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通用六篇

时间:2023-08-28 16:58:58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海洋油气;海洋工程;油气勘探与开发

1 世界海洋油气产业的发展及现状

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技术是陆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继承与延续,它经历了一个由浅水到深海、由简易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海洋油气开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巴巴腊海峡,石油公司为开发由陆地延伸至海里的油田,从防波堤上向水深仅有几米的海里搭建了一座木质栈桥,安上钻机打井,首次从海中采出石油,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油井。1920年,委内瑞拉在马拉开波湖利用木制平台钻井,发现了一个大油田。1922年,前苏联在里海巴库油田附近用栈桥进行海上钻探成功。但是,上述油区都是陆上油气田向海底或湖底的延伸部分,严格地说,还算不上真正的海底油田,而且那时的钻井架大部分是用栈桥同岸连在一起的。

业界普遍认为,真正的海洋油气开发是从1947年Kerr-McGee石油公司将井架安装在水深为4.6米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离岸的墨西哥湾水域中树立的11.6×21.6米的钢质平台进行水上油气开采开始的。从那以后,世界海洋油气生产无论是其产量或占世界油气总产量的份额都呈增长趋势。

20世纪40年代的海洋油气勘探首先集中在墨西哥湾、马拉开波湖等地区; 50 ~ 60年代则在波斯湾、里海等海区初具规模;70年代是海洋油气勘探最为活跃的时期,成果最显著的是北海含油气区。

就开发手段和技术水平而言,上世纪40年代之前,主要是应用土木工程技术建造木结构平台和人工岛,这种采油方式只能应用在近岸的海边和内湖,作业水深一般低于10米。50 ~ 60年代,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迅速发展,出现了移动式钻井装置、浮式生产系统及海底生产系统,作业海域范围不断扩大,开始向大陆架以外延伸,作业水深已超过200米。70 ~ 80年代,随着平台和钻井技术的发展,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范围进一步扩大,作业水深超过500米,成功开发了北海和墨西哥湾大陆架深水区油气资源。90年代,成功解决了温带海域油气开采面临的钻井、采油、集输和存储等技术问题,而且高寒水域的平台和管线技术难题也取得突破,作业水深不断刷新,1999年已近2000m,作业范围已从北海、墨西哥湾等传统地区扩展到西非、南美及澳大利亚大陆架等海域。2002年海上油气开采的作业水深已经达到了3000米,深水油气开发成绩显著,储量和产量快速增加。

60多年来,全球海洋油气的产量在逐年增加。1950年海洋石油产量仅0.3亿吨,2008年已达13.75亿吨。1950年海洋石油产量仅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5%, 2008年已达35%。1992年,海洋天然气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18.9%,2008年则达到30%。

海洋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海洋油气的开发价值主要由供求关系、开发成本和油价等因素决定。经过长期的勘探开发,全球陆地上重大油气发现的数量已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小。同时,在高油价刺激下,石油公司纷纷将目光转向探明程度还很低的海洋。最近十几年全球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实践表明,陆上油气资源已日渐枯竭,60%~70%的新增石油储量均源自于海洋,其中又有一半是在500米以上的深海。

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为石油开采向海洋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本世纪前,国际油价基本保持一种平稳的态势,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原油价格首次突破10美元/桶。1980年,由于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国际油价涨至34美元一桶。但是,其后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制约逐步滑落,1983 ~ 2002年,国际油价一直徘徊在30美元/桶之下。而在2003年以后,国际油价一直在走高,到2008年曾经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之后逐渐回落, 2011年在75美元到114美元之间震荡。从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年6月)的2002年以来布伦特(Brent)原油平均价中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国际油价表现出向上的走势。国际油价的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供求关系和经济增长对原油需求则是决定国际油价涨跌的根本因素。近年来国际油价的不断增长一定程度反映了世界各国对原油需求的增加,这无疑是推动目前海洋油气产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一个重要因素。

海洋油气开发成本很高,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海上油田的建设成本约为陆上的3 ~ 5倍,建设一个大型油田投资高达20 ~ 30亿美元,只有大量的资本投入才能涉足海洋油气行业。尽管如此,由于国际油价的居高不下,投资回报的前景并不暗淡。况且,海上油田储量一般比较大,单位开发成本并不一定高。因此,在高油价和高需求等利益因素驱动之下,海洋油气开发成为了近年来一种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1955年,全世界只有10个国家从事海上油气开采作业, 60年代增至20余个。此后,海洋油气开发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开展海洋油气开发的国家增加到100多个,海洋油气产量占世界油气总产量的比重也在不断地增加。

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约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的60%。在探明储量中,目前浅海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将逐渐进军深海。目前,海洋石油钻探最大水深已经超过了3000米;油田开发的作业水深达到3000米;铺设海底管道的水深达到2150米。

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在世界海洋石油产量中,北海海域石油产量及其增长速率一直居各海域之首,2000年产量达到峰值的3.2亿吨,随后逐渐下降;波斯湾石油产量缓慢增长,年产量保持在2.1~2.3亿吨;而墨西哥湾、巴西、西非等海域石油产量增长较快,年均增长超过5.0%,其中墨西哥湾己经超过北海,成为世界最大产油海域。

从区域看,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形成三湾、两海、两湖(内海)的格局。“三湾”即波斯湾、墨西哥湾和几内亚湾;“两海”即北海和南海;“两湖(内海)”即里海和马拉开波湖。其中,波斯湾的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墨西哥湾的美国、墨西哥,里海沿岸的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伊朗,北海沿岸的英国和挪威,以及巴西、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都是世界重要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国。其中,巴西近海、美国墨西哥湾、安哥拉和尼日利亚近海是备受关注的世界四大深海油区,几乎集中了世界全部深海探井和新发现的储量。

2 我国海洋油气产业的发展及现状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从50年代开始,我国就组织人员对濒海海域进行过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普查。1960年4月,广东省石油局在一条租来的方驳船上架起一个30米高的三条腿铁架,用冲击钻在莺歌海开钻了中国海上第一井:水深15米、井深26米的“英冲一井”。1960年7月,从该井中采出了150公斤低硫、低腊的原油,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海上捞出了原油。“英冲一井”成为了我国海上油气的第一口发现井。

1966年12月15日,我国自制的第一座桩基式钻井平台在渤海海1井开钻,井深2441米。1967年6月14日试油,日产原油35.2吨,天然气1941立方米。这是我国海上油气第一口探井。

上世纪70年代,由原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系统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北部等海域展开了油气勘探,基本完成了中国近海各海域的区域地质概查。这期间的油气勘探活动基本在浅水区域进行勘探,采用简易平台采油,初创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0年代末,海洋油气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开始引进外资和勘探技术,加快了海上石油勘探和开发进度。1982年初,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我国海洋油气工业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海洋油气企业经历了从最初依赖于对外合作(八十年代末以前)、逐渐过渡到自营与合作相结合(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再到自营引领合作开发(九十年代末以后)的发展阶段。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其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作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均处于亚洲前列。目前,中国海洋油气企业已经具备了走出国门、参与了国际竞争的能力。就勘探、开采技术而言,我国在500米以内浅海油气开发技术方面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进军深水将成为中国海洋石油的下一个战略目标。

1985年我国海洋石油产量仅为8.5万吨,1997年已达1629万吨。2009年,海洋原油产量已达到3908万吨,海洋天然气产量达到74.9亿立方米。2010年,油气年产量首次突破具有标杆意义的5000万吨油当量,达到5180万吨,等于为国家建成了一个“海上大庆油田”。而2010年我国的原油总产量为2.03亿吨,即当年海洋原油产量占全国原油总产量比重约为25%。近10年来,我国新增石油产量的53%来自海洋,2010年更是达到85%,海上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原油产量增长的主要成分。

根据2008年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结果,中国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占全国石油资源总量的23%;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16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0%。我国海洋油气整体处于勘探的早中期阶段,资源基础雄厚,产业化潜力较大,是未来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从探明地质储量的分布来看,我国呈现“北油、南气、中贫乏”的局面。渤海海洋原油探明地质储量占全海域的比重接近70%;南海海洋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占全海域的比重超过60%;目前,东海和黄海海洋原油、海洋天然气所占比重都较小。

尽管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四大石油产出国,但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11年,中国原油消费量为4.49亿吨,而原油进口量为2.54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6.5%。中国能源保障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会很大,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力度将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出路。

3 我国高端的海洋油气钻探、开采装备的生产企业及其部分产品

我国近年来对石油、天然气消费需求的巨大增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海洋油气企业海上油气资源开发活动的开展,也促进和刺激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的迅速发展。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的主要生产国。越来越多高端的海洋油气钻探、开采装备出自于我国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生产企业。

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自升式平台的主要建造基地之一。我国建造自升式平台的企业包括: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山海关船厂、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沪东中华船厂、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深圳招商局重工有限公司等。

我国FPSO整体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在某些领域达到领先地位。目前,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是我国建造FPSO的主要造船厂。此外,山海关船厂、大连中远船务等船厂都有改装FPSO的经历。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江苏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和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已经建造完成并继续承接由挪威Sevan Marine公司研发的Sevan SSP(Sevan Stabilised Platform)圆筒型FPSO。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烟台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已经具备了建造第五、第六代半潜式平台的能力和建造经历。由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目前在珠江口的水深达1500米的荔湾6-1-1油田钻探作业的事实,标志着中国跻身世界深水油气勘探装备的领先行列。

2009年11月,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为挪威SEVAN MARINE公司建造的全球第一艘圆筒型海洋钻井平台“希望1号”(SEVAN DRILLER)正式交付使用。它成为了继半潜式平台和钻井船之后第三种可以在超深海进行钻探作业的移动式钻井装置,为在深海恶劣环境条件下进行深海钻探作业提供了另外一种可供选择的实用装备。以该平台的设计建造技术为背景的关键技术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8月,采用DP-3动力定位的世界上最大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在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该船的建造打破了韩国垄断全球深水钻井船市场的局面。

这些高端的海洋油气钻探、开采装备源源不断地从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企业走向全球的海洋油气开发领域,显示着我国正在向海洋强国的方向大步迈进。

4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能源需求不断增加、陆地上油气资源的日渐沽竭等背景因素作用下,未来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海洋油气特别是深海油气,将是未来世界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海洋油气产业作为世界经济助推器的角色将日益明显。作为世界上的油气消费大国,我国的海洋油气开发产业将会在未来的几年中有跨越式的发展,如何配合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海洋能源开发的需要,研发出更多适合我国海洋油气产业需要的油气勘探与开采装置,是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队伍必须严肃思考和认真回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金秋, 张国忠: 世界海洋油气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J], 国际石油经济,

2005, 13(3)

[2] 江怀友, 潘继平, 邵奎龙, 韩彤, 管晓生: 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勘探现状[J],

中国石油企业, 2008,(3)

[3] 乔卫杰, 黄文辉, 江怀友: 国外海洋油气勘探方法浅述, 资源与产业[J],

2009, 11(1)

[4] BP公司::"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2",http://bp. com/

statisticalreview

[5] 由然: 海洋油气增长―高峰可期[J], 中国石油企业, 2010,(12)

[6] 郭越, 宋维玲: 海洋油气助推中国经济发展[J], 海洋经济, 2011, 1 (2)

[7] 朱伟林: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的回顾与思考[J], 中国工程科学, 2011, 13(5)

[8] 潘继平, 张大伟, 岳来群: 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状况与发展趋势 [J],

国土资源情报, 2006, (7)

[9] 国家海洋局: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6[R],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6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浙江;山东;广东;海洋经济;比较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8-0064-08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开发和利用海洋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因此,在联合国的积极推动下,争取海洋利益、制定海洋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家的重要战略,海洋已成为决定世界政治和经济新格局的关键和焦点。我国作为沿海大国,也十分重视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为此相继制定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等综合性政策。2011年以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发展试验区规划》等相继获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国家已经把发展海洋经济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因此,研究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律,服务于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战略,是学术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学者们对我国海洋经济的研究主要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策略[1][2][3][4][5][6][7][8][9],二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10][11][12][13][14]。浙江、山东、广东的海洋经济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这三个省份将在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中先行先试,尝试探索成功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为我国的整体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因此,浙、鲁、粤既面临海洋经济大发展的巨大机遇,又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深入分析自身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海洋经济发展策略,实现优势发展、错位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是三省面临的艰巨任务。当然虽然有些文献对海洋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但在分析内容上有失全面,也没有对三大重点海洋经济区域进行针对性比较。在此背景下,本文拟对浙、鲁、粤三省海洋经济发展总量水平、产业结构、科技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比较与分析,为国家、相关省市制定适当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

一、海洋经济发展总量水平比较

分别从海洋生产总值、海洋劳动就业、海洋人均产出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海洋生产总值

海洋生产总值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的总体规模。2006年~2009年①浙、鲁、粤三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及占地区GDP的比重见表1。

可见,从绝对数量上看,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规模最大,山东次之,浙江最小。但从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例来看,山东最高,广东次之,浙江最低。因此,从总量上分析,浙江绝对处于末位,而且与山东、广东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从动态发展角度看,2007年~2009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的名义增长速度分别为20.9%、19.3%、26.7%,平均增长速度22.3%;山东分别为21.7%、19.4%、8.9%,平均增长速度16.7%;广东分别为10.2%、28.5%、14.3%,平均增长速度17.7%。可见,浙江海洋生产总值增长最快而且遥遥领先,广东次之,山东最末。

(二)海洋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也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06年~2009年浙、鲁、粤三省海洋劳动就业状况见表2。

表2显示,从劳动就业绝对数量来看,广东最高而且遥遥领先,山东次之,浙江最低,这与海洋生产总值的分布特征相同。从海洋劳动就业占地区劳动就业的比重来看,广东最高,浙江次之,山东最低。从劳动就业的动态增长来看,2007年~2009年,浙江、山东、广东三省海洋劳动就业环比增长速度均分别为6.5%、2.1%、1.6%,平均增长速度均为3.4%,海洋劳动就业的相对变动轨迹极为相似。

(三)海洋劳动生产率

在考察了海洋生产总值及海洋劳动就业之后,我们考察三省的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即海洋劳动生产率状况。表3显示了2006年~2009年浙、鲁、粤三省海洋劳动生产率及其名义增长速度。

表3显示,山东的海洋劳动生产率最高,而且遥遥领先于其他两省。2006年~2008年,浙江海洋劳动生产率低于广东,但到2009年,浙江已略高于广东。从增长速度来看,2007年~2009年,浙江省海洋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8.35%,山东为12.78%,广东为13.95%,浙江明显领先于其他两省。

二、海洋产业结构比较

海洋产业结构是海洋经济的基础,反映了海洋经济发展中各产业构成的比例关系,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我们从三次产业结构、产业集中化程度、主导产业构成及分布等三个方面对浙、鲁、粤三省海洋产业结构状况进行刻画。

(一)三次产业结构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海洋产业结构 层次分析法 产业布局

一、引言

浙江省毗邻我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陆地经济发达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2008年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40%。浙江的港口、渔业、海岛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排在全国第8位,与浙江经济发展质量不符,同时浙江海洋经济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因此,依托陆地经济优势,优化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对于加快发展浙江海洋经济,推动浙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站在陆海联动的角度,结合浙江海洋功能区划,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以期为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二、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按照产业属性,结合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选取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船舶修造业、滨海旅游业及未来海洋产业为本文海洋产业优化调整的分析对象。

1.海洋渔业

浙江沿海渔业资源丰富,渔场优良,海洋渔业产量居全国前列。2007年浙江的海洋渔业产量达337.62万吨,海洋捕捞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浙江台风多,江河入海位置污染比较严重,浅海养殖发展受阻,但是随着深水抗风浪网箱的研发成功,明显拓展了浅海养殖的范围,使得浙江海水养殖潜力巨大。

2.海洋交通运输业

浙江港口湾道资源丰富,港口客货吞吐量居全国前列。浙江沿海港口呈现以宁波一舟山港、温州港为省沿海主要港口,嘉兴港、台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布局。

3.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

浙江降水量多,不利于盐的生产,单产及产量在全国很低,企业规模小、散,多分布于象山港北部盐田区、舟山中南部岛屿盐田区、舟山中西部岛屿盐田区、台州南部盐田区。浙江盐业自有产品的品种比较齐全,保健食用盐和洗化类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产品系列,且国内领先。

4.滨海旅游业

浙江有世界闻名的旅游项目,例如钱江观潮节。舟山国际沙雕节是国家旅游局重点推介的旅游活动;象山滨海旅游、开渔节成为宁波象山一大特色,为旅游收入带了巨大贡献。

5.船舶修造业

浙江造船工业发展较快,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舟山、台州、温州、宁波的船舶修造业发展迅猛。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资料,2007年,浙江省造船综合吨数在沿海各省市中排名第3位。区内的产能分布情况是:大型船舶主要在舟山、宁波建造,台州、温州、杭州主要建造中小型船舶。

三、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1.海洋渔业存在的问题

(1)渔业发展不平衡

根据2008年浙江统计年鉴,浙江海洋渔业产值主要分布在台州、舟山、宁波三地区,三地区总产值基本相同,且占全省总产值的67%左右。各县市海洋渔业产值前几名分别是是舟山、象山、温岭、岱山、杭州市区、玉环。这些地区海洋渔业产值占浙江海洋渔业渔业产值的47.3%。舟山远洋捕捞量为16.86万吨,宁波市为3万吨,其他地区极少。

(2)渔业发展的矛盾

浙江绝大部分海洋渔业都位于近海岸,各个行业在利用在使用海岸线、滩涂、浅海方面存在矛盾,海洋捕捞能力过剩和渔业资源不足也比较严重,如不解决这些矛盾,将会阻碍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损害渔民的经济利益。

(3)水产企业分布不集中,不利于形成集群效应。

水产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大多粗加工,深加工不足,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并且加工企业总体山呈现产业集群不明显,产业链短的特点,水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少,还没有形成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不利于海洋水产品深加工及海水养殖发展。

2.海洋交通运输业问题

2008年宁波舟山港的吞吐量占全省吞吐量的75%左右,达到全省的四分之三,浙江港口发展不平衡,宁波舟山港竞争优势明显,加强港口合作,推进大中小港口互动联通平衡发展是浙江港口产业布局面临的重要任务。

浙江海运企业规模参差不齐,经营主体多。由于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等因素影响、企业融资困难、船舶更新缺乏资金、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海运高素质人才匮乏。

3.海洋盐业的问题

浙江海洋盐业企业工艺及技术设备落后,竞争力低,没有主体品牌。盐化工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集中度低,盐化工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缺乏发展规划缺乏产业发展规划。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空间狭小,大部分限于食用盐等附加值低的系列,缺乏高附加值的盐产品开发,从品种及质量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4.滨海旅游存在的问题

根据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因素,浙江省海洋旅游区可以划分为甬舟、温台、和杭州湾三个地区。杭州湾宁波及舟山一带旅游经济较发达,温州台州发展相对不足。海洋旅游以传统的滨海旅游观光为主,没有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海上健身休闲等多层次的产品层。同时滨海旅游服务设施开发不到位,旅游开发硬件不到位会阻碍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5.船舶修造业存在的问题

浙江造船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多数企业只能生产小型船舶,船舶产品的吨位和附加值低,企业综合实力不高,尤其是温州、台州地区的造船企业。船舶配套滞后,产业体系不全,特别是发动机等关键部件需要从外地购买或国外进口,本地配套率不高,船舶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四、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

1.浙江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发现海洋产业涉及范围大,影响因素多,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多方面考虑,因此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要结合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解决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段等决策问题的数学方法,在方向选择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对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发展方向。

列举浙江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海洋产业,综合考虑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各项目标因素,结合浙江省海洋资源状况和各海洋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问题,按照层次分析方法的步骤构造判断矩阵进行综合比较并求解。

模型的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作为层次分析的总目标,浙江省海洋资源充分利用、海洋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效益与环境良好作为准则层,由这3方面具体考虑15个因素作为子准则层。在综合考虑了15个因素的情况下,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主要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船舶修造业、海洋盐业及制盐、未来海洋产业。列举各层的判断矩阵后,利用yaahp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过检验后发现,各层次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符合理论要求。

根据yaahp软件计算出浙江省主要海洋产业的权重,据此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方向。具体求解结果如上表所示。

由计算的结果可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的方向依次是未来海洋产业、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海洋交通运输、船舶修造业。未来海洋产业占据很大权重,因此可以将未来海洋产业作为发展主要方向。同时由于浙江特殊地理位置,受上海港口及上海造船业的影响比较大,浙江可以考虑承接上海高校及科研单位实力,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未来海洋产业及海洋盐化工业,推进滨海旅游业这一绿色产业的发展。

2.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方向

结合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浙江海洋产业布局应该遵守以下原则:以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规定为前提,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发展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陆海一体发展原则,统筹陆海产业布局,促进近海开发和外海开发相结合,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利用民间资本,大力调整和改造传统海洋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新兴领域,在浙江开发潜力巨大,并且是浙江海洋产业首要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多门类的发展,努力在原有优势产业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努力在浙江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海洋产业新布局。

充分发挥杭州湾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的作用,依托上海教育科技优势,加大对海洋经济开发的科技、人才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海洋化工先进项目,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提升海洋科技含量,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继续完善特色鲜明的浙北旅游带,打造浙北旅游品牌,大力开发宣传钱塘潮等具有国际旅游潜力的旅游项目。

宁波―舟山海洋经济比较发达,应打造成海洋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增长极。大力培育沿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能开发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舟山船舶修造业,提升船舶修造水准,构建完整船舶修造产业链。积极构建舟山海洋旅游基地和浙东滨海旅游板块,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渔业,大力打造舟山佛教旅游及象山开渔节旅游品牌,推进旅游资源陆海联动,打造陆海共游的旅游模式,使之成长为浙江旅游新模式。

温台海洋经济区与其他几个区域的海洋经济规模相比发展程度不足。与其他海洋经济区的不同之处在于,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是温台海洋经济区的主要经济模式,该区域民营企业有很强的自主性,市场效率高,资金导向灵活,因此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开发海洋,这对开发海洋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还要完善海洋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海洋开发投资环境,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综合管理的制度保障。只有正确利用相应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改善产业布局,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才能确保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统计局.2009年浙江统计年鉴[M].

[2]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J].

[3]宋欣茹.庄河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6.

[4]张红智.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及其优化[J].海洋科技进展,2005(2).

[5]韩立民.海洋产业布局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字:半岛蓝色经济区 海洋服务业

一、海洋服务业概述

服务业是指生产和销售服务商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实际工作中一般将服务业视同第三产业。海洋服务业包括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海洋服务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和知识密集型等特点,海洋服务是全面开放式的服务。发展海洋服务业是使海洋经济社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契机,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准,解决沿海渔农民转业转产的需要,不仅能为其他海洋产业和部门生产性的资料,增强海洋渔业和海洋制造业等海洋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升级换代,促进海洋一、二产业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提升优化海洋产业结构,而且能够为人们提供生活性的资料,促进服务业市场发育和完善,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山东省海洋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山东省于1991年提出了"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山东省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率,海洋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作为海洋经济大省,近年来,山东省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也稳中有升。2008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占全省GDP的17.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居全国第二位。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海洋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32:29:39,调整为2007年的18:38:44。2010年,山东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出6808.1亿元,比上年增长25.3%。海洋服务业较快增长,滨海旅游业产出1609.7亿元,增长22.7%;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出526.7亿元,增长8.0%。但总体看,我国海洋服务业发展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如下:

1、海洋服务业总体规模相对偏小。山东省海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规模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是较小。同时,我国是人口大国,陆地资源优势并不明显,因此需要海洋经济提供发展空间和动力,海洋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相对国家战略需求来讲仍然较小。

2、海洋服务业竞争力不强。一是新兴海洋服务业培育发展不足,如缺少能对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形成有效支撑的产业。二是海洋服务业的现代化不足,竞争力不强,如旅游业中滨海旅游仍然是主体,深度海洋旅游发展不足;如海洋运输服务业发达,但是基于海洋运输发展起来的现代航贸业发展不足。

3、区域特色不明显。目前,山东省海洋服务业布局不合理,区域同构性强,没有形成差异化发展的格局。主要是因为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同构性明显造成的,同时也有海洋服务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4、科技利用不够。与海洋服务业相关的通讯技术、交通、供水供电系统、安全系统、娱乐设施等的科技含量不高海洋服务业科技利用率低,科技附加值不高。

5、没有充分利用特色文化。山东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但是由于没有加以充分利用,使得山东海洋服务业的特色不鲜明,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某些地区的海洋服务业仍然未能跳出传统模式,使得服务项目单一,档次较低,品位不高,不利于海洋绿色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6、环境污染。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吸引大量涉海人员,使得人海矛盾日益突出。由海洋服务业以及与其相关的工业引起的入海排污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黄河入海口海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胶州湾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三、山东省海洋服务业发展建议

发挥滨海优势,以滨海旅游、涉海人才职业培训和总部经济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海洋综合物流、研发服务为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建设特色鲜明的滨海度假目的地、区域性海洋企业总部基地,可重点发展:

1、滨海旅游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在近海规划建设离岸岛屿,集中开发建设邮轮停靠港、游艇俱乐部、海洋嘉年华、海上乐园、海上餐厅等高端旅游项目,提升滨海旅游的整体水平和档次。

2、现代商贸物流业。以港口为依托,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枢纽为节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物流产业园,做大做强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竞争力,融入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构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3、海洋人才培训及研发服务业。围绕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工业设计企业,着力发展各类设计。大力吸引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海洋产业创办科技研发、交易、服务机构,引入国内外知名科技中介机构,积极发展海洋专业人才教育与培训业,争取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的专业服务基地。

4、海洋博览会展业。围绕发展蓝色经济主题,科学规划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现代化展览场馆、国际会展中心,培植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展会,形成与青岛联动、错位竞争,适应山东省海洋会展业发展需要的区域标志性会展中心,打造国际品牌。

5、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创业投资、信托等业务。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引进国内外商业银行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积极引进保险、证券、融资租赁、理财服务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四、发展海洋服务业重要意义: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在新一轮的国际海洋竞争中抢占先机,拓展发展空间,已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的重大战略,这对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建设、促进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积极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智力资源,更高层次参与国际海洋经济合作。

2、有利于探索蓝色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建设。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是发展蓝色经济,向海洋进军的重大战略行动,有利于探索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有利于探索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新模式,提升开放型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探索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模式,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促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3、有利于加速形成蓝色经济增长极,推动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有利于促进知识、技术、人才在一定区域集中,有利于促进海洋新兴企业的成长壮大,将山东半岛海洋经济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五、结束语:

山东省应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为契机,以建设现代海洋服务业为目标,争取经过1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将山东省建设成为以海洋经济为显著特征的区域经济示范区。充分发挥山东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海洋服务业体系,为山东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分析[J].区域经济,2012,4

【2】徐珊珊,孟庆武.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分析与发展[J].海洋发展与管理.2012,3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 海洋环保 现在 发展对策

为了不断促进我国海洋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海洋开发和保护的相关部门对海洋环保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式来对海洋的相关产业进行研究,逐渐研制成功海洋监测仪器,环保设备以及化学原料等等。从开发海洋的时期开始,就提高了对其进行监测的力度,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系统和体制,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也逐渐朝着全自动,智能化的方向前进。与此同时,海洋监测队伍和人员的素质不断提升,促进了海洋监测设备的利用率。

1 海洋环保产业的现在

从现如今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其发展程度不是非常乐观,主要是由于海洋的污染程度不断加强。但是,近年来,国家的海洋管理人员对海洋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根本上提出了解决对策,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陆源污染的数量进行了抵制,减少了污染物的入海量,同时也能够为海洋环保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契机。在实际的海洋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价值较高的科研成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以及科学和技术等等。海洋环保产业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以及区划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另外,在海洋污染物控制,赤潮环境监测以及养殖技术等方面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逐渐进入了转化阶段。在新兴的科技研发中,海洋产品的研发工作也逐渐成为一种重点研发的内容,在开拓市场的进程中需要将高科技技术应用到实际的海洋产品研发中,选择相关的生产工艺,逐步提升环保能,为以后的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技术支持。

在技术方面,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处于一种投入小和资金薄弱的状态,在最初的海洋开发中,需要以控制技术和生产技术为重点,同时还应该不断提升海洋污染物监测的力度,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应用,使得我国的海洋环保生产技术在国际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我国现如今的环保产业中可以可以看出,环保技术还处于一种以常规技术为主的状态,形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化机制。但是,不得不提出的是,我国的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和居民的海洋环保意识淡薄,同时对污染的监督和治理的力度不够,严重制约着海洋环保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2 加快海洋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

2.1 提高全民海洋环保意识

由于海洋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海洋的生态环保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法发展。但是从我国现如今面临的海洋工作上来看,加强环保意识是促进我国现如今海洋环保工程的重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海洋环保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各级领导人应该做到表率的作用,发挥政府部门的相关职能,在实际的海洋环保工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提升决策机制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加快海洋综合开发的力度,调整海洋环保产业的布局形式,将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等同于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等等。

第二,要尽量提升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各种媒介来进行舆论监督,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人们对于海洋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具体来说,可以有效的转变海洋附近企业的生产方式,在观念上提升企业的环保观念,促进海洋环保产业朝着高效性和无害性的方向发展。

2.2 建立和完善海洋环保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机制

我国已经储备了相当数量的海洋环保技术成果,但是成果的转化率并不高。要充分利用国内的科技力量、现有的工业技术基础和应用单位的已有条件,加强科技界、应用单位和产业部门的合作,加快成果转化。特别要在成果的中试、产业化上下工夫。可在重点污染行业中选择一些先进的环保生产工艺技术,建立示范工程,并逐步加以推广。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健全环保科技市场体系,使之成为科研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2.3 加强海洋环保技术产业化的社会条件建设

进一步完善促进海洋环保技术开发和转化的法律法规;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执法力度,通过完善和履行海洋环境法规强化其对海洋环保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制定和完善鼓励企业实施有利于海洋环保的清洁生产技术的政策体系(如价格补贴、税收优惠等);建立海洋环保技术转移信息网络,以此作为培育和扩大海洋环保技术市场需求的有力手段;逐步建立起“污染者治理、利用者付费、开发者保护、破坏者补偿、政府增加投入”的筹资机制,开辟稳定有效的海洋环保投资渠道。把重点海域和跨地区污染综合治理及环保示范工程的投资,列入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设置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专项基金和造纸、酿造、海洋石油开采、海上运输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专项基金;加强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增加银行环保贷款规模;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

2.4 建立海洋环保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示范试验区

海洋环保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经济带动性,但目前我国的海洋环保产业在整个环境保护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许多高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长期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和待开发状态,成果的转化率低,实际应用少。因此,有必要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示范试验区,作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技术和产品开发的中试基地和示范样板。

产业化基地要重点考虑海洋环境监视监测技术产品、海洋污染处置生物与化学制剂产品和污染物入海处理设备开发方面的产业化基地建设。示范试验区则重点考虑生物修复试验示范区、生态工程技术示范区、赤潮灾害应急处置试验示范区、自然保护区等的建设。

2.5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海洋环境保护是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环境监测技术和各种污染物处置技术以及生态恢复技术作为支撑。为此,我们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根据国家的经济支撑能力,瞄准海洋监测技术和环保技术的世界发展前沿,选择覆盖面较广、有一定工作基础和具备产业化前景的项目,确定目标,重点突破。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利用国际合作渠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从高起点上起步,开展创新研究,争取以较短的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并注意通过技术辐射,带动相关方面的科技进步。以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技术创新的带动作用为核心,形成海洋环保高技术产业,提高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海洋环保产业逐渐朝着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在实际的环保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的技术和规定,将先进的技术和手段逐渐应用到实际的海洋环保产业开发中,并且根据现如今我国海洋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改进和完善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我国海洋产业市场的规模和范围。相信经过研发人员不懈的努力,我国的海洋环保产业一定能够成为社会产业的核心,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晓梅.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及创新路径[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2]王东京.连云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6

>> 部级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背景下天津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开创浙江科学发展新局面 山东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天津实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 论山东日照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全面推进达拉特旗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国外典型案例对横琴新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启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布局优化研究 转方式 重生态 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 “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背景下永州发展循环经济现状及模式研究 商业银行支持海南海洋渔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大力发展海洋渔业 全面提升海洋渔船装备促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蓝色经济区”背景下,胶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海洋经济”建设背景下浙江省海洋型休闲渔业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郑斯思,谭春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1

[7]何捷.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水产科学情报.2006

[8]贾明明.我国渔业发展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OL].海洋信息.2008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