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学校管理

中小学学校管理

时间:2023-01-13 21:58:52

中小学学校管理

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1

1.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精神。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而所谓的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还要能够具有创造性劳动的人。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获得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2.加强教学细节的管理

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喜欢上教课的老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保持和谐、民主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方案应该具有灵活性,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指导。对于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应该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精神。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应该给予耐心和鼓励,使学生增加信心,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该具有创新性,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为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导者,而不只是听众,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后可根据互动情况,将经验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反响效果明显的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存在问题的可以进行改进。

3.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

教学管理者应该深入课堂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写教案、备课、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氛围、课上的互动、对课堂突发状态的处理、教学态度、课后作业的批改等与课堂有关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估,从而提出问题、改进问题,将教学作为重点,对于表现优异的可以给予表彰,促进大家共同学习。对于教师的评估不能仅停留在学生的成绩上,因为学生有个体的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才是教育教学的重点。教师在科学的考核中才能发现自身教学的问题,及时地调整改进,才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4“.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是指管理者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激发被管理者的潜在能力和自主性,而不是依靠权力影响教师或学生。中小学校教师是中小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有力体现,打造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对于中小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尊重教师、关爱教师,让教师有信任感,注重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教师间交流的平台、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勇于创新,适当地给予奖励。教师应该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实践、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地发展。经常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得到学生的信任,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况,挖掘学生的潜能。

5.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计划管理

中小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学常规管理、学籍管理、校本教研、教职工考评教学设备管理和使用制度,中小学校在实施教学管理制度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发挥管理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领导应该以身作则,做好表率,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实施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教学计划主要包括教学工作计划、备课组计划和学科教学计划。这三种计划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合理有效地实施了调控,做到了各层次的落实,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是否对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6.校园文化的建设

文化是一定的群体在一定时间内通过长期的生活和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思想、理念、社会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等的整合。校园文化是学校良好风气的代表,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校园关系,营造积极的校园学习氛围。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学生受到学校种规章制度的影响,和谐的、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发展,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心态。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二、结语

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2

公民在应急管理和救援中的表现,与其所受到的危机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因为,通过危机教育可以树立公民的危机意识和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3]经过了解,学校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的建设与完善、危机教育及应急救援知识的普及、应急演练等,如图1所示。其中,应急知识教育和应急技能的培养是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也是最需要建设和完善的环节。而应急知识教育又被称为危机教育。开展危机教育,可以增强人的忧患意识和认知风险能力,提高自救互救技能。[4]在实地采访过程中,针对上述工作范围,笔者走访了江宁区教育局、南京市教育局以及部分中小学校,并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而翔实的交谈,做了详细的采访记录。此次调查后,发现南京市现在有市属高校3所,而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登记在案的共有1062所。校园内部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火灾、食物中毒、拥挤踩踏事件、疫病传染和学生意外伤亡事件等。其中学生意外伤亡事件发生的几率最高。经过进一步了解后发现,学生意外伤亡事件相对多发的原因有:一是因为学生体质较弱,平常缺乏体育锻炼;二是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不能及时缓解心理压力。另外,随着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多和逐渐向学校的扩散,外来人员袭击事件也成为纳入学校应急预案编制之中的考虑因素。综上,学校突发事件类型如图2所示。除此之外,外部突发事件也会对学校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诸如地震、重污染天气等。因此,也需要加以注意并建立相应应急预案。从2006年南京市政府印发《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来,全市中小学业已经过两轮应急预案的编制与修订。第一轮在2006年到2008年,主要任务是学校初步建立应急预案,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预案比较粗糙,不够完善。在此基础上,从2012年开始,又进行了第二轮的应急预案修订,这一次全市中小学校应急预案的修订重点主要为应急预案的格式、种类和内容。南京市中小学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如图3所示。在注意借鉴和吸收其他相对完善的应急预案基础上,市教育局统一了预案的基本框架。学校应急预案的修订在规范模板基础之上,分别根据学校自身不同的实际情况,做相应内容的修改,体现了预案制定工作的人性化和柔性化。现在,每所学校都建立了各自的应急预案。而且根据学校的规模和层次,每所中学建立的应急预案不少于8项,小学7项,幼儿园3项。梳理各校所制定预案可以发现,目前南京市各中小学校应急预案主要有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两类,如图4所示。专项预案针对某一具体突发事件的处置做出规定,而总体预案则对某一类突发事件的处置做出规定,如在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中,就针对传染病和食物中毒提供了处置程序和信息报告流程。在应急知识教育及应急救援技能普及方面,就全国范围而言,南京市的应急知识教育理念还是比较先进的。不仅是教授学生面对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处理,也更加强调对学生如何规避突发事件的教育。虽说如此,仍要注意到理念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着的差距。南京市各中小学校的应急教育工作尚处于一种由杂乱无序过渡到比较系统的状态。而且,南京市各中小学校的应急救援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并没有单列,而是将其作为日常安全教育的一部分予以教学,主要依据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与之年龄段相适应的应急救援知识教育。在课程开设上,主要将危机教育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设立,要求是一般每周至少有2个课时的教学。现在全市有3个区已经编有配套教材,作为校本课程的教学资料使用。至于其它关于危机教育和应急救援知识的普及仍然是一种集中式教育,尚未形成常态化教学。其方式主要有:在每年3月底的全国中小学安全宣传教育日,以展板、海报、宣传标语和横幅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宣传教育;不定期地以班会、演讲之类的活动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此外,像“5.12”、“11.9”这些纪念日,也会进行相应的宣传。在学校组织应急演练方面,一般要求学校每个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上半年以地震疏散演练为主,下半年以消防疏散演练为主。这主要是围绕“5.12”和“11.9”这两个纪念日开展的。应急演练一般是由学校统一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即使是毕业班的师生也会被要求参与演练。就应急演练目前的形式而言,还是比较单一,以两种演练形式为主。当然各校也在努力丰富应急演练的形式,使其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如一些学校尝试在平时的上、下午操中,融入一些相关应急训练。虽然这种尝试还处于实验阶段,但体现了学校对应急演练作用的认识和重视愈趋加强。应急演练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按照演练类型来定,比如依据是全校师生参与,还是个别参与,来确定演练参与的人数、涉及范围和演练规模等。由于学校应急管理体系尚不完备,所以目前各校举行的应急演练都是一些比较简单易行的演练,次数也较少,师生参与度虽然不低,但热衷度和认真度并不高。应急演练所产生的最终效果尚不明显,这种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现阶段,南京市的危机教育整体而言不够系统,专业化程度也明显不足。在学校危机教育中,应该强化应急救援的概念,以及对学生的教育,使之相对独立,应急管理工作也需要更全面、深入。另外,由于对应急救援的重视程度还在发展之中,在准备用于应急救援的人员、物资和费用的时候,尚没有与用于日常安全的人员或物资区分开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混乱。但是随着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多起重大突发事件,这些现实的启发,通过“血的教训”让政府领导和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加强学校应急管理建设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南京市在教育局中设立了安全管理处,负责所辖区学校的安全教育与处理,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安全教育上,而不是事后的安全管理处理。相对而言,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建设思路。

2.南京市学校应急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特点

总的看来,南京市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比较有序,呈现出一定的计划性和规范性。无论是从学校应急预案编制的发展阶段,还是从应急教育理念的逐步改变来看,都体现了南京市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中较为合理、科学、先进的一面。然而正如物有阴阳,现状中也表现出诸多问题,并具有以下特点。

2.1应急性

随着2003年“SARS”疫情爆发和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发生,学校都会及时地开展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地质灾害的知识宣传并制定有相应的应急避险措施。问题是,随着事件的平息,相关举措和活动逐渐销声匿迹,相关人员的危机意识又有所淡化。也就是,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有较强的应景性味道。当然,随着近年来突发事件的愈趋增多,有关应急知识教育的内容开始逐渐融入到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也逐渐向常态化发展。然而短期内,这种特性不会很快消失。

2.2形式性

在政府行政压力和要求下,作为应急知识教育的承担者,学校还需要一一应对和完成其它行政工作。而且由于传统教学任务的挤压,应急知识教育的开展空间被占用、压缩,为中考、高考的考核课程等让路,使得应急管理工作部分流于形式,成为针对上级部门行政考核的应和行为。这一特点固然与学校行政任务有关,也是与应急管理理念相对落后,不能正确认识应急知识教育重要性紧密相关的。

2.3松散性

在中国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即使南京中小学校逐步开设校本课程,但很多学校在应急知识教育课程的具体讲授时也比较散漫,师生都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由于校领导的忽视与教师的缺乏,这些课程常常被安排为自习或其它课程的辅导课,更有甚者被挪用为学生班会时间。上至老师,下至学生,对待应急知识教育课的态度都比较懈怠,组织也比较松散。而且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校中还较为普遍,尤其在高中阶段。

2.4单一性

这主要是针对学校应急演练的现状而言。由于学校应急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以及缺少各种应急物资,造成难以开展大型应急演练,加之演练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趣味性也比较低,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性,甚至引起学生对应急演练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同时,单一的应急演练也可能会使学生对应急演练产生简单化、空洞化的认知,不利于学生树立全面的危机意识。

2.5无系统性

相对国外开设综合应急管理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危机教育而言,南京中小学校应急管理的危机教育缺乏系统和完整的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从而不利于达到较好地树立学生危机意识与传授应急救援知识的效果。与此同时,缺乏配套的专业人才也是现阶段所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另外,这一特性还体现在,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应急知识教育并不连贯,没有相互联系、前后承接,很难取得长期效果。

2.6弱实践性

学校编制的很多应急预案并不能实际指导应急演练,与实际情况缺乏联系,使得应急预案的可实践性普遍偏低。一般情况下,学校编制的应急预案,待上级部门检查完后往往被束之高阁。学校很少通过预案指导应急演练,并通过演练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对其进行必要的修订、补充和完善。真的发生突发事件了,这样的应急预案往往只是一纸空文;若还寄希望于根据它有效开展应急处置,更无异于纸上谈兵。南京市学校应急管理之所以呈现出上述特点,不仅与现行体制有关,而且与主管者及参与者对应急管理的认识有关,如图5所示。学校应急管理现状的特性不单是某一种问题的反映,也可能是多种问题的交叉体现。而且就全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而言,南京市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特点,也同时是全国很多地区中小学校所具有的特点。因此,如何高效、可持续地开展学校应急管理工作,就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三方的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找出一条既能符合现有国情、校情,又能向理想应急管理工作导引的发展道路。

3.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改善建议

3.1应急知识教育体系建设

前文已述,中小学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应急知识教育、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演练等内容。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学校对应急知识教育方面的工作做得尤其不好。这不仅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挤占,同时也是因为应急知识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所致。本文对这一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要想改变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首要任务就是要设计并建设好应急知识教育体系,吸收和培养应急教育专业的人才以扩大应急教学队伍。而且考虑到应急知识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动态的复杂系统工程,基于我国现有教学阶段的划分,在设计应急知识教育体系时,既要注意与不同年龄的学生素质相适应,又要注意保持教育工作的连贯性和衔接性。而且,应急管理的研究日趋活跃,应急知识也不断丰富,在教学工作中,还要注意对应急知识内容的及时更新与补充。因此,应急知识教育体系应该拥有的特性,如图6所示。针对上述特性,以及为了达到开展应急知识教育的目标,将从顶层设计和底层设计两部分出发对应急知识教育体系进行构建。顶层设计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在教育主管部门除已经开设的安全管理处外成立应急知识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的职责包括:编写南京市中小学校应急知识教育读本,督导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工作,对学校应急管理人员、教师进行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联合教育局安全管理处展开相关工作,联络学校应急管理部门召开相关会议,促进校间交流。当然,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既应做到分工明确,也要与时俱进,应根据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发展不断更新。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主要由教育局负责人、学校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学校从事应急知识教育的老师代表等组成。另外,指导委员会也可以邀请高校相关领域内的教授或从事应急救援工作的人士作为顾问,这样可以有助于提高指导委员会的社会广泛性,便于获取应急管理相关资源,更加有效地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工作。底层设计的主要工作之一,则是在各学校成立应急管理工作小组,该小组是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的直接承担者。考虑到学校单位相对较小,应急管理工作不能过于分散,所以工作小组的职责不仅在于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同时应该负责学校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并配合学校保卫处完成应急管理其它基础工作,监督应急管理资源的配置和到位情况,向教育主管部门汇报学校应急管理工作进展情况,并制定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计划,等等。因此,工作小组成员应由学校主要领导人、保卫处领导、学校从事应急知识教育的教师组成,而且可以选入家长会代表进行监督和参与工作。学校应急管理工作小组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1)有助于提高学校师生对应急管理的重视,明确应急管理的职责和范围;2)有助于改善学校其他工作对应急管理资源任意占用的现状;3)有助于集中应急知识教育老师的力量,吸引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可以通过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小组的合作,形成一支研究中小学应急知识、应急技能、教学方式、宣传方式和管理模式的队伍,形成教研结合的有生力量,从而不断完善应急知识教育体系,并促进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应急知识教育体系的组织架构如图7所示。关于应急知识教育体系的建设,以上设计方案是在对相关现状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具有符合实际的一面。但是在政府对学校应急管理工作进行部署中,需要参照实际情况,有机吸收本文所提建议,以减少组织反复搭建的资源浪费,同时促进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完善,实现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的建言目的。

3.2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其他建议

针对南京市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现状,结合当下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外在此方面的有关成果,提出以下建议,如下表所示,期望能对中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有所启发。以上几点建议,虽然结合了南京市中小学校应急管理现状和其它相关研究成果,但是难免有不尽合理之处,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具体实践中进行不断修正,才可以将应急管理工作中得到的新成果理论化和系统化,并形成新的方法和总结学校应急管理新模式。

4.结论

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3

关键词:农村学校 管理 加强改善

学校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其任务是优化学校教育要素,合理配置学校教育资源,保障学校工作高效运转,同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育人合力,追求最佳的管理效益。在知识经济呼唤创新精神的时代,学校管理更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全体教师全心全意为社会培养成功者,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学校管理一方面要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要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下面浅谈一下如何加强和改善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认识。

一、加强和改善农村小学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功能。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更要具备公仆意识。这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小学校长要懂领导,善领导,更要具备领导意识。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总之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在学校中,人和人之间,事和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做好协调工作,做好同事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和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和人之间,通力合作;事和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校长要真正发挥和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共同把事情做好。首先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二、在学校要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就是要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都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课堂教学时,坚决反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形式化,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彼此相互讨论交流,重视合作方式的学习。为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教学授课水平和教学效率,我们对教学常规检查、质量检测、校本研究、骨干及课改典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各种教学活动及竞赛活动等常规性的内容进行有效实施。为此,我个人认为,校长除了管理外还不能脱离教育教学一线。假如只做管理脱离一线,对于教学管理只会夸夸其谈。因此,我想作为校长还应该做教改、创新的尖兵。这样才能有效、深入的带领和推动教改。走出自己符合本学校实际的一条教改之路。

三、“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即教书更要育人”

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优秀教师队伍:个人认为是思想素质高、业务精湛。这样的教师队伍也是学校管理的关键。学校的一切工作以及效果全依靠于所有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主导功能,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因此首先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使他们知到作为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等素质。俗语说:什么样的将,带出什么样的兵。因此作为校长要以身为范,严格要求自已。

其次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优秀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取得成绩的保证。班主任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最大的人,也是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和窗口。教育部曾指出要“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学校对班主任的选拔和任用一定要全面了解。不然会影响一个班级孩子的一生。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4

一、现如今小学学校面临的具体的管理问题

小学是孩子学习专业知识点的起步阶段,是有效培养孩子综合技能和良好素质的重要教育阶段,所以小学学校的相关负责人箱要依据新时期的要求及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管理自己所领导的学校,使其更加完善而使人们能够接受其教育体制。但是现如今的小学学校管理中存在许多较为潜在、难以发现的问题,比如:学校的规章制度有很多,但是其中的管理体制还有漏洞而不够完善,相关负责人在管理中总是会遇到一些原则性的问题,限制了负责人对小学学校管理措施的有效开展;除此之外,某些小学学校的管理手段比较老旧,没有依据时代的发展而及时创新其管理手段和相关措施,致使小学学校的教育体制与一些名列前茅的学校相差甚大,教育质量一直停滞不前。因此,为保证小学学习的教育质量有所提髙,并且能够有效吸纳各个专业的优秀知识分子,小学学校的相关负责人需要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而改进管理手段,逐步向多元化管理推进。

二、现代化进程下小学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现如今的信息化社会,小学学校的管理体系不能同改革开放之前的教育管理措施一模一样。因为由于时代的变迁,从前的管理手段已逐渐衰落,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从前不尽相同,其单一化的管理手段早已不适应于现代化管理。在现代化进程下,小学学校的相关负责人需要依据时代的要求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完善现有的教育体系,使其能够更加受到应征者和学生家长的接受和支持。小学学校在现代化的影响下如何较为有效地创新学校的管理举措并完善教育体制呢?

1.创新并完善小学学校的管理政策。

小学教育阶段是小孩子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最基础的阶段,为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而提髙自身的思维能力,习得相关知识,在生活中和学习中较为灵活、合理地运用知识,小学学校的相关负责人需对学校的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例如:某小学学校的相关负责人清楚明白权益对教师、小学生及其家长的重要性,这所小学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告诉学生的家长本校与其余小学学校的优势,并且这位负责人向家长保证了保护小学生的一些权益,使得小学生的家长能够对自己的孩子在本院校学习而放心。比如:因现代的孩子都是家长手中的一块“宝”,多数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在学校中受委屈、受伤害,这所小学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每月都会定期开展研讨会,对各个教师的教育方案进行评价、分析,并对教育方案进一步改进,保证在不使小学生受委屈的同时而学到更多的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使小学生的家长能够放心自己的孩子在本院校的学习。

2.加强学校的安全保障,进一步打造安全校园。

由于独生子女比较多,孩子大多是家长手中的一块“宝”,学生家长最看重的是学生的安全。因此,为保证小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问题,小学学校的相关负责人需制定一些措施确保小学生的安全问题,比如:用校车接送小学生上下学等一些重要举措。例如:某小学学校的相关负责人为使小学生能够安全完成小学六年的学习任务,这所小学学校的负责人不惜斥巨资建造安全性能较髙的校车接受小学生上下学,保证小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之内上学及回到家中。除此之外,小学学校的相关负责人还要求小学生如需请假,必须由学生家长亲自打电话要求,并且学生家长所用的电话号码需是小学学校的预留电话等类似能够保障小学生安全的一些重要措施。另外,负责人还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演练,比如:地震、火灾等一些自然灾害的防护演练,从而使得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能够通过演练的形式而得以有效强化。

3.科学合理地分配小学学校的管理任务。

小学学校的第一负责人仅仅只有一个,如若学校之中所有的事物都必须让这位负责人经手,那么这位负责人就会成为“骡子”,一天24小时都没有自己的休闲时间,所以负责人可以把一些简单的任务下发到相关部门完成。小学学校的规模虽然没有高中、大学的管理体系完善,但是其麻雀虽小五脏却齐全——有一些较常见的管理部门,比如:财务部、教务处、政教处等常见部门,为保证管理制度在小学学校之中有效实施和反馈,学校的负责人应根据部分的职责科学合理地分配管理任务。例如:某小学学校的负责人为使学校的相关政策能够有效实施并及时反馈信息,这位负责人依据学校各个部分的职责而科学的分配了相关任务,比如:教务处专管小学生教学方面的事物,政教处却专管小学生的迟到、早退和夜不归宿等类似的安全性的原则问题。

三、结语

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5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管理;和谐校园

在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100 多位校长向全国发出“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爱”的倡议。倡议提出:“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严格管理,消除隐患,依靠各界,搞好共建,依法治教,文明兴校,知荣明耻,共建和谐。”这充分表达了广大师生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

一、加强和改善中校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有什么样的校长和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说明校长和教师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既是学校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这是学校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尤其当前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校长要真正发挥这种领导体制的威力,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1.学校是一个培养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场合,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客体主要是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2.校长作为学校的独立法人代表,必须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强化“依法治校”的管理意识,能够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作用。

3.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学校的管理者应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新生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应具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素质。在学校管理中,应采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标新立异,思前人之未所思,做前人之未所做,将创新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4.中小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主动迎接社会挑战,争取外部系统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良的内外部环境。

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责”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的又一关键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学校管理中,教师不仅是学校管理的客体、管理对象,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参加者、管理的主体,具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学校管理者要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协调好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关系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以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决策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

班主任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人,也是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与窗口。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班主任专业化”,要求将班主任工作从“副业”变成“主业”。这就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校的管理恪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认为人具有广泛的创造性与自主性,是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础之上。人本管理与传统的以技术为本,以资本为本的管理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以人的个性为中心的管理,而不是简单地以人为中心。这是一种敬畏生命,发展个性,重视人的价值的管理思想。人本管理尊重员工的行为主体性,认为员工只有做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事、感兴趣的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个体行为主体权、强调人格独立、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创造个人发展空间,促使员工在充分认识自我,努力完善自我的过程得到发展。

管理的对象是人,应该由人出发,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得个体充分施展才能,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配合,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技术加管理型人才”。中小学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先“理”后“管”,关注师生需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还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选择、运用要讲辩证法,要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以人为本的“参与+规范”的策略。因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质与重点是人的管理。要想实现管理的绩效,就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参与+规范”式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用参与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用规范来保证学校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四、“广大中小学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创建和谐校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1.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诱发,直接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创设出使他们乐学的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重视校园内“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的价值观将会被他们的人际关系、态度、教学风格方面的榜样作用作有意无意的影响。”把德育蕴含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之中,其效果远远优于直接灌输的德育方式。通过教学,师生交往、课外活动的不同方式,把社会价值转化为儿童、青少年应该遵守的,并与其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序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建构师生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精神生活,学会自尊、自爱、诚实、信任、友谊、庄重、宽容和关爱。这种现实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渗入他们的心灵,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然而,环境育人,重在创设。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儿童的参与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团结、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6

【关键词】学校管理 小学教师 激励机制

小学学校管理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评价管理等众多内容,其中教师管理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而充分调动小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小学学校管理,与学校教学质量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小学学校管理者采取合理的激励机制,促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正激励、负激励、个体激励、团队激励、外部激励和内部自我激励等方式,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既要重视精神激励,又要重视物质激励

传统的小学学校管理,虽然也注重对教师的激励,但是一般都是精神激励,如表扬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批评激励等,主要是从精神层激发小学教师的行为和动机,进而提高小学教师的觉悟和教学积极性,但这种觉悟和积极性一般很难得到长久保持。如今的小学学校管理,也比较注重对教师的激励,但更注重物质激励,即将教学质量和教师工资挂钩,进行一定的奖励或惩罚。很多学校甚至错误地认为教师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以为只要多发一些课时费,教师就会多上课、上好课,虽然也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使这种积极性得以长时间保持,但却严重忽视了教师情感方面的需求,使充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激励效果不太明显。所以,小学学校管理既要重视精神激励,又要重视物质激励,只有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精神激励的内在动力和物质激励的外部动力,才能充分调动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激励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既要重视正激励,又要重视负激励

正激励和负激励简单来说就是建立和惩罚,在小学学校管理中,一定要做到奖罚分明,这样才能使激励发挥良好的效果。正激励主要表现为表扬、奖励、赞赏、职位晋升等形式,负激励主要表现为批评、处分、开除等形式。正激励和负激励都能对人们的行为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管理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小学教师的工资和各项福利相对来说是比较固定的,所以如果只重视正激励,就会让小学教师觉得表扬、奖励、赞赏、职位晋升等手段是一种常态,并逐渐习以为常,认为高工资、高福利、高奖金是学校每个教师都会享有的一项基本待遇,正激励效果就会降低,失去应有的激励作用。所以,小学学校管理者在运用正激励的时候,一定不能滥用和泛用,要注意运用的时效和数量,对小学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合理的奖励。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负激励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及时、合理的批评,能让小学教师消除侥幸心理,进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自觉克服不良行为和习惯,激励小学教师尽快地回到正常教学中。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通常是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加以辅助。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教师保持激情和活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

三、既注重个体激励,又注重团队激励

个体激励主要是针对教师个体表现为对象进行激励,团队激励主要是针对教师群体的整体表现为对象进行激励。个体激励与团队激励在激励机制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个体激励由于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所以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团队激励更关注团队的整体表现,所以能够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应该既注重个体激励,又注重团队激励,实现个体激励与团队激励的完美结合,这样才能使激励比较全面。特别是在以前的小学学校管理中常被忽略的团队激励,不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还有利于增强教师的集体意识。特别是对一些工作成绩不太明显的教师来说,虽然暂时不能得到个体激励,但是团队激励也是对他们工作的积极肯定,同样也能让他们感觉到成功的愉悦。而对那些工作不努力的少数教师,集体荣誉会无形当中给他们一种压力,进而提高自觉性和工作积极性。因此,在小学学校管理中,必须既注重个体激励,又注重团队激励,使两者有机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既要注重外部激励,又要重视内部自我激励

外部激励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如物质激励、任务激励、精神激励、人际关系激励等,进而在这些外力的推动下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外部激励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经常用到,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可以满足小学教师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双向需求;任务激励可以促使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完成教学任务,加强教师的时间观念;人际关系激励则可以改变整个学校的工作环境工作气氛,让人们始终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但外部激励对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特性特征的小学教师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如面对同一个工作任务,学校管理者一般以任务完成的质量和速度作为评判标准,虽然每个教师都会尽力完成这个工作任务,但是有些教师就可能在被动情况下完成,容易产生逆反情绪,违法了激励的本意。而内部自我激励主要是教师依靠自己的力量,主动地积极地与自身消极状态或不良行为进行斗争,不断地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工作状态。因此,管理者既要注重外部激励,又要重视内部自我激励,并将两者充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五、结语

总之,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激励机制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海燕.试论小学内部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J].厦 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刘燕,王汝娜.论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青春岁月,2012(2).

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7

[关键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现实;期望

自20世纪末以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已成为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是学校实施民主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具有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降低决策风险、优化学校组织的文化氛围、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改善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彼得·德鲁克(Drucker,P.)认为:“正确的管理需要从大量正反不同的意见中产生,有效的管理往往是以对立意见的冲突、不同观点的争论和不同的判断为基础的,而不是从异口同声中产生的。”[1]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指出:“民主的原则要求每一个教师能够通过某种有规则和有机的方式,直接或通过民主选举出来的代表,参与形成他所在学校的管理目的、方法和内容的过程中去。”[2]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且不少学校也在尝试进行“民主管理”“自下而上管理”等模式,但由于现实中学校管理权主要集中在校长或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手中,他们对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深刻认识,因而在我国中小学的管理实践中,广大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管理或决策过程,即便让教师参与,也存在形式化、走过场等问题。虽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法定的一项政治制度,是教师行使民利的基本途径,但大多数教师认为教代会“形存实亡”,[3]充其量也只是健全学校机构、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或“空架子”,不仅其义务不明确、不具体,且责任仅限于对领导负责,教师参与仅仅是象征性的。[4]

就目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研究状况而言,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义、价值、内容、范围及评价等方面,对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程度以及教师期望参与的状况、程度等缺乏深入地探讨。为此,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以北京市某区九所中小学的全体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际和期望两种状态下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调研和分析。本研究内容包括:第一,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教师期望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第二,教师实际参与与期望参与的差异及存在问题;第三,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实际参与与期望参与的差异;第四,不同人口背景(性别、年龄、学历等)的教师实际与期望参与的差异;最后,对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提出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本研究在初步接触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首先开发了相关的问卷和访谈提纲,在对问卷进行小范围试测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之后,于2009年2-4月选取了北京市某区的三所完全高中、三所完全初中、三所小学,共计九所中小学的全体教师,共390名。发放问卷390份,收回352份,回收率为90.3%。其中:有效问卷322份,占91.5%;无效问卷30份,占8.5%。全部数据采用了SPSS13.0进行了处理,并进行了T—test检验。问卷处理结束后,本研究又进行了相关的访谈。

一、教师在行政事务方面的实际参与、期望参与

我们从表1比较可以看出:在学校行政事务方面,实际状况“不参与”的居多,而在期望参与方面,以“教师参与共同讨论”居多。对于一般的行政事务,如学校招生录取、课程表和日常安排表编排、学校班级的编排等事项,无论是实际还是期望,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不参与”。

对于关系到学校整体发展的重大问题,如学校目标和发展计划的制订、校园规划等事项,实际状况“不参与”(分别为42,9%、27,3%),“参与提供意见”(分别为45.3%、30.4%);而教师则期望“参与共同讨论”(分别为50.0%、44.4%)以及“参与团体表决”(分别为32.9%、26.7%)。可见,教师在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希望能有更多的参与。

对于教学方面的有关问题,如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教师的实际状况是“不参与”和“参与提供意见”分别为25.8%和36.0%,而期望“参与讨论”和“参与团体表决”为52.2%和24.8%。

对于与教师个人权益有关的问题,如:教师任教科目和班级的安排、教师兼任行政工作以及班主任的安排等,实际状况是“不参与”(分别为57,1%、64.0%、51.6%;而期望“参与共同讨论”居多,其余依次是“参与提供意见”和“参与团体表决”。

二、教师在教学事务方面的实际参与、期望参与

我们通过表2可以看出,对于教学和学生有关的问题,如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校内考试、学校召开教学会讨论各科教材教法的改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奖惩辅导办法、学生课间活动或团体活动等事项,教师的实际状况是“参与提供意见”“参与共同讨论”“被授权自行管理”三种情况大致呈均衡状态。而就上述事务,教师的期望是,首先“参与共同讨论”,次之“参与团体表决”或“被授权自行管理”。

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实际参与程度虽然比其他领域较高,但就教师的本意而言,此方面的参与还远远不够。对于涉及教师个人权益和评价方面,如职称评定、进修聘任、优秀教师的评选与推荐以及教育教学质量评定等,实际状况以“教师不参与”为主,其次是“教师参与提供意见”和“教师参与共同讨论”。但是,教师期望“参与共同讨论”与“参与团体表决”。

三、教师在后勤事务方面的实际参与、期望参与

由表3可以看出,对于涉及教师个人权益以及与教学相关的事项,教师实际参与的层次虽然比其他事项要高、且多样化,但仍未达到教师的期望或需求。而在其他事项上,教师也期望“参与共同讨论”或“参与团体表决”。教师在后勤事务方面,凡涉及教师个人权益和教学相关问题,如教师分房、奖金和医疗等福利,实际状况是“不参与”占31.7%,“参与共同讨论”占31.1%,“参与团体表决”占27.0%。教学设备添置和书刊购置,实际状况是“不参与”占15.5%,“参与提供意见”占40.1%,“参与共同讨论”占38.2%。对于后勤事务中的其他事项,实际状况以“教师不参与”比例最高,约占80%左右,而教师期望则以“参与共同讨论”或“参与团体表决”为主。从上述统计来看,涉及与教师教学专业有关的事项,教师实际参与程度最高,其次是涉及教师个人权益的有关事项,尽管如此,上述教师实际参与的程度都远未满足教师的期望。

四、不同人口变量的教师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的差异

根据数据处理及访谈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总体而言,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明显低于教师的期望,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主要以“不参与”和“参与提供意见”居多,而教师期望则以“参与共同讨论”和“参与团体表决”为主。在学校的教学、行政和后勤三个维度上,教师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平均得分最高的是教学事务,在涉及与教师教学和教师个人权益有关的行政和后勤事务维度,教师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要高于其他事务。

第二,经数据处理发现,不同性别教师在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方面存在差异。无论是实际参与还是期望参与,男教师均高于女教师,而男女教师的实际参与没有显著性差异,均偏向于“参与提供意见”;男女教师在期望参与方面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均偏向于“参与共同讨论”。

第三,从研究结果上看,不同年龄段教师的期望参与没有显著性差异。从各个年龄段和总体的平均数来看,均以“参与共同讨论”为主。而教师实际参与因年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年龄在21-30岁的教师和41-50岁、51岁以上的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就教学事项的实际参与而言,年龄在21-30岁的教师参与程度明显高于41-50岁、51岁以上的教师。

第四,本研究将教师的学历分为:中师、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不同学历的教师在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际参与偏向于“参与提供意见”,期望参与以“参与共同讨论”为主。

第五,本研究将学校类型分为小学、完全初中和完全高中。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在实际参与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参与方式均偏向于“参与提供意见”。而对于期望参与而言,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则存在明显差异。如:在行政事务方面,高中教师的期望参与程度要明显高于初中和小学教师,参与方式偏向于“参与共同讨论”;在教学事务方面,高中教师的期望参与程度也明显高于初中和小学教师,参与方式偏向于“参与团体表决”;但在后勤事务方面,高中教师的期望程度明显低于初中和小学教师,参与方式以“参与共同讨论”为主。

第六,本研究将学校的历史,分为:10年以下、11-30年、31-50年和51年以上四类。不同校史的教师在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就实际参与来说,校史为51年以上的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行政、后勤事务各方面实际参与程度明显高于校史10年以下、11-30年、31-50年学校的教师。就期望参与而言,在教学、行政、后勤事务各方面校史为31-50年的教师,期望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其余由高到低,依次是校史11-30年、51年以上、10年以下学校的教师。五、分析及建议

(一)教师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存在差异的原因

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参与程度总体偏低、类型单一,教师的实际参与多数表现为象征性、形式上的参与,而教师对教学、行政和后勤事务的期望参与程度较高。在教学、行政和后勤三个维度上,教师在教学事项的参与程度最高;而在行政和后勤方面,凡涉及与教师专业和个人权益有关的事项,教师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均高于其他事项。美国学者穆尔(Mule,z.)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5]究其原因,一是就教师自身来看,教师更多地希望通过参与教学,让自己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伴随新课程改革政府及社会公众对学校质量日益重视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已不再满足于最基本的物质需要,而更多关注自我能力的提升。二是从学校管理者来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管理者只有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就学校行政、后勤事务而言,大多数教师的实际参与程度偏低,根据本研究的访谈,其原因可概括为:第一,学校管理者的民主管理理念滞后,素质有待提高。有关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美国学者夏福尔(Shaffer)发现校长越认同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参与管理的程度就越高;英国学者安布罗斯(Ambrose)和海勒(Heller)的研究也表明校长的权威人格、体恤程度是影响教师参与的重要因素;法国学者威斯(Weiss)指出教师若按其希望参与管理,其工作满足度会相对提高。[6]第二,教师参与管理的水平有限、技能较低。伴随我国教育管理民主化的进程,尽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教师参与管理的知识、途径、技能等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有研究表明,三分之一多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参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7]第三,时间上的限制。由于学校事务繁多、教师工作量又大,因此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看来,对于与教学、教师个人权益关系不密切的管理事务,最好不让教师参与,而是由管理者作出决策后再征求教师的意见。

(二)影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因素分析

第一,年龄因素。赫塞(Hersy,H.)和布兰查德(Blanchard,K.)的情景领导理论认为,管理的有效性是通过选择恰当的管理方式来实现的,而选择的依据是下属的成熟度。成熟度是指个体能够并愿意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程度,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8]21-30岁的教师正处于角色转变和适应期,其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都较低,他们需要学习和参加与教学有关的活动,更关注教学事务,而对于行政和后勤事务则关注的较少。41岁以上的教师,处于事业的稳定期,其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都较高,因而他们不像21-30岁的教师那样在教学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而是既关注教学事务,也关注行政和后勤方面的事务。

第二,学校类型因素。高中教师在教学事务上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均高于小学和初中教师,原因主要是高中教师承受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学生成绩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是衡量教师教学业绩的重要指标。同理,初中教师在教学事务上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也高于小学教师。

第三,校史因素。校史越悠久的学校,教师在学校事务上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都相对较高,因为这些学校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其学校组织文化已基本形成,并已成为全校教师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

(三)对学校管理的若干建议

要有效进行学校管理、优化学校的组织氛围、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就必须改善学校的管理方式,提升教师的参与能力和水平。

第一,树立真正尊重教师的管理理念。尊重教师,其实质就是要重视和培养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参与管理,可以激发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升自我价值和工作效率,同时教师参与也将增加学校管理的透明度、可信度,增强教师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密切联系起来,进而提升教师的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

第二,要提升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和水平,还需要为教师搭建平台、寻找途径。美国学校管理比较成功的学校,大部分都设有由教师领导的委员会,让教师共同参与协商,决定学校政策。由教师领导的委员会通常有:资深领导团体,成员大部分为资深教师;课程委员会,提供校长及校务会议有关课程方面的建议;行政管理委员会,提供校长及校务会议有关行政管理与人力资源方面的建议;学习领域委员会,提供教师在各学习领域所需的专业协助,此委员会也必须向课程与管理委员会提供建议。只有让教师多渠道地进行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参与能力和水平。

第三,让教师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还需考虑三个因素,即:“教师可利用的时间和他们可能接触的各种资源、信息”“教师的切身利益和他们应优先考虑的事项”“教师对在学校管理工作的心理认可区及应承担的基本义务”。美国学者道森(Dawson,J.)指出,管理者必须同时考虑到这三个因素,以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有所提升。但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三因素常常被忽视。本研究的访谈也表明,使用教师的非教学时间会带来不少缺陷。所以,学校管理者在考虑教师参与时,应给教师预留机动时间。对于教师切身利益或对他们而言需要优先考虑的事项,学校管理者也应关注该事务与教师的相关程度,否则教师将会有“被利用”之感。对于行政事务,学校管理者应考虑到教师的心理认可区及教师应承担的基本义务,既使教师有所参与、畅所欲言,又不损害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性。

第四,发挥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和教师委员会的作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曾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学校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应有学校行政领导人、党、团、队、工会负责人以及教职工代表参加,由校长主持,形成制度,定期商讨研究学校的各项工作,成为学校的管理机构。旧学校重大的人事、财务、利益分配、发展规划制定等,最终都要经校务委员会作出决定。而教代会和教师委员会的作用是:定时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明确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与学校领导沟通信息;定期向学校领导咨询学校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定期评价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代表教职工有针对性地研究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向学校领导提出建议等。同时,建议设立网络意见箱制度。网络意见箱是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一条便捷途径,不受时间限制、不记名,可以避免面对面交谈中可能出现的尴尬或不愉快。

[参考文献]

[1]IANMACPHERSON,ROSSBROOKER.PositioningStake—hddeminCurriculumLeadership:howcanteachereducatorsworkwithteacherstodiscoverandcreatetheirplace?[J],Asia—Pacific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2000,28(1):128—149

[2]陈如平,杜威论民主的教育管理叫,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58—62

[3]余秀琴,民主与法制视野内的中小学教代会制度[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3,

[4]张志峰,从教师视角看校长负责制:对G市6所公立学校的问卷调查与分析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6(5):3—8

[5]REACD,MUNNP,MCAVOYLIBAILYL,ARNOTTO,ADLERM.DeveleingtheManagementofSchodsinBfitam[J]EdncatmnalAdmnistrationQuarterly,1997,33(2):43-50

[6]秦梦群,教育行政理论与应用[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356

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8

关键词:中小学校;工程;问题;对策

一、当前学校小额零星工程存在的问题

1.工程发包方面的问题

当前,施工单位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怎样选择具有信誉、施工质量可靠的工程队伍,就成为学校进行小额工程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工程发包方面,如何能够将有限资金使用精准、科学,又能够保证资金使用效果明显,特别是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和规范使用,这都需要学校相关工程管理人员严肃认真对待面临的问题。

2.工程监管方面的问题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监理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途径,第三方公正客观的工程监管能够有效确保工程质量。那么如何引入具有良好信誉和口碑的工程监管公司及人员,也成为学校小额工程管理需要直接面对的重要问题。特别是社会中部分工程监管人员和施工单位相互串通,在安全方面采取漠然的态度,在金钱的诱惑之下对施工的质量降低标准,甚至隐瞒问题。在学校施工和监管方面,这样的行为更加不能容忍,因为影响的是数百个、上千个师生乃至上万家庭的幸福与欢乐。

3.工程计价方面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在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之下,由于存在进货渠道的不同,也存在品牌知名度高低的区别,因此相同规格的施工产品在价格方面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某些工程施工单位也存在以次充好、以劣充优这样的施工行为。虽然在较短时间之内并不会影响设备的使用,但是在较长时期内,安全隐患就会暴露,不仅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安全造成较大影响,也会加大学校在工程施工方面投入的资金。如果其中存在学校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单位及工程监管人员在工程造价、计价方面的违法乱纪问题,带来的危害会更大。

二、学校小额零星工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总务人员工程管理素养欠缺

因为作为教育教学单位,学校的专业人员主要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来选拔,即使学校的后勤人员、总务部门的人员也大多从教育教学相关部门转化岗位工作而来,因此在工程管理方面学校就存在着专业人员相对匮乏的现实问题。而工程管理却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相关培训也相对较少,引入专业性管理也相对欠缺。此外因为乡土关系、人情关系,因此在工程管理能力相对欠缺的情况之下,熟悉的工程施工和工程监管人员,就会成为学校后勤和总务部门在学校进行小额工程施工时优先考虑的对象,这容易给学校工程安全带来隐患。

2.学校管理者不够重视

学校管理者大多不熟悉工程管理方面的具体事务之外,也因为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和工作重点中,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才是重中之重。培养足够多的优秀的学生,引进更多的具有引领性的优秀教师,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蒸蒸日上,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这往往成为学校管理层首先关注并全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学校小额工程管理方面,学校管理层特别是主要管理者以及直接领导,除了在工程管理方面专业知识不足之外,也存在不重视乃至轻视的态度。特别是有些主管领导根据学校工作的分工,既负责总务部门后勤部门,同时也会承担德育、体育卫生等部门的工作,因此部分主管领导存在对学校工程管理不够精细等问题,这也是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

3.学校缺乏工程管理方面的培训

即使直接接触学校工程管理的总务和后勤人员,大多能够快速及时地发现问题、找出安全隐患,但是在如何引入工程施工队伍、保证施工质量等方面,也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即便是专职的总务人员,他们所学的和所接受的培训往往只是专业性的行业性的培训,如电工培训、钳工培训等内容。那种专门针对工程管理方面的培训,他们几乎没有涉及。因此,专业性的欠缺也会造成学校小额工程管理存在某些问题,加强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人员的配置就显得极为迫切,非常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三、学校小额零星工程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积极完善小额零星工程管理制度

工程管理是系统性的工作,更需要法律层面的、政策层面的制度来保障。因此,如果仅仅依靠学校管理层的领导能力和总务后勤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想要让学校的工程质量保持安全、可靠、稳定,往往是不现实的。因此,相关的制度建设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非常有必要。县政府可以委托县教体局全面负责,并委托后勤等主要部门对学校小额工程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小额零星工程管理制度既要涉及工程队伍引入、施工过程、施工监管等不同阶段,更要引入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来确保小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2.加强县级工程施工单位的信誉体系建设

施工单位和施工负责人的良好信誉,能够保障学校小工程的品质。但是由于学校的专业性局限以及社会活动能力的局限,对建筑市场所存在的各种不合规现象缺少足够的防范意识和预防措施。这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及时披露施工单位及个人诚信记录,在学校引入相关工程单位时,提供必要的施工资质查询及诚信查询,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施工质量问题及其他各种纠纷问题。

3.切实建立学校工程备案制度

确保学校小额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途径,除了上级相关主管部门在政策层面的高度重视之外,建立相对完善的备案制度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备案制度能够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长期性,进一步确保施工单位的诚信。这会极大避免无论是来自施工单位还是监管单位,乃至学校相关人员在学校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违法乱纪行为,对于树立起规则意识、法纪观念、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以及在工程结束之后的追责意识、品牌意识,都能够提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每个学校对于小额工程管理的备案制度要落到实处,真实可信地上报给教育主管部门,最终形成对施工单位的有效的、全面的监管和惩戒机制,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9

关键词:校园网;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6-10220-03

On the Campus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YUAN Qi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Hangzhou 311231, China)

Abstract: The campus network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time and space constraints will be introduced to the computer teaching,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fields, so that faculty and students to benefit. How to build and manage campus network, in front of us to become a new topic. This article from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network security and network application management. Four links to explore the campus network-building strategy to elaborate on several aspects.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必将导致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校园网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受的限制,将计算机引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领域,从而使教职工和学生受益。

1 校园网的建设

校园网设计的目标,是将校园内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源,通过高性能的网络设备相互连接起来,形成校园内部的网络系统,对外通过路由设备接入广域网。具体而言这样的设计目标应该是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网相连,在网上宣传和获取教育资源,满足学生老师教学需求。

对于校园网建设来说,其应用是目的,网络环境是基础,网络教学资源是核心,而人员培训与网络维护是保障。评价一个校园网的成功与否,可从下面四个环节(以下简称校园网络四要素)来考虑:网络环境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网络安全和网络应用管理。

1.1 网络环境建设

校园网络建设是一项大型网络工程,其设计一般应采用“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方针。在网络规划时率先考虑的有三个原则:实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先进性原则。网络应用和服务在整个网络建设中应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实用原则强调设计目标和设计结果能满足需求并且行之有效。校园网络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靠标准化实现,使用符合这些标准的计算机系统很容易进行网络互联。为此,必须制定全网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网络体系结构和通信协议应选择广泛使用的国际工业标准,使得校园网络成为一个完全开放式的网络计算环境。建设校园网络,尽可能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使用具有时代先进水平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设备,这些设备应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证其先进性。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还有几项设计原则是必须考虑的,它们是:

1)网络技术选择策略。

目前,在传统以太网基础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网络技术,典型的有:交换式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千兆网、无线网络和ATM等。不同网络技术的采用将直接影响到校园网络的投资和性能。

2)结构化布线策略

校园网的信息通道是整个校园网的基础,因此,由各种传输介质(光纤、电缆等)、线路管理硬件、连接器、插座等一系列设备组成的布线系统就成为整个信息流通的必经之路,一旦通道阻塞,整个校园网就会陷于瘫痪。

结构化布线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施工安装过程中要统一严格按国际标准;建立详细文档,确保所有设备的标准性,既有利于与外部世界的信息要沟通,也便于今后网络系统的维护和扩展。故须采用大多数厂家支持的国际标准协议及标准接口,把各类计算机/程控交换机―联接入网,并保证以后的机器方便入网。

随着网络的建立和网络应用的开展,先进的布线系统可以帮助管理员走出管理的误区,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通过结构化布线系统,可以随意改变网络的逻辑拓朴结构,调整实际配置,快速排除故障,重新安排网络上的信息流交通,实现对于网络和布线的动态管理。

1.2 网络教学资源

校园网价值的真正体现就在于丰富的软件资源,因此,资源的建设尤其重要。校园网的资源包括:人事档案库、财务档案库、文件档案库、教学信息库、多媒体信息库等。

只有把这部分信息库都建好或者规划好,校园网建起来才会很好的运转起来。如果这部分信息库没有建好,那么校园网建好后也只是一个空壳,空有外表,内在运作不起来,校园网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资金投入了没有好的收获。

资源建设中还应该考虑创建良好的资源搜索引擎,使建好的资源库发挥充分的作用。总之,资源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丰富的资源库不是一天可以造就的。

1.3 网络安全

随着校园网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各级学校都建设及改造了自己的校园网络,以服务校园内教育教学和办公自动化的需要,并且各学校的校园网都通过各种渠道接入了Internet。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方式和知识获取手段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渐明显地摆在了校园网络管理员面前。

高校校园网对安全性的要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安全(如对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信息的过滤)以外,还应提高对病毒、恶意攻击以及物理设备的安全防范。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网安全与病毒防范

在网络环境下,病毒传播扩散快,仅用单机防病毒产品已经很难彻底清除网络病毒,必须有适合于局域网的全方位防病毒产品。校园网络是内部局域网,就需要一个基于服务器操作系统平台的防病毒软件和针对各种操作系统的防病毒软件。如果还要与互联网相连,就需要网关方面的防病毒软件,以加强上网计算机的安全。如果在网络内部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信息交换,还需要一套基于邮件服务器平台的邮件防病毒软件,识别出隐藏在电子邮件和附件中的病毒。所以最好使用全方位的防病毒产品,针对网络中所有可能的病毒攻击点设置对应的防病毒软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防病毒系统的配置,通过定期或实时的的自动升级,使内部网络和上网计算机免受病毒的侵袭。

2)校园网服务器的安全

校园网服务器的安全一般可分为硬件系统的安全与软件系统的安全。

硬件系统的安全注重在放置服务器的中心机房应切实做好防雷、防火、防水、

防电、防高温等工作。为保证服务器24小时处于工作状态还应配备不间断电源。同时管理员要管理好机房的和机柜的钥匙,不要让无关人员随意进入机房,防止人为的蓄意破坏和盗窃事件发生。

软件系统的安全注重在服务器相关信息的保密,制度的建立,安全手册的制定。装好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做好系统补丁的更新工作,及时查看系统日志。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做备份服务器,并与在线服务器进行实时数据备份。

3)校园网基于VLAN的安全部署

借助于VLAN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改变的管理费用,还能够保证原有的访问安全性以及集中化的策略控制。VLAN还应当针对于园区网的带宽和性能进行管理,即在与用户位置无关的前提下,能对广播和多址广播进行限制。

1.4 网络应用与管理

校园网建成后应该把现有的计算机资源、多媒体教室、已做好的课件和网络结合在一起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资源,为教学和学校发展服务。多媒体教学是当今一种最新型的教学手段。

1)教学服务

这一功能实效的高低直接体现了校园网的作用。利用校园网建立多媒体教学资源数据库,为教师备课和上课服务,把校园网的应用直接推向课堂,为教师备课、题库建设及课件制作提供信息资源。教师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提供电子教案进行网上教学。各教学部门选教学业务能力强、懂电脑和网络操作的教师负责本学科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加工,从事网上教学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加工工作。教学资源库包括各科的教材、教案、试题、录像、课件及对教师备课有参考价值的多媒体素材。利用远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兄弟院校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手段,教学交流将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2)学生受益

利用电子教案、电子阅览室、网上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上面交流学习心得,争取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校园网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科研营造一个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因特网和校园网的普及和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它改变了我们以教师、课堂和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而最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体化学习模式。

3)网络管理

校园网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方面,包括网络使用规范、上网规范、场室使用管理制度、信息点、教学平台、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维修保

养制度等等;二是软件方面,包括网络教室及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更新规范。对校园网的管理应成立一个独立的管理部门,内有一批懂技术、会使用的管理人员,才能达到强化管理的效果。

建好的校园网却没人用,这无疑是校园建设的最大失败。因此,学校要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对技术性比较强的内容组织专人培训,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对广大学生要进行系统使用培训。提高校网的使用效率。对校园网的维护人员也要进行培训,提高系统维护能力。

2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中小校各项工作的深刻变革。高性能校园网的建设,为师生员工更好地进行教学、科研等提供了先进的平台,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统一平台、整合资源,将很多原来划分在不同部门、不同系统的应用放在一个同时兼具高度灵活性、稳固的校园网平台上,产生出巨大的协同效应,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模式。同时进一步利用这个平台有效整合学校内部资源,以信息化促进学校内外部业务统一、流程优化。随着校园网基础建设的加强及学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学校最终将迎来科学管理和教学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王达.网络工程师必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 李琳.局域网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思宜,李尚臣.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御对策与体系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2(6).

[4] 董军.校园网管理与校园网安全问题解决方案[J].赤峰学院学报,2009(1).

[5] 张鲁斌.中小学校校园网建设规划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7.

[6] 李娜.校园网组建域应用[J].科学出版社,2003(9).

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10

一、中小学财务统计管理环境

该中小学校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深度影响,初期财务管理环境、理念与技术方法都相对简单,处于稳定的封闭状态。学校的财务统计管理主要分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管理两类。其中内部环境主要体现了该校的经营管理思路与管理方法;而外部环境则体现了该校的外部经济环境,包括与外部学校、企业的经济合作等等,外部环境也是影响该校发展的重要环境[1]。

二、中小学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

(一)预算收入的安排。中小学校的预算资金从2012年~2014年为650万元,这其中财政拨款450万元,自行筹款200万元。如表1:

(二)预算资金实际支出情况。该校自2012年至2014年间,学校预算资金为650万元,实际支出了642万元,结余资金8万元。截止2014年12月31日,该校的结余资金总额为15.53万元,校舍维修工程尾款为1.03万元,校内自筹资金结余为14.5万元。在实际支出的费用中,首先 ,维持日常的人员经费开支约占总支出的80%;其次,日常的教学用品、办公用品、水电费等各项日常费用的开支约占总支出的6%;另外,基建维修、设备采购支出等对校内优质资源的建设,比如对多媒体电教室的改造,以及计算机硬件和多媒体设备的购进更换等,约占总支出的12.5%。另外,学校很重视对自身内部师资人才的培养,每学年都安排教师外出交流、培训。这方面的支出(主要是培训费支出),约占总支出的1.5%。其余的项目,教学研讨等创新项目的投入所需资金,也正在计划之中,逐步落实到位。

三、中学强化财务统计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管理对策

近年来,学校为了强化自身内部的财务统计管理工作,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克服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与基础工作的混乱现象,不但从人员方面加强了素质培训教育,也在积极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的拓展财务统计思维,努力加强与外部的经济合作,争取为学校赢得更多的项目合作机会与外资来源。为此,学校从2012年以来实施了以下财务统计管理对策,以谋求更广阔的发展。首先是强化了财务统计的管理执行力度,其关注的重点就是学校财务预算。

(一)合理进行预算编制。预算编制一直以来是该中小学校财务统计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它代表了学校日常收支的主要依据,所以近年来学校一直注重合理科学的发展校内财务统计工作中的预算编制,从而推动学校各项财务工作的有条不紊。为了平衡收支,学校严格遵照“量入为出”的原则。预算方面,学校实施了统筹兼顾的策略,在每一项支出的统计方面都做到切合实际的落实。特别是在预算过程中,选择了零基算法作为学校实行预算编制的主要办法,并辅助以滚动预算方法来共同配合统计学校收支。一方面,零基预算能够做到对学校间接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尤其是上编制预算过程中,参照了标准逐项的原则而进行零基预算。在校内编制预算过程中,以零基预算为主,滚动预算为辅的方式,它主要负责对学校中的一些对外重大合作项目以及校内长期建设发展项目的财务管理。而编制预算选择了滚动预算法。针对学校在职与退休员工的工资管理方面,则运用到了选择增量预算这种较为传统的统计算法。几种财务统计算法的完美配合就构成了中学近些年来的财务管理体系。

(二)推出精细化财务管理模式。学校在财务统计管理模式上还不断寻求创新,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在该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以预防控制为原则,以事前控制为主,事中与事后控制为辅,比如人事控制、纪律制度控制、组织控制、环节控制等等手段完成了对学校财务统计管理的科学有效监管,实实在在的提高了校内的审计质量和资金利用效率,从而为学校的项目运转降低了经营成本[2]。

四、中学强化财务统计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财务统计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该中学在近些年来适应了校企合作与市场经济化经验,在财务统计管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并建立了财务统计评级指标体系。此体系的建立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校内各项财务活动。在校内的财务评价指标中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他们分别是财务状况单向指标,这其中还包含了科研事业、教育事业、教学事业、经营收入、财政补助、经营支出等多种附属费用;第二种是财务状况分析指标,它包括了对学校固定资产投资走势、净资产发展速度以及总资产发展速度的分析评价;第三种就是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指标,它包括了成分分析、校内事业发展增长分析以及校内职工人员经费增长的量化关系等等。另外对校内外流动资金的财务收入支出结构以及理财效率也会实施财务状况的综合指标分析。。

为了更好的执行以上财务统计管理内容,该校经研究并开始使用收支状况指标公式,它能够对学校的经费自给率、事业结余率进行演算,并估算出外部事业所得收入与内部经营所得收入占到学校的总收入比率。

首先是经费自给率的计算方法:

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机构收入+其他收入)÷(事业开支+经营开支)x100%

事业结余率=(事业实际收入-事业实际开支)÷事业实际开支x100%

通过上两个公式的结果,就可以计算出:

经营实际收入占学校总收入比率=经营实际收入÷学校总收入x100%

事业实际收入占学校总收入比率=事业实际收入÷学校总收入x100%

上述公式共同构成了学校的财务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也能够促进中学的多渠道筹资注资,提高了学校的资源配置状况与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是该校财务统计管理的重要手段[3]。

(二)校园IC卡财务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为了迎合信息时代的来临,该学校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各个方面的应用与发展,财务统计管理也启动了以IC卡为技术基础的管理系统,在校园推行IC卡一卡通服务。它采用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单片机技术、非接触IC卡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等,不但能够进行身份识别,还可以当作电子钱包使用。包括教职员工及学生食堂、学校医疗中心、学生阅览证、体育馆通行证等等都可以通过这张IC卡进行消费,十分方便。IC卡系统的推出提高了学校财务统计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难度,使得财务管理借助信息化的便利更加系统化与快捷化,同时也简化了校园内各项收费的管理活动,使得学校收支更加透明和公开。

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11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

“安全第一,生命至上。”校园安全事小,责任重泰山。对于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研究,在当今形势下,已摆到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部门十分重要的位置,事关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在这种新常态下,学校既要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也应做好教育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并向成功。

一、影响中小学校园安全的因素

校园安全管理一般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安全事故防范,二是安全教育管理。安全事故主要是指意外事故,是教师和学生个人财产或者身体受到意外侵害,这种事故发生的原因多为外在因素,如校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问题,致使学生受到伤害;违法人员进入校园伤害学生等。而安全教育管理则是指,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教导和指引,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价值观,这也就是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出现的原因。因而,中小学相关负责人要对校园加强安全管理,增强对教师的指导,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将自我保护理念深入到学生的骨髓中。这样才能尽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

二、关于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

1.校园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大部分中小学在进行安全管理的工作的过程中,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师和学生方面,而忽视校园环境和校园设施问题;一些非人为因素,导致校园中的部分教学用品和场所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样就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威胁。如:学校的宿舍、实验室、运动场、图书馆等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山区的校舍,由于年久失修,从而导致校舍质量下降,甚至有些校舍已经不符合安全标准,学校依旧坚持使用,这严重影响都学生的生命安全。

2.校园周边环境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目前,有许多中小学都是建设在市中心或者城镇繁华的地方,这样就使得校园周围的环境比较复杂,尽管学校负责人在校内对学生加强监督和管理,可在校外,学校负责人就很难控制和管理学生。其次,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其身心发展和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非常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例如:有些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在学校附近开设网吧、游戏厅、酒吧等,这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些条件,伤害学生和教师。

3.意外事故对学生的威胁。在中小学校园中,有些安全事故教师和学生无法预知,这些事故不仅会给学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威胁着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其自然因素如地震、洪水、高温等,社会因素如战争、进入校园等等,这些都是影响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

三、针对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提出的策略

1.构建完善的校园安全法规,并贯彻落实。对于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问题,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的安全法规,并利用法律的手段强制管理和解决校园安全事故,政府对学校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让学校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只有健全校园安全法规,构建一定的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学校才能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校园秩序,学生的生命安全也才能得到保障。此外,对于学校周围环境的问题,我国要明确规定网吧、酒吧等场所不应建设在学校附近,并且明确哪些职能部门来管理这些不良的环境,这才能为学生创建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2.加强对校园设备的管理,使其安全可靠。校园设备是影响学生生命安全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尤其是一些寄宿制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这样加强校园设备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校舍的质量。另外,校园的电器设备、消防器材、教学用品、实验器材等等,都要定期检查,并记录在案,以保证这些器材、设备的安全可靠,从而减少对学生的伤害。

3.加强对教师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在进行校园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提升学校负责人和教师的安全意识,只有增强学校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管理方案才能得到落实。因此,相关部门要对学校领导人员加强培训和指导,使其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让学校领导人掌握安全管理的方法,进而在实施安全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安全教育讲座,利用互联网、广播等手段宣传安全知识,定期进行安全演练。让教师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提升自救能力。只有将安全意识贯彻到教育教学中,才能将安全管理方案发挥实际的作用。此外,学校进行安全管理时,要注重创新,从而不断的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

4.加强对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促进自我保护。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引者和辅助者,教师要加强教学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将安全意识深入到学生的骨髓中,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这样学生在遇到的事情的时候,才能准确的做出判断,并保护自身的安全。此外,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5.做好校园安全事故防范,做到有效预防。对于一些突发而来的安全事故,虽然我们很可能无法及时阻止,但我们却可以预防。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学校要对这些事故加强预防工作,做好各种预案,加强各种逃生演练,从而减少意外事故给师生造成的危害。例如:学校应让学生知道在遇到一些自然灾害或者火灾时,如何自救;在校园内玩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等。此外,要引进高科技设备,如校园安全监管预警系统,在校园遍布“天眼”,做到“物防、人防、技防”三结合,使教育信息化真正为校园安全服务。因此,只有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各种防范相结合,我们的学校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安全管理影响着师生的生命安全,因此,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是当前学生的重要工作任务,由于中小学在进行校园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仍存在大量的问题,所以,学校要结合当前的校园发展状况,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案。此外,国家要制定校园安全法律法规,加强对校园的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提升安全意识,校园安全管理水平也才能提升。这不仅对学校十分重要,同时,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程磊.《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生命与灾害》2012,(01).

中小学学校管理范文12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81-02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而每个学校的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是组织激励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人。校长的领导力对中小学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中小学校长一定要具备计划决策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科研教育能力,校长处于学校管理的中心地位,所以校长的素质会直接影响教育水平的发展。深入研究校长的能力素质,探讨高层次培训的途径和方式是目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校长领导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与管理目的不够明确。有一些中小学校长在参加校长培训的过程中,不是为了校长专业提升而来学习,而是为了获取校长的资格证书或者为了应付考核。他们认为,有些理论知识在实践管理中根本用不上,所以即使参加校长培训,也不认真学习。有的甚至是借此机会出去旅游,根本不想学习,意识不到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性,调动不起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在管理学校方面,没有长远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有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自欺欺人,甚至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对学校的管理缺乏方向感。

2.独断专横。有些校长认为,自己是一校之长,所有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在重大事件上往往都是自己做出决定,不结合学校当前实际情况,不征求教师及他人意见,只在乎工作的完成,或者迎合上级领导。这样的校长在小规模学校比较常见,不能够发挥一个校长的作用,认为管理就是领导,管理就是决策。

3.制度式管理。把学校管理安排成标准的规范,一切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没有远景目标,安排教师固定的教W,把教师当作单纯的经纪人,不够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不支持教师个人发展。对教师不够信任,管理学校都在做表面工作,存在着管理的形式化,所以才有了人们对课堂教育教学的意见。在管理体系中往往是自上而下管理,缺乏学生以及家长参与的管理工作,在管理制度方面缺乏开放性。没有创新,如果一年没新意,二年没突破,三年没成果,这就很难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

4.轻质量重数量。有些中小学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师的好坏评价,是根据你教的学生有几个考上重点高中,看班级的及格率,翻阅教案的厚度,作业批了多少本等等,管理干部在做总结的时候,大部分要数一数组织了多少次评优课,把不该量化的问题硬要量化,这就会使教师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为了所谓的数量而开始弄虚作假。

5.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中小学学校召开的会议中,大部分都是与教师有关的,而关于学生的确很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来应该由学生思考的问题却由教师来思考,本来应该由学生解答却由教师解答了。在教学方面,只注重教师怎么教,却忽视了学生怎么学。所以,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要注重方向,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二、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自身修养。知识就是力量,中小学校长的能力水平、价值观以及知识素养,是校长在管理工作中的基本条件,校长要掌握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学、教育社会学等等,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在教育管理方面突破创新,校长的能力也会影响他人,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决策,鼓励教师创新,使教师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为学校的运营创造公平有效的条件。校长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校长的领导力和领导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

2.对学校进行管理反思。作为中小学校长,要正确清楚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了解学校的发展潜力和自身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的位置,对于学校管理方面要顾全大局,有长远的打算,学校未来的发展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校长有责任和义务对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做出具体定位,学校的管理权要民主性管理,使学校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体,结合自身的特点,解决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规划学校未来发展蓝图,对自己的决策承担责任,让家长学生都参与到学校的决策中来,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真正地发挥校长在管理工作中的创新性和主体性。

3.加强政治理论道德修养。校长作为校党组织的主要成员,一定要紧跟党的政策与方针,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密切关注社会政治问题。校长的领导能力要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的道德教育,有利于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公正办事,协调各部门关系,鼓励教师成长。校长在管理学校方面有时候需要做出大胆的决定,解除不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师的职位。严厉打击不健康的学校时尚风气,一位拥有较高的道德素养的领导,会大大提升人格魅力,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尊重与爱戴,所以校长要德才兼备。

4.网络培训。网络培训为培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由于校长平时工作繁忙,所以网络培训大大减少了受训时间,利用幻灯片、多媒体等把知识直接呈现出来,把枯燥的培训变得有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通过网络培训,校长可以得到不同层面的教育信息,得到不同的学习资源,把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挖掘中小学校长的个人魅力,注重校长思维方式和决策的培训,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可以完成这样的培训,提升中小学管理方面的能力,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在工作中逐步改进。

三、提升校长管理能力的对策

1.改进创新培训形式。校长培训环节是校长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任何形式的培训对校长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校长培训的形式往往是以专家讲座与谈论小组相结合。目前,培训项目比较多,形式过于陈旧,虽然参加了培训,但是得到的收获并不大,这种培训形式的实际效果受到质疑,需要在培训形式上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例如到其他学校跟岗学习,到国外参观考察、专项课题研究、理论讲座等等。

2.扩大校长的办学自。改变学校与政府之间的依附关系是现代教学制度的前提,转变政府的教育行政职能,把权力放下,把教育决策权重新分配,改变全程监控的方法,权力下放,对学校进行宏观调控,保证学校能正确运用权力,实现政府的目标,促进中小学自主发展,努力减轻中小学校长的负担,通过制度的完善来保障校长办学自的落实,使校长充分发挥出教学领导力和文化领导力,实现学校的有序发展。

3.从文本走向实践。校长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的内容要解答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帮助校长解决棘手的问题,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前的培训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际,校长的培训内容要适应实际工作中的需要,校长的培训不单单是理论的灌输,还要注重挖掘自身的潜能。培训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要抓住培训校长的思维方式,以问题为中心,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校长的领导组织分析能力,以互动式的培训开发校长的创造性,促进校长自主发展,促进学校目标的实现。

4.培训多元化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进步,校长个人需求的增加,多元化的培训模式适用于各个级别的校长,专业化培训已经成为中小学校长的培训理念,校长通过多元化的培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教学观念、领导观念、教师观念、学生观念、管理观念、培B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培养领导能力、组织能力、诊断能力、决策能力、思维能力等管理能力、校长要可以独立管理经营学校,无论是讲授式培训还是沙龙式培训,都可以提升中小学校长的专业能力,通过多元化的培训,校长的专业化与学习紧紧结合起来,与同行业者进行交流、沟通和探讨,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实现自我超越。校长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抛除霸权思想,树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

5.实地考察,现场培训。课堂教学是被培训者在固定课堂进行学习,主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与校长的实际工作联系到一起。而情境教学则不同,需要确定培训的主题,让参训的中小学校长走进学校,通过被参观的中小学校长的报告,与专家、学者、同行交流。这种教学的培训方式扩大了培训的教学资源,通过现场考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发现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梳理,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大家研讨过程中,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就可及时解决这些新问题。这样就可以锻炼中小学校长的思考力,总结其他院校校长的办学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在情境培训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受培训者的主动积极性。

四、结语

目前,教育要面向社会的需求发展,而学校是教育的依托,校长的自身素质与管理能力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若想使学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校长要掌握较高的技能体系和知识水平。校长缺少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时俱进的管理能力。管理理论功底薄弱等问题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校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及时反思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接受教师及家长的有效意见。校长的管理能力提高,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教师队伍的扩大,有助于校园的发展,有助于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不要好高鹜远,急功近利,在完善自身管理能力的同时,积极实行教育事业改革,使学校管理制度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宋志辉,高峻峡.中小学校长管理能力培训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1,(3).

[2] 马宪平.中小学校长要提升自己的办学能力[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