单位要通过评优表彰精神激励、任务考核绩效激励等多种方式,提高指导老师教学兴趣和荣誉感,营造新员工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全面发挥业务骨干“传帮带”作用,切实提高新员工技能实操水平。

(4)考核评价。由新员工见习单位(班组)按照学习计划,定期组织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考核,评估培训效果。

4. 评价上岗。建立新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和择优上岗机制,评价后再上岗和转正定级,确保新员工具备上岗所需技术技能。

(1)评价时间。新员工入职一年。

(2)评价重点。知识维度。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采用统一网络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评价。技能维度。包括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采用实操考试、工作认证和现场问答等方式进行评价。潜能维度。从绩效表现和从业行为两方面进行评价。

(3)组织形式。按照广东电网公司评价标准和规则,由各单位组织实施评价。转正评价。依据集中培训、专业轮岗、定岗见习阶段绩效表现和工作情况,结合评价情况,形成转正上岗综合评价结果。择优上岗。依据《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广东电网公司劳动用工管理办法》,新员工转正后,必须到一线班组工作。用人部门和新员工采用双向选择,确定新员工上岗岗位。主要步骤如下:

①公布可选岗位。

②填报上岗志愿。新员工根据培训期间对班组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身能力情况,填报分配志愿。

③组织双向选择。各单位人力资源部依据新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结果,优先安排绩优员工的志愿岗位,并收集用人部门反馈的用工需求。

④公布分配结果。各单位人力资源部根据用人部门的需求及新员工的意愿,综合考虑分配安排,并分配结果。

如新员工未通过评价,暂不转正,在加强学习培训后申请复评,复评通过后再进行上岗定级。

(二)第二阶段(1-3年)成长期

明确新员工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并按照培训规范继续编制学习计划,采用导师制和回炉锻造两种培养方式,逐级参加初、中、高级作业员工培训课程,提升岗位胜任能力,把新员工打造成班组技能骨干。

1. 制定职业能力发展规划。经过入职第一年的学习锻炼,新员工对今后自身的企业提升路径会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初步的设想。开展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制定,由员工明确本人在五年内各阶段的学位发展目标、技能等级提升目标、技术职称评定目标、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目标,通过定期的进度跟踪及直线管理者的指导,令员工把握好个人发展方向,更好更快地达成自身提升,与企业形成双赢。

2. 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根据本人实际能力情况和岗位工作需求,按照《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由员工制定本人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的个人学习计划,重点学习所在岗位初、中、高级作业员二、三年级课程。

3. 实行“导师制”。第一阶段时期对新员工采取“师带徒”培训方式,主要是为了促进员工技能提升,快速适岗上岗。在新员工培育的第二阶段,基于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员工队伍建设理念,各单位要指定班长等以上岗位干部,作为新员工的技能导师和思想导师,即除了在技能上继续给予新员工指导,更在职业生涯发展上给与新员工辅导,从工作、生活和思想上,全方位关怀新员工成长,激发员工潜能,激励和凝聚员工向共同目标奋斗。

4. 开展“回炉锻造”。组织新员工在工作第2和第3年,参加长时间、封闭式技能实操培训,通过“回炉锻造”,提升学习针对性,力争新员工在入企3年内通过中级作业员岗位胜任能力评价。

(三)第三阶段(3-5年)发展期

在具备本专业岗位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拓展职业能力,参加学习通用管理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班组管理知识等,鼓励新员工提升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促使新员工多通道发展。

1. 强化通用管理能力。组织新员工参与个性化选学培训,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碎片化的网络学习,全面扩充新员工的知识面。通过模块化的通用管理集中培训,由各地市局组织,按需办班、按需施教、按需参培,带动员工学习氛围和参培热情。结合班组培训经费,加大在岗培训力度,开展“班组员工上讲台”,通过班组内定期的上课和讨论,加强互促互进,提高员工业务总结能力、技术研究能力及演讲表达水平。

2. 扩充专业业务知识。统一组织新员工按需参加各专业线的常规业务和新业务培训,坚持“省公司为主体、地市级单位为延伸、县区级单位以在岗培训为主”的原则,以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核心,提升新员工的岗位履职能力,确保一体化管理落地。

3. 提升现场管理水平。在新员工中选取优秀员工作为班组长后备队伍,参加班组长轮训,通过在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客户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开展系统性、规范化的轮训,切实抓好优秀新员工素质提升,提高广东电网公司系统班组长后备队伍的思想文化素养、综合业务水平、基本管理技能和协调能力,使优秀新员工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于带班的一线直接指挥者和管理者。

4. 加速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职业生涯发展定位,通过常态化的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促进新员工参加评价认证,通过评价前培训、评价后培训,查找补齐个人能力短板。并在技能通道、技术通道和管理通道上给予新员工充分选择权,在符合岗位说明书任职条件后,鼓励新员工参与技能、技术、管理岗位的组聘、竞聘,加速职业生涯发展,达成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四、工作要求

(一)培训组织管理

赋予各级供电所和班组培训自,积极为基层单位配套完善培训场地、师资、课件等资源,以政策和资源支持,传递责任,使各级直线管理者在培训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推动各单位新员工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培训工作。

(二)学员管理

1.各单位务必加强新员工培训管理,确保行车安全、食宿安全、技能培训的安全防护,做好培训全过程的人身安全管理工作。

2.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高新员工企业保密意识,培养新员工遵章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好微博、微信等通信平台的使用指引。

(三)安全培训管理

1. 新员工在所在单位、部门(机构)、见习班组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分级要清晰,要明确各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有各自针对性,岗前总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

2. 对变电运行、检修、试验等危险性较大的岗位,岗前安全教育总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且必须对新员工进行熟悉氧气、氢气、乙炔、六氟化硫、酸、碱、油等与工作有关危险介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培训。

3. 新员工进行现场参观前,各单位应对其进行有关安全知识教育,告知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并做好相关监护工作。

4. 新员工须参加本单位组织的安规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生产现场跟班见习。

5. 新员工培训期间不准进行生产营销操作,各单位不得将需要相关资质的工作安排给新员工。

第5篇

关键词:校本教师培训 新课改 组织机构 目标计划 考核评价

1999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要以校本培训为主。

所谓校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校本教师培训也称校本学习即以教师为培训主体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的,主要是在校内进行的学习与培训活动。

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1)以校为本:以本校的实践活动为起点,将学校的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2)立足岗位:根据本校教师的岗位、基础、现状在结合本校的特征展开的培训活动,是学习、研究、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3)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在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自主研讨,主动学习。(4)开放式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都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和多样化的。

校本教师培训的意义:有利于以最经济的时间、最简约的方式、最少财物的消耗,达到全体教师都享有培训;有利于更新教师观念,升华教师的师德修养,积累学科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有利于增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成为研究型教师;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的能力,成为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及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以研究新课程为切入点,在充分理解校本教师培训的内涵、充分把握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基础上,做好校本教师培训,营造一支师德素养高尚、学科知识丰富、教育教学业务精良、研究创新能力出众的师资队伍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认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

校长作为培训第一负责人,全面指导校本教师培训,毋庸置疑是组织机构的组织者、策划者、决策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分工与职责:

(1)师德培训组织:负责全校教师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世界观。

(2)教学实践培训组织:负责教育基本能力、教学基本功、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教学实践活动,培养骨干教师成名成家,促进青年教师更快成长。

(3)教学管理培训组织:负责班主任工作、学校中层管理工作的培训,更新管理理念,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和谐发展。

(4)教学研究培训组织:负责新课改教学实践及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培养更多研究型教师。

(5)管理与评价组织:负责培训制度、计划的落实和培训成效的评价、奖惩,使校本培训更趋合理化、科学化。

二、明确目标,制订落实制度计划,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关键

校本教师培训体现了教育教学岗位既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研究场所的先进理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紧密联系的认识规律。因此结合本校实际,明确培训的目标,制订切实的、科学的计划,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培训是校本培训的中心主题。“以人为本、敬业奉献”,“树形象、铸师魂”,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是教育教学力量的源泉,没有高尚的师德爱岗敬业就无从谈起。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书记“8·31”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修订并颁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这是校本师德培训的纲领。

(2)师资培训是校本培训的重点工程。新课改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教师是课改实验和推广工作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教学实践培训,可以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具备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培训中树骨干标杆,传丰富经验,新老结对,“青蓝工程”,可以发挥骨干的中坚力量,更快更好地培养新教师的成长,新血液、新观念、新生力的成长可以带来

学校及整个教育事业的有生发展。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也在于教师。在改革中求学习、谋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

(3)科研兴校是校本培训的本位要求。21世纪素质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当前教师发展的两个基本趋势是“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和“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反思和研究是教师成长的结果,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条件,是教师自我教育的手段。

(4)管理能力是校本培训的技能要求。新课程赋予班主任等学校基层管理者新内涵。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观念的时代,基层管理者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转变观念,向发展型、创造型、科研型转变,做学生自我管理的导师、引路人。

三、评价反馈,总结经验,创新培训,是做好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动力

校本培训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校本培训进行全面评价反馈,是对培训成果的经验总结,有利于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评价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要建立在有完整的培训档案的基础上。使评价有根有据,公平公正。

(2)评价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一套优秀的评价方案要经教师的充分讨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3)评价要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师自评、互评的基础上,问卷评价,结合学校量化考核得出综合评价。

(4)评价要运用多元评价方式。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结果是客观的、全面的。

(5)评价要注重过程,注重结果,注重激励性。鼓励先进,不搞“秋后算账”,只作反思、讨论、行动。

参考文献:

[1]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2]裴跃进.校本教师培训概念内涵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4).

第6篇

自2003年到2011年2月1日,中央在新世纪连续出台了七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投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与些相应的农民培训的投入也逐步扩大。2011年我校仅3月到6月就开展培训班次已达33次,培训人数2525人。

但是由于农民培训回报的间接性和难以计算的特点,对于农民培训的价值有多大也存在疑问。很多人也在质疑培训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能否创造价值,姑且不论现阶段下的“技术价值论”、“知识价值论”是否已发展成为一完善的价值理论体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4],科技作为一种渗透性的要素,已经渗透到生产的各要素中。科学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知识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财富增加和价值创造过程中起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知识和技术能够创造价值,在产业部门,知识和技术可以直接进入到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在非生产部门,知识和技术间接地参与了创造价值的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寻找一种快速和定量计算农民培训价值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以便于决策者在进行培训种类安排和培训数量的选择上进行决策。同时,通过培训价值的计算,也可以增强培训执行机构的使命感,并增强培训的积极性。

二、农民培训的定义

农民培训的定义首先要求我们要解决对农民的定义,什么叫农民?社会学家、三农问题评论家艾君在分析了我国现代社会上所认识的农民现象后认为,农民在我国现代社会里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演变为简单明了的“一切农业户口者”。即,身为“农业户口”者已经成为“农民”的代名词,已经失去了词典里所解释的“长时间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者”,作为一种职业的内在简单的含义。他指出,从现在人们的认识程度看,现阶段在我国如果给“农民”一词下个定义,那就是“户口登记在农村并为农业户口的农村人”。

但本文中所指的农民培训,主要还是针对长时间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者,也就是现在对农民分类中的“在地农民”所进行的农业培训,“在地农民”有别于“失地农民”和“劳动力转移农民”,他们才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承担了现有土地的耕作和农业发展的重担。

三、农民培训分类

1.农民培训的种类,从大的种类上来分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1基础教育和政策推广培训

在这一类中主要是指包括推广新的生活方式,比如计算机应用培训。

1.2新政策的推广宣传

最近几年,由于对农业扶持的力度不断的在加大,惠农政策的出台很快,如果宣传不到位就容易使农民享受不到相关的政策。最近进行的相关培训最多的是对于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宣传。通过对政策进行推广和宣传,可以有效的使农民认识国家的最新政策,同时也便于使政策透明化,便于政策的执行到位。

1.3推广新的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的发展,与国家和农村的经济条件有直接的联系。在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农业劳动力很少的美国,农业机械继续向大型、宽幅、高速和高生产率的方向发展,并在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逐步向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过渡。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近期仍以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为主。重点发展的项目是经济效益高、能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证稳产高产和增产增收的农业机械品种,如排灌、植物保护和施肥等机械。主要农业机械培训的项目有: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油菜机械化收割技术、田园管理机械技术和植保机械修理技术等。

1.4新的农业生产技术

一项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往往意味着农业生产在某一方面的巨大突破,它可以是生产管理、生产过程和果实后处理等各方面。针对浙江省的农业生产特点,进行的培训主要包括:袖珍菇栽培管理技术、生猪养殖技术和杨梅春季管理技术。

1.5农民培训的价值计算

农民培训的价值计算,最终要落实到农民收入的增加上来,要计算一个培训班的价值,就要把由于此次培训对每个农民的收入增加进行计算,并进行总和,即可得出此次培训班的价值。

2.每一个培训班的价值都是多方面的,下面以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培训为例:

在发达国家水稻的种植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根据实践研究,水稻的机械化插秧的优势在于:

2.1高产稳产。采用标准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作业,秧苗群体质量易于调控,且适应性广,能够克服直播稻生育期短、种植区域受限制及抛秧稻无序性种植、群体质量难以控制的弊端,易获高产稳产。试验研究和调查分析表明,机械插秧平均亩增产5% 以上,且产量稳定。

2.2省工节本。与传统的手工种植方式相比,机械化作业可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具有明显的省工节本优势。一般人工手插水稻1亩需1.5个工日,而采用步行式和乘座式插秧机作业,每亩分别只需0.13个和0.05个工日,提高效率11.5倍和30倍,降低作业成本13.7~18.7元,降幅达32.8~44.7%。

2.3节省秧田。机插秧采用毯状秧苗,播种密度较高,提高了秧苗利用率,秧田和大田比例达1:80-100,秧田利用率比常规肥床旱育秧和水育秧提高5-10倍,秧田面积仅为常规育秧的10%。按全省1500万亩水稻计,常规育秧需130万亩优质秧田,若全部采用标准化育秧,则仅需13万亩,节约秧田117万亩,按水稻平均亩产800斤计算,增产9.36亿斤。

四、节水节肥节药

机械插秧在育秧期易于集中管理,可大大提高肥、水、药使用效果,减少施用量。在大田生长期,采用薄水活稞、浅水促蘖、间歇灌溉的灌水方式,可节省大量水资源。有序栽植,便于通风,方便管理,减少病虫害发生。实践证明,机械插秧节水、节肥、节药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稻米质量安全水平。

另外,机械插秧符合水稻生长规律。机械插秧的直行、浅栽、定穴、定苗,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满足群体栽培技术要求,符合水稻生长规律,抗逆能力明显强于其他栽培方式

1.从文中可以看到,水稻机械化插秧可以产生的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提高单产而产生的价值;

1.2节约水肥带来的价值;

1.3提高秧田利用率后产生的总产量增加带来的价值;

1.4节约时间后,农民从事其它生产劳动产生的价值。

但是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所有情况进行典型化,将典型化后的情况进行分类,将每一类的价值单独计算。

2.培训的价值可以总结成三种情况:

2.1能够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的培训,比如“设施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培训班”;

2.2不能提高产量,但能够通过改变产品品质来提高产品质量,或者减少产品的淘汰率,从而提高总的收入的培训,如“杨梅冷藏保鲜”。

前两种情况均可以通过培训后的收益减去培训前的收益来算出培训价值,这种方法也叫超额收益法[5]。

超额收益是指新技术与现有同类技术相比具有功能优越性或费用节约而给技术的使用者带来的额外收益。采用超额收益法对技术型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关键在于计算超额收益。年超额收益的计算方法如下:

Rt=[(P1-C1)Q1-(P0-C0)Q0](1-T)(1)

式中:Rt为培训后第t年产生的超额收益;

P0为改过前的产品价格; P1为改进后的产品价格;

C0为改进前的产品成本;C1为改进后的产品成本;

Q0为改进前的产品销售量;Q1为改进后的产品销售量;

T为所得税率,按现有情况税法,农民销售农产品免税,因此T取0。

因此公式可以简单化为:

Rt=[(P1-C1)Q1-(P0-C0)Q0] (2)

但是,这个公式里少了一部分内容,也就是采用新技术所用的费用。我们再加上一个变量F,此外,我们可以视培训所带来的新技术的不同而确定有效期。所以培训总的价值可以列式为:

(3)

式中:R为某次培训班的总价值;

Rt为培训后第t年产生的超额收益;

n为培训所带来的新技术的有效期;

F为采用新技术所额外需总费用,包括培训班所产生的培训费和其它应付费用;

2.3有的培训能够节省劳动时间,如“油菜机械化收割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培训班的收益可以改成计算培训节省的时候里农民进行其实生产劳动产生的收益进行汇总。

这种情况依然可以参照上述公式,不过要将公式中的各变量的含义更换。

(4)

式中:R为某次培训班的总价值;

Rt为培训后第t天从事其它生产所产生的收益,可以考虑用当地的平均工资代替;

n为培训所带来的新技术节省同样工作的天数;

F为采用新技术所额外需总费用,包括培训班所产生的培训费和其它应付费用;

五、结论

经本文研究,任何一个培训班的价值都是可以精确进行计算的,只要在培训过程中进行全面的统计,确定各变量的值,培训班的总价值就可以很容易得出。

此外农民培训从根本上说就是新技术的培训,根据赵芝俊的研究[6],我国资本要素从1985年的0.5下降到2005年的0.37,呈现出十分显著的递减趋势,这表明单纯领先物质投入的粗放农业增长空间正变得越来越小。劳动要素弹性则从1985年的0.16上升到2005年的0.26,表现出稳步递增的态势,与之相伴的是研究期内农业劳动力占乡村总劳动力比例不断减少,表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土地要素弹性稳中有升,从1985年的0.37上升到2005年的0.41。这提示我们在目前农业用地不断流失的大背景下,采取措施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弥补方式。因此,需要不断加大对新技术培训资金投入,以适应这一趋势。

参考文献:

[1](英)巴克豪斯现代经济分析史(中文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p124.128.

[2]奈斯比特,大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赵振华.国外学者关于劳动价值理论讨论综述[J].青海社会科学.2003(3).p32?38

[4]蔡继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价值理论[J]擞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4(1).p51?61

[5]沈永清.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研究 [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6

第7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学训交替;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37-0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明确了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就。

一、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院工程造价专业设立之初,探索实施了“‘2+1’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理论知识学习同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机结合。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及社会对人才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升,以校企共赢合作为平台,工学交替为手段,以工程造价员、预算员及资料员等专业岗位(群)为培养标准,结合岗位典型工作的分析,形成并实施了“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该模式的运行机制。该模式的实施,成功解决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难”、校企合作的“双赢难”和“一头冷、一头热”等关键问题,几年来培养的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到社会、用人单位和家长的普遍认可,实现学生入学分值和就业率“双高”。

二、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自治区经济发展和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特点,依托与内蒙古建设厅、造价管理总站、造价管理协会等行业主管的共建关系,以育人为本,主动让“利”给企业,与造价咨询、建筑施工、招投标等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了校企互惠共赢的利益驱动、保障激励、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和文化融合的交流沟通等机制,共同形成了人才培养机制。

三、工程造价专业“学训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及效果

1.按照岗位标准,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配合模式的实施,通过工程造价岗位调研分析,以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并对工作过程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重构了13门学习领域课程,分为职业能力与素质知识模块、职业能力拓展知识模块等课程群,其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9门课程为工学结合、学训交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三个“对接”,即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技能及素质要求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对接,能力培养与工程技术应用要求对接。

2.实行“双证书”制,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学院设有自治区“建筑行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建筑职工培训中心”等职业技能培训考核站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可以参加造价员、预算员等管理岗位资格培训考证。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将职业资格标准及考证内容融入其中,将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纳入实训计划,通过专业技能考核检验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训成效,实现了学生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每年,学院组织两次职业技能鉴定和岗位资格的系统培训和考核,本专业毕业生中,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已达到92%。

3.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在与华诚源招投标公司合作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师生共参与完成企业的建筑工程、电气工程、暖卫工程、市政工程等预算项目2000余项、参与施工项目500余项,获得了该公司的高度认可。稳定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建筑施工企业包括内蒙古第二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巨华集团公司等12家;造价咨询、招投标公司包括内蒙古公诚信咨询公司、内蒙古銮基招投标公司等9家;房地产、监理企业包括内蒙古金宇集团公司、内蒙古锐信建设监理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

4.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提升了就业质量。经过三届毕业生“学训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对毕业生跟踪调查、行业专家信息反馈发现,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就业岗位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认可,基本实现零距离上岗,达到了“毕业即顶岗、毕业即就业”的教学目标。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我们期望该模式的研究和成果,能对自治区高职教育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有待改善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帮助。通过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形成适合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体现学校优势和实力的有针对性和价值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技术的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必学.推进学制改革,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4,(13).

第8篇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评估;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一、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特点

1.效益的多样性。企业培训投资所产生的效益是多方面的,有的可以量化,比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等;而有些却难以量化,如对企业员工的影响方面,员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等,所有这些一般只能用“好”、“差”等定性的语言来描述。因而,在建立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评估指标时,除了尽可能地选用可量化的指标外,还必须使用一些定性的指标。

2.效益的难分割性。企业效益的提高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其中到底有多大一部分是由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所产生的?这个问题还处在研究中,即使人们能提出很好的分割方法,也难以完全把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所产生的效益分割出来。这就增加了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评估的难度。

3.效益的缓慢性和长期性。人力资本经过培训后,其效益一般是慢慢地产生的,有的在短期内根本看不出它的效果,而往往是经过一段时间内才能显现,并在长时间内产生。因此,在进行效益评估和设置评价指标时,不仅要设置能反映短期经济效益的方法指标,而且还要设置一些能反映长期效益的方法和指标。

4.效益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好坏与受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因素有关,效益的大小无法事先用契约来规定,也无法事先准确地预测。因此,在对这样的效益进行评估时,难以得出准确的数字结果,而较适合于用模糊语言进行评判。

二、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评估原则

1.科学性原则。进行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评估,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科学规律办事。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设置效益评估指标时,要力求客观、准确,切忌主观臆断;第二,评价指标的选取、数据的计算等问题要有代表性、可比性;第三,要运用科学先进的评估方法、技术及工具,这样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真正起到评估工作应有的作用。

2.全面性原则。由于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涉及到的影响因素也很多,内容较为复杂,这就要求培训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要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能从整体上衡量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效益。

3.可测性原则。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要有相应的标准,以相同的标准作为统一尺度,来衡量被评价对象的表现。对于定性指标的测量只要建立详细的评价标准,也可认为是可测量的。

4.针对性原则。首先要明确效益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企业培训工作的开展,调整培训过程中的不良因素,优化培训结果。因此,应建立切合实际且实用的评价指标,有针对性地围绕培训目标进行效益评估。

三、人力资本培训投资短期效益的评估

山企业培训效益的特点得知, 企业培训的效益在短时间内难以产生较明显的效果,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说,培训的成本是有限的,但效益是无限的,因而要正确评价培训的效益,应分别进行短期效益的评估和长期效益的评估。这里,首先讨论短期效益的评估。

培训投资短期效益的评估可采用菲利普斯提出的以结果为中心的投资回报率方法。计算投资回报率,就是要使用培训的利润和成本数据。投资回报率的计算是用净利润除以成本。净利润是培训的利润减去成本,投资回报率的计算公式为:

投资回报率二培训的年净利润/培训的总成本×100%

这里,培训的总成本包括企业进行培训的开发、实施整个过程中所支付的所有费用,包括培训设施费用、参与培训人员(开发人员、受训员工、管理人员和讲师)的工资福利、差旅费、办公用品费用等。

培训的年净利润是指员工接受培训后为企业创造的总利润与受训员工在假设不接受培训情况卜将创造的总利润之差,也称为增量利润。受训员工在不接受培训情况下创造的总利润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预测而得,此不赘述。

四、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长期效益的评估

1.人力资本培训长期效益分析。人力资本培训长期效益可从经济效益、科技效益和管理效益三个方面进行评估。(1)经济效益。在培训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接受培训的员工操作会更为熟练,在实践中应用培训传授的知识,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事故发生率显著降低等。经济效益主要评价指标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牛产成本的降低、产品质量的改进、资金和设备利用率的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故障率或事故率的降低等。(2)科技效益。企业的培训还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科技效益,主要表现为企业员工的技术和知识的更新,科技意识的提高,此外还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等等。其主要评价指标有:职工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对先进技术的应用、科技新领域的开拓等。(3)管理效益。企业人力资本培训能够产生一定的管理效益,特别是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能产生较好的管理效益要在较长时期内才有所体现,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法。主要评价指标有:企业员工团队协作水平的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品牌价值的提升、企业形象的提升、企业员工管理素质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等。

2.构建长期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分析,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长期效益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如下:

3.长期效益评估的步骤。长期效益可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估。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应用在管理中解决许多复杂、模糊不清的相关关系如何转化为定量分析的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法则是基于模糊数学模糊集理论对评价对象作出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由于在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评估过程中,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具有典型的模糊性,因此,本文结合培训效益自身的特点和评估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对企业培训投资长期效益的评估。

(1)建立因素集。因素集是指能直接反映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长期效益的评估指标的集合,记为C,共由16个指标组成,即C=(C1,C2,A,C16)

(2)建立评价集。评价集是评判者对评判对象可能作出的各种总的评判结果组成的集合, 记为V=(V1,V2,A,Vn),其中Vi代表第i个评判语,模糊综合评判的目的就是在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基础上,从评价集中选出一个最佳的评判结果。本文在对培训投资长期效益进行评估时,采用五级评价标准,即设V=(V1,V2,V3,V4,V5),其中V1、V2、V3、V4,V5(分别代表很好、好、一般、差、很差。

(3)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即经济效益指标的权重值最大,管理效益和科技效益所占评价指标权重较小。而管理效益和科技效益的权重值依培训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效益的权重值相对较大,科技效益的权重值相对较小。反之亦然。

这里,我们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计算上述指标的权重,权重记为w,w=W1,W2,A,W16)。

(4)建立模糊评判矩阵。采用专家咨询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各个效益指标进行模糊评判,确定各指标对评判等级的隶属度,模糊评判矩阵R的元素Ri,的计算公式为:Rij=对指标iC进行Vj评价的所有专家人数/参评专家的总人数其中,Rij表示指标Ci对于评价Vj的隶属度。由以上公式得出C中各

由因素集C、评价集V和模糊评判矩阵R就构成了一个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模糊综合评判。由上面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向量W,与模糊判决矩阵R进行合成,可得到相应的模糊综合评判向量B:

Y=W·R=(Y1,Y2,Y2Y4,Y5)

其中Y1、Y2、Y2、Y4、Y5、分别具体反映了评判对象在最终评价结果上的分布状态。例如:相对于评语集为V=(很好,好,一般,差,很差),最后得出Y=(0.25,0.55,0.28,012,0.15), 则表示培训效果隶属于好的程度最大,为0.55,说明培训效果是较为显著的,企业进行培训投资取得了预期的效益。

第9篇

关键词:自主培训岗位能力学习方式

梅钢能源公司于1999年11月建厂,承担着为钢铁主业及其多元产业供电、供热和供风的生产任务,并向国家电网输送电力。随着梅钢公司的产能扩张和产品升级的进程,该公司经历了三期重大扩建,目前已经形成“六炉四机”的生产规模(总装机容量176MW),其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与经济技术指标已处在国内先进水平。12年来,该公司在整个三期扩建中与时俱进地开展基于岗位的自主培训,致力于实现新工艺技术引进与员工岗位能力开发同步,现场管理改善与员工胜任素质提升同步,在推进员工队伍建设中创造出富有成果的自主培训实践。

一、特色做法

在与扩建项目建设同步开展全岗位培训中,能源公司各车间及其作业区基于现场创造出“每周一题”、“每月一练”、“文本沙龙”、“纸质博客”、“轮岗学习”、“岗位练兵”、“预防事故演习”等员工喜爱且富有成效的岗位培训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员工可以在现场“适时、适地、适当”地开展自助培训。

1、基于问题导向的纸质博客学习

在“纸质博客”上,各班次对本班当班期间发生的运行系统的异常现象,处理方法及其结果详细地记录在轮班交流记录上,让接替班次注意和参考,各轮班班组也可以就记录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处理建议;同样在在“纸质博客”上,员工可以随时提出自己想了解的技术知识以及在工作中碰到的困惑,并在第一时间得到技术人员或岗位骨干的解答,作业长及车间管理人员每天进行书面跟踪反馈,实现了现场操作问题和技术疑惑“日日清”。

2、激发员工自主学习的每周一题

通过“每周一题”,各车间及其作业区针对岗位操作的应会技能、必须重点强化的标准和规程、或在操作中发现的问题,每周由作业长或高级技师、技师出一道题,放在作业区学习角的白板上。员工每周在第一个班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本周的题目。在一周之内,员工在回答问题中自己查阅技术资料或操作手册、也可以相互讨论或求教于车间技术人员。在本周最后一个班上将自己的答案提交给作业长。作业长经过整理与审阅后放在班组学习区的白板上,让员工在相互查看解题思路中进行再学习。8年来各车间及其每个作业区都积累了一本厚厚的“每周一题”记录本。

3、针对标准化作业要求的操作演练

目前该公司已实施1541项标准化规程。在开展自主培训中该公司针对标准化作业的要求,创造了“操练合一、练考合一”的岗位培训方法,建立了基于车间、作业区、班组的标准化作业闭环管理的岗位规程、安全规程等操作演练考试机制,引导员工在演练中体验、认知、反思与总结,在实战中充分理解,提高技能和正确执行。各车间及其作业区与班组在强化的岗位操作演练考试中不断完善着岗位操作标准,形成越来越多的精准操作经验和先进操作法。

4、体现党员“双带”作用的“结对帮教”

能源公司各党支部开展党员与同岗位上的普通员工“结对帮教”活动,签定专项技术帮教协议或定期带教协议,协议明确帮教或带教的目标、时限与责任。每季度车间党支部书记亲自检查和督导结对帮教的实施,定期进行帮教情况的评价;每半年党支部组织车间对被帮教者进行测评和考核,通过综合评分对“结对帮教”情况进行排名公示。例如:在新产线1#干熄焦和新1#、2#风机岗位,针对新设备技术要求,9名党员带头学习与操练,并通过党员结对带教活动,使该岗位上的转岗员工全部达到新产线的岗位要求和高级工等级,其中有5人成为主操。

5、促进“运点检”三方协同的团队学习

根据该公司“运行维护一体化”的设备管理要求,各车间及其作业区基于“运行、点检、检修”三方开展团队协同的岗位培训。具体做法是,在新设备投运和小型技术改造过程中,车间与作业区组织“运、点、检”三方员工,参加设备厂家的现场调试或现场授课,共同学习设备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方法,并在专题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新设备的标准化作业文件;在日常设备点检过程中,车间针对发生的故障或发现的问题开展三方团队研讨,共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这样的岗位培训,该公司逐步形成了体现设备运行维护一体化要求,促进“运、点、检”工作协同的团队学习机制。

二、主要成果

通过在该公司发展进程中系统梳理它开展自主培训的实践,我们在专业审视的基础上归纳出经过实践检验并具有认知价值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自主培训保证了建设项目按时实现“四达”

能源公司在三期重大扩建中通过系统的自主培训,每期都成功地实现了“三个能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扩建项目的生产准备,实现新老系统之间的平稳过渡;能够按照时间节点实现新产线员工100%合格上岗,各机组一次通行并实现“四达”目标;能够在投产运行之后较快地实现装备优势转化为产能与质量优势,创造出先进的经济技术指标,例如,吨焦发电能力达到130KWh/t,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收录在《中国企业新纪录》。

2、自主培训创造了能源公司劳动效率提升的范例

能源公司建厂之初拥有572名员工,承担两台锅炉、两台发电机的生产运行任务。经过12年中的三期重大扩建,形成“六炉四机”的生产规模,包括两套干熄焦发电等设备,其生产工艺、技术装备与经济技术指标已处在国内先进水平。但在工作负荷增加两倍多的情况下,员工人数却减少到477人,创造出“扩建减人”的范例。该公司在重大扩建中系统地实施引导新老系统员工过渡的转岗培训、培养复合型员工的岗位拓展培训和增进员工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岗位提升培训,充分发挥了自主培训支持劳动效率提升的作用。

3、自主培训支撑着现场开展知识传承与共享

能源公司在项目建设中及时地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专业知识、管理理念和操作要求编写成岗位培训教材,通过岗位培训及时地转化为员工的工作指南,改善着员工的智能结构;将标准化作业要求、精准操作经验和技术创新成果,及时地形成结构化和可视化的实际案例在内部共享;通过各具特色的自主培训形式,基于问题导向催化着发明专利、技术秘密、先进操作法、标准化作业书、问题解决方法、事故预防方案等成果。能源公司通过开展基于岗位的自主培训,有效地将各类员工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及时地开发为自主培训的资源,并在工作现场实现即时性的知识传承与共享。

4、自主培训推进着工作文化内化与现场管理改善

12年来,该公司在三期重大扩建中逐步形成了“严格执行、持之以恒”工作文化,通过常态化的自主培训,从生产运行中的各项规程到基础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从岗位操作的标准规范到精准操作的严格要求,全方位地引导全体员工立足岗位体验、领悟、认同、内化“严格执行、持之以恒”工作文化,不断促进员工在各自岗位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扎实、有效地推进了现场管理改善(该公司成为梅钢5S管理现场示范教学点)。2011年,梅钢在全公司中提出“外学唐钢,内学能源公司”的要求,并组织各单位基层管理者到能源公司进行岗位见习。

5、自主培训提升着员工队伍的素质与价值

建厂之初,能源公司的操作员工队伍全部从钢铁制造各单元中配置组建,该公司从零开始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今天自主培训已经成为全体员工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在12年中随着三期重大扩建的进程,公司一直坚持在开展常态化的自主培训中推进员工队伍建设,与时俱进地提升着员工队伍的素质和价值,具体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

(1)员工队伍提升了岗位胜任能力,员工队伍在增进技术知识和岗位技能中优化着自身的智能结构,在该公司加强基层基础管理、推进现场力提升,创造生产经营业绩中做出了值得充分肯定的贡献。

(2)员工队伍增强了工作意愿,员工在自主培训中获得学习发展的动力和立足岗位实现价值的机会,不断涌现出“心思在岗位、工作在状态、成果超一流”的最佳实践者和自主型员工的典型。

三、基本经验

自主培训为什么能够在能源公司长期坚持并始终充满活力?本文想从基层管理和党建工作的角度初步概括出四点基本经验。

1、在基层运营管理体系中建立自主培训工作机制

能源公司明确将各车间及其作业区作为实施自主培训的责任主体,让自主培训的重心全面落实在工作现场。各车间及其作业区将自主培训作为加强基础管理、完成工作任务和带好员工队伍中的基础工作,在该公司的生产作业层形成了有效的自主培训工作机制。该公司各个车间及其作业区基于加强基层基础、推进精益运营与现场力提升的目标做到岗位培训“四个结合”:一是与标准化作业相结合,二是与安全生产相结合,三是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四是与示范作业区建设相结合。

2、基于自主培训形成党组织“做人”的工作格局

能源公司党委将提升员工价值作为工作的核心,在关注现场、关注岗位、关注员工中引导各车间及作业区开展自主培训,推进自主型员工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双培、双带”(把党员培养成高技能人才,把高技能人才培养成党员)工作,引导党支部通过开展自主培训“进入管理起作用”;在实施党员登高计划中开展党员与群众“结对带教”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和带动作用。该公司热力车间党支部在总结工作体会中写道:“在强化员工岗位培训中提升员工素质能力是党支部落实人文关怀的核心工作”。开展自主培训成为该公司党组织关心员工、服务员工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3、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创新自主培训的实施方法

能源公司在开展自主培训中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在充分调动员工参与自主培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中,鼓励各车间及其作业区根据公司生产运营管理要求,结合各自工作特点与员工队伍发展目标,积极创新自主培训的实施方法,并在总结优秀自主培训实践中提炼出员工欢迎且富有成效的做法。随着该公司三期扩建的进程,各车间及其作业区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自主培训方法,这些来自员工基于现场创造的培训方法体现出“把现场变课堂,把素材变教材,把实践者变教育者”自主培训的内涵与本质要求。

第10篇

2008年是公司“平安高效和谐”企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也是培训工作取得新突破的一年。公司各级培训部门按照“全员提素”的要求,深入贯彻“成长的企业需要有作为的员工”的人才理念,围绕狠抓“三支”队伍建设,加强培训组织,强化协调配合,突出培训实效,全面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促进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公司顺利完成工作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特别是在集团公司2008年职业技能竞赛中,劳资培训处和基层培训部门精心组织,各部门和单位大力支持,公司一举夺得参赛的维修电工、热力司炉工、常减压装置操作工、催化重整装置操作工和基层设备管理员5项比赛的的团体总分第一名;24名参赛选手摘金夺银,获得18枚金牌和6枚银牌,取得了自参加集团公司技能大赛以来的年度最好成绩;参赛4年,取得12连冠、76块奖牌,辽阳石化在中国石油员工培训的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公司班子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体干部员工的共同努力,更凝结着培训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在此,向辛勤工作在培训战线上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来的培训工作,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公司班子始终将培训作为“全员提素”的基础,作为基层建设的重要环节,耿总多次对培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每次集团公司大赛的备战和比赛阶段,都亲赴现场送去公司的关怀;各基层单位的党政领导对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在组织好本单位日常培训的同时,以公司大局为重,精心安排,克服困难,积极为参赛选手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组织有力。劳资培训处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各基层培训部门认真落实各项培训计划,各部门大力支持配合;特别是在各级大赛的筹备、组织和参赛过程中,公司上下认真落实公司领导提出的“周密计划、精心安排、做好细节、务求实效”的十六字方针,群策群力,务实进取,不仅实现了大赛成绩的历史性突破,而且大赛的组织工作也得到了总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是务实创新。通过认真总结培训工作多年来的经验,持续开展全员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培训,使公司管理、技术、技能三支队伍的整体技术业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确保了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和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公司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了“九级台阶打造蓝领精英”的员工成才渠道,为大赛取得佳绩提供了坚实保障,并且通过广泛宣传获奖选手事迹和创建“高级青年蓝领俱乐部”,极大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热情,“学知识、强技能、上水平、做贡献”成为辽阳石化人共同的追求,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辽化特色的培训文化。

成绩属于过去,展望新的一年,我们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各级培训部门和培训工作者要继续发扬求真务实,扎实苦干,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优良传统,推动公司的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就2009年的工作,我代表公司讲四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快速蔓延,世界经济的发展普遍陷入低迷,我国经济发展增速下滑的风险也在逐步加大。随着国际原油价格从高位快速回落和石化产品价格的大幅下滑,中国石油的经济效益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在如此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辽阳石化的生产经营正面临出口受阻、内销不畅、需求减弱等多重压力,抓优化、保安全、强管理、占市场、增效益、谋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

在刚刚结束的公司二届五次职代会上,耿总代表公司班子分析了当前公司面临的严峻形势,将2009年确定为公司管理之年和内涵发展之年;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内涵挖潜,提高管理效率,全面提升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全员能力建设和素质培养,把以芳烃为特色的大型石化基地建设继续推向前进。要推动内涵发展,确保公司各项目标的实现,提高全员能力素质是关键,而培训是提高员工能力素质的重要基础,抓好全员培训责任重大。

各级领导干部和培训战线上的全体同志既要清醒认识公司当前面临的复杂困难形势,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又要充分认识员工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基层培训力量亟待加强等矛盾和问题,切实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站在应对金融危机,推进内涵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公司的培训工作;要着眼于“全员提素”,盘活人员存量,优化人力资源素质和结构,实现“人员挖潜”来落实公司全年各项培训部署;要持之以恒,埋头苦干,进一步夯实基础,推动公司的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公司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广大干部员工要珍惜公司为每名员工提供的培训机会,要充分认识到培训是公司给员工创造的福利,让更多的员工享受这项福利,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谋生本领,是公司关心关爱员工的具体体现,也是辽阳石化作为国有企业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量采用,员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探索,不断消化吸收,不断提高技能,不断创造新业绩,才能适应岗位需要,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要切实增强学习意识和进取意识,积极主动地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认真钻研业务知识,苦练岗位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要有感恩之心,增强中国石油情节,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用自己的所学所能,做好本职工作,以良好的工作业绩回报辽阳石化。

二、突出重点,抓好落实,提高培训效能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是开展员工培训的目的,也是公司培训工作始终坚持的目标;而员工素质的提高不仅要体现在考场上的对答如流和准确无误,更要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规范操作和攻坚克难;员工的技能和价值也不能仅用拥有的证书、职级、奖牌来衡量,更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保证装置平稳运行的岗位实践来体现。特别是在当前公司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的形势下,我们改变不了市场,但可以通过精细管理改变现场。突出培训效能化,紧紧贴近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安排、部署、实施各级各类培训,强化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确保装置安全平稳生产,实现降本增效,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工作重点,也是公司培训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是抓好培训组织。公司劳资培训处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统筹安排好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并加强对基层单位的指导和考核;基层培训部门要发挥培训主导作用,精心组织好岗位练兵和全员培训,并结合实际抓好内部大赛等特色培训。要突出抓好培训计划的管理与实施,除公司总体培训计划外,各部门和基层单位要制订厂(处)、车间(科室)培训计划,形成科学完善的三级计划体系,确保计划的系统性;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内部需求制订培训计划,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完善,提高计划的针对性;要严格计划的落实,将计划执行情况列入经济责任制严格考核,保持计划的严肃性。

二是丰富培训内涵。坚持“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以提高全员的实用技能和实战能力为导向,借鉴芳烃厂班前安全宣誓、班组安全活动实效化的经验,将精细管理、生产受控、岗位操作、安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内容与“四个一”有效结合,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四个一”模式的内涵。在强化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将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和忠诚教育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发挥培训的价值导向作用。

三是强化培训绩效。要创新形式,结合全员岗位练兵,组织开展系统仿真、实际演练、现场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技术技能培训,培养员工的职业素养和临场应变能力;要注重过程,严格培训考勤、考核、考试制度,确保培训要求落实到位,督促员工学有所获,提高培训质量;要及时反馈,完善培训效果评价机制,综合员工反馈意见、培训后工作业绩等因素,对培训工作进行持续改进,切实提高培训效能。

三、优化平台,完善机制,打造高技能人才团队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公司技能人才培训和培养工作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初步形成了以“九级台阶打造蓝领精英”、技术技能大赛和高级青年蓝领俱乐部为代表的“三大”平台,培育了一批高技能人才。下一步,我们要按照耿总提出的“培养金牌员工,更要打造金牌团队”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团队建设,开创技能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一是强化“九级台阶打造蓝领精英”的工作机制。要借鉴先进企业的理念和方法,逐步探索建立“以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人员能力业绩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星级工、首席操作员、两级技师、两级技能专家评价考核标准,量化绩效指标,构建起更加适应现代管理要求的评价机制;要以新一轮技师和两级专家考评、聘任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人员动态管理,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激励机制;要勇于打破传统观念,对能力强、业绩好、作风硬的青工破格晋级、评聘,拓宽成才渠道,激发员工学知识、强技能、做贡献的热情。

二是组织开展好职业技能竞赛。今年,除参加集团公司4项大赛外,公司还将举办16项内部竞赛。公司组织和参加大赛的目的是为了给员工更为宽广的舞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此,我们要本着内赛练队伍,外赛上水平的原则,既要注重内部大赛的群众性和针对性,通过公司、厂两级大赛吸引更多员工参与其中,以赛促训,切实提高队伍整体技能水平;又要做好外赛选拔,集中最优秀的选手参加集团公司竞赛,培养拔尖人才,展示公司良好形象。同时,要积极拓展范围、创新模式,逐步将大赛由单纯的技能竞赛向管理、技术领域延伸,由专业工种之间的单兵演练向团队的协调配合拓展,切实提高大赛的整体效能。

三是加强高级青年蓝领俱乐部建设。成立高级青年蓝领俱乐部是公司在中国石油的创举,是公司对于高技能人才再培养的新实践,得到了团省委和总部领导的高度评价。要按照“让最基层的员工参与企业最高层的管理”的宗旨,成立各专业技术小组、技术攻关小组,围绕公司生产瓶颈和技术难题开展技术交流、献计攻关;要组织高技能人才制订延伸学习计划,开展理论学习、学历教育、业务观摩,加强对拔尖人才的再培训,拓展发展空间;要组织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引导会员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周围的同志共同提高;要通过整合力量,提高素质,发挥作用,切实将高级青年蓝领俱乐部建设成为技术交流的平台、高技能人才之家、高级蓝领的培养基地和公司加强基础管理的参谋部。

四、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加强基层培训基地建设

今年,公司在继续抓好机电仪培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将有重点地加强基层培训基地建设,从而改善基层培训条件,夯实培训基础。劳资培训处要根据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本着集约优化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基础好的单位进行试点;要加大投入力度,为试点单位配备系统仿真、教学工具等必要的培训设施和设备,提高硬件水平;要加强基层专、兼职培训人员的理论和业务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加快基层培训基地建设步伐。

各基层单位要以此为契机,结合加强“三基”工作,进一步完善员工培训档案,并通过信息化实现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岗位培训、考核奖罚等方面的制度,提高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针对装置改造、生产工艺调整修订培训教材,完善基础资料;立足于自力更生,改善车间、班组的学习环境和培训设施,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夯实培训基础。

第11篇

关键词:岗前培训工作 培训体系 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163-03

Abstract:Pre-service training of college teachers is the important work relat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It’s the first way of teachers’ training, and it’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lent strategy for a college. The pre-service training system of college teachers mainly consists of five parts, such as ideological system, content system, security and management system, operation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It can be more systematic, comprehensive, and operable. Besides, it may provide som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current pre-service training of college teachers in bo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do the basic work for further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pre-service training system of college teachers well.

Key Words: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pre-service training college teachers;

在2014年教师节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其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需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为了吸收科技创新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优秀毕业生,各高校在创新教师培养机制、提高教师素质能力教育、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上给予了重点的关注,通过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国际交流、平台创建、竞争激励等多种手段,加强教师职业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培养,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教学指导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高校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岗前培训是一个教师在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之前必须要参加的培训,这对教师清晰岗位需求、适应职业需要、明确自身发展方向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高校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手段。

目前,与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结岗前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并给出相应的对策;2.探索并创新培训机制、培训方式、培训模式等具体内容;3.研究中美的教师培训方式,并给出改革建议。迄今为止,尚未有培训体系相关的系统完整的研究成果,该文提出了由思想体系、内容体系、保障和管理体系、工作开展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构成的培训体系,并给出了每个方面所包含的内容,较为系统全面地对高校岗前培训进行了研究,为深入研究、发展和完善高校岗前培训体系做了基础铺垫。

1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思想体系

1.1 指导思想

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应以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中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为教育梦的实现做好教师的基础培养工作为目标,激发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热情,缩短教师适应岗位的时间,培养教师基本职业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

1.2 培训目标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目标主要有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最终目标三个层次的目标。基础目标是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岗位,获得基本的资格证书,使得其能够达到职业的基本要求。发展目标是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帮助其了解学校提供的各种平台,从而提高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技能,促进其产生更多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最终目标是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振兴做好基础铺垫工作。

1.3 重要意义

高校的新教师从来源上看,有师范毕业生,也有部分是未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的毕业生,其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了解较少,而且大部分会存在角色转变困难、教学技能和成效较差、专业知识不够、自我发展意识薄弱等现象[2]。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理清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是各高校必须予以重视并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从学校的长期发展来看,高校岗前培训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优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学科建设特色发展提供了合格教师资源储备。

2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体系

我国的岗前培训工作是从1997年制定颁布《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正式启动,并对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课时设置、考核方式、培训时间等都做了明确要求。至今为止,此项工作已经在高校中开展了17年,培训的内容在原来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程[4]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补充。通过对不同的高校岗前培训工作的调研情况来看,各高校结合该校的发展特色,增加了很多的培训内容。根据当前高校的特色和教师的基本要求,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体系应当由教师资格体系、学校认知体系、自我发展体系三个方面组成。

教师资格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程的教授、教师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熏陶、教师模范的榜样教育、教师认同感的产生与加强、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如何有效沟通等,使新教师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执教者。

学校认知体系主要包括学校发展历程与现状、组织架构与职能、学院设置与学科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发展目标的介绍和展示,让新教师对所在高校有明晰的认识。

自我发展体系主要包括学校给予的发展平台与机遇、科技项目的来源与争取、教师基本考核方式、教师发展与晋升途径、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等,让新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和事业有一个长期而实际的生涯规划。

3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保障和管理体系

3.1 组织和管理体系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必须置于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之下,积极研究国家相关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将岗前培训列入学校人才战略里教师培养方式和手段中,建立由主管人事处处长任组长,主管教师培养的人事处副处长为副组长,各学院负责教师的管理和培养的负责人为成员的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小组,并设办公室挂靠人事处,负责协调、处理、安排相关的教师岗前培训相关工作。工作小组应积极开展岗前培训的专题调查研究,探索培训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考察并评价培训的效果。

3.2 制度保障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要成为学校一项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就必须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形成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该校的《教师岗前培训管理制度》,明确培训工作的组织者,指出各单位、各学院的责任和分工,细化培训的目的、内容、形式、考核办法,进行目标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从制度上确保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思想上促进新教师形成主动学习参与的心理结构,强化督导检查,达到建立长效的岗前培训工作管理机制之目的。

3.3 物质保障

充沛的物质保障是开展任何工作的重要前提。高校要坚持岗前培训工作的长期发展和进行,发挥其重要价值,就必须给予物质上的支持与保障,将岗前培训工作纳入财务预算,保证开展各项岗前培训工作的经费。岗前培训工作经费主要包括培训费、课时费、活动费、考核与奖励费等方面,这些经费应统一归口高校人事部门管理,由人事部门统筹协调,这样才能实现岗前培训工作的日常化、规范化。

4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工作开展体系

4.1 将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使之规范化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岗前培训就是针对教师进行人才培养的首站,必须将其列入培养计划中,形成相应的岗前培训计划,并予以执行。在对教师岗前培训计划进行制定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师群体的知识特征、专业结构、年龄层次不同,须安排具针对性的课程,调动新教师的积极性,吸引教师主动参与;(2)结合学校的基本特色,安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采用课堂教学、专业讲座、教学实践、素质拓展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价值和作用;(3)以基本职业要求为引领,明确培训的重点与非重点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培训的效率。

4.2 突出培训重点,有的放矢,使之有效化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内容丰富,主要对教师的职业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教学指导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进行了基础性的培训和启发。在短时间的培训过程中迅速地提高新教师的相关素质与能力成为岗前培训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根据岗前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的,首先应当完成基础目标,即使教师能够迅速适应职业要求、满足教师资格要求、提高执教技能、学会与学生沟通。故而在培训工作中,应以此为重点,辅助培训以实现发展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内容,使此项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4.3 建立课堂、实践、素质拓展、网络教育的培训网络,使之立体化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长期以来一直都以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为主要目标,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且尚未与新形势下的教育手段相结合。在当前信息与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高校岗前培训应当与时俱进,形成系统而网络式的培训方式,以课堂教学、教学实践、基本素质拓展、网络教育为培训手段,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和培训资源,立体化地开展相关工作。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四门课程的基本教学,并辅助以部分素质技能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新教师的授课能力的展示与提高,辅助以教学奖励;在基本素质拓展中,重视新教师身体素质、沟通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应急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在网络教育中,重视新媒体在培训工作中的作用,新建教师沟通平台、知识传播平台、学校认知平台等,辅助以教师餐会等活动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4.4 加大宣传、监督和考核力度,使之重要化

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刊、黑板报、电影放映、微平台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在新教师中广泛开展各类岗前培训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新教师的主动参与、认真学习意识。除此之外,相关的组织管理部分应从制度建设、监督机制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着手,规范并重视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使之能够得到更好的组织保障和管理,从而促进此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5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目标得到有效实现,充分发挥岗前培训在新教师素质培养和高校人才战略中等方面的应有价值,应将教师岗前培训作为一个专项内容纳入各高校的教师工作和高校管理工作评估中,并结合各高校的实际,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

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进行合理而客观地考核评价的前提是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践证明,考核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程度。根据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特点和实际,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设计评价指标,设定指标权重,明晰评定标准,确定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内容。在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地把抽象目标具体化和定量化,增加可操作性,减少评价和考核难度。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评价指标体系,是指把岗前培训评价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化和操作化的标准体系。这种对目标具体化的指标体系,是对高校教师的基本工作考核的直接依据,也是保证岗前培训工作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措施。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性可逐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等层次,相对应的指标称为一级、二级、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应宏观地体现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目标和重点,其它层次的指标应从微观上充分体现一级指标的可测性。

指标权重是指根据指标的变化对上一级指标或培训整体效果的影响力确定的,反应了评价因素的价值与重要性。评价标准是衡量评价对象所需要达到指标的基本要求。根据达标程度可分为不同等级,不同的等级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从理论上说,等级数量越多,评价的精确度就会越高[5]。考核方式应以评价的结果为基准,对新教师和组织者在培训中的表现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或不合格的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

6 结语

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是关乎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教师培养的第一途径,是高校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探索性地总结了教师岗前培训体系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并逐项加以阐述,具有一定的全面性、系统性,可以为各高校建立教师岗前培训制度的提供部分参考。教师岗前培训体系中所包含的五个子体系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其中考核评价体系更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如何设立一个合理的考核和评价方式,既能够激起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又能够达到学校设立的培训目标,将是下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DB/OL].新华每日讯.2014-9-9.http://.cn/c/2014-09-10/001230815822.shtml.

[2] 张建平.论教师专业成长与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新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6(36):54-57.

[3] 谢文新,孙远雷.论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制度创新[G].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2):305-310.

第12篇

几年来,联想集团在配合企业战略和业务,提升员工绩效,促进联想建立竞争力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希望能够与从事人才培养的从业人员分享。

一、持续建立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培训体系

联想提倡专业化发展,目前已初步建立起员工各序列的胜任能力模型和职业发展途径,鼓励员工在本领域发展。公司的培训主要是帮助员工提升胜任现有岗位所需的技能,达成业绩;同时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培训。

(一)搭建以员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培训体系

培训对象:公司全体员工。根据类别分为:新员工、普通员工和管理者;员工根据从事的业务方面分为市场系统、产品系统、运作系统、职能系统4大类,2()多个专业序列。

培训方式:分为在岗培训和脱岗培训:在岗培训的具体形式有日常工作辅导(上级带下级、老员工带新员工等)、实习、轮岗、网上学习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在岗培训更能体现员工的学习能力和意识;脱岗培训是另外一种重要的培训形式,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内部集中组织培训和外派培训两种方式。

培训队伍:在开展各类培训项目的同时也逐步建立了一支包括人力资源部、各部门培训专员、专兼职讲师及全体干部在内的培训队伍。目前,争当讲师正成为公司员工特别是各级干部的发展目标,公司已建立丁一支以总裁室成员为首的颇具实力的专兼职讲师队伍。

培训组织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原则。人力资源部负责整体规划并实施企业文化与战略发展、管理类、职业技能类的培训项目,公司各部门的培训专员在协助实施以上项目的同时,规划本部门的专业技能类培训,以满足员工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的需求。

培训制度:为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培训效果的有效性,建立了《联想兼职讲师管理条例》、《课程开发流程和规范》、《新员工培训制度》、《培训费用的使用规范及指南》等制度。

培训设施:为员工提供更为方便的学习方式,专门建设了用于网上培训的电子教室、设备先进的员工自助学习中心及远程教育等培训场所。

培训经费:公司高层对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每年的培训经费占到工资总额的5%。

(三)初步建立针对关键岗位的培训体系,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员工提供系统化培训方案,为员工职业发展搭建培养平台

1、新员工培训:新员工在试用期内所需要的系统培训。内容包括集团介绍、历史、管理文化、规章制度、部门(或群组)业务和岗位工作流程、规范。形式上分“报到培训”(基本情况、报到手续)、“网上培训”(公司制度、规范)、“指导人指导”(岗位流程、规范)及为期一周的全封闭式“入模子”培训(公司战略、业务、组织及文化)。其中“入模子”培训采取团队学习方式,创造――种既竞争又合作的氛围,讨论、游戏、参观、录相等多种方法交互使用。经过一周丰富多彩、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将形成一支友爱、激情、奋进的团队。新员工培训达到了帮助新员工迅速融想、适应岗位要求的目的,同时使新员工在试用期的离职率大大降低。

2、员工通用技能培训:胜任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培训,即针对全员核心胜任力和某一岗位序列专业胜任能力中的通用核心能力(不含专业基础知识)的培训。课程有时间管理、目标制定与达成、呈现技巧、人际沟通、有效解决问题、项目管理等,形式以面授和网上为主,员工可通过公司内部主页随时报名参加自己所需的通用技能培训课程,针对各部门员工对某一门课程需求相刘・集中的情况,公司人力资源部也可为部门开设专班。通过通用技训的实施,使员工掌握了联想特有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3、员工专业技能培训:胜任某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培训,即为针对某一岗位序列专业胜任能力和通用能力中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如:采购、产品知识)的培训。课程分为销售人员系列、产品经理系列、质量管理系列、采购系列、生产管理系列等。其中销售人员系列又细分为“渠道销售初级、高级”、“客户销售初级、高级”、“电话销售初级”及“销售经理初级、高级”。以集中面授为主。通过大量的各岗位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关键岗位的员工掌握了专业的工具和方法,促进了员工业绩的达成和职业的发展。

4、干部管理培训:集团各级管理干部胜任管理岗位所需的能力培训。内容分为:管理技能培训(如领导力、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企业文化培训。课程分为“高潜质人员系列”、“新任经理系列”、“基层经理系列”、“中层经理系列”、“高层经理系列”。主要以面授为主,辅助以网上、研讨会方式。通过实施干部的管理培训,为联想培养了一批懂经营、懂管理、懂专业的干部,使联想的事业能够在有事业心的干部带领下不断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同时,联想还建立了“大联想学院”,专门负责为渠道合作伙伴进行培训。课程设置上也是基于的关键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而设定。如销售代表系列、售前工程师系列、分销经理系列、总经理系列。在为合作伙伴提供专业培训的同时,还向他们输出联想的管理思想、经验和方法,在提高合作伙伴忠诚度的同时,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赢得竞争。

(四)大力支持员工以多种方式实现与提高工作技能和职业发展相关的学习目标

为保障员工能力的不断提升・并体现员工参加培训的权利,公司年度培训规划中明确规定每个员工的脱岗培训时间,并在财年初制定出员工培训计划。每位员工参加培训的情况都会被记录在人力资源部的培训信息系统中,公司已尝试将员工尤其是干部参加培训的情况与其在公司的发展相挂钩,以保证培训的效果。

在培训部门的努力及公司所有员工的配合下,人均培训学时从2000财年的38.6学时上升到2001财年的49小时,培训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也逐年上升。

二、更新培训观念,“建设”与“打仗”相互促进,实现战略性培训

培训是手段,对公司的价值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改善员工能力(包括态度、知识、技能),提升员工的绩效,保障员工的职业发展。二是通过改善公司业务及职能管理的业务模式、流程、机制和文化,实现公司业务目标和战略,保障公司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联想集团在搞好“培训建设”即持续做好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培训体系的同时,还配合公司战略,“打好仗”即引进先进的思想和方法,引发变革,再造模式和流程。如:引入“6SIGMA'’,改善质量价值链的管理方法和能力,同时行政后勤、客户服务等部门建立了持续改善小组,运用6SIGMA方法和工具,改善流程,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满意度。配合销售部门实现销售模式、销售管理及销售组织的改造。配合公司服务转型,引入并实施“关键时刻”培训,在全员中建立统一的服务客户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变革的过程中,培训贯穿其中,参与新流程的建立,新流程建立后,实施新流程、新方法和技能的培训,成为管理、业务变革的一部分。

另外,“打仗”还体现在公司业务或组织调整后,配合调整及时策划组织对新岗位的上岗人员的培训。如新任大区总经理的培训、销售首席代表培训、电话销售代表培训等。

“打仗”不仅司・以指导培训如何进行“培训建设”,同时也带动了“培训建设”的不断完善。

三、“自上而下”,发挥干部在培训中的作用

联想在培训中一直坚持发挥干部的作用,倡导干部学会用培训的手段,传承公司战略、带好队伍。在培训中,干部不仅带头当讲师、开发课程,而且在有些培训项目的实施上,先要求所有干部参加,然后在员工层面开展。

2002年,联想核心价值观提出后,存在着对价值观的阐释理解不一致的现象,需要内部在价值观上有一个统一的文化语言。因此集团就由上至下对全员进行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训,从课程资料开发、讲师培养、培训实施到训后跟踪历时整整一年。在开发好课程后,先由总裁杨元庆,对总裁室成员及总经理培训,然后,由各副总裁或总经理当讲师,结合部门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正反案例,对本部门的员工培训。在培训中,大家有交流、有分享,形式活泼。这样一来,公司上下不仅对联想核心价值有了统一的认识,而且通过干部当讲师的方式,在促进上级与下级的交流的同时,把管理者的思想最直接地传达到公司的各个阶层。

新员工人职培训中,总裁室的成员会轮流参加,与新员工交流公司战略,分享本人在联想职业发展的历程和感悟,新员工对能够有机会与公司高层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都很珍惜,踊跃提问。座谈会使学员收获很大,评价很高。

年初,干部会明确本人今年要开发什么课程或讲多少学时的课,培训中心的人员会支持干部实现这些目标。这种做法也使得集团价值链某一环节上的经验得到总结和积累,竞争力得以继承并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