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

时间:2022-06-17 05:28:17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范文1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产业;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8-0031-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8.0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陆地可供开发资源的减少,世界各国之间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同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理论、海洋战略等海洋文化因素,决定着竞争的格局和态势,决定着竞争的成败。然而,种种激烈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海洋文化的竞争。对海南而言,建设国际旅游岛,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巨大海洋文化资源,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但是,与广东、山东、江浙一带相比,海南海洋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还不够强,缺乏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在建设、开发和研究探索上还有很大差距,海洋文化研究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一、海洋文化的定义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1]海洋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二是精神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意识形态;三是社会层面,一切因时因地制宜的社会典章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四是行为层面,一切受海洋大环境制约与影响的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在这个概念中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海洋文化的划分并不是以地域作为划分的标准,并不是所有海滨城市的文化都是海洋文化,只有源于海洋的文化才能归属海洋文化的序列。

二、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分类及其与海洋产业的关系

作为一个海洋大省,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就是海南的文化优势和文化特色。海南应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制定和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科学规划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经济,形成南海蓝色经济区。

1.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一个特殊领域。以文化产业的概念为参照,“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其本质就在于海洋文化的产业化[2]。这个概念具有以下几层含义:从性质上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生产和提供海洋文化产品、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从产业过程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按照产业化的方式和手段经营文化,并将海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纳入到产业运行的轨道中;就其产业功能而言,海洋文化产业以满足消费者及市场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的功能。可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大要素构成,其中海洋文化是基础性要素,它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产业化是结构性要素,它决定了海洋文化产业的经济构成。

2.海洋文化产业的分类。海洋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根据产业的内容和性质,按照行业分类法,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产业类别: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不仅对其它的海洋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而且还能推动饮食、商业、交通、住宿业等相关配套部门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因此在整个海洋文化产业和整个经济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节庆会展业包括海洋文化节庆业和海洋文化会展业,是以海洋文化产业为主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和展销以及会议等,提升海洋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获得更为优质和广泛的资源。它具有高收益、无污染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极强带动力等特点。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海洋节庆会展业己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和运作模式。在我国海洋节庆会展示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因其经济效益高和经济拉动作用大而备受关注,成为海洋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是文化产业与海洋休闲活动相结合的产业类型,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疗养、度假、娱乐的愉悦享受,也可以使消费者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刺激性和挑战性。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将人们的活动空间扩展到无限的海面上,带给消费者以更为丰富多彩的感官体验,这也是海洋体闲体育产业特有的魅力。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国家和地区,海洋休闲体育产业因其自然、健康、时尚的特征成为热门产业,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

海洋文艺产业:海洋文艺是长期与海为伴,从事海洋生产和实践的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海洋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海洋艺术产业就是将海洋艺术进行产业化的运作,生产出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的海洋艺术产品。

也有学者采取集群列举法,将海洋文化产业细分为以下类别:涉海休闲渔业:观光渔业、体验渔业、观赏性专门养殖;涉海休闲体育业:水上项目、水下项目、沙滩项目;涉海庆典会展业:海洋文化节、珍珠文化节、博览会、旅游文化节、开渔节等;涉海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业:饮食起居、服饰、传统节日、婚俗、信仰的产业化开发;涉海工艺品业:珊瑚、贝类、珍珠工艺品;涉海对策研究与新闻业:广播电视、书报刊、网络、咨询服务;涉海艺术业:文学、艺术、音乐、戏剧曲艺、电影电视剧[3]。

3.海洋文化产业与海洋产业的关系。如前所述,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人类在与海洋的互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了无形的语言、习俗、信仰、艺术等精神财富,也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物质财富。海洋产业是一切与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所以单从两者与海洋的依存关系,就足以说明两者之间的紧密结合。海洋产业的开发,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可以对海洋文化产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给海洋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也会提高海洋产业的发展能力。尤其是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海洋产业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将会带来海洋产业经济的增长,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也是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海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

海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必须深度挖掘、利用好自然资源,与其他海洋文化产业大省相比,海南有具有巨大的自然资源优势。海南共有海岛(含礁和沙洲)280个。所辖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南北纵跨1800多公里,东西横跨1000公里,占全国海域总面积的2/3。海南岛海岸线总长1528公里,沿岸天然港湾68个,海洋渔场面积16434公顷,海洋水产品在800种以上。在海南岛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缓缓延伸;海水温度一般为18~30℃,阳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数时候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海南的近海和外海渔业资源极其丰富。其中,主要经济虾类17种,鱼类资源1064种,有经济价值的约40多种,约占全国150多种的26.7%。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全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海南岛东部、南部大陆架80~200米水深的外海渔场以及西、中、南沙渔场渔业资源丰富,资源可捕量约200万吨,目前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开发潜力巨大。南海诸岛岛礁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生长着200多种高等植物,诸岛海域的海底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海底资源还包括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另外,南海诸岛岛礁上美丽的热带海岛环境和海域中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更是开发海洋旅游的潜在资源。

四、海南发展海洋文化产业路径探讨

《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海南省“十二五”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在经济结构中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把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海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海南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争取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应大力建设本土海洋文化,挖掘和利用好海洋文化资源,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1.建立和完善海洋文化产业专项政策体系。政府要加强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扶持与引导。首先,要围绕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制定和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科学规划发展海洋文化经济,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海南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要以海湾优势为依托,开发建设一批国际大型旅游区,发展休闲度假业、邮轮游艇产业。以海口、三亚等滨海城市为依托,培育发展海洋旅游、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贸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其次,在产业政策上加强支持力度,完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土地、市场准入、工商管理、知识产权等一系列产业政策。还应对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整合与规划给予科学的指导与监管,加大资金、技术、人才、宣传方面的投入。

2.推进海洋文化产业融资多元化。要提升对外对内开放水平,充分利用遍及五大洲的友好城市和侨务资源,加强与国内外海洋城市、海港城市的借鉴与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合作,加强海洋文化产业合作与开发。鼓励和支持民资、外资的进入,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解决好海洋文化产业建设的融资问题。可采取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样既可以解决产业建设融资难的瓶颈,又可以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激发全社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热情,提高项目开发建设效率。对于外资的进入,可以同时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设备设施和知名品牌影响力。政府应主动引导和争取,通过产业博览会、网上推广平台、成立专项开发小组等形式,积极寻求民资、外资合作者。

3.打造海洋文化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目前,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尽快策划并启动一批世界级海洋文化产业项目,打造海洋文化龙头企业,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一是将海洋文化融入滨海旅游文化产业,深度研究开发海洋旅游,积极策划、设计、包装和推出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旅游新产品,如海洋休闲渔业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热带海岛生态旅游、海洋体育竞技旅游、海洋夜生活旅游、温泉康乐度假旅游、高尔夫休闲旅游等;发展会展、邮轮游船、水上运动、文化艺术、海洋科普生态、海洋康疗保健等专项旅游,带动旅游业全面发展。二是发展游艇经济,将海南打造成中国游艇天堂。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加强与国际游艇行业的合作,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开发游艇旅游项目,兴建国际一流的游艇俱乐部,打造环海南岛的游艇经济圈。”[4]三是利用滨海城市海洋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的优势,策划并建设世界级热带海洋文化主题公园重大项目,不断提升热带海洋旅游文化竞争力。

4.从战略高度培育和树立海洋文化意识。应充分认识海洋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未来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引导公众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海洋价值观。要重新审视和科学论证海洋文化资源的巨大价值,将海洋文化建设作为海南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新的城市文化特色和海洋文化新地标,切实增强海洋文化的发展活力。大力宣传普及海洋基础知识,提高全体市民的海洋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良好文化氛围。依托涉海高等院校和专业研究机构,利用海洋文化座谈会、海洋文化论坛、海洋文化节等机会,深入研究、挖掘和宣传海南海洋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将海南打造为全国海洋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和窗口。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开城.广东海洋文化产业[M].北京: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海洋文化范文2

一、关于“海洋文化学”的学科建设

海洋文化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的研究课题。对人类海洋建设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指导意义。海洋文化学在国内尚属一门新兴学科。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比较早地提出在我国建立“海洋文化学”的学科设想并展开研讨。早在1995年召开的第一次(珠海)海洋文化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就提出了建立“海洋文化学”的创议,并对“海洋文化学”的学科对象、基本概念、文化特质、基础学科分类各抒见解。此后,“海洋文化学”课题成为历次研讨会上的研究主题之一。本次研讨会有8篇论文集中论述了这个主题。

不少专家共同指出要确立海洋文化学在我国文化研究中的学科地位,使学科本身的研究具有目标性,使我国海洋文化的研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并逐渐扩大海洋文化在我国文化领域的影响,从而增强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在海洋文化的基本概念上,一些学者认为,构成海洋文化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人”和“海”。海洋文化是人海互动及其产物的结果,是人类文化中具有涉海性的部分,是人的本质力量发生在海洋这一特殊对象上的主体自觉活动的产物和结果。一些学者不同意用“人类文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来表述“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差异,认为海洋文化依托于陆地文化,也回归于陆地文化,两者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它们之间并不涉及“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区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沿海城市能得到飞速发展,主要是托政策之赐,而非只是由于其处于沿海的地理位置,值得肯定的是,在一些专家的论文中,鲜明提出了“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认为“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涉海文化产品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并初步规定了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内容,其中包括滨海旅游、休闲体育、海洋渔业、节庆会展和商业化运行、服务等各大门类。“海洋文化产业”使海洋文化、海洋经济发扬光大,有了用武之地。此外,我国海洋文化史专家、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的宋正海先生对我省的海洋文化研究十分关注,他提交的论文《长达千年的潮论之争》,对世界科学史上罕见的我国古代对潮汐的认识作了全面介绍和提出了自己的灼见。

二、岭南地区海洋文化研究

本次研讨会的突出成果之一是对岭南地区的海洋研究,许多作者从各个方面论证了岭南地区海洋文化的光辉历史和显著特色。有学者提出了海洋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特质的观点,指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体,由于岭南是中国海上交通的发祥地,中国由海路走向世界的前沿,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因之,海洋文化成为了岭南文化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基因。

在岭南地区海贸、海交史的研究上,专家们较集中在海上丝路的研究。一些学者指出,2000年前盛世雄风的汉帝国,其时中华文化已形成有完整的海洋观。尽管其海洋观尚属于农业民族海洋观,而非西方商业民族海洋观,但畅达繁忙的海上贸易,使汉帝国通过岭南地区而被纳入当时的“世界体系”。有学者进一步指出,汉魏时期是南粤地区“海洋文化”形成与初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南粤海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南粤地区的地域开发与经济文化发展,由于积极的海外贸易活动,该时期岭南出现了大量繁荣的商业性港口城市,如番禺、徐闻、合浦,以及南朝以后以广州为中心的大批郡县的设立。岭南地区的海上活动,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途径,构筑了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地位。其时海上对外贸易已遍及东南亚,直至南亚次大陆地区,其杰出的成果,即是世所认可的“佛教最早由海路传人中国”的史实。不少作者建议,今后在研究中外关系史上,应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岭南地区。

在岭南地区与南洋地区的海上交往中,有作者著文指出我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对外文化交流,均以岭南为主要枢纽。作为岭南近邻的南洋地区,是中国的船舰前往西洋都须经过的地区,由于我国历代奉行睦邻政策,更兼海路一贯畅通,岭南与南洋地区长时期保持了修好和睦、友好往来的关系,在经济、文化上达到了共同的进步和繁荣。

南海神与天妃是中国沿海最大的两位海神,有作者通过对两者信仰发展的不同历程,揭示其在海洋文化上不同的历史功能。

以往,东洋方面的研究,可谓是我国海交史研究的薄弱面。省社科院的专家在日本学术访问期间搜索了大量资料,查阅到清初至中期广东商船赴日本贸易的资料。这些资料内容具体、细致,史料价值高,从而填补了我国及南粤东洋海贸的缺失和空白,这无疑是广东学者做出的贡献。

阳江发现的“南海一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远洋贸易商船。阳江“南海一号”沉船的打捞,以及部级的丝路博物馆的建立。标志着我省水下考古的长足发展与取得的初步成果。本次研讨会上,有学者认为:探究水下沉船、海港遗址、海洋聚落等人类活动遗物遗迹,开辟了考古学的全新领域,对推动学术研究和促进海洋经济社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于广东海洋文化的现实与应用研究

目前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广东省的海洋经济发展占据全国沿海省区的榜首。研讨会上不少作者在海洋文化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实,注重应用研究,对广东诸沿海地区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中山市的作者着重介绍了中山市发展蓝色产业带的路向及新思维,主要是:1 制定开发海洋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兴海”政策,以利于海洋产业合理调整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移;2 协调经济、资源、环境的三者共存发展;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中山市规划的“蓝色宏图”,正有效地推动着中山市的经济建设,对其他沿海地区亦有示范意义。

针对长期以来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海洋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有作者著文提出四点对策:1 健全和完善海洋法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2 大力开展普法教育,牢固树立现代海洋文明理念;3 强化海洋司法,完善海洋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4 强化对执政者的再监督。从而真正做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海,依法兴海,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针对人们对海洋不合理的“取予截夺”(取其资源,予其污染废弃物,夺其湿地资源,截其淡水资源),有学者以“和谐海洋”的观点,论证了“取”和“予”的关系。指出只有树立正确的“取予观”,才能繁荣海洋事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海洋道路。“取予观”值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管理借鉴。

四、香山文化与海洋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香山文化与海洋”,专门研究香山地域海洋文化的文章达9篇。专家们从各个角度,对此命题作了很好的阐述。

地处珠江人海口的香山,包括了中山、珠海、澳门三地,香山文化一脉传承使三地在文化上共同繁 衍。得地缘优势,香山人在获得渔盐之利的同时,学会了围海造田和中外贸易,形成了海洋经济和农耕经济、商贸经济并重的经济社会格局,实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洋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创造性转化,从而使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开放性、重商性、冒险性、创新性、外向性、交融性的香山文化,成为岭南文化的代表,也直接丰富了中国海洋文化。一些专家通过研究,认为“海洋性”是香山文化的主色调,香山文化极富岭南海洋性特点,海洋文化是香山文化的起点、核心,香山文化藉发展之势,毗邻省港澳之利,得以开风气之先,引领潮流,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典范,为近代中国乃至世界所注目。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郑观应开维新风气之先,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旗帜引领中国近代化潮流,刘师复开中国无政府主义先河,杨匏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先驱。在商业文化方面,香山买办是中国洋务工业、民族工业的翘楚,郑观应、徐润、唐延枢等执近代工商业巨贾之牛耳,香山的四大百货奠定了中国近代商业。在华侨文化方面,香山华侨对中国近代工业起步,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与支持,建立了丰功伟绩。香山在教育、科技、艺术、出版等业界名人荟萃,业绩卓著,香山文化是当之无愧的近代中国文化、海洋文化的典范。

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专家,应用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学派理论,分析了零丁洋海域及其范围的扩大,零丁洋海域处于正常贸易与走私贸易的重要集散地的特殊地位,随着广东社会经济与中外贸易的发展不断向海洋推进。

香山商业文化是香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香山文化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有学者归纳了香山人的企业思想与成功之道:一是香山人创办企业具有海纳百川的商业文化思想,其典型实例是其创办的四大百货公司遍及全国大中城市,开创了中国的百货商业;二是香山工商业群体积极开拓进取,形成了勇于竞争, 自强自尊,敢于冒险,敬业爱业的优良品质以及“初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商战”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商业文化焕发了强大的生机。顺利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商业文化的转变,有专家剖析了香山商业文化的现代传承途径,指出香山商业文化的创新性利用。使之做出了更大贡献。

海洋文化范文3

1海洋体育文化的概念界定

人类的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促使着事物不断的更新,海洋体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可以说海洋体育是人类借助体育手段向海洋渗透与海洋作用的直接产物。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海洋体育文化的继承性是双方面的,是体育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联系所表现出来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众所周知,“文化”概念的界定过程中,出现的百花争鸣情况,这是由“文化”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和变化性决定的。因此,我们对于海洋体育文化概念的探讨必须是建立在其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海洋体育文化是有着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弄清楚海洋文化的外延才能避免对海洋体育文化理解的抽象性。如果说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那么,概念的外延就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从文化层次理论角度来看,海洋体育文化的外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

(1)满足海洋体育需要而创造的体育场地建筑、设施、器械、服饰等物质文化。

(2)为促进海洋体育的发展而形成了物质的各种思想物化品。二是精神文化层面,即海洋体育意识、道德、态度、情感等。三是制度文化层面,基本的海洋体育组织形式、各种海洋体育组织机构、各项规章和基本制度。四是行为文化层面,包括身体锻炼、民俗活动、运动方式、体育手段等。由于海洋体育文化外延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此对于其外延的研究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海洋体育文化从广义上来看,就是指与海洋有关的体育文化;是人类在长期体育实践过程中受海洋影响逐步孕育、创造、形成具有海洋特性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海洋体育文化指在以海洋环境为背景,人类在与海洋长期的体育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经过长期历史发展沉淀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以海洋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文化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具有海洋性质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观念、体育思想等。

2海洋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2.1海洋性

人们常说海洋文化是“蓝色文化”,“蓝色”的“色彩”属性就是海洋文化的属性[2]。海洋体育文化是依附在海洋文化之中,因此,海洋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中定然蕴育着“蓝色”的“色彩”属性。海洋体育文化是伴随着人类长期以体育手段与海洋互动,相互关系的产物,因此,海洋体育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刻上海洋的印记。不容置疑,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成过程预示着海洋性将成为海洋体育文化区别一般体育文化特征的特有属性和特征。这里的海洋性,既包括海洋体育文化形成过程中海洋向人类呈现出的自然属性,又包括人类在创造海洋体育文化时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明属性。

2.2开放性

海洋体育文化对内往往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这里的多样性常常是由于其对外的开放和包容决定的。海洋体育文化由于依托于全球化语境往往比较容易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加大自身的开放程度。中西方海洋体育项目相互交流以及海洋文化产业间的相互合作更是印证了开放性在发展海洋体育文化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中海洋对于开放性的独特地位被凸显出来,海洋不仅作为海洋体育文化的源泉,而且更多的是承担着对外联系、对外交流的纽带和平台,尤其是在海洋运动项目的更新。众所周知,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海洋运动项目都从西方引进而来,导致海洋体育文化内容和形式上对于海上交流和海洋开放依赖性增加。因此说海洋体育文化离不开海洋的对外联系,同时也不难看出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速度取决于海洋的开放程度。

2.3海陆交融性

海洋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重要方面就体现在它的海陆交融性。海洋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与陆地界线上的密不可分,决定了海洋文化不仅停留于沿海一线而是与内陆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3]。海洋体育文化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着海洋体育文化理所当然携带有这一特征。已形成的海洋体育文化,就在以自身的魅力、感染性和活力吸引着更多以不同的文化输入方式的陆地文化。以海洋体育运动项目为例,无论我们是从海上运动项目、沙滩运动项目和海空结合的运动项目,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出陆地运动项目的影子,如沙滩体育运动项目中的沙滩足球、沙滩排球、沙滩跑步、沙滩拔河,这些运动项目可以看做是陆地体育文化向海洋体育文化复制式的输入。当然我们不能否定海洋赋予这些运动项目的新的生命特征,即海陆文化的相互交融性。可以预想到正是因为海陆文化的相互交融的频繁性,以及相互的碰撞和交织,必然会使海洋体育文化变的更加繁荣,同时也必然成为发展海洋体育文化的内在动力。

3海洋体育文化的价值

3.1经济价值:海洋体育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海洋体育文化不仅是作为推动海洋体育发展的软实力,更是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海洋经济的无形资产。一般来说,海洋经济迅速崛起的推动力是来源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海洋体育文化产业也正是这条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所谓的海洋体育文化产业是指以海洋环境为依托,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以生产海洋体育文化产品和提供体育服务为经营手段的行业。海洋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依赖于海洋体育文化这种群体意识的指导,在海洋体育文化产业日益趋于成熟的今天,海洋体育文化更是彰显出其带来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来说,就是海洋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的获得渠道来源于对海洋体育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中包括运动项目资源、体育器械工具资源、体育旅游休闲资源等等。正是由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给予海洋体育产业附加了经济价值属性,因此不仅决定了海洋体育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和生存的空间,同时也决定着海洋体育的发展命运。所以说,海洋体育文化带来的附加价值属性对于海洋体育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2人文价值:加快建设海洋体育文化的内在动力

现代社会对于人文精神的推崇是自上而下的,从政府的执政理念到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再到家庭生活的成员价值观无不体现着现代人文思想。体育原本就是源于人,由人创造的一种文化活动。而将这种活动回归到对于人的关心、关爱,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本质也是理所当然的。人本观念、个人观念、自由观念是现代人文精神的三大方面,同时也是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核所在。这点也可以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中得到证实,因为支撑和造就奥运精神的是“自信、自强、自尊”,这是人类在追求高层次的体育文化精神的同时对于人文精神的自然流露。以人为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案例在现代体育实践过程中屡见不鲜,如残奥会的举行就是对人类社会中的特殊群体给予的人文关怀。推而广之,海洋体育作为体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仅是继承了体育的运动属性,更是继承和弘扬了体育文化的内核精神,即人文精神。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人文精神是推动海洋体育文化持续发展、更加繁荣的内在动力。

3.3健康价值:推动海洋体育文化发展的究极目的

海洋文化范文4

【关键词】京族;海洋文化;社会意义

我们团队于2011年7月9日到月15日参加了京族哈节对万尾渔村进行了实地考察。

主要考察了当地的海洋文化,通过了解当地的海神信仰,具有海洋波涛的舞蹈,蕴含海洋心弦的独弦琴对京族生产、生活领域进行了深层次的了解。本文通过有趣的文字描写从而使有关专家甚至更多的普通人得到某方面的启示,或者启发某方面的兴趣。甚至为我校开设海洋方面专业提供有力依据。

京族信奉的海神主要有镇海大王、海公、海婆、龙皇天子、水口大王、观世音和伏波将军等,京族传统的海神信仰习俗的传承,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和边疆稳定。海神信仰成为京族祈求海上平安、渔业丰收、村社和谐信仰习俗之核心。京族人把镇海大王列为崇奉众海洋神灵之首。据说京族祖先迁徙到三个岛上不久,就在海岛东边的白龙岛怪石滩(旧时叫网地)西岸白龙岭上兴建镇海大王庙,后几度重建。现在保存的镇海大王庙为尾村哈亭民间事务会于2005年农历十月初六重建,次年正月二十一日立有《镇海大王庙简介》石碑。庙宇和庙碑均坐北朝南,面向大海,距海面约80m,日夜守护着这片广阔的海域①。京族人在修建或重建哈亭时还把镇海大王的牌位放在哈亭中央供奉,唱哈节期间要到海边将镇海大王迎回哈亭祭拜。

镇海大王是传说中的万尾、巫头、山心三岛开辟神兼海上保护神。京族祖先确定每年农历八月二十日为镇海大王的“诞日”,各户京族派代表到镇海大王庙内或哈亭举行祭拜仪式。镇海大王的传说和镇海大王庙的建立,表达了京族人民对英雄神仙的感恩和怀念,体现了京族惩恶扬善的传统美德。过伟和韦坚平在《京族民间信仰与神谱初录》文章中认为:外来的

京族渔民祀奉当地土著居民的海上保护神,是外来居民与当地土著居民相互认同的表现[1]。

尾村京族人苏维芳说:“镇海大王是我们京族人心目中的保护神,我们尊称他为“神翁”。凡是出海打鱼的渔民,都要在海边祭祀镇海大王,特别是到了哈节和大王诞日,全村各大姓氏的京族代表都会到哈亭和镇海大王庙拜祭镇海大王,感谢他一年来对我们的保佑,祈求

来年更加平安、丰收。” ②

京族的海神信仰仪式具有明显的海洋性。京族人世代面对辽阔的海洋,久而久之便具备了博大的胸襟和富于挑战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得他们在面对海上天气变幻莫测、复杂恶劣的海域环境又感到不安,出海平安归来成了京族最虔诚的祈祷。钟珂认为:“镇海大王在京族人心目中是一位足智多谋、机敏勇敢的老者,……京族人尊崇降妖伏魔的镇海大王, 这与京族人以海为生,畏惧大海又渴望征服海洋、战胜海洋的心理特征吻合,表现了京族的海洋民族特性。” [2]京族把镇海大王的牌位放在哈亭中供奉,且每年哈节村民抬着神座到海边将镇海大王迎回哈亭祭拜。祭神当天,师公读祭文,“哈妹”唱道:“月下是谁顶灯?行舟为何停?……”[3]

此外,京族海神信仰在和谐社会构建中也具有重大意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京族人在开展迎送、祭拜海神仪式中涉及的“海洋神话”、“海洋诗歌”、“海洋舞蹈”、独弦琴“海洋音乐”以及频繁的出海前祭祀、海上生活禁忌等各个方面,通过共同完成祭祀活动和遵守海上作业禁忌,彼此相互合作、交流思想、互相帮助,不但陶冶了族人的情操,培养了协作习惯和合作精神,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如某家有人畜不宁、天灾人祸、生病卧床等,京族民间认为是家有婆媳不和、邻里口角争吵,或是家人有犯禁。京族民间就要请当地的“法师”或“降生童”到家里降神解难。生童烧香念咒,双目微闭,手舞足蹈片刻,渐渐入化,“令箭”穿过左右面颊,以神灵的口吻,为主家道明缘由,如说“主家出门犯禁,冲撞土地”,或说“府上翁媳不和,神灵欠安”等[4]。同时降生童会按照一定程序帮主家做法事,驱邪除鬼神,保佑主家恢复安宁,人畜兴旺。京族的海神信仰心理及信仰习惯的养成过程,自然而然规范了京族人的道德行为,形成了和睦的家庭人际关系、团结的邻里关系和良好的村风村貌。

京族舞蹈穿插于祭祀仪式活动之中,祭祀一般与或神秘的自然崇拜有关,在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京族舞蹈在维系自然与社会关系、情感交流与达成统一民族心理等多个层面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京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唯一的海上民族,祭神时,主祭向神灵献酒,这时跳起《敬酒舞》和《敬香舞》,这两支舞表示对神灵的尊敬,并向神灵祈福;《天灯舞》是人们对海洋渔业文化、对族人出海打渔归来的抚慰,对族人辛勤劳动的感恩;哈节结束前跳《花棍舞》,具有驱逐鬼邪欢送诸神回归天位的意义。除了哈节舞蹈外,京族还有专门用于丧葬的《竹马舞》和《摇船舞》等。族舞蹈常常穿插于祭祀仪式中,以鲜明的表演形式表达京族人民与神灵、与自然以及族群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与美好期望。舞蹈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元素构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组合成的,京族舞蹈的起源正是祭祀仪式、劳动生产、海洋性文化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每年的哈节除了祭祀祖宗之外还有祈求来年丰收和出海平安的意思,在哈节举行的地点哈亭内供奉的神灵以镇海大王为首,其他福神为高山大王、兴道大王、广达大王等等,这些神灵代表达了京族人对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敬。京族舞蹈是与祭祀活动紧密相连的,在祭祀活动中,舞蹈穿插其中,成为了祭祀仪式的一部分,语言动作是表达涵义深刻的意旨符号,京族舞蹈以固定的祭祀意义的身份形成和发展,这也是京族舞蹈区别于许多民族舞蹈之处。京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屈不挠地向海洋进军,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并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形成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京族舞蹈起源于京族人民在沿海的生活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实践和需要。劳动生产是力度、姿势和技巧的配合,京族人织网、撒网、收网、出海捕鱼,在劳动经验和审美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塑造了京族自身表达美感的特殊方式,渗透到艺术的各个方面,而京族的舞蹈必然也会带上浓重的海洋性劳动方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舞蹈动作对海洋生物、海水波浪、人类游泳姿势等相关的海洋特征的模仿和表达。

京族舞蹈的民族特点很明显,表现出了海洋性特征,在动作、道具、节奏和整体氛围这几个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一)在动作上,圆、柔、收三个字可概括京族舞蹈的总体特征。

特定的舞蹈动作表现出了特定的生活习惯。“京族哈节文化植根于处于特定地理环境中的海洋文化,体现了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适应独特的海洋环境而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 [5]轻与柔的手部动作,是对海洋的模仿,让人想起海水的起伏不定,吞吐反复。海水能够根据地心引力保持海平面,京族舞蹈模仿了这种平衡感,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手臂和腰、腿互相弯曲的具有和谐美感的角度。在模仿海洋生物方面,舞蹈《海石花》就模仿了水母、鱼和螃蟹等海洋生物,展现出了海洋生物生动的生存状态。人遨游于海水中,利用海水浮力与大自然进行嬉戏与活动,手的摇摆正好展现了人类在海洋中的自由浮动状态。

(二)特定的舞蹈都会有特定的道具,用以象征、表达不同的含义,京族舞蹈也不例外。

跳《天灯舞》时,跳者的头顶放一只倒扣的大碗,碗上再放一只碟子,碟子上均匀地竖放着三支点燃的蜡烛,舞者双手各拿一只酒杯,杯中也竖放着一支点燃的蜡烛,这被称为“天灯”京族人靠出海打渔为生,需要提防风浪,也需要时刻辨别方向灯有光明之意,少女头顶天灯,扭动缓慢柔美的舞姿,一是以灯象征光明和灯塔,时刻为海上远航打渔的族人指明航向;二是头顶“天灯”以缓慢柔美平衡的动作来祈祷渔船在广阔的海面上一路平缓安全出航,用于丧葬仪式中的《摇船舞》,是由一女两男配合表演的舞蹈,道具是用纸模拟船只的样子扎成一个小舢板,女性表演者在前面做拉船动作,男性表演者持浆在船左右划动,“船”的道具不仅反映了海上生活的场景,再现了族人的劳动状态,追忆了亡灵生前的劳动场景,寄托了亲人的哀思,同时“船”还附有佛家“渡”的含义,有把死者“超度”之意。

(三)在节奏上,京族舞蹈在展览一个动作的姿势时比较舒缓和缓慢,注重对过程的展示;整体氛围虔诚肃穆,宗教气息古朴浓重,表达了京族人民对海洋的崇敬。

京族的宗教祭祀舞蹈,是祭祀诸神及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表示对先祖的怀念,这些宗教及习俗规约着京族人民的行为,世代传承,成为京族海洋文化习俗的主要组成部分。京族人民居住在偏僻的海岛上,每当男人出海打渔,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祭海活动,在家的亲属无不牵肠挂肚,担心着亲人的生命安危。一遇险情,家人们就焚香点烛,祈求神灵保佑,并扶老携幼,拥向海滩,盼望着亲人的归来。

因此,京族舞蹈有很深的海洋审美意义。京族舞蹈能表达人类情感,凝聚民族力量。同时京族舞蹈的现代意义――回归自然,放慢节奏,构筑温情氛围。京族舞蹈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现出了特有的海洋性特征,它曾在京族人几百年的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海洋文化中的奇葩和瑰宝。

京族海洋文化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独弦琴。独弦琴又叫一弦琴,因为它装有一个匏瓜状的扩音器,所以又叫匏琴。又由于它的音律主要表现出悲凉婉转,因此又叫“悲凉琴”。一琴多名,反映了京族同胞对独弦琴这一祖传乐器的珍爱。

独弦琴在独奏时使用若有若无的共振表现手法,是京族语言特色的加工和扩大,是京族民歌民谣、小曲小调等所独有的艺术才能,是京族独有的特色风味的演唱技巧。当独弦琴与独唱者同发一个音时,演唱情趣和演奏的魅力相济共融,能把听众带入迷宫式的幻想,回味无穷独弦琴用一根弦奏出了丰富的曲调和感情,其曲调时而高山流水,时而鱼翔碧波,时而百鸟朝阳,时而惊涛拍岸,音调丰富,音色优美,每当明月当空,夜阑人静时,琴师拨弄琴弦,悠扬的琴声划破海岛长空,动人心魄。

注释:

①访谈人:吴恒.男,汉族,年46岁,白龙村村农民.访谈时间:2011年9月17日。

②访谈人:苏维芳.男,京族,是年68岁, 尾村籍人,退休前为防城港市公安局副局长,长期从事京族民歌和喃字的收集整理工作.访谈时间:2010年9月16日、2011年5月12日。

【参考文献】

[1]过伟,韦坚平.京族民间信仰与神谱初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2]钟珂.京族鱼文化在哈节中的表征与传承[J].河池学院学报,2010(4).

[3]陈学璞.略论京族文化的民族性海洋性特色,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A].黄有第.防城港市京族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海洋文化范文5

如果我们把目光移向英国的西北部,就会发现在碧波的大海上有数百个岛屿环绕着苏格兰,像一群骑士,抵御着来自北大西洋的海风。因为这里阴晴善变,人烟稀少,所以群岛的维京语名字意为“世界的边缘”。这就是外赫布里底群岛。从这“边缘”再向外海驶出约64千米,还遗落着一处曾有千年人类文明的角落――圣基尔达岛。

圣基尔达岛位于苏格兰的刘易斯岛外海,属于赫布里底群岛的,是一个火山密布的群岛。圣基尔达岛由4座岛屿――赫塔岛、丹村岛、索厄岛、博雷岛和3座海礁组成,面积约8.53平方千米,该群岛位于大西洋大陆架上,在尤伊斯特西北部64千米处,距离大陆160千米。这里属于凉爽的大西洋气候,湿度很大,风力很强,而且火山爆发和冰川侵蚀形成了岛上起伏的丘陵山脉和延绵的悬崖峭壁。这里有欧洲最高的悬崖,高达430米,有英国岛屿中最高的岩石,阿明岩高达191米,利岩高达165米。1986年,圣基尔达岛由于其自然特色和野生动物被首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今,这里又被列为文化遗产地,成为一项综合性遗产。

圣基尔达岛有着很高的考古价值,岛上还有一些青铜时代的遗迹。这里保留着人类在赫布里底群岛的极端条件下生活两千多年的证据――人类生活遗迹,包括建筑结构、农田系统和传统的高地石屋。经考证,巴伊村落和莫尔河谷的人文文化大约持续了2 000年。18世纪时这里已经有近200人居住,还饲养了大约近2 000只羊。公元1836年和公元1865年,人类还成功地建造了两个定居点。这些居民以海鸟为食物,同时饲养绵羊并种植少量谷物。但这个位于北大西洋的孤独小岛四周海水变化无常,终年受到强劲的海风侵蚀。1930年,在圣基尔达岛上与严酷的自然苦苦抗争,挣扎着延存下来的村民,终因毁灭性的传染病肆虐以及岛外环境的吸引,在当年8月29日,全岛仅存的36名居民带着他们的牲畜一起乘船迁至苏格兰主岛。至此,一种存在了千年的生活方式随之消逝。

现在,登上圣基尔达岛也非易事。因其周边风大浪高,所以每次登岛需要在外赫布里底群岛等待多日才有船出海,而且要在风浪中行驶近3个小时,圣基尔达岛才会出现在雾色笼罩的海面上。岛上散落着十余座已经荒芜破败的石舍和几百个储物石室,这些残存的遗迹已成为野羊与海鸟的巢穴,人类反而成为外来的访客。人类文明的消失为一些稀有的物种和濒临灭绝的鸟类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岛上陡峭的山坡随处可见野羊悠然漫步,而那些嶙峋的峭壁和海礁则栖息着数十万只各类海鸟。而且岛上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塘鹅群――约6万对塘鹅在这座海岛及附近的海礁上繁衍生息。

目前,圣基尔达岛的维护经费来自国家拨款和非政府组织“圣基尔达俱乐部”的捐款。苏格兰国家信托基金会的考古及科研人员在每年四至十月来到岛上,守望着这处被遗弃的文明。

小贴士

很多濒临灭绝的鸟类都把圣基尔达群岛作为它们的栖息地,尤其是海鹦和塘鹅。

海鹦,别名善知鸟,属于海雀科,主要生活在挪威北部的沿海地区。海鹦靠捕食海洋鱼类为生,生存本领极强。它们喜欢群居,把巢穴筑在沿海岛屿的悬崖峭壁上的石缝沟中或洞穴里。

塘鹅,鹈形目鹈鹕科鹈鹕属的7或8种水禽的统称,拥有大而具有弹性的喉囊,主要栖息于全世界许多地区的湖泊、河流和海滨。某些种的体长可达180厘米,翅展可达3米,体重可达13千克,是现存鸟类中个体较大的。

海洋文化范文6

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打造江苏区域经济的“新引擎”乃至中国东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亟需创立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海洋文化发展战略,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打造中国东部沿海海洋文化建设高地。

面向海洋,放眼世界,深层次激活和唤醒江苏沿海区域海洋文化

江苏沿海区域的文化与海洋相联相依、息息相关、融为一体。所以,必须将海洋文化这一富涵特色、充满活力的地域文化有效激活和唤醒,并加以研究、弘扬、推介,为江苏沿海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和文化支撑。

一是面向海洋,全面开放,彰显闯海弄潮、开放开拓的精神特质。不容置疑,海洋文化特别是海洋文化中鲜明的开放性、开拓性特征,应成为国际性海滨城市文化的精神特质。要在经济走向海洋、走向开放、走向崛起的时代实践中,开敞胸怀,大胆借鉴其他城市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中优秀文明成果,充分吸纳海洋文化中有益于江苏沿海走向海外、融入世界的文化因子,并使之聚集凝结为新时期江苏沿海开发的精神内核。让“敢闯敢于、开放开拓”化为连、盐、通三市市民的自觉行动,成为城市的文化品格与不懈追求。

二是面向世界,多元发展,锻铸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核。海洋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国际的大环境。打造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增长极,在更高层次加快江苏沿海开发,决定了江苏沿海海洋文化建设必须走博大宽厚、多元兼容之路。要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对接和循环中,不断增强文化心态上的全球情怀、世界心胸,不断增强文化建设上的多元发展、兼容并蓄思想,投身新一轮海洋经济迅猛发展的大风大浪之中,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三是面向未来,矢志跨越,激发艰苦创业、锐意创新的精神源泉。充分抓住江苏沿海开发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激发广大干群创业的冲动、创造的激情、创新的锐气,不断积累,持续升华,从而内化为江苏沿海区域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动力源泉。在此基础上,自我完善、自我丰富、自我更新,铸就江苏沿海新时期海洋文化的优秀基因,成为受益无穷的区域文化精华。

着力打造富有江苏沿海风格和特色的海洋文化品牌

深度挖掘、整理和弘扬丰富悠久的江苏沿海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涉及海洋渔业文化、海洋盐业文化、海洋交通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神话传说、海洋民间信仰、海洋军事文化、海洋饮食文化、海洋旅游文化等方面。江苏沿海地区独特的区域文化是江苏沿海地域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成果,历经上万年积淀,是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在内的三市人情与理、仁与智、道与法对立统一的产物。从宏观层面来讲,无论是反映处于苏鲁交界、拥山抱海、富有连云港特色的山海文化,还是反映滩涂特点、富有盐城特色的海盐文化,抑或是反映通江达海、富有南通特色的江海文化,都是这些区域这些城市基本特质、文化内涵与精神传承的生动反映。要深入挖掘、悉心整理沿海地区与海洋文明息息相关的古遗址、古遗迹和古典籍,像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东方天书”美誉的将军崖岩画,比敦煌石窟的佛教造像早近200年的孔望山摩崖石刻,被誉为“华夏史前第一古城”的藤花落遗址,等等;重视挖掘整理和利用古东夷文化、海盐产地、近代第一城等历史文化遗产,放大由来已久的海洋文化因子,唤醒沉睡多年的海洋文化遗风,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积极传承并创新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吸取先贤思想智慧,古为今用,光大弘扬,进一步彰显海洋文化特色,凝聚和树立连、盐、通2000多万人民积极投身江苏沿海开发的精气神。

大力彰显、努力打造富有江苏沿海特色和个性的海洋文化。地域的魅力在于特色,文化的生命在于个性。要围绕特色和个性大做山海文章。一是抓住“山”字做文章。在江苏乃至更大范围内,像连云港云台山这样有着神山秀水风景的委实不多,更何况一部《西游记》给一座花果山平添了许多令人向往的灵仙之气。抓住“山”字做文章,要把山的精神、山的神韵、山的文化提炼出来,使之形成独特的文化魅力,如神奇浪漫的西游记文化、历史久远的摩崖石刻文化、集大成的佛道文化、灿如群星的名人文化等等,以此感染城市、熏陶城市,积淀城市的精气神。二是抓住“海”字做文章。南通、盐城、连云港作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海港城市、盐业基地,使江苏沿海地区成了中华海洋文明起源地之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江苏正在近千公里长的海岸线上,自北向南建设以连云港港为龙头,包括灌河口海港组和中山港的北部港口群;以大丰港为龙头,包括射阳的中部港口群;以南通港为龙头,包括吕四港和洋口港的南部港口群。与此同时,必须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做足海的文章,倡扬海的精神,形成生生不息的海洋文化精神,使如火如荼的江苏沿海开发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

努力推进充分展示海洋文化魅力、展现海洋文化形象的滨海城市建设。海洋文化中的载体和物质构成,融于城市建设的角角落落,表现于城市形象的点点滴滴。当前,江苏沿海地区正在按照《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加快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建设,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沿海地区亟需制定大手笔、大气魄的滨海城市规划,推动大思路、大力度的城乡建设,融海洋文化于其中,要让“海”字标记元素琳琅满目、触目即是,让海洋文化精神生辉弘扬于江苏沿海大地!

海洋文化范文7

热闹的节庆活动、嘹亮的渔歌号子、走马灯似的民间艺术团,营造了喜庆的海岛节庆的氛围—这是为期两个多月的“2012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闭幕式。旁人告诉我,多年来,这一国字号的文化节,凭借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演绎了舟山的历史张力,并由此提升了舟山的软实力。

今年的第八届“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历时两个多月,其间陆续举办了海洋生物增殖放流、国际游艇展、海鲜美食争霸赛、海洋歌会等18项“海味”十足的活动。正如相关媒体所评价的:这一平台,已经越来越成为海洋文化的民众推广者。

在初秋海风刚刚吹散暑热的季节,我们来到了舟山,零距离感受这里的海洋文化之美。

传统民俗的新生

在舟山,我们看到的文化发展,大多是在当地原本就丰富的民俗民风中产生。比如,浩瀚的东海孕育了别具特色精彩纷呈的民间音乐,舟山锣鼓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当地人向我们介绍说,舟山锣鼓是大套复多段吹打乐,两大主奏乐器—排鼓、排锣别致新颖,演奏风格独特,表现的是东海渔民豪爽粗犷的性格和战斗风浪的场面以及开船、拢洋等欢腾热烈的气氛。

旧时的舟山锣鼓比较简单,形式单一,后来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先后出现了太平锣、船形锣鼓、三番锣鼓。新中国成立后,舟山锣鼓被改编成大型吹打乐《海上锣鼓》。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七届青年联欢节民间音乐比赛中,《海上锣鼓》荣获金质奖,走向了世界。

20世纪60年代起,舟山锣鼓红极一时,许多专业文艺团体,包括中国艺术团、中央民族乐团等部级院团,纷纷到舟山学习,作为重点节目。1976年,中国艺术团赴美国演出,舟山锣鼓改编的《渔舟凯歌》等节目最受观众的欢迎。

21世纪以来,随着海洋文化建设的深入,舟山文化部门用舟山锣鼓形式创作的作品,多次在部级及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纯打击乐齐奏《沸腾的渔都》是代表作之一,其热烈、火爆的气氛,丰富、多变的演奏,博得了人们的好评,是近年来舟山锣鼓改编较为成功的作品,在浙江省首届民间锣鼓大赛中,获得创作、演奏双金奖。

目前,舟山锣鼓在民间发展十分迅速,不但本岛市、区有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队伍,而且在外岛乡镇、渔村也活跃着数支颇有地方特色的队伍。虾峙岛女子舟山锣鼓队常在各种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等活动中表演,深受群众的欢迎。

其实,在舟山海洋文化大发展的今天,获得新生的传统民俗远不止舟山锣鼓。其他如观音传说、渔民号子、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渔民谢洋节这些植根于民间的项目,都拿到了国字号的非遗证书。去年,舟山市文化局非遗处针对部级非遗项目做出了一系列的计划,其中,“八个一”计划被工作人员们认真实施着:一个项目、一个保护方案、一个传承基地、一个展示平台、一册普及读本、一项配套政策、一个专家指导组和一个工作班子。近年来,舟山各地还经常举行颇具规模的民间民俗大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各方群众。

群众文化的推力

如果说舟山海洋文化的建设,让一大批传统民俗得到新生,那么,那些缔造民俗的舟山人,则在这场文化创举中更多地获益。

在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舟山普陀区的渔民画发展中心,我们见到了今年47岁的蒋德叶。这位舟山渔民画的代表人物,正在自己画室里专心创作一幅1米见方的画作,穿着一身美工服,上面沾满了颜料。

攀谈中我们得知,蒋德叶原来住在舟山虾峙岛,他17岁下海,23岁当渔船轮机长,30岁担当船长,是一位标标准准的舟山渔老大。虽然他年轻时就喜欢篆刻画画,但走上绘画道路纯属偶然。

2003年,蒋德叶在当地文化工作者的推荐下告别渔民生涯,开始创作渔民画。凭借深厚的生活功底,几年来,他的画已多次在国家、省、市级各类农民画比赛中获奖。他说:“爱好是打开世界的大门的一把钥匙,普陀渔民画有大海的气势和胸怀,中国有很多地方出农民画,但用现墨表现海洋文化的仅有舟山渔民画。”

别出心裁的蒋德叶发明了用海沙加丙烯颜料和胶水创作渔民画的新方法。这种画不怕泡水、不怕剥裂、颜色鲜艳、图案明朗,很受各地客户欢迎。“现在的生活比打鱼稳定多了,我也很享受创作的过程。”蒋德叶说。

普陀区文广局产业科科长黄玲告诉我们,平时在渔民画发展中心从事专业创作的有十余人,其余的散落家中创作。这些土生土长的渔民画作者,通过对当地生产、生活环境的描述来表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讴歌与向往,他们完全凭着想象展开翅膀。

现在,普陀渔民画正从一种纯粹的民间艺术,逐渐发扬光大走向市场。渔民画被制成挂件、铝版画、黑陶盘、沙雕画、丝巾、立轴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成为家居装饰、馈赠亲友、外事活动的新宠。

除了那些深受文化创新益处的渔民画作者之外,舟山打造海洋文化的过程中,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深入发展群众文化的典型。比如,舟山的海洋歌曲大赛,涌现出不少“歌星”;这五年来,舟山共有400余件歌曲作品获省级以上的奖项,有3个文艺节目获全国“群星奖”。

节庆活动的创意

几天的采访中,我们对于评价舟山人性格听得最多的话就是“像海洋一样富有创新和包容精神”。

在海洋文化打造过程中,这种创意创新尤为明显。

秀山岛并不大,夹在岱山岛和舟山本岛之间的独特地理位置,让她发展旅游得到了很大的便利。

与别处力推的沙滩、阳光、海浪这些旅游元素不同,秀山人别出心裁地打出“我为泥狂”的广告词,这些年风行长三角。

海洋文化范文8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意识;文化

0 引言

海洋文化包罗万象,人类缘于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仅包括涉及海洋的宗教、信仰、神话、喜剧、文学、艺术等;广义上除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海洋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又包括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微系统: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

1 海洋与文化

1.1 海洋文化与文化的概念

文化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其定义种类繁多。截至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文化的定义仍未达成一致。通常而言,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中最重要的范畴,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对文化的研究似乎一开始就与文明存续、文明图存等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1]。

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诸如齐鲁文化研究、吴越文化研究、岭南文化研究等地域文化研究,随着沿海地区的文化研究,海洋文化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海洋文化才开始较为系统的研究,比如曲金良教授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研究、开发和利用海洋,它是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人类需要重视人与海洋的关系,应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文化作为海洋资源的一部分,我国海洋文化的研究应当发掘和弘扬我国海洋文化的精髓,促进民族海洋意识的提高,进而为我国有关海洋政策的研究和完善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1.2 海洋文化的特征

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文化包含了相互包容而又独立的三个方面,即物质、制度和观念。海洋文化也是如此: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文化。海洋物质文化,可以直接感知的表层次文化,比如船帆、桨橹、盐田以及渔具等。其中海洋物质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海洋制度文化,但海洋物质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包括海洋制度文化,海洋制度文化也不是被动反应海洋物质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而是能动地反作用于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常年致力于海洋历史文化研究的杨国枢教授认为:中国走向海洋,需要对我国海洋历史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需要有中国海洋历史文化传统的自觉,才能正确把握其今后的发展趋向,进而取得适应新的历史挑战的自主地位[1]。没有海洋历史文化传统的自觉,便没有当代海洋发展的行动自觉[3]。由于不同地区或国家所制定的相关制度有所差别,所以关于我国海洋制度文化需要单独地进行分析和研究。

当前我们在对海洋文化研究的意义和定位的同时,必须重视制度层面的海洋文化研究。例如西方地区或国家因其悠久的海洋文化传统、积极的海洋扩展政策,率先开启现代化历程。尽管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缓慢,但是并非航海实力逊于西方,而是由于政策和价值取向不同,比如封建时期的闭关锁国,施行海禁政策和“重症轻技、重道轻器”等落后思想观念和政策措施。历史研究表明,只有主动地进行制度上的变革,实施采用合理的海洋政策,顺势而为,才能成为海洋强国。简单的说,不同的海洋制度文化导致不同的海洋文化差异。

2 海洋文化研究的新视角

单一的研究海洋文化的观点和方法不适合复杂的海洋文化。笔者认为只有结合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的角度和文化哲学这三方面研究海洋文化是可取且科学的。海洋文化并非“海洋”与“文化”两词的简单叠加或组成。海洋文化从属于文化,而又非我们传统意识中文化。因此从海洋这一方面来解释文化,为我们探索海上活动和海洋文化对我国的哲学思想或文化艺术起源的影响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从海上活动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诠释了中西方数千年来发展历程的不同,认为海上经商对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1]。

从文化传统与海洋活动的互动关系出发,解释一个民族或国家海洋活动的方式、特征和海上活动的兴衰,即是文化解释海洋。我们转化角度,若依据海洋所特有的性质来解释文化,那就是海洋解释文化。海洋给予人类的不仅仅是无偿的物质资源,更多的是内在的哲学、哲理,比如海洋接纳所有河流水源,其象征胸怀之大,才可容下更多,简单的说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可以说是从海洋解释文化的经典名句。近几年有不少学者从海洋解释文化的角度探究其方向,开拓了新视野。

3 总结

21世纪为海洋世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陆地可供开发资源的减少,世界各海洋大国之间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对海洋文化的理解和发展决定着这场竞争的格局与态势。可见海洋先进意识文化关系着中国海洋安全,海洋经济,海洋强国建设与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富强的重要目标实现。中国海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全社会更新观念,提高对海洋文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关心、支持、投入海洋文化发展的氛围中,迎接中国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海洋文化的21世纪。

【参考文献】

[1]吴继陆.论海洋文化研究的内容,定位及视角[J].宁夏社会科学,2008(4):126-130.

[2]束春德,等.青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28(9):138-141.

[3]彭其.海洋文化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J].新东方,2010(4):67-71.

海洋文化范文9

[关键词]北部湾 广西 海洋文化 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32-02

作为西部地区惟一沿海的省区,广西海洋产业发展有着先天的区位优势,其大陆海岸线绵延悠长,沿线海洋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然而广西文化产业过于倚重传统的“山水文化”,对于海洋文化还缺乏了解和重视,甚至在观念上存在严重的“西部情结”,不能“因海得福,因海而富”。近年国务院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广西北部湾风生水起,海洋文化开发和产业化发展也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开发模式分析

目前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滨海旅游业为主,包括海洋休闲渔业、海洋休闲体育业、海洋历史民俗文化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工艺品业、海洋文学艺术业等内容较为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和产业门类。

(一)滨海旅游业。从现在的发展及收益情况看,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滨海旅游业,其收入份额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十五”期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不含临海工业),由2000年的11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90亿元,年均增长14.3%,其中滨海旅游业产值占到13.2%。2008年,广西海洋经济总产值208亿元,其中,滨海旅游业达到35.2亿元,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100万人次。①广西北部湾旅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滨海旅游集群雏形,形成了5种滨海旅游模式,即滨海城市游、海岛休闲游、渔村体验游、跨国边境游、民族风情游。

(二)海洋休闲渔业。海洋休闲渔业是对渔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整合的产物,即对渔业生产过程中的有关环节进行综合开发,形成以渔业为主题、具有旅游价值的垂钓、潜水、观光、度假以及体验渔家风情等内容的产业。近几年来,广西北部湾沿海各市大力开发休闲渔业,不仅增加了经济收益,也为沿海渔民解决了转产转业问题,缓解了海洋渔业资源负担过重的压力。广西北部湾地区已经形成了观赏渔业、垂钓渔业、体验渔业等门类齐全的海洋休闲渔业体系,大大拓宽了传统渔业的内涵和功能。

(三)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节庆会展业主要包括与海洋有关的节庆、博览会和展销会等。节庆和会展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经济形式。这不仅是因为它本身可以实现和创造经济效益,同时它所产生的“蝴蝶效应”折射到市场领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甚至影响一座城市的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让全世界记住了绿城南宁,中国国际时装节让大连跃升全球时尚之城。广西北部湾沿海各市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海洋节庆会展业,逐渐形成了一些品牌节庆活动。如,钦州市的千年古陶文化旅游节、国际海豚节、三娘湾观潮节,防城港的国际龙舟节、金花茶节、十万大山森林旅游节等,北海市国际珍珠节、国际海滩旅游文化节等,这些节会不仅扩大了城市和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还收获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海洋休闲体育业。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利用沙滩细滑柔软、海洋水清浪平等天然优势,逐步开发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据调查,目前广西北部湾主要有两种体育产业形式。一种是竞技体育,利用这里优良的海洋资源,建设滨海体育训练基地,为国家和其他地区的运动队伍提供训练场所,承接国家和国际有关体育赛事,如北海市的海上跳伞、沙滩排球、足球,防城港市的帆板划船、摩托艇、龙舟赛等。另一种是融合运动、旅游、娱乐等元素的群众休闲体育,利用水域资源开展体育健身娱乐活动,让人们亲水戏水,参与海洋体育活动,如海域游泳、海水浴、水上摩托艇、游艇、滑水、冲浪、沙滩球类运动、沙滩健身走等。这些休闲体育运动正在成为各大滨海旅游景点最受关注的游乐项目。

(五)海洋历史民俗文化业。与海洋相关的饮食起居、服饰建筑、传统节日、历史遗迹等都属于海洋历史民俗文化业。广西北部湾地区是家文化保存和发展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同时有着丰富多彩的渔家习俗、海洋人文历史遗迹,以及客家文化、侨乡文化等。这些丰厚的海洋历史民俗资源有力促进了广西北部湾海洋历史民俗文化业的发展。如,对外沙岛的开发。自2004年起,北海市加大外沙岛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在已在岛上建成一座凸显外沙家历史神韵的中国家民俗村,成为北海的热点景区,来者络绎不绝。

(六)海洋工艺品业。广西北部湾海洋工艺产业主要体现在珍珠、贝类、珊瑚、陶瓷以及沿海少数民族特色工艺品等的加工生产上,其带、壮锦、瑶锦、刺绣、木雕、石刻、剪纸、泥塑等民族特色工艺品主要是向游客展示并销售。珍珠和坭兴陶是这一地区最富盛名、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例如北部湾所产珍珠(又称“南珠”)以其细腻圆润、光泽艳丽、瑰丽多彩而闻名海内外,作为其中代表的北海市具有养殖海洋珍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其珍珠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50%,珍珠及副产品综合加工年产值达3.5亿元以上。

(七)海洋文学艺术业。随着海洋开发不断深化,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学艺术产业逐渐兴起,目前已经形成了与海洋相关的文学、艺术等内容较为全面的产业体系。海洋文学方面,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北部湾作家群正在形成壮大,他们创作了《云水激荡:2008广西北部湾》、《四十年,一座大港的崛起》、《谁持彩练当空舞――北海处置烂尾楼纪实》等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为北部湾建设鼓与呼;电影电视剧方面,广西涉海电影电视剧主要有《北部湾》、《风生水起北部湾》、《老城风云之海鲨一号》以及在北部湾取景拍摄的《水浒传》、《海霞》等;戏剧曲艺,涌现出大型史诗性舞剧《碧海丝路》、音乐舞诗《沽美》、广播剧《大海的儿子》等,北部湾水彩画派也在逐渐成长。大型海上实景演出《印象•北部湾》正在筹备中,将成为继《印象•刘三姐》后广西又一个文化盛宴,成为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的闪亮名片。

二、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发展及产业开发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海洋意识淡薄。广西长期沉浸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优势和喜悦中,导致人们缺乏大海的视野,想不到而且也不敢想海洋能带来巨大的经济财富。正是这种思想的禁锢,在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广西显得异常沉默,广西“这片海”也显得异常平静。而广东、上海、福建、浙江、山东、江苏等沿海省市抓住有利时机,大作海洋文章,开掘海洋资源,成为现在的海洋经济强省。这一认识问题亟需得到矫正。

(二)海洋教育落后。海洋意识的淡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洋教育的落后。海洋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宣传教育,主要指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传播海洋知识和海洋信息,强化海洋的重要性,让公众明白海洋开发的深远意义;二是海洋学校教育,主要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教授有关海洋学科的知识,为海洋产业开发提供智力支持。显然,这两个方面在广西都严重缺位,尤其是后者。据调查,现在我国约有30所高校设置了海洋学科相关专业,而广西现有的15所本科院校没有一家开设海洋学科专业教育。海洋教育的落后和缺失,直接导致了海洋专业人才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制约了广西海洋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海洋文化开发范围较窄。北部湾海洋文化是我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漫的历史中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精神,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如海洋音乐舞蹈、海洋手工艺品、海洋文化典籍、海洋饮食文化、海洋体育竞技等都具有商业开发的价值。就目前情况而言,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开发范围还比较窄,对原生态海洋文化资源存在高度的依赖性,缺乏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开发,也就是说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只是根据其内容来进行展示性开发,或是借助旅游让人们领略海洋风光,或通过简单的制作加工出售海洋文化类纪念品,许多海洋文化项目和产品基本上处于是滨海旅游业中的“副产品”。

(四)海洋文化开发水平不高。一是没有形成优秀的品牌。同其他产业一样,品牌是海洋文化产业的生命,也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标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海洋品牌产品,还是优秀的海洋文化企业,在广西北部湾地区都尚未出现,更无从谈起品牌效应。二是产业界限不明确,海洋文化企业的杂陈性较强,我们调查发现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对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准确定位,不做细致周密的调研,就急于投资上项目,盲目效仿其他地区的开发经验,结果造成所开发出来的海洋文化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许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关于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发展及产业开发的几点措施

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是该区一大产业特色和产业方向,必须立足区情、突出重点、选准方向、开拓进取,积极寻求新形势下加快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发展思路和措施。

(一)宣传海洋知识,提高海洋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树立新型的文化产业观,在打造“山水文化”的同时,开发利用好海洋文化。

(二)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产业运行机制,抓紧制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三)制定科学合理健全的海洋文化产业政策,完善海洋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完善海洋文化产业法制体系。

(四)培养和引进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方面,根据广西的实际,研究制定高层次海洋人才引进政策,鼓励和吸引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建立海洋文化人才库。

(五)建立健全海洋文化产业市场营销体系,推出文化精品,打造产业品牌,找准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切入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资源进行整合、配置,集中精力开发优势项目,创造区域特色。

(六)统筹区域协调,加快整合发展,把构成海洋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要素、市场主体按照“效益、效率优先”的原则,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益关系调整,以实现产业生产力最大化,这其中主要包括资产的整合和区域的联合。

(七)开发与保护并重,推动可持续发展,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以海洋文化资源为基础,与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通过采取必要的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开发和利用,从而实现海洋文化产业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注释:

①以上部分数据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开诚等.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10.

[2]张廷兴,岳晓华等.中国文化产业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2.

[3]杜平,章远新.21世纪初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12.

[4]王曙光.海洋开发战略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7

[5]孙斌等.海洋经济学.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2

[6]广西统计局编.广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海洋文化范文10

海洋文化特色建设的内涵

以大海一样的真挚情怀去爱每一个学生;以大海一样的渊博文化浸润每一个学生;以大海一样的博大品格熏陶每一个学生;以大海一样的宽广胸怀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海洋文化特色建设的核心价值 以传承海洋文化为载体,吸取海洋文化的精神,建设民主、平等、关爱、和谐的校园,构建宽容、接纳、自主、参与的魅力课堂,培养学生宽容自信的优秀品格,让学生在海洋精神的感染下,成为宽容自信的人。

按照海洋文化特色建设的思路建设和谐的“海之家” 通过“硬件”和“软件”同步建设,创设海洋主题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海洋文化的熏陶下,培养情趣和爱好,在蓝色和谐的海洋之家中养成乐观、豁达、宽容、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品格。

创设充满海洋气息的校园文化

依托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校园文化景观 着力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开辟海之魅科普文化长廊、海之灵生物标本室、海之星才艺展示栏等,使学校成为海洋文化的教育场所。

弘扬海洋文化,提炼校园精神 建立以弘扬海洋品质为灵魂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校园文化,以文化立校。通过开展快乐德育课堂、海洋科技艺术节、“我爱大海”主题班会等海洋科普及人文教育活动,形成宽容、博学、自信、自强的校园精神。

铸就接纳、宽容、博学的教师团体

海洋的品格特征之一就是接纳、包容、博大精深,北海市海城区第六小学在这一品格特征的启示下,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做到了以下几点:建立接纳教育理念,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爱;倾注爱心,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播种理想;提高师能,以渊博的知识教导每一个学生。

建立尊重、民主、参与的管理模式

把海洋文化特色教育与学校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坚持民主管理,努力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为学校发展出谋献计出力,力将“尊重、民主、参与”的管理理念真正贯彻到对学校、教师、学生的管理中。

打造“海之魂”魅力课堂

打造“海之魂”魅力课堂,就是把宽容、接纳的海洋精神品格融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中,营造尊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开展各学科、各学段、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如开展展示教师风采的“海鸥杯”课堂教学比赛、“海之声”教研沙龙等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构建“海之语”课程体系

学科课程渗透海洋知识 在低年级,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海洋生物知识,获得初步认识海洋的情感体验;在中年级,进一步了解海洋生物知识,初步获得对海洋文化的理解与熏陶;在高年级,让学生深入学习海洋生物知识,感悟海洋对人类的重大作用。

校本课程拓宽教育内容 六小结合学校开展的海洋文化特色教育,通过挖掘海洋历史文化、历史悠久的海疆文化、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独具魅力的海洋旅游文化等海洋自然资源和绿色生态的教育文化,开发了包括海洋品格、海洋生态保护、海洋与人类关系等内容的校本课程――《海之语》、体现学校体育特色的《扬帆展翅武术操》教材,有计划地开展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海洋知识、认识海洋、探究海洋的奥秘,吸收海洋文化的精髓,形成海洋的个性品质。

实施“海之品”德育工程

六小实施的“海之品”德育工程把海洋的宽容、博大、坚强、热情的精神品质赋予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让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学会宽容,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树立自信,做具有海洋品格的学生。

开展少先队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海洋的情感,如举行“我爱大海”主题班会、保护海洋清洁活动等。开展体艺特色活动,如实践类的“海之声”朗诵队、艺术类的“海之梦”合唱团、体育类的“海之魂”武术队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特色主题活动中增强自信,形成宽容接纳的品质。开展保护海洋环境的活动,让学生在海洋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认识、了解、保护海洋,增强责任感。组织学生到北海银滩、海洋研究所、海底世界等海洋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历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增强自信。

海洋文化范文11

海洋人文历史资源主要包括四类:1.海洋历史人文遗迹类资源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是指生活在滨海地区的居民在各历史时期活动形成的痕迹以及其他有历史与纪念价值的遗迹。它包括:古人类文化遗址,如灵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茅岭杯较墩遗址、交东社山遗址、芭蕉墩、上羊角新石器时代遗址、合浦古汉墓群、钦州久隆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古码头遗址,如合浦石湾的大浪古港,防城港市的企沙码头、茅岭古渡、洲尾古码头,钦州乌雷码头、江东博易场遗址、龙门港等;古运河、古商道,如潭蓬运河遗址、杨二涧(伏波故道)、十万山古商道等;古代生产遗址,如钦州唐池城遗址和古龙窑遗址,北海上窑遗址、下窑遗址、造船遗址、白龙珍珠城遗址及七大珠池遗址;古城镇及民居遗址,如钦江县故城址、越州古城遗址、北海永安古城遗址、北海近代西洋建筑群、钦州刘永福故居群、冯子材故居群、北海老街、灵山大芦村等;海防、海战遗址,如烽火台和炮台、军营和屯寨等;历史人物足迹或历史场景,如东坡亭、东坡井、海角亭、惠爱桥、防城港市境内的大清国1~33号界碑、海上胡志明小道等。2.海洋民俗文化类资源广西沿海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海洋捕捞、浅海采集等生产活动中形成了饶有地方色彩的文化,包括:风格迥异的生产生活习俗,如疋旦家婚礼、京族高跷捕鱼和拉大网等;丰富多彩的节日,如京族哈节、北海外沙的龙母庙会;神秘动人的民间传说,如《合浦珠还》的故事、三娘子的传说等;悦耳动听的民间音乐艺术,如京族的独弦琴艺术、北海咸水歌、钦州采茶戏和跳岭头等。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记忆和人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创新性的开发。3.海洋特色技艺类资源在长期的耕海生活中,广西沿海人民总结并创造发明了一些极具特色的海洋生产生活技艺,包括南珠的生产及捞捕技艺、北海贝雕技艺、钦州坭兴陶工艺、防城港石雕工艺、京族高跷捕鱼及拉大网、海盐生产技艺及各种海产品加工工艺等。4.海洋宗教文化类资源广西沿海人民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儒、道、佛与地方民间信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地域色彩和海洋特色的宗教文化。广西沿海的主要宗教有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还有对海神、三婆庙、伏波庙、土地公、关公等的崇拜,体现了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多神崇拜与民族特色相结合,二者和谐共存。各类宗教古建筑较多,如合浦东山寺、武圣庙、关帝庙,北海普度震宫,钦州的北帝庙、雷庙,防城的水月庵,各地的三界庙、妈祖庙、伏波庙和现存的天主教堂等。这是观光祈福、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西海洋文化资源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特色鲜明。截至2012年5月,已列入自治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涉海类项目有23项,如民间传说《合浦珠还》《美人鱼传说》,传统民俗“京族哈节”、“外沙龙母庙会”、“疋旦家婚礼”,传统手工技艺“钦州坭兴陶制作技艺”、“北海贝雕技艺”、“京族服饰制作技艺”、“京族鱼露”、“北海疋旦家服饰制作技艺”,民间音乐京族独弦琴艺术和《北海咸水歌》,民间曲艺《老杨公》、钦州《跳岭头》、《京族民歌》等。[2]其中,京族哈节、京族独弦琴艺术和钦州坭兴陶制作技艺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与广东广州、浙江宁波、福建泉州、江苏扬州、山东蓬莱正在联合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的特点

1.浓厚的民族特色广西沿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各族人民在长期耕海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里有全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也有被称为“海上吉普赛”的疋旦家和散布于沿海的客家。广西海洋文化以骆越文化为基础,在与内陆文化的交流中,它接受并融汇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的影响。而在与海外文化交流中,又融合了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等因素。在吸纳多元文化影响的同时,广西海洋文化保留了自己的独特性,这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均有反映,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各种地方文化共存共生的现象。如这里长期是多神崇拜,包括海神、龙神、雷神、飓风神、天妃、伏波神和孟尝神等,其中伏波神崇拜与伏波将军南征有关,孟尝神崇拜与“珠还合浦”的故事有关。广西海洋文化中还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壮族文化、京族文化等文化的内容特征,在区域内部又表现出鲜明的地区差异,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2.浓郁的南疆特色首先体现为在沿海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俗。在古代社会,广西沿海因远离中原,开发相对滞后,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为了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人们与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斗争,由此形成了勤劳、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文化特征,养成了笃信鬼神、求助于超自然力保护的习惯。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求神拜佛的风气仍然承袭不衰。其次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南珠文化。自古以来,广西沿海海域就是驰名世界的南珠产地,各地流传“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3]的说法,珍珠文化相当发达。现在,南珠已成为广西重要的文化品牌,北海成为国内海水珍珠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围绕着南珠的开采、收集和贸易等,广西沿海形成了白龙珍珠城、合浦汉墓、北海古窑址(群)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近年来,虽然珍珠养殖业走向萎缩,但“南珠”的文化影响却使之成为北海的城市文化形象之一。再次,广西沿海有其特有的海洋文化元素。这包括:海天一色的广袤海域,海湾海鸟的旖旎风光,滨海红树林群落孕育了独具风韵的南方海洋生态文化。此外,疋旦家婚礼和服饰、京族哈节与渔具渔法、《珠还合浦》、《白龙城的传说》、《美人鱼》等美丽传说及渔业谚语等,展示了斑斓的南方海洋民俗文化。3.商贸性强广西北部湾沿海是中国古代最早开展远洋贸易的地区[4]。古代合浦郡沿海盛产珠玑、玛瑙、玳瑁、象齿、犀角、宝石、美玉和名贵香料等奇珍异宝,它们是地方政府向中原统治者进贡的珍品,也吸引了大批商人来岭南贸易。由于珍珠贸易的兴旺,当地居民以采珠贩珠为生,很少从事农业生产,“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自西汉元鼎年间起,合浦就是当时中国往东南亚、南亚、欧洲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隋唐时期,钦州陶瓷文化发展成熟;宋代,钦州是对外贸易的一大港口。至近代,北海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通商港口。合浦汉墓群、潭蓬运河、宋代钦州博易场遗址、合浦上窑明窑遗址、明代瓷烟斗和压槌,见证了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喧闹;现代北部湾三大港正在续写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5]以上这些都反映了航海文化与海洋商贸文化所构成的丰富内涵。4.忠于国家、勇敢善战的海疆文化特质自古以来,广西沿海是中国南部的海防要地,有“古来征战第一线”之说。历经千年,这里留下了许多战争遗迹和记载:伏波将军马援的活动遗址、伏波庙会遗址、白龙古炮台、水师营遗址、刘永福和冯子材故居及其英雄故事,展现了可歌可泣的守边卫国、抗击外侮的海疆文化。5.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早在新石器时代,广西沿海居民就从事渔猎和农业活动。先秦时期,生活在这里的骆越人有“断发纹身”的习俗。合浦是汉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合浦港的兴盛促进了以合浦为中心的古合浦郡(包括今广西沿海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合浦大型汉墓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华美全国罕见。现存于沿海各地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古运河、古商道、伏波庙以及白龙珍珠城、京族哈节、珠还合浦和三娘湾的神话传说等记载着广西沿海地区厚重的历史。北海中山路骑桥商业老街及西洋建筑群成为近代史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广西沿海三市拥有近400处(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历史文化遗迹近年来得到完整、妥善的发掘、保护及修缮。如北海老街已得到重新修缮并对外开放,北海的西洋建筑群已纳入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北海申报并被列入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城。此外,白龙炮台、海上胡志明小道、刘冯故居、陈济棠故居、胡志明故居、伏波庙等遗迹也是重要的人文历史资源。

广西海洋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广西沿海至今仍没有出现知名的海洋品牌产品和优秀的海洋文化企业,更无从谈起品牌效应。如曾风光一时的“南珠文化”品牌已失去往日的辉煌,甚至已到亟待抢救的地步。产业界限不明确。海洋文化企业的杂陈性较强,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对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准确定位,不做细致周密的调研,就急于投资上项目,盲目效仿其他地区的开发经验,结果造成所开发出来的海洋文化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许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三是海洋文化开发范围较窄。对原生态海洋文化资源存在高度的依赖性,缺乏对海洋文化资源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开发,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只是根据其内容从事展示性开发,或借助旅游让人们领略海洋风光,或通过简单的制作加工出售海洋文化类纪念品,许多海洋文化项目和产品是滨海旅游业中的“副产品”。即使是开发相对成熟的海洋休闲体育运动仍显项目单一,限于海上跳伞、沙滩球类运动、摩托艇冲浪等,不能满足高层次游客的需求。对海洋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由于起步晚,开发水平较低,对海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涉海民俗文化、涉海艺术业等产业开发较少。不少庆典活动经济味太浓,缺乏对海洋文化的深层次发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滨海旅游业是目前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沿海地区对滨海旅游的深度开发还不够,旅游项目缺乏创新,全国闻名的重点旅游项目少,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力度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还停留在低层次。广西的涉海工艺品主要是低端的珍珠、贝类等,缺乏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涉海艺术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不多。对海洋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随着广西沿海开发的深入推进,大规模的海涂围垦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沿海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传统的海洋文化载体正在萎缩,如渔村、海洋神话、海图海志、海洋民俗、盐民船民等都在逐步地减少、弱化或消隐。一批涉海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海歌、海舞、水上木偶戏等正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海洋文化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弱小如涉海会展庆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够强,东盟博览会、民歌艺术节等大型会展庆典对提升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影响、带动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开发和利用海洋文化资源、促进广西海洋文化发展繁荣的对策

加强海洋文化研究,推动广西海洋文化发展相关部门要抓紧落实并开展广西海洋文化遗迹普查工作,明确调查的重点: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的调查、广西海洋文化遗产资源状况的调查、广西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调查等。要根据广西海洋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理念,提炼积极向上的广西海洋文化精神,推动当代海洋先进文化思想的宣传和创新,形成全社会对发展海洋文化的共识。要吸收世界各国海洋文化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借鉴我国其他沿海省份的先进经验,加强对海洋思想、海洋政策、海洋发展模式的研究,提出发展广西海洋事业的创新性思路。加强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创新发展广西海洋文化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海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原则,在开展广西海洋文化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打造结构完整、适合广西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保护利用体系。第一,各级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强对海洋文化资源的整理与研究,使之与沿海和海洋开发互动并进,同时要修订沿海和海岛开发规划,把海洋文化建设纳入规划之中。在海洋文化建设中,要确立理念和思路,为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应用留下足够的空间,避免对海洋资源实行单一的产业开发或过度开发。第二,加快制订相关政策和地方性法规,加强对广西涉海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和利用,抢救濒危广西海洋文化遗产和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要挖掘和抢救一批散落在实物、文字、图片、风俗、口头文学、信仰观念及口述资料中的海洋文化资源。第三,加强全区涉海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增加文物保护单位海洋文化文物的收藏和陈列,设立并完成广西海洋文化考古与科研项目。第四,建立广西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基地,设置部级、自治区级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项目。第五,充分发挥海洋传统节庆与习俗的积极作用,对传统节庆和习俗形式加以改造、融入时代元素,使之适应广西人民的精神生活,创新和发展富有广西民族色彩的海洋传统节庆的内容、风俗、礼仪,体现海洋文化特色和广西民族特色。深度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实现海洋文化的良性发展第一,充分挖掘、整理丰富的广西海洋文化资源,激活历史文化沉淀。要深入挖掘、悉心整理广西海洋文化的各类古遗址、古遗迹和古典籍,重点挖掘整理和利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南珠文化、疋旦家文化、京族文化、海疆文化等重要历史遗产,进一步挖掘并重新审视广西北部湾文化中所闪烁的海洋文化历史光芒,强化海洋文化氛围。第二,加强海洋文化产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海洋文化的发展搭建立体的、全方位的载体。要利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契机,重点实施海洋文化传播、海洋文化休闲度假、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三个方面的海洋文化基础性工程,建设一批惠及普通民众、承载区域功能、贴近多元需求且具有广西海洋文化特色的基础设施。第三,加快各种海洋文化资源的整合。要把广西海洋历史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生态文化以及海洋旅游文化等资源整合为一个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文化系统,实现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的良性发展并保持其多样性、持续性。第四,加大海洋文化发展的创新力度,树立一批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精品。要用全球性眼光、高科技手段、现代标准来发掘、突出、打造、铸成具有民族风格、传统意蕴、地方特征的广西海洋文化产业。要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为背景,把树立广西精神、弘扬海洋文化的主线结合起来,挖掘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现实题材,精心组织、策划和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同时要培育支柱型的海洋文化新兴产业,把广西建设成区域性海洋文化传播与产业培育基地,不断加强海洋文化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中的影响力。集聚人才,加强海洋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可以借助民间文化研究队伍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在广西建立海洋文化研究会,提升研究水平,拓展研究领域,培育研究人才。另外,要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一批多层次、多专业、多领域的人才队伍。特别是要抓紧在各个海洋文化特色项目中培养一定数量的优秀传承人和从事表演艺术的稳定队伍,同时落实抢救保护传承责任。构筑平台,充分展示海洋文化的魅力相关部门要高起点构筑展示平台,在办好现有的北海国际珍珠文化艺术节、钦州国际海豚文化节、中越边境文化旅游艺术节和国际龙舟节、北海海滩旅游文化节、北部湾海洋风情艺术节、京族哈节、北部湾海洋文化论坛等一批节庆活动的基础上,把广西海洋文化做活做响。我们建议创办中国-东盟海洋文化节、“北海老街艺术节”、“钦州坭兴陶艺术节”、“钦州刘冯文化节”、“京族民俗文化节”、“金滩风筝节”等,让广西海洋文化展示迷人的魅力,提升广西海洋文化的品位。要有步骤有针对性地举办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海洋文化大赛,如国际海洋民间艺术大赛等,同时提升现有的防城港国际龙舟邀请赛等赛事的规格,让广西优秀海洋文化走出家门、国门,彰显中华海洋文化的魅力。

作者:吴小玲 单位:钦州学院

海洋文化范文12

【关键词】中国海洋文化;对外传播策略;遵循的原则

海洋文化就是用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中国海洋文化的特色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自然经济时代的中国海洋文化及其特色、港口经济时代的中国海洋文化及其特色、国际航运中心时代的中国海洋文化及其特色。本文结合中国海洋文化的这三方面特色对中国海洋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进行研究。

一、中国海洋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

海洋文化是海洋与文化的结合,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通过对我国沿海部分城市居民、旅居国外的留学生和海外华人中做的调查问卷,走访了一部分专家、学者,查询了一些国内外资料,找到了一些中国海洋文化对外传播的积极的对策。

(一)传播中国的海洋文化,让世界对中国的海洋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利于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海上贸易的加强,使中国的海产品更多地走向世界。

(二)中国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旅游业的发展。中国海岸线长,沿海地区气候宜人、风光旖旎,使海洋成为周边国家人们向往的休闲娱乐胜地。嬉水、扬帆、冲浪等水上活动,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又有利于人们心情愉悦。

(三)有利于中国海洋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并加大中国海洋旅游文化开发的深度。比如向其他国家学习,建造台风博物馆、海洋渔业博物馆、盐业博物馆、灯塔博物馆、岛礁博物馆、珊瑚馆、贝壳博物馆等,举办沙雕艺术节,中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在继续发展海滨旅游的同时,加速海岛旅游的开发,加大力度开发帆船、滑水、冲浪等海面旅游项目和远洋、深海旅游项目,突出中国海洋旅游文化的特点。

(四)吸引着国内外企业家投资建港,使海港产业文化为中国带来无限的商机。

(五)中国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有助于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避免对海洋资源掠夺式开发的现象。保持海洋生物的多样性。降低物种灭绝的危险。

(六)传播中国海洋文化有利于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中国周边国家的海洋科学研究比较先进,多与这些国家进行技术方面的交流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

(七)举办中外海洋文化交流会、举办各类展览会、贸易洽谈会等对外文化传播活动。选择传播载体,拓宽传播途径。我们要大力发展外向型海洋文化产业。政府要重点扶持能传播和宣扬既有中国特性又具普世性的海洋文化价值观的广播、影视作品。以基金会、奖励、补贴和免税等方式开拓相关的大众媒介产品的国际市场。要以国际性会议为契机,搭建同世界交流与对话的平台,通过海洋文化的整合、设计和引导,使真实的中国海洋文化呈现在世界面前。抓住传播重点,注重语言传播,所以也要积极扶植以海外华语观众为主要对象的中文电视广播节目,积极地向国际社会推荐中国的海洋文化。

二、中国海洋文化对外传播坚持的原则

中国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播综合系统已具备一定影响力,但需要逐渐构筑起国际传播现代构架。对外传播活动存在着传播渠道单一缺乏体系、传播内容碎片化、对外传播活动的零散性、对外传播地域建设的匮乏、对外传播活动的意义模糊等现象,影响了对外传播效果。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除大众传播之外,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需要共同构成一个综合系统。

传播中国海洋文化要注意中外海洋文化的差异,传播内容要仔细研究和筛选,强调中国的民族性,兼顾世界性,更多关注当代海洋文化的内容。传播方式要刚柔并济,避免程式化,要注重亲和力,力求幽默客观不能生硬,不要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对欧美,可以淡化政治色彩,先求文化认同,再求政治理解。

对中国海洋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研究,以求找到更好的对外传播方式,使中国的海洋文化得到世界的、更广泛的认同,以期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安然.论城市文化与大连市海洋文化建设[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

[2] 蔡丰明.上海海洋文化特色的形成发展及其民俗表征[J].文化艺术研究,2010(10).

[3] 传承文化精髓打造海洋品牌――历届海洋文化节再回首[EB/OL].http:///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5489,2013-06-14.

[4] 郭亚贞,刘金立.大陆地区海洋文化研究与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l0(11).

[5] 丰驽雷姆・伯顿著.史安斌主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 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