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

时间:2022-11-28 10:33:14

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范文1

从早期的爱厂如家、发扬主人翁精神,到如今倡导的做企业的主人、爱岗敬业,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员工只有具备了职业精神,才能对企业、事业具有强有力的责任心,才能忠诚、敬业,努力工作。

那么,什么是职业精神呢?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是人类工作的行为准则,是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体现。职业精神主要包含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职业纪律。其实际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当人们拥有了这些职业精神,就能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

人类自野蛮进化到文明社会,便产生了社会分工,职业精神由此成为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石。不同的职业体现着社会不可或缺的需求,从表面看人们从事职业是作为自己谋利的手段,其实是为社会服务,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社会必然会对各个职业提出一定的要求,即从事该职业者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样逐渐生成了随职业不能分割的天职般的职业精神。职业精神遂成为每个职业者立身的根本。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既享有职业带来的利益,也要承担职业带来的风险。只有秉持各自的职业精神,方能发挥职业的社会功能,维系职业的价值。那些恪守职业精神的人,为自己的职业增光添彩,必深得同行和世人的赞颂;而那些不守职业精神的人,则玷污了自己的职业,必遭受同业和众人的唾弃。职业精神是人们对不同职业的不同期待,当每个职业者都严守职业精神时,社会必是美好的世界,人们享有幸福的生活。

我国多年来就开始大力倡导和推进员工职业精神建设,大力弘扬职业精神的先进典型和培育职业精神,旨在树立员工崇高的职业精神,重塑员工良好的职业形象。产生了像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东汽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及窦铁成、吴大观、李俊贤、郭明义等先进典型,起到了表率示范作用。但近年来,淡化或缺失职业精神已非个别区域和单位的现象,对企业、行业和自身都带来不良影响,降低了绩效和竞争力。因此,有必要重建和光大职业精神。

营造职业精神氛围,使员工自觉遵循职业精神,这有赖于职业伦理道德。绝大多数人从事职业是为获取报酬维持生计,也有人是为获得世俗的荣耀。这些低层次目的是难以支撑起崇高的职业精神的。只有当它作为人生的使命和信念而存在,成为忠诚的信仰和人生的依归而与生命融为一体时,人们就会得以自我价值的实现、内心的满足,体验人生的幸福。在这样的境界里,强大的内在动力驱使人们主动追求、竭力体现职业精神。由于违背了职业精神就会危害社会,为保证其得到最起码的遵守,就要将其底线上升为具有约束力的强制性规范,违反职业规范定将遭受惩罚。因此,职业精神的本质更是必不可违的责任。以大力弘扬的道德感召再辅之以严格执行的约束机制,职业精神就会得到贯彻,从而使社会有稳定和谐、运行良好的秩序。

企业员工只有具备了高尚的职业精神,尽职尽责,才能构筑起自己安身立命、兴旺发达的职业根基。不然,既会砸了自己的“饭碗”,也会毁了企业的声誉,进而造成企业的危机。而对一个企业来说,员工的敬业精神将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里,员工敬业精神越强,工作效率就越高,企业的发展也就越迅速。

职业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职业精神是由岗位职责催生并释放出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职业精神提升了,政治工作的资源投入和成本效益就会出现可喜的改变。职业精神能够让每一位员工具有最佳的精神状态,并将他们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职业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步积累的过程,特别需要一个浓厚的舆论氛围,才能让职业精神之树充满生机。企业要创新载体,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大力营造弘扬新时期职业精神的良好氛围,对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行为给予有效激励,对损害职业精神的现象加以严厉制约。要通过建立健全有效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对员工职业精神的培育,使之逐步成为企业的内部制度,使弘扬职业精神逐步成为每个员工的行为习惯,不断充实丰富符合时代要求和行业特征的职业精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生命力。

职业精神范文2

关键词:经济;生产力;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当前,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需要培养和弘扬发奋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说到底是培养一种永不服输的“工匠精神”。而正是这种热爱岗位,钻研技能,脚踏实地,不折不扣的一个大国的“工匠精神”,才是推进我国不断发展的强盛之路。

1 经济视角下的“工匠精神”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而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则更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就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形式。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科学技术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那么工匠就是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而“工匠精神”则是依据这些掌握工艺专长的人所反映出来的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精神风貌,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2016年3月5日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蟾嬷刑岬剑“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说明“工匠精神”已经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更重要的说明了这些掌握工艺专长的工匠及其精神,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生产力和推动力量。

2 “工匠精神”引发职业教育的反思

比较才能看清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据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仅7-8年。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约10万家,而中国有100万家,是美国的10倍。截止到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居世界之首;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虽然我国有一大批“大国工匠”,但同这些先进国家比起来我们国家还是相去甚远。

诸多政策的限制与歧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领衔开展《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体现了对职业教育的再重视。执法检查首先肯定了“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发现并指出了职业教育中的弱点与不足,比如张德江委员长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的:“许多地方把职业院校放在中招、高招最后批次录取;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虽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存在诸多政策限制和歧视”。[3]

社会上的功利主义风气也影响着“工匠精神”的培养。这种功利主义不仅搞垮了许多企业,就连个别高职院校也深受其害。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工匠精神自是应尽的责任。但现在个别职业院校只是把重心放在科研方面,因为科研更容易出成绩,甚至是掺杂了某些政绩和个人名利的因素。

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就业目标较为空泛。多年来基本上是一套教材、一个教师、一个教法。就在春节刚刚过后不久,广州某制衣厂日工资400元招工受到了冷遇;工艺品公司月薪4000元并包吃住,也少有人问津;四川成都也有许多“火锅厨师”面临下岗。这种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折射出我国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也在追问着职业教育的科学性、前瞻性、精准性和确切性。

3 “工匠精神”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彻底转变“重技轻人”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六条也指出:“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4]这两条突出强调了人的全面展和人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必须接受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必须接受德、智、体、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育人方面的教育目的,而在这种目的驱使下培养出来的人缺乏严细精神、执着精神,说到底就是缺乏“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只有通过课程教学展现出来,只有通过传授完整的产业链与技艺感受出来,只有改革评价标准体验出来,从而克服过去那种浮躁心理,培养专注持久的定力,让学生获得工具性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职业素质。

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及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等一系列体系。事实上,即便是学制体系,目前在中国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除了中职、高职之外,本科阶段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没有形成,至于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就更谈不上了。当然,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其他体系的配套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学制体系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我们应当按职业能力要求整体设计培养方案,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工匠精神培育系统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我们应当继续发展技术本科,逐步创办和试点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逐步满足大力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人才。

全面完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模式,是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强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促使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过去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不仅体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好处,同时也更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学校完全可以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中选拔培养聘任双师素质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将学生和合作企业优质员工培养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

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来源于普通高校,缺少系统的专业实践锻炼和示范能力的训练,在职阶段又缺乏专业实践的有效途径,因此,不能很好地满足职业院校的教学要求。兼职教师是优化教师队伍和双师结构的重要举措,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兼职教师力量也得不到充分发挥。部分教师对职业院校学生存在偏见,教学敷衍、育人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谈及工匠精神的培育。解决师资困境,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支持从企业聘请名师到职业学校任教。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为规范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工作和职业的态度。为此,应加强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好地指导和培育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推动职业教育工作不断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集,1993.

[2].政府工作报告,1996.

[3]张德江.《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工作报告,1996.

职业精神范文3

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喻为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早出晚归辅导学生的功课;教师挑灯夜战为学生批改作业,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画面,它很感人,它体现出我们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品格。

敬业一般有两类:一是谋生敬业,即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对待职业,我们可以称之为个人利益色彩敬业。二是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社会意义的敬业,这是高一层次的敬业,这种内在的精神,是鼓舞人们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工作的强大动力。

纵贯中外,不管当今乃至将来,教师职业都不是经济收入丰厚的职业,都始终不会完全摆脱斗室的“清贫”。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假如只为谋生,没有可贵的爱岗敬业精神,是无法安于教育工作的,就很难担当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历史重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大行其道,不可避免地浸透到教育这块曾经圣洁的田园里。教师的敬业精神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侵蚀。有些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做课外辅导,甚至本末倒置,把那国家的工资混到手,精力大多投入到第二职业上。曾经听一位教师说过这样的话:“做班主任能多挣几个钱,辅导班多收一个学生这点钱就回来了!”她的业余班有20多学生,这些学生仅仅靠她的业余时间是否能够辅导好,我不知道,但我想这“业余”的肯定会占用她的主要精力。谋生固然重要,可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教师塑造别人灵魂的同时,首先要净化自己,让自己成为君子中的君子。当你在课堂上面对学生讲课时,脑子里在想着如何安排那“业余”工作,这教学质量会如何也就可想而知,这是不是误人子弟?如果我们的教师丧失了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宝贵精神,能够做出骄人的教学业绩吗?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吗?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已成为我们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何谓职业精神?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群体干自己工作的一种状态。状态好坏所表现出来的反差是很大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所表现出的是不畏艰难,不断进取的高昂斗志与蓬勃向上的工作激情,体现出一种始终不渝地坚韧,敢于挑战任何艰险的气概;反之则情绪低落,厌倦生活,无精打采,疲于应付等。那么,教师的职业精神又是什么呢?自然就是教师把自己融入教育教学,用自己的激情与能力育好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为教育事业的辉煌奉献自己的一切。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很多美德,而我要说:教师最大的美德莫过于敬业精神。没有敬业精神,谈不上业务的熟练;没有敬业精神,更谈不上对学生的一片爱心。

树立敬业精神的关键是依靠教师内在的品行修养。教师是道德的引路人,是品行的示范者,其敬业精神和品质,应包括强烈的敬业意识和忠诚自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敬重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本职工作的使命感,追求言传身教、行为世范、铸造灵魂的崇高境界。因此,教师的修养至为重要。内在修养的要求是,一是正身,二是做人。教师的最大职责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然而教师若不具有敬业精神,便不能正其身,若不能正其身,如正学生何?正了自身后,教师所言才能理直气壮;正了自身后,教师所行才能潜移默化。做人大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锤炼情感,一是磨练意志。做人有对人、处事之分,有自己、他人之别。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恰当的理解,充分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对于教师来说,做人应是这样的:处事,严肃认真,公平合理;对人,宽容仁慈,勇敢负责;与己,诚实守信,自强不息。我们身为教师,对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内涵,应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传,不仅是要传授为学之道,更要传授为人之道;而最佳的传道方式,莫过于言传身教。

树立敬业精神要求教师必须有诚心。忠诚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教师敬业精神的首要标准,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心态。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态下都会自觉地意识到自己“职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都会凭借隐藏在内心的意识活动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地对待教育中的任何一件事。

树立敬业精神要求教师必须有恒心。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要敬重教育事业,就要潜心研究业务,不浮躁,不急功近利,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既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雄心,也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底蕴。古今中外,在教育领域里有成就的大师,无一不是潜心研究、追求卓越的敬业者。许多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不仅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赢得了人们的称赞,而且也以持之以恒、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博得了人们的敬仰。

树立敬业精神要求教师必须有精心。作经师不易,作人师更难。培养人才是复杂的劳动,不仅需要教师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更需要教师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态,更新教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乃至教学艺术,不满足于陈规俗套,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照抄照搬和“拿来主义”,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内容、创新的方法,从多维的角度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树立敬业精神要求教师必须有爱心。教育是根植于爱的。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唯有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把幸苦的教育事业当作乐趣来从事,它能使教师感到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关怀和担心”。教育的爱作为人类复杂感情中最高尚情感的结晶,它不是一种直觉的情绪反映,也不是一种个人的狭隘感情,它超越了父母子女之间、兄弟手足之间、亲朋好友之间的个人情感需求层次,它自觉真诚、普遍持久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寄于教师的职业要求。教育的爱是无私的合乎理智的具有伟大社会意义的情感,它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关注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职业精神范文4

雷克靳・莱恩是姜国四大职业联盟中名气不小的主帅,这应NFL布法罗比尔的老大,三点闻名全美:大胖子,大脾气,大防守。

身材魁梧,长得就很有喜感的莱恩教练,属于看一眼就难忘的京伙;他平日里脾气火爆,对裁判不满时去暴跳如雷,对球员不满时直接给脸,对手若敢撒野更是破口大骂,绝对真性情;在执教方面,他调教防守在NFL中首屈一指,用《纽约时报》著名球评的话来说,“无论你进攻多出色,莱恩的队伍总能想方设法把球从你手里夺走”。这样的主帅显然是老板最爱,即使战绩不出色,以他的个性,也能让际的球队屡屡上头条。

莱恩如今53岁,在教练岗位上正是如日中天的年纪。但就在不久前,这应名帅竟然表示,他可能在本赛季结束后,离开主教练的岗位。当然,莱恩承认,他并不去就此退出NFL的世界,很可能去转到助理教练的应置上,但主教练身份,“我现在仍很认真的考虑这个问题,并在赛季结束后做出决定。”

放在美国之外,放在其他行业之外,这样的情况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中国人有句俗话,宁为鸡首,不为凤尾,大致就是这意思了。可如果莱恩教练直的在本赛季结束后选择急流勇退,我倒不禁要点赞一枚。什么叫真职业,这就是。

在NFL,一支球队的教练团无比庞大,除了主教练(Head Coach)外,麾下最重要的两大助手就是进攻和防守协调员(Offensive&Defensive Coordinator),有些球队在他们之上去有一应助理主帅(Assistant Head Coach),有的球队则是协调员直接兼任。协调员基本就是一支球队在进攻和防守方面的主要负责人,他们打造体系,细化战术,比赛时基本每档的打法,也是他们喊口号的。除了这两位外,NFL教练角色细分,甚至到了精微的程度,他们各司其职,通常教练组成员能达到20-25人(还不包括录像剪辑师这种辅助工种)――嗯,足够组一支足球队了。如此细致,必然也各有擅长。例如莱恩就是防守教练出身,他的巅峰之作就是在巴尔的摩乌鸦担任防守协调员,将这支球队打造成联盟第一强悍之队。在他一手栽培下,“雷神”刘易斯成为NFL史上最强线卫,并以MVP之姿帮助乌鸦夺得2001年的超级碗。莱恩完成的乌鸦防守体系,即使在他离开后,也延续了风骨,直到2013年再登巅峰。

依然乌鸦的防守,莱恩声名鹊起,2009年他被纽约喷气机相中,开始出任主帅。但在6年的纽约岁月,看上去他并不算成功:刚任主帅的前两年,他率领球队连续进入到美联决赛,只可惜都功亏一篑。但随着麾下轻四分卫桑切斯的迷失,莱恩对球队,特别是喷气机的进攻似乎束手无策。最终带着46胜50负,不足50%胜率的战绩,2014年12月19日,即使球员无比拥戴,莱恩仍黯然离开。不过象他这样的话题人物,绝不会缺下家,仅仅半个月后,和喷气机同在姜联东区的宿敌布法罗比尔就宣布,莱恩出任球队主帅。这个赛季,比尔打得的确不错,但似乎还是缺那么口气,莱恩在进攻方面依然办法不多,打到11月底,球队赢赢输输,5胜6负的战绩不上不下,莱恩终于有些萌生去意:搞防守,我是行家;做主帅,还真不一定那么在行。

事宴上,在NFL,像莱恩这样的专家还真不少:他们在某一方面满腹经纶,但要掌控全局,就缺了点战略眼光。新英格兰爱国者是如今NFL最著名的队伍,他们的辉煌始于本世纪初,当时克雷内尔是球队防守协调员,他打造的防守体系,让爱国者受益至今。2005年后,在联盟中名气越大的克雷内尔获得了布朗的主帅OFFER,但在克利夫兰和之后堪萨斯城酋长的岁月中,他总战绩是可怜的28胜55负,只有一个赛季胜率超过五成。最终,克雷内尔也觉得自己不是做主教练的料,2014年来到休斯顿德州人,重新干上防守协调员的老本行。

其实放眼整个姜国职业体育,不外如斯,大家熟悉的NBA,德尔・哈里斯从湖人的火炉上离开后,就悠闲地做着辅助工作,偶尔兴起,带着中国男篮打回奥运去;戴夫・考恩斯做球员时就兼任过主帅位置,但自从被勇士辞退后,他也很享受助教的轻松。这样的名单上,还有弗兰克、克莱蒙森、卡列西莫……他们都是名助教出身,转而统帅全军,发现自己不适合后,很识时务的又退回到原来的岗位。

固然,认清自己,是莱恩教练在内这些“前主帅”们的优秀品质,但另一方面,庞大的体育产业职应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优质、能直正发挥“术业专攻、尊重专业人寸”的职业制度,才是这应好教练“若进无法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基础。上周直播SNF的比赛时,NBC特意给了一个画面给亚利桑那红雀的助教汤姆・普莱特。这应老先生在NFL已经待了37年,他甚至没有做过协调员,总是担当着各细节的助教工作,出了NFL,也许就没多少人知道他。事宴上,在维基百科,都没有普莱特的页面。但默默的坚持,依然换来全美直播的高光聚焦。

职业精神范文5

我国新闻行业自引进市场因素以来,新闻传播中频繁出现新闻工作者不遵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欠缺的问题,既影响了新闻媒体在社会上的形象,同时还严重制约了新闻行业的发展。面对新闻媒体作用发挥不明显的现状,需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建设。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现状,并提出了可行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主要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与准则,用于处理并调整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主要体现在新闻工作者的理念、态度、责任及纪律上。因此,作为新时期有理想、有抱负的新闻工作者,要尽快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新闻传播工作,发挥新闻在社会各界中的重要作用。

一、当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精神的现状

当前,在新闻工作者队伍中普遍存在着职业道德问题,如大量传播虚假新闻,很多新闻的真实性不强,媒体之间有一股不良风气。少部分新闻工作者吃拿卡要,甚至存在敲诈勒索等情况。各大新闻媒体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对媒体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1]从外,还存在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的问题,新闻工作者利用职务的便利,有权谋私,忽视公共利益,传播大量不真实的新闻,降低了新闻工作的公信力。因此,如何解决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是现阶段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新闻工作者保持良好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新闻传播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二、培养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精神的途径

(1)弘扬职业道德精神。因为新闻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内在动力,所以应该抓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即要弘扬职业精神,让新闻工作者养成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遇到困难时能够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维护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但是在新闻行业发展的市场化以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及受到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极大地冲击了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如果新闻工作者警惕性不强,就容易出现职业精神丧失、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从而在群众心中的新闻媒体行业形象会坍塌,新闻行业陷入不良发展局面。因此,需要在新闻工作中弘扬职业道德精神,确保所有新闻工作者能够履职尽职,认真做好新闻传播工作,并在新闻传播工作中不断创新,遵纪守法,全面发挥出新闻行业应有的作用。

(2)加强道德素养教育。第一,新闻工作者要重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道德教育,尽快养成健全而高尚的人格,并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第二,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参与到新闻业务的培训教育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于人民群众。第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理论,要站在正确的政治和道德立场上开展工作。通过加强新闻道德教育工作,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把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转换成自身职业道德品质,这样在今后的新闻传播工作中,才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切实负起责任,为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否则将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负面新闻。[2]例如,某新闻记者在一起矿难的采访中,不顾职业道德准则,收受非法矿主的现金,上演一幕“有偿不闻”的新闻腐败丑剧,公众对此十分不满,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形象,由此可见,加强新闻工作者道德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3)完善媒体自律机制。为构建起良好的新闻规则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新闻媒体自律机制,这点尤为重要。现阶段我国缺乏较为完善的新闻媒体自律机制,因此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自律条例,建立有效的自律组织,实行严格的处罚机制,从而有效维护新闻行业的声誉,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此外,各级新闻传媒及领导机关、各主管部门也要提高重视,认真开展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工作,并督促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在日常工作中遵循良好的行为规范,逐步养成自律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闻工作者素质的提升,并推动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例如,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要恪守职业道德,充分发挥出不怕难、不怕苦的精神,深入基层和现场,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尽可能捕捉真实的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避免出现走马观花、道听途说的情况。这样所报道的新闻才更加真实,才能取信于公众。

(4)抓好监督机制建设。新闻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要充分发挥出舆论监督的作用。然而从当前新闻工作来看,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精神的行为时有发生,新闻工作者既是舆论监督者,也是被监督者。[3]第一,新闻行业要加快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法制化建设,对于职业道德缺失、出现违法行为的新闻工作者,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利用法律加大对新闻工作者的约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第二,要将监督电话公布给广大群众,积极深入群众,征询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经常地评价新闻工作,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将建立的监督制约制度落实。这样新闻工作者才能严肃纪律、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养成优良的作风,避免出现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情况。例如,在《云浮日报》近几年的发展中,为在激烈的新闻行业竞争中立足,始终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放在首位,通过制定各种制度,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三、结语

在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建设过程中,主要应发挥人的作用,所以无论何时都要加强对人的思想教育。只有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让他们明确自身职责,清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并真正做到自尊、自爱、自省和自悟,不断规范自身言行,成为一个具备良好职责道德的人。这样才能让新闻职业精神得到弘扬,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才能取得新成效,并有效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宇.浅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J].新闻窗,2014(06):24-25.

[2]耿娜.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J].新闻传播,2013(12):231.

职业精神范文6

近些年,随着管理学、心理学、以及组织行为学的渗透,“职业承诺”成为离职或留职研究的一个关注点。职业承诺指员工与其职业间的一种心理契约,反映了员工对职业认同和投入的态度。国内外一些研究已证实[4],职业承诺是预测离职倾向的敏感变量,职业承诺越高,对职业越认同,离职倾向越低。本研究通过比较精神科与非精神科护士职业承诺的差异,试图了解影响其离职的主要因素,以期为稳定精神科护理队伍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共调查精神科及综合医院护士222名。其中,精神科护士86名,除4名男性外均为女性,未婚30人,已婚56人;25岁以下者18人,26~35岁42人,36~45岁18人,45岁以上者8人;中专学历41人、大专43人,本科2人;护士25人,护师51人,主管以上10人。综合医院护士136名,均为女性,未婚46人,已婚90人;25岁以下者37人,26~35岁57人,36~45岁34人,45岁以上者8人;中专学历45人、大专76人,本科15人;护士47人,护师61人,主管以上28人。两组护士人口统计学变量无统计学差异。

1.2调查工具引入Blau(2003)[5]的职业承诺问卷,通过两轮翻译、回译和讨论,并咨询有英国留学经验的护理教师,基于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修改、确定了最终的调查问卷。正式问卷共24条目,Likter5级评分,由5个维度构成,其中情感承诺6条目、规范承诺5条目、经济代价承诺4条目、情感代价承诺5条目均为正向计分,机会承诺4条目为反向计分。

1.3调查方法问卷发放与收回均由研究者本人及经过培训的护理部干事协助完成。为避免被试在填答时有所顾忌,每份问卷中均备有一个信封(封口处有自黏胶),指导被试填答完后封入信封内。部分问卷当场收回,另有部分问卷由护士长或护理部干事协助,于一周内收回。

1.4统计方法资料由SPSS11.0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

2.1问卷信度结果显示,职业承诺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9309,离职倾向问卷信度为0.8825。职业承诺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情感承诺0.9165,规范承诺0.8653,经济代价承诺0.7831,情感代价承诺0.8472,机会承诺0.8305。均显示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2.2离职倾向对个体变量及职业承诺的相关分析分别以职业承诺各维度为应变量,以护士个体特征(年龄、受教育程度、护龄、职称、婚姻状况)及医院性质等为自变量,采取强迫进入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见表1),是否在精神科工作对护士的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情感代价承诺有显著影响;护龄对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有影响,但方差分析组间差异不显著;此外,婚姻状况对护士离职的情感代价承诺亦有影响。

2.3精神科与综合医院护士职业承诺及离职倾向比较如表2所示,精神科护士的职业承诺总体水平、以及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情感代价承诺均显著低于非精神科护士;而经济代价承诺和机会承诺与非精神科护士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

3讨论

3.1职业承诺以往研究大多以“工作满意度”来预测员工离职行为,近几年,随着各学科的交叉渗透,“承诺”概念引起更多关注。且有研究表明,“职业承诺”是较“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等更理想的离职倾向预测指标[5]。因此,通过职业承诺探索护士离职或留职行为的深层原因,有望为护理管理和教育层提供新的视角。

职业承诺作为反映个体职业态度的变量,由5个维度从主动和被动两方面揭示了护士离职或留职的主要原因。就护理职业而言,情感承诺,是指护士对其职业的认同和情感卷入;规范承诺,指护士对保持其护理职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经济代价承诺和情感代价承诺主要指,护士不愿离开目前职业主要是基于离职后在经济或情感方面的损失;而机会承诺则指基于自身或外部条件,离开护士职业是否有更理想的可选择职业。换言之,情感承诺高者留任目前职业主要是由于其“想要做”,规范承诺高者则觉得自己“应该做”,因此二者都属于主动职业承诺,受主体感觉影响较大;而代价承诺和机会承诺高者是因为其“需要做”[7,8],属于被动承诺,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大。

3.2个体特征与职业承诺结果表明,护士的婚姻状况对其情感代价承诺有显著影响,可能由于已婚护士在做出离职抉择时需要更多考虑对家庭及成员的影响、对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等,进而增加了对离职情感损失的评估。结果还显示,护士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称对其职业承诺影响不显著,而护龄对规范承诺有一定影响。此与龙建等[9]所得出“年龄越大,规范承诺越大;学历越高,情感承诺越低”结论略有不一致。可能与研究对象及研究工具不同有关,尚需更大样本研究证实。

3.3精神科与非精神科护士的职业承诺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在精神科或非精神科工作,对于护士的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情感代价承诺均有显著影响;且精神科护士的主动承诺(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等)显著高于非精神科护士。可能原因包括:精神科护士①缺乏职业自豪感。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歧视;同时,由于一些精神疾病治疗效果不明显,易复发,都将影响到精神科护士对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体验。②职业损伤类型多、程度大。因精神科护理对象大多为各种失去理智、存在心理缺陷的患者,易受精神症状支配而出现打骂、伤人等难以预料的攻击行为。护士除面临与综合科室类似的针刺伤等职业伤害外,还需警惕踢、打、撕、拉和咬伤等意外躯体损害和精神创伤[10]。③工作负荷重,压力大。受传统观念影响,及精神卫生知识的普遍缺乏,很多精神病患者被送到医院时病情已较为严重,病人多无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对治疗和护理不合作,从而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为避免一些突发性意外事故,护士还需增加巡视、观察的评估,无形中增大了护理工作量。此外,一些患者因产生钟情妄想或被害妄想等,对护士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同时,由于精神疾病较难治愈,且一些有自杀、伤人倾向的患者需采取约束与保护措施等,都易引起一些家属的不满或不理解,进而导致护患纠纷。④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目前的精神病房多为封闭或半封闭结构,护士长期与思维贫乏、情感淡漠的精神病人在一起,缺乏良好有效的沟通,对护士的心理健康易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精神科与非精神科护士的被动承诺(经济代价承诺和机会承诺)差异不明显。表明精神科与非精神科护士所感知的内部发展机会、外再就业机会差异不大,可能反映了护士群体对其职业存在的一些共性认识:就业空间均相对宽松,内部晋升、进修机会较少,所感知的社会地位较低等。

3.4建议

职业精神范文7

当前,高职院校除了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在教育过程中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促使其在未来职业发展中游刃有余,创造更高的人生价值。本文旨在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探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有效路径。

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

精神大有裨益

职业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提炼出来并为职业界所普遍认可的一种职业情操,主要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职业责任和职业理想等品质。发展高职教育,贵在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应用型职业人才。如何使学生通过在高职院校几年的学习,具备基本的职业精神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任之一。近年来的就业形势与高职教育培养领域显现出的问题表明,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意义重大。

企业发展之需。企业发展与高职院校具有紧密的联系,高职教育强调专业与岗位对接,实施“双证书”制度,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这说明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尤其重要。但是,通过近些年高职院校组织的毕业生校园双向招聘会以及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可知,大多数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并不仅仅是看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精神素养。德才兼备是企业选荐人才的最佳标准,当德与才不能兼备,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企业宁愿舍才而取德,企业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但更关注员工的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职业精神。

职校生存之需。各高职院校近年来为生存和发展竞争激烈,再加上生源的持续萎缩使这种竞争近乎残酷。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调查显示,企业在注重员工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关心其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软能力。所以,高职院校无论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还是从学院的良性健康发展的角度思考,都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为本位。只有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优势,树立自身品牌,实现院校良性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之需。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紧密了校企合作关系,搭建了校企之间沟通的桥梁。将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促使学用相长,这种培养模式把学校教育延伸到社会和企业,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体验和锻炼。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二则也有利于校企深度合作,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因为只有学校为企业培育出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才能真正受益,才会在校企合作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在于校企之间精神的融通和理念的契合。

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现状及

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作为为企业和社会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劳动者和高中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职业技术的同时必须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为学生实现就业提供保障,为学生以后的继续发展奠定基础。但近年来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中却常常出现学生的职业精神成为其职业发展瓶颈的现象,一方面是高职生抱怨无法获得晋升甚至无法找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感叹无人可用,双方均无法找到满意的契合点。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影响着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

职业精神认识缺位。学生职业精神的高低与高职院校重视程度具有密切关系。学校的不重视使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缺乏应有的环境。目前,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宣传,而一般高职院校对职业精神的关注则不够,也未将其纳入到素质课程体系中。一些高职院校还坚持传统的职教理念,重职业能力而轻职业精神,以市场为导向的精神贯彻不彻底,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另外,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一些学生受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泛滥,变得急功近利,缺乏理想、信念、激情、敬业、奉献、责任等职业精神,给学生良好职业精神的养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职业道德素质堪忧。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在择业观念上,往往挑剔工资待遇、工作地点;丰厚的薪金、在城市工作是他们的共同愿望,从而导致许多岗位趋之若鹜、一些岗位却无人问津;表现在敬业精神上,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表现在创业意识上,自主自立意识淡薄,缺乏创业的思想准备,缺少吃苦和奋斗精神;在对待工作的意义上,缺乏正确的认识,诚信意识淡薄,工作拈轻怕重,缺乏大局意识和团队精神。根据对某高职院校18~20岁年龄段的学生调查发现,约28%的学生认为“吃苦耐劳、贡献敬业”的精神是今后从业最主要的思想素养,约36%的学生认为“物质诱惑”是工作的主要动力,而“贡献敬业”的精神已经过时。

职业理想不甚明确。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没有确立职业理想。这一问题的形成一是受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学生对毕业后能否专业对口,甚至能否成功就业信心不足;二是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不感兴趣,只有少数学生选择专业是出于兴趣爱好,大部分学生都是出于其他目的或听从父母的安排。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和对本专业的不断了解,他们逐步发现所学专业并非所好,于是出现了年级越高,对自己专业喜爱程度越低的现象;三是部分学生从根本上就没有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没有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四是部分学生心理不成熟,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面临着人生的重大转折,更没有做好从学生到职业者这种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

职业认知不够清晰。许多学生对社会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只是道听途说,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缺乏认知。他们认为企业更看重新员工的能力,依次是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执行能力、学习能力,这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他们认为企业只愿意接受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因此,对就业抱有很大的畏难情绪,学生接触企业的实践机会少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另外,学校及教师的职业精神教育意识不强烈,只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从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各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使得学生即使学习了专业知识,也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专业可能从事的职业以及职业对从业者的综合要求。

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精神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将影响高职学生今后的成长,也关系到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同,最终影响到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

精神的有效路径

职业精神是对所要从事职业的一种态度,是保障专业技能得以发挥的最大力量,也是企业最为看重的一项内容。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不会自发形成,必须经过有效的培养。而职业精神的培养不能只靠德育课的单纯说教,而是要在学生的学习与实习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形成。因此,学校必须从学生走进院校那天起,就要营造强烈的职业精神氛围,使其形成强烈的职业目标定向,让其在职业的角色定位中去体会培养职业精神,发自内心地崇尚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这样才能使职业精神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建议通过以下举措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

严格职业实训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发展,这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领悟职业精神,在融入企业的过程中能够践行职业精神。首先,必须将学生职业精神方面的培养计划列入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之中。其次,在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训前可以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实习前的培训,介绍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再次,实习实训既是技能训练,更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践环节,与企业共同商讨建立严格的实习实训管理办法,结合不同的专业和企业、不同岗位的要求制订出适合本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具体规范,在实习实训中使学生把这些规范养成习惯,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精神素养。

提高职业认知程度。企业专访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训练与提高,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极为重要,学校应在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后就建立企业访问制度,在第一学年就可安排学生走访企业,让学生及早接触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了解这类职业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与心理素质。通过对企业的专访,不仅有利于学生提升对所学专业以及所要从事岗位的了解,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位置,确定合适的职业目标。另外,可适当调整高职学校专业课程、顶岗实训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训实习的学时,这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训练大有好处。

强化职业责任意识。真实的职业实践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拓展学生的实习实训途径,与企业共同开发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输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的实习指导师傅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指导的同时,也在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示范和教育;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做好“校企合作文化对接”,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将职业导向训练融入课堂实训教学。甚至可以将企业文化引进课堂,专业技能课程直接挪到合作企业去上。让学生在职业实践环境中感受“职业人”的角色定位,促使其在实践中履行职业责任,遵守规章制度,强化服务意识,既提高了专业技能,又提升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做事”中学会“做人”。

夯实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是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对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前途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校方可建立校史陈列馆,让学生了解往届优秀毕业生的事迹,知晓在校学生作品展览、获奖成果,营造职业环境。让学生感知什么是职业人,同时激励他们做出更好的作品,获得更多的成果。其次,可以不失时机地邀请优秀毕业生、企业先进员工、成功职业人士来校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介绍他们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的事迹,让学生在感受和敬仰榜样的敬业精神、职业态度的同时,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就业观,使他们加深对职业精神的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质。而且还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在校企的学习实践中完全可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营造职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发挥整合企业资源的作用,建立由行业企业参加的校企合作组织,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引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以形成高职院校具有“职业精神”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在物质文化硬件建设上要突出职业的特点。可把学校的实训室包装成企业的车间,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等;把实训学生包装成企业的员工,穿上统一的工作服、凭上岗证进入“车间”,营造出真实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其次,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加强互动,把企业所倡导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精神渗透到校风校训等核心校园文化之中。最后,以校企制度文化互动为抓手,完善职业精神培育体系。高职院校要实行与企业接轨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借鉴优秀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在学校制度、课堂纪律、学生的行为举止等方面严于要求,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受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教育。

蕴育职业精神素质。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举办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职业活动,如5.12“国际护士节”,5.17“世界电信日”,10.9“世界邮政日”,9.10“教师节”等,通过让学生参与节日主题活动,从中树立起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责任心,培养对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认同和向往;可利用校内传媒宣传职业岗位素质要求、社会对职业人的期望以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成果汇报演出,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积极向上、争当技术能手的风尚。

职业精神范文8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改革实践;研究探讨

一、职业精神渗透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和问题

1.方法简单,效果不佳

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和开展,学校和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渗透职业精神,在探索实践中,仍然采用优秀作品的诱导的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大多数学生没有阅读兴趣,由于专业课较多,学生闲下来静心阅读好作品的机会越来越少。教师在课堂上的文学和汉语知识传授中,携带部分职业精神的德育渗透,往往只能杯水车薪,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内容不具体,难以列入评价考核

从现行的中职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来看,大都是基本的汉语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评价,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而职业精神的渗透教学,因为内容不具体难以划入评价体系,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内容的评价,来体现职业道德能力,缺乏相应的项目和标准,执行起来操作性很差。职业精神包括态度、理想。纪律、操守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较为零散,形不成体系,因而,评价起来捉襟见肘,不能有深入全面的体现。

二、职业精神渗透于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创新举措

1.在人文素养教育中渗透相关职业精神

注重人文情怀教育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强项,课文中许多优秀人物的品格往往感染和教育一代人。语文教学中,针对那些爱岗敬业、奉献集体、鞠躬尽瘁的先进人物的故事,要用足用好,把职业精神渗透到学生的阅读和体验中,使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精神渗透合二为一,形成合力。教师把好的课文的教学片段,要运用的恰如其分,这样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比如,在《拣信员的手》片段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学习体会重点段落的意境和人物的职业精神。“左手里是一大沓大大小小的信件,大拇指轻轻一捻,信件变像纸牌一样分开,像打开的折扇,又似孔雀开屏。她不慌不忙,右手夹起一封信,一边向前送,一边瞟了一眼,便甩进一个小木格里。她面前的墙上,尽是这样的木格,上方标着我国个省份的名称,一封封信件,像一群可爱的鸽子飞进去,没有一只坠落。”从这里可以看出,拣信员娴熟的工作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她的工作是愉快的,高质量的,为人民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2.在职业意识教育中渗透相关职业精神

职业技术学校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建设者,语文课教学中要把关于描写具有优秀职业精神的课文片段,进行精讲,让学生换位思考,自己要是课文的主人公该如何做?这样在培养职业意识中逐步领会职业精神的“魂”。比如,《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教学片段中,让学生阅读前,先让学生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什么职业的工作者?他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文章大致是这样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姓徐,相貌古怪,一脸凶相,我们给她取个外号徐老虎。先生教我许多作文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得扑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直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诸如此类心得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我离开先生五十多年了,未有音讯,同学集会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仅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3.在教材潜能利用上渗透相关的职业精神

语文教材有广泛的潜能可供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精神利用。目前,各行各业的职业精神表现为多项内容,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克己奉公、勇于奉献,敢于斗争、不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富有爱心、同情弱者、为人谦和、诚实守信等等,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需求,对教材中体现职业精神的人物故事和名人名言,分析、言论等等,让学生反复体会,认真学习。认识优秀的职业精神,感受美好的职业精神,增强崇尚和向往性。

4.在教学资源利用上渗透相关职业精神

语文课本选录的作品,大多为作家的名作,或者长篇作品的选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尤其是与课文相关的名人创业长篇名著,根据作品宣扬的人的奋斗精神和执着创业毅力,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教师利用QQ聊天或微信群,开辟名人创业讨论园地,抛砖引玉,调动学生谈论名人创业,崇尚奉献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放性。利用信息共享资源,把语文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5.在阅读和写作中渗透相关职业精神

课文中蕴含着职业精神,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在阅读中会有一定的心理反应。那就是说,文章有没有职业精神,最K要看能不能在学生心里激起波澜。是不是能让学生牵肠挂肚,是不是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心理对职业精神的需求,安排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和教学结构。教师在掌握了事物的复杂性和学生的心理之后,很好地把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与渗透职业精神结合起来,很巧妙地用活了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课文中的潜在的职业精神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而长期形成的共性。由于每种职业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同一种职业精神,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便各自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这就是精神。为了打开写作和阅读考虑思路,注重职业精神的思考,可以让学生集体讨论一下,什么是职业精神,每人举出生活中的一个实际例子,说说自己对这种精神的理解和感受。理解职业精神,并不一定职业精神夸大其词,要真实可信,有共鸣,有感染性和朴素美,既够得着,看得见,又平易近人,使职业精神自然而然地有效渗透。

6.利用课外活动有效渗透相关职业精神

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把具体的活动作为渗透职业精神的平台和载体,既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又使职业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例如,广告海报等应用文的实际应用,教师有意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做公益宣传服务的志愿者,学生在内容的编写、印刷和发放宣传资料的过程中,学会了选择共同的工作目标,各尽所能,奉献集体,懂得团结的重要性和合作的重要性,这些在职业精神中所含的人的心理要素,在活动的实践中基本都得到体验。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中,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安排,突出主要的职业精神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抓住重点,巧妙利用各种优势,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中等职业学校直接为社会输出人才,在教学中注重职业精神的渗透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语文课教学作为中职基础公共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好的课文,在思想方面,有很明显的职业精神,教学中,注重选材,学以致用,真正做到与学生的就业需求相结合,就会两全其美,相得益彰。

职业精神范文9

企业在乎员工是否具备职业精神吗?企业在招聘、选拔员工时会将职业精神放在什么位置上?有什么指标或标准去评估这个人是否具备企业需要的职业精神?就上述疑问,《职业》记者采访了柏安基业咨询总监、职业规划师及资深测评专家苏尚华先生,国内首家单身女性网创办者/CEO、玫瑰科技文化公司总裁、心理咨询师陶思璇女士,知名企业人力资源实战家王峥女士。

企业眼里的员工职业精神

在对一些企业高管的采访中,记者得到的答案无一都是“希望员工具有职业精神”,因为“具有职业精神的员工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快捷服务,而没有职业精神的人,会将工作中的一丝不如意都视为麻烦,被打扰。 ”

王峥女士告诉记者,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对职场人的核心素质要求,尽管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中所表达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实质内容是没有变化的。或者说,一个优秀的、被社会认可、被大多数群体广为认可的企业,也绝对是脱离不开对社会责任的高度认可以及对员工的职业精神的要求与培养的。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职业精神在企业招聘的权重都会有所不同。就规律而言,越是重视职业精神的企业,其发展态势越健康,企业文化氛围相对越蓬勃。反过来讲,是否具备职业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职业人的职业机会、职业回报、职业成就等等。

陶思璇女士则认为,对于没有职业精神的人,企业最好不用。职业精神并不是要求每个员工都去做神,以企业利益为己任,而是要求每个员工都能够为自己负责,对得起自己那份薪水和那个职位。如果连这一个基本点都做不到,不用也罢,免得将来有更多的麻烦要去收拾。

同时,她也补充道,任何一个群体都会有三种人,积极的、一般的、落后的。如果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就是以奋进、创新为主调,那么大多数人都会相对工作得比较尽职;如果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特色就是搞阴谋诡计、裙带关系,

少数人干活也很正常。每个人生来都具有善恶两面,能够为员工提供一个怎样的环境,是启发开掘他(她)的善,还是发扬光大他(她)的恶,是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一味把责任推卸给员工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

透视 80后、90后员工的职业精神

记者发现,奋斗在此次抗震一线的很多战士、护士队伍中,闪现着不少 80后的身影,改变了传统眼光中的“80后娇气、不行”的形象。80后,终将是未来职场的主力军。那么,80后甚至 90后的职场新人们,缺职业精神吗?

陶思璇女士认为,如果 80后、90后真的在工作上很有问题,那也是他们的父母以及这个社会教给他们的,不能单纯地把责任推卸到他们身上。80后、90后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工作方式,只要他们合格地完成了自己的份内工作,就是一个合格的职员。至于他们使用的是什么方式、什么方法,那不过是途径和工具的问题,没有必要非得完全统一。

王峥女士告诉记者,80、90后的员工大都还是具备职业精神的。略有不同的是对于一种精神的解读和理解,也许会存在着不同时代的痕迹。比如说雷锋精神在60、70年代人心里的解读与在80、90年代人心里的解读是有区别的。不同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都会有所不同,这是正常范畴下的区别。而 80后、90后容易缺乏的是一种稳定的职业观念、较长远的判断能力、较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从地球村到 e时代的来临,各种信息的爆炸式冲击,使得他们更加容易迷茫和困惑,需要他们具有更高的认知能力,更强的判别能力。与 80前的两代人比较起来,80、90后似乎职业方向性和主观能动性都要略弱一些。简单地说,就是他们缺少许三多身上的坚定、质朴和乐观精神!

针对这个问题,苏尚华先生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职业精神与 80后、90后还是 70后这些年龄因素并无太大关系。他说,“阳光下”的职场人和救灾一线的英雄们并没有明显区别。“阳光下”的职场人同样具有职业精神。比如,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处理在工作生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热爱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地投入以及对待工作等都是职业精神的体现。

在招聘中如何考察职业精神

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怎么鉴别职业精神呢?

王峥女士认为,无论应用什么样的招聘技能与技巧,识别候选人“冰山”以下的动机、职业素质、岗位匹配度等,都是成功完成一次面试的关键要素。职业精神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升华形式,一种精神层面的判断,一般很难在短短的面试环节中彻底体现出来。但是由于职业精神本身是围绕职业这个具体的概念而产生的,所以在鉴别的时候,一般会从候选人对于其所从事的具体职业的认识程度开始切入。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沟通,在候选人的表达中去判断,他对于曾经从事过的或即将承担的职业活动方式的认识,以及对职业利益和义务的认识,这些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作为面试环节中对于职业精神的一部分判断依据――通过判断其对具体职业、具体岗位的认识与理解程度,进一步判断其对承担义务的自觉性的能力,进而推断出候选人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具备程度。

另外,因职业精神有其相对稳定的特性,一般会比较鲜明地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素质。因此,职业精神往往世代相传。在招聘的时候,企业面试官也容易对其家族或者成长环境中较连贯的背景予以格外关注。比如:教师、医生、军人等父辈的从业感受、职业认知,包括职业精神的延续,会直接影响下一代对职业的理解和态度,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陶思璇女士认为,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通过跟一个人的谈话,大致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的品质、对待工作的态度会是怎样的。一些专业测试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系数。但是,这个人的职业精神具体怎样,恐怕还是要在真正的工作实践当中去考量,有时甚至不仅仅是两三个月的时间就能见分晓的。因此,原单位的推荐信很重要。如果社会联网系统可以做得再好一些,整个社会的个人责任感再多一些,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在为员工写推荐信的时候能够再诚实一些,让一些不合格的员工、甚至曾经有过恶劣表现的员工为他(她)的行为负责,可能大家都会从中受益。

苏尚华先生认为,职业精神可从两方面来进行考察。一是外在部分,即看这个人的精、气、神。比如,看这个人有没有“精神头儿 ”;在回答问题时,这个人的态度是怎样的。另外,看他是否有职业形象感,通过其外在形象,如衣着、神态、语言等方面能否将这种“精神 ”表现出来。其次就是通过设定一些特殊的环节,来进行考核,对员工进行观察并做出判断。比如,企业发生危机时他(她)如何应对;工作中遇到问题或者重大冲突时,他(她)会以怎样的态度和行为去面对;他(她)将客户当作自己的朋友来看待,还是将其当作不断给自己制造麻烦的人对待。另外,还可观察他之前的履历表,寻找答案。

在中央电视台《绝对挑战》栏目中,马云问参赛者:“当你的兴趣和领导给你分派的任务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办?”记得当时有位参赛者回答:“我会和领导协商。 ”他的“协商 ”其实是指“我能不能不做这个,而去做我感兴趣的事 ”。马云接着问:“如果找领导协商不成你会怎么办?”参赛者回答:“如果协商不成,我会告诉领导,如果你让我做这件事,我不会对结果负责。 ”听到这个回答后马云笑了一下,但心里实际上在摇头。果然,这位参赛者被涮下去了。这个例子说明,当个人兴趣和工作发生冲突时,如果他具有职业精神,那他应先考虑职业或岗位的需要、公司的需要,而不是只单独考虑自己的需要。

职业精神重于职业技能排第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如今,职业类别早已不止三百六十行了,但几千年来行行出状元仍是职场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发现,若想问鼎状元宝座,绝顶专业技能固然不可少,但最重要的因素却是当事人精神层面的境界。犹如武术最高境界不是术而是德,职业精神在无形中决定着你在这场博弈中最终的结局。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哪个更关键?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职业精神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呢?

对此,苏尚华认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是否具备职业精神对员工的影响至关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慢慢积累的一种怎样去做事的经验。而职业精神则是求发展,决定着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价值。

如果企业把员工划分为三六九等的话,有职业技能而没职业精神的人通常会被放在最后。最受企业欢迎的人是既有职业技能又有职业精神的人。对于有职业精神但没职业技能的员工,企业愿意花大价钱培养他,花钱让他去学习、培训。对于只有职业技能没有职业精神的员工,会被企业限制使用,很多重要的机会都不会提供给他。对于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都没有的员工,企业是坚决不会用的。

有人说,军人为战争而生。但在和平年代,军人的价值则往往只能在灾难发生之后才有机会被同胞们所感知。抗震救灾期间,海陆空及武警官兵在命令面前,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救灾第一线。这种速度体现的其实就是一种职业精神。而这种职业精神从哪里来?当然是在平时训练中慢慢培养起来的。我们知道,军人也是一种职业,他们的强健体魄是通过每天高强度训练得来的;军人举止投足间的每个动作,是每天军姿步伐训练的结果;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军人不光像社会精英们那样学习知识,还要专门学习并培养一种精神,即身为军人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会随着其转业、退休、复员等身份的变化而失去。为什么?因为从最初的“豆腐块 ”被子和“中指压裤线 ”的立正开始,数年下来,组织纪 律性及雷厉风行、严谨稳定又不失创造性的职业精神,已通过身边的点点滴滴,像千年老树的根一般,深深植入他们的脑海,这或许就是为什么现在成功的企业家中不乏军人出身的例子,为什么具备专业知识的转业军人往往更受企业主欢迎的原因。

王峥女士认为,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中,职业精神可以被看作是非常核心的一项从业能力,并且具有可迁移性。良好的职业精神的养成可以让从业者身心健康地去面对各种职业问题,同时也是增强社会认可度、增加职业机会、获得职业成就的必不可少的要求。无论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还是从经济建设的要求来看,职业精神的存在,始终是职业结果导向的一个很必然的因果要素。

人在职场,职业精神的塑造与培养,就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原动力。

嘉宾介绍:

苏尚华先生,柏安基业咨询总监、全球职业规划师课程讲师、资深测评专家。曾参与中国职业规划师课程的本土化开发工作,担任多家公司高级管理顾问和员工咨询师。曾为近 50家国有和外资大中型企业进行人才测评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咨询和培训工作,积累个人案例近 2500人次。其服务客户包括:可口可乐、联合工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石化、中国银行、华夏银行、工商银行、联想集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EMBA中心 ……

职业精神范文10

进入21世纪以来,GDP增长更依赖于产业结构优化,新兴行业由管理型经营向创业型经营转变,在高职普及企业家精神具有里程碑意义。用优秀企业家精神培养学生提高其就业、晋升和创业实力,是缓解市场就业压力、扩宽成才思路、提高民众素质的必要举措。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主要面向中小型涉外企业择业,能迅速了解企业人事构成和运行原理,企业家精神会使他们用宏观的视野看待供职部门,用冷静的态度审视公司前景,用宽和的心境接纳他人建议,用高远的眼光规划人生走向。

一 企业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企业家精神”一词由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他认为企业家是推动经济资源效率由低转高的主体,企业家精神是该群体特殊技能的总集。现代管理学家将其视作社会稀缺资源,它以创新为灵魂,以冒险为天性,以理性为导引,以合作为精华,以敬业为动力,以学习为关键,以执着为本色,以诚信为基石,以服务为宗旨。

企业最大的隐患是创新精神消亡,创新包括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层面,能使人成为充满激情的艺术家。冒险并非冒进,是用胆识魄力解决问题的勇气,居安思危、评估风险、敢为人先是走向卓越的必经之路。人是感性的生物,偏好极易导致判断失误,甚至影响前途,只有理性的决策才能彰显责任感。经理人要从特立独行的“超人”变成擅长“结网”的“蜘蛛侠”,在与同仁合作共享中取长补短。敬业者会把职业经营为事业,不单为生存而工作,还要通过忠诚信念的支撑,将事业推向顶峰。荀子曰:“学不可以已”,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终身学习能力弥足珍贵,会增强核心竞争力。古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在崇尚摩尔定律的信息时代,仍是战胜挫折的法宝。诚信是国家、企业和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降低道德风险、节约交易成本、鼓励自由竞争的主流人文风尚。品牌是企业最具生命力的无形资产,品牌响亮的企业会换位思考,用正面情绪、意志、良心服务客户。

二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企业家精神不是精英的专属,而是所有社会活动者理应接受的素质教育。首先,为增加就业对口率,高职英语专业在校企合作时,会倾向从事外贸业务、双语幼教、跨国导游、金融电销、高端餐饮等实务的企业,其共性在于注重内部沟通和对外交流,员工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反映企业水准,影响企业业绩。其次,近年来招生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录取的特大城市生源不足三成,大多数学生希望用知识改变命运,毕业后在都市安家立业,而高考前关于企业家精神的认知基本为零,这种缺失会使他们对未来倍感迷茫。再次,在“中国梦”目标的指引下,高职院校陆续开展以树立崇高理想为主题的实践,学生开始懂得职业信心的重要性,践行企业家精神将为他们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最后,企业家精神不仅针对某一岗位群谋出路,更要教会学生领悟睿智的为人处事之道,将生活打造得快乐和谐。

三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培养途径

1.通过深化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提高服务行业意识

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农耕文明的国度,工商业起步晚,企业模式以照搬国外成功案例为主,企业家精神根基不牢,高校通常只有工商类专业才开设此课程,企业家精神本该作为博雅通识来提升全民智力水平。智力包括多种类型,如理论探索型、技能动手型、语言交流型、资本运营型等。高职教师需根据学生个性智力类别,结合兴趣、特长等,因材施教,让专业课教学升华成企业家精神培养的主渠道。高职文科生大多在本省服务业就业或创业,为了凸显地区和学校特色,强化用精品服务美化行业口碑的意识。英语专业应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上下功夫,渗透一专多能对今后人才的实义,通过拓展训练及顶岗实习,使学生谙熟行业法规制度和紧俏人才能力等级,在心志上渐渐接近儒商境界,凭借坚毅、果敢的才情和锐意进取的朝气,面对机遇能有的放矢,逐步成为值得尊敬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2.通过组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地营造积极舆论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是行动导向教学不可或缺的要素。高职学生的一大特点在于他们对社团活动的关注度超过学科钻研,又不甘于平庸,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校园活动无疑是夯实职业道德的有效平台。英语专业一般班型较小,任何校园活动都会调动较大比重的学生。从企划设计到执行细节,从审批预算到财务结算,从邀请嘉宾到宣传展示,从装饰会场到现场互动,从主持定位到文艺竞技,从影像记录到归档总结,不同的步骤考验着学生的时政敏感、作风纪律、爱岗奉献、为人信誉、理财决断、人际互助、外联技巧、协作功效等指标。更重要的是组织或参与活动势必占用学生的学习或休息时间,企业家必需的时间管理能力在此得到考量。

3.通过推行感恩行动体验教育提高回报社会责任

职业精神范文11

一、引言

职业学校既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重点,也要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辅相成,二者的共同发展才能有助于学生成为今后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应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认知、实践到评价阶段,循序渐进,教师起到观察、协助、引导、督促和评价的作用,学生的自主发展与教师的指导培养相结合,学生的职业精神就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在职业生涯中有良好的表现。

职业精神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载体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和 “境化”这三个载体和途径来实现。

二、职业精神的涵义和要素

(一)职业精神的涵义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去能动地表现自己,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这形成了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职业者在工作中所体现的品质和思想内涵,它指导着职业者在工作所表现的所有环节,它是职业者工作的内在动力和价值观体现。职业精神是职业能力的前提,是职业者必备的素质。

(二)职业精神的要素

职业精神由多种要素构成,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严谨的职业精神模式。职业精神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

职业理想是个人依据社会要求和自身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职业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

职业态度是从业者对待工作的态度。职业态度是职业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职业态度不同,职业的价值实现也不同。

职业责任是职业者要知道自己在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并自觉地担负起来。

职业技能是职业精神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者就无法发挥内在的动力。

职业纪律是对职业者的一种约束,也是职业者遵守劳动规范的一种自觉性和意志性的表现。

职业良心是职业者在没有明确约束的情况下仍能恪守自己内心的道德,防止自己在工作中做出违背道德和伤害他人和集体的事情。

职业信誉是职业者从业中的形象,职业者经过长久的认真工作等良好表现被给予的较高评价。

职业作风是职业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所表现出来的职业习惯和形象。

三、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载体和途径

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和 “境化”这三个方面的载体来实现。“言传”可以让学生认知职业精神,言传的途径有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堂、体育课堂、艺术课堂、专业课堂以及课外读书计划等。 “身教”可以让学生实践职业精神,身教的途径有军训、实训课堂、顶岗实习、社团活动、非专业的技能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创新活动、志愿者活动、拓展训练活动等。 “境化”可以让学生内化职业精神,境化的途径有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管理制度、师生关系等。

(一)“言传”――让学生认知职业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职业精神的涵义和要素,让学生对职业精神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才能有助于他们自觉地培养职业精神。职业学校需要让学生明白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其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纪较轻,没有工作实践经验,难以体会到职业精神的涵义和表现,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来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到职业精神的内涵。在生活中,我们的周围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工作者和劳模,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是大家学习的典范,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与学生分享这些名人故事,在学生们怀着极大兴趣的同时,也能激起他们学习职业精神的动力。

言教的途径有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堂、体育课堂、艺术课堂、专业课堂以及课外读书计划等。

1.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堂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发挥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合理有效地开设好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学生的市场就业意识、依法就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体育课堂

在运动实践中掌握合理有序的运动技能可以培养体育精神,教师作为知识的输出者,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竞赛促进教学,让体育教学达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育意识提高的目的。

3.艺术课堂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4.专业课堂

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职业精神培养理念。专业教学要结合行业特点和院校的专业特点分析本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精神,使职业精神培养融于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考核方法,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团队协作等专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质,从而把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综合能力的现代教育。

5.课外读书计划

课外读书计划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精神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

(二)“身教”――让学生实践职业精神

身教的途径有军训、实训课堂、顶岗实习、社团活动、非专业的技能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创新活动、志愿者活动、拓展训练活动等。

1.军训

军训是培养“四有”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培养和储备我军后备兵员及预备役军官,壮大国防力量的有效手段。军训的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

2.实训课堂

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到实验、实训室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思考工作原理、实际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并能对课堂教学中一些抽象、甚至有些枯燥的概念进行具体化、形象化地理解。实训教学要结合教、学、做合一,实行“做中学”。通过“做中学”将技能目标达成与技能训练任务相结合,将实训车间的模拟操作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以素质熏陶和技能培养为目标,以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为载体,从感性认识开始,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按照“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的思路不断理解教学内容,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

3.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指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

在顶岗实习和实践教学中,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职业精神,在融入企业的过程中践行职业精神。学生和员工两者身份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安全生产意识、产品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职业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效方法。

4.社团活动

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开设社团活动,比如时政社、合唱社、舞蹈社、绘画社、器乐社、声乐社、球类社、健美操社、武术社、跆拳道社、瑜珈社、社、游戏社、文学社、手工社、发明社、烹饪社、插花社、编织社、书法社、家政社、化妆社、摄影社、心理社、法律社、演讲社、主持社、辩论社、方言社等等。社团活动通过展示评价来考核。所有的社团在经过日常活动之后,通常在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节集中展示。届时有表演的、有竞赛的、有展示的,通过评比分出高低。社团活动给不同能力群体的学生创造了活动的舞台,使他们勇于挑战自我,让他们从社会边缘地带重新返回到社会中心舞台。社团活动对于青年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非专业的技能活动

是指专业技能要求之外的,跨专业的技能活动,比如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参加营销活动,获得营销的资格证书;机械专业的学生参加电工活动,获得电工的资格证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广告制作活动,获得广告的资格证书等等。非专业的技能活动通过社会评价来考核。非专业的技能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加了学生的技能宽度,提高了学生就业的机会和质量;非专业的技能活动是学生自己喜欢而选择的,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专业的技能活动获得的学分可以弥补自身学分的不足。非专业的技能活动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6.社会实践活动

不少老三届的成功人士在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时,无不感慨地说,下乡知道了农民的辛苦,进厂知道了工人的辛苦,当兵知道了战士的辛苦,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社会和学校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接近社会,了解社会,获得宝贵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从职业院校到社会的一个必然过程和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结合哲学课程,了解社会人生;结合经济学课程,了解商品市场;结合法学课程,了解腐败犯罪;结合专业课程,了解职业活动的全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7.科研创新活动

创新能力不足是教育自身的不足,不是孩子们的不足。职业学校学生的发明创造、获得专利有很多项,经验证明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具有创新能力的。职业学校学生获得的专利中,既有发明专利,又有实用新型专利,还有外观设计专利,几乎涵盖专利的所有类型。科研创新活动对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8.志愿者活动

志愿者活动的主体是人,服务对象客体也是人,人有其共性,但更多的却表现为个性,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能满足其需要的服务计划。在志愿者组织中,每个志愿者都是平等的,每一位服务对象都是平等的,不能只重视某一个服务对象,而对其他服务对象漠视甚至嫌弃。志愿者活动在服务过程中着重体现出整体的观念,这样,服务开展才会人尽其用,才会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志愿者活动对于学生与人相处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9.拓展训练活动

拓展训练强调体验式学习,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拓展训练活动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情感、意志和交往活动。需要学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强调集体合作;在顺利完成任务后,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教员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拓展训练活动对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境化”――让学生内化职业精神

1.校园文化

职业学校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创设职业精神培养的良好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沃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打造完善的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

2.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不仅仅是教室的布置,最重要的是班级精神的形成,在班级精神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职业精神。

3.管理制度

职业学校通过学生管理制度引导学生的行为规范,指导学生发展和努力的方向,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职业精神。

4.师生关系

职业精神范文12

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并出现相对固定的职业团体时产生的,人们的职业生活时间是职业道德产生的基础。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出现了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职业分工,职业道德开始萌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又出现了商业、政治、军事、教育、医疗等职业。各种职业团体为了维护职业利益和信誉,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在职业实践中根据一般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逐渐形成了职业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来,人们最大化地追求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而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特定的职业思想和行为准则,是正确处理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社会一般道德在职业中的具体体现。它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名誉和形象,而且还与公司、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声望和利益密切相关,良好的职业道德会给公司、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职业教育又一重要内容。

现在社会职业道德水平的下降,大家是深有体会的。有媒体报道:某地一小学,一名男教师在教室里当所有学生的面殴打一名女生,最后导致该女生死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医生一起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最高尚的职业。但就是这样一个受世人崇拜的角色竟然摧毁了一个年幼的生命,这不禁让我们深思:这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何在?而在医院这样一个救死扶伤的场所,面对一些医生、护士冷若冰霜的面孔和话语,面对越来越多的医疗事故,我们不由得质问:这些医护者的职业道德何在?作为教育机构,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踏出校门即走入社会的服务行业,与人打交道。如何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培养出社会满意的初级人才。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品质、职业责任、职业良心等多方面。一个人职业道德的缺失体现在对本职工作的不热心、态度不端正、没有责任心等。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从学校角度看,因为目前人们对职业学校仍存在偏见,认为文化知识学不好才会进职业学校学技术,而中等职业学校更被人们认为是初中升高中落榜生的收容所,一般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均进入普通高中就读,期望三年后能进人大学学习,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从生源上来看与普通高中相比缺乏优势。另一方面,因为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各业第一线初级人才,具有明显的专业技能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首位。与之相比,道德教育则目标模糊。在道德上要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等存在的不确定的因素较多,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衡量,因此,学校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从学生角度看,进人中专的学生,均是成绩不好、表现不好的,自卑心理很重,对学习、工作丧失热情,进入工作领域后,对工作不满意、缺乏职业道德也是自然之事。不过也存在另一种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认为以后的工作明确,只要学好技术就能高枕无忧,从而疏忽了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素养的提高。

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多样性、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内容具体、相对稳定。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职业认识的提高、职业情感的培养、职业意志的锻炼、职业理想的树立、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的养成五方面。对如何培养职业道德,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笔者试做以下建议:

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在各行各业的具体实践。

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要求是: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职业技术与业务,在职业活动中发挥创造才能。3、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诚实守信,以主人翁精神对待工作。4、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注意增产节约,爱护公共财物,廉洁奉公。由于各行业有自身的特点,所以职业道德规范也不一样,因此要根据本行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特点,按照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来制定职业道德规范。如与人打交道的行业,教师、医生、服务人员,要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不可将个人的主观情绪带入到工作中去,能迅速融入角色,同时还要做到举止文雅、说话和气。

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职业教师有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和教育性决定了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教育工作。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对所学专业的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本职业的重要性、趣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所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主人翁精神,对本职工作负起道德责任和义务。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水准提高,是职业岗位的本质属性和职业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在要求,而不是拿出某种版本职业道德规范读本读一读、念一念来隔靴搔痒。

三、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既要强调其职业特性,也要强调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变换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经济发展了,社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工种,跳槽行为越来越多,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对未来的岗位变换做好准备,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或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并且岗位变换也可消除一个人长期从事某项工作的厌烦心理,重新调动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在实习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即道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