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8-28 16:58:58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海洋油气;海洋工程;油气勘探与开发

1 世界海洋油气产业的发展及现状

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技术是陆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继承与延续,它经历了一个由浅水到深海、由简易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海洋油气开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巴巴腊海峡,石油公司为开发由陆地延伸至海里的油田,从防波堤上向水深仅有几米的海里搭建了一座木质栈桥,安上钻机打井,首次从海中采出石油,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油井。1920年,委内瑞拉在马拉开波湖利用木制平台钻井,发现了一个大油田。1922年,前苏联在里海巴库油田附近用栈桥进行海上钻探成功。但是,上述油区都是陆上油气田向海底或湖底的延伸部分,严格地说,还算不上真正的海底油田,而且那时的钻井架大部分是用栈桥同岸连在一起的。

业界普遍认为,真正的海洋油气开发是从1947年Kerr-McGee石油公司将井架安装在水深为4.6米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离岸的墨西哥湾水域中树立的11.6×21.6米的钢质平台进行水上油气开采开始的。从那以后,世界海洋油气生产无论是其产量或占世界油气总产量的份额都呈增长趋势。

20世纪40年代的海洋油气勘探首先集中在墨西哥湾、马拉开波湖等地区; 50 ~ 60年代则在波斯湾、里海等海区初具规模;70年代是海洋油气勘探最为活跃的时期,成果最显著的是北海含油气区。

就开发手段和技术水平而言,上世纪40年代之前,主要是应用土木工程技术建造木结构平台和人工岛,这种采油方式只能应用在近岸的海边和内湖,作业水深一般低于10米。50 ~ 60年代,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迅速发展,出现了移动式钻井装置、浮式生产系统及海底生产系统,作业海域范围不断扩大,开始向大陆架以外延伸,作业水深已超过200米。70 ~ 80年代,随着平台和钻井技术的发展,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范围进一步扩大,作业水深超过500米,成功开发了北海和墨西哥湾大陆架深水区油气资源。90年代,成功解决了温带海域油气开采面临的钻井、采油、集输和存储等技术问题,而且高寒水域的平台和管线技术难题也取得突破,作业水深不断刷新,1999年已近2000m,作业范围已从北海、墨西哥湾等传统地区扩展到西非、南美及澳大利亚大陆架等海域。2002年海上油气开采的作业水深已经达到了3000米,深水油气开发成绩显著,储量和产量快速增加。

60多年来,全球海洋油气的产量在逐年增加。1950年海洋石油产量仅0.3亿吨,2008年已达13.75亿吨。1950年海洋石油产量仅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5%, 2008年已达35%。1992年,海洋天然气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18.9%,2008年则达到30%。

海洋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海洋油气的开发价值主要由供求关系、开发成本和油价等因素决定。经过长期的勘探开发,全球陆地上重大油气发现的数量已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小。同时,在高油价刺激下,石油公司纷纷将目光转向探明程度还很低的海洋。最近十几年全球大型油气田的勘探实践表明,陆上油气资源已日渐枯竭,60%~70%的新增石油储量均源自于海洋,其中又有一半是在500米以上的深海。

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为石油开采向海洋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本世纪前,国际油价基本保持一种平稳的态势,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原油价格首次突破10美元/桶。1980年,由于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国际油价涨至34美元一桶。但是,其后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制约逐步滑落,1983 ~ 2002年,国际油价一直徘徊在30美元/桶之下。而在2003年以后,国际油价一直在走高,到2008年曾经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之后逐渐回落, 2011年在75美元到114美元之间震荡。从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年6月)的2002年以来布伦特(Brent)原油平均价中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国际油价表现出向上的走势。国际油价的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供求关系和经济增长对原油需求则是决定国际油价涨跌的根本因素。近年来国际油价的不断增长一定程度反映了世界各国对原油需求的增加,这无疑是推动目前海洋油气产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一个重要因素。

海洋油气开发成本很高,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海上油田的建设成本约为陆上的3 ~ 5倍,建设一个大型油田投资高达20 ~ 30亿美元,只有大量的资本投入才能涉足海洋油气行业。尽管如此,由于国际油价的居高不下,投资回报的前景并不暗淡。况且,海上油田储量一般比较大,单位开发成本并不一定高。因此,在高油价和高需求等利益因素驱动之下,海洋油气开发成为了近年来一种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1955年,全世界只有10个国家从事海上油气开采作业, 60年代增至20余个。此后,海洋油气开发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开展海洋油气开发的国家增加到100多个,海洋油气产量占世界油气总产量的比重也在不断地增加。

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约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的60%。在探明储量中,目前浅海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将逐渐进军深海。目前,海洋石油钻探最大水深已经超过了3000米;油田开发的作业水深达到3000米;铺设海底管道的水深达到2150米。

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在世界海洋石油产量中,北海海域石油产量及其增长速率一直居各海域之首,2000年产量达到峰值的3.2亿吨,随后逐渐下降;波斯湾石油产量缓慢增长,年产量保持在2.1~2.3亿吨;而墨西哥湾、巴西、西非等海域石油产量增长较快,年均增长超过5.0%,其中墨西哥湾己经超过北海,成为世界最大产油海域。

从区域看,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形成三湾、两海、两湖(内海)的格局。“三湾”即波斯湾、墨西哥湾和几内亚湾;“两海”即北海和南海;“两湖(内海)”即里海和马拉开波湖。其中,波斯湾的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墨西哥湾的美国、墨西哥,里海沿岸的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伊朗,北海沿岸的英国和挪威,以及巴西、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都是世界重要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国。其中,巴西近海、美国墨西哥湾、安哥拉和尼日利亚近海是备受关注的世界四大深海油区,几乎集中了世界全部深海探井和新发现的储量。

2 我国海洋油气产业的发展及现状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50年代。从50年代开始,我国就组织人员对濒海海域进行过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普查。1960年4月,广东省石油局在一条租来的方驳船上架起一个30米高的三条腿铁架,用冲击钻在莺歌海开钻了中国海上第一井:水深15米、井深26米的“英冲一井”。1960年7月,从该井中采出了150公斤低硫、低腊的原油,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海上捞出了原油。“英冲一井”成为了我国海上油气的第一口发现井。

1966年12月15日,我国自制的第一座桩基式钻井平台在渤海海1井开钻,井深2441米。1967年6月14日试油,日产原油35.2吨,天然气1941立方米。这是我国海上油气第一口探井。

上世纪70年代,由原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系统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北部等海域展开了油气勘探,基本完成了中国近海各海域的区域地质概查。这期间的油气勘探活动基本在浅水区域进行勘探,采用简易平台采油,初创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0年代末,海洋油气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开始引进外资和勘探技术,加快了海上石油勘探和开发进度。1982年初,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我国海洋油气工业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海洋油气企业经历了从最初依赖于对外合作(八十年代末以前)、逐渐过渡到自营与合作相结合(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再到自营引领合作开发(九十年代末以后)的发展阶段。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其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作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均处于亚洲前列。目前,中国海洋油气企业已经具备了走出国门、参与了国际竞争的能力。就勘探、开采技术而言,我国在500米以内浅海油气开发技术方面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进军深水将成为中国海洋石油的下一个战略目标。

1985年我国海洋石油产量仅为8.5万吨,1997年已达1629万吨。2009年,海洋原油产量已达到3908万吨,海洋天然气产量达到74.9亿立方米。2010年,油气年产量首次突破具有标杆意义的5000万吨油当量,达到5180万吨,等于为国家建成了一个“海上大庆油田”。而2010年我国的原油总产量为2.03亿吨,即当年海洋原油产量占全国原油总产量比重约为25%。近10年来,我国新增石油产量的53%来自海洋,2010年更是达到85%,海上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原油产量增长的主要成分。

根据2008年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结果,中国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占全国石油资源总量的23%;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16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0%。我国海洋油气整体处于勘探的早中期阶段,资源基础雄厚,产业化潜力较大,是未来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从探明地质储量的分布来看,我国呈现“北油、南气、中贫乏”的局面。渤海海洋原油探明地质储量占全海域的比重接近70%;南海海洋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占全海域的比重超过60%;目前,东海和黄海海洋原油、海洋天然气所占比重都较小。

尽管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四大石油产出国,但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11年,中国原油消费量为4.49亿吨,而原油进口量为2.54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6.5%。中国能源保障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会很大,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力度将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出路。

3 我国高端的海洋油气钻探、开采装备的生产企业及其部分产品

我国近年来对石油、天然气消费需求的巨大增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海洋油气企业海上油气资源开发活动的开展,也促进和刺激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的迅速发展。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的主要生产国。越来越多高端的海洋油气钻探、开采装备出自于我国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生产企业。

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自升式平台的主要建造基地之一。我国建造自升式平台的企业包括: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山海关船厂、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沪东中华船厂、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深圳招商局重工有限公司等。

我国FPSO整体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在某些领域达到领先地位。目前,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是我国建造FPSO的主要造船厂。此外,山海关船厂、大连中远船务等船厂都有改装FPSO的经历。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江苏韩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和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已经建造完成并继续承接由挪威Sevan Marine公司研发的Sevan SSP(Sevan Stabilised Platform)圆筒型FPSO。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烟台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已经具备了建造第五、第六代半潜式平台的能力和建造经历。由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目前在珠江口的水深达1500米的荔湾6-1-1油田钻探作业的事实,标志着中国跻身世界深水油气勘探装备的领先行列。

2009年11月,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为挪威SEVAN MARINE公司建造的全球第一艘圆筒型海洋钻井平台“希望1号”(SEVAN DRILLER)正式交付使用。它成为了继半潜式平台和钻井船之后第三种可以在超深海进行钻探作业的移动式钻井装置,为在深海恶劣环境条件下进行深海钻探作业提供了另外一种可供选择的实用装备。以该平台的设计建造技术为背景的关键技术成果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8月,采用DP-3动力定位的世界上最大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在大连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该船的建造打破了韩国垄断全球深水钻井船市场的局面。

这些高端的海洋油气钻探、开采装备源源不断地从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企业走向全球的海洋油气开发领域,显示着我国正在向海洋强国的方向大步迈进。

4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能源需求不断增加、陆地上油气资源的日渐沽竭等背景因素作用下,未来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海洋油气特别是深海油气,将是未来世界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海洋油气产业作为世界经济助推器的角色将日益明显。作为世界上的油气消费大国,我国的海洋油气开发产业将会在未来的几年中有跨越式的发展,如何配合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海洋能源开发的需要,研发出更多适合我国海洋油气产业需要的油气勘探与开采装置,是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队伍必须严肃思考和认真回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金秋, 张国忠: 世界海洋油气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J], 国际石油经济,

2005, 13(3)

[2] 江怀友, 潘继平, 邵奎龙, 韩彤, 管晓生: 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勘探现状[J],

中国石油企业, 2008,(3)

[3] 乔卫杰, 黄文辉, 江怀友: 国外海洋油气勘探方法浅述, 资源与产业[J],

2009, 11(1)

[4] BP公司::"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2",http://bp. com/

statisticalreview

[5] 由然: 海洋油气增长―高峰可期[J], 中国石油企业, 2010,(12)

[6] 郭越, 宋维玲: 海洋油气助推中国经济发展[J], 海洋经济, 2011, 1 (2)

[7] 朱伟林: 中国近海油气勘探的回顾与思考[J], 中国工程科学, 2011, 13(5)

[8] 潘继平, 张大伟, 岳来群: 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状况与发展趋势 [J],

国土资源情报, 2006, (7)

[9] 国家海洋局: 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6[R],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6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浙江;山东;广东;海洋经济;比较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8-0064-08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开发和利用海洋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因此,在联合国的积极推动下,争取海洋利益、制定海洋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家的重要战略,海洋已成为决定世界政治和经济新格局的关键和焦点。我国作为沿海大国,也十分重视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为此相继制定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等综合性政策。2011年以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发展试验区规划》等相继获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国家已经把发展海洋经济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因此,研究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律,服务于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战略,是学术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学者们对我国海洋经济的研究主要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策略[1][2][3][4][5][6][7][8][9],二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10][11][12][13][14]。浙江、山东、广东的海洋经济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这三个省份将在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中先行先试,尝试探索成功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为我国的整体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因此,浙、鲁、粤既面临海洋经济大发展的巨大机遇,又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深入分析自身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海洋经济发展策略,实现优势发展、错位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是三省面临的艰巨任务。当然虽然有些文献对海洋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但在分析内容上有失全面,也没有对三大重点海洋经济区域进行针对性比较。在此背景下,本文拟对浙、鲁、粤三省海洋经济发展总量水平、产业结构、科技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比较与分析,为国家、相关省市制定适当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

一、海洋经济发展总量水平比较

分别从海洋生产总值、海洋劳动就业、海洋人均产出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海洋生产总值

海洋生产总值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的总体规模。2006年~2009年①浙、鲁、粤三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及占地区GDP的比重见表1。

可见,从绝对数量上看,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规模最大,山东次之,浙江最小。但从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例来看,山东最高,广东次之,浙江最低。因此,从总量上分析,浙江绝对处于末位,而且与山东、广东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从动态发展角度看,2007年~2009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的名义增长速度分别为20.9%、19.3%、26.7%,平均增长速度22.3%;山东分别为21.7%、19.4%、8.9%,平均增长速度16.7%;广东分别为10.2%、28.5%、14.3%,平均增长速度17.7%。可见,浙江海洋生产总值增长最快而且遥遥领先,广东次之,山东最末。

(二)海洋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也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06年~2009年浙、鲁、粤三省海洋劳动就业状况见表2。

表2显示,从劳动就业绝对数量来看,广东最高而且遥遥领先,山东次之,浙江最低,这与海洋生产总值的分布特征相同。从海洋劳动就业占地区劳动就业的比重来看,广东最高,浙江次之,山东最低。从劳动就业的动态增长来看,2007年~2009年,浙江、山东、广东三省海洋劳动就业环比增长速度均分别为6.5%、2.1%、1.6%,平均增长速度均为3.4%,海洋劳动就业的相对变动轨迹极为相似。

(三)海洋劳动生产率

在考察了海洋生产总值及海洋劳动就业之后,我们考察三省的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即海洋劳动生产率状况。表3显示了2006年~2009年浙、鲁、粤三省海洋劳动生产率及其名义增长速度。

表3显示,山东的海洋劳动生产率最高,而且遥遥领先于其他两省。2006年~2008年,浙江海洋劳动生产率低于广东,但到2009年,浙江已略高于广东。从增长速度来看,2007年~2009年,浙江省海洋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8.35%,山东为12.78%,广东为13.95%,浙江明显领先于其他两省。

二、海洋产业结构比较

海洋产业结构是海洋经济的基础,反映了海洋经济发展中各产业构成的比例关系,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我们从三次产业结构、产业集中化程度、主导产业构成及分布等三个方面对浙、鲁、粤三省海洋产业结构状况进行刻画。

(一)三次产业结构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海洋产业结构 层次分析法 产业布局

一、引言

浙江省毗邻我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陆地经济发达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2008年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40%。浙江的港口、渔业、海岛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排在全国第8位,与浙江经济发展质量不符,同时浙江海洋经济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因此,依托陆地经济优势,优化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对于加快发展浙江海洋经济,推动浙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站在陆海联动的角度,结合浙江海洋功能区划,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以期为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二、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按照产业属性,结合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选取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船舶修造业、滨海旅游业及未来海洋产业为本文海洋产业优化调整的分析对象。

1.海洋渔业

浙江沿海渔业资源丰富,渔场优良,海洋渔业产量居全国前列。2007年浙江的海洋渔业产量达337.62万吨,海洋捕捞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浙江台风多,江河入海位置污染比较严重,浅海养殖发展受阻,但是随着深水抗风浪网箱的研发成功,明显拓展了浅海养殖的范围,使得浙江海水养殖潜力巨大。

2.海洋交通运输业

浙江港口湾道资源丰富,港口客货吞吐量居全国前列。浙江沿海港口呈现以宁波一舟山港、温州港为省沿海主要港口,嘉兴港、台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布局。

3.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

浙江降水量多,不利于盐的生产,单产及产量在全国很低,企业规模小、散,多分布于象山港北部盐田区、舟山中南部岛屿盐田区、舟山中西部岛屿盐田区、台州南部盐田区。浙江盐业自有产品的品种比较齐全,保健食用盐和洗化类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产品系列,且国内领先。

4.滨海旅游业

浙江有世界闻名的旅游项目,例如钱江观潮节。舟山国际沙雕节是国家旅游局重点推介的旅游活动;象山滨海旅游、开渔节成为宁波象山一大特色,为旅游收入带了巨大贡献。

5.船舶修造业

浙江造船工业发展较快,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舟山、台州、温州、宁波的船舶修造业发展迅猛。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资料,2007年,浙江省造船综合吨数在沿海各省市中排名第3位。区内的产能分布情况是:大型船舶主要在舟山、宁波建造,台州、温州、杭州主要建造中小型船舶。

三、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1.海洋渔业存在的问题

(1)渔业发展不平衡

根据2008年浙江统计年鉴,浙江海洋渔业产值主要分布在台州、舟山、宁波三地区,三地区总产值基本相同,且占全省总产值的67%左右。各县市海洋渔业产值前几名分别是是舟山、象山、温岭、岱山、杭州市区、玉环。这些地区海洋渔业产值占浙江海洋渔业渔业产值的47.3%。舟山远洋捕捞量为16.86万吨,宁波市为3万吨,其他地区极少。

(2)渔业发展的矛盾

浙江绝大部分海洋渔业都位于近海岸,各个行业在利用在使用海岸线、滩涂、浅海方面存在矛盾,海洋捕捞能力过剩和渔业资源不足也比较严重,如不解决这些矛盾,将会阻碍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损害渔民的经济利益。

(3)水产企业分布不集中,不利于形成集群效应。

水产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大多粗加工,深加工不足,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并且加工企业总体山呈现产业集群不明显,产业链短的特点,水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少,还没有形成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不利于海洋水产品深加工及海水养殖发展。

2.海洋交通运输业问题

2008年宁波舟山港的吞吐量占全省吞吐量的75%左右,达到全省的四分之三,浙江港口发展不平衡,宁波舟山港竞争优势明显,加强港口合作,推进大中小港口互动联通平衡发展是浙江港口产业布局面临的重要任务。

浙江海运企业规模参差不齐,经营主体多。由于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等因素影响、企业融资困难、船舶更新缺乏资金、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海运高素质人才匮乏。

3.海洋盐业的问题

浙江海洋盐业企业工艺及技术设备落后,竞争力低,没有主体品牌。盐化工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集中度低,盐化工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缺乏发展规划缺乏产业发展规划。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空间狭小,大部分限于食用盐等附加值低的系列,缺乏高附加值的盐产品开发,从品种及质量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4.滨海旅游存在的问题

根据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因素,浙江省海洋旅游区可以划分为甬舟、温台、和杭州湾三个地区。杭州湾宁波及舟山一带旅游经济较发达,温州台州发展相对不足。海洋旅游以传统的滨海旅游观光为主,没有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海上健身休闲等多层次的产品层。同时滨海旅游服务设施开发不到位,旅游开发硬件不到位会阻碍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5.船舶修造业存在的问题

浙江造船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多数企业只能生产小型船舶,船舶产品的吨位和附加值低,企业综合实力不高,尤其是温州、台州地区的造船企业。船舶配套滞后,产业体系不全,特别是发动机等关键部件需要从外地购买或国外进口,本地配套率不高,船舶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四、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

1.浙江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发现海洋产业涉及范围大,影响因素多,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多方面考虑,因此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要结合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解决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段等决策问题的数学方法,在方向选择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对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发展方向。

列举浙江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海洋产业,综合考虑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各项目标因素,结合浙江省海洋资源状况和各海洋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问题,按照层次分析方法的步骤构造判断矩阵进行综合比较并求解。

模型的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作为层次分析的总目标,浙江省海洋资源充分利用、海洋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效益与环境良好作为准则层,由这3方面具体考虑15个因素作为子准则层。在综合考虑了15个因素的情况下,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主要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船舶修造业、海洋盐业及制盐、未来海洋产业。列举各层的判断矩阵后,利用yaahp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过检验后发现,各层次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符合理论要求。

根据yaahp软件计算出浙江省主要海洋产业的权重,据此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方向。具体求解结果如上表所示。

由计算的结果可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的方向依次是未来海洋产业、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海洋交通运输、船舶修造业。未来海洋产业占据很大权重,因此可以将未来海洋产业作为发展主要方向。同时由于浙江特殊地理位置,受上海港口及上海造船业的影响比较大,浙江可以考虑承接上海高校及科研单位实力,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未来海洋产业及海洋盐化工业,推进滨海旅游业这一绿色产业的发展。

2.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方向

结合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浙江海洋产业布局应该遵守以下原则:以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规定为前提,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发展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陆海一体发展原则,统筹陆海产业布局,促进近海开发和外海开发相结合,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利用民间资本,大力调整和改造传统海洋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新兴领域,在浙江开发潜力巨大,并且是浙江海洋产业首要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多门类的发展,努力在原有优势产业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努力在浙江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海洋产业新布局。

充分发挥杭州湾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的作用,依托上海教育科技优势,加大对海洋经济开发的科技、人才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海洋化工先进项目,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提升海洋科技含量,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继续完善特色鲜明的浙北旅游带,打造浙北旅游品牌,大力开发宣传钱塘潮等具有国际旅游潜力的旅游项目。

宁波―舟山海洋经济比较发达,应打造成海洋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增长极。大力培育沿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能开发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舟山船舶修造业,提升船舶修造水准,构建完整船舶修造产业链。积极构建舟山海洋旅游基地和浙东滨海旅游板块,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渔业,大力打造舟山佛教旅游及象山开渔节旅游品牌,推进旅游资源陆海联动,打造陆海共游的旅游模式,使之成长为浙江旅游新模式。

温台海洋经济区与其他几个区域的海洋经济规模相比发展程度不足。与其他海洋经济区的不同之处在于,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是温台海洋经济区的主要经济模式,该区域民营企业有很强的自主性,市场效率高,资金导向灵活,因此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开发海洋,这对开发海洋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还要完善海洋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海洋开发投资环境,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综合管理的制度保障。只有正确利用相应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改善产业布局,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才能确保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统计局.2009年浙江统计年鉴[M].

[2]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J].

[3]宋欣茹.庄河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6.

[4]张红智.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及其优化[J].海洋科技进展,2005(2).

[5]韩立民.海洋产业布局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4

论文关键词:上海,海洋产业,现状分析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地处长江与东海的交汇口,是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以及东海黄金区域的结合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区位条件极为优越,是世界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临海的特大型国际都市,上海海洋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拓展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能够顺应全球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发展浪潮的需要。对上海海洋产业的研究也是上海作为国际性的港城在城市定位、功能转型及产业升级内在要求。

1 上海海洋产业现状

上海全市陆地面积为6340.5km2,其中陆地面积6218.65km2,水面面积121.85 km2,海洋面积近9000km2。201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0.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12.32万人。上海东临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南接杭州湾,西与富庶的江苏、浙江两省毗领,北界黄金水道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是中国最大的港口,按照吞吐量衡量为世界第一大港。

1.1 海岸线资源、滩涂、浅海资源分布及经济利用

海岸线是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之一。上海的海岸几乎全部建有海堤,为人工海岸。据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于2003年底到2004年4月的海岸线修测成果统计,上海拥有海岸线470km。所辖海域滩地共55个,总面积645.74km2 [1]。上海利用圈围的滩地建立了一大批农场垦区、工厂企业、市政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滩地对缓解上海市土地紧缺矛盾,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增强农业后劲、促进工业产值增长、稳定长江口河势、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1.2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开发利用分析

港湾、港址资源及港口的形成与发展,为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天然优势,并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和载体。上海港始建于黄浦江,发展于长江,拓展于杭州湾,腾飞于洋山港,历经了由内河向河口、沿海、海岛的开拓过程,雄居中国港口半个世纪,现已跻身于世界港口之前列站。上海港根据港口区分布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洋山港区、长江口南岸港区、杭州湾北岸港区、崇明岛港区、长兴岛南岸港区、横沙岛南港区、黄浦江港区,共8个。上海港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2008年,上海港完成了2800 万TEU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二,而稳居世界集装箱大港第一位的新加坡港完成达2990万TEU。交通运输部《2009中国航运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6.57亿吨,比上年增长9.0%。在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前10大港口中,上海港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港的位置。上海港在港口建设水平上持续保持和发挥产业优势。

在发挥港口产业优势的同时上海也存在着河口岛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足的问题。作为我国的第三大岛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面积大于香港各岛,而2008年GDP只有香港的1/66。2005年,崇明三岛平均GDP为8343元/人,只相当于上海全市人均GDP34436元/人的1/4。与长江三角洲14个地级市比较,最低南通市人均GDP9378元/人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三岛比南通还低1035元/人。同样是岛屿的舟山市,人均GDP也达11586元/人,超出三岛人均GDP3243元/人。三岛一产的比重偏高。上海全市一产占全部GDP1.8%,崇明一产占24.8%,长兴、横沙占22.3%,三岛平均22.3%。从现状经济及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三岛不仅在上海甚至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尚属较慢地区。

1.3岸线海洋经济密度分析

通过分析对比海洋经济总产值与海岸线的关系,可以获得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空间的相互关系。分别计算沿海11个省市2000、2007年海洋产业总产值与大陆海岸线的比值,可以反映各沿海地区单位岸线长度的海洋产业产出贡献,即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表1:2000年、2007年各沿海省市单位岸线海洋经济密度(亿元/km)

Table 1: 2000&2007 Economicdensity of unit marine shoreline for the coastal provinces (million / km)

 

省区

2000年海洋生产总值

2007年海洋生产总值

大陆海岸线

2000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2007年岸线海洋经济密度

上海

601.37

4321.4

470

1.280

9.194

天津

138.63

1601.0

153.3

0.904

10.443

广东

1114.57

4532.7

3368.1

0.331

1.346

山东

737.76

4477.8

3122.0

0.236

1.434

浙江

399.53

2244.4

1840.0

0.217

1.220

辽宁

326.58

1759.8

1971.5

0.166

0.893

河北

69.19

1232.9

421.0

0.164

2.929

江苏

146.04

1873.5

3122.0

0.153

0.600

福建

419.15

2290.3

3051.0

0.137

0.751

广西

110.45

343.5

1083.0

0.102

0.317

海南

70.23

371.1

1617.8

0.043

0.229

全国

4133.5

25073.0

20219.7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 海洋环保 现在 发展对策

为了不断促进我国海洋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海洋开发和保护的相关部门对海洋环保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式来对海洋的相关产业进行研究,逐渐研制成功海洋监测仪器,环保设备以及化学原料等等。从开发海洋的时期开始,就提高了对其进行监测的力度,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系统和体制,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也逐渐朝着全自动,智能化的方向前进。与此同时,海洋监测队伍和人员的素质不断提升,促进了海洋监测设备的利用率。

1 海洋环保产业的现在

从现如今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其发展程度不是非常乐观,主要是由于海洋的污染程度不断加强。但是,近年来,国家的海洋管理人员对海洋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根本上提出了解决对策,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陆源污染的数量进行了抵制,减少了污染物的入海量,同时也能够为海洋环保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契机。在实际的海洋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价值较高的科研成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以及科学和技术等等。海洋环保产业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以及区划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另外,在海洋污染物控制,赤潮环境监测以及养殖技术等方面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逐渐进入了转化阶段。在新兴的科技研发中,海洋产品的研发工作也逐渐成为一种重点研发的内容,在开拓市场的进程中需要将高科技技术应用到实际的海洋产品研发中,选择相关的生产工艺,逐步提升环保能,为以后的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技术支持。

在技术方面,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处于一种投入小和资金薄弱的状态,在最初的海洋开发中,需要以控制技术和生产技术为重点,同时还应该不断提升海洋污染物监测的力度,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应用,使得我国的海洋环保生产技术在国际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我国现如今的环保产业中可以可以看出,环保技术还处于一种以常规技术为主的状态,形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化机制。但是,不得不提出的是,我国的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在管理人员和居民的海洋环保意识淡薄,同时对污染的监督和治理的力度不够,严重制约着海洋环保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2 加快海洋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

2.1 提高全民海洋环保意识

由于海洋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海洋的生态环保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法发展。但是从我国现如今面临的海洋工作上来看,加强环保意识是促进我国现如今海洋环保工程的重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海洋环保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各级领导人应该做到表率的作用,发挥政府部门的相关职能,在实际的海洋环保工程中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提升决策机制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加快海洋综合开发的力度,调整海洋环保产业的布局形式,将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等同于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等等。

第二,要尽量提升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各种媒介来进行舆论监督,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人们对于海洋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具体来说,可以有效的转变海洋附近企业的生产方式,在观念上提升企业的环保观念,促进海洋环保产业朝着高效性和无害性的方向发展。

2.2 建立和完善海洋环保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机制

我国已经储备了相当数量的海洋环保技术成果,但是成果的转化率并不高。要充分利用国内的科技力量、现有的工业技术基础和应用单位的已有条件,加强科技界、应用单位和产业部门的合作,加快成果转化。特别要在成果的中试、产业化上下工夫。可在重点污染行业中选择一些先进的环保生产工艺技术,建立示范工程,并逐步加以推广。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健全环保科技市场体系,使之成为科研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2.3 加强海洋环保技术产业化的社会条件建设

进一步完善促进海洋环保技术开发和转化的法律法规;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执法力度,通过完善和履行海洋环境法规强化其对海洋环保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制定和完善鼓励企业实施有利于海洋环保的清洁生产技术的政策体系(如价格补贴、税收优惠等);建立海洋环保技术转移信息网络,以此作为培育和扩大海洋环保技术市场需求的有力手段;逐步建立起“污染者治理、利用者付费、开发者保护、破坏者补偿、政府增加投入”的筹资机制,开辟稳定有效的海洋环保投资渠道。把重点海域和跨地区污染综合治理及环保示范工程的投资,列入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设置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专项基金和造纸、酿造、海洋石油开采、海上运输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专项基金;加强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增加银行环保贷款规模;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

2.4 建立海洋环保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示范试验区

海洋环保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经济带动性,但目前我国的海洋环保产业在整个环境保护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许多高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长期处于研究试验阶段和待开发状态,成果的转化率低,实际应用少。因此,有必要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示范试验区,作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技术和产品开发的中试基地和示范样板。

产业化基地要重点考虑海洋环境监视监测技术产品、海洋污染处置生物与化学制剂产品和污染物入海处理设备开发方面的产业化基地建设。示范试验区则重点考虑生物修复试验示范区、生态工程技术示范区、赤潮灾害应急处置试验示范区、自然保护区等的建设。

2.5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海洋环境保护是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环境监测技术和各种污染物处置技术以及生态恢复技术作为支撑。为此,我们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根据国家的经济支撑能力,瞄准海洋监测技术和环保技术的世界发展前沿,选择覆盖面较广、有一定工作基础和具备产业化前景的项目,确定目标,重点突破。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利用国际合作渠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从高起点上起步,开展创新研究,争取以较短的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并注意通过技术辐射,带动相关方面的科技进步。以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技术创新的带动作用为核心,形成海洋环保高技术产业,提高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海洋环保产业逐渐朝着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在实际的环保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的技术和规定,将先进的技术和手段逐渐应用到实际的海洋环保产业开发中,并且根据现如今我国海洋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改进和完善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我国海洋产业市场的规模和范围。相信经过研发人员不懈的努力,我国的海洋环保产业一定能够成为社会产业的核心,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晓梅.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及创新路径[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2]王东京.连云港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6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

>> 部级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背景下天津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开创浙江科学发展新局面 山东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天津实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 论山东日照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全面推进达拉特旗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国外典型案例对横琴新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启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布局优化研究 转方式 重生态 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 “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背景下永州发展循环经济现状及模式研究 商业银行支持海南海洋渔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大力发展海洋渔业 全面提升海洋渔船装备促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蓝色经济区”背景下,胶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海洋经济”建设背景下浙江省海洋型休闲渔业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郑斯思,谭春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1

[7]何捷.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水产科学情报.2006

[8]贾明明.我国渔业发展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OL].海洋信息.2008

[9]戴振铎.舟山新区背景下现代渔业发展问题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2013

[10]章世秀,章棋,张燕媛.我国水产业发展史平综合评价及对策探讨――基于国内发展和对外贸易的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2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7

关键词: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环渤海地区;海洋科技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6-0085-04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首次部署了未来5-10年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将海洋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海洋产业中的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装备业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有五大海洋经济区域,即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产值为18078亿元,占当年全国海洋经济产值的36.1%,在五大海洋经济区中位居第一。环渤海地区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起步较早,在产业规模、产业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研究环渤海地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对其他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指在海洋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背景下,依托海洋高新技术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带动能力的产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既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国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备下列特征:一是全局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优化海洋产业結构、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而且还能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二是关联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不仅能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等效应来带动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而且还能通过国家及地区的海陆统筹规划带动陆地产业的发展。三是环保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应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能缓解海洋资源开发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是综合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环保产业。四是技术密集性。海洋经济对科技的依赖度往往高于陆地经济。而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则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发现了新的海洋资源,或者拓展了海洋资源利用范围而不断成长的产业。所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技术含量较高,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五是高成长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由新技术开辟的海洋经济领域,因此具有发展潜力大、增长快的特点,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保持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海洋主导产业。根据世界海洋科技发展趋势、我国的科技水平和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我国应关注并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

二、环渤海地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生物医药业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不断增长,这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很多海洋生物体内具有特殊化学結构的活性物质,在药品开发上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环渤海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较早,2005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7.8%。环渤海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山东青岛、烟台及辽宁省部分地区。如,山东省在我国最早从事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在海洋生物医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很多成果,研究水平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11年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实现产值81.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山东省有百余家企业从事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和海洋生化制品生产,其中有20多家年营业收入过千万元,有3家过亿元,总资本近300亿元。山东省的烟台东诚生化、青岛明月海藻、海尔药业等知名生物医药企业纷纷涉足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从事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开发。

(二)海水利用业

海水利用业包括利用海水进行淡水生产和将海水应用于工业冷却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消防用水等。我国北方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尤其是环渤海地区人均用水量只有269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环渤海部分地区过度开发地下水,造成了地面下沉日益严重,而且出现大面积的海水倒灌现象。此外,随着我国海岛资源的开发,对海水淡化技术和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所以,海水利用业的发展不仅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而且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环渤海地区在海水利用方面进行了各类探索。目前,大连、青岛、天津、烟台、秦皇岛、威海等沿海城市都已大量利用海水。如,大连市是全国海水源热泵供热供冷项目示范市,大连市已建水源热泵项目13项,涉及供热供冷面积1100多万平方米,实现供热供冷面积32.72万平方米。在海水淡化技术和规模方面,天津市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天津市拥有天津大学海水淡化与膜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等知名研究机构和膜天膜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据统计,2010年我国已建和即将建成的工程累计海水淡化能力约为每日60万吨,其中天津约为每日2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3。在环渤海其他地区,以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为主的淡化技术日渐成熟。山东长岛和大连长海先后建成1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

(三)海洋可再生能源业

海洋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海洋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洋生物质能和海上风能。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仅潮汐能和波浪能的能量就是现阶段全世界发电量的4倍。我国能源短缺,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不足的压力会不断增大,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势在必行。环渤海地区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业发展迅速,2010年比上年增长96.7%。但在产业规模上,环渤海地区与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2009年山东省海洋电力产值为19.7亿元,辽宁省海洋电力产值为0.21亿元,而早在2005年广东、浙江等省海洋电力产值就分别达到650亿元和347亿元。目前,环渤海地区的海上风能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山东省是我国海上风电开发重点建设的两大基地之一,河北省也是我国海上风电场发展的重点区域。2007年,中国首座离岸型海上风力发电站在渤海辽东湾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海上风电发展实现实质性突破。2009年,环渤海地区风能发电能力为191.9万千瓦,占当年沿海地区风能发电能力的40.8%,其中山东省的风能发电能力为121.83万千瓦,占当年环渤海地区风能发电能力的63.5%。环渤海地区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海洋能源开发利用仍处于技术研究阶段。2012年,中海油与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的海洋能综合试验基地正式落户青岛斋堂岛。该项目以建设部级示范基地为目标,重点开展多能互补智能化独立能源系统、波浪能、潮流能发电装置和低成本海洋能输变电设备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

(四)海洋工程装备业

海洋工程装备业指为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提供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的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油气钻采装备、水下运载和作业及通用技术装备、海洋探测与监测装备、船舶与大型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装备等。随着深海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以海洋开发为重点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市场容量巨大。环渤海地区海洋工程装备业主要集中在大连、青岛、烟台、东营等地区。2010年,环渤海地区造船完工量为1385.96万综合吨,占当年全国海洋造船量的21.66%。其中,辽宁省在当年环渤海地区比重为68.0%,山东省占比为29.2%。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等企业先后在青岛、大连、曹妃甸等地投资兴建大型海洋工程装备项目。青岛与大连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基地和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青岛海西湾聚集了北船重工、武船重工、中海油海洋工程、中石油海洋工程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有能力提品研发、设计、建造、维修、改装、拆解等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船舶企业集团。此外,东营市浅海油气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发展迅速,产值已占全国石油装备产值的1/3左右。在产业技术方面,天津大学自主研制的深海压力舱可以下沉至4300米的深海,对石油构件进行试验测试,这使得中国深海石油构件屈伸实验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中国深海石油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公司交付了中国首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标志着我国已开始打破新加坡、韩国企业对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的垄断。

三、环渤海地区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对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环渤海地区海洋科技力量雄厚,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目前转化率约为20%,大量的海洋科技成果处于闲置状态。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科技成果主要是由海洋科研院所完成,而成果研发、中试、商品化(产业化)三个环节所需资金投入比例为1:10:100,中试、商品化所需资金远远超过研发资金。海洋科研院所资金有限,往往无力进行中试和商品化,从而使科技成果处于实验室状态,难以实现转化。

(二)产业发展存在市场风险

目前,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工程装备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发展速度较快。而海洋可再生能源业和海水利用业则由于发展时间短、技术成熟度低,尚未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发展面临市场风险。如果任由市场调节,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产业将难以充分发展,将长期停滞在产业形成期。

环渤海地区的海水利用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如,天津北疆电厂已经安装的四台先进海水淡化装置中,只有一台在运行,其余三台都处在停机备用状态。天津泰达新水源海水淡化厂已经停产。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约为5元/吨,高于自来水的市场价格,导致市场需求不足。而且由于开工不足,难以获得规模效用,再将资本折旧等因素考虑在内,平均每吨淡化海水的成本较高。

在海洋可再生能源方面,虽然海上风能、潮汐能、波浪能发展前景看好,但海洋可再生能源电站建设面临海水防腐等问题,建设成本较高。在形成一定规模前,其发电成本将高于其他能源的发电成本,因此也将面临市场风险。

(三)产业发展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自净能力弱,由于陆源污染和海上污染,使渤海海水质量较差。根据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渤海海域夏季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32730平方公里,约有42.55%的海域没有达标。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虽然比传统产业环保,但也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海洋工程装备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的污染物排放会增加海上污染。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排放的废水温度较高,大量排放能会使局部海域水温升高,这会导致浮游生物急剧繁殖,从而产生“赤潮”或“绿潮”等海洋灾害。此外,海水淡化会排出大量的浓盐水,其含盐量高于海水1倍左右。渤海近海海滩地势平缓,且水深较浅,海水交换能力较差,不具备向深海排放条件,如果直接排放将提高海水盐度,产生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

四、对策

(一)实行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結合的产业发展调节机制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产业形成期尚未形成规模,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高风险、高投入使投资者望而却步。同时,部分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具有外部经济性。因此,在产业形成期需要政府对产业发展进行积极的调节。政府可以在人才、用地、税收、贷款、资金等方面对产业的发展给予支持。如,面对海水淡化设备闲置的问题,政府部门通过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大对海水淡化企业的扶持。政府以各种补贴的形式对海洋开发企业予以支持,并不能促进海洋产业的长期发展,当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进入产业发展期后,应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的计划调控为辅。

(二)坚持资源循环利用理念,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对于海洋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循环、企业间的循环。企业内部循环是企业内部通过使用先进生产工艺,对生产废物进行回收利用,以达到少排放直至零排放的环保目标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经济目标。如,在海水利用方面,企业通过改进工艺,将冷却用海水重复利用,降低成本。企业间的循环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合理统筹,将上游企业的生产废物提供给下游企业作为原料和能源,实现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多余的能源为居民提供制冷或供热服务。

(三)建立海洋资源开发投入机制

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由于尚未形成规模,投资回报的前景无法估计,海洋资源开发投入的风险较大。所以应以政府的引导性投资为引导,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参与。财政、科技、海洋与渔业、环保等部门可以通过政府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加大对海洋高技术企业的扶持,促进海洋高新技术的转化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技术攻关及重大海洋科研项目。在产业发展资金方面,要从市场经济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我国海洋开发企业规模偏小,往往因为自身信誉不足,难以进行直接融资。而且海洋企业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作抵押,难以获得充足的银行贷款。政府可以为资信较好的海洋开发企业提供担保,或由政府出资设立企业债券担保投资公司,发行企业债券,进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此外,通过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创业基金等形式,支持海洋开发企业发行债券、股票,引入民间资金和国际资金。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8

关键词:海洋经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生态建设视角下发展海洋经济的路径探寻――以漳州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1日

福建是党的十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省,拥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作为省内拥有海洋资源优势并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的漳州,在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海洋生态建设问题。

一、漳州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漳州市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997.7亿元,增长21.2%,占全市GDP比重从2011年的19.8%提高到20.7%,初步形成临港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科技、海洋渔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但从生态建设视角来看,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海洋生态环境失衡的压力趋大。漳州正处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按照“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未来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将占据主导,2013年占68%,2015年为77%,2020年为72%。其中,临港工业发展将成为漳州海洋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漳州当前港口及海洋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投入相对不足,综合集输运网络相对滞后,仍有陆源污染物未加处理直接排入海域;池塘养殖开发规模过大,含有大量的养殖废水排海;大面积单一品种的浅海设施养殖,导致海水营养成分失衡,海洋生物群落组成改变,藻类衍生,严重影响了周围海域海水质量,这些都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陆源污染仍是海域污染的源头。根据《2011年漳州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1年漳州监测的11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其中6个存在超标排放污染物现象,超标污染物有总磷、粪大肠菌群、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物和六价铬。龙海市龙海桥市政排污口邻近海域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差,其中水环境质量为极差;常山开发区竹港排污口邻近海域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极差。随着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突出,对海洋资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造成负面影响,临港工业发展也会受到环境容量制约。今后海洋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二)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经济片段化特征明显。漳州海洋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比较滞后,海洋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发展质量还不够高。目前,海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的投入数量的增加来推动,资源依赖型产业占相当大比重,海洋经济增长以资源和环境的损耗为代价,还没有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推动海洋经济增长,增长方式粗放。海洋三次产业中除了海洋渔业,大部分是利用海洋作为通道和载体的港口航运和临海工业,对海洋资源深度开发的内涵式产业很少,工业产品的总体档次偏低,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名优产品、名牌产品较少,产品外向度不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未能形成规模,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代表价值链高端的港口物流、航运服务、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发展还比较滞后,战略产业不突出。从2012年漳州市海洋经济数据看,三次海洋产业比例为16∶49∶35,第二产业比重偏小,竞争力强的海洋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不多,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尚未形成规模与竞争力。漳州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链较短。在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政策力度等方面,漳州与厦门、青岛、宁波等海洋经济先进地市相比差距还较大。而基于传统经济线性和片段价值创造的观念和模式,漳州七个港区发展定位有雷同现象,几个沿海县区大都规划发展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船舶制造、滨海旅游等产业,产业同构较严重,缺乏从产业链、产业集群及循环经济发展角度来综合考虑整个漳州海洋产业的联系与发展,产业经济呈现片段化。这种地方产业的同构加上行政分割往往会使得地区之间表现为竞争而非协作的状态,不利于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各级政府海洋管理部门分权不明。我国现阶段的国家-省-市-县自上而下的四级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和以省级行政单元为主的区域海洋经济管理制度,主要囿于行政区划的影响。沿海各县区海洋综合管理机构尚未健全,体制尚未理顺,多头设置海洋和渔业等管理体制,为统一管理带来困难。目前,海上执法部门,如海监、渔政、环保、港监、公安、边防、海关等力量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无法对海洋实施统一、有效的监督和监察。目前,海洋经济管理机制具有海洋综合管理、海洋行业管理并存的特点,海洋资源产权管理和使用权划分不清,资源开发利用中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各行业各自为政、无序开发状况仍然存在。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是单纯的行业管理无法解决的,地方管理部门又容易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对本区域的海洋管理行为、过度开采行为采取姑息包容的态度,不利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四)海洋生态建设亟须的财税政策欠缺。当前漳州海洋生态建设财税政策欠缺严重制约了海洋生态建设发展。第一,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国际经验告诉我们,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1%~1.5%时,只能基本控制环境污染的加剧;当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3%时,才能改变环境状况。而根据《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漳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漳州市计划投入53.4亿元用于环境保护领域,只占到“十二五”漳州确定的目标GDP的0.7%左右,可见,环保投入严重不足,这将直接导致环保目标难以实现;第二,税收政策不完善。虽然有资源税、车船使用税和城建税等税种,为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但其相关规定不具体,缺乏协调性,而且至今未开征环保税,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稳定的、专门治理生态环境的税收收入来源;第三,现在实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缺陷。一是收费标准过低,其收费数额大幅度低于治理成本;二是收费项目和收费对象不明确、不规范,根据《漳州市排污收费自由裁量权规范标准(试行)》,收费规定主要只对废水、废气、噪声、危险废物污染源进行收费,而没有对生活垃圾等收费;三是收费标准不合理,仅对排污超标的污染物征收,对已经达标或未达标的不予征收;对同一排放口征收排污费的污染物种类数,以污染当量数从多到少的顺序,最多不超过3项;对机动车、轮船、船舶等流动性污染源暂不征收排污费,这实质上是对排污行为的纵容。

(五)海洋高等教育不足,生态意识难普及。漳州要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则亟须适应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要不断提高海洋知识和技术创新水平,这就需要加强海洋高等教育。目前福建省只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这些海洋专业人才培养学校,漳州仅有的海事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培养航海、海事人员,没有开展海洋相关科研工作。海洋高等教育缺乏,海洋科技教育力量比较弱,知识和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吸引海洋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技能人才的环境欠佳。忽视海洋生态意识的普及,公众普遍缺少对海洋生态的环保意识,不了解哪些行为和活动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漳州民间的环保组织和人士很少,形不成海洋环保的影响力。

二、漳州发展海洋经济路径选择

(一)统筹规划,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第二次党政联席会议的部署,加紧联合厦门、泉州共同开展《厦漳泉海岸带综合开发和保护专项规划研究》,开展新一轮市、县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加强漳州涉海规划与全国、全省涉海规划衔接,争取更多布局进入上级规划,为大项目审批和落地奠定基础。组织拟订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拟订并执行污染物排海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

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基础设施步伐,推进双鱼岛、招银港区和后石港区、古雷港区码头泊位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接重大产业的承载功能;二是加快临海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沿海大通道等集疏运体系,建成干支相连、江海互通、水陆一体、海空配套、公铁衔接、分工协作的现代化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三是加紧海洋生态监测和预报体系建设。加紧设立和完善市级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中心,推进县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建设,健全漳州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强化海洋环境监测,在沿岸及近海增加监测点位,进一步扩大监控面,开展实时监测,加强对海洋赤潮、水域污染等海洋渔业灾害的监测和预报,严格对海洋工程、海岸工程进行环境动态跟踪监测,建立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滨海旅游海域环境质量信息公告制度,增加海洋管理部门工作的透明度,既可以使人们及时了解海洋生态状况和变化趋势,又可以起到监督作用。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海洋经济产业链网络体系。传统的海洋产业活动更多的关注于投入产出的过程以及产业活动的物质结果,产业的扩张各自为政、难以协同,自然造成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低、社会成本高昂、增长方式粗放,亦难以形成有机的产业体系。为了摆脱路径依赖、实现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应致力于海洋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发挥生态供应链上各产业的功能,实现产业与产业、产业与资源、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海洋产业生态化更应关注海洋产业自身的结构转换能力、产业之间共生性和产业增长糅性的提升。

漳州应构建海洋经济的产业链网络体系,以可循环的产业网体系代替片段的海洋产业经济,以集群化形式代替零散的产业布局,以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技术延长产业链并衔接产业体系。可将滨海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目标,为海洋经济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集垂钓、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坚持保护环境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一致的原则,把生态文化、生态养鱼、生态捕捞等融入休闲渔业开发的全过程,开发建设具有海岛特色的、滨海渔文化为依托的休闲渔业新产品。海洋船舶制造业应以园区的形式布局,由于其产业循环链的构建与钢铁、机械、电气、电子、轻工业、航运等数十种工业、行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常以集群形式发展。临港石化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煤炭和化工原材料,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因此应采用生态工业园区的模式。

(三)实施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科学综合管理。从传统的、以部门为主线的海洋经济活动分割式管理向“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管理”转变。该管理方法强调的“综合”是在海岸带综合管理(ICM)的部门间、政府间、空间(海陆统筹)、科学管理(或海岸带资源管理涉及学科间知识和信息共享)、国际行动五个方面综合的基础上,又渗透了MEBM所含的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综合,即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综合。

漳州要强化海洋综合管理职能,完善有关部门协调合作机制,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可考虑以厦漳泉同城化为契机,与厦门、泉州建立较高层次的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按照符合海洋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确定海洋环境保护各管理主体的分工。研究推广流域联防联治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合审批、跨行政区域污染事故应急协调处理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坚持陆海统筹、海陆联动,全面开展入海排污口检查,依法查处陆源污染。

(四)加紧制度创新,实施支持海洋生态建设的财税政策

1、设立海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设立市政府海洋环境管理财政专户,加大对海洋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引导设立蓝色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等海洋产业发展。

2、加强和完善环境税收、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贸易、绿色保险等工作。在增值税改革方面,实现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实现循环经济的税收优势。在税收优惠方面,增强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环保的针对性。

3、建议实行海洋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与排污收费相比更有利于降低治理污染的成本,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

4、完善财政补贴制度。政府财政的环保补贴应由以往的环境设施建设前期补贴转变为设施建成后的运营期补贴,即根据环境设施实际处理的污染物的数量和成效给予补贴,切实发挥环境设施建成后的环保功能,提高财政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的补贴实效。

(五)加强海洋高等教育,增强海洋生态意识和观念。继承和发展传统海洋文化精华,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现代海洋文化,转变单纯以开发、扩张、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的传统海洋文化观,树立科学发展、谋求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的海洋文化观。

1、加强海洋高等教育,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和储备高级专业人才。密切与厦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抓好国家海洋三所科技兴海研发中心、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中心、城洲岛全国海岛生态试验基地的建设,加强漳台在生物医药领域合作交流,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生物医药。

2、强化海洋与渔业文化宣传,吸引社会公众对海洋的关注和支持。继续通过举办“世界海洋日”、“增殖放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水产品美食节”等活动,借助“渔博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11・18农博会、花博会”等展会平台,宣传海洋与渔业文化,凝聚社会公众对发展海洋与渔业事业的共识。开展海洋与渔业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海洋走进基础教育,从儿童抓起,为海洋事业的未来打下基础。提高和增强社会公众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

3、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投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力推动海洋保护区、海岛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建设,创建“蓝色郊野公园”。保护与利用协调,经济与文化共荣,努力形成关心、珍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忠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路与重点[N].经济日报,2013.7.14.

[2]王海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生态化问题研究[J].港口经济,2011.10.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9

关键词:海洋文化;遗产;浙江;保护

一、前言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沿海发展、港口建设、船舶建造、航海技术、航路开辟、政治联结、文化传播、商品生产、贸易互利等诸多方面,通过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空间而存留下来的历史遗迹。中国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的半壁江山,沿海、海岸、港口、航道、岛屿、水下等现存和蕴藏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藏量和独特的价值。这些海洋文化遗产对推动当代中国海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实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相比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我国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十年,且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遗产调查与发展理论,缺乏对于区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针对性研究成果。同时,近30年来沿海城市发展与经济建设,导致中国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破坏严重,大量遗迹不复存在,而且这一趋势至今仍在持续。因此,在推动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寻求合理保护沿海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已刻不容缓。

浙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端,临近东海,作为一个海洋大省,浙江沿海人民与海洋朝夕相处创造了璀璨的海洋文化,但是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政策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备。本文即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考察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将直观可靠的现状与学科前沿理论相结合,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建议,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方向,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浙江文化软实力。

二、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的南翼,拥有海域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56倍,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千米,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拥有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3061个,占全国500平方米以上岛屿数量的47%。浙江的海洋活动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优越的海洋地理环境与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划,使得浙江在漫长的海洋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集中于舟山、宁波、温州、台州与嘉兴(按分布数量多寡排序)这五个城市。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既有共性的海洋物质文化遗存,如海防物质文化遗产(诸如烽火台、炮台等历史军事遗址)、妈祖文化遗存(诸如浙江沿海渔村及岛屿上分布的天妃宫),也有独具浙江特色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如涉及中日交往的海洋文化交流遗产(如舟山、宁波一线的市舶司遗址、寺庙日本友人题词与绘画等)、涉及浙江先民抵御海洋灾害的海塘文化遗产(如嘉兴海塘)。就浙江本省而言,不同区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诸多的地域色彩,如舟山涉海博物馆、宁波远古文化遗址、温州沿海炮楼遗址、台州章安港遗址、嘉兴海塘遗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址不仅呈现出面上的空间分布,还是区域海洋文明历史累积的结果。如宁波至温州一线的海防遗址就包含自明代抗倭烽火台直至民国抗日工事近500年的海洋物质文化遗存,而温州至宁波、嘉兴一线的天妃宫遗址也是随着沿海渔村妈祖信仰自南向北扩张而不断累积的下来的。总体而言,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海洋远古文化遗产、海洋商业文化遗产、海洋港口文化遗产、海洋军事文化遗产、海洋信仰文化遗产等五个部分,其在浙江沿海城市的分布状况如下表。

表 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现状

资料来源:据互联网统计与实地调查整理。

相比其他浙江沿海城市,舟山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最为成熟,这里建立了12家涉海类博物馆,将本区域乃至全国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以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保护与开发,如中国盐业博物馆、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中国海防博物馆、中国灯塔博物馆等国字头的博物馆。除此之外,舟山沿海村落与摩崖石刻的广泛分布也体现了这一区域海洋文化历史的悠久。而作为中国沿海著名的港口城市,宁波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其海洋文化遗产几乎涵盖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如远古河姆渡遗址、东汉越窑青瓷遗址、唐代天封塔、宋代海运码头遗址、元代高丽使馆遗址等一批在浙江乃至全国享有盛誉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而现存明清时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计其数,仅海防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20处(其中明代87处,清代33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地处浙闽交界的温州不仅分布大量明代抗倭遗址,还有20世纪三四十年代防范海匪的炮楼,这一融居住与军事防御为一体的独特建筑仅在乐清就有22处。除此之外,温州还有郑成功的遗址,如洞头郑成功校场遗址、平阳郑成功摩崖石刻等。另外,除信仰妈祖的天妃宫外,沿海渔村还大量分布信仰温州海神杨府爷的杨府庙,这种庙宇仅温州洞头县就有39座。相比前三个沿海城市,台州和嘉兴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海洋军事与信仰物质文化遗产。与温州相类似的是,台州的海神庙宇既有天妃宫,也有杨府庙,另外这里比较有特色的是仙居下汤文化遗址与东吴时期章安港遗址。嘉兴乍浦的水仙庙、天妃宫、普照庵、城隍庙,海宁的海神庙,海盐的云岫庵等众多庙宇则祭祀着形形的海神。除此之外,嘉兴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当属海塘遗址。

三、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如一颗颗明珠般点缀着这个沿海大省,它既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追根溯源的历史依据,其对当代浙江“两富”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我们在对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近一年的实地考察与访谈后,发现现存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很多问题,其现状不容乐观。这些问题主要集中研究基础数据缺乏、城市经济发展破坏、政府政策导向不足与民众保护意识淡薄等四个方面。

1.缺乏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基础数据

尽管自2008年以来浙江文物保护部门与各地旅游部门都发起过大规模的文物遗址普查工作,但是至今我们仍然无法全面了解浙江省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偏僻与难以准确鉴别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缺乏对积累基础数据的重视。而海洋物质文化遗产随时间流逝而产生的变动也给数据统计工作带来了难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有数据已经无法准确反映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现状。如我们在平湖市博物馆网站上查到嘉兴有一个“龙湫”摩崖石刻位于平湖市乍浦镇陈山北麓的九龙山森林公园内,但在实地考察中却没有找到此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而当地人对此也一无所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数据的缺乏,不仅为相关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使得我们现有涉海文化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缺乏现实基础。

2.沿海城市发展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近三十年来,浙江沿海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极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旧城改造工程使得原有城市格局荡然无存,宁波历史上的码头、商埠、渔港等建筑、街区、场地、标志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只能在博物馆看到,而宁波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三江码头如今只剩下一片现代化景象。与此同时,工业化建设也导致浙江大量海岛物质文化遗址消失。如在舟山市马岙镇的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就发现当地很多海岛先民建造的土墩都被工厂取代。至今我们已无法知道浙江沿海有多少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被消失”,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再不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我们在几十年后将很难找到一个沿海城镇所特有的文化传承。

3.政府所出台的相关政策导向性不足

中国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浙江现行的《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于2005年制定。就地方相关立法而言,只有1994年的《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和2001年的《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作为浙江省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舟山市,还没有专门的文物管理条例。至今仍旧空缺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使得浙江沿海各级政府缺乏对本区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依据。缺乏足够政策导向的后果就是不具备经济开发价值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被忽视。如在舟山嵊泗列岛上的金平天后宫、沙帽礁沉船遗址、白节山灯塔、各类摩崖石刻等有专人负责管理,而定海马岙镇的凉帽篷墩遗址和洋坦墩遗址却一片荒凉。如果任凭这一状况持续下去,大量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就成为必然。

4.民众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没有意识,就没有自觉。政府政策导向性是大方向,但具体到基层还要看民众的态度和行为。在涉及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热门旅游景区,游客还基本了解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但对其历史渊源知之甚少。具体到乡镇,民众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的淡漠更加严重。我们在对舟山马岙镇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仅有17%的居民知道当地有哪些海洋物质文化遗产,而高达53.33%的居民仅在政府组织的情况下才会参与相关的保护活动。民众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还表现在浙江沿海地区有不少工厂和企业在不经批准的情况下建造厂房,破坏海洋物质文化遗址。同时,趋利性的海底非法打捞水下文物的行为在浙江沿海也时有发生。

四、对于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建议

对于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到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中去。针对实际调查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目前最迫切的是由政府支持地方高校常态化普查与研究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成立由省市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高校参与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加强政策引导。在此基础上,由省市旅游部门主导,文物保护部门、高校参与设计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的模式。最后,各地方文化旅游部门要加强对本区域居民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普及与保护意识的宣传工作。

1.常态化的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研究

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分布的准确把握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政策的前提,而普查工作需要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需要由省政府牵头协调地方政府与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常态化的普查与研究工作,在提供财政支持的同时,以便各级政府了解本区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与保护状况。与此同时,省政府应适时引导高校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以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与教训。

2.涉海省市成立由政府主导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要改善现有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缺失的现状,就需要成立由省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高校参与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以统筹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相关条例、规定,以实现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更加合理有效的强化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该委员会作为省级及地方政府的咨询机构,负责提供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前瞻性政策研究。

3.浙江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高低及广泛分布的态势增加了我们管理与保护的难度,这就需要由省市旅游部门主导,文物保护部门、高校参与设计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分类保护与开发模式,将本省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可开发程度的高低及其价值进行合理排序。将符合开发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交由专业旅游机构进行保护性开发,而其余不适合进行市场性开发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其价值由文物保护部门进行差异化保护与管理。

4.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

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广大人民的参与。通过支持地方海洋文化活动,大力宣传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提高海洋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区域的保护意识。与此同时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与媒介,加强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区域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以增强其对于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的兴趣及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宏,李强编.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2)[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

[2]张亚红,徐炯明编著.宁波明清海防研究.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系列丛书[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

[3]杨宁主编.浙江省沿海地区海洋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4]余群鸣.乐清炮楼的分布与建筑特色[J].东方博物(第三十九辑),2011(2).

[5]陈爱琴.洞头杨府爷信仰调查[J].苍南文化,2011.

[6]柳和勇.简论浙江海洋文化发展轨迹及特点[J].浙江社会科学,2005(4).

[7]李加林,王杰.浙江海洋文化景观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8]苏勇军.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9]曲金良.海洋文化艺术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0]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温政令第49号),2001年3月17日.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10

现阶段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人的共识。“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场“能源革命”。它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政府的战略选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广东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倡导“海洋低碳经济”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这不仅为广东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实现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低碳经济是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1低碳经济的内涵

从内涵看,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低碳经济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1]。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旨在建立新的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2]。

1.2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意义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海洋低碳经济是在以海洋为活动场所和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中,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一种海洋经济发展模式。海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平衡式经济,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环境友好型的、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所以,对广东省来说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1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在广东省的海洋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基础十分脆弱的一个基本省情条件下,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实际上是从需求的角度提出的,在发展中注重系统整体的互利互动和协调一致,使人与自然、经济、社会有序循环,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1.2.2是实现海洋经济强省的必然选择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落脚点是把广东省建设成海洋经济强省。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广东省海洋经济有效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在发展中,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通过充分重视恢复和保护海洋自然生态环境,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自然生态基础,推动海洋经济强建设的顺利进行。海洋经济强省本身应该是海洋生态强省、海洋绿色强省,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尽可能采取“绿色”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形成海洋经济之间、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利交换和良性循环。

1.2.3是广东海洋经济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海洋经济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内容:一是陆上经济活动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施加难以消解的压力;二是海洋经济系统的产出能较好满足人们对海洋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三是海洋经济的发展能明显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目前主要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表现为陆上经济活动对近岸、近海的强大的污染威胁。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领先,陆源污染负荷强度非常大,实施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大力解决陆源污染问题,才可能为海洋经济建设提供相对宽松的海洋生态环境,才有可能全面实现广东海洋经济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2.1广东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成效

2.1.1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长期位居首位

广东省海洋经济自1995年以来,始终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2010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8000亿元,约占全省GDP的17%,比2009年增长17.6%,比2005年增长2.7倍,年均增速达22%,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等主导海洋产业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1.2三大蓝色产业密集带建设初见成效

广东省沿海地区凭借区位和资源优势,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粤东、粤中(珠江口)、粤西三大蓝色产业密集带初步形成。珠江口地区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东西两翼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在三大蓝色产业密集带中,汕头突出发展重化工业和水产品加工业,水产品出口连续4年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潮州建成全省最大的烤鳗加工、贝类集散地。汕尾是全省最大的鲍鱼养殖基地,全市养鲍场已达40多家,年产量超1000t;惠州着力建设临海石化工业区;湛江、茂名大力发展海洋石化业、港口物流业;珠海、阳江、惠州、茂名等地区着力打造滨海旅游品牌等等。

2.1.3海洋科技和教育成效显著

广东省积极部署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全面启动实施了《广东省科技兴海1999—2010年规划》,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等海洋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重大科技兴海招标项目取得丰硕成果,14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建成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个区域性水产试验中心。在海洋教育方面,广东省拥有全国第二所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除此之外还有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广东省水产学校等海洋教育机构,多年来培养了大批海洋与水产技术和管理人才。

2.1.4海洋环保取得进展

完成了第二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工作,编写《广东省海洋污染调查报告》。针对全省发生赤潮,成立了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和赤潮研究中心[3]。省政府出台了全国第一部规范人工鱼礁建设的政府规章,决定省、市、县财政投入8亿元,用于人工渔礁建设。广东省编制实施了《广东省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总体建设规划》,加强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截至2010年底,已建成了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雷州白蝶贝自然保护区、东山—南澳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示范区等100个,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保护区面积达69万hm2,初步形成了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的保护区网络。#p#分页标题#e#

2.1.5海洋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监测治理效果显著

全省各地基本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对重点排污口、海水浴场、海水增养殖区监测实现常规化,连续7年省级、沿海市级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建立了重大海洋与渔业环境灾害监测预警机制,重新修订了广东省重大海洋环境突发灾害应急预案,妥善处理了澄饶联围水污染、茂名水东湾死鱼事件、深汕高速公路甲苯泄露事件等近10宗海洋渔业污染事故,有效维护了当地社会稳定。环保执法力度加强。严格要求直排入海重点单位执行“三同时”制度。全省海岸工程环评执行率达100%。

2.2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2.2.1海洋资源衰退、环境污染状况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由于资源过度利用以及粗放式经营对海洋资源造成的影响没有根本缓解,海洋生物资源补充能力严重衰退。目前,南海北部大陆架底层渔业资源密度已下降到很低水平,不足原始资源密度的1/9,而北部湾海域的渔业资源密度已不足原始资源密度的1/8。广东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除局部区域有所改善外,总体表现为海域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污染面积不断扩大,污染程度不断加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国家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表明,广东省近岸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2005年的9860km2增至2010年的22042km2。另外,广东省沿海城镇生活污染源的源强持续快速增长,生活污水处理率目前仅为39%。

2.2.2绿色海洋科技整体水平不高

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绿色海洋科技发展的状况,其开发范围的深度和广度受到绿色科技的制约,同时,其开发利用中伴随的负面的影响也需要先进的绿色科学技术来解决。广东省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却不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1个海洋兄弟省份中,海洋科技综合竞争力的排名只处于第4的位置,其中高级职称人员为310人,不及山东727人的1/2。广东新兴海洋产业产值只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4。一些新兴产业,如海洋药物、海洋能源等明显开发不足。最直接的原因是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海洋资源的开发仍停留在粗放利用阶段,以资源为优势的高附加值的产业还没有形成,海洋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主要的海洋仪器依赖进口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2.2.3海洋综合管理滞后

目前,广东省海洋和海洋资源法律制度现状己难以适应海洋开发、管理和维护海洋权益的需要,尤其是海洋和海洋资源综合性管理的法制建设滞后,加剧了广东海洋资源开发的无序和无度。沿海各市海洋综合管理的机构尚未健全,体制尚未理顺。海上执法部门,如海监、渔政、环保、港监、公安、边防、海关等力量大多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无法对海洋实施统一、有效的监督和监察。

2.2.4绿色发展意识不足目前绿色海洋意识

虽然有所提高,但就总体而言,其普及度还不够,尤其是对海洋生态的保护意识不强。一是缺乏“绿色”生产意识。涉海经营企业把海洋当作无偿的排污场所,无偿的使用海洋资源,不愿意治理污染;二是绿色消费意识不够,据调查,约有2/3的消费者对消费的产品是否是“绿色产品”并不在意;三是缺乏资源节约意识,认为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

2.2.5海洋法制不健全

至今尚没有一部海洋的综合法律。在海洋权益管理方面,缺乏海上人工构造物管理方面的立法;在资源开发管理方面,行业管理法规较多,但缺乏海洋资源开发、综合协调管理方面的立法,尚没有颁布海洋资源开发管理基本法、海岸带管理法等。虽然“谁污染谁治理”早已形成法律,但实施效果并不好。排污收费面不全,收费的主要是超标排放的大中型企业和一部分事业单位,但环境污染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不超标排放的企业和规模小、布局分散的乡镇企业;收费标准偏低,仅为污染治理设施成本的50%左右,导致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不愿进行污染治理。资源法律的不完善弱化了对人们破坏资源的强制性约束,忽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阻碍了人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3构建基于低碳经济的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海洋经济是以海洋为活动场所和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海洋渔业、种植业、工业、运输业、旅游业等,是一个多门类的经济领域;它包括海岸带、近海和远洋,包括水面、水中和海底,范围极为广泛。由于海洋水体具有流动性、可依托性、阻碍性、媒介性,海洋这个特殊的经济空间使得海洋经济具有整体性、公共性、跨地域性的特征。从管理体制看,有各级行政单位和经济组织,以及一部分协作活动机构;因此,海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及多部门交叉性的特征。绿色海洋经济是在低碳这一理念指导下发展海洋经济的有效经济模式。根据上述海洋经济的特征,我们认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是指一个多层次、多侧面体现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立体框架,将绿色理念融入到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部分,既可以实现低碳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目的,又可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海洋经济在发展中兼顾“社会安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由于广东自然资源不足,环境承载有限,必须将有限资源作有“效率”的使用,并加强对环境保护,确保海洋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创造经济、环保与社会“三赢”愿景。

4基于低碳经济推进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4.1政府加大对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

在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很有必要,要根据海洋经济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从整体效益出发,进行与产业优化相适应的环境建设。要通过媒体宣传、信息、市场预测等,使社会明确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通过行政、法律、财政等手段引导企业将资金投放到低碳产业。鼓励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吸引社会各方面多元化投资。强化重大项目的全过程监督,提高投资效率。此外,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要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配合。在海洋产业优化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和增量调整,进一步优化第一、三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提高其档次。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制品工业、海洋电子、海洋旅游等新兴或低碳的产业。

4.2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p#分页标题#e#

应该围绕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生物制品及加工、海洋工业与能源、海洋环境与发展等领域展开海洋技术创新基地的建设活动,加强高新技术的攻关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以解决当前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精品养殖、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结合,构筑产业科技开发的平台,实现科技开发和产业需求接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技术问题。同时,要鼓励应用型科研机构和涉海企业联合开发新技术。通过与海洋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共同进行技术和产品研发工作,可以促进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逐渐形成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区域的海洋产业开发格局。

4.3强化发展海洋经济的低碳意识

广东省海洋经济走绿色发展之路就必须强化人们的低碳意识。低碳意识是伴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与环境的冲突愈演愈烈的情况下逐渐衍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提升环保危机感和责任感,为改善海洋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人与海洋和谐,提供制度基础、设施建设和政治保障,鼓励技术创新和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为海洋产业的发展创造优越的社会条件。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实施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的环保责任。再次,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体和信息网络技术等途径,大力宣传低碳观念,倡导低碳生活,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环境道德实践活动,逐步强化公众的低碳意识。

4.4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建设

海洋生态环境的建设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监督管理”的原则。由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要做好海洋环境监测,通过大力组建海洋环境监测网,逐渐形成行政监管、专业机构监测、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测体系,以利于准确地掌握海洋资源及环境的变化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还要发挥海洋行政执法的作用,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各种用海活动。对重点海域进行环境污染容量评价和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调查,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标准控制制度,对重点排污口加强监测、监视和管理,严格限制排放数量。对围海、填海项目必须进行科学规划、科学论证和严格管理,以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4.5转变海洋开发模式

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经济是“海洋资源?海洋产品•海洋污染物排放”型经济,最终会导致海洋资源的短缺和海洋环境污染。而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将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生产•消费•二次资源”的闭环过程,使资源和能源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并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二是采用科学的政绩评价指标,实行绿色GDP考核。省委、省政府要大力推行绿色GDP指标和产出率等效益指标。逐步在沿海各地建立海洋绿色GDP统计核算指标体系,以利于正确测度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成本和收益,督促人们经济行动的改进。三是转变发展观念。摒弃“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4.6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发展海洋低碳经济走绿色海洋发展道路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通过综合管理实现。由于对现有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需要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一是成立海洋机构协调委员会,负责制定本省的海洋研究、开发、保护的重大战略方针,进行全局性连续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这是海洋经济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层次,也是综合统一管理能否展开的关键环节。在健全机构的基础上,明确划分省级和市级管辖海域的范围。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实现地方政府的效用,减少沿海地区的用海矛盾和纠纷。二是弱化行业管理,减少涉海管理部门,将海洋资源、环境行政管理权限以海洋委员会为主导纳入到海洋综合管理体系之中,鼓励公众参与。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11

关键词:海洋经济;发展基础;评估指标;比较

海洋是地球第一大资源,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国土、人口和海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础战略资源。自1997 年起,联合国秘书长每年都向联大提交一份《海洋和海洋法》报告。海洋开发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前推进,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纽约、东京、伦敦三大经济圈都依海而建,我国发展实力最强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也毗邻海洋。海洋已经成为沿海地区提高经济实力和争夺长远战略优势的重点领域。

1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概述

20 世纪90 年代初,我国正式提出2020 年海洋发展战略目标,要建成海洋经济强国。2003年5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获批,提出了海洋经济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大科技贡献率,快速发展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力,明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

2006 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海洋以专章形式列入。据专家预测,今后20~30 年内,我国海洋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11~2020 年年平均增速将达到8%~10%,2020 年将达到30,000 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1]。

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的海洋领域总体规划,是指导我国沿海省区海洋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0年,国家发改委把“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列为地区经济发展重点工作之一,海洋开发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成就斐然,传统海洋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新兴海洋产业蓬勃兴起,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海洋中心经济区持续快速发展,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形成了以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及滨海旅游业为主体的海洋经济产业,海洋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海陆一体化发展及沿海集群发展空前活跃。

1979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64亿元;1990至1999年提高了8.3倍,整个90年代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20%以上;2000年海洋产业总产值达4,133.5亿元,2001年到200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6.35%,远高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也日益上升,1994年775.8亿元,占gdp的1.7%,2004年占3.9%,2006年占4%。

2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1基本现状

2010年,山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居全国第2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成为中国海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中的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而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异军突起。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724.9亿元,同比增长 13.3%,占全省的47.5%,海洋经济成为山东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2发展战略

2009年4月,******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兼顾海陆统筹的区域发展的战略,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首个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包括1个总体规划、25个专项规划。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烟台等6市及滨州市部分地区,共涉及51个县市区,总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同时包含15.9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9大核心区总投资约1.4万亿元。

3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1基本现状

2010年,广东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连续16年稳居全国首位。“十一五”时期,全省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达到17.8%,超过广东gdp增幅。珠三角的临海工业、海洋运输业和新兴海洋产业及粤东的滨海电力业、滨海旅游、水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迅速,粤西的海上交通枢纽港也日趋成型,全省形成了以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滨海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为主体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全省港口吞吐量已经达到10亿吨,万吨以上泊位有27个。南海油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海洋油气业已成为广东海洋经济的优势和支柱产业之一,全省海洋油气业实现增加值居全国第二位,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的10%以上。全省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的30%以上。目前广东沿岸可开发利用的潮汐能总装机容量为57.3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5亿千瓦;沿岸波浪能资源平均功率173.95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14%。 2发展战略

2010年4月,国务院将广东省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规划》和《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试点总体方案》。2010年12月,广东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订《关于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国家海洋局和广东省将重点围绕推进广东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建设,推进海岛保护和开发建设,开展海洋经济监测评估试点,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推动粤港澳三地珠江口海域环境保护合作,加强广东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共同探索海洋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

根据协议及广东省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在“十二五”末期要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海洋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将广东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蓝色经济区,成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力省。未来五年将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以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加强与港澳海洋产业合作,构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粤东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粤西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构建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

4鲁粤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比较

区位优势:山东半岛位于黄河下游,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通向世界五大洲的重要出海口,也是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协作带的核心区域,北临以京津冀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南连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经济区,处于我国“t”形经济宏观布局中的沿海发展轴线上,具有较为显着的区位优势。 广东历来是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重要的海上对外进出通道,南海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友谊之海,连接我国福建、两广、海南、港澳等省区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是中国的南大门;全国6 个经济特区中的4 个和2 个政治特区在南海。

两地区位优势均较为明显,因为广东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三角是全国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加上经济特区和毗陵港澳两个政治特区,相比较而言,广东所在的区位优势显得更为突出。

海洋资源:山东省海岸线长达3,121公里,500平方以上的海岛326个,拥有与陆域面积相当的海洋国土资源……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类水生生物资源400多种,三分之二海岸为山地基岩港湾式,建港条件优越,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海岸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滨海景点34处,位居全国第三。

广东海洋资源的资料显示,广东省的大陆海岸线长3,368.7 公里,约占全国大陆海岸线的18.7%,为沿海各省区之冠,有1,431个海岛、510多个海湾等丰富的海洋空间资源。共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生物828种、游泳生物1,297种。可供海水养殖面积77.57万公顷,实际海水养殖面积20.82万公顷。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和湛江港己成为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大亚湾、大鹏湾、碣石湾、博贺湾及南澳岛等地还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的油气田己打出多口出油井。沿海的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广东沿海沙滩众多,气候温暖,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灯楼角又有全国惟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两地的港口条件基本相当。相比较而言,广东南海海域的生物、油气资源较山东海域丰富,风能开发资源也更为丰富。

5鲁粤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评估指标比较 1海洋经济总量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根据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鲁粤两地海洋经济总量远远高于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沿海各省平均水平。

广东省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达8,0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5,472.83亿元)的17.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为20.8%。山东省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达6,808.1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9,416.2亿元)的17.3%,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为17.7%。相比较而言,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多年来一直高于山东,绝对数差距不小,但比例数差距并不大。

山东“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的增长目标是,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15年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广东则提出了增量的具体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末期海洋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 2海洋产业结构

目前山东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基本达到15:45:40,广东海洋产业结构比例3.5:45.8:50.7,而全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2010年比例为5:47:48。专家认为,海洋强省的标准之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为1:6:3。西方发达国家海洋产业结构比例中第一产业不超过8%,第二产业不低于40~50%。这说明鲁粤两地海洋产业结构距离合理化和高级化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海洋第二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比较而言,广东海洋经济三产结构更趋合理。 3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

世界发达国家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50%,而广东新兴海洋产业产值只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4,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科技力量仅处在全国沿海省市的中等水平,尤其是顶尖级人才(如院士)数量与山东差距很大。目前,广东海洋科技队伍落后于山东,居全国第四位。海洋科技机构专利申请受理数量也居山东之后。海洋科技机构的课题居第二位,次于江苏,超过山东。整个“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科技项目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92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海洋成果创新奖11项。

科技在山东省海洋产业中的贡献率达50%以上。山东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聚集区,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根据山东海洋科研资料显示,全省海洋科研机构55所,拥有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一半,其中院士20多名,博士生导师300多名,博士点50多个,硕士点100多个,拥有20多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处海洋科学观测站台,20多艘海洋科学考察船,涉海大型科学数据库11个。国家安排的10个“973”海洋项目,山东省承担了9项,其中首席科学家在山东的项目有6项。 4海洋生态环境

2009年山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10300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1840平方公里,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1680平方公里。在2009年监测的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中,75%的海域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要求,87.5%的海域水质为四类或劣四类;75%的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差和极差。

广东海洋生态形势也非常严峻,全省近岸海域约有近半海水水质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2009年广东海域发生赤潮11次,累计面积近750平方公里。在南海5,220平方公里的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中,广东省以3,800平方公里占了大半。在广东长达4,114公里、全国各省最长的大陆海岸线的中部,呈现出一大片红色标记。广东近海海域总面积中,有20%的海水受轻度以上污染,约有10%的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状态。

鲁粤两地监测的排污口数量、超标的排污口数量都不少,而广东海洋生态环境更令人担忧,这与海洋经济强省提出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沿海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差甚远。

[1] 张莉.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研究.太平洋学报,2009(8).

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12

国务院2011年3月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位于该规划的核心地带,发展海洋经济是宁波市的新机遇。选取了海洋经济发展指标和金融发展程度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检测海洋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相关度。结果显示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与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涉海信贷、金融相关率等均有着正相关关系,并且宁波结构类金融指标的变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

海洋经济;金融支持;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28-03

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2003)指出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经济活动的总和。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位于该规划的核心地带,发展海洋经济是宁波市的新机遇。海洋经济作为现代经济越来越重要的增长点,金融支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也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海洋经济的关键条件。

1 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金融支持现状

1.1 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1)宁波海洋经济综合实力。

宁波海域总面积9758平方千米,海岸线共1562千米,占全省海岸线的1/3,发展海洋经济条件得天独厚。宁波岸线资源丰富,仅在北仑就有可开发港口岸线121千米,拥有天然深水大港。近年来,宁波海洋经济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各产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2012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达3972.7亿元,同比增长9.57%。实现地区海洋生产总值1043.1亿元,同比增长8.5%。宁波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5.85%,占浙江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21.5%。2004至2012年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增长约3.2倍,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长约3.24倍。

宁波立足于海洋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海洋产业得到了均衡发展。2012年,海洋第一产业平稳增长,增加值为70.2亿元,同比增长7.5%;海洋第二产业企稳健上升,增加值为606.1亿元,同比增长10.1%;海洋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增加值为366.8亿元,同比增长8.5%。产业结构从1998年的22∶41∶37到2008年的4:81:15到2012年的7∶61∶37,逐步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

(2)宁波主要海洋产业构成。

基于宁波市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宁波海洋产业可以划分海洋渔业、水产品加工、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水上货物运输、海洋服务、水产品批发6类,见(表1)。

如表1示,海洋强县象山,素来就有中国海鲜之都、中国渔文化之乡等称号,象山的中国水产城被誉为“亚洲第一水产交易市场”,其中象山石浦是部级中心渔港。象山县在2012年,海洋产业组织机构有658家,其中水产品加工占整县海洋经济的39.97%,共263家,海洋渔业有占比2857%。宁海县作为浙江省海水养殖面积最大的县,海洋水产养殖面积高达16.5万亩。象山和宁海相邻,一个水产品加工和海洋捕捞,一个海水养殖,两者相辅相成。从表1可以看到,在2012年,海洋产业组织机构总量也占据了全市约一半的份额。

表1 2012年宁波县市(区)海洋经济行业

组织机构数量 单位:家

县市区\海洋产业〖〗海洋渔业〖〗水产品加工〖〗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水上货物运输〖〗海洋服务〖〗水产品批发〖〗合计〖BHDG1*2〗

海曙325334561

江东23161855195

江北7384421051161

北仑154814932424272

镇海1209270057

象山18826312716262658

宁海27631926026368

鄞州2924285016102

余姚751314461

慈溪16141105082

奉化12156586123265

合计665504447158163922182

资料来源:“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官网。

北仑区海洋产业发达,因为宁波港,特别是在整个海洋产业机构数量中占据了大多数份额的配套船舶和浮动装置制造。相对象山、宁海,海洋产业组织机构数量在其余县市区明显少了很多,所以宁波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填补海洋产业的空白。

1.2 宁波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现状

海洋经济的金融支持包括很多方面:政府资助、银行信贷、股权融资、信托以及企业债券等,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主要分析银行信贷支持。

截止2013年年末,宁波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2万亿元,同比增长9.9%,各项贷款余额1.33亿元,同比增长113%,年末本外币余额存贷比为99.25%。宁波银行贷款余额不断增加,在信贷投放量上升的基础上,金融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增强。近几年来,宁波市金融资源投向海洋经济不断增多,但是占总信贷比偏低,见图1。

图1 宁波市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及涉海

信贷余额(2009~2011)

资料来源:《宁波年鉴》及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调查数据。

从图1可以看出宁波市的涉海信贷在逐年上升,但上升趋势很小;并且涉海信贷占宁波市总贷款的投入比相当小,可见宁波市银行方面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还略显薄弱。在宁波市大力倡导海洋经济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仍然没有相应降低对海洋相关企业发放信贷的门槛,海洋信贷占总量比偏低。2012年全市商业银行对海洋经济方面的信贷投入占比远远不到10%,与当年宁波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5.85%相比,金融支持功能略显滞后。

2 宁波海洋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2.1 分析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分析系统中母因素与子因素关系的密切程度,通过分析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引起该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常用的灰色关联度有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和灰色综合关联度。灰色绝对关联度仅仅是序列x0(k)与xi(k)之间关联程度的度量。灰色相对关联度是序列x0(k)与xi(k)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的接近程度,是较为准确的表征数据间差异明显的各数据序列之间联系是否紧密的表征,x0(k)与xi(k)的变化速率越接近,γ0i越大,反之就越小。灰色综合关联度既体现了折线x0(k)与xi(k)的相似程度,又反映出x0(k)与xi(k)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的接近程度,是能较为全面地表示序列之间联系是否紧密的一个数量指标。

2.2 指标、数据选取

(1)海洋经济发展指标(G)。

G=海洋经济增加值(A)/宁波市生产总值(B)

本文选取了2004~2012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表2)。

表2 海洋经济发展指标

指标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A亿元321.14336.11381.69502.93346.94543.12855.79956.961040.00

B亿元2109.52447.32874.43418.63946.54329.35163.06059.26582.2

G0.15220.13730.13280.14710.08790.12550.16580.15790.1580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年鉴》2004~2013及《宁波年鉴》2005~2013。

海洋经济发展指标(G),表示宁波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指标越高表示本市海洋经济发展越快。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4年~2007年、2010年~2012年曲线平缓,而2008年明显下降。近三年受到政策的影响,宁波市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但从表中看2010年~2012年发展速度也没有明显的增加,只是总体比金融危机前略有上升。当前宁波市海洋经济尚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海洋科技水平也比较落后,特别是金融业对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投入不足。宁波市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在海洋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政策力度等方面差距还较大。2012年,宁波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有15.8%,青岛市2008已经达到22.9%,远高于宁波市的发展水平。

(2)金融支持程度指标(L、D、Fir)。

由于宁波金融市场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间接融资,况且宁波海洋经济也以间接融资为主,因此本文选取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L、年末金融机构涉海信贷余额D和金融相关率Fir来衡量宁波市金融对海洋经济的支持程度。其中,Fir=[(C+L)÷B]×100%(C为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本文选取的相关指标数据见表3。

表3 海洋经济发展指标

C亿元3230.73916.04700.55309.06353.68241.49755.510659.311980.5

L亿元2603.73089.43910.04961.95814.67715.99414.210676.811961.0

D亿元280.5491.6673.9

Fir2.7662.8602.9963.0043.0803.6863.7133.5203.640

资料来源:《宁波年鉴》2005~2013及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调查数据。

金融相关率Fir,该指标是某一日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通常简化为金融资产与GDP之比。它的变动反映的是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在规模上的变化关系,它大概可以被视为金融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因为在一定的产值基础上,金融体系越发达,金融相关系数也越高,而且可以根据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金融发展达到何种水平。过去十年,宁波的Fir,是一条平稳上升的曲线。其中2008年至2009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随后趋于平缓,表明宁波市金融体系在不断的完善中,金融发展程度也逐渐提升,但提升速度还是不够显著,仍需不断努力。

2.3 分析过程

根据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和海洋经济和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本文采用2004~2012年的数据作为资料,建立了相关模型,对海洋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关联性做了分析。

模型:设海洋经济发展指标为母序列x0,子序列Fir为x1、D为x2、L为x3。初始化后相应的序列见表4。

表4 灰色关联分析初始化后序列

序列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x0(k)0.15220.13730.13280.14710.08790.12540.16570.15790.1580

x1(k)2.76582.86242.99553.00443.08323.68583.71293.52123.6373

x2(k)280.5491.6673.9

x3(k)2603.73089.43910.04961.95814.67715.99414.210676.11961.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年鉴》2004~2013及《宁波年鉴》2005~2013及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调查数据。