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时间:2023-05-29 17:49:2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范文1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有利于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部分内容构成的,这三部分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整体,马克思主义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给人们提供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正确世界观导向下的科学的社会主义,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基本原理专题式教学通过分析这门学科中不同内容的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高度浓缩和深化,并通过若干个专题,将所要教授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较短时间内将所要讲的内容讲授清楚,这一凝练过程恰恰有利于保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整体性。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

专题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把握基本的理论,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专题教学就是针对一些现实中经常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专题性研究和教学活动,因而教师是有重点的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专题讲座就是从“专、精、深、活、新、实”这几个方面出发的。“专”是指教师在选定题目的基础上,围绕选定的专题展开讲解,既要把专题讲通、讲深,也要抓住最主要的进行讲解,让学生把握住专题中的重点。“精”是指教师在专题选择上要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将专题放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部分和现实中最需要进行讲解的方面。 使教师的讲课内容更聚焦,更贴近生活。 “深”是指教师专题讲课的内容程度、理论层次相对于教材要深一些,前卫一些,传输给学生更新的信息。“活”指教师要灵活选题,根据教材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选题,在讲课方式上可以更加灵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首先,从社会环境的变化来看,在国外,主要的发达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且发展速度很快,而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小,且主要都是发展中国家。这使得不少人对马克思的理论产生了怀疑。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把精力主要投向了和经济、生产有关的课程,而像马克思基本原理这类与经济相关程度不高的课程则较少受到关注。其次,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方法大体上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课堂为中心,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跟着教学计划走,围绕教材转,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锁定在课堂上”。1同时在教学中缺少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失去了主体性、自主性、参与性和能动性,学习的热情极度不高。

(二)是完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授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首先,目前高校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大都是全国统编的教材,教材中主要是理论性的内容,和生活相聚较远,理论总是很枯燥,因而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深入去学习、理解马克思基本原理。其次,许多马克思基本原理授课教师都面临着课时少,任务重的难题。大部分学校都只给老师54个学时来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的学校甚至缩短到32个学时,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涉及的要点很多,教师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讲完或者做更深入的分析,更谈不上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再次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从事其他课程授课的教师在课程改革之后转来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解还不够深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大多老师采用的是理论传授法,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很少和实际案例联系在一起,这就影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学生对这些理论难以有很深的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进行改革,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来整合内容、对重要的若干问题的进行专题化的讲解,加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解,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专题化改革思路

(一)教学中必须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内容的基础性、整体性、系统性,即注重理论内在的联系,同时专题教学也要有重点的教学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一个概念多、理论复杂、内容广博的学科,也是一个系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学科也是一个完整的学科,因而在马克思基本原理专题教学在内容上要从概念入手、从概念到概念、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再从概念到体系,将传授的知识串成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提高学生对马克思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系统性认识。另一方面,专题教学是针对马克思基本原理中的重要内容和实际中很重要的需要讲解的内容进行的教学。因而在专题选题是要有侧重点的选题,在教学内容中有侧重点的讲授。

(二)教学中要注重经典文本的引用,明确讲授内容与经典文本之间的联系

由于是专题教学,其所讲内容具有侧重点,不是面面俱到,有些知识是没有讲到的,在专题讲课中灵活的贯穿经典文本,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认识到更多知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去了解这些金典文本,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解、认识。也可以弥补教材编排中的不足。

(三)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始终做到 “三个结合”

一是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的教学。马克思基本原理教授的主要客体是大学生,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学习、理解、运用这些原理,就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经历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心中存在的疑惑题。根据他们的思想和需求,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他们理解是理;全面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二是结合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就进行教学。用最新科学成就丰富理论教学的内容,让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增强课程的说服力。三是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提高马克思基本原理的趣味性,同时也增强了共理论课教学的可信度。?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论”实践教学专题化改革思路

(一)以“点”带“面”,突出“重点”

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存在“课时少、任务重”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在专题教学实践改革中,就应该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有重点的讲课。根据学生的需求,重点帮助学生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将马克思基本原理主要的内容专题化,以专题的“点”带出马克思基本原理的知识涵盖面。突出“重点”,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马克思基本原理的理解更深入,完成教学任务。

(二)改革专题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很少考虑到实践的重要性。但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所以要高度重视专题实践性教学,这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与时俱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采用各种方法提高专题实践教学的力度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

1.在改革专题教学手段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除了课堂讲授外,可以采用新媒体技术作为专题式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如教师可以通过QQ、MEN、博客、微博、手机、微信等信息传播渠道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关的新闻、书籍等。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同时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在价值观、世界观或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这样教师就打破了传统的“一笔、一本、一嘴”的面对面的授课模式,可以随时进行教学。采用新媒体教学既增强了实践环节,也激发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改革专题教学方法上,要 “坚持一个中心”。所谓“坚持一个中心”是指以改进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获得理论知识最重要方式。因而为了提高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效率,在马克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上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在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改变传统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如让学生或老师提出疑问,然后针对疑问一起进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要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专题教学中保持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出发:一是进行课堂诱思;教师先传授专题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讲通透后,然后提出问题,或者由学生提出疑问。二是社会实践;在问题提出的基础上,让学生直接去社会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实践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会产生新的问题和问题的答案。三是讨论交流;学生就参加社会实践后得出的结论进行讨论,力求达到共识,得出最佳的答案。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优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后针对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出答案。四是专题研究;将大家的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理论性的升华,回到专题理论上来,同时也可以根据新发现的问题答案对原有的专题理论进行创新和补充。在这四个环节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作为知识寻求者的主体地位。使专题教学更加贴切他们的需求,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到了更深的知识,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专题的内容,甚至也发挥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化教学是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式的优化,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现实的需求,也对理论教学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同时也要理清专题式教学的内容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化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温习勇.论影响“两课”教学实效的原因与对策[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6):96.

[2]陈锡喜.直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结构性矛盾[J].思想理论教育,2005,(6):24.

[3]魏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1 年年会纪要[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 7)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范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绪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62-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课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它是从基本理论角度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使大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门课程。然而,当代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浅,社会实践少,使他们理解这门学理性极强的课程感到困难。特别是不少学生认为它对自己将来就业和发展没有用,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从而降低了原理课的实效性。如何让大学生能接受并认同马克思主义,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首要的是花大力气讲好绪论课,着重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

一、为什么学——学习目的问题

“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以往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天新形势下需要我们努力挖掘的方面。只有让大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他们成长、成才有帮助,才能消除偏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引导:

1.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未来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打破文理分家、理工脱节的偏才培养方式,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原理”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最基础、学理性最强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哲学素质至关重要。人文素质乃素质之基础,哲学素质乃基础之基础。哲学水平往往制约着人们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潜力的发挥,一个没有哲学素养的科学工作者不可能有创造的可持续力,反而会成为技术的奴隶。

2.有助于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是立身为人的根本原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人生观总是表现着某种世界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对人的一生如何度过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可以使人积极向上、勇于进取、襟怀坦白、富于牺牲精神,对社会负有责任,敢于担当使命,错误的人生观使人消极颓废、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或者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世界观、人生观又决定了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实践证明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并不能保证人的行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导向与激励的作用,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民族、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3.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理论思维主要是指辩证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辩证思维能力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辩证思维方法具有指导和规范人们实际工作的方法论的意义。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是现代科学研究少走弯路的必要条件。人类思维方式与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具有一致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指出:当今时代的疾患,要用改变人类的思维方法和生存方式来治愈。胡塞尔也曾经强调,欧洲文明危机的实质是思维方式的偏差。[2]所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偏失的思维方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而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需要系统的训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使我们获取科学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4.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最重要途径,通过指导大学生系统学习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国家、社会的主导政治方向和政治内容,学会正确剖析社会政治现象,提高政治鉴别力。科学的理论是政党的指南,中国共产党从创立时起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直把它作为解放和复兴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理论开拓的政党,马克思学说正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之源。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政治认知,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学什么——学科内容问题

学习一门新学科之前,教师从宏观上简明扼要介绍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现状与发展,能使学生深入学习前做到胸中有数,为以后的教学做一个铺垫。我认为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范文3

关键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46-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对提高我国高校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体会,提出关于此课程的几点看法。

一、影响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个方面

(一)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误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所有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不是针对本专业开设的,其重要性远远不及专业基础课重要。有些学生认为学得再好也没用,还不如学一些对将来就业有帮助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由于存在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公共基础课堂上,一些学生不把此门课程当一回事。导致学生特别喜欢坐在教室最后面,还出现部分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来自学专业课、背英语单词、做高数作业题,甚至用手机上网或者看手机视频等现象。还有些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抽象性比较强,一次课程学好与学不好,自己和老师也是无法衡量出来的,一节、两节课不听也没有关系,而且即使听不懂,考前突击一段时间,不愁考试不通过。在这种不良的思想影响下,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动力,进而看不到此学科的真正意义,只是为了最后通过考试而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其次目前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强大的经济竞争和物质诱惑正在席卷着我们的校园,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再是只是补充知识和提高自身的某些修养,而是带有更多的功利性。对于物质利益的单一追求产生浮躁的心态,从而出现学习上的实用主义和商业化性质,导致一些学生只是会看中对于将来就业有直接关系的技能性课程。这样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就会被学生看成一门没有价值的学科,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作用,进而影响它的教学效果。

(二)大班上课的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加,由于教师和教学资源缺乏等相关原因,很多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都采取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且这种大班教学当中的大班还在扩大。在刚开始出现只是两个班级合班上这门课程,发展到后期竟然出现四五个甚至更多的行政班级在一起上这门课程。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减少了学校教学成本,但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试想而知,一个老师教三十个学生和教两百个学生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位教师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能直接管理好学生的人数也是有限的,超过教师的精力限度,必然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大班教学模式,由于班级非常庞大,经常是一个教师会有一二百学生,教师和最后几排学生距离非常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维持班级秩序的难度加大,课堂上就比较容易出现其他状况,如睡觉、看课外书、上网等等。由于班级比较大,老师的视觉范围是有限的,无法探测到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有些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一些和本课程无关的事情,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目前很多学者一直强调,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也有很多学者提出自己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部分学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相对的落后。传统教学方式,一般采取教师主诉,学生听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承,内容相对抽象,导致学生内化课堂知识的难度增加。甚至有些教师仍然采取比较落后的教学手段,花很长的时间去板书教科书上本来就有的定义和框架结构,等于是把课本上的文字重新抄录在黑板上。虽然这样也有其优点,但是不够生动直观,而且信息量少,无法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任何一个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都不能称之为好的教学方式。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课本知识的直接传承,导致有些教师并不重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从而脱离当前的理论热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课的时候需要时刻坚持理论联系当前实际这一原则,时刻关注当前理论热点,把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课本上理论知识联系到一起讲解。当然目前很多学校压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课时,出现课时少,内容太多的情况。课时太少,一般的教师直接把课本知识点讲完就不容易了,就很难拿出更多的时间,把知识点再做进一步扩展,更别说联系当前实际要闻,深入地讲解。但是脱离学生身边的热点,就容易使教学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使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太抽象,而且远离实际生活,从而被认为是无用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学生心理世界

任何一个教学人员,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心理世界,才可能真正吸引到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知道学生目前在关心什么,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什么样的知识,把自己所教授的知识和学生希望学到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在准确把握学生内心世界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完美设计,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学生单一地听课,教师单一地讲课。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将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式学习。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建立一个学生参与讲课的平台,每节课安排几个学生自己上台讲解自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然后大家集体讨论课堂热点问题,这样既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其次,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全校大学生都会开设这门课程。虽然同是大学生,但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差异。这要求教师在实际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贴近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清楚这门课程和专业课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确实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魅力。最后,把握学生心理世界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做到教学内容的“新和精”。教学内容的“新”表现在,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应该能和当前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当前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学生很容易接触到网络,了解到当前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果教师做到结合当前重大事件来讲授课堂知识点,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精”表现在,教师在教授课堂知识点的时候,注意自己的语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极强的课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大和空的感觉,从而拉大和学生的距离感。因而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精炼和准确。教师应在深入了解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把课堂抽象的知识点简化成学生能听得懂的语言,用简单大众化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学生能了解到的、生动的时事热点事件结合在一起,从而拉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采取大班教学已经成了一个无法扭转的趋势。但是笔者认为,虽然情况如此,但各高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尽量使这个大班教学中的班级数量和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每个教师自身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极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教学质量将急剧下降。因为笔者认为大班教学班级的学生总数应该控制在一百人以内。另外教师自身也要相应地寻找自身独特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可以把班级划分成若干个组,并选出每组的负责人,让每组的负责人管理每组成员,教师定期召集负责人,了解组员的学习情况,实现教师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注重理论的灌输而脱离实际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想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首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不再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理论。例如在讲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带学生去参观历史纪念碑,通过先辈光荣的历史伟绩,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理论问题的理解。其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导致很多学生缺乏深入理解的耐心。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寻找到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组织学生到农村中调查和下乡学习,从而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增强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把所学理论与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开展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在每次实践教学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调查报告和学习心得。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真正地被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总之,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从当前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地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门课程成为一门既对大学生有用,又能被大学生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赵浩政.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010(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范文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辩证 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2-01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在各大高校中纷纷设立,与此同时也受到了国内相关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各种研究成果陆续而生。在上述基础之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了深化研究和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况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当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多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基本原理整体性,以及主要内容进行探索。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这一研究是在探讨该学科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关于其内涵,国内许多学者指出,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指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髓的继承和发扬。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其基本观点的开展,正是建立在基本立场与基本方法上。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一个庞大丰富的思想体系,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精华。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整体性,在其探索过程中,时刻值得我们注意。关于其科学性、实践性以及意识形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界在探索研究时形成一致认可,此外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的研究,也将关系到这一门学科的成立,及其未来发展的命运。通过不断研究得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的特性除了内在的统一性外,还有整体性,至于整体性,也就是将其与所组成整体的组成部分脱离开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方面,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第二方面,指的是由经典作家提出的重要观点或者相关的结论,而这些重要的观点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出,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存在的任务,以及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最终总结出的结论;最后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结论和观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形成了以上结论和观点,并且是革命导师,根据历史事件冷静判断和做出的预测。

三个不同层次的基本原理,它们的关系表现为,第二层次基本原理的形成,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中普遍实践结合,而第三层次的基本原理的形成,则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中具体实践相结合。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研究的现状

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其内部各个观点之间相互联系、支撑以及存在着首尾连贯的逻辑关系。在上述我们已经详细的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个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才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研究的现状,国内学者多数认为需要站在其的总体性范畴,或者在其内在逻辑主线、中心线索等角度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新范畴包括实践与人类解放两个内容,而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其的逻辑主线。

二、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掌握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科学体系,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不断的追求与探索,然马克思主义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换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中,人们需坚持唯物辩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学习。不然,绝不能正确的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而也不能够体悟到其真正的魅力所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和发展,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原则出发:

(一)原则一:遵循坚持和发展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仅属于一门科学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理论思想。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需要遵循要将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要以坚持作为前提,而坚持最终是将发展作为最终的结果,决不能将坚持与发展两者分离。

(二)原则二: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今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需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社会主义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将两者的奋力,通常导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方向偏离正轨。对现实的裁判,要防止用个别原理,也要防止用局部的事实来判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种评判都是片面不正确的。

(三)原则三:坚持整体和部分相统一

关于探索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可以从整体着手,也可以分门别类从部分入手,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研究,都应该讲整体与部分实现统一,才能完整和准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

(四)原则四:科学与意识形态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并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预测,因而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特别是在当前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化的背景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人们更应该坚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表现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将其科学性与意识形态行实现有机的统一。

三、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状,为其的顺利发展找到遵循的原则。不过,其作为一项将抽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科学原理,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所以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要求我们不能简单的照搬理论,而是需要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唐昆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现状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2期

[2]刘丽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总体性方法应用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曾狄.《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兼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范文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教学;必要性;可行性;选编原则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通过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性最强、最抽象的一门课程,要提升本课程的教学实效,实现教学目标,必须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

一、“原理”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探析

1.案例教学能使“原理”课化抽象为具体。“原理”课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最抽象的,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还涵盖了法学、政治学、伦理学和历史学等其他学科,内容庞杂而广泛,理论性极强,如果教学方法失当,理论的抽象性会使课程显得枯燥乏味,会让学生觉得“原理”课就是讲大话、空话和套话,从而滋生理论无用论,或者由于内容太艰涩而望而却步。而案例教学能使抽象化为具体。“原理”课的抽象性需要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讲述,案例就是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实材料,它根植于生活本身,与人有着天生的亲近性,把抽象理论融于具体的案例情景之中,也就是把理论与具体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和生活化,学生易于接受。

2.案例教学能较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理论总是抽象难懂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是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深深根植的生活总是多姿多彩的,要将“原理”课讲好,不能总是由原理到原理的推演,应当将原理回溯到社会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理论的实际价值。理论一旦离开了现实就会变成空中楼阁。而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教学信息载体,案例成为理论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使学生透过案例接触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案例教学联系时展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生获得了在无需亲身实践的条件下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记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联系。从这个角度说,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了理论,还能够检验理论。现实生活是变动不居的,但理论本身却具有滞后性,既有的理论可能驾驭不了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最新案例,使课本时效性滞后的状况得到改善,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同时也促进了理论的新发展。

3.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原理”课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教师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概念的解释和理论的推演方面,较少去关注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成了概念、范畴和原理解释的堆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教有余,重学不足,重简单灌输,轻双向交流。虽然在教学中普遍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但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方法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90”后大学生却想在课堂上拥有话语权,不喜欢老师一言堂。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自然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想共鸣,相反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欠佳。这同时也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致于产生了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现象。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生动鲜活的案例交给学生,将深刻的思想内容寓于形象直观的具体事例中,调动学生参与案例的互动探讨。在互动的形式上,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还包括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形式。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中,学生由被动的客体变成了能动的主体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案例讨论中,学生由于思考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各不相同,往往情绪激动,矛盾激化,此时灵感在此迸发,思维如大海般波涛翻涌,形成蔚为壮观的“思维共振”局面。

二、“原理”课开展案例教学的可行性论证

1.案例教学契合学生思维认识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具体形象的,理性认识是间接抽象的。认识的起始是感性认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案例本身,案例是具体的生动的,在案例讨论中,学生进入案例所营造的情境,先感受到案例的具体信息,比如事情的经过等,但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进入了理性思考,思索案例背后的理论内涵。因此,案例教学契合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为案例教学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案例素材丰富。马克思主义在它创立之初就公开声明,它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形成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参加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它根植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历史和现实接触、碰撞并相互作用中,不断升华、凝炼的历史。案例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来源于现实生活。广阔的社会生活成了案例的源头活水。只要用心去搜集,便可找到自己想要的素材。更可喜的是,学界出版了好些案例教学辅导用书,可供直接选择使用。

三、“原理”课教学案例的选编原则

1.针对性原则。案例的使用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围绕着课程的教学内容而展开的,教师在思想上一定要明白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即案例教学只是教师教授课程内容的一种辅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教师要把案例的针对性排在第一位。否则,即使是最典型最新颖的案例,如果不能为特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教师也不能选择。譬如在将矛盾的特殊性时引入“对症下药”的案例。华佗为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药是具体分析了他们的病因,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充分运用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根除疾病。针对性原则的另一层含义是案例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难点和疑点。譬如在讲“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个知识点时,引入案例电影《2012》,这部美国大片学生几乎都看过,影片根据所谓的玛雅预言逼真地描绘了2012年地球毁灭的情景,但是2012年地球真的会毁灭吗?我们的认识究竟来自哪里?引导学生讨论并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根据天文学家的天文观测和天文实验,2012年地球根本不可能毁灭。因为这种天文观测和天文实验就是一种实践,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2012年地球的活动依然正常,电影《2012》只是导演借助“预言”编造的故事,目的是制造轰动效应以实现票房的大丰收。

2.鲜活性原则。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丰富发展着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60多年前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作出的科学判断,在21世纪,我们要用新的社会实践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这就要求我们选取的案例要具有鲜活性,即要有时代性和新颖性。譬如,在讲授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时,笔者会选取时代感强的航天科技案例,如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九号,为什么要发射“神九”呢?是因为在实践中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人类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那“神九”为何能发射成功呢?那是因为在之前实践创造出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最终使“神九”成功发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必须完成大量技术突破。此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对载人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全面进行了检修检测和质量评审,完成的测发指挥监测系统升级改造等就多达数十项。案例还应有新颖性,譬如在讲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内容和形式时,可选取时下收视率颇高的选秀节目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等,有些选手过分注重包装,但唱歌实力颇差,以此说明形式固然重要,但内容更重要,因此要反对形式主义。在新颖性的同时也可兼顾趣味性,笔者在讲“发展”这个概念中的新事物时,会提及今年8月的新西兰橄榄球比赛,要求学生讨论,比赛是不是新事物,从而让学生明确新事物和新鲜事物的差别。

3.专业性原则。案例的专业性主要指教学案例的选用应尽量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案例带有具体的专业特色。案例的选用,文科与理科应有所区别,文科则多选与社会科学相关的案例,理科多选自然科学方面的案例。比如笔者所教授的中医专业和中西医临床专业班级,在讲授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时,往往会引入医患关系矛盾处理的案例,近几年全国各地已发生数十起医患冲突事件,比如北京同仁医院血案,拆线门、缝等著名事件,是网络热点事件,也是医学生极度关注的事件。要求学生讨论:医患关系为何如此紧张呢?矛盾双方各有哪些责任?如何解决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顽疾?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用矛盾规律具体分析,矛盾双方有斗争性也有同一性,如何让同一性占主导地位,使医患关系趋于和谐,并明确医生医院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要反思医疗体制,反思医院制度和医生的工作方式等,患者在矛盾中处于次要方面,因此一味责怪患者有失偏颇。

参 考 文 献

[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潘伶俐.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法需要与时俱进[J].企业导报.201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范文6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肩负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针对当代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思想现状,在该课程导论的教学中进行追本溯源,可起事半功倍之效。一方面,“追本”以帮助学生准确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与实践性;另一方面,“溯源”以帮助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开放性,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在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一直备受关注,2005年开始实施的高校思想理论课新方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进行了全新整合,加强了教材体系建设,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而要将这教材体系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教育实效,笔者认为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过程中,追本溯源,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切实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从而自觉的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不仅有利于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而且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深人当代大学生心中,成为其行动的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为何要追本溯源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肩负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能力的特殊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群中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的、具有整体性的理论进行概述,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进行教学的课程。”在新设置的课程体系中,《原理》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它关系到“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大问题”。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过程中,尤其在《原理》导论教学过程中,进行追本溯源,有利于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整体性特征,有利于构建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反映并体现教材体系精神实质和基本理论的教学体系;构建能够体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经典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融理论、历史、现实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体系。

当前在校大学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思潮同时涌来,一些腐朽的思想通过网络向大学生全面渗透,许多大学生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困惑,甚至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大学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首先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使他们普遍出现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重专业证书考核训练,轻政治思想熏陶;重应用理沦,轻基本理论的倾向。一些学生把《原理》当作一门无用的课程,只为应付考试而被动地学习。这样,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就被这种马克思主义无用论消解了它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原理》导论教学过程中进行追本溯源,不仅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还有助于启迪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时代思考;既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又提高其政治理论素养,使其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相结合的理论品质和科学精神。在《原理》导论教学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作追本溯源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指导意义,充分显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二、追本:帮助学生准确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追本,就是在《原理》导论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追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足迹,使其领略到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之本;就是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追本在于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现实时代性,澄清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用”的错误认识,使学生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啼,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之本,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历史现实。马克思主义是解决现实历史问题的理论体系,是为改变现实世界服务的。正如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一生都在致力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就是从现实历史中得到的,并用来指导改变现实世界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历史现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实质,感受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一时期,产业无产阶级已经觉醒,正在认识到自己的阶级利益,开始了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觉醒中的无产阶级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革命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身于现实的工人政治斗争运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斗争提供思想武器。正如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始终基于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人研究。在1842-1843年间,作为《莱茵报》的编辑,面对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之所以感到这是难事,马克思说:“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可见,这“难事”之难是由于当时马克思缺少对经济问题的研究,而难以对涉及物质利益的争论发表意见。于是,马克思转向对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在《序言》中叙说了他的经济学研究历程:“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这期间马克思完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与恩格斯合著了《神圣家族》。马克思从经济角度,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批判私有制度,指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从现实出发找到了理解历史发展的钥匙,把生产力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联系起来,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发展这一历史运动的根本规律。马克思说:“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这里表达的正是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向学生介绍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过程,分析马克思这段经典表述,可以使学生明白,马克思转向经济学的研究是针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同他的经济学研究息息相关。这不仅表明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纯学理式的空洞理论,具有鲜明的现实性;而且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体系,具有整体性的特色,必须从整体上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之本的追述,有利于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现实性的理解,便于其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理论家,更是革命活动家。1846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组织和参与了一系列工人组织,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共同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马克思为其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许多重要文件,并为之制定了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在第一国际存在的整个时期,他始终是它的领袖与灵魂。1871年,巴黎无产阶级举行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马克思通过各种渠道与公社保持联系,为公社出谋献策,并且亲自写信宣传公社的意义,号召支持公社的事业。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实践,都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就这样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半个世纪的历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处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沿,积极参与并领导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现实的革命斗争中产生的。导论教学中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现实革命斗争经历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对现实的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总结,是指导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转贴于 总而言之,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历史时代及其革命斗争的历程追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破除马克思主义神秘化倾向。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渊源追溯,可以更加显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

三、溯源: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原理》导论教学中的溯源,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追寻其理论的历史传承,在理论传承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创新,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在《原理》导论教学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理论溯源,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与创新紧密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其次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涵盖了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质、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理论。再次是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相结合的典范。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自然科学的进程看,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给哲学的世界统一性提供了自然科学证明。恩格斯指出:“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自然科学的这些巨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准确地揭示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哲学上有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有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经济学上有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社会主义理论方面,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所有这些社会科学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曾经是黑格尔学说的追随者,通过对黑格尔学说的深入研究,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矛盾。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恩格斯指出:“黑格尔不是简单地被放在一边,恰恰相反,上面所阐述的他的革命方面即辩证方法被接过来了。“我们重新唯物地把我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而不是把现实事物看作绝对概念的某一阶段的反映……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实现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的反映,从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就被倒转过来了。黑格尔从哲学上第一次认证了世界的统一性,他关于发展的思想,关于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关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想,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思想是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恩格斯指出:“在我们的狂钡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的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马克思就是从接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开始,实现哲学视域的转变,确立科学实践观,摒弃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从社会生活本身去理解社会历史,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正如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由此,同学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没有黑格尔辩证法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没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当然,如果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就是有了黑格尔辩证法,有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也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范文7

关键词:微博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41-03

微博作为一个新型的网络交流工具,近年来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增长迅猛,已经从6 311万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也从13.8%提升到40.2%[1]。可以说,微博“热”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核心课程,由于种种因素处在非常尴尬的境地。一面是教师硬着头皮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一面是学生无奈地在课堂上做着除了听课之外的其他事情。教师讲着费劲,学生听着没劲,可以说,原理“冷”了。笔者是高校讲授原理的一线教师,又是微博控。通过对微博热的分析,意图把微博的特点实施在原理的教学实践中,以改变原理教学的尴尬境地,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到课率、抬头率和听课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

一、140字符的限制——精而准,拒绝冗繁,使之“微”

与原来的博客相比,微博设有140个字符的限制,倡导用户以精准的语言及时进行广播。140个字符即70个汉字,是一条手机短信的长度限制。微博迅速发展的态势与140字符有直接关系。140字符,既降低了门槛,使文字功底不高的用户也可以尽兴的“织围脖”,也满足了收听者短时间阅读海量信息的需求,转发亦变得简单易行。这其实是时代快节奏的反映。因此可以在不违背内核的基础上简化原理教材上的范畴和概念,这样在符合学生接受模式的同时,让他们掌握了基本原理。这与原理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我们要求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而不是单单记住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例一,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可以简化为物质=客观实在性,这个等式既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分开,又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范畴。同理,例二,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简化为运动=变化;例三,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简化为联系=关系。简化后的范畴,换成了自然语言,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广播与收听——随时随地广播,选择性收听,研讨式教学

微博热的第二个因素是它便捷及时的互动性。它所体现出来的即时性、快捷性和互动性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微博用户可以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输送到网络上,打开随身携带的手机或者让人手一个的电脑接通电源即可。微博的更新速度每秒可达到十条以上。如此海量信息,用户不可能收听全部,大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选择收听的内容。这一特点对原理教学的启示就是,教师不要自我陶醉式的灌输,而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先学会收听,收听国家政策,收听时政热点,收听学生的思想状态,然后广播原理,或者邀请学生一起广播,或者引导学生评论或转播。

(一)教师要及时收听

笔者在微博里发起了“你最不喜欢什么样的原理课教师?”的大广播,结果显示“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老师”排在了最不受欢迎的第一位,比例达到61.2%。很多学生直接回复“我欣赏那些关注热点、关注我们实际需求的老师”。教与学本就是对立统一的,而多数情况下对立了教与学,忽视了教与学的互动共生。教师须及时把国家政策的变化生动地渗入教学内容中,每次上课能让如同学生身处实事的列车上,既践行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增加了学生听课的亮点。例,今年4月朝鲜发射光明星3号,牵动了各国敏感的神经。可用于联系范畴的讲解中,也可用来说明历史唯物主义中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均是“90后”,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很强,途径非常广,微博是现今的一种重要方式。微博里的热话题会成为教师敞开心扉与学生交流的一个对接点。因此,备课时教师不妨先去微博里转转,挑选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微博话题作为课堂的导入语。例,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关于老酸奶的微博被转发13万次一事,教师精选对接点,可作为引入语放在合适的内容处。

(二)教师要根据需要广播

知识更新的速度、快速发展的节奏,使得大学生的代际支持非常活跃。走访得知,2011级大一学生与2009级学生两年前大一时的思想状态有明前区别,一成不变地看待授课对象,不仅违背唯物辩证法,也会让教师自己的广播被收听的人数越来越少。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广播自己的授课内容。

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广播”原理,才能让学生主动自愿地去“收听”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实时研讨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拟定出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学生感兴趣且亟待弄清楚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特点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发言甚至辩论,实现学思结合和教学互动共生。

三、语言的转换——化专业术语为大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词语,把专业术语转化为日常用语,使之“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范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实践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周世良,乐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四川乐山614004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10-0166-05

为了贯彻党中央有关指示精神,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了。的确,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必要途径,是大学生增长才干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奉献社会的必由之路。然而,这些社会实践是否具有科学性、理论性、实效性呢?从实际情况看,目前社会实践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首先,花样很多,但只看形式,不讲内容,有点形式主义味道。许多教师和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往往是应付社会实践,因而大学生感觉自己收获不大。如学生在听报告时做别的事,交心得体会请人。其次,指导教师、经费、基地缺乏,制度不够完善。如许多高校等到要社会实践了才去东奔西走找关系,联系实践单位,找到啥单位就去啥单位,不少单位并不具备典型,但也没办法。还有就是学校拿不出钱来,影响师生积极性。最后,实践还停留在较低层次,感性形式的东西较多,理论性实践较少。如去企业,就是走马观花,甚至只是看看企业展览,学生只能得到一点点感性认识。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实践教学理论和具体的应用上,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深刻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 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中,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即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步都得到不断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和总规律。从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看,人们要获得正确认识,并不是只学好书本上的理论,而是要把书本上的理论具体地与实践相结合,得到运用和检验,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这就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原理”课实践教学就是运用实践的观点,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引导大学生根据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地认识事物,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再一次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原理”课教育的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稳定的道德品质。

2.实践教育理念。在西方,实践教学已成为大学教育的一种制度化理念。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等许多名牌大学,在其大学理念中都贯穿了加强实践教学的思想,并经过各式各样的方法、途径提高学生能力。在这种制度化理念的框架下,实践教学并非单纯是指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这一步,而是指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都要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理念,通过课堂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从而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从理论上看,实践教育理念形成具有其内在机制。首先,实践教育理念的形成是21世纪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必然反映。21世纪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各国竞争又主要是对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是指有知识,能力又很强的人,这种能力包括掌握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而能力锻炼培养又主要靠实践教学。其次,实践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对大学实践教学的理论总结,是大学实践教学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大学内部,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是必然趋势。同时,这种结合也推动实践教育理念逐渐形成,走向成熟。

(二) 实践教学的现实要求

1.实践教学是党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也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被提到了紧迫的议事日程。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原理”课实践教学,围绕“原理”课的内容,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

2.实践教学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原理”课目的是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这个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这是最基本要求;二是能力层次,即让学生学会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价值观层次,即让学生在学好知识、增长能力的同时,自觉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学目标的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如果说教学目标的第一个层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就能够较好地完成的话,那么第二和第三层次的教学目标则主要是靠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

3.实践教学是“原理”课程特点的需要。在大学开设的公共政治课中,“原理”课是理论性最强的一门课。其内容多、逻辑性强、难以理解等特点使得该课程不可避免地带有抽象性和理论性。而学生在心理上显然是带有感性化特点的,对信息的接受更倾向于直观和形象。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理论化与学生接受知识感性化、具体化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可以把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感知与教学中的抽象理论如科学发展观、价值规律、经济全球化、次贷危机影响等联系起来,在实践中获得的这些具体、生动的材料可以加深学生对许多抽象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正确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把握好实践教学方向

(一) 关于实践教学的几种观点

什么是实践教学,目前众说纷纭。这些观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种,实践教学是在课堂外、校园外展开的一种教学活动。第二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寓教于“行”的教学

过程和教学方法,是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强调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主体活动为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为特征,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对社会现实生活广泛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的过程和方法。第三种,主要是从教学理念和内容,而不是从教学场所和方法的角度去理解实践教学。即是说把握和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主要不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是否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实践教学主要不应被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活动”,而应被理解为“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第四种,作为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有如下特点: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以分析和解答社会实践问题为主,是理论的具体运用过程;其次,在教学形式上,以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探索为主,需要他们参与一定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不是静态地接受知识的过程;最后,从教学场所看,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内实施,可以走出校园也可以在校园内展开,实践教学不全然等于课外教学或校外教学。

(二) 含义

由上可知,实践教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践教学是指学生走出课堂、校园进入社会的活动或非理论学习的校园社会生活活动。广义的实践教学指只要是内容上包含社会实践问题而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活动都包含在实践教学的范围之内,既包括课堂内,也包括课堂外,既指校内,也指校外活动。可见,实践教学的本质就是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我们不应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等同于“校外教学”,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笔者对实践教学的设计正是在广义的实践教学范围之内进行的。

三、严格遵循实践教学的原则

(一) 基本原则

1.全面遵循教学大纲原则。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课程整个教学活动的精神所在,实践教学也必须围绕其开展。“原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根本目的。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依据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2.坚持正面引导原则。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直接接触到社会现实的一面,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可能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想法,甚至是错误想法。如美国两党制好,还是中国多党合作好?要市场经济,就不要计划调控吗?学生往往抱有不科学的看法。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帮助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去看待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社会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始终要把握住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知行结合,不能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具体事务中迷失方向,要充分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4.坚持实效性原则。社会实践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锻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因此,所有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不能走过场,形式主义要不得。

(二) 一般原则

1.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实践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活动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兼顾学生学习专业、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方案。如对文、理科学生,对艺体类学生,就应有不同要求、不同的实践形式。同时,活动方案在内容和形式等的设计上,应有一定的余地,以便更好地拓展学生创造性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2.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当主体,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形成独立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当成为主导,要全程参与,在学生选题、开题、探索实验、形成研究结论过程中都要介入,帮助学生明辨方向、少走弯路。同时要避免越俎代庖,以严谨的学术精神来要求自己,要求学生,从而使实践教学收到更好效果。总之,在实践教学中,主角是学生,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活动,才能收到能力锻炼目的。当然,老师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起到扶、帮、引的作用。

3.坚持以能力为核心。研究性实践的宗旨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等。概括起来,可以将能力要求用“关注社会,表达自我”八个字来表达。关注主要强调大学生必须关注社会生活,要具备创新意识,要有思维想象能力;表达具有两个内涵:一是用科研成果来表达,二是用言语来表达。如理科生主要通过实验成果,文科生主要通过作品来表达。

4.注重以“问题研究”为中心。在研究性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要紧紧围绕着“问题”进行思考和行动。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成为激发学生开展研究的心理动机。孔子说,学贵在思,学生应当随时思考问题。当然,研究性实践教学中的“研究问题”应该是多数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通过团队努力可以探索的问题,也就是说,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摸得着的问题。“研究问题”本身要避免假大空,否则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四、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制定科学的成绩考核标准

(一) 采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其优势在于直观性、具体性、多样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善于发挥这些长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践教学采取的形式主要有:

1.社会调查。在社会调查前,先拿出一周时间,为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方法培训和相关理论准备。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以优秀调查报告为案例,讲解调查报告的写作规范,启发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及社会中的事物和现象。另外强调调查中的注意事项,包括采访的技巧、人身安全的自我保护等问题。同时确立社会调查主题,让学生明确社会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最后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由标题、前言、主体、结语、参考文献、附录几个部分组成。教师根据调查报告,评定出成绩,并经过领导小组的评选,择优对小组或个人给予奖励,优秀调查成果还可举办展览。

2.社会实践。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社会实践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作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社会实践形式多样,主要有义工、支教、支农、考察等。例如乐山师范学院2011年组织了四川灾后重建考察,马边和金口河等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情况考察,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考察,四川大中型企业次贷危机后经营情况考察等。其中就拿大企业考察来说,

同学们实地观看了四川德胜集团、东风电机、东气、二重、长虹等大企业,受益匪浅,过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是停留于纸面,通过实践,同学们知道了企业技术、管理、人才、产品、质量、环保、市场、金融危机影响等方面知识,同时也重新设计了自己的理想。同学们都说自己的认识、想法为之一新。

3.专题演讲和辩论赛。哲学是智慧之学、思辩之学。对哲学上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进行辩论。但作为辩论赛主题的选择应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如理想与现实、社会发展与个人前途、知识与能力、理智与情感的问题等。例如乐山师范学院开展中国是否继续购买美国国债的辩论赛,分成正反两方,通过辩论,同学们认识思考力得到很大提高,经济学知识水平也明显增长。同时,也可以结合重大时事热点,运用课程理论,让学生进行演讲。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4.开展课外读书活动。课外读书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使他们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去分析、思考一些问题,从而增强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读书活动要求学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当代国内外有关名作,读权威刊物,了解学术理论热点。一学期最少读5部,并写出2000字的读书笔记。

5.访谈名人。以书信或面对面方式,与科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企业家、学者、老党员、革命先辈、成功人士、本校的专家和学者以及其他选定对象。进行访谈。访谈前,可根据要求选定对象,搜集相关资料,制订访谈题目和方案。访谈完成后,上交访谈方案、访谈过程记录、访谈总结报告。

6.作品创作与表演、实验。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实际开展,如中文专业写小品、相声,美术专业创作漫画,音乐系表演,理科学生则用辩证方法指导其进行科学实验,通过生动形式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凡表演可据作品及效果评定成绩,凡实验则要写出1500字左右的实验总结报告。

7.写小论文。开展“原理”课课程论文写作活动,可以培养并提高同学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论文写作活动,先设置论文题目,接着由教师进行论文写作提示及指导,最后教师进行论文点评,选出优秀论文并出集子作为实践课成果保存。例如,学生小论文题目有:生活中的辩证法、学习中的辩证法、从2011年美国人权报告看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从美国国会讨论提高国债上限看美式两党政治实质等,以上略举的几个小论文题,都是结合课程,结合学生实际、联系现实的题目,学生通过写作,感觉认识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课堂上下,也喜欢和老师讨论交流了,对“原理”课也更有兴趣了。

8.听专家学者报告。乐山师范学院2011年实行一年三学期制,小学期主要用于实践教学。学校为实施两课实践教学,专门邀请校内外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每次报告200人为一队,由两名思政课、辅导员教师负责;学生听后写出初步的心得体会,然后开展讨论交流,讨论时每150人为一队,派一名教师指导,先分组交流,每30人为一组,由组长负责,教师巡回指导;再集中交流,由每组选出的两名代表上台发言;最后写出2000字的体会文章上交,评定成绩。例如思政部就请了四川大学、西南财大、四川师大、四川省社科院、科尔碱业集团的教授、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内容包括国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创新思维、企业对人才的选拔、社会热点问题透析等,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集中交流,学生感觉思路为之一新。

9.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群体文化活动,是学校长期形成的并为师生所广泛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文化环境的总和。它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价值导向、群体凝聚、规范行为、陶冶情感、实践锻炼等多种功能。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小组、征文比赛、办报办刊、书法摄影、文明(班级、寝室)工程、爱心工程、温暖工程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一种体验与拓展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凡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都上交情况登记表,作为成绩评定依据。

10.到证券公司考查,并模拟炒股,竞赛。教师为学生就股份制、证券知识作一次专题讲座,然后组织有兴趣的学生50名(各班推选、自愿报名两种形式结合产生)到证券公司营业部考察,实际观看股票交易情况。回来后进行模拟炒股擂台赛,时间为三个月,每周公布一次情况,最后评出前五名给予奖励,并据参赛者成绩评定实践成绩。

(二) 制定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评定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两个基本教学环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理应由课堂理论教学考核与实践教学考核两个部分构成。一般说来,课堂理论教学考核相对比较固定。可采用期末闭卷形式,而实践教学因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场地的多样性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特点,其考核很难做到统一。在确认实践教学考核占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考核适当比例的原则下应提倡实践教学考核内容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实践教学考核还应调动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学生个人评价与学生集体评价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与辅导员、班主任的评价相结合;等等。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力求做到实践教学考核的科学客观和公平,使考核成为增强实践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

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评定具体要求是:社会实践教学对学生评价重在态度、过程的考核;根据实践效果来区分等级;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实行全程纪律考勤、态度观察,由相关指导教师负责;应有书面的心得、总结、报告、作品作为考核重要依据;不得抄袭他人成果,否则,以作弊论处,记零分;成绩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实践教学不及格者,不能取得相应学分,随下一届学生补实践教学这一门课程。

五、大力完善保障措施,为实践教学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范文9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多媒体课件研制 思路 构想

为“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研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1]。多媒体课件是增强和扩大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能力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一、研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媒体课件的基本思路

研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媒体课件的着眼点是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即把规范的教材语言,转换成各种媒体语言来表达,通过媒体语言来激活教材语言。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命题。我们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识记、理解这些概念和命题,从而掌握和应用理论。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主要体现在抽象概念的具体化;逻辑命题的情景化;理论阐述的形象化三个方面。

第一、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即通过具体化的方式表现抽象的概念。

通过印刷类、电子类、户外类等媒介,把抽象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可感官的图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让学生熟悉和理解抽象概念。

如:商品

版式,图文版,左右分割型构图。

标题:商品在哪儿?

左:文字

海滩边上的沙

建筑商店里卖的沙

农民吃的口粮——小麦

农民向地主交的地租——小麦

为了生活他把自己的肾卖了

他买了一张电影票

右:沙、小麦等图片

如:货币

版式,图文版,无规则组合构图。

货币演变史:绵羊 贝壳 一般等价物 黄金 铸币 纸币 电子货币

用头脑去掌握概念是一件很抽象的事情,用感官去接触概念就会变得非常直观。学生在很多情况下不理解概念是因为不知道概念本来的样子,只是看到了概念的表现。多媒体教学在概念与形象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逻辑命题的情景化,即将逻辑命题转化为具体情景。

逻辑命题产生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它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对现实的影响。逻辑命题的情景化可以再现逻辑命题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发生、发展的脉络。

如: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通过历史图片、影像资料等媒介,重现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等历史情景,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等,揭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第三、理论阐述的形象化,即将理论阐述转化为形象语言。

通过超文本传送,实现理论的可链接;通过视频和音频,理论成为可视听的内容;通过人机对话、课堂内外观点互动(网上BBS),实现理论的可互动。

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画外音: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3月17日,恩格斯在伦敦海格特马克思墓前发表了讲话。

采用控件工具,选择Windows Media Player,属性,自定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MP3:“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有关研究表明:单凭听觉获取知识,能够记忆15%的内容;单凭视觉获取知识,能够记忆25%的内容;听觉视觉同时运用,能够记忆65%的内容。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单一的文字语言转变成多种媒体语言;静态的文本转变成动态的图象;平面的视角转变成立体的界面;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单一画面转化为多频画面,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清晰、生动、形象,具有现场感和立体感,从而使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效果。

二、研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媒体课件的基本技术

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一定的软件工具支撑,常用的软件工具有Authorware、 Flash、Web、PowerPoint(PPT)、方正奥思等。这些常用的软件工具中,Authorware能把多媒体的特点和功能比较好的发挥出来,效果比较理想。因此Authorware被称为“课件之王”。我们在市场上看到一些多媒体课件,如管理类,外语类,大多是用Authorware制作的。

从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特性和教师的特点来看,用PowerPoint(PPT)来做多媒体课件,比较合适。一是制作容易;二是操作简单;三是修改方便;四是便于更新。这适用于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更新快(内容本身、案例有实效性)的特点和教师对技术掌握的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对我们思政课教师来说,用PowerPointPPT制作多媒体课件,技术要求不是很高,而且短期内可以学会。当然制作成本低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但是,用PowerPoint(PP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和功能的效果相对来说要差一些。在这些常用的软件工具中,PowerPoint(PPT)的多媒体展现能力是较弱的。一般而言,我们仅仅是用PowerPoint(PPT)制作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它起到的作用只是代替了板书,即使加上几张图片、播放几段电影资料,多媒体的特点和功能还是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如果我们把PowerPoint作为一个平台和界面,借助一些其他软件工具,如Flash、GIF、Web、Photostory,这样就可以制作出教学效果较理想的多媒体课件,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功能。

三、研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媒体课件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一)摆正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关系。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的研制要“源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多媒体课件的研制要“源于教材”,服从、服务于教材这一主题,与教材内容相呼应。但课件不是教材“搬家”,不能把教材内容完全搬上课件。

“不囿于教材”不是“更换教材内容”,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多媒体课件是对教材进行提炼,综合和再创造的一个教学成果。教材只是一种“文本”语言,它的信息容量和表现形式有限,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有些内容不一定都能在教材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内容更新快,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

(二)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课件的关系。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教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会喧宾夺主,会使教学模式变成“满堂机灌”。

研制课件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门集教育、技术、艺术于一体的创作。一个优秀课件的设计、制作离不开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必须既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备较强的技艺表现能力,将教学内容与媒体表现形式紧密地结合为一体,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多媒体课件应成为提升而不是降低教师个人魅力的手段。教师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多媒体发挥最佳的教学功能。

(三)把握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关系。课件不能取代教学的理论分析。教学方法和工具总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和工具,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落脚点是“思想”、“理论”而不是“形象”,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会削弱课程的思想和理论的魅力。因此,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加深教学的理论分析。

多媒体课件应该增进师生交流。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交流。在多媒体课件研制过程中,应该设计师生课堂交往的环节,使课件成为增进师生情感交流而不是阻碍师生交流的一种手段。

多媒体课件应该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辅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有很多优势,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课件所能传递的信息主要限于视觉和听觉信息,而其它感觉如触觉、嗅觉和味觉等信息传递功能目前尚未开发出来。因此,它无法取代很多的直观教具,更不可能替代教师身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其它的教学手段在创设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它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挂图的静态展示功能、板书的适时性与针对性等。所以,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多种多样,教学手段和工具也有多种多样。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和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教学手段和工具。现在,传播媒介的变化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教育和教学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更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并以此逐步增强教师和学生获取、传递、使用信息的能力。人类超越其他生命的地方,不在于其自然的传递信息的感观能力有多强,而在于人具有创造、使用媒介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教学技术上的无所作为是不合适的,但多媒体技术的喧宾夺主也是错误的。我们研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其真正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服务。

注:此文是笔者于2007年5月31日,应教育部社科司之邀,在2007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第一期研修班上所作的发言摘要。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范文10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存在着几个常见问题: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冲突;讲坛内容与论坛焦点不一致;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教材的写作方式不相适应,学生的思考兴趣与教材的内容不尽合拍。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具体方式。

[中图分类号]BO-O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6-0081-05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对几个常见问题:第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冲突;第二,讲坛内容与论坛焦点不一致;第三,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教材的写作方式不相适应,学生的思考兴趣与教材的内容不尽合拍。能否解决好这几个常见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效果的好坏。本文试图澄清对这几个常见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并探讨其解决方式,以就教于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辛勤耕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坛上的一线教师。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冲突。

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度浓缩了“O五”方案实施前多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是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因此,教学内容庞杂。但是,与教学体系改革以前相比,教学时间却没有增长,反而有所减少。普遍的情形是,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时间仅仅是一个学期,通常是18周时间,每周二节课,共36学时。有些高校将本课程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课时很可能被军训和过多的节假日所挤占。因此,实际用于教学的时间要少于36学时。

解决这个问题,各高校比较普遍采用的方式是压缩讲授内容。很多一线教师不得不只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部分,而舍弃掉教材中涵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内容,有些课堂甚至只讲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种方式不仅十分普遍,其影响之大,甚至在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课出题上都有所体现。最近几年,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核,往往偏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能不说,这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相冲突以及应对这种冲突的教学安排,有一定关联。

其实,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妥协方式。然而,这种妥协方式,却暴露出非常明显的负面因素,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没有得到完整的讲解,这意味着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是残缺和不完整的。

逻辑上说,可以采取增加教学时间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在高校课程安排体系决定了这种逻辑上的期待,又是难以落实的。因为现在高校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基础课、通识课、专业课、选修课数量激增,不可能再增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时间。

由此决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一问题,必须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充分消化和高度提炼来完成。换言之,这个问题解决的关键,是需要主讲教师明确,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教材中所阐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理论、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进行精确而深刻的讲解。

根据课堂教学体验,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讲解,可以围绕“一个核心”和“五个基本点”来展开。所谓“一个核心”,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内涵、实践的特征、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以及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等方面的认识和阐述。所谓“五个基本点”就是解决学生对于五个基本问题的认识。这五个基本问题分别是:第一,有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第二,有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识;第三,有关资本主义的认识;第四,有关社会主义的认识;第五,有关共产主义的认识。

实践的观点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教学始终,具体表现在五个基本方面:(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发展于实践的推进,理论命题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因此具有人民性、批判性和科学性;(2)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面向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现实实践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4)东方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探索,促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形态转变为变革世界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5)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还解决了共产主义之所以可能的问题,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当然,在课堂具体讲解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是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和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出现的。但是,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实践的观点没有被完整解释的时候,应该将实践的观点铺垫在有关问题的论述中;在实践的观点完整阐释以后,应该时时照应实践观点的应用。

以实践的观点为核心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呈现的五个方面,就不应该是平铺直叙、面面俱到,或者羁绊于其中的细枝末节,照顾不到整体的理论系统,而是在有所挑选、有所侧重的基础上,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讲解。

比如,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的讲解,就不必对以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的重点内容,又在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浓缩呈现的运动的观点、静止的观点、时空的观点等展开讲解,而可以浓缩地概括为: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基础上,人类拥有了对运动、静止以及时空问题的既辩证又唯物的认识。这些认识表明,人类已经摆脱了传统神学世界图景的笼罩,而具有了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范文1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24-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教育部“05方案”推出的四门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整合之后的“原理”课涵盖了“98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十分丰富,但教学学时却大大压缩。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完整讲述“原理”课基本内容的同时,又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这对 “原理”课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当前“原理”课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首先,学生对“原理”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少学生认为,“原理”课内容空泛,离自己很远,似乎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其次,与中学课程内容重复较多,缺乏时代感、超前性。再次,此课采用大班授课的模式,教学效果不佳。最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重单向理论灌输,轻双向交流沟通等,这种教学形式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很多学生更关注能够带来“就业效益”的课程。而“原理”课强烈的政治色彩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应付心理也随之就产生。因此如何增强“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前提:正确把握“原理”课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2005年,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原理”课教学要把握“三个一”,即“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一个重点”[1]。所谓“一个主题”,就是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在新的形势下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紧握这个主题,才能把握好“原理”课的方向。所谓贯穿“一条主线”,就是指帮助大学生学习和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信念。所谓突出“一个重点”,是指“原理”课的教学中应突出讲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了这“三个一”,就掌握了“原理”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

二、保证:教师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三尺讲台要想站稳、站好,必须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教师只有储备相应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加深刻、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一直都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却很少有教师能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富有说服力的篇章语句信手拈来,其结果造成学生虽然学习多年,但只记得其中的一些“条条框框”,一听到“马克思”这三个字,就有一种内在的排斥感。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对经典著作的研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提高分析、驾驭、诠释和运用这些理论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必须对党的精神有与时俱进的深入了解,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诲人不倦,用爱心和真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在与教师的亲切接触中提升对“原理”课的兴趣,这样才能增强“原理”课的吸引力。

三、途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是灰色的,但生命之树常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革新对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了解教育对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9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这一特征,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或讨论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作为引领。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课本的化身、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启发者。教师只有真正以平等的身份走到学生中去,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原理”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二)改革课堂讲授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客观反映。“马克思的整个历史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积极灵活地启发和诱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对某些社会现象作深入的剖析,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首先,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要把生活中与“原理”密切相关的事例合理安排并讲授给学生。其次,教师要经常关注与“原理”有关的国际热点和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在讲述科技的作用时,可以结合十报告中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以及生态建设的关系。在讲述质量互变规律时,可以结合十以来我党反腐斗争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分析某些“老虎”、“苍蝇”是如何腐化堕落,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通过生活中这些鲜活的事例,唤起学生对社会的思考。再次,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向,要灵活设计教学案例。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斯诺登事件”,对西方所谓“自由”、“民主”等思想,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认清这些所谓先进思想的虚伪性、欺骗性。实践证明, 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的客体变成了能动的主体,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理论更加通俗易懂,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抽象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能及时发现自己教学准备的不足之处,实现教学相长。

(三)重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然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教师还是在固守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殊不知,这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中知行的分离,使学生感到那些高深的理论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要真正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健全实践教学机制,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理论学习,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

1.课堂实践教学。新时期,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大学生获取信息也更加便捷,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捕捉时政热点、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横向或纵向的比较看到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10―20分钟,之后,学生就会出现“走神”的情况。由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把社会的热点、焦点以及学生困惑的问题引入课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校内课外实践教学。校内课外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论文、制作课件、办社团等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成立一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练中心”,作为学生校内课外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研练中心”的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分组研讨、问题研练、专题教学、学生动手参与等多种形式,借助声、光、电等现代教育手段,以理论课为基础,研练课为提升,激发学生关心思想政治问题。研练式教学法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中对“环境”因素的强调和运用,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进行融入式、体会式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有些高校已经实践并赢得了广大学生的关注和好评,其教育有效性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3.校外实践教学。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结合学校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与前两种实践方式相比,“走出去”,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是“原理”最好的实践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到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或示范村去考察调研,围绕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搜集整理材料、分析提炼观点,最终形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对当地经济建设提出可行的意见或建议,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广泛创建实践教育基地,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校应积极与省内外有关地方或单位建立联系,创建一些相对比较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这样就能为建立稳定的校、地联系,实现相关方面的资源共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提供一定的便利。

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原理”课作为一门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不能只传授现成的结论,更应该培养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作为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真正做到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葛干英.关于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几点

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范文12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模拟式实践教学 情境创设

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文件,课堂教学一直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主要平台,所以在教学课堂上既要形成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又要将实践教学环节明确提出。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实践教学逐渐显现出师资不足及经费不足等问题。所以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能够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是每个学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的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创建模拟实践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对于大学生来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及选择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式实践教学情境的创设,在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论的基础上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利用仿真教学及现场再现等方式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这样学生就有一个适当的平台培养自身人文素质及辩证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更能显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模拟式实践教学模式具有的人性化标准。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模拟式实践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模拟式实践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模式的原理引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实践情感,这样的目标体系不仅能够将新课程中的指导精神及专业特点同高校特点相结合,还能够保证模拟实践教学创设情境带来的有效性。所以,我们应该将合目的性原则、与专业结合原则、典型性原则及实践性原则坚持到底,使模拟式实践教学带给学生更多的益处。

1.合目的性原则。

我们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出来的最新理论成果称之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其作为发展的核心,这样的核心思想更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合目的性原则。教育工作者不但要考虑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心理欲望,而且要以此为出发点,创设教学情境,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内涵,令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成为发展中的客体,与学生紧密相连,为学生展现理论知识的魅力,创造让学生自由发展的条件。

2.实践性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直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强调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学以致用。对学生的教学实践情况不但能够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得越深,越能树立正确的观点。因此,对学生的教学一定要联系社会生活实践,在学生熟悉的生产环境及生活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及探究热情,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3.典型性原则。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学会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进行设置,这样才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某一事物的真正情景,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共鸣,这样学生在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才能提出相关问题,找出问题的形成原因,最终准确地得出问题的正确结论。

4.与专业相结合原则。

教材是整个教学课程中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创设情境时要紧扣教材内容,将教材的观点与原理及时体现出来,将每个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及教学风格体现出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是否具有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专业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模拟式实践教学情境如何创设。

1.设计问题,教授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以口述的方式教授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变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混乱认知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马克思的基本原理,还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及专业性的问题,如对医学生提出如何处理医患纠纷的问题。在医疗工作中如何做出伦理选择的问题等,这些都能够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模拟情景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基于问题,创设情境。

将提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及当地条件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情景教学活动,根据活动内容创造特定的模拟环境。这时虚实的结合就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利用虚拟的模拟现场还原真实的事例,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参与体验。创造模拟环境时要学会利用冲突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价值选择,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目的性、典型性、实践性及与专业结合性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原则。经过设计问题及创建模拟情景等步骤完成模拟实践教学内容,力求探索出人性化实践教学的最有效模式,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政司组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牟德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设置的思考[J].思想研究,2006(3):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