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管理创新

科技管理创新

时间:2022-05-01 18:50:36

科技管理创新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1

1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科技管理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及进步的重要内容。科技管理创新使得科技活动的目标、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形成了全新的管理理念。科技创新与科技管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强弱起着重要作用。科技创新是民族文化精髓的科学精神,使得科技应用到实处,科技成果又为知识和理论找到实践的依据,也为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科技管理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科技创新使得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越来越显示出主导作用,是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的先驱,它能够很大意义上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建立科技管理创新体系科技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其自身的位置和管理职能决定的。

2科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体制机制有待创新

科技管理涉及部门较多,这些职能部门在创新活动中,部门之间缺乏联动和协调,从而造成科技政策法规实施较困难,科研活动分散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科技、装备、科技文献和科技数据没有很好的实现有效共享,科技经费多头立项、多头管理,科技资源无法优化配置。

2.2重大战略需加强科技预测

由于规划自身的战略性意义,在确定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及发展重点时,都需要对未来发展方向、需求、能力及手段的预测和评估。目前我们还缺乏高水平的科技预测人才,缺乏长期、系统而又有组织的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战略制定主要是采用多个部门、多个学科与行业的专家会商,最终达成共识。

2.3科技政策、法规缺乏评估与监督

科技政策法规是法治国家保障科技进步,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科技实力及其创新能力、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政策法规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及其政策法规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2.4科技投入不足及不均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各级财政部门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对科技的投入有所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和水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依然存在差距。科技投入的巨大差异导致福建区域科技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其他地级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速度较为迟缓。

2.5人才激励机制不够灵活

科技自主创新,关键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福建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城市,其他地市科技人才数量较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城市,县级科技人才较少,基层农村更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教育、医疗卫生单位,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从事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较少。

3科技管理创新的建议

3.1创新科技管理体制

所谓的体制就是资源如何进行配置,所以只有好的体制,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创新才能顺利进行,创新成果才可以顺利转化。假如体制不好,那么资源无法或不能优化配置,创新也无从谈起。我国自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去配置资源,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所以科研单位在体制创新上,必须坚持。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行科研“招标课题制”,该思路已被证明是非常可行的。通过招标、招聘制,进行人才的优胜劣汰,同时也能够为科技人员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得不正之风,开后门现象从人们眼前消失。同时奖励制度也要不断完善,人员的职称晋升、级别评定、各种奖励都要根据这个人的实际贡献,不能走关系,送礼。设立岗位津贴并拉开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使少数有作为、贡献大的科技人才能够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并较大幅度提高生活待遇.推动科研创新。

3.2给予科技管理人员充分发挥的空间

其更大的工作空间。任何管理,都是管理者与其对象间的一种互动过程,特别是对于新的科技管理范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者观念的更新,对科技活动中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外界环境和条件的特点及规律的认识理解程度。因此,调动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管理人员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才能形成高效的管理模式。同时,必须认识到,形成新的科技管理模式,对我们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探索,其难度不亚于科技本身的创新。我们不仅要宽容科技活动中探索工作的失败,同时也要容纳科技管理创新工作中的失败。

3.3加强科技预测的应用和研究

科技预测是根据经济社会的需求和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对科技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预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科技发展方向、变化的趋势,以及可能的机遇或危机做出基本判断和预见。科技预测是准确地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积极选择和重点突破技术与制定科技政策、法规、规划的基础。同时,通过科技预测工作的开展,扩大科技管理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广泛交流与沟通,让更多的学者参与科技决策,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

4结论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2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规模化的企业必须要突出战略性,为企业的未来赢得生存发展空间。相对于成熟的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快速诞生又快速消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决策凭经验随意决策的成分较大或者企业行为随意性较强,根本谈不上科学的战略管理”[1]。任何科学技术都是有超前性的,企业科技管理是技术超前性和管理前瞻性的结合。进行科学技术预测、制定规划并组织实施是企业科技管理的第一步。企业要研究、预测好哪些技术是行业领域内未来的发展方向、哪些技术是本企业未来必需的,然后制定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最后是组织力量去实施。企业科技管理要与企业的战略管理结合起来。企业科技管理应该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考虑要项,但同时企业科技管理要在企业战略管理的框架内进行规划、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项要素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从战略的角度对这些要素进行整合,优化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科技管理要服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但由于科技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在企业的战略制订与实施、战略规划与决策过程、战略控制与报酬制度、资源配置、竞争战略、合作战略等多个环节中也都必须要考虑科技这一因素。

2、创新

科技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创新。失去了创新性的科技就是“伪科技”,就是古董。人类历史上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在今天看来都再通常不过、已经不再具有科技的意义。科技需要在动态中保持创新活力。企业科技管理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企业科技管理要让企业科技具有先进性、让整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从而突破传统束缚、打破现状的局限。企业在具有稳定利润的前提下,为了保持现有的利润,经常会遵从保守的原则,让企业的各种要素遵从现有的发展惯性。比如,一些垄断性的、传统型的企业集团经常会这样做。虽然美国可口可乐的配方至今没有人知晓,但是从企业诞生至今一百多年来配方始终没变。可口可乐公司算是一个独特的例子。一般情况下,企业保持技术惯性时间一久,自身的发展就会出现瓶颈。企业科技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不断打造本企业的创新性。在具体实施上,突出表现为“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开展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主要的项目有:技术改造、技术引进、设备更新、新产品设计,试制新产品等。这些是贯彻科技创新的途径,也是科技创新的表现。

3、效益

从政府的角度来开,公益是科技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对企业来说,效益才是科技管理的最高目标。在企业科技管理中,要按照企业经营规律和科学技术工作自身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科技力量和资源,让科技实力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的效益越来越明显。在2011年度颁发的北京科技奖中企业占七成,创造的经济效益明显。例如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获得2011年北京科技奖的“面向无线城市信息应用的融合业务平台”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2.4亿元①。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张已经行不通,依靠科技进步将是企业取得自身发展和良好效益的根本途径。

4、安全

科技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科技上的失误也是最容易导致生产事故的。特别是在从事尖端科技的企业,企业科技管理必须要到位,确保企业不因技术问题出现重大的安全生产事故。2011年的日本核泄漏事故虽然有天灾的成分在里面,但电力公司在核电站上的技术设计与管理方面也是有诸多不足的。比如,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就是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所致。②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人为因素作祟,不重视技术管理,如果能从技术上采取有力措施,好多重大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企业要依靠科技管理手段,制订和执行技术标准、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健全技术操作规程、做好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防范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5、人本

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人是根本。企业的科技进步需要科技人员的努力,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懂得现代企业运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双料管理人员。从根本上说,企业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造福,为企业所有员工谋取实际的利益。因而,企业的科技管理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要管理好科技,也要以宏观、全面的视角管理好人,“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3]。知识员工与普通员工的管理有很大的差别,这种管理应该是服务和引导为主要的手段,让科技的创造者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感受到自身在企业里的重要性。知识员工的劳动难以形成流水线,要让知识员工发挥出创造性,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就应该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性。当个人得到个性满足和发展的时候,也正是企业收获最大的时候,企业的科技水平必然也会上一个新台阶。

6、结论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3

[关键词] 文化创新 引领 管理科技创新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决定企业在竞争中成功的法宝。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企业竞争的成功已不局限于传统的产品开发或战略经营,而越来越依赖于生产出大量的使消费者满意的新产品及新服务的智力资本。建立在这种智力资本基础上的竞争变成了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竞争力创新的实质是不断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这一过程中,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最关键的因素。而经营战略不过是企业发挥智力资本的潜能并充分应用到新的开发领域的活动与行为。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

国外学术界关于企业核心竞争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和考察,最早是由美国战略研究学者普拉哈拉德(cokoprahalad)和英国学者麦哈尔(gary han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题为《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他们给出的定义是,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近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的相关观点和表述主要有: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经营运作,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它是由市场预测、研究开发、运输、今后服务等等一系列关键程序、能力、机制构成的一个企业发展力、竞争力系统。一般来说,每一个稍大一些的企业都有其特定的核心竞争力(机制、系统、实力),不论他们是实行多元化战略,还是实行专业化战略,区别仅在于核心竞争力的机制方面。”“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系统,不仅仅是销售能力或技术开发能力等等某一个子系统。”

2.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称为“独特竞争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ies)。独特竞争能力不是指企业具有什么资源或能力,而是指企业拥有的与竞争者不同的“一套”能力。“资源(生产过程的投入)和能力(将资源组合起来完成一项任务或作业)为企业提供了在制定和完成战略任务时所需的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和能力都能够成为战略性资源和能力,只有那些能够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资源与能力者(独特)竞争能力”。

综上所述,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概括为:某企业自身拥有的、具有垄断性的、不可模仿的、持久的、高创利性的市场竞争能力合成。核心竞争能力被广泛看作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是某种单项能力,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合成,即企业技术、管理、营俏、决策、信息、文化等能力的合成。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包括新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员工价值和形象价值。高创利性是核心竞争力的突出表现和市场竞争中的终端实现形式,它决定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战胜对手。

二、企业概况

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锦天化”),是我国第一家以海底天然气为原料,以化肥生产为主的综合性化工生产企业。设计能力为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其中合成氨装置采用美国布朗公司深冷净化工艺,尿素装置采用意大利斯那姆公司氨气提工艺,整套装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锦天化坐落于辽宁省西部沿海开放名城——葫芦岛市,毗邻京沈高速公路、102国道、京哈铁路、秦沈高速铁路、葫芦岛港、锦州机场,具备得天独厚的公路、铁路、航运等便利运输条件。公司现有员工1836人,其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60人,公派出国访问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8人,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7人,高级职称118人,中级职称197人。锦天化自1993年投产以来,荣获国家和省市级科技成果20项,对引进装置进行重大技术创新50余项,不仅使主装置设计产能提高10%以上,而且实现了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的进一步升级,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企业环境

无论企业的变革管理技能多么高超,总有提高的余地,记住这点非常重要。找出你的薄弱方面通过持续学习与改进提升的变革能力(韦尔奇)。2002年初锦天化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及企业面临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1.对市场控制能力。锦天化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足,因为我国尿素的年产能力是3000万吨,而锦天化的产能是52万吨,只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5%。2.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独具、竞争对手所没有的,难以模仿,在超额利润之后隐含的那些非常独到、特别的东西。锦天化在2002年当时的企业暂时的市场热销,那种靠外部经济增长而带来的企业效益的增加不能称其为核心竞争力。3.生产能力。设备老化程度。2002年时锦天化主装置已投产近十年,设备运转周期实际已到中年,产能已到极限,主业的成长已到极限,企业处在成熟期而不是成长期,但是要等到进入衰退期再谈变革、谈发展(所谓“二次创业”)为时已晚。4.产品单一。锦天化当时只有尿素一种产品,而合成氨只是用来生产尿素的中间产品。而且普通尿素就是同质化产品,谈不上差异化产品。5.管理理念不新。锦天化当时虽然比起同行业其他企业要好一些,但也存在着基础管理不扎实,文化理念不超前等国有大型企业的通病。

四、创新文化

锦天化以“求实创新、以人为本、客户满意、诚信共赢”的核心价值观重塑企业文化,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培育这种文化的主要途径,以“尊重人、理解人,营造有利于员工个性创造和价值发挥的空间”这一理念作为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宗旨,倡导并培育“求实创新,追求完美”的企业精神。

小事成就大事,细致铸就完美。为了塑造高品质员工,打造优秀团队,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超越,2003年初,锦天化引入并全面推行6s管理。推行6s,既是一种管理方法的导入,也是一场思想观念变革。锦天化以“员工品质提升与公司发展同步”为推行理念,以“零杂物、零浪费、零事故、零违纪、零缺陷”为推行目标,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和素养来强化企业基础管理,达到规范行为、提升素质、重塑团队、安全生产的目的。锦天化推行“6s”管理是“以人为本”文化理念的深入和细化,是对过去零散管理做法的系统整合。在推行过程中,锦天化创造性的提出了6s与企业基础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相结合的两个推行观点,实现了文化与管理的整合。

锦天化运用“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形成“愿景分享、管理变革、提升队伍、知识管理、专家咨询”五个推进力,来打造员工的“学习力、思考力、行动力、融合力、冲击力”。员工的思维方式及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无疑会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五、创新科技

缓释尿素做为国家“863”计划的产业化项目,是锦天化与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经过多年合作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自2004年2月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它的肥效期由普通尿素的40天~50天延长到110天~120天,氮素利用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等量施肥下增产效果达10%以上,等产量下节肥15%,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005年,缓释尿素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围绕该产品的后续研发课题于同年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并获得科技部资金支持。

锦天化碳酸二甲酯生产工艺采用锦天化与国内院校合作的技术苣,该工艺的原料为环氧丙烷、二氧化碳、甲醇,产品除碳酸二甲酯外,每年还联产丙二醇1.2万吨,整套装置具有操作运行易于控制,对设备无腐蚀,无三废排放等优点。特别是通过将合成氨、甲醇、碳酸二甲酯装置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能量流进行集成和优化配置后,产品成本具有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锦天化始终致力于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探索,秉承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国际标准。通过持续开展清洁生产,严格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将清洁生产不断引向深入,实现减污、降耗、增效的目标,开创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建设锦天化生态科技工业园区是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的最佳切入点和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必要手段。园区的建设依托中科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保持产品研发与生产技术的持续改进与创新,力争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与产品群,打造一个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生态科技工业园区。列入园区内中长期规划的有化肥产业链,碳酸二甲酯产业链,甲醇产业链等。

六、创新管理

锦天化通过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企业内外部资源高效整合,以“适度投资、实用为主、效率为先、管理导向”为方针,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质量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分销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制造执行系统等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在锦天化成功实施,实现了企业管理模式的全新变革。

锦天化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省、市高度重视,成为辽宁省化工行业信息化建设优秀示范项目。锦天化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基于愿景,以及战略构建面向客户的研、供、产、销一体化系统—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从研发的角度,产品研发的定位要贴近客户与市场,并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入手,对于研发所需的资源要给予保证;从供应的角度,对原料的采购要重视物流的管理,以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从生产的角度,产品组合与生产线要体现“柔性制造”的原则,以适应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从销售的角度,营销模式、营销机制和人员素质要满足“订单驱动”的要求,并通过高效的信息化平台来实现经销环节和物流管理的整合,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增大客户的满意度。

锦天化1998年成功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荣获2004第13届国际认证联盟(iqnet)“管理优秀奖”,辽宁省仅有3家企业获此殊荣。为了更有效地整合内部管理资源,锦天化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体化管理体系。

七、小结

纵观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二次变革”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企业寻求环境和资源和谐的过程,还是一个企业战略跨越和管理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通过文化创新奠定了企业核心能力——学习力提升的价值观基础作用的典型案例。总体看,对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寻求“二次变革”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从锦天化成功的案例剖析中不难发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不断的积累、深化、升华而相对稳定和系统化的有机整体。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过对手的能力。它是市场预测、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经营决策、人事管理、人才开发、运输、售后服务等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的关键技术、关键程序、关键机制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它的本质内涵是“消费者剩余”——企业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不可取代性品质和价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25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4

流火的季节,新罗区东宫山那绵延碧透的绿,总是给置身其中的人无尽清凉。如果不说,你绝不会想到这里就是年产高岭土原矿60万吨和水洗高岭土精矿5万吨的龙岩高岭土有限公司的主矿区。

一路沿着山路而上,取代在人们印象中矿山开采后满目疮痍的是一片新绿,在几个转弯后,记者一行来到该企业露采区,只见挖掘机和数台运土车穿梭往来,一派繁忙景象。开采亟上雪白的高岭土矿和周边已经复绿的矿山形成鲜明的对比。

陪同我们上山的龙岩高岭土有限公司的吕榕山副总经理自豪地对我们说:“我们现在已经能做到开采到哪里就治理到哪里,挖走矿石就马上覆土、种树、植花,进行边坡绿化,东宫山是新罗的后花园,我们不能因为发展经济,就盲目开发。开发和治理同步实施,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原则。除此之外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打造本质安全矿山,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公司连续10年实现无重大责任事故的安全生产目标,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依靠科技实现本质安全

有人说,龙岩高岭土有限公司的显著效益是因为具有自然条件的优势才取得的。然而从采访中所了解的情况来看,这种看法显然有所偏颇。

在采访中记者从吕榕山副总处了解到,从开采到选矿再到深加工,龙岩高岭土有限公司实现了全过程的机械化。该公司还依托中国非金属矿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龙岩分中心、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龙岩研发中心和公司省级技术中心,着手建立部级的非金属矿研发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为企业发展搭建更广阔的技术平台。同时该企业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产业发展为目的,进一步加强了产学研合作力度,从技术、设备上不断改进工艺,为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奠定基础。

在该公司的自动配浆和设备监控系统机房,记者看到从原料投入到选取到配浆,再到形成产品,整个生产流程,每一个设备运行情况在这里都能够一目了然,并且进行过程控制。这既提高了生产效率、稳定了产品质量,也使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大大提高。

管理创新促安全

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企业要发展必须在管理创新上有所突破。通过创新管理是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重要方法。对此龙岩高岭土有限公司首先完善了安全责任制考核奖罚机制。该司在建立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机制中,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方案。成立由公司领导和部门经理组成的考核领导小组,由企管、安全、技术等部门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把月奖金与产量、质量、安全挂钩,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考核面前一视同仁、考核结果公布于众,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a据了解,该公司安环部制定了安全考核评分表和流动红旗,每月组织有关部门参加评比,对安全责任落实得好、安全工作开展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授予流动红旗,对于安全责任落实个到位的单位根据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以此促进安全生产考核、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深入,强化各项安全生产措施落到实处,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了公司安全目标的实现。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5

随着我国科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科技管理与科技项目绩效管理作为重要的企业管理手段,应科学构建绩效管理体系,通过科技项目绩效管理和科技管理创新流程来设计科技管理绩效的管理架构,并提供全过程的质量监督控制,与绩效管理挂钩,进而通过科技管理创新来管理绩效。通过分析我国科技管理创新和管理绩效现状,介绍科技管理创新的总体设计,以供参考。

关键词:

管理绩效;科技管理创新;现状分析;框架设计

我国近些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这为我国科技投入的绩效管理准确性和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形成一套完备的设计理念。

1我国管理绩效与科技管理创新现状分析

我国科技管理绩效评价和科技管理创新已经在相关部门的整体协调下建立起一个管理框架,在管理活动设计中,组织、规划、领导、控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在进行科学管理创新时,忽略过程和控制。科技管理创新需要理论论证和实施过程,在科技管理中,一般会以论证、计划、实施控制、收尾验收等方式在管理部门进行验证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会有很大的困难。在一些专业领域中,真正影响科技管理创新成果的是实际过程,当管理不到位时,科技管理创新项目就会缺少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对不同的项目缺少分类和评价,从而产生错误的导向,影响绩效管理。一些创新项目以多种类型出现时,其评估时间也是不足的。第二,管理过程落后,缺乏节点控制。在很多科技绩效管理中,不能够真正从管理出发,管理的过程缺乏创新性,不能建立科学的科技项目管理监督机制。在一些科技管理创新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往往只运用到节点控制,而大多数的设计和控制已经成为决定和影响立项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对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不足。科技创新在没有建立风险意识时,不能制定出合理的科技管理风险,而风险防范意识的不足对科技管理创新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我国科技管理创新评价中诸多是由非技术、非学术造成的方向偏离,很多是以行政干扰为主,从而在科技管理创新中造成损失和浪费。

2科技管理创新和管理绩效框架设计

在科技管理创新中,组织建立市场治理机制和组织架构是进行绩效评价和管理的有力前提和保证。在进行科技管理创新设计时,绩效管理需要构建有效的管理结构和管理机制,对科技管理创新而言,科技创新项目的利益和受益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科技管理创新发起。各个科技管理创新规划小组在制定管理创新战略决策时,应制定出清晰的发展战略,在科技规划中能够按照已制定的方向进行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在科技管理创新项目进行申请和审批时,要符合相关部门的标准。第二,科技管理创新执行。科技管理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和项目成员要跟踪推进项目落地与执行,并负责整个科技管理创新的全过程。第三,科技管理创新管理。科技管理机构对科技创新项目应实施立项管理,并根据流程做相应的流程实施、验收、跟踪等,对每一个流程的绩效进行管理,而这种管理单位多出现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管理部门,因此,职能应根据具体部门进行落实。第四,科技管理创新服务。科技管理创新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主要由各个专家团队组成,负责在科技管理创新的研究上提供创新项目规划的决策支持和评议,通过专业的服务机构提供评价服务。第五,科技管理创新监督。科技管理创新监督需要社会公众及各级科技管理创新项目团队共同进行管理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将监督管理职能落到实处,发挥公众监督的整体效益。通过以上设计,能够明确体现出科技管理创新在绩效管理方面的立体式设计架构。项目的规划和管理由科技战略层、决策层、科技规划和审批等部门构成,在科技管理创新项目执行过程中,服务层和创新团队十分重要,应由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科技顾问机构和服务机构做好科技管理创新的前期和后期工作。

3结语

在构建科技管理创新体系过程中,应从利益关注的角度出发进行科技管理创新项目的设计和管理,从质量控制的角度进行科技管理创新的绩效评价和管理,通过对科技创新项目关键控制点的管理,进行质量控制。因此,在管理绩效与科技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各级管理体系共同建立并监督执行,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二者衔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复杂问题。

作者:章力 单位:黑龙江省科学院

参考文献:

[1]霍兰.科技管理中的知识管理[J].科学与管理,2002,(05):110-111.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6

1科技统计发展的整体状况

国内开始科技统计方面的时间非常晚,发展非常缓慢,科技统计调查措施始制定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如今这些调查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国家科委于1985年牵头,与教育部以及家统计局等多个中央管理部门,共同实施以及开展了我国首次科技大普查,为提升国内科技统计发展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被看成我国在科技统计领域的里程碑。自1985年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以执行科技活动的相关部门为基础的国家科技统计工作体制,比如:科技主管部门、统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国防科工委分别负责和管理独立开发与研究机构、企业所开展的科技活动、国内全日制高等学校实施的多种科技活动以及国防科工领域的统计业务。国家统计局也制定了科技综合统计年报的规定制度,负责收集以及汇总国内此领域的全部数据。随着国内外迅速地增加科技经费支出的总额,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针对科技管理领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管理要求。国家于2007年实施了全国工业企业创新首次大调查;2009年又实施了全国第二次R&D资源调查,很好地收集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在科技领域的系统化发展资料和信息,通过实施这几次R&D清查活动,很好地得到了我国在促进科技发展以及创新方面的努力以及变化,把握了它的总体面貌,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进行自主创新的总体实力,与促进国际对比以及接轨,提升国内综合实力以及科技领域的实力,持续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稳定地完善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广大企业的进一步创新,科学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能够发挥重大促进作用。

2科技统计为我国管理技术创新奠定扎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地改革和完善统计制度与方法,相关统计部门、企业分别构建以及实施了科技综合统计制度以及统计报表体制,收集到了诸多能够反映企业以及社会创新发展实际状况的具体指标以及数据。从实践来看,科学决策是技术创新管理中举足轻重的任务之一,科学决策需要以丰富多彩的科技统计数据为前提。相关人员能够从科技活动中得到反映企业具体状况的很多统计信息以及资料,如此以来,相关人员能够定量地研究和管理技术创新,这些措施都是技术创新管理不同流程以及环节的科学依据。为了很好地开展技术创新管理,要严格按照科技统计的相关规范和具体指标,整理以及采集相关的科技信息与资料,有步骤地统计诸多相关数据。除此之外,伴随着我国逐步健全科技指标体系,相关单位必须始终完善和健全本阶段所开展的技术创新管理活动。就科技统计而言,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科技活动的结果以及过程。只有确保技术创新管理最大限度地吻合我国科技统计的多方面需求,才能够实现和促进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的规范化、系统化以及科学化。从科技统计数据来看,其实际水平对技术创新管理效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所整理、加工的统计资料越有效、越充分,技术创新管理的可靠性以及科学性也就越高。从科技统计来看,它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分析以及把握所获得的诸多科技统计信息以及数据,形成正确的概念,做出准确而合理的价值判断,写成数据充足、观点鲜明、分析合理,建议科学的具体统计分析报告。就科技统计信息而言,其水平重点体现在提炼、加工、分析以及整理各种统计数据的程度上,只有最大程度地运用以及挖掘调查中所获得的原始数据,方可以合理地提供科技统计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科技统计活动应有的作用。

3技术创新管理在科技统计方面的具体应用

为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制定以及实施科技规范以及制度,务必要把握我国科技发展的具体现状,有效地把握国内科技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动态,科学地预测以及调研科技创新中所用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先进性,做出合理化的管理决策。科技统计活动能够有效地检验和测试监督技术创新管理的实际状况,通过追踪调查具体执行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反复比较具体目标和相关的反馈信息,找到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实施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科技管理措施,对其进行协调;在做完了相关的技术创新项目后要第一时间提供项目执行结果的详细统计报表,反复对比该统计报表以及考核指标,将其当成工作评价的直接根据。

4科技统计为科技管理部门实施技术

创新管理提供了必要手段在进行技术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制定科技统计指标具有重大意义。如果科技统计的指标非常单一,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技术管理创新活动自身的多种功能。因此要全方位地表明技术管理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整体特征,数量关系之间的多种列统计指标(即科技统计指标体系),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表明技术管理创新活动的总体状况。如果科技统计资料不具备完整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就无法科学地拟定出技术创新管理的多种规划,也难以在多种技术管理创新活动中科学地分配有限的科技资源,遑论技术创新管理评价的实施效果。

5结语

眼下还亟需完善国内科技统计的指标体系,了更好地满足新的发展形势对具体统计活动的详细需要,国家统计局也在不断地开发和设计各种创新指数。只有全面地构建和健全一套非常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才可以综合、直观地表明国内外的创新潜力以及水平。随着国家持续地完善创新政策,健全调查企业创新制度的具体措施,我国在统计指标体制方面的创新和制度必定会越来越健全。

作者:王斐 单位:山东省科技统计分析研究中心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7

【关键词】科技创新 财务管理 发展

一、科技创新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科技创新对财务管理的理论观念影响

1.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化

科技创新在增强人们利用自然能力的同时,也加重了人们对于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的破坏,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更是容易如此,这势必会引起社会和民众的不满,最终可能会威胁到企业自身的生存;然而与此同时,恰当地使用科技能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通过一定的技术如污水处理技术等能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技术创新带来的两方面后果促使企业调整自身的财务管理目标。由过去人们明确而单一的目标,即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通俗的讲就是要使企业挣到更多的钱,逐渐转换为追求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企业发展不仅是为了企业自身,也希望能使所有参与企业运作过程的主体的利益最大化,不仅仅包括企业股东们的利益,也包括企业中的员工、政府等等各方,同时这也使得企业在制定目标时,会考虑到更多方面的因素,如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公众可能产生的反映等等,因而有时会专门留有预算以治理环境污染等等,这也可以反映出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不断增强。

2.财务管理形式的变化

科技的创新不仅仅间接地影响到财务管理的发展,其科技本身也能对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产生重大影响。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的广泛普及,电算化的财务管理方法也随之变得非常普遍,现如今已成为会计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和必备技能。这使得人们能更快捷、方便、直接地获得最新的数据,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对繁琐数据的处理。同时,科技创新导致了财务管理变得更复杂,不再是局限于过去单纯的对于物质财务的管理,而扩展到包括对于知识资本等一些无形资本的管理,因而也就促使了财务管理由最基本的、笼统的方法衍生出各种有针对性、独特性的多种新的方法,比如风险决策方法,反映知识、人力资本在内的分析方法等等,使得财务管理方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

3.财务管理内容的变化

科技创新在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其导致企业损失的风险也是进一步加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若能很好地利用科技创新、发现一些可供开发、有收益并且有吸引力的项目,就能从科技进步中收获巨大的利益,然而巨大利益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看不见的风险。由此可见,科技的进步使企业面临的收益和风险同时增加。企业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主体,当然不会希望时时受到风险的威胁,因而如何规避风险也就成为了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过去人们也许也曾经考虑到过类似的问题,但又会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融资途径的增多等因素而变得更加复杂,更需要人们的全盘考虑。如从筹集资金的途径来看,为了规避风险,会放弃原有的简单直接的集资,而通过可转换债券和可转换优先股的方法,间接获取资金,减少风险威胁;同时,投资的背后可能存在着的巨大风险,会迫使人们在制定投资方案、动用投资款项时更慎重、谨慎。最后,在资金消耗方面,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由于追求利益主体多元化和财务目标综合化,人们不会再只是单纯地一味地扩大投资、扩大再生产,而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对于知识资本的重视会使得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培养人才;同时也会注重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4.财务管理风险观念的变化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财务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把可能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样的投资方案摆在人们面前,人们也往往会倾向于选择风险比较小的那一个,尽管可能受益也更少。但是,科技创新却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这种传统的观念。科技创新带来的产品和服务由于是初次投入市场,其产生的市场效果不尽明朗,因而存在着的风险极大,然而,与此同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面临极大风险时,于之相反的收益也是极大的,毕竟也许人人都能卖这个东西,但只有一个人是第一个卖这种东西的。由此可见,科技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是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局面。若企业还抱残守缺,死守旧的观念,那么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当然,风险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在投资时只看收益,而是要综合考虑两方面因素,在既定的收益水平上追求相比较而言较低的风险,这就是科技创新造成的风险观念的变化。

(二)科技创新对财务管理实践的影响

科技创新对财务管理实践的影响是基于财务管理的理论变化而产生的。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产生了变化,其指导下的实践必然会有所改变。其实有一些财务管理实践的改变在上文都多多少少提到了一些,这里就只是简单的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在投资时风险评估机制的完善,对知识经济的重视而导致的对软资本投资力度的加大以及在分配企业成果方面的方式的完善等等,都是基于科技创新而产生的财务管理实践的变化。

二、调整财务管理,以适应科技创新带来的变化

如何有效地运用科技创新产生的一系列成果推动财务管理的发展,不仅需要运用有效的手段推动科技由理论转化为实际,更需要财务管理自身的调整,以适应科技的创新。而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值得人们注意的一点是财务管理工作重心的调整,这一方面的调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一)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向人的管理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了知识时代,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有了新技术,必须依靠人来落实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同时,新技术的产生也离不开有才能的人的积极参与,毕竟脱离人光谈科技创新就如“无米之炊”,就是巧妇也难为,因而为适应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财务管理就应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企业中只有具备足够的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保证企业持续的发展和繁荣,恰当的财务管理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尽可能地降低工资,压榨工人的劳动时间,耗尽工人的能量;而是强调了财务工作一个新的围绕点,即:围绕如何用恰当的资金预算来招揽人才,如何用合适的收入分配制度及绩效奖金制度留住已有的人才,如何用有限的资金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保障,如何能使员工对企业充满热情、对工作充满创造力,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摆脱其孤立工作的局面,尽可能加强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联系,通过资金的支持,一方面对员工开展各个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单列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工作奖励基金,对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股份的奖励。通过这些财务方面的激励与约束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对于工作的热情。由此可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在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重视人的价值的财务管理新方面在企业进一步发展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财务管理的重心转向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

正如前文所说,在如今这个时代,“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已是毋庸置疑。为适应科技创新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社会形势,企业必须紧跟着这样的时代潮流。重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是其重要的前提,当然,光说不做假本事,企业的财务部门,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中的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加大对于科技创新的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财力支持,如: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奖励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些许成果的人,同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资金介入生产过程的渠道和方法,应以科技创新为前提,构成企业财务管理的起点,寻找能运用已有的技术的项目,将科技创新抽象的成果引入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发现了可投资的项目,将其详细论证给有意向的投资者,从而吸引他们主动投资,这就完成了在技术创新背景下的集资过程,这一过程与传统的先寻找已有项目,着力解决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再与投资者接洽是有很大差别的,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是解决投资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现有资源有限的矛盾的很好手段和途径,同时也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最终使得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以及其对实际的工作过程产生的作用有较大的提升。

科技创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时代进步的必要前提。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中,科技的创新总能带来一些新的变化与新的时代要求。正如上文所言,科技创新在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影响的同时,也需要财务管理自身的调整,以求更好地适应科技的发展,促进自身的新发展。总而言之,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与市场竞争,企业必须学会融入科技创新,加速财务管理新的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谢贵荣.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01) .

[2]袁毅平,李丽华. 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4) .

[3]李方霞. 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创新措施[J]. 科技创新导报,2008(11) .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8

0 前言

电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能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之一。电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的更加广泛,所以电力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电力生产的管理是保障人们生活的途径之一,同样也是维护电力企业生存发展的举措。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需要,需要电力公司加紧科技创新,以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大局的稳定,同时促进电力公司的发展。

1 电力企业的现状

随着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民、政府以及国家愈发认识到电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响应国家的号召,近年来,电力企业不断加大对电力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通过对电力企业科技项目的设计、对过程进行管控和疏导,来推动电力企业在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通过技术革新来解决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问题。

现阶段,我国政府鼓励电力企业进行创新,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的创新。通过一定的市场调查,宏观调控,注重对电力企业的利益引导,通过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来构建科技人才队伍,积极展示科研成果以及进行表彰活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科技人员的最大价值,从人才角度解决科技创新的问题。

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着眼于为了促进社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技术效益。虽然在社会大环境下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1]。

社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企业进行调整,进行科技创新。但是一些电力企业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还不够彻底,对于企业而言,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需求,科技兴企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所以电力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优先发展技术,通过技术革新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结合自身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关的发展方针,来指导企业自身的发展。

2 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方向

在认识了科技兴企的重要性后,要根据社会现实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首先要重视科研队伍的作用,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提高对创新型人才的认知,以应对电力公司体制改革将会出现的问题[2]。电力公司应认识到技术及创新型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培养出一批符合电力行业特点的有系统的创新型人才,从企业的核心能力出发,让创新型人才成为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能够地理自主地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科研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之外,要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电力企业的生产中去,避免工作成果转化落后导致工作进程严重落后。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配合的和谐场面,要把科研成果的转化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要保证企业产品是先进技术的集成,要认识到市场是业主也就是人民的需求,是专业技术的体现,是市场的需求。

还要制定科学、客观的企业规划,全面客观的对外界环境,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找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清楚明白地反思自己,从而确定自己发展的目标,找准方向确定要开展的工作[3]。规划工作时,要认清企业的现状,要从覆盖全企业的技术领域出发,敢于暴露缺点,发现缺点,才能改正不足,在方向上明确科学发展的目标,确定要开展的工作。要牢记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是紧密结合的,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为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反之电力企业的发展依托与科技的创新,所以决不能脱离电力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去单独搞科技创新。明确科技创新与生产的关系,认识到科技创新与生产应该是来源于生产发生转变到成为服务生产到最终的引领生产。

科技创新的首要目的在于保证生产,也要解决生产过程中要面临的技术问题。所以,科技创新要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不能满足于这种现状,而是应该在满足生产的需求之后,仍要加以创新,要保证创新的成果要超越生产的需求,要有更多的额外价值,加强企业系统内部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积极力量。

3 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电力企业也面临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模式的变革,也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新课题。时代的发展,使企业在发展前景上提出了一定的发展景愿,迫切地需要提升企业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但是迫切的需要仍面临挑战,科技创新并没有全面的推广实施,科技力量仍然薄弱,并不能满足于发展需要。

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待优化,创新资源也有待整合,创新型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依旧存在。

但是,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存在发展的优势。随着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新能源的应用、大?网的运行、电网的优化等方面研究持续开展,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为电力企业的法自主发展、自主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具有资源优势,例如拥有优良的试验设备、各级工作室,相关专家队伍的形成,设备的安全,人才的投入,都为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9

在现代化发展的具体要求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为促进科学技术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档案向科学化方向发展是其必然趋势。然而,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仍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早已过时,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今档案管理的要求。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我们应积极创新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寻找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科技档案的作用,提高决策效率,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二、我国科技档案管理的发展现状

相关研究显示,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每年各单位都会开发新的科研项目,使科技信息愈来愈多,且信息自身也呈现出复杂化、繁琐化,此时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式是不符合发展需要的。其主要表现在落后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科技档案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其次,一些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缺乏经验,不能将科技档案进行科学分类。此外,一些科研人员对科技档案管理收集工作不配合,不愿意将其作为一种资源来共享,而是将其独有等等。这些原因都使得我国科技档案管理出现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进展。

三、科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科技档案管理的功能认识还不够。由于科技档案的内容和概念都比较新,当前各行业中的从事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对科技档案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一些科技文档的归档率还不够高,远远不如文本文档的归档率。比如一些某行业的科技活动、一些与其生产研究相关的档案,对科技档案管理的意识不足,很多时候对档案的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档案管理意识中,没有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档案归整和管理。

2.管理与服务脱节。档案的管理主要是为各种工作提供相应的资料和依据的,当前各行业的档案管理中,很多都只注重文书的收集,对各种声音影像、科技等档案的收集比较少,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各单位档案的完整性以及系统性,因此在使用档案为各种工作服务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

3.对科技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比较缺乏。科技档案往往涉及到一些重要研究,比如某项生产技术的研究,涉及到一些重要的科技内容,因此要加强对其管理,但是当前科技档案的法律法规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对于科技档案的立法也没有相应的重点,因此在科技档案的法律法规方面还比较缺乏,对科技档案的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个客观原因的存在给当前各行业的科技档案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利于科技档案的保密,也给科技档案的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

1.加强对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各行业的科技档案主要是产生于各种与烟草相关的科研以及具体的生产活动,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准确有效的资源。因此,各行业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意识,将科技档案管理和企业的管理进行结合,促进两者的发展。要在整个企业中都贯穿科技档案管理的意识,让每个人都有一种档案保持的概念。要将科技档案管理纳入到企业发展的议程中,在各个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为科技档案的管理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2.加强科技档案的保管。对于科技档案而言,其安全性完整性是档案管理的重要方面。要加强对档案的保管,在传统的档案保管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来保证其安全性和完整性。以防为主,加强防治结合,做到不使档案分散,不使档案之间发生混乱,不使档案丢失和损坏。对于档案的保密,更是要加强,要建立起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防止科技档案管理中发生泄密,比如一些加密级的文档,可以采取加密的措施,对于纸质文档可以放在保险柜中进行保存,对于电子文档则可以放在一个没有连接网络的电脑中进行保存,以防止档案的泄密。

3.加强科技档案法律法规的健全。对科技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导致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没有保障的重要原因,为此,要不断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从科技档案的资料收集、积累、整理、归档到保存都应该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10

关键词:压力;工作压力;压力管理;科技创新团队

1 工作压力概述

工作压力的产生既有组织环境的原因,也有成员个人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它是组织和成员个人交互作用的结果。在对工作压力进行管理时,如果仅仅依赖成员个人能力缓解压力,那么企业只能教育或培训成员如何单方面应对压力,而不是从源头上解决工作压力问题。因此,解决减少乃至消除引起压力的源头诱因问题,组织和成员必须积极的进行双向压力管理配适。

2 科技创新团队工作压力管理新模型的构建

2.1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工作特点

科技创新团队中,技术性成员占很大比重,他们身为团队乃至企业的骨干力量,与其他团队的从业人员相比,主要具有以下工作特点:

2.1.1 复杂性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工作多属于思维活动复杂程度较高的脑力劳动。这种劳动,需要经过特殊的专业训练,通过训练获得在该工作领域从事创新活动所必需的能力。需要成员不断地对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确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法,攻关重大课题项目,突破原有技术瓶颈,创造自主产业价值。而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个人劳动价值隐藏在技术、产品整体性和功能性中。因此,技术、产品的高度智力集成体现了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却并不彰显每个成员的智力投入。成员的工作通常是团队协作中的一个环节,个体离不开团队集体力量,团队也不能没有个体的能动性,所以难以区分个体与团队的劳动成果。

2.1.2 长期性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劳动的长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能力的积累具有长期性。科技创新成员是高层次人力资源,其脑力劳动,无论在经济理论上,还是在企业实践中都视为必须加大投入的智力资本。这种投入必然要以人才储存作为基础,唯有长期培养、不断投资才能形成的理论上和实践中所理想的人才能力储存。另一方面分析劳动行为与劳动绩效之间的反馈不难发现,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脑力劳动要比一般体力劳动所需绩效反映时间长。其团队的劳动绩效反馈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显现,短期内很难用一种精确的计量模型加以确定。

2.1.3 创造性

创造性是科技创新团队成员自身及其劳动成果的最本质特性。首先,创新是科技创新团队劳动实现价值的根本所在,通过专项劳动发现新现象、新规律,提出新概念、新方法,运用新工艺、新技术,将创造性劳动转化为全新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其次,创新是成员以其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大脑的思维、联想、加工和创造来进行科研、设计、管理和服务的能动过程。其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知识的传播、运用和创新。因此,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创造性工作,决定了其工作性质永远都不可能被电脑或更先进的技术性物质所取代。

2.1.4 自主性

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劳动不同于一般劳动,其劳动过程往往处于无形当中。只要劳动者自身愿意,无需要固定的工作场地,他就能随时随地进行思考和探索,进行设计和创新。因此,对于科技创新团队成员而言,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过程既可以不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地点,也可以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流程和步骤,以实现工作自主性的要求。所以工作中强调自我引导的成员大多追求灵活自由的工作环境,喜欢相当独立的工作模式,倾心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

2.2 工作压力管理新模型的构建

压力管理模型的构建除了应对压力产生与作用机制开展研究,还应当从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丰富、拓展模型的管理实践与操作内涵与外延。其中,个体方面的压力管理主要体现在组织帮助成员更好地应对压力,个体通过自身调整缓解因过高的工作压力带来的身心伤害。而组织方面的压力管理则表现为对压力源进行有效控制,建立、完善和运作工作压力预警机制,工作压力保障机制等。这两个方面共同支撑了工作压力管理模型的结构框架。

3 科技创新团队压力管理应用策略

3.1 工作压力管理

3.1.1 工作本身的压力管理

(1)制定工间休息制度:企业制定合理的工间休息制度,并配置相应的活动场所、配备相关健身休闲设施。劳逸结合的工作模式、丰富多样的休息项目不仅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工作的疲倦厌烦情绪,缓解成员长时间工作产生的压力,而且有助于改善组织管理形象。

(2)弹性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性质的不同也表现在工作时段的差别。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创作灵感迸发、抽象思维活跃常常出现在深夜,通宵工作的情况普遍存在。为保障充足的睡眠和第二天良好的工作状态,企业可以根据科技创新团队自身的特点,敲定合理的上下班时间段。

(3)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多层次、高流量、全覆盖的公司内部网络。成员可以利用内部网进行各项技术交流和学习;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络实现网上培训、智力资源共享,充分共享内部网络资源为成员学习新的技术业务提供条件。

3.1.2 事业发展的压力管理

(1)企业通过正式传播渠道向成员传递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和目标方向,为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提供技能培训、职业测评以及职业生涯规划。

(2)绩效考核要充分体现科技创新团队成员能力和业绩,让有工作能力的成员承担更具挑战性的责任。

转贴于

3.1.3 组织结构氛围的压力管理

(1)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

良好的组织文化使成员寻求企业支持和缓解工作本身造成的压力成为可能。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文化不单单通过书面文字体现出来,还需要组织管理、制度保障其顺利实现。华为的价值观就是:奋斗、奉献。企业不仅通过内部刊物《管理优化》、《华为人》等向成员灌输这一价值观念,在薪酬政策和晋升制度等方面也充分体现这一价值理念,所以华为的价值观在庞大的成员队伍和偌大的公司当中得到了内化和外显。

(2)增强成员决策参与和工作自主性。

同时,缺乏决策参与和工作控制也是强有力的压力根源,许多策略可以改善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控制的感觉和增加工作决策的机会,比如:构建和发展半自治工作小组、工作圆桌会议。企业中有许多项目组,它们是为了完成某个项目或者不同的职能任务而组建的团队,其中的成员面对同样的工作目标,因此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就目标的实现过程、实现手段、每个人的责任范围等问题展开讨论、进行决策,调动和增加每个人的决策参与性。

3.2 组织、个人压力应对策略

3.2.1 组织应对策略

(1)对成员进行工作压力知识的培训。

由人力资源部门专门人员负责选择培训资料或者教材,包括工作压力的产生、影响因素、作用过程、应对策略等内容的资料或教材,也可根据自己企业实际进行选择。培训可采用课堂讲授方式,利用企业内部网络资源成员自修模式,利用外部咨询机构培训方式等。专项培训有利于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正确认识工作压力、科学掌握应对工作压力的基本方法。

(2)弹性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性质的不同也表现在工作时段的差别。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创作灵感迸发、抽象思维活跃常常出现在深夜,通宵工作的情况普遍存在。为保障充足的睡眠和第二天良好的工作状态,企业可以根据科技创新团队自身的特点,敲定合理的上下班时间段。

(3)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多层次、高流量、全覆盖的公司内部网络。成员可以利用内部网进行各项技术交流和学习;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络实现网上培训、智力资源共享,充分共享内部网络资源为成员学习新的技术业务提供条件。

3.1.2 事业发展的压力管理

(1)企业通过正式传播渠道向成员传递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和目标方向,为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提供技能培训、职业测评以及职业生涯规划。

(2)绩效考核要充分体现科技创新团队成员能力和业绩,让有工作能力的成员承担更具挑战性的责任。

3.1.3 组织结构氛围的压力管理

(1)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

良好的组织文化使成员寻求企业支持和缓解工作本身造成的压力成为可能。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文化不单单通过书面文字体现出来,还需要组织管理、制度保障其顺利实现。华为的价值观就是:奋斗、奉献。企业不仅通过内部刊物《管理优化》、《华为人》等向成员灌输这一价值观念,在薪酬政策和晋升制度等方面也充分体现这一价值理念,所以华为的价值观在庞大的成员队伍和偌大的公司当中得到了内化和外显。

(2)增强成员决策参与和工作自主性。

同时,缺乏决策参与和工作控制也是强有力的压力根源,许多策略可以改善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控制的感觉和增加工作决策的机会,比如:构建和发展半自治工作小组、工作圆桌会议。企业中有许多项目组,它们是为了完成某个项目或者不同的职能任务而组建的团队,其中的成员面对同样的工作目标,因此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就目标的实现过程、实现手段、每个人的责任范围等问题展开讨论、进行决策,调动和增加每个人的决策参与性。

3.2 组织、个人压力应对策略

3.2.1 组织应对策略

(1)对成员进行工作压力知识的培训。

由人力资源部门专门人员负责选择培训资料或者教材,包括工作压力的产生、影响因素、作用过程、应对策略等内容的资料或教材,也可根据自己企业实际进行选择。培训可采用课堂讲授方式,利用企业内部网络资源成员自修模式,利用外部咨询机构培训方式等。专项培训有利于科技创新团队成员正确认识工作压力、科学掌握应对工作压力的基本方法。

成员而言,参与体育锻炼对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明确参与的动机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4 结论

由于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工作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创新性和自主性等特点,企业在科技创新团队管理中要科学合理应用压力管理理论,从企业层面做好员工工作本身和事业发展的压力管理。企业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参与企业决策意识,提高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工作的自主性,加强对员工工作压力知识的培训,为员工提供合理的心理咨询等方面来做好员工的压力管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企业活力和经济效益。对于科技创新团队的员工自身而言,也要积极学习压力管理理论,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努力增强自信心,做好合理的时间管理,通过社交或其它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缓解工作中紧张的情绪和压力,从而使自己以饱满的精力和心态来面对工作。

参考文献

[1]薛家林.国外企业压力管理的走势[J].施工企业管理,2008,(10):79-80.

[2]赵娅.国际企业中成员的压力管理机制探讨[J].现代企业,2010,(1):30-31.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11

【关键词】 企业 科技创新 标准化管理 科技管理

世界在前进,我国在改革。社会要发展,中国要创新。“创新”在中国大地上肯定是一个高频词,也是一个时事热词,足见创新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巨大。党的十七大,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又指出,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无论是中央明确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是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均表明科技创新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1]。知识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保障,而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又对管理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针对企业科技创新绩效的评价主要关注于研究产出指标,而忽略了对科技创新过程效率的评价。所以,为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水平,本文提出一套针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标准化的管理规则,并进行政策设计,对科技创新运行全过程进行评价,以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1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概念界定

标准化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之一,标准化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领先企业的重视。为清楚阐述本文观点,现把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加以界定。

科技创新。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的服务的过程。

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中与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有关的活动。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标准化的原理实现管理的标准化。主要指制定管理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持续提高管理绩效。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本文指的是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通过制定规范,形成标准,引导企业对自身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的管理,科技管理部门通过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的评审进行监督。是一种新的科技管理方法。

2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政策设计

以人为本,科技兴企,积极发挥经济和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向管理要效益,管理标准化必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但均未有针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管理的政策性指导方案推出。

本文提出的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系列政策,采用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2]的标准模式,从组织建设、制度建立、投入管理、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研发成果、技术改造效果、创新培训活动、运行绩效考核、企业自评、专家评审、标准化级别认定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它以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有关政策和要求为指导,采用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进)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在科技创新管理过程中实现企业自主管理、第三方评审评价和科技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并可持续改进和提高管理绩效。

该系列政策,通过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简称《规范》),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管理;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简称《考评细则》),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及其运行绩效进行量化考核和考评定级;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简称《评审办法》),指导评审工作和评审专家管理。评审时,评审人员据此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进行指导和量化考评,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

2.1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

科技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应联合国家层面的推广标准《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通用规范》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政策,促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引导企业建立起自身知识产权体系,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绩效,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标准《规范》应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制定,由科技部提出并归口。建议由科技部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牵头,组织标准化管理、科技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共同起草制定,并请尽快、试点示范、推广。《规范》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管理要素:

2.1.1 创新组织

企业应建立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组织机构,包括负责人职责、组织机构建立、研发机构建设。

(1)负责人:企业中主管研发的负责人是本企业科技创新运行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落实研发的各项工作和基层科技创新责任制。

(2)组织机构:企业应设置科技创新管理机构,负责国家法律法规(如科技进步法、专利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企业所得税法、合同法等)、科技政策(如技术创新、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企业研发费用管理等)、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的收集、识别和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产品设计开发、技术研发、工艺方案制定,创新方法培训、创新技能培训、操作规程培训、生产技术培训,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主要指专利、商标、版权)等的建档,科技信息搜集,科技情报分析、科技报告备案、科技档案建立等与企业科技创新有关的各种要素的管理。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应定期召开以企业研发、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工作会议,形成会议纪要,负责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直接管辖企业的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

企业应建立法律法规、地方要求和标准的清单台账,使企业依法经营,并及时识别、更新与企业研发和科技创新有关的政策,按照政策完善修改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开展,通过利用和执行有关政策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服务。

(3)研发机构:企业应建立研发中心。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源、应具备足够的能力把握创新机会,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企业还可以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和开发企业关键技术、核心专利和主导产品。

(4)人员:企业研发人员和研发管理人员的配备,应与国家创新工程师认证工作的有关政策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企业应按一定的比例配备创新工程师,有条件的可以配备创新培训师。还应对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进行卡尔通(Kirton)创新--适应性人格测评,组成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团队。

2.1.2 创新职责

企业应实施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推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技术研发管理和创新活动监督,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1)目标与方针:企业应制定以“倡导创新精神、培育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造就创新人才、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内容的科技创新方针,制定与科技创新各要素密切相关的科技创新综合目标和年度目标,并保证目标的按时、有效完成,目标宜量化,通俗易懂,便于全员理解执行,并可考核评审。

(2)科技创新岗位责任制:企业应制定所有部门和人员以科技创新为职责的科技创新岗位责任制,将创新活动的开展目标化、量化、职责化,并可进行考核;创新责任制应文件化、可考核。

(3)科技创新规划和计划:各级组织应制定科技创新工作规划或计划,分解企业的总目标,保证科技创新方针和目标的落实及按时、有效完成。

2.1.3 创新活动

企业应树立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战略思想,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壮大知识产权储备为宗旨,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创新资源,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创新战略:企业应制定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按其指导方向制定各级(集团公司―企业―车间―班组)年度创新活动计划,全员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如科技知识普及、创新因素识别、研发讨论会、技术攻关方案研讨、科研项目研究进展报告会、项目验收会、专利申请、创新培训活动等。

(2)科技创新制度建设: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地方要求、企业标准和企业生产特点,制定科技创新管理系列制度,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如研发经费计提和使用管理制度,确定研发费用提取标准,自行提取,专项用于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保证研发投入按制度的规定支出,促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制定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经费支出纳入单位整体财务控制体系,杜绝各类违法违规使用经费行为,保证研发和创新资源(人员、资金、设备、场所、技术、方法等)对科技创新的有效保障。制定产学研用管理制度,保证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相结合,为企业的研发和创新助力。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建立知识产权、技术需求、技术转让、科技成果、科研项目、技改项目等各类清单。

(3)科技创新活动台账和费用台账:企业应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创新因素识别、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科技项目、研发项目)等各类台账及费用明细账(如研发费用、科研项目费用、人员培训等与科技创新活动有关费用等明细账)。企业的决策机构、科技创新机构负责人应按科技创新管理制度规定的支出类目建立台账,便于考核评审,并保证研发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和经费专项用于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活动。

2.1.4 创新培训

企业应针对自身生产特点和发展方向,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员工技能水平的要求,健全企业员工培训制度,完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等管理措施,为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开展全员创新能力培训(创新培训)。创新培训应有制度,有计划,有目的,有记录,有总结,有提高,全面提高全员的科技创新素质,并将创新培训纳入企业的培训计划。创新培训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

(1)管理层:培训领导层和管理层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创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宣贯,创新战略的制定和执行监督,创新文化的建设等。

(2)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创新方法”(如TRIZ理论)等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熟练运用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能力及自觉性,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绩效。

(3)员工:员工岗位技术培训,包括操作规程、工艺技术原理、创新思维等培训,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知识积累,使员工能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可创新性的识别(创新因素识别),找出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小改小革;或将识别出的创新因素进行登记上报,便于研发部门随时组织开展技术攻关解决难题,提高创新实效。建立员工创新示范岗、创新能手和优秀创新成果评选表彰等激励机制。企业应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和目标,建立员工培训档案,一人一档记录员工参加职业培训和创新培训情况。

2.2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

为对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的运行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应按照《规范》,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细则》。《考评细则》是根据《规范》制定的量化的用于打分、评审的细化的规则。

《考评细则》应由科技部,提出科技创新管理标准化评审工作要求和企业申请评审达标的条件,科技管理部门可据此对申请达标企业进行标准化等级认证。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标准化等级可由高到低划分三个级别,首要条件是取得《生产许可证》,依等级的不同还可以规定标准化运行时间的长短,自评得分的多少,以及取得知识产权的数量或运行期间推向市场新产品的数量等,对企业提出申请认证的等级加以限定。《考评细则》核心内容是“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考核评分表”,该表应按照《规范》要求的各类要素、企业达标内容、评审方法、评审得分(扣分)等列表,必要的话还可列出否决项,便于评审人员据此评审。

《考评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主要针对创新组织建设、创新制度建设、全员研发职责、研发投入和科技活动经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创新工程师比例、研发成果数量、知识产权数量、技术改造或新技术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盈利情况、产学研合作情况、科技型企业类别(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参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情况、创新培训等几个方面,考察企业科技创新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创新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创新责任制制定与执行情况、科技创新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竞争情报中心建设、研发中心建设、品牌塑造、创新文化建设、获得有关科技奖励、研发成果记录册、科技报告档案、知识产权登记册、创新因素识别档案等,对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进行考核打分。

2.3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

为加强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指导评审工作,应由科技部制定《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管理办法》,并负责监督指导全国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省级、设区的市级(以下简称市级)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指导本辖区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工作。一般应明确以下几点: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等级由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一级企业由科技部公告,证书、牌匾由其确定的评审组织单位发放。二级、三级企业的公告和证书、牌匾的发放,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确定。

科技部确定一级企业评审组织单位和评审单位,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确定并公告二级、三级企业评审组织单位和评审单位。一般来讲,三级企业的评审在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监督指导下,由市级科技管理部门确定的评审组织单位组织实施。评审组织单位可以是科技管理部门,也可以是其确定的单位。企业在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中可聘请专家进行咨询、诊断,完善各要素及运行绩效,提高考评得分,但所聘专家不得在专家评审时出任评审专家,以保证专家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市级以上科技管理部门应建立科技创新标准化评审专家库,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标准化提供专家支持。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评审工作按照自评、申请、受理、评审、审核、公告、发证的程序进行。

另外,还应对评审组织单位、评审单位、评审人员、评审专家的工作职责、权限范围和要求,企业自评的管理、申请流程,评审时间节点及安排,评审计分规则,审核发证、监督管理等工作进行说明。

2.4 创新绩效

按照《评审办法》要求,企业应由创新机构负责人牵头组成自评小组,或外聘有评审资质的专家对企业科技创新运行绩效进行咨询、诊断、评审,并提出整改意见,不断改进、逐步完善运行绩效。

2.5 定级认证

依据《评审办法》,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企业的定级认证,包括企业自评和专家评审(即第三方评审)两个阶段,首先由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组织开展企业自评, 企业的自评人员(或外聘评审专家)应依据《规范》的具体要求,按照《考评细则》列明的评审标准,进行各要素自评打分,然后参照《评审办法》中规定的得分计算公式,进行自评得分,达到《考评细则》中要求的相应等级最低得分后,可向科技管理部门提交自评报告,并提出考核评审申请。

科技管理部门收到企业提交的评审申请后,即可委托评审组织单位(如创新方法研究会)进行评审组织和授匾管理工作;评审组织单位可以授权获得评审资质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及其评审专家对企业进行运行绩效评审,经评审、总结,找出问题,提请整改,逐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运行绩效水平;考评得分用以确定考核企业的科技创新标准化等级,考评通过者给予一级、二级、三级科技创新标准化达标企业称号,授匾挂牌。

3 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政策的推广

为增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自觉性,本文设计提出的这一整套企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管理的政策,包括《规范》、《考评细则》和《评审办法》等系列文件,可用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运行、管理、考核和评审。为推动该政策的实施,建议应先行试点并制定配套政策,如加强对企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表彰和奖励力度,使达标企业所获“科技创新标准化”级别高低与科技项目经费的支持挂钩,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等的认定挂钩,推动该标准化管理方式在企业的运行,以促进达标企业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标准化的运行绩效,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

参考文献:

科技管理创新范文12

二、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弊端,影响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需求。为此,顺应时展需求,应对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进行适时地调整,有必要逐步融入科技创新元素,增强企业经营的综合实力。实际上,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呈现出加速发展、空前繁荣的局面,科技创新正在让一个企业变得更美好。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企业工商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主要体现在:第一,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催生企业经营的结构性变化。最突出的一个标志是,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网络信息布局对企业经营的战略支持;第二,新能源与各种“节能减排技术”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低碳经济潮流涌动,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基础;第三,专业的科技知识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甚至成为企业经营的品牌产品。

2.有利于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开展的最终,是要激发企业在市场经营中的活力。一个地方企业除了拥有过人的资源优势,同时还应具备先进的生产技术理念。为此,科技创新体现在企业工商管理领域,就在于优化科技创新机制和制度建设,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激励机制、成果推广机制,将科技创新与提高企业生产力、经济效益紧密结合,从而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促进了企业发展。实际上,但凡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用于科研;普遍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工资高于普通员工薪资的机制,选拔能力较强、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走上技术管理岗位,用待遇留住人才,设计了超产奖,重奖有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取得科研成果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给予相应的奖励,充分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开展“小改小革”、提合理化建议,改进工艺流程,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变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进而确保企业经营的高水平发展。

3.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而欧美企业能保证持续稳定发展,究其原因与工商管理中持续进行科技创新投入有直接关系。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才能研发具有企业自主品牌的技术产品,同时拓宽到市场形成具有核心技术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业务,才能形成企业发展的独特优势,进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局,推动企业大踏步向前。而在企业内部的工商管理,借助持续推进的科技创新,能在企业内部形成激发企业活力的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的运转效率。比如;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管理,借助网络信息做好企业工作人员的业绩统计,根据业绩情况选择恰当的奖励机制,为员工的晋升提供支持,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有利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科技创新应用到企业工商管理中,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不仅表现在硬件实力的提高,同时,在优化企业管理结构,革新企业经营方式方面同样会带来极大地便利。尤其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优化,以及给管理流程带来的简化,都优于传统企业工商管理。比如:科技创新带来的网络化管理平台,在对企业内部人员、安全管理、资料统计等等方面的管理,都体现出更加高效、更加有序的一面,最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工商管理的效益。

三、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1.确立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现代企业的发展,科技含量往往成为衡量其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尺。为此,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正逐渐被淘汰,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理念的工商管理模式正逐渐被各个企业所重视。为此,对科技创新企业管理人员务必要高度重视,并能将其作为发展目标规划到战略布局中去,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企业高管思想上应重视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从企业的整体运营,以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方面,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理念的工商管理系统,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体现更大的成效性,更加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为此,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管理有必要强化科技创新,增加科技创新的发展比重,逐步推进发展科技创新项目。而身为企业高管,更应该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对科技创新持高度关注的新态势,从思想及工作落实上加以重视。

3.逐步增加相关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投入比重

未来企业的发展,将逐渐增加科技创新,同样需从发展中增加相关环节的投入比重。为此,在人员配置、资金扶持、技术支撑等方面,都要做到优化以构建综合性适宜科技创新的环境体系,给企业推广科技创新理念奠定基础;同时,根据企业经营发展方向,要做好市场调研,对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涉及企业工商管理的创新项目要给予最大的支持,鼓励企业员工大胆尝试实践,结合市场需要以及科研进展增加投入比重,确保能在市场中抢占先机。

4.构建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队伍

对现代企业工商管理理念的探索,离不开高科技人才对企业的推动、实践和实施。为此,企业工商管理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更需要企业引进大批高端专业人才加以指导。一方面,优化招聘进人渠道,多方面招聘实用性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在职岗位人员,针对性地做好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超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团队。对这些人才的聘用,一方面要提升其科研创新认知,通过培训确保其掌握相关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保证其能很好适应企业工商管理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要提高其实践能力,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要做到有效处理,对现有的工商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变革。

5.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

现阶段,国际范围中那些有着较强技术能力的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都有着较为先进的工商管理经验。对此,本土企业有必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做出借鉴和调整,引入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创新技术。尤其是当前国际市场大开放背景下,切实为先进新技术的引进提供了便利,更有利于企业获得好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