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洋产业分析

海洋产业分析

时间:2023-08-25 17:09:53

海洋产业分析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1

论文关键词:上海,海洋产业,现状分析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区位条件极为优越,是世界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临海的特大型国际都市,上海海洋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拓展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能够顺应全球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发展浪潮的需要。对上海海洋产业的研究也是上海作为国际性的港城在城市定位、功能转型及产业升级内在要求。

1 上海海洋产业现状

上海全市陆地面积为6340.5km2,其中陆地面积6218.65km2,水面面积121.85 km2,海洋面积近9000km2。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0.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12.32万人。上海东临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南接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毗领,北界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是中国最大的港口,按照吞吐量衡量为世界第一大港。

1.1 海岸线资源、滩涂、浅海资源分布及经济利用

海岸线是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之一。上海的海岸几乎全部建有海堤,为人工海岸。据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于2003年底到2004年4月的海岸线修测成果统计,上海拥有海岸线470km。所辖海域滩地共55个,总面积645.74km2 [1]。上海利用圈围的滩地建立了一大批农场垦区、工厂企业、市政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滩地对缓解上海市土地紧缺矛盾,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增强农业后劲、促进工业产值增长、稳定长江口河势、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1.2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开发利用分析

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的形成与发展,为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天然优势,并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和载体。上海港始建于黄浦江,发展于长江,拓展于杭州湾,腾飞于洋山港,历经了由内河向河口、沿海、海岛的开拓过程,雄居中国港口半个世纪,现已跻身于世界港口之前列论文网站。上海港根据港口区分布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洋山港区、长江口南岸港区、杭州湾北岸港区、崇明岛港区、长兴岛南岸港区、横沙岛南港区、黄浦江港区,共8个。上海港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2008年,上海港完成了2800 万TEU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二,而稳居世界集装箱大港第一位的新加坡港完成达2990万TEU。交通运输部《2009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6.57亿吨,比上年增长9.0%。在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大港口中,上海港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港的位置。上海港在港口建设水平上持续保持和发挥产业优势。

在发挥港口产业优势的同时上海也存在着河口岛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足的问题。作为我国的第三大岛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面积大于香港各岛,而2008年GDP只有香港的1/66。2005年,崇明三岛平均GDP为8343元/人,只相当于上海全市人均GDP34436元/人的1/4。与长江三角洲14个地级市比较,最低南通市人均GDP9378元/人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三岛比南通还低1035元/人。同样是岛屿的舟山市,人均GDP也达11586元/人,超出三岛人均GDP3243元/人。三岛一产的比重偏高。上海全市一产占全部GDP1.8%,崇明一产占24.8%,长兴、横沙占22.3%,三岛平均22.3%。从现状经济及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三岛不仅在上海甚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尚属较慢地区。

1.3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分析

通过分析对比海洋经济总产值与海岸线的关系,可以获得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空间的相互关系。分别计算沿海11个省市2000、2007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大陆海岸线的比值,可以反映各沿海地区单位岸线长度的海洋产业产出贡献,即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表1:2000年、2007年各沿海省市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亿元/km)

Table 1: 2000&2007 Economicdensity of unit marine shoreline for the coastal provinces (million / km)

 

省区

2000年海洋生产总值

2007年海洋生产总值

大陆海岸线

2000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2007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上海

601.37

4321.4

470

1.280

9.194

天津

138.63

1601.0

153.3

0.904

10.443

广东

1114.57

4532.7

3368.1

0.331

1.346

山东

737.76

4477.8

3122.0

0.236

1.434

浙江

399.53

2244.4

1840.0

0.217

1.220

辽宁

326.58

1759.8

1971.5

0.166

0.893

河北

69.19

1232.9

421.0

0.164

2.929

江苏

146.04

1873.5

3122.0

0.153

0.600

福建

419.15

2290.3

3051.0

0.137

0.751

广西

110.45

343.5

1083.0

0.102

0.317

海南

70.23

371.1

1617.8

0.043

0.229

全国

4133.5

25073.0

20219.7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2

〔摘要〕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生态圈视角出发,对国内外海洋工程

>> 国内外海洋产业竞争力研究综合评述 中国内外资银行专利竞争力评价研究 环境规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零售业竞争力分析及其启示 国内外风机制造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国内外差别分析 分层采油国内外专利分析 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研究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学派发展综述 国内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探析 城市群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对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启示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陕西茶叶生产贸易的国内外竞争力分析 国内外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国内外海岛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按需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和竞争者分析 我国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比较分析 基于偏离份额模型的河北省海洋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浙江海洋生物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广州市海洋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05-29.

[3]Suess E.Die Entstehung der Alpen[M].W.Braumüller,1875.

[4]百度百科.生物圈[EB/OL].,2016-05-29.

[17]Chang S B.Using patent analysis to establish technological position:Two different strategic approache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2,79(1):3-15.

[18]Schmoch U.Evaluation of technological strategies of companies by means of MDS ma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5,10(4-6):426-440.

[19]杜尊峰,周清基,郭显杰.我国海洋浮式平台领域新兴技术研究――基于专利分析[J].情报杂志,2014,33(7):20-26.

[20]张光宇,张玉磊,谢卫红,等.技术生态位理论综述[J].工业工程,2011,14(4):11-16.

[21]Chen Y S,Chang K 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firms patent quality and its market value-the case of U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0,77(1):20-33.

[22]潘颖,卢章平.基于商业方法专利构建企业技术战略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4):189-193.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生产效率;泰尔指数;Malmquist指数

中图分类号:F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2-0042-04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Research of 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of China

YUAN Qingmin,FENG Dong

(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

Abstract:Using Theil index and Malmquist index method,structurally decomposing the regional overall difference of 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of the 11 coastal provinces in three major economic regions from 2001 to 2010,and then estimating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has overall difference is that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provinces is unbalanced;on the other hand,during the study period,Chinese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productivity fell down slightly,technical change played an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technical efficiency was also reduced.

Key words: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regional difference;production efficiency;Theil index;Malmquist index

海洋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利益空间和资源基地,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各国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的战略重点[1]。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新技术发展为基础,以海洋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新能源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以及海洋综合服务业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消耗少的产业,是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需求[2]。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按照地理属性可将我国11个沿海省市划分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泛珠三角地区。其中,环渤海地区包括天津、山东、辽宁和河北四个省市;长三角地区由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组成;泛珠三角地区则包含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四省。由于区域特征存在差异和发展模式的不同[3],沿海省市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根据自身区域特征来制定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因此,分析海洋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测算其生产效率并明确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4],因此关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仲雯雯在界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3];宁凌根据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概括归纳出了产业的选择准则体系[4];韩立民分析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并给出了对策建议[5]。可以看出,当前国内的研究都集中于产业发展机制方面。而国外的学者,如Misra阐述了利用核能进行海水淡化的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6]。Muller提出加大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科研力度并指出波浪能、潮汐能对未来海洋电力业的重要作用[7]。Defne着重研究了美国东南部大西洋沿岸的海洋新能源发展前景[8]。Gamal分析了海藻等海洋有机物在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前景[9]。这些国外学者虽然没有明确定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但都针对产业效益提高、技术利用等问题作出了分析研究。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外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及发展政策方面,且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有部分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应用泰尔指数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一方面从区域差异分析的角度,探讨我国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另一方面从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的视角,针对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变化进行分解计算及比较分析,并对变化原因做出解释。

1 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内在原因分析

1.1 海洋资源禀赋差异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发展速度与质量对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如图1所示)。从三大经济区所处海域来看,海洋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渤海海域面积最小,但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大的盐业生产基地,海洋产业构成以海洋第二产业为主,十分有利于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长三角经济区域毗邻东海,该海域宜港深水海岸线位居全国首位,港口资源优良,并且海洋能源蕴藏量巨大,在发展海洋综合服务业以及海洋新能源产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南海海域面积全国最大,海洋空间资源丰富,海洋水产和海洋矿产蕴藏量较大,因而海洋传统产业发达,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主要以海洋工程建筑业及综合服务业为主。相较于环渤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并不具备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优势。正是由于三大经济区所处海域地理位置各异、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和海洋产业结构不同,造成了我国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

图1 海洋资源与海洋新兴产业关系图

1.2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必备要素,对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如此。由于具有知识技术密集、需要高投入的特性,且对物质资本、复杂劳动和高新技术的依赖性更强,使得海洋新兴产业的物质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两种要素之间具有弱替代性,这是海洋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显著区别,如图2所示。图中,横坐标为劳动力投入量,纵坐标为资本投入量,曲线QQ′为技术水平相同、不同投入组合下的等产量曲线,斜线KL和K′L′为两种情况下的投入组合,与等产量曲线的交点分别为A和B。海洋新兴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产业的投入多为一次性投入,投资回报期较长,且这些资产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变现能力差[10]。由于海洋新兴产业对于资本的刚性需求,使资本和劳动力的替代性很弱,所以,虽然A、B两点的生产量相同,但是A点的生产效率要高于B点。因此,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会选择在资本投入更多的A点进行生产;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沿海城市则不能达到相应的生产水平,这样便造成了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差异。

图2 海洋新兴产业资本与劳动力的弱替代性

2 研究方法与模型

2.1 泰尔指数

三大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洋产业发展阶段各异,为了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引入泰尔指数模型。泰尔指数是一个熵指数,反映的是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其值越大,表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越大,反之亦然。由于其可分解的特性,泰尔指数可以把总体差异分为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11],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差异分析的实证研究。根据研究内容,选取区域内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总值作为研究对象,泰尔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设三个区域分别为Q1、Q2、Q3,xi(i=1,2…11)为沿海各省市的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总值,Xj(j=1,2,3)为区域Qj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X为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之和。于是得到衡量区域内、区域间和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

Tω=∑i∈QjxiXj×lnxiXj(1)

Tb=∑3j=1XjX×lnXjX(2)

T=∑3j=1XjX×Tω+Tb(3)

2.2 Malmquist指数

Malmquist指数最初是由瑞典经济学家Malmquist[12]于1953年提出。而Fare等人[13]将这一理论与DEA模型相结合,使得Malmquist指数在生产率方面的测算得到广泛应用。它是基于距离函数的比率来计算投入产出效率的,可以利用以下公式来说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原理:

为同期的产出向量;Dt(xt,yt),Dt(xt+1,yt+1)分别表示以t时期技术条件下的t期和t+1期生产点的距离函数,可利用DEA模型计算得到;Mt,t+1表示t期到t+1期生产率的变化,若其值大于1说明生产率是进步的;小于1说明生产率是退步的。在规模报酬可变时,将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两个部分,式中第一项为变动规模下的纯技术效率变化,第二项为规模效率变化,最后一项为技术变化率。Dtv(xt,yt)为规模报酬可变下的距离函数,Dtc(xt,yt)为规模报酬不变时的距离函数。当技术效率变化大于1时,表示从t期到t+1期,决策单元的生产更接近生产前沿面;而当技术变化率大于1时,说明在这一时期,技术出现了创新或者进步[14]。

2.3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11个沿海省市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选择为2001~2010年。其中,在分析区域差异时,选取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为指标;在计算生产效率时,以每个省市作为决策单元,在投入变量的选择上,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和涉海就业人数为指标,其中海洋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入由各年固定资产投入按比例折算得到;在产出变量的选择上,则以各省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来衡量,主要是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和滨海旅游业的增加值之和。分析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1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3 结果与分析

3.1海洋新兴产业区域差异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由公式(1)、(2)、(3),计算出反映中国三大经济区2001~2010年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的泰尔指数,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差异方面,区域内差异一直大于区域间差异。动态地来看,2001~2010年十年间,区域间差异的平均值为001,其对于总体差异的平均贡献率仅为3.8%;而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则达到96.2%。可见,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的总体差异主要是由于区域内各省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不平衡所致。根据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得出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内差异和总体差异(见图3)。

图3 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差异比较

由图3可见,三大经济区海洋新兴产业无论是区域内差异还是总体差异都呈现出震荡式的下降趋势,并且以长三角地区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具体来看,泛珠三角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最大,环渤海地区次之,长三角地区的差异最小,泛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始终在总体差异中占重要地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差异从2001年的0.319下降为2010年的0.232,差异程度大幅缩减,说明目前三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在不断收缩。另外,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后,反映三大经济区的差异和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均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表明当前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呈均衡发展态势。根据上述结果,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更主要地体现在区域内的差异,即区域内各沿海省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因此,测算分析三大经济区内各省市海洋新兴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2 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分析

运用Deap2.1分析软件,对2001~2010年沿海地区各省市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进一步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率三个指数,分别得到了分年和分省的测算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十年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率年均增长为-2.2%,技术变化率年均增长-2.1%,技术效率年均增长-0.2%。总体而言,我国沿海地区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技术变化指数出现退步所导致。同时,技术效率的下降说明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在已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所投入的资源并未全部发挥作用,因此存在资源投入浪费的情况。从时间上来看,可以划分为2001~2005年和2005~2010年两个阶段。在2001~2005年,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呈增长趋势,其中,技术变化率正向增长,技术效率负向增长。这一阶段内,海洋新兴产业呈现出改进型的发展模式,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或者技术进步来提升生产效率,进而带动产业发展。然而这种情况下,所投入的资源能量并未被有效地挖掘,虽说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却也是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15]。2005~2010年,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变化出现波动,技术效率正向增长,技术变化率负向增长,表明这一阶段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对于资源投入的开发利用,说明这一时期我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处于由非成熟阶段向成熟阶段转变的过程。

再来分析11个省市的生产效率变化情况。表3结果显示,2001~2010年环渤海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生产效率分别下降了2.3%和3.8%,长三角地区生产效率则提升了0.3%,泛珠三角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率明显较低。这与上述分析的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差异的情况相吻合。三大经济区中,环渤海地区4个省市的技术效率变化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技术变化率方面存在不足;长三角地区虽然在技术效率方面下降了0.2个百分点,但是依靠技术优势,整个海洋新兴产业还是呈良好发展态势;泛珠三角地区由于区域内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差异较大,因此无论在技术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方面都需改善。

综合来看,长三角地区是生产效率改善最高的,环渤海地区次之,泛珠三角地区最低,这与泛珠三角地区区域内产业发展差异较大有明显关系。而从各个省市来看,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改善明显更依赖于技术进步,一旦技术变化出现退步,生产效率就会跟着下降。这表明,当前我国海洋新兴产业仍处于有活力、但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因此,加快技术革新,提升产业规模,形成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应当是我国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

4 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10年间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差异和生产效率变化,使用泰尔指数和Malmquist指数进行了分析测算,探究了导致其变化的内在原因,并得出了如下几点结论:

(1)我国三大经济区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稳,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区域内各省市的发展不均衡,其中泛珠三角经济区差异最大,长三角经济区差异最小。

(2)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效率高于泛珠三角地区。说明当前这两大区域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而泛珠三角地区在调整海洋新兴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效率方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3)当前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技术进步或创新。因此,应对已有技术水平条件下的资源能量进行充分挖掘,这样才能促使海洋新兴产业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4

200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12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海洋渔业。2008年,各沿海地区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大力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海洋渔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2216亿元,比上年增加3.3%。山东省海洋渔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渔业增加值的33.8%,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海洋油气业。2008年,受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影响,海洋油气业产值上半年增长较快,下半年增幅回落。全年实现增加值874亿元,比上年减少1.1%。

――海洋矿业。2008年,我国继续加强对海砂开采的管理力度,非金属矿的开采得到有效控制,金属矿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矿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实现增加值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

――海洋盐业。2008年,海洋盐业生产努力克服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生产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生产经营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59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海洋船舶工业。2008年,海洋船舶工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新接订单量较往年有所减少,但总体仍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762亿元,比上年增长36.4%。辽宁省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的26.9%,继续位居全国首位。

――海洋化工业。2008年,受原油价格震荡影响,海洋化工产品价格呈现“先高后低”的局面,但海洋化工业仍保持增长趋势。全年实现增加值542亿元,比上年增长6.8%。

――海洋生物医药业。2008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58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占全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的37.6%,位居全国首位。

――海洋工程建筑业。2008年,海洋工程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11亿元,比上年减少9%。其中,福建省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的18.2%。新建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海洋电力业。2008年,在国家节能减排和发展清洁能源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海洋电力业成长较快。山东、江苏、福建等地区对海洋能利用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批海上风电项目投入运营,带动了海洋电力业的快速发展。海洋电力业全年实现增加值8亿元,比上年增长51.6%。

――海水利用业。2008年,沿海地区继续贯彻落实《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海水利用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全年实现增加值8亿元,比上年增长22.7%。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度;灰色预测;结构优化

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油气和矿产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对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保持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海洋开发历史悠久,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海洋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满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对海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了解,准确发现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完善我国的海洋产业市场,不断优化我国的海洋产业结构,实现海洋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历史以及现状

国外一些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利用数学、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知识等工具对海洋产业经济做了大量的定量分析工作。Morrissey, O'Donoghue(2013)通过分析2007年爱尔兰10个海洋产业的产值,量化了海洋产业间的联动效应、生产诱发效果和就业乘数,发现在爱尔兰的国民经济中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目前关于捕捞份额的案例分析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为了弥补发展中国家案例的空白,Jardine 和Sanchirico(2012)分析了20%的沿海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发现制定准确捕捞份额的国家的政府排名更高、经济更发达、渔业出口产业更有价值、渔业从业人数更少。国外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1.2 国内研究历史以及现状

我国的海洋产业经济定量分析起步较晚,目前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区位熵分析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灰色关联分析经常和其他方法结合在一起,为海洋产业经济定量分析的基础。

于潇(2008)选取了2001-2005年间的海洋产业中各个产业的产值和国民经济总产值,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了海洋各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关联度,评估了海洋产业各个行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带动效应。而白福臣(2009)在前人的基础上,不仅进行了海洋产业总产值与海洋各子产业之间的关联度的计算,而且联合了海洋产业总产值与海洋三次产业,通过寻求他们之间的关联度,为我国制定海洋经济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徐胜和李振华等(2011)在分析环渤海经济圈地区的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时,就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量化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海洋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在分析过程中,他们剥离了那些不相关的因素,将海洋产业从业人数和海洋各产业的产值联系起来,对涉海就业政策给出了建议。

本文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大量的海洋产业数据,不仅通过分析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单个海洋产业产值之间的关联度,阐明了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动态演进的特质;而且利用灰色预测模型,推测了我国未来三年的海洋产业产值,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针对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补救措施和调整建议,这是本文的创新点。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灰色系统的测算方法

2.1.1 灰色关联度

第一步:确定初始参考数列。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序列称为参考数列,其中自变量参考序列又叫子序列,记作

(1)

因变量参考序列又被称为母序列,记作

(2)

第二步:原始数据的初值化处理。由于原数据的量纲不一定相同,为了消除数量级大小不同的影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

第三步:计算关联系数。灰色关联系数的表达式:

(3)

其中,P为分辨系数,一般取值0.1-0.5,文中取值0.5.

第四步:求相对灰色关联度。母序列和子序列的相对灰色关联度都等于这两个比较序列的关联系数的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4)

第五步:关联度排序。关联度越大证明关联程度越大,子序列对母序列的反映越好。

2.1.2 灰色预测

第一步:生成1-AGO序列。设有非负序列

(5)

则的X(0)的1-AGO序列为

(6)

式中:

(7)

第二步:生成X(1)的紧邻均值序列Z(1)。Z(1)为序列X(1)的紧邻均值序列,根据定义得到:

(8)

第三步:求参数列A。参数列A等于:

(9)

其中,

(10)

第四步:确定GM(1,1)模型的白化方程:

(11)

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为:

(12)

式中:

(13)

故有:

(14)

第五步:求X(1)的模拟值以及还原出X(0)的模拟值:

(15)

其中还原值为:

(16)

第六步:进行模型的精度检验。GM(1,1)模型的精度检验一般利用残差序列ε0和平均相对误差来进行,其中残差序列为:

(17)

相对误差的计算公式为:

(18)

平均相对误差为:

(19)

2.2 数据来源

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研究目的出发,本文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国家海洋局公布的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资料,选取了2004-2011年8年间的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和各个单产业的产值。

3 实证分析

3.1 海洋产业结构动态演进特质

表1 2005-2011年相对灰色关联度

以全国在2004-2011年的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为参考数列,以各个海洋产业为比较数列,进行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灰色关联分析。根据灰色关联度的计算公式得到2004-2011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单个海洋产业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结果如表1。

分析表1的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一方面要看到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传统海洋产业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不断降低,说明传统海洋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含量较低,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具有“高消耗、低产出”的特点,对资源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不符合我国十二五以来所制定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传统海洋产业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这是因为现阶段我国的主要任务还是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即使意识到传统海洋产业具有缺陷,短期内仍要依靠它来带动我国的海洋经济进步。

2)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新兴产业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不断升高,说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兴海洋产业的技术含量高、投资回报率高,对资源的消耗较低,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少,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3)新型海洋产业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之间的关联程度总体上低于传统海洋产业,但新兴海洋产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传统海洋产业的发展速度,二者之间的差距正以增速降低。

总之,我国的海洋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海洋经济总产量稳步增长,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方面。与此同时我国的海洋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现有海洋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人才结构布局不够合理,缺乏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对科技人才的依赖度较低等。

3.2 海洋产业优化研究

海洋产业产值预测:

针对我国海洋产业的结构问题,首先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三年的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测,从而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服务。灰色预测的结果分析,主要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

1)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预测。计算得到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为:

根据时间响应函数,可以得到X(0)的模拟值序列,对模拟值和原始值进行比较,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拟合

由此得到=0.027%≤0.01,C=0.118≤0.35,p=1。因此,无论是利用平均相对误差,还是利用后验差比值C和小误差频率p进行检验,都得到模型达到了一级精度的结论,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2)海洋渔业产值预测。对海洋渔业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渔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0.0034≤0.01,C=0.06≤0.35,p=1。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渔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

3)海洋油气业产值的预测。对海洋油气业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油气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可以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0.1%≤0.01,C=0.53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油气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4)海洋船舶工业的产值预测.对海洋船舶工业的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船舶工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2.22%≤0.05,C=0.139≤0.35,p=1。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船舶工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5)海洋工程建筑业的产值预测。对海洋工程建筑业的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工程建筑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4.37%≤0.05,C=0.22≤0.35,p>0.95。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工程建筑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6)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产值预测。对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海洋交通运输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0.61%≤0.01,C=0.49910.8。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

7)滨海旅游业的产值预测。对滨海旅游业的产值进行计算,得到滨海旅游业的GM(1,1)模型为:

故其对应的时间响应函数就是:

根据求得的时间响应函数,求出残差和相对误差。由此得到=0.17%≤0.01,C=0.12≤0.35,p=1。因此,该模型符合预测的要求。

运用时间响应函数,对2013-2015年滨海旅游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可以得到预测值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的海洋产业继续发展,海洋产业的产值持续增加,但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现象还很严重,海洋产业的结构性矛盾还很突出。传统的海洋产业虽然总量上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却处于粗放型发展的阶段,不能实现长久可持续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海洋产业受海洋科技水平低的限制,尚未形成规模,对我国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力较小。这些因素已经严重阻碍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制约了海洋产业为国民经济增长贡献更大的力量。

4 政策建议

鉴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性问题,为了实现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大力推动,继续发展我国的海洋产业,应从以下两个个方面考虑:

4.1 在保持传统海洋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逐步改造

虽然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属于粗放型产业,却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改造,必须深入到这些产业的内部结构中,实现从源头进行改造。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优化传统海洋产业的结构,加强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提高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含量,淘汰技术落后的企业,依托科技进步的带动作用,促进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传统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2 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实现海洋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投资回报快、发展前景广阔等优点,是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要力量。为了实现海洋经济更持久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这就要求我国各沿海地区根据当地特点,大力发展它们的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地开展新兴海洋产业。发挥政府服务型公共部门的作用,增大对新兴海洋产业的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鼓励年轻大学生和高级知识分子投身于海洋产业,为新兴海洋产业吸取活力。对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实施措施保障它们的权益,吸引私人企业家投资。采取开放的海洋发展战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注重外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使我国的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有迹可循,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 于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海洋产业经济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6):76-79.

[2] Morrissey Karyn, O'Donoghue Cathal. The role of the marine sector in the Irish national economy: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 Marine Policy, 2013, (1): 230-238.

[3] Jardine Sunny L, Sanchirico James N. Catch share progra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J]. Marine Policy, 2012, (9): 1242-1254.

[4] 白福臣.中国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及发展前景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10-112

[5] 徐胜,李振华.环渤海经济圈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关联性研究[J]. 产业和区域经济管理,2011,(4):54-60.

[6] 黄蔚艳,罗峰.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5):271-275.

[7] 殷克东,王晓玲.我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J].经济研究参考, 2010,(28): 28-37.

[8] 赵昕,潘艳艳.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主要海洋产业经济效应测度与评价[J].产业经济, 2012,(6): 12-17.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主导海洋产业;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山东

1.引言

山东半岛位居中国东部沿海,既是中国最大的半岛,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无论是自然条件、人文环境,还是经济发展、政策扶植,山东省海洋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

2.山东省海洋产业的现状特征

2.1 山东省海洋产业的区域特征

山东半岛位于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北部,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海上交通便利,是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2.2 山东省海洋产业的产业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竞争力显著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724.9亿元,同比增长13.3%。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32:29:39,调整为2010年的5:47:48,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显著下降,二、三产业比例大幅上升。

3.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

3.1 研究方法

在确定山东省海洋经济产业的方法上,可以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该方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的上级区域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在基期的经济总量的增长量的变动G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N、偏离分量S,而偏离分量S又可以分为结构偏离分量P与竞争力偏离分量D,从而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山东省海洋经济各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如下:

以2005年为基期,2010年为末期,可以构建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假设山东省在经历了2010年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2005年山东省海洋经济总规模bi,0,末期(截止年t)2010年海洋经济总规模为bi,t。分别以bij,0,bij,t(j=1,2,3)表示山东省j海洋产业在初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全国初期与末期海洋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表示全国初期与末期j海洋产业的规模,计算结果如下表:

3.2 山东省SSM的主导海洋产业分析

3.2.1 从海洋产业部门分析

根据上表,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山东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rij-Rj),海洋第一产业增速慢于全国0.8846个百分点,海洋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明显高于全国1.7818个百分点,海洋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较快,高出全国0.2675个百分点。同时根据上表可知,海洋三次产业部门结构的经济实力和水平:对山东省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P)较大的是:海洋第一产业及其中的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中的船舶制造和海洋第三产业及其中的滨海旅游。竞争力(D)较强的是海洋第一产业中的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中的海洋油气、海洋第三产业中的海洋运输业。

3.2.2 从总体效果分析

通过上表我们还可以看出山东省海洋经济增量较大,G=6726.3973,结构偏离分量较大(P=4376.5521),说明山东省海洋产业中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海洋经济总体结构比较好,产业结构对于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大。竞争力偏离分量较大(D=838.4631),说明山东省各个海洋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4.主导海洋产业布局重点

4.1 海洋渔业

山东省作为全国海洋大省,应努力实现传统海洋渔业的转型,响应海洋捕捞零增长的政策,积极发展外海和远洋渔业。大力发展海水的增养殖业,可以有效弥补捕捞业的下滑,为实现山东省渔业持续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4.2 滨海旅游业

山东滨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北起大沽河口,南至绣针河口,在这长达3100千米的海岸线上,无数优美的自然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撒在这一片青山碧海之间,为山东发展高品位,高层次滨海旅游业具备了天然优势。为加快山东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应精确地对滨海旅游产业定位,充分利用山东高品质的沙滩资源、海岸线资源、海岛资源,滨海温泉资源、滨海景观及人文资源等,提高山东滨海旅游资源的经营开发水平。

4.3 海洋油气业

海上油气开发已经成为全球油气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洋石油钻探和开采技术及其装备的迅速发展,海洋勘查开发深度不断增加,海洋石油勘查开发成本不断降低,海洋石油产量不断增加,因此山东省未来发展海洋油气业潜力巨大。

4.4 海洋交通运输业

山东省应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航运业、港口业。山东省航运业应以国际航运为目标,立足山东的外贸运输,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际航运市场。根据可能占有的省内运输份额及省外市场的扩展能力,更新船舶,迅速改变全省航运业规模小、分散、船舶老化、船型构成不合理的落后局面。把全省港口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进行系统的统一规划和一体化的目标建设,强化系统管理和运作。

参考文献:

[1]潘庆广,张耀光.浅析山东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10(26):

67-68.

[2]谭晓岚.加快山东滨海旅游业发展之路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10(26):72.

[3]杨瑾,潘树红.山东海洋运输业结构布局优化的意义及模式[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7

1.2竞争力与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概念

竞争力是指与此同类对象比较相互竞争的能力。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与竞争力相关的包括城市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区域经济竞争力等。目前研究竞争力的文章大多以美国经济学家迈克•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为依据。国家竞争力理论也被称为波特的钻石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有4个因素,分别为:①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基础设施;②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③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主要指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④企业的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关于竞争力,直观的理解可定义为竞争主体之间在争夺一个或多个竞争对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海洋经济竞争力是指不同研究对象包括区域层面、省份或者国家层面对比中突出的海洋经济方面的竞争能力。在不同阶段海洋经济竞争力有不同的表现。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海洋经济产品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海洋经济竞争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因资源禀赋或其他生产要素而构成的成本优势。在海洋经济的发展阶段,海洋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海洋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作为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到现今,资源禀赋的优势、技术的优势、经济资源和要素分工协作所构成的体系,以及制度所营造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潜能发挥环境的共同协同,成为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海洋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

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海洋资源禀赋、技术进步、海洋科技人才、区域经济、政府制度文化、政策环境等。根据波特钻石模型的理论,结合海洋经济的自身特点和实际,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技术影响力、资源影响力、市场影响力、经济实力影响力和政策制度影响力。不同影响力的共同作用能够对海洋经济竞争力产生根本性和结构性的变化。技术影响力主要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分析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和进行技术创新的组织制度。政策制度影响力主要从海洋产业组织、政策环境、制度文化等方面展现。

2.1技术影响力

在世界沿海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今天,海洋竞争的本质已从海洋资源的竞争,转变为海洋技术的竞争。据有关专家统计,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正是随着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应用,推动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促使海洋产业从传统海洋经济阶段向知识海洋经济阶段的转变。例如浙江省的海洋矿业、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业均是在21世纪才起步发展起来的。同时,高科技的应用使海洋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得到了不断改造,由于海洋生物、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开发、环境工程和资源管理等技术在苗种培育、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开发应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方式发生战略性改变,形成了海水增养殖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在高新技术支撑下发展的海洋服务业必将迅速成为新的海洋经济支柱产业。沿海国家或地区海洋科学技术的竞争,归结到底还是海洋高科技人才的竞争。海洋科技人才的年龄构成、身体素质、思想观念、科学和技术素养等,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形成。海洋科学技术发明及技术创新应用都必须以人才为载体,而能够真正培育海洋科技人才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就要有完善的、协同的组织制度作为培育科技人才的摇篮。技术影响力是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而这种影响需要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通过海洋科技人才以及培育科技人才的组织制度共同协同才能实现。

2.2资源影响力

海洋拥有丰富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间资源和海洋景观资源。正是基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而随着海洋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就需更深层次,由此产生了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新兴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服务业。随着经济全球化,沿海地区对海洋资源的直接依赖程度不断减弱,但是海洋资源仍然是海洋经济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根本。一个地区或国家海洋资源的丰裕程度是决定着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空间容量和基础的关键。

2.3市场影响力

在经济层面上,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反应在市场需求上。竞争力所反映出的是比较优势。若某一海洋产业在区域之间或国家直接的比较中地位最高,则社会对该区域的海洋资源及其产品和服务需求就最大,其所在的市场份额就高,市场占有率有就大,则表示该区域的海洋经济产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而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在海洋经济体系中所处的海洋地理位置、周边国家和地区格局等也影响区域市场的容量。随着交通信息业的迅猛发展,区位的影响逐渐弱化,但优越的区位可以提高海洋资源流向的影响力。市场影响力最终反映出海洋资源及其产业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反映出该海洋产业可持续的竞争力,是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和源泉。

2.4经济实力影响力

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自身的经济实力对该国家或地区在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非常重要。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着该区域在海洋经济领域的投融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资本的投入来体现[4]。无论是海洋人才的培养、海洋产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海洋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都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没有资本的投入,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海洋科学技术研发都无从谈起。因此,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是该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和准备。

2.5政策制度影响力

一个沿海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能够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一个地区能够在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海洋资源,制定适宜的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把资本投入海洋科技研发、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等项目上,促进主导海洋产业群的形成,从而提高海洋经济竞争力。海洋企业在国家和地区海洋发展战略政策的引导下,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结合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提供有竞争力的海洋产品与服务。适宜的政策制度最终会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建立鼓励海洋科技人才进行技术研发创新的制度,最终影响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制度是该区域海洋经济竞争力可持续提升的根本。技术、资源、市场、资本都需要政策制度的引导,才能实现优化配置,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3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是对海洋经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探讨。要构建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首先要确定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反映经济竞争力的指标通常由经济总量及增长、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3个方面来体现。经济总量及增长主要从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来衡量,既要选取总量指标,又要选取人均指标,总量指标与区域大小有关,但可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实力;人均指标与区域大小无关,可消除因为区域大小不同而带来的影响,反映该区域人均的经济水平。而经济结构的研究重点应当是第三产业。海洋经济竞争力就是利用一系列指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科学整理,得出的能全面反映海洋经济基础、海洋经济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综合性指标。海洋经济竞争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包括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海洋科技等诸多子系统竞争力之总和。狭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则仅仅指除去海洋科技、海洋环境、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等因子之后的海洋经济实力与海洋经济的资源推动力,它主要体现在所有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的经济竞争力之总和上。本文所研究的海洋经济竞争力主要指狭义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根据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设定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4个方面,分别为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推动力4个要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是由这4个要素综合分析评价。每个要素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状况。

(1)海洋经济总量是反映海洋经济水平和动态的宏观数量指标,评价海洋经济总量的指标主要包括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海洋经济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海洋经济总量是从宏观层面定量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强弱。这些指标有共同的特性,即数值越大越能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当然海洋经济总量不是孤立的,其受到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是各个海洋产业发展水平的汇总。而海洋经济推动力则直接决定着潜在的海洋经济总量水平。另外,单一的海洋经济总量在体现海洋经济竞争力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经济总量指标一般是绝对数,尽管一个小国或地区的海洋经济总量水平比不上一个大国或地区,但其海洋经济竞争力的相对指标并不一定比大国或地区弱。所以在应用海洋经济总量分析海洋经济竞争力时要充分考虑其相对水平。

(2)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是从各个产业的围观角度对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定量描述。主要海洋产业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电力、海洋船舶业、海水利用业等。这些海洋产业基本包括了海洋经济的各个主导产业,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主要看其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海洋货物运输量、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海洋渔业收入、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指标可以较好反映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状况。各个海洋产业的具体发展水平指标能很好地体现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内部具体实力状况[6],能反映其海洋经济的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对海洋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具体的微观描述。

(3)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海洋经济结构是海洋部门的经济结构,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海洋经济结构也是海洋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海洋经济结构是从质的角度对海洋经济的一个描述。标志着海洋产业由传统的海洋产业向现代海洋产业的转变。海洋产业结构水平、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产业增加总值的比重、海洋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海洋产业从业总人数的比重等指标较好地反映海洋经济结构的状况。海洋经济结构与海洋经济总量是紧密相连的,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演变。

(4)海洋经济推动力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因素与重要推动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海洋资源要素,盐田生产面积、海水养殖面积等能够较好地反映海洋资源要素的状况;另一个是各种经济要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有科技、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其中海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海洋产业人均总产值等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要素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海洋经济推动力一方面决定着未来的海洋产业经济产出和海洋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代表着一国或一个地区海洋经济潜在的实力。综上所述,海洋经济总量、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经济结构和海洋经济推动力4类要素都是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四者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了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4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8

关键词:动力分析;布局演化;山东半岛

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而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我们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众多领域,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产业是一定技术水平下特定资源的空间集合,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因此,产业布局从实质上讲为一定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及资源的空间配置。海洋产业是依托海洋资源和空间开发进行的各类经济活动的集合,是陆地产业向海洋的延伸。海洋产业布局从本质上讲和产业布局并无较大差异,只是将空间位置限定于近海、近岸、海岸带等海陆交接地带。因此,研究海洋产业的布局既要遵循陆地产业布局的规律,又要考虑海洋产业自身的特性。

一、海洋产业布局演进的动力因素分析

海洋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其布局的演进即海洋系统从无序形态到有序形态的过程,是海洋产业的空间结构从初级的不完善发展到一种完善的、系统的空间结构的过程。影响海洋产业布局升级的动力因素可以分为传统的陆地产业布局演进因素和具有海洋性的布局演进因素。传统的动力因素简而言之是指海洋产业作为经济产业而兼具的动力因素,是一种基于大多数产业演进研究的共性分析;海洋性的动力因素主要是指区别于其他传统产业的驱动海洋产业布局演进的因素,是形成海洋产业布局特殊性的关键因素。

(一)影响海洋产业布局演进的传统因素

一般而言,产业布局总是处于动态演进过程中,表现为地域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和不断优化。海洋产业可以看做陆地产业向海洋的延伸,因此海洋产业在布局上和传统产业布局存在一些共性,主要表现在都遵循产业集聚规律并且都存在产业地域分工现象。产业地域分工是指在某地区按某一优势生产部门实行专业化生产,地域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生专业化的经济区。关于产业布局演进的动力因素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综合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把影响产业布局演进的传统因素分为以下两种。

1.内部经济效应

产业集聚可引起专业分工程度高的产业集中在特定地区,节约组织管理成本。高度的产业集中形成具有很强活力的产业结构模式,产生群体效应。此外,产业集聚还具有明显的外部规模经济,产业集聚区内可以进行集体采购,大量的购销能够取得经营成本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相关基础设施和专业性配套设施的完善不仅会吸引专业性人才的加入和外部资金的投资,而且可以实现各企业之间相互联系、优势互补、共享信息和管理经验等,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2.外部经济效应

简单地讲,外部经济就是一种协同效应,即构成系统的整体效应大于部分效应之和。外部经济效应不仅表现在同一产业链内的各企业之间形成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经济体,而且体现在形成集聚经济区的不同产业链之间。例如,政府政策、财政支持和公共基础设施等区域性公共资源的取得需要高昂的成本,但不同产业链之间的集聚则能克服单一产业链在公共资源使用上的不经济现象,取得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

外部经济效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知识溢出效应和人才聚集效应 。在产业集聚区内,大量的专业信息在相邻企业间交流,降低信息交易成本,加速了行业整体的技术创新,促进行业整体的技术进步。另外众多的产业集聚产生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了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熟练工人,形成人才优势,提高企业效率,促进新技术知识的利用率和更新速度的提高。

(二)影响海洋产业布局的特殊性因素

一般在产业形成初期,丰富的自然资源或廉价的劳动力是吸引企业在该地区集聚的主要原因。这种靠近生产要素的布局往往远离市场,必然增大企业的运输成本,降低商品的成本优势。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企业开始更多地靠近市场布局,以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而海洋产业作为陆地产业在海洋上的延伸,具有自身特有特点。对于海洋产业,海洋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始终是影响产业布局的关键因素。

此外,海洋产业布局演进过程中的集聚和扩散机制具有明显的海洋性。不同海洋产业间的关联性较弱,无法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体系。这一特点决定了海洋产业只有与陆地产业相联才能构成相对完整的产业系统,因此其布局演进中的集聚和扩散只能在与陆地产业的相互作用中完成。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链条的一体化使海洋产业的发展对其所依托的陆地区域的产业发展具有广泛的带动作用。

二、海洋产业布局演进的一般过程

海洋产业布局的研究一直是海洋经济学中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分析海洋产业布局演进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出海洋产业布局的几个阶段。

(一)均匀的点状分布阶段

该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海洋产业靠近资源要素的布局,海洋产业的规模较小,呈现出沿海洋线均匀的点状分布状态,且产业间的相互联系较少,并未显现出明显的产业聚集趋势。这一阶段多为海洋产业诞生的初期,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海洋产业的发展布局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制约,多以生产要素为产业布局的导向。同时,这一阶段的海洋产业根据沿海各区域的不同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发展适宜的产业,均匀分布,自由发展,特色鲜明。

(二)专业化的带状分布阶段

随着既有海洋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地区的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优势日趋明显,大量的同类企业为取得相应的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集聚带来的好处,相继在该地区发展落成,呈现专业化的同类产业集聚。该阶段海洋产业主要表现为海洋产业规模扩大,相应劳动力和生产技术等资源相对集中,同类企业大量聚集形成空间带状分布,这是海洋产业集聚的初步显现。该集聚主要围绕特定生产要素形成,如海洋船舶业主要向港口和科技发达的地区集中,逐渐形成海洋产业布局中的带状。

(三)层次化的链式分布阶段

该阶段是对同类产业集聚阶段的发展,适用于新兴海洋产业出现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在此阶段海洋产业布局主要表现为既有海洋产业集聚带之间的联系加强,产业链条延伸,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逐渐作用;新兴海洋产业已初具规模;海洋城市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在这些地区,海洋产业多以城市为依托,发展一些产业链长、规模效益明显的重点海洋产业项目。区域的海洋经济中心和新的增长极逐渐变为新兴海洋产业和海洋服务业,新兴海洋产业和传统海洋产业之间联系加强,配套的海洋相关产业也取得相应的发展。

(四)一体化的“点-轴”分布阶段

随着海洋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区间劳动力、资金、信息和产品的流动日益频繁,道路交通和联通设施日益完善。这一阶段的海洋产业布局呈现出集聚和扩散同时存在的状态。一方面,由于土地、原材料、能源的有限性,当海洋产业在沿海地区集聚时,可能产生出行交通不便、住房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集聚不经济现象,从而促使一些产业开始由集中走向扩散。另一方面,不同产业区之间联系加强,新的交通路线的形成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新型的经济区域成为承接海洋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逐渐形成“点―轴”的布局形态。

三、案例分析――山东半岛地区海洋产业布局演进

山东半岛地区海洋经济主要是以海洋资源开发为基础的产业为主体,形成了临海型经济发达地带,促进了区域经济向滨海地区扩展的布局,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本文在研究山东半岛海洋产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产业集聚与扩散的视角出发,将山东半岛地区的海洋产业布局演化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海洋产业点状聚集阶段

山东半岛地区海洋产业发展初期的基本特征是以海洋产业为主的小城镇的形成。沿海小城镇的产生是海洋生产要素和产业高度集聚形成的空间实体,是海洋产业布局中的“点”。这一阶段,海洋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种类较多,主要以海洋渔业、海洋矿业和海洋油气业等资源导向性产业为主导,从而形成了一批海洋产业特色鲜明的沿海小城镇。例如,威海和烟台两市依靠海水养殖业,通过建立海水鱼渔场,发展附加值高的养殖品种,人工养殖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发展成沿海城镇。

(二)海洋产业链状聚集阶段

随着海洋产业之间的联系加强,海洋产业链逐渐延伸。沿海小城镇不仅数量增多,同时规模不断扩张,形式、功能不断多样化,而且沿海城镇体系逐渐形成,城镇之间出现竞争,海陆产业开始融合。

随着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交互作用,产业联系不断增强,分工逐渐明确,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例如,围绕着港口的建设,青岛市率先发展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企业;日照重点发展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积极进行日照报税物流中心建设,建设集疏运输体系,密切港口与腹地之间的联系。

(三)建设海洋产业集聚区阶段

在这一阶段,山东半岛地区的海洋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海洋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转为产业区位的选择、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业空间结构的调整。在城镇发展上,山东半岛沿海城镇体系升级为经济中心城市体系,在区域城市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经济中心城市不仅是海陆产业相互作用的节点,通常也是陆地区域经济中心。例如,青岛市不仅是陆域经济中心,更是海洋产业的增长极。近年来青岛重点展开海岸整治、湿地修复,发展海洋旅游业,不仅促进了游艇产业、海洋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房地产业等陆域经济的发展。

当海洋经济增长极的地位确定之后,渐渐演变为海洋经济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极核,不断吸引着相邻地区的资源集中,形成一定规模的海洋经济区。山东半岛海洋产业集聚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九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以海洋化工业、临港制造业为重点的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和海州湾重化工集聚区;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和能源产业为发展重点的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和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以海岸整治、湿地修复、绿色能源和房地产业为发展重点的丁字湾海上新城和潍坊海上新城;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和海洋精密仪器制造为发展中心的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以海上风能产业、盐化工业和海洋石油产业为主的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和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

四、海洋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海洋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1.海洋资源利用冲突和资源配置不平衡

由于目前山东半岛地区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主要集中于近岸海域,同时不同海洋产业在用海类型上具有排他性,因此各个海洋产业在分配使用海岸线、滩涂和浅海方面的矛盾开始出现并日益加剧。例如,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农垦在滩涂和浅海地区的空间竞争一直存在,石油开发、海洋航运和海港建设中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问题。

山东半岛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海洋资源配置区域差异明显,部分地区海洋产业过分集中,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而部分地区海洋资源却处于闲置状态。例如,青岛市、烟台市港口吞吐量、接待海外游客数量均占到山东省的 70%以上,而日照港海外游客、集装箱吞吐量只占青岛、烟台港的1/3。

2.空间布局协调度较低,产业链条较短

目前,山东半岛地区在海洋开发中不同产业区之间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区域分工体系,未能通过协调配合实现产业的新陈代谢,内部无序和内耗都很严重,对外界刺激反应不灵敏,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病态反应。例如,青岛、烟台、日照等城市制订的海洋产业规划雷同,在港口建设和旅游资源上同类竞争加剧,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海洋产业发展的非理性竞争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区整体竞争力。从单一产业的角度分析,单个海洋产业链条均比较短。由于技术装备业的落后,上游产业发展所需配套产品长期依赖进口或从其他地区采购;同时,下游产业深加工能力较弱,不能在价值增值环节延伸产业链。

(二)政策建议

1.促进海陆共同发展,合理划分经济区域

本文认为,海洋开发应在建立海陆共同组成的经济区域体系基础上,合理划分海洋功能区,统筹海域和陆域经济系统。首先,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以陆域为后盾,实施海陆协调发展。由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在时间上比较滞后,陆域经济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已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而海洋经济的发展程度则比较落后,因此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与陆地经济相协调。其次,海洋经济区具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支撑条件,决定了在经济发展中具有某些类似性特征,如海域的社会经济条件,海洋经济发展程度与水平,海洋产业政策的区域化及发展方向等的类似性。因此,进行合理的经济区域划分不仅有利于海洋产业发展,而且可以优化海洋产业布局。

2.加快区间交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

加快区间多种交通方式建设可以加快山东半岛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不同经济区之间出现恶性竞争、肥水不外流的现象;有利于海洋链条延伸,提升地区海洋产业整体素质,最终通过产业间的波及效应和乘数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山东半岛地区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区域经济合作协调机制,充分整合区域资源,加快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互补互利,共同发展。另外,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各区域之间的招商引资、外贸出口、人才流动和技术开发,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涛.我国海洋产业布局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2]都晓岩,韩立民.论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因子与演化规律[J].太平洋学报,2007(07).

[3]朱英明.产业集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韩立民,都晓岩.海洋产业布局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03).

[5]徐敬俊.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

[6]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于永海.区域海洋产业合理布局的问题及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01).

[8]刘明.影响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

[9]于永海,苗丰民.区域海洋产业合理布局的问题及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01).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9

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宝贵的海洋资源。从地理构成上来说,我国是一个陆海二元国家,海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所以发展海洋经济,必须要注重与陆域经济的联动发展。海陆产业之间在资源、产品、技术上存在着相互依赖性,海洋产业可以说是陆域产业向海洋延伸的结果,陆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海洋产业作为新的支撑点[1]。充分发挥海陆产业之间在物质、技术等方面的相互转换性和互补能力,使海陆产业在生产、技术、效益、分配等各方面处于协调状态,推动产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产业聚合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经济运行效率不断提高,逐步实现海陆产业关联达到最优平衡,使整个国民经济产生1+1>2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由于海陆产业在产业生产要素上具有共同性、流动性,在产业结构上具有趋同性,在产业布局上具有依赖性,决定了海陆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深刻的有机联系。发展海陆产业,在技术规律、经济规律的支配下,通过合理的关联机制建立各产业部门之间协调、持续、稳定发展的最佳数量比例和有序关系,从而实现海陆产业关联的最优平衡。海陆产业关联研究对于海陆产业的联动发展,陆海统筹规划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关于产业关联的研究,侧重于应用投入产出法研究各个产业之间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的关系,由于海洋产业经济统计系统关于投入产出的数据不易获得,本文尝试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解决海陆产业关联度计算的问题。通过更为精确的广义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我国海洋三次产业以及12个主要海洋产业与陆域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度进行计算和分析,以期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海陆产业的关联。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多因素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统计序列的几何关系进行比较,从而分析系统中多个因素关系的紧密程度,统计序列曲线的几何形状越接近,则表明它们之间的灰色关联度越大,反之越小。由于两个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态势一致性主要由总体位移差、总体一阶斜率差与总体二阶斜率差等方面来表现,目前现有的几种灰色关联度模型均是在充分考虑因素间的位移差、斜率差的基础而建立的,所以灰色关联分析可以深刻地剖析事物间相关的实质与内涵。灰色关联分析比起其他统计分析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灰色关联分析是按系统要素发展趋势来做分析,因此对研究对象的样本量没有过多要求,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规律,其分析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10

碳金融对我国现代渔业经济发展支持研究

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背景的大连市渔港发展对策

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黄海海洋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河蟹产业快速发展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河蟹之乡”江苏兴化永丰镇的调查

水产科研机构管理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研究

我国水产加工企业创业历程及成长动力的扎根理论研究

标准化在促进渔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实践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撬动罗非鱼国内销售市场的几点思考

网箱鱼类排泄物收集碳汇系统与生态效能研究

推进淡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我国渔业水域突发污染事件分析

我国水产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研究

南非发展淡水养殖业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国际海洋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风暴潮灾害损失和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研究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关系研究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揭牌

大连水产学院参加中国航海日各种活动

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海洋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在台举行——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师生代表参会

我国渔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出路

现代渔业公共政策研究的若干思考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环境污染损害责任保险法》之法律构架

我国政策性渔业保险发展探析

我国渔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试论基于社区的渔业管理

从海洋综合管理的视角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基于舟山海域的实证考察

IUU捕捞问题之经济学透视

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常见水产品安全指标在相关标准间的矛盾分析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上海市水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现状和存在问题

水生生物资源增殖的服务功能分析和品种选择

农产品贸易中价值标准设定与量化的探讨——以日本水产品进口情况为案例

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的模糊测定——以风暴潮为例

美国青蛙成蛙健康养殖技术经济评价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渔业发展成为国家生态文明的基础产业

关于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

关于开展水域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浅谈渔业水域污染与渔业养殖生产

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的建造技术及其市场前景

中国渔业生产: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基于需求主体的渔业金融供给路径探讨

税费在东山县单拖渔业捕捞能力控制中作用的实证分析

新渔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化解思路

上海市渔民权益保护机制研究

关于转变渔业增长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渔区建设的思考

我国远洋渔业亟待国家重点扶持以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关于千岛湖发展休闲渔业的思考

新疆渔业发展的现状及展望

中国虾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基于比较优势的中欧贸易产品结构实证分析

中国金枪鱼供应链物流分析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11

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当前,就国内外学者对海洋经济的研究来看,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海洋产业投资的模式研究上,自9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海洋和海岸利用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海洋产业投资的模式,其中代表性的有SorensenandMaCreary(1990)、Vallenga(1991)、Pi-do(1992)以及Chua(1993)。AdablatroVal-lenga提出了关于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综合管理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模型。波兰著名海洋生态学专家斯蒂芬•伊格纳尔提出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六项对策。国内学者则较深入地研究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问题。①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张德贤等人(2000)修正了Vallenga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提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是社会发展、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可持续能力五个维度对海洋的可持续进行界定[1];金建君等(2001)根据辽宁海岸带的特点,建立一个分三层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韩增林等(2003)提出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树状的层次结构设置[3];②评价方法与应用:现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法等。如李夫星(2013)采用了德尔菲法对环渤海沿海地区津冀鲁辽四省市的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分别进行了定量评价[4];刘明等(2008)采用层次分析法对11个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5];方景清(2009)等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对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进行了集成测算[6];黄萍等(2008)采用熵值法对江苏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7];冯晓波等(2006)、邵桂兰等(2011)、何显锦等(2013)分别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8~10],对11个沿海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白福臣(2009)、方欣等(2012)分别运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1个沿海地区、浙江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11,12];狄乾斌等(2012)基于社会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海洋资源与环境子系统3个模块,建立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13]。以上研究侧重于全国、区域及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分析,尚缺乏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为系统的评价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因子分析法较难获取指标样本容量和指标量化数据;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确定权重时,有较大主观性,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熵值法对数据的依赖性较强,且对数据序列变化的敏感度较高,可能会导致权重计算结果违背实际判断。鉴于以上研究现状,本文将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通过集成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全面、系统地评价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是以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及发展为目标,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为途径,逐步实现一条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即:为了满足当代及后代人对海洋产品的需求,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手段,选择适当的海洋开发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在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正确保护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某时间段内,其中的任意前一时间点上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都落后于后一发展水平。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海洋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须主观条件、内在动力,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包含以上主观因素。因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海洋系统内部各要素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相互间的互动反馈,获得的支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

2.2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构建通过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分析,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多个海洋系统,具体包括海洋资源供给、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海洋科技等子系统,在对其能力评价指标选取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子系统因素。本文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参考《2014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14~21],并根据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具体包括经济发展(A1)、社会民生(A2)、资源支撑(A3)、环境状况(A4)、科技创新(A5)5个子系统,以及14个准则层和35个指标层(见表1)。

2.2.1经济发展系统指环渤海地区利用海洋资源、人力、技术以及资本等经济发展要素,通过合理的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配置,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本研究从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发展质量、产业发展四大方面来刻画海洋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面选取了海洋生产总值、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三个指标,结构优化方面选取了三产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两个指标,发展质量方面选取了海洋劳动生产率、海洋经济密度两个指标,产业发展方面选取了主要海洋产业的实物量指标,包括海水产品产量、港口货物吞吐量、滨海国内旅游人数。海洋经济规模的扩大、结构的优化、发展质量的提高、海洋产业的发展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推动力。

2.2.2社会民生系统反映海洋对于环渤海地区社会民生改善的贡献程度,本研究从就业拉动、收入分配、生活质量三方面刻画。就业拉动方面选取了环渤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收入分配方面选取了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城乡收入比,生活质量方面选取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渔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随着沿海地区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程度的增强,就业拉动力得到增强、收入分配得到优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海洋在改善沿海地区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的贡献作用越来越显著,从而保证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3资源支撑系统指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对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起基础性支撑作用。本研究从空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三方面刻画。空间资源方面选取了人均湿地面积、海水养殖面积、盐田总面积,生物资源方面选取了海水养殖及捕捞量、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矿产资源方面选取了海洋油气产量、海滨砂矿开采量。空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撑作用。

2.2.4环境状况系统指环渤海地区海洋环境压力,以及各级政府及社会有关各界拥有的治理海洋环境污染从而使海洋环境恢复到一定目标的能力。本研究从环境压力、环境治理两方面刻画。环境压力方面选取了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风暴潮直接经济损失、工业废水直接人海排放量,环境治理方面选取了沿海城市污水处理率、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污染治理当年竣工项目数。环境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5科技创新系统指环渤海地区利用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海洋环境保护能力等,以此服务于海洋经济更高效的发展。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直接体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本研究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两方面刻画。科技投入方面选取了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万名涉海就业人员中海洋科技人员数、海洋科研机构数量,科技产出方面选取了海洋专利授权数、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投入成果应用与科技服务合计占科研课题总数比重。海洋科技始终影响着海洋经济发展的各个历史进程,并渗透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研究方法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综合发展指数(CISD,ComprehensiveIndexof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总体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构建此指数来定量评价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各指标的特征,运用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法进行计算。

4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4.1指标赋值及无量纲化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及权威性,本文选取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层数据构建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类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各省、区、市统计年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国海域使用管理公报》《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等。

4.2指标权重确定考虑到渤海海洋经济系统的多目标性、复杂性等特点,以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的通用性和稳定性,为建立一个较为稳定的指标权重体系,本文选取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法)、熵值法分别确定指标权重[23~27],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综合确定权重,然后运用简均法进行综合集成,权重结果见表3。由表3结果知,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支撑、环境状态、科技创新5个子系统对于目标层的权重依次为26.1%、13.3%、27.4%、15.1%、18.1%。

4.3测算结果及分析根据公式(1),以及上文确定的指标标准化值及权重,计算得到2007—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和各子系统指数值(见表4),参照表1中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等级标准,得到渤海海洋经济整体及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等级(见表5)。下文从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水平、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4.3.1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由测算结果知,2007—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呈上升趋势(见图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其中,2007—2009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总体效果为不可持续,2010年为弱可持续,2011年为中度可持续,2012年为强可持续。值得注意的是,2008—2009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速度较缓慢,主要是因为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海洋经济发展趋缓。随着2009年“蓝色经济”概念的提出和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刺激,2010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速快速回升,2011年之后在世界经济形势衰退和国民经济增速趋缓的影响下,指数增速持续回落。

4.3.2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2007—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包括经济发展子、社会民生、资源支撑、环境状况、科技创新5个子系统,根据5个子系统的指数值变化趋势(见图1),可知:(1)经济发展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快速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子指数值从0.13持续平稳上升至1.35,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由2007年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2008年的弱可持续,再由2009年的弱可持续过渡到2010年的中度可持续,2011—2012年指数值均超过了强可持续发展等级0.75的临界值。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逐步向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型提高阶段发展,从经济规模看,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8787.8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17925.1亿元,且占环渤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不断上升,由34.3%增长到35.8%;从产业结构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从发展质量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劳动生产率实现稳定增长;从海洋产业发展看,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2)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上呈较快上升趋势(2008年除外),科技创新子指数值先降后升,2008年为波谷点,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由2007—2008年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2009年的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再过渡到2010年的中度可持续,2011—2012年指数值均超过了强可持续发展等级0.75的临界值。海洋科技创新是转变海洋资源开发方式,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撑力量。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科研投入与产出均呈增长态势,且科技产出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贡献大于海洋科技投入,且海洋专利授权数、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3)环境状态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环境状态子指数值从0.08持续平稳上升至0.53,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由也由2007—2009年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2010—2011年的弱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而再过渡到2012年的中度可持续状态。2012年,渤海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已降低至约47%,第四类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3倍,达到1.8万平方千米,约占渤海总面积的23%。尽管面临着海水环境质量恶化、风暴潮经济损失等严峻的环境压力,环渤海地区也在加快对海洋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沿海城市污水处理率、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在逐年提高,其中,2007—2012年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年均增速达24%。(4)资源支撑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资源支撑子指数值从0.04持续上升至0.48,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也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弱可持续发展状态。由表3中的结果知,渤海海洋资源对其海洋经济可持续能力的贡献最大,所有子系统中,资源支撑权重最大,为27.4%,虽然资源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却不及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状况。其中,传统的空间资源、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的开发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的开发处于快速增长。渤海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反映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在加大,对海洋经济的承载力在减弱,这与环渤海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海洋资源无序掠夺性的开发是分不开的。(5)社会民生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社会民生子指数值从0.06持续上升至0.32,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也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反映了海洋对沿海地区就业拉动、收入分配、生活质量等社会民生改善方面的贡献突出。其中,环渤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数量逐年递增,2012年涉海就业人员数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1.5%;环渤海地区渔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达到1.3万元,年均增速为8.1%。

5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状态、资源支撑、社会民生五大方面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CISD线性组合模型构建了可持续综合发展指数,对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及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测算结果显示,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快速上升至强可持续;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快速波折上升至强可持续;环境状态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稳步上升至中度可持续;资源支撑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缓慢上升至弱可持续;社会民生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缓慢上升至弱可持续。综上所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而环境、资源子系统可持续发展偏弱。为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统筹兼顾经济、社会民生、资源、环境、科技各子系统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提升路径和政策支持的切入点:

5.1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强化海洋科技发展是提升渤海海洋经济科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现代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以海洋科学知识的创新和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依托,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高新技术的发展。当前渤海海洋经济已经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阶段,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其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环渤海地区应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形成新兴海洋产业,提高海洋技术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整合科技资源,形成多元化的渤海海洋创新投入体系;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和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产品,加快实现海洋技术跨越,全面提升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集聚创新要素,加强海洋科技园区建设;健全高等院校的海洋专业,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海洋科技创新人才。

5.2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健全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当前,由于近年来盲目开发和环境污染,渤海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环境负荷已处于过载状态,海洋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将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由损害为主向恢复保护为主转变,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对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环渤海地区应建立污染防治与管理的法规体系,对渤海的综合管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源有偿使用等做出明确规定,使渤海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强海洋环境统一监督管理,使各沿海省市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网成为环渤海环境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陆域环境监测网共同组成从流域到海洋的有效的环境监测体系;完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对海洋灾害实时评估监测与灾后快速反应,有效地减轻和控制海洋灾害。

5.3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当前,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发展仍然没有摆脱以资源环境破坏为代价获取经济增长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部分资源过度开发,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将渤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从外延式开发为主向内涵式开发与恢复为主转变,对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应制定统一协调的海洋开发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法规;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综合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不断发现新资源,利用新技术,形成和发展海洋新产业;海洋资源开发应与海洋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设良性循环的资源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系统。

海洋产业分析范文12

1海洋产业结构“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征明显

2001—2010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表2),第一、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1.8%和1.6%,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提高了3.4%。西蒙•库兹涅茨、赛尔奎因和钱纳里等知名学者对世界上多数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是有一定规律的。通常表现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演进,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同时拉动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当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到20%或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至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构成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就进入了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至最高水平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成为GDP构成中最大比重时,工业化就到了成熟期,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即发达经济过渡[2]。根据上述理论,再结合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我国海洋经济正处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的“工业化”中期阶段。

2第二、三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著

海洋三次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是指三次产业贡献率与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乘积,而三次产业的贡献率是指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量占海洋生产总值增量的比例。根据2001—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和海洋三次产业产值的数据,可以计算出2002—2010年海洋三次产业的贡献率,进而计算出三次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效应(表3)。由表3可以看出,以海洋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效应最小,只在2002年、2006年和2009年达到并超过1%,其余年份都在1%以下,拉动效果不明显,由此也可以看出,仅仅依赖海洋资源来发展海洋经济所面临的瓶颈与压力。第二、第三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效应异常显著,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前,两者的拉动效应大都在7%以上,而且,第三产业的拉动效应明显大于第二产业,说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更快、发展质量更高、发展效益更好,更能带动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

海洋经济吸纳就业状况分析

1涉海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多

近年来,海洋经济在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同时,也吸纳了大批沿海地区社会人员就业,涉海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如图2所示,2001年沿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数量为2107.6万人,占地区就业人员的比重为8.1%,2009年增加到3270.6万人,占地区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10.8%,上升了2.7%,年均增长率为5.6%[3]。分地区来看,天津、海南、上海地区海洋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最强,2009年,3个地区涉海就业人员占地区就业人员的比重高达32.6%、29.0%和21.3%。分产业来看,海洋渔业及其相关产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吸纳的就业人员最多,2009年,3个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分别达到540.0万人、121.4万人和78.8万人,占11个主要海洋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高达59.8%、13.4%和8.7%。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海洋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提高,缓解了沿海地区的就业压力,为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海洋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明显高于国民经济

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通常用就业吸纳弹性来反映,就业吸纳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大小的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

海洋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1龚珀兹曲线预测模型

龚珀兹曲线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数学家龚珀兹首先提出用来控制人口增长率的一种数学模型。该曲线是一条“S”形曲线,它反映了某些经济变量由开始增长缓慢,随后增长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增长率再逐渐减慢,最终达到饱和状态的过程。对于具有这种发展趋势的预测对象,可以选择用龚珀兹曲线进行描述[7]。在选择应用龚珀兹曲线时,应考察历史数据yi对数一阶差的比率是否大体一致相等。当一组统计数据对数一阶差的比率大致相等时,就可选用龚珀兹曲线进行预测。

2实证分析

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根据可比价增长速度,将2001—2009年的海洋生产总值转化成:以2001年为基期,按不变价计算的统计数据,散点图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散点大体呈现“S”走势,初步确定选用龚珀兹曲线预测模型y=kabt进行预测。对2001—2009年的海洋生产总值,计算其一阶差比率如表4所示。由计算结果可知,一阶差比率大体相等,再结合散点图分析,最后确定选用龚珀兹模型进行预测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