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时间:2022-03-18 03:41:3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生产力;社会现代化建设;现实意义

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的人应该都知道,马克思主义内容最重视的问题时人们的全面发展。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歧视就是一个自由联合体,并坚持使任何一个人都能够自由发展而不受任何因素所限制”,一定程度上讲这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中自由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从某种层面上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能够有满足社会不同方面发展需求的机会,在“人人平等”的基础条件之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脚步。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习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马克思曾经在他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提到关于人们全面发展的内容。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在自由的前提之下进行劳动”,对于在特定条件下(被私有制所限制)的进行的一切劳动均属于异化劳动,这种劳动不仅极其容易给人们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导致他们的发展逐渐向畸形化发展的重要原因。马克思还说想要根除这种异化劳动,就必须在共产主义下进行劳动,其成果必须发展至一定的高度以及资料的私有制被消除的前提下进行发展,否则,这种异化劳动很难被根除,人们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就实现不了,从而严重影响倒社会的全面发展。另外,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基本理论还为人们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基础。其不仅要求人们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还要求人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创新俨然已经成为发展主题。由此可见,任何一个民族想要走在社会发展的前端,必须时时刻刻坚持马克思理论,同时还需要不断在此基础之上创新。实践的同时,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指挥,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讨论、研究、创新和解决等。这意味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及理论指导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促使其作用进一步扩大。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们全面发展的含义叙述

(一)对于人们全面发展这个问题,马克思有很多思路清晰的叙述

大致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们各项能力的充分发展。这里所提及的人们的能力主要包括人们的体力、智力、精神生产能力、社交能力、道德修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多种内容。(2)人们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这里提及的社会关系主要是针对自然关系所说的,其主要是指某种生产的方式所决定的生产的关系总和。对此,马克思表示“社会关系对人们全面发展程度的高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关系决定人们全面发展的高度”,这充分说明,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与他人交往、交流是得到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3)人们不同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与人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性格也不尽相同。人们的个性主要是由他们个人本身的意识或者个人所特有的一种素质、品格以及爱好等共同结合形成的一种特性,属于人们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4)人们必须全面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早在人类社会初期,不仅生产力相当低下,同时社会生产的产品也十分匮乏,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人们的全面发展智能在这样一个低下的环境中进行和被满足。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生产方式有了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发展也有了进步,逐渐向不同方向开始发展。直至现在社会主义出现,人们的全面发展又迈进一个更高的台阶,生产力也大大的提高,同时,人们的全面发展也出现丰富、多方面等特性,使得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取得进步。

另外,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马克思主义主要思想,两者均严格要求其内容逐渐渗透在任何一件事情之上,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同时还能有助于帮助我们认清和分辨出事物的本质。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1)结合实际情况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正确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自己的基本原则和学习方法,并将其内容与现实状况相结合、分析等。(2)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定程度上严格要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去学习,并掌握其理论与思想。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认真读书,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3)马克思主义学习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将其与实际学风相融合。积极地将马克思主义内容融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争取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使得主观世界发生改变等。除此之外,还必须结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去进行分析,了解和总结,及时解决在改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一切问题。(4)采取科学的态度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想要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就需要针对教条与实用等主义做斗争,将个人的主管观点带到马克思主义学习中去,并根据自己主管的需求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取舍,然后将需要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避免出现违背客观实际与科学理论等状况的出现。

(二)积极的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为指导

(1)思想方面,不仅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内容作为行为指导,同时,还必须坚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并树立远大的发展目标。目标既是人们发展的动力,也是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支柱等,有助于帮助人们取得胜利的有效保障。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时期,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积极学习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2)在马克思主义前提下进行问题分析。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并在次基础之上进行观点、方法分析,以此逐步提高自身的分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对某些思想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一旦违背其基本原则,便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进行一切行为的行为指导,必须加强重视。(3)积极加强服务社会的能力。综上叙述,我们只有坚持加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才能够较好的融入到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工作中去。显而易见,马克思主义自身不仅是一个较强的理论武器,更是引导我们进行客观、主管世界改变的行为指导。严格要求我们不断的根据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融合为一体,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等工作提供便利等。

三、现实条件下促使人们全面发展的主要对策

由上述内容的简要讲述,相信大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于人们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已经有了了解。那么,下面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出现了:如何去实现人们的全面发展,做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这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因此,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现状,我们将实现人们全面发展的主要对策简单的归结为一下几点:(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给人们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一旦的到好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就会随之提高,从而人们的观念就会产生变化,出现新的交流方式和需求。另外一方面,还能缩短人们劳动的时间,给人们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得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全面发展。(2)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脚步,更好更快的实现人们的思想、精神等全面发展理想目标,从而为人们全面发展提供文化基本保障。人们的全面发展本身就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其中,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显而易见,只有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前进,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思想和精神生活需求,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3)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正确的处理人们和大自然之间的友好关系,保持生态文明,进而为人们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人们不仅生活在大自然当中,同时还生活在社会发展之中,那么,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生存,必须充分考虑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争取做到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较好的进行一切活动,使得其取得不错的发展。除此之外,人们更不能在摆脱环境的状况下去进行思考和发展,这样一来,不仅破坏了环境,更严重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可谓是百害无一利。因此,必须建设好我们的生态环境,促使人们全面发展的目标早日实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们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核心理念,不管是经济方面,还是其它甚至更多方面,归结为一点,就是在发展上。因此,加快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为人们全面发展提供自由环境势在必行,争取让我们的社会在发展上迈出更成功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2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概述

    哲学具有时代意义,是时代精神的浓缩,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时展的实际为背景,以前人优秀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为后人确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是一个整体,而不是被划分为两部分,部分适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部分适用于当代。该学说体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可以被应用于当代。如果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来说没有时代价值,它也就没有了存在意义。在我国进行革命、开展建设、实施改革的过程中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体系。为了完善这一理论和体系,建设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思想理论,需要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2005年起,我国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列为其下二级学科。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改革是对人类思想文明的传承和创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大背景,而当时社会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马克思产生的现实需要,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现实基础。在传承前人思想文明的基础上,两人创立了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这是人类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

    马克思通过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方式,同时也预测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命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我们认识历史和世界开拓了一种新的视野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基本指导原则。我们认识世界从实践开始,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为实践服务,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的认知也被实践检验出对错,所以认识世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没有实践就无法认识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主要是对人类认识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指导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人类创造历史的两个基本活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将认识和实践统一起来就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在一起,所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的。

    马克思主义提高了我们认识和适应人类社会的能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及发展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规律,他们对这一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创立了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观来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是其基本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两人将上述两个规律结合当时的社会运动,创立了阶级分析法,并指出这两个规律对社会形态变更和历史发展趋势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为分析当今世界两大社会类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剖析,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资本主义社会一定会被社会主义社会取代的历史必然以及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有很重要的意义。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是既有成就也有挫折,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在学习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时要以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为指导,对其历史进程进行总结,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研究当今世界两大社会类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对未来社会进行规划时坚持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基本前提,也是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分的根本问题。我们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是在更高基础上发展和进步的,是美好的,可是根据这一前提,共产主义社会也存在矛盾,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共产主义社会不仅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束,而是人类思想自由和自觉的开始。

    总之,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功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二,它是对更加广阔的世界事物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总结;第三,它具有稳定性和持久的有效性,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发生变化;第四,它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因此,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必须以坚持与发展统一、理论结合实际、科学性与意识形态相统一、整体与部分统一为原则,同时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依据和阶段性进行研究。

    对马克思主义的当解

    马克思主义对事物和现实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它彻底改变了西方的传统理念和思维方法。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以还原论为基础的本体化思维方式,不再追求终极真理,而是把改造世界作为根本任务。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变革。可是人们在认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传统之间的关系时,经常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而是从局部和个别关系入手,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正确理解。因此,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和思维,才能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当解。

    对马克思主义的当解也是对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原意和精神的理解,要以时代为基础,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精神。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总结和判断;第二,社会的历史理论;第三,对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类发展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人们已逐渐抛开第一层,进入了第二层,可是马克思主义持久的生命力和第三层的结构息息相关。所以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当解就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第三层内涵,也就是人存在的本质性的文化精神。

    马克思主义具有当代价值的原因及其体现

    马克思主义在20~21世纪都具有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彻底变革了西方的传统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时起到的作用。虽然在20世纪有许多新观念被提出,但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最具时代价值的。在当代我们仍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有人将马克思主义比作一发炮弹,而我们所处的时代仍在炮弹的射程范围以内,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看待和利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用以解决各种现实问题。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全人类的理想和使命,其存在也体现了人类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时代解释性和批判性。多数学者都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主要在于它具有良好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在进行创新和实现其当代价值时要传承马克思最开始的原则和思维方式,同时继续马克思关注人类社会生活和命运的研究。从价值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全人类,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文化是研究“人”的中介,从当代文化思考产生共时性角度来看,文化领域是马克思主义新的生长点;从政治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对人权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西方人权思想和理想国的批判;从思维范式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在超越近代主题性的同时,也从根本上超越了理论道路;从社会批判功能角度来看,它促进了现代社会市场的健康发展;从重建中国角度来看,它和中国的发展都具有实践性,两者之间具有亲和性;从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关系角度来看,马克思不仅是辩证法,还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在于指导社会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实事求是,它是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发展、创新的基础,在其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变革首先体现在理论性质的根本变化。马克思主义将人类从绝对化的理论教条中解放出来,提供给人类的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办法,而是不断加强自我意识和提高观察能力的一种价值理念、思维方法和精神追求。从这方面来说,只有转变思维模式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同理,只有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神就是人类虽然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不同,可是最终目的都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中“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过去为基础,站在现实上不断开拓未来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还体现在消除人对事物的依赖性。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任务中就包括将人从“抽象的普遍理性”、“物的普遍统治”和“资本的普遍统治”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将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转变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这恰恰体现了当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变革开始于理论,从根本上瓦解了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形而上学时是从人的存在出发的,重视世界和人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关注重点从整个世界转变到人类世界,也就是说,从关注宇宙到关注人的生存世界,这是西方转变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属于唯物主义,它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的发展和进步。

    实事求是地讲,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可超越的。在21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在此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得以体现,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解释世界上,还体现在改变世界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略陈管见。

一、把握原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或“一整块钢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P5)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目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讲授“原理”课的目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并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2]据此我们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是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为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和理论归宿,最后落脚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的自觉性。

2.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哲学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既是哲学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又是对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论证。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经济学说的必然结果。整个教学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有机联系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形成一条主线。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升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般分析,而不是列举数字、图表与斧头换绵羊之类的讲解。从哲学的社会历史矛盾分析延伸到具体的资本主义的分析,再到解决的途径,兼容和合并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目前,要想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学科,必须在重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上下功夫。着重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邓小平、、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整体性。[2]

“原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讲授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做到精讲,要“管用”,那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重点必须搞清楚。而且“原理”课也要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协调,一些重复的内容可以归类、化简。“原理”课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与“概论”、“纲要”中的有关内容有所重叠,在讲授中要有所取舍。

哲学部分应注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学,尤其是方法论的运用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增多了许多和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目前,就是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基本原理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师在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中,注意方法论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政治经济学部分重点讲清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并与现实之间关系,如价值规律,劳动价值理论中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问题,货币的形式电子货币的问题,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联系当前的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等学生关注的热点。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智慧启迪。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学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最终使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贡献。

三、提高原理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原理”课教师多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有原来讲哲学的,有讲政治经济学的。目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整合在一起,要讲好这门课,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擅长的内容占课时多、讲得多,而不擅长的内容占得课时少、讲得少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教师知识结构需要弥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原理”课教师应该积累三个层次的知识:一是哲学史层次的知识,如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三是心理学、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层次的知识,并且要研读经典著作。“原理”课的导向是要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但若没有其他学科的支撑,很容易造成讲授肤浅、思路狭窄或陷入空洞的说教。同时教师还要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是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所在。

“原理”课程综合性很强,要上好这门课必须发挥团队精神,课题组成员必须开展好教研活动,进行教材分析、教学法研究、集体制作课件、试讲评议等教研活动。有些高校坚持了集体备课制度,效果较好。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研讨,可增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四、提高原理课的教学策略

实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难点。哲学理论性很强,不像实用性学科,通过学习能够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它内化到人的思维深处,其功能和效益是潜在的、不明显的。加之理论又较深奥、抽象,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远离生活感觉。哲学的这种特性使得它难以为广大学生接受和喜爱。相反,学生对实用性强的学科更感兴趣。所以,教学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用性非常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及实用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课程的实用性,紧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专业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其具有专业特色。哲学教学围绕学生的专业进行,并力求在教学中将学生的专业及专业中的问题提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审视。哲学教学的专业化将使哲学的论证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专业化的哲学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联系学生专业特点,比如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医学专业、建筑专业等等,根据不同的专业讲授不同的内容,尤其例证的引用应或多或少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在解决或讨论专业问题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的思维方法及其观点,使哲学原理在解决专业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即在解决或讨论具体的专业问题时,运用并检验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认识也是在这种理论的运用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一般消化在具体的个别之中。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用和有趣是加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必须联系实际,与专业紧密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培养综合素质,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工作严谨求实,搞好学术和教学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努力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张云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4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从西方引进而成为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了应对中国社会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形势,必须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也需要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当代文化相结合。这种结合并不是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具体革命实践做注解,也不是把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当代文化当脚注,而是有机地、合乎历史和逻辑地解释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代大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新特点。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成长经验和生活年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新事物接受速度非常快,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比以往多,同样,受到的困惑和诱惑也相应增加。所以,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对于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人文教育相对匮乏、崇尚应用型知识的传播的当代大学,更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通过富有学术价值,同时不缺乏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理》课程教学,使大学生群体信任、信服并学以致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课程的迫切任务,也是落实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2.中国哲学资源在《原理》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中国哲学资源在《原理》教学的运用研究成果已经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但由于受到《原理》课程教学教材的多次改动、历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哲学契合点的误读、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哲学知识的储备不足,以及教学中面对不同学生群体可能出现的教学深浅程度的错误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国哲学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谨慎运用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对存在的问题缺少足够的重视。以下选取三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

2.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在《原理》课程教学中,群众观点应当结合“以人为本”进行讲解。在讲解中,通常会引用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作为辅助教学,加强学生对人民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例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又如:“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篇》)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在封建社会有积极的意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民的作用,但仍是封建社会的治国要术,是在“君”与“民”阶级对立的基础上进行论说的。这种“以民为本”的观点与我们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中的“以人为本”有着实质性的区别。马克思的关于“人”的观点是建立在“现实的人”的理论基础上的。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马克思强调,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或个人的本质和作用。在一定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上或者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使用孟子、荀子等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观点进行教学,但要注意严格区分“民本”与“人本”,要向学生明确中国传统思想中“民本”观点的历史局限性,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观点的理解。科学发展观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更是要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共产党宣言》当中就说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造成“人本”与“民本”混肴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汉语的演变中,“人”与“民”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我们通常把“人”“民”连在一起使用,而在中国古代,“人”与“民”是有着不同内涵的词;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人”的观点缺乏更加全面的理解,主观臆断,脱离了马克思的原著。

2.2气论

“气本论”认为整个宇宙除了“气”之外,没有别的物质。气只有聚散,没有增减、生灭,提出“太虚,一实者也”。并把王夫之的思想与西方古典哲学中的阿那克西米尼的气本论相提并论。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产生于气,气是无限和永恒的。由于气的不断运动而产生万物然而,王夫之等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说的气,与西方古典哲学中的气,是非常不同的两种理论,根植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土壤,把他们进行简单的类比,是非常不可取的。阿那克西米尼的气本论思想,是对古希腊传统的本体论思想的一种发展,是对物质世界的组成、运动和变化的一种解释。而王夫之的气论思想,不仅仅有对物质世界的组成和变化的某种层面的理解,更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对“气”理解的发展和深化。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气,不仅仅指的是物质世界中的气,有可能指向道德境界层面,甚至带有神秘主义或宗教意义。所以,虽然在某些层面上,中西哲学有很多相似性,但并不能够简单地从字面地意思去理解。造成这种错误教学的原因,最主要是教师对中国和西方两种哲学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没有认识到根植于两种不同文化土壤当中的思想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同时,这也是由于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结构,并不是大学才建立起来的。这些在学生高中时代形成的定式思维,有传统高中教材和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导向在发挥作用。

2.3矛盾

讲解矛盾的概念时,教师通常会引入古代的矛盾典故进行解说。这个故事学生都非常熟悉,是“矛盾”这个词的来源。然而,这个典故中,自相矛盾的是卖家对矛和盾的描述,体现的是形式逻辑的矛盾,并非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在形式逻辑中,有一个不矛盾率:A不能既是A,又是非A。例如,小明不能既是小明又不是小明。但是在现实中,虽然小明这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但仍然可以用小明这个静止的概念来称呼这个变化着的人。为了容纳变化,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他把A理解成A和非A的对立统一。非A不断否定A,这就是否定之否定,也就是变化。这更符合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5]如果在讲解矛盾观点的时候,不注重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论述中,不注重区分中国古典文化中概念的特殊性,会给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造成很大的偏差。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一定要对所选取的案例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不能仅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资源作为工具价值来解释《原理》的教学内容,而应该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

3.中国哲学资源在《原理》教学运用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鉴于当前的《原理》课程教学对中国哲学资源的运用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实效性,通过《原理》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弘扬中国文化,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回归经典,以本为本

《原理》课程教学所用的教科书是2013年最新修订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几经修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化、系统化和体系化,是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直接的途径。然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并不是完整的教学体系,但这不否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就没有逻辑和系统,相反,马恩的经典有很深的的内在逻辑性和实践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中,除了马恩两人的思想之外,后人对马恩思想的继承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当中也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苏联式的教科书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到为中国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再到我国自主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材,再到现在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科书,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以说,目前的《原理》课程的教材,在某种程度上相对成熟,但也存在问题。因此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论述,尤其是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概念的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归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引导学生去阅读这一类经典,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教科书中解脱出来,避免片面化理解,真正领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同样,当我们在教学当中引入了中国哲学的资源进行阐发时,一定要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更不能脱离中国哲学经典的语境。中国传统的哲学资源是非常讲究语境的。例如《论语》就是一部不仅需要了解其内涵,也需要学习其对话体的论述结构的文本;再如前文中所提及的“人”与“民”的内涵的变化。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对经典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在备课和教学研讨时注重将经典作为基础,充分地发挥经典原著的论述在课堂中的作用。

3.2有历史的、发展的眼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哲学也在被马克思主义改造。例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界定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被用来作为划分中国哲学的标准。人们发现,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漫长的中国哲学史中,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仅有几个人,很多中国哲学家有时候似乎可以被划分为唯物主义哲学家,有时候又可以被划分为唯心主义哲学家。生硬地肯定唯物主义,否定唯心主义,导致很多伟大的哲学家的理论变得一文不值。这使人们开始反思问题之所在。在《原理》课的教学中,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向。一种是在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完全避讳谈及中国哲学,并且弱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另一种则强化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去划分中国传统哲学。这些都是有问题的。在教学中,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应当有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隶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传统,发展的起源是不同的。对恩格斯的这种划分应当回到原著当中去理解,特别是注意的是恩格斯的划分中强调了这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而非所有时代;对学生的讲解也应当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让学生理解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把中国哲学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只具有工具意义,实现中西哲学融会贯通。

3.3变革解读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5

一、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物理教授埃里克•马祖尔对翻转课堂开展了研究,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关于“翻转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他创立了“同伴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学习,学习的方式为看视频或者阅读文章等,然后提出问题。而教师则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课堂答疑,并根据疑问来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以此来搜集和开发学习材料。富兰克林学院的RobertTalbert教授主张把知识传授放到课前,把知识吸收环节放到课内的这种翻转式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早的实践者是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他们在2007年采取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更多的教师学习和接受了翻转课堂的方法和理念。2012年1月30日,举办第一个翻转课堂“开放日”,向参观者呈现翻转课堂的运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目前,翻转课堂在美国很受欢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被认为是正式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可汗学院是一个非营利性教育组织,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余部教学视频,每段课程影片长度约10分钟,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翻转课堂在我国也引起了重视,实际教学试点逐渐增多,但影响力较大的试点多分布在京津、泸宁、重庆和广州等几个地区,而且以中学和中职学校为主。走在全国前列的是重庆市聚奎中学,它是“全国第一所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策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学校。他们运用多种方法实现课前学习与课堂互动。2013年3月,南京市九龙中学开展了首轮包含文理六门学科的教学赛课,采用家校新干线、自主学习单、知识框架图等方式,在无线网络平台电子白板、微课程以及短视频等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二、“马原”课的研究现状

“马原”课是全国各个高校各个专业的必修和公开课,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各项基本原理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完成“马原”课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然而,这也正是“马原”课教授的难点所在。“马原”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难免枯燥,兴趣不高。有调查指出,在最主要的学习动力问题上,50%的文科生和36%的理科生选择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各33%的文理科生为了“完成学分”学习本课程;7%的文科生、21%的理科生将“考研取得好成绩”作为学习动力;10%的文理科生学习本课程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习“马原”课的学生存在着功利主义色彩,这就使教学目标产生了偏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产生现状的原因较多,比如: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师素质方面存在欠缺。“马原”课程所选教材为教育部统一编写,然而,面对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教材在内容上难免会陈旧、脱离社会且缺乏时代性。同时,教材的内容说教感较强,理论性较强,难免会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在书中难以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求职等实践相联系。部分“马原”课的教师理论功底差,在教学中缺乏广度和深度。另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陈旧。调查指出,教学方法单一也是使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比较认可以教师教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马原”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

针对诸多弊端,“马原”课的改革势在必行。把“马原”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根据掌握的资料,目前,尚无公开文献显示大学进行“马原”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模式来进行教学的实例。传统教学模式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理论在课堂上进行传授,知识内化则在课后让学生通过作业等形式来完成。而翻转课堂的模式完全颠覆了传授教学模式,知识传授是在课下完成,主要方式是通过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完成,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互动,共同讨论吸收。这样,就在不减少基本知识传授量的基础上,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实践相结合,降低了理解难度,可以保证知识被完全理解。首先,理念的转变。翻转课堂模式是把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转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与学生都要转换思想,“马原”课不再是教师主讲,而是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通过提问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要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用讨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高教学效果。而小组讨论的形式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参与意识、合作互助精神等思想品格,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内容与形式的转变。传统教学是以“马原”教材为主,按照教学大纲逐章按部就班地讲解,偶尔会穿插实例。翻转课堂则不同,学生在课前运用视频等方式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课上不仅仅是消化教科书上的知识,更多的是以实例为主进行讨论,而这些实例基本上都是与学生密切相关,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考核方式的转变。“马原”课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概念和理论的考察,基本上是纸质的考试形式。所以,学生在考前会死记硬背,理解不深刻。而翻转课堂则不是以此为主要考核方式。它是通过对学生能否运用理论来解决现实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主,并设置场景,让学生分析与解释,或是通过论文和实践报告的形式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就让学生成为了主动的探究者,其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会得以提高。

作者:温丽娟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6

【单选题】

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就很好地表达为人类而工作的志向,他高中毕业论文的题目是()。

窗体顶端

·

A、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

B、

《神圣家族》

·

C、

《哲学的贫困》

·

D、

《论犹太人问题》

我的答案:A

得分:

50.0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马克思出生于贵族,一生过得都很殷实的生活。()

我的答案:×

得分:

50.0分

走近马克思-马克思是有血有肉的常人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

窗体顶端

·

A、

青年黑格尔派

·

B、

社会民主党

·

C、

共产主义者同盟

·

D、

国际工人协会

我的答案:C

得分:

50.0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马克思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常人。()

我的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的标志是,1848年2月发表的()

窗体顶端

·

A、

《德意志意识形态》

·

B、

《共产党宣言》

·

C、

《资本论》

·

D、

《反杜林论》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是()。

窗体顶端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

B、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

·

C、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

D、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判断题】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

我的答案:√

得分:

100.0

【单选题】()是揭示事物具有的内在要素与它的结构、表现方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窗体顶端

·

A、内容与形式

·

B、原因与结果

·

C、必然与偶然

·

D、一般与特殊

我的答案:A

【单选题】()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反映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水平和深度的一对哲学范畴。

窗体顶端

·

A、内容与形式

·

B、本质与现象

·

C、认识与理解

·

D、思维与存在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B

【单选题】()是指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窗体顶端

·

A、创新思维能力

·

B、辩证思维能力

·

C、改革思维能力

·

D、批判思维能力

我的答案:B

得分:

100.0分

·

得分:

100.0分我的答案:B

得分:

100.0分我的答案:B

得分:

100.0分我的答案:B

得分:

100.0分我的答案:B

得分:

100.0分我的答案:B

得分:

100.0分窗体底端

窗体底端

【单选题】当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生产关系必然会发生改变,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一种()的判断。

窗体顶端

·

A、历史虚无主义

·

B、历史唯心主义

·

C、历史唯物主义

·

D、历史机械主义

我的答案:C

窗体底端

【判断题】历史、现实和未来具有相通性,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可以任由今人进行解读,历史是一种主观的思考产物。(

)

我的答案:×

单选题】()是指从全局视角和长远眼光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客观辩证地思考和处理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窗体顶端

·

A、战略思维能力

·

B、领导思维能力

·

C、批判思维能力

窗体底端

·

D、创新思维能力

我的答案:A

下列不属于战略思维能力的内容是(

)。

窗体顶端

·

A、

高瞻远瞩

·

B、

举一反三

·

C、

谋定后动

·

D、

运筹帷幄

我的答案:B

窗体底端

单选题】底线思维能力是一种、追求精准、强化预判性以及()的能力。

窗体顶端

·

A、提高风险

·

B、降低错误

·

C、提高积极性

窗体底端

·

D、降低可能性

我的答案:C

【判断题】底线思维就是根据我们的现实需要和客观条件,划清并坚守界限,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

)

我的答案:√

【判断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我的答案:√

【单选题】李时珍尝遍百草,终成《百草纲目》的案例说明:()。

窗体顶端

·

A、认识是常识积累的结果

·

B、认识是曲折发展的过程

·

C、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

D、李时珍具备坚毅的品格

我的答案:C

窗体底端

【单选题】科学实践观的创立者是()。

窗体顶端

·

A、马克思

·

B、恩格斯

·

C、列宁

·

D、毛泽东

窗体底端

我的答案:A

判断题】

实践推动了认识的发生,并使认识成为现实。()

我的答案:√

得分:

20.0分

5

【判断题】实践主体是人。()

我的答案:×

得分:

20.0分

【单选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所体现的认识论原理是()。

窗体顶端

·

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我的答案:A

【单选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窗体顶端

·

A、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

B、真理本性和实践特点的相一致

·

C、实践标准是其它标准的基础

窗体底端

·

D、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

我的答案:B

【判断题】

逻辑证明作为思维的必要表达方式,不能完全取代实践标准在真理检验中的作用。()

我的答案:√

【单选题】下列哲学家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认识路线的是()。

窗体顶端

·

A、费尔巴哈

·

B、柏拉图

·

C、笛卡尔

·

D、黑格尔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单选题】认识的本质是()。

窗体顶端

·

A、人脑的分泌物

·

B、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

C、绝对精神的外化

·

D、感觉的复合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判断题】

先验论和反映论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认识论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1

【单选题】感性认识形式不包括()。

窗体顶端

·

A、感觉

·

B、直觉

·

C、表象

·

D、概念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窗体顶端

·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窗体底端

·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绝对同一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3

【单选题】认识过程最重要的阶段是()。

窗体顶端

·

A、从实践到认识

·

B、从认识到实践

·

C、从谬误到真理

·

D、从真理到谬误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掌握丰富且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怎样把握认识运动的过程及趋势?已完成

本次成绩:66.6

1

【单选题】认识的运动过程是()。

窗体顶端

·

A、直线式上升过程

·

B、螺旋式上升过程

·

C、闭环式循环过程

·

D、多变性无序过程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关于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观点错误的是()。

窗体顶端

·

A、个体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

B、人的具体的认识活动是有限的

·

C、任何人都具有把握世界本质的无限认识能力

·

D、人的类整体的认识能力和宽度广度是无限的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束缚了认识的无限性。()

我的答案:√

得分:

0.0分

什么是真理?已完成

本次成绩:75

1

【单选题】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窗体顶端

·

A、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

B、真理内容的正确性和永恒性

·

C、真理是永恒正确的绝对精神

·

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的绝对性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窗体顶端

·

A、真理性认识都是有条件的

·

B、真理的内容是错误的或不完全正确的

·

C、真理是相对于谬误的正确认识

·

D、真理与谬误是辩证统一的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不包括()。

窗体顶端

·

A、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

·

B、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

C、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

D、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并无差异性

我的答案:A

得分:

0.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怎样把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真理尺度不能理解为()。

窗体顶端

·

A、按规律办事

·

B、真理是唯一原则

·

C、真理是实践的基础

·

D、坚持客体性标准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关系不包括()。

窗体顶端

·

A、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

B、真理尺度推动真理的不断发展

·

C、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D、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相互对立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真理尺度与价值制度的完美结合。()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什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已完成

本次成绩:33.4

1

【单选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不包括()。

窗体顶端

·

A、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

·

B、改造世界能够深化和拓展对世界的认识

·

C、改造世界能够独立于认识世界

·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矛盾的过程

我的答案:D

得分:

0.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不包括()。

窗体顶端

·

A、只有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

B、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界

·

C、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改造世界观,提升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

D、改造客观世界成功了,主观世界自然改造完善

我的答案:C

得分:

0.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遵循是什么?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关键是()。

窗体顶端

·

A、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C、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

D、坚持马克思主义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窗体顶端

·

A、马克思主义

·

B、实事求是

·

C、解放思想

·

D、改革开放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坚持实事求是,不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必需坚持解放思想。()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何以推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发展?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十八大以来党的伟大理论创新是()。

窗体顶端

·

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D、“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关系不包括()。

窗体顶端

·

A、二者之间存在相互激发、共同促进的因果关系

·

B、二者的良性互动需要人的努力才能实现

·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包含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及其相互关系

·

D、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具有不同步性,极易产生矛盾关系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创新不能停。()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青年大学生如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实现自我?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总书记在2018年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对青年人提出了十六字箴言,其中不包括()。

窗体顶端

·

A、勤学、修德

·

B、明辨、笃实

·

C、诚信、友善

·

D、求真、力行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关于青年建功新时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窗体顶端

·

A、要遵循党和国家的嘱托

·

B、要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

C、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D、享受新时代带来的各种生存发展权利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青年大学生要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建功新时代。()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哲学视界里的历史观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资产阶级社会地理学派创始人孟德斯鸠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以下()不是他的观点?

窗体顶端

·

A、

一切民族的道德、整体、法律都是由气候、土壤、土地面积大小决定的

·

B、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理性,人的理性又决定政治、法律制度

·

C、

热带地方的民族缺乏精力与勇气,往往变成奴隶;寒带地方的民族见忍耐劳,容易保持独立

·

D、

感性的人、肉体的人决定了历史的发展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唯意志论是一种主张意志高于理性,并且意志是宇宙的本质或本体的哲学学说。()

我的答案:√

得分:

33.3分

3

【判断题】

制度是由人的理性所决定,从而环境由人的理性决定。()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哲学视界里的历史观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资产阶级社会地理学派创始人孟德斯鸠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以下()不是他的观点?

窗体顶端

·

A、

一切民族的道德、整体、法律都是由气候、土壤、土地面积大小决定的

·

B、

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理性,人的理性又决定政治、法律制度

·

C、

热带地方的民族缺乏精力与勇气,往往变成奴隶;寒带地方的民族见忍耐劳,容易保持独立

·

D、

感性的人、肉体的人决定了历史的发展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唯意志论是一种主张意志高于理性,并且意志是宇宙的本质或本体的哲学学说。()

我的答案:√

得分:

33.3分

3

【判断题】

制度是由人的理性所决定,从而环境由人的理性决定。()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马克思破解“历史之谜”的过程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在哪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窗体顶端

·

A、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B、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C、

《德意志意识形态》

·

D、

《共产党宣言》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以下哪两部著作或者文章,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乃至费尔巴哈唯心史观进行彻底清算工作的完成,也标志着唯心史观的形成?()

窗体顶端

·

A、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B、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

C、

《共产党宣言》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

D、

《资本论》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1844年夏天,马克思和恩格斯着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

窗体顶端

·

A、全面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

B、深入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

C、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

D、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阐明了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以下哪个选项内容不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

窗体顶端

·

A、

自然地理环境。

·

B、

人口因素

·

C、

物质生产方式

·

D、

社会意识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意识形态的安全、意识形态的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以下()不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

窗体顶端

·

A、

政治法律思想

·

B、

道德

·

C、

艺术

·

D、

科学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

以下哪个论点坚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窗体顶端

·

A、

“实事求是论”

·

B、

“天才论”

·

C、

“精神万能论”

·

D、

“上层建筑决定论”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意义已完成

本次成绩:33.3

1

【单选题】

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历史意义?()

窗体顶端

·

A、

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

B、

帮助人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

·

C、

帮助人民准确把握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

·

D、

帮助人民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唯物史观,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二个伟大的发现。()

我的答案:√

得分:

0.0分

3

【判断题】

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我的答案:√

得分:

0.0分

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社会的矛盾有很多,那是什么样的矛盾才能够称之为基本矛盾呢?以下不是基本矛盾必须要满足的条件的是()。

窗体顶端

·

A、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

B、

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

·

C、

对社会的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

·

D、

矛盾的解决必须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报告指出,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

窗体顶端

·

A、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

B、

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现实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

C、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D、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它是最终的决定力量。()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处于更加基础的地位。()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完成

本次成绩:50

1

【单选题】

整个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有很多要素。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系统的要素?()

窗体顶端

·

A、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

B、

改革

·

C、

科学技术

·

D、

人民群众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运用阶级分析法来判断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对于革命至关重要。以下哪本书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的经典?()

窗体顶端

·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B、

《矛盾论》

·

C、

《实践论》

·

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列宁曾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里列宁强调了阶级是一个()范畴?

窗体顶端

·

A、经济范畴

·

B、历史范畴

·

C、政治范畴

·

D、文化范畴

我的答案:C

得分:

0.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

阶级问题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它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消亡。()

我的答案:×

得分:

0.0分

改革、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完成

本次成绩:75

1

【单选题】

马克思曾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这里马克思是在强调()。

窗体顶端

·

A、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

B、

社会道德正在沦落

·

C、

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

D、

技术的胜利意味着人类的胜利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革命这样一种新旧交替,而且还表现为通过()来实现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窗体顶端

·

A、科学技术

·

B、社会运动

·

C、创新

·

D、改革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改革是同一个社会形态内部的量变,或者是部分质变。()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

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用的词叫革命,因此改革开放的根本性质是革命。()

我的答案:√

得分:

0.0分

社会形态的内涵及其类型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在三形态划分法和五形态划分法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窗体顶端

·

A、只有三形态划分法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

B、五形态划分法是斯大林提出来的

·

C、三形态划分法和五形态划分法都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

·

D、应该用三形态划分法代替五形态划分法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社会形态是()

窗体顶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

B、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组织设施和制度,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

C、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

D、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只有五形态与经济形态的发展有关系,两种三形态与经济形态的发展没有关系。()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主要应当从()

窗体顶端

·

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

·

B、意识形态中去寻找

·

C、上层建筑中去寻找

·

D、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

窗体顶端

·

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

·

B、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

·

C、它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

D、它的发展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的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窗体顶端

·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没有差别

·

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

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

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

窗体顶端

·

A、客观规律的决定性

·

B、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

C、领导人的决定性

·

D、领导人的选择性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唯物史观产生前的不同历史观及其缺陷已完成

本次成绩:66.6

1

【单选题】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窗体顶端

·

A、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唯物史观在考察谁是历史创造者时所坚持的原则的是()

窗体顶端

·

A、立足于抽象的个人把握历史创造者

·

B、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

C、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

D、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我的答案:√

得分:

0.0分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已完成

本次成绩:66.6

1

【单选题】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窗体顶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

B、折中主义的观点

·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窗体顶端

·

A、

客观世界

·

B、

主观思维

·

C、

个人的活动

·

D、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人民群众不是一个历史概念,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我的答案:√

得分:

0.0分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有何作用,如何评价?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

窗体顶端

·

A、

历史唯物主义

·

B、

历史唯心主义

·

C、

历史主义

·

D、

自然主义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任何个人在历史上都起作用。()

我的答案:×

得分:

33.3分

3

【判断题】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商品的二因素是().

窗体顶端

·

A、

价值和使用价值

·

B、

价值和交换价值

·

C、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

D、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价值是商品的()。

窗体顶端

·

A、

自然属性

·

B、

社会属性

·

C、

物理属性

·

D、

化学属性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什么是劳动的二重性?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

窗体顶端

·

A、

使用价值

·

B、

价值

·

C、

交换价值

·

D、

精神价值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3

【判断题】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次劳动。()

我的答案:×

得分:

33.3分

私有制条件下简单商品经济的矛盾是什么?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私有制条件下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窗体顶端

·

A、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

B、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

C、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

D、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是()。

窗体顶端

·

A、

交换

·

B、

进行具体劳动

·

C、

进行抽象劳动

·

D、

进行物化劳动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多选题】

商品经济的矛盾包括()

窗体顶端

·

A、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

B、

集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

D、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我的答案:ABC

得分:

33.4分

窗体底端

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计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量,是以(

)为尺度。

窗体顶端

·

A、

简单劳动

·

B、

复杂劳动

·

C、

具体劳动

·

D、

抽象劳动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3

【判断题】

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我的答案:√

得分:

33.3分

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一系列商品表现出来。一只绵羊可以等于100斤大米,可以等于10尺布,可以等于两把斧子,可以等于一两黄金,还可以等于其他商品。这一阶段,处在货币形式发展的()阶段?

窗体顶端

·

A、

货币价值形式

·

B、

一般的价值形式

·

C、

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

·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货币产生以后,整个世界分化为两极,一极是货币,代表商品的价值,另一极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代表商品的()。

窗体顶端

·

A、

抽象劳动

·

B、

使用价值

·

C、

具体劳动

·

D、

交换价值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多选题】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共经历了以下哪些阶段()。

窗体顶端

·

A、

货币价值形式

·

B、

一般的价值形式

·

C、

扩大的价值形式

·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我的答案:ABCD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

物物交换和商品生产者特殊需要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货币形式的发展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信用卡属于货币的哪种形式()。

窗体顶端

·

A、

铸币

·

B、

辅币

·

C、

纸币

·

D、

电子货币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货币形式是固定不变的。()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3

【判断题】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我的答案:√

得分:

33.3分

货币有哪些职能?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价格是商品(

)的货币表现。

窗体顶端

·

A、

使用价值

·

B、

价值

·

C、

简单劳动

·

D、

复杂劳动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货币执行(

)职能时,更容易引起信用危机,加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窗体顶端

·

A、价值尺度

·

B、流通手段

·

C、贮藏手段

·

D、支付手段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

世界货币是货币职能在(

)的延伸和发展。

窗体顶端

·

A、

世界市场

·

B、

国内市场

·

C、

小商品市场

·

D、

发达经济体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

货币主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什么是价值规律?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价值量由(

)决定,而劳动量由劳动时间计量。

窗体顶端

·

A、

劳动量

·

B、

个别劳动量

·

C、

简单劳动

·

D、

复杂劳动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是一致的。()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3

【判断题】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我的答案:√

得分:

33.3分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资本运动的总公式是()。

窗体顶端

·

A、

G——

W——

G’

·

B、

G——

W——

G

·

C、

G’——

W——

G’

·

D、

G’——

W——

G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资本就是指能够带来(

)的价值。

窗体顶端

·

A、

新价值

·

B、

剩余价值

·

C、

价值

·

D、

劳动力价值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钥匙。()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劳动力商品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除了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还有()。

窗体顶端

·

A、

劳动者是自由人

·

B、

劳动者是奴隶

·

C、

劳动者是农民

·

D、

劳动者没有自由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原为,是由维持劳动者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的价值决定的。

窗体顶端

·

A、

生活奢侈品

·

B、

生活必需品

·

C、

生活用品

·

D、

生产资料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已完成

本次成绩:75

1

【单选题】

资本主义生产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它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

窗体顶端

·

A、

价值增值过程

·

B、

价值创造过程

·

C、

价值劳动过程

·

D、

价值流通过程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归(

)所有。

窗体顶端

·

A、

农民

·

B、

地主

·

C、

资本家

·

D、

工人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

)的那部分价值。

窗体顶端

·

A、

商品价值

·

B、

劳动力价值

·

C、

价值转移

·

D、

生产资料价值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多选题】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窗体顶端

·

A、

劳动者的劳动

·

B、

劳动对象

·

C、

劳动资料

·

D、

劳动空间

我的答案:ABCD

得分:

0.0分

(正确答案:ABC)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生产(

)中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窗体顶端

·

A、

价值

·

B、

剩余价值

·

C、

价格

·

D、

劳动力价值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

窗体顶端

·

A、

m'=m/v

·

B、

m'=m/c

·

C、

m'=m/(c+v)

·

D、

m'=c/v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

可变资本是指用来购买(

)的那部分资本。

窗体顶端

·

A、

生产资料

·

B、

劳动资料

·

C、

劳动力

·

D、

劳动对象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

不变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办法已完成

本次成绩:33.3

1

【单选题】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除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外,还有(

)。

窗体顶端

·

A、

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

B、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C、

垄断利润的生产

·

D、

平均利润的生产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

)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窗体顶端

·

A、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

B、

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

C、

延长必要劳动时间

·

D、

延长个别劳动时间

我的答案:C

得分:

0.0分

(正确答案:A)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个别资本家不断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最终造成了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我的答案:√

得分:

0.0分

资本的有机构成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预付资本从物质形态上来看,包括生产资料和(

)。

窗体顶端

·

A、

固定资本

·

B、

劳动力

·

C、

可变资本

·

D、

不变资本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技术水平越高,生产资料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我的答案:√

得分:

33.3分

3

【判断题】

随着生产力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下降。()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产业资本的循环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在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中,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

)的职能。

窗体顶端

·

A、

货币资本

·

B、

商品资本

·

C、

生产资本

·

D、

流通资本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在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中,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

)的职能。

窗体顶端

·

A、

货币资本

·

B、

生产资本

·

C、

商品资本

·

D、

流通资本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

在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中,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

)的职能。

窗体顶端

·

A、

货币资本

·

B、

生产资本

·

C、

商品资本

·

D、

流通资本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

产业资本的循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的统一。()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产业资本的周转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马克思根据(

)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窗体顶端

·

A、

资本的周转方式

·

B、

资本的移动方式

·

C、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

D、

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资本家购买的机器,厂房、设备等资本是一次性投入,但回收的时候是分批、分期,根据磨损程度收回来的。根据资本的这个周转的特点,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称为(

)。

窗体顶端

·

A、

流动资本

·

B、

固定资本

·

C、

可变资本

·

D、

不变资本

我的答案:B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多选题】

资本周转时间包括两大块: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也可以说,包括()。

窗体顶端

·

A、

购买时间

·

B、

售卖时间

·

C、

劳动时间

·

D、

非劳动时间

我的答案:ABCD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

资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反比。()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社会资本再生产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称为(

)。

窗体顶端

·

A、

社会总产品

·

B、

总产品

·

C、

社会用品

·

D、

社会商品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指的是价值补偿和(

)问题。

窗体顶端

·

A、

价值投入

·

B、

实物替换

·

C、

实物消费

·

D、

实物购买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窗体顶端

·

A、

生产绝对过剩

·

B、

生产相对过剩

·

C、

商品积压

·

D、

购买力弱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窗体顶端

·

A、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B、

商品生产者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

·

C、

买和卖的矛盾

·

D、

企业破产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指的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完成

本次成绩:66.7

1

【单选题】

商品的价值w由()来构成?

窗体顶端

·

A、

w

=

c

+

v

+

m

·

B、

w

=

c

+

v

-

m

·

C、

w

=

c

+

v

+

k

·

D、

w

=

c

+

v

-

k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生产成本是指资本家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3

【判断题】

剩余价值和利润本质不同。()

我的答案:√

得分:

0.0分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已完成

本次成绩:33.3

1

【单选题】

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可以称之为(

)。

窗体顶端

·

A、

剩余价值率

·

B、

剥削率

·

C、

利润率

·

D、

平均利润率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

)的过程。

窗体顶端

·

A、

剩余价值

·

B、

利润

·

C、

效益

·

D、

商品总价值

我的答案:B

得分:

0.0分

(正确答案:A)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平均利润是指一定量的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

我的答案:×

得分:

0.0分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已完成

本次成绩:66.7

1

【单选题】

生产价格是指生产成本和(

)之和。

窗体顶端

·

A、

剩余价值

·

B、

劳动力价值

·

C、

利润

·

D、

平均利润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各部门都按照生产价格来出售商品,最后各部门都获得了平均利润,从而最终实现了等量资本获得(

)。

窗体顶端

·

A、

等量利润

·

B、

等量效益

·

C、

等量剩余价值

·

D、

等量新价值

我的答案:C

得分:

0.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市场价格围绕着生产价格波动违背了价值规律。()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主要通过(

)来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窗体顶端

·

A、

参与制

·

B、

职工持股

·

C、

代表制

·

D、

个人联合

我的答案:A

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

)。

窗体顶端

·

A、

平均利润

·

B、

垄断利润

·

C、

剩余价值

·

D、

利润

我的答案:B

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3

【多选题】

金融资本是由(

)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窗体顶端

·

A、

工业垄断资本

·

B、

银行垄断资本

·

C、

商业资本

·

D、

银行资本

我的答案:AB

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

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

我的答案:√

得分:

20.0分

5

【判断题】

垄断价格的产生否定了价值规律。()

我的答案:×

得分:

20.0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窗体顶端

·

A、

国家政权

·

B、

公有企业

·

C、

国有企业

·

D、

股份企业

我的答案:A

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一般有两种途径产生:一是国家对私人企业通过国有化政策,把一些企业收归国有;二是(

)。

窗体顶端

·

A、私人企业自然演化成国有企业

·

B、国家直接投资兴办企业

·

C、通过国家权力强制收购私人企业

·

D、国家间接投资兴办企业

我的答案:B

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

)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

窗体顶端

·

A、

国有企业

·

B、

国有股份

·

C、

国家财富

·

D、

国家机器

我的答案:D

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我的答案:√

得分:

20.0分

5

【判断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我的答案:√

得分:

20.0分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已完成

本次成绩:80

1

【单选题】经济全球化这个词“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在(

)中提出,这个词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流行开来。

窗体顶端

·

A、《市场的全球化》

·

B、《国富论》

·

C、《现代世界体系》

·

D、《帝国主义和不平等的发展》

我的答案:A

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播音747是美国波音公司的产品,但并不是每一个零部件都在美国生产,涉及到的国家有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加拿大、韩国等等。有数据显示,一架波音飞机的生产,是有全世界20多个国家的1万多家企业为他提供零部件。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哪一个表现?(

)

窗体顶端

·

A、金融全球化

·

B、资本全球化

·

C、生产全球化

·

D、贸易全球化

我的答案:C

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3

【多选题】

世界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哪三个阶段?()

窗体顶端

·

A、

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

·

B、

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

·

C、

经济全球化阶段

·

D、

世界历史阶段

我的答案:ABC

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

贸易全球化是指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我的答案:×

得分:

0.0分

5

【判断题】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我的答案:√

得分:

20.0分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世界银行历届行长均由美国人担任,从1946年的第1任的尤金·迈耶到2012年第12任的金墉,近70年,12任行长,无一例外,都是美国人。我们再来看另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也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1946年成立至今,总裁职位则一直由欧洲人把持。这表明(

)。

窗体顶端

·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

·

B、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恶化

·

C、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风险

·

D、经济全球化是不合理的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3

【判断题】

发展中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主导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从而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我的答案:×

得分:

33.3分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

金砖五国,近年来俄罗斯、中国、(

)、印度和南非这五个国家。

窗体顶端

·

A、

美国

·

B、

英国

·

C、

智利

·

D、

巴西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亚投行的全称是(

)。

窗体顶端

·

A、

亚洲贸易畅通投资银行

·

B、

亚洲设施联通投资银行

·

C、

亚洲资金融通投资银行

·

D、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

中国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稳定器。()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合作共赢方向发展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我们应以(

)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平等平衡、包容开放、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窗体顶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

·

B、零和博弈

·

C、你输我赢

·

D、赢者通吃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新问题,所以我们理应把它一棍子打死。()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3

【判断题】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我的答案:√

得分:

33.3分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已完成

本次成绩:90

1

【单选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股份公司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这时,(

)取代私人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窗体顶端

·

A、

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

B、

资本家阶级所有制

·

C、

国有控股企业

·

D、

国家资本

我的答案:A

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二战后,资本家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以下不属于这种激励制度的是(

)。

窗体顶端

·

A、职工参与决策

·

B、泰罗制

·

C、终身雇佣

·

D、职工持股

我的答案:B

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3

【多选题】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除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外,还包括(

)。

窗体顶端

·

A、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

B、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

C、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

D、政治制度的变化

我的答案:AC

得分:

10.0分

窗体底端

4

【判断题】

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私人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我的答案:√

得分:

20.0分

5

【判断题】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我的答案:×

得分:

20.0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已完成

本次成绩:33.4

1

【单选题】

以下哪一项不是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原因?()

窗体顶端

·

A、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

C、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

D、

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势头明显减弱

我的答案:A

得分:

0.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资本主义在造就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推动和运用这一先进生产力的最有组织性的革命力量,即(

)。

窗体顶端

·

A、无产阶级

·

B、工人

·

C、小资产阶级

·

D、知识分子

我的答案:B

得分:

0.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表明:(

)

窗体顶端

·

A、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B、资本主义拉开了世界历史的序幕

·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到了克服

·

D、资本主义无往而不胜

我的答案:A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多选题】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包括(

)。

窗体顶端

·

A、

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

B、

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

C、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D、

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在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我的答案:ABCD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资本主义社会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已完成

本次成绩:66.7

1

【单选题】

以下哪一项不是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原因?()

窗体顶端

·

A、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

C、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

D、

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势头明显减弱

我的答案:B

得分:

0.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资本主义在造就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推动和运用这一先进生产力的最有组织性的革命力量,即(

)。

窗体顶端

·

A、无产阶级

·

B、工人

·

C、小资产阶级

·

D、知识分子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已完成

本次成绩:75

1

【单选题】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称为“科学社会主义”是因为它(

)。

窗体顶端

·

A、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

·

B、揭示了劳动价值规律

·

C、提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D、提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我的答案:C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

窗体顶端

·

A、

私有制的消亡

·

B、

《资本论》的出版

·

C、

唯物史观的形成

·

D、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我的答案:D

得分:

25.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乌托邦》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文献,其作者是16世纪英国的著名社会活动家托马斯莫尔。(

)

我的答案:√

得分:

25.0分

4

【判断题】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最伟大发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我的答案:×

得分:

0.0分

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理想变成现实的?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巴黎公社成立后,采取了一些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重要措施,其中包括(

)。

窗体顶端

·

A、废除旧军队、旧警察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独立的治安、立法、司法机构

·

B、取消征兵制和常备军,以人民武装“国民自卫军”作为唯一的武装力量

·

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

D、规定所有公职人员无论职位高低,实行全面的选举制和撤换制

我的答案:D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试图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3

【判断题】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它从根本上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的答案:√

得分:

33.3分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已完成

本次成绩:66.7

1

【单选题】在世界社会主义取得重大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曾占世界人口的1/3,领土面积达世界陆地面积的(

)。

窗体顶端

·

A、三分之一

·

B、四分之一

·

C、五分之一

·

D、六分之一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以下关于“苏联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窗体顶端

·

A、为当时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

B、促进了当时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

C、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

D、注重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我的答案:B

得分:

0.0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施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

我的答案:×

得分:

33.4分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已完成

本次成绩:80

1

【单选题】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这一判断主要说明(

)。

窗体顶端

·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B、历史是少数个人或精英人物的孤立活动

·

C、人民群众是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

·

D、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我的答案:A

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列宁曾说:“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对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窗体顶端

·

A、社会主义发展不是直线式的,有时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曲折甚至倒退

·

B、社会主义发展有时走的是平坦而顺利的道路,但有时也会走一些弯路

·

C、社会主义发展有时甚至会遇到重大的挫折

·

D、实践探索中出现的某些曲折有可能会改变社会主义的前进趋势

我的答案:D

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3

【单选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目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

窗体顶端

·

A、0.15

·

B、0.2

·

C、0.3

·

D、0.4

我的答案:B

得分:

0.0分

窗体底端

4

【单选题】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

窗体顶端

·

A、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B、一切从实际出发

·

C、保证党的生机与活力

·

D、完善党的领导

我的答案:A

得分:

20.0分

窗体底端

5

【判断题】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开始复苏,并出现区域性强劲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

我的答案:√

得分:

20.0分

如何看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已完成

本次成绩:100

1

【单选题】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其外部影响因素是(

)。

窗体顶端

·

A、生产力的相对落后

·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状况的制约

·

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

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长期性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体现了()。

窗体顶端

·

A、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长期性

·

B、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D、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我的答案:A

得分:

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主要是靠武力手段,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之后,其进攻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

)

我的答案:√

得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7

问题与困惑:几个突出的矛盾

一般而言,大多数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以下问题或困惑:

(一)思想的丰富性与课时的局限性的矛盾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来看,由于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而将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的内容压缩到一本书中来,把原来的162学时压缩成54学时。尽管看起来论证、说理性文字少了,但知识点还在。这就使要传达的思想的丰富性与课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凸现出来。

(二)内容的多学科性与表达的整体性的矛盾

无论我们怎样试图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学科,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回避,这个新试图确立的学科涉及了传统学科的众多学科。而现有的师资力量不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门新兴学科(这是中国特色),而是来自原有的学科,要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么是政治经济学,要么是科学社会主义。显然,在这样的一个过渡时期,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来整体地阐释和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然导致内容的多学科性与表达的整体性之间的矛盾。

(三)课程构成的跨学科性与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性的矛盾

在研讨中有的老师单方面地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整体性,这是一种建设性的目标,是应然,而看不到或没有正视现有师资队伍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这是不能够回避的实然问题。因此,从课程内容构成的多学科性来看,完成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对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有挑战。我们必须客观地面对课程构成的跨学科性与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性的矛盾。

(四)教学目的的世界观指向与论理不足的矛盾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来源的多渠道,各种思潮的不断涌现,社会事件的频繁爆发,利益冲突的博弈等等现实,如何能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信服力?停留于知识点的传达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论理,进而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铁的逻辑和思想的魅力,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单纯的政治的说教。然而,现有教材由于空间的局限(一本书),存在着理论抽象表达有余而逻辑论证不足的问题,再加上一些教师存在着对理论论证重视不够,表现为反学术化的倾向,或者对论证缺乏理论自信等。这种状况就使得教学目的的世界观指向与论理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

(五)原理的抽象性与观念的具体性的矛盾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都是有血有肉的,任何一个基本原理的表达都是有着丰富的文本情景和深厚的历史感或历史性的。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而把具有着特定地域的思想和观念抽象为干瘪的原理,难免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也给误读和误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留下了空间。所以,如何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念的丰富性、历史性,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真思想中去也应该引起重视,因为,目前的单纯教科书化的理解和解读必然导致原理的抽象性与观念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二路径与对策:处理好几个关系问题需要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上找突破口,并着力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依循教材与超越教材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教材的评价必须走出两个“误区”:(1)对教材的唯美主义的要求,认为教材应该是尽善尽美、无懈可击的。这会导致两种极端:要么过于迷信教材,要么彻底否定教材。(2)教科书批判情结。就是不管什么教科书,只要是教科书我就批判,以至于不能实事求是地理解教科书撰写者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取得的可喜的成果。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的编写来看,教育部下了很大气力,写作班子的人员构成是优良的,物力财力的投入是到位的。当然,我们也不能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教材没有问题。也正是有问题,我们才探讨如何在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来加以弥补和克服既有不足。

二是处理好教材叙述的逻辑与授课讲解的逻辑的关系。教材文本内容的展开遵循的是写作者表述的逻辑而非研究的逻辑,二者是不同的。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写他们的著作时所使用的是“表述的逻辑”而非“研究的逻辑”。但是,在教师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很好地把握教材的叙述逻辑,发现其优与劣,进而扬长避短;而且要推敲其研究的逻辑,以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同时,在此基础上,创设授课讲解的逻辑,这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环节,体现教师的个性。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实现教材叙述的逻辑向讲解的逻辑转换,就缺乏对教材的深度把握,就会导致两种情况:要么完全抛开现有教材,丧失对教材的基本依循(这是必要的规范);要么完全照搬教材,甚至照本宣科,弱化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主导作用,难以彰显教师授课的个人魅力,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是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重点的关系。针对上述所提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而授课学时有限的特点,就决定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地求全,而只能是有所取舍地突出重点。问题是这个重点如何把握,这不仅需要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献,而且要研究教材。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原则下,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贯通性。

四是处理好原理与原典、原著的关系。为了解决抽象的原理与具体观念的矛盾,必须重新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和文本中,创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情境、文本情境,在问答逻辑中展开对话,以克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抽象化、教条化的解读。同时,诱发学生学习和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文件的兴趣,养成追根问底的扎实的学风和求甚解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在回归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让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彰显当代意义。

五是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的史与论的关系。解决概念、命题、原理的抽象性,仅仅回归文本是不够的,还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史,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厚重感,使以“改变世界”为旨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院派的各种思潮和各种思想流派那样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旨趣区别开来,进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这一解放的学说不是空想,而是具有科学的唯物史观支撑,以及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现实地批判社会、改变社会的现实基础的。

六是处理好理论与现实的关系。如果说回归文本、回归历史是为了更为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话,那么关

照现实则是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当代价值和生命力的需要。问题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究竟如何关照现实?过去一般习惯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的一般原理来阐释现实所遇到的问题,以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有方法论意义或实践意义;而大连理工大学所尝试和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则为理论与现实的互动开辟了新途径。正如杨惠民老师所看到的,案例(case)不同于例子(Example),后者是让学生体验理论的实践意义,活化内容,起证明和印证作用;而前者则让学生体验实践的理论意义,深化、拓展和提升内容的思想性。由于理论之树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再好的理论都有局限性,也只有在与生活实践的互动中,才能与时俱进地发展。可见这样一种关系的处理也使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成为可能和必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8

1、必须要先看教材

2、最重要的就是要做题

3、另一方面要和老师多交流

4、复习时最好能和其他人一块

经验步骤:1必须要先看教材,不需要都要记住,但是一定要有一定的基本印象,这样考试是的主观题你才会有论述的语言。

2最重要的就是要做题。每个学校都有马克思主义基本与原理的题库,并且关键是考试题基本上就是从题库里抽的,假如你的记性好,那么恭喜你,完全就可以靠背题,选择都能做的特别好。

3另一方面要和老师多交流,老师肯定知道考试的出题范围,在老师那多了解一些关于考试的信息最好。

4复习时最好能和其他人一块。因为这门课程要背的很多,大家在一块复习能够互相提问,这样有助于记忆题目和知识点。

(来源:文章屋网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9

[摘要]如果要从整体性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为切入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个规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具有思想的完整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人的发展与人类解放规律、共产主义与人类未来等七大部分。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的主线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5-0072-07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是三个不同层次的理论体系。它们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上有无区别?这是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问题时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我们在研究对象的界定上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就会构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理解的理论前提,这也会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结构的理解和界定。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1914年,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中简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被简明地表达为它是马克思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是包含了马克思的全部思想观点和学说。列宁的定义是一种外延式定义,并未涉及内涵规定。如果我们把列宁的定义,按照逻辑一致的思路,从时间上拓展,应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领导人所集中概括、形成的思想理论,并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全部观点和学说。

1938年,在斯大林时期所编著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其中有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对象”的定义。史学家一般认为反映了斯大林的观点。书中写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关于工人运动的科学,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斯大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表述就是指社会发展、工人运动、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等四个方面的科学。这种理解与列宁相比,内涵更加明晰。但在1950年,斯大林再次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定义,即“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这个定义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广为认可。斯大林的定义是一种涉及内涵的定义。但斯大林定义的最大问题是在1950年的定义中把自然发展规律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对象和内容。这就导致了后来用马克思主义命题判断自然科学是非的极左思想理论及其政策。相比较而言,斯大林1938年的定义是有可取之处。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后边的三个“关于工人运动”、“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则是对社会发展理论内容和性质的进一步具体化说明。

(二)我国学者的观点

1986年段若非提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Ⅲ4’奚广庆于1990年11月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发展规律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历史运动规律的科学。”这两个定义有一个共同特点,把“发展规律”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这个规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因为,它以规律作为对象,以规律的研究作为任务。但是对于“规律”所涉及的领域涵盖到整个世界,强调世界发展规律,这里就有值得讨论的问题。首先,“世界”能不能作为一个学问、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恩格斯曾经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企图建立一个关于世界的包罗万象的哲学理论是错误的。关于世界的发展规律,肯定是包罗万象的。所以,这个理解是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其次,世界观的内容不等于世界发展的规律,关于世界的看法是世界观,它是哲学;世界发展的规律,是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种因素的发展规律的总汇,由各个门类的学科来承担。在各门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概括出关于世界发展的看法和观点,才是世界观。所以,世界观不是世界的发展规律,把两者等同就混淆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

中国人民大学的高放教授2003年在其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做了这样的规定: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到了2005年,高放再次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进一步简明的解释,简化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人的解放的科学。”据此,在高放教授看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科学,“人的解放”既可以从对象方面去理解,也可以从内容方面去理解。在高放教授的定义中缺少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容规定。人们一般认为,马克思有两大发现,即剩余价值和唯物史观,这是恩格斯明确指出过的。唯物史观的核心就是发现人类社会有客观规律。高放教授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游离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之外,显然是一种理论遗憾。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对象和内容的理解中,还有其他一些观点,这里不一一列举。在这些观点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以下几个:(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3)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学说。这些定义都从不同方面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但也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一个方面的抽象反映和概括,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准确界定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确有启发价值。现在的问题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三个基本层次时,如何科学地界定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进一步明确各自的理论框架,就成为不能不回答的问题,这也是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新的时代要求。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象的界定

研究对象是一个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研究对象决定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决定了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的确定是学科存在与发展的依据。如果我们要从整体性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必须找到一个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如果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才能从对象、内容和体系的统一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从而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实质。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不同领域的问题就会有不同的对象,关于不同对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形成的观点体系,就包括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思想观点总体中,即包括所有问题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一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就应当是马克思主义本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是与此相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及其实践过程的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产生的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情况就复杂一些,就笔者的看法,应当是国外学者,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围绕着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问题的研究所形成的理论观点,当然不应当限定在这个问题上,但主要是这个问题。例如,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等。但一级学科范围内国外马克思主义,首先要把精力放在围绕着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问题的研究所形成的理论观点的比较研究上。这样我们在学科建设的任务侧重上,就与特殊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有所区别,就可以在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范围内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之规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规律。我们认为,这样的规定是具有充分的理论根据和历史基础的。

人类解放的规律是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形式。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有主体内容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规律。人作为历史主体是社会发展规律的物质承担者。所以人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前途和历史命运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核心线索。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人类解放的规律是根本一致的,是同一个过程的两种表现形式,一个是主体状态的发展形式,一个是主体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主体的存在与发展状态和主体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关系的历史形式是一致的。社会历史主体的解放和社会历史主体所承受的社会关系的历史束缚的解除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的发展、人的解放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历史规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和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运动的本质所在。所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解放规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理所当然地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

人类解放与社会发展变革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发的社会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次年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都重点指出,“人类解放”,不是任何时候更不是在地域范围内可以达到的目标,而“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同时又指出,人类解放是以“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为条件的,人类解放不仅保证“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即“有个人自由”,而且通过旧的国家使每个人的“个性得以实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表述了人类解放的理想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值得强调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是将人的发展、人类解放与具体社会关系形式的发展、变革相联系,阐明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共同体或联合体中,才能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质上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具体形式发展变化的历史规律。基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把人类解放及人的解放看作是随着人类文明演进而不断实现的“自然历史过程”。

2 这个规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两大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重要的理论内容。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剖析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灭亡以及必然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客观规律性。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评价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两个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依据恩格斯的这个说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规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人的解放规律”就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唯物史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核心。而这一核心观点,恰恰是围绕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展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所包含的最根本的理论观点和科学精神。唯物史观的提出,标志着社会科学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革命。承认不承认社会运动有自己的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以往的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与以往的社会科学不同,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这个基本矛盾,才科学地说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唯物史观的发现也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把无产阶级的前途与社会发展规律联系起来,其重大意义在于,它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斗争的经济根源,论证了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前途,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这两大发现,是人类社会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也体现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这两大发现以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一真理为基础说明无产阶级及其人类解放的前途,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是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解放全人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相互统一、相互印证的关系。

3 这个规定具有思想的完整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

这个定义不像有的学者那样,把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包含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定义之中,从而起到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作用。我们的作法却恰好相反,“无产阶级革命”的词句没有出现在定义之中。这是不是消解革命?非也!定义中把社会规律和人类解放联系起来,概括了社会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两种情况。人类解放有两种形式:通过社会革命与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人类的解放又分为两个方面:把人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和把人从社会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阶级压迫的社会里,人类解放的途径是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革命等都是通过革命改变受压迫状态、实现解放的例证。而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解放的形式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只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劳动不再是谋生的必要手段而成为乐生的需要,人们才能摆脱对“人的依赖关系”和对“物的依赖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特别需要指出,人类解放中已内在地包含着无产阶级的解放,因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人类解放的前提,而且首先是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人类才能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包含有多重含义,不仅是政治解放,还包括从自然条件束缚下的解放,社会条件束缚下的解放,经济条件束缚下的解放,文化条件束缚下的解放,思想条件束缚下的解放等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解放与生产力发展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旨在使全世界无产者和全人类不仅仅是作为历史的真正主人,而且都能摆脱繁重艰险的劳动,摆脱自然和社会任何形式的奴役,达到每个个人都能全面而自由发展,最终建立“自由人联合体”。而实现这个目标必然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可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强调“革命”①,显然是站错了历史方位!今天无产阶级的解放不再是一个革命问题,而是建设问题,即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要反映“革命时期”的实际,也要反映“建设时期”的实际。基于这个考虑,尽管无产阶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命题,但是它不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只是阶级矛盾尖锐、阶级斗争激烈时期的特殊命题,因而不应当出现在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定义之中。

4 这个规定体现了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规定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规律”,其涵盖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规律。例如,封建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甚至共产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特定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都是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之下的特殊规律,都包含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涵之中。不能把某一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和行动特点当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般研究对象来理解。

马克思主义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求解放的学说,这是毫无疑问的。据此,有很多学者认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明一定加上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的含义。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具有阶级性和革命性,这是不容争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象就只是“革命”!阶级l生与革命性是理论体系和内容的重要性质,也是理论体系的逻辑结论之一,它既不是研究对象,也不是全部结论。在无产阶级已经取得统治地位的情况下,革命的任务就由建设的任务所代替。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无产阶级要团结其他阶级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今天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概括革命和建设两种实际。所以,在坚持革命理想的前提下,一定要领导、团结、包容其他阶级,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所体现的社会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实,中国的建设实践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早在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范围,他们之间的矛盾,都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因此只能采取民主的方法加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新变化,出现了以私营企业主、个体户、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等为主的新社会阶层。新社会阶层之间、工人阶级与新社会阶层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利益矛盾。但是,彼此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包容性。当年提出的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科学文化建设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改革开放的今天提出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以在全社会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些理论都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运用中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结构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规律的科学,那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正是围绕着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规律展开的理论系统。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构不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三大块结构。在这个内容结构中应当把哲学、政治经济学的结构给消解掉,突出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人类解放这样的一个基本线索。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结构应当是下列几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的方法论,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人的发展与人类解放的规律,共产主义与人类解放的前途等七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基础,从整体联系的立场阐述物质观、实践观、辩证法思想和认识论原理及其相互的统一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这一部分的难点是如何跳出哲学理论体系的论述方式,把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世界观理论传授给学生。

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的方法论,是学生直接认识社会的理论指南,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结构复杂、形势多变、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逐步显性呈现、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多样多变的形势下,需要加强对学生观察社会的方法论进行训练。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阐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社会研究方法论上实现的根本变革,抽取出社会科学研究中应当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阐明这些原则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让学生在社会认识中能够自觉处理社会科学研究中所涉及的这些辩证关系,自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般原则指导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人的发展与人类解放的规律等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结构应当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空间。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的社会历史事件相结合,形成特定社会的发展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到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样的发展序列,就是这种形式的发展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理环境、一定社会形态下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出的指导具体实践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理论。而这种在实践中产生的对基本原理的应用理论,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另一重要形式,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资料的积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丰富和发展。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要体现在基本原理的层面上来。如此以来,我们要思考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不能够发展?如何发展?依据什么原则发展?我们以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结构,一方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性”,也就是有学者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命题有哪些条,概括出来供人们学习、坚持和运用。另一方面,这个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结构的设计,也要有利于人们在这个结构框架中展开新的探索。我们必须从具体社会实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理论、研究社会的方法论结合一定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环境、文化进步特点,挖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人的发展与人类解放的深层含义、准确把握它们的科学性,深刻研究具体展现的特殊性与个别特点,扩展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和指导性,尤其是要根据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前,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教学,也要有返本开新的要求,用科学的、开放的、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辨析和纠正我们过去的一些误解,现在需要改正的问题;也需要把曾经包含在马恩著作里面、当时没有凸现出来、现在看来具有时代意义的一些理论思想,加以发掘和弘扬;另外还需要我们发现马恩的经典著作中,一些条件限制不明确,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仅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具体应用式的发展,即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应用的发展,而且更不能忽略的另一个层次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思想与价值体系的红线,不仅要“一以贯之”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组成部分中,而且其本身的发展也必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真正实现通过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弘扬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M].3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斯大林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4]段若非,论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J].理论探索,1986,(11).

[5]奚广庆,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研究的几点看法[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6]高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整体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10

关键词:“互联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

1引言

S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最新的创新成果和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情况进行深度地融合,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升社会生产效益,促进社会变革,互联网+时代属于一种新的发展形态。在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想要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话语权,需要加强对马克思基本原理的分析与研究,回答新时代的新问题。所以,对“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互联网+”时代需要做出的改变

我国正处于“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在需要跟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进行相应的改变。首先,要充分地意识到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互联网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马克思主要基本理论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这一方面的变革,不断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进行丰富与解释,并用理论指导实践。其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建设五位一体化的新布局。建立的新布局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我国生产方式、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最后,在推动“互联网+”时代马克思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要听从中央的号召,认真学重要讲话。并以此为基础指导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指导地位,深入到理论的研究。

3“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

3.1互联网价值创造问题

电子商务模式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生产与购物过程中,这极大程度地减少了经营者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加快了产业资本的循环,他们能从产业资本家那里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并且获取剩余价值。网民可以充分地利用自由时间进行相应的活动,甚至能赚取资金,这不属于生产。有人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成为了社会部分公用的产品,关于这点,网络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了资本内在生产观点。这两点在马克思基本原理中有所论述。网络信息产品具有高固定成本性,而复制成本低在成本结构使得成本降低部分转变成商品的价值,这种价值特点具有虚拟性。而专家认为,这种收益属于知识产权所带来的租金。在“互联网+”时代,阶级关系要去掉技能化以及地域化,最终形成高科技无产阶级关系。无产阶级中也会有新的仆从阶级产生。互联网技术会进一步加强资本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力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互联网+”时代仍然适用。

3.2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视角看互联网+时代

莱博维奇的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倡导将人类首要需求代替生产力的决定性,其次,强调工人阶级要共同联合起来,通过联合与资本家进行阶级斗争是非常有必要的。工人阶级政治学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莱博维奇的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观点与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原理具有一定的偏差。他虽然看到了工人阶级的需要以及阶级斗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他没有提出具体的措施对其进行改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辩证原理中对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进行重点分析,他认为对在对中国目前供给侧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时,不能仅仅将问题仅仅停留在生产力这个方向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社会生产关系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其中的本质问题。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沿用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唯物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结构。而是需要结合自身的社会结构,联系近代以来世界体系的发展等问题,从理论上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性质、国家特点以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楚地界定与解释,重现建构一个中国近代化发展的社会发展形态。

3.3“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面对着较大的挑战与冲击。王峰明认为从思想文化领域来看,“互联网+”时代属于一个思想指尖化的时代。与之前相比,马克思理论更需要实现大众化,这也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这种挑战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决定的。将马克主义理论的本质与现象分明稀区分开来,一方面,需要通过现象掌握马克思理论的本质问题。另一方面需要从本质出发,去理解、解释以及说明社会现象,积极地面临挑战。在进行马克思理论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需要关注并且回应现实社会问题,重视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对文本的研究,最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地位,增强其话语权。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与事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面临着相应的挑战,但是其仍然适用于这个时代,甚至也能被之后的时代所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决定了这一问题事实,在时展中,仍需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与探讨,保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余斌.“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J].观察与思考,2016,56(7):5-10.

[2]张艳涛.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兰州学刊,2016,56(8):106-111.

[3]范丽娟.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互联网+时代[J].商情,2016,27(38):98-1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129-02

收稿日期:2012-01-18

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大学第七届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师政教学〔2009〕70号)

作者简介:凌小萍(1977-),女,广西岑溪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一、专题式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一种有效载体和形式 专题式教学是在谙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课程精神为指导,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提炼课程重点和难点,整合形成若干专题开展教学的方法。专题教学是在教材基础上的再创造,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自,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握最新理论动态以及实践最新教学理念,紧扣教学目标,以教观点、教方法为己任,进行“少而精”的教学,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1]。

1.理论层面,专题式教学有利于“原理”课教学贯彻并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列宁曾经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过经典的论述,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完备而严密”,这种“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2]。从形成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性学说;从学科构成看,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从马克思主义的层次结构和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其以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新社会的预言和对人类历史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科学分析,对人类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3]。因此,“原理”课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来统领整个教学,以“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教学旨归。专题式教学以其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高度概括和深化,将这门学科最主要的原理通过若干专题在较短时间内讲授清楚,这一凝练过程恰恰有利于“原理”课整体性特征的体现。

2.实践层面,专题式教学有利于“原理”课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

(1)专题式教学有利于化解“原理”课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现实矛盾。“原理”课涵盖原来本科教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以及研究生教学的“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原有三门课总学时为144,现在合为一门课后学时仅有54,显然存在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不把“原理”课视作文化课,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改为侧重解决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通过专题授课来把握“原理”课“主线”,贯穿“主线”,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化知识的传授为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服务,从而在有限的学时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专题式教学有利于解决“原理”课教师知识结构专业性不足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原理”课教师的知识背景大致是与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结构相对应,在实际授课中分门别类进行教学与研究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因此,以专题式进行“原理”课的教学,将迫使教师将三门课程打通,促进教师专业反思意识的生成。众所周知,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反思是教师专业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反思的参与,任何为提高“原理”课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班、专家讲学、实地参观、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等等都只能是外在的,很难真正落实到教师身上。专题式教学具有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教学针对性强等特点,而这些优点的发挥,需要教师主体地位的不断呈现,而这一过程恰恰是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更是“原理”课教师知识结构专业性不断完善的过程。

(3)专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学生普遍对“原理”课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诚然,这与“原理”课理论的抽象性造成学生不易在有限的学时内理解与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关系。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客观要求其参与课程教学;同时“原理”课课程教学的目的和学科特征决定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再者,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改革是不完整的。专题教学通过以问题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广阔、多维的视野和大容量的信息,使学生从大量的信息、多方位的触觉中进行知识的综合与分析,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大学生思想上实际问题的解决。这就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原理”课的“经世致用”,学生一旦感受到“原理”课的效用,其参与的积极性将被极大的激发。

二、“原理”课的专题设计与逻辑说明 1.“原理”课专题设计应遵循的思想和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横向角度看,教师在设计专题时要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一体化的整体意识,做到既有分工又互相协调。从纵向角度看,教师设计的专题要注意专题与专题之间应当具有的逻辑关系,这是讲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4]的体现和贯彻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必然要求。

(2)强化问题意识。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要使课堂教学体系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理论穿透力,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其中的重要环节是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又要通过学术观点以理服人。只有关注学生现实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3)坚持自然性原则[5]。所谓自然,即事物发展的本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提升其实效性,就要坚持事物发展的本性。坚持自然本性,意味着拒绝媚俗,不一味迎合学生,不以史代论,不远离现实,不以丑遮美,不避重就轻,在坚持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自然的本性上坚持“原理”课的本性。

2.对“原理”课的专题设计

第一专题,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存在;第二专题,唯物辩证法;第三专题,如何认识世界――反映、选择、建构;第四专题,认识的尺度;第五专题,人类历史之谜;第六专题,“一球两制”的产生与发展;第七专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第八专题,苏联模式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第九专题,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第十专题,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这十个专题,从世界观开始,依次追问而递进,互相衔接,前者指向后者,后者运用前者,最后落脚于现实实践着的社会主义,综合起来便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从外观上呈现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上述十个专题,始终围绕着一条中心线:“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中,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整体的逻辑起点,实践范畴具有本体论意义,物质范畴到实践范畴的逻辑过渡是肯定式的、单项的,而资本主义论到社会主义论的逻辑过渡是否定式的、多项的。

三、开展“原理”课专题式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要妥善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三者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源”,教材体系是“据”、教学体系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既成的,教材体系是可变的,教学体系是灵活的。教师要充分了解现实生活、时事政策、授课对象、专业特点等诸方面因素,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把握教学体系。在推进教学过程中,关键要以逐步深入追问的形式,综合呈现马克思主义的外观整体性;以范畴的逻辑演进为途径,穿针引线,步步为营,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整体性。总之,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要以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为思路,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充分激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效应。

2.“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要安排并紧密结合实践教学

“原理”课长期拘泥于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这大大减弱了“原理”课的实践性特征。一位著名的大学校长曾说过:“你告诉我,我会忘记;你给我示范,我能记住;你让我自己做,我就会明白,而且一辈子都明白。”[5]因此,“原理”课专题式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益形式,其功能的最大发挥离不开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首先,专题教学的问题意识要指向实践环节,不能脱离实践进行纯粹的理论教学,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观察社会,学会以理论分析去回答实践中的问题;其次,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发现学生尚未掌握的理论与方法,进而在专题教学中解答。总之,要通过参观学习、参与各种公益和服务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和文献研究等各种实践形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专题讲授与实践教学二者的良性互动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要以新媒体技术为专题式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

媒介即讯息,媒体即人体的延伸。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信息传播的传授方式和途径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原理”课的教学作为一个特殊信息传播的过程,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影响。目前,大多数教师能够较好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原理”课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改善了传统“一张嘴、一支笔、一个本”的教学方式和主要依靠面对面直接灌输为核心的教学状况。但这仍不够与时俱进,因为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7],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微博、博客、QQ、MSN、手机聊天等渠道与学生进行更有效的互动,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在现实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等,只有这样“原理”课的教学针对性才能凸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12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139 -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66

[本刊网址]http://

在高校教育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我党的思想政治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同时这也有利提升社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永续发展。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如何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专题教学进行优化与发展,成为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以及难点。

一、创新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革新教学方法,迎合教学需要

与其他科目的教学内容不同,“概论”的教材内容变动较小,在几次教材改革的过程中,均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其中基本的理论以及指导思想等都具有长远的应用意义。就教学方法的革新而言,其主要应用的就是创新思维。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对现代教育改革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后,结合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对“概论”专题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各项要求,对课堂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由于创新精神的应用,也使得新兴的教学手法具有了一定的先进性,使得“概论”专题教学摆脱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加有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二)吸引学生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涉及的是理论思想,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在表述上倾向于理论性、严肃性,因此在内容的表达上凸显了严谨、平实的特点。这就使得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对枯燥乏味的文字表述失去兴趣,进而造成听课质量的降低。而在“概论”专题教学中引入了创新思维后,任课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开始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在授课手段上进行可革新,通过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合作研究等方式,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

(三)深化教材内涵,增加实际意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指导意义和实际意义,其对于社会生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不仅要从理论层面以及学术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讲解,同时任课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应用,而这也是现代教学理念对“概论”专题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与新任务,与传统的教学目的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为了完成这一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降低了学习过程中的陌生性,这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等都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高等教育中安排“概论”课程,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在高中毕业接受高等教育高学习时,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并且在事物的接受和理解上也逐渐的趋于成熟,具备了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但是就目前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经常难以准确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各项内容进行掌握,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走过场、逃课等现象。由于教学理念的陈旧,教师很难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进行革新,使得课堂教学在趣味性以及先进性等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不足,进而与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相背离,难以通过教育教学的展开,对学生的思想文化、个人素质等方面进行提升。

(二)缺乏生本思想,忽视学生特点

生本思想是现代教育中最受关注的一种教育理念,其对传统教育起着颠覆性的作用。简单地说,生本思想是从以人为本思想演化而来的,其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课堂教学的安排。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以脱显出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概论”课专题教学在教学创新与发展上一直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使得任课教师在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特点,难以满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的实际要求。

(三)改革目的不明,创新规范不足

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大形势的影响下“概论”专题教学或多或少都进行了一定的革新与发展。但是从实际来看,“概论”专题教学中的部分改革,并没有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甚至一些盲目性的改革措施还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革存在盲从性,改革目的不明。我国各大高校都对任课教师下达了具体的改革命令,因此为了迎合学校的政令要求,完成学校的下派任务,部分任课教师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进行盲目的改革,因此忽视了教育教学的实际目的。二是创新规范不足,缺乏有效管理。创新精神虽然可以对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遵从一定的规章制度或者基本原则。

三、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革新教学观念,引进先进思想

要将提升学生素质当作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概论”专题教学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对教育教学的观念进行革新。教学观念的革新就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发展与完善,并加入一定的创新与发展。其次,要引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思想对于教育教学有着整体上的指导作用,“概论”专题教学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强化现实生活与理论教学的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把握学生需要,了解学生特征

实践证明,把握学生需要,迎合学生兴趣,更有益于教育教学的展开。现代学生与传统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现代学生更加的注重自我意识的表达和民主思想的应用,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安排更加符合学生对学习的实际需要。随着现代学生思想意识逐渐的多元化,成熟化,学生思想上的一些缺点与弊端也逐渐的暴露出来,任课教师在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时,不仅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迎合,同时也要对学生思想上的错误认识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对现代复杂的社会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保持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积极向上

(三)制定创新原则,明确改革方向

教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应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并与教育教学的目标相结合,确保教育计划的顺利完成。就“概论”课专题教学而言,其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明确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应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正向的是非观,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以及政治辨别度。(2)注重联系生活,加强理论实践。任课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有效的应用,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把握程度。(3)发展民主思想,重视平等交流。现代学生对民主平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任课教师首先就要在教学中发展民主思想,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由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4)满足素质教育的各项需要。在“概论”专题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对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进行实现,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素质上也有所提升,充分发挥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意义。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缺点与不足,急需教育工作人员对教育教学进行发展与完善,将创新精神应用于教育改革之中,帮助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专题教学脱离教学的困境,重获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