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解剖学

解剖学

时间:2022-09-03 07:08:30

解剖学

解剖学范文1

[摘要]层次解剖学是姜同喻先生创立的,其理念是遵循人体结构相互配套的原则进行解剖、制作标本并绘制相应的图谱,因而不同于为显示而孤立地暴露结构的解剖方法。姜先生要求学生在解剖过程中对结构的测量,进而探索其关联性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他传承中医学术体系,提出的自身比例的定位和模拟动态变化方法,在现代影像解剖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他提倡的解剖技能训练与当前在解剖中进行临床技能训练是不谋而合的。

[关键词]层次解剖;创新性教学;自身比例;定位

南京医科大学姜同喻先生(1917~2007)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般的解剖学图谱或解剖学方法为了显示人体局部孤立地暴露某个结构,而不考虑其结构的相关性,其方法也没有理论作为支撑,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整体的认识。他经过多年的实践,于1954年提出了层次解剖学这一新的解剖学方法和相应理论,出版了连续层次解剖学图谱,并于1955年,在连续层次解剖学的基础上,出版了人体解剖学图谱,层次解剖学理论体系贯穿于该图谱。两书经多次再版,到1983年发行量达到247600册。连续层次解剖学方法和图谱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今天他离开学术舞台已经30年了,提出连续层次解剖学已有60多年,但当今医学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应的医疗方法和医学教育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这种环境下,姜先生的层次解剖学及其他的学术思想有无过时及其是否还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为此本文中我们探讨层次解剖学特点与当前创新性学习和临床技能训练的关系,以及分析其与目前常用的解剖学研究方法的关系。

1.层次解剖学理论体系与创新性学习的关系

姜先生在层次解剖标本的制作和解剖学习的过程中均能反映出他的创新性学习方式:如提出剖、查、认、定的科学程序,测、试、透、比的综合技术和三态四性的分析方法。他所制作的标本不是孤立地暴露结构,而显示其相互联系及其功能综合体的结构;他要求学生不是单纯的观察标本,识别结构,而是要了解它们的关联,即通过测量相关结构的角度、距离,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1~4]。例如他制作的上肢附带一侧脊柱标本,其揭示脊柱、脊神经与上肢的关系,学生通过该件标本的学习,认识到上肢的运动或感觉与脊神经及其脊髓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如脊神经经过椎间孔,椎间孔的病变将影响上肢的功能。于是他要求学生在观察标本的同时,测量椎间孔的直径,以探讨椎间孔直径改变将会对上肢产生什么影响的课题,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又如,用相互配套的观点设计头部层次标本,他将头部标本一层层地掀开,又可以一层层地恢复原位,分析每一层的特点。如第3层由面部表情肌、帽状腱膜、面神经和血管组成,这一层相互配套的结构均与面部表情活动相关,面神经支配面肌,面神经损伤将影响面部的表情。为此设计标志点测量面神经的距离,探讨在手术中如何保护面神经。另外通过该层与第1层皮肤和颅骨关系的探查,分析相互附着紧密的程度及其与头皮血肿的关系;面部颅骨层的下颌骨及其相应的咀嚼肌,其层标本主要完成咀嚼功能,通过测量肌与下颌骨的角度,探讨咀嚼肌功能及其功能障碍的机制。这些例子说明,姜先生层次标本不同于其他标本,它既体现了人体相互联系、互相配套的规律,又能最大程度地暴露局部并可使结构恢复原位;启发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结构的认识到深入的探索,从标本的解剖到如何应用的学习过程。当前由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显得重要。为此,结合我们教学实践的情况,探讨新时期创新性教育,强调学生从教学实践中创新,从临床实践中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5]。而姜先生在30多年前就指出解剖学教学重点应该是在尸体解剖中找规律,从实践中查问题,这与我们现代教学创新要求是不谋而合的。

2.关于四定方法与当前大体解剖学研究趋势的关系

姜先生的层次解剖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出了贡献,同时他提出的4定观点拓宽了解剖学的研究方法。4定就是定位、定性、定态和定关系,在这里重点介绍他的定位、定态的观点。定位就是定结构的立体方位。因为个体差异较大,他传承中医学术体系提出按照自身比例,定出其结构的相对方位。这种相对定位的方法在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中得到应用[6~14]。他们首先选择相关的标志作为测量的基准点,然后将该局部分成若干等份(方格),对他所要测得的结构在方格中定位,并将所测的例数进行重叠累计,得出该结构的相对位置[6~12];或通过测量其角度的变化,比较他们的相对位置[13,14],通过上述相对定位方法消除了个体带来的差异,其结果更有利于临床的应用。目前,相对定位法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提高,定位的对象已从标本转为影像图,如在MRI图上比较抑郁症患者海马体积的改变,为了消除男、女高矮等个体的差异,首先进行全脑长径和宽径的测量,然后计算海马在整脑所占的比例[15,16];为了测量皮质下结构或交叉韧带的附着处,将整脑或股骨分成若干长方形小格,测量皮质下结构或韧带附着点在整脑内或股骨的相对位置,相对体积[17,18]。上述测量方法与姜先生的自身比例定位方法不谋而合,其方法广泛应用说明这种技术是有科学依据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相对比例的应用越来越深入,3D器官打印技术就是根据自己的尺寸打印可移植的器官[19]。定态就是定结构的内在相关动态变化,如上肢的结构在静态、动态以及静、动态之间的有多种相关。针灸不仅利用骨性突起、肌肉隆起的静态标志,更重要的是利用动态标志。如在运动时一些标志出现或消失,依此可以取一些针灸穴位[1~3]。上述可见姜先生一直注重人体的动态变化。随着医学的发展,尤其现代影像技术高速发展,用人体结构动态变化探讨疾病发病机制或预测疾病治疗效果的例子很多。如褥疮是长期卧床病人局部组织长期受压造成的,发生的主要因素尚不清楚,应用动态的观点,并用现代MRI技术使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检查时让患者髋关节处于各种位置,使坐骨结节表面的软组织处于不同的受压状态,然后用MRI观察该处软组织厚度的动态变化。通过比较发现,肌组织受压时厚度变化最为明显,而脂肪和皮肤变化不明显,因此提出肌肉与褥疮的发生有关[20]。又如尿失禁是老年女性的常见病,过去很难了解尿失禁的形态变化,随着MRI、B超、CT的发展,其能很清楚地观察生命状态下的相关肌肉,如耻骨直肠肌的形态、体积和附着点,同时也可制作为三维重建模型,显示患者在静态、提肛和排便时等不同状态下的耻骨直肠肌的位置,利用此动态变化,比较正常人在疾病治疗前后的变化,为尿失禁的发病机制、治疗效果提供依据[21,22]。由于上世纪80年代科技发展相对落后,人们对姜先生提出的动态观点认识不足,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揭示人体结构的动态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从断层影像解剖学角度,探讨人体结构的动态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并可将其提升至生物力学高度认识,即用断层影像解剖学的手段,用动态的思维,直接反映人体生命状态的动态变化、力学改变,从而大大拓宽了生物力学的研究手段,丰富了生物力学的内涵[21,22]。

3.关于层次解剖学方法与临床技能训练的关系

姜先生在层次标本制作及其学习过程中,提出了层次解剖学有关技能训练的方法。如“剖”包括切开翻开,分离架空,分层分块,剥离摘出等方法;“试”是用手摸、活动肢体、牵引等方法探查;“透”是用针刺、层次叠加、透视等方法,建立立体方位、层次深度、精准定位等概念[1~4]。从上述描述可见,姜先生的层次解剖主要是放在解剖技能的提高。如通过标本一层层地掀开,又一层层地复原,可对相关器官或结构进行准确定位,学生通过皮肤表面的相关标志点就能确定深层结构的位置,也就是他所说的培养透视眼、一模准的本领。通过穿刺的训练,既能培养学生对重要结构的定位,也培养学生掌握穿刺的技能。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医学生临床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培训和提高主要是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的,但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学生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要通过临床实践完成医学生的培养计划是困难的。于是我们认为,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不仅仅是在临床专业课和临床实习中得以训练,也可通过尸体解剖贯穿临床技能的训练。本团队在局部解剖学教学的过程中,从4个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尸体进行临床技能的训练。如对重要器官的定位;结合层次解剖设计手术入路;制定与解剖学关系比较密切的穿刺,让学生在解剖过程中进行临床技能方面的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3]。这些要求与姜先生对学生局解技能训练是一致的,定位也是他层次解剖的标本制作和观察的一个重要部分。综上所述,姜同喻先生的层次解剖及其学术思想的原创性和独特性,是国外解剖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其对当今的尸体解剖及其解剖学教学,创新性思维教学,人体结构定位、定态的研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姜平 童鑫康 王鹤鸣 韩群颖 顾晓松 丁炯 单位:江苏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神经研究所 南京医科大学解剖学系 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

解剖学范文2

1、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科学,分为大体解剖学和显微解剖学两部分。

2、大体解剖学是借助解剖器械切割尸体的方法,用肉眼观察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的科学。

3、显微解剖学可分为细胞学和组织学。显微解剖学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的放大作用研究人体的微细结构。

4、学好这门学科的必须有以下两点要素:(1)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对其足够的学习兴趣是无法真正学好这门学科。(2)耐心:拿人卫最新的《系统解剖学》教材来说,近500页的教材,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看完的,更何况还需要加以理解记忆。因此没有耐心是无法学好这门学科的。

(来源:文章屋网 )

解剖学范文3

【关键词】解剖学;趣味教学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9-2991-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解剖学教学时,如何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上解剖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位解剖教师都会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学生上解剖课的兴趣,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作了细致的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随机选取我校2005年高职护理7、8、9班为实验组(共117人),在教学中加强了动机、兴趣和情感等方面的培养;2005级10、11班为对照组(共94人),采取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将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达优率和及格率进行了比较(90分及以上者为优,60分及以上者为及格),所有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学生期末解剖学考试成绩达优率和及格率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解剖学考试成绩无论是达优率还是及格率,实验组都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提示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教学结束后并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收回问卷76张,其中认为加强动机、兴趣和情感教学对学习解剖学帮助大的有72张,占94.73%,说明加强动机、兴趣和情感教学对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有一定帮助。

3 讨论

3.1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解剖学的目的,激发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是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解剖学是学生首先接触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且难记,因此解剖学教师就自然成了新生入学后学习医学知识的早期引路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剖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解剖学,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解剖学的教学,诱导学生热爱医学专业,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医德情操,使学生为后续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通过10余年的解剖学教学体会到上好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如上解剖学绪论时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参观解剖实验室,让实验人员简要介绍解剖学的发展史,尸体标本的制作过程,以及尸体的来源,从而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好奇感;并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解剖学时就激发了学习解剖学的内在动力。

3.2 激发学生上解剖课的浓厚兴趣:作为解剖学教师其作用在于引导和启发学生自觉、主动去学习。我校教师精心编写教学大纲,让学生明确解剖学的目的和要求,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以及引入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解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

解剖学范文4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隶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在医学领域,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毗邻和联属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人体解剖学也是美术、音乐、体育、心理学、殡葬学、法医学等学科的必修科目。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解剖学范文5

以探索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开展的教学方法为目的,提出课堂教学中进行部分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采用随机抽取2011级1个专科班级,上半学期仅采用课堂教学,下半学期采用部分教学内容开展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方法,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并比较上下两学期的成绩差异。结果是,采用部分教学内容开展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学生成绩下学期较上学期明显提高,且收到学生良好的反馈信息。说明,开放性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解剖学知识结构,丰富医学基础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立了基础与临床的关联性,同时也促进、调动了其它学科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也可以提高教师综合的教学能力。

人体解剖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开放性课堂教学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校后第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由于解剖学名词多、内容繁杂,多以描述性语言为主,故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活跃课堂气氛,且当前尸源短缺,标本少,实验示教时,学生多,展示视野较小,往往使学生觉得人体解剖学枯燥,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为适应当前倡导的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本文对开放性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2011级1个专科班级,上半学期仅采用课堂教学,下半学期采用部分教学内容开展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方法,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并比较上下两学期的成绩差异。

二、结果

对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1。经t检验,2者平均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学生对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2。

表1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组别人数考试成绩(-x±s,分)

期中考试成绩2470..13±15.97

期末考试成绩2479.17±12.62

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相比,p<0.01

表2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表(人,%)

反馈意见结果

激发学习兴趣22(91.7)

调动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24(100)

加深记忆和提高学习效率20(83.3)

对学习没什么帮助0(0)

三、讨论

目前,关于解剖学的教学方法较多。问题教学模式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为主线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优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增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缺点是,人体解剖学的内容并非都适合用pbl教学,模式是在纵向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建立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由于人体解剖学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缺乏横向学科知识的支撑,此外还存在pbl是否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教师的技能和精力是否适应、学生是否适应、学校管理部门是否支持等问题。

病案讨论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自己分析的思路,通过病例分析,将学科理论知识与相关实践知识融汇贯通,强调了解剖学知识的实用性。病案讨论教学法缩短了课堂与临床的距离,有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利于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加深了解剖学与临床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贯彻启发性原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使教学相长。病案讨论教学法可以有效实现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双向渗透”,提高其学习效果,有助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但病案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其自身的不足:病案分析讨论的准备、讨论到总结要花费较多时间;病案教学法需要学生从智力上和情感上积极参与、投入教学过程;教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和启发学生临床分析和思维,使学生学会如何对病情剖析、归纳和总结。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通过对人体标本或活体进行ct扫描,利用三维制作软件重建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利用此人体数字化,人体结构以三维方式清晰显示解剖细微结构作为教学的方法。可以将人体血管、神经等复杂、位置深结构及毗邻结构位置等清晰显示。优点是,结构放大,显示清晰,学生观看清楚,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充实内容,提高效率;教学内容更新及时,便于吐故纳新。但应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注重学生主动性和动手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人为主,以机为辅,人机协作的效果。缺点是,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且变换快,不易掌握,很难把课堂上传播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易产生教学内容主次不分的问题,学生不易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要点内容;另外图片多,增强了直观性但留置的时间过短,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参差不齐,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亟待提高。

综合上述各类解剖学教学方法,我们逐步把理论教学从教室搬到实验室,边学边观察;利用现代多媒

转贴于

体教学手段使教学由静态变为动态;结合实际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解剖学知识解决临床实践知识;加强阶段性的测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考核等。

开放性课堂是除课程安排的教学时间外,利用课余时间,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进行观摩及操作以及课程安排的教学时间内,到图书馆等资料室查询相关学习资料的实践学习。开放性课堂教学方法综合了问题教学模式、病案讨论教学法及多媒体网络教学。下学期采取了开放性课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解剖学课堂中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实验室方面,师生共同参与解剖学标本的制作,并将制作合格的精制标本贴好编号及标签长期封存。鉴于尸体资源紧张,为了提高尸体资源利用率,实验标本首先需根据各个标本的具体条件,设计出尽可能多的且精制的符合教学的尸体标本。通过这样方式的学习,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了解剖学结构,锻炼了实践操作的手技,且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升了全面分析判断能力。

理论授课方面,上一节课结束前预留题目方向,使学生对下节课讲授内容有所了解,开放性课堂选择在图书馆或覆盖校园网络的教室,上课后针对问题有目的的进行一系列的查询、检索,然后学生、老师对题目进行课堂解析及相关知识点的总结。这使解剖学的知识做到了延伸和拓展,使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现实应用价值,进而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了对解剖学学习的兴趣,使其被动以考试合格为目的的学习动机转变为现实需要的自主吸取知识形式。经过开放性课堂的进一步引入,结果显示,下半学期的开放性课堂教学在调动学生人体解剖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及取得理想考试成绩方面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有些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计算机资源相对较少,校园无线网尚未完全覆盖;图书馆开放时间有限,收藏书籍、刊物、录像带、光盘、报纸及在线电子资源数量相对较少,且更新缓慢。这对开放性课堂教学会有所影响。开放性课堂教学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编制思考题目,在教学中充当引导者、提问者和答疑者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的能力,提高自身素养。通过科研提高学术水平,通过到临床相关科室工作、进修增加跨学科知识的培养。

解剖学范文6

解剖学是大一上学期就开设的专业课,由于学生的医学知识较少,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是死记硬背。另外,在运动系统的章节中,以形态为主,名称多,抽象难懂,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针对于此,在教学中,采用活体教学法。活体教学既直观形象,又利于记忆、掌握,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便于护理实践操作,为基础及临床护理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解剖学基础。要求学生对照自身,进行体表标志的观察和触摸,对一般比较明显的标志,如第七颈椎棘突、胸骨角、肋弓、剑突、髂嵴、内踝、下颌角、以及股二头肌,三角肌、胸大肌、股四头肌、臀大肌等肌性隆起在自己身上逐一正确触摸,并给学生讲解一些重要的标志在临床上的应用等。比如学习臀大肌的位置、起止、形态特点时就结合临床护理进行提问,为什么要选择此肌注射?如何确定注射部位?要求学生在自己身上定位。通过形象、直观、联系实际的学习,学生能结合专业特点学以致用,提高了学习解剖的兴趣和积极性。

2歌诀记忆减负担

运动系统章节中,名词多、结构复杂,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学生要全部记住实属困难,看清、理解是基础,但巧妙记忆也不可缺少。在多种方法中常用歌诀记忆法,教师精心准备好的歌诀,可以将记忆内容高度浓缩与概括,减轻记忆量。如脊柱形态歌诀:前观脊柱有特点,上细下粗尾部尖;粗粗细细有道理,承受压力密相关;翻过脊柱后面观,棘突连成一条线;颈短胸斜腰平伸,大椎棘突有特点;前后观过侧面观,四个弯曲很明显;胸骶弯曲凸向后,颈腰二曲凸向前;身体直立减震荡,线条大方又美观。膝关节歌诀:膝关节最复杂,全身关节它最大;内C外O半月扳,前后韧带相交叉;下肢运动很重要,能屈能伸实可夸。脊柱的韧带歌诀:脊柱韧带,三长两短;腰椎穿刺,棘上棘间;再透黄韧,进入椎管。歌诀记忆法的运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运动系统事半功倍。

3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动画、三维立体功能,可以展现以往传统教学无法演示的宏观和微观世界,将不易表述的知识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在运动系统中,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观察、理解器官位置和形态,同时使器官在人体的位置一目了然,形态的展示更加立体、真实,抽象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比如胸廓的构成,只凭单纯平面结构图难以理解其复杂的立体结构,将胸廓的组成胸骨、肋、胸椎以及之间的连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成色彩丰富的实物动画或图片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增强学习内容的生动直观性。

4引入穴位按摩保健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运动系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护理保健意识,在教学中对穴位按摩保健的知识进行渗透。对于一些常用的穴位,比如合谷,就是俗称的“虎口”:能够治疗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等,位置在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同学在操作寻找的过程中可以学习手骨的构成及结构特点;足三里,对于胃肠疾病和镇痛有显著的效果,位置在胫骨前肌,趾长神经之间,可以将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的知识很自然的融合;还有同学们都熟悉的眼保健操,它通过对眼部周围穴位的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的目的,通过这一寻常的保健知识来学习面颅骨的构成,面部肌肉的组成,起止形态特点的知识。结合按摩穴位的位置,加强学生的保健护理意识,使得学生对于自身的一些不舒服的症状跃跃欲试,将所学的骨骼,肌肉,骨连接的知识融汇于其中,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简单有趣实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5应用病例教学

病例教学的主要优势,在于使学生直观地通过所熟悉的临床病例引导出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并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所选病例要与所要求掌握的解剖知识密切相关,能够使学生通过一个病例的分析,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所选病例要既典型又常见,使学生通过学习解剖就能分析出病例,而不过多地依赖其它基础课和专业课。比如学习运动系统的四肢骨的连接:某运动员投掷动作太过用力,造成肩关节脱位。让同学们根据此病例分析关节的基本组成、以及四肢重要关节的构成、特点、运动形式。如上述病例所选的是肩关节,代表关节的基本过程、特点及运动形式,使学生通过此病例的分析就能对相关的关节损伤病例进行分析。病例教学使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教材,而是一个个具体的“病人”。用具体的病例联系原本抽象、枯燥乏味的内容,就会使内容变得具体、有趣,从而加深了对解剖结构的理解。在强化理论学习的同时,由于注重了思维能力与表达,通过病例分析,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学习相关的解剖学内容,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使学生能够利用解剖知识分析实际的临床病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病例的驱使下主动学习,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6加强实验教学

护理解剖学的实践性较强,应紧密配合实验教学。要真正掌握理解人体各部分形态和结构,必须通过认真观察、亲手触摸,才能真正观其“形”识其“态”。实验教学时,采用教师少讲,让学生多看的方式,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观察标本,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要重点指导学生识别把握与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学结构和知识。对于骨骼标本的观察,教师先示教,比如对于四肢骨、髋骨应先以解剖学姿势放好,简明扼要地介绍骨性标志如何分清左右、上下,结合骨架比较学习,教给学生观察标本的方法,之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肌学内容结合肌注射术重点讲解,全身肌众多,在教学中应结合护理专业特点选择重点讲述臀大肌、臀中肌、三角肌、和股外侧肌的位置、起止、形态特点,突出临床技能应用。在实验课结束前对学生进行标本考核,比如活体体表标志指认、尸体标本标志辨认,说出体表标志的名称,提高实践能力,达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目的。将标本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按比例计入学科总成绩。以此促进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加强学习。

7角色转换———学生参与授课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观察标本、自学的能力,采用学生上讲台参与授课的方式(内容可多可少,不做硬性规定),利用教具、标本、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比如,有一个学生讲手骨的结构特点时,之前做了大量准备,先到实验室仔细观察手骨的组成形态结构特点,对照标本反复观察;讲课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标本,将结构分析讲解得非常清楚明了,然后让每个学生对照自己的手触摸感知,课堂效果非常显著。讲完后,教师稍加点评,鼓励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精心准备。其他学生如有问题可以提问,对某些内容可以补充,同学们互相讨论,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角色转换法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试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解剖学范文7

关键词:解剖实验;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R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1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生接触医学的第一门课程,是学生认识医学、了解医学的奠基石,为医学生学习其它医学课的基础。实验课是学生理解知识和验证理论的过程,是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解剖实验教学是解剖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是医学生学习医学的重要窗口,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人体解剖教学的质量。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解剖理论的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以下几个环节,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教师在课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教师要投入满腔的热情,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会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其次,教师要深入砧研教材,找准聚集点,根据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在课前提出相关联的关键性问题,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激起他们的认知冲突,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在课前进行思考钻研,主动地理解问题,由此加深学生的记忆。再者,教师在课前要尽可能地搜集与教学实验内容相符合的临床案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制作成录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提高学生对解剖实验的兴趣。

2 在课前预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解剖学是形态科学.在知识上各部分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在接触解剖学之前,学生还没有真正接触医学课程,比较生疏,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主要靠记忆。根据解剖学和学生的特点,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预习可以以器官或器官各部形态结构为单位分若干部分,然后将学生按知识团块分组,对应预习,这种采用简明提纲、表格和图形等形式进行课前预习的方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

3 加强实验环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出实用型的中医药人才,并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的竞争的形势,教师不能只一味的传授知识,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前上实验课,绝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虽然是实验课,但是学生的学习模式没改变,只是从教室走到实验室,学生学习的方式依然是听教师讲。因为实验课没有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情绪,以致后来有的同学干脆就不来上实验课。为此,可以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如进行角色转换,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只是把实验教学目标以及需要掌握了解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己动手、亲自观察,最后留二十分钟答疑。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4 丰富教学方式

既要积极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也要重视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方式是人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并建立起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其内涵丰富,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授课速度等方面存在优势,教师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的基本内容进行精讲,将重点、难点讲透,针对疑点讲清,同时融入新知识,新进展,从而将课本上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学生的头脑中对人体解剖结构形成一个整体的宏观概念。

而随着国际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了必不可少的实验教学方式。因为人体结构的复杂性,多媒体技术在解剖实验教学中的地位也变得日趋重要。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融为一体,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抽象、不易理解的课本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加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及感受,弥补了在传统教学中,通过口头讲授和板书无法实现的教学重难点的不足,给解剖实验的理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5 直面标本,强化实验操作

学生在面对理论知识的时候,往往因为知识太过抽象,难以形成印象。但是当面对理论知识中所描述的具体实物标本的时候就会出现求知的热情和好奇心,这样就会提出相应的问题并投入到整个的实验教学活动中。在实验中当遇到重要的体表标志或者主要的止血点的时候都会通过直面标本对其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仅对理解有帮助,同时也会提高教学的效果。在实验操作结束后,小组组长向老师详细汇报实验操作过程,总结经验,针对出现的特殊情况的解决方案进行说明,由老师根据整个小组实验操作的完成情况给予整体评定,作为平时成绩,督促学生积极合作,相互配合完成实验目标。

6 结语

解剖实验教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应当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中心。总之,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生的状况、学科的特点、基础设施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用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琼英,玉洪荣,杨伯宁,等.局部解剖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解剖学研究,2010,32(1):69.

解剖学范文8

Alzheimer病患者和大鼠脑内早老蛋白-1的分布 朱粹青,沈煜,曹小定,孙凤艳

大鼠面神经切断及修复后面神经核内胆碱乙酰转移酶的变化 卢连军,武胜昔,邱建华,王锦玲,黄维国,刘顺利

大鼠慢性局灶脑缺血区CD8抗原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雷万龙,袁群芳,姚志彬

慢性局灶脑缺血区血管周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雷万龙,袁群芳,董志宏,姚志彬

活性氧在缺氧预适应中的作用 段春礼,刘宏雁,吕国蔚

部分去背根猫备用背根节和脊髓Ⅱ板层BDNF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 王廷华,吴良芳,廖德阳,周雪,A.Takeda

心内神经节酪氨酸羟化酶mRNA阳性神经元的研究-原位杂交法 李光千

成年脑内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李劲涛,冯忠堂,王廷华

单纯疱疹病毒扩增子载体转导的ATM基因在活体的异位表达 齐建国,王苏鸣,Charles J.Link Jr

大鼠GAD样阳性终末与三叉神经中脑核内GABAB受体和PAG共存神经元的联系 陈鹏,李金莲,李继硕

胸腺及其投射神经元一氧化氮的分布 支晔,张志勇,吴建中

BDNF、NGF对体外长期培养的胚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影响 金国华,田美玲,秦建兵,黄镇,徐慧君,钟世镇

耳蜗外毛细胞两种胞内钙库的初步探讨 苏振伦,孙燕荣,姜泗长

间断性低压性缺氧对大鼠下丘脑NOS和生长抑素神经元的影响 范晓棠,阮怀珍,徐海伟,张金海,黄辉

三种交感神经节牛磺酸的含量及变化 梁尚栋,李焕英,熊玉卿,刘汉清,关新民

电刺激引起背根节PPTA mRNA表达的变化 李秀华,赵晏,史文春,李信民,王会生

大鼠椎动脉基底动脉系脑血管神经肽Y能神经与星状神经节、颈上神经节的关系 林雪群,邵立健,程上穆,石嘉庆

Aβ(31-35)和ApoE4对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郭文平,周丽华,谢瑶,姚志彬

嗅茎切断对脑室下层细胞迁移的影响 王德广,张凤真

下丘脑加压素能神经元体外培养方法的探讨 郭雨霁,李盛芳,郝晶,韩爱卿,邴鲁军,何秀全

海马内主要神经递质系统递质释放的异源受体介导作用 刘能保,李宏莲,刘少纯,张敏海

丘脑底核的解剖与生理研究近况 陈琳,刘宗惠,王亚奇

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通讯

多巴胺受体和多巴胺载体在可卡因对脑和行为发育影响中的作用 宋君,何威,任嘉谦

关于蛋白质组学技术讲习班的意向

基因芯片技术进展及应用 刘炎,顾晓松

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郭雨霁,李盛芳

周围神经Waller变性时的信息传递方式 范惠勇,郑德枢,燕启江,孙卫文,刘湘梅

nNOS阳性神经元支配雄性大鼠球海绵体肌和坐骨海绵体肌 支晔,张志勇,吴建中

基底前脑神经元移植到海马后ChAT、NGFR和NOS的表达变化 燕启江,周丽华,袁群芳,邓维意,赵绮华,姚志彬

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时兴奋性氨基酸变化的实验研究 米曰堂,夏玉军,张树栋,宋展昭,迟焕方,梅光东

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时即早基因c-fos在脑组织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袁琼兰,蓝顺清,李瑞祥,羊惠君,张光鹏

马桑内酯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丢失及化学性质的研究 区力,郑德枢,丁松林

Forskolin抗金黄地鼠视网膜节细胞凋亡作用与CAMP和JNK关系的研究 梁玉香,李海标

大鼠孤束核内传递内脏伤害性信息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向臂旁核的投射 党小荣,张文斌

神经再生国际会议简介

大鼠扣带回与大脑皮质运动区的神经纤维联系 王艳,曹宇,汤浩

骶髓后连合核内躯体初级传入粗纤维的证明及其意义探讨 史娟,张淼丽,李继硕

地高辛精标记大鼠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第5亚型RNA探针的制备研究 秦丽华,于恩华,徐群渊

去脑皮层血管对大鼠前脑大细胞基底核AChE、ChAT、BDNF、trkB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司银楚

雌性白腰文鸟发声调控核团的神经联系 曾少举,左明雪

大鼠腰髓脊髓小脑束神经元向小脑中央核的投射-BDA顺行追踪研究 李莉,高秀来

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对渗透压改变的反应及其和神经元的相互关系 段丽,田国红,饶志仁

人胎小肠氮能神经元发育的研究 邵金贵,忻国妹

运脾复方对幼龄厌食大鼠下丘脑外侧区和腹内侧区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杜永平,张月萍,胡三觉,汪受传

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基膜与TPA变化的相关性 徐剑文,王玮,康仲涵,吴翊钦,张更,赵小贞

低等脊椎动物视网膜中水平细胞上不同的光感受器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 梁培基,罗富均

海马内主要神经递质系统和递质释放的自身受体介导作用 刘能保,李宏莲,刘少纯,张敏海

中药"神经再生素"促神经生长过程中基因差异性表达的初步研究 刘梅,顾晓松,刘炎,崔学芝,彭聿平,张沛云

低氧预处理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耐受性和bcl-2表达的影响 丁爱石,王福庄,吴丽颖,于顺,赵彤,范明

多巴胺耗竭对纹状体神经元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陈幽婷,唐放鸣,王德广,丁允闽,金国章

边缘系统相关膜蛋白在大鼠脑纹状体边缘区中的分布 包新民,舒斯云,王钧

脑出血对大鼠前脑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张俊敏,朱培纯

雌激素受体α和TrkA在基底前脑的分布与共存 邓小华,蔡维君,罗学港

微囊化转基因肌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周瑾,张进禄,徐群渊,赵春礼,蔡青,孙晓红

人松果体钙化及其与胶原纤维的关系- NaOH消蚀法扫描电镜研究 樊宇兵,王保芝,侯广棋,王丽,李向印

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和海人藻酸在体外对大鼠中脑腹侧神经元的影响 林玲,郑志父

面口部三叉神经躯体性初级传入和内脏性初级传入在三叉神经脊束间质核汇聚的电镜研究 张文斌,熊抗辉

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Ⅱ层内CB样、PV样阳性终末与向臂旁核投射神经元的突触联系 王红

NGF,BDNF,NT-3和GDNF在背根节不同神经元的配布的免疫组织化学证据 王廷华,陈彦红,冯忠堂

氯化锰对大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毒性的研究 王悦,段春礼,张海燕,苏忆兰,王元身,邓一夫,徐群渊

P物质在人心传导系统中的分布 邓平,姚青松,宋一璇,梁赏猷

Nrf3基因在帕金森病猴模型黑质中表达的研究 杨有文,张进禄,段德义,孙高歌,刘玉军,满瑞欣,徐群渊

实验性哮喘豚鼠内脏感觉传入部位SP免疫反应的研究 才丽平,方秀斌,高杰,王铁民,于润江

尾状核、黑质、迷走神经背核内参与尾状核P物质抑制胃运动效应的递质 荆浩,吕国枫,张键,张万琴,林坤伟

成人骨骼肌细胞原代培养 吕捷,赵春礼,李玉成,张进禄,徐群渊

c-fos和神经营养因子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时的神经元表达特点 袁琼兰,蓝顺清,李瑞祥,羊惠君,张光鹏

反义方法及其在疼痛研究中的应用 王文,武胜昔,李云庆

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及其应用 罗燕,唐仕波,姚志彬

哺乳动物松果体的构造和功能 樊宇兵,侯广棋,王保芝

少(寡)突胶质细胞迁移研究进展构 傅元山,杨勤,沈馨亚

重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周围神经再生中多种细胞的作用 许家军,陈尔瑜,路长林,姜宗来,何成

中药髓复康对损伤后的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张平,刘红,韩凤岳,范明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在新生鼠、幼鼠及成鼠脊髓表达差异的研究 王永忠,张志坚,刘锦波,姜平,查小英

胚胎大鼠脊髓神经元体外分离培养优化条件的建立 王国华,阙海萍,林秋霞,贾宇峰,丁爱石,刘少君

胶质细胞在病理性痛中的作用 罗层,陈军

孕期暴露于可卡因对后代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的影响 关晓伟,宋君,任嘉谦,马沂,何威

大鼠脊髓全横断后TrkA和TrkB在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表达 聂笃余,邓盘月,蔡维君,张建一,万炜

妊娠中晚期暴露于可卡因对后代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发育的长时程影响 关晓伟,宋君,任嘉谦,马沂,何威

NGF在哮喘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中的表达 李东培,才丽平,赵金茹,方秀斌

解毒通络方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元突起再生的研究 李澎涛,冀宏,黄启福,贾旭,严京

解剖学范文9

1.1教学方法

1.1.1传统教学法采用常规的授课方法,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提前集体预习解剖学消化系统章节内容,授课教师认真备课,编写教学方案。安排6个学时应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图谱、模型和标本详细讲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安排2个学时进行人体标本模型观察,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总结本章节的重难点内容。

1.1.2三维虚拟人体技术辅助教学法授课教师课前认真备课,编写教案。安排6个学时应用多媒体课件和三维虚拟人体软件引领学生进入虚拟人体,使其身临其境、直观形象地观察和认识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形态、结构。授课过程中只需对重难点加以阐述,同时根据课程知识点引入相关临床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指导学生操作三维虚拟人体软件并让其自主探索,在此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安排2个学时进行人体标本模型观察,期间教师进行本章节内容的总结和重难点内容的归纳复习。

1.2效果评定教学效果采用理论、实践考试和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进行评估。

1.3问卷调查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以无记名方式进行。发放调查问卷224份,收回有效问卷2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处理。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教学效果评价

2.1.1理论考试成绩理论考试由100道客观选择题构成,满分100分。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解剖学消化系统的组成、形态、结构、功能等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获得优良评价(≥80分)的学生人数明显更多(P<0.05)。

2.1.2实践考试成绩实践考试主要为人体标本辨认。考试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的实践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80~100分的学生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在本章节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在实验组学生中,75.9%认为三维虚拟人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较对照组学生的满意度高(P<0.05);81.3%的实验组学生认为三维虚拟人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理解和记忆知识;61.6%的实验组学生认为三维虚拟人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93.8%的实验组学生希望今后继续采用三维虚拟人体技术辅助教学。

3讨论

解剖学范文10

关键词:腰上三角 肋下神经 髂腹下神经 第12肋

腰上三角(Grynfeltt- Lesshaft triangle)深面与肾后面的一部分以及输尿管上段相对,因此肾手术腹膜外入路必经过此三角才能到达肾[1,2],经腰上三角径路也是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切开取石术的理想手术途径[3];同时,腰上三角还是腹后壁的一个薄弱区域 ,故腰疝多发生于此三角区域[4]。因此,腰上三角在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意义。腰上三角的构成及面积大小个体差异性较大,目前对腰上三角的相关解剖学报到很少,因研究角度的不同关于腰上三角的较为完整的解剖学数据资料也较为不足。本实验利用40具成人防腐尸体标本,,观测80侧腰上三角的相关解剖学数据,为临床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随机选取教学用10%甲醛固定成年尸体40具(80侧腰上三角),其中男性尸体28具,女性尸体12具。细丝线若干,透明塑料薄膜若干,游标卡尺,直尺等。

1.2 方法

1.2.1观测腰上三角的形态及构成

尸体呈俯卧位,将标本背部皮肤及浅筋膜翻向外侧,暴露背浅层的斜方肌和背阔肌,修洁并清理斜方肌外下缘和背阔肌的上缘,确认其附着;从斜方肌的外下缘紧贴其深面插入刀柄,钝性分离并切开胸椎棘突起始部,翻向外侧,比较完整的暴露出背阔肌;从背阔肌的外下缘紧贴其深面插入刀柄,向外上方钝性分离,沿背阔肌肌性部与腱膜移行线外侧1cm处切断背阔肌,翻向外侧,暴露其深面腹外斜肌并修洁其边缘,观察腹外斜肌是否覆盖三角区域,并记录;修洁腹外斜肌并钝性分离,从髂嵴止点处切断,充分暴露腰上三角,修洁腰上三角各边并清理三角内疏松结缔组织,观察其形态及各边的构成,测量各边的长度,计算腰上三角区域的面积。

1.2.2观察腰上三角前方走行结构

仔细依次切开腹前外侧壁各层进入腹腔,暴露腰上三角前方走行结构并修洁至穿入腹壁处。测量腰上三角前方走行的三条神经与第十二肋下缘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1.3 测量及数据统计处理

清晰暴露腰上三角各边,以细丝线沿各边走行并做标记,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构成腰上三角的各边长度;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于腰上三角之,临摹出腰上三角。在一个空白的透明塑料薄膜上绘制一个测格,此测格由50条水平线(间距为0.1cm)及与之垂直的50条纵线(间距为0.1cm)组成,每个正方形的面积为0.01cm2[5],。按体视学方法[6]一个点可代表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将此测格迭加于每一个临摹的透明塑料薄膜上,计数腰上三角所占的点数,然后算出它们的面积。从腰方肌外侧缘与第12肋下缘交点处向下做一垂线,沿此垂线测量腰上三角前面三条神经与第12肋下缘的距离[7],量角器测量三条神经走行方向与第十二肋之间的角度。

2. 结果

2.1 腰上三角顶的构成

80例腰上三角顶的构成分为三种情况:(1)由背阔肌单独构成占50%(40/80),其中完全由背阔肌腱膜构成腰上三角顶有6例,完全由背阔肌肌腹构成22例,由背阔肌肌腹和腱膜共同参与构成腰上三角顶有12例;(2)由腹外斜肌单独构成占13.75%(11/80);(3)由背阔肌、腹外斜肌二肌共同构成者占36.25%(29/80)。腹外斜肌参与构成腰上三角顶的成分都是其肌腹。

2.2 腰上三角的形态、各边的构成及面积大小

80例腰上三角按其形态不同可分四种情况:(1)四边形占46.25%(37/80),其内侧界为竖脊肌鞘外侧缘,外下界由腹内斜肌后缘构成,上内侧界由下后锯肌外下缘构成,上外侧界有35例由第12肋构成,有2例由于第十二肋太短,没有超过竖脊肌鞘外侧缘,故其上外侧界由第11肋构成;(2)三角形占22.5%(18/80),其内侧界和外下界的构成同四边形,上界由第12肋或下后锯肌构成,其中由第十二肋构成占16例,有2例由于下后锯肌在第12的止点与腹内斜肌止点重合,故这2例腰上三角的上界由下后锯肌外下缘构成;(3)不规则形占28.75%(23/80),其中6例由于下后锯肌外下缘与腹内斜肌上缘相距非常近,所以这6例腰上三角呈现为一条狭窄的缝;(4)无腰上三角区域占2.5%(2/80),由于下后锯肌的外下缘与腹内斜肌的后缘重合所致。

腰上三角各边的长度及面积。(1)呈三角形腰上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鞘外侧缘,形态呈直线形或者弧形,长度为55.23±33.37mm;上界为第12肋,呈弧形,平均长度为37.39±29.82mm;外下界由腹内斜肌后缘构成,平均长度为62.87±36.76mm;三角形腰上三角的面积大小为1343.48±429.43mm2;(2)腰上三角形态呈四边形者其内侧界为竖脊肌鞘外侧缘,平均长度为52.17±14.43 mm;内上界为下后锯肌外下缘,平均长度为14.48±4.22mm;外上界为第十二对肋,平均长度为37.32±14.22mm;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平均长度为66.28±24.92mm,四边形腰上三角的面积大小为1745.28±423.64mm2。(3)不规则形,其中内侧界为竖脊肌鞘外侧缘,内上界为下后锯肌外下缘,外上界为第十二肋,前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下界为髂嵴上缘,面积为2153 mm2。

2.3 腰上三角前方通过的三条神经与第十二肋之间的距离

腰上三角前方主要通过了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三条神经,这三条神经从腰大肌外侧缘穿出来后,经肾后面和腰方肌前面都向外下方走行。在第二腰椎体水平脊柱外侧8.5cm处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和第十二肋下缘距离分别为20.34±7.42mm、63.89±21.46mm和109.66±32.50mm。肋下神经与第十二肋形成12.21±1.36°的夹角,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与第十二肋形成的角度分别为27.46±3.18°和34.69±5.51°。

3.讨论

肾脏手术可选择外侧肋腹切口、背侧腰切口或前方经腹切口[1,2]。腹膜外肾手术入路切口有腰部斜切口、十二肋切口、十一肋间切口等,此三种腹膜外肾手术入路均会经过腰上三角。腰疝是一种临床较罕见的腹外疝,多经腰上三角突出,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而后天性腰疝中的医源性腰疝主要指经腰部斜切口入路的手术后发生的腰疝,其发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肋下神经损伤导致腹壁肌肉萎缩[8]。因此,腰部手术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手术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护好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等神经,避免手术后出现腹壁肌的功能受损以及分支分布区域内的皮肤感觉出现麻木或者烧灼感。

腰部斜切口因为操作较简单,广泛应用于单纯肾切除术、肾盂切开取石术和输尿管上段手术等。传统手术方式为病人取侧卧位,腰部垫高或手术台腰桥升高,腹与背侧置沙袋以维持固定姿势,便于手术操作,在第十二肋下方1cm处,沿竖棘肌外缘作与肋骨平行的斜向脐部切口。本实验通过测量发现肋下神经与第十二肋之间形成12.21±1.36°的夹角,而并非呈平行关系;同时,在第二腰椎体水平脊柱外侧8.5cm处(腰上三角中心),肋下神经距离第十二肋下缘距离为20.34±7.42mm,故若在第十二肋下缘处做与肋骨平行的斜行切口,可能伤及肋下神经。因在腰上三角中心处肋下神经与其下方的髂腹下神经间距较大(20.34±7.42mm至63.89±21.46mm),故在此处距第十二肋下缘20-40 mm范围内做与第十二肋夹角为10-20°斜行切口,可以最大限度保护腰上三角前方走行神经。但此切口位置较低,只适用于肾下极、肾盂、输尿管手术和脓肿切口引流术,若为肾中上极手术,则可选择十一肋间切口等其他入路方式。同时,此手术切口选择是以第十二肋做为定位标志,部分患者第十二肋很短,尚未到达第二腰椎体水平脊柱外侧8.5cm垂直线处,故在通过触摸确定肋骨序数必须准确,必要时通过X片检查确定十二肋的长度及位置,避免将十一肋误作十二肋,出现切口过高,损伤神经甚至胸膜的情况。

通过对腰上三角形态构成以及前方走行结构的测量研究,可以给临床上相关手术提供相应解剖学基础,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测量值在个体之间差异值较大,本研究结果与其余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7,9] ,故在手术前应通过更详尽的辅助检查结合解剖学测量结果确定具体手术入路方式。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黎鳌,张肇祥. 外科手术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47一1151.

[2] 张玉海,杨培谦. 肾脏外科[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6-173

[3] 刘先夺,韩应武,李坤等. 腰三角径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32例报告[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2,23(6):357

[4] Moreno-Egea A, Baena Enrique G, Calle Miquel C, et al.Controversies in 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lumbar hernias[J].Arch Surg,2007,142(1):82-88.

[5] 代小思,朱晓华,陈莉等. 听诊三角的解剖学观测[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06,21(2):113-115

[6] 杨正伟.形态计量[A].见:成令忠,钟翠平,蔡文琴编.现代组织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4 -9

[7] 王灵战,毕伏龙,刘海英等. 腰上三角及其前方神经的临床解剖学[J]. 解剖学杂志,2006,29(5):637-639.

解剖学范文11

关键词:解剖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解剖学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护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一直是感到枯燥、乏味的。解剖学是医学教育培养护生成为合格医护人员的一门基础学科,里面涉及到的一些知识内容比较琐碎,对于护生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基础文化就很薄弱,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中会感到困难。根据护生的性格特点来说,他们朝气蓬勃、热爱学习,对一些新鲜的事物会感到极其富有想象力和学习热情。但是在解剖学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是在被动的接受学习,甚至有个别学生不愿参与到这门课程学习中,最终导致老师教学累,教学质量差的效果。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护生专业的学生不愿参与其中呢?主要就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没有吸引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为此,在解剖学课堂上,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护生学好解剖学这门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实践教学工作中总结的一些经验与教训,针对如何构建高效的解剖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出了自己几点想法。希望对今后的解剖学教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请看一些论述探讨。

一、首先我们来谈一谈解剖学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以自我为教学中心

在以往解剖学教学中,教师一直处在应试教育教学上,经常以自我为教学中心,忽视学生的存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看成式教学的主体,很多教师一直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只会扼制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在学习的工程中会感到疲倦、教学质量下降。

2.学生综合能力不高

很多学生都是有学习成绩不高,无奈之下选择的这门专业,不论是学习还是各项综合能力来看都不高。随着学校对招生生源来看,其整体素质都欠缺,而且整体素质也都不高。主要表现在,这些学生整体综合能力低、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也很差等。这些学生对自己未来没有目标,所以导致在学习中经常出现旷课、逃课现象。也是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主要原因。3.解剖学教材内容缺少针对性目前,很多学校使用的解剖学教材内容来看,还在使用者传统的教学教材,真对于护生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针对性。4.解剖学教学实验室设施落后现今,很多解剖学实验室基础设备设施落后,缺少对护生专业学生的实践指导,从实际实验教学情况来看,解剖学实验室与护生专业学生的学科特色不符,二者没有很好的融合,最终导致未能实现培养护生的教学目标。

二、针对以上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措施

1.明确教学目的、优化课程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职业岗位分化发展的结果,它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的。基础医学教学侧重强调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传统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填鸭式的授课。在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对于教师灌输的概念缺乏理解和主动的学习,课后学生机械的记忆重复消极的应付考试,教学效果通常不尽人意。因此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将人体解剖学课程按临床专业课程的应用设置为若干任务模块,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贯穿“解决具体问题,处理实际任务”的中心思想。从而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完善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在学习基础医学理论的同时拓宽临床应用的外延,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

2.弘扬学生主体性的具体措施

一方面要适当激励,因材施教。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价和积极的引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帮助其跟上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适时鞭策,在立足“三基”基础上拓宽学生知识面。尊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首创精神。注重教学活动的反馈,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力求学生的均衡发展。在教学进程中着力构建和谐、民主、平待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人本性,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人文渗透。对于护生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多数为女生,故而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教学中应用的各种教具,尤其是各种具有一定刺激性的尸体标本存在恐惧和抵触情绪,甚至可导致极少数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极易干扰和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因而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亲历亲为,用唯物主义者观点正确引导学生克服恐惧、怕脏的紧张心理。针对少数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地对其加以引导和调整,让学生从思想上放下包袱,从内心深处走出狭隘的、片面的、错误的认,,能够大胆参与教学,充分利用实物标本增加学习的感性认识,增强记忆理解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传授这门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意识到传统教学中暴漏出来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更要看清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根据护生专业学生生源情况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构建高效解剖学课堂教学模式中,一定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本文对于解剖学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首先对解剖学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自己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构建解剖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实际上,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还有很多,但由于本文字符的限制原因,只能阐述到这里。事实上,还有很多有效的教学举措没有阐述出来,希望在今后的此文章描述分析中有更多的同行加以阐述。

作者:宁鹏 单位: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分院

参考文献:

[1]丁自海.中国解剖学会人体解剖学专业委员会首届护理解剖学研讨会在济南召开[J].解剖学杂志.1997年02期

[2]丁自海,唐茂林,吕青.护理解剖学研究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8年04期

解剖学范文12

1学校是医学伦理教育规划者

当前,解剖学中的尸体多为病人捐献而来,而捐献者大多被学校的名称以及声誉所吸引[1]。那么在学校层面如何提高捐献力度,践行伦理教育是其中的一个要素。①当前,医学院校尸体的捐献模式为红十字会委托学校对尸体进行收集管理。因此,医学院校必须给予捐献者及其家属承诺,做到每个捐献者的尸体会得到良好的处理,从尸体捐献日开始到尸体使用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学校应当确保尸体不会腐烂,能够科学的保存至使用之日。②学校应当有专门的捐献办公室以及专人管理,当前社会对尸体捐献普遍认识不高,认为尸体在捐献后会被学校乱用。因而,为加强宣传力度,学校应当培训专门的工作人员,加强捐献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力争在每个捐献环节都做到让家属满意。加强宣传尸体捐献的意义,这也是一种对捐献者及其家属的一种人文关怀[2]。③学校应当建立合适的纪念馆。遗体不同于遗物,它更多地承载了捐献者个人的情感体验、人生经历和社会关系,曾经有过生命的尸体也有尊严,应该得到应有的、必要的尊重,不能将尸体看作仅供解剖操作的“物”,尊重尸体就是尊重人性[3]。学校层面可以对捐献者的个人档案进行收集,并进行管理,在纪念馆中介绍捐献者的生平,统计捐献日,使用日期及使用途径并建立完整的等文字及图像文件。定期对捐献者家属进行汇报,并且组织学生老师纪念捐献者。④加强科普教育,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最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以形态为主的科学[4]。在学校层面,定期对公众展馆,开放纪念馆。科普尸体的保存及使用方法。使大多数人能够理解及接受尸体捐献,甚至接受解剖学。

2教师是医学伦理教育的执行者

当今社会,医生普遍反映社会地位严重下降,劳动工作时间偏长,生活质量不高。而患者普遍反映看病难度增加。其基本的原因是信任问题。然而深进一层考虑,如何建立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建立有效的平台加强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被许多医生看待是人生的格言,我们在无法左右疾病发展的时候,更应该从人文的角度去帮助病人,安慰病人[5]。因此,在医学教育当中不仅仅是对疾病的诊疗技术,更为注重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解剖学中以教学实验为主,而其受众多为刚入学一年的大一新生。此阶段的学生仍然存在较高的学习依赖性。因此,教师影响较高年级的学生要大,在体现医德以及医学伦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在第一门专业课时就牢记人文教育。无论作为解剖教研室技术人员到解剖课老师师应当从每一个环节重视和加强医学伦理的教学[6]。从实验课标本的准备开始,技术人员应剃净尸体身上的毛发,之后才能够用于学生的解剖,这是对死者的尊重。教师上课时,首先要有规范的衣着,白大褂,口罩,手套,包括解剖器械的规范,解剖前对尸体进行默哀,可以起到对学生的尊重和表率作用。同时应当向学生介绍实验用标本尸体的收集过程进行这方面的伦理教育。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对待标本的态度和采取的解剖措施,很大程度上反映到学生身上也是医学生医德实践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爱惜标本和科学解剖尸体的态度。教师应教育学生要首先要尊重标本,即尊重死者,体现为保护死者的隐私,解剖时珍惜每一个标本。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严格执行解剖学的标准流程,严禁对标本进行拍照,严禁对标本做出不礼貌的动作如嬉闹等。教学活动结束后,解剖的废弃物应集中收集妥善,科学的处理,有效的标本应当再次回收手机。不得随意丢弃,要随时随地体现对死者的尊重、对社会负责。可以采用与殡仪馆联系从而进行焚烧处理。要求学生保持课室以及实验台的卫生整洁,解剖实验台的整洁、器械的干净、实验室卫生等也都在传达着一种尊重死者这样的一种理念,也是对学生进行医学伦理教育。

3学生是医学伦理教育的体现者

医学生最终会成为一名医生,所谓“大医精诚”不仅仅是指医术高超,更多的是指医德的高尚。工作岗位时的得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学校学习时的人教育。而解剖学教学因其特殊的目标对象成为学生践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好平台。作为一名医学生,应当正确认识自己和尸体之间的关系,并且将尸体看成是自己的老师。在内心,医学生应当要尊重捐献者,在第一次课时应当发自内心的哀悼死者,尊重死者,直接体会到所学知识是从许多逝者的奉献中获得。由此,学生很容易产生对伦理的思考,从而逐渐形成人性的观念,发掘自然人性所在,由此种下“生命至高无上”的种子。在默哀完毕后,老师给学生讲述捐献遗体者的事迹,带领学生宣读“医学生誓言”,通过捐献者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和环境熏陶中受到教育。否则,将有可能导致了我们对待人体尸体的态度不够认真严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尊重、不珍惜、不爱惜尸体的现象。综上所述,在校园内部要提高尸体捐献力度,践行人文素质教育,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应当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才能提高学生的医学素质,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医”。

作者:贺小松 叶秉坤 宣爱国 冷水龙 龙大宏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周宪春,解剖实验教学的伦理教育[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3,31(4):166.

2赵华翔,梁蓓蕾,范娅琦,等.医患关系的社会舆情对医学生影响的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5):570-573.

3马学功,陈丽,马逍悦.医学院校解剖实验教学的伦理教育[J].包头医学院院报,2012,28(2):116-117.

4刘晓柳,熊彦娥.浅议人体解剖学日常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7: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